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

2020-06-09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中医师承心得体会

尹华荣名老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王 新

推荐第2篇:中医师承

第四批师承工作结业考核实行积分制

为加强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评估和管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相关办法要求,结业考核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行积分制,其中继承实绩的权重是30%,和论文与答辩的权重相同。

通知要求,不申请专业学位的继承人结业考核工作,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成立专家考核组考核;申请专业学位者,由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共同组织专家考核组考核。其中日常继承表现占15%,继承实绩占30%,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占25%,论文与答辩占30%。根据学生在继承学习期间,对指导老师独特经验、学术思想或特色实践操作技能的整理、总结和研究情况,可酌情加分。

不申请专业学位的继承人,要求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进岗后跟师学习满三年;完成跟师时间不少于180个工作日,独立临床实践时间不少于250个工作日,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合格;跟师三年中参加累计不少于5个月的集中理论学习并考核合格;提交1篇结业论文。

具有申请专业学位资格并申请专业学位的继承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与要求:结业考核合格;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课程成绩合格;提交1篇以上(申请博士学位须提交2篇以上)在ISSN或CN上发表的继承、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学术论文。同时应有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

通过结业考核者,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出师证书,同时对指导老师颁发荣誉证书。通过结业考核和专业学位论文答辩者,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相应的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 基本概况

为继承和发扬李可老中医学术流派的思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年3月9日正式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设立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李可教授率领包括原凤凰卫视名嘴梁冬在内的国内多名弟子出席揭幕仪式。目前基地共有60余名学徒,其中包括中医科学生、教授、中医爱好者,甚至有对中医感兴趣的西医。[1]

意义作用

国家在南方医院首设传承基地,将以系统总结、整理、研究和传承李可老中医学术经验、诊疗技术为核心,形成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行之有效诊疗方案和学术理论,促进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发展和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师承教育的方式,培养一批批传承有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优秀纯中医临床型人才。[1]

人物简介

李可是我国著名老中医、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先生称为“中医的脊梁”,是用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临床大家。李可从事中医临床探索50余年,诊脉10余万人次,被许多人称为“现代张仲景”。他以中国古代《易经》《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作为理论基础和依据,系统领悟古医精髓并形成了极具“古中医”特色的学术流派。[

推荐第3篇:中医师承

1.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运用内复方药治疗泄泻病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疾病。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季和秋季较为多见。目前以本人经验来看,中医药治疗本病较之于西医西药有着更加理想的疗效。

导致腹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本人多年行医经验,主要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绪失调、脾胃虚弱、肾虚等,饮食不当又包括暴饮暴食、食品不卫生、过食生冷或过量饮酒等。

(1)感受外邪以寒、湿、暑、热较为常见,其中寒、湿最为多见。脾喜燥而恶湿,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病。

(2)暴饮暴食、食品不卫生、过食生冷或过量饮酒,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病。

(3)情志失调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病。

(4)脾胃虚弱,胃肠功能减退,受纳失司,运化失职,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发病。

(5)肾气、肾阳可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肾虚则可发生泄泻。

泄泻的临床表现以大便清稀为主要表现,大便量或多或少,泄泻之势或缓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欲减退,病情较重的患者会出现小便量少、口干等症状。起病或缓或急,经常有患者反复发作。

中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辨证论治,故而正确的辩证最为重要。 (1)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2)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

(3)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

(4)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

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依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兼夹表邪、暑邪、食滞者,又应分别佐以疏表、清暑、消导之剂。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运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同时还应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留邪气;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耗其津气;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助湿。若病情处于寒热虚实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 辨证论治 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 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肠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食泄泻

症状: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脾虚泄泻

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 肾虚泄泻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 肝郁泄泻

症状: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

2.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3.医术安全性

首先,本人认真自学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相关书籍,所用方剂均为教材中所选,均为古代医籍之验方,其中无有毒药品,所用药材均为常用药物。

其次,本人始终对自己医学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行医过程中时时小心谨慎,治疗时常常注意患者是否有脱水症状、有较为严重的感染或者治疗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知识无法解释的症状,每当出现危急症状或治疗一两日后无效的往往建议病人前往上级医院救治。

4.医术有效性 根据本人多年行医经验,只要辩证准确,大多数病人往往一到三日内症状会出现明显缓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大多数病人往往病愈。本人医术在同乡同村群众眼中有目共睹,希望能得到组织的信任

5.医术潜在的风险性及防范措施

由于本人医术的局限性及行医环境的局限,很多需要依靠检验或者检查的疾病无法得到明确的诊断,故而本人在行医过程中时时小心谨慎,治疗时常常注意患者是否有脱水症状、有较为严重的感染或者治疗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知识无法解释的症状,每当出现危急症状或治疗一两日后无效的往往建议病人前往上级医院救治。

推荐第4篇:中医师承总结

中医师承总结

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最主要成分,而科技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中医要在竞争中与时俱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同样在于人才。我院在XXX院长数年来,清楚的认识到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新思路,不断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督管上严肃。营造中医氛围,在学习中强化;推动中医进步,在实践中深化。采取多种多样师承模式,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医,努力培养一批中医后继人才。

一、开展层次分明的师承培养模式

1、对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有针对的进行相应的学术继承和发展研究,力争全面继承,重点突破,繁荣中医学术。从相关专业科室选拨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师,以学术继承人的身份学习中医。以学术继承人为骨干,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并进行中医相关学术经验的研究。人才梯队合理,专兼职人员分工合作,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目的是使专科中青年骨干医师的中医学术基础进一步巩固,方向进一步明确,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并以此带动全院中医师承的学习热潮,对推动中医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积极作用。

2、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规划要求,实施全市优秀左右两侧研修项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思想的继承工作,我院积极响应,

率先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职能部门专人管理,每年对学术经验的传授人和继承人进行相关考核,确保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真正的得以传承。

3、开展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在全省选拨中青年临床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院共有1人入选该项目学习。我院根据省中医药局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学院的跟师情况进行月查岗考勤,并进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种中医理论培训班及网上学习等等。我院该项工作高质量的实施,对我市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4、培养院优秀中医临床重点人才和青苗人才,通过全院范围公开考评,择优录取青年中医作为培养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教育考核,最终选取优秀人员作为院内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借此营造中医学术氛围,推动中医学术进步,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为确保方案实施,在院长领导下,院内成立考评专家组,成员由院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院长任考评组组长。主要针对本院中热爱中医事业并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悟性,有志于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中医医师。考评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包括医古文,中医诊断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内容为主的基础部分和以中医经典经文在本专业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诊法心得,遣方

用药心得,病案分析为主的临床应用。面试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文字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对中医传统古籍的涉猎程度及心得。

二、开展师承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探索

1、提高认识、培养人才

人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医院各项工作中,人才培养始终是重中之重,上述各项工作的实施,给医院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后继有人,年轻的中医力量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继承人员的带动作用,起到传承的作用,让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经验得以发扬光大。最终,中医药的本质将会被传续。

2、领导重视,强化组织

医院领导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医院自身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加强中医传承和发展,中医后继人才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加强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分管院长全面负责,职能部门具体执行,互相协作,指定专人管理,组织继承人员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3、管理有力,互相促进

(1)严格管理过程: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工作规定和医院领导加强临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医院办公室,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定期进行过程管理,对培养人员和继承人员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了解培养和继承工作的执行情况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

体问题,对该项工作实施以来的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从而督促专项人员认真自觉地完成既定计划;同时,也为职能部门完善管理制度,提供管理效率提供整改依据。

(2)合理使用经费:经费支持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依据相关规定,医院建立了各项工作的专项经费使用和审核登记制度,切实做到加强管理,专款专用,分配,经费由财务科统一管理。经费管理一方面保证了培养对象学习的经费的使用,另一方面也约束了培养对象在学习期间从事和继承工作无关的其他开支,同时医院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3)认真督促实施: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和计划下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正是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支持下,各职能部门提供严密的组织保障,有效的制度保证和监管措施,我院开展的多样保持中医中姓本质的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绩。我院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组织制定各种工相应的制度规定及计划等。

4、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我院开展多样的中医传承实践来保持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见到了成效,但过程管理仍需进一步的规范,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通过不断的总结,来获得宝贵的经验,发现尚存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我院中医传承工作的不断前进,从而为推动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吴丽芳 新洲人民医院 2015年11月26日

推荐第5篇:中医师承合同书

篇1: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范本) 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导老师 师承人员 签订日期 公证日期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 性别: 性别:

出生年月:出生年月:

单位名称及地址: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 年月日至年月日止,总计不少于1500学时(需有教学记录)。

二、师承教学的地点(需为合法医疗机构):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包括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中医学术经验: 3.中医技术专长: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水平。

八、其它: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签字后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师承关系合同自公证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同等法律效力,另一份由公证机构留存备案。

甲 方(签字或盖章): 乙 方(签字或盖章): 签订日期: 年月日 签订日期: 年月日

注:

1、签订本师承关系合同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

2、本师承关系合同书应经指导老师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篇2: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导 师承 签订 公证

老师胡 星 林人员周 立 云日期 2008-1-10 日期 2008-1-10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胡 星 林 姓名:周 立 云 性别: 男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49年1月25日 出生年月:1974年6月 14日

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 住址:

安化县梅城镇西镇街44号安化县梅城镇河山村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 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 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 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 2002年 1月 15日至 2005 年 1 月15日止.

