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基因 读后感

2021-07-26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基因革命读后感

基因革命读后感

=书籍简介=

解读基因的秘密,遇见未知的自己。

包学生

=个人简介=

承德市企业家联合商会副秘书长,承德市双桥区爱心联盟协会秘书长,现在北京从事消防行业,曾亲自参与过鸟巢的建设,为奥运保驾护航。

行业内涉及防火卷闸门的加工、生产、销售等。同时致力于大健康产业的推广。

读后感

最近魏则西的医疗事件,使得人们对于百度的医疗竞价排名,莆田系的承包科室现象,包括对于一些所谓看起来能够治疗疾病的\"高精尖仪器\"有了深深的思考,数据显示,对于一些重大疾病的误诊率达到了40%,这个数字是多么的触目惊心,也就是说有一天你到了医院检测完毕,大夫有可能跟你说你患了肿瘤或是癌症,但有一半的可能,这是误诊。未来,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之前总觉得基因就是从父母身上遗传下来的,是无法变更的,可书中提到我们的基因是可以变化的,所有过去的一切经历,包括你在学校是否被人欺负过,父母有没有把你关到小黑屋中,甚至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这些都可以改变我们的基因。

看过一本书中写到,作者在寺院里看到了很多我们所谓的神童,他们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竟然就能背诵出一部一部的经文来,所以老师解读到\"书到今生读也迟\".有很多朋友真的感觉天生就是修行人,跟他们在一起非常的舒服。

书中从饮食,健康等几大方面谈到了基因对我们普通人的影响。

关于减肥的话题,好像永远都是没玩没了的,所谓的易胖体质,其实也是跟我们的遗传、基因有关。在远古时代,食物极其的匮乏,所以当有食物的时候,人类就会吃的特别多,用来储存脂肪,然后转化为能量,这就有点像是熊在冬眠前会吃很多的东西,来保证自己正常的生理代谢。但是在现代,我们的食物极其的丰富,运动量也远远不够,再加上极易获取的高卡路里的食物,这就使得我们的肥胖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

那我们到底应该吃些什么呢?这就要看你近几代的祖先他们在吃什么,因为基因也是会遗传的,你是从父亲,还是母亲继承来的某个基因,要比基因本身更为重要。

每个当下,你的所做和所想都在影响着细胞,它不停地变化着,以使你的细胞机制与设定的期望和已有的体验相匹配。你正在创造记忆、情感和期待,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的细胞里编码,就像一本旧书页边的注释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应对生命的需求,并改变着你。

之前一直认为工蜂和蜂后不是一个爸妈生下来的,可谁知道,原来蜂后也只是普通的雌性工蜂,她只不过是一直在被喂养蜂王浆,使得她关闭了成为工蜂的基因,并在同时杀掉了她的其他姐妹,而\"胜\"下的那个,这听起来就跟藏獒差不多,一窝

八、九只的狗,最后通过厮杀,剩下的那只就是所谓的\"獒\",为啥它连狮子都能打过呢,是因为在它生下来就已经进行了一场为生存而展开的搏斗,生死存亡的时刻,会将它所有的意志力和潜力都激活。

说到再生,我们可能之前只觉得皮肤、血液之类的才有,可作者写到原来我们的骨骼也是有再生循环的,每十年你的骨骼就会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下再生,每天早上吃一份满含钙质的早餐会对我们的骨骼有帮助。

说到早餐,我们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已经习惯了面包和牛奶,不过很多人喝牛奶还是会拉肚子,这是因为我们的体内缺少了一种乳糖酶,在很早的时候,亚洲人的体内大部分都是缺少能够消化乳糖的酶,而后期我们的祖先开始养一些产奶的牲畜,比如奶牛之类的,慢慢的我们体内的基因就开始变化。所以很多人是可以喝牛奶的,如果有些朋友想喝牛奶,可以去补充一些乳糖酶,或是喝一些舒化奶都可以。

未来的医疗一定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感冒发烧都吃一种药,而是根据每个人基因的不同,而开出适合个人的药品包括合适的剂量。推荐的剂量其实只是针对50%左右的人群,而你怎么知道你一定是在这50%里呢?有些别人可以适用的药品,在你这里没准就成为了毒药。

不光是药品,保健品依然如此,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鱼油、维生素E之类,看完广告后,就觉得吃点吧,反正也没有坏处,自己体内是不是真的缺少这种东西,谁知道呢?食用的剂量也是根据推荐量来的,又有谁知道服用合成维生素E,会抵消食物中含有的天然维生素E呢。

基因不光是对我们的饮食、医疗有影响,它还能决定我们人生中很多重要的因素。比如生男生女的基因检测之类,现在基因检测费用不断在降低,检测设备越发精良,未来保证个人基因信息的安全也是需要考虑的。

我们的基因是极其容易受到影响的,高空辐射、化学物品的残留,包括烟酒留下的印痕都会对我们的遗传基因产生影响,所以,你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就决定了你成为自己。

让我们从当下开始,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吧。

基因革命读后感

=书籍简介=

解读基因的秘密,遇见未知的自己。

秦宇楼

=个人简介=

出生于1969年,本科学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在政府职能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多年,有较为丰富的宏观经济管理经验。性格豪爽大方,不拘小节,好交朋友。勇于挑战自我,业余喜欢读书,具备一定的文字写作功底。

读后感

本书是一本关于生命科学的科普书,属于我的专业知识范畴,所以书中出现的所有专业名词对我来说不难理解也不很陌生,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这些年发展迅猛,在各个领域不断有新的突破。因为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那时在大学留下的理论基础,对照本书作者的观点,让我有较大的颠覆和出入的感觉,此时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了知识更新的指数级增长。我大学的专业是畜牧学 ,基因科学是我们这些农林牧所有学科的基础。基因作为一个生命基本遗传单位,很神奇很深奥,它把生命作为载体,身体作为代理,以玄妙的机理,作用着我们的存在并通过我们影响整个世界。我很后悔没有沿着我的专业选择我的人生,生命的神奇让我们敬重,身体的复杂和精妙让我们凭生许多探究的欲望。作为自然界最完美的生命体,如能揭示它的实质是多么富有畅想和激情的事情。但生命的复杂注定探索者的艰辛和永无止境,这些都让我望而却步。过去了多少年,基因学诘屈骜牙的概念仍深留脑海,尤其是关于基因里那些特别专业的名词,不仅拗口,又让人费解。一直在懵懵懂懂中消化,或者说在它以后又接受了以它为基础的病理学,药理学,营养学、临床学等等学科,这所有都还没有让我对基因本质完全通透洞悟,这本书正好又给我一次囫囵吞枣般的温故而知新机会。

我们都是生存机器,是基因里的编码与程序制造的机器,他最大的特性就是自我复制。只要环境允许,拷贝复制是它的生物学本能,是一个连续的自动化过程。正是因为基因这种无限复制的物理学规律,才编译了一个追求性和不死旅程的生命体特征。在生命旅途中,我们的身体更象是一个承载基因的硬盘,而基因才是推动生命延续的程序或密码。完美复制是基因的原始动力,但是外部客观条件却并不是一个稳定环境,总会对复制过程中或多或少给一些刺激和影响,这种刺激和影响又可能使基因某些遗传片断上出现差错,这种差错就是变异。如果不存在更高一种智慧生命创造了人与生物,可能基因这种化学物质的出现就是自然进化史上最具伟大意义的一次变革。上亿年来在原始的混沌环境中存在有许多无机分子,在原始的闪电雷鸣中第一次完成无机分子向有机分子的化学变化,而有机分子也在原始的高温高压环境下多次进行物理和化学反应。在偶然的不能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一个有机大分子链产生,而这个大分子链上的碱基对正有吸附同类分子的粘性和亲和力,通过不断的复制、分裂再复制,有如上帝之手促进了原始意义上生命体的诞生,地球历史从此被改写。而遗传与变异在有机分子链的传续与更迭作用中更是画龙点睛,虽然绝大多数的变异不利于这个生命体的生存,但总有相当小的比例的改良,也完全是这种改良促进了生命从低等向高等的演化,这就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基础。

有人说生命科学是最精妙复杂的一门科学,生命的意义何在,目的何在,人是什么?毕竟人类已知的探索过程,只是略为揭示了生命学的皮毛,它的复杂程度可能并不亚于整个宇庙的深奥。本书作者沙伦·莫勒姆博士以通俗的语言,以近似小说的白描手法,巧妙的构思设计与口语般的比喻,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绕过了拗口的专业术语,让我们浅显易懂地理解基因,让我们简单明白地了解生命学这个神秘的故事。\"基因革命\"作为本书的命题,正是用颠覆性的观点,诠释人类自身的存在。作者观点新颖,通过一次全新观察,用一个全新视角,提出基因研究的新方式和新理论。真理就是不断寻求真理的过程。阅读此书,或许有争议,但更让我们能在思考中得到一些启示,也许,这也是在科学路上的乐趣与意义所在。

那么,什么是基因?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人类有23对46个染色体),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最新基因组图谱分析,人类基因组有31.647亿个碱基对组成,共有3-3.5万个基因) ,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人类只有一个共同基因组,人类基因组是人类遗传物质DNA的总和,它蕴含着人类生、老、病、死绝大部分信息。多少年来,人类从宗教、心理学、生理学不同角度对生命的实质进行过无数次的探究和假设。但真正称的上是基因革命的转折点是从2000年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及初步分析结果的公布为开端或序幕的。这一革命,标志着人类对生命由认识客体转向认识主体、改造主体的新时代。基因革命不仅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它还将带来全人类伦理道德、科学观念、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冲击和挑战。

相对于浩翰的基因学理论。本书阐释的内容相对单一。就是关于基因对我们生命、生活与健康的决定与影响,重点探讨了我们的身、语、意如何决定着基因在我们身体表达中的关闭与开启。 就是基因决定我们一切,但我们也不能落入基因注定的宿命论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行为与基因正相关,这些都能有计划地影响基因在我们生命中的表达。

本书主要知识点归纳如下:

1、我们的外表特征,体质差异,行为差异,心理成因本质上就是基因匹配筛选的差异。

2、我们的所做所为,所见所想,生活方式,环境地域,面对的压力及吃穿用度都在基因的不断转变与重建中改变着我们的基因。

3、我们身体与意识的表达虽然是某一两种基因起主导作用,但本质上还是整个基因组的协同作用与共同影响的结果,所以即使是同样的基因,在不同人身上也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世界上没有一对完全相同的人,就是因为3万多个基因组的关闭与开启的组合是一个无可穷尽的变化数字。

4、基因不仅能改变身体,还能改变思想。这不是基因的本身发生了改变,基因本身是确定的,但基因对一系列刺激的反应却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就是可以改变基因的开启与关闭状态。就如计算机二进制0和1的存储机理一样把人生经历刻在基因中,所以你可以从你的祖父母处获得身体特征、行为特征和思想特征的禀赋,同时通过你的人生刷新,又可以把你的个人印记继续传给下一代。

5、基因革命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世界和看待生命的方法。食物的需求和药物的耐性完全由我们的基因决定,基因检测不仅可以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提前做出预期,同时基因组图谱提示又可以彻底改变未来的医学方向。

6、未来,基因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隐私。如果泄密,将会在医疗、婚姻、保险和就业等方面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歧视或影响。

基因革命促使人们从整体综合的认识高度去认识生命现象发生的原理,使我们从分子水平上深刻揭示出生命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前所未有的提供了认识自我和保护自我的手段。但科学进步永远是双刃剑,基因科学的无序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会给全人类在伦理学、社会学、法学和心理学方面带来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学习知识,就是让我们更理解善,掌控人类的尊严与权利。科学努力的结果,是让基因革命成为全人类的福音,而不是让它成为潘多拉魔盒放出的魔鬼。

推荐第2篇:《变革中国》读后感

读《变革中国》之感想文

《变革中国》(英)罗纳德·哈里·科斯 / 王宁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恐怕早已不能仅仅於于单纯的市场规律的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济领域变化发展,足够深刻并且藏有无尽的应验财富,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也必将影响深远。

谈经济,那么必须在政治环境和经济制度的约束情况下分析。前三十年,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口号给中国经济的影响近乎是灾难性的。一五计划成功的喜悦氛围中,无论政治领袖是为权力争夺还是建立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目的,或者基于其他非国家意志非理性的个人诉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全社会领域大搞实验,公社运动,生产队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大民主,分权运动„„所有的这些满涵历史意义和政治色彩的名词,使在那个时代中“经济”这一词暗淡无彩。然而不可否认,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却无时无刻不被中央重视——绝对公有制。在不评价优劣的情况下,公有制被当作毛泽东时代的经济遗产传给了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

在众多人眼中,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几个年头的经济成就,能够勾忆起的或许大多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可否认,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对极左思想禁锢的解除,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才能重新让中国经济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然而,这就很容易引起我们的误解,即认为今天的经济成就主要原因是78年以后政府推动的经济建设成果。

