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读后感

2021-05-04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信仰读后感

《信仰》观后感

以前,在我的眼中,信仰仅仅是与宗教相关的东西,例如和尚信仰佛祖,道士信仰三清,穆斯林信仰穆罕默德等等。说的直接一些,我以为信仰尽是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后来,随着我不断的成长,我渐渐明白,信仰并不局限于宗教。比较严谨地说来,信仰是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者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通俗一点地说来,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进入大学后,我更加透彻地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并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所以在经过一系列的培训、考核之后,成为了预备党员。这期间,我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上认识到,共产主义也是一种信仰。当时老师说到,可能在我的有生之年,我无法看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但这不妨碍我相信中国总有一天能够实现共产主义。正是这位老师发自肺腑的感慨,让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开始萌芽壮大起来。可见信仰不是一般的相信和尊重,而是超出外物上升到一个已经无法超越的高度,指引着人的意志和行动。

观看了《信仰》这部专题片,不仅让我对共产主义事业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进一步地坚定了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信仰》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以党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前辈的光荣事迹,我认识到共产主义事业会有曲折坎坷,在这样的时刻,更需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仰不动摇,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前辈们抛弃一切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而选择为全人类的解放孜孜奋斗的崇高精神让我深深感动,我也明白了,正是共产党的魅力,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做到了这样的程度。

在当今社会,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势利,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没有了任何信仰。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没有信仰的人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信仰的民族存在着,却没有任何威力。那我们该如何选择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沿着先辈们的脚步继续前进?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历史要求我们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始终固守诚实、正直和谦虚的为人,始终坚持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推荐第2篇:信仰读后感

《信仰》观后感

按照学校党委的规定,本人于10月24日至26日在学院党委的组织下观看了党员教育电视片《信仰》,该片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观看这部记录片,我对党的认识更近了一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因为有信仰而有力量,因为有信仰而有目标。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大学生党员,不可否认,我们现在的信仰意识在慢慢淡化,在多元化的世界里,经济大潮冲击下各类思想的撞击,使得我们最初的信仰在淡化,最初的坚持在淡化,观看了这部影片,我对信仰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了,也意识到了信仰的重要性,越是经济浪潮席卷之时,我们越是要有信仰,有立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呢?

首先,要把信仰永久的刻印在脑海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信仰》电视片所反映的建国初期王大锹、张秉贵、王进喜等全国劳动模范,以及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沈浩、蒋筑英、郭明义、徐虎等模范人物,他们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是在信仰旗帜的感召下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

业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们是党的骄傲,民众的楷模。

第二,要把信仰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去。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要忠诚党的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为同学服务。切实在同学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推荐第3篇:《信仰》读后感

他点燃了民族的激情 他缔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 他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他始终与我们同行

观看《信仰-我们的故事》后有感

近日,在上级部门的倡导下,我静下心来认真收看了《信仰》纪录片,感触很多。看完以后,我觉得我在题目前面所写的,也就是第一集开始时字幕上出现的标语,说的是那么的贴切,那么得精确。《信仰》讴歌了几代共产党人肩负使命,将中国从积贫积弱带向富强民主的伟大历程,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坚定的旗帜。

第一集《只要主义真》重温了无数党员先锋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澎湃、方志敏、陈然、张思德、刘胡兰等革命先烈为了“大我”,舍弃“小我”,为了心中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第二集《壮志换新天》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共产党员满怀豪情壮志,为了建设国家,实现国家富强这一伟大信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代表各个时期的伟大精神。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信仰是可以传递的,可以倍增,可以扎根的力量;是无法磨灭、不可战胜的力量。第三集《时代先锋行》展现了新时期涌现出的先锋模范人物,他们依然坚定的捍卫着自己的信仰,并依然为此愿意付出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他们的付出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的。

看完《信仰》后,我在想作为一名技术干部,一名

的技术人员,处在

的关键历史时期,我的信仰是什么?我能为

做些什么?当我看到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工作了七年,直到积劳成疾,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时,当我看到孔繁森跪在母亲面前说的话“我是党的干部,我要服从组织安排,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你要保重!”,然后义无反顾的支援西藏,直到献出宝贵的生命时,当我看到杨善洲同志,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并最终将价值3亿的林场全部捐献给国家时,我知道了我的信仰所在,那就是不计名利,舍弃“小我”,踏实干好本职工作,创新创效,为了 上产和持续发展,毫无保留的贡献自己最大的能力。我会继续努力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从而更好地为

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第4篇:《信仰书简》读后感

《信仰书简》读后感

(一)

15行管1班 叶芳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沛的社会,极速发展的科技,灯红酒绿的城市,各式各样的娱乐生活,似乎让我们很多人迷失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感觉自己不缺物质,却又感觉自己一无所有。而《信仰书简》这本书,让我明白正是因为我们的追求物质多于精神,才让我们失去作为一个人需要的基本信仰,过于舒适安逸的生活也会使人迷失方向。

何谓信仰?本书给了我们很多不同的定义,总的来说,信仰不是简单盲目的相信某种事务,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它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信仰。

每一个人都需要信仰,它就像人体的一部分,指导和约束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为人指明前进的方向,明辩是非曲直,指导个人心怀理想,哪怕前方道路渺茫,困难重重,也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每一个民族国家也都需要信仰,信仰就是名族的心灵图腾,理性的、科学的、崇高的信仰可以让一个名族坚强挺立战胜困难,指引名族的发展与进步。正如两弹一勋科学家钱学森前辈,当时的他在美国拥有优越的工作与生活,但当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不顾美国的阻挠与拘禁,毅然决然选择回来报效祖国。在被拘禁失去自由的时刻,他也不忘抗争,寻找机会回国。历经艰辛回国后一心扑在国家航空科研工作中,丝毫不在意生活的艰苦,最终实现自己理想的同时给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不正体现了钱学森崇高的爱过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吗?再回望书中提到的80后本科毕业生罗瑞雪,本科毕业的她选择进山深处当官,用一个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起贫穷和孤独,扛起复兴村的希望,也扛起80后的信仰与追求。历经6年的努力,大山通路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曾经的贫困村走上了复兴之路。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面临民族危机,无数革命先烈奋不顾身,视死如归与侵略者斗争,带领全国人民历经磨难,艰苦奋斗最终实现国家独立和名族复兴,才有如今的国富民强。是什么让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守理想,让他们忍受敌人的严刑拷打,让他们在黑暗之中点燃希望之火?是信仰,是对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前仆后继的中华传统精神的信仰,是对爱国主义的信仰,更是对马克思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内心却越来越脆弱。我们的生命和灵魂在物质条件和物质消费高速发展的催动下产生了太多的迷茫甚至高度的扭曲。消费主义的盛行是我们的肉体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而生命和灵魂却在物欲的驱动下变得狭隘、琐碎和愚蠢。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做为人所需的最基本的信仰和道德底线。当今社会各种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超标农药蔬菜和水果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使大众失去了去食品生产市场最基本的信任。帮助摔倒人本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近年来屡次发生碰瓷现象,使“要不要扶”成为大多数人面临问题时的迟疑态度。最终“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人际关系的形象描述。本书中屡次提到的“小悦悦”事件,着实让人痛心,面对这样一个弱小而可爱的小生命遭遇着如此惨痛的折磨,一个个都视而不见,仿佛此时此刻只剩下那掉了一地的道德与信仰!因为没有道德信仰,才会出现这一系列令人痛心的事件;因为没有生活信仰,才会有那么多年纪轻轻的生命经受不起挫折磨难,以结束生命来逃避现实,产生各种悲剧;因为没有淡泊明志的信仰,才会出现一大批大小贪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丢失作为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损害人民的利益。总而言之,失去信仰之人,就如航行中迷失方向的帆,没有指明方向的灯;就如脱轨的列车,无法得到控制和约束,会变得心灵无所依附,灵魂无所安顿。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受着高等教育,更应该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必须学会明辨是非,建立和秉承科学的信仰,用我们的信仰去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动实践。在科学信仰的正确指引下勇往直前,心怀理想,追求上进,好好珍惜有限而美好是大学生活,愿我们在未来回首大学生活时,不因虚度光阴而羞愧,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用青春书写不朽的篇章!

《信仰书简》读后感

(二)

人无“信”不立

15法学3班 黄鑫杰

人类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有时候他们看待事物的价值不取决于它的实际效用,而在于它数量之多寡。所以水虽然不可或缺但因为近乎无穷而被漠视,钻石固然没有现实意义却被人们奉若珍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物以稀为贵。近年来,一个在从前像水一般被我们忽视的词频频出现——信仰,多多少少是不是反映了它在当代的缺失呢?

