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颂读后感

2020-08-02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诗歌西风颂读后感

After reading ODE TO THE WEST WIND

——写在读完《西风颂》之后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呵,狂野的西风,你把秋气猛吹, 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

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鬼,

If I were a dead leaf thou mightest bear;

If I were a swift cloud to fly with thee;

A wave to pant beneath thy power, and share

如果我能是一片落叶随你飘腾,如果我能是一朵流云伴你飞行,或是一个浪头在你的威力下翻滚,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吹响一个预言!呵,西风,

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

以上是出于个人喜欢,在英语老师的介绍下,自己做的摘抄。英语阅读其实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更应该注重课外。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用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把这首长诗,从头到尾初学了一遍。个人感觉,这不仅能满足我对中英文诗歌的喜好,还能结合语法学习相关的语法点(如if从句中的虚拟语气),更加培养了我好的学习习惯,让我意识到,个人探索、个人研究在我学习方面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以下是撇开课堂英语语法以外,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歌,所做的资料查询与搜索,这真正让我学到了课堂之外的许多知识。

背景:

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竟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人民正酝酿着反对封建复辟势力的革命斗争。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1819年1月,终于响起了武装起义的枪声。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为西班牙革命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为之振奋,诗人胸中沸腾着炽热的革命激情。这时,在一场暴风骤雨的自然景象的触发下,这种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立刻冲出胸膛,一泻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 (摘自网络) 赏析:

雪莱自己说:“构思和基本写成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阿诺河岸的一个树林里,当日气温和煦,清新,而这场暴风正集聚水气,倾泻下秋雨。如我所预料,在日落时分,狂风大作,雨雹如注,伴随了西萨尔滨地区特有的那种壮观的雷电。”由此,可以知道,那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是诗人亲自感受过的,正因为如此,诗人笔下的西风才如此真实、壮观!

我读《爱的哲学》

Love\'s Philosophy爱的哲学

by Percy Byhe Shelley The Fountains mingle with the river泉水总是向河水汇流, And the rivers with the ocean, 河水又汇入海中, The winds of heaven mix for ever天宇的轻风永远融有 With a sweet emotion; 一种甜蜜的感情;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single, 世上哪有什么孤零零? All things by a law devine万物由于自然律

In one another\'s being mingle--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 Why not I with thine? 何以你我却独异?

See the mountains ki high heaven你看高山在吻着碧空, And the waves clasp one another; 波浪也相互拥抱; No sister-flower would be forgiven谁曾见花儿彼此不容: If it disdain\'d its brother: 姊妹把兄弟轻蔑?

And the sunlight clasps the earth, 阳光紧紧地拥抱大地, And the moonbeams ki the sea--月光在吻着海波: What are all these kiings worth, 但这些接吻又有何益, If thou ki not me? 要是你不肯吻我?

《爱的哲学》是诗人雪莱于1819年发表的一首著名抒情诗。诗分为两个诗节,每节有八个小句,排列成十六行。该诗呈隔行押韵,运用了比喻、反诘等各种修辞手法,简洁明快,朗朗上口。

雪莱的这首诗以自然现象来揭示自然界及人类共有的规律。诗人首先以丰富的想象及朴素的文风对自然景物一小溪、河流、大海和风儿等进行描述,归纳出万物都成双成对、互相融合的客观规律,然后把它推及人类的爱情之上,指出爱情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感情。

《楚门的世界》“读”后感

读一本英文小说,或看一部英文电影,并写一篇读后感,这是这个暑假的英语作业。由于我假期繁忙的缘故,更由于我对英文电影的偏爱,我选择了“读”电影《楚门的世界》。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真正让我反思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实在,还是由别人创造并且操控的近乎虚拟的空间呢?电影中的楚门生活在一个由人为操控的真实但却虚幻的空间中,除了楚门,其他人全部是本色演出的演员,楚门每一天遇到的人、需要做的事情都是导演事先安排好的,以至于他看到的天空、游玩的大海等等无一不是人造的产物。

其二,有什么真的完全能够控制人完全让人失去自主认知吗?电影中的楚门从最一开始的对施维亚的无尽的爱,对去斐济的炽热的追求到见到自己已经溺死的父亲重新活过来,这些事情都深深引起了楚门的好奇心还有无尽的探知欲,最终楚门在历经了人造的风暴、狂风之后终于揭穿了这个惊世骇俗的阴谋,楚门用最后一句“祝你早安、午安、晚安”结束了这样一场华丽的闹剧,但是,现实世界中我们每个人到底有没有那么一个“EXIT”按钮呢?这个还是由人为设置的按钮,或许我们这些人是没有办法享用,因而我们在时刻经历着梦想的炽烈还有破灭,现实的喜怒哀乐,所以说似乎我们每个人又始终被操控着,无法挣脱命运的魔爪。

一部真正好的作品是不该有定论的,或许,这便是这部电影,这本“小说”,给我上的人生一课!

推荐第2篇:西风颂 英文读后感

Ode to the west wind

Ode to the west wind was an ode written by Percy Byhe Shelley.He was an English Romantic poet who rebelled against English politics and conservative values.Shelley drew no eential distinction between poetry and politics, and his work reflected the radical ideas and revolutionary optimism of the era.Shelley\'s joy, his magnanimity, his faith in humanity, and his optimism are unique among the Romantics; his expreion of those feelings makes him one of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s most significant writers in English.

Throughout all the life of Shelly, he wrote a number of allegorical poems.They are Alastor, The Revolt of Islam, The Mask of Anarchy.He also wrote some lyrical dramas among which are Prometheus Unbound, Hlllas and The Cenci, a tragedy in verse form.His lyrics are the best known among the English poets.The most well known is the Ode To The West Wind.

In the turbulent year of 1819, Shelly wrote many political lyrics.Ode To The West Wind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Shelley\'s feelings and thoughts at that time.It was in the autumn of that year.He met with the storm.It was said by Shelly that the day was warm originally, but

suddenly the west wind became turbulent and the sky was covered with dark clouds.At dusk, the rainstorm and hail were all over the place.So he got the inspiration from this theme and wrote this popular poem.May be due to this, his poem can be so real and grand.He related natural phenomena with the politics and his whole life.He wanted to encourage those struggles for freedom.At the same time, he expreed the hope that its words will inspire and influence those who read or hear it.He wanted his meage of reform and revolution spread, and the wind became the trope for spreading the word of change through the poet-prophet figure.

The poem was a lyric poem that addreed the west wind as a powerful force and asked it to scatter the poet\'s words throughout the world.In Ode to the West Wind, Shelley used the wind to represent driving change and a carrier for his ideas.

It consists of five cantos.An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three cantos and the last two cantos.The former part is an objective description.The dynamic force of the west wind is manifested in its power on the land.In the air, and in the season in a different season.It is the destroyer and the preserver.It will destroy the old world and heard in a new one.The latter canto of the poem is much more fluid than the

former one.He begins to realize himself again.Shelly wishes that he was a leaf, a cloud, a wave, so that he could feel the power of the west wind; but he is aware of his age and his sufferings in life which have bent himself down.Finally, he appeals to the wind, the wind of aspiration and change, to reinvigorate him and to give force and persuasivene to his poetry.

In the first canto, the poem begins with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It imprees us with a paionate tone, and then describes the appearance of the west wind quickly.After that, it tells the effect of west wind to the land: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 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In the second canto, Shelly changes his perspective.He begins to describe the changes of sky in the wind: the sky is noisy because of you; \"loose clouds like earth\'s decaying leaves are shed\"; \"Angles of rain and lightning: there are spread on the blue surface of thine aery surge , like the bright hair uplifted from the head\"; \"A vast sepulchre halted with all

thy congregated might\", finally, \"Of vapours, from whose solid atmosphere Black rain, and fire, and hail will burst\".

In the third canto, Shelly begins to write the ocean.The blue Mediterranean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But it is you that disturb his sweet dream.\"Thou for whose path the Atlantic\'s level power\", \"cleave themselves into chasms, while far below\", \"the sea and the oozy woods hear your voice, then suddenly grow grey with fear\".

It is the storm of nature, and it is also the storm of revolution.Shelly predicts the storm of nature, and he also predicts the storm of revolution.Thus, he exprees his ambition of revolution in the last cantos.The view of his is changed.

In the fourth canto, he begins with \"If I were a dead leaf thou mightiest bear\".And then, he uses several hypothesis in series.It conveys his hatred for the society and himself.\"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 I bleed!\"; \"A heavy weight of hours has chained and bowed One too like thee: tamele, and swift, and proud\".These are what he wants to say about his deepest expectation.

In the fifth canto, the emotion is stronger.He hates the society and himself, so he prays for the wind \"Make me thy lyre, even as the

forest is\".Please give me the spirit,\"Be thou me, impetuous one\".\"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So,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He expects the new life born in the revolution.

The wind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whole poem.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oem, the \'wind\' is only capable of blowing the leaves from the trees.In the previous canto, the poet identifies himself with the leaves.In the last canto, \'wind\' is now capable of using both of these things mentioned before.

This poem is a highly controlled text about the role of the poet as the agent of political and moral change.This was a subject Shelley wrote a great deal about, especially around 1819, of this strongest version of it articulated the famous last lines of his \"Defence of Poetry\".

In Ode To The West Wind, shelly wants to show his desire for transcendence.They need an act just like the west wind, in order to change and improve the natural and human world.And I am strongly shocked by his thoughts and ambitions.

推荐第3篇:西风颂

西风颂

珀西·比希·雪莱(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简称雪莱,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人物生平

1792 年8月4日,佩西·比希·雪莱生于英国苏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菲尔德·普莱斯一世代贵族家庭中。父母思想都陈腐庸俗,雪莱自幼与父母不亲,后有四妹及一弟。雪莱六岁时即被每日送往一教士处学拉丁文。 1800 年,雪莱八岁,作讽刺诗《一只猫咪》,此为雪莱诗全集中所载雪莱最早的一首诗作。 1802 年,雪莱十岁。入萨昂学校(SionHouseAcademy),该校在勃兰特福德(Brentford)附近。

1804年,雪莱被送到伊顿贵族学校,并在此度过了六年的中学生活。雪莱在该校近六年,处境极坏。他在萨昂学校时即受同学辈欺侮,至伊顿更甚。只有一个比他年幼的同学豪立戴(W.S.Halliday)同他友善,据豪立戴回忆,雪莱在伊顿确实备受贵族子弟同学辈欺凌;但雪莱学业优良,视作业和考试如同儿戏,尤其拉丁诗艺出众超群。 雪莱在伊顿除读葛德丈著作外,读卢克莱修(Lucretius),普里尼(Pliny),美国法兰克林及法国卢梭等百科全书派、孔多塞、英国潘恩等人书,也大量阅读自然科学书籍。近人金一海尔(King —Hdle)著《雪莱著作及思想》一书中有一章详述雪莱对自然科学的钻研,及在这方面所受教育。

1810 年 ,雪莱十八岁,10月入牛津大学UniversityCollege(大学学院)。该年4 月在伊顿时己出版与其妹合著之小说《扎斯特洛齐》(Zastrozzi),9月出版《维克多和卡齐尔诗集》,始有特色。入牛津后,于11月出版《玛格雷特·尼柯尔逊遗篇》,12月出版《圣·伊尔文,或罗西克洛辛》均有反封建思想。

1811 年,雪莱十九岁。3月25日因刊行《论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而遭牛津大学开除。他在牛津仅住了数月。3月26日离校。

8月28日与哈丽特·成斯布鲁克结婚。11月住凯斯维克(Keswick),迂骚狄,得悉葛德文仍健在。同年与黑奇纳女士(MiHitchner)通信,信件往还甚多,大部分谈哲学、政治问题,谈为理想而牺牲个人的生命等。

1812 年1月,雪莱同葛德文通信。2月12日一4月4日赴爱尔兰进行政治活动,在都柏林刊布《告爱尔兰人民书》《关于建立慈善家协会的倡议》《人权宣言》等文件,并在都柏林集会上公开发表演讲,谈天主教徒解放等问题。 6月—8月住林茂斯(Lynmouth),作《效艾棱巴罗勋爵的信》,并刊行。 写作《麦布女王》长诗。10月在伦敦见葛德文。

1813 年2月完成《麦布女王》长诗及散文注释(同年复印成,未公开发行)。同月离特雷玛多克(Tremadoc),第二次访问爱尔兰(至克伊拉内Kiltarney,柯克Cork 等地)。4 月在伦敦。7月—10月在贝尔克夏亚的勃拉克内尔(Bracknel1,Berkshire)。10月—12月在爱丁堡。12月在温莎(Windsor)定居。共后往还于勃拉克内尔和伦敦之间。

1814 年刊行《驳自然种论》一书。7月与哈丽特·威斯布鲁克离异,而与葛德文之女玛丽·伍尔斯东克拉夫特·葛德文同居。7月28 日~9月中,雪莱偕玛丽赴法国、瑞士、菜茵河一带旅行。

1815 年 1月祖父去世,得相当遗产,后助人散尽。8月定居温莎附近的比晓普盖特(Bishopgate)。秋,作长诗《阿拉斯特》,否定个人中心思想。作《一个共和主义者闻拿破仑垮台有感》;作《致华兹渥斯》,表示惋惜华兹渥斯背叛革命理想。这些诗,连同《阿拉斯特》长诗一起,均于下年出版。

1816 年 3月,《阿拉斯特》等诗刊行。5月—9月间旅行瑞士日内瓦一带,始与拜伦订交。12月10日,前妻哈丽特投河自杀。遂与玛丽·伍尔斯东克拉夫特举行婚礼。自年底起,与自由主义派利·亨特(LeighHunt)等人交往。

1817 年2月5日,与诗人济慈(JohnKeats)相识。

3月居马洛(GreatMarlow)。法庭判处剥夺雪莱抚养前妻哈丽特所生子女之权。作《致大法官》一诗,以示抗议。写作长诗《伊斯兰的反叛》。发表《关于在整个王国实行选举制度改革的建议》小册子。发表《为夏洛蒂公主去世告人民书》小册子。

1818 年《伊斯兰的反叛》一侍出版。4月抵意大利,从此未返英伦。访比萨(pi-sa)、莱航(Leghorn)等处。8月在威尼斯迂拜伦,彼亦早已被英国恶势力逐出英伦,漂泊至意大利。9月至艾斯特(Este),写巨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第一幕,11月访罗马和庞贝,定居那不勒斯。 1819 年写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全诗剧四幕,并成诗剧《倩契》。作政论《从哲学的观点看议会改革》未完稿,约二万言。曼彻斯特群众集会遭到骑兵屠杀,对此惨案,雪莱忿极,作政治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及其他诗篇。名篇《西风颂》亦成于是年秋。这一年据一般传记家言,是雪莱最多产的一年。 据雪莱夫人言,“雪莱在1819 年时已相信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一场冲突已不可避免,而他急切地愿望站在人民一边。他计划写一组政治诗,但因当时英国有所谓‘诽谤罪’的法律压制,不可能出版。”遂以隐晦的语言作《西风颂》等诗预言社会的新生。

1820 年雪莱二十八岁。1月至比萨。6月至莱航。《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及其他》诗集出版。

写《阿特拉斯的女巫》一诗,此诗为雪莱诗中措词最难解之作,意境微茫,充满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该年与雪莱往还友人中有希腊爱国者玛夫罗柯达多亲王等人。

同年,西班牙人民起义,迫使国王菲迪南实施1812 年宪法,释放爱国人士。雪莱作《自由颂》。该诗中透露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篇幅较长。

