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2021-04-1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范文一: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范文二: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范文三: 钱钟书先生有一本书叫《写在人生边上》,今天突然翻到了,看了一眼,题目就打动了我,我自己何尝又不是站在了人生的边上,我说过一句话:如果心里的阴霾得不到解脱,那么就永远无法获得坦承与自由。这只为给自己一点自信,忘掉从前,划掉过去,可岁月刻在脑海的印记是永远也抹不掉了,不只是自己无法忘记,自己身旁的人都会帮你保存这份记忆,时间是无情的,它促使你犯错,也会帮你记住这个错,所以我想把自己关在像钱先生写的那扇窗子里。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我在逃避春天的到来,确切的说是害怕春天的到来,我宁愿镇静的关在窗子后面,一个人孤独的坐着,寂静的思考,不愿参与世界的复杂,不会理会时间的改变带来的欢喜和哀愁,不去欲求更多的奢华,去享受自己喜欢的,乐意的,也许别人认为很不可思议的,也许我就是这样,站在窗子边上,仿佛..站在了人生的边上..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

向钱看,向厚看,男人的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女人的坚贞是因为受到的诱惑太少.

终有一天,我会被你们遗忘,因为我不再英勇无比;终有一天,我会懂得爱的真谛,因为那时我不再拥有挥霍的资本;终有一天,你们会为我而哭泣,因为我带给了你们快乐,但那太短。。太短。。。短的让人心痛。。。

推荐第2篇: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写在人生边上》与其称之为书,倒不如说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感悟。如先生所言,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个性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1)

《人生边上的边上》第七部分都是书评,所评的书涵盖心理学,哲学,中国文学,传记,游记,散文,诗歌,考据甚至辞典,可见钱锺书兴趣之广,知识之渊。来自西文的词必会在后面括弧列出,方便理解,又可见作者极其咬文嚼字。资料极富文采,简直像是在看散文。说起散文,其实《写在人生边上》里还有一篇书评。

若要写一篇此书的书评,或许能够引用原书书评里的话“本书中名言隽语,络绎不绝”《不够知己》“感荡了无量数读者的心,跟随作者的心一同颤动,跳跃!”《落日颂》然后引用完毕,全文结束。

何也?其一,若是真正仔细地看过了钱的书评,那么再看书评的书评就会忍不住比较,最终兴趣索然,然后把手里的玩意儿挪到右上角,用手指去触摸未知数X。其二,本书不仅仅资料杂,而且风格不一,《写在人生边上》幽默中浸润着思索,而后面则愈加严肃(虽然作者一向会忍不住插上几句俏皮话),若是从前后两部分各抽出一篇文章,估计没人会以为是同一人所写。其三,文章极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别看《写在人生边上》看似在不停地掉书袋和卖笑,里面的东西深的很。最富代表性也是最简单的一篇就是上文所提的《读伊索寓言》。在此摘引一段:”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一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期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留意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下,安慰自我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我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能够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几篇散文都是幽默首当其冲,然后讽刺大军随之而至。欲修炼吐槽功底,可日观此书,夜观此书,饮食观此书,如厕观此书,如此苦练,必有所成。

务必要说明的是,在观看这些文章的时候,务必把做阅读理解走火入魔的恶习戒除,,千万别妄想去找什么中心思想,这太幽默了。如此,观此书会有情绪舒畅,神清气爽之感觉。

至此只能停笔,只能写这么多。我只能发发对于《写在人生边上》的小小的议论,再写下去恐怕不伦不类,难以阐尽。这并不是我的懒惰,而是“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2)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个性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但是,平平淡淡的人生能够是一种事实,但决不能够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但是,“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一样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一样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能够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完美;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3)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散文集,共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等十篇作品。作者以淡泊从容的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间的种种现象发表看法,旁征博引,睿智幽默,举重若轻,诙谐有趣,给我以众多的人生启迪。

这些文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钱钟书先生的冷嘲热讽,是那种辛辣的讽刺。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可惜我学识浅薄,对这样的讽刺懂得并不多。我曾看到有人这样评价钱钟书先生的讽刺和鲁迅先生的讽刺,他说钱钟书先生的讽刺与幽默中没有热情、没有痛苦,这一点和鲁迅先生有非常大的不同。鲁迅先生是战士,是在人生之中感受人生、解剖人生;而钱钟书先生是学者,是在人生之外眺望人生、分析人生。我想,钱钟书先生的这一特点在《写在人生边上》这一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便是我对《写在人生边上》这一文章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章的开篇是《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初读《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便觉得十分有趣。阴间的魔鬼与阳间的作者竟然对起话来,不得不说怪诞之余还会觉得有那么点新奇。这个机缘巧合下进错作者屋子的魔鬼,饱经沧桑,表面上是邪恶势力的代表,其实却是“否定精神”的化身。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魔鬼说的一句话,“即使有一两个给上帝挑剩的灵魂,往往又臭又脏,不是带着实验室里的药味,就是罩了一层书的灰尘,再不然还有刺鼻的铜臭,我有爱洁的脾气,不愿意捡破烂。”钱先生此文的写作时间正是国难当头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钱先生此时刚刚从国外学成回国。有人说,三四十年代钱先生不向恶势力低头,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的社会,这的确可以从魔鬼的话中找到蛛丝马迹。我也认为钱钟书先生在借魔鬼之口剖析世情,感叹人生,宣愁泄愤,意在揭露与讽刺。

文章的第二篇是《窗》。我也曾经注意过窗,当时觉得窗太普通了,普通到人们会忽视它的存在。但读了钱钟书的《窗》后,我才渐渐发现了窗里面有另外一个世界。人是有私心的,想待在屋子里也能感受到外面的自由,所以用窗暗地里呼吸“自由”的气味,调剂苦闷的生活。因为得不到,屋里的人对窗外的自由总充满向往。

同时,不容置疑的是,窗外的确是唤醒生命的境地。窗外的一切,特别是在春天,总是生机勃勃的。而窗子,也将美景同屋内者共同分享。就像《窗》中写到: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是的,窗打开了大自然与人的隔膜,我们可以从窗中体会到时间和空间的无穷,通过窗诗意地把握世界。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透过窗感受自然,感受生活。窗,让我们与自然更近一些。同时,窗也让我们敞开心扉与人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好比开窗和关窗,就那么小小的一扇窗,却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生活中需要理解和沟通,我们也不妨敞开心中的那扇窗,让理解走进来,让误会走出去。所以说,钱钟书先生的《窗》,让我知道窗并不是形同虚设的,它可以让我们离自然更近一些,让我学会了敞开心扉与人沟通。钱钟书先生的《窗》也让我知道原来窗里也有哲理。

《写在人生边上》中还有一篇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文章便是《论快乐》了。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再说“永远的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的确,钱钟书先生说得没错,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们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甚至有些人可以说是吃穿不愁,还有大把的钱可以挥霍,但他们就真的快乐吗?或许,他们的生活过得很潇洒,但不能否认他们中的一些人并没有从这种生活中找到快乐。相反,物质上不够富裕的人,却往往能够从普通的小事中体会到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布雷默才会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我认为,钱钟书先生还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地对,那就是“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可以选择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真是在人生边上看人生啊!

捧读此书,心中无限感慨。身为作者的钱钟书先生,曾谦虚地说他这几篇散文,不过是如同中国旧书上的眉批,补的是人生这部大书的空白。而实际上,在人生边上看人生的钱钟书,把人生看得更真切、更清晰。更令人深刻地感受到钱钟书先生的旷世才华和热爱生活的坦诚情怀。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4)

钟书先生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又富有哲理。

当看到这本书的序时,就感觉很特别。“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写在人生边上》中的《论快乐》的一段,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

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这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但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5)

钱钟书先生有一本书叫《写在人生边上》,今天突然翻到了,看了一眼,题目就打动了我,我自己何尝又不是站在了人生的边上,我说过一句话:如果心里的阴霾得不到解脱,那么就永远无法获得坦承与自由。这只为给自己一点自信,忘掉从前,划掉过去,可岁月刻在脑海的印记是永远也抹不掉了,不只是自己无法忘记,自己身旁的人都会帮你保存这份记忆,时间是无情的,它促使你犯错,也会帮你记住这个错,所以我想把自己关在像钱先生写的那扇窗子里。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我在逃避春天的到来,确切的说是害怕春天的到来,我宁愿镇静的关在窗子后面,一个人孤独的坐着,寂静的思考,不愿参与世界的复杂,不会理会时间的改变带来的欢喜和哀愁,不去欲求更多的奢华,去享受自己喜欢的,乐意的,也许别人认为很不可思议的,也许我就是这样,站在窗子边上,仿佛。。站在了人生的边上。“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

向钱看,向厚看,男人的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女人的坚贞是因为受到的诱惑太少。

终有一天,我会被你们遗忘,因为我不再英勇无比;终有一天,我会懂得爱的真谛,因为那时我不再拥有挥霍的资本;终有一天,你们会为我而哭泣,因为我带给了你们快乐,但那太短……太短……短的让人心痛……生活真好玩,因为生活老他玩我!

