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

2022-05-11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理想国》---乌托邦的开山之作.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这是一部震古烁今的不朽经典,是对话式问答体裁的哲学杰作.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 ,大致可以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理想的国家应该是由哲学家来领导的,从寻求正义出发,来建构幸福国家的模型。其次,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公民应该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应该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国家要承担教育的责任,无论统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从小都要接受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接受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正是因为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柏拉图从正义写到理想国,又从理想国论及了教育问题,而我最关注的也不过如此。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柏拉图还为理想国中的教育划分了年龄段,讲求阶段性教学。他提出要以游戏的方式向儿童传授教育。在7到18岁时要给予青年普通教育,包括艺术,音乐,诗歌,舞蹈,体操及军训等。18到20岁要以体育锻炼为主,主要学习军训,然后是科学理论。20到30岁,要传授给人们辩证法的思想,培养思维,以便日后能成为统治者。少数人在30岁以后能够学习哲学,5年后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通过15年的实践,进行考试,升为国家统治者。由此来看,柏拉图的这种教育思想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等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柏拉图有不少的教育思想是很先进的,他提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应该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与现在普遍提倡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很相近的。 另外,在他的书中还涉及到了优生优选优育问题。柏拉图规定了最佳的生育年龄,女人从24到40岁为国家抚养儿女,男人则从过了跑步速度最快的年龄到55岁。禁止近亲结婚。由立法者选出优秀品质的男女共同锻炼,结合培养下一代,优秀者的孩子交给国家托儿所进行公育。天生有缺陷的孩子要秘密处理掉。虽然他的有些处理方法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是,从科学的角度看,他所提出的某些优生方法还是比较合理的。

他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强调要从小就接受教育。幼儿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儿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要先审查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铸造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和现在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同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童数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煌煌巨制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使人没有读下去的勇气.

但是读同样是对话体的理想国,第一卷下来我竟丝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劳.虽然几乎没有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但从那些俏皮但充满思辨智慧的语言中,我却仿佛看到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们的唇枪舌剑的场景,看到柏拉图一层层地将对手驳倒,看到一群哑口无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红耳赤的模样和柏拉图有点坏坏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的一笑一颦,一惊一怒.也可能是大一时候看辩论赛的惯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们这样的一种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我愿意在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的对话中思考,愿意在柏拉图讲述的一个个故事中联想,仿佛我的脑子是在转动着,尽管时不时地因为不理解而需要倒着转几次,但因为引导我的人是如此有魅力和说服力而使我乐于处在这样的状态中,感受一种许久没有过的阅读的快感.

在我的眼里,柏拉图的所有理论,其基石就在于“真理”的存在.他相信真理的存在,相信能够看到并指引民众认识理念世界,并且认为这种掌握绝对真理的优势是哲人王的权力基础.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如是说.

正义的哲学家做了王,也许,这是柏拉图对国家的完美定义.

推荐第2篇:理想国读后感

其实一开始选读的时候并不想选《理想国》这本书。原因有二:其

一、窃以为理想国是一本“过时”的书。并非对理想国此书一无所知,通过各种人 的只言片语拼凑出的我以为的理想国,是一本奴隶制社会时期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宣扬“客观唯心主义”的书籍。在当今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观念淡化且奉行“客观唯物主义”的社会,理想国似乎显得格格不入。其

二、众所周知,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想必他所撰写的《理想国》一书必然充满了哲学气息,也必然晦涩难懂,如此文学化的东西的的确确让我这个理科生望而却步。

但最终仍然选择了它,抱着一颗攻坚克难的好奇心。好奇在那样一个古老的时代,一个古文化的国家的智者到底是如何思考的。

看完这本书,我确实有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事物只保留正面是太过理想化的,是不可能做到的。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结合中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百家争鸣”无一不在说明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因为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但是更多的,我被柏拉图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理想国》可谓是“关于正义的学说”。这一点是我所不知道的,但却给了我最大阅读震撼的。《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

“什么是正义?”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我很喜欢看第一卷中苏格拉底和朋友的辩论,尽管有时也觉得晦涩艰深,但哲学并非是文科生的东西,它反而可以很好得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探讨一些大的东西。对于“正义”的讨论关乎太多伦理道德问题,治大国如烹小鲜,我只是读懂了《理想国》的冰山一角。《理想国》为我提供了很多为人处世的准则,并使我对正义的理解更深刻了,引导我追求更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读完全书,我被深深地折服了,《理想国》作为不朽的名著,是穿越时空的而非过时的,它对当今很多问题仍有着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尤其在过去许许多多社会热点问题中发人深省,譬如: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跳水救人结果溺水者和救人者都死了算不算见义勇为。

推荐第3篇:《理想国》读后感

关于《理想国》

前些日子,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地看完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晦涩绚烂甚至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便有了这份读后感想。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一个疯子的自说自话。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激进,缺乏看待历史的客观公正性,但从事物本质外化的多样性即矛盾的多种表现形式来看,此言又非全然胡说八道。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那么,究竟什么是理想国呢?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并让人热血沸腾无限神往的国度,秩序井然,至善至美。这个国家应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

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而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正义的国家、完美的城邦,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

什么是正义?这是《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柏拉图通过对正义具体而微的讨论首先在我们脑海中架构出某些理念的轮廓及约束,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部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理想国》的意义在于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作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然后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和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

连他也始料未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然而我们仍然必须提醒自己:理想国是一席高贵的谎言。

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就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国”本没有真假之分。如果我们非要同“理想国”当真了,那么就会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发现整个《理想国》到处都是问题,而且都是一些“低级错误”。况且柏拉图本人也从来没有使用过“理想”一词,而且古希腊语汇中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理想”概念,柏拉图式的古典政治哲学关注得更多的是现实而非理想。尽管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明确地宣称,“理想国”的各项(法律)措施不仅可能,而且对于城邦也是最好的,因为它是“根据自然”而建立起来的。但书中处处自相矛盾的说法,早已经摆明,那不过是半真半假、亦真亦假的高贵谎言。苏格拉底把高于真假之分的高贵谎言叫做“范式”(paradeigma),或者说苏格拉底逐渐从高贵的谎言过渡到了“范式”之上。我们必须从“范式”这一维度来看待苏格拉底的“理想国”。

那么什么是“范式”?在古希腊语里,它具有多个意思,指榜样、麻烦、模型、样品、先例、鉴诫或训诫。在苏格拉底那里,他的“理想国”这一“范式”也具有双重性质:在天上是模型,在地上是鉴诫;或者说在天上乃是美好的模式,搬到地上则要出问题,会变成一种反面的镜鉴——天尊地卑的等级秩序需要截然有分:天上才有的,就不能在地上去找、更不能去建,否则就是僭越。苏格拉底明确地说,他们寻求正义本身是什么样子,以及完美的人一旦产生,会是什么样子,其目的正是“为了找到一种范式”,以此来判断正义与否和幸福与否,而并不是要表明那些东西有可能产生。

大概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理想国)就是不好的。

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见仁善的本质,如同心底处处潜藏着仁慈,虽时常杳渺飘忽不可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范式”是灵魂的灯塔,完美无瑕的存在,一近乎于信仰,但它不能是生活的目标,或者说人生的目标。虚无是绝望的诱因,“范式”作为理念中绝无仅有的存在,它美丽、炫目、诱人,同时又虚妄、无情、决绝。倘若我们穷其一生都在追逐这个理想国蓝图,那么最终便是憎恨、绝望、麻木。

《理想国》是唯心而在的,柏拉图对世界的态度如同他看待海市蜃楼,他坚持先有虚无的存在然后有可以捉摸现实。但《理想国》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柏拉图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他不过是提示我们,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一切还需要继续的探索和研究。

正如理想国的结尾: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

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推荐第4篇:《理想国》读后感

读《理想国》之感想

之前从来没有看过哲人的书,因为总感觉他们这些人的思想真的是难以理解,给人一种深不见底的感觉。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这种感觉依然存在,但是对哲人、对哲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理想国》是柏拉图早期思想的代表作,本书以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思维辩证,讨论了城邦形成、治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并得出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应该具备的条件。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所阐述的思想有些必然不能为现代社会所接受,甚至与现在的价值理念相背离。但是,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公元前427-347年,其社会发展当然不能与今天相比较,其思想上的偏狭部分我们更应该看做是时代的缺陷。分析《理想国》我们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思想。

