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读后感

2021-08-22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天火之谜》读后感

富兰克林是一位民主主义者、科学家。他为何如此出名,其实是一件事情引起了世界争议。

在当代时候,地球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雷暴,而它又能将树木,房子劈开两半。西方人把雷暴当成“上帝的怒火”,中国人称它为“雷神”,可见雷暴的影响力多大。

那时,大家都被笼罩在神明的恐惧中,可有一人,他不仅不相信,而且做出了怀疑,他就是富兰克林。

1752年7月的一天,富兰克林用风筝原理,向世人宣告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这个宣告震惊了世界,把那些对他冷嘲热讽的“学问”人,深深地打击到了,他也让世界知道不要相信迷信,谣言。在这里,我补一下富兰克林的简介: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物理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社会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他积极主动,废除奴隶制度,后来非常有名。读到这,大家都明白了富兰克林为何不受人们的谣言所迷惑,以科学的理论方法证实天火现象了吧!可见富兰克林,多么爱科学,多么的智慧!

读了这篇文章,我要向富兰克林学习,学习他的不被腐败无能打垮,不乱世风,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学习他的良好品质,为人民造福!

推荐第2篇:天火之谜

19 天火之谜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朱雨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练说检复,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天火之谜。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天火”是什么?(雷暴)

2、你知道是谁用什么方法解开了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

3、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富兰克林。

二、品味词句,感受品质

(一)品味第四自然段

A、要从“风筝实验”中了解富兰克林,我们首先得了解这支风筝有什么特别之处。

1、同学们见过风筝吗?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相同同吗?不同。把书平放在桌上,拿起笔,圈一圈,画一画。 出示:细铁丝 麻绳 丝带 铜钥匙

师: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在词语上方用课件出示: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风筝。

2、仅仅这些还不够,请您关注下带上这些东西的动词,作者分别用了什么?(出示:栓了细铁丝,结了丝带,系着铜钥匙)

3、请你在课文插图上画出每个部分,想想分别起什么作用。

栓了细铁丝 线是麻 绳 结上丝带 系着铜钥匙 吸收天电 淋湿后导电 防止触电 传电放电

4、师:(指着屏幕)你能根据屏幕上这些内容向没见过这只风筝的人介绍一下吗?

生:这是一只„„(略)

5、师: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富兰克林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艰辛,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融入了对科学的挚爱、一丝不苟。下功夫,努力。 师:是啊,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富兰克林(指板书:丰富的科学知识。) B、只知道风筝的制作过程,还不足以了解富兰克林的全部,让我们来关注放风筝的过程。请你静心读读文章第四节,你觉得哪些字词值得细细品味,从而来感受富兰克林的品质。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 预设一:

出示: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两个句子: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1、师: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2、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做这个实验很危险)(板书,不怕危险。

3、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兴奋,很高兴。

4、师:大家体会得真好,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生读。齐读。 预设二:

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1、师:读读,这句话中哪个词打动了你?

师:从这里看出什么?

生:富兰克林不怕危险。勇敢、为科学而献身。

2、师:谁能把这危险的一触读出来。生读。

3、小结:师:明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勇敢地做实验。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板书:献身精神)

预设三

出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师:我们来品一品“欣喜若狂”,想一想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拿来和它比一比,能不能比过它。

(2)欣喜若狂是高兴得发疯了呀,什么词也比不了那么高兴。那么富兰克林为什么那么高兴呢?

(因为他证实了猜想。因为做这个实验很不容易 。) (3)是啊,谁能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一下富兰克林从心底里发出的呐喊。指名读。一起来。

三、品味第三自然段

师:联系课文第三节,想想做这个实验仅仅有危险,还有什么? 预设一:

出示: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从习惯这个词你看出了什么?(这次实验是对传统看法的一种挑战,富兰克林不怕“习惯”)

2、从“决定”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什么?(他不怕冷嘲热讽。勇于挑战,不服输,不放弃,坚定的自信心,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探索。)

3、从三个不怕你看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毫不畏惧、勇敢无畏、勇往直前)板书:勇敢的献身精神

师: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我们来看看他的观察。

出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1、(点击推测)给推测找一个近义词——猜测

2、推测和猜测有什么区别呢?(推测是有根据的。富兰克林观察了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才做了这样的推测。猜想一般没有根据)

3、这种推测是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不是,他观察了已经很久以后才做了这样的推测。)观察了那么久,有那么多的根据,那是一种什么样态度?(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对,这就是一种严谨的态度。(板书:严谨的态度)

4、谁能把这种态度融入到朗读中,指名读。

师:(指板书)富兰克林凭借丰富的知识,严谨的态度,勇敢的献身精神,成功地完成了“风筝实验”。“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引读: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想想,成功以后,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会怎么说?

(出示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相关资料以及避雷针的图片)

四、延伸拓展,升华人物形象

1、师:这样伟大的人我们当然要认识一下。(点击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

2、师:(补充介绍)富兰克林不仅在科学事业上做出了伟大的成就,同时在其它领域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第一界美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说:“我一生只佩服三个人,第一个人是富兰克林,第二个人还是富兰克林,第三个人仍然是富兰克林。”可是在富兰克林的墓碑上只写了一句话“印刷工人——富兰克林”,他的人格是多么的伟大。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要讲给别人听,该怎么讲呢?

(出示小标题)今天我讲课的顺序是风筝实验――观察推测——震惊世界――发明避雷针,加上第一课时讲的可怕的天火。我们按课文脉络重新排该怎么排?(可怕的天火――观察推测――风筝实验――震惊世界――发明避雷针)

师:对,按一定顺序讲,别人就会听得清楚明白,这就是平时我们说“有序”。

友情提示:别在雷雨天放风筝,危险!

五、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

5、课外阅读关于富兰克林的故事。《富兰克林传》

六、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丰富的知识 勇敢的献身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

推荐第3篇: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

备课时间: 2007年11月1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2、指导学生复述整篇课文。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教学进程:

一、揭题导入 。 五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王伟伟 课时编号:057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关于生字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指导分段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3、完成课后练习4(投影出示)。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 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推荐第4篇: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桥头联合小学

王立芳

2014年11月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揭示课题,激发探究欲望。

1、我们积累了很多古诗,还记得高鼎的《村居》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诗。是呀“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一直都是快乐与自由的象征。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风筝却担负着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它要帮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天火之谜》。

板题:天火之谜

3、指名说说看了课文题目,想要探究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

(1) 注意听朗读的感情节奏。 (2) 把不会读的字注上拼音。 (3) 注意长句的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勾画出不理解的生字、生词。

3、检查自读情况。

(多媒体出示生字、生词)

1 雷暴

劈开

爆炸

揭示

拴住

钥匙

颠簸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1) 抽读生字词。 (2) 学生齐读。

(3) 师生共同理解难理解的生字词。(以借助上下文为主)

4、理清脉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扫除了课文的拦路虎,下面我们轻松一下,来欣赏一组图片好吗?(多媒体出示雷暴图片) (1) 看到这些图片,你仿佛看到、听到、或感到了什么? (2) 由此你想到了那些词语。

(3) 雷暴确实可怕,请同学们带着“可怕”的语气读读第一自然段。 (4) 这种“可怕的雷暴到底是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课件出示富兰克林简介) (5) 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天火之谜”的呢?

请同学们自读三四自然段,回答老师的问题。(长期观察,大胆推测) (6)可是,观察推测的结论并不被当时的人们认可,富兰克林决定用事实说话,通过做风筝实验来揭开雷暴的秘密。他怎样做实验的呢?(齐读第四自然段) (7)富兰克林为什么能揭开这个谜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8)揭开“天火之谜”有什么好处? 抽同学提问,全班齐读五六自然段。

三、小结。

2 同学们,富兰克林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真理,他全然不顾人们的冷嘲热讽,不断观察、推测、进行危险的实验,揭示了“天火之谜”,造福了人类。作为我们少年儿童从他身上你受到了那些启示?

四、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雷暴

观察

推测

放电现象

(避雷针)

风筝实验

推荐第5篇: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足为奇、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无稽之谈”等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实验过程。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难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与严谨,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根据各段内容,归纳总结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准备好了吗?上课。同学们好!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视频,真实的记录了雷雨时震撼人心的景象。想看吗?我们一起来看。(播放视频)你在视频中看到什么?

过渡:其实,你们说的“打雷”在科学上称为“雷暴”,“暴”是个生字,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书空。(板书:雷暴 重点指导“暴”的书写)雷暴发生时,通常是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在人们的眼中,雷暴一直很神秘、很可怕的。尤其是在古时候,人们不了解雷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西方人把它看作是“上帝的怒火”(板书:天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可是,雷暴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人们心中解不开的一个谜。(板书:谜)后来,有一个了不起的人解开了这个谜,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怎么解开这个谜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解开这一个个谜。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1、是谁揭开了天火之谜呢?(板书:富兰克林)

你了解富兰克林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说的真好,你怎么知道那么多的信息的?还有谁想补充吗?你又是怎么知道这些内容的?看来借助网络和工具书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呀,咱们其他同学也可以向这两位同学学习。(师简介:就像刚刚两位同学介绍的那样: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他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为了纪念他的伟大成就,人们还把他的头像印在了美元上。)

刚刚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接下来我们要认识几组很有意思的词语,想认识他们吗?

2、检查生字词

(1)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指名读,齐读,你发现了吗?这几个词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两句话把它们的关系说清楚吗?(古代西方人把天火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科学上叫做雷暴。人们为什么这么关注雷暴呢?看了接下来几个词,也许你就知道了请看第二组词。) (2)击倒 劈成两半 爆炸 毙伤 ①指名学生读这组词。(相机指导书写“劈”上下结构的字,上下等高、“毙”主笔画是“横”所以横要写的足够长) ②读着这组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组词。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雷暴很可怕?(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谁来读读这句话,你听了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的雷暴的威力太大了。正因为如此,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看图了解雷暴的威力 ③齐读第一小节。

我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雷暴的可怕。(威力大,次数多) 过渡:看来刚刚的两组词都没难倒会读书的同学们,接下来这组词难度可就加大了,你看。。。。。。

(3)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混为一谈无稽之谈 冷嘲热讽 ①指名学生读这组词。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 ②理解“不足为奇”,说说文中说什么是不足为奇的?用“不足为奇”说一句话。富兰克林是怎样来看待雷暴的?他说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板书:放电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景点现象,比如脱衣服时会有发光,电击反应,梳头发、你和别人握手,楼梯扶手上等。他推测的依据是什么?(用“因为„„所以„„”把这段话连接起来说一说)并试着造句(因为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所以他大胆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你觉得他的这个推测是偶然发生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早就观察到”这里我们认识了一个怎么样的富兰克林——细心观察

③但这种推论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为什么呢?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你能读出人们的这种质疑吗?你来试试。你来读一读?你能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所以富兰克林的推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荒唐的,没有根据的傻话,这就是(——无稽之谈)。

④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理解“冷嘲热讽”。用分词法理解,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话)想想,人们会说些什么? ⑤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他依然相信“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那他是怎么做的呢?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过渡:课文哪一小节写了富兰克林的实验?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4)学生自由读,这一小节写了什么?(板书:风筝实验)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①出示词语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纤维(指名读这些词,师相机正音。系ji:打结、扣 xi:绑、拴)

②用这些词语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老师来画。

风筝上拴了一根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

过渡:这只风筝有什么样的经历呢?再来看这组词

③出示词语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安然无恙

④读了这些词语,指名说脑海中想到的画面。 ⑤理解“欣喜若狂”、“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并用“欣喜若狂”造句。(高兴到了极点)课文里还有什么地方能表现富兰克林的激动、兴奋之情?“喊”“!”你能读出富兰克林的欣喜之情吗? ⑥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64年前,去看看富兰克林的实验过程。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栓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⑦以上就是震惊世界的(“风筝实验”),它向世人宣告:________________。 (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实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实验。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其实做实验的富兰克林也同样是了不起的啊?找到哪些让你映象深刻的词语、句子。说说这些词语,句子让你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富兰克林?

4、然而,富兰克林研究、探索的脚步没有因为掌声和荣誉就此停止,后来,他__________。这样,_______________。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不仅高大的建筑物上需要他,连车顶上都离不开他。你们看,这就是避雷针。

三、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词语并回顾富兰克林的故事:

过渡:天火之谜终于解开了,让我们再来读这几组词语,再来回顾天火之谜的解开过程。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爆炸 击倒 劈成两半 毙伤

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2)、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课后习题4 (3)、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4)复述课文。

我们以这个分段为提纲,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5)质疑,富兰克林精神

曾经有人质疑,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发现天火之谜就是放电现象只是碰巧,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你同意吗?小组讨论,并说说你的理由。说的对,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而富兰克林的成功靠的正是他的:

细心观察、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勇敢无畏 (6)作业

推荐第6篇: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推荐第7篇: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文章语言清晰、简约,细细读来,理性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性。本单元的主题是“百折不挠”。

【学情分析】 :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为了揭开“天火之谜”富兰克林是怎样做 “风筝实验”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式。这篇文章为了树立人物形象,采取了一些写作手法:文中作者写雷暴的可怕,那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毫不畏惧的精神;写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笑,也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在讲解课文时,着重渗透这一点。

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因此,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教学流程的设计】:我设计了两大板块,一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复述“风筝实验”。第一个板块设计是基于文章表达的方法考虑的,因为文章前三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其目的是突出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字,看看同是雷电现象,富兰克林和众人看到有何不同,你从中了解到什么。这样设计学生思维深度大,有探索价值。第二个板块是基于复述课文考虑的,先请同学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富兰克林在什么气候做实验?用什么材料?是如何做实验的?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对整个实验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接着,我让学生交流:“在实验中,你读懂了什么?”然后复述课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做实验的部分,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第 一 课 时(略)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第二自然段,想想它在文中的作用。

2.出示第三组词: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不足为奇

(1)“不足为奇”自己说说什么意思?

(2)课文中什么“不足为奇”?在你生活中有哪些“不足为奇”的事情呢?

(3)用“不足为奇”练习说话。

3.默读

3、4自然段,思考: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

4..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议论的?齐读第三段。

(1)人们为什么对他冷嘲热讽?怎么讽刺,说了什么话?

