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读后感

2020-08-14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奇迹读后感

坚持创造奇迹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有坚持和爱就会产生奇迹,就是因为沙利文老师有了坚持和爱,才会使得海伦凯勒成为世人敬仰的伟大女性,就是因为孙维冈老师有了坚持和爱,才使得他的学生明白怎样才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是因为坚持信念,苏静老师班上的孩子都能写诗。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关于爱和坚持成就奇迹的例子。

“一个教师的宝贵之处不在于他教了多少能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没有“爱”,就不能从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奇迹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看似不可能的事,也许并没有那么难。坚持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滴水能穿石,铁杵能磨针。遇到挫折时,要学会坚持,它会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近;取得成就时,要学会坚持,它会让你攀上更高的山峰。每个人都渴望创造奇迹,然而奇迹却不会轻易产生。奇迹的发生总伴随这汗水,坚持,努力,付出??创造奇迹的秘诀就在于在坚持不住时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能坚持走下去的人,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至少他们战胜了自己。地球在脚下,奇迹会发生。要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要相信,奇迹是会发生的;要相信,梦想是可以实现的;更要相信,坚持是不可缺少的。坚持下去,下一个奇迹属于你的学生。教育她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说她简单,实际就是坚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把每一件小事都认真、专注,有方法地去做,教学贵在时时坚持,事事坚持。坚持每一件小事,尤其是学生学有困难时,想办法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 这本书中写了很多身体残疾的孩子在老师或父母亲的教导下成才的故事,这些本身有缺陷的孩子就是因为老师或父母对他们不放弃和无限的爱,才最后能成为人才,而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都是身体和智力正常的人,可能这些孩子的家庭环境大都不好,家里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家长的倾力配合,但是,只要我们老师依然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鼓励孩子不断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篇2:中国教学的奇迹读后感

《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

暑期时光阅读了《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著作,书中孙维刚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实践深深吸引着我,通过他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激情,对我也有了很大的激励,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始了新的审视。 书中所讲述的“教学五部曲”特别是“造就一个强大的大脑”——养“活”思维,变“薄”教材的教学理念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应该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孙维刚老师曾在自己的书里写到,他教学生数学,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在上课时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他送给学生的是“猎枪”而不是干粮,他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让学生多去观察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加强直观教学,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得到反馈,讲课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同时注重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例如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引导猜想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他们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接受所学的内容。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篇3:《中国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总有一些改变,能美丽自己

——读《中国教室的奇迹》汇报 高力板中学 语文组 徐春红 “总有一些改变,能美丽自己”这是从俞玉萍老师“百合班”学期末庆典时黑板上摘选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觉得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似乎在书写着我自己。 读完《中国教室的奇迹》,我惊叹不已,既佩服创造中国教室奇迹的俞玉萍老师的责任心事业心,更佩服她敢于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独立创新的精神,同时我也感叹主编赵国忠老师文笔的娴熟和优美。

俞玉萍老师不用全部的课时教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而是用一部分的课时去教全部的内容,她几乎不让孩子去做题,她用更多的时间让孩子读书,而她每年的中考成绩,在当地却遥遥领先,连续几届都是这样,要超出平均分二十分以上,她说她一定不为分数教语文,但是我觉得分数却是对她的额外奖赏。俞玉萍老师在用自己的心、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做教育工作,她把教育教学的细节做得很诗意、很有情味,很有艺术氛围,她的“名片”使用,她的期末“颁奖词”,她照相机的剪影运用,都一一告诉我,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如此单一,生活中的点滴形式都能成为教育的资源,这使我想到了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对照俞玉萍老师的做法我想说:“生活不是缺少教育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与教育相联系的眼睛。”无论是“名片”或是“颁奖词”,我都毫不陌生,可我却没想到事物间的联系,没有把它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育中去。俞老师点醒了我,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伸延到生活中去,借助生活这样的大材料库去搭建沟通的桥梁;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把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好好分析,而不仅仅以分析为主,口头教育为辅,更重要的是能把形式运用好来引导学生,最终解决问题,使其得以进步。

教育而活,在自由奔放的教育天地里,她和她的孩子们一路享受着教育生活的美好与幸福。纵观她整个教育活动是以“尊重孩子、关爱孩子、鼓励孩子、引领孩子”为主旨,以“名片、书签、班会、寄语、爱心、阅读、倾听、理解、守望、责任、观察、信任等等”为载体和形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细腻周全,温暖了学生心灵、开启了学生智慧、重塑了学生性格、鞭策了学生成长。 我印象最深的是百合班期末的隆重庆典。家长们参与并宣读颁奖词,“努力颁奖词、思考颁奖词、成长颁奖词等”每一份颁奖词都浓墨重彩地突出了每个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成长怀抱更大的信心;老师为每位学生制作精美书签,并附上老师热情洋溢的“新年预言”,给予温暖和鼓励。这种形式的期末庆典意在暗示学生:假期只是成长的另一个起点,而不是努力的结束。临近期末我们都满足于工作的圆满和轻松;欣喜于假期的悠闲和快乐。而俞玉萍老师却有长足的眼光和铺垫的思维,这是多么有创意的举措,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

领略过俞玉萍老师的职业风采后,感触真的是“总有一些改变,能美丽自己”。正是她的每一次改变,快乐着自己更幸福着学生,正所谓教室是师生放飞梦想的地方,是师生追寻快乐幸福的天堂。静下心来回首我们教师生涯的点滴成功和辛苦经历,虽没有俞玉萍老师的完美和精彩,但正像校长所说:我们工作做得不少也不差,只是缺少记载和宣传。是啊,我们不也经常为自己有意或无意的做法收获小回报小成功而感到惊喜和欢悦吗,那么就不要自惭形秽,反而应该骄傲自豪。今天,在学习教育名家之后,我们在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上再有所改变,不更好吗。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面对教育难题,俞玉萍老师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愤不平。她关注的不是人生的杂草,而是考虑在心田上种植鲜花,她关注的不是学生今天的分数,而是学生的灵魂,她用自己优秀的灵魂来引领孩子的生活成长,这样的老师我由衷的钦佩,同是教育工作者,我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身体尚好,精力还旺,余热尚未散尽,心若在,梦就在。教育无大事,处处皆学问,我们也可以用一些改变,来美丽自己。 感受粗浅,请同事们见谅。谢谢大家! 2013年12月28日篇4:《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遨游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教育的门外汉,给我很大的感触。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著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著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 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篇5: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五常市实验小学 徐海燕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书中还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 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

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给你创造无数的辉煌。

推荐第2篇:奇迹读后感

奇迹读后感

第56号教室,雷夫教师任教的地方,奇迹读后感。他在这个又小又破的教室里营造了一片美好的天地,这儿的学生都友善而聪颖,因完善的品格而受人喜爱,因优异的成绩而令人佩服。从这儿毕业后,他们顺理成章地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雷夫老师的教学方法确实值得称道。

