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读后感

2021-05-1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采蒲台的苇读后感

采蒲台的苇读后感

(一)

最近读《采蒲台的苇:孙犁散文》,从中感受到布衣隐者的清新淡雅。

这本书是孙犁的散文精选集,分生命留痕、时光荏苒、文海拾贝3辑,遴选了《采蒲台的苇》《亡人逸事》《老家》等60多篇名篇。书中多以“自传”性质的回忆为主要基调,抒发他的喜怒哀乐,表白他的品格与本性;以一个老知识分子的目光观察社会与人生,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具体生动的所历所闻进行叙述,展开人生命运的长卷。书中还有读书笔记一类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旁征博引、笔锋犀利,显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真知灼见。全书清新自然,含蓄隽永,富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孙犁的散文有他自己一贯的风格,形式自由,笔触细腻优美。他的散文以写人见长,善于抓住人物特点鲜明的音容笑貌,淡淡几笔勾勒,使人物跃然纸上,如《石子》《张秋阁》都是这方面成功的作品。他晚年的散文在清新明丽之中,又注入了深沉凝重。如在《童年漫忆》《保定旧事》等形式各异的作品中,都贯穿着“我”的情感和思想,多夹叙夹议,议论的成分明显增多,充满人生体验的睿智见解。他在《文字生涯》中感叹“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即使是前人真正用血写下的,也并非一定就能接受下来。”读来令人深思。

孙犁除了爱书,没有别的爱好。晚年作品,也是读书随笔类散文居多,且写得颇有风骨,自成一格。而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觉得,我老了,应该说些切实的话,通俗易懂的话。在选题时要言之有物;在行文时,要直话直说,或者简短截说。”他晚年的散文多篇幅简短,却意蕴弥深。“及至老年,我相信,过去的事迹,由此而产生的回忆,自责或自负,欢乐与悲哀,是最真实的,最可靠的,最不自欺也不会欺人的。”自然、朴实,加上艺术上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文章,百读不厌。

孙犁对当代文学最大的影响也许是创立了“荷花淀派”。那是在新中国初期,一批青年作家学习孙犁、追随孙犁,受他的影响和指导,创作出一批较优秀的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作品,文学研究者称他们为“荷花淀派”。但晚年的孙犁却不认为有这么一个流派。他主张“文人宜散不宜聚”,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无流派,而名人辈出,风格多样,诗坛繁荣”;更何况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历坎坷,当他们再度写作时,其风格与情调已不复往日了。

孙犁对浮名避之不及,到了晚年,越发清寂刻骨。他生前从未大红大紫,身后作品却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敬意。冯骥才写道:“他给文坛留下的既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性格。”贾平凹说:“将来要写这时代的文学史,别的作家可能只配得上‘×××和他的《×××》’这样的标题,而写到孙犁,一定是‘孙犁和他的艺术’。”将孙犁称为现代“大隐”的莫言评价说:“他后半生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孙犁曾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莫过于鲁迅。他一生奉鲁迅为师,战争年代的行军途中,书包里常放着鲁迅的《呐喊》《彷徨》等集子,晚年集书藏书,照着《鲁迅日记》中所有提到的书目,立志一本本收全,痴气十足。而在这本书中,感觉孙犁的文字清淡不失本味,素朴不失简约,读之宛如沉浸在淡淡的荷香之中。而这种独树一帜的风格恰是孙犁人格的外化,荷花成为对其文其人的最好诠释。不论后来有多少模仿者和追随者,孙犁却永远只有一个。

采蒲台的苇读后感

(二)

《采蒲台的苇》主要写了我来到白洋淀,这里到处是苇,最好的苇在采蒲台。一次,敌人来搜查这个村,妇女们想了一个办法,把抢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枪掩护过去了,敌人抓住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最后这个男人被杀死了,而“没有”这个词将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永永远记住这简短而有力的话。

读了这篇文章,我理解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级中名胜。”这句话的含义,如果苇单纯是好看那就更本不值得一提,苇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草本植物,()可这里的苇,却是人们用热血来保护了它的洁白,可采蒲台就是因为英雄事迹多而成为人们的敬仰之地。

而文章最后一句话语,更是让人振奋,“没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词语,但在这篇文章中却是那么有感染力,这一句简短有力的话,表现那个男人坚守共产党机密,宁死不屈,他死得刚强!这句话意蕴深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吧!

我们这儿也有苇,它虽然洁白,但并不是真正的洁白,而采蒲台的苇,是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染成白色的,我们这里的苇,平平凡凡,不引人注意,所以成不了名胜。

白洋淀——采蒲台的苇,曾经遭受敌人的摧残,但是又凭人们的鲜血有活了过来。这种在采蒲台的苇中体现的精神,永远被人们所赞颂!

采蒲台的苇读后感

(三)

“远处的炮火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读完了著名作家孙犁爷爷《采蒲台的苇》的故事 后,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白洋淀不单纯是因为淀里的苇草好看而闻名,是因为苇塘英雄事迹 很多很感人而闻名于世:那里的每一片苇塘都有着英雄的传说,那里的人们用鲜血保卫了自己的家园--采蒲台。

“有一次,敌人包围了采蒲台,全村的干部和村民都被赶到了冰上,有的干部还带着枪,敌人搜查时,他们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干部,把枪藏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短短几句不仅写出了全村的干部们为民族凛冽大义的献身精神,更赞颂了智勇双全、临危不惧、有超人胆略的女人们,。“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这仇恨是对日本 侵略者的仇恨。这爱是对战士们的关爱,对家乡的热爱。在这危急关头,她们用智慧与敌人斗勇斗智取得了胜利。

“妇女们一起沙着嗓子说:‘没有,没有。’”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日本侵略者极其残忍手段的愤怒。是人们愤怒的吼声!

读完全文,不禁让我想起连续剧《小兵张嘎》的主人翁小嘎子和他的伙伴们,凭着机智、勇敢与敌人周旋,痛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采蒲台的男人们、女人们、孩子们,他们都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们的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的!”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为保卫家园、打击侵略者的丰功伟绩。

推荐第2篇:采蒲台的苇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课文。

1、读课题。(正音,蒲pú)

2、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3、那么这篇课文写的到底是不是这些内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采蒲台的苇》,文章节选自孙犁的小说《白洋淀纪事》,齐读课题。

二、阅读故事,自主研读。(学习4-11节)

1、在孙犁眼中,“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从文中找到这句话(“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再读读这句话之后引出的故事,说说读了之后你有什么疑惑?

2、作者明明认为“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可之后怎么没有写苇,写的却是人呢?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11节,说说故事中的采蒲台人是怎样的。你们可以用划有关句子,圈关键词语的方法来体会体会。 出示:这是一群____的采蒲台人。 ★机智勇敢 ★宁死不屈 ★团结一心

3、小结:这真是一群勇敢机智、宁死不屈、团结一心的采蒲台人。(提出复述要求,用黑板上的词语说说这个故事。)

三、联系故事,理解句意。(学习1-3节)

(一)学习第一节,感受人与“苇”的亲密关系。

1、这个故事明明是在写人,可是孙犁却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这苇到底是指什么呢?让我们先去看看采蒲台的苇和苇塘。(1)(出示图片苇),你能简单说说,你对白洋淀的印象吗? (2)在孙犁的眼里,白洋淀又是怎样的呢? 人和苇结合得非常紧。)

2、你从第一节中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能抓关键词说说么? (1)(“人们依靠苇生活。”)

(2)(“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3)想象一下,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干什么? (4)朗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

二、三节,明白“苇塘成为冀中名胜”的真正原因。

1、然而,苇塘并不只是一道风景,关于苇塘,孙犁有他独到的见解——

出示: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能成为冀中的名胜。

2、理解句意。(1)理解名胜。

(2)换句话说采蒲台成为冀中的名胜是因为——(苇好看) (3)再读读这句话,你还听出了什么意思?(采蒲台的苇塘成为冀中的名胜不仅仅因为苇好看,还有别的原因。)

(4)采蒲台的苇塘之所以成为冀中的名胜,还有别的原因吗?默读第

二、第三节,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大声读出来,再试着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采蒲台成为冀中的名胜,不仅因______,还因为______。) (①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充满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②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③人民用血液保持了苇塘的清白。)

(5)引读:采蒲台成为冀中的名胜是因为(苇好看),采蒲台的苇成为冀中的名胜还因为(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6)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充满火药气息”和“无数英雄血液的记忆”指什么吗?

(7)所以作者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现在你能说说这苇实际上指?

(人;采蒲台的老百姓就像芦苇一样,保护着八路军) (8)总结课文。

出示:苇塘不只是一种风景,更是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3篇:《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反思

《采蒲台的苇》这篇课文是篇借物赞人的文章。课文通过对无数抗日英雄的事迹的概述,以及一次为掩护掩抗日队伍宁死不屈与敌人斗争典型事例的具体记叙,歌颂了白洋淀人民团结对敌、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崇敬抗日志士的情怀。

针对本课的特点,我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

1、由浅入深读文,感受采蒲台人民面对日寇的不屈意志,感受中国人民的凛然正气。

2、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这两个目标是达到了,学生在与文本文字的深刻对话中了解了中华民族在对抗外敌中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但是在朗读的时候效果还是试教的时候好,特别是我在引读第二个故事的时候,学生的情感全部激发出来了,读得非常好。但是在今天的课中,我们的学生没有进入到那个情境中。我觉得这一点很失败,以后在这方面应该多加强练习。

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从“为什么采蒲台的苇是最好的”入手,然后学习“两个妇女掩护带枪的干部”和“一个男人死也不屈服”的英勇事迹,最后再回到开头,让学生说说“最好的苇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在课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虽说学生写的不是很精彩,但是我想应该能够对孩子的心灵有所触动。

以前在上校级公开课的时候,我选的都是一些文字比较优美的,不需要太多激情的文章,大概比较适合我的个性吧。而《采蒲台的苇》这篇课文中的抗日英雄的故事非常感人,需要教师充满激情的来与学生对话,与文本对话,我觉得不管成功与否,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尝试。

推荐第4篇:采蒲台的苇 阅读答案

采蒲台的苇 阅读答案

①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②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③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④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⑤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

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⑦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⑧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⑨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⑩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⑾“没有!没有!”

⑿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1、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

答:“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2、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答:大白皮和大头栽:织炕席;正草: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

3、“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答:①因为好看,风景优美;②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

4、“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采蒲台的苇美,更隐含着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

美。

5、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答:塑造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对抗日根据地人民丰富而崇高的人、情、美的饮佩之情。

推荐第5篇:《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一.揭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课题,思考,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出示图片)板书:苇

2.那么这篇课文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板书:人

3.小结:是的,课文表面上写的是苇,实际上是为了写苇区的人民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板书:苇——人

二.初读课文,提出难懂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随机检查一组的朗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难懂,含义较深,如果一时不明白,可以作上记号。这是一篇选学课文,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以看看竖线旁的提示,它能帮助你们理解课文。

2.交流有哪些难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所提句子。

师:要想弄明白句子的深刻含义,同学们平时会用些什么办法呢?(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最重要的。

1.人好象寄生在„„穿来穿去。

①这句话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②(人与苇的关系十分紧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寄生)

真好,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那么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干什么呢?(打苇、晒苇、编苇席„„)是的,在和平的时候,人们依靠苇生活,那么在战争时期,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又会干些什么呢?再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③小结:是啊,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了在战争时期,这片芦苇掩护着人们与敌人周旋,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苇草之中,白洋淀的人们因此与这片土地产生了不可分割的真挚感情。

④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第一段,感受一下苇和人的紧密关系。(齐读)

2.关于苇塘„„

敌人的炮火„„

如果单纯是苇„„

(请同学们每人选择一句理解,去跟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一下,看看哪些同学交流的认真而又表达的清楚流畅。)

①关于苇塘„„

(是的,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这儿是苇的海洋,有美的风景,另一方面还写出了这儿流传着许许多多英雄的传说,有着许许多多不平凡的英雄事迹,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指生读——评价——齐读

②敌人的炮火„„

(同学们理解的很深刻,是的,敌人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这片土地,但白洋淀的人民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的侵犯,保卫了自己的土地,从而使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地恢复了生机。白洋淀的人民真了不起。该怎么读好这句话?自由练读——指生读——评价——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③如果单纯是苇„„

δ谈理解。

δ“名胜“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这普普通通的苇也能称为名胜吗?换句话说,白洋淀之所

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哪些原因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讨论——指生说)

小结:是呀,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不仅因为这儿有英雄的传说,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从而是这儿成为人人敬仰的圣地。

四.领会过渡句的意思。

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已经知道白洋淀到处是苇,但课文紧接着还告诉我们——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1、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划下来,想想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2、讨论

3、既然是一句过度句,那么它后面又会引出怎样一个故事来呢?请同学们读读这个故事,等会儿请你简单地介绍一下。

4、在这个故事当中,哪部分最让你感动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请同学们拿起课本。

5、引读。

师:正当妇女们用自己的孩子掩护了带枪的干部,惊险地闯过一关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敌人盘问他是否是八路时,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生:不是)

师:敌人当然不肯罢休,企图从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没有干部,我们的这位英雄毫不犹豫的又蹦出了两个字——(生:没有)

师:敌人听了恼羞成怒,凶残的本性霎时显露,敌人残忍地砍断了他半边脖子,还在追问他是不是八路,只见他歪着头,鲜血不断地喷涌出来,流在胸膛上,艰难而又坚定地说——(生:不是)敌人近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叫起来了,可是我们的这位英雄最后回答他们的还是两个字(生:没有)面对这一悲壮的场面,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强忍着泪水,一齐扯着嗓子喊起来——(生:没有,没有)

师:他被敌人杀死了,倒在冰上,血冻成了鲜红的一滩,他的血是坚定的,他的死是刚强的。

你听,这位英雄还在回答,妇女们还在大喊,全中国人民都在呐喊——(生齐读:没有„„话吧!)

