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

2022-04-10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注评

第一段

简介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得名由来)

1、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

橐驼:骆驼。

始:最初。

2、病瘘(l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乡人因形取号,嘲讽残疾不该。〗

病瘘:患了背脊弯曲的病。

瘘:今作‚偻‛,驼背。

隆然:背脊突起而弯腰行走。

伏行:俯下身体走路。

有类:有些像。

者:的样子,代词。

号之:给他起个外号叫。号,起外号。

3、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自己敢于接受,表现豁达自信〗

之:代词,指起外号事。

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

名:称呼。

固:确实。

当:恰当。

因:于是,就,副词。

舍:舍弃。

其名:他原来的名字。

谓:称为。

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第二段

介绍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种树专长)

1、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介绍住址〗

长安:今西安市,唐王朝首都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介绍职业,‚豪富人‛及‚卖果者‛争相雇请,侧面描写种树技术高超。〗

业:用作动词,以……为职业。

为:从事,经营。

为观游及卖果者: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

争迎取养:‚争相迎取(驼于家)而养之。‛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古文观止》注)意谓争相雇请他。

3、视驼所种树,或移徙(xǐ),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正面描写种树技术高超〗

或:有时,副词。

移徙:移植。

徙:迁移。

硕茂:高大茂盛。

早实:早结果实。实,结实。

以:而。

蕃:多。

4、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再作比较,反衬技艺高超〗

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

窥伺效慕:暗中观察,羡慕摹仿。

莫:没有谁,代词。

如:赶得上,动词

第三段

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原因。(种树之道)

1、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介绍种树经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既总括了种树的经验,又暗示了全文的主旨〗

有问之: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

木:树。

橐驼:古人最郑重最恭敬的自称法,是自称其名,可译‚我‛。

寿且孳: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孳:繁殖,滋生。

天: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致其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

致,实现,达到。

焉尔: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2、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介绍种树要领〗

凡:凡是,表示概括,副词。

植木之性:按树木的本性种植。

性,指树木固有的特点。

本:树根。

欲:要。

舒:舒展。

培:培土。

故:指用原有的土。

筑:捣土。

密:结实。

3、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介绍管理树木的经验。以上申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既然:这样之后。

既:…之后

然:这样。

已:(做)完了。

勿动:不要再动它。

勿虑:不要再担心它。

去:离开。

顾:看。

其:如果,连词。

莳:种植。

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

置:放下。

若弃:像丢弃了一样不管。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不会丧失了。

则:那么,连词。

者:助词,无义

4、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介以上申述‚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不害其长:不妨害它的生长。

而已: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不抑耗其实: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

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5、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则:就,连词。不然:不是这样。

根拳:树根拳曲

土易:更换新土。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

焉:句中语气词,无义。

6、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苟:如果,连词。

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

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恩,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

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

7、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甚者:更严重的。

爪其肤:用指甲划破树的皮。爪,掐,用指甲划,作动词用。

以:来,连词。

验:检验。

生枯:活着还是枯死。

疏密:指土的松于紧。

日以离:一天天地失去。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

8、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说明‚他植者‛‚莫能如‛的原因〗

不我若:‚不若我‛的倒装,不如我,不及我。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

若,及,赶得上,动词

第四段

写郭橐驼把‚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类比,指出地方官吏好像是‚爱‛民,其实在害民。(治民之道)

1、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转入正意

道:指种树的经验。

官理:为官治民。

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之:前‚之‛,助词,的;后‚之‛,代词,指种树之‚道‛。

2、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zhǎng)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先表示谦虚。 ○再进行类比:以‚他植者‛类比‚长人者‛。

而已:罢了。

理:治理百姓

长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

烦其令:多发他的命令。

烦:使动用法,使…变得繁琐。

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

焉:代词,同‚之‛。

而:但,连词。

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最终。

3、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官命:官府的命令。

促尔耕:催促你们耕田。

勖:勉励。

植:栽种。

督:督促。

获:收割。

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缫: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

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为女织‚烦其令‛。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tún)。‛ 字:养育。遂而鸡豚: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遂,成,这里指喂大。豚,小猪。

4、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故病且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聚之:召集百姓。

木:梆子。

吾小人:我们小百姓。

辍飧饔: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

以:来,连词。

劳吏者:慰劳当差的。

且:尚且。

暇:空暇。

何以:以何,靠什么。

蕃吾生:使我们的生产增加。

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

性,生命。

病:困苦。怠:疲倦

5、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若是:像这样。

与吾业者:与我同行业的人,指‚他植者‛。

其:大概,语气词。

类:相似。

第五段,

最后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写作目的)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养人‛也要‚顺天致性‛,才能‚蕃其生而安其性‛。

嘻:叹词,表示高兴。

不亦善夫:不也很好吗?夫,句末语气词。

养人术:治民的办法。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

传:作传,即指此文。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戒:鉴戒。

推荐第2篇: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落实文言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寓意;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教学步骤与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好导入。

晋朝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大诗人李白爱酒,杜甫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唐朝的柳宗元爱树,他不仅爱种树,更能从种树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二、作家作品: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三、体裁与背景:

1、体裁

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时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寄托,言:说的道理。这种体裁是假借某个故事(有的是拟人的故事)来说明道理,或讽刺社会现象的,它深入浅处的把某个深奥的道理,或社会现象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特点:结构简短,形象鲜明,善用比喻、拟人、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 本文:——郭橐驼“顺木之性,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2、背景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四、读——准确地读:

1、听读课文。请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要求:仔细听,认真看,心里读。(朗读完成后,教师指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整齐自信。

4、熟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对照翻译,边读边翻译给自己听。教师巡视答疑。

五、课下作业:

结合《三维设计》,识记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第一段:交代郭橐驼名字的由来

1、本段写什么? 介绍人物身世

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 (豁达——身残而自信)

3、重点字词: 故乡人号之“驼”。

故:所以乡人:乡里的人 名我固当

名:取名,名作动固:本来;当:恰当 因舍其名:

因:于是

第二段:郭橐驼种树的特殊技能

1、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争迎取养”。

B、高超——不怕“移徒”,“他植者莫能如也”。

2、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侧面描写

3、重点字词: 驼业种树 以……为业 或迁徙,无不活 即或 早实以蕃

结果,名词作动词 相当于“而” 表递进 第三段:畅谈种树经验

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植木之性……其筑欲 密”

2、他认为种过后应采取什么态度?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置也若弃”

3、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4、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根拳而土易……观其疏密”

5、本段用了什么方法传驼? 对比、映衬

6、本段分几层意思?(自己、他人)

7、重点字词: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以: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相当于“来”; 致:尽的意思,使动使……发展到尽头。 性:本性 凡植木之性 性:方法 其本欲舒 本:根 其莳也若子

也:表停顿语气子:名作动,对待子女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使动,使之高大,使之茂盛。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蕃:使动,使……结果早,使…….结果多;而,连词,表递进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指甲抓破,名作动,肤:这里指树皮,以:表目的,“来”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地名作状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不若我为何能(宾语前置) 第四段:官府繁政扰民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2、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祸——呼、鼓、聚、击、召

3、“他植者”的种树与“长人者”扰民的有何相通之处?(对比) 根拳而土易虽曰爱之,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 旦视而暮抚其实害之;

已去而复顾虽曰忧之,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则幼孩遂而鸡豚 爪其肤以验其实仇之。 摇其本以观 勤虑害树繁政扰民

4、重点字词:

官:名做动,做官。

长(人者):管理。

烦:使动,使……繁多

祸:名做动,造成灾祸

聚:使动,使之聚合。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使……繁衍使……安顿

病:穷困。类:类似。

第五段:问者意外收获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传其事以为官戒)

主题: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二、布置作业 学习构思寓言故事:

认真阅读古代的经典寓言故事,揣摩古人创作寓言的取材方式和写作技巧;根据提供的话题,尝试构思寓言。

话题:①心存善念 ②懂得感恩 ③利己与利人 小结:

“读寓言,明事理,学创作”。

希望大家课后多阅读一些古代经典寓言故事,比如柳宗元的《三戒》、刘基《郁离子》中的一些名篇,领会这些优秀寓言的深刻寓意,多揣摩古人创作寓言的取材方式和写作技巧,平时多练习构思和写作,“三年磨一剑”,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成功的寓言的。下课 附板书设计:

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他植者:逆木之本性,勤虑害树 现实:官吏繁政扰民 理想:顺民之性以养民

(小寓言大智慧)

推荐第3篇: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一、重点词语

1、病偻 (脊背弯曲)

2、甚善,名我固当 (本来)

3、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仿效)

4、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滋长,繁殖,生长得快)

5、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勉励)

6、早织而缕 (线,这里指纺线织布)

7、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使(我们人口)兴旺)

8、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戒鉴)

9、其莳也若子 (种植,移植)

10、根拳而土易 (拳曲,伸展不开)(更换)

11、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树干)

12、移之官理 (治,统治)

13、字而幼孩 (养育)

13、遂而鸡豚 (成,养大)

1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晚饭)(早饭)

二、通假字

1、既然已 “已”通“矣”,了

2、字而幼孩 “而”通“尔”,你的

3、早缫而绪 “而”通“尔”

4、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同“滋”

三、一词多义

1、病偻。(得„病)

故病且怠。(困苦)

2、不害其长。(妨碍)

其实害之。(伤害)

3、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4、其土欲故。(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故不我若也。(所以)

5、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

其实害之。(实际上)

6、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7、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

早织而缕。 (通“尔”,你们)

8、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

9、早实以蕃(而且)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表目的,来)

以子之道(把)

10、不知始何名(名字)

甚善,名我固当(称呼)

11、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理,非吾业也(职业)

1、业: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术业有专攻 (职业,技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业)

以共济世业 (事业,功业)

若业为吾所有 (已经)

2、如:莫能如 (及,赶得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 (到„„去)

日初出大如车盖 (好像)

洛阳亲友如相问 (如果)

公屡促之,必如约 (按照)

3、性: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本性)

凡植木之性 (性质、方法)

性行淑均 (性情)

4、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道理、方法)

当户理红妆 (整理)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治理得好)

5、尔:官命促尔耕 (你们)

君尔妾亦然 (这样)

无他,但手熟尔 (罢了)

非死则徙尔 (表示肯定语气)

6、病:故病且怠若是 (困苦)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生病)

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毛病,不足)

7、虽: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连词,虽然)

虽鸡狗不得宁焉 (连词,即使)

8、因:因舍其名 (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以为号焉 (连词,表示结果,于是)

击沛公于坐 (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9、且: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连词,而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连词,况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副词,姑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连词,尚且)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名:叫„„名字

(2) 病偻,隆然伏行 病:患„„病

(3) 甚善。名我固当。 名:称呼

(4) 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类:像

号:称呼

(5) 早实以蕃 实:结果实

(6)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掐,抓破

(7)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仇:仇视,谋害

(8)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长寿

(9) 字而幼孩 字:养育

(10) 移之官理 官理:做官治民

(11) 而卒以祸 祸,受到祸害

(12)传其事以为官戒

传,作传。

2、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观游:此处引申为园林游览业

3、名词作状语

(1)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每日,一天天地

(2) 旦视而暮抚 日:在早上

暮:在晚上

4、名词、形容词、动词使动用法

(1) 以致其性焉尔 致,使„„达到

(2) 非有能硕而茂之也 硕,使„„壮硕

茂,使„„繁茂

(3)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使„„提早

蕃,使„„多

(4)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祸,使„„受灾祸

(5)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兴旺,多

安:使„„安定

(6) 鸣鼓而聚之 鸣,使„„鸣响

5、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

(1) 驼业种树 业,以„„为职业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2、既然已 (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若不过焉则不及(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6、已去而复顾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六、句式

1、判断句

官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者

3、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而卒以(之)祸

苟有能反(于)是者

然吾居(于)乡

(主语)鸣鼓而聚之

4、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又何能为哉

七、难句翻译

1、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译:所以都非常困苦而且疲乏。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2、吾又何能为哉

译: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3、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赶上他。

