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来源研究心得范文

2022-11-30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姓氏来源

姓氏来源

全镇长住人口中,千人以上姓氏分别有,陈、张、徐、黄、刘、何等。这些姓氏在我们这一地区起源较早,繁衍较盛。现将其姓氏来历录后。(摘自吉林美术出版社《三字经·百家姓》) 陈:中国的第五大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裔,找到了舜的后裔妫满,武王封他为陈侯,奉守舜的宗祀。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他的后代就姓陈了。另外,北魏时鲜卑族的莫陈氏后来也改为陈氏。百家姓排第10位。

张:这是全国最大的姓。全国大约有一亿多人姓张。他们共同的老祖宗据说是古少昊的儿子挥。挥是弓箭的发明者,被封为弓正,管理弓箭的制作,并被赐姓张。另外,春秋时晋大夫解侯字张,子孙以祖先的字为姓,也称张氏。百家姓排第24位。

徐:夏禹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传至西周徐偃王时,从河中挖出一张红色的弓,他以为是天命所归,就起兵反周。周穆王从遥远的昆仑山赶回周朝,击败徐偃王,但又封他的儿子为徐子。后徐国被齐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姓。百家姓排107位。

黄:黄姓很古老。上古颛顼裔孙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后来楚国灭黄,黄君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另外,唐代邕管(今广西南宁一带)少数民族也有黄姓。百家姓排第79位。

刘:相传帝尧的一支子孙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这一支的后裔刘累有养龙的本事,被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训练龙表演舞蹈。春秋时,周匡王的儿子受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县南),其子孙以国名为姓。百家姓排149位。

华:周代宋戴公的儿子孝父受封在华邑,他的子孙就以封邑的名字为姓,称华氏。百家姓排第28位。

何:先祖是战国时的韩王安。他是周代唐叔虞的后裔,被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一带读“韩”,字音如“何”,后代就有了何姓。另外,古代吐谷浑族的姓氏中也有何姓。百家姓排第21位。

吴:周人还没有夺得天下的时候,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仲雍为了把王位让给弟弟季历,就逃往东南沿海,在江苏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被越国攻灭,吴王的子孙就以国名当了姓。吴氏后来成为中国十大姓氏之一。百家姓排第6位。

曹:曹姓来源有三处,一是上古颛顼之孙陆终的第五个儿子曹安;二是周文王的儿子曹叔振铎,他们的后裔称曹氏;三是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东北一带)人来到中原,以国名为姓。百家姓排第26位。

殷:商朝的第十代君王盘庚将商的首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历史上称为殷商。周武王灭商纣后,商朝的遗民就有以殷为姓的。另外,古代有殷水,也有以水名为姓的。百家姓排第62位。

杨:先祖有两支,一是周代唐叔虞的后代受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子孙以封邑名为姓;二是周宣王的儿子尚 ,他被封为杨侯,子孙以他的爵名为姓。百家姓排第16位。 周: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周人的始祖是后稷。相传他的母亲姜嫄因踩着了天帝的址印而怀孕,生下后稷后就将他扔到荒野里。是天上的老鹰用翅膀为他御寒,地上的牛羊用乳汁喂大了他。他长大后会种百谷,子孙先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后来迁徙到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从此就称周族。不过周人姓姬,直到周朝灭亡后,子孙才姓周氏。另外,北魏孝文帝把普乃氏、贺鲁氏等姓改为周氏。唐代,避玄宗李隆基名讳,姬姓也改为周。百家姓排第5位。

推荐第2篇:刘姓氏来源查证

刘氏的来源

一、姓氏来源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 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 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 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 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它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二、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 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 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 字。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高扬巨斧——刘姓的最原始根蒂 树有根,水有源。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虽然有“张 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 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

那 么“刘”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 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 刘字的原始形象 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 千万

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刘字。

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刘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 坡等通行的现代简化字。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 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看繁体的“刘”字。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 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们 至今都尚未发现“刘”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大师许慎 着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竟无处觅迹。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避讳的 缘故。

现在见到的最古老的“刘”字形体是汉代的小篆和隶书。 战斧——刘字的本义 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释 得出来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 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 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

一、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释 说:“刘,钺属”。

二、动词,诛杀、杀戮。《尔雅·释古上》说:“刘,杀也”。

三、动词,克、征服。《尔雅·释古上》又说:“刘,克也”。

四、动词,陈、铺陈。《尔雅·释古上》又说:“刘,陈也”。

五、动词,凋残。《中文大词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

六、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郭璞注释 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七、形容词,通“ 忄刘 ”,“女刘 ”,美好貌。

八、通“浏”,回也。《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释说:“刘览,回观也”。

九、与“镏”字通用。《集韵》“镏或作刘”。

十、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一取邬刘……”。这个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郑 州附近。 十

一、河流名,《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

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当初人们采用“刘” 字作为血缘和刘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种字义呢?姓氏学家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 于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因此,作为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 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

就是指称某一种具体的事物、实物。

从上面罗列的“刘”字 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 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可见,“刘 ”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 “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 ?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作自己血缘徽记——刘氏呢? 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刘人 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 用和意义。

现在的人们当然不会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 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成人的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钺便 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刘”正是原始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 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 们最初也许极为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 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 始的石器,才得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 可以设想,没有“刘”(也就是斧头)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选——原始人类根本无 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类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 无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兽,保护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实, 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因为斧头与战争相连,又被称 为战斧,“刘”就是战斧中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 兵器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 总之,“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而使人类从混沌走向 文明的正是“刘”。不但如此,

中国人还认为整个世界宇宙,都是由“刘”开辟创造的。 宇宙形成学上又有开天辟地一说: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描述的:“ 自从盘古开天地……”。而在传说的神话中人类和宇宙的创造者——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 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 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他顶礼膜拜。久而久之 “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它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其它氏族的认同。于是, 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刘氏族便形成了。

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今河北唐县 据现有资料证明,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唐县。三民书局《大辞典》400页对“刘”的 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县。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 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尧陶唐氏后 裔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认为:刘地仍然 是因人而得名,不过他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 的以斧钺“刘”为图腾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刘氏族发源地,就在今河 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和血缘徽记的刘氏族在勇 敢的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过程中生活栖息的地方。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时在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也常 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个普通的现代姓氏其产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单一的。 当然,现代刘姓的来源也非单一的,而是多源的。归纳起来有五个源头:其中一支源出帝 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儿子被封于刘邑建立刘子国,改姓刘氏 因周成王姓姬被称为姬姓刘氏;三是汉高祖赐娄敬为刘姓,其后裔发展起来的一支被称为 赐姓刘氏;四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种原因改姓刘 的。

在众多的刘姓形成的不同源头中,帝尧祁姓之后的这一支刘姓又为中华刘姓的最古老最主 要的来源。 帝尧——刘姓的血缘圣祖 翻开各种姓氏学经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刘氏族谱,我们发现在追溯刘姓的起源时几乎都追 溯到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尧。

据史书记载:尧姓祁,名放勋 。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 ),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 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 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大约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 君主。《史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挚”;娶陈锋氏女 名庆都生放勋,帝喾崩,挚代立,挚立,不善而崩,弟放勋立。尧的母亲庆都是母系社会 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尧按照母系社会的制度从母姓祁。尧在位78年,于公元前22 59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 四方征伐的同时,也征服了原始的刘氏族,并将 刘地封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使其担任被征服的刘邑的首领。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及其家 族从此都以“刘”为“氏”。那些原来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人,逐渐被征服和融 合到帝尧后裔的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着刘氏族的徽记,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 族衍变为祁姓的刘氏族了。

那么帝尧的祁姓刘又与当代刘姓有什么关系呢?当代刘姓的开 基始祖又是谁呢? 关于帝尧之后的祁姓刘与当代刘姓的关系早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昭公二十九 年》中就明确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典、正史,还是姓氏学经 典和各类刘氏谱碟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 《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 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 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这就充分说明帝尧是当今刘姓的血缘圣祖。但尧姓祁而不姓刘 ,那么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呢?

