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2020-09-06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格里高利·曼昆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分册》告诉我们,由于对于市场产品价格的话语权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要高于其边际收益,产生了超额垄断利润,这种利润是以抑制有效需求,减少社会福利、产生无谓损失为代价的,是一种市场不合意的行为。因此,一个讲公平负责任的政府应对于市场垄断进行必要的干预,维护公众利益,增进民众福祉。针对国内垄断行业目前存在的权责不清、企政不分、管理成本过高、名义亏损个人流油、价格听证走过场等种种怪象,笔者认为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有所作为:

一、建立明晰的现代权属关系。针对国内的供水、供电、供气、固话、铁路、航空、石化等垄断行业,由于其一次性建成成本巨大,技术门槛和综合协调要求很高,历史上已形成了国家自然垄断。这些行业机构人员冗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运行效率低下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通病,不从体制权属改革促进市场竞争的根本上入手无法治疗历史顽疾。有效的做法是,将这些行业的固定产权和经营权进行剥离,管线、设备、铁轨、采油井等固定产权归国家独有,经营权全面向社会挂牌出让,扩大民间财富投资途径,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水电气、电信、石油开采、铁路运营等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经营权同产权剥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工,促进市场调节功能的完善,将经营权中的生产权和销售权进一步剥离,两权均交由社会化资本去公开运作。同时,制定国家紧急状态物权征用法,在遭遇战争、重大天灾等突发状况下保留国家紧急征用和托管公共资源和战略物资的权力,以保护国家重大利益和生存安全。

自然垄断行业权属关系的剥离,虽可以较大节约管理成本,更大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但缺点是由于产权归国家所有,企业往往没有科技发展、升级换代的更新动力,而政府也不会主动去升级设备和更新管网设施等。导致的结果是,由于设备老化,系统可靠性和运营效率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按权属关系,应由各级政府编制相关行业的设施设备更新、升级和发展规划,报送国家审批或备案,设备更新和设施建设严格按批准的规划实施,以上规划内容的调整和修编须立法加以规范。同时,按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当地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或单位负责国有固定资产的全天候日常维(养)护管理。

格里高利·曼昆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分册》告诉我们,由于对于市场产品价格的话语权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要高于其边际收益,产生了超额垄断利润,这种利润是以抑制有效需求,减少社会福利、产生无谓损失为代价的,是一种市场不合意的行为。因此,一个讲公平负责任的政府应对于市场垄断进行必要的干预,维护公众利益,增进民众福祉。针对国内垄断行业目前存在的权责不清、企政不分、管理成本过高、名义亏损个人流油、价格听证走过场等种种怪象,笔者认为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有所作为:

一、建立明晰的现代权属关系。针对国内的供水、供电、供气、固话、铁路、航空、石化等垄断行业,由于其一次性建成成本巨大,技术门槛和综合协调要求很高,历史上已形成了国家自然垄断。这些行业机构人员冗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运行效率低下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通病,不从体制权属改革促进市场竞争的根本上入手无法治疗历史顽疾。有效的做法是,将这些行业的固定产权和经营权进行剥离,管线、设备、铁轨、采油井等固定产权归国家独有,经营权全面向社会挂牌出让,扩大民间财富投资途径,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水电气、电信、石油开采、铁路运营等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经营权同产权剥离的基础上,进

一步细化分工,促进市场调节功能的完善,将经营权中的生产权和销售权进一步剥离,两权均交由社会化资本去公开运作。同时,制定国家紧急状态物权征用法,在遭遇战争、重大天灾等突发状况下保留国家紧急征用和托管公共资源和战略物资的权力,以保护国家重大利益和生存安全。

自然垄断行业权属关系的剥离,虽可以较大节约管理成本,更大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但缺点是由于产权归国家所有,企业往往没有科技发展、升级换代的更新动力,而政府也不会主动去升级设备和更新管网设施等。导致的结果是,由于设备老化,系统可靠性和运营效率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按权属关系,应由各级政府编制相关行业的设施设备更新、升级和发展规划,报送国家审批或备案,设备更新和设施建设严格按批准的规划实施,以上规划内容的调整和修编须立法加以规范。同时,按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当地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或单位负责国有固定资产的全天候日常维(养)护管理。

推荐第2篇:经济学原理曼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样,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

小到家庭个人,大到国家社会,经济金融活动是人类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每个人都应该至少了解懂得经济金融方面的知识。于是,在各大实体书店、网络商城里铺天盖地的“专业书”迷乱了人们的双眼,给我们一种错觉,让我们无法区分“经济”和我们手中的货币资产。

当今社会的趋势,往往是将一些本应该是简单的、贴近人类生活的东西复杂化、专业化,越是应该通俗地为众人所熟知的事物,越要将其飘渺化,将它们捧至一个很高深的境界,好像这样就能体现出它的精妙之处一般。把那些纯理论的东西堆砌在一起,随意地抛上两张图片或者图表,然后包装上厚厚的皮囊丢给读者,以至于本就不明白不清楚何为经济的情况下更加对其望而生畏。事实也是如此,且看世界的金融海啸,很多人就是在于凭借着一些模糊的对经济的概念,肆意对自己手中的资产以及将来很可能不在自己手中的他人的资产为自己所用,只着眼于当前的利益,导致了最终世界上疯狂的经济危机。

其实很多“位高权重”的经济学专家本身也可能并不清楚经济金融的真谛,只是照着前人所留下的概念,花多年的时间复刻在自己的脑海里。而经济这东西,虽然是有迹可循的,但事物总有发展有迁移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对自己的生活要求的改变以及社会对经济体看法的转变,“经济”是时刻都在变化的,若不根据现状和当下的各类时事动态而发展,别说经济学家们本身就不能预测未来的动向,更多的普通人也无法获知。

曼昆的书中,虽然也是有理论,但并不是向其他的教学书一样,用常人无法揣测的专业词汇让读者看得云里雾里。曼昆循序渐进地从最浅显的知识层面引入,像讲述一个个故事一样,慢慢剖析每一个案例中所蕴藏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垄断”这一章中所叙述的,垄断就相当于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越是普遍拥有的就越无高价值可言。很多垄断者的成功,不仅仅是从资源上截断,更是从各种其他手段来实现目的,比如用广告给消费者以心理暗示,暗示他们的产品不同于其他,即使商品本身是毫无差异的,但就因为消费者自身主观的心理暗示,使得垄断者能最终获利。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复杂的经济体制之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经济知识来巩固和固防我们的经济生活。我们的确是需要理性的思维去应对经济金融活动的变化,同时我们仍然需要以实际的眼光去处理生活的变化。曼昆就是从每一点的生活细微处入手,让被教育者产生“生活即学习”的亲切感,于是,经济学,便不再那么苍白无力,而是富有色彩的了。

推荐第3篇: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近期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感慨颇深,全书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也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著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推荐第4篇:曼昆《经济学原理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名词解释

(注:有小部分相同名词在不同章有不同解释,考试会避免,12章不考,所以

81到92可以不看)

1、稀缺性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

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

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4、平等

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6、理性人

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7、边际变动

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

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

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10、产权

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11、市场失灵

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2、外部性

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3、市场势力

单个经济活动者(或某个经济活动小群体)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4、生产率

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

15、通货膨胀

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6、经济周期

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17、循环流量图

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8、生产可能性边界

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9、微观经济学

1 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学科。 20、宏观经济学

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学科。

21、实证表述

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22、规范表述

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23、绝对优势

一个生产者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24、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25、比较优势

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26、进口品

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7、出口品

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8、市场

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9、竞争市场

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30、需求量

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31、需求定理

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32、需求表

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3、需求曲线

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4、正常物品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5、低档物品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6、替代品

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的增加的两种物品。

37、互补品

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的减少的两种物品。

38、供给量

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39、供给定理

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40、供给表

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2

41、供给曲线

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42、均衡

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43、均衡价格

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44、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45、过剩

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态。

46、短缺

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状态。

47、供求定理

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都会自发调整,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观点。

48、弹性

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49、需求价格弹性

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0、总收益

一种物品的买者支付从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51、需求收入弹性

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3、供给价格弹性

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4、价格上限

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55、价格下限

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56、税收归宿

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57、福利经济学

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

58、支付意愿

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59、消费者剩余

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3 60、成本

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的价值。 6

1、生产者剩余

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6

2、效率

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6

3、平等

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地分配经济成果的性质。 6

4、无谓损失

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6

5、世界价格

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通行的价格。 6

6、关税

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6

7、外部性

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6

8、外部性内部化

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6

9、矫正税

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 70、科斯定理

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观点。 7

1、交易成本

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7

2、排他性

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 7

3、消费中的竞争性

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 7

4、私人物品

既有排他性又有消费竞争性的物品。 7

5、公共物品

既无排他性又无消费竞争性的物品。 7

6、公共资源

有消费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7

7、俱乐部物品

有排他性但无消费竞争性的物品。 7

8、搭便车者

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免为此付费的人。 7

9、成本-收益分析

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 80、公地悲剧

一个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的寓言。

4 8

1、预算赤字

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 8

2、预算盈余

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 8

3、平均税率

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总收入。 8

4、边际税率

增加1美元收入所支付的额外税收。 8

5、定额税

对每个人等量征收的税收。 8

6、受益原则

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 8

7、支付能力原则

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 8

8、纵向平等

主张支付能力更强的纳税人应该缴纳更多税收的思想。 8

9、横向平等

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缴纳等量税收的思想。 90、比例税

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缴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9

1、累退税

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这一比例。 9

2、累进税

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这一比例。 9

3、总收益

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 9

4、总成本

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9

5、利润

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9

6、显性成本

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9

7、隐性成本

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9

8、经济利润

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9

9、会计利润

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 100、生产函数

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10

1、边际产量

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10

2、边际产量递减

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5 10

3、固定成本

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

4、可变成本

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

5、平均总成本

总成本除以产量。 10

6、平均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10

7、平均可变成本

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

8、边际成本

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10

9、有效规模

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110、规模经济

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1

11、规模不经济

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

12、规模收益不变

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的特性。 1

13、竞争市场

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与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 1

14、平均收益

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1

15、边际收益

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1

16、沉没成本

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1

17、垄断企业

作为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 1

18、自然垄断

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垄断。 1

19、价格歧视

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120、寡头

只有少数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的市场结构。 1

21、垄断竞争

存在许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1

22、寡头

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市场结构。 1

23、博弈论

研究在策略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的理论。

6 1

24、勾结

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 1

25、卡特尔

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 1

26、纳什均衡

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策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他们自己最优策略的状态。 1

27、囚徒困境

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1

28、占优策略

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1

29、生产要素

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投入。 130、生产函数

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1

31、劳动的边际产量

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 1

32、边际产量递减

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1

33、边际产量值

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1

34、资本

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1

35、补偿性工资差别

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1

36、人力资本

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 1

37、工会

与雇主谈判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工人协会。 1

38、罢工

工会有组织地从企业撤出劳动。 1

39、效率工资

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 140、歧视

对仅仅是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不同的机会。 1

41、贫困率

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1

42、贫困线

由联邦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 1

43、实物转移支付

以物品和服务而不是以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

7 1

44、生命周期

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 1

45、持久收入

一个人的正常收入。 1

46、功利主义

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大化的政策。 1

47、效用

衡量幸福或满足程度的指标。 1

48、自由主义

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被认为是公正的政策,这种公正要由一位在“无知面纱”背后的无偏见观察者来评价。 1

