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2020-06-27 来源: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篇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还深深的感受到忠孝礼仪这四个字的重要性,最近北京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叫做幸福秀,昨天播出的家庭故事叫家有四凤。几个儿女为了争夺老人的财产来到了这个节目,老人已经是中重度的老年痴呆。目光呆滞的老人看着几个儿女在台上唇枪舌剑,自己全然不知。在陌生人看来,老人是特别可怜的,可是老人的几个儿女脸上冷漠的表情,真是让人们寒心。难道现实的社会真的事利字当头吗?你有没有想过你在和谁谈利益,是你至亲至爱的娘啊,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娘是怎么把你们四个人拉扯大的?孝顺孝顺,在孝顺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做到顺呢?

我听过一句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是舍弃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现在一样和平,不用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多关心关心我们的亲人吧。

推荐第2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推荐第3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今天到弥勒文体中心学习了刘孝聼教授的中华经典文化讲座,使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刘教授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与当今教育紧密联系,每一部分精辟的讲解,让我感触至深,,受益匪浅。

一天的学习,刘教授讲了很多内容,大致如下: 1.东方圣经《论语》的教育智慧。 2.大教教心 3.全面发展 4.授之以渔 5.动力激发

6.民主教学,自力修身

7.修养的内涵与意义以及修养智慧等。

刘教授采用以今道古、以古论今、古今结合的方式,进而指导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做,如何处,言什么,怎样行,学生也如此。这样的学习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遇过,只知道一些肤浅的诸《如弟子规》、三字经、之类开头的几句而已,它所蕴含的精神思想不得而知。自认为这些也没多大用处。然而,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才知道: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做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样样皆全。几千年来,它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

作为现代人,我们要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优秀的经典文化带进校园,滋润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让它贯穿成为师生成长的历程。

火木龙小学

陈继云 2014.11.2

推荐第4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风行万里

今年9月初,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感触颇深,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弟子规》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当你愤怒或烦恼时,读《弟子规》吧!当你痛苦或无助时,读《弟子规》吧!„„”都如此的话,你的愤怒、烦恼、痛苦等等就会离你而去。是的,音乐可以使人平静,放松;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这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规》的启发,改变了心态。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对人无礼貌,与禽兽无异,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再好他又能好到哪去呢,一个能孝敬父母的人再坏他又能坏到哪去呢,所以古圣先贤说,百善孝为先,说得太对了。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弟子规》里说的“泛爱众”,让我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爱所有的人,即便他伤害我欺骗我,我都会原谅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类,因为我相信他身上残留的人性”,这样你的心情才会平静下来,才不至于增加烦恼,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工作。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却引起我不同寻常的遐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制定学习和工作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的功夫深了。原来窒碍不通,困顿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这段文字好像在讲述关于制定计划的方法及后果的事情,但如果细细品味下去,这句话说得是应该在读书和工作的时候要抓紧时间,不要胡思乱想,要专心致志?要静得下心来才以把一切工作做好。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它的意思是“如果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不会抓紧时间去读,而反之,如果这本书是借来的,你的心理暗示就会告诉你:这是借来的,是要还的,要抓紧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阅读效率。

文学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积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劳无功。,一个人的道德也是一样,也要不断的积累,古人说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厚德,一个人才能不断的发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

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当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要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人说,养儿才知父母恩。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他隐含着很深的涵义,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只能意会。有一对夫妇,下班回家买来一些新鲜水果,妻子为了讨好儿子,把水果全部藏起来,等老人休息后,才偷偷拿出来,并告诉儿子,这些都是给你的,谁都不给。你说这样的教育方法能使儿子健康成长?现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行,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现在的人们总是说占便宜好,都不想吃亏,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谁又会想到,福祸两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祸用比例来说,可以说是各占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祸、先受累,那剩下来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尽是想享福,那剩下来的就是祸,就是累了;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

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进步、懂事。“家贫出孝子”,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还有人这样说:孩子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孩子没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常言到:富不过三辈。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自己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释怀。

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

2012年9月13日

推荐第5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下面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非常感谢湖北的郭永琴老师及我尊敬的教练,使我有幸于2011年11月7日在湖北天门参加了传统文化学习,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如此大型的公益论坛,此次论坛的标题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天的学习,真的感触特别深,收获非常大,让我的朋友们和我一起来重温这份精神大餐吧、、、

11月6日下午从汉口坐火车再转汽车于晚上七点多到达\"茶圣\"陆羽的故乡天门,而我们落座的金穗宾馆正好在陆羽大道边,庭园式宾馆,环境非常好。一到天门就听当地的朋友说天门乃\"三乡宝地\",全国有名的侨乡,状元之乡和棉花之乡,真是好地方啊!难怪是湖北省四个直辖县之一,确实有独特之处。安顿完毕,早早休息,养精蓄锐,迎接明天开始的精彩学习!