6、出示“这声音„„话吧!”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那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我们身边,一代代穿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小组讨论)

7、小节:是的,这声音是震天地、撼日月、泣鬼神的声音,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决不是一般的否定的声音,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骨气。

8、请同学们也挺起腰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简短有力的话吧!(齐读)

9、学到这儿,我们应该理解“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了。(指生说)

(赞扬采蒲台人民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击敌人,粉碎敌人的阴谋,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最好的。

五.写体会,谈感受

同学们,老师现在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动。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我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就把你积郁在胸中的怒气,把你对英雄们的敬仰通通倾吐出来吧!

1、学生写体会,谈感受(提示只写一个方面:敌人、英雄、自己)

2、小结:说的多好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永远记住白洋淀人民那宁死不屈的声音——(生齐读:没有,没有„„话吧)

《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

推荐第6篇:采蒲台的苇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对英雄的赞美之情。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抓“文眼”。

2. 教学重点/难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

精巧的布局,由物及人的过渡。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明确研读目标。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采蒲台的苇》,(读课题)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孙犁爷爷写的。(出示孙犁及介绍)

2、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什么内容呢?(苇)

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一定了解了苇的一些特点。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苇是怎样的苇?(出示苇的图片)

3、打开课本读一读书,我们觉得课文是写苇的笔墨多呢,还是写人的笔墨多?(板书:人)(写采蒲台的人的笔墨多)这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有意安排?

4、为什么课题是“采蒲台的苇”,课文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采蒲台的人?(屏幕出示)(这是本课的中心研读题)

二、自主研读,交流评议。

(一)屏幕阅读,了解采蒲台的苇。(师:老师收集到了孙犁爷爷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材料,有兴趣看吗?) 孙犁和《采蒲台的苇》 孙犁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清新、流畅,短篇小说《白洋淀》被人们广为称颂。

1947年春天,孙犁在冀中安平地区采访,他遥望着白洋淀漫开的芦苇,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蕴藏在其中。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交错,足有两三千条,就像迷宫一样。白洋淀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得发黑,芦苇万顷,俯仰吐穗。它们生长得很快,狠狠往上钻,像一支支箭,直刺云霄。他想,这样大好的河山,怎容得日本鬼子玷污她?

在这里,苇就像充满灵性的人,人则像是有思想感情的苇。孙犁搜集了不少在采蒲台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孙犁感到白洋淀人民在战斗中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成熟了。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采蒲台的苇》等一系列文章。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对“采蒲台的苇”有什么新的了解?

(苇就像充满灵性的人,人像是有感情的苇;人就像是苇一样,就算是被火烧了,也会生根发芽,永远不屈服„„)

师:课文中怎样告诉我们人和苇的关系的呢?(解释:寄生)

过渡:同学们说苇就是人,人就是苇,那么,到底是怎样的“采蒲台的人”呢?

(二)自主研读,相机落实训练点。

1、提出研读要求(出示):自读“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后面的内容,并联系课文前半部分,划出引起你思考的句子、词语或标点。思考后概括——这是()的采蒲台的人。

2、学生自主研读,边读边作旁注。

3、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成果,师引导点拨: 智慧的人 团结的人 善斗的人 刚强的人 宁死不屈的人

从课文的对话部分加以体会。

4、引读加深体会。小结: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从课文中找的理由也很充分,说明我们真正读懂了课文,既感受了课文的语言美,又感悟了采蒲台人的精神力量。这是一个宁死不屈的群体,是一个勇敢智慧的群体。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引读课文)

5、插入训练点,体会最后一部分的深刻含义。出示“这声音„„话吧!”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那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我们身边,一代代传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小组讨论) (出示):

“没有!没有!”这句简短朴素的话中,包含着采蒲台人民()!

(对八路军战士的爱;对敌人的恨;采蒲台人民的聪明才智;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结:是的,这声音是震天地、撼日月的声音,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决不是一般的否定的声音,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骨气。请同学们也挺起腰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简短有力的话吧!(齐读)

6、现在,我们应该理解“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了。(赞扬采蒲台人民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击敌人,粉碎敌人的阴谋,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最好的。)

学到这儿,我们再来看看采蒲台的苇和人有什么共同点?(出示:纯洁、坚韧、顽强)

小结:采蒲台人民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对这片土地的侵犯,保持了苇的清白。而苇的这种纯洁、清白、坚韧的品格正是采蒲台人民的象征,所以课文以《采蒲台的苇》作题,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板书:借物喻人

三、写体会,谈感受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老师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动。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我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就把我们对敌人的愤怒,把你对英雄们的敬仰通通倾吐出来吧! 学生写体会,谈感受(提示只写一个方面:敌人、英雄、自己)

小结:说得多好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十年,但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永远记住采蒲台人民那宁死不屈的声音。

四、课外拓展,学习预告。(出示)

1、《采》选自孙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搞战故事。同学们可从网上下载有关故事阅读。

2、下周探究课上,我们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编一张小报,其中一个内容是自己阅读了有关白洋淀故事的文章以后的心得体会。

课后习题 抄词语

推荐第7篇:12《采蒲台的苇》同步练习及答案

12.采蒲台的苇

caijuyudonglixi

[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

◎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白洋淀( ) 铺床( ) 店铺( ) 冀中( ) 采蒲台(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cuī(

)残

shǎng(

)午

xiǎng(

)亮

chā( )叙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 柔顺: (2)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单纯: 4.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 (1)“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最好的“苇”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2)“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句中的三个“一个”分别指什么?

这句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的。”

为什么说冻结的血是“坚定”的? 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襄樊市中考题) A.“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作者是唐代王维之手。

B.为了防止贫困生辍学,教育部门做出了免除贫困生学杂费、书本费,并补助生活费。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千手观音》,全国观众受到好评。

D.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应该成为我们增强民族自信,重铸辉煌历史的契机。 6.填空。 (1)《采蒲台的苇》是一篇优美的 ,运用了 的手法,以 喻 ,借苇来写白洋淀人民的民族精神、英雄气概。

(2)孙犁,现代作家,原名 ,河北安平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式的艺术魅力,有短篇小说集《 》、《 》、《采蒲台》,中篇小说《 》,长篇小说《 》等。《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3)以孙犁为代表的“ 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 气息和 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 ”之称。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

(一) 课内精读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玩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虽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蓝捉鱼用。

我来得早,淤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7.揣摩句子的含义: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8.文章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实结合描写采蒲台的苇。请你用“ ”划出虚写的地方。 9.选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采蒲台的苇》前三段写白洋淀的苇,以后写的是英雄,有人说课文写得很散,前三段是多余的,应该去掉,你同意吗?请说说理由。

(二)课外拓展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1.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 ?此段属于 描写,在全文起的作用是 12.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13.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由 到 ,由 到 ,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刻画的? 1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理解:

性格:

1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

(一) 阅读链接(江西南昌市中考题)

心中的芦苇 张 弛

(1)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2)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 A (摇撼、摇曳、摇动),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浓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3)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篙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4)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5)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是在萧萧寒风中轻扬,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6)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 B (消失、弥散、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的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7)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8)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6.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2)段和第(6)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下面A、B两处。A处 B处 17.从文中找出与第(5)段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

(1) (2) 18.揣摩下面的语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1)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

(2)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19.请简要概括第(6)段的内容。

20.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说说你的理解。

(二) 新题链接(广东课改区学业水平题)

21.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6分)

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 (节选)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1 (1)、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2分) 人物姓名:

作品名称:>(2)、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4分)

[创新写作]共鸣中挥笔,放飞思想的小鸟„„ 22.模仿孙犁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方法,请你写一写家乡的景物。要求:①景中要有情。②300字左右。

12.采蒲台的苇

1.diàn;pū;pù;jì;pú。2.摧;晌;响;插。3.(1)柔顺:柔软顺从。(2)只是。4.(1) “最好的苇”是指采蒲台勇敢、智慧的革命人民。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2)仇恨是对敌人,爱是对革命队伍,智慧是人民群众的。对采蒲台的革命人民的赞美,赞美他们的爱僧分明、勇敢机智。(3)冻结的血从形上看是凝固的.从神上看凝固的鲜血中饱含英雄的坚定与刚强,是采蒲台革命人民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精神的最好明证。作者热情地讴歌着这种精神。 5.D 点拨:A.主宾搭配不当。去掉“之手”。B.缺少宾语。加上“的规定”。C.语序不当。“受到”提到“全国观众”的前面。6.(1)抒情散文;象征;苇;人。(2)孙树勋;《芦花荡》;《荷花淀》;《铁木前传》;《风云初记》。(3)荷花淀;浪漫主义;乐观主义;诗体小说。7.运用比喻, 形象地突出了人和苇的紧密关系。8.“想象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9.从生活的角度写了白洋淀的苇和人的紧密关系。10.不同意。散文最基本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写苇即是写人,苇即是人,人即是苇。前三段写苇很重要,点明了人和苇的紧密关系,苇塘这一特定环境成了 一种生活环境的象征,成了英雄们成长的土壤,它们和英雄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1.“星星„„”、“水鸟„„”“苇子„„”; 景物; 烘托“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苇子”狠狠向上钻又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苇塘人民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典型的环境气氛。12.轻盈、轻快的特点; 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13.由远到近由粗到细 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

锐、机智,英勇果敢的特点。14.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 自信,自尊。15.不能去掉。这一词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铺垫。16.摇曳;弥散 17.(1)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2)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18.(1)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虽处恶劣环境,但却能保持超然独立的品行和气节。(2)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却是有思想的,坚韧的。(如果用文中的“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回答也可。)19.“我”在大学时代对芦苇的认识(感悟、理解等)20.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作者赞美心中的芦苇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21.(1)(2分)参考示例:孙悟空;西游记。 (2)(4分)参考示例:孙悟空------他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他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他穷追猛打,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他有勇有谋,化险为夷。。。。。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本领高强。他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 (从以下几个方面评分:概述人物主要事迹;反映人物的性格;语言通顺;恰当运用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每个方面1分) 22.略。

推荐第8篇:《采薇》读后感

《采薇》读后感

附《采薇》全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实则不是在采薇,而是在拾掇乡思。诗人虚言采薇,而实写了自己在寒冬飘雪之际,解甲归乡时的所思所感,中间夹杂了对军队战事的战斗激情,最后抒发了浓郁的思乡厌战之情。似乎大多诗评也就从此展开了,然而读来确实如此么?我不这么认为。 首先我决计不赞同某些诗评所见,称全诗

三、四章表达了激昂的战斗情感,这决然是在断章取义。诗人如此厌战,在自己归乡途中,犹怪战事不决导致自己不能返乡,如此心境,又怎会因战而自豪呢?

且看原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何谓常之华?《诗*小雅》有云:“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常棣之华,袍泽之代也。那有什么呢?只有战友啊!那有什么呢?只有战车啊!这样就是战斗激情么?

所谓诗切不可断一句而定论,回想《采薇》以何起兴?家乡之薇啊。而前线征战之地,何处采薇?家乡之薇,已经初露芽头了吧?家乡之薇,怕已渐展头角了吧?家乡之薇,又已成熟刚硬了吧?而我呢?“曰归曰归”,却也只能自叹“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有期”了吧?“我行不来”,“我行不来”啊!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何其雄也!“一月三捷”,何其喜也!诗人又以何言续之?“岂敢定居”!若是激起了战斗之情,当是载歌载舞,大言“不破楼兰终不还”之语,何来居无定所之忧愁?“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何其瑰也!可是,不还是得日日戍戒么?那四牡骙骙何如?业业何如?翼翼又何如?于我,一小人尔,只是一个所腓,一个庇荫罢了。我期盼那雄马雄壮,只是因为它是我生存之本啊;我期盼我们军队所向披靡,也只是因为只有胜利才能让我还乡啊!哪有什么自豪之感,哪有什么军人之职,诗人不过是个平民,活着,才是他想要的,归乡,才是他渴求的。诗人是个征人,他不是将军。将军建功立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背后呢?一将功成万骨枯啊!诗人只是一个应征入伍,日日思乡的可怜人罢了,此刻他的心情,会是什么军人自然而然的自豪之感么?君不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么?

