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读后感

2021-07-21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

开始是因为机关党办的安排,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读《苦难辉煌》一书,但开卷以后,不能自抑,竟成了我爱不释手的书,后来一口气看完,直呼过瘾,颇有收获,掩卷深思,感慨良多。

历史,纵然已逝,但却永远魅力无穷。《苦难辉煌》从非凡事件和非凡人入手,联系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活动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等国际背景,从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力量、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入手,以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主线,审视了人民军队的领袖们在历史重大关头突出重围、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足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书中从平凡人的角度审视开国领导人,正视他们取得的荣誉犯过的错误,毛泽东一生打过四次败仗,但独独在赤水就吃了两次败仗,中国革命不是凭一纸宣言、一个纲领、一个领袖就能够成功的。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了给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与妥协,以及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变,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经历了如此的地狱之火,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富有史诗意义的壮举。

历史记载的非完全客观性决定了历史是相对的。从启蒙时代的法国到德国历史哲学都探讨过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笛卡尔曾指出即使是最真诚的历史,即使它们没有完全歪曲事实,也总是非常普遍的做出一些删减,这样字面上的东西就往往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但是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因此对于人类来说,历史是可以认识和理解的,同时人类在认识和理解并不能完全保证历史认识的

真实性,因为人们在认识历史时有时候会落入一些由于人类自身的偏见而造成的陷阱。所以,在真正辩证理性的反思中,无论历史认识运动过程,还是历史认识运动结果,都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体,二者从不分离开哪怕一秒钟。总的来说人类智能历史的理解存在,因为人们的心智是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我们在学习当时革命史的时候要置身于历史,研究分析社会现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各种救国理论争论不休,社会各阶层群起攒动,广大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社会各阶层风起云涌的夹缝中生存并壮大。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但要真正解决中国问题,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个科学的理论武器,找到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其具体的内容和要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前提。第二,解决中国问题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所在。我们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其目的不是别的,正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形象地用‚有的放矢‛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要求。:‚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

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第四,实事求是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其内在关系和发展规律,并根据这些客观规律指导我们的行动。

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先进的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找到一条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苦难‛与‚辉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回顾我党的历史,你会发现正是在经历无数的苦难中,一步步孕育成功,一步步走向了辉煌。党的成长过程就是浴火重生,每经历一次苦难都成熟、发展一点,直到走向辉煌。海明威曾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曾经的苦难或许正孕育着未来的希望;过去的创伤或许正是我们应对生存危机的力量。正因为苦难的积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探索到了一条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实现了由城市向农村的道路转变;‚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解开了序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此理论指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正是因为先辈们的探索和实践为后人积累了大量的可借鉴的宝贵实践财富,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辉煌,虽然其中有不少弯路,但是共产党人能够果断的认识自己的错误,修正路线,拨乱反正,恢复国民生产建设,使中国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巍然屹

立与世界名族之林。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要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敢于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新的时代,我们共产党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放到历史的长河与世界的范围看,新的挑战也许不亚于二三十年代共产党人面临的挑战,这不是单个共产党人身死存亡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整个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责任心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劳永逸的,其具体内涵是随着时间、地点和历史使命而不断变化的。现时代主要体现在创造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种先进性的与时俱进,要求共产党员不能够居功自傲,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要有忧患意识,知道自己使命在肩,就没有一丝懈怠的理由。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狠抓机遇,在工作中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继承先人的光荣传统,从先人的苦难辉煌实践中汲取营养,建设高尚的精神家园,唯有承受新的苦难,才能创造新的辉煌!

推荐第2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这可能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书吧?恐怕读起来很无趣?”这的确是我刚刚捧起这部厚厚的书卷的第一感受。但是,一个月来,这部书始终摆在我的枕边,虽没有时间一口气读到底,但当每天的喧嚣结束之后,我总会捧起它,因为,它展示了一幅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奋斗、苦难、挫折、最后走向辉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为一名党龄14年的老党员,我对党史并

不陌生,但是,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中,放在与国民党的对照中,放在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侵略史中来描绘,这无疑是第一次。这是一个立体的大背景,视角因宏观而独特,真理因“互见”而彰显,从而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这是以往的党史著作中不多见的,我觉得,作者金一南教授明确地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个问题,也让我们第一次深深理解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的真谛,更让我们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的选择”这一精辟的论断。读完之后,掩卷长思,历史的烽烟中,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探求救国救民、民族独立孜孜以求、舍生取义、慷慨赴死,在经历无数的挫折与失败后的勇往直前,那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仿佛出现在眼前,让我感受到信仰的无穷力量。纵观全书,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启发:一是:强烈的“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打过败战,曾经在公开的场合坦承自己的指挥失误;“伟大的长征”在刚开始时根本不知未来的方向,曾经遭遇四面楚歌;红军的指挥部(包含毛泽东、朱德等开国领袖),差一点被“包了饺子”;长期被作为反面典型的大汉奸汪精卫年轻时也曾经表露出“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为革命献身的豪情。以前读过的一些历史书籍往往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赋予了片面或单一的主观色彩,虽然读起来省事,但是并不见得符合历史的真相。金一南教授认为,历史的真相也许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没有办法用三色、六色或十二色,甚至二十四色来描绘,我们只能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尽管这真实可能很残酷、很费解或者很令人尴尬,但历史就是个复杂的多面体。掩卷而思,不禁感叹:伟人其实也是凡人,没有神的智慧与力量,不会天生正确,他们也会犯错误,他们也会打败仗,他们也会发脾气,只是被太多的影视文学作品美化、提纯或剪切了,反倒给人一种距离感、模糊感、平面感;我想,这就是“实录精神”所折射出的进步意义。二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思想武器——实事求是的精神。历史是在挫折中轰隆前进的,伟人不是不犯错误的人,而是犯了错误能够及时纠正的人,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人。金一南教授在书中说道:“遵义会议请回来的不是一尊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伟人的与众不同,不是在于能够发出神一般的预言,而是在于能否随时修正自己的错误,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王明、张国焘这两个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之所以被历史所抛弃,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对当时国情、民情的了解,照搬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缺乏实事求是、洋为中用的思想;毛泽东主席不是先知先觉,却以最大的历史自觉来到转折点。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他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之所以成功,关键也在于不教条、不照搬照抄理论,从而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三是: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百折不挠却早已昭示了他们的光明前途和未来,才有了60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抚摸着书封,脑海中浮现一幅幅革命画卷,我长久地陷入了沉思,如果问我什么最感动,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坚持信仰、勇于牺牲、谋求民族解放、人民利益的精神,这种精神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新的洗礼,也让我重新思考、重新回顾当年的入党誓词。如何做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如何在海西建设、教育先行中争先创优、发挥教师党员作用?如何在我校创新发展、再铸辉煌的事业中勇挑重担?我的思路更加明晰………

推荐第3篇:苦难辉煌 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

一部《苦难辉煌》让我重温了亿万中国人历经艰难险阻而重获新生的苦难历史;展示了人民军队慨然赴国难,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总是处在弱势地位,被压迫,被欺凌。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饱受凌辱,在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中华民族的近代,经历了太多苦难,太多挫折,太多失败的屈辱。我们需要胜利,我们需要胜利来唤醒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和全中国人民的自尊;我们需要胜利,我们需要胜利来打破封建主义的枷锁,打破帝国主义的牢笼;我们需要胜利,我们需要胜利来挽救民族的危亡,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是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她给中国人民点燃了燃烧的火炬,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未来的希望,她给中国人民筑起坚韧和信仰,她给中国人民带来挺直身躯的脊梁!民族的觉醒,或许这个时候才算真正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出发了,一群特别坚决、特别勇敢、特别能奋斗、特别能吃苦、特别富有牺牲精神的中国人出发了。他们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引导着中华民族的未来的方向,改变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的命运。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哪一件不是艰险异常?哪一件不是关系着生死存亡?而在这种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情况下还要面对共产党组织内部的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从来都不相信困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勇敢坚韧,从层层的苦难中走了出来,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种种奇迹。那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正是一份精神洗礼。没有人会去否认共产党人曾经经受的苦难。其实,也正是由于这些苦难,让共产党人明白了: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根基;人民群众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动力。

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个时候,要的就是那份坚持和勇敢。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更要发挥不怕吃苦,不畏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新时代的我们,做人就要做有心之人,要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具体情况做出自己的风格,人活着做什么事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不可人云亦云。更要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对待每一件事情。不光如此,我们还要学会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有建设性和创造性工作。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玩服务他人,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推荐第4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

永安公路分局:官礼明

利用业余及周末休息时间看完了《苦难辉煌》一书 。受益匪浅,百感交集。一直在慨叹我们的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的。我们最终胜利了,笑到最后的是共产党人,当然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令人痛心的。我们生活在和平进步的新时代,没有理由不努力,不进取。祖国不再需要我们去流血流汗甚至牺牲,只需要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书里很多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看得时候都好紧张,不由万分敬佩那些真正为正义奋战的战士们的勇往直前。下面是我在书中摘录的语句和名人名语,与大家共享的同时也给自己敲敲警钟,不让自己有丝毫的松懈。

书中有句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时候我们不在意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其实正是一件件的小事决定着一件大事的成败。《景德传灯录》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云“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书中在描述一些战役的时候经常会有假设,比如说假如怎样,历史就会更改。但是历史的奥妙在于它可以包含无穷无尽的假设,但历史的冷峻在于它总把假设永远臵于假设。时间不会重来,机遇只有一次。抓不住便要面对失败。当蒋介石开始反叛苏联共产国际时,共产国际的领导说“他们叛变的不是自己的阶级,而是我们的幻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共产国际的盲目信任让自己尝了苦果。其实斯大林党派作风本身就存在问题。羊毛出在羊身上。文过饰非,功劳归自己,错误归别人的不良作风注定其短暂道路。所以正确的目标至关重要。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说不练,注定失败。共产党人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遵循并坚持了这一原则。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胜利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也很多次陷入困境,所以当时共产党人的领导说建立一个党,巩固一个党,发展一个党,需要理想,需要主义,更需要资本。当时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但是毛泽东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也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历史主动性。目标与风险总是成正比的,目标越大,风险越多。但是共产党人没有惧怕,没有退缩,反而总是绝处逢生。这就验证了强大意愿的巨大力量。100%的成功=100%的意愿,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我们也能做到。