第二天早上七点不到就来到宾馆旁边的会议场所天门剧院,已有早到的百姓排好了几米长的队伍,每个人都很规矩,不大声说话,有很多穿唐装的义工开始为我们服务,安排好人群,验票,问好,态度非常温和,脸上总挂着舒心的微笑,不断地说您好,谢谢,并鞠躬。还真有些不习惯,感觉像身处几千年前的礼仪之邦,不由得内心安宁下来。每个人都很安静,相互礼让,没有拥挤、插队、吵闹、浮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论坛?什么样的环境?带着疑惑,跟随义工老师的引领有序的进入会场,并依次坐下来,每个座位上都有一个文件袋,里面备有笔、笔记本、《弟子规》、《爱与感恩歌曲集》、论坛温馨提示。

不由感叹会务准备得细致到位。整个会场充盈着舒缓典雅的音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舞台上大幅红底黄字的论坛主题,右边还有一高大的古圣先贤孔子像。舞台两边有两个大屏幕,右边显示舞台全景,左边显示音乐视频,会场两边和过道都有不少义工老师笑容可掬的引领人群有序就座,没有喧哗,一切是那么的和谐,井然有序。约莫七点五十分左右会场一楼已坐满,一穿红色唐装的义工老师走上讲台,先深深对观众鞠一躬,然后请我们拿出《弟子规》,和她一起念:\"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朗朗的读书声响起来,充满整个会场,犹如回到古时的私塾、、、读完,义工老师感恩大家并再次深深鞠躬,缓缓走下来。紧接着便是论坛温馨提示的独白,告知我们会场注意事项且为我们准备了营养健康的素食中餐及开水、凉水、茶叶水、生姜水、红糖水等。不由得再次感叹会务的用心和细心!

篇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我正式接触佛教是从听陈大惠老师的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开始的,陈老师的第一讲便是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他让我从新认识到了道德,认识了人生规律,陈老师讲到道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比如说早上太阳在东边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苹果一定要秋天结果。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个就叫道。

什么是德呢?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这就叫德。现在有人说传统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这是一种误会。还有人说这个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讲,一点不高深。秋天结苹果,您觉得这个苹果高深吗,一点不高深。苹果树结果、老母鸡生蛋,这有什么高深的。自然大道,这个道,最朴实,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听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传统文化。它一点都不神奇,一点都不奥妙,非常通俗易懂,问题是现在没有人讲。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所作所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他就叫有德。这个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要破坏自然规律。

今天我们的人变得很浮躁,变得很功利,我们已经失去了人的纯朴的本质。这是个快节奏的社会,这是个强者的社会,因为什么都需要竞争,社会需要强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乐,不论是有钱的,没钱的,有名的,无名的,都活的痛苦。

后来我初读了了凡四训,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过程,了凡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光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后来云谷禅师对了凡说人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而在后期了凡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改变了原本被算定的命运,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怨天忧人不满上天的不公平,却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命中没有的是求也求不来的,有些东西是命中有的迟早会得到的。了凡先生没有去怨天忧人,通过努力得到名利财富,那是迟早的事,如果我们没有德行是不能获得相匹配的东西的,因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学其实是博大景深的一门学问,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佛学开导人对世界的认知,让人知道富贵荣华只是过眼云烟,开心是暂时的,痛苦也是暂时的,我们不能时时快乐开心,我们不可能永远悲伤痛苦,一切都将过去。然后佛学教导人在思想上改变,教导人乐观,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是暂时的,世事无常,我们不可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佛学告诉我们不因为快乐而兴奋不已,也不要因为痛苦而悲伤,因为这是暂时的,遇到困难时要想这是暂时的,富贵时也要想这也是暂时的。佛教导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过错,不要迷恋一时的快乐,不要遇到挫折就沮丧,我们要知道我们从来到世间开始就注定一切都是会离我们远去的。

