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后感

2020-07-21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有感

本书作者就人们遇到事情的思考情景提出了人们思考的框架体系: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

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试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凡事三思而后行,多想想这件事情还有没有其他的处理方式,怎么能对之前预期的判断进行优化?只有长时间的这样坚持下去,改变和调整我们处理问题时的惯性,才能让自己处理事情时远离偏见,回归理性。

推荐第2篇:《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痛并快乐着》读书笔记

这本书相信很多人听说过,是著名电视人白岩松所著。它是一本随笔录,记录了白岩松从1989年毕业以后十年的所见所感。老白用自己犀利而又细腻的文字向我们描绘了那时的进步中的中国,向我们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艰辛,让我们看到他进入社会最初十年的深入思考与勤奋实践,以及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时代的变迁。

除序与后记外,本书共分为二十六个章节,从作者刚毕业那会儿开始讲起。与他们那一届的其他人相比,白岩松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起初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实习。每天5点钟赶上进城的班车,辗转反复两个月,辛苦的付出才刚刚获得回报被单位留下,却临时被告知计划更改岗位不需要人了,于是实习泡汤。后来他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竞争激烈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聘,却意外的进去了。本来已经安心了,然而一封来自于昔日朋友的匿名信让他的工作再次泡汤,但他没有因此去责备那个朋友,反而集中精力整理材料寻求证人摆脱诬陷,最终事情有了转机,他得以保住自己的职位。当时支撑着他四处挽回局面的是:别人想要打倒你,自己就更要努力的站住。这点让我很震撼,遇到诬陷时,大多数都会选择一些很极端的方法,少数人才会冷静下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睿智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保住职位后乡村锻炼一年,然后回到工作岗位,却又被调到与自己专业并不对口的《中国广播报》,但白岩松没有在最初的岗位上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而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则好好干之的心态,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最后,他的才华渐渐为他人所知,从负责一个版面,到任命做《东方之子》的策划,再到当节目主持人作电视采访,他也开始逐渐走上电视之路。如果说他后来的成功、命运的改变只是一种偶然一种机遇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可以说,正是他原先不喜欢的报纸编辑生涯为他的后来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正如他在文中所说:“在新闻的流程中,编辑该是最重要的一环,他能培养一位又一位记者,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他能通过巧妙的组合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他总能从就事论事的思维中跳出来,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因此,我庆幸四年的报纸编辑生涯,虽然自己做的很孬,还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很好的编辑,但它让我知道了新闻人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所以我想,每一个年轻的新闻人,是该经历一段编辑生涯的。”

其实我觉得,老白的经历向我们很好的展示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学新闻却被调到自己并不熟悉的电影行业,确实有点郁闷,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件事产生抵触情绪或消极心理,反而是抱着“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心态去接受这个事实,正如他在书中所说:“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先修炼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英语叫:“Live the life I love,love the life I live.”如果老白是带着抱怨去工作,他绝对不会有后来那一连串的成就,机遇更不会向他飞来。所以说,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当我们无法改变有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就接受它,是金子总会发光,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环境就未必对我们没有好处,今天的努力正是为了明天的辉煌。

作为当时《东方之子》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接触了很多前辈学者、时代精英。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在西藏为牧民放电影的老人,他赶着装着帐篷和设备的马队,一个游牧点接着一个的放映,每个游牧点相距百里,他每到达一个游牧点给当地牧民放上一夜电影,第二天便奔下一个放映点,二十年如一日。,只为让当地人多了解一点外面的世界。还有青藏高原驻守的军人,坚强的17岁女孩张穆然等等。这些事迹这些人物都足以让人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性本善,好人也总是多过坏人。而对季羡林、杨振宁、食指等前辈学者的采访报道,则让我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一层的认识。

我原来对记者对新闻人了解的并不多,同大多数人一样,有时候会想当然的认为有些新闻媒体会因为考虑一些权势大的官员的面子而选择性播报一些内容屏蔽一些内容,有时候也抱怨为什么有些百姓疾苦或是大灾大难不被报道,看过这本书后,才对新闻媒体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有些事情不是不播报,而是涉及的太多,影响太大,需要考虑的问题远远比我们

想象的要多。比如说,有些恶劣事件的新闻一经播出,当地领导人就拍案而起,严打严罚,惩罚力度甚至超过法律制度,这就是媒体的舆论压力带来的,有的人确实有罪,但他罪不该死,而若有媒体的介入,其结果往往很严重。再比如说,白岩松曾经历过的“肖想莉事件”,媒体为了帮助贫穷的肖想莉一家,为他们作了专题报道,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而金钱多了,却让肖想莉虚荣心膨胀,最终走上不归路。记者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挣扎,他们需要考虑的太多太多。

从谈自己的人生到谈社会谈国家,白岩松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经历给我们阐明了许多道理。人生确实就是这样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国家也是。最后,想以书中的一句话结尾并勉励自己:“太阳在明天会照常升起,而今天并不是世界末日”。

推荐第3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你真心想要吗?书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写的,描写的内容是关于我们大脑认知决策系统在我们进行生活的思考过程中时多么不理智。全书5部分共分38章。 以下是前五章的脉络。总图这里放不下,以后有机会再上。 点击下面的图放大,很清晰的。上图了作者有一个观点经过我的实践以后收获良多,就是要和别人进行很随意的交流。这有助于我们发现并认识到自己在别人眼中不同的自己,因为我们长久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主观意识是不会去质疑并且认为自己是错的。而且你也很有信心的拍拍胸脯说自己有强有力的证据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告诉了我们,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这么理性,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并不是受到我们有意识控制的,更多时候也是无意识造成的错误,但是我们还不自知。也不要去责怪,也不要去主动干预,因为,作为主人公的我们就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或是基因缺陷,或是就是这个我们今天看似不能理解的东西造就了今天的我们,不然可能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但是既然知道了我们有这种的局限性,那么我们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它。很好的办法就是与别人进行闲谈,通过了解别人的认知来理解并且对照着自己来明白自己所处的世界或者情景是怎么样的存在。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活的并不是这么正确。善于与别人交流的人往往过的不错,别的不说,就说他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肯定有了收获。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总能收获到什么。人们大多数的想法都是从意识经验中得来的,而我们都是感知不到这一过程的存在。所以就像一个精心构建的模块一样,人的思维直觉其实是有缺陷的。我们的主观判断是存在成见的,我们易于相信自己看见的,而不是认真思考一下究竟对不对,有没有依据。这是极其偷懒的行为。偷懒的行为衍生出来就是会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简单来说就是经验法则,通过寻找在记忆中的相似性来获得答案。但是预先存在脑子里的并不一定和现在的问题是同一种东西,但就图省事就这么替用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天生是存在偏见的原因。所以,人在正常思考时出现系统性失误的原因是由认知机制的构造造成的,而非有情感引起的思想腐化。所以我们的大脑容易受到系统性误差的影响。接下来,在进一步阐述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情感因素在对我们对直觉判断和决策的理解上发挥了比以往更大的作用。当我们遇到难题时,我们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一事实。

推荐第4篇: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最近看了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因为白岩松是名人,所以开始只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在看,没想到,越看越被吸引。书中没有八卦的新闻、说教的语言、名人的神秘,有的只是朴实的话语,坦诚的态度,成功的艰辛和快乐。这本书我觉得更像是白岩松的随感,全书用28个不同的主题叙述了白岩松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的一些经历和他对一些时事政治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一些剖析和想法。虽然白岩松不是专业作家,但是所用语言准确、丰富、生动,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他真挚的感情,独特的观点,豁达的胸怀。看完后,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积极乐观,勇于面对挫折的生活态度

我想白岩松能够成为成功人士,和他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而他的生活经历更是这种态度的体现。在白岩松8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是母亲单身把他和哥哥带大,他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先后在《中国广播电视报》、北京经济广播电视台出色工作,后来去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从最初的探索到成功,无论遇到多少困难、艰辛,白岩松从没有放弃过,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甚至因为工作,他曾患了失眠症,整夜整夜睡不着,都有了离开人世的想法,不过,绝望到了尽头往往就是希望,白岩松用坚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信心战胜了困难。从白岩松平淡地叙述中我看到了成功背后巨大的付出,除了钦佩,就是惭愧。我的生活基本算是一帆风顺,可就是这样,我还经常会抱怨自己遇到的困难多,麻烦事多,知道了白岩松的经历,我开始反省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应该积极面对,充满自信,向白岩松一样敬业爱岗,干一行爱一行,能吃苦,肯钻研。

