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

2020-07-29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曾国藩读后感

读《曾国藩》时,正处于人生的困顿期,那时,大二刚开学,在经历了大一一年的迷茫和数次挫败之后,我确信我的人生存在着巨大问题,于是开始反思自己,在思考了很久之后,我确定我一切的迷惘都是出由于价值观的缺失。

我决定从书中发现自己。

很偶然的一次,在网易新闻上看到一个当当的历史小说推荐,其中便有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出于对近代史的兴趣,我就买来认真阅读。

唐浩明先生是研究湖南近代史出身的,汗牛充栋的古籍,大量的史料,在睿智的思考与探索之后,透彻的认识与读书人揭真批伪的使命感使他开始动笔写一部大书。上千个日日夜夜过后,《曾国藩》终于出炉,而且炉火纯青。

据白岩松讲,1993年这部书一出版,就迅速在两岸三地的文化圈中流行起来,而且,它也是对白岩松人生第三个十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曾国藩》这本书从曾国藩在赴江西任主考官途中闻母去世而回乡奔丧开始写起,到曾国藩在黑雨滂沱中去世于两江总督府为止。几十年中,曾国藩经历着巨大的艰辛、耻辱和荣耀,从湘军草创的迷惘与荣宠,到后来官场的重重阻挠和战场的屡屡失利,从有条不紊的行军打仗和处理种种变故,再到后来攻克天京、入宫朝觐的莫大荣耀…

他的这一段人生,几乎是按照《周易》“初难知,二多誉,三多惊,四多惧,五有功”的顺序走过的,不同的是,在“飞龙在天”之后,他小心而谨慎,认认真真地裁撤湘军,避免走上“龙战于野”的惨烈境地。之后,又经历了使自己遭受巨大耻辱的天津教案和疑云重重的马新贻被刺案,一生如一场梦一样,终于走到尽头,霎时,黑雨滂沱而下…

读之前是疑惑的,读书时是享受和思考的,读完后是沉重的。一本文笔、故事、内涵、真实性都极佳的历史小说,写出了一部传记所不能表达得当的意味。

“写历史小说就像是在刀尖上起舞。”唐浩明如是说。诚然,历史的真实性和小说的故事性,在某种层面上有着深刻的矛盾,但如果处理得当却能发挥各自的效力:既准确地阐述了历史,又能在故事中引人入胜,使人沉思。

这部书中虚构了两个人物——康福与康禄两兄弟,二人性格相似,侠肝义胆,古道热肠,又同样本领高强,但却走上了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道路——康福做了曾国藩的贴身护卫和亲信,康禄成为太平军的一位将领,到最后,康禄在天京保卫战中殉职,康福离开曾国藩归隐山林。

但两个虚构人物的加入并未减损全书的真实性(即使假定为真实人物,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反而成为这本书的一个剖面和作者对于这段历史及其主要人物反思的一个窗口。历史并没有严格的正确和错误之分,太平军建军初期的平等口号和民主作风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曾国藩振衰起疲、经邦济世的士大夫精神难道就有错?历史的矛盾和作者对它的反思,借两个虚构的人物含蓄地表达着。

我相信,读书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我也相信,读书正如吃饭,奶蛋鱼肉果蔬都应该吃一些而且良好搭配。我更相信,读书对于人的作用是持续而升华的。但若非要谈一谈这本书对于我的人生启示,那就是《道德经》(又称《老子》)对于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在江西战场屡屡败于石达开,而且受到江西官场上上下下所有官员的一致排挤,困厄之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他索性撇下军队回乡奔丧,咸丰皇帝则借机解除了他的兵权。

百般困顿之时,曾国藩重读《道德经》,惊觉字字珠玑,深以为然,出山以后,曾国藩引以为人生准则,从此左右逢源于官场,报国报民于实践。可以说,没有《道德经》,曾国藩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曾国藩的每一次反思,亦是我的每一次反思。一次次地向书中寻求思想,一次次地拷问内心——我究竟想要什么?从那时到现在已是两年过去,我想,有一些答案我已经找到,前路上永远亮着一盏灯,不管,这夜有多黑,多久。

推荐第2篇:曾国藩读后感

曾文正公

看完了唐浩明先生的《点评曾国藩》,回顾曾国藩跌宕起伏传奇的一生,着实能给我们不少启发。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县,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同治三年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爵封一等毅勇侯,同治十二年逝世于北京。从湖南湘乡一个平凡的农家子弟完全凭靠自己的坚韧与毅力最终封侯拜相,这六十一年的人生脉络,可谓做到了中国文人所追捧的“三立”,

立德:一生清廉节俭,勤奋读书

立功: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兴起洋务运动,实现同治中兴, 立言:330多封《曾国藩家书》流传于世。 首先,我想谈谈曾国藩的为官与从政。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备受推崇。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梁启超称其“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人们推崇其为晚晴中兴名臣之首。综观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为内忧外患的没落时期,正是由于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力挽狂澜,清王朝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回光返照,使得大厦将倾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六十年。曾国藩正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整肃军备,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军,兴办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倡学西方列强;这些措施的影响深远。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李诚。

纵观曾国藩人生的前四十年可谓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走过了一位文人的必经之路。启蒙读书,科举及第,提点翰林,外出为官,一步一步,十年做到当朝二品大员,这本是平淡无奇的。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打乱了曾国藩的人生。一八五三年正在丁忧守母丧的曾国藩,起创办团练,组建湘军,鏖战太平军,直到一八攻克天京,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辉煌,封爵一等毅勇侯(大清朝第一位文人封武侯)。不可谓时势造英雄,英雄趁时势。说到这样的人生历程不由想到了王阳明,二人的人生的其实又何其相似。

其次我想要谈谈从《曾国藩家书》中对我的启迪。我曾浅薄的读过《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很深的是他对子女、弟子的教育,我想曾国藩很多观念是很值得我们当今这些人学习和借鉴的。曾国藩兄弟以及后世子孙中人才辈出,曾纪泽,曾广植、曾厚熹等等中外名人,由此可见其家教的影响。

在曾国藩330多封家书中,他强调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教育子女:“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国藩的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现行的的教育现状其实发生了极大的偏差,我们过分重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曾国藩家书中首先从子女的德行入手,从小教育其养成良好的品质,

我们现在的学子从小接受的是沉重的才智教育,德智教育已经被视若无物了吧。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应当以生活、道德教育为重,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的义务,应该行的礼节,这就是教育。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当今的孩子与父母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

《曾国藩家书》中我想透漏出的一个观点就是不“修身”怎能“齐家”,更何谈“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伴随着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完善,儒家能够将思想浸润贯穿到人们的具体行为规范中去,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取得了统治性的主流地位。我不主张“复古”,社会在前进,条件在变化,我只是想要主张教育孩子,应向《曾国藩家书》一样首重道德的培养与品质的提升。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方能修身齐家平天下。

