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后感

2020-09-09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三读后感

《我长大以后》读后感

宜兴市新芳小学三(1)班秦池

暑假中,我读到了一本色彩鲜艳、内容精彩的绘本故事书:《我长大以后》。

故事里的小熊西蒙小小年纪就在思考自己的未来了。他不知道长大以后要干什么,就去问爸爸妈妈,可是他们并没有告诉他。于是他到外面散心,碰上了兔子、乌龟和小猪,他们都知道自己的梦想:兔子要做赛跑冠军,乌龟想当游泳高手,小猪要做音乐家。后来,西蒙又碰到小熊妮可,他帮妮可从水里捞上了布娃娃,还和她玩游戏。他觉得很开心,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的理想:保护森林和小伙伴们,做一个又坚强又亲切的森林守护员。

小动物们的理想多美好呀!其实我的心底也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带上心爱的警犬,穿上帅气的警服,做一个威风凛凛的女警。坏蛋们再狡猾也逃不过我的眼睛,一个个乖乖地束手就擒,那样人们就可以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我的梦想,我会努力学习,多学本领,积极锻炼身体!

指导老师王锡萍

读《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后感

宜兴市新芳小学三(1)班储茜雅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的书。书中七块“棉花糖”不仅五彩缤纷,而且甜美可口,更让我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女主角是十岁的珍妮弗,她的家庭很富裕,平日里衣食无忧,但珍妮弗却很不快乐,因为她会遇到很多麻烦事解决不了。珍妮弗的父亲乔纳森尽管工作繁忙,但为了女儿快乐地成长,他常抽出时间陪女儿聊天,教她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建立自信心、掌握时间、善用金钱和达成目标„„他给女儿讲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并且把自己小时候参加过的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拿出来与女儿分享:当乔纳森只有四岁大的时候,他参加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棉花糖实验”。实验中,有很多像小乔纳森一样大的小孩被带到了不同的房间,研究员在茶几上放一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吃这颗棉花糖的话,就会再给一颗糖作为奖励。小乔纳森为了得到双份的棉花糖,在这15分钟里又唱又跳,让自己不去想它,虽然最后还是稍稍舔了一下,但他忍住了,没有吃。实验结束时,研究员给了他两颗棉花糖。成年后,乔纳森成为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而研究员也发现:能够坚持15分钟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长大以后,不论在事业上还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比马上吃掉

棉花糖的孩子优秀。“棉花糖实验”证明:成功的人是不会急着吃掉眼前的棉花糖的;成功的人都是先苦后甜、延迟幸福的人。

棉花糖代表我们所遇到的无数机会和诱惑。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无数的选择,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着无穷的诱惑。记住,先别急着吃棉花糖,因为这颗棉花糖将会成为一个甜美的支点,是铸就你梦想的基石,它会帮你插上成功的翅膀。

指导老师王锡萍

《 善良的心》读后感

宜兴市新芳小学三(1)班 殷光宇

暑假里,我读了《善良的心》这个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唯有善良是永恒的,它是一切的源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深受感动!

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有一位公爵小姐诞生了。女王让她的四位算命家分别送给她的女儿一份有价值的礼物。第一位算命家要送给了公爵小姐美的魔法和力量;第二位算命家要送给了她一双透明深邃的眼睛;第三个算命家要送给她一副轻盈、挺秀、匀称的身材;第三位算命家送给了小公主一双透明而又深邃的眼睛;第四位算命家要送给了她地球上至今都没有出现过的的金戒指。

这些都是人们希望拥有的,但是女王认为他们的礼物都不是永恒的,她认真地对他们说:“我要给她一颗善良的心。太阳是漂亮的,也是明亮的,然而,如果它不能使地球温暖,那么它仅仅只是死物。心中的善良是温暖的太阳,他能给一切以生命„„没有善的爱就是一件多余的东西,迟早要消失的。这样,你们就会清楚,你们的礼物都将消失,唯有善良是永恒的,它是一切的源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说善良是唯一的永恒的宝物。”

女王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说出的话意味深长,她为公爵小姐考虑得如此周全,我很感动。是呀!“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钱财乃身外之物”,金银财宝、荣华富贵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唯有人的精神财富才是无价之宝,是永远长存的。在我们中国有一句俗语:人之初,性本善。人一出生,就有一颗善良的心,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这颗善良的心,关心和爱护每一个人,每一只动物„„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秩序井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愿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样,我们世界上将不会再有战争的硝烟,到处都是和平、美好的乐园!

指导老师王锡萍

推荐第2篇:读后感(三)

读后感

(三)

终于,维特遇到了他的红颜知己——绿蒂。他们是在一场舞会上认识的。他们谈的是那么投机,那么愉悦。当他们一起跳舞时,维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怡然轻快,他几乎都飘然欲仙了。从那以后,维特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绿蒂。在他的眼中,绿蒂是像神一样完美的女人,无论是相貌,谈吐,还是举止,都是那么的美好。

Finally, Werther met his confidante Charlotte.They met at a dance party.They two of them talked very congenially.When they danced together,never did he dance more lightly.He felt himself more than mortal with flying as rapidly as the wind .From then on,Werther had fallen in love with Charlotte deeply.In his eyes,Charlotte was a perfect woman just like the God.Whether appearance, speech, or behavior were so beautiful.

虽然维特知道绿蒂已经和另外一个不错的男子订了婚,但他仍然不顾一切的去爱她。

Although Werther known Charlotte had been engaged to other a nice man ,but he had fallen madly in love with her.

维特爱绿蒂到了这种地步:当绿蒂出于礼貌地把维特给他的橙子递给邻座的姑娘时,维特的心里就像是被针扎了一样。只要维特看着绿蒂的那双眼睛,他就永远不会瞌睡。每天维特都迫不及待的骑马去见绿蒂,尽管维特不喜欢骑马。

Werther loved Charlotte to this point:From politene,Charlotte offered some oranges which Werther gave Charlotte to her neighbour, but he felt as though a dagger went through my heart.As long as he saw Charlotte,he did not feel tire forever.Every day,Werther cannot wait to ride to see Charlotte,although he did not like riding.

维特爱上绿蒂之后,他周围的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尽管他挨了绿蒂几个耳光,但他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After Werther loved Charlotte ,the whole world was nothing to him.Charlotte gave Werther several slaps in his face,but he was suffused with a sense of pleasure.

维特暗暗起誓,除他之外,永远不让这位他心爱的,他渴望得到的姑娘同别人跳华尔兹舞,即使他为此要走向毁灭,他也认了。

Werther vowed at that moment, that the girl whom he loved and was eager to get, never, never should waltz with any one else but with he, even if he went to ruin for this,he was also willing to.

现在我们说一下维特住的地方——瓦尔海姆。维特说,这里是离天堂仅一步之遥的地方。在这儿,可以看到山丘,山谷,山峰,树林,原野。日子过得很幸福,简直可以和上帝留给他那些圣徒的相媲美。维特在这儿种了蔬菜,他每天都感受到一个人将他自己种的的卷心菜端上餐桌时的那份朴素无邪的快乐。于是,维特开始眷恋他的故土了。Now,we talk about where Werther lived,Walheim.Werther said, all heaven lay so near it .There,you can see the hills, valleys, mountains,

trees and champaign.His days were as happy as those reserved by God for his disciple.Werther planted some vegetables .Every day,his heart was up to feel the simple and innocent pleasure as whose table was covered with food of his own rearing.

推荐第3篇:读后感征文三

读《全才鼯鼠》有感

二爻小学三(1)班邱张瑞

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读了《全才鼯鼠》一文。文章说了鼯鼠有五种技能,即:飞翔、游泳、爬树、掘洞和奔跑。它觉得动物世界里的雄鹰、老虎、海豚„„都只有一种绝技,没有谁像它那样多才多艺,它为此感到很自豪,认为真正的动物首领非它莫属。

有一天,当它正在向几只老鼠炫耀自己的本领时,老虎、金钱豹、雄鹰、水獭相继出现,使得它措手不及,最后,鼯鼠被水獭抓住了。

我想,鼯鼠虽然有很多本领,但却没有一个过硬的看家本领,所以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像鼯鼠一样的人,认为自己本领很多就骄傲自满了,这样的话迟早是会吃亏的。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学会一个拿手的本领,才有可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风的颜色》读后感

二爻小学许靖康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外书——《风的颜色》,这本书里讲的故事很有趣,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故事里讲风不但有颜色,而且有着变化多端的颜色,它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把世界装扮成美丽的画册。春天到了,它的颜色是绿色的,染绿嫩草,染美花朵;夏天到了,它的颜色是蓝色的,染蓝了天空,染蓝了大海;秋天到了,它的颜色是火红的,染红了枫叶,染红了夕阳;冬天到了,它的颜色是白色的,风扬起鹅毛大雪,多么像美丽的白天鹅啊!那么可爱、那么纯洁„„

是啊,要是没有风,就没有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也就不可以玩那么多有趣的游戏啦,比如放风筝、转风车等等。

《一千零一夜》给我的体会

二爻小学杨天宇

我最喜欢读《一千零一夜》里的一个故事了,那就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故事主要写了阿里巴巴和她的女仆马尔其娜智斗四十大盗的故事。

故事讲了阿里巴巴一次无意中得知了强盗的秘密,从他们用来藏抢来的东西的山洞中得到了很多的财宝,强盗知道了,就一直追踪他,想杀害他。是阿里巴巴的女仆——马尔基娜一次次地识破强盗的阴谋,并打败了这群强盗。

读了这个故事,我为马尔基娜的勤劳勇敢和机智善良所打动,她让我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坏人就要无所畏惧,要勇于同他们斗智斗勇,只有这样,坏人才能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由读《寓言故事》而想到的

二爻小学三(1)班顾搏艺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寓言故事》,其中《小偷和他的母亲》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最深。

故事的大意是:一个小孩偷了别人的小东西,妈妈知道了却没有批评他。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成小伙子了,就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有一次,他在偷东西时被人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她的母亲跟在后面大声痛哭。这时,小偷说他想和妈妈帖耳说句话,他的母亲立马走上前去,谁知她的儿子用力咬住她的耳朵,并撕了下来。母亲大骂儿子是不孝之子。儿子却愤愤地说道:“假如我第一次把偷来的东西给你时,你能打我一顿的话,我也不至于会落到今天这个可悲的地步呀!”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妈妈平常对我的教诲: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不能撒谎„„原来这都是要我们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好孩子呀!妈妈,我知道你的用心良苦了,以后我一定要听您的话,做一个好孩子!

