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2021-06-06 来源: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学习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11月9日至11日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举行。我 认真学习了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张庆伟在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全会提出了“三个高于”、“两个翻番”、“一个全面建成”的主要目标,关乎河北的路径选择,关乎全省人民的福祉;全会绘就了未来五年河北发展的新蓝图,开启了河北的新征程;全会提出的“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以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主基调,贯彻中央要求,符合全省实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做到真干、实干、苦干,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努力奋斗。

一、学习重点内容

(一)深刻领会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的重大意义。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是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规划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的动员令,全会明确了事关河北未来5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工作主基调、重大举措。通过学习,深刻领会了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对引领我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对河北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上来。

(二)正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主基调。深入学习领会全会提出的“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明确“三个高于”、“两个翻番”、“一个全面建成”是我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是工作的主基调。

(三)准确理解完成“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的深刻内涵。要深入学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此引领全市改革发展。以“转方式、守底线、补短板、防风险”四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县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工作和扶贫开发实现新突破。

(四)深刻领会全会确定的“六大任务”。通过深入学习,明确了全会确定的“六大任务”:坚持创新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坚持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形成改革新局面开放新体制;坚持共享发展,加快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快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协调发展,加快构筑平衡发展格局。

二、今后工作方向

一要深刻领会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河北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要把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真正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指导实践,以坚定务实的态度把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

二要践行严实作风,学习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内容,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正确使用权力,转变工作作风,把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作为常态,把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的精神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真干、实干、苦干、巧干,自觉担负起振兴繁荣邢台的历史重任。搞好对照检查,坚持立改立行,在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方面都要有一个大的提升。

推荐第2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绩

我国成功应对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战胜了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法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有利因素: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对来说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

不利因素: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兑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

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翻;资源利用效益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险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

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要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在我党历史是第

一次,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把环境保护摆上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为环保事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大命题,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主要措施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党同志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推荐第3篇: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昭平县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徐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温家宝同志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结束时还发表了公报。全会通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认真学习、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认真学习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是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温家宝同志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的说明,认真学习会议公报。学习必须完整、准确地领会全

会的精神;通过学习全会的各项文件,明确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明确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明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中央的重大部署,在思想认识上切实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学习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要抓住关键。要明确认识,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学习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发扬优良学风。要以全会的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分析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实事求是找差距,定措施。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努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的能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处理利害关系的能力,提高务实创新的能力。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学习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动员全党全国人民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00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推荐第4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三)

踏着\"十五\"的脚步,我们迈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乘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东风,古老华夏开启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纪元。

5年来,我们经受了国际市场动荡的冲击、克服了国内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趋势的影响,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强劲推动。

新举措大动作:困难挡不住改革向纵深发展

2003年的春天,首都的许多媒体把镜头对准了国家计委大门口,他们在等待着那块牌子的替换―――那牌子1952年后写着\"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改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在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从\"计划\"到\"发展和改革\"不只是个别词汇的替换,它反映的是我国政府从传统计划管理方式向宏观调控方式的过渡。改革和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推动发展。

\"十五\"开局,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我们正在努力摆脱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等困局。\"十五\"中后期,我们终于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重新步入快速发展的新平台,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却又拦在前进路上。面对复杂局面和重重困难,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仅从未停步,而且不断向纵深发展。从政府机构改革到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从金融企业改革到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一系列新举措大动作有序推出,一场场攻坚战吹响冲锋号。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更好地从整体上推进发展和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变国有资产\"五龙治水\"状态;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优化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通过兼并、破产、关闭等措施,对一大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进行了调整改组,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在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电力、电信、城市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改革破冰之旅已经起航。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继续改善。

―――统筹城乡发展,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去年的8个扩大到目前的28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向深入,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得到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重组、改造和改制步伐加快,直接补贴粮农力度正在加大。

―――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和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为重点,金融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迈出重要步伐,今年上半年已推出两批46家上市公司进行试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走出去\"、\"引进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全面履行承诺。在货物贸易领域,不断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通过先后数次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从加入WTO之初2001年的15.3%降低到今年的9.9%。多种商品的进口税不断下降,仅今年7月1日就有7000多种商品降低关税。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政府在开放服务业市场方面采取了大量的实际行动。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方面已完全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同时,我国政府还清理了大量与外经贸有关的法律法规。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一方面向世界敞开了胸怀,一方面也加快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1.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6450亿美元。全球公认,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在

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继续优化,中国一直保持着吸引外资的竞争力,2004年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首次突破600亿美元大关。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加,(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daodoc.com查看)服务业外资进入加快。

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加快\"走出去\"。以2004年为例,我国企业非金融类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350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分别超过100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业务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主动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地区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参与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积极开展双边外交,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个改革的中国,正在不断积聚发展的新动力;一个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搏技的大舞台。展望未来,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旺盛的活力,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

推荐第5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二)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二)

世纪之初,\"十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展开了新的画卷,创造着新的辉煌。

据统计部门预测,XX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5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1万元,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分别比5年前增长了6万亿元和4400元;近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7%的\"十五\"预期目标。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历史记载了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实足音。 经济社会发展又上新台阶