我们只有舍得放下才会得到,舍得放下富贵德到智慧,舍得放下仇恨就会得到快乐,舍便是得,不舍便不得。

篇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推荐第6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爱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渐渐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些竟然一丝不知。如今,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断链性的消失。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任何事情有利有弊,我们要选取精华,积极的方面,优秀的方面,要和世界交流,融入世界文化,在国际文化中,发扬我国文化的积极营养。

推荐第7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xxxx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而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参加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不仅表明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尊重和认同,也凸现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拓展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的重大命题。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着中国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能够对今天的“中国特色”作出最真切的解读和阐释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依靠否定、割断自身的文化传统,而照搬外来理论走向复兴。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也不可能在民众中间扎下根来;沟通思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心灵,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桥梁。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恰恰是因为融入了中国元素、变换了中国面孔,才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从而得以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生长于中国这片沃土,必然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吸纳、继承和发展,从而被赋予鲜明的中国魅力、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脱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枝繁叶茂、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党历来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作用。毛泽东很善于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阐释道理、揭示规律。1938年10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谈到党的学习任务时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孔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毛泽东将这两个伟大人物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看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东西,它是跨时代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理论。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新认识,毛泽东才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总结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进步意义的成分科学地加以阐发,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辉。比如,“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致知力行、学以致用、格物致知、即物穷理、贵在力行、循名责实、重效致用、实干兴邦”等思想,并赋予了它崭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再比如,《管子》中,即有“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记述。我们党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同样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比如,和谐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在“万物一体”本体论基础上,和谐被视为世界万物的最高伦理,是处理人天、人际、身心等关系的理想范式。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生存向往、一种文明形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渊源,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纽带。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 “黏性” 特质,能够在价值多元的今天遵循文化底线构筑起基本价值观的统一体

价值观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如果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合性大于差异性,多种价值观的存在就会彰显社会的开放与活力。如果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合性小于差异性,就会引起韦伯所说的“价值的争斗”。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使主导价值观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使主导价值观与我国目前存在的其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性大于和合性,从而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为此,吸纳各种文化视角和价值立场,重构主导价值观,构建“一主多元”格局,是当代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发展的必然走向。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告诉我们,各个民族的文化总是继承与创新的产物,而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是进行新的创造性劳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价值理念为主包含多种价值理念的丰富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而不同”主张的是,应在保留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保持社会的整体和谐;“和为贵”追求的是人际环境的和谐。博爱并不是西方所特有的价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博爱的价值理念。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韩愈的“博爱之为仁”;墨子的“兼爱”,“老而无妻子者,有所持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这些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各派对爱的理解虽然有差异,但却一致认为,爱不仅涉及家族内部成员,而且超越了家、族、国的界限,推向天下、万民和世界,即博爱。因此,我国构建主导价值观,必须要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把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博爱”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充分展现我国主导价值观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今天,在全球化历史语境中,我们寻求文化多样化发展、谋求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发展,除了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之外,还需建构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其中心环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必然结果。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及协调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礼”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一传统的积极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而且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贫困饥饿依然广泛发生,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平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

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XX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专题学习心得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共6篇)

传统文化与中国梦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学习六中全会决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推荐第8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当语文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子传播传统文化,这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学好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通过网络学习,我才对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有了深刻地认识。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原是宋国人,后迁移到鲁国。他从小受到了很好的社会文化影响,有一句古语:“周礼尽在鲁里。”即“周礼”和“礼乐”。孔子出生贫寒,父亲早年去世,他的生活是“食无求饱,居不求安”。但他很聪明,“敏于事,讷于言”(这也是李敏、李娜的名字)。他精通“六经”,经常有人向他求教,他就开始办学,比如有人向他请教政治上的事情,他就说:“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后来才当官,政绩不错,主要负责工程方面的事情。在这之前,我总以为孔子是官宦之子,他才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他的生平,我进一步领会到“寒门出贵子”的家训。

孔子68岁告老还乡,对政治不闻不问,孔子是树而不作。他的《论语》是弟子所做,他一辈子教书,弟子达3000多人,优秀人才有70多人。

就孔子的成长和成功,专家教授给我们引经据典,分析、研究,拉近了我们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使我对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感兴趣。

