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读后感

2020-05-21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最高国家科学奖于敏

21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为其颁发奖励证书并向他表 示祝贺。

于敏其人——他是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座右铭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埋名28年,妻子不知他在干啥。1961年1月12日,于敏担负起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联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党和国家举办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体现了哪些观点? 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⑵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⑶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⑷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⑸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⑹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⑺发展教育与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⑻智力成果权受法律保护。⑼我国的科技国情: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们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2、于敏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里?

⑴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⑵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国际影响力。⑶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⑷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与自豪感。⑸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⑹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⑺自觉履行了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⑻发展科学是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他的成就促进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⑼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步伐。

3、于敏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热爱祖国、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义利观、崇高远大理想、谦虚等。

4、向获将科学家学习,我们应该怎么做?

热爱祖国:„„

团队精神:„„

创新精神:„„

艰苦奋斗:„„

5、“埋名28年,妻子不知他在干啥”说明于敏院院士有什么意识? ——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6、“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

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⑵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⑶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⑷社会发展与进步既需要个人的智慧,更离不团队力量。⑸谦虚是一种美德,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自傲、自负。

推荐第2篇:于秀敏十佳事迹

小岗位大作为

---记东丽区新立街道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于秀敏事迹

东丽区新立街道文教卫生科科长于秀敏,是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10年参加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考试合格。2002年,她接管全街体育工作,在事业心、责任感的驱动下,潜心研究该街体育事业发展对策。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基层、认真调研,考察全街各村的现实情况。针对街道在全民健身工作中制度建设、基础设施、群众体育意识、健身活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整工作思路,制定工作细则,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分阶段、分层次推进体育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广大农民为主体,积极探索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繁荣农村体育,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她牢牢抓住健全组织、建好场地、举办经常性活动三个环节,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使街道体育工作得以蓬勃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完善组织建设 培养骨干队伍

多年来,她在贯彻《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工作中,探索新模式、创造新思路,将贯宣《体育法》和《条例》融入到体育活动之中,切实推进了全民健身工作蓬勃开展。在她接管体育工作之初,全街不足50%的村有健身队伍,且都是群众自发,管理松散,健身盲目,更谈不上科学健身,寥寥的几位骨干,不仅动作不

规范,编排不合理,东拼西凑几个动作就组织人们练起来。针对这种情况,她从抓健身队伍做起,通过走访各村居,争取村居领导支持,把已有体育活动队伍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把热心骨干培养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没有建立健身队伍的村居,以机制约束,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指标,整合资源,分情况不同处理,对条件较好的村,争取村委会给予一定支持,成立起健身队;对条件较差的村,也争取村委会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同样要成立起健身队伍。在机制、制度的推动下,村居利用各种资源解决组织建设,有的发动民营企业为健身队捐赠,有的号召健身爱好者集资购臵健身器材。目前,全街30个村居建有70多支健身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122人。形成了以街文化活动中心为龙头,村文体中心为依托,健身队伍为主体的群众体育工作网络。全民健身意识显著提高,参加体育锻炼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形成了以青少年为重点、中老年人为热点的全民健身格局。

建立长效机制 落实设施建设

为了加强健身设施管理,确保体育器材日常使用,她牵头组织制订了《新立街‚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并对全街各村居进行宣讲与解读,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与管理的作用。同时,起草、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和规范章程,对体育项目的开展起到了促进及监督的长效机制。在2006年,她抓住区政府投资兴建‚全民健身工程‛的机遇,实现了新立街道‚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在推广此次工程过程中,

遇到了重重困难,有些村领导不支持,认为这是浪费资源,浪费资金,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她深知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错过了就不知道再要等到什么时候,于是她白天、晚上不辞辛苦的找村领导谈心,反复强调健身路径的好处,强调百姓健身生活的重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方设法的说服他们,改变其固有的观念,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很大一部分村领导给予了相应的支持,剩下个别实在说不通的,就通过街道包村干部,多次配合做工作,终于率先在全区实现了‚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为全街群众创造了一个良好、舒适的健身环境。

抓实开展活动 树立榜样作用

通过走访、调研,并结合新立街的特点,针对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并形成传统。如‚正月文体活动月‛的健身大拜年活动,花会踩街队伍增加到20余支;连续两年的‚全民健身日‛400多人在街道主会场参与广播体操展演活动,起到了激励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除了节日大型体育赛事、展演之外,以及参加市、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引擎,串联平日活动,使全街体育活动长年处于兴奋状态,在大小赛事的比拼与竞技中,新立街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曾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连续多年获天津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对全街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强化服务理念 提高体育意识

为使新立街道群众体育持续发展,她致力于引进科学、时尚的健身项目,组织开展培训亲自担任教学工作。还结合各健身队伍人员结构,开展适合的健身项目,提高每个人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切实做到了科学健身。几年来,她积极推广普及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第1~3套《健身秧歌》、《健身气功》和市体育局推广的第1~2套《市民广播体操》。自行举办了5期培训班,亲自传授健身方法及健身常识等,培训健身骨干200多人。经常利用早、晚、休息日等业余时间深入各健身网点继续跟踪指导,有时一个晚上要跑两个健身点很晚才回家,每年累计下基层指导健身和开展活动达200余次。在长期重点指导的东大桥村、务本二村、新立村、小东庄等10余支健身队伍中,之前由于健身人群全部来自最基层的农民,且没有基础,流动性大,普遍存在着动作不规范的突出问题,达不到锻炼身体目的,表演起来亦缺乏美感。要想让广大健身爱好者把动作做得规范,就要不厌其烦地多次重复每个动作以及强调动作的运行路线。她在指导过程中每个动作做完讲解示范后,再将每个动作分解、细化,手把手地为每个人纠正,反复后加深印象,最终达到熟练、美感的要求,直到所有人都能准确地将动作串联下来,完成整套动作为止。经她指导不但达到锻炼目的,提高健身质量,还增强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并将此经验推广到全街范围内的健身指导中收效显著。

创新活动方式 推动全民健身

创新是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她积极探索群众

体育发展理念,每逢大型活动对于自编项目,从音乐曲目确定到动作编排串连,她都和骨干们一起研究,以突出新立街的特点,展现新立街的风貌为宗旨;在传统及规定项目中,在不影响锻炼效果的基础上融入一些新的队形变换,提高节目表现力和观赏性。如2007年参加天津市第6届农民运动会的健身秧歌比赛,冒着炎炎烈日与队员们一起刻苦训练。由于大家都是农民,底子薄、基础差、参加大赛经验少,有时一个动作要强调几遍甚至几十遍,今天练习得很好,可是明天再练习时又出错了,就这样天天强调,重复练习,不厌其烦。还根据两套秧歌节奏特点,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对表演队形进行重新编排。经过队员们的刻苦努力,获得比赛二等奖。成绩的取得促进了健身的火热,吸引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近年来随着健身队伍不断壮大,还吸引了更多的年青人参加到健身队伍当中。

单一的健身形势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她根据健身者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及爱好特点组建成不同的健身分队,为每个健身分队选择适合他们特点的健身项目,做到因人而异、科学健身。对年龄偏大、性格较稳重的老年人,就组织进行养生操、健身操、太极拳、健身气功、木兰拳等项目;年青一些的则选择健身秧歌、广场舞、健美操、毽球、乒乓球、篮球等项目,使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健身。

近年来,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新立街道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使群众体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如:‚2010年

天津市‘安达杯’全民舞蹈(广场舞)比赛‛第二名;2009年‚天津市第二届南开杯广场舞大赛‛荣获‚最佳活力奖‛。2006年天津市第6届农民运动会健身秧歌比赛二等奖,在每年一届的东丽区健身操(舞)大会上都能取得较好成绩,2009年获得广播体操比赛一等奖,2010年获传统和自编项目一等奖……。她深知每一个奖项的取得,都是对她工作的一种肯定,然而在荣誉背后,她却牺牲了很多与家人团聚和为上中学的儿子辅导功课的时间,但是她一点也不后悔,却深深地感谢支持她工作的领导和群众们。她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不会坐享功名簿上停滞不前,反而会更加投入和付出,与时俱进,探索新思路,打开新局面,努力开辟群众体育的新天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做一名公益岗位上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推荐第3篇:敏于文 化于实践