1821 年,雪莱二十九岁。 2月济慈死。作长诗《阿童尼(阿多尼)》吊之。雪莱夫人谓此诗实雪莱自挽。

作《为诗辩护》,答友人皮柯克的诗论。秋,作最后巨著抒情诗剧《希腊》,颂扬希腊人民在土耳其暴君统治下争自由的斗争。卷首题辞献玛夫罗柯达多亲王。

1822 年,雪莱三十岁。《希腊》出版。5月1日移居斯贝齐亚海湾之滨,近勒里奇(Lerici)镇的一住处。

6月始作长诗《生命的凯旋》,未完。6月20日赴莱亨迎接自英来意的利·亨特。7月8日在回家途中,斯贝齐亚海上突然起风暴,雪莱等数人覆舟淹死,雪莱时年不满三十周岁。拜伦、亨特等友人参加雪莱火葬礼。 文学特点

雪莱写了很多极好的抒情诗,体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他在《致英国人之歌》里严厉斥责英国统治阶级,把他们叫做雄峰,指出他们是剥削英国人民的寄生虫。诗人号召人民拿起武器保卫自己 :播种吧 ———但别让暴君搜刮;寻找财富吧 ———别让骗子起家;纺织吧 ———可别为懒人织棉衣;铸武器吧 ———保护你们自己。除《致英国人之歌》外,他的政治抒情诗还有《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西班牙人民发起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诗人鼓动劳动人民要认识自己的力量,起来改变自己的奴隶处境。

雪莱崇尚大自然,歌颂自然美,善于描写自然现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描写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的同时 ,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雪莱熟悉大自然,他把自然人格化、精灵化,在雪莱作品中,千年沉睡的山川、树林、鸟雀,突然间变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仿佛成了人,而在这些人格化的大自然中站起来的个性解放的“人”,就象征着诗人自己的人格化为了大自然的灵魂。在艺术上,雪莱完成了一个溶于伟大的自然的自我形象。雪莱说 “:诗人是一只夜莺 ,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声音歌唱 ,以安慰自己的寂寞。”他写遍“风花雪月”,经常出现的形象是山风、流水、飞鸟 ……而月下小舟的形象更是常为读者所忆及。如在《致云雀》中,诗人写道 :你好啊 ! 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2] “波西、比希、雪莱,心的心”,这是雪莱生前为自己拟定的墓碑铭文。铭文也是雪莱诗歌的总体概括。他的诗是典型的心灵化了的社会生活,他的作品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作。全诗共五节,始终围绕作为革命力量象征的西风来加以咏唱。第一诗节写西风的威力和它的作用,第14行点出破坏者和护持者,这是贯串全诗的两个主题。第二诗节用云、雨、冰雹、闪电来衬托描写西风的威力;第三诗节写西风作用于波浪;第四诗节写诗人因西风而发生的感慨,诗人向西风说但愿自己也像枯叶被风带走,虽然不像不羁的雨风那样自由自在,也能分得它的一分猛烈的威力;在最后一诗节里,诗人请求西风帮助他扫去暮气,把他的诗句传播到四方,唤醒沉睡的大地。最末两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预言革命春天即将来临,给生活在黑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诗篇表达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革命终将胜利和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和坚定信念,深刻揭示出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客观规律。全诗气势雄阔,境界奇丽宏伟,具有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通篇采用了象征、寓意手法,含蕴深远。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西风颂》是雪莱“三大颂”诗中的一首,写于1819年。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竞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人民正酝酿着反对封建复辟势力的革命斗争。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1819年1月终于响起了武装起义的枪声。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海涅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为西班牙革命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为之振奋。这时,在一场暴风骤雨的自然景象的触发下,这种难以抑制的激情立刻冲出胸膛,一泻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这时诗人正旅居意大利,处于创作的高峰期。[29] 创作灵感

据雪莱自注称:“这首诗构思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又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的滂沱秋雨的云霭。果不出所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这涤荡大地、震撼人间的大自然的雄伟乐章,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自然界和人世间的狂风暴雨一同生起在他的笔下,倾泻为激昂慷慨的歌,他的最负盛名的抒情短诗《西风颂》就此诞生。[30-31]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从形式上看,五个小节格律完整,可以独立成篇。从内容来看,它们又融为一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第一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第二节描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第三节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摧毁海底花树。三节诗三个意境,诗人想象的翅膀飞翔在树林、天空和大海之间,飞翔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形象鲜明,想象丰富,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歌唱西风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强大威力。从第四节开始,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描写西风的气势转向直抒诗人的胸臆,抒发诗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主旨仍然是歌唱西风。因此,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题集中,是《西风颂》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

雪莱善于把主观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完美结合起来,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他歌唱西风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扫除破败的残叶,搅动着“浓云密雾”,唤醒沉睡的浩翰大海,把一丛丛躲藏在海底深处的海树海花,吓得“瑟瑟地发抖,纷纷凋谢”。他歌唱革命运动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横扫旧世界一切黑暗反动势力。这正是当时欧洲革命形势的生动写照。诗人看到了革命一方面在扫除腐朽,无情地摧毁旧世界;另一方面又在“鼓舞新生”,积极地在创建着美好的新世界。他在歌唱西风的同时,也是在激励和鞭策自己。雪莱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他以诗歌作武器,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经受过失败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精神。

《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人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写出了西风的形象。那气势恢宏的诗句、强烈撼人的激情把西风的狂烈、急于扫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诗中比喻奇特,形象鲜明,枯叶的腐朽、狂女的头发、黑色的雨、夜的世界无不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雪莱在歌唱西风。他歌唱西风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扫除破败的残叶,无情地把那“黑的、惨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垃圾扫除干净;他歌唱西风“在*的太空中掀起激流”,搅动着“浓云密雾”,呼唤着“电火、冰雹和黑的雨水”,“为这将逝的残年唱起挽歌”。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一顶顶皇冠随风落地,一群群妖魔鬼怪望风逃遁,这正是当时欧洲革命形势的生动写照。 雪莱在歌唱西风。他歌唱西风“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他歌唱西风不仅扫除了残枝败叶,而且“送飞翔的种籽到它们的冬床”。待到来年春天,西风的妹妹——东风驾临大地,就会“蓓蕾儿吐馨”,“漫山遍野铺上了姹紫嫣红”,出现一个春光明媚的新世界。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革命。他和那些资产阶级凡夫俗子不同,他没有把革命简单地看做消极的破坏力量。尽管雪莱对新世界的理解还比较空泛,还不可能突破空想社会主义的水平。

雪莱在歌唱西风。但他不是冷眼旁观的歌者,他强烈地热爱西风,向往西风,他以西风自喻,西风是他的灵魂、他的肉体,诗人和西风合而为一。

雪莱在歌唱西风,同时在激励和鞭策自己。他早年就赴爱尔兰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回到英国后继续抨击暴政,鼓吹革命,同情和支持工人运动。因而受到资产阶级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愤然离开自己的祖国。在旅居意大利期间,他与意大利“烧炭党”人和希腊革命志士来往密切,同情和支持他们的革命活动。《西风颂》熔铸着雪莱坎坷的人生道路,倾注着雪莱对反动统治者的满腔愤恨,洋溢着雪莱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表达了雪莱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

这首诗的格律是但丁《神曲》所用的三行诗节(Terze Rima)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体的混合。在韵律上,《西风颂》是用五个十四行诗组成的,以五音步抑扬格为主,跨行跨节安排较多,韵律优美,格律完整,结构层次非常清晰,适合了奔放自如的浪漫诗风和慷慨悲凉的革命精神。在前四个诗节中,下一个诗节第一韵脚为上一诗节的第二韵脚,虽然最后一节的结构仍为12-2的结构。它却是四个三行诗节加一个双行体构成的,其韵脚为ababcbcdcdedee。每个诗节在语法结构上彼此相连。混为一体,向读者展现了西风的绵绵不绝。最后用视角韵构成的英雄双行体表现了雪莱羡慕西风摧毁旧世界的力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此外,诗作各部分“哦,你听”,重复吟唱。使作品表现出一种跳动的节奏感、韵律感。

整首诗由始至终围绕着秋天的西风,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没有脱离这个特定的描写对象,没有使用过一句政治术语和革命口号。雪莱在歌唱西风,又不完全是歌唱西风,诗人实质上是通过歌唱西风来歌唱革命。诗中的西风、残叶、种籽、流云、暴雨雷电、大海波涛、海底花树等,都不过是象征性的东西,它们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大自然风云激荡的动人景色,乃是人间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的象征性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风颂》不是风景诗,而是政治抒情诗,它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描写革命,但整首诗都是在反映革命。尤其是结尾处脍炙人口的诗句,既概括了自然现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指出了革命斗争经过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光明前景,寓意深远,余味无穷。 学习要点提示

1.结合本诗写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析本诗的的层次结构。

3.学习体会本文的浪漫主义特点。

4.具体掌握本诗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的写作特点。【作品背景介绍】

作为雪莱最负盛名的作品,《西风颂》一诗主要是在1819年秋天意大利的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构思完成的。雪莱在该诗原注中,曾这样描述过当时的创作情况:

“这首诗构思在弗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我的预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由自然界的闪电雷鸣,诗人自然地联想到人世间的狂风暴雨。1818年诗人受到英国当局的迫害,曾被无理地剥夺抚养亲生子女的权利,悲愤地离开祖国,飘流异乡。就在此诗创作前夕,英国又发生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事件。1819年8月16日,曼彻斯特的8万工人为争取生活权利举行示威游行,英国政府竟派骑兵镇压,致使15名工人被杀,400人受伤。身在异国的雪莱听此消息,愤怒地写下了《1815年的英国》、《虐政的假面游行》等诗,抗议当局的暴行,向劳动者发出战斗的号召。《西风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自然现象激发起创作灵感,借自然景物来抒情言志,表现诗人对黑暗的反抗,对光明的热切期盼和向往,也表现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层次结构分析】

全诗共5节,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至3节):写西风扫落叶,播种子,驱散乱云,放释雷雨,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沉睡中吹醒,让大西洋涂上庄严秋色。这一部分是对西风的赞歌。

第1节:称颂西风“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它既能横扫枯死的落叶(象征腐朽的反动势力),又能护送“有翼的种子”暗藏地下,只等春风吹起,万卉齐放(象征革命思想终将萌发、壮大)。

第2节:再次颂扬西风扫荡腐朽事物的强大威力(象征革命的力量)。它能势卷流云,随之带来黑雨、冰雹和火焰,“将濒临的一年埋葬”。这一节把境界由地上扩展到了高空。

第3节:写西风吹醒了南国的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使汹涌的波涛为它让路,深渊的草木也为之战栗。这一节将西风的强大威力由空中扫到海洋,暗示着革命风暴终将在各处掀起。

第二部分(4至5节):诗人将自己写入诗歌,同西风合为一体,把主观感情同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

第4节:诗人尽管在人生路上受尽挫折,他仍然渴望西风能象举起水波、树叶、流云一样,使自己振奋起来,获得新的生命,表现了诗人投入革命风暴的强烈愿望。

第5节:诗人愿西风给予他“狂暴的精神”,吹落“枯死的思想”,“促成新的生命”,从而“把昏睡的大地唤醒”。最后两句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充满着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思想内容概括】

这首诗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革命激情的抒发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既赞颂它对腐朽的旧势力的扫荡,又热情地讴歌它对新生事物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让位于新事物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另参考【层次结构分析】有关内容)

【艺术特色举要】

1.气势豪放,想像奇丽,境界开阔,充满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时而陆地,时而天空,时而海底,常常把读者带进雄奇壮丽的境界。流云被撕成疯女飘扬的散发,大洋深渊的花草在颤栗萎缩,摧枯拉朽,使人惊心动魄。

2.情景交融的特点。诗的前三节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后两节融入了诗人自我形象和主观感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西风的热爱与向往,由景入情,两方面联结得自然、巧妙。当然,前三节的景物描写本身也蕴含着作者对西风的赞美之情。总之,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3.通篇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意义深远含蓄。例如第三节,写西风唤醒了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就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深思。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不少处于被奴役、受压制的境况,而大西洋上的英伦三岛及其沿岸的法国正是推行殖民主义的霸权国家。诗中所写的“昏睡的地中海”、“汹涌的大西洋”,未必不反映了诗人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关切,对奴役者的痛恨。又如以落叶象征腐朽、残败的旧势力,又把落叶形容成“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是重染疫疠的一群”,形象丑恶,不堪一击,有如“鬼魅碰上巫师,纷纷逃避”。既形象生动,又蕴含象征意义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品汇评资料】

雪莱同拜伦曾有过友谊的交往。他们都不满于现实的黑暗,带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雪莱不像拜伦那样忧郁、悲观。他对人类的前途始终满怀着希望和信心,这使他的诗里大多洋溢着宇宙的欢乐,对于真善美的喜悦和面向未来的积极精神。所以,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也赞扬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而且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急先锋”。

雪莱的抒情诗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诗作之一。诗人的为人极其高尚,拜伦曾盛赞“雪莱是最无私而善良的人”。他的诗正如他的人品一样,表现出一种圣洁、优美的感情和崇高辉煌的理想。他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象征手法和奇特丰富的想像表现深刻的哲理,尤其善于在描绘大自然景象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他的《云》、《云雀》、《西风颂》等具有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世界诗歌宝库中罕见的珍品。他的爱情诗也反映出与众不同的追求解放的精神。(许自强《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

《西风颂》的英文原诗音调铿锵,雄壮有力,犹如风暴驰骋,令人精神振奋,西方评论家认为有但丁之遗风。这首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恩格斯在青年时代就十分喜爱,把它译成德文,并在自己的诗《夜晚》的开端,引了雪莱的诗句作为铭言。

推荐第4篇:西风颂英文赏析论文

The analysis of Ode to the West Wind

Ode to the West Wind is the most famous lyric poem written by Shelley.There are five stanzas in the poem.In the first stanza, the poet uses the personification like “breath” to help describe the wet wind scatters the dead leaves and spreads seeds, here the poet gives us a image that the west wind is “destroyer and preserver”.In the next two stanzas, the poet describes how the west wind conquers the sea and the sky, we can see the west wind’s great power.In the last two stanzas, the poet exprees her wish to become the west wind.

From the poem we can see many images are used, such as “the dead leaves, the cloud and the wave”, and they all help to describe the west wind’s power, so is the west wind also just a image? To get the answer we must know the background when Shelley wrote the poem.

The poem was written in 1819 when European worker’s movement and the revolution were going on.British working cla fought with the bourgeoisie for their right to make a living.Concerning this fact we can see that the west wind is not only a image, it is a symbol, namely that the west wind is like the revolution which destroys the old world and creates the new world.In this poem, the poet turn to the west wind for help because in her heart, the west wind stands for the moral and the spirit, it can give people power.

The poem is a ode.The stanza used in this ode was developed by Shelley from the interlaced three-line units of the Italian terza rima: aba bcb cdc and so on.Shelley’s stanza consists of a set of four such tercets, closed by a couplet rhyming with the middle line of the preceding tercet: aba bab cdc ded ee.This kind of rhyme breaks the old rule and describes the west wind’s great power vividly.

推荐第5篇:西风胡杨读后感

西风胡杨读后感

1.“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西风胡杨读后感。”这是什么树?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每天和沙子为伴,与狂风做友。默默无闻地耸立在沙漠中。他用自己粗壮的身体,抵挡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沙。虽然斑斑盐碱深入骨髓,即使滚滚黄沙铺天盖地,可他就像一道坚韧不拔的屏障站在沙漠的前方。他前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后方却是青山绿水的村庄。他将荣华富贵都给了牡丹,炎炎骄阳都自己抵挡。

胡杨的命运并非像我想象的那么美好。由于胡杨的坚韧、挺拔,保护了大量的动植物,孕育了整个西域的文明,可拓荒与战争破坏了胡杨的生存环境。现在,那些曾经被胡杨呵护过的上游人民却又拦水造坝,使胡杨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看到这里,我不禁思绪万千。胡杨的这种为大自然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为它遭受这样残酷的命运而感到可悲。我真希望上苍能够再赐点水给胡杨。

我们保护鸟类、爱护鸟类的问题与《西风胡杨》中保护胡杨、爱护胡杨的问题恰如一辄。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乱捕杀小鸟使一些鸟类踏入濒临灭绝的地步。而《西风胡杨》中人们因破坏了胡杨的生存环境而使胡杨陷入生死存亡关头。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有句话说得好: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连胡杨都有千年的坚强,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最后的生命,用自己死后的意志,来捍卫着我们的健康。我们人类是不是也要想想为了使我们的环境更美好应该做些什么,又不应该做些什么呢?