二、师承教学的地点: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

学习医生职业道德,树立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 人解除痛苦的思想;学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医疗实

践中遵纪守法,文明服务。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中医学基础》等理论知识,虚心求教,学习中医技能,不断 业务水平。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民族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学》、《正

常人体解 剖学与生理学》等知识。掌握辨证施治(含病历书 写)、取穴、针法灸法操作等多种技能 2.中 医(民族医)学术经验: 中医内科

3.中医(民族医)技术专长: 中医内科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讲授,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 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 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 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 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 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

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 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签字后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 师承关系合同自公证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 等法律效力,另一份由县卫生局留存备案。 甲 方(签字或盖章): 章): 签订日期: 年月 日

乙 方(签字或盖 签订日期: 年月 日 指导老师师承人员签订日期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篇3:中医院名老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范本) 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导老师 师承人员 师 承 教 学 地 点 签订日期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 性别: 性别:

出生年月:出生年月:

单位名称及地址: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 年月日至年月日止,总计不少于1500学时(需有教学记录)。

二、师承教学的地点(需为合法医疗机构):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包括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中医学术经验: 3.中医技术专长: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水平。

甲 方(签字或盖章): 乙 方(签字或盖章): 签订日期: 年月日签订日期: 年月

师承教学的地点(需为合法医疗机构)盖章:

注:签订本师承关系合同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 日

推荐第6篇:中医师承招生

根据2017年7月1日新颁布的中医药法,现选招1-2名学徒,需要大专以上文凭,年龄在22-35岁,愿把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年轻人,望事业有成。吾在医院从医58年,副主任中医师,精专针灸,擅长中医。其余资料请参阅百度《针灸文集》或360搜索论文。

副主任中医师:王玉堂

固定电话:3068208

移动电话:13230318176

2017年10月13日

推荐第7篇: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病机篇

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提出病机理论,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基础理论。疾病过程极其复杂,牵涉局部和全身的各个层次,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从总体来说,都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这是第一层次的病机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是基本病机,下面根据老师讲到的内容,总结一下自己体会到的内容。

病机错综复杂,疾病种类繁多,所谓“擒贼先擒王”,要想打败疾病,必须追溯其源头,找出导致疾病的病因病机,这样就必须牢记“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和中医四诊及八纲辨证,审证求因,探寻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变化的表现以及预后的观察,这样,才会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而真正能做到这样的,更需要基础理论的铺垫以及临床实践的观察。

讲解病机的同时,老师利用临床中,常见到的病症,如外感,青年人患此证时,大多发热,及时不治疗,几天之后,也会自愈,而老年人却不然,患了外感,有的不一定会发热,也会入里,形成肺内感染,重者甚至可以致命,这就是正气盛与衰的区别,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邪正双方的斗争,其力量对比在不断地发生消长盛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疾病的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知,正邪双方就好像两国军队打仗,正战胜了邪,疾病就会好转和痊愈,邪战胜了正,疾病就会加重,甚至恶化,但如果正邪相互僵持,力量均等,这样疾病就会忽好忽坏,迁延不愈。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无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由于阴阳双方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因此当阴或阳一方虚衰时,必然无力制约另一方而导致对方的相对偏盛,从而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老师结合临床实践,举例说明阴阳偏衰的病机,并用柱状图讲解了阴虚、阳虚、真寒假热等证候的不同表现及治疗方案。

老师举例管光炜医案,患寒热1月有余,症见面赤壮热,口渴饮冷,便血色黑,狂躁无羞,欲裸体伏于水中,诊其脉左脉见伏,右脉虽浮大但按之无力,老师结合医案阐述,患者虽热势猖獗,但辩证可知阴寒盛于内,虚阳格于外。故辩证为真寒假热症,故给予四逆汤加减,疗效显著。

阴阳失调的病机虽然是复杂的,但其中最基本的病机是阴阳的偏盛和偏衰。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审病求因,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整体观念——病因病机也不可忽视!

推荐第8篇:中医师承 一套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52号令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已于2006年11月27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 高强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十一条的规定和医师资格考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或者经多年传统医学临床实践医术确有专长、不具备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考核是对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评价和认定,分为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以下简称出师考核)和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以下简称确有专长考核)。

第四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传统医学”是指中医学和少数民族医学。 第二章 出师考核

第六条 出师考核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第七条 师承人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者具有同等学力,并连续跟师学习满3年。

第八条 师承人员的指导老师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医类别中医或者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

(二)从事中医或者民族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或者具有中医或者民族医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技术专长;

(四)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信誉良好;

(五)在医疗机构中坚持临床实践,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第九条 师承人员应当与指导老师签订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师承关系合同。

师承关系合同应当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跟师学习时间自公证之日起计算。

第十条 指导老师同时带教师承人员不得超过两名。

第十一条 师承人员跟师学习的形式、内容,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

1 定。

第十二条 出师考核内容应当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重点是传统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术经验、技术专长继承情况;方式包括综合笔试和临床实践技能考核。

具体考核内容、标准及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

第十三条 申请参加出师考核的师承人员,填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申请表》,并经核准其指导老师执业的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向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 申请出师考核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申请表;

(二)本人身份证明;

(三)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2张;

(四)学历或学力证明;

(五)指导老师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或者核准其执业的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出具的从事中医、民族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证明;

(六)经公证的师承关系合同;

(七)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求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十五条 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对申请出师考核者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符合考核条件的,发放准考证;不符合考核条件的,在受理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出师考核者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出师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具体时间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确定,考核工作开始前3个月在辖区内进行公告。

第十七条 出师考核合格者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颁发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 第三章 确有专长考核

第十八条 ?确有专长考核由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申请确有专长考核的,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从事传统医学临床实践5年以上;

(二)掌握独具特色、安全有效的传统医学诊疗技术。

第二十条 确有专长考核内容应当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重点是传统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及掌握的独特诊疗技术和临床基本操作;方式包括综合笔试和临床实际本领考核。

具体考核内容、标准及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

第二十一条 申请确有专长考核的人员,填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申请表》,并经所在地县级卫生行

2 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向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二条 申请确有专长考核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申请表;

(二)本人身份证明;

(三)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2张;

(四)申请人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其从事传统医学临床实践年限的材料;

(五)两名以上执业医师出具的证明其掌握独具特色、安全有效的传统医学诊疗技术的材料;

(六)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求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二十三条 确有专长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具体时间由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确定,考核工作开始前3个月在辖区内进行公告。

第二十四条 考核合格者由负责组织考核的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发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并报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 第四章 医师资格考试

第二十五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是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六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方式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实践技能考试合格的方可参加医学综合笔试。 考试的具体内容和方案由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制定。 第二十七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或《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后,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授予《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或《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医疗机构中试用期满1年并考核合格,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第二十八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医疗机构中从事传统医学医疗工作满5年,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第二十九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应当到规定的考点办公室报名,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2张;

(二)本人身份证明;

(三)《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或《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

(四)试用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

(五)执业助理医师申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还需同时提交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复印件;

(六)报考所需的其它材料。

其他报考程序按医师资格考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的组织管理与实施,按照医师资格考试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合格线由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确定。

考试成绩合格的,获得卫生部统一印制的《医师资格证书》。 第五章 处罚

第三十二条 申请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人员在申请或者参加考核中,有下列情形的,取消当年参加考核的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假报姓名、年龄、学历、工龄、民族、户籍、学籍和伪造证件、证明、档案以取得申请考核资格的;

(二)在考核中扰乱考核秩序的;

(三)向考核人员行贿的;

(四)威胁或公然侮辱、诽谤考核人员的;

(五)有其它严重舞弊行为的。

第三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出具假证明,提供假档案,在考核中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在医师资格考试过程中发生违规、违纪行为的,根据医师资格考试违规处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所指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是指取得有效行医资格人员从事的传统医学医疗活动,或者未取得有效行医资格人员但在中医、民族医执业医师指导下从事的传统医学医疗实习活动。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1999年7月23日发布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

(试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七年

5

目录

一、中医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12)

(一)实践技能考核大纲(12)

1、出师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大纲(12)

2、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大纲(13)

(二)综合笔试考核大纲(14)

1、中医基础理论(14)

2、中医诊断学(21)

3、中药学(26)

4、方剂学(35)

5、中医内科学(38)

6、中医外科学(51)

7、中医妇科学(60)

8、中医儿科学(66)

9、针灸学(76)

6

一、中医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

(一)实践技能考核大纲

出师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大纲

一、基本操作

(一)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推拿、拔罐等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二)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

(三)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

晕厥、虚脱、抽搐、痛经、内脏绞痛、牙痛、高热等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

(四)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

二、临床答辩

(一)中医基础知识

1、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2、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二)临床辨证能力

1、结合指导老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进行答辩;

2、中医病证测试范围(本大纲未涵盖的中医病证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考生实际情况补充)

列缺犊鼻肾俞翳风神庭 少商足三里委中角孙水沟 商阳三阴交秩边风池中极 合谷阴陵泉承山环跳关元 曲池血海昆仑阳陵泉气海 肩髃通里至阴悬钟神阙 迎香神门涌泉太冲中脘 四白后溪太溪腰阳关太阳 地仓听宫内关命门印堂 下关风门外关大椎十宣 天枢胃俞支沟百会

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大纲

一、基本操作

(一)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针灸、推拿、拔罐等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二)专长技术演示

二、临床答辩

(一)中医基础知识

1、与专长有关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2、与专长有关的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与专长有关的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二)临床辨证能力

1、结合技术专长进行答辩;

2、中医病证测试范围(本大纲未涵盖的中医病证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考生实际情况补充)。

感冒泄泻消渴有机磷农药中毒 咳嗽痢疾眩晕肠痈 喘证腹痛头痛颈椎病 肺胀胁痛中风痄腮 肺痨黄疸痹证急惊风

胸痹(真心痛)积聚不寐小儿泄泻 心悸水肿血证崩漏

胃痛淋证虚劳绝经前后诸证

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大纲

一、基本操作

(一)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针灸、推拿、拔罐等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二)专长技术演示

二、临床答辩

(一)中医基础知识

1、与专长有关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2、与专长有关的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与专长有关的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二)临床辨证能力

1、结合技术专长进行答辩;

2、中医病证测试范围(本大纲未涵盖的中医病证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考生实际情况补充)。

感冒泄泻消渴有机磷农药中毒

8 咳嗽痢疾眩晕肠痈 喘证腹痛头痛颈椎病 肺胀胁痛中风痄腮 肺痨黄疸痹证急惊风

胸痹(真心痛)积聚不寐小儿泄泻

心悸水肿血证崩漏

胃痛淋证虚劳绝经前后诸证

(二)综合笔试考核大纲

1、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9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要点:

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互藏 4.阴阳消长 5.阴阳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四单位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的概念和次序 2.五行制化的概念与规律