4、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译:把你种树的道理,转用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

5、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译: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

6、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译:这不是说得很好吗?我问养树,却得到了养民的办法。

推荐第4篇:《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目的:了解本文的杂文笔法和巧用对比的艺术特色。

确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注意词类活用和通假现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与学生交流关于柳宗元的材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他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与韩愈齐名,是古文运动的积极支持者、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家。

公元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王叔文等执政,力图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有所改革,以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挽救“安史之乱”以来的衰落局面。柳宗元参加了这一进步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仅146天,就在旧势力的反扑下失败。太子李纯被拥立为帝,王叔文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惨遭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公元815年,又被贬到更偏远的柳州做刺史。四年之后,就死在那里,年仅47岁。后人因他是河东人,称他“柳河东”;又因他晚年在柳州任职,所以也称他“柳柳州”。

二、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

1、病:病瘘(病——生……病

动词

生了脊背弯曲的病。)

故病且怠(病——困苦)

2、为: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为——从事、经营)

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为)

3、故:故乡人号之曰(故——所以)

其土欲故(故——旧,意为熟土)

4、隆然伏行:隆然,突起的样子;伏行,弯着腰行走。背部高耸,弯着腰走路。

5、固:的确。

6、业:以……为职业。意动用法。

7、硕茂:高大茂盛。

8、蚤实以蕃:蚤实,果子早结;蕃,多。果子早结而且多。

9、他植者:别的种树人。

10、效慕:仿效。

11、天:天性,自然生长规律。

12、以致其性:致,达到、实现;性,本性。来发展它的本性。

13、焉:表示肯定的语气。

14、爪:抓破,作动词。

15、疏密:指土的松紧。

16、官理:作官治民。唐人避唐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17、传:记载。

三、深入探究

1、本文题为“传”,但并非是实录性的传记性文章,而是一篇寓言。这也是古代杂文的一种写法,试与《拿来主义》相比较,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那些相同之处。

本文文题为传,却并非实录性的人物传记,郭橐驼,不一定实有其人其事。作者只是借传立说,把个人的政治主张,含蓄而深沉地表述出来。

作者针对中唐时期吏治“好烦其令”,民不聊生的弊端,借种树喻治民,巧妙地将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之道,“移之官理”,表明作者的主张:政令的实施必须适合人民的需要。对于昏庸官吏的扰民政治给予揭露和贬斥。这与《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作比,阐述对待外国文化态度的写法是一样的。

2、本文开头仅以寥寥数笔便使郭橐驼的状貌神态跃然纸上。但从全篇内容来看,这一段似与正题没有什麽直接关系,是否可以删去?作者为什麽这样写?

1)本文题为《种树郭橐驼传》,写人物状貌神态是传记的写 法,本文是借用人物传记的写法设喻。2)郭橐驼对乡人号之曰“驼”的态度与他种树的方法和他对官理的阐述相联系——顺其自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以蕃吾生而安吾性”。3)郭橐驼自身是病态的,是不合自然生长规律的,他有自己的痛苦经历,因而更能了解被扭曲的痛苦,了解顺其天然的重要性。

3.文中的“问者”第一次发问的内容未写出,你能否代为补上?他的第二次发问在结构上起什麽作用?最后发出的感慨中,“养树”与“种树”,“养人”与“官理”意思是否相同?为什麽要换一种说法?

“问者”第一次发问的内容——“子安使木寿且孳?”或“子何异于他植者?”第二次发问在结构上由此及彼,由记郭橐驼种树引入议论,阐发官吏治民之弊。起过渡的作用。“养树”与“种树”,“养人”与“官理”的意思大致一样,但有所区别。养树侧重“养”,“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引申到“养人”,与民休养生息,而官理则是泛指治民之道。换一种说法是为了强调“养人”的重要性,突出作者的政治主张。

推荐第5篇: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解题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世称“柳河东”。他出生于长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经史百子。21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26岁第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博览群书,通观古今。贞元十七年(801)调任蓝田尉,得以了解世风民情。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他参与王伾、王叔文等人的永贞改革,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前后长达十年之久。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释以遣苦闷,并关心现实,写了大量文章驳难政敌。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满心以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远放柳州刺史。在柳州任上,他关心民瘼,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悬,深得民心。

1 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朴素的唯物思想,反对天命论。他和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应辅物及时,其文学主张与韩愈大同小异。他的散文创作立意新颖,章法严谨,以杂文、寓言、山水游记等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清新峻洁,似淡实浓,自成一家。有《柳河东集》行世。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明确: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3段,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五、具体研习课文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明确: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明确: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明确: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

2 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六、探究阅读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七、课文总结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课前练习: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勖(xù)

病瘘(lǔ) 病且怠(dài) B.豚(tún) 抑耗(háo) 织而缕(lǚ) C.孳(zī) 窥伺(sì) 实以蕃(fán) D.缫(sāo) 飧饔(yōnɡ) 长(zhǎnɡ)人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①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早实以蕃

④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⑤其筑欲密

⑥长人者好烦其令 ⑦故病且怠

参考答案:

1、A(“瘘”读“lǘ”)

2、①起名,作动词。②以„„为业,作动词。③果实;蕃盛,多。④尽。⑤捣土用的杵,这里用作动词,捣土。⑥治理。⑦穷困。 课堂练习: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圣恩。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

3 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任。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切情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颜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联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多听纳。

注:谠言:正直的言论。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箴时之病 箴:劝戒

B.非次拔擢 次:依顺序排列,等次 C.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 善:友好,交好 D.章武皇帝纳谏思理 理:道理 2.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幼聪慧绝人 绝人:超过一般人 B.吾谓斯文遂绝斯 文:文人或儒者 C.而往往流闻禁中禁 中:宫中

D.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

上前:走上前去 3.翻译“后进文章无可意者”一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

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然送入宫中,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

C.皇上起先对白居易劝谏承璀一事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白居易对他的无礼之举,但后来又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

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而决不是轻率进谏。 参考答案:

1.D(理:治,天下大治) 2.D(上前:皇上面前)

3.后辈的文章,总没有合他心意的。 4.B(“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错,应为“但皇上却不予答复”) 课后拓展:(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胡质子之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4 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作为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5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参考答案:

1.C(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

2.A(词语有“故、每、因、及”,涉及到课文的文章有《信陵君窃符救赵》《促织》《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A项中的“故”,“故以为汝粮耳”中“故”当“因此、特地”讲;“故久立与其客语”中“故”作“故意”讲。B项两句中的“每”都作“每次讲”。C项两句中的“因”都作“通过”讲。D项两句中的“及”都作“到”讲) 3.A(“从句式的角度看”提示了思考的角度。第①句“大人清白”是主谓式结构,第②句“名誉著闻”也是主谓结构,这样第①②句是相同的。第③句“乃知其都督也”,加粗部分的意思是“他是都督”,是判断句,结构也是主谓式。而第④句“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中“其都督”,意思是“他的都督”,是偏正式结构,所以③④是不相同的) 4.B(B项中“先其将归”译文有误,应为“在胡威告辞出发之前”,“先”译为“在„„之前”,“其将归”指胡威将要辞别回去) 5.A(“其父子清慎,一是指两者,二是侧重清正廉洁。①侧重其父勤俭,②侧重其子克己清勤,④侧重其子不受别人佐助,并把自己的“干粮”——绢,给了别人,说明清正无私。①②④充分表现了父子的清正审慎。③表示都督的虚伪,⑤表现胡质的束缚严明,⑥表现胡威清廉的影响)

6.C(A、B、D项叙述都是正确的。C项对都督的介绍与原文有出入。“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不对。一是文中说“后因他信,具以白质”,是通过其他信使告诉胡质的,并不是都督弄巧成拙,他自己告诉了胡质。二是文中还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也说明此事是胡威去告诉信使,并使之转告父亲的) 课堂练习【译文】

白居易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他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善作诗文,但是秉性轻浮,看不起别人,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看了自居易的文章,顾况不由得亲自到门口以礼相迎,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绝迹了,没想到又遇见了你。”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篇篇都有讽谏之意,能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因而有德有才的人都很赞赏他,并且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话,元和二年十一月,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元和三年五月又任命他为左拾遗。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爱好文学的君主,并且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得的知识,上报皇上的恩泽。

白居易与河南人元稹关系很好。元稹由监察御史被贬谪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可奏疏呈上去却没有回音。皇上又想加封河东人王锷为宰相,白居易劝谏说:“宰相是皇上的辅佐大臣,没有贤德良才的人不能担当此职。王锷搜刮民财进奉,来求得皇上恩泽。不能让天下人认为您得了王锷的进奉而给他宰相职位,这对我们圣明之朝是极为不利的。”皇上这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皇上任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十有七八上奏章劝止,白居易当面向皇上论说自己的看法,情辞极其恳切。不久,他又奏请停止河北用兵。奏文共有数百上千字,很多话都是别人难以说出口的,皇上大都听取采纳了,只有劝谏不要任命承璀一事,因为

6 过于急切,皇上很不高兴,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一手提拔他才有了名位的,可他对我如此无礼,我实在难以忍受。”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不躲避死亡的惩罚,事无大小一定要说,正是要报答您大力提拔之恩,决不是轻易进谏啊。陛下要想廓开谏诤之言路,就不应该阻止白居易劝谏。”皇上说:“你所说的是对的。”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很多都被皇上采纳。 课后拓展【译文】

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威接受,告辞回家。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吃完饭便又上路,如此而已,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和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威,一路上与威为旅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又很少吃东西,这样走了几十里。

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后来因为其他事,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 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的很高。晋武帝召见威时,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威,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晋武帝问,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威最后官到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授为镇东将军。

推荐第6篇: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重点词语

1.长

(1)长,读cháng,与“短”相对,如《隆中对》:“身长八尺。”引申为“长久地”,如《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又引申为“经常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长,还有“擅长”的意思,如《冯婉贞》:“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2)长,读zhǎng,生长,如本文“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引申为“长大”,如《东方朔》:“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再引申为“年纪大”,与“幼”相对,如《木兰诗》:“木兰无长兄。”再引申为“首领”,如《冯婉贞》:“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长,又是官名,古代大县长官叫“令”,小县长官叫“长”。本文的“长人者”的“长”。是名词用为动词。长人者,是“当官治民的人”的意思。

(3)长,还有“多余的”意思,成语“身无长物”“别无长物”,形容穷困或俭朴。这个“长”,旧读zhàng,今读cháng。

2.若

(1)若,作动词用,有“像、似”的意思,如本文:“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又如《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引申为“及,赶得上”,常用于否定句,如本文:“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就是不及我,赶不上我。

(2)若,作代词用,是“你、你的”的意思。如《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又如《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若,作连词用,是“如果”的意思,如本文:“若不过焉则不及。”

3.传

(1)传,作名词用,本义是驿站或驿车,读zhuàn。如《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又如《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晋侯以传召伯宗。”引申为“宾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传,也指“古书”,如《孟子·梁惠王下》:“于传有之。”引申为“解释经文的著作”,如《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再引申为一种文体,即“列传、传记”,如本文的题目《种树郭橐驼传》。动词,作传 本文:“传其事以为官戒。”

(2)传,作动词用,读chuán,作“传递”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引申为“传授”,如《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引申为“流传、传布”,如《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通假字

1.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繁殖、滋生)

3.既然已(“已”同“矣”,了)

句式

1.判断句

以“„„也”表示判断。

例:官理,非吾业也(非„„也,表否定的判断句)

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于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者

3.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而卒以(之)祸

苟有能反(于)是者

然吾居(于)乡

移之(于)官理,可乎

4.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又何能为哉

词类活用

名作动

1.病瘘,隆然伏行。病,患„病

2..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作动词用,手抓,掐

4.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

5..其莳也若子。子,对待子女一样

名作状

(1) 旦视而暮抚。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3)旦暮吏来而呼曰。 旦暮,从早到晚

使动用法

(1)以致其性焉尔。致,使„„达到

(2)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硕大茂盛

(3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结得早;蕃,使„„多

(4)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荣。安,使„„安乐。

(6)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烦,使„„繁琐。

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业,以„„为职业

传其事以为官戒。 为„„作传

(为动用法)

一词多义

1.病

病偻。(得„病)

故病且怠。(困苦)

2.害

不害其长。(妨碍)

其实害之。(伤害)

2.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3.故

其土欲故。(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故不我若也。(所以)

4.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

其实害之。(实际上)

5.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6.而

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

早织而缕。 (通“尔”,你们)

7.为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

8.以

早实以蕃(而且)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表目的,来)

以子之道(把)

9.名

不知始何名(名字)

甚善,名我固当(称呼)

10.业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理,非吾业也(职业)

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

乡人(古义:两个词,所有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2、既然已。

既然 (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不抑耗其实而已。

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若不过焉则不及。

不过(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小人 (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6、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其实(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7、已去而复顾。

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推荐第7篇: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3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和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4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三、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四、解题。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明确: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五、课文分析。

第一段:[注音]橐tuó偻lǚ [注释] 橐tuó驼:骆驼。偻lǚ:脊背弯曲,即伛yǔ偻病。类:似,好像。号之:称他为。名:起名,名动。因舍其名:于是舍弃他的(原来)的名。舍,放弃。云:句末语气词。 [分析]1.本段“传”什么?

