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读后感

2021-02-1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暖村》读后感

《暖村》是一位母亲写给自己亲爱的女儿以及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的故事!

书中有一篇文章,令我感触很深。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叫甜甜的留守儿童,她通过“夏侯鸟”这个活动,去东莞找她的父母。最后,活动结束准备回家时,她却说让自己留下,让他们先回,她过几天再回。

于是她独自留下了,她四处寻找她父母的线索。但是,国为天气太热,她中暑了,一位好心人把她送到医院,并帮她交钱,当她醒来时一位面容和善的阿姨坐在她身旁,她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我,眼中充满了宠溺,仿佛在看着自己失而复得的孩子……更让我疑惑的是:阿姨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包,包里装的是甜甜妈妈的东西,甜甜终于找到妈妈了!甜甜的愿望也达成了,而且在肖虎的帮助下,还找到了爸爸妈妈救过的小孩读书的学校,但甜甜不同意和这位小孩见面,她说不想打扰人家平静的生活。

校领导和肖虎问:“那你有什么要求?”甜甜有气无力地说:“我只想要一张妈妈画像”。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深深地触碰到了我心里最柔软的部分,真想去拥抱一下文中的小甜甜。

抬头望着窗外闪烁的灯火,听着嘈杂的车水马龙,我禁不住思绪万千。在深圳这个大都市里打工的人的子女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留守在这里。即便是这般情况的深圳,在他们幼小的心里,也是唯一的温暖之所。

与他们相比,我们真是非常幸福。我们不仅有父母的爱护与陪伴,还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眼前的这一切,我们应该要懂得珍惜!

推荐第2篇:我村工作计划

石鹅沟村2011年度工作计划

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结合我村年度工作实际,制定我村2011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加强建设、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二、工作目标

1、推进创先争优,搞好党建工作

2011年继续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五个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农村建设、农村管理和农村服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促进我村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本年度进一步完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推进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促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发展。

2、抓好重点项目、推动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我村面临着很多困难和先天不足的条件。为改变我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确保今年各项经济指标的落实,做到群策群力,寻找新突破口,大力引进新项目,营造全民创业氛围,探索村级经济多样化发展途径,谋求村级经济发展新空间。

3、完善组织网络,做好综合治理

认真做好户籍管理及外来人员出租户的管理,完善综合治理组织网络,形成群防群治,及时做好民事纠纷的调解,做到公平公正,确保我村村民安居乐业。

4、加大排查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深入贯彻上级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以及县政府和镇政府提出的大稳定、大防控、大调解、大服务、大保障的工作要求。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去发动,不断加强社会治安防范,扎实排查社会矛盾,加大调解力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5、坚持长效机制,搞好环卫整治工作

进一步完善院坝整洁长效机制,坚持环境卫生自查制度,每月自查2次,做到全村内净化、绿化、确保环境整洁干净。

6、以民为本,强化为民办实事力度

继续抓好“为民办实事”工程,努力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7、做好征兵工作,推进双拥进程

做好冬季征兵宣传、部署。

石鹅沟村村委会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推荐第3篇:《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写的博士论文,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对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后写成的。全书共十六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著名的功能主义学家马林诺斯基教授在序言中评价: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的这本书将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

首先,笔者认为这本书有两个主要方面,一部分是向我们介绍中国农民的传统生活、经济、社交等形态,另一部分就是通过之前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里。费孝通先生本着以小见大的想法,想通过对中国江南一个村庄的经济的调查来探讨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条件下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可能的应付之道。

接下来是我在看《江村经济》时对其内容的联想与思考,其中不少让我感慨万分并且震撼。

费孝通先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当时开弦弓村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进步反而下降了,费孝通先生在前言中讲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历史条件,也表示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这是一场长期而严重的斗争,不管过去的错误与当前的不幸,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将再一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在四九年再次屹立在世界国家之林。在全书的最后一章,费孝通先生把中国近代的问题归结为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费孝通先生还表达了自己对如何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看法,他认为“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看到这个观点时我内心对费孝通先生的敬佩之情更加浓郁了,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一九七八年才逐渐恢复农村企业,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才开始慢慢得以解决。不过我个人认为至今中国仍没有彻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今天我仍可以看到在某个偏远的山村小学生一天只能吃两顿、在某个城市一个小孩在垃圾桶捡食物的新闻。尽管当今中国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但我相信这是另一场

“长期而严重的斗争,不管过去的错误与当前的不幸,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将再一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

总结江村人发展经济的困境,有如下几点:

一、信贷系统不完善;

二、市场知识缺乏;

三、剩余劳力无法转化,女性人口外流;

四、传统观念的羁绊。那么,按照费老发展工业的提议,针对江村存在的缺陷,联系现在三农问题,笔者认为现在农村的发展需要的是:

一、一个懂得市场经济、商业运作、乡村人情、任劳任怨的领导人,这样才能在控制住民心的前提下好好运作农村经济;

二、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资,给予银行借贷系统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建设;

三、在国家控制下的典当业的发展,可以弥补经济危机之下银行投资的空白;

四、知识下乡、科技下乡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一个覆盖农村的科技知识系统;

五、因地制宜建立乡村企业,吸收农村的劳动力,将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

六、继续宣传计划生育、男女平等思想。当然,中国的农民问题几千年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费老将农民的土地问题的解决打开了一个缺口

费孝通先生在第三章“家”中提到在农村生孩子的期望先于婚姻,结婚的主要目的是生育男儿,如果一个女人无法完成这个职责,夫家有充足的理由将她遗弃而无需任何赔偿。距离那时,历史已经前进七十八年,但当今在中国许多偏僻贫穷的农村仍然存在这种婚姻。我同情那些生活在贫穷地区的人们,他们没有条件与能力去改变自己的愚昧。人性的美在于精神上,不管物质生活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追求能让我们心灵变得纯粹的东西,就像美好的爱情、美妙的音乐和艺术。另外,关于小媳妇制度,体现的是重男轻女的思想,本质上是因经济落后而出现的思想。一个姑娘可在未婚前为家里养蚕缫丝赚钱,结婚可以省去200 元左右的婚礼费用,婚后可以减少婆媳矛盾,但是,人们仍然排斥这种做法,原因就是这样会缩小亲属组织,导致一个家庭在村里各个方面的孤立无援,尤其是经济危机之下的借贷。这也体现了乡村社会人情的价值所在。

最后,借用费老的话,我们要“齐心协力、认清目标、展望未来,才不辜负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我相信,中国的农村、中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推荐第4篇:《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读完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我不禁要感叹,费先生对开弦弓村农民生活的深入了解,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望洋兴叹。在《江村经济》中,费先生从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等方面对农村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最令人钦佩的是,书中列出了大量的精确数据,使读者对农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有了一个量化的印象。

费先生能写出这本书,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首先,费先生对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研。但最重要的是,费先生是吴江人,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懂当地的方言。而语言不通问题是农村调查的一大硬伤,费先生的经验为我们这些后来研究农村的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读完《江村经济》以后,我对当今中国农村的未来进行了思考。费先生认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但时过境迁,我觉得,现如今,农村的饥饿问题已经解决了,农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我们首先要进一步解放农村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另外,虽然农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来。所以,我们也应该提高农民的精神享受,如此方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荐第5篇:岳村政治读后感

《岳村政治》读后感

今天读了一下于建嵘的《岳村政治》,对于中国农村的乡镇政治又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而且对于农民的生存状况及镇级干部(好的)的一些疾苦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其实他们的日子也挺难过的,两头受挤(上面是国家和县级政府,也是村干部和农民)。另外,我也对乡镇领导层内部的一些阴暗面,如用尽各种手段迫使农民上缴各种税收与提留,多方禁止有为青年人入党以维护其既得利益,等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觉得,作为国家最基层的国家行政机关,就如他们自诩的“八品芝麻官”,他们要想有一番大的作为,确非一件易事。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着下层民众,事事处处都要跟农民打交道,既为了保证完成国家税收任务,同时也为了保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以及各种既得利益。而农民大部分又都那么贫穷,而且权利观念和法治观念又那么淡薄,所以很容易激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农民太穷了。如果农民真正富起来了,谁还会在乎那两个钱,甚至为此不惜和乡镇干部拼命呢?

然而,平心而论,这些官员们都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职责了吗?如果尽心尽力还没干好,这证明你能力不够或者处事方式不对头,那你就应该引咎辞职,或者及时改变处事策略;如果你虽然有能力但却不往正道上走,不是一心为民谋福利,而只是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观念,大肆敛财,中饱私囊,全然不将农民的疾苦放在心上,那么就应该坚决拿掉你。该坐牢的坐牢,该正法的正法。王子犯法还得与庶民同罪呢?