板书:坚定。

(2)面对嘲讽,面对前人的迫害,他畏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你感受到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勇于探索)

5.学习第4.自然段

小结: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勇于探索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

(2)读“风筝实验”这一部分。

A.明确实验的条件和器材。在课本上做批注做实验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情况、实验器材等。

B.汇报,对照课本插图明白实验器材的作用。

1)“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2)你理解麻绳上的纤维为什么要“怒发冲冠”吗?联系生活中头发的静电现象谈一谈。

3)你体会到富兰克林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那该怎么读这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

4)“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蓝色的火花”和“发麻”说明了什么?从这里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

怎样的人?(为研究科学,不怕危险,敢于试验)

5)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这时候,富兰克林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那该怎么读这一句?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3)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4)指导复述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经过。 6.学习第5自然段

(1)理解“无稽之谈”。

(2)富兰克林实验成功了,那些取笑过富兰克林的人现在会怎样说?

(3)小结。

(4)用课文的语句说说第二部分的段意。

二、学习第三部分

1.理解“安然无恙”的意思。

2.用课文的语句说说第三部分的段意。

3.思考:富兰克林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4.体会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小结:为什么富兰克林能解开天火之谜?(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勇于实验)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课后收集些防雷小常识,在班内交流,与大家分享。

七、温馨提示:下雨天注意安全,不要放风筝,很危险!

推荐第8篇:天火之谜

读名人故事 寻成功奥秘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 设计理念:

在品读文本中感悟名人精神。课文提供了一次走近科学家的机会,依托教材,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智慧话题的深入探究,通过个性的思索、联系、体验,从细致的描写中去领略科学家的可贵精神。

在拓展阅读中寻找成功奥秘。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其他科学家的发明故事,让学生和名人故事中的精神、情感、智慧进行对话。广泛阅读以后进行归整,逐渐建构起自己的认识,从中寻找名人成功的奥秘。 学习目标:

1、运用已有策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体会富兰克林凭借着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等的精神揭开了天火之迷。

4、拓展阅读名人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寻找到的成功奥秘。学习导航设计:

第一课时

1、认真读书至少3遍,将课文读流利。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记住字形,会默写。小组内商量字词重难点,做好参加字词闯关游戏的准备。

3、先理解下面的两个词语,再造句。

(1)不足为奇„„ (2)欣喜若狂„„

4、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书上课后练习4,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二课时

话题1: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你觉得富兰克林是凭着什么揭开了天火之谜?从中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你的观点。

第三课时

话题2: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克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收集有关他发明避雷针的故事读读,进一步认识富兰克林。(建议阅读《富兰克林传》)

话题3:每个发明家身上都有和富兰克林相似的精神品质,收集其他发明家的故事读读,试着找找发明的秘诀。(可以将你找到的秘诀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文章中一些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能更加深入地研读课文做好准备。第二课时的话题比较开放,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等学习空间,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很多的观点,在研读中进一步感悟富兰克林揭密的原因。第三课时的话题主要目的是以课文为基点,网状散发开去,开启和贯通学生的课前阅读和课后拓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精心准备,勇闯三关。

1、检查预习。相信大家一定已经认真预习了课文,对于课文一定也是很熟悉了。下面就请大家来接受老师、同学的检查。

(1)同学互查。学生负责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学生检查生字词的默写情况,补充一些字词的训练,检查其他一些字词的掌握情况。(可由值日小组负责)

(2)教师抽查。师根据检查情况做好总结或补充练习。

2、设疑揭题。你知道“天火”是什么?(雷暴)在古代人心中是什么?

师: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这个谜直到20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了。

3、理清文脉。课文后面已经将课文的段落分好了,你能概括每一段的段意吗?交流段落的大意。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课前已经让学生小组中讨论哪些是要注意的地方,让班中每个小组轮流值日,让每个小组负责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形式由学生自己定。可以默写,可以自己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另外,课前我给了学生同样的思考题,让学生在提示中思考课文的条理,划分文章的段落。在批改前置性作业的时候,发现学生根据分好的段写段意不够简洁,因此课堂上就主要指导学生简洁概括的能力。]

二、博采众长,完善自我。

1、独自阅读思考。话题1: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你觉得富兰克林是凭着什么解开了天火之谜?从中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你的观点。

2、小组集思广益。将自己的思考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课前将这道思考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交流起来更加有效,所以给他们一个交流模式。这样的话题既依托文本,同时也给了孩子们自我表达的空间。这一版块主要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加完善、全面,思维发生碰撞。这也是在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讨论中广开思路,为展示做好铺路工作。以上环节可以在第一课时完成。]

三、各抒己见,九九归一。

(一)出示话题。话题1: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你觉得富兰克林是凭着什么解开了天火之谜?从中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你的观点。

(二)各抒己见。个人交流,教师引领。

1、富兰克林凭着敢于挑战、不人云亦云揭开天火之谜。

预设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读了这句话,你读到了什么味道?抓住“冷嘲热讽”体会人们不仅仅在责备富兰克林,还有取笑,人们会怎么取笑呢?)相机指导朗读。

(富兰克林把这个推论告诉别人,但是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看似有学问的,都在„„富兰克林面临着„„齐读句子。)

师补充:同学们可能不知道,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由于他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

预设2: “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从“决定”这个词语看到了他不怕冷嘲热讽,勇于挑战,不服输,不放弃,坚定的自信心,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富兰克林不仅要与真理挑战,还要与世人的嘲笑挑战。

师小结:是呀!富兰克林就是凭着敢于挑战、不人云亦云揭开天火之谜的,如果他和别人都一样,对天火的来历不产生怀疑,他是不会想到去揭开这个谜的。

2、富兰克林凭着善于观察、大胆推测揭开天火之谜。

预设:句子:“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引导体会“很多” “早就”等词语,体会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再引导学生看富兰克林观察的范围之广,观察得如此细致,感受搞科学讲究的是要有严谨的态度。正因为他有理有据,所以他可以大胆地推测雷暴是放电现象。

3、富兰克林凭着勇于实验、不怕危险揭开天火之谜。预设:“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一阵发麻说明做这个实验很危险。靠近,这个词说明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勇敢地做实验,还用手指靠近,说明富兰克林不怕危险,勇敢,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师引导:他不知道有危险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出示句子:(1)“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2)“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师小结::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他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勇敢地做实验。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板书:献身精神)

[设计意图:在批阅前置性作业的时候,发现写这个观点的同学是很多的。有些同学除了抓那最危险的一个瞬间以外,还去抓了当时天气的描写,这些都能看出实验的危险,衬托出富兰克林的勇敢。]

4、富兰克林凭着头脑聪明、做事周密揭开天火之谜。

师:富兰克林的聪明充分地体现在风筝实验中,这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相同吗?不同。(栓了细铁丝 线是麻绳 结上丝带 系着铜钥匙)

师:课文上有一幅插图,对照文字,请在课文插图上画出每个部分,想想分别起什么作用?(栓了细铁丝用来吸收天电;线是麻绳,淋湿后导电;结上丝带,是为了不让电流通过人体;系着铜钥匙 ,是为了更加好地放电。)

师小结: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富兰克林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做这个实验之前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融入了对科学的挚爱、一丝不苟。刚才我们跟富兰克林一起经历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实验,这一个试验已经用文字记录下来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回忆难忘的场景。

师补充: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

[设计意图:这一观点牵连着文章中的关键段落,所以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风筝实验的巧妙,通过插图,让学生明确各部分的作用,体会富兰克林的细密。借用利赫曼的小故事更能体现出富兰克林的实验具有危险性以及他的设计之巧妙。]

(三)九九归一。

1、大家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有的代表了自己的建议,有的代表了小组的建议,大家谈的很有道理。老师和大家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十分赞同大家的观点,但是黑板上大家谈到的这些关键词能去掉一个吗?

2、在大家的辩论中,我们觉得什么也不能少,每一个都是促成富兰克林成功揭谜的要素。所以我们觉得他应该是凭着敢于挑战、不人云亦云、善于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验、不怕危险、头脑聪明、做事周密才揭开天火之谜的。引读出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设计意图:前面的各抒己见环节的交流是根据每个小组的讨论自由发言的,小组之间可以统一阵线,互相补充,也可以坚持己见,让同学在辩论中互补、完善自己的观点。每个小组可以找一个关键词,也可以找几个要素,只要有理即可。九九归一这一环节是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步,要让他们知道获取成功不是件很简单的事,必须要注意方方面面的细节,同时也是对前面的辩论有一个总结。当然,以上环节只是预设,课堂上会出现几个观点同时存在的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的观点,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 附其他观点:富兰克林是凭着勤奋好学才揭开天火之谜,在课外读到有关他小时候的故事,他没有书念,但是他还是自己想办法读很多的书,一边做工一边攒钱买书读,如果他不是那样勤奋读书,他不可能知道那么多的知识,就不可能揭开这个谜,这是一个基础。(本观点是课堂上意外生成的,每个班级中生成的观点和孩子阅读的课外故事有直接的关系,有待不断调整。)

四、拓展阅读,升华形象。

1、师:(出示图片) 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谁来介绍他发明避雷针的故事?同学交流。

2、师生补充介绍:他不仅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科学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美国第一界总统华盛顿曾经说:“我一生只佩服三个人,第一个人是富兰克林,第二个人还是富兰克林,第三个人仍然是富兰克林。”可是在富兰克林的墓碑上只写了一句话“印刷工人——富兰克林”,他的人格是多么的伟大。建议大家去阅读《富兰克林传》。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起于文本但不能就这样止于文本,教学要让学生依托课文去领略更广阔的世界,这一环节就是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阅读引到课外去。]

五、作业延伸,寻求奥秘。

1、每个发明家身上都有和富兰克林相似的精神品质,收集其他发明家的故事读读,试着找找发明的秘诀。(可以将你找到的秘诀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小组中交流自己找到的成功奥秘,举自己找到的名人例子谈理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大堂交流。

2、将自己找到的成功秘诀用简洁的语言写在自制的卡片上,给自己或同学一些勉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第三课时完成。学生徜徉在乐趣无穷的智慧挑战之中,这一设计为学生思维的认识提升提供了平台,珍惜时间、勤奋、努力、时机、坚持……这些关键词都能从阅读中寻找到,学生走进了名人成功的故事里,在交流碰撞、快乐生成中启迪智慧,学会读书、思考、生活,也找到了成功的奥秘。] 板书:

19、天火之谜

敢于挑战、不人云亦云 富兰克林

善于观察、大胆推测

勇于实验、不怕危险

头脑聪明、做事周密

„„

推荐第9篇: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蒋顶小学 五年级 叶倩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足为奇、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无稽之谈‛等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实验过程。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难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与严谨,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出示雷雨图)雷暴发生时,会出现什么?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大自然中的一种放电现象,是一种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对流天气。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3、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就成了一个谜。齐读课题《天火之谜》。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过渡:老师看到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2、是谁揭开了天火之谜呢?师板书:富兰克林

你了解富兰克林吗?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他的资料。 出示资料:富兰克林(1706-1790)

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主义者、科学家。1731年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43年组织美国哲学会,1751年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1776-1785年出使法国,缔结法美同盟。1787年为制宪会议代表,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富兰克林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曾作出贡献,发明了避雷针。他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3、检查生字词。出示:(1)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指名读,齐读,说说这几个词有什么关系?(古代西方人把天火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科学上叫做雷暴。)指导写‚暴‛并描红。

出示:(2)击倒 劈成两半 爆炸 毙伤 ①指名学生读这组词。(相机指导书写‚劈‛、‚毙‛,描红)

②读了这组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组词。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雷暴很可怕?(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林劈成两半)正因为如此,所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出示第一小节: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他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③齐读第一小节。 出示:(3)推测 推论 混为一谈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难以臵信 冷嘲热讽

(推测:对于事物的一种理论判断分析。 推论:经推理所得出的结论。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无稽之谈:稽:查考。没有根据的说法。

不足为奇: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难以臵信:臵:使得、让。信,相信。事情发生得出乎意料,让人难以臵信。

冷嘲热讽: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话。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进行讥笑及讽刺。)

①指名学生读第一组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富兰克林是怎样来看待雷暴的?他说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他推测的依据是什么?文中已告诉我们,谁能找到?

出示: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的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指读这一段话(谁能用‚因为……所以……‛把这段话连接起来说一说)并试着造句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混为一谈、无稽之谈‛。

③这种推论在我们今天‚不足为奇‛的(说说对词语的理解)?但这种推论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臵信的,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理解‚冷嘲热讽‛。用分词法理解,(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话)想想人们会说些什么?

④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他坚信——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过渡:课文哪一小节写了富兰克林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4)学生自由读,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①出示词语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指名读这些词,师相机正音。系jì:打结、扣 xì:绑、拴)

②用这些词语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 ③出示词语 :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 大雨倾盆 一叶小舟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④读了这些词语,指名说脑海中想到什么画面。 ⑤理解‚欣喜若狂‛、‚怒发冲冠‛、并用‚欣喜若狂‛造句。(看到我梦寐以求的礼物时,我感到欣喜若狂。花一看到思念多年的母亲,欣喜若狂地奔跑过去。)

⑥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57年前,去看看富兰克林的实验过程。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出示:⑦以上就是震惊世界的(‚风筝实验‛),它向世人宣告:______________ __ 。

4、然而,富兰克林研究、探索的脚步没有就此停止,后来,他发明了 。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 了。

5、男女生赛读第4自然段。

三、概括主要内容(1)、读词语并回顾富兰克林的故事: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爆炸 击倒 劈成两半 毙伤 混为一谈 难以臵信 冷嘲热讽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2)、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 (3)、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

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4)那么,富克兰林是怎么样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会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四、作业

1、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2、完成习字本19课

《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蒋顶小学 五年级 叶倩如

18、莫高窟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4、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3)找出各小节的中心句

三、读通、读顺课文

1、指名分节读

2、分组读

四、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词

2、重点指导‚殿、腐、录‛

五、作业

1、读熟课文,抄写词语;

2、搜集描写人物神态、外貌的词语。

莫高窟, 教学, 语文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蒋顶小学 五年级 叶倩如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赏读、积累课文介绍莫高窟的优美词语、句段,初步感知文章‚总写——分写——特写——总写‛的构段方式。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学生的文化底蕴。2、积累优美语段,感知课文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2、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复习‚莫高窟‛有什么→ 探究‚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 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导语: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茫茫的戈壁沙漠,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我们昨天新学的课文——(读题)莫高窟。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读题)莫高窟。

一、复习引入

1、莫高窟‚是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段,谁来说说课文把莫高窟比作什么?

(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莫高窟里究竟有些什么?它为什么能称为‚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呢? (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

过渡:要想了解(1)莫高窟里两千多尊彩塑是怎样的‚精妙绝伦‛?(2)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是如何的‚宏伟瑰丽‛?(3)莫高窟的藏经洞里究竟有些什么?还得深入研读课文。

二、深入探究

1、彩塑

(1)先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的哪些描写让我们体会到彩塑的‚精妙绝伦‛?