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是现成的,都是前人研究完整的,我们更多的时候是记下这些知识,背下法律条文。今年暑假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地认识到仅仅靠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文是无法解决所有的实践问题的。因为法律的规定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细节,在这些问题上,需要司法人员进行准确的解释和运用。而对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的解释,不能只从字面意思进行,我们还要了解该条文的立法目的和立法背景,还有某种理论产生的原因,所体现的价值理念。

任何一个理论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也不会一下子就有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总结积累和逐渐完善的结果。所以说,任何一个理论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探讨理论背后的演化过程,更有利于我们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也更有利于理论的更好发展。对于学法律的我们来说,法律不仅仅是治理社会的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因此,了解法律的形成及演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法律。

之前以为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样的哲学巨人,其思想一定是深奥的,与众不同的,但是看了《理想国》之后,觉得巨人也是普通人,他们谈的也是生活中的事情,考虑的也是我们都会考虑的事情,只是他们思考的比我们更加深刻。开头的时候,苏格拉底与众人辩论正义与非正义,从正义的表现到正义的定义,再到正义的本质;从“正义就是欠债还钱”到“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他们通过逻辑推理和举例说明对正义和非正义作了深刻的解读。我十分感慨他们这种辩论的氛围,辩论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想这也是西方人热衷于辩论的历史原因,这种传统培养了他们的辩证思维。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

在这一共十卷的书中,柏拉图设计了一个理想国,并通过大量的论证来证明了这种理想国的优越性,并对理想国的统治作出了大量充分的设想。在这个理想国里,社会不是靠法律来规范的,而是靠人们的品德来维系的。柏拉图的这种理念显然带有共产主义的性质,消灭私有制,一切东西都是人们共有。甚至包括妇女和孩子共有,这当然带有严重的原始习惯,在今天的社会必然不可取。

首先,柏拉图论述了国家产生的必要,也就是他所说的城邦。国家产生了之后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国家应该由谁治理呢?他把人分为三种,哲学家(爱智者)、爱胜者和爱利者,爱智者的快乐是追求智慧和真理;爱胜者的快乐是追求荣誉;爱利者的快乐是追求利益。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运用其所掌握的智慧和知识治理好国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这些头脑。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柏拉图将其分为了五种,并分别探讨了每个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最终的消灭。从贵族制度到荣誉制度、到寡头制度、到民主制度,再到僭主制度,每个制度都有其产生的必要性,又存在这致命的缺陷。如寡头制度的权力掌握在富人手里,选举的标准是财富的多少;民主制度卸去了人们身上的束缚,带来了绝对的自由,但是又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僭主制度则会产生暴君。这五种制度的演变正是证实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在统治者的选拔上,柏拉图认为应该要注重人的品德。他提出人最重要的四种品德:节制、勇敢、智慧和正义。而正义是人最高的品德,统治者一定要是正义者。他还提出,培养人才要从小时候就开始教育,注重社会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在论述教育的时候,柏拉图提出了很多的详细的教学方案,包括应该学习的科目,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等,以及教学期间和教学方式。

柏拉图对理想国的设想涉及了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体育、音乐、绘画、诗歌、数学、军事等等。这理想国中,为了治理国家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自由。《理想国》为我们设想了一个完美的社会,然而真正地实现确实十分困难的,有点像空想共产主义。“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纵使有神学思想的痕迹以及原始生活的陋习,但是这些并不是关注的重点。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本书了解了古代哲人的思想,和国家政治制度的产生的基础与价值理念。在柏拉图生活的时期,社会没有今天这么的发达,各种思想理念也没有今天这么成熟,但是我们还要了解这些久远的知识,因为通过对它们的学习,我们能够了解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理论的产生的基础和背景,有助于我们对其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它们。

对于法律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不仅要学习法律条文,还要学习法律思想,法律思想产生的原因和价值取向,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法律人,而不只是一个只会照搬法律的“法律搬用工”。

推荐第5篇: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浅谈理想国与“大同社会”公管1001班汪玲 古今中外,众多书籍经过岁月的考验,有些被历史的微尘所湮没,而另一些则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显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属于后者。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 认真剖析柏拉图这本著作的名字,即可对其有初步的认识。“理想国”中“理想”二字告诉我们:这是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人能实现真正的政治,足以匡世救国。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而那个“国”字有说明这是一个有组织有法则的集体。政治学中国家的定义如下: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也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柏拉图对理想国有这样一种定义:“国家兴旺,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或责任,毫无疑问那是全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它依靠各行各业的力量,他们各司其职,各行业间相互依存、相互发展,这个国家才能兴旺。国家兴旺了,人民才会安定。”而中国古代思想家

孟子也曾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描绘了一幅理想国家——大同社会的画卷,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牲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五亩住宅的场地(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庠序: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着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另外司马迁也曾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写道:“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这也是一种大同社会的一种写照,“门不夜关”和“道不拾遗”都成为成语形容社会安宁,风气良好。理想国与大同社会不论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最终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安定。而《理想国》中对

正义以及国民教育等问题的讨论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理想政治,建立理想国家。

虽然古代中西方差异巨大,但中西方的学者和先哲都曾考虑过理想国家的建立问题。而这个课题至今仍有其不朽的价值,现代中国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建立实际的基础也是理想国家。我坚信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理想国的建立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但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理想国在未来某一天或许真的会出现。

推荐第6篇:《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 读后感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公元前4世纪问世的《理想国》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西方乌托邦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描述的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是对美好却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子虚乌有,无所寄托,即乌有之乡。关于乌托邦思想,古代东西方文化中均有探索并形成经典之作。东方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礼记》,西方有《理想国》、《乌托邦》等。因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不同,东西方关于乌托邦的设想也不大相同。如《礼记》“大同社会”推崇德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而《理想国》重视智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神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

作为西方的乌托邦经典之作《理想国》历来是众多学科所列的经典,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因其内容博大精深,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等众多学科都可以从这里寻找到渊源。一本著作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必定有其独到之处。于是我带着对乌托邦的向往,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开始了《理想国》之旅„„

《理想国》是柏拉图基于一种对希腊政治危机的现实关切而提出的从个人到社会的第一救国方案。对社会未来的憧憬必然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当时,哲学之类的高等教育只面向贵族和少数自由人,所谓民主的投票在柏拉图看来无疑是叫一大帮盲人来投票决定走哪一条路。对于人民的愚蠢,柏拉图倒也没有感到十分愤怒,因为在他看来,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只要安守本份就行,智能本不是属于他们的,而民主制却让多数无知的人决定城邦和公民的命运,这使他不得不对民主制度产生反感。当然柏拉图通过自己的哲学思维,提出对理想国的设想。

《理想国》以问答的对话形式写成,此乃柏拉图著作一贯风格。对话中充满诗化、神话、比喻、戏剧性和想象力,闪耀着假设、归纳、推证等辩证思维,体现思想的碰撞,引人入胜。其中,通过精神助产术的方法,层层设问,步步引导,找到答案,最后将观点明确。这种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强调启发教育的今天,此方法有效的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互动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我在一开始读的时候,把握不到主旨,总感觉思维在不同说话者之间不断地跳跃,后来才逐步进入柏拉图所设定的思路中。其实书中的每一卷都有一个主题,如第一卷叙述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关于“正义”问题的一场讨论;第二卷从个人的正义转入城邦的正义,引出城邦的定义并提出建立一个城邦需要什么人;第三卷讨论城邦中谁当统治者,人们如何划分等级以及实行共产同住的问题等等。当今在现实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以案例式教学、无领导讨论形式开展对一个问题的讨论,通过不断探讨,频频发问,得出结论。这是《理想国》对世人的众多贡献之一。

