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2020-10-10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幸福》读后感

《幸福》读后感

威廉·施密德(德国)的《幸福》一书,读了三遍,总算感觉消化了它。文字流畅,装帧精美,插图也很有味道。第一遍,一口气读完,感觉有所触动,很多智慧与远古的一些智慧书相通,穿成了一条完整的珠链,自成体系。但由于多年以来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和浏览所形成的习惯,想在自己脑中把内容过一遍,却有些茫然,阅读能力退化了——想起葛优说过的一句话:“不敢说看书,只是没事时看些句子”。现在体会到了这种感觉。因此,觉得有必要再读一遍,第二遍,零零碎碎地看完,觉得每句话都有咀嚼回味的必要,与读过的儒释道犹太等经典相印证,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好再读第三遍。第三遍先把目录看仔细了再看内容,纲举目张,总算能把全书说什么搞清楚了。

感受有三,

一、古今中外道相同,但科技的、人心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

二、出发点仍然是“空”,落脚点在于意义——即关联,仍然是一种终极的东西;

三、接受一切,自强不息,获得一种“开朗的镇定”,即心安。

先讲感受一,即“古今中外道相同,但科技的、人心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如对好运的认识,可遇而不可求,关键在于对好运的态度。一个是封闭自己,拒绝一切好运及坏运,另一个是开放自己,“主动地关注、敏锐地感觉到并抓住有利时机,加之平时为迎接良机做足准备”,并且“好运爱去欢迎它的地方”,类似对待好运的方法,东西方古典智慧的意见是一致的,特别是这两年流行的一种说法,所谓心想事成的正能量,更是将这个发展到了极致。作为对好运应对态度的补充,书中谈到了“好运虽然可以改善生活的外在条件,却会削弱我们内心改善生活的意志。因此时间可能最终证明一次好运竟是厄运,而厄运或许倒是好运”,与老子的“祸福相倚”的智慧是一致的。对快乐的认识也是一样的,“佳肴可口,连吃三份之后就感到难受了;美酒甘甜,快乐却不会随着杯数增加而增加”,即行为经济学所说的边际效应递减。包括对物质财富的认识、超验及信仰、人生的终极意义等等,与古人认识都是一致的。说明:无论时代和地域,道依然是一样的。

但是“道可道,非恒道”,经过了两三千年的演变,有些形式已经产生了变化,不是古代智人所说的“道”了。本书的一个突出之处就是指出了新时代人的一些变化,如“若是恐惧、悲伤、沮丧等造成低谷的缘由无法祛除,新时代人就认为必须竭尽全力走出低谷,而且越快越好,因此不妨借助速效药品。新时代人认为不快乐是一种病,即所谓„快感缺乏症‟,必须想方设法治愈,否则就有死亡的危险,主要是社交死亡,因为没人愿意跟„兴致不高‟的人来往。”其实这样是“标准定得过高,用之来衡量生活,则生活别无选择,只能失败。这种新时代幸福观正是这样一个把人一步步逼入不幸的概念”,早些年,虽然物质生活匮乏,很多人觉得日子过得痛苦,但自我恢复能力很好,当时我心里就有些疑惑,为什么国外有那么多的抑郁症患者,而如今国内也到处都是抑郁症患者了,原因之一在于此。另外,如书中所说,“新时代却带来了一个使知觉缺失的大问题:世界技术化导致知觉衰退乃至丧失,从而导致自我和世界之间的关联消失。我们不再视、听、嗅、动,而是长时间坐在屏幕前面,知觉被缩减为视觉一种,而且视觉还被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视野。”确实,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有更多的亲近、与亲友有更多的交流,各种知觉赋予我们的当下的、即时的快乐将更多,而且我们的生活也将更为丰富,然而,新时代中很多宅男宅女似乎在网络中满足了与外界联系的需求,其实他们已经选择了一种单调而虚幻的联系,丢弃了更多的知觉功能。还有,“在新时代的富裕社会里,人类经过奋斗„解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而种种历来坚实的关联随之变得支离破碎”,“留下陷入孤独的个人”,“于是乎产生了人人痛心却无力战胜的内心空虚

和外在冷漠”。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现象,也基本推导出经济发展与自由、自由与孤独空虚的逻辑关系,对个人与外界的关联的认识不是很清晰,看完书后,豁然开朗,人存在的真实性即基于与外界的联系,责任和情谊都是一种关联,很多人都在追求一种无牵无挂的自由,一旦丧失了各种牵挂而拥有了完全的自由,巨大的空虚和孤独感就将自己包围,没有修行到一个境界的人是无法安于这种“空”的,佛教僧徒修行就是要断六根以达到这种境界,观自性,获超验,大多数世俗之人则是误入歧途,不小心走到了“空”的边缘,因为他们没有支持“空”的强大内心,就像杞人忧天一样,不能不害怕天要塌了。书中尚有多处对新时代的审视,颇受启发。

感受二,出发点仍然是“空”,落脚点在于意义——即关联,仍然是一种终极的东西。从对幸运、快乐、充实等幸福形态的分析,最后指出,所有这些都是“片段式”的,不可持续,物极必反,从人类的经验而言,喜乐和悲愁总是相伴的,因此幸福说到底还是“空”。而且从生命的有限、空间的狭窄与人心、思维的无限之间的矛盾,生命之渺小、幸福之短暂等等很容易推导出如梦幻泡影般的“空”。总算还好,作者仍然积极地推出了“意义”的说法,并指出:“人生第一要务乃是所有层面的意义:身体察觉的意义、心灵感受的意义、精神思考的意义和超验的意义。”关于意义的认识更是充满智慧,书的最后部分对此阐述的非常精彩,对现阶段的幸福矛盾和诉求、全球化冲突的关键问题、新自由的解答、可能产生的结果都做出了说明,文字简洁而思维清晰。

感受三,接受一切,自强不息,获得一种“开朗的镇定”,即心安。不管是快乐还是忧愁、好运还是坏运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之一,无法逃避,因此要有一份镇定,坦然接受;既然无法逃避,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做好各种准备去战胜人生中不好的一面,同时也要做好准备去敏感、主动获取人生中好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多一些幸福,才能获取一种“开朗的镇定”。“而每项事业,哪怕再平淡,只要我们从事它不仅是为了物质追求,也是为了精神追求,这项事业就有意义。而如果我们因此获得了意义,我们就能经受并克服新时代生活的种种挑战。”多数人首先是物质追求,在物质追求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将会进入一个意义缺失的空虚中,因此,确实应该像冯仑所说的在追求梦想的同时把钱挣了。

当然,读书所得不止这些。此书还应反复读,每一遍都会有所感悟。读一本好书,有所收获,是一件欢喜的事。

推荐第2篇:幸福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佘东敏

前段时间读了泰勒〃本-沙哈尔写的一本励志小说《幸福的方法》,读完之后我结合现在的工作生活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幸福到底是什么?”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心里面不禁浮现出这个问题。幸福听起来既飘渺又实在,好像空气的存在一样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但又怎么抓也抓不着,感觉自己天天在渴望着它,却无法理解它,在看了《幸福的方法》之后,想到许多,学到许多,我觉得这的确是一本让我们可以触摸到幸福的书。

首先,我认为幸福的定义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种定义,但我认为:想要得到幸福,必须要有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获得幸福的首先要素。其次,我认为幸福是一个慢慢累积人生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尝试到成功与失败、开心与落寞等等,当你的人生经验累积到一定的程度,通过你自身的努力之后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幸福就离你越来越近了。最后,我想说幸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我想还是应该像泰勒〃本-沙哈尔博士说的那样,快乐学习、开心工作和美满婚姻是实 1

现幸福的基础与根本。

幸福是种感觉,幸福就是真心的感到快乐。其实真正的幸福与金钱无关,与高官厚禄无关,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安恬,精神的充实,和谐的情感,平静的生活。当我还是一名警校学生的时候,我认为好好的学习,顺利拿到毕业证走上工作岗位就是幸福;当我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认为幸福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的为公安事业奉献,为人民服务;当我成为了别人的丈夫和父亲之后,我认为幸福就是家人为你亮着的长明灯,是还在学着呀呀语的孩子叫你一声“爸爸”。我一直以来都是认为:我和我的家人永远在一起,我就会感到快乐,感到幸福,直到我读完《幸福的方法》这本励志书籍后,我对幸福又有了一层更深厚的理解。在书中,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提到幸福是建立在快乐工作的基础上,幸福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幸福不会因为分享而减弱,细细想来,的确如此。近日,为了给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我区公安机关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治安大防控行动,我积极投身到一线参加这次大防控活动之中。要做一名好警察不容易,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宁,公安民警们经常加班加点,甚至流血牺牲。广大民警是在用辛勤和奉献换来万家的团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由于职责所在,我们往往亏欠最多的还是我们身边的亲人。在这次治安大防控活动中,我们不但要随时打击路面犯罪,还要结合当前的“大走访”

精神,走进千家万户,聆听群众对我们公安工作的意见,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有时候工作忙了,一两天加班不回家是常事,但我热爱我的工作,为我的职业感到自豪,当我看到群众对我投以赞许的目光,看到他们会心的笑容,我感觉到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这就是幸福的所在。

最后,我想谈谈我心目中幸福的概念:我认为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感觉,一种体悟,是人们对生活、对人生所拥有态度的总结。只要我们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去寻找,用坦然平静的心去体会,用知足常乐的意念去存储,对生活少一点抱怨,多一份坦然,幸福的感觉时刻就在身边,到那个时候,你,我,他,都会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推荐第3篇:幸福读后感

需找幸福的源泉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

大连市第十九中学郭成龙

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听起来好象挺难回答。其实,不仅如此,即使自己真的经历了,有时也是未曾觉察。幸福是美丽的,是默默无闻的,是悄无声息的,是人生中最短暂而又漫长的,最平凡又难忘的片段。一缕和讯的春风拂过了一江春水,一声清脆的莺啼奏响一树蝉鸣,一杯清香的淡茶,一朵绽放的花,一个对故乡深爱又思念的夜色里的回眸……每一个对幸福的美好的回忆,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中最精华的一个剪辑,却又都是那样的让人倍感幸福。

