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捷追问读后感

2021-08-1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追问读后感

追问读后感

(一)

"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是丁捷,一位纪委书记、同时是一位作家,所写的长篇纪实文学,《追问》中的一句话。

在《追问》故事中,风雅殇里的文化厅长,拥有一双识别文物的火眼金睛,具有良好的文化行情修养。在职期间对下属疯狂造假、坑害艺术收藏者、破坏文化市场规则视而不见。他用最会做事情敢于做事情的人,可他却忽略了底线,正如他所说的,艺术品不能等同于工艺品。只是觉得现在的艺术界需要这样赚钱,否则包括他在内的艺术家会永远穷下去。他既需要良好的修养高大的精神,又无法掩饰自己本是世间大多数的俗物。空有一双好目光,实际何谈修养。

而这名落马官员的手下有一员干将"大张",利用政府信用,与民间文物骗子合作成立文化公司,坑蒙收藏者。后来,"大张"又借用文化厅下面的一个招待所,因经营不善亟需改革之机,接盘这一座老楼,并进行全面改造。"大张看中这烂旅馆,其实是怀有巨大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个宾馆虽然烂,但历史悠久,又属于文化系统自己的场所,几十年来,多少书画家在此作画写字,楼道甚至房间里,都挂满了省内几代名家的书画作品,陈旧破烂的镜框里,装的可都是大有价值的宝贝啊。大张通过改造大楼,改变格局,顺理成章地把这些无人统计过的作品收了起来,有的直接贪污,三件原先挂在大厅最显眼位置的作品,就复制,重新装裱,放在仓库里,等待哪一天有人过问,可以对付一下。他估摸着,等到这些老场所的老同志纷纷退休了,进棺材了,包括我们这些人,也都快退了,历史永远成为历史。时间一长,谁还惦记这些?这本来就没有登记,没有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过。一本糊涂账,谁能说得清呢。"这是《风雅殇》中,那位落马官员的叙述。当然,他依旧认为,自己并未亲身参与到下属的犯罪行为之中。丁捷本身也是一位艺术爱好者,他说,自己太了解其中的门道了。"很多文化官员不作为,甚至自己参与在里面,书中我写得还是比较客气的。实际上,他肯定是捞着好处了,没有好处,能这样纵容吗?!".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将反腐倡廉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建设,就是不断提高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在新时期驾驭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迎接各种挑战和风险,克服弱点和不足的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党的建设除了组织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想建设和作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全党同志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聚和社会精神财富日益丰富的时代面前拒腐防变能力。防止腐败,惩治腐败,打击腐败是新时期全面提升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民族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反腐败,首先要反对思想意识上的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者的基础任务。思想意识,是人的精神境界,是一切动作行为的原动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坚持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我们历来都重视党的思想意识建设。从1926年的《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到1933年《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从1942年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延安整风到"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两个"务必"讲话,从1952年开始的"三反""五反"运动到新时期的"继续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和"三讲"教育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都是党的建设在思想意识建设上的具体体现。加强党的思想意识建设,还要加强全党同志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民族传统文化是体现民族个性、展示民族魅力的舞台。是凝聚民族的胶合剂。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频繁。西方一些腐化消极思想观念也随机涌进了国门,这对我们党内的那些盲目崇洋媚外的人巨大冲击,最终成了民族的败类。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和修养,他们根本不懂得民族文化,以致分不清什么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哪些是民族文化的糟粕。哪些应该科学借鉴、为我所用,哪些该坚决抵制、抛弃。

反腐败,其次要加强党内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保证。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最终原因。治标还必须治本,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随着我国社会民主和社会法治的不断完善,对各种腐败给予了沉重打击,取得了反腐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软弱,权力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程序制约,不能很好地遏制腐败。当然,反腐败是党的建设中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等腐败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也不可能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是要保证权力的正确运用,做到"权为民所用"决不能以权谋利、谋益。只有真正做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防止腐败,才能真下做到"防范于未然".反腐败,最后要坚决打击、惩治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邓小平强调:"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对大多数党员和干部主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对极少数腐败分子必须严历惩处,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从而取信于民。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消极产物,我们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党内的腐败现象,才不会因党内的腐败而失去对党的信心,才不会失去社会主义信念。打击惩治党内的各种腐败,充分体现了党敢于面对错误,正视自身缺点和不足的伟大勇气。腐败是党内的一颗毒瘤,只有坚决打击惩治腐败,铲除腐败毒瘤,才能保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党在新时期的核心领导地位。打击惩治腐败要注意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提出了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及反腐倡廉的一系列新要求,其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成效之巨、评价之高都是空前的。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我们要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要严格依纪依法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

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我们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两个责任",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进展新成效,凝聚起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华民族更加出彩的磅礴之力!(榆林销售公司质价管理部部长 杨永)

追问读后感

(二)

来自心灵的拷问

《追问》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由江苏省某文化单位纪委书记丁捷先生根据自身和同行们多年的工作积累素材,撰写的一部访谈式纪实文学。通过撷取八位高官落马的典型案例,讲述了为官者被腐蚀的心路历程,从党的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的内心世界的演变,给党员干部以洪钟大吕般的深刻警示。

初读《追问》,最大的感受是震撼--震撼源自书中列举的种种不为普通人所知的官场黑幕。随之而来的是沉重--沉重出于对这些曾为"天之骄子"的堕落和迷失的叹惋。正如著名作家二月河在本书的"序"中对《追问》的评价: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是一部与所谓"落马者"正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书中的一位位党的干部,身居高位。就能力而言,都不是平庸之辈,曾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多名中管和省管高级领导干部的真实经历,大都曾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也几乎都因为反腐风暴而受到党纪处分,成为阶下囚。这些人堕落的原因各不相同,走过的路也因人而异,但其根源,无不是认为自身的付出和所获得回报不对等。在物质、利益和清廉、公正的抉择中,他们选择了与魔鬼的交易,用人民赋予的权利,换取所谓的体面生活,最终走上腐败的道路,站在了道德和法律的审判台,接受人民与历史的鞭挞。

这些曾经的"弄潮儿",曾经的"社会中坚"、"国家栋梁",最初或是军转干部,或是政企职员,或是出身农村的教师,与普普通通的民众一样,有着对自己生存现状的焦虑,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为生存在基层的小人物,也曾在各自的岗位上,殚精竭虑,恪尽职守。但在掌握权力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理想信念淡化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理性被吞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抛到九霄云外,为自身谋利的私念膨胀放大,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实力、权力、人脉,满足骨子里对功利的向往,上演了一幕幕形形色色的"变形记"--曾经的部厅要员,为了弥补年轻时对一份感情的遗憾,沉溺女色,从细小的缺口开始腐坏;以往的改革干将,因当年被势利之人刁难,反而产生对权力滥用的病态渴望;恪守清廉大半辈子的老干部,临近退休之时,侥幸心理在作祟,开始疯狂敛财,没能坚守最后一班岗,最终晚节不保。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滑向犯罪深渊的第一步时,无不是内心深处出了问题——有的是丢掉了理想信念,沉溺于追逐名利之中,对腐败失去了"免疫力";有的是经不住美色的诱惑,以拥有娇妻美妾为荣,沉沦在声色犬马之中;有的是自认为看到了太多的社会阴暗面,窥破红尘,对社会主义前途丢掉了信心。这些落马官员,都曾经历了从最初的摇摆纠结,到不知不觉中沦陷,再到最终的肆无忌惮的摄取、不择手段的钻营、有恃无恐的贪婪,造成内心的失衡,最终导致人性的扭曲,直到被彻底击垮,才开始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

最为可怕的是,这些官员中很多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从言语中显露出那种对所犯错误的平淡心态:他们认为自己贡献大,享受高人一等的奢华生活合情合理;他们认为拥有三妻四妾,只是为了平复感情创伤,追求浪漫,而不是道德沦丧;在他们心里,几百万是个小数目,所犯的罪过与别人相比还不算严重。在他们感叹个人对抗环境太难,把自身的失控归结于外界的影响的时候,没有真正认识到,不能清理内心的污浊,才是他们走向失败的种子。 这样的"人",已经失去了正常人的标准和尺度。(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权力和地位让他们自认为成为新的阶层、高高在上的"贵族".把奋斗时的艰辛付出,创业时的拼搏奉献,作为了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资本和借口。可以说,他们还没有真正反省到哪里错了。他们,仍然需要在肉体承受牢狱的惩罚之后,还要用时间来醒悟内心的黑暗,接受心灵的审判。对他们来说,身陷囹圄,是对人性的挽救,是自身罪孽的解脱,是对灵魂的救赎。

《追问》记录了一幕幕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深埋在个人内心沟壑里的欲望种子,滋生蔓延,成长为腐蚀道德操行的毒草。在面对金钱的腐蚀,美色的诱惑时,腐败分子无所不用其极。在利与害的漩涡里,他们的内心经受着魔鬼的低语。"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句话,既是作者丁捷对这些官员人生歧途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在位者的警诫与忠告。

一步错终身悔,一念差万千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次选择都导引着人走上不同的道路,得到不同的结果。做官先做人,做人首要正,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外界的诱因时,找到自身行为的准则。而身为党员干部,更需要每一个人时刻审视内心,修正自我,在党性修养和党内生活锻炼中保持初心,在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中坚定理想,以坚不可摧的政治信念和党性,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人生就像是一场与自身的欲望、自身的"恶"赛跑的马拉松。当你选择了党员身份,走上了干部岗位,就应当恪守本心,不忘初心,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焦裕禄、孔繁森等党和人民的好干部为楷模,在人性、党性这场比赛中拷问自己的理想信念,校对好自己的行进方向,胜过欲望,跑过诱惑,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榆林销售公司党总支副书记 裴同军)

追问读后感

(三)

灵魂的拷问

文/止止壶天

编者著:丁捷

出版社: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4月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发社会热议的时候,一部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口述体反腐纪实文学《追问》也开始在书店悄悄热销。著名作家二月河高度评价说:"《追问》是当下一部难得一见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更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是一部与所谓‘落败者’正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是一部融入其中、摒弃说教的人文反腐教材,更是一部运用文学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实的‘劫后人语’。"

本书作者丁捷是江苏省属某文化单位纪委书记,同时也是出版过多部长篇小说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书中介绍了创作《追问》的由来:"从中央纪委和省纪委提供的633个案例中,我遴选出28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最后成功与他们接触,与其中的13人面对面长时间交谈,获得了数十万字关于他们人生道路、心灵历程和灵魂语言的第一手材料。最后,又从中选择了8位典型,进行深度记述。"作者大胆采用"落败者"第一人称口述的写作手法,让这些五花八门的灵魂、荒诞的人生逻辑、怪诞的精神形态和无常的好恶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激愤着你的常情,颠覆着你的常识",令读者惊悚窒息,忍不住拍案而起!

书中的八位讲述者,曾经都是耀眼的部级、厅级高官,像《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无法直立》中的市政协主席(原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风雅殇》中的文化厅副厅长,《最后的华尔兹》中的正部级金融高官,《四海之内》中的交通厅副厅长,《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双学科教授,《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曲终人散》中的省属国企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他们在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激情洋溢、奋进向上;可一旦拥有了权力,就像吸食了毒品一样,迅速滑向泥潭而不能自拔。典型如《四海之内》中的交通厅副厅长,他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居功自傲,腐败堕落,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在高尔夫球场把杆子挥来挥去,在狐朋狗友之间蹿来蹿去,没当成正厅长就不履行公职,故意与厅长对着干,收到钱财进个人腰包就精神大振,又是签字又是协调,比谁都"勤政".还有《风雅殇》中的文化厅副厅长,作为一个具有名画家身份、真懂文化行情的主管领导,为了捞取个人钱财,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下属疯狂造假、坑害艺术收藏者、破坏文化市场规则的长期作乱视而不见,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更可悲或说更可怕的是,他们"出事"之后,仍然意识不到自己问题的症结,根本看不清自我,追问不到内心的真实。《最后的华尔兹》中的省部级高官,周旋在两个在他眼里非常出众的女人之间,不仅自己收受巨贿,造成国家金融资本的巨大损失,还多次出手为"聪明绝顶"的老婆和"美丽绝伦"的明星情人谋取巨额不当利益。但他几乎没有为此感到太多的懊悔,甚至认为自己的才华和风雅,完全配得上这一份"风流人生".《危情记》中的年轻副市长,一人同时拥有三个"家庭",并跟多名社会女性发生关系,但他自始至终认为自己的这种与女人的关系,是个人魅力引发的风流。作者在采访时忍不住追问:"你始终觉得自己的感情是干净的,没有以图谋不义之财去吸引和供养那些女人,那些女人都是因为你有魅力,爱上你,才死心塌地跟你保持关系,甚至与你偷偷成家,生养子女的,那么我问你,如果不利用你的特权,你能够帮助小乔和她的闺蜜夫妇,找到高薪的工作?能够帮助小凡拉到那么多广告业务?这难道不是利用公权力购买私情,变相贪腐?"他终于低下头,嚅嚅道:"是的,我是个糊涂浑蛋!"