巴斯德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看起来都 是大致相同的,上班下班回家。但是其中个人的努力会慢慢改变个人的命运。有句话说学习改变命运。只有不断进步,才会得到机会的垂青。作者总结了鲍罗廷和周恩来的共同点,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待人接物细致周全,迅速行动能力和忍耐能力,与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工作的能力,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工作风格。我个人非常敬佩周恩来,他的工作态度,他的豁达人生观,他的奉献精神。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共产党人由开始的想要通过谈判解决内战问题到声明批判的武器永远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这一过程,我想当时是做了巨大的心里斗争的。毕竟都是中国人,自己人打自己人 , 听起来其实 有点好笑。但历史就是这样,变幻莫测,匪夷所思。蒋介石之所以失败,作者也总结出四点原因,与党为敌,与国为敌,与民为敌,与公理为敌。违背自然规律,与正确方向背道而驰是注定要失败的。当时朱德的战略是敌退我追,敌驻我扰。简单的两句话,却为共产党最终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朱德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设立的目标是正确的,是因为他坚持到底,从来没有放弃过。林彪给小学同学林春芳写的对联很有趣,“读书处处有个我在,行事桩桩少对人言”。林彪善思,善战,由智生勇,个人守则是摸清上级真正意图,调查研究,问题想多想够,及时下决心,团结、坚持很好的战斗作风, 重视政治工作。路清晰,做事果断。很值得我们学习。书中也有简略提到日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 是日本转向法西斯的借口:都是别人的错!没有任何借口,胳膊拧不过大腿,日本战败是必然,自不量力的后果很严重。但是日本人是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就是坚忍刻苦。蒋介石虽然最终失败,但是他极其善于捕捉和利用机会,追剿计划周密完备。他对红军长征的长追也让红军损失惨重,只是总是想要一石二鸟的人,注定会失败。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在战争过程中也有很多人叛变,或者由国民党转为共产党,或者由共产党叛变到国民党当特务。何健中学几何考试“春秋几何,人寿几何,几何而求贫贱耶,几何而大富贵耶”。晚年“反共到几何”,之后专心钻研佛学。我认为他的可贵之处就是他在还活着的时候就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道路是错误的,他在努力去弥补,虽然这种战争时期的入党也很令人震撼。国防大学教育副部长谭恩晋入党时,党员问他“怕不怕死”,他说“不怕”,然后就成为了共产党员,虽很简单,却很严酷,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多么美好,还有什么比生死考验更大的考验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用再去面对死亡的考验,我们只需面对我们应该做好的工作和应该安排好的生活。毛泽东争取的遵义会议,决定一支军队的命运,进而是一个党的命运,最终是一个国家的命运,14年的努力,中国人终于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领导人,看到这里的时候,热血沸腾,我无法知道当时他们付出了多少血汗,但我知道他们的强大胜利意愿无可阻挡。长征是红军胜利的重要一笔。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有不屈不挠的工农红军,长征有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长征是不屈不挠的解放事业。我们长征最终的胜利,除了共产党自身的努力,也有蒋介石的失策。国民党军阀防蒋胜于防共,蒋介石剿灭军阀胜于剿灭红军,也是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讲述的事实。共产党找到了蒋介石的要害。毛泽东四败后,总结出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所以1949年他还能站在观礼台。毛泽东不是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毛泽东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预言,而在于它的实践。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这是共产党人最为鲜活的灵魂。红军的四渡赤水之战,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更是中国工农红军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求胜利之意志,它是不死鸟,它是火中凤凰!红军渡金沙江时,刘伯承六只小船开道,最终完成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说成功一定有方法,没有不可能!

书结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 泪下。苏东坡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说:“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我们的世纪狂飙突进,狂飙中充满英雄,但伽利略说,需要英雄的国家是可悲的,狂飙中遍布色彩,但孟德斯鸠说:“苍白的国家是幸福的。”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健康向上地生活着,因为我们降生在和平年代,因为我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大环境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努力吧,未来是我们的!

推荐第5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读《苦难辉煌》有感

在21世纪的今天,许多年轻人已经淡忘了当年先辈们的历史,社会上的风气也是没有了当年革命精神,每个人只是想着如何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但是我认为身为一个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历史,历史是多层面的,我们要记住历史留下的错误为了是日后改正,我们要记住被侵略的历史以保护我们的国家不在收到侵犯。我们要更加看清自己的身份,重温那段过去党和先辈们创造的历史。我这假期重读苦难辉煌,便再次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感受。

如今,我们再回看历史,中国共产党1921年建党,1927年建军,之后历经红军长征,抗日、解放、朝鲜、越南等战争,从最初的53名党员到后来的百万雄狮过大江,夺取全国政权,经历多少磨难,到底是一批什么样的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前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这些在我没有读到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时,我还不是特别熟悉。直到那年4月,金一南教授推出了《苦难辉煌》,他一改传统党史的思维视野和叙述风格,探索出一条党史研读的新路。历时15年完成了《苦难辉煌》的12章,以散文式写实的手法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至36年西安事变这一时期的历史。 金一南教授说“历史上先有伟人,后有伟业”,正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一批伟人的历史自觉,才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和中国革命的奇迹。试想如果历史上没有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精辟论述,没有对中国当时社会现状和问题的清晰认识,中国革命不知道在黑暗中还要探索多少年;如果没有朱德在南昌起义失败,与主力失散后,面对仅存的800名起义军坚定的喊出:“同志们,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了,但是1917年俄国革命终于取得了胜利,现在就是我们的1905年,我们也终将迎来自己的1917年。同志们,要干革命的跟我走,不愿意的可以回家!不勉强!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就不会有未来的朱毛会师,不会有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为的只是心中的政治信念,为的是振救中国的理想,为的是造福人民的愿望,即使面临背叛,面临死亡,也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气概,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以下是我对我在书中的一些感受,共四点:分别是意义、历史、人物、客观。

一、读懂中国如何在最艰苦时期攻坚克难的历史对青年人意义深远

金一南教授在自己的书评中说到过这样一句话:“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每一代共产党人都要回答的问题,从1840到2050年,一百年救中国,一百年发展中国。”当年毛泽东成功的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不是一劳永逸的,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人,依然要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问题,从人民群众的需求中寻找答案。所以我们不仅要站在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上,更要站在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上,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近代以来中国那段最为艰难曲折、最为惊心动魄的追求、选择和奋斗史,其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也是我们现在需要警醒和借鉴的。看现在的年轻一代,如果对于这笔财富我们没有很好的挖掘,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是难以估量后果的。可能会导致一个国家的颠覆,年轻人是一个国家往后的发展力量。如果我们能多一些“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的设问,多一些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追溯和探寻,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宽度。美国两百多年国家史,开掘的非常充分,使每一个美国公民都能清晰感觉到自己的根基。苏联卫国战争不过4年,文卷浩如烟海,足令今天的俄罗斯人坚信和平与强军密不可分,所以我认为学好历史非常重要,可以在学习中更好更快发展,走向新的辉煌。当年邓小平也指出了: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现在习近平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历史在人民的探索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又造就了新的辉煌。

二、我们要从战略角度看待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

我认为书中分别以战略角度和思维高度解读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把它放到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日本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剧烈碰撞的背景下研究,着重探究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何以能够统揽全局,把握重点,既着眼当下又布局长远,从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确立了勇于探索、铸就辉煌的方向。现如今也是一样,我们党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政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批有着历史自觉地伟人所缔造的,一个人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不仅仅是只为了追求自己学业、事业和家庭,因为在除此之外,还有人性的关怀,还有国家的发展,还有社会的进步,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做,因为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我认为书中涉及到各派利益的博弈及得失,对我党的历史中肯的剖析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的深刻影响,剖析了党内不断发生的左右倾错误造成的巨大损失,分析了党内主要领导人的优点和局限。并客观的评价了敌方阵营,说明了敌方为什么会输掉战争,为什么他们都打不过我们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利用此深刻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狼子野心,揭示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残杀共产党人、疯狂“围剿”革命根据地、在日本侵华战争时还多次进行残害共产党人、建立独裁统治的本质。也正说明了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科学回答了为人民才会导致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说明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些重大问题。书中写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送来了组织领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剧,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出中国化道路的。金一南教授在书里详述了当时背景各方力量相互制约的历史,说明历史发源于苦难,苦难孕育着辉煌。当时我也是不禁想起自己在入党志愿书中谈到,我为什么要入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清晰。

三、我们应当注重对重要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注

我在书中看到金一南教授对每个重要人物都有他的介绍,除谈他的出身、功绩,还谈个人命运的结局,说明是由无数个个体变化组成了这一大气磅礴的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对我们党的众多领导人和高级将领的描述,没有人为拔高全是客观和历史选择,既讲他们的历史功绩,也讲他们的历史局限和错误挫折。对像最开始的领导人有陈独秀、王明、张国焘、李德、汪精卫等这样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人物,都有客观公正的评价。说起领导人,在这里我也是回想到前段时间,中纪委发布大型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这部视频一出便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正值十八大之后的那段时间,被查处的违纪违法“大老虎”们纷纷亮相荧幕,忏悔自己的过错。他们或掩面而泣,或悔恨不已,自感愧对党和组织的培养,身居高位之后迷失于自身利益,忘记了曾经的原则和信仰,成为被自己和人民唾弃的人。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集团利益,特权思想。他们并不能做到像当年的那些领导人们一样,不关注命运,不看重历史。然后在书中也是说到了毛泽东,在书里评价毛泽东用兵真如神。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描述一生中打过四次败仗,两次就发生在被描述为“用兵如神”的四渡赤水,这说明,历史从来就在挫折中轰然前进的,伟人不是不犯错误的人,而是犯了错误能及时纠正的人。对,这些大老虎们,也可以犯错误,但是他们不仅没有改正,还变本加厉,欲贪则贪。所以他们做不到像毛泽东一样,他们都不是合格的党员。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仅像这些老虎一样,我们自己的党员干部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虽说都有共产党人的信仰,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党员做好了,才好向人民回答红色政权到底是什么样的政权。

四、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书中提及的问题和回答

我感觉面对书中的那些回答和问题,我们应该客观角度来看,毕竟书中那些回到都是人的回答,我们应当从自身理解加上前人的总结做以判断。但是也正是如此,我才会认为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便是,每当金一南教授他自己描述一段史实后,都会有他独特的点评和回答,我后来也是从网上了解到,金一南还特此请到了37位亲历者、开国元勋子女和专家从战略思维的高度进行了评述。比如提出的问题有,列宁与孙中山有无交集;马林是最早提出国共合作的人吗;谁是最早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国际给蒋介石定性,访问苏联与思想转变;李立三南昌起义作为如何;长征是如何开始的;红军长征出发之后,苏区留守人员的生存是什么情况;过草地红军到底牺牲了多少等等。这些问题不单单是金一南自己想出来的怎么回答而是众多的亲历者和开国元勋子女根据历史真实而创造出的,值得我们深思。记得也有人曾说过,不了解国家历史的人,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思想,这个民族的灵魂。读完《苦难辉煌》这本书后,也告诉了我必须要铭记的这一段历史,铭记历史上的人和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也正如金一南书中所说:“如果没有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也就没有长征;没有长征也就没有西安事变;没有西安事变也就没有国共两党的联合革命。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就是历史。”今天我们生活在安定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历过战争、革命、饥饿、牺牲等,所以不能深刻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拼搏奋斗的精神。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开始新征程的,就是在苦难艰辛的探索和奋斗中铸就辉煌的。

推荐第6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历尽苦难,成就辉煌

——读《苦难辉煌》有感

历史,篆刻着“天朝上国”的天伦之乐。曾经屹立于东方的大国载着世界的兴与衰,载着古代人类文明繁荣于一时;

历史,铭记着中华民族的屈辱心酸。曾经沉睡的东方巨龙饱受列强欺凌,戴着镣铐目睹儿女颠沛流离;

历史,传承着炎黄子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这个伟大的民族从腥风血雨中走来,从苦难走向辉煌,从沉沦走向崛起。

我们的民族,历尽苦难。那些曾用身躯撑起民族脊梁的巨人唤来的是民族魂,站起来的华夏儿女以勤劳双手唤来的是民族神。五千年民族魂,生生不息,是民族崛起的意志,是民族复兴的源泉。亿万万炎黄子孙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用鲜血谱写了民族华丽乐章。中华民族经历风风雨雨,披荆斩棘,得以屹立于泱泱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曾在世界的东方以“天朝”自居,孕育着伟大的华夏民族,创造着不朽的璀璨文明。博大精深的浩韩文明蕴含着民族气魄,莽莽山河彰显着民族骨骼。四大发明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万里长城是民族气魄的写照,丝绸之路是天朝盛世的象征。身为炎黄子孙怎能不为此骄傲自豪?仰望朗朗乾坤,俯瞰神州繁华。这里,曾是一片乐土,人人安享天伦。