(2)教师今天带来了三幅画片,请大家看一看:哪幅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哪幅是威风凛凛的天王?哪幅是强壮勇猛的力士?你的依据是什么? (3)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4)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祥。真是‚惟妙惟肖‛。

(5)所有的这些彩塑都是精致巧妙,绝无仅有,这叫‚精妙绝伦‛。 (6)文章写这两千多尊彩塑,用了这四组词语: 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强壮勇猛

神态安详 惟妙惟肖

精妙绝伦

(7)文章写这两千多尊彩塑,用了这一段文字: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课文第二自然段)

分工朗读,有意识地渗透‚‛总写——分写——特写——总写‛的写作方法。 过渡: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2.壁画

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呢?请大家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学生读书,交流。 (1)分写部分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教师描述一:同学们,敦煌的壁画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它连续记录了一千多年中国社会的变迁。如果把这些壁画连起来办一个1米宽的画展,这个画展就有60多里那么长。面积之大,实属罕见。画上画了些什么呢?请你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教师描述二:同学们,就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在那断崖绝壁上,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开凿了700多个洞窟,(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492个,)用他们非凡的智慧画出了四万年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是何等的不易,你心中是否涌起一种敬仰?请你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教师描述三:看了这么多精美的壁画,你是否感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前呼后拥地向我们走来,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不断地画呀,画呀……前一代的作品滋养着后一代人,后一代的作品又给再后代的人启示。他们画下了动人的故事,美好的回忆,画下了中华民族曲曲折折、分分合合、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历史。请你意味深长地读这段话。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过渡: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那就是‚飞天‛(2)特写部分:飞天 ①简介‚飞天‛:飞天是神佛形象中能歌善舞的仙女。

②请同学们看这一段描写‚飞天‛的文字,为了写这些飞天,课文一口气用了几个‚有‛?有没有写完?你的依据是什么? ③喜欢这些飞天吗?谁来读?

④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到的? ⑤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从哪里听到的? ⑥读着读着,你仿佛闻到了什么?从哪里闻到的? ⑦这段文字美不美?什么美?

描述一:壁画上的飞天,她没有用背上的双翅,没有用脚上的祥云,只用了两根长长的丝绸就飞了起来,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迷人的花香。请你读: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

描述二:壁画上的飞天,她没有用背上的双翅,没有用脚上的祥云,只用了两根长长的丝绸就飞了起来,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请你读: 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

描述三:壁画上的飞天,她没有用背上的双翅,没有用脚上的祥云,只用了两根长长的丝绸就飞了起来,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动人的舞蹈。请你读:

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描述四:壁画上的飞天,她没有用背上的双翅,没有用脚上的祥云,只用了两根长长的丝绸就飞了起来,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化作了我们眼前这段美妙的文字。请你读。 ⑧师生分工读。

过渡:这就是敦煌的飞天,敦煌宏伟瑰丽的壁画。 3.藏经洞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1)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像:它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 (2)学生读课文。 (3)学生交流。

(4)介绍背景:藏经洞一经发现,帝国主义探险家闻风而至,洞内大批文物被掠走,石窟石壁遭破坏。于是,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俄国的莫斯科,都有了中国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和遗书。如果你现在到大英博物馆去,你会发现里面有一幅名为《引路观音》的画,它就是来自于中国的敦煌。 (5)读了课文,听了介绍,心中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只说一句。

三、总结课文

1.挈领:这么多的珍宝被掠夺了,同学们,敦煌的莫高窟还能称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吗?

齐读: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总结:几千年来,在大漠深处,敦煌静静地守着孤寂,留给后人的,却是永远的辉煌。1987年,因为它有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有过的众多文物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齐读: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

2、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

五、作业:

1、小练笔

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

2、背诵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默写课文中描写飞天的语句。

(提示: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最好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

板书:

彩塑

精妙绝伦

《莫高窟》教学反思

蒋顶小学 五年级 叶倩如

‚莫高窟‛是中国西北一个文明遗产所在地不一样,‚《莫高窟》‛是一个文本,设计教学前,我对这个文本略加分析:

这是一种介绍、说明性的文本,即它的类,是比较宽泛的说明文;与之同类相似的,是《兵马俑》,宽泛地讲,也包括《九寨沟》这样的风景点介绍的文本。

这个文本的整体特点是:以空间结构为顺序,采用与叙述不同的共时解说(即各段之间是可以交换位臵的);总-分-总结构。其‚分‛而具体写的部分,分别讲了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部分。

在彩塑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游客赞美)相结合,突出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维妙维肖这三个关键词。

壁画结构与彩塑基本相似,关键词是宏伟瑰丽、内容丰富多彩、精美、灿烂辉煌。藏经洞部分的特点是:面积不大、藏宝丰富、命运坎坷。其中的失宝,大家可能会联想到余秋雨比较著名的《道士塔》一文,虽考证并非严格,但因感情充沛而深得人心。就课文而言,结构清晰,脉络井然。很多语段、句段可以成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文中的词串,由词语入手,通过读——理解——再有感情读这几个环节来完成词语的教学。然后引词入段,在读准音,读通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彩塑‛和‚壁画‛构段上的共同之处:都采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渗透概括段意的方法:用文中的总起或总结句来概括。‚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构段方法,就是希望在阅读中悟到写的方法;第一次引导他们找文中句子概括段意之后,在学习后面几个自然段时,他们一下就知道去找总起或总结句来概括了段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打破了常规的第一课时最初环节的设计,导入揭题后,我进行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通过读——悟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来想象、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学生抓住‚492‛这一数字知道莫高窟的洞窟很多;从‚悬崖绝壁‛一词知道了莫高窟的洞窟在高处,还想象到古代劳动人民为建莫高窟付出很多艰辛,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能干;从‚四周布满沙丘‛一句知道莫高窟身处茫茫的戈壁大漠。学生对‚蜂窝似的‛体悟不出什么,我就利用媒体,一出示蜂窝,学生马上就领悟到‚蜂窝似的是说洞窟又多又密。‛至此,我抛出‚现在,你知道莫高窟这一名称的来历了吗?‛学生争相发言,答案非常正确:‚这些洞窟修建茫茫的沙漠,在又高又陡的绝壁上,故称其为莫高窟。‛最后,请学生找出总起句来概括出段意。

文中的‚飞天‛‚帛画‛‚刺绣‛离学生生活较远,我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图文结合,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些词语,还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很自然地渗透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蒋顶小学 五年级 叶倩如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读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呢?‛学生好奇地问:‚‘天火’是什么东西呢?‘天火之谜’到底是个怎样的谜呢?这个谜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看来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果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赶忙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读起了课文。

二、初读课文后,我告诉学生:‚学了这一课,每个人都要能面对全班复述课文,还要在课后把这个故事将给自己亲近的人听。要想讲的好,就必须把故事的前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还要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这样,学生就有精读的目标和内在动力,读起书来就特别认真。复述课文时就容易多了。

三、细读课文时,我用《语文课程新方案》设问导读中的第4题:富兰克林帮助人们揭开高空中神秘的天火之谜,他到底是怎样做到的?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多读几次,写下自己的理解。与大家一起来交流探讨。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后,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进行研讨。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研讨,真切地体会到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天火之谜》教学案例

蒋顶小学 五年级 叶倩如

(背景)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天火之谜》第二部分(2—5自然段) (片断)

师: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自由读

生1: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不迷信的人。因为在当时,大多数都认为雷暴是‚上帝的怒火‛,可他却根据

自己的观察,提出了大胆的推测。 师:是啊,作为一个科学家,看问题就得有自己独到的眼光。

生2: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善于观察的人。因为他在别人对雷暴恐慌不已的时候,却已经注意到雷暴和静

电放电现象有相似之处。

师:可以看出,你很会读书,观察也很仔细。我想,善于观察是发现问题的根本,也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能力,富兰克林做到了。

生3: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因为雷暴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东西,人们躲,还来不及,而他却感于冒着被触电的危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的秘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师:很好,你又发现了科学家的另一可贵品质,那就是勇于实践。 生4:老师,我觉得富兰克林很傻。(其他同学大笑) 师:哦,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4:因为我觉得富兰克林选择在雨天放风筝,做这个实验太危险了,随时都可能被雷声击倒,所以我觉得他傻。

师:那富兰克林知道这样做危险吗? 生:知道。

师:明知道有危险,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生1:因为他要揭开天火之谜。

生2:因为他要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对的 ……

师:是呀,可以说,这就是可贵的献身科学的精神。交流到这里,同学们肯定会被富兰克林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所感动,肯定会对风筝实验十分感兴趣,那么,我们一起跟着这位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家来研究一下这个实验吧!

(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当学生自读完第二部分后,让他们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案不一:有人认为他不迷信;有人认为他善于观察;有人认为他勇于实践;甚至还有同学认为他‚傻‛。而教者并没有拘泥于‚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说出合适的理由,并适时加以肯定。从而在教学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畅所欲言,个性飞扬,使阅读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望月》教学案例

蒋顶小学 五年级 叶倩如

《望月》是一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的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它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

在教学时,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充分利用文本,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文中的情感之美

案例一:

《望月》一文第2小节中作者把恬静柔美的月色写得太美了,最后他用了一个省略号,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我引导学生在感受着文本情与景的基础上,闭上眼,静听柔美的古筝曲,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月光洒满大地。 生2:我仿佛看到了江面上被月光照亮了,闪闪发光。

生3:我仿佛看到了月亮升了起来,月光照在了江面上,江面上有千点万点的光斑在跳动。

生4:我仿佛感觉到江风徐徐吹来,真舒服呀!

生5:我仿佛看见江两岸的芦荡、树林和山峰被月光镶上了银边。

生6:我仿佛看见江边的树、芦荡,隐隐约约的,江上波光粼粼,真美。

……

反思:巧用文本,丰富学生想象,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更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相互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闭眼想象情景或画面,徜徉在文字给他带来的意境和画面,与文本的作者一起去翱翔、去畅想,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世界,他们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每个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的丰富性,才有学生看到‚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月光洒满大地‛、看见‚江两岸的芦荡、树林和山峰被月光镶上了银边。‛,感觉到‚江风徐徐吹来‛。可见,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案例二:

教《望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师: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是亘古不变的,诗中说的好,‚人生代代无穷已,岁岁年年月相似‛,但是就像‚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你们心中的月亮和别人的就不同,那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享受幻想的快乐。(配乐)在你心中,月亮像什么?

生:我觉得月亮像一扇门,天的门,有时把门关上,那是它要休息,有时把门打开,那是它要出去玩。(师赞:真有趣!)

生:我觉得月亮像太阳的女儿,她觉得妈妈只在白天出现,晚上人们怎么办呢?她就从太阳妈妈那儿借来一点光,让人们晚上也能看得见。 师: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因为你心中的月亮是如此善良!

生:我认为月亮是太阳的妻子,他们日夜厮守着,保护着地球和我们! 师:你的想象很独特!

生:我认为月亮就是一个城堡,里面住着嫦娥和玉兔,还有吴刚在不停地砍着桂花树! 师:你的想象来自于我国民间的传说。

……

反思:善用文本,激发学生思维

优秀的文本都存在着很大的张力空间,存在着很多意义的拓展点,发现这些拓展点的空间,不仅可以唤起蕴藏在学生心中的丰富情感,更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拓展点,抓住最佳时机,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学生的创造想象的潜能。通过多维度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浮现新形象、描述新情境、阐述新思想的创造能力。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具体了,并能浮想联翩,在浮想联翩中闪烁着学生们创新的火花,显示了课堂的生命活力。学生们的想象、思维、表达等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所以,实践证明: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教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找准合适的拓展点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那么学生的想象、思维、表达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推荐第10篇: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2、理解“欣喜若狂”、“无稽之谈”两个词语。

3、凭借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对科学严谨的态度,执着的追求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

凭借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对科学严谨的态度,执着的追求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练说检复,激趣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

二、品读课文,了解富兰克林的人物品质,感受成功的艰难。

1、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是啊,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解开了雷暴的秘密,这节课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去了解富兰克林解开这个谜团的经过吗?自由读第

3、4节,思考:为了解开雷暴的秘密,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按顺序发言

(1)交流发言

出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如果学生通过这句话说他善于观察,老师追加一句,你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或者是说特别是哪个词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想法。)如果孩子能够从“早就”回答出,——评价:我觉得你和富兰克林一样善于发现、观察。“相似”,我觉得你和富兰克林一样善于思考

早就观察到(说明他经过长时间的细心观察,并不是偶然发现的) 相似之处(表明他勤于思考)

师:猜测与推测意思相近,能不能把推测换成猜测?(不能,因为猜测是凭空猜想,推测有事实依据) 推测(说明他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师:富兰克林通过观察推测出:雷包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放电现象。对于他的这种说法,你认为是正确的吗?可是当时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找出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想)

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做)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时候,社会上的普通老百姓会说些什么?有学问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面对这样的嘲讽你会怎么做?(有可能会灰心丧气,怀疑自己的观点,放弃坚持自己的看法)

但是富兰克林是如何做的?(如果学生先回答冷嘲热讽,就问:人们为什么对他冷嘲热讽?)

(出示: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另一面就是执着。)

读好这一句话,要注意什么?(坚定的态度)(侧面描写,在这几句话中,并没有直接对富兰克林进行描写,而是通过写其他人的冷嘲热讽,难以置信,更加突出富兰克林对科学的执着追究。)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富兰克林为了证明自己的推论,他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

同学们,你们想参与到这次实验当中吗?请根据老师的提示,在文字中去了解实验的过程,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实验时间

实验环境

实验步骤

(谁知道富兰克林在实验中为什么要选择铁丝、麻绳、铜钥匙。因为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铜钥匙可以收集天电。)

(从这个实验中你又觉得富兰克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畏艰险,执着追求。不惧艰险的另一面就是富兰克林对科学的献身精神。

是啊,由于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并通过精心的准备,终于成功获取了天电,此时此刻,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欣喜若狂——高兴到了极点。喊道——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三个感叹号——标点也有感谢,他道出了富兰克林的激动。)(指导朗读。)

你能否根据老师的提示复述一下这次实验呢?谁来试一试?(出示:关键词句)

3、学习第5自然段

曾经人们的冷嘲热讽并没有阻止富兰克林前进的脚步,他的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他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难怪华盛顿这样说。出示华盛顿的话——我一生只佩服三个人,第一个人是富兰克林,第二个人还是富兰克林,第三个人仍然是富兰克林。

4、学习第6自然段

在鲜花、掌声、赞誉面前,富兰克林从此停下他实验的脚步了吗? 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第六自然段)

这不也是一份执着吗?

