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解放记读后感

2021-02-17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三毛读后感

三毛读后感

《不弃》:

没有人能在世界“弃你”,除非你自己自暴自弃,因为,我们属于自己的并不属于他人。事情已经发生了,要面对的情况才是实际的。不要去想未来的事情,也不要去想前途茫不茫然,在目前来说,这不是当务之急是要使自己的心平静。学着主宰自己的生活,没有了爱人,你也有能力一个人过活。你有死的勇气,难道就没有生的勇气吗?给自己时间,不要急,请相信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爱护。

—————我们总是认可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更困难,翻了一个页面,却又说死比生更有勇气,想想并不能挑出什么不妥之处来,可见人的思想,总是游走得那么矛盾。

《快乐》:

比较快乐的人生看法,在于起床时,对于将临的一日,没有那么深沉的算计。完全没有缺乏的他不可能有更多的快乐了。快乐是一种等待的过程。突然而来的所谓的“惊喜”,事实上叫人手足无措。一般性的快乐往往可以言传。最深刻的快乐,没有可能使得他人意会。快乐和悲伤都是寂寞的。快乐是不堪问的鬼东西,不相信,请问自己三遍,我快乐吗?快乐是另一种一件国王的新衣。这一回,如果国王穿着它出来游街,大家都笑死了,笑一个国王怎么不穿衣服出来乱跑呀!

—————对于最后那句话,我读了很多遍,想了很多遍,可是仍然不理解三毛蕴刻在其中的深意,而为什么这一次大家都会嘲笑国王的新衣了呢?原来我真是个如此浅显的一个人,文字对于我来说虽然视若珍宝,却惜终只是倾吐自己的烦闷而已,因为孤独……

推荐第2篇:三毛 读后感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前天晚上把《撒哈拉的故事》看完了,很喜欢,不过很可惜,没有记一下就给还了。有一些感受......1:自己好落伍:看这本书的一星期时间里,同学见了都说:“我看过了,不错,好好看。”想起郭敬明17岁写《爱与痛的边缘》时都看过那么多人的书而且有许多自己见解,他对三毛好像是这样说的‘曾经有段时间我迷三毛迷得紧。不为别的,只为只身跑到沙漠的神经质。那时候娶一个像三毛一样的女子为妻然后一起远行成为我最大的梦想。但它高高在上地悬在我的头顶使我不得不仰望,在脖子酸痛的同时让我明白:它遥不可及。’想着自己太亏了,小时候不知道看书也没有条件看,如今狂补着涉猎各类书籍却觉得有些晚,因为此时的记忆力真如老徐那样:记得特快忘的也神速。

2:羡慕三毛: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父母:有着健康的身体、聪敏的头脑,使孩子从小物质上得到充分满足,即使在三毛成家后仍给予很大的帮助与支持;一心爱着孩子教育很好并不约束孩子成长,试想有多少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一辈子随自己性情流浪。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朋友:什么叫真朋友?就我的理解:真正的朋友是共分享共患难的朋友,当你在尖峰时并不急于沾取你的光芒,当你在低谷时又能给予帮助关心。而三毛交到的都是些真性情的朋友,不舍得她到沙漠受苦,但真要去了就尽力寄些所需东西,急人之所需雪中送炭都不夸张,即使是那些追求三毛的男性朋友,亦给予尊重和帮助(我始终认为男女朋友间应保持尊重,底线很重要)。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爱人:荷西!怎样说他呢?看这本书,就觉得越看越喜欢荷西,最后就觉得以后找人过一辈子的话就找这样的。

a:他是如此的爱三毛:他爱三毛矢志不渝,小时候就对三毛讲‘从小的愿望就是娶三毛为妻’;他爱三毛一辈子为了她可以牺牲一切:撒哈拉沙漠,这是怎样的地方?稍有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这里的气候、物质上的贫瘠,更不用说风俗不同宗教不同......有多不同?你能想象那里人几年不洗一次澡甚至许多人一辈子不洗澡;你能想象那里人不知道自己几岁,女孩子8——10岁就要结婚;你能想象那里还有《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如汤姆命运的黑奴买卖。我觉得不可思议。而就是这样的环境,荷西听说三毛坚持要去时不笑话不阻止更不拖累,默默的收拾了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三毛单独去非洲时好照顾我。他知道三毛是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不会改变计划的。前一段看《传闻中的七公主》迷上雪七和小跟班的爱情,小跟班也是为了雪七自愿到战争下的伊拉克,当这种只可能发生在影视剧中的场景切切实实摆在我面前时,亦真亦幻,让我着实感动了一番。

b:善良:让沙漠人搭便车,和三毛一起帮助哑奴,成为撒哈拉威人的修理匠工匠。

c:信任:对爱人的信任,对朋友的信任。

d:负责:少说,多做,将一切付诸行动中。

e:孝心:当他们刚到沙漠时那样的艰苦条件,荷西坚决不用三毛父母的钱说:“给父母养老,你的父母以后我们离开沙漠,安定下来了,都要接来。”他了解三毛的孝心,自己也是绝对的孝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白手起家。

f:稳重,男人味:在温饱问题未解决之时绝对不会儿女情长但也尽量不让三毛受苦;当遇到危险与困难时会第一时间保护三毛;当发生战乱时也没有优柔寡断,马上投身大义之中,但会冒生命危险抽身安抚安排三毛。这样的男人总是理智的给你踏实安心的感觉。

g:可爱:但要相信f并不代表荷西没有情调,他会搞浪漫、会调皮。和三毛抢车、捉鱼.....可爱极了。

h:爱国、是非分明:我很感动的一点就是当荷西的同事讲:“殖民主义又不是只有我们西班牙,人家香港的华人,巴不得讨好英国,这么多年来,唯命是从,这种榜样,沙哈拉威人是看不见,我们是看得见„„”时荷西的愤怒,绝对的明辨是非。

说不清楚荷西还有哪些优点,总之他的言行证明了这样的男人值得爱,也无怪乎三毛讲她的男朋友中只有荷西没有车,但荷西与她最合适;无怪乎三毛给父母信中说自己并不十分爱河西但当荷西意外失事时痛不欲生并写过文章荷西我爱你。

越写越觉得像雪七和小跟班,哦不对,是雪七和小跟班像极了三毛和荷西。不知道《传闻中的七公主》的编剧是不是看过三毛的小说来的灵感改编成这样的电视剧。哈哈,不管怎样,都让我喜欢。

3:敬仰三毛:

我不怎么真心说这个词的,敬仰的对象太神圣了,举个例子我敬仰周总理。所以说在此真心说敬仰三毛说明真的很喜欢、佩服她。

我也不多举例说三毛那些和荷西共同的优点了,比如说善良、孝顺、正义、信任、宽容、爱憎分明......不举例并不代表我的偏向,只是许多例子都是重复的。只想告诉大家三毛的这些优点比荷西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男女有别,他们做事的方式、感情的表达上有所区别。

他们很重要的一点区别也是我佩服三毛的很重要一点是她的博学,文学我就不用说了,三毛是辍学生,但三毛有一句经典的话:学校可以滚,但书不可以不读。听听三毛读的书:天文、地理、妖魔鬼怪、侦探言情、动物、哲学、园艺、语文、食谱、漫画、电影、剪裁,甚至于中药秘方、变戏法、催眠术、染衣服„„混杂得一塌糊涂,她是那样的兴趣广泛,所以对于三毛的悬壶济世、将饭做成中国饭店、将撒哈拉的屋子设计的如画报似的美丽......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就是三毛的好奇心、大胆、冒险性、机智,天哪,看着生动的沙漠观浴记、荒山之夜就能感受到这些特性。太佩服三毛了....好了,暂时就想起这些,觉得三毛的一生真是精彩,我也只有羡慕敬仰的份了。在我看来,人生有这样的亲情、友情、爱情足矣,有这样的人生经历足矣!