明确: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段意) 2.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评]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

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简评]“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了。 [引]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 第二段:[注音] 徙xǐ 硕shuò 蕃fán 窥kuī 伺sì [注释]业,以……为业,名意动。为观游:以(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卖果者:指种树卖果营利的人。争迎取养:争着把(他)接来,养在家中。指雇用郭橐驼。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虽:虽然。莫:无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如:赶得上。

[分析]1.橐驼种树,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1)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说明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2)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这说明他的种树技艺高超,不仅所种的树不怕“移徙”,而且“他植者莫能如也”。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小结橐驼种树本领:A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B所带际遇——争迎取养; C技艺高超——不怕“移徙”;D他植者莫能如也。 2.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从两方面--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 [述评]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谈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面。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段意: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推荐第8篇: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背诵课文

3、4两段。

德育目标

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导语:1.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陶渊明

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

——杜 甫 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 2.直

背的故事

一瞎子,一矮子,一驼子,吃酒争座,各曰:“说得大话 的便做头一位”瞎子曰:“我目中无人,该我坐。”矮子曰: “我不比常(音同长)人,该我坐。”驼子曰:“不要争,算来你们都是直背(音同侄辈),自然该让我坐。”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他是我国中唐时代著名的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祖籍山西河东郡,人称柳河东;晚年贬谪柳州,又死在柳州,也称柳柳州。。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蝜蝂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柳宗元自小喜欢读书,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有:《封建论》等;文学性传记散文有:《捕蛇者说》、《童区寄传》;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言散文有:《种树郭橐驼传》,《三戒》。著有:《柳河东集》。

文体介绍

本文从内容上来看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从形式上看是一篇传记。

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传记: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两类:一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另一类是文学传记,它多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多。

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解题:

郭橐驼,本文主人公,因病而脊背弯曲,得橐驼之名,他是一个种树的好手。

本文名“传”,实际是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针对当时官吏烦政扰民现象而言。

本文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照样是民不聊生。

这是篇寓言体的传记散文,微言大义。从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继承了《庄子》的风格。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问答的形式

二是无为顺性的思想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时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社会背景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苛捐杂税繁重, “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 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苛捐杂税繁重,“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烦政扰民现象,作者巧妙地借郭橐驼有关种树的议论进行指斥,想要启发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

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2、转入正题,道出过橐驼史一个种树的行家

3、郭橐驼坛种树经验

4、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做传目的。

思考:

1 郭橐驼树种得好的关键是什么? 2 郭橐驼种树有怎样的方法? 3 郭橐驼对所种树的态度是什么?

第一段:

[注音]橐tuó偻lǚ

[注释] 橐tuó驼:骆驼。偻lǚ:脊背弯曲,即伛yǔ偻病。类:似,好像。号之:称他为。名:起名,名动。因舍其名:于是舍弃他的(原来)的名。舍,放弃。云:句末语气词 提问

(1)本段传什么?

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姓名、形象特征) (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

豁达——身残而自信

(4)研读第一段: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总结:(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

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引]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

第二段:

注释]业,以„„为业,名意动。为观游:以(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卖果者:指种树卖果营利的人。争迎取养:争着把(他)接来,养在家中。指雇用郭橐驼。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虽:虽然。莫:无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如:赶得上。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有钱有势的人(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卖果的,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察看驼所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活的;而且硕大茂盛,结果早并且多。其他种植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没有能赶得上的。

严格地说,郭橐驼是培植移栽苗木的。郭橐驼培植苗木是用来干什么的? 郭橐驼移栽的苗木有什么特点?

成活率高

高大繁茂

结果实早而多

1.橐驼种树,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1)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说明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2)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这说明他的种树技艺高超,不仅所种的树不怕“移徙”,而且“他植者莫能如也”。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小结橐驼种树本领:A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B所带际遇——争迎取养; C技艺高超——不怕“移徙”;D他植者莫能

(1)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际遇——争迎取养

B、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 C、高超——不怕“移徙”,

D、他植者莫能如也

(2)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侧重于侧面描写)

述评]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谈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面。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段意: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3)

研读第二段:思考驼豁达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

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第三段结构示意图

[注释]焉尔:语气词连用。全:保全。得:获得。害其长zhǎng:妨害它生长。硕茂之:使之硕茂。硕茂,这里是使动用法。早而蕃之: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早、蕃,这里也是使动用法。顾:回头看。爪:用爪抓破,名动。验:检验、察看。故不我若也:即“故不若我也”,宾语前置。何能为:即“能为何”,能做什么。宾语前置。 1.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2.根据第三小节回答郭橐驼是如何移栽苗木的?(种树经验)而其他人却是如何移栽苗木的?(在这以下,他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 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结构图如下: 总括: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

对比

映衬 分述:

1、木之性

(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

(实践总结)

3、顺其自然

(议论)

4、他植者违反(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自谦明理) 3.几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

明确:其莳也若子,其弃也若弃。

4.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

明确:不过则不及,太恩太勤。

[评] 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5.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橐驼?”)

明确:对比、映衬。(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

[述评]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又是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

6.理清作者写作意图。

我们再看看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点明:下文已不是写种树。)

7.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作者为他立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段意: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四段:

注释]子:对人的尊称,您。移之官理:即“移之于官理”,把它转用到做官治理政事这方面去。官理,官治,当官治民。理,治,统治。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长zhǎng人者:指治理人民的官长,做官的。长,治理。人,民、老百姓。好烦其令:喜欢多发政令。烦,繁多。怜:爱。官命:官府命令。勖xù:勉励。获:收获,收庄稼。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字:养育。遂:成,引申为喂大。豚tún:小猪。鸣鼓:使鼓鸣,即击鼓。鸣,动使动。木,梆子。辍饔飧以劳吏: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辍,停止。飧sūn,晚饭。饔yōng,早饭。且不得暇:尚且不得空闲。暇,空闲。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又怎么能使我们(自身)繁衍生息,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而前置。蕃、安,这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故病且怠:所以穷困并且懈怠。病,穷困。吾业者:我所从事的行业。其亦有类乎:难道也有类似吗?其,通“岂”,难道。注:其,解为大概,该句译为大概也有类似吗?这样似乎更符合原意。

1,课文为什么设计出“有问之”“问者曰”这样的问话者?

明确:这样造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是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2)“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3)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3)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评价:“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 (祸——呼、鼓、聚、击、召)

[评述] 郭橐驼先直陈其为祸:“而卒以祸”;而后描述了官吏烦令扰民的神情动作:来而呼曰,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4)“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养树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养人术: “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5)“种树”和“治民”有何相通之处?(横着写) 勤虑害树

根拳而土易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爪其肤以验

摇其本以观

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治

促尔耕

勖尔植

督尔获

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

遂而鸡豚

繁政扰民

6.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

明确: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引]“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其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这里同样是运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这一点也反映作者写作思路上的严谨。

[述评] 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总评] 如果说在上一段中,问者的身份还比较隐晦,酷似一个求艺的人,那么在这一段中,他就渐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现出“别有用心”,以一种咨询的语气,根本扭转了话题。在这种默契的问答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这样,前面批评种树人的话,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这些扰民的官吏身上,而又尽在不言中。悍吏来乡,闹得鸡犬不宁,橐驼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

段意: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五段:

1.本文只是在写郭橐驼种植树木的技术吗? 这位种树的郭橐驼确实厉害,能从养树之术推知养人之术。那么,究竟郭橐驼是真有其人还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呢?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传其事以为官戒) 官理(治理人民)---道家思想

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如果将这一段比作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从旁门下场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段意: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3.“种树”和“治民”有何相通之处? 种树

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他植者:违反木之天性,勤虑害树 治民

现实:官吏繁政扰民

理想:顺民之性以养民

三、研读第

4、5节: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1、“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3、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4、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与“他植者”勤虑害树遥相呼应,互相映衬,强化了对官吏繁政扰民现象的批判。在对不良现象的反面批判中,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映衬中,作者的正面观点也就显而易见了:当官治民应“顺民之性以养民”,所以作者最后感叹说“得养人术”。

5、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四、体裁及文章特点

实际上是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这种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讽谏,就决定了文章“委婉含蓄”的特点。

种 树 郭 橐 驼 传

讽喻寓言

对比

映衬 1 介绍人物身世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 引出种树行家

3 畅谈种树经验 顺民之天以致其性

4 官府繁政扰民

5 问者意外收获

郭橐驼

与众不同

外貌 语言 (反衬) 形---丑

心---善

技---高 理---明

总结

本文以寓言式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本文主题:

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但文章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写作特色:

?

1、简洁而生动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

2、对比与映衬

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

?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

3、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文章特点

题为《种树郭橐驼传》,名为“传”,其实重点并不在写人物传记,而是重在写如何治理人民。 写人物所花笔墨很少,但人物性格鲜明。

联想、类比:由郭橐驼种树联想到治理人民,由日常生活小事上升到治国方针,富有哲理和说服力。

对比: (1)郭橐驼的外貌和技艺对比;(2)郭橐驼这样的小人物和治理人民的官老爷对比;(3)“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对比。突出人民的聪明和智慧,讽刺官吏们愚昧、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要求改革弊政的强烈愿望 。 排比:“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 对偶:“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作业

1、课外简析《巴黎圣母院》中形丑心美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2、以“种树与育人”为话题写一段话(二三百字)。

①以致其性焉尔(尔,同“耳”,罢了) ②字而幼孩(而,通“尔”,你们的) ③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 古今异义 1.其实

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它的果实) ②其实害之(其实,那实际上) 2.去

去不复顾(古义:离开。 今义:与“来”相对。)

三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名我固当(名,称呼) ②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③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

④移之官理可乎 / 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

⑤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词作状语

①旦视而暮抚(旦暮,从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4.意动用法

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5.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 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 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官理,非吾业也

译: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二)宾语前置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

译: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凭什么”)

译:又拿什么来使我们的子孙兴旺并且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呢?

(三)省略句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 3.然吾居(于)乡

4.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 5.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四)固定句式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其„„乎,表示揣测的固定句式,意为“大概„„吧”)

译:像这样,那么和我种树行当中的那些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2.嘻,不亦善夫!(不亦„„夫,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意为“不也„„吗”)

译:不也很好吗?