读《蒲公英想学飞》有感

二爻小学三(1)班顾 晴

有一朵蒲公英想学飞,它请教的第一个老师是一根蓝色的羽毛,蒲公英很有礼貌地打招呼:“蓝羽毛老师,你可以叫我学飞吗„„”话刚说了一半就刮来了一阵大风,蓝羽毛被吹走了。蒲公英没有气馁,接着又去请教第二个老师——一只肥肥的老母鸡,蒲公英很有礼貌地说:“母鸡大婶,你可以教我学飞吗?”老母鸡说:“我早就不飞啦!”说着又卧倒在稻草上,闭上眼睛打盹。蒲公英没有放弃,又去请教第三个老师——小燕子姐姐,它说:“小燕子姐姐,你可以教我学飞吗?”小燕子姐姐热情地说:“当然可以啦!”经过努力,蒲公英终于学会飞了,因此也找到了新家„„

蒲公英的勤奋好学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很让我感动,我要向蒲公英学习。

推荐第4篇:文章读后感(三)

四篇论文读后感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上限问题,认为现代文学始于20世纪初。第一部分讲了划分现代文学起始时间的四个依据。第二部分考察了新文学(尤其是前20年的新文学)的本质特征,作者概括为三点。第三部分讲了20世纪初到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与新文学之间有三点相通之处,它们与第三部分作者概括的新文学三点本质特征是一致的。第四部分讲了把20世纪初至文学革命前的文学列入现代文学而不列入“近代文学”的两点原因。

读过章先生的几篇文章了,他的文章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条理清晰。一般说来,章先生的论文都很长,材料也较多,但是无论哪篇文章读起来都不给人以繁杂感。所有的材料都恰到好处地安排在适当的位置,这一点是我们写作论文的初学者需要认真学习的。有时我写论文会把材料进行堆叠,造成材料与文章的游离,如何能充分证明自己的论点,对材料剪裁得当,我想,从章先生的文章中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再有,章先生论文的明晰特点还在于他在行文中运用了很多标志性的诸如“其一”、“其二”、“第一”、“第二”、“首先”、“其次”这样的词,让人一目了然,一下子就知道作者的论点,知道他主要论说的对象是什么。这和当下一些论文中洋洋洒洒几千字却没个中心,没个提示,让人一头雾水的文章形成鲜明对比。我想,写文章就是要让别人明白的,而不是相反。用这些看似模式化的提示性词语看似迂腐,实则最为明智。既让自己明白,又让别人明白,何乐而不为?

章先生的观点其实我们已经了解很多了,他关于近代文学、现代文学这些话题的意见也多次见到。我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仅就我感兴趣,章先生也总是提到的一个观点谈谈吧。关于人性解放的观点,似乎确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本是针对清末对人性极端压制而提出的一个文学精神,对于纠正以往扭曲人性的社会精神有积极意义。尤其发展到今天,那些个性化写作,可以说是当年论调矫枉过正、人性解放到另一个极端的表现。这也正从反面证明了“人性解放”是现代文学特征无疑,且证明了现当代文学的连贯性、一致性——章先生在这一点上事实清晰、材料充分、论证有力。但是我想说的是“人性”这个话题本身追求的属于“真”的范畴,而文学讲的内容属于“美”的范畴。“真”和“美”有交叉,但不完全重合,因此,是否该以“人性”范畴去判断“文学”似乎有待商榷。当然这个问题不在本文论点讨论之列,我只是由此联想而已。

《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现代文学分期的上限问题,以及现当代文学关系问题。第一部分讲了讨论“现当代”分期和相关问题中存在的疑问,及讨论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讲了关于现代文学的上限问题,否定了现今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观点。第三部分讲了关于现代文学的下限问题。第四部分讲了“要将晚清至今的文学全部囊入‘现代’,在取消‘当代文学’概念曾经拥有的客观、普适的文学史意义之外,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五部分讲了将

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纳入现代文学范畴的理由。第六部分讲了我们对待现当代文学分期的正确态度。

这是我在这几篇论文中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因为它的风格,也因为它是在用作者自己的头脑思考,还因为它的观点与我平日所持论调有很多契合,正应了“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便“快然自足”,不知“错”之将至了。以下是让我感受较深的几点:

1、„„但文学史正是由这样不断涌出又不断取消其名号的无数转瞬即逝的“当代文学”汇合而成,„„

以前就对当代文学的提法产生过疑问,当时我想,“当代文学”,顾名思义,就是指当 1

前、当下、近一段时期的文学,那么当“当代”成为“过去”,甚至成为“古代”时,这个时期的名字该叫做什么呢?可能这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决定的,但是总要对此有个说法才是。现在看到终于有人提起这个事了,觉得很受鼓舞,也觉得当年自己的怀疑很有道理,倒并没有误入魔道。还有,我向来对文学与政治挂钩这件事不以为意,再加上家人进行的“权威教育”的失败,从小也没养成坚定的信仰习惯,所以总认为新文学运动由一两个偶然事件来推动这事事出蹊跷。看来还真不能盲从于固定的论断,总该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思考才是。

2、他们的机智诡秘花样百出的叙述追求,牺牲的是汉语也是一切语言应该始终视为生命的及物性,在他们手里汉语越来越成为无所凭依的言辞的漫流,他们的搁浅是必然的,„„

最不喜当代文学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其语言实在让人受不了,不是直白得让人困倦,就是晦涩得让人头疼。一篇文章中所有的东西都有了,独独缺了“美”,这不是很奇怪么?作者在这里可谓一语中的。文学给人的享受除了语言享受之外,再不剩什么,如果把语言损毁、抛弃之后,也就无所谓文学了。这一点又和前面提到的“个性解放”相关联。每个人要张扬个性,可以理解,但是不管怎么张扬,总归还是人类,总还要做出人类的姿态,超出这个界限怕就令人费解了。

3、文学史始终是心灵史,„„

思考的心灵,艺术化思考的心灵真是世上最美的事物。政治、压迫、恐吓都不能妨碍心灵的自由。文字是最能表达人类思考的东西,文学的历史也是思考的历史。思考时,人人自由而平等。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界碑》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限定问题。第一部分讨论了现代文学分期的提出,判定依据,并以为“小说界革命”推动了文学现代化,现代文学界碑应在世纪之交。第二部分以文学革新中,小说、散文、戏曲各个领域的发展为例论证了文学现代化起始于世纪之交。第三部分从通俗文学角度,分析了文学如何同市场结合,认为这也是标志现代文学形成的一个界碑。

文章前两部分的内容使用的是大家常用的材料,并不稀奇,尤为特别的是文章的第三部分。通俗文学的兴起并受到关注,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似乎不如“革命”之类的词语更响亮、显眼,但它却是现代文学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往的文学史对此不够重视,大家的目光似乎都集中到了对政治联系密切的文学改革上,只把此类通俗文学看作现代文学的边缘化产物加以研究。这是一种传统偏见,也是我们当下的研究者应予以纠正的。

《新、旧文学的内在联系及中国文学研究的全球性视野》这是一篇从宏观视角探讨中国古今文学内在关联的文章。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作者的观点很有新意,对于两种文化的内在联系很有洞见。尤其是提出中国文学研究的全球性视野,这是以往学者所不曾有过的,对于今天的研究很有启发性。不过,作者对传统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内在联系的归纳略嫌单薄,而且第

一、

二、三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推荐第5篇:共产党宣言读后感(三)

现代性与幽灵的重现

马克思曾经被敲上阶级斗争理论家的烙印,归入那种“事实证明其学说已经失效”的预言家之列而一度“已经过时”,在日益兴起的现代性讨论中逐渐被取而代之,从而变得销声匿迹,不光是保守派,连部分新左派都不再提及——大卫·哈维曾说新左派陷入了“形象制造、美学和意识形态权力相同领域中竞争。在专题论文集《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阐释》里,多数作者对福柯与德里达的关注,大大超过了他们对马克思的关注。”

近年来连篇累牍的是这个“现代性”、那个“现代性”,但对现代性的讨论中却没有马克思的踪影。对此,詹姆逊曾犀利指出:。:“在当前的语境中,„现代性‟这一令人困惑的术语,恰恰是作为对于某种缺失的遮盖而被运用着,这种缺失指的是在社会主义丧失了人们的信任之后,不存在任何伟大的集体性的社会理想或目的。因为资本主义是没有目的的。宣扬„现代性‟一词,以取代„资本主义‟,使政客、政府和政治科学家得以混淆是非,面对如此可怕的缺失而依然可蒙混过关。”换言之,在他看来“现代性”命题的大量繁殖本身就是一种满足话语规训之需要的产物,于是马克思的研究命题与分析框架就丧失了可见性。

换来的是什么?把弄理论的专家学者津津乐道于波德莱尔在巴黎马路上闲逛看美女时的“惊鸿一瞥”的那种现代性,津津乐道于如何通过在泡酒吧、买名牌等等时尚消费来抵抗资本主义的所谓“文化研究”的现代性。

马歇尔·伯曼急了,他为马克思的失踪愤愤不平,也拒绝将马克思对今天的贡献和启示局限在那些“神秘难解的被长期埋没的早期手稿”上,而是直接从《共产党宣言》的核心部分中寻找现代性的内涵,请看这段富有魔力的语言:

“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这段引文从资本运作机制出发而认识的现代性内核,即这种“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以及“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的关系,无疑远比波德莱尔对现代日常生活中短暂、瞬间性的审美感受要更透彻、锐利,其实也就是哈贝马斯后来所说的迅速、不断地寻求以“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从而实现自我更新的现代精神。

改革开放三十年,哪怕只经历过十年的同学也会强烈感慨这句“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伯曼幸福地告诉我们的是,与其装神弄鬼、靠玩弄一卷卷的玄虚理论来回避现实,还不如看看马克思的洞见如何简单明确:“这一形象所包含的宇宙范围和视觉上的宏伟,它所拥有的高度压缩的戏剧性力量,所具有的含糊的启示意义,以及它的观点所蕴含的歧义性——那种摧毁性的热力同时也是极大的能量和生命的外溢——所有这些品质都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想象的特点。它们正是我们准备在兰波或尼采、里尔克或叶芝身上找到的那种东西——“事物破碎了,中心不复存在”。

从那些同代人的热门的书中同样也看不到霍布斯鲍姆所谓“革命年代”到底革命在哪里?19世纪中叶欧洲的社会氛围到底是莺歌燕舞的盛世联欢,还是百舸争流的山雨欲来?马克思的寥寥数笔就清晰勾勒,并大胆预言——或者说,他看到人类能够寻求自己的力量对欧洲当时的资本现代性方向进行改变的可能,并大声疾呼努力实现自己“哲学家不仅解释世界,并且还要改变世界”的宣言。如《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那些所谓的1848 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对照此后的一百五十年,这篇短小不过的文章与《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一样,不仅是对现代性的理论反思与展望,事实上这些文字所影响的无数次论争、集会、游行、罢工等斗争也直接参与了这一百五十年的现代性展现历程,使现代性本身具备了内在的无限张力,也对今天的我们不无启迪。

好了,回到《共产党宣言》,顺便一提,某些共产党的入党指南里面已经明确表示要招纳资本家入党了。这时重读马克思这篇著作的第一节就会更有意思,每一句话都如此亲切,因为我们所处当代资本世界的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着其中所描绘的一幕幕人间喜剧,为激烈转型的当代社会作出写照,从中不仅可以发现诸多社会科学研究的议题,也直接刺出种种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

有“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浸透商品交换逻辑的家庭(更直接的是性)关系;

有诗人学者医生律师等所谓专业知识分子(至今也经常被媒体渲染为道德良心之标杆、化身)在资本及其代言人的雇佣下的奴化作态;

有资本裹挟之下伴随着隆隆推土机声的大规模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农村人口前所未有的历史大迁徙——这种胜景在每年春运时分的火车站人潮中可以领略;