这几年,中国经济规模在全球排名步步前移,升至第六;人均GDP于XX年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跨过一个大台阶。粮、棉、油、钢、煤、水泥、肉、禽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即将梦圆,在雪域高原xz,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2万公里,可环绕地球赤道一周;在东部30多个大中城市,有450多万户家庭用上了远道而来的\"西气\"……

百姓消费,最能直接体现民富国强。5年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亮点层出不穷,人们逐渐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进入一个以教育、买房、购车为主的新\"三大件\"消费时代,高等教育总规模居世界第一,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增至近25平方米,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第一大手机用户,并建成世界最大的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第二大公用互联网,网民数以亿计。每逢黄金周,假日旅游火爆,市场购销两旺,文化、休闲、保健、餐饮、信贷等相关消费全线飘红。尤为喜人的是,农村消费前景无限,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一个民族兴旺腾飞,离不开思想的升华;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离不开理论的成熟。新世纪新阶段,呼唤着新思路新举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

面对资源和环境约束,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从都市到乡野,从政府部门到广大企业,从

一、

二、三产到东、中、西部,越来越多的人在思索:增长是不是等于发展?经济发展是不是等于社会进步?发展是不是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发展不动摇,思路要调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科学发展观的诞生,正是对现实需求的高度提升和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快发展必须科学发展、健康发展,那种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换取高增长的怪圈再也不能钻了。江苏人说:\"发展要立足于快,服从于好\";广东人说:\"有序发展才是最快的,高质量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益的,向空间的发展才是最无穷的\";中西部人则说\"发挥后发优势,科学发展是本,走出一条新路\"。

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年,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和谐社会……这些清新的字眼伴随科学发展观的春风渐入人心。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广大干部的政绩观也在悄然改变,\"功成不必在我,发展着眼长远\",较之跃动的统计数字、具体的政策措施,这种认识上的提高、思想上的统一,收获更为珍贵,影响更为深广。

宏观调控成效明显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一个重大实践就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XX年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粮食减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煤电油运日益吃紧……

面对复杂局面,中央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事实证明,果断的决策,得力的举措,灵活的手段,熨平了经济波动,避免了大起大落。

放眼大局,有抑有扬,适时适度,标本兼治,是此轮宏观调控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关键所在。加强宏观调控,\"三农\"最先受益。\"两减免,三补贴\",彻底结束了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全国已有28个省份全部免征农业税,今年全国农民将进一步减负220亿元。农业生产呈现可喜转机,粮食大丰收,去年增产388亿公斤,增幅9%,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之势。另一方面,把好信贷和土地两大\"闸门\",在\"银根\"和\"地根\"上做足。

同时,巨资投入煤电供应,不失时机推进改革。此外,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

在调控中,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之光处处可见。在许多地方,一个个\"三高\"项目被淘汰,一项项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出台,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转贴牌生产为自主创新,化调控压力为发展动力……沿海地区的许多民营企业家深有感触地说,加强宏观调控是\"点刹车\"而非\"急刹车\",是\"切一刀\"而非\"一刀切\",消除了他们\"调控是打压民企\"的疑虑,也给民营企业以深刻启迪: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民企才能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宏观调控的实效,深化了各地各部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了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不少省市领导由衷感到\"调控绝非应急之策,而是长久之计\",\"不仅是中央政策的要求,也是地方 自身发展的要求\"。

矛盾不止,难题常在,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远未消弭。科学发展,绝非旦夕之功;宏观调控,依然任重道远。

面对\"十一五\"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根本的还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经济巨轮一定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继续风正帆扬,破浪向前!

推荐第6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三)

踏着\"十五\"的脚步,我们迈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乘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东风,古老华夏开启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纪元。

5年来,我们经受了国际市场动荡的冲击、克服了国内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趋势的影响,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强劲推动。

新举措大动作:困难挡不住改革向纵深发展

20xx年的春天,首都的许多媒体把镜头对准了国家计委大门口,他们在等待着那块牌子的替换―――那牌子1952年后写着\"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改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在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从\"计划\"到\"发展和改革\"不只是个别词汇的替换,它反映的是我国政府从传统计划管理方式向宏观调控方式的过渡。改革和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推动发展。

\"十五\"开局,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我们正在努力摆脱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等困局。\"十五\"中后期,我们终于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重新步入快速发展的新平台,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却又拦在前进路上。面对复杂局面和重重困难,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仅从未停步,而且不断向纵深发展。从政府机构改革到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从金融企业改革到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一系列新举措大动作有序推出,一场场攻坚战吹响冲锋号。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更好地从整体上推进发展和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变国有资产\"五龙治水\"状态;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优化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通过兼并、破产、关闭等措施,对一大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进行了调整改组,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在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电力、电信、城市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改革破冰之旅已经起航。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继续改善。

―――统筹城乡发展,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去年的8个扩大到目前的28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向深入,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得到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重组、改造和改制步伐加快,直接补贴粮农力度正在加大。

