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得体会

2020-05-12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读心得体会

读《建设幸福中国》心得体会

今年这个假期,我仔细品味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这本书使我真正了解到了中国这些年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所取得的成就,感受到了国家及社会对我们青少年的关怀,更从心理体会到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2011年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两会”上,大家提出了“幸福中国”这个号召。这本书有六个篇章,全书紧紧围绕“幸福中国”四个字,进行了阐述,使我们感受到了幸福中国的繁荣富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施改革开放……这些历史表明想要幸福,就要努力创造。正如作家茅盾先生所说:“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

这本书生动的叙述了现代与以前的巨大差距,让我感受到了现在生活的非常快乐。我们现在的孩子,生在新社会,长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生活在蜜罐里,更不知道过去生活的艰难。无论吃、穿都是东挑西拣;乱花零用钱;笔、本、书包等随处乱丢,从来不懂得爱惜。听爷爷、奶奶说,在他们小时候很多人因家里穷,买不起书包上学,根本不识字。而他们那时的学生用学习用品甚是珍惜:书包的补丁一个又一个;本子上的字写满每个角落;铅笔从来都是想尽办法用到尽头……现在的我们过着锦衣玉石的生活,每天还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我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也会更加珍惜现在的每一份幸福和快乐。 不仅如此,从我们身边的变化,就可以明显看到建设幸福中国的成果,比如:我们以前的学校,教学楼由以前的二层楼变成了现在四层楼;教室更为宽敞明亮,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老师还经常用“多媒体”教学呢!不仅如此,我校的课外活动也有所增加,如:跳绳比赛,歌咏比赛,争做“英语小天才”……以上实例都是我们国家奋斗过后幸福生活、幸福中国的鉴证。

我读完《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建设幸福中国人人有责,哪怕是尽一点微薄之力,“滴水穿石”,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会变的更加强大,我们的明天会更加辉煌。让我们13亿人民共同书写“十二五”的鸿篇巨制,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让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昌乐县实验小学 一(3)班刘戴瑜

推荐第2篇:读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乌牛中心小学 章红月

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到这样一段话,它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日俱增。是的,如果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可以通过建筑、工具等物化的形态保存和延续,那么人类的精神文明如何保存和延续呢?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生儿,他的精神世界充其量只相当于人类的童年,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与身体的发育、成熟一道与时俱进?我认为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由之径。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在学校中,我最看重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教师读书当然不仅是为了学生。有人说,教师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培育美丽的花朵;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劳作到死吐丝方尽;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更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些曾经写在我们教育学教科书上的东西,现在看来,是有不少问题的。

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应该是一朵美丽的花。花是无法去影响园丁的,它只能给园丁带来感官的愉悦,带来工作的成就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同时,园丁自己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过去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价值必须通过学生的价值体现出来,忽视了教师自己价值的直接呈现方式。

教师也不是春蚕,教师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春蚕吐丝是没有目的甚至是没有对象的,它的使命是为自己筑一个永远的巢,最多是为人类提供几根纺织用的丝。在显然不应该是现代教师的形象。

教师还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是一个机器,让工程师任意修理,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或者改变。而且,教师自己的灵魂由谁去塑造呢?

教师更不是蜡烛。那种把教师看成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说法,其实是很荒唐的。有人还嫌不够,要教师两头燃烧,加快成为灰的步伐。把学生发展的前提建立在牺牲教师的基础之上,显然也是不妥当的。

推荐第3篇:读《老子》心得体会

登山悟“道”

—读《老子》心得体会

摘记:孔子向老子请教古礼或前圣古训,老子有些不耐烦,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去掉你身上的骄气、贪心、自我表现和一切妄想,这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孔子感叹地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跑。但是龙,我不知道它如何乘风驾云上青天。老子就像龙一样啊!”孟子也曾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喜欢在炎炎夏日的清晨,爬上抱犊寨,斜倚在山石间,仰望万木林立郁郁葱葱,聆听脚下流水潺潺,树上鸟儿啁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沁鼻的花香。就会想起老子所言:“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顿悟庄子所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博大胸襟。天地生化成物,养育万类,相形之下,我们人类不过是天地一刍狗,倚仗受惠于自然,怎敢痴言战胜,妄谈征服。惟有敬畏、感恩、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生存繁衍,生生不息。

登山途中,总能见到鹤发童颜的耄耋老人,神清气爽,青衣素裹,拾阶而上,步履坚定而沉稳。一旁却也不乏未老先衰的中青年,大腹便便,锦衣玉佩,倚着拐杖,气喘吁吁。“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放纵嗜欲,追逐名利财货,声色犬马,以图一时之快。却不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即便是一时得逞,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只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此取彼。”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方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做人有所求亦有所节制,为官少欲不贪,“可以长久”。

另有几岁孩童,初时兴起,连蹦带跳,一马当先。不一会,就败下阵来,或耍赖不走,或摊开双臂大嚷“抱抱”。也有少数孩童,虽累得口干舌燥,仍一言不发,咬着嘴唇前行。孰能登顶,一目了然。故老子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登山如此,做事亦如此。

登顶之后,始知汉将韩信曾于此山设伏、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其用兵之神,令人叹为观止。而当站在道教著名道观金阙宫前,想到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学说,更教人拍案称奇。“无为”不是不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仅“要为”,更要按客观规律“积极地去为”,但不妄为,以求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但老子清醒地知道“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何为?皆因当政掌权得势者,“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虛;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针对这些既得利益者,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出振聋发聩的诘问:“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老子同样给出了答案“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欲得天下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谨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离开百姓的拥护,不能长久。施行暴政者,倘使民不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结果必是天下倾覆,“强梁者不得其死”。皆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登山,有上就有下。这也体现了老子思想里最宝贵的朴素的辩证法。他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相对的概念,只有相比较时才能产生。且可以互相转化,而老子更看重它反面的价值。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从而告诫我们,对于一切相对的事物,即便是荣辱生死得失,都要淡然处之,不要庸人自扰。

《道德经》中的每一句都充满着智慧哲理。老子思想之幽深,境界之高远,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读之也只能用其原文来表达感悟,多一字都是画蛇添足。读《道德经》吧,放慢节奏,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所谓仁者见之而为仁,智者见之而为智。读吧,诸如“上善若水”、“宠辱若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等等。用心去感悟,总有一处让你受益匪浅。

推荐第4篇:读《老子》心得体会

读《老子》心得体会

彭正才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一书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仅凭我一个人的理解和阅读是完全不够的。于是我在这个学期选修了老子道德经的课程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老子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不过即使是如此,我的所学依然是不够的,这里就只谈谈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我的理解也很简单。有所为,就是叫人有点事干。有事干,人才能活的充实。无事的人就容易“生非“。有所不为(无为)也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人是成了废物的人。有所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是放弃,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它还是淘汰,想做而又力不从心的事最好还是不做,它也是退让,鸡蛋碰石头的事就应该悄悄绕开,是拒绝诱惑,看出美丽面纱下的危险,糖衣炮弹的实质,不为表象所迷惑„„为与不为,不仅是对某些具体目标的选择而且是对整个人生方向的把握。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会奋勇向前,有所不为,不是为自己啥也不做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低级趣味。为所不为是只有上帝才有资格产生的想法,俗人还是

1 别有那样愚蠢的念头。有哲人忠告: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有一双手,每只手只有五个手指头。有时候我们两只手不能都伸出去,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因为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们应该去抓该抓的,值得抓的东西,这就是要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清静无为。它是一种心态上面讲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写消极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问;要是都这样,这个社会还会进步吗?其实不然。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静无为的人新中无过都的名利,虚荣。因此他不回利欲熏心,不回因为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清静无为要求我们不将责任看成负担,就像我们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因此我们不能把学习看作痛苦的事不能因为某科内容无趣而拒绝学习。只有清静无为才会有所作为。

基于对于以上两点的理解,我在看待生活的态度上有很大改变。生于世界上,存在与宇宙间,人——作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我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这种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票子,车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自己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的安慰与满足。随之而来的是人性的虚伪,自私,贪婪„„于是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有无可奈何的解释;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只能抱着“人之信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无奈地注视着整个世界。

2 使我正确对待只一切的是老子所讲的道。我想;到首先是指的一种宇宙的和谐有序,人类心中的基本道德规律。他所讲的是人性,它让我们正视人性的缺点和优点,而人性是千古不变的。所以老子讲的道不会存在过时的问题。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对于一个想取得进步的人来说,外界的压力越大,心中就越需要一种强大的信念来支持。而这个信念就是道。

当然我说的只是我的观点,究竟《老子道德经》有没有什么好处,道是否适合你,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体会。所以为什么不试着读读《老子道德经》?经过了真正的学习和体会我相信你一定回得到不小的收获!

推荐第5篇:读老子心得体会

登山悟“道”

—读《老子》心得体会

摘记:孔子向老子请教古礼或前圣古训,老子有些不耐烦,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去掉你身上的骄气、贪心、自我表现和一切妄想,这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孔子感叹地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跑。但是龙,我不知道它如何乘风驾云上青天。老子就像龙一样啊!”孟子也曾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登山途中,总能见到鹤发童颜的耄耋老人,神清气爽,青衣素裹,拾阶而上,步履坚定而沉稳。一旁却也不乏未老先衰的中青年,大腹便便,锦衣玉佩,倚着拐杖,气喘吁吁。“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放纵嗜欲,追逐名利财货,声色犬马,以图一时之快。却不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即便是一时得逞,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只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此取彼。”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方能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做人有所求亦有所节制,为官少欲不贪,“可以长久”。 另有几岁孩童,初时兴起,连蹦带跳,一马当先。不一会,就败下阵来,或耍赖不走,或摊开双臂大嚷“抱抱”。也有少数孩童,虽累得口干舌燥,仍一言不发,咬着嘴唇前行。孰能登顶,一目了然。故老子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登山如此,做事亦如此。

登顶之后,始知汉将韩信曾于此山设伏、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其用兵之神,令人叹为观止。而当站在道教著名道观金阙宫前,想到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学说,更教人拍案称奇。“无为”不是不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仅“要为”,更要按客观规律“积极地去为”,但不妄为,以求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但老子清醒地知道“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何为?皆因当政掌权得势者,“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虛;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针对这些既得利益者,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出振聋发聩的诘问:“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老子同样给出了答案“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欲得天下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谨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离开百姓的拥护,不能长久。施行暴政者,倘使民不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结果必是天下倾覆,“强梁者不得其死”。皆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登山,有上就有下。这也体现了老子思想里最宝贵的朴素的辩证法。他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相对的概念,只有相比较时才能产生。且可以互相转化,而老子更看重它反面的价值。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从而告诫我们,对于一切相对的事物,即便是荣辱生死得失,都要淡然处之,不要庸人自扰。

《道德经》中的每一句都充满着智慧哲理。老子思想之幽深,境界之高远,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读之也只能用其原文来表达感悟,多一字都是画蛇添足。读《道德经》吧,放慢节奏,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所谓仁者见之而为仁,智者见之而为智。读吧,诸如“上善若水”、“宠辱若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等等。用心去感悟,总有一处让你受益匪浅。篇2:《老子》心得体会

《老子》与《庄子》

读《老子》心得体会 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见解不绝于书,细细研读老子的思想,其思想价值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就是五十万字也不能将老子的思想道尽,我只能浅谈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无为”的涵义 “无为”是《老子》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见仁见智,各圆其说的,历代学者在解释它时,提到了“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等意义,这些解释都是单从字面上去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不要什么作为,“无为”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在我上《老子》与《庄子》这门课之前,我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 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正如 “为无为,而无不治”(第三章)

“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

“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第二章)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国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百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

第1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五十七章)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极端的、偏激的、奢侈的为政态度,也就是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明的治国艺术。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好的统治者是悠闲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很少向百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扰,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帝王便可“无为而无不为”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术的总结。他指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 国家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勉强去治理的,谁去人为地治理天下,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帝王应“以无事取天下”。

三、无为与自然

无为是道的表现,不可避免的需要有自然的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为即自然,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行事符合自然的状态。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 自然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自然一定要是真的,只有真的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是美的。从环境的角度看,远古甚至更早,一切物质没有意识,宇宙寂静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没有任何的不真实,它存在着,无数岁月,真实的存在。即便是到如今,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你依旧可以 欣喜的发现,自然环境中仍有一些单纯的真实的存在着的美,驿外断桥边的野梅花,山谷中的野百合,诸如此类。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来讲,虚伪做作的人永远不可能是自然的,只有情动于内,声发于外,一切顺从自己的内心才是自然,伤心时哭泣,高兴时微笑,心中所想即所为,就如刚出生的婴孩一般。即使不做到这样,也不必时时刻刻戴着面具,整日勾心斗角。可悲的是当今社会,太多的人活的很凄凉,为名为利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虚荣之物而抛弃了自己的自然本心,早已忘记了赤子之心。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老子》与《庄子》 为。” (第三十八章) 真正的自然不会被注意,真正的自然不必什么荣誉与表扬,真正的自然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了,悲哀的是越大越少,厉害的甚至利欲熏心,良知泯灭。自然渗透到无为方方面面,无为即自然。

四、结语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艾鹏程

2010年4月20日

附:

看过《老子》八十一章之后,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各章是: 1,2,5,7,8,10,16,27,29,37,43,44,57,63,78. 所读书目 [1]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商务印书馆,2004年 [2] 《张其成讲读:大道之门》,张其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3]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解析的“无为而无不为”》,莫纯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篇3:大学语文读老子写心得

大智若水

——读《老子》有感

老子云: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性柔弱,任顺自然,公而

无私,造福天下;处下处卑,不争居后。水最能体现道的品质,即不

争之德。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以功成名就,志得意满总结之;有人

以完全落败,晚景悲凉总结之。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踽踽独行。

但为何有如此不同的人生境遇?究其根本,是我们追求成功的方式不

同,故结局也是天壤之别。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人太汲汲于成功时,反而会被

其深深束缚,不能自拔。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举个简单的例

子。当我在玩拼图时,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装着一幅完整的图画。但

是,当我们一心想着原因时,就会被眼前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片搅乱心

绪,变得茫然而不知所措。然而,当我们抛开原因,从眼前的一堆碎

片开始,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你已经接近胜

利的终点。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立告见影,而应当按照客观规矩办事,即老

子强调的顺任自然,水到渠成。欲速则不达,不争而成大争,这是事

物的辩证运动。以退为进,古人的智慧何其精妙!难怪古人云:“智者 乐水”,这一泓灵物中蕴含了多少哲思!