49、最大最小准则

一种主张,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150、社会保险

旨在保护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 1

51、自由至上主义

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实行自愿的协议,但不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 1

52、福利

补贴贫困者收入的政府计划。 1

53、负所得税

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给低收入家庭补贴的税制。 1

54、预算约束线

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1

55、无差异曲线

一条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 1

56、边际替代率

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1

57、完全替代品

无差异曲线为直线的两种物品。 1

58、完全互补品

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的两种物品。 1

59、正常物品

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160、低档物品

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16

1、收入效应

当价格的某种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16

2、替代效应

当价格的某种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16

3、吉芬物品

8 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16

4、道德风险

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诚实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 16

5、代理人

一个为另一个人(称为委托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 16

6、委托人

让另一个人(称为代理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 16

7、逆向选择

从无信息一方的角度看,无法观察到的特征组合变为不合意的倾向。 16

8、发信号

有信息的一方向无信息的一方披露自己私人信息所采取的行动。 16

9、筛选

无信息的一方所采取的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信息的行动。 170、政治经济学

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府。 17

1、康多塞悖论

多数原则没有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 17

2、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一个数学结论,它表明在某些假设条件之下,没有一种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当的社会偏好。 17

3、中值选民定理

一个数学结论,表明如果要选民沿着一条线选一个点,而且,每个选民都想选离他最偏好的点最近的点,那么,多数原则将选出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点。 17

4、行为经济学

经济学中将心理学的观点考虑进来的分支学科。

推荐第5篇:曼昆《经济学原理》9

曼昆《经济学原理》-9.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

电脑行业中的经济进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从而增加了经济所能生产的汽车和电脑的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简化了复杂的经济,以便强调并澄清一些基本思想。我们已经用它说明了第1章简单提到过的一些概念:稀缺性、效率、权衡取舍、机会成本和经济增长。当你学习经济学时,这些思想将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出现。生产可能性边界为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

2.1.6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许多学科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研究。以生物学的情况为例。分子生物学家研究构成生命体的化学合成物。细胞生物学家研究细胞,细胞由许多化学合成物构成,同时它本身也是构成活的生物的材料。进化生物学家研究各种动物与植物,以及若干世纪以来物种如何逐步地变化。 经济学也在各种层次上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研究个别家庭与企业的决策,也可以研究某种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易。我们还可以研究整体经济的运行,整体经济只是所有这些市场上所有这些决策者活动的总和。

传统上,经济学领域被分为两个分领域。微观经济学(m i c r o e c o n o m i c 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 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一个微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租金控制对纽约市住房的影响,外国竞争对美国汽车行业的影响,或者接受义务教育对工人收入的影响。一个宏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联邦政府借债的影响,经济中失业率随时间推移的变动,或者提高一国生活水平增长的不同政策。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整体经济的变动产生于千百万个人的决策,所以,不考虑相关的微观经济决策而要去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例如,宏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联邦个人所得税的减少对整个物品与劳务生产的影响。为了分析这个问题,他必须考虑所得税

减少如何影响家庭把多少钱用于物品与劳务的决策。

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固有的联系,但这两个领域仍然是不同的。和在生物学中一样,在经济学中从最小的单位开始并向上发展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但这样做既无必要,也并不总是最好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进化生物学建立在分子生物学之上,因为物种是由分子构成的。但进化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是不同的领域,各有自己的问题与方法。同样,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探讨不同的问题,所以,它们有时采用相当不同的方法,并通常在不同的课程中讲授。

即问即答在在在什么意义上说,经济学像一门科学? ? 画出一个生产食物与衣服的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标出一个有效率点、一个无效率点和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点。说明干旱的影响。? 定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推荐第6篇:曼昆经济学原理目录

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 弹性及其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 应用:税收的代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 应用:国际贸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 外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章 公共物品和共有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二章 税制的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三章 生产成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四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五章 垄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六章 寡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七章 垄断竞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八章 生产要素市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九章 收入与歧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章 收入分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一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推荐第7篇: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经济学原理(上)》中的名词解释归纳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5、市场: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30、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1、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2、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3、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34、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35、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36、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7、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8、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9、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40、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41、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42、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的状态。

43、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的状态。

1 / 6

44、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供求平衡的观点。

45、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

46、需求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47、总收益:一种物品买者支付的量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48、需求收入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49、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0、供给价格弹性: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1、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52、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53、税收归宿:关于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研究。

54、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

55、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56、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

57、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值。

58、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

59、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60、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 6

1、无谓损失: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62、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流行的价格。

63、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

64、进口配额:对在国外生产而可以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的数量限制。6

5、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66、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67、科斯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68、交易成本:各方在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6

9、庇古税: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70、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

71、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7

2、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7

3、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7

4、公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75、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人。

76、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利益的研究。

77、公有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7

8、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7

9、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80、平均税率:总收入除以支付的总税收。

81、边际税率:增加1美元收入支出的额外税收。8

2、定额税:每个人等量的税收。

83、受益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人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

2 / 6 8

4、能力纳税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8

5、纵向平等:主张支付能力高的纳税人应该交纳更多税的思想。

86、横向平等: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交纳等量税收的思想。8

7、比例税: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交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88、累退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8

9、累进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90、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量所得到得量。 9

1、总成本:企业购买生产投入所支付的量。9

2、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

93、显性成本: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9

4、隐性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9

5、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与隐性成本。9

6、会计利润:总收入减显性成本。

97、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9

8、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99、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100、固定成本: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

1、可变成本: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10

2、平均总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10

3、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10

4、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

5、边际成本: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10

6、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10

7、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10

8、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0

9、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保持不变的特性。

110、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1

11、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1

12、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1

13、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1

14、垄断: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惟一卖者的企业。

1

15、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1

16、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1

17、寡头:只有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的市场结构。1

18、垄断竞争:许多出售相似而不相同的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1

19、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120、卡特尔:一致行动的企业集团。

1

21、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战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战略的状态。

1

22、博弈论:研究人们在各种策略情况下如何行事。

1

23、囚徒困境: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1

24、优势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3 / 6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1

25、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1

26、名义GDP:按先期价格评价物品与劳务的生产。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也是指导宏观经济学政策的关键变量)。

通货膨胀率: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 名义利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过的利率。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的存量。 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收益递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债券:一种债务证明书。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责任的证明。 股票: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

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 国民储蓄(储蓄):在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 私人储蓄: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来的收入。 公共储蓄: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来的税收收入。 预算盈余: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余额。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引起的税收收入的短缺。

可贷资金市场: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挤出: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金融学:研究人们如何在某一时期内做出关于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的学科。 现值:用现行利率生产一定量未来货币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 未来值:在现行利率既定时,现在的货币量将带来的未来货币量。

复利:货币量的累积,比如说银行账户上货币量的累积,即赚得的利息仍留在账户上以赚取未来更多的利息。

风险厌恶:不喜欢不确定性。

多元化:通过用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企业特有风险:只影响一个公司的风险。 市场风险:影响股市上所有公司的风险。

基本面分析:为决定一家公司的价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的研究。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4 / 6 信息有效: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有关资产价格的描述。 随机行走:一种变量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 劳动力: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数。 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占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丧失信心的工人:想工作但已放弃寻找工作的人。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寻找工作:在工人的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 失业保险: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计划。 工会:与雇主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 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 罢工:工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劳动。

效率工资:企业为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交换媒介:买者在购买物品与劳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 计价单位: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价值储藏手段: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 流动性: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确定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 通货: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活期存款:储户可以通过开支票而随时支取的银行账户余额。 联邦储备:美国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为了监管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的货币量而设计的机构。 货币供给:经济中可以得到的货币量。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决策者对货币供给的安排。 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部分准备金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银行制度。 准备金率: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者的存款比率。

货币乘数:银行体系用1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

法定准备金:关于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 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贷款时的利率。

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数量方程式:方程式M*V=P*Y把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美元价值联系在一起。

5 / 6 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封闭经济:不与世界上其他经济相互交易的经济。 开放经济:与世界上其他经济自由交易的经济。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净出口:一国的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贸易余额。 贸易余额:一国的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净出口。 贸易盈余: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 贸易赤字:进口大于出口的部分。 贸易平衡:出口等于进口的状况。

资本净流出:本国居民购买外国资产减外国人购买的国内资产。 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升值:按所能购买到的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增加。 贬值:按所能购买到的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减少。

真实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物品与劳务交换另一国物品与劳务的比率。

购买力平价:一种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汇率理论。 贸易政策: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政府政策。 资本外逃:一国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减少。 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严重的衰退。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曲线。 自然产量率: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滞涨: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财政政策:政府决策者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的确定。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菲利普斯曲线: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

自然率假说:认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 牺牲率:在通货膨胀减少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 理性预期:当人们在预测未来时,可以充分运用它们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关政府决策的信息的理论。

6 / 6

推荐第8篇:曼昆经济学原理(推荐)

《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人们是如何决策的。这其中包括四个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此原理典型的注释 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某个你喜欢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个喜欢的东西,因此,作出决策要求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或者几个目 标之间有所取舍。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的重要,因为人们只有了解自己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一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当作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带来的机会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生活中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界称这些调整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因此,在分析任何一项政策时,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激励发生作用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2、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包括三个理论。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解读:比较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用自己擅长的与别人进行交换,人们从相互交易中获利。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解读:亚当斯密斯“无形的手”。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解读: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在公共品、垄断等方面市场有时会失灵,这时就需要政府介入。

个人的决策和人们的相互交易,共同组成了“经济”。

3、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解读:同样10个人做蛋糕,如果生产能力越强,比如A蛋糕房采用手工做,B蛋糕房采用机器辅助。肯定是B蛋糕房的产量大,因为机器的帮助,B蛋糕房的人均产量就比A蛋糕房要多了,也就是生产率高于A。因此10个人可以分的蛋糕更多了,也就是生活水平越好了。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解读:通货膨胀,一斤米能够一个人吃三天,这个价值是不变的。以前工资低,卖5角,现在卖1元,是因为你工资涨了钱不值钱了,但米的价值一直还在。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解读:物价会刺激生产,当物价上涨了,短期内,就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失业率就会下降。

推荐第9篇: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

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给不知情者的解释

哈佛教授N.格利高里 曼昆撰写的经济学入门教材《经济学原理》把经济学思想总结为10个经济学原理。略略细读这些原理,读者可能就会产生疑问,觉得把经济学思想综合成10个经济学原理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甚至会让读者对N.格利高里 曼昆巧妙而简洁的总结产生怀疑。

对于以上的疑问本人已做出一些修补。第二个列表是本人把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总结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英语,这样可以让那些不懂经济的人很快就能了解经济思想。解释和具体说明在以下几页会提到,但建议每个读者把表格减下来,随身带着它,万一对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又迷惑时(尽管以后不大可能),它会有帮助的。

Mankiw’s Principle 曼昆的原理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Yoram’s Translation Yoram 的解释