这又引申到另一个话题,也即中央和政府所制定的指标和任务的事。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作怪,而其直接后果和影响便是以广大农民的“牺牲”为代价。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上,像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大跃进,等等,农民的这种无谓的“牺牲”实在太多太多,我们不想也不愿在国家新的建设时期中再次看到。国家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的生活富裕,然而却采取了一种错误的方式和手段。而且即便如此,中间也似乎缺少了一种缓冲机制,因而也使得这一机制缺乏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这种思维方式和错误做法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转变和纠正,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新的一届政府在实行亲民政策的同时,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

推荐第6篇: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一书是在班主任王老师的推荐下购买并阅读的,本书在前言中就写到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兴许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的缘故吧,本书所写到的很多观念、习俗或习惯与我生活的农村有很多共同之处,这引起了我的共鸣,也勾起了很多我儿时的回忆。

书中在介绍中国农民的传统生活、经济、社交等形态的时候,也指出中国了农村的发展出路。我想,把这本书的理论应用到我的家乡进行实践是再合适不过了,虽然现在的时代已变,但其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大同小异的。

本书在给出前言和调查区域后,马上就介绍家。这也表明了作者在调查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开弦弓村农民对家十分的重视。中国自古就是个重家庭的民族,更是注重传宗接代的群体。在农村,香火的兴旺更是被认为是家的兴旺,祖宗的保佑。作者提到,配偶由父母选就,婚礼由父母安排并且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我看到这儿的时候,不由得一下子想起了我的妈妈,她就是这种典型封建思想下的牺牲品。

我妈妈16岁那年,在外公告诉她和她姐妹们那是别人家送来的喜糖的情况下,和她的姐妹们吃了这包喜糖,吃完之后,外公才缓缓说,这是我奶奶家送来的聘礼糖,这也意味着吃了聘礼糖就必须接受这桩婚姻。不管我妈妈如何反抗,势单力薄的她还是斗不过父母,被迫嫁给我爸爸,爸妈之间可谓完全没有爱情可言,他们直到结婚那天,才互知对方是何面容。

婚后,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我姐姐,另一个是我。我妈妈也因为没有生儿子,受尽了我奶奶的欺负。而我的名字也是因为我们奶奶没有孙子,所以我奶奶特地给我起了个男孩儿名字,说是没有孙子但至少要在户口上挂个男孩名,男尊女卑的地位,在我奶奶那儿体现得淋漓精致。

像我妈妈这样的情况在我们那儿并不少见,还好,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妈妈是不会再让自己的儿女重蹈覆辙的,所以在我姐姐的婚姻里,我妈妈并没有做太多的干涉更谈不上像我外公那样包办婚姻,我妈妈只是给姐姐做了一些参考,虽然姐姐将嫁到对于我妈妈来说比较远的地方,但她还是放手让她去追求属于她的幸福。

其实不止太湖东南岸这个开弦弓村和我的家乡是这样的思想状况,在那个年代,几乎整个中国农村都是如此。女孩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妇女的地位低下,不能生育的妇女不仅会受到男方的嫌弃,更会成为村里人饭后闲谈的重点讨论对象。我们应该庆幸,庆幸我们现在能生活在这么一个和谐、稳定、自由、幸福的年代,也正因为,我们要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最最重要的,我们还要孝敬我们的家人。

关于礼仪开支,作者说,礼仪开支与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有三,一是出生,二是结婚,三是死亡。这种开支对于农村来说几乎是每个家庭必须的开支,并且,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农村,即使家里一贫如洗,也会借债办好这些事情。特别是贫穷家里有人去世,认为生前没能让逝者过上好日子,亏待了他/她,那么人生的最后一程,一定得让他/她走得风风光光,也好逝者到了阴间以后能保佑自己的家族兴旺发达。

我记得我小时候爷爷去世的时候就是这样,家里因为我生病,已经债台高筑了,可爸爸还依旧四处筹了好两三千块钱(在九几年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数目)而这一切只是为了给爷爷一个盛大的葬礼,后来长大后问爸爸为什么这样做,爸爸说,爷爷生前过得不好,人生的最后一场大事不能亏待了爷爷,并且希望爷爷能记住家人对他的好,然后保佑家人。

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安慰。因为贫苦的日子一直在继续,暗无天日,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所以款待逝者,寄希望于他们,认为他们死后会化身为灵魂,从而具有超人类的力量,并且他们能够赋予家

人拥有特殊的能力去改变家族的命运。这些做法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民生活困苦的现状,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灵魂的无条件的信仰。

本节中,作者有一个观点我也很赞同,他说结婚时的宴会为亲戚们提供了一个相聚的机会对新建立的亲属纽带予以承认,对旧的关系加以巩固。我觉得不光是结婚时的宴会具有这种功能,任何红白喜事都有这种作用,因为亲戚家或是自己家的红白喜事,大部分亲戚都会相聚于一个地方,那么相互的交流就会增多,从而就会认识新的人,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同时旧的关系也会因为交流的增进使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

农业方面,我国的农作物多样,但对于水利条件优越的南方来说,种植水稻是农民的第一选择,也是最优选择。地处太湖东南岸的开弦弓村就更加不用说了,作者提到,这个村子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油菜籽和小麦。水稻与油菜籽和小麦轮作,这些农作物大多供于家庭,仅当丰收之年,农作物丰收,农民们会选择将剩余的粮食或油菜籽运到集镇上进行贸易。

每次看书或看电视看到有讲农业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的家人,以及自己儿童与家人一起在田间劳作。我家乡与开弦弓村的水稻时间略有差别,开弦弓村是六月播种,十二月初收割才结束,而我家乡大约是农历的三四月播种,九月收割,造成这一时间差异应该是地理因素引起的。我们村的人,100%的种植水稻,每年开学不久,家里就开始农忙起来,为了好玩,或是为了做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主动要求在周末或每天放学后加入大人的行列,挽起裤腿,手抓一大把水稻秧苗,学着大人的样子插起秧来,有时候还会很调皮的跟大人比赛,看谁插秧快,结果每次都输却依旧不甘心。

小孩子们永远都会觉得田间劳作很好玩,而且小时候怎么都不明白为什么家人劳作回来后吃完晚饭做完家务倒床就能睡着,并且马上鼾声如雷。只是直到自己高二结束那个暑假参加体育训练时才明白,太累了,他们是因为太累了,也深

切体会累到他们那种极致的感觉,倒床就睡,一点儿也不夸张。农民伯伯很辛苦,这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很多城市人都羡慕农民的生活,说农村人淳朴,农民生活简单,农村空气佳,可当这些人真正去体验了农民的生活,他们便不会有这种相当农民的欲望。

课堂里我们学过,要尊敬农民伯伯,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农民工,可现实社会里,歧视农民、欺负农民工、拖欠民工工资的事件时常发生,每次看到这样的事情,除了痛心还是痛心。

现代社会,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

中国农民的出路,中国农村的出路,可以从这本书得出部分启示。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开弦弓村进行几次实地调查,可以得出该村发展受阻的几个原因,首先是江村传统观念思想浓厚,封建思想占据了农民思想的主导地位。接着是江村信贷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太不稳定,以至于江村的合作社被迫关门等。最后是人才的缺乏,使很多有效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最后导致浪费。

这些都是开弦弓村发展受阻的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广大农村的问题。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个人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法律制度,深入农村宣传法律知识,打破传统观念,让农民能真正的做到守法、懂法、用法。

二、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制度,宣扬男女平等。

三、政府要实现宏观调控,同时建立服务型政府,完善信贷体系,稳定金融市场。

四、实现“三下乡”政策,即科技、文化、知识下乡。

五、发展乡镇企业,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如果政府能真正做好以上几条建议,中国的农村应该会有很大发展,不过,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解决措施,理想与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真正应用于实践的时候是会有更多的新问题的。中国农村的出路我国已经探讨这么多年,但仍然

未见很大的改观。努力学习,增长更多知识,再来尽自己所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身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做的。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读完此书不仅是了解了更多的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分配状况,更是使我忆起太多的儿时的回忆,读罢此书,我最想说的是,感谢费孝通先生的辛勤实践调查,让我们能有这个机会这么系统、这么细致的了解中国农村,同时我也坚信,你有付出,才配拥有回报。

最后祝愿费先生和他妻子都能在地下安息!

推荐第7篇: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前言

《江村经济》是一本关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它描写了长江流域一个名叫开弦弓村的村庄的经济等问题和该村庄的历史发展变化。在书中,费孝通先生针对这个村的发展作了深刻分析,使我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且,从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赤诚的爱国心和他对于社会学的热衷。

地理环境

费思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人们可以根据当地人所占土地的自然条件大致推论出村里人的职业。而恰好,该村中的外来户全部从事着特殊职业,当然,他们没有土地。

另外,有着交通优势的开弦弓村并不仅仅发展农业,它的工业尤其是蚕丝业,在当地乡村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近些年先进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该地区的传统蚕丝业逐渐衰落。

从这个篇章中,我了解到,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但更不能脱离整个社会或者世界。开弦弓村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在整个村庄的规划中,并没有一个可以将人们集中起来进行公共活动的专用场所。不过,在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该村庄的内部联系紧密起来,一些公共机构的建立正是社区生活变化的体现。

社会背景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在长期的中国历史中扮演着保证亲族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纽带的角色。“家族”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家”的亲属关系的扩展。而“家”的规模大小是有两股对立的力量的平衡而取决的。一股要结合在一起的力量,另一股要分散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导致的亲属关系的扩展恰恰是通过姻亲关系来实现的。在这个村庄里,婚姻是一个非常正式而又严格的问题。这里的人们的婚姻之事严格按照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这里不存在求婚的说法。子女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父母定下了婚事,婚姻自由是不存在的。而且这里的人们习惯上讲究“亲上加亲”,因而表亲间联姻现象很是普遍。因为婚姻在这里的主要作用就是绵续家世及促进家族的发展。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婚姻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人们对于妇女的要求有很多,而且过分重视“香火”问题。这更是造成了“小媳妇”现象的存在。

当然在家族、婚姻问题中,财产继承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在一个村庄中,财产不仅仅局限于家产,还有村产、扩大的亲属群体的财产和“无专属的财产”。这些财产的继承主要以集体占有和私人占有的形式存在。在拥有财产的群体中,家是一个基本群体,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一个农村家庭中,传递的主要财产是土地,主要对象是该家庭中的直系男子。若没有直系男子,则由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来立继。当然继承者还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因为本人的专业是法律,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对书中与法律有些许牵连的内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书的第四章(财产与继承),费老描述了这个典型的中国村落中人们对财产的分类(当然,这种分类决非是法律学者们按照逻辑严密的物权法体系进行的分类),以及财产的传递和这种传递过程中对继承和赡养义务所产生的影响。结合当时已经生效的(中华民国)新民法中有关继承的规定(新法规定了女子的继承权,改变了单系继承的原则,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点),费老认为虽然新法律已颁布7年,但就江村而言尚未发现“有向这一方向发生任何实际变化的迹象”,即民间所遵循的继承原则仍然是传统的“父系传嗣单系继承”。这实际上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即:法律自上而下的构建出了一套体制,但该体制所适用的领域却实际遵循着另一套“规范”,即表现出了一种“二元化”的态势,而这种“二元化”(有时是一种“多元化”)往往又表现为民间自发的“规范”得到实际贯彻,国家公权力制订的规范成为华而不实的装饰品。

