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读后感

2022-07-01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项羽本纪》读后感

项羽本纪读后感(一)

项羽,一代英雄豪杰,曾指挥千军万马,却与在刘邦的战斗中失利而未能取得天下,最终在乌江含泪自刎。项羽为贵族之后,依仗叔父的栽培发家,直到使得天下诸侯归顺,证明了他非凡的一面。那么,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样在后来的战斗中,又出于什么原因使得他众叛亲离,走向失败的呢?这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首先,项羽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具有先天性优势,在项羽本纪中范增对项梁说道:“当初楚怀王受骗入秦国,楚人无不同情楚怀王。秦灭了六国,只有楚国最为无辜,项君世代为楚将,所以大家都来投靠项君,以兴复楚国。”由此可以看到,项羽和项梁利用人们的心理而顺利起家,又因为项梁善于用人,年长有谋略而得到了众人的推崇与信服,项羽通过自己的家室和叔父,取得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项羽天生气度不凡。有人说他刚愎自用也好,暴虐也罢,但是它具有的勇敢与开创精神,是众人无法比拟的。巨鹿一战中,项羽能够杀掉上将军宋义,劝说众人和他一起破釜沉舟,就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胆识与谋略。宋义也非等闲之辈,在项梁和章邯对战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项梁必败,并劝说使者高陵君做好了防范的准备,深得楚怀王的赏识,尽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失掉民心犯了错误,但如此轻易被推翻,也能看出项羽的才华。破釜沉舟,本是正常人不敢做之事,但确实符合孙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绝地而后存”的说法,“破釜沉舟”使得兵士的士气高涨,取得了大捷。项羽本纪中提到过项羽年少时叔父教他学习,最初是写文章,项羽不学,使用兵器,项羽依然对此表示蔑视,他说:“我要学的是敌万人的学问。”但后来又没有认真学习兵法。但通过这一次对兵法的使用来看,项羽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与军事家。他的气度与开创精神也是的诸侯对他顶礼膜拜,成为了首领。

项籍身长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铁鼎,力气超过常人。有着显赫的家世和叔父的栽培,而刘邦只是一介草民,自身武功实际中没有相应提及,但据本人推测应该顶多是一般水平,反正肯定是远远不及项羽。从自身的各方面条件来看项羽显然占据了很大优势,但是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为什么刘邦会将项羽逼入绝境而取得最后的胜利呢?这也得从项羽自身分析。

首先,项羽对于天下局面的判断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盲目自大,低估了刘邦的实力。而刘邦恰巧又是装孙子的能手。估计项羽开始真正注意重视是在楚怀王指令“先入关者先为王”,刘邦占了便宜去攻击秦军然后入关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脾气暴躁的项羽哪能容得刘邦称王这种事发生,所以立誓除掉刘邦。而刘邦又是老奸巨猾之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又向项羽认错又说好话,最终使项羽放松了戒心,趁着项羽摇摆不定之时溜之大吉。多年的明争暗斗中,项羽始终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但刘邦却低调的不断积蓄实力,赢得民心直到实力相当才与项羽叫板,一叫板便把项羽拍在了沙滩上。项羽对于对手实力的认识存在缺陷,使得他没有把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最终酿成了苦果。

项羽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是失利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其两面性,项羽霸气,勇猛,自信,敢作敢当,具有领导者的风范,但同时性格也存在着易意气用事,缺乏深度思考,残暴的弊病。历史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破襄城将守城军民活埋,擅自废掉义帝自立为王等事情也一步步使他失掉民心。当初周厉王时,用各种严苛刑法堵住国人的嘴,以为这样天下就得到了大治。但实际上就像进谏的臣子所说:“百姓就像那洪水,一味的堵塞只能使积怨更深;而只有疏通才能治理根本。”同样的道理,项羽的种种作为只能让诸侯畏惧,而并不能像刘邦那样通过宽厚仁义而使得诸侯从内心归顺。这也可以说是项羽的浅陋之处吧。看完项羽本纪又联想到秦始皇,因为这两者在性格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为什么两者的结果截然相反呢?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讲,秦始皇之前有穆公、孝公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秦国政权当时传到嬴政时已经非常强盛,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天下没有能与秦国相抗衡的,秦始皇虽然为人也暴虐阴险,但是他能很好的认清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能隐忍,“我即使对这个人的某些做法很不满,对这件事情很反感,但只要有助于我取得天下的,就会去采纳。“这不得不说是秦始皇的高明之处了。至于项羽,天下有刘邦这个强劲的对手,又缺乏对于自身的修养与反省,最后只得发出类似“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褒也罢,贬也罢,一点毋庸置疑的是,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项羽必定是最澎湃的那一朵浪花。世人不会遗忘,那个曾经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豪杰。

项羽本纪读后感(二)

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项羽的身影、模样,他的每一句话,每一言语,都清晰地浮现在我的心底。最后,他的一切一切,都化成了乌江水面上倒映的那轮似血残阳。

虽然本该成为一代王储的他,却无法成为真正的霸王了。他有太多太多的遗憾,在这个“王”字面前,江山或是没人,他一样也没有得到,哪怕他心爱的宝马乌骓也没有留住,到最后,几十万刘军的面前,他能握住的只是一把剑,还是送上自己生命的一把剑。一代英豪到最后,拥有了什么?而他却被这乌江的山山水水的“拥有”了,他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气,他那年轻时不羁的梦想,他那付与虞姬和爱马的爱,都飘散在这山林之中,雨露之下,可是乌江自刎后,谁还能了解这一切?

当我刚刚在字字扉页中触碰到他时,我就觉得“此时他是一介英豪,今后也一定是一位王上”,可惜事与愿违,他那当初震撼我的豪气渐渐淹没了,而那汹涌而来的潮水却也出自他自身,他哪些“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傲慢与自负……”都将他缓缓推入失败的深渊。而作为要成天子之气的他,刚愎自用,在关键的时刻妇人之仁,优柔寡断,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机,尽管身边有范曾这样的雄才为他谋算,但是历史决定了他只能是个失败的英雄。

做事我们不要面面俱到,要理智,不能让情感控制自己的行动。项羽是我们成长中一个鲜明而有特色的例子。可我们要成的是比他还好的“英雄”。他虽失败,却也死得雄壮,他那对虞姬的爱,仍在感动着我们。他仍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因为他有真性情,他是个真男子!他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气仍回荡在这山谷之中。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歌中,我们听懂了很多……或许项羽矣成为千百年来的历史,他的灵魂只能存在卷卷书简,在我们这个年代这种社会这个角度来看待他似乎太不真切,太不完整。

从书本里看他,是个精彩绝伦的角色;在现实里看他,是个真男儿,只是于他,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他的性情,对于我们的成长,最值得肯定的是给我们的启迪。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蜿蜒的曲线,磕磕绊绊。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会有绚烂的彩虹,烂漫的鲜花,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但我们只需要平平淡淡,持有一颗沉静的心,有自信,有欢乐,有力量,那么,当我们回首成立时的人生是,我们婉然是一个成功的英雄。

项羽本纪读后感(三)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或豪义满天,或威风凛凛,或礼贤下士,或仁义贤能……在这些人物中,我想,我最喜欢的,还是项羽。也许是受了李清照的影响,她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让我像她一样,欣赏着项羽。从此便对项羽有了不可磨灭的崇拜之情。

在他看到秦始皇游于会稽,渡浙江时,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满着豪气。虽然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可是我还是被他的霸气所折服,不禁想要为他拍手加油。

钜鹿之战前,由于宋义的贪财好色,贪生怕死,让楚国军队按兵不动。项羽没有丝毫犹豫,“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那种知道把握时机的果断,让他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之后,他指挥军队,破釜沉舟,英勇奋战。好似让我看到了他的雄姿英发,不费吹灰之力就斩敌人于马下的场景。这时的他勃发,这时的他英勇,这时的他英明,这时的他让人崇拜。

本以为,这样的他会成为一代君王。但,似乎他缺少了些什么。

他下令让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二十万,一笔不小的数字,一个规模不小的军队。只是因为这些人担心跟随楚军,如果兵败,自己妻儿被掳而心有忐忑,他就下令将这些人全部坑杀。这样的项羽有些残忍,有些缺少仁义之心,没有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这样的项羽还有些“傻”。缺少政治家的那种缜密的心思。我想,如果是刘邦,他绝对不会将这些人都杀掉,而是让他们为己所用。二十万人,能够大大的加强他的军队力量。他却下令直接杀掉。他的目光短浅这让人为他着急。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声望越来越大,战功也更加显赫。他的自信心也开始膨胀。鸿门宴上,再次因为他的目光短浅,给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因为他的目光短浅和自负,没有意识到刘邦对他的威胁,让他对杀刘邦没有太大的感触。最终因为他的摇摆不定和妇人之仁错失了杀刘邦的良机,最终让刘邦逃脱。刘邦让出咸阳城之后,项羽屠了咸阳,杀了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他把刘邦那个“下三滥”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有人劝他留在关中称王,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没有想到,如果自己称王,谁还不知到他呢。可以说没有远见是他没有成为一代君王的一个最大原因。

垓下之战时,他不检讨自己,口中仍大喊“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我在想,这时的他为什么不去多多思考?为什么不镇定的想一些作战计划?他在矩鹿之战时的英明神武哪去了?

从项羽的性格特征、行为做法上来看,其实,他不适合成为一个君主。他更适合成为一个将军。纵观历史,哪个皇帝没有一些缜密的心思,尤其是从乱世中开国的皇帝。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的人,否则,他们不可能从许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像刘邦,一个“下九流”的人,就是因为他能隐忍,会笼络人心,会算计让他成为了皇帝;隋文帝,他也是从后周的幼帝手中抢到的皇位;赵匡胤,一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皇帝;朱元璋,和刘邦相似,一个乞丐摇身一变,也成为了皇帝;雍正,在九龙夺嫡也是挖空了心思,才能够坐上皇位。而项羽与他们相比完全像是一个武夫,没有算计人的心思,只是凭着自己的战功,让他最初的时候在楚汉相争的乱世中占据着领导地位。最后的落败,也证明了他不适合成为君王。

虽然项羽没有成为一代帝王,虽然他的性格上有很多缺点,但是,我还是崇拜他。

推荐第2篇:《项羽本纪》读后感

《项羽本纪》读后感

项羽,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项羽,他从不掩饰自己,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时宣称:“彼将取而代也。”如此的气魄!如此的风流!

项羽,他是一血性男儿。他剑杀殷通,夺了军权!他矫杀宋义,夺了领导权!他刺杀怀王,夺了君权!

项羽有勇但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政客的圆熟。他平生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给了刘邦!

在这个乱世中,除了他,没人会被这样铭记。

于是我感到很不解,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了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呢?仅仅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么 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

和其他本纪不同,项羽本纪第七记录的是一个\"在权不在位\"的人,可见太史公也是给了这位乱世枭雄很大面子的,没把他降到世家当中去。

一个寻常的开头,记载的是他的出身,战国旧贵族.然后是他不学无术的少年时代.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啊,项羽见到了那个比他早几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不过,当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城的时候,嬴政已经成为历史.

他的勇武是他最大的特点,以一人之力收伏了一个县,这是难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战,更是名垂青史的以少胜多战役.

但他的杀伐之气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了那种威压.就连他的亚父范增都被他所猜忌,乃有兵败垓下之事.是因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

而且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全然不是那个以必死之心在巨鹿,彭城威震三军的果断指挥官.这无疑是一个人性的悖论.

帐中,与虞姬相对而饮,处在极度烦恼而又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学书“足以记姓名”的他竟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样的豪迈诗句。虞姬则和唱说:“汉兵以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她留恋人生,留恋与项羽相处的日日夜夜,她不愿离开他,她要和他冲出去。但是,汉军重重包围,项羽身边只有八百人,她如跟随,岂不是累赘吗?那样,不但自己逃不出去,很可能会连累项羽,全军覆没。为了项羽能够死里逃生,为了项羽将来东山再起,她只有一死。

英雄也是人,英雄也有着爱与恨,更何况项羽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当虞姬拔剑倒地时,不流泪的盖世英雄,万感交汇,抱住他心爱的虞,放声痛哭。

太史公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为自己的武力可以纵横天下,却不知道打败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

我对这个悲剧人物更多的却是反思.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领袖,但是他却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他的对手刘邦只是个有些无赖的人,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我在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上找到了.