正如所言,毛泽东的经济遗产在不评价优劣的情况下传给了后毛泽东时代,其中最醒目的名词是公有制经济,蕴藏的因子就是:政府对公有制国企的绝对控制,对私有企业经济成分的贬低排斥甚至取缔,对市场经济可能侵蚀社会主义纯洁性可能会引起的和平演变的恐惧„„甚至基于种种此类因素,在毛泽东76年9月9日逝世后开启的后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改革,没能如高层领导人所设想的美好蓝图发展。从华国锋开始的洋跃进四化建设到国有企业包产档单干,从价格双轨到87年严重通胀甚至发展到政治**,从78年《公报》强调以人民公社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到深圳湾捞尸队的出现^恰恰体现的是政府工作蓝图事与愿违或者说违背民众向心。我想阐明的不是对政策制定和决策层的攻击,而是想指出,一次次的失败政策只能说明今天的改革成果并非来自政府工作重心所极力培养和呵护的国有企业和公有制经济成分。

回到改革的出发点来看,78年《公报》的真正实际意义在于思想领域的解放即放弃了本本主义,放弃了阶级斗争,放弃了政治教化,大胆而具有突破性地允许人民在不损伤公有制经济的原则下尝试独立生存,自营谋生。草根经济便此生根。在政府主导的经济改革风暴之外发生的种种新生——农业的家庭承包,工商业中的私营企业,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等边缘经济革命才是今天经济成果的发因。

在经济领域中,改革开放引起的容忍和观察知道最后肯定,才使得今天的高层领导人敢于自自信地提出小康和富强的愿景。中国的故事恰恰印证了亚当*弗格森指出的“人类行动的后果而非人类精心计划的结晶”的精髓。正如我们明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历史性存在的意义,是以往的经历和历史经验教训能够更优地知道今人的社会实践和探索。当前中国经济正遭受一场关键的转型和蜕变,我们惯于兼听政府和媒体极力宣传的实验和改革口号,“供给侧改革”“经济新常态”“互联网+”“双引擎”等等,个人不敢妄自断论其改革之后的成效将如何,但首先应当明了,无论是公众个人还是经济学人都应当基于独立的知识素养和逻辑认知来解读当前的经济热点和现象。从这样的原则旁引,当今的学术界思想界现状,表现出的态度并不能支持其在经济建树和改革中缺德多大的影响力和成就。

09年钱学森老先生临终前提出一个清醒异常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育不出杰出人才?”中国的继续发展迫切地需要是带领军人才,然而知识界学术界迫切地需要一个思想自由,包容多样化的政治宽容的学术环境。即如我们认识到78年的历史丰碑在于解放思想,包容务实,过多的行政干预反而将学术自由的思想扼杀在摇篮之中。从经济到教育,从法律到政治,行政强权和保守官僚主义使中国每个角落都缺乏充满活力的思想自由。1978年《公报》中提出的“无视严峻民生问题的官僚态度”依旧广泛存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始终无法到来。

在《变革中国》一书中,著者这样做了结尾: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中,商品市场不仅将繁荣带回了中国,也以外地让中国回归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思想市场的发展将会让知识与创新引导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会使中国在多样的现代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实行传统文化的复兴。那时,中国将不仅仅是全球的生产中心,也是创造力与创新的源泉。 愿如此书著者所期望,思想市场的繁荣将从塑一个伟大复兴之中国。愿高层领导适时明智放开对学术界教育界的行政管制,抛弃保守主义,迎来一个多样化包容性创造性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繁荣的时代。实现“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历史企盼。

冯凌韬

17808323595

QQ:525262393

2016.3.13 侵权必究

推荐第3篇:变革中国读后感

国道——变革中国读后感

科斯与王宁所著的变革中国一书,浅显宏观地阐述了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成现在这个模样的?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经济发展有两个推动力量,其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其二是边缘力量。即使连邓公也承认,乡镇企业的发展,我们没想到。

中国农村的经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悄悄变革。早在小岗村实现联产承包之前的几年,全国各地均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只不过,小岗村最出名罢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就等于承认人民公社的失败,承认集体主义的失败。只要我们承认人性是自私的,我们就不得不看到,产权明晰才是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随后在八十年代涌现出的乡镇企业,则大大出乎管理者的意料。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议,让这些乡镇企业的所有者,往往不得不戴上“红帽子”,假装自己是集体企业,以获得政治上的认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导致一批事实上的出资者在争议中血本无归,甚至锒铛入狱。

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则要复杂得多。国企改革造成了两极分化:一批国企,利用垄断地位开始牟取暴利,形成后来的利益集团。比如,电信、金融、电力、烟草、名酒……这些国企沿续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统:专卖。早在接近两千年前,汉代著名经济学家桑弘羊先生就提出了这个观点并付诸实施。武帝穷兵黩武,国家财政吃紧。怎么办?桑老师指出,可以搞一搞盐铁专卖。于是乎,中国最早的一批垄断型 国企就此出现了。盐铁关乎百姓生活,在当时都是必须品。对此课以重税,可以达到一种目的:既要拔羊的毛,又可以控制在羊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是一种最不痛的课税方式——或者说这是间接税而不像土地税那样是直接加重农民负担的,因为直接向农民征收税赋容易引发农民反抗危及帝国安全。桑老师这一招的阴险程度有多深有多招人恨,看看他的下场就知道了。武帝崩而弘羊刑,他因为经济改革丢掉了性命。桑老师的牺牲,并没有换取后来人的警醒。他天才的制度设计,被后人广泛应用。比如今天,你无论到哪家电信公司办业务,总会得到一大堆格式合同,明知是火坑你也得跳,因为你没有民营公司可选。加油就到两桶油,油贵油贱定价权必不在你,你也没有议价权,因为你没有其他选择——民营加油站也得从两桶油进货。你上哪家银行存钱,人家也不会给你高利息——因为有银行业协会管着呐,你不存放家里?一分钱利息没有,还容易让老鼠咬喽。电价从来没涨过是好事吧?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当年修三峡电站时,许给人民的是——每度电8分钱呐。茅台牛吧,2000块一瓶子,成本不过40块,溢价2000%!凭啥?把私人的酒锅子国有化,真好意思。拔羊毛,还要用最不痛的方式。高,实在是高。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羊群,就有什么样的头羊,也就有什么样的狼群。

国企改革的另一面,则是大批职工下岗。此前,国企的探索经历了几个阶段: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股份制改造……国有资产的流失非常惊人。如科斯所言,国企管理者将盗卖国有资产视为天然的权利,而普通职工对此无力阻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纸上目标。事实上,太多的国企改革是以牺牲职工利益为代价完成的。工农业、城乡间的剪刀差(农民粮食不能自主定价),是农民向市民和城市输送利益,农民因此成为社会塔基,成为社会保障最薄弱的一环,成为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国企改革,下岗职工的斑斑血泪,又岂是罄南山之竹可以书写的吗?

没有一次经济改革是可以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的。改革开放,引进了先进和技术、人才、管理、思想。伟大的农民有样学样,干几年工人就可以自己出来当老板,民营经济就是这样活泼泼地发展起来的。当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赖以骄傲的,是一个数字。如果剖析数字背后,我们可能就乐观不起来了。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弱点昭然若揭。当19世纪的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超级大国时,他们不仅发明了大量新产品,还创立了新的行业。他们的经济实力来自于创新与生产力两方面的遥遥领先。

1851年,伦敦,水晶宫,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英国产品以其力量、耐用性、质量,在几乎所有领域都领先,无论是钢铁、机械还是纺织品。20世纪则见证了美国巨人的崛起,洛克菲勒,卡内基,福特,通用汽车,通用电气,波音,IBM,可口可乐,宝洁,以及近年来的惠普、苹果、英特尔、摩托罗拉和微软,并且这个名单一直在增长。当日本在60年代末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他们拥有索尼, 富士,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佳能,东芝,松下,胜利和夏普这样的知名企业。韩国经济总量达到中国的六分之一(只有4800万人),也拥有三星,LG,现代,起亚和大宇这样的全球知名企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使最具知名度的中国企业,例如联想、华为,青岛啤酒,海尔和吉利,在西方都不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中国在《财富》500强中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工行、中国移动、中国人寿保险、中行、建行、中国南方电网和中国电信。这些企业,集中在能源与服务行业,受政策保护,没有开放全球竞争。中国的生产型企业在全球具备竞争力,但大部分企业仅仅依靠低廉的生产成本打价格战,在创新与提高质量方面,苦苦挣扎。由于创新乏力和缺乏独一无二的产品,许多中国企业依赖订单化生产——从海外市场接受订单、贴上外国商标后销售。因此,我们的生产被称为“没有产品的生产”。

改革开放解放了中国企业,使他们获得了自由,坦然直面国际市场竞争。同样在改革年代,中国的大学与自由和竞争却渐行渐远。中国的大学和整个教育体系依旧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在这里,中国市场化改革最严重的缺陷暴露无遗。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找到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2009年,钱学森临终前提出了一个清醒异常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事实上,教育改革并没有带来思想的自由市场。中国的教授实行计件报酬,收入由职称和发表论文决定,变成了“发文机器”。而将学术动机与物质利益合二为一,是扼杀科学工作者创造力与原创性的有力工具。如果你知道无处不在的政府干预,就不难理解中国大学的平庸表现。在任何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财富都是那些拥有着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人。缺乏自由的思想市场直接导致了科技创新乏力,这早已成为中国制造行业致命的软肋。

推荐第4篇:变革中国读后感

读《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中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是什么力量推动改变,主导改变,而这样的经济发展又是怎么样起步的呢,中央领导人的一系列破土改革是怎么样引导经济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的社会迈向市场化的呢?尽管知道大部分的过程是曲折,不为大部分人所知,而直到我阅读了《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才对这30多年的惊天巨变有了些许感慨与体会。《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科斯讲述的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官方和民间改革并举,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向世人揭示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展现给了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直笔而书,成就中国改革一家之言。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改革过程中的“双轨结构”。

所谓“双规结构”是中国经济成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边缘革命”。这一点与我们看到了历史书本里面没有说到的。在这本书里一共提到了4次“边缘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户、乡镇企业和经济特区。这些确定“产权”的活动,其实苗头都出现在1978年之前,而且各地都已经偷偷摸着石头过河了。偷偷试行的原因太多了,同时也取得许多发展,并且这些偷偷摸着石头过河的举动最终也得到了肯定,为改革开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就停留于表层,因为尽管有许多的成形的活动,如果忽视了自上而下的政府作用,恐怕也无法切实理解中国改革的真实过程。这本书中的历史经验考察也表明,改革并不是一个上层突然施加就能成功的活动,而是有一定的延续性,毕竟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太多的无知。而接下来的试点推广,渐进改革,是中国人耳熟能详。可是将地方实践慢慢推广,也并非易事。

要知道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不是一触而就的。于是这就更好理解了陈邓两大思想派别的思想争执给了改革一个缓冲时期,正是这样的缓冲时期正真给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埋下了基础。可以说,在中国那个时代的“双规结构”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但是同时不可否认上级领导人的认真斟酌。一面是人民群众的渴望摆脱贫穷,一面是中国必需坚持发展,于是就在这样的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国领导人迈出了许多重大意义而踏实的步子。

接下来是对“地方竞争”的分析得到的体会。

对“地方竞争”进行分析,或许有助于理解科斯和王宁想说的中式资本主义的“双轨结构”,尽管作者们并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地方竞争”这一概念经张五常的传播而广为人知,大意是说地方政府就好比是税收承包公司,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交了中央的之后所得的更多份额可以留给地方,这就促成了地方追求经济增长的激励。所以各地都有追求经济增长的积极性,而一份好看的GDP或也有助于地方行政长官的升迁。尽管很难说经济绩效决定了所有官员的升迁,因为这还同样取决于中国传统中深嵌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共产党长期累积的但并不透明的干部培养制度,但地方经济差的官员被提升的机会将大大减少。这样一来,不同地方之间就展开了竞争,从整体上来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这在改革初期实际上起到的重大作用不仅仅只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为当时未知的社会提供了更多地机会。这个竞争在我们今天开来视乎是一个开始,因为在缺乏市场的时代里,大概绝大部分人还不能意识到竞争的重要性。最后,也是收获最大的一点,思想决定一切。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的堡垒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固守在毛泽东思想下的绝对社会主义体系,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体系以及之后的“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的变革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许多变革。不可否认,在毛泽东经济时代下,共产党人的内心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但是精神上却十分满足,无一不信奉马克思主义。于是借助了苏联的发展模式,自己搞起了经济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待当时,这种借鉴其实只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解。然而片面的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加致命的是严重地侵蚀着社会反思自己错误的过程,于是社会的基本问题不能被发现,经济不能高速发展的现实没有被发现,甚至连最初坚持的实事求是都忘记了。这样的格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被打破。