最喜欢这句:“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这就是胡杨,西风胡杨!

2.西域, 西风,狼烟,每个词听上去都是那么悲凉,可胡杨生长在这里,却丝毫没有那份悲怆与凄凉,有的,只是那好男儿的铁血与坚韧的精神。

在作者眼中,那荒凉大地上生长的胡杨,是坚韧的,是无私的,是包容的,也是悲壮的。胡杨是一位守护者,是开扩者,它们守护着人们,孕育了文明。也许,人们遗忘了胡杨,但胡杨却从未忘却过人们。但它们所做的,却唯有默默地、忠直地守护着大地,守护着人们。胡杨亦是一位将军,一员大将,看吧,“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试问,有谁能做到这一点?胡杨它,甚至比人有过而犹之!胡杨的气节,是宁则不弯的!

胡杨不是人,但它像人一样,懂得守护,懂得包容。它们是一个团体,是一个群体的构架。如同我们的心,无不一处流动着相同的血脉。

西风,仍呼呼地吹着。

管他什么困难,管他什么虚伪,还不如像胡杨一样,豪迈,直爽,痛痛快快地笑上一场!抛开那悲凉吧,让我们做一棵胡杨,坚韧,无私,包容与悲壮,守护在那西域。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读后感《西风胡杨读后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推荐第6篇:西风东土读后感

西风东土读后感

(一)

日本是中国之药

集贤小学刘传宏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小学英语老师,近年来先后翻阅过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追故乡的人》、《西风东土》,这些几乎都是大部头,其中《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有50多万字、600多页,厚重如砖头,与其篇幅相匹配的是其思想的厚重,给人诸多启示、感受颇深。这本书是2014年熊培云去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的研学日记,作者以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深度,详细记录了旅日期间的所见与所思,本书不仅梳理了日本自明治以来的思想流变,同时深入探讨了当今日本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有评论认为,书中有关“日本是中国之药”的结论,注定这不只是一本日本之书,更是一部打开中国未来之书。

一、认识日本:第一手资料

我没有去过日本,对日本的印象大都来自于儿时看过的电影、学生时代的教科书、年轻时读过的小说和近年来追过的抗日神剧,这里得到的信息大多让人强化仇恨,有些细节含混不清,抗日神剧更是让人匪夷所思,有弱化、混淆是非之感。最近读过美国人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那部书被称为研究日本的《圣经》,另一本是央视记者白岩松的《岩松看日本》。前一本书作者本人并未到过日本,其中对日本和中国的分析,“深刻但政治功利色彩浓厚”,有些观点让我一个普通读者都感觉偏颇;后一本平实、客观但有一些浮光掠影,《西风东土》可以说满足了我关于日本的“种种想像”。作者在四个多月的访问研学期间遍访日本各个阶层包括市井百姓、各路政客、学者教授,探寻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思想流变,从人性、媒体、经济、心理、社会历史渊源等多种视角分析这个菊与刀的民族。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可以说是指导我们认识日本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帮助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有了更为全面清晰、客观深刻的了解。

二、和魂汉才:向中国学习

作者认为日本是东亚最优秀的学生,他们无条件尊重和臣服强者,向强者学习。唐朝的中国是全世界文明的核心,大和民族以朝贡国身份派来大量遣唐使,全面学习甚至照搬照抄中国的文字、音律、建筑、农桑、服饰、饮食、国家体制、政治制度。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说日本像婴儿追求母乳般贪婪吸收中国的先进文明。有记载说当年的遣唐使东渡中溺死大半,明知前路风险重重、九死一生,仍然前赴后继。从中国学到的文字让今天的中国游客走在日本街头会误以为没有离开故乡;仿照中国千年废都长安建造的奈良、京都依旧保存完好的唐都风华。值得一提是日本并没有学习中国的太监制度和小脚陋习,这样的学习也可以算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了。这是日本的一次“全盘汉化”,向中国学习培养的“和魂汉才”让这个偏远蛮荒的扶桑之地慢慢摆脱蒙昧,走向文明开化。

三、和魂洋才:向西方学习

近代日本进一步发挥善于学习的特长。1840年鸦片开国后,中国在慌乱中步步抵抗,步步退让被迫打开国门;日本1853年黑船开国后,被迫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这个民族没有沉沦,而是主动迎接新世界的曙光,向世界文明的高端学习,1871年开始明治维新,全盘西化融入世界文明。时至今日,两个民族看待“落后就要挨打”心态也完全不同,中国记住了挨打,所以觉得屈辱;日本记住了落后,所以奋发(熊培云)。

曾经熟背中学历史课本的我一直不明白同样是被迫打开国门,为什么比当时的大清弱小的多的日本没有沦为西方的殖民地且后来把中国甚至整个东亚变成它的殖民地?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国的地主阶级也曾有过洋务运动及“维新变法”尝试,只是都无果而终。有两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其一是法国首相俾斯麦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人来西方只买舰艇武器,买完就走,而日本人买完还翻译典籍,学习制度。其二是当时很多日本人为了刺探中国情报化装成乞丐,他们得出大清的实际财收、人均税负、官场腐败、民心离散等结论无一不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验证;而中国出去的官员考察只带回了风土人情。

日本在向先进文明学习中由“和魂汉才”传承为后世的“和魂洋才”,中国同时代的洋务运动坚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到了一点皮毛,在不久后的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割地赔款,被迫通商,那场战争遗留的问题至今仍严重困扰着两个国家。甲午海战中日本打败大清,改变了东亚几千年来的华夷秩序,成为东亚霸主。中国的巨额赔款给日本输入了强大的力量,在随后的日俄战争中又打败了当时世界陆军最强大的俄国,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无往不胜的战争经验更助长了其全面吞没中国的野心,对中国进行长达14年的侵略和占领。

四、借势而为:创造经济奇迹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审时度势,借盟国的改造提出“小日本主义”,制定了发展经济为主的国家战略。1946年,吉田茂出任日本首相,认为战后日本最主要任务是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打仗的事交给美国好了。美国要求日本重建日军,吉田茂搬出日本的“和平宪法”,称建军违宪。故有人称“吉田路线”为“弱者的讹诈”,以牺牲部分主权为代价,让美国人为日本利益打仗,而日本坐享其成。这种功利主义的外交很奏效,当我们经历了十年*浩劫、打开国门对外开放之际,才惊讶地发现过去被我们痛骂的、瞧不起的小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排名仅在美国之后,创造了二战后最大的经济奇迹。

五、全民阅读:形成学习型社会

当今的日本更是一个全民参与阅读的社会,作者熊培云在书中描述的日本各大报纸的观感,“翻开早上未读完的《朝日新闻》细数下来吓我一跳——40个版里竟有10个版登载了书刊广告。此外,还有一些版涉及讲座和演出信息.......”所以,作者感慨道:“从日本主流媒体充斥大量图书广告来看,日本的确是个少有的学习型社会。” 从网络上统计的2016年人均图书阅读量来看,日本是45本,而我国只有4.39本,相比之下,不得不让人敬佩日本人的学习热情。学习型社会必然会带来丰硕的学习科研成果,目前,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多达26000多家,工匠精神在日本可谓源远流长;日本获得诺贝尔奖人数仅次于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已有17位科学家获此殊荣;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5家,而中国内地无一入围。

六、他山之石:以日本为药

无论我们对日本的感情怎样复杂,但这个邻国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确太多:社会秩序井然、公民素质高、匠人精神、认真、执着、忠贞……作者熊培云认为: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至于药性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如果认真学习日本的社会建设,日本将是一味良药,可以医治中国的“弱社会,强个人”的病灶;如果只看到日本在向右转,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右翼街头摇旗呐喊,从而继续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来强化“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则可能适得其反。大国崛起的前提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学习型社会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很多路要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深信我们有智慧和能力,以日本为药、取长补短,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西风东土读后感

(二)

陈琳琳

我用了差不多一个周的时间把熊培云629页的《西风东土》读完了。书中有些观点我虽然不能赞同,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良心之作,书中到处充溢着浪漫的自由主义氛围,一个最寻常而又真实的日本,试图在中日关系的迷途之中找到一条和解之路。

大部分中国人对日本以及日本人的印象不好,这是事实,因为近代以来日本曾经多次充当着侵略者的角色,特别是1931年到1945年的侵华战争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恼。历史就是历史,它就在那儿,不容狡辩与翻案。可当我们真正站在普通日本人的立场上去看待这场战争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普通的日本士兵也是受害者,他们为了几个战争狂人的疯狂计划充当了战争的炮灰,他们也有父母妻儿……如果你说他们咎由自取,也许是对的,但站在中立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中的日本人,他们的确也是受害者,甚至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为受害者。 虽说历史就是历史,现实就是现实,但大多数情况下历史和现实是杂糅在一起的。中国历来有“以史为鉴”的文化传统,所以,中国人对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争耿耿于怀,担心将来的某一天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卷土东来。而一边的日本担心的是经济日渐强大的中国有一天挥戈东进,将战火烧到日本。一切历史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现实问题,一切的现实问题归结起来都是因为不了解。中日和解的问题不应该紧紧抓住历史,而应该加强交流,相互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纠结的历史道路之外找到第二条共和共谐之路。

如果我们真正深入进去,了解一个民族的细微之处,你就会发现,我们最初的印象是那么的武断与自以为是。日本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其繁琐的程序不禁让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为之瞠目。日本是一个遵守社会秩序的国家,他们认为不给别人添麻烦是自己的本分,所以你会发现日本公共场所垃圾箱少有,大型活动后的观众席不会有垃圾,仅此一点就值得国人尊重和学习。日本人对于科技以及产品的严谨认真丝毫不逊于德国人,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接受西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摒弃了原来的东方文化,相反原来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日本人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旧有的文化之间所做的取舍值得我们思考……

中日和解有可能吗?有可能。不过我不认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做到的,中日和解的道路可谓长路漫漫而修远,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最终的和解。

西风东土读后感

(三)

两个残缺的世界

村支书山姆

最近读完熊培云老师的《西风东土》,我对中日之间长久以来弥漫的对抗情绪有了一些更深刻的理解,虽然早已过了盲目仇日的年纪,这本书还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对“中日关系”这个宏达命题的认知的高度,解开了不少心中的谜团,也收获了很多感悟:

为什么中国长久以来一直锲而不舍的要求日本政府正式道歉?坦白地讲,很多国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都还停留在“面子”上,“”我泱泱大国曾经被你小日本欺负成那样,而你到现在连个正式的道歉都没有,太没面子了。” 要日本道歉,很多中国人只是在寻求一种失落的民族自尊而已。 其实这不是一个面子问题,看看德国就知道了,一个政府和民族不愿意为自己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真诚的道歉,说明他从没有真正的反思过造成那个罪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而如果没有找到根本原因,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很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二战后的德国和法国能够和解,是因为德国能够及时而彻底的反思纳粹思想给两个国家带来的巨大伤害,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意识到如果不和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类似的灾难就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再次发生。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人,是不会拒绝真诚的道歉的,何况是这个错误曾经给两个国家都带来过巨大的灾难。或者,换种说法,其实中国在意的不是日本道不道歉,中国担心的是日本至今为止没有意识到那个错误的根源,也没有找到杜绝这个错误再次发生的办法...(从某种意识讲,做人亦是如此,如果我们没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缺陷,没办法和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我们极有可能还会在同一个坑里跌倒。)

为什么这几年中日民间的对抗情绪持续增长? 一,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在中日政府关系这几年降至冰点的同时,中国民众赴日旅行人次和日本民众赴中国旅行人次屡创新高...二,离不开中日几家“著名”媒体的吹风点火,比如国内著名的《环球时报》,和日本的《日经新闻》;媒体断章取义的报道一方面更容易吸引眼球,谋取利益;另一方面满足了(迫于压力也好)某些政客的需求。三,日本对中国的厌恶更多的时候是来自于对中国的恐惧,对中国政府专治力量的恐惧,对中国没有言论自由的恐惧,以及对中国国力不断增长和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惧。(身为普通人,源于天性,我们从来不缺乏情绪,我们缺的是超越情绪的理智的思考和行动)

“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至于药效如何,决定于中国对待日本的态度”,“和魂洋才”盲目的向西方学习,让日本只学习到了西方的技艺,而没有学习到其背后的制度和深植其中的“自由主义”,从而让日本盲目自信的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二战后“小日本主义”和“自由和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引导日本走上了关注民生,开放自由的道路,从而带来日本经济空前的繁荣。而现在很多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反思,不是想着怎样避免战争,而是想着我们终于强大了,可以重构秩序了;我想,在中国还没有人敢公开说“钓鱼岛是日本的”这种话(先不说这个观点对错与否),谁敢公开这样说,我想他遭到的可能不仅是反对的声音,还会有人身安全的风险,我们没有言论自由,很多人甚至还没办法把言论自由和犯罪行为区分开来;这和曾经盲目自信的日本何其相似;中国完全可以变得更好,如果能够善用日本这副药的话,但也完全有另外一种可能。

中日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小。虽然近几年日本的右翼势力确实在崛起,但自由和和平在日本民间已经扎根,人们对生活的热情远远大于对政治的关心,在一次民调中,问到“如果中日之间发生战争,你愿意参战么?”,回答愿意参战的日本民众只有11%,而中国却要高出数倍;但中国文化中的基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几乎不会选择对外扩张,主动发起战争,我们只是在遭到灾难时的耐力和韧性超乎想象的强大。

还有书中提到的两个细节,一个是作者说“在一个地方(日本)待久了,就会不自觉地沾染当地的氛围,直至影响自己的言行...”,做人何尝不是如此,内心固然重要,环境的影响从来不可忽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当你身处那个氛围,你想不优秀都难(其实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和一群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的一种方式,不是么?)。

还有一个细节是作者有一次给一所老年大学做一个讲座,留意到在座的每一个老人都会认真做笔记,年纪最大的有88岁....,一个人能做到这样不奇怪,但整个国民都能如此,不得不让人钦佩,感叹。这也更加定了我的信念:虚心,努力,活到老,学到老。

推荐第7篇:西风颂五种译文和英文原文

西风颂

查良铮译本

第一节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

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

呵,重染疫疠的一群:西风呵,是你

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

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

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

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吹起

她的喇叭,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

(唤出嫩芽,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

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

不羁的精灵呵,你无处不远行;

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

第二节

没入你的急流,当高空一片混乱,

流云象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

脱离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

成为雨和电的使者:它们飘落

在你的磅礴之气的蔚蓝的波面,

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

从天穹的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

直抵九霄的中天,到处都在摇曳

欲来雷雨的卷发,对濒死的一年

你唱出了葬歌,而这密集的黑夜

将成为它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

里面正有你的万钧之力的凝结;

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迸涌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

第三节

是你,你将蓝色的地中海唤醒,

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

被澄澈水流的回旋催眠入梦,

就在巴亚海湾的一个浮石岛边,

它梦见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

在水天辉映的波影里抖颤,

而且都生满青苔、开满花朵,

那芬芳真迷人欲醉!呵,为了给你

让一条路,大西洋的汹涌的浪波

把自己向两边劈开,而深在渊底

那海洋中的花草和泥污的森林

虽然枝叶扶疏,却没有精力;

听到你的声音,它们已吓得发青:

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哦,你听!第四节

哎,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

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

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

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仅仅不如

你那么自由,哦,无法约束的生命!