刘邦少年时也曾经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但是他却说:\"嗟乎!大丈夫应如此也!\"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吧.项羽的锋芒让他自负,找不到正确的路.刘邦的理想却指引他汇聚四方谋臣武士,建立了那个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

读了《项羽本纪》,让我心中涌起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还是惋惜,总认为他的结局不该如此。他的身旁本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还有乌骓,他本可以骑马追风,东山再起。他的自负让人叹息,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英雄的死,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在水一方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永远地融入这里。让人不禁为他叹息,历史为何没有选择项羽,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

推荐第3篇:读后感项羽本纪

读《项羽本纪》有感

《项羽本纪》中,作者司马迁通过对楚汉之争的方方面面的描写,写出了项羽轰轰烈烈的一生。项羽身为名将之后,从小习武学兵,在叔父项梁的指导下,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身高八尺有余,四肢强健,才能勇气过人。在起义掌握兵权之后,更是体现其军事方面才华横溢,其雄才大略不禁让人赞叹不已。可惜啊可惜,如此一声震一时的霸王,最终也未能成为一统江山的帝王。

说到历史,人们就不免要将其和对手刘邦作一番比较了。从《项羽本纪》和《刘邦本纪》可以发现,项羽的有军事才华,但刚愎自用,不识谋略,项羽贪图富贵,喜好酒色,却慷慨好施,知人善用。一比较便可发现,项羽只重军事武力,缺乏谋略,所刘邦最终取得天下。

当项王自刎乌江之时,不免感叹,这就是政治。其残酷就随着那溅出的血便可知。项羽适合当将,缺少政治手腕,而刘邦知人善用,懂得用智。夺江山不仅是军事之争,更是政治之争。正所谓“战争一开始便已经结束了”,因为个人的性格特性,所以死昂鱼的失败可以说也是注定的。

作为我们,政治的战场也许遥远,但是我们要也知道,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善用智慧、乐交诤友、知人善用,既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别人,更要了解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样才能有所成功。

推荐第4篇:项羽本纪读后感

这就是项羽——五读《项羽本纪》

片段一:读完文章,转过身去跟同学讨论道,项羽就是个傻X,竟然不过江东,过了江东还可以卷土重来的嘛,真搞不懂这人怎么那么鲁莽。他是一位将军,他应该活下来,他应该去领兵杀敌,就算是形势危急,他也应该首先保命!江东子弟多才俊,何须怕卷土重来?

片段二:课件再读一遍,他不过江的行为虽然很蠢,但是也因为他不过江,这才是他。项羽,很有才能,但恰恰是太有才能,自身过于自信,甚至于有点自负了,他才选择了不过江这条路。勇于面对追军,最终沐浴在战斗中,这就是项羽。

片段三:“如果我是项羽,我会怎么做?”我想我大概会渡江逃跑罢。“如果项羽真以我的意志去执行事件,会怎么样?”他先会逃回到安全的地方,刘邦则会出兵前去,那么项羽得义不容辞的召集兵马、率众登楼、再次迎战。他总不能再逃跑了!然而,他召集兵马,他还能找召集得足够么?设想一下,他率领数千子弟兵渡江,却独自归来(应该还有那几十位同伴)。作为同乡的百姓,会怎么去想呢?“我的儿子跟着你渡江杀敌去,如今你只带着几十人回来,而我儿子留在对岸,作为一名草根父亲,我十分伤心以及愤怒”“大儿随你出征而战死他乡,你回来再次征兵,我不会让我其他孩子跟你上阵的!我苦命的大儿哟!”

我能想象得出,若项羽真的回去了,他会威望全无,及其好战之心必受影响,那样子打了折扣的项羽就肯定不是项羽了!

片段四:再读文章:项羽不爱读书,不尽学兵术。他才气过人,他力能扛鼎,他出身优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位军二代中的天才。他从小泡在阿谀奉承的语言中,活在一个自己臆想出来的童话世界中:他同情百姓,并提出了“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这样令人觉得好笑的要求;汉王派出楼烦去射杀项羽派出的将士,项羽很生气,竟然亲自披甲迎战,难道他就不怕被人一箭秒杀了?愚蠢;到了东城,在处于被数千骑追击的情况下,自己妄自菲薄,说出天欲灭籍的悲观结论,并且认为“非战之罪也”,一味的认为自己失了天时,从而败北;后来他们突围出来了,在乌江亭前,史料中写到项羽欲渡江,但在乌江亭长劝完后,竟再次提出“天之亡我”,我认为项羽当时说的话是有么多孩子气呀!我认为上面提到的这些,皆是但不只是项羽失败的原因,这是我看到的反面的项羽。

我继续去读,肯定还会有更多的片段,这种理解随着我的阅读程度以及自身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文章依然是这篇文章,自己理解却有万千。这大概就是《史记》的魅力所在吧!

推荐第5篇:《项羽本纪》读后感

《项羽本纪》读后感

夜漫漫,星灿灿,意绵绵。燃一盏孤灯,赏一弯残月,思一位故人。

面对秦王朝的统治,百姓们怨声载道,你有怀仁之心,有恻隐之心,你亦不甘让你的凌云壮志,天地豪情,远大理想被埋没。于是你挺身而出,揭竿而起,欲还百姓一片安宁盛世。果然,你年轻有为,迎着狂风暴雨,逆着历史的潮流,涌上历史的大舞台。

巨鹿之战中,你英勇无畏,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你是历史的典范;你破釜沉舟,以寡敌众,置之死地而后生,你是历史的传奇;你一战灭暴秦,一战救天下,你是历史的丰碑。

世人叹你太风光,你笑世人看不穿。世人只知表面的光鲜,熟知你的心酸无奈与执着付出?你无怨无悔,终成就了一代千秋霸业,你让后世无比赞叹与敬仰,你是当之无愧的真英雄!

鸿门宴上,亚父数次望向你,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可你却默然不应。亚夫怒斥:“竖子不足与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若不是有你的默许,项伯怎能有如此大的胆量护住沛公?若你决意要刺杀沛公,沛公焉能逃脱?人们说你,放走沛公是没有政治远见,是自掘坟墓,那是他们不明就里。众所周知,沛公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正是因为你顾念当日的兄弟情谊才放走了他,你是何等的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啊!你是一个侠骨豪情,无比伟岸的真豪杰!

垓下一役,你彻彻底底的败了。无数人诘问你为何不卷土重来,为何不东山再起。可孰知你是为了江东父老,为了天下安宁而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胸怀何等坦荡,气魄何等宏大,使得易安都为你扼腕叹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被围垓下,你纵情一歌。你满腹怨愤,无可奈何,气冲云霄,情深似海。英雄泪,红颜殇,你一声长叹,自刎乌江!何其慷慨,何其悲壮,何其有骨气!你义薄云天,胸怀天下,值得举世长叹,千秋景慕!

风吹起,尘飞扬,思项羽,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

推荐第6篇:项羽本纪的读后感

项羽本纪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项羽本纪的读后感,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项羽本纪的读后感一

在历史的银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那就是曾经出生入死于战鼓雷鸣的秦末汉初的项羽。

仰望星空,这颗星穿越历史的长河,依然星光灿烂,星空指引着我去一点点、一点点地认识他:旷世英雄的千古传奇,一个盖世英雄的千古悲剧。

他力拔山兮气盖世,可鸿门宴上天降良机,稍纵即逝。四面楚歌时,项羽没有怨过刘邦,没有悔过当初错失杀他的良机。他只是担心虞姬想念家乡。一代霸主,怨天,却不尤人,乌江的水啊,你太无情,你怎么将这样一个多情的英雄匆匆揽入怀中;乌江的水啊,你太绝情,你又怎知虞姬和骓马内心的酸楚;乌江的水啊,你知道人也有太多的牵挂,无一了断,虞姬能言而不做声,骓马不能言而无声,俱是默然伤神他给历史留下重重的叹息。他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他壮志未酬,无颜见江东父老,心中无比悲伤,眼神充满了忧郁,他一步一步走向乌江的背影,让人无法忘却,骓马的眼泪,伴随着那份割舍不下的情怀,悲怆的力量,让历史的一幕变得无比动人。仰望星空,他虽败,但他依然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傲然屹立在历史的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但我们从历史的缝隙中窥视到他失败的答案:项羽小时候不愿读书识字,而且说读书只要能用来记姓名足够了。他的叔叔项梁见他不愿读书,就让他学击剑,项羽对读书功能的认识,却使他在来秦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时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先秦典籍中的历史著作、诸子著作充满了各种人生智慧,项羽没有在少年时间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失败预埋了祸根,他抛弃了书,书也给了他一个千古遗憾。

仰望星空,它给我们启示:书永远是人类的朋友,选择了书,选择了智慧的人生。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二

多少年繁华过往,白云苍狗,历史如烟。多少英雄垂泪杀场,又有多少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提及项羽,脑海中浮现的是千年古战场上猎猎作响的旌旌战旗,是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是金戈铁马背后的尺寸柔情!快意恩仇身死乌江,他是历史的巨人,为历史注入了最有气势的磅礴简章!

读项羽本纪我心中不时涌起一阵阵的感慨。项羽,在一个战争的年代用一份属于自己的豪情成为了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那个风雨交接的历史时代演绎了一段英雄本就该有的豪迈。

他,豪情冲天,爱江山,爱美人,痛惜英雄,重情仗义。他是一个足矣让人快意的英雄!项羽二十四岁便举兵反秦,年幼时就跟随叔父学兵法不学剑术的大志,从来就不曾停歇成为一代英雄的步伐。鉅鹿之战时,面对比自己多出数倍的大秦雄师,他选择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的勇气与无畏注定了他以少胜多的战局,注定了各路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精彩瞬间。他可以以少胜多,一生70余战,战无不胜,尽显了儿时就曾积淀的军事才华。

也许司马迁认为霸王的性格太过完美,也或者是项羽的义气和妇人之仁造就了“鸿门宴”这一场让后世不绝惋惜的历史。优柔寡断,刚愎自用,范增放走刘邦,曹无伤性命生死,这一切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如果故事不是这样发展,如果刘邦身死鸿门宴,那么何患楚汉相争,哪来四面楚歌?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亦没有是想,历史的结论从来都是肯定的。

谁能说,刘邦小人建立大汉江山是悲剧,谁就是对历史的不尊。试问,没有大汉王朝的建立,何来张赛捧回的那束天山的雪莲?英雄不一定就可以无限的推动时代的发展,小人也不一定就不当华夏的天下。至少历史告诉我们,汉朝的建立是正确的历史抉择。四面楚歌,天不待我,英雄悲仓。当项羽带着800随从,死别虞姬,冲出重围,看着身后的十几人时,我想,他的心是在悲鸣的,后面是不尽的追兵,前面是滚滚的乌江,江后是他情愫中的江东父老。这时,我们昔日的英雄似乎已经累了,想起虞姬的死,想起死去的万千将士,霸王东山再起的豪情似乎已经全无。

当他一人斩杀一百余人于马下,看到他手下一个将士也在追杀他的队伍中,于是他大呼“汝非我贾人人乎,拿我头颅去!”于是拔剑自刎死于乌江畔。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他死的何其潇洒?萧萧英雄路,茫茫马逐鹿。一代英雄就这样,将遗憾留给后人,也许别人会觉得他的自刎是懦夫的行径,但是我读项羽本纪始终认为他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项羽本纪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通过项羽悲壮的人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智勇双全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三

今年我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深有感触,无不佩服项羽的英雄气概,读《史记》之《项羽本纪》有感作文。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当时说这种话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小项羽能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巨鹿一战,主将宋义久不出战,局势危在旦夕,项羽毅然杀之,破釜沉舟,杀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非有勇无谋之辈耳。就其军事统率能力来看,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再算上其万夫不当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断行事、讲义气,他是一位将门虎子,天下的英雄。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

项羽事实上和李自成、黄巢等人是半斤八两啊!他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手段狠毒、极端自负。“鸿门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这些缺点,没有杀掉心腹大患刘邦,反而认为他忠心可靠,这导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从下坡路走向了失败。项羽在鸿门宴后血洗咸阳:杀秦降王、烧阿宫房、抢劫财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诸侯,把农民起义军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分得乱七八糟。最终,项羽终被刘邦击败,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至乌江时仅剩26骑,他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后与追兵一场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尸积如山……项羽自刎而亡……。哀哉!这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声中带着最后的自负踏上了不归路。项羽一生十分短暂,有如一颗流星,划破长空,闪烁光辉而又转瞬即逝。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刚果、胸怀大志创造了一番宏图大业,又因为自负、残暴、独断专行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四

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了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呢?仅仅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吗?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这些疑问使我翻到了《项羽本纪第七》。

和其他本纪不同,《项羽本纪第七》记录的是一个\"在权不在位\"的人,可见太史公也是给了这位乱世枭雄很大面子的,没有把他降到世家当中去。一个寻常的开头,记载的是他的出身,战国旧贵族。然后是他不学无术的少年时代。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啊,项羽见到了那个比他早几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不过,当西楚霸王火烧咸阳的时候,嬴政已成为历史。

他的勇力是最大的特点,以一个人之力收获了一个县,这是难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战,更是垂名青史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但他的杀伐之气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了那种威压。就连他的亚父范曾都被他所猜忌,至于兵败垓下之事,是因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而且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全然不是那个在巨鹿、彭越威慑三军的果断指挥官,这无疑是一个人性的悖论太史公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为自己的武力可以纵横天下,却不知道打败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啊。

我对这个悲剧人物更多的是反思。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领袖。但是他却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他的对手刘邦只是一个有些无赖的人,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我在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上找到了。刘邦少年时曾经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但是他却说:\"嗟乎!大丈夫应如此也!\"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吧。项羽的锋芒让他自负,找不到正确的路,刘邦的理想却指引他汇聚四方谋臣武士建立了那个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

推荐第7篇: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项羽本纪》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1在中国历史中,项羽无疑是个传奇人物。他没有尺寸的封地作为根基,硬是凭借自己的勇猛善战,不出三年,就灭亡了秦朝。虽然最后天下还是落入刘邦手中,项羽的这份伟业也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根据太史公描述的项羽的事迹,他的成功与失败可以从中找到原因。

成功首先需要的是建立目标。项羽小的时候,便有雄心壮志。他不学写字不学剑法,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不假思索地就说出“彼可取而代也”。项羽的霸气是与生俱来的,他从小就有一统天下的志向,这也是他东征西伐、所向披靡的动力。