何况,若是某些诗评所说的,三四章确是军人爱国之情,为何忽转“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千古一句,竟无人觉得突兀!前后之景不同,前后之时迥异,如此不同时不同景的回忆与识见,毫无过渡,直叙连章,《诗经》首篇《关雎》中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前面不还承接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么?苏轼有云,诗赋杂文应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此言得之。

亦屡念“昔我往矣”两句,总觉沧桑悲凉之感幽然而生。不禁念及东坡先生化用的一段

《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而诗人之征途何止一年?自古道柳树无情,树是柳树,却不留人。有此深意,也便有了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云云。而霏霏雨雪,虽冰冷扑面,却迎我归来,景寒心暖啊!殊不知杨柳依依,是何年柳?只道雨雪霏霏,是今朝雪。薇作薇柔,薇刚薇枯,戎戍几何?今我老矣,解甲归乡。可故乡,还是当年故乡么?只一来一回,却言明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之实,只一柳一雪,却道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感。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是而已。

而全诗末句,亦有深意,只是被前一句之拍案惊奇略盖风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马不快乎?行不疾乎?诗人思乡急切,想必早已挥断了马鞭,可却还嫌行道迟迟,便更加反衬情感之急切。而后重复一句“载渴载饥”,此时已非往事,非因战事不断而饥渴难耐,而是急于赶路忍耐着饥渴。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后悲鸣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看似直抒胸臆,实则大有深意。“我心伤悲”,然也,出征数载而不得还乡,心有大情怀无处可释,而屡屡身处生死之间,悲哉。但已然近乡,何故感叹“莫知我哀”呢?没有人知道我的哀愁啊,那家人呢?乡人呢?柳永有佳人思己之句:“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诗人如此思乡,想必家人也应是那样思念他吧?可是诗人却还是哀叹:“莫知我哀!”没有人知道,他知道没有人能和他的心情产生共鸣了,是乡音难觅?还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悲感?是他看到了什么?是他想到了什么?还是归乡途中的所见,已经预示了家乡的变故?亦或是战事已经迫使原来的乡人留连他所?

又或者,诗人仅仅只是在感叹自己这几年的生活,感叹这几年中没有知音?但我想不会是这样,征人之中思乡的定不止他一人,有诗云“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怎么会没有人能体会他的哀鸣呢?诗人想说什么,诗人在说什么?我们怕是没有定论了。但是,正是及至结尾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思,才能让我们更加地体会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绵绵情思。

推荐第9篇:蒲台“小手拉大手”活动总结

“大手拉小手”活动总结

赵家庄中心学校 2016年4月6日

为了更有效地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结合上级文件精神,我校掀起了一股“小手拉大手”活动,在学生中提倡:“从我做起,带动全家,推动社会”的口号,学生刻苦学习、进步成长的同时,把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影响和带动家长积极参与勤劳致富、步入小康,早日实现“中国梦”的活动中,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激励整个社会”的活动目的。我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此项活动走进学校、课堂和家庭。让每一个师生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并且还通过学生辐射带动家庭,扩大脱贫意识。

一、领导重视,精心准备。

为了抓好此项工作,我们广泛宣传,营造气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动员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家长了解“小手拉大手”活动的意义,让学生影响和带动家长积极参与勤劳致富、步入小康,早日实现“中国梦”。学校利用宣传栏、周一升旗仪式讲话、班会、中队会等多种方式,营造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家家受益。

二、多彩活动,效果显著

1、学校利用宣传栏、周一升旗仪式讲话等多种方式,营造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2、组织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的主题队会活动,通过学生将脱贫教育向家庭渗透,逐步增强家长的脱贫攻坚意识,扩大活动影响。

3、由学校组织、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小手拉大手”活动档案,及时记录活动内容。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家长了解“小手拉大手”活动的意义,让学生影响和带动家长积极参与勤劳致富、步入小康,早日实现“中国梦”。通过他们的“小手”拉动家庭的“大手”,影响家长,全面提升学生及其家长的素养,形成人人参与、共创美好家园的崭新局面。我校在接下来的学期中,还会一如既往的开展好这一活动,与上级密切配合,将以前做的好的活动继续开展下去,并且围绕“小手拉大手”这一主题,组织更多有意义的活动。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一定会把这一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为我们家乡的美丽尽自己的一份力。

赵家庄中心学校 2016年4月6日

推荐第10篇:装台读后感

装台读后感

(一):小人物,大情怀

《装台》这部小说,是我在\"2015中国好书\"获奖名单里看到,读完它花了我两个星期的时间。全书共四百多页,最后的两百多页,到凌晨两点半才一气读完。很多年不读小说,更没有这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了。看完后,没有熬夜后的疲惫和内疚,反倒有些兴奋,还暗自庆幸:这么好的一本书,幸好有缘结识,幸好早些读完。

《装台》写的是一群靠安装和搭建演出舞台,出卖体力而生存在城市底层的民工。围绕着这样一群小人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不平凡的\"大\"光辉。刁顺子是这群人中的代表、小说的主人公。围绕着对他的装台生活的描写,让读者越来越多地看到他身上的大情怀:

知恩图报。真正做到 \"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朱老师在他小的时候公正、平等看待他,从未歧视。这样的恩情让他牢记和感激了一辈子。逢年过节,坚持三十多年探望,并为无儿无女的老师送了终;剧团靳导经常因工作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体无完肤,让顺子自卑难堪过。但又因她会在瞿团面前为工人说公道话、争取应得利益,猴子因工受伤后亲自探望并带头捐款等善为,刁顺子对她偶有恨意,亦一直心存感恩;虽然他与瞿团身份地位完全不对等,甚至无法进行平等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但他把瞿团的信任和照顾一直铭记于心。在工作上拼全力支持瞿团、内心时刻充满感激。

重义轻财。顺子一生都游离在社会的底层,每一分钱都挣得不容易,但他决不做唯利是图之辈。大哥回乡探亲之际,大肆挥霍。他去找大哥,本意只想拿回大哥借自己的两万血汗钱,却意外收到大哥额外给到三万元巨款。他并没有心安理得收下,后来大哥欠债不辞而别,他毫不犹豫的把那三万给了疤叔抵债;恩师死前,曾提出有意将自己的房子留给顺子,顺子虽然也有犹豫有动心,但最终还是帮老师将价值三四十万的房子捐给了学校。这个选择确实很令人意外。对于带着全身伤病又年老力衰的顺子来讲,这不是个小数。但他骨子里还是希望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光明正大,花钱心安理得。

朴实与厚道。虽然他是装台的小包工头,但他从不多拿多占,干活捡最苦最累的走在前头,不偷奸耍滑。既使身体拖得要垮了,也死挺着冲在前头,不请病假,甚至不告诉工友获取额外的照顾,做完工程一人默默住院去。

重情重义,责任感强。自小离家、对家庭没有责任和付出的大哥穷困潦倒地走到了生命尽头,顺子在得知真相后义不容辞的把他接回家全心服侍,给到他温暖的亲情、无私慷慨的临终关怀;对待无儿无女的恩师,顺子陪他走到了最后,并一手处理老师的后事;对于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二女儿,在前妻死后,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无怨无悔的供到上大学。

诚实守信,专业敬业。他答应下的工程,无论克服什么样的困难,都全力配合,保证工期。从不落井下石,借机加价;多年的装台经验,把自己的眼和手锻炼成最精确的测量工具,不用尺子不用秤就足以不差毫厘。能把本职工作(哪怕是粗活、脏活)干到如此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或愿意做到的。以至瞿团带队去北京演出,危难时刻把追光和移动铁架子这样额外的技术活儿交给他的团队完成。顺子和他的工友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居然无师自通,完成得很好。不得不说是他们日集月累形成的过硬的业务素养成就的。

如果说是一个高大上的光辉形象做这样的主角,具有这么一系列高大上的品德,会让人顿生景仰。但主人公顺子恰恰是个活得现实而卑微,带着狡黠和小气缺点的人。 他几乎没有离开过出生地;他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靠出卖体力和血汗而养家糊口;他是那个一天到晚低声下气,要看\"东家\"脸色,借机卖乖行事的小工头;是那个连女儿都看不起的,在全村人眼里\"混得最差的城里人\".如此坚难的处境下还能坚持勤劳、踏实、诚信、坚韧、敬业的本份,何其可贵!

细细品味这些散落在平凡、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的品质,是那么陌生而又熟悉,遥远而又真切。这些高大上品质就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我们自己的身上,就散布在成万上亿的平凡人身上。熟悉到看不见,平凡到尘埃里,有时就那么的灰头土脸、黯然失色。但在这部作品里,经过作者的笔,就这样一一呈现了。正是有太多这样的小人物的坚持,才让社会得以正常运行,文明和美德于平凡、静默中得以传承和宏扬,这是最低调的奢华。

虽然我们经常听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直到作品的结尾,作者也没将主人公顺子的升华为特具励志效应的艺术形象。他最终还是做回那个卑微的包工头,甚至又要重复走他那\"捡了个媳妇,为别人养娃\"的老路上。当我们还在他的生活处境和未来命运而焦虑的时候,他却蹬上那老旧的三轮车,沿着熟悉的街道渐行渐远了。不得不惊叹小人物们的顽强与坚韧。你很快要为自己的忧伤感到多余,为自己的担心而脸红。生活还在继续,经历了那么多磨难都被他们神奇化解了,还有什么可以难得住他们吗?从小人物的大情怀里,我们看到了微弱的希望,点点的温暖。读完后并不悲观、绝望,反倒心中暖意和希望。

冲突是戏剧常用的手法,做为剧作家的作者陈彦在小说写作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主人公刁顺子的日子里的小苦小难一直不断,但随着情节的推进,所有的苦难似乎都累积在一起集中爆发了:大哥欠了一屁股巨债二话没说人间蒸发,债主堵到门口年夜饭都吃不上了;大女儿在家闹得鸡飞狗跳,把原本破烂不堪的家砸了个片甲不留;含莘茹苦养大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二女儿离家出走,再也不愿回来了;最心爱贤惠的女人也终因大女儿的不容而离开了。如果说,之前还一直为他曲折的生活提心吊胆,看到了这个时候,就真有些万念俱灰、无所适从了。

全程白描的写真手法是小说的又一大特色。在塑造各行业各性格人物上,对其语言、神态、动作、内心等方面的白描手法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每个形象都生动传神,入木三分,足见作者功底之深厚。

好多年没有这么由衷欣赏一部好的小说了。无论从情节还是艺术手法方面,都享受了一餐盛宴的感觉。当一个人能心无旁鹜,从艺术的角度欣赏艺术本身的价值,并且恰巧遇到值得欣赏和仰慕的作品,是一种多么美好的际遇和享受。一部能引人思考和回味的作品必定是好作品,能写出如此好作品的作家必是伟大的作家,都是值得感恩和铭记的。所以,认认真真写一篇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有限的观后感,也算是我对这部小说以及它的作者最虔诚的敬意和感激吧。

装台读后感

(二)

这是一部现代现实主义小说,整个小说把当下装台人的生活描与的淋漓尽致,让我对这个陌生的行当有了深刻的认知,更对主人翁刁顺子充满油然的敬佩之情!刁顺子对装台自发的执著和专著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种自然、又是那么必然,即使用现代的词来说,也已远远超越了所谓的工匠精神。刁顺子的一生经历折射出了复杂而又简单,不可想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那么的真实、解手可及! 他没有高深的文化、还满口脏话、形象气质更不用提,甚至活的在外人看来还是那么的窝囊,腰永远挺不直,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我们就是一个下苦的\",不,就连自己的亲生女儿刁菊花和养女韩梅也这么认为。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却让他带的装台兄弟始终不离不弃、死心塌地跟他装台一生;离了他刁顺子不仅装台班子会散了,而且整个西京城再也找不到一个比他更好的装台人!在生活中娶了四任老婆,个个漂亮,除了第一个老婆嫌贫爱富弃他和女儿和别人跑外,其她三个都是那么心甘情愿跟他,他就是这么的,他就是他刁顺子。