作为一部口述体的纪实文学,作者必须进入讲述者的内心,遵从他们的思维逻辑,反映他们原本的内在形态,以此触摸他们扭曲的真实灵魂。但与此同时,作者在每一章的文前、文后正本清源,进行严厉拷问,发出理性呐喊。在《危情记》中的副市长讲述之后,作者写道:"他的素养中没有健全的道德体系,人格不太稳定,价值观比较模糊,尊耻颠倒,缺少这个层次的领导干部应有的强大信念,这样的干部早晚要出事。"在与《四海之内》中的副厅长谈话结束后,作者说:"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追问念头,我特别想知道,如果当初他如愿当上厅长,他的那些所谓朋友兄弟,来找他办事,他办不办?事情办了,给他答谢好处,他要不要?难道职务的正副,就能直接导致人生的正负?"作者在《无法直立》一章文后转述那位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贪官回答他字条提问的话说:"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人生很可耻,真是生不如死啊!希望年轻的干部,尤其是像我这种小知识分子走上世俗场的人,千万要执守住初心,那点理想,那点人文,那点不畏惧贫困的小清高,是人最宝贵的心灵财富,什么物质财富都无法换到。人生,千万不要做丢西瓜捡芝麻的蠢事。"书中散落着许多警世之语,如:"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怎么能变通呢?颠倒是非,说法再美妙,逆天倒行,没有好下场!""所有的人都不敢说你一个不字,你离死也就没几步了。""利益一来,人头攒动;利益一去,曲尽人散;以利结盟,四面楚歌;平平淡淡,天长地久。"这些并非主观臆断的"醒世恒言",值得深刻记取。

总之,这是一本材料扎实、理性追问的反腐纪实佳作,诚如二月河所说:"听听一位有良知有担当有勇气有血性的作家的真情独白,看看一位有焦虑有不安有感受更有心得的基层纪委书记的如此文本,于人,于己,于公,于私,于家,于国,都是有益的啊。"

推荐第2篇:追问读后感

[追问读后感]

追问读后感

(一)

"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

追问读后感

。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是丁捷,一位纪委书记、同时是一位作家,所写的长篇纪实文学,《追问》中的一句话。

在《追问》故事中,风雅殇里的文化厅长,拥有一双识别文物的火眼金睛,具有良好的文化行情修养。在职期间对下属疯狂造假、坑害艺术收藏者、破坏文化市场规则视而不见。他用最会做事情敢于做事情的人,可他却忽略了底线,正如他所说的,艺术品不能等同于工艺品。只是觉得现在的艺术界需要这样赚钱,否则包括他在内的艺术家会永远穷下去。他既需要良好的修养高大的精神,又无法掩饰自己本是世间大多数的俗物。空有一双好目光,实际何谈修养。

而这名落马官员的手下有一员干将"大张",利用政府信用,与民间文物骗子合作成立文化公司,坑蒙收藏者。后来,"大张"又借用文化厅下面的一个招待所,因经营不善亟需改革之机,接盘这一座老楼,并进行全面改造。"大张看中这烂旅馆,其实是怀有巨大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个宾馆虽然烂,但历史悠久,又属于文化系统自己的场所,几十年来,多少书画家在此作画写字,楼道甚至房间里,都挂满了省内几代名家的书画作品,陈旧破烂的镜框里,装的可都是大有价值的宝贝啊。大张通过改造大楼,改变格局,顺理成章地把这些无人统计过的作品收了起来,有的直接贪污,三件原先挂在大厅最显眼位置的作品,就复制,重新装裱,放在仓库里,等待哪一天有人过问,可以对付一下。他估摸着,等到这些老场所的老同志纷纷退休了,进棺材了,包括我们这些人,也都快退了,历史永远成为历史。时间一长,谁还惦记这些?这本来就没有登记,没有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过。一本糊涂账,谁能说得清呢。"这是《风雅殇》中,那位落马官员的叙述。当然,他依旧认为,自己并未亲身参与到下属的犯罪行为之中。丁捷本身也是一位艺术爱好者,他说,自己太了解其中的门道了。"很多文化官员不作为,甚至自己参与在里面,书中我写得还是比较客气的。实际上,他肯定是捞着好处了,没有好处,能这样纵容吗?!".

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将反腐倡廉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建设,就是不断提高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在新时期驾驭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迎接各种挑战和风险,克服弱点和不足的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党的建设除了组织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想建设和作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全党同志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聚和社会精神财富日益丰富的时代面前拒腐防变能力。防止腐败,惩治腐败,打击腐败是新时期全面提升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民族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反腐败,首先要反对思想意识上的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者的基础任务。思想意识,是人的精神境界,是一切动作行为的原动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坚持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我们历来都重视党的思想意识建设。从1926年的《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到1933年《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从1942年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延安整风到"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两个"务必"讲话,从1952年开始的"三反""五反"运动到新时期的"继续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和"三讲"教育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都是党的建设在思想意识建设上的具体体现。加强党的思想意识建设,还要加强全党同志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民族传统文化是体现民族个性、展示民族魅力的舞台。是凝聚民族的胶合剂。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频繁。西方一些腐化消极思想观念也随机涌进了国门,这对我们党内的那些盲目崇洋媚外的人巨大冲击,最终成了民族的败类。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和修养,他们根本不懂得民族文化,以致分不清什么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哪些是民族文化的糟粕。哪些应该科学借鉴、为我所用,哪些该坚决抵制、抛弃。

反腐败,其次要加强党内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保证。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最终原因。治标还必须治本,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随着我国社会民主和社会法治的不断完善,对各种腐败给予了沉重打击,取得了反腐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软弱,权力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程序制约,不能很好地遏制腐败。当然,反腐败是党的建设中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等腐败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也不可能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是要保证权力的正确运用,做到"权为民所用"决不能以权谋利、谋益。只有真正做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防止腐败,才能真下做到"防范于未然".

反腐败,最后要坚决打击、惩治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邓小平强调:"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对大多数党员和干部主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对极少数腐败分子必须严历惩处,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从而取信于民。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消极产物,我们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党内的腐败现象,才不会因党内的腐败而失去对党的信心,才不会失去社会主义信念。打击惩治党内的各种腐败,充分体现了党敢于面对错误,正视自身缺点和不足的伟大勇气。腐败是党内的一颗毒瘤,只有坚决打击惩治腐败,铲除腐败毒瘤,才能保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党在新时期的核心领导地位。打击惩治腐败要注意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提出了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及反腐倡廉的一系列新要求,其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成效之巨、评价之高都是空前的。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我们要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要严格依纪依法查处各类腐败案件,(www.daodoc.com)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

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我们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两个责任",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进展新成效,凝聚起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华民族更加出彩的磅礴之力!(榆林销售公司质价管理部部长

杨永)

追问读后感

(二)

来自心灵的拷问

《追问》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由江苏省某文化单位纪委书记丁捷先生根据自身和同行们多年的工作积累素材,撰写的一部访谈式纪实文学, 读后感 《追问读后感》(http://www.daodoc.com)。通过撷取八位高官落马的典型案例,讲述了为官者被腐蚀的心路历程,从党的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的内心世界的演变,给党员干部以洪钟大吕般的深刻警示。

初读《追问》,最大的感受是震撼--震撼源自书中列举的种种不为普通人所知的官场黑幕。随之而来的是沉重--沉重出于对这些曾为"天之骄子"的堕落和迷失的叹惋。正如著名作家二月河在本书的"序"中对《追问》的评价: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是一部与所谓"落马者"正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

书中的一位位党的干部,身居高位。就能力而言,都不是平庸之辈,曾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多名中管和省管高级领导干部的真实经历,大都曾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也几乎都因为反腐风暴而受到党纪处分,成为阶下囚。这些人堕落的原因各不相同,走过的路也因人而异,但其根源,无不是认为自身的付出和所获得回报不对等。在物质、利益和清廉、公正的抉择中,他们选择了与魔鬼的交易,用人民赋予的权利,换取所谓的体面生活,最终走上腐败的道路,站在了道德和法律的审判台,接受人民与历史的鞭挞。

这些曾经的"弄潮儿",曾经的"社会中坚"、"国家栋梁",最初或是军转干部,或是政企职员,或是出身农村的教师,与普普通通的民众一样,有着对自己生存现状的焦虑,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为生存在基层的小人物,也曾在各自的岗位上,殚精竭虑,恪尽职守。但在掌握权力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理想信念淡化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理性被吞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抛到九霄云外,为自身谋利的私念膨胀放大,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实力、权力、人脉,满足骨子里对功利的向往,上演了一幕幕形形色色的"变形记"--曾经的部厅要员,为了弥补年轻时对一份感情的遗憾,沉溺女色,从细小的缺口开始腐坏;以往的改革干将,因当年被势利之人刁难,反而产生对权力滥用的病态渴望;恪守清廉大半辈子的老干部,临近退休之时,侥幸心理在作祟,开始疯狂敛财,没能坚守最后一班岗,最终晚节不保。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滑向犯罪深渊的第一步时,无不是内心深处出了问题——有的是丢掉了理想信念,沉溺于追逐名利之中,对腐败失去了"免疫力";有的是经不住美色的诱惑,以拥有娇妻美妾为荣,沉沦在声色犬马之中;有的是自认为看到了太多的社会阴暗面,窥破红尘,对社会主义前途丢掉了信心。这些落马官员,都曾经历了从最初的摇摆纠结,到不知不觉中沦陷,再到最终的肆无忌惮的摄取、不择手段的钻营、有恃无恐的贪婪,造成内心的失衡,最终导致人性的扭曲,直到被彻底击垮,才开始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

最为可怕的是,这些官员中很多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从言语中显露出那种对所犯错误的平淡心态:他们认为自己贡献大,享受高人一等的奢华生活合情合理;他们认为拥有三妻四妾,只是为了平复感情创伤,追求浪漫,而不是道德沦丧;在他们心里,几百万是个小数目,所犯的罪过与别人相比还不算严重。在他们感叹个人对抗环境太难,把自身的失控归结于外界的影响的时候,没有真正认识到,不能清理内心的污浊,才是他们走向失败的种子。 这样的"人",已经失去了正常人的标准和尺度。(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权力和地位让他们自认为成为新的阶层、高高在上的"贵族".把奋斗时的艰辛付出,创业时的拼搏奉献,作为了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资本和借口。可以说,他们还没有真正反省到哪里错了。他们,仍然需要在肉体承受牢狱的惩罚之后,还要用时间来醒悟内心的黑暗,接受心灵的审判。对他们来说,身陷囹圄,是对人性的挽救,是自身罪孽的解脱,是对灵魂的救赎。

《追问》记录了一幕幕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深埋在个人内心沟壑里的欲望种子,滋生蔓延,成长为腐蚀道德操行的毒草。在面对金钱的腐蚀,美色的诱惑时,腐败分子无所不用其极。在利与害的漩涡里,他们的内心经受着魔鬼的低语。"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句话,既是作者丁捷对这些官员人生歧途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在位者的警诫与忠告。

一步错终身悔,一念差万千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次选择都导引着人走上不同的道路,得到不同的结果。做官先做人,做人首要正,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外界的诱因时,找到自身行为的准则。而身为党员干部,更需要每一个人时刻审视内心,修正自我,在党性修养和党内生活锻炼中保持初心,在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中坚定理想,以坚不可摧的政治信念和党性,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人生就像是一场与自身的欲望、自身的"恶"赛跑的马拉松。当你选择了党员身份,走上了干部岗位,就应当恪守本心,不忘初心,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焦裕禄、孔繁森等党和人民的好干部为楷模,在人性、党性这场比赛中拷问自己的理想信念,校对好自己的行进方向,胜过欲望,跑过诱惑,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榆林销售公司党总支副书记 裴同军)

追问读后感

(三)

灵魂的拷问

文/止止壶天

编者著:丁捷

出版社: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4月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发社会热议的时候,一部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口述体反腐纪实文学《追问》也开始在书店悄悄热销。著名作家二月河高度评价说:"《追问》是当下一部难得一见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更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是一部与所谓‘落败者’正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是一部融入其中、摒弃说教的人文反腐教材,更是一部运用文学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实的‘劫后人语’。"

本书作者丁捷是江苏省属某文化单位纪委书记,同时也是出版过多部长篇小说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书中介绍了创作《追问》的由来:"从中央纪委和省纪委提供的633个案例中,我遴选出28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最后成功与他们接触,与其中的13人面对面长时间交谈,获得了数十万字关于他们人生道路、心灵历程和灵魂语言的第一手材料。最后,又从中选择了8位典型,进行深度记述。"作者大胆采用"落败者"第一人称口述的写作手法,让这些五花八门的灵魂、荒诞的人生逻辑、怪诞的精神形态和无常的好恶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激愤着你的常情,颠覆着你的常识",令读者惊悚窒息,忍不住拍案而起!

书中的八位讲述者,曾经都是耀眼的部级、厅级高官,像《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无法直立》中的市政协主席(原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风雅殇》中的文化厅副厅长,《最后的华尔兹》中的正部级金融高官,《四海之内》中的交通厅副厅长,《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双学科教授,《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曲终人散》中的省属国企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他们在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激情洋溢、奋进向上;可一旦拥有了权力,就像吸食了毒品一样,迅速滑向泥潭而不能自拔。典型如《四海之内》中的交通厅副厅长,他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居功自傲,腐败堕落,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在高尔夫球场把杆子挥来挥去,在狐朋狗友之间蹿来蹿去,没当成正厅长就不履行公职,故意与厅长对着干,收到钱财进个人腰包就精神大振,又是签字又是协调,比谁都"勤政".还有《风雅殇》中的文化厅副厅长,作为一个具有名画家身份、真懂文化行情的主管领导,为了捞取个人钱财,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下属疯狂造假、坑害艺术收藏者、破坏文化市场规则的长期作乱视而不见,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更可悲或说更可怕的是,他们"出事"之后,仍然意识不到自己问题的症结,根本看不清自我,追问不到内心的真实。《最后的华尔兹》中的省部级高官,周旋在两个在他眼里非常出众的女人之间,不仅自己收受巨贿,造成国家金融资本的巨大损失,还多次出手为"聪明绝顶"的老婆和"美丽绝伦"的明星情人谋取巨额不当利益。但他几乎没有为此感到太多的懊悔,甚至认为自己的才华和风雅,完全配得上这一份"风流人生".《危情记》中的年轻副市长,一人同时拥有三个"家庭",并跟多名社会女性发生关系,但他自始至终认为自己的这种与女人的关系,是个人魅力引发的风流。作者在采访时忍不住追问:"你始终觉得自己的感情是干净的,没有以图谋不义之财去吸引和供养那些女人,那些女人都是因为你有魅力,爱上你,才死心塌地跟你保持关系,甚至与你偷偷成家,生养子女的,那么我问你,如果不利用你的特权,你能够帮助小乔和她的闺蜜夫妇,找到高薪的工作?能够帮助小凡拉到那么多广告业务?这难道不是利用公权力购买私情,变相贪腐?"他终于低下头,嚅嚅道:"是的,我是个糊涂浑蛋!"

