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读后感

2021-08-14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经济学 读后感

《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当初拿 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 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 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 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 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 互作用》。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 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 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 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P&G、Unilever在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

在 这本书的第三篇章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 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 关键的构成,我们看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收入分配的论述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提到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论述,体现了中央 对这个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视。胡总书记报告中关

于收入分配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非常权威、非常正式地回答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中暗含的一个意思就是,初次分配还是要以效率为先。新一轮的收入分配 制度改革在去年七月拉开了大幕,于是才有了之后纷至沓来的有关工资变更尤其是公务员工资变动的吸引人的各种新闻。

由于上面提到了新闻,而现如今人们很大一部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让我想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提到了在我用过的教科书里不怎么提及的信息经 济学。实际上它并不陌生与遥远,相反,它恰恰与我们的生活惺惺相惜密切联系着。当然,我知道,信息经济学并不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这么单 纯,它主要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并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

在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通信、计算机、软件、网络、科技等将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上提及的先进技术,也正是由于以上的各种技术,国际金融才会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寻求最美好的前途。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 想达到的目的吧

推荐第2篇:经济学类书籍读后感

《诚信的背后》读后感/r/n

最近读了一本名叫《诚信的背后》的财经类小说,这本书是曾经轰动华尔街的全美畅销书。此书是作者弗兰克·帕特诺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的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怎样把一个耶鲁法学院的高才生,培养成了一名商场上的佼佼者。/r/n

作者以自诉的形式,对自己在摩根斯坦利从事的金融衍生品工作的经历和事件,以及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种种现象进行了一次深刻揭露。并且将金融家们“精心包装的金融衍生品”的幕后故事告诉读者,使读者了解“利欲熏心的金融大鳄们是如何用复杂的金融品种、交易方式来隐匿或者说掩盖金融风险资产的真实情况,诱导客户进行风险投资的。”这本曾经引发了很大冲击的金融书籍,虽然曾经引起过金融市场的极大关注,但却没有引起人们对金融衍生产品高风险、破坏性持久的足够的警觉。/r/n

在本书中,作者指出,在华尔街,好人的同义词就是笨蛋,而想要赚钱就不能做好人。这是一种极大的讽刺。此书描述的故事中,一些华尔街大牌投资银行和分析师狼狈为奸,勾结在一起,处处给投资者们设置陷阱,处处损害投资者们的利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丑闻,在严重打击经济世界的同时,也使得美国经济陷入了泥潭。这种违背了诚信的金融经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美国神话的破灭。/r/n

金融行业是一个以诚为本,诚信为先的行业。如果作为国家和经济枢纽的金融行业失去了诚信,不仅企业自身会无法生存,而且,诚信危机的传导会进一步蔓延,甚至会危及社会其他机构的权威性,破坏力巨大。次贷危及、希腊债务危机等事件的发生,不但引发市场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们失去了社会的诚信,使得金融衍生品落得“金融杀手”的骂名,也使得金融市场安全、国家经济结构等诸多社会问题得以暴露,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市场风险凸显。/r/n

读了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诚信对社交,对经济发展等等的重要性。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时代,诚信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立足之本,发展之源。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德行。/r/n

诚信就是要诚恳老实,有信无欺,是做人成事以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经济秩序,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离开了诚信,都无从谈起。市场经济、企业发展,如果没有诚信做基础,将会走入黑暗。因此,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诚信经济。然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诚信似乎被人们遗忘了,家伙盛行,信用缺失。人们只看到利益二字,而把诚信丢到了一边。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给欺诈,这也将严重损害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最终自取灭亡。/r/n

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我们自己,想要将自己的路走得更长远,就需将诚信永记心间,从而赢取社会的认可。这样,个人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集团可以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n

【相关文章】《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r/n

“一时冲动”买了茅于轼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每天闲下来都随手翻翻,觉得受益匪浅。/r/n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此书是他把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的一些见闻用深入浅出的话阐释成经济学知识的普及读物。/r/n

《喜欢搬家的美国人》从美国人搬家可以看出,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浪费,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做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而市场可提供这种机会。/r/n

《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r/n

《个体经济规律与 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场价格,及如何按价格来决定自己行为,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学科;总量经济学研 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如何对价格水平做出反应并保持均衡。宏观经济学只研究微观行为的简单加总,但规律不同于微观规律。/r/n

一直以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茅于轼将“价格”称为经济生活的地心引力: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正确的价格信号,正确的价格来源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讨价还价。这让我联想起平时去西单买衣服的经历,明珠商场的衣服没有明码标价,而是卖衣服者先开个价,根据经验大致以不到开价的1/3提出自己的最高价,然后卖方和买方进行讨价还价,以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成交,但是这样交易成本却很高。价格代表着个人自由、自发秩序和市场制度,是茅于轼所推崇的。但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个人还无法完全达到选择自由、公平竞争的状态。/r/n

同 时,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茅于轼所提出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然而在中国,在人尽其才方面让我深感困惑。现在就业时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工作与所学的专业相 差甚远。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设置,这就造 成了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人才的供给不均衡的状态,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不得不投入资金对新聘人员进行培训,而大学生也不得不放弃自己大学时期 所学的专业,重新学习,无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推荐第3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经济学原理》心得体会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环境工程专业09级2班张海光(20091819)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中璀璨而夺目。曼昆在前言中就述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这是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对一些不是学本专业的学生和看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让人懂得生活中学经济,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书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读完就可以了,而是读出他的精华,那样只是一点,你也受益匪浅。然而这十大原理,让我明白经济学的博大精深。在各个领域中,经济运行特点,对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带来的影响。小到我们家庭琐事,大到国家经济实力。从简单的例子到复杂的,在此期间,你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辨别经济力度。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应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类教科书那样侧重于正式的经济理论。作者试图使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在将来读书看报、经商或从政时都能够应用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提供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事实上这本书包含了经济学初级教程所有的中心论题和基本原理。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考虑任何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

以及得到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

为什么分散的市场经济运行得这么好?这是因为可以指望人们相互友爱而仁慈地相互对待吗?完全不是。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给我们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人们如何相互作用: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的多了。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傅的恩惠 ,而是由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经济参与者受利己所驱动,而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去促进社会福利。当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表现的比较突出时,政府就应该发挥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调节经济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地行政手段。

然而由政府来调节经济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回凑效的。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就会上升而导致通货膨胀。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呢?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书中的那幅表现物价上涨的插图让我感触颇深。虽然画面似乎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反映了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

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解释一些经济事件的原因。例如,为什么年轻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龄大一些的人?有时也要求经济学家提出改善经济结果的政策建议。例如,政府应该为改善年轻人的经济福利做些什么?当经济学家努力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着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一般来说,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实证的。 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第二种类型的表述是规范的。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而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关键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

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会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读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不仅是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经济方面的知识,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相信,对我今后走上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曼昆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了现代经济学,纵观现代经济发展,这本书却并不简单,它确实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推荐第4篇:《城市经济学》读后感

其中,城市经济学有五个公理,这五个公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城市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这五个公理分别是:

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假设有两人共同竞争两套出租的住宅,一套位于美丽的海滩旁,另一套位于嘈杂的高速公路旁。如果两套住宅的租金相同,他们将更偏好于海滩附近的住宅。如果通过掷硬币的方式把靠近海滩的住宅给获胜的一方,这将不会形成一个区位均衡,因为不幸运的一方为了获得更满意的住宅,会有进一步改变区位的动机。获得区位均衡的条件是对靠近海滩的住宅收取更高价格。

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假设汽车销售商最初均匀分布在城市内部。如果一个销售商迁移,与另一个销售商相邻,那么,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前会对不同品牌进行详细比较,而这两个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购买者,会积极推出比较购物模式。交易额不断增加,也增加了该地区的吸引力,有更多的销售商迁移到此。最终,众多企业聚集形成了汽车产业带,在产业带中他们之间形成共同竞争的态势。

外部性导致非效率。如教育活动,在有外部收益情况下,人们获得的收益少于整个社会的收益,他们就会采取行动以降低教育的社会效率水平。

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例如:生产微处理器的设备价值50亿美元,它有几百个复杂的工序,每个工人都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在生产中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经济。相反,用价值5000美元的披萨烤箱制作披萨,仅有很少的几道工序,因此规模经济很快就会丧失。