当然也还有今天广泛讨论的作为现代性话语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延伸的所谓“全球化”:即强势资本借技术发展不断突破民族-国家疆界的全球性扩张,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所有层面引发重构性影响的各种现象。这也是《共产党宣言》中曾予具体描写的现代性之普遍性追求: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你看欧盟、看G20,还有人设想未来的全球帝国。

因此,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不仅是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研究议题的学术入门,也是深入认识当代社会的最为精炼和精辟的教材,值得再三体会、反复重读。

至于马克思的乌托邦部分。其实乌托邦本身并无须承担历史选择呈现出失败的罪过,因为这本来就是两码事,于是质疑马克思的乌托邦、预言家身份的人们于是便选错了理应罪责的对象,进而言之,人类如果丧失了对乌托邦的政治幻想(正如现在的诸多思想和话语希望达到、或许已经达到的那样,即让人们没有历史记忆,也没有未来的激情,而永远活在资本的当下之中),那将是人类另一种无处容身的悲剧。

所以我也以一位P民的身份建议教育部隆重规定从初中到博士入学,都必须背诵《共产党宣言》的第一节:资产者和无产者。

推荐第6篇:三爱读后感

原来,在我们的生命中有那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爱,去深爱。

[爱学习]少年匡衡凿壁偷光,孙康,车胤囊萤映雪这样的千古美谈为什么能流传至今而经久不衰?在那个离科举制的建立还尚远的年代里,如此用供学习的人,一定只是纯粹喜欢吧!认真是拼不过迷恋的。我相信天道酬勤,但我更相信在某一领域最卓越、最杰出的人才并非只是刻苦、认真而已。他们的心中一定怀着对自己事业的热忱,用心去爱自己的所学,所做了。

[爱劳动]海涅有言: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成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这是我的座右铭之一。收获必然会有付出,但付出却不一定有回报。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劳动呢?罗曼·罗兰这样回答:付出时不一定痛苦,收获却一定快乐。就好比“铁人”——王进喜,他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为我国的石油工业一生栉风沐雨。他虽没享过什么福,但劳动时的那份快乐旁人又怎能体会到。当他放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状语时,撼动的是一个时代,一个全民劳动的时代!学习“铁人”精神,让我们脚踏实地地干起来!

[爱祖国]有想过吗?如果没有祖国,我们还能和现在一样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祖国给了我们安栖之所,给了我们做人的尊严和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我们能够健康成长其功劳也在祖国。于是,爱国也就成了每一个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之一。与家人和朋友一样地炽热与真挚。这一切,皆只因我们是中国人!

学习是快乐的,劳动是和快乐的,在祖国的蓝天下茁壮成长更是快乐的。我会爱这让我更加快乐的事情,并以此为骄傲!

推荐第7篇:“三华”读后感

观、读后感

——《“三华”同步电网知识》

近期,许继集团公司各单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组织观看阅读了“三华”同步电网知识培训课件、自学《知识手册》,并进行了“三华”同步电网知识知识竞赛、组织讨论、考试考核、等不同形式的活动。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开展“三华” 同步电网知识相关知识培训工作的精神,提高许继全体员工对发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三华”同步电网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推进电网发展方式转变。

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特高压电网基本知识、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创新成果、建设“三华”同步电网的必要性和“三华”电网的完全性。说实话,许多人对电力方面的知识不太了解,通过这次学习,的确学习到了很多内容,受益颇深,对个人是一个很大的提高。电能的利用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试想人们的生活中如果没有电那将是一种什么可怕的状态!相信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触吧,在农村,夏季用电高峰时经常出现用电紧张拉闸限电情况,苦热难耐;而每当遇到刮大风、打雷闪电的天气,也是经常断电,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虽然目前,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是我国能源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特高压输电的必要性。未来10年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关键时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我国能源电力需求更将保持快速增长,所以单一依靠铁路运输无法满足煤炭大规模运输的需求,从而使全国性煤电运紧张状况的反复

出现,压力巨大。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改善人类的工作、生活等环境条件,国务院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发展特高压。通过特高压交流网架将我国华北、华东和华中区域电网联结起来形成的特高压同步电网,称为“三华”同步电网。“三华”同步电网连接北方煤电基地、西南水电基地和华北、华中、华东负荷中心地区,覆盖地理面积约320万平方千米。预计2015年,全国将形成东北、“三华”、西北、南方四个主要的同步电网。建设三大同步电网,将使国家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经济运行效率、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而这些实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看过视频、阅完全书,使我了解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未来动态、“三华”的概念以及其发展的必要性;看到了不久的将来,国家电力系统的强大,用电的不断充足,同时也看到了国家坚定建设特高压和坚强智能电网的信心和决心。国家电力发飞速发展,我们本职工作的各项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俗话说“管理出效益”,作为公司的职能部门科研处软件管理室,在许继第三次创业之际,在科长的严格要求下,分析目前所处的形势,强化软件室的服务职能,大胆探索和尝试提高软件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同时以集团公司员工成长通道及“金苹果”活动为依托,以“关注员工成长,提升员工能力”为工作要求,不断学习有关软件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工作技能,寻求适用于公司状况软件管理的办法,提高管理效率,使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生产。让我们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勇于挑战,为实现“最优、最大、最强”的远大目标贡献力量!

推荐第8篇:三(3)读后感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汪高小学三(3)班 金熠杰

暑假里,我看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觉得真有趣,里面有许多可笑的场面,可在笑完之后,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

书上说,三毛是一个孤儿,没有人来照管他,所以只好四处流浪,经常被有钱的人家欺负,但是三毛一点也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如何的苦,把垃圾车当成床,把报纸当成被子,把温暖的太阳当成爸爸,把明亮的月亮当成妈妈。这种情形下,三毛还去帮助别人,做了许多好事,把自己的烧饼给了老爷爷,自己身上的厚衣服给了别的流浪者。三毛还很勇敢,代替别人受过。有个小男孩偷了一只烧饼,被老板发现了,还叫来了警察,三毛说是自己偷的,于是三毛替那个小男孩去坐牢了。

现在的我们和三毛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我们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下,吃穿不愁,可还是不觉得幸福。遇到事情常常推卸责任,怪罪别人。想到这里,我觉得很惭愧,我要学习三毛的以苦为乐、热心助人、勇于承担责任的好品德。如果我能到三毛的那个时代,我一定好好地帮助三毛,让他过上幸福的日子。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汪高小学三(3)班武国宝

星期天,妈妈给我买来了一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看了,啊,是《三毛流浪记》!我太高兴了。

有人说这本书很好笑,可我看了以后一点也不觉得,只知道心里充满了忧伤。我想,如果有时空隧道,我一定会回到三毛的那个时代,和他一起并肩作战战胜各种苦难——二个人的力量一定比一个人强。三毛从小就没有父母,是个孤儿,还经常被人欺负。他只好乞讨为生,可是有时整天要不到饭,要不到钱,经常饿肚子。三毛四处流浪,没有一个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温暖的家。而我们回到家里,经常看着满桌的饭菜,却不想吃,或者把吃不完的白面馒头、包子随手丢掉,真是浪费啊!

三毛是个可怜的孩子,我和三毛比起来真是太幸运了。在家里,我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在学校里,有同学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在外面,有国家和社会的关爱„„所有这些三毛都没有。要不,让三毛回到我们这个时代吧,可惜也没有这个机会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做个有用的人。

勤劳的孩子们

——《背篼》和《槐乡的孩子》读后感

汪高小学三(3)班沈林

前几天,我看了《背篼》和《槐乡的孩子》这两篇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

《背篼》里的小男孩在假日里,每天早上都背着背篼上山去捡柴禾、采草药,到了黄昏才回来;《槐乡的孩子》里也是一样,空闲的时候,他们都去山上采槐米,回到家里也不闲着,磨好钩刀准备第二天的劳动。他们从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靠自己的双手挣零用钱,挣学费,真了不起。到家里,父母讲起他们小时候的事,原来是和文章里的孩子一样经常去参加劳动。再想想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时代,大多数家庭都是“4+2+1”的结构,孩子就是这个家庭的核心。什么都不让做,一怕孩子累着,二怕他们危险,结果什么都不会。我们就过着父母为我们打造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哪里会像以前的孩子那么辛苦、那么艰难?想想真是不应该。

我们应该学习以前孩子的勤劳,做些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为爸爸妈妈减轻一点负担。

推荐第9篇:弟子规读后感三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有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更是将“信”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编排。在现代社会,诚心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现代人之间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越来越少。面对诚信的缺失,光靠呼吁道德回归是不够的,还应该从生活的点滴中去规范行为,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孩子们,更应该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当今社会是非常注重诚信的,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时代。有些人说话总是信誓旦旦,结果办成的却一件也没有,结果相信他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所以答应别人之前要确认自己是否能够办到。有些人话总是很多,正所谓言多必失,这也是很忌讳的,也不要去听那些佞巧的话。也许现在好多孩子是受了港台电影的影响,都觉得把自己搞得像个混混很帅气很酷,其实这在古代人们称之为市井气,是很为人们所唾弃的,孩子们千万不要去染上这种风气。有句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啊,不管你是听到的还是看到的,都不要去胡乱捣腾,当然见义勇为不在这个范围内。古代人很注意自身的修养,在吐字方面他们都是非常流畅清楚的。当听到他人在说人闲话的时候,自己不要加入进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们要和有品德要高尚修养的人为伍。当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应该勉励自己。现在的好多孩子都很喜欢攀比,我希望广大家长还是不要这样影响孩子,要保持一种纯朴的品德。同时我们要敢于听取别人的批评,良师益友才会靠近我。当自己有过错的时候,不要想着掩饰,结果是越掩饰越过错。

人无信不立,讲信用诚实。于小于近于投机可以不讲信,可是从大处从长远从整体而言,万不可失信。人有信,才能心安理得,才可以正确看待名利、金钱、善恶,真真正正做到自省,切实处理好自身的内在与外表、长远与短期、荣誉与过失、思齐与内省关系。我们内心真正有心向善并强大起来。

推荐第10篇:《三体》读后感(一)

听说这部奇书很多次了,一直没有真正去阅读,某日听了一个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电影的讲座,其中提到《三体》在国内科幻小说界的地位,也提到该书的精彩之处,但演讲者认为该书还是不适合拍成电影,因为其故事铺垫太长,人物众多,剧情复杂,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很难把故事讲清楚,《三体》读后感(一)。这么一说我到来了兴趣了,下决心拜读一下这部神作。

想到哪就说哪儿吧,先说我最敏感的一个词(和我所学专业有关)--思想钢印,听上去就充满硬度的一个词,在《三体》第二部,这个词是面壁者(面壁者是人类发现三体危机时,通过分析三体世界生物不会欺骗、不会伪装和演示的特性,为了逃脱三体世界的监控,以寻求能够战胜三体的途径所挑选的人,面壁者拥有很多自由,有强大的调配资源的能力,但不需要向外界解释,以表象欺骗三体世界,真实意图是战胜三体。)希恩斯发明的,更确切的说,这是一项技术,一项企图控制人类思维的技术。作为面壁者的希恩斯,假装要为人类打上对于未来与三体世界的战争充满信心的思想钢印,造就一支拥有必胜信念的太空军,当时的情况来看,人类对于未来的星际战争缺乏信心,敌人太强大了。看到这儿时我不禁微微一笑,这不就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干的活么?尤其在战争年代,这个职业绝对是必要的。