推荐第3篇: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一)

不同的人对待任何事物总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人乐观地看待人生;有人悲观地面对人生,而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待人生,面对人生的一切。

一看《写在人生边上》这个书名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你只要看看这本书的序就能懂一点,家事人生是一本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我们每个人对待自己的人生又能读懂多少?能在边上写上一些,算是不错了。

人生不可能完全是快乐的,也不可能完全是痛苦的。我们的人生都是有苦有乐,只是我们如何去看待?乐观的人对待一切事物都会感觉是快乐的,而悲观的人对待一切事物都会觉得是痛苦的。即使我们不能完全乐观地对待一切,但我们可以在困难时苦中作乐。这样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人生。

《写在人生边上》与其称之为书,倒不如说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感悟。如先生所言,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对,平平淡淡才是真,有哪个人可以辉煌一世?又有哪个人可以暗淡一辈子?人生的大起大落,换来的只不过是若有若无的虚名罢了,何必让自己受苦。

钱先生的文字有些晦涩,有时看得我云里雾里迷迷糊糊摸不到头脑,但一旦看懂了,就像太阳赶走阴天,一下划开云雾,把我从里面揪出来,眼前一片清明。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我一步一步靠近他的世界。

一篇一篇,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融化了,如养料一般灌溉在我的心田,却不急着与那里的土壤融为一体,一点点渗进去,滋润中夹杂着痛苦,让我慢慢的看清了眼前,看清了自己。读书的过程,有些迷茫,渐渐的清晰了,又有些胆怯,逐渐的变得勇敢起来,手捧着书页就像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脚上越来越重,心却渐渐充实起来,一点一点被从未见过的东西填满,无限满足。

钱钟书先生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我只希望,我的人生边上不会只是空白,只要有些简单快乐的批注就够了。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二)

这个散文,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三)

一直想读钱钟书的《写在人上边上》,起因是读了他的《围城》,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所吸引;遂想多读他的作品,首选就是这本《写在人生边上》了。事实证明,没有选错;里面很多观点让我豁然。现在写着书评只是些许自己的见解,至于大师原意我就不多揣摩了,当然也不是我可以轻易揣摩出来的。

书里主要的文章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吃饭》、《谈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论文人》等十篇。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作者天马行空般将神话、中外名著糅合一起,用一个想象出的魔鬼的口吻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而丰富的内容也体现出作者的博闻。《窗》一文,也是多引用。讨论门与窗的关系更是妙,用趣味的例子举出门窗的区别,让人读来不禁失笑。门进来的是客人,光明正大的进来;而窗进来的,却是不顾及你的感受,而且会暂时成为屋子的主人。现实生活也是如此,你表面上的工作不一定是你所喜欢的,但是你下班后却孜孜不倦投入其中的工作却会是你的所爱。《吃饭》一文更是说出很多日常常见道理。如: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把吃饭和交际这种国内常见的现象说得如此透彻。吃饭本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和交际混在一起,就变得复杂了,种种微不可言的关系。但是作者用一个简单例子就把这事说得清晰透彻。

一本《伊索寓言》,我们读大多会说出和教科书上给的道理,但是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如凡事都是两面的,想多一步,或许好事就变成坏事了。如: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这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做法,但大多数却总是忽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短处去和人比,结果只会是自己吃苦头。当然还有很多有新颖的想法,篇幅所限就不多说。

我们总是说那些抨击别人的人,说他们自己没做好却去抨击别人,说他们这样不好,但是钱先生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说法,应该让这些人去抨击其他人。所以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依照莎士比亚戏里王子汉姆雷德(Hamlet)骂他未婚妻的话,女子化妆打扮,也是爱面子而不要脸。假道学也就是美容的艺术。就如最厉害的敌人应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这样攻击起来,招招致命。里面也有关于道德的说法,听起来让人茅塞顿开。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就如同懂法律的人犯起法来,总会觉得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一样。

书中还有很多经典的例子,它们生动有趣,而又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这就是一本好书所该有的。

推荐第4篇: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书评

电子1202 林皇鑫

钱钟书先生对凡事均有其独特见解﹐推翻了惯例的观点。一切﹐需要時間来慢慢消化。

首先,是《论快乐》。快乐,应当是轻松地谈,而非“论”,可见本文其实并不快乐。文章中讽刺人类追求快乐﹐却无奈留不住快乐的矛盾之处。快乐﹐如同字面的意思,表现人生一切乐事的难以保留﹐逝去之快。作者指出 “永远快乐”的说法 ﹐如同 “四方的圆形”一般荒謬。快乐在人生中﹐是一种騙取人们生活下去的东西﹐为了短暂的快乐﹐我们承受了太多的痛苦。与此同时,作者则认为﹐“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因为快乐是属于精神方面的。这岂不是充满了矛盾吗?但细想之下,并无矛盾。两种快乐,并非同一种快乐——前者短暂的快乐,属于人的情绪;后者长久的快乐,则更应说是心中的安定感。既然两者性质并不一样,又如何相提并论?更不应谈及矛盾了。

快乐以外,也不能不谈人性的黑暗之面——《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作者透过与魔鬼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中人们阿臾奉承的厌恶感。对话中,魔鬼多次谈到了繁复的应酬,并讽刺一味伪装客气的文人学者,这难道不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言吗?魔鬼亦谈到他的处世之道,便是於不同的人面前,谈论不同的话题,以示自己的见闻广博---这不正正在讽刺社会中人类虚假的表面功夫!谈到虚假,魔鬼亦提到世人为别人写传记,也要加入自己的主见,正是借着别人的名字来表现自我,实属虚伪。作者透过魔鬼的言语,

表现自己对社会上虚假的人,感到愤怒、厌恶——魔鬼的言语,不正是作者的想法吗?魔鬼是做灵魂交易的,以诱惑代替斗争。人世间一切战争,虽是因诱惑而起,但其中的残忍与暴力,却均为人类所为。在魔鬼与作者的谈话中,魔鬼是直率的,但作者却仍然逃不出人类一贯的伪装,一时“恭恭维维“,一时“敷衍几句”。这样一来,人类与魔鬼的角色似乎变得模糊了——作者是否才是魔鬼?而魔鬼是否才是受害人? “无边际的夜色在静等着他。他走出了门,消溶而吞并在夜色之中,仿佛一滴雨归于大海。”魔鬼最后离开时凄凉的情景,不正是作者面对现实时无奈的感受吗?此时,更分不清谁才是魔鬼了。

最后一则,是《一个偏见》。“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许多人认为,事事必须客观公平,正经严肃,而这正是每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相反地,作者则认为,这就“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如此不自然。正道公理其实也只是一种偏见。世界上最扰人的,是人籁。天籁是能与寂静融合的,造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但只要有人籁,思想便无法在保持冷静客观,此时,也只能由偏见来代替了。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过程中,随意在空白处记下一点随想,尽管只是一个偏见,尽管前后矛盾,又何必如此在意呢?这本书,并不容易读懂。何必要让自己费力肩负上“教育家伟大的使命”,而不轻松地享受人生呢?

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透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

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

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魔鬼说:“你受我引诱时,你只知道我是可爱的女人﹑可亲信的朋友,甚至是可追求的理想,你没有看出是我。”提及魔鬼,通常会联想到战争﹑死亡或暴力,但又何尝想到真正的魔鬼,其实是这些美好事物的引诱,一直藏在我们心中?

《窗》,则更有趣味。作者巧妙地以窗子与门来作借喻,以窗比喻人内心中真实的想法,而以门来比喻在现实中无可奈何之下所作的虚伪之行为。“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是讽刺社会上人人都懂得虚假的表面功夫,却有许多人已经失去了灵魂。作者能透过细心地观察门与窗的分别,而联想到这一切,实在不得不佩服。

此外,《吃饭》将人生百态比喻为做菜,而将人生观分为“吃饭”与“吃菜”的,并以后者讽刺社会中各种虚伪的应酬。《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美好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成人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译文盲》中,作者又幽默地将不懂得欣赏文学作品的人,与色盲作类比,成为“文盲”。这“文盲”,并不代表看不懂文字的人,反而是文字方面的专家,常常畅谈文学,表面上做许多花花绿绿的装饰,但事实上内心中却没有文学的美感。这一切,均可见作者与众不同的观点,极度深入的观察力,并且令人异想不到的各种联想。

钱锺书先生,拥有大智慧,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有谁能说人生不是一本大书呢?

推荐第5篇:《写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

人生需要微笑和乐观

——《写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 在我真实的经历过无情的生死离别之后,真实的经历过冷酷的切肤之痛之后,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人的生命真的好脆弱,有如弱柳扶风般不堪一击!我曾经因为弟弟的离开,而头脑一片混乱,心里总被凄苦与迷惘困扰。这时候,朋友寄来一本书,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的边上》。

第一篇文章尚未读罢,就被钱老先生犀利而幽默的文笔所折服。书不厚,读完却酣畅淋漓,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出于四十年代的作品,跨越了七十年依旧耐人寻味。

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自己。藏在文章里的棍子,突然的当头一棒,让自己清醒了许多。

弟弟用生命的代价告诉我,我们的生命不是属于自己的。我含着泪,默默地告诉自己,为了爱着我的所有人,我要勇敢快乐地活着。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着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人和人之间就如过客一样,错过了,就擦肩而过了。过来了,就重新邂逅了。来来往往,缘缘分分,一路上有了得与失,就有了欢笑和痛苦。这里不是永远的失意和沉闷,还应该是坚强,乐观,勇敢,自信。人生真的很短,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短暂的人生而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我始终不会或是真的没有这个能力去细细的评价一本书,去拆开来赏析。不过,钱老先生深厚幽默的文字功底和旁征博引横跨古今中外各种文章的深刻阅历,都是你不得不潜心读完它的理由。钱老先生就是一个富有

幽默感的人。读他的文章,就犹如是他自己在我们面前娓娓道来,我们会在他睿智的文字里和他一起会心一笑,而不是哗众取宠。

文字是亘古不变的东西,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过气。钱老先生的文章就是如此。时过七十年,其中的幽默和深意一点不减,适用在了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阶层。

看到钱老先生这一本大书,满满的一生和各色的批注,虽然这只是他人生这本大书边上的一瞥,却足见这一生是怎样的一生。

写在人生的边上,写完这一生,回头,我们会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闭上眼睛,我对自己说,人生需要的是微笑和乐观!要微笑乐观的面对每一个人。我也告诉我认识的每一个人——要珍惜啊!要珍惜什么?不只是家庭,不只是父母,不只是朋友,要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不要,千万不要在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趁现在都还来得及,给孩子一个亲吻,给爱人一个拥抱,给父母一声感谢,给朋友一个问候,给路人一个微笑,给自己一个安静。

珍爱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就算我们的人生有些许的不快乐,我们仍然要微笑,乐观的度过一生!