智者说,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浓缩着幸福,每天都笼罩在幸福的美丽的之中,只是你要珍惜。在《幸福是什么》本书里,作者首先指出了幸福既非来自满足眼前的欲望,也不是无止境地追求长远目标。他把人划分为四种类型:(1) 忙碌奔波型:不能体会任何生活中当下的快乐,生活只为了目标实现的那一刻,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一旦成功后,幸福就随之出现;(2) 享乐主义型:只看重眼前,满足当前的欲求,认为只要不

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沉迷于过去,可以得到幸福;(3)虚无主义型:放弃现在和未来,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放弃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4)幸福型:认为眼前的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

那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

泰勒・本沙哈尔告诉我们西方国家有关幸福的研究往往深度不够,而且所开出的药方也没有什么效果。相反中国的古老哲学和智慧,所指出的方法其实很有效。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在他的《道德经》当中就告诉我们,“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 一个人最幸福的人生源泉或者说基础是”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也要尊重人的生理、人的心理必然规律,无论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喜悦的一刻还是悲伤的一刻,无论是我们生命当中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他都是我们一个人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接受、接纳这样的一个现实。那么根据你的研究,决定现代人是否幸福的元素是什么?:

泰勒・本沙哈尔在本书阐述了幸福指数。你知道世界上哪一些国家的人们是最幸福的吗?答案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像哥伦比亚、以色列、澳大利亚、丹麦、荷兰、多米

尼加共和国,都是属于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的行列。事实上,这些国家有的发生战争、有的很贫穷,有的国家犯罪率居高不下,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是全世界领先的,数一数二的。可是,人们研究了上述最幸福的国家,然后发现了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非常重视一种人际的关系,我说的人际的关系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和所在的社区的关系,包括如何在企业内部处理好关系,也包括在学校内部如何打造一种良好的人际的关系。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幸福的重要指标和保证。其实中国古老的文化当中一直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以及社区参与精神的,比如说孔子他的哲学。但不幸的是似乎这种集体主义在中国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西方那一种的个人主义。

我记得有一个四叶草的传 说 , 四叶草是夏娃从天国伊甸园带到大地上 的 , 四叶草的花语是幸 福 , 而 四片 叶子分别 代表 着 获得幸福的方法 ,谁能够读懂并摘下这四片叶子 , 谁就拥有 了幸 福 的人 生 。 读了《 福 的方 法 》之后,我想我读懂了这四片叶幸子的含义。四叶草 , 代表幸福 的第一 片绿叶 , 便是爱自己。在这个世界上 , 我们要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 的存在 , 并学会爱护自己,就像 广告中所言 , 坚持每天都对自己好一点 。每天站 在镜子前 , 告诉 自己 , 我是独一无二的 , 我是 最棒的 。幸福是通 过这一点一滴的 “爱自己 ” 积累而 成 的 , 与其被自己的自卑捆绑着 , 不如学会去珍惜当前的自己,也唯有真正地从心底自己,我们才能摘下幸福的第 一片叶子 。

推荐第4篇:幸福了吗读后感

很久没有为一本书写读后感的冲动了,幸福了吗读后感范文。大约也是因为很久没有安安静静地坐下来看书的缘故。一向是个思想大于行动的人,也就是懒散或者说眼高手低,骨子里还带了些高傲,所以对时下一些名人出书很不以为然。当然,这也充分显示了我的鄙陋和浅薄。多读一些睿智人的书,的确是提高境界、舒缓压力的良方。

幸福是什么?小时候的幸福最简单,一次考试的满分,一道水煮肉片的兴奋,甚至一个人的一句话,一首歌。但当我渐渐长大,当我能花上一个月工资买一件大衣,或者那些妖娆广告下各种消费品的时候,我的内心一片空茫。马不停蹄的奔波于商场和KTV,也尝试过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看霓虹闪烁,看歌舞升平,却根本没有酣畅淋漓的痛快和舒服。更多的,是疲惫,是不眠不休之后的颓唐,不再期待,不再有理想,对生活丧失信心,觉得一切都没有意思,读后感《幸福了吗读后感范文》。

是的,没有意思。在拥有不匮乏的物质之后,我居然觉得一切都是虚幻的。这种虚幻很可能被当做无病呻吟。我无法单纯的去看待一个人,无法相信这个世界还有美好,无法相信还有幸福的存在。尤其是而立之年,老天用一个最残酷的方式让我迅速成长,使我几近崩溃。你知道抑郁是种什么感受吗?胸口随时被堵住,突然就泪流满面,别人的话仿佛是从远处传来,几秒钟之后才明白是对自己说话。随时有种想呐喊的念头,张开嘴却一句话也不想说。说了,大概也没人听。

于是,我越发地歇斯底里。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被娇惯了的孩子,心里还残存着对美好的渴望。幸福是什么?永远有多远?投入有多深,伤痛就有多深,从此我还能相信什么?在这样一个功利的时代里,连自己都靠不住。何处又是避难所呢?

我不停寻找,突然想起很久之前读到的一句话:吾心安处是吾家。只有内心平和的人,才能得到灵魂上的满足和宁静,于是幸福。

不想说去倾听花开的声音,矫情。一件事,不去衡量值不值得,甘愿做,欢喜爱,挨骂受委屈都不为所动;磨难的石头会发亮,甚至有可能成为宝玉,磨人的其实更辛苦,因为他会消耗的……

从苦痛到自我拯救,还需要时日。愿我终将宁静祥和。



推荐第5篇: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1:《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都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的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实,我也似乎觉得这也太孩子气了。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片童话故事后,收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

这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砌了一口井,做了一件好事。智慧姑娘代表森林里的花草树木和动物来感谢他们,祝他们幸福。牧童问:“幸福是什么?”智慧姑娘要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10年后再到这里相见。10年过去了,三个牧童果然在小井旁边又相见,他们有的当医生,干各种杂活的,也有留在村子里种地的,他们都说,用自己的劳动,做了对别人有益的事,别人幸福,自己也感到幸福。

掩卷沉思,智慧姑娘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拨开了我思想上的迷雾,我不经为过去的幼稚无知而羞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不见得。凡事要看具体情况。电影《红楼梦》里锦衣玉食的贾宝玉幸福吗?别说我们对他的生活有看法,他最终自己都觉得那种“幸福”难熬。没有好的吃,没有好的穿,日子过的艰苦就不幸福?也不见得。方志敏烈士为了革命一生过得都是清贫艰苦的生活,可是,他在《可爱的中国》里不是讲了他的一生是乐观,幸福的吗?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呢?反复思索,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观决定个人幸福观。一辈子只为自己吃好穿好,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那样的幸福不用说是低级的,他的一生也是无价值的。因为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我们是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的一生应该是很好地尽一个共产主义接班人应尽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你看,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们,他们放弃了自己舒适的生活,远离家乡,来到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他们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苦涩的地下水,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猫耳洞。他们的生活很艰苦,但他们懂得为人民吃苦就是光荣。他们的崇高心愿“战死沙场我心愿,祖国人民要安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他们的无私奉献,换来的

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他们的心愿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革命导师马克思有句著名的格言说的对,“能使大多数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

智慧姑娘,我感谢你!你使我变得成熟多了,你使我不仅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是我懂得今后我的一生该怎样度过,该怎样做人!

篇2:《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是什么?

--《幸福了吗?》读后感

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最近,看了一本书,白岩松写的《幸福了吗?》,从这本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幸福是什么的答案。

《幸福了吗?》是对现在这个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白岩松字里行间显露无疑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是什么??以及对每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吗??。

无论是白岩松对身在CCTV,身处名利场的剖析,还是近十年申奥、SARS病毒、汶川地震、08奥运等新闻事件的评述与回顾,自始至终饱含着反思与拷问:当今的中国人,幸福了吗?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物质丰富了,但是人们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有些人既有钱又有时间;有些人有钱没时间;有些人没钱有时间;有些人没钱没时间。很多人永远在挣钱,却连花钱的时间都没有,永远在忙,忙这争名夺利,连静下来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都没有。欲望,让人身心疲惫。白岩松因此发出了这样的拷问:挣钱为什么?人,是欲望的主人还是奴隶?

?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理想有什么意义?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只在多年后痛哭时才知自己有过,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你的离去,又有什么意义??在纪念陈

虻的文章里,白岩松最后写下这样的话,他说这也是对自己说的。因为陈虻曾反复向当初还刚工作不久的他说?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有时候并不意味着要一直向前走,而是要善于回头寻找,寻找那些内心的小小幸福。白岩松认为,每一个人,富裕之后,总该信仰一些什么,比如真诚,友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让自己安宁,也让周围的人被感染。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物质财富与幸福之间不但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甚至根本没有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一个拥有财富、名誉和权力的人,的确可以得到他喜欢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他喜欢的享受,甚至得到别人的尊敬,他在得到这些的时候,当然会很幸福,但是,这种幸福的感觉并不能持续。在他得到这些的同时,他还要面对很多的烦恼,比如为升职不成而烦恼,为和同事吵架而烦恼,为家庭不和而烦恼,为怕失去而烦恼……其实,一个拥有财富的人,可能幸福,也可能不幸;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同样可能幸福,也可能不幸。幸福和财富本来就没有任何联系,幸福所表达的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那么如果你想要追求幸福,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无论你拥有了多少的财富,在心外,根本是找不到的,要追求幸福,只能在自己的内心去寻找。

让生命的脚步慢下来,放轻松,听好听的音乐,读好看的书,欣赏一路的风景,用心去体味生命本身的快乐,这就是《幸福了吗》所主张的生活状态,以及应当追求的幸福。 ?忙?,是对生命的真正浪费。现在,人们都在提倡?慢生活?,就是让我们放慢自己的脚步,每天有时间想想自己在做什么,想得到什么,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放慢脚步,歇一歇,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而不至于被欲望淹没了整个心,以至于丢失了自己。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诗?这首诗被白岩松放在本书的扉页,算是给本书定下了一个基调。

?幸福在哪里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觉得到的。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 ,别人,便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域。??钱和权,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连。??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来的人一笑:走的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以上文字来自本书的自序,表现出了白岩松一贯的犀利,字里行间直指我们的内心以及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

?在2010年的春天,中国在未来的目标中,提出了‘尊严’二字,提出它,就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转折,它意味着,中国这辆自行车,正在寻找新的动力。??在尊严之中,包含着政治体制改革,包含着民主自由、公众的权利,包含着幸福、包容、平等、体面而又开心的生活。??然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是发动机;建设尊严,却必须有国家的信仰支撑。或许,一个社会寻找信仰的过程,正是尊严的建设过程。? ?我看重未来十年,中国新动力新改革的试水和成长,不会过于乐观地认为一切顺利,也不会认为十年后的今天大功告成。成长,是未来十年最让

人好奇的东西,因为它与我们所有人的幸福有关。??未来十年,我们都还在路上;期待十年后,我们开始收获幸福、信仰和笑容!?