由此我们可看出,传统的中国从承担责任和发展家族考虑,给予了男子很高的地位和权利,这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社会问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妇女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这些问题已得到了显著的解决。

另外除了亲属关系的联结,还有一个基本的社会纽带就是地域性的纽带。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些人在一起组成了户,他们共同居住、吃饭和劳动。而其它形式的联合群体也多如此存在。

经济生活

开弦弓村的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提供了各种手段来获得消费物资,但同时也规定并限制了人们的要求。文化对于村民的消费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村里的房屋都设计有堂屋。堂屋是住房中占地最大的,一般用来做劳作的场所,例如养蚕,缫丝、打谷等等。它也是人们接待客人或存放农具、农产品以及供置祖先牌位的地方。

这里要注意的是 开弦弓村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费孝通先生在书中的第一章第七节是即提到:在结婚之后的第一个春天,新的儿媳妇必须经过这样的一种考试。新娘的母亲送给她一张特殊挑选出来的好蚕种。她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来养好这批蚕。如果她养得好,显示了她的技能,就能赢得她婆婆的好感。这被认为是女孩子一生中的重要时刻,据此可以确定她在丈夫家的地位。蚕丝在这里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工具,更多的是一种技能,代表着一名女孩子的最高的能力水平。也就是这种对蚕丝的高度重视,使得这个在古代属于家庭手工业一种的蚕丝业渐渐往工业化生产转变。

费孝通先生对农村的农耕和副业各环节作了详细的介绍,让我惊叹于这些农业行为的技术性和精确性。这个系统的每套程序,都需要一个惊人的协调。以农耕灌溉为例,由于水域在田地的外围,必须修建渠道,外层的田地灌溉一定量之后,必须自觉地关闭出水口,以满足下一块田地的灌溉,为了满足均匀灌溉,同一田埂内的田地必须高度相同,如果有一家的田地为私自储水而降低地块高度,便会遭到谴责。即使干旱时节,这个规矩个人也不敢轻易去破。这个规矩不是任何行政部门强制执行的,而是自律的结果,自律是这个地区自治的条件之一。 在村庄中,除了生产,人们的主要活动是聚会、出会和一些宗教、祭祀活动。

这些细节体现了这个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但也有一些副业等的发展。而在一代代传承与发展中,村民们保留了许多习俗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研究该地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料。

在地理环境中,作者曾提到,由于人们所占土地不同,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有许多种。主要可以归为四类:农业、专门职业、渔业和无业。但不管如何划分,这些职业的类别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它们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从这些职业所从事的人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大部分的人使用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不仅仅只从事农业生产,还有其他的如蚕丝业的乡村工业生产。还有部分因成年男子死亡,只有寡妇和儿童等的家庭,不靠自身劳动过日子,而是依靠出租土地生活。

在从事农业生产中,天气条件很是重要。人们根据传统的节气表和一些进步的生产技术来安排农业生产。而土地的占有促使了雇农和小土地出租的产生与发展。这种生产方式也有效地利用了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除去农业生产,蚕丝业是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这也是太湖一带农民的特点。前面说过,蚕丝业在后来有所衰退,也正是如此,当地人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中,促使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世界经济的衰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当地一些技术人才的积极参与。另外政府的重视和帮助也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在改革中也有许多问题,比如技术革新进退维谷。费孝通先生也提出了他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建议:通过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组织以合作为原则的新工业,来复兴乡村经济。

在整部书的最后,费孝通先生着重讲述了中国的土地问题。他指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而农民的主要开支又在土地的使用上。我们应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关键应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不是紧缩农民的开支。因而费孝通先生再三重申,恢复农村企业才是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根本的措施。

《江村经济》作为一本探讨社会问题的书籍,它深刻地、如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是一部很值得阅读的社会学类型的书籍。

推荐第8篇:《李花村》读后感

《李花村》读后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桃源行诗》)---或许李家同的这篇《李花村》就是缘由这首诗而写的吧。 《李花村》讲的是这样一个纪实加臆想的故事,而这臆想的部分又是这么的唯美,唯美的让人掩卷要静静的好久才会回过神来,谈不上流泪,只是让人也随着作者的意境走进那个李花村吧….

竹苗版的新闻报道,竹东荣民医院的张医生去世了,张医生在竹东医院行医30年之久,他的去世,令大家伤感不已。令大家不解的上张医生的去世方式,他的车子被人发现时,是停在往五指山去的公路旁边,整个车子朝右,引擎关掉了,钥匙也被拔出,放回张医生右手边的口袋里,他的座椅倾斜下去,张医生就如此安详的躺着车内去世。张医生的车子向右停,显示他似乎想向右边去,可是公里右边是一片浓密而深远的树林,连一条能步行的小径都没有。张医生究竟想去哪里呢,这是一个谜。可是从他死去后的安详面容来看,张医生死亡的时候,似乎有着无限的满足。 作者有感于这个故事,寻着王维的《桃源行诗》是这样解释这个谜的:半年前,医院来了一个孩子,凭多年的行医经验,张医生断定这孩子得了少见的船川崎病,危在旦夕,为了救这个孩子,张医生在孩子的床头跪地祈祷:带我走吧,留下这个孩子。一夜的紧张抢救之后,张医生早起为了缓解紧张劳累的情绪,开车前往五指山方向,在路的右手边张医生看到了李花村的路牌,他很奇怪,以前走过无数次

的这条路并没有这个指示,他随着路标来到了一个开满李花的村落,这村落让他想起小时候的家乡,村落中居民为张医生安排了早饭,还让他在躺椅上睡了一觉,等他醒来,想起医院里的孩子,一位中年人说那你就回去看看吧,于是张医生开车回到医院,孩子已经脱离危险,众人都在议论说这是个奇迹。随后几次张医生开车再去寻李花村的路标,可是路边只是树木,没有任何路的痕迹,张医生数次寻找无果。半年后,张医生救治一个头颅出血的孩童,这次张医生仍跪地祈求:让我去吧,留下这个孩子。孩子脱离了危险,张医生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了,于是他开车前往五指山方向,在路边果真又出现了李花村的路标,他走进村子,那个中年人问他:这次你还走吗?张医生说不走了。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让我莫名奇妙的额感动,感动的缘由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因为那个外人寻不见得李花村吗,这个李花村收留的一定都会是像张医生这个的好人吧,这个桃花源似的的村落,是张医生的精神家园,他的躯壳留在了尘世,而他的灵魂进入了李花村这样的室外桃园----作者如此解释如此臆想张医生的死亡之谜,是否带有个人的一种愿望:生前也好,死后也好,我们都需要有一个精神家园,就像你走进李花村,“李花村是一个山谷,山谷里漫山 遍野地种满李花,现在正是二月,白色的李花像白云一般地将整个山谷盖了起来。” 尘世如此混沌,而李花村如此清朗,“可是李花村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却不是白色的李花,而是李花村使我想起了四十年前台湾的乡下,这里看不到一辆汽车,除了走路以外,只有骑脚踏车,我也注意到那些

农舍里冒出的炊烟,显然大家都用柴火烧早饭,更使我感到有趣的是一家杂货店,一大清晨,杂货店就开门了,有人在买油,他带了一只瓶子,店主用漏斗从一只大桶里倒油给他,另一位客人要买两块豆腐乳,他带了一只碗来,店主从一只缸里小心翼翼地拣了两块豆 腐乳,放在他的碗里面。”------岁月流逝,世间少了这样的生活,现代化的都市,颓败的村落之间少了这样宁静和谐的生活。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住大自然的累累伤痕,本该如此的乡村掩饰不住的荒凉和冷落,于是人们重新渴望着李花村的生活,可是人类还回得去吗?

推荐第9篇: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费孝通在英国留学时的博士论文,同时也是费老的第一本书和成名之作,论文的指导老师是着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后者将此书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

因为从小生活在城市,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村,所以一直到现在对于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想象中以及平时在高铁上所看见的窗外的风景,其他的便很模糊了,但是这本书把农村的样貌向我娓娓道来。正如序言中马林诺夫斯基教授引用的一句E·丹尼森·罗斯爵士看完本书的话所说的:“我们曾经有过统计报告、经济研究和地方色彩浓厚的小说——但我未曾发现有一本书能够回答好奇的陌生人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江村经济》就是这么一本书,“随着本书的描述,读者本身将自然地被带入故事发生的地点:那可爱的河流,纵横的开弦弓村。他将看到村庄的河流、桥梁、庙宇、稻田和桑树的分布图,此外,清晰的照片更有助于了解这个村庄。他将欣赏到具体资料、数据和明晰的描述三者之间很协调的关系。对农村生活、农民生活资料、村民的典型职业的描述以及完美的节气农历和土地占有的准确定义等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的确实的资料,这在任何有关的中国文献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序)

它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而且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能够给读者以无限的使命感。

虽然费孝通先生只对研究对象——太湖南岸的开弦弓村做了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但本书无愧于老马的盛誉,它开创了研究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社会的一个先河,并通过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内在理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道路。这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着原创性的意义。

同时,《江村经济》中从微观到宏观,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以及深入社区,完全参与的参与观察法等调查研究方法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而且,《江村经济》中费老独到视角观察到的种种现象在目前来说还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度政策可能会出现滞后现象,这就需要不断地完善社会制度,当然在完善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研究学习《江村经济》这样的社会调查研究巨着,从中学习大师们的思维方式及独到的视角。作为国家的栋梁,我们任重而道远。