#1 Choices are bad

选择是痛苦的

#2 Choices are really bad

选择实在是痛苦

#3 People are stupid

人们是愚蠢的

#4 People aren’t that stupid

人们也不是那样的愚蠢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worse off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糟糕

#6 Governments are stupid

政府是愚蠢的

#7 Governments aren’t that stupid

政府也不是那样的愚蠢

#8 Blah blah blah

废话,废话,废话

#9 Blah blah blah

废话,废话,废话

#10 Blah blah blah

废话,废话,废话

推荐第10篇:曼昆_经济学原理(下册)_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名义GDP:按先期价格评价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也是指导宏观经济学政策的关键变量)。 通货膨胀率: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 名义利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过的利率。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的存量。 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收益递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债券:一种债务证明书。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责任的证明。 股票: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

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 国民储蓄(储蓄):在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 私人储蓄: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来的收入。 公共储蓄: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来的税收收入。 预算盈余: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余额。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引起的税收收入的短缺。

可贷资金市场: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挤出: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金融学:研究人们如何在某一时期内做出关于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的学科。 现值:用现行利率生产一定量未来货币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 未来值:在现行利率既定时,现在的货币量将带来的未来货币量。

复利:货币量的累积,比如说银行账户上货币量的累积,即赚得的利息仍留在账户上以赚取未来更多的利息。 风险厌恶:不喜欢不确定性。

多元化:通过用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企业特有风险:只影响一个公司的风险。 市场风险:影响股市上所有公司的风险。

基本面分析:为决定一家公司的价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的研究。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信息有效: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有关资产价格的描述。 随机行走:一种变量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 劳动力: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数。 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占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丧失信心的工人:想工作但已放弃寻找工作的人。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寻找工作:在工人的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 失业保险: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计划。 工会:与雇主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 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 罢工:工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劳动。

效率工资:企业为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交换媒介:买者在购买物品与劳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 计价单位: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价值储藏手段: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 流动性: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确定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 通货: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活期存款:储户可以通过开支票而随时支取的银行账户余额。 联邦储备:美国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为了监管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的货币量而设计的机构。 货币供给:经济中可以得到的货币量。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决策者对货币供给的安排。 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部分准备金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银行制度。 准备金率: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者的存款比率。 货币乘数:银行体系用1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

法定准备金:关于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 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贷款时的利率。

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数量方程式:方程式M*V=P*Y把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美元价值联系在一起。 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封闭经济:不与世界上其他经济相互交易的经济。 开放经济:与世界上其他经济自由交易的经济。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净出口:一国的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贸易余额。 贸易余额:一国的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净出口。 贸易盈余: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 贸易赤字:进口大于出口的部分。 贸易平衡:出口等于进口的状况。

资本净流出:本国居民购买外国资产减外国人购买的国内资产。 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升值:按所能购买到的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增加。 贬值:按所能购买到的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减少。 真实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物品与劳务交换另一国物品与劳务的比率。

购买力平价:一种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汇率理论。 贸易政策: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政府政策。 资本外逃:一国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减少。 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严重的衰退。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曲线。 自然产量率: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滞涨: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财政政策:政府决策者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的确定。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菲利普斯曲线: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

自然率假说:认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 牺牲率:在通货膨胀减少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

理性预期:当人们在预测未来时,可以充分运用它们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关政府决策的信息的理论。

第11篇: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名词解释

《经济学原理(上)》中的名词解释归纳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30、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1、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2、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3、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34、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35、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36、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7、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8、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9、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40、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41、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42、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的状态。

43、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的状态。

44、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供求平衡的观点。

45、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

46、需求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47、总收益:一种物品买者支付的量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48、需求收入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49、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0、供给价格弹性: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1、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52、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53、税收归宿:关于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研究。

54、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

55、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56、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

57、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值。

58、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

59、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60、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 6

1、无谓损失: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62、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流行的价格。

63、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

64、进口配额:对在国外生产而可以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的数量限制。6

5、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66、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67、科斯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68、交易成本:各方在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6

9、庇古税: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70、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

71、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7

2、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7

3、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7

4、公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75、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人。

76、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利益的研究。

77、公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7

8、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7

9、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80、平均税率:总收入除以支付的总税收。 8

1、边际税率:增加1美元收入支出的额外税收。8

2、定额税:每个人等量的税收。

83、受益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人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

84、支付能力原则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8

5、纵向平等:主张支付能力高的纳税人应该交纳更多税的思想。

86、横向平等: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交纳等量税收的思想。

87、比例税: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交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88、累退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8

9、累进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90、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量所得到得量。 9

1、总成本:企业购买生产投入所支付的量。9

2、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

93、显性成本: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9

4、隐性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9

5、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与隐性成本。

96、会计利润:总收入减显性成本。

97、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9

8、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99、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100、固定成本: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

1、可变成本: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10

2、平均总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10

3、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10

4、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

5、边际成本: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10

6、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10

7、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10

8、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0

9、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保持不变的特性。

110、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1

11、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1

12、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1

13、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1

14、垄断企业: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惟一卖者的企业。

1

15、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1

16、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1

17、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的市场结构。1

18、垄断竞争:许多出售相似而不相同的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1

19、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

120、卡特尔:一致行动的企业集团。

1

21、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战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战略的状态。

1

22、博弈论:研究人们在各种策略情况下如何行事。

1

23、囚徒困境: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1

24、占优(优势)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125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投入。

126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127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

128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129边际产量值: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130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131补偿性工资差别: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132人力资本: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 133工会:与雇主谈判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工人协会。

134罢工:工会有组织地从企业撤出劳动。

135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

136歧视:对仅仅由于种族、宗教、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不同的机会。 137贫困率: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138贫困线:由联邦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

139实物转移支付:以物品和劳务而不是以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 140生命周期: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 141持久收入:一个人的正常收入。

142功力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大化的政策。 143效用:衡量幸福或满足程度的指标。

144自由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必要的公正的政策。这种公正要由yield在“无知面纱”的背后的无偏见观察者来评价。

145最大最小准则:一种主张,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146社会保险:旨在保护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

147自由至上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进行自愿的协议,但不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

148福利:补贴需要者收入的政府计划。

149负所得税: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给低收入家庭补贴的税制。 150预算约束线: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151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

152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153完全替代品:无差异曲线为直线的两种物品 154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的两种物品

155收入效应: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156替代效应: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157吉芬物品: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第12篇:经济学原理曼昆Chapter 02

Chapter 2 Thinking Like an Economist

MULTIPLE CHOICE

Figure 2-1

A12B

1.Refer to Figure 2-1.

Which shape refers to the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a.oval A b.oval B c.rectangle 1 d.rectangle 2

a

2.Refer to Figure 2-1.

What is flowing from rectangle 1 to oval A?

b a.revenue b.goods and services sold c.factors of production d.labor, land, and capital

3.Refer to Figure 2-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activity undertaken by the actors in rectangle 2? c a.produce and sell goods and services b.hire and use factors of production c.own and sell factors of production d.exchange goods and services between firms and households

Figure 2-2

1

10987654321carsABCGDF204060E80100120140160180corn135

Consider the production poibilities curve for a country that can produce cars, corn (in bushels), or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4.Refer to Figure 2-2.

If this economy devotes all of its available resources to producing corn, then it will produce

d a.0 bushels of corn and 10 cars.b.135 bushels of corn and 3 cars c.160 bushels of corn and 10 cars.d.160 bushels of corn and 0 cars.

5.Refer to Figure 2-2.

Which combination of points show production poibilities only achievable with improvements in technology or increases in resources?

d a.A, D, and E b.B and G c.C and F d.None of the above is correct.

6.Refer to Figure 2-2.

If this society moves from point D to point E,

d a.it gives up 25 bushels of corn to get 3 cars.b.it gives up 135 bushels of corn to get 3 cars.c.it gives up 3 cars to get 135 bushels of corn.d.it gives up 3 cars to get 25 bushels of corn.

7.Refer to Figure 2-2.

If this society is producing at point C,

d a.there is unemployment.b.production is efficient.c.growth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an advancement in technology.d.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one more car is approximately 10 bushels of corn.

8.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positive, as opposed to a normative, statement? b a.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should allow a merger between AT&T and T-Mobile because it would have little effect on consumers.b.Antitrust laws should be used to prevent further concentration in the wirele telephone service market.c.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sued AT&T to block its merger with T-Mobile.2

d.The wirele telephone service market is too highly concentrated.

9.Which of the following famous people did not major in economics in college?

b

a.Donald Trump b.Natalie Portman c.John Elway d.Mick Jagger

10.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correct about environmental economists?

d a.They view economics as a framework for natural resource allocation.b.They work at government agencies as well as universities and advocacy groups.c.They use economic arguments and systems to persuade companies to clean up pollution and conserve natural resources.d.All of the above are correct.

11.In the ordered pair (20, 100), 20 is the a a.x-coordinate.b.y-coordinate.c.scatterplot.d.slope.

12.Between the two ordered pairs (20, 100) and (30, 80), the slope is

b a.1/2.b.-1/2.c.2.d.-2.

Figure 2-4

snowstorms10987654321102030405060708090snowblowers sold

13.Refer to Figure 2-4.

According to the graph, snowstorms a a.and snowblowers sold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b.and snowblowers sold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c.and snowblowers sold are uncorrelated.d.are caused by more snowblowers being sold.3

14.Refer to Figure 2-4.

Your friend John created the graph above to illustrate that snowstorms are caused by more snowblowers being sold. You inform him that his interpretation is incorrect due to a a.omitted variable bias.b.reverse causality.c.slope mismatch.d.shifting versus moving along a curve.

15.Refer to Figure 2-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uld be an omitted variable in the graph?

d a.the price of snowblowers b.a change in consumers’ incomes c.a change in the seasons d.All of the above are correct.

PROBLEM

Figure 2-1

A12B 1. 2. 3.4.

Refer to Figure 2-1.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model depicted in the figure?

The Circular Flow

Refer to Figure 2-1. What do the ovals represent in the figure?

A: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 B: Markets for factors of production

Refer to Figure 2-1. What do the rectangles represent in the figure?

1:Firms 2:Households

Refer to Figure 2-1. What do the outer arrows represent in the figure?4

5.

6.7.8. 9.

A to 1:revenue 1 toB :wages,rent, and profit B to 2 income 2 to A :spending

Refer to Figure 2-1. What do the inner arrows represent in the figure?

A to 2:goods and services bought 2 to B:Labor,land,and capital B to1:Factors of production

1 to A: goods and services sold

Refer to Figure 2-1. What does the arrow going from oval A to rectangle 2 represent in the figure?

A to 2:goods and services bough

Refer to Figure 2-1. What does the arrow going from oval B to rectangle 2 represent in the figure?

B to 2 income

Refer to Figure 2-1. What are two elements not included in this figure that could be included in a more complex model?

The three main factors of production, or categories of inputs, used by firms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are

Figure 2-2

10987654321carsABCGDF204060E80100120140160180corn135 10. 11. 12. 13.

Consider the production poibilities curve for a country that can produce cars, corn (in bushels), or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Refer to Figure 2-2.

The bowed outward shape of the production poibilities curve indicates that opportunity cost of corn in terms of cars is

Refer to Figure 2-2.