作为一部口述体的纪实文学,作者必须进入讲述者的内心,遵从他们的思维逻辑,反映他们原本的内在形态,以此触摸他们扭曲的真实灵魂。但与此同时,作者在每一章的文前、文后正本清源,进行严厉拷问,发出理性呐喊。在《危情记》中的副市长讲述之后,作者写道:"他的素养中没有健全的道德体系,人格不太稳定,价值观比较模糊,尊耻颠倒,缺少这个层次的领导干部应有的强大信念,这样的干部早晚要出事。"在与《四海之内》中的副厅长谈话结束后,作者说:"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追问念头,我特别想知道,如果当初他如愿当上厅长,他的那些所谓朋友兄弟,来找他办事,他办不办?事情办了,给他答谢好处,他要不要?难道职务的正副,就能直接导致人生的正负?"作者在《无法直立》一章文后转述那位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贪官回答他字条提问的话说:"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人生很可耻,真是生不如死啊!希望年轻的干部,尤其是像我这种小知识分子走上世俗场的人,千万要执守住初心,那点理想,那点人文,那点不畏惧贫困的小清高,是人最宝贵的心灵财富,什么物质财富都无法换到。人生,千万不要做丢西瓜捡芝麻的蠢事。"书中散落着许多警世之语,如:"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怎么能变通呢?颠倒是非,说法再美妙,逆天倒行,没有好下场!""所有的人都不敢说你一个不字,你离死也就没几步了。""利益一来,人头攒动;利益一去,曲尽人散;以利结盟,四面楚歌;平平淡淡,天长地久。"这些并非主观臆断的"醒世恒言",值得深刻记取。

总之,这是一本材料扎实、理性追问的反腐纪实佳作,诚如二月河所说:"听听一位有良知有担当有勇气有血性的作家的真情独白,看看一位有焦虑有不安有感受更有心得的基层纪委书记的如此文本,于人,于己,于公,于私,于家,于国,都是有益的啊。

读追问有感

(一)

拒绝双面人生

杨靛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雷厉风行推进反腐败工作,一批大大小小的贪腐官员纷纷落马,老百姓拍手称快,

读追问有感

。那些倒下的官员自然早已风光不再,可以说,这些人已被时代所抛弃,更为这个时代所不耻。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再次重申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反腐的力度不减,反腐败工作永远在路上。因此,真实记录曾经"在其位而谋己私"官员们的贪腐经过和心路历程,深入剖析这些人的贪腐原因,不仅是一部良好的警示性教材,更是通过反面案例全面构建制度性反腐,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有效手段。这或许正是所谓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作家丁捷以此为契机,深入高墙大院了解掌握第一手反腐资料,整理形成反腐纪实文学作品《追问》一书。通观《追问》全书,虽然以纪实文学为名,但很多文字采用第一人称,以官员的自述为主,现场感与严谨性极浓,极具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特征,原汁原味地将落马官员的贪腐经历直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内心深处上讲,书中官员们自述的贪腐经过之细,让整部作品给读者一种"偷窥"的感觉。虽然各不相同,但读完每个贪腐官员的经历自述,特征大同小异,最突出的莫过于每个落马的官员都过着"两面人生".

人前,他们是一身正气、公正无私、两袖清风、勤政务实的人民公仆。《追问》中的贪腐官员,有的自称自小"穷怕了",比如《危情记》的副市长;有的从小衣食无忧,比如《最后的华尔兹》中附庸风雅的行长。但是,他们都曾洁身自好,犹如莲之高雅;也曾谨言慎行,坚决不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更曾一心为公,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分毫不差的用在人民身上,主政一方政绩赫赫。可以说,他们曾经都是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人后,他们是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婪成性、懒政怠政的人民公敌。诱惑就像伊甸园的禁果,特别对于久居高位、政绩突出的高级干部来说,一旦出现轻微的精神空虚和道德信仰缺失,居功自傲和恃才自矜便随之而来,贪腐便如崩溃的堤坝,迅速从"有底线到毫无底线,从被迫接受到四处伸手".同时,面对着围绕在自己身边"纸醉金迷"的环境,生活腐化成为了贪腐官员们的"标配",《追问》中的官员几乎全部与女性有纠葛,家外之"家"成为了贪腐官员们进一步走向深渊、更加肆无忌惮的重要导火索。

看完《追问》,原本"深得民心"的官员最后沦为阶下囚,我们不禁会"追问":为什么坚持当一名好官如此之难?为什么"由好变坏"如此之简单?其实,原因很简单,当一个官员政治信仰丧失以后,精神信仰也随之坍塌,道德底线亦不复存在,贪腐就成了"顺其自然",于是在短暂的危机感过后,便是"无所谓惧"地在贪腐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趋于荒唐。比如,《追问》中提到一位"大师"给某位官员开的药方是在小卧室悬挂群女裸像,并让官员广纳情人,以抑过盛的阳气,荒谬的不在于大师的"良方",而在于官员置共产党人的使命和理想信念于不顾,虔诚地相信和践行"大师"之言。

当这些身处高墙的官员们卸下伪装的外衣之后,心平气和地去回味和剖析自己的从政经历和贪腐历程,这些都是见刃不见血的教训。他们在与作者接触之后,都有无限唏嘘感慨甚至遗憾悔恨,只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倘若有一天,当下的国家干部们能够被党和国家委以重任,真诚期望所有的干部都能记住《追问》中的8个典型,拒绝"两面人生",主动选择成为这样的官员:展一身本领,利一方百姓,受人尊重,群而不党,朋友真心,妻贤子孝。如此,则夫复何求。

读追问有感

(二)

正三观,守底线

(城管局纪检组组长 茆廷成 )

反腐败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命运、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也是我党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多,令群众拍手称快,国内外为之震撼。坚信在我党领导下这场反腐行动必胜、民族复兴可期、国家必繁荣昌盛、人民必安居乐业。

《追问》是一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反腐败纪实小说。作者以纪检人特有的视角直面这些人物,截取他们人生旅途中最应该闪光却又昏暗的一段历程作为小说本身的主线,但作者不做先入为主的人为设定,不做居高临下的道德判断,不把他们当作历史的罪人,而是把他们当做当下的"时代病人"这一视角,来一一走近贴心梳理,冷静审视,为广大读者提供这些所谓"精英"的内心读白和人生感悟。同时也提醒我们党员、党员干部要牢记我党的宗旨,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一名干净、担当、忠诚的共产党员,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时代检验。这一特殊的群体,曾经是中国大地之上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可称作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病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www.daodoc.com)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党员干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本身更像是一面镜子,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块警示版,时刻提醒我们在党和人民提供的历史舞台上不要做错动作,更不要做错事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读后感

《读追问有感》(http://www.daodoc.com)。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追问》感情浓烈、思考真切,就像现实备忘录一样。腐败人人痛恨,但又有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追问》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业涉及五花八门。作者以纪检人独特的视角和极大的精力、浓烈的感情对这些多被概念化、脸谱化、模式化的群体一一进行解剖。面对这些曾经的"成功人士",作者不是故作高深地鄙夷不屑,也不是肤浅廉价的翻案猎奇,而是力求深入地把他们的人生悲剧一一罗列,录以备忘,用心良苦。

时间不可以从来,但过往可以回忆;人生不可以复制,但教训可以总结。《追问》的鞭挞拷问,贵在指出问题,引人思索。如此众多的人就此身败名裂,如此众多的人就此归零黯淡,曾经的"能人"、行业的"标杆"如此下场,为什么?我们决不能停留在作为谈资或冷眼旁观的层面上。我认为《追问》以纪检人独特的视角、勇气、责任,更以其切合当下社会重大命题的独特文本价值向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作以警醒,警醒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要"正三观,守底线".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素养,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全面提升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一个无愧与党、无愧与人民、无愧与时代的人。

读追问有感

(三)

虚荣是人生的癌细胞

百度百科对虚荣是这么解释的:"虚荣是指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名。是本身不存在的好的事物。是对自身的外表、学识、作用、财产或成就表现出的妄自尊大。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虚荣是人生的癌细胞,它会蚕食人的灵性,蚕食美好人生,使人远离如来本性而生活在虚妄颠倒的梦靥中。虚荣会把一切弄得一团糟,它会逼得人发疯,会迫使一个人去追求虚幻的泡影而忽视真实的自己,就像一只大公鸡要在自己的尾巴上插满孔雀的羽毛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人生的许多悲剧是虚荣心导致的,人的许多时间和精力是浪费在虚荣上面的,人内心的许多痛苦和烦恼是自己的虚荣心造成的,人生的许多不幸和灾难是虚荣心导致的,地球上的许多资源是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而被浪费的。

不管是木碗还是瓷碗,只要能盛饭即可,何必非得用银碗金碗呢?不管是茅草房还是木房,只要能挡风避雨供人居住即可,何必非要住富丽堂皇的宫殿和五星级酒店呢?不管是电子表还是石英表,只要能准确获悉时间即可,何必非要佩戴几万元镶嵌宝石的机械表呢?不管是树叶还是粗布,只要能穿着舒适得体能保暖御寒即可,何必非要绫罗绸缎呢?活人就活一个踏实自在纯朴自然,何必非要活人上人非要活得显要活得让人注意让人刮目相看呢?

好端端的日子,若一旦图谋虚荣,好日子都会变成苦日子;亲密和睦的人际关系,若一旦图谋虚荣,忌妒、埋怨、责备、愤恨、猜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虚伪等心灵杂草就会疯长,就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春光明媚和煦如意的人生,一旦图谋虚荣,就会浓云密布狂风大作瞬间暴风骤雨龙卷风刮起。

爱慕虚荣的人活得不真实,活得不踏实,他永远活在焦虑中,活在未来的虚幻中,他永远在攀比,永远在打听和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论,他永远觉得自己重要,感觉好像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看重自己或冷落自己,他的心永远不得安宁,因为他始终在处在猜忌中,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为了满足自己被扭曲的自尊,他常常会不顾现实而铤而走险,会无端地生气发脾气,会无事生非制造狼烟。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灭除得物累便入圣境。"虚荣心就是俗情,是俗世俗心,若能摆脱虚荣,便可超凡脱俗,修行修炼升华生命的品质没什么高深的法门,摆脱虚荣即达圣境。

前不久我汇总了世人给我的绰号,其中有"泼妇"、"小混混"、"周扒皮"、"花心大萝卜"等,我为什么汇总?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论世人如何说我评论我给我以什么样的绰号,我还是我,我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我该吃什么还吃什么,我不会因为人们歌颂我而得意忘形,也不会因为人们贬损我而自惭形秽。

在家园里我提倡大家要"厚脸皮",这个"厚"不是"厚黑学"的"厚",也不是"厚颜无耻"的"厚",而是摆脱虚荣摆脱虚华回归如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厚","厚德"才能"载物",摆脱虚荣才能品尝大千世界的原滋原味,不慕虚荣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才能每日里欣赏人生和生命的乐趣妙趣,才能活得有滋有味自然纯朴,才能开心、快乐、自由、幸福,才能攀登上人生和生命的巅峰。

觉得痛苦时一定要转识,要转180度,只要一转识,面前风和日丽一望无际,若不转识,面前荆棘戈矛悬崖峭壁。痛苦是自己内心的意识,要靠自己转识化解,别人是帮不了忙的,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己永远摆脱不了苦海。

早日从自己身上铲除人生的癌细胞——虚荣,回归如来吧!