构思过度一直是中国人的通病,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人

情太险,世故太深,这一切都让我们在迈向成功的路上诚惶诚恐,却

只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人生在世,我们每天都游

走在偶然性的罅隙与庇护中,其险象环生有如横穿闹市区一个交通信

号灯失灵的十字路口。我们无法预计结果,哪怕是下一分钟的结果,

我们能享受的只能是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只做眼前事。父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可现实中,这种圣贤气象,智士风骨,又为多少人所拥有呢? 人生在世,总是想解释点什么,殊不知,说的越多,越是显出自

身的无知,解释的越多,却反倒越抹越黑。

罗伯特·胡克,英国科学家,他和牛顿在同一时期发现了万有引

力,因为牛盾的抢先发表,让这一伟大的历史性的成就签上了牛顿的

大名。胡克得知这一消息后暴跳如雷。从此以后,他辗转于各地法庭,

被告当然是牛顿,试图用法律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名。以至于人生地

宝贵时间都浪费在了打官司上,最终仅留下一个关于弹簧的胡克定

理,就匆匆的离开了人世。当然,结果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在人们心目

中的地位丝毫没有动摇,而胡克因为成就较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

野。胡克从小便是人们公认的神童,在当时的科学界也算是颇有名气,

假如他少一些争论,将精力放在下一轮的研究工作中,或许他可以在

其他方面拥有卓著的贡献,至少不至于郁郁而终。相比之下对于胡克

的狂风骤雨,牛顿采取不作任何解释,因为他知道,解释,实则反映

的是自身的心虚,自己的历史地位已经确定,那就让胡克一个人去自

娱自乐吧,最终,人们也的确淡忘了他的存在。以退为进,以攻为守,

中国古人的智慧在这异国他乡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甲,乙两家公司是美国最著名的两家饮料巨头,两家公司均以可乐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甲公司为了加大自身产品的销售量,打出了买一送一的销售方针,很快,甲公司的销售量青云直上,远远超过了乙公司。针对甲公司的强烈攻势,乙公司也作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可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乙公司竟爆出该公司的产品中存在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物质,并公开向大家道歉。而接下来的一幕则更令人惊叹,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甲公司的产品为什么如此便宜,会不会是以牺牲产品的品质为代价,人们对甲公司的质疑越来越多,读其负面的猜测更是铺天盖地。相反,越来越多的人被乙公司那种坦诚的态度所吸引,于是,市场上出现了极为有趣的现象。甲公司的销售量急转直下,而乙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扭亏为盈,远远超过甲公司。乙公司没有发布有关甲公司的任何负面消息,也没有付出降价促销的代价,就打赢了这场商战,真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甲公司欲速而不达乙公司不争而成大争,看似忍让的背后是精心策划的反击策略,两家公司给了我们关于争与不争的人生哲理。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风云变幻,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确立了和平外交的政策。有人质疑,现在中国已经强大了,眼看着自己的领土,资源被他国侵略却只想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实则是中国软弱的表现。殊不知,正是中国这种相对温和的决策,让世界接纳了中国,使中国的经济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对全球经济乃至政

治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正在想方设法孤立,遏制中国,这对美国是一个完全的负面影响,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亚洲大国能够容纳美国这么大的出口量,除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外,没有任何市场能够帮助美国把它的对外出口翻一番。欧洲又要加强出口,不然走不出经济困境,日本本身也是出口大国而不是进口大国,世界已然离不开中国,世界需要中国,而这都得益于我们持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经济,国防实力才能在战略机遇期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仍然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抓住,保持并尽可能延长战略机遇期,使我们包括国防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从个人到企业,再从企业到国家,成功者每走一步都向着成功,只是我们旁观者无法参透其中的妙处罢了。正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敝旧才能更新,少精才能得要,漫多导致迷误,现实生活不是如此吗?在事业上,为他人,为社会,不争私利,不争名声,这样的人是得道者,为凡夫俗子不可企及,这难道不是大争吗?对个人而言,一个人不表现自己,所以头脑清醒;不自以为是,故容易为众人接纳;不夸耀自己,所以得到众人的赞赏;不傲慢无礼,所以得到众人的拥戴,有威信,有德行,有业绩,荣誉和地位自然归向于他,这难道不是以不争而达到大争的目的吗?正所谓不自现,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事物,无度形,无硬度,但是洪水一来,可以淹

没城镇,冲毁堤坝,表现出巨大的能量,没有什么其他事物能够胜过它,取代它。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长年累月,它可以穿透巨石,湿透钢板,这些都是生活的事实,所以柔性的东西往往表现出比坚硬的东西更大的能量。我想,这也是水德之一吧。 针对到我们大学生的现实中来,所谓“大盈若冲,其用不容”,真有学问者必须虚怀若谷,这样才能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越是深入知识的海洋,越感到自己之所知之甚少。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凡是自吹老子天下第一的人,都是心理装态不健全的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纳,”最高的智慧总是好像没有智慧,因为人们习惯了小智慧。不懂得大智慧不是没有智慧,而使超越了普通智慧,一般人不理解而已。也唯有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拥有了为人处世,求学求知的智慧之道,才能拥有大智若水的智慧人生。

(一)自然

“自然”是老子哲学,也是道家哲学的中心价值。我们现在说的“自然”,常常指自然界或大自然,但老子哲学中关心的焦点并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老子所提倡的是一种因任自然的态度,也就是让世界万物能够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去订立一个所谓的标准去干扰、加以约束。 在《老子》五千言中,提到“自然”的地方很多,譬如十七章的“大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以及六十一章的“是以圣人欲不欲??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等篇4:老子学习心得

老子学习心得

一、《老子》的微言大义:

道和无为,并由此衍生出新的概念――和谐。

道,这个哲学概念,具有对宇宙人生独到见解的悟解和深刻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 无为的含义有六重。其一是不做,不是随便,而是绝对的坚持。拒绝一切的智慧高姿态。其二是“勿为”,指不要去做。其三是“无以为”,指条件不具备,以致无法下手,无从开展。其四是“以无为之”,指不受约束地做事,用无所谓或无所顾忌、甚或无法无天的态度、方法做事。其五是“为无”,指做事情追求零结果、零效果,不求得失均衡,不求胜负而求和谐。其六是“自为”,指自己规定自身,让外力失效。 老子的和谐思想 1.道是和谐的 道是本原,所以道生万物,它能够包容一切,统摄一切,一切事务统一于道。道的运动是和谐的循环运动。 2.矛盾双方是和谐的 矛盾方面的对立和冲突必然发展为和谐与统

一。“充气以为和”,一切事务包含着矛盾,阴与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

3.和谐的原则适度 根据和谐规律,老子提出了和谐的原则,即适度。 4.和谐的政治观 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关键是实行平等原则。 5.和谐的自然观

二、快乐生存的智慧

人为乏趣,天机自然 老子认为婴儿不懂得伪饰,一切随性而为,天机自然,最接近于“道”,他主张向婴儿学习,做个纯真自然的人。老子最出名的观点就是“无为”,“无为”的核心就是顺其自然,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万物之自然”。自然就是指人的本性,也就人的真性情、真思想,与虚伪相对,自然是人性真诚的极至。正所谓物贵天然,人贵自然。

屏弃诱惑 人不能纵情声色,糜烂生活令人盲目、令人耳聋、令人心 发狂,物欲横流让人精神腐蚀。

越简单就越自由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迪纳已经证明,物质财富是一种很差的衡量快乐的标准。人们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快乐。在大多数国家,收入和快乐的相关性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有在最贫穷的国家里,收入才是适宜的标准。

知足长乐 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 挣脱心灵的枷锁 老子说,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其含义是人应该突破种种限制,尤其是心灵的限制,让灵魂自由飞翔,象“道”一样无形无象,无拘无束。1.“别人会怎样想”的枷锁,“别人将会有什么看法呢?”这的确是一种最普遍而且最具自我毁灭性的心理状态。 2.“注定会失败”的枷锁,一旦失败,便将自己初始的动机统统的扼杀。3.“已为时太晚”的枷锁,成功与年龄无关,重新开始永远为时不晚。4.“过去错误”的枷锁 不要因为失败过就害怕再次尝试。 莫为名利舍弃一切 . 算计得失者永远不快乐

不追求完美 老子说,大的成就就仍像有缺陷,仍显得不完美,可见世间没有终极的完美。完美只是一种假设,存在于想象中。所以极力追求完美就会被完美所累,就不会快乐。正确的方式是不追求完美。 追求快乐但不追求享乐 快乐是精神适意、安宁、自足,享乐则从来没有安宁和满足感。

三、做立身敦厚的大丈夫

人贵有自知之明 人贵在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那才有真正的快乐。

挑战自己,打败心中的魔鬼 能够战胜别人的只能叫有力,而能够战胜自己的才算是强者。

大丈夫为人厚道,朴实无华 为人要仁慈大度,多为他人着想,对诚实上进者报以激励之心,对消极后进者也给予关怀和帮助,以诚信之心去感化他人,从而创造出一种同心同德的群体气氛。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做人要有同情心 对于无辜、弱者充满仁爱,用爱熔化怨恨,用爱展

示出伟大的人性和宽容。

学会宽容 心善渊《老子.第八章》意思是,心胸如水一样虚静深远。老子认为,人应该宽容,让心胸如水一般虚静深远,包容一切,也能化解一切。“谁想在厄运时候得到援助,就应该在平时宽以待人。” 抱怨以德 用恩德报答怨恨,化干戈为玉帛。

谦逊是美德 真正伟大的人不自以为自己伟大,谦逊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在待人接物时能温和有理、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不文过饰非,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改正。谦逊永远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

勇于承担责任 人应该有勇于承担责任的魄力,这样的人才能有所作为。负责是一种正视自己的理性,也是敢于担当的勇气。

四、高人一筹的做事法则

不要非第一不可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要事事认为我的看法比别人的看法要高明,不要认为一切我都看的很准。

不可锋芒太露 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妒恨和非议。 莫与强者争锋 老子主张“守弱”以全身。

控制自己的情绪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实是深知事物转换之理的极高智慧。忍让绝非怯懦,能人所不能忍,才是最刚强的。

忍耐功夫实在可贵 忍耐不是逆来顺受,屈服于命运之神的支配与调遣,不是消极颓废,不是悄然降下信念的帆,而是考验意志、毅力,检验成功的一种方式。

不逞匹夫之勇

以柔克刚 “天下柔弱莫若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没有一定的形态,但善于变化,最后能取得胜利。柔可克刚,弱可以胜强。

抑制浮躁情绪 对于成功报有一种急切的心情,会导致一种浮躁的心态,这样反而会阻碍你的成功,因为任何事情的完成都有一个过程。应该做到:不好高骛远,拒绝诱惑,消除贪欲,不心烦意乱

从细微之处做起 做事情不能仰头向天,而应该脚踏实地。“天下之大

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坚持精神能让你取得成功 坚持努力的才是有志。坚持也是一种挑战自己的精神。

把困境转化顺境 灾祸中有幸运,困境中孕育着顺境。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把困境转化为顺境。

善始善终方成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失败,所以当事情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候那样慎重,就没有不成功的。正所谓“夫功者,难成易败;夫时者,难得易失。”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对有些事情执着是没有必要的,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富贵不骄,功成身退 做人要做事情要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篇5: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中原一中 于岩岩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学习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计其数,诸家百言,对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还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帝王之学的政治书,更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智谋奇术的兵书。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书,其内容既飘渺又实际,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常读常新。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我的理解也很简单;有所为,就是叫人有点事干。有事干,人才能活的充实。无事的人就容易“生非“。有所不为(无为)也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人是成了废物的人。有所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是放弃,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它还是淘汰,想做而又力不从心的事

最好还是不做,它也是退让,鸡蛋碰石头的事就应该悄悄绕开,是拒绝诱惑,看出美丽面纱下的危险,糖衣炮弹的实质,不为表象所迷惑„„为与不为,不仅是对某些具体目标的选择而且是对整个人生方向的把握。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会奋勇向前,有所不为,不是为自己啥也不做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低级趣味。为所不为是只有上帝才有资格产生的想法,俗人还是别有那样愚蠢的念头。有哲人忠告: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有一双手,每只手只有五个手指头。有时候我们两只手不能都伸出去,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因为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们应该去抓该抓的,值得抓的东西,这就是要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上面讲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写消极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问;要是都这样,这个社会还会进步吗?其实不然。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静无为的人新中无过都的名利,虚荣。因此他不回利欲熏心,不回因为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清静无为要求我们不将责任看成负担,就像我们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因此我们不能把学习看作痛苦的事不能因为某科内容无趣而拒绝学习。只有清静无为才会有所作为。

基于对于以上两点的理解,我在看待生活的态度上有很大改变。生于世界上,存在与宇宙间,人——作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我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这种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票子,车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自己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的安慰与满足。随之而来的是人性的虚伪,自私,贪婪„„于是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

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有无可奈何的解释;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只能抱着“人之信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无奈地注视着整个世界。

而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激烈的社会竞争逼的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没完没了的课本,参考书和作业。为此我感到身心俱疲。我想改变现状可又不知道从和入手。冷漠逐渐形成一层厚厚的壳,将我于外界隔离开来。而我却又偏偏没有能力去打破它。使我正确对待只一切的是老子所讲的道。我想;到首先是指的一种宇宙的和谐有序,人类心中的基本道德规律。他所讲的是人性,它让我们正视人性的缺点和优点,而人性是千古不变的。所以老子讲的道不会存在过时的问题。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对于一个想取得进步的人来说,外界的压力越大,心中就越需要一种强大的信念来支持。而这个信念就是道。 当然我说的只是我的观点,究竟《老子道德经》有没有什么好处,道是否适合你,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体会。

推荐第6篇:读简爱心得体会

读简爱心得体会

利用暑假我读完了《简爱》这本书,这充满着英国十九世纪趣味的故事里,让我感慨了很多。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既没有出众的外表,显赫的财力,突出的天赋,甚至没有幸福的经历。然而,这部看似平淡无奇的书,却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停驻了无数读书爱好者的眼光。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克的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争取自由和平的妇女形象,文中讲述了: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简.爱》它就如一杯香浓的咖啡,令人喝了后久久回味;又像一位良好的老师,教导你坚强做人的道理,让人受益匪浅! 读简爱心得体会(2):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英国人的思维和宗教信仰有点难以适应。不过呢,人世间的真情多数是相通的。每当我读到小简爱因为无亲无故而遭受虐待和歧视时,心中顿起的怜悯之情真让人难忘;每当简爱一次次化险为夷让我多么兴奋;当她勇敢地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而坚持自己心中的真爱时,多么令鼓舞和震撼;特别在文章最后,她抛弃一切去照顾那位可怜的爱德华时,我的心中欣慰与感动迸发而出。 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它在很多艺术方面的杰出融合。

我敢确信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首先,她在描绘风景时,是以一个画家的审美角度去鉴赏,以一个画家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谐。读这样的小说很少见到这样细腻的风景描写的词汇。

应该要感谢这本书的译者周令本的深厚的国文功底,使译本文采熠熠,令原著生辉。其次,夏落蒂.波郎特在语言学上的造诣也很深厚,作为一名英国人,作者可以说至少精通三种以上的外国语言。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可以通过它感受到整个欧洲的文化氛围。比方说英国人的自豪感和绅士风味,德国的大国气氛以及法国女性的天生浪漫情趣。甚至还读出了英国人那种殖民主义的歧视东方人的心理,比如他们称印度是个野蛮的民族。