傅山幼儿园

孙娟

2012-9-23

推荐第6篇:《写在人生边上》有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乐观地过一生

最近读了钱钟书写的文章《写在人生边上》,既让我感觉风趣、幽默,同时又让我感觉很富有哲理。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从书中描述,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们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

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推荐第7篇:推荐写在人生边上

推 荐 书 目》姓名:李山山学号:《写在人生边上105080540017

推荐书目:《写在人生边上》

李山山105080540017

读书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阅读是一种际遇。读书的感受是记录此时此刻的心境。读书的此时此感必然不同于彼时彼感。读到书中的妙处也应是在不经意间。

我推荐的书是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这是钱钟书的散文集。其中包括: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吃饭、读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十篇文章。《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1941年出版,文中但凡写人论世,总有其鲜明的褒贬,于自然天成的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堕落、虚伪的鄙视与尖刻嘲讽。《写在人生边上》虽然只有10篇散文,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深刻启迪。他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

皆是。他些他都幽默的写出,让人发笑的同时令人深省。正如书中所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我读此书的感受应该就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了。

书中的一篇《一个偏见》有这样一句话: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让我想起几日前的一件事。也有些体会。某日的早上,我和班中某君争论一个问题,起初如何不必讲,但后来是为了赢得所谓的胜利吧,我的言语有些过激。后来冷静下来的时候想想此事,感觉当时的话确实有点偏颇。但当时为什么不觉得呢?就是因为当时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读到这里想到这些,我沉思良久,这些应该就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吧!

书中对人生问题的感悟还有其他的,所以我推荐这本书是为了让大家了解钱钟书对于人生中一些问题的看法,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在以后理解人生中一些问题的时候可以提供借鉴!

推荐第8篇:希望——写在人生边上

希望——写在人生边上

白玉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时间在墙上班驳,流几行清泪,伴一夜冷雨。那船中沉思的女子,模糊在打浆南行的涟漪中,只听低语:不如归去!

黑夜又如期而至,模糊了双眼的明净,远处寥落的灯火凝望着夜空的几颗孤星,早已疲乏的身躯缩卷在这个凄冷的屋顶。寻觅她,忽远忽近,似云烟,似梦境。或许,该说“还记得”:那个总是在黑夜才能哭泣的女孩,那总爱在屋顶守望的身影。那时,她只是个懂得在自己的世界游离,而不懂向别人打开心扉的奇怪孩子。小小年纪,却一味地咀嚼着远古愁苦的诗句,在只有自己的阴霾天空细听那逝去的感慨之音。寻觅,冷清,梧桐更兼细雨,滴滴打碎在她幼小的心灵。甚至,她还能听见那寒寺的半夜钟声和悠远的琵琶曲。她偶尔也问:“我的天空,为何总是灰的脸?”之后浮现在脸上的是不该在那个年龄触碰的冷笑。朋友们都对她渐行渐远,她就自嘲地写了一首诗:掩好重门,欣赏这窗前的美,无人问及,霜冻这一夜的醉,几番回眸,封存的我和世界背对着背。这是不堪回首的童年,因为女孩把自己束缚在满是伤痕的世界里,没有飞鸟的痕迹,不见浮云的漂移,狂风骤雨压得她快要窒息。她那时就想:或许,这就是我的命,无法逃脱的宿命。人生边上悬着快要熄灭的希望„„ 只有她一个人,就如海上无根的浮萍,抓不住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她从未试着走出来,只是将伤痛在自己缔造的世界里一遍又一遍放大着,并反复将自己的泪往伤口上洒着,没人能懂。

在一个夜晚,她站在已无人息的山顶,试着往更边缘望去,从那里飘下去,可以踏上去天堂的路径。就在那一瞬间,那个陪伴了她十年的天空划过一颗流星,那么绚烂,那么璀璨。她从没有见过如此的美丽,从来没有。将五指伸向天空,从指缝间她仿佛看见了烟火的绽放。从那一刻起,她决定不再放弃生命。她根本都不知道生命到底可以幻化成怎样的梦境。所以,她学会了期待,懂得了希望,并可以重生。

和贝贝谈起过去时,此刻眼前这个落落大方,纯真快乐的女孩,怎么也不会有人将她与过去联系,你看着她的眼睛时就仿佛看着欢快的溪水趟过般明净,还有那一脸灿烂的微笑,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里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贝贝说:“我在那个晚上把十年的的伤都喊出来了,将十年的悲都哭出来了,就像一个重生的婴儿。我原来也这么舍不得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也要让自己的生命如流星般耀眼,即使人生短暂,也一定要让它绽放一夜的光芒,照亮整个夜空的黑暗。

不想再去探究她过去的遭遇,当事人都已经放弃的东西,我更无须再问,只是希望那灿若杨花的微笑永远不要逝去,停留在脑海一辈子,幸福我们永生的友谊。没错,我们俩奇迹般地相遇,就在那个她重生的夜晚。

她是我这一生的第一个敞开心扉的朋友,就在看见那颗流星坠落的同时,我看见了不远处的她。我接受了自己,而冥冥之中,作为礼物,上天也给了我一个朋友,在我释放自己的那一刻,我听到了世界上最遥远的安慰,我相信我们之间将有一份长存的友谊。

没人知道那一晚我差点就那样死去,也没人知道当我读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眼角感动的泪滴。现在的我,学会和朋友谈谈心,唱唱曲,开开玩笑,吃吃东西,在别人看来这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可于我,却只有感激。我再没去屋顶看夜,总是在阳光下歌唱,在关怀中睡去。对于过去,说不清是憎恨,还是淡去,但现在,我时刻将心中填满希望与珍惜。 经过这么多,我似乎明白:人,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千万不要放弃自己,不要让此生落

空。

我希望,若是春风,将吹开生命的花朵;若是细雨,将扶平创伤的心灵;若是黑夜,将等待美丽的奇迹。将希望——写在人生边上,它将幻化成一缕春风,吹开乌云,迎来不同的人生之旅!

会计学062

(此文获上海商学院第一届作文大赛二等奖)

推荐第9篇:书评:写在人生边上(推荐)

书评:《写在人生边上》

——61015231 张渊

一、作者简介

钱钟书,鸿儒也,有学贯东西之谓,有古今互见之赞,一生清净,谓以学术昆仑。 《写在人生边上》为其散文集 ,玉想琼思,宏观博识,谐谑天生,涉笔成趣。笔触汪洋肆意,行文张弛自如。语言辛辣而幽默,谓之“黑色幽默”,捧腹之余自有思绪万千。

钱先生另著《围城》,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有“新儒林外史”之称。又著《管锥编》,披历经史子集,其间多有新说创见,皆发前人之覆者,能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赞曰国学大典。

二、一叶知秋

《写在人生边上》录有十篇哲文,字字珠玑,现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为例,学生功力有限,今且浅谈其文笔妙讽,不论人性灵魂,博诸君一笑。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以魔鬼夜访钱钟书破题,而通过展开魔鬼与钱钟书先生的一席谈话将作者对社会历史人性的独到看法融入进去。其实,本文中的魔鬼既非牛头马面的形象也非提着镰刀的黑大汉,而是一位杉杉有礼的绅士,魔鬼来访也只是醉酒误入人家,也非图谋不轨。

这便是本文一大亮点,自虚无处生一魔鬼来将人类社会、历史与人性娓娓道来,一方面增添了荒谬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人类是不可能完全认识人类的,能够彻底认识人类的只有别的、更高级的智慧生命,因而当那些犀利辛辣的讽刺从魔鬼口中说出时,更可发人深省。

三、妙句精析

他又笑了:“不料你的见识竟平庸到可以做社论。”

极为精简的一句话,浑然天成,却似呛喉的烈酒,让人哽咽不能言,可谓简约而不简单,微言之中自赋真义,可令人击节赞叹。

在这个年头儿,不愁没有人请你吃饭,只是人不让你用本事来换饭吃。这是一种苦闷。

作者蕴讥讽于感慨,藏荒谬于对比。钱先生善于将对社会人性的讽刺通过惟妙惟肖的实例来体现。

我开门相送。无边际的夜色在静等着他。他走出了门,消溶而吞并在夜色之中,仿佛一滴雨归于大海。

此句为文章末尾,作者信手拈来的“消溶”“吞并”,并非佶屈聱牙的生僻词,但偏能于此处显出奇效,可见作者笔下功夫之老练。又用极简练的几句话收束全文,留足余白,令读者回味无穷。

四、佳章裁剪

我会对科学家谈发明,对历史家谈考古,对政治家谈国际情势,展览会上讲艺术赏鉴,酒席上讲烹调。不但这样,有时我偏要对科学家讲政治,对考古家论文艺,因为反正他们不懂甚麽,乐得让他们拾点牙慧;对牛弹的琴根本就不用挑选甚麽好曲子!

我不比你们文人学者会假客气。有种人神气活见,你对他恭维,他不推却地接受,好像你还他的债,他只恨你没有附缴利钱。另外一种假作谦虚,人家赞美,他满口说惭愧不敢当,好象上司纳贿,嫌数量太少,原壁退还,好等下属加倍再送。

不管债主也好,上司也好,他们终相信世界上还有值得称赞的好人,至少就是他们自己。我的谦虚总是顶彻底的,我觉得自己就无可骄傲,无可赞美,何况其它的人!

推荐第10篇:高中生读《写在人生边上》有感

高中生读《写在人生边上》有感

高二(25)万钧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作品集。有人说,想跟大师沟通就去读他写的书。我买下这本书,翻开书,去领略这位国学大师的魅力。

钱钟书因病住院,这本书的序言是钱老先生的妻子杨绛代写的。在序言中,杨绛提到钱钟书先生\"压根儿不愿出《集》\"\"因为他的作品各式各样揉合不到一起\".我不禁莞尔。似乎看见他随性地摆摆手像是怕事多,嫌麻烦。杨绛在后面特地为钱钟书声明\"绝对不敢以大师自居\"\"他从不厕身大师之列\"我有些惊奇,惊奇的看他一个一个地摘掉自己头上金光闪闪的帽子,那么坚决,一点也不在意。摘完帽子以后他和别人是一样的了。他也认为自己和别人并无二致,所以他一直那么谦虚,那么虚怀若谷\"偶尔听到入耳的赞许,会惊喜又惊奇\".殊不知,那帽子是隐形的,永远存在的,无论如何也摘不掉,也只有他能戴的。

三联书店出版的这本《钱钟书集》是《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和《石语》的合订本。中间把三部分隔开的页面上会有钱钟书先生自己题写的标题。我仔细看了看,当然我看不懂书法,但我有个有意思的发现。所有题字中的\"人\"这个字,写的比其他字大一倍,似乎是刻意为之。小时候学写字的时候,经常听别人说\"人\"这个字不好写。钱钟书先生的这一撇和一捺是坚定的,是雷厉风行的。这个\"人\"字稳稳地又颇为自信地站在那里,就像钱钟书先生本人,也像他笔下光明磊落的文字。