―――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和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为重点,金融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迈出重要步伐,今年上半年已推出两批46家上市公司进行试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

\"走出去\"、\"引进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xx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全面履行承诺。在货物贸易领域,不断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通过先后数次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从加入WTO之初20xx年的15.3%降低到今年的9.9%。多种商品的进口税不断下降,仅今年7月1日就有7000多种商品降低关税。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政府在开放服务业市场方面采取了大量的实际行动。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方面已完全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同时,我国政府还清理了大量与外经贸有关的法律法规。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一方面向世界敞开了胸怀,一方面也加快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1.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6450亿美元。全球公认,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在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继续优化,中国一直保持着吸引外资的竞争力,20xx年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首次突破600亿美元大关。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加,服务业外资进入加快。

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加快\"走出去\"。

推荐第7篇: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圆满结束,一个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迅速兴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温家宝同志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结束时还发表了公报。全会通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认真学习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是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温家宝同志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的说明,认真学习会议公报。学习,必须完整、准确地领会全会的精神;通过学资料习全会的各项文件,明确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明确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明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在思想认识上切实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学习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要抓住关键。要明确认识,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学习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发扬优良学风。要以全会的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分析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实事求是找差距,定措施。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努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提高务实创新的能力。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学习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动员全党全国人民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8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二)

世纪之初,\"十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展开了新的画卷,创造着新的辉煌。据统计部门预测,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5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1万元,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分别比5年前增长了6万亿元和4400元;近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7%的\"十五\"预期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历史记载

了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实足音。

经济社会发展又上新台阶

这几年,中国经济规模在全球排名步步前移,升至第六;人均GDP于2003年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跨过一个大台阶。粮、棉、油、钢、煤、水泥、肉、禽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即将梦圆,在雪域高原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2万公里,可环绕地球赤道一周;在东部30多个大中城市,有450多万户家庭用上了远道而来的\"西气\"……

百姓消费,最能直接体现民富国强。5年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亮点层出不穷,人们逐渐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进入一个以教育、买房、购车为主的新\"三大件\"消费时代,高等教育总规模居世界第一,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增至近25平方米,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第一大手机用户,并建成世界最大的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第二大公用互联网,网民数以亿计。每逢黄金周,假日旅游火爆,市场购销两旺,文化、休闲、保健、餐饮、信贷等相关消费全线飘红。尤为喜人的是,农村消费前景无限,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一个民族兴旺腾飞,离不开思想的升华;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离不开理论的成熟。新世纪新阶段,呼唤着新思路新举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

面对资源和环境约束,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从都市到乡野,从政府部门到广大企业,从

一、

二、三产到东、中、西部,越来越多的人在思索:增长是不是等于发展?经济发展是不是等于社会进步?发展是不是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发展不动摇,思路要调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科学发展观的诞生,正是对现实需求的高度提升和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快发展必须科学发展、健康发展,那种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换取高增长的怪圈再也不能钻了。江苏人说:\"发展要立足于快,服从于好\";广东人说:\"有序发展才是最快的,高质量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益的,向空间的发展才是最无穷的\";中西部人则说\"发挥后发优势,科学发展是本,走出一条新路\"。

200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年,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和谐社会……这些清新的字眼伴随科学发展观的春风渐入人心。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广大干部的政绩观也在悄然改变,\"功成不必在我,发展着眼长远\",较之跃动的统计数字、具体的政策措施,这种认识上的提高、思想上的统一,收获更为珍贵,影响更为深广。

宏观调控成效明显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一个重大实践就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粮食减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煤电油运日益吃紧……面对复杂局面,中央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事实证明,果断的决策,得力的举措,灵活的手段,熨平了经济波动,避免了大起大落。

放眼大局,有抑有扬,适时适度,标本兼治,是此轮宏观调控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关键所在。加强宏观调控,\"三农\"最先受益。\"两减免,三补贴\",彻底结束了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全国已有28个省份全部免征农业税,今年全国农民将进一步减负220亿元。农业生产呈现可喜转机,粮食大丰收,去年增产388亿公斤,增幅9%,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之势。另一方面,把好信贷和土地两大\"闸门\",在\"银根\"和\"地根\"上做足文章。

同时,巨资投入煤电供应,不失时机推进改革。此外,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

在调控中,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之光处处可见。在许多地方,一个个\"三高\"项目被淘汰,一项项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出台,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转贴牌生产为自主创新,化调控压力为发展动力……沿海地区的许多民营企业家深有感触地说,加强宏观调控是\"点刹车\"而

推荐第9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文章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文章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

关键时期:十一五的历史方位

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会议--这是舆论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基本定位。 十五时期的中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世界的赞叹。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失误不起。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后,突出强调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灵魂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传递出的鲜明讯息。全会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6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

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5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5年后,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规划编制者的视野。

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阶段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达到新的高度。 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来源于新世纪范本网)革等

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出台,使得2005年成为改革攻坚年。 但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7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推荐第10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感想心得体会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一次民主、团结、务实的会议,是一次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的会议。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成功应对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战胜了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教育科学、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目的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这一目标,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愿望,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主要任务。《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紧紧围绕上述主要任务,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处理好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问题,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而兢兢业业地工作。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做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把握当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确定农村工作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工作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能力。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时期。“十一五”期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而努力奋斗!