我们,曾沦为奴隶。1840年“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南大门,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由此签订,继而来之的是中英《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是中华民族血与泪的屈辱史,中华民族百年沉沦,华夏人民百年流离。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们忘不了300000同胞的鲜血洒在法西斯的屠刀下,历史永远记下了这悲惨的一页,它像一座警钟铭记我们曾沦为奴隶的历史。民族的尊严在遭受外族践踏的悲痛中呐喊,国家的意志在饱受列强凌辱的痛苦中挣扎,国民的思想在承受阶级的压榨中沉沦。

我们,也有民族的脊梁。百年屈辱,百年渴望,百年复兴。当中华民族在列强的屈辱下苟延残喘、岌岌可危时,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不倦苦求救国之法:从林则徐、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到李鸿章、曾国藩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一次次的失败,更是坚定了民族崛起的决心。幸而,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拯救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推翻封建势力、打倒帝国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博弈中取胜,中国共产党从艰苦长征中走来,向民族复兴梦走去。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这样描述长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历史的巨人已然逝去多年,但回音壁上轰隆之声依旧如雷贯耳。历史选择了共产党,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让中华民族在世界的东方挺直了脊梁。

一个民族,就这样结束了其百年劫难。 一个民族,就这样开辟了其辉煌道路。 一个民族,就这样开始了其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曲折而又艰辛,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此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枝独秀;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光明而正确的道路,是科学发展的“高速路”,是人民群众的“小康路”,是伟大祖国的“强国路”,是中华民族的“复兴路”;改革开放拓宽了社会主义道路,将我国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经济危机持续发酵,欧债危机苦难重重的今天,中国“风景这边独好”。中国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不再向霸权向垄断低头,向全世界证明曾经那个饱受欺凌、“落后就要挨打”的弱国已然逝去,如今在世界舞台尽情展现自身魅力的是中国,强大的中国。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百年的探索与奋斗,苦难与辉煌向我们昭示,道路决定命运。曾经我们“天朝上国梦”破碎过,救亡图存的“富国梦”失败过,幸好我们心中的“中国梦”从未泯灭。鸦片战争以来170年的“中国梦”,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贴切,更加清晰。 我们伟大的民族历尽苦难,终于将成就辉煌。

梦,“中国梦”,带给我们多少遐思,多少期盼,多少憧憬。 梦想,是人生旅途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是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奋斗的目标,激励我们不断拼搏。梦想,是坚持,是拼搏,“中国梦”是共产主义的梦,是民族复兴的梦,是国家民主富强的梦,是你我的梦。

一、中国梦——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国梦”。

近代中国的灾难,是从西方资本主义攫取中国丰富的资源开始的。900余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和约”越签越多,而“和平”却越签越少。在中华民族沉沦在尊严的低谷,束缚在资本主义获取利益的囚笼里之时,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共产主义,毛泽东为中国规划了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构想,红色政权得以星火燎原之势在神州大地展开。共产党团结各族人民描绘了“中国梦”的蓝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创造了世界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最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快的工业化进程速度,最快的贸易增长金额,一个个中国奇迹诞生。世界的东方,“强国梦”的巨龙腾飞而起,强大的中国已经翘首企盼。

二、中国梦——是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军梦”。

眺望历史长河,是一部国殇史。“国无兵则必亡,兵不强则必衰”,任何朝代,任何国家,兵强则国强,兵弱则国弱。中国近代血淋淋的屈辱历史不置可否地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凡大国,必有强兵。曾经的我们一度沦为大国的奴隶,现在的我们愿将用一腔热血浇铸祖国“强军梦”。宋代有岳飞“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近代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情怀,民族大义无不充斥其伟大的抱负中。如今,气势雄浑的中国陆军,翘首蓝天的中国空军,扬眉利剑的中国海军和中流砥柱第二炮兵,肩负着“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双重历史任务,独树一帜。中国梦离不开强军梦,强军梦支撑着中国梦。“强军梦”是现在,更是未来;是目标,更是方向;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殷切希望;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高信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付诸于行动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曙光已然来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将落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肩膀上。实现“中国梦”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以逸待劳,只有从先辈的手中接过传承的旗帜,开拓进取,继往开来,这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才不是昙花一现,“中国梦”的实现才不会是海市蜃楼。

《苦难辉煌》中这样写道: 我们的世纪狂飙突进。

狂飙中充满了英雄。但伽利略说,需要英雄的国家是可悲的。 狂飙中遍布着色彩。但孟德斯鸠说,历史苍白的国家是幸福的。 这部动荡不已的历史,你可以说它不富足,不充裕,不美满,不开放,不安宁;但你必定惊叹它的光荣与梦想,它的热血与献身;即使这里面同样淤集了丑恶与悲哀,隐藏着没落和衰败。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

这个历尽苦难的民族,终将成就辉煌。

推荐第7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第三次思想汇报—读《苦难辉煌》有感(2组王圣辉)

敬爱的党组织:

在中国梦主题经典阅读中,我们2组选定了《苦难辉煌》。在细细品读此书后,我感到受益匪浅,感慨良多。现对党组织作出如下汇报:

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更好的共响。《苦难辉煌》最根本特色就是进一步还原历史,让史实说话,让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史展现在人们面前,丝毫没有掩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幼稚与单纯,也没有遮掩早期共产党人的大量背叛与退缩,但一切都是成长的必然阶段,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苦难的历程换来了革命的真谛和最后的成功。作者不想让*中的那些高大全、那些造神式的描述再次重复出现,以“重新思考”的姿态,不断发现历史的价值。而这价值,正是使我对这本书着迷的原因所在。

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性问题。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呼声。要善于提问题,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给自己提问题,给别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激活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新时代青年。

《苦难辉煌》这本书的客观性让我爱不释手。从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陈毅、彭德怀、李立

三、蒋介石等,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任默默无闻的英雄,这让我更加敬重历史的伟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我想,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以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艰苦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们,无疑将会肩负祖国的光荣使命,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我们要汲取历史的养分,在大学中充分利用时间,刻苦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不远的未来报效祖国,为国家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而锐意进取、奋斗拼搏。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党组织批评指正!

此致 敬礼

王圣辉

2014年11月14日

推荐第8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

作为先锋营的第三篇读后感,《苦难辉煌》一书读了快3个月,受益匪浅,感慨良多。读后感动笔较晚,一是因为本书较长,中间又插了一个春节,看的断断续续。二是感到难以下笔,该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令人颇感震撼,贸然动笔怕无法表达自己敬佩以及体会。

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更好的共响。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理解历史,就无法理解共产主义之于中国的价值。我们是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在和谐安宁的环境中,在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前,我们更要看到今天面临的挑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却曾经的苦难,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去面对任何险阻艰难,去迎接民族的辉煌。

苦难辉煌这本书最根本特色就是还原历史,让史实说话,让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史展现在人们面前,丝毫没有掩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幼稚与单纯,也没有遮掩早期共产党人的大量背叛与退缩,但一切都是成长的必然阶段,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苦难的历程更凸显了辉煌的意义和最后的成功。作者不想让*中的那些高大全、那些造神式的描述再次重复出现,以“重新思考”的姿态,不断发现历史的价值,这恐怕是本书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性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比较好,提炼的思想也很深刻,这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大力提倡的工作态度,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给自己提问题,给别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激活我们的思想,才能完善我们的工作,最终实现事业的升华。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艰苦中不懈奋斗,独立自主才有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生命的意义。所以,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生活是虚度的,人必须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要有一个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的目标,把自己极其有限的生命燃烧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是生命的辉煌。

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过去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也许当今的我们已经不太会有机会创造如前辈们那么辉煌、永留史册的故事了,但是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创造自己人生历程中的辉煌依然十分重要且必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虽然不能把握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通过扬起目标的风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让生命的航船成功远航,从而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待以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会说:我奋斗过,我拼搏过,我不后悔。

最后,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个人的命运必然和国家的崛起紧密相连。一个人一生不仅在为自己,更是在为他人的幸福、民族的强盛拼搏奋斗,这样的人生会更充实、更有意义,也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今天,对于申养先锋营每一个人来说,一份充斥着理想、前景、无边想象力的温暖事业逐渐在起步,不论我们前进的道路如何艰难,都要永远记住国际歌中的一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苦难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必然,辉煌是我们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

2017年4月16日星期日

推荐第9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壮烈情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很小的时候,我已经能够熟背毛泽东的《长征》。长期以来,这首诗虽不像山水画、田园诗那样简单,但从字面上看去,总是一种肆意挥洒、泼墨抒情的荡漾情怀,类似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好比是触景生情,把千言万语付与祖国的滔滔江水倾泻而出。

当我近在人生而立之年,被红军长征的纪实文学和影视资料沉浸了累月数日之后,再诵读那首《长征》,其间的千辛万苦、悲壮激烈、九死一生的场景叠现眼前,非任何一番苦难、任何一种险情、任何一出悲剧能够再现。近来,读《苦难辉煌》,又一次品尝到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种感觉,这位有着军旅生涯的作者兼具学者、作家的优秀品格,以大量读者从未谋面的档案资料为素材,集中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腥风血雨,其中最惊心动魄和最感天动地的就是红军长征。

长征一年多的时间,在建党、建军以来的整个革命战争史里,只不过倏忽而逝,但是如果把那一年中的行程、一年中牵涉的历史人物和作战集团、一年中经受的艰难困苦、一年中所决定的历史命运铺展开来,你会理解所谓历史长河究竟何其虚诞?到底是什么给了我们那种感受?为什么时至今日,从中随便捡拾一个片段,还是让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无可否认,人们都有向善的本性,都有同情苦难者的情结,也都有感佩英雄气概的胸怀,当这些结合在一起交叉感染,的确让人心血澎湃,思绪万千。其实,还远不止如此,你个人的经历、遭遇连同你对当今社会的观感一齐放到那段岁月中品尝,个中滋味苦辣酸楚一拥而上,人生能得几许这般感触?