一篇文章的标题最多只有三个字,但文章是洋洋洒洒的几千字。由某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引申出各种关于自己,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理论。作者把最最简单、最最平常的物象描绘的有声有色,从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趣味横生。钱先生是个敏感而仔细观察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斥着智慧的火花,他却很少从大处着手,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有谁能说人生不是一本大书呢?原来生活中处处可写!我不禁赞叹。但写文章不能单单讨论表面,要动脑子,要思考,要深度挖掘其中潜在的联系。这所有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拥有一双清晰、智慧、锐利的双眼。用这双眼去理性的观察世界。接着用身体去感知。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生活,投入自己的人生。这必定就是热爱了,但这份热情不会过了头,经过头脑的加工,反映出的是严肃,真实的现状。最后还是回归到了理性上,再用笔记录下来。

作者对于人性的剖析不可谓不深刻。读到《谈教训》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让我感到有些心虚。现实生活中,因为看不惯别人,而任意诋毁他人。就像书中说的\"只许他教训人,从不肯受人教训\"这无非就是一种过分的刻薄,是没有与他人将心比心的表现。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而这令人生厌的坏毛病在我身上被我发扬光大。每次做这种事还颇为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一身正气。现在想想,实际上是十分幼稚的,自己天天惦记着去捉别人的小辫子,捉住了就一味的斤斤计较。我没有将心比心,没有宽容他人,就像作者在《读》里说的:\"大胖子往往都是小心眼。\"啊……

在书中腹背受敌,让我发现爱教训人的坏毛病实在让人深恶痛绝。这真的需要改变,我这个爱教训人的人在生活中也确实遭到了一次大大的打击。对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爆发了,写了满满的一张纸,来控诉我对她的不公,倾诉她受到的委屈与积压在心底的不快。那次我也是被吓到了没想到她会发那么大的脾气,后来好好反省了一下,我真的需要做出改变。尖酸刻薄往往是发现问题就脱口而出。我开始学着隐忍,慢慢吸气呼气,吸气呼气,把心中的不爽过滤掉。强迫自己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多想想对方的好,而不是正面发起冲突。我多尝试了几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很快冷静下来,开始理解对方,渐渐的就把不爽抵消了。

读钱先生的作品很费脑神经,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时候你很认真去阅读,却发现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我的天资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所说的,钱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涩,读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但是仍然不是畅销作品。乍一听,觉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虚,实际上就是自我的水平不到家,看书如同牛听琴一般无用。

知识是死的,是僵化的,但是到了钱先生笔下,就成了活灵活现的桥段,每一个引用都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然后赞叹巧妙。但是这种对于细节的过度关注和描述,往往成为后人诟病钱先生的一个理由,认为他\"掉书袋\",而且小题大做。但是这正是钱氏风格,即\"于细微处见真章\",而这种风格,不是将知识变成积木般熟练的把玩,而是将它们化成了血与灵魂,融在了人生里;若不是大家,怎有如此的智慧呢?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透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

第11篇:写在四十边上

写在四十边上

作者:阳光万里行

过完39岁的生日,我已经跨入四十岁的大门了。四十应该是不惑的。也就是说,人在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大问题基本上应该考虑清楚了:人生的终极目标、活着的价值、怎样活着等等。四十岁,我认为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四十岁前人一直在走上坡路,四十岁后,健康、精力、智力都可能走下坡路了。回望从前,尽管走得不尽如人意,尽管我也软弱过,退缩过,但也算历尽坎坷,自强不息。面未来,我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是工作第一,现在是健康第一,以前家庭观念淡薄,现在有了很强的家庭责任感。以前总是考虑如何提升自己,现在考虑的是如何回报社会。四十岁,我和自己有个约定:如果前半生是半梦半醒的话,我希望自己的后半生是清醒的。我希望自己更专注、更理性、更自律、更宽容、更健康,我希望自己幸福并快乐着。

四十岁,我发现健康很重要。突然之间,似乎没有以前那么精力充沛了,头发开始落了,记忆力和反应不如从前了。总之,身体开始出现了亚健康的现象。原来健康是承载我们所有责任和梦想的平台,没有健康,我们无法对家庭和社会承担责任,也不可能为自己的人生梦想而拼博。细想一下这么多年,我是多奢侈地挥霍着自己的健康:抽烟、喝酒、熬夜、饮食等等。四十岁后,我们可以挥霍的东西不多了,只有使自己的行为完全符合健康之道,才能有效地缓解亚健康和衰老的侵袭。

四十岁,我知道心态很重要。要能平和地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无论成与败、得与失、荣与辱,应该知道那都是人生的常态,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四十岁,我知道自己心中不应有有畏惧,任何事情都要敢于面对。四十岁,我知道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可能永恒。四十岁,我知道自己不应该在意任何事,让任何事情破坏了自己的心情。

四十岁,我知道梦想很重要。这么多年,梦想一直牵引着我。回想起来,正是因为梦想,我才如此坚强,才能面对这么多挫折与磨难,才能在每一次失败后保持微笑,才能如此执着地在心中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梦想是一盏明灯,我希望它以后随时亮着,让我有等待、有期盼、耐得住寂寞,看得清方向。 四十岁,我知道给予很重要。以前我总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在才知道,活得要有意义,给予很重要。给予得越多,人生越有价值。给予就是得到,给予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我的人生目标既然是尽可能多地影响别人,我就希望能找到一种合适的途径,将自己的思考、感悟传递给别人,哪怕只是一丝烛光,也要绽放得灿烂。

四十岁,我知道责任很重要。我对自己、对社会、对家庭都有责任。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影响别人都是自己的责任。责任让我不敢懈怠、让我有所敬畏。我知道,没有责任感的人一定不会积极向上,没有责任意识的人生一定不会深刻动人。 四十岁,我知道爱与感激是生命的真谛。我对生命的美好有一种越来越深的爱和感激,正因为如此,我才想要尽其所能回馈社会。生命本身是一种奇迹,它因爱而生,为爱而存,因爱而死。爱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它是如此美好,让我们心怀感激。感谢过去所有的日子带给我的酸甜苦辣,它们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也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精彩和美丽。因为有了爱与感激,我才如此坚强而幸福地活着。

四十岁时,我会带着爱和梦想,坚定而执着地走入人生的秋季。

第12篇: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一)

王雨晴

早就听过无数人推荐这本书,一直想找个安静的午后细细品读。之前读《我们仨》时,就体会到了杨绛先生文字的力量,文中以隐喻的手法写\"我\"与家人的离别过程,虽不着一字,却字字流露着老先生心中的思念和痛苦,全篇朴实的叙述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那么在她96岁的高龄时,又道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杨绛先生摆脱世俗成见,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探索人生的真谛——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随后杨先生提出了\"灵性良心\"的概念。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良知良能。\"食色性也\"则是人的肉体本能,智力和感情也属于肉体本能。佛家所谓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大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灵性良心与肉体则是相互对立的两方,肉体总有无尽的欲念,而灵性良心总在克制着\"我\"的纵欲放肆。修身就是清欲,超越小我,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在人这个复杂的矛盾体上,灵与肉的斗争实时都在,贯穿着人的一生。

那么我们的灵魂又偏向哪面呢?灵魂虽带个灵字,却始终附于肉体之上,与肉体一同感受,一同欲念,一同放纵。所以灵魂实则在肉体一面。\"感情是很难控制的,人是很可怜的。\"我们的灵魂一生都在这两方中间飘摆不定。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

毫无疑问,人的灵魂需要通过肉体这个媒介来历练,锻炼的成绩只属于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所以她说:\"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杨先生问得好:\"‘真、善、美’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吗?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我们的问题正在于太\"唯物\"了,只承认物质现实,不相信精神价值,于是把信仰视为迷信。而杨绛先生所求教的那些来自社会各界的\"聪明的年轻人\"对精神信仰都抱着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态度。杨先生说:\"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

杨绛先生没有被普遍浮躁的风气蒙蔽双眼,而是努力拨开迷云,坚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身体切实的去体会。杨绛老先生在96岁的高龄下,将她毕生的感悟总结于此,这已经过时了吗?非但没有,而且比当下的年轻人看的更加清楚透彻啊!我们这个时代确实存在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孔子尚且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如果人没有信仰,又何谈修身呢?

书后的注释也极具特色,它不像其他书那样精短,几乎每篇都是一段尘封的往事,也正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辑零碎而显真知,文丛取名\"碎金\"正是此意。

杨绛先生不如钱先生下笔即用典故,写文章也罢,读书也罢,总是贴身贴肉地去感觉。我总惭愧自己理论知识不够,不能上纲上线地分析作品只能说感觉,试体温。读了杨绛先生后才觉得,这样做也未尝不可。比如杨绛先生书后的《论语》趣,让曾经对古文敬而远之的我都忍不住想去好好拜读一遍《论语》——孔子最偏宠的子路如何\"野哉\"?孔子又为何训斥宰与\"朽木不可雕也\"?

周国平说: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倘若能够像杨先生这样读书做人,做一枚恬淡的知识分子,我辈这么妄望一下,可否?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二)

第二次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感触颇多。

第一次读它还是2014年冬天,真没想到时间过的真快,去年一年就这么哗啦过去了,完全没有什么浓墨重彩。看来还是得多多记录,多多做些有挑战的事情,才能让记忆更加刻骨铭心一些。

这本书记录了杨绛对人生一些抽象问题的思考。比如神和鬼的问题、人是否有灵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作为90多岁(当时写书时候)高龄的知识女性来说,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钱钟书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静,好读书,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是最自然不过的。

可以看出,钱钟书和女儿离去后,杨绛也随时准备着『回家』。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见爹妈、钱先生和女儿。她做了种种假设,() 如果是以现在的样子去见他们,肯定是爹妈不认识她,因为她太老。如果是以十几岁的样子去呢,钱先生和女儿又不认识她。哈哈。真有趣儿。

她喜欢《论语》,书中在阐述观点时,引述了大量《论语》里面的语句。她读《论语》读出了个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爱弟子中的子路,并把每一个弟子的特点都能分析出来;她还对孔子的夫人特别感兴趣,因为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 ,寝不言』等言辞,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极高,那这背后服务他的是谁呢?可不就是夫人么?由此推断,孔子夫妇肯定感情甚好。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从小背《论语》,恐怕并没有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错。还会去考虑作者背后的事情么?不会。

杨先生又教会我们读经典的一招了,就是把书读活了,要放开大脑去大胆地想象。记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学课时,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讲古诗词时会大胆想象,描绘一些场景,又会延展出相关典故及文化背景,这就显得既有趣又有学问,所以,比其他课程,逃课的人少多了。

杨绛先生从小有个温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温馨,也为日后她和钱钟书的良好感情做了示范。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姊妹众多,关系亲密,相处和谐。 她在家能很好地照顾钱钟书和阿圆,他俩跟她叫娘,这在《我们仨》里也有体现,羡慕!