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

便成了你的伴侣,悠游天空

(因为呵,那时候,要想追你上云霄,

似乎并非梦幻),我就不致像如今

这样焦躁地要和你争相祈祷。

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

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

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服的生命

原是和你一样:骄傲、轻捷而不驯。

第五节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有如树林: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巨大的合奏所振起的音乐

将染有树林和我的深邃的秋意:

虽忧伤而甜蜜。呵,但愿你给予我

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呵,让我们合一!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王佐良译本 第一节

啊,狂野的西风,你把秋气猛吹,

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

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鬼,

赶走那黄绿红黑紫的一群,

那些染上了瘟疫的魔怪——

呵,你让种子长翅腾空,

又落在冰冷的土壤里深埋,

象尸体躺在坟墓,但一朝

你那青色的东风妹妹回来,

为沉睡的大地吹响银号,

驱使羊群般蓓蕾把大气猛喝,

就吹出遍野嫩色,处处香飘。

狂野的精灵!你吹遍了大地山河,

破坏者,保护者,听吧——听我的歌!第二节

你激荡长空,乱云飞坠

如落叶;你摇撼天和海,

不许它们象老树缠在一堆;

你把雨和电赶了下来,

只见蓝空上你驰骋之处

忽有万丈金发披开,

象是酒神的女祭司勃然大怒,

愣把她的长发遮住了半个天,

将暴风雨的来临宣布。

你唱着挽歌送别残年,

今夜这天空宛如圆形的大墓,

罩住了混浊的云雾一片,

却挡不住电火和冰雹的突破,

更有黑雨倾盆而下!呵,听我的歌!

第三节

你惊扰了地中海的夏日梦,

它在清澈的碧水里静躺,

听着波浪的催眠曲,睡意正浓,

朦胧里它看见南国港外石岛旁,

烈日下古老的宫殿和楼台

把影子投在海水里晃荡,

它们的墙上长满花朵和藓苔,

那香气光想想也叫人醉倒!

你的来临叫大西洋也惊骇,

它忙把海水劈成两半,为你开道,

海地下有琼枝玉树安卧,

尽管深潜万丈,一听你的怒号

就闻声而变色,只见一个个

战栗,畏缩——呵,听我的歌!

第四节

如果我能是一片落叶随你飘腾,

如果我能是一朵流云伴你飞行,

或是一个浪头在你的威力下翻滚,

如果我能有你的锐势和冲劲,

即使比不上你那不羁的奔放,

但只要能拾回我当年的童心,

我就能陪着你遨游天上,

那时候追上你未必是梦呓,

又何至沦落到这等颓丧,

祈求你来救我之急!

呵,卷走我吧,象卷落叶,波浪,流云!

我跌在人生的刺树上,我血流遍体!

岁月沉重如铁链,压着的灵魂

原本同你一样,高傲,飘逸,不驯。

第五节

让我做你的竖琴吧,就同森林一般,

纵然我们都落叶纷纷,又有何妨!

我们身上的秋色斑烂,

好给你那狂飚曲添上深沉的回响,

甜美而带苍凉。给我你迅猛的劲头!

豪迈的精灵,化成我吧,借你的锋芒,

把我的腐朽思想扫出宇宙,

扫走了枯叶好把新生来激发;

凭着我这诗韵做符咒,

犹如从未灭的炉头吹出火花,

把我的话散布在人群之中!

对那沉睡的大地,拿我的嘴当喇叭,

吹响一个预言!呵,西风,

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

徐翰林译本 第一节

啊,狂野的西风,你这秋日生命的气息,

你没有形体,却把一切枯叶横扫,

犹如巫师吓得鬼魅纷纷溃离,

褐黄,墨黑,棕灰,与猩红,

一群群染满瘟疫:哦,是你——

驾车把生翼的幼种,向黑暗的冬床遣送,

让他们躺在那儿,寒冷而低迷,

个个如同坟墓中的尸体,直到

你那碧蓝的春姑娘向着睡梦中的大地

吹响她的号角(吹拂着幼嫩的芽蕾,

犹如牛群羊群在空中觅食),

让山峦与原野充满鲜活的色彩和芳菲:

狂野的精灵,你四处游荡;

是摧残者,也是捍卫者;听啊,听!

第二节

你乘着气流,穿过高空的一片混乱,

浮云被扯散,像大地的枯叶一般,

挣脱天空和海洋交错的树干,

成为雷雨和闪电的使者:洒落在

你波涛汹涌的碧蓝海面,

犹如盛怒的狂女飘散开来

耀眼的蓬发,从遥远而朦胧的地平线边缘,

一直飘到天穹顶端,

那步步逼近的暴风雨的锁链。

你唱着垂死前的挽歌,而这厚重的黑夜

将是那巨大陵墓的穹顶,

那里你的千钧之力正在聚集,

从你那浑然的气势中,将迸涌

黑色的雨,迸涌火焰,迸涌冰雹:啊,听! 第三节

你把那蓝色的地中海,

从夏日之梦中唤醒,他在这里

被澄澈的水流拍打入睡,

在巴亚海湾的浮石岛边,

梦见了古老的宫殿和尖塔,

在水光日影中摇颤,

遍地的青苔,遍地的花朵

芳香迷人,这感觉却无法描绘!

为了让路给你,大西洋的汹涌波涛

轰然开裂,而那大洋深处,

海底的花卉和泥染的林木,

枝叶寥寥,已然干枯,

听闻你的声音,他们顿时惊恐失色,

颤抖中花枝零落:啊,听!

第四节

如果我是枯叶,你会将我举起;

如果我是流云,我就与你共舞;

如果我是浪花,在你的威力下喘息,

分享着你强健的脉搏,只是自由

稍逊于你,哦,不受羁绊的你!

如果我青春年少,便可太空遨游,

并与你为伴。那时,若超过

你飞速的步伐,也算不得奇迹,

我也不至如现在这般焦灼,

苦苦乞求。哦,请把我托起,

像海浪,像落叶,像浮云一样,将我托起!

我跌落于生活的荆棘,鲜血淋漓!

这被岁月的重负羁绊压制的灵魂,

竟与你这般相像:高傲、机敏、桀骜不驯。

第五节

让我做你的竖琴吧,如同那树林:

哪怕如它一样枝叶凋尽!

你定能奏起恢弘激昂之音,

凭借我和树林深沉的秋之意韵:

悲怆中包含着甜蜜。愿我成为你,愿你强悍的精神

化为我的灵魂!愿我成为你,和你一样强劲!

把我僵死的思想扫出这宇宙,

如同凋零的枝叶催发新的生命,

让我这诗歌的诅咒,

如同火塘里飞出的火星,

尚未熄灭,把我的话传遍人间,

让预言的号角在我唇间奏鸣,

吹响那沉睡的大地!哦,西风,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江枫译本 第一节

哦,犷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

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

似鬼魅逃避驱魔巫师,蔫黄,魆黑,

苍白,潮红,疫疠摧残的落叶无数,

四散飘舞;哦,你又把有翅的种籽

凌空运送到他们黑暗的越冬床圃;

仿佛是一具具疆卧在坟墓里的尸体,

他们将分别蛰伏,冷落而又凄凉,

直到阳春你蔚蓝的姐妹向梦中的大地

吹响她嘹亮的号角(如同牧放群羊,

驱送香甜的花蕾到空气中觅食就饮)

给高山平原注满生命的色彩和芬芳。

不羁的精灵,你啊,你到处运行;

你破坏,你也保存,听,哦,听!

第二节

在你的川流上,在骚动的高空,

纷乱的乌云,那雨和电的天使,

正象大地调零枯败的落叶无穷,

挣脱天空和海洋交错缠接的柯枝,

漂流奔泻;在你清虚的波涛表面,

似酒神女祭司头上扬起的蓬勃情丝,

从那茫茫地平线阴暗的边缘

直到苍穹的绝顶,到处散布着

迫近的暴风雨飘摇翻腾的发卷。

你啊,垂死残年的挽歌,四合的夜幕

在你聚集的全部水汽威力的支撑下,

将构成他那庞大墓穴的拱形顶部。

从你那雄浑磅礴的氛围,将迸发

黑色的雨、火、冰雹;哦,听啊!

第三节

你,哦,是你把蓝色的地中海

从梦中唤醒,他在一整个夏天

都酣睡在贝伊湾一座浮石岛外,

被澄澈的流水喧哗声催送入眠,

梦见了古代的楼台、塔堡和宫闱,

在强烈汹涌的波光里不住地抖颤,

全都长满了蔚蓝色苔藓和花卉,

馨香馥郁,如醉的知觉难以描摹,

哦,为了给你让路,大西洋水

豁然开裂,而在浩淼波澜深处,

海底的花藻和枝叶无汁的丛林,

哦,由于把你的呼啸声辨认出,

一时都惨然变色,胆怵心惊,

战栗着自行凋落;听,哦,听!

第四节

我若是一朵轻捷的浮云能和你同飞,

我若是一片落叶,你所能提携,

我若是一头波浪能喘息于你的神威,

分享你雄强的脉搏,自由不羁,

仅次于,哦,仅次于不可控制的你;

我若能象在少年时,作为伴侣,

随你同游天际,因为在那时节,

似乎超越你天界的神速也不为奇迹;

我也就不至于象现在这样急切,

向你苦苦祈求。哦,快把我飏起,

就象你飏起波浪、浮云、落叶!

我倾覆于人生的荆棘!我在流血!

岁月的重负压制着的这一个太象你,

象你一样,骄傲,不驯,而且敏捷。第五节

象你以森林演奏,请也以我为琴,

哪怕我的叶片也象森林的一样凋谢!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乐,

悲怆却又甘冽。但愿你勇猛的精灵

竟是我的魂魄,我能成为剽悍的你!

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宇宙,

就象你驱遣落叶催促新的生命,

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

就象从未灭的余烬飏出炉灰和火星,

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

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傅勇林译本 第一节

狂荡的西风哟,你这晚秋的精灵,

你飘飏而起无形中驱尽残叶

犹如精魂飞遁远离法师长吟。

黑白红黄似瘟疫压顶,那满天落叶

纷纷扬四散调零;哦,是你哟,

驾长车往那幽黑的冬夜

载去翻飞的种籽,低深地一片冰凉

它们在坟茔里躺着酷似僵尸具具,

直至碧色葱郁你那春色妹妹吹响

清越的号角传遍寰寰梦境,

(飏起芳蕾如驱遣羊羔于惠风里牧草)

给平原山陵鼓满鲜活的流彩和芳馨:

狂荡的精灵哟,你四处运行;

你扫荡一切又维持生命;听哟,听!

第二节

在你的川流之上,长空中巨流滔天,

乱云翻滚犹如大地败叶摇落

在那残枝交柯的水天一线,

是天使挟雨带电:一泻云河

你苍茫的涛面风起云涌

恰似密娜娣怒飏而起的

一头亮发,从迷蒙的海角

直至高高的天颠,风暴欲来

撒下绺绺乌云。你哟,哀号

一曲挽歌,于暮秋这四合的夜台

便是巨大的陵墓那圆形的穹顶,

四周敛云聚合形成你所有的气概,

积云密布,从中将有雷雨倾盆,

有霹雳裂空,冰雹如喷;哦,听!

第三节

你,是你惊醒了地中海夏梦绵绵

湛蓝的海水其时静卧在睡乡,

晶莹的细流腾起波漩涛声呢喃,

巴亚海湾的石岛就在近旁,

睡梦里曾见那古代的殿塔

在波浪耀眼的光影中摇晃,

全都长满了黛色的苔藓与香花

芳菲馥郁,一想起就意荡神迷!

你哟,大西洋沧海横流就只为你让驾

便将自己劈成凹谷,而在海底

海花与带泥的灌木尚还挂着

大洋无汁无液的叶丛,一闻知

你的呼号刹那间失色大惊

便颤抖着自己掠走槁叶:哦,听!

第四节

但愿,但愿我是残叶一片与你相随:

但愿,但愿我是捷云一朵与你同飞:

愿只愿是浪头翻滚假你的神威,

原有你的伟力气吞山河,只是

稍逊与你,哦,不羁的精灵!

惟愿英姿勃发重振少年意气

与你信步同游那昊昊天庭,

那时,那时即如你神速如此

要抛下你也未必是如幻的梦境;

又何至这般悲哀,这样苦苦地求你。

哦,飏起我,像波涛、残叶和乱云!

我倒在人生的荆棘之上,血流不止!

岁月的重负铐住而压弯的那人

实在像你:疏放、狂傲而飞灵!

第五节

让我临风长啸即便如林莽为琴:

何妨我枝叶纷披像败叶凋零!

你磅礴的和声汇成涛声滚滚

将从我与林莽摄走深永的秋韵,

甜美而又伤悲。愿你,狂荡的精灵,

合为我的灵魂!愿你就是我这个人!

吹吧,将我未遂的心愿吹遍乾坤

就像你卷走枯叶催促新的生命!

请放歌长吟,借这诗文法力无垠,

将我的心声撒遍那芸芸众生,

如从为灭的炉膛扬起点点火星!

对昏睡的大地愿用我的双唇

奏响一位先知预言者的号角!

哦,寒冬已到,春风还用久等?

英文原版

Ode to the West Wind I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O thou,

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

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h hear! II

Thou on whose stream, mid the steep sky\'s commotion,

Loose clouds like earth\'s decaying leaves are shed,

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

Angels of rain and lightning: there are spread

On the blue surface of thine aery surge,

Like the bright hair uplifted from the head

Of some fierce Maenad, even from the dim verge

Of the horizon to the zenith\'s height,

The locks of the approaching storm.Thou dirge

Of the dying year, to which this closing night

Will be the dome of a vast sepulchre,

Vaulted with all thy congregated might Of vapours, from whose solid atmosphere

Black rain, and fire, and hail will burst: oh hear! III

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

Lull\'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Beside a pumice isle in Baiae\'s bay,

And saw in sleep old palaces and towers

Quivering within the wave\'s intenser day,

All overgrown with azure mo and flowers

So sweet, the sense faints picturing them! Thou

For whose path the Atlantic\'s level powers

Cleave themselves into chasms, while far below

The sea-blooms and the oozy woods which wear

The saple foliage of the ocean, know

Thy voice, and suddenly grow gray with fear,

And tremble and despoil themselves: oh hear! IV

If I were a dead leaf thou mightest bear;

If I were a swift cloud to fly with thee;

A wave to pant beneath thy power, and share

The impulse of thy strength, only le free

Than thou, O uncontrollable! If even

I were as in my boyhood, and could be

The comrade of thy wanderings over Heaven,

As then, when to outstrip thy skiey speed

Scarce seem\'d a vision; I would ne\'er have striven

As thus with thee in prayer in my sore need.

Oh, lift me as a wave, a leaf, a cloud!

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 I bleed!

A heavy weight of hours has chain\'d and bow\'d

One too like thee: tamele, and swift, and proud. V

Make me thy lyre, even as the forest is:

What if my leaves are falling like its own!

The tumult of thy mighty harmonies

Will take from both a deep, autumnal tone,

Sweet though in sadne.Be thou, Spirit fierce,

My spirit! Be thou me, impetuous one!

