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读后感

2020-06-01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走出非洲观后感

走出非洲观后感

当时是在360浏览器里偶然看到的一个“女人一生必看的20部影片”,而这部正在其中,于是下载了回来,隔了三四个月,今天实在无聊,才拿出来看,女人确实应该看看。里面的女主角凯伦感觉和《飘》里面的斯嘉丽有一点儿相像,可能都算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吧,她们勇敢、自信、敢于反抗旧有的观念。

这部电影是以凯伦的婚姻和爱情为主线的。最开始因为他的情人欺骗了她,不愿和她结婚令她很伤心,随后她就向她情人的弟弟、她的朋友波尔?毕斯要求和她结婚,她并不爱他,只是想要一段婚姻,想要她在非洲的农场有一个男主人。结果可想而知,她和他在一起并不幸福。而丹尼斯的出现改变了她,他们一起打猎、露营,她觉得和他在一起很开心,后来他们真的在一起了很久,丹尼斯是真心爱她的。但新时代女性的代表总是表现的强势,她们习惯占有,所有事情都要按她们的想法来。在凯伦和丹尼斯相处期间,有过一段争吵,我很赞同丹尼斯的观点。凯伦是聪明的女子,她知道丹尼斯每次离开不是都为了去打猎,而仅仅是为了离开,她觉得这违背了爱的真谛,因为她认为爱就是占有,她希望丹尼斯和她结婚,觉得这样一来,丹尼斯就是她的。而丹尼斯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说:“Iwon’tbeclosertoyouandIwon’tloveyoumorebecauseofapieceofpaper.(我不会因为一张纸而和你更亲近或更爱你)”他说,和她在一起是他的选择。是啊,爱是美好的,本就不该有什么束缚。着名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说:”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相信最后,凯伦一定懂得了这个道理吧!

除了爱情和婚姻之外,凯伦对非洲那里的土着居民生活的关注是另外值得一提的。她有先进的思想,她知道学习对于那里的孩子来说很重要,我想这一点,不止她一个人知道,但是只有她为此而付出了努力和做出了行动。她对那里的人都很好,最后她一无所有,却依旧想着要为那里的居民争取一块生存的土地,所以当她要走的时候,人们才会依依不舍,这也是一种回报。

这也算是一部励志的影片,虽然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但凯伦的那股正直、坦率、善良、果敢、勇于打破旧观念的精神和她独立的品性是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女性同样需要学习的。我们是女人,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像男人一样勇敢、强悍,男人和女人分别需要做什么,本就不应该有什么明确的界定,我们也不应该对一个人有过强的依赖,独立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不能独立,就永远不会有什么作为。

从现在起,努力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独立不一定非要在任何时候都强势,一个成功的女人必然可以处理好强与弱之间的关系,而我希望我可以成为这样的女人,这条路离我还很远很远,但我会朝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

推荐第2篇:走出非洲影评

电影《走出非洲》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

摘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类一直在探求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于生命意义问题,源于我们人类自身不断的探索。生命本身存在意义吗?如何得到一条生命中有意义的道路?生命的意义意味着什么?它是如何依赖于目的、价值和理念的?这些问题都等待着人们回答无数的 哲学 家、思想家都曾为生命的意义作过解释,但却没有定论。人活在世上,究竟为了什么,是听从于直觉的良心、他人的需要、社会的期待,还是听从于上帝的安排?谁都对生命的意义有自己看法,可是谁都无法对此做出完美的解释。《走出非洲》是部讲述一位丹麦女性在非洲殖民地生活的影片。它通过描写女主人翁在非洲曲折的生活经历,对人们生命的观念提出了疑问,并引起了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关键字:走出非洲、生活、生命意义

年轻貌美的卡伦为了拥有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远离自己的家乡,去东非肯尼亚与瑞典男爵——布罗布里克森结婚。他们互不相爱。如同他们说的,一个是为了男爵夫人称号,一个是为了一个免费的女佣。这也为她日后爱上丹尼斯(又名芬奇·哈顿)奠定基础。卡伦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差,完全是个贪图权势的女人,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却被她勇无畏的精神感染了。不管她嫁给布罗布里克森是否正确,她至少努力了。她不愿意屈服于命运。她勇敢、执着、富有爱心,她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远大于那些说她拜金、不要脸的人。

在非洲经营农场期间,卡伦感受到当地土人的淳朴,她不顾众人的反对,教书给孩子们,与土人一起工作。不幸的是一场大伙摧毁了一切。因为穷困,她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土地。为了当地的土人能继续在那块土地上生活,她甚至跪下来想总督求情。最终,卡伦失去的爱人,失去的财富,失去了男爵夫人的称号,独自一人回到丹麦。光从结果看,卡伦是失败者,她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可哪个人在世界上走一回会得到什么东西呢?到头来不还是什么到带不走吗?而卡伦至少她为自己的幸福努力过,奋斗多。我觉得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卡伦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在她和丈夫告别时,她说道:“道别是一种奇怪的感觉,中间搀杂着的羡慕。男人出去接受考验,磨练勇气。而女人要接受的考验却是磨练耐性···肚独自一个人学习如何面对寂寞。其实我一直都明白,不需要这场战争。我送走了波尔,丹尼斯没有告别就离开了,非常正确的做法。”而战争期间,她也不顾他人的反对坚持去丈夫那里,尽管中间遇到狮子以及其他很多困难。但是当她碰到自己的丈夫时说的是:“我做到了。”而不是我多幸苦。这或许就是她所认为的人生价值,为自己的理想牺牲一切去奋斗。从她最后为土人争得在自己的土地上继续生存的权利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人生价值观已经开始转变了。我想,社会在发展,我们价值观也会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我们一定要坚持地做下去,这样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才有意义,

农场的财富,男爵夫人的地位,与芬奇爱情,和土人的友谊,哪个 是卡伦所追求和渴望的,哪个是她所痛心失去的,哪个是她短暂的非洲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它所阐述的内涵是深刻的,因而只有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像卡伦早期一样追求名利和财富的人很多,也有非常多的人像她一样渴望甜蜜的爱情,这无可厚非,这些东西在人的生命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没有钱,

你就无法生活,如果你没有地位,你就得不到尊重,而如果你没有爱情,你就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人虽然是拥有文明的动物,但其本能的欲望却不可能因此而丧失。动物们为了填饱肚子整天为捕食而奔波,他们也为了在种群中占领优势地位和交配的权利而互相争斗。这些都是本性。映射到人类社会来,人们拼命地赚钱,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好起来,同时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让别人尊敬自己,并且渴望找到自己的恋人,得到真正的爱情,这些都是同样的本能。所以把这些作为人生奋斗的一种目标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没有人喜欢作乞丐。然而,完成了这些是否就实现了生命的意义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的生命似乎就过于简单了,我们只是为了这些而活着吗?我们拥有文明,这是我们与其他动物社会的不同,但如果我们都以那样简单的生命目标来度此一生,则原始的野蛮社会也就足够我们的 发展 了, 自然 不会有如此高级的文明。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完全证明人类存在的意义了,因为我们创造了地球事实上空前的财富,并可以对我们的未知世界开启探索的大门,但这只是宏观上的意义,它的组成基于个体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个人的生命意义。所以如果人人都以追求金钱,名利,感情这些本性作为生命的意义,那人类社会与其他动物的社会也就没有多大差异了。因而这些绝非生命的真正意义。

卡伦在非洲的生活中,金钱,名利,感情这些东西都失去了,她不得不离开非洲,但她却留下了许多东西。在非洲生活的这段时间,她让在她农场生活的土人们可以有土地来居住,并为他们提供了工作,而且土人的孩子接受了 教育 。即使在她倾家荡产时,她还是在为土人们居住的土地而费尽周折。卡伦是以一个殖民者的身份进入非洲的,像其他殖民者一样它的目的是追求金钱、名利、感情,但是在与土人的交往中,她渐渐明白自己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所以她竭尽全力使土人们拥有自己的土地。这是她的一个巨大转变,而这个转变也正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她这么做对自己毫无意义,但这并不能表明事情本身是的没有意义的,因为土人们得到了继续在自己土地上生存的权利,而这对每一个土人都是有意义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卡伦放弃了金钱和名利。

然而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从卡伦进入非洲到走出非洲,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虽然有了结论,但却无法概括,这个问题太大了,谁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从卡伦来看,她生命的意义是为土人争取到了土地;人类是由社会性的,只有社会的存在,才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有意义,因而在社会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时候,个人的行为只有服务于社会的利益才是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此。然而对生命意义的描述永远是抽象的,只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情才能真正地体现这种意义的存在。

参考文献:王光祖,影视艺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周星,电影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转

推荐第3篇:影评 走出非洲

优雅是一种生活态度

——《走出非洲》影评

“在非洲的贡嘎(Ngong Hills)山脚下,我曾经有一个农场”。舒缓苍老的女声,深情流畅的音乐,非洲广阔壮美的大地,一幅幅画卷史诗展示在面前。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深深地被打动了,许久无语,也许因为年轻没有真的理解。再看的时候,十多年已经过去了,心随着男女主人公在空中飞翔,俯瞰壮美的非洲大地,荡气回肠。感动我的是一个女人在跋扈的命运中表现出的爱与尊严,优雅与豁达。风华正茂的卡伦远嫁肯尼亚。丈夫并不爱她。她赶着马车,经过炮火纷飞的战场,看望在前线的丈夫。见到风尘扑扑的妻子,他第一句话“你来干什么?”,短暂的欢聚,丈夫带给她的是疾病,她不得不回到欧洲,独自去治病,病好了,她却永远不能有孩子。她平静的接受了丈夫离婚要求。

她想尽办法让当地土著人的孩子读书,可是,当地人连一片立足的土地都要没有了,读书又有什么用?她跪下企求新来的长官,给土著人留下一块土地生活。她用所有的积蓄投入咖啡园,三年的艰辛终于丰收了,但大火夺去了一切。在她风华正茂的时候,她遇到了她的爱人,英俊潇洒的丹尼斯,他带她在蓝天上翱翔,他们在飞机上俯瞰美丽富饶的非洲大地,辽阔的草原上一群群奔跑着的羚羊,泛着阳光的湖面上一片片掠起的水鸟,陶醉在这美景中的她向坐在后舱的他伸出了手臂,他们的手在高空中紧紧握在一起。

他喜欢不羁独来独往,质朴原始的生活,他说,我不会因为那张纸而更爱你。你总是在说,你的农场,你的土著人,它们不属于任何人,象狮子,本来就不属于任何人。爱,需要任何的承诺吗?

当她失去了一切,农场,婚姻,她要回国了,他说,我开始理解了你的世界,等我回来,我飞行回来„.他永远地留在蓝天白云间。

在丹的葬礼上,她读了一首诗“明智的你早早离去, 因为荣耀不能为谁停留,月桂树转瞬苍翠, 却比玫瑰凋零地还快” 她说, 他不属于我们,不属于我。 她孑然一身返回了欧洲,只带走了关于非洲的回忆„„

命运是绝对的跋扈,我们不能改变它,可贵的是优雅地接受一切。风华正茂梅丽尔•斯特里 普(Meryl Streep) 饰演的卡伦,不甘平淡,优雅,深情,不怨天尤人,保持自己的尊严。唯一的一次,她为丹讲故事,悲伤地讲不下去了。

诗一样的风景,典雅流畅的音乐,淡淡的怀旧,哀而不伤,让我荡气回肠。 因为命运是绝对的跋扈,因为死亡是必然,与其俯首,不如优雅地抬起头接受。下面是卡伦在丹的葬礼上念的诗,这首诗反映了她当时的心境,英年早逝未必是坏事,爱是难忘的,因为它的短暂。

没有找到中文翻译,试着译了。

To an Athlete Dying Young

給一位英年早逝的運動員

by A.E.Housman (1859-1936)

The time you won your town the race

We chaired you through the market-place;

Man and boy stood cheering by,

And home we brought you shoulder-high.