敏于文化于实践

--记泉州分行信贷文化再学习重实践活动

前言:泉州民营经济成份占比高达96%,区域经济特色鲜明,泉州分行开业以来,认真践行交行信贷文化,不断加强授信管理,三年来保持不良贷款为零、收息率百分之百。2010年泉州分行又以“再学习、重实践”活动为契机,要求授信条线人员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夯实发展基础,同时创建学习型组织,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精心谋划授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下是泉州学习组学习再学习重实践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践行信贷文化,应坚持“业务拓展与授信管理”两手抓

民营经济在泉州区域经济中占有绝对比重的经济地位,至2009年度,泉州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96%,泉州已初步实现工业化,工业GDP占全部GDP的59%,泉州工业企业又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泉州五大传统产业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具有产权清晰、经营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好、动力机制强的优越性,但民营企业的信用状况也是授信风险管理的突出难点。泉州分行授信管理工作通过对关联企业授信全面实行集团管理、加强授信准入指导、落实授信退出机制、扎实贷后管理等措施,在业务拓展中践行我行信贷文化,坚持“业务拓展与授信管理”两手抓,较好实现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授信管理水平目标。

(一) 对关联企业实行集团管理

在当前的民营企业中,为了避税、申请用地、融资等方便,一个或几个控制人实际控制多个关联主体现象普遍,以泉州某运动鞋服品牌企业为例,在其申请上市整合注销成为4个之前,共拥有19个法人营业执照。为加强关联企业授信风险管理,泉州分行践行信贷文化,在授信业务开始时即以审慎的经营理念抓关联企业风险管理,将符合实际控制人一致、股权存在投资与被投资关系且持股占比达到25%、企业高管之间存在委派关系、企业经营存在特许经营权共享(如生产经营同一商标)、产供销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经营控制人存在家庭亲属关系特征条件之一的企业均列入关联企业集团授信管理对象,实现关联企业集团授信管理覆盖率百分之百。1

(二)加强授信准入指导

好客户是会变化的,好客户是管理出来的。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进行,外在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践行上述信贷文化,泉州分行不断加强授信准入指导工作,一是针对各个时期热点业务加强风险分析并制定授信准入指引,二是根据时政焦点做好风险排查并严格控制授信准入,有效规避行业风险与政策性风险产生。基本案例如下:

近年汽贸、钢贸企业因票据保证金资源丰富而成为银行业务热点,但该类业务行业性风险也较为明显。为规避系统性风险发生,泉州分行对蕴通供应链以外的汽贸业务,要求在追加有效担保的前提下监管汽车合格证,并以填平对应票据敞口作为提取汽车合格证的条件,有效锁定企业现金流。实践表明,业务风险总是在政策和市场环境剧变下暴露,当泉州宏发汽贸等企业受宏观经济紧缩影响出现多家银行的票据业务垫付时,我行却始终未受影响。二是细化钢贸企业准入条件,坚持落实企业存货由我行认可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监管原则不动摇,同时对授信申请人经营规模、行业经验等条件进行限制,通过做好授信准入指导,优选合作对象,在钢材市场价格出现潮涨潮落时,我行授信风险仍能处于波澜不惊。

我行的重要信贷文化指出,好的授信业务在于银企双赢、社会认可,泉州分行始终坚持绿色信贷政策,在业务拓展过程中践行社会责任,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进行准入限制,在于近年泉州市政府开展环保风暴,关停204家化工、印染、制革、造纸企业中,由于我行对绿色信贷政策的坚持又成功规避了政策性环保风险的发生。

(三)落实退出机制

泉州分行认真践实平衡发展的信贷文化理念,建立完善信贷退出机制。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择优扶持、进而有为,退而有序、严控风险”的原则,既努力开拓收益率高、发展前景好、优质高效的市场,又能主动退出无效或低效的市场。

作为一个近年新建辖属行,客户群体总体仍较小,但泉州分行仍坚持好字优先稳健发展,开业三年来坚决退出了货款回行低的格林轻工、三盛

等企业,退出不能落实国际结算的南安三晶硅等企业,退出不能落实环保授信条件的富贵鸟鞋业,同时严格按照政府融资平台还原解包要求,退出泉州国投与丰泽建设发展等政府窗口企业,一丝不苟执行2%的退出指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促进业务综合质效不断提高。

(四)扎实贷后管理

在践行信贷文贷扎实贷后管理过程中,泉州分行授信管理要求树立“永远都了解我的客户、永远都懂得我的客户”理念。坚持按季开展风险排查、召开贷后管理例会,重点分析排查集团贷款客户、国家政策调控法人客户、潜在法人与个人贷款风险客户,通过关系树模型分析企业业务结构及经营情况、投资情况、银行融资情况及业务回报情况,关注企业变化,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和把握风险管理要点,不断优化授信合作方案,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条件下提高业务效益。

二、信贷文化融入地方特色经济方面的思考

在信贷文化“再学习、重实践”的活动过程中,我们还认为,一家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扩展,还应反映它的市场定位、客户取向、风险偏好、经营战略和营销风格等。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不一样,城市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不一样,同一家银行在不同时期也不可能一样。信贷文化是否适合银行自身?是否适合银行的今天?要建立怎样的信贷文化才能符合银行自身已定的发展战略?我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心得有:

(一)选择适合我行发展策略

1、客户选择

好银行的基础是好客户,作为国有大行之一,应具有在争大客户、大项目目标市场的突出定位,但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还应树立“与客户一起成长”的长期经营理念。大客户有利于我行快速做大授信规模并提高我行地方影响,但大客户往往又存在“包不了只能打补丁、挤不进只能让利益”的情况。当今市场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好客户也是相对的,我们应避免走入大客户才是好客户的认识误区,因在资本市场资日趋发达的今天,最安全的大企业、大项目在金融脱媒的推动下,已经不再以银行为唯一融资渠道,大量的中小企业、非上市公司、参与全民创业的个人、没有政府背景

的商业项目,它们不仅自身要发展,而且经济社会也期待它们发展。因此,我们的客户选择应在成长性最好的客户,最适合沟通的客户准入方面多下功夫。

2、产品策略

当前,银行产品高度同质化,但我们仍应弘扬信贷文化,坚守法规制度高压线不跨越,同时创新进取出奇制胜。

泉州拥有四区7县(市),其中晋江是泉州市经济最发达、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2009年晋江市GDP为776亿,占泉州地区的25%(泉州GDP3002亿),实现财政收入81.5亿,占泉州地财政收入25%(泉州财政收入316亿),晋江GDP排名全国百强县第5位,连续17年排名全省十强县首位。制造业是晋江市主要产业,其中七成以上为鞋服工业产值。因此,我们业务出奇制胜的立足地就是根据当地鞋服企业经营模式、产品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市场实践分析认为,泉州晋江具有鞋服品牌之都的美誉,品牌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链资源丰富,供应链业务具有“品牌提升和负债拉动”双重功效,蕴通供应链是最适合作为泉州分行本阶段大力推动的品牌产品之一,但建议在制度、流程上进一步优化。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加强队伍建设

授信管理以及客户管理是一个系统、一个流程,仅靠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岗位是不可能管好的。只有每个环节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负起应有的责任并做到通力合作,才能管好客户、管好资产、管好授信。泉州分行在信贷文化再学、重实践活动中,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加强队伍建设。学习是信贷文化的核心,因自身在变化,别人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经验的价值衰减在所难免,只有不断通过再学习、重实践,才能保持信贷文化的先进性,并引领我们赶超进位,为股东、客户、员工和社会持续创造更大价值。

泉州分行晋江支行林思煌

推荐第4篇:感动中国于敏观后感

感动中国于敏观后感

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26年8月16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感动中国于敏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感动中国于敏观后感一:

晚上八点,我准时坐在沙发上,和老妈一起看《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的内容使我很感动,使我印象最深的人于敏老先生,当主持人宣读颁奖词,于老先生的儿子接过奖杯的那一刻,距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朱光亚院士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那是一段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故事。1966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这次试验的测试结果,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核试验基地都是在条件恶劣的高原和大漠上,当时40岁的于敏身体虚弱到这样的程度: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的距离,有时要歇好几次,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移步。由于过度操劳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现场。但在那样高难度、高辐射的条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经过无数次的测量,中国的氢弹原理实验成功了!