视死如归,这是贯穿长征始终的核心精神。无论是奉行王明路线,还是毛泽东路线,红军及其领导人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从未改变。遵义会议之前,主要是湘江之战,战斗的艰苦惨烈前所未有,很难想象一条江河途中死伤数万人是何等战况。湘江防线是蒋介石有生以来布防最严密的,也是欲置红军于死地、毕其功于一役的终结之战,而当时的红军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危局,渡不过湘江,红军可能从此消亡,渡过湘江,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此情此景,红军的领导人、红军每一位战士当作何感想?唯有视死如归,才能解释当前的处境。

耐人寻味的是,国民党参战军阀各怀鬼胎,固守地盘,先是陈济棠的粤系秘密与红军谈判,又是白崇禧的桂系秘密转移主力,湘江门户洞开,为红军突破封锁线有意无意地提供了便利。可见,红军能够绝处逢生,也是天理未泯之故。

有这样一幕直叫人生死感叹。红军主力突围西征后,中央苏区周围剩下红十军团,共辖3个师。在谭家桥战役中,因为军团长刘畴西轻敌,加之部署失误,以致兵败。在这次战斗中,十九师师长寻淮洲这位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长壮烈牺牲。紧接着,怀玉山一战中,红十军团全军覆没,刘畴西和方志敏被俘。蒋介石费尽心机劝说两位红军战将投降,徒劳无功,最后他们都慷慨就义。今天回头仔细品味那段历史,我们可以指责刘畴西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但在敌人以友情、以官爵、以监禁、以死亡的利诱和威胁面前,我们只有衷心叹服刘畴西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

艰苦卓绝,这是红军钢铁长城永不褪色的风格。红军并不是生来就带着耀眼的光芒,他诞生在一个形势极其严峻、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前身是南昌起义后溃不成军的零散队伍,在遭遇了连续的失败,军至天心圩时,士兵们的情绪跌落到零点,将士相继逃离,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的境地。朱德,为什么永远是不可撼动的“朱老总”?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稳住了队伍,保留了火种,他对大家讲的话很简单,要点是,革命自愿,不勉强,黑暗是暂时的,俄国十月革命前也是黑暗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这些丝毫没有鼓动性,看似出于无奈的话,在那个环境里,不偏不倚,刺痛了每一位将士,这就叫力挽狂澜,这就是艰苦卓绝。若干年以后,蒋介石兵败大陆,其军事力量主要被歼灭于东北战场和华东战场。指挥东野的林彪,指挥华野的粟裕,1927年10月就站在天心圩被朱德稳定下来的800人队伍中。

今天,我们所谓的艰苦在哪里?不想想红军在长征中的艰苦,你会觉得锻炼身体很艰苦,读书学习很艰苦,吃不好睡不香很艰苦,写文章很艰苦,当不了官很艰苦„„你能体会到山穷水尽中那种绝望的感受吗?你能体会到围追堵截中的九死一生吗?你能体会到食不果腹还要日夜兼程的辛劳吗?你能体会到亲密的战友在你身边一批批倒下的惨状吗?你甚至都不能体会翻雪山、过草地那种纯粹在自然环境中的艰苦跋涉。什么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过江无船,过桥无桥,硬是过江,硬是过桥。泸定桥担任敢死突击的是红二军团四团一营二连,这是红军中著名的英雄连队,是主力中的主力,22名勇士冲在最前面冒着枪林弹雨,掩护着后面的战士铺桥,最后的胜利属于这些勇士们,但他们恰恰没有活到胜利,而且只有3个人留下了姓名,他们是连长廖大珠,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红小鬼刘梓华。我们应该世世代代记住这些开路先锋和沙场英雄们。如今13根铁索依旧,游客络 绎不绝,都要攀一攀、摸一摸那历史的锁链,可是你能体会那冰凉的铁索之上发生的故事吗?

国民党曾无数次惊叹于红军飘忽不定的行军风格,可是你知道“飘忽不定”四个字来得是何其艰辛?背着枪,在茂密的丛林和崎岖的山路,昼夜兼程一二百里,是什么概念?连李德,这位红军早期的军事顾问回忆说,一边走着竟能睡着。那个时代,将士除了命令与服从,真正不分贵贱,不分你我,一样的受难,一样的生死。还记得红十军团覆没的怀玉山之战吗?红十军团一共3个师,师长寻淮洲、刘畴西分别战死、就义,还剩一个师长胡天桃被俘,战胜红十军团的国民党将领王耀武曾经叹息于不能一睹寻淮洲、刘畴西的风采,这次他要亲眼看看红军的师长到底是什么模样。当他见到胡天桃,他惊呆了。时值严冬,天寒地冻,这位红军师长上身穿着3件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衣,下身穿着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同色的草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之外,再无他物。王耀武与胡天桃进行了一番对话,最后问道,“你家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告诉我们,可以保护你的眷属。”胡天桃说,“我没有家,没有人,不要保护”。胡天桃被枪杀了,那场谈话中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意志与决心,却令王耀武想了几十年。

今天,我们更多地记住了长征是宣传队,是宣言书,是播种机。红军最耀眼的辉煌来自长征,以后伟大的胜利起始于长征,然而红军最深重的苦难也在长征。今天我们来看,长征的战略转移英明果断,长征中的战斗出其不意、体现了红军战术中所有的光辉,然而做出长征的决策是何其被动,何其偶然?长征中红军历经了多少回失败,遭遇了多少回被包抄、分割、打垮的危险?外部的环境如此恶劣,红军内部还在不断斗争,不断选择着最适合带领这支队伍的领导人,即便如此,最终还是分裂了,多少次要分散了去打游击,又多少次被凝聚了不离不弃?红军不是神仙皇帝,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他们也不是菩萨观音,遵义会议很伟大,但是遵义会议确定的战略方向也在一直变动,从黔北到川西北,再到川滇黔边区,最后才确定陕北根据地,这种变动正是红军的灵魂。客观来讲,红军在长征中的战争胜败参半,国民党也不是酒囊饭袋,以少胜多的战役绝非今天想象得那般从容应当,没有体面可言,只有最后的胜利属于谁。也不会因为谁弱小,战争的结果就偏向谁,国民党“剿共”绝不比抗日更惜力。即便是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权,斗争的艰苦复杂程度从未改变过,鲁班场几乎成为毛泽东的“街亭”,他差一点再次丧失领导权。“四渡赤水出奇兵”,也绝非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若不是穷尽红军统帅们的智慧,穷尽红军将士顽强的意志和耐力,四渡赤水后的“柳暗花明”又怎能不期而遇?

今天,反观那段历史,有人说是国民党军阀之间的矛盾拯救了红军。比如,前面提及的湘江战役就是例子。这的确是当时红军可资利用的重要条件,可惜的是红军还没有最充分地利用好这个矛盾。问题是,国民党为什么就存在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这种内部矛盾比阶级矛盾还要严重。蒋介石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够解决这个矛盾,相反他大部分的时间在激化这个矛盾。蒋介石总是希望一举多得,结果总是事与愿违,长征中的红军外无援助,内无救兵,反而修成正果。国民党战将如云,大多数都接受过正统的军事教育,武器装备也都是国内最先进的,从来不存在供给中断,从来不存在饥寒交迫。但是他们缺少只有胜利才能换取生存的信念,他们缺少在围追堵截、忍饥挨饿中所激发出的抗争和求生本能,他们缺少对这个万恶的旧世界刻骨铭心的仇恨,他们缺少的东西太多,他们看似富有,实则贫穷;看似强大,实则胆怯;看似功成,必然失败。每位红军将士除了当天的口粮,再无可以牵挂和惦念的了。在到处都是敌人的无休无止的征程中,除了服从指挥、除了紧紧团结,除了奋勇杀敌,还有什么能够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统帅离不开将士,将士也离不开统帅,彼此都格外珍惜,格外动情,身边的战友就是生命的寄托,看得比泰山还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换回死的光荣,这种无比高贵的人格在那种特殊条件下一遍一遍地演示,直到山河为之动容,天地为之颤抖。

这样一支队伍之所以是真实的,因为他同样具备所有可能存在的要素,有彷徨,有逃离,有叛徒,有分裂。即便在正义的一方,也有太多的模糊、抱怨、失误、错误,有些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红军作为一个整体是光芒万丈的,但不排除其中存在污浊和丑陋的个体,顾顺章、龚楚、孔何宠„„仅仅是中共的重要领导人和高级将领,你就能列举一连串反目成仇的人员名单。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最危难的时期,他们的叛变显得格外致命,也显得格外让人心寒。为什么肃反经常扩大化、严重化乃至最终走向残酷无情的极端?有叛徒是一个重要因素。所谓“降将可纳,叛徒难容”,红军里面的叛徒到底是怎样一种心理?是不是骨子里就这样?即便本质如此,内心深处有没有对革命的同情,对战友的情义?特别是当这些叛徒能够活着看到革命的胜利,他们将作何感想?龚楚叛变之时的职务是中央军区参谋长,他还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从事农民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在相当一段时期,“朱毛龚”是齐名的。1929年,广西百色起义后,成立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参谋长就是龚楚。他的叛变直接造成“北山事件”,后来又使湘粤赣游击队遭受严重损失。龚楚亲眼目睹势单力薄的战友一个个倒在血泊里,自己却做起了“剿共游击司令”,在国民党的最后一个职务是韶关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49年,韶关解放,他又被迫投诚。后来他逃亡香港,一直过了40年之后,他才回到故乡广东乐昌。60多年前,他曾经在故乡组织农民运动,担任中共乐昌支部书记,面对眼前这片布满他喜怒哀乐的土地,不知他作何感想?他当年的红七军政委如今已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给邓小平发了一封电报,邓亲自给他打了电话,已经双目失明的龚楚听到话筒那边的声音,心中可否忆起70年前与亲密的战友一起肩并肩作战的情景?龚楚愧对红军,百身莫赎,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段历史的主角逐渐告别历史的主舞台,而且无一例外地走向了人生的暮年。可叹的是,当初在国民党、日本人面前从容不迫、岿然不动的英雄队伍,在时间面前,在政治漩涡里,青春的风采、沙场的情义,再也不能如从前挥洒得那般酣畅淋漓。那段历史的一些风云人物在共和国新的历史舞台出现了新的命运转折,先前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成了有意无意的敌手,历史的悲情和无情正在于此。让我们把目光回转,看一看岁月是如何蹉跎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当年,湘江战役里,走在红军最前列的红一军团侦察队,探知全州守备空虚,队长刘忠当即建议对岸一军团二师五团从速过江,占领全州。谁占领全州,谁就在湘江战役中占据主动。可惜的是,二师参谋长李棠萼,待命行动,贻误良机,结果未能坚决抢占全州,湘江之战损失巨大与此很有关系。刘忠晚年,写了本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提及50年前李棠萼贻误战机、失去控制全州的机会,仍然感叹不已。令他动情的不仅仅是个人失误,更是在这一失误背后付出了多少战友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九一三”事件后,刘忠受到林彪问题牵连,当年林彪的红一军团是长征先锋,刘忠的便衣侦查队是先锋的先锋。后来,他把这本书送到国防大学图书馆,布满老年斑的手一遍遍抚摸着封面,用难懂的福建口音反复叮嘱要好好收藏。望着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背影,你能想象出,他曾是走在红色狂飙最前面的人吗?

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说过存在“陈毅主义”,自己要和大家一起打倒“陈毅主义”。但是陈毅还是写了《关于朱德、毛泽东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等五个书面材料,如实反映了朱、毛领导的别开生面的革命斗争,这些材料奠定了周恩来、李立三等中央领导人肯定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最早基础。后来,陈毅又起草了著名的“九月来信”,信里提出“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从路线高度肯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后来,毛泽东真切地感受到了陈毅那颗坦荡的心,谈到陈毅今后的工作安排,毛对陈毅说:“你哪里也不用去,就在这里。”若干年后,这位开国元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无声无息地拉开了序幕,如果没有毛泽东亲自前往参加,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去世。陈毅去世前仅仅还保留一个“九大”中央委员,而且还是“右派代表”。很多人不明白主席为什么要亲自参加这样一个人的追悼会。对此时的毛泽东来讲,跑了林彪、死了陈毅,从井冈山一路走到**的毛泽东内心之凄凉,恐怕是簇拥在身边只会呼喊“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人们,永远无法理解的。在轿车驶向八宝山的路上,他眼前可曾飘过当年陈毅带着中央九月来信请他回前委主持工作的情景呢?