推荐第3篇:三毛读后感

三毛读后感

篇1:三毛>读后感

室内的暖气开地太足了,整个人好像受到了巨大的压强一样,安静地仿佛在等待一根针的坠落。蓦然,仿佛听见了一声从远方来的呐喊,澄澈,干净。

昨夜的雨,淅淅沥沥,打在窗棂上,我躺在床上,睁着眼,让目光四处游离。下雨了,我的雨季是不是该来了?告别了纯真年代,走进了豆蔻年华。

很及时的,在大年三十的早晨,在一个正确的时间,翻阅完了《雨季不再来》。我想,我不仅仅是读完了一本书,更是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

安静的笔调是令人沉醉的,描述了一个有一个场景,置身于室内,随着陈平长大,我看过三毛的另一本书《万水千山走遍》陈平和三毛两者是不同的,当三毛还不是三毛的时候,她反抗,叛逆,播种下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想,思想上流露出的却是青涩,莽撞,迷惘和那一份真实的伤感,三毛的心境如同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静,安详,淡泊。两者比较三毛是反省过的,改正过自己个人上的缺点,人之所以是可贵的是他们能因时光,环境的改变从而在生活上得到长进。

岁月的流逝,固然是无可奈何的,而人们的逐渐蜕变,却脱不出时光的力量。

我想我应该珍惜我所谓的叛逆期,也许,这一段时间或是长,或是短,我可以无限散发我那可怜的小自尊,可爱的小任性,不用考虑任何自己所做事情的后果,可以很自然地做一个“拼命妹”,

时代不同,人接触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我其实很庆幸自己能够活在这个年代,当我看到陈平的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她的脸上画上两个鸭蛋时候,她没有哭,也许是内心深处自尊扞卫着自己的最后尊严吧。她难受,但是面对不公平,人是必须要学会忍受的„„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我们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离别的伤感,人世间的每一种心情都是成长必须经历的,感受的。说不定经历完了,你就>长大了,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好想是一场苦苦的长征。

岁末年端,站在时光的长河里,一切都是凌空绽放的唯美,一切像是水紧紧的握住,让后看着他在顺着手的掌纹,一点一滴流淌干净。不仅仅是水,以及那些我们念念不忘的事情,或者开始渐渐斑驳不清的脸。上帝,是残忍的,叫我们抓住一切,然后让我们眼睁睁的看着我们抓紧的东西被偷走。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留住青春,有一日,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

我的骨子里面有风,我不知道上帝给我的眷顾还有多少,只是知道在雨季时,尽情的挥霍,燃烧,只因为雨季不再来。

篇2:三毛读后感

印象中的三毛一直是一位流浪的女子。哪里是尽头?哪里为故乡?她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而我始终不能明白她那颗流浪的心。

在撒哈拉沙漠是她最艰苦的一段岁月,还好,有荷西在身边。他们在沙漠相熟、相知,最后相爱。可见撒哈拉沙漠对于三毛的意义重大。即使遇到许多困难,以至于生命的安全都危在旦夕的时候,她也从没有过放弃希望。只要信念还在,便要好好地活下去。那个信念,就是荷西。哪怕后来搬到了小岛上,信念,也不曾变过。

在岛上的日子是艰苦的,却也是非常快乐的。荷西每天为工作奔波,身为女子的三毛也为家庭做着精打细算。他们没有豪华的大房子,却有美丽的小天台;他们没有宽敞的落地窗透明临海,却有整片天空的蔚蓝。通常在晚饭后,三毛或背着行囊或空身一人独自去散步,了解她的荷西一直支持她的行为。路途中,她看见娇艳的美人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夕阳西下,风光无限。

这般美好的日子,仅持续到荷西的离开。

荷西连三毛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就这样离开了,哪怕仅是一眼。三毛怎么都没有想到早上还冲她温柔微笑的荷西竟离开了她。她这样一个女子,她这样一个弱女子,怎么能承受得了!因为荷西的离开,三毛始终郁郁寡欢,在她身边的,只有父母了。可是父母的劝诫,父母的付出,虽然三毛也很想走出那个阴影,但是始终惦记着荷西。三毛心疼父母,但她更爱荷西。

没过几年,三毛自己结束了生命。流浪的生命,结束了。

她或者是去找荷西了吧,她或许是去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了吧,她或者是去忘掉记忆了吧。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树梢鸟儿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篇3:三毛读后感

《三毛流浪记》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漫画书,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就被它吸引住了。 >故事中的三毛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在流浪的过程中,他做了许多事,遇到了很多坏人和好人,吃尽了苦头。

三毛是个善良孩子,当他看到一位老人很饿时,他从口袋里掏一块烧饼,分一半给老人吃,老人很快就吃完了,他想老人一定饿极了,虽然他自己也很饿,但他还是把留下的一半块烧饼又给了那位老人。

三毛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孩子。当他看一全大男孩欺负一个小个子男孩时,三毛很费力地把他们拉开,并狠狠地教训了那个高个子男孩。

三毛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他虽然穷,很需要钱,但他捡到一位老先生的钱包时,却自动交还给老先生。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美好,我们要向三毛学习,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推荐第4篇:三毛传记读后感

读《撒哈拉的眼泪—三毛传》有感

第一次读三毛的作品,我记得是在高一,那时候一直有睡前看课外书的习惯,从图书馆借来《撒哈拉的故事》,看得忘记了时间,一发而不可收拾,接连看了好几遍。大概就是从那时候、从那本书起,我开始对三毛这个作家感兴趣,开始喜欢上她的文字、她的故事。

读完她的传记,我对她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她的一生该如何来形容?评论不一。有人极力称赞,有人大肆诋毁。我总结了一些词,大抵可算作是三毛人生不同阶段的关键词。在此只是浅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拾荒——说起拾荒,许多人说,这是三毛的一个十分奇怪的癖好,我总觉得“奇怪的癖好”这样的字眼稍带贬义,这样一个浪漫的行为,被说成是怪癖,其实,只不过是有些与众不同。可惜的是像三毛这样的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就是因为与众不同,他们的思想对这世界上的许多人来说都遥不可及,甚至是不可理解的。如同我们在小学里一样,三毛也要写一篇再平常不过的作文,就是写自己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三毛自小读书就很多,作文几乎每次都要在班里朗读,这次也不例外。然而当三毛大声读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做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这次她还没有读完,老师已经被气得听不下去,顺手抄起黑板擦,向她劈面砸来,他命令三毛重写,无奈的三毛只好杜撰了想当一名医生的理想,老师才满意。有时候,人们总自以为是,他们总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他们认为只有接受了他们的思想才是正确的。庆幸的是,这样一个老师没有把三毛的拾荒梦踩碎。事实上,与其说三毛是名拾荒者,不如说她是一个高明的收藏家。现在有很多的收藏家,以收藏为名,行奢侈之实。他们有时候花上十几万、几十万的价钱,去购买一件价值不足千元的藏品。他们并非喜欢花冤枉钱,而是因为不懂。真正高明的收藏家很少会那样购买,他们往往走访于民间,去找寻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却被忽略的,被当做平常物品,甚至是破烂的东西。三毛的一生收藏了许多的东西,每一件东西,都能够讲出它的来源。每一件东西,其中都蕴含着它不同寻常的故事。那故事绝对不是花上十几万或者几十万便能买到的,在它们的身上,是岁月的沉淀和洗礼。也正是因为这样,三毛总是能发现其他人不以为意而忽略的东西,算是真真正正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自闭与流浪——可以说三毛长大之后的人生都是在流浪,究其原因,很多人会说台北给三毛留下了太痛苦的回忆。初中时代数学老师对三毛的羞辱开启了她长达七年的自闭生涯,那时候,全世界都看不到三毛痛苦的眼神和她濒临破碎的心。她感到整个世界都在嘲笑她,对她指指点点。这世上有许多残忍的杀人犯擅自夺走他人的生命,给人世带来了许多悲伤。杀人犯总会有法律来制裁,然而这世上尚有另一种杀人者,他们不必使用任何工具,而是直接在精神上给弱者伤害,让他们再也无法站起,即便表面上完整无缺,但心已经是死的了。那个数学老师就这样杀三毛于无形之中,这也是三毛第一次自杀的原因。长达七年的自闭生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于三毛来说是一辈子的,让她遇到悲伤的事,总是把这种伤痛放大几千几万倍,而忘记了身边还有疼爱她的父母,也使得她在脑海中深深埋下了自杀的念头,在遇到觉得过不去的坎的时候这个念头就会跑出来作祟。不过这七年的自闭生涯也不至让三毛一无所获,在这期间,三毛用各种各样的书籍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书籍成为了成就她的最重要的积累。而画坛名人顾福生对三毛的引导更是她走出自闭的关键所在,是这位伯乐慧眼发现三毛这匹千里马在文学上的无限潜力,若没有他的鼓励,也许三毛要花更长久的时间才能走出封闭的世界。幸好三毛没有再错过之后的许多美好,包括收获一段美好的爱情。不过不管三毛是一个人,还是和荷西一起,她都没有停下流浪的脚步。对旅行的爱好,她保持了终身。我第一次读的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她与荷西一次说走就走的流浪。我相信三毛的流浪不是为了要逃避痛苦的回忆,她的内心是渴望自由的,也渴望发现这个世界。与许多游山玩水的人不同,三毛更重视风俗民情。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习惯规则。这些规则是世间最有趣的事,值得人们去寻找和探究。现在仍有许多旅行者,他们生活在别处,生活在路上,生活在那些他们成长过程中从未见识过的风俗里,他们见到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见到了这个地球上生活着的多种多样的人群。人生在这个世上,如果不能将世界都看遍了,又如何算是活过一遭呢?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样短暂的生命已经太过悲凉,而人生分明有几十年,可以看尽春华秋实,看尽人世沧桑,分明可以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品尝不同的美食,感受不同的风情,为何一定要将自己禁锢在方寸的土地上呢?但是现实的许多因素却不允许我们来完成那一场旅行,那一场流浪,所以对于三毛的潇洒和坚决,我是佩服与羡慕的。三毛在沙漠文学时期的作品我是喜爱的,她的倔强与忧伤、敏感和任性,荷西的憨厚大度,豁达开朗,两个人的个性跃然纸上,他们的幸福更是洋溢在文章的每字每句中。其实这些文章并没有写些太过深刻的东西,都是一些平常琐事。事实上,三毛一生的创作中,也从未写过那些深刻的发人深省的东西,她写的始终都是琐事,那些纯净的、简单的、轻松的,让人愉快的,读起来如同品上一盏清茗的琐事。这个世界固然是需要意义深刻的作品,需要那些发人深省的、引发人们对现实、对人性思索的作品;但同时,也需要一些能够打动人心的、简单的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小故事。世界是严肃的,也是活泼的,因为多彩,才让人欲罢不能地在其中生存。如果没有三毛的流浪,大概也就不会有这样的作品了。