要打胜仗光靠雄心壮志是远远不够的,项羽的勇猛果敢、坚决果断是他成功的另一大原因。当面对强大的秦军时,项羽做出了惊人的破釜沉舟的举动,不给自己和士兵们留后路,于是楚军无不以一当十,最终大破秦军。当楚汉久久相持时,项羽对刘邦发出挑战,项羽派出的壮士都被刘邦的神射手射死,但当西楚霸王亲身上阵时,神射手被吓得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当四面楚歌,项羽已注定失败时,他痛痛快快的打了最后一仗,他的队伍杀死了近百个汉兵只损伤了两名自己人,他自己一个单枪匹马地就杀了数百个汉军。如此的英勇与霸气,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拥有这样的先天条件,也注定要成就一番大事。

然而,虽然他曾轰轰烈烈,曾所向披靡,最终也败在了刘邦手下。这样的结果也是有迹可循的。

骄傲自大是项羽显著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致命弱点。鸿门宴中,项羽不听范增的再三劝说,不肯杀死刘邦,轻视了刘邦对自己的威胁,最后吃下了自己种的苦果。占领了咸阳后,他不听劝说,没有借助咸阳地势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建都称霸,非要回到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分封领地时又没有公平公正,这样也难怪王侯们会背叛他。太史公也评论道:项羽夸耀自己的战功,只知道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经验教训,只想着成为一代霸王,只想着用武力征伐经营天下,结果五年的时间,国灭人亡。相比之下,刘邦就谦卑宽厚得多。郦食去劝说刘邦时,刘邦因为自己一开始的傲慢而赔礼道歉,后来获得了郦食的帮助。对待张良、樊哙等忠臣,刘邦虚心听取他们的谋略,凡事征求他们意见。刘邦也说,重用了贤臣是自己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所以最后被自己打败。

在《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打仗需要的是武力制胜,这是项羽所擅长的。然而治理国家就得讲究顺应民心了,秦朝灭亡的这一个教训,项羽却没有吸取借鉴。秦国的降兵军心动摇时,项羽当晚就把他们二十几万人统统活埋;他占领咸阳后,大肆烧杀掳掠;项羽称霸后讨伐叛乱的齐、赵国两国时,一路上铲平城墙,烧毁房屋,对于一切降兵统统活埋。对于所占领的地区,项羽大开杀戒,用屠杀的方式来占领城池,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能得民心的,反而会引起百姓的极大恐惧从而孤注一掷地反抗。再对比一下刘邦的做法,在项羽死后,楚国纷纷投降,只有曲阜拒不投降。刘邦曾想发兵把它夷平,但想到曲阜的军民这样做是出于守礼仪,为主死节,便派人拿着项羽的头给曲阜人看,最终使他们投降。对于项家的人,刘邦也不杀,甚至分封了几位对自己有功的项家人。

楚汉争霸一直是中华历史中一页引人注目的篇章,通过太史公的记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关于这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领略他们争夺天下时的风范。依我看来,项羽的作战能力强于刘邦,但是综合其他方面,胜利的天平还是倾向于刘邦。在太史公的笔下,重现了一位英勇威猛、有血有肉的西楚霸王,重现了一位悲剧英雄,他有无与伦比的霸气,也会错失良机、误信他人。历史选择了刘邦,但也没有忘记项羽,这样一位特点鲜明的人物将永存于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2说起项羽,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在他24岁时举起千斤大鼎,由此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通过巨鹿之战中的神勇表现,又有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但我想说的是项羽只适合当一个小卒,或者是一个百夫长。项羽的神猛,是毋庸置疑的,在当时秦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凭借几万楚兵与十几万秦军对抗,结果打败秦军。杀苏角,俘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而且项羽还凭此一战留下了“破釜沉舟”这样的成语。在那时,项羽的人气大涨,有许多人都投奔他,在他的带领下秦国很快就灭亡了。

以上都是项羽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了,但我想说的是项羽太过鲁莽,在巨鹿之战时,他直接进军敌人的内部,可他却没想过,如果两翼的敌军包围起来了,那么项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中。那么他也只能战死沙场了。当在“鸿门宴”那一个场景。项羽在军事上的不足已经被暴露得很明显了。在自己的势力中有谋略家,而且还是对于自己比较亲的亲人---范增。但是项羽却不听自己的义父范增的意见,而是去听信刘邦的谎言,这是很不明智的。应为在当时,咸阳已破,刘邦的军队虽在霸上,但当刘邦的任何举动有反常时,项羽就应该小心提防着刘邦啦,应为在这时一般是有野心的侵略家现身夺权的时候了。所以项羽应该立即杀掉他,永除后患,不给刘邦任何可以活着出去的机会。再者说,父亲是不可能会伤害自己的儿子的。但是项羽还是相信了自己所为的兄弟。这表明了项羽的重义气,同时也体现了项羽的单纯。

总而言之,项羽只适合当一个小兵。他用他的勇气,可以鼓舞我方的士气,但是他的军事谋略很差,如果有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断送几千条生命,所以他不适合当一个谋略家,在军事中,不是所有人都会上阵杀敌,但有时只他一人之力可破敌方十万大军,由此可见军事策略的重要性。而且项羽也不是一个爱才之人。张良,韩信等当代名人从他的手中溜向了刘邦的手中,变成了刘邦的心腹,这是令人感觉非常惋惜的。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3项羽在历史上一直以残暴,霸气的一面为世人所认识,然而我认为,项羽的个性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他刚愎自用,却又优柔寡断;他能容忍樊哙的顶撞,却不能容忍儒生言他沐猴而冠;他寡恩薄情,放逐范增,却能宽恕吕马童的背叛,宝马送长亭,割头送故人。

项羽在年少时项梁曾经请人教他书法诗歌,他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于是项梁又请人教他舞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项羽学习兵法,一开始项羽学的很开心,可是没多久项羽又厌烦了。这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没耐心也为之后项羽的失败做下了铺垫。

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不靠显赫的家世,不凭异端祥兆,只凭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项羽,他也从来不掩饰自己,他有着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的时期宣称:“彼将取而代之”!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流!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生平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了,实乃悲剧!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任“,太轻信! 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至于四面楚歌,他已经一败涂地。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塑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惊天地,泣鬼神!

项羽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楚霸王项羽留下了一首又一首悲壮诗篇。

项羽,名籍,字羽。是与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的顶级名将之一。古人评价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其性情锐志霸猛,勇武气概千古无匹。他的豪爽性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辉。

但是也有人说项羽太过妇人之仁,兴趣行事过于天真。但我认为着正是项王性情的具体体现。他如此的有爱有恨,有仁有义,才有了他与虞姬凄美而又深切的爱情故事,才有乌江自刎的悲壮情节,经历战争无数,最终顿悟“楚汉相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所以毅然放弃了征战。

项羽的性格的深层蕴含着对人性伦理的深刻关怀。其中著名的典故鸿门宴就是项羽人性伦理的最好体现。从深处看鸿门宴,它其实就是一场荣誉,权利和人性伦理的激烈斗争。而最终项羽遵从了他内心人性的选择,虽然这导致了他最后在权利斗争中的失败,但在人性上看,项羽一直都是赢家。他的内心,一直都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可悲的是他这一代性情中人出生在了那个不太讲人性的战争时代。他的出生便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当然,缺乏政治远见,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也是悲剧发生的原因。

性格的缺陷,时代的境况。最终使其陨落。有了乌江自刎的悲剧,自刎的前一刻他曾到“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项王的悲剧不禁引发其我们对人性的深思。我们应不断的汲取他人性格的优点,避其缺点。才能在不断了历史进程中,渐成躯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在当下的时代里存活下来。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5在历史的尘埃中,对于前人,人们的看法是迥异的,就像西楚的霸王——项羽。

项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秦国的残暴统治下,他做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成就了他的光辉,当然,项羽的朋友刘邦,也是一位豪杰,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项羽。

在“家天下”的时代,他勇于去推翻他的“主人”,因为他,许多人崛起抗秦,以至于他以后有了一支几十万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去讨伐暴政的秦王,结果,他赢了,他的名声也被世人所知,并被人们尊称为“西楚霸王”,如果他真的没有本事的话,那么何以得到这种殊荣?但是,大家也知道,这场战争的最后的胜利者是刘邦。

当然,对于刘邦的说法在历史上也是各有千秋,虽然刘邦很聪明,很会召集人们,并且会善用他们,计谋也被他用得活灵活现,显然,他是一位智者,但是,与刘邦相比,我更喜欢项羽,虽然项羽不懂去使用什么计谋,但是,在尔虞我诈的封建时代,能出现这样一个重情义的英雄,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许多文献,他的性格非常鲜明,钜鹿之战中的果断、勇猛,鸿门宴中的仁义,当然他的性格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他不善于吸取他人建议,刚愎自用等是他致命的弱点,但这也体现了项羽不是神,他也有缺点,每个人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项羽就更加突出了身份,或许他当领导人是个错误,如果他当将军的话也许更有他的用武之地,因为他善于军事,而政治上他比不上刘邦,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

他的一生是成功而又失败的,他,也折射出了一代英雄的性格。

推荐第8篇:《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文/者日乐干

翻阅《史记》,满满的都是对司马迁的敬佩。他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很成功的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他写活了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也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历史,认识了每一个时代中的英雄,看到英雄背后的故事。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项羽。

司马迁为项羽写了《项羽本纪》,而《项羽本纪》让我在恍仿若穿越时空界限,隐隐约约看到了那个在乱世中血染战衣却依然挥戈兵器于千军万马中的我眼中的英雄,那个本该成为英雄却无法成为真正英雄的项羽。项羽一位推翻秦王朝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楚、汉战争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前期,他顺应历史潮流,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才气,一步步走向事业巅峰,灭秦称霸;后期,则恃一己之勇,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后走向灭亡。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选取项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巨鹿之战、鸿门宴等,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项羽的悲壮人生和复杂性格。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肯定了他的灭秦之功,确认了他在秦、楚之际的实际统治地位。

在巨鹿,面对秦军他率领江东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文字功底亦或是那场面之震慑,让我在看书时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巨鹿,是项羽的一个起点,自那时开始,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见得到应验。

在《项羽本纪》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鸿门宴\".说的是刘邦和张良到鸿门拜见项羽,项羽在这儿款待了他们。范增几次向项羽使眼色,可项羽并没有理睬。没办法,范增只好让项庄进去舞剑,乘机吧刘邦给杀了。张良看后,知道情况有变,马上叫驭手告诉项羽,()刘邦假装上厕所趁机逃走。正是这一次的放行,项羽注定与这江山失之交臂。项羽的桀骜不驯让其孤注一掷,让其呈匹夫之勇,让其兵败垓下。我不知道那些因其在鸿门宴中释放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们,可是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他一声巨吼扛起了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在这长城内外,他挥臂奋杀,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光。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坦坦荡荡,败为贼寇胜为王。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别样的光华,只是这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永远的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入乌江,流入这家乡的水中,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是他宏图开始的地方。他的鲜血让着江水拥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而这也使后世的我们就如李清照所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看了《项羽本纪》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的边缘,无论历史曾是有多么汹涌、多么灿烂,我都只是这茫茫千年历史旁的看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轨迹。这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消逝,而乌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舍生取义是他离开那乱世的方法。自负毁了一切,这也是项羽给大家留下的警示。他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没有完美的结局,而这毕竟不是故事,无法有美好的结局让人如愿。一切已过,历史不将会再现。项羽也有这乌江水归处,也许这也是一种属于他的荣耀吧!

推荐第9篇:《项羽本纪》读后感300字

《项羽本纪》读后感300字(精选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羽本纪》读后感300字(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羽本纪》读后感300字1

《史记项羽本纪》这个章节中,让我从项羽身上,懂得了他成功的原因:志向远大、身先士卒、勇敢以及重情义,但更使我透过项羽,懂得不要刚愎自用、不要鲁莽,使我不会重蹈项羽的覆辙。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盛怒嗔目,威慑四方,其一生荣辱情仇,如同狂风惊雷向我袭卷而来,不禁让我恨、怨、羡、悔交织于心,不能释怀。

恨,不能与你冲锋陷阵,披甲斩敌,同甘共苦,生死与共。自有巨鹿之战,彭越之战的辉煌凯胜,让我更清楚了解你用兵如神,骁勇善战,势如破竹之勇猛气概。

怨,不能替你攘除奸贼叛徒,辟除自傲鲁莽之气。自有项梁,彭越,陈平等人先后背信弃义,投奔敌军,让我更懂得你孤立无援,暴跳如雷之悲痛情绪。

羡,不能像你一样拥得虞姬美人为知己伴侣替自己分担忧虑。自有霸王别姬的悲剧上演,让我更能感受你空虚寂寞,双目落泪之痛惜悲惋。

悔,不能劝你急渡乌江,重振旗鼓,卷土重来。自有东城之围,赠马亭长,赐头故人乌江自刎,让我更能感悟到你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之大将风范。

李清照曾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歌感慨哀念惋惜一代风云人物的饮恨逝去,其诗句如同阴风细雨般叩击我心门,任凭无尽的惋叹随之逝。

《项羽本纪》读后感300字2

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项羽本纪》读后感300字3

这几天看了《史记·项羽本纪》,读了之后,不知怎么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推荐第10篇: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活动单

共3课时 编写人:孙自见 刘强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笔下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2、学习司马迁通过几件事刻画一个人物形象的写法。

3、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朗读全文,重点研读文章1--4段。

活动一:顺畅朗读课文,把握重点字音。

所戮者 ( ) 力能扛鼎 ( ) 惮籍 ( ) 惴恐 ( ) 田父绐日 ( ) 自度 ( ) 刈旗 ( ) 舣船待 ( ) 苗裔 ( ) 活动二:研究文本第

一、二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

1、2两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毋妄言,族矣。 ②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特殊句式:

①为秦王翦所戮者也。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与籍避仇于吴中

4、重点句子翻译:

①.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三、问题探讨。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活动三:研读文本

三、四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

3、4两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无不膝行而前 ②项王军壁垓下

1 ③项王则夜起

2、重点实虚词:

①九战,绝其甬道 ② 楚兵冠诸侯 ③诸侯皆属焉

3、重点句:

①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③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三、问题探讨。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3、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研读

5、6段。活动一:研读第五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这一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实虚词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汉军皆披靡 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重点句

①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②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三、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2

活动二:研读第六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

3、4两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⑤亦足王也 ⑥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2、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二、思考讨论

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第三课时 活动目标:

1、研读7--9段

2、总结全文,小结项羽的人物形象。活动一:读研读7--9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7--9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乃持项王头视鲁 ②豪杰蜂起 ③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④然羽非有尺寸 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⑥自矜功伐 ⑦何兴之暴也

2、重点句

①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二、思考讨论

通读全文,概括项羽人物形象。

3 活动二: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去:放弃 B、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敌:敌军 C、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竟:竟然

D、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 示:请示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冠:冠军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壁:营垒 C.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 当:当作 D.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属:一类人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C、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D、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D.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 A.项梁怒之。籍日:“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B.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C.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D.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6.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D.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7.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A.梁掩其口,日:“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B.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C.马童面之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8.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c.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翻译

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 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3、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7、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8、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参考答案

活动一:顺畅朗读课文,把握重点字音。(略) 活动二:研究文本第

一、二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

1、2两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名词作动词 ② 意动用法

2、重点实虚词:

①完毕、终了 ②部署、约束 ③因为这

3、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宾语前置③状语后置

4、重点句子翻译:(略)

三、问题探讨。

(2)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 5 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活动三:研读文本

三、四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

3、4两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名词作状语 ②名词作动词③名词作状语

3、重点实虚词:

①断绝 ② 居----之首③代词,项羽

3、重点句:(略)

三、问题探讨。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第二课时

活动一:研读第五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这一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实虚词

①退避 ②同“服” ③欺骗 ④山的东面⑤形容汉军之溃败 ⑥跟随

2、重点句 (略)

三、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活动二:研读第六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这一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在这时 ②土地方圆③怜爱 ④背(向)⑤称王 ⑥向西进兵

2、重点句 (略)

二、思考讨论

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第三课时 活动一:读研读7--9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7--9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同“示” ②像蜜蜂那样 ③凭着,效法 ④微小的权势⑤治理 ⑥夸耀⑦突然

2、重点句 (略)

二、思考讨论

通读全文,概括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活动二: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A、2.B. 3.C、4.C.5.A.6.D.7.B.8.c.

二、翻译 (略)

第11篇: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

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

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总体把握《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品读第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从而自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3. 通过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4. 品读第3节,疏通文意,了解巨鹿之战,并掌握各种文言现象。通过把握“巨鹿之战”,分析并了解项羽的将帅神威。

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让大家查阅有关项羽的故事或诗文,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明确:(1)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

(2)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

二、内容介绍: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

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

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

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项羽身世及其性格中“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并以个性化的语言,初步展现共心胸器度;“巨鹿之战”部分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情节与文字,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从而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表现出司马迁极为高超的人物形象的刻划艺术。

三、品读第1—2节: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品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1、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文言现象

第一节: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第二节:②去:放弃,丢下。③竟学:学到底。“竟”,终于,完毕。④逮:及,指有罪相连及。⑤请:求,要。书:信。抵: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⑥以故:因此。已:止,了结。⑦皆出项梁下:意思是都不如项梁。⑧繇:同“徭”。⑨阴:暗中。部勒:部署,组织。宾客:“指客居吴中依附项梁的人。子弟:指吴中的年轻人。⑩妄言:胡乱说。(11)族:灭族,满门抄斩。(12)扛:两手对举。(13)虽:即使。惮:害怕。

2、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提问:第

1、2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一介绍项羽家世: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戮;

1 二介绍项羽少时由项入吴后的学习情况(求学项梁),突出“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观秦王巡游时的“言志”之语“彼可取而代也”(观帝出游)。

3、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章开头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②项羽早年的学习态度以及面对秦王的“言志”所显示出的性格特点,和他以后的成功与失败,有什么潜在联系?

明确: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 ,使之缺乏谋略。

③试比较:三人话语在内容、语气、思想上的异同。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也。”----看不起,胸怀大志。( “悍而戾” )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豪情壮志,大丈夫气概。(“津津不胜其羡”)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平等的观念,激励人心。

③说明:按纪传体史书惯例,人物传记开始要介绍传主的家世及生平初期的情况。古人认为“不凡之人,必异其生”,即凡是后来做出非常事业的人,必定会在其人生之初显示某种征兆。本段对项羽的有关描写,似也有此寓意。

因项羽一生的成败都与项梁的影响有关,所以文中对项羽这二层内容的介绍,都笼罩在项梁的形象之中。但项羽的形象已初见端倪。

4、选文随后省略的“吴中起兵”一段,叙述的是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响应陈涉、起兵反秦的情况。

同学们课后可在网上或图书馆找到这段内容自行阅读,想一想省略的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此外,同学们还可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及思考结果写出表达观点,抒发感想的议论文章;

① 项梁自身的性格器度及其对项羽早期的培养教育,对项羽日后的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产生了哪些影响?

② 项羽早年情况对其一生起制约作用的事例,对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为未来发展而明确学习态度、培养气质性格、选择事业方面而言,可提供哪些启发?

四、简介“吴中起兵”等省略的有关情节

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响应陈胜、起兵反秦后,接受如召平以陈胜名义的命令,从江东吴中“渡江而西”。沿途收编或兼并了好几支军队,气势大振。陈胜死后,刘邦也来投奔。项梁采纳范增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怀王。其间项羽受遣攻下襄城,之后项梁又屡败秦军,项羽与刘邦还率军斩杀了秦宰相李斯的儿子李由。一连串的胜利使项梁骄傲起来,拒绝了宋义“将骄卒堕者必败”的劝谏,终于导致以楚为首的联军被章邯所率的秦朝援军击败,项梁也战死,从而使反秦义军在陈胜死后,又一次遭受到重创。秦军则趁机将反秦阵营的赵国君臣及军队包围在巨鹿城,与赵国及诸侯援军形成决战局面。

五、品读第3节:巨鹿之战

1、疏通文意,概括大意。

(1)重要文言词语:

河:这里指漳河。②少利:胜利不多。③釜:锅。甑(zèng,憎):做饭用的一种瓦器。④冠诸侯:在诸侯军当中居第一。⑤壁:壁垒,营垒。⑥纵兵:出动军队。“纵”,放。⑦惴(zhuì,赘)恐:恐惧。⑧辕门:即营门。古时军营用两辆兵车竖起车辕相对为门,所以叫辕门。⑨膝行而前:跪着向前走。“膝行”,有膝盖行走。

2、说明: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使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明代茅坤说,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文中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镇楚国,名闻诸侯”以下对巨鹿之战的正面描写部分,虽文字不多,却极有气势,尤为精彩,值得反复诵读。

3、在巨鹿之战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战争?表现了项羽什么的形象?大量采用短句有什么效果?

明确:明人唐顺之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故而侧重展现其将帅神威形象。 破釜沉舟、势如破竹,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三个“无不”、两个“莫敢”从侧面极力渲染烘托项羽的将帅神威。

4、随堂思考:

(1)我国古代散文中的战争描写,与小说中侧重于兵戎相见的正面描写不同,多侧重于双方战略的形成、人心向背、双方的内政、外交等战争诸因素的交代。对战争的交锋场面及结局,一般不多着笔墨。思考这种写法和传奇、武侠小说中侧重交战场面描写的手法相比,有什么好处和不足?

(2)回顾必修三《鸿门宴》

巨鹿之战基本消灭了秦军主力,并使秦王朝内部出现分裂,导致秦军首领章邯投降。项羽在纳降秦将,并在新安坑杀秦朝20万降军后,继续向秦地进军,于公元前206年12月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此时项羽年仅28岁,即成为各诸侯军的统帅,事业上可谓如日中天。

巨鹿之战是项羽等人受楚怀王派遣,从北路击秦时为救赵国而遭遇的大战。同受派遣而从南路攻秦的刘邦,则由于项羽主战的巨鹿之战吸引了秦军主力,而得以长驱直入,率先入关,从而与因战争耽搁而后来入关的项羽,发生了反秦军队中的内部冲突。这一冲突导致了鸿门宴上刀光剑影的明争暗斗,并由此拉开了继秦代灭亡之后楚汉数年相争的序幕。而项羽性格中的长处短处都在鸿门宴上得到集中体现,他毕生的功业及生命历程,也以此为标志,出现了重大转折。

鸿门宴一段已选入必修课本,本书对这一段内容予以简单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品读本文所选的《垓下之战》时,对项羽生平和垓下之战的背景,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把握,并由此思考或讨论:鸿门宴的结局对项羽的人生历史和楚汉相争的最终结局,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六、课后作业:

巩固前知,预习4—8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读第4-8节,疏通文意,掌握主要内容。 2. 体会项羽在“乌江自刎”时的悲壮。 教学重点:

1. 掌握各种文言现象。

2. 能用辨证的眼光来看项羽的人物形象。

一、品读第4-8节:

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楚汉相争的序幕,项、刘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政权争夺战。 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不久又派人击杀楚怀王。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为汉王,仅三个月就率先引发了楚汉战争,并于公元前205年春率50万军队东伐项羽。虽屡遭败困,但均得逃脱,并用反间计除去项羽身边的范增。公元前203年,刘、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议和罢兵后,刘邦又违约击楚。几经反复,项羽不断被削弱,终于在公元前202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项羽在悲歌别姬后,率仅28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终于自刎于乌江边。

1、品读第4节:悲歌别姬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并翻译句子。

原文:项王军壁(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解词:壁:营垒,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

兵:军队

及:以及

之:代词,指代项王军

翻译:项王军队在垓下驻扎。军队很少,粮食也完了,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马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原文: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解词:夜:在夜晚,名作状

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状

惊:惊异

这句话,所显示出来的一个成语:四面楚歌。

翻译:在夜晚听到汉军营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异地说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有了楚国吗?(不然)这汉营中楚人怎么这么多呀!

原文: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解词:则:于是

夜:在夜间,名作状

翻译:项王于是夜中起床,在营帐中饮酒。

原文: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项王)常骑之。

译文: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宠幸而跟随在项羽身边;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

原文: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解词:于是:在这时

忼慨:同“慷慨”,情绪激昂(忼,慷的古字)

译文:就在此时,项王情绪激昂悲愤地唱起歌来,自己作诗唱道,

原文:“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解词: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啊,呀

盖:超过

时:时运

逝:奔驰

译文:“力气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气超过全世,时运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奔驰。

原文: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词:奈何:怎么办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译文:乌骓马不奔驰啊,我可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呀!”

原文:(项王)歌数阕,美人和之。

译文:唱了好几遍,美女虞姬也应和着唱了一首诗。

原文: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解词:泣:眼泪;哭

莫:没有谁

译文:项王流下了几行眼泪,左右的将士都哭起来,没有人能仰视。

(2)赏析项羽的《垓下歌》,可与刘邦《大风歌》比较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明确:《垓下歌》“悲歌慷慨”“泣数行下”体现项羽的多情。无奈的悲愤,表现英雄末路的悲哀。项羽霸王别姬的悲歌形象与他叱咤风云的形象,融合于项羽一身,人物形象丰满。在垓下被围悲歌别姬,主要是渲染一种悲剧氛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的怜惜之情。

《大风歌》是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做了几年皇帝后回家乡沛县时,在欢乐的宴会上哼唱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豪情满怀的歌。

《垓下歌》和《大风歌》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但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3)思考:“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明确:项羽意识到无可挽回的失败命运已经降临到头上了。“泣数行下”,一个英雄的哭,一脸英雄的泪。热泪滚滚,迸涌而出,是不可遏止的悲痛,不期而然的流泻。

周围的人一方面受感染不忍看,因同情而跟着悲泣,一方面因敬畏之情而不敢与项羽的目光相遇,怕伤他自尊。

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3、说明:

近人郭嵩焘评论“垓下之战”的描述是“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独记巨鹿、垓下两战为详。巨鹿之战全用烘托法,……而垓下(则)显出项羽兵法及其斩将搴旗之功。”其实,在司马迁笔下,无论是悲歌别姬还是快战东城,无论乌江拒渡还是“为德”自刎的描写,都能“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阅读时可仔细体味。

司马迁在《垓下之战》中对项羽形象的刻画,不仅极为生动极具神采,极有气势,而且笔法曲折多变,极具戏剧性和艺术韵味。品读本段时,注意细读项王别姬一段,分析其中展现的项羽叱咤风云的性情中的另一个侧面。

二、品读第九小节

1.随堂讨论:自主探究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 2.教师说明:投影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

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 思考:以下三位诗人对项羽兵败自杀各持什么态度?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兵家用兵)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民心向背)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气节)

李清照持赞扬态度,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杜牧持肯定态度,又对项羽未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表示惋惜;王安石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杀是历史的必然。王安石的诗是针

4 对杜牧的诗写的,他反驳了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明确: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三、课后作业:

思考:项羽悲歌别姬的描写,后来曾被改编为多种形式的作品。如元杂剧《楚霸王别虞姬》、元散曲《项王自刎》、京剧《霸王别姬》、琵琶曲《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有条件可让学生视、听或阅读相关作品,并指导其分析其与《史记》原文的联系与差异。

第三课时

《项羽本纪》字词整理

用法 词类活用

例句

乃欲东渡乌江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作是王。

把我当作是大王

亦足王也。

且籍与江东子八千人渡江而西

进兵

背关怀楚

豪杰蜂起

马童面之

吾为若德

说明

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

译文:于是(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师,学习。

译文:逞个人之智却不效法古人。 王:wàng,名词意动,以我为王,把我当

译文:纵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同情我,仍然

王:破音异读,wàng,动词,称王。

译文:也足以称王。

西: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西进兵。

译文:况且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背:名词活用作动词,离开。 怀:句词活用作动词,怀念。 公里

译文:(项王)离开关中,怀念楚国。 蜂:名词活用作状语,像蜂一样。

译文:英雄豪杰像蜂群一样起兵 面:名词活用作动词,背(向)。

译文:马童转身背向项羽。 德: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好事。

5

梁以此奇籍 是奇才。

项梁怒之。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经历的战争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行着前进。

左,乃陷大泽中。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则夜起

用法 古今异义

例句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分裂天下

战少利。

译文:我替你做件好事。

奇:形容词意动,以……为奇,认为……

译文:项梁因此认为项籍是个奇才。 怒: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对……生气。

译文:项梁对项羽很生气。

身:名词活用作动词。亲身经历。

译文: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七十多场。

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前进。

译文:项王于是又带领军队向东进发。 冠:名词活用作动词。排第一名,称雄。

译文:在那时,楚国军队在诸侯中称雄。 膝:名词活用作状语,用膝盖。 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前进。

译文:(诸侯)进了辕门,无不用膝盖爬左: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左前进。

译文:向左走,于是陷入大泽中。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译文:项王在垓下驻扎军营。 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

译文:项王就在夜里起来。

说明

经营:夺取。

译文:欲要用武力征计来夺取天下。 分裂:分割分封。

译文:分割天下,分封诸侯。 少:稍微。

6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地方圆仍有千

期山东为三处

用法 特殊句式

例句

不忍杀之,以赐公。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秦国大将王翦

起陇亩之中

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

王。

项梁常为主办。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争的过错。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译文:交战稍有一些胜利。

地方:土地方圆。

译文:江东虽然是个小地方,(可是)土里。

期:动词,约定。 山东:山的东面。

译文: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结。

说明

省略句,“以(之)赐公”,省略介词宾语。

译文:把(它)赏赐给你

1、判断句式,“即……者也”。

2、被动句式,“为……所”。

译文: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被所杀。

省略句,“起(于)陇亩之中”,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从平民百姓中崛起。

省略句,“葬项王(于)谷城”,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因此用鲁公的礼节在谷城下葬了项省略句,“常为(之)主办”,省略宾语。

译文:项梁常常替(他们)主持操办。 “……者,……也”,判断句式。

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省略句,“饮(于帐中)”,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项王就在夜里起身,在大帐中饮酒。 判断句。

译文:这是上天(想要)灭亡我,不是战省略句,“出(于)项梁下”,省略介词。

的门下。

汉骑追者数千人

左,乃陷大泽中。

泽中。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词性短语

攻击的人都很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组,把(他们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人。

项王军壁垓下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略介词。

赏我的人头 四 用法 通假字

译文:吴中的有才能的士大夫都出自项梁倒装句,定语后置。

译文:追赶的汉军骑兵有数千人。 省略句,“乃陷(于)大泽中”,省略介词。

译文:(项王)向左前进,于是陷进了大判断句。

所字结构,“所”接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名。

所当者:阻挡(抵挡)我的人 所击者:我所攻击的人

译文:阻挡我的人(都被我)击破,我所服气。

省略句,“冠(于)诸侯”,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在那时,楚国军队在诸侯中称雄。 省略句,“以(之)为”,省略介词宾语。

译文:于是(项王)把手下的骑后重新分)分成四队。

“何……为!”,反问句式。

译文:上天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呢! 定语后置。

译文:骑着马跟随他的手下壮士有八百省略句,“军壁(于)垓下”,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项王在垓下驻扎军营。

省略句,购吾头(以)千金,邑万户,省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我听说汉王用千金和封万户侯来悬

例句

乃持项王头视鲁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项王乃悲歌忼慨

用法 一词多义

例句

乃请蕲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

狱吏司马欣

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

替诸位冲破重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分成四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

学成。

遂将王诸侯灭秦

项氏世世为楚将

项梁常为主办。

自为诗曰:“……”

为秦将王翦所戮

说明

视:同“示”,出示,展示。

译文:于是拿着项王的人头出示给鲁人看 繇,同“傜”。

译文:每次吴中有较大的傜役或丧事 忼:同“慷”。

译文:项王于是慷慨悲歌。

说明

书:动词,写信。

译文:于是请蕲县狱吏曹咎写信送到栎阳为:介词,替。

译文:想要替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围。

以为:以,把;为,成为。

译文:于是重新划分手下骑兵,把(他们)书:名词,认字与写字。

译文:项籍小时候,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将:动词,率领。

译文:于是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国。 为:是,担任。

项氏世世代代担任楚国大将。 为:替。

译文:项梁常替他们主办(这些事)。 为:动词,写。

译文:自己写了一首诗说:“……” 为:为……所,被动句式。

译文:被秦国大将王翦所杀。

第12篇:《项羽本纪》教案设计

江苏四中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品读第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从而自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3、通过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4、品读第3节,疏通文意,了解巨鹿之战,并掌握各种文言现象。通过把握“巨鹿之战”,分析并了解项羽的将帅神威。

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让大家查阅有关项羽的故事或诗文,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明确:(1)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 (2)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

二、内容介绍: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 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

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

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

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项羽身世及其性格中“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并以个性化的语言,初步展现共心胸器度;“巨鹿之战”部分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情节与文字,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从而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表现出司马迁极为高超的人物形象的刻划艺术。

三、品读第1—2节: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品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1、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文言现象

第一节: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第二节:②去:放弃,丢下。③竟学:学到底。“竟”,终于,完毕。④逮:及,指有罪相连及。⑤请:求,要。书:信。抵: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⑥以故:因此。已:止,了结。⑦皆出项梁下:意思是都不如项梁。⑧繇:同“徭”。⑨阴:暗中。部勒:部署,组织。宾客:“指客居吴中依附项梁的人。子弟:指吴中的年轻人。⑩妄言:胡乱说。(11)族:灭族,满门抄斩。(12)扛:两手对举。(13)虽:即使。惮:害怕。

2、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提问:第

1、2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一介绍项羽家世: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戮; 二介绍项羽少时由项入吴后的学习情况(求学项梁),突出“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观秦王巡游时的“言志”之语“彼可取而代也”(观帝出游)。

3、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章开头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②项羽早年的学习态度以及面对秦王的“言志”所显示出的性格特点,和他以后的成功与失败,有什么潜在联系?

明确: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 ,使之缺乏谋略。

③试比较:三人话语在内容、语气、思想上的异同。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也。”----看不起,胸怀大志。( “悍而戾” )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豪情壮志,大丈夫气概。(“津津不胜其羡”)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平等的观念,激励人心。

③说明:按纪传体史书惯例,人物传记开始要介绍传主的家世及生平初期的情况。古人认为“不凡之人,必异其生”,即凡是后来做出非常事业的人,必定会在其人生之初显示某种征兆。本段对项羽的有关描写,似也有此寓意。

因项羽一生的成败都与项梁的影响有关,所以文中对项羽这二层内容的介绍,都笼罩在项梁的形象之中。但项羽的形象已初见端倪。

4、选文随后省略的“吴中起兵”一段,叙述的是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响应陈涉、起兵反秦的情况。

同学们课后可在网上或图书馆找到这段内容自行阅读,想一想省略的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此外,同学们还可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及思考结果写出表达观点,抒发感想的议论文章;

① 项梁自身的性格器度及其对项羽早期的培养教育,对项羽日后的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产生了哪些影响?

② 项羽早年情况对其一生起制约作用的事例,对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为未来发展而明确学习态度、培养气质性格、选择事业方面而言,可提供哪些启发?

四、简介“吴中起兵”等省略的有关情节

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响应陈胜、起兵反秦后,接受如召平以陈胜名义的命令,从江东吴中“渡江而西”。沿途收编或兼并了好几支军队,气势大振。陈胜死后,刘邦也来投奔。项梁采纳范增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怀王。其间项羽受遣攻下襄城,之后项梁又屡败秦军,项羽与刘邦还率军斩杀了秦宰相李斯的儿子李由。一连串的胜利使项梁骄傲起来,拒绝了宋义“将骄卒堕者必败”的劝谏,终于导致以楚为首的联军被章邯所率的秦朝援军击败,项梁也战死,从而使反秦义军在陈胜死后,又一次遭受到重创。秦军则趁机将反秦阵营的赵国君臣及军队包围在巨鹿城,与赵国及诸侯援军形成决战局面。

五、品读第3节:巨鹿之战

1、疏通文意,概括大意。

(1)重要文言词语:

河:这里指漳河。②少利:胜利不多。③釜:锅。甑(zèng,憎):做饭用的一种瓦器。④冠诸侯:在诸侯军当中居第一。⑤壁:壁垒,营垒。⑥纵兵:出动军队。“纵”,放。⑦惴(zhuì,赘)恐:恐惧。⑧辕门:即营门。古时军营用两辆兵车竖起车辕相对为门,所以叫辕门。⑨膝行而前:跪着向前走。“膝行”,有膝盖行走。

2、说明: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使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明代茅坤说,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文中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镇楚国,名闻诸侯”以下对巨鹿之战的正面描写部分,虽文字不多,却极有气势,尤为精彩,值得反复诵读。

3、在巨鹿之战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战争?表现了项羽什么的形象?大量采用短句有什么效果?

明确:明人唐顺之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故而侧重展现其将帅神威形象。 破釜沉舟、势如破竹,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三个“无不”、两个“莫敢”从侧面极力渲染烘托项羽的将帅神威。

4、随堂思考:

(1)我国古代散文中的战争描写,与小说中侧重于兵戎相见的正面描写不同,多侧重于双方战略的形成、人心向背、双方的内政、外交等战争诸因素的交代。对战争的交锋场面及结局,一般不多着笔墨。思考这种写法和传奇、武侠小说中侧重交战场面描写的手法相比,有什么好处和不足?

(2)回顾必修三《鸿门宴》

巨鹿之战基本消灭了秦军主力,并使秦王朝内部出现分裂,导致秦军首领章邯投降。项羽在纳降秦将,并在新安坑杀秦朝20万降军后,继续向秦地进军,于公元前 206年12月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此时项羽年仅28岁,即成为各诸侯军的统帅,事业上可谓如日中天。

巨鹿之战是项羽等人受楚怀王派遣,从北路击秦时为救赵国而遭遇的大战。同受派遣而从南路攻秦的刘邦,则由于项羽主战的巨鹿之战吸引了秦军主力,而得以长驱直入,率先入关,从而与因战争耽搁而后来入关的项羽,发生了反秦军队中的内部冲突。这一冲突导致了鸿门宴上刀光剑影的明争暗斗,并由此拉开了继秦代灭亡之后楚汉数年相争的序幕。而项羽性格中的长处短处都在鸿门宴上得到集中体现,他毕生的功业及生命历程,也以此为标志,出现了重大转折。

鸿门宴一段已选入必修课本,本书对这一段内容予以简单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品读本文所选的《垓下之战》时,对项羽生平和垓下之战的背景,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把握,并由此思考或讨论:鸿门宴的结局对项羽的人生历史和楚汉相争的最终结局,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六、课后作业: 巩固前知,预习4—8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读第4-8节,疏通文意,掌握主要内容。 2. 体会项羽在“乌江自刎”时的悲壮。 教学重点:

1. 掌握各种文言现象。

2. 能用辨证的眼光来看项羽的人物形象。

一、品读第4-8节:

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楚汉相争的序幕,项、刘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政权争夺战。 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不久又派人击杀楚怀王。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为汉王,仅三个月就率先引发了楚汉战争,并于公元前205年春率50万军队东伐项羽。虽屡遭败困,但均得逃脱,并用反间计除去项羽身边的范增。公元前203年,刘、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议和罢兵后,刘邦又违约击楚。几经反复,项羽不断被削弱,终于在公元前202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项羽在悲歌别姬后,率仅28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终于自刎于乌江边。

1、品读第4节:悲歌别姬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并翻译句子。

原文:项王军壁(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解词:壁:营垒,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 兵:军队 及:以及 之:代词,指代项王军

翻译:项王军队在垓下驻扎。军队很少,粮食也完了,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马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原文: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解词:夜:在夜晚,名作状 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状 惊:惊异

这句话,所显示出来的一个成语:四面楚歌。

翻译:在夜晚听到汉军营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异地说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有了楚国吗?(不然)这汉营中楚人怎么这么多呀!

