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前五回读后感800

2022-06-24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红楼梦前五回读后感

佳句摘录:

这副联语是对那些在名利场中贪求不已的人的一种讥刺和棒喝。贾雨村以为它“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他自己就是因为“忘缩手”才被革职的。书中说他当知府期间“未免有贪酷之弊”,虽没说出具体情节,但从他后来“乱判葫芦案”推断,肯定是见钱眼开,而且心狠手辣,干了些不可告人的勾当。贾雨村在官场中已经翻了一个小筋斗,作者从他眼里写出这副对联,就显得更有意思。然而他这种人是不会从中受到启示而回头的。书中同类的人还有许多,如贾赦、贾琏、王熙风之类,在他们得势时恨不得把一切能到手的东西都据为已有,直到弄得家败人亡才不得不罢休。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傍观冷眼人。

此诗以下棋来做比喻。“一局输赢”云云,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大家族的兴衰,都是与它作为靠山的某派政治势力或某个政治集团在封建阶级内部斗争中的胜败直接联资着的。“香销茶尽”是说历时已久,棋盘上已是残局,喻历时百年的大家已到未世。“逡巡”作迟回不进解。“料不真”、“尚逡巡”,即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外面的架子看来“哪象个衰败之家”。末句即俗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亦可见作者拟“冷子兴”之名和写他演说荣国府的用意。

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曹雪芹自己对《红楼梦》的一个总的评价,其中一个“痴”字,道尽了作者的执着。一个是艺术的执着,一个是爱情的执着,情的执着。都云作者痴,既表达了曹雪芹作者对艺术的痴,也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痴。

金如铁。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这是冷子兴口中的护官符,运用诗词的形式,将四大家族暗含在内,又巧妙地运用倒装、拆字、合字等手法,将四大家族的现状以及内在联系一一到来,寥寥数字,暗藏玄机。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这是秦可卿的判词。作者对其评价是\"必主淫\",可见其命运也是很悲惨的,至于后两句直接点出荣、宁二府中的龌龊事,含义就更明显了。书中有多处暗示,秦可卿与她的公公贾珍关系非同一般,这与这两首判词的意思是相符的。另外,在这里讲一句题外话,据说《红楼梦》初稿时,曹雪芹将贾珍和秦可卿的关系写了进去,后来可能是因为曹雪芹的一个好朋友很喜欢秦可卿这个人物,于是让曹雪芹将这一段改掉了。但或者是修改得不是很仔细彻底,或者是曹雪芹先生有意为之,书中留下了许多的细节可以供读者做出推测的。

疑点直击:

1.秦可卿与宝玉有什么关系?焦大口中的“扒灰”是什么意思?

2.小说发生的地点到底是金陵还是京都?

3.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个癞头和尚看见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曾含了四句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凌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此诗后两句在文中所指何事?

4.第5回中,贾宝玉是真的和秦可卿试了云雨情了,还是只是他做梦啊?若只是做梦,怎

么书上又说秦可卿一直在屋外呢?

倾情推荐: 《红楼梦》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是全文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中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情节亦真亦假,如梦似幻,诗词优美。《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局,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语揣摩出来的。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我思我悟:

《红楼梦》一开始便以这个贾雨村中进士,任县令,由于贪酷及恃才侮上,为人所恶,为上司所弹劾,因而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黛玉读书。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如海求岳家荣国府帮助,正值林如海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林如海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到黛玉进荣国府,除外祖母外,还见了大舅母,即贾赫之妻刑夫人,二舅母,即贾政之妻王夫人,年轻而管理家政的王夫人侄女、贾赦儿子贾琏之妻王熙凤,以及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宝黛二人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宝玉因见美如天仙的表妹林黛玉没有玉,认为玉不识人,便砸自己的通灵宝玉,惹起一场不快。

贾雨村在应天府审案,发现英莲被拐卖。买主为皇商之家、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之子薛蟠。薛蟠虽为争英莲打死原买主,但贾雨村为向贾府献好竟只胡乱判了些两银子,为薛蟠平了此事。薛蟠与母亲、妹妹薛宝钗也一同到京都荣国府住下。

于是,在贾府里,这一场历史悲剧便拉开的序幕„„

先说,这林黛玉初进贾府,惹得府里上上下下的丫鬟姑娘们纷纷照顾,这贾母也是很疼林黛玉的,贾宝玉则是更加照顾这个体弱多娇的表妹了。可话说,薛宝钗一进贾府,这待遇则胜过林妹妹,因为林黛玉性情多愁,不喜欢与外人接触,则薛宝钗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又善解人意,当然受更多的宠爱了,这林妹妹也有点不好受,但因为贾宝玉待她不错,也不埋怨许多。

可罢,最惨的算元春封妃了。皇上封元春为妃子,也象征着贾府的地位让多人觊觎。贾政也傲然得意了。但是,这是贾府衰落的转折之一。元春赐给贾府一座大观园,并不让贾政暴殄天物,让丫鬟姑娘们进去住,林黛玉也因此获得封号“潇湘妃子”则薛宝钗获得“蘅芜君”这都各有特点,也为命运铺下了道路。

《红楼梦》前五回介绍了人物,和引起故事的端点,但也以悲剧的形式介绍了封建时代的悲哀,前五回看似舒服,和谐富贵,但却是争斗的开始。不过,这五集却也描述了罪恶时代封建贵族奢靡的开始,与慢慢走向败落。

读《红楼梦》时,经常会想起蒋捷的一首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大观园里仿佛总是春天,最初的暖意,最纯的感动,最无邪的诗情,风露清愁,衡芷芳菲。年轻美好的生命,是那部书中最华彩的篇章。少年游,杏花插满头。但时间最美的风景,终归是悄然逝去。

一曲红楼人叹息,如花美眷自凋零。或通读红楼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呢?静下心来想一想,好像我得到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关键是我得到的是我想得到的么,红楼如果真的只是讲了你自己的观点那么它不会成为传世名著,社会上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所以它的内涵不仅如此,我想我有生之年会多次去探寻。

推荐第2篇:红楼梦前五回梗概

红楼梦前五回梗概.txt什么叫乐观派?这个。。。。。。就象茶壶一样,屁股被烧得红红的,还有心情吹口哨。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一生看一个女人是不科学的,容易看出病来。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开篇交待《石头记》(红楼梦)的来由:一僧一道携无缘补天之石(通灵宝玉)下凡历练,逢姑苏甄士隐。甄士隐结交并接济了寄居于隔壁葫芦庙内的胡州人氏贾化(号雨村)。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中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中秋时节,甄士隐于家中宴请贾雨村,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赠银送衣以作贾雨村上京赴考之盘缠,第二天,贾雨村不辞而别便上路赴考。甄家仆人霍启在看社火花灯时,不慎丢失了甄士隐唯一的女儿英莲。三月十五日,葫芦庙失火祸及甄家,落魄的甄士隐带家人寄居于如州岳丈封肃家中,颇受冷遇,后被一僧一道点化出家。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上京赴考,果然高中,官封如州知府,其寻访甄士隐报恩不得,纳娇杏为妾。贾雨村后因恃才侮上被参,惨遭开革。把家小安顿后,贾雨村游历四海,至淮扬病倒,盘缠不继,经朋友推荐,教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年幼独女林黛玉念书。一年后,林黛玉之母贾敏病逝。某日,贾雨村与旧识古董商冷子兴相遇,冷子兴于酒席中向贾雨村讲述了金陵贾府的情况:贾府世袭勋爵,现分两房,长房为宁国府,由贾赦执掌,次房为荣国府,由贾政执掌,贾政之独子贾宝玉衔玉而诞,不喜读书,却爱与女孩玩耍;贾政之母史太君健在,人称贾母(亦贾敏之母)。席后,两人正欲离开,一人从后追来并向贾雨村报喜。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报喜之人是贾雨村昔日同僚,告知起复旧员之信。贾雨村遂请林如海转托其妻兄贾政推荐自己复职。林如海为贾雨村写荐信以报教女之因,并托贾雨村护送其女林黛玉远赴金陵。林黛玉听从外袓贾母的安排,投居于荣国府。初入荣府,林黛玉相继与贾母、贾政正室王夫人、贾赦庶女迎春、贾政庶女探春、贾赦之幼妹惜春、贾赦之儿媳妇王熙凤、贾政独子贾宝玉等见面,宝黛二人一见如故,似曾相识,宝玉赠黛玉一字“颦颦”。第二天,林黛玉早起请长辈安时,见王夫人正查看其兄王子腾的来信,信中转告王夫人之妹薛夫人之子薛蟠倚财仗势杀人一案。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遭薛蟠杀害之人名叫冯渊。冯渊年十九,本好男风,遇被拐后长大之英莲,愿结良缘,遂于拐贩处把英莲买下,拐贩却又重卖于薛蟠。冯渊与薛蟠相夺英莲,豪强者胜,冯渊遇害。由贾政举荐,时任应天府尹的贾雨村恰巧受理此案,最初贾雨村本想明断,却被府中门子(昔日葫芦寺沙弥)劝阻,门子把薛蟠及本省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利害关系相告后,贾雨村徇私枉法,依从门子之计放走薛蟠,草草断案为薛家代为掩饰。薛蟠之事了后,薛夫人带同其子薛蟠、其女薛宝钗暂居金陵贾府梨香院。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黛玉入贾府后,与贾宝玉一起于贾母处抚养。一日,宝玉与黛玉斗气而出,入侄妇贾蓉之妻秦氏内室中歇息,于梦中游太虚幻境并获阅《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等判词,听《红楼梦》曲。梦中,警幻仙子授贾宝玉云雨之事,并许其妹可卿于贾宝玉,于是贾宝玉于梦中初试云雨。梦中次日,宝玉与可卿同游至“迷津”被夜叉海鬼拖拉,受惊,唤可卿呼救,室外宝玉大丫鬟袭人等忙入内安慰,秦氏十分诧异,因其乳名正是“可卿”。