刁顺子是地地道道的西京人,却干起了这世上最苦逼的装台工,所谓装台就是给各种剧团演出、企业大型文艺活动搭台、布景、布灯、操控一系列复杂专业的工作。()这个工作每次活动一干就是连轴转,连续工作24是平常的事,睡觉也是在白天挤时间,每天也就睡个

3、4个小时,每个活动都是赶,每个都不能出任何差错,就是这样的工作,是刁顺子带领一批外来农民工,用双手、不,是用全身能用的部位没日没夜的持续在西京城干出了名堂,他们已不仅仅是装台工,他们已把装台装出了灵魂和生命!这一切都得益于每次给不同的剧团装台被团长、导演、场监、灯光师、演员骂的跟狗血喷头似的给骂出来的!导演、灯光师那种对台上台下每个细节的苛刻程度是常人无法想像的。举两个小例子就能明白那工作是如何繁重,装台上仅一个灯就一百四五斤重,而一装就是

2、3百个灯,而且是装在空中,装好灯光师、导演还要反复调试,反复的更改灯的位置;再说布景和操控,布景师画出轮廓后,那么多专业布景都须这些装台工来画,而且还必须画出他妈的灵魂,布景位置也是反复的调整,演出开始后,还要会打追光灯,追光灯打的还要他妈的跟人物融合在一起,把追光打出生命来,那景机关重重,更是重的几个人都推不动,就这在每次切景时,都用这些装台工用人在台子下拉着景的机关反复的跑啊跑啊,不亚于百米冲刺的准备。 可以想像每次的折腾,他们内心是多么的憋屈,刁手下的猴子、大吊可以情绪一大堆,甚至摞挑子,但只有他刁顺子每次,每次都是在团长、导演、灯光师、布景师面前标准的一套:\"您放心、保证到位,咱就是个下苦的\".而每次在演出结束后,都不忘给导演、团长不自觉的叫好,不为别的,每次就是为了能顺利的拿到装台的下苦钱,给兄弟们一个交待。

而他这一个刁人物,每次干活专捡最重的,钱也仅是比每位兄弟多拿一份,而且这一份很多时候还拿不到,如是亏了,先亏了自己的,拼了命想法把兄弟们的那些要回来,而刁顺子的拼法是低三下

四、一句我们就是下苦的,死缠烂打的方法要回来的。

通过努力,他们刁顺子这些装台人最终却赢得了靳导、瞿团、名演的认可和尊。从一批仅是装台工到十八般武艺全拿,全是耳溽目染、用心观察所得。

其它更多精彩故事等你来发觉,像刁顺子与四任老婆的故事、大吊的来历、三皮的故事、蔡素芬的故……

装台读后感

(三)

文‖艾尚侬

读李彦的这部书,感觉必须得写一篇读后感。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这本书的,是在叫做《2015年中国好书》的节目颁奖典礼上。当时印象很深刻,由著名演员张嘉译读的书里的一段话,感觉很有意思,因为他是用陕西话读的,而我也是陕西人,所以感觉很亲切。

李彦说过他办公的地方就有一个剧院,而他也因为工作原因给这些装台人打了几十年的交道,所以对这些人甚是熟悉。

总体来说故事是由两条线索展开,一个是装台人的工作,一个便是主人公的家事。

小说是以刁顺子娶第三任老婆开始的,蔡素芬,一个很漂亮去死了丈夫的女人,对顺子体贴入微,而且很能吃苦。并且也引出了顺子的女儿,桃花,她是本书的最大矛盾体,专门是制造麻烦的始作俑者。而且结尾也是以娶他手下大吊的媳妇和菊花的闹腾结束的。

刁顺子的一生很坎坷,娶了三任老婆,最后都离他而去,跑的跑,死的死,出走的出走,可谓是命运多舛,时运不济。而且有严重的痔疮和脱肛,每每看到他在装台的过程中犯痔疮,而坚持到最,我都会很心疼他,因为他是名义上的老板,是头儿。每次装台他都身先士卒,搬最重的箱子,电脑灯等等,都是为了手底下的人,因为他们看到头儿这么用力的干活,也会很也会用上吃奶得劲去全力以赴的。

我很佩服李彦,他对那些小人物的刻画很到位,说到位不妥,是真实。就是因为他跟他们一起生活过,真真正正的了解他们,才能写出爱说闲话的猴子、死性不改的墩子、为女儿看病的大吊、还有一心喜欢刁顺子媳妇的三皮。他们都是有个性的人物,鲜活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创造本身就已经结合了他这么多年接触到了装台人,再加上自己的构思,所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团队。虽然这一个一个的个体都是最终为主人公服务的,但是他们都实现了他们应有的价值,也带给人更多的反思。

菊花,刁顺子的女儿,大反派,整本书很多篇幅都是讲的她跟别人吵架,不是跟她爹刁顺子吵,就是跟她爹的蔡素芬吵架,还有第二任老婆留下的女儿韩梅。一个三十多岁的剩女,长得丑,没啥能耐,而且还整天抱怨。最让人气愤的是,她根本不把她爹刁顺子放在眼里,认为装台是个低贱的活,人家村里靠赌博为生的刀疤叔都活的比他高尚,而他刁顺子就是生活在西京城白菜心里地地道道的蹬着三轮车的装台人,没有脾气,软弱,窝囊,没骨气,爱奉承。不过在一群手底下的人看来,他的奉承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能给他们要到拖欠的工资,也只有刁顺子能做到。

在作者李彦看来,装台不仅仅是干着笨重的体力活那么简单,他把装台看成了一种艺术的展现,那些装台人人人都是艺术家。因为里面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感悟的,比如打灯光,比如布景,比如替演(本书中顺子演了一条狗)比如道具的制作都需要一定的艺术细胞,而装了几十年的装台人对这些都能讲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偶尔也能出谋划策得到导演和剧团负责人的赞赏。

顺子他哥刁大军,也是一个五十多岁五大三粗的人,因为好赌博,从小赌到大,一直赌到香港的都城。但是在生命垂危之际,大家才知道,那个大腹便便,出手阔绰,爱放屁的刁大军都是装出来的,他因为输了钱就不辞而别,留下顺子替他收拾烂摊子;答应了菊花带她去香港过幸福的生活而誓言。

有一个人自我感觉是书里最无辜的受害者,那就是顺子第二个老婆带来的女儿韩梅,没有血缘关系,一直被菊花欺负。原因就是韩梅比她漂亮,韩梅学历高,韩梅想要跟她分家产,韩梅有个很不错的男朋友,韩梅知书达理,没有多大脾气,一心只想着只要自己能守住她这个所谓的家,在西京城就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有一个根。因为母亲去世,她唯一的亲人就是继父刁顺子,而她到最后还是看不起继父,因为她看到女儿菊花跟她吵最后一次架时竟然跪在她们面前,感到最后的希望已经破灭了,毅然决然的离开,去找她的男朋友,她很无奈,很无助。

书里还讲到了与顺子工作息息相关的三个人物,三个工作上的伙伴,三个有鲜明阶级区分的领导。他们分别是寇铁,负责承包装台活的寇主任;瞿团,剧团里的负责人;靳导,一个四十多岁,感性与理性相互结合的为艺术献身的女强人。他们的任务说是为主人公服务,但也能体现出书外的官场来,靳导是导演,一切她说了算,她说行就行,不行说再多的话也无济于事,因为在她眼里工作是很严谨的,她是一个很不错的领导,对待下属,该骂骂,该夸夸,该奖奖,该罚罚。尤其是当知道猴子把一根手指弄断以后,不听顺子劝阻,硬是在戏剧表演完之后,不顾劳累的去医院看望猴子,还拿出自己的钱给他。这里充分体现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关爱下属的领导形象。

书看完之后,我再想到底学到了什么,或者明白了什么,答案是收获颇丰。

首先它让我了解到了原来社会上还有装台这样一个行当,他们是一群默默付出不为人知的劳动者,为了生计做了这个有苦又累,没日没夜连轴转工作的底层工作者。还有对亲情的思考,现在也会有人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认为父母的工作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家里穷、父母去看自己时不愿相认等等。加上作者为写这本书所做的前期准备,能看得出作者是一个很细心,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人,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还有这本书平实的写作方法,独特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高潮,让我受益匪浅,今后以此为鉴,写出属于我自己的装台来。

第11篇:《治水》、《采薇》读后感

《治水》、《采薇》读后感

首先,《治水》一篇是以大禹治水的故事改编而来,整个天下洪水浩浩荡荡,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鲧治水不力后,被舜处治,后舜让其子大禹负责治水之事。围绕着治水,几个学者之间关于大禹是否为一条虫的争论,实则是在讽刺当时某些知识分子关于“文化城”的不当言论,该不当言论与当时的不抵抗主义关系密切。这大概是鲁迅先生此文的用意之处。但我更想谈谈别的东西,比如关于大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勇于冲破思想枷锁的改革者。首先,总结一下,改革无疑受到社会惯性的阻碍,改革意味着改变旧有的社会秩序,创建新的社会秩序,重新分配资源、安排社会角色。这种过程显然困难重重,哲学上讲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必将触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而所以当大禹提出“导”的策略时,他便受到形形色色的改革阻挠,首先是一个年轻的官员“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年轻官员悄悄激愤着。接着又来了一个世故的老家伙搬出了三纲五常来约束大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云云。这只是其中的两个人物而已,仔细想想站在他们背后的是千千万万的反对的人,所以改革是需要改革者拥有巨大的勇气和执着的坚持。大禹是个勇于变革的人,有勇气不惧反对的洪流,有毅力敢坚持,有创新思维提出疏导策略,有头脑懂得寻找支持者舜,结合这些大禹方才成功。回首那个时代,我们才会领略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在那个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时代,中国社会内部千疮百孔、宛如一个浑身流脓

的虚弱巨人,任人宰割。无疑,我们需要改革者,需要这些志士仁人去探讨救国之路,去打破旧的枷锁,创建一个新的、有希望的中国。于是,我们需要大禹这种勇于改革甚至于革命的仁人志士,去启迪民智、创造现代化的中国。

《采薇》体现了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古代忠臣形象的全新价值判断.通过对历史人物伯夷与叔齐的“故事新编”,鲁迅对“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骨气不是为了传统的落后文化而死,忠诚不是忠君,应该是忠于祖国。顾炎武曾区分亡国与亡天下,亡国只是朝代更替,亡天下是民族沦亡。故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而真正的忠诚乃是忠于自己的民族,这里的民族不是狭隘的生物性民族划分,而是具有文化认同意义的中华民族。站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尴尬时代,常常会有一批知识分子拘泥于旧的世界,不是有许多遗老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明郑成功、文天祥起兵反清复明、王国维跳湖也有为大清而死的成分吧。鲁迅批判了那个时代旧式文人面对巨大变革、改朝换代的愚昧与落后认知,用自己的怀疑、否定的眼光剥落了伯夷、叔齐神圣的外衣,还原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旧式知识分子他们精神的无价值.同时,鲁迅在这篇作品中又直指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又一实质: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避重趋轻,苟且偷生.以小丙君为代表的乡绅、世故官员是这类人物的原型,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之前,小丙君就开始着手准备后退之路。这些乡绅、世故官员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国家的蛀虫而已,

第12篇:诗经采薇读后感

我的感受大致与王崧舟对钱师课的评价相同:教师不动声色,学生渐入佳境,诗经采薇读后感。

那天我坐在最后一排,看见大屏幕里的他理着平头,架着眼镜,有着男子将近中年时的微胖身躯。我的座位是张没有靠背的塑料凳,钱老师又是当天第三位出场开课的老师,那时的我早就已经腰酸背疼腿麻,而我期待久矣的林莘师的课又偏在第五节,因此,我只是一味地希望钱师的这堂课能够尽快结束。

主持人的介绍引出了钱老师的正式登场,他走上讲台,继而嘴角轻扬,从容地向台下鞠了半躬,便转向学生,开始了他的《诗经。采薇》。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他对着手中的话筒轻轻地说了这样一句尽人皆知的评语,但是我分明听出了潜藏话语其中的某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恰如深山里的一声钟鸣回荡于空寂的山谷。为何会如此?原因说不清,道不明,总之,我听课的精神头儿确是被这一声“钟鸣”给调动起来了。

由“诗歌的国度”自然过渡到《诗经》。紧接着,钱师让学生讲讲自己所听到的带“经”字的书名,学生说了好些“经”,《三字经》、《皇帝内经》、《茶经》等等,教师对这些个“经”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某方面的经典。那么《诗经》自然也就是诗歌中的经典了。通过师生间的几句简单互动,便轻而易举地使学生明确了《诗经》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课也讲兵法,钱师如上的处理,力求简约,为避含混。这就有了“声东击西”之效,言于此志于彼,举重若轻,潇洒如意。又似“围魏救赵”,绕开表面,直捣黄龙,一招制胜。给小学生讲《诗经》,首先应该避免的就是将课上得“形而上”,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前介绍了一长套关于该书的背景:说了五百多年终成此书,说了作者身份的多而繁杂,又扯了些诗歌来源地的广大不一。。这就无疑成了笨伯,学生满肚疑窦,教师又落了个“一言堂”的嫌疑,卖力不讨好。因此,教学是需要讲究巧劲儿的,以逸待劳,四两拨千斤。

书写罢课题,钱师让学生朗读,不求节奏的统一,但求自由、大声。

诗歌和文章毕竟有所不同,在初读一篇现当代的文章时,可以小声读,也可以默读,然而读诗则不然——诗歌是思想的结晶,浓缩的精华,需要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大声诵读,来展开凝练的文字背后那深广的情思,即便到了高中也须如此,何论小学?