结局——最后说一说三毛的结局,这是沉重的,也是我所惋惜的。我想也许三毛是可以避免这一种结局的,虽然我也知道自杀这个结局在情理之中,因为三毛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把自己锁在了牢笼里。必然有那七年自闭生涯的影响,也有荷西离世带来的沉重打击,或是剧本《滚滚红尘》遭到猛烈抨击导致的绝望,但我觉得除去这些外因,必然有三毛自身的内因存在,但我并不想责怪三毛,责怪她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总喜欢责备自杀的人,责备他们自私不负责任,只求自己的解脱,却忽略了那些爱他们的人,忽略了那些等待他们归家的父母,和关心他们的亲朋。然而如果一个人还会在意这些,他就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一个人还能看到这人世的美好,他就不会放弃那少得可怜的光和热。每一个自杀的人,都是已经彻底绝望的,无法承担心灵上的负重的可怜人。自杀者在临死之前的绝望与困苦,又有谁会真正在意?三毛的死亡对她来说也许不是件坏事。她太过纯粹,太过天真。对这个世界的中庸之道、迂回之法,她几乎是完全不懂。她就如同一块玉,美丽纯净,但是脆弱,若不能被仔细地保护好,就必然要粉身碎骨。

我想用传记封面上的话来作为结束:她为追梦而生,一生流浪,行遍万水千山。她站在红尘之上,俯瞰芸芸众生,唱尽世间情怀。她是路过尘世的天使,扬扬一袖风尘,就奔走出满地繁华。最纯真的三毛,最温暖的流浪。

推荐第5篇:三毛作品读后感

三毛,读你万水千山走过

用一周的时间,品完了三毛的一生。发现自己爱上了这样一个气质风华,特立独行的奇女子。

与三毛结缘,从她的佳句开始。

无数条充满哲理的语言,写满笔记本的首页,也镌刻在内心,她曾说,“每个人都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在流浪”;她曾说,“如果有来生,要成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撒下阴凉,一半沐浴阳光,从不依靠,从不寻找”······这些美美的句子,伴我度过困惑迷茫的日子.走进三毛,从《撒哈拉的故事》开始。

她与荷西的爱情,如夏花绚烂,而又匆匆落幕。他们曾用六年的时间错过,七年的时间相守,却在余下的一生别离。诸多的遗憾伤感,诸多的心疼无奈,齐聚心头,汇成一股汪洋,泛滥成灾。

但她却又无比幸运,至少,在独自漂泊的时候,有一位男子,愿意追随她,牵着她的手,许她一个天荒地老。在三毛的笔下,朴实的语言中,叙说着与荷西在沙漠中度过的艰难却又无比美好的时光,淋漓精致地诠释了她的一段平淡美好的爱情,温暖了读者的心窝。然而,所有的美景,随着荷西的意外而支离破碎,为你流泪,为你心酸,却无法改变这个悲惨的事实。曾经我痛恨这个世界,为什么悲剧总是意外发生?为什么美好不能永恒?

了解三毛,从前天看完白落梅撰写的《你为锦瑟,我为流年》开始。

我才发现,我曾经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三岁开始与书籍结下不解之缘,注定了与烂漫的童年背道而驰,把自己尘封在各种书籍的海洋里,让她有了超凡脱俗的心境。无比庆幸,她的家庭给了她追求精神生活的保证,才有了她的义无反顾。

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惨淡的阴影,却总会在山穷水尽时指派天使来救赎,然而幸福于她,总是飘忽不定。曾被老师羞辱,六年的暗无天日,一位画家带来了第一缕阳光,陆续的几位老师,打开了她的世界,她的心房。却又如过客般,匆匆而来,匆匆而走。重新踏入大学,文学修养极好的她,却选择修习哲学,只为了去找寻“人为什么活着”的答案。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方式,不惧世俗的眼光,淡然处世,她也在这段青春年华中,遇见了最好的男子。一段美好的初恋,给她平淡的日子里增添色彩。然而逃不过的还是似水流年,爱到极致的她,无法忍受一个没有保证的未来,选择流浪远方,独自承担风雨。从此,开始了一个人的漂泊之旅。

她独自承受着所有浪迹的心酸泪水,却总是用轻松欢畅的语气向大家诉说衷肠,遇上荷西,是她人生中最美的意外!虽说好景不长,却留下了亘古不变的印记。

有人说,三毛是飘忽于天地的一粒尘沙,注定属于流浪,也有人说,她是岁月的拾荒者,走遍万水千山,看尽人世浮沉。其实在我看来,她不过是想找个心灵的栖息之所。然而世事变更,悲喜交磨,生生阻断了她想停歇的脚步,于是,继续行走,直至千帆过境,脚步随着生命终止。她的离开,是文坛的遗憾,确实她一生的解脱。

她执着追寻心灵自由,才有了她如此非凡的一生。她的特立独行,她的才情与洒脱,是我想也不敢想的境界。那首《橄榄树》的旋律,

不由自主在脑海荡漾: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

一如曾经爱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平凡朴实,却是生命中最美妙的风景。

推荐第6篇:读三毛读后感

你是什么滋味?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我高中的英语老师是最狂热的三毛迷,她读完了三毛所有的书籍,梦想着能像她一样,一个人、一背包、一相机、也憧憬着有一个荷西样的男人走天涯。从她发光的眼神中,我记下了三毛这样一个人。

终于入手了几本三毛的书。如果说张爱玲让我唾弃人,那三毛就让我赞美人;如果说路遥让我知道世事艰辛,那三毛就让我知道原来最艰辛的事情一样美的让人心动。

当《撒哈拉的故事》还没有读几页,已热血沸腾,我终于知道英语老师为何如此痴迷。她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谁能像三毛那样一生洒脱不羁,又有谁像她那样不顾一切的走着?也是在她的语句中,我也知道了旅游和旅行时那样的天壤之别。

旅游是放下身段、地位、工作,去到大江大河大山中休息身体,确保在回到都市后更好的工作生活。而旅行,更应该是放下思想、放下欲望,或去诗情的江南或去繁忙的城市或就待在原地,尝尝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滋味。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三毛这样说过。我都尝过哪些滋味?我也时不时去各种地方,接触各色人们,却不知道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滋味?你可能要说,世界如此之大,滋味当然不会轻易让你参透。是啊,世界如此之大,又奈我区区小人。

可能我一辈子都尝不到世界滋味,但我并不想去放弃尝试。“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痛快活过。”我想在找寻滋味中痛快的活。

推荐第7篇:三毛悲(读后感)

三毛悲(读后感)2011年9月3日星期六

“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独自走进了撒哈拉沙漠,寻找生命的真善美;一个有灵魂的精怪,以千山万水走遍的豪情,惊天泣地的爱情遭遇,引出了无数传奇故事,为世人构筑了一个有泪有血有笑的文字天国。”

“三毛岂仅是一个奇女子?三毛是山,倔强坚硬。三毛是水,漂流过海。三毛是画,野有哉在。”

——序初识三毛,源于一本《稻草人手记》,于是,史无前例的,我爱上了那个拥有赤子之心的女性。谁人的心能无时无刻飞翔,谁竟把流浪诠释的如此美丽?是她。一个被世人称作“奇”,在我心中却平凡如海的人。牛仔裤、T恤、麻花辫这一成不变的装扮,她只不过是父母的爱女,荷西的妻子,优秀的作者,表面如此,其内心的高度已登上一个极峰,这个极峰,叫做信仰。读她的故事,心中总有一片暖阳,用她的笔,穿梭在那如梦一般的个人世界里。