她的脑子真好使,好多事儿记得门儿清,文章中详细记载了哪一年哪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儿。想必平时有做日记的缘故吧。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的作者,清楚地记载了每年湖面雪融化的日子,融化时长等信息。这也是作家们共有的特性吧。

作家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善于观察,他们用大量的时间来发呆,观察一些在我们看来特别无聊或者根本不值得注意的事儿,比如杨先生写的《记比邻双鹊》一文,写自家窗前的喜鹊如何建巢、何时同居、baby何时出生、暴风雨侵袭巢穴、baby 死亡等事情,从头至尾,她都了如纸张。

要换作是我这种凡人,断然不会把时间花在这件事情上,因为一来觉得不值,有这时间,蛮可以看点『有用』的有望转换成钱的东西。二来根本没有这种闲情逸致。

看来我们这些普通人也需要时不时从频繁刷朋友圈的状态中抬起头来,或是走出看新闻、打游戏、写方案的格子,去看看蓝天白云、观察观察小生灵们的生活。想必是件趣事。

记得著名女导演王潮歌曾这样批评过这个焦虑的时代,这些焦虑的年轻人:

『我们牺牲了所有生活的乐趣,牺牲了年轻,去追求那一个个理想。我们有太多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对长相不满意,时间流失就不再来,我们全耽误在奋斗途中了。我们被理想所诱惑,嫌自己不够刻苦,春夏秋冬,活生生的生命对草的香味、云彩流动速度无感。』

或许我们真的是太忙碌了……春天来了,让我们收拾好行装,从容出发吧。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三)

骆兆楠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其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钦佩。

首先,该书是在杨绛先生96岁时写成,也许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病卧于床,无心学术,抑或是早已命归西天,去了另一个世界。可又正是这个年纪,正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对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杨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这一本书。

人活在世上的价值到底有什么?杨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杨先生在书的一开头就提到了死的问题,按着中国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传统,说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对。人类惧怕死亡,是普遍的规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说法,有说去往天堂的,有说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学下不都不复存在了吗?

对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价值,杨绛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贡献,而是本身身为人、身为万物之灵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真正价值所在,才不会因建功立业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怨自艾。

书中也提到了对善恶的思考,性善和性恶,两个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争论。现在或许大都相信性恶论,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信任危机\",就拿我们来说,好逸恶劳就是我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恶。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完成任务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完不成,这种现象叫\"懒癌\",在多少人身上,懒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杨先生在书中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人的灵性良心是主宰着人之善恶的关键。灵性良心占上风,人们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贪逸的本性,灵性良心被弃置,那这个人的良心也就输了,内心的欲望膨胀,往往变成极恶之人诸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之类。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恶的,怎样也变不回好的,这也是我自己认同的。

我庆幸我还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问题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们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过来的,是可以变勤奋的。

点评:一本书,一个话题,一点收获,足矣。

第13篇:《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的一本哲理性散文集,凝结着她在人生暮年对真理、生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追问。是一本值得深读的好书,希望大家有机会都去看看。

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一:

这本哲理性散文集,实质上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探讨。关于人的“灵”与“肉\", “命”以及灵肉的锻炼,还真让我有点小吃惊。开篇就有说道杨绛先生怕“鬼”,“鬼”其实就是人死后的灵魂。书中也确实记载了好几个关于别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什么“鬼打墙”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并且明明白白的说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东西,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的存在。你还别说,我还真记得,在我们大学教室里,我们可爱的日语老师还真的跟我们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经历,以及后续诡异事件和她的辟邪之道。我还记得,那次事件后,有同学短信给她,说她给同学们留下了阴影,该老师还当纵在课堂上给我们道歉了。 所以,我也觉得,世界上某些东西我们虽然不相信,但是确实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

还有所谓的“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当“灵”即理性一面占据上风,便是显示了我们作为智者的一面,是人性战胜兽

性的时候,当“肉”即兽 欲占据上风之时,便是显示我们也是动物中的一员的本性。当然,“灵”也是说,我们作为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层次的一面,“肉”即使作为动物本性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渴望。所以,作为一个人,我们也是时刻处在矛盾与斗争之中的啊。这个时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兽 欲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源泉”。当然,这个有点跑题之说,不过,也是我突然联想到到一个趣事。

文中还主要讲述了为人一生的修养与锻炼,即是“灵”的锻炼,也是”肉“的锻炼。”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比如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其实,也就是我们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面,老先生还收录了一些注释。其实就是一些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的记录。其中有一篇,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在北京给夫人做帮佣的阿姨口述了自己的悲惨一生。经历饥荒,抗战,大革命,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小时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长大后辛苦劳作,外出务工养家,结果遭受丈夫不忍寂寞,无情被勾引,身体背叛,随后默认接受丈夫背叛的事实,还一直坚持在外赚钱养家。真的是如了她自己那一句话:\"一辈子只知道劳作,赚钱,存钱,省钱。年轻的时候为了赚25块养家的钱,后来失去了家。”女人啊,这是为什么啊。不过,也有个体会就是,妻子和丈夫不管怎样还是要在一起的,长期分离总会有问题,最终得不偿失。当我说出这番感慨时,连在一边玩网游的蒋公子都马上附和道:“对,没错!!”

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二: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到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到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书中,注释部分将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文明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面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我们的难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的思维模式。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思考这些问题好像不太可能,何况像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她在“神和鬼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划上等号。比如人们都讲信念,信念是一个心中抽象的概念,人们看得着吗?毫无疑问,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信念,不能没有信念。还有,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有规律,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许多规律。但后来证实一些规律是错误的,必须推翻。这样看来,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可以突破,可以补充。在文中,杨先生还回忆自己小时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准确测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算命先生可能不知道什么现代科学真理,就是根据《易经》《周易》能推算命运的起伏。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到现在她还想不通。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可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合适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克制自己,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必须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

《走到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不可回避。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可以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

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三:

自己对杨绛先生,一直很敬重,老先生有着很好的人格素养。但是,知道在文字的世界里,“文不如其人”相对于“文如其人”更为成立:写出好作品的人未必好,做人足够好的又未必写得出好的作品,杨先生就属于后者;其实本来,也就不该将人和作品混为一谈,况且,好坏的标准在各人心里并不一。说实话,杨先生的这本书,让我比较失望。之前是偶尔看到周国平先生荐辞里的高度评价,才十万火急的要买来看的。周先生的评论显得夸张。书实为一般,前面思考的部分,说实话,思想性较低,我没有得到任何启发,在我看来都是很平凡的见解(当然不排除本人悟性较低以致未能理解杨先生的深层意图);后面注释部分,亦实为平凡无趣,一回想,其实那个时代的多例文人,写出的散文,都是带了矫情的笔调,没有出奇,只是自顾自的怜喜,是真正的起“雅兴”来“把玩”文字(这类文人一般具有殷实的经济基础,故能起雅兴,例如林语堂、周作人、苏雪林、凌叔华;而萧红、鲁迅等则是另一类;张爱则是独一例),杨先生此书虽出在当世,但其行文思路依旧沿用了那个时代的特色。每个人的思想基础不一样,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千差万别。我只是觉得,好的可读的书愈加的少了……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因为文化革命的迫害,杨绛先生在几乎是在一个女人最美好的时期吃了很多苦,到了可以安享晚年时,又不得不“我一个人想念我们仨”,尽管如此,她却从未在书中抱怨过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就算是写回忆性质的文章,也只是淡淡地,以客观得近乎旁观的视角来记录所经历的一切,这种淡然和超脱反而教人觉得可怜——需要有多么坚韧的心,才能经得起碰撞时代的疯狂?这本书是07年初版的,今年她已97岁高龄。在正篇中陈列对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坦言内心的迷茫。杨提到自然不可理解的亲身见闻。必须指出的是,这和迷信是不同的。从教育影响便可得知。书中记叙他父亲在当时传统的民国家庭居然能做到不请回灶神:“吃了人家的糖瓜,就说人家的好话,这种打小报告的神送走了正好,还接来干嘛?”杨举此例是以说明她家里几十年没有所谓的灶神也是很平安的。只是和他父亲坚定的“不信”大相径庭的是,她能够坦言不明白所亲见的非自然现象,而她自己本人是本来对这些事不感兴趣的:“以上所说,都属‘怪、力、乱、神’之类,我原并不想谈……我原是旧社会过来的‘老先生’——这是客气的称呼。实际上我是老朽了。老物陈人,思想落后是难免的。我还是晚清末代的遗老呢!”可到了96岁,她不得不谈了:“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边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我想不明白。我对想不明白的事,往往就搁下不想了。可是我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问的人都已经走了……”“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而书名的小标题,就是《自问自答》。丈夫死去了,女儿也过世,她活得太久太久,这境地,本该是何等的寂寞和苍凉,然而这个老太太,仍旧费尽最后的气力去解开一些谜语,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勇气。其实这些都是早年的一些收集,真正落力的是序文,花了杨2年半时间才尘埃落定。最为感动的反倒是正篇之后的……

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四:

读完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女士写的《走到人生边上》,除了一阵阵的敬佩,还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九十六岁,许多人已经卧病在床而无心学问了,也有许多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享福。而这个经历了几乎一个世纪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学问,孜孜不倦,笔耕不辍。是什么,让她如此高寿,又是什么,让她如此高龄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实而丰富,看完此书,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肉体的存在,这是可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种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着。这两种方式在同一个个体中存在着,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斗争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懒、贪、色、赌等七恶,这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当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相遇,人便会出现各种烦恼,各种矛盾,如果这些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觉经过生活对肉体进行磨练,从而达到对灵魂的锻炼,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体上的行为,便可从而形成灵肉统一的和谐状态。无可否认,这个过程是漫长,要经历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但是,年轻的我们啊,为了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不是应该积极接受苦难的磨练,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更高尚,更强大吗?那么,当我们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杨绛女士那样仍然不被肉体打败,执着于灵魂之向往!

