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兰读后感

2020-09-02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二月兰读后感

《二月兰》是季羡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达的心胸、平朴简约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洋溢着淡淡二月兰花香的人生历程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月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月兰读后感1

《二月兰》是季羡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达的心胸、平朴简约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洋溢着淡淡二月兰花香的人生历程故事。

本文主要通过作者回忆一些与二月兰的人和事,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失去的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笑对人生冷暖,生活中体验悲欢真情的人生感悟。作者用拟人、夸张和摹色手法,描写了二月兰随着春风的召唤,兀自淋漓尽致的怒放,紫气直冲云霄。它坚强地开着,不管世事变迁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风招摇中笑对人世沉浮。二月兰的一“怒”,紫气冲云霄,一切顺其自然,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没有所谓的悲和喜……然而,移花于情,作者的记忆开始打开。

天地虽宽,阳光虽普照,作者却依然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二月兰的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性格,与作者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花倒是能笑对春风,而作为人呢?于是结尾有“我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又是作者对二月兰这一形象的提炼,达到了顶峰。在生命的逆境中,身边的事物慢慢消逝,亲人的离去,导致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思考:悲中有欢,欢中有悲,悲欢交织难辨。文章以二月兰贯穿全文,反复描写二月兰,强化了感情,表现了二月兰在逆境中巍然屹立,一切顺其自然,遇事泰然处之的品质和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人格和提醒人们体验悲欢离合的人生境界。

读完此篇,我沉思了很久。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情绪大起大落,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更是虚弱得像一根墙头草,没有毅力,没有理想,甚至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们为何就不能像作者笔下的二月兰一样,不管外界如何,我们都活出自己的个性,用坚强的意志笑对人生起伏。而当我们在社会的逆境中无法逆流之上的时候,我们可以回到家,去寻找一份温情,去修补自己脱落的羽翼,待一切都准备就绪时,我们就可以像二月兰一样,一怒冲霄汉,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写到此,不仅又让我想到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而那颗可以长起来的种子,它一定也具备了二月兰遇事泰然处之,在逆境中笑对春风的品质!

我喜欢文学,也经常喜欢投稿,但是很多稿子都像投进大海的石头,一去杳无音讯,我时常都会很失落,有时看到自己文章就感觉到烦闷,于是就叫上朋友去喝酒,到最后自己的文笔是越来越浅,越来越没有自己的个性,也把自己投到了人云亦云的邮箱。其实,我们本来就不应该有那么大的怨气和埋怨,我觉得作为一个人,要活在时代下,那么他三十岁之前所有的成功放到人生的大舞台都不叫成功,三十岁以前的失败放在生命的历程中来看都不叫失败。因为人从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受罪的对象,人们一直为不受罪或者少受罪而努力着,前进着,没有逃脱逆境的勇气的,便平庸的活着,他的天空如果有色彩的话,那也一定是白色。

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打倒我们,只有我们拥有坚强的毅力,有一颗理智的心,在顺境中我们扬帆远航,在逆境中我们逆流而上,把每次挫折和困难都看做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磨砺,坚信有朝一日我们一定可以直冲霄汉,看一世绚丽的烟花。

感谢季羡林先生的《二月兰》,感谢二月兰生之美丽,我会沿着二月兰的花香勇敢地向人生的目标一步一步向前走,不达目标觉不回头。

二月兰读后感2

二月兰,是燕园里再平淡无奇不过的小花,却也是陪伴季老几十载的老友。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流转,花还是那样的开,人却是月月年年都不同了。季老说,花本是无情之物,只不过是人有情,却偏偏要安在花的身上。人说“泪眼望花花不语”,而这花若是真的说话了,岂不是吓坏了人?

我敬慕季老,一位真正的国学大师。无论治学还是自身修为,都深深令人折服。当年惊闻季老去时,我长叹“老一辈的大师逐渐远去,新一代的人才也未见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仍扼腕深有此叹!

季老的文章,平和,质朴,打动人心。人如其文,他必然也是这样一位谦和的老人。他只不过是通过燕园里的二月兰记录了一些生活琐事,却让我看到了他坎坷的几十年,曾经的悲苦,如今的凄然。当初是时运不济,如今是晚年萧条。他由一个“不可接触者”变成了“极可接触者”,本是可喜,但至亲远去,又极可悲。如今他心中无悲,无欢,只有凄然。

读了这篇《二月兰》,我竟有些释然。季老字里行间流露的从容深深打动了我,我知道自己是想成为像他这样这样可敬可佩的人。我深爱这样静谧平和的文字,可如今却时时怀着一颗功利的心去看不喜欢的书。我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却认为是与现实的抗争。

这篇《二月兰》,是一位平凡老人回望岁月时的絮语。过去多么激荡的情绪,到现在只是像涓涓的溪水,缓缓流进读者的心田。我知道自己不需要对这样一位老人报以同情,即便是晚年萧然;他看淡了世事,坦然了自我,早已不为外界的人事所动。他的一篇文,便足以掀起我内心冻结许久的波澜,像一阵春风,吹醒了我心中的湖水。如今我唯一能做的,便是感谢,即使他走后许久,他的文字还能予我以启迪。

二月兰读后感3

感动中国人物之——季羡林先生,其中的【颁奖辞】为:“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季老的专业论著,我们难以享用(因我们的学识所限),但季老的散文随笔,却给我们展现了他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一面。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季老的散文集《二月兰》其中有一篇《神奇的丝瓜》,给我印象深刻,丝瓜,太平常,太普通,我们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它的踪影,但我从没注意过它,直到我读了季老的“神奇的丝瓜”,才注意到丝瓜也有“思想”。季老写到:“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

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我真佩服季老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日本作家黒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里写到“世之最可惧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闻其乐,有心不解其真,既无感慨,亦无激情……之类也”。我们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熟视无睹,对自然界的变化缺乏欣赏,对周边的事件麻木不仁……真真的可悲可惧。“大家”与常人的区别大概就在此吧,我们司空见惯的“苹果落地”,只有牛顿想到了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进而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烧开的壶水,为什么会把壶盖顶起,也只有瓦特比别人多问了个为什么,随之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工业革命。

我们不缺乏生活,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推荐第2篇:观二月兰有感

观二月兰有感 友人赠我一株花, 乘兴回家栽上它; 泥土肥沃阳光照, 根壮叶绿满枝芽。

郁郁葱葱象把扇, 大年腊月开紫花; 圆杆尖瓣四蕊长, 连开六朵放奇葩。

惊喜又有一杆出, 不知不觉花又发; 全家欣喜齐称颂, 满屋花香馨无涯。

想到烟草也有花, 桂花、牡丹、红山茶; 红梅、喜梅、芙蓉花, 神州大地开满花。

定襄县局零售客户 张志越撰写闫定生整理

推荐第3篇:季羡林《二月兰》赏析

季羡林《二月兰》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呢?全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原文: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且冲云霄,连宇宙都份佛变成 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竞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份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象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馈就有了悲欢。人自已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侯,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支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味味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他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特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有。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巳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有删节)

赏析一:

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写文、歌诗、填词惯用的手法。在这里,“物”作为载体,寄寓着仕途维艰之人的激愤和无奈;寄寓着热血慷慨之士的雄心和抱复;寄寓着跋涉异乡之子的惆怅和辛酸,还寄寓着愤世嫉俗者的逍遥和洒脱……

而对花草的歌咏,尤其是对“梅”“兰”“菊”“竹”的歌咏,千百年来,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名言佳句,更是浩如烟海。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唐·林和靖《山园小梅》对梅花的赞颂,寄寓着他乐居小园,“不须檀板黄金樽”的志趣;

“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是唐·李世民《芳兰》对兰草的歌咏,抒发了他志得意满的情怀;

“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是清·秋瑾《菊》中的赞叹,展现了她不媚世俗,无惧黑恶的气节;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清·郑板桥《竹石》中对竹的咏叹,鲜明了他孤傲、耿介的处世观。

翻开唐诗、宋词、元曲,随处可见对“梅”“兰”“菊”“竹”特质的品评,随处可见对“荷”“松”“牡丹”“枫叶”风骨的描写,但是,对花中的“灰姑娘”“二月兰”的讴歌,或许是孤陋寡闻,我却没有找到一首。

初识二月兰,还是读了季羡林的《二月兰》之后。

始读季羡林的《二月兰》,我被季老笔下的二月兰深深地震撼了。在文中,季老极尽赞美之能事,对二月兰的长势,进行了倾情渲染:“ 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了.”“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仿佛发了狂,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的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

这那是花中的“灰姑娘”,这分明是花中之魁,花中之伟丈夫!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季老在耄耋之年,对 “我的二月兰”的爱怜和情结,源于对婶婶 “老祖”和女儿“婉如”逝去的追忆和思念,源于对家庭曾经的祥和、温馨的不再,源于“十年浩劫”,“ 是非颠倒,人妖难分”“虽处人世,实为异类”“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非人摧残。

季羡林是誉满世界的学术泰斗,他对中印佛教史独到的研究,对世事、人生的参悟,在《二月兰》里得到了印证: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它们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天运转动,否极泰来”。

作者借用东坡的词,和二月兰花开花落自然之理,托物言志,咏物抒怀,袒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禅机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凡事顺其自然,遇事不为它动,处之泰然。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庄子,想到了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在《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里,分析了庄子思想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学学庄子的主张。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个战乱频仍的时代。人世间的种种荒唐和罪恶让庄子无所适从,亦无可奈何,他感到极度的痛苦、愤怒和绝望,所以,他以极端的荒唐、怪诞、孤傲、偏激的个性来对待人事。但是,庄子的精神世界又是矛盾的,他心肠很热,对人世,人类无法释怀,不能忘情,现实和人性的冲撞与无奈,迫使庄子选择了彻底否定现实,和现实彻底决裂的人生态度——出世。

《秋水》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拒绝为官治国,顺其自然,逍遥终生,在战国时期,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洁身自好的出路;在今天,当我们个体生活、事业遇阻,深感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的做法的确不失为一种调节心理的好方法。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出世”,只能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决不能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流,我们需要的还是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否则,国运难以昌盛,小康难以实现。

二月兰冲天紫气的描写,是季羡林坎坷人生的写照,是季羡林不畏强权,坚持自我,无私无畏人格魅力的写照。

愿二月兰的精神,光照人间。

赏析二:

《二月兰》是季羡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达的心胸、平朴简约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洋溢着淡淡二月兰花香的人生历程故事。

二月兰,这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野花儿,随着春风的召唤,兀自淋漓尽致的怒放,紫气直冲云霄。它纵浪大化中,不管世事变迁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风招摇中笑对人世沉浮。在《二月兰》中,先生以巧妙自然之笔将自己的每个人生经历和二月兰结合,让悲的更悲,让欢的更欢,同时又借二月兰的不经意的“笑”表明了自己面对世事变迁的态度。融情于物,给《二月兰》营造了一种飘逸悠远的氛围。恰如先生在回忆昔日的团圆之乐时所描绘的:“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吨的清香。当宛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走去。”先生将对亲人的浓浓的依恋之情化在飘渺的二月兰花雾中,显得自然而优美、缠绵。而且,先生在表现思亲之情时,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然后缓缓道出,语言从容,平静。

而整篇文章真正撼动人心灵的是先生独立不屈的人格。十年浩劫给先生所带来的巨大的身心折磨,先生用三言两语带过,而将一番翻涌的心绪赋予二月兰:在“被打得鼻青脸肿”时,看“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象在嘲笑我”。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先生在二月兰身上找到了坚持。多年以后,当先生又再面对声名虽在,亲人离散的孤寂时,“泪眼问花花不语”,内心里悲欢难辩,但在看到二月兰“仿佛发了狂,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的力量,一定要把花开便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时,老骥扶枥,但千里之志仍要伸的勇气不知不觉中就蔓延开来了。在二月兰的花丛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人生写照: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先生的《二月兰》,已经能够理解,这篇文章发掘的是特殊年代给季先生带来莫大安慰的亲情,我因此第一次被季先生的描述感动。

赏析三:

《二月兰》是季羡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达的心胸、平朴简约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洋溢着淡淡二月兰花香的人生历程故事。

二月兰,这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野花儿,随着春风的召唤,兀自淋漓尽致的怒放,紫气直冲云霄。它纵浪大化中,不管世事变迁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风招摇中笑对人世沉浮。在《二月兰》中,先生以巧妙自然之笔将自己的每个人生经历和二月兰结合,让悲的更悲,让欢的更欢,同时又借二月兰的不经意的“笑”表明了自己面对世事变迁的态度。融情于物,给《二月兰》营造了一种飘逸悠远的氛围。恰如先生在回忆昔日的团圆之乐时所描绘的:“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吨的清香。当宛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走去。”先生将对亲人的浓浓的依恋之情化在飘渺的二月兰花雾中,显得自然而优美、缠绵。而且,先生在表现思亲之情时,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然后缓缓道出,语言从容,平静。

