邢兰读后感

2020-04-2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二月兰读后感

《二月兰》是季羡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达的心胸、平朴简约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洋溢着淡淡二月兰花香的人生历程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月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月兰读后感1

《二月兰》是季羡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达的心胸、平朴简约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洋溢着淡淡二月兰花香的人生历程故事。

本文主要通过作者回忆一些与二月兰的人和事,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失去的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笑对人生冷暖,生活中体验悲欢真情的人生感悟。作者用拟人、夸张和摹色手法,描写了二月兰随着春风的召唤,兀自淋漓尽致的怒放,紫气直冲云霄。它坚强地开着,不管世事变迁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风招摇中笑对人世沉浮。二月兰的一“怒”,紫气冲云霄,一切顺其自然,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没有所谓的悲和喜……然而,移花于情,作者的记忆开始打开。

天地虽宽,阳光虽普照,作者却依然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二月兰的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性格,与作者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花倒是能笑对春风,而作为人呢?于是结尾有“我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又是作者对二月兰这一形象的提炼,达到了顶峰。在生命的逆境中,身边的事物慢慢消逝,亲人的离去,导致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思考:悲中有欢,欢中有悲,悲欢交织难辨。文章以二月兰贯穿全文,反复描写二月兰,强化了感情,表现了二月兰在逆境中巍然屹立,一切顺其自然,遇事泰然处之的品质和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人格和提醒人们体验悲欢离合的人生境界。

读完此篇,我沉思了很久。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情绪大起大落,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更是虚弱得像一根墙头草,没有毅力,没有理想,甚至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们为何就不能像作者笔下的二月兰一样,不管外界如何,我们都活出自己的个性,用坚强的意志笑对人生起伏。而当我们在社会的逆境中无法逆流之上的时候,我们可以回到家,去寻找一份温情,去修补自己脱落的羽翼,待一切都准备就绪时,我们就可以像二月兰一样,一怒冲霄汉,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写到此,不仅又让我想到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而那颗可以长起来的种子,它一定也具备了二月兰遇事泰然处之,在逆境中笑对春风的品质!

我喜欢文学,也经常喜欢投稿,但是很多稿子都像投进大海的石头,一去杳无音讯,我时常都会很失落,有时看到自己文章就感觉到烦闷,于是就叫上朋友去喝酒,到最后自己的文笔是越来越浅,越来越没有自己的个性,也把自己投到了人云亦云的邮箱。其实,我们本来就不应该有那么大的怨气和埋怨,我觉得作为一个人,要活在时代下,那么他三十岁之前所有的成功放到人生的大舞台都不叫成功,三十岁以前的失败放在生命的历程中来看都不叫失败。因为人从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受罪的对象,人们一直为不受罪或者少受罪而努力着,前进着,没有逃脱逆境的勇气的,便平庸的活着,他的天空如果有色彩的话,那也一定是白色。

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打倒我们,只有我们拥有坚强的毅力,有一颗理智的心,在顺境中我们扬帆远航,在逆境中我们逆流而上,把每次挫折和困难都看做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磨砺,坚信有朝一日我们一定可以直冲霄汉,看一世绚丽的烟花。

感谢季羡林先生的《二月兰》,感谢二月兰生之美丽,我会沿着二月兰的花香勇敢地向人生的目标一步一步向前走,不达目标觉不回头。

二月兰读后感2

二月兰,是燕园里再平淡无奇不过的小花,却也是陪伴季老几十载的老友。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流转,花还是那样的开,人却是月月年年都不同了。季老说,花本是无情之物,只不过是人有情,却偏偏要安在花的身上。人说“泪眼望花花不语”,而这花若是真的说话了,岂不是吓坏了人?

我敬慕季老,一位真正的国学大师。无论治学还是自身修为,都深深令人折服。当年惊闻季老去时,我长叹“老一辈的大师逐渐远去,新一代的人才也未见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仍扼腕深有此叹!

季老的文章,平和,质朴,打动人心。人如其文,他必然也是这样一位谦和的老人。他只不过是通过燕园里的二月兰记录了一些生活琐事,却让我看到了他坎坷的几十年,曾经的悲苦,如今的凄然。当初是时运不济,如今是晚年萧条。他由一个“不可接触者”变成了“极可接触者”,本是可喜,但至亲远去,又极可悲。如今他心中无悲,无欢,只有凄然。

读了这篇《二月兰》,我竟有些释然。季老字里行间流露的从容深深打动了我,我知道自己是想成为像他这样这样可敬可佩的人。我深爱这样静谧平和的文字,可如今却时时怀着一颗功利的心去看不喜欢的书。我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却认为是与现实的抗争。

这篇《二月兰》,是一位平凡老人回望岁月时的絮语。过去多么激荡的情绪,到现在只是像涓涓的溪水,缓缓流进读者的心田。我知道自己不需要对这样一位老人报以同情,即便是晚年萧然;他看淡了世事,坦然了自我,早已不为外界的人事所动。他的一篇文,便足以掀起我内心冻结许久的波澜,像一阵春风,吹醒了我心中的湖水。如今我唯一能做的,便是感谢,即使他走后许久,他的文字还能予我以启迪。

二月兰读后感3

感动中国人物之——季羡林先生,其中的【颁奖辞】为:“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季老的专业论著,我们难以享用(因我们的学识所限),但季老的散文随笔,却给我们展现了他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一面。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季老的散文集《二月兰》其中有一篇《神奇的丝瓜》,给我印象深刻,丝瓜,太平常,太普通,我们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它的踪影,但我从没注意过它,直到我读了季老的“神奇的丝瓜”,才注意到丝瓜也有“思想”。季老写到:“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

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我真佩服季老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日本作家黒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里写到“世之最可惧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闻其乐,有心不解其真,既无感慨,亦无激情……之类也”。我们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熟视无睹,对自然界的变化缺乏欣赏,对周边的事件麻木不仁……真真的可悲可惧。“大家”与常人的区别大概就在此吧,我们司空见惯的“苹果落地”,只有牛顿想到了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进而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烧开的壶水,为什么会把壶盖顶起,也只有瓦特比别人多问了个为什么,随之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工业革命。

我们不缺乏生活,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推荐第2篇:高兰读后感

达川教发[2013]32号、34号文件读后感

达县九岭乡中心学校高兰

最近,达川区教育局相继出台达川教发[2013]32#、达川教发

[2013]34#文件,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我班实际,我在开展学生安全隐患排查的同时也静下心来反思,冷静地想想我班的安全工作: 反思之一:安全教育有待加强。

通过平时班级常规检查和观察发现,学生的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学生在校园的活动只顾自己玩得尽兴,或者说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存在危险的。如:课间不少学生都爱在楼道上疯打、追逐;倚在栏杆上往下看;上下楼梯,互相推拉;放学路上,互相追逐,特别是本部的学生爱在斜坡上快速的往下冲;下雨天,有的学生嬉戏时相互用雨伞尖戳人;从楼上往楼下扔空的矿泉水瓶、沙包玩;用零花钱买路边不卫生或“三无”的食品吃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却隐藏着较大的危险,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时时提醒学生,关注学生,用一些实际的案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什么事情是危险的,不能做的。

反思之二: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教师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安全教育、安全督促没有到位,没有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安全行为,教师没能提前发现并制止;出现了学生意外伤害,有的教师不能很好的采取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未能检查教室、学生活动设施的不安全隐患;平时发现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或上报学校领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

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到位,反思自己的责任心,反思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同时学校也要把安全培训工作做到位,人人有安全意识,人人负责任,只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一切安全隐患,才能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

反思之三:安全教育要做在前。

我一直非常重视安全教育,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安全紧急疏散演练等安全教育活动。但我认为安全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盲目性,跟着新闻报道的事故奔跑,这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电视、报纸上的安全事故一出:如楼梯踩踏事故了、校车车祸事故了、校园袭击伤害事故了、雷击事故了等等,上级部门下发安全工作通知,学校接着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专题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当然,这种亡羊补牢的教育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安全教育工作应做到“防患于未然”,早进行一些预见性教育,把安全教育做在前边,把安全预案制定在前面,就会很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变被动为主动。譬如,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就要对学生进行防止雷击,预防泥石流方面知识的教育;在夏季到来时做好防止溺水的教育;秋季进行消防知识教育;假期前做好交通安全、防盗、防火、防拐骗常识教育等等,让学生、教师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安全是一项心烦、心跳更需要心细的工作,“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种责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工作任重道远,作为班主任的我既要有踏实工作的劲头,更要有大胆探

索的勇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将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推荐第3篇:高兰读后感

达川教发[2013]32号、34号文件读后感

达县九岭乡中心学校高兰

最近,达川区教育局相继出台达川教发[2013]32#、达川教发

[2013]34#文件,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我班实际,我在开展学生安全隐患排查的同时也静下心来反思,冷静地想想我班的安全工作: 反思之一:安全教育有待加强。

通过平时班级常规检查和观察发现,学生的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学生在校园的活动只顾自己玩得尽兴,或者说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存在危险的。如:课间不少学生都爱在楼道上疯打、追逐;倚在栏杆上往下看;上下楼梯,互相推拉;放学路上,互相追逐,特别是本部的学生爱在斜坡上快速的往下冲;下雨天,有的学生嬉戏时相互用雨伞尖戳人;从楼上往楼下扔空的矿泉水瓶、沙包玩;用零花钱买路边不卫生或“三无”的食品吃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却隐藏着较大的危险,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时时提醒学生,关注学生,用一些实际的案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什么事情是危险的,不能做的。

反思之二: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教师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安全教育、安全督促没有到位,没有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安全行为,教师没能提前发现并制止;出现了学生意外伤害,有的教师不能很好的采取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未能检查教室、学生活动设施的不安全隐患;平时发现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或上报学校领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

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到位,反思自己的责任心,反思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同时学校也要把安全培训工作做到位,人人有安全意识,人人负责任,只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一切安全隐患,才能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