篇一】《追问》读后感 看完了《追问》剩下的五个故事。不得不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故事里的主人公,就能力来说,都不是平庸之辈,其中还有不少人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贡献。看着他们一步步堕落的过程,心里有一股郁结的感觉。感觉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还真不好说。余华说过,真正的作家写作时能让人看清自己真实得内心,是一种非常痛苦的过程。而本书作者丁捷也写到,写这本书差点让他崩溃,因为搜集到的材料包含着大量人性的负面。我可以想象作者的感觉,因为我就算阅读这本书,心情都受到影响,想要点上一支烟缓一下。

这些人堕落的原因五花八门,但是却合情合理,有的因为感情创伤,有的因为怀才不遇,有的因为沉浸爱好,有的因为追求浪漫,有的因为晋升失败,有的因为爱慕虚荣,有的只是顾及夫妻,有的沉浸权利。先不谈爱慕虚荣的那位和沉浸权利的那位不谈。另外六位,围绕着事件发生的,是社会关系,也就是兄弟,夫妻,朋友关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换位而处,就像《人民的名义》中的李达康一样,如果你的爱人追求物质,你难道就断绝夫妻关系吗?我国是非常注重人伦关系的社会,作为一个官员,难道要斩断人伦,断绝七情六欲,变得刀枪不入吗?先国后家这种事,要求的是官员用看不见摸不着“精神”对抗。就算成圣的王阳明尚且处理不好家事,而官员只不过是普通人。不由感叹,个人对抗环境真是太难了,或许,需要什么东西帮自己一把。

剩下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大学校长,一个是国有企业董事长,他们各自打造一个独裁组织,却以清廉勤劳的假象示人。按他们的原话来说,做到这个位置,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根本没有人能管。甚至掌握控制权,称为团队的独裁者之后,纪委这个职位的人,是自保都自顾不暇的。分享一段大学校长的做事原则“对我没有名没有利的事不做,有名无利的事委托给别人做,有利无名的事亲自参与做,有名有利的事发动资源号召做”。而国有企业董事长这个故事,令我感觉十分震撼,根据他的争夺权利的手段,堪称企业管理层的厚黑指南。

这本书还给我另一个想法,这些人虽然最后下场不好,但是其实都是很优秀的人,毕竟还是给国家带来不少贡献的。然而官场上,还有很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整天素位尸餐的“乡愿”。他们并不犯错,也不怎么干实事,往往对国家并没有什么杰出的贡献。比如某位铁路部的涉事领导,虽然因为贪腐下马,但是我国铁路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其中他的贡献,功不可没。真的很难说这种领导和碌碌无为的“混子”,哪个对国家利害更大。 【篇二】《追问》读后感 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追问》一书的作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丁捷。他著有长篇小说《依偎》《亢奋》等十多部著作。另外,丁捷还有一个职业身份,即江苏省属某文化单位的纪委书记。

《追问》通过一群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深刻揭示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

作者在书中介绍说,从中纪委和省纪委提供的633个案例中,我遴选出28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最后成功与他们接触,与其中13人面对面长时间交谈,获得了数十万字关于他们人生道路、心灵历程和灵魂语言的第一手材料。最后,又从中选择8位典型,进行深度记述。

书中所称的上述正部级领导就是8位典型之一,他是一名犯罪分子,一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被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几个北方大市,作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典型案例的主人公。

2017年3月23日晚间,在中央党校大有书局领导干部读书会暨《追问》新书发布会上,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研究员李朝全说,作为一位普通的党员领导干部,他读了之后深受教育。

李朝全还向读者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推荐该书,读了之后一定是不虚此读,有所收获。

【篇三】《追问》读后感 “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是丁捷,一位纪委书记、同时是一位作家,所写的长篇纪实文学,《追问》中的一句话。

书中记录了多名中管和省管高级领导干部的真实经历,大都曾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也几乎都因为反腐风暴而受到党纪处分,有的成为阶下囚。在读这本口语化、纪实性的书时,像是坐在一个个被魔鬼诱惑过、内心受到无尽折磨的灵魂面前,倾听他们的哭泣。

不无遗憾的是,这些曾经的“弄潮儿”,曾经的“社会中坚”、“国家栋梁”,直到被彻底击垮,才开始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他们,原先或是军转干部,或是政企职员,起初都是类似的小人物,但在掌握权力的过程中,却有形形色色、属于自己的“变形记”:有人因为年轻时对一份感情的遗憾,中年时沉溺女色,从细小的缺口开始腐坏;有人因为细节处被刁难,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反而产生对权力滥用的病态渴望;还有人,撒手不管,乐得做甩手掌柜,最后无法控制形势,身不由己,走上腐败的道路。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不难看出,先是思想理念出了问题——有的是本可以成为一段年轻时候的美好回忆,却经不住美色的诱惑,丢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看到了太多的社会阴暗面,对社会主义前途丢掉了信心;有的是临近退休,认为没有必要再那么坚守。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领导干部首先需要自身正,在面对外界的诱因时,才能找到自身行为的准则。标本兼治,是党治党管党的一贯要求。深入推进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觉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能自始至终保持新鲜,必须在党性修养和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提高,必须在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中不断坚定。提高自身觉悟的过程,也就是与自身的欲望、自身的“恶”赛跑的过程。

其次,在一些权钱交易、利益同盟中,少不了不法分子的腐蚀。人的理性被吞噬,阈值被放大,有的案件中,几百万元人民币都变成了小数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提到,“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在深渊之前,人的欲望之门被无限放大,三妻四妾、声色犬马成了见怪不怪,反而觉得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的干部是“傻瓜”。在一步一步蚕食落马干部理性的不法分子、“人精”眼中,或许眼前这些为了短期不法利益,放弃信仰,放弃党和人民信任的干部,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抗拒这些图谋不轨的不法分子,也就是一场与外界的诱惑、他人的“恶”的赛跑。

人生,并不是一场比谁获得利益多的短跑冲刺,它更像一场注重过程的马拉松。选择了做党和人民的干部,更需要在这场比赛中追问自己的理想信念,校对好自己的行进方向,胜过欲望,跑得过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推荐第3篇:《追问》读后感800字

《追问》读后感800字

海豹

反腐倡廉是每一个国家和政府任何时期都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政权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反腐惩恶、正风肃纪,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全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重锤响鼓,狠敲深击。

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最近通读了丁捷所著的反腐纪实文学《追问》,昔日权倾一方的高官,如今锒铛入狱,痛陈自己的贪腐心迹,深刻揭示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透露出不少贪腐细节,发人深省。究其原因,这些人大都从自我放松党员要求开始,逐步走向违纪乱纪的。透视一些人犯错误的深刻教训,无非两条轨迹:一是从政治上被打开缺口;另一个是从经济、生活上被打开缺口。两条轨迹的交汇点就是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甚至丧失,精神上\"缺钙\",得了\"软骨病\".党章规定:\"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纪律、也就是党的\"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政治生活准则和言论行动规范,是党的各级组织执行力的有力保障,是确保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有力武器。\"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其中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讲规矩。新形势下,我们党承担的历史使命重大,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加大,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艰巨,对党员讲规矩的要求更加突出。

讲规矩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将党的规矩意识根植于心。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严要求自己,必须时刻保持思想上的警醒,道德上的纯洁,注重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坚持不渝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尤其是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偏移、不迷失。在工作生活中,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遵循组织程序,服从组织决定,严于律己、管好身边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会不断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打牢思想基础、积蓄精神力量,严守党规党纪、做好本职工作,勇敢接受各种困难、风险和诱惑的挑战,在考验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成长。

推荐第4篇: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

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

看着《冯友兰追问人生》一书,随着文字,跟随冯友兰先生的目光探寻人生四部曲。本书45篇文章,从人生真相起笔,到人生境界等,最后落笔于人生的漫谈,四部曲层层递进,演绎人生之旅。

书中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在受到过不公平的批判,他从不垂头丧气,也未影响他的生活节奏。把哲学境界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赋予他的学问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垂范当世稀缺的人格精神。有关人生的哲学,是每个人在每一天都会有所渗透和应用。

本书让人回归内心的宁静。在一遍又一遍的解读中,攀升人生的新境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人生是一个宏观的理论,冯友兰先生从微观的角度,阐述这个宏观概念,我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讲授一个个哲学命题,传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讲解只有才力命三种因素结合,才可以成功,《伤仲永》中讲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聪颖,后来自己不要学习,沦落为一个普通人,就是没有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所以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努力才能在某个专业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像诗人能成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来决定。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资,而是训练出来的,莫扎特、贝多芬都是小小年纪开始训练,坚持不懈,才获得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恒心和毅力是制胜的法宝,戴维.申克先生在书中强调后天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不完全赞同戴维.申克先生的观点,我赞同冯友兰先生和爱迪生的观点,没有天资,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为大家、名家。

冯友兰先生提出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的 “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静心想想,我们都只有一个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读着这句话,我想起周国平先生所言,活得简单才活得自由。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这也是我们该思考的内容?

推荐第5篇:《追问》读后感:人性的拷问

人性的拷问

——《追问》读后感

张雷远

丁捷先生的《追问》,是一部口述体的非虚构文学,全书21万字,八个故事,分别选取当下不同行业的反面典型作为解剖对象,让写作对象自话自说,不仅真实可信,又提升了对读者的震撼力与冲击力。可以说是继《人民的名义》之后,从另一个视角介入反腐题材的文学力作。它恰逢其时地给人在仕途者一个沉下心来进行自我反思的契机。

每每读完一个故事,掩卷沉思,在对主人公扼腕长叹的同时也深深地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有蓄能、有绽放,有高潮,有落差,这是生命的本真,当人生处于平地时,人们常常挤破脑袋去攀登高峰。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这是人的物质属性与社会属性使然。无奈道太窄,有人掉落,有人根本上不了山道,能上道者只是少数精英,到达山顶者更是凤毛麟角。站立山道途中或山顶,俯瞰来时路,人们看到依然那么多的人在争抢上道,有人掉落,有人被推走,此情此景定然让上道者感到自己是胜利者、和幸运者。殊不知,当你的生命之花开始绽放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诱惑也会接踵而至,这时候你要有定力,山风凌厉,一不留神掉进谷底,比处平地更痛苦。

悲剧就是把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书中的忏悔者绝对是社会的精英,但是渐入歧路,给社会增添了负能量。《危情记》的副市长搞“权色”交易,还冠以“爱情”的高尚外衣;《无法直立》的市政协主席,由教入仕,竟然无比世俗与贪婪;《最后的华尔兹》的正部级国企董事长玩弄女明星,还冠以优雅的面子;《风雅殇》的著名画家、文化厅长,竟然对部下的非法勾当,睁只眼闭只眼,堪为渎职;《四海之内》的交通厅长在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之时,消极不作为,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暗裂》里的高校党委书记,贪财贪色,斯文扫地;《曾记否》的市委常委苦尽甘来,为了相濡以沫的爱人,打党纪国法的擦边球,付出惨痛代价;《曲终人散》的董事长拉帮结派、唯我独尊、声色犬马、贪赃枉法等等,这些角色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典型性。这部书既是对腐败分子的灵魂拷问,也是对普通人性的鞭挞和警示。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为官一任是为了什么?

书中的一个个经典名篇,言简意丰,许多富有哲理的精辟句子出自作者独创,其思考的深度与文字的厚度叠加出了作品的广度与精度,如一泓泓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田。加之引言与作者手记,延伸文意,颇有画龙点精之妙,亦有醍醐灌顶之用。

人只有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才会明白生活的本真就是平淡和平静,但愿这不是教训之后的顿悟。

作者简介

张雷远,笔名雨田,男,70后,先从事高中语文教育,后读研,现供职于西安印钞有限公司。文学硕士、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职工摄协会员、西安职工书协学员。2007年9月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39万字长篇小说《乡根》,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等20家图书馆收藏;在《农民日报》《金融时报》等纸质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多篇;在《重庆交通大学学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发表文学论文数篇;作品及论文共计10多万字;从事企业宣传工作,撰写大量新闻作品,多篇作品和征文在人民银行总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陕西省企业报协会和“陕西省阅读月”获奖。

推荐第6篇:《追问》读后感:初心与底线

初心与底线

——《追问》读后感

《追问》是反腐纪实文学,作者丁捷,是一名厅局级的纪检干部,可谓隐藏之深,洞察之切。2017年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作者从中纪委和省纪委提供的633个案例中,遴选出28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最后成功与他们接触,与其中13人面对面长时间交谈,获得了数十万字关于他们人生道路、心灵历程和灵魂语言的第一手材料。最后,又从中选择8位典型,进行深度记述,打造了一部当代中国的"罪与罚".二月河在序言中评价:《追问》与其说是一部运用文学力量贯穿历史与现实的"劫后人语",不如说是一部党风廉政建设的鲜活教材;与其说是一部与所谓"落马者"正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不如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

通过8个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了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深刻揭示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在阅读过程中,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也随着作者对访谈对象内心深入也在不停地追问自己,从这些人的违纪违法演变过程中,思考如何杜绝欲望的泛滥,要如何坚守党纪国法的底线。

此书中的涉案典型,虽然都明确地表达了自己认错、认罪的思想,表现出懊悔和自责的态度,除了个别典型,如《曲终人散》中的主人公,自认为看透人心,灰心丧气之外,其它的无不存有强烈的改造自身世界观、将功赎罪、从新做人的欲望。但是,纵观全文,他们也表现出一种共同的特点。许多人并未真正意识到他们内心的问题结症,他们根本看不清自我,尽管在锒铛入狱之后,有的人依然没有发自内心的悔悟,反而在不经意间表露出一份优越感来。《曾记否》里的美女书记和她丈夫,他们用相濡以沫的爱情和婚姻,支撑着人生信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生活上的困难和事业上的波折,直到小康家庭走上了世俗认为的"富贵".他们的故事在我看来非常励志,尤其在当今物质主义泛滥的社会,很多年轻人不在相信同舟共济的爱情和婚姻。美女书记和他丈夫的事例,充满了正能量,具备了强大的正面导向价值。然而,所有的完美爱情绝唱,都有着大情的付出与大义的回报,美女书记在回报自己丈夫对自己多年的情义时,不知不觉失去了理智,糊涂了一次,打了权力与利益的擦边球,走上了违纪道路,最后受到处分,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条灰色的尾巴。女书记一辈子的清廉,只为爱情犯了一次糊涂,就触电落马。

阅读《追问》后,对如何做到廉洁自律,有以下几点认识与大家共勉:

