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道德

2020-11-02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道德. 读后感

“道德、文明”的感触

记得以前学习的“八荣八耻”,它包容广、内涵深,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每个炎黄子孙的道德行为规范。我们要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更要以它为人生价值取向,知荣明耻,人人践行。

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树立,需要全社会自觉地共同努力,首先我觉得讲道德、讲文明要从我做起。

因为社会群体是由许多个人聚集而成的,要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公德,共建社会主义风尚,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必须人人行动起来,从我做起,积小我为大我,聚个体为群体,集小气候为大气候。对别人,对社会,要大造舆论,形成共识,并付出行动;对自己,要又说又做、说到做到、从我做起。从我做起,一定要自觉,不仅是“要我做”,更是“我要做”。要用自律的态度,查一查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还没做到,应该怎样去做,如何达到完善。那些只讲不做,或者只要求别人做而自己不去实行,或者被动应付的想法和做法,都与“八荣八耻”相悖逆,是不合时宜的。

道德问题关系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建设无小事。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取什么、舍什么,能否明荣耻、分美丑、辨善恶、反映在大事上,更多时候是体现在小事上。见微知著,从滴水能观沧海。常常可从生活小事上看到一个人的大德。不能认为是小错而原谅放过。因为小错会酿成大害;不能因为是好事太小而不愿做。小德可积之成大德。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是涉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属于思想道德性质的事,哪怕再小,也必须重视。该为必为之,不该为切勿为之。

从我做起,就要从身边的事做起。身边的事,眼前的事,时时耳闻目睹,最方便最有机会去做。岗位学雷锋,共产党员先进性,最易于在工作单位表现出来,而且最具体,最实际。有时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对同事,上下尊重爱护,左右团结互助;对邻里关心友好,彼此支持。这不是天天可见,事事可做么!对身边的领导或下级,他们的缺点、“小恶”明摆在眼前,随时可以给予批评帮助,哪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古云:“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身边能做的事都不去做好,就很难设想,他会舍近求远而去大放道德之光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社会和谐不起来,经济发展不起来,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也强盛不起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应当成为每个公民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倡议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思想上积极追求上进,明辨是非;在学习上刻苦努力,精益求精;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节约水电,不攀比;在平时热心为社会服务,大胆创新;在行动上坚决

反对有损民族形象的丑恶行为,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八荣八耻”作为心灵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既要随着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作为中国人,是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的。但在这一份喜悦与期盼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的准备工作,而交通环境问题则是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统计,近年来,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等方面呈上升趋势。从这一方面则更加说明了交通的重要性。从而,就要求国家和城市建设者要加大力度地进行交通环境建设。而作为交通建设的我们,则更应进一份力。以主人翁的身份,对全市的文明,和谐,安全建设做出贡献。

首先,我们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参与交通环境建设,尽量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珍惜生命,安全出行钟不要因为图一两秒中的便利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过错。

其次,我们要做好宣传工作。作为一名筑路人,已具有清醒的头脑和较强的社交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自身基础上,认真学习提高交通安全知识并努力贯彻实施。同时,也要向社会这个大家庭成员起到“维护交通环境人人有责”宣传作用。

最后,还要注重对交通环境的保护。我们要增强社会主义文明观,维护交通环境措施,作一名思想道德高尚的公民。

文明交通我参与。交通带动着国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也关系我们普通人的出行。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大手拉小手,平安出行,建设文明、和谐、安全的城市。

推荐第2篇:道德读后感

道德读后感(一)

道德在生活中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

原本我只是一个把道德挂在嘴边,而不知道它含义的人,但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后,我终于知道,道德这两个字很沉重,它不单单只是两个字。

翻开了这本书,第一个故事映入眼帘:微笑的力量。微笑?这不是我常常做的吗?它也有力量?看完了这则故事,我的问题解决了,是的,微笑也有力量。

这则故事写的是:一个叫金晶的女孩,9岁那年因患了恶性肿瘤,必须做截肢手术,锯掉右腿。面对人生的不幸,金晶没有哭,选择了用微笑;爱点亮自己的生命之光。在金晶手术两年后,金晶的妹妹出生了。她从来不会和妹妹说自己的痛苦,而是把快乐和鼓励带给妹妹。她经常这样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一些事情,每件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关键是你愿意选择哭泣还是微笑。金晶以最自然、最自信的微笑,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之花开到极致的绚烂,让我们相信,天使在人间创造的传奇!

读完这则故事后,我终于相信,微笑也有力量了。它虽然仅仅是一个微笑,但是,它能在别人沮丧时带给别人鼓励的力量,能在别人快乐时带给别人分享的力量。

我应该是比金晶幸运。我是一个四肢健全的女孩,可是我不像金晶那么坚强,那么勇敢。我不像她,选择用微笑面对。我在家里似乎是个小公主,什么事都不做,只要把学习管好就行了。所以导致我遇到一点点麻烦的事就大声嚷嚷,有时还可能嚎啕大哭;遇到了点困难便知难而退,不再做了。我连金晶的一半坚强都没有,真的感到很惭愧……

其实道德就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有些人以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但其实你只要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很简单——道德就是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自强,自爱,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用微笑去看待每一件事!

道德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公民道德》,觉得对我们很有帮助。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就有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美德。而爱国守法,就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等。明礼诚信,指有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是讲对人要友善,团结在一起克服困难。还有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了许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公民道德读后感对你们小学生很有用。

推荐第3篇:道德读后感

道德的重要

----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感

小时候,爸爸妈妈常常告诉我要孝敬奶奶、外公外婆,要爱劳动,团结同学。上了小学,吴老师依旧这样教育我们。现在,我读六年级了,懂了更多道理,而这些道理,恰恰是做人的必修课。这几天,我又走进了一本关于道德的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自强不息

小草只有冲破“头顶”上的重重阻力才能获得“阳光下的茁壮”;丑小鸭面对世俗的目光没有选择自暴自弃,才等来了成为白天鹅那一刻脱胎换骨般的光彩、惊艳。自强不息,就像水的轻歌曼舞一样,让人生一点一点地臻于完美。在书上,就向我们介绍了奥运第三棒火炬手金晶姐姐自强的故事。

金晶姐姐是一个只有一条腿的残疾女孩,但她面对暴徒、面对命运的挑战,用自己的行动交上了完美的答卷,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就因为金晶的自强自信自尊,让厄运和暴徒败下阵来。从金晶姐姐身上,我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事的人,必定是自强不息的人。

勤劳节俭

《朱子家训》开头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告诫我们一要勤劳,二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一首儿歌我们都会唱: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在《清扫》这一

文中,我便有了这一感悟。

这篇文章是写1937年毛泽东同志住在延安凤凰山时教导十四五岁的毛岸英勤劳节俭,和他一起打扫厕所的事。我想:毛泽东爷爷生居高位,每天日理万机,但他没有娇宠儿子,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小岸英热爱劳动的习惯,因为劳动最光荣,幸福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富阳市实验小学鹳山校区

六(2)班

张喆弘

推荐第4篇:道德读后感

道德读后感

这是一本鲁迅先曾极力推荐过的书,道德读后感。

读过之后我 想了很多,在此与大家交流。

书中的主要思想,说穿了就是对两中文化的对比,最后得出的结论当然是那个已经被我们完全接受的,西方文明优于中国文明,中国人有劣根性。

这样的话我们已经认定为真理,并且将其作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的原因,中国人冷漠,自私,小农思想,保守,麻木,最喜欢说的就是素质差,奴隶性。

我只是一个连高中都差点没毕业,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前下岗职工,一个家庭妇女,一个普通的读者,假如我对鲁迅或者那些曾经探索中国何以落后失败的贤哲做一个反思,或者去对我们中国人已经接受的我们的毛病是所谓的劣根性和制度问题这种公论产生怀疑,是有点自不量力和触犯众怒的,但是我不怕,还是想说,因为我认为再不说就晚了。

虽然我知道,自己说了也没用,没人听,但是还要说。

假如真的象本书的作者和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的人所说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劣质有问题的文化,中国人的劣根性产生了诸多问题,那么这样一个简直一无是处,一无所长的民族何以在地球上生存了这么久?是否在该自动消失了?