在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开始后,改革序幕自此拉开。但是要知道,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洗礼,在被如此僵固思想统治下的共产党员,要怎样去面对自己过去崇拜了那么就的思想竟然是错误的呢?这个时候邓小平指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解疑惑,为正真大刀破斧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曲折的道路却并没有因为这样理念而变得平坦。党内以及社会的舆论还在进行着,改革的阻力重重,到处有人被抓,到处有人被质疑,在这个阶段“走资”还是存在,“走资”还是在被打倒。但是毋庸置疑这个时候的中国只要給一丝的希望,就会为着生活而无比努力的奋斗着。而我们的伟大领导人却在这样的时刻始终站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对外发展的原则,逐渐以一种纠正、一种缓和的呼声不断的将一项又一项改革推进, 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在现在看来,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瓶颈的中国,决策者也必须意识到之所以目前的决策质量低下,与思想市场发育不足、竞争不充分有很大的关系。而思想市场之所以匮乏,又恰是因为对思想进行了严格管制所致。经济增长依赖资本、禀赋要素例如土地等、还有劳动力。而在资本和要素投入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附着在劳动力身上的人力资本拓展,却能够带动经济的新增长。尤其是其中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更是熊彼特器重的“创新”的源泉。创新要被激发出来,要形成持续不断的创新,源头必须有活水,而思想恰是这源头活水。尽管GDP高速发展着,经济没有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受到多大的影响,但是经济被后的危机以及我们的产业转型问题等等问题。我们的思想应该创新,我们的改革还得继续。

时代在发展,我们都在憧憬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憧憬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推荐第5篇:变革中国读后感

变革中国读后感

科斯与王宁所著的变革中国一书,浅显宏观地阐述了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成现在这个模样的?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经济发展有两个推动力量,其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其二是边缘力量。即使连邓公也承认,乡镇企业的发展,我们没想到。

中国农村的经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悄悄变革。早在小岗村实现联产承包之前的几年,全国各地均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只不过,小岗村最出名罢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就等于承认人民公社的失败,承认集体主义的失败。只要我们承认人性是自私的,我们就不得不看到,产权明晰才是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随后在八十年代涌

现出的乡镇企业,则大大出乎管理者的意料。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议,让这些乡镇企业的所有者,往往不得不戴上“红帽子”,假装自己是集体企业,以获得政治上的认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导致一批事实上的出资者在争议中血本无归,甚至锒铛入狱。

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则要复杂得多。国企改革造成了两极分化:一批国企,利用垄断地位开始牟取暴利,形成后来的利益集团。比如,电信、金融、电力、烟草、名酒……这些国企沿续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统:专卖。早在接近两千年前,汉代著名经济学家桑弘羊先生就提出了这个观点并付诸实施。武帝穷兵黩武,国家财政吃紧。怎么办?桑老师指出,可以搞一搞盐铁专卖。于是乎,中国最早的一批垄断型 国企就此出现了。盐铁关乎百姓生活,在当时都是必须品。对此课以重税,可以达到一种目的:既要拔羊的毛,又可以控制在羊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是一种最不痛的

课税方式——或者说这是间接税而不像土地税那样是直接加重农民负担的,因为直接向农民征收税赋容易引发农民反抗危及帝国安全。桑老师这一招的阴险程度有多深有多招人恨,看看他的下场就知道了。武帝崩而弘羊刑,他因为经济改革丢掉了性命。桑老师的牺牲,并没有换取后来人的警醒。他天才的制度设计,被后人广泛应用。比如今天,你无论到哪家电信公司办业务,总会得到一大堆格式合同,明知是火坑你也得跳,因为你没有民营公司可选。加油就到两桶油,油贵油贱定价权必不在你,你也没有议价权,因为你没有其他选择——民营加油站也得从两桶油进货。你上哪家银行存钱,人家也不会给你高利息——因为有银行业协会管着呐,你不存放家里?一分钱利息没有,还容易让老鼠咬喽。电价从来没涨过是好事吧?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当年修三峡电站时,许给人民的是——每度电8分钱呐。茅台牛吧,2000块一瓶子,成本不过40

块,溢价2000%!凭啥?把私人的酒锅子国有化,真好意思。拔羊毛,还要用最不痛的方式。高,实在是高。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羊群,就有什么样的头羊,也就有什么样的狼群。

国企改革的另一面,则是大批职工下岗。此前,国企的探索经历了几个阶段: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股份制改造……国有资产的流失非常惊人。如科斯所言,国企管理者将盗卖国有资产视为天然的权利,而普通职工对此无力阻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纸上目标。事实上,太多的国企改革是以牺牲职工利益为代价完成的。工农业、城乡间的剪刀差(农民粮食不能自主定价),是农民向市民和城市输送利益,农民因此成为社会塔基,成为社会保障最薄弱的一环,成为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国企改革,下岗职工的斑斑血泪,又岂是罄南山之竹可以书写的吗?

没有一次经济改革是可以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的。改革开放,引进了先进和技术、人才、管理、思想。伟大的农民有样学样,干几年工人就可以自己出来当老板,民营经济就是这样活泼泼地发展起来的。当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赖以骄傲的,是一个数字。如果剖析数字背后,我们可能就乐观不起来了。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弱点昭然若揭。当19世纪的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超级大国时,他们不仅发明了大量新产品,还创立了新的行业。他们的经济实力来自于创新与生产力两方面的遥遥领先。

1851年,伦敦,水晶宫,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英国产品以其力量、耐用性、质量,在几乎所有领域都领先,无论是钢铁、机械还是纺织品。20世纪则见证了美国巨人的崛起,洛克菲勒,卡内基,福特,通用汽车,通用电气,波音,IBM,可口可乐,宝洁,以及近年

来的惠普、苹果、英特尔、摩托罗拉和微软,并且这个名单一直在增长。当日本在60年代末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他们拥有索尼, 富士,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佳能,东芝,松下,胜利和夏普这样的知名企业。韩国经济总量达到中国的六分之一(只有4800万人),也拥有三星,LG,现代,起亚和大宇这样的全球知名企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使最具知名度的中国企业,例如联想、华为,青岛啤酒,海尔和吉利,在西方都不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中国在《财富》500强中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工行、中国移动、中国人寿保险、中行、建行、中国南方电网和中国电信。这些企业,集中在能源与服务行业,受政策保护,没有开放全球竞争。中国的生产型企业在全球具备竞争力,但大部分企业仅仅依靠低廉的生产成本打价格战,在创新与提高质量方面,苦苦挣扎。由于创新乏力和缺

乏独一无二的产品,许多中国企业依赖订单化生产——从海外市场接受订单、贴上外国商标后销售。因此,我们的生产被称为“没有产品的生产”。

改革开放解放了中国企业,使他们获得了自由,坦然直面国际市场竞争。同样在改革年代,中国的大学与自由和竞争却渐行渐远。中国的大学和整个教育体系依旧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在这里,中国市场化改革最严重的缺陷暴露无遗。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找到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2009年,钱学森临终前提出了一个清醒异常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事实上,教育改革并没有带来思想的自由市场。中国的教授实行计件报酬,收入由职称和发表论文决定,变成了“发文机器”。而将学术动机与物质利益合二为一,是扼杀科学工作者创造力与原创性的有力工具。如果你知道无处不在的政府干预,就不难理解中国大学的平庸表现。在任何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财富都

是那些拥有着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人。缺乏自由的思想市场直接导致了科技创新乏力,这早已成为中国制造行业致命的软肋。

推荐第6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是197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私的基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自私的基因读后感一

“这本书寓意深厚,机敏流露,是在写得太好了!令人忍不住拍手叫好!”诺贝尔生理医学获奖者梅达华如是评价《自私的基因》。它也被形容为“年轻人的书”,值得我们一看。的确,作者道金斯,作为一位行为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当然这本书的主题是动物行为。但这本书的重点是讲述利他主义。作者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也在于,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给大家。

作者并没有将我们人类看作是一个特殊的整体,而是放在了生物这个大整体中,我们都是生存机器——作为运载工具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秉性自私的分子。就是我们人类这种固有的特性,是我们在社会中作出选择时,都是充满利他主义的。通过阅读这本书,作者惊世骇俗地让我们知道: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使我们人类更全面地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将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

尽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学说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关键所系(特别是同孟德尔的遗传学相结合时),但却一直为许多人所忽视。但道金斯对社会学说中这一崭新工作的主要论题逐一作了介绍:利他和利己行为的概念,遗传学上的自私的定义,进犯行为的进化,亲族学说(包括亲子关系和群居昆虫的进化),性比率学说;相互利他主义,欺骗行为和性差别的自然选择。道金斯精通这一基本理论,他胸有成竹,以令人钦佩的清晰文体展示了这一崭新的工作。

我们可以用书中的原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例如生活中为何有无数的骗子?知道一点进化论的人会想,既然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那我们的生活也应该会一天天的进步,可事实上,人类进化了上百万年,骗子却从未消失,而且现代社会反而好象越多。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理查德·道金斯曾举例在一个物种中有鸽派和鹰派两种情况,利用数学分析的结果是,在正常的群体中,两中派是并存的。生活中骗子和好人也是一样。基因是自私的,其实人性也有自私的一面,一个都是骗子的社会是不稳定的,因为大家都不干活,都想骗别人,但一个全是好人的社会一样是不稳定。因为人性自私的一面会驱使一些人变成骗子,而因为周围都是好人,所以行骗是很容易的事情,结果是骗子得到更多的利益,从而驱动更多的人去变成骗子,直到整个社会很警惕,当骗子变的越来越困难,最后当骗子的收益和付出平衡,这个社会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再去当骗子,最后好人和骗子形成一个比例,达到稳定状态。当然具体分析很复杂,而且这里我们只把人当成利益的动物,实际上人的行为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结论却是正确的,就是骗子不可避免。大家都可能很悲观,其实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骗子的数量,前面说过,当骗子的原因是收益大于付出,如果我们改变环境,加大惩罚力度,这样就能减少骗子的数量,比如外国发达国家骗子相对比较少,原因就是他们的环境让当骗子代价很高。从这个分析我们也能看出,改善社会环境实际不能主要靠道德,道德在利益面前永远不可靠。

本人读完第一遍后,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涉及太多生物、科学的知识,对于我这个文科生来讲,太多不明,有许多地方都是囫囵吞枣,必须通过了解其他资料来搞明白,但这样耗费的时间也较多,所以我在我精度部分想重点研究这本书涉及社会这方面,说白了,就是给我们人类的启示,以及对我们生活中一些思考方式的指导,并希望通过我们这个读书演示,不仅能激发其他人阅读这本书的欲望,还能影响到他们生活中的思考行为,让这本书更好领导我们认识自己。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二

为什么西欧人能轻而易举的征服美洲的印第安人进而征服非洲乃至亚洲,难道是人种的原因?如果这个命题成立了,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同样是亚洲人却能征服亚洲进而打败俄罗斯,并且敢于挑战美国?什么样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治制度更适合人类发展?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聪明?为什么有的病能遗传?人的本性是否是自私的?决定一个人心智水平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因素各占多少?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由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撰写的自私的基因。读后明白了一些道理和感受:

在现实社会里,我们感觉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基因和文化决定的。基因是人类遗传的基本单位,人体是基因的载体,是基因机器。人类生存的自然目的就是为了基因的生存和繁衍。人类生存的社会目的,就是为了人类文化的延续。基因和文化都能遗传的,但方式不同,对人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基因的遗传方式是通过基因复制进化淘汰的方式依靠人体作为寄生载体代代传递下去的,主要依靠种群传递。而文化的传递则是通过人们后天的学习教化,形成共识认同而传递下去的,主要依靠个体传递。人的心智智能先天的基因遗传因素大约占50%,在后天中,家庭环境影响大约占20%,其他的影响,如在子宫环境中的影响和后天学习教化以及朋友影响大约占30%。

从生物的遗传进化方面看,生物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基因间接控制的,基因通过支配生物机器和它的神经系统的建造方式而对其行为施加最终的影响。基因是主要的策略的制定者,而大脑是执行者。由基因的自私性决定了个体的自私本能。这里说的个体的自私性是他的本能,是客观存在性,不是说的是主观意识方面。从这一点可知,聪明的人所生的后代天生就会聪明的,高大勇猛的人后代就会高大勇猛。有遗传基因疾病的后代就会遗传疾病。同时,通过科学家破译人体基因,就会找到改变基因排序,达到治疗疾病,攻克癌症,杜绝遗传疾病的传递。也会通过改变遗传基因使人们变得更加健康更加美丽的梦想,这些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但从人类文化的影响看,人体作为基因的载体,虽然接受基因的控制和影响,但是人作为有意识有思想的动物,在基因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相反,人们的智慧能力足以抵抗基因的本能自私性,他受文化的影响至大。人只有摆脱自然欲望的控制,以自己设定的行为规则来立身处世,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社会秩序的构建,本质上是用社会意义上的人来约束生物意义上的人,让社会意义上的人实现真正自由,于是就有了道德、民主、法治。而道德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民主法治则是通过人和人之间建立契约来实现的。人们的行为是受文化的影响和引领的。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超越其他国家和民族时,它智慧的视野和维度就会超越其他国家和民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西欧人能征服印第安人,日本人能征服亚洲,他们靠的不是力量,而是文化和智慧。

