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胡同读后感

2020-09-15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读《将军胡同》有感550字

读《将军胡同》有感550字

泰安市东平约读书房 张子烁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唱戏、斗蛐蛐、猎獾、看猴戏、养金鱼……若不是战争的破坏,这些传统文化何尝不是意趣盎然!

作为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儿童小说《将军胡同》没有空洞的口号和说教,也没有过分拔高任何一个人物,甚至不写战火硝烟,整部作品虽然悲壮,却仍充满希望,究其原因,在于对几个孩子形象的塑造上:秀儿唱着她的皮影戏,传承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小海子生在汉奸家庭,却有自己明确的是非观念,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当图将军溘然逝去,一群孩子却岿然立起,他们正是整个民族与国家崭新的希望。另外,作者并没有简单粗暴地把日本人都描述成凶狠贪婪的坏人,老横泽和美香就是热爱中华文化的日本友人,然而也是因为战争,老横泽误死与抗日人士之手,“我”和图将军并没有因为老横泽和美香是日本人而憎恶他们,美香也没有因为父亲之死而怨恨中国,这种宽容而有大智慧的态度,更凸显出人性之美并无国界和种族之分,而贪婪的侵略恶念则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大敌。

读了这部《将军胡同》,我就就爱上了抗日题材的剧本,被书中的小英雄人物感动着,激励着,在假期里又看了《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电影,并能有见解的评价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无论是充满气息的民俗文化,还是被誉为“国粹”的传统艺术手法,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熏陶和教育,延续文化血脉,热爱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涵养我们的爱国情怀。

推荐第2篇:胡同文化读后感

百姓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比镜子更透彻,一切美好与丑陋都清晰可见,从没有修饰加工过的另类之美,胡同文化读后感。生活就是百姓文化的表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无不反映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实这种思想也是历史铸就的,在他面前无可挑剔也无可批评。一切似乎是顺其自然而形成的,却又充满曲折,当一切都流向正确的方向时,我们只能继续优良的,而尽力避免“逆流”与“迷路”,对于某些精华的片断有也只能留念。

离我们不远,刚逝去的这些片段中也必有这一幕——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古今交界处百姓文化的代表,自有一番广博的世界。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的融合因清政府统治而达到顶峰,也因清政府对外的无能而使其倍受凌辱,是封建的大高院还是手工业商业的集聚地都将在那些瞬间被决定。也许民族的大杂居将人们的建筑习惯推向历史高峰,于是封建的高墙与市民的精细结合,迷信的方位与理性的情感结合,纲纪的秩序户与情感的交流结合,自然地形成了“胡同”。“胡同”的院落方正有序,井井有条,又不失邻里的交往,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空间。“胡同”的名字更体现了百姓的大智,像是在思想层层束缚下的挣扎,一片受污秽感染却自由活泼的天地。对一座城市来说,“胡同”又完全像是静脉,不必是主动脉或大静脉,仅仅毛细血管也可以决定其生死。当时的中国人民又何止是受夹板气,封建统治者禁锢其思想,束缚其行动,又剥削其血肉;帝国主义的到来并没改变什么,反到又加上了殖民统治,哪有洋大爷不都得躺着,手工艺品卖不出去又能怎样,干完活之后没被饿死不就万幸了吗?这不算什么,我们可以“忍”但“忍”一时不代表会忍一世。薄进而少出,没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 追求什么别的,一个“忍”字背后有多少辛酸,看似消极的背后有多少反抗,说出这个字需要承担多大的无奈?但这还不能看作是“胡同文化”的全部,有的人将“忍”忍到底误解了“忍”,但更多的人只暂时一“忍”中华民族的气节还在心底,于是才有今天的一切。

历史风云变幻转瞬即逝,而我们后人除了怀念当时的经典外,更应当借鉴其精神,追究缺点是必须的,体谅情怀同样必不可少。总之,历史是人民造就的而不是由支配人民的一幕幕组成的,人的历史终究在于人。

天地万物,千变万化,各具形态,但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并不多,就只有元素周期表上的那几十种。同样,文章的形态千差万别,但是,表达方式也就那么几种,有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五种,读后感《胡同文化读后感》。这五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作家笔下,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文体形态,表现出作家鲜明的个性特征。汪曾祺的散文也是如此,他以心灵为熔炉,把几种表达方式运用得灵活,剪裁得得体,熔铸出他的散文的独特的文体形态,那就是,以说明为框架,以叙事为填充,以抒情为笔调,三者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高中语文第一册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这篇散文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者在开头部分总说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说,先说胡同,说到胡同的取名来源,胡同的大小和数量,胡同功能和环境;再说文化,总说胡同文化的性质,“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接着说明“封闭”的种种具体表现。最后,说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就是文章的结构框架,显然,这是一种说明性的结构形态。

这样的结构并不出奇,奇就奇在作者用叙事为填充。比如,为了说明北京城方正的特点,你看他怎样说,“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作者就这样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使你对北京城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换一种方法,用常见的九种说明方法的任何一种来介绍,效果会这样?再比如,为了说明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作者就讲了三件事,一件是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的一句经典的话,略写;一件是他自己的小说《八月骄阳》里的一段对话,详写;一件是对一个小伙子打了一个小姑娘一个嘴巴,他和两个老北京的不同态度,详写。在作者笔下,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胡同文化的精义。所以,汪曾祺笔下的叙事,不同于说明文中的举例子,而是极富文学意味。

更为出奇的是,作者在叙事时,带有浓厚的抒情笔调。比如,“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这是直接抒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描写胡同的衰败景象,透露出极其伤感的情绪。文末一句“再见吧,胡同。”,留恋、伤感和无奈之情交织在一起,难以言说。

从《胡同文化》就可以具体感知汪曾祺散文的文体形态之美,之奇。打个比方,如果把汪曾祺的散文比作一幅画,那么,说明就是画的线条,叙事就是填充在线条之内的颜料,抒情就是画面呈现出的光泽和色调。

补充说明,在《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漓江出版社)里,汪曾祺自选了十二篇散文,其中,《翠湖心影》《昆明的雨》《跑警报》等文章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汪曾祺在这部集子的《自序》里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读着汪曾祺的这些散文,确实感到普普通通的几种表达方式在他手里已经运用得极其娴熟老到,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他的散文就表现出和谐之美,自然之至,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推荐第3篇:胡同文化读后感

百姓像水,他们推动力史不断发展,任一代代的王朝政权在其上沉浮更替,他们伟大得很少彰显自我,而历史又往往仅重视水上的精彩更替很少关心水本身,胡同文化读后感。

百姓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比镜子更透彻,一切美好与丑陋都清晰可见,从没有修饰加工过的另类之美。

生活就是百姓文化的表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无不反映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实这种思想也是历史铸就的,在他面前无可挑剔也无可批评。

一切似乎是顺其自然而形成的,却又充满曲折,当一切都流向正确的方向时,我们只能继续优良的,而尽力避免“逆流”与“迷路”,对于某些精华的片断有也只能留念。

离我们不远,刚逝去的这些片段中也必有这一幕——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古今交界处百姓文化的代表,自有一番广博的世界。

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的融合因清政府统治而达到顶峰,也因清政府对外的无能而使其倍受凌辱,是封建的大高院还是手工业商业的集聚地都将在那些瞬间被决定,读后感《胡同文化读后感》。

也许民族的大杂居将人们的建筑习惯推向历史高峰,于是封建的高墙与市民的精细结合,迷信的方位与理性的情感结合,纲纪的秩序户与情感的交流结合,自然地形成了“胡同”。“胡同”的院落方正有序,井井有条,又不失邻里的交往,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空间。

“胡同”的名字更体现了百姓的大智,像是在思想层层束缚下的挣扎,一片受污秽感染却自由活泼的天地。

对一座城市来说,“胡同”又完全像是静脉,不必是主动脉或大静脉,仅仅毛细血管也可以决定其生死。

当时的中国人民又何止是受夹板气,封建统治者禁锢其思想,束缚其行动,又剥削其血肉;帝国主义的到来并没改变什么,反到又加上了殖民统治,哪有洋大爷不都得躺着,手工艺品卖不出去又能怎样,干完活之后没被饿死不就万幸了吗?这不算什么,我们可以“忍”但“忍”一时不代表会忍一世。

薄进而少出,没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 追求什么别的,一个“忍”字背后有多少辛酸,看似消极的背后有多少反抗,说出这个字需要承担多大的无奈?