在这本书的开篇,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是由对于人生的闲谈转到了对于“正义”的研讨上的。克法洛斯提出了对正义的三个看法:

1. 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 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

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而另一方面,无论正义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究竟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正义的人在生活中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正义的人却往往吃亏,所以不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义的生活则是不幸的。苏格拉底却认为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让那些对手信服的证明。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 这里的小字比喻的是个人的正义问题,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来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义之后,再来看看在个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正义。弄清楚了个人的正义究竟是什么之后,也就能够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了。

为了寻找正义的本质,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想用理念铸造出了一个幸福的模型,一个整体幸福的国家。因为他们认为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国家,是正义最多的地方。然后在这个正义最多的地方会很容易找出正义的本质。

铸造城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在理念里也是一样。首先,对粮食、住房、衣物的需要,决定了城邦离不开农夫、瓦匠、纺织工。随着市场的产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佣工。吃饱喝足后,为了不成为猪的城邦,还需要奢侈品与艺术品的提供者、医生、法官等等。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各种产品,所以生产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人们不可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艺,因此一种人最好固定地干一种事。

关于统治者,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思想:“除非,在他们的城邦里,哲学家们被授予王权,或者我们现在称为国王和寡头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家;除非政治权利和哲学二者合而为一,除非这样的事发生,我亲爱的格劳孔,否则的话,将永无宁日„„”其实也就说,统治者应该是个哲学家,或者说哲学家应该成为统治者,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在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城邦后,就能从这完善的城邦中寻找正义了。正义其实就是使勇敢、智慧和节制各自处在各自所应在的地方的那种美德。有其中任何一样都不是正义,只有三者都具有才可能有正义。实际上是说,城邦内除了哲学家之外,不论是武士、商人还是政客都不存在具有“正义”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最多只具有三者中的一种美德,而且因为如此,他们有着将自己所具有的美德扩大化的那种趋势——比如说,武士趋于更加勇敢和激情,商人趋于更加精确的算计,政客趋于对于权术更加娴熟的掌握。因此,这些人骨子里渴望的是暴政是不正义。

除了正义的讨论,城邦的铸造,《理想国》还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理想国》传达了他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主张统治阶级在维护“秩序”的借口下,可以采取一切措施无情镇压一切“犯上作乱”的人,主张推行文化专制主义,鼓励相互告密,恐怖统治。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在所有制上,柏拉图理想国的根本特征是财产原则上属于国家,即属于整个统治阶级所有,但是统治阶级的个别成员是不允许拥有私人财产的。他指出,理想国的至关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统治阶级应以国家的利益为自己的至上利益,过一种简朴的禁欲主义式的生活,他们除了最简陋的必需的生活资料外,不允许占有任何私有财产。告诫统治阶级要警惕金银财富对人灵魂的玷污,否则国内会滋生仇恨激化矛盾而导致国家的覆灭。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知识理性及相关的教育、智慧和科学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柏拉图认为,“至善”是一切知识的根源,同时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本质的创造者,教育成为实现理想国、培养下一代统治阶级维持理想国的重要手段。在柏拉图看来,单纯凭借立法,而不主要凭借教育,想要实现理想国是不可能的。强调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是抓教育。同时教育应该是终身进行的,统治阶级从开始就要重视胎教,教育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数学、体育、军事、天文学等。在这个正义的理想国里,哲学家从事教化,在柏拉图看来,他们需要使护国者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其没有报酬的伟大而感到自豪。他们不可以听靡靡之音,以免沉醉下去之后失去刚强;他们不可以吃甜食,因为这对身体健康不利;他们不可以听吟唱世界不公的诗句,防止他们因此失去了信心和坚持。而哲学家所做的,就是阻碍那些东西进入城邦。柏拉图曾谈过,如果有诗人要进入这个城邦,哲学家会尊敬他,为其涂上光荣的橄榄油,送上不少名贵的礼物,却不允许他进入,恳求他到其它城邦去展示他的诗才。哲学家负起教授护国者音乐和体育的责任,因为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要是国家的栋梁除了搞体操训练外,其他方面别无用心,结果会怎样呢?对于学习科研从来没有尝试,对于辩论推理更是一窍不通,他心灵深处可能存在的爱智之火光难道不会变得暗淡微弱吗?由于心灵没有得到启发和培育,感觉接受能力没有得到磨练,他会变得耳不聪目不明;要是一个人纵情乐曲,让各种曲调唱腔醍醐灌顶似地,把耳朵当作漏斗,注入心灵深处,假使他全部时间都沉溺于丝弦杂奏歌声婉转之间,初则激情部分像铁似的由粗硬变得柔软,可以制成有用的器具。倘若他这样继续下去,象着了魔似的,不能适可而止,他就开始融入了,液化了,分解了。结果激情就会烟消云散,使他萎靡不振,成为一个软弱的战士。

除了这些,哲学家必须从所有护卫者里选择那些在我们观察中显得最愿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而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国家的事,而且会密切留意各护国者的态度,随时考察他们,看他们是否能终身保持这种护卫国家的信念,是否既非魔术又非武力所能于不知不觉之间使他们放弃为国尽力的信念的。在哲学家的教化下,护国者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国家管理者。适量的音乐和体育训练,坚其意志,强其筋体,不致使其太意气用事,或者面对敌人时柔弱无力。因此可以说,他们拥有专门保护国家的技巧。

大众在这个社会中是怎样的呢?护国者既然安份地做自己保护工作,同样地,大众应该做他们应做的事。智能是与他们无缘的,因此他们要服从哲学家和护国者的指导,做一只乖乖的国家螺丝,做好本份,应修鞋的就修鞋,应种田的就种田,国家制度以及他们的个人利益,哲学家会作好安排,并宣称这是最正义的,最适当的,用句古希腊的话说就是:最自然的。当然,这只是哲学家眼中最自然的,但作为一个公民,他是否会觉得这是自然的呢?──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护国者得到体育和音乐之类的教育,人民却只得各安本份,他们只能学习各种各样技术──例如种田修鞋,然而却对智能一无所知,甚至连接触到智能的机会都没有,除非是被哲人看重的。他们不知道自由,不知道个性,不知道人生存的意义,却在所谓正义的安于本份下庸庸碌碌地工作、结婚、生子、死亡。

柏拉图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终身教育”这些思想无疑是正确的、积极的,甚至是天才的,但是他的教育观念仅仅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仅仅是为奴隶主贵族的集权制服务的。柏拉图《理想国》的内容丝毫未提及个人的权利或对个人的尊重,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都被漠视,人只是任由统治者支配摆布的工具。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东西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的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被压制的。

推荐第7篇:理想国读后感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理想国读后感,读后感《理想国读后感》。

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不做独裁者。。。。。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推荐第8篇: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的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今人都懂得民主自由,晓得为自己的权利站出来抗议,甚至革命。今人也懂得苏格拉底的智能,并为之敬佩不已。公元前三三九年,雅典民主派当权,追求智能的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端邪说和荼毒青年,被判死刑。苏格拉底做过什么?不少路人会发现这个人经常呆呆地站地广场上思想一整天,不时还会跟路人搭讪,用那种经典的苏格拉底式的辩论,一步步将人的思想从心底拉出来。他用极为谦虚的语气向途人询问,并指出他们思想中矛盾的地方,藉以进入深刻的探讨,同时考察人们和他自己的想法。

他曾经就谁是最有智能一事询问阿波罗神殿的通灵者,结果是:苏格拉底是最有智能的。得知这个神喻之后,他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心想,不可能的啊,我一直觉得自己最无知,为何睿智的阿波罗神说我最有智能?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那些被称为有智能的人。然而,他与好几个自认为有智能的人交谈之后,感到深深地失望,认为他们闻名不如见面,所谓智能的言语都是错漏百出,矛盾横生。最后,苏格拉底就明白到一点,原来他比他们更有智能的一点在于:他知道他自己是无知的,相反地,那些自以为有智能却闭口不说自己的无知。