因此,从承认基因的自私性到承认人的自私性,是事实求是的态度。只有我们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会知道怎么约束自己的行为,才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上所发生的事情。思考问题才会更加理性和符合逻辑,才会正确处理理性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才会使人更加阳光、鲜活、充满朝气地渡过美好的一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三

基因在亿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厮杀幸存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懂得竞争和争取,自私只是一个比喻。基因才不懂得要存活下来自己必须得做什么,必须得拥有什么条件,得适应什么环境,存活就存活了,那些亿万年来死亡消失的基因连自己败在哪里都不会知道,就像这些幸存下来的基因也不会知道为什么偏偏是自己得以幸存,或许,只是一个很随机很偶尔的机遇。自私只是一个比喻,人类的比喻。

很喜欢作者的这种表述方式,喜欢他谈论这些东西的口吻。喜欢他一再强调自己只是在用一个人们的都很喜欢都很容易理解的比喻来阐述基因的不自觉无意识无目的性。喜欢他有时候得费力的向我们说明,些些的矛盾我在会意的时候往往内心里是充满笑容的

作者用自私这个比喻想要表达的却和自私这样一个人类术语完全相悖的理念。有时候我看着这些矛盾的表述不禁佩服起作者来。正如作者所说,他只能用这个我们都能理解的比喻来做这次阐述,所以,这个标题很恰当却又很不恰当。

其实读完这本书是和DM巴斯的进化心理学混着读的,读完还是有些想法的,只是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也表达不出什么。不过相信以后会有机会的。

推荐第7篇:《自私的基因》的读后感

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出版了这本书,此后它被翻译成25种文字、全球销售超过一百万册。它讲了两个观点,一个比一个可怕。

基因

生物学上,基因是演化的单位。生物体是受基因控制的生存机器。基因是主宰是程序员,人类本质上说都是受一堆代码控制的机器人。比如为什么雌性求偶期间通常会有很长的考察期?为什么雌性和雄性又普遍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延续基因?为什么家族成员会照顾有亲缘关系的未成年成员?很遗憾,这些都有演化生物学上的解释。

这有些冷冰冰,却通常没有大问题。大问题出在基因和生存机器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比如当周围环境剧烈变化时,人类在现有的基因指导下的决定虽然依然利于现有基因,却很可能已经不再适应这个环境,不利于生存机器的生存。比如为什么我们觉得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好吃?因为相对人类演化的漫漫历史,有充足的食物供给的阶段是极其短暂的,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会引导人类多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基因存活了下来。控制热量摄入难,是因为我们是在抗拒基因的控制…

模因

单单这样显然还不能称作hard模式。人类同时还在文化上受模因(meme,这是道金斯在这本书里创造的一个概念,之后被广泛使用)控制。模因是文化演化的单位,大脑则是模因的生存机器。

和基因类似,模因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不再受生存机器的控制,而是依靠自己的保真度(copying-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和长寿性(longevity)经社会选择而演化。而不同在于,基因需要通过生殖传播,模因的传播渠道则多样的多。这代表着模因进驻脑子的过程和寄生差不多。基因抢占的是染色体上的位置,而模因,按照道金斯的说法,争夺的是人类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作为坚定的无神论者和无神论传播者,道金斯在这里用了宗教的传播作为例子。

从初版至今将近四十年的变化,似乎人类大大地给模因疏通了传播管道,而给自己挖了个大大的坑。莫非这又是模因演化的成果么?!

小结

《怎样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曾经谈到,读书的重要步骤之一就是和作者在关键词和论述的含义上达成一致(come to terms on key terms)。缺少这个前提的支持和反对都不扎实。有时候反复阅读之后理解了作者很重要的一段论述,接着想到一个问题,翻了页发现这正是作者接下去开始回答的问题,顿时感到隔着时空和作者的脑电波接上了头,也证明对前一部分的理解到位,抓到了作者的思路,好像小时候看到考题就抓住了命题人出卷的意图。

通常这是读书最美好的时刻,然而这本书里这样的瞬间让我直冒冷汗。一方面作者思路清晰、表达顺畅,哪怕很复杂的概念也解释的很清楚,可以一直跟得上他的思路;另一方面,我脑海里一个挥之不去的想法是到底平时我有多少行为是真的受自己的理性,而非被基因或者模因控制的?我一向不认为人类比其他的生物高等多少,并且对人类的设计上各种各样的不完美有所了解,然而这书把我对人类局限性的理解又推到了新的高度。仔细想想平时“自动驾驶“状态下的无意识行为,似乎太多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只觉得寒毛直竖。好在道金斯认为人类还是有希望的!人类唯一的不同在于我们可以利用想象在脑中模拟未来(Conscious Foresight),因此可以做出对抗基因和模因的决定,因此他用积极的语调结束了这本略有些令人低落的书。

作为一个重要的disclaimer,推荐这本书是我本人的意愿,而非基因或者模因的行为……=)

推荐第8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导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读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你都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自私的基因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篇一: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基因在亿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厮杀幸存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懂得竞争和争取,自私只是一个比喻。基因才不懂得要存活下来自己必须得做什么,必须得拥有什么条件,得适应什么环境,存活就存活了,那些亿万年来死亡消失的基因连自己败在哪里都不会知道,就像这些幸存下来的基因也不会知道为什么偏偏是自己得以幸存,或许,只是一个很随机很偶尔的机遇。自私只是一个比喻,人类的比喻。

很喜欢作者的这种表述方式,喜欢他谈论这些东西的口吻。喜欢他一再强调自己只是在用一个人们的都很喜欢都很容易理解的比喻来阐述基因的不自觉无意识无目的性。喜欢他有时候得费力的向我们说明,些些的矛盾我在会意的时候往往内心里是充满笑容的。

作者用自私这个比喻想要表达的却和自私这样一个人类术语完全相悖的理念。有时候我看着这些矛盾的表述不禁佩服起作者来。正如作者所说,他只能用这个我们都能理解的比喻来做这次阐述,所以,这个标题很恰当却又很不恰当。

其实读完这本书是和DM巴斯的进化心理学混着读的,读完还是有些想法的,只是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也表达不出什么。不过相信以后会有机会的。

篇二: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这是严琦推荐的一本书,生物学方面的书,据说是进化论方面的经典著作。不过全文通俗易懂,中间稍微摆弄了一点浅显的博弈论知识,完全不妨碍外行人如我来阅读。

针对动物进化问题,作者道金斯认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或种群,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并把我们人类及其他所有动物都描述成是我们的基因创造的机器。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归结为基因的自私行为,即为了更好的复制,传播。所有的利他行为,也仅仅是自私目的下的有限利他行为。

还好作者强调了,“不涉及到意识的动机”,要不然真的有点像严琦说的那样有点“反人类了”。正因为这样,在看书的时候,我时刻提醒自己,这是在讲没有意识的动物,这是在讲没有意识的动物。作为一个人类,我还是希望世界能美好一点的,虽然,基因可以这样的自私。庆幸的是,作者提到了意识的非一般的作用。特别是在讲到意识的产生的时候,“把意识视为一个进化趋向的终点”,生存机器最终从主宰它们的基因手中解放出来,变成有能力,甚至是有拒不服从能力的决策者,比如说拒绝生育。

虽然要知道这本书写的不是基于人类的行为,但作为一个外行人的收获,也许更多的是将人类纳入这些“准则”中去思考,反思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当然,最好是同时怀着一颗积极的心。

篇三: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阅读了《自私的基因》一书,我受益匪浅。该书的作者道金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别具一格的观点不动声色地揭露了生命的本质,回答了人类存在的意义。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我们习惯认知的观点——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基因为了延续自身所利用的机器。最初,我带着好奇心和半信半疑的态度读了下去,最后才觉得震撼与惊奇。我折服于作者强大的联想和滴水不漏的解释。

道金斯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事实上是一种亲代投资,是基因为了延续自身,控制亲代对子代进行抚养。而两性之爱,则是生物为了用有限的亲代投资抚养更多的子女,以保证基因的延续,所以利用异性的亲代投资,抚养现有子代。

但是,人类恰恰是自然中标新立异的群体,我们由于文化的因素,不完全受制于基因。我们会收养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会不顾一切地爱一个人,会在子女的文化教育上付出巨大。我觉得,也许正因为文化,人类才能够约束自私的本性,人类才有了七情六欲,有了比生存更高的追求,才变得与众不同。

这本书带我深入了解了生物的行为动机,基因的强大控制力,人类的生而不凡。我惊叹自然的精妙,生命的精妙,更惊叹人类的伟大。它是我生物学习的启蒙书,让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人类是自然进化的奇迹。我们因基因而存在,因基因而生活;因文化而不同,因文化而进步。这两者推动着我们人类从过去走向未来,从平原走向顶峰,从当下走向未知的终点。

推荐第9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导语: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自私的基因读后感范文,希望有所帮助!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为什么西欧人能轻而易举的征服美洲的印第安人进而征服非洲乃至亚洲,难道是人种的原因?如果这个命题成立了,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同样是亚洲人却能征服亚洲进而打败俄罗斯,并且敢于挑战美国?什么样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治制度更适合人类发展?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聪明?为什么有的病能遗传?人的本性是否是自私的?决定一个人心智水平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因素各占多少?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由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撰写的自私的基因。读后明白了一些道理和感受:

在现实社会里,我们感觉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基因和文化决定的。基因是人类遗传的基本单位,人体是基因的载体,是基因机器。人类生存的自然目的就是为了基因的生存和繁衍。人类生存的社会目的,就是为了人类文化的延续。基因和文化都能遗传的,但方式不同,对人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基因的遗传方式是通过基因复制进化淘汰的方式依靠人体作为寄生载体代代传递下去的,主要依靠种群传递。而文化的传递则是通过人们后天的学习教化,形成共识认同而传递下去的,主要依靠个体传递。人的心智智能先天的基因遗传因素大约占50%,在后天中,家庭环境影响大约占20%,其他的影响,如在子宫环境中的影响和后天学习教化以及朋友影响大约占30%。

从生物的遗传进化方面看,生物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基因间接控制的,基因通过支配生物机器和它的神经系统的建造方式而对其行为施加最终的影响。基因是主要的策略的制定者,而大脑是执行者。由基因的自私性决定了个体的自私本能。这里说的个体的自私性是他的本能,是客观存在性,不是说的是主观意识方面。从这一点可知,聪明的人所生的后代天生就会聪明的,高大勇猛的人后代就会高大勇猛。有遗传基因疾病的后代就会遗传疾病。同时,通过科学家破译人体基因,就会找到改变基因排序,达到治疗疾病,攻克癌症,杜绝遗传疾病的传递。也会通过改变遗传基因使人们变得更加健康更加美丽的梦想,这些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但从人类文化的影响看,人体作为基因的载体,虽然接受基因的控制和影响,但是人作为有意识有思想的动物,在基因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相反,人们的智慧能力足以抵抗基因的本能自私性,他受文化的影响至大。人只有摆脱自然欲望的控制,以自己设定的行为规则来立身处世,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社会秩序的构建,本质上是用社会意义上的人来约束生物意义上的人,让社会意义上的人实现真正自由,于是就有了道德、民主、法治。而道德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民主法治则是通过人和人之间建立契约来实现的。人们的行为是受文化的影响和引领的。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超越其他国家和民族时,它智慧的视野和维度就会超越其他国家和民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西欧人能征服印第安人,日本人能征服亚洲,他们靠的不是力量,而是文化和智慧。

因此,从承认基因的自私性到承认人的自私性,是事实求是的态度。只有我们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会知道怎么约束自己的行为,才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上所发生的事情。思考问题才会更加理性和符合逻辑,才会正确处理理性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才会使人更加阳光、鲜活、充满朝气地渡过美好的一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基因在亿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厮杀幸存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懂得竞争和争取,自私只是一个比喻。基因才不懂得要存活下来自己必须得做什么,必须得拥有什么条件,得适应什么环境,存活就存活了,那些亿万年来死亡消失的基因连自己败在哪里都不会知道,就像这些幸存下来的基因也不会知道为什么偏偏是自己得以幸存,或许,只是一个很随机很偶尔的机遇。自私只是一个比喻,人类的比喻。

