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参者读后感

2022-04-12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新参者》的杂文随笔

这个八月,似乎雨水特别多。新闻和朋友圈里到处都是“某地被淹”、“某地塌方”,心里不禁为出行的人担忧,毕竟人生无常,出行的每一个人可都代表着一个家庭。

阴雨连绵,已经两天没出门了,闲来无事,找来了以前购买的东野奎吾的书籍。昨日,慵懒地躺在床上,看完了《彷徨之刃》,这是一部有着深刻意义的书籍,深深触动了我,文中的矛盾点也是大部分深陷困苦的普通人会去纠结的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犯法与惩罚,这些问题太过深刻,也有着深刻的评判,虽然心中有些想法,但因我的认知有限,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今天,与往常一样,细雨纷纷,又是不想出门的日子,看了《新参者》。看了就看了,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就想简单的总结一下自己看得懂的或者是自己凭主观去臆断出来的感受也好感想也罢。

(一)我想任何人都拒绝不了一个风度翩翩,有着敏锐洞察力和非凡的头脑自己猎犬般眼睛且温和随和的刑警,哪怕仅仅是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文中关于刑警加贺工一郎的人设,读者读着都能感觉到满满的温馨,虽然这是一部关于调查凶杀案的推理小说,却让人觉得这反而是一部具有浓浓的人情味和充满爱的小说。

(二)很多时候,大人其实没有小孩子想象的或者是他人想象的那么龌龊和自私。成人的世界如何,我想大部分人都明白,有苦难言却不能不扛起所有的压力,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很多大人会做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只会去无情地批判而不会深究其原因,于是,误解越多代沟越大,直至和最亲的父母形同陌路。所以,想不通为何会这样那样时,何不静下心来多问几句多寒暄几句?

(三)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大人想象的成熟,哪怕孩子脱离了学校,进入了非凡复杂的社会,哪怕看着孩子在社会上风生水起,风光无限。成熟和年龄无关,哪怕看着成熟,也许孩子也需要父母的正确指引,哪怕只是多花半小时谈谈心,明确接下来走的路不会坠入黑暗。

(四)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自己,是自己、家庭、社会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应对父母趾高气扬,不应对社会怀有恶意,不应唯我独尊,也不应妄自菲薄。总之,感恩一切吧,也许这样会更幸福。

我想大多数人有了手机就以为自己有了全世界,包括我。但,很多时候,我们只不过是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做着自认为很过瘾很6但实际上是很虚假的事情。

在还来得及时,多和长辈交流吧,多和爱的人交谈吧,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我们还有机会理解成人的不容易,明白他们也是可爱的人,也许会有机会揭开孩子的故作坚强的外壳理解孩子的脆弱,从而,在爱的世界里互相扶持。在还来得及时。

推荐第2篇:新卖桔者言读后感

《新卖桔者言》读后感

引言

五常说:读者能够每次看同样的事,或面对同样的问题,仿佛是第一次遇上吗?强调的是清楚成见,保持天真,从而欣赏学问中的玩味,充满求知的兴趣。

五常的经济学,以真实世界的现象为起点,然后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由浅入深。先见到一个需要解释的真实现象,再以理论作为解释,并喜欢用简单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问题。

一、总体内容

本书共有十二个部分,57则故事,时间从1984年至2009年,横跨四分之一个世纪。 时间跨度长,内容涵盖广。例如讨论了价格、产权、市场、政府干预、知识投资、交易费用、垄断、国际贸易、新劳动合同法等相关内容。以独到的视角提出了新颖的观点,通过切身的经历更加拓宽了读者的视野。

1、知识投资促长人力资本

在《补鞋少女的故事——为中国的青年说几句话》(1986.6.1),《要冷静地处理中国农民问题》(2004.3.25),以及《海啸的启示》(2005.1.4)中均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关于知识与知识投资、知识生命的话题。

《补鞋少女的故事——为中国的青年说几句话》(1986.6.1)一文中阐述了自由择业鼓励知识投资,文中提到补鞋青年作了投资,得到一门专业,算是人才。提出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他们意识到知识投资有利可图,并获得了自由择业的权利,这也意味着人力资源是私产。五常指出,劳力一旦变为私产,知识投资就一日千里。

《要冷静地处理中国农民问题》(2004.3.25)一文中,五常提出了改善中国农民的生活的三项原则,其中第三项原则指出了中国农民的困难不单是地少人多,而更重要的是知识不足,并阐述了应大量向他们廉价供应知识教育。

《海啸的启示》(2005.1.4)中,提及有知识的生命会选择工作产出,谈情说爱,养儿育女,而又因为我们的脑子是万物之灵,争取知识,搞点创作,希望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可以传世,虽然从地球的时间看,怎样传世也是很短暂的。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的生命短暂得几乎可以是微不足道。然而,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仍然需要回归理性,妥善把握有限的时间。那么,站在经济学的理性角度,浅析知识投资促长人力资本也就是有必要的。

2、知识投资与人力资本

时代发展至今,人类社会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即知识逐渐成为劳动生产中重要的决定因素。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利润收益。(2009.人力资本论)

从人力资本的概念可以看出,知识是人力资本中的一项要素,并且笔者看来,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知识投资影响人力资本,并且促长人力资本。

3.从一个快乐的乞丐看知识投资

【深圳街头快乐乞丐的故事】

我拎着刚买的levi’s从茂业出来,站在门口等一个朋友。一个职业乞丐发现了我,非常专业的、径直的停在我面前。这一停,于是就有了后面这个让我深感震撼的故事,就象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调查案例课。为了忠实于这个乞丐的原意,我凭记忆尽量重复他原来的话。‚先生……行行好,给点吧。‛我一时无聊便在口袋里找出一个硬币扔给他并同他攀谈起来。

乞丐很健谈。‚……我只在华强北一带乞讨,你知道吗?我一扫眼就见到你。在茂业买levi’s,一定舍得花钱……‛

‚哦?你懂的蛮多嘛!‛我很惊讶。

‚做乞丐,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他说。

我一愣,饶有兴趣地问‚什么科学的方法?‛

‚你看看我和其他乞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先?‛我仔细打量他,头发很乱、衣服很破、手很瘦,但都不脏。

他打断我的思考,说:‚人们对乞丐都很反感,但我相信你并没有反感我,这点我看的出来。这就是我与其他乞丐的不同之处。‛

我点头默认,确实不反感,要不我怎么同一个乞丐攀谈起来。

‚我懂得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对于我的竞争对手,我的优势是我不令人反感。机会和威胁都是外在因素,无非是深圳人口多和深圳将要市容整改等。‛

‚我做过精确的计算。这里每天人流上万,穷人多,有钱人更多。理论上讲,我若是每天向每人讨1块钱,那我每月就能挣30万。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给,而且每天也讨不了这么多人。所以,我得分析,哪些是目标客户,哪些是潜在客户。‛他润润嗓子继续说,‚在华强北区域,我的目标客户是总人流量的3成,成功几率70%。潜在客户占2成,成功几率50%;剩下5成,我选择放弃,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在他们身上碰运气。‛

‚那你是怎样定义你的客户呢?‛我追问。

‚首先,目标客户。就像你这样的年轻先生,有经济基础,出手大方。另外还有那些情侣也属于我的目标客户,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不丢面子也会大方施舍。其次,我把独自一人的漂亮女孩看作潜在客户,因为她们害怕纠缠,所以多数会花钱免灾。这两类群体,年龄都控制在20~30岁。年龄太小,没什么经济基础;年龄太大,可能已结婚,财政大权掌握在老婆手中。这类人,根本没戏,恨不得反过来找我要钱。‛

‚那你每天能讨多少钱。‛我继续问。

‚周一到周五,生意差点,两百块左右吧。周末,甚至可以讨到

四、五百。

‚这么多?‛

见我有些怀疑,他给我算了一笔帐。‚和你们一样,我也是每天工作8小时,上午11点到晚上7点,周末正常上班。我每乞讨1次的时间大概为5秒钟,扣除来回走动和搜索目标的时间,大概1分钟乞讨1次得1块钱,8个小时就是480块,再乘以成功几率60%[(70%+50%)÷2],得到将近300块。‛

‚千万不能黏着客户满街跑。如果乞讨不成,我决不死缠滥打。因为他若肯给钱的话早就给了,所以就算腆着脸纠缠,成功的机会还是很小。不能将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施舍欲望的客户身上,不如转而寻找下一个目标。‛

强!这个乞丐听上去真不可貌相,倒像是一位资深的市场营销总监。

‚你接着说。‛我更感兴趣了,看来今天能学到新的东西了。

‚有人说做乞丐是靠运气吃饭,我不以然。给你举个例子,女人世界门口,一个帅气的男生,一个漂亮的女孩,你选哪一个乞讨?‛

我想了想,说不知道。

‚你应该去男的那儿。身边就是美女,他不好意思不给。但你要去了女的那边,她大可假装害怕你远远地躲开。‛

‚再给你举个例子。那天cocopark门口,一个年轻女孩,拿着一个购物袋,刚买完东西;还有一对青年男女,吃着冰淇淋;第三个是衣着考究的年轻男子,拿着笔记本包。我看一个人只要3秒钟,我毫不犹豫地走到女孩面前乞讨。女孩在袋子里掏出两个硬币扔给我,并奇怪我为什么只找她乞讨。我回答说,那对情侣,在吃东西,不方便掏钱;那个男的是高级白

领,身上可能没有零钱;你刚从超市买东西出来,身上肯定有零钱。‛

有道理!我越听越有意思。

‚所以我说,知识决定一切!‛我听十几个总裁讲过这句话,第一次听乞丐也这么说。‚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乞讨。天天躺在天桥上,怎么能讨到钱?走天桥的都是行色匆匆的路人,谁没事走天桥玩,爬上爬下的多累。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学习知识可以把一个人变得很聪明,聪明的人不断学习知识就可以变成人才。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人才。‛‚有一次,一人给我50块钱,让我替他在楼下喊‘安红,我想你’,喊100声。我一合计,喊一声得花5秒钟,跟我乞讨一次花费的时间相当,所得的酬劳才5毛钱,于是我拒绝了他。‛‚在深圳,一般一个乞丐每月能讨个千儿八百。运气好时的大概两千多点。全深圳十万个乞丐,大概只有十个乞丐,每月能讨到一万以上。我就是这万里挑一中的一个。 而且很稳定,基本不会有很大的波动。‛

太强了!我越发佩服这个乞丐了。

‚我常说我是一个快乐的乞丐。其他乞丐说是因为我讨的钱多,所以快乐。我对他们说,你们正好错了。正是因为我有快乐、积极的心态,所以讨的钱多。‛

说的多好啊!

‚乞讨就是我的工作,要懂得体味工作带来的乐趣。雨天人流稀少的时候,其他乞丐都在抱怨或者睡觉。千万不要这样,用心感受一下这坐城市的美。晚上下班后带着老婆孩子逛街玩耍看夜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也不枉此生了。若是碰到同行,有时也会扔个硬币,看着他们高兴的道谢走开,就仿佛看见自己的身影。‛

‚你还有老婆孩子?‛我不禁大声赞叹,引来路人侧目。

‚我老婆在家做全职太太,孩子念小学。我在福田区按揭了一套房,十年分期,还差六年就还清了。我要努力挣钱,供我儿子读大学念市场营销专业,然后子承父业当一个比我更出色的乞丐。‛

‚我5年前在微硬中华大区做市场策划,2年前升为营销经理,月薪5千。那时按揭了一台1万多的三星笔记本,每个月还款2千,要死要活的。后来我想这样永远也出不了头,就辞职不干了,下海来做乞丐,我愿意做一个高素质的乞丐。‛

听完,我激动地说:‚你有没有兴趣收我做徒弟?‛

且不论这个故事是否属实,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故事中所阐述的经济活动有其可行性。从上述故事中,能够体味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价值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直接以货币形式来度量。就算在乞丐界,也不例外。

4.知识投资促长人力资本

(1)宏观角度

放眼土地辽阔,人力资源丰富的中国,无疑应该重视知识投资,加快构建人力资本战略。其中,如何使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均衡分布,并且注重教育改革,使知识投资具备更优良的适应性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2)微观角度

就一个用人单位来讲,小如一家复印店,同样颇受知识投资的影响。现假设有复印店A,员工2人,机器4台,复印店B,员工4人,机器4台,并且两家店的其他条件均是同质的,并且均处于完全竞争市场。A店的员工进行了充分的知识投资,熟练掌握机器的操作使用,能解决相关故障,动作熟练敏捷,每人能同时负责2台机器,交替操作,平均每人每分钟可完成复印20页;B店的员工则未进行足够的知识投资,无法迅速解决如卡纸等故障,动作不够熟练,一人负责一台机器,平均每人每分钟完成复印6页。据此,A店每分钟能接件40页,B店每分钟能接件24页。显然,A店的效率更高,其接件的数量更多,这可以为其

带来更高的收益。当然,A店的员工,其知识投资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有两种情况,第