三、刘累是刘姓的始祖,祖根在鲁山县

谈刘姓的形成,必须先搞清楚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笔者认

为当年第一个得刘姓的那个人 应该是当今天下刘姓的开姓鼻祖。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 民间传说各异,现存的文献也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到底谁是刘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决 。

据史书记载尧有10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监明早亡。(《史记》云:“舜年二十以孝闻 ,三十而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 以观其外”)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因此关于刘姓的开基鼻祖就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长子监明。 另一种说法认为受封于刘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 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侯》,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 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祠”。 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很少见于世传文献, 但在刘姓族谱中有流行。 四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次子丹朱,这一说法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 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绍也采此说。

五种说法认为祁 姓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的儿子或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的裔孙夏朝 的刘累。此说法在刘姓的源流史上比较流行。

六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 个人的不同名称。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在众多的刘氏成员受封开姓始祖说中,笔者认为:刘累说是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

因为虽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形成世界上最古老 的刘氏族,这支刘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县,史称刘地或刘邑。以后这支刘氏族又被帝尧 后裔祁姓刘氏族征服融合衍变为新的祁姓刘氏族。因为在当时任何一个氏族成员,若被封 到刘地都可以称为刘氏,他的族人可以称为刘氏族。同时,在当时姓从根本上也就没有独 立的分离出来。

历史上正式见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 刘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载于《左传》、《史 记》、《唐书》和大量刘氏、唐氏、留氏等族谱中。 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 学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 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龙 ,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 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 事孔甲。孔甲赐之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惧而迁去” 。 《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今 鲁山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远世则刘后甘劂龙醢,视 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 水出焉 , 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 之鲁山也”。 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 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二字。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 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样记载说: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 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 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肇姓大始祖。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 是留姓的始祖。

另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 二字,因以为姓氏”。《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云:“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 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刘氏。此我刘氏之端也”。

又据《中国通史全编》第70页记载:“刘累自先祖时候,就向豢龙氏学习训龙,而且是时 代相传的训龙能手,刘累也继承了祖业,能够饲养龙。孔甲把从黄河、汉水中捉到的两条 龙交给刘累饲养,并赐刘累为御龙氏,代替豕韦的后代。

过了不久,因雌龙在捕捉时受了 伤而死去。刘累暗中把龙肉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食后觉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 刘累惧怕而逃到鲁县(即今河南鲁山县)”。据传说:“刘累逃鲁县时很仓促,一家人已跑散,刘累跑到鲁阳故城即后来的邱公城,老 伴跑到婆娑街;儿子跑到刘相公庄,儿媳和女儿跑到姑嫂石”。此传说为后人留下了神密 的回忆。 刘累迁鲁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原来的刘氏族,也即御龙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 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居住下来。

为了避免招遥刘累和他的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朝赐给他们的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旧氏族刘氏相称。 这支迁居鲁县的刘氏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南都赋 》云:“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

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尧山 建尧帝庙, 《方舆记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 ,因名”。时之今日这里的香火还十分兴旺。早已成为全社会香客们的朝祖圣地。

刘累迁鲁县后,就住在鲁阳故城,即邱公城。《水经注》曰:“ 水又东经鲁阳故城南 ,城即刘累之故邑也”。( 今县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刘累迁鲁居于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东侧。据原籍耿集镇西边(邻近邱公城)的白沙咀 庄现年98岁的雷平新老先生讲:“邱公城东侧有个刘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时候读 私塾时经常和同学们在刘累墓地玩,墓前还有个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豢龙故里, 吾臣刘累之墓‟”。(2002年调查口传材料)。

刘累死后,世人为了奉祀他老人家还在鲁 县城北牛兰山修建刘累亭以作纪念。《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记载:“鲁阳有鲁山, 有牛兰累亭”。又云:“鲁阳有牛兰累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胆肯定的说:不仅帝尧的裔孙刘累是当今世界刘姓的大始祖,而且 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由于刘累家族长期居住在鲁山一带,所以鲁山境内留下一系列 与刘姓有关的地名,据不完全统计仅大小刘庄就有十多个,还有刘相公庄、刘泽庄、刘山 门庄、刘河、刘寨、刘沟、刘铁沟、东、西刘湾、灌刘、王虎刘等。

四、刘姓的衍变

从刘累的御龙氏到其后裔的豕韦氏 刘累在夏朝为孔甲养龙时,曾被孔甲赐“御龙氏”,受豕 韦之。意思是说,刘累在被孔 甲赐御龙氏的同时并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韦,赐给刘累作食邑,当刘累因死龙事件迁于鲁 县后,孔甲不仅取消了刘累御龙氏称号,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 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 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韦的刘氏族被驱逐出境。被驱逐的刘氏族大部分随刘累迁鲁县定居下 来,其余散居其它各地。

公元前十八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原被驱逐的刘氏族,势力日益发展壮大,因不堪忍受夏 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王朝的大彭豕韦以后,又将刘 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重新封到豕 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称号。正如《左传》杜 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其国为豕韦氏”。 在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 累的后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韦称号。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再次消灭了彭 姓 豕韦国,又复封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为豕韦氏。从此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便以邑为氏 ,由刘氏改为豕韦氏。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

从豕韦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 刘累后裔由刘氏族改为豕韦氏后,在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至 公元前12世纪,周成王伐纣灭商后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一支后裔封于蓟( 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于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今山西冀城 西)。

商周之际,这支刘累后裔,以地为氏衍变为唐氏。 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 不放心,便又废掉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 后裔迁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

至此,刘累后裔 的这支刘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国家,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或称唐杜氏。另 一部分唐国成员,没有迁到杜城,而分散在其它诸侯国仍以唐为姓氏,

便成为今日唐姓的 祖先。

杜伯的故事 西周晚年,刘累后裔的杜国君主,开始在西周王朝为吏任职。周宣王时,最后一个杜伯在 周朝任大夫 之职。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累后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 杭、曰颂,咸有嘉德,不坠家声。颂八世孙叔假,商时为豕韦侯, 豕韦者国名也。叔假 遂以为氏焉。假十二世孙有敬蚁者,周成王灭唐取唐地封之,为唐杜伯,遂以唐杜为氏。 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庄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将、僖伯曰睿,皆身通显有令闻 ”。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职的最后一个杜伯被周宣王 无辜杀害,刘累后裔的祁姓杜国同时也被周朝灭亡。 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其立祠以表其终。其祠叫杜伯祠, 墓称杜陵,均在杜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杜伯被杀和杜国灭亡之后,他的子孙纷 纷逃往他国避难。

杜伯有个儿子叫隰叔,逃到晋国受到重用,官任士师(主掌刑法的官员,又称“理”)。 从此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在晋国繁衍开来。 从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 春秋时期的刘氏,大概是因在为帝尧和刘累的神灵保佑,逃到晋国的杜隰叔后裔在晋国兴 旺发达起来。杜隰叔生两个儿子,荐和 。其中 《 左传》称之为士 ,字子舆 , 继承父业,最初在晋国任士师。据说在他任职期间“朝无奸官”。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 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晋国君主为奖励士 的功绩,特将隋地(今 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于是士 的族人又来到隋地定居。这样来到隋地的士 的后裔,就以他们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为氏,改称为隋氏。

士 的后裔除一支改为士氏,一支改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士 所担任过的官职(司空 )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来源。除此还有一支以士 的名子为氏,形成历史上的士 氏。士 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后又被晋国国君赏赐领地——范(今 河南范县)。随士会到范地的士会族人,又以采邑“范”为氏,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 国又一大姓范姓的来源。

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和《国语·晋语八》关于御龙氏的 传衍情况记载:前549年鲁卿叔孙穆叔去晋国访问,晋

卿范宣子在欢迎宴会上以十分自豪 的口吻大谈本族的光荣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在商是豕韦 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现在晋国成为华夏盟主,我们范氏又是晋国 的卿族,古人所谓„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们这种绵延不绝、世代荣显的大族而言的” 。当时叔孙穆叔对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当场驳斥说:“这种保姓受氏以守宗访、世不绝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禄‟;只有那些能够立功、立德、立言 的人才能„虽久不废‟,是真正的„三不朽‟。”值得注意的是叔孙穆叔只是对范宣子所 说的家史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但他并没有否定从陶唐氏到范氏的传承系统的真实性。 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韦氏、祁氏,皆为着姓,岂尧之不泯欤”!实际上除六大着姓外还应加上士 氏、司空 氏、隋氏、士氏。就此六姓而论,祁氏为尧之本姓,韦氏是豕韦演变而来。从尧之陶唐氏 到刘氏的发展过程中士氏和范氏是 非常重要的一环。