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每个厂商都因生产异质性产品而具有垄断性,但由于消费者偏好很容易在不同类型产品间转换,故市场进入的无壁垒性将导致厂商为争夺消费者而展开竞争。伴随着竞争的展开,每个厂商在自己公司周围都会形成区位垄断性,但是市场进入的非壁垒性使这些厂商保持了竞争状态,而其他厂商直到经济利润下降为零时才停止进入该市场。阅读《城市经济学》后,加深了我对城市的存在与发展的了解:城市因为生产、交换而存在与发展;城市因竞争而充满活力并且不断进步。研究城市,还要通过分析城市中的种种状况与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城市的理解。

推荐第5篇: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本文)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1)

读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学才真正知道和曼昆相见恨晚啊!读了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学,写一点感受吧,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进入宏观经济学的第一步是看宏观经济学的数据,最重要的数据是国内生产总值(既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又衡量经济为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消费物价指数(衡量生活费用和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和失业率(衡量想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占劳动人口的比例)。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数据之后进入正式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即宏观经济学模型。

首先探讨长期中的经济,主要用古典宏观经济学来解释,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两个重 的变量)。

长期中的经济有几个重要的变量:真实国内生产总值、真实利率、物价水平、真实汇率、贸易余额和失业率。以下分别解释这些经济变量的决定因素和适用的模型。

在长期中,一国的真实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该国的劳动人口、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和将这些生产要素转变为产出的技术所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就是生产函数Y=AF(K,L)。

在长期中,真实利率是由投资和储蓄所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就是可贷资金市场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解释真实利率的决定还可以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包括对投资的税法,对储蓄的税法以及预算赤字。

在长期中,一国的物价水平是由货币供应量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是古典货币数量论(MV=pY),该模型还解释了货币政策的长期效应。.在长期的开放经济中,一国的贸易余额和真实汇率是由投资储蓄和资本净流出所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就是将可贷资金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净流出与国内真实利率负相关关系相联系起来的几何图象模型。该模型不仅解释了贸易余额和真实汇率的决定还解释了财政政策的长效应(包括对投资的税法,对储蓄的税法以及预算赤字)、贸易政策的长期效应和资本外逃的长期效应,读后感《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在长期中,自然失业率是由就业率和离职率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模型。造成失业的原因有两个:寻找相匹配的工作(摩擦性失业)和工资刚性(结构性失业)。

以上就是对长期中的经济的理解。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2)

告别了长期,我们就要进入在超长期中的经济,如果给我们50年的时间(超长期),我们的经济会是怎么样变化呢?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个经济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用人均收入来衡量),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该经济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就进入了宏观经济学中的增长理论,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人均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决定了该经济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有用的模型就是索洛增长模型,该模型不仅解释了人均资本存量,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差别导致了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还解释了各个国家经济能够永久性持续不断的增长的源泉是技术的进步。

长期和超长期中的经济尽管迷人但是我们终归生活在我们的短期经济之中,所以我们更关心的是我们的短期经济到底是怎么样运行的。并且长期和短期中的经济非常的不一样,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说:“长期对我们来说,通常是一种误导。长期中,我们都会死。如果在暴风雨的季节,经济学家只能告诉我们暴风雨终将过去,海洋终将恢复平静,但这样我们给自己的任务就太简单且无用了。

短期经济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价格是不变的,资源未充分地利用。短期中的经济也有几个重要的变量: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利率,贸易余额,名义汇率。

在短期中,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内生变量)是同时决定的,决定他们的变量是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变量),政府支出,税收(财政政策变量),以及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外生变量)。一个有用的模型是IS-LM模型。该模型解释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

在短期的开放经济中,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利率,贸易余额和名义汇率(内生变量)是同时决定的,决定他们的变量仍然是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变量),政府支出,税收(财政政策变量),以及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外生变量)。一个有用的模型是浮动汇率大型开放经济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该模型同样解释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

因此长期中仅存在物价的波动而产出不会发生变化,而短期中仅存在产出的波动而物价不会发生变化。

联系长期和短期经济的是中期中的经济,中期经济不仅产出会发生而且物价也会发生变化。在中期经济中有四个重要的变量:物价,产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在中期中,物价和产出是由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是AD-AS模型。该模型解释了中期中物价和产出的波动。

在中期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实际上和物价和产出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物价描述了通货膨胀产出描述了失业率,因此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也是由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是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关系。该曲线实际上是由总供给曲线推导出来的,因此它和总供给曲线也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

推荐第6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一直是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因为它可以解释给未经风雨的我们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吧。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现在我想推荐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说到特点,这本书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绝对是一本有待细细品读的书!我也有幸在大二时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后思绪如醍醐灌顶。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烧脑的学科,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

因为我的专业知识不相称,文字驾驭能力有限,允许我仅仅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读后体会。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三、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虽然我们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我们的生活本身却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所学只是皮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推荐第7篇:《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内容简介:本书提供了一个易于清晰而又系统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全书内容分为理论基储制度特殊理论和制度一般理论三个部分。系统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定理、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制度基本理论、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等重要理论及其最新发展,配有大量习题和案例分析,便于读者巩固所学内容和提高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语言通俗、体例新颖。《新制度经济学教程》除了可作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外,对其他对新制度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及理论研究者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兴起子20世纪60年代、影响巨大的经济学分支。在经济学内部,通过引入制度分析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进行批评与改造,已经成为经济学方法-论新成果的主导方向之一。“制度分析学派”也是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主要的新学派之一。此外,新制度经济学还是促进经济学向其他学科渗透的重要途径,例如,新制度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结合推动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催生了“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在历史研究方面的突破,推动了“新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制度经济学传入我国。90年代初,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成为当时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推动了我国“过渡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从90年中后期开始,国内学者进一步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等内容,对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等众多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是一本学习新制度经济学很好的基础教材,但是并非初级。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拥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最好你能够看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当然,如果你碰巧在之前阅读过其他制度经济学方面的书籍(比如黄少安的《产权经济学导论》、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之类),你将对本书的内容有着很好......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经过威廉姆逊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

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所开创的。

推荐第8篇:图解经济学读后感

图解经济学读后感

一.相关书讯:

当社会面临景气萧条,失业率大增;当原料价格上涨,就连埋首在柴米油盐中的家庭主妇也能感受到通货膨涨的压力。尽管现代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复杂,然经济学背后依据的人性并没有改变。随着文明的推演,经济活动已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生产、投资与消费等经济活动不停地运转,或许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那与我们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正也是因为这份紧密的结合,让这门经世济民之学深深地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每日必需的消费行为,探究供给与需求的差异;从一只无形的手,推动市场机制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让各种竞争的利益取得和平共处之道,毕竟上帝的归上帝,而西泽的利益也绝不减少。

二.内容摘录:

1.商标与品牌是企业的智慧财产权,好的品牌可以减少消费者搜集信息的成本。(p.60)

2.虽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各自独立行使,而且央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的数量,但实际上,由于央行是政府发生赤字时的融通对象,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还是会受到政府财政收支的影响,使得央行并无完全的自主控制能力。(p.94)

3.人力资本指的是个人拥有的所有技能,包含教育知识、个人特质、创造力、专业能力等。这些技能是属于个人独一无二的资产,别人无法轻易剥夺。(p.152)

4.因景气循环的衰退或萧条所引起的失业状况,称为循环性失业。(p.151)

三.我的观点:

这是一个资源有限却欲望无穷的世界。身处于资源不均的现实社会中,总会面临不同选择的挣扎。其实无所谓好与坏的决定,乃是就每个人自身利益不同而有所差异,最重要是在各种需求上取得一个平衡点,从最小的资本上获得最大的收益。

身处于忙碌的现代社会中,事业与课业似乎占据了一日中大多数的时间,而一天为二十四小时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时间的分配便成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时间其实是一种隠形的成本,然人们却常常将其视为理所当然而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时间的概念可以经济学中「机会成本」解释,「当你选择某样事物而相对放弃的最高成本」便是它的基本概念。就如同花费数个小时排队抢购年终打折货品,真的算是捡到便宜吗?抑或是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若是为贪图加班费而使身体过度疲累,在加班的时间上犠牲的健康成本又是否值得?我想在众多的事物中,如何取得一个时间的平衡点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就消费者的行为而言,均衡的市场价格由供需双方共同决定,而供给和需求就像是刀的双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然目前的价格大致相同,其中却富有极大的弹性,就好比因为台风来袭而农田淹水,无法收成,以致蔬菜价钱一夕暴涨。除了自然的力量,像是厂商基于囤基心理之类的人为刻意影响,也会造成物价的波动,甚至是消费者的心理与喜好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时常有人将经济学视为一门象牙塔里的复杂学问,彷佛远在天边一般,实际上却近在眼前,与每一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电影「美丽境界」中出现的「赛局理论」,令人印象深刻。约翰.纳许也因着这个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而赛局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便是—游戏主角、不同策略及每个策略有不同的报酬,比如当所有的人都追求第一美女时,若是退求第二美女,成功机率便顿时增添许多,甚至会有超越自身条件所及的胜利。在赛局理论中最著名的典型游戏状态便是「囚犯困境」,因为各自心理都在盘算最有利的情况,因此在自私的前题下互相猜测,深怕另一人的自首而造成自己服刑年数增加,在面临两难的情况下,每个人各出奇招,综合的结果往往出人意表。 「黔驴技穷」是句耳熟能详的成语,而其中竟也包含着赛局应用的奥秘。初次面对着黔驴时,老虎不敢轻举妄动,但在探清黔驴的底细后,便亳不犹豫地吞下了黔驴。所谓欺善怕恶,当双方相遇时,便会开始算计对方为强者的机率,接续影响自己是否欺之以弱的决策,而透过种种的例证,便可明了「人生无处不权谋,生活处处是赛局。」的核心观念。