人类的历史何其漫长,个人的生命又何其短暂。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掉性命的时代。没有一个人老态龙钟,没有一个人德高望重,没有一个人不承受惊涛骇浪,更没有一个人不是在烟波浩荡中历尽沧桑、历尽浮沉。要说这样一个时代,你能记住什么,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最具有时代宽度和历史深度的,只能说是具有这个时代最鲜明特点的人类精神。比如,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个省区,行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队伍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有一点你很难忘怀:长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与非凡气概。再过一个时代,再过很多时代,你或许可以抱怨,那支队伍的身影越走越远,那些故事烟消云散,但你不得不惊叹,我们拥有过如此一批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我们锻造过如此一种气贯山河、感天动地的长征精神。[5] 6社会影响编辑

这是一部把党和军队的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描绘的著作;这是一幅用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画卷。作为众多高层领导争相阅读的一部优秀作品,作为中宣部、中组部向全体党员干部推荐的重点图书,作为社会各界和当代青年读者群反响十分热烈的畅销读物,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创作的政治类长篇纪实《苦难辉煌》“叫好又叫座”,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6月12日,国防大学召开“我与《苦难辉煌》”座谈会,来自军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各抒己见,不仅让人们获益良多,更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的强大。

7创作背景编辑

为什么要写《苦难辉煌》?简单说,最初出自一种感觉,随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即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关键性的历史阶段,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面临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人们思维活跃,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随处可见。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有人认为有没有信仰无所谓,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有人说过去的信仰和理想,如今早已过时。有人说中国革命胜利是利用了机遇,依靠了偶然。还有人索性提出应该“告别革命”,连辛亥革命也不应该搞,而应该按照“戊戌变法”那样去搞君主立宪,那样就可以不流血实现建设发展,说不定中国比今天还要繁荣富裕。[6]

面对这些思潮,作为一名研究国家安全战略的学者,关注、思索这些问题,不是分外之事。要解答这些问题,仅靠当今社会提供给我们的知识和眼光,可能远远不够。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大师吕西安·费弗尔说过一句话:“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我在书的前言中就引用了这句话。1840年以来,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经历过中华民族这样巨大的跌宕起伏。怎么认识与对待自己这段千曲百折的历史,我们缺乏的不是思想,而是思想的力度。没有思想的力度,无法穿透历史与现实的纷繁烟云。没有力度的思想,每经历巨变,都不由自主地全盘否定过去,企图推倒重来。以这种方式去思维和认识,只会把中国近现代史以至当代史看成一部不断从这个极端跳向那个极端,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抛弃的历史。这种只见断层、不见积累的思维方式,最终印证的只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不成熟。[6]

也就是说,要解答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人们思想上的一些争论,需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近代以来中国那段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追求、选择和奋斗史, 其中的养分太多了,值得我们好好思索的东西太多了,值得我们今天警醒和借鉴的东西也太多了。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并没有很好地开掘。已有的开掘又多被认为是说教,难以引起广泛持久的注意,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遗憾,也成为今天我们一些人轻视自身历史的原因。[6]

近代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奋斗、牺牲,专为救国救民。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一伟大事业的继续。历史没有割断,也不可能割断。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都在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我坚信,今天为中华民族复兴默默工作与坚韧奉献的人们,能够从先辈们的奋斗中汲取丰富营养。这就是我最初提笔的冲动。 [6

推荐第10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

最近,我认真通读了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这是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点评历史的书。它以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主线,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革命前辈们在重大关头,义无反顾承担起挽救国家、挽救民族的历史使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这一命运形成之初,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以中国大地为舞台发生了猛烈碰撞。内外矛盾冲突空前尖锐,各派力量的策略转换空前迅速复杂。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与妥协、以及不尽的跋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经历了如此的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革命也由此成为一只火中凤凰,从苦难走向辉煌。

这样一本书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慢慢回味,才能理解其中的真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毛泽东同志《长征》中的诗句,在读完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后,这其间的千辛万苦、悲壮激烈、九死一生的场景又一次浮现在眼前,长征是红军胜利的重要一笔。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有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长征是不屈不挠的解放事业。毛泽东在四败后,总结出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毛泽东不是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毛泽东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预言,而在于它的实践,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这是共产党人最为鲜活的灵魂。红军的四渡赤水之战,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更是中国工农红军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求胜利之意志!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然而在当代社会我们最缺少的就是这种信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钱了,却把这种信仰丢得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少的人为整个国家和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谋福利,而是为自己的利益不断损害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虽然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但是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更应该坚守我们振兴中华民族的信仰,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不断强大我们的祖国。

作为共产党人我们要坚守理想信念。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能让党员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十八大以来,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全面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次次理想信念的集中“补钙”,为的就是扶正祛邪,强筋壮骨,确保我们肌体健康、生机勃勃。对于我们党员来说,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就必须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毫不动摇加强党性教育,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

作为共产党人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念、锤炼作风,做到特别能吃苦、吃得“三种苦”,即思想上艰苦、工作上刻苦、生活上清苦。淡泊名利,敬业奉献;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切实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时刻牢记自己身份,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言、慎行、慎玩、慎交,固守节操,洁身自好,增强自身党的意识,牢记党员的身份,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第11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人造就的胜利辉煌是因苦难而起的,是伴随着苦难砥砺而成的,也正是这些苦难留下的伤痛,让现今的我们在读这样一本书时追忆先辈不得不肃然起敬。金一南将军所著的这本《苦难辉煌》以大散文的文字形式,把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进行了深入解读,用战略思维、战略意思对这段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进行了另一番诠释。它从另一个全新角度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脚步,让我们对先人走过的道路有了全新的认识。

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了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谁也没有想到就是那样一个不足五十人小团体,小组织,如此渺小的力量,会迅猛发展壮大,更是成为了以后中国发展的领导力量。在异常艰苦与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就像是一直浴火的凤凰,在履历了苦难与挫折之后走向了辉煌与胜利,这靠的是一大批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群众的共产党人,靠的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长征无疑成为了中国革命无比艰险的一个缩影,它是红军将士同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凶恶的反动军队之间展开的一场大搏斗。《苦难辉煌》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仍默默无闻的英雄。这是这些人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忠贞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朝着远大目标冲锋向前,方才成就了我们和平的今天。 苦难辉煌也告诉我们:其实没有神,中国工农红军从领袖到战士,都是一个个鲜灵活现的人。人最不能免得是失误,人最可贵的也就是改正失误。我们党也走过弯路,也受到左倾、右倾思想的影响,但最终能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正是能够实事求是的面对党内、党外形势,不调整和变更战略,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红军长征由初期陷入困局到后来踏上坦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战胜并最终取代教条主义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金一南将军说:“先有真人,后有真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一定要写出这批真人。他们不爱财,不为官,不怕死,就为这个事业,为心中的主义。今天一些人可能觉得事业和主义已经没有躲闪吸引力了,但当年的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主义,始终抱有不变的信仰,所以我特别想写这批真人。他们之中,很多人没有看到胜利这一天,没有机会评功评奖,授衔授勋,也没有机会返回家乡光宗耀祖。但这批人是我们这个军队、这个党、这个国家真正的脊梁。他们当中很多人已不为今天的人们所知,我只想把他们写出来,让他们永志史册。当然,这批真人不限于共产党的队伍,国民党里也有真人,否则他们不可能使北伐战争得犹如摧枯拉朽。”我想,这就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信仰,正是这样的信仰,让他们可以抛弃一切,只为中国的未来。

在和平和发展能为主旋律的今天,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实际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我们前面并没有一条洒满鲜花的道路,需要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甚至是前人从未遇见过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依然是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这就要求人们像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那样,善于开动脑筋,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大到建设好国家,小到做好个人工作都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是传承了这一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绩,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开创了新的天地,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找到寄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多少人在感慨多少次历史的重演,然而殊不知事在人为,是人自身的意志决定了历史的相似性。落后挨打的理论已经是老生常谈,如何能让自己不落后,如何能时刻保持一个民族的危机感和自强心,才是我们需要去努力很警醒自己的。如今,历史的仇恨在我们这代人的眼中应该烟消云散了,但是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省却应该是我们这代人所重视的。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不是仇恨,靠的不是固守,需要的是胸怀和睿智,摒弃前嫌、取长补短、勇往直前。

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历史经历了百年的历程,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我们在享受着今天金钱给我们带来富足生活时,我们可会翻开历史看看,去充实一下心灵的空白,去缅怀一下无数先烈,告慰一下心灵那点空白.....

第12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一书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兼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力作,今年九月有幸在革命圣地延安聆听了作者所作的《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胜利》的授课和报告,简洁明朗的PPT,信手拈来的历史细节,发人深省的追问和思考,仿佛让我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拜读此书,聆听演讲,让我获益良多。

一是经典来源于用心和真实。本书不预设政治立场,而是“捡回”若干历史进程关键节点曾经出现过的“小事情”“小细节”,用通俗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从满目疮痍的“东亚病夫”到屹立世界之林的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起大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及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所展开的殊死搏斗,展现了一幅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这些皆来自于作者大量的准备和思考,正如金教授所言,“没有天生的事情,只要做事用心、尽全力,就会干好工作,做出成绩;贵在坚持,把别人打牌、看电视的时间用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八小时之外。”作者在太平洋舰艇狭小的房间里整理笔记、在书房里挑灯夜战挖掘历史,阅读200余本参考书目,整理200多万字笔记,历时15年撰写才促成了这本几十万字的巨著,来源于经年累月积累的读书笔记和常年独立缜密的思考,用心准备才会成就经典。 二是理想信念的胜利。《苦难辉煌》每一章节都浸透着早期共产党人与革命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印记和鲜血,面对一次次举起的屠刀,为何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一次又一次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这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最需要热血的长征都没能打垮共产党人,更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以76岁的高龄跋涉一万多公里,完成了对工农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寻访,并于1976年出版了《The Long March: The untold story》(翻译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在序言里他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作者则在书中写到:“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队伍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这一点你将很难忘怀:长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与非凡气概。不屈不挠的工农红军,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解放事业,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不争的事实充分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动力,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三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读完《苦难辉煌》,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中国革命从来不是一场被看好的革命,中国共产党也从来不是一个被看好的政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从来不是一条两边鲜花盛开、中间铺上红地毯的道路。只有依靠不屈不挠的坚韧、义无反顾的顽强、前仆后继的牺牲。过去的革命如是,今天的改革依然如是。《苦难辉煌》所揭示的,正是这种富含生命力、战斗力的坚韧之性。” 刚刚闭幕的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大会主题,已经绘就好了美好的未来和实现的路径,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让我们万众一心,在政治上追求进步、在工作上敬业爱岗、在学习上积极进取、在生活中奉献爱心,让信仰成为一种动力,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撸起袖子加油干。

第13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

今年7月份公司给我下发了《苦难辉煌》一书,让我有幸拜读那些事儿在正规历史书里面是找不到,对于普通人恰恰是这样的一些事儿,才能让人真正的感悟历史,触摸历史。揭开或粉饰、或掩饰、或扭曲、或回避的帷幕,会发现真实的历史真的比任何文学作品更精彩、更深刻。在体验这种真实的那一刻,确实有一种分不清历史与现实的感觉。历史不过是过去的现实,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再现。