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

And, 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

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d hearth

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d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推荐第8篇:自由颂读后感

自由颂读后感

这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由颂》不仅仅是普希金的传世名篇,文学史上的佳作,它也深深的影响到了我们的诗人的人生命运。走入工作岗位的普希金,更进一步接触了社会现实,关注着自己那个被专制体制掌控的祖国的命运,他开始将笔端从以往的爱情,友谊,生活领域转向时代的主题脉搏。他接受了法国大革命的进步思想,认为俄罗斯应该打破农奴制度的枷锁,走上法制国家的道路,他赞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无论是沙皇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他的权力来自法理而不是天。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自由颂》,仿佛是一声晴天的霹雳,集权体制的最高层--沙皇感到惶恐和震惊,这首诗被禁止,或者用我们熟悉的词--封杀,我们的诗人也被流放。所有的集权体制有着共同的特点,禁锢思想以麻痹人民,对于意识到问题的知识分子所发出的呐喊,进行可耻的迫害,防治民众觉醒。 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自由颂》最初就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流传开来,成为了劈向沙皇专制体制的第一声惊雷。

自 由 颂 [俄]普希金 1817 去吧,从我的眼前滚开, 柔弱的西色拉岛的皇后! 你在哪里?对帝王的惊雷, 啊,你骄傲的自由底歌手? 来吧,把我的桂冠扯去, 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 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

(诗歌的第一节就充满了一种战斗性,西色拉岛上的皇后指的是爱神维纳斯,传说她住在那个岛上,放弃温情的脸孔,呼唤着劈向沙皇的惊雷,作为一个工作在沙俄外交部的工作人员,能有勇气向这个专制体制发出这样的呐喊,需要的是勇气。诗歌的第一节直接比达了主题--歌颂自由,谴责专制政体的罪恶。)

请给我指出那个辉煌的 高卢人的高贵的足迹, 你使他唱出勇敢的赞歌, 面对光荣的苦难而不惧。 战栗吧!世间的专制暴君, 无常的命运暂时的宠幸! 而你们,匍匐着的奴隶, 听啊,振奋起来,觉醒!

(第二节中提到的高卢人研究者认为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法国革命诗人雷勃伦,有人认为是法国大革命中牺牲的诗人安德烈-谢尼耶,还有人认为是法国国歌《马赛曲》的作者日-德-李尔。但无论是谁,从小接受法国文学熏陶的普希金,后来又接受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成果,法国文化对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第二节,他呼唤那些悲惨的社会底层的奴隶们觉醒起来。从欺骗中觉醒,普希金也是这样,沙皇政府成立皇村学校为的是培养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帮凶,但却在它的体内启蒙了这些知识精英,最终他们要做的是这个专制体制的掘墓人.)

唉,无论我向哪里望去—— 到处都是皮鞭,到处都是锁链, 对于法理的致命的侮辱, 奴隶软弱的泪水汪洋; 到处都是不义的权力 在偏见的浓密的幽暗中 登了位——靠奴役的天才, 和对光荣的害人的热情。

(“到处都是皮鞭,到处都是锁链”一个知识分子,无论身处何时都能感受时代的痛苦,在这皮鞭和锁链之下是哀怨痛苦的人民,法理被专制最无耻的玩弄,强暴,而造成这一切罪恶的核心就是那个有着“光荣害人热情的人”,普希金在诗歌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社会问题之所在,并且能有勇气将他揭穿,好像中国的海瑞直接骂到嘉靖皇帝,因为这个核心模式不变其他一切也都不会变。)

要想看到帝王的头上

没有人民的痛苦压积, 那只有当神圣的自由 和强大的法理结合在一起; 只有当法理以坚强的盾 保护一切人,它的利剑 被忠实的公民的手紧握, 挥过平等的头上,毫无情面。 只有当正义的手把罪恶 从它的高位向下挥击, 这只手啊,它不肯为了贪婪 或者畏惧,而稍稍姑息。 当权者啊!是法理,不是上天 给了你们冠冕和皇位, 你们虽然高居于人民之上, 但该受永恒的法理支配。

(诗人不是单纯的控诉这个罪恶的体制,而是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自由与法理的结合,这才是保证公民权利的必由之路。)

啊,不幸,那是民族的不幸, 若是让法理不慎地瞌睡; 若是无论人民或帝王 能把法理玩弄于股掌内! 关于这,我要请你作证, 哦,显赫的过错的殉难者, 在不久以前的风暴里, 你帝王的头为祖先而跌落。

(这一节,诗人举出了历史的例证,那个殉难者指的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他承担了他的祖先,波旁王朝各位先王的过错,这也是给当时在位的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告诫,前车之鉴,但是握有暴力机器的专制统治者是很难理解到这一点的,维护专制也就是维护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后世的历史还在重演这样的故事,奇奥塞斯库式的历史剧如同现代版本的复制)

在无言的后代的见证下, 路易昂扬地升向死亡, 他把黜免了皇冠的头 垂放在背信底血腥刑台上; 法理沉默了——人们沉默了,

罪恶的斧头降落了......于是,这个恶徒的紫袍 覆在了带着枷锁的高卢人身上。

(那个新的穿上紫袍的人是复辟帝制的拿破仑,普希金赞赏法国大革命,但是并不是盲目的推崇,他发对法国大革命中的过激行为,也反对拿破仑的登机复辟,一切问题都应该在法理范围内解决。)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 专制的暴君和魔王! 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 你的覆灭,你子孙的死亡。

人人会在你的额上 读到人民的诅咒的印记, 你是世上对神的责备, 自然的耻辱,人间的瘟疫。

(历史和人民会最终完成对暴政的审判,有罪的人必有应得的下场)

当午夜的天空的星星 在幽暗的涅瓦河上闪烁, 而无忧的头被平和的梦 压得沉重,静静地睡着, 沉思的歌者却在凝视 一个暴君的荒芜的遗迹, 一个久已弃置的宫殿 在雾色里狰狞地安息。

(这里的宫殿指的是俄罗斯的米哈伊洛夫斯基宫,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代暴君保罗一世就是在这里被杀死,这是又一个举给沙皇的例子。)

他还听见,在可怕的宫墙后, 克里奥的令人心悸的宣判, 卡里古拉的临终的一刻 在他眼前清晰地呈现。 他还看见:披着肩绶和勋章, 一群诡秘的刨子手走过去, 被酒和恶意灌得醉醺醺, 满脸是骄横,心里是恐惧。

(克里奥是古希腊神话中司掌历史和史诗的女神,普希金从小对《荷马史诗》就深有研读,所以在其作品中多出会用到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卡里古拉是古罗马著名的暴君,最终为自己的近臣所杀,关于他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丁度-巴拉斯的电影《暴帝卡里古拉》中有所了解。)

不忠的警卫沉默不语, 高悬的吊桥静静落下来, 在幽暗的夜里,两扇宫门 被收买的内奸悄悄打开......噢,可耻!我们时代的暴行! 像野兽,欢跃着土耳其士兵!......

不荣耀的一击降落了......戴王冠的恶徒死于非命。

(土耳其士兵,是因为当时的许多东方君主都以土耳其军队作为自己的近卫军,相当于中国皇家的御林军,这种近卫军在宫廷政变中历来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保罗一世就死于其中。)

接受这个教训吧,帝王们: 今天,无论是刑罚,是褒奖, 是血腥的囚牢,还是神坛, 全不能作你们真正的屏障;

请在法理可靠的荫蔽下 首先把你们的头低垂, 如是,人民的自由和安宁 才是皇座的永远的守卫。

(暴力机器可以用来维持对人民的镇压,但是只有自由之花才是永远的卫兵。) 普希金的这首《自由颂》保持了俄罗斯传统公民诗的色彩,同时融入了飘逸的浪漫风格,抒情叙事结合,语体庄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

推荐第9篇:橘颂读后感

《橘颂》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之一:“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著名学者、楚辞专家文怀沙先生对《橘颂》写下这样的译文:“在皇天之下,厚土之上,有一种美丽的树木生长着;那树上载负着能服习于我们水土的橘果。你,橘果,秉受这坚定的意志,繁生在绚丽的南国。根深蒂固,那不容易转变的素质,正表现出意志的不可消磨……青赤的颜色,洁白的内在,正暗示我们对人处事应该如何去做。你具有多种多样的美好的风姿,简直找不到任何小疵,多么完美!

《橘颂》实际上述说了一个爱国主义者对自己故土深沉的爱。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物来表现的,他缘物寄情,用美人、芳草比喻君子,把恶草、丑草比作小人。因此,他总带着花环,歌颂花,歌颂生命。他不愿让花凋零。全诗正是寄托了这样的情感,通过对橘树的歌颂,说明自己的坚贞,洋溢着诗人热爱祖国的一片精诚。《橘颂》是对一个坚贞美丽性格的肯定,是对一个坚贞美丽灵魂的歌颂。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能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怀沙先生毕生研究屈原,“骚音铮铮”,为了美好的理想和信念,一生经历了巨大的磨难,但爱国之却心始终不变。这正是我们为之讴歌的屈原精神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古老的华夏再度腾飞,而蕴含在历史深处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汲取的伟力之源。今天,我们重读《橘颂》,旨在从古老的诗篇中获得新的启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铸民族之魂。(涂玫)

推荐第10篇:西风的话

《西风的话》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的对比,了解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作用,感受秋天的不同色彩。

2、引导学生用自然舒展、抒情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启发教育青少年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3、培养学生的聆听音乐,观察乐谱,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音乐要素对音乐的表现作用。

2、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教具准备:钢琴 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音乐及秋景营造秋的氛围,创设意境)

提问导入: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秋天的殿堂!你熟悉正在播放歌曲吗?知道它的名字吗?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季)歌曲中提到哪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呢?(冬麦、田野„„)它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喜悦的 热闹的)其实,秋天不光是收获喜悦的,秋天也是多情的,一起来欣赏一下歌曲《西风的话》。

二、赏“风

1、听录音范唱 提问:西风的话语是热情欢快的还是柔美抒情的呢?它表现了怎样的速度、力度?

2、再次欣赏,体会歌曲结构

师:根据歌曲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等的明显对比来划分歌曲乐段,有的是一段体,有的是二段体,还有的是三段体,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西风的话》,感觉一下,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 3、划分乐句 师:师演唱歌曲,生感觉一下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的呢?

三、唱“风” 美“风”

1、按节奏唱旋律

(1)观察四个乐句的节奏特点。

(2)找出组成歌曲旋律的音符,组成音阶边做苛达伊手势唱唱。 (3)视唱歌曲旋律,找出含有音阶上、下行的小节。 (4)边划旋律线边唱旋律。

2、唱歌词

(1)用“u”模唱旋律,师纠正发声方法。

(2)体会旋律高低与演唱力度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3)按力度记号轻声唱歌词。

一遍师伴奏生轻声唱(纠正连线的唱法) 二遍提示换气。 三遍随伴奏唱,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最后一句的唱法。 四遍随师伴奏完整演唱。

(4)情感教育:年年岁岁,多情的西风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看到了孩子们的

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最后这渐慢渐弱的处理寄托了西风对我们的期望,似乎在提醒我们什么?(时光过得真快,请大家要珍惜时间)

3、声音对比

如果我们采用稍快的速度,较强的力度,明亮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唱试试引导学生去体会速度 力度对歌曲情绪的影响)歌曲情绪全变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把歌曲唱的有声有色,就得注意歌曲的什么?(速度、力度、旋律的起伏、演唱的音色)

四、作者介绍

这首好听的歌曲是谁带给我们的呢?(多媒体播放作者简介)《西风的话》是音乐家黄自创作的一首短歌。黄自是我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他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九·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

五、拓展

黄自老师通过歌曲来表现了深秋深邃悠远,余味无穷甚至带点淡淡忧伤的意境。还有很多艺术家也在通过自己不同的形式演绎着秋天。你准备如何表现你心中的秋天呢? 小结

秋天早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在贪婪品位秋天收获喜悦,多情醉人的同时,别忘了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认为精彩的一面,老师期待着下节课见到你的作品,好吗?同学们,再见!

第11篇:西风胡杨

9.西风胡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西风胡杨的特点。领会作者仔细观察、运用对比、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按照“总分”顺序描述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对西风胡杨有更形象的认识。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胡杨的美丽与伟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育学生要增强环保意识。感受西风胡杨的伟大品格,领会作者对西风胡杨精神的喜爱与赞美。 教学重点

了解西风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深的爱。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教学关键

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加深对难句的理解,形象感知胡杨的精神。 教学准备

插图、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在茫茫的大沙漠,有一种古老的树种,已经顽强地生存了一亿三千万年,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那就是胡杨,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西风胡杨》一课。(板书:光荣历史:沙漠里最古老的树种)

(一)、复习引入: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生回答特点,板书:可歌可泣的性格:最坚韧 最无私 最悲壮)

(二)、课文是怎样体现胡杨的这些特点的?你知道这种写作方法叫什么吗?(总——分)

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定两个小组朗读

5、6自然段。

2、自主学习这个段落,出示学习提纲。(幻灯片8)

3、讨论交流。

4、反馈

A、你知道在西域这些地方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吗?它原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幻灯片

9、10)

B、你知道胡杨哭泣的原因是什么吗?(出示幻灯片11)你从胡杨的哭泣中体会到了什么?

C、“奋勇杀敌”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D、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胡杨的什么精神?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学生朗读出示的句子。

2、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3、理解句子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A、“孑然凄立”是什么意思?

B、“祈求”是什么意思?我祈求什么? C、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D、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句话。

4、“战士”指谁?为什么叫它们战士?

5、“伤者”又指谁?我的心情怎样?

6、“我”坚信什么?请用笔划下来。你从划线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7、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许许多多的人走进了沙漠,开始治理沙漠。我们相信,胡杨的明天会更好。(出示幻灯片13) 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次走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时,我们将会听见无数声音在高喊:“我们是胡杨!我们是快乐的胡杨!”(出示幻灯片14)

三、总结与拓展

1、胡杨美吗?

2、胡杨具有哪些精神?胡杨的什么精神最令你感动?

3、胡杨的美,无与伦比;胡杨的精神,感天动地;胡杨的品格,顽强坚韧。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在大家的心中播下胡杨的种子,让我们和胡杨一起守卫着祖国的土地,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丽。有一首歌,是老师的最爱,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播放歌曲《金色的胡杨》)

4、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对胡杨的敬佩之情一定油然而生,因为他们不仅是一种顽强古老的树种,他们还代表了一种可贵的品格;而且,我们感动的同时,也一定会十分关注胡杨的命运,如果你是“上游的人们”,你会怎么做呢?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西风胡杨

光荣历史:沙漠里最古老的树种 可歌可泣的性格:最坚韧

最无私

最悲壮 难以抹去的伤痛:河水在骤减

胡杨在流泪 发自肺腑的呼声:祈求上苍带来雨水

祈求胡杨再坚持一会儿

祈求人们关注环境

第12篇: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厚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学情分析:

首先,五年级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学习方法;其次,学生已经养成了“批注式阅读”的学习习惯,能够圈点批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另外,学生具备了读写结合的能力,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感想付诸笔端。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丰富的图片资源、开放式的网络资源、形式多样的批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进而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归纳课文的写作方法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3、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记住本课生字新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特点。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教学资源: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像引入,初读感知

人生的历程,其意义不只是生命的流逝,更在于要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前不久,老师看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散文,是写一种生长在沙漠中的生命。(出示胡杨图片),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就是潘岳笔下的《西风胡杨》。今天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相信同学们阅读之后对你的人生更添一份审视!。(出示视频)

1、同学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读一下课文?请大家打开“美文共赏”栏目里的《西风胡杨》课文(节选),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思考: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

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指名回答:可以用文中的几个词或几句话来概括。(坚忍、无私,包容,悲壮等)

3、教师小结: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和句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一段激昂的音乐中欣赏胡杨在荒凉的戈壁上以各种姿势挺立的图片,使学生对胡杨有了一些整体的感知,轻松的课前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读共赏,精读延伸

1、身处茫茫大漠的胡杨在作者笔下是那样的坚忍、无私、包容和悲壮。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地写出了胡杨的这些性格特点?请同学们找出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

2、你能就文中的这句话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或问题吗?指名交流,共同赏析。

3、对于这样的一种树,你有着什么样的感受?(喜爱、尊敬、折服、惋惜……)

4、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胡杨吗?请同学们自主选择阅读“美文共赏”栏目中的资料,四分钟后向大家汇报你的学习收获。(有随感——“胡杨撼无声”、胡杨兄妹、胡杨生物特性、胡杨林的消退、又见胡杨、胡杨凯歌)

5、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口头叙述或在网站的留言板里直接留言均可。)

6、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多好呀!中华大地上,……撑起整个江河大川。(指名一学生读。)

7、学到这儿,同学们还觉得作者潘岳仅仅是在写胡杨这种树吗?在中华大地上,有没有像胡杨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人呢?请大家阅读“走近人物”里的资料。(任长霞、徐本禹、袁隆平、中国女排、白礼芳)

8、学生浏览“走近人物”的资料。

9、交流汇报:你发现这些人和胡杨有何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课文1——4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有关词语以及有关句子,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感悟和想象,体会胡杨之最,体会作者对胡杨的喜爱和赞美,还用身边的人和胡杨作对比,学习了这部分内容的写法,为学生今后的作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移情,感情升华

1、教师范读:此时,看到这一大片枯杨(出示图片),我除了感动、悲伤之外,更多的是敬重!文中最后部分的一段文字最能表达老师此刻的心情。“我站在这孑然……,我是胡杨。”(引导学生齐读)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

(1)、我祈求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我坚信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激励)。

2、教师谈话:读着这段文字,让我又想起了司马迁、李时珍、哥白尼、居里夫人等等!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这是老师自己的阅读感受。

3、自由朗读: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最打动你的一段文字或几句话,选择合适的图片和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悟。(深情地读、憧憬地读、凄怆地读、激昂地读、轻柔地读、你还想怎么读?