廉洁自律,以身作则。生活中,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作者丁捷坦言:"我这本书主要是写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写他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演变的,所以找的一定是处于灰色地带的官员。在某个特殊时期,这种人会摇摆、纠结。在走向人生巅峰后又堕落的过程中,他一定经历了心灵上的纠结、矛盾和斗争。如果他内心足够强大,也许他就能自救。"这些人之所以落马,从案件中反思,有体制的漏洞,有监管的不严,但是,人性和权力欲望的泛滥,始终是走向违法犯纪的主要根源。特别是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更要坚定信念,遵守集团公司的规章制度,做好党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廉洁自律把欲望关进法律的笼子里。特别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一批腐败分子相继落马而身陷囹圄,集中全党智慧织就的恢恢天网,必将会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

廉洁自律,正待感情。书中这些人堕落的原因五花八门,有的因为感情创伤,有的因为怀才不遇,有的因为沉浸爱好,有的因为追求浪漫,有的因为晋升失败,有的因为爱慕虚荣,有的只是顾及夫妻,有的沉浸权利。其中有六位,围绕着事件发生的,是社会关系,也就是兄弟,夫妻,朋友关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且看似合情合理。我国是非常注重人伦关系的社会,官员也只不过是普通人,不可能斩断人伦,断绝七情六欲,真正变得刀枪不入,但是,作为一名公务员,在处理朋友、亲人的事情中,就必须先国后家,就必须处理好感情和法律、制度的关系,特别是朋友、亲人的事情与国家利益、公正规则冲突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所为且须有所不为。

清醒与糊涂,一念之间,却书写了两场不一样的人生。"难得糊涂"的时代已经过去。古人云,为官者,要:"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大致意思就是说,领导干部身居要职,拥有一定权力,许多事情可以自行决断、自由裁量,容易随心所欲,因此,"慎独"应成为领导干部对自己的要求。为官之道理应如此。

当前在反腐败的高压下,社会浮躁,在这样的环境下,腐败的蛀虫很容易滋生。打铁还需自身硬。倘若信念不够坚定,在金钱和美色的诱惑下,欲望不断被放大,人性不断堕落,从而在以权谋私的路上渐行渐远。梦醒时分,除了两行清泪和一头白发,已是一无所有。金钱对人性的侵蚀是无孔不入的,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克。廉政教育搞得好,固然重要,但个人认为,关键还在个人。个人对党纪国法的漠视、对自身修养的放纵、对权力的把控不力,这些都是贪腐的温床。所以说,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中关村资本大厦项目部 张滕)

推荐第7篇:《追问》心得体会

读《追问》心得体会

韩晓雯

在《追问》这本书里,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但每个人都并未真正意识到内心的问题症结。他们总是在躲避着自我思想中隐秘的黑暗面,追问不到内心的真实。

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以访谈对象第一人称来讲述的。他们讲述的内容中,包括大量的让我们瞠目结舌的违法违纪事实,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平行世界。而我之所以如此欣赏这本书,还不仅仅是因为这可供谈资的生动事实,而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们认真讲述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如何开始的,自己早期是怎样奋斗的,自己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变化,自己从何时因何故走向另外一条道路。这样,我们看到的就不简单是一个个的案例,而是一次次人生。就好像在《人民的名义》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展现了每个人的人生历程:李达康曾经在金山县副县长任上差点仕途终结,高小琴曾经是普普通通的渔家女孩,高育良曾经是儒雅刚正的法学教授,祁同伟曾经是身中三枪的缉毒英雄。“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是《追问》中的一句话。

腐败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政权存废的天大问题,也是天大难题。不用追述过于久远的历史,就说如今在台湾成为在野党的国民党,曾几何时,在中国大陆可谓“一手好牌”占尽天时地利,最后却因其自身腐败不堪收拾民心丧尽而仓皇辞庙退守东南一隅。易劳逸先生有《失败的种子》一书,倾力探究其间根由。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百废待兴,激情昂扬,起初奉行“一边倒”政策,腐败虽然不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却引起一代开国者的高度惊觉反复警醒,李自成的教训,“赶考”永远在路上,响鼓重锤,而反腐手段也堪称凌厉果决,身份尊贵如刘青山张子善的饮弹毙命命丧黄泉就是明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腐败问题之积重难返之愈演愈烈之甚嚣尘上之触目惊心,几乎有大势如斯无力回天之叹,不是有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的论调颇为流行吗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众多社会震动之深远。他们有着怎样的成长轨迹心路历程他们是或蹩脚或高超的演员他们真的有过理想信念吗他们有着怎样的主观动机飞蛾赴火又有着怎样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一群体的内心深处最为幽微隐秘的暗角究竟蛰伏着怎样的“藏地密码”

人生,并不是一场比谁获得利益多的短跑冲刺,它更像一场注重过程的马拉松。选择了做党和人民的干部,更需要在这场比赛中追问自己的理想信念,校对好自己的行进方向,胜过欲望,跑得过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推荐第8篇:追问现代诗歌

谁自述

谁倾听

谁告诉事实

谁让人信

自述的

精神和肉体都在生活中煎熬

如在无尽的炼狱

经历种种、九死一生

他却不能呼号

只能用生命去述说

感天动地的六月飞雪

假装倾听着的

让金钱和私欲蒙蔽

如眼盲之人

他只管发号施令

就像命令太阳从东边升起

告诉事实的媒体

选择性地隐藏真相

或者变换了扑朔迷离的说辞

编制了令人费猜的谜面

让人信的

不管是人还是神

假模假样得

让人满腹生疑

最后你把鲁迅拉下了神坛

看他笑个不停

看他关注时尚

看他爱美人才女

他不是一个好哥哥

他也不算一个好丈夫

但他是人

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信他

因他是战士

我们信他

因他也是一个凡夫俗子

推荐第9篇:《丁零零》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讲了八个故事分别是《丁零零》、《狮子和苹果树》、《一路平安》、《绿音符》、《九叶草》、《蓝鲸的眼睛》、《神奇的颜色》……

最让我感动的是《丁零零》这一篇小故事。“叮铃铃…”小鹿一摇头挂在她脖子上的小铃铛就会发出像是在水里洗过的声音,好听极了。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妈妈对小鹿说:“我出去找些东西吃,你还很小,在家里好好待着,别乱跑。”于是妈妈走了,天都黑了,妈妈还没回家饥肠辘辘的小鹿在洞口使劲摇晃她的小铃铛,过来一会就昏昏欲睡。小鹿便把铃铛解了下来挂在了洞口的树枝上。她心想:“妈妈回来的时候额头碰到小铃铛就会响了”小鹿这样想着,便睡着了。小鹿才睡了一会小铃铛就响了小鹿立即清醒了过来,急忙问:“是妈妈回来了吗?”没有声因音答他。原来是风吹响了响铃铛,小鹿又睡着了不一会儿铃铛又响了起来,小鹿警惕的问:“妈妈回来了吗?”“是我”又传来了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一个很大的影子朝他走了过来,原来是一头母豹子。这时从她的身后的草丛里冲出来一只狮子,因为狮子杀过豹宝宝,所以现在豹妈妈天不怕地不怕的和狮子战斗对峙的时候,狮子看到豹子的的眼睛好像着火了,害怕选择慌忙逃走了,随后,豹妈妈给小鹿说:“我们一起等你妈妈吧!如果你妈妈没有回来的化我做你妈妈好吗?”小鹿点了点头,小鹿有了依靠。

这个故事惊险而又曲折,引人入胜,结局出人意料,是一篇很好的故事我喜欢。

推荐第10篇:读后感 丁稼轩

读《吹牛大王历险记》有感

圣城中学小学部

四年级一班 丁稼轩

辅导教师:孙淑兰

《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神秘骑士的故事。他的奇遇很有意思。

故事里的神秘骑士掉进泥池后,能抓住自己的辫子把自己和马拉出来。他用眼睛爆发出来的火星点着猎枪来打猎。他打到金鹿头上的樱桃核长成了樱桃树,还接满了樱桃。他骑着半匹马去打仗。他的外套被疯狗传染了,也疯了。他顺着藤树爬到月亮上。他到太阳边上吃烤肉。他有五个神通广大的随从,一个是“飞毛腿”,一个是“千里眼”,还有“顺风耳”、“大力士”和“吹风高手”。他甚至骑着大炮去观看敌军的情况。他还骑着鸵鸟在高空飞行„„

总之,这本书的故事很精彩,里面的故事都是现实社会不可能发生的,我们看到的一般都是正常的事,而它记述的全是不正常的事,所以这本书才会这么吸引我。

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也希望我能象故事中的神秘骑士一样,只要能想到的就能成为现实。看到天上的大雁,我想能让他带我一起飞到南方;我也经常想飞到太阳那儿会怎么样;我想让一棵树无限的生长,长到月亮上我自己能爬上去,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想法。比尔格把我们心里想的神奇故事写出来了,我真的好喜欢。

故事的题目是《吹牛大王历险记》。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这样说自己的奇遇,人们一定叫他“吹牛大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吹牛

是不好的,把自己说的很厉害却根本没法实现,那么别人就不会再相信你,并且会很讨厌你,你的朋友也会离开你。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吹牛说谎,做个脚踏实地的孩子,但不可以没有丰富的想象呀。我们要像神秘骑士一样勇于想办法,并且去实践让我们的生活富有创造。

第11篇:纪实文学《追问》读后感:人生的"马拉松"

人生的\"马拉松\"

———纪实文学《追问》读后感

亢新芳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

在法律课堂上,教授特别推荐了《追问》这本书。随即入手,本想闲暇翻翻,但再也没有放下,直到一气读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一本反腐的纪实文学,更是一部现代的\"罪与罚\".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

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

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

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这是丁捷,一位纪委书记、作家,对主人公灵魂的追问。

书中多位曾经的领导干部,《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最后的华尔兹》里昔日的正部级高官,《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无法直立》中的市委副书记,《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双学科教授,《四害之内》理的交通厅副厅长,《风雅殇》中的文化厅副厅长等等,曾经的他们大多都成功耀眼,而现在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有的甚至沦为阶下囚,他们人生的\"马拉松\"戛然而止、结局彻底归零。作者在面对这些人采访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我们在读到这些忏悔的\"劫后人语\"时,他们的心路历程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叹息、压抑、抑郁甚至窒息的。

他们,曾经的\"社会精英\",直至被打垮时,才开始追问自己的内心。他们,起初都兢兢业业,谨小慎微,然而在事业的上升期,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职场变形记\".有人因为早期感情的缺失,在弥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人因为心里不平衡,病态的追求滥用权力,还有人乐于享受下属带来的政绩,而放任其肆意妄为……\"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的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作者文中的这句话可谓阐释得非常到位。

古人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这些案件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思想理念一旦出了问题,很容易被不法分子腐蚀,在权钱交易中越行越远、在沉沦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人的理性被一点点吞噬,欲望被无限地放大。权力带来的光环、荣耀、利益,驱使当事人为之疯狂,进而一步步丧失了道德,放弃了信仰,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深渊。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追问》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反思,借助他人的人生轨迹,思考自己人生的\"马拉松\",在奔跑的过程中要不时地校对方向,那怕步子慢一点也不能触碰道德底线、法律红线。更要懂得,在面对各种诱惑的行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在实践中坚定信念、在斗争中磨练意志,遏制贪腐的欲望,控制思想中负面因子,使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跑好人生的这场\"马拉松\".以至于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在追问自己的内心时,不因失足而悔恨不已,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可以无憾地挺直腰杆儿说:\"我生无愧!\".

第12篇:时空的追问

写罢此文,怎么看怎么觉得像高中老师布置的一篇读书报告,可是高中时的我绝对不会有闲情逸致写这种类型文章的。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曾经和我一样年少不羁、拥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朋友们!

时空的追问

——读《无用之学》有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书圣王羲之在遥古不禁兹兹喟叹。何止这样的魏晋大家如此感叹,我们芸芸众生何尝不是如此。仰望苍穹,人不由自主的震撼于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于是发出哲学的追问: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茫茫宇宙何处是尽头?时间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人类数千年来苦苦思索却不见答案的永恒命题。我们常常唏嘘不已,世界如此之大,我们却如此渺小,时常感叹身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也只不是宇宙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诚如惊鸿一瞥,昙花一现。

我们小时候常常对着浩渺的星空,萌发哲学最原始的追问,天空到底有没有尽头?而这样的问题始终没有答案,因为我们观察到的只是有限的宇宙,虽不能说明宇宙存有边界但又不能证明宇宙无边无际,总是处在这样的一种矛盾之中,循环往复,无始无终。事实是,我们根本无法直接想象没有边界的东西。但可以做这样的思维实验,当我们试图想象没有边界的东西,可以先想象它的一部分,这部分是有边界的,这样再想与它相邻的一个部分,如此逐步扩展和综合。可是即便你穷尽想象,想象了很多部分并把它们综合起来,可得到的总是一个有边界有限的东西。推至无限远处,在想象中不可能真的做到。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当我们的想象力试图向无限远处推进时,它总会停下来,只好用抽象的语言说明,就这样吧,让它一直这样推进吧!