推荐第3篇:红楼梦前五回梗概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开篇交待《石头记》(红楼梦)的来由:一僧一道携无缘补天之石(通灵宝玉)下凡历练,逢姑苏甄士隐。甄士隐结交并接济了寄居于隔壁葫芦庙内的胡州人氏贾化(号雨村)。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中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中秋时节,甄士隐于家中宴请贾雨村,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赠银送衣以作贾雨村上京赴考之盘缠,第二天,贾雨村不辞而别便上路赴考。甄家仆人霍启在看社火花灯时,不慎丢失了甄士隐唯一的女儿英莲。三月十五日,葫芦庙失火祸及甄家,落魄的甄士隐带家人寄居于如州岳丈封肃家中,颇受冷遇,后被一僧一道点化出家。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上京赴考,果然高中,官封如州知府,其寻访甄士隐报恩不得,纳娇杏为妾。贾雨村后因恃才侮上被参,惨遭开革。把家小安顿后,贾雨村游历四海,至淮扬病倒,盘缠不继,经朋友推荐,教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年幼独女林黛玉念书。一年后,林黛玉之母贾敏病逝。某日,贾雨村与旧识古董商冷子兴相遇,冷子兴于酒席中向贾雨村讲述了金陵贾府的情况:贾府世袭勋爵,现分两房,长房为宁国府,由贾赦执掌,次房为荣国府,由贾政执掌,贾政之独子贾宝玉衔玉而诞,不喜读书,却爱与女孩玩耍;贾政之母史太君健在,人称贾母(亦贾敏之母)。席后,两人正欲离开,一人从后追来并向贾雨村报喜。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报喜之人是贾雨村昔日同僚,告知起复旧员之信。贾雨村遂请林如海转托其妻兄贾政推荐自己复职。林如海为贾雨村写荐信以报教女之因,并托贾雨村护送其女林黛玉远赴金陵。林黛玉听从外袓贾母的安排,投居于荣国府。初入荣府,林黛玉相继与贾母、贾政正室王夫人、贾赦庶女迎春、贾政庶女探春、贾赦之幼妹惜春、贾赦之儿媳妇王熙凤、贾政独子贾宝玉等见面,宝黛二人一见如故,似曾相识,宝玉赠黛玉一字“颦颦”。第二天,林黛玉早起请长辈安时,见王夫人正查看其兄王子腾的来信,信中转告王夫人之妹薛夫人之子薛蟠倚财仗势杀人一案。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遭薛蟠杀害之人名叫冯渊。冯渊年十九,本好男风,遇被拐后长大之英莲,愿结良缘,遂于拐贩处把英莲买下,拐贩却又重卖于薛蟠。冯渊与薛蟠相夺英莲,豪强者胜,冯渊遇害。由贾政举荐,时任应天府尹的贾雨村恰巧受理此案,最初贾雨村本想明断,却被府中门子(昔日葫芦寺沙弥)劝阻,门子把薛蟠及本省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利害关系相告后,贾雨村徇私枉法,依从门子之计放走薛蟠,草草断案为薛家代为掩饰。薛蟠之事了后,薛夫人带同其子薛蟠、其女薛宝钗暂居金陵贾府梨香院。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黛玉入贾府后,与贾宝玉一起于贾母处抚养。一日,宝玉与黛玉斗气而出,入侄妇贾蓉之妻秦氏内室中歇息,于梦中游太虚幻境并获阅《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等判词,听《红楼梦》曲。梦中,警幻仙子授贾宝玉云雨之事,并许其妹可卿于贾宝玉,于是贾宝玉于梦中初试云雨。梦中次日,宝玉与可卿同游至“迷津”被夜叉海鬼拖拉,受惊,唤可卿呼救,室外宝玉大丫鬟袭人等忙入内安慰,秦氏十分诧异,因其乳名正是“可卿”。

推荐第4篇:红楼梦前五回情节知识梳理

红楼梦前五回情节知识梳理

总则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第一回是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贾府人物关系,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并介绍贾府中的主要人物。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

分回

第一回:

一、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来历及作用。甄士隐和贾雨村按谐音有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故事的意思。

甄士隐 作者创作甄士隐这个人物,浓缩着自己的全部人生。甄士隐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部浓缩的小红楼梦,作者描写这个人物及其悲剧人生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他的身上,显示出自己有意隐去的真人真事。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借通灵说《石头记》”,甄士隐就是“真事隐”,此最主要的不是为了艺术考虑,也没所写那么玄虚,而是为了迷惑统治阶层,避开政治风险,实是曹雪芹不得已的苦衷。甄士隐的遭遇(家道接连遭受打击,先是女儿英莲被拐,然后家被烧毁,投奔岳丈,财产被占,最后随僧道出走)借此说明放弃世间的繁华富贵才是人生的正道。

贾雨村 即“假做真时真亦假”相合,也是“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的细节体现。 “假笔”、“曲笔”的写作手法,一是自觉不修功名,负罪先人;二是生活潦倒,借以敷衍,唤醒世人。强调世间一切富贵繁华不过是一场梦幻。一切都是“假”的。

贾雨村自第一回在葫芦庙粉墨登场后,时隐时现,贯穿全书。书中主要人物的初次出场几乎都与他密切相关:林黛玉作为他的学生由他带领出场,并且由他护送进入荣国府;薛宝钗作为葫芦案的当事人薛蟠之妹,也是由他“滥判葫芦案”后才出场,并且由他一手安排了香菱在薛家的命运。第一男主人公贾宝玉给读者打下的第一个烙印,还是通过贾雨村与冷子兴一番闲谈中留下的;贾雨村的仕途前程也是贾府写信拜托王子腾安排的,平素贾政也经常要求宝玉同贾雨村一起交谈历练,引得贾宝玉十分反感;贾琏因为石呆子的二十把古扇挨打,直接原因也是反对贾雨村为此搞得石呆子家破人亡。

作者在万般艰难地写实时,考虑到艺术升华,将“真”和“假”写成人生况味,虚实相吊,可谓苦心。即“假语存”,书中所谓“假语村言”怀疑是后人所改,只有“假语存”才对的上“真事隐”,而其意思同上。

作用:一是情节上作为引线,使小说充满神话色彩,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

二是前后呼应,使小说更加完整。二人之间的渊源开启红楼大门,最后又有二人归结红楼梦。

三是为小说的主旨和人物性格埋下伏笔,开头《好了歌》是甄士隐注的(陋室空堂) 应该知道 《红楼梦》的特点是“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 此中的注也如同判词和曲一样的伏笔。

四、人物性格对比,暗示了作者对人生法则的领悟:贾雨村曹雪芹对其是十分厌恶的一个人物,此人把当时人类社会丑恶一面阐述淋漓尽致的一个人,葫芦僧一案中,不顾甄士隐的恩情,置香菱于水火;后因贾家灭亡而落井下石;甄士隐和贾雨村又是极度有对比性的二人:一个仗义疏财,领悟世间真道,一个自私枉法,坠入世间泥潭。

二、女娲补天和木石前盟

来源:甄士隐的一场梦。

内容:无才补天,幻形入世;浇灌仙草,修成人形,希望以一生眼泪报答顽石(神瑛侍者)。

作用:一是宝黛爱情提供一个前世铺垫,蒙上一层浪漫色彩。

二是暗示了二人的性格。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难以为世俗所改变。眼泪暗示黛玉一生的悲戚和不幸的命运。

第二回:

情节:

一、贾雨村落魄扬州城,做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家庭教师。林家人丁零落,林夫人仙逝,贾雨村陪同黛玉进贾府。

二、冷子兴演说宁荣二府。冷子兴是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串场人物,冷子兴是贾府奴才周瑞家的女婿,因为《红楼梦》全书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故事缘起,都是冷子兴与贾雨村的一番对话,由冷子兴这个人物来执行“演说荣国府”重要任务的。冷子兴何许人也?书中交待:贾雨村在扬州两淮盐政林如海家就馆,教其女林黛玉读书,闲暇之际,来野外游兴,偶然遇到了一个在京师相识的老朋友。冷子兴不仅“有作为大本领”,并且对宁荣二府的“末世”情况了如指掌,向贾雨村进行了全面“演说”。 不仅如此,还对贾府闺阁女子的模样性格都作了相当形象生动的交待:比如元春生在大年初一,迎春、探春皆是庶出,更令人称奇的是对王熙凤性格为人的表述,惟妙惟肖,令人如见如闻。“谁知自娶了他(贾琏)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第三回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以黛玉的视角交代了贾府的外环境和内环境,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了贾府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写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并用,个体与群体结合,描写重点突出,笔法变化多姿。并将人物的描写与环境描写穿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的荣华富贵和社会地位,展示了书中主人公生活的舞台。