原文: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解词:则:于是 夜:在夜间,名作状

翻译:项王于是夜中起床,在营帐中饮酒。

原文: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项王)常骑之。

译文: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宠幸而跟随在项羽身边;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

原文: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解词:于是:在这时 忼慨:同“慷慨”,情绪激昂(忼,慷的古字)

译文:就在此时,项王情绪激昂悲愤地唱起歌来,自己作诗唱道,

原文:“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解词: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啊,呀 盖:超过 时:时运 逝:奔驰

译文:“力气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气超过全世,时运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奔驰。

原文: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词:奈何:怎么办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译文:乌骓马不奔驰啊,我可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呀!” 原文:(项王)歌数阕,美人和之。

译文:唱了好几遍,美女虞姬也应和着唱了一首诗。

原文: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解词:泣:眼泪;哭 莫:没有谁

译文:项王流下了几行眼泪,左右的将士都哭起来,没有人能仰视。

(2)赏析项羽的《垓下歌》,可与刘邦《大风歌》比较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明确:《垓下歌》“悲歌慷慨”“泣数行下”体现项羽的多情。无奈的悲愤,表现英雄末路的悲哀。项羽霸王别姬的悲歌形象与他叱咤风云的形象,融合于项羽一身,人物形象丰满。在垓下被围悲歌别姬,主要是渲染一种悲剧氛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的怜惜之情。

《大风歌》是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做了几年皇帝后回家乡沛县时,在欢乐的宴会上哼唱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豪情满怀的歌。

《垓下歌》和《大风歌》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但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3)思考:“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明确:项羽意识到无可挽回的失败命运已经降临到头上了。“泣数行下”,一个英雄的哭,一脸英雄的泪。热泪滚滚,迸涌而出,是不可遏止的悲痛,不期而然的流泻。

周围的人一方面受感染不忍看,因同情而跟着悲泣,一方面因敬畏之情而不敢与项羽的目光相遇,怕伤他自尊。

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3、说明:

近人郭嵩焘评论“垓下之战”的描述是“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独记巨鹿、垓下两战为详。巨鹿之战全用烘托法,„„而垓下(则)显出项羽兵法及其斩将搴旗之功。”其实,在司马迁笔下,无论是悲歌别姬还是快战东城,无论乌江拒渡还是“为德”自刎的描写,都能“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阅读时可仔细体味。

司马迁在《垓下之战》中对项羽形象的刻画,不仅极为生动极具神采,极有气势,而且笔法曲折多变,极具戏剧性和艺术韵味。品读本段时,注意细读项王别姬一段,分析其中展现的项羽叱咤风云的性情中的另一个侧面。

二、品读第九小节

1.随堂讨论:自主探究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 2.教师说明:投影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 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 思考:以下三位诗人对项羽兵败自杀各持什么态度?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兵家用兵)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民心向背)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气节)

李清照持赞扬态度,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杜牧持肯定态度,又对项羽未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表示惋惜;王安石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杀是历史的必然。王安石的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他反驳了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明确: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三、课后作业:

思考:项羽悲歌别姬的描写,后来曾被改编为多种形式的作品。如元杂剧《楚霸王别虞姬》、元散曲《项王自刎》、京剧《霸王别姬》、琵琶曲《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有条件可让学生视、听或阅读相关作品,并指导其分析其与《史记》原文的联系与差异。

第13篇:项羽本纪读书笔记

项羽本纪读书笔记

反复阅读项羽本纪这篇文章,我确实感受到司马迁司马迁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才华和心血塑造了历史上最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

我想从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及司马迁对项羽的评判态度上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多用描写且精于描写,特别是语言描写和正侧面描写尤为突出,通过描写,将人物生动形象展现出来。“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几句便勾勒出项羽少时即气度不凡异于同龄人。而与季父同观秦皇出行时一句“彼可取而待也”更显示出他目光远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的反叛精神和与生俱来的帝王抱负。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也是通过其语言勾勒出来的,如项梁曾说“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从此不任用公”就体现出项梁用人以贤,对自己的部下有深入的了解;宋义的“臣论武信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的论断体现其看问题深入,一语道破项梁一意孤行,盲目自大必招致失败。而作者对项羽在各个阶段的语言的描写尤为细致,均体现每个阶段项羽的特点;在巨鹿之战中“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国家安危在此一举。项羽的深谋远虑,勇谋胆识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众人惮秦畏缩不前时,他兼备勇气和眼光,雄心勃勃,目光远大,体恤民情,民心所向。而在核下之围时的项羽又是何等的慷慨悲壮呢?司马迁同样通过项羽的诗表现出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駶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时的项羽已预见了西楚霸业的衰亡,曾经诛暴秦的大英雄如今沦的连妻子和爱驹都不能保全的地步,是凄悲是悔恨是怨愤,更多的还是悲痛,于是他才慷慨放歌的。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放言“天欲亡我,我何渡为!”“纵江东父老怜而亡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不独愧于心乎?”这更体现了项羽的英雄情怀,他深感对不起江东父老,不愿蒙耻求生。项羽的大丈夫形象跃然纸上,在悲壮中亦放光辉。

其次是神态描写和正侧面描写。例如在鸿门宴上,樊哙是“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四面楚歌中的项羽是“瞋目而叱之”便是得赤泉候人马俱惊的。关于正侧面描写,司马迁把握的恰到好处。巨鹿之战的惨烈不仅通过“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来表现,更有项羽战前破釜沉舟的行为来表现。

另一方面,司马迁笔下的人物语言具有丰富而艺术性,意蕴无穷。

一、人物对话善用类比比喻:“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夫搏牛之杧不可以破矶虱”“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人言楚人沐猴而冠”“养虎自遗患”等等。

二、劝说性语言精湛。范曾说项梁“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余说章攼“孰与身负斧锧,妻子为戮乎?”

三、诗韵语言渲染气氛。“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駶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何等的悲壮凄凉。

司马迁对项羽这一人物的刻画可谓倾尽其能。 文章开始就说项羽的身世,“季父项梁,梁父项燕”,这也就点明了项羽是不平凡的,不仅在于他是将门之后,更因为他从一开始也就与秦有着莫大的仇恨。观秦皇出游,“彼可取而代也”凸显其年少即雄心勃勃,目光远大,有成就帝业的宏伟抱负。更可贵的是在项梁起义中项羽的才能就得以初显。当然他真正的事业始于项梁死后。巨鹿之战中,他有卓越的战略眼光“楚击其外赵击其内破秦必矣”目标明确,坚定果断地斩杀宋义。有细致准确的战略步骤,破釜沉舟“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无处不体现着项羽的不惮强秦有勇有谋的的英雄气概。鸿门宴体现的是项羽性格中重情重义、少城府,憨厚宽容的一面,这也恰与汉王刘邦的狡猾机诈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他的这方面性格却成为他战略上的弱点,而又被刘邦巧妙利用。可以说鸿门宴是关键的转折点之一。合下之围是项羽这一悲剧性历史人物的壮歌。在这里项羽展示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以往的勇猛剽悍的将军形象褪去,在心爱的虞姬身前作诗吟唱,是多么柔情又是何等的慷慨凄悲。司马迁的伟大也许也在于他不是在展示历史人物形象的单面,而是多个不同的方面。在四面楚歌和乌江拒渡中,项羽再现硬汉形象,虽然他已不再有往日的光辉风彩,但他义不苟生的大丈夫情怀已足以感染人心。

司马迁对象与的人物塑造中也足以看出其对于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他不掩盖项羽失败的事实,也从“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以自立”归纳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争以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荒谬性。但在司马迁的心中,项羽始终是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的。他是灭秦的勇士,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对历史进程的推进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临危之际,不愿蒙耻苟生,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项羽阐释了真正的英雄本色而这也是司马迁深深敬仰和赞颂的。 司马迁用慷慨悲壮的笔调描写了项羽最后的决斗,项羽与乌江亭长对话的艺术性描写也无不体现着司马迁本身对项羽的高度崇敬赞扬及其悲剧性结局的悲痛惋惜,项羽是司马迁心中伟大的人物,独一无二的英雄。

第14篇:《项羽本纪》读书笔记

《项羽本纪》读书笔记

项羽本纪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以下是“《项羽本纪》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霸王项羽,千百年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虽有无数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

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虞姬的离去,却让他选择了死。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应当之无愧地受后人敬仰。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用人上,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曾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二十四岁起兵反秦,28岁成为分封18路诸侯的西楚霸王,30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1。项羽不畏权贵抱负远大

少年项羽便凸显这一特点,“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后有关秦始皇曰“彼可取而代也!”壮哉项羽!从这些话中无不体现这一特点。

2。项羽当机立断,有勇有谋

随着陈胜吴广大泽乡的揭竿而起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喊,反秦的烈火迅速扩展,函谷关以东以大乱,秦帝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六国的军队已不可信,当年灭六国的是三秦子弟,如今守秦国为帝国尽忠的还要靠关中的子民,他们越战越勇,当年灭六国时的军魂又被唤醒,反秦形势颇为不利,在这危急关头,项羽站了出来,在叔父项梁都没有勇气的时候,劝宋义出兵,不成,果断斩杀之夺取兵权,帅楚军出击,在巨鹿与秦军决战。他破釜沉舟奋勇在前,杀兵斩将,夺城掠地,坑杀二十万秦军,只此一役秦军主力全军覆没,这一仗杀得帝国行将崩溃,杀得诸侯无不胆寒,杀的项羽威震天下,呜呼快哉!

3。项羽优柔寡断,政治不成熟

此特点人尽皆知,鸿门宴就是经典代表,亚父执玉环,掷酒杯,命舞剑,最终没能杀掉刘邦。都因其犹豫不决,若项羽命帐内外伏二百刀斧手,掷杯为号,历史早就改写,另在封侯的问题上也体现其政治迟钝。刘邦请封为汉王,今四川好似永不与项羽为敌,实际为掩人耳目,在四川积蓄力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伺机东进,夺取天下。可惜这些项羽都没意识到,亚父很清醒,可惜不是项羽,因为亚父不是西楚霸王。

4。项羽性格刚烈,亦有柔情

楚汉争霸,常年交战消耗都很大,且刘邦总不投降,又无法彻底将其歼灭,双方达成共识——谈判,刘邦提出以黄河的一条运河为界,运河以东为楚地以西为汉土,双方互不侵犯,项羽最终同意,准备东撤,但刘邦随即违约,猛攻项羽,军围垓下,四面楚歌,项羽悔之莫及,深夜在帐中饮酒作诗,与虞姬对和,悲歌慷慨,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一定是非常凄美的场景,无论谁在现场,都会为之动容,在注定项羽要失败的情况下,在刘邦用尽各种方式涣散楚军军心之后,在军中长期断粮也无后勤的情况下,仍有八百余名骑兵壮士跟随着项羽,

体现了项羽与将士的深厚感情,若非此,料想项羽早已成光杆司令了,后来唯有鲁地的人最后降汉也加以印证,项羽在战争的终点也是人生的终点,用痛快的一战为自己悲剧的一生划上了句号也推向了高潮,杀汉将,砍汉旗,斩百余汉军,他兑现了自己的誓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因无脸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边自刎,我想那最后追随羽的八百余骑骑兵应该也都殉国了。

呜呼哀哉!真大丈夫也,我想项羽自刎时的眼神一定何其雄壮,他的眼神穿越千年,依稀浮现在我眼前……

感想:

项羽自他自刎的那一刻起,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他的追思。项羽一生大起大落 ,没有显赫的背景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闯出了自己的天下。一生虽短暂,却轰轰轰烈烈,他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之一,我认为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就要像项羽一样敢闯敢干,有理想有抱负,有鸿鹄之志,痛痛快快!若像蝼蚁一样活上千年,我宁像一颗氢弹,虽只有几秒钟却能给世界带来无比的震撼!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本色,如此气节,空前绝后。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催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此刻想起我山东老乡黄巢的一首诗,已表我内心的感慨也希望我的声乐学习能像盛开的菊花一样芳香透长安,美名传天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15篇:《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2.了解项羽的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分析项羽性格弱点,引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项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下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应当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今天我们就从项羽的性格入手,分析其性格中的弱点,来寻找他失败的真正原因。

二、研习课文 1.霸王别姬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提示: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 2.东城快战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提示:作为统帅,项羽在这时主张快战,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 原因: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提示:“不成”“又不成”“不肯竟学”,项羽少时在个人修养上的缺失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起了制约作用。 插曲: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dài)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不得人心) 原因:(联系“巨鹿之战”) 《项羽本纪》

项羽遂西,屠杀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高祖本纪》

提示:项羽的英勇神武的背后埋藏着他残忍暴戾的一面。 3.乌江自刎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提示:在这关键时刻,项羽作出的决定是不肯过江东。他想到的是“荣誉”“尊严”“血性”,他拒绝苟且偷生,他知耻知愧,就是死他也要死得光明磊落。但他所想要保卫的只是他的盖世英名,他的英雄形象而已,他没有做到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倒是显得有些沽名钓誉了。

三、迁移拓展

1.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不能用人) 2.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四、讨论

夏日绝句 题乌江亭 [宋] 李清照 [唐] 杜牧 生当做人杰, 胜败兵家事不期, 死亦为鬼雄。 包羞忍耻是男儿。 至今思项羽, 江东子弟多才俊, 不肯过江东。 卷土重来未可知。 假如再给项羽一次机会,项羽会成功吗? 提示:性格决定命运

五、总结

英国著名的文豪狄更斯曾经说过: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如此,我们也如此。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完善自己的性格,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智慧和力量。

六、作业:

请大家课后到图书馆搜集资料,找找看历史上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 如在李白的性格里,有庄子的超逸,有儒家的忠孝,有义士的义薄云天,有道家的离主超世,有玄学的狂放不羁。亦儒、亦侠、亦道,儒侠道相得益彰。亦狂、亦狷、亦逸,狂狷逸集一身,共同铸就了他的狂傲豪放、卓尔不群的性格,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瑰丽的诗篇。同时,也注定他今生无缘官场。