而整篇文章真正撼动人心灵的是先生独立不屈的人格。十年浩劫给先生所带来的巨大的身心折磨,先生用三言两语带过,而将一番翻涌的心绪赋予二月兰:在“被打得鼻青脸肿”时,

看“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象在嘲笑我”。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先生在二月兰身上找到了坚持。多年以后,当先生又再面对声名虽在,亲人离散的孤寂时,“泪眼问花花不语”,内心里悲欢难辩,但在看到二月兰“仿佛发了狂,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的力量,一定要把花开便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时,老骥扶枥,但千里之志仍要伸的勇气不知不觉中就蔓延开来了。在二月兰的花丛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人生写照: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季羡林《二月兰》阅读训练及解析

2.季羡林《二月兰》阅读答案

3.季羡林:二月兰

4.季羡林散文《二月兰》原文赏析

5.季羡林二月兰阅读答案

6.季羡林《二月兰》读后感

7.季羡林散文《二月兰》赏析

8.季羡林二月兰

9.《二月兰 季羡林》阅读答案

10.二月兰季羡林

推荐第4篇:读季羡林《二月兰》有感

读季羡林《二月兰》有感

我是一个没有识真慧眼的人,总是会以貌取人,以名取人,庆幸的是,在喜欢上季羡林三个字以致喜欢他的作品的时候,我的辨别是对的,他确是一个值得喜欢,值得景仰的人,“季”和“林”让我想到季节,树林,进而想到自然,“羡”让我想到“只羡鸳鸯不羡仙”,进而想到美好,连在一块就是“自然的美好”。我一向爱空想美好,空念自然,所以在第一次看到这三个字时,我的脑海不自觉地就舒服了起来。第一次看到季羡林,记不得是哪篇文章了,只记得里面有一个“朗润园”,这三个字也是我极喜欢的,后来又陆续读了几篇文章如《马缨花》、《清塘荷韵》,也是非常喜欢的,拿着那些文字反复读了好多遍,越读越觉得其中文字的迷人。

《二月兰》里的文章多是季羡林八十岁以后的作品,他以一个历尽人世沧桑的老人的视角,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回忆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一生思想的变化,同时也体察了这个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里,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是有生命的,都有它在世界上存在的位置,都有它生命的轮回。季老先生的眼睛,看到了每一棵花花草草的喜怒哀乐,即使这一个个小小的生命,他对它们也是关爱有佳,敬畏之至。他为春天里满地盛开的二月兰而倍受鼓舞;他为燕园幽径里一棵苍老的紫藤被砍掉而哀痛惋惜;他怀念十年浩劫时被砍伐的海棠;他赞美神奇的丝瓜。在他眼里,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精灵,他喜爱它们,赞美它们。想起宗璞写过的一篇文章《紫藤萝瀑布》,蒙田写的《敬畏生命》,自然界赋予了我们生命,并赐予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对于此,我们除了感激,还能怎样呢?

我喜欢倾听别人的故事,看书也是倾听,从文字的美中,发现人生的奥秘。面容安详的季先生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饱尝了饥饿的滋味,以至在回国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他觉得只是小巫见大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被判为“不可接触者”,这些人生经历在他的生命轨道上刻下了深刻的印迹。往事不堪回首,但却不能不面对,无论好坏,在记忆中形成的定格都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唯有从中反省,从中成长。

人的一生不可能孜然一身的前行,不可避免的要与家人,朋友关系起来。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帮助,一个人才可以不断的向前。回想自己的一生,季羡林满怀感激,无论是自己的父母亲,还是结发妻子,还是自己的老师,他都充满了感恩之情。

生命的航船不断前进,眼前的世界瞬息万变,唯一不变的有自己心里生的信念,爱的情怀和对这个世界的感恩。

推荐第5篇:二月兰的芬芳阅读答案

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做阅读题型亦是如此,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二月兰的芬芳阅读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二月兰的芬芳

曾维惠

“妈妈,我种的二月兰长出花苞了。”坐在轮椅上的星儿高兴地喊道。

妈妈从房间的窗户探出头来,满脸微笑地说:“咱星儿多能干呀,种的二月兰也要开花了。”

山尖儿上的雪刚化不久,春风便踏着远方的积雪,来到了星儿家的院子里。

“噢,春天来了,我嗅到了春的气息。”二月兰在春风中摇摆着羽状的叶子,花苞们也在春风中轻轻地点着头,仿佛在幸福地舞蹈。

星儿抚摸着二月兰的叶子,深情地说:“二月兰啊,你终于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我还得谢谢你呢,小姐姐。”二月兰说。

去年夏天,星儿妈妈推着轮椅,把星儿带到了一片林子里。星儿迎着轻风,听着鸟语,嗅着花香,看小松鼠在树梢轻荡。

“小姐姐,救救我!”一个微弱的声音,传进了星儿的耳朵。

星儿寻着声音找去,她看到了一株连根裸露在林中石板路上的兰草。星儿轻轻地把这株兰草捡起,抚摸着它那羽状的叶子,说:“你怎么不长在土里呀?连根露在地面上,你会渴死的。”

兰草说:“小姐姐,我是二月兰,一个淘气的男孩子把我连根拔起,却又不把我带走,我已经在这里躺了好些天了。小姐姐,如果你愿意,请你把我带回家吧。”

星儿把二月兰带回了家,种在一个蓝色的花盆里,放进了院子的一个角落里。二月兰告诉星儿,它不需要太肥沃的泥土,也不需要太多的水分,只要有一点可以把根埋住的泥土就可以了。

星儿陪着二月兰,坚强地走过了炎热的夏天,走过了萧瑟的秋天。寒冷的冬天到来了,凛冽的寒风,刮进了放有二月兰的院子里。

寒风夹杂着雪花,袭击着二月兰。二月兰咬紧了牙关,忍受着风雪的洗礼。

星儿也好久没有从屋子里出来了,她的病情加重了,根本就离不开那温暖的被窝。

“妈妈,我的二月兰呢?它还好吗?”被窝里的星儿问。

“星儿,我很好!”院子里,二月兰大声说,“星儿,咬紧牙关,挺一挺,我们都会熬过这个冬天的。想想看,一到春天,我就能开花了!”

星儿和二月兰一起,在大雪纷飞的冬季里,带着无比的希翼与信念,一步一步朝春天走去。

啊!星儿和二月兰,终于迎来了第一缕春风。

“星儿,我要开花!我要开花!”二月兰在春风中歌唱。

看啊,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下,二月兰开放了,淡紫色的花瓣,在风中起舞。那淡淡的芬芳,在院子里弥漫。

星儿来到院子里,她抚摸着二月兰,然后仰望着蓝天,轻轻地说:“我也要开花,我也要飞翔。”

阅读题目

1、整体把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2、分析探究。

(1)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二月兰在春风中摇摆着羽状的叶子,花苞们也在春风中轻轻地点着头,仿佛在幸福地舞蹈”。说说二月兰为什么感到幸福?

3、“二月兰啊,你终于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请品析这一句中“熬”字的表达作用。

4、情感体验,下面的句子抒发了星儿怎样的情感体验?

星儿来到院子里,她抚摸着二月兰,然后仰望着蓝天,轻轻地说:“我也要开花,我也要飞翔。”

5、想想感悟,这一篇文章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参考答案

1、生病的小姑娘星儿精心照料受伤的二月兰,她们相互鼓励,二月兰最终绽放。

2、(1)含义:既指二月兰散发的香气,也象征着美好的生命。

(2)因为它依旧享受美好生命。

3、“熬”字表示坚守的极其不易,经历的苦难多。

4、热爱生命,有坚定的信念,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5、生命在,希望就在,我们要带着无比的希冀和信念来迎接生命中的各种挑战。

推荐第6篇:我和二月兰的故事

昨天写了二月兰,还把季羡林先生的《二月兰》搬出来,总觉得不是自己的,昨天晚上做梦梦到好多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童年趣事,早上想来感觉真好。虽然没有梦见儿时关于自己和二月兰的那些故事,今早还是想把那些故事写下来。

记得第一次看见二月兰是在我家苹果园的苹果树下,几乎每棵树下面都有,虽然不多但还是可以清楚地闻到它的淡雅的香味,于是摘了很多花朵带回家养在小花瓶里,它的香味是留在了我的那间小屋,可惜的是它没有成活三天就全部枯萎了。后来就是每次到苹果园我都摘回来一些。后来发现有大片的二月兰是在我们小学学校后面的那个不算深的水沟里,那个水沟很宽但是经常没有水,里面除了二月兰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草或者是花,现在想想那么一大片的阳水沟真是漂亮极了,加上水沟两边挡住了大部分耀眼的阳光的高大的杨树那样的景色真的是太好了。记得那时候还采了一些夹在课本里,夹的多了时间长了书本就会有那种香味,那时候心里别提有多美了。再后来就是对那种淡淡的香味特别的喜欢也特别的敏感,也就是那时候姐姐买了那种紫色的舒肤佳香皂,香皂的香味就是二月兰的香味,因为喜欢那香味就特别的喜欢那种舒肤佳的香皂。可是自从上了初二还是初三就怎么也买不到那种香味的舒肤佳了,只有现在可以见到的白色的、黄色的和粉红色的。后来很少回老家,回了老家也很少去地里,于是很长时间都没见过二月兰。再后来家里的苹果树都被砍掉了因为村里开始大面积的搞蔬菜大棚,那片阳水沟也不见了,老家的二月兰也不见了,后来我想是不是因为二月兰越来越少了所以舒肤佳的紫色香皂也就不见了。再后来上了高中就更少回老家了,于是很长时间都没再见过二月兰,再后来的很长时间去聊城大学玩发现了它,心里真的有种久违的感觉,高兴兴奋极了。

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真是很傻,既然那么喜欢它怎么就不知道移植一些种子自家的院子里呢?只知道摘它的花,真是很傻。如果那时候移种到院子里,现在老家的院子里肯定都长满了。

推荐第7篇:季羡林散文《二月兰》原文赏析

导语: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与季羡林先生比邻而居,交往甚深的乐黛云教授说:“先生在90年代的作品中,《二月兰》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它的不平凡之处是以多取胜,随着春风的召唤,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夺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势。季老观察到从他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整个燕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特别是遇到大年,二月兰仿佛发了狂的怒放。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大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的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在这里,季老著一“怒”字,二月兰也境界全出了。

一切景物皆情语。季老赌物思人,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他将对亲人的浓浓依恋之情化在飘渺的二月兰花雾中,显得自然而优美,缠绵。季老回忆道: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春天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着一把小铲,带一个黑色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里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还在开花,她离开时,她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角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她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老祖是季老的婶母,婉如是先生的爱女,虎子和咪咪是先生视同亲人的“家庭成员”。然而老祖和婉如已相继离世,虎子和咪咪也遵循自然规律离开了人间。回忆这些往事,季老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往事如云烟,原来是近在眼前,如今却如蓬莱灵山,可望而不可即了。

世事是善变的,*开始,在季老倒霉的日子里。是非不分,人妖颠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季老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有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他打招呼,虽处人世,实为异类。在这艰难时世,季老回忆道:

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她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钱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希望能给我增添点生趣。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偎依在我的身旁。她们不懂哲学,分不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视我为异类,她们视我为好友,从来没有表态,要同我划清界限。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窗外尽管千里冰封,室内却是暖气融融。我觉得,在世态炎凉中,还有不炎凉者在。这一点暖气支撑着我,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没有堕入深涧,一直到今天。

德华是季老的妻子,比他大四岁,只念过小学,一辈子没有看过一部小说。季老说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正是这些没有遭到当时政治生态污染的她们组成一个坚强的团队使季老倍感人世间的温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二月兰象征着一种女性情感与气质特征:即善良、关爱他人与自我牺牲。她们虽然是及其普通的,但是在那个年代她们以自己的原始本能为季老争得了一方净土,她们也包括季老家庭的小保姆,还有家庭特殊成员——虎子和咪咪。

季老写下了散文《二月兰》,寄寓了他对在他生命中有着非凡地位的几位亲人的深沉怀念和无尽哀思。有了她们,苦中亦有欢,没有了她们,欢中亦有苦。她们就像那二月兰独自存在也许并不起色,但是组成团队,那可是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的啊!

《二月兰》歌颂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表现了在逆境中巍然屹立,顺从自然,顽强执着的品性;同时又有着对生命悲欢的哲学思考。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既情感丰富又豁达通脱的季老风神。

这篇散文文笔优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迷离,在表现思亲之情时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缓缓道出,语言从容平静,但给人以感人的力量,及至抒发感情时,又是那样地真情流露,浓烈而不做作。借二月兰不经意的笑,表明了自己对世事人生的态度。在二月兰的花丛中,我们可以看到季老的人生写照,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艰辛曲折坦然,历尽沧桑悟然!