再次,夏落蒂.波郎特对感情戏的处理上,可以称得上很高明。她的主人公很少是一见钟情,这比较现实,但是她赋予的爱情总是在默无声息深入到读者的心田里。如此巧妙的感情戏,让我很意外,很惊喜。 《简爱》的作者如果和中国的曹雪芹相比,毫无疑问,后者的文化底蕴要更博深一些。就像中国和英国人拼比历史,中国人可以无愧地说:我比你老的多。曹雪芹一生所学要比夏落蒂.波郎特要广博的多,毕竟中国的文化底蕴要丰盛的多。中肯的说,简爱的确比不上中国的《红楼梦》。不管是人物丰富还是物致的描绘上,《红楼梦》都是更为杰出的。但是,《简爱》中也有值得中国人去学习和欣赏的地方。比方说,《简爱》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可以说淋漓尽致。这点在很多中国人的文学作品中做的都不够.读这本书我仿佛读了一遍《圣经》,西方人对宗教笃深的感情与真诚的信仰,真很令人敬佩。在读《简爱》时候,让我感受到在拥有宗教哺育下才可以得到的人情的纯美,在现在这真的很难得。其实,很多圣经里的教诲与中国的孔儒的经典思想是相通互补,而现在国人却往往忽视了祖先的睿智。

比如圣经里劝人从善,劝人宽忍,劝人感恩,与孔老夫子劝国人礼义仁,两者是相同的。在读《简爱》的时候,我时常被圣经里的美好的思想启迪着,让我联想到中国的现状,心中似乎收获许多。让我坚信,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真的需要重新审视。

推荐第7篇:读《简爱》心得体会

《简爱》对心灵的触动

《简爱》,一部以一个平凡女人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线索的英国传世之作。不管是电影版还是小说,都受到极大的欢迎。也不管是电影版还是小说,都能深深的触动人的心灵,给人以启发。在观看电影版之后,我从内心深处钦佩这个独立,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女子。

简.爱是一个孤儿,从小失去双亲,接受舅母的抚养。寄人篱下的日子让她受尽苦痛与折磨。其舅母与表格也是动辄得咎。但是,简.爱并没有因此而让自己屈服,反而让她在一个小小的年龄就学会了反抗,在心理埋下独立与勇敢的种子。在一次与表格的冲突后,她与舅母闹翻,随后被送往由布洛克赫斯特先生所开的教会学校。在学校里,简·爱仍遭歧视,但她认识了同学海伦,第一次感受到友情的温暖。海伦却因违抗布洛克赫斯特先生遭受惩罚染病去世。孤独的简爱仍然生活在无助中。但是,也正是这些挫折让简.爱内心的那颗种子发芽,逐渐成长,不断壮大。

简.爱在成年后,来到了罗切斯特的庄园,担任十岁女孩阿戴列.瓦朗的家庭教师。而罗切斯特就是这个小女孩的监护人。这是简.爱与罗切斯特两个人交集的开始。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简.爱与罗切斯特有过几次谈话,但是简.爱对他的印象却不是特别好,认为他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并且对她也是忽冷忽热。其中,简.爱对罗切斯特说过一句话: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这句话,不仅让我,更让罗切斯特收到震撼。在庄园里的交往,让他们对对方慢慢产生了感情。

经过进一步的交往,罗切斯特对简.爱求婚,并得到简.爱肯定的答复。但是在新婚前夜,简.爱却看到一个女子将婚纱面罩撕碎了。罗切斯特告诉她那只不过是一个梦,第二天简.爱却发现面罩真的被撕碎了。她的心里埋下了疑问。在婚姻的教堂里,一个不速之客闯入,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的真相说了出来,罗切斯特也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带领大家看望了被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这就是罗切斯特的合法妻子。简.爱在得知这一真相之后,离开了庄园,离开了罗切斯特。因为她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不愿意自己的婚姻有如此的瑕疵。她也意识到,如果自己的婚姻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那她也只能做罗切斯特的情妇,必然到最后也逃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所以,她拒绝了罗切斯特的追求。这种拒绝是十分合理,也是十分聪明和对自己负责的抉择,这也是简.爱人格魅力的一处所在。

回顾当初简.爱在庄园的情景。她与罗切斯特一起喝茶,吃午餐和傍晚散步,她尽可能地若无其事,平静处之,但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她打开记忆的闸门,他们相处的一幕幕清楚的再现,陶醉在深深的幸福之中。她多次试探罗切斯特先生和英格拉姆小姐的婚事。罗切斯特先生也佯装与英格拉姆小姐亲密。他们相互之间试探,相互审视着对方,其实他们早已在心灵上合为一体了。罗切斯特先生对简刻骨铭心爱的表露:我有时候对你有一种奇怪的感觉,特别是象现在这样,你靠近我的时候,我左边肋骨下的哪一个地方,似乎有一根弦和你那小身体同样地方的一根类似的弦打成了结,打得紧紧的,解都解不开。 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已经深深交融在一起。简.爱甚至把他当做生命的全部。这也是后来简.爱最终答应罗切斯特的缘由所在。

阁楼上的那个疯女人,其实是简.爱的另一个自己,带着简爱的影子,也受着没有自由的煎熬,受着精神肉体的摧残。在我看来,罗切斯特将她关在小屋子里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个女人已经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将她关着对别人和她自己本身都是有益的。从后来的庄园被毁就可以看出这一行为的可行性。当然,从罗切斯特的角度来看,对待自己的合法妻子这样,也有点不合常情。对待自己真诚的爱情,罗切斯特有着极强的忍耐力,也有着不懈坚持的优秀品质。他的性格有着双重性。

也许《简爱》所表达的是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但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简.爱所散发的人格魅力,足以让读者倾心和敬佩。简.爱对现代的女性也具有深刻意义。她让许多人明白,爱情可以不受物质的控制。也让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认清楚独立对于自身的成长中是必不可少的。

推荐第8篇:读《名人传》心得体会

读《名人传》心得体会

作者:(法)罗曼·罗兰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那么,《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我想,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我们要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只要你不屈服于命运,总有一天你会改变命运。人生就是奋斗,幸福就产生在奋斗之中,命运是自己掌握的。

推荐第9篇:读好书心得体会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本着了解历史、以史为镜的态度,搜寻了一些写史的书籍阅读;其中,《明朝那些事儿》让明朝成为我最了解的一个历史时期。该书的作者以史料为依据,以小说的写作说法,以诙谐的叙述方式,将三百年明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公元1368-1662年间,中华民族出现了无数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传千古的人物,朱元璋、徐达、汤和、朱棣、严嵩、王守仁、戚继光、郑和、张居正、于谦、海瑞、李时珍、袁崇焕、祖大寿……该书用客观历史事件和实证研究方法,对历史中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描述,同时,也让读者对明史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客观的讲,明朝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领先的,可是受封建主义皇权制度的制约,国家和人民一直处于危难之中。明朝初期,朱元璋吏治严明、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生产力,国力有所增强,不过为了巩固皇权,却大开杀戒,并南征北讨;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永乐

大典》的编撰,为后世留下了文化瑰宝;初期的强盛之后,除了张居正变法中兴,几乎一直处于混乱的政治斗争和衰败之中,统治者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的疾苦几乎是置之不理。

这读明史过程中,对四位人物有尤其深刻的印象,并从他们身上感悟到一些的新的认识。首先说一下王守仁,他是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其中以哲学影响最大。王守仁在青年时期就立志寻求世间真理,他创立的以“知行合一”为核心思想的心学,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坎坷和困阻,却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数十年中,无论人生跌宕,志向总是坚定不移;不论其哲学成果在今天是否还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其求索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去牢记和学习!第二个要说的是张居正,他无疑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虽说他个人生活作风在历史上留下了争议,不过他的两个成绩,让他成为了传名千古的人物,这两个成绩就是他成功的推行了鞭税和考成法。鞭税政

策与当代的费改税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效地减少了人民的负担和官员贪污压榨人民的机会;考成法和现代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思想是一致的,在当时是一个考核官员政绩让官员干活政策;张居正作为封建王朝统治阶级中的一员,推行这样的政策,无疑是影响统治阶级既得利益的;可他依然推行了,可见他有颗真正的忧国忧民之心,并且他推行成功了,无疑证明了他过人的政治智慧。第三个是海瑞,海瑞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也是最后一个上了门神画像的人物;他骂过皇帝,骂过全大明朝的官员,虽说明朝讲究“民主”和“言论自由”,但是古今中外,像他这样人只有一个,因为他的逻辑很简单----做好本分中的事,骂皇帝是尽职责,哭皇帝也是尽本分,首辅徐阶一直在背后支持他,可徐阶的子女犯罪的时候依然没有情面可讲,这就是海瑞,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也许他的执着对统治者来说只是利用的工具,可在他去世的时候,为他送行的百姓却连绵百余里不断,他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里!最后说说严嵩,他在历史中留下的却是骂名;严嵩在青年时期也算一个忧国忧民的

好官,那为什么却堕落到遗臭万年的地步呢?那就是----权力、私欲!这就是历史的镜子,以此为戒,以此为鉴!

若行若知看先贤,求名求利一念牵;我辈今朝莫等闲,浩然正气在心间!

推荐第10篇:读昆虫记心得体会

读《昆虫记》心得体会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阅读很重要,阅读不仅能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还会帮助儿童成为一个懂得爱、有情怀的人,一个有格调、有创造力的人。阅读,是为了养育一个孩子的全部,阅读优秀更加重要。近日,我陪孩子阅读了著名法国文学家、昆虫家法布尔的《昆虫记》。

一开始,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它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了数百种昆虫的生活习性,让我细致地了解了昆虫。以前我并不喜欢昆虫,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昆虫有时候也很有趣,很勤劳。如果没有蜜蜂,我们就吃不到蜂蜜;如果没有蚂蚁,我们就很难体会到团结的魅力……昆虫也像人一样有丰富的感情,它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昆虫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读完之后,更让我了解了生命的含义,同时这本书也蕴藏了作者对生命的无比尊重,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在与女儿共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更让我值得高兴的是这本书也极大地激发了女儿的阅读兴趣,以及对昆虫世界的新认知。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陪她阅读下去,希望她在阅读的快乐中慢慢长大。

读《昆虫记》心得体会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昆虫记》,当时我还想,昆虫有什么好记的啊?后来我和妈妈一起阅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里面描写了很多昆虫的生活习性。

刚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本科普读物或观察记录类的书呢,所以,我并没有用凡心去读。可是,很快我就被书中的内容给吸引住了。作者并不是一味的只写观察记录,而是通过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把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住所、繁殖等写的很详细,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关于各种昆虫如蜘蛛、黄蜂、蝎子等的知识。整本书介绍了不同昆虫的不同习性和各自捕捉猎物的方法,勤劳的蜜蜂,愚笨的毛虫,漂亮的蛾,可怕的蜘蛛,它们可称得上是这本书的主人公。 书中通过作者的各种描述,充满了盎然的情趣,昆虫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的世界。昆虫也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生物,昆虫的生命一样值得我们尊重。

柳埠中心小学四年级二班

陈梦涵

第11篇:读党史心得体会

党史学习心得

今年是建党91周年,党支部组织了一系列的特色主题教育。利用假期时间学习党史是我们每一名党员明确自身责任,永葆党员先进性的强大动力。通过这项学习,我明确了许多自己以前不曾知道或记忆模糊的东西,一本书读下来便觉得心朝澎湃,忘不了革命前辈在硝烟中前赴后继,忘不了无数英雄为祖国解放事业而奋不顾身。这一切更坚定了我永远跟党走的决心。通过这次认真的自我学习,本人有如下体会:

一、重温中国共产党90载光辉历史。 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走上来,走向新中国,走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走出了一条救国救民、复兴中华的道路,走出了一条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道路。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我们党围绕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心任务,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争当民主革命的先锋、民族解放的先锋、联系群众的先锋,在顽强斗争、浴血奋战中体现党的先进性。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真理,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无畏,前赴后继,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以后,广大党员的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克服外界封锁的重重困难,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解放思想的模范、落实第一要务的模范、求真务实的模范、开拓创新的模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先争优,体现党的先进性。

二、对党的重新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历史的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斗争锻炼成长起来的党,曾多次遭受挫折,但是每一次都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困难,走出困境,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经得起考验值得信赖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改变治国的方针策略,这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能变的,那就是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早在 1944年9月8日 ,毛泽东主席在悼念张思德同志的会上就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的政

党,是为着解放人民和彻底为人民工作的政党。因此,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了我们的宗旨。也正是因为我们党一直秉承着这个正确的服务宗旨,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革命的事业才能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这也是我们党与其它政党的区别所在。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我们党就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在革命斗争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与群众建立起密切的鱼水关系,不但保护了自己,而且壮大了自己,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革命的胜利。在革命斗争年代是如此,今天,我们在和平年代搞建设更是如此。脱离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好像鱼离开水,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这是关系到我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只有牢牢抓住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法宝,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才能顺利开展,我们的祖国才能繁荣富强。

三、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建国初期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和谐发展的中国;面对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未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尊重历史、立足眼前、放眼未来,只有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明确了肩负的历史使命

学习党史使我明白当前我们的任务是拥党、立志、向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应当拥护党,努力学习、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与一切反党反人民的行为做斗争。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一切都在迅速发展,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也必须坚持,认真学习,善于运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决贯彻执行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严守党纪国法,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另外,我们还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的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自己的错误,端正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目标。最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五、抓住历史机遇,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党员,我更加认清自己所学专业的战略地位,本人将抓住十二五期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地培养自己创新精神,甘于奉献,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永葆共产党员本色,为开创当代大学生党员建设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同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积极的工作态度,立志在不久的将来扎根我国水利建设的第一线,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篇二:学习党史心得体会

学习党史心得体会 90年前,在嘉兴南湖的那个小小的游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那是的她还像一个新生婴儿,什么都不成熟,什么经验都没有,什么军事力量都还没有,但她却靠着那一个心系中国命运爱国情怀,和为人民某福的宗旨以及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一步步的成长,带领中国从沦落的封建殖民走向了独立自主,走向了繁荣富强。经过了90年的风雨征程,90年的艰苦、坚持、革新,90年后的今天,她已经站在了世界前列,引领者中国走向了世界强国之路。

回首眺望走过去的历程,是那样的曲折不平坦。在洒满鲜血的路上,一个个脚印记载着多少风雨与沧桑。片战争的爆发,洋枪火炮打开了国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帝国列强肆虐神州大地,掠财多宝,恣意妄为,国家危难,前路茫茫,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危急关头,是伟大的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明灯,照亮了中国前进道路,指引着我们中华儿女,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历了千百年洗劫的中国满目疮痍,百业俱废。还是中国共产党,又带领着全国人民,开始了建设家园的历史征程。在建设路上,经历过波折,走过弯路,也曾停滞不前。但是,中国共产党毕竟是以世界上最为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政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再次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举起了明灯,及时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 的基本路线,领导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提出“到八十年代末,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二十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国内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三步走”战略步骤。自此,国家的建设重新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大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我觉得应该做到两个“牢记”和两个“必须”。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学习党史,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脑入心。党的历史虽然只有90年,但党的每一次进步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