例如,在培养学生行为规范方面,雷夫老师就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这里提到的六个阶段带来的启示值得每人深思。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威胁孩子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以恐惧为基础的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首要动机如果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之后的一生将毫无作为。只有发自内心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一个人的行为,收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如果你作业完成得好,就能得到你一直想要的那个玩具作为奖赏——或者是小红花之类的,这种奖励方法我相信或多或少被家长和老师当作一种极有成效的方法运用过,他们已经忘了,其实学到的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当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很多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和喜欢的老师而做出符合规范与期望的行为,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专业,为了父母或老师而努力表现。这么做的理由完全是错的。这和之前两个阶段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出于行为本身,不是出于自己内心需求,完全背离了初衷。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大多数的老师会制定班规之类的规则供学生遵守。但学生很可能最终会因为“规则要他这么做”而这么做,只是简单的为了遵守规则而遵守,而不是因为真正的内心愿望所驱使。而且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比如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读后感《奇迹读后感》。 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试着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会变得更善解人意,更体贴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人随意插队破坏秩序,也没有人在半夜三更吵闹不休,扰人清梦。这是一个很难企及的阶段,但我们还可以在此阶段上做得更好。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雷夫老师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得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如约翰诺斯的杰作——《独自和解》小说的主人公菲尼亚斯是一位卓越的运动员及第六阶段思维的实践者。某日在游泳池畔,他注意到游泳比赛的全校纪录保持者并不是他们班上的同学。从未受过游泳训练的他对友人吉恩表示自己破得了纪录。他简单地热了身,走上起跳台,接着要吉恩帮他计时。一分钟后,吉恩难以置信地看见菲尼亚斯破了纪录,但是她很失望,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来确认这个纪录的“正式性”。她打算致电当地报纸,还要菲尼亚斯第二天在正式计时人员和记者面前重游一次。菲尼亚斯婉拒了,而且要求吉恩守口如瓶,因为他想破纪录,也办到了,这就够了。吉恩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没有,他们自有描述和理解菲尼亚斯性格的方法。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的观点本质都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受其它外力所驱使。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应该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什么或是想得到什么而做。第五阶段倡导的,是在之前四阶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将他人当成自己一样的对待,自然就能善解人意的体贴别人,正所谓“你想要受到别人怎样的对待,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道德最高阶段第六阶段,心中应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自己的做人原则,道德底线,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追根溯源,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优异的成绩,一切皆起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首要动机。作为老师,首先要纠正并明确学生的首要动机,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了正确的观念与方法,自然就能尽力做好每一件应该做好的事情。雷夫老师首先就将这个“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教给学生,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学习与做人的观念,在一开始就打好了基础,何愁以后成长不好呢?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也应该身体力行,将这些观念,这些方法贯穿于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孩子,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推荐第3篇:《科学奇迹》读后感

希望学友在读此文后能了解知识、开阔视野、更好地认识世界。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科学奇迹”,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什么是核冬天’和‘蜘蛛丝的妙用’。我个人觉得讲一下核冬天是什么是最好的,因为核冬天也是人类的末日!!!

刚刚说到核冬天是人类的末日,是因为核冬天的形成就可以让人类、植物、动物濒临灭绝!我很荣幸核冬天的形成与使用大量有很大的关系。有人推论:在一场50亿当量的核大战中,可将9.6亿吨微尘和2.25亿吨黑烟掀入空中,就可以破坏臭氧层,就可以使地球变成一个暗无天日的灰色世界。到时候气候极冷,陆地再也见不到阳光,海洋河流结冻,人类生存条件将毁于一旦,所有生物都将无法生存。

刚刚讲完了‘什么是核冬天’,现在我随想叹蜘蛛丝在以前是人类多么不可缺少的东西呀!早在以前古希腊人就已经发现蜘蛛丝可以做绷带用以止血养伤的效果,因为蜘蛛丝内含有大量的天然抗生素,研究发现这些天然抗生素可以防止伤口感染,而且现代科学家发现蜘蛛丝它质量小、韧性强、延展性佳。一根极细的蜘蛛丝就可以悬挂起一只蜘蛛。利用人造蜘蛛丝制成的各种医疗用品效果最好,因为它不会和人体产生排斥反应。因此,它们的使用期可达5~10年。

经过这本书对我的“教导”后,令我更重视科学知识了!

推荐第4篇:《奇迹》之读后感

《奇迹》之读后感

谢嘉慧

不久前,我读了《老鼠配猫好味道》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肖定丽,其中我特别喜欢《奇迹》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女孩叫做杏,她的好朋友叫做桃。许多年之后,杏和桃都变成了老太太她们分别住在不同城市的儿子和女儿家。杏觉得日子过得很无聊,所以她决定去卖气球。每一个孩子从她手里接过气球时,没有不露出笑容的。晚上,杏奶奶躺在床上,跟黄气球说话。杏奶奶很想念桃。然后,杏奶奶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支笔,在黄气球上写着:桃,看见黄气球来找我。然后她放走了黄气球。黄气球飞呀飞,经过了艰难万苦,终于被一个小女孩带回了家。她在吃饭的时候一直看着它,却被妈妈反对了。最后,女孩写完作业,被奶奶叫过去了,奶奶问她上面写了什么,小女孩一字不漏地告诉了奶奶,奶奶便走去了杏那里了,并且她带去了一大堆气球,这些气球就把她带到了杏那里了。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以前听过的一句名言,如果不经过努力,奇迹是不可能发生的。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觉得文章中的杏奶奶让黄气球去找桃奶奶,黄气球经过了无数困难,最终还是发生了奇迹找到了桃奶奶,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在生活中,我在学习上总会遇到不少困难,我总会借助一些资料来完成作业,却不会动脑筋自己来做,禁不起一点困难,我以后一定会改正这个不好的习惯,在学习上或者在生活中,都要禁得起考验,这样才会像文章中一样发生奇迹。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感受很深,这当然也是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让我在什么时候都受益匪浅。

推荐第5篇:读后感56号奇迹

让教室成为孩子们温暖的家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下课铃响后,孩子们都蜂拥地从教室里跑向操场,安静的校园顿时热闹起来:打球的、踢毽子的、抓石子的、放纸飞机的„„一个个孩子在操场上尽情地玩啊、跳啊,那种快乐和开心的劲儿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就连在课堂上睡觉的孩子,此时都活跃得不得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呵呵,只要你走进美国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所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你就会知道答案的!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不是一本美国人写美国教育的书,而是一本杰出教师写正确教育的书。它适合美国人看,也同样适合美国人以外的中国人、韩国人、印度人看。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一位小学教师雷夫静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的人才。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重在教育的过程。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56号教室中他和学生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师身上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教室与操场原来有如此大的差别。

为何孩子们在教室里没有操场那么活跃,操场上总是热闹非凡,课堂上却总是死气沉沉?雷夫老师告诉我们,现在的很多教室都存在下列不良现象。

一、教室里伤害现象大量存在

雷夫老师说,“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的确,教室里老师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然而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老师的盛怒„„

是啊,如今教室的管理很成问题,伤害现象无处不在。首先是部分老师时刻无情地伤害学生,比如,打骂等体罚学生,大声吼叫学生,生气不上课,对学生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不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让学生重复抄写作业。凡此种种,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是无法预计的,也许体罚学生的伤害能够看见,但是精神伤害存在于无形之中,其危害更大。