三毛说:“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的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

其实你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是的,此刻我迫切想把称呼换成你。因为你的坚强勇敢,你的冒险流浪,都一次次牵动我的心跟随着你的笔触逃亡,我离你那么近,年轻的女孩啊,有谁能准确地体会你到达沙哈拉大沙漠的心情,对于荷西的死,又有谁能了解你心中那深切疼痛和为人们留下难以泯灭的感动。虽然你曾说,出发总是美丽的,但你走遍非洲各地,居于加纳利群岛,穿梭于西班牙的那种热情,何人能及!你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已超越生命。“我这一生,豁达、鲜明、坎坷,也幸福。我很满意。”呵!这种幸福,仅仅持续了四十多年。死去,真地只是另一种开始吗?躯体的死亡只是因为灵魂的远游吗?鲁迅曾说:“所谓悲剧,就是把喜剧打碎了给人看。”

于是,出现了一个叫马中欣的人,一本《三毛真相》引起轰动。书中说:“三毛性格叛逆,说话随心所欲,一生都在“表演”,三毛虚幻情结严重,精神分裂

并患忧郁症。三毛为了虚荣心,嫁给了木讷少言的潜水工人荷西,并不像她描述的拥有美好爱情„„”

“如果此梦在当时破灭,心有的伤痛如何撕心”我仿佛看见一个受难的魂魄在慢慢长夜里痴想,等待黑夜过尽,黎明的到来。孤零零的品味寂寞的侵袭和病痛的咬噬。我不愿相信,不!我绝不相信血淋淋活生生的信仰瞬间倒塌。那留下的,是对生命的诠释和全情的投入。人故去,空余香,何必考证,何必要掘棺问尸!

绝伦的记忆是永不消释的,你站在风中摆动。

让清风吹动你的长发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红尘的历史已记起了你的笑容。

第一次,我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作家写文到深夜。

第一次, 我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湿了眼眶。

作者:窦诗涵

推荐第8篇:《三毛从军记》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三毛从军记》这本书,里面讲了三毛想当兵打鬼子,可是征兵处的长官嫌他年纪小,不肯收留他。三毛灵机一动,踩着高跷,穿好长衫,戴上礼帽,假扮成大人的模样,在一次来到征兵处,骗过了长官,终于如愿以偿从了军。在部队里三毛机智勇敢,他装扮成稻草人,抓到敌人,还缴获了机关枪,获得“英雄勋章”和“智勇双全”奖章,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读完这本书,感觉三毛这么小却能做很多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我真佩服他,我以后在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怕困难,从小事做起,自觉学习,不能在让爸妈督促了。

最后我要说:“三毛,你真棒!我们要向你学习!”

推荐第9篇:《三毛全集》读后感

《三毛全集》读后感

起初读三毛的时候仅仅是被她在撒哈拉的故事所吸引。因为我是个很少花时间在阅读上的人,所以一篇篇的故事很适合我。于是,我是那么无意地进入那片沙漠。

偶然的一次,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段出自三毛的文字,我这才意识到我看的书也被称之为名著,这里面的语言也可以被摘录。摘录是以前我才会干的事,可是看了《三毛》那么久我都没有特意停下。因为我早已把这个过程当做是在听一位旅行归来的朋友讲述她的游记。我怎么可以打断她?

那片沙漠

生命在这样某偏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生老病死都是如此自然的事。

每个人都有一种说走就走的冲动,一个人,一个包,一张票。可是有多少人让冲动行动了?三毛踏入沙漠,就是一种倔强。

我可以是个浪子,但我的生活必须过得有收获而愉快。三毛的半生漂流过许多过,高度文明的社会,她住过,看透,也尝过,多少也受了影响。但她始终没有将心留在哪个城市,但撒哈拉沙漠不同,她说这是“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的美丽,但这儿的生活却需要付出无比的毅力。物质和精神上的大苦难概括了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面对空旷辽阔得令人恐惧的沙漠,心里产生的是无边的空白。生活突然失去了喧嚣,失去了争吵,失去了竞争,本以为可以让自己进入田园般的生活,有了足够的时间思考,享受属于自己的阳光。但是,当人声再也不流动,当问候再也不频繁,尤其是当左右讯息都消失,这一切是否又过于恐怖了呢?

不过,这样的日子我还是愿意经历的,对于人生,多经历写总是好的。三毛和荷西的家安在了坟场区的垃圾场附近,这很是适合三毛,因为她有过人的勇气和拾荒的能力。三毛的沙漠,沙漠的三毛,都少不了荷西。因该说现在提起三毛人们就想起那个“大胡子”。

那段爱情

荷西有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确是理所当然。

三毛和荷西没有经历山盟海誓就结婚了。他们的婚姻是自由的。要维持一段自由自在的婚姻不是容易的,那个度的把握需要双方通透的了解。荷西永远知道三毛什么情况需要他的陪伴,什么时候又仅仅是想自己走走。同样,三毛了解荷西在朋友面前希望自己很贤惠,而又真正爱她是的那些独特。

沙漠中的二人世界并没有因为失去距离而失去没=美,小小的酸甜苦辣,混淆不清,也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感受爱情或婚姻,只需要对的人和一片小小的天地。

我越读到后面越是害怕,怕某一篇荷西已离开。终究是读到了,那个精神走在死亡线上的三毛,靠着对父母的不忍心才支撑下去。这个时候,死亡对于三毛来说的确是件幸福的事。但是她不能,她承诺过自己要变为一只“不死鸟”。此时的她精神已经与肉体隔离了,痛苦早已将她淹没,坐在荷西的墓碑前,我无法猜测当时三毛的想法,她与她丈夫一起“死了”!我们再也看不到撒哈拉沙漠里那位美丽的中国女子与一位大胡子在傍晚开车,在海边捕鱼,在夜里仰望。回不去了,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字,三毛失去了荷西,失去一半自己。那段艰难的日子的确实过去了,但有些东西她逃不掉,过不了,几年都是无效。痛苦平淡了些,确依旧那么汹涌在深夜泛滥,涌向那个无边的沙漠,荷西一点点被淹没,她的妻子也留在那片黑夜中。你可以去看她,但她不舍得出来,因为荷西在那里。

但愿这真是解脱。

推荐第10篇:三毛读后感作文

三毛是我们喜爱的漫画人物,我们觉得发生在他身上的每一件事都很好笑 ,但我觉得不好笑,反而觉得是可怜,三毛读后感作文。因为在饥寒交迫日子下才会做出那样忍俊不禁的傻事。首先,书中就介绍了三毛是个无人爱护的孤儿,年幼时他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也不知去了何方,孤苦伶仃的他只身游荡在外,当过苦力,作过门童,遭遇白眼,尝尽世间冷暖。有一次,他饿的头都昏了,错把刚下车得人当作一头猪,于是走上前去拍了拍,那个人火了,一脚把他踢得老远。那种情景真是目不忍睹。

而如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读后感《三毛读后感作文》。 像我们从“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的生活,远非三毛所能想象。小时候,我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而爸爸妈妈则变成扶持左右的“大臣”。跟三毛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作为生活在一个幸福家庭里的孩子,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努力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长大以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贫困的孩子能坐进课堂,完成学业。

三毛读后感作文350字

第11篇:三毛系列丛书读后感

三毛系列丛书读后感

韩升科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人流浪,一群人流浪的故事

最初接触三毛的作品源自于初中语文阅读教材中的一篇《沙漠中的饭店》,文中描述的是在遥远的撒哈拉沙漠中,三毛和丈夫荷西宴请公司领导的故事。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故事在三毛细致的笔下却迸射出别样的异域风采。常人眼中干旱、单调与死寂的沙漠在三毛的眼中却是另一份的绚烂与绮丽。就这样从此爱上了三毛,爱上了她笔下的撒哈拉,大加纳利岛……

在三毛的笔下,生活从来都不是惊天动地的进行曲,而是日日夜夜的细水长流。初至撒哈拉,首先打动三毛的不是来自爱人的鲜花与钻戒,而一方完整的骆驼头骨却从此让她认定了那个温柔的大胡子。“漫漫的黄沙,无边而庞大的天空下,只有我们两个渺小的身影在走着,四周寂寥得很,沙漠,在这个时候真是美丽极了。” 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三毛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在法官与当地熟人的见证下,三毛与大胡子完成了简单的婚礼仪式。大胡子荷西是潜水工程师,为了追寻三毛的脚步,来到西属撒哈拉的磷矿公司工作。三毛从此也停止了游历的脚步,开始了写作与照顾大胡子的居家生活。在沙漠中白手起家,一张桌子也来之不易。讨来的装棺木的大箱子用滑车拖上天台,拆做木条,制成做桌子的原料。“荷西不停地工作,我把锯出来的木板写上号码。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太阳升到头顶上了,我将一块湿毛巾盖在荷西的头上,在他打赤膊的背上涂油。荷西的手磨出水泡来,我不会做什么事,但是我可以压住木条,不时拿冰水上来给他喝,也将闯过来的羊群和小孩们喝走。”就这样,在荒僻落后而贫苦的沙漠中,三毛和荷西搭建起了自己的城堡,升起了自己的炊烟。