《种树郭橐驼传》文言知识整理2

一 通假:

①病瘘。[瘘,通“偻”,lǚ,脊背弯曲。“伛偻”(yǔlǚ),腰背弯曲,驼背。]

②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

二 古今(双音节同形)异义词:

①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

②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

③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

④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管理;人,百姓] ⑤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

三 词类活用:

1、名作动:

①不知始何名。[叫,“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

③名我固当。[称呼]

④早实以蕃。[结果实]

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

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

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在句子里是为动用法。]

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见课本181页注解27。)]

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

2、动作名:

或移徙。[移栽的树]

3、名作状:

① 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4、使动用法:

① 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

② 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

③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早。使„„多]

④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多](邓建列认为是形作动,不断地发布)

⑤ 遂而鸡豚。[遂,成,章程,作使动:使„„长成;喂大。]

⑥ 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⑦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荣。安,使„„安乐。]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6、为动用法:

① 其培之也。[为„„培土]

② 忧之太勤。[为„„担忧]

③ 虽日忧之。[为„„担忧]

④ 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传]

四 句式:

1、判断句:理,非吾业也。[以“„„也”式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宾语前置:

① 不知始何名。[名何——叫什么]

② 故不我若也。[若我——如我]

③ 吾又何能为哉![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④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以何——用什么]

3、省略句:

①然吾居(于,在)乡。

②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此。)祸。

③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④移之官理可乎?(于,到)

五 一词多义: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其土欲故。(旧)

故不我若也。(所以)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实际)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理,非吾业也。

(职业)

隆然伏行。(„„的样子)

既然已。

(这样)

然吾居乡。

(然而)

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

故病且怠。

(困苦)

有类橐驼者。

(„„的样子)

他植者则不然。

(„„的人)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的人。“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

以致其性焉尔。(来)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把)

早实以蕃

(而)

而卒以祸

(因,因为)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来)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地)

无不活,且硕茂。(而且)

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怠。(又,又„„又„„)

种树郭橐驼传

(一种文体)

传其事以为官戒

(为„„作传)

推荐第9篇: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温州瓯海二高施强国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

2.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重点掌握“业、如、性、理、尔、病”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寓言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寓言故事(短小、浅显易懂),学生回答故事寓意,然后教师总结体悟寓意的方法:人(物)理——事理——情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朝大作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寓言体人物传记《种树郭橐驼传》(板书课题)所传人物是一个种树的驼背,大家从这个人物的故事中能领悟到什么样的事理和情理?

二、解题:

教师:一般的人物传记题目往往是《XXX传记》或《XXX传》,比如《史记》里面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等,这篇人物传记人物前面为什么要加上“种树”两字?

学生:因为他是种树的/因为他树种得好

教师:大家种过树吗?种树的成果如何?

学生回答不一

教师:在南方因土壤、气候等条件种树相对容易些,而在北方气候比较干燥、雨水不足,要把树种好、种活就比较困难了。而本文中的郭橐驼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学生:是北方人,因为他的家乡在长安。

教师:在北方(没有天时、地理的优势)能把树种得很好,完完全全是他自己的技术和本事了,而且能种出水平、能种出名气,也可以说得上是种树方面的技术拔尖人才了,所以在名字前面加上种树两字,是对他的肯定和评价。

三、研读文本:

(一)研读课文第三段

教师:郭橐驼树种得好,他有什么经验?他是怎么种树的?(原文中寻找答案)

学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翻译)

教师:他是怎样顺应树木的天性的?具体的方法是怎样的?(原文中寻找答案)

学生:1.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种植)2.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护养)3.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翻译)

教师:其他种树的人有没有想学习他的经验的?

学生:有,“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教师:其他种植者为什么不能种好树?其他种树的人种树存在哪些问题(原文中寻找答案)

学生:1.根拳而土易,过或不及/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教师进一步提问:结果如何?(原文中寻找答案)

学生:木之性日以离矣。(翻译)

教师小结: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知道郭橐驼和其他种树的人不同在于前者能顺应树木的天性,后者违背了树木的生长规律,实际上妨碍了树木的生长。那么郭种树为什么能做到顺应树木的天性,他有什么法宝和玄妙?有什么特别的素质和才能?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一段。

(二)研读课文第一段

教师:本段文字仿照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他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学生:他是一个驼背,是一个残疾人。

教师:还有其他信息吗?

学生:放弃自己的名字,自称自己为驼背,“甚善,名我固当。”并没有不高兴。

教师:从中可以看出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启发诱导)

教师:豁达、乐观,豁达的背后是某种自信。(教师进一步补充:在《庄子》的寓言中也有这样的描写:人们把一个人称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不觉得难堪,反而很高兴的答应。这同郭一样,这种描写实际上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被人呼牛呼马,思想上不会受到干扰波动。这种顺乎自然的思想和素质自然也体现在他的种树过程中。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学会作到的。

(三)研读第5段

教师:但是仅凭这些就值得为他作传吗?毕竟他只是种树的行家而已,难道想为他做广告,推销他的经验,可惜别人又学不过去,柳宗元为他作传的真正目的和意图是什么?(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学生:传其事以为官戒(翻译)

教师:为什么能作为官吏的警戒?(阅读文章第四段)

(四)研读第四段

1.教师:柳宗元为什么说自己问养树,得养人术,郭种树与官员治理百姓有什么联系?

明确:能顺民之天以致其性。一些做官的人“好烦其令”,使老百姓不得安宁,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生产呢?因此,为官者也要像种树一样,不要过多地去扰民,而是应该为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点明了文章的写作意图,令人深思。

2.填表对比:

3.教师小结,明确主旨:以寓言的方式,借种树人之口,阐发他的政治理想,表现出改革弊政的愿望,也就是说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安定。(与《捕蛇者说》主题基本一致)

4.教师补充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中唐时期,土地兼并,科捐杂税,民不聊生。

5.学生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冯小兵

教学目的:1.掌握“偻”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2.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3.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教学设想:[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三、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四、解题。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明确: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五、课文分析。

第一段:[注音]橐tuó偻lǚ

[注释] 橐tuó驼:骆驼。偻lǚ:脊背弯曲,即伛yǔ偻病。类:似,好像。号之:称他为。名:起名,名动。因舍其名:于是舍弃他的(原来)的名。舍,放弃。云:句末语气词。

[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的人给他起个外号叫“驼”。驼听说起外号的事,说:“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dàng。”于是舍弃他(原来)的名,也自称起“橐驼”了。

[分析]1.本段“传”什么?

明确: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段意)

2.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评]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

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很实用的一份教案。

荆州市北门中学 吴秉新 【教学设想】

1、朗读,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的词义、用法;

2、研读,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和借鉴作者选材、构思技巧;

3、仿写,培养学生简化、锤炼语言的能力,体会文中所寓含的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我们今天学习的《种树郭橐驼传》就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政治主张。

二、听读,纠正字音,落实字词

1、学生听读课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郭橐(tuó)驼 病瘘(lu) 孳(zī) 勖(xù) 缫(sāo)丝 飧(sūn)饔(yōng)

3、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命名)

②驼业种树 (以……为业)

③其筑欲密 (捣土)

④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指甲抓)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本性)

②根拳而土易(改变、更换) ③字而幼孩(养育) ④故病且怠(穷困)

三、研读,疏通文意,学习写法

1、解题。

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2、研读第1自然段。(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的内容?(人丑)

(2)从文中你还可以看出“郭橐驼”他的性格有何特点?(豁达、自信)

3、研读第2自然段。(点读、思考)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的内容?(艺绝) (2)哪些语句是写郭橐驼的“艺绝”?

(3)这里作者的写法是什么?(重在侧面描写)

4、研读第3自然段。(齐读、思考)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的内容?(经妙)

(2)郭橐驼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具体的说,“郭橐驼”种树的窍门有哪些?(方法、态度、结果)

(4)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方法、态度、结果)

(5)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 “郭橐驼”种树的“经妙”的? (对比)

5、研读第

4、5自然段。(点读、思考)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的内容?(道深)……

推荐第10篇:《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1000字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1000字

原创: 晃荡世界的

《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所著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散文。历代各种古文选本多选入此文。

橐(tuó)驼即骆驼,\"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窿然伏行,故乡人号之驼\".主人公姓郭,原名不详,因为身体残疾,背驼得很厉害,众人就以\"郭橐驼\"称呼其人。

郭橐驼的绝技在于善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凡是经他之手栽种或是移植的树,不但都能成活,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既早又多。

个中诀窍何在?郭橐驼给出的答案貌似十分简单。\"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强调自己并非高人一等,成功的秘诀首先在于顺应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但也不是\"无为而治。\"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只要在栽种或移植的过程中,保持树根的舒展,把土培得平整,捣得严实,移栽时尽量保留树木原来所生长的土壤。做好这些基础工作后,不必再多动,不必再焦虑,该干啥就干啥去,等着到时候枝繁叶茂,花果飘香吧。

郭橐驼也指出了其它植树者的问题所在。\"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然。\"一类人做事潦草敷衍,违背树木的本性,没有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另一类人\"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焦虑多动、急于求成,时不时抠抠树皮,摇摇树根,观察长势,考察指导,反而扼杀生机、适得其反。

大道至简。郭橐驼这番种树的道理,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都有很强的现实的借鉴意义。人才培养、子女教育、组织管理、政策制订都要尊重客观规律,既不可撒手不管,听之任之也不可关心太过、急功近利。为政者、管理者重在做好\"舒本培土\"的基础工作,切忌好高骛远,朝令夕改。中国足协此前对于职业联赛、青训的一些做法,就可以说是和郭橐驼的种树之道背道而驰,因而闹出了不少笑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和种树更是有相通之处。教育主管部门如果不是在教育投资、师资培养、教材编写、教法改进、质量提升这些根本性的基础性的工作上下工夫,而是整天在中考、高考考几门,()算几分等细枝末节上忙于炫技、频频\"改革\"、急功近利、捞取政绩。视人才培养和选拔若儿戏,令教师、家长和学子无所适从。和那些\"他植者\"有何异哉?古往今来的某些为政者、管理者违背客观规律,没定力,瞎折腾,舍本逐末,花样百出。和那些\"他植者\"又有何异哉?

本文首段有一处貌似闲笔,却是神来之笔。尽管被乡人以\"橐驼\"二字称呼,然而,\"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面对乡人以自己的生理缺陷取的不无嘲讽之意的绰号,主人公不但不以为忤,反而称赞取得恰当,甚至抛弃自己本名,改以\"橐驼\"的外号自称。吴小如先生评价说,柳宗元不着痕迹地描写出了这位劳动者的\"善良\"性格。这岂止是善良,这分明是内心强大啊!面对别人的取笑,不愠不怒,欣然接受,勇于自嘲,大智若愚。有这样胸襟的人,和那些太\"把自己当根葱\",自视过高的人比起来,必定少一分焦虑,多一分淡定;少一分浮躁,多一分实干;才会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抱负。成事之道,不在技巧,而在本性。

参考书目

《唐代散文选注》 张撝之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

《古文鉴赏辞典(上卷)》陈振鹏、章培恒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年7月第一版

《古文观止译注》 刘世南、唐满先译注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年9月第三版

第11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单元学习重点

、熟读、背诵文,理解文思想内容,归纳文言文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弄清“说”“赋”“疏”“传”四种文体的内涵,结合其文体特点,理解文的思想内容。

3、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瘘”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教学时间:二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解题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四、作者介绍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五、具体研习文(思考讨论问题)

、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员烦令扰民的?

、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明确: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孽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六、板书设计

总括

分述

、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介绍人物身世

2、引出种树行家

3、畅谈种树经验

4、官府繁政扰民

、问者意外收获

七、总结

以寓言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探究思考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九、堂练习

见《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246第六部分

*文言文阅读指导

(七)

阅读方略: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析性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劳地种地”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做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三)纵观全篇,从大局的角度来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固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文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12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柳宗元

编辑:高二语文组

2009-10-8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知识链接: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等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著有《河东先生集》。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初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病瘘(

) 郭橐(

)驼 孳(

) 勖(

) 缫(

)丝

飧(

)

饔(

)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再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且硕茂,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

②根拳而土易 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④字而幼孩 ⑤故病且怠

(3)辩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固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故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1.既克,公问其故。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且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2、研读课文

① 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② 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3、再次通读全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一言心得

四、探究阅读: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第13篇: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上柳宗元的一篇文章,谁上来把课题写下。

(生板书课题:种树郭橐驼传)

师:她在写课题的时候同学们自己也再比划一下。我发现我刚抽查的两本书本,你们都预习完了对吧,但是有个习惯你们自己看着办,如果今天在课上没问题的也可以,但是如果在课上我发现存在问题,那么绝对不允许这样做,什么问题呢?你们的书上不着一字,预习以后书上一点印迹都没有。写好啦,歪歪斜斜的。“种树郭橐驼传”,我刚没看笔顺,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她的笔顺对不对啊?字写对了,这里哪个字容易搞错,需要我们注意的? 生:“橐”

师:这道题出过,这个字是很多同学会写错的。“橐”,弯的小树,被什么压得直不起腰来?被石头压弯的。好,如果要板书的话,要完整地书写课题和作者(师在课题旁补充板书:柳宗元)。关于作者,我们不是第一次走进他,同学们预习时也搜了资料,要把搜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关于作者,你现在的积累有哪些?