很喜欢作者的这种表述方式,喜欢他谈论这些东西的口吻。喜欢他一再强调自己只是在用一个人们的都很喜欢都很容易理解的比喻来阐述基因的不自觉无意识无目的性。喜欢他有时候得费力的向我们说明,些些的矛盾我在会意的时候往往内心里是充满笑容的

作者用自私这个比喻想要表达的却和自私这样一个人类术语完全相悖的理念。有时候我看着这些矛盾的表述不禁佩服起作者来。正如作者所说,他只能用这个我们都能理解的比喻来做这次阐述,所以,这个标题很恰当却又很不恰当。

其实读完这本书是和DM巴斯的进化心理学混着读的,读完还是有些想法的,只是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也表达不出什么。不过相信以后会有机会的。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是个很有趣的书名,它激起了我揭开探索生命之旅的好奇心。在没有遇到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基因”只是静静地呆在人类体内,并为人的一生而勤勤恳恳工作的小粒子。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基因的性质竟然可以用“自私”这样富有强烈的人类感情色彩的词语来修饰。

读罢本书,心中还在深深地惊叹造物的伟大。在“不朽的螺线圈”这一章里,作者出人意料地提到——我们,不仅仅是人类,包括地球上的千姿百态的物种都是生存机器。这样大胆的论点就进一步证明了,基因是自私的这一论点。从人类到大象再到细菌,体内的分子基本上都同属一种类型。我们都是同一种复制基因,即DNA分子的生存机器。而在我个人的主观理解上,道金斯的理论可以把我们人类的躯体解释为用于保护基因,为基因的正常运作提供稳定环境的“臭皮囊”。而我们人类在地球的活动绝大多数都受到基因行为的控制。我的惊叹在于,原来事实往往比想象更离奇。我们眼中形形色色的生命形式都是DNA所创造,并用来延续自己的生存和繁衍的机器。我们人类一直都自认为自己是地球上的万物之灵,但往往没有想到,从自然的客观规律上,我们和大多数物种一样,都是自私的DNA的掌控之物。这样说来,自私应该就是生命体的客观性质,并非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当我们人类自私地想操控整个世界的时候,却未曾想过,生命的幕后还有更加自私而难以干涉的DNA分子在操控着所有物种的进化和发展。道金斯在内容的开始就毫不犹豫地抛出了这个有趣的观点,赋予了读者一种新的生物思维,并为后面的生物行为的解释做下了极其重要的铺垫。

道金斯认为,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因而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既然自然选择的最普通的形式是指实体的差别性生存,那么,在我看来,基因之所以是自私的就合乎常理了。一个物种要在地球上繁衍和壮大,就不能用我们人类道德上所遵循的“共产主义”来决定事情。只有那些生存能力强,优越的个体才值得种群付出更大的代价将它们保留下来;也只有它们才经得起自然选择的残酷考验;也只有它们才有足够的生命力来为物种繁衍做出贡献。就拿猫头鹰的习性来说,很多小型的猫头鹰都会生4到6只蛋,而且是先后孵化的,并不像大多数鸟类那样同时孵化。因为猫头鹰的食物比较难捕捉,在哺育期很容易遇到食物不够的情况。所以为了保持种群的繁衍,猫头鹰妈妈必须保留其中生命力旺盛的幼儿。也就是说,在不能保全的情况下,宁愿舍弃一些。这样,后孵化的弟弟妹妹们,就可以被已经长成的哥哥姐姐们吃掉。这样的做法虽然是自私而残忍的,但是从物种发展的整体来观察,却又是合理的。这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就是基因自私的理由。

无论是我所提及的猫头鹰的行为习性,还有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生物行为,都可以说明一点:生存机器的行为有一个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具有明显的目的性。事实上,生存机器都能够深思熟虑去帮助动物的基因生存下去。在我看来,现在地球上能够保留而且存活的基因,都是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它们都有着适应自然的精密编码程序,甚至还有可能存在超越自然的潜在序列。用一点带有主观色彩的形容来说,基因比生物实体更早存活在地球上,它们才是真正的“江湖老手”。各种生存机器从没有任何思考能力,只是一层保护壁,到人类这种有思维能思考的极其精密的生存机器,都是在DNA分子的操作经营下渐渐完成的。基因行为的目的性因而是极其明确的,可以说为了生存下去,它们是不择手段的。

在看完整本书,心里多多少少会对人性有点恐惧,原来自私就像是动物的本能一样潜在在人类的体内,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自私的行为却又是合理的。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忘记一点,在很多时候,人类之所以可以在世界上脱颖而出,人类之所以可以与大部分动物区别开来,是因为我们有属于自己的璀璨的文明。我们有道德的约束。所以,在我们了解的生命的本质后,还是要保持意识上的清醒,保持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人类的传统美德。基因在客观上是自私的,但我们可以在主观意识上改变我们的生活价值观。和谐发展始终是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

推荐第10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这是一本触动我三观的书。

初开始听说这本书,是因为自媒体《罗辑思维》的推荐,当时我还在上海工作,就去上海图书馆找来先翻翻,当时没有看完,真正看完还是在kindle上看的,看后感受颇多。

人对自身的认识是一步一步矮化的。哥白尼说我们生存的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宇宙中心的观念崩塌,然后达尔文说我们是猴子演变的,人和猴子差别不大,再然后弗洛伊德说我们根本没有所谓自控能力,行为只是受到原始的\"力比多\"的驱使,道金斯则在这本书里更进一步,指出人不过是人类这种生物基因的容器,是基因传宗接代复制自己的工具而已。

按照道金斯的说法,基因在操纵人(或者说基因在推动人复制和传播自身),如同人在开车。车本身是没有方向感的,是人在选择方向。基因通过大脑发出的要满足自身基本需求或高级需求的信号来表达的实际复制自身的本能。同样,个体人生存也是盲目的无意义的,不过是体内基因的复制工具和生存容器,生存的所有目的不过是供基因更快速复制、更广泛传播、基因更加长寿这三个目的而已。他很会讲故事打比方。虽然像是科普,但实际是篇结构严谨有根有据的论文。

作为进化论专家,作者提出了很多达尔文没有阐述过的新概念,通过对基因或对生物的利他行为也有充分的解释,例如人为什么帮助他人,为什么会欺骗等等。说的太有根据了,让我无言以对,但我还是想有气无力的申辩一下,人是不是还是应该和其他动物有所区别,至少人收到社会组织和文化的双重感化之后,能够不断认识自身,改进自身,这些不应该是DNA或基因无意识组合和操纵的结果吧。但道金斯非常有力的指出,这些仍然都是基因在复制、传播、变异过程中无意识的结果而已。

基因会操纵自身的容器发明原子弹,在有朝一日按下按钮完全毁灭自己么?这是基因的无意识行为么?

道金斯是世界有名的无神论者,他的论断清晰有力,文字流畅,真心是难以辩驳。关于他的介绍可以看百度百科即可。电子版不放链接了随处可以下载。

这是一本奇书,最好读之前你先看过一些关于进化论方面的科普读物,如果你对社会学和进化论方面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定,它足以轻轻的撼动你。

进化成更好的人——《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陶鑫

用了一个礼拜重读进化论名作《自私的基因》,其实这门学科大多数人都很熟悉,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都市,适者生存成了铁则。然而我们究竟对\"适者生存\"这四个字了解多少?有多少人真的看过《物种起源》?或者说理解进化论的精髓,而不只是拿着科学的幌子来为很多残酷的暴力行为开脱?说实话,我也没看《物种起源》,买过但翻开一点就看不下去,语境、内容和行文方式都格格不入,而且理查德·道金斯也说了,达尔文的很多观点到现在也过时了,但这不代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概括了解一下就够了。而进化论作为一种独立而强大的\"文化基因\",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蔓延全球颠覆世界,那么基因究竟有怎样的力量?看完这本书,就会了解一二。

这本书用了90%的篇幅来解释基因的产生以及作用于动植物界的各种行为,我们的DNA记录了从生命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而每一个生命都是进化的赢家以及基因的生存机器,一代又一代,一次又一次的生存斗争,演变出非常成熟高效的进化稳定策略,而我们就是这些策略的小白鼠。(w w w .f w s i r .c o m)而这90%的部分都在围绕一个结论:\"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希望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慷慨大度、相互无私合作的社会,那你就不能指望从生物的本性获得什么助益。让我们设法通过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吧!因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让我们懂得我们自私的基因居心何在。因为这样我们至少可以有机会去打乱它们的计划,而这是其他物种从来未能希望做到的。\"这点看似与我们所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背道而驰,但隐藏在礼教背后的利益链条,当然也是冷酷高效的。不过这本书拔高的精髓在于最后一章,讲述文化基因的作用。事实上,基因(gene)也只不过是我们的定义,然而人类社会的几千年特别是过去的几百年,文化快速的发展,其实是另外一种层面的进化爆发——文化基因(觅母meme)的作用才是最有效的。基因在三代以后会被稀释得差不多,但找不到后人的苏格拉底却是被社会永远记住的。而文化基因本身是否也是无情自私的呢?怎样从基因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发展?人类真诚无私的利他行为/独身主义等一些在自然界无法传承的现象,在\"人类文化的汤\"里却能存在。道金斯断言现在还只是初级阶段,按照文中的意思,我理解为文艺复兴之前还都只是\"原始汤\",里面的文化都还是草履虫的阶段。但在这之后,文化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基因所遥不可及的——当然,我们也出现了一些断层,譬如说信息泛滥和人类大脑的局限,食物泛滥和人类消化能力的矛盾……

\"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我们前进的速度并不是要累积几千年才可以让身体得明显的改良,而就在每个人短暂的一生,都有可能推翻基因的奴役而成为更好的人——这可能就是进化论带给我们最正向的指引。

第11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本书从本质上总结了生物,包括人类生存的意义,本来我想自私的基因也只限于此,但一天下午在书店读到一本《从0到1》的经济著作后,我发现,基因的本质也决定了人类其它领域的状态,规律就是这样,如同广义相对论,在人类认识达到相应水平的时候,往往能进一步认知宇宙万物的本质,而不是人类初期只能认知到地球是一个平面,当然,我也相信,相对论也只是我们目前认知世界水平对应的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进一步发展,随着宇宙进一步演化,更深入更能揭示本质的规律,将会渐渐取代或是完善纠正相对论的不足,好比近年量子学理论基本能解释和包括相对论,对物质及宇宙万物存在运行的规律进一步明确。规律在认知前,人们往往眼前如迷雾一般,不知所然,但规律一旦被证实和发现,意味着世界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尽管在这之前世界已经存在,只是人类看不到而已。规律,简单但强大。这本书就是从基因的角度去发现规律,自私的基因主要说明基因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能够不断的自我复制,在复制的无数次过程中,总有那么几次,十几次,上百次。。。变异,变异没有任何目的性,完全是随机产生的,接下来,哪些变异会传播强大,逐渐取代当前的基因,哪些又会很快被灭绝?这就是外在的环境决定的了,适应新环境或是更好的适应当前环境的基因,才能发展强大。以上就是本质性的规律,这时我也明白,常说的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存在即合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些都是基因规律决定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就象书中说到的,并不是尖锐牙齿的基因不好,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食草动物的身上,尖牙和磨牙相比,无法研磨草质食物,这样的牙齿没有办法适应整个躯体消化草质食物,但长在食肉动物身上,就是好基因。所以单就基因本身无所谓好坏,决定他们好坏的不是他们自身,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环境。从以上例子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基因要大量复制自已并不断变异,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何为好何为坏,长尖牙的食草动物注定会被环境淘汰,但那些复制并变异成磨牙的食草动物却不断兴盛壮大。反观我们社会,之所以会有那么多负能量,不也是这个社会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吗?在扶人会被讹,救人反被诬,贪官遍地,奸商满天,诚信老实受害,投机倒把反而牛B的社会,自然选择当然会让负能量的人发展壮大,忠良当不了官,人才都要出国,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再有,从1到2不难,那只是简单复制,基因大部分重复着自身的复制,就好比人类一样,他们大部分一生都碌碌无为,只有极少数成为了天才,而推动人类发展的,却只是这些极少数的人,这是真实的情况,不要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明白真相,他们就是变异成功的基因,而那些变异后无法适应环境的,不消几代便会被淘汰,因为他们大部分都不会生存到成年,更不会去繁殖自己的后代,大部分基因处在这两种情况中间,他们能够适应当前环境,就当前情况看可能生存的很好,但不意味以后会一样好,他们大量复制和繁殖,目的仅仅是为了当前的生存吗?不,基数众多的基因,才有可能产生更多不同方向的变异,才有可能在变化的环境中更长久的生存,而不只是为了当前。例如爱因斯坦,如果没有大量的人口基数,没有其他相关领域科学家作出贡献,也不可能产生物理这方面的人才,他的相对论,刚提出时被排斥,八年后才逐渐得到认可,诺贝尔也迟到了近十年,但他毕竟是符合这个世界规律的,发展壮大只是时间而已,二八定律,就是这样,只有符合自然规律,自然选择的才能壮大,哪怕刚开始他很弱小。如果没有数量庞大的基因,变异也不可能发生,他们存在的必要性就是为那些极少数变异基因提供平台和基数,本质上是为那些变异基因服务的,这才是基因为什么要以繁殖为第一要务,适应环境最佳数量的种群,是基因的根本目标。世界存在着奇妙的二八定律,占少数的决定着大部分资源和发展方向,宇宙中,黑洞、恒星只是星系中心的一个小点,但是,全星系的物质都围绕着它公转,基因也是,那些突变的,只占全部基因的一小部分,其中更少的一部分适应环境最终生存长久,发展壮大,形成自己的基因基数,如此不断反复。可见,变异是长久生存的根本,这点也能给我们启示,当生活每天平静如水,三点一线,只是简单的重复时,你的人生就是那些不断自我复制的基因,但如果你想变异,成为那些少数时,你就要同时承担因为不适应而被淘汰的风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所有可能都进行尝试,但我们也有基因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思维来预判来模拟情况发展的结果,就象本书最后推理出的,人类之所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与基因自私性对抗,就是因为人类发展出更高一层的类基因的遗传物质-----文化。文化的传播及递进与基因十分相似,人类的语言、信仰、知识、经验等等,这些组成了我们思维的基础,为我们在变异前尽可能减小风险,但前提是你必须要变异,所有的可能都要进行考虑分析,最后勇敢尝试,变异。我们再来看,自私的基因是如何决定我们其他方面的,《从0到1》是本经典的创业指导书,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师都推荐,书中根据事实,揭示了创新的本质,例如为什么自然垄断才是好公司,完全竞争的企业才是差公司,为什么世界上排名前50的企业,每个都个性鲜明,互不相容,为什么创新成功的公司如此少,只占市场全部企业的5%不到,而大部分公司却竞争的你死我活,苟延残喘?这是自然规律,所以不要相信什么万众创新,创新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因为只有成功的才能叫创新,否则只能是创意而已。这种现象二八定律决定的,自然选择就是这样,当你认为公平的时候,证明你还要看的再远一点。这个世界没有公平一说,只有自然选择,同样的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下,命运截然不同。而且从0到1是动态的,当你变异成功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了0,你将要接受你变异后环境变化的持续考验,那些山寨很快就会成为你的对手,迅速挑战你的地位和市场,越是容易复制的,越快成为大量的复制基因,尽管你有技术有专利壁垒,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推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自然选择后或是即将被选择的情形,其次,只有不断变异才能长久生存,从历史长河看,即使你的本体已经变的面目全非,现在你活着要感谢前面所有为你生存变异淘汰的兄弟姐妹们,尽管时间已经过了上千万年。