三、拓展延伸

你从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他也送给了大家一段话——

如果你很有天赋,勤勉会使天赋更加完善;如果你的才能平平,勤勉会补足缺陷。 ——富兰克林

他出身贫寒,坚强生活。

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他追求科学,造福人类。

他酷爱和平,反对战争。

希望同学们能向富兰克林所说的那样,用勤勉弥补自己的不足,坚持自己的梦想,勇于实践,执着追求。

四、作业

1、将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这个故事写下了,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搜集科学名人的小故事,课后和同学交流。

五、板书

19、天火之谜 严谨、认真 执着追求 献身精神

第11篇: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江苏省盱眙实验小学三分校

张征梅

一、教材解读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作为故事,课文有一条显而易见的线索就是事情的发展。起因是:在人们心目中雷暴一直是个可怕的东西。经过是: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结果是: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造福人类。这个故事背后,其实还隐含了一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

二、教学理念:

1、教师为媒,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

2、教材为例,让学生感悟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3、课堂为介,让学生学会阅读,收集信息,自主发展。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重点词理清实验步骤,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与严谨,简要复述实验过程。

3、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表达合适情景下人物的心情和表现。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和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5、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经过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搜集资料

1、富兰克林简介。

2、哪些人做过风筝实验。

3、富兰克林的名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夏天下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描述一下此时的情景,说说你当时的心情。知道雷暴是什么现象吗?

2、古时候,人们不了解雷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西方人把它看作是-----,中国人则把它称为------(板书:天火)现在大家对雷暴现象已不足为奇,但那时,雷暴神秘又可怕,是人们心中解不开的谜。(板书:之谜)齐读课题。

3、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或现象,你已经不足为奇,但别人却引以为怪呢?练习用“不足为奇”说话。

4、后来,有一个了不起的人解开了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火之谜》这篇课文。

二、自学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 (1)、出示:

雷暴

毙伤

攥住

颠簸

钥匙

纤维

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2)、指名读,齐读。重点理解:怒发冲冠、无稽之谈

3、理清脉络。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富兰克林做了风筝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 (第2—5自然段)(引导学生用抓重点部分的方法划分段落。)

那么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又在写出什么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三、导学

一)、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呢?请自由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作者自问自答,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2、指名读课前收集的富兰克林简介。

3、科学家进行研究的一般过程是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这也是课文暗含的另一条线索。

4、富兰克林发现了什么问题?他是怎样观察分析的?指名回答。“早就 ”说明了什么?(说明经过了反复观察。)

5、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富兰克林大胆推测什么? 划出相关句子。

6、富兰克林是怎样实验探究的?请大家仔细读第4自然段。小组合作帮助富兰克林完成这次的实验报告。(课件出示)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条件和材料:

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

实验结论:

7、研读课文,完成报告。

8、集体交流。重点明确材料的作用和实验步骤,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9、能把实验过程再复述一遍吗?小组内先复述,推选优秀同学上台复述。

10、福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除了周密的考虑够了吗?还需要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后半部分,边读边思考。(需要勇敢的精神。)

11、这个实验危险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再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12、你们收集到别人做的这个实验了吗?指名读。

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通过比较,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试验、为追求真理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13、指导朗读,特别要读好句子: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结合动作朗读,体会实验成功时的欣喜若狂。

14、指导用“欣喜若狂”说话,你有这样的时候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15、指导读第4自然段。

16、这个实验震惊了世界,人们被什么震惊了?对呀,这个实验不光揭示了一个科学真相,还蕴含着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因此他发出的声音才会掷地有声。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宣言。 三)、引读第三段

后来,富兰克林的实验成功有什么意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理解“安然无恙”。

四、小练笔

学习了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请写下来。指名读。

五、延伸拓展 1.读了故事,相信同学们对富兰克林一定有深刻的了解。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读一读富兰克林的几句人生格言。

2.出示资料读。

板书设计:

富兰克林

19、天火之谜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实验揭密

创造发明

震惊世界

第12篇:19 天火之谜

19 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掌握文中的四字词语,并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能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选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通过学习,了解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尊重科学的精神。培养小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完整地了解富兰克林实验的全过程及其原理。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4、齐读第一节。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理解:安然无恙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板书:

19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解

开 风筝实验 证实推测 震惊世界

第13篇:20、天火之谜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一、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中感悟。

3、能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

4、通过文本的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认识数据使用的作用。

2、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三、教学难点:

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三、教具准备:PPT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板书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撰”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撰、迁”是三拼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导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2)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①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②第二段:(

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③第三段:(4节)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哪些词句是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读句子,谈体会)

3、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写法,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请你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5、指导朗读。

三、作业

1.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词。

2.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寻求突破口: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告诉老师,课文的主人公谈迁 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谈迁是一个坚强的人;是一个不肯向厄运低头的人;是一个有着顽强毅力的人;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老师可以看出,谈迁在每个同学的心目中都是一副坚强刚毅的硬汉形象。可如果让我们真正走近谈迁,我们会发现,其实他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他也有人性脆弱的一面。

4、课件出示句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1) 学生齐读句子。

(2) 思考: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3) 交流:

(①体会到谈迁非常难过。“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帮助学生提炼出词语“寝食难安”。 ②体会到谈迁很伤心。从“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可以看出”。提炼词语为“泪流满面”或“伤心欲绝”。

③谁能读出谈迁的难过、伤心?(指名读、齐读)

④究竟是什么让谈迁如此伤心、难过?(因为他花费20多年心血编写的《国榷》被人盗走了)

⑤看来,《国榷》在谈迁的心目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A、为什么《国榷》的丢失能让谈迁热泪长流?

B、谈迁面对打击寝食难安,他不思茶饭,他在思什么呢?

⑥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文的第

一、二自然段,边读书,边用笔批注。

二、紧扣问题,层层突破:

(一) 问题1:

1、交流:( 因为《国榷》是谈迁20多年的心血;因为《国榷》是谈迁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完成的;因为《国榷》的编写让谈迁吃尽了千辛万苦,来之不易……)

2、课件出示句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3、仔细阅读这段话,从哪里可以看出《国榷》的确是谈迁心血的结晶?

4、交流、引导理解: (1)“20多年”:说明时间长。教师引导加深感受:同学们,一年365天,20年,7300多天,你知道谈迁每天都是怎样过来的吗?(贫穷,四处借书抄写;为了抄一点史料,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2)“500多万字”:既可以看出巨著的工程浩大,也可以看出这的确是谈迁心血的结晶。

(3)“六次修改”:“改什么?”“怎么改?”体会谈迁著书严谨认真的态度。 (4)“50多岁”:可以看出《国榷》耗费了谈迁最宝贵的青春时光。

(5)小结:《国榷》真是谈迁20多年心血的结晶,怪不得他会为它的遗失热泪长流呢。

(6)有感情地再次朗读句子:“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二)问题2:

1、交流:他在想念那遗失的饱含自己心血的《国榷》。

2、除了思念《国榷》,他还会思什么呢?

3、引导发现回答:

(1)从“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这句话可以看出,编写《国榷》是他人生的志向和信念,可如今已全部化为乌有。

(2)如今年老体衰,重编《国榷》有心无力。 (3)家徒四壁,想实现信念难上加难。

(4)《国榷》的遗失,再加上贫穷、伤病、衰老,对50多岁的谈迁来说真可谓是“厄运”了,厄运的打击使这位老人一蹶不振。

(5)再读句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三、创设情境,激荡情思:

1、过渡:同学们,有句名言说得好:“决堤毁坝是可怕的,但最可怕的是意志和信念的崩溃。”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后,谈迁毅然决然地站了起来,他选择了什么?

(选择了挣脱痛苦,回到书桌旁,从头撰写)

2、你能告诉老师,究竟是什么让谈迁重新站了起来?

(信念,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坚定信念;那种不向困难屈服的勇气)

3、一句“从头再来”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该有多难啊!更何况是一位年老体衰、家徒四壁的老人呢?为在有生之年完成书稿,谈迁是怎样做的呢?

(1)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准备交流感悟。 (2) 交流:

① 句子:“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A、“一袭破衫”可以看出他日子过的极为艰苦。“终日奔波”。说明他一天到晚在外奔跑,非常累。

B、读了这句话,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瑟瑟的寒风中,在漫天的风沙中艰难地行走,年老体弱的他,犹如暴风雨中的一株小草,犹如漂浮在波峰浪谷间的一叶扁舟,柔弱无助却又顽强地挺立着、拼搏着,饿了,啃一口随身带着的干粮;渴了,喝有一口道旁的泉水;累了,找一背风处,瘫倒在地稍作喘息。短暂的休息后,又是勇敢的前行。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值得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再读句子:“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② 句子:“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提示:“奋笔疾书”,可以看出,那是老人在与时间赛跑,在与生命赛跑,他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他毕生的宏愿。)

③ 句子:“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野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逸闻”:世人不大知道的传说。

“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可以看出《国榷》记载明史的完备性。 “亲自考察”:可以看出谈迁严谨认真的态度,保证了史料的准确性。) 可以用词语概括以上三句话:引导,小结略 课件出示:四处寻访 搜集考察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

奋笔疾书 让学生读一读

课件出示:让生填空: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

,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

,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让生读一读!

4、过渡:“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见彩虹。

引读句子:“又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多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详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有人赞道:(课件出示)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厄运不改男儿志,

从头再来垂青史。

(“名垂青史”是什么意思?谈迁为什么能名垂青史呢?

(1) 他编写了明史巨著《国榷》,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 他与厄运抗争的坚定信念,在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将永远载入史册。)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谈迁是可敬的,他没有被厄运打垮,因为他心中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古今中外,有许多人也像谈迁一样,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身残志坚、拼搏进取的女青年张海迪 :张海迪:女,1955年出生在济南, 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历程。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又自学了大学英语,还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另外还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书籍和医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了对社会能有所贡献贡献,她曾给农村的孩子当过老师,还曾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她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她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楷模,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贝多芬一生清贫,作为世界伟大的音乐家,命运之神当然知道贝多芬是和最美妙的声音分不开的,但它偏偏要他和任何声音都拉开距离。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后,依然与命运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坚持创作,完成了《命运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享誉世界的作品。贝多芬的听力虽然过早地衰竭,但他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大量音乐作品以及他一生所表现出来的同命运做斗争的勇气、意志和力量,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衰竭,它们是不朽的。

爱迪生、李时珍.海伦……)

2、从刚才介绍的人物身上,你们学到了什么?

3、这也正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蒋光宇先生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件出示句子:“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齐读)读后说说理解。

4课件出示,一部500万字的鸿篇巨作,就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经历厄运的打击后,重头来过写成的。如果你站在图书馆看到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史书,你想对谈迁说些什么?

交流

5、老师再送你们几句名人名言:(歌曲:《从头再来》)课件出示: (1.)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有千难万难。

(2).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

(3).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

(4).如果失去了顽强的意志,困难就会给你戴上枷锁。

(5).不管多高的山,只要爬上去就比山高。

(6).坚定的信念胜过聪明的懒汉

(7)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

(8)春天最难过的是没有收获的耕耘;人生最难过的是失去信念的寂寞。 (9)幸福的泪由劳动的汗水酿成;失望的泪只有用奋斗才能抹去。 (10)人生的拐杖就是信念。

(11)如果大海里没有风浪,海燕绝不会美名远扬

第14篇:《天火之谜》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前置性学习要求

一、读熟课文

二、找: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查:课后第3题中词语意思和自己不理解的词意。

四、思:

1、课后第4题。

2、富兰克林是个人?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五、搜:富兰克林人物简介资料、

防雷小常识、雷电形成的原因及最佳感兴趣的知识。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感受)

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

二、板书课题,指导齐读《天火之谜》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组内交流易错字、音及词语的理解。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4、你认为富兰克林是个具有什麽精神的人?(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精神)

三、合作探究:

1、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精神。

2、讨论交流: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大胆推测)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定一人当作富兰克林,其他同学用各种话来取笑、讽刺他),体会富兰克林面临的巨大压力。

过渡:富兰克林面对人们的取笑是怎样做的呢?(做实验)是的,事实胜于雄辩。

思考为什么要写其他人的看法,让学生明确烘托写法的作用。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敢于试验)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

3、风筝实验的过程能读懂吗?用画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怎么样?

(学生四人一组,自主交流)

读悟第四自然段,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献身精神。

4、读悟第五自然段。

补白:那些取笑过富兰克林的人现在会怎样说?

5、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思考:富兰克林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体会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巩固小结:

1、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勇于实验)

2、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还怕吗?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你有哪些防雷小常识与大家分享吗?(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天火之谜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第15篇:《天火之谜》课堂实录

《天火之谜》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一段有段雷暴的视频材料。 师: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雷暴太可怕了!

师:古时候,人们对雷电是怎么认识的呢?课件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内容。 生:自由朗读。

师:西方人认为是——(生接读)“上帝的怒火”,所以叫(生接读)“天火”。中国人称为——(生接读)“雷神”,是神灵。那“天火”到底是什么?又是谁解开的这个谜呢?现在,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天火解谜”之旅吧。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课件出示阅读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按要求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适时指导难句朗读。 师:谁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

生1:用课后练习4的方法——选用课文的关键语句概括。 生2: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师:概括课文的方法有很多,俗话说得好“艺多不压身”,多学一种方法,就多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概括课文的方法——质疑课题。谁来向课题提出几个问题,并尝试解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

师展示课件: (1)“天火”是什么?

(2)这个谜是谁解开的?又是怎么解开的? (3)解开了谜以后结果怎样?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三个问题思考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师再问: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刚好就可以把课文分为三段。 生:练习

三、直奔重点,学习2——5自然段。

师:古时候,人们不了解雷暴,只能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或者把它称为雷神,但是富兰克林通过观察,认为雷暴是一种放电现象,让我们走进他著名的风筝实验。

师出示阅读要求:自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思边划:这部分内容本别是从观察、推测、实验、结论四个方面来写的,请你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并用【】标记出来。

生:按要求自学。

师:课件出示一个词语辨析题

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由此他大胆地猜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生:“猜测”是直观的感觉,不准确,模糊,没有准确的依据。 生:“推测”是经过认真的观察,有根有据的推理。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交流第二自然段有关“观察”的语句。

师:引导抓住“早就”“很多”等词语体会富兰克林善于观察。 师:对于他的推论,人们是怎么看待的?