其次,学生之间互相伤害,比如,相互打架和谩骂,瞧不起成绩差的学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相互之间的歧视和孤立。如此等等的现象,没有哪一间教室不存在,都会让学生感到害怕,受到伤害。

二、教室中贿赂行为比比皆是

“如果你今天背来了课文,我就奖你一个练习本。”语文老师经常这样说;“这次乒乓球比赛,我们班能够获得冠军,我就组织大家去野炊。”班主任经常这样说;“如果这次考试,你考到了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家长们也经常这样说。这种以奖励作为“诱

饵”来让学生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任务,达到要求的现象,在如今的教室,谁也否认不了它的大量存在。所以,孩子背书不是真正掌握文章的优美词句、体会感情、练习语感,而是为了得到“一个练习本、一次参加活动的机会”。孩子完成作业,不是为了掌握所学的知识,而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物质奖励。

雷夫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教室贿赂行为”!其实,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这种做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这对于学生终生的发展毫无益处,因为这种做法否认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的教育思想,这是教育功利化的集中变现。

三、教室里讨好之声不绝入耳

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少的心理需求。可是这种心理需求,在教室里往往成为了一种“讨好”!一个孩子在一边卖力地读书,一边用眼瞅着老师。这时老师如果点头微笑,孩子就会读得更卖力;如果老师不予理睬,孩子读书的声音马上就会小下来。这个孩子读书的目的,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的需求,而是为了得到老师奖赏,他大声的读就是为了取悦老师、讨好老师。其实,在教室里,很多时候也存在着老师“讨好”学生的现象:这次考试大家考得好,我就带你们去春游!老师为了让学生考好成绩,就用“春游”做诱饵,来“讨好”学生。雷夫老师并没有否认教室了里这种“讨好”的作用,无论是谁,在这种“讨好”中都付出了努力!但是,教育不是为了相互讨好,而是要学生内化为自己真实的行为。

真是不读不知道,读后吓一跳。第56号教室所列举的不良现象,很少有老师否认得了。要想教室成为学生温暖的家园,我们老师就应该向雷夫老师一样,要懂得决定教室的尺度就是我们教师自己,要用自己的面貌来改变教室的内容,要用自己的气度来提升教室的容量。我们教室要摈弃害怕,建立信任,老师要“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我们的教师要抛弃“贿赂”,就要让学生明白“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我们还要学习雷夫老师敢于讲真话的精神,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也被社会上很多现象同化了,不敢讲真话了。雷夫老师直言不讳地说: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也没有“倒吃甘蔗两头甜”的感觉;当你静下心来回想过去种种,会发现不如意的事情总是比较多;当一个老师,真的很痛苦;成功没有捷径„„这一句句真话,震人发聩,让人听来内心的浮躁顿时变得平静了:教育是真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让教室成为孩子们温暖的家,教育才会变得真实!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老师,应该向雷夫老师一样,时刻不能忘记爱学生是我们的“上帝”,始终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要时刻牢记“第56号教室的奇迹”,努力改变自己,用心经营好自己的教室,用真爱对待“上帝”,一定能创造属于我们教室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虽然并不是一口气读完,但是回想起来曾经读过的每一章的内容,尤其是“后记”,还是感慨颇深!

在刚刚看到雷夫在每一章中所列举的例子,说实在的对于一个刚刚毕业就参加工作而且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我,不免会有这样的感觉“怎么这么多好教育的孩子都会出现在他的班级当中?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带的班级,以同样的处理方法会是怎么样呢?”。

雷夫在后记宁静的港湾中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突然想到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学过教育特点时候有过这么一条“教育具有滞后性”,所谓的滞后性其实就是“教育成果”的滞后性,每一位教师其实只是我们所要教育对象的一个阶段性老师,那么在我们所教的那个阶段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可以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比如我现在所教的高中生正是学生叛逆期的后期阶段,那么在这一阶段学生就会出现两种状况:一种是在初中后两年已经表现出很明显的叛逆后,在上高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可能这种叛逆期就会表现的逐渐减弱(也就是相好的方向转变—我们班级就有

这么情况);另外一种就是初中时期表现的没那么明显,在高中才叛逆的很强烈。所以针对于以上的情况我们教师很容易就会感觉到自己所教书的那个阶段真是出现了“吃力不讨好”情况,其实如果了解到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变现的不同心理变化及教育本身多具有的特点后,可能会对教育工作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理解的更容易些。

看看我们这些“教育的成果”就会很容易知道,曾经的我们也会因为做过的错事及其他所谓为“坏同学”让老师觉得“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终究我们不还是被教育出来了吗!作为教师我们也要经常反思自己,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我们所从事的这份职业,其实“它也很好”!

少些害怕多些温馨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总憧憬着什么时候教书能成为快乐的事,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但每到开学前至少一周时间,想起快要上课了,便充满焦虑。为什么?暑期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才找到一些答案。

作者雷夫说,“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的确,教室里老师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这些话真是说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然而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老师的盛怒„„,教室里伤害现象大量存在。于是乎,部分老师时刻“无情地”伤害不服管理或成绩不好拉班级后腿的学生,比如,打骂等体罚学生,大声吼叫学生,生气不上课,对学生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不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让学生重复抄写作业。凡此种种,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是无法预计的,也许体罚学生的伤害能够看见,但是精神伤害存在于无形之中,其危害更大。同时,老师也在伤害着自己,无可奈何,身不由己。

第5 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

要让教室减少害怕的气氛,需要方方面面努力。作为老师,要用自己的面貌来增加教室的正能量:是学生值得信任的热情、和蔼的倾诉对象,而不是只讲大道理、不服从就请家长;具有平等、宽松、幽默的风格,而不是古板严肃、死气沉沉。

努力改变自己,用心经营好自己的事业,用真爱对待学生,虽不敢说一定能创造奇迹,但至少能少些遗憾,多些温馨。

推荐第6篇:《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暑假闲暇之余,我也会翻翻书籍,品品书的清香。其中崔华芳编著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身处教育第一线,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地穿梭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穿梭于教材和学生之间。催促着学生,追逐着时间,匆匆忙忙地奔向着那些既定的教学目标。总是在期待自己所教的学生个个都能出类拔萃,可又总在每次考试后为那些没能达到自己预期目标的孩子而叹息。牛顿、爱迪生、达尔文、爱因斯坦在年幼的时候也曾是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糊涂虫”“讨厌鬼”“愚笨儿”然而成年以后的他们却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个巨人。面对和他们类似的孩子,需要的是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够透过表面深入内部去寻找、发现那些他们潜在的能量,并将这些能量激发,使之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发现。这些潜在的能量不会那么轻易地被我们激发,那就需要我们善于分析思考,设计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而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因材施教”。

翻阅书中,仔细阅读那些奇迹的创造者的故事。无论是那些凭借成功的家庭教育将残障儿童培养成人的父母,还是那些书写学校教育奇迹的老师们,在他们身上有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热爱。他们热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的事业。正是这份浓厚的爱,支撑起他们不懈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到某某学生是差生。其实,我们不该随意地给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