3.五行相乘与相侮的概念和次序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0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要点:

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3.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4.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5.五脏的外华

6.五脏与五时的关系 第六单位六腑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点:

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小肠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 细目二: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小肠的关系 2.肺与大肠的关系 3.脾与胃的关系 4.肝与胆的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第七单位奇恒之腑 细目一:脑

要点:

1.脑与生理功能 2.脑与五脏的关系 细目二:女子胞 要点: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第八单元气、血、津液 细目一:气 要点:

1.人体之气的概念 2.人体之气的生成 3.人体之气的运动 4.人体之气的功能 5.人体之气的分类 细目二:血 要点:

1.血和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运行 细目三: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代谢 3.津液的功能

细目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点: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九单元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 要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2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特点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 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要点:

1.经别的概念 2.别络的概念 3.经筋的概念 4.皮部的概念

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十单元病因 细目一:六淫 要点: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3.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4.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5.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6.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7.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8.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细目二:疠气 要点: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细目三: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的基本概念 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细目四:饮食失宜 要点: 1.饮食不节

13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五:劳逸失度 要点: 1.过度劳累 2.过度安逸 细目六: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七:瘀血 要点: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细目八:结石 要点:

1.结石的概念 2.结石的致病特点 第十一单元发病

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要点: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细目

三、:发病类型 要点: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第十二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14 要点: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细目三:气血失常 要点: 1.气的失常 2.血的失常 3.气血关系失调

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 要点: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 1.风气内动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细目六:疾病传变 要点:

1.疾病传变的形成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十二单元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要点: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15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气血 6.三因制宜

2、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要点:

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 第二单元问诊 细目一:问寒热 要点:

1.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 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细目二:问汗 要点:

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意义 细目三:问疼痛 要点:

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细目四:问头身胸腹 要点:

头晕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问耳目 要点:

1.耳鸣、耳聋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问睡眠 要点:

1.失眼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16 2.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问饮食与口味 要点: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

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

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

细目八:问二便 要点:

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第三单元望诊 细目一:望神 要点:

得神、失神、假神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 细目二:望面色 要点:

1.常色与病色的区别 2.五色主病的内容和机理 细目三:望形态 要点:

1.望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

2.望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意义 细目四:望头面五官 要点:

1.望头形、囟门、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2.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望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3.望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4.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望皮肤 要点:

1.望斑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望疮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要点:

观察痰、涕的临床意义 细目七:望小儿指纹 要点:

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17 第四单元望舌 细目一:舌诊原理 要点:

舌与脏腑的关系 细目二:望舌质 要点:

1.舌色变化(淡白、红、绛、紫)的临床意义

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裂纹、齿痕、舌下络脉)的临床意义 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临床意义

细目三:望舌苔 要点:

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临床意义 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临床意义 3.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第五单元闻诊 细目一:听声音 要点:

1.音哑与失音的临床意义

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咳嗽、喘、哮、短气、少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4.呕吐、呃逆、嗳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目二:嗅气味 要点:

口气、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六单元脉诊 细目一:脉诊概说 要点:

1.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 2.切脉指法

3.寸口“三部九候”概念 细目二:正常脉象 要点:

1.正常脉象的特点

2.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义 细目三:常见病脉 要点:

常见病脉(浮、沉、迟、数、滑、涩、洪、紧、弦、细、微、濡、结、促、代)

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18 第七单元按诊 要点:

1.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3.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八单元八纲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八纳辨证的概念 细目二:表里 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2.表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三:寒热 要点:

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

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四:虚实 要点:

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

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五:阴阳 要点:

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 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要点:

1.证候相兼与错杂

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 第九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要点:

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 细目二:气虚类证辨证 要点:

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三:血虚类证辨证

19 要点:

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四:气滞类证辨证 要点:

1.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五:血病其他证辨证 要点:

1.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 3.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 细目六:气血同病类证辨证 要点:

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七:津液类证辨证 要点:

痰证的临床表现 第十单元脏腑辨证 细目一:心病辨证 要点:

1.心气虚的临床表现

2.心血虚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心脉痹阻证痰、瘀、寒、气四因的比较 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比较 细目二:肺病辨证 要点:

1.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风寒犯肺、寒痰阻肺证的比较

3.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燥邪犯肺证的辨证要点 细目三:脾病辨证 要点:

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四:肝病辨证 要点:

1.肝血虚、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五:肾病辨证

20 要点:

1.肾阳虚、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2.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 3.肾病五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六:腑病辨证 要点:

1.胃热炽盛证的临床表现

2.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证的临床表现 3.肠热腑实、肠道津亏证的临床表现

4.肠道湿热、膀胱湿热、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七:脏腑兼证 要点:

1.心肾不交、心脾气血虚证的辨证要点

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证的辨证要点

3、中药学

第一单元药性理论 细目一:四气 要点: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2.四气的作用 细目二:五味 要点: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细目三:升降浮沉 要点: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细目四:归经 要点: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 细目五:毒性 要点: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 细目一:配伍的意义 要点:

21 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配伍的内容 要点: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配伍禁忌 要点: “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 细目二:妊娠用药禁忌 要点:

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及分类 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细目一:剂量 要点:

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 细目二:中药的用法 要点:

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第五单元解表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发散风寒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麻黄、桂技、紫苏、荆芥、防风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辛夷 3.下列药物的功效:生姜、藁本、苍耳子

4.下列药物的用法:麻黄、香薷、荆芥、细辛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麻黄、桂枝、细辛、苍耳子 细目三:发散风热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薄荷、蝉蜕、柴胡、葛根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牛蒡子、桑叶、菊花 3.下列药物的功效:蔓荆子、升麻 4.下列药物的用法:薄荷、葛根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牛蒡子 第六单元清热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22 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清热泻火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石膏、知母、栀子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芦根、天花粉、夏枯草 3.下列药物的功效:淡竹叶、决明子 细目三:清热燥湿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黄芩、黄连、黄柏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胆草、苦参 细目四:清热解毒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金银花、连翘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大青叶、青黛、贯众、蒲公英、鱼腥草

射干、白头翁

3.下列药物的功效:穿心莲、紫花地丁、土茯芩、山豆根、马齿苋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青黛、贯众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穿心莲 细目五:清热凉血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生地黄、玄参、牡丹皮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赤芍 3.下列药物的功效:紫草 细目六:清虚热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青藁、地骨皮 2.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第七单元泻下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攻下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大黄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芒硝 3.下列药物的功效:番泻叶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大黄、芒硝、番泻叶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大黄、芒硝、番泻叶

23 细目三:润下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功效:火麻仁、郁李仁 细目四:峻下逐水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甘遂、牵牛子、巴豆 2.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甘遂、牵牛子、巴豆 第八单元祛风湿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祛风寒湿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独活、木瓜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威灵仙、川乌 3.下列药物的用法:威灵仙、川乌 细目三:祛风湿热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秦艽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防己 3.下列药物的功效:豨莶草

4.下列药物的用法:防己、豨莶草 细目四:祛风湿强筋骨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桑寄生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五加皮 3.下列药物的功效:狗脊 第九单元化湿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具体药物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藿香、苍术、厚朴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砂仁、豆蔻 3.下列药物的功效:佩兰

4.下列药物的用法:砂仁、豆蔻 第十单元利水渗湿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24 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利水消肿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茯苓、薏苡仁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猪苓、泽泻 3.下列药物的用法:薏苡仁 细目三:利尿通淋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车前子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滑石 3.下列药物的功效:海金沙、石韦、萆薢 4.下列药物的用法:车前子、滑石、海金沙 细目四:利湿退黄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茵陈、金钱草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虎杖 第十一单元温里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具体药物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小茴香 3.下列药物的功效:丁香、高良姜、花椒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附子、肉桂、吴茱萸、花椒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附子、肉桂、丁香 第十二单元理气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具体药物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陈皮、枳实、香附、薤白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青皮、木香、川楝子 3.下列药物的功效:沉香、乌药、佛手、柿蒂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楝子 第十二单元消食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山楂、莱菔子、鸡内金

25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神曲、麦芽 3.下列药物的用法:鸡内金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麦芽、莱菔子 第十四单元驱虫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具体药物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槟榔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使君子 3.下列药物的功效:苦楝皮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第十五单元止血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凉血止血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小蓟、地榆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大蓟、槐花、侧柏叶、白茅根细目三:化瘀止血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三

七、茜草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蒲黄 3.下列药物的用法:三

七、蒲黄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三

七、蒲黄 细目四:收敛止血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白及 2.下列药物的功效:仙鹤草、血余炭 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白及 细目五:温经止血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艾叶 第十六单元活血祛瘀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活血祛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26

细目二:活血止痛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川芎、延胡索、郁金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姜黄、乳香 3.下列药物的用法:延胡索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郁金、乳香 细目三:活血调经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丹参、红花、益母草、牛膝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桃仁、鸡血藤 3.下列药物的用法:牛藤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丹参 细目四:活血疗伤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 2.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马钱子 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马钱子 细目五:破血消癥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功效:莪术、水蛭 第十七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温化寒痰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半夏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天南星、旋覆花 3.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芥子、白前

4.下列药物的用法: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旋覆花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半夏、天南星、白芥子 细目三:清化热痰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竹茹 3.下列药物的功效:天竺黄、前胡、海藻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海藻 细目四:止咳平喘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苦杏仁、百部、葶苈子

27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苏子、桑白皮 3.下列药物的功效:紫菀、款冬花、批杷叶、白果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苦杏仁、白果 第十八单元安神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重镇安神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磁石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骨 3.下列药物的功效:朱砂、琥珀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朱砂、龙骨、琥珀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朱砂 细目二:养心安神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酸枣仁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柏子仁、远志 3.下列药物的功效:合欢度 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平抑肝阳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牡蛎、代赭石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石决明 3.下列药物的功效:珍珠母、刺蒺藜