假如真的象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因为我们贫穷,制度有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在饿着肚子,蹲在茅坑,光着屁股的年代可以造出原子弹,却在吃饱了饭,屁股做在马桶上--有的还是金的,穿着名牌服装的年代,却连一包合格的,可以让人吃的咸菜都造不出来了?

是没钱吗,是没技术没知识吗?

都不是,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中国人缺少的不是勤劳和忍耐力,而是良知和道德。

这是美国人说的。现在很多人只要听到是外国人说的,就点头,是中国人说的无论对错都摇头。

孔子在两千年前说过,礼崩乐坏。

我们骂孔子,说他害了中国和中国人,埋怨他不是卢梭没有民-主思想?

你们不觉得这种想法很可笑吗?

就象我的一个农家子弟的大学生亲戚总是抱怨自己的父母不是教授而是农民,读后感《道德读后感》。

孔子之所以老是说,仁义道德,我们也总说那时封建道德加一批判,我就奇怪了,仁义道德难道有错误?不应该讲仁,义,礼,智,信,应该讲坑蒙拐骗?

是的,孔子的思想中确实有过时落伍的不好的一面,但是连外国的思想家都--我用外国人的话更容易被中国认同,在全世界的道德伦理文献中,只有孔子的书是最干净的。

虽然黑格尔不无偏见的说他的道德哲学只是一些简单的朴素的日常伦理,但是这不也说明,我们缺乏的就仅仅是这些朴素实用的道德准则而不是高深的理论吗?

总是骂孔子,骂过去的人,骂祖宗,可是自己却是个只会吃祖宗自己拿不出一点东西的败家子。

否定孔子否定中国文化,最后一定是否定的是自己,因为文化这个东西是深入每个民族骨髓的,只要这个没有被灭亡就一定存在于每个人的血液中。我们否定孔子,否定中国文化,最后的推理结论一定是,中国文化是劣等文化,中国人是劣等民族,应该被消灭。

那就是说,我们都该死,死了是活该。

所以我们才有给孩子吃的毒奶粉,黑心的砖窑,杀害儿童,等等,因为我们的命不值钱,穷人就该死被淘汰,对吧?

每一一种文化,包括被中国人崇拜得不得了的西方文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为什么基-督教要宣扬爱呢,因为西方文化是以希腊的科学艺术,罗马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以及基-督教的道德伦理为基础的,本书的作者也强调,希腊和罗马会灭亡,西方世界因为接受了基-督教就被拯救了。文艺青年喜欢看西方的文学艺术作品,小说电影,但是西方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强权的,逻辑性很强的,冷酷的文化,假如没有宗教宣扬的爱与拯救奉献,就会很危险了。

大家都爱看西方电影小说,那么你们看到了什么/

不是绚丽的科技个动人的故事,只有一个---寻求人的尊严和爱。

法斯宾德的电影里没有爱,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里只有机器的冷酷,卡夫卡控诉人的异化,这些都是在说人的拯救和堕落。

假如你看懂了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文化,就会明白这一切。

有人喜欢说是制度问题。

我承认有制度的问题,但是任何一种制没有法制和道德做基础,都注定会失败。

我们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很多了,几乎是全盘接受了,几乎试用了所有的现代制度,但是结果呢,还不是失败了?

你没有学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对人的尊重就没有领悟到西方的智慧。都是表面的,山寨的。

任何一种好的制度交给没有道德法制约束的人都要失败。

革命是什么。

我想请大家想一想,无论是我们中国的改朝换代,还是外国的革命,其实只有两个动力,一是改变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二是重塑道德。

我们中国人说,等贵贱,均贫富,,外国人说自由,平等博爱。

一个是要重新分配社会资源,二是要新建道德。

推荐第5篇:道德 读后感

道德 读后感

这是一本鲁迅先曾极力推荐过的书,道德 读后感。

读过之后我 想了很多,在此与大家交流。

书中的主要思想,说穿了就是对两中文化的对比,最后得出的结论当然是那个已经被我们完全接受的,西方文明优于中国文明,中国人有劣根性。

这样的话我们已经认定为真理,并且将其作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的原因,中国人冷漠,自私,小农思想,保守,麻木,最喜欢说的就是素质差,奴隶性。

我只是一个连高中都差点没毕业,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前下岗职工,一个家庭妇女,一个普通的读者,假如我对鲁迅或者那些曾经探索中国何以落后失败的贤哲做一个反思,或者去对我们中国人已经接受的我们的毛病是所谓的劣根性和制度问题这种公论产生怀疑,是有点自不量力和触犯众怒的,但是我不怕,还是想说,因为我认为再不说就晚了。

虽然我知道,自己说了也没用,没人听,但是还要说。

假如真的象本书的作者和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的人所说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劣质有问题的文化,中国人的劣根性产生了诸多问题,那么这样一个简直一无是处,一无所长的民族何以在地球上生存了这么久?是否在该自动消失了?

假如真的象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因为我们贫穷,制度有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在饿着肚子,蹲在茅坑,光着屁股的年代可以造出原子弹,却在吃饱了饭,屁股做在马桶上--有的还是金的,穿着名牌服装的年代,却连一包合格的,可以让人吃的咸菜都造不出来了?

是没钱吗,是没技术没知识吗?

都不是,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中国人缺少的不是勤劳和忍耐力,而是良知和道德。

这是美国人说的。现在很多人只要听到是外国人说的,就点头,是中国人说的无论对错都摇头。

孔子在两千年前说过,礼崩乐坏。

我们骂孔子,说他害了中国和中国人,埋怨他不是卢梭没有民-主思想?

你们不觉得这种想法很可笑吗?

就象我的一个农家子弟的大学生亲戚总是抱怨自己的父母不是教授而是农民。

孔子之所以老是说,仁义道德,我们也总说那时封建道德加一批判,我就奇怪了,仁义道德难道有错误?不应该讲仁,义,礼,智,信,应该讲坑蒙拐骗?

是的,孔子的思想中确实有过时落伍的不好的一面,但是连外国的思想家都--我用外国人的话更容易被中国认同,在全世界的道德伦理文献中,只有孔子的书是最干净的。

虽然黑格尔不无偏见的说他的道德哲学只是一些简单的朴素的日常伦理,但是这不也说明,我们缺乏的就仅仅是这些朴素实用的道德准则而不是高深的理论吗?

总是骂孔子,骂过去的人,骂祖宗,可是自己却是个只会吃祖宗自己拿不出一点东西的败家子。

否定孔子否定中国文化,最后一定是否定的是自己,因为文化这个东西是深入每个民族骨髓的,只要这个没有被灭亡就一定存在于每个人的血液中。我们否定孔子,否定中国文化,最后的推理结论一定是,中国文化是劣等文化,中国人是劣等民族,应该被消灭。

那就是说,我们都该死,死了是活该。

所以我们才有给孩子吃的毒奶粉,黑心的砖窑,杀害儿童,等等,因为我们的命不值钱,穷人就该死被淘汰,对吧?

每一一种文化,包括被中国人崇拜得不得了的西方文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为什么基-督教要宣扬爱呢,因为西方文化是以希腊的科学艺术,罗马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以及基-督教的道德伦理为基础的,本书的作者也强调,希腊和罗马会灭亡,西方世界因为接受了基-督教就被拯救了,读后感《道德 读后感》。 文艺青年喜欢看西方的文学艺术作品,小说电影,但是西方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强权的,逻辑性很强的,冷酷的文化,假如没有宗教宣扬的爱与拯救奉献,就会很危险了。

大家都爱看西方电影小说,那么你们看到了什么/

不是绚丽的科技个动人的故事,只有一个---寻求人的尊严和爱。

法斯宾德的电影里没有爱,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里只有机器的冷酷,卡夫卡控诉人的异化,这些都是在说人的拯救和堕落。

假如你看懂了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文化,就会明白这一切。

有人喜欢说是制度问题。

我承认有制度的问题,但是任何一种制没有法制和道德做基础,都注定会失败。

我们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很多了,几乎是全盘接受了,几乎试用了所有的现代制度,但是结果呢,还不是失败了?