宝黛初会:照应了前面的木石前盟、顽石来历。

第四回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走,卖给小乡宦冯渊,偏又许给金陵一霸薛家。薛家少爷薛蟠打死冯渊,贾雨村审理此案,偏袒薛家,放走薛蟠。薛姨妈和薛蟠、薛宝钗一起到贾府避难。引出了宝钗出场。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表现四大家族的兴衰,让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活动,在更大的政治关系网上表现,这样才能让日常的家庭生活表现出应有的政治厚重感。 “护官符”:全书艺术构思中的奠基巨石,它同前面的无才补天、木石前盟和第五回的警幻梦境一起,搭建起全书的整体结构框架。“靖藏本”在门子介绍“护官符”的文字旁边批云:“四家皆为下半部伏根。”可见曹雪芹本来的整体构思就是以四大家族为中心线索的,下半部中应有相当大的篇幅来描写四大家族“一损俱损”,“好一似飞鸟各投林,落个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不但是小说主旨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最高统治阶级派别斗争的真实反映。后四十回续书在这一点上,是严重违背曹雪芹的本意和初衷的。

意义: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权势与罪恶和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朽,反映了封建政权机构与封建贵族阶级之间狼狈为奸的相互依存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本质面貌,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红楼梦》全书的思想意义。这里所写的“护官符”借“俗谚口碑”提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揭露他们上靠朝迁,下结官府,倚财仗势,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罪行,概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黑暗政治以及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矛盾斗争,具有提纲挈领、囊括全书的作用。《红楼梦》就是顺着这个总纲,写出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罪恶史和衰亡史,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第五回

情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宁国府梅花盛开,贾珍妻尤氏请贾母等赏玩。贾宝玉睡午觉,住在贾珍儿媳秦可卿卧室,梦游太虚幻境,见“金陵十二钗”图册,听演《红楼梦》曲。

作用:本回是红楼梦中众女子命运的总纲。因为在这一回中,曹公借用宝玉的所见,向我们大家道出了所有女子未来的命运。《红楼梦》这部作品太庞大了,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曹公必须找到一个入手点,以便带领我们一起去探寻内中的情节与人物,刚开始曹公通过黛玉入府,让贾府中的很多人物上了场,再通过刘姥姥让更多的人物亮了相,但还是不够的,所以有了这一次宝玉的太虚幻境之旅。

警幻仙姑以“梦”让宝玉知道,纵使你享尽了男女之情,享尽了人间至乐,如果你活在人世,脑子不清明,遇事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你所拥有的一切,对于你来说只是浮云一片,只是一场大梦。

判词见前面发的讲义。

推荐第5篇:《红楼梦》前五回解读(一)导学案(高二选修)

《红楼梦》第一回解读: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永昌一中张含光

《红楼梦》第一回是全书的总括与总纲。 第一回主要内容:

1、全书创作素材来源

自己经历的一场梦幻,这个梦幻首先是曹雪芹的梦幻故事,其次是石头的梦幻故事,再次是贾宝玉的梦幻故事。 故事脉络:

女娲补天剩下一块顽石(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自经锻炼成会说话的灵石→悲号惭愧命运不济→后经时变成美玉→遇见僧道变成扇坠大小→僧道在其上写上“通灵宝玉”四字,因与绛珠仙草有木石前盟,故到红尘(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这是对贾宝玉投胎之处即贾府的最初描绘,可见贾宝玉要去的地方是鼎盛的国家,官宦书香世家,家庭富有花园随处可见,有许多佳人陪伴的富贵享乐之地),了却风流债,再次到大荒山无稽牙青埂峰下。但这时石头上已有了文字,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这石头与仙草的故事就是人间宝玉(幻化为人并衔玉的石头)与黛玉(幻化为人的草)的故事。以此,在写物源头在天地,后要回归天地。

石头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木石前门: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2、全书创作方式

将真事隐去,借会说话的石头“通灵”表述,好像讲的是石头的故事,与现实中真人无关,故曰“甄士隐”云云。

假语村言(谐音假语存焉,意味着书中全假话),故曰“贾雨村”云云。

所以,全书中“甄士隐”与“贾雨村”两个人物有引发故事,串连故事,明确线索,遮人耳目,替曹雪芹说故事、背黑锅之叙事与言说功能。

3、书名:《石头记》。

后又因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阅,因道人改为情僧,便改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书中贾瑞拿“风月宝鉴”而得名。而后曹雪芹多次修改于悼红轩,因书中有金陵十二美女子,故题曰《金陵十二钗》。后又这些女子皆住在红楼中,故在流传中便称为《红楼梦》。

推荐第6篇:《红楼梦》前60回读后感

《红楼梦》——终于看完一半。 这样一部大书,不读两遍就敢妄加评论,显然会贻笑大方。用贾政的话来说,自是“管窥蠡测”,与宝玉不二了。 这里,权将这60回观后的直觉记录下来,待全部书读完后再作矫正与评判不迟。

60回读毕,人物已渐次出场,估计已有大半吧,虽然我所喜欢的尤氏姐妹等还没见踪影;

感情早恋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通病, 至少二百年前,十

四、五岁正是青春萌动的年龄;

曹公最令我钦佩之处是他的触类旁通:比如建筑,比如衣饰,比如琴棋书画,比如农作与饮食。。。

面对宁、荣二府的豪华与排场,估计和绅的恭王府也有所不及吧;

曹雪芹是用北京话写作的鼻祖,这点老舍不得不屈居次席了;

古人的生活质量的确不如现在,平均寿命要短的多,贾母七旬已是孤老,可卿早逝,李纨、薛姨妈守寡等说明了这一点。

没有亲身经历,断也编不出此等故事,故曹先生儿时大约与宝玉相仿;

不知道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出着墨并不多,却是家喻户晓。何故?“黛玉葬花”亦如此。

有些现代用语,却原来出自曹雪芹之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得饶人处且饶人; 苍蝇不抱无缝的蛋”。。。

。。。。。。

古今中外,历经十载却未完成一部书的写作者,能有几人?想到还有20回就到了曹公绝笔之处,不免神伤;再有,那故事最后的结局会否是曹公的本愿?是否会应了开篇的谶语?。。。。。。

正是:

偷得浮生片刻闲,

魂牵情系大观园。

今阅《红楼》整半卷,

却叹曹公命已悬。

推荐第7篇:《红楼梦》前八十回读后感

读书笔记

------《红楼梦》前八十回

曹雪芹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是天才,更是奇人。而他的《红楼梦》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是一部真实、感善、悼美的文史哲综合撰作的名族精神奇迹,从他的真、善、美中也更进一步的了解到了种种真实的历史痕迹,了解到了曹雪芹一生的艰辛坎坷。

贾府的兴衰也就是一段历史兴衰的缩影,贾家由兴走向衰也就似乎成为必然,终究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用含蓄激昂的语言勾画出赵姨娘等捏造事实的丑恶面孔,鲜明的展现了贾元春、贾政、王夫人进行封建压迫与毁灭的元凶形象。很多读者认为王熙凤是封建势力的推行者,与元春、贾政、王夫人等都是一丘之貉。但是,在读了《红楼梦》以后,我就不这么认为,像那样评价凤姐是不公平的。首先,我认为王熙凤的手段虽然残忍,诡计深心,罪恶重重,但她在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与宝玉是友,而非敌。她在宝玉黛玉之间是不可缺少的助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黛玉进贾府到以后黛玉在贾府中的寄居生活,凤姐始终是她生活起居的关心者,提宝玉和黛玉排难解纷,表现了她是宝黛二人的维护者形象。全书斑斑可见,例如凤姐送茶给黛玉。“下茶”在古代中是“订婚礼”的意思,她用“下茶”的方式要求黛玉作贾家的媳妇。由此可见她对宝黛二人的婚姻是鼎力支持的。再者,从凤姐治理荣国府的成效可见她的精明才干,只不过她的手段有点残忍,但是在他眼中残忍是必须的,要治理诺大的荣国府必须如此。她整治下人,铁槛寺内弄权,受贿三千金,拆姻缘致死人等一出出“好戏”中是主角。从这一方面看,他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封建统治与压迫者。最后,凤姐还是一个眼中揉不得半点沙子的人。只要谁不幸成为其眼中的沙子,不论大小,就必挤兑出局。如尤二姐。尤二姐自以为从地下升到了天堂,的确,最后进了真真的天堂———吞进自杀。所以曹雪芹手中的凤姐的命运难逃一死。原因有三。其一,“没有不透风的墙”,凤姐恶迹一齐败露。如假托书信之事,后来比连累贾琏。其二,夫妻反目成仇。第二十一回写到贾琏、平儿抢多浑虫老婆的头发,最后被贾琏抢回藏了起来。这已是反目的祸根,但还只是引线。主要的还是害死尤二姐一事,为贾琏最寒心,最怀恨。贾蓉劝解,并“向南指大观园界墙,贾琏会意,只悄悄说:我忽略了。”最终说出来:“我替你报仇!”。凤姐事败后,在贾琏面前就强不起来,只得仍其报复。其三,因病。第四十四回写贾琏向凤姐赔礼,见其“黄黄的脸儿”看出其已有病根。后因愈来愈重,只得将治理荣国府之事托于探春。对于王夫人,很多读者认为他是个吃斋念佛的菩萨,但她的确是位冷菩萨,她吃的不是“素”,而是“荤”。在书后几十回体现的更加明显。所以毋庸置疑,她是贾政、元春一党。