第12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一书唤起了我对认识自身的渴望,它远离寻常人生的科学,和我们自己密切相联.“自私”在这本书里,只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方便说明而已,我们大可以这样理解:基因的“自私”性质,是指它有自发增加自己数量的趋势,是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等。

单个基因不一定能分好坏,在不同的集合里,同一个基因就不一定是好是坏。假定草食动物对应合适的牙齿和胃由两个基因管理,碰巧出现了肉食的牙和草食的胃,它们的搭配不好,所以就被淘汰了。作者以赛艇为例说明,划桨最好以左右平均搭配为好,在一个右手浆手多的环境,左手浆手的加入更能提高成绩。

不同的基因会碰到一起,有时候可以连接在一起,如果连接在一起可以稳定,或者形成了互利,形成的保护更好,他们的数量也会变多(不是它们主观想要互利,而是自然界只有稳定的东西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积累变多的)。渐渐地,基因就变成了基因集合,进而形成生命。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自私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生物的大部分行为和性状,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适合度,或者说是提高某个控制这种性状基因的适合度.连生物的利他行为,其出发点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越深刻的认识人类的动物性,就令人越发深省。突然转换一种眼光来看我们最习以为常、且自以为神圣的人类时,一切都显得那么别扭。每天熙熙攘攘的人流,只不过是一群直立行走的二足动物,套上了几件布料而已。

虽然整本书所阐述的观点很有说服力,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不过,尽管受基因控制的行为还真的不算少,人是有意识的,而不是单纯受基因控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形成文化、建立制度,使我们的长期利益可以提高。意识能力的发展对基因有了更好的保护。书中所提及的人既是基因的机器,也是文化的机器,同时我们在进化最高级阶段形成的自我意识。而这产生的的意识的自主度还是相当高的,很多情况下人不必像一个机器,可以更像一个“人”。

第13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平时,我也很喜欢看纪录片,有一次在看电视,无意识中听到了一位主讲人,讲到自己读书的经历时,提及到了这么一本书,那就是《自私的基因》,他信誓旦旦地说,这本书对他影响很大,可以说改变了他的三观。带着凝惑和好奇的我一直不信这些,一个不成熟的观念回旋在我的脑海里,自私的基因,基因怎么会自私呢,它是分子世界,无意识世界。怎么会有自私的欲望呢?于是我就到图书馆借回来这本经典大作慢慢地去领悟。

经典大作就是就是经典大作,当我读完它的三分之一之后,心中的一些疑惑自然也就得到答案。《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尽管是几十年前写的关于进化理论的书籍,新的理论和技术不会出现在里面,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建立的解释体系,仍然是强大的。特别是里面的一句话:“组成几亿年前的恐龙的元素如今也许就在我们的身上”,虽然不是原话,但就是这个意思。利用高中的生物学的知识来理解它,也并不难,因为我们身上所有的元素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但是在生物体上的各种元素的含量又远远超过它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其外,我对关于“本原”问题的好答案有很浓的兴趣,《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给“为什么各种生物会像现在这个样子?”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逻辑自洽且证据充分的答案。“自私”在这本书里,原来只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方便说明而已,我们大可以这样理解:基因的“自私”性质,是指它有自发增加自己数量的趋势,就和物体在高处总有下落趋势、高温物体自发向低温传热的性质一样,是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等。基因之间的竞争,就像达尔文《物种起源》里面的观点一个道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由于高中的生物学功底还不错,里面的原理,规律,在理解上并没有多大的阻碍。

基因在亿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厮杀幸存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懂得竞争和争取,自私只是一个比喻。说白了,基因不懂得什么是自私,什么是无私,它只是为了存下来,不断地与其他基因争夺原料,也就是各种氨基酸。我一边读一边深深地惊叹造物的伟大。在“不朽的螺线圈”这一章里,作者出人意料地提到——我们,不仅仅是人类,包括地球上的千姿百态的物种都是生存机器。这样大胆的论点就进一步证明了,基因是自私的这一论点。从人类到大象再到细菌,体内的分子基本上都同属一种类型。我们都是同一种复制基因,即DNA分子的生存机器。学过生物学的人都知道,生物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基因詹指导地位。可知,我们人类或者其他生物在地球上的活动绝大多数都受到基因行为的控制。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眼中形形色色的生命形式都是DNA所创造,并用来延续自己的生存和繁衍的机器。我们人类一直都自认为自己是地球上的万物之灵,但往往没有想到,在自然的客观规律上,我们是多么的藐小,我们人类和大多数物种一样,都是自私的DNA的掌控之物。这样说来,自私应该就是生命体的客观性质,并非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当我们人类自私地想操控整个世界的时候,却未曾想过,生命的幕后还有更加自私而难以干涉的DNA分子在操控着所有物种的进化和发展。道金斯在内容的开始就毫不犹豫地抛出了这个有趣的观点,赋予了读者一种新的生物思维,并为后面的生物行为的解释做下了极其重要的铺垫。道金斯认为,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因而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既然自然选择的最普通的形式是指实体的差别性生存,那么,基因是自私的观点也就合乎常理了。一个物种要在地球上繁衍和壮大,就不能用我们人类道德上所遵循的“共产主义”来决定事情。只有那些生存能力强,优越的个体才值得种群付出更大的代价将它们保留下来;也只有它们才经得起自然选择的残酷考验;也只有它们才有足够的生命力来为物种繁衍做出贡献。可以说基因是多么的坚强,又是多么的伟大。

读了这本书心里多多少少会对人性有点恐惧,原来自私就像是动物的本能一样潜在在人类的体内,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想多占点小便宜,也是我们基因支配下意识的表现。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忘记一点,在很多时候,人类之所以可以在世界上脱颖而出,人类之所以可以与大部分动物区别开来,是因为我们人类有意识;是因为我们有属于自己的璀璨的文明;我们有道德的约束。所以,在我们了解的生命的本质后,还是要保持意识上的清醒,保持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人类的传统美德。基因在客观上是自私的,但我们可以在主观意识上改变我们的生活价值观。和谐发展始终是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基因的解读越来越具体,对它的内部原理也越来越成熟。基因技术也是吧双刃剑,利用得好,可以造福人类,如果利用得不好,制造基因武器,那将是反人类,反自然的罪过。最后呼吁科学家们,多利用基因的奥秘去解除人类的痛苦,造福人类,造福社会,造福自然。

班级:

姓名;

第14篇:自私的基因 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 道金斯著 卢允中 张岱云 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1.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 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 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 他主义。上面一句话中,“特殊”和“有限”是两 个重要的词儿。

书中论述的第一点:我并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我只是讲事物是如何进化的,而不是讲人类应该怎样行动才符合道德准则。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希望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慷慨大度,相互无私合作的社会,那你就不能指望从生物的本性获得什么助益。让我们设法通过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吧! 第二点:教化或教育对基因的影响。

第三点:不对人类或其他某一种动物的行为细节进行描述。

本书所讲的自私或利他是指行为上的,而不包括主观意识上的或者心理动机。

一种利他行为,在我们看来,可能增加了利他主义者死亡的可能性,和增加了受益者生存的可能性,但实质来讲,不论利他主义者的心理动机如何,即不管他是否真心利他还是假意利他,这种利他行为的实质都是生存可能性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与我们所预期的相反。即利他主义者的生存可能性得到了增加,而受益者的生存可能性却被降低了。

2.我们当中许多人在看到对那些哪怕是人类最可怕的罪犯执行死刑时,也觉得惨不忍睹,但我们却兴高采烈地鼓励射杀那些相当温顺的动物而无动于衷。

我们对一个刚出世的并不具有人类感情的胎儿的保护比一只成年黑猩猩要多得多,就因为胎儿和我们同属一个物种, 立刻就赋予相应的特殊权利。

作者的这两段话都是在为基因的自私性所做的论证,特别是同一物种基因的保存与延续上。但从另一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子。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类是不同于动物的高级物种,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人类可以任意践踏和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生命权,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应该为“我”所用,殊不知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和人类拥有平等的权利,一条鱼或者一棵树它也应该平等的享有阳光、雨露、土壤和它自身生长的寿命,而不应该因为人类需要满足食欲和修建房屋,而被捕杀和砍伐。但是这也仅仅只是理论层面的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身体力行的做到素食主义,即使回到原始社会也还是会涉及到捕杀、渔猎、砍伐„„,这应该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但我们也不应该以此为借口,滥用这一优势,我们不必虐杀猫咪,我们不必吃鱼翅、吃猴脑„„所以,为了更好的保障其他生物的权利,我们人类应该学会节制,节制自己的无限膨胀的欲望,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的时候就应该适可而止了。我们现在目空一切的掠夺,是迟早会遭受自然的报复的。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而资源越来越少,也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以人类也是在自取灭亡,而一条基本的途径就是计划生育,限制人口的持续增长,我知道计划生育也将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就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从而造成国家养老负担加重,所以现在国家推迟了退休年龄,而且又放宽了生育政策:夫妻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就可以要二胎。这个政策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看来有助于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放眼世界来看,我国增加的人口不只是我国增加了,也增加了人类数量的总数,使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变小,所以一个国家的生育政策是否应该仅仅是本国制定还是应该征求其他国家的同意?当然,或许我的想法过于片面,一个问题产生,必然会有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也是我所期望的。 3.关于第二章,作者认为,我们人类不过是保存基因的一个机器,是基因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所创造的肉体和心灵的集合体。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不过是基因通过操纵人类这个媒介所进行的与外界的联系而已。这个观点未免把人类的形成和进化说得过于简单了,抹杀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忽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我认为基因不过是维持人类生命存在和肉体构成的重要而且基本的物质,而真正操纵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应该是大脑这种有意识的有机体,它具有选择、判断、感知、记忆、想象等功能。外界环境的刺激给大脑造成印象,并作用于心灵,从而使人产生某种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这种感觉经过不断的积累,从而形成经验,人天生就具有避苦求乐这种倾向,所以人们对于带给自己快乐的东西就去追逐,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直到该物质的缺乏或者竞争太过激烈,人们才尝试对其他物种的追求。

4.作者在基因机器这一章提到基因必须完成类似对未来作出预测那样的任务。北极熊基因可以有把握地预先知道,它们的尚未出生的生存机器将会有一个寒冷的环境。我觉得这太荒谬了,他把基因比作一个计算机程序员,也就是把相应的程序编写到计算机之内,而这个计算机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的肉体,基因当然不可能穷尽所有人类生存可能遇到的所有状况,只能把一些基本的生存规则编写到人体内。他举了一个北极熊有厚厚的绒毛的例子,认为基因预测到他们可能生存的环境,但是我们都知道,北极熊之所以有厚厚的绒毛,是因为环境决定的,北极地带,环境极其恶劣,气温寒冷,终年冰雪,并伴有大风,所以为了御寒,为了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不至于冻僵、冻死,他们才长成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个样子,如果有一天北极不再寒冷,而是像赤道一样炎热,我想到时候的北极熊应该就只是有极少汗毛的熊了吧。所以应该是生存环境决定了物种的样子,而不是基因。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基因具有预测作用)讲来,人类的基因与动物和植物的基因并无异处,那么为什么当下看来,人类在许多方面是优于动植物的?甚至把部分动植物的生存逼向了绝地?