人性各异,特点不同,儿童时代尤为明显。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经在《孟子集注》中注云:“对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意思就是说,善于施教者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而进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较优的孩子取得优秀的成就,没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尽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才能、兴趣、爱好等不同来因材施教。我班的一名小男孩,生性懒惰,缺少教育,学习习惯差。自从我接管以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先是找他谈心,旁敲侧击,及时表扬、鼓励。慢慢的,他和我越来越亲近,有事没事爱主动找我说话。我也以此机会鼓励他学习,半个学期过后,他从我班的后三名一跃成为中等学生。我们还一起制定一个计划,朝优生行列迈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奇迹就会出现。

掩卷沉思,回忆着书中这些创造奇迹的老师、父母,在他们身上我首先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在闪耀。教育是艺术,学生是璞玉,只知一味地凿击敲打,而没有预先的精心构思设计,是难以有精美的艺术作品诞生的。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父母老师的教育也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需要思考、学习的还有很多。当然成功谱写教育奇迹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我想当我们有了智慧,有了爱,其余的那些因素也必会不难具备。只要我们悉心去努力,用心去创造,我相信教育的奇迹也定会属于教育一线上平凡的你我。

推荐第7篇:春天的奇迹读后感

今天读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在一个冬季的阳光明媚的周末,一位母亲带着三个孩子来到美丽的湖边野餐。三个孩子在收集干柴时,发现岸边的几颗无花果树中,有一颗已经死了。它的树皮已经脱落,它的枝干已经枯黄。最小的孩子,很轻易就能把一根树枝折断。孩子们对妈妈说:“妈妈,把这棵树砍了吧,再重新栽一颗新的。”可是,妈妈却说:“孩子们,也许这棵树确实已经死了,但是,冬天过后,谁又能知道它不会萌芽抽枝呢?也许,它现在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假象,其实,它正在养精蓄锐能呢!孩子们,一定要记住,冬天不要砍树,因为春天,往往会有许多奇迹出现。”第二年春天,那颗无花果树果然发芽抽枝,展露出勃勃生机,渐渐地,那棵树变得枝繁叶茂,夏季又接出了甜美的果子。

在自然万物中,像这样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这个故事折射给我们的不只是无花果树的传奇人生。仔细回味,我们还能从中领悟很多很多。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在教育孩子的征途中,也同样会经历寒冷的冬季。教育孩子的征途是漫长而艰辛的,挫折在所难免。关键是在挫折来临后如何应对。“方法总比问题多”。运用睿智的思维、运用坚强的意志、运用耐心与信心,相信:冬季一定会过去,明媚的春天一定会来临,沉睡的万物一定会复苏。

四季轮回,其实每个人都会体验到自己人生的冬季。每个人都需要在寒风凛冽中,厚积薄发。经历了冬季的磨难、经历了人生的历练、经历了失败的痛苦,才能有能量的积蓄、才能磨练出坚强的意志、才能在胜利来临时倍加珍惜。

仅将此文,送给我自己,也送给正在经历人生冬季的大博友和小博友们:不要轻言放弃!不要忘了,冬天已经来临,难道春天还会远吗?冬天不要砍树,因为春天,往往会有许多奇迹出现!

推荐第8篇:奇迹的价格读后感

奇迹的价格读后感

李梁

读完《奇迹的价格》这篇文章,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小女孩的弟弟脑子里长了一个坏东西,她妈妈说弟弟得动手术,可爸爸拿不出来钱,并说只有奇迹才能救得了弟弟。于是,小女孩就用自己的钱去药店里买奇迹,药剂师说没有奇迹可以卖。但小女孩说只有奇迹才能救弟弟。药剂师被小女孩的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了,就免费给弟弟做了一个手术。

我被小女孩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练唱歌的那件事:小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嗓子不错,于是,我就想当一名歌唱家。在我五岁的时候,爸爸妈妈给我报了一个唱歌班,我开心极了。一开始,我觉得唱歌很简单,心想:不就是读一读歌词儿就完事儿了吗?这么简单,自己应该可以自学吧。可是一唱起来不是唱跑调,就是唱没了感情。这时,老师走过来先是鼓励我了一下。然后又说:“要想唱好歌,就必须先练发音。音发不准,唱出来的歌一定不好听。其次,还要唱得有感情。没感情的歌,同样也不好听。”老师说完,又给我做了一个示范。回到家里,我就练习起来。不管是像春天、秋天这样舒服的季节,还是像夏天冬天这样恶劣的季节,我都坚持练习。

推荐第9篇:56号教室奇迹读后感

拿来主义教学——《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暑假匆匆读毕《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被称为“当代的梭罗”的雷夫在美国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他用爱和责任撑起孩子们的一片蓝天。书中主要涉及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一种成功地让学生考试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的理念和方法,不仅席卷美国,而且风靡世界。很多教育者奉其为圭臬。殊不知学习,教育,我们需要“拿来主义”。

中国的教育大环境和雷夫的教育大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习惯于作业、考试,以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考试制度在目前中国社会是最公平的,公平然而不见得就合理。因为考试让学生淹没于题海,压抑学生的创造性,也直接导致教师的堕落。所有文科的学习都是记诵之学,看谁的记忆力好,语文学习堆积概念,却无法去触摸语言文字,活跃自己的思维。在应试制度下,老师疲于应对这制度,对看书学习渐渐失去兴趣,慢慢堕落。

我常常思忖,小学生究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我怎样才能教学我的学生学好语文,考好分数?普遍地认为,或者语文老师的共识是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有丰富的阅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在现在的社会,学生的阅读状况其实很糟糕。诚如雷夫在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强大的‘平庸势力’串联起来,让有能力的孩子无法通过学习爱上阅读这些势力包括电视、电玩。劣质的教学、贫穷、破裂的家庭,以及普遍欠缺的成人指导。”暑假学校大队部布置学生看书作业,其中有一本是郁雨君的《我们班的小童星》,我也和学生一起读了这本书,书中故事浅显,书中传递的思想也是本书作者被商业化思潮裹挟而去的浮躁和喧嚣,并不能给青少年传递多少正能量。现在市面上的青少年读物,正真原创的书不多,导致学生的选择面窄,阅读水平浅。

雷夫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他说,“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彼的一项活动。”“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基础。”(P32)“分享伟大文学作品的喜悦可以是大人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基石。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那世界,敞开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远行。(P34)”。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是基础,怎样指导学生阅读也非常重要,雷夫的56号教室常常会组织阅读会,让学

生畅谈阅读的感想、收获,会经常组织学生看由经典文学改编的电影,这才是自由的阅读,他的重点是作为学生你从读书中收获了什么,学生你书的看法是这么,这很重要,学生的三观在一次次的读书讨论中渐渐产生。我们的阅读强调学生对书中作者写作意图,习作方法的阐释,其实这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检测语文水平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写作。写作源于阅读,没有良好的阅读,学生的写作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教师在布置看书作业时,会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会要求让学生在习作时多用成语。然而,把课外书中的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需要教师在语法上对学生的指导,这是衔接两者的桥梁。然而,我们教师,往往忽视语法的教学,比如修辞手法,我们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修辞手法的概念,修辞手法运用的作用,判断语文课本中句子的修辞手法。对于如何准确地运用修辞手法很少提及。所以基础好的学生能模仿美文的文法,修辞,然而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写的不生动,没灵气,没章法,一本流水账交差。第56号教室有专门的语法课,而且语法课是习作的基础课和入门口,这很重要。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教育也变化无穷,这是教育的魅力和变数。雷夫有名气,雷夫有一套,但我会拿来主义,他山之石,攻我之玉。