于老先生这一辈子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他这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要学习他那宽大的胸襟,坚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感动中国于敏观后感二: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XX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感动中国于敏观后感三: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题记

在X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感动我的有10个人,他们是于敏;朱敏才、孙丽娜;赵久富;张纪清;陶艳波;木拉提·西日甫江;肖卿福;朱晓晖;陇海大院;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其中于敏很让我感动,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XX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是: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1.《感动中国》观后感1000字

年最新感动中国观后感精编

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

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5.感动中国XX观后感600

6.感动中国支月英观后感

7.感动中国XX观后感500

8.感动中国观后感罗阳

9.感动中国XX观后感500

10.感动中国观后感

推荐第5篇:敏于志向钝于禀赋

钝于禀赋

敏于志向

姓名:秦子巍

学号:0912797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当代自由平等主义的主要代表有罗尔斯、德沃金、罗默等。罗尔斯认为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只要能给其中受惠最少的人以一定的利益,使得社会的财富分配趋向于公平、合理,那这个社会就是正义的。罗尔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竭力为最少受惠者争取利益最大化,这是他的理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这也是他与功利主义的最大不同。

然而,德沃金确认为,平等待人意味着人们应该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和承担责任。人们的命运应该取决于自己的“志向”,而不只取决于他们的自然禀赋和社会状况。一种公平的分配方案必须注意志向问题,即允许发展自己的志向,即便这可能造成不平等,也要鼓励。这就是社会利益分配中的“钝于禀赋 敏于志向 ”。

所以,不同于罗尔斯,德沃金在资源分配中考虑了个人自然禀赋和志向的不同。考虑到每个人自然禀赋的不同,德沃金提出补偿自然劣势的“保险方案”,针对个人志向,他提出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的“拍卖方案”。保险方案先于拍卖方案。“先于拍卖的补偿能够保证每个人在选择和追求有价值的生活计划时,具有相同的能力;而拍卖范围内对资源的平等分割保证每个人的选择都得到了公平的对待。因此,这种分配应该是‘钝于禀赋’而‘敏于志向’了”【1】。但是,有的差距是弥补不了的,而且,补偿过多也会挤占正常人的资源。经济学上说:资源是有限的,是稀缺的。社会不可能无限的补偿弱者。所以,德沃金又提出补偿自然劣势的规模,应该“受制于人们愿意从最初的份额中拿出来购买保险的分量”。这实际上是和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是同样道理。

我觉得,德沃金的“钝于禀赋 敏于志向”理论比罗尔斯的“正义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有自然禀赋的差异,也有社会禀赋的差异,但罗尔斯认为人们只有自然禀赋的差异,即使自然禀赋不同,人们的社会益品也是相同的。所以,对于出身和自然禀赋不利者都要给予补偿。“补偿原则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平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的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遵照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至少在某一阶段,比方说早期学校教育阶段是这样。”【2】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一个设想,是同情心泛滥的表现,达尔文说得好“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我们虽不能歧视那些智力较差的人,但也不能过多的关注。德沃金的“钝于禀赋 敏于志向”,承认人们之间的差距,在保证依据天赋合理分配资源这一起点后,个人的发展及其资源的获得取决于个人的志向选择。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是一个进步的、有活力的社会。在不断的竞争中,不断的进步。而罗尔斯的理论只可能让人们自愿成为弱者,滋长不劳而获的思想。

坚持“钝于禀赋 敏于志向”。

注释

【1】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刘莘 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年 P145 【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 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P101

推荐第6篇:于敏颁奖词感动中国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晚会评选出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

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二、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 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

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三、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 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赵久富颁奖词: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四、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江阴炎黄)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篇2: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颁奖词banjiangci.htm。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篇3: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 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

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 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赵久富颁奖词: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江阴炎黄)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

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 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张纪清颁奖词: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事迹:

爱·亲人

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

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陶艳波颁奖词:“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在线高考网。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你当时怕不怕?”“感动中国”主持人白岩松问木拉提·西日甫江。

“也怕。”

“那你为什么冲在前面?”

“因为我已经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成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个38岁汉子的朴实回答,令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木拉提”在维语中是“梦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标;二是让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木拉提·西日甫江颁奖词: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高考网。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事迹: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

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

推荐第7篇:感动中国于敏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晚会评选出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

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二、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 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

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三、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 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赵久富颁奖词: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四、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江阴炎黄)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篇2: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颁奖词banjiangci.htm。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篇3: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事迹简介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颁奖词

①【感动中国人物】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于敏清事迹:

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于敏的颁奖词:(报国心皎洁)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

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②【感动中国人物】老骥伏枥:朱敏才、孙丽娜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朱敏才、孙丽娜的颁奖词:(为霞尚满天)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③【感动中国人物】心有清泉:赵久富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赵久富事迹: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赵久富的颁奖词:(量与江海宽)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④【感动中国人物】大爱深沉:张纪清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张纪清事迹: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张纪清,74岁,江苏省江阴市市民。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1987年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张纪清的颁奖词:(涓滴见沧海)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⑤【感动中国人物】同桌妈妈:陶艳波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陶艳波事迹: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作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12年苦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陶艳波的颁奖词:(爱子心无尽 )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推荐第8篇:敏于志向钝于禀赋

钝于禀赋

敏于志向

姓名:秦子巍

学号:0912797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当代自由平等主义的主要代表有罗尔斯、德沃金、罗默等。罗尔斯认为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只要能给其中受惠最少的人以一定的利益,使得社会的财富分配趋向于公平、合理,那这个社会就是正义的。罗尔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竭力为最少受惠者争取利益最大化,这是他的理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这也是他与功利主义的最大不同。

然而,德沃金确认为,平等待人意味着人们应该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和承担责任。人们的命运应该取决于自己的“志向”,而不只取决于他们的自然禀赋和社会状况。一种公平的分配方案必须注意志向问题,即允许发展自己的志向,即便这可能造成不平等,也要鼓励。这就是社会利益分配中的“钝于禀赋 敏于志向 ”。

所以,不同于罗尔斯,德沃金在资源分配中考虑了个人自然禀赋和志向的不同。考虑到每个人自然禀赋的不同,德沃金提出补偿自然劣势的“保险方案”,针对个人志向,他提出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的“拍卖方案”。保险方案先于拍卖方案。“先于拍卖的补偿能够保证每个人在选择和追求有价值的生活计划时,具有相同的能力;而拍卖范围内对资源的平等分割保证每个人的选择都得到了公平的对待。因此,这种分配应该是‘钝于禀赋’而‘敏于志向’了”【1】。但是,有的差距是弥补不了的,而且,补偿过多也会挤占正常人的资源。经济学上说:资源是有限的,是稀缺的。社会不可能无限的补偿弱者。所以,德沃金又提出补偿自然劣势的规模,应该“受制于人们愿意从最初的份额中拿出来购买保险的分量”。这实际上是和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是同样道理。

我觉得,德沃金的“钝于禀赋 敏于志向”理论比罗尔斯的“正义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有自然禀赋的差异,也有社会禀赋的差异,但罗尔斯认为人们只有自然禀赋的差异,即使自然禀赋不同,人们的社会益品也是相同的。所以,对于出身和自然禀赋不利者都要给予补偿。“补偿原则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平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的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遵照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至少在某一阶段,比方说早期学校教育阶段是这样。”【2】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一个设想,是同情心泛滥的表现,达尔文说得好“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我们虽不能歧视那些智力较差的人,但也不能过多的关注。德沃金的“钝于禀赋 敏于志向”,承认人们之间的差距,在保证依据天赋合理分配资源这一起点后,个人的发展及其资源的获得取决于个人的志向选择。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是一个进步的、有活力的社会。在不断的竞争中,不断的进步。而罗尔斯的理论只可能让人们自愿成为弱者,滋长不劳而获的思想。

坚持“钝于禀赋 敏于志向”。

注释

【1】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刘莘 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年 P145 【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 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P101

推荐第9篇:读后感王敏

品尝胜利的甜美

-------读《羊皮卷》有感

王敏

我深信,生活就是竞赛场。不管多么痛苦,多么残忍,不论你如何打击,生活的竞赛里并非只有失败者,我深信,胜利的甜美,人人均有机会品尝,我同样深信,一切其他的比赛,在神秘的生活运动中,若要工程名就,满意而归,基本规则不可或缺。