一、其知识投资是形成雇佣关系前进行的,那么员工所付出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都会在其薪酬中有所体现,换句话说,雇佣时,雇主需要付出更高的薪酬才能抢聘到这类人才;第

二、其知识投资发生在形成雇佣关系之后,例如由复印店老板提供相应的培训,这同样也需要成本。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便要分析进行知识投资的相关成本与经营过程中的收益之间的关系,找出其最优点,即进行人力资本成本的会计分析。

总体来说,知识投资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探讨知识投资对人力资本的促长作用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结语

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张五常,阅读其《新卖桔者言》,给我们带来了思维的冲击。经济学不仅实用性强,与生活息息相关,还可以很有趣。我们可以借鉴五常的方法,回归到真实世界,从事例入手,实证分析。当然,也要带着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例如对待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是值得斟酌的。

推荐第3篇:《新卖桔者言》读后感

《新卖桔者言》读后感

XX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XXX

前段时间研读了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所著的《新卖桔者言》。通过细心阅读该书,感触颇深,由于本书的主题是产权,原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读完才知道,完全不似我们所学的西方经济学那样大段的理论,多幅的图表,这是本短论式的经济学小品文。所讲的理论都通过现实案例来分析,让即使是没有理论只是基础的人也会产生兴趣,也可以看得懂。

这本书涉及面是极广的,介绍了很多经济学理论,如价格理论,产权制度,期货市场,交易费用等,还谈了一些对法律方面的看法和研究。在作者看来,经济研究是与法律分不开的,两者合并是必然的,经济学研究如果忽略了法律这一约束条件,往往不能解释人类的行为。作者对法律的重视比一般经济学者大,也是颇有成果的。有一篇文章曾被美国一本法律刊物选为当年最佳法律论文之一,好笑的是,恭贺信是寄到教授所在大学的法律系。同时作者还在书中写了他对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心得和建议,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以使“知识”投资事半功倍。

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讲授了高深的真理。张教授利用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或现实生活中他所经历的事件,向读者一

一解释了各种科学理论。他一会儿带我们去香港夜市卖桔子,实践检验真理(价格歧视理论),一会儿讲了他养鱼的经历及启发(私产保障),一会儿又细细描述了灯塔收费难这一经济学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例子。能对这些生动案例如此信手拈来,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恐怕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务实的实证精神。

我对本书的核心——产权理论没有进行透彻的分析,倒是书中两个细节让我感触颇深。

一个是为了验证价格分歧理论是否正确,教授曾两次在香港年宵市场上亲自卖桔,这种实证精神在西方倒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很多经济学家,同时又是商业和理财能收,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市场需求和动向,又可用实际经济活动来分析理论甚至得出新的学说,真正是发财研究两不误。而在历来崇尚君子动口不动手传统,教授高居象牙塔的中国,这种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树立了一种新的学者形象:真诚地实践自己的学说和信念。

第二个是从“乐观”角度分析了自私对社会的贡献。这一观点初看觉得有悖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作者又改用了一个较学术性的字眼来代替,叫个人利益极大化。他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爱迪生是一个很伟大但很自私的人,对工人苛刻,对认为无利可图的发明一概不理,对认为有商业价值的就大量投资。如果觉得有人可能偷用他的发明,就立刻

诉之以法,有人估计,爱迪生所花的律师费超过他发明专利所得。所以作者认为人以自利为出发点所能对社会的贡献,要比意图要改善社会的贡献大。交易、社会分工其实都是人们为实现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产生的。他从一个很独特的角度看问题,看得很深,也很创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从中不仅可以学到理论,也学到了看问题的方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要多角度,辩证的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推荐第4篇:《新卖桔者言》读后感

读《新卖桔者言》有感

近日我阅读了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新卖桔者言》,书中以浅显的故事阐述了一个个深奥的经济学原理,令我受益匪浅。由于本书的主题是产权,我原以为会是一本艰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读完才知道,这本书完全不似我们所学的西方经济学那样有着大段的理论,多幅的图表,这是本短论式的经济学小品文。所讲的理论都通过现实案例来分析,让即使是没有理论只是基础的人也会产生兴趣,也可以看得懂。

这本书涉及面是极广的,介绍了很多经济学理论,如价格理论,产权制度,期货市场,交易费用等,还谈了一些对法律方面的看法和研究。在作者看来,经济研究是与法律分不开的,两者合并是必然的,经济学研究如果忽略了法律这一约束条件,往往不能解释人类的行为。作者对法律的重视比一般经济学者大,也是颇有成果的。有一篇文章曾被美国一本法律刊物选为当年最佳法律论文之一,恭贺信是寄到教授所在大学的法律系。同时作者还在书中写了他对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心得和建议,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以使“知识”投资事半功倍。

文章《卖桔者言》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香港年宵市场上,张五常和他的助手们用两百多盆桔子证明了价格分歧的第二个条件即不同价格的顾客的需求弹性不同是不正确的。在这个实例中出价较高者皆为缺乏信息的人,因为他无法将张教授所卖的桔子与市场上其他人的比较,而以低价购得桔子的人却恰恰相反。因此,也论证了诺贝尔获奖者施蒂格勒所认为的价格分歧必然带来浪费,因为付不同价格的人的边际价值不同这一论点是错误的。张五常先生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务实的实证精神,即实践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本书的标题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新卖桔者言》,没卖过桔子,你就不能想当然,不了解事物而尝试解释事物,到头来都是错误的,或者说,会导致你的结论过于理想化然而未必实用。他树立了一种新的学者形象:真诚的实践自己的学说和信念。我们每个平常人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更需要有这种务实的精神,尤其会计工作最是要求细致、准确,每走一个程序、每核实一家企业都不能抱着“想当然就行、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这样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工作的不负责,这样的想法也是极其危险的。 而《中国大酒店》这篇文章又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保守与改革创新碰撞的成果,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同样是在大陆的土地,大陆的职工,而中国大酒店却能达到西方酒店业的服务标准,这一切又让善于发现的张五常先生不禁刨根问底。问题不外乎是制度,由于中国大酒店采用先进的管理制度,任人唯贤而不是像当时很多国企一样,充满了抱着金饭碗的高干子弟。任何不达要求的职工即有被淘汰的危险,自然而然职员们就努力做好工作。此外,有效的奖金激励政策也是管理成功的不二法门。这个事例也向我们揭示了外资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好处也不能仅仅着眼于它的局限性,在中国刚刚与国际接轨的这个时代,涉外企业能够有效的给国内企业起到示范的作用,对国内安逸的经营环境产生威胁,促使国企改制能够与外资竞争。在文末,张五常先生深刻揭示了国内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执政者去改变,例如:劳力私产化的重要性;国营无法胜任私营;解除外汇管制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都是张教授早在二十年前1985年便提出来的,此后二十年间大陆的种种改革也无疑证明了张教授理论的正确性与前瞻性。

在这本书中,张五常教授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我不喜欢用数学的线条来解释经济上的东西,而是抱着经典经济理论这些真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提出方法。”同样在我们会计学习中,用纯理论指导工作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法律范围内该进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学习理解书本中的理论知识。

通过阅读张教授的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启示:

1.注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法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在学习了理论和知识后,一定要动手去做,在实践中去检验它,去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才能把工作做好,甚至有创新性的进展。

2.要具有创新性。张教授面对着经济领域内的一些有名的经济学家和他们的理论,但是他不盲从于他们,而是通过实践去创造出更为简单、实用的理论。这也启示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不要一味盲目的踏着前人的脚印,盲目的认为以前的都是对的,发现了问题而放弃去思考,只有像张教授那样敢于向前人挑战,才能成为具备创新性的人才。 3.学会化繁为简。大道至简,随着对一个事物认识的逐渐加深,就更能理解它的本质,就会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化繁为简。例如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把很厚的一本书了然于胸后书也就读“薄”了。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把不会学会,把学会了的做熟,把熟悉的做简,化繁为简,返璞归真,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

同时这本书也激发了我对经济学的兴趣,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与学习,我认为多多阅读一些经济学会计学方面的书籍大有裨益。并且,从一些浅显的文章入手,以便将来可以进行更生涩文章的研究。

推荐第5篇:舞者读后感

舞者读后感(一)

梦想是平静的跳舞,过简简单单的平凡生活。

现实是一个舞者带着一条残废的腿离开了这个世界。一段刚柔并进的双人舞,只能由另一个孤独的舞者独自跳下去,一直跳下去……

这就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如此遥远的距离……

整本书分火卷与冰卷,冰火相猝,可想而知,最终只是一潭苦水。

高纯是生活在云朗一个角落里的平凡男孩,印在他身上的或许只有两个标记吧,一个是孤儿,一个是舞蹈,但因为生活的现实,他的舞台只能是自屋的阳台,为了自己的生计他成为了一个计程车司机,而无意中闯入他车门的一个乘客,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她叫金葵,是个漂亮的舞者,但因为家庭的种种复杂关系,她渐渐离开了自己的家,走进了高纯的世界,一个蒋先生的突然来到和猝然死去,让他们措手不及——高纯是私生子,病重的父亲想见他并留有遗产给他。不知这是喜是忧,但最终,他们走进了北京。他们以为这里会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这里有舞团有舞院,这里就像是舞者梦幻的美丽天堂,但他们却不知,这里也是噩梦开始的地方……

他们被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利益纷争和情感纠葛,舞蹈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高纯并未找到生父,他们窘迫的住在一个车库里,高纯考上过舞团,金葵做过俱乐部的形体教练,因为酬劳的丰厚,高纯做了古怪的侦探。虽然过的艰辛,但俩人也算是快乐和甜蜜,毕竟他们有块地方跳舞。但接着的一宗宗的利益关系让高纯不得不被现实所屈服,种种外界因素和人性的善恶让金葵被迫离开高纯。在她被绑回家没多久,她的一次逃亡却让她不堪回首——被人贩子拐卖给破山村的壮汉当老婆,他的粗鲁和折磨让金葵难以忍受,逃到另一村,心想是碰到了一对和蔼的老头老太,却又差点与山下一村的人以金钱结婚。历尽千心万苦,当她再一次回到北京,回到车库,那已物事人非,高纯离开了。

无意中,高纯与被他盯梢的周欣结为好友,为了周欣的正义勇敢,高纯决定帮她顺利揭破奸人的诡计,但之后,高纯遭人暗算,摔伤了身体。周欣为了报答他,也为了高纯昂贵的医药费,周欣找到了他父亲,为了遗产不被高纯那没人性的同父异母的姐姐所货,在律师的建议下,她与高纯在只有感激之情的情况下,结婚了。

周欣是个理性的人,她努力的维持着自己的家庭,努力的做着高纯有名无实的妻子,努力的爱着他。但这个家的女主人并不好当,周围的小人总紧紧的盯着那笔庞大的遗产,直到金葵以保姆的身份进入高纯的家……

周欣恨金葵,她面对现实,维系家庭,这不能被金葵破坏。他们三个都没有错,只是被周围的小人一再的唆使和欺骗,他们一度陷入僵局。遗产争夺的硝烟还未泯灭,高纯瘫痪的身体又陷入感情旋涡,但他们之间一再的误会一再的不解又怎能敌过一个死字,高纯去世了。

在尔虞我诈的现实世界,舞蹈对于着两个年轻人来说是什么呢?!其实他们很简单的,想筹上钱去舞院学习,但现实又是什么呢?高纯的一条腿废了,一个舞者的腿废了,一个俊郎的舞者,一条修长的天生属于舞蹈的腿废了,而更遗憾的是,人生所求不得……

闲事把高纯和金葵拉的很远,而舞蹈上的心灵相通却让两个人无限靠近,金葵戴上高纯身前跳舞时的红色头巾,穿着高纯买给她的白色纱裙,继续着那段优雅的双人舞。

《舞者》是一本很真实的书,里面律师大篇大篇理性的话语让它把梦想与现实划分的如此清晰。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总是会被这被那无故的牵连着,接而与梦想越来越远……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心中秉持着一个信念,梦想也不是遥不可及——高纯把遗产捐给了中国的舞蹈事业,以后每个舞员的跳动,高纯的心也会跟着跳跃。

看完书之后,你会为他们三个感到伤心,但也会有令你气愤而又悲哀的人物——李师傅,在云朗租车个高纯的人,在高纯获得遗产后,他也因为落魄的家庭,因为高纯的同情被接入大院,凭着高纯叫他一声师傅,他总倚老卖老打着小钱算盘,最终他出卖了高纯,也是他,把高纯金葵周欣逼到无路可退。而一切也非他所愿,他的妻子长期卧病在床,被寄予厚望的女儿也因为选秀的黑幕不得不让他几万几十万的砸钱。说到本质上他是在帮助自己的家庭,想造就一个明星女儿,可他却忘了自己的良心,他是个小人!

一己私欲,利欲熏心!