最后我想谈谈曾国藩的精神品质。

我想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湖湘精神的极大体现。勤奋,学以致用,坚韧,孝悌、勤俭持家, 忠君爱国的良好品质。

一、勤奋好学、经世致用。曾国藩一生挚爱读书,即使在进士及第之后、军旅战争期间,他都坚持不断读书。在为政方面,他提出“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主张整肃官场风气惩处贪官;在治军方面,他以湖湘子弟为基础,主张用儒家伦理治军;在发展经济方面,他认为农业为首,提倡农民联合等;在文化方面,他推崇程朱理学,学术造诣颇深,有人说曾文正公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这些主张,多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并为实践证明为日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的品质我想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他在为政的举措方面,我想以一个本科生的角度来看是有点时代的局限性的,曾国藩还是没能逃出一个古代文人的局限。他力求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他重视农业却忽视土地兼并的问题,他想要改变官场风气,却只是从表面腐败问题入手,不从制度进行改革。

二、坚忍不拔的品质。曾国藩进京参加会试,两度名落孙山;却还是坚持第三次赴考。作为一介书生,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兵败岳州、九江受挫、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曾国藩可谓是一败涂地,他自己也曾想过自杀,同时兵将士气不振粮草殆尽,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最终还是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终于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最终凭借这坚忍不拔的意志终于镇压了太平军。

曾国藩人生中的这一品质最为我推崇,一个文人,从未经历过战阵,却创建了中国近代的湘军,间接创建了淮军、楚军。多次战败,甚至于跳水自杀,但是曾国藩还是坚持过来了,我想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不如意,不顺利的处境。当我们身处逆境中锻炼出来的坚忍的品质正是我们人生的财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想我们确实应该锻炼坚韧的品质的。

三、是重视人才。他提倡“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在他的一生中发现举荐了左宗棠、李鸿章、刘铭传等一批中国近代的著名官员,而这些人为大清朝统治的稳定,为国家主权领土的保全,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吏治方面,他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的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源于人才的缺乏。正因如此,他十分注重发现和举荐人才。在其晚年,他屡次向朝廷提议坚持向西方列强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四、孝悌、持家观。曾国藩的孝悌观很强,在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孝悌读书是件愉快的事情。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员中人人孝悌的原则。孝就是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尊敬与赡养。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曾国藩认为家庭和睦最重要,子女无需做太大的官职,只要有学问知识,勤劳节俭就好。同时曾国藩也坚持勤劳简朴孝友的家风,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大多可以传七八代。我想在如今这样一个社会,这些勤节持家的观念正是我们所短缺的。

五、忠君爱国观。攻克天京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裁撤湘军,自剪羽翼,以明心志。要说龙袍加身对曾国藩没有半点儿诱惑,肯定是一句假话。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内心也必定有着浓厚的帝王思想,只是一生谨小慎微、临事如履薄冰的曾国藩,最终还是放弃了。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最终采取的策略,连保存实力的意图也没有,而是大刀阔斧地自剪羽翼。以他的本意,原想将湘军全部裁撤掉,后经人劝谏提醒,才保留了约两万嫡系精英,一则北方捻军正盛,湘军还有可用之处;二则只有以实力作后盾,才能真正保住自己的利益地位不受侵犯、身家性命免遭伤害。拥有重兵之人,要么问鼎皇权王位,要么被人打败击溃,像曾国藩这样主动裁剪、自行解散,自古以来还比较少见。他的高风亮节与不同凡响也为他在朝廷赢了信任与放心,赢得身后名。曾死后谥号文正,追赠太傅。 当然功成名就之后的曾国的人生开始也步入了人生的没落。湘军内部的纷争,李鸿章左宗棠的崛起等等,但此时的已经信奉老庄思想的曾国藩,我想对于这些他是不在意的吧。但是山东剿灭捻军与天津教案又将他卷入了泥潭,尤其是天津教案更成为他人生的“污点”之一。我想其实站在他的角度想想,功成身就的曾国藩必定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他不论做什么肯定是上承旨意。再者从一个清王朝的统治维护者的角度考虑而言,竭尽全力维护政局的稳定其实无可厚非。

如果因曾国藩镇压农民起义,就将其说成是“刽子手”,并将清王朝在“天津教案”事件处理上的不当,全部归罪于曾国藩,而给其扣上一顶“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实乃有失公允。“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正如章炳麟所言:近百年来,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责骂者也不乏其人。作为一名封建王朝的高官,曾国藩殚精竭虑维护朝局稳定,而被后世许多人痛斥甚至是贬低,其实是过分苛求了。

其实曾国藩又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他严肃刻板,却不失幽默风趣;他推崇仁爱,却严查结党;他提倡清廉,却对部下的贪赃枉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拥有一支虎狼之师,却以愚忠自剪羽翼,结果受制于清廷……特别是面对先进的世界文明大潮,曾国藩以其远见卓识,奋然投身其中: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第一个造出轮船,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第一个提出“官商督办”,第一个上奏提出派遣留学生计划……然而,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他又是一个相当守旧之人,他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并非全是精华,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应该丢弃的糟粕。比如对西医没有正确认识,子女请西医给夫人看病,他心中便十分不快;对厘税征收工作,他坚决反对按照西方的科学管理方法进行;他主张引进翻译西方自然科学,但对其政治制度、思想体系方面的内容,却视而不见。 曾国藩其实与普通人并无二致,一样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善恶兼具的本性。难得的是,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克制内心私欲,压抑人性中恶的一面。就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三立”而言,曾国藩将道德转化为一种内在人格令人敬仰不已;留下的书信之类的文字,从中见到的多是金玉良言;曾国藩的一生,将社会人生的道义看得太重,如果以当代的休闲生活观视之,曾国藩一辈子,活得实在是太累太累了!

我想,其实曾国藩真正想做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大成文人,治国起家而已罢了。只不过历史将他推上了舞台。

推荐第3篇: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在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就连毛泽东,蒋介石,都对他推崇备至。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对于曾公的处世哲学以及个人修养,

一.读书

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生子。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 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在自己的低位与财富都到达了一定高度后,仍然孜孜不倦的从书中学习知识,这在当今社会都是很难得的品质。

二.修身

曾国藩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并终身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座佑铭以自勉。曾国藩的人格修养, “诚。敬,静,谨,恒”五个字看似简单,但是曾国藩坚持了一生,也由此造就了其完美的人格。

三.用人

他十分注重发现和举荐人才,只要确有特长,他都不会以个人好恶决定取舍。当时聚集在曾氏之幕府中有百人之多,有文学、军事、法律、算学、天文、洋务、机器制造等,几乎集举国人才之精华。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中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五.远见

在国难当头之时,曾国藩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推荐第4篇: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的大才就不用多说了,曾国藩读后感。难得的是,他有自知之明。当世之人,夸其德近孔孟,文如韩欧,武比郭李,勋过裴王。其确有自知之明,仅知人识人是他的过人之处,其它方面虽非常人可比,但也非绝世之才。石达开评价他,谓曾文正公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觏也。曾自己也确知此事。