即使柏拉图发现的是真理,他也无法强迫或欺骗群众去服从。制度化的真理就是最大的谬误。真理从不强迫,真理需要智能和心服口服,而不是盲信。盲信真理带给我们的就是伊斯兰圣战,基督教十字军东征,文化大革命,以巴战争等等。哲人的存在不是为统治欺骗人民,而是启民之智,让他们热忱于思考,进而得到智能和真理。真理更不是产生战争的罪魁祸首。因此,与柏拉图所建议的「高贵的谎言」相反,哲人更应该拆穿所有谎言,让大众看看各种通行意识形态中,统治者的目的是什么。以此为基础,应该尽可能用种种论证去启发人民,而不是极力去使他们无知。

孔子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柏拉图的愚民政策双映成趣。他们一厢情愿觉得,哲人了解人民,因此人民只是安安份份就好,哲人会为他们准备他们所应得的。古时,教育没有普遍发展,而且只限于贵族,因此他们认为有智能的人就可以代表广大百姓。更何况,人被思想控制后,就会安份守己,国家的“稳定”于是有了保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都得到了知识,他们知道了自由,个性,权利,现在是让他们发言,让他们代表自己的时候了。从前,大众甚至做不了自己的“主人”,当今很应该抬起头来代表自己,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人已经被愚弄得够了,现今应是他们深刻思考己身,更是向那些“一厢情愿”的哲学家证明「大众也能有智能」的时候了。

集合了众多群众的批评声音,才能改善制度,使他们得到他们应得的。为了达到这一点,就请每一个人试试在心里向周围的人说:别再用这些毫无道理的东西愚弄我们了。不为什么,只因为我们需要独立思考。

推荐第9篇:《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一书乃柏拉图壮年时期的力作,也可以说是其巅峰之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供大家参阅!理想国读后感篇1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掌权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掌权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理想国读后感篇2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掌权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理想国读后感篇3

记得在上西方哲学史的课时,讲到柏拉图时老师的幻灯片上有怀特海的这么一句话: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解。由这句话可见柏拉图在西哲学乃到整个人类的精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而柏拉图最著名的著作,或者说他的代表作,则是人尽皆知的《理想国》。所以当我捧起这本代代人推崇备至的伟大著作时,不期望能一下子读懂它,只希望能够从这本凝结着柏拉图和希腊智慧的结晶的书中,得到那么一点点的启示和认识罢了。

《理想国》一书乃柏拉图壮年时期的力作,也可以说是其巅峰之作。柏拉图的著作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体的形式以示读者,此书也不例外。自知仅读一遍是无法体会其精髓,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有不解之处便匆匆带过,只期能稍知其意而已。译者在引言中的介绍已经能令我大体了解到本书的博大精深,谈到书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由于我的无知和欲速则不达,实在无法领略到本书的真意,因此仅在此回忆下本书的主体内容和所带给我的一点帮助和启发。

译者在介绍中谈到本书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婚姻自由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不过这是学者在多次研究此书所总结归纳出来的结论,而对于我这种没有一点学术功底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方式,实在无法得出如此繁多和细致的结论。只能就此简易回忆下本书的大概内容了。

第一卷在苏格拉底和几个书中的人物开始对话之后,很快便引入本书所探讨的一大主线——关于正义的定义。色拉叙马霍斯首先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要苏格拉底不要光提问题,而是要直接对正义下定义。而他对正义的定义则是: 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是当时政府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则对此定义予驳斥。

第二卷到第四卷开始以从城邦来看正义比从一个人来看更加容易,由此探讨一个城邦的正义。接着在第三讲到城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护卫者以及如何来培养的问题。接着谈到全体公民应当按天赋各就各业,城邦的正义在于智慧、勇敢和节制,城邦的三种人各自做自己的事就是正义的。再由城邦的正义引到人的灵魂里有三种品质:理智、激情、欲望。

第五卷苏格拉底又谈到关于婚姻的问题,提出一个观点: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结合,而最坏的要尽少结合,以使品种保持最高的质量。

接着一系列的论述谈到什么样的人才是最优秀的哲学家,并且提出哲学家是最完善的护卫者,也就是哲学家是最好的国王这个著名的论点。

第七卷接着谈到囚犯看阴影的比喻,讲到了灵魂要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在第八卷中总结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具备的条件。并且谈到了四种不好的政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五种政制所对应的五种人。

理想的政制——善者,正义者。

斯巴达政制——好胜争强,领略荣名。

寡头政制——爱财,寸利必得,省俭。

民主政制——快乐间的平等,生活没有秩序,没有节制,平等主义,集合最多习性于一身的多样的人。

僭主政制——被恶所充满,醒着时能够干出睡梦中的那种事的人。

第九卷谈到人的基本类型: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爱利者。

三种人的快乐对比:哲学家能体验另两种快乐和学习事物本质的快乐。灵魂中用以学习的部分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

快乐和痛苦之间的中间状态,痛苦时想要平静为快乐,快乐时停止为痛苦。这是快乐和痛苦的影像,是一种欺骗。通过身体传到心灵的那些所谓最大的快乐,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脱离痛苦。

第十卷谈到理念的模仿。画家,造床匠和神谁是真正的模仿者。事物都有三种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模仿者的技术。

以上就是在看书时所记的一些主要的观点,自己看都有点对不起柏拉图这伟大的著作。本书的主线主要是围绕正义这一主线展开,对理想的国度的一系列规划,以及对应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正义。在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启发,不过现在想总结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柏拉图对正义的一系列阐述使我认识到在人生中应当使严格的要求自己,控制自己不该有的欲望,让理性来引导自己,远离一切的恶,进入那真正的善。并且要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追求智慧,不断的充实自我,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而柏拉图关于哲学王的论述,在通过阅读了本书之后,才明白以前所认为的哲学家为王的观念是很片面的。柏拉图对于哲学家的定义是非常之严格的,并不是随便一个哲学家都能够成为一个理想国的国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才能够成为理想国的国王。

书中关于婚姻及生育的问题在我看我是不合乎人类的伦理的,如子女公有等提法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而关于优生优育的问题也是如此,将那些素质不好的后代弃之更是有悖于众生皆平等的法则。

书中对政制的描述也让我对以前民主政制的一昧推崇的看法得到改变,发现民主政制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而是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过份的自由和宽容,民主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确实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柏拉图对快乐的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原来我们原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快乐与痛苦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单纯,而常常是快乐与痛苦的假象。有时候快乐只是痛苦的停止,而有时痛苦也恰恰是快乐的停止。这让我们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以更宽广的心态,更高瞻远瞩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面对的一切。

而柏当图的理念论也带给我很多看见。让我更懂得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当然柏当图的理念论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仅一点点的接触是不足以完全的认识它,但也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终于很勉强的将这本书看完,虽然过程挺辛苦挺纠结,但是收获颇丰。有人说,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以后的岁月时,还需要不但的从柏拉图的书里来寻求智慧,因为柏拉图的智慧实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学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推荐第10篇: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之教育问题

摘要:《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教育问题是柏拉图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从早期教育,优生优育以及教育的和谐等问题向世人阐述了他睿智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为后人所借鉴。

关键字:理想国 教育 智慧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因为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而对于《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 理想的国家应该是由哲学家来领导的,从寻求正义出发,来建构幸福国家的模型。 其次,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公民应该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应该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国家要承担教育的责任,无论统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从小都要接受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接受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我比较关注的,它的很多思想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图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发的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渗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么形式,就能生成什么形式”。同时他强调“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美最善的故事。”幼儿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儿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要先审查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铸造儿童的心灵。他提倡长者给儿童们讲述一些规矩,如要尽孝道,注意发式体态举止等等。他认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越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人们也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儿童观,这些关于儿童的看法中有一条是“幼儿的才能的发展存在逆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这与柏拉图提倡的对儿童的开发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见柏拉图和《理想国》对早期教育的深远影响。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和现在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同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童数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理想国》中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柏拉图认为,我们首先要接受音乐和体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才能达到和谐。他也提出必须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学习。特别重视辩证法的学习。“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东西,结论和达到结论中间步骤也就是由不知道的东西组成的。这种情况下结果的一致又怎能变成真正的知识呢?”所以这种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辩证法,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拥有了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为原型,塑造人间的理想国并护卫着它。在《小学教育学》中有介绍,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包括了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对于每一个特定的个体而言,当代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所以,教育应该注重全面性,对人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才能和谐的发展。柏拉图有不少的教育思想是很先进的,他提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应该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与现在普遍提倡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很相近的。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