————摘自《羊皮卷》

之前读《羊皮卷》只是出于好奇,因为人人都在看,而现在才体会到《羊皮卷》真正的价值。这本书是对许多成功大师的经典励志之作的收集,其内容涉及有关成功学的方方面面,各个成功学大师的文章风格各异,文字清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都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所以,我觉得大家都应去学习阅读一下这本书,推销他人的同时其实是一种自我的推销,表现他人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表现。《羊皮卷》就是一个借百家之力的典型,具有很大的可读价值,可以挖掘我们内心的潜力。

这本书与其他书风格不同是因为:任何一本书都有一个主题,作者会把自己的思想完全表露在字里行间,而《羊皮卷》则是班众多的思想精髓汇集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强调,万事从自我做起,人最难了解和认识的也是自己,而这本书就是从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作为第一课开始的。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高估自己,有的人却毫无自信,有的人洋洋自满,有的人惶恐不安,很难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其实只有我们努力去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才有可能成功,有人觉得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假如有这种想法的话,那么还是自己不了解自己,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平静,当我们遇到种种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以种种客观的借口为自己开脱的时候,失败和懦弱将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因为我们没有勇气去认识自己。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一个目标,也应该知道自己该往哪走、该怎么走。书中还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成长和发展,就必须主动去承担风险,主动去发掘自身的潜力,我们要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因为机遇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什么样的机遇,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拥有机遇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失去机遇一定不会成功。

《羊皮卷》还告诉我们怎样去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认识和创造财富,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故事给给我们一些深刻的人生道理,揭示了人活着的客观规律性,让我们的人生在短暂的时间里过得更有意义、有价值。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如何去看待人生道路上挫折和失败,如何给自己一个梦想成真的机会,如何去享受美好的东西,如何去适应未来的社会,去找到真正的自我。

2011年11月28日

推荐第10篇:读后感。王敏

刘伯承

刘伯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他原名为明昭。出身于四川开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参军。

他在吴玉章等人的引导下接收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外,他还人过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当毛泽东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之后,刘伯承的军事道路渐入顺境,在长征途中,每遇关键时刻,他总亲临指挥,他还组织智取遵义,强渡大渡河,敲过少数民族区域等重大军事行动,为红军的长征立下了不少的功绩。

刘伯承去世后,他的功绩和贡献已被永远载入史册,为世人所敬仰。

刘伯承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的处身虽然贫穷,但他人穷志不穷,他投身革命,来保卫祖国,保卫这个他处身并深爱着的国家。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穷,并不等于没前途。穷,并不等于一辈子都穷。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勇于付出!

——王敏

第11篇:读后感(严敏)

读《把信送给加西亚》后的三个思考

轧管一部严敏

故事概述:这本书讲叙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英雄故事。在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急需一名称职的特使去完成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给加西亚(古巴起义军首领)将军送一封决定战争命运的信。美国陆军的一名年轻中尉罗文承担了这个任务,他没有任何推诿,孤身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难险阻,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这件“不可能的任务”。

故事影响:书中并没有用大量的篇幅和文字来描写罗文完成任务的过程(估计要是拍成电视剧能长过《人间正道是沧桑》),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质朴的文笔,将故事升华成一种精神——忠于职守、履行承诺、敬业勤奋、主动奉献、自信智勇。这种精神教育了一行又一行职场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从业者。正如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所说:“因为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

故事启迪:读过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如何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如何培养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如何使用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一、如何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这个故事使我认识到要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一定要讲忠诚、要有能力、要有信心、要有激情。

1.忠诚保证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我觉得,罗文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项伟大的使命,动力源于忠诚,忠诚又作用于行动,即使道路危机重重,坎坷异常,他最终还是完成了“国家使命”。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许终生不会遇到像罗文那样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商场如战场,市场竞争也到了你死我活的惨烈程度。作为公司的中层干部,虽然我岗位平凡,但绝不意味着对党的忠诚、对国有企业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可以打折,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让领导放心、让工作顺行、让职工满意同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忠诚度,因为“平凡似流水,忠诚滴有声”。

2.能力促进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是一口气读下来的,而后陆续又读了

3、4遍。如果说头一遍是囫囵吞枣的话,那后几遍就是细嚼慢咽了。我认为,罗文之所以能完成任务还是因为有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力决定创造力,创造力决定竞争力,竞争力决定前途命运。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只有注重在学习中提高道德修养,提高业务能力,才有艺高人胆大、揽得瓷器活儿。领导才能放心地把任务交给自己,自己以高超的个人能力,才能吸引人、凝聚人、感召人。1

3.信心成就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古语云:“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罗文在接过送给加西亚的信时,必定抱有完成任务的信心,所以他没有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是信心成就了罗文的成功。我们在工作中也要有信心,信心是气势。气,是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源源保障;势,是苦心钻研干好工作的不竭动力。毕竟在我们的工作中,“钟薄无震声,力厚响山河”。

4.激情鼓励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有的人也许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罗文取得的不朽功绩上,但请大家不要也决不能忽视他在把信送往古巴加西亚途中的艰辛。我想,也许是他对祖国和使命所报以的激情,才使得他能在险恶、孤独、无助中“苦中一点甜”。反观我们在工作中面对日趋残酷的竞争和层出不穷的困难,更需要培养激情,在激情中愉快工作,提高的不仅仅是工作质量和效率,还有人生的境界,做人的价值。激情的工作成就着我们的事业,而激情的人生将使我们得以永恒。

二、如何培养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在书中,笔墨重点在于罗文,而轻描淡写的瓦格纳局长的作用决不可小觑。可以讲,他是罗文的“伯乐”。作为一名党群工作干部,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不够的,更应配合党政领导肩负起培养新人、锤炼队伍的使命,培养和发现我们企业的罗文。想到这个问题时,我思考了2年多来我部班组长培养工作。

近年来,我部为258机组建设招录了大量年轻职工,在综合办工作多年,我深知轧管一部的职工状况,占一线年轻职工占职工总数85%以上,队伍年轻化,思想新潮,“80后”逐渐成为骨干力量。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是轧管一部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管控着生产和人员,责任重大,应该说他们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全厂工作的水平。当时77名班组长中,30岁以下的43人,担任班组长工作不足2年的近50人。从数字中不难看出,我部从事班组长工作的新人较多,这是个可喜的现象,说明我们年起人在成长。但换个角度看他们成长速度过快,虽然工作热情高昂,但工作能力和经验尚待提高,因此,在一线过程控制、现场管控能力和人员管理的方式方法上还急需加强、改善。

1.加大责任心的锻炼。

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线生产能否顺行,只有班组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必须提高班组长的能力。

2.强化工作能力的提升。

俗话讲“打铁还得自身硬。”班组长还得有高出一般的综合能力。结合生产

任务,我们在班组中大力开展了劳动竞赛活动,在热轧开展了“提高钢管壁厚精度降低切头尾率”和“钢管负公差轧制”竞赛,使热轧一报成材率达到92.89%,同比增长0.95%;电仪开展“严细设备点检、降低故障时间”竞赛,平均月故障停机时间由去年的11.06小时降低到10.58小时;工具开展“降低成本、提高加工质量”竞赛,加工机架成材率由91.91%提高到98.35%。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增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的“比、学、赶、帮、超”意识和能力。

利用技改技革、技术比武等载体,让他们挑大梁,担责任,在每年技协立项项目中,班组长大显身手,攻坚克难,完成技协项目300余项,为提升指标、创造效益立下汗马功劳。

3.抓牢思想作风的培养。

在我看来,罗文的成功从政工的角度讲,就是思想作风过硬。思想作风是每一名班组长为人处事的基础,也是能否干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俗话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此,在部党委的支持下去年我们对班组长开展了拓展培训,拓展过程中,班组长们克服了个人恐惧感和心理障碍,凭借团队的力量,出色地完成了“穿越电网、信任背摔、毕业墙”等一项项考验,树立了合力致胜的信念。

三、如何使用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发现人难、培养人难、把人使用好更难。在如何使用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这一问题上,我有两点体会。