清人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文章能写出历史沧桑感,总有一种沉甸甸的思想力量。《二月兰》就是这样一曲有着历史沧桑感的生命的歌。

推荐第8篇:望溪的二月兰的杂文随笔

进入五月的望溪,是梨花与丁香盛开的季节,每日晨练都会徒步走过公园的各个角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看见郁郁葱葱的树,赏到婀娜多姿的花,真的是满园青枝绿树、鸟语花香;满眼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喻为“人在画中行、画中人映景”亦不为过,融入其中便可感受到一日之计的时光有多么的惬意。环山而行,百花园、奇石园、枫林园、槐花园还有天女木兰园接踵而至,有应季的花在开,含情脉脉、娇艳欲滴,也有含苞待放的仙子,只等那一缕微风的呼唤,便可粉黛容妆、轻裳起舞。

然而此时,最盛的莫过于丁香了,一大簇一大簇的开出淡紫色或粉白色的花蕊,释放出清馨淡雅的香味,随风飘散,闻者皆渍渍称奇,对色香俱全的丁香报以赞许,并不吝溢美之词,少不了还要合上几张影,留作让他人羡慕的资本。

这望溪丁香咄咄逼人的花势已将花期短暂且不成规模的樱花、梨花等逐出了舞台的中央,园内似乎已无花与之比肩,大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之势。连“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也因时令未至这会儿也被人们遗忘了。

然而,爱花者与细心的人不难发现,除丁香之外,恰逢其时还有一种同样开着淡紫色的花,以自然洒脱、朴实无华的姿态手拉着手、成群结队、昂首向阳而开放着的花,开放的那么整齐划

一、那么自信满满、那么灵犀秀美!―—她们叫做二月兰,或许爱好读书之人已经发现了些许端倪,她们正是季羡林大师笔下“在一夜之间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开的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的那群小花。在大师的妙笔下得以惟妙惟肖、脱胎换骨,又因与蜀汉丞相颇有渊源故事,古来便被冠以诸葛菜之美称。此花虽小,聚而成群,方显本色。

相传三国蜀汉诸葛丞相,临危受命,辅幼主,出岐山,伐曹魏,殚精竭虑,以匡扶汉室天下。然连年征战,致益州疲弊,幸得农人指点,诸葛丞相得一野花草种,此野花草生命力顽强,生长迅速,花紫,可以充饥,且食之有颇多益处,便号令广泛播种以解粮草不济的燃眉之急,蜀人为了感念丞相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便将野花草称为诸葛菜。曾经的救危扶困难能可贵,千百年来未曾被人遗忘。古时为菜、现时为花,身份的变化并没有改变秉性中的那份纯良质朴。

虽然沾了先贤的光,亦得文学大师青睐,但二月兰没有一点如丁香般风光无限、孤芳自赏的架势,有的是更多对自由的渴望与快乐生长的洒脱,你可以看到丁香树下、行道路旁、茂密林间、裸地之上,到处开满了紫色的小花,一群群、一片片,招呼着春风,沐浴着阳光。她们没有梨花的带雨婀娜、没有丁香的迷人芬芳、没有海棠的端庄典雅、没有樱花的高贵大方,她们看上去是那么的矮小且弱不禁风的一群花草;她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孱弱且微不足道的一群草花,古朴素雅、平凡无奇,有的只是个体的韧性与团队的力量;有的只是团队的意志与个体的顽强,每当从她们边上走过我总能感受到一丝的从容不迫与乐观向上。

我敬佩她们。她们知道感激,当初的一粒种子,二三年便还你一片花海;她们知道奉献,努力的克服春寒,四五月便待你驻足观赏;她们知道使命,团结的一起绽放,千万朵便为望溪披上盛装。

希冀望溪二月兰的花就这样一直开下去,开得谦逊无私、开得朴实无华、开得充满希望,这一刻我亦愿与这群小花结伴而行,学习并分享快乐、向阳、奉献与担当!

推荐第9篇:二月兰教案教学设计(张新清)

教学设计:

二月兰

设计者:蕉岭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张新清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豁达的胸襟。

3、积累写景的语言。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

由花及人,体会作者的豁达胸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季羡林,山东聊城市临清人,他精通9国语言,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本文写于82岁,女儿去世之后。

二、读标题,整体感知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几种情感读:

怀念、幸福、悲伤、平淡、喜爱、感慨、羡慕 相机引导让学生概括文中所写的人和事: 老祖在二月兰中采芥菜;婉如在二月兰中匆匆而去的身影;虎子和咪咪在二月兰丛里嬉戏;我在*中遭劫难,成了“不可接触者”;*后,我成了“极可接触者”。

三、读课文,体会悲欢

1、让我们从文中找出支撑我们情绪的文字吧。先找找快乐、温馨的。哪些句子能读出这种味呢?

A 指名读

B 相机指导朗读:用回忆、温馨的语气,上扬的语调,讲故事的韵味进行朗读。

相机指导朗读的词:

a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他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b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c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

C相机指导理解词语:否极泰来

2、文中哪些文字写作者的悲伤? A指名读

B 相机指导读音:押解 yājiè

C 指导朗读:用悲伤的语气,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进行朗读。

相机指导朗读的词句:

a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b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

相机课件出示有关十年浩劫的背景材料及本段的原文 背景材料1:

1966年5月开始1976年10月结束,席卷神州大地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人民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文化发展受到了无法弥补的破坏,知识分子更遭到残酷迫害。可以说十年浩劫是我国历史上一块不忍触摸的疤痕。

背景材料2:

广东名作家秦牧曾这样评述*:“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以假革命之名进行!”

本段原文: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坐喷气式,还要挨上一顿揍,打得鼻青脸肿。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像是在嘲笑我。我当时实在非常难过。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难分,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

c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

d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有。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3、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没办法读好的情况下加入此环节)

师读: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生读: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师读: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

生读: 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师读: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

生读: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有。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四、问兰花,探索人生

1、就这样,作者悲欢交织,复杂的心情让他登临小山问二月兰,二月兰怎样呢?请齐读(生读)。如果你是二月兰,你会对作者说什么?为什么?

A让我们先联系写二月兰的句子体会体会。老师引学生朗读,相机指导朗读粗体字词。

师引读:直到前年,也许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我蓦地发现——读

生朗读: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了全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师引读: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注意到小山上的二月兰。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地奇妙。——读

生朗读: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师引读: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我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读

生朗读: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

师引读: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读

生朗读: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师引读: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读

生朗读: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B 指名回答。

迁移引导深入探索: 是的,如果二月兰能开口说话,她的意思肯定跟季羡林老先生说的意思一致: 出示课件:季老先生在困难时期的成就以及一些感悟

材料:在浩劫期间,我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后来不打不骂了,我却变成了“不可接触者”„„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

在。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事情。200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成的。

——选自《八十述怀》

材料: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要始终保持稳定。

——选自《走运与倒霉》

材料:十年浩劫以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

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

——选自《八十述怀》

老师总结:

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拥有二月兰般顺其自然,无所谓悲和喜,豁达开朗,积极上进的人。(出示课件)因此,他把二月兰称为“我的二月兰”,把它当作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称它为“她”,把它当作是自己的挚友,最后的问兰,可以说作者已把它当作是人生的老师来敬重。第五段作者说:“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文章是不是也印证了这句话呢?(生思考、回答)这就是寄情于物的写法。

五、集美句,积累语言

如果我们要用“集聚美句”的方式创编一份课文背读。你会选哪些文字?

指名回答后,亮出老师集聚的美句,齐读: A描写花开盛况的句子 B情景交融的句子 C充满哲理的句子

六、布置作业:

1、集聚美句背诵并从下面两个仿写材料中选一个进行仿写。

A、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B、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2、推荐阅读: 季羡林:《神奇的丝瓜》《槐花》《老猫》

板书设计: 二月兰

由花忆往事

顺其自然,昂然向前

问花探悲欢

推荐第10篇:柔石《二月》读后感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二月》里的爱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

1《二月》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在芙蓉镇的所见、所闻、所爱、所感、所悟。在未到芙蓉镇之前,男主人公已经在外奔波了六年,当年的他应该是一位慷慨激昂,满腔热血的青年。他期待着能为国家找寻光明与希望,同时也为自己找寻一条出路。但现实似乎并不如他所愿,而他也在疲累的奔波之后转向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渴求,他决定答应老朋友陶慕侃的请求,到芙蓉镇任教,希望借此可以找到新的自我出路。小说主要围绕着男主人公与芙蓉镇上三位不同的女性之间的情感联系展开——文嫂、陶岚、采莲,且对这三位女性男主人公有不同的情感倚重。对于文嫂,萧涧秋体现出的是救助、怜悯的爱;对于陶岚,他更多的是怀着一种知交的情谊与之相待;而对采莲,萧涧秋爱她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希望。虽然三种情感不同,但这三种不同感情背后所体现的实质都是男主人公一种自我解脱与自我出路的寻求。

1 萧涧秋之于文嫂——救助的爱

文嫂的丈夫是一位参与北伐战争的军人,也曾是萧涧秋的同学,他满腔热血立志救国,却不幸在战争中牺牲。作为同样怀揣着救国之理想的有志青年,萧涧秋对于这位同学的感情是极其赞扬和肯定的。因而,对于这位英雄的遗孀,萧涧秋是一种强烈的怜悯之情。文嫂的丈夫因国家而死,但却丝毫未得到国家的半点补偿,如此残酷的现实让萧涧秋十分心寒。因此,他决定以一己之力继续扶持这个家庭走下去。

萧涧秋不仅给予这个落魄家庭经济上的支助,还常常在精神上鼓励她们。每当文嫂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要好好活下去。他说:“人的全部生命就是和运命苦斗,我们应当战胜运命,到生命的最后的疫苗不能动弹为止。”从这些话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萧涧秋对文嫂怀着明显的救世主情结。并且,他不仅希望从物质上帮扶文嫂一家,帮助她们解决温饱问题,同时,他还希望从思想上解放文嫂。小说里对文嫂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制度产物下的妇女,具有浓厚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思想。她已经完全把自己作为男性的一种附属物,丝毫没有“自我”的意识。丈夫死之后,她明确表示支撑他唯一活下去的念头便是抚养大她的小儿子,而当她唯一的信念也因病去世之后,她便彻底丧失了生存的信心和欲望。即使文嫂的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但萧涧秋仍然没有放弃对她的救助。他甚至愿意用自身的终身幸福来使文嫂明白,女人是可以改

嫁的,她们的生命不会因为丈夫和儿子的灭亡而停止。

尽管萧涧秋在面对陶岚的追问他是否爱文嫂时,他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这种爱绝非真正的爱情。因为,他曾在给陶岚的信中这样提到:“我当用正当的根本的方法救济她。”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对文嫂的感情只有“怜悯与救助”的因素,另一方面,他的这种救世主情结已经膨胀到了一种无奈的境地。他因同情和资助寡母文嫂一家而受到来自世俗眼光的非议,虽然他一直对别人愚昧的看法表示不屑,但现在的他也不得不承认必须得以世俗都认同的眼光去救助文嫂。因为,在萧涧秋看来,对文嫂的救助已经成了他寻找自我出路的一部分。既然他无法在狂风浪潮中去救助整个国家,那能够尽自己所能,改变自己身边能够被改变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内心的释放与解脱呢?救世不成便救人,而对萧涧秋来讲,救人其实也是自我拯救的途经。

2 萧涧秋之于陶岚——知己的爱

萧涧秋对于陶岚的感情应该是复杂的,不能说毫无爱情的成分,但主要应该体现为知交之爱。在六年的奔波劳累之后,他本想到芙蓉镇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不一样的淳朴的乡村风情。但令他失望的是,芙蓉镇并非世外桃源,而是和那个动荡的大社会一样世俗,一样迂腐,一样污秽不堪。唯一令他眼前一亮的便是陶岚这个富有活力,热情而又叛逆的新女性。萧涧秋仿佛找到了可以同自己一起奋战的战友,可以共同寻求新的出路。毕竟,他们对现实社会有着共同的失望,感受着共同的孤独,都渴求能够找到新的出路。因此,他们两个人在行动和思想上一直保持一致,包括对文嫂一家的救助,以及对当地土豪钱正兴不屑的态度。

同时,当陶岚第一次见到萧涧秋,她也被这个脱俗的人所迷住。她闻够了芙蓉镇的男人身上那股污秽庸俗的气息,作为一个新女性,她完全无法从这些人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她感到十分迷茫。而萧涧秋的出现就像一盏指明灯,为她照明生活前进的轨迹。于是,她对萧涧秋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依赖感。她不断地和萧涧秋保持书信往来,期望萧涧秋能够为她指明一条道路。而萧涧秋也如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找到一处可以宣泄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地带。