4.下列药物的用法:石决明、牡蛎、代赭石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代赭石 细目三:息风止痉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地龙、全蝎、僵蚕 3.下列药物的功效:蜈蚣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羚羊角、牛黄、钩藤、全蝎、蜈蚣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牛黄 第二十单元开窍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28 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具体药物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麝香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冰片、石菖蒲 3.下列药物的功效:苏合香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麝香、冰片、苏合香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麝香、冰片 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补气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西洋参、党参、山药 3.下列药物的功效:太子参、白扁豆、大枣、蜂密 4.下列药物的用法:人参、西洋参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人参、白术、甘草 细目三:补阳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鹿茸、杜仲、续断、菟丝子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 3.下列药物的功效:肉苁蓉、益智仁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鹿茸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鹿茸 细目四:补血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

2.下列药物的用法:阿胶 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白芍 细目五:补阴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百合、天冬、石斛、玉竹、枸杞子

3.下列药物的功效:黄精、女贞子 4.下列药物的用法:龟甲、鳖甲 第二十二单元收涩药

29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固表止汗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功效:麻黄根、浮小麦 细目三:敛肺涩肠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五味子、乌梅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诃子、肉豆蔻 3.下列药物的功效:赤石脂 4.下列药物的用法:诃子 细目四:固精缩尿止带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山茱萸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桑螵蛸、海螵蛸、莲子、芡实3.下列药物的功效:金樱子、椿皮 第二十三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具体药物 要点:

下列药物的功效:硫黄、蛇床子

30

4、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 要点: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及常用治法 2.方剂的组成 3.方剂的变化

4.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第二单元解表剂 要点: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银翘散、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

主要配伍意义

3.止嗽散、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泻下剂 要点:

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温下剂的基本配伍规律

3.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

31 及主要配伍意义

4.温脾汤、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四单元和解剂 要点:

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2.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逍遥散、痛泻要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

配伍意义

3.蒿芩清胆汤、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配伍特点、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五单元清热剂 要点:

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竹叶石膏汤、消营汤、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芍药汤的组成

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3.白虎汤、清瘟败毒饮、导赤散、玉女煎、泻白散、清胃散、白头翁汤、青蒿鳖

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4.黄连解毒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当归六黄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六单元祛暑剂 要点:

六一散、香薷散、新加香薷饮、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组成药物、功用及

主治证候

第七单元温里剂 要点:

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小建中汤、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3.理中丸、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阳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

及主治证候 第八单元补益剂 要点:

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完带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六味地

黄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32 3.生脉散、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4.四君子汤、四物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化裁运用 第九单元固涩剂 要点:

1.固涩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牡蛎散、四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3.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固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单元安神剂 要点:

1.重镇安神剂和滋养安神剂的基本配伍规律

2.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

意义

第十一单元开窍剂 要点:

1.开窍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苏合香丸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二单元理气剂 要点:

1.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

伍意义

2.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三单元理血剂 要点:

1.活血祛瘀剂的基本配伍规律

2.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咳血方、黄土汤的

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3.桃核承气汤、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四单元治风剂 要点:

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及用药原则

2.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

意义

3.消风散、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五单元治燥剂

33 要点:

1.治燥剂的适用范围及用药原则

2.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

意义

3.杏苏散、桑杏汤、养阴清肺汤、增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要点: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平胃散、五苓散、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

配伍意义

3.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八正散、猪苓汤、真武汤、实脾

散、独活寄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七单元祛痰剂 要点:

1.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规律

2.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3.温胆汤、清气化痰丸、贝母瓜蒌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八单元消食剂 要点:

1.保和丸、健脾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2.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九单元驱虫剂 要点:

乌梅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34

5、中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感冒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感冒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感冒的常见病因 2.感冒的病机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感冒的诊断要点

2.感冒与风温早期的鉴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要点:

1.感冒的辩证要点 2.感冒的治疗原则

3.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5.阴虚感冒、气虚感冒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细目五:预防 要点: 感冒的预防 第二单元咳嗽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咳嗽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辩证论治 要点:

1.咳嗽的辩证要点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治疗原则

3.风寒、风热、风燥咳嗽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痰湿蕴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细目四:预防和转归 要点:

1.咳嗽的预防

35 2.咳嗽的转归 第三单元哮病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哮病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哮病的常见病因 2.哮病的基本病机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哮病的诊断要点 2.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哮病的辩证要点

2.哮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治疗原则 3.冷哮、热哮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哮病缓解期肺脾气虚、肺肾两虚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5.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预防、转归及预后 要点:

1.生活调摄、预防 2.转归及预后 第四单元喘证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喘证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喘证的常见病因

2.喘证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喘症的诊断要点

2.喘证与哮病、气短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实喘和虚喘的辩证要点 2.实喘和虚喘的治疗原则

36 3.风寒壅肺、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肺气郁痹等证的主治、治法和方药

4.肺气虚耗、肾虚不纳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5.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第五单元肺痈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肺痈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肺痈的常见病因

2.肺痈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肺痈的诊断要点 2.肺痈与风温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辨肺痈的分期 2.肺痈的治疗原则

3.肺痈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第六单元心悸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心悸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心神不宁与心悸发生的关系 2.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 3.心悸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辨证论治 要点:

1.心悸的治疗原则

2.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等证的主症、

治法和方药

3.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四:预后 要点: 心悸的预后

37 第七单元胸痹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胸痹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胸痹的常见病因

2.胸痹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本病的诊断要点

2.胸痹与胃痛、真心痛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胸痹辩证的要点

2.本病的基本治则及具体治疗方法

3.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等证心痛的

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预防、转归和预后 要点:

1.胸痹的转归、预后 2.胸痹的预防 第八单元不寐 细目一:概述 要点: 不寐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不寐的常见病因

2.不寐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辩证论治 要点:

1.本病的临床特征及虚实辩证要点 2.不寐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方法

3.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主症、治法和

方药

细目四:调护

38 要点: 不寐的调护 第九单元癫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癫狂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癫狂的常见病因 2.癫狂的基本病机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癫证与狂证的鉴别要点及特征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癫症与狂证的辩证要点及其共同的病变脏腑 2.癫狂的基本治疗原则

3.癫证中痰气郁结和心脾两虚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狂证中痰火扰神和火盛阴伤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第十单元病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病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病的常见病因

2.病基本病机及痰邪在发病中的意义 3.病发生的病机转化 细目三:诊断 要点:

病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病发作持续时间、间歇时间及发作程度在辩证时的意义 2.病发作期与间歇期的治疗原则

3.风痰闭阻、痰火扰神、瘀阻脑络、心脾两虚和心肾亏虚等证的主症、治法和

方药

第十一单元胃痛 细目一:概述

39 要点: 胃痛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胃痛的常见病因 2.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3.胃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胃痛的诊断要点 2.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胃痛的辩证要点 2.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

3.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

虚寒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调摄、转归及预后 要点:

1.生活调摄、预防 2.转归及预后 第十二单元呕吐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呕吐及干呕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实证呕吐与虚证呕吐的常见病因 2.呕吐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呕吐的诊断要点 2.呕吐与呃逆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实证呕吐与虚证呕吐的治疗原则

2.外邪犯胃、食滞内停、痰饮内阻、肝气犯胃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0 3.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第十三单元腹痛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腹痛的概念

2.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腹痛的常见内因与外因 2.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腹痛的诊断要点 2.腹痛与胃痛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腹痛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 2.腹痛的治疗原则

3.寒邪内阻、湿热壅滞、肝郁气滞、瘀血内停、中虚脏寒等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第十四单元泄泻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泄泻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泄泻的常见病因

2.泄泻与脾虚湿盛的关系 3.泄泻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泄泻的诊断要点 2.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泄泻的辩证要点 2.泄泻的基本治疗原则

3.寒湿内盛、湿热伤中、食滞肠胃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脾胃虚弱、肝气乘脾、肾阳虚衰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5.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41 第十五单元痢疾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痢疾的概述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痢疾的常见病因

2.痢疾与久痢的病理特点 3.痢疾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 要点:

痢疾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辨证论治 要点

1.痢疾虚实寒热的辩证要点 2.痢疾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宜忌

3.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第十六单元便秘 细目一:概述 要点: 便秘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便秘的常见病因 2.便秘的基本病机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便秘的诊断要点 2.便秘的类证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便秘的辩证要点 2.便秘的治疗原则

3.热秘、气秘、冷秘等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阳虚秘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第十七单元胁痛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胁痛的概念

42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胁痛的常见病因 2.胁痛的基本病机 细目三:辩证论治 要点:

1.胁痛的辩证要点 2.胁痛的治疗原则

3.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络失养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第十八单元黄疸 细目一:概述 要点: 黄疸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黄疸的常见病因

2.黄疸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 要点:

黄疸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黄疸的辩证要点 2.黄疸的治疗原则

3.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炽盛证及阴黄寒湿阻遏等证的

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5.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细目五:转归预后 要点:

黄疸的转归预后与生活调摄 第十九单元鼓胀 细目一:概述 要点: 鼓胀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43 1.鼓胀的常见病因

2.鼓胀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鼓胀的诊断要点 2.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鼓胀的辩证要点 2.鼓胀的治疗原则

3.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阴虚水停等证的

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转归与预后 要点:

鼓胀的预后和生活调摄 第二十单元头痛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头痛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 头痛的常见病因

2. 头痛发病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类证鉴别 要点:

1.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

2.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判断基经络归属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 头痛治疗总的原则

2. 外感头痛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内伤头痛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3.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4.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引经药 第二十一单元眩晕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眩晕的概念

44 2.熟悉有关古代医家对眩晕病因的认识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眩晕的常见病因 2.眩晕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 要点:

眩晕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眩晕的治疗原则

2.眩晕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和痰浊中阻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3.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第二十二单元中风 细目一:概述 要点: 中风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中风发病的常见病因

2.中风发病与虚、火、风、痰、气、血和肝肾阴虚的关系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中风的诊断要点

2.中风与痫病、厥证、痉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中风的分期要点

2.中风中经络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中风中脏腑各证的主症、治法和

方药;中风恢复期各证的主证、治法和方药 3.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转归和预后 要点:

1.中风的转归 2.中风的预后 第二十三单元水肿 细目一:概述 要点:

45 水肿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水肿的常见病因

2.水肿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 要点:

水肿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水肿的辩证要点 2.水肿的治疗原则

3.水肿风水相搏、水湿浸渍、湿热壅盛、湿毒侵淫、脾阳虚衰、肾阳衰微等

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转归和预后 要点:

水肿的预后与生活调摄 第二十四单元淋证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淋证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淋证的常见病因 2.淋证的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淋证的诊断要点及六种淋证的主症特征 2.血淋与尿血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淋证的辩证要点 2.淋证的治疗原则

3.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调摄、转归和预后 要点:

生活调摄与转归预后

46 第二十五单元郁证 细目一:概述 要点: 郁证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郁证的常见病因 2.郁证的基本病机 细目三:诊断 要点:

郁证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及方法

2.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细目五:其他治疗 要点:

1.精神治疗 2.辅助治疗

第二十六单元血证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血证的概念及常见血证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血证的基本病因

2.各类血证与脏腑的关系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各类血证的诊断要点 2.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3.便血之远血与近血的鉴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要点:

1.治疗血证的三原则

2.咳血、吐血、尿血、便血、衄血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3.出血、瘀血、血虚的关系 第二十七单元消渴 细目一:概述

47 要点: 消渴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消渴的常见病因

2.消渴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 要点:

消渴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辨证论治 要点:

1.消渴的辨证要点 2.消渴的治疗原则

3.消渴病肺热津伤、胃热炽盛、肾阴亏虚、阴阳两虚等证及常见并发症的

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转归和预后 要点:

生活调摄与转归预后 第二十八单元痹证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痹证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痹证的常见病因

2.痹证发生的病机及转化

3.痹证日久出现的三种病理变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痹证的诊断要点 2.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要点:

1.痹证的辨证要点 2.痹证的治疗原则

3.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和痰瘀痹阻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48 5.虫类药和川乌、草乌等药物在痹证治疗中的作用 细目五:预防、转归及预后 要点:

1.生活调摄、预防 2.转归及预防

6、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疾病命名、基本术语 要点:

1.疾病命名原则

2.基本术语:疡、疮疡、肿疡、溃疡、胬肉、痈、疽、根盘、根脚、应指、护场

袋脓、痔、漏、痰、毒、结核、岩、五善、七恶、顺证、逆证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细目一:致病因素 要点: 1.外感六淫 2.情志内伤 3.饮食不节 4.外来伤害 5.劳伤虚损 6.感受特殊之毒 7.痰饮瘀血

细目二:发病机理 要点: 1.邪正盛衰 2.气血凝滞 3.经络阻塞

49 4.脏腑失和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细目一:辨病 要点:

1.辨病的概念 2.辨病的方法 细目二:阴阳辨证 要点:

1.以局部证状辨别阴阳 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细目三:部位辨证 要点:

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细目四:经络辨证 要点:

1.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2.引经药

细目五:局部辨证 要点: 1.辨肿

2.辨肿块、结节 3.辨痛 4.辨痒 5.辨脓 6.辨溃疡 7.辨出血

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

1.外科疾病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的应用与内涵 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

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4.砭镰法、挑治疗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5.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的

50

推荐第9篇:中医师承汇报材料

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检查汇报材料

(南湖中心卫生院院长:张万强)

南湖中心卫生院,始建于1957年;是一所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一级甲等医院”。医院现有职工102人,其中医生40人,护士30人,助产师3人,医技人员8人,工勤人员6人,医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医师2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36人,未聘27人。本科20人,专科33人,中专18人,高中10人。医院设有9个临床科室、5个医技科室和3个公共卫生科室。共配备45件千元以上的先进医疗设备,为提高诊疗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弘扬中医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工作。我院成立了以中医科主任刘树柏同志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小组,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我们做了以下四点工作:一是制定了师承教育工作三年总体安排和实施方案;二是制定了详细的年度教学计划,并认真书写教案;三是印制了统一的带教日志和月记;四是规定西医师承人员学习中医四大基础,中医师承人员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并写好学习笔记。

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文件精神,我院要求每位师承教育继承人员在三年的学习时间内,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每月不少于8天,带教日志不少于8篇,并做好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的记录,认真写

1 好月记,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不少于1000字)。按照中医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中医、西医临床专业继承人结业时提交由本人独立完成的、能反应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100份。

二、突出中医特色科室建设,推动中医特色卫生院建设。医院设立中医门诊1个,中医针灸理疗室1个,中药房1个,开设中医病房。中药饮片276种,中成药品种101种,占医院药品总量的35%,中药处方占处方总量的30%以上,中医门诊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的30%以上。全年中医门诊、中医针灸理疗科共接诊10690人次,中药房共调配中草药6570剂。从人员技术力量看,有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7名,占全院职工总数的10%.主要的中医药特色优势领域有:一是中医妇科及中医内儿科。由具有20余年诊疗经验的中医内儿科医生承担,擅长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妇科疾病以及儿科常见病的辩证施治。二是中医针灸理疗:医院为针灸理疗科配置了牵引床、熏蒸床、牵引架等多种设备,能较好地将传统中医诊疗手法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对绝大部分颈腰椎骨质增生、颈性眩晕、颈椎病、坐骨神经痛患者通过颈腰椎牵引、针灸等方式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中药煎药室也在筹建之中。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

2 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三、大力支持中医特色村卫生室的建设。按照甘肃省中医药特色村卫生所的建设标准,已建成寺门村、北关村具有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两所,面积均为80平方米以上,其中中医诊疗室占地面积为15平方米左右,并各配备1名熟练掌握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药防治技术的乡村医生,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配置专用诊疗床1张,中药柜、火罐、针灸针、神灯、脉诊包等与中医业务相适应的基本设施和诊疗设备 。严格按照甘肃省中医药特色村卫生所考核标准的规范和要求开展相关业务。

3

推荐第10篇:中医师承继承人教育计划

中医医院

中医师承教育继承人教学计划

强调经验的积累与延续,并通过“师带徒”形式进行临床指导,是中医得以绵延不绝的传承之道。为做好我院名老中医技术经验传承工作,确保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得以留存,更好更快的促进年轻中医医师的成长,我院精心选拔2名中医药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并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培训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是继承人在整理、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人才。

二、教学要求

继承学习时间,为期三年。

具体起止时间为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通过继承工作是继承人达到:

1、中医药理论工地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中医古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水平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临床体会或老师的临床经验整理,交给老师批阅。

4、指导老师在带教期间,每周临床或实际操作带教时间不少于1.5个工作日,要对继承人撰写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临床病案进行批阅、指导。

三、教学方式和要求

继承人通过学习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1、提交一篇以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具有国际标准型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上发表的继承、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论文。

2、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学继承人结业时应交临床医案30份。

四、经费管理

1、经费来源:医院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出一定数额作为继承人的学习经费。

2、医院财务部门成立“继承工作专款分户账”,确保专款专用,做到周密计划,严格管理,开支1000元以内由科教科负责审批,开支1000元以上,由分管院长审批,并按照要求向上级部门报送经费使用情况。

第11篇:中医师承教育论文

全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结业论文

题目: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心得

继承人: 关红艳

指导老师: 谢忠良

学科专业: 临床医学

带教单位:黄花卫生院 完成日期:

【摘要】目的:总结谢忠良老师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高血压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论述,对为临床诊治高血压病提供有益帮助。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典型病例、查阅资料和搜集相关文献,以及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总结出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能更好的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尤其对恶性高血压效果显著。结论:结果表明谢忠良老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值得推广学习。,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高血压 谢忠良

高血压是目前老年人群中十分普遍的疾病,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8.8%,全国约有高血压患者1.6亿,而且每年以新增6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严重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高血压不仅仅可以造成心脏的损害,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还可以损伤肾脏,如尿毒症,此外还可以造成脑血管损伤,如中风和偏瘫,甚至眼底出血、视力下降、失明等情况,谢忠良老师认为在临床上单纯地用中医和用西医不能完全解决高血压病的复杂性病变;运用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能更好的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尤其对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理理想的病人,配合中药及中医实用技术耳尖放血疗法,效更为显著,我就将在临床跟师过程中学习到谢忠良老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经验及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高血压病是指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多半有心脑肾及血管损害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病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可隶属于中医学中的“眩晕”、“头痛”等范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原则采用了1,2,3三级分类法;正常血压 收缩压

在西医方面,高血压的病因目前认为是与各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多种后天因素包括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及精神神经系统调节失常,钠潴留,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及缺少运动、肥胖、吸烟、过量饮酒、低钙、低镁、低钾等。高血压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目前降压药物主要有五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钙离子拮抗剂。 临床使用中,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使用适宜的降压药物。预防脑卒中,ARB优于β受体阻滞剂,长效钙拮抗剂优于利尿剂及受体阻滞剂;预防肾衰,利尿剂有利于缓解症状,ACEI和ARB有利于改善预后,延缓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的肾功能不全;ACEI和ARB优于其他类:改善左心室肥厚,ARB或ACEI优于β受体阻滞剂;延缓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的肾功能不全,ACEI或ARB优于其他类;延缓动脉粥样硬化,长效钙拮抗剂优于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单一药物效果不佳时,往往采用联合用药。

作为高血压治疗的理念,谢忠良老师认为降压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降压,而更重要的在降压的同时要预防靶器官的损害,从而最终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所谓靶器官是指人体重要的心脏、肾、脑等等器官。中医好西医作为两套医学体系,西药在降低血压方面比较迅速、可靠,但是中药改善症状比较灵活,而且比较理想。再一点,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通过刚才提到的的气血、脏腹、阴阳的平衡,中药这些方面调节好的基础上为西药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了条件。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从两者不同的理念上、不同的医疗体系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一个“减副增效”的作用,实现副作用相对减除,治疗效果更佳。关于“减副增效”的作用可以举一个例子。常用的钙拮抗剂最常用的是硝苯地平,好多患者长期服用以后往往出现浮肿,这种情况下,中医西药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中医讲的不同人的体质类型进行辩证,进而根据这种症型的中医情况来选择中药跟硝苯地平配合使用,这样可以达到好的效果。