1.“搭平台”给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一个振翅的蓝天。

如果不是完成了送信任务,可能罗文只是一个不错的中尉,不会成为“世界名人”。送信是一项任务,也是一个舞台。我们面对几十名班组长也应给他们搭建展示能力的舞台。今年,为应对更为严峻的形势,结合自主化管理工作,我们在班组中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在提高成材率项目竞赛中乙班脱颖而出,全线飘红,成为四班中的佼佼者、也成为追赶的目标。热轧降低轧制工具费用竞赛已经堆焊加工出φ175规格芯棒4支投入使用,平均轧制寿命可在1000支以上,有效降低了芯棒消耗成本。备件国产化攻关竞赛降低了备件费用,节约了成本。这些工作,让我们身边那些有技术、肯钻研的职工大显身手。

2.“广交流”让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见识更宽阔。

今年初,我们把2年来涌现出来的方方面面的先进人物、典型做法、论文心得和职工才艺等内容编辑成《轧管人》一书,用于学习交流和存档保留,深受班组长和职工们的喜欢。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采取多种形式,培养职工、锻炼职工,全面提升我部人员综合素质,为全面完成公司两大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第12篇:读后感(严敏)

读《把信送给加西亚》后的三个思考

轧管一部严敏

故事概述:这本书讲叙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英雄故事。在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急需一名称职的特使去完成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给加西亚(古巴起义军首领)将军送一封决定战争命运的信。美国陆军的一名年轻中尉罗文承担了这个任务,他没有任何推诿,孤身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难险阻,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这件“不可能的任务”。

故事影响:书中并没有用大量的篇幅和文字来描写罗文完成任务的过程(估计要是拍成电视剧能长过《人间正道是沧桑》),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质朴的文笔,将故事升华成一种精神——忠于职守、履行承诺、敬业勤奋、主动奉献、自信智勇。这种精神教育了一行又一行职场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从业者。正如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所说:“因为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

故事启迪:读过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如何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如何培养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如何使用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一、如何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这个故事使我认识到要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一定要讲忠诚、要有能力、要有信心、要有激情。

1.忠诚保证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我觉得,罗文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项伟大的使命,动力源于忠诚,忠诚又作用于行动,即使道路危机重重,坎坷异常,他最终还是完成了“国家使命”。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许终生不会遇到像罗文那样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商场如战场,市场竞争也到了你死我活的惨烈程度。作为公司的中层干部,虽然我岗位平凡,但绝不意味着对党的忠诚、对国有企业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可以打折,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让领导放心、让工作顺行、让职工满意同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忠诚度,因为“平凡似流水,忠诚滴有声”。

2.能力促进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是一口气读下来的,而后陆续又读了

3、4遍。如果说头一遍是囫囵吞枣的话,那后几遍就是细嚼慢咽了。我认为,罗文之所以能完成任务还是因为有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力决定创造力,创造力决定竞争力,竞争力决定前途命运。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只有注重在学习中提高道德修养,提高业务能力,才有艺高人胆大、揽得瓷器活儿。领导才能放心地把任务交给自己,自己以高超的个人能力,才能吸引人、凝聚人、感召人。1

3.信心成就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古语云:“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罗文在接过送给加西亚的信时,必定抱有完成任务的信心,所以他没有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是信心成就了罗文的成功。我们在工作中也要有信心,信心是气势。气,是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源源保障;势,是苦心钻研干好工作的不竭动力。毕竟在我们的工作中,“钟薄无震声,力厚响山河”。

4.激情鼓励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有的人也许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罗文取得的不朽功绩上,但请大家不要也决不能忽视他在把信送往古巴加西亚途中的艰辛。我想,也许是他对祖国和使命所报以的激情,才使得他能在险恶、孤独、无助中“苦中一点甜”。反观我们在工作中面对日趋残酷的竞争和层出不穷的困难,更需要培养激情,在激情中愉快工作,提高的不仅仅是工作质量和效率,还有人生的境界,做人的价值。激情的工作成就着我们的事业,而激情的人生将使我们得以永恒。

二、如何培养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在书中,笔墨重点在于罗文,而轻描淡写的瓦格纳局长的作用决不可小觑。可以讲,他是罗文的“伯乐”。作为一名党群工作干部,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不够的,更应配合党政领导肩负起培养新人、锤炼队伍的使命,培养和发现我们企业的罗文。想到这个问题时,我思考了2年多来我部班组长培养工作。

近年来,我部为258机组建设招录了大量年轻职工,在综合办工作多年,我深知轧管一部的职工状况,占一线年轻职工占职工总数85%以上,队伍年轻化,思想新潮,“80后”逐渐成为骨干力量。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是轧管一部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管控着生产和人员,责任重大,应该说他们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全厂工作的水平。当时77名班组长中,30岁以下的43人,担任班组长工作不足2年的近50人。从数字中不难看出,我部从事班组长工作的新人较多,这是个可喜的现象,说明我们年起人在成长。但换个角度看他们成长速度过快,虽然工作热情高昂,但工作能力和经验尚待提高,因此,在一线过程控制、现场管控能力和人员管理的方式方法上还急需加强、改善。

1.加大责任心的锻炼。

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线生产能否顺行,只有班组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必须提高班组长的能力。

2.强化工作能力的提升。

俗话讲“打铁还得自身硬。”班组长还得有高出一般的综合能力。结合生产

任务,我们在班组中大力开展了劳动竞赛活动,在热轧开展了“提高钢管壁厚精度降低切头尾率”和“钢管负公差轧制”竞赛,使热轧一报成材率达到92.89%,同比增长0.95%;电仪开展“严细设备点检、降低故障时间”竞赛,平均月故障停机时间由去年的11.06小时降低到10.58小时;工具开展“降低成本、提高加工质量”竞赛,加工机架成材率由91.91%提高到98.35%。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增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的“比、学、赶、帮、超”意识和能力。

利用技改技革、技术比武等载体,让他们挑大梁,担责任,在每年技协立项项目中,班组长大显身手,攻坚克难,完成技协项目300余项,为提升指标、创造效益立下汗马功劳。

3.抓牢思想作风的培养。

在我看来,罗文的成功从政工的角度讲,就是思想作风过硬。思想作风是每一名班组长为人处事的基础,也是能否干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俗话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此,在部党委的支持下去年我们对班组长开展了拓展培训,拓展过程中,班组长们克服了个人恐惧感和心理障碍,凭借团队的力量,出色地完成了“穿越电网、信任背摔、毕业墙”等一项项考验,树立了合力致胜的信念。

三、如何使用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发现人难、培养人难、把人使用好更难。在如何使用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这一问题上,我有两点体会。

1.“搭平台”给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一个振翅的蓝天。

如果不是完成了送信任务,可能罗文只是一个不错的中尉,不会成为“世界名人”。送信是一项任务,也是一个舞台。我们面对几十名班组长也应给他们搭建展示能力的舞台。今年,为应对更为严峻的形势,结合自主化管理工作,我们在班组中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在提高成材率项目竞赛中乙班脱颖而出,全线飘红,成为四班中的佼佼者、也成为追赶的目标。热轧降低轧制工具费用竞赛已经堆焊加工出φ175规格芯棒4支投入使用,平均轧制寿命可在1000支以上,有效降低了芯棒消耗成本。备件国产化攻关竞赛降低了备件费用,节约了成本。这些工作,让我们身边那些有技术、肯钻研的职工大显身手。

2.“广交流”让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见识更宽阔。

今年初,我们把2年来涌现出来的方方面面的先进人物、典型做法、论文心得和职工才艺等内容编辑成《轧管人》一书,用于学习交流和存档保留,深受班组长和职工们的喜欢。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采取多种形式,培养职工、锻炼职工,全面提升我部人员综合素质,为全面完成公司两大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第13篇:读后感(王敏)