当希恩斯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思想钢印的想法时,曾遭到大家的反对,是希恩斯是这样反驳的:\"怎么一提到思想控制,大家都这样敏感?其实就是在现代社会,思想控制不是一直在发生吗,从商业广告到好莱坞文化,都在控制着思想\",在希恩斯对于人类危机的迫切性的分析下,联合国同意了他的思想钢印计划,只不过对这项计划的实施范围和过程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读后感《《三体》读后感(一)》。

然而当希恩斯关于思想钢印的惊天大秘密被破壁者(破壁者是来自三体世界的专门破除和揭穿面壁者计划的人)揭穿之后,人们才发现所谓的信心都是假象,希恩斯本人是一个十足的逃亡注意者,他对未来根本就缺乏信心,所以他给人们打上的思想钢印看上去是使其获得信心,实质则相反,只是这种失败主义的逃亡情绪不会立马表现出来。

\"思想钢印\"的巧妙设计,让我对于文学作品的好感大大加深了,这正是哲学本身所缺乏的。无数的理论无数的论证,通过故事性的叙述竟然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而且给人很多空间,更加巧妙的在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表达任何一种观点,因为人物的丰满,这些观点也会显得真实。希恩斯对现实中的思想控制那一段,何尝不是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表达,纯粹的理论本身有深度,而这样文学化的表达有厚度,这种厚度来自于一种可理解或者可想象的情景。这是文学创作的优势,亦是其薄弱之处。理论更多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而不会明显的呈现,深者见之深,浅者视之浅。虽然刘慈欣在人物刻画也语言优美程度上确实不那么出色,但科幻小说的性质本身对这二者就没有太高的要求。

作者在这里所描述的思想钢印必然有很深的哲学意味,首先涉及的肯定是自由问题。对于联合国大会上其他学者的质疑,是对由于思想自由的捍卫,希恩斯给出现代思想控制的例子,但并没有说服大家,真正触动每一个人神经的,是生命受到的威胁,也就是生与死的问题。大家心里基本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生命是第一位的,只要能生存下来,思想不自由点也就算了。所以这里根本上还是生存问题,其实三体第二部通篇都在讲生存问题,为了生存,很多原则都可以暂时放弃,只遵循一条生存原则。

然而讽刺的是,冒着思想控制的危险而进行的思想钢印,输入人脑的不是必胜的信心,却是根据希恩斯--这个思想钢印的创造者--的主观意愿来制定的。多么巧妙的包装,掩盖住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这又契合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对文化工业的一个重要描述--虚伪性。所有的表现都是在为你服务,为你着想,但事实上背后却藏污纳垢,不知有多少欺世瞒众的目的。就像现在的大众文化,美国好莱坞,全都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全都是美国人拯救世界的张扬,剧情再离奇最终都不免俗套。

更可怕的是,即便明眼人拆穿了文化工业的虚伪性,总有人会站出来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好一个为了你好,如此一来,所有欺骗和虚伪都可以打折这个旗号大行其道,因为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的目的是善的,可笑至极。

第11篇:三尽教育读后感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读《尽职尽责尽心》后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各式各样的困难,而我们每次解决这些困难或多或少都得到了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在生活中朋友老师不一定很好交到,但书籍是我们可以很容易接触到的,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良师益友一样,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他人思想的精髓,看看他人遇到困难是怎样度过的,给我们自己一些借鉴和启示。

在大学面临毕业之际,我自身有很多的困惑和迷茫,但非常幸运的是,我在实习期间,接受了公司“三尽”教育培训,我读到了一本好书——《尽职尽责尽心》,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深有体会,让我认识到一个真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前对这句话感受不深,以前觉得这是那些干不了大事的人为自己所做的小事的一种心理安慰,尤其是在刚出大学时,觉得自己是一名一本大学的毕业生,让我做着一些很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太埋没人才了,觉得这和想象中的公司工作不一样,觉得信心和心情都很受打击,但看了这本书让我觉得,工作没有高低贵贱,重要与不重要之说,没一个工作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公司就像一个大机器,我们都是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平凡而且重要的,在哪一个岗位上缺少了人,都不能使这个机器正常运转。因此,我们对于工作应该真心的去接纳它,用心的去做,尽职尽责的去做,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你也已经很不容易,很伟大了,而且,你这样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也会达成你扫天下的宏图大志了。

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既然你在做这份工作,你就应该担负起这部分责任。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努力做到处处尽责,不断的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远离怠惰,我们的才能才不会荒废,我们也才可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同时,只有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够获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才能在工作中走的更好、更稳、更远。在工作中,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我们都应该有一种负责并尽责的意识与精神,只有我们每一位同志都担负起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对自己的工作做到尽责,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同样在教育这个发展平台上,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而当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承担起责任进而尽责的去做的时候,我们就能从工作中寻到并体会到乐趣,在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积累到更多的经验。虽然这种知识、经验的积累不会马上就显现出效果,但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一定会为我们个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正效应。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只要你能够认真、尽责的对待自己的工作,你就会受到领导的重视和同志们的信任。

书中说尽心才能尽力,尽力才能尽职尽责,不错,从尽心到尽力再到尽职尽责,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我们在职场中只有一步步完成,一步步完善,才能将工作做到尽可能更好,也许有人会说,我只要把自己份内的事情按照要求完成就好了,没必要什么事都做到那么完美,这样就是错误的想法,不合时宜的想法,如果你一直以这种心态去对待工作,那么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不会迁就你的,即使你不被淘汰,但你也只能永远做一名普通的小职员,永远也不会有更广阔的

上升空间,也不会取得什么优秀的成绩。

尽职尽责尽心,就是不断追求,精益求精,不断的追求才会不断的进步,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进而我们才能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在职业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尽责的去做每一件事情,只有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公司才会提供给我们更好的发展平台,那就相当于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价值、创造了机会。越尽责得到的回报也就会越多。越尽责,也就越会一步步接近成功。做一个在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人吧!最后,人不可能事事顺心,但是可以事事尽心,相信自己,乐观工作,世界会为你开路的!

姓名

2014年5月22日

第12篇:毛邓三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在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期间,我专门阅读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毛泽东同志的代表性著作。重温经典,我深深折服于作者对中国的类似解剖一样的透彻分析。文章虽然讲的是七十年前的旧事,但却不是有些人想象中的“过时的古董”。文章中展现出的毛泽东同志的高瞻远瞩的深邃眼光以及对中国革命的精辟分析,对我们今人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为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时保持敏锐洞察力、抓住主要矛盾并作出正确判断提供了经典范例。可以这样说,文章所谈的局势已经过时了,但文章思想观念的精髓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篇文章作于1939年冬,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逐渐转入相持阶段时写的。文章通过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的细致分析,对中国革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给出了正确判断。文章影响很大,也对指导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很大贡献,被收录于《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在第一章中,毛泽东讲到了中华民族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正是基于此,古代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对处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反抗从没有停止过。在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由于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理论作指导,革命总是失败,社会也停滞不前。

但是近代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个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深远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最主要社会矛盾。文中讲到帝国主义的入侵,一方面促进了封建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也不断壮大;另一方面使中国失去了独立政治地位。毛泽东同志通过列举列强侵华的军事入侵、政治控制、经济垄断、文化渗透等强盗行径,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和“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这些著名论断。

从文章所占篇幅,不难看出,毛泽东同志是认真分析了中国社会和国情的。正是基于此,他才能牢牢把握住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最终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我们不得不佩服毛泽东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智慧。当时解决革命问题靠的就是事实求是。由此我想到,今天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是改革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要把这些问题妥善解决好,其实也离不开实事求是,认清中国国情,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政策,这就要考验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了。

第二节共分七小节。通过对当时中国革命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承担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重任。

毛泽东首先高度赞扬了历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进行革命的斗争精神,指出这是中国不会灭亡的根源,并引出上述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待续)

第13篇:巨人三传读后感

篇1:巨人三传读后感范文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三部“英雄传记”。

罗曼罗兰出生于律师家庭,青年时代曾受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上学期间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深远影响。20世纪初,写了许多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米开朗琪罗传》等。

无论是音乐大家贝多芬,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还是文坛泰斗托尔斯泰,在那闪耀着灼人光芒的背后,却是一个个的孤独者,精神上的孤独者,像是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们在不断地探索。

《贝多芬传》——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他是这样一个人,罗曼?罗兰在传记的最后这样概括了他的一生: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罗曼罗兰将这样一个人的传记放在他立意要写的《名人传》的首位。

《米开朗琪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 米开朗琪罗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悲剧,展示了一个天才为了征服世界,为了创造不朽的杰作而流出惨痛的鲜血。米开朗琪罗他的脚步是如此的匆忙,他的手永远是不停息地在抚摸着那一块块光洁的大理石,然后,在狂热的目光的注视下将这些冷冰冰的大理石一击一凿雕刻成一尊尊美丽的塑像。

《托尔斯泰传》的故事既没有《贝多芬传》里的叛逆情绪,也没有《米开朗琪罗传》里的强烈的悲剧性,而整个故事比较平稳,主要的内容是:童年,高加索纪事,哥萨克,塞白斯多堡纪事,爱情与婚姻,对社会的忧虑等等。是三篇故事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对主要人物的生平和所创作的东西描写最详细的一篇。托尔斯泰他拥有显赫的地位,多情的家人,可是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孤独者,在精神的沙漠中为了创造一片片绿洲而努力开垦的行人。他永远渴望着人与人之间的爱,退让、宽恕、微笑、质朴、明净,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美丽。

《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同出于罗曼?罗兰之手。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一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

《名人传》告诉我们:悲惨命运不只降临于普通人,它同样降临在伟人身上,通过跟从他们忍受痛苦的完美榜样,我们可以自觉地承担属于自己的命运,我们应当坚定自己的信仰,在绝望中看到的希望所在。

篇2:巨人三传读后感范文

贝多芬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的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并关节炎、黄热并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就了他。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列夫·托尔斯泰传》有感 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

在有暇之余,我翻开了《列夫·托尔斯泰传》,从而来体会一下托尔斯泰的人生成长的艰辛历程。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一岁),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持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篇3:巨人三传读后感范文

最近几天,我十分热衷于“名人”,比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拿破仑、莫扎特、贝多芬等等。也许有人要问?了,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名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前几天爸爸给我买丁?—套书,其中就有一本《名人传》,我一看,立刻被它吸引了,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尤其是《贝多芬传》更使我爱不释手,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以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但就在贝多芬初尝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叩门。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楚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的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贝多芬的种种事件都能告诉人们深刻的真理。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不肯相信他面临的是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幸福,他对付未来充满着希望!那么想想我们这么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何心里不装满阳光,非要悲观行事呢?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很差,但那不代表今后的岁月中你依然是“蠢才”。要相信自己的实力,这一点贝多芬比我做得好很多。