五、刘姓的发展

在刘姓形成与发展的早期历史上,没有出过多名人。刘累之后,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杀 而产生一些影响外,大多数刘累子孙是默默无闻的,这个家族真正闻达诸侯是在士氏、范 氏时期。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所称赞的“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着于世,莫若范 会之最盛也”。 士会与刘氏的复兴 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曾食邑于隋称隋会。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也称范宣 子。他出身于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个显赫 人物,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为了国家的前途, 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 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国就 派士会和另一个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 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国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公元前620年,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

赢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 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晋国的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 和公子雍回国。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因无备而败。此次 战后,士会已不能再回晋国,被迫逃到秦国避难。接着其妻子儿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后到秦 国定居。士会在秦国受到重用,任秦军谋士,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划策。对晋国造成很大 威胁。 晋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晋国六大臣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士会无罪,必须 想办法使士会回到晋国。随后就派魏寿余到秦国假装叛晋降秦,施计把士会劫持回晋国, 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晋三军统帅和元帅。士会在晋国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史称“士会辅 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 。 由于士会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随地 的基础上又加封一个领地——范邑。最后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武”。因此史书也 称士会为随武子、范武子。 士会生三个孩子,长士燮名富仙字美荣,次士鲂名富仁字祥耀,三士球名富任。“士燮子 留秦不返者复姓刘氏”。刘氏复姓当在士会归晋之后,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阅有关经 典和姓氏书均言“士会之裔留秦不返者复更为刘氏”。《唐书·宰相世系表》即采此说。 大梁普通元年修的《刘氏家谱》载:“士会公三子均仕晋,惟士燮之子在秦者为刘氏”。 《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载:“士会当鲁文公世,出奔秦,

推荐第3篇:姓氏研究

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不变的,而氏则不断变 化。春秋时晋国叔向说, “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同是姬姓的贵族,却存许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 “宗”的十一个氏族之

一。姓和氏的产生和区别是由氏族制和宗 法制决定的。

姓与氏来源于原始时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称。那队每 一个氏族都有一个用图腾物作标志的名称。图腾物既是氏族感生 神灵,又是族名。当氏族经过发展,逐渐 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构成的胞族集团,每一个新氏族都为自己想了新的名称,原先的氏族名称就成为胞族的名称了,胞族继续 发展,分成若干胞族,构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称(即更早先的 氏族名称)又转化为部落的名称。部落中的每一个氏旅既有自己 的氏称,又有据以联系血缘远近的胞族称(旧氏)和部落称 [更早的氏)。这种不同层次的氏称,大体相当于先秦时代姓与氏 的关系。如《左传》所述高辛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八个氏族,叫 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此四氏为一个胞族),伯 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此四氏为另一个脑族), 而 八个氏又都属于高辛氏。

周代的姓氏制度是继承原始社会的氏族名称制度产生的,但 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旧氏(指嫡系)不仅—L升为“家”(相当 于脑族或宗族)或“园”(相当于部落)的名称,而且始终仍作 为氏族名称。如吝秋营目的“季孙氏”不仅是以征公子季友为姑 祖的宗族的名趴而且是这个宗族的嫡系氏族的名称。这是出周 代宗法制决定的。拄周代的宗氏氏族分菜之后,原氏族的爵位 型地财产连同氏族名称都由嫡族继承,旁支五世而迁,嫡系百灶 不定,所以,氏族名称将出嫡系氏族世世代代沿用下去。

由于周代贵族是技姓氏采区分血缘关系之辽近的,所以姓氏成为统帅同宗同族成员的旗帜。周王所在的氏族是绝对的大宗乐 族,E此天于的姓也成为整个民族〔用族)的旗帜。于是产生了 顾炎武总结的“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取胜》) 66局面。如因周人是姬地所以周公旦长于伯离封于各鲁囤公 室从所有公族也都是姬蜘不可能变处。但新的氏则冬断产—已 5n减氏、郧氏、柳氏出自鲁孝公,费氏、郎氏出自纪公,施氏出 自桌公,孟氏、叔孙氏、享孙氏出自桓公,为氏出自咽公,鲁氏 副出白宫国灭亡后的公室遗民,等等。

姓与氏的区别,由“姓”“氏”本身的意义也能看出来。 《说文》: “众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因生以为烃。” ‘感天而生”招始祖所感生助图腾物,西周 以后被附会为“天”。 “因生以为烃”实指因图路称号作为姓。 可见“姓”本义指所感生之物,如“姬”得名于熊迹, “拟”得 名于蔻队 “子”得名于燕卵等(参阅本书《图房》)。

“氏”本义指氏族,氏族即文族,指分菜的各族。从语音看, “氏”与“支”古音同。氏既是文族名执当然每当分氏都要产生新的氏了。 春秋时代,贵族通常以祖父的名号[如名、字、谨、封邑 等)为氏。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抵那时并非人人都有氏称,只 有代表氏族的族长才被称为某氏。而这个氏名,又是氏族始祖的 名号。假设那时王常寿命为三代同堂,而氏族又是冈一始祖的无 代以内子孙所构成,不难算出,任何人在世时都不可能成为氏族 始祖并且以他的名号作氏族名,只有当她的第五代孙出现以后,他的后代才成为独立的氏族而以他的名号作氏称。由于族长是在 世的最高辈摘长考,gz么,在正常情况下正好是始祖的嫡长孙作 族长。

《左传·隐公五年》把台串公儿子公子躯追称为“威信伯”’ 孔颖达《琉》云,‘诸侯之子称公执公孙之于 不得袒诸民乃以王父(祖父)字为氏。计艘伯之孙乃得以减为 氏。”就是说,当公子呕(字子咸)成为氏族始祖吮他的孙子 做族搔才开始以“威”为氏。这时使脱离公室嫡族了。

上文巳说别任何一个氏族(不论大家小宗),它本身都有 一个嫡系往下南嫡系的每一代族长都保持该氏作称号而不变。所以,氏一方面不断变化而产生新民,另一方面又将一直流传下 去(除非嫡系核灭或其他特殊原因)。到两汉以后,随着宗法制 在政治制度中解体,先素本有区别的姓与氏开始合流,合称为拄 氏。从此姓氏不再分大小宗,而由所有的后裔共同继承。不 过,由于皇族、官僚地主和农村中宗法制度一直还存色于是 秦汉以后又产生丁“房”的概念,其性质与先素的“氏”相似。

古代传说中,姓与氏是伏羲氏确定的。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认为,中国最早的姓产生与伏羲氏时期,产生的第一个姓是风姓。

姓,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它最早是氏族图腾标志,有了文字后,才形诸文字。

姓,《三坟》:“男女媾精,女生为姓。”《说文》:“姓,人所生也。”氏族的血缘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始祖,所以古姓多为女旁字。因生为姓,也就是以氏族最初的血缘之始来命姓,所以姓是不可能有变化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地命氏”的例子,如“炎帝居于姜水,故为姜姓”,“舜居于妫汭之水滨,故为妫姓”,实际上是他们生于居于姜水、妫水之滨的氏族部落,这水名就是以其氏族部落的女性始祖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根本族号。

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

氏,是部落、宗族的分支,是小宗(支系)的族号,子孙分支,就以氏来区别。他们的姓不变,而以分支的国、邑、地、官、谥、字、业等各自为氏以示区别。在小宗(分支)的划分,有其基本原则,就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子孙分出,以其祖为祖,自为小宗。分支后繁衍后代,他就成了本支的祖,他的子孙分别为更小的宗,并且各自为氏以示区别。

比如说,周王姓姬,儿子分嫡子、庶子,正妻生的是嫡子,其他妻生的是庶子,嫡子继承姓,继承王位,其他的二十多个儿子称王子某,不能继承王位,分封小国,为侯,以国名做为他的氏,称姬姓某氏。小国的嫡子继承侯和氏,其庶子又被分封一地,为伯爵或为子爵,所分封地名又成为他的氏。