但以我看,其实最难得的是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能力所长处,可以尽展所能,能力不及处,潜心学习。长处不自喜,短处不自卑。扬长避短,才是正途。

到我自己,我就没有清醒认识自己这份长处。常为完成一件事情信心膨胀,又常为完不成一件事情惭愧不已。这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了何种地步。具体到某事,是否自己能力所及,并不清楚的认识。然而认真仔细想想,也许我根本没什么长处。分析事情背后的能力,或者强于普通人少许,然而此能力必有深厚的知识作背景,这又是我所欠缺。今后应当从此处着力,完善自己。我的短处太多,无法一一尽举。凡是遇事无法坚持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今后当记录下所有未完之事,一一解析原因,当以自省。

最严重的问题是,遇到喜欢看到别人的不足,很难看到别人的长处。影子说过我好几回了,也尽量注意,而且我也知道曾国藩成功之处,即在于认清别人的长短处,发挥别人长处,不求全责备。但却做不到,认不清是一个问题,态度是另一个问题。自己不再年轻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今后的事情很难有所成。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曾国藩,感悟蛮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内容。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

曾国藩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一、此人为学严谨,虽为高官仍读书写文,人生也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

二、此人在穆,肃等人的帮助下成逐步走上仕途,并度过小人的诽谤,轨扎。所以那怕是再有才的人也需要别人的提拨,别人的帮助。任何时代,不论是官场还是职场,总是会有为了一已私利的小人。最重要的是不在乎小人说什么,也不是不去管,而是向上司及朋友澄清,清者自清。

三、相术仍有一定的道理,已看完冰鉴一书,不过没有入门。

四、大多数人都 知道谨言慬行,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

五、做人并不能做左宗堂那样持才傲物,而是平和。

六、李鸿章之所以是能出头,是因为他是查人所想,按想行事。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查言观色,知人,那与木头有何区别,庸人而已。

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曾国藩》读后感

读史可以正言行,可以明志理,可以知兴替,读后感《曾国藩读后感》。一部《曾国藩》,不仅是曾氏家族兴起的历史,亦是大清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亦是太平军灭亡的历史,亦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起洋务的历史。一百三十万字,不仅是曾国藩一生的记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吏制度的描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展示,也是一场关于忠与义的讨论!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啊!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也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但是,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与其说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不如说他是中国文人之楷模!

此话题暂且停住,先回顾一下曾国藩的一生,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应算得上三朝忠臣、重臣了。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主要功绩应是灭太平军、兴办洋务两件。

几进几出,几起几落,曾国藩由翰林到湘军统帅,从当初的几千湘勇发展到后来有强大水师的十万湘军,转战湘、皖、川、鄂、苏数省,终将已建国立都的太平军剿灭。受命于临危,武将改于文职,十七年的军旅生涯是曾国藩封侯拜相的主要功绩。

于封建制度下倡师夷,于传统观念中办洋务,无疑,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兴办洋务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封建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能意识到封建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的弊端以及西方科技的先进,能够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并付之于行动,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进士,从小接受孔孟思想教育的清朝大学士,是难能可贵的,这无疑是曾国藩的又一大功绩。

此外,曾国藩还能够认识到科举考试的弊端,清廷的腐化,都是曾国藩长于他人的、值得一书的成就。

然而,历史上,于天津教案一事,却给予了曾国藩完全的否定,弑己民,悦洋人,让国人对他饱含怨恨,视之为卖国贼,然而,于《曾国藩》一书中,我可以看到曾的无奈,曾的考虑,曾的选择,他的做法实在是为大局考虑,一旦随了清议,后果会是怎样,有谁可以知道呢?又有谁可以对这后果负责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藩》这部书的作者是站在曾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件事的,或者是以作者的了解、以作者的态度去考虑这件事,亦或可以说作者就是完全想给曾国藩以肯定,总之,无论如何,完全否定是坚决不可取的!是主观的!

于裁湘军、杀韦俊几件事上,曾国藩亦颇遭非议,然而,这些亦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功过是非,只凭表面事实是不能给予正确评价的,况且,于历史,于人物,谁又能说得清哪个是哪个非呢?以史鉴今,仅此耳!

“当官要读《曾国藩》”,这句话,我亦不能完全接受,与其说曾国藩游刃于官场,不如说曾国藩慎独于私室;与其说曾国藩走向了封建社会官位的顶峰,不如说曾国藩达到了中国文人的极致!

看《曾国藩》,不难发现,曾国藩之所以能得以汉大学士受皇上赐酒的殊荣,确有他为官的一些手段、思想,然归之根本,应为两条,一曰看人用人,一曰谨言慎行。纵观诸历史人物,善用人有几人可过曾者,严律己又有几人能过曾者?言必思之,行必省之,私室而不妄议,独处而不变习,于天命之年尚习字读书,古稀之岁亦批文指示,能如此者,史能有几人?有不用之理乎?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所逐渐形成的对文人的定位。于七十年风雨人生中,曾国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所有的特点,考科举,中进士,点翰林,走仕途,以文报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身上的独有的根本的特点,几进几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片忠心,剿除内匪,兴办洋务,曾国藩时刻以定我朝廷、兴我中华为己任,这恰恰是他的中国文人思想在支持,而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思曾之一生,惟八字耳:

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推荐第5篇: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句流传民间百年的经典谚语,深刻道出了一个洞悉中国传统内圣外王之术的名臣曾国藩和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智慧权谋的传奇商人胡雪岩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被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读完《曾国藩传》从书中了解曾国藩不平凡的一生,也从中受益很多,就从曾国藩读书来说,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二、夜不出门。

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第

四、

五、

九、

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

六、

七、

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曾国藩的人生目标内圣外王。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是禽兽。具体指诚信,自律,俭,勤,公正,躬身亲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远,意志坚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诚,为人表里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端庄严肃有威严;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行事。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虚心谦让。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

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子了。坚忍的读书规矩,严格的修身要求成就了曾国藩,这的确不是常人可实现的!受自身生长环境影响,我也自认有追求、有要求的人,可是,面对这十二读书规矩,面对这五字修身,除了惭愧就是觉醒!许多东西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修身真的是一种自我君子的境界!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曾国藩身上有一股坚韧之气。有一件著名的光屁股事件,精彩地为其坚韧增添了佐证。38岁的曾国藩为表清白,堵住政敌的恶言诽谤,当众把自己脱个精光,光着屁股走进银库清点现银,查清了国库亏空真相。自此,曾国藩赢得道光皇帝的空前信任。 在仕途的初期,曾国藩竟能在九年内连升十级,为人所称道。咸丰即位不久,就将大清帝国的五部大权交给了42岁的曾国藩。曾国藩以学养和人格魅力,为自己大展宏图谋篇布局。