慨叹宇宙边界难以捉摸,而对时间之谜又心生疑惑。时间究竟是什么?小时候的确想过这个问题,可是始终得不到答案。直至成年,每每涌出这个问题,便无法再做细致而又深入的思考。总是懒散的定义时间这玩意儿可能就是这样吧,一直存在却不知道有无终点!古往今来,譬如康德、柏格森这样的哲学家对时间有一番精妙的解读,可总感觉他们只是进行了形而上学的说明,并不能真正的解释时间究竟是什么。但他们对时间的感性认识对我们认识时间起码是有好处的,因为我们记忆碎片中存有了时间的观念,虽然无法准确的理解,但从侧面却对时间这样抽象的概念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除了哲学家们对时间用自己的语言(逻辑语言)进行一番描述外,诸如爱因斯坦的理论物理学家们也用自己最擅长的语言(数学语言)对时间做了独到而精辟的解释。不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说明了时间量

度对于空间和运动速度得相对关系,并未告诉我们时间本身是什么。从我内心深处而言,较倾向“时间是一种内心体验”的说法,既然无法说明时间究竟是什么,从我们人类目前认识时间的手段而言,都是凭借一种感性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都可以认为是我们对时间的一种内心体验,这样的解释在很多人看来都太过于肤浅。可是,存在即合理,问题的矛盾和我们解决矛盾的方法既已客观存在,我们姑且可以赞同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时间作出的解释,也是较为合理的解释。

时空的追问也不过是哲学追问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无论宇宙是否有边界、时间是否有尽头这样的问题答案偏向于哪一端,我们都不得不感到时空不可思议。不必太在乎转瞬即逝的过去,也不必太关注虚无缥缈的未来,把握当下,借鉴过去的一切历史经验教训,对未来的美好心生期待,更充实、更踏实的过好正在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这才是时空追问的真谛!

第13篇:读追问有感

读追问有感

(一)

拒绝双面人生

杨靛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雷厉风行推进反腐败工作,一批大大小小的贪腐官员纷纷落马,老百姓拍手称快。那些倒下的官员自然早已风光不再,可以说,这些人已被时代所抛弃,更为这个时代所不耻。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再次重申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反腐的力度不减,反腐败工作永远在路上。因此,真实记录曾经\"在其位而谋己私\"官员们的贪腐经过和心路历程,深入剖析这些人的贪腐原因,不仅是一部良好的警示性教材,更是通过反面案例全面构建制度性反腐,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有效手段。这或许正是所谓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家丁捷以此为契机,深入高墙大院了解掌握第一手反腐资料,整理形成反腐纪实文学作品《追问》一书。通观《追问》全书,虽然以纪实文学为名,但很多文字采用第一人称,以官员的自述为主,现场感与严谨性极浓,极具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特征,原汁原味地将落马官员的贪腐经历直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内心深处上讲,书中官员们自述的贪腐经过之细,让整部作品给读者一种\"偷窥\"的感觉。虽然各不相同,但读完每个贪腐官员的经历自述,特征大同小异,最突出的莫过于每个落马的官员都过着\"两面人生\".

人前,他们是一身正气、公正无私、两袖清风、勤政务实的人民公仆。《追问》中的贪腐官员,有的自称自小\"穷怕了\",比如《危情记》的副市长;有的从小衣食无忧,比如《最后的华尔兹》中附庸风雅的行长。但是,他们都曾洁身自好,犹如莲之高雅;也曾谨言慎行,坚决不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更曾一心为公,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分毫不差的用在人民身上,主政一方政绩赫赫。可以说,他们曾经都是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人后,他们是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婪成性、懒政怠政的人民公敌。诱惑就像伊甸园的禁果,特别对于久居高位、政绩突出的高级干部来说,一旦出现轻微的精神空虚和道德信仰缺失,居功自傲和恃才自矜便随之而来,贪腐便如崩溃的堤坝,迅速从\"有底线到毫无底线,从被迫接受到四处伸手\".同时,面对着围绕在自己身边\"纸醉金迷\"的环境,生活腐化成为了贪腐官员们的\"标配\",《追问》中的官员几乎全部与女性有纠葛,家外之\"家\"成为了贪腐官员们进一步走向深渊、更加肆无忌惮的重要导火索。

看完《追问》,原本\"深得民心\"的官员最后沦为阶下囚,我们不禁会\"追问\":为什么坚持当一名好官如此之难?为什么\"由好变坏\"如此之简单?其实,原因很简单,当一个官员政治信仰丧失以后,精神信仰也随之坍塌,道德底线亦不复存在,贪腐就成了\"顺其自然\",于是在短暂的危机感过后,便是\"无所谓惧\"地在贪腐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趋于荒唐。比如,《追问》中提到一位\"大师\"给某位官员开的药方是在小卧室悬挂群女裸像,并让官员广纳情人,以抑过盛的阳气,荒谬的不在于大师的\"良方\",而在于官员置共产党人的使命和理想信念于不顾,虔诚地相信和践行\"大师\"之言。

当这些身处高墙的官员们卸下伪装的外衣之后,心平气和地去回味和剖析自己的从政经历和贪腐历程,这些都是见刃不见血的教训。他们在与作者接触之后,都有无限唏嘘感慨甚至遗憾悔恨,只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倘若有一天,当下的国家干部们能够被党和国家委以重任,真诚期望所有的干部都能记住《追问》中的8个典型,拒绝\"两面人生\",主动选择成为这样的官员:展一身本领,利一方百姓,受人尊重,群而不党,朋友真心,妻贤子孝。如此,则夫复何求。

读追问有感

(二)

正三观,守底线

(城管局纪检组组长 茆廷成 )

反腐败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命运、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也是我党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多,令群众拍手称快,国内外为之震撼。坚信在我党领导下这场反腐行动必胜、民族复兴可期、国家必繁荣昌盛、人民必安居乐业。

《追问》是一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反腐败纪实小说。作者以纪检人特有的视角直面这些人物,截取他们人生旅途中最应该闪光却又昏暗的一段历程作为小说本身的主线,但作者不做先入为主的人为设定,不做居高临下的道德判断,不把他们当作历史的罪人,而是把他们当做当下的\"时代病人\"这一视角,来一一走近贴心梳理,冷静审视,为广大读者提供这些所谓\"精英\"的内心读白和人生感悟。同时也提醒我们党员、党员干部要牢记我党的宗旨,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一名干净、担当、忠诚的共产党员,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时代检验。这一特殊的群体,曾经是中国大地之上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可称作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病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党员干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本身更像是一面镜子,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块警示版,时刻提醒我们在党和人民提供的历史舞台上不要做错动作,更不要做错事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追问》感情浓烈、思考真切,就像现实备忘录一样。腐败人人痛恨,但又有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追问》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业涉及五花八门。作者以纪检人独特的视角和极大的精力、浓烈的感情对这些多被概念化、脸谱化、模式化的群体一一进行解剖。面对这些曾经的\"成功人士\",作者不是故作高深地鄙夷不屑,也不是肤浅廉价的翻案猎奇,而是力求深入地把他们的人生悲剧一一罗列,录以备忘,用心良苦。

时间不可以从来,但过往可以回忆;人生不可以复制,但教训可以总结。《追问》的鞭挞拷问,贵在指出问题,引人思索。如此众多的人就此身败名裂,如此众多的人就此归零黯淡,曾经的\"能人\"、行业的\"标杆\"如此下场,为什么?我们决不能停留在作为谈资或冷眼旁观的层面上。我认为《追问》以纪检人独特的视角、勇气、责任,更以其切合当下社会重大命题的独特文本价值向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作以警醒,警醒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要\"正三观,守底线\".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素养,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全面提升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一个无愧与党、无愧与人民、无愧与时代的人。

读追问有感

(三)

虚荣是人生的癌细胞

百度百科对虚荣是这么解释的:\"虚荣是指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名。是本身不存在的好的事物。是对自身的外表、学识、作用、财产或成就表现出的妄自尊大。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虚荣是人生的癌细胞,它会蚕食人的灵性,蚕食美好人生,使人远离如来本性而生活在虚妄颠倒的梦靥中。虚荣会把一切弄得一团糟,它会逼得人发疯,会迫使一个人去追求虚幻的泡影而忽视真实的自己,就像一只大公鸡要在自己的尾巴上插满孔雀的羽毛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人生的许多悲剧是虚荣心导致的,人的许多时间和精力是浪费在虚荣上面的,人内心的许多痛苦和烦恼是自己的虚荣心造成的,人生的许多不幸和灾难是虚荣心导致的,地球上的许多资源是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而被浪费的。

不管是木碗还是瓷碗,只要能盛饭即可,何必非得用银碗金碗呢?不管是茅草房还是木房,只要能挡风避雨供人居住即可,何必非要住富丽堂皇的宫殿和五星级酒店呢?不管是电子表还是石英表,只要能准确获悉时间即可,何必非要佩戴几万元镶嵌宝石的机械表呢?不管是树叶还是粗布,只要能穿着舒适得体能保暖御寒即可,何必非要绫罗绸缎呢?活人就活一个踏实自在纯朴自然,何必非要活人上人非要活得显要活得让人注意让人刮目相看呢?

好端端的日子,若一旦图谋虚荣,好日子都会变成苦日子;亲密和睦的人际关系,若一旦图谋虚荣,忌妒、埋怨、责备、愤恨、猜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虚伪等心灵杂草就会疯长,就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春光明媚和煦如意的人生,一旦图谋虚荣,就会浓云密布狂风大作瞬间暴风骤雨龙卷风刮起。

爱慕虚荣的人活得不真实,活得不踏实,他永远活在焦虑中,活在未来的虚幻中,他永远在攀比,永远在打听和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论,他永远觉得自己重要,感觉好像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看重自己或冷落自己,他的心永远不得安宁,因为他始终在处在猜忌中,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为了满足自己被扭曲的自尊,他常常会不顾现实而铤而走险,会无端地生气发脾气,会无事生非制造狼烟。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灭除得物累便入圣境。\"虚荣心就是俗情,是俗世俗心,若能摆脱虚荣,便可超凡脱俗,修行修炼升华生命的品质没什么高深的法门,摆脱虚荣即达圣境。

前不久我汇总了世人给我的绰号,其中有\"泼妇\"、\"小混混\"、\"周扒皮\"、\"花心大萝卜\"等,我为什么汇总?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论世人如何说我评论我给我以什么样的绰号,我还是我,我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我该吃什么还吃什么,我不会因为人们歌颂我而得意忘形,也不会因为人们贬损我而自惭形秽。

在家园里我提倡大家要\"厚脸皮\",这个\"厚\"不是\"厚黑学\"的\"厚\",也不是\"厚颜无耻\"的\"厚\",而是摆脱虚荣摆脱虚华回归如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厚\",\"厚德\"才能\"载物\",摆脱虚荣才能品尝大千世界的原滋原味,不慕虚荣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才能每日里欣赏人生和生命的乐趣妙趣,才能活得有滋有味自然纯朴,才能开心、快乐、自由、幸福,才能攀登上人生和生命的巅峰。

觉得痛苦时一定要转识,要转180度,只要一转识,面前风和日丽一望无际,若不转识,面前荆棘戈矛悬崖峭壁。痛苦是自己内心的意识,要靠自己转识化解,别人是帮不了忙的,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己永远摆脱不了苦海。

早日从自己身上铲除人生的癌细胞——虚荣,回归如来吧!

第14篇:读《追问》有感

读《追问》有感

崔治涛

近日,我抽空读了反腐纪实作品《追问》这本书,书中深刻记录了一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8个典型事迹,以及他们违纪违法的心灵路程。同时,书中无时无刻地在提醒告诫广大党员干部,不要拿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所欲为、谋取私利,要做一名清正、廉洁、干净、有担当的好党员、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书中的提记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不难看出,先是思想理念出了问题。理念的丧失、觉悟的退化,让原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弱化,物质享受、官位思想占据思想本源时,腐败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通过几个故事的深读,我认为领导干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

一是要把好思想关。思想绝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是空洞务虚话题,一个领导干部倒下,首先源于思想根基的动摇,只有思想上的清醒,才能确保政治上的坚定。个人内心对腐败要有持续抗拒心理,面对金钱和美色诱惑能有良好心态面对,有足够理由说服自己抵制。只有把好思想关,我们才能做到坦然面对人生进退,与党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拥有强大的内心思想定力,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二是要把好初始关。贪腐犹如潘多拉魔盒,但凡有过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是腐败的规律。腐败离每个人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就是不经意间帮别人办个私事,别人认为你帮了大忙,硬是要送点钱财表示感谢,碍于面子就收下,糊里糊涂地就开启人生第一次腐败。尝到腐败带来的甜头,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因此,我们内心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珍惜组织给予的信任和关怀,坚决抵制腐败。

三是要把好亲情关。贪婪的夫妻和子女很可能会造就贪腐官员,这是贪腐案反复证明的规律。要做廉洁的领导,必须要有良好的家风和家教。我们开展警示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领导干部个人,更要延伸到领导干部家属。只有家属内心思想认同了清正廉明的价值观,才能让领导干部轻装上阵,还能通过家属监督和纪委监管的里应外合,为领导干部远离腐败架起一条牢固的防线。

四是要把好权力关。“修改工程容易,修改人生难。”书中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该案例的主人公曾是交通部门的一位领导干部,因自认为功劳大而未得到相应的职位就与新来的领导唱反调,把原有的能力优势未能再次运用到工作中去,而是为他人做嫁衣,用权力换来了物质人生,最终被拉下水。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而不能恣意妄为。尽管我们也承认某些领导具备很好的能力,但由于官本位思想过重,权力就变成了自身贪腐的工具,实在是令人痛心。

综上,既然选择了做党和人民的干部,就需要把好这“四关”,时常校对好自己行进的方向,战胜欲望、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唯由此,党员干部才能做好人民的好公仆,履职尽责,能力展现,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创效、人民造福。

第15篇:作文追问幸福

追问幸福

梅特林克的《青鸟》中,主人公们追求的幸福就是他们心中认为的幸福。作者在结尾处补了一段话:“阳光里,空气的流转中,到处都充满了幸福,你找到了属于你的幸福吗?” 很多人都说:“我很幸福!”但是他们是否真如自己所说的那般幸福呢?