反思之三:安全教育要做在前。

我一直非常重视安全教育,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安全紧急疏散演练等安全教育活动。但我认为安全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盲目性,跟着新闻报道的事故奔跑,这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电视、报纸上的安全事故一出:如楼梯踩踏事故了、校车车祸事故了、校园袭击伤害事故了、雷击事故了等等,上级部门下发安全工作通知,学校接着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专题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当然,这种亡羊补牢的教育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安全教育工作应做到“防患于未然”,早进行一些预见性教育,把安全教育做在前边,把安全预案制定在前面,就会很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变被动为主动。譬如,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就要对学生进行防止雷击,预防泥石流方面知识的教育;在夏季到来时做好防止溺水的教育;秋季进行消防知识教育;假期前做好交通安全、防盗、防火、防拐骗常识教育等等,让学生、教师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安全是一项心烦、心跳更需要心细的工作,“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种责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工作任重道远,作为班主任的我既要有踏实工作的劲头,更要有大胆探

索的勇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将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推荐第4篇:《兰姨娘》读后感

《兰姨娘》读后感

英子从《惠安馆》、《我们去看海》一路走来,她的童真和慧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作为三年级的孩子要洞察成人的感情世界,并周旋于他们的关系中,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兰姨娘》的写作成功,只能解释为“我”已是深谙世事的成年林海音。

故事梗概

从施家逃离出来的兰姨娘,被父亲收留,在我家常住下来,并讨得大家欢心。朱砂手一事,让“我”闻到兰姨娘和父亲关系有了不一样的味道。为了阻止这一切,“我”扮演红娘,在兰姨娘和德先叔之间搭起鹊桥,最终让两人确定男女关系并双双离开我家。

比起前两次“写生”,《兰娘姨》的画面感就更加完整了。

故事的开头俨然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大背景,乱世之中人人自危,寻求一方避难。家庭藏污纳垢却合乎常理,夫为妻纲,男人抽大烟、养小妾、吃花酒习以为常,而女人处境凄惨,得下厨房、守妇道、等夫回。“我”家恰恰属于这一种情况。

故事画面

画面是由线条和点构成的,故事情节构成线条,人物则是画面上的点。

在我看来,剧中刻画得最出彩的点就是两个女人了。

兰姨娘:先是逃离施家,然后停留“我”家并博得家人欢心,接着和父亲关系暧昧,在“我”的设计下交往德先叔,最后和德先叔确立关系并离开我家。兰姨娘的人物形象:剧中开头的“烂眼边儿”似乎就有意在讽刺兰姨娘,这个人物的人生轨迹,决定她不会像兰花那样高雅到哪里去,但其外表、韵味和社交能力何尝不是一个完美的大众情人。

母亲:不满父亲收留“惹事”的兰姨娘和徳先叔,被迫接受两人,挺着孕肚操持家务,又生了一个妹妹,窃喜女儿的巧妙设计。对于母亲,作者通过母亲买布和挺着孕肚炒菜等情节的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沧桑、死板、冷漠又任劳任怨的妇女形象。而兰姨娘既年轻漂亮,又善解人意,这种鲜明的反差使母亲的形象显得黯淡无光。

剧中的一幕,一边是父亲和兰姨娘横躺床上一个抽鸦片一个烧鸦片,上演朱砂手,另一边却是母亲挺着孕肚在厨房烧饭炒菜,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令人印象深刻。

在母亲的描写中作者应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里等描写方法,手法高超,令人赞叹,如:皱着眉头瞪我、绷着脸、抓、攥、敲,像酸泡过的,“四眼狗”、“不知道死去哪里”、“吃了要去赴死吗?”。

插叙手法的应用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父亲日本吃花酒以及游艺园听戏回来路上“我”的所见所闻这段属于插叙的写作手法,它的作用是促使我对兰姨娘和父亲的形象重新审视,态度发生转变,为下文所采取的行动打下铺垫。

推荐第5篇:德兰修女读后感

读《德兰修女传 在爱中行走》有感

有这样一个人,她愿意为了世界上所有贫苦的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失学儿童,献出自己美好,光明的未来,将自己所有的青春与时间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奉献在贫穷与疾病的斗争中,她可以用慈祥的笑容去解除麻风病人的恐惧,用温柔的双手去触摸腐烂的身躯,用拥抱与亲吻去给予弃儿们爱与希望,她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无私,什么是大爱无垠,而这就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德兰修女,一个全身都带着爱的嬷嬷。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那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她真正用行动活出了上帝的爱,尤其是活出了耶稣基督对贫苦者和苦难者的怜悯。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看此书的第一感想。人都是善良的,带着天使的翅膀,带着美好的祝福来到这个世界上,还带着一颗美好的心。可是后来的我们并没有如诗歌般那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渐渐的社会生活中,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心渐渐被灰暗的物质社会的一切欲望所蒙蔽,就在我们不断追求成功,不断追求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只注重于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忽略了那些需要我们去重视,去关注,去爱的人。不是世界缺少爱,而是我们没有去给予我们的爱。德兰嬷嬷说过:“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在麻风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的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保持内心的纯洁是嬷嬷一生的追求,她总是微笑着说,我是在为耶稣基督服务,即使是在下水道肮脏的乞丐身上,在麻风病人腐烂的面容中,在艾滋病人可怕的双手上,她说她也看到恶劣耶稣的影子,总是在呼唤着我渴,我渴。我们总是在为自己服务,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去爱,德兰嬷嬷最伟大的地方却是在于她不是在为自己而爱,她是为了爱而去爱,为了耶稣基督而去爱,她总是愿意去承受那些苦难却并不为此感到悲伤与难过。她是一个满身光明而无黑暗的人,她总是怀着非凡的爱,却总是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此她用整整一生的时间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选择爱。

要相信爱,

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

还是被掠夺?

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

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

德兰嬷嬷的成长带给了她爱,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面,父亲母亲在混乱的世界大战时期给他们兄弟姐妹筑造了坚实的屏障,让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面依然享受到阳光与安宁。成长在一个信仰着耶稣基督的庇佑的家庭,陪伴她的是音乐中的欢乐,微笑与爱。母亲总是在不断的给予贫苦基本的帮助,最大基础上维护这他们的尊严,告诉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学会给予与分享。而当龚莎,即后来的德兰嬷嬷,

的父亲由于以外身亡的时候,坚强的母亲勇敢撑起了这一个家庭,在全家因为父亲的过世而围绕着悲伤的气氛时,并且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了他们: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爱,不论遇到什么困境,要相信,困难总会过去,但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欢笑。所以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小龚莎学会了后来对穷人,以及以后面对艰难时得耐心和韧性。在后来龚莎长大后,有一双深邃晶亮的眼睛,一副清脆明亮的女高音嗓子,成为了大家追慕的对象,可是龚莎并没有被现实的光鲜亮丽迷茫了双眼,而是时刻惦记着在加尔各答的那每天死去的几千人,她心中升起了一个强烈的无法遏制的渴望,要去印度,要到加尔各答去,去那里侍奉基督,为那里穷人中的穷人服务。而后来修道院的生活并没有让她感到自己为了穷人做了什么,她走出了高墙,开始了与穷人在一起的生活,她总是告诉自己,柔弱,寄托于主,爱与尊严的施舍。没有过多的拥有,享受与穷人中的穷人一样的待遇,不贪婪,不附加任何自己不需要的荣誉,称号与物质享受。总是无时无刻的微笑,似温柔的风,吹散了那些人额头上的无奈,即使在他们即将死亡的时候,也让他们死的有尊严,有爱与满足。同时,我们审视一下自己,无法去想象自己用双手去清洗那些麻风病人腐烂的皮肤,抚摸那些换上艾滋病被抛弃的人的手,亲吻从肮脏的下水道抱起的弃儿,清理那些从病人口中吐出的污秽物。我们就是这样,从小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得到良好的教育,生活,以及家人的关心。得到了太多的宠爱,关怀,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多得自己宁愿不用,将它永远的埋葬,也不愿意拿出来分享,就是这样的我们却还吼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

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德兰嬷嬷伟大的地方在于她不似一般的那些只说不做的人,而是她永远用一颗博大的心,去关怀,去做那些我们认为是不可能,甚至是恶心至极的事情,她只是说,我在每一个贫苦的人身上都看到了受苦的耶稣基督。

她留给了每一个人尊严,在临终关怀院里她说:我们不能让一个贫苦的人在死之前仍被抛弃,至少应该在他咽气的刹那,让他感觉到,他是一个重要的人,他是被爱的。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总是将世界的贫穷与疾病装进自己的内心,面对荣誉,而总是淡淡的,不做作,直率,然后将它毫不犹豫的用于仁爱修女会,她乞讨过,她受苦过,却从不会为此伤悲,她总是微笑着,仿佛中她的笑容照亮了整个加尔各答,整个印度,照亮了全世界。

我们总是在抱怨自己缺少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缺少的不就是一颗无私给与的心吗?在面对贫穷与疾病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自己的双手,微笑,毫不犹豫的给予帮助,这样的我们将会收获喜悦与安宁。

喜悦是爱,喜悦时祈祷,喜悦是力量。

神喜爱那些怀着喜悦给予的人,

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

一颗喜悦的心来自一颗燃烧着爱的心。

爱之功即喜悦之功。

快乐不须探寻:若以爱待人,旋即得之。

不是每个人都是德兰嬷嬷那样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不是德兰嬷嬷那样的人,活一天,爱一天,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然后微笑,爱„„

推荐第6篇:兰陵缭乱读后感

兰陵缭乱读后感

篇1:兰陵缭乱读后感

刚看完兰陵缭乱,心里那是个虐啊。对于美少年一个个惨死在面前,我就已经招架不住了,结局虽是两情相悦,但恒伽的样子也永远变不回去了,想起他为了救出长恭自毁面容时承受的疼痛,我就忍不住心酸,本是那样一个明哲保身的人,把任何心情和思想都掩藏在那虚伪的笑容后,却因遇见了长恭而不知不觉改变。还有九叔叔,历史上他是一个昏君,但小说里不是这样写的,虽然他有些残酷,但我还是对他恨不起来,因为他永远都会原谅长恭,永远都对长恭温柔。