5.有些人相信,动物的联络信号原来是为了促进相互的利益而发展的,只是后来为坏分子所利用。这种想法毕竟是过于天真。实际的情况很可能是:从一开始,一切的动物联络行为就合有某种欺诈的成分,因为所有的动物在相互交往时至少要牵涉到某种利害冲突。 6.不对称现象似乎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就是我们 刚才提到的那种情况:个体在身材大小或搏斗装备方面可能不同;第二类是,个体可能因胜利果实的多寡而有所区别。比如说,衰老的雄性动物,由于其余生不会很长,如果受伤,它的损失较之来日方长的、精力充沛的年轻雄性动物可能要少。

在这里我对作者提出的第二个不对称现象中所举的例子特别感兴趣,这也是我以前思考过的一个问题。但我想探讨的是法律方面的类似情况。我知道,人人生而平等,不论别的,人的诞生就意味着他应该享受和其他人同样的权利,可是现实生活中,人往往是不平等的,姑且不论人的自然差异,而只从社会人谈起,人有地位、权利、贫富的差异,人也就有价值的差异,一个人所创造价值的大小固然与他的能力大小和所处的环境有关,但假设这一切都是平等的,那么人的价值大小就只有他的寿命的长短有关了,一个人的寿命越长他为国家和社会所做的贡献就越大,反之越小。然后一个40岁的杀人犯,他杀死一个80岁的老人和他杀死一个20岁的年轻人,最后所获得的刑罚是一样的——死刑,这公平吗?当然从自然权利层面,这个杀人犯无论如何都是应该判处死刑的,因为他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命,可是从社会权利层面来讲,衡量一个人是看一个人的价值大小还是别的什么呢? 6.一个基因有可能帮助存在于其他一些个体之内的其自身的复制品。如果是这样,这种情况看起来倒象是个体的利他主义,但这样的利他主义是出于基因的自私性,他本身需要衡量和计算他的基因与它所需要帮助的其他个体之内的基因的亲子关系,如果他的牺牲可以换来其他复制基因的生存或者长寿,那么它的付出就是值得的。但我认为往往很多见义勇为或者助人为乐的事情,其当事人往往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他不会是处于救助者对他的可能回报才采取行动的,甚至他都不会考虑事件本身将会对他造成的损害或者牺牲。因此,如果说一个人去救一个落水的人,最后这个落水者得救了,而救人者却淹死了,我们能说落水者的生存比救人者的生存更有意义吗?所以显然我在这一点上并不赞同道金斯的说法。我认为人们之间或者动物之间的互利,一方面是处于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天生就具有的同情心,当然,在此,我们不便把这种同情心的性质进行归类,说它到底是出于一种虚荣心还是善良的天性?

7.利他的收养\"策略\"不是一种进化上的稳定策略。这种策略不稳定,因为它比不上那种与之匹敌的自私策略。这种自私策略就是生下比其他鸟来得多的蛋,然后拒绝孵化它们。但这种自私的策略本身也是不稳定的,因为它所利用的利他策略是不稳定的,因而最终必将消失。对一只海鸠来说,唯一具有进化意义的稳定策略是识别自己的蛋,只孵自己的蛋,事实正是这样。 8.在自然界中,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动物都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的。人类就是其中的典型。动物之所以要聚居在一起,肯定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从群居生活的交往中得到的好处多,而为之付出的代价少。鬣狗成群猎食时能够捕捉到比它们单独活动时大得多的野兽,尽管捉到野兽后要分食。这也就是说群居固然会产生矛盾和摩擦,这也正是法律、规则和正义产生的必要条件。P280 9.一只正常动物的躯体之所以受到操纵就是为了要生育后代以及抚养拥有同样基因的其他个体,以保证其基因得以生存下去。据此说来,A的子女的基因与A的兄弟姐妹的基因是同样的,如果单纯从保证其相同基因的生存来讲,那为什么A对待自己子女和对待自己兄弟姐妹的态度和方式会有那么大的差别?虽然中国有古话叫:长兄如父。但能真正做到如父的恐怕也只是少数。P290 10.不同物种成员之间的互利关系叫做共生现象。不同物种的成员往往能相互提供许多帮助,因为它们可以利用各自不同的\"技能\"为合作关系作出贡献。我想作者的这一点大概指的是除了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是主宰者,只有少数的环境保护者、动物爱护者和生态伦理学家才把动物视为与人类平等的存在物,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是共生的。而其他大多数人都把动物当做任宰杀或者玩赏或者发财的工具,根本谈不上共生。P306 11.如果各方从联系关系中获得的东西比付出的东西多,这种互利的联系关系是能够进化的。不管我们说的是同一群鬣狗中的个体,或者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如蚂蚁和蚜虫,或者是蜜蜂和花朵,这一原则都普遍适用。事实上,要把确实是双向的互利关系和纯粹是单方面的利用区别开来可能是困难的。P308 12.基因没有预见能力。对于相互帮助行为,或\"相互利他行为\"中,做好事与报答之间相隔一段时间这种现 象,自私基因的理论能够解释吗?P309即延迟的相 互利他行为在其个体能够相互识别并记忆的物种中 是可以进化的。我们至少已经具备了精神上的力量去照顾我们的长期自私利益而不仅仅是短期自私利益。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抗拒我们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必要时,我们也可以抗拒那些灌输到我 们脑子里的自私觅母。我们甚至可以讨论如何审慎地培植纯粹的、无私的利他主义。作者的这种推测非常大胆,他认为人类的力量可以强大到足够去对抗基因的自私性,但我觉得只要基因的生存目的不变,那么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自私性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但是偶然的无私利他还是会存在的。 13.文化的传播与基因的遗传不同:寿命、生殖力、精确的复制力。文化易受突变以及相互混合的影响。基因一旦为其生存机器提供了能够进行快速模仿活动的头脑,觅母就会自动地接管过来。因此现在我们很难说是人影响文化呢还是文化影响呢?

第15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读《自私的基因》有感

自从老师推荐了《自私的基因》后,我就开始抱着基因是怎样的自私这样一个问题断断续续地读起了这本书。起初,我了解到这是一本很通俗易懂、没有多少术语并且附有很多有意思的例子的书。但刚开始读起来还是对作者的一些观点有点似懂非懂(可能是中文翻译造成的意思偏差)和虚无的感觉,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于作者的一些思路也逐渐明朗起来。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让我们用新的视角去窥探很多也许不曾被注意的东西。下面就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这本书的开始就说此书的前提是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讨论的只是事物是如何进化的,而不是讲人类应该怎样做才符合道德规范和准则。好吧,虽然我不太明白什么叫“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但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告诉我们所谓的“自私”只是行为意义上的,而非主观意义上的。之后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只不过是基因制造出来的生存机器而已,世间的生物只不过是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机器,大家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基因繁衍下去。我们的存在,完全是自然选择和不断淘汰的产物,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保存和延续基因的存在。我们的饥饿、痛苦、快乐、满足感等……这些感受只是基因“设计”的“程序”,让我们在这些情绪的驱动下不断回避痛苦和追求享乐,以确保基因有更多的生存机会,这对于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

然后我又对基因有了重新的认识,它不再只是我之前所了解的那个单纯可复制的、具有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它还是自然选择的基本生物单位,也就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无情的自私性。但不能把基因看作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者。可是,盲目的自然选择经过数十亿年的积累使它们的行为好像带有目的性。这些基因所设计出来的个体通常也会具有自私性,这也是动物的本性所在。正如作者说:“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希望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慷慨大度,相互无私合作的社会,那你就不能指望从生物的本性获得什么助益。让我们设法通过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吧!因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一种利他主义,但这只是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我觉得作者的观点不无道理,也许有的人会质疑,那么假设一个基因真的存在单纯的利他主义,可以为了其他基因的利益牺牲掉自己,最终只会导致这个基因在基因库中消失,也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基因,更谈不上继续繁殖,所以假设是不正确的。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岂不是很黑暗?

转而一想,事实上并没有这么严重。我们又并不是纯粹的机器,而是理性动物,我们有着意识,会学习会探索,能够发现基因的存在,能够不断认识自我。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也许生命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我们的意识赋予生命以目的和意义。在人类社会中,代代相传的更重要的东西是文化传统和观念,这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拟子”。 当我们离开这世界以后,能留下来的事有两种——拟子和基因。按照有性生殖的模式,我们的子代事实上只能继承我们基因组的一半,数代的传递之后,我们同子孙之间的亲缘关系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可能就已经相差无几。但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文化有贡献,例如你有个好想法,写出一首旋律、发明一只火花塞,写出一首小诗,这些贡献可能会在你所有的基因都消失于浩大的基因库之后,还能存留很久。

用书中的话说:“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并且被文化陶冶成为拟子的基因,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也许这就回答了我在看书时开始时虚无的感觉,我们并不是被基因操控的,我们还有自己的灵魂和心灵,这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而不是单纯的生殖繁衍!

第16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这本书的开始就说此书的前提是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讨论的只是事物是如何进化的,而不是讲人类应该怎样做才符合道德规范和准则。虽然我不太明白什么叫“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但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告诉我们所谓的“自私”只是行为意义上的,而非主观意义上的。之后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只不过是基因制造出来的生存机器而已,世间的生物只不过是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机器,大家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基因繁衍下去。我们的存在,完全是自然选择和不断淘汰的产物,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保存和延续基因的存在。我们的饥饿、痛苦、快乐、满足感等……这些感受只是基因“设计”的“程序”,让我们在这些情绪的驱动下不断回避痛苦和追求享乐,以确保基因有更多的生存机会,这对于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

就内容而言,这本书只是揭露了了一个露骨的事实,令我对基因有了重新的认识,它不再只是我之前所了解的那个单纯可复制的、具有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基因乃是生命传递的最本质的东西,而由基因所控制的躯体则只是一个基因用来庇护自己和繁衍的工具。生物所进化出的各种行为本质上是基因自然选择后的结果。而基因的本质是自私的,而由它控制的生命体必然也是自私的,生命体表象的利他主义和合作主义,其本质也是自私的。

生物生命的核心是基因,生命生存的单位是基因,由基因主导生命,生命不过是基因的寄生者而已,这是作者的观点,在阅读这本书

的时候,我总是把动物行为拿来与人作为比较,这中比较其实是比较危险,因为它会导向你提出一个问题,即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传递基因?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宇宙诞生40多亿年,人类诞生才区区数百万年,近代文明也才几百年而已,再想想人的一生,数十年而已,真的很短暂,把人类的行为放在整个宇宙来看,人的行为几乎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性,想想自己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

转而一想,事实上并没有这么严重。我们又并不是纯粹的机器,而是理性动物,我们有着意识,会学习会探索,能够发现基因的存在,能够不断认识自我。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也许生命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我们的意识赋予生命以目的和意义。在人类社会中,代代相传的更重要的东西是文化传统和观念,这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拟子”。当我们离开这世界以后,能留下来的事有两种——拟子和基因。按照有性生殖的模式,我们的子代事实上只能继承我们基因组的一半,数代的传递之后,我们同子孙之间的亲缘关系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可能就已经相差无几。但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文化有贡献,例如你有个好想法,写出一首旋律、发明一只火花塞,写出一首小诗,这些贡献可能会在你所有的基因都消失于浩大的基因库之后,还能存留很久。 那么,人类的行为究竟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本能?从生物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一切行为归结到底即为繁衍二字,生物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更好的繁衍。换个角度,人类很幸运,从这样无休止的繁衍活动中走了出来,我们进化出了更加高级的东西,比如情感,自我意

识等等,因此我们得以在这场无休止的繁衍循环中玩出点新花样,而这些使人在繁衍之余还可以干点其他事情,人类不再是以繁衍为终极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行为和本能是相对抗的,我们甚至可以使用工具来对抗这种生物本能,如人类的对真理的追求直至献出生命与繁衍行为不相干。繁衍行为使人类进化出了这些行为,但这些行为某种程度上又与繁衍独立,不能只单纯的以繁衍来理解这些行为。

据说有些人在看完这本书后发出了道德世界轰然崩塌这样的声音,我们应该看到在人类经过长期进化之后,早已拥有了与生物本能做斗争的能力,如果把道德体系的崩溃归结于本质的自私,是不是就等于否定了人进化出来的高等智慧?况且人类优于其他生物的正是由于我们完善的道德体系的束缚,

用书中的话说:“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并且被文化陶冶成为拟子的基因,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被基因操控的,我们还有自己的灵魂和心灵,而不是单纯的生殖繁衍,这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

第17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我们从何处来?将要到哪里去?这两个问题,只要是已经开化的人就会好奇吧,当然,很多未开化的也会好奇了。

在达尔文之前的人类,都觉得自己是神的子孙,或者是跟神有某种关系,然后达尔文横空出世,拿着一堆动物的骸骨和化石,对狂妄自大的人类说:别做梦了,咱们不过是猴子的亲戚而已,咱们的老祖宗包括地球上一切卑贱的生物,咱们也终将被更高级的生物所代替。

达尔文的这些话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难接受的,看看日本人就知道了,让他们承认自己的爷爷辈曾经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情都那么难,更何况承认自己是猪狗的后代呢?