篇4:巨人三传读后感范文

20世纪初,有感于欧洲资产阶级日趋颓靡,法国青年作家罗曼。罗兰一度希望借助“英雄”人物来感召人们变革现实,先后创作了多部名人传记,其中《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被称为世界“三大英雄传”,又称“巨人三传”或《名人传》。

无论是音乐大家贝多芬,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还是文坛泰斗托尔斯泰,在那闪耀着灼人光芒的背后,却是一个个的孤独者,精神上的孤独者,像是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们在不断地探索。

这是一种伟大的悲哀。精神上的痛苦让他们变得决绝,思想上的那种既受压抑又想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矛盾的内在爆发力,成就了他们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绝对的孤独,伟大的艺术作品该如何产生。音乐、雕塑、文学领域将平庸无奇,所谓的艺术再也不能称之为艺术。

贝多芬的孤独让人感动,他在孤旅中努力地寻找一个个突破口,希望能凿开一个小孔,他用音乐与外界的人沟通。

米开朗基罗,他的脚步是如此的匆忙,他的手永远是不停息地在抚摸着那一块块光洁的大理石,然后,在狂热的目光的注视下将这些冷冰冰的大理石一击一凿雕刻成一尊尊美丽的塑像。

托尔斯泰他拥有显赫的地位,多情的家人,可是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孤独者,在精神的沙漠中为了创造一片片绿洲而努力开垦的行人。他永远渴望着人与人之间的爱,退让、宽刷微笑、质朴、明净,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美丽。

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印证了三位巨人孤寂的人生旅程,然而,他们却创造了人类艺术的辉煌,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篇5:巨人三传读后感范文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就是《巨人三传》,作者是法国的罗曼·罗兰,书中的三个传记分别是贝多芬传、弥盖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在这里我的读后感是关于贝多芬传的。

贝多芬的面貌很像狮子,两眼炯炯有神。他从小就是在苦难中长大的。他的父亲把他当成神童一般的炫耀,四岁他就被关在家里,待在洋琴或是提琴前,他不学的时候爸爸就打他。在他少年时就得为家里挣取每日的面包钱。这都给年少时的贝多芬留下了很大的伤痕。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原因是,贝多芬这样伟大的音乐家的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而是经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可他却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比拟的苦难。”作者说贝多芬是用痛苦换取欢乐的人,虽然他身患疾病但是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敢于挑战命运,在自己没被命运夹上喉咙之前,夹住了命运的喉咙,这是他对抗命运的方法。他也有忧伤的时候,那时他的眼神里全是忧郁,没有一点欢乐,可是最后他又会顽强地站起继续走,只到他死之前。

《巨人三传》这本书很有名,大家也去看看吧!看一下贝多芬的经历。

第14篇:“三创”经验交流会读后感

“三创”经验交流会读后感

通过对7月16首钢召开2009年“三创”经验交流会的学习,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我都有很大的感触与收获,三名优秀同志用他们默默无闻的奋斗铸造了辉煌的人生舞台,用他们点点滴滴积累装饰了五彩人生花环,从中给我们的不只是经验的交流,更多的是人生的感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有的人也默默无人的奋斗一生,可是到头来还是平平庸庸,碌碌无为;而有的人就是在默默中爆发创造奇迹,在平淡中产生希望,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经验。站在首钢京唐这个大舞台上,放眼望去,充满着朝气和希望,而这些希望也许就在我们这些无数的青年身上。从现场的一线维护工人做起,点点滴滴的积累,踏踏实实的学习,为我们的维护工作做好铺垫。

从这些优秀劳模事迹中,充分体现了总公司对培养技能操作人才的高度重视。我们知道,三名同志都是来自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但是他们辉煌的业绩,却充分体现了职工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钻研精神,奉献精神。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维护工人来说,心中对他们有无限的敬佩和羡慕,然而现在渺小的我们,也许通过我们挥洒汗水,脚踏实地,我们都会有一番作为的,发扬军人那种:“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军人气质和精神。从去年到现在,一年的工作,从一个刚毕业的毛头青年到现在转动的带钢现场,真的是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当学生的时候,没接触自动化知识,当时看到电视介绍大型企业的时候,看到那种自动化控制很先进,当时也没怎么想,只是感觉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可是现在自己也接触了自动了,并且成为一个维护工人,心里也很高兴,看到剪刀一刀一刀自动的剪切,心里一直在微笑。一步一步的学习,虽然接触的比较晚,经过师傅们的细心讲解,对自动化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遇到疑难问题,和同事们共同探讨,最后解决问题。一年了说一点收获也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回头看看,自己学习的还远远不够,我现在学到的只是一些凤毛麟角,还需要更大的付出和努力,以劳模们为榜样,以师傅们为向导,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奋进。

人生的舞台有大有小,关键是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把心沉淀下来,专心致志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人,做到爱岗敬业,在那闪闪发光的带钢中,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为首自信明天美丽的花环上装饰一朵五彩的花朵,奉献我们的力量。

第15篇:三体读后感解读

三体读后感

(一)

最近在读一本比较流行的科幻小说《三体》,在西西河论坛上看到有人介绍,于是自己也从网上找出来看。现在,刚刚看完第一本,后面还有两本。估计再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也就看完了。这次读《三体》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激动。

到目前为止,《三体》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深邃。首先,三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深邃难懂的天体物理学问题,尤其对我这样一个文科生而言。由这样一个问题引出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第二,科学的发展是否有上限,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太阳系的范围?小说的内容让读者对这样问题产生思考,作者的对科技的发展充满幻想,并非完全的胡说八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我们的头顶就是星空,恒星之间漫长的距离以光年为单位。天体的诞生与毁灭以亿万斯年为记录。至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拥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上拥有生命的时间也不过短短的数亿年而已。人类是否是宇宙的唯一宠儿,宇宙是否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这种具有大众趣味的问题,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

合上书本,当我偶尔抬头仰望星空时,遥想到宇宙的漫漫无际和时间的漫长,相对于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内心中多少有些莫名的恐慌。它有时让我感觉,人类仅仅是宇宙的一个偶然现象,人类的存在相对于整个宇宙,并不比一个细菌更渺小。人类的生活空间仍只局限于地球的某些角落,对整个地球尚且不能完全了解。相对于茫茫宇宙,类似地球的星球数以亿计,几乎所有的都是荒凉冷漠的世界,或许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地球迟早也将如此。

《三体》除了科幻之外,还有对人性的反思和形而上的思考。比如*中红卫兵的无知和残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对人类未来的绝望,远远超出了某些哲学或者社会学大师的思考。

我读初中的时候比较喜欢科幻内容的东西,但那时候资源匮乏,能够接触到的除了电视,就是几本过期很久的《飞碟探索》杂志。后来莫名其妙地报了文科班,逐渐地也就很少看科幻内容的文章。读科幻小说感觉和看穿越剧差不多,冗长而枯燥,味同嚼蜡。但内心深处,还是对科学充满好奇和敬畏。《三体》小说给了我更多思考。

三体读后感

(二)

《三体》世界的前篇球状闪电是一个小段篇,它只是切入《三体》的一个小小的预热,还没有触及《三体》的时空观。接下来我要介绍一下《三体》的主要,也是核心的猜想。接下来也包含剧透,所以阅此文甚。

《三体》中的外星文明“三体”文明是一个拥有三颗恒星的文明,他们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但是科技相较人类先进很多。《三体》的核心思想是贯穿一二部的主角,面壁者罗缉,根据第一位向外星文明“三体”发送信息的人,叶文洁,的启发:“每一个文明第一需要都是生存,但宇宙总物质一定”,而构建了一个宇宙社会的模型:整个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一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在发现另一个猎人后,因为总物质量是固定的,所以必须通过互相厮杀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只要一个文明的位置一旦被公布,就会立刻被攻击。罗缉依靠这个信息使得外星文明“三体”不敢轻举妄动。之后人类开始了与“三体”文明互相交流发展的历程。第一二部结束。

《三体》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虽然从剧情内容上来说,超越前两部,但是我认为作者还是收笔太心急,前两部的部分伏线来不及收。

《三体》的第三部讲述的是人类文明还是被其他高级文明发现了,太阳系受到未知文明的未知攻击,毫无反抗之力,攻击方式是使太阳系整个三维空间转换为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在二维中崩坏释放,最后整块三维空间消失为二维。只有达到光速的飞船才能逃逸成功,幸存的少数人类也逐渐的窥见宇宙残酷的真正面目:宇宙一开始是是高维的,可能是十维或者更高,而不同的文明之间战斗,最有效率的攻击方法便是维度攻击,将维度降低,为了使这种攻击不波及自身,使用这种技术的文明通常会把自身整个种族的维度降低。在这样不间断的战斗中,宇宙的维度不断降低,当维度回到0维时,宇宙将重新回归到十维。重新开始新一轮轮回。

《三体》这部科幻小说从第一部开始,一步一步的把一个完整的时空呈现在读者面前,当我看到书中的“黑暗森林”理论时,不禁想到,霍金曾经警告人类不要盲目的寻找外星文明,外星文明对人类文明将是一个灾难!也许当时我不理解,在看完《三体》后,我身怀恐惧的深刻的理解到了这个。我被作者严谨的罗缉思维所震撼,星空也许并不是人类想象的那么美好,人类文明还只是一个孩子,如果宇宙中真的有大量的不同文明,我想,过早的暴露人类文明的存在对人类文明将是灭顶之灾!

一部好的小说将影响人的一身,在这学期的课外阅读中,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十分大,作者环环相扣,并且会提及许多十分专业的知识,而流畅的叙事和浅显易懂的描述使得就算是大一的学生也能理解深奥的量子物理知识,天文学,等等十分专业的知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就在看到关于量子态的剧情后,专门上网查了一些量子物理的基本定理。

《三体》每一部的主线并不同,但是我认为它的隐藏主线都是完全相同的,就是“科学”!科学改变世界,改变人类,改变命运!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便是作者希望传播一个核心思想,同时,我也希望把那份震撼传达给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三体》给人心灵的洗涤与升华,所以,我在这里再次郑重推荐这本书!