虑、冷静权衡。如果只学其法、不究其义,一味效仿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就很容易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寻求出路、解决问题就更无从谈起。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党的90大寿的今年,共产党及全国人民会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再接再厉、同心协力、不断进取,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进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来庆祝党的90岁生日90载艰苦卓绝,90载荣耀辉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新中国。党正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她激励着我不断向前、向前、再向前! 90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们的祖国将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天比一天繁荣。篇三:读党史心得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感 我借来了一本党的专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仔细阅读并积极思考,认真学习了一番党的历史。通过这次党史的学习,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深知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中国共产党历史》由中国共产党史出版社出版,本书第一卷编撰了从1921年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第二卷编撰了从1949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在这57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的独立统一付出了无数的鲜血与汗水,无数的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的未来置生死于不顾,为了祖国的明天而付出宝贵的生命与辛勤的汗水。自从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走过了一段艰辛而漫长的路,牺牲了一批批优秀的革命党人,自身也变得成熟与强大。合上书,仔细的回想党的艰辛路程,从1927年8月的八七会议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这中间有着多少艰苦抗战的战争年代 ;从1945年4月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到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中间无数的党员为国家的发展出谋献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有三个特点:第一,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57年的历史真实,紧紧把握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 也如实反映这一时期党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第二,做到了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在叙述历史 过程中有所分析和评论,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得很清楚,分析意见说得比较中肯、深入而恰当;第三,达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全书的编、章、节的划分和编排设计精心而周密,整体结构合理,条理分明,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中国共产党历史》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总结,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权威性党史基本著作, 是一部融思想性、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的好教材。

在这57年的历史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国共两次合作,在这两次合作中,我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的未来所付出的努力。1922年,中共召开西湖会议,正式以各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合作。这是共产党成立的第二年,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中共全面的分析中国的局势,以国家利益为首位,积极配合国民党北伐革命的指示。虽然中共当时没有军队,也没有领导权,但是无数党人仍然为革命而努力。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我们党员为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我们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心国家未来,为国家兴亡付出自己的一份力。虽然我们只是社会中渺小的一份子,但我们绝不小看自己,我们的党和国家都需要想我们大学生一样无数默默奉献的有志青年。 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是1935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我国,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号召国内一切党派停止内战,共同筹备抗日救国的斗争。第二次国共合作并不是非常顺利的,但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利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尽量不破坏合作统一战线。从中我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兴亡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在国家危难时刻,我们党员能够以国家大局为重,一致对外。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髓,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的就是这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的精神。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照亮了现实,也照亮了未来。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现在从两个“牢记”和四个“求”来说说我对党史的认识。 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 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让我从思想到灵魂再一次地接受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感受到的是再一次的心灵震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一要“求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实践表明,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削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90年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求真务实的教科书。“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学习党史,一定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缺乏系统的、辩证的学习、运用能力,要认真、系统的学习,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二要“求深”。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能常驻人心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恢宏的小细节,而那恰是历史的魂魄。它传递出的情感价值,温润着一代又一代;它传达出的信仰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学党史,知党史,需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应用。要由许多“小细节”里品出“大关节”来。要潜心读书、用心体会,全面系统的学习党的历史,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杜绝想起来读一点,忙起来丢一边,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到学不精通不罢休、学不深入不放手。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多学、深学、学深、学透,要立足于研究性地学,而不是应差式地看,而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反复思考、深入思考,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党执政兴国的规律性,全面系统的继承党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学会辩证的认识党的历史、借鉴运用党史。

三要“求实”。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党史,也必须秉承这种传统和精神。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经验,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总结,才能使党史有效发挥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要联系实际学,不能像读天书一样,不入心、不进脑;二要注重实效用,要注重发挥学习党史对理论创新、资政育人乃至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消化运用,活学活用。学习党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党史中吸取营养,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党史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结合起来,从浩若烟海的党史故事、党史理论中淘金寻宝,增智长才,把学习党史的热情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借鉴党史经验,解决好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打好党的组织的坚实基础。

四要“求新”。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不是教条,切忌照搬照抄。我们今天学习党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重点在与时俱进,在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历史之树常青。党的历史是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历史,就是要从中吸取成功的宝贵经验,防止失败的教训在当前重演。要通过党史的学习、借鉴和运用,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理想信念上有新增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有新贡献、在服务群众上新作为,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事业新篇章。 学习党史,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90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我会一直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

回顾九十年的风风雨雨,新中国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是功不可没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每个党员都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继承党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篇四:读党史心得体会

坚定信念 踏实工作,希望就在前方

——读党史、学党章心得

常德市经致远土地整理开发有限公司 曾志立

屈指算来,我加入共产党已有14个年头了,参加工作 也有13年。入党以后特别是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勤奋努力的工作。作为原事业单位的一名普通干部,是党给了我学习、成长的舞台。但自去年以来,政府启动了国有房地产企业改革,一时各种猜测和传言四起,何去何从,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眼看着自己为之奋斗、努力过的单位即将解体,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又得从头再来,苦闷与迷惘一直萦绕在心头,有时甚至对党的信念都开始动摇。直到2011年1月,改革重组后的新公司通知我去上班,并宣布竞争上岗的时候,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重新上岗后,工作紧张而繁忙,但给人的感觉是充实而快乐。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回顾党史,重温党章,我感慨良多。

一、对党要有坚定的信念。在井冈山斗争初期,有人对革命的前途开始灰心,写信给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以其穿透历史的深刻洞察力,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示回答,并以一系列雄辩的事实给了悲观主义者以响亮的回应。实践证明,不论形势如何艰险,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

合,冲破了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建国以来的漫漫60多年的历程,党始终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打破帝国主义的层层封锁,建立起了完整、独立的经济体系,使中华民族在国际上有了扬眉吐气的资本。90年的奋斗史告诉我们,党始终是与整个民族、各族人民血肉相连的,什么时候都不能对党丧失信心。

二、对待个人名利要有淡泊之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流血奋斗的历史。在党的历史中有许多共产党员成为了民族英雄永载史册,但是更多的共产党员却为了党的事业奉献了青春热情乃至生命而默默无闻。相反,在革命成功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同志没有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倒下,却在糖衣炮弹前栽了跟头”,究其根源,一是放松了党性修养,二是把个人名利看得过重,欲望看得过重。作为当代青年党员,我们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坚持用党性原则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积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以淡泊之心来看待名利物质,并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日常行为中去。

三、个人发展要与党的事业结合起来,坚定信心,积极进取。从共产党成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每一步都离不开共产党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

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进入21世纪后,国家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需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国家如此,个人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过去的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正因为自己一直服务和服从于单位工作大局,围绕中心,改进作风,提高能力,才有了今天。作为一名党员,今后更应该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集体的发展结合起来,保持一颗进取之心,执著向前,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到达成功的彼岸。 重读党史,壮怀激烈,先辈之教诲萦回在耳;重温党章,扪心自省,奋斗之激情油然而生。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常怀忧患之心,常思济世之责,应成为新一代共产党人的基本修养。汲取新思想,学习新知识,主动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希望就在前方。篇五:学习党史心得体会

学习党史心得体会 今年三月,我很荣幸的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新进党员我怀着不同的心情重温党史,通过这段时间对我们党九十多年奋斗历史的学习,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我们党诞生之时,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各种思想激励碰撞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新生力量的代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在建国以后,党领导各族人民继续前进,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威胁、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安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我们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受

到了很多势力的阻挠和打击,其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曲折,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顽强拼搏的精神,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理念,在错误和曲折中总结经验,最终都能走出困境,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们党这九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充满艰辛和坎坷,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其中凝聚着无数革命领导人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这段时间对党史的学习,并不仅仅是简单得让我们回头去看看我们党的奋斗历程,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我们作为活在当下的新一批共产党员,学习历史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明确前进的道路,是为了让我们努力发扬前辈们优良的传统,是为了让我们趋利避害,在接下来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远。

首先,学习党史告诉我要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信念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的共产主义而奋斗,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如此丰厚的底蕴,之所以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正是每一名党员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牺牲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的结果。 其次,学习党史我们要深刻领会,用心思考,学以致用。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脑入心。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史,

每次进步都是来之不易就的,每个决定都是深思熟虑、冷静权衡的。如果只学其法,不深究其意,是没有意义的,在反思中与学习中,我们要前辈的成功或失败同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新的困境寻求出路,才能不断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

历史是过去到将来的回声,时间来对过去的反映,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的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在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的同时,再创佳绩。

作为一名新近党员,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从再次重温党的历史开始,我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思想理论修养,更全面的学习我们党的先进理论,这次的学习只是个开始,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多学、多思,努力让自己朝着优秀党员的方向前进。

第12篇:读好书心得体会

篇1:读好书心得体会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篇2:读好书心得体会

选择与放弃,是一种心态、一门学问、一套智慧,是生活与人生处处需要面对的关口。昨天的放弃决定今天的选择,明天的生活取决于今天的选择。人生如演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的人,才能赢得精彩的生活,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做一个选择的时候,意味着需要放弃其他的观念、想法、物质、甚至生命。选择与放弃往往是同步的,选择的反面既是放弃。放下一粒种子,收获一棵大树;放下一处烦恼,收获一片清凉;放下一种偏见,收获一种幸福。当你放下足够的时候,生命也将收获一片蓝天。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降临的时候手是合拢的,似乎在说:“世界是我的。”当离开世界时手是张开的,仿佛在说:“瞧那,我什么都没有带走。”其实,人生就是一连串选择与放弃的过程,有取就有舍,有舍才有得。该放弃的就要放弃,不是没有恒心和勇气,而是选择进取的一种方式。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所以,热爱读书吧!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那样,热爱读书,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心灵充实,使之明辨是非,使人有爱心和文明行为、礼仪规范;而读一本坏书,则使人心胸狭窄,使人不知羞耻,使人自私残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成为祖国21世纪的高素质的建设者。

篇3:读好书心得体会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而可喜,面对死亡来临而可怕。那情形,该像路边的野花,庄子对妻子的去世就“鼓盆而歌”。真人不易,学者说儒家教人入世,道家导人出世,曾经,至亲的人离世,-

让我感到生命无奈,生活疲惫,很多时连“世”也分不清,混混沌沌,顾此失彼,随波逐流,以为明了的事多了,却是越发失了方寸和方向。我翻开书,参照已心。

有时,成年人比少年成熟,是成年人多经历了几场葬礼。生死是庄子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的,生死纠集了一切利益所在,物质、精神、爱憎,是人就逃不了。朋友学佛,说人世是苦难的集合体,要历无数生离死别,得失祸患,来日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下世不要为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庄子也说“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乎。”所以庄子说,我们要懂得“顺应”,去面对,当你已无能力握着的本文来自站的领头羊时候,去放开。世上没什么是理所当然,或是横加于人的。多经历了葬礼,我懂得无论对人对物,如果只去忧患失去的悲哀,而不感恩曾经相遇相守的幸运,那去到哪个世界,也并不能真正快乐。有人问佛祖,什么是佛?佛说,无忧是佛。原来,现在脚下的土地,也可以是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与众不同的生命力量。生命在思潮里庞杂,回归自然便直观,生命是八个数目字和一条小桥,像德兰修女1910—1997,周总理1898—1976,在看这篇文章的人,生命尚缺四个数字。我是人类社会的瑰宝,也是大自然的一棵草,我笑笑自勉,能踏上小桥赏过风光,“活好当下”活出真我就不“悲乎”。

何为真我?生活的本原,生命的本初,愿望的本真,书里娓娓而出。外面实在太吵了,在信息、物质、欲望膨胀的今天,滋长出原始森林里蔓藤一样的人际网,已天天疲于奔命,却发觉满足更难,快乐变小。“心为形役”原来心被外物奴役着,心当然是高兴不起来。是时候静下心来,听听自己的声音。见过有种培训课程,学员要每日停下来和自己的手手脚脚,耳朵肚子身体各部说说话,关心它们过得怎么样。这近本文来自站的领头羊公于庄子的观心入门。“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庄子说的耳聪目明,不在于听得、看得有多高远,而是能听见自己的声音,看见自己的心。心要见,必先静。“水静尤明,况精神乎,圣人之心静乎。”水能映本文来源:照天地万物,是水清静的时候,风浪大作之下水映不出东西,人心亦然,心湖急流暗涌,世界万物也照不进人的心。

“庄子把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善养生者。”以心为镜,才可看清现状,联系过去,看到未来。“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闭上目,静静的,我问我自己的心,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梦,怎样努力过?你心里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一幅画卷?“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奈何。”懂得生命真谛的人,不会花时间在不该当的事情上,不会因为执拗、较劲追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于丹老师说,为了娶绝色女子,为了虚荣嫁给富商,离开了爱情,于是此生与他(她)错过了;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一撮米,结果猴子给逮着了。“丧己于物,失性本文来自站的领头羊于俗,谓倒置之民。”将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心分开,以心为镜照见自己,再去思索问题,我看到了前面的清朗。“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生活状态。”且好的心态,比生活中好的技巧和技艺重要,像运动员往往场上显不出场下的好成绩;搭在板凳上的板条我可以轻易走过,但横到悬崖上就我就却步了。静心达而见心,心能“以天合天”,能以一颗清明的心,以规律迎合规律,忘利忘名忘我,做事做人都会游刃有余,做得更好。

书禅明了一种“道法自然”的生命状态,以真求真,以真发现真,“大道合乎自然”是庄子所有理论的核心。“大道合乎自然”,不是人们平常断章取义的无为、懈怠、隐世避事,“大道合乎自然”我们才能最后获到大自然里“和缓的凝聚力”。天地运行,万物更迭,四时有序,生生不息,正是天地间有着一股和缓的凝聚力。大圣大哲,能聚贤纳士传授至理,是他们不可或缺地拥有和缓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五千年泱泱大国,骨子里就是有着一股和缓的凝聚力,团结共济和谐发展,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里不息不灭。“和缓的凝聚力”,让我们的心恒久澄静清明,精神有了足够的强大,便能找到自己心的大道。

静而观己心,洞明规律,勉力,顺应。

篇4:读好书心得体会

读书学习能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读专业的书能提高员工的技能,那么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再读一本生活中的好书,深刻领会其内涵,基本就达到了双赢,技术提高了,素质提高了,就会真正的成为一名懂技术、有素质的员工。