秦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辩贵贱,随时更移。氏族、部落的消亡,氏也就消亡,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无数个氏,也消亡了无数个氏,然而姓基本不变。所以,先秦时期保留下来的姓只有30余个,保留下来的氏却有千余个。

秦时,各方面都大一统,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虽有区别,但已不严格了,到了汉代,姓与氏已经没有区分了。姓与氏融合的根本原因,是郡县制代替了裂土分封制,取消了世袭封土,也没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原来分氏的基础没有了,氏的代表贵贱的意义消失了,只剩下与姓相同的区别婚姻的意义,所以与姓融合为一了。

秦代,实行了郡县制,取消了裂土分封,分宗命氏的基础被取消了,姓与氏就逐渐模糊。到了汉代,姓与氏已经趋于合一,汉末,姓与氏已经一体化了。

姓与氏解释起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妇人称姓,《通志·总序》: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不相紊滥。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无骇卒,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另:比如说,周王姓姬,儿子分嫡子、庶子,正妻生的是嫡子,其他妻生的是庶子,嫡子继承姓,继承王位,其他的二十多个儿子称王子某,不能继承王位,分封小国,为侯,以国名做为他的氏,称姬姓某氏。小国的嫡子继承侯和氏,其庶子又被分封一地,为伯爵或为子爵,所分封地名又成为他的氏。

正妻生的是嫡子,但继承姓和王位的只能是嫡长子,诸侯国嫡长子外的嫡子及庶子的后代也并不一定以封地为氏,像左传中记载的无骇是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代,他的后人就以公子展的名字称为展氏。

推荐第4篇:(11)欧美姓氏的来源

(11)欧美姓氏的来源

一、英国人的姓氏

早期居住在英国本土的人,一生下来就只取一个名,如:John(约翰)、Hilda(希尔达)。当时,人们群居共处,就地扎寨,因人稀寨小,取名John,Hilda的人屈指可数,人们不易混淆。随着岁月的流逝,小村寨扩展成了大村庄,有些大村庄变成了市镇。这样,在同一地方就有好几个人取名相同。那么人们是怎样区别这些同名的人呢?

第一个办法就是在原来的名词后面加上本人的职业名称。譬如两个人都叫John,一个的职业是织布工(the weaver),另一个的职业是厨师(the cook)。人们就分别叫他们John the Weaver(织布工约翰),John the Cook(厨师约翰)。类似的例子还有:John the Miller(磨坊工约翰),John the Shepherd(羊倌约翰),John the Thatcher(盖屋匠约翰)。不久这些叫法就成了:John Weaver(约翰·威弗尔),John Cook(约翰&·库克),John Miller(约翰·米勒),John Shepherd(约翰·谢泼德),John Thatcher(约翰·撒切尔)。这样英语中的第二个名字即英国人现在用的姓便产生了,而且很快用在小孩的身上。如:约翰·威弗尔的孩子可能叫做:Hilda Weaver(希尔达·威弗尔),Charles Weaver(查尔斯·威弗尔)等。

古英语中有个名字叫Wright,原意是工人或制造者。制造两轮马车的人叫cartwright,造车轮子的叫wheelwright、造船的叫shipwright。英国人至今还使用许多类似Wright(赖特),Cartwright(卡特赖特)和Wainwright(韦恩赖特)的姓。

更为常见的姓是Smith(史密斯)。英语中的smith一字原意是用金属材料制造东西的人,如:goldsmith(金匠),blacksmith(铁匠),tinsmith(锡匠),coppersmith(铜匠)。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smith一直是个重要的职业。现在虽很少提到它,但在英国人的姓氏中却仍被使用。

第二个办法是在原名字后加上住处名称。这样,同一村庄里名叫Tom(汤姆)的人,可根据他们住处区别开来,如:居住在山崖下的汤姆,紧挨林边居住的汤姆和家舍坐落在田野里的汤姆,从而出现了一系列以处所命名的姓:

英文姓氏 英文字意 汉译

Wood 树林 伍德

Field 田地 弗尔德

Ford 小津 福特

Street 街道

斯特里特

Cliff 悬崖

克利夫

Tree 树

特里

Lane 小巷 莱恩

Bush

灌木丛 布什

Brook

小溪 布鲁克

Pond

池塘 庞德

Lake

莱克

Forest

森林

福雷斯特

有些姓是通过区别同名人的外表得来的:

英文姓氏

英文字意

汉译

Short

矮的

肖特

Brown

棕色的

布朗

Long

长的

第三个办法是用某某人之子的说法。用此种方法可以把三个同叫亨利的人称为:

Henry son of John. (亨利·约翰之子)

Henry son of Robin. (亨利·罗宾之子)

Henry son of William.(亨利·威廉之子)

最后这些名字就演变成了Johnson(约翰逊),Robinson(罗宾逊),Williamson(威廉逊)。

二、美国人的姓氏

据《美利坚掠影》介绍,美国人的名字很简单,虽号称3500多个,但实际常用的,女孩不过500个,男孩约800个,这些名字绝大多数是从《圣经》上抄下来的,不外约翰、彼得、约瑟、玛丽等。美国父母为孩子取名,不像中国父母那样绞尽脑汁,大做文章,只要照着《圣经》选一个满意的就行了。

相形之下,倒是美国人的姓极其复杂。美国是“民族大拼盘”,世界各色人种混居杂处,带来各自的文化、语言、血统,也带来各自的姓氏,稀奇古怪、五花八门,美国姓氏之杂必居全球之冠。五大洲各色移民且不论,仅来自英伦三岛的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移民姓氏之怪,就让人大开眼界。 例如,有人姓苹果(Apple),有人姓桔子(Orange)、大米(Rice)、小麦(Wheat)、玉蜀黍(Corn)一类粮食水果皆有姓之。

有人姓熏猪肉(Bacon)、火腿(Ham)、咳嗽(Cough)、狼(Wolf)、狐狸(Fox)、(灰(Ash)、毒药(Poison)、公鸡(Cock)、公鸭(Duck)、鱼(Fish),未免令人觉得可笑。有人姓鸟(Bird),虽然中国人中不乏姓牛姓马的,但称呼“鸟先生”、“鸟太太”,在中国人听来,总有几分滑稽。

有人姓胳膊粗壮(Armstrong)。祖上必是大汉,壮得可以。有人姓懦夫(Coward),有人姓疯狂(Crazy),姓棺材(Coffin),姓扫帚(Broom),甚至姓扫帚把(Broomstick)。还有人姓死(Death),姓地狱(Hell),这可就有些晦气了,坟墓、死人都是大不吉利之词,在美国亦敢姓之,其余可想而知。 有些人明明是白人,却偏偏姓黑(Black),而黑得发亮的人却姓白(White);不少碧眼金发的“白雪公主”,别人却叫她黑男人(Blackman)、蛋头(Egghead)小姐、秃头(Bald)小姐,阴差阳错。有的教授富五车,满腹经纶,大名竟是农夫(Farmer),而一字不识的农夫,却堂而皇之姓起聪明人(Wiseman)来。

姓富人(Richman)的不一定真有钱,有人姓一辈子银行(Bank)、银行家(Bankman)、金人(Goldman)、金质的(Golden)、珠宝(Jewelry)、戒指(Ring)、银子(Silver)、股票(Stock)、现金(Cash),却依然是一个穷光蛋,一文不名,姓穷人(Poorman)的却可能是一个大富翁;自由人(Freeman)可能犯了法,锒铛入狱,不得自由,而罪人(Sinner)却可能品行优良,一向奉公守法,何罪之有。 当然,成神成圣、光宗耀祖人人向往,东西文化莫不如此,所以在美国,姓基督(Christ)、圣经(Bible)、教皇(Pope)、国王(King)、女王(Queen)、王子(Prince)、公爵(Duke)、伯爵(Lord)……者大有人在。

有人戏称,美国人文化太浅,胡姓一气,美国人连“性”(Sex)都敢姓,连“强奸犯”(Raper)都敢堂而皇之作为家族姓氏代代相传,这些家族的开山老祖必定都是目不识丁,否则怎会开此玩笑。

1、取自父(或祖)的名字,姓由父(或祖)的名字演变而来,例如约翰逊(Johnson),是约翰(John)的儿子,理查森(Richardson),是理查德(Richard)的儿子。

