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书有感

2022-08-22 20:10:5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导语】人人范文网的会员“三笑00”为你精心整理了“《目送》读书有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目送》读书有感1

近日,阅读了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原本懵懵懂懂的人生似乎凭添了无数的感慨。

带着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龙应台能用冷静的笔调,朴素的方式,与我们分享她生命中最真实的感触。她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生死别离的思考,都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让我懂得了珍惜目前的种.种拥有。

《目送》为什么会让我如此的感动,这是其实是源于作者在书中生动的描写,当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时,她写到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其实这一位母亲一直在等待她儿子回头的目光,让人感到悲伤的是她的儿子一次回头都没有。这使我联想到了上大学时,父母送我去机场,分别时的情景。母亲含泪,目送我入安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2396231检门,父亲默默的看着我,我没有回头,径直而入。

阅读总是伴随着无数的感同身受,当阅读《雨儿》一文,我不禁被作者所记录的一点一滴所感动,每天,作者都给妈妈打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年迈的母亲已经糊涂的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思维不够清晰地说着“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当作者来到妈妈的身边,妈妈怀疑的说着“你好像我的雨儿!”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样地确定着:“妈,千真万确,我就是你的女儿”……“你的女儿要看见你笑。”作者拌妈妈睡,陪妈妈聊天,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车,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吧。所以,为人父母以后,不管工作多么忙碌,我每周都抽出时间带着孩子来到父母亲的家中,吃一顿母亲做的饭菜,听一听父母家长里短的唠叨,不住地点头应和,看着他们臃肿的体态、日渐增多的白发,心中总是一阵阵地酸楚。忽然联想到她写的另一篇文章《寒色》,作者自认为是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可是当别人问她“家,是什么?”的时候,她却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又帮我们历数了一个个叫做“家”的地方: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和人做终身的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这一个个的家会怎样呢?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是,每一个家终会有曲终人稀的那一天。作为我们,唯有加倍珍惜,用心营造,才能真正拥有“家”这个幸福的港湾。

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散步》一文中,她们为母亲发明的“大字报”;《为谁》一文中安德烈让妈妈学做的“西餐”无不浸透着真挚浓郁的爱。在《寻找》《忧郁》的文字里,我也读懂了作者伤春悲秋的情怀,就像秦观的《踏莎行》里的句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我村》《火警》《手镯》等文章里,我还读出了世间的人生百态。所以说,读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的,更需要有一种对散文情有独钟的心境。这样,文字,才会触动我们的心灵,震颤我们的神经。阅读,才能变成一次快乐的旅行,实现一种深刻的人生体味。

在最受欢迎的文章《目送》中,作者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充满哲理、透着忧伤的文字,令人读来不禁潸然。

既然,目送是人生的必然,我们就应该珍惜和父母、兄妹、子女相处的每一个瞬间,扮演好为人子女、为人姐妹、为人父母的角色。目送着孩子渐渐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目送兄弟姐妹各奔东西,也目送着父母渐渐老去。默默目送,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目送》这一本书,与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很是相似,但不同的是父亲与儿子换成了母亲与儿子,但相同的是对一份血浓于水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渐变远的。你用目光送别他,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样的意思。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应由自己掌舵,但是,对于孩子与父母,我们应该力求问心无愧。

《目送》读书有感2

高三毕业的这个夏天,我终于翻开了这本熟悉又陌生的书。以前常听人提起过这本书和里面经典的话语,自己却从未真正的读过。当我翻开书的封面,看见“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兄弟们”,我知道,这定是一本温暖的书。

那段最让人们熟悉的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没想到会出现在开篇,原以为会是全书结尾情感的凝聚,未曾想竟是全篇情感的铺垫。之后,我慢慢地读,我发现作者对于细节描写拥有着自己简单却细腻的追求。虽然将每一件事物都描写得十分详细,但不会辞藻华丽而显得过于华美和累赘。无论是亲人还是好友,他们每一瞬间的神态、容貌、动作、话语...都被作者一笔一笔写成文字,印在纸上,留在心里。我想,作者是有多想,多想把自己生命中每一个瞬间,每一帧画面都深深牢牢的刻在自己的心里。

对于儿女的感情,我想目前的我很少有共鸣,但对于父母的感情,“做女儿”的体会颇深。书中写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到这儿,我的脑海里猛地浮现出一幅自己和父母高中校门口告别时的画面,我同样清楚地记得我在挥过手后没有回头,或许我的父母也同样有我回头的期待。也许在许多时刻,他们希望得到一个温暖的拥抱,渴望听到我们说几句贴心的话语,哪怕只是告别时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

不过这一次我最有感触的还是作者父亲去世的那篇。去年春节,爷爷去世,我眼前出现着和书中极为相似的画面。那种“想触摸,想拥抱,想流泪...”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吧。我注视他,注视他,注视他的离去,因为我要记得他此生此世最后的容貌......读完全篇,泪流不止,或许是刚刚经历,或许是还年轻,或许是第一次面对生死,又或许是忆起了他生前慈祥的笑颜。这一刻,比起那句“背影渐行渐远”,我更喜欢这句“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火石,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