“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当初坚持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三毛,后来长期留了下来,又是为了荷西。其实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有你,一切都不重要了。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沙漠的夜风在空中呼啸,凄艳恐怖。焦阳正午仿佛烤化一切,夜晚又将人扔回冰窖。但这一切都不再重要,因为有你,因为我将生命所有的温暖全部给了你。于是,就算是沙漠,也是异彩纷呈。没有驾照,偷偷上路唬得交警团团转;在驾照考场偷看考官车子滑出路面,冲进沙浪引得围观人群阵阵大笑;“悬壶济世”自称“非洲巫医”;翻墙去偷总督的花,被当场抓住后还不忘调皮鞠躬。撒哈拉的沙漠不再寂静,不再昏黄,它是彩虹般明亮、绚烂。

你离开了我,

我不再对别人笑。

“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当幸福截然而止,当荷西离开三毛之后,三毛写下了《梦里花落知多少》,里面记下了以下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

一个晚上,荷西睡去了,海潮声里,我一直在回想少年时的他,十七岁时那个大树下痴情的男孩子,十三年后在我枕畔共着呼吸的亲人。

我一时里发了疯,推醒了他,轻轻地喊名字,他醒不全,我跟他说:“荷西,我爱你!”

“你说什么?”他全然的骇醒了,坐了起来。

“我说,我爱你!”黑暗中为什么又是有些呜咽。

“等你这句话等了那么多年,你终是说了!”

“今夜告诉你了,是爱你的,爱你胜于自己的生命,荷西——”

那边不等我讲下去,孩子似的扑上来缠住我,六年的夫妻了,竟然为着这几句对话,在深夜里泪湿满颊。

醒来荷西已经不见了,没有见到他吃早餐使我不安歉疚,匆匆忙忙跑去厨房看,洗净的牛奶杯里居然插着一朵清晨的鲜花。简简单单的一句“我爱你”,却能够直击人心底。我爱你,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爱你。

三毛的文字从来都不是惊艳的花团锦簇,它就是寻常牛奶杯中一朵淡淡雏菊。她的文字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却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出现在她生活中的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她的作品里没有声嘶力竭的呼喊与愤恨,却用看似不经雕琢的或豁达明亮,或忧郁伤感的笔触打动着读者柔软的心灵。她写山,便是山的博大广阔。她写海,必是海的蔚蓝清澈,她写小镇,必是宁静和谐。她写人,便将这人的身影连同声音神态一起映在纸上。她写情,便是点点滴滴,丝丝入扣,蛛网似的拢住读者的情愫。

《巨人》一文讲述的是一个被领养来的孩子达尼埃,在母亲病重,父亲瘫痪的情况下,细心地料理着家中的一切,陪伴母亲直到最后一刻的故事。书中对故事这样描述:

当晚上有好的电影,我总是接下了达尼埃的工作,叫荷西带他去镇上看场电影,吃些东西,逛一逛再回来。“真搞不过他,下次不带他去了。”荷西有一日跟达尼埃夜游回来后感喟的说着。

“怎么?顽皮吗?”

“顽皮倒好了,他这个小孩啊,人在外面,心在家里,一分一秒的记挂着父亲母亲,叫他出去玩,等于是叫他去受罪,不如留着他守着大人吧!”

当母亲去世后,孩子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现在要顾的是父亲。”他低声说着。一丝一豪的细节描写不禁让人对达尼埃的懂事而心酸不已。

而当三毛得知达尼埃是领养来的时这样描写道:

“那你——你——那么爱他们,我是说,你那么爱他们。”我惊讶的望着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小孩子,震撼得说不出别的话来。”

“是不是自己父母,不都是一样?”达尼埃笑了一笑。“是一样的,是一样的,达尼埃。”

我喃喃的望着面前这个红发的巨人,觉得自己突然渺小得好似一粒芥草。“我”的惊讶无比与达尼埃毫不思索对比鲜明,寥寥几句对话便将孩子明净、真善的心灵刻画出来。

一如三毛,“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诚心与普世的爱是她作品永远不变的原则。

《沙巴军曹》刻画了一个因为醉酒而被三毛和荷西送回军营的军曹短暂一生的故事。初次相见,沙巴军曹对当地沙哈拉威人深深的敌意让三毛误以为军曹是一个种族歧视者,后来,听到当地老人的话,才知道沙巴军曹是一座当地人袭击的军营中唯一的存活者,而他的弟弟更是在那场屠杀中失去了性命。随着西属撒哈拉局势紧张起来,阿雍小镇中也蒙上了炸弹袭击的阴影,最后关头,沙巴军曹为了拯救当地沙哈拉威小孩,抢先扑在盒子上被炸成了碎片。文中这样描写着故事的结局。

“我茫然的开始做饭给荷西吃,心里却不断的想到早晨的事情,一个被仇恨啃啮了十六年的人,却在最危急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去换取了这几个他一向视做仇人的沙哈拉威孩子的性命。为什么?再也没有想到他会是这样的死去。

第二天,这个军曹的尸体,被放入棺木中,静静的葬在已经挖空了的公墓里,他的兄弟们早已离开了,在别的土地上安睡了,而他,没有赶得上他们,却静静的被埋葬在撒哈拉的土地上,这一片他又爱而又恨的土地做了他永久的故乡。”

在这场矛盾中,三毛没有执着于对错、曲直。而是将视线聚焦在一个平凡的沙巴军曹身上,当战争正在吞噬无数人的生命时,这个平凡的军曹却用生命宣告了人类未泯的善念、慈心。

三毛一生漂泊,关于撒哈拉的描绘更让我无法忘怀。痛失荷西后的三毛的文字是灰暗的,翻开一遍后便不忍再读,因为我知道三毛的心早已和荷西一同埋葬。曾和同学聊到旅行,引子是几张北非花园摩洛哥的流光溢彩,异域风情。扑面满满的西非热度,绚烂的特色织物,矗立海天之间的老房子,头戴方帽的白胡子老头,谈到旅行,总是忍不住动心。年青,不免总是憧憬着诗与远方。世界那么大总是想要看看。但我觉得这不能构成旅行完全的意义,再陆离的世界都不过他人的生活,我们不过是过客,不过是借他人的生活求得自己片刻宁静与脱离。没有“你”,没有“你们”的世界就算再怎么绚丽多彩想必也是寂寥。借三毛的话,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不是流浪。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那么就请对生活各自珍重,我想这才是三毛所要对我们说的吧。

第12篇:读后感,关于三毛

《三毛情缘》

胡阶庆

这本书留给我对童年太多的回忆,几十年过去,从少年走到青年,从青年步入中年,这本书始终伴随我,随时给我启迪和教化,让我体悟人生,感受生命,品尝幸福,读后感,关于三毛。这本书就是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选集》。

在童年,初次得到这本书时印象特别深,一个秋天的下午,父亲到代代红幼儿园接我,一只胶皮小鹿和一本《三毛流浪记选集》成了我的礼物。这远比代代红的蒸饼儿、肉龙和稀粥有吸引力。尤其是那本书,封面上可怜的三毛羡慕着羊妈妈的“舔犊真情”。封面背景以黑色为主,更突出人物形象,同时也表明三毛生活的时代。

在书中,大多是四格或六格的漫画,根据主题,每组漫画都有四字词语的标题,那样精炼、简洁,无须太多的文字解释,足以将几幅图片概括清楚。童年,我就基本能看懂漫画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这种漫画形式适合儿童阅读,许多画面和故事留给我许多的想象空间。因此,“三毛”会成就孩子们自由想象的天性,同时还会增加孩子们对社会、对事物的认识。记得儿子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每逢放假,我都会让他在作文本上将新版本《三毛流浪记全集》的漫画图片“翻译”成文字,除了让他锻炼看图说话、看图写话能力以外,还通过这种方式让他感受旧社会贫苦孩子们是怎样度过童年的。我小时候读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没有太多的问题,这似乎也表现为我与那个时代的接近,儿子与三毛时代确实产生了较大的代沟。那个时代的一些物什、景象与现代天壤之别,因此,我们成了儿子走进三毛心灵,回顾“当年”岁月的讲解员和“导游”。孩子通过欣赏《三毛流浪记》,不仅增加了想象力,还学习了四字词组,锻炼了看图写话能力,最可贵的是能使孩子通过今昔对比感受当今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教育。有时我在想:被动漫产品占领头脑的孩子们,有谁还会买一本“三毛”去读一读,又有那位家长在电子时代会用这种“古老”的读书方式给自己的孩子推荐“三毛”呢?