以上文字来自本书的代后记,发人深思,也充满希望。 ?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这是这本书的结尾。让我们都从自己做起,寻找自己简单的幸福吧!

锡铁巷社区 华家乐

篇3:《享受与幸福》读后感

《享受与幸福》读后感

利用平时休息的时间,我看了一本名字叫做《享受与幸福》的书,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享受?什么是幸福?这本书引领我的心灵到达了一个新的领域!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在看过《享受与幸福》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作为教师这本书更是给了我深刻的启迪:

首先要始终相信自己。

朱永新先生说:上帝在每个人身上都安装了成功的密码,安装了成功基因,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找到这些密码和基因,从而赢得辉煌的人生,无论你是智是愚,是健康还是残疾。朱永新先生还列举了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例子:聋哑人周婷婷。盲人戴维。甚至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海伦。 凯勒,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破解了自身的密码和基因,获得了成功,我们是如此的健康,如此的年轻,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有什么理由可以倦怠呢?我相信自己会使每一个学生鼓起自信的勇气,扬起希望的风帆,去破浪远行。我也相信自己不仅仅是个教育园中默默耕耘的教书匠,我会成为幸福的收获者,会朝着科研型的教师去努力,会寻着成功者的足迹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其次,要努力控制自己。

朱永新先生谈到自我控制的两个重要内容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有所为告诉我们一定要认准目标,全身心地投到这项活动中去。有所不为告诉我们要战胜与自己的决定相对抗的一切因素,其实这一点尤为重要。当今这个世界的诱惑实在太多了,作为教师的我一定要学会耐住寂寞,抵制诱惑,克服自身的惰性,做学生征途中的号角,夜路上的火炬,航程中的灯塔,指引学生不断的前行。

最后,要坚持撰写日记。

朱先生在多篇文章中都谈到了日记在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日记,是自己教育生命中的一朵朵浪花,一簇簇花絮,可以记下前行路上的收获,可以为自己的成长之路铺垫出绚丽的颜色,若干年后,再次翻看,整理,可以使自己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可以为自己的生命之路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有过很多次的激动、兴奋和感慨,但是很多次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让这种感觉慢慢的淡去,消失了,等到有时间想提笔记下闪光的时刻时,却已没有了灌注笔端的激情,找不到了那种感觉。朱先生多年来笔耕不辍的经历,不得不使我们扪心自问,我们难道比这位市长、校长还忙吗?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到汗颜,不得不承认是我们的懒惰在阻碍着我们。朱先生还引用了毛主席在湖南师范读书时写下的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来说明事业成功最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受朱先生的影响和启迪,我也决定坚持写教学日记,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及时的记录每一个挫折与失败,进步与成功,享受每一份感动与欢欣,我并不奢望多年以后成为赫赫有名的教育家,只希望自己不是在重复所谓的教学经验的教书匠,不是在重复的过着每一天,希望能做一个有心的人。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朱永新的理念,喜欢那激人上进的话语,喜欢那种大家的人格魅力,喜欢那富有诗意的书名:享受与幸福,让我们也一同去享受每一天的灿烂阳光,享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美好,享受教学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享受那些可爱天真的孩子们,在享受中体验生活的幸福,体验工作的幸福,体验来自孩子们的幸福,让我们共同幸福着教师的幸福!

推荐第6篇:《幸福要回答》读后感

不较劲 做个从容的女子

——《幸福要回答》读后感

很喜欢杨澜主持的《天下女人》,近日,便利用闲暇时间读了她的《幸福要回答》一书,仿佛一下子把自己从浮躁的生活中解救出来,充满了宁静、从容和淡定,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激……

一个女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我想,杨澜想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有关“幸福”的问题,而是面对生命,我们究竟应该心怀怎样的情绪,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自己。生活中不乏有女人时常抱怨做女人的艰辛,抱怨自己的容颜不够天生丽质。这本书让我觉得那些抱怨太浪费生命,上帝给了人们黑色的眼睛,人们用它来寻找光明,同样的,上帝赋予你女人的角色,你就应该不负使命地展露美丽,不是吗?美丽的女人必然是热爱自己的女人,因为足够爱自己,才不会和岁月较劲,不和岁月较劲,才有了淡然和从容,而这份淡然和从容恰恰成就了其端庄自信的美丽。

女人的幸福,似乎自古以来就总离不开另一半的肯定与欣赏。幸福的家庭都一个样,不幸的确各种各样,想起《天下女人》节目作客的女嘉宾,那些经历过婚姻伤痛的女人,在她们重新审视自己问题的时候,她们明白之所以“不够幸福”的原因,往往是自己太较劲了,不和丈夫较劲,不和自己较劲,愉悦自己,愉悦对方,生命短暂,且行且珍惜 才能拥有一份宁静的幸福,如溪水潺潺…….

女人的幸福,离不开“成就感”。成功的定义有很多,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也很大,无论是职业女性,还是家庭主妇,都有其自我

价值实现的渠道,而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成功。碌碌无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得过且过的女人终有一天会在时间的洗礼下慢慢地暗淡了光华。试想当你老了,翻开这一生的回忆录,发现是空白的,没有实现过的理想、没有做过最想做的事情、没有突破过的成绩,这多么的可怕。充实生活,提升自己,享受自由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所在。

女人的生活总离不开父母、孩子、老公、朋友、工作,以前也会偶尔抱怨,做女人好累啊,简直是要万能的才够完美,读完《幸福要回答》,我竟然爱上了这样的一个圈子,很庆幸作为女人可以体会到男人体会不到的生活中的细腻,所以能感受到更多的温馨和幸福。《幸福要回答》是要回答天下所有女人的方方面面思考与提问,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因为我们必然死去,所以我们必须好好活着!”

杨澜曾说: “虽然我不能选择出身,我还可以选择人生;即使我不能改变环境,我还可以选择离开;如果我爱的人不在身边,我就出发找他回来;也许悲哀、绝望、死亡都无可避免,但我相信喜悦、希望、生命与之同在,这就是我存在的证明。” 很喜欢这份从容、淡定、不较劲、做真实自己的态度,就像秋天成熟的稻穗,饱满、自信、随风展现着自己的金黄色,褪去了青涩,增添了光芒!

推荐第7篇:《牵手幸福》读后感

中原油田职工读书成果发布之

幸福的味道

——读《牵手幸福》有感

记得在我刚上班的时候,女儿拉着我的衣角,哭着说:“妈

妈,我想你”!那时候她才三岁。

后来,当我离开家时,她会用小手指着我的鞋子说:“瞧,

这是我妈妈的”!深情的言语里充满了稚气,那时候她5岁。

再后来,她喜欢穿着我的睡衣,肥肥大大的套在她瘦小的身

体上,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她说:“妈妈,我喜欢穿着它,我觉得有你的味道”。我突然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抱着我的衣服说想我,原来那里有妈妈的味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慢慢长大了,甚至比我高出了一大

截,但是依然象小时候一样,睡前会依偎在我怀里,并且不断的给我讲述她学校里的事情,一直聊到累了,才肯沉沉睡去!

很多时候,女儿会象小大人一样,提醒我是否关上煤气,出

门时是否忘带钥匙等一些我易疏忽的事情。她会有模有样地说:唉,我都不放心你!有时候,她会拍着我的肩膀摇着头说:我如果不在你怎么办呐!春节了,女儿跟着她爸爸回奶奶家过年,临走前拉住我的手说:“妈妈,我走了,你自己在家能行吗?”

我搂住女儿向她保证:“放心吧,我会好好的!”我知道我一个人在家的日子总是丢三拉四,甚至认为自己已经老了。

女儿不在家时,我从忙碌的日子里一下子清静下来,于是听着音乐享受着一个人的自在。但是久了,一种孤独感悄悄然袭来。

正当我莽莽撞撞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女儿清脆的声音从话筒里传出:妈妈,你把气关好了没有呀? “傻丫头,关好了”我大声的回答,只听见女儿嘻嘻地笑着说:“那没事了,再见”。她挂了电话,我的鼻子陡然一酸,牵挂的幸福在我全身蔓延开来!我惊讶女儿在离开我的时候,竟然依然牵挂着我,而且一直为我的粗心操心。

也许经历了很多“磨难”,会让女儿更加懂事。

一直以为女儿还小,以为她还是什么都想不到,只是个会在我怀里撒娇,什么事都要我去料理的孩子。但是,就在她每次提醒我别忘了关气、别忘了带钥匙等一些琐碎的小事的时候,我终于明白,女儿长大了!虽然只是一些小事,我却能从她的牵挂里品尝到幸福的味道!