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善学习的人爱书、读书、悟书,一本好书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情怀,那么在读书的时候,就要融入其中,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最终要明白看过之后有什么收获,学到了那些知识,受到了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就是告诉我们,书读的多了,懂得的知识也就多了,把知识融入到工作中、融入到生活中,学有所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业务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自然就会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工会组织的图书进班组活动,大大的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工作之余,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既陶冶了情操,又增长了知识,可谓一举多得。员工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生活中的着作,在单位看的也多是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书,所以知识面就显得有些狭窄。这次工会组织的活动,受到了员工们的高度好评,一本好书大家互相传阅,互相交流读后心得,既活跃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又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古时交通、通讯等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人对世界的了解多是靠书本中所学,所以凡大智者必是读书万卷,方得无事不通。就算在今天看似发达的社会里,人也需要学习,方能掌握其精髓,才会有一技之长,方可立足于社会。

书读千遍,其义自现。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读懂了,对人的精神素质提高,乃至于人生都是一份帮助。因为人生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在探索中追求进步的书,读一本好书能减少你很多探索中的弯路,使你获得更大的进步。

图书进班组活动是我厂工会的一个创举,也是想职工之所想,既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又培养了职工的良好习惯,既提高了职工的学习热情又能够增强职工的精神文明素质,既更好的服务了企业又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要。

篇5:读好书心得体会

黑黑的夜,灯火阑珊之时,田野里墙角里蟋蟀却唱的正欢。或者是圆圆的月亮挂在树梢,做一个俏皮而充满诗意的灯笼,星星闪着亮眼,天地间如笼轻纱,风儿轻轻摇着柳梢儿的梦,摇啊摇的,一切仿佛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静静的夜,真好。

静静的夜,我喜欢。不用清茶,我不会品茗,只是静静地捧着那么一本好书,整个身心全部融入了文章的意境之中了。读至妙处,如清溪奔流于心底,打着旋儿,撒着欢儿,把自己的灵魂在不自觉中送向了遥不可及的远方。严格的讲,我当算是个性急的人,特别表现于看书之时,眼珠儿不想眨一眨,恨不能一目十行,一本厚厚的好书硬生生让我生吞活剥到极致,书不读完则无法入睡,辗转反侧的结果必是开灯继续,实实的沾了点神经的边。喜欢看书应该不算是一件坏事,但当我真的读起书来,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了,愣是一个啥也听不见了。看书就看书吧,我却有一个可谓雷打不动的坏习惯,睡前必须看书,时间不可太短,而且还要躺在床上看,否则还是别想睡觉,两个字“难受”!以至于儿子小时候每晚都躺在我的臂弯里满书里找认识的字,晚上躺下必看书竟也成了儿子的习惯。

喜欢看书自然喜欢逛书店。走到书店门口一付魂儿自个就先进去了,双腿也就不由自主机械地跟着。满眼的书,真是美不胜收。又怎奈钱包空瘪,也只能饱个眼福,倘若狠下心来买上几本沉甸甸的捧在手里,心里惬意的倒像自己抱了一块玉石之类的宝物回去,简直傻的可以。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而我的一堆书却读成了旧书,人说过日子过日子,书却成了我过日子的命根子。真可谓可一日无饭而不可一日无书。枕头边堆着那么几本好书,做梦都做的踏实。读一本好书犹如品茶,一点点把它渗入到每一个细胞组织,一遍有一遍的味道,一遍有一遍的意境,存进大脑里就像存进了电脑硬盘,可随身携带又不会因潮湿而发霉。我的每一本书都读来读去的总也不厌其烦,每一遍都会读出一种新意,令自己欣喜不已。我爱读散文,读鲁迅触摸到笔锋的犀利辛辣,朱自清和冰心的抒情又往往动人肺腑;读过沈从文、读过施蜇存,读过贾平凹……风格独特,各有千秋。每每读来,我往往自问:你会写什么?虽然读读写写终究没有写出一篇象样的文字来,但从读读写写中我不也淘得了许多乐趣和做人得道理来吗。

我爱读书,可我绝不会去读言情类的书。我总是驳他们而无法认同,爱便爱死,不爱则弃之如烂履,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少男少女,悲则悲死,喜则狂喜,整个从南极到北极,恕我不能接受。再则我从不读武侠小说,人人皆可以飞檐走壁,掌可以闪电雷鸣,不读也罢。

爱读书就读吧。不知道我不读书会是什么样子,虽不至于闷死,但也会寂寞到无法形容的地步。我为书忧,亦为书狂,书今生与我做伴,可为几多欢喜几多愁。

篇6:读好书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第13篇:读好书心得体会

与儿子一起读书

谈起读书,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主要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读一些与业务有关的实用的书籍。另一个就是为了给儿子带个好头,培养他读书的好习惯,开扩视野,提高素养。作为一名母亲来讲,后者的责任似乎更重一些。

我认为读书并不一定非要读《战争与和平》、《约翰.克里斯托夫》等世界名著,要紧的是,读符合个人成长阶段的口味与思想的书,对于孩子尤其如此。

在儿子还不会识字的时候,我每天在他临睡前,都要给他讲或读一段童话故事、寓言等,爱听的故事他常要缠着我讲好多遍,久而久之,许多故事如:《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狼来了》等他都能够活灵活现地讲给其它小朋友听,故事的内涵也许他当时并无多少理解,但从他讲故事的神情中我知道他已经懂得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丑恶,什么该同情,什么该憎恨。

在他上小学刚学拼音的时候,我在新华书店专门挑选了两本少儿版有拼音带彩色插图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编者把原著分编成了一个个小故事,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人物描写个性突出、栩栩如生,很适合孩子阅读。每天我给他把故事的前半段读完(避免小孩因为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他想知道结果就得把后面一部分通过拼音读完,有读错的地方我再随时给他纠正,这样即提高了他的拼音水平,也让他对这部古典名著有了一个初浅的了解。小学三年级时,我又给他买了部由原著改编的漫画版的《水浒传》,吸引了他更深的阅读兴趣。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觉得读这些版本都太小儿科了,自己提出来要看原著。我很高兴,我想如果我在一开始就买来原著让他读,他肯定会觉得语言生僻难懂,半途而废的,这让我有一种“鱼儿上钩”后的成就感。书买来后,他爱不释手的样子超出了我的预期,他还时不时地和我就书里的人物进行讨论,如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在北方分兵屯田,兴修水利,他用人唯贤,重视人才,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

国力得到了不断加强,为后来的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奠定了基础。同时,儿子对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佩服之至,从这些方面他看出了曹操好的一面。但他对曹操的残暴不仁,嫉贤妒能又很是痛恨。“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报父仇攻徐州”,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由此,他又看出曹操不好的一面。所以我对儿子说,像曹操这样的人物,不能简单地说好还是不好,应该放在历史中来看。

儿子学的语文课本中有他认为特别好的文章,也会推荐给我读,让我和他共享。我和儿子多次读过《背影》一篇,我感触颇深的是朱自清对父亲的一往情深,儿子颇为感慨的是父亲对儿子拳拳之心和无私关怀。朱自清在文章最后深情地提到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凝聚了作家

多么深刻感情啊!儿子每每读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微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得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都是感慨万千。他说我们平时为他做过的一切,有很多和朱自清的爸爸有惊人相似的地方。

今年暑假里,我和儿子读了中学生新课标推荐书目中著名作家曹文轩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草房子》,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了离我们已远去的小学生活,那种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茫动,但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等等,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书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一开始是我用笔把它们画了出来,渐渐地,我发现儿子不用我说,一读到好的句子,他自己就画了下来。例如:“微风翻卷着荷叶,又把清香吹的四处飘散。几枝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象几枝硕大的毛笔,黑黑的竖

着。桑桑能够感觉到:它们正在一点一点的开放。” “今晚的月亮不耀眼,一副迷离恍惚的样子。”“月亮照得芦花的顶端银泽闪闪,仿佛把蒋一轮与白雀温柔地围在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里。”儿子还把有的句子融进了他的作文里。

看到儿子在读书中一点一滴的成长变化,我很欣慰,相信在他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有书为伴,生命定会精彩无限。

第14篇:读360心得体会

读《教育360°》书后的心得体会

刘淑琴

这学期,根据上级要求和学校安排,我们阅读了很多好书,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山西临汾杨益民写的《教育360°》这本书。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孩子有了深刻的认识。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总结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

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又是一项异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家长有个方面的知识和见识,而且要求家长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教育孩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这种心愿从小处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骄傲与辉煌,从大处看,可能造就一个民族的自豪,甚至成为一种文明与进步的代表。遗憾的是,就一些父母而言,望子女成才的心愿却很难实现,下面就我个人读这本书后,在对待教育孩子方面转变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爱孩子,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我就常常给我调皮的儿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他的爱,也增强了他对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们家长都应该用爱心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倾听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在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上课时你对自已的表现满意吗?今天你的笑脸又增加了吗?每当我这样问儿子的时候,他总是十分兴奋的向我汇报一切,当他说出自已对事情的看法时,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与他商量办,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我认为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三.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

在人的一生当在,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他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四.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已的智力等诸因素进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自古以来,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下成功的彼岸。

五.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更甚与对书本身的兴趣。

六.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七.父母冲动的行为会让孩子性格逆反

父母应该认识到,逆反是青春期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总和孩子“顶牛”多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八..避免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作为父母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分数,做孩子分数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紧张,诚惶诚恐,无心学习,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放在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孩子将来即使上不了大学,也能够自食其力。

九.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

家长总爱将教育孩子当成风筝,任其高飞,线绳终端不离手心才踏实,而孩子却愿当只小鸟,渴望飞翔,家再温暖,也总是孩子练飞的首站,而不是他飞翔的天空,不能将其终生关在小天地里,家长的双手不是用来使劲捆绑孩子手脚的,而应该是用来磨练孩子翅膀的。

十.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他们燃烧起来,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一位知名教育家说得好:“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让我们家长与老师.与学校共同合作,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

第15篇: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一):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证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就应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己潜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应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应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持续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明白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二):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此刻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十分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好处。

道家强调明白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务必要追求愚、笨、傻、呆,务必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明白终极的总道理就能够了,你明白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能够,其他的东西能不明白就不明白,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明白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此刻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三):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好处。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此刻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向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四):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好处。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此刻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贴合民众的利益,贴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带给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五):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就应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六):

《道德经》的大名自是从小就如雷贯耳,但真的把书买来看,还是在看了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之后,在仙剑中,看着那些蜀山大侠每施一个法术就念道一句道德经,就觉得好帅好好玩,

之后在书店看到就买了一本。

第一次看道这本书,其实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在印象中,这本道家第一宝典这么着也就应是一本厚好几寸,重十来斤的大部头。拿到手才发现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来一万字都不到,翻开来看,虽然有译文,却还是像天书一般,晦涩难懂。但是虽然一开始不能看懂什么,读起来却有一股抑扬顿挫的美感。就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如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总觉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气。就觉得好像读完一句就能放出一个法术似的。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持续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透过自己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一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七):

公司组织学习了曾仕强教授讲的《道德经的奥秘》,透过这次学习我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据我的所学所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持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那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务必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齐,在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样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取,在没有思考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取,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二、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那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持续人们的本性。

从那里能够结合我们公司的发展状况,有很多时候,公司发展到必须的阶段,遇到的困难是肯定有的,我们能怎样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齐。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能够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忙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联系到我们公司的状况,在本来优越的工作状况下,我们创造了这个公司。在公司处于危难之时,我们从来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都想将公司做起来。我们正是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所以我们信邦在一步步的发展,壮大。这也能够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公司,公司壮大了,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八):

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是道理,德是品德。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道德经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的道理。明白了道德经,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能够少走一些弯路。保护地球,长治久安。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提到的比较多。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无为就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的内涵就是带着一颗爱的心,随性而为。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尽量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事。一个人学会做人了,有爱的心,而且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认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难。

人务必有信仰,才会不容易偏离方向。有信仰,懂科学,就不会偏离方向。关于做人,一个小孩长为一个大人,它就应秉着什么信念来成长,我从我同学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认为十分经典。

小宝,妈妈相信随着你的成长你会懂得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你会接触到这个纷繁的世界,你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会有自己对世事的决定和鉴别潜力,你也会有自己逐渐清晰的人生观,妈妈不会过多地要求你和束缚你,何况妈妈至今也对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妈妈也在不断的阅历和成长,也还在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但妈妈明白一点,人内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妈妈也期望你如此,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内心的坚强和力量,妈妈此刻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强大你内心的力量,妈妈相信拥有了内心的坚强和力量,你就能够是一个快乐的人,这也是妈妈唯一的诉求。虽然妈妈这天对你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但妈妈期望有一天你能读懂的时候,别忘了妈妈的话。

对于一个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围的人往坏的想,你是一个好人,别人也没你想的那么坏。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这样就避免了很多矛盾和冲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要怀着爱的心,把握规律,顺势而为。举几个例子,比如龙泽站很多摆地摊的,有卖吃的的,有卖小玩意的,搞得周边环境是不太好,所以,过一段时间,城管会过来清理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出来了。那么这件事情城管要不要管?我认为不就应这样来管,那些人也都是靠劳动吃饭,辛辛苦苦出来赚点钱不容易,有的年龄也比较大了,整天被城管驱逐,不能乐业,他们也是要生存没有办法,如果有更好的环境又好又体面的工作,他们难道非要在那摆地摊?而且地摊摆在那是有它存在的价值,有人买啊。如果不让他们摆地摊,难道让他们去偷,去抢,去犯罪?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让他们摆整齐点,别影响交通,完了让环卫工人打扫干净。对了,最近好像龙泽站又有摆地摊的了,国家也许已经不限制了。劳动人民都是光荣的,尊重每一位劳动人民。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自己要尊重自己,人与人之间也要相互尊重。

动车这东西,它也是顺势而生的,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为什么要修动车,村里挣不到钱啊,人都往城里挤,交通就拥挤了,就得修动车,动车架那么高,跑那么快,出事的几率还是相比较较高的。此刻动车不修了,国家开始发展中小城市了,持续平衡。

一个国家也是要怀着爱心,循着规律,顺势而为。

关于地球,科技发展与环境恶化似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难道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人类,地球生物,甚至地球都要走向灭亡吗?

其实地球这个星球上生物的存亡,关键就看地球上的此刻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人类中善人与恶人的博弈,善人多了,爱护这个地球,那还有救,否则平衡一旦被打破,地球不行了,大家一齐玩完。(补充一点,善人恶人都是相对的,善人也有做错事的时候,恶人也有好的一面,他们有时也会变化,恶人变好一点,善人又坏了一点,或者更坏更好。)

宗教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它教人心向善,虽然被崇拜对象的样貌不同,精神内涵都差不多。但是宗教有它的局限性,宗教把被崇拜对象物化了,其实那个佛也好,耶稣也好,都不客观,其实就是地球和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土地,水,空气养育了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平天下,并不是谁来统治天下,其实就是大家都懂得道德经的精髓,那就是爱,爱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所有的植物,爱东西,珍惜东西,懂得分享,不浪费。爱地球。物尽其用,人尽其材。大家都做一个有爱心懂道理讲道理的世界好公民,安居乐业,没有战争,团结和谐,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大家共同爱护这个地球,把握规律,顺其自然,地球也就保住了。珍惜地球,别到火星上去了,别把地球破坏了就一拍屁股走了。火星上有适宜的水和空气吗,它那小小的地心引力在上面站的住么。珍惜你所拥有的,爱护地球,感恩地球。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九):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资料在这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好处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能够帮忙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十):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

《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须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须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

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那《道德经》究竟内涵和好处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处下无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二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展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举个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问我到底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形容证明到底有多爱,而是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为这种爱太深沉,太永恒。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够道明。任何华丽的词藻,在这深沉而又永恒的爱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说的越是深沉普遍的东西越无法表达、说清与道明!那既然道是无法说清与道明的,所以我们认为那只能悟那怎样去悟呢?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悟呢?我们认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道的真正内涵与真谛!