虽然他不守信用,杀亲人时完全不心软,但他对长恭的爱,千言万语也许都不足以形容。他为了让长恭不要忘记他们之间美好的回忆,最终还是放手了。他死前还紧紧握着那个小老虎香袋,梦见长恭慢慢走来,纵有千言万语,百种情绪,最后化作了最平静淡然的一句话:\"长恭,你来了。\"来世,一定要将长恭拥入怀中,片刻也不分离,这是他对她许下的永恒的约定。

当看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眼泪就哗啦一下涌出来了,为什么长恭那么狠心,在九叔叔死前都不愿意和他见最后一面。还有宇文邕,生活简朴,能和将士同甘共苦,并且不好色,后宫妃嫔仅有10余人,真的是一代明君,他从来都很冷静,只有长恭让他愤怒到不可控制,那是因为太爱了,这也是一种单相思,只有自己在付出。

最后长恭被救出时,他,一个堂堂皇帝,竟放下尊严,乞求长恭假装爱他一次,让我动容,眼睛涩涩的,这种爱,长恭也许一辈子都偿还不了,无法回应,既然宇文邕留不住她的心,只能两人都痛苦,他最终也选择了放手,给予长恭自由的爱,这是伟大的爱。

若一切只是一场梦,只愿永远沉于梦中……

篇2:兰陵缭乱读后感

初识《兰陵缭乱》是在四年级。那时候在班里,要是谁不知道《兰陵缭乱》那只能说明他太落伍了。

《兰陵缭乱》是一本古代言情小说。也正是它将我带进了言情小说的天地。

书中讲的是两晋南北朝中的兰陵王。它颠覆了正史中兰陵王的性别以及结局。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人都终有消逝的时候。当我们不再为他们的离去而流泪时,是否就代表他们已经真正的离开了呢?不是。不管将来如何,不论世界怎样改变。他们在我们心里刻下的那些印记,是几个轮回都磨灭不去的。雪不会停,花香不会消逝,烙在心中的人——永远不会离去。但是,还有什么比得上现在的幸福呢?

属于她的宿命,在出生的那天起开始改变。是天真明媚的绝色女子,他们是风华绝代的世家公子。生存于南北乱世,挣扎与禽兽王朝,上演着曼妙离奇、清绝感人的家仇、国恨、爱情、亲情、友情的一幕幕。看世事缭乱,她笑,她哭,她喜,她悲,她怒!唯一不变的,是她与生俱来的的温情与善良,犀利地刺破黑暗,呈现着最美丽的性灵。合上那张狰狞的面具,从这一刻起,她就是—个绝世惊人的兰陵王。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便是九王爷高湛。更对他那种禁锢之恋而感到惋惜。他曾经说过:\"来世,我只要做一名普通又平凡的男子,伸出这双手臂拥抱你,而不是拥抱虚空,永生永世。如同夜里缠绵于你身畔的明月光,片刻也不会分开!我的长恭,请永远的记住,这是我对你许下的永恒的约定。\"他的真情可以让天地动言,也深深的震撼了我。

我还对兰陵王那种在民族大义、国家存亡面前。所表现出的生命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的精神而振奋。然而真正让我醉心的是vivibecr的文笔。无论是她的《平安京之宋姬物语》和《恨相逢之战国之恋》这样的短片小说。还是她的《寻找前世之旅》、《兰陵缭乱》、《骑士幻想夜》这样的长篇小说。都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她把人物心理描写的非常细腻。她的语言总是在字里行间传递着莫名的感情,这种感动让我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有时间随便拿起一本无论从那页看;无论你有没有看过;无论你高兴与否。当你看它时都会入迷,这就是它的魅力。

兰陵王也是在我少数佩服的人中最令我佩服的,她那种精忠报国的精神让我折服。

篇3:《兰陵缭乱》读后感

先写一下我对人物的评价吧,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我是个不善于总结的人,遇到什么事都是看看别人怎么看的,看过以后觉得人家说的有道理,然后别人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了,不过这次不想在这样了,我先写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长恭,女主角,一个言情小说典型的女子,善良、冲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气质、才情并重,可爱、机灵齐飞,因此,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这个故事是一个创新,女主角是个将军,是女扮男装的,这倒是少见的,他对别人的感情总是很了解,做媒做了不少,但是对自己确是一直懵懵懂懂,总是要等到不得已,等到把男主角男二角三角都气的不行,尤其是男主角,然后做出一点冲动的事出来,主角才会有所反应,然后事情就发展 到了高潮,最后王子与公主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男主角:其实这部小说里我分不清谁是男主角,但是这是一个喜剧结尾的小说,和公主在一起的就当他是男主角吧,况且他也是一开始就出现的人物。这个人物心机颇深,刚开始只管自己,不会爱别人,但是和女主角的天天厮混在一起的时候,尤其是知道了她的女孩子身份的时候,他的心动摇了,不知不觉中,他发现原来又比自己更值得珍惜的人,所以他觉得要好好疼爱她,在公主身边默默支持她,我本来以为这又是一个哥哥的角色,主角永远都不会爱上的人,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可能认为让这么一个大帅哥一直这样不甘心,所以安排了两人互相为了对方连自己生命都不顾的情节,爱情产生了,这个温润如玉的男子最后为了就他的爱人,竟然不惜自毁容貌,可见爱之深。但是为什么每次打仗都要这两人并肩作战呢,他们俩都那么厉害,怎么不去独当一面呢,只能这么说,为了剧情需要,而且为了增加喜剧色彩,文中加了很多搞笑的人物,一个就是男主角的小气,一个是三哥孝琬这么个婆婆妈妈没大脑的人。

男二角:应该算有两个吧,一个是九叔叔,一个类似于雍正的人物,但是没有雍正那么好的结果,大脑不像雍正那么好用,尤其对待感情,喜欢就大大方方承认吧,一直扭扭捏捏,不去正视自己的感觉,结果害得自己晚节不保,被人操控,但是这样一个人,却也是值得同情与喜欢的,作者描写他的感情特别细腻。

还有最后一个人,是我喜欢的角色,是韩剧里面的男二号,一直喜欢,不在乎不计较,即便主角不喜欢他,即便是要他死,他也是一如既往,视死如归,无怨无悔的付出,爱情,不,只是单恋,让他感到甜蜜,感到自己活着有了意义,有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这样的人其实是最可爱的,相信如果不是剧情需要的话,大部分女子最后都会爱上他。

这么一个乱世的年代,这么一部皇帝的小说,被我写成这样,其实还真是不好意思,但这确是我的看法,语言水平有待改进。认识看法有待深化。

推荐第7篇:朱秀兰读后感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之前也多次看到李镇西的书,都没有沉下心去认真的阅读。为什么呢?可能是自己没读这些教育书之前,都已经在心里下过定义,就是这类书要么板着面孔说教,要么故作深沉,含混晦涩„„这几天闲来没事,随手拿着李镇西的《教有所思》翻看,这一看不打紧,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读完后仍拿在手里,久久回味,舍不得放下。

原来之前的我给自己圈定了一个小框框,没有读就认为这些书不可看,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给框在了框外,错失了许多美好的风景。

这本《教有所思》之所以吸引我,更多是因为书中平实的语言和这平实中透漏出的不一般的见解。这点和我想的是一样的,我也觉得越是大家,越是学问精深者,表述其学问的语言越平实。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看上去都是短小的随笔,可这些短小的随笔里却蕴含着大教育,流露出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以及他一生所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读这本书,仿佛是在和李镇西对话,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教育思想,他的生活„„那个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在我眼前活了起来,成了一个立体的、有着远大教育理想的普通的人。

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写于2000年到2003年之间,也是他在读朱永新的教育哲学专业博士期间完成的。这段时间,李镇西没有了学校事务的烦扰,刚好可以利用读书的这段时间,把自己静下来,沉下来,认真梳理自己近20年的教育工作,边学习边思考,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也是在这个时段,他写的文章,他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上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之后的日子,他曾一直在努力提升,但由于各种事务和名利的缠绕,2000年到2003年期间他的思想很难再被超越。

书中的一些小短篇,对于我,无论是我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还是一个教育编辑,都深受启发。比如《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看影片〈美丽人生〉随想》这篇文章,《美丽人生》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位超越世俗、拥有人道主义情怀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晶莹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把残酷的枪杀现实设计成一场惊险而有趣的游戏,从而在孩子的心田依次播撒善良、正直、机智的种子,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光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篇文章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我深切体会到童年对人一生的深刻影响。就如书中所说“在儿童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与鸟儿嬉戏的云彩,在少年心灵的原野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和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善的一往情深的追求与呵护,以及对美的一往情深的憧憬与向往„„因为他们没有童年,没有少年,更没有他们这个年龄所应该有的纯洁、温柔、天真、梦幻,以及由此带来的情趣与浪漫!”

是的,小男孩的父亲不是回避现实,而是尽力让孩子在本应天真烂漫的童年里,不去面对残酷、战争。其实,教育,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家长都应该让某一年龄段的孩子享受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的东西。这不是对孩子的欺骗,而是对人性的尊重。

试想,如果在本应该做梦的年龄里,让孩子时时睁着一双对周围世界充满警惕和恐惧的眼睛,那么他以后的生活里还会有美好的出现吗?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无味!