你没有学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对人的尊重就没有领悟到西方的智慧。都是表面的,山寨的。

任何一种好的制度交给没有道德法制约束的人都要失败。

革命是什么。

我想请大家想一想,无论是我们中国的改朝换代,还是外国的革命,其实只有两个动力,一是改变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二是重塑道德。

我们中国人说,等贵贱,均贫富,,外国人说自由,平等博爱。

一个是要重新分配社会资源,二是要新建道德。

中国人喜欢讲外国的例子,我就讲。

以美国---最吸引中国人了,为例子。

看过吉布森的爱国者吧,那是讲独立战争的。

可是其中只是一个父亲保护孩子保护家园为切入点的,并且谴责的是英国殖民者的暴虐,强调的是人的尊严和道德。

再以美国为例子,南北战争,是有一本书为导火线的,那就是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林肯说这本书的作者引起了一场战争。

当然我们可以说是因为北方的工业和南方的农业要争夺劳动力和市场,但是重要的是解放人,解放作为不平等奴隶的黑人。所以林肯才伟大可以和华盛顿并列,并且比他还要伟大。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奴隶制度,而林肯却解决了。如果不是由于那本书在道德上的谴责奴隶制度,不是公布了解放奴隶的宣言,就不会有南北战争。

假如你读过《危险的关系》或者看过法国革命前那些描写贵族骄奢淫逸的油画,就会知道大革命的爆发的原因,罗伯斯比尔被叫做不可腐蚀的人要执掌政权,用鲜血净化法国。英国的革命者是清教徒,是以宗教的名义反对贵族和国教的,固然都有新阶层要掌握权利的要求,但是都以道德的名义进行讨伐。

假如你看了俄-国革命前那些伟大的大师写的作品,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甚至契诃夫,他们写的是什么--是人的痛苦,压抑,绝望和渴望人的灵魂的解放,虽然他们开的药方不同,宗教,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都是要人的解放和谴责当时的社会道德堕落。

假如你对基-督教的历史有所了解,就会明白早期的那些教父很多是过着奢华生活的人,后来痛改前非,接受了基-督教并且成为最严厉的自我谴责和谴责罗马日益腐化堕落的人,而后来的宗教改革也是基于对罗马教廷腐-败的不满,当然有民族独立意识和新兴的资产者要求掌握权利的问题。

所以绕勒斯说,在有良心的地方才有革命。

所以,道德的堕落一定是革命的前兆,是国家灭亡,民族危急的显证。

因此,重新评价我们的文化,民族,理性的分析认识其中的优劣,有目的真正的学习外来的文化,吸收好的东西,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能关门主义,重要的是要建立道德和人的尊严才有希望。

不是金钱,不是地位,不是技术,不是表面的,人是一种有灵魂的有良知的存在,重要的是灵魂的洁净,道德的树立和公正的实施。

没有这些,任何好的东西都要注定失去。

推荐第6篇:道德课堂读后感

道德课堂读后感

付喜娟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育人即育德,发展德为首。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合乎道、至于德”的遵道崇德教育,一切教育都是为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因此无论是古时儒家、道家的道德教育思想,还是现在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教育德为首、育人全发展的理念都是相同的。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今日之教育更多的来源于课堂教育,课堂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是培育人的高尚道德、健全人格的主阵地。

田局长所讲的“构建道德课堂”其实并非独创,其实是对教育范围的具体化——课堂教育,对教育内容的突出化——道德为首。面对现实教育中出现的“不道德”“伪道德”等种种教育之怪状,如何构建“道德课堂”实施新课程,专家们分析很透彻、讲的很清楚。

我认为“道德课堂”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而言应是“随机而发、没有预设,充满激情、火花四射,精彩纷呈、终生难忘”的课堂。随机不是随便,不能把学生看成学习的机器,随意提高它的工作量——搞“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随意增加它的难度系数——办奥赛班讲竞赛题。我们面临的一群需要感情交流、思维碰撞的、充满无限思想的人,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可以搞“程式化、模式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应该是新颖自创、充满激情的,是不拘一格、活力四射的。我们既要遵照课堂模式的引导,更要随机而发突破模式的束缚,创造出预设之外的东西,任课一节课如果没有创新和独到之处,没有别出心裁和亮丽特点,那它就不算是一节好课、不是一节道德之课。道德之课就是要考验我们教师的素质、智慧和能力,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每节课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不妨我们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作为成年人对于自己上学之时最难忘的老师、最难忘的一节课是什么呢?我想我们一定记不起那个教师曾经传授(灌输)给予我们多少知识,那个教师曾经教育我们考出多么优秀骄人的成绩。也许是某老师带领我们进行的一次户外实践活动,是某老师课堂上给我们穿插的故事和笑话,是某老师不经意间给我们的一个批语鼓励帮助感动,是某教师曾经因为我们的无

知犯错而受到伤害和泪水,是某教师课堂上所搞的一个无比激烈的知识竞赛„„其实我们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可以是很多很多,是教案上无法预设书写、课堂教学中有感而发随机而成的。

我觉得“道德课堂”其实就是让学生记忆犹新,永生难忘的课堂,让学生有所收获、感悟增智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互动修得的课堂,让学生自由发展、快乐成长的课堂,道德课堂就是“用心教、用心学”的课堂。

推荐第7篇:道德情操读后感

道德情操读后感

财富和地位,纵然不能与智慧和美德相媲美,但也令人为之神往,现实便总是迎合人们的心理。在物欲横流中,渐渐地,一种态度与美好的想象世界背道而驰。

那么,这种态度是什么呢?亚当·斯密曾执笔述说:财富和地位经常得到应该只是智慧和美德才能引起的那种尊敬和钦佩;而那种只宜对罪恶和愚蠢表示的轻视,却经常极不适当地落到贫困和软弱头上。如果要用中国人的思维来表达的话,我觉得“崇富不崇文,笑贫不笑娼”这句话能比较恰当的描述这种状态。

我个人觉得,《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心理学色彩比较鲜明的著作。斯密正是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而同情、正义、仁慈、克己这些理论,

在第七篇中,作者详细而又不失于累赘地精辟论述了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和赞许之原理的哲学学说以及不同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作为一名伦理学大师,斯密当然有着独树一帜的伦理学理论体系。然而,斯密又不狭隘地局限于自己的理论,他同时充分吸收各家学说中合理的成分。在阐述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斯密又以一种非常犀利、深遂的眼光,极具批判性地指出各家学说的历史局限及至荒谬之处。正所谓,基于前人,更高于前人。而在这个继承、批判与超越的过程中,斯密的思想与前人的理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交锋与碰撞。这其中哲理性思辨所展露的无穷乐趣,也许正是哲学的奥妙所在。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个人、群体社会心理的反映。

道德与财富地位无关,穷且尚道;道德与财富地位有关,富不忘德。今日之中国,道义不可以忘,品德不可以丢,将物质化的事物看得淡一些,道德中华仍在。

推荐第8篇:道德课堂读后感

读《打造有灵魂的班级》有感

最近正为管理班级困惑的我一下子就看到了《打造有灵魂的班级》这本书,希望能从中受些启迪。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了,书中的内容一下子吸引了我。这本书以众多老师的经历为主,以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为切入点,正确的阐述了如何管理班级,确实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好书。

班级建设其实就是一种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精神的打造,是一种灵魂的塑造,是一种灵魂的牵引,这就要求班主任做一个灵魂的班主任,铸造一个有灵魂的班级——有正确价值追求的班级。看过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为班级管理工作苦于无法的我似乎找到了方向,有了“法宝”。对班级管理又充满了信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打造一个好的班级,就应该有一个大家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班规。使生活在这个班集体的成员知道哪些该做,那些不该做。一开始,总以为学生应该知道该怎么做,因而就忽视了班规的具体制定,往往学生犯错时才发现学生其实什么都不懂,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读了几天这本书,我慢慢明白了今后该怎么做。

我应本着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指导理念进行班级管理。班级就是我的家,每一个人都是班级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班级荣誉。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班级我负责。每一个人都在班级中承担一定的工作,而且需要尽职尽责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且尽量让每一个都得到成长和锻炼的机会。

1.细化考核量表 指导学生做班级全体学生的考核表,记录他们每天的在出勤、课堂、间操、路队、卫生等一天的表现。做好这些量化的记录,有问题及时地进行总结,利用好周五班会的时间,做每周一次的大总结。

2.借之团队力量 第二年,我尝试以小组这一整体去进行考核。奖励或惩罚,均以小组名义开展,让他们明白身在一个小集体中,与荣俱荣,与损俱损。出勤考核,卫生值日考核,甚至是背书考核,小组考核渗透到了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处。在团队的力量鼓励监督下,孩子们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更强。 在这样班级考核和小组考核的纵向和横向的双管监督下,孩子们的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也在慢慢地养成。 只有教师 放手了,自己解放出来了,自己变“懒”了,学生“勤”了。班级管理反而变好了!