我看到高纯是个简单的男孩,但世界却是个复杂的东西。

我看到金葵是个朴实的女孩,但世界却是个逐利的地方。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让我不得不产生思考。

舞者读后感(二)

读完《舞者》,我为金葵和高纯的生死之恋而扼腕叹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真的还有这样高尚的爱情么?现实社会中,我们的爱情在打拼中变得伤痕累累,我们把青春献给了车子,房子和物欲,我们的双手只记得钞票的温度,却忘记了牵手的滋味,那么在这个飞速向前的城市里,我们又怎能把那个缠绕相依的根,深深地扎进这水泥里,做到任岁月冲刷而依然不离不弃呢?

高尚的爱情,结局却总是让人伤感。是啊,有人是历史,有人是现实,能同时拥有历史和现实的人又有几个呢?就像我们的初恋,那是历史,我们的婚姻,那是现实,我们怀念着历史,却面对着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口,我们背负着心灵的选择,远离着初衷,尽管那么的无可奈何,尽管那么的差强人意,可最终我们还是要走进与心灵相隔甚远的现实里。

与以往的书,相似之处在于同样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主人公坎坷多变的命运,突如其来的种种变故,吸引着我的眼球,忘记时间,只是为这样美好的爱情感叹着,为女主人公的坚韧,寻找真相的毅力感叹,为这样的结局唏嘘感叹,为这个悲剧的结局感叹。难道这个世界,爱情真的就那么奢侈了吗?到哪里可以寻找到这样浪漫彻底的爱情?也许只有在海岩的书中吧。

舞者读后感(三)

因为喜欢海岩的作品,所以才看了他的新作《舞者》。当我看到尾声却感到不安和惆怅,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为什么好人不是一生平安?也许这样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三个人物:高纯:高纯的命运始终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私生子,单亲家庭,母亲早逝,为了理想和生活而奔波,相爱的女友分离,找到了父亲的线索,却始终未尖刀,为了帮助别人自己险些送命,所有的苦难都来了,可他始终执着于理想《舞者》,始终执着与爱情,即使可能无望,人生的苦,在于求之不得,可能热爱就不觉得辛苦吧,我是这样理解的,热爱就能以苦为乐了。

金葵是个单纯的女孩,为了爱情和事业,始终执着追求着,不为钱所动,抗拒家人的安排,组自己的路,命运的安排使她和所爱的男孩失之交臂,她不放弃任何一线希望,始终为他们的冰火之恋之梦追求着。

周欣是个成熟的女子,特是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女子,和金葵一样不为钱所动,她最可贵的是为了高纯的健康和生活,选择了嫁给他,照顾他,即使他们之间不是爱情,也学可能就是个无性婚姻,她选择了牺牲,知识为了欠他的。

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人这样呢?人们都在向钱看,利益的驱动是一切之源,还有什么爱情和理想,还有什么执着和牺牲,有的只是刺激和麻醉。

人生的苦,在于无目的,盲目的的行走,人生之乐,在于追求和奋斗的过程,即使不一定成功,无论得到与得不到,始终以一份平常心来对待。爱情,就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心,强求没用,但也不能言弃。

推荐第6篇:燃灯者读后感

【篇1:燃灯者读后感】

“骊歌清酒忆旧时”,从阅读《燃灯者》开始到意犹未尽的读罢此书之后,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三十年,三个人,三种不同的人生,四段截然不同而又有着某种共同轨迹的命运。当读到那些述说过往的青葱岁月的潇洒肆意的文字,似乎耳畔真的想起了那个懵懂青年和友人把酒言欢,引吭高歌,似乎作者是在轻松愉快的骊歌清酒中写下了这写回忆。但是在回忆唐克的文章的末尾,作者写到“唐克,老兄弟,你如今在哪?那把老吉他是否已常悬崖壁上,久不作声?摘下它吧,请抚弦再歌一曲,在喑哑的歌声中有我想说的话:‘晚风轻轻送来,想念你的那一首歌’”。恍然间才发觉,原来我忘记了赵越胜所要书写的是他这一生中的三位“燃灯者”。

相比而言,“燃灯者”这个主题固然比不上“骊歌清酒忆旧时”的诗情画意。正如书中所言,所谓燃灯者乃是“是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言语间透入出的是一种人生的哲理。但是仔细品读书中的三位,辅成先生是“我”哲学之路上的引路人,教我如何“哲学的生活和思考”;宾雁则是“我”一生敬仰的英雄,他的勇敢、睿智、担当,是“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生境界;而唐克,没有辅成先生的学识,没有宾雁的大义凛然,但是这个背着一把老吉他的不羁青年,在“我”最为懵懂的年纪,教会了“我”唱流行歌曲,他的洒脱、放浪形骸使“我”学会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而这些东西,若不是在作者短暂的一生中遇到这三个人,也许及时是皓首穷经也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更有可能在那个喧嚣的年代,被淹没巨大的政治洪流之中。

既然是这样一段充满深刻的人生感悟的回忆,赵越胜为什么要用如此华丽的文笔将他书写的如此“自然”?所谓“燃灯”,燃烧的究竟是什么?三十年的光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尤其是这三十年是中国变化最为深刻的三十年,但是在赵越胜的笔下却丝毫感觉不到随着青春消逝后的苍凉,理想幻灭后的失落。其实这三个影响了作者一生的人的三十年的际遇所折射是同一个人生的理念——“自由”。追求自由是伴随这三个人一生的宿命。辅成先生终其一生徜徉在哲学的“理想国”中,即便是在最动荡的年代,他渴望的仍旧是像希腊先贤一般思考哲学,哲学的思考;而宾雁,人生的起起落落,矢志不渝的为了社会的公正,个人的自由呐喊、抗争,捍卫每一个人的自由权利;唐克,所有人的眼中最为卑微的一个,不管意识形态的宣传怎样的义正言辞,人们的目光多么的鄙夷和不屑,他依旧我行我素,从那个当初追求婷婷时在月下抚琴高歌的小青年到廿多年后在巴黎相见时那个挂着个破相机,不修边幅的中年老男人,始终如一的还是他身上那股子向往自由的冲动。

由“燃灯者”,我想到了顾准,那个至今还躺着我们大多人的视线所不及的角落里的灵魂,那个曾被人用泰戈尔的名言来形容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光里“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路”。固执的为了自己的信念,在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中,冷静、理性的思考民族、国家、历史问题。所谓“燃灯者”,亦是“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从来就不是希腊人的无端臆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同样的故事总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舞台”上上演,从苏格拉底为了唤醒民众的从容赴死,到纳吉为了自己的社会政治理念请求政府赐他死刑,从布鲁诺为了真理踏上火刑架,到卡斯特里奥为了捍卫每个人的信仰自由与加尔文大战…。其实这本《燃灯者》写的何止是作者一生中的三位燃灯者,也是千千万万人的燃灯者,更是献给那些为了国家、民族、人类的事业,点燃自己,照亮人心、照亮历史的先驱者们的赞歌。也许作者没有如此宏大的情怀,我们也不缺少那些充满了宏大历史叙述的著作,但是经过这些过于复杂的解构的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任务,早就模糊了他们原来的面貌。而“燃灯者”可以看做是大背景下的一段“小故事”,那种随着历史的波纹一同起伏的人生遭遇,虽然由于夹着个人的情感有有失客观的嫌疑,但是弥漫在笔端的那种隽永的人生体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生儿”最为缺乏的。这或许对于我们理解我们的历史的一种读到的方法、方式。

一本好书,就是能让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莎士比亚。而让一个读者从一本书中读到一千个人的命运,也许也是文字的另外一种玄妙。《燃灯者》就是这样一本书。我觉得完全可以用李慎之的观点来解读这本书,所谓燃灯就是启蒙,燃灯者所书写的三十年就是中国新启蒙运动的三十年,也是中国一百多年的启蒙史的一个缩影。鉴往知今,启迪赵越胜的辅成先生和宾雁正是近代以来,无数启蒙者的写真,从严复、梁启超到胡适、陈独秀,从顾准、林昭到李慎之、孙家栋、陈乐民等。作为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和继承人,我们可曾想过:他们“为谁燃灯”

【篇2:燃灯者读后感】

被教育部的课题追着,发誓必待完成之后才写博文——毕竟它是题外之事,不能用它代替结项。但周三晚上参加学术沙龙,我的一个“文青”学生,送我一本名为《燃灯者》的书,副题为《忆周辅成》。我不知道“周辅成”为何许人也,作者“赵越胜”也不认识。以为是我这学生的朋友,回答说不是,而是周国平、徐友渔、陈嘉映他们一帮的。周、徐二人很熟,买过、读过他们很多的书。去年徐友渔来川大,也去听过他的讲座。但赵越胜,确实不熟。问学生为什么想起了要送我这书,回答说是猜想我会喜欢。后来推测,他可能也把我当成了“文青”,因为时不时地和他聊些文学什么的。谢过他,把书带回家来,也没打主意马上看,心思仍被课题缠着。

次日下午,难得的秋日阳光,很暖,却不晒人。坐在书房里写,总觉得有些辜负,最后还是移到了阳台,沏一壶朋友送的青城“韵味”,拿过《燃灯者》来读。这是一本时下难得的关于师生交谊的书。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即作者赵越胜),在一个为工农举办的哲学学习班里,有幸与北大的周辅成先生结识了。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对知识的渴望,作者开始向周先生陈述自己读书遇到的困惑。也是带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风范,周先生开始孜孜不倦地给作者讲述西方哲学的要义,引导这位好学的青年步入西方哲学的圣殿。他们常常相约在饭馆,吃着聊着,以饭菜裹腹,以哲学铸思,每次都是周先生付账。相约以后,一个乘7路无轨电车去动物园换32路回北大,一个乘5路汽车去德胜门换车回清河,两路茫茫,以学为媒。一年年下来,到*结束,作者已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工变成了一个深谙西方哲学奥秘的学者,并顺利地考进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工作。之后,他们又相约在北图,借书看书,每周的师生抵心交流不亦乐乎。在周先生无怨无悔的指导下,作者考取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研究生,又一步步地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一口气读完,半天找不回魂来。在作者的娓娓道来里,我总抹不开孔子与学生浴于沂、咏而归的场景,抹不开朱熹与蔡元定抵足共校《参同契》的场景。那是旧式知识分子才有的情藻,在我们这个老板与学工的时代已经成了令人艳羡的回忆。我很感谢周先生,让我看到了传统学人的纯正品格;我该祝贺作者,在*的年代遇上了一位爱才的尊师。这不仅仅是如何为师、如何为学的问题,而是为道的问题——于中贯穿了两千年来儒家的师道理想。

周先生和唐君毅、牟宗三为同学,一辈子致力于道德哲学的研究。但在我们这个不讲道德或只讲伪德的社会里,他注定是要踽踽独行一生,不仅失名于我等*成长起来的寡闻之辈,即连他的相关著述也都很难见诸天日。但周先生是旧式学者,学问之于他不只是器,更是道,他耐得住寂寞和孤独,不会趋炎附势。他把陆游“独吟古调遣谁听,聊与梅花分夜永”的诗句写成条幅赠于作者,于中有他的孤独,也有他的坚守。他还曾将刘孝标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制成贺卡赠人,以此激励学生世道故乱、慎勿放逸。这是旧式知识分子的风骨,任你沆瀣满地、虎狼成群,“善人为善,岂有息哉!”

作者将书名取为《燃灯者》,自叙来自《五灯会元》:“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又引《马太福音》:“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作者认为,周先生是一盏放在灯台上的灯,照亮的不仅有求善问道的莘莘学子,也有漫游精神世界的读书人,还有辛劳于野的普罗大众。就此而言,周先生又是幸运的。灯之为光,不枉此生。可是这个时代,我就点亮了自己的灯,也找不到安放的灯台,因为除了灯,我已经是一穷二白了。再说,这个时代真的还有需要光明的人吗?