推荐第10篇:《一句话的奇迹》读后感

生活到底需要什么?有些人一下子就能弄明白,而有的人却一生也弄不明白,其实很简单,生活最需要的就是乐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句话的奇迹》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句话的奇迹》读后感一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大卫给人们送信,还送来欢乐,每次给小镇上的人送信,都送上自己做的小纸条,但是,战争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大卫当了一间野战医院的志愿者,他在医院墙上写下了一句话“你不会死在这里”,让伤员都坚强的活了下去,他用一句话创造了奇迹。

文中的大卫竟然用了一句话创造了奇迹,可为什么一句话可以让伤员都坚强的活了下去,原来一句话可以鼓舞,一句话可以打击人,一句话可以救一个人的生命,一句话也可以让人置于死地,又是创造奇迹的不是巨人,而是一句简单的话,文中的大卫就是这样挽救了千千往往的生命,其实,一句话胜过了任何形式上的鼓励,我们也要像他一样,用一句话鼓励人,关心人。

读完后,我想起了一篇文章《放大你的优点》中的主人公大仲马。他在父亲的朋友一句的话的鼓励下,放大它的优点,成为了著名作家,没错,一句话能让人克服困难,一句话能挽救人的生命,因为一句话胜过了任何形态的鼓励。、

没错,一句话能让人成功,有时候,创造奇迹的不是巨人,而是一句简单的话。

《一句话的奇迹》读后感二

生活到底需要什么?有些人一下子就能弄明白,而有的人却一生也弄不明白,其实很简单,生活最需要的就是乐观!此时,我的脑海里慢慢地浮现出了《一句话的奇迹》里面的主人公——大卫的身影。他此时正在握着一位病人的手,安慰着她;他此时正在给伤员们表演节目,同时给他们带来欢乐、笑声;他此时正在向上写了一句话“你不会死在这里”······可是,同样是有手有脚的人,为什么大卫能给伤员们及给自己带来乐观呢,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悲观的人们却不能通过欢声笑语,让自己原本黑暗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呢?朋友们,你们要知道,上帝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公正的,不可能有人一路上没有不顺心的事情,可只要你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事情,就能完成自己的伟大理想!

的确是啊,其实许多伟人都是经历过许多不顺心的事后,才获取成功的,如海伦·凯勒,她虽然失去了听力、视力及语言能力,但她还是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懈地努力,最终考上了哈佛大学;阿基米德,他虽然在十一岁就失去了父母,但他并没因为这样而自暴自弃,而是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坚持做数学题,最后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数学之神;还有安徒生,虽然她的家境不好,但是并没因为这样而放弃自己的人生,而是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天跟父亲做课本剧扮演,最后成为了世界童话之王;还有······

由此看来,朋友们,你们要学会在困难面前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勇敢地挑战他,千万不要因此而悲观、低头;请在挫折面前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坚强起来,千万不要因、气馁!只有这样,你的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顺利,才能看见希望的光芒向你招手!朋友们,请记住这句话:乐观是生活的源泉,乐观皆能战胜一切!

第11篇:教育的奇迹 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英语组 魏琳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由此可以看出动作的执行者在其中的重要性。我想教师行业也是如此,没有所谓的“差学生”,只有不会正确引导学生的老师。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如何把“笨小孩”,“后进生”培养成天才的十二种方法。本书通过十二个所谓的笨小孩,把他们培养成天才的事例介绍了这十二种方法:

第一、已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牛顿为例,讲了要培养孩子的

创造力,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不要总是盯住他们

的缺点不放。

第二、以爱说谎的讨厌鬼达尔文为例,讲了培养孩子观察力

的重要性,这个被父亲认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的人,却写出了《物种起源》。

第三、以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爱迪生为例,讲了要用爱去

呵护和培养学生,热爱孩子应该是教师的天职,不能

只爱德才兼备的优等生,还应该爱平平常常的中等

生,更应该热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后进生。

第四、以笨拙和反应迟钝的希尔伯特为例,讲了要培养孩子

的注意力,尽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专

注的做一件事。

第五、以被人称为愚笨儿的爱因斯坦为例,说明用音乐也能

培养天才,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培养不同的学生

第六、以被人看作小呆子的阿蒙森为例,讲了要培养孩子的

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兴趣做一件事,

他才会投入最大的热情来做这件事,这样定会事半功

倍。

第七、以好动的差孩子丘吉尔为例,讲了要按照孩子的天性

来培养孩子,善于发现他们所喜欢的领域、方面,根

据他们的天性,因材施教。

第八、以阅读失常的巴顿为例,讲了自信对孩子的重要性,

只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才能铸

就天才。

第九、以被老师判定为低能儿学生的肯德尔为例,讲了教师

要培养孩子不断进取的精神,要不断的学习,要求进

步,不能因为任何困难而停止前进的脚步。

第十、以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卡尔威特为例,讲了教师要学会

欣赏学生,欣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

第十

一、以让父母伤心的苏步青为例,讲了老师要帮助学生树

立远大的理想,树立了志向之后为之努力。

第十

二、以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海伦凯乐为例,讲了感官教

育也能培养出震惊世界的天才。

我很庆幸自己能在教师生涯刚刚开始的时候读到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意识到我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应该不仅仅是知识,更多

的是如何指引他们找到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帮他们指一条康庄大道。我觉得要想走上这条康庄大道,创新思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凡事多角度思考,不要刻板追求统一的答案。其次,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除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卫生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劳动习惯,健康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有句名言说:要注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产生行为;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为会成为习惯;要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形成性格;要注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会影响你的一生。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能像牛顿的舅舅那样,耐下心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第12篇:一句话的奇迹读后感

乐观向上,创造奇迹

—读《一句话的奇迹有感》

有时,乐观向上的心理,可以让我们创造奇迹。读《一句话的奇迹》,让我深受感慨:一句话可以带来转机,可以改变一切,也一样可以创造奇迹。而大卫就是这样的人。

《一句话的奇迹》主要讲了大卫在当邮差送信时还送去欢乐与笑声和大卫让即使死去的伤兵活下来的两件事情。我也从中看出来大卫是个乐观的人。

“有时候,创造奇迹的人不是巨人,而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是的,有时候创造奇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宽,乐观的去面对困难,困难就会像一缕硝烟,一吹即散;相反,你越是害怕它,它在你眼中就会像巨人一样,挡住了你的去路。乐观向上的精神,会使我们前进。难道只要巨人才能创造奇迹吗?不是。平凡的人一样也可以创造奇迹。只要他们有一颗乐观的心。大卫被人们称为“快乐的邮差”、“爱的天使”也是因为他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而且把它带给别人,使每一个人都快乐。这种精神是每人都值得学习的。

“不要为倒洒的牛奶烦恼。“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这些小纸条虽然很小,但却包”

含了大卫让所有人乐观生活的最美好的鼓励。这也令我想起了一位同大卫一样乐观向上的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一次,他家中被盗。一位朋友闻讯,便写信安慰他。罗斯福给朋友写信:谢谢你,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了东西却没伤害我;第二: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不是我……