生: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师:不对,不应该是背书,看你像在背书的样子,你要介绍给大家,用介绍的语气告诉大家。

生:他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你现在已经说到了“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哪些人? 生:唐代是韩愈、柳宗元。 师:好,“韩柳”并称,是唐代的两个。 生:还有“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 师:父子三,“三苏”,已经五个了,还有三个是? 生:欧阳修、曾巩、和王安石。

师:好,完整了。他还是有方法的,先是“韩柳”,再是“三苏”,再是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好像外围的材料比较多一点,关于柳宗元倒是知之不多,请坐。你说。

生:柳宗元在当官的时候,因为改革失败被贬到永州,在永州他写了很多著名的文章,比如我们初中时学过的有《永州八记》中的《小石潭记》,然后《捕蛇者说》以及“三戒”中的《黔之驴》,然后“三戒”是以寓言的形式写的。 师:说到寓言,《黔之驴》中有没有相关的词语的积累? 生:黔驴之技和黔驴技穷。

师:很好,成竹在胸。你想到了初中学过的,然后散文当中有不同的文体,有寓言、有山水游记,都读过。 生:还有诗句。 师:你背下。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好的,这首诗的题目是? 生:《江雪》

师:非常好。关于柳宗元我们现在积累的比较多了,基本的都介绍到了,那么关于这篇文章,你们在预习当中还有哪些积累呢? 生:“传”

师:哦,都已经看到这个题目中的“传”,XX你想补充是吧? 生:“传”是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是传记的简称,一种是记述历史事件,还有一种是描写人物事迹,可以有点意识加工,有时把作者的一些意图放在传记当中。 师:你说的就是人物传记。说到传记,好像有同学在预习中有疑问:这个“传”是真是假?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是假的,就是柳宗元想借一个人的口来发表为官之道。

师:好的,其实这个问题,顾本提出来过,那到底要为这个人物作传干什么呢?其实顾本,看你摘抄的相关资料中,你自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不要当小和尚,抄的时候也不要有笔无心。现在看看老师做的资料,我们很快过一遍,看看有没有要拾遗补漏的。(出示PPT) 师:字子厚,又称“柳柳州”,他当时在柳州当官,而且当得很好,老百姓就记住了他的,所以留下了许多与柳宗元相关的古迹......关于他的主张,同学倒是没提到,他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文以载道”......这里《永州八记》当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我建议同学们课外去读一读,它是八记之首,我们的水平借助工具应该是能读懂的,特别是题目当中的“始得”很有意味,去读一读。再来看,对他文章的评价我们可以用这句话:“精裁密致,璨若珠贝”,把它记下来。他的文字对我们是有一种借鉴的意义,多看他的文章,我们的文字也会变得精致起来起来。另外,韩愈和柳宗元这两个人物确实应该联系在一起积累的,我们也可以做一个比较,他们在文学上的主张是一致的,但是在政治上的主张有所不同,我们这里只是点到而已,感兴趣的去看一下。同学们的积累还是不错,基本上都点到了。好,现在回到文章,用通俗的话把文章的题目解释下。 生:一个叫刘罗锅的。。。(其余生笑) 师:这个形象和刘罗锅确实挺相像的。 生:一个叫郭橐驼的......师:嗯,一个性郭的驼背的老头,是吧?你犹豫在哪里? 生:还有“种树”? 师:哦,“种树”两个字怎么理解?种树是郭橐驼的? 生:职业

师:所以是以什么为业啊? 生:以种树为业 师:对,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园林工人,他是个以种树为业的姓郭的驼背的老头。那这个“传”是什么呀?就是为这么一个种树的老头写下的传记。请坐。 师:好,现在既然已经出现了郭橐驼这么一个老人的形象,那么请同学们带着“郭橐驼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么一个问题读一读课文,思考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等会儿我们用自己的话说一下。我今天看到你们书上不着一字,有问题,其实王老师以前读古文有一个习惯,我还没有这样要求你们,但以后我检查预习的时候会以相对较快的速度一个个抽读,看你们能不能读得清楚,要有一定的速度,如果你读错一个字或者停留了,那你主动地坐下,这是我以前的学生的有的一个习惯,主动坐下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回去再抄两遍。当然你读顺了就没必要再抄了,这是强化一下,我们是有针对性的。所以在上古文前熟读文章是关键。来,现在用我们一起的力量来共同完成这篇文章的阅读。读的时候想想这个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用自己的话来说。 (全体读)

师:刚刚在读的时候我兜了一圈,我抽样检查了几本书,我只看到一位同学比其他同学多做了一件事。XXX,你告诉大家你做了什么? (生犹疑) 师:这不是做坏事啊,你应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比大家多做了。她把文中所有的难字都注上了音。下面注释有的,也应该注,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因为有些字确实比较难读;如果再做的好一点的话,再注一些难字,那些你不理解的字词,你可以在旁边注释。我以为你们在初中已经养成这些习惯,没有养成的习惯还得重头开始。好,回过头来,一个姓郭的驼背的老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你自己的话说一下。这个文章我们都翻译过了,应该有给你们留下一些印象,谁来说?王俊文。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和善的人。

师:和善的人,怎么讲?说说你的观点

生:因为他的外形,别人叫他郭橐驼,他不但没有生气,还欣然接受了。 师:哦,你从这里得出结论的,他说的是在文中第几段? 生:第一段

师:是,人家说他你这个驼背,给他取了个绰号,但是他说什么? 生:“名我固当” 师:什么意思啊?

生:这样称呼我确实很恰当。

师:嗯,那这里哪个是表示“称呼我”的啊? 生:“名”

师:这是名词用作动词,看来是词类活用。像这类词语的自读的时候要把它划下来,在旁边注上名作动。因为积累多了,其实不用老师在课堂上强调了。他说他是一个和善的老人,那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写完第一段,其他的就不用写了,好像不完全。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尊重自然的人,因为他种树不像其他的人那样,而是对这个树放之任之,不会拔苗助长。 师:你得出了尊重自然规律这么一个结论,或者说他是按规律行事的这么一个老人,表现在他种树上,你这里用了“放之任之”这么一个词,在这里不是贬义,用文中的话是什么?“顺木之天”对吧?顺应树木的天性。而且你刚在讲的时候,还运用了对比的方式来塑造老人,说其他种树的人不像他这样,其实作者也是用这样一个比较的手法来写的。好的,XXX 生:他是一个聪明的有思想的人,他可以通过养树推出为官之道。 师:哦,他从种树之道推出为官之道,这个你发现了,在哪里啊? 生:第

三、四自然段。师:第

三、四自然段,种树之道我们刚刚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要顺木天性,然后呢?关键他怎么推出为官之道的? 生:要顺应老百姓......师:哦,要顺应老百姓的,统治者如果是种树之人的话,那老百姓就是手下的树,应该也要? 生:顺民心

师:是的,要顺民心,得民意;你看这是一个非常了得的驼背,他能够从种树当中得出为官之道。那么最后一段就是说听的人很开心,我问你种树,你竟然告诉了我为官之道,于是,文章的意图也就出来了,是通过问的人说出来的,是文章哪一句?

生:最后一句 师:是的,“传其事以为官戒”。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和《捕蛇者说》很像,是蛮像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师:哦,“以俟观人风者得焉”,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我们做官的道理。如果现在要说写每一段的段意,大家应该也都清楚了,这个由你们自己去做,刚刚已经理了。这是怎样一个老人,通过大家集体的智慧,我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出来。这个郭橐驼,他的外貌确实是不好看。(板书:面丑),然后呢,刚说到他的心地倒是和善,(板书:心善),再说到种树方面,他的技艺高超,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板书:技高)还有一个是什么?小人物也了得,说道理时让人家豁然开朗,(板书:理明),今天是老师把他概括出来的,其实我是受你们的启发概括出来的。他说我不知道做官的道理,其实他心里很明白,如果他心理不明亮的话,他怎么让别人豁然开朗?所以这八个字是我们对他的定位,让我们觉得这老头丑也不丑了,甚至让我们心生敬畏。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确有其人,但是作者为这么一个人作传,我们也觉得是有理由的,是值得的。现在我们以段为单位,开始自读。一边看,一边散读出声,并用红笔在每一段当中做一点注,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如果你们自己能解决的我就不一一道来了,因为你们初三也熟读了很多古文。现在开始,就以第一段为例,读出声音,并做一点注,然后我们交流下,注了什么就看你的眼光了。 (生读书并作注) 师:你们把一二两段放在一起是合理的,因为都是对郭橐驼的介绍。好,注好了,速度很快。来,宋元明,你来说一下。 生:我标注了一些字词。

师:告诉大家,养成这么一个习惯:读一句,以句为单位,读好了之后,再说这一句中我标注了什么。 生:就是“病瘘”......师:咦,刚刚要求完毕就,刚说“以句为单位”,比如说“郭橐驼,不知始何名”,我觉得这句没什么,不标注了也行。好吧? 生:“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这里的“病”是“生......病”的意思。 师:“生......病”,你是这样来翻译的,你们有没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生:“患......病” 师:“患......病”这个就是要作动词了对吧?继续。 生:“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这里我没有注义。

师:其他同学,你们觉得他在哪里哪里可能会有问题的?000 生:“有类橐驼者”是判断句吗? 师:你们说呢? (生犹疑)

师:这句应该不是判断句,不是看到有“者”的都是判断句。“类”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固”,

生:原本的意思

师:对,固,原本的意思

生:固到底是“确实”还是“原本”? 师:“确实”应该是引申义,固本义应该是原本,“确实”也可以。 生:“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娶养。”这里“业”字我加点了 师:“以......为职业”这要是注的话应注什么? 生:使动?这个我不清楚。 师:这个不清楚,谁能够讲清楚

生:业原来应该解释为职业,这里名词用作动词 师:而且是翻译成了“以......为职业”“把......当作职业”这种活用现象是什么?意动用法。首先名词作动词看对了,同时它还是意动用法。很好,请坐。有一句难句我觉得大家要注意”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娶养。”怎么理解?

生:就是长安有钱人为了养这些东西供人观赏,或者有卖水果的人,就是都争着把郭橐驼迎到家里来奉养。

师:不是所有的人都让他到家里来的,是哪两种人?而且前提是有钱人、豪富人中,我们可以在“豪富人”后面加一个“中”,豪富人中的哪类人呢? 生:“为观游” 师:“为观游”是做什么的啊? 生:就是经营园林游览的人

师:对,课文下面也有注解,是经营园林游览的人,就是让你看看盆景啊看看树木品种啊,开树木博览会让他们参观的。还有一类人是思念呀? 生:卖果者

师:对,卖水果的人当然也要种果树。由此可见他的技术是很好的,要他帮忙打理,可见他技高是公认的。为什么要供养他呢?为什么要请他过来呢? 生:因为郭橐驼种树“无不活,且硕茂,早食以蕃”

师:哦,你把这个关键词拎起来了,那“或移徙,无不活”怎么讲啊?这里有即或的意思在里面啊,即便是移树苗,有时候移树苗很难移的,我们学校里有好多移来的大树有的就死掉了,移树木很难,但是他移的树木“无不活”,用了什么语气啊?

生:双重否定

师:双重否定表肯定。“且硕茂”不仅活了,而且? 生:高大茂盛

师:而且他种的树可以“早食以蕃”,这个“食”和“蕃”要不要加注?“食”是什么?