第11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四)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正在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尽管规划的具体内容尚在讨论和制定之中,但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

信号一:\"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大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目前,中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由市场来配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由计划向规划转变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

可以预见的是,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规划将主要运用市场机制,由企业自主决定投资方向。投资效益将成为引导资源流向的决定性因素。在发挥国家规划对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信号二: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

以往的五年计划,各类指标的具体程度超出现在很多人的想象。\"七五\"计划中,仅规定了产量指标的工业品就有28种。在\"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准备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就明确提出,不搞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

从\"计划\"到\"规划\",体现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突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专家预测,\"十一五\"规划将凸显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考虑资源承载能力,为谋划中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信号三: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

与竞争性行业各项具体指标的消失形成对照的是,\"十一五\"规划将增加人文和社会指标,如扩大就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daodoc.com查看)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这是政府转变职能,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尤其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要有自我约束,要对百姓有所承诺。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如此评价这种变化。

那么,\"计划\"让位于\"规划\",是否意味着政府工作更轻松?显然不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是政府的四大职能,这后两项任务是政府极为重要的职责,也恰恰是当前政府最为薄弱的环节。如何使政府真正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应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责。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第12篇: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中共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在郑举行

省委常委主持会议 省委书记卢展工作重要讲话

河南党建网11月20日讯 河南日报报道:全会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听取和讨论了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郭庚茂、李克分别就《建议(草案)》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克难攻坚,为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肩负起中原经济区建设新使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决议

(2010年11月19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1月17日至19日在郑州举行。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卢展工作了重要讲话。全会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听取和讨论了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郭庚茂、李克分别就《建议(草案)》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认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承前启后、立足长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集思广益、科学完善,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密结合实际,把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科学谋划我省“十二五”发展结合起来,与建设中原经济区结合起来,始终紧紧扭住发展,始终注意保持清醒,始终着力民生民心,始终牢记责任使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全会充分肯定今年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省委常委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积极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功举办一系列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今年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迈出有力步伐。

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认为过去的五年,全省各级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综合经济实力、粮食生产能力、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跨上新台阶,文化强省建设、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经过不懈努力,我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强调今后五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适应发展大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由之路,对于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攻坚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破解四道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全会指出,制定河南“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明显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促进增投资与扩消费有机结合。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要加快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统筹城乡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制度创新。要坚持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强化人才支撑。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要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发展的软实力和支撑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弘扬中原文化。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中原建设,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居民收入均衡增长,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平安河南建设。要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开放水平,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出口带动能力,开展能源资源和劳务合作。

全会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中原经济区是客观的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会综合考虑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力争五年彰显优势,即到2015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发展接近中部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力与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区域。十年实现崛起,即到20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赶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努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在全国的竞争力与辐射带动力明显提升,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实现新跨越,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初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基本建成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中原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全会强调,实现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目标任务,必须贯彻“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有效运作、求实求效,突出科学发展、“三化”协调、载体建设、改革开放、改善民生、服务大局等六项原

则。要优化中原经济区战略布局,以郑州和与之毗邻城市为核心区、以全省各省辖市为主体区、以联动发展的周边地区为合作区,融入全局、发挥优势、准确定位、互动联动,构筑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主体功能互促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强化战略支撑,着力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现代化综合交通支撑体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项目支撑、持续运作,勇于创新、先行先试,转变职能、优化环境,联动发展、共同繁荣,加强领导、协调推进,努力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坚强保证。要坚持“五重五不简单”、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增强“六个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推进作风建设,坚持惩防并举、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负责、甘于奉献,把心思和精力放在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谋划发展上,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力量。

全会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克难攻坚,为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肩负起中原经济区建设新使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全会还票决了干部。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省委委员81名,省委候补委员16名;列席这次全会的人员有:不是省委委员和省委候补委员的省人大、省政协党员领导同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武警河南总队总队长,各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省委各部委主要负责同志,省纪委副书记,省人大、省政协各工作(专门)委员会党员主要负责同志,省直各正厅级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驻豫各正厅级单位党员主要负责同志,省管企业、省管高校党委书记,省直、中央驻豫各副厅级单位党员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部分省八次党代会基层党代表。 (记者平萍)

第13篇: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以人为本 再创辉煌

-------雏议十二五我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路径

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吴文根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凡是顺应了人民发展需求的时代都是进步和发展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人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目标。任何与人民发展需求相背的举措无疑都是历史的倒退。

人类社会步入到现代社会,对人在发展中的核心位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马克思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世界各国也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引进和使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基于荣县特殊的区位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人为本更为迫切,具有更加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基点