三体读后感

(三)

作为一名女生,我一直以为对科幻类别的小说不感兴趣,但《三体》这本小说完全改变了我这样的看法。

《三体》系列小说分为三部,而昨天刚刚看完了第一部。

作者刘慈欣在当前的科技基础之上,向读者们构造了一个架空的科幻世界,故事基调宏达、神秘而又悲壮。在故事当中我遇见了很多物理学的名词,比如宇宙背景辐射,哈勃红移,为了搞清楚故事的发展,我也随时准备着百度百科,遇到不懂得名词就查。

故事假设在银河系之外的一个天狼座中有另一个可适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为三体。一次偶然的机会,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对方的存在,于是双方陷入了一种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对方的存在的人类很少但基本是居于社会高层当中,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他们对三体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体人能够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丑恶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体人永远都不要登陆地球,(www.daodoc.com)因为三体人能够给地球带来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尽管地球人对三体人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三体人却将地球人当做一个敌人。尽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体文明要大大高于地球文明,但三体人要成功登陆地球需4.5个世纪,从中地球可以发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准,而这对未来的三体人而言是一个大大的威胁。

这就是《三体》小说的总基调。同时这样的基调也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即两个之前没有任何接触的文明碰撞时带来的到底是和平还是战争。显然,就历史看,这个结论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欧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夺财产,杀烧掳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复,最终被欧洲人统治且殖民。我想,这是因为每个文明体都像一个个体一样,如果让其走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当中时,他们便缺乏安全感,而这样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导致一些残酷的后果。历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牺牲品。

而《三体》小说中也是这样,尽管三体文明比地球文明先进很多,随着时间过渡,未来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或许过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会赶超三体文明,到了那个时候三体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个问题了。所以作为地球人和三体人而言,最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时消灭对方。

或许这样的一个结论让很多人感到悲观,但这却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结果,尤其是生活在我们现实的社会当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于此类似的情形或者作出于此类似的选择。但是就作为一个个体的我们,我还是希望不同的民族、种族、宗教、国家等能够引以为界,找到一条超出武力威胁的和平之路从而相互理解相互认可,共同构建更加美好的将来。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16篇:巨人三传读后感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三部“英雄传记”。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巨人三传读后感素材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巨人三传读后感1

昨日,我去书店买了《巨人三传》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回到家,我便先看起了《巨人三传》……很快,《贝多芬传》看完了。我心中对贝多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贝多芬1970年12月16日出生在莱茵河畔科隆附近、波恩一所破房子里。父亲是男高音歌手,嗜酒成性,一无是处。而母亲是厨师的女儿,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艰苦。贝多芬从小就被强迫练琴,但他却出乎人意料地从没有憎恨音乐,反而对此十分热爱。17岁时,母亲离开了贝多芬,他担负起养活全家人的重任。童年悲惨的贝多芬只身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始他的新生活。

但事与愿违。尽管贝多芬创作了许多经典乐曲,回报却少得可怜。他依旧过着清贫的日子。

灾难来临了!26岁时,贝多芬的耳朵渐渐失去听力。他失聪了!这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试想一下,失去听力的音乐家如何创作,如何生活?但贝多芬没有气馁,没有抱怨,继续他的音乐创作。之后,他创作了《月光曲》、《第五交响曲》、《欢乐颂》……

从《欢乐颂》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当中,不难看出贝多芬心中的快乐。面对困境贝多芬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坚强乐观,步步走向人生与事业的顶峰。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贝多芬学习。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该轻易放弃,应要无所畏惧,乐观向上,勇往直前,克服困难与挫折,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看到贝多芬,我不由得想起另一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强地写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在逆境下生存。

“通过痛苦,得到欢乐”贝多芬的这句话就是他的人生写照。这句话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如他的歌声永远在我们耳边回荡。

巨人三传读后感2

《巨人三传》是罗曼罗兰写的关于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的人物生平和生活,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乐圣、交响乐之王,代表作是《命运交响曲》;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雕塑家,意大利文艺复后三杰之一,代表作《创世纪》、《大卫》;托尔斯泰是俄国大作家,列宁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复活》。

我感受最深的是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命运是坎坷的,身为音乐家的他耳朵聋了,听不见任何的声音,他的精神是与命运斗争,苏轼曾经说过:“吉之立大事者,非惟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也”,虽然贝多芬是不幸的,但是他还和命运做斗争,何况年级轻轻的我们呢?

妈妈说:“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人生永远不可能只有欢乐,可不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人生,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向贝多芬学习,不要因为一点点的挫折就轻言放弃,一定要坚持不懈,不向命运低头,只有经过不断地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

巨人三传读后感3

20世纪初,有感于欧洲资产阶级日趋颓靡,法国青年作家罗曼。罗兰一度希望借助“英雄”人物来感召人们变革现实,先后创作了多部名人传记,其中《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被称为世界“三大英雄传”,又称“巨人三传”或《名人传》。

无论是音乐大家贝多芬,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还是文坛泰斗托尔斯泰,在那闪耀着灼人光芒的背后,却是一个个的孤独者,精神上的孤独者,像是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们在不断地探索。

这是一种伟大的悲哀。精神上的痛苦让他们变得决绝,思想上的那种既受压抑又想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矛盾的内在爆发力,成就了他们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绝对的孤独,伟大的艺术作品该如何产生。音乐、雕塑、文学领域将平庸无奇,所谓的艺术再也不能称之为艺术。

贝多芬的孤独让人感动,他在孤旅中努力地寻找一个个突破口,希望能凿开一个小孔,他用音乐与外界的人沟通。

米开朗基罗,他的脚步是如此的匆忙,他的手永远是不停息地在抚摸着那一块块光洁的大理石,然后,在狂热的目光的注视下将这些冷冰冰的大理石一击一凿雕刻成一尊尊美丽的塑像。

托尔斯泰他拥有显赫的地位,多情的家人,可是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孤独者,在精神的沙漠中为了创造一片片绿洲而努力开垦的行人。他永远渴望着人与人之间的爱,退让、宽刷微笑、质朴、明净,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美丽。

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印证了三位巨人孤寂的人生旅程,然而,他们却创造了人类艺术的辉煌,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第17篇: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已经到了深秋季节,可是唐僧他们仍在走着。有一天,他们来到了火焰山,那山离这六十里远,往西去非经过它不可。在这西南方,有座翠云山,山上有个芭蕉洞,洞内有柄芭蕉扇,是个宝贝。悟空一听,说:“这样太麻烦了,我直接带你们飞过去。”可唐僧却说:“不行,我们要凭自己的力量,不能飞。”

于是,悟空就去借芭蕉扇,他一来到芭蕉洞就发现罗刹女拿着宝剑在等他了,原来是罗刹女在管理芭蕉扇,罗刹女说:“只要你能让我砍你几箭,我就把扇子借给你。”悟空说了声好就把头伸过去,可罗刹女见砍不死悟空,便想耍赖,但又想悟空武艺高强,于是就取出芭蕉扇,向悟空扇去。悟空一下子到了五万里外,灵吉菩萨出现了,给了悟空一粒定风丹,这下罗刹女的扇子不灵了。就跑回了洞中,可没想到悟空变成了一只小虫子,飞到了罗刹女的肚子里,逼罗刹女交出扇子,罗刹女没有办法,就拿了一把假的扇子,让悟空越扇火越大。

忽然,土地神出现了,他说:“要想过火焰山,就得去找牛魔王。”说完就走了。于是悟空就去找牛魔王,但牛魔王根本不理他,自己回去喝酒了。悟空见牛魔王不理自己,就自己变成牛魔王的样子,骗走了扇子。牛魔王回来以后发现扇子被偷,于是就用悟空的办法,变成猪八戒的模样,又把扇子拿了回来,后来真的猪八戒来了,他们俩一起又把芭蕉扇抢了过来。他们一起回到唐僧那里,用芭蕉扇一扇,就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火也熄灭了。最后,他们一起过了火焰山。

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其中,令我深有感触的一个故事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唐僧师徒在路过火焰山时,看见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如同一只凶猛的巨兽喷吐着火焰,周围一片炽热,土地被烤的焦黑,村民们痛苦地呻吟着,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滴到地上;庄稼们一个个面无生机,脸是黑色的,个个都耷拉着脑袋……孙悟空看到这,下定决心,一定要帮村民解决这些问题。接着,他又打听到,只有牛魔王的芭蕉扇才能灭掉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于是,孙悟空靠着他的聪明才智,冒着生命危险与牛魔王斗智斗勇,终于在第三次才将芭蕉扇借了回来,解除了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让老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深有感触的是孙悟空的耐心。孙悟空每次去借芭蕉扇的时候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可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用他那超凡的耐心在第三次终于借到了芭蕉扇。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有耐心,遇到困难不能急躁,要多想一想,结果肯定会出来的。

孙悟空的聪明才智也值得我们学习,正是他第三次运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牛魔王机智地斗争,才让牛魔王借给他芭蕉扇。在我们学习的时候,也要运用聪明才智,遇到不会的地方,换一种方法,一条路走不通时,往往会有更多通向成功的道路。我们不妨试一试其它的道路。

孙悟空那为民着想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老百姓不再受到火焰山上的高温,冒着生命危险去借芭蕉扇,借到芭蕉扇后,他又二话不说就到了火焰山,用芭蕉扇灭火,同时还承受着高温。最后终于艰难地灭掉火,使老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由此我想,如果每个人都为民着想,那天下会多么太平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现在,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长大以后回报祖国,用所有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18篇:巨人三传读后感

巨人三传读后感

贝多芬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的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并关节炎、黄热并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就了他。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列夫·托尔斯泰传》有感 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

在有暇之余,我翻开了《列夫·托尔斯泰传》,从而来体会一下托尔斯泰的人生成长的艰辛历程。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一岁),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持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巨人三传读后感

20世纪初,有感于欧洲资产阶级日趋颓靡,法国青年作家罗曼.罗兰一度希望借助“英雄”人物来感召人们变革现实,先后创作了多部名人传记,其中《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被称为世界“三大英雄传”,又称“巨人三传”或《名人传》。

无论是音乐大家贝多芬,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还是文坛泰斗托尔斯泰,在那闪耀着灼人光芒的背后,却是一个个的孤独者,精神上的孤独者,像是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们在不断地探索。

这是一种伟大的悲哀。精神上的痛苦让他们变得决绝,思想上的那种既受压抑又想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矛盾的内在爆发力,成就了他们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绝对的孤独,伟大的艺术作品该如何产生。音乐、雕塑、文学领域将平庸无奇,所谓的艺术再也不能称之为艺术。

贝多芬的孤独让人感动,他在孤旅中努力地寻找一个个突破口,希望能凿开一个小孔,他用音乐与外界的人沟通。

米开朗基罗,他的脚步是如此的匆忙,他的手永远是不停息地在抚摸着那一块块光洁的大理石,然后,在狂热的目光的注视下将这些冷冰冰的大理石一击一凿雕刻成一尊尊美丽的塑像。

托尔斯泰他拥有显赫的地位,多情的家人,可是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孤独者,在精神的沙漠中为了创造一片片绿洲而努力开垦的行人。他永远渴望着人与人之间的爱,退让、宽刷微笑、质朴、明净,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美丽。