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中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图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应学习的内容都做了规划。他认为,先用五年的时间学习辩证法和体操训练,然后用十五年的时间到“地洞”里接受考验,积累经验,到五十岁以上,那些通过了的优秀的人还要接受最后的考验,要求他们讲灵魂的目光转移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这时候他们会看见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剩下的岁月里他们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走上统治者的岗位。可见,人的一生是要不断的努力学习,磨练自己,不断接受考验最终才会看到善,走向顶峰。柏拉图的终身教育论让教育不仅仅局限与学校教育时间,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时间都应该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这种观点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主任达夫把终身教育理论概括为20条,使终身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1994年,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让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视。终身教育的思想,让我们有能力自身发展,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很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尽可能实现。

在《理想国》的最后,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神和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第11篇:《理想国》读后感

读《理想国》有感---------一道耀眼的闪光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罗素先生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时说,这篇作品有一个蓝本,是斯巴达和它的立法者莱库格斯。无数青年读了这类著作,燃烧起雄心,要做一个莱库格斯或者哲人王。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

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

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认为的理想国,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

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同时,《理想国》还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其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柏拉图

在《理想国》的结尾如是说。

正义的哲学家做了王,也许,这是柏拉图对国家的完美定义。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第12篇: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从高中历史书中就学到了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思想,然而那时只是对理想国中心思想浅显的了解,而不是系统的学习。这学期,由于要写读书笔记的原因,我选了《理想国》这本书来阅读。花了将近半学期时间将整本书细心读完后,我感觉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理想国》一书在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凡是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这部著作。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是对他此前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作了最为完整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思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方案的开端。

《理想国》的主题十分丰富,它虽是一部哲学经典著作,但内容包括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艺学等诸方面。由于篇幅原因,我决定选几个较重要同时也是我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关于理想国

本书最主要、最著名的理论就是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设想。柏拉图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人有三种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国家也应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由哲学王来担任,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供养着。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人财产,第三等级有私人财产但不可有权力。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

其实,柏拉图心中至善的城邦,不过是空想的乌托邦。他认为:理想的国家纵然还不能真实存在,但它却是唯一真实的国家,现存各类国家都应向它看齐,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应争取相似。这就是柏拉图对他的理想国家所持的态度。

看完柏拉图理想国这一观点,我觉得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是站在贵族立场上的,妄图恢复古代的氏族制度,回到贵族统治时代。柏拉图也毫不隐晦地把他的理想国称之为君主制或贵族制,它带有明显的东方式的专制制度的特点。因此,马克思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柏拉图虽然高尚地认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但他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他本身的因素,他也只是想回到贵族时代。

二、关于正义

本书讨论的另一主题是正义问题,在政治学中,首先是国家的正义。在讨论中的塞拉西马邱斯认为:“正义不是别的,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每一统治集团都为了其自身的利益而制定了法律。民主体制制定了民主的法律,专制体制制定了专制的法律,其他的也都是一样。因而他们宣布他们所制定的——他们自己的利益——对于被统治的就是公平正义,他们把每一个背离它的人作为违法者和犯有非正义行为的人而加以惩罚”换句话说,在任何国家,正义就是政府的利益。这个意见既深刻又极富启发性。

至于国家是怎样产生的,柏拉图认为,它起源于人们互相合作、互相交换,共同生活的需要。在如何维护国家的正义问题上,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统治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他提出,国家的统治者必须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治国的知识)和能力,必须真正关心国家的利益,必须把公民的教育与培养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这是公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而不应当把力气放在制定法律和宪法方面。

其次是个人的正义。柏拉图认为,对国家而言,正义是指每个人都只做他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换句话说,正义就是每人各行其是,各安其分。这样,城邦内部就能做到明确分工、秩序井然,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否则,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三个等级互相代替或互相干涉,这就造成混乱,国家将会因此毁灭。对个人而言,正义是指个人的

理智、激情和欲望各司其职,互相合作,是自身秩序井然,以保证心灵的健康、和谐。

三、关于洞穴理念论

洞穴理念论是柏拉图另一重要的哲学思想。它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动,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出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把通过视力反映的世界比作囚室,把囚室中的火光比作太阳的能量;同时把往上走和看见的东西运用到心灵上升到认知的过程。柏拉图这个“洞喻”的意图不仅要说明洞外事物之于洞里阴影正如理念之于可感事物,太阳之于世间万物正如“善”的理念之于理念世界一样,而且也试图表明人的灵魂是通过“转向”来认知事物的本质的,即从洞壁转向洞口,从洞口的火光转向外面的事物,从水中的倒影转向天上的太阳。转思就是反思和再反思,虽然是不断地准回头,但总的来说使知识呈现为一个线性的上升过程,所以柏拉图又用“线喻”表明了这个上升过程的各个阶段。

四、关于教育

该书中,柏拉图还多次提到了教育问题。由于我们是师范专业,因此对这一方面的知识也格外关注。

柏拉图认为,教育和培养是当政者应注意的一件大事。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端赖于教育,一个人得到的培养如果不合适,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会比差的天赋还要坏。理想国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歌词、曲调和故事内容都要经过严格审查,禁止不健康的东西。然后经过2~3年体育训练,锻炼吃苦、耐劳、勇敢等品格。10岁时所有男女孩子都被送到乡下去受教育,除识字、阅读、道德教育外,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20岁时,进行第一次筛选,被挑选出来的青年要能将学过的课程加以综合,以考察他们有无辩证法的天赋。30岁时,根据第一次挑选出来的人在学习、作战和工作中的表现,作第二次筛选并进行考试。被选出的人用五年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35岁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

柏拉图有不少的教育思想是很先进的,他提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应该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与现在普遍提倡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很相近的。

另外,在他的书中还涉及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他认为“教育的方式不能是强迫”,“自由人学习任何东西不应是奴隶式的,强迫的体力劳动虽不会使身体变得更坏,但是强制的学习却是绝对进不了心灵的。”“在孩子们的学习中不要使用强迫,而是用游戏,用这种游戏你也能更好地发现每一个孩子天生的志趣。”这一思想对我们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以上便是我们理想国整本书所理解的,学到的东西。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会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第13篇:理想国读后感

经典的力量

——《理想国》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101华池110301110

若是从前你问我经典是什么?我想我会回答你,经典是即使你不刻意追求也依然会回荡在你耳边的一种存在。但是现在如果你问我什么是经典,我想我很难用一句话来说明,但有一句话我很赞同,那就是“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与学习,我想《理想国》毋庸置疑称得上是这样的“经典”。

柏拉图在《理想国》当中,借由苏格拉底与其好友的精彩绝伦、环环相扣的对话,构建了一幅他理想中的正义的城邦的蓝图,他非常理想化的将这个正义之邦从上到下,由城邦到个人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工作以及教育等安排的井然有序。柏拉图并不是一开始就在探讨这样一个充满正义、道德的国家,而是通过对正义的讨论逐渐引发出来的,由探讨正义是什么得出正义的问题需要到一个“共同体”中去寻找,从而谈到城邦的建设——需要“哲人王”,接着探讨哲人王的教育问题以及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相应的不同灵魂之间进行探索,最后对在智慧与教育方面与哲人王旗鼓相当的诗人进行了批判。