通过学习,使我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特点:

一、着眼于伦理本位——它主要是对道德的追求,并且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德治国,这是历代王国核心的思想。

二、比较倾心现实政治 —— 它强调我们每位党政干部要有现实的责任感,要形成一种民族精神,正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在和自然做斗争中,人是最主要的,修身齐家平天下也是解决人的问题,包括佛教和禅学,它们都是谈人的境界和追求。如今,中央也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

四、非常富于辨证思维——古人说:“了解了阴阳就了解了个人”。

五、树立整体观念——考虑问题要从整体来把握,毛泽东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国的典范。

六、偏重于直觉思想——把握事物时,一定要把握事物的整体,比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七、哲学特别提倡博学大度。

八、在任何组织,我们都要讲究人际关系,我们在发展中,不可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四”以来,我们否定了几次传统文化,不过我们一定要从客观上去看待它。任何事情有利有弊,我们要选取精华,积极的方面,优秀的方面,要和世界交流,融入世界文化,在国际文化中,发扬我国文化的积极营养。

推荐第9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格物致知,发展社会经济!而我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承让我们更加理性的了解历史而发展会要我们更加理性的创造未来。因为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6900万件/天。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经典文化也应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便是对注重社会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我们继承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就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结统一,强调独立自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团结统一的意识深深积淀、内化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之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近代历经屈辱的中华民族经过全民族百年抗争重新站立起来。今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杂着某些糟粕成分。特别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根深蒂固。这种糟粕成分,集中表现为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比如,官僚主义、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迷信活动等。在当今社会,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腐蚀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和阻碍社会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关键是要对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成分,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学习体会:在还没有是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这门课程的时候,就会觉得他是一门很无聊很乏味的课程。而在自己真正的学了这们课程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是错的。中国传统文化他是一门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不需要去绞尽脑汁的计算,他只需要你用心的去理解就够了的一门课程。他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更教我了我们要如何思考及应该怎样思考。老师在上课时会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东西以小故事或视频的形式向我们呈现。它不会让你感觉到压力,但却会让你产生兴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不仅让我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了解到了他的精华及典故。更让我体会到了他不仅是门课程更是一个催人进步的启明灯,指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推荐第10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一)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 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 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第11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让>传统文化宽抚内心

3月20日,我们单位一行十三人由陈总带队,前往绍兴参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培训活动,培训时间为五天四夜(3月20日—3月24日)。上午11点到达培训中心,只见门口有好几位老师迎接我们,一边鞠躬一边问好,让人感到新奇和惊讶,这种礼节从未见过。签名、报到、找宿舍、领学习教材均由辅导老师引领,我被分在第12平字组。我们这期学员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200多名学员,有企业老总和中层干部,也有公务员与普通员工。年龄参差不齐,有十几岁刚参加工作的姑娘小伙,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

每天早上6点25分,全体学员来到教室外面,由辅导老师指导我们做健身操,然后再回到教室齐颂《孝经》与《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仁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作,感谢大众信任支持„„”听老师解释说,这次培训费用全部由爱心人士捐助,会议的各项工作也全部由义工志愿者代劳, 要求大家用餐时必须择量而行,避免浪费。用餐的时候,学员们均把碗中的饭菜吃得一干二净。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集中学习了来自台湾的蔡礼旭老师《家和万事兴》(录像)、李泳杉老师《21世纪的健康饮食》(录像)、李越老师《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录像)。其实,“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式,而是关乎行礼之人的内心是否恭谦,时刻告诉自己应该常低下自己高傲的头,用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此外,我们还聆听了培训中心靳雅佳老师《用音乐感悟孝道》课程,老师边唱边讲解人生、社会与家庭,歌曲《父亲您辛苦了》、《母亲您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妻子你辛苦了》、《跪羊图》等无不催人泪下,场下此起彼伏的掌声,是大家心中正能量的强烈共鸣。

由此我想到子女教育问题。现在社会上父母教育子女,只想着给他们报多少个辅导班、才艺班,其实最主要的是先教会子女行孝道,使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的处世之道,而其中“百善孝为先”唤起了大家一颗感恩的心,“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我们反思着,检讨着。

初步接触这些传统文化时,不由黯然失笑、心生不屑。可是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便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原来我们了解的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沉下心来好好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的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杂着某些糟粕成分,关键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后,我知道只有做一个心胸豁达的人,才可以淡泊、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妄。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那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熏心的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我们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第12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上一星期我校组织参加了许昌市教委、文明委、社科联等单位联办的“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师德师风学习讲座。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从此受到很大的感触。这次讲座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学会感恩和学会不抱怨。如果我们拥有一颗时时感恩、不抱怨的心,我们的身体怎么会不健康,身心怎么会不和谐,家庭又怎么会不幸福美满呢?