生:人们对他冷嘲热讽。因为他的推论亵渎了神灵······

师:是啊,这个推论放在当下是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就有可能给自己惹来巨大的麻烦。你知道“不足为奇”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觉得有什么奇特的。 师:你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生:······

师:富兰克林甚至被一些自称有学问的人冷嘲热讽,还有一个原因:教师课件出示一段补充材料——富兰克林自小家境贫寒,没上过几年学。

生:不上学不代表没有学问,只要有学习的信念,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就有机会达成自己的理想。

师:面对冷嘲热讽,富兰克林的决定是什么?这能看出什么? 生:表现出富兰克林能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师:富兰克林决定用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他是怎么做的呢?请自由朗读,思考:

课件:

1、实验为揭开天火之谜准备了哪些材料?

2、为什么要准备这些材料?

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引用相关语句作为自己的依据。

这是一个(科学严谨、危险、成功 ······)的实验

师:面对这个结论,以前嘲讽过他的人会怎么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富兰克林的哪些可贵的品质?

生1:人们会这样说:“对不起,原谅我们的无知 ”。 生2:可以看出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品质。

师:请同学们按照“观察、推测、实验、结论”的过程来复述一下“天火之谜”是怎么揭开的。

生:练习、复述(时间紧,辐射面过小)

师:富兰克林进行“风筝实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向那些曾经对自己冷嘲热讽的人们证明自己是对的吗?

生:不是!

师:那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生1:我认为,他是一个科学家,科学家就应该为民造福。

生2:这个实验不仅揭开了真相,还给人们带来了实际的好处,那就是——避雷针的发明。

师:学到这儿,你想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 生:交流。

四、作业设计

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富兰克林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读读他的传记,对自己会有不小的帮助。找找有关的书,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也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

第16篇:19.天火之谜

19《天火之谜》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王忠辉,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师恩难忘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二、说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前阵子下阵雨,打雷时的情景吗?你们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雷电的吗?可是古人却不知道,它成了一个谜,并且将雷电叫做天火,那么是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 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 理解词语。

4、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5、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每段段意,让学生根据段意来分段。

一、长期以来雷暴是个谜。

二、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经过。

三、富兰克林利用他的发现造福人类,发明了防止雷暴伤害人的避雷针。

【语文教学中读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能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给予充足的时间,并设计了分层次朗读:第一层自由朗读,读准字词;第二层读通句子,;第三层让学生朗读各自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一般也就读得比较流利,容易获得成功感;对于听得学生来说,学到得东西也更多一些,这样读书活动就成了学生展示才华得舞台。】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

2、为什么说它可怕?古时候的人把雷暴看成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齐读第一节。【这一小节可以抓住劈成两半、一直、可怕等词,让学生到人们对于神秘的雷暴的害怕程度。】

4、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你了解富兰克林吗? 可以让学生来简单地介绍一下( 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5、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 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板书:

勇于探索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实验 大胆推测 认真实验

7、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

8、讨论交流 (1)(读好词)早就 (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不足为奇: 不值得奇怪 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不能接受?

(3)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 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过渡:可是面对别人的嘲笑,富兰克林不但没有气馁,而且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 (动作) (5)他是怎么实验的呢?学生快速读课文 A、划出动作的词,你觉得实验经过怎样?

B、出示动作的词。请大家先读课文,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动词,试着把故事的经过说出来。(同桌试讲) (6)指名说说实验的经过。

【这部分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于

3、4两个重点段落的教学,我让学生围绕“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入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寻找答案,自由品读、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9、出示:雨越下越大,富兰克林放的风筝离他渐渐远了,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看着在风雨中飘忽不定的风筝,如果你是富兰克林会想什么呢? 指导朗读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中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表面上看它是写风筝在风雨中飞行的样子,如果放到课文中,放到富兰克林做实验那个特定的情景中,是不是会有一番特殊的含义哪,是不是这只摇曳的风筝就是此时富兰克林心情的真实写照哪。于是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我就想到了这一点,力图通过这一句的理解让学生对富兰克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具有人性化的认识,他虽然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也和许多普通的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烦恼、有苦闷、有彷徨。只有对他们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有可能全面了解他的人生,他们成功的艰辛之路,理解科学的道路没有坦途的真正含义。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的感悟】

10、实验成功了,富兰克林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1、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2、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 震惊世界

13、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 夸奖富兰克林

【这个问题与上面相互呼应,从以前的冷嘲热讽到现在对弗兰克林充满敬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出富兰克林对科学的执著。】

四、拓展作业

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这样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17篇:天火之谜公开课

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整体感知课文。3.理解并感受“天火”的可怕;理解富兰克林得出自己推论的过程,初步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富兰克林表现出的“细心、勇敢、自信”等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对人物言行的具体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的形象。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解读雷暴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

预习后知道这里的“天火”是指什么吗?(雷暴)(学习暴 并与爆、瀑区分)

课文中有一段关于“雷暴”的介绍,指导读通读顺。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这一自然段扣住哪个词语来写的?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雷暴的可怕?

看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电闪雷鸣„„积累有关词语看, 小结并齐读第一节。

2.是谁解开了天火之谜呢?(富兰克林)你了解富兰克林吗?交流课前预习。出示富兰克林资料,师简单小结富兰克林他被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二、检查读书,整体感知

1.过渡:富兰克林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俗话说,“书不读熟不开讲”,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指名读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正音——纤维 系 混为一谈 风筝等;辨析部分生字字形——劈、毙、等字形;了解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出示书后习题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并指导学生凝练成小标题。(板书:雷暴可怕 探究雷暴 避开雷暴)

3.根据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学着运用。

4.再次理清写作顺序。

1 同学们,请你再读读这些标题,你发现了什么?(关于雷暴)这是紧扣雷暴来写的。很好,很善于发现。你看,因为雷暴可怕,所以人们要研究。这是——起因。而探究雷暴就是事情的——经过。最后发明了避雷针,这是事情的——结果。你瞧,一件完整事情的三要素,说明这篇课文是侧重写关于雷暴的事。

三、品读段落,感受品质

1.很显然文章的第二段是重点,富兰克林解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观察——推测——实验——结论)

2.我们曾经学习过一则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富兰克林通过观察,认为雷暴就是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课文哪一段介绍了他观察、推测?默读这一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出示句子:“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

说说自己的理解。引导体会“很多”等词语以及“早就”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体会到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提醒注意:三个“都”)正因为做了细致的观察,所以才做出了大胆的推测——

4.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细心,自信)

作为第一个发现者,富兰克林会是怎样的心情—— 指导朗读,欣喜与兴奋 既然有把握就要读出——自信,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5.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但是在当时,面对富兰克林的推论,人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学生说词,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不足为奇和难以置信什么意思?在你生活中有哪些不足为奇的事? 6.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读出感受。

理解 “冷嘲热讽”,人们会怎么取笑呢? 想象说话。

出示富兰克林身世资料,结合资料,再读读上面的话,边读边想象人们嘲讽富兰克林的话语。普通人怎么说,自称有学问的人怎样说。

7.想象富兰克林内心的感受。

出示资料补充介绍简介达尔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坚持真理早迫 2 害的经历。

过渡:面对嘲讽,面对前任的迫害,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动摇了吗?他的内心深处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一句话——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齐读)在此,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勇敢地,坚定地,伟大的等等)

小结:无论别人如何对富兰克林冷嘲热讽,都不能改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作者的这种写法叫“烘托”。

四、激发探究,布置作业

1.齐读: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富兰克林是怎么样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的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完成《补充习题》

一、

二、三题。

第18篇:天火之谜资料

19、天火之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五、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六、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震惊世界

文献摘录:

富兰克林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认真实验,勇于实验,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震惊了世界。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根据蒋清丽教案整理)教学目标:基本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发展目标: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题后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呢?

2、天火之谜到底指的是什么?

3、引读: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板书:富兰克林 解开) (上堂课已经学习了第1自然段,在复习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度,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并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可以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来帮助理解,不理解的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先从整体上了解这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运用读懂课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的本领。)

4、指名学生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

你怎么知道的?引出:老师收集到了这样三份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这些资料能帮你说明问题吗?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出示取笑的一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吗?齐读这一段话。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 过渡: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风筝实验”) (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进行积极的信息处理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教师收集到了一段动画,请同学们看仔细了,或许可以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看了这一段动画,你又知道了什么?

4、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相机讨论、指导朗读。(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就说明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指导读两个感叹句:第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最后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补充课外资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 学习这一重点小节,以读懂课文、朗读课文、体会思想、复述课文贯穿,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5、这一段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够把“风筝实验”的经过复述出来吗?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练习复述。

6、指名学生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7、如果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复述就更加生动,谁来? (复述是课文后的要求,即是编者的意图,一改通过文字提示指导学生复述,而是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并辅之以多幅图片指导学生复述。)

四、学习第6自然段

1、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2、避雷针有什么作用呢? (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意思,感悟富兰克林在科学上的不懈精神。)

五、对照板书总结课文

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出示富兰克林简单生平和其它发明介绍资料。

3、拓展作业:(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板书设计:

25、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解 开 风筝实验 证实推测 震惊世界

对《天火之谜》的导入的思考

《天火之谜》 一篇通过介绍富兰克林在雷电中放风筝而揭开雷电之谜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这也是一篇学生很感兴趣的课文。虽然学生很感兴趣,可第一次导入时却没有调动学生的激情,整节课都显得沉闷、单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雷电在远古时代一直被认为是神圣的东西,是高高在上的天帝的怒火。后来,是一位叫富兰克林的科学家在艰苦、危险的实验中揭开了雷电的秘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个故事。 思考:虽然我选择了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雷电是神圣的”导入,但由于没有触动学生的求知神经,没有激发学生的内在欲望,所以课堂并不活跃,

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 痛定思痛,我在另一个班上上此课时,在导入上作了较大的变动。 师:(情景描述)呼……呼……乌云密布,狂风四起,哗 啦啦的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天地阴暗,混为一体……这时的代会干什么? 生:躲在家里,最好躲进被窝里。 生:如果我在路上,我会飞快地往家奔。 生:我会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避雨。师:当人们都在往回赶时,却有一个人手拿风筝往村外走。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喂,你干什么?现在不能放风稳,快回家避雨。 生:太危险了,你不要自己的命呢! 生:我会拉他走,并且对他说:回家吧,等雨停了,我们再出来放风筝,那更好玩呢? 师:可任凭你怎么说,他就是不睬,独自依然向村外走去。 生:再劝他。

生:自己回家,不理它。

生:骂他疯子,拿自己的命开玩笑。

生:他也许是个神经病,脑子有问题。

生:我也骂他。

师:对。富兰克林,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在刚才的情景中,在人们的谩骂中,在人们的冷嘲热讽中,勇敢地走进雷电中,做起了试验,并且成功地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天火之谜。

思考: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要你学变成我为学。而实现这种改变就要引领学生迅速全身心地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在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中,教者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设计了一定的情景,步步诱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反衬出富林克兰行为的“怪异”,不仅使学生兴趣一步步高涨,思维更是一步步走向高度集中,由此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知识,寻求知识。在这里,教师不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更是作为一个煽情者,煽动了学生的情感,煽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天火之谜 (修改稿)

第二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天火之谜》,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可以随意谈一谈)

二整体感知

1这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那揭开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哪,想知道吗?怎么办?好,读课文。同学们真聪明。哈哈。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富兰克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哪?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把你认为最能表现富兰克林品格的语句划下来,同时还可以写写你的感想。会吗?开始吧。

教师要注意观察、点拨,多与学生交流,为课的进行做准备。(这一个环节最少5分钟)

三感受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

1读了课文你认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事先自己的观察选择学生回答问题,要与第三节的内容联系起来)

学生可能说的非常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

2那你从哪些语句看出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能会说: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那当时人们是怎样取笑他的,第三节用一个成语来说明人们取笑富兰克林,而且这个取笑还非常尖刻,读一读第三节找一找。(学生说出是冷嘲热讽,板书:冷嘲热讽)谁能先告诉我冷嘲热讽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夸张一下冷嘲热讽的样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一般人为什么不相信他的推论?再读第三节,好好想一想。

(2)学生回答。对啊,雷暴是神灵的火焰,当时人们认为那是天火,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人们可能会想富兰克林你的胆子真大竟然敢跟天神做对,看来,他是活的不耐烦了。

3看一般人不相信也罢了,为什么一些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哪?

同学们可能不知道,富兰克林只上过一年学,然后就失学了,随后他卖过报、干过油漆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由于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

(1) 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会怎样对他们冷嘲热讽哪?

(2) 谁能把“人们习惯的认为到就连一些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这两句读一读。

这叫冷嘲热讽?不是在夸奖富兰克林吧?想听我读吗?老师读的如何?掌声。自己在读一读,读出当时人们对富兰克林讽刺的样子。这一次老师可要观察呦!谁读,唉,这才叫冷嘲热讽?不过我们同学之间可不要这样?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别人?

4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这才是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任何科学的探索都应该这样做。这更说明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你们认为这一节的最后一句应该怎么读?

对,要读出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好,我们一起读。读的真好,是不是富兰克林们?

四感受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

(一)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仍然敢于坚持自己观点,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你们觉得富兰克林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人(面对学生混乱的回答,教师注意引导和总结,然后板书: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二)你是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1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中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为什么说这一句能表现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下这样大雨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会让你出去吗?为什么?对啊,因为雨越大,闪电越厉害,人被闪电击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危险性就越强,离死亡就更近。而富兰克林却敢去放风筝,更能说明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1) 那怎么读这一句?

(2) 见过倾盆大雨没有?那这雨下的是不是太小了?谁在读?还是这雨下的大,赶快去躲雨(注意随时表扬学生读的好的地方)

我们一起读。

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富兰克林的儿子是一位制作风筝的专家,风筝制作的非常好,不然风筝在风雨雷电下早就完蛋了。同学们科学实验一般都是在许多人的协助下才能完成的,作任何事都需要相互合作。

(1)这里张老师有一个疑问,风筝上为什么要栓铜钥匙吗?(为了看风筝线是不是带电,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非常严谨的)

(2)同学们这时候我们在看在云海中颠簸风筝像什么?如果你此时就是富兰克林心情会怎样哪?(紧张,自己也不知道实验能不能成功)那同学们,我们如何读这一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3) 指名读。同学们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没有读出表现出富兰克林的心情就像那在云海中飘动的风筝一样,颠簸不定。富兰克林此时的心情感染了张老师,听老师读这一句好吗?犯读。自己再读再体会。

他读的多好,同学们感受到富兰克林紧张的心情了吗?握手,谢谢。

3当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的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兰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1) 这一句能不能表现他的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如果搞不好,此时人都可能会被烧焦)

(2)其实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放风筝的绳子插在一个盛满水的瓶子里,这样雷电就可以通过瓶子中的水传到地下去。这一切都说明,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4当富兰克林用手摸到铜钥匙发麻后,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大喊?