随着这种知己之情的日益增长,应该说,萧涧秋也应该对陶岚产生过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他曾在留别陶慕侃的信中说:“实在说,我已跌入你妹妹的爱网中。”并且,他也曾无意识地在纸上画出一朵桃花,“桃”谐音“陶”,足见陶岚在他心中的地位。但,这种爱是短暂的,正如萧涧秋自己所说,陶岚给他的爱是一张网,他从陶岚那感受到的并非爱情的甜蜜,而是压力与负荷。如果说,最初

他把陶岚当做寻求自我出路过程中亲密的战友,并由此萌生爱意,但后来他发现自己已无法为陶岚提供任何关于人生之路的指点。陶岚不断地渴望从他那里寻得出路,但同样作为摸索人的萧涧秋也对此一无所知。固然,陶岚能理解他,懂他,但同时也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所以,萧涧秋在画完桃花之后立马把它擦掉,另外,他也在诀别的信中明确表示:“是的,她只是我的一位弟弟”。显然,最后的萧涧秋还是恢复了理智与清醒,在他看来,陶岚还是那个跟他有着共同思想的弟弟,那个可以并肩作战,找寻出路的战友。

3 萧涧秋之于采莲——信仰的爱

如果说萧涧秋对于文嫂和陶岚的感情,都是他找寻自我出路的一个过程,那么,采莲就是他心目对于自我出路的直接体现。对于他来说,采莲就是他的终极信仰,是他对于未来的希望。

萧涧秋刚进芙蓉镇之初,就表示孩子是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只有看到孩子才是可以使他微笑的。他说自己是秋天一样的思想,深沉充满忧思。但采莲这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则像春天一样,给他带来春天般温暖的心情。相比之下,陶岚对于他来讲,则像夏天的浓云,虽热情洋溢,但却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萧涧秋浪迹多年,却在城市的漂泊之中始终无法找到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于是,他转向寄情于乡村,希望能在芙蓉镇这篇净土中寻找到自我出路。当他登上去芙蓉镇的船上,他就已经被那个活泼的小女孩吸引住了。他仿佛觉得,这个小女孩身上透露出的那股纯洁与灵气正是他所求,也让他对自我出路的追寻有了新的动力和新的信心。于是,在芙蓉镇的停留期内,萧涧秋对于这个小女孩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不仅打点好她的家庭,还强烈要求采莲去学校上学,因为,他希望能够把采莲培养成更有希望的人。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述,当萧涧秋接采莲到学校来的第一天,采莲顿时成了全场的焦点,被一大群人围拢。本来芙蓉镇上的Queen是陶岚,但此时在萧涧秋的心里,采莲才真正成了Queen。毕竟,采莲是他信中最高理想的物化,他爱护采莲便如爱护他心中理想一般。

此外,当萧涧秋发现芙蓉镇并不是理想桃源而决定离开之际,他也始终惦记着采莲的归处。他在给陶慕侃的信中写到:“待我生活着落时,我当叫人来领她,我决愿此生带她在我身边。”既然在偏僻的芙蓉镇也无法探索到一条合适的出路,那么他愿意继续去“看骆驼的昂然顾盼的姿势,听冬天的尖利的北方的怒号的风声”。但无论他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去寻找,去追寻,采莲始终都是他内心的希望。他渴望有这样一种希望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让自己在失意之时能够获得勇气和决心的来源。

在那样混沌的时代里,作为一个十分清醒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说萧涧秋这个人物角色是一个悲剧。他关心文嫂、喜欢陶岚、爱护采莲,并在这个爱的过程中真心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但,那样的背景和社会注定他无法被大众所理解,于是导致他的内心始终处于漂泊、犹豫、徘徊的状态。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心情最终还是归于宁静,并坦然地面对自己。尽管,他还是迷茫的,孤独的一个人,但他的内心却较未到芙蓉镇之前更加强大。他依然不知道前路在何方,但他会坚持不懈地继续追寻!

第11篇:故乡二月戏 读后感

《故乡二月戏》读后感

曾几何时,中央电视台还有人人皆可观看的梨园频道,那咿咿呀呀的声音经常在我换台时从耳边一掠而过,现在,它也成为了收费频道,原有的听众更是变得寥寥无几。看到文中那句“‘龙抬头’一开始,各村的戏台便像雨后的蘑菇般冒了出来”从来没有见过戏台的我,自然是想不出那般场景的。当年“九一八”事变时,是人东北军将军的张学良还在北平沉浸与京戏《宇宙锋》而不能自拔。这样的戏,现在是隐没到哪里去了呢?

其实,戏剧并没有消亡。调查显示,戏剧戏曲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产品,这么多年来一直延续,并得到发展,说明它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人民需要这样的精神产品。但是戏曲在当今的境遇是悲惨的。

现在,中国所表现出来的戏剧戏曲遭受人们冷遇的现状,并不是戏剧戏曲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精神、娱乐产品和休闲方式的增多,以及影视作品大量出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每天在电视、电脑前,我们都能获得最新的讯息,还有相应的图片、视频,这一切都比戏曲呈现得更加直接、明了。致使戏剧戏曲演出场次减少,导致了年轻人接触戏剧戏曲的次数减少,一些青少年甚至没有接触过戏剧。

昔日的国粹,如今却遭到了人们的冷遇,这不得不审视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了。上周在学校,大家观赏了两段戏曲,不时有同学跟唱,但明显是持一种取笑的态度。下课后,众多MP3纷纷登场,看着那陶醉的神情,与几分钟前实在是判若两人。没有人真正地视戏曲为传统文化,甚至认为这是应该被时代淘汰的过时的东西。这不仅是国粹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

希望有一天,国人能重拾那些正在被淡忘的经典,并不用全民普及,只要让它不消失在历史的烟尘,能让这沧桑的咿咿呀呀永远飘荡在世界上,便是中国人始终不忘根的表现。

第12篇:柔石《二月》读后感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二月》里的爱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二月》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在芙蓉镇的所见、所闻、所爱、所感、所悟。在未到芙蓉镇之前,男主人公已经在外奔波了六年,当年的他应该是一位慷慨激昂,满腔热血的青年。他期待着能为国家找寻光明与希望,同时也为自己找寻一条出路。但现实似乎并不如他所愿,而他也在疲累的奔波之后转向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渴求,他决定答应老朋友陶慕侃的请求,到芙蓉镇任教,希望借此可以找到新的自我出路。小说主要围绕着男主人公与芙蓉镇上三位不同的女性之间的情感联系展开——文嫂、陶岚、采莲,且对这三位女性男主人公有不同的情感倚重。对于文嫂,萧涧秋体现出的是救助、怜悯的爱;对于陶岚,他更多的是怀着一种知交的情谊与之相待;而对采莲,萧涧秋爱她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希望。虽然三种情感不同,但这三种不同感情背后所体现的实质都是男主人公一种自我解脱与自我出路的寻求。

1 萧涧秋之于文嫂——救助的爱

文嫂的丈夫是一位参与北伐战争的军人,也曾是萧涧秋的同学,他满腔热血立志救国,却不幸在战争中牺牲。作为同样怀揣着救国之理想的有志青年,萧涧秋对于这位同学的感情是极其赞扬和肯定的。因而,对于这位英雄的遗孀,萧涧秋是一种强烈的怜悯之情。文嫂的丈夫因国家而死,但却丝毫未得到国家的半点补偿,如此残酷的现实让萧涧秋十分心寒。因此,他决定以一己之力继续扶持这个家庭走下去。

萧涧秋不仅给予这个落魄家庭经济上的支助,还常常在精神上鼓励她们。每当文嫂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要好好活下去。他说:“人的全部生命就是和运命苦斗,我们应当战胜运命,到生命的最后的疫苗不能动弹为止。”从这些话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萧涧秋对文嫂怀着明显的救世主情结。并且,他不仅希望从物质上帮扶文嫂一家,帮助她们解决温饱问题,同时,他还希望从思想上解放文嫂。小说里对文嫂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制度产物下的妇女,具有浓厚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思想。她已经完全把自己作为男性的一种附属物,丝毫没有“自我”的意识。丈夫死之后,她明确表示支撑他唯一活下去的念头便是抚养大她的小儿子,而当她唯一的信念也因病去世之后,她便彻底丧失了生存的信心和欲望。即使文嫂的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但萧涧秋仍然没有放弃对她的救助。他甚至愿意用自身的终身幸福来使文嫂明白,女人是可以改

1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嫁的,她们的生命不会因为丈夫和儿子的灭亡而停止。

尽管萧涧秋在面对陶岚的追问他是否爱文嫂时,他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这种爱绝非真正的爱情。因为,他曾在给陶岚的信中这样提到:“我当用正当的根本的方法救济她。”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对文嫂的感情只有“怜悯与救助”的因素,另一方面,他的这种救世主情结已经膨胀到了一种无奈的境地。他因同情和资助寡母文嫂一家而受到来自世俗眼光的非议,虽然他一直对别人愚昧的看法表示不屑,但现在的他也不得不承认必须得以世俗都认同的眼光去救助文嫂。因为,在萧涧秋看来,对文嫂的救助已经成了他寻找自我出路的一部分。既然他无法在狂风浪潮中去救助整个国家,那能够尽自己所能,改变自己身边能够被改变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内心的释放与解脱呢?救世不成便救人,而对萧涧秋来讲,救人其实也是自我拯救的途经。

2 萧涧秋之于陶岚——知己的爱

萧涧秋对于陶岚的感情应该是复杂的,不能说毫无爱情的成分,但主要应该体现为知交之爱。在六年的奔波劳累之后,他本想到芙蓉镇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不一样的淳朴的乡村风情。但令他失望的是,芙蓉镇并非世外桃源,而是和那个动荡的大社会一样世俗,一样迂腐,一样污秽不堪。唯一令他眼前一亮的便是陶岚这个富有活力,热情而又叛逆的新女性。萧涧秋仿佛找到了可以同自己一起奋战的战友,可以共同寻求新的出路。毕竟,他们对现实社会有着共同的失望,感受着共同的孤独,都渴求能够找到新的出路。因此,他们两个人在行动和思想上一直保持一致,包括对文嫂一家的救助,以及对当地土豪钱正兴不屑的态度。

同时,当陶岚第一次见到萧涧秋,她也被这个脱俗的人所迷住。她闻够了芙蓉镇的男人身上那股污秽庸俗的气息,作为一个新女性,她完全无法从这些人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她感到十分迷茫。而萧涧秋的出现就像一盏指明灯,为她照明生活前进的轨迹。于是,她对萧涧秋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依赖感。她不断地和萧涧秋保持书信往来,期望萧涧秋能够为她指明一条道路。而萧涧秋也如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找到一处可以宣泄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地带。

随着这种知己之情的日益增长,应该说,萧涧秋也应该对陶岚产生过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他曾在留别陶慕侃的信中说:“实在说,我已跌入你妹妹的爱网中。”并且,他也曾无意识地在纸上画出一朵桃花,“桃”谐音“陶”,足见陶岚在他心中的地位。但,这种爱是短暂的,正如萧涧秋自己所说,陶岚给他的爱是一张网,他从陶岚那感受到的并非爱情的甜蜜,而是压力与负荷。如果说,最初

2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他把陶岚当做寻求自我出路过程中亲密的战友,并由此萌生爱意,但后来他发现自己已无法为陶岚提供任何关于人生之路的指点。陶岚不断地渴望从他那里寻得出路,但同样作为摸索人的萧涧秋也对此一无所知。固然,陶岚能理解他,懂他,但同时也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所以,萧涧秋在画完桃花之后立马把它擦掉,另外,他也在诀别的信中明确表示:“是的,她只是我的一位弟弟”。显然,最后的萧涧秋还是恢复了理智与清醒,在他看来,陶岚还是那个跟他有着共同思想的弟弟,那个可以并肩作战,找寻出路的战友。

3 萧涧秋之于采莲——信仰的爱

如果说萧涧秋对于文嫂和陶岚的感情,都是他找寻自我出路的一个过程,那么,采莲就是他心目对于自我出路的直接体现。对于他来说,采莲就是他的终极信仰,是他对于未来的希望。

萧涧秋刚进芙蓉镇之初,就表示孩子是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只有看到孩子才是可以使他微笑的。他说自己是秋天一样的思想,深沉充满忧思。但采莲这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则像春天一样,给他带来春天般温暖的心情。相比之下,陶岚对于他来讲,则像夏天的浓云,虽热情洋溢,但却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萧涧秋浪迹多年,却在城市的漂泊之中始终无法找到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于是,他转向寄情于乡村,希望能在芙蓉镇这篇净土中寻找到自我出路。当他登上去芙蓉镇的船上,他就已经被那个活泼的小女孩吸引住了。他仿佛觉得,这个小女孩身上透露出的那股纯洁与灵气正是他所求,也让他对自我出路的追寻有了新的动力和新的信心。于是,在芙蓉镇的停留期内,萧涧秋对于这个小女孩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不仅打点好她的家庭,还强烈要求采莲去学校上学,因为,他希望能够把采莲培养成更有希望的人。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述,当萧涧秋接采莲到学校来的第一天,采莲顿时成了全场的焦点,被一大群人围拢。本来芙蓉镇上的Queen是陶岚,但此时在萧涧秋的心里,采莲才真正成了Queen。毕竟,采莲是他信中最高理想的物化,他爱护采莲便如爱护他心中理想一般。

此外,当萧涧秋发现芙蓉镇并不是理想桃源而决定离开之际,他也始终惦记着采莲的归处。他在给陶慕侃的信中写到:“待我生活着落时,我当叫人来领她,我决愿此生带她在我身边。”既然在偏僻的芙蓉镇也无法探索到一条合适的出路,那么他愿意继续去“看骆驼的昂然顾盼的姿势,听冬天的尖利的北方的怒号的风声”。但无论他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去寻找,去追寻,采莲始终都是他内心的希望。他渴望有这样一种希望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让自己在失意之时能够获得勇气和决心的来源。

3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在那样混沌的时代里,作为一个十分清醒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说萧涧秋这个人物角色是一个悲剧。他关心文嫂、喜欢陶岚、爱护采莲,并在这个爱的过程中真心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但,那样的背景和社会注定他无法被大众所理解,于是导致他的内心始终处于漂泊、犹豫、徘徊的状态。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心情最终还是归于宁静,并坦然地面对自己。尽管,他还是迷茫的,孤独的一个人,但他的内心却较未到芙蓉镇之前更加强大。他依然不知道前路在何方,但他会坚持不懈地继续追寻!