当年,你为小镇赢得了比赛

我们举起你穿过市场

男女老幼夹道欢迎

你在人们肩头凯旋

To-day, the road all runners come,Shoulder-high we bring you home,And set you at your threshold down,Townsman of a stiller town.今天, 人们又聚集在一起把你抬在肩上为你送行轻轻放你归于尘土小镇为你肃穆宁静Smart lad, to slip betimes awayFrom fields were glory does not stayAnd early though the laurel growsIt withers quicker than the rose.明智的你早早离去因为荣耀不能为谁停留月桂树转瞬苍翠却比玫瑰凋零的还快Eyes the shady night has shutCannot see the record cut,And silence sounds no worse than cheersAfter earth has stopped the ears:黑夜的幕布拉下再也看不到记录被打破沉寂不会比欢呼更糟你在大地的深处长眠Now you will not swell the routOf lads that wore their honours out,Runners whom renown outranAnd the name died before the man.现在,你将永不会被击败他们的荣耀转瞬间即逝尽管后来的冠军辈出活着时名字已被人遗忘So set, before its echoes fade,The fleet foot on the sill of shade,And hold to the low lintel upThe still-defended challenge-cup.趁着荣耀消逝之前敏捷双脚踏上归途在门梁上悬挂着的是

And round that early-laurelled headWill flock to gaze the strengthle dead,And find unwithered on its curlsThe garland briefer than a girl\'s.那些早先的冠军们将会嫉妒地注视着你你卷发上的月桂花环将永不会枯萎

推荐第4篇:影评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

美丽 优雅的女主人公

“我在非洲有个牧场”

一直在想关于走出非洲这个走出的意思 丹麦女孩远嫁肯尼亚

用牧场换头衔

去非洲只为赚钱赚钱

嫁不出去的老女人

无钱无势无地位

那样的世界简直难以接受

所以 去他的爱情

结婚吧 和自己曾经的爱人的兄弟结婚 结婚吧 结了婚就是男爵夫人

结婚吧 以后在非洲好好的经营牧场

在火车上 欣赏四周无限靓丽的风光

一颗心期待着待会儿的结婚典礼

她和男爵约定好了一起结婚 经营农场

尽管不爱 她还是愿意期待和这个男人美满的生活下去 途中遇到送白象牙的丹尼斯

那是他们初次相见

总算是到了 她对这个陌生的地方除了好奇以外更多的是恐惧 迷茫 未来丈夫没来接火车

她一个女人承受所有人鄙夷的目光走进那个男人俱乐部 不出意料的被赶了出来

还有一小时就是婚礼

婚礼上丈夫甚至在和其他女人调情

她看到了她的房子

丈夫第二天就出门打猎

下雨之前会回来的

当然 还有好多天才下雨

才结婚两天 可是她能如何呢

收拾包袱走人?不 那不是她来这的目的

她开始和当地的土著沟通交流 开始亲力亲为种植咖啡

用她的话说是“我的农场 我的土著人”

面对丈夫一次次的出轨

她心里生气 但完全不能影响什么

这就是不爱最大的益处 不伤心也就没什么伤害

但由于丈夫的滥行 她染上了热病

这才是真正折磨她的地方

独自回去治疗

不能生育了

回到这片土地

她依然把心放在事业上

后来淡然的接受丈夫离婚的要求

是女人的优雅 坚强 独立

孤独一人经营农场的日子是难熬的

白天忙碌 夜晚空虚

在那段时间里 贝利和丹尼斯常来做客

她也总是发挥她最拿手的本领

给客人讲故事

丹尼斯充满男子气概却也不失温柔体贴

很快他们便相爱了

于是 她又开始期待事业以外的爱情

两个人呆在一块的日子是简单幸福的

与世隔绝 不夹杂纷纷扰扰

她认为 丹尼斯该属于她

但丹尼斯认为 人什么都不曾拥有

他爱自由爱蓝天爱白云 他不属于任何人 任何人也都不属于他 “我不会因为一张纸和你更亲密 或者是更爱你的”

一场大火把辛苦耕耘下来的农场烧了

男爵夫人破产了

没有事业 没有婚姻 没有爱情一无所有

她该回丹麦了 带着孤单与回忆

在走之前争取一块地给这群土著人居住 不得不说 她是无私的

她对这些土著已经有了感情 她爱非洲 爱这些人民 当她双膝跪地哀求给他们一块地的时候 是勇敢 是付出 也是坚毅

丹尼斯回来 眼前的这个女人使他改变初衷 他对她的爱或许是刚刚燃起

星期五 星期五回来

她怀抱着这个承诺等他

他却和大地融为了一体

丹尼斯终归还是属于大自然

而她 终究只剩她孤零零的一个人

无边的草坪她念完哀伤的悼词

淡淡的离去 留下的只是背影

对丹尼斯是爱是恨是思念

还是那个男人俱乐部

“回丹麦之前我们想请你喝杯酒”

再次走进去

男人们看她的眼神早已不是鄙夷

尽管失去爱人 失去农场

她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回丹麦了 所有的喜怒悲哀将永远不被忘记 肯尼亚的人们不会忘记

她也将牵挂一辈子

推荐第5篇:《非洲历险记》读后感

寒假里,老师给我买了一本有关数学的书,书名叫《非洲历险记》,是数学家李毓佩的作品。

我非常喜欢数学,一听是数学类的书,我就迫不及待的阅读这本书。这本书仿佛把带进一个童话世界里。李毓佩爷爷以童话的形式把数学复杂的知识讲的通俗易懂。有趣的童话情节让枯燥无味的运算变得有灵魂。不再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从中我学会一些数学知识。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酷酷猴,它与花花兔接受黑猩猩、大猩猩和非洲狮王的邀请下,走进了一段有趣的非洲之旅。酷酷猴杂非洲中与这些大动物斗智斗勇,当灾难来临时,酷酷猴不怕困难,使用数学战胜一个个困难。因为酷酷猴爱数学,每次有困难时总有数学知识化险为夷,所以数学是酷酷猴的制胜法宝。

有一次,黑猩猩跟酷酷猴打了一个赌让酷酷猴绕森林一圈,来到大蛇一关,原来蛇是红毛、瘦子、秃子养的,他们三个各养了眼镜蛇、银环蛇、蟒蛇。问酷酷猴三种品种一共100条蛇,每一类品种最多多少只?酷酷猴思考了,马上解开了这道题,100除以3等于33只余下1只。从这里看出:有智慧的人,才是强大的,是不可战胜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数学里有这么多奥妙,以后我要加倍努力将数学学好。

推荐第6篇:《非洲历险记》读后感

《非洲历险记》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一部作品,作者是李毓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非洲历险记》读后感1

我看了一本《非洲历险记》数学历险故事书,我太喜欢这本书了,看了好几遍,还没看够。

书里面有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猕猴,它们的名字叫花花兔和酷酷猴,花花兔急急忙忙地跑来,拿着一封非洲黑猩猩寄来的信,信中,黑猩猩邀请酷酷猴到非洲去和它们比试,看谁最聪明。酷酷猴来到非洲,黑猩猩先出数学题考酷酷猴,酷酷猴赢了,该酷酷猴出题黑猩猩答,这次酷酷猴又赢了。黑猩猩又让酷酷猴在森里走一圈,能活着回来才算本事,途中酷酷猴遇到了很多危险,经过的很多磨难,最终生死拼搏的闯了回来。

我喜欢酷酷猴这种不怕困难,勇敢的精神。

《非洲历险记》读后感2

《非洲历险记》这本书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他用十分擅长的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形式,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

本书围绕着主人公花花兔和酷酷猴来写的。分成了“智斗黑猩猩”、“寻找打怪物”、“非洲狮王”这三大部分展开描写。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花花兔和酷酷猴收到了一封来自非洲的信,上面写着听闻酷酷猴聪明过人,数学好,我们黑猩猩想与你切磋切磋。就这样它们就有一段新的旅程。

第二部分讲了大怪物向酷酷猴邀战,地址是一直向北走“气死猴“公里,酷酷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算了出来,气=7,死=1,猴=3.

第三部分讲了酷酷猴与花花兔一起走的时候,非洲狮王梅森去做客。

这就是非洲历险记的内容,哦!对了,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叫花花兔与酷酷猴吗?花花兔因为特别爱穿花衣服,头上还爱插几朵小花,所以大家交它花花兔。酷酷猴何许人也?酷酷猴是一只小猕猴,这只小猕猴可小看不得,,它聪明过人,身手敏捷。酷酷猴有两酷:穿着入时,名牌T恤加牛仔裤,这是一酷;二酷是计算速度奇快,解题思路独特,数学特别好。因此同伴就把这只小猕猴叫酷酷猴。

《非洲历险记》读后感3

“动物、数学?”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跟随数学教授李毓佩的世界里,感受他笔下的数学。这本书就叫做《非洲历险记》。

本书围绕着主人公花花兔和酷酷猴来写。分成了“智斗黑猩猩”、“寻找大怪物”、“非洲狮王”三大部分来展开描写。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各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大部分主要讲:花花兔和酷酷猴收到一封来自非洲的信。上面的内容是黑猩猩听闻酷酷猴非常聪明,想与它比试一下,特邀花花兔和酷酷猴去非洲。这就是为什么花花兔和酷酷猴要到非洲的原因。这一大部分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第二大部分主要讲:酷酷猴战胜了黑猩猩之后,又收到了“大怪物”的来信,也想与酷酷猴切磋一下。于是,花花兔和酷酷猴又有了新的挑战。

第三部分主要讲:战胜了黑猩猩、大怪物。狮王海森请酷酷猴帮一个忙,两个狮子和海森要分领地,请酷酷猴帮忙。最后,酷酷猴巧妙地解决了此难题。狮群里发生了战争,是酷酷猴引用数学,帮狮王取得胜利。可谓三国诸葛亮,神机妙算。

这个故事内容很简单,如同童话故事。可里面的数学题可谓真,而且非常有趣。每当看到一道题,就会想了又想,耐人寻味。密密麻麻的纸上到处是题,非常费脑。可是能让数学题融入到故事里,并与可爱的动物联系,那可谓真真的一绝啊!

以前一直认为数学就是一题记住一个方法就可以了。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变得越发越枯燥,变得呆板了。可是一读完这本书,我的看法就不同了:其实数学很奇妙。仔细一阅览各种数学题,不难发现,我们所见的都是生活中的数学题。

书中有一个数学题我觉得非常搞笑。在收到大怪物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地址是一直向北走“气死猴”公里。“气死猴?”看起来很搞笑,其实是大怪物一开始就在考验酷酷猴。“这根本就不可能算出来啊!”我在心里想。可是酷酷猴真的算出来了,答案是“气=7、死=1、猴=3”太不可思议了,再看看思路,简直是奇迹,真的是713公里,在我们看来不可能算出的数,酷酷猴巧妙地算了出来。这是多么奇妙啊!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不要因为几道数学难题解不出就对数学失去信心,仔细思考还是会解决的,其实数学很奇妙!