从小结下的“三毛情缘”一直到上学期间都未了断,直至今日,自己的儿子已经过了读“三毛”的年龄,可是我一直没有割舍对“三毛”的这份情感,读后感《读后感,关于三毛》。 对三毛的品读,更多的是品读世事与人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喜怒的不同读起三毛来,感受都不一样。

参加工作之后,我收藏了好几种版本的《三毛流浪记全集》,在闲暇的时候,在忧伤的时候,在欣喜的时候,在无奈的时候,总是有三毛与我相伴,直到今天。是三毛给我自信,让我知足,叫我对生活充满阳光心态。

看!三毛来了:

《美梦幻灭》——旧社会,三毛从家乡来到“灯红酒绿”,到处有香喷喷米饭可吃的上海,真的到来时,旧上海的军警正在镇压“反饥饿,反迫害”的游行,小三毛的梦破碎了,饥饿依旧伴随。我们小时候看到这一段时,感觉很幸福,当时购买各种东西都要票证,现在看来是一种“限制”,在当时确是一种“保证”。粮票、肉票、糖票、油票、酒票……当今成为收藏的宠儿,当年却是必须,票证保证了每个人都能吃上饭,这比旧社会三毛衣食无着落,贫困交加强上百倍。现在读起这一段,想的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往往梦想和现实落差很大,人,应当知足。

《弹簧门外》——初到旧上海的三毛,没见过弹簧门,在商场门口被弹簧门重重地弹倒在地,可怜的他无可奈何地流着眼泪。小时候看到这一段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家门口副食品合作社的景象。虽然合作社里没有漫画里画的通透的玻璃窗里面诱人的烤鸭,但有美味的糖果和同样诱人的酱制品。看到这一页,总有自豪,不仅合作社的弹簧门自己会开,而且,比三毛更强的是,有时还可以吃一次弹簧门里卖的火腿肠。小时候的想法总是稚嫩,现在读这一篇,是在想:无论什么时候,人是要接受新鲜事物的,如果不学习,不愿接受新事物,就会被新事物捉弄,就象弹簧门将三毛弹倒在地一样,因此要向年轻人一样尽量接受新鲜事物。

《一得一失》——三毛为吃饱肚子奔波,他向伙伴学习卖报纸,从报馆取上报纸,飞一样跑向人群,就向《卖报歌》里唱得那样,不等天明去卖报……这一次,三毛真的挣了钱。当他兴奋地数完钱之后才发现,一双鞋的底子已经磨破,这才是得不偿失。童年时,总是可怜三毛,那么瘦小,穿着短裤奔跑,太辛苦了。当时认为那不是一个孩子的职业,他要是上学多好呀。现在想起来,很是可笑,如果能上学,三毛多么渴望读书呀。人道中年,读到这一篇,恍然大悟,别说三毛,何人不是如此:人世间为名争;为利争,争来夺去,得不偿失,一场空,莫如随缘,莫如放下心灵的包袱,尽心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

三毛,可以解读的人生况味太多,不要以为这本书是少儿读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你的心灵有多深、多宽,对三毛的理解就有多深、多宽。三毛的世界就是人世间千奇百态的世界,三毛的生活经历就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经历,这种“经历”不是同样事件的经历,而是喜怒悲哀、欢乐与痛苦的经历,是一种“感受”的经历。

三毛的哲学就是人生的哲学、人性的哲学、社会的哲学。读懂“三毛”,你就读懂人生这个大命题。世间百态,各色人在这本书中都有描绘,那是一种社会存在,有善良,有丑恶,有欢喜,有忧伤,有艳阳高照,有晴空霹雳,有雷雨交加,这就是生活。

能和三毛交朋友是件幸事,无论是什么年龄,都能感受幸福,都能稀释忧愁,都能化解怨恨。快从故纸堆中寻觅《三毛》吧,最好是那种早年的版本,在泛黄的册子中洞悉人世喜悲之常态;享受人生知足之快乐。

第13篇:三毛传读后感

在看完这部三毛的传记后,我心里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被那个用生命生活的女人深深地震撼了。说实话,我看三毛作品很少,《沙哈拉的故事》没翻几页,《稻草人手记》买了没翻过,《雨季不在来》没怎么看,所以对于她的作品的细品我是完全没有概念的。但是,在我平常看的各种杂书中,偶尔会看到她的那些经典篇目,我常常被吸引着。

三毛是一个矛盾的女人,她活得卑微敏感,同时也活得高调随性。她的小学时段是非常卑微敏感的,一个严重自闭的孩子,她活在别人的世界之外,紧紧地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卧室,她有一个别人没有办法进入的空间,而她在这个空间里却自得其乐,这从她处女作《惑》中可以体会一二。她的高调随性主要在她留学时期和与荷西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中最能体现。在留学时,她是东方小美人,高调的情感生活弥补了她在国内的情伤。和荷西一起的日子,他们在沙漠,在小岛,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闲适,随性而又充满风趣,可谓是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满生活。

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写作的女人,其实在看完传记之后,突然感到之前读的她的很多文章其实都是自传。她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进作品里面,真实而又不作怍。写她心中的迷茫与苦闷,写她生活的艰辛与幸福,写她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写她旅途的趣闻,写着关于她和她身边的一切,把生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她的经典作品里我们会感受到三毛对生活的一种执着于无奈。我有时候在想:这样的女子在生活里必然不会过得太幸福,因为她把生活看得太重了。就像指间沙,抓得越紧,反倒流得越快。

三毛还是个情绪化的女人。童年因为不忍老师的侮辱患上严重地自闭症,这虽说是三毛生命中劫难的开始,但是也从侧面反应出三毛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很差的,她太情绪了,以至于太受人左右。再者,三毛在大学期间与梁的爱情无疾而终,三毛是要付一定的责任的。三毛的情绪化导致她严重缺乏安全感,所以在梁毕业前夕才会一再强迫梁对他们的未来做出承诺,而这份感情也在一再的纠葛争执中破碎。还有就是在荷西去世后的三毛,那时候的她我想应该是肝肠寸断的,但是她寻死未遂后竟回台生活三年。这三年对于情绪化的,丧夫的三毛来说应该是极其漫长的。在《沙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多次提到她与荷西的幸福生活,所以幸福的破灭对于充满浪漫情怀的三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的爱情无处安放。情绪化的三毛开始把注意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以及环游大陆上来,企图减轻她感情上的痛苦和失落。然而当情绪化深入骨髓之后,被逼无奈的三毛最终选择在医院结束自己的一生。其实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局,活着是一种痛,那死亡便是最好的解脱。

三毛的一生其实蛮戏剧化的,充满了文艺的悲剧色彩也弥漫着浓浓的文艺的浪漫情怀。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一个女人有了爱他的父母,拥护她的挚友,一段幸福的婚姻,几段起伏的生命插曲,再加上一点点的功成名就,三毛的一生,其实也不是那么悲剧。

第14篇:《三毛救孤记》观后感

《三毛救孤记》观后感

今天, 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到蛇口的电影院观看电影《三毛救孤记》。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三毛在乞讨的过程中,把一个受财主迫害的小女孩救出苦海的故事,体现出他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三毛虽然是个孤儿,但他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肚子不饿;三毛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还会帮助别人,使别人度过难关,具有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我很佩服三毛。如果换作是我,我一定也想这么做,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却不一定能像三毛那样把这件事做好。

我们都说要乐于助人,我觉得更应该从小做起,像三毛那样,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例如:拾金不昧;在学校里帮助和关心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等等。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新时代的小主人!

第15篇:《动物解放》读后感

《动物解放》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感叹万千的一本书,叫做《动物解放》。只是一位名叫彼得辛格的英国人写的。

这本书讲述了一些教授,科学家为了自己获奖的荣誉而伤害小动物的事。 比如说:哈洛教授为了知道猴子有没有神经病,小猴子一从母体上生下来,就将他们残忍地分离开。把这些小猴子一个个的放在小笼子里,不让它们活动,舒展它们的四肢。一个月过后,另一位调查神经病的科学家对他说:“不要再关它们了,它们已经得了十分严重的神经病了。”

还有许多科学家用小白鼠做实验,让它们喝农药,吃草,等干一些危险性的事情,会让它们有生命危险的水。这都是为什么?是为了他们的名誉啊! 因为人是世界的主宰,所以它们认为为了他们的事业,用动物做实验是应该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它们也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我们并不可以随意的伤害它们的生命。

人类们,不要再伤害这些小动物了,因为它们是无辜的。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一起去保护珍稀动物吧!