这一路的升迁,为曾国藩提供了丰富的阅历和见识,而他的坚韧品性更是为他增加了不尽的胆魄。曾国藩一生处变不惊,遇人无数,从书中悟得的观人术,也给他成就大业帮了忙。哪怕是小小的管家,他也是就事论事,赏罚分明。渐渐地就形成了他识人、用人、待人上。《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更是后代人修身教子的重要典籍,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正直的灵魂,也是传统道德延续的见证。

曾国藩可取的一面,是他给后人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固然伟大,但离普通人却很遥远,可以瞻仰却无法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娶小老婆而被骂,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与缺点,在一般人身上也能看得到。他的自我鼓励精神、小心谨慎作风,他的识人用人方法、良好大局观,以及坚韧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我们似乎都可以通过向他学习来获得。 曾国藩在发迹阶段,做事、做人、做官有以下原则:做人要像人,做官不可太像官;把所有人得罪了,就谁也不得罪了;有油水的地方往往最滑,站稳都难,所以不去沾染;不怕群众骂你,就怕群众不找你;可以得罪忙人,但不能得罪闲人;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可以把人送进坟墓。这或许对现代人有某些启迪。

曾氏一门,自曾国藩起,人才辈出。曾氏五兄弟四人上战场,除三弟战死外,其他出将入相,两个儿子曾纪泽是清末颇有影响的外交家,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展示了卓越的才华,次子曾纪鸿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是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其后代绵延200余年而不衰,共出有名望有成就之人才240余人,几乎每一代都在杰出人才涌现,却没有出过纨绔子弟,如此长盛不衰,在中国历史上也实属罕见。

曾国藩与天平天国的斗争,实质上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可谓道出了问题的本质。曾国藩是以封建政权为依托,以湘军为武装力量,对抗以基督教为教义、神权政治为依托、以太平军为武装力量的洪秀全,完全属于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冲突。

当时正是西方列强的大肆入侵,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颠覆与渗透,大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洪秀全打着拜上帝教的旗号,大量吸收受压迫的民众入教,给他们灌输神权思想,奴役其肉体与灵魂。时机成熟则揭竿而起,开始了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斗争。自然,封建政权受到威胁的同时,传统文化与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纲常名教也受到颠覆的威胁。曾国藩与他率领的湘军就是以捍卫传统礼教为精神支柱与理论指导的。

当人们以“封建卫道士”的帽子扣在曾国藩头顶而抨击其保守时,他们忽视了一点,太平天国以神权为政体,以基督教义为精神指导,其实才是真正的历史倒退。孔孟之道,纲常名教,本质上还是以人权为基础的,它比太平天国的神权理论要进步几个世纪。洪秀全的失败就在于,学了西方的文化糟粕,让历史倒退了几百年。

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避免了天平天国引起的中国历史倒退。现代史学家普遍认为,即使太平天国夺取了政权,它如何面对外来侵略,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让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与现代化,都非常成问题。若那样,中国真的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沦落到比清王朝更惨的地步去。

曾国藩的后代们也都是在各行各界中鼎鼎有名的人物在外交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以驻英、法大臣兼驻俄大臣的身份,于1879年赴俄谈判,据理力争,收回伊犁南境地区五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曾担任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后担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是著名的翻译家。在湘乡曾氏文化世家成员中,还有曾约农、曾宝葹、曾宪森等翻译家,都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在数学方面:曾国藩次子曾纪鸿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著作行世。曾纪鸿的后裔曾广钧、曾昭权、曾昭桓、曾宪源、曾宪琪,以及曾国潢的玄孙曾宪澄(美国史蒂芬斯学院数学系硕士),第六代孙曾卫(南京大学数学系学士、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任南京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保险系主任)等都精通数学,他们或以数学为专业,或供职于与数学相关的公路、铁路、电机、采矿、计算技术等行业。

在化学化工方面:曾国华之孙曾广植(又名广锜),先后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化学硕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味道化学理论的创始人。曾广植两儿一女,分别以化学气体元素命名。长子曾昭氚,留美化学硕士和工商硕士;次子曾昭氙,留美化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女儿曾昭氕,美国俄亥俄州玄大学化学博士。此外,曾广植的次媳容勤奋也是留美化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大学博士后;女婿孙永奎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化工博士。可以说,曾广植这个家庭已成为湘乡曾氏文化世家中新兴的化学世家。曾国潢之曾孙曾昭抡,192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建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国家高教部副部长等职,是我国新型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文化艺术方面:曾国藩的曾孙曾昭杭,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毕业,从事美术教育1949年前曾任长沙华中美术学校校长。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是著名的文博专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孙曾绍杰是著名篆刻书法家,台湾文化大学教授;玄孙曾宪涤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在《法西斯细菌》剧中饰演主角,后导演多部电影。曾国荃的玄孙曾宪杰是著名画家,曾聘为澳门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联合国文教委员;玄孙女曾宪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长;玄孙曾宪棨,美国奥克兰加州大学大众传媒学硕士,台湾“国防电视制作中心”主任。此外,湘乡曾氏文化世家成员在书法艺术上大都造诣颇深,如曾国藩、曾国荃、曾国潢、曾国华、曾纪泽、曾纪鸿、曾纪芬、曾广钧、曾宝荪、曾约农、曾昭燏等,其中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曾昭燏的书法艺术成就尤高,后人以书法家视之。