记得读过一个安徒生的故事,他在朋友家里住的一段时间,发现朋友家的小女孩经常

在家里的小花园寻找,每每找到一点吃的或者玩的就分外开心。安徒生就去买了一些糖果和礼物,他没有直接送给小女孩,而是把这些糖果和礼物悄悄地放在花园的草丛里。终于在几天后,小女孩又去花园里时,“捡到”了这些礼物和糖果。安徒生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小女孩自己去发现这些礼物,这些礼物就像是种子被种植在孩子的心田,她相信这世间有美好,相信爱,这样就会给予爱、继而播种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其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以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而起码的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家庭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对教育的理解,也都让我产生共鸣。比如“家长也是教育者”“面对实践的理论最亲切”“重建教育理想”“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当然还有李镇西对各位名人、恩师的相见以及怀念的文章,提到朱永新、陈钟梁、魏书生等,他们有的是我们的作者,有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培训班请来给班主任讲过课的教育家。读过李镇西对他们的评价后,他们也都和李镇西一样在我眼中变得立体,变得更丰富了。

其实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心动时刻》以及《凝望窗外》这两栏里的文章,《似梦非梦的童年往事》《姨妈》《铁皮鼓印象》《学生请我吃火锅》《又见谷建芬》《我的一次反腐经历》《对一位三陪女的采访》„„这些文章,看似与教育五官,实则与教育关系甚大,那些深刻的、某些人板着面孔说教的所谓教育,被李镇西这些性情文字诠释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大教育家的柔情的一面,让人在阅读后,在和他进行深度对话后,倍感亲切。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在生活中放射出光彩,生活在教育中得到提升。生活的教育才是所谓的“真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追求真理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人的教育,也是陶行知教育的精髓所在。陶行知是李镇西最仰慕的大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也在李镇西的教育中的到体现。作为一个有童心、有爱心、有思想、有实践的教育家,李镇西心中装着孩子,装着教育,装着整个世界,他正带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走在自己的教育人生路上。

真希望这样的教育家能够多出现些,再多出现些,最好能遍布城市到乡村的每一个课堂!

脑海里又浮现出2008年11月份来郑州为班主任讲课的情形。他圆圆的脸,一副带金属边的眼睛,脸上永远带着笑容,还有孩子般的童稚。他个子不高,但却又着特殊的气场,讲起话来掷地有声:“„„我平时一边思考一边实践,有时思考得很痛苦,因为理想和现实碰撞,才能震痛我的心,但我宁愿有这样真实的痛苦,也不愿麻醉自己、欺骗别人。于是便有了不少被一些人认为敢说真话、而被另一些人认为思想偏激的言论。按照某些世俗的观点,我至今书生气十足,不能算一个成熟的教育者,但有一点令我自豪,那就是我至今还怀揣着教育理想,而且居然还想一点一滴地把它付诸现实。有人说我的理想不过是梦想,对教育者来说,但是有理想和有梦想是不一样的。精神状态不一样,行动方式不一样。我当然知道,我的理想也许只有百分之一付诸现实,但我愿意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力图通过我的探索,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展示,一个真诚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究竟能够走多远。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愿意守住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一

颗朴素而真实的心。”

读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有感

这几天在看孙云晓先生写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句句箴言,字字千金,获益良多。

书中说,美国有个说法,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当然,21天是一个大致的概念,只能养成一些简单的习惯。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复杂一些的习惯养成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总之是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比方说,一个人见了人就问好;做错事,一定会道歉;办重要的事一定要确认等等,这就是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有了一身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有了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人一生都不能放心,甚至不得安宁。

我做为一名教师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常讲要培养学生敢说,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做老师是要想听(有很多时候学生说得不全对,甚至是错的)。由于老师和同学都很想听,才能使学生很想说,正因为很想说,才能很着急去想、去思考。培养了学生想说的习惯,也顺便培养了他们爱动脑的习惯,一举两得。

一、培养学生会想、会说。

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给予鼓励。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一,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座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说想法的过程就

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第二,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

第三,给后进生发言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若说错,遭同学嬉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会回答问题。例如,课前就把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由于后进生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宏亮。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再逐渐加大难度。后进生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高了。后进生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说,促进了想,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上述训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口算练习,板演回讲,总结定义,回答提问,小组讨论,争论问题等形式进行

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推荐第8篇:邢兰君兽医河北科技报答读者问23

邢兰君兽医河北科技报答读者问23

羊眼睛流浓液,遮住眼睛看不见,点眼药水后好点,但过几天症状又反弹了,这是什么病?怎么治?

邢台市兽医院 邢兰君研究员 答:角膜炎和结膜炎均会引起眼流脓。①、避免强光刺激:应将患羊放在暗厩内或装眼绷带,但分泌物量多时,不宜装眼绷带。②、除去病因:若是症候性结膜炎,则应治疗原发病为主。③、消炎止痛,促进炎性渗出物消散吸收。④、清洗患眼:用3%硼酸液或5%盐水(加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更好)。⑤、对症治疗。⑥、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

推荐第9篇:《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范文

1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范文

2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

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fsir)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推荐第10篇:俞靖兰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域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手里捧着这本书,第一次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书中讲述的时代已离我们太遥远,我们或许无法完全体会到其中的精髓,但是他却让我想起了老一辈苦涩的生活。小时候爷爷在餐桌上最喜欢讲的就是他们以前的生活,他们那时候太苦,生活的重担就压得他们穿不过气来,哪还有时间,那还有钱来像我们一样,坐在宽敞的大教室里接受教育,这是他们一辈子都在期盼的事。那时我还小,听得总不大明了,但是现在透过这本书,我似乎好像明白了一些,我的奶奶是个文盲,她至今认识的字十个指头就可以数过来,有空时她经常拿着报纸向我问这个是什么字,那个是什么字,我不耐烦的回答说:“你要认识这么多字干吗啊。”我恐怕却忽略了奶奶眼中的一抹光彩,是的,她也在渴望学习,那时她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好好学习。这其中恐怕也有她的一份期盼。

我们已经太幸福了,幸福到忽略了那些似乎微乎其微的幸福,其实一个幸福的人必定是一个知足的人,正所谓知足者常乐,他把别人每一次的帮助一点一滴的藏在心里,他把生活中的每一次苦难当做磨练,每一个微笑,每一句关心的话语,都像一条一条的小溪,汇进他的心里,最后汇聚成汪洋大海。 毕淑敏说过一句话:“人生的苦难,不是像牛痘疫苗一样的病毒提取物,植入皮肤,就可以终生预防天花了。我所看到的更多的事实是,困难磨秃了人对美好事物的细腻感受力,削尖了利己损他的恶性竞争意识,使人变得粗糙和狠毒。苦难浪费了时间,剥夺了原应更富创造力的年华,迟滞了我们的步伐。”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苦难中失去了体味幸福的心,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悲哀的呢?人总一味地承受苦难,却忘了接受幸福的讯号,就如那可怜的的蝜蝂一样,身上背的越来越重,最终被苦难压死。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个乐观坚强的人,他失去了她所有的亲人,妻子,儿子,女儿,甚至是孙子,他晚年一个人孤苦无依,生活潦倒,可是他却从未因此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勇敢努力的活着,小说的结尾福贵甚至还唱着歌,慢慢地向家走去。他何尝又不是一个努力去体味幸福的人呢,生活于他很多时候是痛苦的残忍的,它一次又一次夺去了他的亲人,夺去了他生命中最为珍惜的亲情,让人不禁感叹,世上可真有命运这种东西?它是物质还是精神?难道说我们的一生都早早地被一种符咒规定。谁都无力更改?但我坚信,虽然命运有时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态度,人生总是有灾难的。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好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注重对苦难的警觉,而忽略了提醒幸福的存在。

最后还是用毕淑敏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你如果想把握光年的长度,请看银河。

你如果想把握沧海桑田的长度,请看化石。

你如果想把握一生的长度,请看墓园。

你如果想把握一年的长度,请看麦田。

你如果想把握一个月的长度,请看婴孩。

你如果想把握一天的长度,请看潮起潮落。

你如果想把握一个小时的长度,请看抢救心脏。

你如果想把握一分钟的长度,请看上班族的打卡。

你如果想把握一秒钟的长度,请看神舟飞船升天。

你如果想把握一毫秒的长度,请看请看奥运百米冠军。

你如果想把握自己一生的长度,请珍惜眼前无数个瞬间。

珍惜眼前的幸福,好好把它珍藏在心中,那样就算生命的寒冬来临时也不用害怕了,因为曾经的每一份幸福,都会化为一簇簇火苗,温暖着你的心,陪伴着你度过每一次寒冬。松江一中原高一(11)班俞靖兰

第11篇:《兰心的秘密》读后感

这本书几年前为了免运费凑数,随手买了,拿回家一看,封皮上一个梳着马尾的女孩子,看样子也有十几岁了吧,翻了翻,满篇的文字,不太有生机的插图,我就把它放在一边,打算宝宝大一些再说。

前些天,宝宝学校图书交换,宝宝说什么也不同意拿那些我们翻阅过的书去换,他说,那些书不仅是书,还是小时候的纪念,我理解孩子,每一本都印刻着成长的痕迹,弥漫着成长的味道,一本书一本书垒起来的是一去不返的童年时光。我推荐宝宝把这本我们从没读过的毫无生气的书拿去换,宝宝还是摇头,还没读过呢,不换。

宝爸虽然很不理解,还说我太惯着孩子,但还是在送宝宝上学的路上,花钱给宝宝买了几本新书---在宝宝看来没有一点“家味”的书,绝对舍得,高高兴兴地拿去学校参与交换了。

于是,《兰心的秘密》因了这样一个契机,被我们捧在手上了。

这一读,真是让我大为惊讶,表里如此不如一,与其它的书视角完全不同,开篇就以孩子的立场开始说话了:兰心总觉得父母不听话,于是,一直在想办法怎么能让他们俩别总跟自己对着干,让他们听听话。

嘿,总是说让孩子听话,还没听说哪个孩子胆敢让父母听话的呢!我和宝宝都被吊起了胃口:看看接下来,兰心是怎么做到的?

兰心从仙女那里求来一块方糖放进父母的茶里,于是:每当他们胆敢反对自己,就会听见“嗤”的一声妙响,他们的身高立马缩为原来的一半!几个回合,爸妈已经缩成小不点了!