但这还不能看作是“胡同文化”的全部,有的人将“忍”忍到底误解了“忍”,但更多的人只暂时一“忍”中华民族的气节还在心底,于是才有今天的一切。

历史风云变幻转瞬即逝,而我们后人除了怀念当时的经典外,更应当借鉴其精神,追究缺点是必须的,体谅情怀同样必不可少。

总之,历史是人民造就的而不是由支配人民的一幕幕组成的,人的历史终究在于人。

推荐第4篇:《杜聿明将军》读后感

《杜聿明将军》读后感

一代风流的一代绝唱,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历史的车撵缓缓碾过,留下的只有些许或深或浅的痕迹,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谁也无法“兴风作浪”,唯有靠自己的事迹来激起些许涟漪,或许你不能改变历史,但是你却可以让历史记住你,而杜聿明将军就是一个让历史记住的人。近来读全国政协出版的《杜聿明将军》传记,深感于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大多还是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没有绝对的成功亦或绝对的失败,只有当下随着社会的浪潮,在不违背内心信念的情况下,适时抉择,得失不存于心。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杜姓在米脂是大户,名门望族,居住在米脂县的各地都有,是一个祖先留下来的,最近的五辈名字中间的字是良、聿、修、成、方,杜聿明的聿的发音和一相同,少年的杜聿明喜欢玩弄枪支,父亲在外面教书,家里的事物都是由曾祖父打理,后来曾祖父母去世后家务无人打理,年仅16岁的杜聿明就挑起了一家的重担,由于天资聪颖他很快就掌握了一套经营家务、保全家业的本领,但是害怕他耽误学业父亲就把他带在身边学习,在读书期间,他爱好体育,并且很快学会了步枪射击瞄准要领。在学校他立下这样的志向:要么学好英语,能够出洋去看一看世界强国,学一学他们富国强兵的方法;要么投笔从戎,自己能够训练出一支保家卫国的精兵,毕业考试他的英语成绩不佳,遂决心做一个爱国军人。

所以说立志要在少年,奋斗要在青年,一个人小的时候成长环境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乃至下一代。从小要做一个有志向的少年,不要在一个该奋斗的年龄而选择了贪玩,这样只会荒废一生,我们要像杜将军一样在该奋斗的年龄毫不偷懒的奋斗下去;同时还要学会大爱,不要拘泥以爱自己的小家,当自己的国家有难时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当民族遇到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有救国的志向,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一群群爱国志士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渊源文化和历史不断的向前传播。

1924年杜聿明在共产党办的《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由于革命思潮的影响和杜斌丞的熏陶,经过慎重考虑,他毅然选择投考黄埔军校。1924年6月,经于右任先生推荐,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三班学员。于右任赠给他一幅对联: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杜聿明编在第三队第三区队第九分队,队长为金佛庄,同学有陈赓、李仙洲、侯镜如、黄杰、关麟征等人。开学不久,学校开始办理入党登记,杜聿明同时收到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两份登记表,他接受了国民党党员登记表,他认为国民党是正统、是主流,因此选择了国民党,成为正式的国民党党员,那时侯入党对他们这些革命精英来说很容易,因为在国共合作期间,入哪个党都可以,历史有时候也捉弄人,同班同学就此成为英雄和狗熊的起点,一念之差成千古恨。

人生的成功不仅仅是靠自己的努力的拼搏,在很多事情上选择是很重要的,只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才能指引你走向成功和辉煌,一个正确的选择会让你事半功倍,相反选择错了,你即使在努力到最后也会回天乏术只能接受失败和历史的淘汰。在当今社会下,有很多年轻人总想不劳而获或者一夜暴富,殊不知没有人能够轻易成功,在他们经过草率的努力过后而没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就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有些人甚至选择走极端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不管在小事还是在民族大义上我们一定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做选择时不要只看当下,要选择一条光明大道,只有方向没错的情况下,持之以恒才会成功,如果当初方向就错了再加上坚持到底那就只会被历史和人民抛弃。

1925年杜聿明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以后卷入军阀战争,在国民党军队中辗转沉浮。1933年,他以国民党二十五师副师长、代师长身份指挥了古北口对日战斗。在武器装备差,既无坚固阵地依凭,友军又不协力抗敌,加之官兵只有爱国热情而无对日作战经验的不利情况下,团结官兵一致对敌,奋起反击,激战三昼夜,歼敌2000余人,使日军也不得不承认:这场战役,是激战之激战。1939年,杜聿明以国民党第五军军长的身份指挥了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昆仑关一战,使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受到重创,日军损失空前巨大,这也使第五军和杜聿明名声大震,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获得重大胜利,捷报传出,举国欢腾。

在民族大义中体现出高贵的人格,杜聿明是我们民族当之无愧的抗战英雄。他从一个基层的士兵做起,从军校毕业后走向军队,在军队中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起来,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的站了出来,并且冲在了最前面身先士卒,他用自己刚毅的精神影响着自己身后每一位士兵,这也成就了他们钢铁般的第五军,在对外作战中审时度势用自己手中的武器捍卫着民族的尊严。所以我们现在要积极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我时刻准备着,等待祖国的召唤,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要坚决站出来,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当今社会正处于和平年代,祖国需要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做一个文明的公民,那么我们就要时刻用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身边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外国人,我们不再是东亚病夫,我们有自己5000年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我们将是时代的楷模和先锋,世界将会向中国看齐。

1945年10月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指挥所部进攻东北解放区,1948年8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0月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旋回徐州任原职。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所率各部全军覆没,于现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随后被特赦,在中央任职。

战败后的蒋介石带着国民党残余势力迅速逃向台湾,杜聿明的妻母儿女都被蒋介石带了过去,因为杜聿明一生养有三男三女,家庭中失去了杜聿明这个父亲之后难以维持,一度陷入窘境,没有任何办法的曹秀清只能向蒋介石求助,可是冷血的蒋介石此时尚还怀恨在心,他并没有答应曹秀清借款三千元的要求,反而是只给了一千元,而且还要分两年才给。因为急需这笔钱完成学业的杜致仁如遭晴天霹雳,父亲为蒋介石以及他的国民政府鞠躬尽瘁,可谓劳苦功高,虽然他没能战胜解放军,打了败仗,可是他毕竟是拖着病体上了战场,没有临阵脱逃啊!气愤的他关上了房门,在房间内吞食了大量安眠药之后自杀身亡。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终年77岁。全国政协在悼词中给予杜聿明以高度评价,称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但无论后来怎样的悲伤,他也始终相信自己,他没有背叛,只是败给了时代。

杜聿明将军可谓是蒋介石的臂膀,他曾经是黄埔一期的学生,也曾经作为中缅战场的总指挥官,意气风发,浴血奋战。但是,随着日渐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倒台,曾经的一代名将杜聿明也在战败后成为了俘虏。政见可以不同,但是面对我们民族英雄的时候我们要坚决给予拥护,在杜将军晚年我党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和认可,相对于国民党的冷漠充分显示出了我党的高风亮节,对待民族英雄我们必须是包容的,人难免会走错路,只要及时的悔改依旧可以走向光明,就像古语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愿意积极的接受人民的改造,终将迎来正确的方向。这也激励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不怕犯错只要认真改错,成功总会在不远处想你招手。

历史是公平的,不会偏向任何一方,只有正义的一方才会获得最后的胜利,任何人在历史的面前都是渺小的,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可以让历史记住我们,我会更加努力的完善自我,争取做一个让历史记住的人。

推荐第5篇:胡同

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 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三、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四、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

2、讲析课文第

1、

2、

3、

4、5自然段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

2、

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 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3)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5、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一、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

(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

(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

第二课时 “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语言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三、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四、课外延伸: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推荐第6篇:《将军和蜘蛛》读后感

大家知道威灵顿是谁吗?小小的蜘蛛能给一位大将军上一堂使他终生难忘的课,你信吗?《将军和蜘蛛》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们这个答案!

文中的威灵顿是英国的大将军。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有灿烂的一页,要算他统率军队打败拿破仑的军队。威灵顿将军这次统率军队攻打了六次拿破仑军队也没有成功,看见大家满身的伤,就急急忙忙的逃到群山深处。他在一间简陋的棚子里看见一只小小的蜘蛛织了一次网,断了,又织,断了,还织……就这样不知织了多少次,终于织成功一张结结实实的网,威灵顿被这一只小小的蜘蛛感动了,坚定地喊:“我也要做第七次的尝试!”威灵顿在第七次的战斗中打败了拿破仑军队,他胜利了!