读后感

阅读用心管理之后,我深深感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的道理,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事事敢于承担责任,我们的主席说过:“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作为我们管理者来说我们要做领头羊,领头羊就是起到标杆作用,永远站在队伍的前方,给群众做榜样,从而在本部门中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赢得员工的尊重,作为组织中管理者的角色好比像足球赛场上的教练员一样,教练员是不能上场亲自参加比赛的,只能够在场下作指导运动员。因此,管理者应该多一些组织,辅导和制衡,而不是老想着自己上场,作为管理者应该想到,需要注重的是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而不是监控行为。工作结果是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我们要相信与他人,不要经常的干预他人的工作过程,这种病态心理会形成一种怪圈,作为上司我们不能从头管到脚,越管越变得事必亲躬,独断专行,疑神疑鬼。同时下属也就越来越缩手缩脚,养成依赖,从众和封闭的习惯,把宝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丢的一干二净,时间长了,就会使组织机构得上“弱智病”。

作为管理者绝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日常工作中要用赏识的心态对待员工,对他们说出对他们的赏识,让员工从你的表情和语言中感受你的真诚,使员工受到鼓舞和激励。

作为管理者应对员工的关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视他们为自己的家人。事事以对的利益为重,我们不仅关心他们的工作质量,还要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关心爱护员工,尊重、理解员工,是企业大家庭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环境,把每一个成员都当作家庭一个成员对待,营造家的温罄,才能

形成亲和力和向心力。我们应该懂得授权赋能既是管理者的责任,也是有效管理的必备手段。只有把应该授予的权力授予员工,员工才会更有把工作做好的动力。管理者必须在授权上更加用心,把授权工作做好,让授权成为解放自我,管理员工的法宝。

在授权的同时,你要经常冷静的指出他们观点中不足,那也是必要的这样能很好驾驭他们。当然,在工作中不要忘了对他们的出色表现给与及时、中肯的赞扬。显然这些做法都不能使这类人充分发挥才能,我们同时能做到毫不留情但又能妥当地指出他们的不足。这是我们才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地位置。在职位分配上,管理者应当懂得慎重行事,不仅要对即将担任责务的人的责任和义务应有充分的了解、对每一个下属的特长更要了解得很清楚,还要让员工觉得管理者对自己很公平,并做到周密调查,尽可能听取全面个方面意见,尽量做到“为使择人,人尽其责。”把员工安排到最恰当的位置上或为最佳组合。

在工作中一定要放正自己的心态,庸才、蠢才、英才都是人才,没有固定的区别,成功管理者懂得如何让员工觉得你是没有私心的,会最有效的利用不同人才的优势,使不同人才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工资才能。

对待员工一定要公平,不可厚此薄彼,存私心。在工作中没有适当的竞争,就没有人才的优化,没有公平的竞争,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作为管理者要努力创造一个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就是促进人才快速成长的关键。一旦有好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培养出好的人才,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所以管理者如果想获得人才,就要为人才创造出能让他们尽情

发挥才能的环境。在选用人才的同时应该注重又率直的心胸是没有私心,天真且不受主观,物欲所支配,有力率直的心胸的,就可以明辨是非,看清正确与谬误间的分界,找到自己应走的路。

在管理中要学会有效的忽略,就是让员工自己去完成他们的工作,而不是要过多进行干涉,相信他们如果出现错误或者想做出改进之时,会主动与你联系,和你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请求的到你的支持,学会有效忽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早点回家,见到更多的家人,拥有更多的时间去锻炼,你可以因此而放松,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我们身边经常有一些成就欲望很强的人,他们总是追求崇尚,渴望成功,而且拥有成功的各种素质,聪明能干,自信自强具有超凡的创意和勇于创新的胆识,他们不论做什么事,总能竭尽全力,而且一般都能完成的较好出色。他们喜欢制定特殊的目标,同时也能员满完成这些目标。时间紧迫、外界干挠,个人的挫折或情绪的变化都不足影响他们优异的表现。他们勇于接受挑战,越是没人肯干、没人敢干的事,他们越是有干好的欲望。拥有能干的员工,无疑是公司的一大资产。他们最在乎别人的认可,最希望得到的管理者的信任,而薪水有时并非他们最渴望的。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首先要身先士卒,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带头把企业提倡的先进理念付诸于行动,才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管理者的带头行为、模范人格,是鼓舞士气,攻克难关的有效精神武器。管理者应当明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不是喊口号就行的,而是要管理者真抓实干,拥有真才实学。管理者应牢记,管理者是北学习的榜样,不是被赞扬的对象,给别人树立榜样,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那意味着必须不断地自强和自制。作为管理者,要在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精神和肉体的忍耐力,情绪控制力,处世技巧方面都为下属树立榜样。

在企业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是部门经理还是高级主管与员工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大家分工不同,分处不同的职位,负责不同的工作,但都是朝着同一个目标,完成一个共同的使命。一个人的努力毕竟有限,没有员工的帮助,企业是很难走向成功的,管理者与员工的亲切友善,打成一片,能使企业更有效的迈向成功。优秀的管理者十分重视这种平等的意识,准确地把握并合理的安排工作,使企业上下齐心与员工们和谐相处。这样的企业才能不断地壮大。

王敏

2013-2-25

第14篇:于洪敏说课标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说课标说教材

哈拉道口学区中学

于洪敏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教材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我将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是说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定,同时,又按照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分为四个学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内容,既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连贯性,又体现了各个阶段语文学习的不同性。

我所说的八年级语文是属于第四学段,在第四学段,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做了如下规定,对于这五个方面,我的解读是识字写字:能独立识字,书写美观,阅读:会读,乐读,会品味会欣赏,写作:能写真话,抒真情,口语交际:会倾听善表达,综合性学习会组织、会合作。

写作:能够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要清楚的说明一个事物,就必须准确把握他的特征。抓住事物特征就离不开仔细观察。

二 说教材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在编排上

首先引领鲜明,把过去的“前言”改为“写在前面”,以写信谈心的方式介绍课本,娓娓道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第二,单元组织 专题整合

教材以单元组织课文,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一个学生都是社会中的人,处在自然界中的人,又都是一个活生生的“自我”。按照这三大板块组织单元,使学生从三大关系中学习语文,发展个性,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得到提高。

听说读写,综合发展。每个单元由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组成,单元导读、课文、课后练习和综合性学习都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写作不仅与课后阅读相联系,而且还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这样编排,既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便于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所选课文均文质兼美,精略相辅,图文并茂,选文以经典为主,精选古今中外名家作品。以八下为例20篇现代文,六篇外国

作品,五六单元均是精美文言文,这些作品是多民族、多国家、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不只是学习语言的运用,而是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文章精略相辅,课文前面有精美的插图,文中有相对应的课文插图,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好的理解和品位。

第四,开放有弹性。

开放性,指这套教科书的内容和形式都注意沟通教科书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弹性,指这套教科书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教科书中学习内容和活动的设计是多样化的,课文分精读、略读,分课内读、课外读,练习分必做题、选做题,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内容一般都安排较多,供师生选用。作文和口语交际,大都不限定题目,少数命题,也尽可能设计若干个,让学生挑选。至于课外古诗词背诵和名著导读,更可以由师生灵活处理。此外,除教科书外,还有配套的自读课本、音像、多媒体、网络等系列教材,以供选用。不仅如此,教科书中的所有内容和活动设计,师生可以作增删、调整、变动。

编排体例

人教版教材有写在前面、单元、课外古诗、名著导读和附录五部分组成。“写在前面”给学生亲切感,于细微处见精神,增加了教材的亲和力,凸显“编者眼中有学生”,提升了教材的文化品位,体现了对教材的使用者——学生的人文关怀

单元由阅读和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组成。

每册书都编选十篇精美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向学生推荐两部经典中外名著,引领学生阅读,使学生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附录部分向学生介绍书法、语法和文体知识,帮助学生把平时零碎学习的知识整理起来,便于记忆与应用,附录中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单元结构

由单元提示、阅读、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三部分组成。单元提示起到点明主题、明确要求的作用,阅读由课文导读、课文、研讨与练习和读一读写一写组成,同时,课文又分为精读和略读。综合性学习是对本单元内容的一种补充总结和提升。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单元提示点明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方面的,课文分别是《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写作为《说明要抓住特征》

五、在课后练习

人教版的课后练习改名为“研讨与练习”,不仅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习题,还有的需要自己动手动口进行口头练习或书面练习,题量少,每篇课文只有两三道题目,并将原来的生字词的掌握改成“读一读,写一写”,在习题之下,总是有个知识框,介绍与本文有关的背景或是与本文有关的一篇文章,让学生很好地补充了课外知识。 苏教版的课后练习改名为“探究-练习”,一般有四题,最后一题是对本文的朗读或是背诵程度的要求,在对文本的诵读方面比人教版要求较高。