推荐第10篇:《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初闻此书之名,总觉得这是一篇关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实地考察报告,但是在自己耐着性子的阅读之下,突然发现本书所要说的东西并不是那么简单。

《江村经济》虽说以“经济”为题,但是其内容却含涵盖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方面,其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本书旨在说明本地域的经济体系与本地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这个地区的小型的社会结构关系。和中国大部分农村一样,在经济逐渐发展的时代,这个小乡村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费老这本书主要就是通过实地的考察来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以及其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看到的关于《江村经济》的介绍中知道,这本着作是费老的博士论文,于是,着重去分析了一下本书的基本框架,第一章前言,在前言中,费老主要阐述了本书调查的重要性。第二章是调查地域,主要是对选择“江村”这个概念的界定、描述和介绍和选择这个地域的理由。第三章至十五章,主要是详细介绍“江村”内部的各种和乡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家的内涵、“江村”的财产和继承以及亲属关系的拓展、户与村落、“江村”的生活、职业分化、农民的劳作日程、“江村”的农业、土地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和资金,最后作者在最后一章做了自己的总结,他指出在这个村里,当时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而且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但是这些改革也是乡村发展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在书的最后,费老希望“未来的一代”可以通过此书,正视时代的问题,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

在看本书的时候,上网看了一下关于此书的介绍与评价,了解到此书形成背景,知道了费老在新婚妻子逝世和自己重伤的打击之下仍没有阻挡他对学术追求的脚步,心里很是敬佩,而且在本书中,费老对于学术那种严谨求真的精神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当今调查报告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但是像费老这样在一片调查报告里使用如此之多的专业数学模型和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却是很难遇见的,而且在本书中,作者根据自己调查的内容提出了很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对但是甚至现在中国农村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第11篇:《皇村回忆》读后感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应用数学10-01班方世杰学号:541010020110

普希金《皇村回忆》读后感

1815年初,皇村学校举行公开升级考试,当时俄国文学界的权威、古典主义诗人杰尔查文亲自主持这次考试,学校决定让15岁的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在这位大人物面前朗诵一首自己的作品,作为口试的一个别开生面的内容。普希金便当众朗诵了这首近二百行的长篇抒情诗《皇村回忆》,使杰尔查文大为惊讶和赞许,发现了普希金这位伟大的天才。从此,普希金满怀信心地走上了诗歌创作道路,最终成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我一直觉得研读一位文学家的成名作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诗人,全身焕发的才情在一篇诗文中倾吐而出,如花之吐芬芳,叶之抽新芽,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的大诗人苏东坡一片《刑赏忠厚论》,在大宋王朝三百年历史上第一个拔得制科考试头筹,冠盖京华,誉满天下,同样,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在16岁的一次升学考试中一鸣惊人,此后开始了诗歌的创作道路,最终成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也是一代世界文豪。而回溯他十六岁时那首成名作《皇村回忆》,我们禁不住好奇的看看是什么样的诗篇能够带给普希金人生第一次最重要的鼓励和荣誉呢?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普希金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主要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的发展影响深刻。

皇村:圣彼得堡城南郊外,一座安谧美丽的皇村,二百年来,多少人怀着朝

圣者的心境纷至踏访。皇村的盛名不只因为这里是金碧辉煌的叶卡婕琳娜宫;不只因为这里有极尽奢华的“琥珀厅”;不只因为这里有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兴建的亚历山大宫。这里确有壮丽堂皇的宫廷建筑,出将入相的显赫尊崇。但更为重要的是,“俄国诗歌的太阳”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就是从这里冉升,迈上诗坛。十八世纪初,叶卡捷琳娜宫对面的花园,建造了一所学校,普希金便是这里的首批学员。普希金于1811-1817年期间在彼得堡郊外的皇村中学就读,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皇村,这里是一代诗人永久的灵感家园。 阴沉暗淡的夜的帷幕

挂在昏昏欲眠的苍穹;

山谷和丛林已伴着一片寂静睡熟,

远方的森林没入灰白的雾中;

隐隐听到溪水在林荫中潺潺流过,

隐隐听到微风睡在叶上轻轻呼吸,

而静静的月亮,好像庄严的天鹅,

在银色的云朵间游弋。

游弋着……四野万物

都洒下它凄清的幽光。

眼前展现出古老椴树林中的小路,

也显露出山岗和草场;

在这里我看到幼杨嫩柳缠结而生,

倒映在晶莹剔透的粼粼碧波之上,

百合花皇后般千娇百媚华贵雍容,

在田野里高傲地开放。

瀑布从嶙峋的山岗淌下,

像一串珠玉缀成的水帘,

那伊阿得渐们用她们懒懒的水花

在静静的湖里彼此泼溅;

那边是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殿堂,

由一孔孔圆拱支撑,耸入云霄。

是否人间神衹在此度着太平时光?

这可是俄国的密涅瓦神庙?

这里可是那北国的乐土,

这一片秀丽的皇村花园?

是否在此俄罗斯雄鹰将猛狮屠戮,

便在和平欢乐的怀抱中安眠?

啊!那黄金时代早已经飞驰而过,

那时一位伟大的女性执掌着权柄,

光荣在幸福的俄罗斯头上光芒闪烁,

祖国在祥和中繁荣昌盛!

诗歌的第一节,诗人在以静楚的笔法描绘出了皇村美丽的夜景。保留到今天的皇村景致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普希金书中的描写,这里是普希金一生眷恋的和怀念的地方。童年时代的普希金,便是在这里得到了缪斯的青睐。在皇村美丽无比的林间,我仿佛听到了他用手指拨动缪斯的琴弦而奏出的庄严颂歌,还有一管七孔芦笛的奏鸣乐。这里是诗人灵魂居住的所在,是诗人情感成长的地方,是

他性灵的归宿地,如同康桥之于徐志摩,一个学生对母校有保有的深深的眷恋之情。这里承载着他的童年和最初的青春的交接。这里呈献着宁静的歌声与甜蜜的闲暇时光。一八一四年,年轻的天才诗人在这里朗声吟诵《皇村回忆》,在诗坛崭露头角。空旷的椴木林中,是“歌手”充满热血的高傲的声音,是一耳自由的雷霆。这少年智者的抒情诗,情之热烈深切,真如恋爱的苦甜,离合死生的悲喜,已然是长篇巨制,完全超越了诗谣“怀着爱惜这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头又复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之心”的意义了。我的心也沉醉于一股神圣的魔力。

诗歌里面还提到的纪念碑也就是指在皇村学校湖边耸立着的俄罗斯名将奥尔洛夫和鲁缅采夫两位将领的纪念碑,他们是俄罗斯功臣,也带给这个国家以荣誉,他们的丰功伟绩来召唤着今天俄罗斯人崇高的历史荣誉感„。他们的丰功伟绩,被杰尔查文,彼得罗夫这些俄罗斯的行吟诗人热情的讴歌。那个鲁莽的皇帝显然是指拿破仑,这两段诗歌在描述他率领的60万大军对俄罗斯的远征带来的强大的恐怖。面对侵略,俄罗斯的儿女们奋起反抗,诗歌以激情的笔触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我犹如身临其境,而且普希金动情的朗诵这段诗歌时现场听众情绪高涨,因为所有人都对刚刚结束的战争记忆犹新。鲍罗金诺战役中俄国人曾经打败过拿破仑,但是拿破仑依然攻占了莫斯科,俄国人放火烧毁了这座城市,坚壁清野,诗人以惋惜的笔触描写了那座历史名城被迫毁于一旦的景象,那是他的家园。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库图佐夫将军最终打败了拿破仑,俄罗斯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最后,年轻的俄罗斯诗人,也像先辈们一样,用动情的诗歌盛赞新的历史功绩,一个民族在战火的洗礼中开始觉醒成长起来,一位诗人在感受着这样的时代变化成长起来。

但是普希金的命运却令人不禁扼腕叹息,才子薄命,英年早逝,留下无数叹息声。

正如普希金在《墓志铭》中所写的---“他写诗、恋爱,懒散而快乐地度过了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善事,却有一颗善心,上帝作证,他是一个好人。”他一生都在追求一种自由的友爱。生活与爱情的享乐,对诗人充满了迷人的魅惑。他陶醉于惬意和狂喜,虽然那快乐的日子这般短暂,在瞬息万变中飞逝凋敝,但是他曾经幸福过。他期望生命中闪烁一枝神奇不谢的玫瑰,去赢得美人的芳心。他的

心灵是如此真切、炽热。那颤栗的呼喊和甜蜜的静谧时而交相辉映,即便是在帝俄的七月,也直叫人深感郁悒、苍凉。

同莱蒙托夫一样,我也甚是不解,普希金怎么就成为了嫉妒的牺牲品。“他为什么抛开安逸和纯朴的友爱,而走入充满嫉妒的、使自由的心灵和烈焰般的热情感到窒息的世界?”一八三七年,风雪天,黑山上,一片白桦林里,普希金为了爱情的尊严,同丹特士匹马单枪地展开了决斗,最终诗人饮恨而忘。在那篇《诗人之死》中,莱蒙托夫在普希金的逝世日以精神的援助为诗人的逝去呐喊吊唁:“诗人殒没了!——光荣的俘虏——

他倒下了,为流言所中伤

低垂下了高傲的头颅,胸中

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

诗人的心再不能够容忍

那些琐细非礼的侮辱了,

他起来反抗人世的舆论,

„„”

诗人也许已经决定离开,生命的欢情已经凋萎。他的临终遗言,相告守候身旁的朋友们的,竟是一句——“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不可名状的苦楚,真是令人一片颓靡心碎„„

读着皇村,想起诗人丘特切夫对普希金的追悼,“俄罗斯人铭记你,就像铭记自己的初恋”。又想起普希金的《我为自己建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

我的名字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

她的每一种语言都会念叨我的名字,

„„

我将长久地受到人民的爱戴,

因为我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

„„”