《非洲历险记》读后感4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很好看的书,名叫《非洲历险记》作者是李毓佩老师,他写的这本书很好看,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吧。

这本书的内容讲的是酷酷猴和花花兔接受了好朋友黑猩猩和非洲狮王热情的邀请,开始了神秘的非洲之旅。这一段神秘的旅行当中充满着重重危机,酷酷猴用数学的知识解决了很多的难题。一天,花花兔拿着一封神秘的来信,信的内容是:“我听说你聪明过人,此次来非洲还战胜了黑猩猩,可是别人都说我非常聪明,因此我很想和你比试一下,有胆量来找我!我的地址是一直向北走气死猴公里。”酷酷猴看了后却十分冷静的笑了笑说:“要找到大怪物,必须先要算出气死猴的公里。”

既然这三个字代表三个自然数,咱们就可以把这三个字向三个数那样运算。我可以把算式左端的除数,移到右边变成乘数由:“气死猴气死猴÷气÷死死÷死猴=气死猴。”可得:“气死猴=气死猴×气×死死×死猴。”花花兔还是听不懂酷酷猴很有耐心的讲解说:“由气死猴×1001=气死猴×气×死死×死猴1001=气×死死×死猴,花兔开窍了,他边说边写:“1001=7×11×13也就是1001=气×死死×死猴=7×11×13算出来啦!气=7死=1猴=3。”酷酷猴轻松的解决了难题,他们骑着1飞快向北跑了713公里,终于找到了大怪物。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智慧是强大的,拥有智慧你将无可战胜,这本事的故事还有很多,原来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有很多奥妙。啊!我的收获真多呀!

推荐第7篇:《非洲归来》读后感

《非洲归来》读后感

先生课上不时提到一些在非洲的故事,于是捧着《非洲归来》这本书再联想先生讲课的语气,比起其他书来更具有一些亲切感。文字处处透露着海晏的乐观豁达,潇洒和不羁,自嘲而又得意,但就好像好的茶叶是苦涩而有回甘,好的喜剧是欢笑而含泪光,合上了书后或多或少都有点淡淡的惆怅。与其说更了解非洲,不如说更知道李海宴和他在非洲认识的人,见过的事。

非洲这个在我之前只知道埃及和肯尼亚的地方,现在又多了一个刚果金。历史、政治、社科的理论都能在此一一见证。整个国家被权力和欲望互相撕扯,文明和野蛮互相博弈,还有乌合之众引爆的群体狂欢。十字路口破败屏幕后的大厦,仿若愚夫季马想要拯救的危楼,摇摇欲坠,却仍苟延残喘。

我真希望皮埃尔的故事纯属虚构,否则若先生大笔一挥,作业一篇「从社科宗教和人类心理学的方面来解读皮埃尔和村长」,那真真得叫人抓耳挠腮。所谓的非洲援建,多少让人唏嘘不已,不寒而栗。若有无处安放的灵魂在此安栖,是否也有山神在此守卫,是否幽灵公主正在冷眼旁观人类的破坏,这若大的非洲自然即将葬送在所谓的发展。

伴随发展的总是疼痛不已,伴随欲望的总是怨恨纵生,不知钱为何物,载歌载舞倒也快活一生。然而终究车轮前进,这贫富差距的众生百态便在大地上四处留痕。非洲的种种,拨开了纯真质朴的远方,扒开了皆大欢喜的外衣,呈现了繁杂纷乱的人类本性众生相。

Be kind, for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 Ian Maclaren

在金沙萨的生活中,还穿插着紫玲姐、四夕哥、雨四爷他们在中国的故事,仿佛印证着每个在远方的人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乍一看似曾相识,细细品仍各有滋味。大院里,杧树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相识的人儿聚在一起,无聊中互相调剂,恐惧中互相扶持,而后又各自品尝孤独,谁也不是谁的救赎。老梁的故事果然适合压轴。他见到那位老人时异样的神采,读到最后方能知晓原由。老人深邃的瞳仁里闪耀了名为理想的光芒,即便人终有限,也要将希望的种子撒在民间。张三宽慰的神情为这段名为追求的旅途画了终点,即便人终有一死,也要死得其所自得其乐。也许在某几个时刻老梁骨子里的不甘蠢蠢欲动,然而终究,必须做出名为现实的选择。在非洲的老梁无所不能,回到中国的老梁是老梁也非老梁,皮囊还是这副皮囊,只是灵魂也许无处安放。

然而神秘如老梁,带给我的震撼也终究不及看似无害的雨三爷。当读到雨三爷一边刷着酱,一边漫不经心地说「我扔啦」这三个字的时候,我只听见啪地一声,脑中的声音联想中断。也许是三爷和三喵的故事铺垫得太长太美,让最后这三个字显得那么地猝不及防,那么地无法想象。我感觉握着书的手轻轻一颤,眉头一锁,脑袋微倾,双眼微眯,也许瞳孔跟着放大了那么一点点,()只是想确认自己不是因为午夜时分而花了眼。直到看到海晏认了「三爷永远是三爷,猫只是猫」,任由这平淡的文字掩去波涛,我才终于确认阿黄、阿白和阿黑没有了。看着躺在身侧,翻着肚皮舔着毛还时不时咋吧着嘴的KT,我一边暗骂它的没心没肺,一边安抚着心上突发的悸动,思绪也跟着飘到了十年前的夏天。

那一年的五一,好友提了一只粉色的笼子上门,笼子里有一只毛色灰白背有黑线的小仓鼠,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我小心地捧起它,任它在我手掌上转悠,绒毛戳着手心,痒痒的,牵着我的嘴角上扬。仓鼠养起来其实特别省力,放足够多的木屑,放足够多的浴沙,再放足够多的吃食,外加一只健身笼子,就构成了仓鼠的豪华别墅。我已经忘了它的名字,只知道这只淘气的小家伙不是在白乎乎的浴粉里打滚,就是在大转盘里呼哧呼哧地跑步。KT和它和平相处,至少没有拿它用来练爪。唯一的问题便是比较费木屑。如果我犯懒一个星期不更换,那味道便不太好受,尤其在开着空调房间不透气的夏天。爸爸有时会开玩笑说他要把仓鼠带到厂里去,既是玩笑我便不甚在意。只是在七月的某个早上醒来,突然发现柜子上空空如也,那一刻血液瞬间从我的脑中流入了心脏,引来一阵阵心悸。之后的记忆已经模糊。只记得后来,当爸爸再开玩笑说把KT带到他厂里去捉老鼠时,我抱着KT胖胖的身躯,打死也不放手。

如今我没有再养小仓鼠,KT安好地躺在我身边。我的同事每次听到我提起KT的名字总会发笑。他顶着金色的头发闪着碧绿的眼睛夹着生硬的中文对我说「My cat\'s name is Kitty」就好像在说「我的猫叫猫」。我笑着解释我领养KT时,前主人这么叫我便也跟着这么叫了,名字于我只是代号。世间的猫鼠如此多,被我叫KT的就这么一只。现在每每想到我能陪它或者说它能陪我的时日不多便会心生难受,若能天性凉薄也就云淡风轻好不惬意,而我心底也有一个小人,不敢去想那一天的来临。

回忆就此中断,书还是继续得看。末了,雨三爷似乎嫌弃「我扔啦」这三个字还不够震撼,又送上一句「没伤啊」。好在此时我已经习惯了每个篇章的起承转合,而老菜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伤势也早已暗示了江湖之腥风血雨,再一次上演了「总把新桃换旧符」。

猫只是猫,总统只是总统,老菜只是老菜,面上的面里的各有所爱,各取所需。人生来不过就是皮囊一副,灵魂是圆是方没人清楚。我们追求自由追求净土,可终得为它,寻个安身之处。

即如此,便也真真应了那位哲人所言,「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哪管得了这变幻莫测,沉浮的人世。

推荐第8篇:《走出荒野》读后感

《走出荒野》是一本充满力量、诚意十足的旅程记录,讲述一个经历过人生变故的打击后,独走近2000公里的而重新站立起来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走出荒野》读后感(一)

《走出荒野》这本书是偶尔一个机会读到的,开始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本游记类书籍,因为喜好,我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翻看起来。看了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旅游日记,而是记录着作者在最艰难时候通过几个月的徒步旅行来救赎自己,改变自己的一个真实的回忆。

谢莉尔,26岁,父母从小离异,19岁早早结婚,母亲生病去世后,她开始放纵自己堕落:吸毒、滥交,于是她与丈夫感情渐行渐远。最终她决定踏上这段漫长旅行——挑战太平洋屋脊步道。途中,作者遇到过大熊、响尾蛇和美洲狮,也惨遭过水泡、过敏、擦破和划伤的折磨。一路忍受着疲劳和饥饿、严寒和酷暑,挨过了日复一日的单调,只身从莫哈维沙漠一路走到了华盛顿州。

这本书读的时间并不长,但给我的感触很深。我隐约体会到也许一个人,要走过很多路,经历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之后,才会变得成熟起来。尤其是在面对现实的压力和未知的风险,面对着我们的生活、爱情、家庭、父母、工作等等,不安的情绪一定会如影随形,所以我们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心才能盛得下各种问题和情绪,同时也能产生能量,影响着周围的人。

曾经的我有一颗“不安份”的心,这个“不安份”指的是我对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感觉到厌倦,我特别希望能有一段漫长的旅行,幻想着每天都过着充满新鲜感的生活,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冒险,看着世界上最美的风光。我内心渴望寻求刺激和冒险,这种想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干扰着我,我认为这样才是我该过的生活。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我慢慢发现平淡生活也能成一种很舒服的生活状态。调整之后的我喜欢在工作之余,做一些让我觉得满足的事情。现在的我每一天都不曾无所事事,爱人和孩子的陪伴使得我更快乐、读书和音乐使得我更放松、摆弄花草和喂养金鱼使得我更充实、坚持锻炼和烹饪美食使得我更健康。

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只要安静的享受,并不会觉得寂寞。这并不是颓废,而是一种心灵的超脱——对平淡的认识,也并不是消极,而只是一种心态。我们何不从容生活,如溪水静静的流淌,淡定的生活,如花开花落的悠闲。

《走出荒野》读后感(二)

昨天刚读完一本叫做《走出荒野》的书,算是自传吗?说的是作者谢丽尔·斯特雷德在26岁的时候因为生活上的总总不顺利,独自一人徒步美国太平洋屋脊步道94天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遥远的1995……

从科技的角度讲,比隔了一个世纪还要久。作者没有网络去查询所有的相关信息,没有GPS来导航,甚至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就凭着一本旅游指南类的书籍、一个指南针,应该还有一个大大的勇字,徒步于人迹罕至的荒野1100英里。佩服佩服!