教材整合

横向整合 本册教材仍然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板块组织单元,在单元的编排顺序上符合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这个单元更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认识。纵向横向整合见课件。

说建议 课标建议

课标从五个方面给予了具体的建议

依据课标要求、单元内容、中考考查方向和课标教学建议,我校语文教研组在王敏勤教授所提倡的“和谐教学法”的基础之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形成了我校语文“单元整体五步六环教学法”,具体步骤是单元整体导入,精读课文赏析、对比阅读迁移、课外拓展延伸和单元检测收获,六环分别是预习,三课时通读整个单元文章,解决生字词,完成单元导学案,二品味:反复朗读,品味重点语段,班内进行交流;三迁移,阅读略读课文和语文读本,进行能力迁移,完成单元练笔作文;四是拓展,推荐名家名作,扩展阅读,完成单元作文;五是检测,针对单元目标进行检测,查缺补漏,夯实双基;最后学画知识树,总结所学知识。这样就有效地改变了脱离单元的单篇教学,并将课内课外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评价建议

课标在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目标的制定上给出了以下的建议,那么依据课标的建议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评价时注重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综合使用。在学前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情,为教学提供参考,在教学中注重使用形成性评价,通过用表格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程度,小组互动,以及建议学习成长档案,来跟踪学生的学习。

在单元结束,注重使用终结性评价,通过纸笔测试、语文习作、手抄报制作、社会调查的完成状况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标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合理开发校外资源。对于校内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校园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教辅资料。校园资源包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微机室和校园走廊文化。校外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向学生推荐《中华语文网》‘《人教官网》查找资料,扩展阅读,视频资源包括《品读》栏目,还有我们的乡土资源,社区资源等。通过多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会有多么的美丽与精彩,那么,就让我们在课标的引领下,尽情享受语文世界所展示的无限风光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15篇:感动中国于敏的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于敏的事迹材料为大家整理2015年感动中国于敏的个人先进事迹,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他目前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于敏的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于敏的事迹材料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第16篇:于敏阅读理解答案(优秀)

做阅读题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于敏》的阅读题对策答案是什么?

氢弹研制“首功”——于敏

①2015年1月9日,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他,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他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

②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高中时,他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转到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51年从北大毕业后,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③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基本粒子研究尚无大进展,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于敏在平均场独立粒子运动方面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关于原子核独立粒子结构的力学基础》等颇有分量的论文。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④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为团长的原子核物理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⑤在研制氢弹之前,于敏的研究兴趣一直在原子核理论研究。1961年,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要求他“转行”,参与氢弹原理研究。于敏答应了:“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⑥自此,于敏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他愿“了却君王天下事”,但并不为了“赢得生前身后名”,于敏的身影在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消失于公众的视野。

⑦当时,处在氢弹研究重大成果突破的关键时刻,以我国当时的条件,想要快速突破氢弹着实困难重重。不过,“土专家”有自己的“土”办法,他领导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特质得以发挥。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作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

⑧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的计算机,才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同年10月,于敏提出了两级氢弹的原理和构形的设想,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经历了我国核武器

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于敏被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⑨于敏在回忆自己的“转行”心路历程时说到,“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⑩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他将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希望造成的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

⑾目前,88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的“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单位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于敏则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着宝贵的建议。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学术如山,性情如水。”于敏不仅以其学术贡献令后辈们高山仰止,更以平和善良的性格赢得了身边人的爱戴。

学生蓝可说,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国。

儿子于辛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父亲的座右铭,父亲从我们小时起就教育我们“只有淡泊名利潜心做事,才能有所成”。

②于敏说,我国的核武器是威慑力量,主要用于防备他国干预我国国政,属于战略防御性质,完全是为了自卫。因此,技术路线也和国外不同。我国的核武器是用先进技术打破核垄断,并不追求核武器的多样化。

(节选自“凤凰新闻网”)

阅读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于敏天资聪慧,读高中时门门功课第一,25岁时进入中科院现代物理研究所参与氢弹原理研究,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B.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钱三强称于敏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C.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于敏留下惨痛的记忆,继而产生的民族情感,成为他研究氢弹并将一生奉献给祖国核事业的精神动力。

D.尽管于敏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但当单位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他总是以平生所学,继

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E.“学术如山,性情如水”指的是,于敏不仅有极高的学术素养,而且淡泊名利,甘于为祖国的核事业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

(2)于敏被称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其原因和表现有哪些?(6分)

(3)于敏的学生蓝可说“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国”,请结合文本概括于敏爱国的具体体现。(6分)

(4)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但他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核武器研发事业。追求和平与武器研发,二者矛盾吗?请他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及给你的启示。(8分)

答案

(1)答C给 3分,答D给 2分,答E给 1分,答A、B不给分。(A项,“25岁时进入中科院现代物理研究所参与氢弹原理研究,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错,他开始研究的是原子核理论,后“转行”参与氢弹原理研究。B项,张冠李戴,对他作出这样评价的是朱光亚院士。E项,表述不全,“性情如水”,亦指其平和善良。)

(2)①于敏未曾留过学,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②在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的基础上,于敏靠自己的才智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③于敏采用自己的“土”办法,领导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并利用我国的计算技术完成了一整套氢弹理论方案,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3)①为了国家氢弹研究的需要,他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兴趣,“转行”进行氢弹原理研究。②为了国家民族不受欺辱,他废寝忘食的工作,参与核武器研究,并为此而甘于“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③民族情感是他的精神动力,他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的核事业,88岁高龄依然在为祖国做贡献。(每点2分)

(4)不矛盾。(2分)

认识:①于敏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他渴望祖国国防强大,不受欺辱,才转行研究核武器。(转行的原因)(2分)②他研制的核武器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维护和平,完全是为了国家民族的自卫,并不追求核武器的多样化。(研究的目的)(2分)

启示:①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安定的生活。②核大国要削减核武器,减少军备竞赛,缩减军费开支。(2分,可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17篇:于漪读后感

《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

阅读于漪老师《教育教学求索》一书,追寻与感悟于漪老师的人格魅力。 书中有那么一段叙述让我记忆犹新:“2000年,我从教50周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为此拍了一部专题片。在片子的开头,我几乎不加停顿地报了自己教过的100多位学生的名字,许多人惊奇,一位71岁的老人怎么会保持如此出色的记忆力。实际上,是我几十年来始终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是‘目中有人’给了我这个‘特异功能’”。“从教50周年”“几乎不加停顿地报出100多位学生的名字”“71岁”,这些数据组成的似乎是一个奇迹,然而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因为无论从书中哪个章节,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始终是于老师教育教学中放在首位思考的,“生本意识”深深扎根在于老师心田。在于老师的教育观中,她反复强调的是“育人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终极追求”“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在教师的职业观中,她说“学生没有第二个青春”“国家把自己的希望交给我们,人民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对我们寄予无限的期望。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必须对学生的终生成长负责,必须教会学生终身发展”,于老师始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当今的教育,教师站得更高,学生才能走得更远。于老师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不仅在于她有高瞻远瞩的目光,还在于她俯下身子爱学生,于老师说“对学生的爱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身体力行”。在谈到她的“学生观”时,我们看到她是如此平等地对待、理解学生,“要站到学生世界之中用心去眼看耳听”“教师要有眼力,要巨细不漏,越是细微之处,越不让它在眼皮底下溜走”“尽管那些细微的表情或动作瞬息即逝,教师迅速捉住,和彼时彼地彼事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那‘一角’,可以窥见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所思所想,大至社会、人生,小到一句话语。”所以,于老师会从学生课堂上不以为然的笑中体察到自己教学语言的不妥;会在调皮学生的身上挖掘出闪光点以激励他,于老师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艺术品”“亦师亦友,教学才有针对性”。于老师在理性思考指引下全心投入教育教学,于是,拥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也自然成为了可能。