全书中的中心人物宝黛二人是一对自由爱情的情侣,也是具有新思想、新知识观的一代青年,亦是封建家族眼中的叛逆者和反抗者。众星乱捧,吃喝玩乐的宝玉始终是贾母等人的庇护对象,但他注定是封建家族的牺牲品与受害者之一。寄居者黛玉绝不会那么幸运,表面上被人送茶送药,但她最终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焦点。不是因为她优秀,而是因为她是宝玉的软肋,宝玉更是她的软肋。元春利用宝玉的婚姻大事来摧毁黛玉,而贾政眼中的黛玉却是耳边枕畔关注谗言的赵姨娘所描述的。其实,赵姨娘的摧毁对象并不是黛玉,而要想达成她的目标———摧毁宝玉,凤姐、黛玉自然成为其工具。贾政因蒋玉菡、金钏儿之事打宝玉,是赵姨娘等人添油加醋的讹传,实则还是包含宝黛的一重公案。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其主要目标还是在黛玉一人。所以,黛玉的下场是必然的———屈死。黛玉的死就是被馋毁污蔑而愁病迫的结果。病死是虚,屈死才是实。关于黛玉病死,前八十回中从黛玉进贾府到八十回,很多地方都暗示出黛玉的病重,而且愈来愈重。第三回黛玉出场,谈到因体弱吃药。第二十六回写到“林姑娘生的弱,时常她吃药。”闲言中叙出黛玉之弱。第七十七回写她“一面说话,一面咳嗽”,叙出她的病愈来愈加重了。八十回后想必离她病死不致太远了,她的泪已尽,“还泪”之行快到终点。

曹雪芹把所作章回构局分为两部分,以五十四回为分水岭(此回写元宵盛会完结)。前面一段写“盛”,后一段写衰,显然曹雪芹侧重的是写衰。写盛,并非为盛写盛,不过是用以对衬衰。“好方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暗示了祸起萧墙,由盛转衰:一,明指甄士隐元宵祸起;二,元宵节元妃省亲为极盛,过此便衰;三,全书以“国府元宵开夜宴“事为整部书情节的大转折。

曹雪芹以贾府巨变为路线,揭发贾府面临的大敌人。第一是内鬼,第二是外祟。内鬼是由贾府两大矛盾引起,大房(贾赦、邢夫人)与二房(贾政、王夫人)的不和为一对矛盾;二房本身又有嫡(王夫人、宝玉)与庶(赵姨娘、贾环)的暗斗是另一对矛盾。然而两矛盾的焦点为什么体现在凤姐与宝玉二人身上?因为其嫂叔二人是经济实际掌权者和产业法定继承者。对产业和产权的争夺不论是大房二房,还是嫡派庶派都各怀鬼胎。然而偏偏凤姐是一个很不为大房公婆所喜欢而效忠于二房的管家少奶奶。宝玉被贾母视为命根,心肝,被众人捧为凤凰的正支嫡派的贾府府主继承人。所以二人成为赵姨娘首先除去的目标。鸳鸯事件与抄检大观园事件显示出大房想要插手二房的图谋,但大房势单力薄,就很快和二房的庶子派联合,共同对付二房嫡子派,贾家之事遂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贾家的败落已成为必然事件,除了上一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六个重要原因:其一,元春的死,使贾家失去了在朝廷中撑腰的重要人物。其二,被贾雨村累害。在第十七回游园中可看出贾家与贾雨村日相接近。又贾雨村把石呆子诬坐致死,抄没扇子送贾赦一案,明写贾赦与贾雨村此等罪恶行为。其三,贾家犯了政治上的重罪。如贾珍为厚葬秦氏,非要用“坏了事”的“亲王老千岁”的棺材板,贾政曾加劝阻无效。其四,凤姐无疑也是贾家败落的另一主因。凤姐对待下人苛毒狠辣;在偷娶尤二姐之事中,害死尤二姐,利用张华,勾结官府,最后企图致张华于死地;铁槛寺内弄权,受贿拆姻缘,后又假托书信等等事件自然而然与一群群受欺压,受迫害的,不为人所齿的“小人物”阶级结下仇怨。其五,贾府子弟胡作非为。如贾珍“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人敢来管他”。其六,亲戚同时失势。第四回门子教导贾雨村,“这四家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势,皆有照应的”,为下文埋下伏笔。在第七十

四、五回中,甄家首先被抄家下狱,预示着贾家败落。似乎贾家后来也遭回禄,因此才只剩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曹雪芹利用人物形象反映出那个社会统治阶级与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人与人的关系的真想本质。写得入木三分,惊心动魄,表现最明显的一件事是:鸳鸯反抗贾赦逼她做妾。贾赦、邢夫人固然可恶,但贾母、凤姐并不是保护和同情鸳鸯的人。凤姐从一开始就是为贾赦和邢夫人打算,怕白惹一场没意思,失欢与贾母。她顺情说话,暗中远远躲开,莫教水珠儿溅着衣履。所以她所做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自保,谁也不得得罪。当然,贾母听后非常生气,只是为自己的生活方便着想,并不是为鸳鸯的命运着想。邢夫人所作所为的目的就是不辱贾赦的使命,不危急大太太地位的同时,确保在贾赦面前不失宠。园里别人也没有谁为鸳鸯烦恼,像袭人之流,各自想的还是怎么让她做谁的小老婆。如此等等。一句话,每人心中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人人为己,自保,谁不曾为一个丫头的命运想过。但是鸳鸯想得很清楚:她只身无靠,四面楚歌,孤立的可怜。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必须一不乞怜,二不求助,慨然激烈,一人以死力争。大家骨子里表现出来的冷酷,反应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她可怜的处境和可敬的反抗精神。

曹雪芹呕心沥血的巨匠经营这部空前绝作,写下了历史,分辨了是非,暴露了丑恶,说明了矛盾,肯定了崩溃,交代了归宿,探索了出路。我们如果只把他看成与一般“怀念过去的好日子”无别的作家,固然已是污蔑了他,就是把他看做简单的消极出世思想的小说家,也还是冤屈了他。那也就是等于污蔑《红楼梦》,否定《红楼梦》,根本不了解《红楼梦》所表达的真意,看轻《红楼梦》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地位。

推荐第8篇:高考语文附加卷《红楼梦》一到五回习题

一——十回

1、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个癞头和尚看见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曾含了四句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凌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此诗后两句在文中所指何事?

答:指的是在元宵佳节时霍启抱着英莲出去赏灯,将英莲丢失,在甄士隐夫妇为女儿走失悲痛欲绝之时,祸不单行,葫芦庙的和尚炸烘不小心引起大火,祸及甄家,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所以说在元宵之后,甄家便家破人亡,烟消火灭了。

2、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住在甄士隐家,甄家的丫环娇杏曾无意回头看了两次,在此曹雪芹为后文埋下了什么伏笔?

答:贾雨村看见娇杏回头看了他两次,贾雨村以为她对自己有意,在贾雨村升为知府后,便去娇杏为妾,不久贾雨村正室死去,娇杏便被扶正,并为贾雨村生下了一个儿子,从此便成为人上人,所以后文有“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的说法。

第二、三回

1、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王夫人生下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美玉,说说此玉的来历?

答:此玉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最后一块石头,历经日月有了灵性,想下界历练一番,因此幻化为美玉伴随宝玉降于人间。

2、贾雨村被革职,后来凭借什么关系又官复原职了?

答:贾雨村在林府做黛玉的老师,黛玉的母亲去世,外婆家来接她,林如海给贾雨村写了一封推荐信,借着贾府的关系官复原职。

3、黛玉进贾府,看到贾府处处与其他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反映了黛玉什么心理?

答:反映了她寄人篱下,心地孤傲,小心谨慎的心理。

4、宝黛初次见面,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见过”,这和前文的哪个神话有关联?

答:神瑛侍者曾灌溉过一棵绛珠仙草,此仙草幻化成形,承诺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的灌溉之恩,这两个人都下界历练,因此两个人感到熟悉。

第四回

1、联系《红楼梦》中门子拿给贾雨村的“护官符”,试做简要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

答案:从“护官符”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尊贵、豪富、奢侈,从而反映了当时宫廷及官场的腐败,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2、根据贾雨村在英莲一案中的表现,简要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答案:通过英莲一案的审理过程可以看出贾雨村的虚伪、圆滑、世故、徇私枉法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第 五 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1、《红楼梦》第五回有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请问该判词暗示了《红楼梦》中哪两个人物的命运?请对判词加以具体解释。

答:①暗示了薛宝钗、林黛玉的命运。②“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金簪”喻“宝钗”,“雪”,谐音“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2、《红楼梦》第五回有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请问该判词暗示了《红楼梦》中哪两个人物的命运?请对判词加以具体解释。

答:①暗示了妙玉的命运。②洁,既指清洁,亦指佛教所说的净。佛教宣扬现实世界是污秽的,惟有佛国才算“净土”,所以佛教又称净教。妙玉有“洁癖”,又身在佛门,故云“欲洁”。“金玉质”,喻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但“终陷淖泥中”。

3、请写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姓名。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