在每个人眼里幸福的意义都不一样,幸福!其实往往就在身边,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父母身体健康,孩子快乐成长就是最大的幸福。当我们的父母经历风风雨雨,把我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抚养成人,时至今日,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才发现父母对我们的爱永远大如天,永远让我们幸福的感动着……。不知从

何时,我学会了感恩,深深领悟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并懂得了以感恩回馈社会。

菊花盛开,硕果累累。我体会着女儿给我点点滴滴幸福的

滋味,品尝着充满石油香味的美酒,等待着又一个秋天的到来。

推荐第8篇:幸福人生读后感

幸福人生读后感.txt明骚易躲,暗贱难防。佛祖曰:你俩就是大傻B!当白天又一次把黑夜按翻在床上的时候,太阳就出生了我有幸阅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一书,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不衰,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是美好的传统教育,它教给我们什么是道?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它教给我们什么是德?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的做人,此之谓德。它也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秘诀。父子——父慈子孝,君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兄弟——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朋友——人与人之间交往,守信用,进道义。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蔡老师告诉我们顺应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事;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这些都是简单的道理,却又是人伦大道,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学问。本书就以五伦课题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总纲,让我们细细地去领悟其中的真实智慧,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

“父慈子孝”:《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职责,要“种下对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好的种子,才能成就他一生正确的做人处事态度。”父母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宠”。通过几个事例的阅读更使我明白了:教育孩子要慎于开始,从小一定要教对。不要所有的事你一手揽,久而久之,孩子心里会觉得父母替我做的事是应该的。所以宠孩子造成的是不孝,我们应该懂得磨练他,这是历练他一生的本事。爱是要理智,不是情感,情感之后就变宠,就变溺爱。我们应该做给孩子看:看到父母在孝敬自己的爷爷、奶奶,从小教育孩子孝顺长辈,对长辈有礼敬的态度,时时刻刻为长辈着想,它就不会自私,它也不会贪心。这就是要教孩子行孝,自己必先行孝。

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爱、用智慧来教导下一代;而孩子也要知道常常关怀体贴父母的需要来尽他的孝道,这样才能和谐发展。

“君臣”关系:“君仁”是指领导人应该仁慈,要处处替别人着想,还要替他的家庭,替他的家人着想。“臣忠”是指下属要忠于领导人,忠于他的本分、他的职责、忠于他的团体。一个家庭,一个团体最怕怕谗言,就是拨弄是非,我们不能去拨弄是非,也不能去听信谗言,要能养成大公无私去做事的度量。也让我发现了一个真理: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领导最重要的是什么?要以身作则,这个教育的力量、教化的力量、感化别人的力量特别大。也使我想到为什么教育中经常提到教师随时随地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和表率,这个力量是特别的。以身作则的同时我们也要每天反省自己的决策,作为最小的主任——班主任来说,管理工作决策的正误决定着整个班级的舆论导向,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该大力表扬,要知道什么是错的,该知道廉耻。知荣明耻是班级树立正气的方向,只有知荣明耻了,才可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育才能达到它真正的目的。

作为“臣”,我更应该学会每天的自我反省,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不去搬弄是非,毕竟自己已经成人了,想法可以有,但不一定非要说出了,因为这些话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不利于别人的话尽量不说,不利于别人的事尽量不做,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强加于人,以和为贵。包括在处理家庭关系时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记住了这些,才能经营好自己的幸福,难道不是吗?另外,一个千年的礼仪之邦,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礼仪、礼貌。孔子说:“不学礼,

无以立”。可能常常一句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的失礼,就会得罪他人。无形之中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阻力。生活当中礼仪处处皆是,因此懂得礼貌待人的人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我觉得“忠”“信”主要体现在夫妇关系和朋友关系生。曾经学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与真正的朋友交往就如同一杯清水,虽然无色无味,但总能在最关键、你最需要帮助的时侯出现在你的身边,这就是真朋友之间的信义。孔子说过:“人无信不立”。可见“信义”对人交往的重要性。当朋友就要有当朋友的本分,一能够劝谏朋友,当朋友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劝导他,要引导他。二当朋友的本分就要关怀朋友。

蔡老师还讲了许多慎思,明辨,笃行等方面,规划人行为方式,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处事之方。他的处事态度和方法最具影响。

我们生活在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家庭中,处事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就要遵循道义,而不是遵循功利。遵循礼议的人必然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当然除了抓对道义的方向之外,处理事情还要讲求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办成功。所谓“行百里路半九十”,这半九十的原因在哪里?在自己的态度和方法不正确,才把事情没有办好。因次许多时候我们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决定了我们成功与否。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可以促进一件好事的进程,转变我们的态度,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全书每一讲都是经典,每一讲都会启迪我们的心智,提升我们做人做事的品位。这本书以我们身边的平常事讲述这部平常的哲理。细节决定成功,我想幸福的人生应该从这些平常小事做起,在小事中体验、感受生活的大道理。在感受中进步,在学习中应用,应用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提升我们的智慧,追求我们自己的幸福人生。

推荐第9篇:《幸福人生》读后感

读《幸福人生讲座》有感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而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它作为德育教学辅导读本的意义。诸多仁人志士学习它、推广它;众多学校诵读它、落实它,《弟子规》正在中华大地的校园里慢慢传播。乘着这股教育之风,我校也积极支持《弟子规》的推广。这个暑假,我拿到了蔡礼旭老师讲的《幸福人生讲座》。

在阅读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前,我先读了钱文忠老师的《钱文忠解读》一书,在仔细研读《弟子规》的要义,清楚明白其中传承的儒家精神后,对《弟子规》有一定了解,然后去阅读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书中,蔡老师把《弟子规》融入了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古代圣贤的智慧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精华,讲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老实说,一直以来,我对《弟子规》是没什么印象的,也许是才疏学浅,可这不能不说明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传统文化正在被我们的民族遗忘。直至现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被重新抬出风尘已久的旧书窑,让人不得不深思其中的意义。

经过阅读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和钱文忠老师的《前文中解读》,我深刻地反省着,为什么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把《弟子规》重新搬上讲台呢?反观现实社会,很多人都迷失了自我,人心浮躁,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就连婴儿的奶粉都不能放心的食用,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放心呢?推广《弟子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社会未来的栋梁着手,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

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不能一蹴而就地落实,学习探索的路途上定会有困惑。在落实《弟子规》的教育路途上,我觉得,应该特别重视“敬畏之心”的培养和教师、家长们的言传身教!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我不知这八个字的出处,只是在看李嘉诚访谈录的时候,看到他办公室墙壁上挂的就是这条横幅。当时看了就非常有感觉,话虽白浅,但立意高远,落脚踏实,能够给人启迪甚至是警醒!

而朱熹也曾说过:“君子之心,常怀敬畏。”什么是敬畏?所谓敬,就是敬重、敬佩、敬仰;所谓畏,就是畏惧、畏怯、畏缩。有道是:“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敬畏既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信念。有话说:无知者无畏。人要是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忘乎所以、就会无法无天。如果人无敬畏之心,人人都是花果山上的猴子—无法无天,势必天下乱,没有了规制、没有了法治、没有了秩序,就不会有发展,已经得到的早晚也会失去。

敬畏什么?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于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社会不同了,新世纪的中学生,我看至少需要四种敬畏方能领悟人生的真谛。

敬畏生命。生命是最宝贵的,在独生子女时代,生命的归属有多重。人,不仅在为自己活着,还要眷顾亲属的感受。最近,北京大学生接连自杀,陕西高三女生茫然跳楼,更有不知愁滋味的小孩子也热衷于轻生游戏,不能不让人呼吁:敬畏生命!“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与人为善,和谐共处是彼此在敬畏生命;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是国家行为在敬畏生命;“身有伤,贻亲忧”对中学生来说,好好活着,健康成长,远离祸害就是对生命的最好敬畏,对亲人的最好的孝心。

敬畏科学。文化大革命时期,狂热占据了人们的灵魂,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彻底砸烂公检法、“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的无畏精神驱使下,演绎的是一个无法无天、民生凋敝的十年浩劫。无视科学规律,盲目主观臆想,妄图一口吃成胖子,却忘记了“天命不可违”。所有的拔苗助长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都是徒劳无益的。自然科学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去学习它,顺应它,运用它。而所谓的愚公移山人定胜天、战胜大自然,剔除豪情斗志尚可取之外,都是蚍蜉撼树的翻版。

敬畏法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国家要乱套。“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遵规守纪看似约束,实际维持了共享的秩序,而人类的生存是离不开秩序的。正是因为缺少敬畏之心,不懂得行有所止,现今的“商人”多半变成“伤人”,为了赚钱不惜伤害他人。假药、精神毒品的贩卖;对青少年开放的网吧、电动游戏室;出售污染严重的食品都是图财害命的典型。频繁的违反纪律,会习惯成自然,进而由量变到质变,最终身陷囹圄。

敬畏师长。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口耳相传的千年祖训总有它的道理。敬畏家长,把父母的嘱咐放在心上,你会少犯许多错误,少走许多弯路。敬畏老师,把谆谆教诲记在心上,你会明白更多道理,得到更多收益。敬仰高人,会滋生见贤思齐的力量。敬人者,人恒敬之;畏人者,人亦畏之。

教育孩子,当他开始知道观察大人的脸色,晓得大人的喜怒时,就要加强教育,让他做则做,让他不做则不能做。父母威严而慈爱,子女则敬畏而孝顺。我见平时那些不讲教诲,一味娇惯宠爱的父母,儿女常常不孝顺。平时吃饭穿衣事事满足他的要求,孩子无缘无故哭叫,也不知道要禁止他,反而怪保姆;欺负同辈,父母不知道要制止他、约束他,反而责备别人。如果有人说事情不是这样的,父母则说:“孩子还小,不能怪他。”本来应该惩戒的,反受到夸奖,本应怒斥的,反而嬉笑。这就培养不了孩子对长辈的敬畏之心。等到了懂事的时候,他就以为天下的事本来就是这样的。岂知骄傲的习气已经形成,这时才来纠正,就是把他捶打至死也不害怕了。

《论语*尧曰》有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小人“不知命”,所以“无忌惮”,肆无忌惮就会无所不为,无所不用其极。怀有敬畏吧,敬畏自然法则,敬畏社会秩序,敬畏人间道德,敬畏“头顶上闪烁的星空”。怀有敬畏才能发自内心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才会有真正的和谐,才会真正远离灾难和不幸,才会有真正的幸福人生。

在《弟子规》的推广教育中,教育孩子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都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去指导教育孩子。在家里,在学校,我,们都希望孩子们除了学习好书本知识外,学会怎样去做人!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做到“以身作则,正己化人”!