二、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港奥回归、遭遇洪水、面对贫困、环保中国、改革记忆等等,这些都是白岩松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大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他不仅仅把这些作为工作去关注,去思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普通人去关心国家,关注民生。作为社会人,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而不仅仅是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国家兴旺,社会稳定,才能谈得上个人生活幸福。只有积极参加到社会的建设中来,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分享的幸福。

三、不断学习,不断前进

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白岩松的成绩有目共睹,可他并没有理所当然的吃老本,不思进取,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创新,一直向前。我们更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在业务水平,思想素质方面得到提高,一直向前,哪怕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走,就有希望。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看完书中的最后一句话,缓缓合上了这本书,书中的语句却挥之不去,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自信而坚定的向前、向前,再向前,美好的未来在等待我们。

推荐第5篇:【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浅析“快”“慢”思考的不同

《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揭示了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人们的思考与决策。“快”的叫做系统1,是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自动化的进行思考;“慢”的叫做系统2,是依赖逻辑、数理和概率运用专注的注意力进行的思考。书中通过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一、两个系统的介绍

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

1 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例如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10美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然而,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只要稍稍动脑想一下,就会否定这个直觉性的答案,我们知道球拍实际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这个案例清晰的介绍了我们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对于人类而言,对于系统1和系统2的切换往往是无意识的。决策时人类最为复杂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们觉得控制了决策时,在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却出现了不理性的行为,这是因为人无法长期性的按一种系统来运作。数据的累积和方法的引进是容易的,但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却很缓慢,这同时也是决策的难度所在。

二、如何相信思考的结果

本书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直觉是需要历经长时间训

2 练才能培养形成的。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麻醉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麻醉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

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三、慢思考比快思考更靠谱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很懒惰的直接用系统1来解决问题,但其实仔细用系统2一想就会发现怎么会被这么简单的问题给骗了。凡事凭经验、惯例依靠“系统1”获得结论,往往是不全面不正确的,也是一种懒惰。应该充分调动“系统2”的引用、判定等逻辑思考能力,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进而获得“怎么办”的成果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3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

2015年8月31日

推荐第6篇:思考 快与慢 读后感

《思 考,快与慢》这本书更像是心理学著作,其实思考本身就是思维与心理活动,本书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实验,其中也有很多消费行为及心理学观点,关于思考的“系 统

1、2”的表述,应该是言我们所未言,因为有一些思维和心理学的东西我们可能知道但并没有当作一个研究问题去思考过。那么如果想直白的理解作者所述的系 统

1、2,那么可以将其比喻为生物学上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作者是将我们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步骤化,告诉我们大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思维到 底是怎样运作的,无止无尽的思绪来自于哪个层面又有哪些特点,又如何规避其中的一些非自主性错误。比如在“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小节中指出:人若既 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服于诱惑。还有指出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意义和研究,比如你连续工作几小时也没感觉到吃力,那你就是处于一 种心流中,心流的定义也就是一种无需做出努力的状态。有一种让你透过现象看见本质的效果。试想当与同伴同时看见一件事物,别人看见的只是表层而你看见的不 仅是事物更多的是它发生的原理和动因,甚至知道如何趋利避害,不是挺好。好了回归正传。那么在第一章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效应和原理如下:1.启动效应。 也可以说联想效应,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其他记忆和感情。大多数常见的动作会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此时想想那句“难过的时候尽 量让自己微笑,就会感觉自己好多了”的鸡汤也有了科学依据。2.如何让人信服。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 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同时指出缓解认知紧张也对使人信服有帮助,具体他指出让文字更清晰醒目、话语 言简意赅、押韵上口等技巧。重点是缓解认知紧张,使人能够轻松接受。3.当人们劳累或者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这 就是系统2怠倦时盲目相信系统1的情况。4.光环效应。中国话说就是爱屋及乌。就是系统1通过比现实更简单去连贯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原因,因为系统1 不在意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他只在意直觉和印象。所以又说“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会影响你对事物的解读“,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哦。当然很多情况下需要避免光环 效应,比如开会,就需要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写出自己观点,避免一人主导的情况。 第二部分要谈的是有关“启发法与偏见”。依据统计学观点,我们 不应当关注当前事件的成因,而应该关注其未来走向,很多事情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一切只是机缘而已。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效应是1.“锚定效应”,指的 是人们会受到参考数字的影响,不管这个数字是有意还是无意出现,有关还是无关。一旦你要考虑某个数字是否会成为一个估测问题的可能答案,这个数字就会产生 锚定效应。生活中在购物的时候讨价还价策略可以参考锚定效应。其实原理和《怪诞行为学》中开篇讲的经济学人杂志征订案例原理略同(这个案例也挺有意思,推 荐阅读)。2.可得性启发偏见。文中指出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结合个人生活经验似乎在情侣关系或者夫妻关系中也体现的比较明显。但是大多 数人就和我一样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在犯可得性启发偏见,所以就是我们说的固执和偏执。3.情绪启发式偏见,即将简单问题的答案当作较难问题的答案。在现实很 多领域中,人们形成的观点和做出的选择直接表达出其情感和取舍的基本倾向,而这些行为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4.当典型性出现时我们容易忽略基础比 率。5.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只要两个数值之间相关度不高,就会出现回归平均值的情况。

第三部分是关于“两个自我”。主要在描述经验自 我和回忆自我的不同表现。具体地说,比如你在旅行时,不停地拍照,那么就是在创造更多的回忆自我,就是有关于这次旅行的记忆,而放下相机仅仅是去欣赏和感 受旅途的风景,就是经验自我在起作用,强调感受当下。另外提到的一个观点是,人们对于一次旅行或者经历的评价高低往往取决于这次经历的峰值和结束时。就是 说,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过程通常被忽视。那么这时候问大家对最后一次旅行的记忆你会想起哪些呢。我会想到厦门的晚上坐在沙滩上听海的声音,那是那次旅行的 最快乐的时光应该算是峰值吧,然后回来的时候只记得依依不舍感叹时光太快啊,总体评价应该会参考这两个点得分。又想 到内蒙之行,最开心的是在大草原的夜晚抬头即可摘北斗七星的既视感,那种视觉冲击,还有在那个已经叫不上来名字的河边的风景,高处眺望,各种撒欢,最后一 天回来时还看到了彩虹,种种真的很美好啊。这样说来,当时还为没有准备好几身衣服拍照还略不开心,现在想想没有怎么拍照恰恰增加了经验自我的感受。这里作 者提出,增加经验自我使人更幸福。关于这两个自我延伸下去作者提出,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回忆一下你看过的影视作品是不是这样。

还有两张是关于“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以及“选择与风险”,是否很想了解一下,这两部分对于洞察决策与选择大有裨益

推荐第7篇:《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在沉静中,似乎有些让你思考,痛并快乐着,痛也许就是我们在这个大社会中被现实碰的遍体鳞伤,痛是我们该有的一种感觉,快乐也是我们应有的权利,是我们心理表现的一种心态,《痛并快乐着》读后感。有几个人真正问过自己?快乐的源头是不是也藏着一颗让你颤动的心?如此多的快乐,哪一个才是属于自己的快乐?痛并快乐着,这个快乐,我觉得应该是一个结果,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考验,是毅力的象征,读后感《《痛并快乐着》读后感》。书中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不仅一 一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宽容,还体现了人生的追求、奋斗的艰辛。在并不漫长的十年中,作者即经营着自我成长的坎坷与追求,又目睹着别人的演绎人生。 各种滋味,用“痛并快乐着”概括并不失偏颇。但愿,此书能为我在今 后的人生岁月里工作里带来一些启迪。

推荐第8篇:工作并快乐着读后感

快乐工作三部曲

——《工作并快乐着》读后感

孙玉芝

最近,阅读了刘校长推荐的一本书《工作并快乐着》,乍一看书名,俨然就是一句时尚的口号:因为太多人享受不到工作的快乐,甚至为工作所累,这位亲爱的局长才写出这么冠冕堂皇的书,带着这样的心理一口做起读完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对作者和“工作并快乐着”这个命题竟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第一次能够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思考工作对于我人生的意义。作者说:“工作就像一面镜子,只有通过工作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工作的状况就是你自己的状况,你的工作是优秀的,就代表了你的优秀。你的工作是卓越的,就说明了你的卓越;你的工作是有成就的,就表明了你的成就。”