在这次讲座中,手语舞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有一首歌我非常喜欢,正如歌词里写的“感谢黎明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了黎明,感谢春光融

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赠友谊爱情,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长留永恒、公正。”多么温馨的话语啊,如果我们都像歌词里说的,对世间所有的一切常怀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不再有勾心斗角,我们的生活何愁不会美好,我们的国家何愁不会繁荣昌盛,我们的世界何愁不会和谐、大同?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关爱,每一分每一秒对我包容的心态,感谢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培养,让快乐与温馨陪伴我的成长;感谢我的老师对我的教导,感谢他们教我人生怎样去起跑,感谢他们传授给我知识与文化,让我能在社会中生根与发芽;感谢我的朋友对我的帮助,感谢他们在我困苦时贴心的关注,感谢他们永远会站在我的身边,用友谊去撑起那共同的明天。

我还要感谢每个夜晚,它给我疲惫后的依靠;感谢每个清晨,让 1

我可以向新的开始祷告;感谢每次

失败,它让我品尝苦口的良药;感谢每次成功,它让我看到自己的微笑;感谢那些欺骗,它们让我增进了一些见识;感谢那些虚伪,它们证明了我的价值;感谢那些伤害,它们磨练了我的心志;感谢那些烦恼,它们是一把向前的钥匙;感谢那些徘徊,它们不断增强我的意志;感谢那些蔑视,它们激发了我的斗志;感谢那些欲望,让我认识欢乐与痛苦;感谢那些挫折,让我明白做事需要态度;感谢那些压力,让我经历从未有的忙碌;感谢那些恐惧,让我学会了面对危险;感谢那些耐心,让我明白凡事都有深浅,在迈出下步之前一定要再三考虑??

以前在生活中,一旦遇到不顺利或不如意的事情,我总是心怀抱怨,不但最后没有解决事情,反而还影响我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身体健康。通过这次讲座的学习,我再想想自己以前的行为,实在是太幼稚了。我今后一定要做到,在自己特别想抱怨的时候先想一想“抱怨能解决问题吗?”“抱怨之后对你有好

处吗?”,我就不会再抱怨了。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遇到的对象比较复杂,而且要接受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可谓是“压力山大”。教师如果哪点做的不好了,就可能要接受舆论的批判和攻击。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如意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等心理健康问题,抱怨声也随之而来。要缓解这一不良局面,教师就要首先从自己做起,保持阳光心态,不抱怨,要“活在当下,活好当下”。 一个教师有了这种的心态,还会去抱怨我们的工作、待遇、地位,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吗?

个人如何看待幸福很重要,幸福是由自己的思想、心态而决定的,它与人所拥有的财富、相貌、地位、权利等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的心可以创造“快乐的天使”,也可以创造“阴险的魔鬼”。正如罗曼·罗立曾经说过“要撒满阳光到别人心中,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做为一个教师,我们要用积极的方向调整自己

的心态和情绪,学会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麻烦、挑战,让自己得到成功的体验。用阳光的心态享受生活,学会放下,学会谅解,学会合理地调适情绪,多运动,听听音乐,与人沟通等等,从生活细节中感受快乐。

教师要拥有乐观的心态。乐观的心理状态是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在现实工作中、生活中教师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时会陷入烦恼、苦闷、忧虑之中,如果心态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疏通,很容易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教师应笑对困难,有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貌。这样才能有机会恢复心理平衡,才不被红尘的是是非非所淹没、所烦恼、所忧虑。

教师还要学会要学会情绪控制,合理宣泄、放松,保持良好的情绪。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