正己化人。古人云: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正己由来可化人,张公劝善满怀在。生前教诲皆此法,殁后婆心且降神。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我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先做到。

拿至圣先贤的道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本身的言行不留一点让人议论,就要做一件事,在当时被认为是标准;说一句话,后世把这句话当作准则。这就是要正物则先正己,如果自己没有克服欲念保存天理,想叫别人行善除恶,虽施加刑罚和以势压人,别人也不会服从你。

蔡老师谈到教导学生学《弟子规》如何才真正有实效的问题。蔡老师讲:“很多时候我们都看到别人没有做到,事实上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本身没有身体力行的缘故。”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我们做老师的自己连讲台都收拾不整洁,学生又怎么可能收拾得好抽屉呢!“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我每天让孔老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鞭策自己;用曾子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来督促自己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要合乎《弟子规》的要求。比如自己虽不在父母身边,但保持身体健康,工作努力。因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平时与各位同事之间相处友好,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当你能按照《弟子规》上的内容一点一点地去做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心越来越安定,头脑越来越清楚,事情做得越来越有条理,教导学生时也越来越有信心。

《论语》里有一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期以来,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德育教育遗失了这根本的一条,因此实效性不大。今天,当我切身感受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十分复杂。

倘若我们这一代的教育者想要真正继承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振兴中华,一定要深入理解儒家文化的精华。儒家文化首重教育,而教育应以德育为本位。净空老法师告诉我们:“儒所讲的大道就在童子所学的《弟子规》里,《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会念会背,没有用处,要能做到!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落实,一生都不能违背,从我们开始到老死都不违背,都遵守,就真的学成了!”这是圣学的骨干,像我们盖一栋大楼,这是楼的架构,钢架!一切经论是房屋里面的装饰陈设啊!《弟子规》是结构的架子,非常重要,要真正相信、理解、肯做,不能只做表面。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当初就是因为错误的抉择,认识了错误的人,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来到了我人生中错误的地方。从小教导孩子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让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当下我们的每一个抉择,将决定我们未来的人生是否幸福。“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只要我们立定脚跟,用圣贤的教诲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就不会再走弯路。《弟子规》就是一盏人生智慧的明灯,照亮人生的道路,让我们把这盏明灯,代代承传下去。

推荐第10篇:牵手幸福读后感

《牵手幸福》读后感

说句实话,我不是很爱看书的女人,可是,在忙碌的工作和繁琐的生活之余,我偶尔也会挑自己所好,随手翻看几本不是生活杂志便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专业指导书籍,很少看女性读物,它对我而言仅仅属于可口的“小吃”,远不及“主食”专业书籍实用。然而在我“小年轻”同事的极力推荐下,我读了张默、金玮合箸的《牵手幸福》这本书,书中“落叶回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缭绕,在蔚蓝的天空飘荡,那是高歌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世界就会更加美好”。这句话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年轻时,不能真正的理解什么是感恩,认为父母给予的都是自己理所当然的、天经地意的,自从自己有了宝宝,看着她呀呀学语哼着“只要妈妈路笑脸”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已脱离了青春年少时的轻狂和无知,生活的磨练、家庭的责任、工作的压力,使我逐步适应了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明白如何去感恩,以前很少说谢谢,现在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感恩并不是什么难事,有时只是心灵上的一点点感动,行为上的一点点表示,语言上的一丁点表达,但这些需要我们用心去做,用爱报答。作为农电人,时刻想着为民众服务、

为企业尽责,这就是对民众的感恩,也是对企业的回报。而每一座变电站的成功投运、每一台开关信息的无误接入,一个个杆上作业,装表、接电的身影、一幕幕风雨中抢修的惊险场面...,都是农电人感恩企业的最好诠释,在灯火闪亮的一瞬间,人们的欢呼声、热烈的掌声和满意的微笑……,是广大民众对农电人的感恩,是农电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农电人职业幸福感逐渐提升的表现,这就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十五年前,我踏进会宁农电局的大门。变电站的控制室里除了配电屏还有我的一张床,可当时我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失落和沮丧,相反,在我心底深处涌动着强烈的归属感。这儿,将是我的另一个家;这儿,将是我人生的另一道起跑线!

而今在农电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企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壮大,变电站也成了无值守的综自站,不再需要去控制室值班,而我们的线路也将更加的稳定,我们的效益日见增加,我们的收入不断增长,我们的办公楼也更加宽敞明亮,我们的电脑越来越先进……我们的变化实在太多太多,所有这一切的变化都让我由衷地感叹,从心底深深地感谢企业,感谢领导,感谢我身边的同事们朋友们,是大家同舟共济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才让我这个小小的异乡农电人享受到这样丰厚的给予!

其实,一个人活得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或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他(她)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我们只要每天都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快乐,更加有意义。(***)

第11篇:《幸福要回答》读后感

我23岁了,迄今为止,只经历过人们口中美好单纯的初恋,我从不否认它带给我的美好与感动,可也正是它,让我扎扎实实的痛了几回,撕心裂肺的痛。为它,我失过眠、厌过食、哭到过“失明”,我怨过他,也怨过自己,怨过这段感情。如今事情已过去了很久,我依旧忘不掉这一切。我一直在想,究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还是艺术影响了生活,回想我们相处的那些日子,好多的对话、场景都类似于影视剧里现在想想都觉得滑稽的一幕幕。也许真的因为年轻,不懂爱情,在面对感情里的“痒”时,拿出的工具是刀子而不是痒痒挠,直到看到彼此都鲜血淋漓才感到满足、畅快,全然失去了理性,忘记了最正确的处理方式。原来,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自己。

爱情是人一生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当面对身边、娱乐圈的分分合合以及各种丑闻时,我的第一直觉是唏嘘,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再也不相信爱情。人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冬天和别人的春天比较,而面对别人的冬天时忘了自己的春天,结果不过是让自己陷入深深地自卑中。

杨澜说,快乐、平静的女人能量高,就会吸引到好男人向她靠拢,哀伤、慌乱的女人能量低,好男人就会下意识的躲避。我分不清好男人和坏男人,只知道,目前为止我是哀伤慌乱的女人,在遇到不纯粹、背叛、不理解时,像跌入了世界末日,我忘了去享受痛苦。成长之后,或许我再也体会不到这样撕心裂肺的痛了。

宋丹丹说,女人要学会适度示弱。我就是一个很不会示弱的人,有什么事我宁愿自己做完,然后得意洋洋的告诉他,之前有过因为不会示弱而挨训的时候,但我依然想要成为“女强人”。都说男人需要自己的女人去崇拜自己,需要找到存在感,上一段感情的结束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我一直都不大喜欢看到女生弱弱的让男生为自己拧瓶盖、提包,走几步路的事也要男朋友陪伴,或 完事后要他来接。我太喜欢一个人了,无牵无拌,做事麻利果断,或许我投错胎了吧。或许我要开始学会享受别人的帮忙,学会示弱,体会小女人的幸福。成为快乐平静的女人,享受寻找、创造幸福的过程,是我羡慕并追求的人生。

第12篇:幸福终点站读后感

跨文化交际结业作业

学号:1014120023

姓名:赵紫颀

Life is waiting —— The Terminal

“I’ve been waiting my whole life, just don’t know what the hell for.” In the movie, this is Amelia’s confusion.In everyone’s life, it can be different in details, but the same in eence.

Viktor, a man came from a small country Krakozhia, who was trapped in the airport because of the war in his country.He was waiting, waiting for his freedom, waiting for peace in his country, waiting for the permiion for him to go into America legally and realizing his father’s dream.

Viktor’s father is waiting.He spent 40 years on collecting the signs of the 57 members of his favorite band.After he died, he was still waiting, waiting in heaven, waiting for his son to get the last sign for him.

Frank, director of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of JFK, is waiting.Waiting for the old principle’s retiring, and also waiting for Viktor’s leaving.

Amelia, a kind of woman who can get any guy she wants, had waited for a married man’s promise from 18 years old to 39 years old in the hotel.

Enrique, a driver of a restaurant car, who was waiting for a chance of dating with Officer Torres and getting her love.

Gupta, a janitor, who was wanted for aaulting a police officer back in India in 1979, was waiting for going home, for meeting his family.

People in the airport are waiting, some are waiting for picking up; some are waiting for meeting with families or friends; some are waiting for a delayed flight.But 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even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waiting for.Busine man are waiting for big deals so that they can make more money; young ladies are waiting for a perfect husband; students are waiting for getting good grades and being admitted into universities they dreamed; politicians are waiting for a higher position.While waiting, some are working hard to achieve their goals sooner, but some are just wasting time.

While watching the movie, you will find that some plots are seemed to have met before.When Gupta is sitting there to wait for the carele people’s falling down on

the wet floor; when Enrique ask Viktor to help him get some information of the girl he loves, but even has not tried to talk with the girl by himself; when Amelia is in the hotel with her baggage waiting for a call, but never thinks about change the way she lives.Sometimes, you can be unconcerned, timid, and even stubborn, but once it’s time to make effort, you should just put every piece of you in what you are searching for.

Another concern of this movie is American Individualism.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values.These values are decided by their background and culture.Individualism is the dominant idea in America, and Chinese idea is collectivism.Individualism is the very core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the main value in America.You can see that individualism has been influencing all the fields.The self--reliance, individual freedom, equal competition which are emphasized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cept of individualism in China.Individualism is a western concept, and the origi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period of Renaiance and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In the period of immigration and Westward movement, Individualism was intensified.Although over self--centered can bring negative effect, from the whol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re is no big social events which violate the stable situation, this is because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has been in the heart of Americans for a long time.