Which point(s) on the graph is(are) efficient production poibilities?

Refer to Figure 2-2.

Which point(s) on the graph show unemployment of resources?

Refer to Figure 2-2.

Which point(s) on the graph is(are) unattainable given current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5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Who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the unemployment rate, a macroeconomist or a microeconomist?

Who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foreign competition on the accounting industry, a macroeconomist or a microeconomist?

Who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rent control on housing in New York City, a macroeconomist or a microeconomist?

Who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study the inflation r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macroeconomist or a microeconomist?

Is the following a positive or normative statement? The federal minimum wage is lower than many state minimum wages.

Is the following a positive or normative statement? The Federal Reserve should set an inflation target and employ policies to meet the target.

Is the following a positive or normative statemen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should mandate that every citizen purchases health insurance.

Is the following a positive or normative statement?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Nevada is higher than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New York.

10987654321PriceABC1020304050607080Quantity

22.Refer to Figure 2-3.

What are the coordinates of point C?

23.Refer to Figure 2-3.

How are price and quantity related in this graph?6

24.Refer to Figure 2-3.

What is the slope of the line?

25.Refer to Figure 2-3.

Is a move from point A to point B considered a shift of the curve or a movement along the curve?

7

第13篇:曼昆经济学原理摘抄笔记

第一篇

1) 通过对理论的检验表明,该理论在许多情况下使用(但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适用),由于理论成功解释了人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所以仍然有学习的价值。 2) 经济学实验是实验的替代品,是历史所提供的自然试验。

3) 货币量变动的长期效应(假设所有价格完全可变)和短期效应(假设价格完全固定) 4) 通过假设撇开与所研究问题无关的许多经济细节,所有模型,都为了加深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

5) 循环流量图: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和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6)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与工人的熟练程度

7) 经济学家的双重身份:实证是科学家,规范是政策顾问。 8) 经济学家主张各异的原因:

1、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

2、不同的价值观。

9) 应该征收收入税还是消费税?

10) 当一个未用任何坐标轴表示的变量发生变动时,曲线就会移动。当图形某个坐标轴上的某个变量变动时,曲线并不移动。这种变动称为沿着曲线的变动。 11) 一个量对另一个量变动的反应用斜率来表征。

12) 从图形中无法得出因果关系,因为有1忽略的变量(打火机没有引起癌症,因未同时确保其余变量保持不变)2反向因果关系(旅行车没有引起家庭人口增加) 13)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资源与技术给定的情况下,一个社会最多能够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

14) 专业化和贸易使人获益的原因是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15) 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就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种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16) 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第二篇

1) 如果你想知道,任何一件事件或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你应该先考虑它将如何影响供求 2) 香烟和大麻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

3) 供给弹性表明企业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快慢程度。

4) 丰年谷贱伤农。农业技术的进步将使农民的收入降低,进而导致农民离开农业 5) 立法者可以决定税收来自买者的口袋还是来自卖者的口袋,但他们不能用立法规定税收的真正负担。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力量。

6) 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奢侈品税的废除。 7) 在分析政府政策时,供给和需求是首要的、最有用的分析工具。 8) 需求曲线图形中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是消费者剩余。 9) 提出消费者剩余概念的目的是对市场结果的合意性做出规范性判断。 10)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减去实际支付的价格。生产者剩余是买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1)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经济学家用来研究市场中买者与卖者福利的基本工具。这些工具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个基本的经济问题:有自由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是合意的吗? 12)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13) 如果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我们可以说,这种配置表现出效率。 14) 市场失灵:市场力(market power)和外部性(externality)

15) 税收(或某种其他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减少被称为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

16) 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税收组织了某些湖里的贸易的发生,使得这一部分的剩余无谓损失掉了。 17) 供给与需求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18) 当人们在争论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服务还是减少税收负担时,这种分歧部分是源于他们在劳动供给弹性和赋税无谓损失是的不同观点。

19)

20) 降低税率鼓励人们增加他们的劳动供给,故而拉弗和里根的观点就以供给学派经济学而闻名。

21) 比较贸易之前的世界价格和国内价格可以说明一国有没有比较优势,国内价格反映了机会成本。 22) 出口国的得失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国内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好,而国内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坏。

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23)进口国的得失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国内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好,而国内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坏。

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24)关税的无谓损失

关税会引起无谓损失,仅仅是因为关税是一种税,与大部分税收一样,它扭曲了激励,并使稀缺资源配置背离了最适水平。面积D代表纺织品过度生产的无谓损失,而面积F代表纺织品消费不足的无谓损失。关税的总无谓损失是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25)自由贸易的其他利益:增加了物品的多样性;规模经济;增加了竞争;加强了思想交流 26)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保护工作岗位、保卫国家安全、帮助幼稚产业、防止不公平竞争以及对外国的贸易限制做出反应。

第四篇

1)负外部性: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正外部性:社会价值大于私人价值

2)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并给予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

3)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被称为矫正税(庇古税)。矫正税与大多数其他税不同,它改变了激励,使其考虑到外部性的存在,从而使资源配置向社会最适水平移动。因此,矫正税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提高了经济效率。通过征收矫正税还可以减少别的类型的税收的无谓损失。

4)矫正税和污染许可证的等价性

5)外部性的私人解决:道德规范;慈善组织;政府提供允许计算所得税时扣除慈善捐赠的税制来鼓励这种外部性;企业的多类型经营;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6)科斯定理: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无论最初的权力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

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 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7)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在私人协商无效时,政府有时可以发挥作用。

8)税制的效率是指它给纳税人带来的成本。纳税人的税收成本:税收本身,税收扭曲经济引起的无谓损失;管理负担

一种有效率的税制是所引起的无谓损失和管理负担很小的税制 9)消费税优于收入税

10)决定所得税无谓损失的是边际税率

11)公平目标:收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纵向平等:比例税,累退税,累进税;横向平等) 12)税收平等的讨论被戏称为税收归宿的粘蝇纸理论,忽略了税收的间接影响 13)经济学家可以说明设计税制时社会必须面临的权衡取舍,并帮助我们避免那些牺牲了效率而从平等来看也没有任何好处的政策。

第五篇

1)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2)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有效规模

3)规模经济是指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规模不经济是指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规模收益不变是指长期平均总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专业化;协调问题

4)竞争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决定了企业在任何一种价格时愿意供给的物品数量,因此,边际成本曲线也是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那一部分。(不考虑固定成本——即沉没成本) 短期如果P

5)竞争企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总成本曲线之上的那一部分。 6)短期:有固定数量企业的市场供给

短期市场供给曲线是固定数量的竞争企业供给曲线的加总

长期:有进入和退出的市场供给。当市场无利可图即利润为零时,进入和退出才会停止。

长期市场供给曲线是一条价格等于最低平均总成本的水平线

7)零经济利润,但非零的会计利润,使得竞争企业依然留在市场上。

长期供给曲线有时候向右上方倾斜,但由于企业在长期中比在短期中更容易进入和退出,所以长期供给曲线一般比短期供给曲线更富弹性。

8)垄断企业:唯一卖者,产品无相近替代品。垄断产生的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而进入壁垒的主要形成原因有:垄断资源,政府管制(专利法,版权法),生产流程 9)垄断者的边际收益总是小于其物品的价格。 10)垄断者不谈供给曲线

11)垄断成本包括由垄断产生的无谓损失和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而游说政府所花费的成本。

12)无谓损失:垄断者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而引起的无效率。 13)价格歧视是利润最大化垄断者的理性策略;要求能根据支付意愿划分顾客,即不存在市场套利;可以增进福利,消除垄断定价固有的无效率,只不是增加的总剩余归属于垄断企业。 14)反托拉斯法;对自然垄断企业的管制;公有制

15)垄断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时的需求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相切的证明?? 16)对垄断竞争企业或自然垄断企业要求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会使他们亏损。特别是垄断竞争企业,在管制前就已经处于零利润状态。 17)垄断竞争企业:过剩生产力,价格加成

第六篇

1)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佣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

2)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边际产量值曲线也是劳动需求曲线。

3)当一个竞争企业雇佣的劳动达到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时,它的产量也就达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

4)劳动需求曲线移动:产品价格,技术变革,其他要素的供给

5)验证经济理论的素材还可以从国外获取,事实上,除了国外和历史,我们没有别的地方可以获得了。

6)劳动需求分析表明,工资等于用劳动的边际产量值衡量的生产率。 7)劳动、土地和资本各自赚到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贡献的价值。

8)任何一个时点的均衡租赁收入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值。一块土地或资本的均衡购买价格取决于当前的边际产量值以及预期未来会有的边际产量值。

9)黑死病给农民阶级带来了经济繁荣,而减少了有土阶级的收入。 10)新古典分配理论:每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量取决于该要素的供给与需求。需求又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在均衡时,每种生产要素赚到了它在物品和劳务生产中的边际贡献的价值。

11)工人的工资反映了他们所生产物品的市场价格。 12)一种要素供给的变动会改变所有要素的均衡收入。

13)补偿性工资差别:为了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14)工资差别的影响因素:工作性质,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能力,努力,机遇,劳动所服务的受众大小;高于均衡的工资:最低工资法,公会,效率工资

15)关于教育的观点:人力资本理论(提高生产率)与信号理论(未提高生产率,但提供了高能力的信号)

16)竞争性市场经济对雇主的歧视提供了一种自然的矫正方法——利润动机。在与那些既对赚钱感兴趣又关心歧视的企业的竞争中,只对赚钱感兴趣的企业处于优势地位。 17)竞争市场包含一种自发矫正雇主其实的方法。只关心利润的企业进入市场倾向于消除歧视性工资差别。只有在顾客愿意为维持歧视性做法进行支付或政府强制歧视时,竞争市场上的这种工资差别才能维持下去。

18)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有效率的配置资源,却不一定能保证公平地配置资源。因为公平的观念因人而宜。

19)功利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大化的政策。

20)自由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必要的公正的政策。这种公正要由一位在“无知面纱”背后的无偏见观察者来评价。

21)自由至上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实行自愿地协议,但不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过程是公正的,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

22)减少贫困的政策:最低工资法;福利;负所得税;劳动所得税抵免;实物转移支付;反贫困计划与工作激励

23)决策者面临平等和效率之间的权衡取舍。越平等分割蛋糕,蛋糕就会变得越小。

第七篇

1)消费者选择的两种物品组合要使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相对价格是市场愿意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而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在消费则最优时,消费者对两种物品的评价(用边际替代率表示)等于市场的评价(用相对价格表示)。所以在这种消费者最优时,不同物品的市场价格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物品的评价。

2)收入效应: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3)替代效应: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4)吉芬物品: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5)经济学前沿: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行为经济学 6)通过选择不同的保险单而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 7)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号传递

8)政治经济学:[1]孔多塞悖论:多数原则没有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投票的顺序会影响结果;[2]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一个数学结论,它表明在某些假设条件下,没有一种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确的社会偏好。[中值选民定理]一个数学结论,表明如果要选民沿着一条线选一个点,而且,每个选民都想选离他最偏好的点最近的点,那么,多数原则将选出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点。民主的逻辑:多数原则并不是达到考虑到每个人偏好的一种折中,而是只注意到正好在分布中间的那个人。