(一)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机制体制等四项举措。就荣县而言,由于荣县是人力资源大县,劳务输出大县,农村人口净流出量大,为此笔者认为荣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重要的是在深化改革,推动农村发展机制体制上首先实现突破,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具体来说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促进农民工驻留城市,减少农村人口;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是推进农村地权改革,适度集中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四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的能力。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所载: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87‰),全国6岁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约占7.5%,小学文化人数约占31.17%,初中文化人数约占40.94%,高中文化人数约占13.69%,大专及以上文化人数约占6.7%。四川省的情况是:6岁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约占9.73%,小学文化人数约占40.51%,初中文化人数约占35.35%,高中文化人数约占10.04%,大专及以上文化人数约占4.35%。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四川与全国相比,差距不言而喻。荣县统计局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据笔者估计,可能差距更大。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2001年的全国抽样调查(中国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97年,其中城镇居民的受教育年限为11.63年,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为8.28年,相差3.35年)结果推断,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更低。荣县约农村居民27万人脱离第一产业就地务工或外出务工,占农村劳动力38.52万人的70%。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为农村精英人才,由此可见,农村初中及以上人员基本上外出务工。要靠留下的文盲半文盲和仅有小学文化的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属艰难。

由此可见,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唯有以人为本,始终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不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其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其留居城市。

2、推进城镇化建设,建设30万人的宜居城市的需要 荣县十二五要建设三十万人口的宜居城市,农民工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农民工要从农民变为市民,最为重要的是,不可否认劳动者城乡素质差异较大,劳动者自身素质是从农民变市民的最大障碍。

我县农民工与全国情况相比较而言,素质较低,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据《2008中国农民工(蓝领)报告》抽样调查结果,2008务工人员学历结构表现为:小学及以下占3.76%,初中占26.33%,高中、职高以上45.45%,大专以上20.82%,本科以上3.64%。目前尚有42.9%的人在就业前没有参加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据劳务办2008年统计资料,在我县407278名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383863人,占90.02%,高中(含中专)35820人,占8.40%,大专5501人,占1.29%,大学以上1237人,占0.29% ;技能人才总数21187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2 %。差距不言而喻,自然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不得不在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不得不低工资、低保障,高风险、高流动,难以驻留城市。

3、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发展次高地,实现工业强县的需要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进入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按笔者的判断,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必将走梯度调整的路子,即中国制造——中西部制造,东部创造(总部经济、创新经济)——中国创造这样一条路子。荣县要实现工业强县的目标,就必须走发展振兴制造业的路子。在笔者看来,制造业发达的先决条件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一是充裕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另一方面,近年来西博会不仅吸引了东部发达地区参与西部建设,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有眼光的外国投资者进入西部。2009年第十届西博会四川签订投资促进项目1146个,总投资额4705.27亿元。西博会成了内陆城市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荣县作为祖国西部的小县城,要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的跨越发展和长期繁荣,就必须充分运用好西博会这一平台招商引资,才有可能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有所作为。那么,东部制造业内迁最为重要的考虑是什么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优质廉价的人力资本。

再者,发展状大本地制造企业,也是实现工业强县目标的重要抓手。本地制造企业的发展状大和长期驻留,要靠什么力量来推动呢?如前所述,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优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是重要基础条件。笔者认为,要发展状大本地企业,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当是一大批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管理人才。

正在建设的乐自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即将刷新荣县交通物流的历史,也必将为荣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物流网络。小井沟水库建设也必将极大的改善荣县的工业生产环境和县域生态环境。综上所述,当前尚制约着荣县承接东部产业,建设工业强县瓶颈在于人。工业经济时代主要需要两个群体的人力资源:一是高素质的工业劳动大军,二是一大批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管理人才。

要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业队伍,农民工是其主体。前已述及,他们的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化和驻留城市的需要,在此不赘述。至于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管理人才,据笔者所知尚无准确定义和专业的统计数据可资参考,然此类人才与产业的兴旺是密不可分的,十二五要实现工业强县目标,对这一类人员的需求迫切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 注重社会公正,保障人的基本需求是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

人穷则志短,人的需求,总是分层次的。从总体上讲,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才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对广大的农民而言,只有在他们基本的生活有保障,生老病死无后顾之忧之后,才会去追求更加有品质的生活,也才会有努力学习新技术、增长新见识,尝试发展现代农业的自发意识与行为。

农民工要从农民变市民,除了其自身素质低外,还面临诸多障碍:首先是社会分割带来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平等权益保障;其次是社会分割带来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卫生保健、居住、社区事务参与等方面享受不平等的公共服务等。

这些都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公平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

二、分层分类,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落实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建设人力资源强县

“路径”(path)在Photoshop中是使用贝赛尔曲线所构成的一段闭合或者开放的曲线段。贝赛尔的方法将函数无穷逼近同集合表示结合起来,使得设计师在计算机上绘制曲线就象使用常规作图工具一样得心应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它的解释是:路径(path),指个体在时空间活动的连续轨迹。

路径选择,指路由算法用以确定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的计量标准,如路径长度。现在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意指在既定客观条件下,突破瓶颈,发挥优势,以达到既定目标的选择行为。