推荐第9篇:道德模范读后感

学道德模范,做时代楷模 ----“我身边的道德模范”学后感

巩义市米河二中 马

学 道 德 模 范 做 时 代 楷 模

----“我身边的道德模范”学后感

为了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金秋十月,我校米河二中以各种形式开展了“我身边的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学习活动,我们要怀着恭敬、敬重的心情,集中学习宣传 “我身边的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王三乐、常献忠、张芬仙、吴新军、张粉娥、刘绪通、张可山7位道德模范,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是全市开展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和财富。闪光点,写心得体会,找差距、查不足,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对学习道德模范的认识,把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不健康的东西,替换成 “我身边的道德模范”内容,道德就像太阳的光辉,照耀并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道德的力量是强大的,这种力量汇聚在一起就是大爱,这种爱的力量是可以感染的,是可以传递的。今天我们学习的的七名模范,多是来自于基层或农村,但他(她)们却以实际行动和朴素的感情诠释了人间大道、人间大爱、人间大德,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企业家身上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这是刘头通的座右铭。三十年来,他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投入扶贫助困、建校修路等公益资金数百万,先后荣获中华百业杰出创业人才、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巩义市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称号,2010年被评为郑州市首届道德模范。

王三乐,男,1934年生,巩义市西村镇罗口村医生,现任罗口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因家贫,王三乐早年辍学,从此他潜心钻研医学知识,最终成为一名乡村名医,免费为困难群众看病万余例。1994年以后,他任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后,捐资建校,不遗余力,创办了罗口村家庭学校、开办了家长讲坛,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好评。 2002年荣登“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榜,2011年6月,又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常献忠,现任巩义市公安局副局长。2010年6月,他临危受命,带领侦破6.12巩义特大系列盗抢案。6月25日下午,他接报后,带人前往抓捕犯罪嫌疑人,面对歹徒手中的尖刀,他临危不惧,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歹徒的逃路,最终因失血过多,昏倒在了追捕途中,用鲜血写了忠诚,他被誉为不怕死的公安局长。

2010年,常献忠被评为河南省十大忠诚卫士、荣立个人一等功,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被公安局评为特级人民警察,2011年6月获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家住竹林镇被评为“中国孝老敬亲之星”的张粉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孝敬公婆、照顾家人;帮助邻里,助人为乐的平凡故事,使在场的观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传统文化教育。

被评为“中国好人”的巩义市小关镇山怀村村民张芬仙,用山里人质朴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照顾自己三个傻小叔子的感人故事。伴随着她的娓娓讲述,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所有观众,看电视片记录的她生活的点滴,现场的观众无不潸然泪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传人尚继业和他的徒弟,用河洛大鼓说唱的方式,热情赞颂了被评为“中国好人”的巩义市站街镇巴沟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可山一心为民,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感人事迹,还原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高大形象。

吴新军、武劲风、刘红刚是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群体,电视专题片用纪实的手法,真实记录了英雄群体勇救落水青年、英雄吴新军至今下落不明的英勇事迹和吴新军家人不向组织伸手的高风亮节,他们的英勇事迹,为全市人民树立了楷模。

我市道德模范的事迹进一步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感动他人的人,而不仅仅是我们被别人所感动。公民道德的魅力,不仅在于能够释放出质朴的人性光辉,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人世间最可宝贵的爱与善,更在于它能够焕发无声的感召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事关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你我幸福的重要力量。在人们越来越自觉的实践中,道德日渐升华为一种追求进步、崇尚文明的精神。这种精神,包含着当代公民具有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表现为当代公民浓烈的人文关爱、国家情怀与自觉担当。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就是崇高的公民道德与良好的公民素质;外铸成社会力量,就是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分忧、为国家尽责。让我们在学习传播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的同时,也从自身做起,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汇聚成无穷的道德力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推荐第10篇:道德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的名字,只要接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都会知道,我也如此,那可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道德论读后感。他同西方经济理论紧密相连,他的《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甚至比他的名字更有影响力。然而,最近两年我才知道他还著有《道德情操论》,他在首版《国富论》的首页上写到“——《道德情操论》作者 亚当·斯密”,从中可以体味到这本书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美国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然而,《道德情操论》被《国富论》的光芒遮住了,但是作者的墓碑上清清楚楚地刻着——《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在作者本人的心目中恐怕《道德情操论》的份量远比《国富论》重得多,因为他的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与完善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改,而恰恰在修改的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

前些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得到了一本《道德情操论》,其实,现在想买到它是很件容易的事情,只不过,没有买来读罢了。但是,我还是深深地感谢赠书之人。今天,我认真地从头读起,自然觉得在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圣殿,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纯洁和污秽、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那清晰而又模糊的界线。

在这本书里,他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发达,有的民族落后?他解释说: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是人还有另一种本性,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是独立于个人功利欲望的。他认为这种道德情操永远根植于人的心灵深处,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获得永恒的延续。《道德情操论》奠定了斯密思想的“底层”基础,他的经济学说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书中的主要精神——“全社会的财富如果不能被全社会的成员共享,这个社会就是不稳定的。”被引入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当我翻开此书,第一卷《行为的适当》的第一篇“适当感”中的关于同情的阐述,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

总理温家宝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和推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我也怀着好奇之心拜读了这本书。看了简介才知道原来这本书的作者亚当斯密竟然有着“经济学之父”的称谓,他的著作《国富论》远比这本书有名的多,那总理为什么更看重这本书呢?在现今社会,我们是不是应更看重我们自身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快速浏览了这本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经济上的发展却导致社会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黄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纪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国富论》(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和人类伦理道德理论《道德情操论》,就已经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因为,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向——那就是通过利益驱动,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充满动力;而通过社会善良的价值取向,约束个人的利己,形成道德行为准则,为社会成员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为不能没有法律的规范,但仅有法律的社会缺少色彩,因此我们还需要道德(斯密笔下将它分为正义和同情心)。我们有必要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斯密认为是正义,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己对别人所做的事情,并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可以接受的,即孔夫子所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读后感《道德论读后感》。 它排除了许多我们所认为不正义的事情,如偷盗、杀人、占他人便宜、限制他人自由等等。显然,这种意义上的正义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游戏规则。斯密将正义和基于仁慈的道德进行了区分。斯密说:“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 “在追求名誉、财富和显赫地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尽其所能地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它只要求人们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但不要求人们去主动为他人的幸福尽力。

法律越来越健全的今天,当正义和法律逐渐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就发现,市场经济的规则基础就是一国的法治。但是,法律制度是冷冰冰的,为的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比如,经常看到许多年轻人可以心安理得地坐在地铁的座位上看着一位孕妇站着,因为没有法律规定一定要给孕妇让位子,即使有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标示!但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这样一来,同情心就会使得座位上的人让出自己的位子。正义允许从自己的角度看别人,同情则要求从别人的角度看别人。在斯密看来,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怠工可以获得个人利益,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因为怠工是不道德的。和法律相比,道德是主动的。它要求一个人在看到不义的行为时能挺身而出;它要求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哪怕是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的幸福的时候克制自己。因为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因为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运转得有序、和谐;也正因为有了道德,我们的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才能大幅度的降低。道德为社会中的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生存空间。道德的丧失正在使我们的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因为我们的政府,企业乃至个人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对付不道德者。如果每个人都具备道德,从而降低法律的使用频率,岂不是更好?