尼采有一个很著名的论断:上帝死了。自从资本主义的曙光诞生在西方以来,神的世界就逐渐被人的世界所替代,人们不再从此岸望彼岸,而是追求在现世的美好生活,用琳琅满目的商品满足自己,信仰在现代似乎已经式微。《信仰书简》就是试图在这灵性衰微的时代引导我们重新思考信仰的价值。

信仰是什么,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家有无数种说法,每一种都有的放矢,鞭辟入里。但是今天我不打算师承古人,而是想讲一点自己的想法。《信仰书简》里提到,信任,信念和信仰是三个不同层次的东西,信任是对某个事实,或者是某种规律和看法的认同。信念不仅是认同某件事,而且有足够的热情去践行它。而信仰,认同就不仅是某件事了,而是认同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并为之全力奋斗。简单来说,信任是认为某件事是怎样,而信念是认为某件事该怎样,至于信仰,则是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怎样。从语义上分析,“信”有认同,确信之意,“仰”既是一个动作也是一种状态,代表一种永恒不变的追求,康德曾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对于某种价值体系孜孜不倦的寻求,是我们在仰望自己心灵的“星空”。

弄清楚什么是信仰后,接下来我们要考察为什么我们需要信仰。首先,信仰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一个家园,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肉体,将“上帝的羔羊”从清规戒律中解放出来,()自由的去追寻美好的生活。但人们很快发现,肉体的欢愉总是短暂的,而快乐之后的平淡相比之前会产生一种失落的空虚,只能用更多的消费,更好的商品满足,于是人们就被永无止境的欲望所推动,徘徊在片刻的欢娱与长久的苦闷之间,不得解脱。而信仰用一种精神的追求代替了肉体的追求,像一股清泉流过一般,源源不断的带来清冽的水流,给精神以滋养。有信仰的心灵就有了归属地,不至于被迫在一种欢愉到另一种之间辗转,而是能够在平淡的日子里待在自己的信仰世界里安静的生活。

其次,信仰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指引。我喜欢把信仰比喻成黑暗中的篝火,在远古时期,苍苍莽莽的黑暗森林中,一抹火光就意味着温暖的食物,安全的集体和对抗野兽的力量。在一成不变的海面上,一座灯塔就意味着一个舒适的避风港,一个可以安稳入眠的憩息地。我们的人生会遇到很多选择,没有信仰的人是走在迷宫中的,只有碰运气走出一条路,往往浪费了许多时间。有信仰的人心中始终亮着一盏明灯,指引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走向幸福的未来。

最后,信仰为我们提供永不停息的动力。从本质上来说,对于信仰的追求也一种欲望,人们常说,好奇心害死猫,信仰者是理想主义者,也是现实主义者,他们不仅在心中描摹画卷,也在现实中践行自己的想法。法官对于正义的信仰,让他们兢兢业业,秉持公正;记者对真实的信仰,让他们不畏强暴,敢于揭发;作家对于平等的信仰,促使他们以笔为剑,嘲讽极权,反对歧视。信仰是他们的灵感,是他们的“食粮”,成为他们的支柱,帮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本分。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信仰?信仰作为一种意识,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反映,费尔巴哈的考察指出,世界上无论那个民族的宗教信仰都有人的面孔,“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形形色色的物质生活构建起五彩缤纷的信仰世界,需要我们仔细甄别,审慎选择。

邪教活动在现代社会显得日益猖獗,它们或是鼓吹末日审判,煽动集体自杀,或是强调个人崇拜,敛财享乐,他们是信仰吗?从模式上看,他们的确是信仰,但他们是信仰之树上的毒果,诱惑着每一个路过的人,迷惑他们的心智,扭曲他们的思想,是我们所要坚决抵制的。

现代社会的三大主流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的教义大多是正面的,规劝人们睦邻友好,与人为善,在历史上它们也的确起到了安抚人民精神,指引人们发展的作用。但它们本质上依然是唯心的,没有坚实的现实依据,也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导致它们在很多问题上都不能自圆其说,更糟糕的是,它们的含糊其辞与神秘主义使得它们往往被野心家利用,反而成为点燃战火的导火索。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近代的巴以冲突,往往有它们的影响存在。

最后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首先因为它是实证的,它不唯心,不唯上,只唯实。其次,它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马克思的许多预言都以一种略有偏差的方式实现了,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最后,马克思主义也是与时俱进的,不管是列宁在帝国主义时期对它的发展,还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具体实践的充分运用,都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发展的,也是批判的。

通过上面一些简短的分析,我们大概对三种不同的信仰有了一个认识。其中,邪教无论是从世界观上还是方法论的指导都是错误的,刻薄些的说,它们基本上都是精神病人的呓语,我们要与它们划清界限,保持距离。三大主流曾经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在整体上它们也宣传了一些正能量,但它们在方法论上往往空洞而不切实际,繁琐的清规戒律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因此逐渐在衰微。我们要做的是汲取它们有益的思想,而不是全然接受。而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实现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它宣传的思想是积极的,构建起它的基本原理是客观的,因此它能最大限度的指导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在当代中国,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义务,自觉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思潮,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推荐第5篇:信仰书简读后感

信仰书简读后感

(一)

15法学3班 蓝娉婷

信仰对很多人来说好像是一个很隐晦的词。我发现,大多数现代的大学生好像在内心深处都没有一个自己坚定的信仰,有信仰的人又似乎不愿意承认。而我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信仰到底是什么?它好像在心里模模糊糊地存在着,却没有一个确定的原型。

在读了《信仰书简》之后,“信仰”在我心里的内涵好像丰富了起来,我对信仰也有了更加耳目一新的理解。信仰就像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笔下的火光,它永远闪烁在前方,忽明忽暗,指引着船只的前进,即使目的地还很遥远,但火光在那,人们就有希望。

《信仰书简》这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展开,分别为信仰的意义、信仰的辨析、生活的信仰、宗教的信仰和科学的信仰。因为这本书其中涉及的话题都是从学生的调查询问中来,反应了众多当代大学生想法,所以给现在正在读大学的我很多的启迪。相信很多大学生读了这本书之后,面对一些人生中遇到的困惑或者长久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豁然开朗。

《信仰书简》的开篇--必须相信点儿什么什么,生活才能继续,这与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不谋而合,书中提到了几年前发生的令人痛心的佛山“小悦悦事件”,18个路人的冷漠让我们痛心之余感到震惊。我也尝试着扪心自问,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会不会伸出援助之手?我尝试着身临处境,最后我还是不忍心放弃我心中的良知,我知道这一刻我的内心是热忱的。如果这个社会人人自危,不相信法律和正义,那无论经济怎样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都将变成灰色。我也尝试着分析路人冷漠的根源,最终发现了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信仰。他们不相信法律不相信正义,所以内心会有种种的顾虑,担心伸出援手之后会不会被讹诈,担心自己的好心不能得到证实。对于他们的担忧我可以理解,也许他们在生活中目睹了很多正义得不到伸张的例子,使它们的心生恐惧,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这是人性无法避免的。但是,如果是这种不愿意信仰法律和道德的现象不止发生在少数的人的身上,那就要引起我们的反思了。我们的国家正处于法制建设的起步阶段,需要我们的国人都积极参与并给予一定的耐心,如何建立起全民对法律的信仰,绝非一朝一夕。从自身做起,我们应该弘扬正能量,相信国家,信仰法律。

这本书还有一个话题是关于对法律的信仰。作为一个法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我对法律的了解是知之甚少的,总觉得法律离我很遥远,在生活中接触到一些有关法律的问题,也是畏之怯之。不仅我是如此,我身边的人包括我的家人朋友,也是如此。在上了大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以为的离我很远的法律,其实一直在我的身边,对一个社会的运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只是法律一直隐藏在人们生活的背后,才会使人们对法律的了解甚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增强,我发现人们不再“谈法色变”,在遇到一些通过自力救济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会积极通过公力救济来解决。可以说,在最近的十年,法律的公信力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提高。虽然在社会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现象。但我相信,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法律的不断完善,司法工作人员的素养得到不断提高,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很好的缓解甚至是解决。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道路是前进的也是曲折的。我们应该信仰法律,相信法治社会的发展道路会不断的前进,虽然其中可能会有曲折,但是前途总是光明的。

像书中所说的,必须相信点什么,生活才能继续,信仰的建立会让我们守着心中洁净的方田,对生活充满希望。只有大家都拥有没有的信仰和愿望,世界才能变得更加美好。希望每个人都能建立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火光,指引自己走向心中的彼岸。

《信仰书简》读后感

(二)

15法学2班 刘晓琴

信仰,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人们常常谈到信仰。但是信仰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持有怎样的信仰呢?再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信仰这个概念是模糊的,总觉得信仰是一个高尚又难以理解的字眼。但是读完这本书,思考了老师的话语,我似乎明白了一点点其中的奥秘。

《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一书中用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何以革命先烈可向死而生?因为信仰。何以当代中国有共同理想与追求?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何以能信任中国共产党?因为党领导国家变得富强繁荣。何以要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因为人们对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价值的确信。何以让入党积极分子的信仰明晰?答案就是信仰。

书中多次提到了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在一个如此脆弱幼小的生命面前,那么多的人选择了冷眼旁观,选择了逃避,这无疑是让人十分痛心与失望的。这件事情之所以会造成如此大的反响,与其说是善良之人对冷漠之心的谴责,不如说是全社会对于道德和法律的反思。大家都坐在那里指而论道,感叹人性的缺失,但是谁又能保证当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是那个抱起孩子送到医院的人呢?