身上。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好大功夫精心准备了一节精品课,然而,当我们兴冲

冲地走进教室时,却被一片打闹不止的混乱景象搅得兴致全无。这时您是怒气灌顶高声训斥,还是巧作欢颜温文尔雅?如果你高声训斥,至少会带来以下几点害处:一是人在气头上往往容易出言不当,不但会破坏教师自身的形象,也会破坏师生感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情感隔阂;二是破坏教师自己的情绪,影响正常授课。如果教师一进教室就生气发火,上课时情绪就会一落千丈,无法投入热情,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压抑情绪。优质课变成了垃圾课。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特别重要,

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安慰,要有一颗大度、宽容的心。

通过这次讲座的学习,对学校,我有一些小小的建议:

开设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

每学期组织开展至少一次的经典朗读比赛;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教师,并定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第13篇: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XX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XX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X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XX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第14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不可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上半学期参加了学院为提高教师教学全面发展的网络培训课程,在这次培训中,又有了一个新的学习的平台------网络资源,深感科学技术领域发生的深刻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地不断地深入发展与教学效率密切关系。在这培训过程中,我得到了与各地区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机会,获得了一些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虽然每天的在线学习感觉有些累,但与收获知识无法比拟。通过学习,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难点得到了解答,业务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短暂的培训学习即将结束,在此就与大家交流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当语文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子传播传统文化,这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学好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通过网络学习,我才对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有了深刻地认识。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原是宋国人,后迁移到鲁国。他从小受到了很好的社会文化影响,有一句古语:“周礼尽在鲁里。”即“周礼”和“礼乐”。孔子出生贫寒,父亲早年去世,他的生活是“食无求饱,居不求安”。但他很聪明,“敏于事,讷于言”(这也是李敏、李娜的名字)。他精通“六经”,经常有人向他求教,他就开始办学,比如有人向他请教政治上的事情,他就说:“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后来才当官,政绩不错,主要负责工程方面的事情。在这之前,我总以为孔子是官宦之子,他才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他的生平,我进一步领会到“寒门出贵子”的家训。 孔子68岁告老还乡,对政治不闻不问,孔子是树而不作。他的《论语》是弟子所做,他一辈子教书,弟子达3000多人,优秀人才有70多人。

就孔子的成长和成功,专家教授给我们引经据典,分析、研究,拉近了我们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使我对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感兴趣。

通过学习,使我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特点:

一、着眼于伦理本位——它主要是对道德的追求,并且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德治国,这是历代王国核心的思想。

二、比较倾心现实政治 —— 它强调我们每位党政干部要有现实的责任感,要形成一种民族精神,正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在和自然做斗争中,人是最主要的,修身齐家平天下也是解决人的问题,包括佛教和禅学,它们都是谈人的境界和追求。如今,中央也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

四、非常富于辨证思维——古人说:“了解了阴阳就了解了个人”。

五、树立整体观念——考虑问题要从整体来把握,毛泽东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国的典范。

六、偏重于直觉思想——把握事物时,一定要把握事物的整体,比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七、哲学特别提倡博学大度。

八、在任何组织,我们都要讲究人际关系,我们在发展中,不可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四”以来,我们否定了几次传统文化,不过我们一定要从客观上去看待它。任何事情有利有弊,我们要选取精华,积极的方面,优秀的方面,要和世界交流,融入世界文化,在国际文化中,发扬我国文化的积极营养。

结语:

本次的培训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而且学习、互动、交流随时进行,体现了以教师为本,随时学习、及时反馈的宗旨。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学科素养,得到了成长的空间,这次网络研修资源丰富,通过观看专家和优秀一线教师的视频讲课,阅读讲稿和相关文章以及教师们的留言评论,完成各模块的作业,做到了学习后的及时反馈,还有各位指导老师和班主任们的辛勤工作,给我们的作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点评,制作班级简报,让我们的思路越发的清晰、明确,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带给我无数的快乐、惊喜和感动,再次感谢学院领导给一线教师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把这次学到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用于实际的教学中,为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第15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参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东风三小杨文武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刘教授讲的很多,但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承让我们更加理性的了解历史,而发展会要我们更加理性的创造教育的未来。我们教师传授的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