一只小小的蜘蛛居然给予了威灵顿将军一次宝贵的人生启迪。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触动极了,一只小小的蜘蛛居然让威灵顿将军转败为胜。是呀,任何物体都有它的长处,要学会发现,学习他人的长处,不管是小动物还是同学。

读了这篇文章,我学到了要坚持、勇敢的做每一件事,不要放弃,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

推荐第7篇:《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下面是关于《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欢迎阅读。李将军列传读后感一

今我读了《史记》李将军列传,感受颇深。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说桃子和李子都不会说自己有多么好吃,但人们却都来采摘食用,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此言虽小,却可以谕大也。

李广,世代为将,其祖先李信是秦时追获燕国太子丹的大将。李家世代授受弓法,精于射箭。李广更是善于骑马射箭,在战场上以力战闻名,被匈奴称为“飞将军”。只要他出现在敌人军阵前,敌人便闻风丧胆、抱头鼠窜。汉文帝感叹地说:“可惜啊,你没有遇上时机,如果你赶上高皇帝的时代,封为万户候,那还用说吗?”他带兵打仗,对待士兵宽厚温和而不刻,与士兵共患难、同享乐。李广死后,全国上下老百姓都为他流泪。

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本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本身行为不端正,虽然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李广就是此言所说的前者,他为人忠实诚信,打仗沉着勇敢。他虽然诚恳质朴像个乡下人,又不善言辞,但士兵们都愿意随他行军打仗,乐于听他的指挥。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

西楚霸王项羽他脾气暴躁,不纳忠言,后来他在阴陵迷了路,向一耕田老者问路,大声喊着:“老头,路往哪走?”老者见他没礼貌,骗他说,往左走。项羽便率领残余的骑兵向左骑去,后陷入了沼泽地,被汉王派来的大军团团包围,项羽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自杀。此乃“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

我们学习历史,要像嚼泡泡糖似的,读懂《史记》,要像李广那样做一个“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谚语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即:能实际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能实际去做。此言非虚言也,人要有真才实料,不要枉有虚言。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二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体现了他刻画人物的高超才能。在本文中,他抓住李广一些最突出的特征,通过一些生动、简短的故事和细节,是人物形象极为鲜明。

文章开门见山般在一开始就向世人展示了李广将军的魅力:典属国公孙昆邪在李广戍守边疆期间竟哭着请皇上将其召回,唯恐李广阵亡,大汉失去一员良将。这也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的去一睹这位良将的风采。果然,他没令人失望。

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仅有百人,竟平安逃脱。这体现了他的智慧,这智慧是生活在塞外,身经百战的积淀,从生活中总结教训,是我们应学习的。

这篇文章读完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广将军对部下的真挚。抗击匈奴时,他不纸上谈兵,而是冲向最前方去战斗;他在水丰草茂的地方驻营,简化各种文书簿册,处处体现他对将士的体恤;遇上断水缺粮的困境,他绝不会比士兵多喝一口水,多吃一口饭。他可是大将军啊!幸而,他的好并不为世人忽略。他因刚强的性格而拔刀自刎,竟如同国丧!举国哀痛却也无法慰籍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丈夫因壮志烈血未能挥洒而伤痕累累的心。这名良将终于陨于自己的刚强,高傲。

人无完人,李广也不例外。他曾在家闲居多年,期间常外出打猎。一次,外出饮酒,归时经霸陵亭,霸陵尉刚巧喝醉,对这位爆脾气的前任将军出言不逊,在李广心中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当李广受封为右北平太守时,出人意料的邀霸陵尉一同赴任,就在大家都感叹于他的不计前嫌时,他却于军中将其杀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曾于一天之内杀掉曾妄想反叛但已投降的八百多羌人。他是凶狠如虎狼,但这才是他成功的原因不是吗?

他死了,死于自己的高傲,他或许有错,但不至深重,可他的孙子李陵却使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人以此为耻,使李氏衰微没落,或许是上天仍在祭奠那八百具魂灵。或许这世界,本不许人犯错。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三

有一种感情叫爱国,有一种巍峨叫坚守,有一种坚毅叫不屈,有一种永恒叫勇敢。当一个人迷茫,当一群人迷途,当一个民族迷失,来探求将军李广,来找寻丢失的民族脊梁,补充坚强的钙质。

李广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中有些对李广近乎神化的描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等等。先不管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是否真正地按照史学家谨严负责的态度去记录李将军的事迹,这些事都反映了司马迁乃至全部民众对李广英勇善战的崇敬。盛唐诗人王昌龄有诗提到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间接反映了飞将军李广的勇猛。

细细追究,中国的大地上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十分推崇这种剽悍的民风,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汉武帝时期西征匈奴,有唐末苻坚破釜沉舟,有满清木兰围场的秋狩,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种精神却有逐渐淡出人们头脑的趋势。想想近代屈辱的近一百年,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次又一次成千上万两的赔款,一块有一块美丽国土的割划,一场又一场毫无战果的战争……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地盘上被欺负,被压迫,被抢掠,被杀伐,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却丝毫不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那一点点反抗意识,勇敢坚毅都去哪儿了?

还好,我们有林则徐,有魏源,有吉鸿昌,有孙中山,有这些人还肩负着重大使命——重新唤起人们心中的希望,勇敢起来,斗争起来,中华民族复兴起来!

现在,中国仍面临着国内国际各种严峻形势的挑战:疆域独立分子肆无忌惮地打砸和抢烧,南海争端形势错综复杂。中国人,不能再一味的低头忍让了,要团结一心,为了国家发展,为了生活安康,为了仍有尊严地活着,要重拾民族勇敢的脊梁。

勇敢,是民族脊梁坚强的钙质。

推荐第8篇:《将军和蜘蛛》读后感

《将军和蜘蛛》读后感

人们都知道动物与人类是朋友,可你知道蜘蛛是怎么给一位伟大的将军上了一堂他终身难忘的课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一篇《将军和蜘蛛》的文章。

威灵顿是英国一位伟大的将军,在滑铁卢那次战役中敌方比我军的人数、兵器都比英国军队强,与敌军交战六次都失败了,但当他准备放弃一切希望的时候,他看见一只蜘蛛正在织网每当它快织完的时候都被风雨打破,它没有放弃希望,它不断地尝试,终于一张网织好了。

威灵顿他受到了蜘蛛的启迪,他又去攻打敌方,又得到了援军的帮助,打败了敌方。

我们都应该像文中的将军和蜘蛛一样坚持不懈,只要不气馁没有你办不到的事情。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就拿我来说吧!上次我学游泳的时候总是被水呛到,呛的时候都有点想放弃了,但爸爸鼓励我不要气馁,还有老师的指导我终于学会了游泳。

同学们,你们懂得了不放弃,不气馁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了吧! 新疆乌鲁木齐实验小学(122小)三年级:黄一轩

推荐第9篇: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篇1: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今天读了《史记》之《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紧紧围绕飞将军李广的精于骑射,勇猛,正直清廉的特点来写。李广生于汉朝,祖先李信也是秦朝的名将。李广在冲锋陷阵或与猛兽格斗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敢。但是他的才能却让皇帝嫉妒成恨!只让他在边境守卫,但是无论他走到哪里,那里都以英勇善战闻名。

但最终李广还是被封为郡太守。皇帝命他在边境防御匈奴。一日一名宦官跟他学习却被3个匈奴打了,李广带人打匈奴却把李广的几十个骑兵都射死了,于是又带兵数百去追赶。可是不久又遇到数千匈奴骑兵,这时,李广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冷静分析后先安慰士兵们不要怕,又假装出他们是大部队派来的侦查员。所以又勇敢的向前走到离匈奴只有不到两里地的路程才缓缓停下来,接着又让士兵假装成要在此安营扎寨的样子,他的士兵们都怕极了,但是李广却坚信自己的直觉。这样一来敌人们就真的不敢来打李广他们了。不久,一个骑白马的首领出来修整队伍,这时李广突然带兵冲上去将他们都射死了,然后,又要求士兵们躺下休息,匈奴人怕有埋伏,趁天色已晚偷偷把兵都给撤了。第二天李广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大部队。

汉武帝时,经别人推荐李广从郡太尉调入朝廷当了未央宫太尉和程不识一样的官职。但是李广治军方法简单且有用,驻扎一般只驻扎在有水草的地方,住下后又人人自便,夜间也不打更巡逻,但他能远放哨探,同样可以掌握敌情,所以也未遭到过敌人袭击!但程不识军队制度严格,人人军兵文吏对何事都极其严明,全军很少得到休息,但他的军队也没有遭到过偷袭。李广对他的军队士兵宽容和平,让士兵生活的很快乐,士兵也很愿意为他拼命。所以匈奴人也都害怕李广,士兵也都愿意跟随李广打匈奴。

而且李广也同样拥有超人般的巨大力量!!有一次李广傍晚出去打猎,却把一块巨大的石头当成了老虎,他拔剑就射,近前一看才知道那个是石头,可他却射入了石头中!真是神力呀!

李广为人还十分廉洁,得到的一点赏赐都分给自己的部下,吃点好的也分给士兵们吃。所以士兵们都十分尊重他!李广身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一直到自己的年龄已老还要强的统领大军去攻打匈奴兵且取得胜利!他的勇敢和执着,廉洁等高贵品质真让人敬佩啊!