4

第13篇:高兰读后感

达川教发[2013]32号、34号文件读后感

达县九岭乡中心学校高兰

最近,达川区教育局相继出台达川教发[2013]32#、达川教发

[2013]34#文件,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我班实际,我在开展学生安全隐患排查的同时也静下心来反思,冷静地想想我班的安全工作: 反思之一:安全教育有待加强。

通过平时班级常规检查和观察发现,学生的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学生在校园的活动只顾自己玩得尽兴,或者说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存在危险的。如:课间不少学生都爱在楼道上疯打、追逐;倚在栏杆上往下看;上下楼梯,互相推拉;放学路上,互相追逐,特别是本部的学生爱在斜坡上快速的往下冲;下雨天,有的学生嬉戏时相互用雨伞尖戳人;从楼上往楼下扔空的矿泉水瓶、沙包玩;用零花钱买路边不卫生或“三无”的食品吃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却隐藏着较大的危险,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时时提醒学生,关注学生,用一些实际的案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什么事情是危险的,不能做的。

反思之二: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教师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安全教育、安全督促没有到位,没有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安全行为,教师没能提前发现并制止;出现了学生意外伤害,有的教师不能很好的采取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未能检查教室、学生活动设施的不安全隐患;平时发现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或上报学校领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

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到位,反思自己的责任心,反思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同时学校也要把安全培训工作做到位,人人有安全意识,人人负责任,只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一切安全隐患,才能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

反思之三:安全教育要做在前。

我一直非常重视安全教育,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安全紧急疏散演练等安全教育活动。但我认为安全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盲目性,跟着新闻报道的事故奔跑,这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电视、报纸上的安全事故一出:如楼梯踩踏事故了、校车车祸事故了、校园袭击伤害事故了、雷击事故了等等,上级部门下发安全工作通知,学校接着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专题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当然,这种亡羊补牢的教育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安全教育工作应做到“防患于未然”,早进行一些预见性教育,把安全教育做在前边,把安全预案制定在前面,就会很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变被动为主动。譬如,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就要对学生进行防止雷击,预防泥石流方面知识的教育;在夏季到来时做好防止溺水的教育;秋季进行消防知识教育;假期前做好交通安全、防盗、防火、防拐骗常识教育等等,让学生、教师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安全是一项心烦、心跳更需要心细的工作,“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种责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工作任重道远,作为班主任的我既要有踏实工作的劲头,更要有大胆探

索的勇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将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第14篇:高兰读后感

达川教发[2013]32号、34号文件读后感

达县九岭乡中心学校高兰

最近,达川区教育局相继出台达川教发[2013]32#、达川教发

[2013]34#文件,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我班实际,我在开展学生安全隐患排查的同时也静下心来反思,冷静地想想我班的安全工作: 反思之一:安全教育有待加强。

通过平时班级常规检查和观察发现,学生的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学生在校园的活动只顾自己玩得尽兴,或者说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存在危险的。如:课间不少学生都爱在楼道上疯打、追逐;倚在栏杆上往下看;上下楼梯,互相推拉;放学路上,互相追逐,特别是本部的学生爱在斜坡上快速的往下冲;下雨天,有的学生嬉戏时相互用雨伞尖戳人;从楼上往楼下扔空的矿泉水瓶、沙包玩;用零花钱买路边不卫生或“三无”的食品吃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却隐藏着较大的危险,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时时提醒学生,关注学生,用一些实际的案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什么事情是危险的,不能做的。

反思之二: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教师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安全教育、安全督促没有到位,没有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安全行为,教师没能提前发现并制止;出现了学生意外伤害,有的教师不能很好的采取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未能检查教室、学生活动设施的不安全隐患;平时发现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或上报学校领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

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到位,反思自己的责任心,反思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同时学校也要把安全培训工作做到位,人人有安全意识,人人负责任,只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一切安全隐患,才能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

反思之三:安全教育要做在前。

我一直非常重视安全教育,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安全紧急疏散演练等安全教育活动。但我认为安全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盲目性,跟着新闻报道的事故奔跑,这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电视、报纸上的安全事故一出:如楼梯踩踏事故了、校车车祸事故了、校园袭击伤害事故了、雷击事故了等等,上级部门下发安全工作通知,学校接着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专题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当然,这种亡羊补牢的教育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安全教育工作应做到“防患于未然”,早进行一些预见性教育,把安全教育做在前边,把安全预案制定在前面,就会很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变被动为主动。譬如,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就要对学生进行防止雷击,预防泥石流方面知识的教育;在夏季到来时做好防止溺水的教育;秋季进行消防知识教育;假期前做好交通安全、防盗、防火、防拐骗常识教育等等,让学生、教师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安全是一项心烦、心跳更需要心细的工作,“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种责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工作任重道远,作为班主任的我既要有踏实工作的劲头,更要有大胆探

索的勇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将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第15篇:《兰姨娘》读后感

《兰姨娘》读后感

英子从《惠安馆》、《我们去看海》一路走来,她的童真和慧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作为三年级的孩子要洞察成人的感情世界,并周旋于他们的关系中,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兰姨娘》的写作成功,只能解释为“我”已是深谙世事的成年林海音。

故事梗概

从施家逃离出来的兰姨娘,被父亲收留,在我家常住下来,并讨得大家欢心。朱砂手一事,让“我”闻到兰姨娘和父亲关系有了不一样的味道。为了阻止这一切,“我”扮演红娘,在兰姨娘和德先叔之间搭起鹊桥,最终让两人确定男女关系并双双离开我家。

比起前两次“写生”,《兰娘姨》的画面感就更加完整了。

故事的开头俨然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大背景,乱世之中人人自危,寻求一方避难。家庭藏污纳垢却合乎常理,夫为妻纲,男人抽大烟、养小妾、吃花酒习以为常,而女人处境凄惨,得下厨房、守妇道、等夫回。“我”家恰恰属于这一种情况。

故事画面

画面是由线条和点构成的,故事情节构成线条,人物则是画面上的点。

在我看来,剧中刻画得最出彩的点就是两个女人了。

兰姨娘:先是逃离施家,然后停留“我”家并博得家人欢心,接着和父亲关系暧昧,在“我”的设计下交往德先叔,最后和德先叔确立关系并离开我家。兰姨娘的人物形象:剧中开头的“烂眼边儿”似乎就有意在讽刺兰姨娘,这个人物的人生轨迹,决定她不会像兰花那样高雅到哪里去,但其外表、韵味和社交能力何尝不是一个完美的大众情人。

母亲:不满父亲收留“惹事”的兰姨娘和徳先叔,被迫接受两人,挺着孕肚操持家务,又生了一个妹妹,窃喜女儿的巧妙设计。对于母亲,作者通过母亲买布和挺着孕肚炒菜等情节的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沧桑、死板、冷漠又任劳任怨的妇女形象。而兰姨娘既年轻漂亮,又善解人意,这种鲜明的反差使母亲的形象显得黯淡无光。

剧中的一幕,一边是父亲和兰姨娘横躺床上一个抽鸦片一个烧鸦片,上演朱砂手,另一边却是母亲挺着孕肚在厨房烧饭炒菜,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令人印象深刻。

在母亲的描写中作者应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里等描写方法,手法高超,令人赞叹,如:皱着眉头瞪我、绷着脸、抓、攥、敲,像酸泡过的,“四眼狗”、“不知道死去哪里”、“吃了要去赴死吗?”。

插叙手法的应用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父亲日本吃花酒以及游艺园听戏回来路上“我”的所见所闻这段属于插叙的写作手法,它的作用是促使我对兰姨娘和父亲的形象重新审视,态度发生转变,为下文所采取的行动打下铺垫。

第16篇:孔林二月兰阅读理解及答案

孔林二月兰 李木生

⑴兰花,多有贵族。二月兰,却是世界上海两万多种兰花里的平民平民,当然易被忽视,常遭践踏,只是愈抑愈扬,再大的强力也按捺不住,蓬勃的生命就在七八千年里生生不息着。

⑵如北大燕园中曾经伴着季羡林度过风雨的二月兰,南京理工大学冷杉园里常与市民耳鬓厮磨的二月兰,都是那样的气象独具,名传于世。可是,最能动我心魄又让我惊诧不已继而深爱不止的,还是中国曲阜孔林的二月兰。

⑶清明前后,当你在夹道而列的千年桧柏里,走过一千多米长的林前神道,再穿过高大的红墙与森严的古侧柏相夹的长长的甬道,当你终于停在孔林门下,仰面注视着林门上古韵滞重的 “至圣林”三个篆体大字,正让胸间充溢着肃穆与沧桑之感的时候——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迈过这个短促而又高大的门洞,竟是一个如初生婴儿般清新娇嫩、又如新娘样羞怯热烈的紫蓝色的世界!二百多万平方米的二月兰,正怒放着扑怀而来,让你一下子投入在梦幻般的世界里,庄严的孔林陡然亲切生动。

⑷人们也许会先入为主地直奔孔林的孔子墓园,而对这花的海洋视若无睹。但是二月兰自在地开放着,不求闻达,不谋地位,无欲则静地在天地之间释放着也享受着自己生命的美丽与快乐。

⑸紫里泛着蔚蓝,蓝里透出着雪白,白里又浸染着淡红,全沐在春日嫩黄的阳光里,人就仿佛远离了尘世,神游于这彩色雾岚般的梦幻之中。这时,隐约着却是早已沁入在空气里与心脾间的爽冽和畅的清香,让人忍不住一次次深长地呼吸吐纳。这可是天上地下难以寻找的气息啊,草香,泥土香,树木香,去秋落入在草丛中的黄叶的香,全被二月兰的清雅之气酿成了一种非凡而又家常的圣洁之香。就连鸟的啼叫与太阳金色的光羽,都熏染着二月兰的味道。

⑹二月兰每一株单一的茎上,都诞生着长幼有序的十七八个花的兄弟姊妹——最幼的米粒大小地绿着,有白苍的绒毛隐约在初绿间;稍大一点的花蕾,刚咧开星点的唇,闪烁着粉白的笑意;将开未开的,则将四片花瓣两两相叠卷成马蹄型的筒状,露着几分调皮与待放的急切。一旦开放,就如纵情展翅,那恣意伸展的四片花瓣,会让人以为是翩然的双蝶在飞,六枚微颤的金蕊则俨然是蝴蝶的须了。时有真蝶飞临,又恍若兰的开放,竟惹得蜜蜂绕追,缠绵不去。

⑺次第的开放,犹如前赴后继,也就能在一两个月里,不管晨昏,只见精神抖擞的二月兰,而不见它们的萎顿。

⑻其实,二月兰也是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为了春日的绽放,其茎的底端几乎耗干了水分,而接近花序的上部,则又嫩又脆,饱满着血液般的汁水,一碰就断的。只是看似柔弱的,比石头更有着坚忍与柔韧的力量。

⑼二月兰没有柏树的四季常青,却能让一个一个活泼崭新的生命组成谁也无法扑灭的浩大的阵势。而林墙再高大威武,也无法挡住全部的阳光,跳出墙之阴影的二月兰当然尽着性子开放,就是处在墙的阴影之下从而晚开的二月兰,也是毫不退让,一直逼到墙的根部,不顾一切地生叶萌蕾。那种支支棱棱不怯不退的气度,那种迟早也要绽放的倔强,倒直白地捅开了墙之虚弱的老底。

⑽今年大旱,又冷的时间久长,连松柏都现着些锈色。只有一株一株的二月兰,努力地生与长,在这死别之地生聚成蓬勃的紫蓝色的海洋,就连从林中穿过却早已干死了的洙水,也澎湃起紫蓝色的潮汛。

⑾林的冬之静雪、秋之红叶、夏之浓绿当然各有着非常的美妙,但是惟有这春天里的二月兰,已然成为一种“现象”,既能与乡亲百姓亲密无间,又可以感动润泽八方学人的心灵。改用唐人一句话,正可谓“生不用有名与钱,但愿一识二月兰”。(节选自2013年《散文百家》,有删改) 19.简要分析文章第⑵段的作用。

20.阅读第⑶至⑺段,简要概括孔林二月兰的特点。

21.本文语言生动,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稍大一点的花蕾,刚咧开星点的唇,闪烁着粉白的笑意;将开未开的,则将四片花瓣两两相叠卷成马蹄型的筒状,露着几分调皮与待放的急切。 ②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跳出墙之阴影的二月兰当然尽着性子开放,就是处在墙的阴影之下从而晚开的二月兰,也是毫不退让,一直逼到墙的根部,不顾一切地生叶萌蕾。

22.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发出“生不用有名与钱,但愿一识二月兰”的感慨呢?