【篇3:《燃灯者》读后感作文】

读罢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心中感慨良多。

同样类型的书,之前有所接触。之前曾读过陈来先生的《燕园问学记》以及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同是对过往求学道路上师者的追思和记录,但是论文风,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对我的心灵震撼更为强烈。

与其说这是一部哲学学人追思恩师的回忆录,倒不如说这是两代学人思想激荡、相知相伴的成长史。

追随作者的视角,让我这个后生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如饥似渴的学人一道重温他们求学问道、探寻人生真谛的成长历程。

尽管这些学人的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就像越胜先生能够遇到周辅成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一样,他们的求学经历却都往往是后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面对艰辛、清贫的生活条件,面对珍贵稀有的学习资料,心中没有丝毫杂念,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执着、坚毅却又乐观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不管你是否经历那样一段岁月,但是透过字里行间,你都能感受到他们那一代人对过往的求学成长经历是很受用的。

而这一切,在越胜先生的笔下,是那么地熠熠生辉,栩栩如生。情之切、爱之深,不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读后感同亲历,那种亦师亦友的情谊令人颇为感动。犹记得越胜先生与辅成先生踏着雪走在鼓楼东大街交谈的场景,步行两站多地的距离固然算不上遥远,或许很多时候只是默默地相伴而行,但是这幅画面在作者内心深处却激起了千层浪,因为他们彼此已经超越了学术层面的探讨和追问,直达内心深处达到了心与心的交融。在政治背景不甚明朗的岁月里,谈国事,论人生,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充分信任。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事后越胜先生如此挂念先生的身体状况,甚至是“半夜心不安”,当收到辅成先生“雪夜漫步京城,心情大好”这寥寥数语的回信后,才终究放下心来。

越胜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能够得到辅成先生的教诲和指导。辅成先生对越胜先生而言,犹如他人生道路上永不熄灭的长明灯,不知疲倦地照亮远方。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是纯粹的,不夹杂丝毫功利之心的,从1975师从先生思想启蒙开始,到后来在学术道路上站稳脚步,三十四年间,彼此始终将对方当做最为尊敬的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彼此是真正能够读懂对方的,是知音,是灵魂伴侣,是超越传统师生情谊的真性情。

写到此,想到曾经朋友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朋友犹如路灯,它照亮了你的前程。你一直往前走,会一直有路灯亮。一生中,你会遇到不同的朋友,与周遭的一切发生着莫名其妙的关系,有的朋友依旧伴随在身边,而有些,却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无论怎样,他们都见证了你的成长历程,那些幸福美景,那些辛酸往事,人生大喜大悲的时候总是有朋友在你身旁的,如此我们才不会孤独地或是享受快乐或是承受痛苦。也许始终陪在你身边的路灯并不多,三两盏,甚至一盏就足矣,人生得一知己已是莫大的幸福,我们当然不能奢望。读完《燃灯者》,此种感觉更为强烈,物化时代,真正的朋友不多,知己就更难能可贵。这种情谊犹如美酒,越陈越香,越有滋味。

推荐第7篇:《耕耘者》读后感

《耕耘者》读后感

学习茹总的先进事迹,结合自己在氮肥及安全系统的工作经历,感到茹总身上总有一股正气和不怒自威的气场,这种精神正是安全人身上所必须有的,一切行动从公司利益出发,一切为了安全,安全人眼中不能揉沙子。

安全管理是系统工程,茹总在安全大整顿中提到“安全的基础在班组、安全的实质是科学、安全的关键是干部,安全的切入点在细节”。结合茹总的安全管理方法,复合肥公司深入分析生产现状,总结和提炼安全管理的六大关键环节“车辆安全,单元检修,外来施工,危险介质,开停车调整,不规范作业流程”,具体如下:

1、车辆安全。复合肥事故70%在车辆,为强化车辆安全管理,厂区道路设置硬隔离栏杆,实现人车分流,各行其道;对叉车司机、拖拉车司机进行上岗证理论取证考试、实践考试,不断测评的提升技能;制定厂区内部交通禁令,制度化管理,使各种车辆安全政策落地;

2、单元检修。分析各分厂安全检修风险点,明确关键装置区域升级管理,比如:各分厂造粒机受限空间作业、四厂涉及酸类作业等,要求管理干部必须在现场监督指导,保证检修质量和安全;以安全科为主导,工艺员、企管员、设备员等参加组成复合肥安全督查组,每天不间断进行日督查,并对检修现场不符合项进行总结分析,找到易发生的隐患或风险,进一步强化管理,实现PDCA良性循环,保证持续趋向安全状态;

3、外来施工。定期组织外来施工单位安全会议,通报现场违章情况,分析目前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同时针对安全施工情况进行排名,并给予一定奖惩,增加外来施工安全管理积极性,减少现场违章频次;

4、危险介质。对复合肥存在的危险介质进行识别与分析,总结有氨、天然气、硫酸、盐酸、高温、电等,存在腐蚀、燃爆、烫伤、触电等风险,通过技术、防护等手段进行控制,保证生产和检修安全。

5、开停车调整。复合肥淡旺季及设备电仪问题开停车、生产配方的倒换等,结合分厂实际,对启动前安全检查进行明确,识别出关键点,编制出符合复合肥实际的表格,同时组织员工学习,便于执行,定置组织工艺审核,保证开停车安全。

6、不规范作业流程。复合肥环境相对较差,粉尘大、道路湿滑、腐蚀严重等,为生产和检修带来很大困难,通过辨识作业中的风险,以图文的形式编制作业指导书,各分厂累计编制修订作业流程78项,控制例行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有效提升员工作业安全性。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通过深入学习《耕耘者》,我认为生活的“捷径”就是“慢慢来,比较快”,不论你做什么,都不能急于求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得出色,才会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姬中学 二〇一八年三月十一日

推荐第8篇:分歧者读后感

分歧者读后感

选择一个派别,等于选择一种生活。

无私派、诚实派、友好派、博学派、无畏派,所有的人必须选择一个派别生存,如果不行沦为无派别人员,你将生活在生活最底层。好奇的是,个性测试的时候,主角首先排除了友好派和诚实派,在选择的时候又果断地排除了博学派,究竟是作者个人倾向问题,还是在作者看来,这几个派别的存在都过于极端?大概是因为这两个派别的冲击是大多数人会面对的困境。有的人强迫自己做无私派,但实际上,他们对无畏的追求深入骨髓。有的人看起来像个无畏派,其实只是避免伤害的伪装。在书里,无私派在作者看来过于压抑自己的欲望,追求忘我,倒不如像个无畏派一样,敢做改为,就算受伤牺牲,也要追逐真实的自己。无私派过于恭敬,无畏派过于无情。面对自己还是继续伪装?面对自己就难免要舍弃一些自己熟知的东西,例如家人。继续伪装却要埋没本性,保证一辈子不暴露自己。

在无畏派的训练里,主角和来自诚实派的克里斯蒂娜成为了好朋友,表达的也是一个意思—诚实面对自己。

从书里的几个派别里,主角的自我挣扎里,禁不住也会想,如果是自己,会选择哪个派别?如果能清晰地作出选择,大概对自己的了解也越深刻。赞成主角的,反对主角的,都代表着你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

为什么在无私派和无畏派里,主角会选择无畏派?是因为过腻了无私派的生活,还是本来她就趋向于无畏派?

大概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从主角纠结挣扎的过程看到了自己。从选择派别,到面对朋友的背叛,克服恐惧,到最后挺身而出,都有自己的影子。虽然觉得唤醒那一章有点过于苍白,但是情感描述很有代入感。很适合处于迷茫期的人看。如同我们一开始不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样,主角一步步从选择派别中清楚了自己的方向,明白了不同派别之间的优缺点,一点点克服恐惧,越来越坚定走自己的路。值得庆幸的是,主角找到了陪她一起拨开乌云的人,让本来犹豫的脚步变得更踏实。故事最后,幸存的人投奔友好派。只是战况异常的惨烈,牺牲的人远比想象的多。当最爱的人倒下了,你却必须和讨厌的人一起前进。也许这就是生活。不知道在友好派,又会发生些什么意外,让看似渐渐明朗的形势陡生变化?

推荐第9篇:孤独者读后感

读《孤独者》后感

姓名:王腾飞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我所读的《孤独者》是被选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节选,选文节选自《孤独者》的第

一、

四、五节。

第一节讲诉了“我”与魏连殳的相识,以及魏连殳的种种“古怪”。

第一节中塑造了第一个孤独者——魏连殳的祖母的形象,“听说她先前也曾经吃过许多苦,现在可是安乐了。但因为他没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 从此处可看出魏连殳的祖母是一个人居住多年,而且也不常与人交往,至少在精神和肉体上是一个孤独者。“山村僻陋,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听的大新闻,第二天便轰传她病势已经极重,专差也出发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气,最后的话,是:‘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寒石山的村民竟要等到她的病势极重,才派专差去叫连殳,由此可见,她的孤独并非一般,而她最后的话“‘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也带着些对那些村民的谴责,“为什么不肯”,带着些怨恨,也夹杂些无奈,她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

第一节的第二段中讲到“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从此处可以看出魏连殳对祖母的孝顺,或者说,在世人眼中,他是个孤独者,可是他还有祖母可以依偎,此时的他并非十分孤独,无论是精神抑或是肉体上,制止他祖母的去世,才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的精神是与其祖母相承传的,祖母的去世,无疑是告诉他一个事实——他,现在是一个孤独者,文中的“他们就姓魏,是连殳的本家。但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作为先觉者的魏连殳,是不被社会上的庸众所容,在精神和肉体上均孤独无依的孤独者形象。

魏连殳回到家,“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直至后来,族人商议祖母的后事,他只是简单的回答道——“都可以的”,然后他静静地给祖母穿衣,井井有条,只是默默地,遇见怎么挑剔怎么改,神色也不动,在葬礼上,“连殳就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的发光”,“但

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如此种种,“暴风雨前的平静”,都为之后的“暴雨”坐下了铺垫,“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此时的魏连殳怕是真正的孤独了吧!

选文的第四节讲诉了,在一个下雪之夜,“我”收到了魏连殳的来信。

第四节中有两处连殳说到了“我都可以的”,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在努里奋斗却什么收获都没有之后,归于无力,很无奈的一种说法,对现实生活或是说对一些庸众的无力的反驳,对一切都无所谓了。

“我已经躬行我以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首先要说明的是魏连殳在被现实彻底击败以后,不再为爱他的人而活,而是以表面上的敷衍于现存体制而复仇与他的敌人,付出了戕害自己身体以及灵魂的代价。因此也就可以理解连殳所说的“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相同手法的还有“我现在已经‘好’了”,都运用了反语,表达了连殳此刻的孤独和无比的讽刺……

随后的第五节中,“我”在阳山呆不下去了,辗转大半年回到S城,去拜访魏连殳。

文中第二段首尾都提到了:“一切是死一般静,死的人和活的人。”,与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惋惜了先觉者魏连殳的死,又痛恨于活着的庸众。

第三段中:“大良们的祖母谈的可高兴了,说话滔滔的泉水似的涌出……”,在连殳的葬礼上,大良们的祖母仍谈得如此高兴,不可以说不是一种悲哀,先觉者的去世,对这些庸众来说不过是少了一个茶余饭后可谈论的话题而已,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关切,是如此的讽刺。“到入棺,是连殳很不妥帖的躺着……”中的“很不妥帖”也是对魏连殳的讽刺,作为先觉者、孤独者的他,连死后都是如此的不安稳、很不妥帖的躺着,也写出了他的孤独,正是因为没有亲人,少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切,所以他才会以如此的姿势入棺、长眠……“三个亲人扶着棺沿哭了一场,止住拭泪”“口角上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着可笑的死尸”连殳的一生都是如此的孤独与悲剧,连最终围绕着他冰冷的微笑的死尸的,依然是那些庸众以及那些并不理解者的虚假的哭泣,除了“我”。

最后要讲到的就是第三个孤独者——“我”,“我”是一个 处处与魏连殳遭遇相似,一样受时代新潮流的影响试图改革、反抗旧社会、反抗庸众,而不被社会所容的知识分子、先觉者的形象。

魏连殳在祖母的葬礼上出人意料的哭,就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而在送别魏连殳后,在潮湿的石路上走着的“我”,耳边响着的正是“长嗷,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暗示着什么呢?或者说鲁迅如此写作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我”就是魏连殳,甚至可以说“我”和魏连殳都是鲁迅的不同侧面的所幻化出来的,各自表达着鲁迅的不同思想,传承者异样的态度。当时的鲁迅,由于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虚空的孤独的世界中。文章最后一句写到:“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的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在祖母和魏连殳都走了以后,“我”还要继续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继续反抗绝望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鲁迅在四面受敌,“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情况下的一种态度,“心的就轻松起来”是否可以理解为此时鲁迅已找到一种解决当时现状的方法?或是当时的他也仅仅是自我安慰中?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都会继续反抗……

《孤独者》是鲁迅在一特定社会环境——“五四”落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在我看来,文中的孤独者,无论是魏连殳的祖母、魏连殳、亦或是“我”,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在他们身上无不充斥着讽刺,在力图改造强大飞旧势力的这条道路上,他们尽自己的一切努力,甚至于献出生命,只为了一个目的。但“孤独”却时刻徘徊、充斥在他们身边,使他们倍感彷徨与无奈,最终以死亡的悲剧收场。

在文章中,我们能感觉到透彻心扉的寒冷感,“寒石山”、“冷静

的月光”、“冰冷的死尸”、“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潮湿的石路” ……

形成了整篇小说透骨的冷……

以上就是我对《孤独者》的读后感想。

推荐第10篇:燃灯者读后感

读罢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心中感慨良多,燃灯者读后感。

同样类型的书,之前有所接触。之前曾读过陈来先生的《燕园问学记》以及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同是对过往求学道路上师者的追思和记录,但是论文风,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对我的心灵震撼更为强烈。

与其说这是一部哲学学人追思恩师的回忆录,倒不如说这是两代学人思想激荡、相知相伴的成长史。

追随作者的视角,让我这个后生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如饥似渴的学人一道重温他们求学问道、探寻人生真谛的成长历程。