4、学生范读:教师请学生推荐几名的学生到前面示范朗读(配图、配乐),并引导学生评价。(学生对朗读设计缘由的阐述很重要,通过叙述加深对自己全文的理解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5、教师板书:谁能猜透其中的意蕴?一开始学生的回答很一般,如十字架、一滴水,一滴泪,继而我再启发思考,就有学生回答:胡杨的死而不朽的气节,地球的最后一滴水、胡杨的伤心泪、胡杨的无奈的泪、上苍的泪、我的泪,也有一个同学说那不是泪,而是血,胡杨为人类奉献的最后一滴血!同学们的发言多精彩呀……)

(设计意图:“品词句——谈感受——指导朗读”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情感,感受胡杨的生存环境,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还指导写作方法。)

(四)全课小结

是呀,这就是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追求的一种人生吗?一花一草,一叶一菩提,胡杨留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我们对胡杨坚韧、无私、悲壮的品格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它们不仅是一种顽强古老的树种,它们还代表了一种可贵的品格,可是,作者为什么而担心?胡杨的的命运将会有怎样的遭遇呢?如果你是“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美,让学生读中自主感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第13篇:西风的话

《西风的话》音乐教案

师:同学们好!见到大家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导入: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一起来看大屏幕 (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同时配上美丽的画面) 师:以前听过这首歌曲吗?

师:对,是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那么画面中播放的是哪个季节的画面? 生:秋天!

师:秋天到来了,同学们对秋天都有哪些感受呢? 生?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天气变凉了……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秋天 (播放《西风的话》伴奏音乐,同时配上秋天美丽的景色) 师:秋天这么美好,大家想不想赞美一下? 生:想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秋天,可以是诗歌,可以是舞蹈,也可以唱歌,也可以画画(给一点时间开始准备)

(播放《西风的话》背景音乐,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创编)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一组同学……二组…… (挑三组同学上来展示,同时给予掌声奖励)

师:经过同学们的赞美,秋天变得更加美好了,那么金色的秋天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呢? 师:是西风!当夏天的南风飘然离我们而去的时候,阵阵西风,就带来了秋天的信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西风在跟我们说什么话—— (播放《西风的话》歌曲 学生欣赏)

师:听完歌曲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 生:抒情、舒展……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么西风在说什么话? 生:去年我回去,你们刚穿新棉袄…… (歌词打在大屏幕上,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感情,响亮地朗诵一下歌词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

师:下面老师来演唱这首歌曲,同学们仔细地听听,看看旋律和速度有哪什么特点? (师自弹自唱,学生听)

师:歌曲是什么样的速度?生:缓慢!师:旋律?生:很平缓

师:这首歌曲一共有四句,四句的节奏都一样,谁能上来把它写下来呢? (找一位同学上黑板写) × × ×× ×× × × × × ××× 0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唱一下歌曲的曲谱部分,老师唱一句,同学们唱一句 (老师弹琴教唱两遍歌谱) 师:歌谱共四句,非常简单,下面老师着弹琴,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琴声,试着小声地用lu 来演唱歌曲。 (两遍用LU演唱:第一遍老师和同学一起唱,第二遍学生自己唱) 师:非常好,不用老师教唱,大家能不能自己把歌词添上演唱 生:能

师:老师弹琴,同学们唱歌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音准正确,声音响亮,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屏幕上显示歌曲的曲谱及歌词,)这首歌曲中有两个力度记号,(MP、P)谁知道是什么意思,请举手? (找单个学生起来说,学生说完,老师再在黑板上把P、MP、PP分别讲解一下)

师:好,你看歌曲的第一句有什么记号啊,对“中弱”,这就要求我们第一句声音最小,第二句是“弱”,比第一句稍微大一点,到第三句的时候就可以用正常的声音来演唱了,大家再看结束部分,是不是有个渐慢啊? 生:对!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歌曲的强弱及速度处理,来完整地演唱一下歌曲 (如果哪个环节唱得不好,老师提出要求再来练习一下)

师:大家唱得非常好,老师忍不住也想来唱一下,这样吧,我们接龙演唱,我唱第一句,大家来节接第二句,

师:我们配合得真是太好了,来,全体起立!下面我们以对话的形式来模仿西风演唱歌曲:这来两排是一组,这两排是一组,唱的时候要对看,同时要招手,明白吗?老师弹琴 (老师弹琴,学生演唱

师:请坐,大家演唱得太精彩了,我们自己给自己响亮的掌声(老师鼓掌)

师:同学们,西风的话这首歌曲虽然简单,但是非常抒情柔美,富有诗意,那么通过演唱这首歌曲,你都有哪些感受呢?好,大家讨论一下 (给学生一点时间讨论)

生:秋天很美好,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非常感动。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热爱,带着对时间的眷恋一起进行诗朗诵《秋》 (打开大屏幕:) 师:《秋》预备起!

小结:大家的朗诵非常精彩!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在人生的秋天里,硕果累累,多姿多彩!下课!

第14篇:西风胡杨

S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

《西风胡杨》说课稿

自贡汇东实验学校 丁雪莲

一篇《西风胡杨》让人震撼、让人动容。我今天要给各位介绍的就是S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西风胡杨》。 教材分析:

(一)、内容:

它是一篇感物言志的散文,作者以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以及赞美,表达了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二)、教材位置和编排意图:

《西风胡杨》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题材,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更要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更有保护它的责仸。

(三)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大纲、教材内容及学情等方面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方面: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四)、教学重难点:

钻研教材后结合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重难点:

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深情赞美,是本课的重点;

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是本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对一些含义深刻的课文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不能入情入境,理解还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所以我们需要借助想象和重点词语的挖掘让学生充分领会文章的情感。

因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促讲,读中悟情法。

学法: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合作交流法和抓关键词、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学前准备:

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课前推荐孩子们阅读《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沙原隐患》两篇文章,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查阅资料了解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的知识,了解胡杨的生存环境。

教学程序:

我将本课时划分为四个环节:

(一)、赏胡杨形之美——直观感知,揭示课题(5分钟) (二)、品胡杨神之韵——探究文本,品味语言(16分钟) (三)、殇胡杨情之悲——感悟真情,突出环保(13分钟) (四)、赞胡杨志之坚——回归课题,升华情感。(6分钟) 主要环节:

一、赏胡杨形之美——直观感知,揭示课题(学习第1自然段)

上课伊始,伴随着苍凉悲壮的音乐,我和孩子们一起回顾胡杨的形象(课件展示),并深情描述:“有一种树,它只生在沙漠,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它就是胡杨。”孩子们在欣赏了胡杨的外形之美后,我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理念:这个环节我根据直观性原则,用语言和图片直观呈现胡杨之美,奠定情感基调。】

二、品胡杨神之韵——探究文本,品味语言 (学习第2——4自然段)

1、抓住整体,了解特点。

进入新课后,我启发学生:胡杨的美仅仅是因为它挺拔的身姿和亮丽的色彩吗?让我们走进胡杨的内心世界。文中哪些词语概括出了胡杨的品格?孩子们快速阅读课文2—4自然段后,概括出胡杨“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特点,我则板书出胡杨的三个特点(板书:坚韧、无私、悲壮)。

2、品读美文,自主感悟。

了解了胡杨的主要特点,我提出:“胡杨的哪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孩子们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自由读,反复读,边读边品味,边读边勾画,在读中反 2

复揣摩它们的意思。

【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交流点拨,领略精神。

在充分品读了课文的2—4自然段后,我让孩子们交流阅读感受,说说自己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胡杨的这一特点。我则对体现胡杨特点的几个重点句作如下点拨:

①点拨“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可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而将这催肝裂肺的风沙留给了自己。”这两句,我让孩子们抓住 “挡在”、“不在乎”,三个“让给了”,一个“留给了”体会出作者用拟人、比较的手法写出了胡杨的无私。让孩子们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说出来,我再用引读的方式引领孩子们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读出来。

②点拨“它们生前为保卫……”一句。在孩子们理解了“生前”、“战斗”、“死后”、“仍坚定地挺立”几个关键词的意思后,我问孩子们:胡杨“生前”是为了什么而“战斗”?为什么“死后仍坚定地挺立着”?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问让孩子们联系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为了身后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而与肆虐的风沙、恶劣的环境进行着战斗;领会到胡杨为了保护地球,保卫人类而耗尽生命最后一滴血的悲壮。

【理念:本环节在把握了胡杨特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胡杨精神进行品味,然后在交流中点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殇胡杨情之悲——感悟真情,突出环保(学习5——7自然段)

1、追忆胡杨林的过去。

我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学习第5自然段,了解胡杨曾孕育了西域的文明以及后来水和文明一同消失的原因,从而过渡到“感叹胡杨的苦难”。

2、感叹胡杨的苦难。

细细品读课文5—7自然段后,孩子们的表情可能变得严肃,有的凝重,有的愤怒,有的悲哀……这时,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品出了什么味道?孩子们也许会说:从“两千年前胡杨繁盛,孕育出西域文明……”品味出甜甜的味道;从“胡杨也有哭的时候……”品出咸咸的味道;从“它们想求人类……”这一句品出酸酸的味道;从“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这句话品出辣辣的 3

味道;从“我怕……我担心……”这一句品出苦苦的味道……整个过程,我在一旁静静地倾听,放手让孩子们说出不同的感受,再引导孩子们读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环节我根据语文学科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这一理念来设计。】

3、理解作者的祈求。

点拨句子:(课件展示)“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哪怕就三天。”点拨这个句子时,我抓住三个“祈求”,(板书:祈求)让学生结合相关阅读进行讨论:为什么作者要反复“祈求”?这三个“祈求”背后又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呢?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们继续祈求,我们还会祈求些什么呢?孩子们可能会祈求上游的人们不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祈求人们把上苍赐给胡杨的一点点水留下;祈求人们不要忘记曾经用生命呵护过他们祖祖辈辈的胡杨……这样激起了学生对胡杨的同情,唤起对环保的关注,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再通过“抽生读—评价—齐读—引读”等多种方式读出这种情感。

【理念:这个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突破了文章的难点,渗透了德育,紧扣环保主题。】

四、赞胡杨志之坚——回归课题,升华情感(学习第8自然段)

1、回归课题。

这时我带着孩子们解决第一课时提出的疑问:课文为何要以“西风胡杨”为题?(用红色凸显“西风”)孩子们很容易联系课文内容,抓住“烈烈西风”、“摧肝裂胆”等重点词语,体会出胡杨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为人类作贡献。

2、升华情感。

最后,为了把孩子们的情感推向高潮,我设计了这样推波助澜的引读方式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课件展示)

我深情引读: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炎炎烈日下(漫漫黄沙中、清冷月色下、烈烈西风中),有无数的声音回答: (生读)我们是胡杨! 随着学生的不断加入,气势逐步浩大,情绪更加激昂,最后全班加入其中,把整节课推向最高潮。从而体会到胡杨生命的坚强,体会到胡杨铮铮的傲骨,体 4

会到作者对胡杨由衷的赞美。

【理念:本环节我依据课标中对朗读的要求,让学生的情感在激昂的诵读中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在学习“品胡杨神之韵”时,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板书了“坚韧”、“无私”、“悲壮”的特点,学习“殇胡杨情之悲”时,我板书了三个“祈求”,回归课题时用红色突显“西风”。最后,我用一棵胡杨树的简笔画将课题和特点串连起来,三颗雨滴寓意“上天的泪、胡杨的泪以及人类怜悯的泪”。此设计直观形象,紧扣课文的重难点,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教学评价:

本课时的四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学中重视情境的创设和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读为主,自主感悟。教法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以读促讲,自主学习”的理念。同时重视课前资料搜集和阅读铺垫,帮助理解胡杨精神,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15篇: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教学实录)

感受到人类对环境无止境的破坏,而与胡杨的无私的相比,人类是多么的自私等。我不知是自己启发不当,还是学生启而不发。

西风胡杨 【教材分析】 《西风胡杨》是s 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感物吟志的散文。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题材,共选编了五篇课文,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更要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更有保护它的责任。本篇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坚韧、无私、悲壮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厚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联系上下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让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理解词语、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所要揭示的道理、表达的感情。并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胡杨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运用本课15 个一类字,认读10 个二类字,读准 “坚韧、炙热、摧肝裂胆、不朽、身躯、拓荒、蒸熬、骤减、围垦、祈求、无私、悲壮、怜悯、饱食终日”等生词,理解生词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第

2、

3、4 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

3.联系关键词语“坚韧”、“无私”、“悲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4.学习课文介绍胡杨特点的表达方法。

5.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以及环保事业的关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2 在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领、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质疑解惑能力、理解感悟能力,并将各种学习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体会作者对胡杨热爱、赞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及建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深情。

2.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环保事业的关注。

【教学准备】

1.搜集胡杨的图片制成教学课件。

2.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胡杨的有关资料,并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课前检测。【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现在,老师将第 1 自然段读一遍(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边听边想,你了解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生1:胡杨是最古老的树种。

生2: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有全世界最大的胡杨林。

师:从“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

十、三千八百平方千米„„”中,你可以了解到什么?

生:我了解到了沙漠的辽阔。

生:我了解到了胡杨林的广袤。 师:同学们,一起将最后一句话读一下。

生:(齐读) 师:一边是世界第二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胡杨林,二者相互映衬,更加凸显出胡杨林的„„

生:胡杨林的生命力顽强。

师:是啊,由这里我们知道了胡杨的古老与胡杨林的广袤。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

2、

3、4 自然段。

生:(默读)

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7 生:我了解到胡杨有三个特点: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

师:同学们是从哪里看出了“胡杨,是最坚韧的树。”呢?(出示课件)

生 1:“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说明胡杨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

师:说的很好,胡杨就是在沙漠的恶劣环境中成长的,这更加显现出了它的什么?