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印证了三位巨人孤寂的人生旅程,然而,他们却创造了人类艺术的辉煌,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第19篇:《论语》三语录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言语,记述着孔子的言论。它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在战火纷飞的五代时期,北宋政治家赵普说,自己就是靠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何况是在科技发达,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今天,拥有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的作为民族文化精粹的《论语》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论语》的内容涉及到了民生,政治,经济,税收,做人,学习等等诸多方面,博大精深,思想深刻,虽说《论语》诞生在春秋时期,具有其一定的时效性,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收获许多的真理,方法。更何况真理永远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强大的力量。孔子的句句言语都满含真理深意,短短的几则语录就能够让我们从《论语》的真理之海中获得的巨大财富。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的了解他。”确实,要想成为一个社会精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就必须要懂得天命,也就是宇宙自身的进化法则——美好和谐的进步发展。我认为我们可以将我们生存的世界分为三部分,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可以主动控制的,再者是我们周边的宇宙,这是已知的可以间接利用的宇宙,我们可以通过合作交换得到彼此所需的物品,最后就是我们未知的宇宙,而它则最具权威性和主导性。而这三个宇宙的本质则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它们只是一个宇宙的不同的维度或者高度的具体表现而已。追求美好和谐之物是宇宙万物的发展动力,而掌握天命,就是掌握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虽然我们的生命有限,掌握的事实,财富,追求,思考维度和高度都不是最高级的,但是本身遵循中庸之道,就是让自身的各个部分处于最佳搭档和谐发展的状态,可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得到我们所追求之物。古往今来,有多少生灵因为违背天命而功亏一篑,甚至失去自己的一切。比如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得意忘形,违背天命,未通报诸葛亮,就命令关羽进攻樊城,结果关羽和荆州都没了,要是他此时知天命还不晚,但是他却一意孤行把益州的大部分军力都调去攻打东吴,自身完全处于不和谐状态,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明末的崇祯帝,如果他知道天命,就不会在危急时刻斩了袁崇焕,要知道他是大明存活的唯一一根顶梁柱啊。但是他却杀了他,结果自己自缢而死,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礼仪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与周边宇宙的和谐交流的方式,没有了礼仪,两个宇宙就不会有一个和平交往的环境。而不善分辨别人的话语,则是两个宇宙的交流产生了障碍,就会使得彼此不能互相了解,甚至会造成彼此的冲突。这样就违背了自己追求得到美好和谐之物的初衷。所以我们要知天命,知礼仪,懂得分辨言语的善恶和真假,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追求。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在中国古代知识主要是文学知识,而文学知识并不是像理科类知识一样可以进行较为明细的分类,进行分块分点的学习,而是应该通过广泛的阅览学习,并且对于一些美好的句子进行理解强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再结合自身的问题对它们提出疑问并且思考,最终就可以以最好的状态长时间记住它们。我从小就是如此,以前以为我笨,背课文老是比别人慢,但是最终都是我可以非常流利顺畅的讲出以前所记忆的东西,即使是大学时代,我仍然可以知道大学语文哪些是初中教过的,哪些是高中课本的。我现在还可以背出大部分初中时代记住的《桃花源记》。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

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就如俗话所说的,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问题不在于他们彼此的财富多少,而是在于君子明白中庸之道,知道什么对自己是最为有意义的事情,而小人不知。君子知道不是因为自己有名声地位,大家才赞同他,而是因为大家认同他,他才有了名声地位,小人不知。君子重本质,小人重表面。所以,因为才会导致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人虽然家财万贯,但是因为不知道事物的美好本质,而只看到了事物美好的表现,导致他们的一生毫无意义。

第20篇:三体一读后感

小说《三体》读后感

首先说一下《三体》真的是非常赞的小说。

整个故事大气辉宏,天体物理知识与曲折的情节完美结合,看完让人大呼过瘾。

当一个世界用光年来表达距离,用亿年来表达时间的时候,我才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一切一切,在宇宙的进程中,都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东西。 当然,除去那些超赞的情节,我更欣赏小说里面对人性的讨论。

当叶文洁向未知的三体世界发送信息,让他们来取代地球文明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对人类或者说是对人性的绝望,我没有经历过*也想象不了*,但是从叶文洁身上,还是可以看到这场浩劫给人性的重创——多次失望到最终绝望。想到我的一个朋友也跟我说过,单纯并不难,难的是你经历了许多事情,却还能保持单纯。

文中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疯狂面前,理智是软弱无力的。”关于这个,我想了一下。我自己本身是一个喜欢理性的人,尽管理智在疯狂面前是多么的无力,但是,如果能在一个疯狂的环境保持理智,更是不易。

还是不会去剥夺别人的生命,非要给出理由的话,第一是换位思考我也不希望成为被夺去生命的人,第二就是小说中也有提到的 人可能跟其他文明不一样的地方就是 人 有爱。 再看小说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句子“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包括我自己都会犯这种错误,有时候总会习惯地自以为是。现在我看来,谦虚而不失自信,是一种好的姿态。

三部小说非常的长,有些东西看完就忘了,一些当时的感想也没留下来。还是非常推荐《三体》这三部小说的。篇二:三体——读书笔记

三体 ——读书笔记 《地球往事三部曲》是刘慈欣撰写的史诗级巨作,是一部典型的硬科幻作品,也是中国当前最杰出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书中对社会学哲学宗教人性以及爱情利用故事模式展示得淋漓尽致。

外星文明入侵地球在科幻作品并不是个新鲜的题材,但是当一部讲述如此题材的小说以描写外星人入侵前人类的反应为重心,以天文学和社会学的科学严谨的态度计算宇宙中可能的文明分布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历史家和预言者的眼光回顾展望人类文明几百年间的变迁和其中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发展道路,并将这一切与有血有肉的个体命运紧密结合,以中国人的民族情绪最能接受的的表达方式写出时,它就具有了超出一般大众通俗读物的意义。

小说中的外星人—三体人被设置为拥有高科技、思想完全透明、无法进行欺骗和窥探人心的生物。面对三体人,地球上的人类毫无秘密。但地球人也有自己不可攻破的堡垒,那就是个体思维。小说在这样疏离于现实的逻辑背景下发展,平添了许多惊异感、阅读期待和探索的喜悦

《三体》是一部多重旋律的作品:此岸、彼岸与红岸,过去、现在与未来交织成中国文学中罕见的复调,故事的核心竟然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当主流文学渐渐远离了这个沉重的话题,大刘贲然以太空史诗的方式重返历史的现场,用光年的尺度来重新衡量那永远的伤痕,在超越性的枧野上审枧苦难、救赎与背叛。这一既幻想又现实还科学的中国版《天路历程》,疯狂而冷静,沉重而壮阔,绝望而超脱。 *仅仅是《三体》的起点,我个人认为,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以虚拟游戏的方式展示的三体世界历史。这是一个游戏,游戏背后是一个遥远星际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游戏中的人物却是孔子、墨子、秦始皇、伽利略、葛力高利教皇、牛顿、爰因斯坦……古今中外各路人马走马灯似的上场。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狂欢,历史、*、三体又构成了另一个意义上的三体关系,它们之间遥相辉映而又扑朔迷离,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涵着触手可及的现实针对性,把三体系统的复杂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读完《三体》,去看窗外的夜空,感觉已然不同。世界再也不像以前想象的

那样了。一百五十亿光年的范围内充满重重杀机了。那是一个捉摸不透的黑暗森林,而且是一个无比真实的原始丛林。这一瞬间我几十年来关于宇宙的看法都被彻底颠覆了。我想,这恐怕也就是科幻小说所独具的强大的思想的魅力。篇三:《三体》读后感 给时光以生命 ——《三体》读后感 从文学体裁上来说,《三体》只能是一部科幻作品,但是从内涵上看,它并不单单是一部小说。它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物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此外还有对人性的社会学分析和哲学的思考,从人类社会的表现推出宇宙中的黑暗之森理论。

即使是三体这个题目,本身就有很丰富的含义。首先第一部中主要指试图入侵地球的三体星系和经历了几百次毁灭重生的三体文明;而在第二部中由于人类的应对,面壁者罗辑意识到了黑暗之森的宇宙现状,此时地球文明,三体文明,宇宙文明构成了新的三体关系,进入对峙阶段;而第三部就有了更深的思考,我认为此时是科技,人性,宇宙规律构成了另一种三体,而且可以说是最终极的问题。三体的问题即使现在都没有解决,也许就是那样,数学上无解,而更复杂的三体问题不单是个数学问题,更是个哲学问题,就如同一直说的,一切科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 《三体1》是一部多重旋律的作品,故事的核心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彼岸与红岸,过去与现在,是文学中很罕见的格调,主流文学早已远离这个话题,伤痛文学也成了历史,但《三体》却以太空史诗般的笔调描绘了那个故事,在超越性的视野上审视苦难,救赎与背叛。但这仅仅是个起点,书中最精彩的当属三体游戏还原经历了几百次毁灭重生的三体文明。刻画了三体星系由于拥有三个太阳,其不规则的运动使三体文明的生存条件极为严酷,三体人只能通过排干身体 的水分,变成纤维状来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一个模拟了三体的游戏中,秦始皇,牛顿等人一一亮相,也是为第二部破壁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也许叶文洁只是偶然触动了水面,却泛起了极大的波澜,引起了人类的极大危机。也许这么大的布局已经很不易,但是《三体》显然不满足于此,所以它还有更大的内容。

《三体2:黑暗森林》中,在地球,三体,宇宙构成的更大的三体中,剧情更是复杂了。面对三体的高科技和先进武器,已经被阻止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地球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所以人类决心以全球之力进行抵抗,推出了面壁计划,四个面壁人独自制定反抗计划。可以说每一个方案都是构思独特,令人惊奇。但是这些只是浮云,为了进行更深的思考,设想了宇宙社会学,研究太空中文明的关系。宇宙社会学设定两条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而且猜疑链和技术爆炸是重要组成。”也许我不是很同意文中关于人类联合抗战和大低谷的描写,但是这个宇宙社会学确实让人叹服,在文章的结尾这个理论确实极其震撼,由罗辑主导的黑暗之森震慑使得三体暂停了对地球的进攻,我觉得很完美,如果就这么结束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反而给人留下了回味和想象的余地。经过漫长的渲染和铺垫,结尾与开头形成绝妙呼应,给人一种很好的感觉,我是很喜欢这种的。

也许很多人说《三体3:死神永生》是超越了前两部的经典,但也有人认为后面一半应该删去,就结束在太阳系毁灭就好了。总之,三体3的故事性和完整性都不如三体2,但是三体3涉及很多复杂的

理论,从科技到哲学,高维空间到宇宙战争,以及人性的背叛与反思和新人类的产生等。我不是很喜欢这本,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纯粹是为了写出大宇宙而创作,也许它有更多的内涵,但是它不是一部好小说。其中一些对未来的想象我并不认同,而且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作者影响,被带到沟里去了。三体3通过震慑失败到阶梯计划运送云天明的大脑,到云天明的三个故事可以说是一个高潮,而三体文明被歌者以光粒摧毁,残存的三体文明逃去太空,人类的掩体计划没有躲掉毁灭的命运,被二向箔的降维打击摧毁,只有程心和艾艾乘光速飞船逃离。她们遇到了早就逃离的空间引力号和三体及云天明,最后有些人生活了去世了,而程心看到了宇宙的尽头,一切归零,将再次大爆炸。这种结局我不喜欢,好像同归于尽了一般,而且所有的事情都结束了,连点回味想象的余地都没有,最多只是感慨一番。不过,三体3是个很好的作品毋庸置疑,至于喜不喜欢还是个人爱好。

我看三体主要还是它的名气太大了,三体并不是一个很通俗的小说,我未必很喜欢。作为硬科幻的代表,我感到这确实是一部杰出的科幻作品,但是从作品和故事性来说,未必比今何在的《十亿光年》强,我还是更喜欢这种充满叛逆与自由精神的作品。而三体的基调太过宏大,略显严肃,即使文中也有很多调侃的句子,但是无法改变整个作品的格调。

纵观《三体》,我还是有很多的震撼,这不是田园牧歌,而是刀与火的镇魂曲,我还是记得其中大低谷的纪念碑上的“给岁月以文明, 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它的原句我很喜欢。