曾经有过轻视古人的念头,其实那是无知的表现。

社会总算还是在进步,有不少人在做拂去历史尘埃的工作,让人们在重峦叠嶂中感受到那一缕透过云层的光芒。最近有前辈推荐一本书《苦难辉煌》,讲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到西安事变国共联合抗日这一时段的历史。开始没在意,后来竟一口气看完,直呼过瘾,颇有收获。书中留下较深印象事儿很多,下面是一部分:

北伐战争的“赞助商”是苏俄。苏联提供了巨额资金和军火(这一点其实在《货币战争3》里就提到了)。在北方苏联对冯玉祥也提供了巨额赞助。书中提供了精确的数字。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孙中山给蒋介石一封信中说与共党的合作走不下去的时候,必要时候需有决断的手段。

陈独秀一开始就要保持中共的独立,直到自筹经费用尽没折了,才接受共产国际的资助和领导。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列主义却是通过日本这个中转站传到中国。当年最早在日本翻译马列主义著作的人大部分是国民党元老。“共产党”三字,就直接是日文中的汉字,与英文或德文原意有点距离。

毛泽东奔赴秋收起义的路上被民团抓住,当时就要押回枪毙,毛借钱贿赂了看押的人,可民团头子没搞定,快押到民团总部还有200米的时候,毛才找到机会逃跑,然后民团和民团发动的老百姓一起搜,都没搜到。这个故事早知道,只是这200米的距离才知道,如果走完这200米,人们就会说历史就将改写了。

朱德的地位一开始并不高,南昌起义时只安排了一个并不重要的任务。在南昌起义失败队伍即将散伙的时候,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存下了人民军队的火种,然后在艰难历程中才建立的崇高地位。

井冈山“朱毛”,其实一开始是“朱毛龚”。龚的地位是红军参谋长,红军长征后在苏区叛变。

长征中穷追猛打红军的薛岳,曾支持过上海工人起义,在四一二政变前曾到中共中央总部问要不要把蒋介石抓起来。此人当年是孙中山警卫营二营长,一营长是叶挺,三营长是张发奎。当然我们知道后来抗日,再后来丢失海南岛的也是这个人。

所谓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四处撞墙的结果,最后终于撞出一个口子出去了。可贵的地方是,每次撞了墙都知道回头,这就是所谓的“不二错”。

在苏维埃的时候,毛被排挤,是林彪写给毛一封支持的信让毛彻夜难眠奋笔回信,这个事儿没在其它书中看到。

土城战役想打进四川,让中央红军差点拼光老底的川军指挥官郭勋祺曾保护过杨暗公和陈毅。

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分道扬镳的时候,徐向前说了著名的“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那句话,那个问要不要打的人是谁呢,其它书里都没有交待。那个人是许世友。后来追上来威胁毛泽东,并把红军大学四方面军学员带走的人是李特。

网上对这本书有这样的介绍:《苦难辉煌》是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书,是第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这本书必须细细品读,慢慢回味,不可以一蹴而就,一目十行,因为,字里行间的信息量太大了,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事件犬牙交错,是非对错翻云覆雨。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理解了苦难的岁月如何让一个人磨砺成才,在与大家共享的同时,也希望能给自己敲响警钟,步步实事求是,在做好移动单位本职工作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添一点绵薄之力!

政企 王强

第14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观后感

老师假期刚刚布置这个作业做观后感时,无知的我还以为这是一本记录为人成长的故事。直到我从书架的最顶端取下这本满是灰尘的书,厚厚的它封面上几个烫金的大字虽在灰尘下却散发刺眼的光芒,好似一本厚厚的秘密,等待我去打开,进入那个“苦难辉煌”的世界。看着书的前言介绍,上面写道“这是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书,是第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书”。这么多个“第一”是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疑问,更增添了我对它的兴趣。

开篇以长征为切入点,生动形象的解读了家喻户晓得历史人物,还原历史真相。

书里面有三个人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首先我要说的就是汪精卫,他本是刺杀请摄政王的革命义士,但是后期思想蜕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他的戏剧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时候受的教育,存在的环境影响的。

他少时虽精通“四书五经”但是生活环境并不乐观,他生活在十分拘束的家庭环境中,欢乐的氛围极少,因此对他的性格骑着铸造作用。如此,汪精卫从幼年起就养成了懦弱自卑、优柔寡断的个性特点。而且,他因刺杀行动失败被捕后,死里逃生使他更加爱惜生命,害怕死亡。因此他的人生因为刺杀事件的推动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只求苟活于乱世因此他主和,投降,卖国求荣,一步步走向深渊,最后身败名裂。

他的戏剧性的一生,引得我们痛恨的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死容易活着难,维护真理更难,真理本就是鲜血与牺牲铸就的,既然决心维护真理那么生死都是置之度外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生舍而取义者也。

说到汪精卫,我就想谈谈蒋介石,这个人是很难去单纯的一“好”或“坏”评价的,说到他我联想到了历史上的曹操,两个人有很多的共同点,第一点,两个人都为统一做了很大的贡献,曹操先后消灭了袁术,吕布等统一了北方。蒋介石也将张学良、李宗仁等一群有实力的军阀收入自己麾下,因此他们两个在历史长河中都有极大的贡献。另一点,也是我在读书过程中极大的觉得蒋介石和曹操太相似了的一点,就是两个人的狠毒。曹操信守“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蒋介石的座右铭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漏掉一个”。蒋介石杀人如麻,只要怀疑是共产党变都难逃一死的厄运,只有曾经救过他一命的陈赓,蒋介石放走他也算是良心未泯吧,其余被怀疑的共产党无一活命,可见,蒋介石比曹操还有奸诈狠毒百倍。

两个人也有不同之处,历史上评价蒋介石是一个独裁者,他实行法西斯专政,独断专行,手下的人对他十分惧怕,诚惶诚恐,唯命是从,提着脑袋办事,这样不得军心的队伍输掉只是时间问题,在这一点上曹操做的就好多了,他广泛听取谋士意见,爱财如命是人尽皆知的。在注重民心上,蒋也不如曹。曹操为取得民心,曾经下令“毁坏麦田者,斩!”的命令,而自己由于战马受惊而踏坏麦田,为了惩罚自己,曾留下“割发代首”的美名:蒋介石则滥杀无辜,使他彻底失掉了民心,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说到蒋介石就不得不联想到与他亦敌亦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了,毛主席具有极大的智慧与坚韧的品格,他曾作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如此的豪气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在红军长征时期也发生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朱德的扁担”、“倔强的小红军”都令生活在安康的年代的我们十分敬佩。在那个动荡、黑暗的年代。毛主席就像那闪闪的红星,带领着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坚定目标,建设“民主、平等、富强的新中国”把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和坚定信仰。他们坚信“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冲上来,红军勇渡黄河的时候,后面的人踩着前人的尸体继续奋战,流血了顾不上痛队友牺牲了顾不上流泪,继续为了心中的目标、信仰二勇往直前。

合上书我进行了深深的沉思,一幅幅红军战士抗争的画面还浮现在我的眼前,我觉得生活

在今天真的是极大地荣幸感谢那些革命先辈们,感谢那些个有名无名的英雄们。作为结果历史的接力棒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同样扛过前辈们的信仰与坚定目标,为了建设祖国而奋斗。生生不息的奋斗,如果我有幸这学期被上级老师批准成为一个共产党员我会觉得更加的光荣并且肩上的担子更加的沉重。感谢姜老师推荐我们大家在假期读的这本书,使我更加的了解历史,是我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而更加的自豪。

第15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以下关于苦难辉煌读后感范文的文章由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读党史也成为了今年读书活动的主题。我最近就读了一本叫《苦难辉煌》的党史类图书,很受启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这本书的作者是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历史中一些鲜为人知的背景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该书对“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毛泽东”这一课题的分析研究。

这本书指出,毛泽东并不是共产国际指定的领袖,但最终给中国革命开辟独立发展道路的却是毛泽东。那么,为什么不是出家门进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门、出中山大学校门即进中共中央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博古呢?为什么不是北大文科学长、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呢?为什么不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张国焘呢?

这本书还专门拿张国焘与毛泽东进行了对比。当张国焘成为北大的学生领袖时,毛泽东还仅仅是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没有编制,相当于现在说的临时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到中共六大,张国焘长期居于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而毛泽东仅在中共三大上当选过中执委。据说,张国焘曾经面对面地与列宁谈过话,亲耳聆听过列宁的教诲。并且,张国焘比毛泽东还年轻四岁。以现在的眼光看,无论是学历、经历、资历,还是年龄,毛泽东都不占优势。

作者分析到,毛泽东的根基在井冈山,不在白区,更不在共产国际。不能设想他在大城市租界内外压低帽檐东躲西藏,更不能设想他像小学生一样端坐在共产国际会议厅里背诵冗长的决议。他属于那片实实在在的土地。只有在武装割据的中国农村中,他才如鱼得水。作者把这种革命的工农武装割据称为“地火”。

自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党经历了与敌人的多次重大斗争,如;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接着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我党又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这漫长而严峻的历次斗争中,我们党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考验,伴随着苦难的磨练,我们党一步步走向成熟与辉煌。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领袖,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然而让我们感到痛心而遗憾 的是有许多优秀的革命领袖、优秀党员、英雄人物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每当想起这些,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无比悲痛,对已逝的英烈肃然起敬。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我们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只有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牢记历史,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去完成他们的遗愿,我们才不辜负先辈们的期望。

读完《苦难辉煌》这部史书,就像走进了历史的殿堂,使自己对人生的理想和航向更加明确,使我的灵魂再一次升华!作为后来人,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去续写中国辉煌的一页。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有责任去培养教育后一代,让他们不忘历史,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好好学习,学会做人,成就祖国未来的千秋大业,为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而我们党员教师本身,更要不断学习,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专业素养。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时刻牢记对党的承诺,不断用《党章》对照检查自己,坚持用“教师每日守则”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落实上级关于“六个一”、“五大行动”方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知,积累经验,不断总结与反思,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岗位上创出佳绩,争当育人先锋,为我校的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以上关于苦难辉煌读后感范文由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统一整理,请您继续关注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

第16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作为一名年轻人,加强学习,提升素质、继承传统、坚定信念一直是我的不懈追求。古语云:“温故而知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读一些回顾革命历史的书籍,对更好的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些人、那些事、那段历史很有裨益。

2011年清明节前夕,我拜读了金一南教授所写的《苦难辉煌》,读完之后,感觉受益匪

浅,颇受启发。历史烽烟中,峥嵘岁月里,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探求救国救民、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舍生忘死,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困苦、挫折与失败后的勇往直前、百折不饶,读完全书,那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仿佛出现在眼前,让我感受到信仰的无穷力量。

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幅画,那么在我看来,这本书应该算是一副现实主义长卷,作者运用高超娴熟的写作技巧,展示了一幅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奋斗、苦难、挫折、最后走向辉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中,放在与国民党的对照中,放在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侵略史中来描绘,这无疑是第一次。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客观、真实、全面。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历史是个复杂的多面体,事实并非想象。伟人其实也很普通,没有神的智慧与力量。他们也会犯错误,也会打败仗,也会骂人。这本书的运用写实主义手法,以普通人的视角,从细微处着笔,让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更加丰满、生动和具体,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一样。在此书中,长征在刚开始时根本不知未来的方向,曾经遭遇四面楚歌;红军的指挥部和主要领导人差一点被敌人围歼;毛泽东主席也打过败战,并曾经在公开的场合坦承自己的指挥失误;“大汉奸汪精卫年轻时也曾经表露出“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为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我想,这就是“实录精神”所折射出的进步意义。