我们每个人都要把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习,所以只有在工作和学习中发现快乐、创造快乐,才会有快乐充实的人生。基于此,我认为,让工作快乐起来是实现幸福的必然追求,联系我自己的工作 ,我对“工作并快乐着”,有以下的感悟。

一、工作因“持续热爱”而快乐。

记得我上师范的第一节语言课,给我们上课的是刚刚大学毕业的程老师,他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同学们,我给你们一句忠告,你们最大的悲剧就是选择了师范„„”原来,程老师高考成绩十分优异,却阴差阳错的被师范院校入取,并且当上了老师。看得出,老师十分痛苦,他把自己最真实的人生感悟传递给我们,立刻就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共鸣?有多少人是心甘情愿地选择师范呢?像魏书生那样反复要求当老师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老师的话让我对前途黑暗的未来担心起来。为了摆脱即将成为老师的命运,师范五年的时间里,我发愤图强,苦心修炼,读书、练笔,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尽管如此奋斗,我最终还是别无选择地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想不到的是,我这个人天生就是当老师的命,一见到学生我就冲动,一站上讲台我就激情。这是实话。参加工作16年了,教育发展迅速,教育形势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当老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备课、看作业、举行与学生相关的教育活动,教育被附加了很多无法摆脱的因素。我以及周围的许多同行经常会说“累”说“无奈”„„虽然这是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但这种情绪影响了我对教育的热爱。我的“冲动”和“激情”在逐渐变淡,这让我的心灵非常纠结,当一个人在工作中找不到很明确的方向,她要为什么而努力呢?如何才能找回曾经的“热情?当回忆一一在眼前浮现,最最快乐的教育时光都与学生息息相关。每一次与

学生外出,每一次收到学生寄来的卡片„„那些最温馨幸福的画面都来自与我当班主任的日

子,我明白了,是工作角色的转化让我远离了孩子,没有了心与心的交流,教育就降到了最低的境界。教师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任何行业都可以因名利而自豪。唯独教育,我认为,最美丽的教育就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学生永远在那里,他们时刻等待着老师主动地走到他的身旁。只有发自内心爱孩子、爱教育,快乐才会源源不断地在心中流淌。

二、工作因“勤学善思”而快乐。

“把勇于承担责任养成一种习惯,工作就会轻松自在。”

为了新学期的学校管理工作,我都做了哪些准备呢?安排课程表是一件比较棘手的工作。 到底是用软件编排还是用手工编排呢?“手工”的我比较得心应手,“软件”的则一窍不通,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去研究软件的使用,尽管今年未能实现自动化,我却在了解和学习中明白了软件的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建设已是全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既然已达成共识,就应该团结协作,力争取得实效。在领导的总体部署下,我带领的语文学科科学、准确、有效地完成了周目标和资源包编辑工作,我们还研讨了相应的实施和评价措施。我始终觉得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责任和使命,他需要管理者不断地思考创新,更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汗水。

为了明天的课堂,我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按照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修改好课件,对我班学生的学情进行了研究。暑假后的第二天,我就准备向每天仅有一节的语文课要质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孩子的预习充分,只要我的问题预设科学,相信这节课一定会取得完美的效果。

今天讲的是第二课《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后置疑:为什么是金色的草地?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让孩子养成边读书边动手标记的习惯。接下来,小组展示读课文。出示本课的生词让孩子自读自评,大大表扬得到100分的孩子,把展示的机会给了哪些识字有障碍的孩子,他们意外的全对,他们拼命介绍自己的经验:多读了几遍,还请教了身边的小老师。看!激励让学习取得了神奇的效果。我把容易出错的几个字进行了指导。此时,时间已经接近下课。藏在课文中的小秘密——“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只能等到下节课再解决了。

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两课时的内容依然不可以压缩到40分钟的课堂中,这是我反复尝试不能成功的结果。语文课是要求“扎扎实实”,还是“囫囵吞枣”?经典的课文究竟如何挖掘?如果仅仅停留在大体理解内容的层面上,朗读感悟能力的落实就难以实现?语文学习的高效,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究的乐趣。

三、工作因“发现意义”而快乐。

我已经过了豪情满怀的年龄,在事业上从来没有太大的梦想。但是,在内

心世界里一直渴望把工作做得更加优秀,渴望自己的能量在喜欢的岗位上得到释放。从政的

人以做官的大小论成败,经商的人以挣钱的多少论英雄„„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成功的呢?名师、专家„„令人佩服的大有人在,也有的不过是讲公开课、作报告的机器罢了?面对纷繁的世界,教师应该如何追求?讲课,评优„„多么可遇不可求?水到渠成还能接受,费尽心机的去操作就令人恐惧。大多数人安贫乐道地享受着教育的平静,无疑也是一种境界。我总在思考,对于孩子,我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是一个大人,我愿牵引着孩子的小手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我是一个孩子,我愿以朋友的身份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我是一名教师,我要和孩子一起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永远栖息。

„„

工作,在不断的自我探寻中得到快乐。

1、童年,我与孩子一起走过

爱上教育,缘于孩子,从教十年来我的生命中时时涌动着关于生命成长的感动。一年级刚入学,一张张天真的“娃娃脸”映入眼帘,一声声稚嫩的“老师”萦绕耳边,这一切禁不住会让你怦然心动。由一个孩子变成一个会学习的学生是非常艰难的,从学会读书,写字到学会站队,行走都需要老师的言传身教,这既是老师的责任,又是老师的荣耀。我有幸成为能够与学生分享成长快乐的欣赏者。

我们班的小A,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入学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他仍然不能使用正确的姿势写字,写出来的东西杂乱无章。这个孩子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上课时,他会不由自主地走神;下课后,他会因为憋不住而情不自禁地在校园的草坪里撒尿。也许,他从小得到了老人过多的宠爱,却失去了培养自理能力的机会。他总是与同学们相处的很不融洽,一年级的时候你经常会听到他“哇哇”的哭声,我耐心倾听他的委屈,并告诉他与人相处的方法,还专门给全班学生召开了主题班会,引导所有的孩子帮助他,和他交朋友,渐渐地,小A开始有了笑容,开始回答问题,开始帮班里打扫卫生„„我用心地观察着这个相貌十分漂亮的小男孩,期待着他一点一点的成长,期末评选的时候,他光荣地被评为“劳动小标兵”,他天真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格外令人感动。

还有一个令我整天“绞尽脑汁”的男孩,他叫小B。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妈妈一个人照顾他的学习和生活,妈妈三班倒,有时,他就处于无人看管的状况。刚开始,他的聪明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他有不同一般的记忆力,学过的课文他都能熟读成诵,他还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能够侃侃而谈,我暗自庆幸得到一名“人才”。可是时间一长,他却让我“刮目相看”了。聪明的孩子大多很活泼,他也不例外。但是他与人相处的方式是毫无原则的,别人不小心碰到我们班的学生,他就会对人家大打出手;

别人玩着的东西他不经人允许就抢过去,老师批评他,他会理直气壮地说::“我还给他了”;女孩子做游戏,总也少不了他在里面晃动的身影,把人打哭了,他会很诚恳的道歉:“我错了,我是不小心,我再也不这样了。”别人的瓶子掉在地上,他会马上弯下腰捡起来,别人感谢的话还没有说出口,他已经把瓶子当作玩具扔得老远,留下的是一张令人苦笑不得的鬼脸我与他的妈妈轮番与他谈心、批评和教育,可是这样的事情还是在反反复复地发生着„„当你余怒未消的时候,可爱的他会创作一幅美丽的图画,写上“我爱孙老师”,让人不禁啼笑皆非了。

也许,这就是孩子,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孩子真实的特点。当明天来临,这一切都成为昨天的故事,孩子们一定会为自己的成长和老师的付出而感动的。

在童年的道路上,我与孩子们大手牵着小手,怀念着也缔造着如花似梦的童年。

推荐第9篇: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读《痛并快乐着》品味十年

假期的闲暇之余,我读了白岩松的自传《痛并快乐着》这本书,这是白岩松写于2000年,于2010年修订。这本书记录了白岩松1990年大学毕业后到2000年,21世纪来临这10年间的工作、成长历程。新版的《痛并快乐着》真实地还原了“三十而立”的白岩松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他进入社会最初十年的深入思考与勤奋实践,以及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时代的变迁。读着他的十年,想着自己工作的十年,觉得深有感触。十年中他认真,执着,对电视事业无怨无悔地付出,活的积极向上让人感动。