在军政与实业方面:曾国葆后裔中有十余人进入军界,其中五人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广泰和曾广荣在国民党军中先后授予少将军衔。曾国潢的曾孙曾昭承,哈佛大学经济科硕士,曾任台湾工矿公司总经理;曾孙曾绍杰,既是书法家,又曾担任台湾电力公司董事。 在医学方面有曾宝菡,她是曾国藩之曾孙女,广济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曾任广济医学院儿童骨科部主任。曾宪森是曾国藩的玄孙,曾在湘雅医学院任教,其女儿沈一(随母姓),北京海淀医院护士长。曾宪文是曾宪森的弟弟,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洛阳第三人民医院主治医师,他的女儿曾利,河南医学院毕业,副主任医师。曾宪文的孙女曾子凌,河南新乡医学院毕业,医师。曾宪衡亦曾国藩玄孙,湖南医学院教授曾国藩直系六代,从事医务工作者多达18人。曾昭懿是曾国潢的曾孙女,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曾任北京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国葆玄孙曾宪订,是第四军医大学毕业,曾任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一分院院长。湘乡曾氏文化世家,从事医务工作者近30人。人称“杏林世家”。 此外,在农业科技方面有曾宪朴,他是曾国荃之玄孙,英国伦敦大学理科硕士、澳大利亚大学终身教授,建国后任四川农学院教授,是我国园艺学会第一任理事长,曾任农业部经济作物总局副局长;在铁道交通方面,有曾昭桓和曾昭亿,都是曾国藩之曾孙。曾昭桓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铁路土木工程系,归国后先后任复旦大学、广西大学、交通大学教授;曾昭亿毕业于南洋大学铁路管理科,先后聘为湖南大学教授、长春商专教授。在电机学方面有曾昭权,他是曾国藩之曾孙,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毕业,建国前后任湖南大学教授、电机系主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湘乡曾氏文化世家的大人才群体中,有一批杰出的女性人才。除前文中已提及到的曾昭燏、曾昭氕、曾宝菡、曾昭懿、曾宪楷外,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植,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同叶剑英结婚,1946年曾任邓颖超的秘书,建国后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国华之孙女曾广镛,创办长沙淑慎女校;曾国藩之曾孙曾宝荪,创办长沙艺芳女校;曾宝荀,主持长沙艺芳小学。此外,在曾氏文化世家的女性人才群体中,还有三位才女媳妇。一位是郭筠,曾国藩的儿媳,曾纪鸿的夫人,其父郭沛霖与曾国藩为同科进士;二位是刘鉴,她是曾国荃的儿媳妇,曾纪官的夫人,她的祖父是清嘉庆朝大学士刘权之;三位是陈光璐,曾国潢的儿媳妇,曾纪梁的夫人,她的祖父陈岱云与曾国藩为同科进士。这三位才女媳妇对曾氏文化世家的形成和发展所取的促进作用较大。另外,曾氏家族女儿所生之子,也有不少杰出人物。如:聂其杰,是曾国藩之女曾纪芬与丈夫聂缉椝之子,建国前曾为上海总商会会长;俞大维,是曾国藩孙女曾广珊与丈夫俞明颐之子,1946年任中华民国交通部部长,1949年去台湾后曾任“国防部部长”;张庚,是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菱与丈夫姚源伦之子,建国后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推荐第6篇:曾国藩读后感

明志修身

——读《曾国藩成功密码》有感

曾国藩在其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立下志向后,他慎独修身,自强不息,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美妙的理想,最终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的“三立”境界,引得无数后辈广为称颂。他的处世哲学也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给后人不少启示。我读了《曾国藩的成功密码》一书,他的经历让我有很多的感触。

人的成就的高低,与他的志向很有关系。十几岁的年纪,大概很多人都会有“我想去做什么”的念头。可是很多人都只是一念之间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并没有立下清晰的目标和实践的方式。最终还是免不了随波逐流,继续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常常自嘲地对别人表示自己的目标太难达到,环境不允许,或是自己实在是不够聪明。结果目标就变成只是“说说而已”的一句空话。有些人碰到了些许困难就忍不住想要放弃。说到底,那是他们的修行还不够。

曾国藩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追慕圣贤,立志要成为杰出之人。他秉持儒家传统,有坚定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其品质实乃吾辈之榜样典范。文正公曾提出我们应该把志向与修身结合起来。即首先要立志,继而采取行动,根据自己的志向规划人生,并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实际情况分析志向和适时改变实现志向的具体方案规划。

当然,想要实现志向,就注定会经历诸多困难。如果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则定有助于成功。

曾国藩主张“诚”、“敬”、“谨”、“恒”,以此来达到“慎独”的境界。即对凡事都应有所敬畏,不可一意孤行,行事须谨慎,生活要有规律。曾国藩的“自制之力”让人惊叹。即使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他也能够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个人情绪,他都能做到掌控有度,坚守原则。曾国藩每天坚持反省自己,总结自己当天做了些什么,又有哪些方面没有做好,提醒自己必须及时补救错误。转换到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加应该学习文正公这样淡泊宁静的精神。同时要清楚: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外界的确是有很多诱惑,而倘若我们能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早早立下坚卓之志,保留内心的一份坦然。那么,我们就可以超越自我,成就一个“大我”。

曾国藩说过:“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尔!”、“莫问收获,但务耕耘”。想要成就一件事,确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可是有很多事情却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努力实现目标。除此之外的部分,就看老天的了。我们应该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坚强的毅力、强大的自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勇往直前。我们还年轻,正值可以冒险、可以挑战的年纪,那么就不要错过任何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对自己,我们应该要有非同凡俗的期许,不管外界对我们是支持还是嘲讽,我们都要追随真实的内心,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朝认准的方向前进。因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力量!

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当我们面对一时的成功,也须保持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做到宠辱不惊。这样,成功时,我们就不至于因为过度骄傲自满而迷失自我,从此停滞不前;失败时,也就不至于因遭受打击而失去前进的信心。保持平和的心态也能让人保持身体各项机能的平稳运行,促使人以良好的状态继续向目标进发。所谓积极的意识对物质活动有促进作用。当外界的条件不利于我们时,我们更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恐惧害怕,不狂躁。把一切磨难当作是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使内心经历挣扎后变得更加强大。面对外界各种诱惑时,我们亦须自持自重,不为名利所牵累,斩钉截铁地继续前进。

从曾国藩的经历中,我得出了一个保持平和心态的方法。曾国藩说:“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可见我们平时可以阅读一些诗词歌赋,试着用圣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陶冶情操,从中体会诗人的豁达、恬静,以此淡泊明志。如果常常吟诵诗词歌赋,久而久之我们自然能将这些诗词与自己的心灵连接起来,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豪迈旷达的处世哲学。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自身的修养也就会慢慢提高。

少年,应立志;少年,应慎独修身;少年,应自强。若此时不思进取,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大概只能剩下悔恨了。我们须日日养心、养身、养神,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成功,贵在心灵的强大与成长。

推荐第7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甚多,我读过他的家书的篇数屈指可数,但是我受益匪浅,包括学习、孝心、交友等。虽然背井离乡,谋职在外,但是心始终牵挂着家人,在家信中,他提及家庭成员的健康、诸位弟弟的求学情况以及自己的看法、自己学习的心得,还有教导诸位弟弟如何交友等。

在修身篇中,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心全家老幼的身体以及诸位弟弟的学习情况,对于弟弟们的读书,观察其领悟过程,已有所体会,不能急于求成。在教导方面,他有以平等的身份去教导他们,虽然他们时常向他倾诉读书所遇到的困难,但他并没有责备他们,而是耐心地教导他们,鼓励兄弟奋发图强,如果真心求学就不会在乎学习的环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学习。谈及自己读书的心得,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漫无目的地学习,必须要学会学以致用,追求事物的真理,“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读书要用心去体会,用行动去体现,知一句,行一句;他时时自我反省,对于过失,问题虽小也要惩戒,告诫诸位弟弟要立志读书,学有所成,提升自己的德行,为国效劳,“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待自己的老师亲如兄弟,不能骄傲自大,“骄傲使人落后,灰心使人进步”,只有读书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才华横溢,才会成就未来。是的,他给我上了一堂人生课堂,我如饥似渴地吸取其的日月精华,如同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吸收营养,充实自己,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他的精髓,同时它使我陷入了沉思.....