“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篇四:三体读后感 p21314068 通信工程 陈林1314二(4) 《三体》读后感

上月,老师说要自己读书写读后感,目录中大部分是文学典籍,原谅我一介理工科男生实在读不下去文学气息特别浓厚的书,思考了很久便选择了《三体》这本书,以前听说这部奇书很多次了,一直没有真正去阅读,《三体》在国内科幻小说界的地位很棒,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有些瑕疵,但是不得不说是极其让人震撼的书。 一本好书的灵魂在于书中的主人公,这也正是《三体》的精华所在。

首先是罗辑,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之一,一个被选中为面壁者的普通人。在巨大的压力下,运用自己的智慧,震慑住了三体人,保护地球免受侵占。之后又作为地球的执剑人保护了地球几十年,被奉为神灵。“那个威严的执剑人已经无影无踪。。。现在的罗辑,其实就是四个世纪成为面壁者前的罗辑,那时的玩世不恭也像是从冬眠中苏醒了,被岁月冲淡了一些,由更多的超然所填补。”虽然不得不承认,玩世不恭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句魔咒,会促使我以最快地速度陷入对人物的热爱与崇敬之中。先是抱持着及时行乐的态度享受现世生活,接着利用人类对文明延续的巨大渴望而破例赋予他的巨大权力为自己寻找梦中的家园与梦中的情人,但他却从来没有缺乏过冷静和承担。最重要的是,在经历过了那样的五十四年以后,这个有着强大内心的男人,依然可以轻轻松松地交接了责任,拍拍屁股向生活走去。他对生活的那份从容心态最令我难忘。

其次是大史,深刻者的精神导师。没什么学历,举止也很粗暴,不喜欢想漫漫长路那头有的没的,执行任务就坚决以任务为中心达到目的,并不探究任务背后的因由。他好像很普通,除了超级强大的归纳线索的能力以外,但他实在太坚强。他是真正能看透的人,这个世界,不肯让单独的个人通过思索得出全貌,保持清醒的最好办法不过是做好自己,活在当下。伟大的精神导师,一句“不管干什么事儿,先把腿站直了再说。”令我十分震撼。

然后是章北海,一个最为坚定和铁血的战士。虽然章北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霸道让人害怕,虽然章北海固执信念隐藏一切的阴险让人胆寒,虽然他好像不能和现在意义上的军人完全对等,但他确实是一个军人,一个拥有军魂的军人。他的决定,保存了人类最宝贵的血液。他这类坚定的人,不易被看破。相比不择手段,我更喜欢他的神秘。

不能缺少的还有维德,和书中说的一样,世界不能缺少他。喜欢他说过的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在威慑纪元消失的男人又回来了,这是一个能生产男人的时代。”“当人类真正流落太空时,极权只需要五分钟。”“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一句一句透露着他本性中的野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物竞天择的兽性。

最后是程心,人类的选择“人类选择了程心,就是选择了爱。这是在残酷的文明生存竞争中人类做出的最后选择,为此人类将付出巨大的代价,但这就是地球的文明。”书中,她的两次抉择“不暴露三体文明的位置、让星环城投降”,就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当然,她的选择,一次让人类面临被三体文明侵占的危险,另一次让人类失去造光速飞船,避免灭掉打击的机会。嗯,她告诉我:做你所坚信的事,有可能很多年很多年,都不会有人来认可你,赞赏你。更不会被几百人、几千人在公共场合赞许。 人生没有任何决定是错误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另外一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 但是,总有一天,有人会很诚心地告诉你,你一直在做正确的事。

《三体》的内容很多,我只是写了书中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几个人物而已,确实使他们为我给三体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三体》就是对人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大胆猜测,对未知的社会关系进行探讨,再加上作者刘慈欣一贯的热血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篇五:三体 读后感

真正高人的解读——《三体读后感》 (2012-04-02 20:07:26) 转载▼

标签:

杂谈

2010年年底三体系列全部出版,2011年3月全文阅读完毕,非常震撼也感觉到绝望,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不在那么盲目乐观,这是中国的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前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写不出来科幻小说,因为我们的精神被严重压抑,以前只在网上看那些意淫的穿越小说玄幻小说,偶然在网上看到三体的介绍,立刻下载三体1,三体2阅读,那时候三体3还没有出版,看完前两本激动的不得了,原来宇宙不是乐园,没有歌舞升平那么悲凉,出于对作者大刘的敬意,等到三体3出版后立刻到书店购买了原版,慢慢阅读,我发现自己对于好书有一种感觉,害怕很快的阅读完成。现在更加非常讨厌美国人的所谓科技以及美国人对这个地球的伤害。多的不说了,今天翻到一篇神人对三体的解读,转帖在这里,对于这部作品,我有太多的话想说,但我说不出来,没那个水平。看到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就转帖过来。

真正高人的解读——《三体读后感》作者:西西河史老柒

【宇宙尺度的战争】

黑暗森林体系的真相,大刘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过是宇宙战争的灰尘,只不过是在清理暴露的伙头军、通讯兵,战争的主战场,并不是黑暗森林区域与畏惧黑暗森里体系的低熵体。

歌者作为清理者,本身的防御度在神级文明面前,就是零,所以,歌者跟他的种子飞船,必须以光速巡航,对他们而言,光速是唯一的保护。也的确是有效的保护。

也就是说,低熵体的恐惧来自于黑暗森林体系的打击,而黑暗森林体系的打击,只面向虫子。

神们不屑为之,也不惧怕来自歌者的清理。

换句话说,不管是质量点,还是二向箔,对于神来说,不足为虑。

这一点我后面会详细说。

质量点,人类文明称之为光粒,目前广泛被认为是奇点黑洞,这个就暂且抛开一边,我先不说。

二向箔,关一帆所谓的宇宙文明顶级攻击方式之一,究竟是什么?

1、二向箔最初以光速运动,但是速度可变,进入太阳系后,迅速降低到光速的千分之一。

2、在二向箔速度降低到光速千分之一的时候,它带有了明显的引力波特征,白艾利说了,只有大质量的物体才会带有引力波,后文也写道,二向箔理论上,应该具备木卫二的大小。 木卫二(百度百科):

公转轨道: 距离木星 670,900 千米 卫星直径: 3138 千米 质量: 4.80e22 千克

3、引力波在减弱,当引力波彻底消失的时候,二维吞噬开始,逃逸速度为光速,在此之前,逃逸速度从0逐渐递增,理论上,这个时候,是可以逃逸的,可惜,人类的科技决定了,对二向箔的无知,错失了最佳逃逸时间。

但是同时根据傲慢定律,神们能够知道掩体,能够扔过来一片二向箔,自然有防止你逃逸的法子,唉,绝望。

4、不反射电磁波。

5、在引力场彻底消失之前,与三维世界不发生任何作用。

那么,回到我们的本初,二向箔,究竟是什么?

显然不是微观粒子的二维展开,因为那样体积极大,而且在没有行星引力束缚的作用下,会很快褶皱,智子就是一个二维展开的质子。

也显然不是某个小宇宙的门,因为从歌者与长老的话来看,二向箔是神级文明彼此攻击的常规武器,类似核武,开始还有所收敛克制,后来就肆无忌惮(未来的核战注定要走这样的趋势,现在就属于收敛阶段)。为了每一片二向箔造一个小宇宙玩,显然即便是神,也违反了“经济化”的原则,何况,最后归零者的广播中说得明白,小宇宙并不是二维的,也是三维的。

那个四维小水洼有没有给你们一些提示呢?

最早,那片四维小水洼,就是整个四维宇宙,而人类的蓝色空间号,直接见证了四维墓地之一——魔戒——的三维展开。

答案呼之欲出了。

二向箔是一片二维空间。

很多人会说,废话,作者都写了,还用你说。

但是,我要说,二向箔,是一片逆转维度的二维空间。

理论上,三维宇宙包含了无数个二维宇宙,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处在无数个二维宇宙之间,二维宇宙在三维宇宙中属于平行状态、包含状态,彼此之间不应该发生任何物理作用。

而二向箔,是人为的,提高了某部分二维空间的维度,使其成为站在画外的画。就如同进入了四维空间的三维人类,不同的是,三维世界有厚度,二维没有厚度。

结果就是:默斯肯效应。

二向箔是三维宇宙的维度最低点,周围所有三维的空间都要向其中心跌落,类似水往低处流,距离越近跌落速度越快,而逃逸速度就是光速——神级文明互相攻击的武器之一。

所以二向箔成了三维宇宙的默斯肯大漩涡,最终将三维宇宙海变成水洼,直到干涸。

二向箔在以光速运动的时候,引力场是可以确定不衰减的,只有二向箔的运动速度低于光速,引力场才会衰减。

速度越低,引力场蒸发越快。

由此可知:

1、引力场是隔绝二向箔与三维宇宙作用的屏障。

2、光速是保护引力场不衰减的屏障。

于是,防御二向箔就变成了可能,那就是:

死柱,又叫黑丝。光速为0的空间。

这就是神级文明不在乎二向箔的原因,只要发现有投向他们的二向箔,只需要用死柱接住就行了。

就算已经展开三维吞噬的二向箔,用黑丝圈起来就可以了。

反正二向箔也没有厚度。 控制黑丝扩散对于人类虫子很难,对神来说,不是问题,从归零者到处散播黑丝也能看得出来,归零者起码不在乎自己一头撞进黑丝。

所以,黑域是可以防御二向箔的。

进入黑域空间的二向箔,引力场蒸发会变得极慢,这给了文明的反应时间,只要在黑域中制造一层死柱,就能够保证来自所有方向的二向箔攻击都对黑域文明无法造成伤害,因为二向箔在进入死柱之后,就将停止蒸发引力场,成为一片飘浮在死柱里的纸片。

这才是宇宙安全声明真正的含义。

不是我很安全,而是,你没法伤害到我。

当然,我也没法伤害到任何人。

本季结束,以后我会尝试着解读一下,大刘没有描写出来的,宇宙大规模战争。

就从三体第二舰队在金牛座遭遇未知阻击开始。

水平有限,肯定解读的不好,大家凑合着看。

欢迎交流与补充,对于这部作品我有太多想说的话了。

【金牛星座的星际战争】

首先我得解释一下歌者文明与归零者文明。

歌者是歌者文明的底层,最早出现的三体文明的底层是个监听员,那么,我们几乎可以默认,归零者也是归零者文明的底层。

因为这是大刘描写首次出场文明的潜规则。

歌者文明是后文关一凡所谓的神吗?

答案是否定的,歌者文明不是神,起码,不是最高的神,歌者文明可以看作:黑暗森林战役的先锋队、基层军官,但是他肯定不是宇宙黑暗森林战役的统帅,因为歌者文明还得二向化,以及其他原因,我在后面会讲到。

从他的口吻中可以看到,一个低熵体就是一个文明,一个时间粒约等于地球年的1年(这个有一些误差),一个构造长度等于百分之一光年,

大刘对于歌者文明的世界,没有过多介绍,但是也有一些蛛丝马迹,比如:

立场触角。

平衡鹏。

《三读后感.doc》
三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