柏拉图所构建的这样一个国家里“每一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每个人各归其位、各司其职,一片繁荣和谐的景象。我不经会憧憬柏拉图所描绘的这样一个“乌托邦”,因为虽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发展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残忍一点的说,我们的精神世界被远远的甩在了“经济快车”的身后。近年来,人们不断感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道德滑坡”,由前几年的幼儿园砍人事件、“小悦悦事件”,到这两年的“扶不扶”问题,再到如今恐怖分子横行,让人无法反驳也无从争论。出现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无外乎人们在精神生活上的缺失,以及对当前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的不满。其实,归根到底最致命的原因就是人们的心灵失去了归属感、方向感,对无力改变社会生活现状感到无助,从而不得不将个人的正义与幸福与国家、社会的正义与幸福割裂开来。现代人的心灵世界急需柏拉图的乌托邦精神的支援,进而与崇高永恒的价值建立联系,超越个体的无力无助,这样的精神不仅可以安抚人们烦躁无力的心情,也可以为人们找到心灵的方向与出口。这是经典的力量,但可惜的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并且如果要让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感受到这样的力量,只能让每个人都去阅读和感悟《理想国》,这并不现实,所以并非理想的方法。

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从《理想国》中提取出一些解决这些严峻问题的方法。其一,柏拉图在书中提出“正义就是制作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呈现出每个阶层各司其职,一种人只从事一种生产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可能在现代社会得到实现,但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尽忠职守,比如政府公职人员认真履行其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不动歪脑经、不想花心思,我想当前社会中对“公务员”的不满大约也就不复存在了。同时他提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性、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也对应着城邦中的护国者、辅助者与生意人三个阶层。就如国家的正义——三个阶层各司其职那样,如果每一个人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这三个品质彼此内在的和谐,理性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受理性领导,这样的人就具有节制的美德。从这个方面来看,当前社会中爆发出的很多问题很多都是由于人们内在的品质失衡,无法约制自己而导致的。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使人们能够主宰自己,这就需要每个个体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指能够指导人们实现个体德行的知识,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教育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社会教育业必须改革其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增加人们此种智慧的目的。其二,柏拉图提出的哲人王的思想,提出要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他认为具备两种品质的哲学家应当成为统治者。这两种品质分别是他们“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以及“他们永远不愿苟同一个‘假’字,他们爱真。” 也就是能看到并掌握善的理念的人。虽然我们的社会不是君主制的社会,但是其中依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面对当前如此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的执政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与胆识,当然他们也必须“爱真”,如果他们不爱真、不坚信真实,被谗言与谎言蒙蔽的话,那么整个社会局面将会变得无法控制,只有他们练就一双慧眼,做到对症下药,我们才能期盼更好的明天;另外,重要的还是执政者内心要有“善的理念”,他们要能在追寻真理、追寻真相的过程当中保持自身的纯洁与内心的善念,对广大的人民负责,真正做到爱人民、为人民服务。

柴静说过一段话送给今时今日的中国再合适不过:“一个国家是有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追寻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不计厉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这个世界不完美,但是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其实这段话何尝不是体现了上面所说的《理想国》带给我们的启示呢 ?曾经的我以为如柏拉图一般的智者哲人,其著作必然是充满着智慧、高深的哲理,却也会因此使得阅读能力与

理解能力一般般的我慌了神,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在学习这门课以前我认为像《理想国》这样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西方经典著作,必然也是写得玄之又玄使人摸不着头脑,更失去了读下去的勇气。但是对话体的《理想国》,刚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读过第一卷我竟也没有感到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尽管书中并没有特别华丽的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但是看他们这样的一种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我突然觉得阅读经典是可以很享受的。如今细想,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是既能做到“平易近人”,又能做到“发人深省”,给人启示。“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如是说。我想所谓“经典的力量”就是即使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仍然可以为处在迷雾中手足无措的我们闪耀出一道光芒。

第14篇: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高中时受历史老师的启蒙,开始对古希腊文化感兴趣。三大哲人之一的柏拉图尤为让我着迷。不仅是因为他出身于雅典贵族,更是因为他在政治和哲学上的智慧。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而今,都兰军老师再度提起这本经典,经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学习,第四次拿起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看这本书,我们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我们产生一种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的感觉。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逐一地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同,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会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由理念论和回忆说构成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理想国》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问题。书的开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也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将其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更加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可以说书中有太多的唯心主义色彩,虽然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大相径庭,但也不失是对这个世界的合理理解。理想国,实际上也是个真正的自由国,只是这种自由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没有人能够回答。

第15篇: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代表之作。全书共十卷,由智者苏格拉底和格劳孔、阿得曼托斯、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的对话组成。涉及到的主要思想有伦理道德思想、社会政治思想、辩证法、认识论、艺术观念与教育思想等。讨论了正义问题(国家的正义、灵魂的正义)、教育问题(护卫者的教育、妇女儿童的教育、哲王教育、灵魂的教育)、妇女儿童公有问题、著名的哲王问题、渐次堕落的城邦形式(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以及理想国的实现等问题。下面我将从《理想国》的写作背景、核心内容、主要观点及我对《理想国》的评价进行分析论述。

一、写作背景: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卒于公元前347年,是雅典贵族阿里斯顿的儿子。她生活的年代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之际,大政治家伯利立克里的去世、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是整个社会群龙无首,危机四伏,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柏拉图在经历了可怕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积极准备投身政界,准备力挽狂澜,用正义政治取代不正义政治。但是,寡头政治使柏拉图的政治热情归于幻灭。社会和国家都已经病了,如何才能挽救他们呢?四顾彷徨的柏拉图经过反复思考,觉得唯有系统的阐发正义的思想,使正义观念深入人心,使哲学家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的成为哲学家,整个社会和国家才能有转机,否则人类灾难无法避免。这是促使柏拉图系统阐发正义思想并提出“哲学王”理论的现实政治背景和直接契机。《理想国》正是经历这一思索之后提出的一整套的治国方案。

二、核心内容:

全书以正义为线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柏拉图的国家学说是一部关于正义的

专著,也是政治哲学史上关于正义理论的探索源头。几千年来,柏拉图的正义论以及其探索正义的方法论深深影响了整个政治哲学史,成为人类探索良好政治秩序,寻找社会正义的理论基础。

三、主要观点:

1、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观:

在《理想国》中,爱智慧、掌握了真理的深明事理的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居于辅佐地位的是具有勇敢美德的军人,这两种人都是护卫者第三类人则是具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三类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互不逾越自己的本分,分工而又合作,不同而又和谐一致,这就是正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这就是《理想国》里面的四种美德。为了防止争夺,在哲学家和军人中废除私有财产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实行儿童有公育。

2、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观:

哲学家是生来含有黄金的人,军人生来含有白银,手工业者和农民生来只含有铜和铁。一个人应归于这三类中的哪一类,不是决定于他们的血统和财产,而是决定于他们的天赋和在教育、时间锻炼出来的才德。金质的人的儿子,如果生来只含有银子或铜和铁,应归于军人或手工业和农民中去。银质或铜、铁质的人的儿子,如果含有金子,则应成为哲学家、统治者。这和中国先秦思想家“选贤举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德不贵,无能不官”的思想是契合的。

3、柏拉图《理想国》的法制观:

治国靠人格,统治者应该是哲学王,故其为性善论者。然而到了晚年,他在《法律篇》中说出了他的发现——在世界上未能找到一个哲学王,看来对人的本性即是贪婪、欲望、自私是没有办法的,柏拉图从早期的性善论到晚年的性恶论表明了他认识的深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的本质及时贪婪可恶决定了法律的必要性;众人的智慧优于一人的智慧;众人之治优于一人之治。以此奠定了西方人的人性论基石。基督教认为人类的祖先基石亚当与夏娃是有罪的即是原罪,被上帝定了罪而被打到尘世来的,这是进一步巩固了性恶论。犯罪时人类本性的表现,因此西方人认为刑法的目的是矫治,不同于中国的改造,前者注重生理与自然,而后者注重社会和教化。二者的差别源于对于人性的不同判断。西方人认为不能一人独大,一权独大而司法的契约自由、意思自理,这就是旨在防范国家对私权的侵犯,主张小政府大社会,主张罪刑法定,无罪推定。

4、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观:

柏拉图认为,教育和培养是当政者应注意的一件大事。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都赖于教育,一个人得到的培育如果不合适,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会比差的天赋还坏。

理想国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歌词、曲调和故事内容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禁止不健康的东西,然后就经过2~3年的体育训练,锻炼吃苦、耐劳、勇敢等品格。