罗斯福的这种乐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受到挫折时,往好的一面去想想,你会发现事情没你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而乐观向上的心情也会使你的心情变得不那么忧郁。有些事可能看起来很糟糕,可是以乐观的态度静下心想一想时,

你又会庆幸自己。所以,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生活,你才会快乐。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生活,在你眼里所有事情都会发生。

乐观向上,不但能快乐生活,还能创造奇迹。读了这段文章,我受益匪浅,乐观向上是一颗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乐观向上,是一壶白开水,人人都需要;乐观向上,是一颗生命力强大的种子,只要你给予人,就会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第13篇:《56号教室奇迹》读后感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跟着雷夫老师走进了那间又小又破的56号教室,看着他把“品格”、“付出”、“谦逊”、“支持”传达给学生,是他,让学生生活在一个不必“害怕”的净土,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让学生的缺点得以改正。雷夫老师用自己对于教育的热忱感染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使他们步入成功,终生受益。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将此内容做开篇,可见消除恐惧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但这恰恰也是几乎所有老师都存在的问题。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要能镇得住学生”,这也成为我后来做老师的一条原则。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镇得住”绝不能依靠学生对教师的恐惧。作为教师爱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遵循教育规律是何等的重要。爱心、耐心、信任、智慧,拥有了这些同样可以成为“镇得住”学生的老师。信任才最宝贵,有了信任,才可以谈教育。我觉得,让孩子免于恐惧,是56号教室奇迹的根源。

捧着书细看,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透过这些浅显通俗的语言,我看到了一个将教育作为自己终生事业,并沉醉其中的教师,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旦成功,它带给我的满足感,足以补偿这个疯狂的教育界给我的心痛、头痛、以及微薄的薪资。”当看到雷夫老师的一名学生说“老师会把我们不会的问题讲上500遍”时,我真的无言,也很惭愧。多么有耐心有爱心的一位老师呀!学生的问题,也许是很小的一个知识点,也许是老师已经讲过很多很多遍的,也许是学生根本没注意听才不明白的,而雷夫老师,不问任何原因,只要学生不明白,就讲到明白为止。说来容易,但如果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总是无数次的重复,任谁都会生厌了吧。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雷夫老师认为“我的工作不是拯救孩子的灵魂,而是提供机会让他们拯救自己的灵魂”;“基于信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根本”,这些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读完这本书,我特别感觉到雷夫工作量很大,这也是我怀疑雷夫老师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的原因。雷夫老师说过,“当一位好老师是世上最难的工作。”一个好老师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耐性,需要爱。他那“魔鬼式训练”、学习“八法则”——解释、示范、模仿、重复、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都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上的!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教学工作似乎涵盖了除技术性学科,如音乐美术外的所有课程。“凡是值得做得事情,就值得好好做。”这是第五十六号教室的班训,我想也是雷夫的行事准则。雷夫和我们一样也有痛苦和想要屈服的时候,但每当这时雷夫回想起他的学生珍妮给她的信,感谢他为孩子们建造的“避风港”,因此他又打起了精神。雷夫作为教师已经做到了极致,他用全部的爱、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在56号教室读书的孩子们。

在这本书上,雷夫老师写了许多教育学生的方法。其中有的对于我的日常教学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有的与中国教育现状还有一定差距,操作起来会有困难。不过,雷夫老师对于社会的责任心,对于教育的热心,对于学生的爱心一直感染着我,只要心中有学生,再加上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就不是奇迹。

第14篇:爱的奇迹读后感

亲子教育的好书《爱的奇迹》

一位父亲,历时200天,记录了父母与女儿从对立走向共存的过程。个人认为,《爱的奇迹》是充斥于琳琅满目的亲子教育读本中为数不多的好书。没有抽象的理论,没有煽情的文字,更多的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及父母所采用的具体详实的挽救方法,可以给我们广大的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以启发。

作者一开篇就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他们家庭的处境:“我们三人搭载的小舟,此刻正处于惊涛骇浪之中,几乎要被巨浪鲸吞,行将倾覆了。”他们的家庭正遭受巨大的威胁,因为他们唯一的女儿,不走正道。只有十三岁的年纪,却不上学,拉帮结派,打架,沾染兴奋剂,离家出走„„父母是又生气又伤心,却是无能为力。看似就要走向毁灭的家庭,幸运的得到了警视厅少年科心理鉴定师竹江孝的帮助。从此,在竹江先生的指导下,父母和女儿走向了相互争斗,又相互扶持,最终和谐共存之路。

全书令我最受震撼,也最受益的就是竹江先生给铃木夫妇出具的具体可实施的指导方案。因为方案简单,易操作,家长们若是碰到类似的问题也完全可以施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且这些看似比较苛刻的,甚至近乎绝情的方案却最终能赢得孩子的心,让她说出这样令人动容的话语—“我觉得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都是我不好。”全书所阐述的教育观点,也是发人深省,总结为以下几点:1.给予孩子做父母应该有的态度—即默默守护,而不是训诫和惩罚;2.父母的爱和社会规则不一样,任何人都要接受社会规则的约束;3.营造一个家,让孩子觉得“家是最棒的”“累了能想到回家”;4.在向着好的方向改变的过程中,孩子会反反复复,而且像是蜗牛一样的慢,父母要给予足够的爱心和耐心;5.为人父母立场要坚定,不能摇摆不定,对违反原则的事情,没有例外,不姑息;6.认识金钱的价值,从而学会感恩。下面将具体阐述这些观点,带给我的感悟。

第一,以退为进,默默守护胜过训诫和斥责

书中的相关描述:“一瞬间,由香里开始出现不良行为的头半年的情景涌上了心头。离家出走、交男朋友、朋友在商场偷窃、一再被警察叫去„„同时,每次必生气发怒,有时动手揍她,有时又恳求她,但是父母越是拼命努力,由香里却越是跟我们渐行渐远。”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我想大多数家长肯定会像铃木夫妇一样忍不住动怒、忍不住训斥,忍不住恳求,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换来孩子对父母的憎恶。不可否认,亲子间积怨颇深的关系,很有可能会这样形成:一开始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情时,先在情绪上反应激烈,如发怒、生气,而后采用训斥、惩罚、说教等方式教育;而孩子们并不领情,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很有可能会顶撞家长,让矛盾升级,直至最后,无论家长如何干涉、制止,孩子都不予

理睬,我行我素。很多家长可能从未真正考虑过教育的有效性。难道就是实施了自己所认为的有效方法,孩子就会如自己期望般改变吗?“对坏事加以训斥,孩子就会变好,并没有这样便宜的事情。”“训斥不是爱,也不是教育。”“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在父母骂她的时候,可以说是绝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对不起’的,通常就是回以憎恨的眼神。”

可见,遇到一个问题颇多的少年,训斥、发怒、惩罚的效果只能是僵化家庭关系,激发亲子矛盾。那么,难道,家长们就没有一点办法了吗?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妙招,我总结为:以退为进,默默守护。个人认为,以退为进,默默守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修复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可是,什么才是默默守护?默默守护有哪些要求?