冯秀军老师在书的开头说道,必须相信点儿什么,生活才能继续。没错,我们是要相信一点东西,这样生活才能继续。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会开”;相信“明天会更好”;相信“第二天的太阳是崭新的”;相信“法律是公正的”……我们相信太多的东西了。只有相信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支撑我们成长的动力;让我们有勇气面对接下来要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就是我们相信这些东西,我们才有了信仰。

正如梁启超所说:“信仰是神圣的,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在心理上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仰慕和向往,在行动上则表现为以某种思想体系为准则去解释和改造世界。它是富于思维的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意志品质。

一个人有志向、有理想的人,都应该拥有正确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生是混沌的。有了信仰,在面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挫折和遭遇时,才会更理智更有信心,而不至于彷徨失措。人生信仰是力量的源泉,能焕发出强大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在心理学上叫内驱力,一个人信仰越坚定,越高尚,他内心激发的驱动力就越强大,越持久。信仰作为个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对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个人的人生定位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信仰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实践产生巨大影响。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人的发展。它能使人感到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依赖。无论是正确的人生信仰,还是错误的人生信仰,都能成为人生的精神支柱。因为信仰有好坏之分,所以人们应当依据某种信仰是否理智、是否现实、是否崇高、是否健全等标准进行信仰选择。

现在的我们正处于时代的风口浪尖上,面临着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要将信仰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和我们的学习工作结合起来,用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既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又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块洁净的心田,一种宁静的心境,和一个远大的目标,寻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推荐第6篇:《信仰》的读后感

《信仰》读后感

6月24日与25日晚,我观看了三集文献纪录片《信仰》,感触颇深。

大型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在进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国的命运也就取决于这两种信仰的博弈。这种信仰成了中国人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这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党史教育片,它带给人们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真实可信。生动再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坚守理想信仰的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无论在与敌人斗争困难重重的危情时刻、在建设初期贫困潦倒的山间乡村、在百废待兴建设祖国的每时每刻,都有共产党员走在前、冲在前、奉献在前壮丽身影。

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

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作为一个学生,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通过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的观看,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味道、光荣、正确的党,在这样一个先进的、坚强的集体中,始终有无数马列主义的信仰者,为了追求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事业不辞劳苦甚至不惜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首先要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从他们身上找到前进的信心、榜样的力量,要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构成,充分了解其先进性合理性和伟大性,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在认识上根本的认可和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可能去积极的传播和践行,所以大量的社会主义书籍是必看的,各种先进模范的视频是要看的,因为这是改变一个人观念的大问题,是对所有新时代人们进行的精神领航。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推荐第7篇:信仰的力量读后感

《信仰的力量》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犹如一声春雷炸响在旧中国上空,早期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犹如沉睡的雄狮被唤醒一般如饥似渴的消化、吸收这些先进思想,并结合中国特色国情引领全国人民走上革命的道路,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开展国共合作共同对付外来强国入侵和掠夺,边学习边总结经验教训,最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信仰的力量》从理论卷、精神卷、践行卷三个方面,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艰苦奋斗作为党的政治本色,一切围绕“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在工作、生活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理想、有纪律,靠着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将人民团结起来,努力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滋生出一些腐蚀的思想,胡锦涛主席提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坚定社会主义荣辱观,牢记八荣八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经受住我们党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为社会主义稳步、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我们党要做到与时俱进,作为一名企业的科研人员和干部,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从2010年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李克强副总理提出对口支援新疆以来,我们新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XXXXX作为新疆重点企业,在新疆的经济发展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XXX党支部是一个年轻的集体,我们有活力、有理想、有抱负、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冲天干劲,在科研的路上还有很多未知、曲折的路要走。无数的先烈们为共产主义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与他们相比,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见证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受到高等教育,如今在科研岗位上我们唯有努力工作才不枉先辈们抛洒的满腔热血。

2012年XXXXXX工作方面,重点针对外围区块的勘探、开发和提速等方面已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广泛查阅、收集国内外相关先进钻井技术,结合XXXX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开发的措施和工艺,并不断改进。

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口号,也应深深印证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拿出愚公移山的干劲,啃下一个个难题,坚定信仰的力量,在生命中绽放绚丽的花朵!

信仰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理念,是一种执着、是一种坚持,在人生路上与你为伴,踏实走过每个春秋。

推荐第8篇:《我的信仰》》读后感

《我的信仰》读后感

从这篇演讲中,我得到以下11点信息:

(1).爱恩斯坦思考人为何而活,他归结为两种情况:为与自己有关系认识的那部分人,和为存在纽带关系联结的群体。对于这点,我体会不深,但就这个问题,我曾经不止几次的思考过,只是每次都很迷茫,没有找到答案。“我到底为何而生存”似乎已经被我存放在思想的角落里遗弃了。到今天,我想应该是为寻求自身在社会的价值实现而生存吧。人存在于世,最终会发现需要精神寄托,而它就是自我价值感,成就感。

(2)爱恩斯坦具有强烈的自律和自省性,他善于反省,有良心。为什么这样说?演讲中他说:“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从中直白的反映这位伟人的赤子之心。我觉得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急需具备这种感恩之心。

(3)文中提到“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我不知道是不是指绝对自由,如果是,那么我认同这个观点。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是社会人,这决定了人不可能完全自由。如果每个人都追求无限自由,那么世界肯定会乱了套,因为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束缚。所以自由只能是平衡的,相对意义上的。还有叔本华的那句话: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我认为是生活使然。

(4)真善美是爱恩斯坦正视生活理想的勇气所在,对于这点,我没有深的体会。确切的说,我还没有感觉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但是对于生活,确实需要实在的目标,而不是空虚的物质。

(5)社会正义与社会责任,我体会不够。当然,对于是非曲直,我能判断,但却不曾有过强烈的感觉。而淡漠对于我来说,有深刻的体会。可以这么说,十几年的教育让我淡漠了很多,大学以前,甚至达到一天不说几句话的程度。高中毕业的时候,居然还有同学没讲过话的。现在想来,多么悲剧,错过了真挚的交流。以前我想是自己的性格使然,但现在 我要努力克服,毕竟是当老师的。

(6)儿童与成年人的区别在于:儿童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能够无限度的听从别人的观点,而成年人却是有限度的,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不轻易为别人的思想所左右,并且最终维持内心的平衡。

(7)爱恩斯坦讲求民主,平等,自由。他清楚给自己定位,不因自己的成就而自喜,而是保持谦虚的品格。民主和平等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没有这点保障,生活在其中的个人谈不上安全和舒适。虽然前面说过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由,但民主的自由是毫无疑问的,群体的相对自由才能抵制领导的绝对权威。人们有权选择,监督自己的领袖。

(8)人格是世上真正可贵的东西。一个富有创造性,具备丰富情感的人,能从群体中脱颖而出,创造民族的希望。而这就是人格魅力的体现。

(9)爱恩斯坦极度反对战争暴力,深恶痛绝军事制度。这是他讲求民主,平等的再度反映。在他的演讲稿一段中如此写道:“由命令而产生的勇敢行为,毫无意义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的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预这种可憎的勾当。”不过有一点,我不太明白,他提到学校作为中间媒介,参与了败坏人民的健康感情。从这一点看,似乎他并不看好学校的教育意义。

(10)对于文中提到的“奥秘的经验”,我是这样理解的:奥秘的经验即我们从小就具备的好奇心,对一切新事物的探索求知心。这种经验是个体成长的原始基石,我觉得一切由不知到真知的过程都建立于此。值得可惜的是,似乎大多数的教育并没有延伸这种经验,反而扼杀了一些人的原始天资。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体会不了那种深挚的宗教感情,也感觉不