四、我的评价:

1、优点:

首先,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想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初读《理想国》的我着实的被其大胆构建的城邦所所吸引所感动。

再者,我认为“柏拉图《理想国》概括起来主要讨论了连个问题:政治与教育。这本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智慧与影响力的著作之所以如此看重两者,大概因为政治是为当下民众创建最善好上网生活秩序教育则是将这种善好的秩序保持和完善

下去,从而建立最稳定的政治。”

除了上面陈述的主要问题以外,还广泛的涉及道德宗教、婚姻家庭、民主专制、男女平等等问题,不一而足。很多人批评《理想国》虽然燃烧着改造世界的热情,但是,其总体主义方法以及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在政治实践中难免走向专政主义,其哲学家的自负以及完美主义情结在政治实践中艰难行得通等等,有许多的观点具有婚后的唯心主义色彩,有的在今天看来甚至显得荒唐,虽然如此,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任是不可估量的,今天再读柏拉图《理想国》无疑任具有启发意义。

2、不足之处:

柏拉图对理想国的设计精细之余固然存在种种的疏漏,包括对人物种特性的忽视---他把社会当成一项工程在设计但社会的主角是人,永远不会项任何的一项工程一样沉默而又性质确定得质料一般按照设计目的去派上用场。人们充满各种潜能和发展的可能性,人类理想就潜藏在这一物种特性之中并从舒展这些特性的要求中引发出来,而不是外部强加,但是纵观全篇,我认为柏拉图对于人们在一切方面均处于决定和管束状态的社会城邦设计从高根本上说也是对于社会进步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人类发展必然会导致种种冲突和争斗,然而这种发展倘若能在一定的自由度之下,那么整个社会将趋于完善。

3、感悟:

通过对全书的略读,我认为柏拉图《理想国》虽然有部分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如同空中楼阁般太过虚幻,因而显得站不住脚,但是其作为西方历史上探讨正义的哲学巨著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而正是雅典,这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养育了柏拉图的思想锋芒,训练了他构建理想国的想象力,从而赋予了巨著以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我想,历史正在不断的探索想象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今天我们看

到国家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运作时,或许对理想国中所建造的城邦会有更好的感性认识。

贸经1201 薛梦莹学号:2120121176

第16篇:理想国》读后感

一道耀眼的闪光

——读《理想国》有感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出他政治思想的作品。通过描写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与辩论,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的城邦。而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导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成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成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而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且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道路上的进步,并用哲学的思想来管理民众。

在这本名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

同时,《理想国》还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辉煌巨著。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就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

其讨论的热点是一直都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也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并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是着眼于城邦的正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

当然,柏拉图的城邦并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也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这样说道。

正义的哲学家做了王,也许,这是柏拉图对国家的完美定义。

第17篇: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如果有人问“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或者“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这样在实验室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他们,却未曾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直到有一种思想的出现才将其解答,而这就是从诞生就一直影响着我们生活、学习方方面面的哲学。

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很多的哲学家,他们也写出了很多的经典文章或者书籍,其中有些被人们渐渐遗忘,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却在历史的长河里越来越散发出它的光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深刻地哲学道理还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一次次的洗礼。

柏拉图是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凡是知道柏拉图名字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西方哲学家几乎都认为这篇对话是一部“哲学大全”。

从题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本柏拉图关于他心中理想的国家的论述。而何为“理想”,理想即是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4种德性。

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这样的智慧;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能够和谐一致,这个国家就达到了自制。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柏拉图先是探讨出城邦的正义,进而推及到个人。在他看来,正义是各司其职,互不侵扰。

在柏拉图的心中,他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但柏拉图的这些却从实质上限制了普通人民的权利,而这个社会也是一个专制横行,等级森严,人与人不平等的社会,就像他说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的礼仪可以撒谎来对付公民,这对公民是极不公平的,而且他还将人分成了几个不同的

等级,这都是君主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而实行的。但我认为柏拉图的这些关于理想国的理念在当时还是很具有创新意识的,毕竟那是一个君权专制的时代,而柏拉图又是代表的封建贵族,所以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思想具有的局限性、客观性和公平性。

而在古代的中国也有很多的关于理想社会理念的描述,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曾在其《礼记·大同篇》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国,而这个理想国应具有: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它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它方面的公有;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是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地方事务由地方民众选举贤能之士负责管理。这里的选举指的是民举;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信与睦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而“天下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天下为公”,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着,地位平等,无胁迫的可能,无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界人际关系总的概括;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大同世界描绘的社会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这里,人们视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视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男有室,女有家,社会和谐,人民安堵;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在这里,人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社会财富十分珍惜,憎恶一切浪费现象,也反对任何自私自利的行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货弃于地是可耻的,货藏于己同样是可耻的;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在这里,劳动已经成了人们高度自觉而又十分习惯的活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能劳不劳是可耻的,劳而不尽其力也是可耻的,劳动只为了自己同样是可耻的。正是人们这种不计报酬、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支撑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而大同世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切实可靠的社会保障又是这种劳动态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和谐优越的生存条件,人们回报社会以高度的自觉劳动,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而又互相进。但是在当时是一个高度强调君主集权制的时代,就算孔子提出了这些也不可能在当时的社会得到施行,但这个大同社会还需要人们有极强的自我牺牲精神,如果人们心中出现了邪恶的一面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就无法维持这样一个美好的制度。

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那些只爱好具体事物如美的声调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见而无知识,只有那些认识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将其与具体事物区分开,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识的人。

柏拉图通过“太阳”的比喻说明,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他又通过“线”的比喻进一步将两个世界划分为4个部分:第一,影像;第二,影像所像的实物;第三,

数理物件。灵魂将影像的实物作为影像来研究,它只能从假设出发下降到结论;第四,理念。灵魂从假设出发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像而是使用理念来作系统研究。前两个部分属于可见世界,后两个部分组成了可知世界。与此相应,灵魂的状态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这就是想象或猜测、信念、理智和理性。柏拉图通过“洞穴”的比喻指出,认识的四个阶段并不是后天学习的发展过程,而是“灵魂的转向”。因为灵魂本身具有一种认识能力,教育只是使这种能力掌握正确的方向,使它从黑暗转向光明,从现象的世界走向真实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国》的重要主题之一。

所以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课程,他认为人们除了体育和音乐这两门初等课程之外还必须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等五门课程,他认为按照这个次序将灵魂从可见世界逐步引向哲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统治人才,促成他们的灵魂转向。同样他主张从小就让孩子处于服从统治的环境里,这样可以让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也成为了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式,柏拉图的这一理念也体现了为稳定封建专制统治的君主对人民思想的压迫。

柏拉图的《理想国》很好的诠释了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

我认为读《理想国》不仅是了解到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还能从苏格拉底的辩论中学到一些哲学思维,也了解到了哲学家对思考问题和对待人生的态度,对自己来说还是有很大的作用。

第18篇:《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当我拿到这本书,看着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写的,突然有一种庄重感。柏拉图是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他师从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钻研哲学,并 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西方最早的高级学府“柏拉图学院”,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理想国》用辩论对话体裁写成,是柏拉图成熟期的代表作,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此书是西方文艺、政治、民主理论的奠基之作,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政治学巨作,对西方政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

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

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第19篇:《理想国》读后感

广东药学院 李珉滴 0902501207

《理想国》读后感

摘要:《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柏拉图认为正义可以将拥有智慧的统治者,充满勇敢的保卫者和具有节制的劳动者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至善至美的理想王国!他从正面揭示了理想国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正义 追求 哲学家 洞穴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国,这也是我选择阅读《理想国》这本著作的主要原因。或许我对于理想国的理解是狭隘的,以至于翻看这本书时有点意外。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让我有点不适应。由于各种原因,我只通览了某些章节。所以以下的读后感大多还是参考别人的成果。望老师谅解。日后我还会找时间精读这本书,因为它能带给我很多新想法。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都能找到柏拉图学派的影子。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黑格尔给他这样的评价——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时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有的哲学史家甚至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为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