在此书中,金一南教授不仅明确地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个问题,更全面细致地用大量事实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的选择”这一精辟的论断。纵观全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

一是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保证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的思想精髓。书中写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就要求当时共产党的领导人审时度势,结合实际,研究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之路,而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曲折的历程。历史的经验证明,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光明坦途,而一定是充满坎坷,这就需要我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边摸索边前进。如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取得发展?历史的结论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因为走了“自己的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是因为走了“自己的路”,把中国建设成富裕、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要靠走“自己的路”,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说明,实事求是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保证,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方针路线的正确性,也才能保证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个十分热门话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夸大其词者有之,保守悲观者有之,欣赏赞叹者有之,恶意诋毁者有之。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众说纷纭的国际舆论,我们尤其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实事求是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从容和沉着、清醒和冷静,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二是群众路线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坚强依靠 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国民党,取得国家的领导权,是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雄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绝不是偶然的。与其说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勿宁说这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书写历史的真正主人。沿着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能够发展壮大,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体现了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能够纠正自身错误而不断进步,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更是体现了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唤醒了东方睡狮,让炎黄子孙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树立了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让苦难深重的华夏儿女重新焕发出昂扬的气度和乐观的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路上阔步前行。历朝历代,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得民者心者得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存在与发展取决于人心所向,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历史还昭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

第17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

朝阳区人大办公室 刘淳

《苦难辉煌》是第一本把中国共产党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书,是第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这本书必须细细品读,慢慢回味,不可以一蹴而就,一目十行。因为,字里行间的信息量太大了,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事件犬牙交错,是非对错翻云覆雨。

这本书的客观性让我油然生出一股敬意。以前读过的一些历史书籍往往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赋予了片面或单一的主观色彩,虽然读起来省事,但是并不见得符合历史的真相。金一南认为,历史的真相也许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没有办法用三色、六色或十二色,甚至二十四色来描绘,我们只能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尽管这真实可能很残酷、很费解或者很令人尴尬,但历史就是个复杂的多面体。《苦难辉煌》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陈毅、彭德怀、李立

三、张国焘、蒋介石等等,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仍默默无闻的英雄。掩卷而思,不禁感叹:伟人其实也是凡人,没有神的智慧与力量,不会天生正确,他们也会犯错误,他们也会打败仗,他们也会发脾气,他们也会出尔反尔,他们也会拉帮结派,只是被太多的影视文学作品美化、提纯或剪切了,反倒给人一种距离感、模糊感、平面感;我更加感叹:这些伟人的的确确又不是凡人,无数次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留下的是真正具有钢铁般意志和体魄的人,有人曾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体验了一把,但是只能体验险恶的地理环境,却无论如何体验不了当年险恶的人文环境,头上数十架飞机轰炸,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随时需要做出抉择,而这抉择随时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生理与心理始终处于极限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牺牲的、掉队的、逃跑的、叛变的占了绝大多数,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几千人,而就是这几千人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这本书让我更加敬重历史的伟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这本书里阐述的洋为中用的道理让我也颇有启发。白求恩也好,李德也好,这些外国人来到中国,真心实意地帮助中国革命,难免在不了解情况,甚至在根本就不理解情况的情况下,从他们原有的条件、环境,从他们原来接受的知识和受到的训练出发,发出一些对我们革命情况不尽适合的命令与指令来。关键是我们的态度,我们是学习他们的经验、发挥他们的长处,引导他们认识中国国情,还是把他们的经验奉若神明,把他们的话语当作指示,“一句顶一万句”?不把握这一点,不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不用事实向他们证明他们某些东西与中国实际的脱节,结果反而限制了他们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结合我们的认证认可工作不也是这个道理吗?像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认证认可也是“泊来品”,是洋玩意,需要洋为中用,无论是模式、程序,还是标准,甚至名词术语,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结合中国人的心理、教育和接受程度,在深刻理解认证认可精髓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丰富。所以,我们在设计新制度的时候,如当前紧迫需要研究建立的碳评价制度,一定要融入中国的国情,无论是管理措施还是技术指标,直接拿来主义的懒汉做法要不得。如果我们做成功了,对国际认证认可活动也是推动和发展。

人间的苦难很多,但不一定都创造辉煌,只有凤凰涅盘式的苦难才最终创造辉煌。愿我们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富国强民的道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第18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范文

记得上周星期五下午,我把金一南将军的大作《苦难辉煌》终于看完了,禁不住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心情说不出是轻松了还是更加沉重。这两个月的时间,我有空就看,手不释卷,好几天下班后我却没有回家去,也没有去参加朋友的喝酒打牌这种应酬,而是一个人留在办公室静静地看书,一般要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才回家吃饭。我很享受这种独处的时光,没有人打扰,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自由自在的。朋友听说都笑话我,老婆也说我何必这样对待自己,单位的卫生员不知道我在办公室,常常打开门后想来搞卫生,却看见我一个人在认认真真的看书,一脸的错愕,她当然更不懂这些了。《苦难辉煌》是我这么多年来关于党史国史看得最认真的一本书。我很喜欢它内容的丰富和作者思想的深度,也喜欢它对历史人物作的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具体环境中的具体的人,不带多数史传文学那样的政治成见,实事求是,善恶并存,功过分明,客观公正。我们国家这百年的近现代史,用苦难辉煌这么一个题目是再恰当不过了,在金将军看来,这段历史是悲壮残酷的,是血腥窒息的,同时,也是豪迈壮观的,是凤凰涅槃的。灿若星河的伟人巨子,文臣武将,在这么一段千载难逢的特殊历史时期齐刷刷的登台亮相,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不管是精忠报国的,还是卖国求荣的,不管是战场上的鲜血淋漓,还是政治上的明争暗斗,历史在这一时刻仿佛特别垂青,给了他们一个天高地远般广阔的舞台,给出了一个个需要智慧甚至生命才可以作答的命题,安排了无数个性迥异但皆可以独当一面的主角和配角,这出戏的场面之巨人物之众故事之大,不仅仅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不仅仅几万万的我们国人,这是一出发生在那个时间段的世界大戏,真真是天旋地转,波涛汹涌,沉渣泛起,英雄辈出。

记得一个月前,我在一楼大厅值班,当值班长,一个重要部门的主要领导来他们的窗口指导工作,按要求要到值班长这里来登记备查,他见我在看《苦难辉煌》,非常高兴,说他也相当喜欢这本书,的确写得很好,他已经推荐给了本单位的好多人看。这是一位我一直很敬重的领导,对我还曾经有提拔之恩,听他这么一说,我以后要更加谦卑的学习了,人家大领导这么忙都还要认真看书学习,细心品读,我等闲人小民岂能混天度日,懒懒散散,得过且过的?

在书即将结尾的时候,将军一字一顿充满激情的写到: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情、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无一人切磋长寿、研究保养。需要热血的时代,便只能是年轻人的时代。几天而下,尚觉振聋发聩,穿透肺腑,感慨万千!我很苦恼,很困惑,很痛心,今天这社会这人都怎么了?好多的人没有了理想,在他们眼里的理想,最多不过就是实现一个个赤裸裸的欲望,仅仅为了一个我和一个我的家;好多的人没有了激情,最多不过就是一场场名和利情和欲的疯狂追逐,

实际上仅仅是为了虚荣心和享乐主义得到满足;最可怕的还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相互帮助、友善、平和、信任等良好的品行正在丧失,正在被践踏,我等国人万万不可小视啊!

俱往矣,但鲜活真实的历史是永远不会尘封的;

一代天骄,虽已化为浩缈星空,化为明月清风,但天空已经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曾经飞过!

第19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

看完了《苦难辉煌》一书 。受益匪浅 ,百感交集。一直在感慨我们的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的。我们最终胜利了,笑到最后的是共产党人,当然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我们生活在和平进步的新时代,没有理由不努力,不进取。祖国不再需要我们去流血流汗甚至牺牲,只需要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书里很多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看得时候都好紧张,不由万分敬佩那些真正为正义奋战的战士们的勇往直前。下面是我在书中摘录的语句和名人名

语,与大家共享的同时也给自己敲敲警钟,不让自己有丝毫的松懈。

书中有句话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时候我们不在意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其实正是一件件的小事决定着一件大事的成败。《景德传灯录》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云:“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书中在描述一些战役的时候经常会有假设,比如说假如怎样,历史就会更改。但是历史的奥妙在于它可以包含无穷无尽的假设,但历史的冷峻在于它总把假设永远臵于假设。时间不会重来,机遇只有一次。抓不住便要面对失败。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说不练,注定失败。共产党人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遵循并坚持了这一原则。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胜利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也很多次陷入困境,所以当时共产党人的领导说建立一个党,巩固一个党,发展一

个党,需要理想,需要主义,更需要资本。当时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但是毛泽东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也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历史主动性。目标与风险总是成正比的,目标越大,风险越多。但是共产党人没有惧怕,没有退缩,反而总是绝处逢生。这就验证了强大意愿的巨大力量。100%的成功=100%的意愿,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我们也能做到。 巴斯德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看起来都是大致相同的,上班下班回家。但是其中个人的努力会慢慢改变个人的命运。有句话说学习改变命运。只有不断进步,才会得到机会的垂青。作者总结了鲍罗廷和周恩来的共同点,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待人接物细致周全,迅速行动能力和忍耐能力,与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工作的能力,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工作风格。我个人非常敬佩周恩来,他的工作态度,他的豁达人生观,他的奉献精神。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共产党人由开始的想要通过谈判解 决内战问题到声明批判的武器永远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这一过程,我想当时是做了巨大的心里斗争的。毕竟都是中国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听起来其实有点好笑 。但历史就是这样,变幻莫测,匪夷所思。蒋介石之所以失败,作者也总结出四点原因,与党为敌,与国为敌,与民为敌,与公理为敌。违背自然规律,与正确方向背道而驰是注定要失败的。当时朱德的战略是敌退我追,敌驻我扰。简单的两句话,却为共产党最终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朱德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设立的目标是正确的,是因为他坚持到底,从来没有放弃过。国防大学教育副部长谭恩晋入党时,党员问他“怕不怕死”,他说“不怕”,然后就成为了共产党员,虽很简单,却很严酷,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多么美好,还有什么比生死考验更大的考验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用再去面对死

亡的考验,我们只需面对我们应该做好的工作和应该安排好的生活。毛泽东争取的遵义会议,决定一支军队的命运,进而是一个党的命运,最终是一个国家的命运,14年的努力,中国人终于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领导人,看到这里的时候,热血沸腾,我无法知道当时他们付出了多少血汗,但我知道他们的强大胜利意愿无可阻挡。红军的四渡赤水之战,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更是中国工农红军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求胜利之意志,它是不死鸟,它是火中凤凰!红军渡金沙江时,刘伯承六只小船开道,最终完成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说成功一定有方法,没有不可能!

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健康向上地生活着,因为我们降生在和平年代,因为我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大环境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努力吧!