参考答案: 19.内容上,用燕园和冷杉园里的二月兰衬托“我”对孔林二月兰的深爱不止,情有独钟。结构上,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对孔林二月兰的描写。

20.⑴面积广,数量多⑵自由开放,不求闻达⑶色彩艳丽、具有梦幻色彩⑷香气清雅圣洁⑸花朵美丽可爱⑹次第开放,精神抖擞

21.⑴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二月兰初绽时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的喜爱之情。⑵紧尽着性子“毫不退让”“不顾一切”这几个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二月兰开放时不怯不退的气度,绽放的倔强与自由,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蓬勃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22.孔林的二月兰,愈抑愈扬,美丽绚丽,具有顽强蓬勃的生命力;不求闻达,不谋地位,具有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坚忍柔韧,自由倔强,彰显生命向上的力量;既能与乡亲百姓亲密无间,又能感动润泽八方学人的心灵。

贼道 余显斌

那年,雪很大,雪花一片一片向下拍。

王小义坐在炉火前,伸着双手烤火。突然“啪”的一声,飞进一个纸蛋。 王小义知道,买卖来了。

王小义是盗,说白了,就是贼,身手很高,三十年来,没落过网。之所以如此,是他有一套周密的计划。王小义做贼,有踩探的,销赃的。生意做成,三七分成。 没人担心王小义食言独吞,在贼界,王小义贼德很高,口碑甚好,从未发生此事。因而,谈起王小义,赋们都一翘手指,道:“王哥,高!”

这次送信人在信中详细指出了银子所在地方,而且画了地图。当然,信中没有忘记告诫,自己那份,藏在月亮洞内,月明之夜,自己去拿。纸中,还包了一个玉饰,碧绿的玉鱼儿。信中特地嘱咐,偷了银子,把玉鱼儿放下。王小义火不烤了,也没心思坐了,出去了一趟。

天很阴,雪花那个大呀,一团一团落下来,砸在雪地上,“噗噗”直响,但王小义走过,地上没一点脚印。王小义出去了一趟,证实了信息的准确性。当夜,一身白衣,出了门。

银子整齐地码在那儿,一夜间,全转移了地方。当然,临走,王小义没忘了放下那个玉鱼儿。尽量满足同伙要求,是王小义另一贼道。

第二天,王小又起得很迟,见没啥动静,走到街上去遛遛。

城里,到处贴着告示。昨夜,县衙门所接受的救济捐款,和朝廷下拔的救济款,一文不留,被贼全部盗走。

“听说,那银子放在一处极秘密的地方,怎么可能?”有人议论。 “天哪,没有救济银子,几年大旱,没粮过冬,那还不把人饿死光。”又有人接口。

王小义心里一惊,很是后悔。正常情况下,他只偷富户,不偷穷家小户,没啥可偷;也不偷官府,惹不得,弄不好会掉头的。

王小义心情惶惶回了家,坐不是,站不是。

下午,又有消息传出,贼已显了影踪:在藏银地方,发现了一个玉鱼儿,是县尉大人的饰品。县令一怒,捆了县尉,严刑拷打,不交银子,就交人命。

王小义听了,窜到街上,随着看热闹的人流,涌向衙门。[来源:Zxxk.Com] 衙门外,人满为患。县尉跪在堂上,满身刑具,浑身是血。县太爷坐在堂上,咳嗽一声,对着县尉道:“你一生清明,口碑甚好,为什么做这样为人不齿的事?”

下面,所有县民,议论纷纷,也纷纷点头。

县尉没说什么,转过身,对着县民们跪下,一下下叩头,然后泪流满面道:“乡亲们,我有罪,没搞好治安,让贼偷了大家的救命银子。但,我绝不是贼啊。”

县令笑了,呵呵的,一拍惊堂木,道:“你自夸清明,却如此卑鄙。来呀,大刑侍候。”一声令下,棍棒如雨,不一会儿,县尉晕倒地上。

县令一挥手,让人将县尉提下去。 一县百姓,也叹息着离开。

第二天,县尉又被提上大堂,不待动刑,他抬起头,道:“大人,你给我几天期限,我一定把银子追回来,分文不少。”

“好吧,把县尉大人的母亲接进县衙,县尉大人你免除了后顾之忧,好好捉贼吧。”说完,哈哈 大笑。大家都明白,这是在扣人质,县尉是个大孝子啊。

时间一晃,到了月半,县尉依然一筹莫展。那夜,在狱中,空中飞下一个纸团,教他这一句话,而且保证,一定会找到啊,可是至今没有音讯。[来源:Zxxk.Com] 正在长吁短叹,又一个纸团飞下,落在他手上。 他拿起纸团,忙追出,外面,空空的,不见—人。

那夜,明月如盘,高挂天上。月亮洞,黑幽幽一片,阴森可怖。一个人影,鬼魅一般,闪进洞,火则一亮,照着洞内银子,分明不像是四成,倒像十成。

银旁,插一木牌,上写:贼亦有道,盗亦有德。

黑影一惊,转身欲逃。一声锣响,一群差役拥上来,围住蒙面人。当头是县尉,抓住蒙面人面巾,一扯,一惊:那人,竟是县令。(节选自2010年1月《文学报》有删改)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16.文章多次出现“玉鱼儿”有什么作用? 17.联系全文,分析县令这一人物形象。 18.文章以“贼道”为题有什么含义?

15.王小义雪夜收信盗银王小义发现盗银来历县尉被捉、被审县尉依计捉贼。16.⑴埋下伏笔,巧设悬念⑵推动情节的发展⑶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17.县令贪赃枉法、监守自盗、栽赃他人,是一个为官无德、不顾百姓死活、阴险狡诈的“贼”官。

18.王小义行盗有周密计划、行盗水平高;贼德好,口碑好,守信用;尽量满足同伙要求;只偷富户,不偷贫户与官府;做贼有原则、有底线、讲道德。

第17篇:德兰修女读后感

读《德兰修女传 在爱中行走》有感

有这样一个人,她愿意为了世界上所有贫苦的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失学儿童,献出自己美好,光明的未来,将自己所有的青春与时间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奉献在贫穷与疾病的斗争中,她可以用慈祥的笑容去解除麻风病人的恐惧,用温柔的双手去触摸腐烂的身躯,用拥抱与亲吻去给予弃儿们爱与希望,她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无私,什么是大爱无垠,而这就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德兰修女,一个全身都带着爱的嬷嬷。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那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她真正用行动活出了上帝的爱,尤其是活出了耶稣基督对贫苦者和苦难者的怜悯。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看此书的第一感想。人都是善良的,带着天使的翅膀,带着美好的祝福来到这个世界上,还带着一颗美好的心。可是后来的我们并没有如诗歌般那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渐渐的社会生活中,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心渐渐被灰暗的物质社会的一切欲望所蒙蔽,就在我们不断追求成功,不断追求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只注重于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忽略了那些需要我们去重视,去关注,去爱的人。不是世界缺少爱,而是我们没有去给予我们的爱。德兰嬷嬷说过:“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在麻风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的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保持内心的纯洁是嬷嬷一生的追求,她总是微笑着说,我是在为耶稣基督服务,即使是在下水道肮脏的乞丐身上,在麻风病人腐烂的面容中,在艾滋病人可怕的双手上,她说她也看到恶劣耶稣的影子,总是在呼唤着我渴,我渴。我们总是在为自己服务,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去爱,德兰嬷嬷最伟大的地方却是在于她不是在为自己而爱,她是为了爱而去爱,为了耶稣基督而去爱,她总是愿意去承受那些苦难却并不为此感到悲伤与难过。她是一个满身光明而无黑暗的人,她总是怀着非凡的爱,却总是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此她用整整一生的时间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选择爱。

要相信爱,

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

还是被掠夺?

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

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

德兰嬷嬷的成长带给了她爱,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面,父亲母亲在混乱的世界大战时期给他们兄弟姐妹筑造了坚实的屏障,让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面依然享受到阳光与安宁。成长在一个信仰着耶稣基督的庇佑的家庭,陪伴她的是音乐中的欢乐,微笑与爱。母亲总是在不断的给予贫苦基本的帮助,最大基础上维护这他们的尊严,告诉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学会给予与分享。而当龚莎,即后来的德兰嬷嬷,

的父亲由于以外身亡的时候,坚强的母亲勇敢撑起了这一个家庭,在全家因为父亲的过世而围绕着悲伤的气氛时,并且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了他们: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爱,不论遇到什么困境,要相信,困难总会过去,但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欢笑。所以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小龚莎学会了后来对穷人,以及以后面对艰难时得耐心和韧性。在后来龚莎长大后,有一双深邃晶亮的眼睛,一副清脆明亮的女高音嗓子,成为了大家追慕的对象,可是龚莎并没有被现实的光鲜亮丽迷茫了双眼,而是时刻惦记着在加尔各答的那每天死去的几千人,她心中升起了一个强烈的无法遏制的渴望,要去印度,要到加尔各答去,去那里侍奉基督,为那里穷人中的穷人服务。而后来修道院的生活并没有让她感到自己为了穷人做了什么,她走出了高墙,开始了与穷人在一起的生活,她总是告诉自己,柔弱,寄托于主,爱与尊严的施舍。没有过多的拥有,享受与穷人中的穷人一样的待遇,不贪婪,不附加任何自己不需要的荣誉,称号与物质享受。总是无时无刻的微笑,似温柔的风,吹散了那些人额头上的无奈,即使在他们即将死亡的时候,也让他们死的有尊严,有爱与满足。同时,我们审视一下自己,无法去想象自己用双手去清洗那些麻风病人腐烂的皮肤,抚摸那些换上艾滋病被抛弃的人的手,亲吻从肮脏的下水道抱起的弃儿,清理那些从病人口中吐出的污秽物。我们就是这样,从小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得到良好的教育,生活,以及家人的关心。得到了太多的宠爱,关怀,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多得自己宁愿不用,将它永远的埋葬,也不愿意拿出来分享,就是这样的我们却还吼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

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德兰嬷嬷伟大的地方在于她不似一般的那些只说不做的人,而是她永远用一颗博大的心,去关怀,去做那些我们认为是不可能,甚至是恶心至极的事情,她只是说,我在每一个贫苦的人身上都看到了受苦的耶稣基督。

她留给了每一个人尊严,在临终关怀院里她说:我们不能让一个贫苦的人在死之前仍被抛弃,至少应该在他咽气的刹那,让他感觉到,他是一个重要的人,他是被爱的。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总是将世界的贫穷与疾病装进自己的内心,面对荣誉,而总是淡淡的,不做作,直率,然后将它毫不犹豫的用于仁爱修女会,她乞讨过,她受苦过,却从不会为此伤悲,她总是微笑着,仿佛中她的笑容照亮了整个加尔各答,整个印度,照亮了全世界。

我们总是在抱怨自己缺少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缺少的不就是一颗无私给与的心吗?在面对贫穷与疾病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自己的双手,微笑,毫不犹豫的给予帮助,这样的我们将会收获喜悦与安宁。

喜悦是爱,喜悦时祈祷,喜悦是力量。

神喜爱那些怀着喜悦给予的人,

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

一颗喜悦的心来自一颗燃烧着爱的心。

爱之功即喜悦之功。

快乐不须探寻:若以爱待人,旋即得之。

不是每个人都是德兰嬷嬷那样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不是德兰嬷嬷那样的人,活一天,爱一天,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然后微笑,爱„„