要求:不得说出父母的意见,不得干涉孩子的生活,对于孩子不好的行为不能训斥。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不理解了。这样做不就是放任自由吗?一旦知道我们不生气,不会越发离谱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她做了坏事,我们就训斥她,她交的朋友不好,就隔离他们。父母对她说话不回应,就责备她的态度;有孩子来电话,若父母主观认为是坏朋友,就挂断。”这样的父母是不是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然后加之以责罚,及充分干涉孩子的行动。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父母成功了吗,看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结果了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一直这样对待由香里,我认为这是父母该取的正确态度。我相信只能这样面对反叛的孩子。但现实是,由香里不但没有变好,而是变得更坏。”

既然,责罚、训斥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我们为何还是撞了南墙不回头呢?何不尝试采用别的方法,即默默守护。至少,默默守护可以让家长没有机会向孩子发怒、生气。减少亲子摩擦,遏制住不断变坏的亲子关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默默守护并不是不作为。“一直以来,妻子一直被警方传唤,一再跑学校,向他人赔礼道歉,什么朋友上门都默默忍受,没有向她抱怨过。”默默的看着孩子,不做出任何评判,默默的付出而不去抱怨,难道这不是唤醒孩子心中善行的良方吗?为孩子的行为作出救赎,最终能感化受伤的心灵。

第二,立场坚定,坚守原则比溺爱更重要

“孩子就会抓住父母的弱点。我想,孩子就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当父母好糊弄,小瞧这个社会,迅速变坏下去。”这是经历过几次孩子的撒娇恳求,然后家长破例违反原则,最后孩子再犯相同甚至是更严重的错误后,一位父亲的感言。

对于由香里的情况,竹江先生曾循序渐进的开出这样的治疗方案:1.父母不加干涉,默默守护。2.不给孩子一份钱,断了孩子的经济来源。3.按时关门,晚上十点之后不回家,父母不给开门,超过一分钟都不行。在经历第一个阶段的治疗--父母不加干涉默默守护后,由

香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看来父母对我死心了”,但是她的行为确是,离家出走后主动回家。虽然父母体会到“不知孩子在哪里、干什么的状态之下,安静等待她的归来,真是身如刀割心如刀绞般难受。”但比起后两个阶段的方案来,坚持第一个方案,默默守护,不去寻找离家出走的女儿要容易的多。父母不能坚定立场,违反原则的后果非常严重。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次违反不给钱原则的后果。“接近十点,想让两个男孩子离开时,其中一个说他家在川崎,离车站很远,已经没有巴士了,借2000日元打出租车。”“我给了他钱,发生此事的第二天,由香里打破了关门时间”。而且第二次她给另外一个女朋友要车费时,父母没同意,然后由香里很激动。为何上次给了,这次不给?不接受任何例外,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不能摇摆不定,摇摆不定的后果就是孩子变得更糟。

既然明确的给孩子设定了规则,就要很好的去执行,哪怕是一次例外,都有可能会功亏一篑。“父母对孩子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我认为父母这种始终如一的姿态,对于教育孩子绝对必要。”

第三,给予有度,金钱的价值远胜于物质满足

心理医生竹江先生的第二个治疗方案:不给孩子钱,甚至是100日元。引起了父母的恐慌,我们一起来观察,父母的恐慌来自哪里?

“对于由香里,我认为她无论做了什么坏事,都不能去碰人家的东西,所以一直以来都给她钱,金额有时每月超过一万日元(约合780元人民币)„„,不知不觉中,她长成为一个不知金钱价值的孩子,又担心不给她钱就会有小偷小摸现象,我和妻子在钱的问题上就怎么也严格不起来。”看来孩子的头脑里没有金钱意识,不知道获得金钱的艰辛,都是父母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影响了孩子对金钱价值的判断。

“如果因此促使她去偷窃,怎么办好呢?“没有钱就马上去偷的孩子,是有精神疾病的。普通的孩子不会因为没有东西,就马上去偷。”事实,与竹江先生所料相似。断了经济来源后,由香里并没有马上去偷,她先是向自己的朋友借、然后挪用学姐的钱、然后向母亲大打出手逼母亲给钱、又向父母的朋友要钱、向父母的朋友借钱、最后自己去兼职挣钱。刚开始,为了轻易的得到钱,由香里用尽了办法,向父母发脾气、抱怨、撒娇、离家出走。大多数时候,父母还是能坚持住不给钱的原则。因此,自从断了经济来源后,由香里获得钱变得非常不容易。借朋友的钱要偿还;挪用学姐的钱还要被打;即使厚着脸皮,也没得到父母朋友的赞助;将母亲打得鼻青脸肿,也没得到一份钱。金钱在她的世界里忽然变得非常难得,显然,金钱的价值,迅速提升,所以,当她母亲的另一位朋友借钱给她时,由香里带着感激做炖菜。父亲欣慰的写到:“自小没有金钱概念的由香里,虽是总要人照顾的孩子,但反过

来会对他人的善意满不在乎。这一点,通过不给她钱,她终能亲身体会人情冷暖了。”

金钱的价值远胜于物质满足,要充分利用金钱的价值,让孩子学会节俭、学会感恩、学会付出。

最后,我想说的是爱总能创造奇迹,无论孩子曾经有多少的问题,只要父母能用得当的方法,坚持爱的给予,付出及最大的耐心和信心,那么家庭的春天就肯定会到来。

附:书中的警句名言

“房间里,不论如何乱,父母不得清扫。在家人吃饭时间以外,即使她说想吃东西,父母也绝不帮忙。”

“有没有口音不是问题,话语里没有爱才是问题”

“通过建立一条规则,教给她社会的规则”

“不是随时要被赶出门,而是过了时间就不开门”

“一切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采取行动”

“让她亲身体会到,如果做了坏事,社会上有法律约束这回事。”

“以前给她1000日元也只是快乐地笑笑了事的由香里,对一枚百元硬币也感到可贵了。”

“老说孩子的事情就是反反复复,一点儿也没错。今天看到了光明正高兴呢,明天就转为漆黑。光明亮了一下由熄灭了。”“并不是亮了一下又熄灭,是考试朝着漆黑处狂奔。”

“如果孩子不走正道,父母就见不得人,孩子不会因此变好。”

“我觉得,现在的青少年不走正道、搞家庭内暴力或校园暴力,几乎都是与父母关系破裂的结果。照我的反思,幼儿教育没做好的孩子,到了十二三岁,在想反抗父母、社会、学校老师的时期,父母娇惯、打骂、唠叨的结果,与父母的期待相悖,孩子就会一下子疏远父母。”

“孩子的问题是母亲的问题,母亲的问题是父亲的问题。父亲的姿态很重要”

“只要她不说出来,我们都不好去问”

“她显示出改过自新的征兆,努力要让自己迈向新的方向;但现实中,又遇上学校这道墙壁,在这道墙壁前不知所措。“她极想上学,”但即使去了学校也找不到任何舒心的事情。”“她触底反弹的愿望还没有变成真正的力量,她自己不知怎么办才好。”

“正因为是孩子,他们即使从父母身上有所感悟,也并非马上能结合到上学、用功、改正行为方面来。”

第15篇: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庄文惠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