市场部马杰

2011-5-20

第20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小的时候,总是认为共产党都是好人,国民党都是坏人,国民党欺负人民,而共产党帮助人民,所以人民要推翻国民党,拥护共产党,建立一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幸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渐渐长大了,视野也开阔了,才逐渐发现,其实国民党也没有那么坏,国民党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国民党也为中国做了很多有重大意义的贡献,而且,当初的国民党要远远比共产党强大,可为什么共产党能打败国民党呢?我想,自然是共产党能够好的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做的比国民党要好很多。所以说,没有中国的民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新中国,这是我们最大的民意。当那么多人参加这一队伍的时候,当那么多小推车全力以赴地支持这支军队战斗的时候,人民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态度,做出了选择。选票是一种支持方式,行动更是一种支持方式。

读完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后,想想自己以前的想法,虽然不是全错,但是就像井底之蛙,一知片解。这不仅仅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事情,而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更是全世界近代史的发展,以前我只是仅仅看到了结果,可整个历史的错综复杂,历史上的偶然、无奈、抉择、机遇和艰辛而产生的现在的结果,我只有震撼,思绪万千,却又不知该怎么总结,我就像是个刚出生的小孩子,用无知的眼神第一次看到世界一样,惊喜又害怕,不知所措。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已经出场了,除了内心道不明的感慨,还有一些即时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读完本书的总结,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我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想法。

现在,大家都在讲全球化,其实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们全球化的进程已不可避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奋斗至今,从制定政策到选择道路,都与国际因素关系极大。以前的党史,人们过多集中于党的内部,实际上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到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它是在全球大势之下,东方各种力量挤压、碰撞、较量的结果。中国革命的成功,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夹缝中求生存。历史给国民党很多机会,却只给共产党很少机会,但是共产党人抓住了这仅有的机会,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百折不挠却早已昭示了他们的光明前途和未来,才有了60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我们有没有忘掉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我们怎样在一脉相承的事业中与时俱进?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金一南说:”先有真人,后有真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一定要写出这批真人。他们不爱财,不为官,不怕死,就为这个事业,为心中的主义。今天一些人可能觉得事业和主义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但当年的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主义,始终抱有不变的信仰,所以我特别想写这批真人。他们之中,很多人没有看到胜利这一天,没有机会评功评奖、授衔授勋,也没有机会返回家乡光宗耀祖。但这批人是我们这个军队、这个党、这个国家真正的脊梁。他们当中很多人已不为今天的人们所知,我只想把他们写出来,让他们永志史册。当然,这批真人不限于共产党的队伍,国民党里也有真人,否则他们不可能使北伐战争变得犹如摧枯拉朽。”我想,这就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信仰,正是这样的信仰,让他们可以抛弃一切,只为中国的未来。其实,中国自古就有这样的信仰,而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崇敬这样的信仰至今,例如我们每年都纪念的屈原,可是在清朝时期,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少数人统治全中国的梦想,对全中国人进行了奴役和精神的洗礼,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堕落的,我们闭关锁国,安于现状,人民不敢创新,统治者把人的所有的尊严和权利都剥夺了,官场腐败,不堪一击。而清朝灭亡后,中国人的思想才开始解放,我们开始看到世界的舞台,才有轰轰烈烈的人民解放战争。大家都津津乐道康熙、乾隆年间的盛世,却羞于谈论中国近代的屈辱,科技、经济落后,人民麻木,政府腐败,东亚病夫…等等,直到现在,很多中国人仍在国际交流上抬不起头,仍毫不犹豫地崇洋内外,但事实上,这段大多数人认为屈辱的历史,在我心中,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在我眼中的它,是那么的坚强、那么地自信勇敢、那么地不拘一格,又那么可爱的像个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无论是共产党人,还是国民党人,都认认真真的,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奋斗。而康熙、乾隆年间的盛世,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罪魁祸首,他们不居安思危,他们高傲,迂腐,与世隔绝断送了自己的王朝。

我认为,当代中国人最缺少的就是这种信仰,国民党人失败的原因也是没有把他们的信仰发扬好,在困难和机遇面前犹犹豫豫,错失良机。而共产党人珍惜每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为了他们的主义舍弃一切。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钱了,却把这种信仰丢得越来越远了,大量的企业家们用污染中国环境而挣得的钱移民国外,官商勾结榨取人民的血汗钱,为了名和利抛弃家人,越来越少的人为整个国家和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谋福利,而是为自己的利益不断损害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这又如康熙、乾隆年间,看似繁荣的外表下面,隐藏着深深的隐患,其实我并不担心,正是看到了中国近代的“苦难辉煌”,我知道,中国人骨子里是不会变的,现在的现象正是崛起前的黑暗,历史是不停前行的,历史是不断产生问

题的,人类就是要不断解决问题,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历史才会进步。但我又很担心它,这样的苦难真的是不想再经历,希望中国人能深深的记住这次苦难,在下一次苦难来临前,未雨绸缪,让苦难能缓和些。

我真心的感谢共产党的先驱们,还有那些为了祖国而奋斗的人们!

在网上读书看到金一南的新著问世,甚想立即拜读。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兼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战略学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进修,并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现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国防战略委员会专家委员,军队外事工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学习时报》专栏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节目主持人。金一南在书中感言,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么能获得腾飞的翅膀?《苦难辉煌》讲述20世纪在世界东方,莫过于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在这一命运形成之初,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以中国大地为舞台发生了猛烈碰撞。内外矛盾冲突空前尖锐,相互斗争局面极其复杂,各派力量的策略转换空前迅速;每一方的领袖和将领皆在较量中淋沥尽致地展现自己全部能量,从而在历史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与妥协、以及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变,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经历了如此的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探测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革命也由此成为一只火中凤凰,从苦难走向辉煌。

在网上购买《苦难辉煌》一书后,仔细研读了这本书,重温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重新追寻了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辉煌永远与苦难相伴,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槃,重获新生。中国革命史是一幅立体画,凝视其中的一部分都无法洞悉其原貌。读后受益匪浅,百感交集。一直在慨叹我们的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的。我们最终胜利了,笑到最后的是共产党人,当然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令人痛心的。我们生活在和平进步的新时代,没有理由不努力,不进取。祖国不再需要我们去流血流汗甚至牺牲,只需要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书里很多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看得时候都好紧张,不由万分敬佩那些真正为正义奋战的战士们的勇往直前。下面是我在书中摘录的语句和名人名语,与大家共享的同时也给自己敲敲警钟,不让自己有丝毫的松懈。

书中有句话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时候我们不在意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其实正是一件件的小事决定着一件大事的成败。《景德传灯录》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云“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书中在描述一些战役的时候经常会有假设,比如说假如怎样,历史就会更改。但是历史的奥妙在于它可以包含无穷无尽的假设,但历史的冷峻在于它总把假设永远置于假设。时间不会重来,机遇只有一次。抓不住便要面对失败。当蒋介石开始反叛苏联共产国际时,共产国际的领导说,他们叛变的不是自己的阶级,而是我们的幻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共产国际的盲目信任让自己尝了苦果。其实斯大林党派作风本身就存在问题。羊毛出在羊身上。文过饰非功劳归自己,错误归别人的不良作风注定其短暂道路。所以正确的目标至关重要。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说不练,注定失败。共产党人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遵循并坚持了这一原则。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胜利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也很多次陷入困境,所以当时共产党人的领导说建立一个党,巩固一个党,发展一个党,需要理想,需要主义,更需要资本。当时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但是毛泽东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也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历史主动性。目标与风险总是成正比的,目标越大,风险越多。但是共产党人没有惧怕,没有退缩,反而总是绝处逢生。这就验证了强大意愿的巨大力量。100%的成功=100%的意愿,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我们也能做到。巴斯德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看起来都是大致相同的,上班下班回家。但是其中个人的努力会慢慢改变个人的命运。有句话说学习改变命运。只有不断进步,才会得到机会的垂青。作者总结了鲍罗廷和周恩来的共同点,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待人接物细致周全,迅速行动能力和忍耐能力,与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工作的能力,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工作风格。我个人非常敬佩周恩来,他的工作态度,他的豁达人生观,他的奉献精神。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共产党人由开始的想要通过谈判解决内战问题到声明批判的武器永远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这一过程,我想当时是做了巨大的心里斗争的。毕竟都是中国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听起来其实有点好笑。但历史就是这样,变幻莫测,匪夷所思。蒋介石之所以失败,作者也总结出四点原因,与党为敌,与国为敌,与民为敌,与公理为敌。违背自然规律,与正确方向背道而驰是注定要失败的。当时朱德的战略是敌退我追,敌驻我扰。简单的两句话,却为共产党最终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朱德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设立的目标是正确的,是因为他坚持到底,从来没有放弃过。林彪给小学同学林春芳写的对联很有趣,“读书处处有个我在,行事桩桩少对人言”。林彪善思,善战,由智生勇,个人守则是摸清上级真正意图,调查研究,问题想多想够,及时下决心,团结,保持很好的战斗作风,重视政治工作。思路清晰,做事果断。很值得我们学习。书中也有简略提到日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转向法西斯的借口:都是别人的错!没有任何借口,胳膊拧不过大腿,日本战败是必然,自不量力的后果很严重。但是日本人是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就是坚忍刻苦。蒋介石虽然最终失败,但是他极其善于捕捉和利用机会,追剿计划周密完备。他对红军长征的长追也让红军损失惨重,只是总是想要一石二鸟的人,注定会失败。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在战争过程中也有很多人叛变,或者由国民党转为共产党,或者由共产党叛变到国民党当特务。何健中学几何考试“春秋几何,人寿几何,几何而求贫贱耶,几何而大富贵耶”。晚年“反共到几何”,

之后专心钻研佛学。我认为他的可贵之处就是他在还活着的时候就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道路是错误的,他在努力去弥补,虽然这种战争时期的入党也很令人震撼。国防大学教育副部长谭恩晋入党时,党员问他“怕不怕死”,他说“不怕”,然后就成为了共产党员,虽很简单,却很严酷,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多么美好,还有什么比生死考验更大的考验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用再去面对死亡的考验,我们只需面对我们应该做好的工作和应该安排好的生活。毛泽东争取的遵义会议,决定一支军队的命运,进而是一个党的命运,最终是一个国家的命运,14 年的努力,中国人终于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领导人,看到这里的时候,热血沸腾,我无法知道当时他们付出了多少血汗,但我知道他们的强大胜利意愿无可阻挡。长征是红军胜利的重要一笔。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有不屈不挠的工农红军,长征有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长征是不屈不挠的解放事业。我们长征最终的胜利,除了共产党自身的努力,也有蒋介石的失策。国民党军阀防蒋胜于防共,蒋介石剿灭军阀胜于剿灭红军,也是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讲述的事实。共产党找到了蒋介石的要害。毛泽东四败后,总结出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所以1949年他还能站在观礼台。毛泽东不是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毛泽东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预言,而在于它的实践。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这是共产党人最为鲜活的灵魂。红军的四渡赤水之战,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更是中国工农红军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求胜利之意志,它是不死鸟,它是火中凤凰!红军渡金沙江时,刘伯承六只小船开道,最终完成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说成功一定有方法,没有不可能!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

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书中结尾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泪下。苏东坡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说,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我们的世纪狂飙突进,狂飙中充满英雄,但伽利略说,需要英雄的国家是可悲的,狂飙中遍布色彩,但孟德斯鸠说,历史苍白的国家是幸福的。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健康向上地生活着,因为我们降生在和平年代,因为我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大环境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努力吧,未来是我们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我们有没有忘掉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我们怎样在一脉相承的事业中与时俱进?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

样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苦难辉煌读后感.doc》
苦难辉煌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