在2002年,台湾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借着参加组织得以减少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带来自由开放的机会,使消费者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产品,选择更加多样化。然而凡事有

利必有弊,多样化的外国商品对本国产业带来相当大的打击,首当其冲的便是农产品竞争。像价格较低的外国水果便造成台湾水果的滞销,因而使得果农抱怨声接踵而至,但却也因此促成台湾农园转型。新兴的观光果园甚至带来大笔收益,也间接扩大我国服务业的潜力,就整体而言并无损失。其中对于人民最大的收获实是在于眼界的开拓,不能永远只活在台湾自己的国度中,而应该随着世界的脚步移动,因为时势而促使产业转型便是因应世界潮流的最好例证。

从最初的以物易物演进至货弊的出现;从本国的商业交易发展成全球化的国际金融,景气的扩张与收缩影响到国家货币升贬,也间接地改变了大众的消费能力与习惯。一个些微的波动,便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影响;一个看似无关自身的事件,却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譬如油源国的战争便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经济并不是一门遥不可及的大道理,而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行为,甚至在茶米油盐间都能寻得它的踪迹。

四.讨论议题:

1.为了减少国际之间的贸易障碍,增加自由贸易往来的机会,台湾积极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其为台湾带来正面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但它对台湾本土产业所带来的经济冲击,是否会成为另一项隐忧?

2.失业率增加,是台湾目前极为重要的问题,高失业率的现象似乎不一定局限于经济落后的地区,例如,在欧洲一些社会福利先进的已开发国家,失业率也居高不下,到底失业率于穷国与富国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

推荐第9篇:《一课经济学》读后感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

这是一本60年前的书,而且到现在都有借鉴意义。这本书字数不多,而且很容易读。 这本书说明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甲乙丙丁四个人是同学,甲是底层公务员,1个月赚5千,乙是国企员工,每月赚4千,丙是外企“小白领”,每月赚5千,丁在民企奋斗,每月赚3千。因为经济指标下滑了,国家出了一个四万亿计划,据说能够带动18万亿的投资。此时通货膨胀率只有3%,政府赤字不大。

两年过后4人聚会谈起收入,甲因为国家扩大内需涨了1千5,现在6千5/月;乙因为企业接手了国家工程,薪水也涨了1000;外企因为成本高,丙薪水没变化;丁则因为企业倒闭,只找了个2千/月的工作。此时通货膨胀率10%,政府有巨额赤字。

甲乙丙丁都受到了四万亿的影响,甲受益最大,乙次之,丙和丁则是输家。另外,公务员和国企员工的新增加量会远小于外企和民企员工的失业数目。结论就是,通过让大量的丙和丁承担损失,给相对数量小的甲和乙利益

但是这本书提出了很多经济谬误,而这些谬误在中国不仅存在而且还很流行。比如四万亿的公共建设,首先这笔钱(不是财富)从哪里来?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国家在减税,公务员涨工资会扩大内需,出口还是比较萎靡,赤字可以预计会飙升的,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可期,所以这笔钱会通过通货膨胀变相地从老百姓那里取得。通货膨胀,工资也会涨,就像本书所讲得,政府和国企会首先买到便宜的东西,然后物价才开始上涨,企业因为成本上涨而不得不跟着涨价,企业是利益输出者。因为挤出效应,所以会有很多企业关门大吉的。而且四万亿及其所引发的18万亿,一定会引起大量利益集团的抢夺,到时候会有很多人把实际情况搞混,大家都糊里糊涂的。

还有储蓄大量增加是经济萧条的后果,而不是萧条的原因。国家鼓励消费,就把大众的目光从根本原因引到了储蓄上。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出口依赖性太强,而国内消费购买力强的人都是特殊利益团体的,大多数工人和农民总的购买力小得吓人,不信,看看汽车、住房和宾馆酒店都是谁买单的。

政府花的钱,其实就是从丙和丁手中拿过来,给了甲和乙。比如南京江宁房地产局长吸一条1500元的烟,上海至少就有30个小白领放弃买一条100元的烟,而买50元的。政府增加消费的钱,必定有等量或更多的钱被消灭。这就是这本书上所说的财富转移。

这是一本非常好地让我们了解经济学基础的书,以后也有能力分辨出电视上那些专家在忽悠,那些讲真话。

读着《一课经济学》,确实被丰富了。初次接触这类书,给我的启发点,关于“转移”的重要思维。其实,中国文化自古就有类似的思想,人们也就有类似的常识,自然是圆通的。那么在涉及经济的这片土地,同样会开花,会结果。

在开篇,亨利•黑兹利特告诉我们: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法案或政策的即期效果,更要考察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给某一群体带来的后果,更要追踪给所有群体造成的后果。

回顾书中每一章的举例,我们总能发现,荒谬的思考来源于对不同问题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想当然,从而必然的结果未必成为显然的结果。为尽量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首先自省,作者的举例论述给我带来了什么帮助,到底怎样做才最经济。我想一个普适法则就是看得远,看得全,学得精,用得准。放眼所处的环境,生活,学习,社会交流,不仅需要关注即时影响,而且要能够预见未来的结果。为现在做调整,也要为将来做打算。

然后,其实收获还有很多。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读完此书后的感受,那就是,经济地活着,付出了就会有收获,不干亏本的生意;灵巧地活着,学以致用,随机应变;智慧地活着,淡看损益表,倚楼听风雨。

推荐第10篇:《僵尸经济学》读后感

《僵尸经济学》读后感

僵尸经济学在现阶段来说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经济学说,在我看来,这种学说更偏向于防范性,可以说是针对经济理论已大体成形的现今的一支预防针。

作者在说中写道:“错误的经济观点就像僵尸。它们很危险,但无法消灭。即使金融危机把它们埋葬,它们依旧存在于我们的思想里,并且会从意识形态的墓地中不请自来地复活重生。”

僵尸经济学并不是一种主流的经济学术,但它却是防止主流学术犯错的必要理论。文中前后提出了许多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涓滴经济学、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等,这些理论对于现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但同时自身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这里,我想着重讲一讲书中对于凯恩斯主义局限性的评论,以及我以中国发展为例对于这个观点的看法。毫无疑问凯恩斯主义是后现代经济学术当中的经典。没有它也许西方国家还要在1929~1933年那次经济大萧条中挣扎更久。凯恩斯主义主要是强调政府调控的重要性,由于市场在发展的时候存在着盲目性,所以政府需要进行一定的市场调控,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

在我国,凯恩斯主义可以说是运用到了极致,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在经济方面的干预过大。在这一点可以从现在的房价说起,大家知道房市火说明流动资金在房市中存在较多;那么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毫无疑问大部分是民间资本。可为什么是民间资本呢,民间资本不应该投入到实业当中去吗,怎么会进入这个炒作市场呢?原来民间

留给企业家的好的实业投资机会并不多,原因是政府出面进行的投资太多。就比如08年金融危机,政府四万亿救市,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进行了基建投资,而这些投资机会本身是可以留给企业家的。

另一方面,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房价是有一个明显的回落的,这本是一次很好的房市泡沫自我挤压的机会,但是政府又出手了,大量的救市资金流入房市,房价又一次冲向高点。