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特别是对于我们热爱的教育事业有没有价值?刘教授的一席话,使我坚定了信念,下面我列举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教育显效。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6900万件/天。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我是老师肩负着培养有知识、有志向,不愿意亡国的下一代的神圣职责;也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不亡种”的神圣职责。因此,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教师的唯一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是一名老师要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教育发展依靠广大学生及家长、教育的发展也是为了他们、教育发展成果就该由他们来共享,把学生当做主体、把学生当做目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发展他们的潜能,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当今的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时期,我们很多老师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与顽强毅力,在应对教学出现的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力量,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最后的学习体会:我在还没有听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座的时候,总觉得他是一门很无聊很乏味的课程。而在自己真正的听了这们课程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是错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他是一门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不需要去绞尽脑汁的计算,他只需要你用心的去理解去做就够了的一门课程。他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更教我了我们要如何思考及应该怎样思考。刘教授所呈现的讲座形式,它不会让你感觉到压力,但却会让你产生兴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不仅让我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了解到了他的精华及典故。更让我体会到了他不仅是门课程更是一个催人进步的启明灯,指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2014/11/1

第16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人生不要设计得太挤。不管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留点空间,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留一点好处让别人占,留一点道路让别人走,留一点时间让自己思考。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人生留点余地,不冒进,不颓废,不紧张,不松懈,得到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时不郁郁寡欢,得失之间淡定从容。.〜〜学习传统文化 幸福中国企业。

第17篇: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3篇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下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中华传统文化——面人

看了这个文章标题,你是不是觉得好奇怪:面条怎么能做人呢?难道面条能扭曲做小人?嘿,别着急,我这就讲讲这奇怪的\"面人\"。

要想弄清面人是怎样子的,我就得带你咬文嚼字一下。面,不是你吃的那种面,这里指的是面粉,是面条未成条状以前的东西。人,那也不是会走会跳会跑的人,是假人,只是样子像人而已。现在该明白了吧?面人,就是面粉做的假人。

面人小巧可爱,瞧那面人师手中的面人栩栩如生,有的像孙悟空,那\"孙悟空\"穿着虎皮围裙,还穿了一家现代化的T恤,那模样,准能把一群人笑倒。还有的像张飞,瞧啊,那面人浑身炭黑,包着包头,手里挥舞着丈八蛇矛,双脚离地,好像要向敌军砍去,吓得我魂儿都没了。

\"快来看啊!师傅要做蝴蝶样的面人了!\"呀,现场制作面人啊!只见那师傅熟练的从抽屉里取出一团棕色的面团,三下五除二,那面团眨眼分离出一团锥子形的面团,师傅不知从哪儿变出一把雕刻刀,瞬间把面团刻上了纹路,然后放在了一个高温玻璃匣里待用,师傅又取出了白色的面团,

那雕刻刀把它裁成了一对大半圆, 剩下的面团被师傅捏成了小半圆,

粘在大半圆上,啊,原来这是蝴蝶的翅膀,师傅吧棕色锥形的面团取出,把翅膀粘在面团上, 蝴蝶就初步成型了,师傅有手脚麻利地点绽了一下蝴蝶,啊 ,多么美丽的蝴蝶啊!

面人真有趣,下次一定要自己学习做面人。

篇2: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能做什么呢?经过灵巧的双手,它却可以变成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精美图案噢!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剪纸团花、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

爸爸有一套以剪纸十二生肖印成的邮票,爸爸小心地珍藏着。看着剪纸世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有胆小的老鼠,肥胖的牛,凶猛的老虎,可爱的小白兔,威武的龙,长长的小蛇,雄伟的白马,洁白的羊......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记得每年过年时,妈妈总会买一些剪纸,如大红的\"福\"字,它在一个圆中套着,象征着圆圆满满、福气安康;还有那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又好似吐露着淡淡芳香的剪纸牡丹,它象征着吉祥富贵。妈妈总是把它们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看着这些剪纸,有的地方细可如春蚕吐丝,有些地方粗可如大笔挥抹,心想剪纸的人肯定是一个心灵手巧,有着聪明才智的艺术人,向人们展示了一副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让其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中国的剪纸文化是多么精彩。

剪纸艺术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篇3: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18篇: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杨凯邦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于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的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什么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第19篇: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我们缺失了了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里,人们已经淡忘了中国五千年总结下来的文化,个人的金钱欲望和享受的生活状态占据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传统的优良的东西,越发珍贵起来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然而,众多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特别是德行教育。

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因此出现了德行危机。人们大声疾呼,要恢复中国人固有的传统美德,诸如公正、诚实、良知等等。