第12篇:《周村往事》读后感

《周村往事》读后感

剧作家葛思绪的《周村往事》改编的电影,我没看过。好在得到了剧本细读,作品的厚重感在于它承载了周村烧饼的血泪史。故事选取了时空在1939年穿过中国周村这样一个交点的横断面,再现了日本占领中国时,周村烧饼这样的百年老店在世界新格局中风雨飘摇的命运。周村烧饼的历史,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缩影。剧本里地道的本土语言,细碎的人物和环境描写,大到战争,小到烧饼上的一个芝麻粒,无一不是打碎了历史碎片,重新揉和了作家的心血,是一部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历史读起来让人沉重,甚至有间断的窒息感。因此更确定了我对葛思绪的印象,他不愧是一位用脉搏丈量周村的作家,一位漂泊的异乡人终于找到了精神故乡。即使在这样的作品里,我也不忘本性,到处寻找有关爱的踪迹。

葛思绪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人,在他的作品中竟然很少有女演员的戏,这真是一个“奇迹”。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在这样雄浑的中国历史画卷中不给中国女性留有一席之地,这是我们70后、80后作家所不能容忍的,也是不可理解的。于是,我在作品里仔细寻找这支周村爱情丝线,果然,发现它象宏大脉搏跳动时留下的一线光影,有着丝绸般的细腻与明净,与脉搏同呼吸。这就是葛思绪笔下的爱情想象。

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的故事。承光、乃凤和慧宁。简单的对话,简单的情节,没有情欲描写,没有复杂的人物背景。却是一个为他生,一个为他死。按说,包含生死在内的爱情,在小说里再怎么掩饰也该感天动地,让人哭泣。坦率地说,没有,起码我没有。这是作者忠于历史的结果。在那个年代,苦难弱化了女人的性别,完全谈不上女性权利的苏醒和解放。我甚至开始担心作者是一位大男子主义者。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一股郁闷在心中升腾翻滚,掩卷不语,这又似乎不是作者的麻木,不是读者的麻木,而是时代对爱情的麻木。作者的爱情观怎么看不透?一个女孩,如果为爱碎了,爱得纯美,为什么没有哭泣?我是很害怕写爱情中的分离和死亡的,我做不到。作者做到了,说明他够“狠”,是一个能驾驭爱情的真正的男人。相反,他又是温柔善良的,因为他的爱情死亡没让人肝肠寸断,说明是该去的去了,该留的留了,这是一种温柔。

乃凤和慧宁,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信仰,谁去谁留,作者尊重了人性原则,即使在这样不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里,我还是看到了一位中国文学后现代时期的作家对女性的观点,隐约而闪烁,明亮而纯真。

第13篇: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一书是在班主任王老师的推荐下购买并阅读的,本书在前言中就写到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兴许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的缘故吧,本书所写到的很多观念、习俗或习惯与我生活的农村有很多共同之处,这引起了我的共鸣,也勾起了很多我儿时的回忆。

书中在介绍中国农民的传统生活、经济、社交等形态的时候,也指出中国了农村的发展出路。我想,把这本书的理论应用到我的家乡进行实践是再合适不过了,虽然现在的时代已变,但其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大同小异的。

本书在给出前言和调查区域后,马上就介绍家。这也表明了作者在调查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开弦弓村农民对家十分的重视。中国自古就是个重家庭的民族,更是注重传宗接代的群体。在农村,香火的兴旺更是被认为是家的兴旺,祖宗的保佑。作者提到,配偶由父母选就,婚礼由父母安排并且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我看到这儿的时候,不由得一下子想起了我的妈妈,她就是这种典型封建思想下的牺牲品。

我妈妈16岁那年,在外公告诉她和她姐妹们那是别人家送来的喜糖的情况下,和她的姐妹们吃了这包喜糖,吃完之后,外公才缓缓说,这是我奶奶家送来的聘礼糖,这也意味着吃了聘礼糖就必须接受这桩婚姻。不管我妈妈如何反抗,势单力薄的她还是斗不过父母,被迫嫁给我爸爸,爸妈之间可谓完全没有爱情可言,他们直到结婚那天,才互知对方是何面容。

婚后,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我姐姐,另一个是我。我妈妈也因为没有生儿子,受尽了我奶奶的欺负。而我的名字也是因为我们奶奶没有孙子,所以我奶奶特地给我起了个男孩儿名字,说是没有孙子但至少要在户口上挂个男孩名,男尊女卑的地位,在我奶奶那儿体现得淋漓精致。

像我妈妈这样的情况在我们那儿并不少见,还好,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妈妈是不会再让自己的儿女重蹈覆辙的,所以在我姐姐的婚姻里,我妈妈并没有做太多的干涉更谈不上像我外公那样包办婚姻,我妈妈只是给姐姐做了一些参考,虽然姐姐将嫁到对于我妈妈来说比较远的地方,但她还是放手让她去追求属于她的幸福。

其实不止太湖东南岸这个开弦弓村和我的家乡是这样的思想状况,在那个年代,几乎整个中国农村都是如此。女孩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妇女的地位低下,不能生育的妇女不仅会受到男方的嫌弃,更会成为村里人饭后闲谈的重点讨论对象。我们应该庆幸,庆幸我们现在能生活在这么一个和谐、稳定、自由、幸福的年代,也正因为,我们要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最最重要的,我们还要孝敬我们的家人。

关于礼仪开支,作者说,礼仪开支与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有三,一是出生,二是结婚,三是死亡。这种开支对于农村来说几乎是每个家庭必须的开支,并且,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农村,即使家里一贫如洗,也会借债办好这些事情。特别是贫穷家里有人去世,认为生前没能让逝者过上好日子,亏待了他/她,那么人生的最后一程,一定得让他/她走得风风光光,也好逝者到了阴间以后能保佑自己的家族兴旺发达。

我记得我小时候爷爷去世的时候就是这样,家里因为我生病,已经债台高筑了,可爸爸还依旧四处筹了好两三千块钱(在九几年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数目)而这一切只是为了给爷爷一个盛大的葬礼,后来长大后问爸爸为什么这样做,爸爸说,爷爷生前过得不好,人生的最后一场大事不能亏待了爷爷,并且希望爷爷能记住家人对他的好,然后保佑家人。

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安慰。因为贫苦的日子一直在继续,暗无天日,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所以款待逝者,寄希望于他们,认为他们死后会化身为灵魂,从而具有超人类的力量,并且他们能够赋予家人拥有特殊的能力去改变家族的命运。这些做法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民生活困苦的现状,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灵魂的无条件的信仰。

本节中,作者有一个观点我也很赞同,他说结婚时的宴会为亲戚们提供了一个相聚的机会对新建立的亲属纽带予以承认,对旧的关系加以巩固。我觉得不光是结婚时的宴会具有这种功能,任何红白喜事都有这种作用,因为亲戚家或是自己家的红白喜事,大部分亲戚都会相聚于一个地方,那么相互的交流就会增多,从而就会认识新的人,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同时旧的关系也会因为交流的增进使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

农业方面,我国的农作物多样,但对于水利条件优越的南方来说,种植水稻是农民的第一选择,也是最优选择。地处太湖东南岸的开弦弓村就更加不用说了,作者提到,这个村子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油菜籽和小麦。水稻与油菜籽和小麦轮作,这些农作物大多供于家庭,仅当丰收之年,农作物丰收,农民们会选择将剩余的粮食或油菜籽运到集镇上进行贸易。

每次看书或看电视看到有讲农业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的家人,以及自己儿童与家人一起在田间劳作。我家乡与开弦弓村的水稻时间略有差别,开弦弓村是六月播种,十二月初收割才结束,而我家乡大约是农历的三四月播种,九月收割,造成这一时间差异应该是地理因素引起的。我们村的人,100%的种植水稻,每年开学不久,家里就开始农忙起来,为了好玩,或是为了做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主动要求在周末或每天放学后加入大人的行列,挽起裤腿,手抓一大把水稻秧苗,学着大人的样子插起秧来,有时候还会很调皮的跟大人比赛,看谁插秧快,结果每次都输却依旧不甘心。

小孩子们永远都会觉得田间劳作很好玩,而且小时候怎么都不明白为什么家人劳作回来后吃完晚饭做完家务倒床就能睡着,并且马上鼾声如雷。只是直到自己高二结束那个暑假参加体育训练时才明白,太累了,他们是因为太累了,也深切体会累到他们那种极致的感觉,倒床就睡,一点儿也不夸张。农民伯伯很辛苦,这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很多城市人都羡慕农民的生活,说农村人淳朴,农民生活简单,农村空气佳,可当这些人真正去体验了农民的生活,他们便不会有这种相当农民的欲望。

课堂里我们学过,要尊敬农民伯伯,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农民工,可现实社会里,歧视农民、欺负农民工、拖欠民工工资的事件时常发生,每次看到这样的事情,除了痛心还是痛心。

现代社会,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 中国农民的出路,中国农村的出路,可以从这本书得出部分启示。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开弦弓村进行几次实地调查,可以得出该村发展受阻的几个原因,首先是江村传统观念思想浓厚,封建思想占据了农民思想的主导地位。接着是江村信贷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太不稳定,以至于江村的合作社被迫关门等。最后是人才的缺乏,使很多有效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最后导致浪费。

这些都是开弦弓村发展受阻的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广大农村的问题。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个人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法律制度,深入农村宣传法律知识,打破传统观念,让农民能真正的做到守法、懂法、用法。

二、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制度,宣扬男女平等。

三、政府要实现宏观调控,同时建立服务型政府,完善信贷体系,稳定金融市场。

四、实现“三下乡”政策,即科技、文化、知识下乡。

五、发展乡镇企业,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如果政府能真正做好以上几条建议,中国的农村应该会有很大发展,不过,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解决措施,理想与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真正应用于实践的时候是会有更多的新问题的。中国农村的出路我国已经探讨这么多年,但仍然未见很大的改观。努力学习,增长更多知识,再来尽自己所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身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做的。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读完此书不仅是了解了更多的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分配状况,更是使我忆起太多的儿时的回忆,读罢此书,我最想说的是,感谢费孝通先生的辛勤实践调查,让我们能有这个机会这么系统、这么细致的了解中国农村,同时我也坚信,你有付出,才配拥有回报。

最后祝愿费先生和他妻子都能在地下安息!