尽管这些学人的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就像越胜先生能够遇到周辅成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一样,他们的求学经历却都往往是后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面对艰辛、清贫的生活条件,面对珍贵稀有的学习资料,心中没有丝毫杂念,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执着、坚毅却又乐观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不管你是否经历那样一段岁月,但是透过字里行间,你都能感受到他们那一代人对过往的求学成长经历是很受用的。

而这一切,在越胜先生的笔下,是那么地熠熠生辉,栩栩如生。情之切、爱之深,不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读后感同亲历,那种亦师亦友的情谊令人颇为感动,读后感《燃灯者读后感》。 犹记得越胜先生与辅成先生踏着雪走在鼓楼东大街交谈的场景,步行两站多地的距离固然算不上遥远,或许很多时候只是默默地相伴而行,但是这幅画面在作者内心深处却激起了千层浪,因为他们彼此已经超越了学术层面的探讨和追问,直达内心深处达到了心与心的交融。在政治背景不甚明朗的岁月里,谈国事,论人生,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充分信任。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事后越胜先生如此挂念先生的身体状况,甚至是“半夜心不安”,当收到辅成先生“雪夜漫步京城,心情大好”这寥寥数语的回信后,才终究放下心来。

越胜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能够得到辅成先生的教诲和指导。辅成先生对越胜先生而言,犹如他人生道路上永不熄灭的长明灯,不知疲倦地照亮远方。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是纯粹的,不夹杂丝毫功利之心的,从1975师从先生思想启蒙开始,到后来在学术道路上站稳脚步,三十四年间,彼此始终将对方当做最为尊敬的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彼此是真正能够读懂对方的,是知音,是灵魂伴侣,是超越传统师生情谊的真性情。

写到此,想到曾经朋友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朋友犹如路灯,它照亮了你的前程。你一直往前走,会一直有路灯亮。一生中,你会遇到不同的朋友,与周遭的一切发生着莫名其妙的关系,有的朋友依旧伴随在身边,而有些,却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无论怎样,他们都见证了你的成长历程,那些幸福美景,那些辛酸往事,人生大喜大悲的时候总是有朋友在你身旁的,如此我们才不会孤独地或是享受快乐或是承受痛苦。也许始终陪在你身边的路灯并不多,三两盏,甚至一盏就足矣,人生得一知己已是莫大的幸福,我们当然不能奢望。读完《燃灯者》,此种感觉更为强烈,物化时代,真正的朋友不多,知己就更难能可贵。这种情谊犹如美酒,越陈越香,越有滋味。

第11篇:《求乞者》读后感

读书心得

——《求乞者》读后感

最近突然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文字,质朴平实,却又不乏充满哲理的话语。刚刚阅读了一篇《求乞者》,感慨万千:

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9月24日,整篇文章很短,却在人面前展现了一个灰暗颓败的社会,文中几次写到“四面都是灰土”,鲁迅先生就在这样一条四面都是灰土的小路上行走着,“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这让我疑惑了,就算不相识,不也应该打个招呼吗?就算笑一笑也好,可是„„在这个社会里,好像只有冷漠无情。

在这样冷漠无情的氛围里,两个孩子来向鲁迅先生求乞,一个“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一个“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都是装的吗?

如果是我,我一定会从身上摸出零钱来,给予他们,也许他们是装的,但是至少,我对的起自己。可是鲁迅先生没有,另外几个人也没有,鲁迅先生说“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不布施给别人,也拒不接受别人的布施,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想法。

说简单点好像是这样,但是,我觉得,鲁迅先生应该是宁愿自己饿死也绝不向这个黑暗的社会低头!绝不会向这样一个颓败的社会求乞!那是弱者的做法,而弱者往往什么也得不到,甚至连

怜悯也得不到,还会遭来别人的白眼与厌恶。只有自己的辛勤努力劳动的人,才能换来最终的幸福。

四肢健全却不自己动手劳动的人,不值得我的同情,更不佩我的施舍。

胡霂瑶

第12篇:《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收于鲁迅小说集《彷徨》,这部小说集在开头便引述了屈原《离骚》里的两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部小说正是反映了鲁迅当时在探索中彷徨的心境,想求出路却到处都找不到路,表达了一种无路可走的苦闷。写下《孤独者》的时候,正是1925年10月17日,当年鲁迅正处于受敌的状况,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孤独。鲁迅对社会、对人生冷静地观察,冷静地思考。外在环境的压迫,让他感到孤寂,感到苦闷,不得不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以这种嗥叫的方式反抗社会的压迫,反抗内心的绝望。?孤独者》通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三个故事:魏连殳的祖母的故事,魏连殳的故事,“我”的故事。在这三个故事中,描绘了三个变化:孩子的变化,魏连殳的变化,“我”的变化。孩子本是天真烂漫的,心性应是纯净的,内心世界应是充满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简单。然而,在《孤独者》里的孩子并不是这样。故事里的大良、二良开始时愿意和连殳玩耍,会经常到他家玩,只要磕响头,装狗叫,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说孩子初始还有那天生的调皮,好玩,而到了后来逐渐被环境同化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失去应有的尊严。魏连殳成了“异类”,孩子在大人的教化下,已不再和他玩,连魏连殳的东西也不要吃了,甚至是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喊“杀!”。此时的孩子们,俨然是像周遭的大人们一样看待魏连殳,一样逃避他,戕害他。这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与愤怒,养熟了他们,寄予希望于他们,到头了却是遭到这种残酷的背离。从《孤独者》这里对孩子变化的描述,可见出鲁迅内心对待孩子是如何凄凉的悲愤。魏连殳的变化可通过他对孩子们的态度和自身行为的转变体现。魏连殳起初对待青年和孩子是热情的,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也总喜欢逗小孩。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孩子。当“我”反对他的看法,他竟至于“气忿了”,便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态度”。魏连殳总认为孩子是天真的,没有大人的势利与贪婪,有不好的变化也是环境教坏,因此更得注重爱护教养。可惜三个月之后,连殳竟也被“天真”的孩子仇视了,他对孩子的态度开始憎恨,也默认了“我”的观点。此时的连殳已变得愤怒,更显出他的孤独,因而会有后来对待孩子们的报复:要他们装狗叫、磕响头。与其说是连殳对背离了自己的孩子的报复,不如说是连殳对庸众势利与贪婪的报复。魏连殳对孩子的态度由充满爱,继而怀疑,最后是绝望甚至是报复。他的愤怒与悲哀正是由于自己对孩子们爱得太深,希望启蒙孩子们去反抗大人们那样的庸众的麻木,最后却以悲剧收尾。这又何尝不是鲁迅的真实写照呢。“我”是小说里的经历者,也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叙述自我。从《祝福》到《伤逝》,再到《孔乙己》,鲁迅的小说里多出现这种“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态度来叙述,实质上是隐藏着的作者在冷眼旁观,平静的语气里透着无尽的悲哀。因此,故事中“我”的变化不得不说更像是鲁迅先生灵魂的自我解剖。?孤独者》的篇写道:“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鲁迅在小说里不停地重复着“走”,其实就是他在冲破桎梏的过程中思考得出的结论:以永不停止的行走彻底反抗绝望,在孤独的荒漠中,如苍狼长嗥般悲切而坚定的抗争。用他无情之笔批判着敌人同时也解剖自己,带着愤怒与悲哀,审视着这无法直面的冷酷人生。

第13篇: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

——一个妥协的孤独之人

财管091陈利君0930443105

首先来说一下,何为“孤独”?“孤独”是时下较为流行的词语之一,这如现在正在流行的“给力”二字一样。很多同学都喜欢把“孤独”放在嘴边。已没有人陪了,就说自己孤独,一看旁边有个帅哥独自经过,就说他酷,说他孤独。渐渐地,“孤独”似乎成为了时下年轻人心中“fashion”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这里,真正的孤独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吗?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的话,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是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

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知道,甚至你的爱人,你的亲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正如上课时一个同学说的一样:“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是难以找到共鸣的孤独。”

《孤独者》基调是阴暗的,魏连殳是鲁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头狼,黑色的孤独充斥着。而魏连殳的妥协是彻底的,由于现实所迫,当了军官的师爷,从而发达了,但是他却说自己是“真的失败了”,因为放弃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转而去做自己反对过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这是个哈姆雷特式的命题,生存还是死亡,魏连殳选择了苟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却是一种自杀性质的,发达后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体,以驱遣自己的不平。这反映了鲁迅的自我矛盾。

其实《孤独者》可以算得上是鲁迅文集中较为反抗型的作品之一。魏连殳五一是孤独者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她的挣扎是最惊心动魄的,她的复仇是最残忍的。她早年失怙失恃,与谪居的祖母相依为命。在愚昧保守孤独的环境中长大。不幸的人生遭际和环境造就他孤独性格的基调。在她心目中,只有孩子是“天真”的,并视之为中国的希望。他对于旧文化和生存于其中的环境的激烈的“无念顾忌”的攻击,都鲜明地体现了她作为叛徒这的反叛态度。二终于在生活的逼迫下,放弃了了自己原来的理想和价值观。从旧势力的生活叛逆中回归到旧的营垒。生活的优越并不能避免内心的混乱。她的心灵永难平衡。不得不靠酗酒麻醉自己,以报复别人的方式报复自己。魏连殳似乎就是这样一个残毒的复仇者。当他在祖母的葬礼上出现时就是一个绝对的孤独者,她随便他们如何摆布“都可以”。她惊心动魄地“兀坐着号哭”,“铁塔似地动也不动”,这对看客们就是冷酷的复仇,

是他们“这得无趣地散开”。他向原视为希望的孩子报复,对自己的生命也只是看做一种可以破坏的工具甚至必须破坏的对象。魏连殳死了,与其说死于生理的“病”,倒不如说死于心里的“病”——自我心灵痛苦,人格分裂的痛苦折磨。他是痛苦的由反抗而至沦落的孤独的知识者。

读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可以联想到鲁迅此时此刻的内心写照。而在“孤独者”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彷徨,孤独的鲁迅。“五四”落潮后“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二产生“新战友在哪里呢”的苦闷彷徨。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卒”,她仍然“独自彷徨”,寻找新的战友和新的出路。在魏连殳身上所体现的浓重的苦闷孤独赶,也正折射着鲁迅瓷器的心灵和思考。

我一直在嘴边挂着“孤独”二字,认为没人陪我一起上课,没人陪我吃饭,甚至是一个人呆在寝室,我都觉得是孤独。但从没有想过,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类看似热闹,内心深处却找不到共鸣,找不到知音的人。之于他们,之于魏连殳,更之于鲁迅,我的孤独似乎确实如此的微不足道。

有的人说:“只有伟大的孤独才能造就伟大的人格。”正如我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段话写到的:“真理的创造者,永远是孤独者,失败时,他孤独,胜利时,他同样孤独。他永远凝视那最远最远的,向那最难于解答的问题挑战。在这种境界,任何现实的胜利对他都是负担,其实他太深切地追求新的胜利了,以致每一个胜利才变成红熟的苹果,旋又被他精神运动的大风暴摇落,坠入泥土,渐渐腐烂。于是,他又抬头,找那更新的苹果。”我想可能正是因为鲁迅的这份孤独,让他在逆境中寻找新战友,寻找新出路的那种孤独,才造就了她他写出了如此伟大,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使我们能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思考,成长。

第14篇:《赴宴者》读后感

《赴宴者》读后感

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看完了严歌苓的《赴宴者》,今天说说读后感。

严歌苓的小说往往都是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方面面的人物,对人物的分析和刻画比较深刻,特别是挖掘内心深处的东西,是一般作家无法相比的。

我们都听说过混吃混喝的,通常是指参加婚礼的。婚礼参加的人很杂,有娘家的,婆家的,双方单位的,双方同学,战友,发小,邻居,有时还有远道而来的朋友和客人。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很多人相互都不认识,新娘和新郎及双方家长也做不到都认识。因此,有一些人专门去参加婚礼,胡吃海喝,混一个装满鱼虾肉蛋的酒肉皮囊。

严歌苓的《赴宴者》可不是写这些婚礼混吃混喝者,如果不是看这篇小说,还真不知道有这样的赴宴者,他们是装扮成记者去赴宴,不仅能吃到山珍海味,还有几百元的红包可以收入囊中,因为宴会举办方是希望媒体吃好喝好了会为举办方美言,在社会上形成足够强大的影响力。红包,表面上叫车马费,实际上就是对记者的奖励和贿赂。俗话说得好,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又吃又拿,不好好写是不是会过意不去呢?