9)行为经济学:[1]人不总是理性的。有限理性:过分自信,过分重视身边的细枝末节而忘记他们不过是大数据中小小的一个,不愿改变自己的观念[2]人关注公正;[3]人有时是矛盾的,既想达成长远利益,又想得到即时满足。

第七篇

1)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2)Gro domestic product (GDP) is the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within a country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3)政府通过估算租金价值而把自有房产包括在GDP中;GDP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也不包括在家庭内生产和销售的东西。中间物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物品的价格中了,不重复计算在内;作为存货的中间产品例外。

4)只涉及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不包括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如二手车交易的价值不包括在GDP中;

5)GNP国民生产总值

- 折旧=

NNP国民生产净值

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社会保障税)+政府转移支付

PI个人收入

- 个人所得税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6)支出(需求):Y=C+I+G+NX。(从国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全部卖掉所得价值的角度,因此需要加上出口,减去进口部分)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购买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物品)

政府购买: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7)名义GDP:既反映经济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又反映这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真实GDP:只反映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由于real GDP衡量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所以,它反映经济满足人们需要与欲望的能力,因此,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要优于名义GDP。 GDP平减指数:只反映物品和劳务的价格 8)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

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9)GDP数据的最显著特点是真实GDP一直在增长,第二个特点是增长并不稳定。宏观经济学大部分内容是要解释真实GDP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

10)CPI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相互比较的每一期的有代表性的物品和劳务的权重,各期价格。 消费物价指数=当年一篮子物品和劳务价格100

基年一揽子价格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100% 第一年CPI11)CPI消费物价指数: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12)GDP平减指数衡量总物价水平的变动。

13)CPI用于衡量生活费用的变动,存在的问题:替代偏向(由于相对无价变动导致一篮子消费的结构变化);新产品的引进,人们偏好的变化;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价格未变但品质变化了),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CPI高估了真实的通货膨胀。CPI之重要在于政府计划使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调整物价总水平的变动的,还是社会保障补助金额,税收减免等等的确定。

14)CPI与GDP deflator的区别在于[1]消费者购买与国内生产,在进出口不可忽略时差异较大;[2]CPI是固定篮子的现期价格比基期价格,而GDP deflator是现期生产的现期价格比上

基期价格,区别在计算的物品与劳务的选取上。 15)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16)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工资,社会保障补助,税率。

17)衡量美元数量变动的利率称为名义利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称为真实利率。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告诉你,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银行账户中的美元数量增加有多快;而真实利率告诉你,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银行账户中的购买力提高有多快。

第八篇

1) 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富国怎样才能维持它们的高生活水平?穷国应该采取什么政策来加快经济增长,并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2) 那些研究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试图解释是什么引起生活水平如此巨大的差别 3) 不同时点上货币量的标准物价指数无法充分反映经济中新物品的引入,因此,通货膨胀被高估了,其暗含的则是真实经济增长率被低估了。

4) 生产率的决定因素:[人均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5) 教育和社会制度是一国的财富(无形资产)

6) 自然资源是增长的限制吗?技术进步会提供避免这种限制的方法,我们保存这些资源的能力的增长比它们的供给减少的速度要快。从大多数自然资源的价格是稳定的或下降的中可以看出。稀缺性反映在市场价格中是一直上升的。

7) 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储蓄与投资;追赶效应,因资本的收益递减;外国直接投资;教育——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的正外部性证明了已公共教育为形式的大量人力资本投资补贴的正确性,穷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人才外流;对人的投资——健康和营养;产权和政治稳定;自由贸易(内向型政策,幼稚产业论,外向型政策,地理);研究与开发;人口增长(导致了自然资源紧张,稀释了资本存量,促进了技术进步) 8) 金融体系由帮助将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机构组成。 9) 金融市场:想储蓄的人可以借以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资金的机构。最重要的两种的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10) 债权的利率差异主要原因是:期限(长期风险更高),信用风险,税收待遇(国债利息收入不纳税)

11) 股票市场上股票交易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反映了人们对公司未来赢利性的预期。股票指数是计算出来的一组股票价格的平均数,用于监测整体股票价格水平,作为未来经济状况的可能指标。

12) 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银行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

13)金融体系中发生的事件是理解整个经济发展的关键。

14)国民储蓄(储蓄):在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 Y=C+I+G,国民储蓄S=I=Y-C-G=(Y-T-C)+(T-G)=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15)可贷资金市场模型,储蓄(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投资(希望借款进行投资的家庭与企业)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共同决定均衡利率。

16)政策I:储蓄激励。对利息收入征税大大减少了现期储蓄的未来回报,减少了对人们储

蓄的激励。改变税法以鼓励储蓄。一个建议是扩大特殊账户的合法性,允许人们的某些储蓄免于征税,比如个人养老金账户。 17)政策I:投资激励。投资赋税减免

18)政策3: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借款来实现预算赤字,T-G小于零,政府储蓄供给减少;盈余则T-G大禹陵,公共储蓄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偿还债务。主要影响可贷资金供给,投资需求来源于家庭和企业) 19)政府预算赤字减少了国民储蓄、投资和长期经济增长。 20)挤出:由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21)金融学:研究人们如何在某一时期内做出关于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的学科。 22)现值的概念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当利率上升时,投资——可贷资金的需求量——减少。(因预期收益恒定,预期收益的现值取决于利率,因存银行获益更大)

23)因为边际效用递减,失去1000美元损失的效用大于赢得1000美元获得的效用,因此,人们是风险厌恶者。

24)保险的作用在于分摊风险,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5)根据有效市场假说,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没有一种股票是比其他任何股票更好的购买选择。最好的选择时购买多元化的有价证券组合。(因为市场有效,信息有效,剩余已被攫取光了)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胜过市场是不可能的。 26)大多数失业是短期的,但在任何一个既定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却是长期的。那些成为失业者的大多数人将很快找到工作,而经济中的大部分失业问题是由少数长期没有工作的工人所造成的。

27)失业是工资高于均衡水平所导致的。过高的工资产生的可能原因是:最低工资法,公会和效率工资。

第十篇

1)中央银行:监管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的货币量。

2)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央行对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购买增加了货币供给;对债券的公开市场出售减少了货币供给。

3)货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贴现率(央行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4)在一个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中,经济中的货币部分取决于储户和银行家的行为。 5)货币供给影响失业的机制

6)政府的存款保险政策是有代价的:那些存款得到保证的银行家在发放贷款时失去了规避坏账风险的激励,但好处是更稳定的银行体系。

7)古典通货膨胀理论。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如果P是用货币衡量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那么1/P就是用物品与劳务衡量的货币价值。当物价总水平上升时,货币价值下降。

8)货币供给:银行体系;货币需求:经济中的平均物价水平。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货币供给)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的理论。

9)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10)货币供给变动对真实变量的无关性称为货币中性。(适用长期) 11)MVPY名义GDP=物价指数*真实GDP。货币数量论 12)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13)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长期)

14)通货膨胀的成本:[1]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2]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必须承担的菜单成本。[3]相对价格与资源配置不当。市场经济依靠相对价格来配置稀缺资源。[4]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5]混乱与不方便[6]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财富再分配(如债权债务人之间的财产再分配等)

第十一篇

1)净出口=资本净流出

2)Y=C+I+G+NX,Y-C-G=S=I+NX

S=I+NCO储蓄=国内投资+资本净流出(国内资本的购买和国外资本的购买)

3)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4)真实汇率是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的物品与劳务交换另一国的物品与劳务的比率。 5)真实汇率名义汇率国内价格

国外价格6)汇率指数

7)利用不同市场上同一东西的价格差的过程称为套利。

8)一价定律:一种物品在所有地方都应该按相同的价格出售,否则就有未被利用的可以获取利润的机会。(无套利条件) 9)第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的物品。 10)一单位本国货币在两国购买力相同:1/P=e/P*,真实汇率与国内物品和国外物品的相对价格就不会变:1=e P/P*,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必然反映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e=P*/P.11)当中央银行印发了大量货币时,无论根据它能买到的物品与劳务,还是根据它能买到的其他通货,这种货币的价值都减少了。 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即汇率的变动并不总能保证一国货币在所有国家始终都具有相同的真实价值:[1]一些物品不可贸易;[2]一些可贸易物品并不能完全替代国外的相应物品。但基本逻辑是可信的。

13)可贷资金应该解释为国内生产的可用于资本积累的资源流量。无论是购买国内资本资产还是购买国外资本资产,这种购买都增加了可贷资金的需求。 14)本国真实利率上升会导致资本净流出降低。

15)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可贷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汇率模型的一种特例。

16)资本净流出的关键决定因素是真实利率,国内真实利率高,使国内资产更具有吸引力,资本净流出与真实利率呈负相关关系。资本净流出曲线把可贷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联系起来。

17)真实利率是相对于未来物品与劳务的现期物品与劳务的价格;真实汇率是相对于国外物品与劳务的国内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18)在一个开放经济中,政府预算赤字提高了真实利率,挤出了国内投资,引起美元升值,并使贸易余额倾向于赤字。

19)贸易政策并不影响贸易余额,也就是说,直接影响出口或进口的政策并没有改变净出口。贸易政策的微观经济影响大于宏观经济影响。经济学家通常反对这种贸易政策,因为自由贸易使各个经济能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从而使各国居民状况更好。贸易限制妨碍了从贸易中获得的好处,从而减少了整体经济福利。

20)墨西哥的资本外逃提高了墨西哥的真实利率,并降低了外汇市场上墨西哥比索的价值。(利率上升,通货贬值)

21)两个市场是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可贷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

第十二篇

1)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萧条:严重的衰退。

2)什么因素引起了经济活动的短期波动呢?如果可能的话,能够用什么公共政策来防止收入减少和失业增加的时期出现呢?决策者如何作为?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分析各种事件和政策的短期效应: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4)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事实1:经济波动时无规律且不可预测的;事实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事实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5)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货币供给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货币是一层面纱”,为了理解这些真实变量,我们需要透过面纱去观察。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古典世界中,货币无关紧要。

6)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用CPI或GDP deflator 衡量的物价总水平;用真实GDP衡量的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产出。

特定市场的供求模型:买者和卖者的行为取决于其把资源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的能力(从一个市场转向另一个市场的微观经济替代)。

7)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两者负相关的原因): Y=C+I+G+NX,G政府支出由政策固定

[1]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用。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需求量更大。相反,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物价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更多的用于投资品的支出,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相反,物价水平上升提高了利率,抑制了投资支出,并降低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3]物价水平与净出口:汇率效应。当美国物价水平上升引起美国利率上升时,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真实价值下降了。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相反,当美国物价水平上升并引起美国利率上升时,美元的真实价值就会上升,而且这种升值减少了美国的净出口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最重要的是利率效应。

总需求曲线是根据一个既定的货币供给量做出的。

8)总需求曲线总是向右下方倾斜;而总供给曲线的走势则取决于所考察的时间长短。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而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9) 10)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1]根据粘性工资理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无价确定的,并且当实际物价水平结果不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不会立即作出反应。工资的这种粘性激励了企业在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时少雇佣工人,生产较少的产量,而在实际工资高于预期时雇佣更多的工人,生产较多的产量。[2]粘性价格理论(菜单成本);[3]对相对价格的错觉。