善有好多种好处。《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那里德善是好人意思,那里要求我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还我们天真纯洁之本色,显我们君子坦荡之气度!《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意思是说好人施不好人的老师,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鉴,因此光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去影响,领导别人,同时也要从别人身上得到借鉴。做到日三省尔而乎己。善还要做到宽容不争。《道德经》第八章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处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与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爱卑下之地,心灵喜欢深渊宁静。与人交往能够仁爱,说话能够讲信用。正物能够安治,做事能够贤能,行动能够适时。正是因为与世不争,所以就没有怨恨!这说明上善之人与世无争和普利万物的特性!《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说返归到本源叫做静,静下来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明白守常叫做明。不明白守常就会盲动,盲动就会招致凶祸,明白

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终身不会出现困阻!这教育我们要静心,要宽容!

前面讲的都是指善要对别人好,其实善也要对自己好。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则能够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说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获得天下还重要的人,才能够把天下交给他;对自己的生命比对获得天下还爱惜的人,才能够把天下交给他。老子的意思用此刻比较流行的话解释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要求我们学会一种养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贯穿于整部《道德经》的。里面关于善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再如地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对《道德经》德第二点领悟是处下无为成大德。《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意思是说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王候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孤的含义是孤立无助。寡的含义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称职。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还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附的汇聚之所,是因为他们能处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这也是在要求我们要学会处下!《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说已经有了知识,还以为没有知识,只是上等的有知。没有只是,还以为有了知识,这是有知的弊病。这也是在教我们要处下,要谦虚!

但处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要与他人友好和睦相处,对他人谦和礼让,时时以比较低的姿态去应对生活。体此刻你能够为他人为社会改变和放下多少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内不化呢?所谓的内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纷繁复杂多变而又充满诸多诱惑的社会,你能持续多少内心的世界不变!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持续自己的本色永不变,从而到达内心的宁静与闲和,使自己能够遇事不忧,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无故加之而不怒!进而使自己的内心将不会受外在事物的影响、触动和改变!这就是内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内不化才能做到处下!

老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无为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是以无为之心处有为之事。所谓的无为之心就是指对待事物不能看得太重,要淡泊名利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羁绊。以这样一种简单心态去做一些有所作为的大事!古之圣贤就是如此,他们都是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处事,但谁又能说老子、庄子、孔子无所作为呢?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用自然无为的方法去处事,就能无所不成。无为指的是不要去个性地提倡什么、鼓励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还是要实其腹,强其骨满足人们地要求,让人好好活着。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需,这些是还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闲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闲!能够把世人所忙禄的事情节省下来,才能有时间去忙世人所清闲放下的事情!无为是有为的根,只有无为才会有有为。老子第十一章中说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载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们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为,为了各种欲望不停地追逐,为名利不停去行有为之事。殊不知万物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为为器,行无为之大道。有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见的,而无为是道,好象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确实客观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响着、决定着我们的生活里的一切。

读《道德经》给我的感悟颇深,读之前我时常感慨学业未成,事业未定;名不远扬,家不成立;待吾处者,烦劳甚忧。君子存,必,誉响四方,功成名就,流传千古!那里表达的更是一种壮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轻别离的情怀!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变求学在外,忆往事南寻,虽为堂堂君子,难免痛苦流泪,欲拭无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坏乡!忆亲人之语,无一不催人泪下;怀乡之山水,无一不触动心弦;念友人之助,无一不深为感动.那里更多表现的是回到人最本质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亲情,友情和大自然当中的情趣所带给人的简单与感动。体味亲情的滋润,去欣赏久违的风景,去呼吸阔别已久的空气!

在如今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书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似乎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需要读《道德经》这样的古书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

第16篇:读党史心得体会

读党史心得体会

读党史心得体会范文一:

近期,读了一些关于党史的书籍,如《毛泽东传》、《刘少奇传》、《邓小平传》、《周恩来传》、《李立三传》等,几次革命低潮,我们党都没有丧失信心,在每一次失败以后,我们党都认真分析原因,纠正过去的错误,确立新的方向。

八十年的历程,八十年的奋斗,八十年的期待,八十年勇敢而艰难的承诺,当再一次回顾历史,我们不禁想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八十年历史的变迁对于共产党人这不是序幕的结束,而是辉煌的开始。反思我们党的发展历程,我觉得我们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得起失败,并在失败中不断学习。

一、要敢于冲锋,敢于失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一种进步精神。要勇于向困难发起冲锋,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一种光荣,一个经常失败的人一定会比一个重不失败的人强,因为他勇于创新,勇于突破。

二、在失败中学习。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个地方不停的跌倒。如何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要学会在失败中总结,总结失败的原因,总结别人的优势和我们的差距,重新改进我们的差距,然后再次向他们发起冲锋。要向失败的经验学习,我们每失败一次,就要提升我们自己一次。失败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在失败中学习是人最重要的学习技能之一,过去我们的学习主要是从书本上来的,书本上带给我们的是基本的知识,但人最重要的学习技能是总结能力,这包括对成功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失败教训的总结。

三、在自我批评中进步。失败了,要勇于承认错误,勇于自我批评。推托责任,出了事情捂盖子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批评,要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敢于血淋淋的解析自己,分析自己的错误,总结自己的错误。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会犯错误,只有敢于自我批评、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能进步。从泥坑里爬起来的就是圣人,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让我们相互鼓励,在失败中学习,在失败中进步。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这也是学好党的基本理论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们要运用它们来提高自己,不断增强大家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提高大家驾驭全局和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本领。他还提出要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通过这次学习,我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认识,也深深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警世真理。今天的繁荣富强为祖国的昨日交上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锐意进去的浪潮为祖国的明天奏响了进军的乐章。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懂得:鲜血铸就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汗水浇灌了神州大地繁茂的花蕊,拼搏托起了一个不羁的灵魂!我们会为了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而努力奋斗!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值我党建党80周年之际,当认真学习党史,从中吸取我党80年来所经历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好的贡献。作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科学文化方面的能力固然重要,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我感到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在立足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多关心国家大事,多关心周边发生的事情,树立参政意识。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有体会的感到自身存在的差距。我必须树立学习意识,加强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加强党章、史党的学习,学习统一战线工作内涵,学习时事政治等,培养自己的政治热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祖国的建设增光添彩。

读党史心得体会范文二: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再次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这次学习让我从思想到灵魂都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的心灵学习党史心得体会也被强烈的震撼了。

通过学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

一、业务精一点

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光讲大道理不行,没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先锋和模范作用也就显现不出来。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入手,进行有效备课模式,放开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充分利用好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奉献多一点

做一个优秀的党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奉献比别人多一点。我们讲奉献,是指为了党的事业、集体利益,不计报酬,不在乎金钱、地位和荣誉,发自内心地去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事。谁能真正做到奉献比别人多一点,谁就能得到大家的承认和肯定,他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同样,作为党员教师要把爱献给学生。对学生的爱是多方面的,在他们的生活需要我们的关怀,他们的学习需要我们去关心,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我们去帮他们克服,对学生的关爱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去做,就一定会成为学生的心目中的好老师。

总之,作为党员教师,要发挥先锋和模范作用,就要在业务上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业务比别人精一点,工作效果比别人高一点,贡献也就会多一点、大一点。

读党史心得体会范文三:

近日拜读了《党史纵览》2016年第五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王疯子虎口拔牙我军抗战史上一次最成功的伏击战》。文章介绍了1943年10月,在山西省洪洞县古罗乡韩略村,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在旅长王近山的率领下,一举歼灭日军军官战地观战团。此役,共消灭日军少将级军官9人,大、中、少佐级军官99人,军校毕业生60多人,汽车司机15人。只有两名日军军校毕业生侥幸逃脱,但也很快被逼剖腹自杀。这次重大胜利,创造了我军在敌占区伏击战的光辉范例,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专电表彰。这就是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歼灭日军战地观摩团的原型,电视剧中连日军带队军官的姓名都没有改,就是日酋服部直臣少将。掩卷沉思,让我真正感触到了那份前所未有的感动与震撼,她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体会前辈们的豪迈与胆识,不屈与强悍。他们那种面对强大的对手,毅然亮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的亮剑精神。在坚苦卓绝的战争中,正是这种亮剑精神引领着我们民族坚强的抵御外来的侵略,生存至今而屹立不倒。我喜欢《亮剑》,剧中表现出来的英雄豪迈和阳刚气概令人热血沸腾,让人抑制不住对那些战斗英雄产生高山仰止般的崇敬。喜欢王近山、李云龙这些革命军人的铮铮铁骨,八路军战士,他们打不倒、打不跨、嗷嗷叫的战斗激情。

战争年代已远去,带走了许多硝烟和泪水的记忆,我们享受着和平的阳光,已很难体会那种战火纷飞中的拼搏与奋进。但是亮剑精神不只属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首先面对困难要有战胜她的信心和勇气。我们也许业务上不断碰壁,也许工作中困难重重,也许事业上挑战不断。我们都需要这非凡的勇气来面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种种问题。倘若我们一遇挫折,便轻言放弃,恐怕我们在工作中会一事无成。在山南新区业务用房工程建设中,办理手续繁杂,审批事项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回避、退缩都无济于事,只有直面困难,才会解决问题的。在局领导的指导协调下,在相关科室的帮助下,我们一件件的精心办理,一次次的登门请教,一份份的编写材料,即使多跑几趟冤枉路,也要把工作任务完成。经过努力,现在工程建设已完成了规划委员会的审批立项和建设用地的确定,进入施工设计招标阶段。

其次坚持不懈勤于工作。要把岗位作为干事创业的平台,在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 当你把审计工作作为一项职业来做时,充其量只是一名合格的工作者。当我们把它当作事业来做时,就会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尽职尽责。办公室工作需要我们端正工作态度,及时熟悉、了解和掌握工作发展现状和重点难点。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办文、办会、办事做起,做到勤动腿、多跑腿,勤于办实事。做到细心再细心,用心再用心。要能吃苦勤奉献,为审计事业谋事,为职工利益谋事。

亮剑精神更要讲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时,如果没有孔捷和丁伟的配合、策应,战斗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之间存在缝隙,同样无法装满水。工作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一个零部件都要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缺一不可。我们办公室工作更是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许多工作的完成,都是共同努力的结果。团结能够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提高战斗力和创造力。同志之间要多补台、不拆台、多配合、不计较。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遇事多商量,有难多帮忙,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共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风气。

读党史心得体会范文四:

5月26日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二报听了新闻传播学系的张军教授主讲的党史专场报告会,主讲的题目是《从共产党员百折不回的意志看信念的力量》,张军教授通过ppt播放和讲解的形式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段德昌、林育英、王树声、秦忠和何伟功五位老革命的英雄事迹。

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中最复杂现象之一,一个人的全部生活都建立在各种各样的信念上,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信念对其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是我们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五位老革命中,段德昌和林育英给我了很深刻的印象。

段德昌:被错杀之前请求为革命节省一颗子弹

1933年湘鄂西苏区群众含泪埋葬了段德昌的遗体,并在坟前栽下了29颗青松。29颗青松,其实是代表他的年龄只活了29岁。而当段德昌知道自己将被处死时,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今红3军子弹极缺,杀我时不要用子弹,子弹留给敌人,对我,刀砍、火烧都可以。这个要求也深深地震撼着我。

段德昌是怀着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而走完自己短暂一生的。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怀着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而走完的一生,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民政部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在序号为壹的那一张上,毛泽东主席神情凝重地签下了段德昌3个字。从此,段德昌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号烈士,受到党和人民的深情褒奖。

今天,我们重温段德昌点滴历史,就是要学习先烈坚贞不渝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牺牲奉献的高贵品质。

林育英:骑着骆驼,穿过蒙古大沙漠,找到党中央

林育英是毛泽东一生中惟一为之执绋抬棺的人。那么,林育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引起了我的好奇。

林育英是一位好同志。他的去世,是我们党的一大损失,我心里非常难过。我想,同志们的心情也是如此&&我提议,他的灵柩由我们几个主要领导人亲自抬。这是在林育英的公祭前,毛泽东对朱德、任弼时等人说的话。

在林育英(张浩)的革命生涯中,他曾三次受伤,两次被捕,因此身体也受到了严重伤害。1942年林育英病逝时,毛主席为他题写了忠心为国,虽死犹荣的挽词。毛主席、朱德、任弼时、杨尚昆等中央领导人为林育英守灵、执绋,并抬着棺材,一步一步地攀上了桃花岭墓地长眠在这里的林育英,终于实现了遥望杨家岭,心向党中央的遗愿。下葬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让张浩同志天天监督我们。毛泽东的一生中,仅有一个人享受过他执绋抬棺的高规格礼遇,此人便是林育英。

而且林育英生前还在不断地传播马列主义,向工人介绍俄国十月革命,讲述苏维埃政权。林育英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体系,俄国的十月革命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前途应当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救国救民,改造中国最好的思想武器。他告诉工人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组织,是领导穷人谋求翻身解放的政党,是黑暗社会里破晓而出的曙光。他说:工人加起来就是天,工人能顶天立地。资本家散布工字不能出头,出头便入土的谬论是毒害工人思想,麻痹工人斗志的迷魂药。他告诫工人们:不靠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一定能够砸碎套在自身上的铁锁链,一定能够消灭那些吃人的毒蛇猛兽,鲜

红的太阳会普照全球。工人们通过学习和讨论,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觉悟,解开了思想上的疑团,看到了希望,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今天,老师在这里讲到了林育英,就是想让我们了解他的这种精神,学习他的这种对党忠诚、英勇不屈、吃苦耐劳、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正派的好品德、好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学习老革命的事迹就是为了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总结他们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读党史心得体会范文五:

近日拜读了《党史纵览》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中国共产党在民不聊生、破败不堪的旧中国诞生,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建立起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到今天有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9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后,党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在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千疮百孔,满目苍痍,内有军阀连连混战,外有帝国主义炮火轰打。但是,中国的革命先烈们,顶住了重重压力,于1927年创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开展还是在遭遇困难曲折的情况下,我党都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即使在*那样的*时期,我们的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党显示了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党在彻底纠正*的错误、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之后,不断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在这之中我深深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光明磊落的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作为一名国防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后让我从思想到灵魂都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更坚定了为国报效的决心。正因为如此,我要做好以下几点以便我更好的实现理想。