生:食是结果实

师:食是结果实,肯定又是名作动。不仅结果实,而且长得多,“蕃”是长得多,蕃是形容词,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好,后面一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生:“窥伺”不理解 师:谁来帮助一下 生:观察,偷窥

师:偷看,但是学得到吗? 生:学不到

师:学不到没用,尽管心生羡慕,想要仿照他这么做,但是“莫能如也”“莫”怎么翻译? 生:没有 生:没有一个 师:我听到两种,“没有”和“没有一个”,到底是什么?这个词大家要注意,可能常常会搞错,记住了是“没有一个”,它是一个不定代词。

板书:

第二节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种树郭橐驼传》,对这个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也用八个字进行了概括,哪八个字?(生齐答“面丑、性善、技高、理明”) 对这八个字,难道你们没有质疑的地方吗?老师昨天反思了一下,觉得有一个字似乎用得不好,你们发现了吗?德立,你觉得有个字不好是吧。 丁德立:面丑的“面”,“面”狭义的话只是指“脸”,这里是指了全体吧。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改?你们很敏感啊,老师有时候不对的地方你们可以指出来,我希望有这样一个课堂的情景。我也觉得这个字用的不好,你们觉得更好的应该是什么? 丁德立:形。

师:很好,我就采纳你的,改成形丑,谢谢。学习就应该这样,不断发现问题,这样才有生长的空间,要作学习的主人。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个人是形丑、性善、技高、理明,上节课后,有个同学就问我,说这个人物塑造的不好、不真实,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结合文中他说的话,看这个人物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下面,我来找同学翻译后面几段,其他同学要看书本了,看他的翻译有没有不准确的。大家先齐读第三段。(生齐读)

下面,我们先请怡玲开始。大家在她说的过程中有问题的可以作记号,待会可以提出来。 李怡玲: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只是让它尽性生长罢了。

师:这里你停顿了,有疑问吗?我觉得她翻的比较好的地方是哪里,一个“寿”和“孳”翻译出来了,是什么意思? 李怡玲:活得长久长得快

师:嗯,这里是作动词了。那“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中“以”怎么讲? 生答“用来”。

师:用来?致?使达到?应该是使其达到它的天性。那“焉尔”怎么讲? 生答“罢了”。

师:对,焉在文中好像出现几次了,凡是出现两次以上的同学们都要注意了。“焉”你们以后可能遇到多种解释,但在这里“焉尔”是罢了的意思,是语气词。好,继续翻译。

李怡玲: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用土要用原来的,捣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它,不要再担心它,离开后不要再去看它。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就得到了自由发展。

师:翻得很好。那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什么?因为你前面翻译的非常顺。 李怡玲:省去的要翻译出来。 师:哪里? 李怡玲:······

师:这里好像没有省略的,你翻的都很好,每句话都有对应的。我倒是想问一下,“其筑欲密”如果加点“筑”的话应该怎么解释?因为这个词语跟我们平时的理解好像不一样。 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就得到了自由发展。 李怡玲:它本来是建筑的意思,在这里是捣土。

师:引申的很好,就是捣土。那么,后面有一句“去不复顾”,去很简单是“离开”,那“顾”呢?(生答“回头看”)很好,那能不能想个成语?(罔顾左右)你们反映很快,那左顾右盼呢?左、右已经表示方向了,所以只是“看”,这里又是一词多义了。怡玲,你接着再来翻译一句。

李怡玲: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得它长得高大茂盛的方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果实罢了,也没有能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 师:好,请坐。这句话我找同学来讲翻得好的或不足的地方。蔡子琪,翻得好吗?有问题吗? 蔡子琪:没有。

师:那我就要来问你了,“非有能硕茂之也”,这里有没有你觉得应该加点的地方?看不出?我看有同学已经说了,你请坐,思昊你来说。 顾思昊:有使动用法,硕茂,使···高大,使···茂盛。 师:对,这里是使动用法,那后一句“不抑耗其实而已”,有没有需要加点的? 顾思昊:有,“其实”。 师:“其实”,那可以归到哪里?今天讲完以后,要按照五个部分来整理这些知识点。第一个是一词多义,第二个是通假字,第三个古今异义,第四个词类活用,第五个是特殊句式。那这个要归在哪里? 生答“古今异义”。

师:嗯,这个“其实”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这里怎么讲? 生答“它的果实”。

师:对,它的果实。那下面思昊你继续翻译,从“他植者”开始。 顾思昊: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就换上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 师:这里“然”和“焉”是什么意思? 顾思昊:这样,语气词。 师:很好,继续翻。

顾思昊: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不同的人,却又太过于溺爱它们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是,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查看看它是死是活,摇晃树干来观察它是松是紧,这样就已经背离于它的天性。

师:这里还有一个代词跟“然”一样翻成“这”的,是哪个? 顾思昊:是 师:很好,“苟有能反是者”的“是”。还有,你翻译的不错的是“爪其肤以验其生枯”,很通顺合理。还有一个,“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话要注意什么? 顾思昊:“日”是一个名词作状语。

师:嗯,这里是名词作状语。那再来看这个“以”字,“以”一般是“用来···”,对吧,是连词。那这里是“用来···”吗?这里我们又见了一种新的用法,是表“修饰”。好,继续讲下去。

顾思昊: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我又有什么特殊的技能呢?

师:你刚才翻译的这句中,有一个字我们常见的,它其实只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虽然”,一个是“即使”,那这里这个“虽”怎么解释? 顾思昊:虽然,是已经发生了。 师:你们已经很确定了,是“虽然”。那这里的“其实”怎么讲? 顾思昊:实际上 师:跟现代汉语差不多吧,这跟刚刚的“其实”是不一样的。还有两个句子同学们要注意的,一句是“故不我若也”,是什么句子? 顾思昊:倒装句

师:倒装句中的什么? 顾思昊:宾语前置

师:怎么讲?哪里是宾语? 顾思昊:应该是“故不若我也”,“我”是宾语。

师:很好,这一句我们就可以作为例句把它记下来。这句整体是什么句?其实它是一个否定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今天我们记住了一条规律,以后再慢慢积累。还有一句“吾又何能为哉”,你们怎么翻? 生答“我又能做什么呢”

师:这句我们没有强调,因为不典型,有时候可以是宾语前置,但顺着讲也是可以的。这一段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我们继续。第四段,开始读。 生齐读第四段。

师:好,邱恩捷,你来翻译。 邱恩捷: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专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而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师:好,暂时先到这里,有什么问题?这里又有一个实词出现了,不一样的解释已经出现好几次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的“以”,跟之前我们说过的作为连词的“用来”和表修饰的不一样,又是第三种了,是什么? 生答“把,用来”。

师:是介词了,把、用、拿都可以。再看,“官理,非吾业也。”,这是什么句? 生答“判断句”。 师:对,它是一种否定判断,这个我们只要了解就可以。那后面呢?“若甚怜焉”,这个“焉”又出现了,先看这一句要注意什么? 生答“省略了”

师:有同学已经注意到了,省略了什么? 邱恩捷:后面的宾语。

师:那我们知道了,就可以顺便加进去,其实最前面可以加个什么?“为官者”,为官者好像很怜爱百姓,那这个“焉”是另一种意思了,它不仅可以作语气词,还可以作代词“他们”。如果“焉”作为代词的话,那省略就可以不用加了,对吧。好,继续。

邱恩捷: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民心安定呢? 师:这句有没有问题?毛备?

毛备:早晚饭是不是可以概括一下说“吃饭”的意思? 师:你说的是“辍飧饔”,对吧, “飧”是晚饭,“饔”是早饭,忙不停的吃早晚饭、吃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都可以。大家在看“字而幼孩”,“字”注释什么意思?是“养育”,能不能想一个词语帮助我们理解?你们有没有听过一个成语“待字闺中”,想想看,一样吗?先不回答,有疑问的我们要去查。其它还有要注意的吗?看这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生答“使动用法”。 师:你们注意了这个,我倒是注意了“何以···”,这是个疑问代词对吧,整体是个疑问句,“用···来···”。我们又可以整理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还有最后一句,再翻译完。

邱恩捷: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师:有一个地方她翻译的很好,这个“其”不仅是代词,还可以是语气词。还有问题吗? 好,我们来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这一段苗沐青来解释。

苗沐青:问的人说:“不也很好吗!我问种树,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师:那这一段有什么可以作注的地方,问的人说:不也很好吗!我注意了“不亦···乎”,它是一个固定句式,刚才我们说的是特殊句式。文言中就有两类,一种是固定句式,一种是特殊句式。这个固定的是什么语气? 苗沐青:反问

师: 对,是反问语气。 苗沐青:“传其事以为官戒”的“以为”。 师:“以为”在古汉语中是可以连用的,但在这里是? 生答“以之为”。

师:以之为,把它作为···那么“传”呢? 苗沐青:作传,写传记。

师:本来它是个名词,在这里作动词了,写下这个传记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好,请坐。 看到最后我们就要恍然大悟了,难道这篇就是为了给郭橐驼作个传?先回答上次高云扬的问题,这个老头的塑造是不是真实的?你们怎么看?可以讨论一下。 生讨论。

师:这个人物到底是不是真实?顾本,你怎么回答?

顾本:我觉得不是真实的,应该是柳宗元借这个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嗯,那高云扬你再来说一下,现在你认为是真实还是不真实?

高云扬:我觉得是不真实的,这是个小人物,不可能说出这么有哲理的话。

师:哦,一个种树的人不该说出这种有哲理、深刻的话,你是指这个的真实,至于这个人物是不是虚构的也无所谓,只是作者假托了这个人是吧。其实这其中深刻的道理是我们从这些话中体会到的,郭橐驼说话的时候并不深奥的,只是通过柳宗元的叙述,我们感觉到了其中的道理,把两者似乎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总结起来,本文主旨也就出来了。通过郭橐驼说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我们体会到了要顺民之性。这里把郭橐驼和他植者作了对比,又拿他植者和为官者作类比。养树、为官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自己如果要整理的话,不难吧。这是一种非常含蓄的表达,所以要讲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的话,应该是一种讽喻。借这个人立说,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第14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单元学习重点

1、熟读、背诵,理解思想内容,归纳言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弄清“说”“赋”“疏”“传”四种体的内涵,结合其体特点,理解的思想内容。

3、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本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瘘”等18个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教学时间:二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

本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的社会背景。

三、解题

本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四、作者介绍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家、诗人,是唐代古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以明道”的学主张,对当时的“古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具佳,就散说,形式多样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五、具体研习(思考讨论问题)

1、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员烦令扰民的?