教学后记:这是2006年本校升格省三星级高中时,笔者为迎接专家组验收所准备的一节课。时隔四年,重新上这篇课文,分外觉得亲切。许多同行在处理本文时将目光聚焦在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刻,也就是乌江自刎这一情节,以求探讨项羽之死表现出来的人格意义和悲剧价值。个人觉得,要想全面客观地把握项羽的命运,非要从“性格”入手不可。本节课以“性格决定命运”为纲,引导学生关注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

第16篇:项羽本纪答案

《项羽本纪》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预习作业:

2、书:认字与写字;竟:完成;部勒:部署,约束;族:名词活用作动词,杀死全族;扛:举起;利:胜利;沉:使动,使船沉没;绝:切断;冠:居首位;膝:名状,用膝行进。

三文本研读:

1、交待了项羽的出身楚将贵族之家,与秦有世仇,这为后文写项羽灭秦的骁勇能战作了铺垫。

2、要学万人敌之术,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观秦始皇游会稽所说之话,体现其胸有大志,无所畏惧,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胸无城府的一面。外貌描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突出项羽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同时又才气超人,说明说明霸业能成绝非偶然。有拔山盖世的勇力(“力拔山兮气盖世”)。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而项羽最终尽管统治地位不长久,但也的确带领起义军灭了秦朝。他在摧毁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3、侧面描写,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极力渲染了项羽的将帅神威。

五、

(一)1竟:从始到终;竟然;完成;

2勒:部署;约束;镌刻铭文

3奇:使动;意动;命运不好;奇招妙计。

4利:锋利;胜利;利益;利润。

(二)1判断句;2被动句;3介宾结构后置;4定语后置

(三)1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2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3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第二课时

二、预习作业

3、壁:名动,修筑营垒;阙:一个曲子演奏终了为一阙;溃:冲破;南:名状,向南;平明:大清早;绐:欺骗;刈:砍倒;易:退避;伏:信服、心服;地方:土地方圆;王:名动,称王;无以:没有用来„„;为:语气助词;王:使我称王;创:伤;面:背向;购:悬赏征求。

一、文本研习。

1、“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心死而意难平,认输而不服气。体现项羽心高气傲,面对失败不愿承认是自己的过失,也有自负的一面。

2、第五段与第四段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巨鹿之战描写上多用短句,节奏感强,突出项羽的一往无前;手法上有

①正面描写:杀宋义救巨鹿破釜沉舟杀苏角,虏王离

②侧面描写:三个“无不”两个“莫敢”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而项羽以三万破三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2)“东城快战”骁勇善战、身先士卒、神勇无敌、豪气冲天、武艺超群;自信无敌,面对失败仍是如此豪气干天。 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独闯汉营,所向披靡,神勇无敌。

手法有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瞠目怒斥,惊退敌军,夸张地描绘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形象。)对比(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东城快战中的项羽是那么神勇无敌,所向披靡,正印证那句“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而作为此生的最后一仗,项羽是竭尽所能,畅快淋漓,是完美的谢幕

3、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评价项羽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对项羽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的无限敬意。

四、《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一)卒:最终;士兵;死;通“猝”,突然。

易:看不起;交换;改变;容易;整治。

被:遭受;被动;被子;覆盖。

(二)判断;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

(三)翻译

1唱了好几遍,虞姬也应和著他一起唱。项羽眼泪落下来好几行,身边的侍卫也都流淌著眼泪,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2今天本来必定会死,我愿意为诸君打一场决定最后胜败的仗,一定要战胜敌人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误。

3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

4我听说汉王拿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一点好处。 第三课时

预习作业

下:被攻下;视:给„„看;泣:为„„哭泣;峰:像黄蜂一样;胜:完、尽;政:政令;难:名动,陷入灾难;寤:悟,明白。

1、文章结尾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

一方面称颂其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另一方面也客观地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

2、再读全文,你认为项羽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他是被誉为历史上最猛的勇将,他又拥有一腔侠骨柔情,他就是让人有怜又怨、又赞又恨的悲剧英雄。在巨鹿之战和东城快战中,作者通过正侧面描写、衬托和对比刻画了一个叱咤风云、雄霸天下的绝世英雄。四面楚歌中体现他走投无路时内心无可奈何、回天无力之悲。“乌江自刎” 时又见他大义凛然、重情重义、坚守尊严的高贵人格。他最终的失败亦有其性格、为人、用人、时运等多种因素,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从全文看,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环境描写、烘托、对比。

五、

(一)翻译1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

2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彷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

(二)1.C2.D3.A

4.⑴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⑵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⑶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参考译文:

高进之,是沛国人。他的父亲高瓒,有勇力,曾经为友人送葬,送葬返回时,友人妻子被土贼抢掠,高瓒救回了她,杀掉了七个人,但是友人的妻子也刎颈自杀了,于是亡命于江湖。高进之出生十三年后,母亲刘氏去世,高进之安葬完母亲,行走四方,寻找父亲,但都没有找到,就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刘牢之正在举办盛大宴会,高进之入幕席后,推开贵宾占据他的座位,放肆的饮酒进食,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刘牢之向高进之拱手为礼,问他有什么特长,高进之回答说:“善于测算隐秘的事情。”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刘牢之就征召他为行军司马。留了五天,高进之说:“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于是就离开了。

高进之和下沛的薛彤是朋友,通过薛彤又结交了檀道济,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高进之跟从檀道济征讨桓玄,在奔牛塘打败了桓玄的军队,战事平定后,把战功让给了檀道济。等到围攻光固的时候,高进之制作了攻城用的器械,很精巧,事情平定后,被授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人图谋废掉旧君另立新君,

招约檀道济参与,檀道济向高进之咨询,高进之说:“您想做霍光呢,还是想做曹操呢?想做霍光,就废掉国君;想做曹操,就不要参与。”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就和高进之商定,不做带头做坏事的人,也不加以阻止。等到谢晦反叛,叛兵很精锐,檀道济为之担忧,高进之就假装用檀道济的书信给谢晦,与他联合,谢晦很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高进之就抄小道进入江陵,散布言论说:“檀道济率领重兵在江中打败了谢晦,斩了他的首级宣示于众。”所以谢晦的同党听了之后瓦解松散,部下闭门不再作战,事情平定后,高进之担任了司空参军。

后来,到彦之攻打魏国,知道了高进之的名声,请高进之和自己一起去,高进之对家仆说:“到彦之肯定会失败,我说的话就会惑乱军队,不说就会遭遇灾难。”就请求护送粮草,才得以幸免。檀道济晚年惧怕祸乱,他的夫人刘氏派婢女询问高进之,高进之说:“道家警戒充盈满溢,(如果充盈满溢)的话,祸乱或许无法避免。但是檀司空现在功名高出当代之上,如果能死得其所,也算不辜负自己。”夫人刘氏哭着告诉檀道济,檀道济心下狐疑,没有多久,就被拘捕,檀道济目光发亮象火炬(愤怒),取下发巾扔在地上说:“坏了你自己的万里长城!”薛彤说:“身经百战,死亡不是意外的事情了。”高进之托起胡须笑着说:“我家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这是大宋的光荣。”坐在地上接受刑罚,脸色没有任何变化。高进之没有家眷亲属,所以没有人收尸。薛彤死后,他的儿子背负尸骨回家安葬。

第17篇:项羽本纪赞

项羽本纪赞《史记》

《项羽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之一。它记述了项羽一生的经历及成败的关键 ,歌颂了项羽一生的英勇善战和他在灭秦过程中的功勋,揭示了他性格上的弱点和政治上的失误,充分地表现了他这个悲剧人物的主要特征。同时,也勾画出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篇末司马迁的评论概括论述了项羽的功过是非和失败原因。项羽迅速崛起,秦亡以后分封王侯,颁布政令,自号霸王,史未曾有。但他以功劳自负,要以武力统治天下,终至失败。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争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第18篇:项羽本纪练习题

高二语文 周测试题《项羽本纪》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2分)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3)力能扛鼎() ...

(4)时不利兮骓不逝()(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 ...

(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9)乃自刎而死()...

(10)舜目盖重瞳子()(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事得已。故:原因。B.毋妄言。妄:狂妄。 ..

C.梁以此奇籍 奇: 认为……出奇D.阴以兵法部勒客及子弟。阴:暗中。 ..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字,判断正确的是()

①梁以此奇籍 ②足以记名姓而已③以是知其能④略知其意 ....

A、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也相同。B、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不同。

C、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也不同。D、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文字,能够记住名姓就行了

C.彼可取而代也——他可以取而代之

D.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

4.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项籍胸怀大志的一组是:()

①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③彼可取而代也。④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

5.翻译下列句子:

(1)以故,事得已。

(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三、阅读下文,完成6—23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请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

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亡。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4分)

(1)项王军壁垓下(2)平明,汉军乃觉之..

(3)骑能属者百余人耳(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

(5),辟易数里(6)亡其两骑耳 ...

(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8)马童面之,..

(9)非战之罪也。(10)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1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12)乃有二十八骑 ..

(1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14)吾为若德。 ..

7.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土地 ..

B.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短小轻便的兵器 ..

C.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看见 ..

D.若非吾故人乎?老朋友 ..

8.找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两项:

A 项王军壁垓下B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 此天之亡我。D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南出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

C.亦足王也D.邑万户 ..

10.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意义的一项是()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B.不忍杀之。

C.我何面目见之?D.马童面之。

11.与“籍独不愧于心乎”句中的“独”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B.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今独臣有船。D.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虞兮虞兮奈若何?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B.汉骑追者数千人。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D.不忍杀之,以赐公。具告以事。 ..

1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寿毕,请以剑舞 ..

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C.籍独不愧于心乎良曰:“长于臣” ..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14.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B.然今卒困于此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5.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 闻汉军四面皆楚歌B 然今卒困于此

C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D 籍独不愧于心乎?

16.“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这句话的准确译文是()

A.项王的身上也被十几个敌人刺伤。

B.项王的身上也覆盖着十余处创伤。

C.项王自己也受伤十余处。

D.项王自身也受了十余处伤痕。

17.下列句子不符合文义的是:()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天要让我亡,我还渡江干什么?

B.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怜我让我为王。

C.有美人名虞,长幸从。

有一美人名叫虞,项羽常常幸运的跟从。

D.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即使江东父老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不在心里有愧吗?

1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④⑤⑥

19.项王表明自己不肯过江东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②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③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A.①②B.③⑤C.①④D.④⑤

2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陷入沼泽地,伤亡又惨重。之后汉军数千人追来,项王只好引兵向东,逃到东城。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2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由项羽这句话变化而来的一个成语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面临国难民忧,曾写过一首政治抒情诗,借项羽当时的心态,抒发自己的情志,这首诗的全文是。(5分)

22、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什么?(用原文回答)(1分)

23.翻译下列句子:

(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4)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5)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6)是何楚人之多也。

(7)“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9)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0)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在这个乱世中,除了他,没人会被这样铭记。

于是我感到很不解,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了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呢?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和其他本纪不同,项羽本纪第七记录的是一个\"在权不在位\"的人,可见太史公也是给了这位乱世枭雄很大面子的,没把他降到世家当中去。

一个寻常的开头,记载的是他的出身,战国旧贵族.然后是他不学无术的少年时代。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啊?项羽见到了那个比他早几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不过,当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城的时候,嬴政已经成为历史。他的勇力是最大的特点,以一人之力收伏了一个县,这是难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战,更是名垂青史的以少胜多战役。但他的杀伐之气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了那种威严。就连他的亚父范增都被他所猜忌,乃有兵败垓下之事,是因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而且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全然不是那个以必死之心在巨鹿、彭城威震三军的果断指挥官。这无疑是一个人性的悖论。太史公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为自己的武力可以纵横天下,却不知道打败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啊。我对这个悲剧人物更多的却是反思.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领袖,但是他却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他的对手刘邦只是个有些无赖的人,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我在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上找到了。刘邦少年时也曾经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但是他却说:\"嗟乎!大丈夫应如此也!\"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吧.项羽的锋芒让他自负,找不到正确的路.刘邦的理想却指引他汇聚四方谋臣武士,建立了那个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

第19篇:项羽本纪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项羽本纪》

大概是以前电视连续剧“神话”看多了,总是对项羽有着莫名的崇拜感。他是那般神勇,他一出现便可改朝换代;他是那样的有魄力,即使力量悬殊也照样战无不胜;他是那般的重义气,就算可能被他人灭国也不会想着去杀害自己的兄弟。但是,看完《项羽本纪》,史作巨家司马迁以睿智的眼光、精妙的笔法,如同穿越时光般的将那个血染夕阳的项羽展示在我们面前,也让我对项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项羽堪称一代枭雄,在当时历史同样赋予了他一个当英雄的机会。项羽出生为楚国帝王世家,秦灭六国,项羽自然要担起复兴楚国的重担。秦王游历会稽时,项羽豪言:“彼可取而代之也”此时项羽虽然年青,身边也只有项伯一人,却显示出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姿态,他的志向和气魄实非常人能及。只是在短短数月之间,项羽麾下士兵六七万,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秦军向来称为虎狼之师,但是巨鹿之战中项羽却可以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这足以彰显项羽的军事能力。项羽面对强大的秦军,毫不畏惧,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下令中军“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于是楚军士气大震,势如破竹。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项羽的胜利归功于那句“得人心者得天下”。秦王暴政,民不聊生。楚君起义,除暴安良。项羽得了民心,才能招致名士将士来投,才能使得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借楚王的名义斩杀宋义,收其党羽,军力更加强盛。汗水之战,鄣邯招降,最后直捣秦都咸阳,项羽立下千秋伟业。