第18篇:兰陵缭乱读后感

兰陵缭乱读后感

篇1:兰陵缭乱读后感

刚看完兰陵缭乱,心里那是个虐啊。对于美少年一个个惨死在面前,我就已经招架不住了,结局虽是两情相悦,但恒伽的样子也永远变不回去了,想起他为了救出长恭自毁面容时承受的疼痛,我就忍不住心酸,本是那样一个明哲保身的人,把任何心情和思想都掩藏在那虚伪的笑容后,却因遇见了长恭而不知不觉改变。还有九叔叔,历史上他是一个昏君,但小说里不是这样写的,虽然他有些残酷,但我还是对他恨不起来,因为他永远都会原谅长恭,永远都对长恭温柔。

虽然他不守信用,杀亲人时完全不心软,但他对长恭的爱,千言万语也许都不足以形容。他为了让长恭不要忘记他们之间美好的回忆,最终还是放手了。他死前还紧紧握着那个小老虎香袋,梦见长恭慢慢走来,纵有千言万语,百种情绪,最后化作了最平静淡然的一句话:\"长恭,你来了。\"来世,一定要将长恭拥入怀中,片刻也不分离,这是他对她许下的永恒的约定。

当看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眼泪就哗啦一下涌出来了,为什么长恭那么狠心,在九叔叔死前都不愿意和他见最后一面。还有宇文邕,生活简朴,能和将士同甘共苦,并且不好色,后宫妃嫔仅有10余人,真的是一代明君,他从来都很冷静,只有长恭让他愤怒到不可控制,那是因为太爱了,这也是一种单相思,只有自己在付出。

最后长恭被救出时,他,一个堂堂皇帝,竟放下尊严,乞求长恭假装爱他一次,让我动容,眼睛涩涩的,这种爱,长恭也许一辈子都偿还不了,无法回应,既然宇文邕留不住她的心,只能两人都痛苦,他最终也选择了放手,给予长恭自由的爱,这是伟大的爱。

若一切只是一场梦,只愿永远沉于梦中……

篇2:兰陵缭乱读后感

初识《兰陵缭乱》是在四年级。那时候在班里,要是谁不知道《兰陵缭乱》那只能说明他太落伍了。

《兰陵缭乱》是一本古代言情小说。也正是它将我带进了言情小说的天地。

书中讲的是两晋南北朝中的兰陵王。它颠覆了正史中兰陵王的性别以及结局。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人都终有消逝的时候。当我们不再为他们的离去而流泪时,是否就代表他们已经真正的离开了呢?不是。不管将来如何,不论世界怎样改变。他们在我们心里刻下的那些印记,是几个轮回都磨灭不去的。雪不会停,花香不会消逝,烙在心中的人——永远不会离去。但是,还有什么比得上现在的幸福呢?

属于她的宿命,在出生的那天起开始改变。是天真明媚的绝色女子,他们是风华绝代的世家公子。生存于南北乱世,挣扎与禽兽王朝,上演着曼妙离奇、清绝感人的家仇、国恨、爱情、亲情、友情的一幕幕。看世事缭乱,她笑,她哭,她喜,她悲,她怒!唯一不变的,是她与生俱来的的温情与善良,犀利地刺破黑暗,呈现着最美丽的性灵。合上那张狰狞的面具,从这一刻起,她就是—个绝世惊人的兰陵王。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便是九王爷高湛。更对他那种禁锢之恋而感到惋惜。他曾经说过:\"来世,我只要做一名普通又平凡的男子,伸出这双手臂拥抱你,而不是拥抱虚空,永生永世。如同夜里缠绵于你身畔的明月光,片刻也不会分开!我的长恭,请永远的记住,这是我对你许下的永恒的约定。\"他的真情可以让天地动言,也深深的震撼了我。

我还对兰陵王那种在民族大义、国家存亡面前。所表现出的生命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的精神而振奋。然而真正让我醉心的是vivibecr的文笔。无论是她的《平安京之宋姬物语》和《恨相逢之战国之恋》这样的短片小说。还是她的《寻找前世之旅》、《兰陵缭乱》、《骑士幻想夜》这样的长篇小说。都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她把人物心理描写的非常细腻。她的语言总是在字里行间传递着莫名的感情,这种感动让我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有时间随便拿起一本无论从那页看;无论你有没有看过;无论你高兴与否。当你看它时都会入迷,这就是它的魅力。

兰陵王也是在我少数佩服的人中最令我佩服的,她那种精忠报国的精神让我折服。

篇3:《兰陵缭乱》读后感

先写一下我对人物的评价吧,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我是个不善于总结的人,遇到什么事都是看看别人怎么看的,看过以后觉得人家说的有道理,然后别人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了,不过这次不想在这样了,我先写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长恭,女主角,一个言情小说典型的女子,善良、冲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气质、才情并重,可爱、机灵齐飞,因此,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这个故事是一个创新,女主角是个将军,是女扮男装的,这倒是少见的,他对别人的感情总是很了解,做媒做了不少,但是对自己确是一直懵懵懂懂,总是要等到不得已,等到把男主角男二角三角都气的不行,尤其是男主角,然后做出一点冲动的事出来,主角才会有所反应,然后事情就发展 到了高潮,最后王子与公主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男主角:其实这部小说里我分不清谁是男主角,但是这是一个喜剧结尾的小说,和公主在一起的就当他是男主角吧,况且他也是一开始就出现的人物。这个人物心机颇深,刚开始只管自己,不会爱别人,但是和女主角的天天厮混在一起的时候,尤其是知道了她的女孩子身份的时候,他的心动摇了,不知不觉中,他发现原来又比自己更值得珍惜的人,所以他觉得要好好疼爱她,在公主身边默默支持她,我本来以为这又是一个哥哥的角色,主角永远都不会爱上的人,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可能认为让这么一个大帅哥一直这样不甘心,所以安排了两人互相为了对方连自己生命都不顾的情节,爱情产生了,这个温润如玉的男子最后为了就他的爱人,竟然不惜自毁容貌,可见爱之深。但是为什么每次打仗都要这两人并肩作战呢,他们俩都那么厉害,怎么不去独当一面呢,只能这么说,为了剧情需要,而且为了增加喜剧色彩,文中加了很多搞笑的人物,一个就是男主角的小气,一个是三哥孝琬这么个婆婆妈妈没大脑的人。

男二角:应该算有两个吧,一个是九叔叔,一个类似于雍正的人物,但是没有雍正那么好的结果,大脑不像雍正那么好用,尤其对待感情,喜欢就大大方方承认吧,一直扭扭捏捏,不去正视自己的感觉,结果害得自己晚节不保,被人操控,但是这样一个人,却也是值得同情与喜欢的,作者描写他的感情特别细腻。

还有最后一个人,是我喜欢的角色,是韩剧里面的男二号,一直喜欢,不在乎不计较,即便主角不喜欢他,即便是要他死,他也是一如既往,视死如归,无怨无悔的付出,爱情,不,只是单恋,让他感到甜蜜,感到自己活着有了意义,有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这样的人其实是最可爱的,相信如果不是剧情需要的话,大部分女子最后都会爱上他。

这么一个乱世的年代,这么一部皇帝的小说,被我写成这样,其实还真是不好意思,但这确是我的看法,语言水平有待改进。认识看法有待深化。

第19篇:朱秀兰读后感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之前也多次看到李镇西的书,都没有沉下心去认真的阅读。为什么呢?可能是自己没读这些教育书之前,都已经在心里下过定义,就是这类书要么板着面孔说教,要么故作深沉,含混晦涩„„这几天闲来没事,随手拿着李镇西的《教有所思》翻看,这一看不打紧,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读完后仍拿在手里,久久回味,舍不得放下。

原来之前的我给自己圈定了一个小框框,没有读就认为这些书不可看,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给框在了框外,错失了许多美好的风景。

这本《教有所思》之所以吸引我,更多是因为书中平实的语言和这平实中透漏出的不一般的见解。这点和我想的是一样的,我也觉得越是大家,越是学问精深者,表述其学问的语言越平实。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看上去都是短小的随笔,可这些短小的随笔里却蕴含着大教育,流露出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以及他一生所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读这本书,仿佛是在和李镇西对话,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教育思想,他的生活„„那个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在我眼前活了起来,成了一个立体的、有着远大教育理想的普通的人。

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写于2000年到2003年之间,也是他在读朱永新的教育哲学专业博士期间完成的。这段时间,李镇西没有了学校事务的烦扰,刚好可以利用读书的这段时间,把自己静下来,沉下来,认真梳理自己近20年的教育工作,边学习边思考,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也是在这个时段,他写的文章,他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上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之后的日子,他曾一直在努力提升,但由于各种事务和名利的缠绕,2000年到2003年期间他的思想很难再被超越。

书中的一些小短篇,对于我,无论是我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还是一个教育编辑,都深受启发。比如《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看影片〈美丽人生〉随想》这篇文章,《美丽人生》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位超越世俗、拥有人道主义情怀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晶莹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把残酷的枪杀现实设计成一场惊险而有趣的游戏,从而在孩子的心田依次播撒善良、正直、机智的种子,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光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篇文章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我深切体会到童年对人一生的深刻影响。就如书中所说“在儿童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与鸟儿嬉戏的云彩,在少年心灵的原野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和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善的一往情深的追求与呵护,以及对美的一往情深的憧憬与向往„„因为他们没有童年,没有少年,更没有他们这个年龄所应该有的纯洁、温柔、天真、梦幻,以及由此带来的情趣与浪漫!”

是的,小男孩的父亲不是回避现实,而是尽力让孩子在本应天真烂漫的童年里,不去面对残酷、战争。其实,教育,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家长都应该让某一年龄段的孩子享受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的东西。这不是对孩子的欺骗,而是对人性的尊重。

试想,如果在本应该做梦的年龄里,让孩子时时睁着一双对周围世界充满警惕和恐惧的眼睛,那么他以后的生活里还会有美好的出现吗?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无味!

记得读过一个安徒生的故事,他在朋友家里住的一段时间,发现朋友家的小女孩经常

在家里的小花园寻找,每每找到一点吃的或者玩的就分外开心。安徒生就去买了一些糖果和礼物,他没有直接送给小女孩,而是把这些糖果和礼物悄悄地放在花园的草丛里。终于在几天后,小女孩又去花园里时,“捡到”了这些礼物和糖果。安徒生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小女孩自己去发现这些礼物,这些礼物就像是种子被种植在孩子的心田,她相信这世间有美好,相信爱,这样就会给予爱、继而播种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其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以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而起码的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家庭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对教育的理解,也都让我产生共鸣。比如“家长也是教育者”“面对实践的理论最亲切”“重建教育理想”“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当然还有李镇西对各位名人、恩师的相见以及怀念的文章,提到朱永新、陈钟梁、魏书生等,他们有的是我们的作者,有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培训班请来给班主任讲过课的教育家。读过李镇西对他们的评价后,他们也都和李镇西一样在我眼中变得立体,变得更丰富了。

其实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心动时刻》以及《凝望窗外》这两栏里的文章,《似梦非梦的童年往事》《姨妈》《铁皮鼓印象》《学生请我吃火锅》《又见谷建芬》《我的一次反腐经历》《对一位三陪女的采访》„„这些文章,看似与教育五官,实则与教育关系甚大,那些深刻的、某些人板着面孔说教的所谓教育,被李镇西这些性情文字诠释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大教育家的柔情的一面,让人在阅读后,在和他进行深度对话后,倍感亲切。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在生活中放射出光彩,生活在教育中得到提升。生活的教育才是所谓的“真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追求真理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人的教育,也是陶行知教育的精髓所在。陶行知是李镇西最仰慕的大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也在李镇西的教育中的到体现。作为一个有童心、有爱心、有思想、有实践的教育家,李镇西心中装着孩子,装着教育,装着整个世界,他正带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走在自己的教育人生路上。

真希望这样的教育家能够多出现些,再多出现些,最好能遍布城市到乡村的每一个课堂!