兰心得意之余也饱尝没有大人庇护的辛酸,仙女提醒她,在所剩不多的时间内,她必须决定,是继续游戏,还是让父母变回原样,变回原样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兰心要吃下方糖,也就是,往后的日子,兰心不听话也会听到那“嗤”的一声妙响。。。。。。

在最后关头,兰心还是选择了让父母复原。

仙女的魔法并没有继续魔力,父母也学会了换位思考,一家人学会了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谐相处。

刚开始的过瘾后,读完全书,我和宝宝都说很感动。

没想到,令我们感动的是完全不同的情节,我感动于兰心最后的选择,而宝宝则感动于在父母变小的那段时间里,不仅没恨兰心,还处处尽微薄之力保护孩子,宝宝能说出每一个令他感动的细节,比如,兰心手指受伤了,小不点父母费尽周身之力用胶带帮助兰心包扎伤口,最后竟把自己缠在了胶带里。。。。。。

一本让孩子嘻嘻哈哈痛痛快快地过了瘾之后,深深感动的好童书。

第12篇:弗兰肯斯坦读后感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全名是《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而更为普及的叫法是《科学怪人》,该书也是的玛丽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医生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在作为一位天才科学家的同时也是一个疯狂的科学家,他违背人类自然的规律从死者的遗骸中创造出了怪物,怪物的丑陋连他的创造者都不敢正视,而怪物难道就在诞生只是就拥有了与相貌一样丑陋扭曲的心么?不,当怪物从人们的眼中看到的只有恐惧与厌恶时,他的心才开始寂寞地扭曲了,而性本善良的怪物本不愿伤害人,他躲在人世之外,世界的角落中,他的邻居是一对双目失明的老夫妇以及他们的孙女,怪物那时是那么的幸福,看着幸福的老夫妇,怪物冰封的心开始解冻,怪物开始暗地里帮助他们,他的心向往着人类,但当他鼓起勇气去找老夫妇时,老夫妇的孙女被他吓哭了,老夫妇愤怒地打他,将他赶走,可怜的怪物啊,他从此将不再有心,他的心被无情残酷的人类夺走了,他被复仇所驱使,成了真正的怪物,一个嗜血的残忍的怪物,他向创造他的维克多复仇,一个一个的杀死维克多的亲朋好友,最后维克多的新娘也惨死在怪物的手里,怪物要让维克多也尝尝寂寞孤独,他一直以来所忍受的一切,可怜的怪物,可悲的人类。

世上本没有怪物,但自从世上出现了人,怪物也就出现了,因为人本来就是怪物,一位大家说过:“人类为什么可以统治地球,那是因为

没有任何生物可以比人类更残忍。”异想天开的维克多无法接受自己创造的怪物,残忍地将其一脚踢开,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现实中,人类也终会因为自己的残忍毁灭自己。

往往我们的无情与冷淡无意间就会让我们自己成为弗兰肯斯坦,这是多么的危险啊,所以为何不抱着一颗关怀的心去处事呢?很多时候社会关照的是那些相貌即使不是美丽那也是平凡的人群,而那些相貌丑陋身体残疾的人群人们都做得到平等对待么?报纸上有这样一篇报道,说一个双腿残疾的女硕士找工作处处碰壁,可怜她苦苦读书做学问得来的文凭并没有换来等价的尊重,社会的冷漠无情摧残着她的心,如果她没有那么坚强即使不会变成“怪物”那也会变得自暴自弃,玛丽•雪莱可能就是要告诉我们善待同类的同时也要善待异类吧。

希望人们可以互相关爱,让所有的“弗兰肯斯坦”像小说结局一样忏悔自己得多错并勇于承担责任,而所有的怪物也将会像小说结局一样永远消失在冰封的北极之中。

人类妄图利用死者创造生命,痴心妄想进犯上帝的领域,亵渎上帝的能力,最终的悲剧是人类自己制造的,这就是出自玛丽•雪莱笔下的《弗兰肯斯坦》说讲述的一个悲剧。

第13篇:《激荡三十年》读后感兰海波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兰海波

一部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中国企业家集体回忆录,有高屋建瓴的总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大人物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小人物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有一夜成名,有英雄梦碎,有红色资本,也有灰色地带。只可惜篇幅所限,有的地方只能草草一笔。因为这种树状结构的历史叙事,越到末端分支越多,且越细碎,对作者的掌控能力要求越高。

作者从中国成立开始,从第一个民营企业在中国大地坠地开始,从闭关锁国的中国到改革开放,站立在世界经济,站立在国家决策和调控,站立在创业者的角度,有创业者心态的人格描述,有企业面对困难时的公关决策,有经济学家对当时经济现象的激辩。 真实的描绘出一副中国经济发展的路线图。而财经记者出身得作者,把三十年来的企业发展史写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当然,事实本身可能比这还要激烈,但作者的真诚和勇气让这段距离我们最近的历史脱离表象,以一种清晰的形象展现出来,不胜唏嘘。

了解一下过去这三十年与我们成长密切相关的中国企业发展史,书中较为完整地论述了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的商业和经济变化、企业的兴衰,蛮有意义的。对于早期的商业复苏,受到历史和现实原因的限制,较为碎片化,记述相对薄弱,因而文字过于艳丽,反而显得有些文过饰非,过分颂扬。后面部分则显得较为实在,真实记录了多数典型企业的诞生与成长,以及在市场化转型中的变革或衰落。虽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视角,但是总体而言还是不够深度,同时作为财经作家,写作上严谨性稍欠缺,部分事实存在疑虑。但还是值得一读,系统性地了解改革开放和市场化变迁中企业的兴起与发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抛却过去、焕然一新,自然会经历一次次的辛酸、震荡、重生,也可见这是一个多么顽强能吃苦又生生不息的民族。每次读史都有一个感触,不要太在乎苦难,因为人无法与社会大背景、命运抗争。

总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那是真实的历史带来的血肉丰满的厚重感,我们没能创造这段历史,却可了解这段历史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被政治课上死背那些“国有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为补充的”不知所谓的八股文强多了。

第14篇:兰心的秘密读后感

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兰心的秘密”,作者是米切尔-恩德。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小姑娘名叫兰心,每次只要她说什么做什么,她的妈妈和爸爸都不肯答应,兰心为了自己的自由,一个人跑出家去找仙女,仙女给了她两块冰糖,父母都变小了,兰心就开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可是兰心要让爸爸妈妈帮助她的时候却不行了。

我以前也想像兰心一样把爸爸妈妈给变小,我就有自己的自由了,不过我现在不会了,我只想把我自己变小,我就可以穿着芭比娃娃的衣服到处游玩了,我看到的水就成了无边无际的大海了。

如果我都听爸爸妈妈的话,肯定不会变小,如果一只猫来了,我想爸爸妈妈会不会吓着呢?以后我一定要改正缺点,快乐成长。

第15篇:穆赫兰道读后感

诡异的噩梦

在老师放过的所有影片中,最让我回味的是《穆赫兰道》,虽然我觉得它的表现手法和盗梦有些相似之处,但又觉得是完全不一样的两部电影。《盗梦空间》是梦的层次,最后去到3到4层梦,救第一层就受伤的齐藤。由于电影里面有那首皮亚芙的玫瑰人生插入,很明显的梦层次的过度。而《穆赫兰道》就不一样了。由一开始就女子Rita的车祸失忆开场,之后引发出来的都只是Diane的梦。而或有更多人拿它和《禁闭岛》作比较,同样是精神心理研究范畴的电影,《穆赫兰道》是明确告诉观众前三分之二内容都是梦境,当然第二遍回头看,会发现片头有个在被单上横移的镜头来暗示后边是个梦境,而《禁闭岛》则看到最后,直到男一号说出自己会被带去人道毁灭的名字时,观众仍会纠结于他的真实身份,哪怕是在那个搭档(也是现实中的医生)叫出“泰德”的名字时,观众在情感上或者理智上估计这时都还在纠结迷糊中。 从编剧角度来说,更喜爱《穆赫兰道》,因其要更严谨更学术一些,人的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折射关系,在影片中被中规中矩的体现,简直就是《梦的解析》电影注解版。 《穆赫兰道》主要讲述梦里的她叫Betty,是一个有着演艺天赋的好莱坞新生,去竞选导演Adam的筹备电影。电影的描述可以看出,梦里的竞选,是不公平的,导演Adam被逼选择一个另一个不如她的女人作女主角。故事的线索还有

猜疑在于一开始Rita手上的蓝色盒子。为了寻找钥匙,帮Rita恢复记忆,Rita和Betty根据Rita对一个名叫Diane的女子的少许记忆,来到了一间公寓。在公寓里面发现了一具尸体,正是Diane! 梦境里面的Betty和Rita发生了同性关系。醒来,梦境结束,回到现实。现在中的Betty,也就是Diane,是一个好莱坞无名明星,得知Rita也就是Camilla,和现实也是导演的Adam有恋情。精神奔溃的Diane觉得往日的Camilla 已经不再,Camilla 背叛自己了,所以请杀手杀Camilla。杀手给了Diane一个蓝色盒子,告诉她,完事之后打开它。故事发展到最后,Diane 打开了,良心收到谴责,吞枪自杀了。和梦境中的Diane死法一模一样。

能够一遍看懂这部电影的人极少,大部分人都被这部电影转的完全找不到方向。很多时候,这部电影也因晦涩难懂而被许多人束之高阁,闻者有限,然而神作的光辉终究是不会被掩盖的,任何一个悬疑片的推荐榜上,《穆赫兰道》永远是其中的重头。整个《穆赫兰道》可以说就是《梦的解析》的电影版,用电影的影画来注释弗氏的理论。

佛洛依德认为:人的精神层次由浅入深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

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使用适当的努力或注意就可以提取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等。人的内心具有一种稽查作用,也就是人的精神会对那些不合理的记忆与欲望进行压抑,让它们停留在潜意识中,让人不再回忆起来,于是我们最容易忘记的事情就是这些,比如我们曾经羞辱过谁,骗过谁,借了谁钱没还等等。但是稽查作用会被削弱,当人处于昏迷、睡眠中时,稽查作用减弱了,于是那些潜在的欲望就会冒出来,混入意识中形成梦。所以,梦是愿望的满足。然而,这种潜在欲望的混入必须经过伪装,否则稽查作用还是会发现,于是梦中的景象也就和现实的欲望不同了。而且越是不被社会认同或者违背价值观的欲望,伪装和扭曲的越厉害。

梦是愿望的满足,梦并不一定是完全的往事重现而是现在的或是小时候的一件事或一个人经过大脑的加工创造了一个梦境所以我们做梦总有似曾显示的感觉,因为我们确实做过,比如主人公因为仇恨而杀了丽塔,但梦中大脑却略去了丽塔是怎么死的取而代之的是她失忆了,帮助丽塔寻找身份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找到一个出口,影片中的盒子不是别的而是她杀人的真相,最后她打开了盒子想起了被杀的丽塔最后崩溃自杀。

《穆赫兰道》的各种细节部分才是最令人称奇的,其他的细节我暂时还未发现,不过我留意到一个睡袍细节,是睡袍上别着的白色纸条,镜头有一个特写,上面写着:Enjoy yourself,Bitsie,love,auntRuth。表面看起来是Ruth阿姨的签名,实际拆开变成了a untruth.纸条上的也可理解为:享受现在贝蒂,爱,只是一个谎言!林奇有没有把这个作为一个线索呢?