不过《自私的基因》的作者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当然作者自己也说,这种新思路甚至在达尔文时期就已经初现端倪了,什么思路呢?那就是,我们只不过是基因制造出来的保护壳而已,世间的生物只不过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保护壳,大家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基因繁衍下去。

说得更简单一点儿,作者认为,咱们其实就是一辆坦克,而驾驶员就是基因。

不太好接受是吧?没关系,如作者所说,这只是一种思路而已,当然他觉得这种思路更加符合事实。

暂且接受这个观点,看由此出发能推导出什么结论。

首先,这个理论肯定了人类在生物界的特殊性。因为人类之前的进化,全是依靠基因的突变,这种方式漫长而无效率,而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就可以利用杂交等技术使得进化变得有方向性了,而更进一步,人类可以改变基因,创造出任何生物。

这个结论听上去有伦理问题,而且也很可怕呵呵,没关系,后面的结论大多是比较有意思的。

基因的寿命无限长,而它的载体却没必要很长。这是对生老病死的一种解释,因为只要有繁殖,基因就可以把自己延续下去,而我们--基因的载体,只要完成了这个任务,那继续活下去也就没啥用了,所以当人完成了抚养未成年人的任务之后,就要面对死亡。

基因不会直接控制我们,而是生产出我们之后听之任之,就像程序员与电子游戏,程序员编出来游戏后就不做什么大的修改了,只要把它放到市场上就好,成功的游戏留在市场上卖钱。

一个社会的领导者总是少的,群众总是多的,厉害的人总是少的,受欺负的总是多的,因为基因博弈论证明,少数鹰派和多数鸽派是种群的最佳搭配方式。

还有好多,只可惜我没耐心把它看完,因为全书都是在证明这种思路的合理性,而暂时地,这种思路对我的人生观还没有什么影响,不知道对别人如何呢呵呵

第18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文/神经病人eljay

经典大作就是不一样,尽管是几十年前写的关于进化理论的书籍,新的理论和技术不会出现在里面,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建立的解释体系,仍然是强大的。

从我的阅读记录来看,我对关于“本原”问题的好答案有很浓的兴趣,《自私的基因》给“为什么各种生物会像现在这个样子?”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逻辑自洽且证据充分的答案。

“自私”在这本书里,只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方便说明而已,我们大可以这样理解:基因的“自私”性质,是指它有自发增加自己数量的趋势,就和物体在高处总有下落趋势、高温物体自发向低温传热的性质一样,是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等。

实际上,全书对进化的一个根本逻辑可以这样概括: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常来说,不这样的都被淘汰了。

从宇宙形成之初,物质已经存在,此书从这样的条件开始。在某个条件下,例如压力、温度等,某些粒子和另外一些粒子容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而另外一些,因为不稳定,无法形成或者无法维持某种结构——这时,可以把稳定的结构看作进化了,它们比其他粒子更多,打比方说,假设原来的宇宙只有h原子和o原子,某种环境下形成了h20,也形成了h2o2,但h20因为性质稳定而占很大比例,h2o2很少或者彻底被分解,可以看作h2o前进了一步。

根据上面的逻辑去演绎,各种各样的分子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其他分子,形成更稳定的分子,各种分子达到了比例稳定的状态,稳定的分子不再容易碰到其他分子形成更稳定的状态了。

有些有机物,可以“复制”自己——据我的理解,应该就是碱基之间的连接与分开吧,也可以对应形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这里算是基因吧。有些基因形成的蛋白质可以包裹基因分子,因此更稳定,它的数量会逐渐增加。

不同的基因会碰到一起,有时候可以连接在一起,如果连接在一起可以稳定,或者形成了互利,形成的保护更好,他们的数量也会变多。渐渐地,基因就变成了基因集合,进而形成生命。

单个基因不一定能分好坏,在不同的集合里,同一个基因就不一定是好是坏。假定草食动物对应合适的牙齿和胃由两个基因管理,碰巧出现了肉食的牙和草食的胃,它们的搭配不好,所以就被淘汰了。作者以赛艇为例说明,划桨最好以左右平均搭配为好,在一个右手浆手多的环境,左手浆手的加入更能提高成绩。

作者极力避免提到“意识”这东西,更不用说“人”。他把各种各样的生物归类为“生存机器”,和当初保护基因分子的蛋白质一样,把“行为”都看作是基因制造的物质的外在表现,是基因这个“程序”设定好的。。

这种“基因控制行为”的理论基础,解释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包括、父母儿女/兄弟姐妹的爱、蚁后“奴役”工蚁、鸟一窝该生几个蛋等等。即使在个体层面上的利他行为,抛开“意识”对行为的干扰,也可以理解为基因增加自己数量的手段。这里并不是说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目的性的,而是说不同的行为,包括利他行为,都符合以“每个基因在尽力使自己变多”为基础的演绎。

第19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读书所得

有关生命起源的读书报告的作业布置后,就在网上找了很久,《自私的基因》书名一下吸引了我。下了电子版的看了看,看了很久才结束,很多看不懂的,但还是蛮有感慨的,下面就来谈谈我对这本书的了解。

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是在本书的前四章介绍的,介绍基因如何通过自我复制以致最后演变成现在的物种。第五章到第九章介绍基因生存机器之间的争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私性。第十章论述群居行为中的自私性。第十一章立足于人类社会,以基因复制类比文化传播,论述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现象,以说明虽然人类起源于生物界,但人类行为还是有其一定的独特之处。

对于生命的起源,是海洋某处一些有机物质偶然在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基因。随着竞争的加剧,基因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攫取资源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它们也在不断的改善着自身的运载工具,经过数十亿年的积累,这些运载工具越来越复杂,以致演变成了今天的千种百样的物种。人类和其他动植物和微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复制基因创造的“生存机器”而已。作者强调:“不能把基因看作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者。可是,盲目的自然选择使它们的行为好像带有目的性。因此,用带有目的性的语言来描绘基因的活动,正如使用速记一样有其方便之处。” 但是,我们又并不是纯粹的机器,而是理性动物,我们有着意识,会学习会探索,能够发现基因的存在,能够不断认识自我。用书中的话说:“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既然我们是理性动物,我们虽然无法摆脱基因的“控制”,但我们可以把生命个体看作一个有意义的个体,我们以个体为目的,而无需考虑基因的“目的”。如果说生存机器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基因自身的延续,那么,社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每个人的生存、自由与财产,每个人的相关权利都必须得到应有的保障。这应该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

从承认基因的自私性到承认人的自私性,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我们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会知道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正如作者说:“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希望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慷慨大度,相互无私合作的社会,那你就不能指望从生物的本性获得什么助益。让我们设法通过教育把慷慨

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吧!因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让我们懂得我们自私的基因居心何在。因为这样我们至少可以有机会去打乱它们的计划,而这是其他物种从来未能希望做到的。”

我们有自己的灵魂和思想,我们并不是受基因控制,自私的基因,创造了自私的人类,但最终自私的人类造就了文化的传承。

第20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经典大作就是不一样,尽管是几十年前写的关于进化理论的书籍,新的理论和技术不会出现在里面,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建立的解释体系,仍然是强大的。

从我的阅读记录来看,我对关于“本原”问题的好答案有很浓的兴趣,《自私的基因》给“为什么各种生物会像现在这个样子?”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逻辑自洽且证据充分的答案。

“自私”在这本书里,只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方便说明而已,我们大可以这样理解:基因的“自私”性质,是指它有自发增加自己数量的趋势,就和物体在高处总有下落趋势、高温物体自发向低温传热的性质一样,是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等。

实际上,全书对进化的一个根本逻辑可以这样概括: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常来说,不这样的都被淘汰了(死掉了)。

从宇宙形成之初,物质已经存在(比这一部分更深入的问题只能交给物理学家了),此书从这样的条件开始。在某个条件下,例如压力、温度等,某些粒子和另外一些粒子容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而另外一些,因为不稳定,无法形成或者无法维持某种结构——这时,可以把稳定的结构看作进化了,它们比其他粒子更多,打比方说,假设原来的宇宙只有H原子和O原子,某种环境下形成了H20,也形成了H2O2,但H20因为性质稳定而占很大比例,H2O2很少或者彻底被分解,可以看作H2O前进了一步。

根据上面的逻辑去演绎,各种各样的分子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其他分子,形成更稳定的分子,各种分子达到了比例稳定的状态,稳定的分子不再容易碰到其他分子形成更稳定的状态了。

有些有机物,可以“复制”自己——据我的理解,应该就是碱基之间的连接与分开吧,也可以对应形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这里算是基因吧。有些基因形成的蛋白质可以包裹基因分子,因此更稳定,它的数量会逐渐增加。

不同的基因会碰到一起,有时候可以连接在一起,如果连接在一起可以稳定,或者形成了互利,形成的保护更好,他们的数量也会变多(不是它们主观想要互利,而是自然界只有稳定的东西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积累变多的)。渐渐地,基因就变成了基因集合,进而形成生命。

单个基因不一定能分好坏,在不同的集合里,同一个基因就不一定是好是坏。假定草食动物对应合适的牙齿和胃由两个基因管理,碰巧出现了肉食的牙和草食的胃,它们的搭配不好,所以就被淘汰了。作者以赛艇为例说明,划桨最好以左右平均搭配为好,在一个右手浆手多的环境,左手浆手的加入更能提高成绩。

作者极力避免提到“意识”这东西,更不用说“人”。他把各种各样的生物归类为“生存机器”,和当初保护基因分子的蛋白质一样,把“行为”都看作是基因制造的物质的外在表现,是基因这个“程序”设定好的。(当然,他也说了,对行为的控制是迟滞的、延时的)。

这种“基因控制行为”的理论基础,解释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包括、父母儿女/兄弟姐妹的爱、蚁后“奴役”工蚁、鸟一窝该生几个蛋等等。即使在个体层面上的利他行为,抛开“意识”对行为的干扰,也可以理解为基因增加自己数量的手段。这里并不是说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目的性的,而是说不同的行为,包括利他行为,都符合以“每个基因在尽力使自己变多”为基础的演绎。

人是有意识的,而不是单纯受基因控制,尽管受基因控制的行为还真的不算少。也不知道从哪个阶段的动物就算是有意识。我觉得,用书中同样的逻辑去推理应该是这样的:在一群无意识的生物中,出现了几个有一定记忆力的生物,后者显然比前者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进而扩大了比例;然后,记忆和预计未来的能力在进化历程中越来越重要;慢慢地,基因的“程序”出现了“放权”,即原来惯有的代码是“无论如何你要做这事”,新的代码变成了“如果长期来说那样做更好,你可以那样做而不用这样做”——我猜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形成文化、建立制度,使我们的长期利益可以提高。以博弈来说,作弊可以在短期获益,但合作可以使很长一段时间的总获益提高。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弱,不懂得合作等等的,自然就不容易生存下来,被淘汰了。

小时候我就想过,身体的构造真好,一些东西不用脑子控制就自然做了,脑子只需要思考,现在想来,这完全是反过来了,应该是无意识的基础还在,意识能力的发展对基因有了更好的保护——看看人类在地球上的统治力就知道了,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有些人类不想发生的身体变化,还是会发生,“放权”的程度不足以让意识完全控制“自己”——这个“生存机器”)。

目前来说,人的意识的自主度还是相当高的,很多情况下人不必像一个机器,可以更像一个“人”。

《变革基因 读后感.doc》
变革基因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