既然道德的要求高于人类利已之心,道德的实施只能通过个人的强制。法律不能成为强制道德的手段,因为它不能逾越正义所允许的范畴。当我们想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时,“内心那个人马上提醒我们:太看重自己而过分轻视别人,这样做会把自己变成同胞们蔑视和愤慨的对象。”然而,要达到个人内心的强制,对于追求私利的个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通过社会群体对违反道德的个人的指责乃至唾弃,也确实给我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使我们不得不加强道德意识的建设。

伦敦《金融时报》在采访温家宝关于政治体制发展的问题时,温总理的回答是:其实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我还是想从经济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喜欢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原因。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他也写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我一直认为,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好像怕民主、怕选举,其实不然。我今年在记者招待会上曾经讲过,只有人民信任你,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我们现在实行的是村级的直接选举,乡、县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但是我坚信,群众能管好一个村,就一定能够管好一个乡,一个县,也就能够管好一个省。但要按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方式,循序渐进。

不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都迫切要求我们无时不刻使用道德这个无形的手,净化我们的队伍,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我想这就是温总理三番五次的推荐我们看这本书的道理。

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我们的道德准则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信任我们,拥护我们,才能创建良好道德秩序的和谐社会。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还仅仅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道德修养的提高对我们整个国家和党的政权的稳固的重要性,仅仅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我们更应该通过更多对“人性”的了解,在我们的工作中认真对待人民的诉求与法治的建设,真正在工作中通过我们政府的引导,提高全民族的素养,让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观念得以提升。让我们的道德环境能够适应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第11篇:道德读本读后感

《共建和谐职工道德读本》读后感

本以为这是一次枯燥无味的读书活动,但在看完《共建和谐职工道德读本》后,我否定了先前的看法。整本书在历史故事和名人语录的牵引下,对典故释义、引申;联系今天的道德楷模和案例,得出感悟;又配以漫画插图,整篇文章看下来,没有晦涩难懂,没有枯燥困乏,取而代之的是心灵的充实和对道德更深的领悟。

原本沉闷的话题变成栩栩如生、精彩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不禁着迷。“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庄子”;“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老子”,“本真乃是精诚的极致状态——庄子”……每一篇总有些句子、有些话,触摸到内心的真实而又深刻犀利。让我不禁反复默诵,直至烂熟于心……

当我把十八篇道德规范一一看完,也让我明白:人的一生看似简单,其实则不然。我们每一天,每一刻,每做一件事,都在随时随刻的用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刻画自己的形象,这种无形的东西就是道德。如果想让自己立世并有所成就,我们就必须首先从道德做起,学会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具有高尚品质有能力的人。

读完全书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工作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共建和谐职工道德读本》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我学会自我反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学会换位思考……我还明白了,要做好工作,心态也很重要。越是埋怨,心越累,越是心烦越无味;做事要做的好,要做得更好,要做到最好,也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当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工作中的人和事,一切将会比想象中容易得多,也会比预期效果好很多。

《共建和谐职工道德读本》给了我们提高道德水平和提升自我的平台,让我们时时刻刻永记“德”这个字。感谢读书节,更感谢给我们这次读书节学习的机会。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丰富我们的道德内涵,让所有职工都能发掘自己的道德心,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业绩。

第12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温家宝总理五次向公众推荐的巨著——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一本是《国富论》,另一本就是《道德情操论》,这两本书密切相关。在《国富论》中,斯密假设所有人都是“经济人”,一生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追求以货币形式衡量的物。《道德情操论》中的人却是高级的“社会人”,对物的追求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实现自己想要的感觉”。如果说《国富论》说的是 “利己”,那么《道德情操论》说的就是更深刻地阐述了只有“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之处。

《道德情操论》讲述了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这本书里写道过,“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国家现在的国情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于正义,《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它是一种美德,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随意自由决定是否遵守,而是可以使用武力强求的,违法这种美德将遭到怨恨,受到惩罚。道德一旦缺失,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就会产生抗拒心理、怨恨情绪,长此以往,必定影响社会和谐。由此可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

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读了《道德情操论》,我们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这种“利己”不再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而是把“社会人”假设作为论述的前提,相比之下,“社会人”更接近人的本质,从而使本书具有更普遍更根源性的意义,《道德情操论》对现时代的中国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进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许多人不断追逐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诉求,迷失了自我,一些共产党员甚至放弃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们的党,在这一时刻,更应该认清形势,培养我们的情操,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经济发展要顺应人的本性,应该让“看不见的手”去操控这一切,但并不等于无限制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就行了。毒奶粉事件、过期疫苗事件、楼脆脆事件等等就是鲜活的例证。《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只追求个人利益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人是复杂的,人不仅有私欲,也有情操。无论人怎样自私,他都有一种“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本性。正因为人类懂得感同身受,拥有普世之爱,所以人才区别于动物;正因为守望相助,前人为后人栽树,小我为大我牺牲,人类社会才得以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存续至今。懂得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人民群众遭受灾难时总有陈光标似的人物挺身而出,不难理解香港义工冒险救孤儿捐躯的义举。

通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国家的任务,那就是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和追求,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把“蛋糕”分好,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要紧紧围绕“让老百姓直接受益”,着力解决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保等民生问题,加大基础设施财政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引导和鼓励更多“先富起来的人”积极行动到慈善事业中来;通过法律建设、道德修养建设,让社会建立起诚信经营机制,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更为依法、有序的市场环境中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社会生活中中,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个人。

第13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11国贸三班1150220045王竹君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温总理推荐过的《沉思录》、《道德情操论》两本著作皆是出亚当自斯密之手。斯密的国富论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然而《道德情操论》却是堪称是比国富论更伟大的作品。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阐释了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了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利和名声的追求,气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对此,结合实际,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这是一个不停发展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在为了或财富,或权利,或名声而不停奔波。就连即将步入大四的我们也每天匆匆奔波于图书馆与教学楼之间,乐此不疲。

这个社会发展之快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只要停下来,随时都可能被被淘汰。商人从商我们说他贪恋钱财,官员从政我们说其某权求利。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来说,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阶段。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需求的初级阶段,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属于需求的中级阶段,自我实现属于需求的高级阶段。而财富,权利,名声则分别属于安全需求和尊重需求。我不否认从商之人,从政之人和名人雅士一开始是或多或少为了钱,权,名而奔波劳作,也不否认这种追逐之间多多少少充斥着贪婪与欲望。然而随着财富的累积,名声和权利的升级,其追逐目的也就开始逐渐偏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认知度和他人的尊重,爱,与认同。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第14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温家宝总理五次向公众推荐的巨著——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一本是《国富论》,另一本就是《道德情操论》,这两本书密切相关。在《国富论》中,斯密假设所有人都是“经济人”,一生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追求以货币形式衡量的物。《道德情操论》中的人却是高级的“社会人”,对物的追求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实现自己想要的感觉”。如果说《国富论》说的是“利己”,那么《道德情操论》说的就是更深刻地阐述了只有“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之处。

《道德情操论》讲述了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我认为,在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长期时期,该书极具启发和指导意义。pxq平阳文化网pxq平阳文化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体系,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中国人用30多年时间创造和积累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里才拥有的财富,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当中却有诸多隐患和不安,社会浮躁、道德缺失,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加大,一部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诉求的同时,迷失自我,缺少信仰,不择手段,三鹿奶粉事件、煤矿事故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pxq平阳文化网

这本书里写道过,“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国家现在的国情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于正义,《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它是一种美德,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随意自由决定是否遵守,而是可以使用武力强求的,违法这种美德将遭到怨恨,受到惩罚。道德一旦缺失,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就会产生抗拒心理、怨恨情绪,长此以往,必定影响社会和谐。由此可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

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读了《道德情操论》,我们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这种“利己”不再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而是把“社会人”假设作为论述的前提,相比之下,“社会人”更接近人的本质,从而使本书具有更普遍更根源性的意义,《道德情操论》对现时代的中国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进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许多人不断追逐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诉求,迷失了自我,一些共产党员甚至放弃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们的党,在这一时刻,更应该认清形势,培养我们的情操,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经济发展要顺应人的本性,应该让“看不见的手”去操控这一切,但并不等于无限制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就行了。毒奶粉事件、过期疫苗事件、楼脆脆事件等等就是鲜活的例证。《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只追求个人利益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人是复杂的,人不仅有私欲,也有情操。无论人怎样自私,他都有一种“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本性。正因为人类懂得感同身受,拥有普世之爱,所以人才区别于动物;正因为守望相助,前人为后人栽树,小我为大我牺牲,人类社会才得以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存续至今。懂得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人民群众遭受灾难时总有陈光标似的人物挺身而出,不难理解香港义工冒险救孤儿捐躯的义举。