觉得作者超级有胆!26岁,lady,一路上遇到过公牛、黑熊,n条响尾蛇……风餐露宿,没有地方洗澡。背着一个超过自己体重一半的背包,遇到过严寒酷暑、山体滑坡。忍受身体的各种疼痛,还有寂寞。我超级担心的生理期,她居然只用一块海绵搞定。徒步初期,都没给自己买一根登山杖。半路还丢了一只靴子。十天半个月遇到一个补给站也只能收到区区的20美元,完全没有可以好好放松一下的资本。所有这些她都坚持下来了,了不起!

记得《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遇到处理不了的事情就一直跑步,一直跑步,他觉得只要跑下去就可以解决,跟作者的想法倒是有点相像。表面上看他们是在回避,实际上一直跑下去和一直走下去,都需要莫大的勇气,能够坚持,这本身就是强者的表现吧。还有《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她的口头禅就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有勇气去迎接新的一天,也着实让人钦佩。放弃比坚持容易太多了。

读书的过程中除了感慨和赞叹,还遇到一些值得品味的部分。作者委托朋友寄给自己的补给箱里每次都会放20美元,差不多就是一顿简餐和一晚最便宜的汽车旅馆的费用,完全可以用贫困潦倒来形容了。即便如此,她还是会在收到钱的第一时间去餐厅吃饭,会在吃饭的时候点一杯可乐,会在吃完饭的时候给小费。对食物的渴望我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在超市买可乐喝吗?应该可以省至少一半的钱吧?不给小费不行吗?或者打包外带,应该又可以省一点了吧?

还有作者在一个宿营地遇到的一位老人家,他每年会有几个月出去乞讨,也会有几个月固定在这个宿营地给步道徒步者提供帮助。呃,自己都吃不饱饭要去乞讨了,还有心思去管不相干的别人。不理解啊不理解。这应该跟美国的特有文化有关系吧,还有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从骨子里没有为吃饱饭发愁,这算不算一种解释?荣格他老人家的书还是要再认真读一读。

《走出荒野》读后感(三)

我承认,当初选择谢丽尔·斯特雷德的《走出荒野》是被书的封面——一个背着巨大背囊独步荒野的女子所吸引。当然,还有腰封上面那些极具煽动性的数字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奖项。于是,哪怕书价颇不便宜,也决定收入囊中,以便日后可以好好品读一番。

可事实上,最难耐的还是对这些现代“独行侠客”的仰慕之情——我虽然只是个安于现状的普通女子,但却无法抑制自己想要靠近和了解这些人的渴望——而这,才是我最终选择这本书的真正原因。或许,在我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生里,也渴望着能有一次只身穿越荒野的创举吧。

谢丽尔无疑是那些现代“侠客”中的“女中豪杰”,她26岁的时候,决定一个人在大约100天的时间里,徒步穿越太平洋屋脊步道莫哈维沙漠至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交界处横跨哥伦比亚河的那座“终身之桥”之间的部分,行程约1100英里。

且不说别的,单看这一组数字“1100英里=1770。2783973092千米”,你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项多么巨大的挑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此之前从无长途徒步经验的年轻女子,仅凭着一个闪过脑海的想法,一本“太平洋屋脊步道旅行手册”,一个连专业人员都觉得特别重的装备——她的超大“怪兽”背包,独自穿越沙漠,走过森林,爬过雪坡,路过荒野,遇见、告别了一个个有故事的旅人,同时也不断冲破自身极限。她从最初的痛苦和迷茫中涅槃重生,一颗破碎的心也逐渐变得笃定成熟,历经94天,1100多英里,当她最终站在哥伦比亚河上的“众神之桥”上时,她终于找回了自己!至此,我才真正读懂腰封上的这句话:“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片荒野,需要你自己探出一条路来。”

可又该怎样来讲述谢丽尔的“荒野”呢?是22岁时,母亲因绝症去世,在她心上撕扯出了巨大伤口,深如沟壑,流血不止,令她日夜疼痛,悲伤欲绝,却始终无法愈合?还是她在母亲身后,想要努力维系的“家庭”最终四分五裂,继父另娶,旧家不再,姐姐与弟弟也都相继远离,终是物是人非?抑或是,她和丈夫保罗的婚姻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她的出轨、吸毒、自我放逐,与保罗渐行渐远,最终走向了离婚?又或是,当她失意、落魄、孤独、愤怒、无助、绝望又悲伤地望着眼前大片大片的荒野,却只有自己一个人踽踽独行,只听得到自己沉重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喘息,被巨大背包压弯的身体还不得不承受着疼痛折磨——肩膀和腰部被背包磨破的地方,脚上的水泡和掉指甲的脚趾,还有一路上被树枝、荆棘、裸露的石块划伤、擦破的地方,都在隐隐作痛;同时还要担心自己会不会迷路,会不会不小心踩到眼镜蛇,遇到外出觅食的狮子或黑熊的时候?

总之,她内心充满了绝望、伤痛和愤怒,她想要通过这样一场自己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徒步旅行,放逐自我,甚至是惩罚自己,又仿佛冥冥中受到了感召,想到自己或许能在徒步的过程中找到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是的,尽管她已经为这次徒步旅行准备了很久,并且在出发的前一刻依然清楚地知道自己并没有准备好,但她告诉自己:就是这样,我必须要上路了!我可以,我一定可以走完全程!

我想,当她在一家户外用品商店无意中看到那本《太平洋屋脊步道第一辑:加利福尼亚州》,脑海中第一次产生这个念头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她最终会开始这一段旅程。就像她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当时,对我而言,这条步道并不意味着一个崭新的世界,而只是个想法,模糊而奇特,充满了神秘和希望。我用手指在地图上循着它蜿蜒曲折的线条摸索着,心中似有什么东西破土而出。”

由此可以知道一二,彼时的她内心已有了某种模糊的认识,她必须要尝试做出改变,去感受一种过去从未感受过的全新体验,或许她能够在这一路上找回已经迷失很久的自己,学会释放母亲去世后积聚在心头久久不散的悲伤,摆脱那个连自己都憎恶的“自己”,最终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前进的方向。

然而,谢丽尔毕竟没有过徒步旅行的经验,这一路上她确确实实吃了不少苦。不只是那只硕大背包带给她的沉重负荷及疼痛,也不只是那双小一号的专业徒步靴给双脚带来的痛苦折磨,她几次面对眼镜蛇,甚至与野兽擦肩而过。但更难的是面对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有时在野外没有参照,她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走乱撞,甚至不知道能不能重新回到原定路线上来;有时遭遇天气突变,气温骤降,她会把所有的衣服穿在身上,在睡袋里缩成一团,来保持自己的体温;有时她需要爬过雪坡,但手中没有冰镐,只能靠着一根滑雪杖小心翼翼地前进,以免一不小心坠入深谷;有时她也会面临缺水的困境,当随身携带的水喝完,而净水器又坏掉不能用的时候,她就把碘片放在取来的浑浊不堪的水里帮助净化,以补充饮用水……

虽然听我叙述只是三言两语,但书中实际的描写却让人难以想象!大自然的秀丽壮美令人惊叹,但它的威力从来不容人小觑。恐怕谢丽尔这一路上的经历,比我们这些普通人几辈子加起来的都要多,但这也令她的阅历更加丰富,内心更加坚毅,精神更加超然,底蕴也更加深厚。

路上,谢丽尔偶尔会遇到一两个旅伴,他们都是特别热情的人,除了互相聊一聊彼此的经历外,还会传授谢丽尔一些徒步旅行的经验,这给了谢丽尔极大的帮助。比如,有个经验丰富的徒步者在营地帮谢丽尔整理了她那巨大的背包怪兽;还有两个朋友把别人赠予的一颗桃子特意留给了她……

总之,他们带给了谢丽尔太多的感动和勇气,如果不是遇到这些朋友,谢丽尔恐怕就会忍不住打退堂鼓了。但这一路上,大多时候她都是一个人,几乎所有的问题和困难,都要自己面对和解决。从开始的孤单疲惫、狼狈沮丧,到后来深深喜欢上一个人独自行走的寂静,谢丽尔感觉自己仿佛与天地万物融为了一体。而每天的经历和每日不间断的阅读,也让她渐渐学会站在崭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她的身体变得结实起来,身形也更加挺拔,她的意志经受了考验,思想愈加深刻,变得成熟、坚毅、勇敢、顽强,仿佛不论前面有什么困难,都不能阻挡她前行的脚步!这是一个全新的谢丽尔,一个如凤凰般浴火重生的女子,一个真正的徒步者!

当我看到旅程结束后,谢丽尔独自坐在在哥伦比亚河“众神之桥”旁边商店门前的座椅上吃着冰激凌的时候,忍不住微笑起来。真是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子,我相信她日后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也一定会成为她一直梦想成为的作家。瞧,现在我手中的这本书不就见证了她梦想的实现吗?

最后我想说,这不只是谢丽尔完成太平洋屋脊步道徒步旅行的日记,更是一本勇气之书,它让无数读者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和力量,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去穿越属于自己的“荒野”。这大概就是谢丽尔写下这本书的意义,不只是记录和分享,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和指引,在带给人震撼的同时,给人以力量和勇气。我想我会一直记住这个平常但又不平凡的名字——谢丽尔·斯特雷德,记住这位美丽勇敢的“太平洋屋脊步道女王”。

最后的最后,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荒野”,找回自我,然后紧紧地拥抱他/她,并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推荐第9篇:《走出沼泽地》读后感

本学期我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每学期阅读教育教学着作1本并写读后感读书活动’,我从学校提供的四十余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中挑选了一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走出沼泽地》,认真研读,受益匪浅。书中所谈到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例及原因和方法分析,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如身临其境,让我不知疲倦。更主要的是,这本书进一步提高了我对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必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书中谈到青春期的各种心理异常,如多动症、学习困难、抑郁、不懂人际交往、离家出走、迷恋网吧、结交不良朋友甚至暴力犯罪等。这些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学校,经常困扰我们老师,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护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必将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人生命运,也必将影响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复兴。

通过认真研读,我深刻的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是广泛而普遍的,它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心理素质之上的,健康的心理如同健康的身体一样,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对他们个性的各个方面、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积极影响。书中例举了许多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了渴望的学生,甚至是被众人歧视的学生,如何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原因剖析、方法指导、心理干预等方法,摆脱,并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和方法让我感动,它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使我羞愧的感到自己过去仅仅是一个教书匠,根本不是一个教育者。

书中谈到:近年来,我国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有明显上升趋势。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至5000万孩子存在行为问题。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据。心理健康问题,真正不容忽视,否则,害人误国。作为一名教师、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先从自我做起,像书中谈到的那样,以宽容的心态去疏导孩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考试压力,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应适当放手引导他们朝着自己喜欢的正确方向去发展,对孩子不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多一些表扬与鼓励。让孩子们像海鸥一样,勇敢地,向着更高更远处自由地飞翔。正如书中谈到的一个案例:小伟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很不喜欢一个老师,因为那个老师很凶,学生们都怕老师,所以他的成绩也一直不好。可自从他换了个懂得他心理需求的老师之后,他的成绩就突飞猛进。并且那次转折,()也使他有了以后的巨大成功。看看书中的一个个鲜活案例,想想自己以往的工作,确实有许多改进的地方。

这本书是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想工作做得成功,要想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健康茁壮地成长,必须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每个孩子予温暖和阳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由教书匠变为教育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国家、社会、家长、学生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推荐第10篇:《走出荒野》读后感