学生自由朗读后,便开始了点名读,一生读罢,诗味索然,教师相机点拨,读出诗味,此时的诗味无非音调的顿挫,节奏的急缓,教师不做深究细挖,只是让学生默读完注释,明确了“思”也是语气助词之后,教师范读,加深音韵上的“诗味”体验。这是朗读诗歌的初级阶段,就此已毕。

初读过后,便开始了研读。钱师出示了和诗境相关的杨柳意象图,学生谈各自的感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之后,钱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了“杨柳依依”之上,这四个字并不是钱师最终想抓住的关键词,他又让学生将注意力二度聚焦——范围缩小在了“依依”二字上,对,就是这个词了!钱师紧抓住该词不放,唯恐其溜走一般。他对此大做文章:让学生把“依依”提到前面来,感受变句和原句的差别;又让学生把“依依”换成其他的词语试一试。而挠到痒处的关键一笔是:钱师让学生想想还有没有哪些词带有“依依“二字?“依依不舍”,“依依惜别”,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此时,学生便开始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当然仅是开始而已。

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关键词一旦被拎了出来,“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然而关键词要找得准而又准,则需要教师本人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把长的课文读成短的句子,把短的句子再读成一个词,甚至一个字,读后感《诗经采薇读后感》。一字值千金,这是文本提供给教师的最有利的资源,千万上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轻轻触了一下作者敏感而悲凉的内心,教师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目前的情感反应,马上让学生带着感受读一遍诗歌的前两句,学生此时的朗读在原有的音韵和节奏的讲求的基础上,明显又披上了一层薄薄的情感轻纱,然而只是薄薄的。

进行“杨柳依依”的教学,老师半扶半放,而对“雨雪霏霏”的处理,则“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完全放开手来,让学生自行理解体会,感受“霏霏”之妙,体会词含之情,学生说的头头是道,教师的预设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讲究节奏的变化,课似看山不喜平。一篇课文里,若含有两处或者几处相同的段落,教师的教学方法切忌单一。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已经大致理解,诗歌所要传达的情绪,学生多少也体会到了一些,钱师开始了他的文本拓展。他出示了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即:“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不需教师多费唇舌,学生便可从中体会到作者怆然的心境和独有的忧愁。这可谓钱师的第二个“战略步骤”,极其巧妙省力,教师不费周折,学生一目了然,用最简洁的方式,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文本拓展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教学手段,它方便学生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加深对原有文本的理解。然而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在原有文本中挖心搜胆地寻觅教学资源,这无异于闭门造车,牖中窥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的“活水”,源于文本以外的世界,不是“埋首故纸堆”,不是“三年不窥园”,而是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一篇文章放在一个广大的背景里去研读,教学资源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文本拓展也好,其他的教学手段也罢,都是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偏离甚至南辕北辙。

进行了以上的工作,教师再让学生写写士兵的心里话,学生写得很精彩,课堂气氛也因此为之一震,看来教师的文本拓展是很成功的,这里便得到了验证。学生写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笔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用自己的笔去想象补白,去探幽显微,去潜心默会。

插图展示,抓关键词,文本拓展,补白想象之后,教师又让学生读了一遍诗歌,这次通过学生之口表达出的“诗味”,当然较之前面更加浓厚。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脑子里不再只有苍白机械的朗读技巧,而是多了许许多多的诗歌意象和情感体验:孤单的身影,瘦弱的白马,随风而舞的杨柳依依,弥漫天地的雪花霏霏;他们感受到了景语背后的情语——世事变幻的人事寂寥。在他们的脑海里,沧桑忧闷的士兵形象正逐渐清晰可见。学生此时的朗读不光光有在音韵顿挫上的讲求,更多的是发乎于中的情感表达,这就使得诵读变得丰满,变得有血有肉,变得触动人心。

很圆满,很成功,教师不动声色,学生已至佳境,台下诸师爆以热烈的掌声。然而,课却还没有结束。钱师开始介绍为后人所激赏、传承的杨柳意象。

柳者留也,故有惜别之意。钱师列举了一系列历代诗人带有杨柳意象的千古佳句,句句摧撼人心。配合上柔美而略带感伤的背景音乐,钱师用他那低沉而浑厚的声音每吟安一句,我的心便会深深动慨一回。这不仅是因为诗歌意境的撩人愁思,更是出于被教师完美的教学流程引领于此的正常反应——我的眼角潮湿了。

这又是一次文本拓展,这次拓展是为了学生的情感升华,它使得学生在教师回味悠长的吟咏中和古人悠然相会,它使得学生对古人的缕缕轻愁欲拒还迎。我想,这就是文本拓展的最高境界。

将近尾声,教师没有长篇大套、情真意切的总结,而是再次抓着“柳枝”不放,他放起了李叔同的《长亭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含蓄蕴藉,浑然天成。。舒缓的童声吟唱成就了完美的谢幕。一堂课的收尾很关键,这和写文的卒章显志一样,必须一语中的,必须掷地有声,必须余音绕梁,必须使人难舍难分。。好的结尾有着太多苛刻的标准。结尾不好,虎头蛇尾,形同鸡肋,更有甚者,犹如鼠屎,坏了整堂课;好的结尾则不然,它能使整堂课圆满融合,它能使整堂课熠熠生辉,它是又一次情绪的高潮,它是匠心的独到展现。万里一泻,末势尤壮,即此理也。

一堂课如一首诗:跌宕有致,自然流畅。短暂的四十分钟使人如同置身与世隔绝的太古之境,引逗听者关于诗境的无穷联想。这不光光源于教师对文本的独到解读,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高深的文化内涵,以及表里澄澈的品德修养。这是一堂诗意黯然的语文课,这又是一堂简约精到的文史课。听完他的课,多少给了我些方向感,反省过往,展望未来,顿觉“今是而昨非”,这是诗意的课堂才可给人以启人神志的冲击力。

第13篇:葛朗台读后感

小说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典型。巴尔扎克选取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表现他的悭吝性格。葛朗台阴森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楼梯踏级都被虫蛀坏了,女仆差点摔了跤,他还怪她不挑结实的地方落脚;每一顿饭的面包食物、每一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女儿生日那天,有客人来,只不过多点了一支蜡烛;他限制妻子的零用钱,连别人送给她的一点,也要想方设法刮走;来了亲戚,他不让加菜,吩咐佃户打些乌鸦来煮汤;妻子卧床不起,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得破钞。葛朗台的吝啬渗透到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中。这种吝啬的可恶在于贪得无厌地赚钱。

小说中描写到葛朗台一见到金币眼睛就放射出光芒就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吝啬鬼的特点。在小说中葛朗台似乎是个很勤劳能干的人,但他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对于金钱的看法,我想假如有一天葛朗台失去了所有的积蓄,他面临的就会是精神的崩溃.葛朗台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则,一文也不带进坟墓,除了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可以说一无所获。葛朗台从不欠人家什么,当然不让别人欠他,他从不到别人家去,不搞吃请,他决不动别人的东西。意思是绝对尊重财产私有权。然而他毫无顾忌地无偿占有旁人的劳动,毫无顾忌地把私人的白杨种到河边公家的土地上。他认为手生来是捞钱的,让钱从自己的手指缝漏出去是不可饶恕的错误。所以欧也妮把私蓄送给堂兄弟自然是“罪大恶极”的了。

葛朗台这样的人,表面上是金钱的主人,其实是金钱的奴隶.可怜的女儿守着他的巨额财产,却既无家庭也无幸福,只能成为一帮利欲熏心之徒追捕围猎的对象.这本书以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为核心,老葛朗台是其中性格最鲜明的人物。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文中对于他对于金钱的贪婪有着这样的描述:他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抚、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使老葛朗台成为一个吝啬鬼: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坏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所以在欧也妮葛朗台的思维中。为了金钱,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在他获悉女儿把积蓄都给了夏尔之后,暴跳如雷,竟把她软禁起来,\"没有火取暖,只以面包和清水度日\"。当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破费钱财。只是在听说妻子死后女儿有权和他分享遗产时,他才立即转变态度,与母女讲和。由于贪婪和吝啬使老葛朗台变得更加的狡猾和工于心计。对于每一笔买卖,他都精心算计,这使他在商业和投机中总是获利。另外,他还经常装口吃和耳聋来蒙蔽对手。老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刻画得最成功的吝啬形象之一,已成为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人物而广为流传。

老葛朗台的贪婪和吝啬虽然使他实现了大量聚敛财物的目的,但是他却丧失了人的情感,给自己的家庭和女儿带来了沉重的苦难。而他的女儿,欧也妮,是这部小说中最为善良、最可贵的部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相同或者类似的人或事物的发生。纯洁的一个人物,整部小说就是以她的悲剧人生为中心线索的。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和与老葛朗台、夏尔、德·蓬风等人的对比中逐渐呈

现出来,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物的虚伪、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宽容、慈爱也越显分明。专横、吝啬的父亲老葛朗台给了欧也妮一个\"黯淡而凄凉的童年\",并且葬送了她的青春。对她来说,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爱情。为了爱情,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积蓄,资助恋人夏尔到海外去谋生;为了爱情,她勇敢地反抗父亲,不为他的淫威所屈服。为了爱情,她苦苦等待多年,终日思念、牵挂远在万里之外的恋人。但是,无私的爱换回的却是无情的背弃。在海外发了财回来的夏尔贪慕名利,抛弃了欧也妮,想娶一位贵族的女儿为妻。遭受巨大打击的欧也妮独自承受痛苦,而且以德报怨,依然宽容地对待夏尔,并拿出巨款替夏尔还清了父债,成全了他与贵族小姐的婚事。这样的爱情是纯洁和高尚的。欧也妮对待金钱的态度也是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尽管她所拥有的财富不断增加,但金钱对她来说既不是一种权力,也不是一种安慰。\"她根本不把黄金放在心上,只在向往天国,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只有一些圣洁的思想,不断地暗中援助受难的人。\"对宗教的虔敬之情使她超越了个人的创痛,以慈悲之心善待世人。她用金钱去兴办慈善事业,而自己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

作者满怀同情与赞美之情塑造了欧也妮,使人们在这个为金钱遮蔽的黑暗世界里看到了一抹亮色,与此同时,又不禁为她作为无辜牺牲者的命运感到同情。所以,她的悲剧是她身边的人造成的。这出悲剧,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与火,却让人读完之后,为欧也妮的悲剧的一生哀叹,在哀叹的同时,引发了读者对于金钱观的一连串思考。

第14篇:《古古采的故事》读后感

《古古采的故事》作者是摩尔多瓦著名作家和诗人斯·万格利,《古古采的故事》读后感。斯·万格利1954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1974年因《爷爷的使臣》而获安徒生荣誉奖。《古古采的故事》和《野鸽村的乔巴》出版后,作者一时名声大震,摩尔多瓦和苏联相继授予他国家最高文学奖。《古古采的故事》里有一个小故事《好大的磅秤》,讲的是古古采发现广场上出现了一台巨大的磅秤,于是,他也拿了个小磅秤,放在他家花园门口,想用这个小磅秤来赚钱,说称一次就拿4戈比。大街上的人都没人理他。最后古古采把钱降到了1戈比,可是还是没有人来称。后来,有人提议,把秤放到广场那边去,那里人多。可是一直等到太阳落山,还是没有等到人。这时,收割完杂粮水果的大叔回来了,表示愿意来古古采这称。古古采用那个小磅秤称了好几天,还用了彩笔和本子,用了好几个本子、也用掉了好几百支铅笔,终于把大叔收割的所有农作物的数量都称出来了,全部东西加起来足足有十万普特。nbsp;《古古采的故事》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古古采当上了船长》,读后感《《古古采的故事》读后感》。 古古采的妈妈告诉他,今天桶匠要过来给古古采家的木桶装个底,要古古采别出去。古古采藏在木桶里等桶匠。可是由于桶匠来得太迟了,古古采在桶里睡着了,等古古采醒来时,桶底已经被封上了,于是古古采只好拼命呼救,可是,由于鸡饲养场的主人生病了,所以无法喂食,于是鸡群饿得使劲乱叫,古古采的叫声便谁也听不到了。于是,古古采只好滚到他的爷爷家里去。可是,不是撞到鸡笼,就是碰到餐桌,就是滚不出门。这时妈妈回来了,古古采把他的衬衫顶在竹竿上伸出了木桶的洞,他妈妈就发现了古古采,马上叫爸爸用卡车把桶运到桶匠那去,一路上的人以为,那是一桶酿好的葡萄酒,马上拿出软管去吸,妈妈说,那不是葡萄酒,古古采在里面。妈妈一直把面包往桶里面塞,让古古采不会饿着,到了桶匠家,桶匠拆除钉子、铁圈,古古采就出来了。妈妈问:“你怎么会在桶里面?”有人说,肯定是理发师把古古师塞进去了,因为,自从上次古古采给理发师剃了个光头,就一直想报复古古采,刚才就看到他在古古采家门口转悠呢!《古古采的故事》里的每个小故事写得都不错,很有趣,古古采这个人物,描写得生动活泼、善良纯真,非常值得一看。