In this movie, after Viktor lost the food vouchers, he happened to find that he could earn money by collecting trolleys and putting them in lines.That is what Americans praised, to be independent.Viktor could not speak fluent English, but he still tried hard to feed himself.Nowadays, you can see many beggars on the street or the bus, begging others to give him or her some money, even many of them can earn money by working with their hands.

Americans believe that the individual is the atom of the society, independent on others or the collective, the individual right is sacred and cannot be violated.One’s proficiency should be brought to full play, while one’s personal preference and hobbies should have great chance to develop.

In this case Americans are encouraged to be independent even in their childhood.

They form their own opinion, make their own decision, solve their own problem and develop their own originality.When they grow up, they leave home and make a living.The college students support themselves with part-time jobs or scholarship or loan, few of them will depend on their relatives or friends.In the restaurants, even the family members will sometimes pay their own bill.

However, you can not say that Chinese collectivism is not good.Collectivism pertains to societies in which people from birth onwards are integrated into strong cohesive in-groups, which throughout people’s lifetime continue to protect them in exchange for unquestioning loyalty.China is an agricultural culture nation, the farmers live near their lands, and most land link together, so people always inhabit a region and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talking about anything.

In fact, the principle of collectivism is “harmony” that our Chinese people are striving for 5000 years.Chinese ten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harmony and public responsibility.They are desire to underestimate their skills and contribution to group efforts.They always pursuit the way to be modest, sacrificing under the middle way and harmonious cooperation.And they are easy to obey the authority, respect the elder, unite peers, make promise and try their best to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ordered society.What’s more, for Chinese people, it is vital to obey collectivism and sacrifice individual interests to protect public interests when it is neceary.In a word, the first task for Chinese is to maintenance united county and harmonious society, avoid contradiction and consider others’ feelings all the time.

The last but the most important we should learn from Viktor is that whatever difficulties you meet, don’t lose your faith.Just do as Viktor do, wait and try your best.Don’t give others the chance to look down upon you.

第13篇:《幸福要回答》读后感

《幸福要回答》心得

看书先看人,一本好书必定有一个值得称道的作者,所以我才在这个寒假期间看完了《幸福要回答》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杨澜用她的的热情和智慧为天下女性诠释和解答关于幸福在她眼中,在当今这个女性日益崛起的社会当中,女人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

整本书和杨澜本人的气质一样,从容、知性而优雅。我读着,有省悟,很平静。我的人生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我才知道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其实可以让自己过得有多么“幸福”。

《幸福要回答》里有一句话让我久久回味:“因为我们必然死去,所以我们必须好好活着!”。一个人,究竟为什么而活?或者说,一个女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我想,杨澜想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有关“幸福”的问题,而是面对生命,我们究竟应该心怀怎样的情绪,做出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书中详细的阐述了不同的人对婚姻的种种看法。由此可见,婚姻是幸福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通过不同的女人分享自己的婚姻经验,你能感觉到很多和爱人相处的独到方法。

宋丹丹说:“女人需要学会示弱”。杨澜说:“男人更需要女人的理解和关怀”。 有些时候,你渴望幸福,总是觉得现在过得不幸福,因为糟心的事一件接着一件的来。但是你又明白,其实给予你痛苦的人也同样不幸福。当你看到这一点的时候,似乎就会有点绝望了。恶性循环,这个词真的是让人绝望。而你能做的,是不去给予痛苦。这样,慢慢的,也许幸福感就会多一点。

互相了解能过一生,彼此倾慕只能过一阵儿。

在看到描写子女与父母关系的那一篇章的时候,心里真的很犯堵。也许很多人都和父母有过磨擦和冷淡期,相互的不理解,相互伤害。但是内心又是多渴望能够打破僵局。而现在我能做的,除了尽自己的能力去宽容、原谅、理解,还有就是给我的下一代正常的家庭温暖。我不想让他感受我所体会过的痛苦难过。

读过这本书之后,最深的体会是,杨澜在教你如何给予爱,爱别人,也爱自己。善待周围的人,善待自己。尽量能够让心灵自在。心灵自在,这是一种境界,每个人都有多多少少的心理束缚,打破束缚,才能够真正的享受生活。

幸福感真的不在别人手里,想要幸福,除了自己创造,还要自己改变。 上帝赋予你女人的角色,你就应该不负使命地展露美丽。女人的美丽究竟指什么?白雪公主的后母曾经无数次地向魔镜询问,然而真正的魔镜右上角只有“自爱”两个字。美丽的女人必然是热爱自己的女人,正如曾经在《天下女人》中做过客的所有美丽女人一样,因为足够爱自己,才不会和岁月较劲,不和岁月较劲,才有了淡然和从容,而这份淡然和从容恰恰成就了其端庄自信的美丽。

要幸福,便需要“成功”的肯定,无论男人女人。成功的定义有很多,无论是职业女性,还是家庭主妇,都有其自我价值实现的渠道,而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成功。成功可以带给人快乐,而快乐正是“幸福”的外在表现形式——做自己,体会自由。

用杨澜的话说:“能够给人带来最深刻的一种幸福体验,其实就两件事。”书里,这个幸福的女人讲述了她的幸福秘籍,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完整的自己。同时,她用了很多采访嘉宾的素材,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女人这个话题。在她细腻的笔调中,是一种生活智慧的沉淀。 不要因为别人给你的评价而心升波澜,也许你无法面容娇美,但你可以做到内心细腻。也许你无法让自己国色天香,但你可以让气质仿若天生。外在无法彻底改变,但内在却永远皈依你自己。你的美是靠自信,而不是靠别人给你的评价。

在《幸福要回答》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录:爱情是一颗心遇到另一颗心,而不是一张脸遇到另一张脸。我们的心会改变我们的脸,而我们的脸不会改变我们的心。美丽的标准是多重的,不一定要去追赶潮流。完不了的美即完美。即使年华老去,美丽却可以常青,因为在成长的旅途中,站在下一个高峰,你将会看到更美的风景。评价一种关系的品质,要看关系中的两人是否因为在一起而成为更好的自己。美好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滋养、相互成全的。人生最没有悬念的事情就是我们都会变老,最有悬念的事情是我们会如何变老。

这本书不是直接的写幸福,而是让你从每一个角度去理解幸福的由来。幸福不光是一种纯粹的感觉,更是一种混合了很多种元素的感知。朱冰从各个角度分析论证,从很多人身上举例分析,都是在为我们诠释完整的幸福从何而来。爱人和爱情是幸福感的来源,爱人和爱情又不光是幸福感的由来。这本书的内容会让你从内心中变强大,能找到自己,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书中还提过: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也许有人会阻碍你成功,但没人会阻挡你成长。有时候,环境给人相当大的压迫感,这时候,你一方面要寻求突破,另一方面,你心里要清楚你要的是什么。人一辈子总是要做一点自己的事,有的时候可以拉开很长的时间做,有的时间你只能强度很大地做很多的事。这是你自己无法选择的,如果机会来了,你没有把握住它,懒懒散散,那么过去就过去了,年轻时机会来了该拼一下就要拼一下。成功的标准并不仅仅来自美国社会的承认。他们大多数人的成功是在经历了生活、心理环境的大震荡后,又找到了新的平衡,也超越了自己。旅行、读书、知人,是丰富人生经验的三种方式。幸福的六种品质: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

《幸福要回答》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一篇的文字都值得让人回味。关于幸福,每个人或许要求不同,但是最本真的思想却是一样的,就像杨澜说的: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自己心里长出来的。幸福是一种能力,你必须主动去寻找它。

第14篇:《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都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的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实,我也似乎觉得这也太孩子气了。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片童话故事后,收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

这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砌了一口井,做了一件好事。智慧姑娘代表森林里的花草树木和动物来感谢他们,祝他们幸福。牧童问:“幸福是什么?”智慧姑娘要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10年后再到这里相见。10年过去了,三个牧童果然在小井旁边又相见,他们有的当医生,干各种杂活的,也有留在村子里种地的,他们都说,用自己的

劳动,做了对别人有益的事,别人幸福,自己也感到幸福。

掩卷沉思,智慧姑娘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拨开了我思想上的迷雾,我不经为过去的幼稚无知而羞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不见得。凡事要看具体情况。电影《红楼梦》里锦衣玉食的贾宝玉幸福吗?别说我们对他的生活有看法,他最终自己都觉得那种“幸福”难熬。没有好的吃,没有好的穿,日子过的艰苦就不幸福?也不见得。方志敏烈士为了革命一生过得都是清贫艰苦的生活,可是,他在《可爱的中国》里不是讲了他的一生是乐观,幸福的吗?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呢?反复思索,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观决定个人幸福观。一辈子只为自己吃好穿好,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那样的幸福不用说是低级的,他的一生也是无价值的。因为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我们是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的一生应该是很好地尽一个共产主义接班人应尽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你看,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们,他们放弃了自己舒适的生活,远离家乡,来到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他们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苦涩的地下水,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猫耳洞。他们的生活很艰苦,但他们懂得为人民吃苦就是光荣。他们的崇高心愿“战死沙场我心愿,祖国人民要安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他们的无私奉献,换来的

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他们的心愿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革命导师马克思有句著名的格言说的对,“能使大多数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

智慧姑娘,我感谢你!你使我变得成熟多了,你使我不仅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是我懂得今后我的一生该怎样度过,该怎样做人!

第15篇:《幸福王子》读后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了王乐德的《幸福王子》后,瞬间在我大脑中浮现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么凄凉的画面!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伟大的人!试问人世间能有几多?