成长是一种痛苦,经历了这一番,也意味着成熟。 当我们终于脱离了父母的臂弯,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跌倒的痛苦,其实已经在候着我们了;当我们终于别却了家庭的呵护,开始风雨人生的时候,跋涉的磨难,其实已经在候着我们了;当我们终于迎来了成长的快乐,开始花前月下的时候,爱情的煎熬,其实已经在候着我们了。一生中,我们还将遭逢多少痛苦,多少磨难,没人说的清,但能够说清的,就是我们正一天天地成熟,经历了无数痛苦磨难之后的,健康与成熟。 要成长,就会有痛苦。不必试图去拒绝它,也拒绝不了。坦然地去面对、去咀嚼,应是我们理性的选择。在咀嚼中感悟,在咀嚼中吸收,吸收我们成熟所需要的营养。

对于我们来说,不得不在这个社会上努力拼搏与学习,不得不尽快去适应这个社会,也许在适应中会遇到挫折和磨难,可是我们不能轻易地就放弃了,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会不断地成长,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他的这段人生经历,对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所以我们的眼光不能总停留在眼前,暂时的错位也许正是辉煌的开始,关键是你能否有在错位时期的良好心境。

书中还有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不仅一一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宽容,还体现了人生的追求、奋斗的艰辛。在并不漫长的十年中,作者即经营着自我成长的坎坷与追求,又目睹着别人的演绎人生。个中滋味,用“痛并快乐着”概括并不失偏颇。

让我们继续在平凡的岁月长河里认真谱写生命的乐章,并涂抹出像油菜花一样绚丽色彩。在以后的十年要努力学习专业的知识,不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我会以他为榜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去积累更多的经验与知识,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推荐第10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关于思考快与慢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你。篇一:迅速反应后再细细想来

将人思考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再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我们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给我有了思考的空间,面对新事物时会考虑到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在看到旧事物时会出现情理之中的吃惊小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存在认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说了,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助于团队合作。书中很多的思考谬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的错误,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够有助于团队的成长。

阅读《思考,快与慢》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我们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群,发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维火花,经历过之后更加确信某件事,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这场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为发现自己过去错的一塌糊涂,但是转念一想,错中也是有对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维方法是错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问题的方法,睡了一觉以后,又是新的开始。

篇二:眼见真的为实吗?

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告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时的欣喜: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才去相信。

小时候之所以对这句话欣喜,是觉得从今以后自己懂得了一条处理事情的“真理”。

可是这么一条所谓的“真理”不知坑了我多少次,蓦然回首我才发现,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我自己亲眼见到的东西很多是假的。

什么才是真的?

这得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做大量的深入分析,敞开怀抱,不抱偏见,实事求是地思考之后,方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果。

这也是本书《思考,快与慢》主要讲的内容,快是指依赖经验无意识快速作出判断,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说话不经过脑子”;慢是指有意识的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谨言慎行”之类意思。

这本书主要围绕“快与慢”这两条主线来说,说的话题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可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时而会心微笑,因为我的确从中感受到了智慧。

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我想这些都是这本书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我相信深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了,或者从反面来说,这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行骗的高手。

对于上当我举例来说,你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一点呢?

篇三:三思而后“行”

书名很形象,思考,快与慢。

原来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算是天性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人呐,应该说脑子都是比较懒的,看到一个问题,无意识地就选择用系统1的思考方式,只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启动系统2的思考方式,系统2就是用来质疑、验证系统1的。

读这本书启发挺大,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轻易去否认别人,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网上那些喷子们,感觉多半时候都是在用系统1思考,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别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喷子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就算要喷,也得讲事实说证据吧,也得一条一条地反驳吧,不能一来就开始人身攻击,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没有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喷柴静雾霾的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人。

慢思考挺难。因为受了很多与生俱来的快思考方式的影响,所以容易产生偏见、过度自信等等。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书中没有给出答案,可能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且快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等,提醒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尽量去多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针对上面为什么人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事情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第11篇: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唐西小五

荧幕上的白岩松似乎就是一面旗帜:正义、睿智,用特属于他的方式,诠释着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时事,特显了一个新闻人独有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特有的“小白魅力”。

我不是追星族,但却有追崇的智者。

严格意义上来说,白岩松是我生平亲眼见到的第一位“名人”,姑且算是”亲眼“见到吧。记得那似乎是2006年的夏天,记忆中海口似乎永远只有夏天。海南高校与上海高校联谊,主办方请来白岩松先生做嘉宾并主持,方能一睹他的风采。只可惜作为被学校以“党员必须参加”的名义拉来凑人数的我们,坐在几乎是倒数第几排,盆地似地设计,虽然在盆底表演,虽然麦克风的扩音效果很好,但是那对于当时还没见过名人的我们来说,就跟考试得了第一名并拿到了丰厚的奖学金一样兴奋。很遗憾作为普通的穷苦学生,加之起初辅导员也没告诉我们有这等“大人物”就莫名其妙上了校车赶来,因此事先并没有准备望远镜。即使带了眼镜,也不过是记得一些模糊的剪影。

这件小事在我五彩斑斓的大学人生中,也不过是个插曲而已。但随着白岩松先生在电视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在图书馆消耗多余的无处抛洒的青春热情时,有幸拜读了他的多数作品,然后便开始崇敬起来。虽然那次不曾有机会要到签名或者合影交谈什么的,但是就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不需要见到真佛一样,白岩松之于我,从此就成为了指引我前进的智者。

这世上有无数智者,可惜偏才居多,且大都偏激极端,恃才傲物,与这世界格格不入。然而小白却不同,他不仅有看透世事的大智慧,也有坦荡讲出来的大气魄,更有将痛苦转化为快乐享受生活的大从容。白岩松先生不像一幅画,只能挂在墙上供世人欣赏;也不似一尊佛,只能供人朝拜;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痛苦也有快乐的人,真实的活在这世上,用语言维护正义,用智慧维护和平。他不会用什么去粉饰太平,草原给了他广阔的胸襟。

当然,我的有感,并不是要在2012这个情人节的第一个小时里,来给白岩松先生唱赞歌,他的赞歌已经太多,不缺我这一首。只是当再次阅读《痛并快乐着》时,忽然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中学时,我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或者一名记者。可惜,我自以为为家庭考虑,放弃了这个梦想。丢笔多年,在毕业后重拾旧笔,却已词不达意,句不成文,似乎早已江郎才尽了。生活只能做一种选择,鱼与熊掌或许可以兼得,但再添几样,还能兼得么?他的文字让我突然开始清醒:生活包含了健康、工作、学习、生活、成长、旅游等等,应该是一桌满汉全席,是中西合璧。而生活中的我们,却往往只将目光放在某一件事上:工作时忽略了家人、放弃了健康,不知道学习进取,也忘了怎样去享受生活。应拥有白岩松般奋进的心态,锻炼出睿智,尽情享受人生的快乐,却也要接纳并感谢痛苦,才不失美满人生。

人生漫长路,却也短暂非凡。物质是保障,却也需要精神食粮。在经济社会,文艺青年已是被嗤笑的对象,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人幸福感

低的原因之一呢?有人说,没有小资的资本,去故意小资的造作,只会让人觉得可怜可悲,那其实不过是一种嫉恨的表现手法而已。

夜深本应人静,但窗外的街角,依旧是响了2年的黑帮集结中的吵闹声;这就是这所蓉城白日里未曾显现的阴影,但这之于这个庞大社会,又算得了什么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12篇: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痛并快乐着》,这本书主要写的是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毕业后的所见所感。他在其中写出了自己的经历,面对工作、生活甚至是生病时的坚强态度,但更多的是在面对中国当时经历的各种事情时的人生态度。他不仅对自己提出了要求,也对中国的我们中的每一员提出了建议。虽然写的不是我的经历,虽然有些事情很大甚至已经过去,离我已经很远。但是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这个刚刚进入社会的职员学习。其中的几句话,很适合我现在的境况。