生1:生命力顽强。

师:你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生2:“他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师:棒极了!(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一起将这句话读一下,一起感知胡杨的无私。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读出了胡杨无私的精神。我们是不是要向它学习这种高尚的品质呢?

生(齐):是

师:你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呢?

生3:“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战斗到最后一刻、坚定地挺立着”。写出了胡杨的悲壮、无畏、坚定。

师:是啊,就是这里(出示课件)。

作者把胡杨比作英勇无畏的战士,生前他们战风沙、抗炙热、斗严寒,为阻挡沙漠撑起一面屏障,死后依然坚定地挺立着。

师:请同学们再将这3 个自然段快速的读一遍,看一下这3 段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快速阅读)

师:有发现的同学吗?请举手回答。 8

生1:老师,我发现,

2、

3、4 段写法相同。

师:你可真厉害,能走出课文,思考作者如何表达,你说说,怎么“相同”?

生1:这几段的开头,作者就说出胡杨的特点。

师:这叫什么?

生1:总写。 生2:总起句。

师:(指着生1)后面呢?

生:后面就具体写出它的特点!

师:你可真会读书,用心读书,用心发现!(面向全班同学)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齐)先总后分。

师:对!也叫“先概括后具体。”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胡杨是怎样的树?

生1:胡杨既耐炙热又耐严寒,不怕盐碱,不怕风沙,是坚韧的树。

生2:胡杨能阻挡风沙,保护环境,是无私的树。

生3:胡杨为保卫热土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是悲壮的树。

师:是啊!(出示课件)胡杨既耐炙热又耐严寒,不怕盐碱,不怕风沙,是生命力极强的树;胡杨能阻挡风沙,保护环境,是无私的树;胡杨为保卫热土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是悲壮的树。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是否想对胡杨说些什么呢?

生:胡杨你太棒了,我要向你学习这种坚韧、无私、悲壮的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学习。

师:说的棒极了!我们难道不应该对胡杨这种坚韧、无私、悲壮的品格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吗? 生:(齐)应该。

9 师:是啊!它们不仅是一种顽强古老的树种,更代表了一种可贵的品格。

五、课后作业

师:课下的时候,请同学们将本课的生字写会,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及背诵

2、

3、4 自然段中的一段。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生字的听写、段落的背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以及环保事业的关注。

【教学过程】

一、检查掌握,引入新课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现在,请同学们将练习本准备好,我们来听写一下本节课的生字。

生:(听写)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一下,将错误之处认真修改。

生:(小组检查、订正修改) 师:哪位同学来背诵一下第2 自然段?

生1:背诵 10

师:哪位同学来背诵一下第3 自然段?

生2:背诵

师:哪位同学来背诵一下第4 自然段?

生3:背诵

师:3 位同学的背诵都很棒,如果能将感情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关于胡杨的哪些知识?

生1:胡杨是生长在沙漠的最古老的树种,塔里木胡杨林是世界上第一大胡杨林。

生2:胡杨是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树。

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分析余下的部分,更深入地了解课文主旨。

二、关注胡杨,唤醒良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将第

5、6 自然段读一遍。(出示课件)

生:(齐读)

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有没有想问的呢?

生:有 师:谁来说一下?

生1:胡杨怎么会流泪,为谁流泪?

师:是啊,奇怪,树——怎么会流泪呢?又为谁流泪呢?

生2:胡杨为什么哭泣?

师:看来,大家对“胡杨的哭泣”来了兴趣。问题靠谁解决?要老师告诉你们吗?

生:我们要自己解决! 师:哦,要自力更生。说说怎么个解决法? 生1:读书。

11 生2:问问作者

生3:问问胡杨。

师:好,咱们赶紧读书,问问作者,问问胡杨。

生:(阅读,找答案)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1:因为胡杨想起了过去,所以胡杨哭泣。

师:是想起了过去的伤心事,哭了?

生1:是过去的美好,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

师:你不仅说的好,从你的读中,我们也听出了过去的美好。

生1:(接着读)但是,拓荒与征战,是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

师:你来小结一下,胡杨为什么哭泣?

生1:想着过去的美好,看到今天的悲惨,所以哭泣!

师:很好。还有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2:因为胡杨想祈求人类将水留下,所以它哭了。(读)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师:胡杨的“祈盼”,你也知道了,你真细心。

师:(深情朗读)“我看到塔里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我们分析一下:这里的“我”,会是谁呢?

生:是作者。

师:准确。但是,我更愿意把他当作“胡杨”,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因为“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所以„„

生:(齐)我哭了!

师:因为“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所以

生:(齐)我哭了!

师:所以,胡杨的哭泣,为自己的过去与现在!也为人类的 12 生1:人类的无知而哭泣!

生2:人类的自私而哭泣!

生3:只为自己眼前利益着想,不为环境考虑的种种做法而哭泣!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人类只见到眼前的利益,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人类该醒悟了,我们今后该怎么做,胡杨才不会哭泣?

生1:不再拦水造坝,不再围垦开发。

生2:节约用水,给胡杨留下生存的水!

生3:人类不用水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少用一点,留一点给胡杨。 师:棒极了,每位同学的发言都很精彩。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7 自然段,看看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出示课件)。 生:作者连用三个“祈求”到底在祈求什么?

师:就文中“祈求”二字,问作者,你是问内容。来,咱们一起读出来。

生1:(齐读)“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

师:(问生1)知道了吗?作者祈求什么?

生1:知道了,向上苍祈求降下雨水,向胡杨祈求坚持,向人类祈求关心、关注。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现在,咱们走出课本思考,作者祈求上苍,有用吗?请你想想沙漠残酷的生活环境;

生:(齐)没用!

师:作者祈求胡杨,有用吗?胡杨的命运可是被人类掌控;

生:(齐)没用!

师:所以,作者祈求人类,那么我们可以为胡杨做点什么呢?

生1:我们要节约用水。

生2:我们要关注胡杨的生存环境。

生3:关注胡杨的生存环境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13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关注胡杨就是关注我们自己。这世界,不仅是人类的,是生活在这世界的所有物种的世界,一句话,我们得增强什么?

生:(齐)环保意识。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生2:作者坚信的是什么?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

。 生:(齐读)

师:(问生2)你知道作者坚信的是什么了吗?

生2:坚信胡杨生命力的顽强,坚信胡杨精神永存。

师:回答的棒极了!

师:现在,请大家一块将第8 自然段读一遍(出示课件)。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1:这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生2:是什么句式?

生3: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师:哪位同学能解答这些问题呢?

生1:本段运用了设问的句式。

生2:篇末点题。

生3:作者再次赞美了胡杨的高尚品质。

师:每位同学的回答都很精彩。现在同学们是不是知道课题为什么叫“西风胡杨”了吧,“西风”代表的是什么呢?

生:“西风”是指胡杨恶劣的生活环境!

14 师:很好,回答的很正确。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师:通过这两个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对胡杨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它们代表了一种可贵的品格,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它们这些优秀的品质。 师:此外,感动之余,我们也应该关注胡杨的命运,如果你是“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呢?

生1:我会停止拦水造坝、围垦开发,留给胡杨一片良好的生存环境。

生2:我会节约用水,让胡杨有充足的水源。

生3:我会呼吁人们来看看沙漠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一起来关注胡杨,关注大自然的命运。

师:每位同学做的都很好,老师忠心的希望全人类都能对胡杨、对大自然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爱护。

四、课后作业

师:在课下的时候请同学们富有感情的再次去朗读课文,读出句子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写一篇有关胡杨的短文(诗歌亦可)。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第16篇: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西风胡杨的特点。

2.学习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使学生对西风胡杨有更形象的认识。

3.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教学重点】

体会西风胡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西风胡杨的精神内涵。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在茫茫的大漠中,当风沙袭来时,河流退却了,人群远去了,连那雄伟的城堡也被吞没了,然而,有这样一个绿色的小精灵,它用不屈的精神和沙漠抗争,与风暴舞动,这就是胡杨。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胡杨,感受它不死的生命,永存的精神。(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指名读课题。

二、初识胡杨,了解胡杨生存环境。

1.出示胡杨图片以及胡杨生存环境简介。

2.指名读一读。

3.出示:胡杨,秋天最美的树……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4.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三、深入学文,感悟胡杨品格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胡杨的哪些特点?

2.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胡杨的这些特点?(

2、

3、4自然段) 3.默读赞美胡杨之最的

2、

3、4自然段。

提示:想想每段写了什么?勾画出让你感动的一词一句,批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你是通过哪些词句感受到胡杨的特点的?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胡杨的坚韧。

(1)师生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坚韧?

(2)联系实际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教室大约高三米,胡杨的根茎大约7层楼高)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

(3)教师小结:尽管沙漠缺少泥土和水,但是胡杨不怕;尽管沙漠夏天炙热,冬天严寒,又有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和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但是胡杨不怕。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4)将自己当成最坚韧的胡杨,自豪地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

(二)出示: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而将这催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1)指名读文。

(2)讨论交流:为什么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3)胡杨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像屏障一样挡住了风沙,才有了身后我们这些城市的繁华、乡村的兴旺、有了山清水秀的美景,有了芸芸众生安然的生活,但芸芸众生并不知道胡杨,更不了解胡杨为我们做的一切,胡杨在乎吗?它仍然义无反顾地挡在风沙前面。它们将什么让给了别人?将什么留给了自己?

(4)多么无私的胡杨树啊,请你赞美一下胡杨。

(5)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三)出示: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1)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胡杨的悲壮?

(2)胡杨生前为谁而战,为了保护谁?死后仍坚定的挺立又是为了什么?

(3)教师引读: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所以胡杨——(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不管生前还是死后,胡杨面对的都是炙热和严寒,是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是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

(4)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是什么?(胡杨的精神)

(5)作者说胡杨是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树,从这样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作者对胡杨怎样的感情呢?(赞美)

(6)看着这衰败的胡杨林,是硝烟未尽的战场,这些倒而不朽的胡杨,是烈士的骸骨栩栩如生,学到这儿,胡杨在你的心目中还仅仅是一种树吗?在你的心中胡杨是什么?(英雄、男儿、母亲、战士……)

四、关注胡杨,唤醒良知

(一)深入对话,关注胡杨

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英雄的胡杨、这坚韧、无私、悲壮的战士却哭了,他们为什么流泪呢?

1.自主阅读

5、6自然段,找出答案。

2.胡杨为什么哭?

3.胡杨的眼泪我们看到了,作者看到了,可上游的人们没有看到,他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破坏沙漠的生态环境。(近30年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增加,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130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水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二)深入对话,关注胡杨

听到这一切,作者祈求什么?

1.生一齐接读“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作者到底着祈求什么?

3.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厉的胡杨林,我们继续祈求,祈求……

4.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作者无比心痛。他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然而我不会哭,我坚信——(生接读“胡杨还在……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5.思考:苍天的眼睛是什么?(良知、责任)

6.我祈求胡杨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相信胡杨能够坚持,“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生接读“我们是胡杨!”)指数名学生接读“我们是胡杨!”

四、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这就是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面对胡杨,我们感到了自身的狭隘与渺小,面对胡杨,我们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面对胡杨,有人唱歌赞美她,有人写诗赞美她,我们来读一首诗《壮士豪情》

零上四十度的炙热

你青翠挺拔

零下四十度的严寒

你铁骨铮铮

霜风击倒倔强的身躯

你挣扎着爬起

沙尘掩盖遒劲的四肢

你奋力撑出

虽断臂折腰

你依然顶天立地

……

你是大漠的壮士

面对胡杨,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抒写,集体交流。

让我们从心底留住胡杨,走近胡杨、做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吧!

第17篇:西风的话

《西风的话》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西风的话》 教材分析:

歌曲《西风的话》 是音乐家黄自创作的一首短歌。歌曲借“西风”之口,寥寥数语,简练而生动地描写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的镜头,颂扬少年儿童的美好心灵。全曲共八乐句,歌曲节奏平稳、对称,结构自由、前两乐句为句首相同平行乐句,节奏前紧后松,给人宽广之感;旋律流畅,跌宕起伏,变化有致,使歌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这首歌为大调式,一段体。由四个乐句组成。这四个乐句都采用了相同的节奏: X X

X X

X X| X|,但旋律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对比。旋律流畅,在上下流动的级进中插入音程大跳,变化有致,加之粒度记号运用细腻恰当,使歌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由于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西风”作为第一人称,唱起来倍感亲切。这首歌曲的情绪比较平和,没有强烈的感情起伏,因而尽管标记有>、

教学目标:

1、学唱《西风的话》,学习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歌唱秋色的美景。

2、通过学唱歌曲,欣赏《战台风》要珍惜大好时光,热爱大自然的景象、热爱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运用好力度记号、连音线来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运用力度的变化有表情地歌唱。 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进入风的世界,去感受风的美 ①你们听!(课件播放风的声音)特点

②请同学们用声音来模仿风?用动作模仿风,再按照节奏x- xx来模仿风的声音。

二、歌曲教学

1、练声:用“呜”来模仿风声。要求声音饱满,嘴巴圆着唱,力度记号

师:自然界的声音是没有经过音乐家雕琢的,处理的声源,而我们音乐课中的音乐是经过了作曲家提炼过的,接下来老师想跟你们一起,把自然界的风声带入音乐的殿堂,好吗? 师:用呜的声音唱低音的

5、

6、7,教师用钢琴带音高,融入渐强减弱记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秋天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诗人眼里到处是“落雁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般的美景。在这秋高气爽的时刻,让我们借助描绘秋天的音乐,去感受秋的热烈与喜庆,去领略秋的诗情与画意。当夏天南风飘然离去,阵阵西风带来了秋天的信息,西风对我们说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聆听西风的话。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自然界中风的歌曲,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西风的话》。

2、听录音范唱.(展示秋天风景课件)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思考:歌曲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秋天、平缓级进、较慢)

教师简单分析歌曲:这首歌为4/4拍,大调式,一段体。 由四个乐句组成,这四个乐句都采用了相同的节奏:但旋律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对比。旋律流畅,在上下流动的级进中插入音程大跳,变化有致,力度运用细腻恰当。使歌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3、同学们细心的听老师唱,想想:西风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西风告诉我们,它见证了一年四季的变化,要我们珍惜时光,热爱生活,要追求美好的未来

4、朗读歌词(1)由教师朗诵第一遍,学生讨论:通过歌词让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天?(2)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把歌词朗诵一遍。

5、演唱歌曲

(1)学生尝试小声的演唱歌曲 (要求:词曲结合准确无误。)(纠错)

(2)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走向,要求学生用“点”表示出来。结合歌词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讲解歌曲中力度、连音线、rit.渐强渐弱记号 (3)按照老师的手势进行有强弱变化的方式来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秋天、平缓级进、较慢)

3、同学们细心的听老师唱,想想:西风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西风告诉我们,它见证了一年四季的变化,要我们珍惜时光,热爱生活,要追求美好的未来

4、朗读歌词(1)由教师朗诵第一遍,学生讨论:通过歌词让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天?(2)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把歌词朗诵一遍。

5、演唱歌曲

(1)学生尝试小声的演唱歌曲 (要求:词曲结合准确无误。)(纠错)

(2)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走向,要求学生用“点”表示出来。结合歌词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讲解歌曲中力度、连音线、rit.渐强渐弱记号 (3)按照老师的手势进行有强弱变化的方式来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这是什么样的风?(急促的、猛烈地、后半部分舒展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呢?不过同学们要继续在歌曲旋律上、歌词连贯上下功夫。但是老师这节课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积极的表现、听到了同学们优美的歌声,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要去珍惜美好的时光,要去发现、热爱生活中的自然景象的美。就让我们在同学们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吧!