推荐第9篇:《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三篇

导语:《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读后感 三篇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赚取了我太多的眼泪,可是她清灵秀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气质又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能说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她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恋爱也注定是个悲剧。黛玉病弱的身体、孤傲的个性与自定终身的行为都不是贾母所喜欢的,所以敏感多病的黛玉注定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纯洁的爱可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尘世间,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黛玉小小年纪,父母便先后离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她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因此,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黛玉的泪所表达的是世间最贞洁的情感,是对“异端”的崇敬,更是对自身的怜悯。黛玉葬花便是她这一性格的真实写照。她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冢,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首《葬花吟》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我感受颇深的是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从小便在荣国府长大,可是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从不顾及后果得失,所以很难融入到大观园里去,而且她从不劝宝玉追功求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以这种性格在贾府这样声势显赫的家族中我行我素自然没有好人缘儿。

昨夜红楼入梦里,红楼梦里梦红楼。黛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现实中香消玉殒,而贾府也最终归结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 三篇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暗示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这光鲜的浮华后,又暗藏着什么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即将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生,无情报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金箱垠箱又怎样,只可惜你命不长。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 《红楼梦》读后感 三篇

最近我们学校又发了一本新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故事的情节非常曲折,讲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小说讲述了林黛玉爱上了贾宝玉,但是贾宝玉的长辈们不许他跟林黛玉结婚,林黛玉虽然长得好看,但是她体弱多病,而且非常娇气,一直要哭,到最后贾宝玉没和她结婚,结果黛玉忧郁而死。这篇故事也讲了当时的人们是多么辛苦,暗示了作者晚年寓居北京西郊,生活贫困的生活现实。整个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展开,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四大家族的由胜而衰的没落过程。作品令人深思,也让我们生活在今天文明富足年代的中国人庆幸生在好年代,由此也更加珍惜,并且提醒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回报生活。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林黛玉这个人不好,我不太喜欢这个人物。她动不动就哭,一直含着泪水。而且身体也不好,总是生病。她和宝钗是一个特别大的对比,宝钗遇事稳重,识大体,顾大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待生活有热情,有上进心。从某个角度上讲,她和宝玉是一对金玉良缘。但是,偏偏又碰上贾宝玉厌恶仕途,由此给这段姻缘增加了一层阴云。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会有许多人,他们有抱负,积极进取,在权力名誉和地位的方向上坚毅地前行着,也有一些人,他们看到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权利和地位,到头来不过是一片浮云,生活在他们看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快乐。所以,这些人并不去追逐名利,只是在享受当下。对待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价值观是:无论我们的脚步到达了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出发时瞄准的方向是快乐。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推荐第10篇:红楼梦读后感

红 楼 梦

——金陵十二钗曲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薛宝钗,林黛玉

用现在的话来说,宝钗和黛玉就是红楼梦这本言情小说的女主角,撇开女一号与女二号之争不谈,把两个重要人物放在一首诗里着实有些奇怪。但仔细想想,她们的命运本身就是交织的吧。黛玉终究是小性子和多疑的,喜欢她的人称之为别有一番风流,不喜欢的则大加批判。宝钗则不同,处世圆滑的停机之德,必是左右逢源,春风得意,但其中也不免多了些虚伪的评价。雪之晶莹”,对比着“林之寂寞”,一个是中国传统的典范,一个是人性的本真。我们又有什么权利改变人性和传承多年的文化呢?悲剧和相争,是一种必然吧。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贾元春

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蒙天子降谕特准鸾舆入其私第。元春充其量只能算一个配角,但在贾府的兴衰中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春省亲而建起的大观园,承载了多少故事和欢声笑语。在宫中“二十年来辨是非”,致使“三春争及初春景”,而到最后的“虎兕相逢大梦归”,贾府衰落的先兆已表露无疑。那个年代,多少人梦想着将女儿送入宫中以大富大贵,元春便是最好的证明。不尽人意的结果也表达了作者的无奈。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探春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 红楼十二钗曲探春之〖分骨肉〗

元迎探惜,探春应是四姐妹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不像黛玉的孤高和宝钗圆滑,她自有她的大气和处世的态度。因为毕竟是庶出,她的地位也有些不大不小的尴尬..她却能以自己的才学赢得大观园中人们的尊重。记得探春出场时的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更妙的是下面紧跟一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从中已可以看出对三姐妹的态度了。蕉下客,这个不俗的名字并没有在自己发起的诗社中出现太多次。或许她的才华是不如宝黛的,但书中除了远嫁并未给出其他结局。她不能挽回贾府已经失去的,却守住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人且不论,单是这首判词就就有些不同的不循规蹈矩的美感,寒塘渡鹤影,冷

月葬诗魂。这是黛玉与湘云最著名的联句。湘云的才华是不输于任何一人的,却多了些天真和开放。湘云醉卧的娇憨可爱,开朗活泼只是作为红楼之中的小小插曲,却令人记忆犹新。或许书中的湘云给人留下的的确是这种印象,但从判词来看即可知不然。人世无常,富贵又如何呢?文中多次提到她是“在家中做不了主的”,没有人知道湘云的欢乐是一种完美的伪装还是自己性格使然,但最后,你还会记得那个醉卧

的憨湘云吗?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以古玩作为日常用具,以梅花雪水泡茶,伴以红梅傲雪。这就是那个妙玉。出身诗礼簪缨之家因体弱多病不得不入空门,她舍弃了锦绣的衣裳和作为正常女子的情感,却保留了那份孤高与寂寞。有人如此形容她:严严的佛经,禁锁了跃动的才情;寂寂的庵门,封谢了如花的容颜;长长的岁月,腐蚀了热血的生命;灰灰的僧袍,暗淡了青春的情海。无欲无求,只求真正的解脱,又有几人能做到?虽被列于十二金钗之中,她只是大观园的一份子,被请来的玩物。她的才学能得到少数几人的尊重,却得不到大部分人的理解和认可。由此,最后她的命运也可想而知,妙玉,就这么冷僻孤绝的穿过大观园,独自品赏着梅花雪的轻浮和生命的哀伤,她将会永远这么走下去,直至短暂生命的尽头。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贾迎春

迎春是三姐妹中最没有特点的那个,探春会作诗且心高气傲,惜春会画,且最后遁入空门。迎春所有的,只是一个身份,仅仅只是庶出的身份。我曾经想,以她的容貌和性格,或许生在平凡人家,就会被许配给个小人家,平凡的度过幸福的一生。只不过这只是奢望。这是她的命运。迎春被嫁给了一个“味好色,好赌酗酒”之人,更可悲的是原因竟然是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贾府的大小姐,生母早亡,不被父母宠爱,又没有才学,的确是很难在偌大的家族中立足的了。或许她是无奈的,才华不是后天可求来的,她唯一的要求是安安静静的度过一生,她绝不犯人,只求人莫犯她。我最喜欢关于她的一个场景,在花阴下穿茉莉花。终究命运也没有给她平静一生的权利。像她这样的女子,或许是没有太多人关注的,永远都没有人会像她那样,将柔弱的生命穿成芬芳洁白的茉莉花。

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虚花悟》

惜春是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有了黛玉,宝钗和探春,她的性格和才学自然是不能引人注目的。当她长大初通人事,荣府已经逐渐走向败落。元春去世,迎春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这即是勘破三春。于是她剃去烦恼丝,从此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生在如此荣华富贵的世家,又怎能幸福?她的冷漠,也预示这出家为尼的悲惨命运。但她却是真正保全自己的心性和清白,孤独的终老一生。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是贾府中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她泼辣,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从小假充男儿教养,使她拥有了这样在封建社会女子中不多见的性格。有时她的心的确是太狠,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讨好贾母和王夫人。这样的做法当然是要遭到下人的怨恨的。既然她是太聪明,或许应是能掌控一切的,但没有人可以。她一生唯一的依靠就是贾府,等到贾府衰败,她的命运可想而知。她只是锋芒毕露,而锋芒毕露就意味着她的一生能站在人生的顶端,而站的太高的人,永远都是孤独的。或许开始时贾琏是爱她的,但逐渐爬到顶端后,她就失去了所有人的爱和信任,没有人说她是不对的,只是这是她性格中永远无法改变的东西,决定她命运的东西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贾巧姐

虽说名字中含有巧,她的命运却没有如此。不过也有人说她的命运是红楼梦中最好的。失去了大小姐的身份,却应该有了许多人所求的平静生活。书的前半部分中她娇弱,受尽宠爱,贾府衰落后却遭遇 “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最后才遇到刘姥姥。曹雪芹给她的设定就是尝遍人间的一切,不知凤姐知道刘姥姥这么做又会怎么想呢?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李纨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只是古代妇女相夫教子,忠贞守节,无才便是德等的代名词。多少次在贾母面前,她都是最孝顺的那个。她不会作诗,却领着姐妹们在大观园起诗社.我想她应该是自比做梅的,沁香,坚韧,饱经风霜却仍富有生机。黛玉离世的时候,只有她和探春陪在身边。至此,我们仿佛才真正看清了李纨的全貌。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

秦可卿在书中的戏份并不多,但却经常在太虚幻境中出现。书的开始,她便是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婀娜纤巧,办事稳妥,对人温柔、和平。幻境中的可卿更是其鲜艳妩媚似乎宝钗,其袅娜则如黛玉。她与李纨似乎是刚好相反的例子。她的房中不挂通常使人上进的字画,却有一股幽香。有人这么评价她:秦可卿的心,仅仅是为了孽情而生,当它无可阻止地要跌入红尘的青砖时,必定破碎、伤痕重重;幸福永远距离她遥不可及,她的生命,拿捏起来也永远毫无轻重;她的美丽,只换得了攒起眉头看百千度的流年,而她所有的流年,都是荒唐和寂寞,她所有的柔肠,都是一瞬间的风情。人们对她还是颇有微辞的,她的所有就如一个迷,在红楼中逐渐隐逸。