《走出荒野》是一本充满力量、诚意十足的旅程记录,讲述一个经历过人生变故的打击后,独走近2000公里的而重新站立起来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走出荒野》读后感(一)

《走出荒野》这本书是偶尔一个机会读到的,开始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本游记类书籍,因为喜好,我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翻看起来。看了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旅游日记,而是记录着作者在最艰难时候通过几个月的徒步旅行来救赎自己,改变自己的一个真实的回忆。

谢莉尔,26岁,父母从小离异,19岁早早结婚,母亲生病去世后,她开始放纵自己堕落:吸毒、滥交,于是她与丈夫感情渐行渐远。最终她决定踏上这段漫长旅行——挑战太平洋屋脊步道。途中,作者遇到过大熊、响尾蛇和美洲狮,也惨遭过水泡、过敏、擦破和划伤的折磨。一路忍受着疲劳和饥饿、严寒和酷暑,挨过了日复一日的单调,只身从莫哈维沙漠一路走到了华盛顿州。

这本书读的时间并不长,但给我的感触很深。我隐约体会到也许一个人,要走过很多路,经历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之后,才会变得成熟起来。尤其是在面对现实的压力和未知的风险,面对着我们的生活、爱情、家庭、父母、工作等等,不安的情绪一定会如影随形,所以我们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心才能盛得下各种问题和情绪,同时也能产生能量,影响着周围的人。

曾经的我有一颗“不安份”的心,这个“不安份”指的是我对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感觉到厌倦,我特别希望能有一段漫长的旅行,幻想着每天都过着充满新鲜感的生活,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冒险,看着世界上最美的风光。我内心渴望寻求刺激和冒险,这种想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干扰着我,我认为这样才是我该过的生活。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我慢慢发现平淡生活也能成一种很舒服的生活状态。调整之后的我喜欢在工作之余,做一些让我觉得满足的事情。现在的我每一天都不曾无所事事,爱人和孩子的陪伴使得我更快乐、读书和音乐使得我更放松、摆弄花草和喂养金鱼使得我更充实、坚持锻炼和烹饪美食使得我更健康。

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只要安静的享受,并不会觉得寂寞。这并不是颓废,而是一种心灵的超脱——对平淡的认识,也并不是消极,而只是一种心态。我们何不从容生活,如溪水静静的流淌,淡定的生活,如花开花落的悠闲。

《走出荒野》读后感(二)

昨天刚读完一本叫做《走出荒野》的书,算是自传吗?说的是作者谢丽尔·斯特雷德在26岁的时候因为生活上的总总不顺利,独自一人徒步美国太平洋屋脊步道94天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遥远的1995……

从科技的角度讲,比隔了一个世纪还要久。作者没有网络去查询所有的相关信息,没有GPS来导航,甚至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就凭着一本旅游指南类的书籍、一个指南针,应该还有一个大大的勇字,徒步于人迹罕至的荒野1100英里。佩服佩服!

觉得作者超级有胆!26岁,lady,一路上遇到过公牛、黑熊,n条响尾蛇……风餐露宿,没有地方洗澡。背着一个超过自己体重一半的背包,遇到过严寒酷暑、山体滑坡。忍受身体的各种疼痛,还有寂寞。我超级担心的生理期,她居然只用一块海绵搞定。徒步初期,都没给自己买一根登山杖。半路还丢了一只靴子。十天半个月遇到一个补给站也只能收到区区的20美元,完全没有可以好好放松一下的资本。所有这些她都坚持下来了,了不起!

记得《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遇到处理不了的事情就一直跑步,一直跑步,他觉得只要跑下去就可以解决,跟作者的想法倒是有点相像。表面上看他们是在回避,实际上一直跑下去和一直走下去,都需要莫大的勇气,能够坚持,这本身就是强者的表现吧。还有《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她的口头禅就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有勇气去迎接新的一天,也着实让人钦佩。放弃比坚持容易太多了。

读书的过程中除了感慨和赞叹,还遇到一些值得品味的部分。作者委托朋友寄给自己的补给箱里每次都会放20美元,差不多就是一顿简餐和一晚最便宜的汽车旅馆的费用,完全可以用贫困潦倒来形容了。即便如此,她还是会在收到钱的第一时间去餐厅吃饭,会在吃饭的时候点一杯可乐,会在吃完饭的时候给小费。对食物的渴望我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在超市买可乐喝吗?应该可以省至少一半的钱吧?不给小费不行吗?或者打包外带,应该又可以省一点了吧?

还有作者在一个宿营地遇到的一位老人家,他每年会有几个月出去乞讨,也会有几个月固定在这个宿营地给步道徒步者提供帮助。呃,自己都吃不饱饭要去乞讨了,还有心思去管不相干的别人。不理解啊不理解。这应该跟美国的特有文化有关系吧,还有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从骨子里没有为吃饱饭发愁,这算不算一种解释?荣格他老人家的书还是要再认真读一读。

《走出荒野》读后感(三)

我承认,当初选择谢丽尔·斯特雷德的《走出荒野》是被书的封面——一个背着巨大背囊独步荒野的女子所吸引。当然,还有腰封上面那些极具煽动性的数字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奖项。于是,哪怕书价颇不便宜,也决定收入囊中,以便日后可以好好品读一番。

可事实上,最难耐的还是对这些现代“独行侠客”的仰慕之情——我虽然只是个安于现状的普通女子,但却无法抑制自己想要靠近和了解这些人的渴望——而这,才是我最终选择这本书的真正原因。或许,在我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生里,也渴望着能有一次只身穿越荒野的创举吧。

谢丽尔无疑是那些现代“侠客”中的“女中豪杰”,她26岁的时候,决定一个人在大约100天的时间里,徒步穿越太平洋屋脊步道莫哈维沙漠至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交界处横跨哥伦比亚河的那座“终身之桥”之间的部分,行程约1100英里。

且不说别的,单看这一组数字“1100英里=1770。2783973092千米”,你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项多么巨大的挑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此之前从无长途徒步经验的年轻女子,仅凭着一个闪过脑海的想法,一本“太平洋屋脊步道旅行手册”,一个连专业人员都觉得特别重的装备——她的超大“怪兽”背包,独自穿越沙漠,走过森林,爬过雪坡,路过荒野,遇见、告别了一个个有故事的旅人,同时也不断冲破自身极限。她从最初的痛苦和迷茫中涅槃重生,一颗破碎的心也逐渐变得笃定成熟,历经94天,1100多英里,当她最终站在哥伦比亚河上的“众神之桥”上时,她终于找回了自己!至此,我才真正读懂腰封上的这句话:“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片荒野,需要你自己探出一条路来。”

可又该怎样来讲述谢丽尔的“荒野”呢?是22岁时,母亲因绝症去世,在她心上撕扯出了巨大伤口,深如沟壑,流血不止,令她日夜疼痛,悲伤欲绝,却始终无法愈合?还是她在母亲身后,想要努力维系的“家庭”最终四分五裂,继父另娶,旧家不再,姐姐与弟弟也都相继远离,终是物是人非?抑或是,她和丈夫保罗的婚姻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她的出轨、吸毒、自我放逐,与保罗渐行渐远,最终走向了离婚?又或是,当她失意、落魄、孤独、愤怒、无助、绝望又悲伤地望着眼前大片大片的荒野,却只有自己一个人踽踽独行,只听得到自己沉重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喘息,被巨大背包压弯的身体还不得不承受着疼痛折磨——肩膀和腰部被背包磨破的地方,脚上的水泡和掉指甲的脚趾,还有一路上被树枝、荆棘、裸露的石块划伤、擦破的地方,都在隐隐作痛;同时还要担心自己会不会迷路,会不会不小心踩到眼镜蛇,遇到外出觅食的狮子或黑熊的时候?

总之,她内心充满了绝望、伤痛和愤怒,她想要通过这样一场自己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徒步旅行,放逐自我,甚至是惩罚自己,又仿佛冥冥中受到了感召,想到自己或许能在徒步的过程中找到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是的,尽管她已经为这次徒步旅行准备了很久,并且在出发的前一刻依然清楚地知道自己并没有准备好,但她告诉自己:就是这样,我必须要上路了!我可以,我一定可以走完全程!

我想,当她在一家户外用品商店无意中看到那本《太平洋屋脊步道第一辑:加利福尼亚州》,脑海中第一次产生这个念头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她最终会开始这一段旅程。就像她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当时,对我而言,这条步道并不意味着一个崭新的世界,而只是个想法,模糊而奇特,充满了神秘和希望。我用手指在地图上循着它蜿蜒曲折的线条摸索着,心中似有什么东西破土而出。”

由此可以知道一二,彼时的她内心已有了某种模糊的认识,她必须要尝试做出改变,去感受一种过去从未感受过的全新体验,或许她能够在这一路上找回已经迷失很久的自己,学会释放母亲去世后积聚在心头久久不散的悲伤,摆脱那个连自己都憎恶的“自己”,最终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前进的方向。

然而,谢丽尔毕竟没有过徒步旅行的经验,这一路上她确确实实吃了不少苦。不只是那只硕大背包带给她的沉重负荷及疼痛,也不只是那双小一号的专业徒步靴给双脚带来的痛苦折磨,她几次面对眼镜蛇,甚至与野兽擦肩而过。但更难的是面对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有时在野外没有参照,她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走乱撞,甚至不知道能不能重新回到原定路线上来;有时遭遇天气突变,气温骤降,她会把所有的衣服穿在身上,在睡袋里缩成一团,来保持自己的体温;有时她需要爬过雪坡,但手中没有冰镐,只能靠着一根滑雪杖小心翼翼地前进,以免一不小心坠入深谷;有时她也会面临缺水的困境,当随身携带的水喝完,而净水器又坏掉不能用的时候,她就把碘片放在取来的浑浊不堪的水里帮助净化,以补充饮用水……

虽然听我叙述只是三言两语,但书中实际的描写却让人难以想象!大自然的秀丽壮美令人惊叹,但它的威力从来不容人小觑。恐怕谢丽尔这一路上的经历,比我们这些普通人几辈子加起来的都要多,但这也令她的阅历更加丰富,内心更加坚毅,精神更加超然,底蕴也更加深厚。

路上,谢丽尔偶尔会遇到一两个旅伴,他们都是特别热情的人,除了互相聊一聊彼此的经历外,还会传授谢丽尔一些徒步旅行的经验,这给了谢丽尔极大的帮助。比如,有个经验丰富的徒步者在营地帮谢丽尔整理了她那巨大的背包怪兽;还有两个朋友把别人赠予的一颗桃子特意留给了她……

总之,他们带给了谢丽尔太多的感动和勇气,如果不是遇到这些朋友,谢丽尔恐怕就会忍不住打退堂鼓了。但这一路上,大多时候她都是一个人,几乎所有的问题和困难,都要自己面对和解决。从开始的孤单疲惫、狼狈沮丧,到后来深深喜欢上一个人独自行走的寂静,谢丽尔感觉自己仿佛与天地万物融为了一体。而每天的经历和每日不间断的阅读,也让她渐渐学会站在崭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她的身体变得结实起来,身形也更加挺拔,她的意志经受了考验,思想愈加深刻,变得成熟、坚毅、勇敢、顽强,仿佛不论前面有什么困难,都不能阻挡她前行的脚步!这是一个全新的谢丽尔,一个如凤凰般浴火重生的女子,一个真正的徒步者!