在临床学习过程中,谢老师曾经治疗过的病案如下:病案1:梁××,男,45岁。2013年4月1日初诊。自诉头晕胀痛已7年,每因劳累或情绪波动而加重。长期口服卡托普利,一次12.5mg,一日两次,硝苯地缓释片一次10mg,一日一次:去年以来,偶有心悸、耳鸣,素嗜烟酒,宿有咳嗽。诊见:舌红无苔,左寸盛尺弱,余部沉牢,血压168/102mmHg。投以百合、生地、菊花、草决明、夏枯草、白芍各12克,桑寄生9克。3剂后头晕大减,血压下降为148/88mmHg,再以白薇、龙牡出入其间,20剂后头晕头胀悉除,血压稳定在128~135/88~90mmHg,终止治疗。病案2:

总之中药和西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各有所长。西药的优势是: (1) 降压作用较强,均能有效地控制血压; (2) 对某些器官受损有逆转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心肌肥厚有减轻的作用; (3) 对高血压病急症西药降压药如硝普钠、酚妥拉明等作用迅速。其不足之处是: (1) 副作用相对较大,如影响水、电解质代谢影响血脂、血糖代谢,有的药物长期使用还可影响性功能;(2) 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大,特别是早期或老年人高血压;(3) 症状改善作用不如中药。中医中药降压有以下优势:(1) 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效果好,对早期老年轻度高血压以及较严重高血压配合治疗,均可防止或缓和血压的较大波动。(3) 中药副作用少,与西药合用能减量减毒增效。(4) 研究已发现中药在对某些靶器官损害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在实现高血压治疗目标的过程中,西药在是降压的主力军;防治并发症,中西药需携手合作。在先用中药时,除依据中药的性味归经之外,还要结合其药理作用,例如,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丹参、钩藤、淫羊藿、山楂、益母草、川芎、泽泻、葛根等中药均具有降压作用,它们还分别兼有镇静、利尿、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聚、强心、扩张冠状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以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可在不影响中医辨证施治的前题下,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分别选用。在高血压病临床中,必须始终注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正确处理好辨病与辩证、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中药与西药以及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关系,确保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总之,在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中,无论西药或中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西药虽然起效快,但不良反应大;中药药性温和,起效较慢。中西医结合用药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加临床疗效,可延缓原发性高血压出现靶器官损害及发展,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中药汤剂有煎煮费时、不易携带服用的问题,应予以研究改进。

参 考 文 献 略

第12篇:中医师承文件[推荐]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52号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已于2006年11月27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 高 强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和医师资格考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或者经多年传统医学临床实践医术确有专长、不具备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考核是对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评价和认定,分为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以下简称出师考核)和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以下简称确有专长考核)。

第四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传统医学”是指中医学和少数民族医学。

第二章

出师考核

第六条

出师考核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第七条

师承人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者具有同等学力,并连续跟师学习满3年。

第八条

师承人员的指导老师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 具有中医类别中医或者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

(二) 从事中医或者民族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或者具有中医或者民族医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技术专长;

(四) 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信誉良好;

(五) 在医疗机构中坚持临床实践,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第九条

师承人员应当与指导老师签订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师承关系合同。

师承关系合同应当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跟师学习时间自公证之日起计算。

第十条

指导老师同时带教师承人员不得超过两名。

第十一条

师承人员跟师学习的形式、内容,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二条

出师考核内容应当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重点是传统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术经验、技术专长继承情况;方式包括综合笔试和临床实践技能考核。

具体考核内容、标准及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

第十三条

申请参加出师考核的师承人员,填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申请表》,并经核准其指导老师执业的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向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

申请出师考核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 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申请表;

(二) 本人身份证明;

(三) 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两张;

(四) 学历或学力证明;

(五) 指导老师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或者核准其执业的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出具的从事中医、民族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证明;

(六) 经公证的师承关系合同;

(七) 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

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对申请出师考核者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符合考核条件的,发放准考证;不符合考核条件的,在受理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出师考核者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出师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具体时间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确定,考核工作开始前3个月在辖区内进行公告。

第十七条

出师考核合格者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颁发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

第三章

确有专长考核

第十八条

确有专长考核由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申请确有专长考核的,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 依法从事传统医学临床实践5年以上;

(二) 掌握独具特色、安全有效的传统医学诊疗技术。

第二十条

确有专长考核内容应当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重点是传统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及掌握的独特诊疗技术和临床基本操作;方式包括综合笔试和临床实际本领考核。

具体考核内容、标准及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

第二十一条

申请确有专长考核的人员,填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申请表》,并经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向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二条

申请确有专长考核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 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申请表;

(二) 本人身份证明;

(三) 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两张;

(四) 申请人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其从事传统医学临床实践年限的材料;

(五) 两名以上执业医师出具的证明其掌握独具特色、安全有效的传统医学诊疗技术的材料;

(六) 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三条

确有专长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具体时间由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确定,考核工作开始前3个月在辖区内进行公告。

第二十四条

考核合格者由负责组织考核的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发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并报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

第四章

医师资格考试

第二十五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是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六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方式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实践技能考试合格的方可参加医学综合笔试。

考试的具体内容和方案由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制定。

第二十七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或《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后,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授予《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或《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医疗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并考核合格,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第二十八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医疗机构中从事传统医学医疗工作满5年,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第二十九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应当到规定的考点办公室报名,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 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两张;

(二) 本人身份证明;

(三) 《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或《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

(四) 试用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

(五) 执业助理医师申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还需同时提交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复印件;

(六)报考所需的其他材料。

其他报考程序按医师资格考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的组织管理与实施,按照医师资格考试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合格线由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确定。

考试成绩合格的,获得卫生部统一印制的《医师资格证书》。

第五章

处罚

第三十二条

申请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人员在申请或者参加考核中,有下列情形的,取消当年参加考核的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假报姓名、年龄、学历、工龄、民族、户籍、学籍和伪造证件、证明、档案以取得申请考核资格的;

(二) 在考核中扰乱考核秩序的;

(三) 向考核人员行贿的;

(四) 威胁或公然侮辱、诽谤考核人员的;

(五) 有其他严重舞弊行为的。

第三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出具假证明,提供假档案,在考核中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在医师资格考试过程中发生违规、违纪行为的,根据医师资格考试违规处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所指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是指取得有效行医资格人员从事的传统医学医疗活动,或者未取得有效行医资格人员但在中医、民族医执业医师指导下从事的传统医学医疗实习活动。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1999年7月23日发布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13篇:中医师承教育总结

2012年度中医师承教育总结

xx医院为进一步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学术主导作用,传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培养造就中青年中医药人才,医院于2012年10月全面总结了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2012年所取得的成效,系统地指导继承人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更好的完成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和经验整理等相关师承教育工作,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师承教育基本情况。医院共有4名指导老师,其中市级1名,县级2名,乡级1名;继承人10名,本院7名,外院3名。

二、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指导老师发表国家级论文2篇,学生单独发表国家级论文1篇,学生跟师合作发表论文1篇,师徒合作科研立项1项。

三、监督考核

一年来,我院师承工作通过跟师带教、临床实践、定期讲课、典型医案讲评、示范诊疗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师承活动,特别是在指导老师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技的指导熏陶下,继承人的中医理论及临床诊疗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据统计,继承人收集整理讲义21篇;月记102篇;读书笔记26余万字;跟师学习522.5天;独立实践3054天。医院师承教育考核小组对照每位跟师人员协议书任务内容的考核指标认真查阅资料,考核结果10名继承人均按要求完成了本阶段学习内容,通过合格率100%。

四、经验及体会

以上初步成绩的取得,归纳为四点体会,一是制订行之有效的师承管理目标和规章制度;二是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中医馆,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师承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搭建了中医学习的良好氛围,为继承人提供高水平的学习研究条件;四是注重师承工作的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监控。

第14篇:中医师承年度总结

中医师承年度总结

从医十八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内科住院部工作,虽然有时也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处方用药,但总不能得心应手。故大多数情况下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的疗效没有信心。今年有幸能师承于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之一陈老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 精心指导, 耳濡目染,我逐渐领悟了祖国医学的经久的魅力,看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医学不可及的地方,故而对中医事业充满了信心,决心专心致志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以大医精诚为念,矢志利益苍生”

“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陈老在“仁心、仁德、仁术”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以解除他们的病痛为己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态度谦和,耐心为病人讲解、分析病情;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来不开价格昂贵的检查和药物;有时不收取挂号费为患者免费诊治....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我将继承老师对患者的这份责任心和爱心,定将孙思邈“大医精诚”做为自己一生圭臬,真正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1

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理论联系临床。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基于理论,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中医临床的依托,乃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而如何掌握和运用好,无疑需弄清各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彼此间错综复杂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提高,从而指导临床,开拓创新。当然,熟读、熟背经典的主要条文,并读懂全书的宗义也非常有必要。如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外感温热篇》等读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才能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到临症时就会有活水源头,不至枯涩乏术。陈老还教导我们,作为一名中医师,还应该熟知中药学的知识,掌握好药物的性、味、归经;并且能够熟悉药物的炮制;识别药物的品质和伪劣,才能保证用药的疗效与安全。因此,我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加强理论学习;到中药房辨识药材;把理论和临床有机的联系起来,不断思考可总结,使得自己的中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三、与时俱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陈老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需求,其局限性已渐渐在临床上显露。为弥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方法不足,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指标作为中医辨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还给传统的辨证思维方式以新的思想。 陈老主张1.病证结合。在临床中,首先是诊断病人患了什么病,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2 治疗。只有病证并重,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临床疗效才显著。如临床常见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和部分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都可表现为右肋部胀满或痛,都可用疏肝理气法治疗,但由于二者各有其病理特点,治疗时还应同中有异。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加郁金、茵陈、焦栀子等利胆之品; 胃、十二指肠溃疡:加左金丸、海螵蛸等制酸。 2.无症从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有些疾病早期或后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可辨,而理化检查异常。对这类病人,采用因病施治之法。3.无病从证。 无病是指目前暂时未能诊断出来的病,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口干等各种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但中医辩证却已明确显示胃阴虚、肝肾阴虚证。此时应无病从证,采用益胃汤或一贯煎、六味地黄丸之类的方剂加减治疗,常获得满意疗效。4.中西结合。中医、西医虽然理论体系不同,各有长处、各有千秋,不能相互攻击其短,而应该取长补短。一个好的中医,应在学习中医同时,不断学习现代医学,为中医学服务,提高临床疗效。如肺结核,慢性胃炎等。