反思:通过这节公开课的试讲,离上好了一节课还有一段的距离。胡老师的课后讲评观点让我受益匪浅。音乐课程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也就是说,音乐课要以审美为核心。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充分认识到“音乐审美”的重要性,以感受西风带来的秋景的美为核心来听唱歌曲,并将它贯穿始终,达到熟悉乐曲的目的。在分析音乐作品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音乐要素来讲解,使整堂课将审美性与音乐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细微问题,我先讲解歌曲的强弱处理,再去探讨旋律走向,这样顺序颠倒,没有了实质的目的性。以后在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内容时,应思考其目的是什么,结合整体分析,局部解决。

第18篇:西风的话

《西风的话》教案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2.学习竖笛do、re、mi、fa四个音符指法,吹奏歌曲《快乐小舞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连贯、优美、自然、和协的声音合唱歌曲《西风的话》,并能较流畅地跟琴识读乐谱。能对指挥的手势、表情做出正确的反映。

2.了解作曲家黄自的简单生平及其音乐代表作品。

3.掌握竖笛do、re、mi、fa四个音符指法、气息平稳、音色柔和、没有杂音。能够大方的吹奏出《快乐小舞曲》。

教学重点:

唱好《西风的话》,能吹奏《快乐小舞曲》 教学难点:

二部合唱的统

一、和协、均衡;竖笛吹奏的气息控制。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八孔竖笛等

一、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秋天是充满诗意的季节,诗人眼中到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多媒体播放金色秋天的一组图片,背景音乐为伴奏音乐《西风的话》。

师:在这秋高气爽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欣赏秋的美景,聆听秋的歌声,感受秋的诗情与画意,走进《金色的秋天》。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与音乐为学生营造轻松、熟悉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引出课题,并为学唱歌曲做下铺垫。)

二、新歌教学

师:秋天的西风爷爷有话对我们说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西风的话》。

1、复听歌曲,理解歌词。(第二次聆听) 师:西风爷爷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

师:歌曲《西风的话》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家黄自谱曲、杰出音乐理论家廖辅叔作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抒情歌曲。歌曲借“西风”之口,寥寥数语,通过第一人称“我”(西风)与“你们”(小朋友)的对话,简练而生动的描写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表现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憧憬光明。

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人,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后任教于沪江大学和上海国立音专,培养了很多音乐人才。他创作的作品题材比较多样,代表作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对旋律、和声的民族风格进行了有意的探索。他还发表多篇音乐论著,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复听歌曲,感受情绪。(第三次聆听) 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 生:柔美、深情

师:作曲家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出“柔美深情”的呢?(引导学生从如速度、力度、旋律走向等音乐的基本要素来分析。)

4.再听教师的范唱歌曲。(第四次聆听)

师:下面,老师分别范唱高低声部,请你们感受一下老师的“柔美深情”咯,并请思考老师演唱力度有什么规律?

生:„„

师总结:上行渐强,下行减弱。

5.高低声部学生分别随琴用“hu”模唱旋律(模拟西风),并画出旋律线。6.根据旋律线,学生随老师的手势唱出旋律的起伏特点。 7.高声部小组合作学习填词演唱的同时低声部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歌词数遍。

8.低声部用各种形式巩固演唱。(如:学生“小老师”的带唱;与老师的轮唱;用学过的小乐器演奏旋律等。)

9.尝试合唱:

(1)老师(低声部)和高声部的几个代表合唱,其它同学聆听并谈听后感受。(引导他们从声音的统

一、声部的均衡、和协方面去欣赏合唱) (2)两声部合唱,教师指挥并录下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看懂指挥的手势、表情等。)

(3)学生听赏自己的录音,教师引导讨论分析好与不足的地方(与教材的录音作比较)。(注意提醒学生歌唱状态、声音位置与气息控制)

(4)再唱,再分析。(提示学生唱好“袄”“高”“蓬”“红”的归韵)反复几次,不断提高。

10.教师指挥,放音乐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新歌教学中先以问题驱动的听赏几遍,让音乐感觉无意识的潜入学生心中;二部合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尽量避免机械和填鸭式的学唱。)

三、学吹竖笛《快乐小舞曲》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竖笛的吹奏知识:口型、手型、按指方法、吹奏姿势、气息要求、六字箴言:孔按牢、轻轻吹等。

2.复习sol、la、si、do的指法:

(1)出示指法图,逐个吹奏八拍长音,强调轻轻吹。 (2)看指法图,快速的吹出老师柯达伊手势,吹4拍。 (3)集体吹奏《颂祖国》。 3.学习do、re、mi、fa的指法。 (1)长音吹奏练习,强调“六字箴言” 1=C 4/4 1| 2|3| 4| 3| 2| 1‖ (2)看老师柯达伊手势,吹2拍

(3)教师任意唱音,学生吹1拍,强调气息柔和。 4.吹奏乐曲《快乐小舞曲》

(1)出示曲谱,老师范奏。(也可叫能力强的学生单独演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旋律特点。

(2)教师总结并简介乐曲:

《快乐小舞曲》是一首节奏、音调都比较简单的儿童歌曲的旋律,具有舞曲的特点。旋律大多为同音进行,音域只有五度。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

一、三乐句完全相同,第

二、四乐句的旋律只有一音只差,

(3)学生跟钢琴伴奏划拍识谱乐谱。 (4)学生跟钢琴用“tu”音模唱旋律。

(5)学生跟老师的吹奏口唱乐曲,手按指法两次。

(6)学生跟老师的带奏,分乐句的吹奏两次。(用吐音奏法) (7)老师、学生的接龙吹奏。

(8)引导学生注意呼吸、演奏姿势、换气统一(0一拍休止处)等再跟钢琴齐奏一次。

(设计意图:从复习到新授、从长音到短音、从无声到有声、由易艰难层层深入。)

四、课堂小结:相约秋天

第19篇: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广东韶关实验小学 陈辉银 【教学目标】

1.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2、

3、4自然段中的一段。4.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作者以胡杨的生长环境开篇;颂赞了胡杨的精神品质;联系胡杨的过去和现状遭遇,警示人们关注环境问题,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感受品格

(一)借助媒体,了解胡杨生存环境。

1、欣赏图片(胡杨由盛转衰落,沙漠孤独守望的情景)师解说:在亚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有一片黄色的荒原——塔里木盆地。这是一个风沙主宰的世界。极度的干旱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地球上最荒凉的角落。胡杨却以自己的方式在这里演绎着生命的传奇。一个曾经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海边的树种,当烈日把沧海变成沙漠,当风让沙漠一天天长大,它仍然在沙丘间守望。在漫长的风和水的争夺过程中,当河流消失,当风沙湮没,当人类放弃家园,胡杨仍然执著地守候着生命最后的希望。这就是胡杨的生存环境,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介绍。

2、出示:“胡杨,秋天最美的树„„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3、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

(悠久历史——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关键词:一亿三千万年前

生长环境——主要在塔里木;关键词:主要、全世界百分之九十)

4、思考:“一边„„一边„„”句子内容说明什么?

(胡杨生长环境的恶劣,侧面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

(二)学习2-4段

1、自由朗读课文2-4段,想一想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把你想到的批注在书上。(坚韧、无私、悲壮)

2、方法指导:找每段话的中心句。

3、出示: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1)、指名读,思考:胡杨林不怕炙热和严寒的原因是什么?(根深达二十米)

(2)、零上四十度和零下四十度是什么样的滋味,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列数字,说明胡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生命力顽强)师补充介绍:夏季沙漠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零上八十度,胡杨为减少水分蒸发变种,树干下面长柳树叶子,树冠长杨树叶子。为了寻找泥土和水源,不但长出深达二十米的垂直根,还长出了像网一样蔓延几十平方米的水平根。

(3)、“虚浮漂移的流沙、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透过这些词语中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景象?(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

(4)、教师引读:尽管沙漠缺少泥土和水,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胡杨的根茎很长,„„„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4、出示:“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而将这催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1)、同桌互读这段话,合作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自由提问,学生互助解答,重点理解“芸芸众生、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 (3)、“他们将„„风沙留给自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把胡杨和其他花草对比,突出胡杨的无私和默默奉献精神。) (4)、指导朗读(男女对读):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5、出示:“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1)、请三位同学读这段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悲壮?

(2)、胡杨真的生下来千年不死吗?为什么胡杨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 (3)、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是什么?(胡杨的精神) (4)、教师引读: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

(5)、正是胡杨的种种精神引来多少文人志士对他的关注(欣赏水调歌头*沙漠胡杨)

三、拓展写法

(1)同学们学到这里,胡杨在你的心目中仅仅是一颗树吗?在你的心中胡杨是什么?(英雄、医生、老师、母亲、战士„„)

(2)这种表面写树实际写人的方法叫什么?(借物喻人)

(3)回顾2—4段,你们发现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总——分)

四、总结升华

(1)胡杨就是英雄,勇士,让我们带着对胡杨的敬佩之情齐读课文2-4段

(2)胡杨是秋天最美、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树,有句俗语这样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英雄的胡杨、这坚韧、无私、悲壮的战士却哭了,他们为什么流泪呢?留待我们下节课继续深入挖掘。

五、作业:

1、从2-4段选一段背诵;

2、完成黄冈

六、下课:

七、板书设计

9 西风胡杨

坚韧

勇士

无私

战士

英雄

悲壮

壮士

(借物喻人) 热爱、赞美

第20篇:西风胡杨

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9、西风胡杨

【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设计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散文之魂“情”动其间,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抓住“两个板块”,体会两种情感。一是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的赞美;二是学习“胡杨之悲”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的同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运用本课15 个一类字,认读10 个二类字,读准 “坚韧、炙热、摧肝裂胆、不朽、身躯、拓荒、蒸熬、骤减、围垦、祈求、无私、悲壮、怜悯、饱食终日”等生词,理解生词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第

2、

3、4 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

3.联系关键词语“坚韧”、“无私”、“悲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4.学习课文介绍胡杨特点的表达方法。

5.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以及环保事业的关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2 在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领、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质疑解惑能力、理解感悟能力,并将各种学习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体会作者对胡杨热爱、赞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及建立环保意识。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3.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联系上下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让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理解词语、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所要揭示的道理、表达的感情。并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胡杨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 学前准备 1.搜集胡杨的资料。(师生)

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 学 过 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胡杨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对胡杨的认识。

2.导入(出示胡杨图片))有一种树,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他就是胡杨,它就是生活在沙漠中、生活在烈烈西风中的胡杨。(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1)自学字词。

(2)用文中的话概括作者对胡杨的认识。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再读课文,思考:胡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树?

教师小结:最美、坚韧、无私、悲壮。 3.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3.自主画出相关句子,并交流。

三、理清层次

1.指名分段连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将四部分内容相连,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胡杨是最古老的树种。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赞扬胡杨是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树。

第三部分(第

5、6自然段):写胡杨孕育了西域文明。

第四部分(第

7、8自然段):写“我”的希望和信心。

四、课堂练习

1.胡杨是________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__________。2.看拼音,写词语。 jiān rèn shēn qū ( ) ( ) zī rùn zhēn gáo ( ) ( ) 3.填空。

胡杨是最___________的树,最____________的树,最___________的树。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抄写字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2、

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学习重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可我们了解到胡杨是一种最古老、最美的树。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新疆的塔里木,走进胡杨,感受它不死的生命、永存的精神!(板书课题)

(一) 感受最美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从这连个面积数据之间的对比可以体会到什么呢?

3、出示秋天的胡杨的图片。问:给你什么感觉?美在哪里? (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西风胡杨”的赞美)

(二) 感受坚韧

一、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

1 胡杨在你眼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树? 2 胡杨的那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 3 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边读边体味

二、交流学习(学生交流解决自学1) (

1、生命力强

2、谦虚不求名利

3、胡杨很坚强,死了也不倒„„) 同学们你们说的真棒,那么用课本上的话来说胡杨的那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解决自学2)

说说自己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胡杨这一个特点的? (全班交流)

(1) “它能在( )的炙热中耸立,能在( )的严寒中挺拔,不怕( )的( ),不怕( )的( )。 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从所填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交流)

孩子们让我们饱含着敬佩与赞美之情朗读这个句子。 指导朗读

(2) “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自己。” 胡杨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像屏障一样挡住了风沙,才有了身后我们这些城市的繁华、乡村的兴旺、有了山清水秀的美景 ,有了芸芸众生安然的生活,但芸芸众生并不知道胡杨,更不了解胡杨为我们做的一切,胡杨在乎吗?它仍然义无反顾地挡在风沙前面。它们将什么让给了别人?将什么留给了自己?这一留就留出了胡杨的无私。把心中对胡杨的敬佩赞美读出来。(指导朗读) (3)“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在塔里木和内蒙的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胡杨林,它们生前为保卫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孩子们:胡杨“生前战斗”是在为了什么而战斗?(胡杨是为了身后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而与肆虐的风沙、恶劣的环境进行着战斗)“死后仍坚定的挺立着”又是在干什么?(胡杨为了保护地球,保卫人类)

胡杨生一千年,死一千年,倒下去一千年,一共是----三千年,时间长不长?生命力顽强不顽强?这就是最悲壮的树!让我们一起感受它的悲壮。

引读: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 ;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所以胡杨——(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 生齐读三个千年

(三) 感受无私

1、这就是胡杨,这就是最坚韧的胡杨,它不仅坚韧,而且还是最无私的树。谁来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2、胡杨身前是什么?身后又是什么?这里作者连用四个是,要读得一气呵成。范读指导。

3、胡杨都不在乎什么呢?连续用几个“不在乎”来说。出示:它们不在乎(

),不在乎(

),不在乎(

)„„

4、在你的眼中,还有哪些植物也是无私的?也用这个句式说说它不在乎什么。

5、还有许多人也是无私的,你想起来谁?那些地震中为了学生勇于献身的老师们,他们在那一刻不在乎什么呢?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6、他们不正像那无私的胡杨吗?引读: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留给了自己。

7、胡杨留给自己的仅仅是风沙吗?联系上一段的内容说一说。出示:它将(

)留给了自己,它将(

)留给了自己,它将(

)留给了自己,它将(

)留给了自己。

(四) 感受悲壮

出示课件播放视频感受胡杨悲壮之美。

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被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西域文明。 孩子们,而今,如此坚韧、顽强,为着人类默默奉献着的胡杨又遭遇着什么呢? (出示课件)品读5---8自然段,品出了什么味道,心中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

从“两千年前胡杨繁盛,孕育出西域文明”品味出甜甜的味道; 从“胡杨也有哭的时候„„”品出咸咸的味道; 从“他们想求人类„„”这一句品出酸酸的味道;

从“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这句话品出辣辣的味道 从“我怕„„我担心„„”这一句品出苦苦的味道 师:“我”担心那些上游的人们会忘记了胡杨曾经为那里的祖祖辈辈作出的贡献;“我”担心曾经受到过胡杨呵护的人们的子孙,会失去胡杨的呵护,生活在荒漠残城之中。

(出示课件)讨论:

“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眼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 (1)说说“祈求”是什么意思? (2)作者为什么而祈求?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交流

师: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们继续祈求,祈求„„ 让我们一起祈求吧!(齐读)

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作者无比心痛。他想哭,所有有良知的人们都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哭上一哭,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作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们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我坚信——(生接读“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反复接读这句话。

因为有了坚信,有了希望,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终于有一天,我们又会看到大片大片葱郁的生机勃勃的胡杨林。 指名读最后一段,其他接读“我们是胡杨!”

(五)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师:同学们,这就是胡杨,这就是烈烈西风中的胡杨,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胡杨,有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胡杨,有奋斗,拼搏精神的胡杨,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胡杨的命运,关注大自然,让我们再次领略胡杨的精神。(出示课件配乐诗朗诵)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

三、四自然段。

2、面对胡杨的生存状态,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板书设计

《西风颂读后感.doc》
西风颂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