首先,我要好好学习,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更要将科学文化知识学好,这样才能在为祖国建设上出一份力。

其次,作为一名国防生,未来我将在军营中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我要将我的体能搞好,坚持高效率完成体能训练,争取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军军官。

回观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句毛主席的词在脑海中浮现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之道,成成败败,经历了许多坎坷,走过很多弯路,但是我们的前辈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就算只剩一丝希望,也要用尽全身的力量把它握紧,直到胜利的光芒洒落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是新鲜的血液,要坚定信念,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第17篇:读《超越自我》心得体会

书 心

****年*月*日得

读书心得

读《超越自我》心得体会

读完《超越自我》——个人与组织共赢的策略一书后,我感受颇深,书中教会了我如何树立与组织共赢的思想和观念,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工作态度,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我,成为一名卓越的职业人士。

一、谦虚做人,诚恳做事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随时都不要忘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时刻以一颗谦卑的心态来面对所有成绩和荣誉,前进不等于成功,不管自己做得多好,前面总有做得更好的人,只有把杯子放低,才能接住更多的水,同样,只有把自己姿态放低,才能接受别人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学到更多。作为煤矿基层区队的一名技术人员,要能看到别人比自己强的地方,永远不满足于现有的水平,时刻保持着一种谦虚的心态,向自己的同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站在事业的高度上对待工作,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尽职尽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求得不断的进步,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人生的信条。作为煤矿基层区队的一名技术人员,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是我们职业道德的体现,尤其是我们作为河南煤化集团的一员,更要有主人翁的意识。我们要多牺牲一点时间,多花一点精力,积极深入现场,查出区队管理上的漏洞,杜绝现场安全隐患,切实改善现场管理的效果。

用心做事 追求卓越 1 读书心得

三、注重学习,快乐工作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学会合理利用每一分钟,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创造比别人更多的价值和财富,就意味着离成功更进了一步。我们大家每天都在忙,忙工作,忙学习,忙着家里、个人的琐事,还要忙着出门参加社交活动。有些人经常抱怨工作太忙,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想学习新东西总是没有时间,其实这都是没有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即使是辛苦枯燥的工作,也能从中感受到价值,在我们完成工作的同时,会发现成功之芽正在萌发。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心态,给工作抹上一层我们喜欢的颜色,从而快乐地工作,享受工作,这样每天都会觉得过得充实。

四、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人活着就要有种子那样的精神,即使埋在泥土里被人踩过、踏过,照样能够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追求卓越、超越自我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标准,是我们工作高绩效和生活高质量的重要保证。有限的追求造就有限的人生,我们要不断突破自我的局限,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激发出自己的工作潜能,成就人生的辉煌。

我们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把奋勇争先、自我加压、挑战极限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矛盾不绕道,心无旁骛、埋头苦干、尽职尽责,2 用心做事 追求卓越 读书心得

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确保城郊煤矿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充填队

****年*月*日

用心做事 追求卓越 3

第18篇:读教育心得体会

“群文阅读”听课心得体会

在以《故事的情节顺序》为主题“群文阅读教学”中,许丽老师用简洁而又亲切的语言带着三年级的孩子们在不同的童话故事阅读中,感受童话的魅力,同时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给孩子们带了快乐,让孩子们沐浴在书的芳香里,激励着孩子们去大量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

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 因此,“群文阅读”更是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读“一群”文章,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为此,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阅读积累!

此次活动,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形式,随之而来的还有关于阅读全新的思考和探索。这是一场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革命,革命需要坚持和尝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是阅读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如何将阅读课上的得效、高效,需要我们不断尝试和改革。篇2:小学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

安庄镇中心小学 杜凤

2009.6.30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

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让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明智之举。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小学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

安庄镇中心小学杜凤

2010.6.30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

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让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明智之举。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篇3: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

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一)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二) 选择与放弃,是一种心态、一门学问、一套智慧,是生活与人生处处需要面对的关口。昨天的放弃决定今天的选择,明天的生活取决于今天的选择。人生如演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的人,才能赢得精彩的生活,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做一个选择的时候,意味着需要放弃其他的观念、想法、物质、甚至生命。选择与放弃往往是同步的,选择的反面既是放弃。放下一粒种子,收获一棵大树;放下一处烦恼,收获一片清凉;放下一种偏见,收获一种幸福。当你放下足够的时候,生命也将收获一片蓝天。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降临的时候手是合拢的,似乎在说:“世界是我的。”当离开世界时手是张开的,仿佛在说:“瞧那,我什么都没有带走。”其实,人生就是一连串选择与放弃的过程,有取就有舍,有舍才有得。该放弃的就要放弃,不是没有恒心和勇气,而是选择进取的一种方式。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心灵充实,使之明辨是非,使人有爱心和文明行为、礼仪规范;而读一本坏书,则使人心胸狭窄,使人不知羞耻,使人自私残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成为祖国21世纪的高素质的建设者。

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三)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而可喜,面对死亡来临而可怕。那情形,该像路边的野花,庄子对妻子的去世就“鼓盆而歌”。真人不易,学者说儒家教人入世,道家导人出世,曾经,至亲的人离世,- 让我感到生命无奈,生活疲惫,很多时连“世”也分不清,混混沌沌,顾此失彼,随波逐流,以为明了的事多了,却是越发失了方寸和方向。我翻开书,参照已心。

有时,成年人比少年成熟,是成年人多经历了几场葬礼。生死是庄子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的,生死纠集了一切利益所在,物质、精神、爱憎,是人就逃不了。朋友学佛,说人世是苦难的集合体,要历无数生离死别,得失祸患,来日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下世不要为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庄子也说“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乎。”所以庄子说,我们要懂得“顺应”,去面对,当你已无能力握着的本文来自站的领头羊时候,去放开。世上没什么是理所当然,或是横加于人的。多经历了葬礼,我懂得无论对人对物,如果只去忧患失去的悲哀,而不感恩曾经相遇相守的幸运,那去到哪个世界,也并不能真正快乐。有人问佛祖,什么是佛?佛说,无忧是佛。原来,现在脚下的土地,也可以是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与众不同的生命力量。生命在思潮里庞杂,回归自然便直观,生命是八个数目

字和一条小桥,像德兰修女1910—1997,周总理1898—1976,在看这篇文章的人,生命尚缺四个数字。我是人类社会的瑰宝,也是大自然的一棵草,我笑笑自勉,能踏上小桥赏过风光,“活好当下”活出真我就不“悲乎”。

何为真我?生活的本原,生命的本初,愿望的本真,书里娓娓而出。外面实在太吵了,在信息、物质、欲望膨胀的今天,滋长出原始森林里蔓藤一样的人际网,已天天疲于奔命,却发觉满足更难,快乐变小。“心为形役”原来心被外物奴役着,心当然是高兴不起来。是时候静下心来,听听自己的声音。见过有种培训课程,学员要每日停下来和自己的手手脚脚,耳朵肚子身体各部说说话,关心它们过得怎么样。这近本文来自站的领头羊公于庄子的观心入门。“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庄子说的耳聪目明,不在于听得、看得有多高远,而是能听见自己的声音,看见自己的心。心要见,必先静。“水静尤明,况精神乎,圣人之心静乎。”水能映本文来源:照天地万物,是水清静的时候,风浪大作之下水映不出东西,人心亦然,心湖急流暗涌,世界万物也照不进人的心。

“庄子把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善养生者。”以心为镜,才可看清现状,联系过去,看到未来。“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闭上目,静静的,我问我自己的心,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梦,怎样努力过?你心里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一幅画卷?“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奈何。”懂得生命真谛的人,不会花时间在不该当的事情上,不会因为执拗、较劲追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于丹老师说,为了娶绝色女子,为了虚荣嫁给富商,离开了爱情,于是此生与他(她)错过了;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一撮米,结果猴子给逮着了。“丧己于物,失性本文来自站的领头羊于俗,谓倒置之民。”将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心分开,以心为镜照见自己,再去思索问题,我看到了前面的清朗。“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生活状态。”且好的心态,比生活中好的技巧和技艺重要,像运动员往往场上显不出场下的好成绩;搭在板凳上的板条我可以轻易走过,但横到悬崖上就我就却步了。静心达而见心,心能“以天合天”,能以一颗清明的心,以规律迎合规律,忘利忘名忘我,做事做人都会游刃有余,做得更好。

书禅明了一种“道法自然”的生命状态,以真求真,以真发现真,“大道合乎自然”是庄子所有理论的核心。“大道合乎自然”,不是人们平常断章取义的无为、懈怠、隐世避事,“大道合乎自然”我们才能最后获到大自然里“和缓的凝聚力”。天地运行,万物更迭,四时有序,生生不息,正是天地间有着一股和缓的凝聚力。大圣大哲,能聚贤纳士传授至理,是他们不可或缺地拥有和缓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五千年泱泱大国,骨子里就是有着一股和缓的凝聚力,团结共济和谐发展,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里不息不灭。“和缓的凝聚力”,让我们的心恒久澄静清明,精神有了足够的强大,便能找到自己心的大道。

静而观己心,洞明规律,勉力,顺应,

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四) 读书学习能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读专业的书能提高员工的技能,那么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再读一本生活中的好书,深刻领会其内涵,基本就达到了双赢,技术提高了,素质提高了,就会真正的成为一名懂技术、有素质的员工。

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善学习的人爱书、读书、悟书,一本好书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情怀,那么在读书的时候,就要融入其中,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最终要明白看过之后有什么收获,学到了那些知识,受到了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就是告诉我们,书读的多了,懂得的知识也就多了,把知识融入到工作中、融入到生活中,学有所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业务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自然就会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工会组织的图书进班组活动,大大的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工作之余,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既陶冶了情操,又增长了知识,可谓一举多得。员工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生活中的著作,在单位看的也多是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书,所以知识面就显得有些狭窄。这次工会组织的活动,受到了员工们的高度好评,一本好书大家互相传阅,互相交流读后心得,既活跃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又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古时交通、通讯等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人对世界的了解多是靠书本中所学,所以凡大智者必是读书万卷,方得无事不通。就算在今天看似发达的社会里,人也需要学习,方能掌握其精髓,才会有一技之长,方可立足于社会。

书读千遍,其义自现。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读懂了,对人的精神素质提高,乃至于人生都是一份帮助。因为人生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在探索中追求进步的书,读一本好书能减少你很多探索中的弯路,使你获得更大的进步。

图书进班组活动是我厂工会的一个创举,也是想职工之所想,既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又培养了职工的良好习惯,既提高了职工的学习热情又能够增强职工的精神文明素质,既更好的服务了企业又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要。

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五) 黑黑的夜,灯火阑珊之时,田野里墙角里蟋蟀却唱的正欢。或者是圆圆的月亮挂在树梢,做一个俏皮而充满诗意的灯笼,星星闪着亮眼,天地间如笼轻纱,风儿轻轻摇着柳梢儿的梦,摇啊摇的,一切仿佛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静静的夜,真好。

静静的夜,我喜欢。不用清茶,我不会品茗,只是静静地捧着那么一本好书,整个身心全部融入了文章的意境之中了。读至妙处,如清溪奔流于心底,打着旋儿,撒着欢儿,把自己的灵魂在不自觉中送向了遥不可及的远方。严格的讲,我当算是个性急的人,特别表现于看书之时,眼珠儿不想眨一眨,恨不能一目十行,一本厚厚的好书硬生生让我生吞活剥到极致,书不读完则无法入睡,辗转反侧的结果必是开灯继续,实实的沾了点神经的边。喜欢看书应该不算是一件坏事,但当我真的读起书来,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了,愣是一个啥也听不见了。看书就看书吧,我却有一个可谓雷打不动的坏习惯,睡前必须看书,时间不可太短,而且还要躺在床上看,否则还是别想睡觉,两个字“难受”!以至于儿子小时候每晚都躺在我的臂弯里满书里找认识的字,晚上躺下必看书竟也成了儿子的习惯。

喜欢看书自然喜欢逛书店。走到书店门口一付魂儿自个就先进去了,双腿也就不由自主机械地跟着。满眼的书,真是美不胜收。又怎奈钱包空瘪,也只能饱个眼福,倘若狠下心 来买上几本沉甸甸的捧在手里,心里惬意的倒像自己抱了一块玉石之类的宝物回去,简直傻的可以。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而我的一堆书却读成了旧书,人说过日子过日子,书却成了我过日子的命根子。真可谓可一日无饭而不可一日无书。枕头边堆着那么几本好书,做梦都做的踏实。读一本好书犹如品茶,一点点把它渗入到每一个细胞组织,一遍有一遍的味道,一遍有一遍的意境,存进大脑里就像存进了电脑硬盘,可随身携带又不会因潮湿而发霉。我的每一本书都读来读去的总也不厌其烦,每一遍都会读出一种新意,令自己欣喜不已。我爱读散文,读鲁迅触摸到笔锋的犀利辛辣,朱自清和冰心的抒情又往往动人肺腑;读过沈从文、读过施蜇存,读过贾平凹??风格独特,各有千秋。每每读来,我往往自问:你会写什么?虽然读读写写终究没有写出一篇象样的文字来,但从读读写写中我不也淘得了许多乐趣和做人得道理来吗。

我爱读书,可我绝不会去读言情类的书。我总是驳他们而无法认同,爱便爱死,不爱则弃之如烂履,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少男少女,悲则悲死,喜则狂喜,整个从南极到北极,恕我不能接受。再则我从不读武侠小说,人人皆可以飞檐走壁,掌可以闪电雷鸣,不读也罢。

爱读书就读吧。不知道我不读书会是什么样子,虽不至于闷死,但也会寂寞到无法形容的地步。我为书忧,亦为书狂,书今生与我做伴,可为几多欢喜几多愁。篇4:《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指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娓娓道来。让人读了受益匪浅

书中的第2条建议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它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一天过得非常紧张,但有时还感觉有些工作没做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建议:他在书中一个很好的建议,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由苏霍姆林斯基举的这个例子,我明白了: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技巧,上天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每天24小时,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比如寒暑假及节假日,应制定合理的计划,保证学习时间,不断为大脑补充营养,

增强知识储备,到教学用到时就不必再去现学了,这就节省了一部分时间,正如那位上课的教师,对课题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其实课题的内容早已存在他的脑海里。我一定接受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节约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不断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到上课时就应如“探囊取物”般的容易了,再也不会感到天天忙忙碌碌了。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都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刘桂芬