(1) 先说一说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大喊?

(因为这说明实验成功了,它证明雷暴使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

(2) 同学们为富兰克林的成功高兴吗?我们为他的成功而鼓掌,你们愿意将他此时的心情表现出来吗?想听老师读吗?老师读的这么好,鼓掌啊。自己读一读这一节最后两句。

(3) 他有没有表现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样子,人欣喜若狂会有什么表现?你能到前边读吗?(多找几个同学读)在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一起分享富兰克林的喜悦。

(4) 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让我们再读第5节,用自己的声音去再现富兰克林实验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全班练读)

哪个同学愿意读这一节(配乐)

谢谢你,再次我们感受了富兰克林风筝实验时激动人心的场面。握手,在握手,给他掌声。

6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成功了,他像世人宣告,雷暴使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让我们再次为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而鼓掌,这时原来冷嘲热讽的人又会说写什么哪?

富兰克林实验的成功有力的回击了哪些冷嘲热讽者。

7富兰克林又经过20多年的实验,终于发明了避雷针。在这20年多年中,为了发明避雷针一共好几个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所以科学的道路无坦途,一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都具有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就是非常好的证明。

8同学们每当我们走在高大的建筑物下,看到上面的避雷针,想对已经逝去多年的富兰克林先生说些什么吗?

五拓展

课文学完了,科学家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让我们难忘、让我们感动。同学们课后可以到图书馆借一本〈富兰克林传〉具体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事迹,当然还可以借到更多的科学家的传记阅读。我想,人类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将永留人们心中,科学家为科学勇于实验的精神将不断激励我们前行。

板书

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25天火之谜

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苏教版第八册25课《天火之谜》:

师:雨越下越大,富兰克林放的风筝离他渐渐远了,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看着在风雨中飘忽不定的风筝,如果你是富兰克林会想什么哪?

生:富兰克林会想他的自己的实验一定要能成功。

生:富兰克林现在可能正在构想实验成功时如何庆祝哪。

生: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虽然富兰克林经过长期的观察推测出雷暴是放电现象。但在当时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受到了人们的冷嘲热讽。他此时,心情一定会非常复杂,不会这么简单。

师: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面对人们的挖苦讽刺,富兰克林对这次实验一点也不担心吗?

生:富兰克林会非常紧张,他也担心实验失败。不知道实验能不能成功。

生:如果富兰克林实验失败,那么就会前功尽弃,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耻笑。

生:富兰克林的心情十分复杂的,他的心情就像风雨中那摇曳的风筝一样在颠簸、在摇曳。

师:同学们这才是真实的富兰克林、生活中的富兰克林,他虽然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也和许多普通的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烦恼、有苦闷、有彷徨。知道怎么读这一句吗?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句)

反思: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家的精神时,大多以让学生领悟科学家的某某精神为主,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正面教育。学生学完之后心中充满的是对科学家的神往,是崇拜,保持的是对科学的一种热情。我想,在伟大的科学家也不是钢筋铁骨,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只有对他们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有可能全面了解他的人生,他们成功的艰辛之路,理解科学的道路没有坦途的真正含义。当人物的形象丰满之后,学生就感觉到科学家离自己很近,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

现在把话题重又拉回到《天火之谜》的教学中。我曾经两次听过《天火之谜》,教师在教学中大多重在渲染富兰克林勇于实验、毫无畏惧的科学精神,这当然也没有错,但课堂上学生除了激动之外还是激动,下了课之后学生又恢复到课前的样子,又开始了在教室中的打闹、嬉戏。我在为执教教师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深深的认识到,教师激起的情是表面的情,它类似于人们在高喊口号,并没有得到多少有血有肉的情感体验,没有形成积极的人生积淀,可能这又是一种浮夸。仔细分析,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引领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科学家的人生,给予学生的只是一副高高叫喊的空架子。我想真正认识一个人,在于洞察他细微的情感体验,从细微处入手,而不是大而确之。

《天火之谜》第五节中的一句:“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中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表面上看它是写风筝在风雨中飞行的样子,如果放到课文中,放到富兰克林做实验那个特定的情景中,是不是会有一番特殊的含义哪,是不是这只摇曳的风筝就是此时富兰克林心情的真实写照哪。于是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我特别关注到了这一点,力图通过这一句的理解让学生对富兰克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具有人性化的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富兰克林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中我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通过讨论确实也感受到了。随后的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风雨中摇曳、颠簸的风筝,体验富兰克林此时的复杂心情,感情的积累、生活的积累被充分调动起来,为更好的理解富兰克林在实验中的举动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特别是这一节的最后,对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时欣喜若狂的理解和朗读,可以说学生此时已经感觉到自己就是富兰克林了,他们和富兰克林一起欢呼,一起分享成功,我想如果没有理解富兰克林做实验时紧张复杂的心情做铺垫,学生就不可能充分认识富兰克林实验成功的艰辛,也不可能有学生为富兰克林的实验成功而多次在课堂上鼓掌的场面出现。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是成功的语文课,我不敢说我的这节语文课取得了成功,但是课文中宣扬的精神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融化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了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也就足以自慰了。

放飞自主探究的“风筝” ——《天火之谜》教学谈 如皋师范附属小学 喻 芳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 胡海舟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当好“引路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合作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组装风筝,引导发现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职责在于在新知与旧知相连接的地方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初读阶段,教者从讲台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风筝配件,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组装。学生猜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却一下高度兴奋起来。如皋是郭氏风筝的故乡,不少学生放过风筝,因此很快组装完毕。教师这才亮出“底牌”:“富兰克林的那只风筝与这只风筝有何区别?他为什么用风筝作试验?请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能发现哪些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十分投入地读起书来,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风筝线为什么用麻绳做?绳下为何结上丝带?为什么还要在麻绳和丝带间系上铜钥匙?连许多自认为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为何还要坚持试验?……教者让全班同学自由选择一至三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利用课后时间合作研讨,方法要多样,要集思广益,第二天课上交流。

二、紧扣“风筝”,解开“谜团” 因为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自主选择的,研究方法也由自己决定,所以各小组探究的热情都很高,准备很充分,课上交流气氛十分热烈,“发现”多多。 汇报交流首先从破译关注指数最高的“天火之谜”开始。有的小组运用反复阅读的方法发现,试验之所以选用麻绳,是因为麻绳淋雨带电后纤维会“怒发冲冠”竖起来,便于观察。很多小组都查了《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还是弄不明白绳子下端为何结上丝带并在接头处系上铜钥匙,于是便请教师范学校的物理老师。原来,结上丝带是为了将电荷集中保留在风筝与麻绳这一段,便于试验;另外,也考虑到自身安全。系上铜钥匙,为的是更明显、方便地观察放电现象,因为尖端之间易发生放电现象。 由此,讨论进入了第二个议题:富兰克林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细心观察——大胆推测——试验揭秘,其研究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这说明富兰克林不仅有勇于探索、敢于牺牲的精神,还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探究、交流既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尝试解决问题,而且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真是一举多得。 大半课过去了,学生的交流基本上围绕内容的理解进行,对课文的语言关注较少。我又以周雨婷同学对第二自然段一个“推测”两个“推论”的比较研究为突破口,将全班同学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对课文语言的鉴赏、吸收上来:第二自然段“怎么可以”的反问句、“不仅……就连……”等关联词和第四自然段叙写富兰克林试验的一系列动词“结上”“系着”“攥住”“靠近”“捉住”等极有表现力,值得学习,。

三、拓展延伸,把“风筝”放射课外去 下课前,第六小组介绍了:_{也们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富兰克林不但是了不起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民主主义者,是著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教者以此为契机,布置了两条融实践性、合作性于一体的综合型作业,把探究的“风筝”放到了课外:

一、广泛收集古今中外科学家勇于探索、勤于发明的故事或以《谢谢您,×××科学家》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召开故事会、交流会;

二、大千世界,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海底为什么也有火山?蝌蚪变成青蛙后,鳃能变成肺吗?如皋成为长寿之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选择或另找一个感兴趣的课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三周后,通过小报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记录探究过程中的心得、感想。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都很高。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想方设法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是

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适合自己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问题作出深入的探究的;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大胆鼓励,也要及时调控,以保证学生的探究围绕主要目标进行,使他们真有所得。

第19篇:天火之谜(定稿)

《天火之谜》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此教学重点及其课文本身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基本的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另外较有发展性的目标是: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的进行。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四.学法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则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实现自主建构性学习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疑。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质疑引起认知冲突:“天火之谜”指什么?这个谜解开了吗?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然后通过自读课文,使学生很快解决了前三个问题,把学习目标定位于最后一个问题。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学目标定位后,我没有指定阅读的内容,而把球再次踢给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读课文的哪一部分呢?学生很容易确定为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在学习“风筝实验”时,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捕捉天火”。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实验过程。接着让学生围绕“风筝实验”自己来设计问题相互考一考。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我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我提议到课后去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最后把问题定位在三个上:

1、实验这天,天气如何?(这是实验的条件)

2、这次实验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东西?(实验器具)

3、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实验经过)

3、设计一些对学生有问题启示作用的范例,再生疑。如在教学完风筝实验后,我又创设情境小结延伸:是呀,在这样电闪雷鸣的天气里,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学到这,你又有什么新疑问吗?这时,学生问:难道富兰克林不害怕?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个实验呢?从而使学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突出朗读和复述的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是课后的要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朗读与读懂课文相结合,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并重点指导了两处感叹句的朗读,体会第一句中那惊奇发现的心情,还有最后三个感叹句体现的那分成功的喜悦。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在课内并没有安排全文的复述,而是突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在复述时,我没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而是采用多幅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我想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我们回忆一件事的时候,脑子总是一幅幅画面,而不是一个个关键词语。

四、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课上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并且还要是自身阅读的需要。

最后的作业设计:“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天火之谜 第二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天火之谜》,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可以随意谈一谈)

二整体感知

1这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那揭开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哪,想知道吗?怎么办?好,读课文。同学们真聪明。哈哈。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富兰克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哪?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把你认为最能表现富兰克林品格的语句划下来,同时还可以写写你的感想。会吗?开始吧。

教师要注意观察、点拨,多与学生交流,为课的进行做准备。(这一个环节最少5分钟)

三感受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

1读了课文你认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事先自己的观察选择学生回答问题,要与第三节的内容联系起来)

学生可能说的非常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 2那你从哪些语句看出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能会说: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那当时人们是怎样取笑他的,第三节用一个成语来说明人们取笑富兰克林,而且这个取笑还非常尖刻,读一读第三节找一找。(学生说出是冷嘲热讽,板书:冷嘲热讽)谁能先告诉我冷嘲热讽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夸张一下冷嘲热讽的样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一般人为什么不相信他的推论?再读第三节,好好想一想。

(2)学生回答。对啊,雷暴是神灵的火焰,当时人们认为那是天火,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人们可能会想富兰克林你的胆子真大竟然敢跟天神做对,看来,他是活的不耐烦了。

3看一般人不相信也罢了,为什么一些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哪?

同学们可能不知道,富兰克林只上过一年学,然后就失学了,随后他卖过报、干过油漆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由于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

(1) 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会怎样对他们冷嘲热讽哪?

(2) 谁能把“人们习惯的认为到就连一些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这两句读一读。

这叫冷嘲热讽?不是在夸奖富兰克林吧?想听我读吗?老师读的如何?掌声。自己在读一读,读出当时人们对富兰克林讽刺的样子。这一次老师可要观察呦!谁读,唉,这才叫冷嘲热讽?不过我们同学之间可不要这样?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别人?

4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这才是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任何科学的探索都应该这样做。这更说明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你们认为这一节的最后一句应该怎么读?对,要读出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好,我们一起读。读的真好,是不是富兰克林们?

四感受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

(一)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仍然敢于坚持自己观点,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你们觉得富兰克林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人(面对学生混乱的回答,教师注意引导和总结,然后板书: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二)你是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1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中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为什么说这一句能表现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下这样大雨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会让你出去吗?为什么?对啊,因为雨越大,闪电越厉害,人被闪电击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危险性就越强,离死亡就更近。而富兰克林却敢去放风筝,更能说明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1) 那怎么读这一句?

(2) 见过倾盆大雨没有?那这雨下的是不是太小了?谁在读?还是这雨下的大,赶快去躲雨(注意随时表扬学生读的好的地方)

我们一起读。

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富兰克林的儿子是一位制作风筝的专家,风筝制作的非常好,不然风筝在风雨雷电下早就完蛋了。同学们科学实验一般都是在许多人的协助下才能完成的,作任何事都需要相互合作。

(1)这里张老师有一个疑问,风筝上为什么要栓铜钥匙吗?(为了看风筝线是不是带电,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非常严谨的)

(2)同学们这时候我们在看在云海中颠簸风筝像什么?如果你此时就是富兰克林心情会怎样哪?(紧张,自己也不知道实验能不能成功)那同学们,我们如何读这一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3) 指名读。同学们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没有读出表现出富兰克林的心情就像那在云海中飘动的风筝一样,颠簸不定。富兰克林此时的心情感染了张老师,听老师读这一句好吗?犯读。自己再读再体会。

他读的多好,同学们感受到富兰克林紧张的心情了吗?握手,谢谢。

3当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的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兰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1) 这一句能不能表现他的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如果搞不好,此时人都可能会被烧焦)

(2)其实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放风筝的绳子插在一个盛满水的瓶子里,这样雷电就可以通过瓶子中的水传到地下去。这一切都说明,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4当富兰克林用手摸到铜钥匙发麻后,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大喊? (1) 先说一说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大喊?

(因为这说明实验成功了,它证明雷暴使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

(2) 同学们为富兰克林的成功高兴吗?我们为他的成功而鼓掌,你们愿意将他此时的心情表现出来吗?想听老师读吗?老师读的这么好,鼓掌啊。自己读一读这一节最后两句。

(3) 他有没有表现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样子,人欣喜若狂会有什么表现?你能到前边读吗?(多找几个同学读)在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一起分享富兰克林的喜悦。

(4) 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让我们再读第5节,用自己的声音去再现富兰克林实验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全班练读)

哪个同学愿意读这一节(配乐)

谢谢你,再次我们感受了富兰克林风筝实验时激动人心的场面。握手,在握手,给他掌声。

6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成功了,他像世人宣告,雷暴使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让我们再次为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而鼓掌,这时原来冷嘲热讽的人又会说写什么哪?