这样的媒体宴会,五花八门。有新产品的宣传,有开发商的楼盘推出,有医疗器械或者新药研发,有影视作品的宣传,有商品推介会,也有艺术家展会,只要你能想出来的,都会有这样的机会宴请媒体做宣传。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位从农村出来进城在工厂上班的工人,后来下岗了,为了生活,他去应聘酒店的保安,穿上西服和皮鞋,高高的个头,长得又英俊,刚刚进入酒店大堂,就被误认为是来宾迎入了宴会厅,就这样误打误撞,开始了他混吃混喝混红包的赴宴者生涯,这种人被称为“宴会虫”。

鸽子的舌头,鱼的眼睛,螃蟹的钳肉…他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整天山珍海味鱼翅燕窝,他算是彻底开了眼界,解馋了,也爱上了这一行。他弄了假记者证,混迹在媒体宴会中,颇为得意的风光了一阵子。为了让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老婆也见识见识,尝尝这些人间美味,他安排老婆赴宴,还告诉老婆别忘了拿红包。结果他老婆为了红包跟工作人员闹了起来,引起了轰动和注意。

混吃混喝的宴会虫可是真的不少,渐渐地引起了关注。在一次打击宴会虫的活动中,有16个假记者被抓住了,送入了监狱。小说的主角在一次宴会中认识了一位大名鼎鼎画家,被认为是可靠的同乡而被画家认可,从此与画家有了过密的交往。有一位记者想写这位画家,便与被认为是真的记者的小说主角搞起合作,准备通过采访画家发表一些有影响的文章。这位记者为了拉拢小说的主角给他找了按摩女,正是与这位漂亮的按摩女混在一起,他躲过了宴会虫的抓捕。

在与按摩女和农民工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们受尽了苦难,他想替他们发声,写报道。由此,他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他想做一个真正的记者,不想再做宴会虫了,可是最后迎接他的是戴上手铐,入狱七年的判决,因为他是一个宴会虫。

第15篇:新参保单位

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在属地社保机构办理参加社会保险登记。?

(一)办理单位社会保险登记?

1、注册登记?

(1)所需材料:?

①《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批准成立证件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及复印件。 ?②本单位报送市统计局上一年度《劳动情况统计年报》或本单位职工工资发放花名表。 ?

(2)办理程序:?

本办法实施前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30日内(本办法实 施后成立的单位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成立之日起30日内),填报《参加社会保险单位注 册登记表》(表一),携带上述材料,到当地社保机构综合科申请办理社会保险注册登记手 续。经审核符合规定的,社保机构予以登记,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件。? 2、变更登记 ?参加社会保险单位的以下登记事项之一发生变更时,应当向原社会保险登记机构申请办 理变更社会保险登记:?

(一)单位名称;?

(二)住所或地址;?

(三)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四)单位类型;?

(五)企业法人代码;?

(六)主管部门;?

(七)隶属关系;?

(八)开户银行帐号。

(1)所需材料:

工商变更登记表和工商营业执照或有关机关批准变更文件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2)办理程序:?

单位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或有关机关批准、宣布变更之日起30日内 ,填报《参加社会保险单位信息变更登记表》(表二),携带上述材料,到当地社保机构综 合科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经审核符合规定的,社保机构予以变更登记内容,并更改或重 新核发社会保险登记证件。?

3、注销登记?

参加社会保险单位发生解散、破产、撤销、合并、分立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社会保 险缴费义务时,应当及时向原社会保险登记机构申请办理注销社会保险登记。? (1)所 需材料:?

法律文书或有关机关批准的其他有关注销文件以及上级部门关于单位撤消、合并、分立 及破产的批准文件原件及复印件。?

(2)办理程序:?

单位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或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布终止之日起30 日内,填报《参加社会保险单位信息变更登记表》(表二),合并与分户企业还需填报《参 加养老保险职工转移(退休)变动花名表》(表八)和《参加养老保险单位离退休人员增减 变动情况表》(表九),携带上述材料,到当地社保机构综合科申请办理注销登记。经社保 机构核准,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缴销社会保险登记证件。?

欠费单位在办理注销社会保险登记前,应当结清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滞纳金、罚款, 补缴所欠社会保险费后方可办理合并、分户或注销登记手续。?

(二)办理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登记?

1、所需材料?

(1)新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复转军人需携带安置介绍信、学校分配的携带派遣证、新 招工或聘用制干部携带录用通知书、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携带个体工商营业执照或街道办 事处出具的就业证明。调动人员携带调动介绍信及有关养老保险关系证明(外部转入的须先 到财务科办理基金转移的查询手续)。?

(2)本人身份证。?

(3)经劳动仲裁部门鉴证的劳动合同书?

(4)实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以前参加工作的原全民或集体固定职工、复转军人、机关 事业单位调入人员,需携带本人档案,核定视同缴费年限。参加工作时间和实行个人缴纳养 老保险费以前的连续工龄有异议的,由市劳动局保险福利科(以下简称保险科)审批认定。 ?2、办理程序?

参加养老保险单位的新增职工及按照《实施细则》规定应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和个体经 济组织从业人员,需填报《太原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申报表》(表三)、《太原市企业 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卡》(表四)、《职工养老保险手册》(贴本人一寸像片1张),携带上 述材料,到当地社保机构综合科申请办理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登记的建档编号手续。《太 原市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档案卡》和《职工养老保险手册》由职工所在单位保管,个体经 济组织从业人员由个人保管。申请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需按规定领取《 太原市社会保险卡》(IC卡)。?

二、办理缴费基数核定? 单位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工资基数每年核定一次,并于七月一日统一转换。每年七 月至次年六月使用核定后的月平均缴费工资(以元为单位)。?

(一)单位缴费基数的核定?

1、所需材料?

(1)上报统计部门或主管部门的本单位上年度《劳动情况统计年报》?

(2)以集团或主管公司为单位向统计局报表的,应由主管集团或公司提供各单位工资过 录表。?

2、办理程序?

每年6月15日至7月5日,核定单位缴费基数。核定单位缴费基数时,由单位填报《 ××××年工资总额核定表》(表五),携带上述材料由业务科长进行审核,综合科复核。 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需核减工资总额的,由分管经理批准。工资总额低于本单位全部职工缴费 工资之和的,按职工缴费工资之和核定,并随人员的增减动态变更。不按规定时间报送《工 资总额核定表》的,社保机构按该单位上期缴费数额的百分之一百一十确定应缴数额。审计 科对核定后的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要进行抽查审计,抽查面应不少于10%。?

新参加社会保险单位和分户、并户单位的缴费基数需核定或相应变动时按上述步骤进行 核定。?

(二)个人缴费基数的核定?

每年三月底以前,单位承办人将本单位全部参保职工上年度的《缴费工资(工资总额) 登录卡》(表六)报送社保机构业务专管员(有条件的单位可报送软盘),由业务专管员将 《登录卡》工资录入微机后打印《缴费工资核对表》(一式二份)交由单位核对,核对无误后 单位在《缴费工资核对表》上盖章并将一份交回业务专管员。(核对有误的应在表上进行更 正)。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按照《实施细则》规定由自己选报缴费工资基数。在规定时间 内未及时报送工资总额的,缴费工资按上年全市全部职工平均工资的60%核定。?

三、养老保险费的征缴?

基本养老保险费采用全额核算、全额缴拨的结算方式。对目前仍然采用全额 核算、差额缴拨结算方式的部分企业,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也要尽快实行全额核算、全额 缴拨。职工个人应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所在单位从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单位必须 在社保

机构核准缴费申报后的3日内缴纳养老保险费。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在规定时间内 ,按年或按季向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社保机构或社保机构指定的银行缴纳本人的基本养老保 险费。?

1、办理程序:?

(1)审核《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情况申报表》?

参保单位应当在每月5日前向当地社保机构业务专管员报送《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情 况申报表》(表七)。凡参保人员发生增减变化的单位,应附报相应的《太原市参加基本养 老保险人员申报表》(表三)、《参加养老保险职工转移(退休)变动花名表》(表八)、《参加养老保险单位离退休人员增减变动情况表》(表九)、《太原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 员转移通知单》(表十)、《太原市职工养老保险费停缴单》(表十一)。? 业务专管 员对单位报送的《申报表》和有关资料进行即时审核,审核合格后签章核准,《申报表》交 由单位留存一份。?单位不按规定报送《申报表》的,社保机构按该单位上月缴费数额的百分之一百一十确 定当月应缴数额。?

(2)建立缴费记录?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专管员依据单位报送的《申报表》和各种相关报表建立基本养 老保险缴费记录,并按照规定记录个人帐户。缴费记录在每月15日前处理完毕(单位缴费 保留到元,个人缴费保留到角)。?

(3)、办理收缴和拨付业务?

每月20日前,社保机构通过银行进行养老保险费托收和养老金拨付业务。养老保险费 的收缴业务也可用支票或现金进行结算,由业务专管员开具《社会保险基金收款收据》。?实行养老保险全额上缴、全额拨付的单位,应及时缴纳养老保险费,社保机构在规定时 间内将养老金拨入该单位帐户。?

由社保机构直接或委托银行发放养老金的单位,按当地社保机构的规定时间领取。?

2、管理要求?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 征缴暂行条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加收滞纳金 ,并按其“罚则”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相应的处罚。?单位应当每年向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通报或在本单位住所的显著位置公布本单位全年养 老保险费缴纳情况,接受职工基督。?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办法》和《社 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规定,定期稽核单位的职工人数、工资基数和财务状况,确认 单位是否依法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

四、办理待遇审核与支付?

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退休或离退休人员死亡时,需办理享受养老保险 待遇和享受丧葬抚恤待遇的审核手续。?

五、办理个人帐户的转移、停缴和继承?

(一)、办理转移业务?

已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由于工作单位变更、自谋职业及停保人员再次开始缴费时,应及 时办理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的转移手续。欠费企业职工须补缴所欠养老保险费后方可办理转 移手续。企业欠费部分不能足额补缴的职工办理转移须经主管经理批准。? 1、在同一 社保机构内部办理转移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由职工原所在单位填写《太原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转移通知单》(表十),并经调 出和调入单位签章,调出、调入单位的业务专管员分别依据《转移通知单》,办理转出和转 入业务。?

2、职工跨县、区(市)调动时,需办理养老保险基金和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手续。

(1)转移办法:?

①转移《职工养老保险手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卡》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 户》。?

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转移额为1997年6月30日前职工个人帐户中个人缴费累计本 息和从1997年7月1日起的个人帐户全部储存额。?

③职工调转当年个人帐户中上年累计储存额的利息,按上年记帐利率计算。个人帐户中 的当年缴费额只转本金不转利息。?

(2)携带材料?

①《职工养老保险手册》?

②《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卡》?

③失业职工需失业管理机构提供终止享受失业保险金的证明。?

④自谋职业的需提供与原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证明。?

⑤重新就业的,需提供就业证明。?

第16篇:新农保参保

新农保参保程序

1.动员布置,政策宣传。

2.镇财税所到财政局领取发票,加盖人社所公章,交村统一收费《残疾人(三级以上)财政代缴。

3.新增参保人员提供身份证及户口本等资料,填写《参保表》。缴费标准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

4.续保人员按人社所统一打印核对以后填写《续费情况表》(表三)。

5.领取待遇人员,自己到农商行制卡,由村统一上报人社所办理养老金待遇申请。

6.总核对以后,由人社所录入新农保专网系统汇。

第17篇:职工新参统

职工新参统

(一)操作办法:

1.参保单位根据参保人员的情况在网上申报系统录入职工新参统信息时,须分别选择四险和医疗相应的增加原因。

四险增加原因包括:新参加工作、外省(行业统筹、军队)调入、机关事业转入、复员军人、转业军人、其他新参统。

医疗增加原因包括:新参统

2.参保单位于申报次日查询网上申报系统职工新参统信息的导入情况,导入不成功的需要更改信息后重新提交。申报五险新参统的人员,五险均导入成功后,参保单位从网上打印《北京市社会保险个人信息登记表》、《北京市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增加表》一式两份,并携带相关资料到所属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手续。

相关资料包括:户口簿、身份证的复印件;新参加工作和其他新参统的还需携带《招工表》或《劳动合同书》、《商调函》;外埠参统人员参加生育保险的还需提供《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原件及复印件;复员转业军人还需携带《复员转业通知书》或《复员证》、《转业证》;外省市(行业统筹、军队)调入还需携带《转移单》。参加医疗保险的还须按规定携带两张一寸照片。

3.通过网上申报系统进行职工新参统增加的单位,在办理完医疗保险参保手续后再办理四险的审核增加。

4.参保单位应依据网上申报系统反馈的办理职工登记成功信息,打印《北京市社会保险个人信息登记表》《北京市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增加表》、并盖章,同时连同其他相关材料留存备查。特别提示:

※单位在办理人员增加业务前可先查询该人员缴费状态确认是否符合办理条件。

※当月导入成功符合新参统条件的人员,如当月未到所属社保经办机构提交新参统表格及相关材料并办理审核的,则当月新参统职工未增加。

(二)操作指南

1、点击“个人信息登记”按钮,进入个人信息登记表页面。

2、填入个人信息登记表的内容,鼠标点击“保存”按钮。

3、如果填入的信息有误,系统会在上方提示,并保留原填报内容,方便修改。

4、如要继续录入其它人员则点击继续录入按钮。

5、在左侧的复选框中选中要提交的信息,点击提交申报按钮,如果其中选中的人员不符合业务规则,则在上方给出提示信息,符合规则提交成功的则不在列表页中显示。请点击单位用户登录入口按钮登录