当我看到旅程结束后,谢丽尔独自坐在在哥伦比亚河“众神之桥”旁边商店门前的座椅上吃着冰激凌的时候,忍不住微笑起来。真是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子,我相信她日后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也一定会成为她一直梦想成为的作家。瞧,现在我手中的这本书不就见证了她梦想的实现吗?

最后我想说,这不只是谢丽尔完成太平洋屋脊步道徒步旅行的日记,更是一本勇气之书,它让无数读者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和力量,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去穿越属于自己的“荒野”。这大概就是谢丽尔写下这本书的意义,不只是记录和分享,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和指引,在带给人震撼的同时,给人以力量和勇气。我想我会一直记住这个平常但又不平凡的名字——谢丽尔·斯特雷德,记住这位美丽勇敢的“太平洋屋脊步道女王”。

最后的最后,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荒野”,找回自我,然后紧紧地拥抱他/她,并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第11篇:《走出困境》读后感

《走出困境》读后感

摘要:

这本集子里的六十篇心灵小品,分为六章,

一、在事业路上跌倒了,别气馁!站起来,没有什么不可能克服„„

二、残疾厄运缠身,不灰心!有信念,奇迹自会出现„„

三、另一半不爱自己了,随缘吧!凭着爱,终会找到最珍惜自己的人„„

四、遇上了竞争对手,不畏惧!感恩吧,跨过难关就有进步„„

五、遭遇天灾人祸,请振作!抹干泪,这是上天对万物的考验„„

六、积极走出困境,不太难!要知道,我们有信念就可以„„

围绕着人生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困境,包括事业失败、疾病缠身、感情破裂、与人结怨、天灾人祸等。启迪我们如何走出事业困境、健康困境、感情困境、人我纷争及恶性竞争带来的困境,以及天灾劫难带来的困境。

愿集子中的小故事,能为我们增添一点智慧,一点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自信和能量。

正文:

困境,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永恒话题,但困境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跌入困境后没有勇气走出来。

如果说人生是大海,那么困境只是其中一朵骤然起伏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一首音乐,那么困境只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我们希望天空纯美无瑕,却常常有狂风和暴雨;希望大海风平浪静,却常常有狂风和恶浪;希望人生一帆风顺,却常常有困境和忧愁。

困境是成长的养料。只有经历考验、磨炼,训练才能成为生命的教练。面对困境,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习如何在风雨中翩然起舞。

困境,困难的处境。当我们在一定的环境中无论是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时,我们说,这样的环境是困境。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一帆风顺是无稽之谈。不必为被解雇或者事业上的一时挫折而沮丧失落。过去的灾难只是一种人生经历,只是让我们换了另一种方式去重新生活。如果我们笑对困境,就可以把消极的心态变为奋斗的动力,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笑对困境,就可以使山穷水尽的失意者斗志昂扬。

张海迪我们应该不陌生,她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笑对困境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愤学习,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让我们不应该陌生的应该是我们身边忙忙碌碌的人们,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烦恼,但是他们仍用笑脸迎接太阳升起落下的每一天。

回顾我们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就不难发现:点亮自己灵魂之光的,往往是一些磨难或困苦的境遇。 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顺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

就像一颗瘦小的小草在怒吼的狂风中依旧碧绿,即使今年它枯黄了,明年的它照样会生机勃勃地生长。“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没有经历过困境的人,他的生命不会有内涵;一个没有经历失败的人,他的人生就不会丰富,他将永远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也正是因为生活中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境,才有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如果你跌倒之后能够再次爬起来,那么你的心中就会涌起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挤沧海”的豪情壮志。

其实我们是上帝很偏爱的那一个,上帝给予了我们财富,一个叫做困境的东西。对于困境我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果一件事你没有办法改变,就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给的磨难。痛苦的过一天和笑着过一天,我们当然要笑着过一天!困境让我学会了什么?它让我学会了坚强、向上、勇敢„„当你、我、他身处困境时,请看看蓝天,那是你乐观的心胸;看看大海,那是你坚强的意志;看看绿地,那是你向上的精神。

它激励着我们要在今后的道路上更加勇敢的前行。其实,困境中很锻炼一个人,它会在你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迈向成功。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永远是最出色的,让我们朝着自己的目标更加奋斗,更加努力拼搏吧。

如果人们总在平坦的大道上前行,肯定不会跌倒。但如果在崎岖的弯路上,

你摔倒了,这很平常。假如你靠着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了,那才是值得称赞的。这虽是一个小小的事情,但却告诉我们要在困境中成长。

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是在磨难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由于有了烦恼和磨难,才激励我们更努力,活得更有智慧;令我们更有能力去面对苦难,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第12篇:走出华为读后感

走出华为(汤圣平)

华为的冬天:行业遇冷,盲目扩张招人 军事化管理:外界误解,实际反而欠缺

左非右芳:孙亚芳主外,任正非专心内部管理;主导市场组织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 人才状况:高学历,高收入,IT界的“黄埔军校,”华为坚持自己培养人才,热衷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实行“全员导师制”,注重员工培训,

员工待遇:任正非和员工利益均沾,主张以分配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础;华为在最艰难的时候他和员工一起共患难等华为有钱了他又鲜明地提出利益共同体;全员持股,每股70%的分红,任正非只有1.5%的股份;从1996年就开始发相当于工资15%的补充保险(华为称为安全退休金)

华为 2000 年本科起薪4000 元硕士5000 元博士6000 元,工资只是零花钱第1 年加上奖金补贴就是10 万元,上不封顶

华为在其《华为公司基本法》中规定:“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员工的人均年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 企业文化:民主和沟通是华为的一种文化。

“人海战术”:华为团结合作的强大文化有效地弥合了一部分华为组织庞杂 流程不畅所产生的内部公关文化

华为的市场导向

研发人员把产品研制出来并不代表大功告成了,开发的东西卖不出去研发人员是要承担责任的他们的考核中要考核新产品的销售额毛利润等

在华为,技术支援体系分了三级,客户经理不行办事处产品经理上,办事处的产品经理解决不了公司产品行销人员上,产品行销人员解决不了研发人员亲自上,这些效果全是华为以共同的目标为牵引的考核在起作用.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维护人员部门领导甚至研发人员,如果项目丢了大家都有责任。

华为无论在管理 研发生产上都可以看出两个字大气要么不做要做就做自己的做了就做最好的。

小建议,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

人性缺位,一种细节的人性关怀,是狭义的人性。华为就像是一个慈爱的家长但借着家长名头做了些稍显过头的事情。

华为的股权是没有证明的,也就是说员工手里没有自己权益的证明。程序的不公正往往最容易让人怀疑你结果的不公正,虽然你结果实际上是很公正的。

人满 实在是华为的患是华为的大患,华为看起来林林总总的危机都可以从它身上找到大部分答案

第13篇:《非洲草原历险记》读后感

非洲,草原!

——《非洲草原历险记》读后感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泉城的七十二泉,《非洲草原历险记》读后感。那么,说到非洲,你会想到什么?天上似火的烈日?毫无降水的干旱?还是黑巧克力似的当地民众?其实,非洲最著名的还是坦桑尼亚的赛伦提国家公园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寒假,我读了《非洲草原历险记》,它带我领略了大草原的无限美丽风光与无处不在的危险。

书中主人公是多利、里娜、蒙志一行三人。里娜,作为姐姐,她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做事小心谨慎,胆子小,却喜欢用暴力对付三弟——不话的多利,读后感《《非洲草原历险记》读后感》。 蒙志,作为老

二、最大的男生,他有超强的求生技术,面对困境从不绝望,勇敢又智慧。多利,作为最小的“猴子”、专门捣蛋,虽身手不凡,异常敏捷迅速,但成天唠唠叨叨,罗罗嗦嗦,是个十足的闯祸胚,遇事不用大脑思考,与他那个深思熟虑才采取行动的里娜老姐形成了莽撞与稳重的鲜明对比。

多利一行人被偷猪者欺骗而被遗弃在草原上,遇到了正在大迁徙的角马、轮流“站岗”的獴、草原大“建筑家”白蚁、继恐鸟之后最大的鸟——鸵鸟、有着“顺风耳”“千里鼻”的土狼、陆地上最大的大象、还有羚羊、高角羚、秃鹫、瞪羚、黑马羚、河马、长颈鹿、斑马、采采蝇……但在同时,他们也遭到了大火,鳄鱼、犀牛、猎豹、流浪狮子等的袭击,最后经马赛族的帮助,乘坐了去都市的巴士,回到了文明世界。

赛伦盖提约14800平方公里,可谓辽阔无垠,但随着21世纪的城市人口增多、自然环境破坏等现象,这样的无污染野生草原已经寥寥无几了,还有上万寸的土地再也长不出作物了。如果不能挽回,倒不如珍惜。让我们在大自然永久改变之前,拥抱地球上不可思议的美景和生命!

第14篇:《非洲草原历险记》读后感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泉城的七十二泉。那么,说到非洲,你会想到什么?天上似火的烈日?毫无降水的干旱?还是黑巧克力似的当地民众?其实,非洲最著名的还是坦桑尼亚的赛伦提国家公园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寒假,我读了《非洲草原历险记》,它带我领略了大草原的无限美丽风光与无处不在的危险。

书中主人公是多利、里娜、蒙志一行三人。里娜,作为姐姐,她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做事小心谨慎,胆子小,却喜欢用暴力对付三弟——不听话的多利。蒙志,作为老

二、最大的男生,他有超强的求生技术,面对困境从不绝望,勇敢又智慧。多利,作为最小的“猴子”、专门捣蛋,虽身手不凡,异常敏捷迅速,但成天唠唠叨叨,罗罗嗦嗦,是个十足的闯祸胚,遇事不用大脑思考,与他那个深思熟虑才采取行动的里娜老姐形成了莽撞与稳重的鲜明对比。

多利一行人被偷猪者欺骗而被遗弃在草原上,遇到了正在大迁徙的角马、轮流“站岗”的獴、草原大“建筑家”白蚁、继恐鸟之后最大的鸟——鸵鸟、有着“顺风耳”“千里鼻”的土狼、陆地上最大的大象、还有羚羊、高角羚、秃鹫、瞪羚、黑马羚、河马、长颈鹿、斑马、采采蝇……但在同时,他们也遭到了大火,鳄鱼、犀牛、猎豹、流浪狮子等的袭击,最后经马赛族的帮助,乘坐了去都市的巴士,回到了文明世界。

赛伦盖提约14800平方公里,可谓辽阔无垠,但随着21世纪的城市人口增多、自然环境破坏等现象,这样的无污染野生草原已经寥寥无几了,还有上万寸的土地再也长不出作物了。如果不能挽回,倒不如珍惜。让我们在大自然永久改变之前,拥抱地球上不可思议的美景和生命!

第15篇:《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语冰的夏虫

为什么要买这本书看?