于老师之所以能以学生为天,又踏在坚实的语文教学大地上的原动力是她强烈的使命意识。于老师努力地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誓言“让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教师应该拥有这样的人生标杆和生命境界。”这样的追求成为于老师内在的生命需求,这样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让她为钟情的语文教育“消得人憔悴”,却依然无怨无悔。于老师说“我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在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要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终生进步。”“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为培养学生,而是应把它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正因为如此,于老师至今还能站在语文教学的潮头上,引领着大家奋力前行。在今天多元经济、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于老师的忧患意识更强烈,“特别在今天这样的多元时代,教师的导引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于是,我们更理解了一个八十高龄的老人为什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不顾自己身体病弱,依然充满激情地投身于语文教育的洪流中,关注教改、创设基地、指导教师、观课评课等,每一次,都是全心投入,激情似火,她说“直到今天,我依然不知老之已至,不能也不愿放下我心中的事业,这一使命将伴随我生命的始终,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我无怨无悔。”于老师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所以,读这样的词句你不会感到丝毫的矫情,在于老师真诚的奉献面前,我们所能做的是无比的敬仰,是虔诚地学习。

愿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拥有不假思索就能报出足够多的学生人名的“特异功能”;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无痕地渗透学科所特有的人文内涵;愿“让生命和使命同行”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誓言。

第18篇:《于海河》读后感

《农民的儿子于海河》读后感

于海河,中国千千万万个名字中的一个普通名字,中国千千万万个基层领导干部中的一名普通干部,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却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他用生命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他用生命展示了共产党员的风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学习于海河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于海河同志工作以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崇高境界。于海河同志从事农业农村工作20余年,在本职岗位上始终做到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双鸭山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带领一班人全力以赴投身农业事业,常常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无私奉献,毫无怨言。工作期间,先后争取农业重要项目30余项,争取项目资金7.9亿元,扶持了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一手筹划建设了宝清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去世前一天下午还带领大家实地研究工作,直到去世前的最后时刻还忍着剧痛在病床上修改关于园区建设的汇报材料。于海河同志把一生最大限度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表现出

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风亮节。

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真情为民的公仆情怀。于海河同志为民服务意识强,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经常深入村屯了解情况,能扑下身子和普通百姓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想方设法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是百姓眼中难得的“好官”、“贴心人”。于海河同志患有严重的关节疾病多年,主治医师和家人曾多次劝他卧床休息养病,但是他一直拖着病腿坚持工作在一线,忍着病痛深入百姓家中访贫问苦、解决困难。于海河同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体现出党员领导干部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本色。

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于海河同志在工作上高标准、在生活上低要求,生活简朴、为政清廉,从不贪图享受。他衣着朴素,生活节俭,他吃住简单,从不讲排场,尽量为组织减轻负担。尽管于海河同志长期担任宝清县乡镇和县直重要部门党政主要领导职务,却始终经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秉公办事、严于律己,从不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和家人谋求私利。于海河同志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办事,全心全意为民,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先进形象。

于海河同志的事迹让我深感震撼、深受教育。我也要向于海河同志学习,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奋发作为,为教育事业做出

应有的贡献。

大庆市创业小学

2014年4月18日

第19篇:江慧敏读后感

教育如水 智慧如帆

——读《做有智慧的教师》有感

威海市 温泉小学 江慧敏

记忆中,自己一直喜欢读书,有书读的时光总是充满幸福的

味道,因为读书不但充实了我的头脑也妆点了我的人生。也常感慨人生如书,一段段时光都似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篇章,谱写了人生这本书的内容。从孩童时期的童话故事到中学时代的《读者》等杂志报刊,再到毕业之后的各类专业书籍,书与我的人生已经融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如今,毕业已十载,经验虽有,但工作的创意和智慧却鲜见。每一次漫步操场、每一个茶余饭后,甚至于每一个梦中,我都常常思考:如何做一名更好的教师?何其幸运,假期里我遇见了《做智慧的教师》一书,它的质朴、它的真实而有内涵深深打动了我。那些天我几乎做到了手不释卷,因为它让我心中豁然明朗: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责任心、兢兢业业工作,更需要拥有教育的智慧为自己的教育生活增添一抹灵动的色彩。

(一) 以奉献做教育的根基

做有智慧的教师,必先善于奉献。教育这份工作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使命。如何肩负起这样的使命?如何把教育的生涯舞动出春天般的绚烂多彩?《做有智慧的教师》告诉我,唯有奉献才能引领教育不断前行。《当老师,你幸福吗?》这篇文章,它的题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我不幸福,理由有太多。而回答幸福的,原因只有一个——我乐于奉献。没有奉献,一切教育活动都将平淡无奇甚至于越做越乏味,令人产生倦怠感。有了奉献,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带给自己精神上的收获与提升。

(二)以思考做教育的助力 做有智慧的教师,应该善于思考。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我们的工作时常需要自我反思,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做教师尤其如此。做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需要解决新问题,每天都有鲜活、生动的教育故事发生。面对突发事件,也曾有过抱怨,也曾有过苦恼。有时,看似在竭尽全力,快速地处理完问题,可是那也是在任由一个个教育问题在此突发事件中消失又在另一个时间中爆发。这本书中的故事既有“要强扭这颗孩子的瓜吗?”这种培养学生方面的冷峻思考,也有“帮助孩子告别网瘾”、“给孩子们一个网络上的家”的细致呵护。读着这样的文章,我既深深地为这些教师班上的学生感到幸福又不禁感慨于自己的懒惰——书中的问题或多或少的我也遇到过,我怎么就没能像作者一样多几分思考呢?

每一节上课后,每一次外出学习后,每一次班级活动后……反思的机会无时无刻不存在身边,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时时刻刻用理性的眼光审视自己、审视工作,从一个个事件中探寻教育的规律。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要像书中文章的作者们一样,及时记录下来,今后的工作才能少走弯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以“爱”做教育的主干

谈及教育,爱是永恒不变的真谛。有了爱,教育这棵大树就一定会茁壮成长。但爱也需要艺术,如何把握好“爱”这柄双刃剑?《做有智慧的教师》告诉我:“爱”是一把双刃剑。严肃的爱和温柔的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它们可能会让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面对班上五十多个不同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我们应该努力让“爱”能够成为唤醒、激励、发展学生的力量,积极发挥“南风效应”,多顾及学生切身的感受,把握好教育方法,善于做“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能沐浴到来自老师的明媚的春光!当学优生手捧文章获奖的证书时,当学困生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进步奖的喜报时,当运动场上大家奋力拼搏、呐喊助威时 ,当班级大扫除大家争先恐后时......师爱正绽放她绚烂的光彩。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从一个个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从一次次爱意融融的师生互动中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智慧也是勤奋出来的。俗话说得好:“笨鸟先飞早入林。”作为一个普通人,既然自己不是十分聪明,那么就需要以勤奋来弥补。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博古通今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为人师。

《做有智慧的教师》,读着它,我更加懂得了教育如水,智慧如帆,有了智慧,我们的学生便会驾驶命运的船儿在如水的学习生命中扬起前进的风帆,奔向那个大家都期冀的美好彼岸;教育如花,智慧如雨,有了智慧,我们便能在细雨滋润过的春天欣赏到满园的绚烂。伴着书香行走在教育的天空下,拥抱教育的智慧,我的教育生命定会更加精彩!

第20篇:毛敏鑫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作者:毛敏鑫学校:窑店镇丰禾小学

年级:四年级年龄:10岁

本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要诵读经典,我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少儿版的《三国演义》,我花了一个多月才读完,读了它让我获益匪浅,《三国演义》是说东汉末年,由于汉献帝无能,使吴、蜀、魏三国鼎立,其中我最钦佩,最瞧不起袁绍。

为什么佩服赵云和张飞呢?因为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连战几十员曹将,救出糜竺等将。他武艺高强,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张飞一喊,声如巨雷,曹军吓得个个两腿发软,又一喊,吓得曹操不由自主地后退一步,又大喝一声,竟把曹将夏侯杰吓得胆肝破碎,一头栽到在马下。

而袁绍却没有一点主见,在官渡之战中,竟然会听郭图的建议,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大败而归。从此一病不起。丢了好多领土。

在《三国演义》中,使我领悟到战士并非要在战场上厮杀,要以德服人。刘备的仁慈厚道、曹操的胸怀大志、关羽的智勇双全、赵云的重情重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

《于敏读后感.doc》
于敏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