到“以最原始的形式去领受最真挚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

(11)爱恩斯坦反对唯我论,支持唯物论。他认为生命的奥秘是永恒的,世界的结构是神奇的,而个人只能尽最大的努力窥见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尽管如此,他也感到满足了。对于这点我觉得,不管是唯我论,还是唯物论,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唯物论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它承认了自然的广博,人只能窥见其中的部分,掌握不了整体。而唯我论强调的是精神,它给予个人精神的安慰,出发点是好的,只是脱离了客观世界,极端化了。我认为人是需要强烈精神信仰的,但前提是基于现实。

以上是我对《我的信仰》的全部感想,当然很多观点可能欠缺成熟,希望与老师有所沟通交流,得到思想上的深入与革新。

推荐第9篇:《信仰的力量》读后感

读《信仰的力量》有感

缓缓地翻开《信仰的力量》这部厚重的大书,目光略过这些质朴无华却蕴涵深情和感动的文字,顿时觉得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让我触摸到了信仰最纯粹的本质,感受到了信仰触动人心的力量。

每翻一页,心情总是略显沉重的。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来自课本,来自报纸,来自电视,最直观和形象记忆当然来自祖辈们口中回忆录似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的贤人就已经意识到,精神的力量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叟”是梁惠王对孟子的尊称,意思是,您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利益?孟子说:大王何必一开口就说利?你只要心存仁义就行了。大王及士大夫问何以利国,平民老百姓问对其自身有什么利益。这“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所以培养民族精神支柱、巩固大众信仰,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石。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古老的中华民族送来了马列主义,从此共产主义的信仰在中国生根发芽。1921年满怀共产主义信仰的年轻人,在一艘游船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为了共产主义的光辉信仰,成千上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贡献了毕生的心血甚至年轻的生命。建党以来,不论环境怎样险恶,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始终如一:坚信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富强的新中国。

作为“80后”,我们的信仰又是什么?如果有人说: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要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贡献出我的光和热,我还要继续为实现共产主义和奋斗不息„„大家是否觉得他在开玩笑,甚至会笑其虚伪笑其傻?

是因为我们的信仰变了,还是我们已经没有了信仰了。80后出生的我们,恰逢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国外各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蜂拥而来,而我们的思想太过稚嫩,我们还来不及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被迫全部吸收。

我们的思想经过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交汇,各种思想在我们大脑这个容器里酝酿,我们变得思想复杂。我们鄙夷父辈的艰苦奋斗,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信仰,就如同他们看不惯我们的“堕落”。比起信仰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物质的丰盈来得更实在些。

市场化的浪潮袭来,多少人被击昏了头脑,多少人迷失了本性,又有多人在在信仰的缺失和物质的丰盈中失去了平衡,无法稳稳的行走在人生之路上。犹记得年少时,老师曾经一遍遍告诉我们,“我们是社会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我们没能撑起社会的脊梁,却悲哀地发现自己的脊梁断了。当社会把成功简单的定义为权利和财富的时候,有多少的梦想,有多少可贵的信仰将被扼杀甚至阉割? 信仰是人生征程的火炬、明灯,只有当人生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信仰时,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在物质诱惑面前作出清醒的判断。希望年轻的同胞们都来品读《信仰的力量》,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信仰,投入到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洪流。

推荐第10篇:《我的信仰》读后感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受到全世界人们的热烈爱戴,这种爱戴之情不仅来自于他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更因为他那高尚的心灵。爱因斯坦一生热爱和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被许多人誉为“人类的良心”、“世界公民”。这一篇《我的信仰》集中解释了爱因斯坦的信仰和追求。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是爱因斯坦的朴素信念,他由此提醒自己用最大的热诚回报社会和他人,为人类社会承担责任,并学会宽容和幽默。他鄙视以追求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为目标的庸俗人生,他的理想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不倦地追求真、善和美。

爱因斯坦也热爱自由和民主,因为只有民主才能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人而受到尊敬”,他相信,“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真正可贵的“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作为科学家,爱因斯坦追求的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真正的科学、真正的艺术。但他同样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精神中的阴影以及由此造成的罪恶,他反对盲从,提醒人们时刻不要忘记用自己的大脑选择自己的方向,用自己的脊髓高傲地站立。

爱因斯坦对自然世界抱有童真般的探索兴趣,“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他不相信存在具有人的意志的上帝,更不相信人死后灵魂仍然活着,他只相信物质世界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人们去探索,而这种探索需要宗教般的感情。为真理而献身,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自然界显示出来的理性的一部分,即使是极小的一部分,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信仰指导着人的行为,从爱因斯坦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信仰是每个人的权利,它产生于个人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观察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自省,它不受外在观念的影响,也不能被他人所强加,它只受科学的好的哲学的指引。

年青的我们,正处在信仰的形成期,让我们时刻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不忘从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人物身上吸受经验和勇气,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自己的信仰指导漫长的人生道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愿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常常回响在我们耳边。

我想诸位也许能够比我从这些话中吸收到更多的真谛,最后让我抄录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夫人时说的话与大家共勉, “ 居里夫人的品德和热忱, 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 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看过爱因斯坦写的《我的世界观》一文,深有感触,或许这种认同我只能对自己说,因为他的观点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这是一个货币化、数字化时代,这不是共产主义,所以没有必要去引起别人的不满,更没有必要因为这些来让自己背上一个清高的头衔,毕竟看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不一样,所受的知识结构层次、教育水平也不一样。我不是爱因斯坦,没有他那么幸运,或许我们根本没有可比性。爱因斯坦是时代的象征,我认同他的价值观并不代表我是多么的伟大 或者说是能够像他那样去实现某些东西,但是抛开世俗的评价标准,作为单个 粹的人来说,他的某些话语能够引起共鸣。

的确,从自然这个角度,我们探究人的存在,那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人的存在只是一个事实而已,和其他东西是平等的;放小一点范围,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探究人的存在,意义也不大,因为人类这个群体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单个的人并不能代表真个人类,就好像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一样;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这些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那么人就应该思索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是我们能够活下去的理由,也是给面对困难不妥协的勇气。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活呢?他说“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都是可鄙的”,这句话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即使理解也很难接受,爱因斯坦这句话言外之意已经否定了金钱对人存在的决定性意义,换句话说,人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但是这个层次是什么层次呢?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说到这里,我们不能强行把他的话当成一个标准,依据这个标准而否定那些把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当作目标的人,毕竟爱因斯坦是少数。爱因斯坦是脱俗的,但是人们之所以认为他伟大却恰恰是用世俗的观点来衡量的,这是一个矛盾的地方,不过没有必要去夸大这种矛盾,因为没有意义,或许在爱因斯坦本人看来,伟大只不过是别人给他的,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伟大的。我佩服爱因斯坦,不仅仅因为他给世界带来的这一切,更因为他的人格魅力。看过爱因斯坦的传记,所以不去怀疑他所说话的真实性。也许我这一生都不会有爱因斯坦的成就,哪怕只有十分之一,但是从独立思想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平等的。

第11篇:种子的信仰读后感

种子的信仰读后感

薛丽

翻了几页《种子的信仰》,突然想起《万物简史》。一直以为《万物简史》是很深奥的科普知识,真正读来,才发现语言风趣幽默,风格清新明快,很是吸引不喜欢科普读物的我!记得文中说,浩瀚的宇宙就像我们的指甲,人类的历史就是指甲尖最边缘的部分,一不小心就会被镊掉……多么渺小呀,让我不禁产生兴趣,读一读人类的起源。

同样,《种子的信仰》虽然写的是种子的传播,但是词句却很委婉,唯美,似乎能看到作者那份细腻的情感,将种子成林的坚韧娓娓道来:每一粒种子不仅是秋的语言,更是纯洁的希望和明证!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力量和梦想!

“我一直站在那里观察着,直到它消失,我还保持着极高的兴致,有如对此情有独钟的劳利亚特。然而,一想到它下落的情景,刚才的兴致便消失殆尽了。想想这个小精灵,它将遇到多少危险啊!也许是夜里,风停了下来,空气中的露水开始凝结,已被沾湿的它便再也逃不出下降的厄运,最终它落到了某片林地上,随后又被林中永无休止的风卷起,又飞入了某个陌生的山谷。如果幸运,或许会碰到一条小溪,在风歇的时候落下去,这一段危机四伏的旅程也就如此结束了。然而,今天的沉沦不正预示着明天的崛起吗……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它们就这样活跃在湖面、林间和山巅,生生不息。”

人类又何偿不是这样,生息繁衍,代代传递着爱与担心。我们如此爱孩子,但是对于她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我们又只能无耐地袖手旁观,无法替代、无法帮助,因为这是她必须自己经历的成长过程,经历了,才会真正成长!“谁又能知道它们到底可以飞出多远,谁又能说出它们传播的极限?”只能顺其自然,随风去吧,虽然担忧,但是充满希望,因为种子自有它的力量!