在我生命中的十六年里,我经常感到幸福。当然,主要是在孩童时期:小时候得到了喜欢的玩具,我满足,所以我幸福;在电视里看到了喜欢的动画片,我幸运,所以我幸福;家人为我庆祝生日,我温暖,所以我幸福„„于是在这漫长的十六年里,我可以说我是被幸福包围的。

真的是这样吗?

到底我拥有的幸福是什么?

那我追求的幸福又是什么?

儿时的玩具早已不知去向;电视里不胜枚举的动画片,换到现在,即使看到,也只不过是换台罢了。所以说这些所谓的幸福根本就不能满足我长久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幸福就像是握在手心的水,迟早会流逝干净的。

越长大,我就越不会轻易满足或觉得自己幸运,一切都会试着平淡的应对;越长大,心中越发平静,不会随便的激动了。至于幸福,我都忘记了什么是幸福了。

也许在若干年以后,回想起儿时傻傻的“幸福”,可能换来的不过是浅浅一笑罢了。

到底我拥有的幸福是什么?

那我追求的幸福又是什么?

我想把儿时的“幸福”全部挽回,可是时光荏苒,失去了的,既然都没有留下深刻的痕迹,又何从挽回?

如果唤作现在来思考何谓“幸福”的话,也许我会说,满足就好。

到底我拥有的幸福是什么?

那我追求的幸福又是什么?

我迷惘在这里,似乎是在一瞬间,我曾经认为的幸福如梦般崩塌。有人唱过:“走不出的路口,一个人一瞬间消失在人群中,寂寞的路口。”当我漫无目的的行走的时候,令我满足的幸福从路口的各个方向悄然溜走。在这个情绪波动不是很大的阶段里,连满足都不好实现。

是否在家的避风港中我才能满足呢?我安安心心地躲在那里,享受着爱和温暖。到底我拥有的幸福是什么?

那我追求的幸福又是什么?

为什么长大后才发现想要幸福其实不容易呢?在童年的时光里,心像开满花的路,幸福在我看来是无处不在的。长大了,发现自己找不到幸福了。而想要留住自己已经拥有的幸福也实在是不容易,尽管我不明白我所拥有的含义。

时至今日,我才突然发现:原来我一直拿着一个叫做“幸福”的气球,站在充满了仙人掌的房间里,很久很久。

第16篇:《追问》读书体会

做人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

——读反腐小说《追问》有感

收到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后,我认真阅读了作家丁捷写作的反腐力作《追问》。书中涉及十多名中管和省管高及领导干部,所有的人物,大都曾经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最后都因为违反党纪法规受到纪律处分和法律制裁,最终成为阶下囚。他们的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同时他们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不论是《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最后的华尔兹》中的正部级高官,《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无法直立》中的市委副书记,《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四海之内》中的效能厅事厅长,《风雅殇》里的文化厅副厅长,等等,他们都是因为在如何做人这个基本问题上出现了问题,所以没有把握好人生的航向,最终走向深渊或不归路。

《追问》的这些故事中,哪位主角不是身居高位,位高权重,有能力,肯干事,能干事之人?但都在各种欲念驱使下,扭曲了灵魂,恣肆了欲望,扼杀了理智,直至沦为阶下之囚,才幡然醒悟。一个人,不管是不知足,对个人的欲望不加节制和约束,还是不知“不足”,放松了党性修养,最终都会成为欲望的俘虏,蹉跎人生,一败涂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教授有一句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句话,概括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这里,我想借用裘先生的这句话,来表达本人关于做人的一点思考,那就是做人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

1 人要知足,作为党员干部更要知足。对党员干部来说,知足要做到“三不贪”。一不贪权、二不贪财、三不贪色。不贪权,就是不迷恋权位,端正态度,摆正位置。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身处低位,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身在高位更需统筹全局,面面俱到,每一个岗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任何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对领导,对上级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组织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做人才会有底气,做事才会有硬气,做官才会有正气,工作才会有锐气。不贪财,就是不过分追求物质条件。树立“做官莫贪财,贪财莫做官”的坚定信念,既然成为了一名党员干部,就必须搞清楚依靠谁干事和为了谁干事,“图的是什么”,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信念。党员和领导干部只有把司法为民、勤政为民、廉政为民作为“想干事、莫贪财”的本质要求,做到时时刻想着群众,才能真正的做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不贪色,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家庭,对爱人负责,不能掉入美色的陷阱中。细览《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掉入美色的深渊不可自拔,最终换来的是妻离子散,身败名裂,因为重婚罪被判罚后,其内心是何等的悔恨和懊恼。

人要知不足,党员干部更要知不足。所谓知不足,一是指在党性修养上要知不足。要增强律己修身的紧迫感。人都有弱点、有惰性,没有谁天生就是完美无瑕的圣人,天生就是百毒不侵的共产党员;特别是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也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诱惑、腐蚀的考验,受到各种各样的“围猎”。为什么有的人能洁身自好、全身

2 而退,有的人却身陷囹圄、身败名裂?根本原因在操守、在定力,在反躬自省清理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二是指对待工作要知不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在工作中审视不足,经常总结,对待工作要高标准、严要求。职务越高责任越大,不能因为地位的变化提高,骄傲自满、固步自封,需要站位全局、开阔视野,以更高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对待工作要心无旁骛,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旺盛的精力、创新的姿态、创造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于开拓,不断取得工作新业绩。三是指干事创业要知不足。党员干部要在干事创业中充满激情,把工作当成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认真履职尽责。相反,如果不热爱自己的本职,就不可能满怀激情地干工作,就会把工作当成负担,整天忙于应付,人民群众也不会满意。要加强学习、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只有不断地发现矛盾、解决问题,才会有更多的成就感,才能在干事创业中更多的满怀激情、满怀信心。要切实转变作风,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才能在克难攻坚、推动发展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才能真正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愉悦和幸福。

第17篇:读《追问》有感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党纪国法干什么?

-----读《追问》有感

《追问》主要讲述了八位具有代表性贪腐官员的故事,描述了他们如何一步一步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肆意妄为的腐败”,最后落入“颓败不堪”的路程。我在初读《追问》就被一个个纪实故事给吸引住了,他们的心路历程令人唏嘘不已。之于我,心中也留下了几个疑问。

追问一:“为什么”。

“为什么这些身居要位的行政官员可以在经历年轻时期的吃苦耐劳,仍旧没能把持住糖衣炮弹的诱惑,陷入腐败的深渊?”“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仍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一连串的“为什么”接触到这些故事后心中泛起的,这些人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如《最后的华尔兹》中的正部级高官,《四海之内》里的交通厅副厅长等,在他们还没有手握大权时,都能够追求向上,锐意进取,充满激情,可是位高权重后,为何轻易的被外部利益绑架,失去自我,进而为所欲为。

追问二:“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重锤响鼓之下,仍然还有一批又一批“老虎苍蝇”被打倒。党纪国法在这些人眼里到底是什么?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党纪国法是从政做人的底线,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是触碰不得的高压线。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一个人只有敬畏法纪,才能慎初、慎微、慎行。反之,如果目无法纪,必然迷心智、乱言行、丢操守。纵观这些落马的贪官,无不是让贪欲蒙蔽了理智,让权势淹没了敬畏,一步步失守法纪的防线,最终走向蜕变腐化、违法犯罪的深渊。这警示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在党纪国法面前,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心怀敬畏,才能慎始敬终;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

追问三:“如何做”。

如果仅仅是东窗事发以后的道歉及后悔的话,那我们还需要党纪国法来干什么?而且有些人在彻底被打垮以后,仍然无法正视自己内心,身心俱废,马上垮掉。“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不难看出现实他们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将党纪国法抛诸于脑后。党员干部要坚定自己的理念信念,记得自己“从何处出发,为何出发”,将党的规矩意识植根于心,时刻保持思想上的警醒,道德上的纯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在前进道路上不偏移,不迷失。

就像二月河在这本书的序中说到的“如今的反腐力度是空前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无论是于人,于己,于公,于私,于家,于国,都应当警醒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要“正三观,守底线”。同时要注重个人素养,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全面提升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人。

第18篇:生命的追问

生命的追问

敬爱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我们树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更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的重要标准。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个人的思想;像一位法官,拷问着每个人的良知;像一股清风,净化着整个社会的风气。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理想迷失的时代,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试看今朝,灯红酒绿、浮华纷扰,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在彷徨、在思索、在叩问„„在这个时代,到底“光荣”离我们有多远?“崇高”离我们有多远?到底还有多少人心里有着明晰是非的标准、装着甑别荣辱的标尺?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坚持理想,守候心灵的净土?还有多少人满怀对生活的热望,捧出一颗颗火热的心?! 以何为荣?以何为耻?这样的思考,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

也许,我要感谢这次演讲,正是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寻找答案的契机。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亲密接触着一个个素昧平生的人物,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一颗颗火热的心在跳动,和着他们强有力的心跳,我感受到了自己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我控制不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热泪潸潸„„

文花枝,一个多美的名字,正如她花一般明媚的笑靥和花一样绽放的年华!这位23岁的花季少女来自湖南湘潭新天地旅行社。在意外遭遇车祸的危难时刻,在游客们陷入痛苦、恐惧与绝望的时刻,就是这样一位文弱娇小的女孩,她强忍着多处骨折带来的锥心的疼痛,竭力用平静的语气不断安慰和鼓励着游客:“加油!大家一定要坚持,等待救援,要活着出去!”她的话语如同春风,抚慰着游客们的伤痛,可是,有谁知道,这些话是她在一次又一次痛晕的间歇挣扎着发出来的呢?!当救援人员准备向她施救时,她却用微弱而不容置疑的声音说:“我是导游,先救乘客!”最终,游客们纷纷成功获救,而她,却因为延误了最佳抢救时间,永远地失去了她的左腿!失去左腿,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来说意味着什么——无异于折断了梦想的翅膀,而坐在轮椅上的她依然笑得那么灿烂,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美丽”。在危难时刻,文花枝充当着一位美丽的天使,而另一位普通的小学女教师,她一生都在以一种母鸡保护小鸡的姿态,张开她的双臂,敞开她的胸怀,守护着她的学生们,最终,她的生命以这种美丽宽厚的姿态,永远定格!

她就是殷雪梅——一个在2005年清明传遍了大江南北的名字,就在那个春日融融的日子,她带着孩子们穿过斑马线,突然,一辆轿车狂奔而至,就在那一瞬间,殷老师大叫一声,毫不犹豫地扑向已走到马路上的孩子——六个孩子得救了,而他们的殷老师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清明节的金坛市,泪雨纷飞,哀乐低回,十多万市民自发为“英雄教师”殷雪梅送别,我禁不住泪眼模糊了。

我想起了一个略显苍老却铿锵有力的声音:“同志们,今天的我们是多么小心翼翼地爱护着自己、爱护着我们的皮肤、头发、甚至手指甲,可是,当年我们的烈士献出的却是自己的生命啊!”那是在欧阳海塑像前,满头华发的金敬迈先生老泪

盈眶的一番话。亲爱的朋友,在“英雄”、“光荣”这样的词汇似乎变得遥远的今天,文花枝、殷雪梅这两个文弱女子可曾感动你我的心灵?可曾震撼你我的灵魂?扪心自问,在生死攸关之时,有多少人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可是这两个弱女子做到了!她们的壮举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恪尽职守,什么叫师爱深沉!她们的精神正如那烂漫的山花,开遍山野,装扮着我们这个和谐社会的美好家园!

此刻,我想自豪地告诉金敬迈老先生,英雄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就在今天,就在当代,就在我们教育战线,就在最平凡的岗位上,涌现着一个个时代的楷模„„

每一个朴素的名字都诉说着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段平凡的人生都折射着时代的光辉!

谁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理想迷失的时代?谁说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

他们,这些来自平凡岗位上的人们,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吗?不正是爱与责任的典范吗?正是他们用坚实的臂膀高举着理想的旗帜,用执著的追求镌刻着时代的辉煌!正是他们用奉献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用生命铸就着荣誉的丰碑!

“神舟六号“一飞冲天,奏响了中国太空探索的号角,更凝聚了几代航天人的无私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与报效祖国的拳拳爱国之情;濮存昕担当”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他走上街头义务献血,与艾滋病友如兄弟般握手相拥,展现的是崇尚科学,关爱生命的高尚情怀;大学生洪战辉12岁起扛起家庭重担,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在背起妹妹上大学的故事里感动了世人,感动了中国;中国女排17年磨一剑,自强不息,苦尽甘来,用辉煌的战绩诠释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 在前人的事迹里,我们追寻人生的价值,我们探求人性的光辉,让天地间永不休止的浩然正气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我们以何为荣?我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荣!我们以何为耻?我们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见利忘义为耻!