初入职场:“不要急。”“命运的改变与机遇的获得,是从一件又一件小事开始。”送给自己。不要急,这是书里面一位部长给即将上任的另一位部长说的,同时,我的组长也对我说过。她知道我自己的专业情况,所以总会告诉我,做事慢慢来,不会的及时问。不要急着问为什么没有我的用武之地。其实,命运和机遇的获得,是从一件、一件小事开始的。要放平心态,慢慢来,积极准备,机遇总会到来。这是对初入社会的我的一种告诫与激励。

面对困难、对手:“别人想要打倒你,但自己却要努力地站住。”初出茅庐,步入社会。不会再有父母为自己铺路,不会再有老师告诉你该怎么走,前面的路,一切未知,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在面前。困难其实就像是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对手也是一样的,资源是一定的,你得到的都是别人错过的。所以,在别人想要打倒你的时候,更要努力地站住,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领土,让自己越来越强。

职场精神:“新的世纪中,人才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他回答:合作精神”在彭总的讲话中,也提到了强化四个意识,促进一个转变。其中的四个意识就提到了团队意识。是的,很赞同这句话,现在的社会不是单枪匹马世界的时候了,我们要有自己的团队。一个团队有很多人,但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能多种多样,我们要共进退。要知道一个人的优秀并不是团队的优秀,但是一个团队的优秀应该是很多优秀人的汇总 。作为业务核算岗中的一员,我们的团队可以说很大,以目前的业务量来说绰绰有余,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单据量的提高,而应该是质的飞跃,以及团队成员的做单速度与质量的平均提高。作为新加入团队的一员。我们的思想还很活跃,不僵硬,不拘泥,有利于对于团队的建设和业务上的审核细则和规定提出独到的见解,我们要发挥我们的长处,为团队服务。

最后一句“相信未来”。虽然年轻,虽然不经世事。但是我们要相信我们的未来很美好,我们的团队很强大,我们会创造出精彩未来。

第13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举个例子来说:一支球棒跟一颗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颗球是多少钱?

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比如书中要求受试者一边看能引起感情共鸣的电影,一边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这都会让人或多或少不开心,这样相当于关注两个任务。人潜意识中反而会想着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当你的认知、情感、或身体这些不同形式集中于一个任务,那么会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专注的力量。

通常常见的无意识的系统是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所以佛家说要不迎不拒)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的直觉性判断结果。这也就说明了引子里说的话,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们的思考系统因此就会决定了我们做的投资决策,例如我们都比较喜欢确定的获利,但遇到坏的选择,多半会更愿意去冒险。

你会选择确定拿到900元,或着90%的机会拿到1000元?

你会选择确定失去900元,或着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结果多数人都选择确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再比如当我们的股票有盈利的时候,多数人倾向卖出,尤其是获利比较丰厚的时候,但是当我们亏损时候,就会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价,因为当亏损实现之后会产生后悔或错误的感觉。这种直觉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决策。

上面的几个例子也只是管中窥豹,书中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实验,指出了什么时候能够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工作种做出更好的决策,避免一些常见的思维失误。

第14篇:《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1: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我读了《痛并快乐着》这本书之后,心中犹如一块石头掉入水中——久久不能平静……我内心深有感触,他那对事物的认真、执着深深的打动了我。他对事业的无私的付出,以及他所说的话都给我一种感动和积极向上。

现在的社会,节奏较快,竞争十分激烈。我们要现在努力的学习。长大还要尽快的适应社会,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会受到磨难,但我们不能放弃,我们要在磨难中逐渐成长,从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作者第一次做大型事件的记者事,也有犯过错。当时香港回归。作者要做现场记者,坐在一个敞篷车上,可当天又下着大雨,作者全身湿透了,这是他犯的一个错误。但是他不气馁,他吸取经验在两年以后的澳门回归上,表现出色没有一点错误。我们要向他学习,犯了错误不要伤心,要从中受益,以免下次还犯类似的错误。但他在出色表现以后并不是骄傲。还是在积累经验。

我们要向他学习,现在要专心的学习知识,还要不断增强自己在社会中的自理能力,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去积累更多的经验与知识,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篇2: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借着寒假的一个月时间,我细细的读了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从这本书当中,我感受到了白岩松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工作的认真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他对电视事业的无私付出令我感动和敬佩。

图书《痛并快乐着》是一本随笔集,包含了白岩松从1989年毕业至今十年的所见所感。这十年中,白岩松一直活跃在广播电视领域,尤其加入《东方时空》的工作后,特殊的身份,更是令他得以涉身各项社会重大事件的最前沿。他把自己对事物的所见所闻全部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们和他一起领略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多事情,在想象中发生的时候,神圣无比,而当真实的发生到来的时候,人们却失望的发现,它并不如想象中的神奇出现’这句话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呀有些事物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有些事情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走下去,相对于我们而言,必须在这个社会上拼搏与学习,我们只能尽快的适应它,我们要像作者那样坚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勇于奋斗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来!

【篇3:痛并快乐着读后感作文】

在自己手机上面早就下载了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一直也没有时间好好阅读。今天休息在家,外面下着雨,就有幸阅读了这本书。读着读着,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想要宣泄的激情油然而生。

作者在采访“东方之子”的过程中,每当听到一段发人深省的人生经历,就对自己进行一次灵魂的洗礼。他们的事迹既丰富了作者主持生涯中的人生阅历,又感染着所有的读者。

经历了百年风霜的知识分子,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在夫人、女儿相继去世之后,依然没有将忧伤写在脸上,但他常常在校园内未名湖畔几小时的静坐,不知是平静中对87年往事的追溯还是对生命超越的沉思。也许,只有经历了风雨人生,历经了磨难,饱受了艰辛才能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

一代书法家启功,虽已驾鹤西去,但其风趣的人生,却久久让人回味。人家问他最近怎样,他回答:“不好,鸟呼了。”众人不解,启老解释,:“一场大病,差一点呜呼了,鸟字不是乌字差一点吗?”喜剧人生的背后,往往是生命的严肃,笑看人生则是每一位活着的人都需掌握的生存法则。正如大地中绚丽的油菜花,虽然终将枯萎,但他们依然争相开放。

还有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不仅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宽容,还体现了人生的追求、奋斗的艰辛。在并不漫长的十年中,作者即经营着自我成长的坎坷与追求,又目睹着别人的演绎人生。个中滋味,用“痛并快乐着”概括并不失偏颇。

“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名起得好,想想,也跟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也完全契合。从教二十一年来,感觉教师真是让人痛并快乐着的工作。其间,有烦恼,也有快乐;有辛劳,也有收获;有荣耀,更有挑战。别人最喜欢问:“和小孩子打交道很好玩吧!小孩子都很可爱啊!”我们的回答往往是:“不上课时每个孩子都很可爱,可上起课来呀……”是啊,我想每个老师都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为人师的辛苦是不足向外人道的;然而,为人师的快乐与欣慰外人也是不足知的。正是因为在与孩子们相处中他们给我的点点滴滴的感动,让我越来越热爱我的工作,喜欢我的学生。经常同事们在一起谈论这样一个话题:“很多年后,你教过的学生中,在偶尔遇见时,哪些孩子会主动与你老师打招呼?”我们的回答往往时:大多是那些曾经被老师认为是差生的孩子。有一句话充分说明了老师对学生的巨大影响:“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每当我面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都能耐心地辅导他们,并时刻提醒着自己:为人师者,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

【篇4: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是我最近读的一本书。

我不知道,它算不算一本好书,因为白岩松虽然是一位优秀的新闻者,却怎么也算不上一位作家。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随着年岁的增长,读书于我,更多的是一种随性而遇的收撷。因而对那些词藻华丽,文言晦涩的东西逐渐望而却步,相反,更喜欢那种文风平实,说尽浮生百态,走入寻常百姓的闲言碎语。

手中的《痛并快乐着》显然不是白岩松的闲言碎语,看他的书,让我想起了与朋友的聊天。同样从事这个职业十多年,多年不见的老友相见,谈论的话题竟然还是学校、学生、考试、作业……那份十几年培养的职业习惯、思维定势早就深入骨髓,一见就滔滔不绝,一发而不收。那是因为对职业的投入。对自己职业同样投入的白岩松,向我们娓娓道来自己与电视与新闻的故事。

读这本书,让我又认识了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当然,白岩松报道的更多的是国家大事、国际大事,他所接触的事件不是震憾全国就是影响全球,他所讲述的人个个都是不平凡的“东方之子”。即便这样,那些曾经在电视中遥不可及的事件,似乎就这样突然立在眼前,让我也平添了一份莫名的情愫;那些高不可攀的人物,在白岩松的白纸黑字间变得那样可爱而鲜明。

“痛并快乐着”,是白岩松对自己从事这份职业的感悟,我想,也是我们每个人从事自己职业该有的感觉,如果你投入了,热爱了!