通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国家的任务,那就是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和追求,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把“蛋糕”分好,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要紧紧围绕“让老百姓直接受益”,着力解决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保等民生问题,加大基础设施财政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引导和鼓励更多“先富起来的人”积极行动到慈善事业中来;通过法律建设、道德修养建设,让社会建立起诚信经营机制,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更为依法、有序的市场环境中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社会生活中中,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个人。

第15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我只听过《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还是头一次听。后来发现,这本书居然是温家宝总理推荐看的。

也许是由于作者的缘故,一个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作品应该与经济发展挂钩。但并意味着对青少年毫无用处。譬如,他指出的经营之道要讲诚信,这对我们就有点用了。

亚当斯密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本书告诉我们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风气和习惯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他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法律有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是班长,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告诉我,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绝不要以微小儿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班长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大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大家,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严控班级整体态势,加紧改革创新。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部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不要伤害别人,而要帮助别人。温家宝总理推荐这本书,我想总理认为这对维持整个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甚至民族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地分到大众手中,那么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他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而言,我必须考虑到我的计划要符合同学们的需求,不能有偏私的成分。今后,我的第一任务是解决班级较为突出的问题,重视公平与正义。

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功绩是无法衡量的。这本书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意味着只对经济有用,对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到最后我不把这读后感当成累赘了,反而谢谢他,因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无论是个人还是以后的班级发展。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终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应该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因为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无可否认,努力挤出自己有限的时间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助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后来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说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己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后来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直讨论的话题。

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现在的社会同样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乡原”一样,这些都应该是一种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优点、好的品质应该得到报答而缺点、坏的品质应该得到惩罚。在第三卷中他又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还有第四卷的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他说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密斯论道德哲学体系。

说实话,虽然我看起来有点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对人类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呢?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腐败、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会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方、美好、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为自己的幸福必备的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就要求我们常怀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义之心待人处世,互帮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现在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更加坚定了追求和信仰,现在必须好好学习,培养一身的能力才能在未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并且,把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发扬光大。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有德的民族会受到世界的尊重,历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们都能做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们加在一起就是有道德的国家民族。国家一直在讲求德治,可是我们这样的适合暂时还无法摆脱法治的社会。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高国民素质的中国,一个可以用德治和谐的社会,我们相信着并为之努力着!

第16篇:道德远远不够——《大学》读后感

道德还远远不够

读《大学》的整个过程中,我的脑海中却始终浮动着另外一个身影——柏杨。四书五经,熟悉又陌生,总说是经典,可真从头到尾逐字拜读过的仅有《论语》与《大学》两部,在这种情况下我当然不可妄谈对儒家思想体系有多么深入的理解,但即便如此,我仍不禁要问:既然我们拥有着如此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我们怎么就成了柏杨先生口中“丑陋的中国人”?我们的社会,为什么就成了“酱缸”?

诚然,对我们社会的盲目指责多少有选择性失明和泄私愤的嫌疑,不过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线图看上去是那么清晰而美好,但是我们距离先哲们大同社会的梦想还很遥远,大道未行,同志仍需努力。

于是很多人会说:“中国人缺少信仰。“这似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推论,因为看起来很好很强大的西方发达国家多数是有基督教信仰的。

但我不这么认为。其一,我们不是没有信仰,只是我们的信仰潜藏太深,它就是经典的儒家道德体系,通读过典籍的人固然越来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道德传承真的就式微了,因为我们人人浸淫其中,潜意识已将其视作金科玉律,所以我们更多的将其看做常识甚至是本能。其二,每个国家都存在自己的问题,残忍的犯罪、虚伪的政客、贪婪的商人并不会因为信仰的存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信仰有时会磨利屠刀,那些狂热的伊斯兰教极端派别,不正在假借信仰之名,宣泄私欲,搞种族灭绝和宗教迫害吗?黑暗的中世纪离我们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他们与法西斯又有何区别? 而我们今日搞的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推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则正是在帮助这个民族重拾我们在不久的过去的一次次政治运动中消弭的道德信仰。这一切很有意义,因为毕竟中国还有很多人未能接受完整、正确和深层次的道德教育,国家的这些努力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社会维稳的现实要求。

但也因为我前面说过的关于信仰的一切,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不应迷信道德,或者说信仰的力量。

信仰本身是不需要逻辑的,不需要严谨论证,不需要科学证实,允许夸大,允许臆想,真真假假之间,它们更多的是人类内心的一种需求的外化。它们根植于人性,所有那些原始的欲念与冲动、感觉和印象,却又超然其上,用希冀绽放最美的花朵。

读那些时常令我费解的文言时,我总会感觉到一种穿越时光的温度,它透过千年纸卷,经千万唇齿与笔砚的传递,在某一刻击中了我,腾起的烟尘曛然环绕在周身,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舒畅。孔老夫子是多么可爱啊,他究竟是经历了多少次冥思,怀着怎样的悲悯,才能留下那么隽永的文字?别说在两千多年前,即便在今天,谁又能证明格物、致知、正心、修身的升华能给人带来某种标准下更好的生活呢?谁又能证明良好的德行真能感动上苍,保佑国泰民安呢?但在那个血腥纷乱而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时代,他们却选择了相信,他们的梦直到今日还掷地有声啊。

于是我们被感动了,我们生出对先贤的崇敬,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绵存千载的宗教啊,我愿意信仰它,而且我还希望有更多的人,在更阔远的时空里追随它啊,就像佛陀和耶稣,孔子本也只是播下了一粒善的种子。

但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王朝中的这粒种子被阉割,沦为愚民政策的工具,而**中这粒种子被开水浇死,又引起了大规模的混乱和荒诞。联想到中世纪欧洲的宗教裁判所和社会资本化市场化后的拜金主义和虚无主义我们不难发现个中的关联,没错,这就是信仰,半身天使半身魔鬼的怪胎,孕育也扼杀着希望,挽救也摧毁着一切。

在这样的战栗和迷惘中,或许我们更应重新掂掂理性的分量。

理性似乎总与智慧关联,人类科学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便是一部集体理性的发展史。

理性不仅需要是什么、干什么,还需要为什么。那根脆弱的苇草啊,是什么让你如此执着?

理性的这些独特之处总让我们把它跟信仰想成两个相互看不顺眼的老大娘,见了面非得掐一架、骂几句才解气。但其实,理性恰恰是最高的信仰,它的独特并没有让它摆脱局限,因为相信我们并不那么可靠的逻辑判断和心智,本就是一件不需要理由而且需要勇气的事情。但是,好消息是,理性的信仰具有自我约束和批判的可贵特质,也正因为此,它给我们永远的希望和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大学》里有好多思想都令人称道,如知子之丑的公正不徇私,君臣各守其道的初步权责意识,以及从修身到平天下的踏实和担当。但我觉得其中最宝贵的思想内涵是这两个:一曰内省,二曰图新。

而我认为,他们也正是理性的灵魂。

自省是内窥,只有当人类懂得把眼睛转进去,我们才不会仅仅看见奔跑的猎物,死死追在欲望后面疲于奔命,视线的转变方能催生思考,从而逻辑的推证方能有落足之地。所以下一次你想对某一对象破口大骂时,不妨先完成转动眼球的工作,这一喘息,或许理性就跟上了你的脚步。 图新则是发展,即洞悉变化的真谛,不泥于一时的是非成见,不固执己见,这样才能为理性插上翱翔万里的鹏翅。所以下一次你自恃握有真理时,不妨打开窗子,望望天边漫步的云朵。

而如果现在让我去写一本《大学》,我想我可能会妄然加上些如今看来站得住脚的析证吧,因为我觉得只有让所有人不仅明白大道在哪儿,如何接近,还明白大道之所以为大道,还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能接近大道,我们才能真正奋斗在这条实现人类自身价值和幸福的路上。只有理性的个体才有能力为自己选择负责,才有能力去真正地权变,才有能力长久执着地追寻下去。

我当然没有编纂当代《大学》的能力,但我们应当有。

我们并不缺少信仰的崇高与热情,但我们缺少理性的睿智与超然。 因为这种缺乏,我们为国外的核泄漏抢光自家的碘盐;因为这种缺乏,我们把无端的怒火发泄在眼前的丰田。

因为这种缺乏,我们打着正义的旗号进行着种种不义,我们以道德的名义,干尽苟且之事。

因为这种缺乏,我们轻易地被诱拐和收买;因为这种缺乏,我们徒然地迷失或放弃。

有时候在野地里走,除了偶有的指路的人,还需要一个时时攥在手里的指南针。

翻翻《大学》或许才明白,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偏了。 上哪儿寻找我们的指南针呢?