荣县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短板何在,瓶颈何在呢?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结论。如上所述人才资源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也是最可依靠的,笔者认为荣县十二五及至今后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人的问题。因此,荣县十二五要继续推进工业强县、商贸活县、旅游靓县战略,抢抓机遇谋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始终以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创造力,保障人的需求为一切工作的根本着力点。

总体来看,当前制约荣县发展的人力资源因素主要体现在三类人员的培养上,一是新型农民的培养,二是工业劳动大军的培养,三是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三类人才的成才路径不一,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管理人才,要依靠密集的智力教育投入和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培育;新型农民和工业劳动大军要依靠过硬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来培育。下面分而述之。

(一)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新型劳动大军 劳动者权益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制度安排对人力资本保护的程度,例如劳动合同法肯定是有利于劳动者的,改善了制度环境;第二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的丰度即人力资本的总量和结构。在这两者中,人力资本的程度最终决定着劳动者的前途和命运。人力资本的提升比改善制度环境更为重要,正如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对穷人就没有意义,因为没有财产保护,所以要获得制度的保护首先要有人力资本。

当前,应从以下方面实现突破:

1、继续整合资源。进一步推动培训机构、资源、项目的整合,实行打捆安排。同时建立对部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包括建立对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的激励机制和建立部门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的考核和奖励制度。

2、切实加大投入,促进职业教育硬件建设上台阶。进一步加强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师资、场地、设备建设上台阶,扩大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力。

3、优化师资教材配置,促进职业教育软件建设上台阶。进一步系统研究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下功夫,要强势配置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专业,配强配硬课程设置和教学师资,培养技能过硬的劳动力大军。

4、逐步建立绩效导向制度机制。建立绩效导向的培训补贴机制,切实为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机构造血功能提供财力保障。

5、充分发挥企业在培训员工中的重要作用。制定鼓励企业加强员工培训的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培训员工方面的重要作用。

6、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制定鼓励社会机构开展培训的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全社区资源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7、夯实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建设。完善和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制订和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制定和落实同农业院校合作规划,整合“农经网”、“农技110”等网络资源,搭建先进的科研和教育平台,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

(二)培引结合,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首先要加强本土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帮助他们学习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理念。复旦校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方为经世济国之才,笔者感悟:眼界远比知识重要,至少对企业家是如此。我县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要在着力加强先进管理方法传播的同时,大力开拓他们的眼界。为此必须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积极寻求同世界五百强、国内大型企业、省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有组织的组织大批企业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到这些地方短期学习和工作,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理念,增强创业本领,参加各种高层次的学习和论坛,以思想的火花激起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

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也是至关重要的。杂交才可能有良种,这是现代生物学颠扑不灭的真理。在当前荣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缺乏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才的情况下,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人才引进带动产业承接,通过承接产业和引进人才,培养和带动本土草鞋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针对企业不断扩大,管理愈加复杂的情况,政府可制定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通过制定恰当的财政政策来实现注重产业和人才一起引进的目标。通过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合作、交流与碰撞,促进本土经营管理人才成才。

(三)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全民创业环境

近年诸多专家在研究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时,常有农耕文明、农牧文明、海洋文明的区别之说。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似乎切中了企业家才能中不可度量的重要力量—创新和冒险和合作精神这一点。比如浙江省,其农转非人员中至少1/3是创业者,似乎所有奇迹的发生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的积淀。

荣县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县,农业是固定居住、各家三分地,种好了就行,远没有农牲业长期辗转和海洋业生死未卜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因此民间蕴藏的创新与合作精神相对可能会少一些。然而农业素以精耕细作著称,笔者认为若以此三文明来划分,民间却深蕴算计之智。

如果三文明的区分是从历史说的角度来解释深深蕴藏于民间的企业家才能的话,笔者认为制度说才是真正解释政府应当如何顺应社会,激发和培育企业家才能的学说。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选择中处理、组织以及利用信息时均存在着一定的心智能力上的局限,而“人的这种心智能力与辨识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旨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而形成的制度框架则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一个好的制度体系,只有尽可能减少人们环境辨识的成本,顺应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激发人的创造力,才有可能创造出蒸蒸日上的局面。从这个角度来总结浙江经验的话,可以说是浙江各级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初顺应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激发了蕴藏于其民间的创新、创业精神。也就是说制度对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

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应当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和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重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完整的助创业、奖创业、颂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土地、就业、宣传等政策体系推进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建设。

(四)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保障人的基本权益 市场无疑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像一杆点石成金的魔杖, 所到之处大量社会财富便迅速涌现出来。然而它又像一柄利刃, 能无情地割断人们与种种社会群体之间的伦理纽带, 把他们转化为在市场中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独立个体。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风险, 这使得那些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人越来越难以负担起照看自己和家庭的全部责任。当快速的市场转型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所有社会安全网时, 其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为此政府必须担当起保障人的基本权益的责任。