脑海里又浮现出2008年11月份来郑州为班主任讲课的情形。他圆圆的脸,一副带金属边的眼睛,脸上永远带着笑容,还有孩子般的童稚。他个子不高,但却又着特殊的气场,讲起话来掷地有声:“„„我平时一边思考一边实践,有时思考得很痛苦,因为理想和现实碰撞,才能震痛我的心,但我宁愿有这样真实的痛苦,也不愿麻醉自己、欺骗别人。于是便有了不少被一些人认为敢说真话、而被另一些人认为思想偏激的言论。按照某些世俗的观点,我至今书生气十足,不能算一个成熟的教育者,但有一点令我自豪,那就是我至今还怀揣着教育理想,而且居然还想一点一滴地把它付诸现实。有人说我的理想不过是梦想,对教育者来说,但是有理想和有梦想是不一样的。精神状态不一样,行动方式不一样。我当然知道,我的理想也许只有百分之一付诸现实,但我愿意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力图通过我的探索,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展示,一个真诚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究竟能够走多远。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愿意守住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一

颗朴素而真实的心。”

读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有感

这几天在看孙云晓先生写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句句箴言,字字千金,获益良多。

书中说,美国有个说法,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当然,21天是一个大致的概念,只能养成一些简单的习惯。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复杂一些的习惯养成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总之是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比方说,一个人见了人就问好;做错事,一定会道歉;办重要的事一定要确认等等,这就是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有了一身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有了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人一生都不能放心,甚至不得安宁。

我做为一名教师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常讲要培养学生敢说,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做老师是要想听(有很多时候学生说得不全对,甚至是错的)。由于老师和同学都很想听,才能使学生很想说,正因为很想说,才能很着急去想、去思考。培养了学生想说的习惯,也顺便培养了他们爱动脑的习惯,一举两得。

一、培养学生会想、会说。

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给予鼓励。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一,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座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说想法的过程就

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第二,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

第三,给后进生发言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若说错,遭同学嬉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会回答问题。例如,课前就把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由于后进生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宏亮。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再逐渐加大难度。后进生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高了。后进生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说,促进了想,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上述训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口算练习,板演回讲,总结定义,回答提问,小组讨论,争论问题等形式进行

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第20篇:兰开二月,馨香四季——新蓝月访谈纪要

兰开二月,馨香四季

——[诗舞访谈]之特邀评委兰叶子老师

各位诗友:大家好!新蓝月[诗舞访谈]栏目有幸邀请到大家非常熟悉的著名女诗人——兰叶子老师,请她来谈谈散文诗的创作。

淡淡云裳:欢迎兰叶子老师做客“诗舞访谈”!您是彼此人非常熟悉的诗人,也是新蓝月的驻站诗人,还是本届诗舞活动联办协作论坛的代表和主要评委之一,大家都很喜欢你,您能做一下自我介绍吗?

兰叶子:首先我该向鸣之站长、阿芥及云裳朋友真诚地致歉!这个访谈提纲发给我已经有十来天的时间了,却一直因为忙于一些琐碎之事而未能按时完成,从舞会第二场拖到舞会结束。实在抱歉!还请大家伙谅解哈!

以下这段文字,是我通用的个人简介,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偷个懒,用它来回答这第一个问题吧:

兰叶子,曾用网名缥缈孤鸿,甘肃天水人。2003年接触网络后开始写作,在《散文诗世界》、《诗选刊》、《中国散文家》、《散文百家》等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发表部分诗歌、散文及散文诗数百篇(首)。连续五年(2006~2010)有散文诗入选由王剑冰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年度《中国散文诗精选》(这个应该算是我这十年间最好的成绩);有诗歌作品入选《桃花诗三百首》;有诗歌作品入选《新时期甘肃诗典》;有散文作品入选散文百家杂志社选编的《散文百家十年精选》;有散文诗入选《21世纪散文诗排行榜》;有诗歌作品入选《甘肃的诗》;曾被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民刊——《新诗大观》编辑部授予“2005年度杰出诗人奖”;为2008年《情诗》季刊冬之卷封面推荐诗人。著有个人诗集《兰之语》、散文诗集《春天的秘语》。

迄今为止,创作诗歌约300余首(约11万字)、散文诗90余篇(约10万字)、散文30余篇(约7万字)。

代表作品有:

散文诗:二弦情思、丽江写意、二月笔记;

诗歌:桃花之殇、寻梦关山、内心的花园、现在、兰之语; 散文:寂寞是一种清福、喜娃、陌生。 其它详情,在我的相关日志里都写过,在兴趣的朋友可以访问我的新浪博客相关链接了解:

《低眉信手轻敲键,漫抒心中无限情》——我与文字的缘http://blog.sina.com.cn/ 《相逢是首歌》http://blog.sina.com.cn/ 《暗夜里的歌唱》http://blog.sina.com.cn/

淡淡云裳:今年五月,鸣之站长为您写的那篇书评《兰之春色为谁妍》,让我们的对您和您的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您谈谈这部《春天的秘语》散文诗集和写作的背景好吗?对于鸣之先生写的评论,您认为有哪些见解?

兰叶子:《春天的秘语》散文诗集收录了我近十年间所写的大部分散文诗,因为前面提到的这些年在散文诗写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就想给自己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吧。说到写作背景,似乎有,又似乎没有。就象我的这本集子的后记中所写道的一样:很多时候,我只是:“写一些心情在纸上,存一世孤独在心里。”,“用一段独白,几行文字,我在零落的抒情中和往事对峙。”(参见:《赶在春光老去之前,写下“安于”》http://blog.sina.com.cn/)

在这里,让我再次感谢鸣之先生为《春天的秘语》所写的书评。从《兰之春色为谁妍》的写作时长和字数、特别是正文内容来看,他在写这篇评论之前,是做足了方方面面的功课的,不只是对这本诗集中的所有篇目都进行了认真仔细地阅读,甚至对我早期的诗歌作品以及多年前在中华论坛所发的其它文字也重新用心地翻阅过。仅此一点,就让我很感动。

鸣之先生对“秘语”一词的解读,也正是我的本意,以后再有人问我为什么是“秘语”而不是“密语”时,我只可将鸣之先生的在此评中的解读说与他们即可。:)而对整本诗集的评论,因为前期做足了功课,所以写得很透彻,很到位,所用的总结性语句在我看来的确很享受。:)当然,有些赞美之词明显是夸张了些,但我可以理解成为鸣之先生对我一贯的鼓励吧!

淡淡云裳:我们注意到,您的诗作以散文诗为主,而且您出版的《春天的秘语》也是散文诗集。您是怎样看待散文诗的?您为何要选择散文诗这样一种写作方式呢?您能和我们谈谈写作的体会吗?

兰叶子:散文诗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文体,相对也写得较多一些吧。 大概是在小学的时候,读到过少量惠特曼及泰戈尔的散文诗,就很喜欢。到后来初学写作时只是写一些心情文字,也并没有刻意地去写诗或者写散文诗,只是觉得这样的写法似乎很适合我自己。再后来,在学写诗歌的同时也尝试写一些散文诗,对于我个人而言,大概是感觉散文诗的写作更适合抒情吧,还有一点,就是与诗相比,散文诗没有诗的韵脚、节奏、音节、行数、排列,即没有诗歌的外形式的羁绊,所以写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这些年写作的体会是,无论任何一种写作,都无捷径可言。多读多品多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多加思考多加感悟,拓展视野,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充实自我,并把这些营养借鉴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淡淡云裳:鸣之先生对您的散文诗评价了极具“散文的抒情、诗歌的意象、童话的梦幻”三大突出特征,这让我们耳目一新,请问您扎实的文学功底是先从诗歌开始的,还是先从散文开始的?对我们有些初学者先从哪些方面练笔较好?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您的诗观或创作观吗?

兰叶子:这个问题还真有点不好回答。我不是科班出身,所谓的一点功底,还应当是因为小时候有得天独厚的读书条件才积攒了那么一点点吧(我母亲是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从识字起我就每天能读到大量的报纸杂志以及图书馆的所有藏书)。而所谓的写作,最早只是将自己的心情诉诸与文字,从日记开始,写一些只有自己读得懂的文字。到后来学写、仿写自己喜欢的名人诗作,慢慢尝试各种文体,再偏向于自己喜欢的写作方式。

对于初学者,我觉得还是自己喜欢诗歌就多练诗歌,喜欢写散文就多写散文,顺其自然最好。在我写作的这些年中,前辈、老师、朋友、读者对我的建议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我写诗歌有灵性,所以应该多写诗歌,有的说我散文比诗歌写得好,要我多写散文,有的说最喜欢我的散文诗,要我主攻散文诗,还有的说我的文笔细腻,写小说也一定不会差„„刚开始听到这些建议的时候,我也很迷惘,不知自己究竟应该写些什么。再后来仔细想想,还是觉得顺其自然,不管写什么,随心就好(虽然说把自己的身世写成一部小说是我从小就有的一个心愿,但我至今还不敢尝试呢)。

我的诗观:诗歌是一枚尖细的针,在你心灵的最柔软处,剌一朵斑驳的花,痛着,淋漓着,美丽着。

我的散文创作观:用真实的感情体悟生活,用朴素的语言抒写人生,直面内心,沉淀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淡淡云裳: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的情感更加细腻,感触更加敏锐,您觉得作为一名女性诗人,性别的差异对诗歌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上会有哪些优势?一名女性作者在写作时,是否需要掩盖那些凸现于作品字里行间的特质情绪?

兰叶子:如您所言,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的情感更加细腻,感触更加敏锐。而这种细腻与敏锐,正是女诗人的优势。这样的优势,更有利于女诗人对灵感的捕捉、对意象的呈现和对情绪的渲染,有利于对诗歌语言的选取和构架、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如果刻意去掩盖那些凸现于作品字里行间的特质情绪,也许上述这些优势就不存在了吧。但从另一方面讲,女作者的作品大多以比较含蓄、委婉、精美的笔触来抒发自己的思绪。比如我们常在一些经典的人物和作品的评价介绍中看到的,都可从某些方面大致了解女诗人的鲜明特征:

一是被称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作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她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二是当代著名画家、诗人、散文家席慕蓉,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了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诗人以七里香为背景,追忆二十年前的青春往事。1981年出版后曾在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她的爱情诗句也总是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那么温婉哀怨,令人魂肠愁结、不能释怀。她的诗歌和散文,会让人感到情感在安静和淡然之中涌动着。而其伤感和隐喻之凄美也常常跃然纸上,就像女作家在散文中流露出的: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会改变,而且改变得很快,改变的很大,因此,我已经开始提防起来了。每次碰到那样时刻的时候,心里早已筑起一座厚厚的墙,把最柔弱的一处保持起来,竭力使自己不要受伤。几次之后,墙越筑越厚,在日子久了之后,竟然会忘了在自己心中,曾经有一处不能触碰的弱点了„„从此,这一处地方就变成了我的一种隐秘的疼痛,也因而更变成了一种隐秘的安慰。每当我想逃离永远堆积在眼前的工作的时候,每当我心里觉得非常疲倦的时候,我就很想一个人再去一次淡水。想去走一趟那条长长窄窄的老街,想去再坐一趟渡船,再渡我一次,渡我到对岸。渡我到我的对岸。——(《八里渡船头》节选)

淡淡云裳:当下诗歌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对于诗歌的评价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独 立的标准。那么您认为一首诗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称作好诗?什么样的诗歌是最打动您的?

兰叶子: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的定论,也无法做出一个什么样的定论,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个人而言,能打动我的诗,便是好诗。我所理解的一首好诗,就象是一首歌、一幅画,或者是一团火,一汪泉„„它可以是深刻的、热烈的,也可以是浅显的,忧伤的。

我认为一首好诗应该至少应具备的几项品质包括:

一是内在诗情美。指诗歌要表达的具体意图和隐藏思想。一首好的诗歌作品,所呈现给读者的思想感情无论疼痛也好,幸福也罢;隐忍也好,张扬也罢,都必须具备真、善、美的品质,读后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愉悦,能够让人热爱生活、珍惜时光。而诗情美的重点便是真,只有用真心、真情写出来的诗,才是好诗。

二是表达形式美。意思是指诗歌在承载具体内容时所用的修辞方法。一首好诗的表达形式很重要,它不仅起到了一个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还让我们品味到一种诗歌独具的画面美和韵律美等。

三是语言美。有诗人说过:好诗应该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句。这一点,我深以为然。语言美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通透——记得胡适先生说,一篇好文,最让人手不释卷的是平白的文字勾勒出极妙的意境,文字最高深的技巧在于内敛。现代诗歌在用词时讲究一个通透,就是这个意思。另一个是凝练,诗歌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需要表达比较深刻和广泛的内在承质,语言的凝练提供给读者众多的歧义和留白。

具备了以上品质的诗歌,便是能打动我的诗歌。

无论是现实主义的诗歌还是浪漫主义的诗歌,充满真情实感,充满哲理,含蓄、隽永,唯美,真挚,便能够魅力永恒,广为流传。

我喜欢的诗歌很多,要一一列举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呵呵。记得上初中开始,便经常分类抄录古今中外的好诗,手抄本大大小小竟有数十本。

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邂逅》、《莲的心事》、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乡愁》、北岛的《回答》、食指的《相信未来》、里尔克的《沉重的时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雪莱的《西风颂》„„这些都是初读时便能打动我的诗歌,许多年后,仍然是我喜欢的诗歌。

淡淡云裳:再次感谢兰叶子老师接受访谈,也感谢和能够分享您的创作经验和对诗歌的真挚热爱精神,我代表所有的喜欢诗歌的朋友们向您表示诚挚的敬意!

兰叶子:谢什么啊,大家都是爱诗歌的人,大家也就都是朋友。最后,我想对大家说: 热爱生活!热爱诗歌!快乐生活!快乐写诗! 感谢云裳!感谢鸣之!感谢新蓝月!谢谢!

《二月兰读后感.doc》
二月兰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