日薄西山之年,总免不了会回忆那曾经的旅途,也总免不了会抽象出一些如命运、人的存在之类的哲学命题进行思考。千百年来,这样的命题长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总无定论。人总说“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运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杨绛女士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她说:“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说,八字怎么规定,一切都由自己选择。即使选择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没有预演的现场直播。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尽了自己的努力,然后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没有所谓的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考验,惩罚或者补偿。”

站在二十岁的风华岁月里,许多事我未曾经历过,许多道理我也未曾悟出,许多人事我仍不懂处理。许多许多都是未知……但活在当下,勇敢接受锻炼吧!在锻炼中成长!这样,或许当我走到人生边上也能说,我已经尽力了。然后,把那一生的回忆化作缕缕炊烟……

第14篇:写在新教育的边上

《写在新教育的边上》读后感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因为是学校规定要读,可能带有一点应付的感觉,只想着快点读完,可读着读着就只看到整天的开会,开会,心里感觉特没意思,甚至中间很长一段时间没碰这本书,心想着等到快要交任务的时候,到时候再随便翻一翻,凑合着完成任务。但,就在前几天因为心血来潮就随便拿来翻翻,可能也没想着要把它马上看完,看了此书后,才发现此书的名字是名副其实,因为第一,书的内容主要不是直接写新教育的,但是多少与新教育有点关系;第二,朱老师这些年在政府工作之外的业余生活,基本都贡献给了新教育,相对于政府工作而言,新教育是“边”。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悟如下:

1、感悟亲情

在书中记录了作者作为儿子“忠孝不能两全”的苦痛,记录着作者对父亲的一种纪念与哀思。他的父亲也是小学教师,是特殊学校的书记,对教育的追求是他们两代人的追求。父亲对教育的追求影响着作者,也成了作者对教育的追求的动力。敬业地工作,在教育事业上做翻成绩成了作者对父亲的最大的汇报。

2、潜心教育

两会期间,作为市长和两会委员的他在开会之余为新教育而进行的奔走与呼喊。他在全国两会上的提案大多都得到了通过。他还提倡建立国家阅读节,在高中要取消文理分科等提案,虽然没有被通过,但是他决心一定要将“阅读进行到底”。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一个市长,小可以很小,大可以很大,可以影响全天下,希望能做到好的极致,成为人民心中的好市长,也希望能够借两会的机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有这样静下心来潜心做教育的智者,我们教育的希望会越大。

3、追求梦想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教育就应该像生命中的绿洲,给心灵孤寂的人以电光火石般的温暖,让迷途的双腿载欣载奔,找到回家的路。教育就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让人不断地走向崇高。”作者在不断地追求梦想,抵达自己心的彼岸。 阅读朱永新教授的《写在新教育的边上》,感觉这本书很大,一时不易看完,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用“心”去读。摘录了其中一些句子,与大家一起品读:只有喜欢,只有真正地享受教育,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意义,我们的教育才会精彩。 每一个做教师的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做教师的都要寻找成功的感觉,这个成功,或许是平常一堂课的出彩,或许是网上一个帖的共鸣,或许是一回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时自我的提升,或许是一次教育沙龙或学术研讨时内在的彰显„„

看了这本书后,我更多的思考是自己在教育岗位上应该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我想首先我要做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爱岗敬业的人,用正确的教育理念,用理解和宽容来真正关爱我们的学生。其次要有“乐业”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能从一件事中体会到乐趣的人才能真正干好这件事。最后要有敬业意识。有一心一意为学校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心态。刻苦钻研教法,吃透教材,揣摩学生心理,上好每一堂课。

第15篇:《写在青春边上》出版座谈会总结讲话:追求幸福的人生

《写在青春边上》出版座谈会总结讲话:

追求幸福的人生

窗外已是寒冷的深冬,室内却热气腾腾,如燃烧般的火焰。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领略xx市实验初中生态教育的风采,共同品尝实验初中生态教育的成果,共同分享实验初中九(12)班裴章程同学文学作品集《写在青春边上》精美问世的喜悦。感谢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天的座谈会可以说是四个字:圆满成功。

座谈会上,大家对《写在青春边上》进行了精当的品评,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也对裴章程同学以人生的启迪,提出了殷切希冀。这次活动,市实验初中予以了高度重视,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会文学前辈们把活动当作“天大的事”,看得神圣,用心虔诚,参会者一个都没有少。每个人都认真品读原作,精心准备,精彩发言。此心此意,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令我感动,让我感激,催我感奋。而我要说的话已经在《写在青春边上》的序言中作了表达。其主题是:青春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为青春作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这里,我谈几点现场感受。我要说的话题是:追求幸福的人生。

幸福的人生,要生活在一个好的家庭。裴章程同学是幸运的。他就成长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裴章程同学是写作之星,而他的爸爸裴勇则是一名勇敢的创业之星。我希望他成为松滋的马云。她的妈妈是十分优秀的。我对她的定位是现代孟母。她年轻漂亮,更具有优秀母亲的品格。人们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必然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我要说,一个优秀的儿子后面必然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裴章程同学的妈妈张伶伶女士是十分优秀的。她是《写在青春边上》的出版总监,可以说,没有她就不会有这本书。让我们感谢她,向她致敬!(鼓掌)

幸福的人生,学习阶段要就读一所好学校。学校是孩子成长和吸取知识养分的摇篮。值得欣慰的是,裴章程同学就读的小学是xx市实验小学,是全市最好的小学。他现在所在的市实验初中又是全市最好的初中。实验初中生态教育的理念尤其值得欣赏。我理解,所谓生态教育,其首要的就是按教育规律办学,其内涵包括,让学生自然成长,自由飞翔,个性发展,成人成才。实验初中校园里“天生石”上的“天生”二字,就是对生态教育理念最精炼的诠释。而《写在青春边上》的出版就是实验初中生态教育的最新成果。

幸福的人生,是有梦想的人生。梦想是人生的力量源泉。梦想的旗帜最鲜艳,梦想的花朵最芬芳,梦想的果实最甜美。有梦想的人生是激情燃烧的人生,是豪情万丈的人生,是热情澎湃的人生,是不懈奋斗的人生。你是爱好文学的,你就要立志成为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屠格列夫、马尔克斯,成为李白、杜甫、白居易,成为韩愈、苏轼、王安石,成为鲁迅、郭沫若、朱自清,成为艾青,成为莫言。你是爱好理科的,你就要立志成为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立志成为李四光、钱学森、杨振林、陈景润。你是追求政治的,你就要立志成为未来的林肯,未来的普金,未来的奥巴马,未来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当然,梦想的珍珠玛瑙是靠智慧和汗水凝成的。你得胸怀梦想,一步一个脚印,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也和大家一样,生命不息,梦想不灭。我还想从60岁到70岁,读XX年书,写XX年杂文,让我的杂文创作有新的成就,甚至把我的名字写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你应该相信梦想的力量。作家张洁小学时成绩十分糟糕,是班上唯一经常被老师楸辫子体罚的女学生。一次,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当我40岁时》。她开篇写到:当我40岁时,我要成为一名作家。当老师念到她的作文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嗤之以鼻。可是不到40岁,张洁居然成了一位知名作家。她的代表作就是名噪一时的《第二次握手》。松滋侨居美国的扬生博士,曾经是农家穷小子。他从小立志到美国生活。由于农民身份,谈的城里的女朋友吹了。女朋友的父亲对他说:“你还想和我的女儿在一起,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扬生发愤,考研、考博,吃尽百般苦头,终于圆梦,现在在美国生活得很有品位。这就是梦想的力量!梦想不是海市蜃楼,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比如,在学业阶段就要打牢各科知识的基础。你是爱好文学的,你要当作家,你的数理化、史地生知识不足行么?大作家徐迟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他能写出写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名篇《哥德巴赫猜想》么?

幸福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裴xx同学出版《写在青春边上》一书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这不仅留下了他青春的最好纪念,不仅印证了市实验初中生态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和激励一批人,一批家庭。我在我主编的一部书的后记《写在书页边上》写下了我做事的三原则:

1、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2、做能够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

3、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我觉得,为青少年服务,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我将继续做下去,且要做得更好。人的一生,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就能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保尔·柯察金所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幸福的人生,是有品位的人生。一个有品位的人一定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我儿子读大学时,我给他送了四句话:勤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强健的体魄。大学期间,他一直把这四句话写在一张大报纸上,贴在层床的顶板上,天天睡觉起床都可以看见。我想,这四句话就是做人的素质要素。做人,要有良好的心态。其核质是强烈的进取心。除此,还要海纳百川,要自尊自信,要少嫉妒多欣赏,善于为别人当“铁粉”,喝彩击节,更要展示自己的风采,让自己有骄傲的资本,把自己锻造成“明星”。有品位的人生是有知识、有修养的人生。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修养。

在《写在青春边上》出版座谈会上,说这些似乎不着边际的话,与同学们共勉,与各位文学同仁共勉。

祝市实验初中生态教育的花朵愈开愈绚丽!

祝与会的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各位文学同仁享有幸福的人生!