在我国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国有企业成为了经济市场上的一大部分。要知道在国外,国有企业往往涉及一些民营企业不愿涉及的领域,换句话说,国有企业更像是市场的一种补充,是为市场服务而存在的,但在我国国有企业却成了垄断的代表,它占取了大部分的国有资产,挤压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它的收益性远远大于其服务性职能。但是要知道,一个真正健康的市场是要让我们广大的民营资本强大起来,国有资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是极其危险的。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经济市场过分干预了,真正合格的政府是以服务职能为先的,而不是化身为企业家和民营企业抢利润。

以上是我对凯恩斯主义在我国实施的一些看法,而书中也明确提出了一种超越凯恩斯主义。作者排除了“简单回归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福利国家政治”。他写道:“避免简单依赖于1973年石油危机等借口开脱是很重要的,应该面对事实,承认滞涨的出现反映了凯恩斯宏观理论主导地位的严重失败。”

这本书不局限于经济学理论经典,它教会了我们对于事物要灵活

的吸收,继承其好的一方面,也不能过分依赖于它,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经济现状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第11篇: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

一、西方经济学分类

微观经济学 --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 -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推而广之,号召广大农民群起效仿,结果并不会使所有农民都发财,而是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大家都赔钱。不过,有时候经济学家也进行实验。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在周围局部范围内推广,结果许多农民都跟着富了起来。奥妙在于,一个较小的局部范围内,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相似,外部大环境相对稳定,从而经济过程的可重复性比较大。

2.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假定经济变量的运动总是趋向于均衡状态,据此研究经济现象如何达到均衡。如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就是假定商品价格总有成为均衡价格的趋势,然后用“价格调节供求,供求影响价格”这一市场机制来阐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变量并不一定趋向于均衡,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经常的。据此研究非均衡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运动规律。其基本分析方法被概括为“短边法则”:即经济变量的数值取决于最短缺的因素。仍以商品价格为例,按非均衡分析方法,并不一定会成为均衡价格,在多数情况下,商品不是供过于求,就是供不应求,只有偶尔情况下,才会实现供求均衡,达到均衡价格。当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其价格由需求来决定,即所谓“买方市场”;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由供给决定,即所谓“卖方市场”。

目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是相当松散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动中,包括各因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都在不停地变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视。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在假定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以某些经济变量为自变量(不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研究作为函数的另一些经济变量随自变量的经济变量取值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它是一种组合选择分析,其中自变量与函数的不同取值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和前后演替关系。这种分析体现的是机械论思维方式,它假定其它因素都不变,只有一种或几种可变因素,在此前提下,孤立地研究可变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某种铁定不变的精确关系。

如以需求定理为例,假定其它条件都不变,只有价格与商品需求量在变化,其中价格为自变量,商品需求量为函数。一般的规律是,当商品价格比较高时,商品需求量就比较少;当商品价格比较低时,商品需求量就比较大。这就属于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则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研究各种经济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是一种过程演化分析,其中不同的变量状态之间是一种生长生成、演替进化关系,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前因后果关系。这里体现的是系统论和随机概率论思维方式,它将各种相关因素看作一个系统整体,考虑这些相关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它们各自以及它们共同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并非铁定不变,而呈一种概率关系。例如,仍以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来讲,若用动态分析,就是首先搜集若干时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销售量)数据,建立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量的时间序列,从中可以看出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轨迹,然后进一步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最后再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商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可能使人大吃一惊:当商品价格较高时,商品需求量也较高,当商品价格较低时,商品需求量也较低,二者呈同方向变化,民间俗语称之为“买涨不买跌”,与上述需求定理正好相反。那么,我们应该相信哪个结论呢?其实,这两个结论都没有错,只是分析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罢了。

目前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普遍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如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以及凯恩斯关于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原理等,都是静态分析方法的杰作。

4.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普遍应用的基本方法,其要点是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函数关系,研究“自变量的增量”所引起的“函数的增量”的变化,其目的是要确定一个最佳的自变量值和函数值。例如,在小麦地里施用化肥,施肥量少了,产量上不去,施肥量多了,同样也可能使麦苗致病,甚至可能将麦苗“烧死”,导致产量下降。那么,施多少化肥才合适呢?这就需要进行试验研究。一般的做法是,将一块试验田分成若干试验小区,各试验小区其它条件保持一致,只是施肥量分别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然后观察比较各试验小区间小麦产量的变化,看一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的增加呈什么规律,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的施肥量和最佳的小麦产量,这就是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方法是贯穿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如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概念,宏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等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边际”原理,都体现了边际分析方法。

三、总结

从个人来说,我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分析方法,培养个人的经济触觉,学会利用知识、理论去分析、解释问题,学会理性的决策。但却不可一味地抄书、搬书,要在实际中运用、理解、拓展我们的经济思想。

第12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我这个经济学零基础的人,一直想找本书学学经济学。于是选了这本《经济学原理》。读下来,这本书是极好的入门书籍,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基础,没有数学公式(其实偶尔还是有一两个),定性的内容比较多,定量分析较少,有利于形成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对我来说,有概念,也就达到看这本书的目的了。学习总结如下:

1.需求与供给。供求关系贯穿全文。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掌握了供求关系,连一只鹦鹉都可以做经济学家”。的确,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大多数经济现象。在我们不知道任何经济学之前,其实已经了解了供求关系,例如,天下大雨,青菜产量下降,青菜价格自然上升。供求关系实际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市场总是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创造最大的剩余价值。通过供求曲线,分析了税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税收会降低经济总福利;还分析了进出口对经济总福利的影响,总的来说,进出口会增加一国的经济总福利,也验证了开篇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的,“贸易使人们生活变好”。

2.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理性人考虑边际成本,边际效益。这一点体会尤深。比如说,当你在家吃饭时,还剩下一点,但是你已经感觉饱了,再吃就过了,你会选择吃完不浪费,还是不吃?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不吃,因为此时你吃下一口饭的边际效益为零或者负(如果你一定要说你的边际效益是少浪费一口粮食的话,但是那种精神上的满足已经不是讨论范畴了)。

3.价格歧视可以解释团购、抵用券等现实经济活动。价格歧视的另一个常见的地方是精装书和平装书,其实二者差别不是很大,但价格差异常常是几倍。因为二者的销售对象不一样:前者是作者的fans或对钱不敏感的土豪;后者针对的是普通消费群体。

4.作者总是建议让市场自己来调整经济,即让“看不见的手”来调整经济,而不鼓励政府过多的宏观调整。原因很简单,市场总是能有效率的配置资源,找到供求平衡点,而人为力量的插入,会打破平衡点,经济总福利会减少。关于这点,总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经济状况。我对中国的经济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听说政府调控较多,但是很难说政府调控是好还是不好,至少,我目前还没有分析好坏的能力。

5.公地悲剧。人是自私的,公有的东西大家都不会努力去珍惜,比如河里的鱼,野生动物,因为谁捕鱼多,或者谁猎杀得多,谁将会拥有更多的利益,一个人不会去关心这种动物会不会灭绝,只关心我不猎杀,其他人也会猎杀,因此我尽最大的力量去猎杀。www.daodoc.com 因此能够私有化的东西就私有化,比如一片森林属于某个人,他就会考虑猎杀多少动物,能达到利益最高,而不会颟頇地赶尽杀绝。作者举了个例子,黄牛和大象在很多年前,数量都很多,现在黄牛还是很多,大象因为象牙不断被偷猎,数量越来越少。黄牛多的原因是,黄牛肉可以合法交易,很多人养殖黄牛,通过出售黄牛肉来获取利益。而象牙交易非法,大象不是私有的,人们不会努力保护大象,就算你发现有人偷猎,你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者提出,如果象牙交易合法(有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人们可以通过出售象牙获取利益,再将大象私有化,人们就会像养殖黄牛一样养殖大象,只要有利可图,大象就不会绝种,反而数量可能增加。

6.宏观经济学概念。GDp,CpI,GD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等概念,以及这些宏观指标如何计算。GDp就是全国生产的总蛋糕:一部分给人民吃掉(消费)、一部分不吃,留着以后再吃(投资)、一部分给政府吃(政府购买)、一部分卖给外国人吃(净出口)。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宏观经济指标常常分为真实的和名义的。比如真实GDp和名义GDp。真实GDp是不涉及到物价水平,它假设物价跟基年(用来比较的年份)的物价一样,也就是只跟国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综合。名义GDp的计算采用当年的物价水平。通过真实GDp和名义GDp可以计算GDp平减指数,从而计算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的另一个计算方式是采用CpI。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这个比较好理解。例如今年的名义利率(银行给你的利率)是5%,但是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所以真实利率只有3%。