2、姓以地形、地势而得。例如伍德(Wood)、丘吉尔(Churchill)等。这一类姓氏最多,约占英美总姓氏的40%。

3、由浑名而成。祖上有人有某些生理特征,家族由此而得姓。例如布朗(Brown,棕色)、布莱克(Black,黑色)、朗(Long,长)等。

4、由祖先职业而成。例如史密斯(Smith,铁匠)、贝克(Baker,面包师)、费舍尔(Fisher,渔夫)、法默(Farmer,农夫)、泰勒(Taylor,Tailor的变体、裁缝)等。

当然,上述这四类都是指盎格鲁一撒克逊血统美国人的姓氏而言,德、法、意、西俄、日本及阿拉伯等移民姓氏不在其内,如果都加在一起,据史密斯估计,全美国大约有150万个不同姓氏。据“钩子”(赫克,J·N·Hook)先生研究,美国万人以上的大姓有3000多个。美国十大姓氏排名次序是:史密斯(Smith)、约翰逊(Johnson)、威廉斯(Williarms)、布朗(Brown)、琼斯(Jones)、米勒(Miller)、戴维斯(Davis)、马丁森(Martinson)安德森(Anderson)和威尔逊(Wilson)。史密斯名列第一,全美国约有200多万人姓之。

三、德国人的姓氏

中国人的姓氏总的来说比较庄重,有些词如赵魏韩秦只能当作名字来用,其他的姓也基本上没有特别的意思。德国人的姓氏就有趣的多,因为作为姓氏的那个词常常另有一个意思,这个词的意思可能是一个职业、一种动物、一种颜色乃至器皿、品性、动作等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德语名字翻译成中文都是用音译,所以不懂德语的中国人想不到大名鼎鼎的前德国总理科尔(Kohl)有这样一个不体面的名字——“卷心菜”(Kohl),超级赛车手舒马赫的名字也好不到哪里去——“舒马赫”原来是鞋匠的意思(Schuhmacher)。现任德国黑森州州长的名字翻译成科赫(Koch),其实本意是“厨师”。爱因斯坦(Einstein)是“一块石头”,巴赫(Bach)是“小溪”,茨威格(Zweig)是“树枝”……原来很多德国名人都有有趣的名字!

当然这些词作为名字时它们的本来意义就应该自动隐去。德国人见到一个“磨坊主”(Müller)先生,或者是“园丁”(G?rtner)夫人、“面包师”(B?cker)小姐,不会以为他们真的是什么磨坊主、园丁和面包师。这一类的名字还有很多,像“裁缝”(Schneider)、屠户(Metzger)、铁匠(Schmied)、瓦匠(Mauerer)、木匠(Zimmermann)、农夫(Bauer)、渔夫(Fischer)、牧羊人(Sch?fer)。许多古老的农牧业和手工业行当都成了姓氏。

形容词也能成为姓氏,似乎不合语法,不过语言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东西,所以不能事事全讲语法。也许很少有公司愿意雇用一个姓“贵”(Teuer)的采购员,不是工作能力的问题,而是因为听到这个名字不舒服。倘若一个姓“恶劣”(Schlimm)的老师班上有一个姓“聪明”(Klug)的学生,而这可怜的学生偏偏智力平平成绩很差,那么班上肯定有笑话可讲了。

颜色在中文里作姓氏的不多,比如“白”和“黄”,在德语里白(Wei?)也是姓氏,此外还有“褐色”(Braun)、“黑色”(Schwarz)、红色(Rot)绿色(Grün)等等。

动物名字成为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很新鲜。我们会看到“狼”(Wolf)先生、“狮子”(L?we)先生、“鸟”(Vogel)小姐、“猪蹄”太太(Schweinefu?)满街跑——德国真是一个奇妙的国度。 有些有消极意义的字眼也可以成为姓氏,中国人恐怕难以接受。因为我们喜欢取积极向上的和赞美性的名字。可是德国人似乎不在乎自己来自“杀手”(Killer)之家。姓“火灾”(Brand)的德国人不见得以纵火为乐。最尴尬的是那些姓“刽子手”(Schlachter)的大夫,德国诊所门口都挂着一块写明医生行当和名字的大牌子,就算是名字不好听也得挂上去,所以“刽子手”大夫们只好任凭路过的行人看着牌子发笑。

四、法国人的姓氏

人人都有名有姓,这不足为奇,不过如果要根据你的胖瘦高矮、你的职业或住处来决定姓什么的话,那就有趣了。法国人的姓氏就是这样有意思。

最早用绰号互相区别

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之一当属中国,至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了。相比之下,西方姓氏的变迁和使用要晚很多。12世纪,随着人口的膨胀,人群聚集到了市镇,人们不得不开始用绰号来区别你我,以避免搞混。后来,有绰号的人又把绰号传给他们的子孙,这便是很多西方姓氏的起源。 在法国姓名最初只是一个符号,比如启蒙思想家卢梭,可谓尽人皆知,但“卢梭”这个姓的意思是“红头发”,因为他的祖先很可能是长着红头发的人。其实,法国人还有些姓氏更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埃布尔”的意思是“呼吸”;“伯纳德”意思则是“像熊一样勇敢”。还有个别人的姓氏,翻译过来竟然是“屁股”的意思!

“垃圾桶”也能当姓

法国人姓氏来源有多种。一是由从事的职业而来。比如“邦尼特”是指“制造女帽的人”。据说这个姓氏的家族最早的职业就是制造女式礼帽。姓“布朗热”的祖先是开面包店的。尴尬的姓氏当然也有,比如“波比勒”意思竟是“垃圾桶”。据考证,他们的祖先是造垃圾桶的人,所以就这么传了下来,后代只好跟着委屈一下。此外,有些姓还和外貌、体形等生理特征有关。比如“鲁克斯”指“红脸汉子”。如果你见到一个脸膛红红的法国人,说不定他就是这个姓。而“杜兰德”的含义则是“强壮而有耐力”。显然,这个家族的祖先非常健康。相比起来,“珀蒂”这个姓的意思是“长得矮小”。不过现在姓“珀蒂”的法国人中已经有很多身形高大挺拔,并不输给“杜兰德”家的人。有根据住处而定的,比如“米歇尔·莱格利斯”,就是“住在教堂隔壁的米歇尔”,因为“莱格利斯”在法语中是“教堂”的意思。 法国姓氏中的“德”字,是法国贵族家庭的标志。例如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文豪莫泊桑以及现任法国总理德维尔潘,姓氏中就有“德”字。在以前,法国人非常注重这个贵族身份标志,甚至有人故意给自己取一个含“德”的名字。

五、俄罗斯人的姓氏

在俄罗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迎面碰到熟人,不能脱口得体地叫出对方姓甚名谁,颇感尴尬。

一次,向莫斯科大学的一位汉学家道出与俄罗斯人交际时的这一苦衷,老教授很风趣地说,中国人的姓比俄罗斯人的姓难掌握。中国人的姓的含义不能一望而知,所以只能死记硬背;而俄罗斯人的姓只要了解其含义,是不难记忆的,如“戈尔巴乔夫”意思是驼背,“普希金”含“大炮”之意,“托尔斯泰”可解为“肥胖”……受教授的启发,笔者对俄罗斯的姓氏做了一番考察,发现其中的确大有学问。

原来,14世纪前,俄罗斯人没有姓。“姓氏”一词是彼得大帝学习西欧引进俄语的。再晚些时候,俄罗斯人有了姓,但只是豪门贵族的特权,贫民百姓不能使用姓。

最早出现的姓来源于河的名称。例如“库尔布斯基”这个姓,就来源于库尔巴河,意思是“住在库尔巴河边的人”。有些姓原本是根据一些人的外貌特征和举止风度所起的绰号,但随着光阴的流逝,这些绰号便成了姓,如:“尔布恩.尼希”是“驼背乞丐”的意思;“别列科夫”最初是长浅黄头发的人的绰号,现在自然长黑头发的人也可以用这个姓了。

有趣的是,有些俄罗斯人的姓取自动物的名称,如“扎伊采夫”(兔子)、“科罗温”(牛)、“乌特金”(鸭子)。据说,古代俄罗斯人非常迷信,许多传说中,某些动物、禽类不是呼风唤雨的神,便是点石成金的仙。于是人们就以它们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以求具有那些“神仙”的本领,或者求得它们的保佑。