11)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12)13)总需求移动的长期效应是一种名义变动(物价水平下降),而不是真实变动(产量相同)。

14)15)滞涨: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 16)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17)总供给移动:会引起滞涨;提供影响总需求的政策维持了产量,但以加剧通货膨胀为代价。 第34章

18)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会影响总需求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确定的货币供给;财政政策:政府支出与税收水平用于抵消总需求的变动

19)两个利率理论:可贷资金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不同 长期,可贷资金,强调经济中储蓄倾向和投资机会的重要性 短期,流动性偏好,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20)利率效应:物价↑ →货币需求↑ →利率↑ →投资↓ →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物价水平和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21)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22)长期中的货币政策不起作用,长期中的财政政策在可贷资金市场起作用。 23)货币供给和税收通过影响企业或家庭的支出决策间接使总需求曲线移动;政府购买直接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24)货币政策的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 25)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投资加速数

26)乘数=1/(1-MPC)。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最初一个较小的变动最终会对总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

27)影响总需求移动:股市高涨,国外经济衰退 28)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减少。

政府购买↑ →收入↑ → 货币需求↑ →利率↑ →投资↓ →总需求减少

第14篇: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章课后复习

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复习题

1解释买者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和需求曲线如何相关。

答:需求曲线反映了买者的支付意愿。在任何一种数量时,需求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买者的支付意愿。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总面积是一种物品或劳务市场上所有买者消费者剩余的总和。

2解释卖者的成本、生产者剩余和供给曲线如何相关。

答:供给曲线的高度与卖者的成本相关。在任何一种数量时,供给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卖者的成本。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市场的生产者剩余。 4什么是效率?它是经济决策者的唯一目标吗? 答:效率是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除了效率外,经济决策者还应该关心平等。实际上,市场交易的好处很像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割一块蛋糕,经济决策者不仅要关心如何将经济蛋糕做大,即效率;还要考虑如何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这块蛋糕,这就涉及公平问题。

5看不见的手有什么作用? 答: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会尽力追求自己的利益,看不见的手指引他们在相互竞争中达到一个并非他们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市场均衡点。在均衡点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整个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6说出两种市场失灵的名称。解释为什么每一种都可能使市场结果无效率。

答:市场失灵包括市场势力和外部性。如果某一市场上存在市场势力,即只有极少部分(可 能是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控制市场价格,他们就会使价格趋向于对他们这一小部分人有益的水平。于是,市场价格和数量背离供求平衡,社会福利达不到最大,市场失去效率。外部性是某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它使市场福利还要取决于买者评价和卖者成本之外的其他因素。由于买者和卖者在决定消费和生产时

并没有考虑这种负作用。所以,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市场均衡可能是无效率的

第15篇: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国贸0942 朱书德 090200404229

刚开始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我发现自己对“经济”一词的认识竟然是错误的。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生活中相互交易的一群人。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

个人做出决策依靠四个原理,1.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对激励做出反应。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我们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

都知道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美国和日本企业生产许多相同的产品,如一福特公司和丰田公司在汽车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康柏公司和东芝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而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在世界经济中既是竞争对手又是贸易伙伴。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考虑任何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

为什么分散的市场经济运行得这么好?这是因为可以指望人们相互友爱而仁慈地相互对待吗?完全不是。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给我们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人们如何相互作用: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的多了。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傅的恩惠 ,而是由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经济参与者受利己所驱动,而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去促进社会福利。亚当·斯密的许多见解仍然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读完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表述斯密的结论,并能更充分地分析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与缺点。当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表现的比较突出时,政府就应该发挥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调节经济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地行政手段。

然而由政府来调节经济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凑效的。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就会上升而导致通货膨胀 。

1921年1月,德国一份日报价格为 0.3马克。不到两年之后,也就是 1922年1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7 000 万马克。经济中所有其他价格都以类似的程度上升。虽然美国从未经历过接近于德国 2 0世纪2 0年代的情况,但通货膨胀有时也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例如,2 0世纪7 0年代期间,物价总水平翻了一番多,杰拉尔德·福特总统称通货膨胀是“公众的头号敌人”。与此相比,在2 0世纪9 0年代,通货膨胀是每年 3 %左右;按这个比率,物价2 0多年才翻一番。由于高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了各种代价,所以世界各国都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呢?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在

2 0世纪2 0年代初的德国,当物价平均每月上升3倍时,货币量每月也增加了 3倍。美国的情况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美国经济史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 0世纪7 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而 2 0世纪9 0年代导致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书中的那幅表现物价上涨的插图让我感触颇深。虽然画面似乎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反映了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

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解释一些经济事件的原因。例如,为什么年轻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龄大一些的人?有时也要求经济学家提出改善经济结果的政策建议。例如,政府应该为改善年轻人的经济福利做些什么?当经济学家努力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着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一般来说,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实证的。 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第二种类型的表述是规范的。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关键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某一时期内最低工资变动和失业变动的数据来评价到底是不是最低工资法引起了工人失业。与此相比,评价规范表述涉及价值观和事实,仅仅靠数据并不能判断政府应不应该提高工人最低工资。确定什么是好政策或什么是坏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我们对伦理、宗教和政治哲学的看法。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会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第16篇:曼昆《经济学原理》重点整理

第1章

理解稀缺性、经济学、机会成本、边际、激励以及市场失灵、外部性和通货膨胀等术语的含义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与他人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边际变动:对行动变化微小的增量调整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熟悉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1、人们面对权衡取舍,有所得必有所失,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2、所得的成本就是放弃的东西,真正的成本不是会计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3、增量大小的比较决定选择,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分析的关键。

4、人们根据刺激做出决策,并随刺激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5、交换可以使有关各方都得到好处。

6、市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

7、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局限,如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垄断等。

8、一国生产能力的大小决定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9、货币发行过多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10、短期中,失业和通胀之间有替代关系。

领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的含义

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第4章

理解四种市场结构的含义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垄断者:一些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 寡头:有几个并不总是主动地进行竞争的卖者

垄断竞争:有许多卖者,每个卖者提供略有差别的产品,有决定价格的能力

能够分辨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

需求量: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和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需求: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商品本身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其它都是影响需求的因素,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量:厂商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和能够供给的商品量 供给:把价格与供给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影响供给的因素:投入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商品本身的价格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其他因素引起的都将是供给曲线的移动。 理解互补品与替代品的含义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熟悉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 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价格的变动 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长期和短期均衡的含义

第5章

理解弹性的经济学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弹性:在经济上是指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一个变量变动影响另一个变量的程度。它通常是两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分母是自变量,而分子是因变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分母是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分子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必需品与奢侈品、市场的定义、时间的长短、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学会利用弹性的定义计算价格或需求量的变动

理解需求曲线形状与弹性的关系,以及弹性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Ep>1 富有弹性 曲线平坦 降价销售可以增加销售收入 Ep

但是,由于同一条直线上弹性值不同,这就决定了在陡峭的曲线的上部,降价也能增加销售收入,反之,在平坦曲线的下部,降价则要减少销售收入。 Ep=1 单位弹性 价格变动,总收益不动 Ep=0 完全无弹性 一条垂线 Ep=∞ 完全富有弹性 一条水平线

当粮食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时,也导致了销售量的增加。但因为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所以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销售量增加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下降。

第6章

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价格管制造成的经济后果

均衡价格未必是能使人满意的价格,它可能偏高或偏低,偏低则谷贱伤农,偏高则公众消费不起,所以政府要将其控制在适当的位置上,这就产生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政府决定的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为支持价格,能在短期中推动政府扶持企业的发展,如稳定农业生产;扩大农业投资;长期中则增加财政负担,农产品供给过多,失业增加。

政府决定的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为限制价格,在短期中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但却不利于刺激生产,产品短缺;不利于抑制需求,资源浪费;引发黑市交易、请客送礼,败坏社会气,滋生腐败。

一般来说,行政手段干预的负面效应很大,市场手段改变需求的负面效应较小,但这两个手段仍只能在短期中不得已而为之,而不能作为常规操作手段。现在发达国家着眼于改变供给,其效果相对要好得多。

能够区分稀缺与短缺这两个概念

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税收对买方价格和卖方价格的影响

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均衡时的销售量减少了。 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在新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得多了,而卖者得到的少了。 对买者和对卖者征税本质上是相同的,唯一区别是谁把钱交给政府。

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弹性,税收负担更多得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因为,在本质上,弹性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需求弹性小意味着买者对消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供给弹性小意味着卖者对生产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当对这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其他好的选择少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市场,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第7章

掌握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以及总剩余等概念 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衡量了消费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买者自己感觉到的利益,由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反映了经济福利。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利益,由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 总剩余:两者之和(=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理解经济效率的含义

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 关于市场结果的观点:

1) 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給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

2) 自由市场把物品的需求分配給可以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3) 自由市场生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均衡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17篇:曼昆《经济学原理》重点整理

第1章 • 理解稀缺性、经济学、机会成本、边际、激励以及市场失灵、外部性和通货膨胀等术语的含义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与他人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边际变动:对行动变化微小的增量调整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 熟悉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1、人们面对权衡取舍,有所得必有所失,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2、所得的成本就是放弃的东西,真正的成本不是会计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3、增量大小的比较决定选择,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分析的关键。

4、人们根据刺激做出决策,并随刺激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5、交换可以使有关各方都得到好处。

6、市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

7、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局限,如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垄断等。

8、一国生产能力的大小决定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9、货币发行过多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10、短期中,失业和通胀之间有替代关系。• 领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的含义

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大炮vs黄油;环境vs收益;效率vs公平) 第4章

• 理解四种市场结构的含义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垄断者:一些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

寡头:有几个并不总是主动地进行竞争的卖者

垄断竞争:有许多卖者,每个卖者提供略有差别的产品,有决定价格的能力

• 能够分辨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

需求量: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和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需求: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商品本身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其它都是影响需求的因素,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量:厂商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和能够供给的商品量

供给:把价格与供给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影响供给的因素:投入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商品本身的价格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其他因素引起的都将是供给曲线的移动。

• 理解互补品与替代品的含义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 熟悉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

• 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价格的变动

• 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长期和短期均衡的含义

第5章

• 理解弹性的经济学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弹性:在经济上是指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一个变量变动影响另一个变量的程度。它通常是两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分母是自变量,而分子是因变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分母是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分子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必需品与奢侈品、市场的定义、时间的长短、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 学会利用弹性的定义计算价格或需求量的变动

• 理解需求曲线形状与弹性的关系,以及弹性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Ep>1 富有弹性 曲线平坦 降价销售可以增加销售收入 Ep

但是,由于同一条直线上弹性值不同,这就决定了在陡峭的曲线的上部,降价也能增加销售收入,反之,在平坦曲线的下部,降价则要减少销售收入。 Ep=1 单位弹性 价格变动,总收益不动 Ep=0 完全无弹性 一条垂线 Ep=∞ 完全富有弹性 一条水平线

• 能够利用弹性概念分析“谷贱伤农”的含义

当粮食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时,也导致了销售量的增加。但因为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所以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销售量增加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下降。