【篇5: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生活中,纵然有太多的无奈和不幸,有太多的坎坷和挫折,因此,我们不要沉浸在痛苦中,用平常心去面对人生,要相信,痛苦,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放下心里不愉快的包袱,轻装上阵!

痛苦与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人可以左右我们,也没有人可以给自己快乐,想要让自己的心不再忧伤的唯一方法,那就是放弃不快乐的东西!善待自己,敞开心菲,重新接纳快乐的事物。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时候,应该给自己一个笑脸,让心底的那份执着,鼓舞着自己;让来自于远方的呼唤,激励着自己,勇敢的去面对。逃避只会令自己更痛苦而陷入困境。

人生总有许多的失败,挫折,痛苦,折磨。这个时候,请不要封自己的心灵,请不要让自己的心灵布满乌云,也不要抛开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敞开你的心灵,让世界走进来,让欢乐走进来,让美好走进来!

只有这样你才会明白,失败,挫折,痛苦,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有了失败和挫折,你会更加的成功,快乐,更全面地享受生活;失败和挫折会使你更成熟,坚强,豁达,拥有更多的人生宝贵财富。

还是那句话:痛不沉沦,喜不癫狂,人生如戏,随心就好。

【篇6: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这次阅读,我倒是不想采用摘录谈感受的形式,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就有了触动心灵的力量。

当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成为家庭生活的一角,其中的主持人,让我感受到其内涵的时候,他们主持过程中流露出的气质,让我从中受益。不得不感慨:媒体的力量还是很强的。

语言魅力是大多数主持人都需要有的,而随着语言流露出的思想和正气,渐渐让我感受到。

前一段时间到书店中,买了《痛并快乐着》这本书。读得过程,渐渐感受到语文课提及的“共鸣”之意。众人读书,反思各有不同。然而,读书过程中,有些共同的,在不同年龄段的读着与作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的感悟。在读过作者的书后,将心中的想法清晰化,对生活的意义又深刻了一层。

白岩松感受到三十岁后的阅读,是让人快乐的。随着读书的积累,我也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上学的时候,是带有功利的阅读。如今,有工作,有家庭,有孩子,励志篇目,教育书目,英文原著,杂志……在一种自然的节奏中,去感悟,去摘录,确实快乐。

白岩松提到一位名家为晚辈记录日志的时候,我想想自己在灵灵出生之后的育儿日志,感慨做出的是一个多么正确的决定。他们的思想,也恰恰是我所思考的。以前想想渺小的自己,思想比较幼稚。可是渺小的人也会有大思想。呵呵……

当提及到AB血型的人的话题,也不禁让我感受到我关注自己血型的时刻,其中的话语出奇地相似。乐于思考的人,可能都会经历一条感悟生活点滴的路,只不过,有的人先经过,有的人后经历。

乐于经历的人,才会感受到思考路上不同的风景。

【篇7: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风光过后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会停下脚步,就像白岩松说过:一切还都要从我们今天脚下的地平线开始,是另一个目标的地平线。中国的胜利,以后要走的路将会更具挑战,让一切归于起步,从地平线开始让大家为新的目标继续努力。

我们也一直知道地平线从来只有出发,在此之前,我们用痛苦与快乐铸就的坚强为今搭起最好的起跑线,尽管明天的黎明,雾气也许很重,前方还很模糊,但是我们会发现,痛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再痛都好,只能简单的回头,然后身上的掸掸灰尘,告诉自己又该上路了。

我们曾经跌倒了,现在站起来了!曾经痛过了,我们依然拥有今天的快乐!有人说过痛苦与快乐是并存的,只有敢于面对痛,生命之路总会有光明的时刻。

在悲伤中,你得面对苦难,保持镇定,抚慰自己,然后在悲伤来改变你,触动你,悲伤将会引领你走向更深沉的喜悦。

奥运我们得到了胜利,我们得走下去,接下来要努力争取做到最好。我们生活中经历的考验也要我们越挫越强,不放弃。想起汪国真的诗: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怕风雨兼程……任何失利时候都要做站起来的巨人!

就这样向前走,不管大步小步,只要一直向前走。没有曾经的失败,就没有如今胜利的喜悦,没有曾经的磨练,就没有今天的越强的肩膀,没有那些铁打滚爬的时光,就没有更好的时光,没有曾经的痛,就没有现在的快乐。

【篇8: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我读了白岩松的自传《痛并快乐着》这本书,我深有感触,我能感受得到他的认真,他的执着,他对电视事业无怨无悔地付出,我总觉得他的话总能给我一种感动和积极向上。

《痛并快乐着》包含了白岩松从1989年毕业至今十年的所见所感。这十年中,白岩松一直活跃在广播电视领域,尤其加入《东方时空》的工作后,特殊的身份,更是令他得以涉身各项社会重大事件的最前沿。他说:“毕业对我来说很重要,那也是使书中的内容变得有价值的开始。我没有权利拿这之前的个人经历来浪费读者的时间。而这之后的十年中,说得大点儿,我有幸有机会亲眼看到改变在我身边一步步的发生。”

对于我们来说,不得不在这个社会上努力拼搏与学习,不得不尽快去适应这个社会,也许在适应中会遇到挫折和磨难,可是我们不能轻易地就放弃了,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会不断地成长,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他的这段人生经历,对我有着重要的启示,所以我们的眼光不能总停留在眼前,暂时的错位也许正是辉煌的开始,关键是你能否有在错位时期的良好心境。

痛并快乐着,痛也许就是我们在适应这个大跨步社会下所碰的遍体鳞伤,痛是我们该有的一种感觉,快乐也是我们应有的权利,是我们心理表现的一种心态,可快乐的真谛是我们用什么换来的,今天你真的快乐吗?有几个人真正问过自己?快乐的源头是不是也藏着一颗让你颤动的心?如此多的快乐,哪一个才是属于自己的快乐?

第15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10美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然而,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只要稍稍动脑想一下,就会否定这个直觉性的答案,我们知道球拍实际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这个案例清晰的介绍了我们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对于人类而言,对于系统1和系统2的切换往往是无意识的。决策时人类最为复杂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们觉得控制了决策时,在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却出现了不理性的行为,这是因为人无法长期性的按一种系统来运作。数据的累积和方法的引进是容易的,但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却很缓慢,这同时也是决策的难度所在。 有关“回归性”的问题,也很有意思。在商业中,我们常常要做计划,比如上一个季度各地区销售额有好有坏,对于未来一个季度业绩的预测,是不是依然是好的更好,坏的更坏,通常来说,这些区域会向均值回归。正如一个小孩子,拥有早熟的智力和阅读能力,并不代表等他以后能比其他小孩有更大的成就。这些都是一种社会正常的均值回归的现象。书中提到的以色列空军对于飞行员的评价。教官

说处罚比奖励更能提高飞行员的技巧和成绩,他的理由是,在每次训练中,给予表现好的嘉奖后,后几次反而表现下滑,而对于处罚过表现不好的飞行员再之后的几次飞行中反而表现更好。实际上,飞行员在一定时期的表现,跟教官采取的措施并不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些飞行员的成绩无非是再做均值回归。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往往登上知名杂志的体育运动员在之后一段时间表现可能会下滑,这不过是他们再向平均值靠拢。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得相似性或者典型性之外,可得性也是我们偏见和误解的重要来源。我们通常通过我们头脑已有的数据或者印象来做判断,而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范围和知识储备都是有限的。人们常常根据他们的阶层、能力圈、知识结构等限制来描述问题。另外就是锚定现象。这个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意思的抉择。在自由市场,当我们不知道菜价的时候,对方给予的价钱就是一种锚定,我们如果在对方给的报价基础上变化,基本是偏向对方的报价有利的一面。除非我们自己给出一个独立的价格,那么这个时候相当于我们再给对方一个锚定值。同样在产品或服务报价等方面,我们都在给对方一个锚定的定价范围,使得最后自己所在的一方更有价值。 关于作者对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在面对风险时,系统1还是非常容易起作用的。作者这样讲到:“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想到不同风险的轻松程度与其对这些风险的情感