也正如前文所述,劳动者权益很重要的方面取决于制度安排对人力资本保护的程度。要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工真正在城市驻留下来,就必须切实打破城乡分割,尤其是基本的社会保障、居住权益、社区自治参与等方面切实做到城乡同权。当前应首先重点针对农民分层的情况,全面清理和消除农村精英人才进城的各种各样的障碍。

具体而言,十二五要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根据财力状况和人的分层状况,分步推进,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与公共福利均等化。

三、以干部队伍建设为抓手,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 就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经验而言,政府在推动地方分权和产权明晰方面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以突破常规的手段推动了整个经济改革的市场化进程,由此在整个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作用。甚至不少国内经济学家(者)认为中国县级政府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县级政府突破常规的手段使得市场得以在局部发育,然后以燎原之势,推动了中国市场化进程。

在笔者看来当前荣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设工业强县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县级政府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大有作为。为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改进人员甄选机制、干部使用机制、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拓宽视野选人、发挥长处用人、增长才干育人,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努力建设亲民、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效能型政府,以充分发展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第14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要求。和谐,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谐,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

一、

企盼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

在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左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社会和谐的图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翻开中国古代的典籍,随处可见对于“和谐”的描述。《礼记·礼运》中描绘了一个令人为之神往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都表达了盼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哪怕是最普通的百姓,也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家和万事兴。”

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把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命名为“新和谐公社”;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发展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到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共生。人心思变革,人心思发展,人心思稳定,人心思和谐。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一战略思想,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国际局势发展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和执政方式的新把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显示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智慧和理论勇气,体现了我们党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开拓未来的能力。

二、伟大的实践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5年2月,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

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条基本特征,内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理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充实、更加完善。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正在神州大地回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促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亿万华夏儿女的生动实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我们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切实体现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之中,才能促进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促进各种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有效实现,进而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

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体制上、措施上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全党全国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压力和处理好各类矛盾,必须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地发展。同时,我们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立足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质量;就要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要注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放慢改革步伐,也不是改变改革方向,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就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倍加珍视、切实维护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要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促进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社会和谐。要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执政意识和政权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亘古梦想正在我们手中实现;

构建和谐社会,辉煌历史正在我们手中谱写;

构建和谐社会,千秋伟业正在我们手中成就!

回顾以往,企盼社会和谐之梦启迪良多;展望未来,构建和谐社会之路前程似锦。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战略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奋力开拓进取,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15篇: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科学发展

福泉市财政局 罗润琼

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不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着力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的本领,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五”的5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5年,也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5年。5年间,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这一切,使得我们在新世纪有了良好的开局,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们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多,前进道路上也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的矛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譬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体制创新任务艰巨;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长

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要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综合分析,今后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既要充分把握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更要认清和着力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实践证明,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应当强调,这种发展不是片面追求速度或片面追求GDP,而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我们立足科学发展,就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就是要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从思想上、体制上、措施上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全党全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努力把这些要求落到财政工作实处的同时,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还应抓紧解决关系发展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要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扩大国内需求,更好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坚持统筹区域发展,推动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坚持节约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16篇: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十一五”发展的进军号角。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五中全会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

导思想。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十一五”发展的形势判断和总体部署上来。

经过15年的开发建设,我市已经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通过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努力在“十一五”发展中找准位置、找准方向,使我市开发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要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一要立足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努力在服务全国中加快自身发展。五中全会进一步对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我们要深入把握“开发我市、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新的时代内涵,紧紧围绕市委对我市“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加快提升我市的资源配置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断增强辐射和服务的能力,真正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二要顺应国家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努力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五中全会强调,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落本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国务院批准我市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切实肩负起当尖兵、打头阵的责任,紧紧围绕“三个着力”的要求,努力使我市从注重政策创新转向注重制度创新,从开放的窗口提升为开放的枢纽,率先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体制环境,在国家全面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要把握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市要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发展的科学性,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积极创新城市发展模式,通过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自517878秘书网主创新,进一步增强体制的活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加快结构升级、功能提升的步伐,努力实现精深化开发、集约化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加快构筑多层次、高质量、普惠型的社会事业支撑体系,切实解决好就业保障等民生问题。坚持统筹发展、整体规划,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和“两港”,加快推进功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市镇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城乡一体发展机制。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瞄准国际中心城市的标准,抓住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努力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第17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文章(整理)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关键时期:十一五的历史方位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会议--这是舆论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基本定位。十五时期的中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世界的赞叹。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失误不起。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后,突出强调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灵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传递出的鲜明讯息。全会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6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5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5年后,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规划编制者的视野。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阶段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达到新的高度。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寻求突破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出台,使得2005年成为改革攻坚年。但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会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7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第18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感想心得体会[材料]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一次民主、团结、务实的会议,是一次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的会议。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成功应对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战胜了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教育科学、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目的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这一目标,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愿望,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主要任务。《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紧紧围绕上述主要任务,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处理好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问题,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而兢兢业业地工作。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做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把握当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确定农村工作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工作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能力。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时期。“十一五”期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而努力奋斗!