小时候,铛铛吃西瓜,总是不吐籽,我们就吓唬她,如果再不吐籽,西瓜就会在她肚子里发芽,结大西瓜,把肚皮撑破。后来,她总是担心,小心翼翼地吐籽。我们把种子发芽结果的共识种在了孩子心里,每个孩子都认为种子的生成是一件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果我们把孩子们的生成也种在他们的心里,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成长就像种子一样自然,也会长叶、开花、结果,那孩子们成长的过程是不是会更从容些呢?其实我们大人总是站在前面等孩子,看她走得那么慢,就会着急!我们也没有耐心观察一朵花的开放,但是我们并不着急,因为我们知道花早晚是会开的!其实孩子们就是花,我们不用去看他们,不用去急他们,早晚会开的!我们静等花开即可。

那些暂还没有开的花,可能是因为“有些植物只生长于湿地,它们的种子或许仍然在到处传播,但是只有遇到湿地时才能扎根。”

李振村说,只有自己想发芽的种子,才能长成大树!没有一颗种子不想发芽,这就是种子的信仰。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种子的力量!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种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就像小胡桃。“在良港山上,我仔细研究了长势不同的几棵树苗,包括最弱小的、最挺直的、最完好无损的。我发现,那些树苗与我曾经锯断的3棵差不多,至少都有过一次‘死亡’的经历,当然,这从生长在地面之上的部分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只要在根部向下挖1英寸就非常清楚了。它们的根部总是有好几根茎,结构非常特殊,如果稍微换个地方,恐怕就会碰到彻底死掉的残芽。有时当一个芽死掉后,同时会长出两个甚至更多的芽来,往往都很茁壮,但是弯曲着,很像钩子。就是这样的嫩芽,很多都会成长起来,当一棵棵挺拔茂盛的大树屹立在面前的时候,曾经的伤痕也就不再明显了。”我们有时被挫折打败,有时被打垮,我们会负气地放弃一切,什么都是浮云,但是这都停留在表面,并没往心里去,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就能长出新的根,还会再长大,只要心不死,一切都会好起来!就像洪校长曾说,要学会为自己搭台,如果别人拆台,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而是马上另搭,再搭的肯定会更坚固,更长久。

读着《种子的信仰》,让我不自觉地观察家里的植物,惊奇地发现绿萝也是在顽强地生长着。婆婆为我们种了一棵绿萝,希望它越长越长,能围着客厅爬一圈。现在它长得就够长了,但是稍部的营养似乎不够了,离根太远了,所以叶子就越长越小,越长越稀,我以为也就这么长了,不会再长了。但是它为了给叶子补充营养,居然在茎上又长出了根,在离根很远的茎上又长出了根,可能是想让这些根再扎进泥土,作为一个补给站,给后面的叶片补充营养,使整棵长得更长。只是这些根发出的地方没有泥土,就暴露在空气中,但是它照样努力地生成,狠狠地向下延长,它的信仰就是扎根土壤,为叶片的生长提供营养!不禁产生敬意,感受到生命延展的力量!

读着《种子的信仰》,每一句话似乎都话中有话,向我们传递着一种力量。我猜校长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认识到这种力量,存在我们心中,并向外辐射到孩子们心中,新学校的心中,传递一种坚韧的正能量!用我们的力量,实现我们的理想,这就是种子的信仰!

第12篇:《信仰人民》读后感心得

牢记神圣税收使命 努力交出优异答卷

—— 读《信仰人民》有感

区税务局联合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张 翅

近来,中美贸易战的开启,许多自媒体公众号都先后发声,让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和反思:我们要民族崛起,就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就一定要依靠我们中国人民自己,只有我们中国人民才能掌握我们自己的民族命运。特别是读了北京大学潘维教授的《信仰人民》一书,更是加深了对人民信仰的理解,更坚定了我的人民信仰。

0

1《信仰人民》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学术研究理论书。本书纵论21世纪的世界大势,以贯通中西的视野聚焦中国真问题。书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中国悠久的"民本"政治传统中汲取精华,提高组织社会和群众的能力;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提高思想能力,对社会主义理论和话语推陈出新;探讨了当前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讨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土地流转方向等关键问题。它从生产方式到治理方式的推论,坚定地维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信仰人民》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社会的正当性,但也不回避当今社会存在的尖锐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党的任务是扎根基层组织社会",而官僚化的科层体系却只能办国家"大事",办不了农村和社区居民的日常"小事"."小事"堆积,人心离散,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就表现在这些"小事"上。

0

2党员干部只有到群众中去,组织基层社会,建立扁平的社会组织,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信仰人民,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为有效的办法。 当然,《信仰人民》作为潘教授的学术研讨著作,其观点很具时尚感,很新颖和尖锐,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观点、新的概念,还有一些需要大家一起商榷的地方。比如认可钱穆的"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用职业分工替代阶级的存在;中华社稷民本制显现不出两千多年来各个朝代体制的差异并抹去了历史周期;鲜明批判了"制度决定论",提出党和政府应强调问题意识和政策导向,抓主要矛盾,在办好经济建设的"大事"的同时,以社会主义的方式组织人民办好养小、送老、住房等民生"小事".把社会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大家庭"等。但是这些都掩盖不住本书的巨大社会价值,那就是指导社会,解决问题,造福人民。《信仰人民》直指党存在脱离群众的危险,摇撼我们的部分党员干部要保持政治清醒,坚持到群众中去,到社区去,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奉献群众,信仰人民,让我们的党群干群关系如胶似漆,让我们这个国家社会长治久安。

0

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依靠于人民,这是我们党的根基所在、力量所在、生命所在。伟大时代需要思想指引、核心领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先后22次提到人民;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记者见面时,总书记在讲话中坚定而深情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个讲话时长10多分钟,19次提到"人民"二字。习总书记在2018年发表的时长9分钟新年贺词中,16次提到"人民"二字。"人民"二字在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挚的为民情怀,贯穿着坚定的人民立场,融入着崇高的人民信仰。这给我们全党同志做出了榜样,也是给我们全党发出的新的号召,我们要怀有人民信仰,信仰我们伟大的人民。

0

4"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近年来我们始终秉持以纳税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税收工作质效的试金石,紧扣"三大重点"(纳税服务、税收征管、队伍建设),增强核心制度化思维,推进办税便利化改革,提高服务智能化水平,健全工作导向化机制,努力提升纳税服务整体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使税收工作围绕这一理念不断提升。首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应该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在征纳关系上就是坚持纳税人的主体地位。纳税人是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朝阳区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有近30万户,纳入税务管理的自然人有2.1万多人,企业办税人员近1万人,这两部分加在一起涉及3万多人,这3万多人与我们的税务工作息息相关。坚持执政为民,就应该在为国聚财、为民收税过程中始终坚持以3万纳税人的期盼和诉求作为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开展税收工作。其次,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就应该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在税收工作上,就应当把纳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税收工作的奋斗目标。2017年的纳税人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调查结果反映,纳税人的美好生活向往就是办税等待时间再短一点,网上申报软件再稳定一点,办税人员的业务再熟练一点,服务态度再好一点。()要有效解决这些近年来一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就应当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纳税视角出发,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紧紧依靠纳税人——这一人民中最具财富创造力和经济贡献率的群体,去创造历史伟业。再次,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依法治税全部工作中,就应该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以纳税人为中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0