第11篇: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抄检大观园》

的确: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虽是一目十行的读完本书,可是心中却无限的惆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情节,都引得人深思。这也难怪周汝昌会说:“《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我看最多遍的是《抄检大观园》这一情节。跟许多读者一样,我认为这是本书最精彩的环节。它不仅将本书推向了一个高潮,更用简短的语言,将各个人物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示着封建社会家族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从怡红院,再到潇湘馆,然后到探春院内,接着是暖香坞,李纨,惜春,迎春,都免不了搜查。

看晴雯这人,聪明机灵,锋芒毕露,与温顺的袭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袭人只是打开匣盖,任其检查,而晴雯呢?一咕噜将箱子打开,倒出所有东西,我不禁为她倔强,不屈的精神感到佩服。但可惜的是,作为抄检大观园最大的受害者,晴雯因为王善保家的推波助澜,最后惨被赶出大观园,这朵孤傲的花朵,从此就失去了颜色,散掉了芳香,然后枯萎在哀乐中。

但在《抄检大观园》这个情节中,不得不提的是探春。她的态度比晴雯更加强硬。虽为赵姨娘所生,可她毫不在意自己的身份。“我这儿的丫头个个都是贼,我便是头一个窝主,要搜就来搜我!”这句话,看了真叫人称快。果断,干脆,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庇护丫鬟的好主人的形象。而最令我称快的则更是探春给王善保家的那一记响亮的耳光,还骂道:“狗仗人势的奴才。”这一掌,打的不仅仅

是王善保家这个仗势欺人,专管生事,作脸献好,自骂自打最后变成自作自受的狗奴才,也狠狠打了封建势力一巴掌。其实换做我,我也会这么做,可能我会比探春打得更狠,打得更多,因为处在书外的我,早已对封建势力充满着仇恨。

鲁迅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挂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虽是短短的一个情节,可是却将封建社会中的人渣,和与封建势力互不相溶的反抗势力的性格一一体现,这对现在的作家,可真是难啊。诗曰:中华文化竟如何?四库难知万卷书。孔孟不如曹子妙,莲花有舌泪凝珠。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09-3 王辉

索取号: I242.4/15-5/

第12篇:《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的故事,带有悲剧色彩。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红楼梦》读后感一

暑假的一个中午,我坐在家里的阳台边,刺眼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折射到屋里,我想趁着这个好天气,再仔细看一看《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难得的悲剧小说。

我打开《红楼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左半边那一个个花容月貌的女子,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等。黛玉柔弱高洁,多愁善感:宝钗端庄大方,豁达稳重:凤姐八面玲珑,泼辣干练。他们的一举一动便是大观园最靓丽的风景!

我认为林黛玉是小说中最有魅力的灵魂人物。

她聪明伶俐,才思敏捷。9岁已读完了《四书》,进贾府后与姐妹们一起读书,同师同教,依然出类拔萃,可见天分之高。她每次写诗总是“一挥而就”或者“也不思索,只笔一挥,就有了一首”。

她命运多难,体弱多病。小小年纪,父母先后去世。受贾母怜悯,将其接入荣国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她追求着自由的、不拘礼法的生活,但她看不到梦的不现实,她还是那么天真率直,这使她很难融入周围的生活中去。她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讨厌这世上的虚伪与狡诈!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清清白白性格鲜明的她!

于是,一切终究成了悲剧……她怀抱纯洁的爱和对世俗的怨恨永远离开了人世。我读着读着,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我静静地合上书本,朝天边望去,黛玉她在天上是哭还是笑?是爱还是恨……

《红楼梦》读后感二

这个寒假我选择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读了《红楼梦》有许多经典故事都给我留下了印象:晴雯撕扇、刘洋姥姥初进大观园、宝玉梦游幻境、湘云醉眠于芍花之间、黛玉焚稿。

对《红楼梦》我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文中地主人公莫过于宝玉。从开始宝玉说,女人如水,男人如泥。这也许是对宝玉并非常人的表现吧,但结合到现在,是不是将自己放到最低,而对自己认为十分完美的人放在最高处,去尊重他们的道理呢。

在我看来暴雨也是时代的先驱,是在当时那个时代与鲁迅先生一般不二的狂人。因为宝玉有着非常强的思想性,就算是黛玉也没有办法完全理解的思想性。而他这样的思想,并不是无用的臆想,就算放在今天,也许世人好好考虑,这样何处有愧于‘狂人’这个称号的呢。

《红楼梦》歌颂了黛玉、探春这样的女性,却用了更多篇幅写出这些女性的悲剧。晴雯羞愤而死,迎春送入狼口,无念无想的惜春。黛玉和探春总是有千般不愿,最终也还是草草收场。一两千年来,中国的女性何尝不是大多以悲剧结束,但似乎只有曹雪芹写出女性的真正悲哀————不被重视,不被尊重。自古无数诗人写女性之悲,但悲的却是大好青春不被帝王看在眼中,白白浪费。可是没有人权,甚至不被当人,难道不是一种极致的悲哀!

也许直到现在,我们也未曾真正明白曹雪芹的真正用意,但《红楼梦》给我们的启示也已足够。红楼梦,红楼梦,梦富贵,梦喜悲,梦生死。千帆过尽,清梦一场。

《红楼梦》读后感三

读罢红楼,为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为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感到心酸。却也为其中的一些爱情而感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玉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让读者感受到世间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他的出现那么纯洁自然,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他往往显得特立独行。她执着着她自己的那一份清纯,她是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令人叹息的是他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纵是大观园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没有他依靠的亲人,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总是有患得患失,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是悲剧的起因,不如把责任轨道指向万恶的封建社会。当“血泪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咱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要说的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现在,我不由也开始同情她了。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这也是可悲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悲哀。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对于她的一生,曹公应该也是叹惋吧!

红楼梦中的爱情纷繁,让人感触颇深。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诗歌等各类文学文艺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现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在十二钗的群访种师中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第13篇:《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借贾府的兴势衰败来印证那即将走向穷途末路的封建王朝的命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阅!《红楼梦》读后感1

一部旷世奇作掀起了一场时代的热潮;一首绝韵的史诗唤醒了一种葬花的美妙。

在这部古典名著中,那顽世不恭痴狂的贾宝玉,心思缜密,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热情善良,却又不答心机的薛宝钗,还有那巧舌如簧、最善察言观色的王熙凤,她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的贾宝玉,此生却不爱“江山”爱“美人”,那种古怪的性情似好非好,似坏又非坏。他视功名如粪土,有着文人的洒脱与个性,却始终离不开世俗的牵绊,这还真是个碌碌庸庸、无所作为之辈。

而那自幼丧母,家道中落的孤女林黛玉,更是命运坎坷。不仅体弱多病还多愁善感,最后竟因心爱之人与她人成亲而在病榻惨死。黛玉虽才华横溢,但封建社会却阻了她才华的施展,竟让她这身好文采随棺而去。

从最初的无限风光到后来的吐血而亡,凤姐的这一生可真是大起大落。当初她百般算计,借丫鬟秋桐和大观园众多丫鬟之口——借刀杀人,将那贾琏私自取进门的尤二姐致于死地;而现如今,凤姐却因银钱不周,无法为贾母操办风光丧事而遭众人嫌弃、责骂,最终心怀怨恨,吐血而亡。这还真是一报还一报,前日她借众人之口杀死尤二姐,今日她也死在了这难堵的悠悠之口中。

薛宝钗的为人着实让人着摸不透。她看似单纯无害,却是个颇具心机的人。从那“金玉良缘”的开始,就注定了她和宝玉的命运。宝钗不像黛玉那样,只知道哭,她的秉性倒和凤姐有些相像——都是善于迎合贾母心意的人,但她却不和凤姐一样刁钻泼辣。因此,薛宝钗的性子是大观园众姐妹中最奇怪的了。

贾母的丫鬟她都各有各的个性。先说袭人,她本就合王夫人心意,又是宝玉房中的贴身丫鬟,虽有时颇俱善心,但心到底在宝玉身上。在当得知宝玉要娶宝钗时,处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着宝钗总比黛玉好相处,但又怕宝玉对黛玉念念不忘,宝玉要是因此有个闪失,自己也落不着个好处。

而丫鬟晴雯却是当时封建社会女子中罕见的人物。她虽有丫鬟的命,但却性情刚烈,不肯讨好巴结主子,直来直去。晴雯若生在世族大家庭里,必当是一代女中豪杰。

《红楼梦》借贾府的兴势衰败来印证那即将走向穷途末路的封建王朝的命运。这部数百年前的传世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来品读这部让人为之动容的巨作。