富兰克林实验的成功有力的回击了哪些冷嘲热讽者。

7富兰克林又经过20多年的实验,终于发明了避雷针。在这20年多年中,为了发明避雷针一共好几个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所以科学的道路无坦途,一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都具有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就是非常好的证明。

8同学们每当我们走在高大的建筑物下,看到上面的避雷针,想对已经逝去多年的富兰克林先生说些什么吗?

五拓展

课文学完了,科学家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让我们难忘、让我们感动。同学们课后可以到图书馆借一本〈富兰克林传〉具体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事迹,当然还可以借到更多的科学家的传记阅读。我想,人类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将永留人们心中,科学家为科学勇于实验的精神将不断激励我们前行。

板书

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25天火之谜

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我们四年级时学习了《普罗米修斯》,被他那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的大科学家——富兰克林,一起学习课文——《天火之谜》。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出示:

雷暴毙伤拴攥住颠簸钥匙纤维

这组词语特别难读,谁来试试看?

齐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

雷电交加不足为奇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安然无恙

自由读——指名读

4、“无稽之谈”是什么意思呢?不要着急,徐老师查了字典,“稽”的意思是“考查、考证”的意思,现在你能来说说“无稽之谈”的意思吗?

5、有些词语,理解了这个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就能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来来说说“安然无恙”的意思呢?(现在形容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6、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四。

7、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三、再读课文,理解实验

1、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56年前,去看看富兰克林的试验过程,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富兰克林做试验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

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看富兰克林的风筝与我们平常见过的风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课件出示: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

3、仅仅这些还不够,请你关注一下组合这些东西,作者分别用了什么动词?

出示:拴了细铁丝,结了丝带,系着铜钥匙。

4、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出示:这是一只的风筝。

5、这是一只奇怪的风筝,每一个实验器材都有他独特的功能,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想他们分别有什么用处?

课件出示:细铁丝用来吸收天电,麻绳是导电的,铜钥匙是用来感受电的,丝带是防止触电的。

6、你能根据屏幕上的这些内容向没见过这只风筝的人介绍一下吗?

出示:这是一只的风筝。

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板书:知识丰富或考虑周到)

7、福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除了周密的考虑够了吗?还需要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后半部分,边读边思考。

生:需要勇敢的精神。

这个实验危险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再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预设1: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出示对比句: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都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一根根都竖了起来)

可是在福兰克林看来,这“怒发冲冠”般的纤维却一点都不危险,不恐怖。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从这个“!”你读出了什么?(激动、惊喜、兴奋)

那你能读出这份危险和福兰克林的激动吗?

朗读指导:我看到纤维竖起来了一点!

这次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起来了!

我仿佛看到富兰克林激动的样子了!

预设2: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此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危险吗?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了?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实验阿,曾经就有人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被雷击倒了。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呢?

是啊,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富兰克林不怕牺牲。(板书:不怕牺牲)

此时此刻,福兰克林已经完全不顾这份危险,完全沉浸在了成功的喜悦中了,想一想除了“欣喜若狂”,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兴高采烈、喜笑颜开)

那能不能把“欣喜若狂”换成这些词语呢?

是啊,“欣喜若狂”更能表达此时此刻富兰克林的心情。

想象一下,富兰克林当时会高兴得怎么样?

朗读指导:你欣喜了,可是还没有到“狂”。可以加上你的表情和动作。

8、那么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欣喜若狂”呢?请你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面对科学的真理,那些曾经对富兰克林冷嘲热讽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9、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3、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体悟富兰克林大胆实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明白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又百折不挠的精神。

4、

学习文中烘托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事。

二、找出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过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是一位科学家,科学家,这真是一个让人无限向往的称谓。他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也是科学实验的过程,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一定的步骤,我们的课文在给我们揭示天火之谜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文中他从开始关注雷暴到最终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是经历了许多个环节的。这些环节,就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每一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这样的步骤。

1、

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步骤。 最好是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提问——观察——推测——实验——结论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回当下最流行的穿越,通过书中的文字,时光穿梭,回到18世纪,跟富兰克林一起揭开天火之谜。

三、品读课文,了解富兰克林的人物品质,感受成功的艰难。

(一)、提出问题:

1、我们先来看看,富兰克林的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提问”,所谓提问,其实就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富兰克林想研究什么?(雷暴)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小节,告诉我雷暴有多可怕?

(交流重点:*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 场面恐怖 进行朗读 *上帝的怒火 雷神 是不可触碰的神明,非凡间凡间所有。)

3、口说无凭,耳听为实,我们来听一听雷暴的声音。(播放雷暴的声音)

4、带着心中的这份恐惧,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雷暴的可怕。(齐读第一小节)

5、面对这么可怕的雷暴,我们不禁想再次确认一下,富兰克林你真的确定想研究如此可怕的雷暴吗?真的确定?不怕危险?不怕神明?

(为了科学,无所畏惧,为富兰克林喝彩。)

(二)、观察和推测

过渡:同学们,看来,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还真不容易,有没有同学要放弃这次体验的?很好,都很勇敢,有科学家的一点风范。做科学研究,可不是光靠勇敢无畏的心,其实,我们的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的一些秘密,并且已经有了研究的方向。

1、

找出课文中描写富兰克林观察和推测的内容的句子。

2、

从这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早就,长期观察。 观察的具体内容,用科学眼光去细心观察,他的观察角度与普通人的观察不一样,思考,联系 科学的观察)

(*语言训练:把推测换成猜测行不行?推测:有根据的猜测。科学家的推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观察的基础上的。)

3、富兰克林不畏惧可怕的雷暴,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终于提出了自己的推测,真是不容易。可是这推测却遭到了人们的冷嘲热讽。

(出示文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段文字,用心感受倾听人们是怎样嘲讽富兰克林的,等一会,请你来说给大家听。

4、想好怎么说了吗?别急,老师这里还又一段补充资料,也请你去读一读,看看自己有聆听到更多的冷嘲热讽。(出示补充材料)

5、想象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讽。

6、自己长期的研究推论,换来了人们无尽的取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想过放弃吗? (为了科学,不怕嘲笑,让我们再次为富兰克林喝彩。)

(三)

、实验探究

1、终于到了实验的这一步了,真是步履维艰。实验探究是整个科学实验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最精彩的一步,最让人紧张的一步。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实验啊?接下来,就让我们跟富兰克林一起走进那个震惊世界的实验。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4小节,以四人为一小组,思考讨论:这是一次

的实验。注意联系文中的具体词句,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预设一:感悟危险——危险、勇敢、大胆、惊心动魄、紧张

1、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2、补充材料,感悟危险 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资料,也能看出这次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3、谈感受。为了科学,不畏生死,再次为他喝彩。 4、配乐朗读

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中,亲身感受一下这个紧张、危险的场面。准备齐读。 预设二:感悟风筝——特别、精心准备、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艰辛

1、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又什么不同?(出示图片)

2、精心准备,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艰辛,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融入了对科学的挚爱、一丝不苟。下功夫,努力。

预设三:体验成功——成功、争气、了不起

过渡:这是一次特别的实验,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这是一次精心准备,惊心动魄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倾注了富兰克林的所有的努力和心血,它理所当然取得了成功。所以这还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1、

出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2、指导朗读。

3、我们共同见证了富兰克林的成功,这一刻,我们一样欣喜若狂,让我们一起来为富兰克林欢呼。

(四)、问题解决

1、过渡:“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富兰克林成功了,此时此刻,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会怎么想,怎么说?

2、冷嘲热讽没有让富兰克林停止自己的探索的脚步,众人的吹捧和表扬也不会让富兰克林迷失自己,他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着。

3、引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四、总结回顾,感受精神

1、时光穿梭的幸福时刻到此就结束了,让我们回到21世纪。同学们,在和富兰克林一起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中,你一定收获颇多,感想颇多。现在,你来告诉我,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

(勇于探索 执着追求 敢于实验 百折不挠)

2、那富兰克林能最终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 永不言弃 百折不挠

3、这就是成功的秘诀——百折不挠。

你还知道哪些人百折不挠,取得成功的故事。

这样的人真是太多了,谈迁、李时珍、诺贝尔、张海迪、爱迪生„„

五、作业。

阅读其他名人“百折不挠”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 作者:闵华宣

来源:邗江实验学校教科室网

录入:jky0001 更新时间:2009-1-10 17:27:22 点击数:302

【字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观和学生观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已经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把新的教学观落实到课堂呢?笔者想以《天火之谜》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效果进行分析,与大家共同探讨。

教学设计之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我以富兰克林的图像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要求学生初步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结构,进而抓住富兰克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接着,要求学生自学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找关键句子,想想为什么,读读表达出来。自学后在四人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朗读品味,练习复述,并体会文章有条理地叙述的特点。

此设计抓住人物品质特点深入具体的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进行有序的阅读训练,比较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比较落实。应该说,已经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不过回顾上课实际发现,课堂表面上是热热闹闹,仔细聆听学生的发言却发现,同学们普遍停留于浅层次的思考,满足于书本上词句的理解和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了然于胸,却并没有能够激起情感的共鸣。可以这样说,这节课由于问题的肤浅,学生只要运用已有知识即可得到答案,难以得到砥砺思维的机会,课堂的有效性成了空头支票,而且这样的设计,说教性思想教育痕迹比较明显,新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明显没有落到实处。

教学设计之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揭示课题后,教者引导学生浏览课文,理清脉络,并思考:天火之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初步阅读后,学生很快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内容:是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扣住中心话题,教者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思考:关于“风筝实验”,你想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了不少问题,有的学生独自解决,有的在小组中解决,有的留在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探讨,课堂上全班交流重点讨论三个问题:1.为什么实验2.如何实验3.实验的意义。第一问、第三问的交流使学生深切感受富兰克林对科学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心,第二问是文章的重点,我有意引导学生将精心准备图、风筝颠簸图、“怒发冲冠”图、天气恶劣图、电火闪现图连成电影,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通过情景教学法使学生感受风筝试验的危机四伏,富兰克林的欣喜若狂,在面对危险却欣喜若狂的矛盾中体会富兰克林的伟大。

这一设计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不少学生能够做到既理解了全文,又综合和训练了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训练也落到了实处,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尤为可贵的是,课文篇幅虽然比较长,而且涉及到一些物理知识,学生却学得兴趣盎然,有些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以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遇到争论不下的问题,还利用课外时间继续查找答案。不过,课堂上仍有少数惰性比较强的学生,只是浅尝辄止,找几个简单的问题回答,提不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再加上课外积累和课前准备不够,无法参与到同学的讨论中。

教学设计之三: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找出实验过程中揭开谜底的最激动人心的镜头,学生一下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句——文眼: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理解了 “欣喜若狂”的意思,注意到连用三个感叹号,同学们心中不由得产生疑问:面对成功,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欣喜到发狂的程度?带着这个疑问,学生阅读思考,随着讨论交流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品质的体会、内心情感的体验不断升华,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第3自然段的探究中学生发现富兰克林是长期观察、不怕嘲笑,顶着巨大的压力进行试验的,他的欣喜若狂包含着对科学的执著和坚持不懈的自豪感。课上及时补充的当年人们冷嘲热讽的资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第3自然段学习总结后关键句的朗读,学生读出了感叹,读出了敬佩。

捕捉“天火”试验的准备量之大,危险之深,困难之多,学生在第4自然段的交流中体会最深。以试验准备为例,富兰克林拴铁丝、用麻绳、结丝带、系铜钥匙,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生命的安危,试验的成败。同学们有的从试验的环节入手发表看法,有的抓住具体的细节展开讨论,一个勇敢执著、不怕牺牲、热爱科学的伟人形象越来越清晰,一个伟大的灵魂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全班再次回味“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时,充满了豪迈的激情,昂扬的斗志。不断深入的讨论,一次又一次地加深了学生对“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的理解和体验,教室内一次次回荡着这一关键句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在逐步深入的交流和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升华。

可以这样说,由于这一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发现探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语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有情操的陶冶,价值观的形成。面对富兰克林成功的鲜花和掌声,同学们不只是由衷的赞叹,更多的是关于成功的思考和进取的动力。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不断激起“涟漪”甚至“波涛”,从而诱发更深的学习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了螺旋式上升。而抓住“成功”做文章,由关键句段入手,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叙述的基本方式,很好地把握了富兰克林这一重要的人物形象,还经历了丰富曲折的情感体验。更可贵的是,学生由这篇文章,由文章中的富兰克林,明白了成功的内涵:成功只青睐部协助切勇于奉献、不懈追求的人。成功的道路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只有不怕困难的人才能获得鲜花和掌声。只要努力,任何人都有成功的可能„„这样的设计,充分落实了新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只是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它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境界。教无止境,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潜心钻研,一定能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课堂。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 钱秋红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过渡:老师看到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2、是谁揭开了天火之谜呢?(板书:富兰克林)

你了解富兰克林吗?(师简介: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他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3、检查生字词

(1)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指名读,齐读,说说这几个词有什么关系?(古代西方人把天火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科学上叫做雷暴。)指导写“暴”

(2)击倒 劈成两半 爆炸 毙伤

①指名学生读这组词。(相机指导书写“劈”、“毙”) ②读着这组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组词。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雷暴很可怕?(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林劈成两半)正因为如此,所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③齐读第一小节。

(3)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混为一谈

无稽之谈 冷嘲热讽

①指名学生读这组词。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

②理解“不足为奇”,说说文中说什么是不足为奇的?富兰克林是怎样来看待雷暴的?他说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他推测的依据是什么?(用“因为„„所以„„”把这段话连接起来说一说)并试着造句

③但这种推论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为什么呢?所以富兰克林的推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不过是(无稽之谈)。

④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理解“冷嘲热讽”。用分词法理解,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话)想想人们会说些什么?