第15篇:蒙台梭利读后感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读后感

我是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蒙台梭利女士的教育理念深深吸引着我,让我不断的追寻、探究它,受益匪浅。

玛丽亚.蒙特梭利生平,玛丽亚.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现代教育的先驱,她因蒙特梭利教学法而声名远播流传至今。她是第一个获得罗马大学医学位的女性。毕业后她开始从事心智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那段期间研究出她的教学法。她的教学法在于让孩童透过感官教育来发展智力,并强调让孩童选择自己的学习工具。她相信儿童透过学习成就并获得自主学习的快乐后,便能产生学习兴趣。她的著作被译成了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对于创立了这样一套风靡全球的教学法的伟大教育家,她的精神和智慧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崇!看完此书我的感触如下:

一、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

蒙台梭利把她办的学校称之为“儿童之家”,她认为儿童有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头;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自由指是儿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不影响他人不影响环境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受到压抑的孩子决不会展现他们原来的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了生命的本质。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总会再三强调学生们要守纪律,在课堂上不许随便乱动,或像哑巴一样不作声,也许孩子们会这样去做,但是这只是一种高压政策下的不容辩驳的“不许动”,此时的孩子们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那么身为老师、父母的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教会他们守纪律呢?蒙台梭利指出: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在儿童之家的教室里,我们会看到所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自由地走来走去,但都在做一些有益的、充满智力的自觉活动,没有任何的粗鲁行为,这些孩子才是真正遵守纪律的。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积极的表现,使之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独立。蒙台梭利指出:有效训练小孩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帮助孩子们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跑,学会上下楼梯,学会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自己洗澡和吃饭,清楚地表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可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习惯性的侍候孩子,好多他们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却都是别人帮助才能做。实际上孩子们都是想独立,但是很多家长没这意识,总认为他们小,总是担心他们这做不好,那样不安全,所以好多事情总是拒绝他们独立完成。而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这不是在爱孩子,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就是在奴化他们,这样很危险,因为这将抑制他们有益的、自发的活动,增加孩子心理压力,我们要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孩子必须自己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他们独立生活能力,才能让他们更自信!大自然赋予了他们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和学会如何去做的智力因素。作为家长的责任应该是,尽量的提供给他们征服大自然所赋予他们的有益活动,不断的提高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三、教育的顺序问题:自然教育--感觉教育--智力教育

1、自然教育,人类在成为社会人之前首先是自然人,所以教育之初应该顺应这种自然性,而不是去压抑或者使其与自然隔离。方法有:使儿童亲近自然,感觉自我是自然的一部分;种植植物,体会生命的过程,培养对生命的责任感。

2、感觉教育,事实上成人所从事的劳动都必须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感觉”是一种体验,对于周围环境的一种灵敏度。是生物体的本能,而传统教育往往更注重智力和理论的教育,而忽略了增进这种生物本能的优越性,创造出的是“脱离世界而生活的人”所以蒙台梭利认为“感觉教育”应先于“智力教育”。教育方法较多,不一一累述。

3、智力教育,在幼儿期要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知识的学习、获得途径在于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这是什么。

四、蒙台梭利还告诉我们老师、父母在育儿实践中的一些注意点:

1、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敏感期不同,我们要把握孩子敏感期对孩子适时教育,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每个儿童对不同事物的敏感时期不同,当我们指导他接触某种训练,而他却没有表现出兴趣,或老是出错时,我们需要换个别的时间再试,因为他还没有到达这个敏感期,强迫学习只会适得其反。

2、蒙台梭利还提醒我们对幼儿指导时语言要明确、清晰、简单,而不要用其他“复杂的语言”来对某一概念作进一步的说明。引导孩子进行物体识别时,要做到“从对比鲜明的开始”。

这本书,是蒙台梭利博士对自己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她独特的教育观念——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学习,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无论是在我当教师还是作为人母的生涯中,它将永远指导着我,我要做到的是:我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想这是我能做到的,也是我一定做到的。

第16篇:向蒲铁路

向莆铁路从筹建到开通,历时8年有余,几经周折,关山万重,终于就要踏平坎坷成大道,实现闽赣两省人民的高铁梦。向莆田铁路的横空出世,可谓万众瞩目,人们不禁冠以“最美铁路”之誉。

在争取建设向莆铁路之时,福建人曾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建”;向莆铁路建成之际,江西媒体惊呼这条铁路“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而它展现出的“美”,也确实不胜枚举。

9月26日,我国第一条连接海峡西岸和中部内陆腹地的快速铁路--向莆(向塘莆田)铁路将于9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自此,由这条铁路连接起福建与江西一个3小时的物流经济圈。通车后的向莆铁路将成为福建到内陆江西、湖北、湖南、安徽西部最便捷的通道。

八年磨一剑,最美一瞬间。作为典型的山区长大铁路干线,全长632公里建设里程的向莆铁路,是继宜万铁路之后又一条以工程艰巨而著称的铁路,其为建设者带来便是桥隧多、地质复杂、环保要求高、建设工期紧的困难和挑战,而面对这些,十万建设大军不畏艰难困阻,在青山峡谷间、闽江赣水上,逢山凿洞,遇水架桥,战涌水,斗软岩,治岩爆,过溶洞,穿过华东第一长隧青云山隧道,穿过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棋盘石隧道,治服状如烂泥的6级围岩的西城隧道。今年5月,向莆铁路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各路人马齐集向莆,顶风冒雨、披星戴月,就在调试进入冲刺阶段,偏又遇上难得一遇的酷夏,线路上热浪翻滚,头顶上骄阳似火,生产、生活条件尚不完备,种种困难,不一而足,但这群敬业的人,向莆铁路第一代员工,他们不畏困难,迎难而上,交出了一条合格的铁路。8年的历程,向莆铁路凝聚了无数个默默无闻的“隐形人”的真情与汗水,是他们让向莆铁路绽放出“最美铁路”的光芒。

向莆铁路穿越赣闽两省武夷山、大金湖、玉华洞、青云山等七大风景名胜区,铁路沿线青山滴翠,云雾缭绕,巉岩高耸,流水淙淙,频见小鸟穿梭、白鹭翔游,宛如一幅幅秀美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跨溪穿山而过,犹如彩虹卧山间,又似彩练当空舞。而沿线的车站,如同珍珠般熠熠生辉。泰宁站白墙、青瓦、马头墙、浮雕,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尤溪站高出站前公路,路面足有10层楼高,颇有布达拉宫的气派;抚州站像展开的书简,娓娓诉说着临川的千年历史文化,散发出“才子之乡”的气息;南丰站仿小蜜橘,南昌西客站则如同猎猎军旗••••••透过这些,向莆铁路构造的“美图”给我们带来视觉的享受,它带来的“美”让游者的心灵更加清澈、宁静。

千里向莆一日还。时空距离的极大缩短,为沿线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契机的同时,向莆铁路也将让闽赣两省分别形成以南昌、福州为中心的省内主要城市1~2小时“一体化”生活圈,两省省会间形成“3小时交通圈”,实现赣闽一日往返的便捷,让闽赣两省人民体验“同城生活”之美。此外,向莆铁路作为中西部地区至东南沿海港口运输的骨干大通道,不仅优化了区域快速铁路网布局,还将加速赣闽两省劳务输出、物资流动和招商引资,对促进江西资源优势与福建港口集群优势融合互补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和东南沿海的人员、物资、信息、资金交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推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显然,向莆铁路是“及万宠于一身”,其所带来的影响让人们对它是翘首以待。如若再从开通运营后的服务着手,加强服务品牌的构建,凸显服务特色,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深化服务内涵,如此,向莆铁路将更加无愧于“最美铁路”之美誉!

第17篇:蒲中平工作总结

苍溪蜀阳单采血浆站工作总结

岁末将至,寒冬来临,忙碌的工作总是衬出时间的飞跃,转瞬间2011年即将敲响了告别的钟声。回眸2011这一年的时光,我感触颇多,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工作,我学到了很多,对单采血浆站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这一年中我工作认真负责,态度积极端正,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 主动虚心向别人请教,积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遇到不懂之处,积极询问,防止和克服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倾向。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2011年1月——6月公司派我到长宁浆站学习检验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7月——11月又到江油单采血浆站继续学习。在这期间,我进一步掌握和熟练了血液标本的采集,梅毒,艾滋,乙肝,丙肝等项目的检测方法。认真学习了检验科的各项标准操作规程并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完成各项检验工作。对工作中所需的酶标仪,洗板机,纯化水机等仪器,熟悉其工作原理及其使用、维护方法。掌握了报废血浆的销毁处理办法和实验室消毒清洁方法。熟悉实验室职业暴露防护方法,并严格实行,增强自己的安全防护意识。认真学习了《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单采血浆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检验科管理体系文件,知道了检验科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对于各种问题的处理办法,了解了管理体系的运作方法。

在学习中我也参与了血源发展的宣传工作,了解了怎样发展血

源,对献浆员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能合理的解答并积极努力的配合学习浆站的血源开发工作。在对献浆员的宣传中我发现宣传献血浆知识要重点讲到以下几点,才能打动献浆员的心:

一、献血浆不是卖血,是献爱心,献一次血浆就是献一份爱心;

二、献血浆是国家大力提倡的行为,是一件光荣的事。

三、献血浆无损身体健康,并且每次献浆前都要进行健康检查,能对身体的健康状况时时监控。

四、献血浆可以免费注射疫苗。通过这些对献浆员有利方面的宣传,可以招募更多的供浆员, 加强了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改善了服务态度及质量,做到以优质服务对待献血员,使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怀。以优质化的服务留住献浆员的心,增加献浆员的满意程度,还可以带动更多的人也加入到这一爱心事业中来,从而保证原料血浆的供应。

因工作需要,我在2011年11月份回到本浆站工作,在工作中我积极配合同事做好浆站的建设工作并根据学习的知识和检验科的需要提出合理的建议。多次受公司派遣到剑阁学习借鉴其优秀之处,并参与了剑阁浆站的验收工作,认真记录了专家检查验收的指导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对我站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参与了我站的献血浆宣传动员工作,为献血浆宣传工作做好各项准备和服务。积极参与我站质量文件体系的编写工作,顺利的完成了检验科的文件体系和管理制度的编写。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虽然收获颇丰,但是还有很多不足,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虚心求教,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一如既往的理论联系实际并从实践中学习,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我们新浆站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浆站开业在即,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相信有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浆站的发展一定红红火火!