《红楼梦》读后感2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3

袭人转过了头,对着宝玉微微一笑,黛玉瞅了宝玉一眼,宝玉也只一笑,那边的宝钗一句话没说,只有些深意的看着,贾母笑的却合不上嘴了。

林妹妹是娇弱的,温和一笑,便足以让宝玉充当护花使者,她多愁善感的轻撇秀眉,含着眼泪将逝去的桃花埋葬。而她从小与女子厮混在一起的宝哥哥,亦是陪着她一起看孤落飘零。

《红楼梦》有两大阵营,一是宝钗,二是黛玉。

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

林妹妹哭哭啼啼的红肿了眼,哭道“你是要改了么?”她被定为贾宝玉的红颜知己。

贾宝玉最后怎么说?他说:不改!打死也不改!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

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故事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红楼梦》读后感4

暑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它真不愧为是一本奇书,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薛宝钗无疑分别是《红楼梦》的女一号和女二号,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爱情悲据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让贾宝玉娶了戴黄金锁的薛宝钗,以至于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

《红楼梦》的故事太感人了,写得特别精彩,故事环环相扣,我时常投入不己。读了它,我还真懂得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黛玉离世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特别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玩耍,两人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十分要好,这在当时是社会所不能容的。不过,作为当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林黛玉是《红楼梦》众多人物里我最喜欢的女一号,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人物!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也闺成大礼。宝玉的新房和黛玉的病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边悲,一边喜;一边哭泣,一边欢笑;一边热闹,一边冷清;一边管弦丝竹闹翻天,一边傀瘣魍魉把魄牵。我读到悲处悲,读到喜处更悲,给心灵以巨大的的震撼。我恨不得钻到书里,跟宝玉说一声,那不是黛玉。

我读了《红楼梦》后就非常佩服曹雪芹,他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来,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站在我的眼前,同我说话似的,让我跟他们共同欢笑,共同悲伤,共同成长。我要学习他的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小说,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读这本书要细细读,慢慢品。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鸳鸯、晴雯、贾政、贾赦、贾珍、贾琏等一大批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生活在腐朽、虚伪的封建大家庭里,由对它的怀疑、憎恨发展到弃家出走,与封建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他反对封建主义生活道路,对贵族生活的厌倦冷漠,是他反封建叛逆性格的最高表现。贾宝玉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轻蔑、憎恨封建的世俗男子,同情、热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蹂躏的女子,表现出明显的民主思想。

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逃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第14篇:《红楼梦》读后感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宁二府由胜到衰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范文三篇,欢迎阅读!红楼梦读后感(1)

部旷世奇作掀起了一场时代的热潮;一首绝韵的史诗唤醒了一种葬花的美妙。

在这部古典名着中,那顽世不恭痴狂的贾宝玉,心思缜密,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热情善良,却又不答心机的薛宝钗,还有那巧舌如簧、最善察言观色的王熙凤,她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的贾宝玉,此生却不爱“江山”爱“美人”,那种古怪的性情似好非好,似坏又非坏。他视功名如粪土,有着文人的洒脱与个性,却始终离不开世俗的牵绊,这还真是个碌碌庸庸、无所作为之辈。

而那自幼丧母,家道中落的孤女林黛玉,更是命运坎坷。不仅体弱多病还多愁善感,最后竟因心爱之人与她人成亲而在病榻惨死。黛玉虽才华横溢,但封建社会却阻了她才华的施展,竟让她这身好文采随棺而去。

从最初的无限风光到后来的吐血而亡,凤姐的这一生可真是大起大落。当初她百般算计,借丫鬟秋桐和大观园众多丫鬟之口——借刀杀人,将那贾琏私自取进门的尤二姐致于死地;而现如今,凤姐却因银钱不周,无法为贾母操办风光丧事而遭众人嫌弃、责骂,最终心怀怨恨,吐血而亡。这还真是一报还一报,前日她借众人之口杀死尤二姐,今日她也死在了这难堵的悠悠之口中。

薛宝钗的为人着实让人着摸不透。她看似单纯无害,却是个颇具心机的人。从那“金玉良缘”的开始,就注定了她和宝玉的命运。宝钗不像黛玉那样,只知道哭,她的秉性倒和凤姐有些相像——都是善于迎合贾母心意的人,但她却不和凤姐一样刁钻泼辣。因此,薛宝钗的性子是大观园众姐妹中最奇怪的了。

贾母的丫鬟她都各有各的个性。先说袭人,她本就合王夫人心意,又是宝玉房中的贴身丫鬟,虽有时颇俱善心,但心到底在宝玉身上。在当得知宝玉要娶宝钗时,处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着宝钗总比黛玉好相处,但又怕宝玉对黛玉念念不忘,宝玉要是因此有个闪失,自己也落不着个好处。

而丫鬟晴雯却是当时封建社会女子中罕见的人物。她虽有丫鬟的命,但却性情刚烈,不肯讨好巴结主子,直来直去。晴雯若生在世族大家庭里,必当是一代女中豪杰。

《红楼梦》借贾府的兴势衰败来印证那即将走向穷途末路的封建王朝的命运。这部数百年前的传世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来品读这部让人为之动容的巨作。

红楼梦读后感(2)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喜欢她,相反的,我从内心十分讨厌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说话尖锐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一生。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重新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重新读描写她与宝玉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触: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脱口而出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寄人篱下的她,小心翼翼,害怕别人对她的嘲笑。她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的青石凳上,却总是“严严实实裹着一床红绫子被”;她没有心气如薛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离去,让我一直难以释怀。黛玉深爱着宝玉,他们有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愿望,希望白头偕老。却又无奈上天让黛玉在心上人与另一个女人的良辰吉时,一面是洞房花烛,一面是生死离别。黛玉是苦的,有那么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的人的注视下离去。她却只能焚稿断情魂归离恨天。黛玉输了,败了,而胜者是那与她心上人结下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可是,黛玉又在哪里输了呢,她的才情谁能比拟?她的一颦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存的社会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泪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幸运的。世界与封建的黑暗没有玷污这位“珠仙子”,她一直高傲纯净,她可以继续做自己,继续纯洁清高,就如她的诗“质来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

合上书,闭上眼,一个消瘦苍白的女子慢慢在黑暗中消逝,痴痴地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红楼梦读后感(3)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第15篇:《红楼梦》读后感

消香

————《红楼梦》读后感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题记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宝黛的阴阳相忘?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是为了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为了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是的,每个人眼中的红楼梦都是不一样的,而我,独被宝黛美的红粉痴恋所感动,而其中,黛玉凌绝世俗之上的高傲和才情是最能触动我的。

曾经有过多少次的犹豫,我害怕打开这样一个梦魇。至美的破碎,总让我免不去一场唏嘘。只是那样灵秀的往事,每每提及,眉齿间便流露出无法言喻的情愫:书页里藏着声声呢喃,墨香里揉着脉脉情思。此景我终无法舍却,揭开落尘的封皮,红绡燕语,玉环玎玲。沉寂的沁芳闸,清冷的潇湘馆,扑面而来。

谁也不免,那字里行间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沉湎于《红楼梦》,多半是因为其中凄美而纯真的爱情。

刻骨铭心的,自然是宝黛的红粉痴恋。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它的出现是那么自然,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欣赏的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只是,最令人叹息的还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的个性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

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从开始,就已注定这是段悲剧的爱情。若在以前,看到“香魂一缕随风去”,定会难掩心痛。只是看多了伤感,反而觉得有些庆幸了。似这般中途仙去,倒是真正的“质本洁来还洁去” 。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

谁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饭?穿着破衣,甚至是要依靠别人;只能独自垂泪,不关心爱情,而只是在意生活。当生活给宝黛带来巨大的负担,黛玉还会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离家出走,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如此,倒要感谢曹公的笔端,勾勒出一个美好的形象,却留给我更多的空间去想象,去唏嘘。

宝黛之恋最终未能摆脱悲剧命运的束缚。然而我觉得,细度之,对于宝黛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宝玉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

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黛玉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 “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合上书卷,此时冬风凛冽。但来春依然会有流水落花、春困幽情,会有精致的文字,会有缠绵的情思。心潮起伏,谨以此首《青门引》祭奠宝黛的爱情:

潇湘谈雨晴,沁芳料峭谁共。蝶影斑斓缀芙蓉,玉盏照影,隔岸时时送。

千树芳英尽流红,花帚无人用。莫问此间凄迷,香风未度最懵懂。

第16篇: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比如贾宝玉、袭人、宝钗......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黛玉,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把林黛玉与众不同的特点。

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

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在《黛玉葬花祭花魂》这篇文章里,更突出了林黛玉多疑与敏感,多疑表现在黛玉在敲怡红院的门时,晴雯没有开门,黛玉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说说笑笑,不禁流下了眼泪。敏感表现在当第二天,宝玉来找黛玉,黛玉哭个不停。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比如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

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就表现了黛玉离别时的情绪。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的都不一样,而且还清清楚楚的、对比鲜明,尤其是林黛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写作的妙处,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呀!