《理想国》在第一卷,提出正义的定义是什么和正义是否对人类有益这两个问题。在第一卷末显示出柏拉图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维护正义、捍卫正义。在理想国的第二卷至第四卷中柏拉图将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进行类比,由小及大,将正义从个人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的角度,使其意义逐步升华,使得辩论的气氛显得更为严肃庄重。为了论证国家正义,柏拉图首先回答了“什么是正义”。然后再论证国家是如何产生的。而在书的第八卷和第九卷柏拉图又对正义和非正义哪个更有益展开讨论。在这部分内容中,柏拉图从与理想政体相对应的四种政体出发论证了在这四种政体之下的四种不同类型的公民。最后得出结论就是书上说的正义的灵魂在理性的统治下,三个组成部分相互和谐,只有这样人民才能感受到幸福。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正义究竟是什么呢?在《理想国》的开篇,我们就读到了一些很熟悉的论断。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在书中借由苏格拉底之口,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如此种种的说法,柏拉图都通过苏格拉底一一的进行了反驳,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因为,我们不能把东西还给疯子,而且“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

了老百姓的利益。”他的反驳节节逼近,让人无以招架,而不得不承认他们所说的并不是正义。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一种智慧,而不正义是一种愚昧”。对于国家来说,不正义将“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互相敌对”,而对于个人来说,就将使人“自我矛盾,自相冲突,拿不出主见,不能行动。”同时“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因而过正义的生活一定胜于不正义的生活。可以看出,柏拉图的关于与国家有关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国家中,根据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来做好他相应的事情,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我国古贤孟子在孔子“内圣”基础上开出了“外王”的理论。他认为,国家的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如古代的尧舜。佛教也认为,最好的人间制度是转轮圣王用“十善”治理国家。这些先贤都认为天下最好的制度是圣人治下的制度。因此柏拉图也认为唯有由哲学家作为统治者,强制推行。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利用社会资源,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国家才会最为强盛而和谐。柏拉图认为的理想国,是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统治者,国家保卫者,普通劳动者三个阶级组成。

柏拉图认为, 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这就是哲学王的思想。“除非哲学家当上国家的国王,或者说目前统治我们这个国家的国王,王子们都具有哲学家的那种认真和严肃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结为一体,并坚决地请那些只安于两者之一的无为之辈统统靠边站,我想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见天日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无宁日。”而作为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应该为国家或城邦尽职尽责,守卫国家。他们应当是勇敢的。国家的保卫者“没有必要拥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财产,因为他们的报酬来自国内的人民,他们的事物也是人民给的,他们不该有私人的花消,我们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地像个保护者的样子!”作为一个劳动者,他应该也是节制的,节制与智慧和勇敢不同,智慧属于统治者,勇敢属于保卫者,而节制却是“贯穿到全体公民,把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中是,也不论在智力上,人数上还是经济上最强的、最弱的和半强半弱的人都协调起来,形成完美的和谐”。 劳动者,保卫者,统治者三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同时,又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正义可以将拥有智慧的统治者,充满勇敢的保卫者和具有节制的劳动者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至善至美的理想王国!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从正面揭示了理想国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人们在精神上,给予现实世界的一件漂亮的衣裳,将它包装得精致而又美观。但是,从头到尾,苏格拉底与友人只是一味在没完没了的争辩,丝毫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去实现它。只为争取精神上的一种释放。在另一个层面上,是智慧的追求。其实,在精神上,我们已经到达了理想的彼岸,而且不停地对这个王国进行无止境的修葺。而现实中,我们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彼岸的。因为它是随着精神上的转变而不断地催促我们加上努力与时间去实现,当我们完成一项的同时,心中的必会涌现另一项,那么你又会再次加上努力与时间去实现,无终止地追求。也许处于战争的人们心中的理想国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但当他们走进安定和平的殿堂时,他们却不慌不忙地寻找着小康之路;当他们达到和谐小康的刹那,他们的心已经朝向与柏拉图口中拥有公共妇女,公共儿童,公共教育的理想世界相似的共产主义。

此外,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类失望都有其共同的特性。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有了善的理念。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我们生来就被指定着接受前辈已接受的事物,接受先者已接受的理念。而同时我们也乐于这样的安排,乐于接受被赋予的一切。因为这样一来,我们的世界被极度地简化了,我们不需要去理解或者说是了解外部的世界。我们可以在这个祖祖辈辈居住过的小洞穴里,对着那面祖祖辈辈仰视过的白墙,做着祖祖辈辈一样的梦,同时还骄傲地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全部。任何外部的世界都是虚无的,只有这里才是世界的中心。然而外部的世界是一直都存在的,它并不因我们对洞穴光影的崇拜而消失。终有一天,洞穴中的一个勇敢者会撬开那连着祖祖辈辈的陈腐的锁链,去探索未知的外部世界。无疑,了解到真相的人是勇敢的,是伟大的。可是却不能因此而指责留在洞穴的人们,他们只不过是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在无知面前,恐惧占了上风。人类最大的恐惧是不确定,而这种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个未知的世界。人们尽管知道了事实的真相,也不愿意去接受,而是保持着世代的习惯,对这光影顶礼膜拜。

我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精神实质的理解只是蜻蜓点水,思想还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因此只能道听途说,只言片语。不禁感叹“巨著之所以为巨著”!

第20篇: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读后感 www.daodoc.com)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在近代的中国哲学里我们真正的几乎全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而历史上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大都是唯心主义的,如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也许敢于和自己心灵对话的人,能和一些虚无的只靠感知存在的东西达到心灵交汇这样的人总是特别敏感与聪慧的吧。读《理想国》常常感觉之间隔了很多东西,无法理解柏拉图的一些想法,也许除了自己的浅陋知识之外也许我们真的很难在心底里和一个唯心主义者想法一致,能理解其心底的独特感悟,对生命对生活的一点涟漪泛起的独特波痕。

我认为,哲学就是教你“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而对于正确的理解我们似乎与许多的东西一样与世界相隔了太多东西,缺乏共同的理解,我们中国人太不擅长弄清什么是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事?所以才会出现近年来中国哲学的衰落,学哲学似乎也成为别人的笑柄而不是聪慧的象征。在刚看到的最新的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好感度排名中,中国位于倒数第八仅仅先于俄罗斯、伊拉克、伊朗等国家。在9月28日,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加州的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的日子里,我们这个自称为儒家发源地的国家,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皆为孔子诞辰日。我是一个思维能跑很远的人,凭着自己一时的文字欲,写了这些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太偏离了《理想国》,但仔细一想却也紧紧相关。哲学指引我们前行,而大多数时候我们仿佛迷了路,正如目前自己在刚刚来到这个学校,这个陌生的研究生生活也有迷路的感觉,但有时迷途知返也是好的。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哲学家可以从可见的世界上升到可知的世界里去的,智者可以透过影像发现实在的“自在之美”。柏拉图写到他“懂得区分美的自身与美的事物,既不把分享者当作美自身,也不会把美自身当作美的事物。”哲学家拥有智慧来界定正义、美善才能把城邦治理好的,一般的百姓、士兵等只拥有勇敢、节制等,并不具备发现真实的理念世界的能力。因此哲学家就拥有了自己的道义与责任,需要关心与维护其他公

民的主张也是公正的。就如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是一个美好的寓言,正如理想国的名称一样,脱离了许多东西,过滤了众多现实的羁绊,实现起来充满了理想的味道还是多些。正如在书中柏拉图不时的体现出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及其理性主义世界观和幸福论一样有时候想起来总是那么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带有一些脱离了实际的虚无气息。

我认为全书最抽象、最难理解、也最有“哲学味”的部分,就是关于洞穴理论的部分。苏格拉底把洞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并把人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世界看见东西的过程和灵魂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系起来,得出下述结论:善的理念,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的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

在柏拉图的哲学观中,哲学与政治间是存在一种服务关系,那么一旦解除了哲学与政治间的服务关系,将哲学从政治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让人们能够为哲学而哲学,哲学的境况又会怎样?

《理想国读后感.doc》
理想国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