5、简析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明确: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强化表达效果。本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孽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六、板书设计

① 总括 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1、介绍人物身世

2、引出种树行家

3、畅谈种树经验

4、官府繁政扰民

5、问者意外收获

七、总结

以寓言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探究思考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第15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背诵课文

3、4两段。

德育目标

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解题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出示投影: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勖(xù)

病瘘(lǔ) 病且怠(dài)

b.豚(tún) 抑耗(háo) 织而缕(lǚ)

d.缫(sāo) 飧饔(yōnɡ) 长(zhǎnɡ)人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早实以蕃

④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⑤其筑欲密

⑥长人者好烦其令

⑦故病且怠

(3)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参考答案:

(1)a(“瘘”读“lǘ”)

(2)①起名,作动词。②以„„为业,作动词。③果实;蕃盛,多。④尽。⑤捣土用的杵,这里用作动词,捣土。⑥治理。⑦穷困。

3.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3段,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四、具体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五、探究阅读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輙体罚。

六、课堂练习

阅读下文,写一段评析文字。

出示投影: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参考答案:

本文借一种善于负重而好爬高的小虫,辛辣地揭露和嘲讽了那些达官贵人觊觎高位,贪婪成性,惟利是图的本质。抨击了当时腐败的吏治。全文描写生动,讽刺尖锐,社会意义深刻。

七、课文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和“三”。

2.思考并讨论: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任。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切情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颜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联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多听纳。

注:谠言:正直的言论。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箴时之病 箴:劝戒

b.非次拔擢 次:依顺序排列,等次

d.章武皇帝纳谏思 理 理:道理

2.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幼聪慧绝人 绝人:超过一般人

b.吾谓斯文遂绝斯 文:文人或儒者

d.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

上前:走上前去

3.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

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然送入宫中,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

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而决不是轻率进谏。

参考答案:

1.d(理:治,天下大治)

2.d(上前:皇上面前)

3.b(①转折意;②因而,于是;③认为;④拿,用)

5.b(“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错,应为“但皇上却不予答复”)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柳宗元简介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

二、课文析读

作者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连用四个“欲”字句,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提示了种树的要领,并收到了“天者全而性得”的理想效果;而“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而必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作者次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比较。“勿动勿虑„„若弃。”郭橐驼看似听之任之的做法里,却包含了“顺木之天”的大道理;而他植者好像无微不至地关心,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概言之,作者围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纲,分述“己植”和“他植”。己植部分说明树木的本性,再说明“自己”如何按照树木的本性去栽培,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他植部分则分述两种违背树木本性发展的做法,然后归结到“他植”不如“己植”,由此显示橐驼种树之道的正确。行文简洁,对比鲜明。 (选自《语文周报•高中版》,作者:李嗣亭)

三、类文荐读 毛颖传 韩 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①,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需兔②,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恒娥,骑蟾蜍八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夋兔,狡而善走,与韩卢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趺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④,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于中国夷狄,皆昌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注:①明眎:兔的别名。眎,同“视”。② 求(nóu):刚生下的小兔。③韩卢:古代韩国名。④趺(fū)居:即趺坐,双足交迭而坐。

四、阅读方略

文言文阅读之八: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五、高考真题

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胡质子之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作为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参考答案:

3.a(“从句式的角度看”提示了思考的角度。第①句“大人清白”是主谓式结构,第②句“名誉著闻”也是主谓结构,这样第①②句是相同的。第③句“乃知其都督也”,加粗部分的意思是“他是都督”,是判断句,结构也是主谓式。而第④句“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中“其都督”,意思是“他的都督”,是偏正式结构,所以③④是不相同的)

4.b(b项中“先其将归”译文有误,应为“在胡威告辞出发之前”,“先”译为“在„„之前”,“其将归”指胡威将要辞别回去)

5.a(“其父子清慎,一是指两者,二是侧重清正廉洁。①侧重其父勤俭,②侧重其子克己清勤,④侧重其子不受别人佐助,并把自己的“干粮”——绢,给了别人,说明清正无私。①②④充分表现了父子的清正审慎。③表示都督的虚伪,⑤表现胡质的束缚严明,⑥表现胡威清廉的影响)

第16篇: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1.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文题解说

记种树的人郭橐驼。题目点明了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姓郭的驼背,他的职业是种树。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作品简介

这是一篇寓言体的传记,属柳宗元早年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本文是作者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写的,被后世学者认为是设事明理之作。

【背景资料】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以致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课文全解

【原句】郭橐驼[1],不知始何名。 【译文】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

【原句】病偻[2],隆然[3]伏行,有类[4]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译文】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弯着腰行走时,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

【原句】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甚善,名我固当”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译文】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 【原句】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5]。 【译文】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

【段解】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 【注释】

[1]橐(tuó)驼:骆驼。 [2]偻(lǚ):脊背弯曲,驼背。 [3]隆然:高高突起的样子。 [4]类:似,好像。 [5]云:句末语气词。

【原句】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

【原句】驼业[6]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7]及卖果者[8],皆争迎取养[9]。 【译文】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

【原句】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10]。

【译文】大家看到橐驼所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原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文】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段解】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 【注释】

[6]业,以„„为业,名意动。

[7]为观游:以(种树)作为观赏游玩。 [8]卖果者:指种树卖果营利的人。

[9]争迎取养:争着把(他)接来,养在家中。指雇用郭橐驼。 [10]蕃:繁多。

【原句】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1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12]。(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译文】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

【原句】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译文】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 【原句】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译文】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 【原句】其莳也若子[13],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14]而其性得[15]矣。

【译文】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

【原句】故吾不害其长[16]而已,非有能硕茂之[17]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18]也。

【译文】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 【原句】他植者则不然。

【译文】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 【原句】根拳而土易[19],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译文】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

【原句】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译文】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

【原句】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译文】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

【原句】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20]也。 【译文】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 【原句】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

【段解】写橐驼谈种树经验。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又是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 【注释】

[11]孳(zī滋):生长得快。 [12]焉尔:语气词连用。 [13]莳(shì事):移栽。 [14]全:保全。 [15]得:获得。

[16]害其长zhǎng:妨害它生长。

[17]使之硕茂。硕茂,这里是使动用法。

[18]早而蕃之: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早、蕃,这里也是使动用法。 [19]土易:换了新土。

[20]故不我若也:即“故不若我也”,宾语前置。

【原句】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21],可乎?”(“以子之道,移之官理”起过渡作用,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 【原句】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译文】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原句】然吾居乡,见长人者[22]好烦其令,若甚怜焉[23],而卒以祸。

【译文】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 【原句】旦暮吏来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24],督尔获;早缫而绪[25],早织而缕[26];字而幼孩[27],遂而鸡豚[28]。’ 【译文】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你们的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 【原句】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译文】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 【原句】吾小人缀饔飧以劳吏者[29],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译文】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都忙不过来,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

【原句】故病且怠[30]。

【译文】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 【原句】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译文】如果我说的这些切中事实,它与我的同行种树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段解】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悍吏来乡,闹得鸡犬不宁,橐驼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 【注释】

[21]官理:为官治民。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 [22]长(zhǎng掌)人者:指治理人民的官长。 [23]怜:爱。 [24]勖(xù序):勉励。 [25]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 [26]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

[27]字:养育。

[28]遂:长,喂大。豚(tún屯):小猪。 [29]飧(sūn孙):晚饭。饔(yōng雍):早饭。 [30]病:困苦。

【原句】问者曰:“嘻[31],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译文】问的人说;“真好啊!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 【原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译文】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段解】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者作传目的。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 【注释】

[30]嘻(xī),语气词。 【内容主旨】

本文借郭橐驼种树的经验和体会,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写作特点】

1.简洁生动的语言

本文作为一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和映衬的手法

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 【课后习题】

【高考链接】

(09上海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题。(17分) 沈周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

“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漫应曰( ) ⑵宽备言其状( )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下辩礼义而受之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①周以母故 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人其姓名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1) 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

(2)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5.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6.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

【答案和解析】 ⒘ (2分) (1)随便(2)详细(各1分)⒙ (2分)B⒚ (2分)C 7.(6分)(1) 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2) 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8. (2分)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9. (2分)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1分)

第17篇:种树郭橐驼传 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重点句子翻译。 教学难点:本文寓意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及重点句子翻译。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柳宗元,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夭对》等。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

三、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2、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四、检查初读掌握情况:

1、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2、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作出取舍,分类板书,然后完成下列习题。(1)解释加点词语 ①病偻(脊背弯曲)

②名我固当(本来)

③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

④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⑤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 ⑥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⑦移之官理(治,统治)

⑧ 勖尔植(勉励)

⑨字而幼孩(养育)

⑩遂而鸡豚(成,养大)

⑾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

⑿故病且怠(穷困)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②吾又何能为哉:

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五、讨论仍不懂的字词句意义,师个别答疑。

六、集体诵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思考:本文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研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及寓意。

一、导入: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本文写郭橐驼的生平事迹和个性,主要集中在1—3节。

二、研读1—3节:

1、第一节: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朗读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③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2、第二节: 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朗读

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3、第三节:驼种树水平为什么那么高? 朗读

驼谈种树的经验(转入正题)

① 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

② 如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时的要求是什么?种后如何管理? ③ 他植者为什么“莫能如”?他植者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④ 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三、研读第

4、5节: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1、“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3、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4、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与“他植者”勤虑害树遥相呼应,互相映衬,强化了对官吏繁政扰民现象的批判。在对不良现象的反面批判中,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映衬中,作者的正面观点也就显而易见了:当官治民应“顺民之性以养民”,所以作者最后感叹说“得养人术”。

5、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四、体裁及文章特点

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名为传,实际上是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这种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讽谏,就决定了文章“委婉含蓄”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学生通读全文,从驼的话语中体会“婉约而多讽”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归纳重点字词,讲解课后练习。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各段段意,并且找到文中对比与类比的具体表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本文出现的一些文言知识。

师: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等四种文言现象,昨天的家庭作业就是请同学们总结归纳这些知识点。下面我请几位总结的较好的同学向同学们展示一下。

【古今异义】

1.不抑耗其实而已 其,它们; 实,结果实(名作动) 2.去不复顾 去,离开

3.其实害之。 其,那; 实,实际上 4.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长,管理; 人,百姓 5.字而幼孩 字,抚育

6.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小人,地位低下的人 7.故病且怠 病,困苦

8.得养人术 养,治理;人,百姓

【一词多义】 1.虽

虽窥伺效慕。 (即使) 虽曰爱之。 (虽然) 2.故

其土欲故。 (旧) 故不我若也。 (所以) 3.实

早实以蕃。 (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 (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 (实际) 4.若

其置也若弃。 (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

故不我若也。 (如,及,比得上) 5.而

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 6.业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理,非吾业也。 (职业) 7.然

隆然伏行。 („„的样子) 既然已。 (这样) 然吾居乡。 (然而) 8.病

病偻。 (患,生„„病,名作动) 故病且怠。 (困苦) 9.以

以致其性焉尔。 (来)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把) 早实以蕃 (而)

而卒以祸 (因,因为)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来)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地) 10.且

无不活,且硕茂。 (而且) 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怠。 (又,又„„又„„) 11.传

种树郭橐驼传 (一种文体,传记) 事以为官戒 (作传)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我固当。 (称呼) 早实以蕃。 (结果实)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活得长久)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爪抓,掐。) 传其事以为官戒。 (作传)

而卒以祸。 (受到祸害) 移之官理可乎? (做官) 2.名词活用作状语

旦视而暮抚。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 3.使动用法

以致其性焉尔。 (使„„达到) 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茂盛)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使„„结果早。使„„结果多)

鸣鼓而聚之。 (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衍生息。安,使„„安定。) 4.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宾语前置】

1.不知始何名。 (名何——叫什么) 2.故不我若也。 (若我——如我)

3.吾又何能为哉! (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4.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以何——用什么)

师:通过这样的整理之后,我们就能顺利地解决课后练习的第三题。现在我们顺便看一下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文章开头写郭橐驼的外貌和他对乡人给自己起外号的态度,这些描写出涉笔成趣、增添文章的可读性之外,与文章的主题有没有关系?说说你得看法。

明确:文章开头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作者把这拥有高超种树技艺的主人公设置为以为驼背也就是有点生理缺陷的人呢?因为郭橐驼这样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从而更能表达本文顺应民性以养民的主题。

师:第二题文中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以种树比喻治国。与通常的政论文相比,你觉得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寓理于事,更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使读者可以自己回味体会,更增加了道理的深度。

六、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七、布置作业:

完成《《系统集成》课时练习。

第18篇:种树郭橐驼传(仿写)

种树郭橐驼传(仿写)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教育,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教育,非吾业也。然吾居家,见父母好督其子,若甚助焉,而卒以祸,旦暮长来而诫曰:”父命促尔学,母命助尔长,一说而坐,一骂而见长,不促则不学,遂成机械。“拍桌而诫之,红脸而斥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学习者,且不得虑,不得创,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烦且滞。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家诏。

《种树郭橐驼传》第四段仿写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育人,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育人,非吾业也。然吾观今之世,见父母师长好督童子之学,若甚爱焉,而卒以害。旦入校,师者来而诫曰:“彼父母命促尔学,勖尔诵,督尔作业。”暮归家,父母谆而属之曰:“吾辈之志必由尔曹继之。尔当早读而学,暮省而思,积而文采,遂而大学。”苦口而劝之,大声而呼之,却不知因材而施教也。彼学者辍飧饔以致其知者,且不得暇,又何以成有用于社稷之人哉?故体弱且怠惰。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第19篇:《种树郭橐驼传》注译新解