第14篇:《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一书是费孝通博士1938年写的博士论文。在世界的舞台浮浮沉沉了近一个世纪,如今,仍被认为是一本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是无数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参考的书籍。

读此书令我收获最大的是能看到许多以前没接触过的内容。因为本书的作者有比较特殊的身份,费孝通博士是一个在中国长大的,而却在海外留学的爱国主义者。相比国内的学者,他有更广阔的视野,有更自由的言论权,有说实话的资本;相比国外的学者,他更加了解中国的社会。所以,他的文字客观、深刻。向读者揭露了一个赤裸裸的中国农村社会,包括黑暗的,光明的。

莫言说:“我是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作家。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黑暗和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的阴暗面。我的某些小说发表以后,很多人不高兴,有些读者很受刺激。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一个不敢讲真话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不可以成为一份好作品。我坚信这一点。费孝通博士在书中就能做到讲真话这一点。他在书中说:“中国的土地问题面临的 另一个困境是,国民党政府在纸上写下了种种诺言和政策,但事实上,它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耗费与反共运动,所以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这样的一些话,在1938年那个时代,是可能随时要了他的命的话。不过他就是有如此的勇气写出来,并且有那样的能耐让自己免于伤害。

现在这个社会,讲真话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有很多事实都被掩盖,我们往往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而作为一个读者,能从一本书里得到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事实,是一个能让他更加认识这个社会的事实。没有事实,读者将永远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

这也告诫我们大学生,写调查报告的时候也要谨记的一点。要敢于说真话,

并且,说真话要有技巧。这样才能让一份调查报告有它的意义。

此书的视角很复杂,是应该说是一个中国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诉说着家事呢,还是说是一个外国人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评论别人的家事呢?说不清楚。这也注定了本书是一本见解特别独到的书。也向读者展示了许多无法理解的旧社会恶俗。

书中写到的“溺婴”以及婚姻习俗之类的稀奇古怪的恶俗,都是一个外国人和一个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习俗。但是通过此书,就能更好地了解到中国旧社会的农村生活情况。另外,作者对于这些令人发指的行径,并没有妄加评论。体现了一个大师的谨慎性。因为,只要把客观事实说出来,评论自在人心中。全书没有出现过“我认为”、“我觉得”等评论性地字眼(除了序言处有两处提到我认为。)

最后总结一下,读完此书,受教无穷。让我认识到了许多以前被掩盖了的中国社会。也让我学到了怎样去写好一份调查报告。

第15篇:《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魏云磊 20100800195

今日将已故费孝通先生的著作《江村经济》阅读完,对费孝通先生,对当年的中国农村,对《江村经济》,颇有感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写的博士论文,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对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后写成的。全书共十六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另有由人类学家布·马林诺斯基撰写的序,序中布·马林诺斯基对文章内容做了精要概述,他总结道: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在生产的过程。读罢此书,我深深为费孝通先生力求客观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强烈的人文关怀所感动,得知费夫人在调查期中不幸遇难,感动与尊敬更是润湿了我的双眼,这种感觉我在读《乔布斯传》和得知迈克尔杰克孙死讯时也有,这是人类最为珍贵的对真理与艺术的无畏追求。

在阅读《江村经济》时,眼前浮现出一幅幅鲜活的江南农村社会生活的景象,文章词藻朴实简洁,没有太多的主观评论,字里行间透露出费孝通先生调查的深入与仔细,这与《寻乌调查》异曲同工。费孝通先生本着以小见大的想法,想通过对中国江南一个村庄的经济的调查来探讨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条件下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可能的应付之道。书中前十五章是对当时开弦弓村各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情况的描述与分析,经济方面篇幅所占比例较其他两方面多,如此全面的调查更有利于我们看到开弦弓村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本质,

这种系统的调查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接下来是我在看《江村经济》时对其内容的联想与思考,其中不少让我感慨万分并且震撼。

费孝通先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当时开弦弓村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进步反而下降了,放眼人类发展的悠悠历史长河,普遍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进反退是一件让人恐惧的事,费孝通先生在前言中讲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历史条件,也表示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这是一场长期而严重的斗争,不管过去的错误与当前的不幸,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将再一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在四九年再次屹立在世界国家之林。在全书的最后一章,费孝通先生把中国近代的问题归结为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并把共产党的运动也归为农民饥饿和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尽管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但费先生眼光都透彻让我敬佩,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步就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费孝通先生还表达了自己对如何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看法,他认为“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看到这个观点时我内心对费孝通先生的敬佩之情更加浓郁了,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一九七八年才逐渐恢复农村企业,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才开始慢慢得以解决。不过我个人认为至今中国仍没有彻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今天我仍可以看到在某个偏远的山村小学生一天只能吃两顿、在某个城市一个小孩在垃圾桶捡食物的新闻。如今的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极小范围的饥饿问题,而国家把精力都放在宏观的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中,就像当年国民党把精力放在反共运动中一样,没有重视百姓的感受。尽管当今中国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如官员腐败严重、贫富差距大、制度不完善、普遍

冷漠等),但我相信这是另一场“长期而严重的斗争,不管过去的错误与当前的不幸,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将再一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

费孝通先生在第三章“家”中提到在农村生孩子的期望先于婚姻,结婚的主要目的是生育男儿,如果一个女人无法完成这个职责,夫家有充足的理由将她遗弃而无需任何赔偿。距离那时,历史已经前进七十八年,但当今在中国许多偏僻贫穷的农村仍然存在这种婚姻。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没有调查过也就不多言,但是我深深地为有这种想法的人感到悲伤与无奈,我同情那些生活在贫穷地区的人们,他们没有条件与能力去改变自己的愚昧。人性的美在于精神上,不管物质生活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追求能让我们心灵变得纯粹的东西,就像美好的爱情、美妙的音乐和艺术。为繁衍后代、补充劳动力而结成婚姻,这与老虎扑食、山羊吃草有何不同?或许这种婚姻是少有的,但深想一层,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工人为了赚钱而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这些现象的本质其实和动物的生存没有差别,或许有人会说自己在考得高分时、在拿到很高工资时很快乐,其实那也是苦中作乐而已。

我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书中许多的内容都勾起我童年的回忆,如一大早与同伴去放牛,放学后去割鱼草,挑着担子卖麦芽糖或衣服的贩子。在农村生活八年对我而言是一件幸运的事,那让我知道生活的快乐不是只能来自电脑、游戏、名牌或者食物的,儿时上山下水的快乐让我更好地对待金钱与物质,让我更好地体悟生活的意义,农村的生活经历对我而言比我在城市里获得的教育更加影响重大。

有幸能读到《江村》让我感到开心,感谢它为我重现了儿时的农村生活。

第16篇:八墓村读后感

读《八墓村》有感

从小是读着欧美侦探小说家的作品长大的,记得第一次读的侦探小说是的《月亮宝石》。后来也如其他侦探迷一样陷入柯南道尔构造的夏洛克.福尔摩斯的世界无法自拔,惊叹于 柯南那细腻的文笔能把这样一个侦探的形象树立的如此栩栩如生,如此深入人心。也佩服着这样一个虚构的名侦探,能有如此高超的推理能力。曾一直以为他就是最棒的了,但是直到接触了日本侦探小说。才发现,虽然是同一题材的小说,但是因文化的不同,写作风格居然差距这样大,而我也发现,也许是文化同根的缘故,日本作家的作品对我而言有更强的可读性,其叙事风格正是我所欣赏的那种,特别是注重推理过程这一点。既明白了凶手的杀人手法与动机,也让我在享受推理,用智慧来抓捕凶手的过程。最喜欢的是横沟正史作品,其中《八墓村》给我印象最深,在娓娓道来的罪案布局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起伏跌宕。通过主人公的叙述,让人深深陷入整个诡异充满恐惧感的事件中,他带来的那种惊悚的阅读感受让我难忘。

《八墓村》的开头就为大家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名字的由来。战国时代,有八位武士带着三千两黄金来到一个破落的村庄,却惨遭利欲熏心的村民们的杀害,许多怪异事 情因而发生,人们便称这个村庄为“八墓村”。曾带领村民攻击八位武士的田治见庄左卫门,他的子孙——要藏在大正某年疯狂地残杀三二个村民后,行踪成谜。二十几年后,要藏的儿子辰弥回到这里继承家业,不曾想“八墓村”仿佛被下了魔咒一般,再度演出惊悚杀人事件。最终的始作俑者被发现,辰弥也找到了当年的金库并获得了爱情。

整个故事由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让我让我产生出参与其中、一试身手的欲望。虽然金田一耕助出场次数并不多,甚至就是个配角,但一如既往的颓废却警觉聪慧,即使未亲自体验事件的发生,却用过人的推理能力指出了凶手,在最后结尾处的推理更是让人惊叹。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横沟正史,《八墓村》不仅有巧妙的谜案设计和恐怖的气氛效果,而且在人物的塑造上也下足了功夫。金田一耕助是所有案件的贯穿人物,作为私家侦探,他几乎具备了一个侦探所有的条件,知识渊博、聪慧善良、判断敏捷、胆大心细、交际广泛、忠厚诚信。而且一反常态地塑造了他与其他侦探光鲜靓丽的形象,但那一双敏锐的双眼是众多侦探的特征,共同之处又独树一帜,确实是他的独到之处。虽然作者在《八墓村》中追求那种阴森诡异、悬疑恐怖的艺术风格,故事结构和情节设计上有一些离奇的东西,但通篇始终贯穿着写实的意味。作品以日本当代社会生活为背景,展现日本战败后经济复苏和发展过程中。最大的不同是,其他侦探小说所描述的罪案,往往通过现场勘查,对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的调查和推理就可以侦破案件,而在这个故事中案件虽然发生在当代,但要真正破除谜案,查出真凶,则要上溯到家族几代人的恩恩怨怨,甚至当地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才能找出线索。