第6章

• 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价格管制造成的经济后果

均衡价格未必是能使人满意的价格,它可能偏高或偏低,偏低则谷贱伤农,偏高则公众消费不起,所以政府要将其控制在适当的位置上,这就产生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政府决定的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为支持价格,能在短期中推动政府扶持企业的发展,如稳定农业生产;扩大农业投资;长期中则增加财政负担,农产品供给过多,失业增加。

政府决定的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为限制价格,在短期中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但却不利于刺激生产,产品短缺;不利于抑制需求,资源浪费;引发黑市交易、请客送礼,败坏社会气,滋生腐败。

一般来说,行政手段干预的负面效应很大,市场手段改变需求的负面效应较小,但这两个手段仍只能在短期中不得已而为之,而不能作为常规操作手段。现在发达国家着眼于改变供给,其效果相对要好得多。

• 能够区分稀缺与短缺这两个概念

• 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税收对买方价格和卖方价格的影响

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均衡时的销售量减少了。

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在新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得多了,而卖者得到的少了。

• 理解供求曲线的弹性与税收负担之间的关系 p110

对买者和对卖者征税本质上是相同的,唯一区别是谁把钱交给政府。

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弹性,税收负担更多得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因为,在本质上,弹性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需求弹性小意味着买者对消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供给弹性小意味着卖者对生产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当对这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其他好的选择少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市场,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第7章

• 掌握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以及总剩余等概念

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衡量了消费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买者自己感觉到的利益,由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反映了经济福利。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利益,由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

总剩余:两者之和(=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 理解经济效率的含义

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

关于市场结果的观点:

1) 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給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

2) 自由市场把物品的需求分配給可以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3) 自由市场生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均衡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 学会利用供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及其变动(比如技术革新的影响)

第18篇: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3)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3)

科学研究的方法:

1.提出理论 2.收集资料 3.分析

4.证实或证伪;

关键概念(Key Concepts):

1.循环流向图circular-flow diagram

a visual model of the economy thatshows how dollars flow throughmarkets among households and firms.2.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ibilities frontier

a graph that shows the combinationsof output that the economy canpoibly produce given the available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theavailable production technology.

3.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the study of economy-widephenomena, including inflation,unemployment, and economicgrowth.4.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the study of how households andfirms make decisions and how theyinteract in markets.

5.实证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 describe theworld as it is 6.规范表述norma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 prescribe howthe world should be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经济学家既可以作为科学家来观察世界,也可以作为决策者来观察世界。 解释世界时,是科学家;改善世界时,是决策者。

一、经济学家如何运用科学方法

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的态度来探讨他们的主题。他们研究经济的方法与物理学家研究物质和生物学研究生命的方法一样:他们提出理论、收集资料,并分析这些资料以努力证明或否定他们的理论。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二、考虑假设和模型如何阐明这个世界

1、假设的作用

使问题理想化和简单化,又对答案没有实质性影响;

2、经济模型

经济学家用模型来了解世界,通常包括了图形和方程式。

经济学家用假设撇开与所研究的问题无关的许多经济细节。 所有模型都是为了增进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

三、两个简单的模型——循环流向图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1、模型一:循环流向图

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和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2、模型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生产可能性边界简化了复杂的经济,以便强调并澄清一些基本思想。我们已经用它来说明第一章简单地提到的一些思想:效率、交替关系、机会成本和经济增长。

四、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他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五、实证表述与规范表述

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它们作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 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它们作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主要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 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

评价规范表述涉及到价值观和事实。仅仅靠数据不能判断的规范表述。确定什么是好政策或什么是坏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我们对伦理、宗教和政治哲学的看法。

许多经济学仅仅是努力解释世界的运行;但经济学的目标往往是改善世界的运行。

六、经济学家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

经济学家认识到在大多数政策决策中都涉及到交替关系。一项能提高效率的政

策以损害平等为代价。一项政策会有助于子孙后代,但伤害了现在的一代人。 经济学家对政策的影响超出了他们作为顾问和决策者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和著作间接地影响政策。

七、为什么经济学家意见分歧

有三个基本原因:

◎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

◎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经济学家可能实际上是一致的,但一些不懂装懂的人或古怪的人的建议混淆了这种共识。

八、凯恩斯的忠告

伟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一些忠告:

经济学研究似乎并下需要任何极高的特殊天赋。与更高深的哲学或纯科学相比,经济学不是……一门极其容易的学科吗?一门容易的学科,但这个学科中很少有人能出类拔萃!这个悖论的解释也许在于杰出的经济学家应该具有各种天赋的罕见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他应该是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必须了解符号并用文字表达出来。他必须根据一般性来深入思考特殊性,并在思绪奔放的同时触及抽象与具体。他必须根据过去、为着未来而研究现在。他必须考虑到人性或人的制度的每一部分。他必须同时保持果断而客观的情绪;像艺术家一样冷漠而不流俗,但有时又要像政治家一样脚踏实地。

这是一个高标准。但通过实践,你将会越来越习惯于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19篇: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有了重大发展,这就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看待。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正反映了这种趋势,曼昆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一国经济,就像适用于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进化一样。”可见,曼昆完全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学的作用,正是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有了我们今天为之倾倒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本书还没有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

在2005年的春天,我终于完整地读完了这本书的英文版。感觉真好!

一:本书的特色

这本书的特色首先在与简明性。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这也就体现了经济学本身的“经济”二字。

第二个特色是趣味性。曼昆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故事经历、政策分析、新闻摘录这些素材来介绍经济学,这就让读者在有趣的阅读中轻松地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学的趣味化是许多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曼昆是成功者,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影响远远超出学术界的原因。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思路非常清晰,逻辑相当严谨。全书总共34章,前23章是微观部分,后11章是宏观部分,第一章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以此作为全书的中心,全书内容围绕这十大原理展开。

二:经济学十大原理 自从接触经济学,我就觉得自己分析问题的角度悄悄发生了改变。而读完曼昆先生的《经济学原理》,我就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多么地理智和正确,真的,这个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美国,还是正在发展的中国,她们关注最多的是经济,任何新闻媒体也都在聚焦经济。曼昆正是从这些角度来让我重新认识我的专业。我感谢他!

而提到经济学十大原理我更是难以停下我敲键盘的手,虽然这双手比较瘦小,但我还是会完整地抒发我对十大原理的理解。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第一条原理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稀缺性资源。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在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 当个人组成社会时,这时将会面对更多的权衡取舍。《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就充分说明了当人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第四条原理将会给一个充分的理由。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 住宿费 生活费 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第十八章中,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喻小李和小张是一对感情很好的恋人(开始考虑结婚),都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上班族,如果两人分开住,就得花两份房租。但倘若两人合租就会减少一份房租(假设小张搬过来),此时,对于小李来说,小张住进来的边际成本就为零。两人的同居行为是符合理性人思维的。还有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曼昆在这本书中的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提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主要是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上下册都提到了这个原理,上册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中关于租金控制的一个案例,就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下册的第二十六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中的失业保障谈到有些人因为能获得失业的保障而不愿就业,造成政府沉重的负担。曼昆都是从宏观角度阐述该原理的,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任何一个关注新闻的人都知道最近关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问题引起了中美欧多国商务部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美欧对我国纺织品设限的做法是损人不利己的。商务部长薄熙来在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会谈时表示,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得不偿失。在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问题是要公正、合理地解决。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降低了诸多美国消费者的家庭开销;而且在纺织品贸易中,中国企业所获取的利润是很有限的,更多的好处被美国的进口商、零售商所分享。由于美国自身产业结构的关系,即使中国纺织品全部退出美国市场,美国也会选择从其他国家进口替代产品,无助于美国自身的就业问题。

其实,在曼昆《经济学原理》中很明确的提出了“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在

第九章的《应用:国际贸易》中我们能完全理解该原理。曼昆在宏观部分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也很详细做出了分析。

不得不承认,我们用的很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手机、电脑、MP3确实得益于发达国家的实力,但他们的腰包也鼓了,我们抵制过国外的进口吗?从来没有。而他们这些穿着印有“MADE IN CHINA”低价T恤的外国佬还大言不惭的对我们的服装叫停,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过分!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如果没有引入市场经济,我国的经济会依然处于什么局面?我想这个问题不用我来回答。市场经济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优胜劣汰驱使人人都会努力。这样,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财富也就创造地更多。 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必须把稀缺资源都要配置到竞争性用途中,市场经济利用供给与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价格又是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曼昆在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中通过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原理着重谈了此原理。其实,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市场,一切经济活动都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一切资源都不会合理支配。

但是市场是会失灵的,曼昆问:看不见的手可以阻止造纸市场的企业制造污染吗?他的回答是下面我们要谈的第七条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很明显市场经济并非万能的。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从曼昆的书中,我能感受到曼昆是个凯恩斯主义的支持者。

在《经济学原理》第十章《外部性》中,曼昆谈到:政府政策可以潜在的改善市场配置。我觉得每当市场遇到困难或者做错了事,都会求助于政府,此时,市场是个可怜的孩子,政府是个宽容的母亲。比喻外部性问题,“市场”制造的污染“政府”会想办法,通过管制、颁发污染许可证等措施来减少“不懂事孩子”闯下的祸事。这位慈祥的母亲还会经常让你“免费搭便车”。 政府在收入分配上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关于这点,曼昆在下册第二十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也有详细说明。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差距,政府这位善良的母亲会通过负所得税、实物转移支付、反贫穷计划等多种手段进行力所能及的弥补。

所以一个有经济学思想的人最适合去做政府公务员。

政府的有所作为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究竟生活水平取决于什么呢?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曼昆在第十八章、第二十四章等多次提到生产率的概念,曼昆对其的定义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量。曼昆引用了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例子,如果克鲁索捕到更多的鱼,那他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与克鲁索一样,一个国家只有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物,它才能享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 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我们看到美国在2003年的GDP是109855亿美元,而中国在2003年的GDP是117252亿人民币,显然中国的GDP是低于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低于美国人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生产率,认真研究决定生产率的因素,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货币供给变动会严重的影响经济,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作出货币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第二十七章《货币制度》中曼昆很详细的谈到了“银行与货币供给”。

高通货膨胀必然伴随货币量的高速增长,假设货币量增加之前,经济是均衡的,当货币量增加时,在现行的物价水平下,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因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花掉这些超额货币供给,由于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并没有变,这种更大的物品和劳务需求就引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货币量增加的唯一后果是物价上升。 但是无论是美联储还是中国人民银行都不能完全货币供给,因为家庭存款和商业银行选择的贷款量是它们所不能左右的。因此,在一个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制度中,经济中的货币量部分取决于储户和银行的行为,部分取决于美联储或者中国人民银行之类的中央银行。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就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危害性不言而遇。但是低通货膨胀是否就一定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三十三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中很详细地谈到了两者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就很好的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但很多经济学家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

曼昆是支持菲利普斯曲线的,但不存在持久的权衡取舍。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喻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很高,自然失业率是依然存在的。我认同这种观点。