篇2: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将军列传》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第二部分,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关心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第三部分,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论赞,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全文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叙述、对比映衬等表现手法突出李广的人物形象,热情歌颂了李广优秀品质。

一、通过李广善射,有射虎之能;上郡之役,李广用诱敌之际,故布疑阵,射杀对方领军,以弱制强;马邑之战,李广被俘,并设计逃脱;跟随张前出塞征匈奴,李广四千骑兵部分被匈奴左贤王率领的四万骑兵包围,李广射杀八名对方副将,安抚军心,沉着应战,终于等到援兵等。表现了李广的机智勇敢和精于骑射的特点。通过与程不识治军严明烦扰的对比,突出李广的治军简易的才能和爱护士卒、廉洁正直和的优秀品质,为士兵所拥戴。二

二、从大将军征伐,其他人都封功,唯独他没有;与张骞出塞征匈奴,他同样无功;随为情霍去病出塞征匈奴,遭汉武帝和卫青的排斥和压制,最终自杀;和李蔡相比,他一直官不上迁。这些都一方面表彰了他在抗击匈奴入侵,保卫边疆的战斗中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对他怀才不遇的遭遇和一生屡遭排挤乃至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也对卫青徇私嫉贤,迫害李广痛加批判贬斥,对汉武帝压制贤能、赏罚不分的揭露褒贬分明,于叙事中寓论断、寄悲愤,思想意义深刻。

三、此外,司马迁的写作评价客观公正合理,从不因为决不因喜欢一个人而完全肯定他,也不因为厌恶一个人而全盘否发他。文章其中有一段是写李将军退职后受辱霸陵尉,而再次被起用后,威震匈奴,同时也二话不说立即斩杀霸陵尉,先斩后奏,以泄心中不平之气。作者也批判了李广的这个举动,对李广的小人之举加以贬斥。但从另一个方面这表现了李广也不是完美的人物,难免小心眼、小肚量,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李将军形象。

纵观李将军的戎马一生,悲多于喜。坎坎坷坷的一生印证了他为大汉征伐匈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即使含冤而死,但却被世世代代的百姓所爱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吟唱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怀念李广事迹的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此来表达我们深切的怀念之情。

篇3: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西汉时,有吴楚之乱,有匈奴侵扰,出了很多有名的武将,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马迁对他的评语,认为他老实木讷,不善于为自己宣传,但他忠义还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会说话,然而摘的人很多,还是在树下形成了路。然而我读过《史记-李将军列传》之后,对他却也不那么佩服。

李广虽然有名,但没什么大的军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一次追敌太深而身犯险境,他让军士们有意摆出有恃无恐的样子,敌兵反怯,于是得而脱险。再有就是射箭入石了,这倒很令人怀疑真伪。另外他的箭法不错,他的名气一大半与箭法有关,但光是武艺高强并不能算好将领。他自己认为屡站而没有军功不能封候是因为没有机会、命运不好,他去问“望气”官员,就是观天象、卜吉凶的官员,官员是相信报应的,引导李广回忆起自己杀了八百个已降的羌族反叛,铸成“大恨”,为此不能当大官。

李广虽然廉,并且爱护手下,但也曾睚眦杀人。他曾因为损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终免官成了平民。有一次带人晚上骑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李广的从人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浅,偏不放行,说:“在任的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没过多久,匈奴又来了,皇上又让李广当了将军,李广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这比起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李广显得太小心眼儿了。

不过李广虽不让人很佩服,但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还颇令人同情。李家人得善终的也少。李广本人六十多岁还主动请兵,跟着卫青,卫青不给李广正面对敌的机会,最后还责怪李广误了军期、致使匈奴跑掉,李广要被处分,他自刎而不去再面对“刀笔吏”。李广的堂弟李蔡已经当了丞相了,却因为侵占景帝陵前通道附近的地方而被问罪,不愿上公堂,自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因为父亲的缘故怨恨卫青,打伤了卫青,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孙子李陵也去打匈奴,寡不敌众,被捉,却没有像他爷爷那样逃脱,最终降了匈奴,并当了单于的女婿,这样留在汉的老母、妻子和儿子就都被杀了。李家至此彻底败落。说是三代培养一个贵族,其实富贵也不过三代。

推荐第10篇:《将军与蜘蛛》读后感

《将军与蜘蛛》读后感

寒假,我读了一篇题目叫《将军与蜘蛛》的文章,我被文中的将军的一次又一次不放弃的精神所感动。

我很佩服将军。在举世闻名的滑铁卢战役中,英国的威灵顿将军以很少的兵力对抗人数很多的拿破仑军队,交战六次,都被打败了,将军被迫撤退了。将军躺在一间简陋棚子的地上,准备放弃一切希望,他觉得再努力也无济于事了。正当躺着思索的时候,他看见一只蜘蛛在织网。蜘蛛经过十几次失败又一次尝试,终于织好了网。将军受到了这蜘蛛的启发,做第七次尝试——反攻,最后打败了人数、武器却优于自己的拿破仑的部队。

我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更加佩服将军:将军准备放弃希望,但还是最终站了起来。

而我在失败的字典一直走了很久,直到现在我读完《将军与蜘蛛》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失败就是成功之母,只要有信心和尝试的心,就可以成功。

我明白了这点,想想自己第一次的成功蕴含着不就是一遍遍的尝试吗?记得前一阵我要背一篇很长的课文,结果一直背到三更半夜,都背不下来。这时候我准备放弃了,妈妈陪伴着我,鼓励着我……我只好坚持着,背啊背,第十次,第十一次……啊,我终于背了下来,我高兴的上床上睡觉去了。第二天上学的路上我再次回忆那篇课文,课堂上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自那次起我好像不记得失败和放弃是什么东西。

我一定要再多读一些像《将军与蜘蛛》这样让我们受启迪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让我们一生受益。

新疆乌鲁木齐84小四年级二班四年级:姚添茹一

第11篇:巴顿将军英文读后感

A Review on General Patton

In order to know Patton clearly, I read the book named General Patton, which had been made by Stanke Helson(斯坦科·赫尔森) and translated by Chinese translator named Liu WenTao.A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ook introduces, Patton is a man who were born for a war and regarded the peace as hell.He was a talent leader as a soldier; moreover, he was a brave and cruel fighter on the battlefield.He takes full advantage of the charm of the dirty words to inspire his soldiers’ fight.Thus, he had distinguished himself again and again.Although he was hailed as a bandit of milita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e treated his wife in other absolutely gentle way.In this book, Patton is no longer purely full of heroism.Frankly, his characteristics are completely distinct and truly stereoscopic, such as weak, obstinate and mercile.

Honestly, the book is too long to read it.But the meaning idea is almost mastered by scanning some chapters of this book.Mentioning the name of Patton, most people would create an impreion which is a hero experienced the two world wars.However, I want to say that great man’s succees attribute to his previous valuable experie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growth.So we could gain something precious by learning growth story of the giant.

Now, I would show my impreion about this book as following:

From my perspective, I don’t agree that the author explains this book which doesn’t advocate a spirit of heroism.In my mind, I consider that, on the one hand, this book extremely admires General Patton.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the American type of heroism more or le in the original.As a biography, I think it doesn’t have the conventional sense of encouragement.Neverthele, after all, 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thoughts and the intents of author would be distinct.Although I read the translation, I can realize the main intents of the author and approve of it, because Patton is indeed worthy of being worshiped.

First,obviously, he i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soldiers.So there is full of concept of cla in depth of his mind and he thinks highly of himself because of his noble origin and status.However, exactly due to the sense of pride or something inherited, there are senses of miion and honor in his heart and spirit.It’s clear and valuable that what he want to do and how he should do, which is worthwhile to learn for us.

Second, except the strong sense of purpose, his succe also attribute to his attitude to face challenges and perseverance.He is born with persistence of soldiers, which make him overcome the alexia(阅读障碍症) and become the star of West Point.

Finally, it has to say that his attainments in a war.As the

first man of American tanks, with his accurate military thoughts, he brings the concept of mechanized warfare and the ways of battle which he invented to America.It’s inaccurate to define that Patton is warlike.He devotes himself to military as a soldier wholeheartedly, thirsting for the war to attest his abilities and thoughts.As book wrote, he knows that his capability is so limited that he can have achievements by concentrating on only one thing all the time, which is the overt reason why he becomes soldier.Also, he considers that treasuring tradition, enjoying excitement and thrusting for honor are the reasons why he joins the army, when he answers his wife’s question about that.

In addition, I think it important that Patton’s families give him limitle care and support in his life.Although it was rude when he was in battlefield, he gives sincere love to his wife as most as poible.Even he died for a traffic accident, ending up with a tragedy.His life is brilliant and worthy of being extolled.

第12篇:《将军和蜘蛛》读后感(材料)

《将军和蜘蛛》读后感

大家知道威灵顿是谁吗?小小的蜘蛛能给一位大将军上一堂使他终生难忘的课,你信吗?《将军和蜘蛛》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们这个答案!