四、总结老师经验,学以致用。

陈老师行医几十年,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治疗各种内科、妇科及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在跟师学习的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已经让我体会到了陈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并常常把临床实践中需要我们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临床技巧,耐心的给我们讲解,把临床实践上升为理论,用于教导我们,使我们从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中提升自己。我深深体会到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师经验的有效途径。跟随老师应诊,面对临床病例,从写病例、四诊

3 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医案可以反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我利用空闲时间,整理老师医案,特别是一些疑难病案及用药疗效显著的病案,分析老师的用药特点,从中受到启发,以指导自己临床的辨证施治。

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总结出陈老师在临证时主张采取双重诊断,灵活运用“病证结合”、“无症从病”、“无病从证”等方法,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例如:老师在胃痞病治疗中,结合现代医学胃镜的检查手段,对应用药,此乃老师用药特色,临床疗效确切。如患者胃镜检查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常加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栀子,紫花地丁,蒲公英,高良姜,砂仁等,因其都有不同程度的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理作用,并辩证使用,而不脱离中医辩证,把所有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罗列一起,这样就偏离了中医辨病与辩证的理论宗旨。

再如乙肝的治疗,陈老会通过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以明确大、小三阳,肝功有无异常,再结合临床辩证论治。陈老师将乙型肝炎的病因概括为内、外两方面。外因有湿热疫毒、饮食不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湿热疫毒。“湿”反映乙型肝炎具有重浊粘滞的性质,整个病变过程缠绵难愈。“疫毒”则反映其具有传染性的特征。内因则与正气亏虚、内伤不足有关。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此正气不足首先变现为肝肾亏虚。当湿热疫毒侵袭人体,如若正气实,邪气微则可驱邪外出,临床可不出现症状或症状轻微。若正虚邪恋,则病

4 情迁延不愈;若邪实正衰,正不胜邪,则病情危重。因此,临床上必须将扶助正气放在重要的位置。临床上陈老将乙型肝炎分为以下四型来辨证论治:

1、肝胆湿热型 症见:胸脘痞满,恶心呕吐,腹胀,厌油纳差,口干而苦,小便黄,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部分患者有目黄、身黄、发热,舌质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醒脾,活血凉血。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2、肝郁气滞型 症见:胁肋胀痛,胸闷腹胀,体倦乏力,纳差嗳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多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解毒。方用四逆散加减。

3、肝郁脾虚型 症见:身倦乏力、胁肋胀痛,胸闷腹胀,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活血,健脾益气。方用逍遥散加减。

4、肝肾阴虚型 症见:体倦乏力,右胁不适,或有隐痛,头晕耳鸣,腰背酸痛,两目干涩,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宜滋肾柔肝,养阴活血,方用一贯煎加减。乙肝的治疗到现在仍是医学界的难题,西医无特效药。而中医治疗有可喜的进步,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陈老师在治疗乙肝时,常常辨证选用具有降低转氨酶的药物,如邪热或湿热炽盛的急、慢性肝炎伴转氨酶升高者常常选用垂盆草;湿偏盛者常常选用虎杖;热偏盛者可选用龙胆草;而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脾肾阳虚者往往加用五味子。而护肝降转氨酶的药物,常选用柴胡,茵陈,女贞子,五味子等有疏肝柔肝作用的药物。陈老师之所以这样用药是基于对药物性味、功效、特性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地方。

在跟师陈老学习过程中,让我亲身体会了陈老运用经方、验方治

5 疗一个个疾病,特别是一些疑难重症,取得满意的疗效,而这些学习心得单从教课书中是根本不能体会得到的。我相信只要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中医不但能治病,而且能够治大病。从而更坚定了学习中医、从事中医工作的信心,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回到工作岗位上,我带领科室成员,积极运用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为每一位住院病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使我科住院患者的中药饮片使用率达到100%,不但突出了中医药特色,而且收到很好疗效,受到患者好评。

综合以上体会,我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学好中医的捷径;名师心传口授、临证指导,是学好中医的最好方法;学好中医必须要在“悟”字上下功夫。名老中医专家以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毫无保留地教授我们,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为岐黄医术的兴旺昌盛而努力奋斗!

继承人:李**

**中医医院

2015年12月9日

6

第15篇: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 导 师 承 签 订 公 证

老 师 沈元良

人 员 陈宣光 日 期 2016年1月28日 日 期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沈元良 姓名:陈宣光 性别: 男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5年3月 出生年月:1971年8月 单位名称及地址:绍兴市中医院 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人民中路641号 绍兴市越城区鹅镜人才公

寓1号楼802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2016 年 1 月 28 日至 2019 年 1 月 27 日止,总计不少于1500学时(需有教学记录)。

二、师承教学的地点(需为合法医疗机构): 绍兴市中医院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包括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 通过师承教学,经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使师承人陈宣光在沈元良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并掌握传统中医药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在这基础上,继承好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使之培养成品德优良,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较深的中医理论和操作技能的传统中医药人才。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学》等教材,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辨证施治,病历书写,取穴针法、灸法操作等技能。

2.中医学术经验:

以中医理论,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内、妇科病,尤其的咳喘、肝胆脾胃病、肾病等。

3.中医技术专长:

中医技术专长内、妇疑难杂病的诊治,尤其的咳喘、肝胆脾胃病、肾病等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1,采用理论学习与临床跟师学习相结合; 2,理论学习以自学为主,参加相关的理论教学; 3,撰写学习笔记、心得以及指导老师学习经验总结。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水平。

八、其它: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签字后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师承关系合同自公证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同等法律效力,另一份由公证机构留存备案。

甲 方(签字或盖章): 乙 方(签字或盖章):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注:

1、签订本师承关系合同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

2、本师承关系合同书应经指导老师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

第16篇:中医师承教育管理办法

中医院

中医药师承教育管理办法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一、遴选条件

(一)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受聘(或返聘)担任主治医师以上、主管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老中医药专家。

2、从事中医药专业技术工作累计满25年。

3、有丰富、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是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专科专病的知名专家,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盛誉,得到同行公认。

4、身体健康,能够坚持临床或专业实践,原则上不担任行政职务,能够保证继承工作教学计划和带教任务的完成。

(二)继承人:继承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年龄45岁以下,爱岗敬业,品学兼优,有志于继承、研究和发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2、在本院从事中医药工作3年以上,受聘担任临床医师、药师等专业技术职务满1年以上。

3、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少数取得中专学历,从事中医药工作满10年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也可作为继承人的遴选对象。

4、与指导老师所从事的专业基本对口。

二、继承教学要求

(一)继承学习时间:三年。

- 1

(四)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结业考核。

1、平时考核由指导老师和带教科室负责进行。主要考核继承人的平时学习情况、跟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时间。

2、结业考核由相应职能科室(医务科、药剂科)负责。考核以原始材料为依据,按照年度考核表的规定的内容和要求,逐项检查考核。

四、待遇和奖励

(一)指导老师和继承人在继承教学期间的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均由单位发给。

(二)对成绩优异继承人和有突出贡献指导老师给予表彰。

二○一○年十一月

第17篇:师承心得体会

师承心得体会

(六)

《中医诊断学》已经开始了,老师说,中医诊断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法、诊病、辩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通过老师的讲解,似乎明白了它更注重患者的本身,也就是更注重整体观念,无论是环境,还是人本身而言,治疗的过程,都是需要辩证论治,而这一点,西医是完全达不到的。

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本质,这便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讲课之中,老师举例西晋皇甫谧《甲乙经序》里说:“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老师举仲景与王仲宣的例子,虽然掺杂神奇色彩,但也更体现出诊断的原理——司外揣内,从外知内,通过望诊,面色、舌苔,望神,通过侦察其外部的征象,便可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如《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当下,许多宫廷剧中,体现太医医术精湛,经查会有“悬丝诊脉”的情节设置,夸大的同时,更无法衡定其中的真伪和是否属实,不过这一点设置,我觉得更能体现《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中的诊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见微知著”,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中医对脉、面、舌等的侦察,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黄帝内经 素问》篇中,有“平人气象论”篇,详细的介绍了正常人的脉象,也就是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加以辨别,发现太过、不及以及异常的情况,这就是诊断的另一个基本原理——以常衡变,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才能知常达变。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用以诊断病变,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老师说,这也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老师运用举例子,生动的讲解了中医诊断学入门的基础,同时也复习了中医基础中的部分内容,深入浅出,更是指出学习诊断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还强调运用中医思维,所以想学好中医诊断,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18篇:中医师承教育的模式

中医师承教育的模式

定义

1.教育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人们对教育进行有效实践而采取的一种教育策略的集合体系,其主要特点是体现出一定的程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教育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它既可直接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概括而形成,也可W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后形成。教学模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W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育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W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汁、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W集中多种教学方 法。教育模式通常包含五个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i平价。 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育模式的结构。教育模式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 整性、稳定性和灵活性。 2.师承教育

"师承"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并继承其传统。②师徒相传的系统。新版《辞海》则解释为:一脉相承的师法。如:学无师承。并援引了例句:黄庭坚《次韵秦觀过陈无己书院观鄙句之作》"我学少师承,坎井可窥底。"此外, 《后汉书?儒林传序》;"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么云。"王间运《曾孝子碑 文》:"少无师承,能自得师,信道执德,秉志不回。"所有领域的知识传承,概莫能外,皆可谓"师徒相授"。具体到知识授受的双方的角色,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从未超越"师" 与"徒"的规范,所不同的是,在于官学或者院校式教育中的师徒授受关系,不仅超越了 血亲关系,而且可极端到老师和学生互不认识的地步。师承关键在于"精神传承",得先师"真传"、续圣哲"余脉"。师生之间的感睛更胜过血肉亲情,徒弟学到了师傅的真传、精髓就叫做师承。