社会上的许多现象让人感到震惊,例如12岁的孩子贩毒、14岁的女孩子生孩子、16岁的中学生残忍的杀死母亲,…;虽然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感受阳光雨露,可是,他们纯洁的心灵被污染了,从小就丧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走上了邪路。

人的成长,主要决定于他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影响,我们把家庭教育称之为扎根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正是因为它对人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的,直接决定孩子基本道德品质形成,价值观的取向方向。简单的说做人的最基本原则、道德习惯大多都是由家庭来完成的。

中国传统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这一传统为孔孟承传下来,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习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所以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言传身教的正确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态度,培养起了忠孝悌信、礼义廉耻的品格,走入学校、进入社会才知道如何让与朋友、同事、乃至于陌路人的和谐交往相

处。

可现在许多人可能智育上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德育却捉襟见肘。举几个身边的例子:乘车时,学生在那里安然的坐着,却不给身边的老奶奶让座,甚至有时在车内能听到人们大讲脏话,互相彼此漫骂,随地乱扔废纸……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文明离他们越来越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也消失殆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文学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积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劳无功。,一个人的道德也是一样,也要不断的积累,古人说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厚德,一个人才能不断的发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进步、懂事。“家贫出孝子”,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还有人这样说:孩子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孩子没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常言到:富不过三辈。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

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可是到底什么是时尚,什么是潮流!那些听起来华丽无比的词语真的让你过得好吗。很多人在寻求人生的归宿,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生命状态。可是却有太多人在追寻中迷失自己出发的目的,最后偏离得面目全非。

别说物欲太多,诱惑太美,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你不能在永久的黑夜找到灵魂的归属,只会在阴森的坟场游荡。根源在于你舍不舍得放掉手里抓着的堕落之绳,试着找到星点的光。前卫的东西未必就是绝对的好,很多时候传统的东西也许能指引你找到灵魂的归宿。

第20篇: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

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

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

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是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是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自从今年2月6号开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到现在已经7个月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很受教育。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必须孝敬父母。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孝是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这个人的品德可能就有问题。

我 的父母对我们姐弟三人非常疼爱,从衣食住行到工作样样挂在心上,即使现在我们都成年了照样如此,好像我们总也长不大似的。反观自己,对照《弟子规》,那真 是大不孝了。比如,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时和父母不一致,父母的观点明明是错误的,可他们就是认为是对的,自己往往会不耐烦,甚至有时说话还很呛;再比如去 地里干活,父亲很少歇一会,还好靠晌,春秋天还可以,夏天真是受不了,我怕七十多岁的父亲累着,总是摧他歇会、别靠晌,可他就是不听,自己有时就着急;还 有,虽然离家不算远,也不是经常回家,有时连个电话也不打等等,和父母对自己的爱相比真是连十分之一也没有,这些需要在今后认真加以改过。

再一个体会,就是吃亏是福。我的父母非常的淳朴,也是很本分,很乐于助人。我小的时候,记得谁家有事需要帮忙的,就是自己的事不干,父亲也会去给别人帮忙。因为他

干活实在,都愿意找他,没有帮不到的人家。盖屋这样的大活,过去都是找人帮忙,不想现在都花钱包出去。有一次我记得很清楚,父亲牙疼,疼的坐都坐不住,在 院子里转圈。别人家盖屋请他去帮忙,母亲不愿意,因为吃饭有点热气都不行,那么多人不可能有人照顾他。父亲就和母亲急,硬是忍着疼去了。有个远方叔叔,他 父母去世的早,父亲就经常叫他到家里吃饭。别人都是说父亲傻,可是他不管别人怎么说,照样按他的想法去做。都说老实人吃亏,可也有得到回报的时候,去年父亲脑 梗住院,正好赶上麦收,我也不能回去,是别人帮忙收的,并且给运到家里。今年清明节前,给我爷爷奶奶迁坟,进料压了别人的麦子和春地,父亲给人家送去 200块钱,人家说什么也不要,我又买了一箱酒,父亲给送去,第二天人家又给送回来了。迁坟这个活是包出去的,咱把钱给人家包工头,后来有的不要钱,有的 少收点。我和父亲都过意不去,可人家就是不要。这个人情以后有机会再还吧。所以说,吃亏是福。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doc》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