(座谈会于XX年1月23日下午在xx市实验初中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此讲话于1月24日上午据记忆整理)

(原载XX年2月10日《xx杂文》第二版)

第16篇:走到人生边上美文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顺,生活幸运,做一个好人很现成。若处境贫困,生性顽劣,生活艰苦,堕落比较容易。

佛家轮回之说,说来也有道理。考验一次不够,再来一次。但因果之说,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个因是什么呢?当然,各种宗教的各种说法,都不属我自问自答的探索。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不过,宗教讲的是来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来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不是说,“留下些声名”吗?这就是说,能留下的是身后之名。但名与实是不相符的。“一将成名万骨枯”,但战争中奉献生命的“无名英雄”更受世人的崇敬与爱戴。我国首都**广场上,正中不是有个“人民英雄纪念碑”吗?人世间得到功勋的人,都有赖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为他们做出贡献。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毫无价值吗?从个人的角度看,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从人类社会集体的角度看,他们的功绩是历代累积的经验和智慧。人类的文明是社会集体共同造成的。况且身后之名,又有什么价值呢?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灭,坚信绝对的真、善、美、公正等道德概念,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宁愿饮鸩就义,不肯苟且偷生。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被称为仅次于基督之死。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头来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尸体,人生一世,还说得到什么价值呢?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俗语:“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价值观,而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人类天生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统治者只是借人类对神明的敬畏,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仪式。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妇。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诚,远胜于愚夫愚妇。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佛家爱说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独对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复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得如是无量福德……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为什么呢?因为我佛无相,非但看不见,也无从想象。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说,需有经久的锻炼。如能把信仰传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无量。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第17篇:解答世人疑惑《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解答世人疑惑《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了,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这是杨绛先生在本书前言中所写的一段话。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六岁高龄时所写的一本关于人生感悟的书。滚滚红尘,显然杨先生已经走得够久,时间正在从她的身上碾过去。对于人生,她也有自己的丰富经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于生命的哲思,对于探讨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我希望通过杨先生对生命的解读,来找寻自我的价值。

本书分两部分,一半论文,一半散文;一半讲理,一半讲故事,用故事当理论的“注释”。前半部分,充满了杨绛先生对于鬼神、人生、命运、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自序第一段写到:我是从医院前门出来的。如果由后门太平间出来,我就是“回家”了。这样充满智慧与幽默的文字,读上去引人发笑的同时,也有着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而在本书的注释部分,杨绛先生用故事来构建她自己的世界。看似寻常的故事,其实有着她自己的人生智慧。《劳神父》、《孔子的夫人》等几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带来的美感,朴实的文字流露出的是漫长人生的平凡。《记比邻双鹊》,看似写的是喜鹊一家,实则是通过对小鹊的死亡,传达出对自己亲人离世的深切感怀。像杨绛先生这样一个沉醉在精神世界里的人,她和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亲人的离世,则让她的精神世界有所坍塌,她也在用一生来修补她自己遭受的创伤。平淡的叙述,不加修饰的白描,更加感人至深。《胡思乱想》这一篇,读完确实引人深思。作为一名年近百岁的老人,死亡是自己时时刻刻可以感知、触摸到的,而要如何去面对死亡,杨绛先生似乎也在文中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回答。《她的自述》延续了杨绛先生一贯的白描写法,通过想对奶奶讲的话,给读者铺开了一条时间通道,把读者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去。并用这样的故事和描写,解答众人对于命运的问题,让读者与她的思想进行碰撞。而最后的那一句“我活一辈子是为啥呀”,更是将读者的感悟牵引到了秀秀身上,引发读者相同的思考,你我的人生命途又何尝能走出这样的道路呢?

感谢杨绛先生,在又老又病又忙的人生边缘上,为世人完成了这本书,解答了世人的疑惑。读完本书,我更是有了深刻的认同。

第18篇:三生教育心得体会写在生命边上[推荐]

写在生命边上

基础医学院临床三大班王嘉南201001045

当散发着油墨幽香的书本分发到每一个大一新生手中时,当翻开承载着中国千年哲学智慧的三生教育时,当课堂上每一部蕴藏着人生哲理的影片在梦境中闪过时,当每一句人生的至理名言在脑海中回响时,我即将结束三生课的教育。

带着对生命的憧憬,对生存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盼望,我开始了三生课的课程。每一部影片,每一张幻灯片,每一句人生真谛,都启迪着我的思想。

当母亲怀着初做母亲的兴奋等待过了十月怀胎的漫漫长夜,经历了一朝分娩的痛楚,

婴儿们用一句响亮的啼哭昭示着新的生命的诞生,等待着世界一一向他们展开新奇的旅程。那娇小,脆弱的生命在母亲的怀里一天天的长大。沐浴在家人的爱抚之中,感知着世界上种种的精彩,然而,生命的脆弱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也许在不经意之间,我们的生命就会离我们远去,也许即使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却因不懂得生活也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因而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生命,生存,生活组成了我们活在世界上的意义,都是缺一不可的。没用了生命,便失去了生存,生活的基石;没有了生存,在危急时刻,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之中,就失去了立足之地,离生命的结束也已经不远了,更何从谈起生命;没有了生活,即使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就算上帝赋予了一切的优势,不过是白白浪费了生命的机会而已,白白来世上走了一遭罢了。

对于即将成为医生的我们,对于生命有多了一层理解。生命不仅仅是承载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不仅仅是我们能感知世界的那一段时期,更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那些希望得到病愈的的患者的。

在非典肆虐神州大地时,生命是叶欣为了医学事业,为了病患而奋勇牺牲。失去的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命,而获得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铭记,成为了中国的南丁格尔,获得了社会的生命意义。

在2008年5月12日14:27时,大地如脱缰的野马,任性的颤动中牵动了每一个国人的心。那些逝去的生命警醒着每一个人珍爱现有的生命,生存的机会;那些在死亡的瞬间依旧奋力和死神作斗争的人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着对生命的珍视,在最后一刻绽放了生命的意义;那些舍弃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着死亡的来临,用一颗最为悲悯心保护着手中的生命。

让人无以忘怀的还有那些在第一时间到来的医护人员,救援队。他们带着对生命的虔诚,忘却了自己的安危,奋战在第一线,搜寻着生命的迹象,拯救者幸存者的生命。他们对他人生命的珍视,体现出更为高尚的生命意义。

而对于那些无视他人生命的行为,也应该引起世人的重视,和反思。“我爸是李刚”事件让每一个人震惊之余,反思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他人的生命如此的淡薄,令人愤怒,更令人担忧。理解三生的意义,树立关爱生命的意识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拥有了生命并不等同于拥有生命的意义。生命不过是一个空白的盒子,往里面放些什么,在上面装饰些什么都在于每一个获得盒子的人。美丽而充实的盒子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而如何得到,得到什么样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不同的阶段树立不同的目标,每天为着目标努力的奋斗,充实着自己的生活,也在一步步成就自己生命的意义。每天关注身边,国家发生的事,将自己融入社会国家之中;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自己的手,关心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天的点点滴滴,只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心,只要对得起自己一点点流失的时光,不论多简单的事,不论做什么都是生命最华美的意义。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动物,正是因为身上的社会性是我们组成了团体,组成了社会。无

论谁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离开了社会而封闭了自己最终的结局如同海子一般,纵然才华横溢,却无以融入社会,在自己的天地里生活了数年后选择了卧轨自杀。

不论是在危急时刻的自救,还是融入社会的种种努力都组成了我们生存的方方面面。当在野外遇险之时,当家人疾病发作之时,当路人突遇危险之时,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这些突发事件,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亦是医学生的职责。因而不论是三生课上的急救知识,还是今后更为系统,详尽的专业知识,都为我们提供了生理生存的保障,也为那些在生命线上垂死挣扎的患者提供了生存的机会。

而当我们面对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时,当我们和不同性格的人共事时,当我们面对不同需求的患者时,在考验的是我们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不仅仅是能够保有生命的存活就是生存,更多的是我们如何和周围的人共处,还有如何融入社会生活中。

与人融洽的相处,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与人合作的团队方式获得成果都是我们在社会上生存的方式。而能够做好这一切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不断的尝试人际交往来得以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如今的社会需要的不只是有着过硬技术和绝世才华的天才,而是懂得与人合作,有领导能力的团队领导者将更受欢迎。

如若仅仅为了生存而活在世界上,那么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一个仅会埋头苦干的白领不过是用前半生的幸福去换后半生的孤寂而已;即使拥有再多的金钱,再高的头衔,再强的权利,没有时间去享受自己所创造的价值也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已。因而懂得生活,懂得如何享受生活才是我们在生命奋斗之余我们最应该去考虑的,去追求的。

然而高品质的生活不等同于坐在金山上一张张数着美元的快乐;不等同于穿上名牌服饰,坐在名车里的舒适;更不是拜金女马诺口里“宁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要坐在单车上笑”的生活价值观。生活的幸福感和手中拥有的金钱并没有多大关系。正如昆明绝不是中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但是幸福感最高的城市。然而上海是中国,世界目光聚集之地,每年却有数百人选择将自己的生命随着黄浦江一起流逝。

在我看来,生活的幸福应该是顺应自然。放下一切杂念,享受清晨的露水,傍晚的夕阳;享受工作时的繁忙,周末时的闲暇;享受失败时的痛苦,成功时的喜悦;享受欢聚时的兴奋,独处时的寂寞。生活因丰富而精彩,不论是喜是悲,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学会去享受,去感恩。这也许才是生活的真谛吧!

生命,生存,生活于每一个人而言只有一次机会。正如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两次,也不可能让逝去的每一天重来一次。因而珍惜每一天的生活,就是珍惜在社会上生存的机会,亦是珍惜父母赋予的生命。

第19篇:“写在高二边上”优秀作品展评(2课时)

“写在高二边上”优秀作品展评

闫杨虎

20

12、

10、11——20

12、

10、12

教学目标:用身边同学的好作文,激励带动每位同学写出好作文。让每个人能学习

用心体会作文内涵,学习相关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范文诵析,好句好段摘记。

教学过程:

第一篇:《泛黄的扉页》

泛黄的扉页

高二理科15班高妍

金黄的树叶打着卷儿,借着风姑娘的一臂之力,终于挣脱了大树的怀抱,尽情

地在空中舞蹈。它们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舞出自己的绚烂,以完美的舞姿来谢幕

生命的整个旅程。

又是一个伤感的季节,在这个来去匆匆的季节里,一切敏感纤细都是奢侈,徒

留无数次的希望在无数次的失望前撞得粉身碎骨,无数次的激扬在无数次的颓丧前

撞得头破血流。每个人都比昨天更明白理想与现实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

也比昨天更加拼命地努力挣扎。逼着自己埋进去,埋进试卷,埋进书本,埋进密不

透风的黑茧,为的只是有朝一日——破茧成蝶。

关于高一的记忆已经成为了我高中生活泛黄的扉页。霎时间,我感觉时间就像

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

快脚步。它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让一颗颗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

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治疗了痛苦,也加深了痛

苦。它有时候太长,有时候太仓促。唯有获得心灵的宁静 ,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

有人说:“要活得好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样。”对于我们的生命,尤其是我们努力

过追求过的生命,我们应该感到快乐 ,上帝让我们与理想之间一水横流。我明白了,

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稍纵即逝,一切都是流水般的过程 。流水的快乐就在于它

的流动,烟云的快乐就在于它的变幻,人生的快乐也就在于它努力与追求的过程。

岁月长成了一朵朵不重开的花,时光裁割了我的年华。在这个伤感的季节里,

我坐在静默的教室,忽地生出一种沧桑感。高二高二„„旅途中总有一种跋涉,比

终点美好。白云下,总有一个梦想,比岁月悠长。被岁月波及的渴望,被炉火淬炼

的成长,在岁月中流传成一首愈挫愈勇的歌,让青春以最美的姿态落幕!