⑤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他毅然决然地相信——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过渡:课文哪一小节写了富兰克林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4)学生自由读,这一小节写了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①出示词语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指名读这些词,师相机正音。系ji:打结、扣 xi:绑、拴)

②用这些词语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

③出示词语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④读了这些词语,指名说脑海中想到的画面。

⑤理解“欣喜若狂”、“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并用“欣喜若狂”造句。

⑥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57年前,去看看富兰克林的实验过程。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⑦以上就是震惊世界的(“风筝实验”),它向世人宣告:________________。

4、然而,富兰克林研究、探索的脚步没有就此停止,后来,他__________。这样,_______________。

5、男女生赛读第4自然段。

三、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词语并回顾富兰克林的故事: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爆炸 击倒 劈成两半 毙伤

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2)、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

(3)、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4)那么,富克兰林是怎么样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会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吴林敏) 提交人:朱科锋 | 时间:2009-10-30 10:08:35 | 浏览次数:382 | 位于栏目:语文 | 返回首页

一、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精神。

3、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一、复习导入,句式训练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齐读

天火之谜

(板书)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是谁用什么方法解开了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

3、对,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天火之谜是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的。)

(天火之谜被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解开了。)

(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把天火之谜解开了。)

板书:

富兰克林

风筝实验

小结:这几种说法都是一个意思,会用不同的方法说同一种意思,这就是能说会道。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富兰克林。

二、品味“风筝实验”感受品质

1、平常我们都做过“找不同”的游戏,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

一只风筝是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一只是我们平常看到的在我们头脑中的风筝。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第四节,找一找这只风筝有什么不同?

2、自读课文圈画

3、谁来说一说这两只风筝的不同

(做实验用的风筝比我们平常的风筝多了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

课件:(出示词语) 细铁丝

麻绳

丝带

铜钥匙

4、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风筝。 (特别的风筝)(奇怪的风筝)(奇特的风筝)

5、仅仅这些还不够,请你关注一下带上这些东西的动词,作者分别用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分别用课件出示这些动词)

课件:栓了细铁丝,结了丝带,系着铜钥匙。

6、同学们呢,都喜欢画画,现在就请你在课文插图上画出每个部分,想想分别派什么用途。

(在插图上描画,思考片刻)

(细铁丝用来吸收天电,麻绳是导电的,铜钥匙是用来感受电的。)

小结:麻绳一开始是没有电的,只有淋雨后变湿才会导电,这个你们学初中物理的时候就会知道。所以细铁丝是用来吸收天电,麻绳是淋湿后导电,铜钥匙是用来传电放电的,那么丝带有什么用途呢?

课件:

出示作用,在丝带后打上问号

(我认为是为了能攥住风筝。)

7、你能根据屏幕上这些内容向没见过这只风筝的人介绍一下吗?

(这是一只„„)

8、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

(富兰克林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板书:

丰富的知识

9、只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还不足以了解富兰克林的全部,让我们来关注放风筝的过程。请你再静心读读第四节,你觉得哪些字词值得细细品味,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1)

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巡视

(2)交流:

教师巡视预设

①“我从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知道麻绳带电了。”

课件:

“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②请你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话中有“怒发冲冠”,句末加的标点是感叹号。)

③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纷纷竖了起来。)(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一根根竖了起来。)

④小结:对,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具体生动形象。谁来读读第一句。

甲学生读

老师评价:看到纤维竖起来了一点!

乙学生读

老师评价: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起来了!

学生齐读

⑤从感叹号中你看到什么?

(可以看到富兰克林兴奋,很高兴。)

小结:对,感叹号里也蕴涵这人物的心情。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有感情。

⑥还有哪些语句值得品味?

课件:

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⑦“欣喜若狂”可以看出富兰克林非常高兴。

⑧我们品一品“欣喜若狂”,想一想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拿来和它比一比,能不能比过它。

(兴高采烈,比不过它高兴。)(喜笑颜开,比不过它高兴。)„„

小结:欣喜若狂是高兴得发疯了呀,什么词也比不了那么高兴。那么富兰克林为什么那么高兴呢?

(因为他证实了猜想。)(因为做这个实验很不容易,实验成功了)

(3)补充:

古时候意大利有个科学家叫阿基米德,国王叫他查找王冠被“偷梁换柱”的秘密。他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正在洗澡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身体躺在浴缸的时候,水溢了出来。他灵光闪过,王冠不也可以用这个算出体积和重量吗?当时的阿基米德顾不上穿衣就激动地在浴室跳了起来。这时他的高兴就可以用„„

(“欣喜若狂”来形容。)

⑨你从这句话中还能品味出什么?

“啪”的一声

(实验很危险)

“手臂一阵发麻”(实验很危险)

⑩有哪个词最能看出富兰克林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去做了?

(用手指靠近。)

他为什么这么做?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富兰克林不怕危险,敢于实验)

板书:

敢于探索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富兰克林不怕危险,敢于实验的精神吧!谁来读好这两句话。

(指读

齐读)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三节,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仅仅有危险,还有什么?

三、品读“不怕取笑”,感悟品质。

1、出示: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指读这段话

想一想,做这个实验,富兰克林矛盾过吗?

(也许有过矛盾。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

(2)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换成不带问号的句子该怎么说? (不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

(3)普通的人这样认为,而且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但富兰克林仍然决定做这个实验。从“决定”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什么?

(他不怕冷嘲热讽,他不怕人们的取笑)

(4)想象:人们会怎样冷嘲热讽地取笑富兰克林?

(5)从他“不怕习惯,不怕冷嘲热讽,不怕取笑”中你看到了他的一种什么精神?

(毫不畏惧的精神,勇敢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的精神。)

板书 : 勇敢无畏

过渡:富兰克林除了有丰富的知识,敢于探索,勇敢无畏的精神外,还有什么?

(仔细观察)

哪儿体现?

课件: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①指读这段话

②“推测”这个词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猜测)

③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

(推测是有根据的。富兰克林观察了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才做了这样的推测。)

(猜想一般没有根据。)

④这种推测是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从哪儿看出的?

(不是,他观察了已经很久以后才做了这样的推测。“早就”可以看出)

⑤观察了那么久,有那么多的根据,那是一种什么样态度?

(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板书:严谨认真科学态度

总结过渡:富兰克林凭借丰富的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的精神成功地完成了“风筝实验”

2、导读第五小节: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

想象:成功以后,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会怎么说?

3、导读第六小节:后来,富兰克林根据„„

板书:发明避雷针

四、总结升华,理清复述思路。

1、这样伟大的人我们当然要认识一下。

课件:富兰克林的画像

补充介绍:富兰克林不仅在科学事业上做出了伟大的成就,同时在其它领域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第一界美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说:“我一生只佩服三个人,第一个人是富兰克林,第二个人还是富兰克林,第三个人仍然是富兰克林。”可是在富兰克林的墓碑上只写了一句话“印刷工人——富兰克林”,他的人格是多么的伟大。

2、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要讲给别人听,该怎么讲呢?

今天我讲课的顺序是风筝实验――观察推测——震惊世界――发明避雷针,加上第一课时讲的可怕的天火。我们按课文脉络重新排该怎么排?

(可怕的天火――观察推测――风筝实验――震惊世界――发明避雷针)

3、按一定顺序讲,别人就会听得清楚明白,这就是平时我们说“有序”。

五、作业

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附:板书

天火之谜

风筝实验

富兰克林

发明避雷针

丰富的知识

敢于探索

勇敢无畏

严谨的科学态度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By 王萍芳 发表于 2008-11-28 15:21:00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一、

教材解读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天火之谜》是一篇故事,具体讲了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叙事清晰,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故事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起因是文章的第一段,写的是在人们心目中雷暴一直是个可怕的东西。经过是二至五自然段,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结果是最后一个小节,写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造福人类。这一线索是显而易见,理解到这里只是停留在阅读的“浅层”。这个故事背后,其实还隐含了一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足为奇、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无稽之谈”等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实验过程。

3、通过抓重点词理清实验步骤,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与严谨。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与严谨,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课件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谜”字入手,揭题读题。

1、同学们,夏天下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随机点出:打雷就是雷暴现象,板书)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2、你知道吗?古时候,人们不了解雷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西方人把它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天火”(板书:天火),在人们的眼中,雷暴很神秘、很可怕,它是人们心中解不开的一个谜。(板书:谜)

3、后来,有一个了不起的人解开了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火之谜》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完成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字词:出示:

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A、读正确:指名读,齐读。重点理解:怒发冲冠、无稽之谈

B、填空:富兰克林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推论现在看起来(

),但那时却令人(

),人们认为雷暴不能同人间的事物(

),许多人对富兰克林(

)。但是,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成功了,他(

),这实验告诉人们:“上帝的怒火”不过是(

)。

3、指导分段。

A、上面一段话的内容其实就是课文哪些自然段所写的内容?(2—5)

你能用更简要的一句话来概括吗?(富兰克林成功地做了风筝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

B、那么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又在写出什么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C、把课文分成三段。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第4自然段,揭开雷暴之谜,感受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1、默读,想想: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是怎样一步步进行的?

2、找读句子,讨论。

读句成词,填一填:

3、简要说说富兰克林是怎样做实验的。

4、出示段落,关注其他内容:

(1)介绍材料:找出句子,明确各材料的作用。

细铁丝:吸收云中的“天电”。

麻绳:淋雨后传导电。

结上丝带是为了将电荷集中保留在风筝与麻绳这一段,便于试验;另外,也考虑到自身安全。

铜钥匙:系上铜钥匙,为的是更明显、方便地观察放电现象,因为尖端之间易发生放电现象。

(2)描写天气:体会天气十分恶劣,可怕,更体现出富兰克林为追求真理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3)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5、补充材料,进一步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勇敢无畏的精神。

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

6、指导读好句子: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结合动作朗读,体会实验成功时的欣喜若狂。

7、指导读第4自然段。

四、小结。

第20篇:19天火之谜

19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综合运用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读懂文本。

3、能复述“风筝实验”,并感悟人物品格。教学重点:学习“风筝实验”,并试着复述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风筝实验”,感悟人物品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天火之谜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天火之谜”是被谁用什么方法解开的? 生:“天火之谜”是被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的。 师:富兰克林

风筝实验

师:对,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天火之谜是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解开的。 生:富兰克林在“风筝实验”的帮助下解开了天火之谜。 生:天火之谜被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解开了。 生: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把天火之谜解开了。

师:这几种说法都是一个意思,会用不同的方法说同一种意思,这就是能说会道。

二、新授 师:“风筝实验”具体是怎么做的?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3、4自然段(投影):

想想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先画出有关词语,再用简单的话来说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并用笔画出有关词句,如:早就、大胆推测...... 师:巡视辅导。 师:读完了,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富兰克林注意观察、大胆推测的? 生:早就、很多、都、就是、熟知的...... 师:(投影)我们一起朗读,注意蓝色的字: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起...... 师:接着读。(投影)

生: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师:(点击)“不足为奇”和“难以置信”各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不足为奇”说一句话吗? 生:“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 生:“难以置信”很难让人相信。

生:小明平时学习很刻苦,这次考得好当然不足为奇了。 生:上网查作业这种事已经不足为奇了。

生:现在家庭都富裕了,家家户户有电脑已经不足为奇了。 生:......师:是的,雷暴就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这个“不足为奇”的推论,可在当时的人们由于愚昧和迷信,不能接受他的推论,甚至对他进行“冷嘲热讽”。 师:(投影)谁愿意读呢? 生:指名读。

师:那人们会说些什么呢?(点击)

生:富兰克林,雷暴是神灵的火焰,你怎么可以把它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 生:富兰克林,你是在做白日梦吧!

生:富兰克林,你有什么资格这样推论呢?

生:富兰克林,你上过你年学?读过多少书?肚子里有多少学问,竟敢这么大胆推测?

......师: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怎么做呢?我们一起读出来。(文中的一句话) 生:齐读,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风筝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师:那富兰克林是怎样进行实验的?(投影)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选择你们认为最合适的词语填空,并结合课文第四自然段的相关词语,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这是一次

的实验。 (精心准备、危险、成功)

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巡视辅导。

师:学过了,谁来说说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 生:“精心准备”的实验,理由是:富兰克林准备了不少东西: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师:说得真好,给点掌声,女生一起读,投影:这是一次精心准备的实验,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师:同学们最爱画画了,你们能把文中的这只风筝的每个部分画出来,并做上标注吗? 生:画,师巡视指导,并适当表扬。 师:你们还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 生: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当时天气相当恶劣。 师:是从那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怒发冲冠......生:炸雷、大雨倾盆、一阵发麻......投影:1752年7月的一天,......一阵发麻。 师:男生读,看能不能读出当时的紧张气氛。 师:女生再来试试看。

师:这声音真是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啊!此时此刻,富兰克林竟然用手指直接靠近铜钥匙,难道他忘记了他的精心准备?

生:不是的,是因为马上就要成功了,他迫不及待地想感受到实验的成功,所以就忘记了自己的生命危险。

师:说得真好,你太了解富兰克林了,手臂一阵发麻是什么样子的? 生:做手势。

师:富兰克林被电得发麻,他是一脸难受的表情,还是? 生:“欣喜若狂” 师:投影:“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师:怎样才能读出富兰克林高兴到了极点? 指名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师:大家一起读: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师:谁能把这震惊世界的风筝实验复述出来呢? 生:读实验全过程,并指名说。

师:适当评价,指点。教师板书:准备材料

说明用途

感受天电 师: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风筝实验的惊心动魄。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学完了震惊中外的“风筝实验”,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富兰克林不怕危险。

生:富兰克林,注意观察,勤于思考。 生:富兰克林,知识渊博。

生:富兰克林做实验一丝不苟,态度严谨。 生:富兰克林,有决心,不怕冷嘲讽。

......师:板书:注意观察

勤于思考

不怕嘲讽

勇于探索 ......师:本文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富兰克林这些品质的。 生:烘托。

师:投影:是的,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无畏惧;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勇气和决心;史人感到富兰克林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师: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往往会借助“烘托”这个手法。板书:烘托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他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投影:想象一下,此时的人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富兰克林,人们的嘲讽丝毫没能阻止你勇往直前的脚步。 生:富兰克林,你竟然成了世界伟人!

生:富兰克林,你坚定不移的精神真是让人佩服啊! 生:富兰克林,你为了今天的成功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生:富兰克林,你没上几年学怎么懂得那么多知识。

......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评价。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充分领略到了实验的危险,也感受到了科学家勇敢的精神,所以同学们一起读:

三、小结:

投影:当我们不再害怕上帝的怒火,请不要忘记做风筝实验的富兰克林;当我们不再为开山破楼而犯愁时,请不要忘记冒死实验的诺贝尔;当我们在夜晚享受光明时,请不要忘记经过一千多次失败才成功的爱迪生。同样还有我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四:课后作业:

1、收集资料,了解避雷针的作用及其可以避雷的原理。

2、练习复述课文。

《天火之谜读后感.doc》
天火之谜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