7.货币量与利率是宏观调控的神器。利率高了,人们就偏向与存钱,人们消费的钱就少了;同时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代价也大了,企业用于投资的钱少了,社会总需求减少。反过来,利率低了,社会总需求增加。 书中所讲,美国调整利率的方法是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量来实现的,政府用现金赎回政府债券,货币流向金融机构(银行),银行准备金增加,利率降低。

……

有些东西看了就忘,有些东西没记住也没忘,有些东西暂时记住了,还有些东西已经记住了。

细节容易被遗忘,但是思维方式、思想只要当时明了,就不容易被遗忘。 看了一本书,总会被“潜移默化”的。

第13篇: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史蒂芬·列维特所编写的一本从日常“细屑”的诸多事项以罕见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以经济学原理进行考察的经济学书籍,其中内容生动语言诙谐,为并不具有较多经济学知识的读者带来了一种阅读的享受。

本书中讨论了美国部分中学里教师的欺骗问题。由于学生得高分会为他们带来更多收入这样一种激励存在,一些教师倾向于以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作弊以取得较高的分数,这带来了教育质量的降低。作者将日本相扑运动员们为了取得更高的收入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放水的情况与此进行类比。然而我认为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相扑运动员们相当于进行了一种谈判(似乎不是科斯谈判),这种谈判可使二者的总收益增加,而我认为这种总收益增加并不带来任何负外部性。因为就算有一个人故意放水,他们也会尽量将比赛比的逼真,因而不会影响观众们观看比赛所能得到的享受,因而他们的谈判是一种实现资源配置有效的方式。而美国的教师通过帮助学生们作弊虽然为自己获得更多收入,并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分数,但是这会导致学生的受教育程度降低,对社会有一种负外部性,并且社会成本较大,因而我认为这种协助作弊行为时不能容忍的,而相扑运动员的作为是可以接受的。

本书中还涉及到为何毒品贩子喜欢与母亲住在一起,我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还是比较认同作者,而这一点又令我想起一位英国某银行职员找出恐怖分子的方法:他通过分析恐怖分子(尤其是伊斯兰教恐怖分子)所通常具有的特征而从诸多银行客户中筛选出较小部分人数,而其中果然被调查出有极高的恐怖分子出现率。

如何消除犯罪一直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扰许多执政者的问题,增加警力的成本总是不低,而最终收效又常常并不明显,因而高科技设备已成为一种崛起的考虑。本书中作者提出的政府允许堕胎使得犯罪分子数目减少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这种方法恐怕只能在犯罪极为严重的带有“遗传性问题”的地区进行应用,而可能在一些犯罪率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并不很大收效。

总之,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使读者感受到经济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并且也能够促进有一定经济学知识的读者在日后更多地应用一些已有知识,从更新的角度对现实进行观察与分析,哪怕他们将得出与被教授的理论相悖的结论,因为思想的分歧,才是经济学进步的动力源泉。

刘谦 2011013242

第14篇:《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三块钱的东西卖三百块,你说他是骗子,三块钱的东西买三百块,再开张发票,那就是商业。

这世界有三种荒言最可恶,广告,广告以及广告。

如果牙膏的目标是没有蛀牙,他就应该白送给你用。

物有所值就是那些不用广告的东西,大米五毛钱一碗,猪肉五块钱一斤。

市场经济就是掩耳盗铃,卖价一百块的东西,你明明知道它只值一块钱,还是要买。

全国牙防组织,中华营养学会都是些什么单位?有几个人?

骗中国人最简单了,在地上捡泡狗屎,只要你敢说它是用美国技术弄出来的,再给它起个洋名,保准卖个好价钱。

“阿梳达带卡”是什么?一种化妆品,这个词什么意思?没意思。

这世界骗来骗去的,骗子都被骗子骗了。

中国的股评家都是好人啊,拿着庄家的工资冒充散户的亲戚。

骗人不是罪恶,骗不成才是。

——《伊甸樱桃》

随着老潘频频在各大媒体露面,出席各种大型活动,写博客,拍电影,可说是新时代的另类商人,大众不得其解,只以为是老人家没事干爱凑热闹。实际呢?

soho的房子越卖越好,越卖越贵,以为是什么新设计理念或者是什么地点之类的因素,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广告。

老潘之所以成为“文化商人”,目的,只有一个,卖房子,而他自己,就是最好的广告。不需要请什么明星大腕,不需要去争那些指标,只需露面,让消费者们记住他潘石屹,以及,soho现代城。

普洱茶在经过一阵肆虐后,开始归于平静,当然,东山崛起,不是不可能。很长时间没弄明白,做了那么多年的云南人,自然知道普洱的名贵,可是,也不至在短短几年之内,由几十块,变成几万块。知名度之高,之远,是从未预见的。

03年,云南出了一件事,从茶马古道开始,组织了一批规模不小的马帮,托着普洱茶,一路走到北京,走了三个月,死了很多马,也算是历经艰辛,为什么这么做?弘扬文化没错,让云南打造知名度没错,最主要的却是商家看到了普洱的商机,借此炒作,一时间风起云涌,人们纷纷跳水,往里砸钱,想乘机大赚一笔,最终演变成为价格战。

某天吃饭时,小餐馆的老板说,期货交易就是只看见价格,看不见实物。股票跌了,还能再涨,茶价跌了,大批的货物堆积在阴暗的仓库,何时能见阳光。人们就在这样的盲从中将价格推到浪尖,去过勐海,也去过思茅,茶场的老板说,其实,普洱的成本是相当低廉的,即使是出厂价也如此。卖到外地,甚至出口,这其中的差价,早就被大鱼吃进,而小虾只能随波逐流,随着政府颁布收取印花税,一夜之间,俨然是93年海南泡沫经济崩塌的场面。

广告,顾名思义,广而告之,目的就是宣传,变相说来,是大众能够消费的商品,消费不起的,打广告有用吗?国际名牌不需要打广告,垄断行业,一样不需要,没见过蔗糖的广告,没有见过食盐的广告,没有竞争,广告也就失去价值,同样,没有消费能力,再好的创意也是对牛弹琴。

坐在去往南宁的火车上,遇到两个韩国人,一路聊了起来。

在首尔,大多数人是不买房子的,因为买不起,有钱都买车,那比较实际,且,租来的房子,只要有家人,又温馨,与自己买的有多大差别?

土地是有限的,房价上涨是必然的。可是,在大多数人买不起的情况下,房价涨到天上,对生活在底层的人,会有多大影响?消费力不足,只是一些投机倒把的行为,犹如空中楼阁,可高,也可低,到达一定的承受度,就是爆炸的气球。

租与买?所有权是最大的区别。而自古的观念却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很多时候,定向思考,成为了我们的方式,足以左右人的一生,意识形态,环境风俗,固有的沉积,限制新的事物诞生,当你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也许,换角度,会带领我们走上崭新的人生。

这是我读完史帝芬.列维特《魔鬼经济学》的感受,05年的畅销书,却在这时才看,虽是迟,但,还不晚。

第15篇:信息经济学读后感

读《“柠檬”市场与不完全逆向选择》有感

劣质品市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逆向选择规律作用而缩减,但由于下述三点:1.厂商降低质量成本,使得消费者无差异曲线发生逆转,即部分厂商蜕变。2.城乡差异,“柠檬”产品有稳定的需求曲线。

3.政府短期行为下的目标函数使地方保护成为可能,导致阿克洛夫完全逆向选择的结果不会出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没有共同的,无法形成高质高价、地质低价的甄选模式,传统价格机制的作用将变得十分有限,这是导致劣质品长期存在的诱因,在小规模分散经营情况下,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因而靠市场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净化“柠檬”市场,这位政府干预预留了空间,然而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和过高的监督成本,表明政府监管的制度安排不是最优的。

不完全逆向选择的前提条件:1.信息不完全对称,卖主掌握一阶信息而买主只掌握二阶信息,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不具有定价权;2.没有外在干预,只有买卖双方构成的相对闭合的市场系统;3.不考虑退出成本或者退出的机会成本最小;4.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市场。

如何解决“柠檬”问题:1.提高市场集中度,统一市场流通体系。治理假冒伪劣、整治市场,应该提高市场集中度,但应该在消除人为垄断所导致的高价上下大力气,使市场的高利机会真正来源于技术创新与产品的信誉。2.建立制衡式监督机制。也就是说,建立一个制衡式民主基础之上的政府必定是强有力而同时又是被有效的限定了的,从而使得追求私利的政府官员们为着私利的目的不得不去做增进公共利益的事。3.建立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治理假冒伪劣,由行业协