第二篇:《离歌》

离歌

高二理科14班 王玉蓉

风箫萧兮易水寒,我的高一一去兮不复还。

我是一个活在梦里的人,整天手舞足蹈,从没想过过去自己得到过什么,或者

失去过什么。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和我一样无聊的人,没事找我拉拉家常,没钱找我蹭蹭饭食,慢慢就混成了密友,一起疯狂,一起荒唐。不知有多少细小的回忆在我们的身后飘落,在这静好的岁月里,被风撕扯成一条一条,被时光捻成一粒一粒,慢慢消散,慢慢沉淀。

“两个疯子”是我们的标签。

疯子的生活就是天天停在小吃摊的旁边,看烟火如何熏出美味;或者蹲在广场破旧的石板上,说着莫名的话,然后肆无忌惮地大笑。

有天,一个疯子伤心了,躺在床上哭泣。另一个疯子也只是轻轻拂去她的泪痕,用少有的认真的目光看着她。就那样,静静地抱着。我的心,她懂得。

还记得那件最有默契的事。俩疯子要出去玩了,来到广场的入场处,几乎完美潇洒的同时掉头,因为我们的鼻子产生了共鸣——香也!面对美食,义无返顾,跨着大步,唱着高歌:“泥娃娃,泥娃娃,啊——”“臭豆腐,我们来了!”对视一笑,人间就我逍遥。

已记不得是哪一道微凉,吹着黑夜中泡面的热气。在一阵望面止饿后,就是呼哧呼哧的声音,完了,还不忘啧啧嘴皮:今天的面泡的时间长了,不过感觉良好。(主要是白天没吃饭,饿得呀)。说完,满足地摸摸肚皮。

如今,你我也已坐在了不同的班级里头,分科了,相见匆匆。只是,爱吃米饭的我们还常常在吃饭的窗口不期而遇,爱挑食的你,还是那个坏毛病,老往我的碗里夹菜。我的饭啊,被你戳得面目全非。

唉,罢了,或许这样是对的。因为高二已既成事实,高三也不再遥远,我们要试着长大,抬头才能是一片绿荫。

放心地去飞,勇敢地去追。说好了,这一次不掉眼泪。

第三篇:《那一载,醉酒流年》

那一载,醉酒流年

——写在高二边上

高二理科十四班杨帆

那些年,未来遥远得没有形状,我们单纯得没有烦恼。激昂奋进的高一,一如宇宙中飒飒的火焰,斑斓的彩虹,风光旖旎,无比美丽。

十七岁的天空,飞翔的不只是彩虹,冷色调总是在我猝不及防时突然就灌满了我的世界。“开学”,犹如一个晴天霹雳,猛然灌入我的生活。它是一场不可言喻的意外,它的到来,让我深知快乐与忧伤的原因原来如此具体而简单。

高二,是人生中短暂的落脚。在此,我总是要仰望,平静地等候总是迟到的星辰,我想,若把它们都摘下来,能否拼出我要的黎明?

高二,是一次风雨的洗礼,是一场无声的战斗,在这个看似压抑的教室里,激烈的战斗正在上演。不知是谁,在我们心中种下严酷的“胜优劣汰”种子,他残酷,他冷漠,他无情,他让一切都变得那么可笑,唯独斗争永世长存。

在狂妄的韵年韶华,我们曾浓烈泼墨挥洒,也曾轻柔浣沙,淡洗最最美好的岁月。但如今,却用磅礴与婉约的交替奏响踏上征程的乐章,用朴实与华丽的结合,书写翻山越岭的主题,用真情与智慧的结晶走过岁月的苦乐„„

我知道,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终将离开,我们都不再回来。

那一载,醉酒,流年;这一年,青春,未凉!

第四篇:《失落不悲伤》

失落不悲伤

高二理科十五班 赵鸽

不是每颗星星陨落时都有光,就像不是每颗泪珠的跌落都是因为悲伤。

——题记

灯微微泛黄,人渐渐稀少。在这个来去匆匆的走廊里,留下的只是我们悄然离开的背影,目光停留在了那似昨天又非昨天的日子,拼搏努力,嬉戏畅谈。有时傻得可爱,有时悲得失落。如今的教室却只是一张张无人坐的桌椅和地上几片凌乱的纸片,还有在窗边微微舞动的窗帘。留在教室里的只有寂静,冷清悲凉,还有一丝丝的失落。

想起昨日的大鹏志向和乘狂风破巨浪再拼再闯的勇敢与梦想,不禁怅然失落。为何昨日的我们不再努力一点?为何让最终难弃难舍的十七班一路走得那么艰难?——如今想起,已成永久的遗憾!

墙上贴着奋发图强的字体已经落满尘埃,空荡荡的教室吹进一股凉风,有些刺骨。曾经的已经消逝,迎接的只是又一个黎明。摸摸曾经温热的桌椅,想起曾经冲杀的战友,如今,一切都已成风。十七班,我已不再拥有。

我走了,留在桌子上的一张纸条,已是我对你最深的怀恋——离开你并不是我想要的选择,丢下你我怎么能够舍得?

唉,时间好是蛮强,带走我的高一,带走我的十七,仅给存留一点有些疼痛的念想。

直到此时,方才明白,原来,捉住了一只蝉并不一定代表留住了整个夏天。

第五篇:《写在高二边上》

写在高二的边上

高二理科十三班 赵军婷

是的,痛到麻木才知道无所谓,一切都那么无所谓。

-------题记

烟火执著得绽放在高空中,没有一丝想落下来的痕迹,要我怎么形容。照片里的我们,伴随这未过冬的秋末,已是微微发黄。

我是在怀念高一,怀念我们年幼无知的日子,怀念我们笑声不断的班级,更怀念那群疯疯癫癫的孩子。这样叫我怎么放得下,怎么能突然之间忘却一切,我的确做不到,但我必须慢慢适应,我清楚,我已经高二了。人生的转折点,我一直追求的梦想,是否会从这短暂而又至关重要的高二开始。我很是怀疑我的能力,没有一点自信,我甚至不懂我是如何混到高二的。

风轻轻,我听见你的声音,呼唤着我,“高二,拼了!再累都是这一年!”我无法不被这声音所感染。我懂我内心最诚实的声音。我不再迟到,不再上课睡觉,不再跟老师顶嘴,我似乎蜕变了。我原来在乎的一切都被我看得很淡,我竟然觉得那不现实,我已经可以释怀了。

无所谓,以前的都无所谓,都过去了。我不再每天怀念过去,我懂得了珍惜眼前。该消失的注定是要消失的,就像烟火再美也只是曾经,照片再怎么说也不能

使人一直停留在那个时候。我既然没有办法改变世界,我就改变我自己。以前是我看清了自己,笑着难过,自我惩罚。终于终止了这一切的挣扎,笑自己横了心说真心谎话。

当泪水堵住了胸口,就让沉默代替所以回答。我不想,我不怕,我不痛,我的心早已一个声音填满,只记得:高二,拼了!

第六篇:《高二,第三天》

高二,第三天

高二理科十四班 杨鹏飞

离开家的那天,雨很大,低凹的路坑里满满的都是水,几乎埋没了我的脚 隔了两个多月的学校,没有因为分离而陌生,没有因为重逢而蜜甜,一切一如往常。窗前的阳光洒落在这个新的教室里,忽然发现,高二好象有些紫罗兰的味道,典雅而清香。没有繁华的片段,有的只是带有墨香的书文,浓郁的学习氛围,总让我把时间安排得没有空隙,每时每刻几乎都要把眼睛埋进厚厚的书本,贪婪地吮吸人生的精华。

可是,又有谁知道我那回眸的一瞬间仍有抹不去的哀伤。双手插在包里,来掩饰我没有色彩的青年时光,会踮起脚在辉煌的动作里拥有小天鹅般的梦想,尽管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梦想。

太多了,我已无法再去挪用我曾经的高一时光。

我时常会想,我应该去怀念某些东西,去珍惜某些时光,去用双手托起我已初色的脸庞,穿越时光的界限,去感受当年我的青涩,在未来,向我的儿子,我的孙子们讲授我当年的人生,重温一把年轻时的温馨。

我想,好多年后,明澈的办公室里,可能会充满了紫罗兰的味道。扶着眼镜,再去感受当年的美好,突然发现我已失去了飞翔的力量,我感受到了我的沧桑,眼角的泪痕充满了我的哀伤。

很久,很久,从漠然中醒过,突然发现天空里充满我的渴望。

高二第三天的教室里,我双手合十,再去祭奠救主耶和华期盼的目光。

第20篇: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

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

杨 华

喜欢文学,更喜欢文学界中恬淡独特的杨绛,一个被大家尊称为先生的女性,从这个称谓就知道他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而我喜欢她是因为他骨子里的恬淡与洒脱。印象深刻的是她翻译兰德的《生与死》里面的句子“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也算是她独有的解读吧!

这一次,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九十六岁,许多人已经卧病在床而无心学问了,也有许多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享福。而这个经历了几乎一个世纪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学问,孜孜不倦,笔耕不辍。是什么,让她如此高寿,又是什么,让她如此高龄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实而丰富,看完此书,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肉体的存在,这是可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种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着。这两种方式在同一个个体中存在着,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斗争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懒、贪、色、赌等七恶,这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当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相遇,人便会出现各种烦恼,各种矛盾,如果这些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觉经过生活对肉体进行磨练,从而达到对灵魂的锻炼,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体上的行为,便可从而形成灵肉统一的和谐状态。无可否认,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要经历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

但是,年轻的我们啊,为了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不是应该积极接受苦难的磨练,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更高尚,更强大吗?那么,当我们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杨绛女士那样仍然不被肉体打败,执着于灵魂之向往了!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doc》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