第17篇:红楼梦读后感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首先,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顺水推舟,让我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这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

第18篇: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1):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第19篇:红楼梦读后感

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际中口头交际是最通用而便利的,通过口头交际人们能够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口语交际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只有充分利用语境因素去进行口语交际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此外,说话人一定要在正确处理交际角色关系基础上,才能达成言语行为的统一。

在汉语交际中,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要想学好汉语口语,一定要掌握汉语口语的特点。同时也要掌握听,说,读,写四个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其中,听和说的对象都是话语。听是输入的一端,而说是输出的一端。汉语口语的训练课不仅要注重个人的叙述性表达,而且还要注重遵循交际合作原则的会话能力。

对外国学生来说,由于外国语和汉语在语言各因素上有着一定的差别,加上汉语口语与外国语口语表达两者之间的差异往往使汉语口语课受到限制。就是一年级同学上初级汉语口语课时也经常发生语音、语法、词汇、逻辑等方面的差错。诺能了解汉语口语特点,进而深入探索指出学生在口语训练常犯的偏误及偏误的成因就能最佳地改善汉语口语课的教学效果。

初级汉语口语重要,是因为初级汉语口语基础打得好是中级和高级汉语口语训练的前提。

万艳同悲

注意版权:姜修翔所有:

秋风萧瑟,潇湘馆外,幽水乍出一道冷光;

泣雨残红,闺中人去,空楼只留满怀愁绪;

物是人非,人醉难眠,空牵念闺中短命人!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个寄人篱下的黛玉,一个命短无常的颦儿,谁知道她内心的痛苦与凄凉?她看世间,感叹人生,殊不知眼泪终究带不走悲伤。黛玉葬花,轻轻的用一抔净土埋葬那愁绪,埋葬那怨恨,但谁又知道自己死后,为自己留下掉眼泪的那个人会是谁呢?当第一片花瓣落下来的时候,她哭了;当最后一滴泪珠落到地上,花谢了······黛玉是悲怜的,她的幸福虽被“束缚”着,“挤压”着,但她却一直在抗争,毫不松动,她的心灵一次次的受着撞击,愿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终于,在“冷月葬花魂”中还完眼泪,随风逝去,成为大观园中的决绝悲剧······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个似芙蓉的女子,她不屈于封建礼教,所以在抗争,一直用那微薄之力去与之抗衡。晴雯,一个正义与清白的化身,时刻不在努力挣脱封建的牢笼。她豪爽,撕扇子只为一笑,不受世俗羁绊;打喷嚏只为一时爽快,毫不遮掩;她病中勇补雀金裘,只为宝玉;她的自重,绝不与袭人等合污同流······只可叹,“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命薄!”因为她的“风流灵巧”,因为她的不合礼教,因为她的抗争,她最终被赶出了大观园,被那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千年淤泥所埋葬,她走了,也将自己的怨气、仇恨带走了,留下了空牵念的多情公子,留下了清白一世!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你携着伟大抱负,“末世牡丹,艳冠群芳”。你才艺超群,能和大观园中每一个姐妹都能相知,能得到每一个婆娘、奶奶赞叹,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女工绣活,无一不会;你为黛玉送去燕窝,和她互抛真心,称义金兰;你对李氏姐妹的悉心照料,同伴通行;你为邢岫烟找回棉袄,只有清纯。只是你,谁也很难读懂,你虽然得到了黛玉的真心,岫烟的感激,长辈的赞叹,大观园上上下下的承认,还有贾宝玉的人,没有他的心!蘅芜苑,让你恒无缘,还有因为你的冷情,你那股内心深处的为己的自私。可叹人间,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场红楼一场梦,到头来的悲凉、辛酸已深深的从心口划过,黛死薛嫁,宝玉出家,没有圆满,没有再次兴盛,不管是谁,都免不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宿命,只好似呼啦啦大厦倾,这······就是悲剧!

人生就像红楼梦,繁华会转瞬即逝,也不要让忧愁常在身边,人生如梦,如

过眼烟云,变数无常,美中不足,好事多磨,都免不了“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感叹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

口语表达中词句特点之我见

摘要]演讲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运用有声语言使说话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但作为口语表达中词句与书面语中的词句则是不同的,本文从词句的涵盖广泛、生动活泼、结构简洁、成分省略四个方面对口语表达中词句特点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口语表达 涵盖广泛 结构简洁

演讲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主要形式是讲,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使讲话艺术化,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同时,听众通过演讲活动接受信息主要诉诸听觉作用。在此过程中,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立即能理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因此,可以这样说,书面语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立即被听懂。那么,口语表达中词语及句子的运用自然有其独到之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口语表达中的词语涵盖广泛

口语与人的一切活动都有着直接的联系,日常谈话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使用的词语也可以有较为广泛的来源,既可以使用全民所用的生活用语、熟语、方言土语,也可以吸收不同行业的行业语、术语等。而对于一些专门术语则尽量少用或不用,这与演讲者本人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人们的实践不断深入,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变化,这就使得口语的发展变化十分迅速,创新的成分也就比较多,这种情况有几种表现:

首先,一些词语在原先语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含义。比如:“段子”一词不仅指文章或唱腔的段落,而且指一些有趣的传闻或笑话等,诸如“他在饭桌上经常讲一些不为大家所知的段子”。再有“蛋糕”原先是指一种食品,而现在则有了财富的意思。

其次,口语中词语使用的范围不断的扩大。比如“师傅”一词,原先是一个专称词,是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现在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变成了一个一般的称呼,应用范围很广。有些语气词的使用范围也扩大了,比如,“吧”一般只出现在句子末尾,表示半信半疑,但在口语中则经常出现,比如“昨天吧,我看了一本书,真棒。”在这里,“吧”只起停顿的作用,而在书面语中,这样的用法是不会出现的。

再次,在口语表达中,外来语不断的增多,改革开放以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中国人的生活正在步入现代化,人口的流动性大,交际增多,交流加强,彼此语言的对流不断增大。一些外地或外族词语,由于适宜说话的情境,也就在口语中广泛流传,丰富了汉语词汇,比如“托福”“欧佩克”“克隆”“肯德基”等等。

二、口语表达中的词语生动活泼

由于口语表达大多是在与听众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进行的,讲话自由,感情自然。所以,常常会使用一些具有鲜明感情色彩、描绘色彩的语言手段和生动活泼的言语方式。在词语方面,大量使用具有表情成分的词语。

首先,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影响,有时还会在这些方言土语俗语俚语中融进一些“洋成分”,使得语言更加别具风味。比如这样一个对话,“甲:你看的第三个女朋友呢?乙:唉,别提了,人家跟咱都猪八戒搽粉——白白啦。”在这里巧妙的运用了歇后语,利用语音上的相似,由汉语的白白之意转换成英语的再见的意思,令人拍案叫绝。

其次,社会流行语也在口语中频频出现,现代社会影视网络的发达,使流行语快速传播,一

些朗朗上口易说易记的,表达效果生动富有联想的词语,在口语中频频出现,或者经过改造加以运用,给口语注入了新鲜的时代气息,增添了鲜活的色彩。比如,电视剧《水浒》中的《好汉歌》有一句歌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它针对的是宋朝的贪官污吏,电视剧播出以后,在人们口头上就经常出现这句歌词。有人办事不果断的时候,人们便鼓励说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消费者向商家索赔的时候,媒体也说要“该出手时就出手”等等,这都是流行语在口语中频频出现的情况

三、口语表达中词句的结构简洁

在口语表达中,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面对交际语境和交际主题,个人都明白彼此连贯的交谈内容,所以不需要着力于词句的组织,甚至有时是边想边说,或边说边想,这种即兴式的语言活动,使得说话人来不及对词句下严格组织的功夫。由于说话者的言语运动是直线的,有声语言一发即逝,而听话者必须与时俱进,没有调节理解速度的可能性,不能像阅读那样,可以反复琢磨。所以,口语表达中多用简洁的句子形式进行,较多使用简单句、省略句、非主谓句和其他形式的短句,很少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即使遇到比较复杂的意思,也竭力不用结构复杂的长句,而改用几个短句使复杂的意思分段表达。

在注意到结构简洁的同时,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那就是有时口语当中出现的一种句子结构松散,语气不连贯,重复停顿多,话语也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情况。这种情况看似啰嗦,但实际讲话的效果有时闲的十分活泼有趣,这种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四、口语表达中词句成分省略

在实际的口语表达中,说话的双方互相影响互相衔接,每个言语片段对当时的语境有较大的依赖性。由于交谈的意思或者要表达的情感等,可以通过手势、体态、表情、情境等进行补充,这样,在不影响表达效果,不会引起误解歧义的条件下,为了使语言表达经济简洁,言语的某些成分就可以省略了,有时甚至是必须省略的。

首先,在相邻的词句结构中,把相同的成分省去。比如《骆驼祥子》中的“如果你还没有吃了的话,一块儿吧!”在这句中的“一块儿吧”省略了一个动词“吃”,由于“吃”在前一个句子中已经出现,第二个剧中也就承前省略了。

其次,汉语重视意念,人们在理解语言的时候,只要能够会意的成分,表达的时候就可以省去,这样就会使句子的结构在形式上,出现不完整,出现虚实相间的情况。有时甚至在词与词、句与句间省略一些关联词,但在口语表达上却又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老舍《龙须沟》中丁四的一段话:

“他妈的我们蹬三轮的受的这份气,就甭提了。就拿昨儿个说吧,好容易遇上个座儿,一看,可倒好,是个当兵的。没法子,拉吧,打永定门一直转悠到德胜门脸儿,上边淋的,底下趟着,汗珠子从脑瓜顶而直流到脚底下。临完,下车一个子儿没给还不算,还差点给我个大脖子拐!”这段话里的句子简短,结构也不复杂,句子之间主要使用意合的方法,没有使用“虽然”、“但是”之类的连接词。

参考文献:

[1]邵守义.演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郑远汉.言语风格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3]陈建民.汉语口语.北京出版社,1984

第20篇:红楼梦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前五回读后感800.doc》
红楼梦前五回读后感80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