总的来说,《穆赫兰道》评论是极端化的,有人把它认为是最好的电影,而有人则表示不相投,不如《禁闭岛》那样好评如潮。不过我不得不佩服大卫·林奇的想法,作为美国独立电影界的一面旗帜,华丽、阴郁、诡异夹带着黑色幽默的风格和对类型片元素的解析重构的后现代电影的典型代表,他的电影非常适合我的口味。看似完全没有逻辑性,实则给了你众多细节,却又不解释什么,让你自己猜测,在这种情况下不禁让人深深地陷进去,确实感叹他是不可多得的奇才。

第16篇:兰心的秘密读后感

兰心的秘密读后感

(一)

这几天,我读了彩乌鸦系列的四本书,其中《兰心的秘密》一书是我最喜欢的。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兰心的小姑娘,在她身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兰心的爸爸妈妈老是和她对着干,兰心再也受不了了,决定去雨街找仙女帮她解决。仙女给了兰心两小块方糖,嘱咐她把方糖放进父母的咖啡里,这样父母不顺着她时,就会缩小一倍。兰心照做后,父母变得和火柴一般大小。可是,问题来了,谁来照顾她?谁来做饭给她吃?无奈之下,兰心只好又去找仙女,仙女让她回到从前,让她自己决定。最后,一切都恢复了正常,兰心和爸爸妈妈学会了互相体谅。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缺乏童话色彩,使读者迫切地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引人入胜。

刚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思绪万千,心想为什么兰心会觉得父母在与自己对着干呢?后来似乎想明白了:是兰心不体谅父母的缘故。父亲上了一天班,晚上想看看电视,却遭到了兰心的顶撞,你说,这怎么能说是爸爸与她对着干呢?我觉得兰心这样想是不对的,她应该换位思考,体谅父亲才对。妈妈不让她吃冰淇淋,怕她生病难受,可兰心不这么认为,她就觉得妈妈和她反着来,如果她体谅妈妈,就不会发生那么多怪事了!

现在,小孩们多半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在与自己唱反调,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她)们是在保护我们呢?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事情是需要爸爸妈妈帮忙的?吃饭、居住、上学、穿衣……哪样能离开父母?所以,我们不能像兰心那样对父母冷冷淡淡的,而应该体谅他们,关心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少操些心!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懂得了怎样与父母相处,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父母。希望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兰心的秘密读后感

(二)

《兰心的秘密》作者是德国米切尔·恩德写的,主要讲兰心在仙女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将父母变成了小矮人,因为他们总是跟她唱反调,而且他们的身体还在继续不断地按二分之一比例缩小—如果他们不对她百依百顺的话。可是他们太小了,风雨交加的晚上,兰心到哪里去寻求庇护呢?她弄破了手指,谁来给她包扎?而且,她的小小的父母差点被猫当成老鼠吃掉。兰心终于感到了恐惧和孤独,幸好这时,仙女的纸片悠悠地飘落在他脚边。

而生活中的我也跟主人公一样,也会跟父母唱反调。妈妈经常给我买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叫我看书,我心想:《纳尼亚》这本书我都看了很多本了,真想再换一种其它类型的书看看,()可妈妈就是要求我把全套的 《纳尼亚》看完,我又不敢跟妈妈说,所以我就会不断地找理由拖延时间,或干别的事情,就是迟迟不去看书,或者我明明答应了妈妈,但还是不情愿去看,又不好意思说不,只好答应。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毛病,就是做什么事情也没有长劲儿,看看就烦了。妈妈总说我是小毛驴拉车—没长劲儿。想想兰心和她的父母,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多了,不管怎样,妈妈总是爱我的,我也是爱妈妈的,所以我会多体谅妈妈,不让妈妈为我操心。

兰心的秘密读后感

(三)

今天,我读了一本彩乌鸦系列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兰心的秘密》

兰心不喜欢爸爸妈妈和她唱反调,所以,在仙女的帮助下,兰心如愿以偿地将她的父母变成了小矮人,而且他们的身体还在继续不断地按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如果父母不对兰心百依百顺的话。可是他们太小了,风雨交加的夜晚,兰心到那里去寻求庇护呢?她弄破了手指,谁来给她包扎?而且,她小小的父母差点被猫当作老鼠吃掉。兰心终于感到了恐惧和孤独,幸好这时,仙女的纸片悠悠的飘落在她脚边……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忠言逆耳易于行”“打是亲,骂是爱”。不要认为父母的唠叨很烦人,其实他们是为你好;不要认为父母不让你做某件事就是不想让你做,其实他们是担心你做的那件事有危险;不要认为父母严厉的话语是吵你,其实他们是关心你。反之,就是惯你,越惯越坏。

第17篇: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一)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平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个作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远程爱心”。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你又怎么可能真的爱远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种个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会,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关怀,焦虑、疑惑、孤独、寂寞,德兰修女说这是贫穷的另外一种面貌。

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所以她认为家庭应该是爱的源泉,除非这个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绝的活水,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总不干涸。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吧。一个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还高喊造福大众,你可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作者在127页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许只能在这种巨大的苦难和同样巨大的爱面前,惊讶地出神,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表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的这一生,我只能惊讶地出神,也无法表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二)

在阅读德兰修女传时,刚开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当时觉得很奇怪啊以前都听说是授予给政治人物,德兰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会获得这个奖项那?诺贝尔评选委员会的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在读完整篇文章时觉得德兰嬷嬷确实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她把自己的爱播撒到了人类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正像歌词唱响的那样—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德兰嬷嬷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德兰嬷嬷;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仅有三套,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便是以潜心细腻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惊叹的一生,她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德兰嬷嬷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念这样一首小诗:“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心中逐渐升起一个炽热的愿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一天早晨,当她在路边看到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虚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穷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爱!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先后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儿童之家、贫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计1000多所。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爱,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曾这样说过:“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当读到这段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曾经为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值得的,就是应该不求回报的博爱。

贫穷是一个多么刺耳的词汇,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从遥远的史前走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为了消除贫苦而奋斗,但是德兰嬷嬷给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消除贫困的道路,德兰嬷嬷告诫我们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伟大的心来源于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就在你我的身边,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每个人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所以我们应该在爱中一起成长。把我们的爱心奉献给身边的每个人,去给予,直到成功。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三)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像她这样活着。我崇拜《海贼王》里的路飞,因为他能为梦想和伙伴牺牲一切,但他毕竟是漫画里的人物,就像超人和蜘蛛侠一样都是不存在的。她不同,她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史以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得者之一。从出生到终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主,使众人能因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她是一朵小花,喜悦了上帝也温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龚沙,以后的德兰修女。她让上帝的爱跨越了宗教、种族和国界,她让上帝的光同样照耀在世界最阴暗的地方,给他们温暖。她曾说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为自己而作,而是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铅笔,那么,神肯定是想用这铅笔在世界上写下仁爱,好让我们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让我们知道上帝的爱,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相爱。

这是一则写在封皮上的故事,我必须先写在这里: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不管其他人能从这个小故事里面得到什么,我看到的只有‘彼此互爱’(耶稣基督给我们最后的命令)。孔子讲“仁爱”,孙中山先生讲“博爱”,而基督就是爱。德兰修女说:“世界上有许多人渴望着一块面包,却有更多的人渴望着一点点爱。西方世界的贫穷是一种不一样的贫穷——不仅因为孤寂而贫穷,也因为心灵的贫乏和精神的困顿而贫穷。”而关于如何去爱,我十分赞同德兰姆姆“从一个开始”的观点,“我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得从一个人身上开始”,称之为整体的东西太过抽象,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于整体有意义。所以,先从身边的人开始,慢慢把爱拓展,好让众人看到我们就能看到基督,让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我们身上感觉到神的存在。

第18篇:俞靖兰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域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手里捧着这本书,第一次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书中讲述的时代已离我们太遥远,我们或许无法完全体会到其中的精髓,但是他却让我想起了老一辈苦涩的生活。小时候爷爷在餐桌上最喜欢讲的就是他们以前的生活,他们那时候太苦,生活的重担就压得他们穿不过气来,哪还有时间,那还有钱来像我们一样,坐在宽敞的大教室里接受教育,这是他们一辈子都在期盼的事。那时我还小,听得总不大明了,但是现在透过这本书,我似乎好像明白了一些,我的奶奶是个文盲,她至今认识的字十个指头就可以数过来,有空时她经常拿着报纸向我问这个是什么字,那个是什么字,我不耐烦的回答说:“你要认识这么多字干吗啊。”我恐怕却忽略了奶奶眼中的一抹光彩,是的,她也在渴望学习,那时她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好好学习。这其中恐怕也有她的一份期盼。