文中的威灵顿是英国的大将军。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有灿烂的一页,要算他统率军队打败拿破仑的军队。威灵顿将军这次统率军队攻打了六次拿破仑军队也没有成功,看见大家满身的伤,就急急忙忙的逃到群山深处。他在一间简陋的棚子里看见一只小小的蜘蛛织了一次网,断了,又织,断了,还织„„就这样不知织了多少次,终于织成功一张结结实实的网,威灵顿被这一只小小的蜘蛛感动了,坚定地喊:“我也要做第七次的尝试!”威灵顿在第七次的战斗中打败了拿破仑军队,他胜利了!

一只小小的蜘蛛居然给予了威灵顿将军一次宝贵的人生启迪。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触动极了,一只小小的蜘蛛居然让威灵顿将军转败为胜。是呀,任何物体都有它的长处,要学会发现,学习他人的长处,不管是小动物还是同学。

读了这篇文章,我学到了要坚持、勇敢的做每一件事,不要放弃,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

新疆乌鲁木齐实验小学(122小)三年级:张云舒

第13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汪曾祺其人其文。 2.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3.认识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民族心理,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像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韵味吧!

(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二、解题(投影显示)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三、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 2.讲析课文第1~5自然段(板书)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

2、

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此,“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孕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3)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5.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四、迁移训练

①想象“胡同文化”今天的状况。

②概括武汉的“热干面”文化和广州的“凉席”文化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投影显示)

探究学习:

(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板书) 探究学习:

(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板书)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板书)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板书)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语言(板书)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三、仿写

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四、作业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介绍胡同

布局 方正

北京人的生活

影响

北京人的思想

居住 交际 娱乐 饮食 处世方式

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封闭 自闭、随意 闲适 易于满足

冷漠、隐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取名 数量 与生活密切相关 数不清

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 惋惜、感伤、无可奈何;清醒认识其衰败没落的必然性

第14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如果到了北京去旅游,.最想去看看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北京城,北京人,一定要去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去感受北京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建城已有两千多年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蒙古族统一中国,元朝的皇帝把都城定在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并对大都进行了城市规划,把京城建得方方正正.正中央是皇宫,象征着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周围便是遍布京城的四四方方的胡同和四合院,时至今日,北京的胡同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他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2.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歌曲,看一看图片

展示Flash课件,看图片,听歌曲>,思考,歌曲唱出了北京胡同什么特点?

3.歌曲唱的是“北京胡同”,而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因此本文的重点应是“文化”。胡同是一种建筑,怎么会成为一种文化呢?其实文化的范畴很广,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等等。民以食为天,我们就以饮食文化为例,例如四川人好吃辣,一种泼辣豪爽的性格;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西北人爱吃面,实在......一定的物质承载着一定的精神财富,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性格.那么胡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它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胡同里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检查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同

挑子

安土重迁

房檩

大腌萝卜 熬白菜

摞起来

棱角

虾蟆陵

低徊

(二)速读课文,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三)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

三、课文分析 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总结出北京胡同的特点。

明确;格局:方正

取名:俗

数量:多

环境:静

2、请同学们总结出胡同文化的特点。

明确;封闭的文化:表现在居住上安土重迁;人际关系上过往不多;饮食上易于满足;为人处世上冷眼旁观。其精义是“忍”

3、请同学们简要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与胡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明确:方正而安静的环境形成了封闭的文化,胡同的取名很俗而且数量很多,说明了生活在胡同中人们大都是平头老百姓。北京是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的中心,面对皇权的威严,朝代更替,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北京城的老百姓,一介小民的生存状态又能怎样的呢?忍耐,苟安,做安善良民.只有“忍”才能让他们苟活下去。因此,特定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

胡同文化便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是一种民族性格。

四、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也将最终走向没落.面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13段,思考,面对胡同文化的没落,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五、体会文章语言

课文中语言富有京味,这些语言既写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态,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封闭”“忍”的文化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朗读。

1、以下句子重点品味: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嘿”字不能按常规读去声,应把音拉长,并把声调向上提。充分表现了北京人极其满足的心态。

(2)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活画出其神态,对“忍”最好的注解。

——“真有你的”赞赏还是否定?(有调侃、嘲讽,更有无奈。)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书面语表现出胡同之没带来的惆怅伤感的悲凉。

明确作者本文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2、比较朗读(用普通话分别读下面的句子):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不错。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很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OK。虾米皮熬白菜,耶!”

学生讨论与原文的区别,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作者长期生活在北京市民中间,耳濡目染京味文化,对北京话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文字中常自然带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京味京腔,例如“东去!”“西去!”“唤头”“惊闺”“挪窝儿”“处街坊”“待姑奶奶”“闹学生”“过学生”等等。

六、拓展迁移,综合活动

胡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他成载了胡同文化,四合院作为一种居住环境,它形成了北京市民独特的为人处世的特点,也就是说,一定的居住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心态,由此也可以拓展开来,一定的生活环境也影响着人们的性格特征。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样的居住方式,形成什么样的心态,或者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形成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以“我来自„„所以我„„”为提纲,组织语言。

七、小结

汪曾祺的这篇书序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儿八经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现在这样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读这篇文章,并不使读者觉得累,而是从中了解北京胡同文化,增长见识;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与北京胡同市民相类似的感觉;散淡、平和、自足;作者确实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生活的思考。

第15篇:胡同文化

公开课教案 胡同文化

张国义

教学目标 :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 3.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4.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2、理清作者思路。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有一首歌词这样唱的:“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没名的胡同三百六……”(播放评弹《胡同文化》)

2、提问:听过这首歌吗,对歌词所唱的有何感受?

3、这首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都已走出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逐渐消失着、没落着。为着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感,出版社专门编辑了一本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著名作家汪曾祺应邀为这一本摄影艺术集撰写了序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这篇课文。

二 了解作者(多媒体展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他的小说有一种散文之美,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生活的诗意。 三 读课文,理结构

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指名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①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②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③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④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⑤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⑦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⑧北京人易于满足

⑨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⑩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⑪⑫举例

⑬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⑭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3、提问:作者是如何围绕“胡同之没”来写作序言的?” 四 讨论与合作

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独立阅读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

1、北京的胡同有些什么特点?(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方正、来源、宽窄、网络

2、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引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出对“胡同文化”的探究。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状态,即市民文化,称为胡同文化。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4、怎样理解在胡同文化的内涵中北京下层市民生活的可怜和无奈?

明确:长期的高压统治,生活在天子脚下,他们只能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自我满足,这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

5、胡同和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的特点。由于互通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信息,形成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忍。

五、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是怎样一种感情?齐读13~15段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中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胡同衰败的景象,作者满怀怀旧、感伤,却又无可奈何)

(2)“再见吧,胡同。”一句可不可以改为“再见吧,胡同文化。”或者在结尾加上一句“再见吧,胡同文化”?

明确:不可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胡同必将被新的高楼大厦所替代。胡同消失了,失去根基的胡同文化也必将没落,但文化的没落不同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会创造出新的文化,同时,旧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将继承下来。因此,胡同虽消失了,胡同文化却并不会全部消亡。

五、总结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言,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它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的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从中也窥探到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绪。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更深一层地了解到我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浸染着文化的色彩,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能从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起,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做个有文化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

根据当地骑楼的建筑特点和文化特色,写一篇3百字的小作文《长安骑楼》(推荐佳作,投影展示) 板书设计:

(一)胡同的特点

(二)胡同文化的特征

(三)胡同及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

教后记:

1.充分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字音字词以及每段中心段落由学生课前完成,为课堂解决重难点留足时间。能较好的处理重难点。本节课重点是后面几段课文,所以前面的梳理课文简单处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关键词把握文章内容和体味作者情感。

2.能较好的处理重难点。本节课重点是后面几段课文,所以前面的梳理课文简单处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关键词把握文章内容和体味作者情感。 3.没有充分设置让学生发问的平台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请学生发问。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我虽预设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但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上时间不够,就让学生课外进行,这无疑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的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初衷。 4.小结稍仓促,没能控制好时间。

教师评价: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师对教材敢于取舍,懂得哪些必须教,哪些是重点,善于处理教材,佩服。2.导入新颖 以评弹“引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文化氛围, 敢于创新,佩服。3.教师要了解学情,研究学情,设置的问题太难,学生答不上 ,一则尴尬,二则拖堂,切忌。

学生反馈:通过语文教师的这堂课,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文化”。课堂营造氛围,合作讨论让我们对文化有深刻的领悟和理解,我们不只是读书人,而且要努力成为文化人。

第16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授课人:吴剑宁

教学目的

1.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

2.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2.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五、提问式学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

6.“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栓,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2)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可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确: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3)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

六、作业

完成课后题,思考文化现象的没落的原因。

[板书设计]

第17篇:胡同文化

语文教案

(基础版) 第二学期(上)