第17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花了一段时间,拜读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伦理学家亚当斯密的传世巨作《道德情操论》后,掩卷长叹,确有深感,从这小小一本书中窥探到了豁然的纵横交错的整个道德世界,其源其果庖丁解牛般呈现眼前。仿佛确有这样的力量,它完全可以在一夜之间颠覆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洗礼你过往关于道德的任何见地与理解,让你从一个全新的更完整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的行为。

作者以人类的情感即同情心为出发点,不断向四周辐射,讨论了包括美德、责任、正义以及仁慈等在内的一系列道德范畴概念,对人性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进行了深刻详尽的剖析,揭示了怎样的道德体系才能建立与维系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作为道德判断核心的“同情”在书中被界定为两层含义,一是我们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感情;二是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作者认为在不存在嫉妒的情况下,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比我们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更为强烈;同想象中产生的对痛苦情绪的同情相比,我们对令人愉快的情绪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而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即相比较于痛苦,人们更加愿意去同情快乐,并且表现出更容易表达在表情和表现在行为上。所以在芸芸世界,我们千方百计来炫耀自己的美貌、财富和地位,掩藏自己的丑态、贫穷和卑微。这就是形成社会秩序与等级差别的根源,人们更倾向于美者、富者和强者,而对与此形成的对立面的态度通常都是相差甚远。对于这点的理解自然而然可以推导出一种往往在如今社会早已泛滥的道德缺失行为。在物欲横流,到处充斥偏见的当今世界,我们通常会很轻而易举地去钦佩一个成功人士甚至哪怕只是一个富人,虽然我们几乎不了解他们的成功经历和发家史(或许其中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卑劣行为,甚至阴谋),但这却并不影响我们将个人的敬佩冠于他们身上,而这种敬佩在斯密的眼中是应该属于美德和智慧的;另一方面,我们对地位低下的穷人和小人物的偏见更是严重,我们轻视怠慢贫者,鄙视厌恶弱者,将本来应该只适于无知者和丑陋罪恶的情感毫不留情地全部推给了别者。

在本人看来,上述倾向是“拜金主义”产生的必然源头,虽然人们时常将这种主义视为腐朽,定位不耻,但现实社会确实存在着这样一批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他们开豪车,穿奢侈品牌,在公众场合炫富、炫地位。其目的不外乎想得到大众的认可,并且希望这种认可中钦佩与尊重要占绝大多数。这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的缘由才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在中国,富二代,官二代之类的人相较与普通大众必然只是少数部分,而他们似乎“引领”着这样一种道德观念:我有钱有地位(尽管这钱这地位是他们老子的),钱是我叩开荣耀大门的钥匙,地位是我高人一等的标志,我必然应该得到异于常人的尊重与敬佩。可怕的是相当一部分普通人也对此认可,这种病态的道德观念确实也在当今社会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人们不在向前看齐,而是向钱看齐,任何一点经济纠纷都有可能让父子反目,兄弟相残,朋友背叛,当钱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你我的信仰时,其实我们就已经没有信仰了。

上述对富人与成功者的钦佩与尊重必然还将导致人们为了获得这种钦佩与尊重而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去攫取财富、觅食成功,而往往对途径的选择可能时常会撇去道德底线,只欲速却不欲德,这是人类千百年的硬伤。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事件就是千疮百孔的道德脸上的一块永远也消不去的疤,作为中国曾经的奶粉制造巨头之一的三鹿,其成功的发展模式曾获得社会一致认可。可惜的是三鹿让外界把掌声和巴掌都给了自己,只为成功却不惜突破道德底线、越道德雷池的行为导致了三鹿大厦的轰然倒塌,这是道德的又一次警世钟声,只是其波及深度不得而知。

亚当斯密关于正义与仁慈的论述同样醍醐灌顶,发人深思。在他看来,正义是支撑整个人类大厦的主要柱子,若这根柱子稍有差池,整个人类社会一切伟大自豪的东西都会在顷刻间全盘崩塌,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正义必然不能被人类所忽视,且必须树立权威去捍卫。而仁慈是大厦的装饰品,能够在你我中得到足够劝诫即可,没有强制的必要。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国家之所以没有土崩瓦解,是因为正义都是作为主流存在着的。但如果一个国家他的新闻媒体总是将类似于街边扶救跌倒者作为其新闻头版,并大肆报道,不是没有新闻了就是这个国家的道德问题必已十分严重。在这点上新闻媒体是不存在过错的,他们把这些作为头条也只不过是这类新闻能受到较大的关注。假设每户人家都有一亩半亩苹果园,那卖苹果的还会有生意吗?同样是这个问题,因为国内存在着一片极广的道德市场。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们道德缺失极为严重,所以我们渴望关注别人的这种行为并希望从中能够得到行善的安慰,而讽刺的是这些善举是我们认可的,但许多人不敢或不削做的。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围观势众而施救力薄,也许有人说怕自己做了好事反被讹诈,这就关乎正义了。仁慈是自己的,孰轻孰重任评说,但必须明白,正如每种迷信中都有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每个人的所作所为自有社会评判,正义与否公道在人心。

欲达文明之幸福,必先经文明之痛苦,任何一种形式的文明在其孕育阶段都会能到来自各方面的阻挠与压力,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就是这段阵痛阶段。我之所以不拿现在中国的道德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是因为我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理,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推力,只抓一手或偏向一种必然将导致畸形社会的产生。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精神文明已经达到了与之经济媲美的高度,这两种高度都不是现阶段我国能够赶超的。但我们担心的不是这个,而是我们自己的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上,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的事实难以掩盖我们在道德上犯的诸如食品安全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我们觉悟得很多,由此说的尤其是口号更多,但付诸行动的却凤毛麟角。横幅是没有力量的,现状就是证据。

如果非得将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比作社会的两条腿,那现今的中国必然是这样一种情况,代表经济的右腿粗壮有劲,骨骼惊奇,里面戴着护膝,外面穿着名贵西裤和皮鞋,护膝是防摔的;代表道德的左腿也穿着名牌(美曰其名传统美德),却营养不良、残疾沉积,没有保护措施,走路一拐一拐,时有断腿之险。这样一个社会站稳不易,别说走路呢,可我们时常却都是依靠右腿在奔跑着。我们拿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遮掩别人的左眼,拿老生常谈的传统美德粉饰别人的右眼,和谐美好的时代就是这样产生的。却不曾考虑到等我们右腿跑得太急,左腿跟不上节奏跌倒时,趴在地上的我们会作何感想。

从小我们都接受了太多关于传统美德的教育,熏陶得每个初中毕业的人都能胜任传统美德的代言人。但我们接受的恰恰只是这样一种课内教育,其结果必然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我们的美德思想反应在口头上,作文里或者与师长的交流中,却在实际生活中连极度生硬的依样画葫芦都不会。我曾经很难理解为什么在美国申请大学还要关注你以往的社区服务经历和实践能力,不就读个书吗,至于考察这些吗?这完全是一种中国式教育的思维惯性,我们只口头告诉你什么是奉献社会,是“利他”思想为主,而美国人用行动告诉你什么是服务社区,是“利他”行为为主。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人们用行为诠释高素质高品德;在中国的中小学课堂,老师用成堆的道德品质书灌输传统美德。在对比中美教育成果后再去看中国的学生在考试比赛中拔得头筹的新闻时,我们该如何掩饰我们的内心。