我问我自己,背井离乡的我已经有两个月没有给家里打电话了,那时候,曾国藩还没有电话,交通不便,他都会时常给家写信,关心全家上下,当收到家里送来的家书时的那种喜悦,体现了他孝敬父母,关心兄弟;而且现在通讯方便,我为什么拿去电话给父母打个电话呢?虽然我非常牵挂他们,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但是我没有亲口给他们说,他们是否能体会到呢?由于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里,我日渐变得更加沉默,不善于与父母沟通,而父母也是只会关心我的学习成绩,我们没有过多感情上的交流,我没有跟父母当面说过一句关心祝福他们的话,虽然我很想说,但是我没有勇气说,哪怕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唯一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我很在乎他们,关心他们胜过关心自己,我敬爱的双亲大人,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体会到我对你们的爱是如此的深,我虽然没有直接跟他们说,但是我会通过一些行动去体现这一切,我立志读书,用成绩来回报他们,虽然在求学的途中,我遇到了很多坎坷,有时跌得遍体鳞伤,但是我还是拭干眼泪继续前进,没有退缩,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意味着,与孤独相伴,与黑夜搏斗。高尔基在《海燕》中写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有时候,我也会急于求成,以致一片狼藉,是他教会了学会耐心去对待,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只要自己努力付出了,就问心无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我从来没有对自己放松过,每天都给自己找来很多额外的作业已及书籍,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德行,学以致用,追求事物的真理,用心去体会,行动去体现。虽然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我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虚心请教,尊重老师,关心同学,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用人篇中,曾国藩善于观察人才,关心下属,体恤百姓。他告诫诸位弟弟要善待自己的下属,读书时要心平气和,才会有所体会,否则一无所获,做事要坚持不懈,有始有终,要善于虚心请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会取长补短;治理军队要有合理的办法,学会与下属患难与共,才能赢得军心,得民心,否则一无所有。他那种宽阔的胸襟,爱民如爱子,为百姓着想,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于利用人才,才能成就了他的一生。是的,如果你不善于利用人才,不善待百姓,怎么能赢得人心,又岂能成就大事呢?只有善待他人,才会赢得他人的爱戴,才会成就自我。

在交友篇中,告诫诸位弟弟要善待自己的朋友,求师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一无所获,懂得亲近良师益友,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待朋友如亲兄弟。是的,友谊就

是需要我们用真心去培养,用行动去巩固,友谊如同一坛酒,越酿越醇香。我只喜欢深交,不喜欢泛泛之交,因此,我的朋友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好朋友很多,我们亲如兄弟姐妹,我们用真心去浇筑,用行动去巩固,心心相印,只有默默地付出,才会博得朋友的尊重,不要太在意眼前的利益而损坏我们彼此的友谊。

读过曾国藩的几篇家书已经让我体会了不少,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推荐第8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其贯彻至今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但却足够伟大的清代官员。虽然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不讨人喜爱,但他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国潘。

近日读了由萧一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的《曾国潘传》后,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此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同时也概述了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萧一先生还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并重点记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过程,同时还系统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历史著作。

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村,从小热爱书,后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7岁便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在我看,陆游的这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是对曾国藩一生最好的评价了。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然选择了弃笔从戎。当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汉人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熟读史书的曾国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呢?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国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内心不准许他作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朝圣上,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而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侧目的成就都离不开他严以律己的高尚品质。而除了对自己严格之外,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后辈更是有着诸多期望和劝诫。他所作的《家书》中不仅有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散,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败。\"这样的话语,更是有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这样的教诲。他让我了解了为人处世的三个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读书之勤——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fsir)富贵功名只是过眼云烟,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最为重要的;二是为官之廉——要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作为为人处世之道,将廉字时时自惕;三是做人之谦——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要时时刻刻将谦这一字牢记于心,鞭策自我。可以毫无夸大地说,他用他一生的积累教会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得不说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他的《家书》不止是对其后辈有着深远影响,更是令我们这代人振聋发聩,警钟长响。毛主席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正。\"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治学为官以及齐家治国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让伟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而中国作为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无数先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之一,他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谓是给我的前路指明了方向,让我很是感慨。

身为一名铁警后辈,曾国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我们铁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这样的道理,不骄不傲,持之以恒,在铁警这个岗位上不懈地奋斗下去,虽然前方道路迷雾重重,但我相信谦逊和努力定会冲破重重阻碍,不负韵华,抵力前行,为我的从警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推荐第9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白 拉 群

2015年6月

推荐第10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治学之道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近日阅读了《曾国藩家书》,对其中提到的治学方法和态度深有感触。

《曾国藩家书》包括曾国藩27~60岁34年间给他长辈、兄弟、孩子等的1000多封家信,其中给孩子和兄弟的信中讲述的治学之道,道理深刻,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在针对其第以为家塾不清净而不宜读书的信中,讲道:“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是啊,如果真的有坚定的意志,那么外界的环境又怎么能影响的了我们呢?我们平时学习时也会因怕苦怕累,或玩心重而找各种借口,将学习计划一拖再拖,这时我们为何不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呢?如果一味找借口,借口是无穷的,拖到最后便一事无成。只有先确立坚定的志向,心无旁骛,才能不因琐事而困,最终到达终点。曾国藩的几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许多人学习时的问题。

在他的信中还提到:“《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昔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不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不为以博学自居,而是能明白事理,审时度势。作学十余年,仅学会几个公式,以后用处不见得大。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知识,使自己心智成熟,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提高自身素养。若只抓知识表面而忘记探寻内在的规律和道理,可谓本末倒置了。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不能死记知识,要抓住其内在规律,深刻理解,以求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才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曾国藩的教导,帮助在黑暗中摸索的读书人找到了方向。

治学需要立志,同时又少不了技巧。如果你对学习有了困惑,读一读《曾国藩家书》吧,相信它会带给你一些启迪。

第11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书名:>,作者:易孟醇,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

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传》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肯定之言,誉其为完人,谓其“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谓其成就”震古铄今”,成孔子没后二千年来《春秋》经世之义之惟一“解人”。否定之言,则谓其为“吾祖民贼”,“民族罪人”,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呜呼,如此大誉大毁之人,求之中国历史,能有几人乎?求之世界历史,又能有几人乎? 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资料丰赡翔实,分析雄辩有力,观念新颖,视野开阔,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曾国藩无疑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毛泽东青年时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作为一位被儒家思想熏陶了许多年的知识分子,曾国藩年轻之时变特别重视自身的修炼,他自己日记中的一句话就是“不为君子,变为禽兽。”在他的字典中,只有这俩中人,禽兽,或是君子,作为一位儒家的知识分子,曾国藩当然不能忍受自己当一个禽兽,于是变事事以常人不能理解的苛刻方式来要求自己,这样也使的他在很多方面都修养很高。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虚心谦让。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历史学者,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坚忍的读书规矩,严格的修身要求成就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曾国藩,这的确不是常人可实现的!受自身生长环境影响,我也自认有追求、有要求的人,可是,面对这十二读书规矩,面对这五字修身,除了汗颜就是觉醒!许多东西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修身真的是一种自我君子境界!