我们还可以从一些人的姓中分别出其祖先所从事的职业,如:“洛特尼克夫”(铁匠)、“邦达列夫”(箍桶匠)等等。

俄罗斯姓氏起源各种各样,不胜枚举。有些姓竟出自一些食物和蔬菜的名称,如:“眄拉瓦耶夫”(大面包)、“卡普什金”(白菜)。还有的姓氏与日常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有关,如:“舒宾”(皮袄)、“捷列金”(马车)等。

十月革命后,由于连年战争,苏联出现了大量不知生身父母姓氏的孤儿,其中很多人给自己起了带有浓烈时代色彩的姓,譬如“马尔林”就是以马克思和列宁两个人的姓的第一音节组合的。据说,“斯大林”(钢铁)的姓是列宁给起的,列宁认为他的性格像钢铁一样坚强,而列宁本人的姓则取自俄罗斯著名的勒拿河,此河流经西伯利亚,是列宁流放的地方,由此可体会到列宁博大胸怀。

推荐第5篇:中华姓氏的主要来源

中华姓氏的主要来源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寻根问祖的兴起,姓氏文化研究也方兴未艾。尤其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家族(宗族)编修家谱(宗谱),对本姓都要追根求源。中华姓氏是怎样产生的?今天咱们就找个话题简单聊一聊。

现在说的姓氏,在先秦时期是不同的,姓起源于女系,是部族的区别标志,在母系社会已经产生,那时“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姓”字本身就是一个会意字,即“女生为姓,姓从母出”。中国最古老的八大姓姬、姜、姚、赢、姒、?u、妫、姑,全部为女字旁。氏起源于男系,是上古贵族表明宗族的称号。《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三代以后,姓氏合二为一。”也就是说秦汉以后通称姓,或兼称姓氏。氏是姓衍生出来的分支,是表示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姓无氏。所以姓与氏是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姓氏逐渐合一。

中国的姓氏有多少,有学者统计各民族曾经使用和正在使用的姓氏有23800多个,其中有单姓、复姓,还有3~9字姓;目前仍然在通用的汉姓有5DOO多个。这些姓是怎么得来的呢?东汉王符(约85―163年)写过一本书叫《潜夫论》,其中《志氏姓》曰:“昔尧赐契(商的始祖)姓子;赐弃(周的始祖)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日有吕。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后世微末,因是以为姓,则不能改也。”

《??夫论》收集520余姓,并将姓氏的来源分为九类。晚王符70多年的应劭(东汉末灵帝、献帝时人),其《风俗通义》(轶文)收集346个姓氏,应劭和王符一样将姓氏的起源归纳为九种。后世的姓氏专著大多参考了王符的分类法。也有将姓氏的来源细分的,如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共收录2255个姓氏,该书参考《元和姓纂》将姓氏的起源分为32类。

王符和应劭将姓氏来源所分的九类是:一是源于祖宗的号。如禹即夏代的后裔姓姒、契即商的后裔姓子、弃即周代的后裔姓姬、伯夷的后裔姓姜等。二是源于谥号。谥号是古代社会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据他生前的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勤学好问等谥为文,刚强直理、克定祸乱、法能服民等谥为武,还有昭、景、成、宣、戴、桓等姓,都是从老祖宗的谥号来的。三是源于国名。夏、商、周三代分封许多诸侯国,如齐、鲁、吴、楚、秦、晋、燕、赵、陈、宋、郑、越、卫、韩、魏、蔡、曹、胡、许等,这些国家灭亡后,其公族以国为氏。四是源于爵。即爵位。如王、公、侯、伯等,其后代有王孙、公孙等。五是源于官。古代设有司马,掌管军政、军赋、马政,西周为三公之一,他们的后裔就以司马为姓,如司马相如、司马迁,晋朝皇室司马昭家族等。司徒,是负责掌管民户、土地、徒役的大臣,后裔以司徒为姓。司空、太史等复姓,都是由官名而来。春秋时晋国在上、中、下三军之外,另设左、中、右三行,苟林父为中行军帅,其子苟偃称中行偃,其子孙便以中行为姓。六是源于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又起的别名叫字。如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字伯有,其子孙遂以伯有为姓。再如孟孙、子服、叔子等。七是源于职业。如商、周、秦、汉都设有“巫”,掌管巫策,预言吉凶,禳祷以除疾病,子孙以巫为姓,孔子弟子有巫马施,曾为单父宰。古代还设有管理匠作及制陶的官员,其后裔便以匠、陶、卜、屠等为姓。八是源于居住地。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如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他们的后裔便以东郭、南郭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子孙便以西门为姓。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是以东门为氏。他如城、园、池、桥等。九是源于采邑、封地。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晋国苟林父之弟苟首采邑于智(今山西永济市),其后代为智氏。其他如温、苏、杨、甘、樊、栾、邓等。

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族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国字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除了上文说到的姓氏的九种来源外,主要还有下面三种:

一是上古帝王的后裔,一个姓氏分为多个姓氏。举例如下。

1.炎帝。《潜夫论》载:炎帝的后裔四岳、伯夷为姜姓,封在申国、吕国,他们的后代姜尚即姜子牙,帮助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姜尚被封在齐国,姜尚的后代先后被封在申国、吕国、许国、向国、纪国、州国、薄国、甘国、戏国、路国、怡国,还有齐国的国、高、襄、隰、士、强、东郭、雍门、子雅、子尾、子襄、子渊、子乾、公旗、翰公、贺、卢等氏,都是由姜姓分出来的,即炎帝的后裔。

2.黄帝。《国语》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二人)、酉、祁、己(二人)、滕、箴、任、苟、僖、姑、?帧⒁赖取P弧⒄隆⒉?、舒、祝、终、泉、卑、遇、狂大等氏,都是任氏分出的。姑氏的别支有阚、尹、燕、光、倡、雍、断、郅、密须等氏,这些都是黄帝的后裔。

3.帝尧。帝尧的后代有陶唐氏、御龙氏、唐杜氏,及刘、隰、士、李、司空、随、范、郇、栎、彘、燮、?e、会、扰龙、狸、傅等氏。

4.帝舜。帝舜姓虞,又姓姚,居住在妫水边,称妫氏。西周初其后裔妫满受封于陈,陈国的虞、姚、袁、?P、庆、夏、宗、来、仪、司徒、司城等氏,都出自陈妫。陈国公子完因国乱逃亡到齐国,改性田,后来取得齐国政权,史称田齐。公子完的后裔有皮、占、沮、与、献、子、鞅、梧、坊、高、芒、禽等氏。这些出自陈妫和田齐的姓氏都是舜的后裔。

舜有个大臣叫皋陶,皋陶的儿子伯翳被舜赐姓赢,其后裔造父封于赵城,以赵为氏,恭叔氏、邯郸氏、訾辱氏、婴齐氏、楼季氏、卢氏、原氏,都是赵赢姓。另外,梁国、江国、葛国、黄国、徐国、莒国、蓼国、六国、英国等国的国君,都是皋陶的后代。钟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惰鱼氏、白冥氏、飞廉氏、密如氏、东灌氏、良成氏、白乙氏、公他氏、巴氏、郯氏、复氏、蒲氏,都是赢姓氏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嬴政。

二是改姓,此类情况最为复杂,试举五种:

1.因避祸、避难而改姓。韩公子张良买力士在博浪沙击秦皇误中副车,秦大索天下,有一位姓韩的避难渡河遭官吏盘问姓名,因时逢严冬,其人手指河水意为姓韩,官吏说原来姓河,其人说姓为人字旁哪能水字旁,因避过一劫,这一支韩姓随改姓何。韩信被杀后,其家族为避祸将韩字去掉半边改为韦。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为避仇添宝盖头改为牢姓等。

2.因避讳而改姓。汉代“邦”氏因避刘邦讳改为“国”氏。苟姓原姓敬,因避后晋儿皇帝石敬瑭讳而改为苟姓和文姓两支,20世纪80年代登封有一支苟姓经申请恢复了敬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汉明帝讳“庄”,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有师姓为避讳而缺笔改为帅氏。这一类情况有很多,不再一一例举。