这源于我的好奇心。

这几年忽然开窍,开始睁眼看世界。所以世界的东西开始慢慢留意,看得越多越广,甄别思考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于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自然充满了好奇。比如非洲这块大地,只是从《动物世界》看过大草原的弱肉强食,还有新闻联播里看饥民难民黑人儿童,当然还有BeYong的《光辉岁月》-----献给曼德拉的歌曲。其他就是历史书上的贩卖非洲奴隶的一点介绍。而非洲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历史怎么变革的一无所知。

去年听《逻辑思维》时,讲到联合国援助非洲很多粮食,运到非洲各国后,被独裁政府掌握,并没有直接分发到难民手里。而是被独裁者通过种种途径卖掉。非洲本地也产粮食,本地的农民辛苦种的粮食是有成本的,粮食产量低价格很贵。但独裁者手里的粮食是联合国送的,没有成本,可以大量低价甩卖。于是,本地农民粮食卖不起价格,农民赚不到钱无法谋生,大大降低农民产量积极性。等援助粮食消耗殆尽,本地也没人种粮,于是更大的饥荒发生了。。。。最后抛出的结论是:慈善在某种时候也会变成罪恶。触目惊心,过耳不忘。

有些人说,中国为了在联合国获得选票,无偿援助非洲很多国家,虽然是贷款,但最后都免掉了。因为这相当于买选票,所以非洲国家也不会真心感谢并把中国当恩人感谢。花了钱还交不到朋友。这有必要么?尽管有些瞎操心,但仍不免想打探个明白。

我喜欢听别安乐队的《光辉岁月》,大意还是懂,后来才知道献给曼德拉的。不过曼德拉究竟经历了什么让他如此伟大,并搞不清楚。

还有就是,人类起源这点,中学时候 历史讲得含糊,我们的祖先是北京元谋人。后来才自己刷新了,非洲才是人类起源地。但对于非洲这片地方,仍然知之甚少。

偶然的机会,在当当上看到了这本书,书名好像是《海底两万里》差不多,以为又是一个同题材小说呢,看看内容,立刻被吸引进去了。的确,书上说的对,非洲这片土地我们都不曾认真去了解过。作者和我一样,对非洲的了解一片空白。这愈发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等到当当搞活动,二话不说就剁手了。

书看完了,总的来说应该算是物超所值吧。熬了好几夜,才看完。

要问我看完有什么感想?真说不出来。那些历史地理知识的增加,让人耳目一新外,过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收获和查历史资料没什么区别吧?什么算是感想?我还得想想。所以,我就讲我能想到的一些让我醍醐灌顶一些地方。

这本书看完我就有些激动了,哇靠!居然还可以这样玩旅游,凑钱跑一趟大草原,然后写上一本书卖,旅游的费用又赚回来了,划算啊!真的请你免费去旅游的好事,如果有一定写作能力这样的好事岂不是很多? 带劲啊! 所以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要勤练笔勤动脑多观察,增强自己的观察写作能力,不说像作者这样,起码能更加形象的记录自己想写的东西。写个传记什么的也不错啊。

不过人家写这本书,也不是跑过去看看吃吃玩玩,回来想起写就写一些这么简单的。我知道除了在旅途之中不停地记下每天的行踪日程和体会,还需要提前做好功课,到一个地方去之前,要查看很多书籍资料,我想作者看过的资料,也有我一年的阅读字量了。这只是提前熟悉了解的,而后写作的时候还要翻阅这些资料。这些工作也确实是艰辛,不能光看人家风光,那也是辛勤付出的结果。提前看看资料有好处,就是能发现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到旅游地去核实,去观察,去体会。收获绝对大大的。我非常认同,即便不是写书需要,这也是必要的功课。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增加见识,开阔视野。这最符合我对旅游的看法。我认为这是旅游最值得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最正确的姿势。当然每个人的旅游目的和追求不同,也可以什么不去想不去做的四处游荡,放松自己也蛮不错。人各有志嘛。(基本上身边的人没几个这么做这么去想的,也当然也有可能他们做了我不知道)

这是我看这本书得到的第一个好处,感觉自己的想法在作者这里得到了一个肯定,于是就像多了一位了解我的朋友一般开心。仿佛通过这本书,我交了一个朋友,不再觉得自己是孤单的了。

好像很奇怪,我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一个层次。以前看小说或散文或故事,总会被情节左右,被结局所感动。我看到的就是书或者故事,看不到作者的影子。我很奇怪,微信圈里的一些大教授和学者再看了某本书后,就可以直批作者。而且批得针针见血,仿佛他们曾经就非常了解。()现在,我觉得我也能从书本跳出来,感受作者的心境,从字里行间去品作者这个人。毫无疑问,对于身为房奴的我来说,作者是一经济水平远相当不错了。通过她的角度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视角,境界果然不同。

在露西说欢迎回家章节,作者的想象发挥很多,从她介绍的可内容来看,这个章节的很多细节都是她查阅资料与现场体会相碰撞产生的一些感慨。她的心里活动比较真实的反映出来,写到远古猿人时,有时候她的想像有些无厘头,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说,她写得很真实,不是无端地感动,感恩抹眼泪。

在看到赞比亚铁路荒废的样子,我想作者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或许他跟我一样也在想中国不计代价地援助非洲,是否真有必要?作者也很机灵,这样的想法自然会含混带过,不然就政治不正确了,我们也看不到这本书了。

在非洲之傲火车上用餐,我还可以看出作者在接触到那些同伴,特有钱的那种时,隐隐约有些自卑。同时她和普通人小心翼翼的试探别人的收入,(好奇心也有蛮重)这些小心思无不反映出作者真实的样子。用西餐时仔细观察那些人,相比自己的不熟练西餐规则,他也会自嘲。跟我一样普通哈,开心。(她装得到位,文字间却又无意露出己的自卑)她很在意那些人怎么想。就像我在意经济水平跟我不在一个层次的她怎么想一样。带有仰视意味的在意,而不是带有居高临下的好奇。

对于曼德拉的生前事迹和描写这块,我觉得她写得不好,太政治正确了,太崇拜化了。不够冷静不够思考。尽管如此,我仍旧收获不少。对于那个力排众议发展国家经济却又迫害民主人士,只为强化集中权利的独裁者的故事描写,我觉得写得有深度。一个发展国家有贡献的人同时也是独裁者,我们到底该不该去褒奖纪念,她没有做出答案,也确实难以界定。

对于钻石那章描写,种族隔离观看先民博物馆 ,小海豹,咖啡和香料,维多利亚的由来,奴隶关押地点以及黑人之间的不信任现状这些书上可能也有,但现实看到的场景和体会到的震撼,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不得不提那个火车事故停车等待那件插曲,作者居然能敏锐地发现自己的心里和行为比同行的不同,还能大胆剖析自己,写的很妙。

深入非洲中产阶级,多次察觉非洲人对中国的一些看法,这也是读来有意思的地方,随便就可以教英语做老师,看来中国的黑人外教可要小心了,人家英语不一定够标准哦!

作者在写人物的时候,喜欢用个别特征来代替人名,比如:白琴键,铁苍耳这确实很聪明,不然一长串的英文名搞不懂谁是谁了。里面描写了一个印度百院长,是作者唯一有道不同部位相谋的同行者,或者说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意味。原因还是彼此的价值观差别大。”做人就要做食物链的顶端,不必怜惜角马“ “做人要像狮子一样奢侈”这些话跟作者的价值观是不相符的,所以文字之间会有一些贬低的意思。

说了这么多,最后我想说: 最让我羡慕的是,他居然到了好望角。我也想去看看!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要说文采也还是有些的,但算不上很好。仅在描写非洲难民区的某些地方让我觉得不错。其余的地方,应该说是靠真实性强来取胜的。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成功的,有些布局还卖了关子打了伏笔。我觉得最适合我这样的人看了,因为正需要学习这些基础的粗浅文学写作样板。不像四大名著或者世界名著,你看着好,却弄不明白他们怎么写出来的。学也学不出,无从下笔。

所以 ,我喜欢这本书。

207年7月23

第16篇:中国的非洲 读后感

利益至上

“我们希望中国领导世界,一旦如此,我们会紧紧跟随你们。当你们上了月球,我们也不愿意被扔下,我们愿意同你们在一起。”这是2006年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会见胡锦涛主席时说的一句话,在《中国的非洲》一书中作者将此段话作为正文第一章的引语。刚读到这句话时,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从未想过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或者说非洲人对中国的期望、信任,可以如此之高。

“中国的非洲,”法语名为LA CHINAFRIQUE,用“中国”作为定语来修饰“非洲”,这个同样震撼人心的书名让我遐想无限,能这么定义非洲,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中国正在征服黑色大陆这个事实。作者作为法国人,以其亲身走访若干非洲国家的经历,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描述了第三方视角下的中国在非洲的发展。

利益至上永远是不变的法则,这是我从书中体会到最深的一点。一方面,中国在非洲大陆进行了很多援助性建设,修建铁路、公路、水电站、医院、住宅……这些基础性的设施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歌颂中国人民的援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中国在非洲的发展带给当地人民的冲击也是不可小觑的,而很大程度上,在非洲的中国拓荒者们却对这种冲击视而不见。

森林开发公司的员工们在刚果热带雨林里为公司效益而肆意砍伐树木,全然不顾环保人士的劝告;中国低廉的商品在缓解了非洲人民生活负担的同时也严重冲击了当地商品市场,以至于开罗著名的手工业市场哈利利如今也充斥着各种粗制滥造的中国制造;中国工人肆意辱骂殴打当地工人而当地;建筑公司将黑人当做廉价劳动力压榨拖欠其工资;当地的法院总是倾向于庇护中国人;中国人玩弄当地女子的感情……种种不大和谐的行为在非洲时常发生。

以赞比亚为例,2005年,由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和中国有色集团合资兴建的赞比亚火药厂发生爆炸使52位当地员工丧生,事故的发生源于厂方的监管不力,事后的赔偿抚恤不尽人意,一位遇难家属的一句话让人感受到当地人民的无奈:“总统把国家都卖给了中国人,同时把我们也卖了”。在民众反华情绪日益高涨的时候,赞比亚政府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亚洲投资者的一边,当然他们也完全有理由这样做:中国的矿业公司接手了由于国际矿业价格下跌而关闭了好几年的矿山,“他们(中国人)的出现像救世主一样”。利益是每个政体永恒的追求,中国人能很好地利用赞比亚当地的矿产资源,能够为当地创造上万个工作机会,能够在赞比亚建立经贸合作区,能推动整个赞比亚经济的发展,相比这些,对于赞比亚政府来说,中国人在赞比亚殴打当地工人、克扣削减劳资、征占土地甚至是民众

的极度反华,已经算不了什么了。当然,中方企业能享受到赞比亚的五年免税待遇,有良好的矿产资源可以低价利用,有廉价的黑人劳动力,这些对中国来说,在赞比亚的投资根本没有理由停止。

“国家间没有朋友,有的只是利益”——塞内加尔总统在塞内加尔与北京复交后给中国台湾的领导人如是写道。利益是永恒的话题,所以才会有中国在非洲的部分不厚道行为,才会有中国在非洲援建的大量基础设施,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中国人前往非洲掘金,也才会有部分非洲人的反华情绪。而同时,也正因为中非两方对利益的追求,才使得这个在全球化进程中被遗忘的大陆重新获得人们的关注并被人们所重视。正如“理性人”假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推动了整个外部环境的发展。

中国的非洲,我们不能真正说非洲就是中国的,但是,前往非洲的路才刚刚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利益至上的原则下,中国在非洲的进一步投资和建设将使得中非两方都会有更好的发展。当然,希望因为发展而付出的代价,能越小越好。