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书中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这部书中所要传达的一个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首先一定要先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这样也能让他们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正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读了《教育的奇迹》我受益匪浅。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

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书中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这部书中所要传达的一个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首先一定要先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这样也能让他们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正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2009-09-08

第16篇:《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因爱而美丽

———读《教育的奇迹》有感

苏子沟中学 孟庆艳最近我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震撼。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讲述的是一些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的故事: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这话有点绝对,但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却的的确确会对孩子起着绝对性的作用。 要知道,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却在有意无意中,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的、令人痛心的“奇迹”!所以,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们,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家境。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小心的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好每一个学生。

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威廉从牛顿安静、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识地感觉到牛顿身上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牛顿,在期末考试中总是处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学就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威廉舅舅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他经常给牛顿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等。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顿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能够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牛顿的成功是对威廉舅舅最好的回报。

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能像牛顿的舅舅那样,耐下心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教师也只有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才能将心比心,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关注,悉心的浇灌和细心的呵护。爱就如阳光一样给孩子温暖,似甘露一样给孩子滋润,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无限关爱无论他是——“差孩子”、“坏孩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等。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爱是一种等待,爱是一种引领,爱是一种责任。让爱走进校园,让爱走进家庭,让爱产生智慧,让爱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我们相信——教育,因爱而美丽!

第17篇:56号教室奇迹读后感

看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从未想过,教师可以这样当而且还可以当的那么好。雷夫艾斯奎斯告诉了我他可以做到这些,并且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雷夫老师从事教育,给人的感受,首先不是教学的技巧,而是一种职业的激情,这也是新教育提倡的一种精神。雷夫无疑是个富有激情的老师,他爱学生,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在这本书的每一处都可以挖掘到。在他的班上学生都几乎家里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家长的倾力配合,甚至有父母是吸毒,这样的孩子学习大多都不太理想。但是,雷夫没有遗弃他们,他以独特的魅力使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自愿每天早晨6点半到校,一直待到下午五六点回家。即便在节假日,孩子们也来学校,跟随雷夫老师一起阅读、算术、表演莎士比亚戏剧、一起去旅游。他甚至兼职几份工,为的是多挣一些去演奏会的费用。看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真的是充实而有意义,完全是为了孩子的发展。

在书中,雷夫多次提到道德发展的六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他告诉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同时也告诉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不要让我们的孩子们除了知道“要害怕我的愤怒和权力”之外,什么都没学到。也许这是许多教师的通病,就我来说也遇见不少这种错误的引导。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他则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 在中国,老师们常会对学生们说,他们的未来决定于测验的分数,表现不佳会让父母和老师颜面扫地;众多小学通过强调阅读和数学的成绩,造成教师把过多的时间花在这两个科目上,而很少上像历史、地理、社会科学之类的科目,甚至放弃;美国也有孩子天天在补习功课。但雷夫告诉孩子们,测试就像一个温度计,它是一下测量工具,就这么简单。只是它测试的不是温度,而是对某项技巧的理解。他告诉我们:绝对不可以拿某个学生的测试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一定要用学生的过去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许多家长老师他过于注重孩子们的测试成绩,迫使他们失去了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都是高分低能,这也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一大悲哀,而雷夫把教会孩子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视为给他们的最好礼物之一,他教会孩子们一生都可以受用的生活技能。他的课堂是学生撇开了书本上枯燥,给学生教算术,讲文学,学历史,沉迷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排练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他特立独行的个性、截然不同的观念、别出心裁的创意都是雷夫教学热忱的体现。

尽管雷夫已经是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了,身上已经被照上了许多美丽的光环,但他依然能把自己心底里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雷夫也说: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也没有“倒吃甘蔗”的感觉。他曾问过自己这样到底是为了什么?面对学多挫折,雷夫也曾想过放弃,但在他想要屈服的时候,他会拿出他的学生的文章来读,看到孩子们能有所成就带给了他少许的安慰,也证明了付出是值得的,他最求信念的理由,就在这儿找到了答案。读到这,使我对雷夫产生深深的敬佩和感动。

我庆幸我我没错过这本书,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使我精神上受到了洗礼。他的教育观点和信念帮助我们建构了崭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一名好教师”非常有借鉴意义。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探讨、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18篇:《奇迹树》读后感450字

《奇迹树》读后感450字

季德毅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奇迹树》的书,这本书很好看。里边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许多孩子都讨厌学校、学习、作业和父母,可他们长大以后都抱怨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们为什么不逼他们,训他们,他们也都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

看看现在有多少孩子讨厌学习,讨厌父母,他们都说:“学校作业太多,父母又管的太严,都没有时间玩了!”“父母都不了解我,学校作业多,他们还给我们报补习班、另外增加作业!”……有些人抱怨父母另增作业?你有和他们说过你的作业很多吗?有人抱怨父母不理解他?如果你想要父母理解你,那你必须先理解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了解了父母,父母才会了解你,想让父母了解你的好方法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父母其实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也可以把心中不敢说给别人听的话说给他们听,学习上有什么压力也可以跟他们说。你说老师和父母管得严,可他们也是迫不得已,他们都希望你可以考上重点高中、大学。

如果你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月只和父母说一句:“爸爸/妈妈你的电话!”如果你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一下,就不会有“恐龙和大象的对话",也不会有讨厌父母的人。

有些时候,我们要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下,这样父母不会伤心,我们也不会说父母不理解我们 。

第19篇:《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遨游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教育的门外汉,给我很大的感触。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著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著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

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第20篇:《生命的奇迹》读后感

《生命的奇迹》就是这样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让我的心灵深深地震撼了,一个如此残疾的女子,竟然能写出好几篇令人感动的文章来,真是很厉害,值得我们去学习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她。

海伦.凯勒,是一位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她集聋、哑、盲于一身,如果其中一种不幸降临到谁的身上,谁都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命苦的人。然而,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打破黑暗和痛苦。她学会了书面语言、说话乃至演讲,进而学会了法语、德语、拉丁语。你可不要小看她这个小女孩,告诉你吧!她甚至还和那些顶尖的耳聪目明的小女孩从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她还为世界的残疾人公益事业做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

以永不言败的精神,挑战自我,回报社会成为海伦的精神追求,这也是打动我的最深刻的内容。她没有因为自己是残疾人就降低对自己的尺度,而是始终把自己当成正常人来要求,虽然她知道,为此她付出了许多汗水,也付出了超出正常人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努力。她不怕困难,鼓起勇气,勇敢地面对眼前的挫折,告诉自己能做得很好,困难将会被你所打倒,海伦的精神带给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鼓励、震撼、鞭策。这或许是海伦精神经久不衰、魅力永存的主要原因了。

海伦的一生,除了海伦个人的艰苦努力外,还有许多来自他人和社会的爱心和关注。充满温情和耐心的父母、默默无闻奉献的莎莉文老师,对这样一个残疾女孩的成长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照顾。

海伦为我们缔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也在海伦的世界中受益无穷,她的精神成为一种象征,一个尺度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伦精神像一个永远都开掘不完的宝藏,一个生活在无光无色无声的世界里的她,却为生活在五光十色里的人奉献了一曲华美的生命之歌。

《奇迹读后感.doc》
奇迹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