总结人:蒲中平

2011年11月26日

第18篇:白蒲黄酒

白蒲黄酒

白蒲黄酒系中国十大传统黄酒之一,白蒲镇是著名的长寿之乡江苏百家名镇之一,始建于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这里河流纵横,盛产优质稻米,水质甘甜,富含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为联合国确认的世界长寿养生福地,是全国著名的黄酒之乡,苏派黄酒的重要产区之一。

白蒲黄酒继承了明清创立的徐大昌酒坊的传统工艺,以健康养生为宗旨,历经五十多年的技术和工艺的持续改进,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味和品性。

白蒲黄酒的主要原料是以地产以及里下河地区特产大米为主要原料,用麦曲发酵的方式酿制而成,是中国清爽型黄酒的发源地,以其清爽淡雅、饮后舒适而与浙派黄酒具有明显的差异,深受消费者喜爱

)品牌来历:白蒲系我公司以著名的长寿之乡江苏百家名镇、始建于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的白蒲镇的名称注册的黄酒品牌。

2)产品特征:白蒲系列黄酒面向广大的家庭消费,以地产粳米为主要原料,以当年产酒基为主要酒体,口感以干型为主,包装简单,价格实惠,色泽自然,清香自然,深受几代消费者的亲赖,承载了几代南通人的情感。

水明楼系列

1)品牌来历:水明楼出典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以其意境奇绝而被苏东坡激赏,称之“才力富建、古今绝唱”,清代名士冒辟疆与才女董小宛隐居如皋的居所也以“水明楼”名之。

2)产品特征:水明楼系列黄酒面向小康家庭消费以及亲朋招待之用,水明楼系列黄酒精选里下河地区特产的粳米以及糯米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发酵,以2年到5年酒基为主要酒体,口感以半干型为主,色泽清亮,芳香爽口,干爽顺口,纯净舒适,深受中青年消费者的喜爱,是招待亲朋馈赠师长的佳品。

1)品牌来历:扣陈是我公司以黄酒博士张万珍为核心的全体酿酒师,在原传统花露烧工艺的基础上改进了粗糙、腻口、上头等不利健康的工艺管理和原料组成,形成了独特的色泽亮红、陈香浓郁、口感醇厚的独特风格。扣陈不仅是我公司独创的产品工艺,同时也是我公司注册品牌。

2)产品特征:扣陈系列黄酒选用里下河地区特产香血糯为主要原料,运用独特的扣陈工艺及配方纯手工酿制,经三年以上贮存,色泽红亮、陈香浓郁、口感醇厚深受专业黄酒消费者的喜爱。

扣陈系列

万珍系列

1)品牌来历:万珍系以我公司黄酒博士、出生于1928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清爽型黄酒工艺创始人之一张万珍先生之名注册命名。万珍黄酒有张万珍大师亲自制定原料组份以及工艺规程,由公司资深酿酒技师精心酿制而成,万珍黄酒承载了张万珍先生为黄酒事业60余年的传奇故事,是万珍黄酒卓越品质的生动见证。

2)产品特征:万珍系列黄酒是我公司选用6年到15年优级黄酒为酒基,配以蜂蜜等的天然养生物料,再经贮存发酵而成,色如琥珀、陈香诱人、醇厚甘美、酒体饱满,入口怡人、入胃舒畅、回味悠长,适量饮用魅力无穷,深受美酒鉴赏家和美食家的亲赖,是代表南通招待、馈赠贵宾的最佳选择。 黄酒名称的来历

黄酒属于酿造酒,酒度一般为15度左右。黄酒,原意是黄颜色的酒,但黄酒的颜色并不总是黄色的,也有黑色的,红色的,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西藏的青稞酒等,黄酒实际上是指用谷物为原料酿造的非蒸馏酒。

黄酒在酿造酒中,相对于白酒称作黄酒,相对于洋酒在有些地方又称作土酒。

黄酒的发展历史

黄酒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可称独树一帜。

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和轩辕黄帝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谷物酿酒。照此说法,黄酒起源当有一万年之久。更可靠一点说,从发明酒曲和酒药算起,黄酒的酿造,当在四千到五千年之间。这有考古新石器时代的酒具、陶器和考古文献证明。

黄酒的历史正式有文字记载始于春秋战国之时,及至西汉末年的酒典中,明确记录官酒原料与出酒比例为「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之斗」。这个比例与现今淋饭黄酒所用原料与成酒数量比例大致相同,可见今日的黄酒,在某些酿造方法方面,是承袭西汉以来的传统再加以发展的。

黄酒的地域分布:

黄酒产地较广,品种很多,著名的有绍兴加饭酒、福建老酒、江西九江封缸酒、南通的水明楼、江阴黑杜酒、丹阳封缸酒、无锡惠泉酒、广东珍珠红酒、山东即墨老酒、兰陵美酒、秦洋黑米酒、上海老酒、大连黄酒等等。

黄酒因其使用的具体谷物、酿造工艺、水和气候的细微差异,其口感也各不相同,各有千秋。

黄酒的营养

黄酒在人体保健方面同样有独特的功效,适量饮用黄酒对人体十分有益。据《本草纲目》中记载:\"诸酒醇不同,唯米酒入药用\"。其中提及的米酒就是指黄酒,它具有通曲脉、厚肠胃、润皮肤、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等治疗作用,极具药用价值,是很好的药引子。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黄酒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其富含的蛋白质为酒中之最(约是啤酒的4倍),经过微生物酶降解,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其次,黄酒中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无机盐、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黄酒中已经检测出的无机盐就有18种之多,包括钙、镁、钾、磷等多种常量元素和铁、铜、锌、硒等微量元素。除了维生素C等少数几种维生素外,黄酒中其他种类的维生素含量也比啤酒、葡萄酒高。

此外,我国居民每日硒的摄入量也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日摄入量相差甚远,黄酒中含有的硒比红葡萄酒高约12倍,比白葡萄酒高约20倍,且安全有效,能有效帮助人体补充缺乏的硒元素。黄酒中还含有多酚物质、类黑精、谷胱甘肽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它们具有清除自由基,防止心血管病、抗癌、抗衰老等多种功能。

黄酒的口味风格

黄酒自然发酵的工艺形成了以下的口味风格:

⑴ 苦味。黄酒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在相当的数量上决定着黄酒的口味,以八种必须氨基酸为例,多为苦味,微带一点酸甜感,它赋予黄酒刚劲、爽口的特点。

⑵ 酸味。黄酒的酸,主要以乳酸、乙酸为主,其次为焦谷氨酸、琥珀酸和酒石酸等有机酸类,酸有增强浓厚味及降低甜味的作用。

⑶ 甜味。主要是发酵时未全部转化成酒精的糖类,如葡萄糖、麦芽糖、等。同时,黄酒中的甜味,既有味觉成分,又有营养成分,还赋予黄酒浓厚感,这是其它酒类所不可比拟的。

⑷ 鲜味。来源于氨基酸,在已知的十八种氨基酸中,大都具有鲜、酸味。另外,发酵中酵母分解产生的核苷酸类,都具有鲜味。

黄酒饮用方法

鲜味是黄酒区别于其它酒种的一大特点,它具有增进食饮的功能。黄酒具有馥郁芬芳的香气和滋味万千的味感。如果饮用得法,可使其更加香醇可口,享受无穷。 黄酒酒度较低,一般在10~18%V之间。喝这样的低度酒,应该细品慢饮,在口中多回味一下,且忌大口吞咽。

黄酒的品种分:干、半干、甜、半甜、浓甜五种。饮用者可根据喜爱选择酒种。一般说甜和半甜酒可温饮,干和半干酒宜凉饮。在冬季宜温热饮用,酒中的一些芳香成分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挥发出来,使饮用者闻到香味能心旷神怡。黄酒的温度一般为40~50℃,高低以饮用习惯而定。夏季多以冷饮,其方法为冰镇或放入冰箱,或在酒中加冰块,降低酒温、酒度,给人以清凉爽口和消暑解渴之享受。不习惯饮黄酒的人,可在黄酒中加果汁、可乐、雪碧、矿泉水饮用,亦可与啤酒和其它酒类勾兑成鸡尾酒饮用。

饮黄酒还要注重菜肴的搭配,佐助食品应该符合下列三个基本要求:

(1)有助于酒品色香味诸风格的充分表现;

(2)量少、而质精;

(3)佐餐佐食以\"佐\"为主。

饮酒与菜肴搭配是一种艺术,搭配得好,既使人产生美的享受,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更显示出中国黄酒的艺术魅力。

中国黄酒具有丰富的风味成分,它的形成来源于原料品种多、糖化发酵剂种类多、酿造方法多种多样、酿造季节各有偏重、地域(环境)条件各不相同等诸多因素,因而生成的风味物质和香味特征自然不尽相同。但为了评定出质量等级和优劣状况,以推向社会.供消费者选择,黄酒(界)管理部门定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评定条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物理化学指标,属硬性规定,必须先送样检测,合格后方能参评;二是感观指标,主要是色、香、味、格四项,属品评的内容范围。检查是凭品评人员的视觉、嗅觉、味觉和思维器官来判断的。具体(操作)就是眼看色、鼻闻香、口尝味、脑判(断)格。评酒委员就是按照这个程序来工作的。

一、品评内容

(一)色泽 黄酒的色多为黄色,包括浅黄、金黄、禾杆黄、橙黄、褐黄等,另外还有橙红、褐红、宝石红、红色等。色泽为一种带颜色的亮光。指黄酒装在瓶里或倒入玻璃杯中显示的晶莹透亮,或迎光侧视而闪闪有光的现象。检查色泽是对黄酒品评的第一步。

(二)香气 黄酒的香气成分主要是酯类、醇类、醛类、氨基酸类等,因黄酒工艺、原料、地域等传统习惯,经常呈现出的香气是醇香(酒香)、原料香、曲香、焦香、特殊香等等,但一个好的黄酒要求诸多香气要融和协调,呈现出浓郁、细腻、柔顺、幽雅、舒适、愉快的感觉,不能出现粗杂的现象。

(二)口味(滋味)口味中应该有甜、鲜、苦、涩、辣、酸诸多味道,但要各不出头,就是辛辣的酒精味也应该恰到好处,让品评者感到丰满纯正,醇厚柔和,甘顺爽口,鲜美味长,具有本类黄酒应有的滋味。

(四)风格 风格就是典型性。每一种成型的黄酒,都有其色香味构成的品种特性,尤其是历史名酒和地方特产,以及有影响力的新特产品。判断时注意三点:一是香味成分是否和谐统一;二是酒质酒体是否幽雅舒爽;三是风格是否独特典型。

二、品评方法

酒杯:无色透明,郁金香型玻璃高脚杯,容量50ml。评酒:将酒注入酒杯,注入量为酒杯的三分之二或五分之二。举杯:在充分的光线下进行视觉检查。顺序为一看颜色,二看浊度(澄清度),三闻香气,四尝口味。三闻:一闻静止状态下的黄酒整体的放香情况,香气协调完美程度;二闻摇动或转动酒杯后,香气和谐精细情况,反复几次,以确定该酒的品质和个性特征;三闻异杂气味,远近左右动静辨别,直到确定为止。

品尝口味(味觉检查):主要用口腔和舌喉等触觉器官来完成。第一口:饮入酒3—5ml,通过口腔蠕动,酒液在舌面上逐渐向后移动,感觉到甜、酸、苦、香、辣、鲜、涩诸多味道。当香味充满口腔时,就会感知其流动性、圆润性、和谐性、持久性、舒适性等—系列感觉。以及具浓淡、长短、强弱、厚薄等状况。当体会充分时,便可将酒咽下,接着便会从喉部冒出一种香味,经鼻腔或口腔喷出,这就是常说的回味。

第二口第三口要看情况而定。如果第一口品尝中,发现什么不愉快或不协调之处,那就要再喝一口仔细品味,直到把疑虑解决之后停止,评酒员应该有很强的辨别力和记忆力。

风格判断把色、香、味各方面的状况综合起来,经过思维判断,确定其典型性或特有风格,有时需要与类似的酒进行比较,以确定其风格特点。

中国黄酒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美酒,酿出的酒质具有民族气质,饮用习俗具有传统美德,饮用方法纯朴而多样,呈现出许多饮酒经典和饮酒艺术的画面,品评过程中,肯定会感受到黄酒的美妙、深奥与优秀,在漫不经心的饮用中,一定会领略出它的别致、幽雅、浪漫和愉悦,会得益于身心健康。

黄酒的欣赏

对于黄酒来说,就是鉴赏、识别,审美、观察、体味和研究。当你拿到一瓶黄酒,观赏是第一步,当上下左右里里外外观察清楚之后,就要进入第二步审美研究,象欣赏美女一样来欣赏黄酒,从艺术的角度和情趣来观察其审美价值;第三步就是品尝,欣赏黄酒内在的和谐美、柔性美、韵味美。通过细品慢饮来欣赏黄酒的醇香、和顺、丰满、细腻、幽雅、净爽、回味的艺术感受。

古代文人品饮黄洒是把黄酒比之为“玉液”、“甘露”、“太平君子”、“天禄大夫”等,他们把黄酒的色、香、味、形描绘得活灵活现,从黄酒的美学意识中联想万千,反映出强烈的黄酒文化意境、唐代诗人白居易赞黄酒为“麦曲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孕和产灵”、宋代李纲“浊醪有妙理赋”写道“良辰美景,明月清风,沸新酿之蚁白(指浮糟,又代表酒),滴小槽之珠红,味流霞(仙酒名)而细酌,扫浮云之一空”。陆游饮石洞酒戏作“酣酣霞晕力通神,淡鹅黄色可人。一笑破除垂老日,满杯摇荡隔年春”。这种迎着霞晕,看着黄鹅,喝着隔年春美酒的欢乐感受,忘却了垂暮年老的自然状态,实在是生动真实,意境深刻。由此看出,人们在品味到黄酒之后,获得了真善美的享受,体验出了美学意识和韵味之美,体验出了黄酒的香外之香、味外之味和醇外之醇。正如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酒与美景相衬托,会更醉人,更有韵味,更美好。欧阳修在“春游西湖忆故人”中写道“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杜甫春日忆李白” 曾写“何时一杯酒,重与细论文”。他们把饮酒与回忆、写诗词文章连在一起,可谓浮想翩翩。