我们已经太幸福了,幸福到忽略了那些似乎微乎其微的幸福,其实一个幸福的人必定是一个知足的人,正所谓知足者常乐,他把别人每一次的帮助一点一滴的藏在心里,他把生活中的每一次苦难当做磨练,每一个微笑,每一句关心的话语,都像一条一条的小溪,汇进他的心里,最后汇聚成汪洋大海。 毕淑敏说过一句话:“人生的苦难,不是像牛痘疫苗一样的病毒提取物,植入皮肤,就可以终生预防天花了。我所看到的更多的事实是,困难磨秃了人对美好事物的细腻感受力,削尖了利己损他的恶性竞争意识,使人变得粗糙和狠毒。苦难浪费了时间,剥夺了原应更富创造力的年华,迟滞了我们的步伐。”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苦难中失去了体味幸福的心,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悲哀的呢?人总一味地承受苦难,却忘了接受幸福的讯号,就如那可怜的的蝜蝂一样,身上背的越来越重,最终被苦难压死。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个乐观坚强的人,他失去了她所有的亲人,妻子,儿子,女儿,甚至是孙子,他晚年一个人孤苦无依,生活潦倒,可是他却从未因此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勇敢努力的活着,小说的结尾福贵甚至还唱着歌,慢慢地向家走去。他何尝又不是一个努力去体味幸福的人呢,生活于他很多时候是痛苦的残忍的,它一次又一次夺去了他的亲人,夺去了他生命中最为珍惜的亲情,让人不禁感叹,世上可真有命运这种东西?它是物质还是精神?难道说我们的一生都早早地被一种符咒规定。谁都无力更改?但我坚信,虽然命运有时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态度,人生总是有灾难的。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好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注重对苦难的警觉,而忽略了提醒幸福的存在。

最后还是用毕淑敏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你如果想把握光年的长度,请看银河。

你如果想把握沧海桑田的长度,请看化石。

你如果想把握一生的长度,请看墓园。

你如果想把握一年的长度,请看麦田。

你如果想把握一个月的长度,请看婴孩。

你如果想把握一天的长度,请看潮起潮落。

你如果想把握一个小时的长度,请看抢救心脏。

你如果想把握一分钟的长度,请看上班族的打卡。

你如果想把握一秒钟的长度,请看神舟飞船升天。

你如果想把握一毫秒的长度,请看请看奥运百米冠军。

你如果想把握自己一生的长度,请珍惜眼前无数个瞬间。

珍惜眼前的幸福,好好把它珍藏在心中,那样就算生命的寒冬来临时也不用害怕了,因为曾经的每一份幸福,都会化为一簇簇火苗,温暖着你的心,陪伴着你度过每一次寒冬。松江一中原高一(11)班俞靖兰

第19篇:2德兰修女读后感

像“德兰修女”一样过活 ——读《德兰修女》有感

近段正在看《德兰修女传》,德兰修女好像一辈子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行善布施,书中讲道:加尔各答到处都是穷人——垂死的人,饥饿的人,生病的人,一辈子喝污水的人,一辈子没有房屋,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贱民……到处都是死亡,垃圾,污秽。每读一页我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么穷的加尔各答为什么会吸引一位马其顿的白人——艾格莉丝﹒龚莎﹒包雅舒,也就是德兰修女倾其一生为他奔走努力!

我想,也许在爱中行走的人,都是有孩子一般的纯真信仰吧。 我强烈地想从网上查找到一些现在加尔各答的样子,如你所想,一张张图片被我点开了,是的,教堂是金碧辉煌的,外国式建筑气势雄伟,但只要有加尔各答人民的画面依旧可以用“贫穷”来形容。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的加尔各答完全变成了一座大都市,虽然依旧存在贫穷和杀戮,但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也可以向我们一样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成长。

书中有这样的话: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成伤。 早上送三哥去他的工地,路上看到一位瑟缩着脖子等车的貌似父亲的老人。我说:我们捎他一程吧,看他多像我们的父亲。

三哥说:走吧,别多事。

如果他此刻看到我看他的目光,并向我招手的话,我无论如何也会捎上他。如果他要去的地方离我工作的地方很近,我也定会把他送到目的地的,但他没有向我挥手,我也没有停下车来推开车门走下车来叫上他一起走的勇气。

回来的路上,偶尔还会看到三三两两的等车人,或大包小包,或翘首以盼,但我依然没有停下车来捎上几个,哪怕是一小段的路程。车速是愈来愈快,为了我不迟到。心不再徘徊犹豫,风“嗖嗖”地从我身边窜过,就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幽灵一般,诉说着对这个世界的不满。仁爱之心我有,但我的仁爱之行却还不够茁壮!

德兰修女说:唯一迈向生命之路的,就是简单、弱小和微不足道。正如耶稣语录:爱人,像我爱你们一样——love as I loved you.是的,当祈祷付诸行动即是爱,爱付诸行动即是服务。 就像德兰修女一样,她一辈子将爱给予加尔各答的穷人,为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而我是一名老师,我也应该一辈子将爱给予我的学生,我的课堂乃至我认为这最崇高的教育事业。

我特别喜欢文中的这段话,写下它,以此来浸润我美丽的生命。

花时间思考,花时间祷告,花时间笑。 那是力量的源头,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 那是灵魂的音乐。

花时间游戏,花时间去爱和被爱,花时间给予。 那是青春常驻的秘诀,那是上主赋予的特恩。 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

花时间阅读,花时间和善对人,花时间工作,

那是智慧的源泉,那是通往快乐之路,那是成功的代价。 花时间去行善, 那是天国之钥匙。

就让它映照着我的魂灵,使我的魂灵真正成长为灵魂。

“妈,你家还有面粉吗?听学校同事说,有一户人家自己磨面自己卖,50斤77元,我回去给你捎一袋吧。”

“好!”妈妈在电话那头回答我的热情。 “妈,你想出去走走吗?我开车载你一程?”

“好啊!就去你大姨家吧,这一段时间没见着她,晚上总睡不着觉。”妈妈在电话那头热情地回应我。

花时间爱亲人,花时间爱别人,花时间爱自己,因为那是你幸福的源泉,那才是你心灵的栖息地。不管别人怎么说你,怎么看你,你就是你,你要自己成为梦中的那个你,即使路上没有与之相伴的人,你也一定要像“德兰修女”一样捧着一颗虔诚地心走在黑暗的角落里,去布施温暖和坚强。

我听到了自己心灵的呼唤,我坚定地点点了点头——像“德兰修女”一样过活。

第20篇:邢其毅

邢其毅

(1911- )

邢其毅,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生物碱、多肽、抗生素合成以及中药有效成分和花果头香等天然产物化学方面均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他是胰岛素合成项目的学术负责人之一,他所设计的氯霉素的新合成法,60年代就被国外用于工业生产。他特别注重基础教育,亲自讲授普通有机化学课程近20年,为我国有机化学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有机化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自行编著的有机化学教科书,是许多高校沿用多年的主要教材。

邢其毅,1911年11月24日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是贵州省贵阳市。父亲邢端是清末翰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是国家中央文史馆馆员。邢其毅自幼读私塾,并一直喜欢研读史书,这使其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较深的功底。

1033年,邢其毅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后去美国留学,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在有机化学家R.亚当斯(Adams)教授指导下从事联苯立体化学研究,1936年获博士学位。为了扩大视野和博览众家之长,同年夏天他又去德国慕尼黑大学,顺从当时著名有机化学家H.维兰德(Wieland)进行蟾蜍毒素的研究。他在博士后研究工作中完成了芦竹碱的结构与合成,这项成果后来成为一个重要的吲哚甲基化方法。

对于刚涉足有机化学乐园的年轻的邢其毅来说,在著名的维兰德实验室中工作应当是十分理想和鸿图无量的时候,日本侵略军把罪恶的铁蹄踏进了中华大地,祖国面临灭亡的危险,这使邢其毅断然做出决定,放弃眼前优越的研究工作条件立即回国,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国后,邢其毅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任研究员,不久华北沦陷,上海也危在旦夕,中央研究院被迫南迁昆明。邢其毅负责转运书籍等贵重物品,绕道香港、越南,历时半年之久,才将全部资料物品运抵昆明。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为了支援抗战,寻找抗疟药物,邢其毅跑到云南边境河口地区收集金鸡纳树皮,开展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工作。在大后方期间,邢其毅目睹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和消极抗战的情景,感到非常失望,于是他决定去寻找新的救国道路。1944年,他冒着生命危险,从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来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前线皖北解放区天长县,参加新四军的工作。他被分配到苏北华中军医大学,一面训练基本药学人才,一面为军队制药。在这期间,他把夫人钱存柔(现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和孩子也都接到新四军中一起做抗日救亡工作。

抗战胜利后,邢其毅受聘于北京大学,于1946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农化系和化学系任教授,同时兼任前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49年是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年!邢其毅和千千万万北京市民一起欢欣鼓舞地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当听到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邢其毅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他感到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一个富强昌盛的中国就要到来了!作为一个爱国科学家,他认为是自己大展宏图的时候了。

1950到1952年,邢其毅还兼任辅仁大学化学系主任,为战后学校的整建做出了重要贡献。1953年,邢其毅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北京市抗美援朝委员会委员,还是北京市第五届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届专业

组顾问,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青年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第

六、七届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民盟中央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开创我国多肽化学的研究方向和人工合成胰岛素

邢其毅是一位造诣很深、洞察力敏锐的有机化学家,他早在50年代初就断言:在未来年代里蛋白质和多肽化学必将成为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阵地。1951年他就提出并进行蝎毒素中多肽成分的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项研究未能正常开展,事后证明,这个计划比国外同行早15年。

多肽合成研究中,氨基酸的端基标记是一个重要问题,邢其毅是我国进行接肽方法和标记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与氨基酸发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应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个带色的氨基酮化合物,这是一个识别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在多年的多肽化学研究中,邢其毅和他的助手们还成功地合成了九种多肽的新试剂,并因此获得了国家教委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蛋白质合成是一个神秘诱人的领域,50年代前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都在注视着这个问题。1955年,英国的桑格(Sanger)用生物降解和标记方法确定了第一个活性蛋白质——牛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连接顺序(一级结构)。1958年,中国的几位有机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在北京讨论了胰岛素人工合成的可能性问题,邢其毅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认为胰岛素人工合成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对含半胱氨酸片断的接肽方法和端基保护问题。随后,邢其毅等就开展了含半胱氨酸小肽的合成研究。1959年,在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由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研究队伍,开始胰岛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这个研究集体的学术领导者之一。经过数年的共同努力,人类第一个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终于在1965年降生在中国大地上。结果公布之后,立即引起世界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它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和多肽合成化学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为我们这个伟大的科学文明古国又赢得了新的荣誉。为此,1982年国家特发给邢其毅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表彰他们在合成胰岛素工作中的贡献。