也许上天给项羽的使命就只是灭秦而已,他注定要做一个乱世的悲剧英雄。项羽灭秦走上人生的巅峰,自此其荣耀的光芒便开始消散直至乌江自刎了此余生。项羽一生犯了太多的错误,才让他成为了乱世的失败者。一,巨鹿之战中项羽坑杀20万秦兵,这是他失败的起点。因为项羽多疑坑杀了投降的士兵,他坑杀的不仅仅是20万的秦兵,更是千千万万的民心。“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项羽至死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二、火烧咸阳。咸阳作为秦都,然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方面,项羽焚毁的是大量的珍器重宝,另一方面他更加深了秦人对楚国的仇恨。

三、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当初天下初定时,项羽本应该听从范曾之言,以四十万兵力从鸿门进攻霸上,歼灭刘邦。在鸿门宴上,项羽更不应该放走刘邦养虎为患。

四、项羽太过自负。韩信曾今投靠项羽,却不被项羽看重、反而被赶走。项羽多疑,才会遭受陈平离间计。项羽赶走范增,落得孤军奋战。项羽如此,则身边无忠信之士,只剩的虞姬相伴左右。最后却落得霸王别姬,当四面楚歌之时,项羽已注定兵败垓下。然而项羽并没有醒悟,依然引兵进攻汉军,这些只是为了证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最后汉军围攻时,项羽却自负的以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殊不知退居江东,亦可东山再起,留下了历史的遗憾“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故人已去,留下的是悲剧。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项羽的失败留给我们后人的应该是教训、是经验。

学号:2013504009姓名:胡波

第20篇:项羽本纪翻译

《项羽本纪》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家伙的皇帝位置可以拿过来替他做!”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漳河南,两军对阵,相持未战。由于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呆了三天,赵高竟不接见,心有不信任之意。长史司马欣非常害怕,赶快奔回棘原军中,都没敢顺原路走,赵高果然派人追赶,没有追上。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如今仗能打胜,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战功;打不胜,我们更免不了一死。希望您认真考虑这情况!”这时,陈馀也给章邯写了封信,说:“白起身为秦国大将,南征攻陷了楚都鄢郢,北征屠灭了马服君赵括的军队,打下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也数不清,最后还是惨遭赐死。蒙恬也是秦国大将,北面赶跑了匈奴,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被杀害于阳周。这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战功太多,秦朝廷不可能每个人都予以封赏,所以就从法律上找藉口杀了他们。如今将军您做秦将已三年了,士卒伤亡损失以十万计,而各地诸侯一时并起,越来越多。那赵高一向阿庚奉承,时日已久,如今形势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杀他,所以想从法律上找藉口,杀了将军来推卸罪责,让别人来代替将军以免去他自己的灾祸。将军您在外时间长久,朝廷里跟您有嫌隙的人就多,有功也是被杀,无功也是被杀。而且,上天要灭秦,不论是智者,还是愚者,谁都明了。现在将军您在内不能直言进谏,在外已成亡国之将,孤自一人支撑着却想维持长久,难道不可悲吗?将军您不如率兵掉转回头,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南面称孤,这跟身受刑诛,妻儿被杀相比,哪个上算呢?”章邯犹疑不决,秘密派军候始成,到项羽那里去,想要订立和约。和约没有成功,项羽命令蒲将军日夜不停地率兵渡过三户津,在漳河之南驻扎下来,与秦军交战,再次击败秦军。项羽率领全部军兵在污(yú,于)水攻击秦军,把秦军打得大败。章邯又派人来求见项羽,想订和约。项羽召集军官们商议说:“部队粮草不多,我想答应他们来订约。”军官们都说:“好。”项羽就和章邯约好日期在洹(huán,桓)水南岸的殷墟上会晤。订完了盟约,章邯见了项羽,禁不住流下眼泪,向项羽述说了赵高的种种劣行。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安置在项羽的军中。任命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秦军担当先头部队。部队到了新安。诸侯军的官兵以前曾经被征徭役,驻守边塞,路过秦中时,秦中官兵很多人对待他们不像样子,等到秦军投降之后,诸侯军的官兵很多人就借着胜利的威势,象对待奴隶一样地使唤他们,随意侮辱。秦军官兵很多人私下议论:“章将军骗我们投降了诸侯军,如果能入关灭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诸侯军俘虏我们退回关东,秦朝廷必定会把我们父母妻儿全部杀掉。”诸侯军将领们暗地访知秦军官兵的这些议论,就报告了项羽。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道:“秦军官兵人数仍很多,他们内心里还不服,如果到了关中不听指挥,事情就危险了,不如把他们杀掉,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yì,益)进入秦地。”于是楚军趁夜把秦军二十余万人击杀坑埋在新安城南。项羽带兵西行,要去夺取平定秦地。到了函谷关,关内有士兵把守,没能进去。又听说沛公已经攻下了咸阳,项羽非常生气,就派当阳君等攻打函谷关。这样项羽才进了关,一直到戏水之西。当时,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跟项羽相见。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为相,珍奇宝物都占为己有了。”项羽大为愤怒,说:“明天准备酒食,好好犒劳士卒,给我把沛公的部队打垮!” 这时候,项羽有兵卒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有兵卒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项羽说:“沛公住在山东的时候,贪图财货,宠爱美女。现在进了关,财物什么都不取,美女也没亲近一个,看这势头他的志气可不小啊。我让人觇望他那边的云气,都呈现为龙虎之状,五色斑斓,这是天子的瑞气呀。希望您赶快进攻,不要错失良机!”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沛公,项伯连夜驱马跑到沛公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起离开。项伯说:“不要跟沛公一块儿送死啊。”张良说:“我是为韩王来护送沛公的,沛公如今情况危急,我若逃走就太不仁不义了,不能不告诉他。”张良于是进入军帐,把项伯的话全部告诉了沛公。沛公大为吃惊,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是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沛公说:“是一个浅陋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所以我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您的兵力敌得过项王吗?”沛公沉默不语,过了一会说:“当然敌不过,那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前去告诉项伯,就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沛公说:“您怎么跟项伯有交情呢?”张良说:“还是在秦朝的时候,我们就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免了死罪。如今情况危急,幸好他来告诉我。”沛公说:“你们两人谁的年龄大?”张良说:“他比我大。”沛公说:“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请项伯。项伯进来与沛公相见。沛公捧着酒杯,向项伯献酒祝寿,又定下了儿女婚姻。沛公说:“我进驻函谷关以后,连秋毫那样细小的东西都没敢动,登记了官民的户口,查封了各类仓库,只等着项将军到来。我所以派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我们日夜盼着项将军到来,哪里敢谋反啊!希望您详细转告项将军,我是绝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对沛公说:“明天可千万要早点来向项王道歉。”沛公说:“好吧。”于是项伯又乘夜离开,回到军营中,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王。接着又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如今人家有大功反而要攻打人家,这是不符合道义的,不如就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第二天一清早,沛公带着一百多名侍从人马来见项王,到达鸿门,向项王培罪说:“我跟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却没想到我能先入关攻破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您。现在是有小人说了什么坏话,才使得将军和我之间产生了嫌隙。”项王说:“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日就让沛公留下一起喝酒。项王、项伯面朝东坐,亚父面朝南坐。亚父也就是范增。沛公面朝北坐,张良面朝西陪侍着。范增好几次给项王递眼色,又好几次举起身上佩戴的玉块向他示意,项王只是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叫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肠太软,你进去上前献酒祝寿,然后请求舞剑,趁机刺击沛公,把他杀死在坐席上。不然的话,你们这班人都将成为人家的俘虏啦。”项庄进来,上前献酒祝寿。祝酒完毕,对项王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就让我来舞剑吧。”项王说:“那好。”项庄就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没有办法刺击沛公。见此情景,张良走到军门,找来樊哙。樊哙问道:“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正在舞剑,他一直在打沛公的主意呀!”樊哙说:“这么说太危险啦!让我进去,我要跟沛公同生死!”樊哙带着宝剑拿着盾牌就往军门里闯。交叉持戟的卫士想挡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往前一撞,卫士们仆倒在地,樊哙于是闯进军门,挑开帷帐面朝西站定,睁圆眼睛怒视项王,头发根根竖起,两边眼角都要睁裂了。项王伸手握住宝剑,挺直身子,问:“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护卫樊哙。”项王说:“真是位壮士!赐他一杯酒!”手下的人给他递上来一大杯酒。樊哙拜谢,起身站着喝了。项王说:“赐他一只猪肘!”手下的人递过来一只整猪肘。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肘放在上面,拔出剑来边切边吃。项王说:“好一位壮士!还能再喝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在乎,一杯酒又有什么可推辞的!那秦王有虎狼一样凶狠之心,杀人无数,好象唯恐杀不完;给人加刑,好象唯恐用不尽,天下人都叛离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约定说„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让他在关中为王。‟如今沛公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连毫毛那么细小的财物都没敢动,封闭秦王宫室,把军队撤回到霸上,等待大王您的到来。特地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沛公如此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您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害有功之人。这只能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我私下认为大王您不会采取这种做法!”一番话说得项王无话回答,只是说:“坐!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来。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上厕所,顺便把樊哙叫了出来。沛公出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来叫沛公。沛公对樊哙说:“现在我出来,没有来得及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躲避小的责备,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是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一行人离开那里,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歉。张良问:“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礼物?”沛公说:“我拿来白璧一双,准备献给项王;玉斗一对,准备献给亚父。正赶上他们发怒,没敢献上。您替我献上吧。”张良说:“遵命。”这个时候,项王部队驻扎在鸿门一带,沛公的部队驻扎在霸上,相距四十里。沛公扔下车马、侍从,脱身而走,他独自一人骑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手持剑盾,跟在后面徒步奔跑,从骊山而下,顺着芷阳抄小路而行。沛公临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超不过二十里。估计我们到了军营,您就进去。”沛公等一行离开鸿门,抄小路回到军营,张良进去致歉,说道:“沛公酒量不大,喝得多了点,不能跟大王告辞了。谨让臣下张良捧上白璧一双,恭敬地献给大王足下;玉斗一对,恭敬地献给大将军足下。”项王问道:“沛公在什么地方?”张良答道:“听说大王有意责怪他,他就脱身一个人走了,现在已经回到军营。”项王接过白璧,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来撞碎了,说:“唉!项庄这班小子没法跟他们共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了。我们这班人就要成为俘虏了!”沛公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项王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王给怀王一个徒具虚名的尊贵称号叫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立诸侯的后代为王,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甲,手持利兵,带头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啊。义帝虽说没有什么战功,但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本来也是应该的。”诸将都说:“好。”于是就分封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担心沛公据有天下,然而鸿门之会已经和解了,又不乐意违背当初的约定,怕诸侯背叛,于是暗中谋划道:“巴、蜀两郡道路险阻,秦朝流放的人都居住在蜀地。”又说:“巴、蜀也算关中的地盘。”因此就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项王立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的地区,建都废丘。长史司马欣,以前是栎阳狱掾,曾经对项梁有恩;都尉董翳,当初曾劝章邯投降楚军。因此,立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地区,建都栎阳;立董翳为翟(dí,狄)王,统治上郡,建都高奴。改立魏王豹为西魏王,统治河东,建都平阳。瑕丘申阳,本是张耳宠幸的大臣,首先攻下河南郡,在黄河岸边迎接楚军,所以立申阳为河南王,建都洛阳。韩王成仍居旧都,建都阳翟。赵将司马昂平定河内,屡有战功,因此立司马昂为殷王,统治河内,建都朝歌。改立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一向贤能,又跟随项羽入关,因此立张耳为常山王,统治赵地,建都襄国。当阳君黥布做楚将,战功在楚军中一直属第一,因此立黥布为九江王,建都六县。鄱(pó,婆)君吴芮(ruì,锐)率领百越将士协助诸侯,又跟随项羽入关,因此立吴芮为衡山王,建都邾(zhū,朱)县。义帝的柱国共(gōng,恭)敖率兵攻打南郡,战功多,因此立共敖为临江王,建都江陵。改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跟随楚军救赵,又随军入关,因此立臧荼为燕王,建都蓟县。改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随楚军一起救赵,接着又随军入关,因此立田都为齐王,建都临菑(zī,滋)。当初被秦朝灭亡的齐王建之孙田安,在项羽渡河救赵的时候,曾攻下济水之北的几座城池,率领他的军队投降了项羽,因此立田安为济北王,建都博阳。田荣多次有背于项梁,又不肯率兵跟随楚军攻打秦军,因此不封。成安君陈余因与张耳抵牾抛弃将印而离去,也不跟随楚军入关,但他一向以贤能闻名,又对赵国有功,知道他在南皮,因此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他。番(pó,婆)君吴芮的部将梅鋗(xuān,宣)战功多,因此封他为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九个郡,建都彭城。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羽已死,楚地都降于汉,唯独鲁地不投降。汉就引天下的兵力想去攻打它,鲁地为项羽守义气.愿为项羽而死,保守节气,刘邦于是持项羽头给鲁国人看,鲁国的的百姓才投降。原来,楚怀王封项籍为鲁公,等到项籍死后,鲁国最后才降顺,所以汉王就用鲁国的礼数把项王埋葬在谷城。汉王亲自为项王发丧完毕,洒泪而去。

项氏宗族各旁枝,汉王都不加杀戮。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都属于项氏,汉王赐姓刘。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权势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本纪读后感.doc》
项羽本纪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