反应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想起那些骇人的想法和画面,而那些流畅生动的骇人印象又会加深我们的恐惧。”所以就算哮喘致死的概率是龙卷风的20倍,我们在面对政策失误导致的风险时,会恐惧更会愤怒。专家常常通过判断死亡人数(或寿命)来测定风险,而公众的区分则更加细致。例如,善终和非善终,是意外死亡还是在类似滑雪这样的自愿活动中死亡。”专家说的也许是客观事实,却无力疏导公众的愤怒,甚至会点燃更大的怒火。作者接着引用斯洛维克的观点,“风险”并不是脱离我们的思想和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不会老老实实等着我们去测量。人类发明“风险”这个概念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情况。因此,风险的界定亦是一种权力运作。每个政策问题都应包括对人性的假设,尤其是人们可能做出的抉择和他们为自己和社会作出抉择所带来的后果。桑斯坦认为美国现行的监管体系暴露出优先处理事件不明确的糟糕状况,这一体

系更多的是对公众施压做出反应,而不是谨慎客观的分析具体情况。面对越来越成熟的公众,决策者的善后之举只能疲于应付,且难以得到好评。一旦公众的成见形成之后,再想通过种种善后之举改变其成见,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决策者的委屈之处又在于: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那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什么赞扬。不难发现,协调个体内部系统1与系统2的争斗已非易事,而在群体层面的系统1和2的争战则更是一场旷日持久、不容闪失的战役。但是前景应该是乐观的,正如作者在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一章的结尾写到的:“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即使这些情绪是毫无缘由的也不该忽略。不管理性与否,恐惧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上述这些都是卡尼曼在传统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正是这样的研究让他认识到,经济学中经纪人的假设是有缺陷的。人们在选择进行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效用,是拿未来的预期与现在的拥有进行比较,来做出判断。人在选择的时候,并不是经济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于个人现状的得失来进行判断。系统1和系统2让人生有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射。第二种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就是系统1给了人一个指令,然后思考这个指令是不是最好的,还有别的选择吗?之后再选择性的行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大多数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善用系统2,当他在情绪下做商业决定时,可能会听信直觉,但更多时候他会停下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而有所反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是:人生的修炼和修为,就是在别人都在反射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反应的行为。

班文

第16篇:大毛和小快腿读后感

大毛和小快腿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大毛和小快腿》一书,里面讲了一个学龄前儿童大毛和牛犊小快腿许多快乐有趣的事情。书本从小快腿出生、学走路、起名、玩耍游戏到帮助大人做事情等故事,不仅在我脑海里呈现出许多有趣的美好画面,还教会我许多勇敢向上、助人为乐的道理。

有一次,小快腿听了大个儿叔叔讲了勇斗老虎的事情,暗暗想:“我也要向大个儿叔叔一样勇敢”!一天,它正神气的走在路上,迎面开来了一辆火红的拖拉机,嘎啦嘎啦地叫得挺欢,远远的看见牛儿,还“嘀嘀”的按了几下喇叭。小快腿一听急了,心想这是个什么东西?样子挺凶,一定就是大老虎吧,我可不能让它来乱咬。于是,它摆开架势,瞪大眼睛,撒开腿,一个箭步就冲过去,听到吧嗒吧嗒的小牛蹄打在地面的声音,拖拉机司机赶紧刹车,大毛也冲过去,搂住小快腿的脖子往路边拉。拖拉机停住了,小快腿站住了,大毛的脚却被小快腿踩伤了。小快腿很懊恼,明白了光勇敢不行,还得多学知识和本领。

一天傍晚,桂香姑姑发现盐缸里的盐不够了,要是她自己去买,牛群回来就误事了。大毛自告奋勇的想去,可是五十斤盐他又提不动。正在他转着眼珠子动脑筋的时候,小快腿把脸贴在他腿上磨起来,他顿时有了主意,叫到:“我有办法啦!写个纸条给供销店的杜叔叔,再把钱和麻袋都绑在小快腿的背上,让它背回来。”小快腿接受了任务,撒腿就跑到了店里,直对着杜叔叔叫。当杜叔叔看见麻袋和纸条后,就明白了,赶紧装好盐,绑在小快腿身上,让它带回去。就这样,小快腿完成了去供销社买盐的任务,高兴的大家直夸它聪明!

在这样快乐的陪伴中,大毛开始要上学了,小快腿也长大了!

第17篇:《痛并快乐着》的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痛并快乐着》。说来也奇怪,白岩松的两本著作我是先看的第二本《幸福了吗?》,而后才看的这一本。封皮上有一行小字“那十年,和一个变革的时代共同走过青春”,让我模糊地了解到十年浩劫,他经历了。读后方知,虽然那时他很小,但是却是有感觉的,有记忆的,以至于那些记忆对于他是有影响的,且一直影响至今,挥之不去。

在书中,好像看到白岩松生于1968年的字样,想来他正好大我12岁,虽然不是一个年龄段,经历更不可能相同,但是他的文字却有多处也给了我感伤,也让我回忆起了过去,他更让我折服于他的理智,他的情感。

《01.告别校园:在希望与迷茫中出走》我没上过大学,可谓一生遗憾,但却也经历了毕业离校时的依依不舍,与同学之间的那种深情厚谊,如今也经常会翻起毕业册,回忆那一段美好的时光。“回忆中总是夹杂着一种温情”。

《02.乡居一年:无所事事的历练》大学毕业面临着就业,作者也曾遭遇过别人,确切地说是过去身边的人的匿名信,让原本应该一帆风顺的工作多了很多波折,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没有这样的坎坷,也许就没有走进报纸的白岩松,没有走进电视的白岩松,没有新闻评论部的白岩松。细细想来,人的一声总会遭遇这些,但是每个人在经历这些的时候都会冷静地看待?冷静地想办法解决?都会有一些“没有只仅仅给我一种气愤和同情的态度,而是把我最需要的帮助给了我”的人在我们身边陪伴吗?人应该多一些这样的朋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己。

《04.报纸生涯:生命中的加油站》有这样几句话,带给我思考的含量:“也许每一个以嘴为生的人,都应该在训练舌头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灵、大脑和手的训练,多用心灵感悟,多用大脑思考,多用手写文章。”“每条路都会有不同的风景。”“‘无心’倒似乎更像是一种感悟。正因为无心,抱的希望不大,失望也不大;正因为无心,没有刻意去钻营与设计,我只能本本分分地做自己,少了表演,多了自然,少了模仿,多了本色。”“但愿以后好多事,自己也能平静的‘无心’去做,最后能否成功,其实并不重要,上路时的轻装才最珍贵。”

《08.申办奥运,我们只收获了失败吗?》看到这,才知道在奥林匹克精神面前,也并非人人平等,所谓的奥委会委员也会在重金面前迷失自我,也会在答应投中国一票之后爽约,而只有善良的中国人才相信这些人的口头承诺。也许1993年9月23日那个不眠之夜注定要在中国申奥的历史上写上重重的一笔,如果那次申奥成功了,我们就真的有能力承办好奥运会吗?我们就真的有实力呈现一场如2008年奥运一般精彩的盛会吗?

《09.复关谈判:中国与世界的磨合》起初,真不知道什么是复关,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还代表参加过教育局组织的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竞赛,现在却也一片空白。复关,其“关”,指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自己对于这方面的匮乏再一次暴露无疑。而复关,或者入世,是中国更好的融入世界的途径,每个人都不可能关上门只过自己的日子,正如每个国家更不可能永远像清政府那时一样国门紧闭。思绪至此,想起了张文质在其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有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三年,学者们分析加入世贸组织最大收获时强调了一点,我们更多的是要用人类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事情,而不是用中国的视角来衡量世界。如此看来,加入世贸,让我们在经济上、生活上更好地融入了世界,也让我们的精神、视觉、思想上更好地融入了世界。