在《八墓村》中我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凶手为了自己的欲望的满足,不惜牺牲他人姓名,我也看到了美好善良的一面,春代姐姐对主人公的爱还有典子与黑暗社会完全不同的纯洁品质。其实小说也在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来让读者回味,甚至达到一种反思的效果。通过对这样一些离奇诡异几乎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描写,来唤醒读者的思考,启示读者对人性丑恶一面的反省。

第17篇:江村经济读后感

全书分为十六章,可划分为四个部分,江村经济读后感。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本章是全书内容的引子也是对全书内容的总括。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是第二章,本章从地理状况、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了调查地区的情况,并阐述了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分别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生活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作者根据上文描述,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作者认为,“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发生了。”作者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技术;二是社会再组织;三是“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1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

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位于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由于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因此,一直以来水稻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作物,又因为便利的水路交通,蚕丝业也成为“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且“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农村混合型的经济结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一般人认为中国仅是农业大国的说法,从当时农村看来,中国是农工业大国,只是农村工业是分散型的,未能使人易于觉察。

2 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

一般认为,农村经济萧条是源于内外交困和阶级的压迫,但作者却有独到见解:“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在这个村里,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作者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了外来因素西方工业扩张,挤压了中国农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导致中国乡土工业的衰退,造成农村经济萧条。

3 中国农村怎么走出困境

中国农村走出困境要经过两个阶段:一 社会再组织问题。作者赞成“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认为“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的道路”。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对国家进行重组的问题,有了这个前提,才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进行工业发展。二是恢复农村企业、发展中国式工业。作者把前者看成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而后者对前者的有效组织和发展壮大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后感《江村经济读后感》。并且作者把当时“合作社”的实验看成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将对“中国乡村工业的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通过对江南小村开弦弓村的描述,阐明了乡村经济存在的状态、发展模式及崩溃衰败的根源,并指出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方法与出路。书中的一些观点理论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许就是这本书已经写作出版了70年,仍被当代学者反复阅读、提起的一个原因吧。

《江村经济》是费老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对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后写成的。这本书给费老带来了终身的荣誉,开创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之路。读罢此书,眼前浮现出一副鲜活的江南农村社会生活的景像,文章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没有太多的主观评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力求客观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强烈的人文关怀,不得不让人产生由衷的敬佩。笔者打算从两方面来论此书:一是从文章内容来说,另一则是从文章的方法论来讲。

一、首先来说文章的内容,《江村经济》一书以小见大,通过对中国江南一个村庄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等实际生产、生活过程的调查来探讨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在当代条件下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可能的应付之道。全书的最主要论点或可概述如下: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农业经济,而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换言之,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是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更不可能养得起一整个地主阶级并支撑繁荣的城市消费经济。所有这些之所以可能,乃靠乡土工业之补充。因此,一旦乡土工业崩溃,中国社会的各种潜在矛盾必然不可收拾。这一基本论点乃是中国社会学派以后分析中国问题的全部出发点所在,从而贯穿于以后的一系列著述中。在一九四八年《乡土重建》中,这一命题表述如下: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而一直有着相当发达的工业。可是传统的工业都并不集中在都市里,而分散在无数的乡村里,所以是乡土工业。乡土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也只有这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才能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同时也使传统的地主们可以收取正产量一半的地租,并不引起农民们的反抗。

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乃是中国农民们已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准。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正是乡土工业的崩溃,而乡土工业的崩溃则是因为西方工业扩张进入中国使乡土工业无力与之竞争:“土货的市场让给了洋货,在享乐上是提高了买得起洋货者的水准,可是同时却引起了乡村里无数靠着制造土货的工人们的失业。”

乡土工业的崩溃激化了“传统经济里早就潜伏着的土地问题”,因为“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而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村工业上,所以乡土工业的崩溃实在打击了中国‘地租’的基础”。一方面,“地主并没有丧失他收租的权利,相反的,因为西洋舶来品的刺激,更提高了他们的享受,消费增加,依赖于地租的收入也更不能放松”。但另一方面,“佃户们眼里的收租者却变了,成了来要他最后一颗谷的催命鬼”。中国社会的阶级冲突空前激化。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不是别的,乃是走投无路的农民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所激发的反抗。由此,解决中国问题最紧迫而必须的第一步是土改、减租、平均地权。但这仅仅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如前所言,中国农民单靠种地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准。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根本办法乃在恢复发展乡土工业,使之能从传统落后的乡村手工业转化为乡土性的现代工业。但这一乡村工业的改造转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改进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重组”的过程。中国乡土工业的转化这一“社会重组”过程不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方式,而应建立在农民们“合作”的原则和基础上,以使经济发展惠及最普通的广大农民,而非集中在少数资产者手中。

二、就文章的方法论而言,显然作者受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采用了文化的功能论和系统论的思想,费老先生把江村社会生活看成一个整体,考察了其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如,\"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综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的目的人要改变文化。一个人如果要扔掉某一件工具,又去获得一件新的,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新的工具对他更加适用。\"又如,\"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变革,自然会引起其他诸方面的变化。这样的过程一旦开始,便会继续下去,直到整个系统完全重新开始为止。\"这些都反映了系统论、功能论的观点。

读完费老的文章,使我不得不反思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应该走何种发展道路?目前有很多人提出遵循西方国家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化之路。笔者认为其实费老提出的重建和发展农村“乡土工业”的主张在当时不仅具有预见性,而且对现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第18篇:《皇村回忆》读后感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应用数学10-01班方世杰学号:541010020110 普希金《皇村回忆》读后感

1815年初,皇村学校举行公开升级考试,当时俄国文学界的权威、古典主义诗人杰尔查文亲自主持这次考试,学校决定让15岁的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在这位大人物面前朗诵一首自己的作品,作为口试的一个别开生面的内容。普希金便当众朗诵了这首近二百行的长篇抒情诗《皇村回忆》,使杰尔查文大为惊讶和赞许,发现了普希金这位伟大的天才。从此,普希金满怀信心地走上了诗歌创作道路,最终成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我一直觉得研读一位文学家的成名作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诗人,全身焕发的才情在一篇诗文中倾吐而出,如花之吐芬芳,叶之抽新芽,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的大诗人苏东坡一片《刑赏忠厚论》,在大宋王朝三百年历史上第一个拔得制科考试头筹,冠盖京华,誉满天下,同样,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在16岁的一次升学考试中一鸣惊人,此后开始了诗歌的创作道路,最终成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也是一代世界文豪。而回溯他十六岁时那首成名作《皇村回忆》,我们禁不住好奇的看看是什么样的诗篇能够带给普希金人生第一次最重要的鼓励和荣誉呢?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普希金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主要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的发展影响深刻。

皇村:圣彼得堡城南郊外,一座安谧美丽的皇村,二百年来,多少人怀着朝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应用数学10-01班方世杰学号:541010020110 圣者的心境纷至踏访。皇村的盛名不只因为这里是金碧辉煌的叶卡婕琳娜宫;不只因为这里有极尽奢华的“琥珀厅”;不只因为这里有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兴建的亚历山大宫。这里确有壮丽堂皇的宫廷建筑,出将入相的显赫尊崇。但更为重要的是,“俄国诗歌的太阳”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就是从这里冉升,迈上诗坛。十八世纪初,叶卡捷琳娜宫对面的花园,建造了一所学校,普希金便是这里的首批学员。普希金于1811-1817年期间在彼得堡郊外的皇村中学就读,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皇村,这里是一代诗人永久的灵感家园。

阴沉暗淡的夜的帷幕 挂在昏昏欲眠的苍穹;

山谷和丛林已伴着一片寂静睡熟, 远方的森林没入灰白的雾中; 隐隐听到溪水在林荫中潺潺流过, 隐隐听到微风睡在叶上轻轻呼吸, 而静静的月亮,好像庄严的天鹅, 在银色的云朵间游弋。

游弋着……四野万物 都洒下它凄清的幽光。

眼前展现出古老椴树林中的小路, 也显露出山岗和草场;

在这里我看到幼杨嫩柳缠结而生, 倒映在晶莹剔透的粼粼碧波之上, 百合花皇后般千娇百媚华贵雍容, 在田野里高傲地开放。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应用数学10-01班方世杰学号:541010020110

瀑布从嶙峋的山岗淌下, 像一串珠玉缀成的水帘, 那伊阿得渐们用她们懒懒的水花 在静静的湖里彼此泼溅; 那边是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殿堂, 由一孔孔圆拱支撑,耸入云霄。 是否人间神衹在此度着太平时光? 这可是俄国的密涅瓦神庙?

这里可是那北国的乐土, 这一片秀丽的皇村花园? 是否在此俄罗斯雄鹰将猛狮屠戮, 便在和平欢乐的怀抱中安眠? 啊!那黄金时代早已经飞驰而过, 那时一位伟大的女性执掌着权柄, 光荣在幸福的俄罗斯头上光芒闪烁, 祖国在祥和中繁荣昌盛!