10软件嵌

20100508126

周晓宇

第12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家书》内容简介

《曾国藩家书解读》讲述了:正如人生成长的阶段不可超越一样,生活的历练与世事的洞明是获取生活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炼狱,更是走向人一生通达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随曾氏的朝圣之旅,感受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参透一种人性的生命智慧,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你我正在寻觅的思想捷径,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第13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一直不愿读晚清这段历史,也不愿了解那时代的人物。毕竟这是段国势日渐衰弱、列强虎视眈眈、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屈辱历史,读来让人心情沉重。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这边书,竟然有种相见很晚的感觉。

现代人有多少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心烦,有多少人为家庭事务所累,心力交瘁,不妨读读郦波教授评说的曾国藩家训,没有古代汉语的生涩难懂,并且尊重历史,把曾国藩家训的精髓剖析的深入浅出,最适合我们这些古代文学功底薄弱的大众阅读,现代教育专家的各种教育理论,各种家教方法,原来我们的先人早已做了精要全面的总结。感触较深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读书改变命运

曾国藩出身于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如何能够成为晚清一代鸿儒呢?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少年时的曾国藩科举落榜,用借来的100两银子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见对书的痴迷程度。他在家书里是这样说的“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我们知道,曾国藩是个个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强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这些信仰信念,完全来自于读书。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这三条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

二、自省的力量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32岁的曾国藩,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也是曾国藩最惊人的地方。他自己总结为一个字-----恒。曾国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这种恒心和毅力,试问有谁能望其项背?这种自省的精神和毅力,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三、高超的家教水平

曾国藩的治家也很有名,八字格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是他治家的宝典。曾国藩要求曾家每个子弟,都要身体力行,坚持不辍,他自己就一丝不苟的带头去做,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更是不惜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学问,哪怕这种学问他自己并不在行,也能尽自己所能去努力学一点,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国藩的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总能以高尚的人格与品行彰显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传承的辉煌。 我们现代人学习曾国藩,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身上的那种努力与实践的精神。谁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但是再温馨的家也会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甚至是小吵小闹。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家庭中,为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子女?为人子女,又应该怎样孝顺父母?一个家族如何才能绵延兴旺地传承下去?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就通过与家人的书信中,慢慢体悟出很多治家的智慧。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曾氏后裔却能历经百余年而不衰,这与其严谨的家训、家教都是紧密相联的。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

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第14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读《曾国藩传》有感

曾国藩在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就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政治家一个毛泽东,一个蒋介石,都对他推崇备至。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们眼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呢?我希望能在《曾国藩传》中寻找到答案。

一.读书

作为曾子的后人,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生子。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 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在自己的低位与财富都到达了一定高度后,仍然孜孜不倦的从书中学习知识,这在当今社会都是很难得的品质。

二.修身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并终身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座佑铭以自勉。其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开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梁启超

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 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诚。敬,静,谨,恒”五个字看似简单,但是曾国藩坚持了一生,也由此造就了其完美的人格。

三.用人

曾国藩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的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源于人才的缺乏。“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正因如此,他十分注重发现和举荐人才,只要确有特长,哪怕此人给他的印象不佳,甚至心存隔阂,他都不会以个人好恶决定取舍。他认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世上之人,其聪明才力相差不太远,些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当时聚集在曾氏之幕府中有百人之多,有文学、军事、法律、算学、天文、洋务、机器制造等,几乎集举国人才之精华。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中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曾国藩功不可没。

四.带兵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 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曾国藩信奉“惟有德者能宽服民,其次莫如猛”。所以持“宁可错杀,不可轻放”, 谓之“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曾氏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尚在次之。选择哨官营官,以“朴实稳当”,是第一义。须

重在实心办事,有忠义血性;其次在能吃苦,号令严明,有智谋。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五.远见

在国难当头之时,曾国藩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人说他是屠杀太平军的侩子手,冷血无情;有人说他是是汉奸,卖国贼,坐拥几十万大军而不思恢复汉室,而是甘做朝廷的鹰犬;也有人说曾公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必然是有功有过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古人,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其所处位置的上去考理解他。而对于曾公的处世哲学以及个人修养,我们不得不佩服,倘若认真研读,我们必能从其中发现人生的财富。

第15篇:曾国藩全传读后感

一晃儿多年过去,再听到这个名字却是在去年参加的一次培训课堂上,一个台湾讲师对他很推崇,并向我们强力推荐《冰鉴》这本书,曾国藩全传读后感。众所周知,曾国藩长于识人、选人、用人,《冰鉴》这本书写的就是他看相的学问。《论语别裁》一书中曾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曾国藩德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彼时,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对面相之术也很好奇,当时,还很郑重地抄下了这个口诀,并画下了那幅巨大的面谱,但从此就搁置一边,再没掀开。

最近看到曾国藩的名字,就是前两周去附近的图书馆借书,恰看到书架上有这本传记,一时好奇,借了回家,想看看曾国藩在他的侄儿笔下到底会是怎样一个人。

这本书用了两天读完,感觉还不错,材料翔实,立论客观,让我对曾国藩的认识也渐渐有了一点概念。本书初以《曾国藩之生平与事业》问世于1935年,一时洛阳纸贵。作者系曾国藩的侄子,所以全文写作多是简化文言文,读起来有些费劲,有些章节内容多有重复,脉络不够清晰,文学观赏性不够强,但作为一本研读历史的素材来看,已是绰绰有余。最可贵的是本书编选了曾国藩的若干诗文、笔记、书信,与正文相呼应,可以了解到真正的曾国藩,但前提是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对于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但在本书里,作者立场鲜明:曾国藩是清朝的中兴之臣,正是因为他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才得以使清朝又延续了60年寿命,中国没有提早分崩离析。

而近代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早已从教科书上一边倒的积极褒扬转为较客观的历史评价,太平天国起义虽然是一次大型的农民起义运动,但是它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之上,从洪秀全入住南京后给后宫嫔妃立下的“十不准”就能看出其与腐朽的清朝统治政权没什么区别;另外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较量,与其说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镇压,不如说是两者迥然不同的政治思想之间的一次较量,因为曾国藩是铁杆的儒教卫道士,而洪秀全拥护的则是基督教,宗教这个东西是最具有排他性的。书里曾提及“记得有一位日本学者说起,曾国藩和天平天国的战争,是一幕东方的宗教战争,这话实在有几分可信。”

历史这个东西是最讲不清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种历史,这里就不纠缠于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了,只谈一点,我对曾国藩本人的印象。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国藩的虚心求过及持之以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曾国藩过人之处在于他平时每天自己找出过失,请旁人指出过失,等到感觉过失存在时,再用极大地毅力来改过。他曾在日记里写道:“前以八德自勉,曰:勤,俭,刚,明,忠,恕,谦,浑,近日于勤字不能实践;于谦、浑二字,尤觉相违,涑愧无已。(甲子四月)”曾国藩求过的第二方法,便是请求朋友和兄弟直言相告,读后感《曾国藩全传读后感》。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谏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