第17篇:走出非洲和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对比观后感

走出非洲和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对比观后感

摘要

走出非洲主要是讲女主人公凯伦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而蒙娜丽莎的微笑说的是一个时代的女性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但是里面也是从塑造了几个女性人物来体现这个时代的看法。两部看似截然不同的电影,其实也很多共鸣之处,她们对爱情和事业都有很多女性的共同特点,两部影片中主人公对爱情和事业都是鱼和熊掌两者不可皆得也。

关键字:女性 生活 爱情 事业

正文

同样作为女性的我,还是比较能够理解电影里女主人公的那些追求与生活中的这些困扰。对女性来说,感性总是大于理性,对于爱情,总是能够全身投入,倾力付出,对生活总是热情四溢的!比起男性,我觉得女性还是比较丰富的。

爱情对比

电影《走出非洲》堪称文艺剧情片的经典之作。85年的片子,曾获奥斯卡七项大奖。这片子的动人与深度,与女主角原型Karen和她的非洲种植园密切相关,与女主演梅丽尔密切相关,与大导演西德尼.波拉克密切相关,音乐、画面、叙事与剧情,等等都很有关系。当然,还要说,它也与男主演罗伯特.雷德福密切相关。

凯伦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富家女,为了得到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她离开故土丹麦远嫁东非肯尼亚,然而男爵夫人的称号并没有给凯伦带来美满的婚姻生活。在一次打猎遇险时,凯伦邂逅了年青的英国贵族邓尼斯(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饰)。在遭遇婚姻的破裂和丈夫出走之后,凯伦独立承担起经营庄园的任务,而她与邓尼斯的关系似乎也有了进展。然尔命运之神并没有从此让凯伦一帆风顺,一次大火让她不得不出卖庄园从而缓解经济的拮据,后来邓尼斯驾机意外身亡又一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在某种程度上,似是达到了一种巅峰状态。它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一种无法超越其极的这样一种状态了!

1950年代,如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里,教师们教授学生,仍是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她们的心里素质。美丽成熟的凯瑟琳(朱莉娅•罗伯茨)大学毕业,怀揣理想和热情来到该学校担任艺术史教师,因为风趣、率直、热情、渊博,凯瑟琳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她的几个学生,想同男孩一样干出一番事业的琼(朱丽娅•斯黛尔斯)、活泼好动的丽薇(玛吉•葛伦霍)等,也慢慢地展露出真性情。

然而,学生贝蒂(克莉斯汀•邓丝特)要结婚的消息,又将自由浪漫的氛围打破。

影片通过述说了几位主人公的事迹,来表达那个时代女性从对传统爱情的墨守陈规到于凯瑟琳(朱莉娅•罗伯茨)的看法相互碰撞出来的争执,团结,渴望和追求!她们开始渴望自由,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事业,希望能够平等的去追求。

不同点在于走出非洲讲述的是一个女性,她是单独的,但是她一直渴望自己的爱情有个城堡,就是建立自己的家庭,她有渴望成为那个时代的贤妻良母的心情,同时她也不放弃对于事业的追求,她的心意是一半一半的,或者说她其实认为两者是可以一起和谐的存在的。而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那个时代的女性,如果

背弃了结婚去追求事业,是不被允许的,是被阻止的!她们的事业只能用爱情来牺牲,二者是不可共存的。

共同点在于她们都是女性,她们都渴望有个属于自己的完美爱情,她们会为爱情全身心的投入于付出!她们都有贤妻良母的那种潜质和对生活,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可以一起兼并!

生活事业对比

在非洲的贡嘎(Ngong Hills)山脚下,我曾经有一个农场”。舒缓苍老的女声,深情流畅的音乐,非洲广阔壮美的大地,一幅幅画卷史诗展示在面前。在遭遇婚姻的破裂和丈夫出走之后, 影片中凯伦的生活上的比较自由的,而且又有大自然的环境,她可以常常出去打猎,探险。她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还有那些非洲的仆人在生活上帮她,她在生活算是比较安逸。事业上,她伦独立承担起经营庄园的任务,在劳动的过程中,凯伦渐渐的与种植园里的仆人们产生了深厚友谊,她还为那些非洲人创办学校,希望他们能够获得知识。

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名叫凯瑟琳·沃森(朱莉娅·罗伯茨 饰),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从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

第18篇:走出读后感的误区

走出读后感的误区

读后感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所占的分量并不算重,不过我依然觉得学会写读后感很重要,因为它是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可以使阅读与写作相得益彰。传统的读后感因为陷入“两段式”的误区,使得这种文体应有的价值大大降低。我所说的“两段式”就是“概括介绍加体会”,其中“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往往占了读后感的绝大部分。仔细想来,这种“两段式”读后感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它让“读”成了真正的空架子,即使不读也能写出后面的那些“感”,因为那不过是生活中的事例;第二,它让“感”成为无本之木,成了无水之鱼,因为那些感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笔者以为读后感应当提倡“三段式”,即“概要交代——感受作品——感受生活”。“概要交代”就是开头简要交代一下读的是哪一本书或哪一篇文章,主要内容与思想是什么,也可以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自己的主要体会。第二段“感受作品”就是抓住作品某些细节谈出自己对作品人物、事件的感受,有了这部分内容,就可以杜绝读后感的“有感无读”现象,也可以使后面的联系生活谈体会更加有根有底。第三段联系实际谈体会,可以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当然也可以联系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实际,可“联系”的范围广了,读后感的思路就开阔了,学生也就不用再为读后感无话可说畏难发愁了。

附“三段式”读后感范例

读《两位母亲的故事》有感

今天,我含着眼泪读完了《两位母亲的故事》这篇短文,文中讲述了这样两位母亲:一位送儿子到站时看到儿子的背包提带断了,情急之下解下自己的腰带系在了儿子的背包上;另一位母亲探望监狱中的儿子,给儿子带去了自己亲口嗑好的一大包瓜子仁。这两个故事都不长,但是读过之后,却都像两条大河在我的心中奔流,卷起了巨浪。

这的确是两位令人感动的母亲。那第一位母亲,在解下腰带的时候就没想到一个女人提着裤子在众人面前走过时有多么尴尬吗?她就没想到过提着从车站回家走几十里路该有多么不便吗?她就没想到过在这样一个举目无亲的地方很难找到根腰带吗?没有,她想到的只是背包带断了,儿子旅途要增加许多的劳累,也只想少一些对儿子的牵挂,她知道让儿子抱着沉重的背包上了车那份担心要比没有腰带的尴尬难受得多。读着这个故事,我不知道这位母亲哪来的这般急中生智,但是我知道一位母亲的爱心可以化为任何智慧和力量。文中的第二位母亲让人更加感动。那“小山似的”一大包瓜子仁需要她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在那样一个生活难舍难分的家庭里,那散发着浓郁香味的“鹊舌头”难道对她就没有一点诱惑?我不敢相信这无数个喷香的小东西是怎样从这位母亲的嘴蹦出来的,但是我知道任何的力量都挡不信母亲对儿子的思念,任何诱惑都无法抗拒母亲对儿子的关怀。我不知道那个监狱中的儿子吃着母亲嗑的这些瓜子仁会怎样泣不

成声,会怎样以泪洗面,又会地痛悔愧疚,但是我相信这些小小的瓜子仁定会为狱中的儿子铺起一条浪子回头的路。

读着故事中的两位母亲,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我的母亲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本书,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母亲对我的爱可以汇成奔腾的黄河。母亲的百般呵护不止是在我小的时候,在我长大成人后似乎让母亲又多了许多牵挂。结婚以后,总是按月给母亲几个钱,工资收入不多,开始时只有几块钱,后来十几块,再后来就是几十块,可是母亲总是不舍得花。过几个月她就会打开小手绢从里面拿出积攒的钱塞给我,她始终就是那句话:“我老了,不会花钱,你留着好买房子用。”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都会一阵阵地发抖——这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我不知道故事中的那两个儿子后来是怎样报孝母亲的,我只知道读着两位母亲的故事,让我的心中再一次涌起了深深的遗憾——要是父母还活着那该多好啊……

第19篇:《彩色的非洲》读后感2

《彩色的非洲》读后感

今天,我学习了《彩色的非洲》,学了这篇课文后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在今天的学习中,我知道了:在非洲,有的不仅仅是贫穷,不是颜色单调的,而是蓝天、骄阳、植物、动物、非洲人民的穿着、食物、艺术无一不是彩色的。

在非洲,不像在我们城市里一样,没有几天有着蓝天、骄阳,天天天空都是灰蒙蒙的一片,连太阳都只有一个颜色。

而在非洲,几乎天天都是蓝天,天天都有变换着颜色的太阳,可想而至非洲的环境有多么美好,也因为有了如此美丽的蓝天、骄阳,让非洲变成了彩色的非洲。也因为如此,我要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让我们周围没有污染,让我们也天天有蓝天、骄阳。

在非洲,不仅仅是花开花,树也开花,就连灌木也开花,而且还非常硕大,让非洲变成一个花的海洋,变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非洲,动物的种类是数不胜数,并且稀有动物繁多,都是野生的,它们的颜色无奇不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让来看动物的人都看不过来,也因为它们五颜六色的毛色,让非洲变成了一个彩色的世界。

在非洲,人们的穿着十分漂亮,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穿花衣服,把他们自己打扮得非常耀眼,从远处一看这些五彩的衣服,就像汇成一条五彩缤纷的河流。

在非洲,人们吃的食物也是五彩的,有着五光十色的沙拉,金灿灿的香蕉,有着红沙瓤的西瓜……这些食物让非非洲变得越来越美。

在非洲,也有着美丽的艺术品,雕挂画、沙画……让每一位游客吸引住,禁不住去买一副,也就是这些工艺品,让非洲变得五彩缤纷。

在学习这篇课文后,我对非洲有了不同的看法:它不是一个贫穷而单调的国家,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国家,是一个让游客流连往返的地方!

第20篇:《非洲三万里》的读后感

读书前,对于非洲,我的印象是:黑人,贫穷,疾病,战乱,炎热等字眼描述的景象。跟着毕淑敏老师笔触,灵动而质朴地描述,让我“浮想联翩”了,看着描述景点或者古迹而作的历史陈述和地理描述,不断地联想到中学时代学习的历史、地理、政治乃至生物知识。貌似自己也搭上了“非洲之傲”,住着“宫殿般”的绿皮火车,抚摸着可爱萌动的海豹,屏息地凝视着狮子大快朵颐地撕咬着角马的肉,跟着她去看了非洲各国和各地的古迹景观,感慨着非洲悲壮的历史,对于“以黑治黑”的黑奴贸易,仍不禁毛骨悚然。介绍历史景点时,她都会陈述相关的历史背景乃至人物背景,让你可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在这里,我也重新认识了曼德拉,而不是只在大学英语课本里面简单描述的曼德拉。高中时,觉得地理和历史比较索然无味,很多要记要背,或许课本内容太精简,总感觉没能找到线索串起来记忆,当时为了考试都是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理解。看了这篇文章后,唤醒了我对高中课本的一些回忆,忽然觉得自己对历史、地理乃至政治的了解少得可怜。之后务必得补回来。现在这不是一项任务,而是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的需求,并且现在兴趣盎然。

《走出非洲读后感.doc》
走出非洲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