3.中医师承教育模式

中医师承教育《黄帝内经》中岐伯、黄帝师生问答为肇始。是一种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跟师临证、口传也授、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

政府主导的现代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1956-1966年师带徒运动

师带徒的形式与内容

1956年4月16日,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对中医带徒弟的师资、学习对象、带徒方式、学习要求、时间安排、带徒经费等都做了具体指示。根据中央卫生部的要求,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主要有三种带徒形式:

一是个体带徒。这一形式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或边远地区,在个人带徒方面,主要是个体间的传承。教学计划更多的是考虑到学徒的自身特点,量身定做,因徒而异。也正因为此,学徒在临床上通过老师的亲炙口授,大多能继承到老师的独到经验。 二是有卫生所或联合诊所集体带徒。送种形式的带教重在发挥集体优势,一般由丑生所或诊所指定理论水平高的人负责讲授理论课,其他医师按自己所长配合进行专科理论授 课、辅导及临床带教。

三是卫生行政部口组织的中医学徒班。中医学徒班主要招收初、高中毕业的青年,采取半天上课半天跟诊的方式带教,或者先集中学习理论,然后分派到医院跟师临证,利用3-4年的时间完成学习。而中医学徒训练班其实是将己进入跟老师临证学阶段的中医学徒组织起來,集休温课。学徒期一般为3至日年,中医学徒还有本专科之分。学习内容除必修四大经典外,老师擅长什么就教什么,集体授课,分散从师。

2.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高级师承继续教育

高级师承继续教育的形式及内容 第一,为全国名老中医配备继承人。

为抢救老中医药专家们宝贵的学术经验,1990年,国家在充分肯定中医药师承教育的 历史贡献的同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出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 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遵选有丰富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 老中医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优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他们的学术继承人,召开拜师大会, 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出师时间为3年。自1990年第一批始,1995年、2003年、2008年,又先后开展了第二批、第王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工作经验继承工作。内容是为全国名老中医配备精选的高级徒弟,教学方式采用师带徒模式。这些名家带徒,不讲课,直接上临床。在一对一传授之外,还举办讲习班、研修班,请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姐织名老中医药专家介绍学术经验,让学术继承人不仅学习指导老师的经验,博采各家之长。

第二,实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实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该项目是目前 最高层次的高级师承继续教育项目。对学员的资质要求非常高。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本科 以上学历、从事临床工作15年以上、年龄在日50岁以下、具有主任医师职称。学员皆是各医疗单位的业务骨于,有博±和硕±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是第

二、H批老中医药学术经验 的继承人。本着高起点、高要求、个性化培养的目标,第一次明确提出"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要求。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对学员的具体要求是在3年培训期间,必须 用若干时间钻研经典著作,包括精读四大经典著作、泛读六部其它经典著作。还严格要求 求学员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并规定了具体指标。最后,加上名师讲课W及学习教材,学 员的理论功底将更加扎实,诊治水平也将大幅提升。 第三,中医院等中医医疗机构自办师承教育。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号召下,各省市中管局或中医部口,也相继开展实施高级师带徒继续教育。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人才短缺。为保持中医自身

特色和优势,构建中医人才梯队,越来越多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办师承教育。针对继承人具 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带教方式,在跟师的情况下,按照"学基础,读经典,随临床" 的思路,从基础知识抓起,从强化基础理论着手,循序渐进,跟师学专业,跟师悟精华, 着重在技能,着重在创新。使中医医院真正成为集当地中医名家、中医技术、中医文化、中医传承等汇聚的摇篮。如广东省中医院在2001年率先恢复"师带徒",挑选中青年骨干拜该院名老中医为师,同时,多方聘请30位全国名老中医为广东省中医院带徒。不仅 如此,还规定一批徒弟出师后,马上让他们接着带一批比自身年轻的徒弟,形成连环的"集 体带、带集体"的传棒代模式。这种自己动手培养人才,开风气之先,缓解了名老中医资源紧缺的现状,是打破中医人才单一由中医院校教育培养的重大举措。

小结:无论是1956年的师带徒运动,还是1990年后又提倡的高级师承继续教育,都是在院校教育以外的,卫生行业部口基于中医教育特殊性,在教育体制外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性质的教育模式,是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一种补充,而非现代中医教育的主体,这种师承教育方式在每个历史阶段都不相同,具有时代特点。 3.当代的院校教育模式与师承教育创新融合

政府办学,院校教育逐渐成为中医药教育的主体。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创建,是中医药教育的一大进步,培养目标、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较好地完成了与现代教育制度的接轨,推动着中医药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但是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与课堂不能完成整地反应中医学的内涵。在中医的知识体系中,除去一部分可被整理能被传授的结构性知识外,还存在大量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的绒默知识,这些知识与具体的情境直接相连,很难条理化、明晰化,无法用文字、语言清晰的表达,难以通过讲授知识的形式传授。 因此各大高校试点各种师承班,尝试改变上述的问题。

高等中医药院校试点各种师承班,其创新做法在于,经过一定的程序,从低年级的本科生中遵选出优秀学生,从学校遥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或从临床医院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中遽选导师。在学生与导师之间确立师徒关系,让学员利用周末或者非正常上课时间,跟从导师从事中医药临床学习,协助导师进行中医辩证之望闻问切,学习抄写处方,与此同时,学校相应制定专口的教学计划,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实验,突出中医的早临床、勤临床、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1]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各有优缺点,只有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符合公众健康需要的中医师。因此我们建议:

中医师承教育应与临床教育相结合

这里所说的临床教育,包括临床实习、住院医师培训、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等不同环节。如前所述,院校教育阶段不适合开展师承教育,师承教育应该与临床教育相结合。这样既能保持院校教育的优势,又能发挥师承教育的优势。仅接受过院校教育而未经过师承教育的中医师,或仅接受过师承教育而未接受过院校教育的中医师,都只是半成品。只有经过院校教育、师承教育2个阶段,才能取得中医行医资格。 继续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

医生在执业过程中,必须持续学习以更新知识与技能,才能保持行医的资格,这是全世界的普遍做法。比如美国的中医师必须2年注册1次,而获得注册资格的前提条件就是修满继续教育学分。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对医师进行每 2 年 1 次的考核。建议将师承教育纳入中医师考核范围,以促进中医师持续通过师承教育提高临床水平。 师承教育应普及化

为保证中医师水平的全面提高,应从“师”和“徒”个方面去促进师承教育的普及化。一方面应规定每位中医师都必须接受师承教育的培训,作为其取得或者保持执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在师承导师的选择上,应放宽标准,让符合条件的中医师都加入到带徒的行列。 师承教育应制度化

必须建立严格的师承教育制度,对跟师周期、学习内容、学习模式、考核标准等做出明确规定,并与医师注册制度相结合。 师承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

传统的师承教育多采用“一带一”或“一带几”的模式,效率低且学徒只能学到一位导师知识技能如今,医疗组织的形态已经不同于以往,汇聚了大量高水平中医师的现代化中医院成为中医临床学习的基地。在这样的条件下,师承的模式也不必拘泥于传统。例如,有些机构已经开始探索“集体带、带集体”的新模式,倡导“名师共同带徒、弟子集体跟师”。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带徒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博采众长。[2]

References:

[1].移敏, 中医师承教育路径和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4,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 89页.[2].武锋, 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中医教育, 2014.33(3): 第17-19页.

校对报告

当前使用的样式是 [Numbered(Multilingual)] 当前文档包含的题录共2条

有1条题录存在必填字段内容缺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字段()内容缺失; 字段()内容缺失; 字段()内容缺失;

字段(城市)内容缺失;

第19篇:中医院中医师承教育协议书

定州市中医医院中医师承教育协议书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

继承人:____________

经单位同意及批准,双方自愿建立学术继承关系。

为保证完成三年继承教学任务,根据《定州市师承教育工作方案》及有关文件要求,双方签订继承教育协议如下:

一、继承教育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二、继承教学的基本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三、教学要求

通过继承学习使学术继承人达到: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四、继承人学习的方式方法

1、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或会诊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少于2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260个工作日。跟师期间,继承人要认真作好跟师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 临床(实践)经验整理,交指导老师批阅,指导老师的批语须50字以上; 要独立完成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不少于 50 个;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论文。

2、独立临床实践是要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每位继承人每周独立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间不少于 2 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 260个工作日。

3、理论学习以学习经典为主,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结合的方式。每位继承人要以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为主,学习1部与所从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科经典。

五、继承人职责

尊师守纪,保证跟师临床和独立临床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和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提升,诚实的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考核。高质量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继承教学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指导老师(签名)____________继承人(签名)____________

第20篇:中医师承学习计划 上传

***卫生院

第二批全省五级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学习计划

各位学员:

为了落实我县第二批全省五级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各项带教任务,加强学员在跟师期间的管理,达到师承教育工作目标,根据平凉市卫生局、市人社局《关于组织第二批中医药师承教育人员进岗学习的通知》(*卫发〔2014〕10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和带教老师个人专长,经与带教老师协商制定学习计划及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学习内容

1、重温中医学发展概况,掌握相关概念及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温习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

3、熟悉经络的概念、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4、掌握引起疾病的原因,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

5、详细讲解四诊及相关知识;

6、学习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7、学习疾病的治则、治法;

8、学习中药基本知识、常用中药;

9、学习方剂学概述及常用方剂约50个;

10、学习常见病的诊治及临床实践约30个病种3000余名患者;

11、针灸方面的知识;

12、学习中医药在皮肤性病学中的应用。

二、工作要求

1、带教老师要严格管理所带学员,耐心为学员讲解临床知识,为确保师承教育工作质量,带教老师要按照年度带教计划,督促学员按要求进行学习、提高,按进度完成学习任务,并加注意见。

2、学员要尊重带教老师,服从安排调度,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每月撰写跟师心得体会一篇,每周跟师不少于2天,并撰写跟师笔记。

3、要认真对待,学习内容必须统一,不得伪造、复印、他人代写,发现后将严肃处理。

《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doc》
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