第19篇:学习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袁纯清书记在山西省

第十次党代会会上的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近日,*******认真学习了袁纯清书记在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会上的讲话精神,我感受很深,通过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觉得作为一名税务工作者干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

一、对袁纯清书记讲话精神的认识

袁纯清书记全面总结了五年来的工作,确定了转型 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战略,提出了事关山西改革发展全局的两件大事,明确了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选出了新一届省委班子,开得圆满成功。各位代表精神饱满,认真履职,体现了为转型跨越尽全力、为全省人民谋福祉的责任情怀。这次大会,是一次团结民主、务实创新、鼓舞士气、风清气正的大会,是一次在山西发展史和党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袁纯清指出,这次大会结束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会议精神传达好、贯彻好、落实好。希望各位代表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紧紧围绕大会强调的战略目标和两件大事,深入传达大会精神,广泛宣传大会精神,带头落实大会精神,确保大会精神家喻户晓、落到实处,转化为全省党员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行动。我们坚信,以这次大会为标志,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全省人民将迎来更加殷实幸福的新生活。袁纯清强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二、要将袁纯清书记讲话精神贯彻到工作当中

1、加强税收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在工作中必须以袁纯清讲话精神为指导,牢记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战略,加强税收业务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使自己的思想理论能紧紧围绕 讲话精神,紧跟十二五规划主题,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本领,为今后开展国税工作打好基础。

2、立足创新,注重大局,全面开展国税局。在工作中,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吕梁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出发,围绕国税工作,以科学发展为前提,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面提升国税工作,为吕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3、在实际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具体体现。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一要加强廉政学习。要认真学习袁书记讲话精神,多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切实加深对廉洁从政的认识,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增强反腐倡廉的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二要坚持依法治税方针,坚定立场、依法办事,树立为纳税人服务意识,建立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为纳税人创建优良的纳税环境。

第20篇:学习贯彻区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

曹门街道党工委

关于贯彻落实区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情况汇报

区委八届十三次全会召开后,1月12日上午,曹门街道党工委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认真学习传达区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深入研究学习区委书记周丰同志,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钱忠宝同志的区委八届十三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

通过学习讨论,全处上下深刻领会到全会的精神实质,迅速把思想统一到了全会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了全会的部署上来,明确新思路、树立新标杆、谋划新举措、实现新突破。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曹门街道办事处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抓好街道自身建设,努力塑造街道办事处干部队伍新形象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带出一流干部队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支部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习型领导班子的建设机制。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班子成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加强班子团结,进一步提高决策力和执行力,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的领导集体;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敢抓敢管,敢于负责,切实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带动各项工作再上台阶。

(二)加强抓思想政治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围绕打造学习型党组织的各项任务,把落脚点放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上,狠抓落实。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党员干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树立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机制,为完成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突出抓好社区“两委”建设。以搞好民主生活会和检查考核为具体方法,着力提高社区“两委班子”为民办事的本领。进一步开展好党员干部分组包社区的工作模式,在工作中注

重细节、小节、环节,善于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想实招、做实事、求实效,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执行力和服务管理水平。

(三)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提高贯彻执行能力

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完善信访举报规章制度;制定机关效能建设规章制度,建立正风行风工作的长效机制。要以“创先争优”活动和区委“集中整顿干部工作作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持久的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做到对“三具两基一抓手”的精神实质融会贯通,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标准,改变精神面貌,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办事处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二、以“十二五”规划蓝图为指导,总结“十一五”时期的经验,努力开展好辖区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事业

(一)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抓好重点、打造亮点、突破难点,依托老城区的特色,走切合我街道实际的经济路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良好市场环境。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完善招商引资网络,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通过节会招商,凝聚人气,提升品位;在市内外建立广泛的信息和招商网络,主动上门招商,吸引更多更好的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来我街投资兴业。

(三)积极推进老城区开发改造建设,着力改造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

积极参与实施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重点抓好3号宗地开发。积极配合市政府尽全力抓好城东古城墙休闲公园和东护城河净化、美化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刘家胡同和双龙巷两个中原居民历史街区修复开发,加快形成宋都风貌改造区,提升老城区形象品位。

(四)进一步抓好和谐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功能

继续加大社区硬件建设力度,围绕和谐示范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以提升居民居住环境质量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大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以“加强基层、突出重点、培育亮点、持续发展”为

工作思路,建设好,使用好,维护好办事处“便民服务大厅”与“社区便民服务站”,确保便民服务高效运转。

(五)进一步提高矛盾排查化解效率,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充分发挥街道司法所和综治办的职能,每月在各单位、社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对各级各类矛盾纠纷要限人、限时结案,同时回访已解决的矛盾纠纷的巩固情况,力争做到矛盾纠纷解决在街道。继续开展综治法制宣传,送法律进社区,同时加强对社区、单位综治干部的培训,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完善防范网络,把问题“发现在苗头,解决在源头”,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全面落实消防、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着力提高街道应急管理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水平,确保辖区内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为辖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曹门街道党工委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doc》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