第18篇:新单位参保

新参保单位办事指南

新参保单位(含已参保的单位新参保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在领取《社会保险登记证》(需提供:营业执照、代码证、银行帐户帐号等到地税办理)后5个工作日内;已参保的人员应在每月20日前,随带以下相关材料到社保机构办理保险事务。

一、提供以下相关材料:

1、身份证复印件(二份);

2、户口簿复印件(需经户籍管理部门签章,二份)

3、彩色一寸近照(三张);

4、工资花名册复印件(虚单位盖章,一份)

5、劳动合同书(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签证,一份);

6、需办理政策性补缴年限的还应提供补缴年限的劳动合同书(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签证的),城镇个体工商户要提供连续年限的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签章)》

二、办理以下社会保险事务:

1、填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登记表》(需单位盖章、参保职工签字,一试三份);

2、填报《参保单位职工社会保险增加花名册》

3、办理《职工养老保险手册》

4、签订《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同城托收无承付协议书》

5、建立职工档案

第19篇:《内向者优势》读后感

《内向者优势》读后感

推荐内向的朋友,或者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内向的朋友看。也许会有收获。

书是战隼的微信公众账号推荐的,立刻找来看,几乎一气呵成地看完。觉得写得很不错,推荐给我认为典型内向性格的刘兄。刘兄看了以后大呼写得太到位,赞“这是我近期看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他说“这本书让我少了很多纠结,我想对自己今后的行为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作者说,外向和内向的人的比例是3:1,所以这是个外向人占主导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内向的人该如何更好地生活?这就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作者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向的人,在书中,她几乎一直说“我们”如何如何。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极大地拉进了和读者的距离,读起来非常真实。偶尔有些描述和我吻合的,我也觉得分外亲切,直击内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将作者提及的各种内向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以及身边的人。经常有惊艳的感觉:说的太准了!不过次数多了,我也警觉起来。发现作者描述内向者特质的方式很像是星象学家在描述星座的特点,很容易对号入座,但深究起来又会发现这种描述是模糊的、没有指向性的。到底是心灵鸡汤还是客观描述?读完以后,我想我还是倾向于后者。

作者认为,性格内向和外向的人最大的差别有四点:精力的来源、精力的恢复、对刺激的反应,以及他们对知识和经验的接近方式。

性格内向的人,从他们的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中获得精力;对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从外部世界吸收信息,如果他们不减少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他们内在的思想、情感和印象就永远也不能上升到外部;在积累知识和经验时,喜欢进行窄一点、深入。性格外向的人的精力的来源是外部世界——如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同的场合和事物;因多种多样的刺激而获得这样那样的成功;性格外向的人通过讲话进行思考,他们需要另外的人听着他们讲话,以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他们可能不需要对方的回答;在积累知识和经验时,一般会将网撒得很开……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有较多的血液流向大脑。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人,其血液流动的通路是不同的。

而其中,最为显着的差别是精力的恢复。不管在人前表现得怎样,恢复精力的基本方法表明了谁性格内向而谁性格外向。比如,辛苦工作一天,你是愿意和朋友一起去吃个饭唱个歌,还是独自回家洗个热水澡,安安静静看看书听听音乐上上网睡一大觉呢?如果选择前者,你基本就是外向型;如果选择后者,那你多半是内向的人了。

——对这点判断我是存疑的。忙了一天累得像条狗,大部分人应该都想回家躺在沙发上不动弹吧?虽然不排除有精力旺盛白天拼命工作,晚上夜生活也丰富多彩的人,但就我观察这样的人并不多。而且,这里面更大的差异不是内向还是外向,而是身体素质和体力吧!这个问题我跟刘兄探讨了,他倒是颇为认同作者,大致的逻辑是:外向的人精力更旺盛一些,内向的人更容易疲惫一些。照这么推理的话,对体力要求比较高的工作,比如运动员,是不是不适合内向的人呢?好像也不是这样。也许我需要更多内向的朋友现身说法。

最有趣的是书的第三章,作者指出,性格外向的人需要多巴胺的伙伴,肾上腺素,它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中释放出来,使大脑中具有更多的多巴胺。所以,性格外向的人越活跃,就会越快乐。另外一方面,性格内向的人对多巴胺却是高度的敏感。太多的多巴胺使他们感到刺激太多。性格内向的人,在他们较占优势的神经传导通路上使用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使我们的记忆机器性能良好的润滑油。当它用干后,机器就会变得不灵活。性格内向的人需要一个多巴胺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乙酰胆碱处于较好的水平的有限的范围,以使他们感到平静,以及没有压抑和焦虑。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很舒适,但却太小的区域。总之,性格外向的人与多巴胺/肾上腺素、精力消耗、交感神经系统相联系,性格内向的人与乙酰胆碱、精力储备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相联系。乙酰胆碱可以增加注意力、记忆力和幸福感,使用乙酰胆碱的神经传导通路支配着性格内向的人。看起来非常有科学感。

我上网搜索了多巴胺、肾上腺素、乙酰胆碱、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等关键词。简单地说“多巴胺、肾上腺素、乙酰胆碱”都是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当我们积极做某事时,脑中会非常活络的分泌出大量多巴胺荷尔蒙。它是一种使人类引起欲望的荷尔蒙,但多巴胺分泌过量会过度消耗体力和热量,导致早死。】;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分泌出肾上腺素,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乙酰胆碱在脑健康方面扮演一个核心角色,不同神经功能都需要乙酰胆碱,但它对大脑的某些部分尤其重要。(WWW.FWSIR.COM)例如,涉及记忆,学习和情绪等方面的大脑部分都需要使用乙酰胆碱。此外,选择,思考到集中注意力等脑功能也需要它。交感神经的功能可被概括为“Fight or Flight”(战斗或逃走)。交感神经主要作用于平滑肌和腺细胞。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脏收缩能力增强、瞳孔散大和新陈代谢率上升等。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和泪液分泌增多,男性生殖器的勃起等。客观来说,多巴胺、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各有各的功能;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也共同支配大部分的器官受到两者的,大部分情况下,两者相互拮抗(例外:唾液分泌),因而可以实现对该器官的精细调节,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为什么说“性格外向的人需要多巴胺的伙伴,肾上腺素”而“性格内向的人对多巴胺却是高度的敏感”?这种需求和敏感性是天生的嘛?是人体组织结构造成的嘛?那人的内向和外向就是天生的了?内向还是外向不是性格的不同,而是人脑组织结构(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的不同?另外,这种大脑的应激性的不同,是怎么产生的呢?天生的么?跟遗传有关系么?还有,这种应激性是否可以改变呢?如果不可以改变,那么是不是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就是不可改变的?如果可以改变,怎么才能改变呢?说实话,这部分没读懂。

之所以找这本书来看,还是因为母亲的角色。我自己是个外向的人,孩子他爸内向。孩子给我的感觉应该是内向的,但我又不是很肯定。本来想借这本书来判断一下的,似乎还是无法下结论。作者在书中说,如果性格内向的人在一个其他家庭成员的性格都很外向的家庭情境中长大,或是在父母虽然性格内向但感到不应该内向的家庭情境中长大,孩子们就会体验到要作为一个“性格外向、好交际的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作为一个比较外向活跃的妈,我不想给孩子这样的压力。哪怕孩子的确是一个(很)内向的人,我也不希望强迫他改变什么。书中,作者给出了培养内向孩子的一些方法,我觉得都是值得尝试的。包括:要求您的孩子注意一下,完整的观点、解决办法和印象是在什么时候变得清晰起来的;很重要的是要帮助您的孩子,对他们大脑的工作方式有足够的认识;让孩子寻找可以与他们谈话的知识丰富的人;当您的性格内向的孩子还在小的时候,就要开始与他们谈论:他们的身体和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对之加以管理。为了思考、感觉和行动,我们的身体需要能量。

虽然我觉得自己整体上是偏外向型的人(其实我们身边很少绝对内向或绝对外向的人,一般都是“偏内向”或“偏外向”),但作者提出的一些精力管理的建议,对我也是颇为适用的。比如,要避免精疲力竭。如果您感到焦躁不安,学习一些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比如,要保持精力充沛,重要的是要知道您自己的高潮和低潮——什么时候您工作最有效率,在各个项目上分配多少时间等。 比如悦纳自己,小步子地做事,找到自己的节奏和精力分配的方式等。

在工作、夫妻生活等方面,作者也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看起来也很可行。

作者说:最重要的是,做真实的自己。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支持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帮助他做最好的自己——这些其实对每个人、对每个孩子都是适用的。

最后,作者写了几句话送给内向的人,我觉得很好,摘录在这里。

享受生活,

适当休息。

欣赏您的内心世界。

做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珍视您的好奇心。

享受心境的和谐。

享受独处。

对生活充满感激。

做您自己。

记着,让您的光芒洒向四方。

第20篇:《漂泊者们》读后感

【篇1:《漂泊者们》读后感】

记忆是春:你好!

你问我读过余秋雨的《漂泊者们》没有,我当时没有印象,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圣训,回答说:“没有。”余秋雨的文章前几年读过不少,他的文集我就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几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看得细一些,后两本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时间一长,印象模糊了,能记得的只有《道士塔》、《夜航船》、《风雨天一阁》、《抱愧山西》、《信客》等篇什,《漂泊者们》确实没有印象。

余秋雨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的散文意境空灵,充满思辨色彩,蕴涵着浓郁的书卷气,作品畅销,似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丰厚的版税,不绝于耳的阿谀声,接连不断的约稿信,使余先生寂寞难耐,先是厚积薄发,再是搜肠刮肚,最后是江郎才尽。一个著名的、堪比大师的学者,靠在电视台当评委,故作高深,糊弄一群没有多少文化的青年歌手维持知名度,实在让人感到悲哀。因此他的作品只有早期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可读,后边的作品则充满卖弄、故作高深和王妈臭裹脚似的喋喋不休,使人不忍卒读,完全是市场和出版商催生的、不成熟的作品。就像是施了催熟剂的西红柿,好看是好看,只是没有了原有的品味和营养价值。好了,不说也罢,搞文学评论非我才学所能胜任,再说下去便近于人身攻击、泼妇骂街了。

就说《漂泊者们》吧。与你交流的第二天,我翻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漂泊者们》。比及看到一个华人攻读了8个博士学位一节时,才发觉过去读过这篇文章,只是对题目和其他内容已经淡忘了。就像余先生自己在《莫高窟》里说的“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余先生作品里最能打动我的,就是那些具体写人的篇什。是那一个个不同常人的人的不平凡的经历打动了我,而不是余先生空泛的议论和华丽的词藻。重读《漂泊者们》,在一个个漂泊者身上,我影影绰绰地看到了自己失魂落魄的灵魂的影子。

我16岁离开胞衣之地,到如今已值壮年,肢体颐养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与旧时的玩伴除了客气,已没了共同的言语,故园除了年迈的父母和亲情,已没有了能够安葬我灵魂的锥地片瓦,精神颓废、浮躁、势利、敏感、娇气、冷漠,生活奢靡、浪费,在农民眼里,我就像前些年样板戏里唱的,是一个“沾染了资产阶级坏思想”的异己分子。但30年的城市生活,工业的烟尘酸雨,甚至是自来水里的漂*粉,都没能淘洗尽我骨子里的农民意识:木呐、守旧、功利主义,不经常洗澡、对付着过日子。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妻子和老朋友经常骂我“老农民”、“农民意识”。我觉得自己是同时被城里人和乡下摒弃的“边缘人”,就像生生拔起的秧苗,被生硬地安插在充满钢筋水泥的板结的、名叫“城市”的这块土壤里,死乞白赖地没有张力地活着。又像沙漠里随风飘转的飞蓬,被时风拔断了既有的根,却未能找到新的能够滋养生命的土壤。身居城乡接合部,灵魂也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孤独地徘徊、游荡。

一次,与王西凉教授闲聊,教授说他退休后,打算在农园赁几亩土地,莳花务菜,过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后来王教授诗集出版,我在《贺出版口号二首》里曾写下“最是农园归田计,每令余生羡鱼情”的句子,借以表达莫逆于心的心情。王教授著述颇丰,名满关西,算得上一方大儒。退休,不追求三不朽,却在向往田园生活,大约也是一个漂泊者吧!--受职分所限,老了不能叶落归根,于是等而下之,亲近田园,亲近土地,或许也就亲近了他理想中的灵魂的栖息地吧?