王尔德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没错,它就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而王尔德在童话领域中的地位不亚于安徒生,他的童话被欲为“世界是最美丽的童话”,又被称为“世界是最感人的童话”。他写下了多篇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和虚拟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幸福王子》作为童话故事中的一篇,当然也有着这些特征。虽然童话的主要面对对象是儿童,儿童阅读它纯粹是为了一个故事,不去过多的去考虑它的写作背景。而我们作为成人,除了去了解了那个故事后还要去深入的了解背景,把整个故事融入现实生活中,给人生命的启迪,因为童话具有写实性这一特征。我认为,童话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阅读会更有价值。正是因为童话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社会现实,故此很多文人比较喜欢这一文学体裁,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含蓄的表达,批判社会现实。很多故事都是这样,本来没有生命的东西作者都赋予了很强的生命力,《草房子》、《稻草人》……

我很喜欢童话故事,因为它总是带给人以感动,给我以心灵的洗礼,增加想象意思,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有就是他完美的结局,是我们所向往的。。。。。生活中我们也许很期待一份童话般的爱情,那或许就是因为童话故事结局的完美性,脱离了现实完全就像一个儿童那样来看待,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应该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深入的去了解作家,了解这个社会,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绽放生命的光彩。

幸福王子,听起来应该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初次看到时我认为应该写的是一个幸福的王子,如何快乐的成长。没想到我的想法与故事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故事的一开头就说出了“幸福王子”的由来,“以前我还活着的时候,有着一颗人类的心,那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眼泪,我住在无忧公里,无忧公里从来没有哀愁、哀伤和烦恼。白天我与同伴在花园里玩乐,晚间我们便在大厅里跳舞。花园四周是高高的围墙,我从没有好奇过外面的世界。我身边的一切就是美丽的化身,我的臣子叫我幸福王子。”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幸福王子的形象,他,玉树临风,英俊不凡,他是一个雕塑,全身贴满金叶,宝玉镶着一粒粒闪闪发光的大红玉。来观看的说法不一,都想往自己身上拉好处,伪君子的像。一只小燕子出现了,他爱上了芦苇丛中的一根芦苇,其它的燕子以各种理由嘲笑他,他却不理会,依旧天天呆在芦苇的身边。日子越久,芦苇也不怎么说话,各自的喜好不一,他们终于踏上了分开的旅程,小燕子飞走了。傍晚时分,小燕子栖息在幸福王子的脚边,于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从这里拉开了序幕。幸福王子站在城市的最高处,看到世界上最肮脏、丑陋的东西。他委托小燕子把刀柄上的红玉送给穷人,把眼中的青玉送给穷人,把身上的金叶送给穷人。打了第二天早上的时候,他刀柄上的红玉没了,眼睛也被挖走了,身上的金叶也没了,如今连乞丐都不如,脚边还有一只死燕子。世人见他也没有了昔日的光辉,毫无价值可言,于是把他推到了,更不去追究是为什么。小燕子通过幸福王子的哀求拿掉了其身上的东西后,对幸福王子产生了一种爱慕之情,他不能离开幸福王子,他爱她胜过于爱自己的生命。冬天来了,又没有食物,,最后却奔向死亡,倒在了幸福王子的脚下停止了呼吸。此时幸福王子那颗铅做的心碎成了两半。而此后,世人还在争议着建立自己的铜像,可见世人的虚伪。在这里,故事到了高潮部分,此时也可算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社会的黑暗制造了幸福王子与小燕子悲惨的命运,在这个社会里,穷人被践踏在脚底下,就连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得不到满足,富人则吃喝玩乐,骄奢淫逸,贫富差距很大。贫富差距影响着每一个社会上的人,我们国家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制定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这只是一个好的理想状态,前进的旅途中仍会遇到各种问题,步履维艰。

我不像幸福王子那样伟大,但我也不像富人那样吃喝玩乐,虚伪不堪;

愿明天更美好,愿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够幸福快乐。无论是做什么。

第16篇:幸福了吗读后感

不惑

——读《幸福了吗》有感

幸福了吗?

本以为“幸福了吗?”就是问自己幸不幸福这么简单,却无想到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字,却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一个身在名利场的资深媒体人对台前幕后故事的揭露,让“中国人信人民币”这样深刻而犀利的社会情状在我们的心中打上惊心的感叹号。认清名与利的社会固然重要。那若只是停留于此,那读书的初衷可就错了。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平静”与“反思”这两个字眼。

平静对人对事是一条漫漫长路,是修持,是耗费心力的功课。去除内心当中的那些额外的执着、得失、是非、分别,便是一生要学会的功课。也许我们会更喜欢热闹、喧嚣,但其实,平静的心,那才是真正值得去观赏和警示的。不仅是身在名利场的白岩松先生,对我们这样正深扎茫茫学海中的学生更是受用。师长们不是常教导我们要时刻省视自己为何而学,为何而学吗?眼高手低,急于求成反而会事与愿违。学习最切忌的就是浮躁。

那么又如何将学习生活与反思联系于一道呢?白岩松借社会现实和自身经历以告诫自己和读者要有信仰,学会生活。以此类比,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以及自己的现状就是一支清醒剂,你是否把握好每一次清醒的机会让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了那?在你试问自己“我的成绩如何能更好?”时,你是否也试问“现在的生活还有可能使它变得更好吗?”?也许你就可以在这日复一日的探问与反思中有意识地改善生活、改善学习、改善自我。

认清是其一,面对是其二。“断求念空,不愿世荣,淡薄无为,以斯为乐。以人之正,渡己雍和。” 在喧闹而奔忙的世界中平静地往前走,这是多么和平安宁。

李君璇

第17篇:幸福课读后感

我们该怎样过好我们的一生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读后感

作者陈海贤,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在知乎专栏撰写“幸福课专栏”,共有480491位关注者;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第一次读就很喜欢,一口气读完,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比其他心灵鸡汤类的心理学书好他妈太多了。第二次拿起这本书时,我正经历了感情不顺,身体欠佳,考研失败的低谷期,还在找心理咨询师调节的阶段,这一次读心境完全不一样,开始慢慢读,并做了笔记,读完内心平静而祥和,自在而丰富。

书中解决了我困惑已久的问题,比如:我是个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该怎么办——成长型思维;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的问题——不功利心地培养兴趣爱好;原生家庭的问题——选择原谅,并做自己的教养者;性格内向的问题——做自己才舒服(自由特质理论);喜欢做老好人,不会拒绝的问题——树立边界;拖延症的问题——WOOP原则……

以下是我的摘抄的一些读书笔记:

1、通往幸福之路,就是脚下的路 2.假想中的完美自我××× 3.成长型的思维认为人的认知和能力是不断成长的 4.一棵树生长的使命是什么?

5.“更大的世界”在“远方”,“远方”还是要回到内心世界。6.远方是药也是病。

药:想象中的远方,提供了人们启程的最初动力;现实的远方培养的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病:如果你没有改变,他乡还是会变故乡,疲惫和厌倦还是会爬上心头。 7.琐事也是我们的道

心自由了,琐事便不再是琐事,是随缘。 正事和琐事都是“我的时间”,应该好好享受。 8.尽人事安天命

即使上天不给我回报,我也会努力投入。投入专注本身便是幸福。 9.创造福流:

~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则 ~建立及时反馈 ~有挑战性的任务

10.接受平庸的那一刻不是绝望和放弃努力的那一刻,反而是更加踏实的回归了生活

11.迷茫是艰难所在,也是意义所在。这段艰苦的生活,你总得学点的什么,才不会亏。

12.你爱的是兴趣,还是兴趣背后的成功? (以前困惑为什么我做事情总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今天终于找到了答案。)

~爱源于了解。如果你不愿意了解你所做的事,每件事都浅尝辄止,你就不会真的爱它们。

~爱也很纯粹,金庸武侠小说里有很多高手,但绝顶高人是一位扫地僧,这并非偶然。对于其他高手来说,武功意味着功名利禄、江湖地位,至少也是行侠仗义的能力,但对于不问世事的扫地僧来说,武功真的没有什么用,和日常扫地没啥区别,正因为无用,他才能心无旁鹜。不用焦虑,自己练得多快多好,他才能坚持得久,他的成就才高。

~如果找不到兴趣爱好,不如就做现在你能做的最简单的事,并把它当做一种修行。任何高超的技能都需要经过长期枯燥的刻意练习,了解它背后的积累,有些事,做着做着,才成了兴趣爱好。即使这样也不要期待这些兴趣爱好会让你看起来毫不费力,只是它会让你的付出有意义。

~兴趣爱好很像一个聪明又富有的姑娘追求她的人很多,向他献媚的人也不少,但真正了解他和爱他的人却并不多,对于兴趣爱好,你越是向他索取什么,他偏不会给你什么?你只有臣服于她,奉献于她,有一天他才会给你一些意外惊喜,这背后考量的东西很俗,却很真实,就是---你到底真的爱她,还是只想获得她的美貌和财富?他感觉得到呢,有时候为了考验那些追求她的人,她还会刻意打扮成贫穷寒酸的丑姑娘,就像郭靖第一次见到黄蓉一样。 1.