2012年春季学期

授课班级: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题解,熟悉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文化”一词含义的理解。 教具: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四、指导阅读课文: 思考: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4.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5.划分文章结构

五、作业:继续完成步骤四的思考问题。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分析1—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具: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二、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明确:

1.理清思路

胡同特点― ― 胡同文化内涵― ― 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落 2.概括要点(根据关键词)

第一部分(1—4)写了胡同的特点:方正,来源,数量,安静

第二部分(5—12)写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胡同文化的特点:封闭、满足、冷漠、忍耐) 第三部分作者观北京胡同的衰落,抒发感情

三、指导学生读1-4自然段并讨论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四、作业:

试分析5—12自然段 板书设计:

①方正

影响生活,影响思想 ②愿意

源于生活 取名

③宽窄

影响生活 ④网络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5—1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胡同文化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复述北京胡同的特点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习5—12自然段

1、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2、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或:亲切、欣赏、不满、批评、怀旧、怅然低徊。)

三、作业:

试分析13—15自然段 板书设计:

安土重迁

亲切

不多交往

⑤胡同与四合院一体 ⑧

易满足

欣赏 化

不爱管闲事 ⑩—⑿ 忍

不满 封闭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13—115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复述北京胡同的特点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习13—15自然段

1.放录音:“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栓,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2)胡同为什么会衰落?

用课文上的一句话来表达:商品大潮的冲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或者:(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3)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可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确: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4)作者对胡同的衰落持什么态度?

作者和那些老北京人一样的心情:留恋,伤感,无奈

但作者是达观的,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以积极乐观超然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到来。

2.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

三、归纳小结 文章中心:

本文介绍了北京的胡同与城建格局的关系以及它的特点,介绍了生活在这些胡同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与处世心态,充满了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眷恋以及对它们即将消失的无奈与惆怅。

四、作业:

讨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举例说明。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吸收,不断创造,才能发展。)

教后记:

第18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设计

广西大化县高级中学 韦春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语基。(胡同、凭吊、安土重迁、街坊、里道、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等)

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2、启发学生发现和感悟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

德育目标

1、读懂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怀旧情怀与释然心境。

2、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了解,延伸至对自己身边文化现象的解读与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北京旅游名胜引出北京胡同,进而引出课文《胡同文化》。

2、概念解释。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是字典里对文化的定义。文化也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如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具体如华夏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北京居民住在胡同里,形成了其特殊的生活习惯,也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胡同文化。

二、研习课文

1、研读1——4自然段,归纳出文中所列举出的胡同的特点。(抓住文段关键句:①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②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③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④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明确:方正

命名

繁多

安静

2、胡同和文化怎样联系起来?朗读第5自然段。

明确: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这种居住方式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即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研读6——12自然段,胡同文化有哪些特色?(文段关键句:①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②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③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明确:封闭、满足、忍

4、朗读13——15自然段。

北京居民房屋残破,地基下沉,栓马桩、上马石失了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说明北京胡同现状如何?(引用原文概括)

——衰败、没落

是的,因此以胡同为载体的胡同文化,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不可避免的“总有一天会消失”,作者怎样看待这种现状?

伤感留恋——“无可奈何” 理解释然——“再见吧,胡同”

三、拓展延伸

我们南方人虽然不住在胡同里,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居住方式,有自己的文化形态。我们班里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壮族,从壮族的角度出发,我们一起来回忆,壮族有哪些习俗?想一想,这些习俗会有些什么寓意呢?

1、唱山歌

——交友、交流、传情、歌唱丰收,歌唱生活等

2、抛绣球 ——传情

3、三月三

五色饭(糯米饭)——巧媳妇,比才干,生活的丰富多彩(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碰鸡蛋——交友,娱乐

4、建筑

——杆栏式、山区多昆虫野兽、多湿气

5、服饰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京的胡同与胡同文化,了解了老北京们的生活和心态 ,体会了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也尝试着归纳壮族特有的生活形态,以期更好地理解身边的文化现象。作为壮族的一员,我们应自觉多加了解本民族文化,更应该向身边朋友说说壮族文化,也热情地欢迎更多的朋友来了解壮族文化。壮族,是一个友善、热情、勤劳、热爱生活的民族!(学生讨论)

四、课后练笔

请以《我所知道的壮族文化》为题,写一篇600字的小短文,介绍壮族文化。

板书设计:

胡 同

化 方正

命名

封闭

满足满足

忍忍

安静

繁多

大潮席卷

衰败没落

日趋消失

第19篇:校长胡同

校长胡同

武城县武城镇丁王庄小学

禚连森

孟王庄村,鲁西北的一个小村,四面临路,西临德商路,东是武坡路,北临德武路,南靠郑郝路,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一个不到千人的小村庄,却成为武城县闻名的文化村,而这个小村的一个胡同,却成为远近闻名的校长胡同。

早在解放前,孟王庄村属衡水专区,恩县,当时,恩县有四处完小,四处完小中有三处学校的校长都出在孟王庄村的一个胡同里,那时就有了校长胡同的传说。

老校长老党员

王仲华校长,汉族,一九二零年三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九四二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当时还是学生的他,已经参加地下党的工作,兼任孟王庄村农会主任,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宣传工作,秘密发展王方芹、王仲文、王爱祥为地下共产党员。后来王方芹成为孟王庄村党支部书记。

一九四二年二月至一九四五年七月在恩县师范学校学习。师范毕业后,为了迅速培养急需的学校教师,他积极筹办教师培训班,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五二年六月在恩县教师培训班第二期、第三期先后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虽然是一名领导,还亲自上课,经常与学生促膝交谈,问寒问暖,忙忙碌碌,勤勤恳恳。经过王校长的精心培养,教师队伍迅速壮大,恩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在师范教育的基础上,恩县的小学教育逐步发展起来,从那以后,恩县辖区内的王杲铺、旧城、南宋庄都办起了完小。王仲华又亲自担任王杲铺完小校长,王晓春任恩县完小校长,王*任南宋庄王完小校长,从此,元恩县孟王庄村校长胡同的传说不断传送。

由于工作的需要,一九五二年七月至一九五四年四月任恩县中学副校长、校长并兼中学党支部书记。

一九五四年五月至一九五六年九月任德州专署主任并兼任专署党支部书记。

一九五六年十月至一九五七年九月任德州速成师范学校副校长。 一九五七年十月至一九六零年十二月任陵县三中副校长、校长、党支部书记。

一九六一年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任陵县五中校长。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退休,后来离休。

王仲华校长从解放前的抗日战争时期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可以看出他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在炮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特别是在解放后的和平时期,三十多年的校长生涯,可以看出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坚强的党性崇高的师德,赢得了家乡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值得我们后人缅怀。

务实校长王晓春

王晓春校长,解放前任旧城完全小学校长,当时,学校校舍破乱,桌凳不全,危房不断出现,有些群众闯进学校和教师打骂,办学单位置之不理,教师无法上课、办公,造成外地教师都不愿来学校任教的结果,就是来的教师也不能安心工作,因而教学质量下降,这些情况看在他的眼里,愁在他的心里,他决心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他勤俭节约,为学校添置了桌凳,改变了学生站着上课的情形,并且事事处处为教师着想做好群众的安抚教育工作,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教师努力工作,团结协作,奋发向上,教书育人,群众和师生无不称赞他是一个务实的校长。

全国解放后,恩县撤县后,原恩县一部分划为武城县,一部分划入平原县,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大力兴办教育,办起了初中,他挑起了平原县第二中学校长的重担,他深入课堂听课,走进办公室和教师交谈,并且召开师生座谈会,详细了解师生的工作学习情况,鼓励师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循教育方针办学,促进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的健康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而后又创办平原县第三中学,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教育发展,思想领先

王文阁校长,解放前在恩县南宋庄完小当校长,全国解放后,在武城县旧城完小任校长,后来在武城县大屯公社丁王庄村小任校长,当校长期间,在一次家长会上,他曾经提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出生婴儿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处处都受到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与家庭成员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有他老人家的倡导,孟王庄村、丁王庄村以及周边几个村的文化人多,老师多,与那时的教育影响是分不开的。

王文阁校长1971年—1972年在丁王庄小学当校长期间,非常重视对孩子们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从那时起,丁王庄小学就形成了每年“六一”儿童节举行入队仪式的习惯,这种制度,在丁王庄小学先后换过刘连

三、王洪生、段文锦、王世旺、王建军、任学民几任校长,从未间断过。学校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为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奠定了基础。