如此想来,从一出生就没离开过土地的农民,却是一群精神的安逸者、富足者。在农村,一位面你而来的老者,衣着破旧,蓬头须面,甚至步履蹒跚,但却无法遮掩他发自骨子里的自足与坦然。他们的精神从来没有空虚过,从来没有迷惘过,甚至面对天灾人祸,病痛苦难,他们都能从容面对,很少怨天尤人(我喜欢读余华的《活着》,就是他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农民的这种精神状态)。冬天,他们就知道春天该干什么,夏、秋该干什么。他们知道自己今天在干什么,明天的归宿又在哪里,因此从不避讳和恐惧死亡。就像我80岁的老母亲,在身康体健的时候,亲手为自己缝好老衣,眼看着工匠们为她做好寿材,平静地向儿孙们交待自己的后事,那语气,安详得就像在叙说陈年的旧事。难怪上古时期的老农要把自己冬天晒太阳的体会献给虞舜。他是在像哲学家、宗教家一样悲天悯人,不忍看到人们痛苦、迷惘、不安地生活。舜帝倘能听从老农民的建议,躺在新翻的犁沟里,感受到冬日阳光的温暖,却无法像老农那样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我经常路过城市广场,见路边花坛围栏上长长地坐一溜“城市老人”,——一群挣扎着如我一样离开故土的漂泊者。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学会像真正的城里人那样跳舞遛鸟、看猫养狗、品茶听戏,安逸地享受城市生活。衣着光鲜,却目光空洞、迷茫,衣食无忧,却恐惧病痛、死亡。一个农民尚知道祖家坟山是自己最后的归宿,居于城市的漂泊者,却不知道自己的躯壳经过丙丁之浴,灵魂爬出火葬场高高的烟囱之后,被风吹向哪里。

余生也晚,庶务缠身,不能似王教授那样洒脱。疏于生计,也不能效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心欲静而风不止,生命被慢慢地销蚀、风干。想着自己离开胞衣之地,百年之后也像许多“城市老人”一样化作一缕青烟,注定成为孤魂野鬼,继续接受孤独的煎熬。写到这里,不由悲从心来,恰音箱播放的音乐里,古琴砰地一声弹拨出一节低沉的空弦泛音,心头一颤,眼角不觉也湿润了:与归,与归,吾胡与归!

感谢你提起《漂泊者们》,借这个由头,让我有机缘观照自己的灵魂,哭自己的牺惶。谢谢!

【篇2:《漂泊者们》读后感】

你问我读过余秋雨的《漂泊者们》没有,我当时没有印象,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圣训,回答说:“没有。”余秋雨的文章前几年读过不少,他的文集我就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几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看得细一些,后两本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时间一长,印象模糊了,能记得的只有《道士塔》、《夜航船》、《风雨天一阁》、《抱愧山西》、《信客》等篇什,《漂泊者们》确实没有印象。

余秋雨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的散文意境空灵,充满思辨色彩,蕴涵着浓郁的书卷气,作品畅销,似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丰厚的版税,不绝于耳的阿谀声,接连不断的约稿信,使余先生寂寞难耐,先是厚积薄发,再是搜肠刮肚,最后是江郎才尽。一个著名的、堪比大师的学者,靠在电视台当评委,故作高深,糊弄一群没有多少文化的青年歌手维持知名度,实在让人感到悲哀。因此他的作品只有早期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可读,后边的作品则充满卖弄、故作高深和王妈臭裹脚似的喋喋不休,使人不忍卒读,完全是市场和出版商催生的、不成熟的作品。就像是施了催熟剂的西红柿,好看是好看,只是没有了原有的品味和营养价值。好了,不说也罢,搞文学评论非我才学所能胜任,再说下去便近于人身攻击、泼妇骂街了。

就说《漂泊者们》吧。与你交流的第二天,我翻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漂泊者们》。比及看到一个华人攻读了8个博士学位一节时,才发觉过去读过这篇文章,只是对题目和其他内容已经淡忘了。就像余先生自己在《莫高窟》里说的“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余先生作品里最能打动我的,就是那些具体写人的篇什。是那一个个不同常人的人的不平凡的经历打动了我,而不是余先生空泛的议论和华丽的词藻。重读《漂泊者们》,在一个个漂泊者身上,我影影绰绰地看到了自己失魂落魄的灵魂的影子。

我16岁离开胞衣之地,到如今已值壮年,肢体颐养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与旧时的玩伴除了客气,已没了共同的言语,故园除了年迈的父母和亲情,已没有了能够安葬我灵魂的锥地片瓦,精神颓废、浮躁、势利、敏感、娇气、冷漠,生活奢靡、浪费,在农民眼里,我就像前些年样板戏里唱的,是一个“沾染了资产阶级坏思想”的异己分子。但30年的城市生活,工业的烟尘酸雨,甚至是自来水里的漂*粉,都没能淘洗尽我骨子里的农民意识:木呐、守旧、功利主义,不经常洗澡、对付着过日子。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妻子和老朋友经常骂我“老农民”、“农民意识”。我觉得自己是同时被城里人和乡下摒弃的“边缘人”,就像生生拔起的秧苗,被生硬地安插在充满钢筋水泥的板结的、名叫“城市”的这块土壤里,死乞白赖地没有张力地活着。又像沙漠里随风飘转的飞蓬,被时风拔断了既有的根,却未能找到新的能够滋养生命的土壤。身居城乡接合部,灵魂也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孤独地徘徊、游荡。

一次,与王西凉教授闲聊,教授说他退休后,打算在农园赁几亩土地,莳花务菜,过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后来王教授诗集出版,我在《贺出版口号二首》里曾写下“最是农园归田计,每令余生羡鱼情”的句子,借以表达莫逆于心的心情。王教授著述颇丰,名满关西,算得上一方大儒。退休,不追求三不朽,却在向往田园生活,大约也是一个漂泊者吧!--受职分所限,老了不能叶落归根,于是等而下之,亲近田园,亲近土地,或许也就亲近了他理想中的灵魂的栖息地吧?

如此想来,从一出生就没离开过土地的农民,却是一群精神的安逸者、富足者。在农村,一位面你而来的老者,衣着破旧,蓬头须面,甚至步履蹒跚,但却无法遮掩他发自骨子里的自足与坦然。他们的精神从来没有空虚过,从来没有迷惘过,甚至面对天灾人祸,病痛苦难,他们都能从容面对,很少怨天尤人(我喜欢读余华的《活着》,就是他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农民的这种精神状态)。冬天,他们就知道春天该干什么,夏、秋该干什么。他们知道自己今天在干什么,明天的归宿又在哪里,因此从不避讳和恐惧死亡。就像我80岁的老母亲,在身康体健的时候,亲手为自己缝好老衣,眼看着工匠们为她做好寿材,平静地向儿孙们交待自己的后事,那语气,安详得就像在叙说陈年的旧事。难怪上古时期的老农要把自己冬天晒太阳的体会献给虞舜。他是在像哲学家、宗教家一样悲天悯人,不忍看到人们痛苦、迷惘、不安地生活。舜帝倘能听从老农民的建议,躺在新翻的犁沟里,感受到冬日阳光的温暖,却无法像老农那样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我经常路过城市广场,见路边花坛围栏上长长地坐一溜“城市老人”,——一群挣扎着如我一样离开故土的漂泊者。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学会像真正的城里人那样跳舞遛鸟、看猫养狗、品茶听戏,安逸地享受城市生活。衣着光鲜,却目光空洞、迷茫,衣食无忧,却恐惧病痛、死亡。一个农民尚知道祖家坟山是自己最后的归宿,居于城市的漂泊者,却不知道自己的躯壳经过丙丁之浴,灵魂爬出火葬场高高的烟囱之后,被风吹向哪里。

余生也晚,庶务缠身,不能似王教授那样洒脱。疏于生计,也不能效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心欲静而风不止,生命被慢慢地销蚀、风干。想着自己离开胞衣之地,百年之后也像许多“城市老人”一样化作一缕青烟,注定成为孤魂野鬼,继续接受孤独的煎熬。写到这里,不由悲从心来,恰音箱播放的音乐里,古琴砰地一声弹拨出一节低沉的空弦泛音,心头一颤,眼角不觉也湿润了:与归,与归,吾胡与归!

感谢你提起《漂泊者们》,借这个由头,让我有机缘观照自己的灵魂,哭自己的牺惶。谢谢!

【篇3:《漂泊者们》读后感】

说实话,我是不怎么喜欢看写景的散文并且常常忽略它的。因为它总是用一些华丽的或高雅的词藻来描述我不曾感应或不想感应的情境。缺少作者感情和思想倾注的景色,再美,也仅仅是一幅山水画而已。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却完全改变了我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偏见。他的散文里,山水风物成了点缀,思想才是要深度挖掘的东西。他的所想所感散发着文艺与哲理的光芒,诠释着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漂泊者们》便是这苦旅中的一段悲凉的他乡风景。

《漂泊者们》是作者在新加坡时,从一些老华侨们的了解交谈中捕捉到的无奈心酸的汇集。那些老华侨们是曾经脚踏中国厚实的土地并汲取其养分长大的孩子,为着养家糊口或功成名就等目的下了南洋的。这与从小就在国外长大的华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对于故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思。正如文章中写到的“但是,这群世世代代未曾离开过黄土地的轩辕氏后代怎么也舍弃不了心中的土地神,舍弃了,整个儿生命都要失去平衡。”后者也许只是拥有同样颜色的皮肤和头发。

也许独自一人时,经常朝着故乡的方向眺望大海。也许对来自中国的客人像是亲人般的热情。这在老一辈而言,是他们故乡情结的倾诉。以前学过的那首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把游子的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他是功成名就还是默默无闻,对于回中国这件大事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心里有点怕,倒也不怕别的,就怕自己,就像撕那一叠叠的稿纸一样吧,见到什么和感到什么,都要找方位,心里毛毛乱乱的。何况老朋友都不在了,许多事情和景物都变了,像我这样年纪,经不大起了”

而回去了的华侨,就像文中那位老中医一样,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一路转车换船,到达后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奇怪的是,那些老乡不知怎么回事,拿了礼物掂量着,连声谢谢也不太愿意说,我腆着脸想与他们叙家常,却总也叙不起来。”无数次魂牵梦绕的家乡的山却找不到像样的树了。老中医想要筹款为家乡办一所小学,发现乡亲们对于校舍设计和教室聘用不感兴趣,只喜欢谈钱。这种在中国当今社会如此普遍的现象此时却显得如此尴尬。这故乡梦爱得炙热却惆怅。

眼下,又到了春节这个家人团聚的节日。多少在外的漂泊者们开始了春运的艰难买票,踏上了漫漫的回乡之路。或者不得不留在异地,孤孤单单地过春节。无论是不是仍在漂泊,都希望游子们仍然拥有慰藉着心灵的故乡梦。那梦里,花儿依旧绚烂,山坡依然翠绿,带着亲切乡音的四邻依旧质朴温馨。那样,故乡也许就不远了。

【篇4:《漂泊者们》读后感】

关于远方,很多时候因为缺乏某种潜意识的冲动,所以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活琐事而将一次又一次游走的时机残忍停搁,然后傻气的编造着类似于来日方长的自我安慰的话语。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怯弱,从而由衷对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游走废墟”的精神钦佩之至,更是在先辈游走四方的旅程经验中从那些已然淡漠出都市的文化中品读出另一番人文风韵与质朴的华丽。

每一个游走在文化世界的人注定背负着“漂泊”的命运,但每一个漂泊者不一定都是游走在文化世界的人。前者必定因为心存中国历史文化命运未知的责任而身心疲惫,而灵魂的世界却是饱足和慰藉的;后者也许只是因为天灾人祸而身无定所的不断行走,以致于肉体的苦痛与灵魂的空虚并行而难以产生良性的碰撞。正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在以同情的心态看待后者的同时,对前者更多的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敬畏与崇拜。毕竟这样的“漂泊者”少之又少,亦值得后人瞻仰。

余秋雨在自己的著作《文化苦旅》的序言写道:“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也许正是作者对自己漂泊苦行的理智审视,才能在平静自己起伏的心境后,在洞彻历史的冷漠与沉重后,将犀利而又慎重的感知诉诸笔端,写下那些不轻易被世人揣摩透的真知灼见,把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剖析的分外清晰。从字字句句慷慨愤懑的《道士塔》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柳候祠》,从反思世人的《都江堰》到笔墨透彻的《上海人》,从温情脉脉的《江南小镇》再到直面战争叩问历史的《这里真安静》,无不体现着作者渊博的学识、特有的文化感悟力以及敢于直击世事的真性情。这不同于身处在城市森林的现代人天马行空的臆想,更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随意踱步,而是长久以来依存于信念立足于史实的深刻体味,流泻于纸张上更是字字珠玑句句真情的宏伟史诗。

当然,自古以来行走在人文古迹、漂泊苦行的绝不仅此一人。“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旸”的千古奇人徐霞客,游走他乡深入西藏的安妮宝贝,长居撒哈拉沙漠的三毛,以及每一个以虔诚的心奔赴远方的游客们,他们是否真的具有余秋雨先生的人文情怀我们不得而知,单单他们那份游走漂泊的勇气就足以让人无限喟叹。这些游离于世俗的漂泊者们,在他们的旅途中走得庄重,走得超然与洒脱,走得羡煞旁人。

也许,终有一日,我也会毫不顾忌的摒弃尘世的琐碎事务,用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成全自己内心早已按耐不住的冲动,背上背包向远方的方向出发,带上前人的勇气与豁达,我想我的步伐会走得有力而铿锵!

“我抛弃了所有的悲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泰戈尔《采果集》

《新参者读后感.doc》
新参者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