目前我们国家的就业是个大问题,国企职工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必须把稀缺资源都要配置到竞争性用途中,市场经济利用供给与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价格又是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曼昆在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中通过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原理着重谈了此原理。其实,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市场,一切经济活动都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一切资源都不会合理支配。 但是市场是会失灵的,曼昆问:看不见的手可以阻止造纸市场的企业制造污染吗?他的回答是下面我们要谈的第七条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很明显市场经济并非万能的。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从曼昆的书中,我能感受到曼昆是个凯恩斯主义的支持者。

在《经济学原理》第十章《外部性》中,曼昆谈到:政府政策可以潜在的改善市场配置。我觉得每当市场遇到困难或者做错了事,都会求助于政府,此时,市场是个可怜的孩子,政府是个宽容的母亲。比喻外部性问题,“市场”制造的污染“政府”会想办法,通过管制、颁发污染许可证等措施来减少“不懂事孩子”闯下的祸事。这位慈祥的母亲还会经常让你“免费搭便车”。

政府在收入分配上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关于这点,曼昆在下册第二十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也有详细说明。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差距,政府这位善良的母亲会通过负所得税、实物转移支付、反贫穷计划等多种手段进行力所能及的弥补。

所以一个有经济学思想的人最适合去做政府公务员。

政府的有所作为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究竟生活水平取决于什么呢?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曼昆在第十八章、第二十四章等多次提到生产率的概念,曼昆对其的定义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量。曼昆引用了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例子,如果克鲁索捕到更多的鱼,那他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与克鲁索一样,一个国家只有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物,它才能享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 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我们看到美国在2003年的GDP是109855亿美元,而中国在2003年的GDP是117252亿人民币,显然中国的GDP是低于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低于美国人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生产率,认真研究决定生产率的因素,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货币供给变动会严重的影响经济,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作出货币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第二十七章《货币制度》中曼昆很详细的谈到了“银行与货币供给”。

高通货膨胀必然伴随货币量的高速增长,假设货币量增加之前,经济是均衡的,当货币量增加时,在现行的物价水平下,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因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花掉这些超额货币供给,由于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并没有变,这种更大的物品和劳务需求就引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货币量增加的唯一后果是物价上升。 但是无论是美联储还是中国人民银行都不能完全货币供给,因为家庭存款和商业银行选择的贷款量是它们所不能左右的。因此,在一个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制度中,经济中的货币量部分取决于储户和银行的行为,部分取决于美联储或者中国人民银行之类的中央银行。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就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危害性不言而遇。但是低通货膨胀是否就一定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三十三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中很详细地谈到了两者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就很好的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但很多经济学家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

曼昆是支持菲利普斯曲线的,但不存在持久的权衡取舍。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喻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很高,自然失业率是依然存在的。我认同这种观点。

目前我们国家的就业是个大问题,国企职工的大量下岗,应届毕业生的源源不断,虽然暂时失业率控制的还不错,但以后的问题的确很快就会出现在决策者的面前,我国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呢?但我想现在的物价上升是不是政府作出的安排呢?或者暂时失业率的稳定是以猪肉从以前的5元上升到如今的8元?

三:都来读《经济学原理》 曼昆先生有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让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恋经济学,《经济学原理》来到中国很多年,曼昆的使命也在中国得到了完成。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继续加入这个行列。也许你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你得生活,生活本身就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啊。

来吧,来吧,我们一起来读《经济学原理》

第20篇:曼昆经济学原理概念归纳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归纳——上下册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三、绝对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四、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30、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1、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2、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3、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34、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35、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36、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7、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8、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9、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40、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41、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42、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的状态。

43、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的状态。

44、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供求平衡的观点。

五、弹性及其应用

45、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

46、需求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47、总收益:一种物品买者支付的量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48、需求收入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49、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0、供给价格弹性: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六、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51、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52、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53、税收归宿:关于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研究。

七、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54、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

55、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56、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

57、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值。

58、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

59、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60、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

八、应用:赋税的代价 6

1、无谓损失: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九、应用:国际贸易

62、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流行的价格。

63、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

64、进口配额:对在国外生产而可以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的数量限制。

十、外部性

65、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66、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67、科斯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68、交易成本:各方在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6

9、庇古税(矫正税):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十一、公共物品与公有资源

70、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

71、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7

2、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7

3、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

74、公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75、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人。

76、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利益的研究。7

7、公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

十二、税制的设计

78、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7

9、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80、平均税率:总收入除以支付的总税收。 8

1、边际税率:增加1美元收入支出的额外税收。8

2、定额税:每个人等量的税收。

83、受益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人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

84、支付能力原则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8

5、纵向平等:主张支付能力高的纳税人应该交纳更多税的思想。

86、横向平等: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交纳等量税收的思想。8

7、比例税: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交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88、累退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8

9、累进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

十三、生产成本

90、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量所得到得量。9

1、总成本:企业购买生产投入所支付的量。(劳动、土地、资源) 9

2、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9

3、显性成本: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94、隐性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9

5、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与隐性成本。9

6、会计利润:总收入减显性成本。

97、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9

8、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99、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100、固定成本(FC):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

1、可变成本(VC):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

2、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除以产量。(=总成本/产量)(=TC/Q) 10

3、平均固定成本(AFC):固定成本除以产量。(FC/Q) 10

4、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除以产量。(VC/Q)

10

5、边际成本(MC):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总成本变动量/产量变动量)(=⊿TC/⊿Q)

10

6、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10

7、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0

8、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0

9、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保持不变的特性。

十四、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110、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

1

11、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1

12、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1

13、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十五、垄断

1

14、垄断企业: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惟一卖者的企业。

1

15、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1

16、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十六、寡头

1

17、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的市场结构。

十七、垄断竞争

1

18、垄断竞争:许多出售相似而不相同的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1

19、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120、卡特尔:一致行动的企业集团。

1

21、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战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战略的状态。1

22、博弈论:研究人们在各种策略情况下如何行事。

1

23、囚徒困境: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1

24、占优(优势)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十八、生产要素

125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投入。

126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127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

128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129边际产量值: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130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十九、收入与歧视

131补偿性工资差别: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132人力资本: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 133工会:与雇主谈判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工人协会。

134罢工:工会有组织地从企业撤出劳动。

135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

136歧视:对仅仅由于种族、宗教、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不同的机会。

十、收入不平等与歧视

137贫困率: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138贫困线:由联邦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

139实物转移支付:以物品和劳务而不是以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 140生命周期: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

141持久收入:一个人的正常收入。

142功力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大化的政策。

143效用:衡量幸福或满足程度的指标。

144自由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必要的公正的政策。这种公正要由yield在“无知面纱”的背后的无偏见观察者来评价。 145最大最小准则:一种主张,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146社会保险:旨在保护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

147自由至上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进行自愿的协议,但不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 148福利:补贴需要者收入的政府计划。

149负所得税: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给低收入家庭补贴的税制。

二十一、消费者选择理论

150预算约束线: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151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 152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153完全替代品:无差异曲线为直线的两种物品 154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的两种物品 155收入效应: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156替代效应: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157吉芬物品: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二十二、微观经济学前沿

158道德危险: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忠诚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 159代理人:一个为委托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 160委托人:让代理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

161逆向选择:从无信息买者的角度看,无法观察到的特征混合变为不合意的倾向 162发信号:发信息的一方向无信息的一方披露自己私人信息所采取的行动 163筛选:无信息的一方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信息所采取的行动

164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数学结论表明,在某些假设条件下,设有一种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确的社会偏好 165中值选民定理:一个数学结论,表明如果要选民沿着一条线选一个点,而且,每个选民选离他最偏好的点最近的点,那么,多数规则将选出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点

23、一国收入的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3.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4.政府购买: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5.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6.名义GDP:按先期价格评价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7.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24、生活费用的衡量

8.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9.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也是指导宏观经济学政策的关键变量)。

10.通货膨胀率: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11.生产物价指数: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12.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 13.名义利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14.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过的利率。

25、生产与增长

15.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16.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的存量。

17.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18.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19.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20.收益递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21.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26、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22.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23.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24.债券:一种债务证明书。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责任的证明。 25.股票: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

26.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27.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 28.国民储蓄(储蓄):在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 29.私人储蓄: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来的收入。 30.公共储蓄: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来的税收收入。 31.预算盈余: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余额。

32.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引起的税收收入的短缺。

33.可贷资金市场: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34.挤出: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27、基本金融工具

35.金融学:研究人们如何在某一时期内做出关于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的学科。36.现值:用现行利率生产一定量未来货币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

37.未来值:在现行利率既定时,现在的货币量将带来的未来货币量。

38.复利:货币量的累积,比如说银行账户上货币量的累积,即赚得的利息仍留在账户上以赚取未来更多的利息。39.风险厌恶:不喜欢不确定性。

40.多元化:通过用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41.企业特有风险:只影响一个公司的风险。 42.市场风险:影响股市上所有公司的风险。

43.基本面分析:为决定一家公司的价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的研究。44.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45.信息有效: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有关资产价格的描述。 46.随机行走:一种变量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

28、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47.劳动力: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数。48.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

49.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占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50.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51.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52.丧失信心的工人:想工作但已放弃寻找工作的人。

53.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54.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55.寻找工作:在工人的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 56.失业保险: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计划。 57.工会:与雇主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 58.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 59.罢工:工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劳动。

60.效率工资:企业为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29、货币制度

61.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62.交换媒介:买者在购买物品与劳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

63.计价单位: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64.价值储藏手段: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65.流动性: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66.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

67.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确定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68.通货: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69.活期存款:储户可以通过开支票而随时支取的银行账户余额。70.联邦储备:美国的中央银行。

71.中央银行:为了监管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的货币量而设计的机构。72.货币供给:经济中可以得到的货币量。

73.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决策者对货币供给的安排。74.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75.部分准备金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银行制度。76.准备金率: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者的存款比率。 77.货币乘数:银行体系用1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78.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

79.法定准备金:关于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80.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81.联邦基金利率: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贷款时的利率。

30、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82.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83.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84.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85.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86.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87.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88.数量方程式:方程式M*V=P*Y把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美元价值联系在一起。

89.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90.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91.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92.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31、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93.封闭经济:不与世界上其他经济相互交易的经济。94.开放经济:与世界上其他经济自由交易的经济。 95.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96.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97.净出口:一国的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贸易余额。98.贸易余额:一国的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净出口。 99.贸易盈余: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 100.贸易赤字:进口大于出口的部分。

101.贸易平衡:出口等于进口的状况。

102.资本净流出:本国居民购买外国资产减外国人购买的国内资产。103.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104.升值:按所能购买到的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增加。

105.贬值:按所能购买到的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减少。

106.真实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物品与劳务交换另一国物品与劳务的比率。

107.购买力平价:一种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汇率理论。

32、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108.贸易政策: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政府政策。109.资本外逃:一国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减少。

33、总需求与总供给

110.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111.萧条:严重的衰退。112.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113.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曲线。

114.总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曲线。115.自然产量率: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116.滞涨: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34、货币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117.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118.财政政策:政府决策者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的确定。

119.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120.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121.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35、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22.菲利普斯曲线: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

123.自然率假说:认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124.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 125.牺牲率:在通货膨胀减少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

126.理性预期:当人们在预测未来时,可以充分运用它们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关政府决策的信息的理论。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doc》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