5如果我们的工作思路仍以税务人为主,就依然会存在新政策执行不听取纳税人意见,政策解读不及时不完整,系统开发不考虑纳税人习惯,制度出台效果不结合纳税人意见等问题。只有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从纳税人中来,到纳税人中去,让纳税人为税务人辛苦指数的付出到底能换来多大程度的纳税人幸福指数的提升来评判、来检验、来打分,把纳税人对税收工作满意不满意、是否有"真金白银"获得感作为评价税收工作的重要标准,才能真正体现税务机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信心和决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深入推进便利化改革,使办税过程让纳税人感到更加方便快捷。第一,疏解阻塞推行畅通式服务。需要还权还责于纳税人,把现在应用的一些事前审核事项改为受理后的风险应对事项,纳税人申报时可采取预填单、风险提示等方式,提高数据质量,不设门槛方便纳税人办税。第二,统筹归并推行关联式服务。需要在纳税人自主申报基础上把纳税人端依申请事项做制度性简并,改分税种设事为按业务设事,根据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推行分对象、分环节的不同业务事项的关联服务。第三,完善平台推行非接触式服务。不断完善"互联网+税务"体系,实现税前、税中和税后的网络化服务全覆盖。积极引导纳税人转变办税习惯,通过提升纳税人网上办税的体验感,强化非接触式服务,推动办税服务厅转型。第四,分级分类推行精准式服务。针对纳税人特征开展深度研究,将不同特征纳税人办税的业务类型、办税途径等方面的差异细化、标准化,注重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纳税人提供多样化、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第五,服务前置推行便利化审查。纳税服务部门要参照法规部门的合法性审查,建立便利化审查机制,对增加纳税人负担、阻断纳税人自主申报履行等制度文件及时"叫停",防止和避免"提了的速再降下来、减了的负再增回来".这两年我们朝阳税务局在工作实践中推行了以上几种工作方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0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大力提高智能化水平,利用前沿科技让纳税人获得感更强。首先,要发展智能咨询。鼓励在办税服务厅和税务网站、12366热线、APP、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端提供智能咨询服务,缓解人工咨询服务压力,提高咨询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提升宣传咨询质效。其次,要推进智能申报缴税。目前大众网络购物和网购火车票、机票等行为已经非常普遍,而且群众反映非常便捷,包括利用支付宝、微信等实行电子支付的手段也早已普及,但申报缴税的便捷程度很滞后,与纳税人的期待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们应大力推进申报缴税智能化水平,利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开发平台,升级软件,集成数据,研究拓展报表智能预填、审核和容差功能,增强网上申报系统的稳定性和智能化,进一步挖掘减少办税时长的空间。再次,要实施智能管控。以税收大数据为基础,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和办税习惯开展智能分析,形成纳税人"信用画像",让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的遵从能力,也能够判断纳税人的遵从意愿,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

"学之笃深,行之愈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税务机构改革深入推进,朝阳税务局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拼搏进取、接续奋斗、创新竞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过硬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的工作劲头,以"人民满意"为新的起点,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征管转型升级,确保税收事业稳健前行,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以新成效实现新发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人民信仰的相关重要论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奋力开创朝阳税务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13篇:信仰的天空读后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区民防办的顾玮,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苦难辉煌》读后感-------信仰的天空

历史竟然还可以如此书写!

那些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经过重新链接,竟让人发现那些好像没有关联的情节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已经坐落于图书馆某个角落甚至有些发黄的书稿上的名字,竟也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一面,栩栩如生般地跳跃于我们的脑海,仿佛就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穿插于宏大的历史时空下,竟然是那么的相得益彰。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一张张鲜活的脸谱,不由得让你感叹,历史原来是如此之残酷,历史又是如此之生动。

这就是《苦难辉煌》,没错,我说的就是这部书。国防大学战略学博士生导师金一南将军历经15年磨一剑,以类似影视作品时空跳跃式的描述,用散文的语言为我们铺开了建党以来所经历的那段血雨腥风,弥漫着沉重苦难却毅然决然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年代画卷。

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从历经苦难到凤凰涅槃,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在中国大地如何碰撞?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与妥协,以及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变,中国共产党人到底是靠什么克难攻坚,最终带领中华民族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从苦难走向辉煌?

当你合上此书,你就会知道,答案就是两个字——信仰。

正如刚刚聆听到的一句名人名言,他说:“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广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仰望星空,树立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苦,不怕死,始终捍卫心中的主义,追求不变的信仰。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让这个1921年成立、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28年后就夺取了全国政权;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

让这支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不到800人的队伍,22年后竟然能够横扫千军;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让这个党、这支军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下,表现出了虎虎的生机、巨大的能量。

建党90年,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党我国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啧啧称奇的成就,也涌现出了许多值得后人传颂的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世博精神……每一种精神的出现都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人生信仰的成果。然而,在这个技术过快改变世界的时代,我们的步履总是太过匆匆,我们的追求总是陷入迷茫的怪圈。逃避社会责任,向往不劳而获,于是一些大学生宁做社会寄生虫的啃老族;一些人追求及时享乐,于是有了贪污腐化,奢侈堕落的盛行……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信仰,已经缺失了。

《苦难辉煌》来的正是时候,这部书看似讲历史,实则讲今天;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现在,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经济规模、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但理想信仰、精神追求、道德文化等软实力差距还很大。当物质极大丰富后,我们的信念寄托、精神归宿在哪里?社会上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伦理危机、丑恶现象?这就是信仰缺失的表现,缺失对于创业精神的追求,缺失对于勤俭建国的坚持,缺失对于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责任。借助这样一部书籍,或许可以启发我们每一位读者去思考,在那样一个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年代里,无数共产党员凭借信仰的指引浴血奋战,通过他们前仆后继的斗争,完成了中华民族从未有过的精神洗礼,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未有过的巨大跨越。我们不可能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姓名,但我们要记住的是那样一种时代精神,记住的是我们永远共同的信仰。

《苦难辉煌》,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史诗。

颇受震撼,受益匪浅,感戴良多。。。人生的精神支柱在于信仰,人生的价值取向在于奉献,人生的形象品位在于展示,人生的地位风范在于机遇。。。做别人想做而没有能力做的事,参与别人想参与而无法参与的活动,展示别人想展示又无法展示的风采,体验别人想体验又无法体验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价值和品位。。。岗位是基点,社会是舞台,活动是载体,朋友是资源,才华是本钱,以此为动力,不仅做好台下的观众,更争取多做台上的演员。

第14篇:信仰的力量读后感

这几天学习了《信仰的力量》这本书,觉得感触颇多。

记得xx同志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xx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就是所说的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了统一的整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的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的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xxxx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才可以不断发展与进步。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理顺并更新自己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才有利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把个人发展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才有希望,家庭的幸福才有保障。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党员,更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当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抓住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只有树立共同理想,才能突出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只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把握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只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打牢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知识传播、深入社会、情感锤炼和调节规范等培育途径,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让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公民,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共同努力吧!

第15篇:《信仰的力量》读后感

在阅读学校要求课后读物《信仰的力量》后,我思索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关于共产主义信仰的相关问题,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党性素养是很有必要的。

在阅读过后,我认识的比较深的问题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第16篇:现代生活与人生信仰(读后感)

现代生活与人生信仰

———读《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荆学民)》后之浅谈

杭州市委党校 刘金华

本文作者通过把信仰作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一个“问题”,从理论和现实、宏观和微观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多层面的探索。他提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会变成为一盘散沙,甚至走向衰落。”这就使我想起贾平凹的小说《浮躁》所描述的,当代人的思想普遍地处于浮躁不安的状态中,希望在经济上一夜暴富,在文化上获得大名,很多时候会让我们感觉生活在一个没有精神支柱,狂躁不安的世界里。

早在1922年,梁启超就说过这样的话:“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他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的病根是没有信仰,因而,他提出当前“最要紧的是确立信仰”,它包括政治信仰和人生信仰。历史在进步,我们的时代早已不是梁启超所处的时代,但就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革这一点而言,却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的,这就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信仰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极为关注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形下,我们有理由认为,信仰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民间问题”,不仅仅是理论或学术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精神自由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大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越来越浮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缺的认识,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个人身心健康。也许对一个人来讲,没有信仰就没有信仰,只要你遵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去做坏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民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没有一个崇高的信仰,那么这个民族的心灵世界一定是无序的世界,这个民族所构建的这个社会也将是个无序的社会,必然会导致一种社会价值的紊乱,导致我们生活秩序的一种盲目。所以信仰不但是个人单体的问题,更是社会群体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如何树立和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呢?人生信仰对我们生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我们要有信仰?我想通过品读这本书后,作者对人生信仰的阐述,我以工作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浅薄的认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树立正确人生信仰有助于为我们建立崇高的职业观。

人生信仰作者是这么阐述的:人生信仰是认定人生中最重要的信仰,是个体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等的超越性的把握和持有。个人人生信仰决定着个人的人生使命感和责任感。个人信仰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的体味不同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有独特的设计。人是生活在意义世界之中的,每一个 1 “精神健全”的人,都必然对自己的存在和生活进行意义的设定,并进而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直觉”和“肯定”这种意义,以给自己的行为提供精神动力,这种对人生意义的“直觉”和“肯定”不是别的,就是个人人生信仰。

那么,个人人生信仰决定着个人的人生使命感和人生责任感。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其个人人生信仰的支配下具体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形成一种对其来说难以轻易拒绝的“使命感”。有什么样的个人人生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使命感”,有什么样的“使命感”就会有什么样的“责任感”。失去了个人人生信仰的突出的现实表现,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什么事情都失去一种责任感。有句话似乎是这么说的,态度决定一切。我们是否在生活工作中应该多一些激情,少一些牢骚;多一些主动,少一些被动;多一些认真,少一些马虎;多一些担当,少一些逃避。或许,只有树立良好的人生信仰,保持着激情,才能在工作和事业上表现出敬业,建立起崇高的职业观,使我们工作起来也会更快乐。