《种树郭橐驼传》注译新解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近几年选入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有几个注释放入原文理解很让人困惑,还有再推敲的必要。笔者试作新解,愿方家订正。

1.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

对“性”的解释引申似乎远了一些。原文:“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前一“性”注为“本性”,这里应该承前一致,而且后文还有三个“性”字,其中两个说树木,各种版本都翻译作“本性”,如此一贯才妥。再说“凡植木之性”的后文似乎说方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它们怎么又不是树木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呢?而且四个“其”字,都是作者从树本身特性而言的。译作“本性”、“特性”顺理成章。因此笔者将“凡植木之性”试作“凡所移栽树木的本性”这样的注释。

2.若甚怜焉: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

这一条注释,去掉括号就可以了。焉,在这里主要是代词,相当予“之”,“百姓”乃“焉”字应有之意。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按照这个翻译不禁要问,身家性命不安何以繁衍生息?所以这个注解不合逻辑。这个“性”还是承前由树的本性言人的本性,本文的写作思路也是这样,移种树之道为治民之道,种树要让树的本性得到全面发展(致其性),养民要让人的本性得到安适。意译作“生活”尚可。“吾性”确定,“吾生”的“生”则要另求他解。前边说“长人者”喜好不断委派小吏催促耕种收割、缫丝织布,小民饭都顾不上吃去慰劳官吏,“又何以蕃吾生”,“生”似应解作“生产”。全句应为:“又靠什么来发展我们的生产、安定我们的生活呢?”这样翻译很是顺当。

4.故病且怠:所以穷困并且懈怠。病,穷困。

穷困与懈怠相组接关系不妥,语义不明。怠,应解作“疲倦”或“疲乏”。四川人民出版社张永言等编著的《简明古汉语字典》在“怠”的第三个义项“疲乏;疲倦”后举例就是用的此句。按此义解注,就有力揭露出吏治的弊端,繁政扰民,劳民穷民,与本文主旨相扣;解为懈怠,那便成了劳动者主观意志上的错误,两个字的偏旁部首都是“心”,与作者创作本意相违。

顺补两句,配套的同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教师教学用书》翻译《种树郭橐驼传》还另有两个明显的错误。翻译“故病且怠”后的“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作“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与作者柳宗元本意完全相反。其,疑问语气助词,或许、大概、是不是的意思,这才合乎原文。末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译作“传播这件事来作为官吏的戒示”。传,课本有必要作注释,似应读作“zhuàn”,解为“为……作传”,即为郭橐驼其人其事作传,这样解译,与本文题目“种树郭橐驼传”相吻合。

(作者单位:宜昌市三峡高中)

第20篇:种树郭橐驼传优秀优秀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3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和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4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

1 / 20 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三、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2 / 20

四、解题。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明确: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五、课文分析。

第一段:[注音]橐tuó偻lǚ

[注释] 橐tuó驼:骆驼。偻lǚ:脊背弯曲,即伛yǔ偻病。类:似,好像。号之:称他为。名:起名,名动。因舍其名:于是舍弃他的(原来)的名。舍,放弃。云:句末语气词。

[分析]1.本段“传”什么?

明确: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段意) 2.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评]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

3 / 20 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简评]“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了。 [引]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 第二段:[注音] 徙xǐ 硕shuò 蕃fán 窥kuī 伺sì

[注释]业,以……为业,名意动。为观游:以(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卖果者:指种树卖果营利的人。争迎取养:争着把(他)接来,养在家中。指雇用郭橐驼。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虽:虽然。莫:无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如:赶得上。

[分析]1.橐驼种树,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1)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说明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4 / 20 (2)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这说明他的种树技艺高超,不仅所种的树不怕“移徙”,而且“他植者莫能如也”。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小结橐驼种树本领:A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B所带际遇——争迎取养; C技艺高超——不怕“移徙”;D他植者莫能如也。 2.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从两方面--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 [述评]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谈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面。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段意: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二课时

5 / 20 教学过程:继续学习课文。 第三段:

[注音] 孳zī 莳shì长zhǎng [注释]焉尔:语气词连用。全:保全。得:获得。害其长zhǎng:妨害它生长。硕茂之:使之硕茂。硕茂,这里是使动用法。早而蕃之: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早、蕃,这里也是使动用法。顾:回头看。爪:用爪抓破,名动。验:检验、察看。故不我若也:即“故不若我也”,宾语前置。何能为:即“能为何”,能做什么。宾语前置。

[分析]1.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2.在这以下,他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

明确: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结构图: 总括 分述

6 / 20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3.几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

明确:其莳也若子,其弃也若弃。 4.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

明确:不过则不及,太恩太勤。

[评] 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5.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橐驼?”)

明确:对比、映衬。(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

[述评]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又是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 6.理清作者写作意图。

我们再看看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点明:下文已不是写种树。)

7 / 20 7.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作者为他立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段意: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第四段:[注音] 长zhǎng勖xù缫sāo豚tún飧sūn饔yōng [注释]子:对人的尊称,您。移之官理:即“移之于官理”,把它转用到做官治理政事这方面去。官理,官治,当官治民。理,治,统治。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长zhǎng人者:指治理人民的官长,做官的。长,治理。人,民、老百姓。好烦其令:喜欢多发政令。烦,繁多。怜:爱。官命:官府命令。勖xù:勉励。获:收获,收庄稼。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字:养育。遂:成,引申为喂大。豚tún:小猪。鸣鼓:使鼓鸣,即击鼓。鸣,动使动。木,梆子。辍饔飧以劳吏: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辍,停止。飧sūn,晚饭。饔yōng,早饭。且不得暇:尚且不得空闲。暇,空闲。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又怎么能使我们(自身)繁衍生息,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而前置。蕃、安,这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故

8 / 20 病且怠:所以穷困并且懈怠。病,穷困。吾业者:我所从事的行业。其亦有类乎:难道也有类似吗?其,通“岂”,难道。注:其,解为大概,该句译为大概也有类似吗?这样似乎更符合原意。

[分析]1.课文为什么设计出“有问之”“问者曰”这样的问话者?

明确:这样造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是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2.“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3.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评价:“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 (祸——呼、鼓、聚、击、召)

[评述] 郭橐驼先直陈其为祸:“而卒以祸”;而后描述了官吏烦令扰民的神情动作:来而呼曰,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5.“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明确:“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勤虑害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

9 / 20 缕。字则幼孩,遂而鸡豚。”——繁政扰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结构图:

根拳而土易 虽曰爱之, 促尔耕 旦视而暮抚 其实害之; 勖尔植 已去而复顾 虽曰忧之, 督尔获 爪其肤以验 其实仇之。 早缫而绪 摇其本以观

早织而缕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6.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

明确: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引]“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其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这里同样是运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这一点也反映作者写作思路上的严谨。

[述评] 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

10 / 20 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总评] 如果说在上一段中,问者的身份还比较隐晦,酷似一个求艺的人,那么在这一段中,他就渐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现出“别有用心”,以一种咨询的语气,根本扭转了话题。在这种默契的问答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这样,前面批评种树人的话,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这些扰民的官吏身上,而又尽在不言中。悍吏来乡,闹得鸡犬不宁,橐驼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 段意: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五段:[注音] 嘻xī

[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11 / 20 [述评]如果将这一段比作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从旁门下场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段意: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二、总结全文。

1.归纳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2.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12 / 20 2对比与映衬

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3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四段,一个

13 / 20 “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文言语法现象举例

(一)通假

⑴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4处)

⑵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的)

⑶其实雠之(“雠”通“仇”,仇视) .

⑷根拳而土易(“拳”通“蜷”,蜷曲) .(二)古今异义

⑴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 ..

⑵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果实) ..

⑶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 ..⑷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管理;人,百姓) ..⑸字而幼孩(字,抚育;而,你,你们) ..

14 / 20 ⑹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 ..

(三)一词多义

⑴虽:他植者虽窥伺效慕(即使,连词) .

虽曰爱之(虽然,连词) .⑵故:其土欲故(旧,形容词) .

故不我若也(所以,连词) .⑶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动词)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名词) .

其实害之(实际上,副词) .⑷若:其置也若弃(像,动词) .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连词) .

故不我若也(如,连词) .⑸然:隆然伏行(……的样子,助词) .

既然已(这样,副词) .

然吾居乡(然而,连词) .⑹病:病偻(害了……病,动词) .

故病且怠(困苦,形容词) .⑺者:有类橐驼者(的样子,助词) .

他植者则不然(的人,助词) .

则与吾业者(的职业,名词) .⑻以:以致其性焉尔(来,连词) .

早实以蕃(不译,连词) .

15 / 20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把,介词) .⑼而:鸣鼓而聚之(表承接,连词) .字而幼孩(你,代词)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连词)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转折,连词) .⑽且:无不活,且硕茂(而且,连词) .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还,连词) .

故病且怠(既……又,表示并列关系,连词) .⑾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从事于,动词) .

理,非吾业也(职业,名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不知始何名(叫) .

⑵病偻(生……病) .

⑶名我固当(命名) .

⑷蚤实以蕃(结果实) .

⑸橐驼非不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

⑹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 .

⑺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手指甲抓) .

⑻传其事(记载)(《知识》H版归入“为动用法”,为……写传) .

⑼其筑欲密(用杵捣) .

⑽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

16 / 20

⑾故乡人号之“驼”(给……起诨名) .

2.动词作名词

⑴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买果者(观赏游览的园林) ..⑵或移徙(移栽的树) ..

3.名词作状语

⑴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

⑵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一天天) .

4.使动用法

⑴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高大;茂,使……茂盛) ..

⑵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使早;蕃,使……多结果) ..⑶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 .⑷而卒以祸(使……遭祸) .⑸遂而鸡豚(使……顺利地成长) .⑹鸣鼓而聚之(鸣,使……鸣响;聚,使……聚集) ..⑺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

6.为动用法

⑴其培之也(为……培土) .

⑵忧之太勤(为……担忧) .

(四)句式

1.判断句

17 / 20

“……也”式

理,非吾业也 .

2.倒装句

宾语前置

⑴故不我若也(“我若”,若我,如我) ⑵不知始何名(“何名”,名何,叫什么) ⑶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以何,用什么) ⑷吾又何能为哉(“何能为”,为何能,有什么本领)

1、省略句

以(

)为官戒也(省宾语“之”指其事)

课文总结: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文章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通过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阅读时应认真借鉴。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即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这反映了柳宗元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务其业

18 / 20 而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文章为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作者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连用四个“欲”字句,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提示了种树的要领,并收到了“天者全而性得”的理想效果;而“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而必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作者次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比较。“勿动勿虑……若弃。”郭橐驼看似听之任之的做法里,却包含了“顺木之天”的大道理;而他植者好像无微不至地关心,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概言之,作者围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纲,分述“己植”和“他植”。己植部分说明树木的本性,再说明“自己”如何按照树木的本性去栽培,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他植部分则分述两种违背树木本性发展的做法,然后归结到“他植”不如“己植”,由此显示橐驼种树之道的正确。行文简洁,对比鲜明。

郭橐驼所讲的道理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写此文仅仅是为了种树吗?我们说不是,要郭橐驼讲种树之理是为了“移之官理”,是用“养树”和“治民”作类比。作者通过对话,将“养树”与“养人”作类比,把种树、管理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树”与“人”,虽为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养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却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共同规律。因此,两者类比,既使人感到自然、亲切,也

19 / 20 使文章增强了哲理性、说服力。

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开头的叙述,语言质朴明朗;后面两大段对话,多用排比对偶,说理深刻,尤其是在排比对偶句中,活画出各种逼真情状,令人理服心折。例如,写他植者“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几句,把一个“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种树者的蠢行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如,写俗吏旦暮扰民的“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击木而召之”一段排比对偶句,难道不也 把那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都活画出来了吗?从语言上看,许多语句如串串珠贝、璀璨夺目,足堪欣赏

20 / 20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doc》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