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六(11)

程天纯

指导老师:李慧

第16篇:《解放儿童》读后感

在《解放儿童》这本书中,作者南师大的刘晓东老师认为:\"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

是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

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彤彤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彤彤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慧慧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彤彤也能和慧慧一样。\"刚刚听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比如,有些调皮儿童,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

然而,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反复性,仅仅上面所提的几点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育策略,教育好调皮儿童。

第17篇:《动物解放》读后感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段人类不断解放自己的历史,奴隶、妇女等人类群体都被解放,变成了现在人人平等的局势,但是还有一些人未能解放出来,既然人类都已经解放了,我们为什么不把解放放在动物身上呢?

古今往来,人类对动物的滥捕滥杀,已经给大自然的动物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灾难。

与其它的解放相比,动物的解放其实很困难,动物不能团结起来进行反抗人类对它们所施行的暴行,只能忍气吞声,坐以待毙,即使它们能反抗,但今后遭受的压迫会越来越多。

所有的动物其实跟人一样一律平等,但是在被压迫的动物中,有绝大部分动物都是动物中的受益者。人类是最大的受益者,当人类贪婪地享用兽肉时,并不知道动物面临死亡时的痛苦、悲哀。

如果动物也能解放的话,则无数的动物可以免遭苦难,而且,生态平衡了,千百万甚至上亿的人类也会因此而收益。

动物解放,其实也是人类的解放!

第18篇:《动物解放》读后感

彼得·辛格之《动物解放》读后感

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希望未来的社会像以前种族解放、女性解放一样,呼唤各物种的平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人类自认为应对其他物种不平等的理由。以及我们怎样利用动物做着惨无人道的、却又对人类本身毫无益处的实验。第二部分讲述了现代化养殖厂里的动物们悲惨的一生,用鸡、牛、猪等作例子。这些例子足以令我相信以前网上流传的肯德基饲养场里面被改造的没有羽毛、四肢翅膀的鸡的照片不会是虚假的。第三部分讲动物保护主义者能够做些什么。而最最身体力行的就是吃素——如果大家都能吃素,饲养场无利可图,才会最终解放动物。这一点说起来论据充分,非常令人信服。

每当在电视上看到现代化的养鸡场,我就很纳闷,那些鸡生活在那么小的铁笼里,他们不觉得难受吗,他们不会发疯吗?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我,直到看了彼得·辛格,我才得以了解其中的真相。

原来养殖场为了把成本降至最低,使利润最大化,将数万只鸡关押、囚禁在昏暗狭小的空间里,每只鸡仅占有一页小32开作业纸那么大的一点地方,就在这一页“作业纸”上,它们不能走动,不能转身,就那么呆滞地站着,被迫做那痛苦的“作业”。站着,站着,这一站,就是一生。

它们的一生有多长呢?在过去,自然放养的肉鸡,至少要两年左右方可食用:若能得享天年,鸡的寿命可达10年左右。而在现代化养鸡场,,在鸡的“集中营”里,肉鸡只能活50天就被宰杀;蛋鸡,因为它们是下蛋的机器,可以多活些时日,一旦过了产蛋高峰期,则立即被宰杀。

它们的食谱,体现了人用智力篡改自然之道,剥削若小生命已经无所不用其极。鸡的饲料里,添加了激素、抗生素、镇定剂(为防止它们因拥挤、肥胖、亢

奋、烦躁、压抑而疯掉)等多种化学物质,鸡吃着这些精心配制的毒药般的食物,只能按照化学的命令和商业的意旨,在极短的时间里快速长肉、快速下蛋,为加害它们的人类生产源源不断的蛋白质和脂肪,完成一种“肉体机器”的指令性宿命。

它们在短促的生命里,没见过一缕阳光,没见过一片绿叶,没见过一个异性,没有舒展地伸过一次懒腰,没有自由地奔跑过片刻,没有舒畅地鸣叫过一声,它们活着,不曾有过丁点儿快乐。

作为与人类相守数千年的温顺可爱的动物,鸡沦入如此悲苦、可怜的境地,看着这样的现代化的鸡的“集中营”,若是你以前不相信世上有地狱,现在你只能说,你不仅相信了,而且还看见了地狱。

彼得·辛格写《动物解放》,不是因为他特别喜欢“宠物”,也不是“爱好”动物,更不是多愁善感,而是要向人们揭露“人类对于非人类动物的暴行”,在严肃的政治和道德层面上讨论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动物,“旨在从内心上转变你对一个非常庞大的生命群体的观念和做法,这个生命群体就是除我们人以外的其他各种动物。”

本书是讨论人类对于非人类动物的暴行的。如同持续若干个世纪的白人对黑人的暴行一样,这种暴行已经而且正在给今天的动物造成巨大的痛苦和劫难。为反对这种暴行而进行的斗争,与近些年来在道德和社会问题上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斗争同样的重要。

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揭露了当今人类是如何大规模地屠杀和虐待动物,包括畜牧业、服装、娱乐动物、伴侣动物、试验动物等等。该书让我们看到,我们这个星球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屠宰场,人类已经堕落到何等残忍和无知的境地而不知觉。对于动物来说,地球如同地狱。

与我们人类一样,这些动物也有不可思议的神奇意识。同我们一样,他们不仅只是存在于世,他们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同我们一样,他们也有内心世界,都是不同的独特个体。

他们像我们一样,也是地球的公民。像我们一样,他们为生存而奋斗。跟我们一样,他们也能在困境中寻求自我安慰。像我们一样,他们表达不同的情感。简而言之,他们像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生命。

如果你研究一下动物对于人类的生存有多重要的话,你会发现,我们完全依赖于他们:同伴、食物、服饰、体育和娱乐、以及医学和科学研究,与之相反的是,我们所见到只是人类对这些非人类贡献者的完全蔑视。毫无疑问,这就是所谓的“恩将仇报”。

一些无知的人诡称,智力不及我们的动物对痛苦的感知比人要来的麻木。实际上,我们根本就不了解动物真正的“感受”。如果说动物们在折磨下不会痛苦,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对动物来说疼痛也是实实在在的感觉,经由神经传到大脑。除了与智能相关的神经外,还有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神经。在某些动物身上,这些神经的进化程度高于人类。动物也有生存的权利,动物也会疼痛,也会恐惧。

由于我们都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一切众生都是地球的公民。作为地球公民,彼此之间没有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物种歧视。它包含着地球上的每一位生命,温血或冷血动物,哺乳动物,脊椎动物或非脊椎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人类。因此,人类并不是这个星球上的唯一物种,成千上百万的其它生物和人类一样,共同演化,共同生活在这星球上。然而,人类却妄想独占地球,经常象对待东西一样对待地球上其它种类的居民或生命,这就是所谓的物种歧视。任何一种生命受苦,我们就有道义上的责任,对这种痛苦加以思考。不管生命的本质如何,平等的原则要求:一个生命受到折磨,就意味着所有生命也承受同样的痛苦。生命存在同一性,仅仅是戴着不同的面孔而已,就算这些动物不能象人类那样有那么多的欲望,就算这些动物不象我们人类能领会所有的事情;然而,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拥有某些相同的需求,都能感知某些相同的事物,都渴望得到食物、水、容身之处和友情,都希望能有行动的自由,并避免痛苦,这种愿望

是非人类的动物和人类共同拥有的,像人类一样,就理解力而言,许多非人类的动物也能理解它们所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否则的话,它们将无法生存。所以,虽有许多差异,仍有很多相同之处与人类一样,这些动物也有不可思议的意识能力,如同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不仅仅是存在而已,它们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如同我们一样,它们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

作者者彼得·辛格,在他的最畅销小说《敌人,一个爱情故事》中写道\"当赫尔曼多次目睹对动物与鱼类的屠杀之后,他心里一直这样想:人类对别的生命的残暴行为,那人们与纳粹无异,人类在别的物种面前不可一世,充分表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种族主义,它们信奉拥有暴力就是拥有真理,让我们比较这些故意而明显的杀戮,一群生命在另一群生命的股掌之中受着煎熬与折磨。有一些人声称动物的痛苦不能与犹太人或是奴隶受的苦难相提并论,事实上,它们是一样的,对这些大屠杀的牺牲品而言,它们的灾难与痛苦还是持续着。亨利·贝司顿在他的作品《辽远的房子》中写道:“如果我们以为动物不如人类完整,或者因为它们形态上比不上人类俊美,那么,我们就大大的错了。我们不能用人类的标尺衡量动物在一个比我们人类社会更古老更完整的世界里,它们发展的精巧,完善,天生拥有我们人类已经丢失或从来没有的超强感觉,依靠一种我们人类的耳朵无法捕捉的声音而生存。它们虽然非我族类但也不隶属我们。它们属于另外一个国度,只是与人类一同被困在生命与时间的网中,共同经历着地球的辉煌与苦难。

看完《动物解放》,我突然觉得很心痛,为自己毫无节制的食肉经历感到深深忏悔。在看的过程中,我的心变得渐渐沉重起来,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煎熬。我突然想到了世界末日,这真的不是预言,毁灭距离人类难道不是越来越近了吗?我们人类真的不是在工业文明中进步,确切地说,我们是在退步,并在义无反顾地奔向地狱,这是真正的死亡之旅。我们已经毁灭和改变了很多,不是让一切变得更好,而是更糟糕!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亲手制造的。我们尽情地释放我们的欲望和贪欲,这难道不是所有灾难的祸起之端吗?