2013/9/6篇5:读书心得体会

读散文的心得体会

中学时我曾有一次作文不及格。这对一向自诩热爱文学的我打击甚大,不亚于斯大林格勒大战对希特勒的打击。于是我去请教语文老师,我的语文老师姓计,兰大中文系毕业,颇受我们推重。那时老师都极为认真,在对我的作文一番评点之后,告诉我要写好作文必须多看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之作。我说自己也读了不少小说,怎么还写不好作文呢?他说,对写作帮助最大的还是散文,看点古代的散文,也看点现代散文,有些名作还要背下来。他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写文章也是这样,熟读散文三百篇,写作不用老师点。他给我指定了《古文观止》中的十篇文章,又让我读朱自清、刘白羽、杨朔等大家的散文。 那时学生也是很听话的,对老师的话奉若“圣旨”。回去后我先把老师指定的十篇文章背会了,又找来朱自清、刘白羽、杨朔等人的散文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杨朔的《山茶花》等我读得甚为来劲,有些段落都能背下来。后来在图书馆看到《文汇报》上的“笔会”专栏,觉得不少文人、学者写的知识性的散文随笔朴实无华,非常喜欢。于是,我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抄录下来,有时间就拿出来读一读。 读着读着,我发觉,刘白羽等人的散文初读时觉得很美,但再多读几遍就觉得无论是情感还是文字都太造作了,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藻,做出一副很深情的样子,不像是发自内心,倒像是故意写出来给人看的,如同一个精心化妆、穿上华丽衣服的贵妇人。乍一看,很吸引人,但处久了,便觉无味。而且,以我当时的文学水平,也根本学不了。太过阳春白雪的文章,我只能敬而远之。倒是“笔会”中的那些随笔没有任何装束,清新自然,感情真切,如同一个没化妆的纯情少女那样,令人不得不喜欢。而且,像我这类文学水平不高的人,也可以学着写。以后我才明白,写那种华丽的散文其实只要多掌握一些形容词,往上堆就可以。装深沉、装文雅,只要有心,谁都可以做到。但那些看似随意的随笔倒需要深厚的学问和文字功底。

再以后,文章读得多了,我才悟出,其实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两种文风。各有不同的人喜欢,自然就有存在的合理性。我把这两类文章姑且称之为“高雅派”和“质朴派”。《昭明文选》中所选的许多文章,骈体文,都属于前者,唐宋八大家、《古文观止》中的许多文章都属于后一派。近现代文学中,朱自清、刘白羽、杨朔等人的文章大多属于前一派,余秋雨也可以归入这一派,而鲁迅及邓拓等人以“三家村”为名写的文章,季羡林、孙犁、汪曾祺等人的文章属于后一派。这两派的文章各有千秋,但就我个人的喜好而言,还是喜欢“质朴派”的。这也许与我的个性相关,喜欢真诚,而不喜欢“装雅客”。当然,“高雅派”中也有不少高人的文章内容很好,如余秋雨的《抱愧山西》、《十万进士》等都值得一读,不过不喜欢这“装腔作势”的文字形式。据我自己十分有限的阅读,觉得现在“高雅派”的文章似乎在减少,“质朴派”的在走红,正如浓妆艳抹的女士少了,更多的妇女走向淡妆或素面朝天一样。也许是人们的偏好变了,也许是现代社会节奏太快,没有装饰的时间了。

当年读鲁迅的作品,最喜欢的是《朝花夕拾》,文字朴实无华,情感真实

动人,堪称回忆录的楷模。顺便说一下,我在鲁迅的小说中最喜欢《呐喊》。以后读《傅雷家书》、巴金先生的《随想录》,都属于这类风格。顺便也说一下,《随想录》中有些内容反复重复,颇有点“杰米扬的汤”。如今各杂志都有专栏,专门发表各种专业知识和评论的随笔。有些人写得出名还成了自由撰稿人或专栏作家,以此为生,而且活得颇为滋润,可见喜欢读这类文章的读者还是相当多的。 就我有限的阅读而言,国内文章高手中我最喜欢汪曾祺、汪朗父子和叶兆言。我觉得就写散文而言,汪曾祺堪称大家。文章清新自然,仿佛百花园中令人陶醉的空气。他的书我尽可能多买多读。他的儿子汪朗可以说完全继承了乃父的风格,而且知识性更强。他曾长期为《财经》杂志写专门讲吃的专栏。我总是一拿到杂志先看汪朗的专栏,而且,真正财经类文章往往只看一遍或只浏览一下,但汪朗的文章要看多次,就像见到自己爱吃的东西,吃够了还想吃。总想汪朗的文章什么时候结成集子,一定要买一本。现在《财经》“城头变幻大王旗”了,汪朗的专栏也不见了,让我很惆怅了一阵子。好像汪朗的专栏停止还在最终“大王旗”更换之前。我曾与杂志的人说过,如果一本杂志有汪朗的文章,即使其他文章有或没有,我也会订阅。不过现在我不知道到哪个杂志去找汪朗。叶兆言先生最令我敬佩的是四代人,四代文才。第四代叶子的文章读得不多,叶兆言则颇有乃祖、乃父的遗风。我甚至认为他的散文与小说一样好,但我爱他散文甚于小说。

台湾虽然是弹丸之地,但散文大家倒不少。我也喜欢过李敖,但看得多了,觉得傲气多了一点,也有点偏激,欠缺一点温润的气度,多了一点斗士的激情。但读来读去最喜欢的还是三毛的文章,尽管在大陆把三毛的小册子买全了,但两次去台湾,都想买一套“三毛全集”,竟未果。据说,台湾没出过三毛的全集。三毛的文章,文字之淡雅,情感之真,令我着迷。有人曾说,三毛讲的事都是虚构的。不过我认为,即使她笔下与荷西的爱情有夸张的成分,仍然是很感人的。其实三毛给我们的是美好的一面,没讲自己内心的苦闷、忧郁。但文学并不是真实地描写一切,而是要把美好的东西呈现给读者,给读者以享受以美感,夸张一点、虚构一点也没什么不好,毕竟不是写真实的自传。

第19篇:读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总理在两会政治经济报告的心得体会

一口气读完2016《政府工作报告》,第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一个字——难。

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压力重重,用报告中的一句话:“过去一年,困难和挑战比预想的大”。

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但把稳中国发展的方向,调节好中国前行的速度,协调好经济社会诸多方面,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2016年的历史坐标上,中国的发展不容“等、靠、慢”。因此,保增长的过程中要调结构,强国力的同时要惠民生。“多重困难和挑战交织”就好似魔术师抛球,每个都要转起来,同时还不能掉落。这份责任和重担,着实不轻。

困难虽然重如山,但通读《报告》,你却不会丧失信心。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另一个突出的感受是——“稳”。

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几乎所有既定目标都如期实现,收获“稳稳的幸福”: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居民收入增长得以持续、简政放权不断深入、社会活力持续增强„„在这样的危机和挑战下,能够有如此的成绩,实属不易,不能不说是“迎难而上”的结果。

更为重要的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我们并未“守摊”,而是不断突破,力争有所作为。一年间,全面深化改革连发猛箭,考试招生制度、户籍制度、公车制度等“硬骨头”被击碎。与此同时,“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正日益凸显其效果。过去一年,新增注册企业暴涨45.9%。不知道有多少人实现了“当老板”的梦想。

新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创业潮,王石、潘石屹、马化腾、马云都得益于当时的创业环境。今天,第四次创业潮已风起云涌,十年后不知又会涌现多少马化腾和马云,他们一定会感激这样的一个时代。

在《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坦言:“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然而,通读《报告》中2016年工作部署的篇章,信心喷薄而出,一个感受是——拼!2016年,会是蛮拼的一年。

数百个线头一手攥,什么时间牵动哪一根,需要信心,更需要胆识。中国的这艘大船,早已出海,只能破浪前行。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将牢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这三根主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两会”开幕前,有德国学者表示,未来的世界看中国,中国好世界就好。不论是否言过其实,但中国的确已经今非昔比。回顾过去,我们已经走了很远。展望未来,前路布满荆棘。这个时代,永远属于强者。

中国,你大胆地往前走!

第20篇: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历时将近一个半月,终于将《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完,通过电脑屏幕来阅读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回头细想,发现自己对本书的内容已忘了很多,为写提纲 ,不得不从头缕起书本的叙述线路,但发现自己不懈地坚持,总算是获得了一点读书心得,至少以后不会随便亵渎一本书。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如何阅读一本书》全书分为四篇,主要是介绍四个层次阅读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具体的阅读技巧,这里的联系是指四个层次的阅读不是没有联系的,相反是层层层递进的。从第一篇《阅读的层次》开始作者就提出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大概定义和关系,并开始具体介绍前两个层次,即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

作者在第一篇第一章先是向大家说明了主动阅读的重要性,另外还指出两种阅读目标的不同,即为获得资讯而读和求得理解而读,当然为求得理解而读更为深层次一点。在接下来的第三第四章,作者分别画笔墨介绍了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第三章中,作者通过简单地举例将基础阅读又分为阅读准备阶段、识字、词汇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和成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可以用一个人在基础教育求学的不同阶段来形容,但并不代表基础阅读就是小孩子的阅读方法。如上所上,层层递进的关系使作者在第四章谈到了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检视阅读也被作者分为两种,即有系统的略读和粗读和粗浅的阅读。在说到略读时,作者也向大家提了几点建议,如看序、看目录等;而在说到粗读时,作者也提出了一项很关键的因素,即第一遍粗读时要毫不犹豫、一气呵成地读完整本书,即使有很多疑问,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了速度的重要性。

第五章作者继续了第一章对主动阅读的叙述,继续告诫读者要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并提出了始终贯穿本书的四个问题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系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和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另外作者还简单提醒了读者几种做笔记的方法和做笔记在帮助理解上的重要性。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如作者所说,分析阅读是被人们使用的最多的阅读方法,本篇和紧接的第三篇都是对分析阅读的具体介绍,当然这里的分析阅读肯定包含了前面说过的两个阅读层次的。

第六章,按照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你最好要知道你要知道你阅读是哪一类书,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是阅读之前,作者先对书本进行了分类,作者书大体分为了实用性和理论性两种。实用手册和演说稿等都被作者列为实用性一类,作者也说明了本书也是实用性的。在谈到理论性作品分类时,作者还就哲学和科学进行了一番比较。

第七章《透视一本书》提出了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和第三个规则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他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的。紧接着作者就用了大量的事例分别说明了两个规则,针对第二个规则,作者教读者怎样去叙述一本书的大意,而对第三个规则,作者则是教大家如何去为一本书列大纲,就是我现在所做的事。接下来,作者又说出了分析阅读的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再说完四个规则后,作者指出这次个规则就构成了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第八章《与作者找出共同词义》主要是介绍分析阅读的第五个规则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本章通过一系列的叙述,对单字、词义、关键字以及专业术语进行了说明。

第九章《判断作者的主旨》则是分别介绍分析阅读的第六个、第七个和第八个规则,分别是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和找出作者的解答,本阶段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诠释作者的意图。本章作者按照规则六和气的要求又教我们如何去找关键句,进而找出文章的主旨,以及如何去架构相关论述来说明主旨。最后,就是规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以上四个规则就够成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了。

第十章《公正地评判一本书》也是分析阅读的最后一章,最后对读者说了几点要求,也是读者应该去做的几件事。首先要学会去评论,如作者说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但作者同样指出暂缓评论的重要性,即必须要在全面了解书本的基础上才去评论。另外作者还指出要理性的去评论,要有理论基础。

承接第十章,第十一章《赞同或反对作者》继续就读者判定一本书进行说明探讨,此章作者指出在我懂了的前提下判断作者的论点是否正确和作者的论述是否完整,当然这些判定都是有相应的标准的。

十二章中,作者补充说明了辅助阅读,即除了阅读书籍本身以外所有阅读,这里就包括相关经验、其他书本、导论和摘要和工具书,接下来就是作者详细地介绍这四项如何辅助阅读的。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在第二篇第六章大概地将书分为实用型和理论型后,作者在第三篇又详细地对书本进行了分类,并介绍了对各种不同读物的读法,当然这里仍然是一本书的阅读,即前三个层次的阅读,换句话说就是仍然在讨论分析阅读。

第十三章主要介绍如何阅读实用型书,文中作者将实用型书分为两类,一类是像烹饪、驾驶手册以及本书一样是说明规则的,另一类主要谈的事规则背后的原理,当然是不同于那些理论型的书的。在阅读这两类实用型的书时,同样需要问四个问题,当然这里的问题有了点小变化。

第十四章介绍的是如何阅读想象文学,作者指出想象文学需要读者亲身去体会、想象,它是在阐述经验本身,另外作者还告诫了读者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同样作者也提出了阅读想象文学的一般规则及阅读时的注意事项。

十五章《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中,开始先谈到再快读故事的前提下对用那几个问题来提问自己;而史诗现代人虽然很少人阅读了,但作者还是强调应该阅读那些经典的史诗巨著;阅读剧本就十分需要发挥想象,想象这幕剧正在随着你的阅读在眼前上演,这里作者着重强调了阅读悲剧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对阅读抒情诗提出了几点意见,阅读抒情诗要一气呵成,不要局限于作者的背景材料,做好还能够大声朗读。

十六章谈的是如何阅读历史书,首先作者用了大量的事例对历史这一词作了定义,其次他提出了阅读历史书应该提出的几点问题,另外作者又把传记(自传)单独拿出来讨论。

十七章《如何阅读科学和数学》之中,作者先是同样提出了阅读科学名著的几点建议,他建议读者可以通过科学术语找出作品的主旨。在谈到阅读数学时,他指出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我们可以向学习自己的语言一样去学习它。在说到阅读科普书时,作者没有给过多的意见,因为科普书本来就是普通大众写的,读者阅读时不会遇到太多问题。

十八章《如何阅读哲学书》,作者先是通过详细说明哲学家提的问题、现代哲学的传承和哲学的风格来让读者更深层地了解哲学,随后便提出了阅读哲学的几点提示,他提示读者要花力气了解作者的词义与基本主旨,作者明确说出阅读哲学最关键的就是理清思路去思考。最后作者还对阅读神学和圣经给了几点建议。

第十九章《如何阅读社会科学》是第三篇的最后一章,作者先是给读者把社会科学下了个定义,并指出了阅读社会科学的难易处,阅读社会科学难是因为关于一个社会科学的问题我们有时要阅读好多书,当然这就不仅仅是分析阅读所能满足的了的了,这样就引出了本书的第四篇也是正文的最后一篇《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四篇《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十章《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开始叙述如何通过阅读很多本书来获得某个主题的方法,因为作者所分的四个层次是层层递进、互相依赖的,紧接着作者就开始强调检视阅读(第二个阅读层次)在主题阅读中的作用,即通过检视阅读来删减书录。然后作者开始说明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即找到相关章节、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理清问题、界定议题、分析讨论,另外作者还强调主题阅读时应保持客观性,最后通过进步论来进行实例演练。

本章最后,作者又重新提出主题阅读的两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和主题阅读本身。

第二十一章《阅读与心智的成长》,此章作者重提主动阅读的重要性,回答了阅读最终目标是什么?即提高心智,而不能是为了阅读而阅读。

最后本书在附录还附上了作者推荐阅读的书目和一些关于四层阅读的测验,书目当然本书中提到的书也包含在内。

《读心得体会.doc》
读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