会或同业公会出面,是一种更加接近内生化的结果,其交易费用可能低于目前政府监管的社会成本,社会福利损失也更小。4.建立质量信用体系。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对于净化市场从而形成正向选择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16篇:经济学解释读后感

经济学解释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济学的书也可以这样写,以散文的体裁阐述了经济学的道理,感觉很有意思。

首先张先生以七个章节阐述了科学的方法,他说科学是有系统地解释现象的学问,而且是很有意思的,感情的表达是艺术,理智的分析,就是科学了,但人的感情往往与理智混淆。科学家既然是人,我们不能期望他们是人类的例外,毫无感情,但感情是不可以在科学上滥用的。原则很简单:科学的著作可以将客观分析与主观感情结合、并用,但二者要分得很清楚。只要能这样做,科学文字倒大可加上感情之辞,点缀一下,减少枯燥,增加其可读性。

其实在他阐述的科学的方法中给我映像最深的就是特殊理论和套套逻辑,作者说,大有可取的、足以解释世事的理论,都一定是在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这两个极端之间。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极端或另一个极端开始,逐步地向中间发展的。这告诉我不要放弃任何角度看世界。

例如文中所举得一个例子,假若我们说,寒冷的温度,由于某些缘故,会使物体的重量减少。终于,经过种种假设和实验,我们重复了高山上的情况,有冰寒,有电扇,有斜板,有高度,物体的重量果真少了,所以温度的理论是被证实了的。这个理论没有错,但却是一个特殊理论(ad hoc theory)。特殊理论也是理论,不过因为过于特殊,一般性的解释能力就谈不上。这不是

理论的内容不足,而是内容太多,以致内容稍为一改,理论就会被推翻了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理论的特殊性就忽略它。

还有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例如文中所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感觉就像是在说废话,但是套套逻辑又不是那么简单那么一目了然,套套逻辑不可能错,没有内容,但并没有说这种言论绝不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事实上,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是从不可能错的套套逻辑所提供的概念而引起的。套套逻辑有一点很可取的特色:它有极大的一般性。

其次谈到人性自私的问题,其实是经济学上得基本假设之一,即“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但是在本书中我觉得张先生是认同“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一观点的,因为他至始至终没有说“理性的经济人”这一假设,我觉得经济学应该避开哲学上人类本质的讨论。

然后又说到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就是“稀缺”,本书中以“缺乏”来阐述。既然市场上的物品是“缺乏”的,那么为了得到它,我们必然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的高低就应该用市场上得价格高低来衡量。同时“缺乏”引起了竞争,张先生认为“没有竞争”这句话,从比较严格的经济学来看是难以成立的。确实,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社会也就不会进步。

之后谈到功用, 在有风险的情况下,功用是可以用基本量度

的, 功用只不过是武断地以数字排列选择的随意定名,用以解释人的选择行为.以理论解释行为,行为一定要受到理论的约束。在局限下争取个人的最大利益是一个约束,而有了功用的理念,就变为争取最高的功用数字了, 再增加行为的约束,这就是等优曲线一定是内凸(向左下弯曲).在微观经济学里有个著名的理论,那就是嘉芬理论, 一种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这下降的本身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但价格下降引起的实质收入增加,贫穷物品的需求量会下降.二者相加,一正一负,需求量可能还会上升.然而,在逻辑上这一正一负也可能有需求量下降的效果.这后者就是有名的嘉芬反论(Giffen Paradox)了.

对于本书我还有很多不懂得地方,有很多经济理论还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放弃任何角度看世界。

第17篇:开车经济学读后感

好书你我共分享

书名:开车经济学作者:汤母.范德比尔特

推荐理由:一次对坐在方向盘后人们的心理的全面体察,充满乐趣、启迪和奇思妙想。每位司机在拿驾照前,都必须读这本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通过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通过九大方面禅释: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交通如何作用于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你车开得不像你想的那么好?在路上,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如何背叛了我们?为什么蚂蚁不会遭遇交通堵塞?……使人们了解自身的潜意识行为和能动感,从而调整心态规避风险。

推荐人:俞铁刚

读后感

读有感之

----排队

当你在拥挤的公路上缓缓前行,看着旁边的车辆轻松开到前面去,内心越加感到沮丧时,你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手指敲着方向盘,不停调换广播电台,盯住另外一辆同样开不动的车,你很诧异后窗除霜器旁的奇怪按钮到底有什么实际用途。

在某种形式下设想“路上发怒”是件好事。有人插队到你前面,你朝他按喇叭或者用车后档板撞他的车,在严格意义上说,即使这不是你的兴趣所在,对人类来说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强势互惠者”发出信号,可能使那些想背叛的人选择合作;路上有很多变革系统,可以通过遵守规则增加小组的“集体利益”,因此对个人来说也有利。无为可能导致规规规矩矩的司机利益受到损害。你在向粗鲁的司机鸣

笛时并没有考虑同类的利益,你不过是生气,可是你的气愤仍然对他人有利(就像一只鸟通过鸣叫来提醒有掠食者在入侵,你向存在威胁的司机鸣笛并不会消耗很多能量)。换句话说,你要是喜欢达尔文的话,不妨按按喇叭。

不管合作的原因是出于进化论还是文化,眼睛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结构,但眼神上的交流是我们人类在路上失去的一项最重要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飞快地驾驶,时速达到20英里左右,我们开始无法进行眼神交流,或者说是因为担心留意他人可能导致危险,也可能因为我们的视线受到阻碍。而有些司机经常戴着太阳镜,或者在车上按装了有色玻璃。(你真想和这些司进行眼神交流吗?)有时我们从后视镜中可以和他们用眼神沟通,不过,这种交流效果甚微,首先它不十分可信,而且这种交流不是“面对面”的。

“人们在等待时难以判断时间,觉得半分钟有五分钟那么长”这是开车人的切身体会,因为无法控制的局面你大发脾气,很可能就是下面的几种情形之一:被车辆堵在路上;在银行、机场、邮局或类似的地方排队;或者是“客服代表”在电话里叫你稍候。在这三种情形之下,你都要排队。当然在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形之下你可能更国气愤,因为这两种情况发生时,你是待在自己的车上或者是自己家里。不过在公共场所排队也有足够多的事情让你感到愤怒,因此企业投入很多钱,冥思苦想希望少排队现象,或者让队伍看起来不那么长。在路上,我们排列的队伍分为几种。等待交通灯是最传统的排队方式,这时路灯化身为“服务者”。服务速度很慢,就像慢悠悠的路灯,看着我们

灰心丧气,它也很有压力。和传统的排队一样,道路工程师努务计算出开展过来的汽车数量。车辆随意地开过来,这是一个“泊松”分布道路工程师在高峰时段长期实延长了“交通灯循环时间”,星巴克也会在早高峰时段加派人手。

在路上速度更快的“左车道”上也可以看见“移动的队伍”。你被堵在工程师们所谓的列成“军排“的车辆后面。如果有车辆换到慢车道,你可以在队伍中“向前移动”。如果有人挡住你的路,你会打开车灯或者紧随其车尾。这差不多就像在你排队的队伍前面,有人忘记了移动,你对他轻轻地咳嗽一下,或者拍一拍那个正在做白日梦的人的肩膀。你应该已经注意到,往往我们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体等待时间,然而看见空当我们仍然很急切地想挤上去。道路拥挤也颠覆了传统的排队逻辑。虽然我们排队等候,却经常不知道队伍的起止地点。排队,不论是什么地方的排队,都和我们对时间的认识、我们的满意度甚至是我们的“社会公平”意思,玩起了陌生的游戏。人们常常过多估计排队等候的真正时间,因此在得到服务时也显得十分不满(所以迪斯尼乐园在好玩的地方贴出需要等待的时间)。可能你认为对于排队,最重要的是知道前面有多少人在等,如果在他们后面排队的人越多,人们“违约”或者走开的可能性就越小,排除就突然之间显得很有价值。另外一个道理是如果人们感到焦虑(排队时常如此),他们就更可能向“队伍后面”而不是向“队伍前面”看-----他们“不看前面有多少人”,而是会想,“起码我比后面人的境况好一些。” 人的一生就像在公路上行驶车辆,排队与等候时刻伴随左右,用什么

样的心态去面对就会产生不同的人生效果,尤如开车时遇到塞车,如果心也被阻了,人会怎样呢?......