《13.遭遇洪水:多买药少买点棺材》我喜欢白岩松,因为他语言的内容,因为他语言中带给人的思考,因为他更善于反思。1998年的夏天,在新闻人的眼中应该是可以稍事休息的,但那场洪水却打破了原有的平静。洪水过后,他写过这样一段话:“这次抗洪的胜利,是人的意志发挥到极限后的胜利。除去沿江民众,十八九岁的军人用自己刚从少年走进青年的肩膀担起了这个国家的危难,在感谢他们的同时,我们不应该自责吗?对水利的投入一直不够,虽然表面上每年的数字在增长,但和国力增长的速度比起来,水利的增长速度是慢的。我们怎能依靠人海战术来弥补我们金钱投入的不足呢?”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善于反思,并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这样的事件将会少之又少,而事实上正是因为很多人的不作为、不反思、不思进取才会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成如今的样子。又想起了张文质在研究生命化教育时讲到的一个真实的案例,湖南衡阳的那场大火,如果指挥者在被困火场的人员全部被救出的情况下,选择撤离,就不会有那么多年轻的生命葬身火海,所谓的将国家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应该是在火势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应该是在不以人的生命为代价的情况下。

《16.理智情感:每日面对的内心冲突》人都是感情的动物,很多人又都是感性的动物,似乎只有那些学理的人才是真正的理智的动物,才能真正用理智去思考问题。钦佩白岩松还因为他是理智的,或者说在屏幕上,他作为新闻人,新闻评论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刻保持庆幸,保持理智的对话。这是我们很多人做不到的,即便是有人能做到,我想一是此人多半冷血,二是此人多报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心理。试问有多少人能时刻处于理智之中,特别是当一些事情触及自己内心深处那根最脆弱的神经。

《21.阅读体验: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一》《22.足球生活: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二》《23.音乐历程: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三》这三种从现实逃离的方法,也是我认为的充实自己、放松自己的放松。观此三法,其一,我喜欢,阅读体验,有喝多时候我觉得自己阅读速度慢,希望能在有限时间里增加阅读书目,我从不计较这本书读过之后能记住多少,在于的是阅读之中的体验,阅读之中的感悟,阅读之后的喜悦和阅读带给我自己的改变。其二,足球,我从未涉猎,不喜欢,没兴趣。其三,也很喜欢,但是却很肤浅,对经典歌曲比较感兴趣,对钢琴曲比较喜欢,却也只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且知道的曲目甚少。客观来说,我觉得人即便是没有如此三法,也需要有一些真正自己喜欢的、能让自己放松的方式,才能让我们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舒缓下来、安静下来,仔细品味自己,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好像也不少:阅读、出游、摆弄自己的衣服、首饰等等,虽然有些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毕竟是属于我的,能给我带来快乐的。

掩卷之时,我有看到了封面上的偶像,有看到了那一行小字。也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的生活,应该在之后有所改变的!

第18篇:寒假征文:《憋不住,憋不住了,快憋不住了》读后感

寒假征文:《憋不住,憋不住了,快憋不住了》读后感

今天,妈妈给我借了一本书,名字叫《憋不住,憋不住了,快憋不住了》。这是一本日本人写的书,有趣极了。故事讲述了一个叫英男的小男孩,他想尿尿,到了百货商店里找厕所,可是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搞笑了。要不是厕所在修理,就是到了长颈鹿、蝙蝠和骨头人的厕所里,搞得他只好憋住尿到处跑,最后当他找到厕所开始尿尿时,才发现自己在做梦,尿床了。这本书不仅讲了小朋友尿床的经历,还有很生动的图画,非常吸引人。我很喜欢这本书。

深圳小学二年级:邱诗敏

第19篇: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回望中的道路总是惊心动魄的。

——题记

已经好久没有在看完一本书后有想写读后感的冲动,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读完“央视名嘴”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后,一种抑制不住的想要宣泄的情绪便笔端流淌。

这本书主要记载了他从1990大学毕业后十年间的工作和成长经历,真实的还原了其“三十而立”的所思所想,以及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时代变迁和个人独特人格魅力的日渐成熟。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充满了他的大学生活。“那时候,很多青年都感觉自己好比一朵浮萍”,不知该如何开启自己的美好人生,但他最终抓住了机遇的尾巴。但世事变化无常,造化弄人。曾因一份匿名信他又重新返回了校园,他宽广的胸襟和独具深度的话语,令我对他肃然起敬,深深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

电视屏幕上的他是一个正义、睿智、犀利的人,又不乏平易近人,他用他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还原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实事,讲述着异样的人生百态。完美的彰显了一个新闻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是一种魅力。曾经的他也彻夜失眠,也在无聊时可以一下午坐在麻将桌旁,也和同学们做一些看似荒诞的事儿。但终究他是为人们所铭记,这和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

从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而归,到重新加入WTO,再到香港、澳门回归,九八年全国抗洪救灾,这一切都会使我的内心汹涌澎湃。十年前的白岩松同样谈到了环境污染问题。书中不仅谈到环境污染,更动情的描写了人心污染的可悲。人心污染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中国乃礼仪之邦,而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今天似乎也只是一种场合或形式的出现,真正被切入人心的,则少之又少。国民素质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变冷了。书中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小故事,不同层面的体现了人性中的阴暗、善良、宽容的一面,以及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痛并快乐着,痛也许是我们在这个大跨步社会中,被这样那样的洪流磨平了棱角而遍体鳞伤,痛是我们该有的一种觉悟,一种思考,一种总结。快乐亦该是一种权利,一种义务,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至此,希望诸君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都要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第20篇:痛并快乐着读后感(阿杜)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痛并快乐着》是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于2006年5月出版的一本随笔集,包含了白岩松从1989年毕业至今十年的所见所感。书中他以新闻人的独特视角记录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时事。他的睿智,理性特显了一个新闻人独有的魅力。

书是白岩松十年的阅世留下的深思,浅浅一读,尚不能窥得真谛,就选其中一二略作感想吧。

这一篇名为《生命故事,别问人生是什么》白岩松曾说他渴望年老,不同于老年,它更指着一份年岁的沉重。他渴望什么,是年轮飞转后的通达明智,心如止水,亦或是岁月流逝后的悠悠怀想,人生领悟,还是曲折人生后的深思与扣问?或许只是一种心态吧。白岩松采访过许多老人,比如季羡林老人。

季羡林,并不陌生,《罗摩衍那》的译者。白岩松说他在季老先生身上看到了一种平静,一种对生命中酸甜苦辣滋味的超越。他人的赞赏与崇敬,或是对往昔的痛惜回忆,季老从未有过一词,或喜或悲,数十年的寂寞研学不过是因为中国文化需要人甘坐冷板凳。他的平静中包含着谦虚,对世间万物的尊重。然而,更过的是他的自知。世界之广大,时间之恒久,未知的太多太多,短短几十载,又怎能满足?所以,他学到老,学到临逝世那一刻。我想每个人都忘不了他拿着放大镜,在病床上看书写字的照片。说来也怪,季老照相大多是没有表情的,但总会有令时光静止的力量,让人安心。平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知,世间万事皆无关紧要,那是孩童,另一种便如季老这般,如同溪流,在流淌中所有的石子尘土沉入底去,只留下缓缓而过的生命的禅意,平静中注定了不平静。

另一位老人名叫启功,对他不甚了解,却记住他的幽默风趣与云淡风轻,以及白岩松的那句,笑容有时和严肃离得很近。他, 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文库一网打尽 作为爱新觉罗氏的后代,已注定了他的不平静,可他却用笑容掩盖所有辛酸苦楚。一场大病,差一点乌呼了,他说“鸟呼了”。白岩松与他同为蒙古族与别族通婚的后代,他笑说,咱俩是不纯的狼狗,说着双手举上头顶,手指却耷拉着,不纯的耳朵才耷拉着。启功老是这样,多大的事不过一句话的幽默,他真真应了“痛,并快乐着。”不同于季老平静淡然的叙述,启功的言语中多少流露出些自嘲。拿别人开涮是无知,拿自己开玩笑却是一种勇敢。敢于面对苦难痛楚,便说明你已战胜了它,而如此这般云淡风轻的道出,那痛便已深入髓骨,化作前行的力量了。人生不可儿戏,可谁又说一定要咬紧牙关,满是沉重?启功的笑,谁又能说那不是沧桑后的积淀,其中又蕴藏着多少严谨与肃穆?而我们又有何理由流泪悲泣呢?

人生是什么?千万人心中有千万种答案,可那都不是答案。真正的人生,是未知,是无解,穷其一生与寻找,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便会豁然开朗。无可知不代表无所为,恰相反,正因空白,我们更需要探求,寻找生命的无数种可能。在漫漫征途中,人聚人散,终究只余自己,但不要忘记,活出自己的精彩,痛,并快乐着,孤独,并成长着!

阿杜

2014年4月

《快读后感.doc》
快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