诗歌的第一节,诗人在以静楚的笔法描绘出了皇村美丽的夜景。保留到今天的皇村景致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普希金书中的描写,这里是普希金一生眷恋的和怀念的地方。童年时代的普希金,便是在这里得到了缪斯的青睐。在皇村美丽无比的林间,我仿佛听到了他用手指拨动缪斯的琴弦而奏出的庄严颂歌,还有一管七孔芦笛的奏鸣乐。这里是诗人灵魂居住的所在,是诗人情感成长的地方,是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应用数学10-01班方世杰学号:541010020110 他性灵的归宿地,如同康桥之于徐志摩,一个学生对母校有保有的深深的眷恋之情。这里承载着他的童年和最初的青春的交接。这里呈献着宁静的歌声与甜蜜的闲暇时光。一八一四年,年轻的天才诗人在这里朗声吟诵《皇村回忆》,在诗坛崭露头角。空旷的椴木林中,是“歌手”充满热血的高傲的声音,是一耳自由的雷霆。这少年智者的抒情诗,情之热烈深切,真如恋爱的苦甜,离合死生的悲喜,已然是长篇巨制,完全超越了诗谣“怀着爱惜这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头又复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之心”的意义了。我的心也沉醉于一股神圣的魔力。

诗歌里面还提到的纪念碑也就是指在皇村学校湖边耸立着的俄罗斯名将奥尔洛夫和鲁缅采夫两位将领的纪念碑,他们是俄罗斯功臣,也带给这个国家以荣誉,他们的丰功伟绩来召唤着今天俄罗斯人崇高的历史荣誉感„。他们的丰功伟绩,被杰尔查文,彼得罗夫这些俄罗斯的行吟诗人热情的讴歌。那个鲁莽的皇帝显然是指拿破仑,这两段诗歌在描述他率领的60万大军对俄罗斯的远征带来的强大的恐怖。面对侵略,俄罗斯的儿女们奋起反抗,诗歌以激情的笔触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我犹如身临其境,而且普希金动情的朗诵这段诗歌时现场听众情绪高涨,因为所有人都对刚刚结束的战争记忆犹新。鲍罗金诺战役中俄国人曾经打败过拿破仑,但是拿破仑依然攻占了莫斯科,俄国人放火烧毁了这座城市,坚壁清野,诗人以惋惜的笔触描写了那座历史名城被迫毁于一旦的景象,那是他的家园。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库图佐夫将军最终打败了拿破仑,俄罗斯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最后,年轻的俄罗斯诗人,也像先辈们一样,用动情的诗歌盛赞新的历史功绩,一个民族在战火的洗礼中开始觉醒成长起来,一位诗人在感受着这样的时代变化成长起来。

但是普希金的命运却令人不禁扼腕叹息,才子薄命,英年早逝,留下无数叹息声。

正如普希金在《墓志铭》中所写的---“他写诗、恋爱,懒散而快乐地度过了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善事,却有一颗善心,上帝作证,他是一个好人。”他一生都在追求一种自由的友爱。生活与爱情的享乐,对诗人充满了迷人的魅惑。他陶醉于惬意和狂喜,虽然那快乐的日子这般短暂,在瞬息万变中飞逝凋敝,但是他曾经幸福过。他期望生命中闪烁一枝神奇不谢的玫瑰,去赢得美人的芳心。他的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应用数学10-01班方世杰学号:541010020110 心灵是如此真切、炽热。那颤栗的呼喊和甜蜜的静谧时而交相辉映,即便是在帝俄的七月,也直叫人深感郁悒、苍凉。

同莱蒙托夫一样,我也甚是不解,普希金怎么就成为了嫉妒的牺牲品。“他为什么抛开安逸和纯朴的友爱,而走入充满嫉妒的、使自由的心灵和烈焰般的热情感到窒息的世界?”一八三七年,风雪天,黑山上,一片白桦林里,普希金为了爱情的尊严,同丹特士匹马单枪地展开了决斗,最终诗人饮恨而忘。在那篇《诗人之死》中,莱蒙托夫在普希金的逝世日以精神的援助为诗人的逝去呐喊吊唁: “诗人殒没了!——光荣的俘虏—— 他倒下了,为流言所中伤 低垂下了高傲的头颅,胸中 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 诗人的心再不能够容忍 那些琐细非礼的侮辱了, 他起来反抗人世的舆论, „„”

诗人也许已经决定离开,生命的欢情已经凋萎。他的临终遗言,相告守候身旁的朋友们的,竟是一句——“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不可名状的苦楚,真是令人一片颓靡心碎„„

读着皇村,想起诗人丘特切夫对普希金的追悼,“俄罗斯人铭记你,就像铭记自己的初恋”。又想起普希金的《我为自己建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

我的名字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 她的每一种语言都会念叨我的名字, „„

我将长久地受到人民的爱戴, 因为我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 „„”

第19篇: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伦敦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1936年夏天作者在开弦弓村(作者取名--江村)实地调查获取了较为详尽的一手资料,书中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实地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加上作者本身对农村文化、经济的深刻认识和思考使得本书真实的反应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与生活状态。本书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 本书吸引人的地方不止是它本身所具备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栩栩如生的体现一个村庄的人文风貌和生活形态。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本书集中力量描述中国农民生活的基本方面。本书第3-6章也细致的对江村的人文风貌作了细致的描述,其中对家庭、亲属、婚姻、继承等关系的深入剖析还能从现代农村生活习俗中依稀可见。本文通过对书中第三章家庭关系的解读,深刻体会到当时社会贫乏与无奈。

文章首先介绍的就是家庭,家庭这个名词是人类学家普遍使用的,是指一个包括父母及未成年子女的生育单位。我们所说的家,基本上也是一个家庭,但它包括的子女有时甚至是成年或已婚的子女;有时它还包括一些远房的父系亲属;之所以称它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庭,是因为儿子在结婚之后并不和他们的父母分居,因而把家庭扩大了。

家庭强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它给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它也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父母与子女、夫与妻这两种关系是家庭组织的基本轴心。在农村中,生孩子的期望先于婚姻;结成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传宗接代。

婚姻关系是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在这个村子里,儿女的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安排并且服从父母的安排;谈论自己的婚姻,被认为是不适当的和羞耻的。因此,这里不存在求婚的这个说法。婚配的双方互不相识,在订婚后,还要互相避免见面。婚姻大事,在孩子的幼年,经常在6~7岁时就已安排了。如果要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这是必要的,因为好人家的孩子往往很早就订了婚。如果女孩订婚过晚,她就不能找到好的婚配对象。在父系社会里,女人没有权利继承她父母的财产。她的前途,即使是一个安定的生活,也只有通过她的婚姻才能得到。

从经济观点来看,女儿的婚姻对女方父母是不利的。在女方父母方面,对女儿出嫁受到的损失所作出的反应,首先表现在整个安排过程及举行婚礼方面;同时,也表现为大量溺死女婴,从而造成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

“童养媳”是在经济萧条之下的现象,是指在女孩很小的时候,男孩的父母领养了她并一直抚养她到结婚。如果这女孩是在她丈夫家中养大的,那么婚姻的一切复杂程序如做媒、行聘、接亲船、轿子等等都不再需要了。

第3章通过家庭关系的组成、家庭人口、婚姻关系等方面的叙述,充分揭示了这种依附于经济关系的家庭关系的本质,一切家庭关系都是基于经济关系得来的。从某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农民的生活现状,子女结婚后不分家是因为住在一起会形成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同时会形成扩大化家庭。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包括“童养媳”都是经济基础匮乏之下的无奈之举,而人们婚姻的首要目的也是因为要传宗接代和增加劳动人口。

从上述关系来看,整个家庭关系都是围绕着经济基础来建立的,可见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多么的艰难。也更能理解马科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要吃饱穿暖,生命安全有保障之后才会有社会关系与精神文化。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当时的家庭关系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

“正因为人口控制是为了预防贫穷,一些有着较大产业的家庭就不受限制地有更多的子女。他们对自己有为数众多的子女感到自豪,而在人们的眼中,又视之为富裕的象征。有后嗣的愿望,厌恶杀婴、流产及经济上的压力等等,这些因素同时发生作用使土地的拥有量趋向平均化。”本段深入分析了家庭人口与土地拥有量的关系,作者在对当地人文风貌的叙述中充分体现了对农村文化、经济的深刻认识和思考。我认为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基于对实地调查的结果的叙述,简洁深入的阐述了事情内在的关系。同时,本书虽然是分章节叙述重点不同,但时刻在揭示各章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供详细的数据

加以支撑,充分体现出社会工作者的严谨和深入。

第20篇: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杂感

刚听到寒假作业是读《江村经济》的时候有些惊讶又带点无奈,擅自以其书名定义,认为这一定是一本无趣的经济学书作。然后直到找遍图书馆的经济图书专栏都找不到它的时候,一查才知道这是社会学人类学的书。

高中的时候读书不多也不算少,但真的没有怎么看过人类学社会学的书。初看这本书书名,以为它作为博士论文必定是很枯燥乏味的,却从翻翻看看中找到了想要看下去的欲望,于是在网上书店买回了家。这本书以开弦弓村为视角从而延伸描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没有说写得很深奥,对于我这个学法律的外行人来说也算看得懂,挺通俗易明的。

我从前也曾听说过费孝通教授,但没有做过深入了解,只是知道他曾师从享有盛名的吴文藻教授。看书一直有习惯,就是看之前得先对作者做点了解,于是谷歌百度上查了费教授的一些资料。七十多年前,费孝通教授两次到中国农村进行视察,并记录下对农民生活各个方面的所见所闻及了解,在到伦敦大学的漫漫旅程中把所见所闻写了下来,并在提交博士论文时再作了梳理,于是就有了《江村经济》。想想那个时代,中国内部战事不断,社会混乱,费教授却有了研究中国农村生活与风俗的念头,他必定也曾有过拯救祖国于危难的决心,而他也不曾想过自己的书在今天会享有这样无可比拟的地位。

马林诺夫斯基在评价这本书时说:“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以复述静止过去。它有意识的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费教授通过对农民生活状态、经济状态、家庭关系的详尽描述,为我们展示一幅描绘中国文化、宗教和政治体系的丰富多彩的画面。

《我村读后感.doc》
我村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