氯霉素的新合成法

氯霉素是人类能够进行大规模化学合成的唯一的抗生素,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被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但是当时它的合成方法较繁,工艺复杂,原料难得。为了发展我国的抗生素工业,1956年,邢其毅和戴乾圜等在研究普林斯(Prins)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中,设计了一条新的、从容易得到的工业原料苯乙烯开始合成氯霉素的方法。这个新合成法不但在理论上很好地解决了氯霉素的立体化学问题,而且适合进行大规模生产,整个合成只有五步反应,中间生成物全都是液体,这为生产过程中的管道化输送和连续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遗憾的是,这个新合成法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首先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在事隔11年后的1968年,意大利的卡洛·埃巴公司采用了与此完全相同的方法建成一个年产400吨的氯霉素生产工厂。但是,氯霉素的新合成法,是中国科学家创立的,为此,该项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奖。

在天然产物和中药成分研究中的开创性成果

邢其毅对于我国特有的天然产物丰富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他回国后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关于云南河口地区金鸡纳树皮的成分分析研究的报告,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完全没有正常从事研究工作的条件,但他凭着一心抗日救国的热情,不畏艰难,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千方百计地开展研究工作。邢其毅对这一段经历始终铭记不忘,并经常对学生们讲起这段历史,激励青年学子们要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并要有始终不懈地为之奋斗的精神。

在这期间研究工作.邢其毅还进行了从蓖麻油中分离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个测定不饱和脂肪酸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后来这个方法得到了普遍使用。

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时,在庄长恭领导下开展防己生物碱的研究,从中分离出了一种新的生物碱,命名为防己诺林碱,并做完了它的全部结构测定研究,这是我国在生物碱研究方面较早和较完整的一项研究成果。

天然香料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今世界“回归大自然”大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市场上人们对天然香料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往天然香料都是通过精馏方法提取其液体成分。邢其毅注意到我国各种新鲜花果香气成分的研究还是一块“处女地”,于是他和他.的同事们自己设计了一个提取装置,到花果产地当场收集它们的“香气”,1978年他们首次完成了白兰花头香成分的全分析。对西藏扎布耶盐湖杜氏藻的香气成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开创了花果头香成分研究的先例。随后,他们又对玫瑰、荔枝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花果头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有的成果已被有关企业生产部门所采用。

中药是我国的一大财富。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邢其毅一直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他甚至在去西藏开会时,还不忘记收集有关藏药的许多资料。他还特别注意到我国的大部分草药都是使用水煎剂,因此他多次提出开展中药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研究课题,但是为了开发祖国的中药宝库,他决定要闯这个难关。他选择我国人参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已经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果,分离出了几种水溶性小肽成分,并研究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为此他得到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机反应与合成药物的研究

50年代初,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条件还非常困难,尤其是原料药品和试剂十分缺乏。邢其毅一如既往,仍然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根据当时所能得到的原料和条件,确定研究课题。他找来了几瓶丙烯腈,立即开展麦克尔反应的研究。他先后合成了一系列硫代四氢噻唑环系、含β-5,5二取代乙内酰胺的衍生物和多螺环化合物,其中有些具有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七年以后发现,日本化学家发表了一些完全相同的研究工作。

苯骈七元杂环化合物,是近20年来人们在合成新药过程中涉及最多的一个新领域。因为这类化合物很多都具有良好的药理性质,其中有些已经被用作镇痛、安神等药物。邢其毅及其助手们近年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类型的稠合七元杂环化合物,发现了一些新的杂环体系,并对这些新的杂环的构象和立体选择性反应等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工作。

劳则思 逸则罔 毕生致力于教育

邢其毅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有机化学家,而且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享有盛誉的有机化学教育家。他常讲,他这一生的主要精力在于教书。这一方面说明他对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十分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自豪。

邢其毅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一丝不苟。他在教学上奉行的格言是“劳则思,逸则罔”。他自己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课堂上。他知识渊博,同时又有精湛的讲课艺术,他讲课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给学生以启迪。在课堂上,他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挥洒自如地给学生许多丰富知识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之间又给学生们留下了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住”,使你随着他的思绪去思考和探究。邢其毅认为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能否使学生受到所讲课程的“感化”,从而引起他自己的深入钻研和追寻。这种“感化”不但使大批学生立志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而献身,而且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献身、奋斗的方法和本领。

邢其毅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他编写的《有机化学》一书被教育部定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这是我国第一本自己编写的大型有机化学教科书,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70年代,他又将该书改写,增加了近20年来有机化学的新成就,重新写成《基础有机化学》出版,这既是一本高等学校的教科书,又是一本可供所有有机化学工作者使用的大型参考书。这本书在1988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

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邢其毅还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教学环节的需要,编写和翻译出版了多种参考教材,如《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共振论的回顾和展望》《有机化学词典》《有机化学的电子理论》和《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等。近年他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有机化学部分的主编。

邢其毅非常强调实验课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他担任北京大学有机教研室主任几十年,一直重视各类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实验室的建设,特别是对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室,从实验设备、实验内容的选择到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立他都付出了很多的劳动和心血。他经常带领前来交流的国内外客人参观这些实验室,借以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强调实验对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他曾专门著文批驳一些轻视实验颠倒、实践和理论关系的错误观点,并通过分子轨道对称守恒规则的发现过程深刻指出任何科学发现和新理论的创立,都是在大量科学实验基础上完成的。

邢其毅还十分关心中学教育和对在职自学青年的指导和帮助。他给《中学文库》写书;给中学刊物写文章;给中学教师做报告传授教学经验;给自学青年写信解答他们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时还要给他们寄去必要的书籍和资料,指导他们学习。至于登门求教的人更是经常不断。所以说,邢其毅的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直接听过他讲课的几千名,还有许多通过不同形式授业于他的各类学生,而且所有这些人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从多方面得到邢其毅的指导和帮助。

(作者:戴乾圜 花文廷)

简历

1911年11月24日 出生于天津市(原籍贵州省贵阳市)。

1933年 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

1933-1936年 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6-1937年 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维兰德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33-1941年 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44-1946年 在新四军华中军医大学任教。

1946-1949年 在北京大学农化系和化学系任教授,兼任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0-1952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主任。1952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并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52年 被聘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

1962年 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78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并兼任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和青年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2年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4年 被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届专业组顾问。

1986年 当选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

主要论著

1 HsingC.Y.,ChangK.J.A new method for the cleavage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J.Am.Chem.Soc.,1939,61:3589.

2 Chuang C.K.,Hsing C.Y.,Kao Y.S..Untersuchungen über dieAlkaloide von Han-fang-chi,Fangchinolin,ein Demethyl tetrandrin.Bericbt.1939,52B,519-25。

3 Hsing C.Y.LiE.F.A note onthe cinchonabarks cultivate in Yunnan,L.Chem Eng.China,1942,9:32—35.

4 HsingC.Y.LiL.T.Action of Grignard reagent on ethy lethy lenete-tracarboxylate.JAm.Chem.Soc.1949,71:92—96.

5 邢其毅。丙烯腈化学I,丙烯腈和取代乙内酰脲的反应.化学学报,1955,21:192-201.

6 KingS.HsingC.Y.Chemistryo facry lonitri leⅢ.Scientia Sinica,1956,5(3):455—60.7 邢其毅,戴乾圜,薛良驹.4-芳-5-卤-1,3-二氧六环的合成及Pnins反应的研究.化学学报,1956,20:19-29.

8 邢其毅,戴乾圜,卢耀棠.氯霉素的新合成法.科学通报,1957:302.注:C.A.1958,52:12918,19950;Heath,A.Chem.Eng,1970,77:60—2.

9 戴乾圜,余社栋,邢其毅,对位硝基苯甲酸酐与氨基酸的Dakin-West反应.科学通报,1957,23:719.

10 邢其毅,张景祥.防已诺林碱的结构.化学学报,1957,23:405—410.

11 邢其毅.有机化学(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12月第一版

12 李崇熙,陆德培,邢其毅等.含半胱氨酸多肽的研究I.化学学报,1963,29:131—142.

13 贾忠建,邢其毅.β-5,5-二取代乙内酰脲丙酰肼的合成.化学学报,1963,29(6):433-38.

14.邢其毅.有机化学中的电子理论.译自BakerJ.W.原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

15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cademia Sinica,Department of Chemistry,Peking University and Institu of Organic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The total syntheeis of crystalline insulin.Kexue Tongbao,1966,17:241-276.

16 Hsing C.Y.KingS.LiG.B.2,4—Disubstituted—2,3-dihydroben- zo-(1,5)-thiazepines.Acta ChemicaSinica,1966,32:247—251.

17 邢其毅,徐瑞秋,周政.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1983.

18 LiC.H.,YiehY.H.,HsingC.Y.etal.3-Aminoacylte trahydro thiagole-2-thione as an active amide for peptide synthesis.Tetra.Lett.,1981,22(36):3467-3470.

19 邢其毅,王显仑,金声等.白兰花香气的化学成份研究.化学通报,1981(9):9.

20 邢其毅.共振论回顾与瞻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1 张晓林.金声,邢其毅.北京妙峰山玫瑰花头香成分分析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5(4):8-14.

22 李根,李崇熙,邢其毅.苯并噁唑酮(BOO)多肽合成中的应用.化学通报,1987(12):18-20.

23 LuY.C.,JinS.,XingQ.Y.Theoretical conformational analysis of 1,5-benzodiazepines and benzothiazepine.J.Mol.Structure(Theochem),1988,167:253-267.

24 邢其毅.合成的魅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5 YangL一YeY.H.XingQ.Y.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water soluble oligopeptides and amino acids of Ginseg.Chinese Chem.Letters,19901:51-54.

26 陈家华、林袒铭、邢其毅等.西藏高原盐湖植物——杜氏藻的香气成分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4):383-386.

《邢兰读后感.doc》
邢兰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