联想今日,许多红了的所谓“名人”,别提自查过失了,就连别人的意见主动送上门来都懒得理会,置若罔闻。一时间批评意见听得多了,甚至会恼羞成怒,反咬一口,比如前段时间李少红携新版《红楼梦》中的年轻演员们到上海录制节目时突然情绪失控,指责媒体如今对新《红楼梦》满是挑刺和负面报道。 “我认为新《红楼梦》播出以来媒体一直以挑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从不写我们好的地方,只写负面报道,这是什么心态?反复黑《红楼梦》,这太武断了。”我想曾国藩如果活到今天,听到此番言论,不知作何感想。不管怎样,不管处于什么时代,这种虚心求过,严于律己的精神还是值得提倡和借鉴的。

曾国藩在年轻时曾立下著名的“日课十二条”,作为他每日生活的规范: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物。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作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其中有四条他一直持之以恒,坚持到最后。分别是:

一、起早;

二、写日记;

三、读史十页;

四、记茶余偶谈。这四件事,他终身未间断,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修身理论和修身方法,并为世人留下了著名的家书和日记。

有人可能认为写日记并非难事,但写日记用楷书,并且终身不断,还是需要相当大的毅力的。即使在他军务最繁忙的时候,他也不肯荒废,直到他临死的前一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他最后一天的日记,这种有恒的精神,正是他一生辉煌的地方,也是我们最值得效法的。至于读书,曾国藩在同治十年的时候,已经六十一岁,并且右眼失明,许多人劝他静养享福,但他仍旧读书不息,决不使光阴虚度。

有意思的是,曾国藩的失败经历在此书中也有记载。他年轻时曾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在他初战太平天国时,也曾“初失利于岳州,后挫败于靖港,愤急之余,两次投水自杀,都为左右救起,得以不死。”可见曾国藩虽终生修身,但终归也是个凡人,也有曾经过不去的坎儿,若非左右救起,那么中国后期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这两件事情,也再次佐证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年轻的曾国藩在两次落第之后放弃走仕途之路,很有可能他会重复他父亲的老路,去当私塾先生了,那对风雨飘扬中的晚清和中国无疑都是一巨大损失。“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见不着后天的太阳。”这是马云在阿里巴巴经常说的一句名言,亦即要永不放弃,我想曾国藩是深谙此理,并身体力行之。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喜欢曾国藩或喜好历史真相的人,还是值得一看的,推荐一读。

pS:我看的这本《曾国藩全传》,是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一月第二版,本书存在装订重复错误,从第十节到第十三节,装订了两遍,期能改进。

第16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这本书大概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属于团练,相当于民兵,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也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那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唯有像曾国藩这样勇武之人才能取得。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而对于做为出身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讲,他唯一的选择是维护其阶级的利益。曾国藩所接受的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严守君臣父子的仁义道德。

纵观他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第17篇: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

曾国藩是最近一两年街头巷尾谈论广泛的一个人物,也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作为和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因此也勾起了我对他的好奇。让人可以让人带着趣味,比较全面地了解和审视这个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的人物。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书中得到精彩的体现 .

读罢《曾国藩》,感慨良多。又想到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虽然性格有所不同,但他的命运轨迹简直就是曾国藩的重演:由团练起家,位极人臣,富有实干精神,推进洋务,最后因为甲午海战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而被国人斥为“卖国贼”。被同称为“刽子手”的师生二人前后都为朝廷所倚重的栋梁和支柱,但前后也都成了“卖国贼”。李鸿章自称为“破屋裱糊匠”,其实,曾国藩又何尝不是。在列强兵临城下的威胁中,所谓“谈判”,能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更何况有“圣裁独断”在上,说到底,便回到了我们久已熟悉的那句老话:弱国无外交!

不能超越历史去臧否人物,要把人物放在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环境下来衡量。从传统方面来看,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天下,曾国藩都堪称楷模,另外,他的文学成就也颇高,以至于梁启超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曾国藩成为中国历史上能同时做到“立功”“立德”“立言”的儒家“三不朽”事业的少数人之一。在我看来,曾国藩在他那个时代,他做到了最好。当然,不是说曾国藩没有缺点,比如说他有些优柔寡断,比如说他过于守旧,从而导致女儿纪静的早死等等。我们不能苛求他所具有的缺点,责备求全地要求他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身上深深地打着时代的烙印!关于此,借小说中曾国藩评价王夫之的话:“船山之学确实宏深精至,但有时则嫌偏刻。比如对人的评价,求全责备的

多,宽容体谅的少。若让船山处置国事,天下则无可用之人了。”

看过这部书,已不再想去看《曾国藩家书》了,为这位中兴名臣而悲哀。当然他对近代中国的发展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比如兴办洋务,比如送中国少年留洋学习洋人的技术,施以夷技以治夷,詹天佑就是这些留洋的孩童中的一个。

第18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

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孟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第19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5-25 字数:1074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第20篇:曾国藩传记读后感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是悲戚;或宏伟,或渺小。它就是这样慢慢汇集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我们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的心中,历史也就是这样成为一条浩荡长河。

不过历史看似浩瀚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却永远是人。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曾国藩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能人。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湖南双丰县人,23岁考取秀才,28岁考取进士,从此踏上仕途之路。作为政治家,在京十年间,他七次升迁十级,官职两江总督、封第一勇毅侯、官居一品。作为文学家,他是湘乡派的创立者,所为古文,深宏俊迈,能运以汉赋气象。作为军事家,他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晚清朝居的稳定。

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位备受争议的人,深谋远虑,沉稳持重,是国之栋梁;贬之者蔑视其:老奸巨猾,深不可测,是官场中的老狐狸;他被称作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又被叫作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他被视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又被斥为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我想这么矛盾的评价足以说明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曾国藩对中国的发展做过很大的贡献,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他也是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他自称:“鄙人训练之才,非战之才”,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曾国藩用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所做的《爱民歌》是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蓝本。蒋介石曾把他的《爱民歌》传发下去演唱。

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备受推崇,他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在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之说,不过真正做到的却没有几个人,但曾国藩却是其中之一。蒋介石多次子弟僚属”曾文正公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梁启超曾说: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由于曾国藩处于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动荡年代。也正因为如此曾国藩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的所作所为在他的立场来说没有错。毛泽东评价曾国藩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杨、洪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此完美乎?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我想他无愧为千古第一完人。

虽然历史上对曾国藩的评价有好有坏但是我想是因为每个人所在的位置不同所看的角度也不同造成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看人看主流。我们要用辩证的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不能简单、片面地全盘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客观的。相信历史是公平公正的,我们后人看到其好的一面就去学习,坏的一面就予以抛弃。这是符合唯物主义辩证观的。

《曾国藩读后感.doc》
曾国藩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