从解放前到现在,校长胡同的队伍不断壮大,还有王有祯、王文廷、王洪林、王洪生、王世旺等几位校长。

武城县教育的领头雁

王有祯校长,1934年出生在武城县武城镇孟王庄村,1951年在平原初级师范毕业,师范毕业后在河北省吴桥县于集完小任教,任教三年而后因工作需要又急需学习深造。1953年9月至1956年8月在河北省泊头师范读书,1956年9月至960年又在河北师范大学读书。读书期间,认真读书,刻苦钻研,积极进取,在1958年9月1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9月留校在河北师范大学任教,任教期间,工作积极,服从领导,模范遵守学校纪律,认真钻研业务,1962年9月至1975年11月在河北省冀县中学任教,并兼任冀县文教局副局长。1975年回本县任武城县教育局局长并兼武城县第二中学校长。特别是1978年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吹到武城,武城教育拨乱反正,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促教学,认真抓好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恢复招生制度后,中专升学率连续几年取得德州市第一的优异成绩。后来狠抓高中教育,使大学本科上线人数也取得德州市第一的佳绩,实现武城教育的新飞跃,打响了武城教育的新品牌。武城县虽然经济发展的贫困县,但教育成为德州市的先进县,为武城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领导岗位二十年

王文廷校长,1835年出生在武城县武城镇孟王庄村的一个校长家庭,从小受其父亲王晓春教育思想的影响,就爱上了教师这一行。早在1954年初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从1969年至1985年先后在大屯乡桃店完小、马庄乡马庄小学、大屯乡大屯小学任校长,1985年任大屯乡教委工会主席。

他任工会主席期间,时刻把教职工的冷暖挂在心上,注意解决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经常走访教师家庭,全乡教师的家庭都有他的足迹。农村教师的特点是一方面教书育人,另一方面回家耕种责任田。原大屯乡的教师,大部分是民办教师,我们这里是产棉区,产业以棉花为主,有一年,棉花大丰收,出现了卖棉难,再加上卖棉期间,连续十几天小雨连绵不断,连续十几天,棉农在棉厂排队,卖不出去,当然也包括这些当民办教师的“半棉农”,是王文廷主席,亲自找到乡党委书记,找到棉厂厂长,解决了教师的卖棉难问题。使教师安心回学校按时上课,有力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那样的情况下,大屯乡初中升高中、升中专的上线人数仍然保持武城县第一的好成绩,大屯乡连续几年全县第一的成绩我们不会忘记,这里有老师的努力,更与王文廷主席的关怀是分不开的,是他解决老师的困难,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调动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为大屯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领导的工会多年被评为武城县“先进工会小组”。

领导赞成,群众满意

王洪林校长,1949年9月24日出生,1968年8月在孟王庄村任民办教师,1971年9月转为公办教师,分配到马庄乡潘庄联中任中学教师,1976年调回大屯乡任教,1977年9月任大屯乡教育会计,1985年4月任桃店联校校长,1986年5月任大屯一中首任校长,1990年9月任大屯乡文教助理。

自参加教育工作以来,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肯干,作风正派,平易近人,1974年被评为武城县模范教师,197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被评为武城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在大屯一中任校长期间,全县初中毕业升学率六年名列全县第一,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表扬,受到群众的赞誉。

专拣重担挑在肩

王洪生校长,出生于1948年2月4日,1970年2月参加工作,当上了民办教师。在任教期间,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大胆改革,锐意进取,1973年8月被评为武城县教育战线上的先进教师,从1973年到1976年 连续四年被评为武城县大屯公社模范教师。

1975年8月至1978年7月负责孟王庄村村小的全面工作,带领全校7名教师,认真做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各项工作名列大屯公社桃店校区的前茅,多次受到领导的表彰、奖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78年9月,武城县政府牵头,通过考试,招收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王洪生校长成为第一批转正的教师。

在党的关怀下,1985年11月7日,被大屯乡教育党支部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1986年11月7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连续被评为公社、乡镇的模范党员。

1985年4月至9月在大屯中学任总务主任,负责中学的后勤工作。

那是1985年,大屯公社河沟片,村子小,每村一处小学,各村都是两级复式或三级复式的小学校,教师教学费劲,学生学不了东西,教学设施非常落后,当时学校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黑屋子,土台子,土老师教了一帮泥孩子”,这是当时学校的真实写照。后来,拨乱反正,重视教育,提出“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口号,大屯公社党委派王洪生同志负责河沟小学的修建工作,在孙河沟村、任河沟村、吴河沟村筹集资金,修建了20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河沟片修建第一所全日制五年一贯制完全小学,实现了“六配套”,起名为河沟联校,乡里派来了公办教师,前刘、方河沟村、孙河沟村、任河沟村、吴河沟村五个村的孩子都在河沟联校上学,变复式教学为单式教学,彻底改变了学校的落后面貌,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全校区的教师年终在大屯公社各项工作评比中消灭了三级教师,一直到1989年7月,这些年来,成为大屯公社第一个无三级教师的校区。

1989年8月至1991年7月,在大屯乡东小屯小学担任校长,东小屯小学是大屯乡的中心小学,原是一处全县有名的小学,在全国特级教师赵淑兰的带领下,各项工作在武城县各中心小学中名列前茅,可赵老师被县教师进修学校调走后,学校的工作出现了大滑坡,当时大队、公社、县领导对该校很不满意,王洪生校长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了该校,他首先找来了村党支部领导,召集全体教师坐下来,找差距,谈不足,定措施,建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工作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得到了县领导的一致好评。

1991年8月至1996年10月,王洪生同志到丁王庄小学任校长,该校区领导因评职称与乡、县领导闹矛盾,致使老师的思想混乱,与上级不团结,不保持一致,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各项工作一直处于落后、下游状态,王洪生同志去了以后,带领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首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战线上的一些先进人物,结合本校的工作,找差距,定措施,建制度,从自身做起,使学校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当时县局到大屯乡抽查普通小学的工作,丁王庄小学代表大屯乡迎接县检查,多次检查结果都在全县的上游。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提高民族素质,在1996年的普九工作中,王洪生校长负责修建丁王庄小学,又被派到曹庄小学任校长,当时曹庄小学因资金不到位,进度慢,很多硬件达不到普九的标准。他去了之后与乡政府领导、村党支部负责人多方努力,东拼西借,按标准建设,一举通过了山东省普九工作的验收,达到预期开学的目的。后来,在2000年全县合乡并镇时,曹庄小学又被评为武城县规范化学校,王洪生校长于2008年3月光荣退休。

总之,王洪生校长任校长20多年来,真正把心用到了教育事业上。

勤奋工作不停闲

王世旺校长,生于1960年7月23日,1983年6月参加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至1994年8月在武城县大屯中学任教,在这期间,多次被评为大屯乡优秀教师,武城县师德标兵。1987年12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体育教师,1990年被评为山东省农村优秀教师。任教期间一直担任班主任。

1988年至1994年任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在这期间,所教的班级一直名列第一,正因为有他的贡献,大屯乡连续七年在全县中考中获得第一名。

1994年9月至1999年8月在大屯乡曹庄小学任总务主任、教导主任。

199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武城镇丁王庄小学任校长,在这期间,带领班子成员狠抓硬件建设和教学常规的落实,本校被评为武城县规范化学校,多次在德州市、武城县、武城镇的教育教学督导评估验收中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表彰奖励。

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任大屯小学校长并兼武城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在这期间,武城镇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德州市市级农村一类幼儿园。2012年1月本校被评为德州市市级规范化学校。

2012年9月,根据工作需要内退后,在武城镇桃店社区的两个省委组织部下派到村的第一书记牟晋京、石瑞宝的大力支持下,在社区内建起了能容纳200人的农村规范幼儿园。初期68人入园,现在已发展到148人。2013年1月,通过市县两级教育局的验收,被评为县级一类幼儿园。

目睹学校的巨大变化,伴随祖国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孟王庄村校长胡同的文化人,这些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多年的一代又一代老兵,倍感欣慰和感动。他们说“我们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曾经勤奋工作过”。

人们确信,沃土育出的新苗,经过校长胡同人去浇灌扶植,成为祖国巨厦的栋梁,新时代的孟王庄——文化村,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第20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情感目标:分析当地的民居特色和民居文化,为当地的传统文化保护献计献策。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任务驱动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分三组布置任务:

第一组网上搜集北京胡同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北京的胡同》ppt文件,课上展示。 第二组搜集关于“胡同文化”的相关文章,提炼观点,准备课上发言。 第三组调查当地的民居特色、民居文化及保护现状,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

课件显示──北京**图片,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以**为中心展开联想。谈谈自己对“现代北京”的印象。

(二)播放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和几张有关“老北京”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氛围。

(三)老北京之韵──北京胡同。第一组展示《北京的胡同》ppt文件。

(四)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一)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二)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谈“胡同文化”的相关语句。然后用多媒体呈现相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四、厘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一)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的特点: 1.布局──方正 2.名字──市民气息 3.数目──多 4.环境──静

(二)齐读5-12自然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用多媒体呈现: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封闭的文化,精义是──忍。