芸芸众生中,我,只是沧海一粟。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更像个无知者。但我不因渺小而枉自菲薄,不因无知而自矮三分。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上,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征程中,我时刻不敢放松自己。在社会变革的年代里,在物欲面前,在喧嚣声中,我要以青春的昂扬,以年少的锐气,坚守诚信,守住本分,坚守勤奋,守住理想,坚守科学,守住信仰,坚守信念,守住精神,以荣辱观为科学指引,用昂然锐气在天地间书写一个大写的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写道:“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渴望燃烧起来。”燃烧起来,让生命之光燃烧起来!让明辨荣辱的智慧之光燃烧起来!让辨别美丑的心灵之光燃烧起来!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第19篇:《小熊帕丁顿》读后感

小熊帕丁顿是一位彬彬有礼、举止优雅的英国绅士。他憨憨可爱,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戴着一顶好玩的帽子,穿着粗呢大衣,提着一个旧皮箱;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乐于助人。

小熊帕丁顿漂洋过海、千里迢迢的从秘鲁来到了英格兰。在地铁站遇到了好心的布朗夫妇,他们收留了他。小熊帕丁顿还是个淘气包呢!洗个澡差点把房子给淹了;坐地铁差点引发地铁阻塞,他总把简单的变成复杂的,把坏事变成好事最后总能化险为夷。

小熊帕丁顿乐于助人。一天他想帮柯里先生锯锯树干、割割草、摘摘苹果,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把割草机开到了树上。可他总能化险为夷,还是把割草机给弄了下来。

布朗一家去法国旅游,在小熊帕丁顿的引领下经历了好多惊险,但是遇到的好事更多!帕丁顿亲自下厨做了一顿魔法蜗牛汤,大家馋的口水直流,吃的喜笑颜开呀!帕丁顿还自告奋勇的参加了大鼓游行轰动了全城,他还参加了环法自行车赛,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竟是下坡速度最快的自行车手。

小熊帕丁顿与布朗一家去野外钓鱼,没想到帕丁顿跌入河中,一条鱼钻进了他的帽子,他竟成了钓鱼冠军;他看电影时突然从地板下钻了出来吧大家吓了一跳;他去帮布朗一家洗衣服就水淹洗衣店;去高级餐厅吃饭遇见了赫赫有名的橙子酱大王,他可是橙子酱大王的忠实信徒,他们一起聊天,最后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马上就能参加焰火晚会了,帕丁顿好兴奋!可谁也没想到在焰火晚会上帕丁顿不小心烧掉了柯里先生的外套;在商场里帕丁顿捡到了一大块钻石,没想到竟是一位美国大富翁的;布朗先生最大的西葫芦不见了,小熊帕丁顿发誓一定要找到小偷,大家谁也没想到竟然是布朗夫人炒了,大家一起吃了。

小熊帕丁顿清洗橙子酱工厂里的果酱桶,没想到刚清洗完就发生了可怕的“大桶崩”!他去清洗烟筒,竟把烟筒卡在了自己的脑门上。在海边小熊帕丁顿帮警察顿捉住了乔装打扮的小偷立了大功。远在秘鲁的露西婶婶一百岁生日啦,小熊帕丁顿要走了大家都很伤心。

不管走到何处小熊帕丁顿都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和我的好朋友就是这样,哪一天我没带笔他就会借给我,哪一天他没带我也会借给他,就这样我们的友情一天比一天深厚,就这样我们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小熊帕丁顿是我们的好榜样,虽然他经常失败,但是他有乐观、从不放弃的精神。

第20篇:丁立梅散文读后感

引导语:丁立梅,笔名梅子,紫色梅子,喜欢用音乐煮文字。出版有作品集《且听风吟》、《忽然花开》、《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丁立梅散文读后感,欢迎阅读!【篇一:丁立梅散文读后感】

散文总是那么暖人心房,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像一束束阳光,慢慢渗入人的心灵。

《暖爱》这本散文集,像正在缓慢绽放的花儿。阅读它,就像是在闻花香,温暖亲切的文字,就那么诗意地映入眼帘。每一句话,都蕴含深意,却通俗易懂,直抵心声。丁立梅的文字,处处都溢着芬芳。

人生不易,有悲伤有阴霾,可因为有爱在,便有春暖花开。你的爱,我的暖。

爱是世间生灵所特有的情感,若是用心感受,就会发现它是可见,可听,可嗅,可触的。暖暖的爱,是种无形的力量,慢慢融化人内心的冰雪。这种感受,是独一无二的。人世间,因爱生暖,又因暖生爱。一颗爱的心上,住着的是善良是温暖。你被暖着了,他被暖着了,整个世界便被暖着了。世界因此美好得让人留恋,让人不舍。

《暖爱》共分为六辑,第一辑为有一种爱,叫血缘。亲人间哪里会不相干呢,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扯也扯不断。这种爱,叫血缘。

第一辑中的二十余篇散文,是写亲情。篇篇暖人心。字里行间里血浓于水的亲情,胜过千言万语,只看见爱在心头荡漾。此时无声胜有声。像是雨后,爱的阳光把大地包围着,折射成七种颜色的彩虹。世界也随着它而色彩斑斓。亲情,是最真切的感情,最无私的爱,最动人的力量。

散文之一《天堂有棵枇杷树》,名字听起来就很动人。一位年轻母亲患上癌症,在快要走前为了让儿子不会难过,她用善意的谎言,告诉儿子会在天堂种枇杷树,使儿子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在母亲走后,孩子一点也不悲伤,他坚信妈妈是去了天堂,是去种枇杷树了。妈妈真诚的母爱,在此刻显得无限耀眼。

一些年后,孩子终于长大,长大到明白死亡,原是尘世永隔。他没有悲痛,有的只是感恩,因为妈妈的爱,从未曾离开过他。他也因此学会怎样在人生的无奈与伤痛里,种出一棵希望的枇杷树来,而后静静等待幸福的降临。

这些浸润着书香的文字,似乎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文中的母亲以自己的爱让儿子保持快乐,勇敢面对生活。

【篇二:丁立梅散文读后感】

我读书,不太习惯按常理从头至尾,而是喜欢随手乱翻,尤其是看散文集这样的书。现在,我看丁立梅的《忽然花开》,就是那么随意乱读,恰好读到了这一句:这世上,有些喜欢,

是猝然降临的。也许只是一个回眸,也许只是一声轻叹,那种懂得,便入了心入了肺。仿佛前世今生的给定。

忍不住有些讶然。清浅的文字,却又包裹了浓郁而淡定的人生况味,更是契合了这本书的书名:《忽然花开》。是的,是这样的一处偶然,风景,或者过程,或者,由此而产生的某种无以名状的体验,瞬间而至的激动与欣喜,乃至可以想像的绵延悠长的回味,它们骤然抵达丁立梅的笔下,并化作稠密的温润,沿着我们的视角线脉,进入我们已然有些干涸的情感心田。

事实上丁立梅正是某种意义上的美与善的记录者与传播者。栀子花、葱花、粽子、手套、雪、槐花炒鸡蛋、过年诸如此类我们习以为常的物状或者琐事,在丁立梅那里都重新发现和诠释,她呈现给我们的,是这些无华之物事的内在灵光,是它们被岁月掩盖的热情与爱。

也不是没有忧伤。譬如对早年乡村清洁生活的怀想,对年华逝去的感念,对爱情不可挽留的幽怨,对生命无法完美的怜惜。然而,即使是伤痛,丁立梅也不愿意用失落的词语。这样的时光,非常的幸福,非常的暖。她说。透过这样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清静之人,良善之人,时刻准备着赞美之人。而忧伤,也成了她与生活相互取暖的方式。

暗香浮动,心有戚戚。今天,当我们与丁立梅相遇,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悸动,一种源于人性的纯真歌唱与持久的怜爱。

【篇三:丁立梅散文读后感】

大凡江浙文人,心思细腻,伤感味特浓;大凡女性文人,都多才多艺,通晓人情世故。丁立梅当然是女文人里更出色的了,读其散文,可以找到江浙文人的共性,也可以玩味于花草、水果之中。

丁立梅的散文我读得最认真的是《忽然花开》这本散文集子,花了很多时间去慢慢的品味、欣赏、把玩,从中体会到许多其他时候没有感触到的东西,读完全书,就想把我的想法整理成文。

《忽然花开》的文字非常的柔。满纸都是那些柔弱的文字,没有多少能够硬起来。而它的柔又与其他的柔有所不同,分为两种,一是女人之柔,那种阴性美,也是女人天生的文字选择癖,选择文字本身最优美的外型;二是江南水乡之柔,是那种水质之柔,这与作者丁立梅生活在江浙水乡有关,从水乡的生活里找到了它的柔美之长,也把那些柔美换成了文字。这些都可以说是天生的地域造就了丁立梅。

《忽然花开》散发着淡淡的伤愁。每篇文章里都有一种作者的心伤和愁怨。一是岁月的流逝,带给作者无限的感伤和追忆,水乡童年的美好记忆都已经灰灰烟灭,留下的只是记忆里的那点空间,那小小的空间里塞满了伤感的文字。二是女人之怀的心愁,生就一个女人的丁立梅,对周围的很多东西都有扯不去的愁急、担心,她却把这些都表现在她的文字里,染着文字的重色和人情。

《忽然花开》的文字里所侃的都是家庭琐碎,那些只有女人才能够感触到的话题,在丁立梅的文字里都有,并且能够感觉到作者被家庭生活所累,有一种疲乏的压力在她的精神里拖壹。这也许与作者一直生活在江南有关,那潮湿的空气专门侵害她的身体,让她的心力郁闷、压抑,无法舒散而有所痛疾。这也许是江南女人忍疼柔弱,性格温柔委婉的本质原因。

《忽然花开》的语言有一种很浓的侃味,像三言二拍里市井聊侃,散播着生活的清香。又带有丁立梅式的娇滴,让人读起来特别的人情化,也像与她对话一般,很容易找到兴奋点。也给时下的大众阅读减轻了阅读压力,读起来轻松、自然、活泼。

丁立梅是一个非常热爱水果的江南女子。她生活在江南的乡下,从小吃到的水果非常少,希望吃到很多不同地方的水果,这只是她童年的梦想。她热爱水果并不是只喜欢吃,更爱的是水果的艳丽。因为水果的艳丽代表着女人的美丽和喜好,丁立梅却是喜好与欣赏,还有拥有。这些也许是女人在物质方面的向往而已,丁都无藏的表现在自己的散文里,可见她的胸境。

丁立梅是一个崇尚鲜花的江南花痴。江南之乡,家家户户都喜爱养花,这花在家庭生活里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修养,为的是修剪自己的心灵。所有的花都是丁的心灵,是她写作里的灵魂,在她的写作生涯中为她打扫心灵的窗户,让她感觉到每种花都很美。

如果做一个女子去阅读《忽然花开》,那就要准备泪水和哭声作为器具,也许会更加有味。

【篇四:丁立梅散文读后感】

在我的潜意识中,丁立梅是一个细致娟秀的女人,当我翻开她的散文集《且听风吟》之后,禁不住哑然失笑,我的猜测竟然出奇地准。文如其人,不信,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字里行间,倾听她娓娓述说珍藏在心里的故事。

《且听风吟》是一本散文集,亦是作者的生活记录。

在质朴的文字里,我们可以同作者一起在乡村的茅草屋里听奶奶讲故事,在冬天的清晨试穿母亲的嫁衣,在春天里品味刺槐的香味这一切被记录得那样清晰,那样细腻。一些蒙尘的旧碟片被我不经意间翻找出来,一些旧岁月走远了,痕迹却是留下了。是啊,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生活过的一切不会黯然消失,不管你走到哪里,旧日生活的刻痕都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走啊走,让你在淡淡的怀旧中感受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底蕴。

爱情是人生的盐,借助于它,人们才体味得出人世间的情趣。德莱塞有一句话说得好:爱情是女人所能给的一切,但这是上帝允许我们带进坟墓里去的唯一的尘世间的东西。丁立梅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人,她把尘世间的爱情看得很重,对爱情的表现方式更为得体,为此,她倾注了足够多的笔墨。她独具匠心地把文字里的爱情与现实生活中的爱情融为一体,既有温婉典雅的媚惑,又有清淡朴实的磁力,毫不夸张地袒露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她做的一顿饭保养他的胃,好保养她与他的爱;憧憬着永远相守平淡爱情的漫长而又充实的日子,把岁月的风吹雨打全部凝结在恬静里;一个人的世界,再小,也是旷野。很难想象还会有比这说得更到位的。我清晰地感受到一颗对爱情渴望到极致忠诚到永远的心在有节奏地跳动。我的玫瑰梦谢了,但温暖的日子却很厚实地包裹了我。是啊,花期是短暂的,但太阳却每天都在升起,有了这样的心境,青春时的一帘幽梦就会朝朝暮暮拥你入眠。

作者的眼光是多情的,她看水水扬波,看山山舞蹈,动感的心情牵引着动感的文字在生活的路上恣意地徜徉。于是,栀子花开了,菊花开了,水仙花开了,豆荚长成了;于是女人开始逛街,恋人开始相约,亲人开始相聚,生活涨潮了,平平常常的日子日升月沉的日子就这样被作者以女性特有的耐心描绘得跌宕起伏,充满着温馨,演绎着浪漫,闪烁着光芒。更令我们动情的是,作者铭记着山乡和城市养育着我们长大,我们今天的富足有着咸菜泡饭的印记。这是何等深厚的对父老乡亲刻骨铭心地感恩!

读着读着,我不得不佩服丁立梅胸怀的坦荡和的立意的高远。在她的心里,春天的阳光无时无刻不在,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阳光在他手腕上划过的那道很耀眼的光芒都会长久地在我们的心里驻留,成为鼓舞我们直面困难微笑着走向明天的动力源。在她的意识里,窗外,有我们自己的天空呢,一弯新月,一方暖阳,总是把我们的心照得透亮。为此,她坚信:我们还有足够的资本让自己活得灿烂。用优美的文字和瑰丽的想象提升着一篇篇短文的境界,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豁达与智慧。

读着《且听风吟》,我的心暖暖的。把平常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把普通的生活打扮得花团锦簇,我们的人生真的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且听风吟》读完了,我也把作者珍藏在心里的故事珍藏在自己的心里。

《丁捷追问读后感.doc》
丁捷追问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