我们没有直接参与杀戮,但是谁又能说自己没有间接地参与屠杀?是不是只有残害同族才能被称之为惨无人寰?我们不是都在冠冕堂皇地求和平吗?而其它物种和族群生存的全部意义难道就仅仅是来满足人类的娱乐、食用、穿着、医

疗实验、军事和所有任意的践踏与屠杀?„„我们一刻也离不开动物,但是我们却真的在“恩将仇报”!

看完《动物解放》,我满脑海里都是一幕幕的血腥场面,是那些无辜、可爱而又无助的生命在流血、在挣扎,在撕咬、在悲鸣和吼叫„„

动物很少会伤害人类,但人类却会挑衅任何族群。生生不息的这个世界啊!自然、动物和人类,是谁在主宰?是谁在毁灭?我想,人类终将会遭到残酷的报复!我不愿去想,直到有一天,人类醒悟了,我们痛心疾首,但我们已经把自己带进万劫不复的地狱深渊。人类自以为聪明,但我们已经喝不上洁净无毒的水,呼吸不到氧份充足无污染的空气,更加吃不到源头纯净又香甜的食物。

作者写《动物解放》的目的,绝对不只是为了揭露人类的不仁爱的,而是提醒人类,让你了解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令自己活得更安心,可以令你周围充满和平慈爱的气氛,可以让你有更大的勇气去帮助、挽救更多弱小的生命。

但是,我对作者某些极端的观点很不爽,并持否定态度。作者用“人”这个词指有自我意识的生物:动物通常都符合这一定义,很多人却不符合。他说,杀害一头健康的牛比杀害一个严重残疾的婴儿更有可能造成道德伤害,因为牛比孩子更有可能预感和遭受到痛苦。他认为,甚至连相对比较麻木的动物,如鸡和老鼠,都应该受到保护,免于遭到不必要的伤害。他认为重要的不是动物是否有理性,能不能说话,而是它能不能体验到痛苦。如果动物能体验到痛苦,我们就没有权利为了医学研究折磨它们,或者为了午餐而杀害它们。当美国国防部发现使用猎兔犬检测毒气引发了抗议后,他们提出以老鼠来替代,辛格在《动物解放》中说,他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抚慰。他的观点经使我感到有点愤怒。如果他的至亲中有严重残疾者,他还会这么说吗?他会赞同这么做吗?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亲人再怎么残疾,再怎么疾病缠身,他都是我们情感的寄托,他们的逝去,会使我们痛苦,甚至一蹶不振。所以,他的这种观点,太过功利,太过极端,太过偏激。

第19篇:解放儿童 读后感

《解放儿童》读后感

在《解放儿童》这本书中,作者南师大的刘晓东老师认为:\"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

是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

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彤彤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彤彤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慧慧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彤彤也能和慧慧一样。\"刚刚听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比如,有些调皮儿童,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

然而,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反复性,仅仅上面所提的几点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育策略,教育好调皮儿童。

第20篇:解放海南岛读后感

连日来中央1台播出的《解放海南岛》吸引了我,我每天都在看,到今天已看到第三十集,终于看完了,解放海南岛读后感。我看了之后,真是感到又新鲜又动人。这么多年来人们也包括年今比较大的人对解放海南岛了解的看样子是太少了,看到这个电视剧之后真的感觉到内容非常新鲜,我是第一次看解放海南岛的电视剧。解放战争是三大战役,我看解放海南岛能算得上是第四次大战役了。解放海南岛的是林彪指挥的四野,他们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坐着木帆船,强渡琼州海峡,真象电影里唱的那样,旱老虎变成的水蛟龙。陆军当海军用,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啊。这个电视剧给我的第二个受感动之处就是海南岛的琼崖纵队,在这样一个孤鸟上坚持敌后斗争十多年,可以看出是多么艰苦和英勇,可话又说回来,要是没有他们的接应,我们的解放海南岛战役绝对会损失得更多,他们的事迹不会比大陆的游击队等地方武装逊色的。

特别是电视剧的第二十集,我军靠木船、机枪、掷弹筒和国民党的军队飞机,大炮,现代化的军舰在作战。

我军将士在敌军后面飞机的轰炸下,依然靠着残破的木船前进着,前面是敌军军舰的拦截。

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军战士依然勇往直前,欲血杀敌、在和时间战斗争取以最快的速度登陆,他们连长牺牲了马上又有战士顶替连长继续指挥战斗,其中有一股小部队为拖住敌人追上先头部队,最后在木船被敌军击中时、弹尽粮绝时,所有战士是多少的勇敢啊!他们全部都跳下海了,这个场面我看得都快哭啦。他们本来可以活下来的,但他们不愿做俘虏,所以他们选择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战斗的胜利,换取革命的胜利。

这些战士都是好样的,他们是我军海军的先驱者,他们是人民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屈指一数琼岛已从黑暗枷锁里解放六十年了;六十年弹指一挥,当年意气风发的将帅士兵和舍命支援前线的年轻小伙和姑娘们有些早已故去;有些有幸能过上改革开放好年月的老人也是满头银发已是耄耋之年。作为一个晚辈,我在部队时早已从一些影视资料和当年参与解放海南的当事人的回忆录里知道一些;当年我军的意气风发和敌人的垂死挣扎早已嵌入我的脑海里,电视剧将这一史诗般的故事从银屏里展示给习惯了歌舞升平的人们实在难能可贵,读后感《解放海南岛读后感》。

看过这部电视剧,我为剧里让战神韩先楚、李作鹏将军以及林彪元帅再现银屏感到高兴;我也为毛主席叶剑英的运筹帷幄而高兴,虽然他们戏不多但有画龙点睛之效。影片里对敌方的角色描述的也很到位,如对薛岳的描述:既描写他依仗自己的海空优势而显得自负,也描写了他对夫人的柔情。影片还记录了国军中下级军官的残暴,可以说就是他们对百姓之残暴为自己挖掘了失败的坟墓。虽然瑕不掩瑜但我还是要说,这部片子在一些细节方面未能注意:如敌人进攻琼崖纵队的部队,敌我双方相距不远然而我方还有时间与烈士作生离死别或安抚伤员;此时敌人居然不进攻甚至不开枪故显虚假。导演应该注意,细节决定成败。

偶然的一个晚上看中央1台节目,播放电视剧《解放海南岛》,觉得还比较好看,趁着休息在网上看完了整部电视剧。确实一部比较经典的电视剧。

解放海南岛在当时确实需要坚定地决心,当时除了几个海岛以外,全国其他地方基本上都解放了,解放军官兵普遍感觉该是回家的时候了,不愿打仗,希望过平静的生活;其次是在解放海南岛之前攻打金门岛时,战争形势对解放军很不利,但是还是草率地下了决定,最后将近1万人战死在金门岛,可以说是解放战争以来,第一次出现的全军覆没,这种情况对解放海南岛是一个很大的心理阻碍;再次就是海南岛离雷州半岛还是挺远的,没有战舰,只有渔船,能不能按预期效果登陆都不知道,四野的人大部分是北方人,对茫茫的大海也是很畏惧的。再次国民党对海南岛还是比较重视的,守卫比较严密,队伍较多,岛上的琼崖纵队也是面临被剿灭的危险。

海南岛最终解放了,我觉得韩先楚是最值得敬佩的。韩先楚的军人作风,审时度势,在关键的时候能够抓住机会,应用恰当的作战方案,最终解放了海南岛。当然但是的李作鹏的43军也是值得肯定的,最起码配合40军,最终解放了海南岛。

琼崖纵队的不是太了解,但是我觉得当时的红色娘子军是最感人的,其实当时海南岛上的人对于解放不解放没有太多的想法,本身国家政策对海南的影响比较小,海南对于国家来说比较重要,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所以必须解放海南,进而才能解放台湾,这是当时的战略步骤吧,不过事与愿违,解放海南之后,国际形势突变,我们再也没有能力去解放台湾了。搞到现在台湾始终是我们的一块心病。

地球是圆的,民族是时代相连的。一代两代人的怨恨,多年以后还是会化解的,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

《三毛解放记读后感.doc》
三毛解放记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