在通往理想社会的道德路上从来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第18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一提起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好多人只记得《国富论》,殊不知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亦被后人评价为经济学的“圣经”。他在这本书里写到:“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这告诉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应当公平的分配劳动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应当实行平均分配制度,因为这容易助长人们的惰性,就如同在“大跃进”时期的不论干活多少都按照确定的量分配劳动成果,就有部分的人跟着“打酱油”,干活不努力,人们劳动缺乏积极性,所以我们应当把个人成果与工资挂钩,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19篇:《道德的重量》读后感

《道德的重量》读后感

这本书是关于道德经验的书,聚焦于个人和团体如何认真处理和对待生活中的危机和无常。

危机和无常是生活本身不可逃避的一面,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无常时会显现出跟人的本质和生活意义。日常生活常常把人们压迫逼迫到困难和纷乱的境地,在这种境况下,我们微薄的把握生活的能力受到挑战,我们平素最看重的东西,诸如我们的自尊心、至爱亲朋、宗教观念等等,濒临危机。任何一种公认的不幸事件足以击破我们对那些视为珍贵的东西的把握,摧毁我们自以为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信念。而对我们现在安宁生活的威胁更多来自自身的层面:我们身体的内部。疾病以及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很可能会使我们的道德经验发生颠覆。

本书的第一个案例,Winthrop Cohen在二战服役期间,做了很多他服役前及退役后,都认为不道德的事情,致使他无法面对自己从小建立的信仰及道德观,深深地陷入痛苦中,精神上受到的了巨大的创伤。在战场这个地方价值观环境下,他被训练区杀人,逼迫他抛弃了从小到大接受的价值观,战争使他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在战场上,他的注意力很自然地集中在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切身利害关系上,他心里只想着活下去,杀死敌人,像他周围的其他人一样,他们屈服于环境,玷污了自己的灵魂,失去了人性。他不仅要杀死敌人,更要以让敌人及其痛苦的方式死去。在战争中,他甚至射杀了正在为敌方伤患抢救的医生。当时他认为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当战争原理的他的生活,他那些战争中的道德经验使他及其痛苦,他越来越无法面对自己所犯下的罪。

社会有时会逼迫我们接受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把我们逼到一种境地,是我们身不由己地用非人道的手段宣泄我们的愤怒,达到侵略或进取的目的。

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是伤痛,不论是战争中的参与者,双方的士兵,还是战争的受害者,普通百姓都要承受那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或许参与者受到的精神伤害更大,恢复和平以后他们更多难以接受自己在战争中的不道德行为而痛苦不堪,甚至自杀。但是在战场上,为了活下去而变得疯狂,失去人性,又是多么无奈的事。

Sally Williams的案例也很吸引我。她的案例告诉我们,对那些严重疾病患者和照顾他们的人来说,疾病绝对与道德相关。这位女性属于少数,面对不治之症,她不仅没有绝望而痛苦,孤独而退缩,恐惧或颓废,反而开启了她生活的美好。因为患上艾滋病,她从自我中心里跳了出来,感觉到了自身的责任,知道关爱丈夫和子女,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了,甚至开始从事她喜欢的艺术工作,开启了人生的新一页。

她是个让人钦佩的女性,面对不治之症,必将走向死亡的过程,她却从中得到了启发,重新振作起来,开始勇敢面对生活了。

接着这位女士的案例,我想谈一下我的父亲。07年时他患了肺癌,他和我的母亲瞒着我去哈尔滨做了手术。当时,我上高二,暑假时回家我才知道,我的父母经历了什么。但是,我以为做过手术,好好养护,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但是09~10年的那个寒假里,我的母亲把父亲肺部癌细胞扩散的片子拿给我看,我选择了忽视。再回到学校,我与之前并无不同,一样开心的生活,完全忘记父亲的病。10年的夏天,母亲又给我看父亲肺部的片子,癌细胞已扩散至双肺,这时,我终于开始意识到事情变得严重了。

我开始不想和家里联系,因为怕听到不好的消息,可是又想知道到底父亲的病发展的情况,这让我处于矛盾的状态好久,最终我选择了继续忽视,不去主动探听父亲的病情。但是,这又使我对自己进行了道德谴责,父亲处于这么艰难的时候,我却对他不管不问。我对自己的表现很失望,但是,我真的很害怕听到他越来越衰弱的消息。偶尔和母亲通话时,电话里还会传来父亲持续的咳嗽声,每次听到,我的心都会痛起来。

最终,我无法承受这自我的折磨,向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咨询师告诉我,我对有关父亲信息的屏蔽是出于对自我的保护,让我尽量接受自己的表现。在几次咨询后,我的痛苦得到了缓解。

可是,就如书中Winthrop Cohen所说,我也觉得心理咨询仿佛就是说服你把自己认为不道德的经验转化成正常的。我接受了咨询师所说的,我不再为自己的决定感到痛苦。尽管我知道我的父亲正在忍受着痛苦,我却对此不理睬,可是我却不再考虑道德的问题了,我的心因此竟也获得了安宁。这种状况应该属于家庭道德实践范围里的,虽然我已暂时获得了安宁,但我对此仍感到疑惑。

在危机和无常前,我们也许会做出很多让自己都感到吃惊的事,或许就是这样,我们的道德重量才真正的表现出来。可是我还是无法接受生活中危机和无常是生活本身不可逃避的,大概,我还是太过期望美好的生活了。关于道德的思考,我觉得很无奈,却又不可避免,生活可能就是如此。

莫丹丹

生命科学学院

10091910122

第20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围绕“同情”这个中心,对整本书展开了阐释。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和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中很多段落的确很发人深思:

1、第二篇中一段如此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利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到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试想当今中国和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基础几乎已经成为衡量人的成就的标准,致使一些人为了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为自己谋私利,不顾社会利益和社会道德,造成道德的沦丧,社会关系的疏远。因此经济利益并不应该成为一切准则,重要的是对社会道德的培养,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社会价值才应该成为衡量其价值的准则。

2、“人性之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就在于克制我们的自私心,同时放纵我们的仁慈心;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鸣,也才有情感的优雅合宜可言。”这句话中可以很深刻的体现出《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的中心,只有克制自己的私心,多为他人着想,最后受益的不仅是他人,同时更是我们。也就是说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3、“喜欢值得赞美不仅绝非完全源自喜欢收到赞美,反倒是喜欢受到赞美,至少在相当大的程度内,源自喜欢值得赞美。”这句话在我们生活中是最常体现出来的,当我们真正的做到了别人所期望的,或自己觉得自己的成绩值得赞赏,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会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或者会为别人的赞赏而喜悦。但是当我们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成就或者别人的赞美时,我们并不会发自内心的觉得欣喜。因此这也会使我们控制自己的贪慕虚荣的心。

4、“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个思想对于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贫富差距日益凸显。因此未来要尤其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协调发展,关注群众的利益。正如温家宝前总理所说的要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把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在西方的影响不亚于《国富论》(亚当斯密的另一本著作,在经济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世界,道德缺失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对于道德的培养也变得至关重要。在《国富论》中调节经济有一个无形的手是市场,而《道德情操论》也作用于市场经济那就是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也就是说要用道德和法律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不能为获取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没有诚信,没有道德,市场就会混乱,社会也很难发展。《道德情操论》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读则已,读过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

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我却从中看到了诸多隐患和不安,心里不禁为祖国的未来而担忧。社会发展到现在,中国人将自私和贪婪发挥到了极致,社会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何不都是由此而生?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繁荣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学习更为重要的《道德情操论》,导致各种威胁社会稳定和谐的事件三番五次的出现。这就象许多武侠故事里的情节一样,某某人修炼绝世神功,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最后一层!其实道理很简单,往往离最后成功最近的一个阶段,需要的反而是你的宽容与慈悲。也只有领悟到这一点你才能真正的修成正果!可惜的是,我们当时由于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始终没能成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心才会平稳,社会才会稳定。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就像孟子说得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在现实社会,才能做到中庸。

任何时候我们应该保持这样一颗平常心,不因有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一次的不如意就垂头丧气,甚至自暴自弃。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根据效果去判断其善恶。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的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读后感道德.doc》
读后感道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