酒,是奇特的物质。从远古人类发现酒到现在,一直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把它视为神灵的产物,视为智慧的源泉。在现代生活中,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以及不同格调的人,对酒的欣赏和饮用,可以真实的传递出人们生存状态的信息,看出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同时还可以看出酒带给他们的灵感等诸多方面。

黄酒是最时尚的酒种,国家标准规定口味分干、半干、半甜、甜四种、当你决定饮用时,会选到一种适合于你的口味和类型的,用科学的方法饮用,同样会“黄酒瓶一开,好运自然来”;

黄酒的鉴赏程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酒文化历史.是典型的民族产品,自古有一套品饮鉴赏的方法。

第一步,鉴别酒型、酒种、产地、年代。第二步,观看包装、色泽。第三步,开瓶或开坛。 第四步,倒杯。斟酒时一般倒入三分之二或五分之三,以便香味集中在酒杯的上部。便于观看和闻香。

视觉检查:一看颜色,二看清亮度,三看色泽亮度,四看流动性(粘稠度),第五步,嗅觉检查,鼻对杯口,,静吸气,接收挥发性香味;摇动或转动杯子,检查酒的香味、品质、强弱和个性。第六步,味觉检查,品尝酒的六味及协调程度。第七步,回味检查,品尝后将酒咽下,感觉其回味及后味长短;第八步,综合判断酒的品质风格,在体味中享受黄酒的美味和香醇。

劣质和变质的黄酒不能喝

劣质和变质的黄酒喝了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严重时甚至有生命危险。变质黄酒进入胃肠后,其酸性与毒性物质会对肠胃粘膜和肌层产生一种强烈的刺激与腐蚀作用,并能麻痹侵蚀胃肠毛细血管,抑制胃肠神经感受器,致使胃肠蠕动减弱,食物消化排泄滞缓,新陈代谢功能降低,均易引发某些病症,如食物中毒、胃肠感染、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喝黄酒五不宜

(1)不宜空腹:人在饱腹时对酒精吸收慢,而空腹时吸收快,易醉。

(2)不宜过量:黄酒口感温和,但切勿轻视他,因为喝醉后,后劲比较足。一般你白酒的酒量有半斤,喝黄酒千万别超过八两,这样比较好。而且适量常饮,对身体有益。

(3)不宜快饮:喝黄酒宜慢慢地品,放宽节奏,从容心境,充分享受酒味,是真正的饮酒。绍兴酒富于营养,慢慢饮容易吸收,是一种好方式,也是一种好境界。

(4)不宜混饮:各种不同的酒混合起来饮用,易醉,而且会产生副作用,引起胃不适和头痛等。

(5)不宜酒后洗澡:酒后洗澡容易将体内贮存的葡萄糖消耗掉。而血糖含量大幅度下降,能导致体温急剧降低,严重的会引起休克。

黄酒和料酒的区别

大部分使用料酒的人都知道,做牛羊肉、炖鱼做虾时放料酒可以去腥解膻。市场上有料酒,也有黄酒,而好多人,把黄酒叫料酒,也把黄酒当料酒用。

料酒一般以黄酒为酒基,经过调制加工而成,是黄酒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调味品,通常是质量比较普通的黄酒用来做料酒。黄酒按口感甜度区分为干酒、半干酒、半甜酒、甜酒四个类型,而调味酒各厂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厨师也是按自己习惯来使用。

原料》 南通白蒲黄酒有限公司位于著名的长寿之乡江苏百家名镇,始建于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的——如皋市白蒲镇,这里河流纵横,盛产优质稻米,水质甘甜,富含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为联合国确认的世界长寿养生福地,是全国著名的黄酒之乡。

工艺》南通白蒲黄酒有限公司继承了明清创立的徐大昌酒坊的传统工艺,以健康养生为宗旨,历经五十多年的技术和工艺的持续改进,逐步形成了水明楼系列黄酒独特的风味和品性。

设备》南通白蒲黄酒有限公司酿酒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全国同行业先进生产灌装线三条,集吸米、浸米、蒸饭、榨酒、灌装一条龙的、一流的现代化生产大楼,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保证了水明楼黄酒五十年始终如一的卓越品质。

管理》南通白蒲黄酒公司现有员工200多人,其中中国黄酒博士(张万珍博士生于1928年,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国家级和部级黄酒评委2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8名。

公司简介

南通白蒲黄酒有限公司位于著名的长寿之乡江苏百家名镇,始建于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的——如皋市白蒲镇,这里河流纵横,盛产优质稻米,水质甘甜,富含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为联合国确认的世界长寿养生福地,是全国著名的黄酒之乡。

南通白蒲黄酒有限公司继承了明清创立的徐大昌酒坊的传统工艺,以健康养生为宗旨,历经五十多年的技术和工艺的持续改进,逐步形成了水明楼系列黄酒独特的风味和品性。

南通白蒲黄酒公司现有员工200多人,其中中国黄酒博士(张万珍博士生于1928年,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国家级和部级黄酒评委2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8名。

南通白蒲黄酒有限公司酿酒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全国同行业先进生产灌装线三条,集吸米、浸米、蒸饭、榨酒、灌装一条龙的、一流的现代化生产大楼,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保证了水明楼黄酒五十年始终如一的卓越品质。

公司现为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成员单位,中国黄酒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黄酒分会副理事长企业、全国酿酒行业百强先进单位,被中国长寿文化节指定为长寿食品,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ISO14001:2000环境体系认证、“QS”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原产地保护认证、注册商标“水明楼”为江苏省名牌、江苏省著名商标。2010年获中华老字号认证。

公司拥有白蒲、水明楼、扣陈、万珍、徐大昌等注册商标,并以此生产四大系列产品,其中“白蒲”系列面向经济实惠的消费群,“水明楼”系列面向小康家庭以及商务餐饮,“扣陈”系列面向专业消费者,“万珍”系列面向中高端商务以及礼品用户。

“白蒲”系列黄酒酒-----自己的快乐;

“水明楼”系列黄酒-----朋友的分享;

“扣陈”系列黄酒-----专家的享受;

“万珍”系列黄酒-----贵宾的礼品;

公司规模

南通白蒲黄酒公司现有员工200多人,其中中国黄酒博士(张万珍博士生于1928年,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公司主要股东之一)1名,国家级和部级黄酒评委2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8名。

南通白蒲黄酒有限公司酿酒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内部管理严谨,拥有全国同行业先进生产灌装线三条,集吸米、浸米、蒸饭、榨酒、灌装一条龙的、一流的综合生产大楼,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先进的检测仪器,特别是生产区污水处理站的建设,更显示了企业“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胸襟,生产的废水经生物工程处理,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公司荣誉

公司现为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成员单位;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黄酒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黄酒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黄酒分会副理事长企业、江苏省计量保证确认单位、江苏省放心酒销售单位、全国酿酒行业百强先进单位。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公司现为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成员单位; 2001年被中国长寿文化节指定为长寿食品,2002年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QS”认证,2005年通过国家质量免检(2005~2008年度)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原产地保护认证,2007年企业通过ISO14001:2000环境体系认证,2009年企业通过HACCP管理体系认证,产品注册商标“水明楼”、“白蒲”为江苏省名牌、江苏省著名商标

1.古越龙山(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大型集团公司,十大黄酒品牌,中国绍兴黄酒集团) 2.会稽山(源于1743年,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十大黄酒品牌,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 3.嘉善(源于1618年,400年的酿酒史,中国驰名商标,十大黄酒品牌,浙江嘉善黄酒有限公司) 4.塔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华老字号,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 5.金枫-石库门(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黄酒十大品牌,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6.女儿红(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十大黄酒品牌,绍兴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 7.即墨(中华老字号,于1949年,北方规模最大的黄酒生产企业,山东即墨黄酒厂) 8.海神(于1987年,黄酒十大品牌,行业知名品牌,安徽省名牌,安徽省海神黄酒有限公司) 9.沙洲(十大黄酒品牌,行业知名品牌,中国名牌,江苏名牌产品,张家港酿酒集团) 10.白蒲(于1956年,黄酒十大品牌,江苏省名牌,行业知名品牌,江苏南通白蒲黄酒有限公司

convert e: /fs:ntfs

第19篇:新蒲镇

新蒲镇“首问责任”“服务接待”窗口

服务承诺制度

一、为进一步转变中心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向服务对象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决定在中心实行工作人员服务承诺制。

二、实行服务承诺应做到:

(一)首问服务。收到服务要求的第一位中心工作人员(即首问责任人)对服务对象要热情接待,并负责帮其将拟办事项办理到底,确保服务对象拟办事项有满意结果。

(二)即时服务。股、站室及其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拟办事项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随到随办,当场办理。

(三)限时服务。股、站室及其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拟办事项实行限时办理。

(四)全程服务。股、站室及其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拟办事项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保证服务收到实效。

(五)高效服务。股、站室及其工作人员要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主动服务,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争取为服务对象多办实事。

(六)文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要举止端庄,谈吐文明,使用文明用语,禁用服务忌语,待人礼貌,服务周到。

三、服务监督。对服务事项、服务人员、服务过程、服务结果进行监督,纠错查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同时,接受中心“首问责任”“服务接待”窗口领导小组的监督。

新蒲镇人民政府二0一一年三月

第20篇:蒙台梭利 读后感 景

读《蒙台梭利教育法》有感

上学时,教育学课本里总会出现蒙台梭利这个名字,当时只是知道她是一位外国著名的教育家,知道她研究了一套教具来帮助孩子学习,可是其它的就不了解了。后来进入幼儿园后才真正接触到了蒙氏教具,觉得很好奇,我决定要系统的学习蒙氏教育法。

在学习之前我首先了解了一些关于蒙台梭利的资料以及她的一些书,不经意间看到了这本《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书中的作者简介里得知,玛丽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ori 1807-1952)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继福禄贝尔后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是意大利现代教育的先驱,她因蒙特梭利教学法而声名远播流传至今。她是第一个获得罗马大学医学位的女性。毕业后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并在那段期间研究出她的教学法。她的教学法在于让孩童透过感官教育来发展智力,并强调让孩童选择自己的学习工具。她相信儿童透过学习成就并获得自主学习的快乐后,便能产生学习兴趣。她的著作被译成了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对现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看到这里,我对蒙氏教育法的兴趣更大了。于是我边学蒙氏教具的操作边看了关于蒙氏的书,在课余时间里徐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一些关于国外蒙氏幼儿园的照片、视频,让我感受颇深。

首先蒙台梭利的教育原则包括:自由的原则和工作的原则。在蒙特梭利看来,幼儿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的目的是两重性的:生理的和社会的。从生理方面看来,是帮助个人的自然发展;从社会方面看来,是使个人为适应环境作好准备。

根据蒙特梭利的儿童观,幼儿的内在冲动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他能根据自己的特殊爱好选择物体进行活动。“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

幼儿有充分活动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蒙特梭瑞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而蒙氏教育中教具的操作称之为“工作”,这取决于蒙特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如果儿童能全神贯注的工作,正说明这种工作能满足他内在的需要。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实体化的过程。这不仅使幼儿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而且也使得他获得了独立的能力。总之,工作对于幼儿来说是极有帮助的,能有助于他的肌肉协调和控制,能使他发现自己的潜力,能有助于他培养独立性和意志力,能使他在生命力不断展现的神秘世界中练习自己并进一步完善自我。

其次蒙特梭利学校的课堂是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所谓有准备的环境,就是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是一个提供儿童身心发展所需的活动练习的环境,是一个充满爱、营养、快乐和便利的环境,儿童惟有通过这样的环境才能达到工作能力,形成真正的“自我建构”。

在蒙氏教育施行上,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给他自由。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蒙台梭利指出: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但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在儿童之家的教室里,我们会看到所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自由地走来

走去,但都在做一些有益的、充满智力的自觉活动,没有任何的粗鲁行为,这些孩子才是真正遵守纪律的。

其次,让孩子学会独立。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积极的表现,使之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独立。蒙台梭利指出:有效训练小孩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帮助孩子们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跑,学会上下楼梯,学会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自己洗澡和吃饭,清楚地表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 (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作为蒙氏教师,首先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使他们得到满足的环境,必须努力了解儿童的需要。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健康快乐的成长。以幼儿为中心,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准确把握好孩子的各个敏感期,禁止填鸭教学,多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屏除奖惩制度 ,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我想这些我能做到,我也必须做到。

《采蒲台读后感.doc》
采蒲台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