第18篇:僵尸经济学读后感

僵尸经济学读后感

僵尸经济指在一系列僵化而谬误的经济学思想指导下的经济状态。在诸如魔鬼经济学、怪诞经济学满天飞的今天,其实在不足为奇。然而就内容而言,却是名副其实,作者将最近的金融危机归因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中兴起的“新自由主义” 或者用作者的话说,“市场自由主义”。 这种政治理念所倡导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对金融市场放松管制、降低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公共事业私有化等,使得金融行业盲目扩大,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增加了低收入者所面临的风险,并最终造成了全球经济衰退的恶果。而“僵尸”,则指在背后支持这一系列政策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它们虽然已经被以往事实,但又因为一系列的原因“死而复生”,成为了漫步人间的僵尸。作者从看不见的手”理论——有效市场假说——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涓滴经济学等僵尸理念一一加以论证,最后提出了将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最优越的方面与政府干预的明智使用相结合,以解决严峻的社会需并建议实行一种公私并行的“混合经济”。

正如书中说道的那样“不合时宜的经济学思想就像僵尸,它们成群结队地出没,势不可挡;它们不甘寂寞,并不时地从泥土中爬将出来;它们是一股本该埋葬却依旧活跃的顽固力量。”,而更为要命的是人们一直以来都受着这种错误的思想的影响,即使金融危机的到来把它们埋葬,它们依旧存在于我们的思想里,并且会从意识形态的墓地中不请自来地复活重生。在过去资本主义经济已陷入“僵尸经济”的泥沼之中,而现在这些根藏于意识形态之中的顽固“毒瘤”大有卷土重来的迹象。

僵尸来袭,我们本应该义无反顾的尝试去消灭,但人们相反地一直试图与它妥协,僵尸经济的诞生究其本源其实是新自由主义下的产物。 “新自由主义”,其实质上就是撇开人们的社会属性和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谈,脱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制造一种抽象的“理想市场”作为理论前提。新自由主义产生于二战后的西欧和北美。它对国家干预主义和福利国家政策展开了猛烈地抨击。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这一时期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实施属英国最为最先开始。撒切尔夫人领导的各届政府压缩货币总量,提高利率,大幅度减轻高收入者的所得税,取消对领域流动的控制,大幅度提高失业率,压制罢工,执行反工会法和削减社会开支。最后,实行广泛的私有化计划。在世界的其它地方,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们以蛮横的态度实施新自由主义的方案。然而,失败也是明显的。最大的问题是,在70-80年代期间,一直到9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平均增长率没有大的改变。当资本主义进入到新的极大衰退时,人们可以观察到一个带有嘲讽意味的现象:包括英国和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公共债务达到令人吃惊的高度,尤其是企业和家庭的私人债务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记录,失业率更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高水平。

不仅如此,这种僵尸理念还在延续,最新化身就是美联储伯南克大肆宣传的大稳健,而其直接导致的就是过去一轮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通过新自由主义,通过斯密所谓看不见的手实现社会繁荣与富裕其实只是一个乌托邦。根据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全美国最富有的2% 的人净资产从1984年到2005年翻了一番,但是最穷的1/4的人2005年的净资产——如果使用恒等美元计算的话——相对于1984年是减少的。而贫富差距的扩大不单单只是在美国出

现。近20年来全球化的结果是全球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2007年10月3日的《华尔街日报》就已经指出世界财富增长了7% ,达到了97.9兆美元,其中0.7%的人却占有了近33.2兆的财富,而这些人大多数都生活在西欧和北美。世界银行2004年4月19日的报告指出,必须要采取行动修正全球贫富不均衡的情况:“全球有60亿人口,其中10亿人掌握着全球GDP的80% ,而其他50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世界已经失去了平衡。那么造成这种贫富差距的经济政策的关键在哪里呢?2007年4月的世界银行一份报告道出一个惊人的事实,美国的经济赤字是所有其他的经济发展合作组织国家赤字总和的3.5倍。美国政府大肆发行国债,增加赤字,美国金融市场也在不停地生产各种各样的债券,而全球资本源源不断地购买美国国债和各种债券,“正因为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人纵情地享受比他们收入高出6% 的消费,美国是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国’”。30年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最终给这个世界增加了两亿穷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看到,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风靡,还是如今大肆宣扬的大稳健,其所带来的结果都只是破坏而非进步。在如今看来奎金所提出的将僵尸永远埋葬的提议颇具现实意义。而在从新自由主义的经验中得出的教训以后,我们则面临着更大的突破和挑战,就是如何超越新自由主义。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至少奎金给我们指引了方向。一是平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将平等原则作为衡量一切真正自由的社会的中心准则是基础,就今天而言指每个男女公民都有现实的可能按自己选择的模式,在没有由别人的特权造成的匮乏和劣势地位的影响下生活。不言而喻,这种平等要从平等地获得保健、教育、居住和劳动的机会开始。二则是所有制,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历史壮举无疑是国有工业和服务业的私有化。全面私有化的灭亡并不是暗示着去接受完全的对立面去赞同全面的公有化,否则私有化从来不会被证明合法化。而奎金提出的公私并行的混合经济就是要使私有部门和公有部门产生有效的关联。相互关系的平衡会随着时间变化,有时需要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有时需要公共部门通过国有化和新国有企业的产生来扩大。

当然,对于新自由主义的超越或许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但作为21世纪的地球人,我们还是应该以史为鉴,从思想上、意识上摒弃那些早已应该被埋葬的僵尸经济思想,在突破后寻求新的希望。

第19篇:《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周末,天一直闷着,阴阴的,周六下了一夜的雨。这样的天气躲在家中偷看《魔鬼经济学》是再惬意不过了。

先讲讲书的结构内容:

第一章 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动机,只要有动机,什么人都会欺骗、作弊;

由献血做引子

动机分三种:社会动机、道德动机、经济动机

无偿献血的动机是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驱使的,然而如果变为有偿献血,有一定经济补偿,那么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受到了“污染”,献血的人一定会减少。然而,如果经济利益巨大,那么会出现作弊的人,利用红色墨水或者猪血等等手段进行欺骗,这就是经济动机导致的结果。

通过甜饼经济学家的实验证实,人类比我们想象得更诚实,同时,也具备很多有趣的特点,比如,当节日临近,人们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从而作弊行为更多等等;高职位的人更不诚实,但同时,也许是因为不诚实才能使他获得高职位。

第二章 三K党跟房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信息的力量

信息被滥用导致三K党的衰败,信息不对称导致医生、房产经纪人、汽车销售员。。。。这些“专家”们在欺骗着我们、吓唬着我们。

网络交友中,展示的不同信息会导致别人对你感兴趣的强烈程度大不相同

我们都在利用着信息不对称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欺骗........第三章 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

本章探讨传统智慧是如何被捏造的

为什么专家们经常虚报统计数据?----因为记者需要它们来制造新闻,制造传统智慧每年在游泳池溺死的孩子比受到枪击的孩子多很多倍,然而枪击事件会大肆报道,而溺死由于太平常而不被报道,所以,其实,你家后院的游泳池比你抽屉里的手枪要危险数十倍;每年出车祸死亡的人数比飞机事故死亡人数多很多倍,但飞机事故会被大肆报道,人们也觉得飞机更危险,因为他们能控制汽车而不能控制飞机;然而事实是,我们在汽车里呆的时间同样会比在飞机里呆的时间长很多,因此计算出事故的概率,飞机和汽车实际上是相当的。

为什么妓女的收入比建筑师高?

薪资水平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职位的竞争者的多少;技能高低;舒服程度;工作本身要求从业人员的付出水平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难道他们没有像传统智慧所说的那样,拥有巨大财富吗?

显然由于他们的职业与影视圈有着共同之处:出人头地的概率低,但回报高;竞争者多;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注定贫穷。

第四章 犯罪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犯罪率是如何降低的?

不是因为警察多了,不是因为实行了宵禁;而是-----堕胎合法化

一个小小的事件会对后来的事情有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

大量的实验告诉我们,先天的基因因素对后来的影响是50%

那么非先天的50%影响是来自父母的教育,还是小伙伴?