第二个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能有助于更好理解工作内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全面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人们从现实生活的表层结构上,观察和体验到的是“对物或金钱的依赖和崇拜”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信仰。一时间,道德伦理滑坡,拜金主义猖獗,个人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时髦。优秀传统文化所塑造的人生信仰,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不管这种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把握是否真切和正确,个人人生信仰的困惑,业已成为中国社会较为普遍和突显的问题。一些人,面对生活感而叹之,不知道该如何做人,不知道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该怎样来设计和把握自己的人生。

那么,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为能更好理解工作的真正内涵,时刻保持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态度,把工作当做一份享受的事情,就如享受生活一般去感受工作的乐趣,就不会觉得工作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就能更好的激发对待工作的热情。或许你的工作能力或业务技术比不上别人,但你可以做到敬业精神绝不输于任何人。人生信仰,不仅仅是写在墙上的标语口号,不是那种所谓的高谈阔论的奢侈品,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需要的一种精神力量。把工作当作信仰,工作就是充实自我,表达自我,成就自我,生活也就更加精彩。

第三个方面,树立人生信仰有助于审视得失,突破陈规,助推快乐。

人生信仰除指明人生目标、指导人生实践外,还要在跌宕起伏的人生过程中,起到坚实的精神支撑作用,这就是人生信仰的精神性。它也决定了基本的人生态度,即在面对各种人生问题、人生矛盾、人生境遇时所持的基本看法和意向。人之所以为高级动物,就是因为人有精神追求、精神的寄托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的重要。有什么样的信仰,在这个信仰下,你的生活、乃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怎样的变化。同时,每个人的信仰、阅历、和感悟都是不 2 一样的。所谓感,于丹教师曾说过,感和悟是两个过程。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后当一个人生命进入另一个层次的时候,这就是悟的过程。在感受中不断的体悟,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且有价值。

自己被自己感动,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它的美丽只有自己才能品味得到,它是由极痛苦转化而来的精神果实。失意的很多很多,失望的很多很多,它会使备受创伤的心灵深深的孤独起来。弱者常会把失意转化成仇恨,把失望变成绝望。但生活的强者却把失意和绝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即使真的感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麽东西感动自己了,那就要靠自己感动自己。虽然这仍是一个孤独者的精神境界,但却不失为一个真善美的境界。对一个人来说,自己感动自己,其实是完成了一个精神升华。而且,你跟着还会发现,感动你的因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展开来,你不仅自己感动自己,而且开始感动他人和为他人感动。完成了这个轮回,你会发现其实你并不孤独,世界原来是很美丽、很美丽的。

在禅宗中流传着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一起过河,在河边遇到一个不敢过河的小女孩。老和尚二话没说,就把那个女孩背过去了。过河后,老和尚放下女孩,与小和尚一起继续赶路。又走了好几里路,小和尚是在憋不住了,责问老和尚:“儒家说男女授受不亲,你怎么可以把那个女孩背过河去呢?”老和尚笑着说:“其实我早已把她放下了,你却还把她背在心上。”是的,现实生活中“放下”这两个字说说很容易,做做很难,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理性而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审视得失,用愉快的心情对待每一个今天,把平凡的工作当作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四个方面,树立人生信仰,有助于戒行戒净。

戒行清净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规,我们依从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会出轨。如果我们树立不正确的人生信仰或者信仰的对象戒行不清净的话,好比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我们时刻也就处在危险之中。我在这里不是倡导信佛,而是想借佛经上记载这样一段话作为借鉴:有一天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园主人托钵水果,园主人请他自己摘取,这位尊者回答说:「佛戒上说比人高的树,不可以爬上去。」园主人请他用手把果子摇下来,他又说:「佛戒上说不可以摇树取果子。」园主人为了表示诚意,只得亲自扳下树枝请他采摘。那知道他还是坚持说:「佛戒上说不可以自己动手取果子。」园主人不得已只好双手捧着果子献给他说:「我供养您!」这段故事是说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为了坚守此戒,宁可不要果子。从这个故事中就很好回答上述我讲的那么多为什么。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本事法律领域的唯一价值标准,然而在文化多元的冲击下,由于权力关系、亲情关系甚至金钱关系的渗透和干扰,这一价值标准却失去了价值的范导力,遭到扭曲。有人说得好,如果人生价值选择迷茫,在过去主要主要表现为选择机会的匮乏, 3 那么现在却是选择尺度的遗失,选择尺度的遗失,使人只能跟着感觉走,而当选择静静依赖于感觉时,也就没有了选择。可见。现实价值选择迷茫,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形式:要么是别无选择;要么什么都行。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戒行戒净,我还是借用佛经里的一句话:戒行才能清净无瑕!

第五个方面,树立人生信仰,有助于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历经本世纪几年来,我们已深深的感受到知识正史无前例的彰显着它强大的威力,知识在爆炸、信息在膨胀,只有不断学习和充电,才能跟的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被历史而淘汰;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因不断吸收新的营养而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在这个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我们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过时或落伍,不再是能人或专家了。因而,树立起人生信仰,有助于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能为自己点亮前进的方向,用知识作为人生前进目标的助推器。使自己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一个有高品位、有心灵关怀、有自己信仰的现代公民。所以,保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激情,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文化,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出色的干好本职工作。

最后,我就引用书中的一段话,当作读完这本书与大家一起共勉的一点体会吧:“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美好的人生,应是有信仰的人生。美好的社会,必定是建立在民众有信仰的基础之上。”让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信仰,坚守执着的信念,保持高昂的激情,干好工作中的每件事情,为自己的事业抒写一份美丽的乐章,生活也必将给你一个美好的回报。

主要参考文献:

[1] 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任正平等,当代中国社会人生信仰的内涵与建设[J].理论导刊,2007年,第4期。

[3]周国平,《智慧和信仰》,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年版。

第17篇:《信仰的底色》读后感700字

《信仰的底色》读后感700字

关于信仰,我想它是穿插在我们生活中的一股力量,当我读得《信仰的底色》一书时,内心是满满的感慨并感动着,正是革命先辈们为之不懈的奋斗,才创造出如今美好的生活。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那一个个革命先辈的身影仿佛还在昨日,他们的事迹依旧鲜活的在我眼前浮现。

朱德,一个将维护军队统一,拥护共产主义作为个人信仰的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形式,他都镇静对待,坦然处之,用尽自己的一切方法去阻止张国焘想要分裂共产主义的主张,在无数次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同志。

戏称自己是“国际坐牢专家” 的廖承志,为了维护党的利益,曾七次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利诱,他以“虽度尽劫波,九死一生却矢志不悔”这样坚定的信念撑到最后一刻。

身断四指又极度近视的钱兴是广西党地下组织,在广西党受到恐怖势力威胁,毅然决然选择下乡坚守,在与中央组织失去联系、资金匮乏、遭受围捕种种艰难条件下,以灵活巧妙的方式开展恢复工作,与广大的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给中央组织在广西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他坚守自己的岗位,为党的任务奋斗至最后一口气。

书籍里的每一个人都令人敬佩,但我最佩服的却是卢绪章,他不仅是一个天才商人还是一个与魔鬼打交道的人,能“身在曹营心在汉”,能周旋于国名党高官之间,掩藏身份,为共产党传递信息。他深入虎穴,能够忍受一切不良因素的侵蚀,秉承信仰,坚守本色,有所作为,如若没有信仰做支撑,在那一个个不被理解,无人诉说的日子里,早已把自己逼疯。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我们需要拥有一个信仰,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迷茫主导我们的生活,在这样和平的年代里,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他们那样,经历那么艰难的处境,但我们应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去为社会,为国家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并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身边的小事时时做,日日复日日,年年复年年。

第18篇:读书征文 信仰——《红岩》读后感

信仰

—《红岩》读后感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信仰的。

——题记

偶尔看到一本书—《红岩》,在角落里,它是那么的不起眼,页面都有些泛黄了,看起来真是一本年代久远的书啊。

它静静地躺在那儿,看起来有些落寞,应该好久都没有人翻过他了吧。我不自觉的向那本书走去,翻了几页,原来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那段历史对于我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隐约记得以前好像看过那段时期的电视剧,也没有什么印象了。

就这样,我走进了那本书,了解了那段历史。

江姐、许云峰、成岗、刘思扬、小萝卜头宋振中„„这些名字出现在我的脑海,他们每一个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江姐,多么亲切多么敬爱的巾帼英雄啊,敌人是多么的愚蠢竟然会轻视她、以为她只是个弱不禁风女人,妄想从她的身上找出党的秘密,可是敌人又是多么的残忍可恶、竟然对一个女子用了那么多惨绝人寰的酷刑。当我看到敌人将竹签子钉进江姐的手指时,我哽咽了,江姐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十指连心啊,那种痛或许是我一辈子都无法体验到的,然而她咬紧牙关始终没有说出党的秘密。她只轻蔑的对敌人说了句“竹签子是用竹子做的,可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用钢铁做的!”这是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才能说出来的话啊,更何况是在面对冷酷无情的敌人和受过毒刑之后。到底是什

么力量在支持着她?成岗,一位普通的工人,他和江姐一样,在毒刑拷打面前什么也没有说。他的“自白书”更是令我钦佩。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位工人这样的坚信着他的党?刘思扬,一位资产阶级出身的阔少爷,始终对党忠贞不渝“紧紧地握你的手,致以革命的问候”他和成岗之间的友谊更是令我神往。又是什么力量使战友之间这样的信任,这样的真情流露?