13.~.培养容忍匮乏的能力,正念练习。2.~培养制造盈余的习惯(时间和钱) 3.~建立从简的决策程序,节省认知资源。建立自己固定的决策标准,比如买东西就选贵的,吃饭就选近的。把这些决策标准写成成文的准则贴在醒目处,并保持迷信,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14.克服拖延症 ~WOOP思维

W-愿望 O-结果 O-障碍 P-计划。如果X那么Y。

举例,我的愿望是今天能够完成书稿本站的内容W,如果能按时完成,我就能顺利交稿,一段时间的辛苦终于了结果,我也能兑现编辑的承诺,书也能按时出版欧O,我的障碍在于,我会经常看手机用微信聊天或者刷网页,一刷就是很长时间。这么做的原因,是我缺乏思路,写不下去时,我就会有些烦躁,所以想通过手机逃避这种情绪O,所以我制定了一个计划P,当我在图书馆写东西时,如果在九9点到11点半之间想看手想换手机了X,那么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做几个深呼吸。

~尝试GTD:多做一步,不仅列出要做的事,还要列出下一步,该怎么做。 15.自由特质理论:每个人性格里具有“固定特质”,也有“自由特质”,他们都是我们自己。

16.原生家庭的问题大多来自于有各种缺陷的普通父母,他们受制于他们的时代背景,教育水平,成长环境和社会地位,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不想爱孩子,而是不会,甚至他们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但我们应该选择原谅,为人父母本身就不容易,我们要成为自己的教养者,你期待父母怎么爱你,你就怎么爱自己吧。 17.关于边界:

~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决不轻易越界。

~不要试图做一个拯救者,你没有办法拯救别人的人生,那是上帝的工作。 ~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之前,你可能先要成为一个更坏的人,因为那更真实。 18.人生而孤独。我们没法让别人承当我们的命运,也没法帮助别人承当他们的命运,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照顾好自己的自己,然后让他人照顾好他们自己。

我们该怎样过好我们的一生?引用陈海贤老师书中结尾的一段话:

“我期待的故事的结尾,正如这位老人,无论多老,两眼有光。我并不需要挣很多钱、取很大的成功,我只需要在我的位臵,自在而丰富。不去追求能力之外的名声,也不放弃让自己能力成长的机会。脚踏实地,投入地生活。在痛苦和欢乐中,体验命运给我的一切。\"

第18篇:《牵手幸福》读后感

或许是忙于单位工作和家庭生活,或许是书籍内容平淡难以入心,近年来读过的书籍很少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同滔滔江水奔流大海去了。可是在今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景色优美的五月天,捧起张默、金玮编著的《牵手幸福》一书,恰如一股清流浸透心间,爱不释手,一口气阅读下去。《牵手幸福》一书集故事性、哲理性于一体,通过生动的笔触、细腻的情感、深邃的内涵、精彩的叙述,将现代女性普遍关注的爱情与婚姻、家庭与事业、财富与人生、成长与成功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说明只要具备阳光心态,勤奋创造,豁达为人,就可以牵手幸福,度过快乐的一生,实现现代女性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牵手幸福》阅毕,我拍案惊奇,真是一本好书,对自己正确认识幸福、创造幸福生活起着引导和励志作用,带给我许多新的启迪。

启迪之一,我觉得幸福与不幸福没有一个标准,宛如广阔的海洋一般,不能用斗装用升量,幸福更多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不必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同。而获得幸福,关键要培养自己的阳光心态。阳光心态一是要有融入心态,融入单位大家庭,具有团队精神,热爱和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一种快乐喜悦的情怀和其乐融融的集体心态做工作,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使我们的团队永远活泼向上,永远充满健康活力和吸引力。二是要有欣赏心态,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多想想和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会去欣赏和赞赏别人,而不是以一种阴暗畸形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不要去相互猜忌和排挤打击别人,在一个惶恐不安的环境中工作;有了欣赏心态,就会感觉到我们的工作环境多么温馨,我们的同事多么可爱,工作起来自然激情澎湃,快乐幸福。三是要有包容心态,以大肚的心态和宽大的心胸去包容别人,包容内部同事,正确应对和处理同事之间矛盾纠葛,不要太多地计较得失与对错,营造宽容和谐的氛围,始终阳光灿烂、春风荡漾,感觉生活的快乐。四是要有感恩心态,要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并养育了我们,感恩那些曾经给我们帮助的人,感恩单位给了我们工作岗位;有感恩心态,我们就有工作的动力,事业的信心,充满精神、鼓足干劲去工作,增添生活的信心。五是要有平常心态,万物需要平常,不平常则失衡则乱;一个人有了平常心态,能安心踏实地工作,能保持自己的廉洁操守,做到知足常乐。现代女性具有阳光心态就能牵来幸福,永远生活在幸福中。

启迪之二,我觉得幸福生活无时不在,何处不存,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幸福生活偏怜勤奋刻苦人,只要去创造,就有幸福生活。居里夫人出身贫寒,常常忍饥挨冻,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住在阴暗的阁楼上,发奋刻苦读书,一心钻研学问,与其丈夫共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两度获得诺贝尔奖,成为全世界伟大的女性物理学家,赢得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创作了无数文学作品,被评选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自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居里夫人和张海迪的事例说明,只要去奋斗、去创造,就能取得事业成功,获得自己的幸福生活。

启迪之三,创造幸福生活需要努力拼搏,敬业奉献。因此,我们女性朋友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是取得工作成绩、确保事业成功的关键;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端正学习态度,讲求学习实效,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为全面做好工作奠定基础。我们女性朋友要刻苦勤奋,完成全部工作。要忠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全面执行单位的工作精神和决策部署,刻苦勤奋,尽心尽职工作,实现工作的完美和高效;要具有勤业务实精神,认真做好每一件工作,做到日清月结,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单位发展作贡献。我们女性朋友要热情服务,推进工作发展。要树立服务意识,认真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取得大家的满意,努力建设和谐单位,促进单位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创造幸福生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女性朋友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努力拼搏,抓住每一个环节,都实现尽善尽美,幸福生活就能扑面而来。

女人的幸福范围很广,包括家庭、事业、爱情等等,有了阳光心态,就能处理好家庭、事业、爱情等各种问题,排除烦恼,减轻压力,迎来幸福生活;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就能克服困难,越过障碍,迎来幸福生活。女人是半边天,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女人当自强,要发挥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培养阳光心态迎来幸福生活,努力勤奋去创造幸福生活,从而实现女人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始终与幸福相伴,度过快乐的每一天,做一个幸福的女人。

第19篇: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似乎是在问自己,也似乎是在问别人。

《幸福了吗?》这本书的起始,引用了仓央嘉措的诗,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引用的最后三句:却有多少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也许这是很普通的语句,但它却是很多人的真实映象。

在代序里,我看到的是社会的百态、当代人的缩影。为功为利的人行尸走肉般地生活着,没有信仰的人心灵依然空荡。现代人都喊忙。的确,现在过的是快餐式生活,实在是没什么时间停下来去享受一些有的没的。很早以前曾听说过一句话:当我们走得太快时,应该停下来等一下我们的灵魂。可是在快马加鞭都赶不上的时代,谁舍得停下来等一下自己的灵魂?人们会问幸福在哪?我们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的是痛苦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的。

在“我在CCTV,是主人也是过客”一节里,白岩松以自身的经历,讲述着作为新闻人的他该做的事,也讲述一些不为人知的苦楚。例如9.11事件里没有他的播报,他与CCTV受到观众的谴责,可是作为一般群众的我们,就没有考虑过他们也有他们的苦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太多的无奈是要经历过才知道,似是遍历世间百态的白岩松才知道。他是有努力去争取直播,只是结果不尽如人意而已,事件虽已淡去,但有些人们却依然惦记着CCTV没有直播9.11事件,白岩松没有及时出现在该出现的电视银幕上直播这一历史性事件。另外,他也谈到有关电视台年会趣事。新闻人也有幽默、恶搞的时候,只是在银幕上他们不能这样表现。然而,他们恶搞的年会也遭到各种诸如:“哪像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模样”、“一点儿正经都没有”的批评,从此年会回归平凡,一再让人觉得无味。如果私下做人也像新闻播报那样严肃,无限循环下去,人不久就会崩溃。我们都不想过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为什么要强迫新闻人在新闻以外也要过?“子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是我们早已烂熟于心的道理么?

另外,白岩松笑看各种名与利、讲述中国的这种病等,感觉这些都在讲述着痛苦,一点幸福的曙光都瞥不见,然而这就是白岩松写这本书《幸福了吗?》的原因吧。当代的我们,面对各种压力、各种不如意的事,就如仓央嘉措的是所说:“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从而感觉到我们是不幸福的。

其实,我们可以像这本书后记描写的那样——明天,开始信仰。就像白岩松所说的那样:“有信仰,就会有敬畏,就会有变好的冲动与行动,就会有自觉对恶的克制,个体与社会就会美好一些。”我们总想着自己怎样不幸福,不如尝试着去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什么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就好。不必过于强求,也许就这样信仰着,幸福就会悄然而至。

第20篇:《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今天上午,我在堂上学习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文,通过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幸福”这个词的含义。

文讲述着这样一事情:有三个孩子正在挖井,忽然来了个貌美如花的姑娘,就是这个姑娘,让三个孩子对“幸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位姑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寻找,并约定十年后在这个井边相见。十年后,三个孩子如约而至,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社会上,许多人都非常幸福,比如说:环卫工人,他们专心致志打扫大街,使城市更加卫生,这样他们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感到幸福;警察,他们为民除害,保证人民安全,这样我们就不必害怕,警察们也为此感到幸福;老师也一样,他们把知识传授给我们,让我们见多识广,将来如果有学生出人头地,那老师们会感到快乐幸福。

在我的生活中,能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我很幸福;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事,为父母减轻负担,也很幸福;当我生病了,爸爸妈妈细心照顾我,我更加幸福。

幸福是什么?一句话概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自己的创造。

当你感到幸福了,你就是最快乐的!

大家一定知道幸福是什么吧。相信大家对幸福都不陌生,这是多么美好的形容词呀!但人们却找不到真正的幸福,连我从小到大也对它没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三个勤劳的孩子他们约定分别去寻找幸福,十年后再来这个地方相见…… 幸福可以用许多词代表,例如:吃、喝、玩、乐、有钱……都是现在人们心中的&qut;幸福&qut;可是那几个孩子十年后见面时相互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你知道他们的幸福是什么吗?

是:帮人看病、当老师、种地……他们全都把自己的一分微小的力量贡献给了大家使别人快乐,而自己就感到了幸福可有些人却整天只知吃喝玩乐浪费国家财产,他们不但不会幸福还会受到先后人民的训斥。相反只要你能去帮助别人,使别人幸福,那么你的劳动就没有白费。而哪些只知把幸福停留在物质享受上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希望同学们要向那三个孩子学习,不要像只顾吃喝玩乐的人似的,要知道,勤劳刻苦才能得到幸福。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doc》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