3。因避役而改姓。明初洪洞移民时,官府不允许亲弟兄徙居一地以避免日后形成世家大族,有刘姓弟兄二人分姓移民今新密大隗镇,后为避役子孙再次分姓,如今形成“??、王、李、赵、裴、刘”六姓,实由刘姓分支。

4.随潮流、招赘上门、过继、音讹、随母等而改姓,这些情况现在还有,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不再例举。

5.少数民族改姓。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少数民族如与汉、唐对峙的匈奴族,与北宋长期对峙的辽一契丹族、西夏一党项族,与南朝对峙的北魏鲜卑族,以及羯、氐、突厥等族,现在都没有了,应该说多数融入了汉民族而改汉姓。仅见于《北朝胡姓考》一书所载,少数民族改汉姓就有193个。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其中之一就是鲜卑族多字姓要改为音、义相近的汉字单姓。皇室拓跋氏改为元氏。皇室十姓分别所改姓氏为:纥骨氏改胡氏、普氏改周氏、拓拔氏改长孙氏、达奚氏改奚氏、伊娄氏改伊氏、丘敦氏改丘氏、侯氏改亥氏、乙旃氏改叔孙氏、车煜氏改车氏。张、王、李、赵、陈、林、刘、自、何、朱、胡、穆、贺、梁、寇、卢、单、毕等汉族大姓均有胡姓所改者。总计(《魏书?官氏志》所载,鲜卑族改为汉姓的就有121个。历史上回族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与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不少回民改称汉姓氏,主要有:马、穆、虎、黑、海、铁、母、丁、关、温、安、金、李、牧、闻、狄、黑、朱、麻、段、杨、从、丛、刘、赵、回、应、辛、代、尹、伞、韩等姓。满洲人入关后,尤其清末民初,满族改汉姓的也有许多,比较有名的是满族八大姓:马佳氏后改为马氏,佟佳氏后改为佟氏,富察氏后改为富、傅氏,费莫氏后改为马、麻氏,瓜尔佳氏后改为关、白、石、鲍、汪等氏,钮祜禄氏后改为郎、钮氏,索绰络氏后改为索、曹氏,依尔根觉罗氏后改为赵、伊、佟等氏。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的。

三是赐姓。由皇帝赐功臣或者亲近者以国姓以示尊崇,如刘邦赐项庄姓刘。唐朝赐姓的有很多。其中赐给开国元勋和文武大臣以国姓李的就有18家,如唐太宗赐徐茂公国姓李,其子敬业造反,被武则天夺去李姓又姓徐。另外还有邴元?、杜伏威、胡大恩等都被赐予李姓。赐给内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国姓的也不少,如鲜卑族拓跋赤辞率部归附,唐太宗赐其姓李。唐玄宗赐契丹大帅达年嘉哩为国姓李、名怀秀。晚唐德宗赐西突厥后裔沙陀族朱邪存心为李姓,其孙李克用建后唐,朱邪这一支便姓李。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都是胡人。两宋沿用这一制度,广赐国姓赵,如赐党项族西夏首领李继捧、元吴等为赵氏,使赵姓人口大增,成为全国大姓。

上述赐国姓都有褒奖的意思。古代社会生杀予夺全在帝王手中,如果某位官员因为“谋反”被杀,其宗族就会被赐凶姓、恶行,以示惩罚。汉代英布被诛后,其族人被赐“黥”氏。南朝萧响的后裔被贬为“蛸”(毒蜘蛛一类)姓。唐宗室李茂贞等因反对武则天,被从皇族除籍,贬为“虺”(毒蛇)氏。

上面所列仅是简单的梳理,中华姓氏的来源不但丰富而且非常复杂,除了一些小姓、稀姓外,越是大姓来源越多元,张、王、李、赵等都有多个源头。李姓、赵姓上文已有简述,另以王姓而论,其主要源头有:太原王氏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汲郡王氏是王子比干的后裔,元城王氏为帝舜的后裔,京兆王氏是毕公高的后裔。另外,高丽、西羌、匈奴、羯、契丹、鲜卑、回纥等少数民族都有改为王氏者。

由上文可知,中华姓氏的来源本就多元,中国历史上还经过五胡乱华、晋室南迁、宋室南渡等事变,多次民族大融合,给寻求姓氏来源更增添了困难。有的家族在编修家谱时,一定要找出得姓始祖,甚至把历史上的同姓名人认作老祖宗写入谱中,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

推荐第6篇:姓氏文化研究

姓氏文化研究

一、姓氏起源

1) 时间:在中国,大约在五千多年前。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

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 2)具体背景: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3)起源分类: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之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闻喜县一带)。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中国的1万多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500个,在当今中国常见的

100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73个,在海外有\"陈林半边天,黄郑排满街\"之美称的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推荐第7篇:丁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丁氏

历史来源:

「豆源出:

一、出自姜姓。以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云: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分封诸侯,姜太公望受封于齐。其子伎,死后谥号为丁公。其后遂以侗为氏。

二、据《三国志孙匡传注》云:三国吴时,孙权因其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三、出自西域回族姓。伊斯兰教穆斯林本无姓氏。元朝末年,有人名丁鹤年,其曾祖名阿考丁,祖父名苦思丁,父名职马禄丁,从兄名吉雅谟叮其后汉化,遂以丁为氏。

家族名人:

丁密

东汉岑溪人,字靖公,以孝顺而知名,父母亡故,在坟边筑屋守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抵屋旁小池,见人而驯伏,时人以为是其孝行所感应。

丁令威

西汉辽东人,传说曾学道于灵虚山,后化作仙鹤归辽东,停在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仙鹤徘徊于空中,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冲天直上而去。

丁复

汉初人,随高祖刘邦举兵于薛,后助高祖平定三秦,破项羽将龙且于彭城,官大司马,封阳都侯。

丁允元

南宋常州人,字叔中,淳熙(公元1174-1189年)间任少卿,后因忠谏贬官潮州太守,拨田租兴学养士,筑桥利民,百姓名宦祠祀之。

丁兰

东汉河内郡人,少年母逝,用木头雕母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用手杖击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被捕。传说告别木像时,像为他落泪。

推荐第8篇:百家姓瞿,瞿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瞿氏

历史来源:

「瞿」源出:

瞿(Qú)姓源出有三:

1、以人名为姓。商代有一大夫官,因受封于瞿上(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东瞿上城),而得名瞿父。其子孙后代遂以祖上名字为姓,形成瞿姓。

2、以地名为氏。据《宣和博古图》记载,商代青铜器皿中有瞿父鼎。瞿父,是以封地名而命姓瞿的。

3、以地名命姓的还有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商瞿,字子木,跟随孔子学习《易经》。商瞿是鲁国人,因生于四川双流县,居于瞿上,故名商瞿,其旧居称为商瞿里,后来在这里居住的人,分别以地名取商姓和瞿姓。