是信仰,因为信仰,他们能够坚强的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因为信仰,他们能够牵起彼此的手,共同面对灾难和不幸;因为信仰,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能够共同迎接希望和光明。

我开始反思,我反问自己,我的信仰是什么?甚至于我是个有信仰的人吗?答案是不。回想起我这十几年的生活,我感到了一种可怕的空虚。我也曾经有过喜欢的,想做的事情,我也去做了,然而却没有一件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因为没有坚持下去的理由,只是为了喜欢,当兴趣没有了,也就放弃了。每天稀里糊涂的过生活,也曾埋怨过学习的枯燥和无聊,还在网络上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红岩》里的英雄们即使是在牢中,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都如饥似渴的学习,那种求知的欲望,是多么的强烈。我应该向他们学习,他们是我最好的榜样。

《红岩》中的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青少年一代的我们,每天衣食无忧过着舒舒服服的生活。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有父母宠着我们,疼着我们,他们会为我们安排好一切。也不用在

过着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可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能总是做父母庇护下的小鸟,我们也应该展翅高飞,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先辈的事迹我们应该了解,先辈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学习。

因为信仰,世间充满了爱,充满了真情。我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信仰,像前辈们那样,永远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点评:因为读书,让小读者了解到了支撑着英雄们的意志的精神力量——信仰,从而反问自己是否也也有信仰,而最终悟出,人不但要有信仰,还要忠实自己的信仰这样的意志,不但独到而且深刻。尤其是作者在引出信仰时举的几个英雄的事例,详略得当,而且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让人也陷入思考。总之,此生对这部作品的领悟是深刻的,所受的教育也是深远的。

第19篇:《信仰——我们的故事》读后感

《信仰——我们的故事》读后感

最近,我认真研读了《信仰——我们的故事》,并观看了其纪录片,被其深深的震撼到了,并从中认识到我党一路走来所克服的重重阻碍和所展现的艰苦卓绝的精神。

《信仰:我们的故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三个模块展示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为信仰而奋斗、牺牲的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第二部分通过讲述第一部分幕后的故事和今天人们对信仰的诠释和感悟来展现“信仰”这个崇高的词汇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和作用。《只要主义真》重温了无数党员先锋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澎湃、方志敏、陈然、张思德、刘胡兰等革命先烈为了“大我”,舍弃“小我”,为了心中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第二集《壮志换新天》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共产党员满怀豪情壮志,为了建设国家,实现国家富强这一伟大信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代表各个时期的伟大精神。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信仰是可以传递的,可以倍增,可以扎根的力量;是无法磨灭、不可战胜的力量。第三集《时代先锋行》展现了新时期涌现出的先锋模范人物,他们依然坚定的捍卫着自己的信仰,并依然为此愿意付出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他们的付出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的。

在这里讲述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故事;也讲述了我们的党革命、建设、改革的故事;在这里讲述了我们令人敬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不怕流血牺牲、视死如归;不怕艰难困苦、迎难而上;不怕复杂多变、开拓创新的故事。从我们的党的故事,我们党员的故事中看到,我们的党、我们的党员为什么会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绩,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同于其它政党党员。在这个组织章程中,在这些党员日常行为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观看《信仰》,让我感到,能够坚持这个信仰,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这个难,有多少人可以体会到。当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朝鲜人民的反侵略和保卫世界和平,伟人毛泽东牺牲了包括妻子在内至亲至爱的六位亲人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难;当年仅15岁的刘胡兰面对铡刀,宁肯选择光荣的牺牲而不选择卑鄙的“自白”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难;当钱学森放弃优厚待遇,不畏艰难险阻,毅然返回祖国,创建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难;当常香玉献身艺术,爱党爱国爱人民,关注豫剧未来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难。还有很多很多的中国共产党员,他们能够坚持这个信仰,也就是意味着他们选择了一种常人不能理解的难,不能做到的难。

《信仰》中,吴孟超老人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人信宗教,有人信佛教。我说,我信共产党,共产党能领导我们全国富强,领导我们走上幸福健康和富裕的道路,这就是我的信仰。”老人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8000万党员的大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得到13亿中国人民的拥护,因为她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带领中国步入了世界强国之林,更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了伟大的复兴。

读完《信仰》之后,更坚定了我加入共产党的决心。我们党能走到现在必然是有其强大的内核的。“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必将从自身出发,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学生时代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并时刻准备着回报社会,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每个人都要走一条路,如果你想做一个为中国、中国人民服务的人;想走一条为中国、中国人民服务的路;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组织,相信她,跟着她,坚定信仰,无论是十年或者二十年,无论是五十年还是一百年,你都不会迷失方向;珍惜她,维护她,践行信仰,无论是过去或者现在,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你都会有无穷动力。

第20篇:信仰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南河小学 施星羽

当信仰被高高举起,人的头颅昂扬向上,我们的躯体挺拔健壮,我们敢于为了人民去付出鲜血与生命,人民把我们高高举起。

当信仰蒙上灰烬,人便如行尸走肉,无视人民的苦痛,把百姓的生死放在一边,人民便狠狠地把他抛弃。

谁乐意当没有信仰之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获得人民的信任,正是因为她信仰“为人民服务”的真理,且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捍卫真理。被小米加步枪打败的张学良总结得好:前仆后继。没有对信仰绝对的忠诚,何谈前仆后继?《信仰》中讲得真切,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世界各国的政党发展史上,中国人对信仰付出的代价之惨烈绝无仅有。中国人在追随信仰的道路上,创造的奇迹绝无仅有。

最近收看了央视综合频道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这部影片兼具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故事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优秀电视片。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是不径相同的。追求理想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追逐名利是消极腐败的过程,既使追到了也无法真正得到内心的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没有信仰,,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能真正被他人所需要,从而无法体现人生的最高价值。那么,我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我想我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认清“大我”与“小我”的关系。国家和民族是大我,个人是小我。作为党员,我们身处不同的工作岗位,虽然分工不同,但都是为了党、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只有各司其责、各尽其职,国家才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而只有国家安定和平,我们个人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幸福。所以,为大我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为小我;而只顾小我,则会毁了大我、也毁了小我。

二、持续学习,不断巩固理想信念。作为人而言,惰性和自私自利的天性是根深蒂固的。如何克服?那只有不断地学习。古人讲“学而时习之”,在克服人性的学习上,必须反反复复地学习实践,印象才能深刻。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多看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对我自己的触动比较大,这种学习比较有效果。

三、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信仰并检验自己理想信念是否牢固。理想信念是否牢固,不局限于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上,更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工作马虎、做事潦草、服务态度冷漠、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坚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在和平年代里,没有敌人拿着刺刀架在我们脖子上来考验我们信仰的坚定与否,可是权利与金钱的诱惑,似乎比刺刀更具杀伤力。如何克服一己私欲,是我们要作的长期的思想斗争。当工作繁忙的时候,我自问能不能不抱怨,而是有条不紊地一样一样干好?当工作琐碎的时候,我自问能不能先不叫苦,而是理清头绪一桩一桩着手干?我想这就是坚定信仰的道路上所必然经历的,没有一次次的历练,你如何能知晓自己到底是玻璃还是钻石? 马〃普顿尔说过:人活着就要用生命去解释自己的信仰。共产党人一旦认定了自己的信仰,就要坚定地去践行。我想,只要我们付出了,人民和历史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吧。

感谢《信仰》的播出,愿她如一剂良药,把当今中国的微恙早日治愈。

《信仰读后感.doc》
信仰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