答案是-----小伙伴及其他外界环境

使用回归方法研究事件之间的关联关系得到如下结果:

8个跟学生分数高度相关的因素:

1,学生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2,学生的父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学生的母亲是在30岁或之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4,学生出生时体重较轻---消极影响

5,学生的父母在家说英语

6,学生是领养的---------消极影响

7,学生的父母参加PTA

8,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

8个跟学生分数没有任何关系的因素

1,学生的家庭很和谐

2,学生的父母搬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社区

3,学生的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到上幼儿园之间的时间没有工作

4,学生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5,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6,学生参加了儿童发展起步计划

7,学生经常看电视

8,学生的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前面的8个因素实际上表明了父母本身的特点;后面8个因素是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显然,我们对于那些所谓的家庭教育技巧过于高估了;

但这并不是说父母并不重要。毫无疑问,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开始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这时已经为时过晚了。如果父母聪明、勤奋、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不错的收入、能组织良好家庭的话,他们的孩子也很可能会取得成功。但父母对孩子做些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承认经常打孩子屁股的家长有可能是相对诚实开放的家长;关键是父母本身具有怎样的特点,他们是怎样的人。从这个角度说,今天的许多父母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政治家们一样,他们之所以会拼命地募集选举资金,是因为他们相信金钱可以帮助他们赢得选举,可事实上,真正能够帮助他们赢得选举的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如果选民们不喜欢一个人,无论他投入了多少资金都无济于事。关于领养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个问题:

被领养的孩子的父母通常比较贫穷、能力有限,因此即使领养父母很成功,很聪明,很注重教育,被领养的孩子往往成绩一般偏下。但是,当那些被领养的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他们的命运似乎不像他们的智商所注定的那样。与没有被领养的孩子相比,被领养的孩子更可能考上大学,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家庭。所以结论是,真正改变这些孩子命运的,正是那些领养他们的父母。

第六章 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吗

成功是因为你叫了一个好名字,失败是因为你的名字叫loser?

有个别反例,然而更多的是这样的常识:叫比较好听、拼写正确、被精挑细选过的名字的孩子比较容易成功;某些演员在改了名字之后出了名

然而这些能给前面的问题以肯定的答复吗?显然不能

好名字的孩子的父母更有可能受过良好的教育,更有可能更关注孩子;

改名字的演员往往是一些上进心、进取心很强的人,他们更容易成功;

不管名字是什么,都是父母在用孩子的名字传达某种信号。绝大多数父母在用名字传达对孩子未来成就的期待。

因此,名字本身并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但那些花费心思给孩子起名字的父母会让自己感到心安,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在帮助孩子取得成功。

所以,其实任何一件小事情,比如取名字这种可大可小的事情,都可以反映父母的人生、人生态度和期待,而正是这些,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不是名字本身。

需要承认,人们很容易从别人的议论中得到暗示,这样,在评价一件事物之前,内心会有些倾向性,但往往这是偏见。这次也不例外,我同时订阅了《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和《魔鬼经济学》两本书,从豆瓣网友的评论中,我心中觉得后者是夸大其词的,没有什么价值的,而前者一定是很好看的。

也许真正懂得经济学的专业人士会对它嗤之以鼻,研究社会学的人也许觉得它的宣传语有夸张的嫌疑,可我从最后一章读起《名字对孩子未来有影响吗?》,读到《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作者谈论的观点正是我内心对这些问题隐隐期待的想法,比如:“在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养成过程当中,基因大约会占到50%的因素。”“儿童性格养成跟他是否被送往日托中心,是否生活在一个双亲家庭,母亲是否工作,是否跟继父继母生活在一起等,也没有任何关联。”

边读我就边笑,因为周围很多亲戚朋友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焦虑着,他们去购买和搜集各种教育的书籍或信息,但是真相却在这本《魔鬼经济学》中呈现,不过,也许有的家长看到这样的真相也未必愿意承认吧?谁承认自己不成功?谁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他就是不爱学习,其实他特别聪明”这是我听到父母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最多评论的话。谁都不愿意承认这点的。

下面有8个跟学生分数高度相关的因素:

1、学生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2、学生的父母有着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学生的母亲是在30岁(或30岁之后)的时候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4、学生出生时的体重较轻(不利因素)

5、学生的父母在家说英语。

6、学生是领养的。

7、学生的父母参加PTA。

8、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

有8个跟学生的分数没有任何关系的因素:

1、学生的家庭非常和睦。

2、学生的父母最近刚搬到一个比较好的社区。

3、学生的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到上幼儿园这段时间没有工作。

4、学生参加了儿童发展起步计划。

5、学生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6、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7、学生经常看电视。

8、学生的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这两组数据对比后会发现,第一组是反映作为父母本身是什么样的人,而第二组是他们为孩子做的事情、付出的努力。但是努力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回报。这也是我看到周围很多焦虑的家长和痛苦的厌学孩子的原因。可是,自己不成功的家长越发希望孩子不要步自己的后尘„„如此剧烈的碰撞,造成很多家庭悲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不是一本谈孩子教育的书,它告诉我们是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它的真相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潘绥明教授写的《地下性产业报告》,他揭示的是真相,是卖淫如何作为一个产业按照市场规律真正运行的,而不是政府或管理机构以及一些道德家假想或期望的那样。

分清人们的主观愿望和真实的世界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

有空的时候,不妨读读这本书,从另外的角度看一下周围的社会和人们的行为,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第20篇:《土地资源经济学》读后感

《土地资源经济学》读后感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合理的土地管理制度能够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能够稳定社会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经济学》读后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居住需求的不断增加,土地的稀缺性日益显现。目前现行土地管理制度肩负着保发展、守红线的双重压力,面临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改革、完善,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现将对我国土地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发展及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至1986年,中国的土地管理以城乡分割,部分分管的多头分散管理体制为主。1954年撤消地政局,在农业部设土地利用总局。1956年又在土地利用总局的基础匕成立农垦部,主管全国所有荒地和国营农场建设工作。从此,我国专门行使地政管理职能的机构小复存在。1982年,农业部成立了土地管理局,形成了农村土地由农业部管理,城市土地由建设部管理的格局1986年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确立了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体制。199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土资源部,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国土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起了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自2004年开始,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土地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现行了土地管理体制。

二、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迅猛增加,土地市场急剧升温,土地供求关系十分紧张。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为了尽快获得建设用地,采取违法手段越权批地,以租代征,盲目圈地乱设开发区,大量占用耕地。与此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建设资金的积累还十分有限,过多的建设项目资金难以充分保证,有些企业和单位就企图降低征地补偿标准以减少建设成本,加之在征地中,土地补偿费用和劳动力安置措施又往往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正当权益和生活保障,这就难免引起与农民的纠纷,引发大规模群体事件,影响社会安定。

近年来我国出现这种情况绝非偶然,读后感《《土地资源经济学》读后感》。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在进行大规模工业和城市建设中必然要占用相当数量的农村土地,而我国又是土地资源稀缺,耕地匮乏的国家,目前大部分农民依然靠占有的少量耕地维持生计,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当然,出现上述情况根本上说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关,但也与目前我国实行的土地管理体制的某些缺陷有关。

首先,当前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还难以保证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供应政策。中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为稀缺的国家之一,更应该在供求关系上坚持供给引导和决定需求的原则。但我国现行的土地供给政策恰好与此相反,即由需求决定供给。目前我国建设项目的土地供给程序是:计划单位立项,城市规划部门选址,土地管理部门负责供地。这种顺序颠倒的土地供给政策和机制,是长期以来造成土地被盲目乱占用的基本原因。

其次,从横向关系看,各级政府尚未形成严格的土地管理的合力,土地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证。虽然在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制,但目前我国的城乡土地仍然是由多个部门参与使用与管理,只要有一个部门不协调,配合与合作,那么,土地管理的一起制度,政策和规划与计划都难以实现。

最后,从纵向关系看,我国地域广阔,从中央到地方有五级政府,一旦不能明确划分并严格执行各级政府的职责,在经济和保护主义的驱使下,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有权威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政策的环境与条件,更不会有严格公正的土地违法事件的监督与检查。而且限于级别,使得在发现当地政府、部门在土地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时,双方处于不平等地位,结果是有法不能依、执法不敢严、违法未必究。

三、建立健全土地管理体制的建议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促进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有利于维护资源所有者与使用者合法权益,集中统一,关系协调,依法行政,高效精干的管理体制。要实现这样的改革目标,中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在深化改革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严格保护耕地。中国土地资源稀缺,耕地匮乏,目前又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因此要首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水平,注意地区差异,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与政策体系。

其次,要正确处理土地管理部门与地方其他部门的关系。按\"管用分离、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理顺土地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改变目前有些地方存在的多部门批地管地、政出多门的现象,地方政府在确定部门分工时,必须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规定,充分发挥土地管理部门在土地权属的基础管理和土地利用综合管理的作用,做到土地法规和政策统

一、土地权属登记管理统

一、土地利用规划统

一、建设用地的审批征用统

一、土地的出、土地的出让转让管理统一,形成统

一、协凋的土地管理秩序。

《经济学读后感.doc》
经济学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