关键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明确:课文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在这种封闭的文化氛围中,作者剖析了人们的心态:一是说北京人平常日子过往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二是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只求过得去的自我满足的心态。三是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所以,作者用一个字准确地抓住了这种封闭文化的核心──“忍”。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忍者”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睛微微闭上装睡。作者对胡同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衰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间前行的结果,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但是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住在胡同里的作者又是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齐声朗诵13-15自然段,在朗诵中体会作者表现和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分析:作者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自然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但他又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所以作者结尾时在“胡同”之前加了“再见吧”三个字,幽默地表达了一种乐观超脱的态度。

(四)对于“胡同文化”还有其他的论述吗?你又是怎么看的呢?请第二组同学发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考虑问题。

例:

1.毫无疑问,北京胡同文化是一种传统,传统的东西自有其生存、发展的理由。当然,我们说胡同文化是良莠不齐的,理应抛弃其弊,保护弘扬其优。

2.北京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胡同,正面临着消失,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究竟要留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需要我们思考。北京胡同里有许多独特的艺术成就,有许多创造性的杰作,它至少能为一种已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重视胡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珍宝,将它们保护好,传递给我们的子孙,是我们的责任。

3.其实老北京的历史并不都在博物馆里,胡同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博物馆,藏着很多故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发掘了,所以在北京老胡同即将被现代文明侵蚀殆尽的今天,保护北京老胡同,保护胡同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请第三组谈自己的调查情况,并为传统文化保护献计献策。

例:如何既保留民居文化,又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情况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常常陷入一种简单的争论之中,我们为何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不是用开发商的推土机的思维方式”,我们可能就会发现“保留胡同与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是可以并存的,并不是黑白对立”。

五、作业

(一)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又雅致,还有浓郁的北京方言,口语感强,极富表现力。课下反复阅读,仔细品味。

(二)拓展性练习

考察家乡人们的生活形态,探究其中的文化意味,指导学生仿照本文风格写一篇文化探究的短文。可以集中一点来写,如赶集文化、摆渡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等等。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情感目标: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本文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法学法

1.教法:点拨提示法、情绪调动法

2.学法: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分三组布置任务: 第一组网上搜集圆明园废墟之类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ppt文件课上展示。 第二组搜集关于“废墟”的相关文章,提炼观点,准备课上发言。

第三组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试谈谈在当今时代,中专生应该尽的责任是什么,如何尽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二)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情绪调动法)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设计思考问题: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三)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明确: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自然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面对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1自然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一)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二)“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三)“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

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四)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四、拓展延伸

(一)领悟:题目《废墟的召唤》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

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二)品味赏析语言。问题设计:落日赏析

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出有关冬日的景句。 明确:

1.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 2.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3.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4.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5.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6.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五、课堂小结

宗璞的文章讲究诚和雅,大家读的时候,觉得很难读懂,因为有很多隐讳的句子,其中富有寓意的议论也是解读文章的重点。

六、布置作业

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课下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所学知识并情境导入。

放映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幻灯片,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文中既有满含悲怆的叙述,也有寓意深刻的议论,还有对比鲜明的景色描写,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二、深入探讨课文,领悟主题

(一)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明确: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二)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明确: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三)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明确: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明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志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三、品味赏析

(一)“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能否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体现了简约含蓄的语言特点。

(二)拟人手法的运用

“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三)“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作者希望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当然,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也不是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的,况且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是,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作者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四、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一)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

(二)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

五、迁移与拓展 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提示:

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七、拓展练习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引导同学们谈谈在当今时代,中学生应该尽的责任是什么,又该如何尽责。培养学生要有时代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厘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想象开阔思路,活跃思维。

情感目标: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厘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本文富有哲理性的语句。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艺术化地涉及“音、画”,强化朗读、情境模拟表演、即兴演说、系列组图欣赏等综合实践方法。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去了解“三峡文化”的有关信息,在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栏目,或作手抄报,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

教学过程

一、美文诗话导入

开讲引入相关美文、诗话,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敲响学生向“新思维”进军的第一个情感音符。

(一)先用多媒体跳出一段字幕背景:

三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三峡,华夏文明的一处摇篮!

一幕幕精彩历史在这里驻足!

一个个盖世英雄于此地流芳!

(二)再引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一段话──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三)快速展示《长江三峡》风景导游图,随图播出李白诗歌《早发白帝城》,配乐《长江之歌》,师生共同朗诵,由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明确课题《过万重山漫想》,简要释题。

二、专题情境实践

(一)作者是怎样描述三峡风景的?

提示:提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一组三峡沿途风光图,使学生在听觉与视觉的感应下,对雄伟、神秘、惊险的三峡特色有所领悟,自然引入对“漫想”的理解。

(二)“漫想”是“不加拘束地想”,“三峡”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作者产生绵绵的“漫想”呢?请同学们结合第2自然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提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夸张句、设问句及动作描写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品味。

(三)“漫想”又不能不受拘束,它得紧紧立足于眼前的景物。课文是怎样将眼前的实境与心中的漫想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的?大家能找出文中有关漫想的语句吗?

提示:这些句子既点明游踪的线索,又交待漫想的思路,使全文融为一体,起到了过渡衔接的作用,使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漫想”随着行程展开,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既然是第一个,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挑战者会遇到哪些困难? 提示:涉及“物质条件、个人素质、精神压力”等方面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五)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如果大家就是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人,而我就是那位挑战者,请同学们作个情境模拟,想象一下你们对我会有什么样的言语举止呢?

提示:教师尽力做好交谈环境的创设者,文本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

(六)挑战者前行的路上,他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地形条件呢?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写得很精彩?

提示:指名两个学生用改写人称的方法轮换朗读第9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提朗读,然后让学生交流品味语言。

(七)文中一再强调同一句话:“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你认为第一个挑战者到底有没有想过这些困难呢?请大家发表看法。

(八)为了更好地体会挑战者当时的心情,谁愿意扮演挑战者作一番《登独木船宣言》?

(九)“只是想走出去,扩大生活的世界。”这是支撑挑战者的理想。于是“他用竹篙一点,船开动了”。这里用了“一点”,而不用“一撑”、“一拨”、“一划”等词语,对刻画人物的精神有什么帮助呢?

(十)当勇士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除了崇敬和赞叹还能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时间和空间飞去”,让我们齐读11自然段、男女生轮读12自然段并思考他又想到了什么?

提示:学生明确作者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联想到了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人。文中的“三峡”不单单实指长江三峡,还象征人类行程中难以数计的困难。

三、扩展阅读

来自改革第一村的一份生死契约

凤阳花鼓中有句唱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而当时的这个“好地方”却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各家的户主在村西的严立华家召开秘密会议。20户人家除了两户仍在江西要饭,有18户到场。会上社员们一致通过了分田到户的决定,如改革成功,择时向党如实汇报,如遇到其他变故,全部责任由干部们承担。干部们要是为此坐牢,各家要轮流送牢饭,若被杀头,各家也要负责将其子女抚养到18岁。最后28岁的刚刚当上小岗生产队队长的严宏昌在一张计工用的纸上写下了生死契约。18家户主分别签下了各自的名字,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几天后土地便在悄无声息中分了下去。虽然还是冬季,但各家的老老少少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忙碌着,这是小岗村20年从未有过的。大地脱胎换骨。小岗村缘于求生的本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以原始连保契约的方式实行的“大包干”,第一年就显出了成果,全村粮食总产量已达到前1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也是上一年度的20倍。自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还清了20年来吃救济的贷款。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了关于农村政策的重要讲话,肯定了安徽凤阳的大胆试验。1982年1月1日,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1号文件正式出台。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2个“双包到户”飞向神州四方,农村改革大潮势不可当,农村中出现了生机盎然的局面。 提示:教师让学生联系所学课文,思考扩展材料所反映的主题,并阐明:20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20多年后三峡工程的无数建设者们,他们不都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的后裔吗?他们不都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民族魂吗?今天中国神州大地上到处不都有“三个代表”的忠实探索者和实践者吗?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小结,深化主旨

(一)课堂小结:学生欣赏图片“历史上的第一”,教师适当小结。“第一个”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勇做“第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民族创新精神。“当年惊心今见惯,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中华民族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热情,塑造着一个又一个民族的“脊梁”,他们如星星点灯,感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也喜悦着我们。

(二)师生合唱《真心英雄》

让我们拿出英雄气概,一起高唱《真心英雄》,为了美好的未来,扬帆起航吧!

六、拓展练习

(一)句子仿写,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你曙光在前头。”

(二)“只要你有眼光去发现,只要你有勇气去实践,只要你有恒心去实现!”这是印度裔美国宇航员卡二帕纳•查乌拉在2003年2月1日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遇难前两天发给她的校友──印度旁遮普工学院全体师生热情洋溢的话语。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随想,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将军胡同读后感.doc》
将军胡同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