“平淡却温情,真实却浪漫。”这是我最大的感想。她写的那么细腻、真实、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在这里寻找自己的影子,回顾和反省自己的生活,拾起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最后遇见爱。

我好像明白了,一次次目送不是结束,而是一次次开始,我们目送的不仅是人,还有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目送》读书有感3

龙应台在《目送》中刻骨铭心地叙述了她眼中的生离死别,道出了她对亲情、友情最真挚的感悟。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在用灵魂诉说着经历生死之后的悲痛与思考。而我最能真切体会到的是这难言而又深沉的母子之情。正如她所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是啊,我们的人生终究只是别人眼中的故事,而这次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和自己的母亲。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而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为曾经的过往感到遗憾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关于爱的文字有太多太多,并非每个人所写都能唤起人们的共鸣与感悟。《目送》却用朴实而真挚的文字牢牢抓住了我的心,甚至有时它又像一把刀一样,会在不经意间隐隐地将你刺痛。”不用追“代表了母亲的理解和无奈,这最纠结的情感便是龙应台想要表现出的母爱,而这也成为了让每一位读者感同身受并深陷其中的理由,或许这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纯净的溪流缓缓地滑过我们内心的每个角落,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絆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她写自己父母的种.种,以女儿的角度感受父母的爱。他写儿子的种.种,以母亲的角度表达她作为父母的爱。她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体会过角色轮换的辛楚,所以她对亲情的理解是那样真实而又深刻。每个人都能从中体会,却又并非所有人能够完全体味。只有真正有所经历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所以,《目送》是可以伴随每个人一生的书,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你所体会到的必然不尽相同。想必只有当你也感受过世间百态,尝遍过人间冷暖,方能真切体会到蕴含在这本书中的浓浓的羁绊。

人的一生总在情中度过,所以人很容易被情所左右。有人曾为了爱情放弃一切,却在亲情这条路上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真。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还体会不到为人父母目送自己孩子远去的酸楚,但我们定能体会到父母在我们身上的用心良苦。爱情的美好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但亲情的伟大更永远不能忘怀。龙应台在《目送》中描绘的点点滴滴都在叙述着她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快乐与忧伤。对于父母不幸的遭遇,她只能无奈地接受与承担,但对于我们来说,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大多数人的父母安好,生活幸福,就更加应该趁着岁月的齿轮还未转过那一刻之前,把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付诸行动之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苦涩并非人人都会经历,但当不幸来临之时,又会有多少遗憾之人痛哭流涕。如果不幸之前满是幸福的痕迹,那不幸并非再是不幸,而是幸福的延续。

读过《目送》,你所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亲情的千姿百态,你对人生也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人生不过生死,说说容易,但其实你也只能经历几次,而每一次带给你的只有难以想象的悲痛。人在悲痛中成长,这便是人生。生死永远是藏在人们心中的话题,不会轻易谈及,却总会避无可避。看透生死并非合理地追求,但能感悟生死却应该成为每个人一生的夙愿。不要以为你还年轻,生死太过沉重,年轻的生命往往会更加容易逝去。如她所说:”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人生短暂,在你珍惜人生中每一种情愫时,不要忘了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情感只能用生命去体味。

最后我仍想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我对于亲情、对于生死的讨论。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但愿我们都能在离开前弄懂。

《目送》读书有感4

《目送》这本书,龙应台用平实的词汇描写出母亲同时也是女儿在面对亲情时的无奈,同时又敢于直面生活带来的无奈。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近乎诗句的意景写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有点像《论语》,用对话而且

只用对话,只不过龙应台将对话换成了描写,平铺直叙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昨天有读者把龙应台与季羡林比较,我更提高到与孔子比较。

另外,我觉得龙应台的文字不太适合男性阅读,文字太过细腻。我注意到发言的女性产生共鸣的比较多,而男性发言比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觉得这是因为龙应台是女的,这是必然的,我感觉散文是不是会分性别。

目送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龙送儿子的离别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与冷漠的儿子形成了对比,深情的“目送”没有换来不舍的“回头”,而作为女儿的她对待父母我个人认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误差,

我认为这是男女之间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儿子可能更喜欢对外界的探索、冒险,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决绝,女人则多愁善感。

文章描写的龙应台就像现在被人诟病的“直升机妈妈”,整天徘徊在儿子的头顶,其中还涵盖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作为龙应台来说包容的不仅包括男女之间的差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别外,而且还中西文化的差

别,这就让龙应台作为跨**亲付出更多努力。

《目送》读书有感5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初见《目送》这本书,隐约中使我从内心中感到无限的亲切,回忆往事,感觉在某些方面与作者有着同样的过去与经历,作者在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通过全书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拥有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为珍贵的是,我学习到了作者龙应台的广阔视野和朴实的文笔。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读完《目送》这本书,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个是曾经历的画面。光阴似箭,昙花一下,稍纵即逝。

《目送》有感

目送读书心得

目送读书心得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目送》读书有感.doc》
《目送》读书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