瞿姓始祖:瞿父鼎。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商代遗留下来的青铜器中,有一件瞿父鼎,见于《博古图》,瞿父是瞿姓的祖宗,瞿姓都是以地名为姓氏的。另外,根据《通志氏族略》是的记载,瞿氏是晋东海王越参军瞿庄的后代,是博陵人。又有王僧儒谱说,河东的裴桃的儿子娶了苍梧瞿宝的女儿。还有,根据《风俗通》的记载,汉代有河南太守瞿茂,梁有镇北将军瞿延,而唐时有绛州刺史瞿稹,望族均出自高平,松阳。平江府与温州平阳亦有瞿氏。望族居松阳郡,即现在的浙江省松阳县西部。瞿氏后人尊瞿父鼎为瞿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瞿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商朝时候有个大夫叫作瞿父,他的子孙以瞿作为姓氏,世代相传,是今天瞿姓最早的起源。古代时候,有个地方叫瞿上。商朝时候有一位贵族被封到那里为王,建立了瞿国。瞿国公族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瞿氏,形成了另一支瞿姓。瞿上那个地方,在今四川省成都附近的双流县一带,因为春秋时候孔子的一个弟子商瞿曾居住在那里,所以有叫商瞿里。最早进入上海地区的瞿姓,据史志记载是参军瞿桧,宋靖康末年,瞿桧从康王南渡,自汴梁举族迁上海地区,定居鹤沙(今南汇下沙),这是浦东翟氏,也是上海瞿氏的主干,他们后来棋布奉贤分水墩、松江城、松江天马山、高桥界浜和嘉定城。也在南宋初年,另一支瞿氏从严陵(今浙江省桐乡)迁居龙华,与张、沈、赵三姓,世代结义,休戚与共、有四姓墓留为海上名迹。尔后,陆续又有迁入,如无至正间,瞿信由昆山避乱青龙江,同时期,任青龙镇教谕的瞿智也留什定居。南宋嘉定年问,瞿愉维任下沙盐场盐监,子世代相继,主持上海和浙西盐政达150年之久。此中最有成就的是瞿家直管的下沙盐场,产量盐赋均为两浙之最,见自《熬波图》中所总结的制盐技术,所订刑纪,归倂灶座、建团立盘等系列整顿改革工程,都是瞿氏的作为,遂使团厅严且肃,立法无弊生。从而使盐场地区的下沙商贾咸集,遂成都会,新嘲歌楼酒肆,贾街繁荣,虽县亦未之过也。由于新场的繁荣,明中叶曾有立县之议,由于川沙豪族乔镗的反对,才未成功。元初,瞿霆发还兼领上海市舶司。煮盐、海运、棉织是古代上海的三大经济支柱,宋元际盐业尤为发达,瞿氏世掌盐业,聚集了大量财富,遂成松江府的首族。翟氏占地达7300顷,构筑了当时江南最大园林瞿家园,该园占地2顷,仅园内琴轩中收藏的名贵古琴就有百张,百客堂终日丝竹不绝,宾客满座。明洪武十二年(1380),朱元漳下诏族灭松江巨族,瞿氏位列榜首。诏令明文规定,仅留长子以存宗桃,余皆抄没,下沙瞿氏其族数百家,歼之殆颈。据记另有两仆各负一幼儿逃出,其中之一即传高桥界浜一脉。瞿姓遭此大劫,人员大减。明后期,瞿姓复起,隆庆、万历年间,武进士瞿彦威主持上海兵防12年,瞿氏与李、周、曹等姓同为上海望族。瞿彦威子骞廷,明末为膝县令,抗清牺牲。(余略)

堂号

瞿姓的主要堂号有:松阳堂、华鄂堂、八桂堂、述古堂、瞻远堂等。

==============

【瞿姓宗祠通用对联】

〖瞿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世用发帚;

龙跃镌诗。

——李文郑撰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常熟人瞿俊,字世用,号学古,成化年间进士,历官侍御史、广东按察副使。为官清廉,性格耿直,曾买来笤帚分送给同僚中那些没有清名的,人问缘故,他说:你家里多污秽啊1后因病辞官归乡,常与渔民席地饮酒。工书画,能写诗,著有《留馀堂集》、《学古斋集》。下联典指明末清初武陵人瞿龙跃,字天门,明末崇浈年间拔贡,喜欢游名山大川。明亡后,更是常年外出不归,所到之处,常把自己题咏的诗句镌刻在绝壁上,自号一勺行脚道人。所作诗多有奇气。

鹿裘高隐;

龙跃奇诗。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桓温造访瞿硎,见其披鹿裘,坐石室,神色雍容,乃命伏滔为之铭赞。下联典指清瞿龙跃之诗有奇气,多棘蹇之音。

赋成碧落;

名擢会魁。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瞿楚贤尝作《碧落赋》。下联典指明瞿景淳会试第一。

---

〖瞿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善本藏恬裕;

大名擢会魁。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昭文(今常熟)人瞿绍基,字荫棠,廪贡生,曾代理阳湖训导。喜欢藏书,广为购买宋、元善本,筑恬裕堂珍藏。与聊城杨氏同为道光年间著名藏书家,世称南瞿北杨。他儿子瞿镛,继承父业,积书至十万余卷,著有《铁琴铜剑楼书目》、《集古印谱》等。下联典指明代常熟人瞿景淳,字师道,号昆湖,嘉靖年间会试第

一、殿试第二,历官编修、礼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曾总校《永乐大典》,修《嘉靖实录》。著有《制敕稿》及诗文集。

---

〖瞿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颍悟驰声翰苑;

文词举显唐诗。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瞿景淳,累官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下联典指唐瞿楚贤,工文词,尝作《碧落赋》。

---

〖瞿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仰先烈而勇战白沟,曾劳王事;

绳祖武而大魁黄榜,再振家声。

——瞿文暹撰瞿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洪湖市沙口瞿氏宗祠联。为明末忠臣、文学家瞿式耜故里。

雅有诸葛风,定鞠躬尽瘁而死已;

死守桂林郡,能舍生取义以效忠。

——瞿文暹撰瞿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洪湖市沙口瞿氏宗祠联。

------------------

【中国人民解放军瞿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瞿道文少将

瞿道文(1919-——),1932年秋参加儿童团并任团长,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川陕省委党样秘书,红31军政治部科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卫生部文书,总卫生部直政部干事,八路军总医院青年干事。1939年被派到新四军五支队从事锄奸工作,历任五支队政治部锄奸科干事、政治指导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锄奸部科长。皖南事变后,负责领导淮南和津浦路西锄奸工作,派人打入敌伪要害部门,获取了大量情报。1944年升任新四军2师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1946年任华东野战军10纵政治部保卫部部长,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调空军,任华东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防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第二主任,空军第4军副政治委员。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1973年调到北京参加林彪事件专案的调查。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长。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中国人民解放军瞿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瞿新发少将

瞿新发(1931-——),笔名海云,江苏省南通市人。1946年底参加革命。1947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入伍后,参加过卞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建厦门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从事炮兵工作,毕业于武威炮校。历任第二炮兵第56基地司令部作战处科长、副处长,二炮第56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1992年冬离休,后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书画、诗词等。把参加学习活动作为晚年追求生活的乐趣,部分作品还被编入《共和国百位将军暨书画名家书画精品集》、《中国历代皇帝名人名将书画家笔迹大观》、《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国际书画精品集》、《共和国百位将军与书画名家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书画诗词精品集》、《共和国百位将军与书画名家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画精品宝典》等多部书典。书法作品多次在军内外展出。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北京诗词学会会员、总参老干部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三味书画院高级艺术顾问。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

【中国人民解放军瞿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瞿宏堤烈士

瞿宏堤(1913-1932),湖北省洪湖县人。1919年6岁时入学读书,13-14岁时习武健身。1930年17岁时随父务农。192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洪湖革命根据地逐步形成。1929年秋天参加了洪湖县瞿家湾赤卫队。1931年春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所在的赤卫队与敌军遭遇。因寡不敌众,赤卫队迅速撤退,他担任炮手,阻击敌人,掩护赤卫队安全撤退后,背上土炮,抄近路追赶赤卫队。敌人见他单兵一人,大胆朝他包抄过来。由于身负土炮,行动缓慢,被敌人开枪击中小腿肚,鲜血直涌,行走不便,匍在麦田,继续向赤卫队撤退的方向爬。正在这时,敌人已出现在面前,一个为头的敌人向他开枪,子弹射进胸膛,英勇牺牲,时年仅19岁。

------------------

【中国共产党瞿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瞿云白译员

瞿云白(1902-1958),又名瞿昀白,江苏省常州县人。瞿秋白(见下)之二弟。早年毕业于北京俄文政法专科学校,受兄瞿秋白的影响参加了五四运动。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捕反时脱离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到兄长瞿秋白任教的上海大学读书。同年1月和上海大学的女学生王剑虹结婚。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被调派到上海总工会参加革命工作,经历了大革命时期许多重要活动。1925年又被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因学习成绩突出,毕业后就在苏联共产党(布)的中央出版局担任翻译。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1930年奉命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共党的地下工作,是中共开展地下出版工作的重要一员。1931年以开办绸布庄的名义作掩护,在上海周家嘴路绸布庄内秘密设立中共地下的印刷厂。1932年又以一家住宅式店铺的名义为掩护,设立上海全总秘密印刷所。后被捕入狱,狱中结识了难友的邓拓。又从监狱迁至苏州反省院,在国民党的反省政策作用下,与兄、弟走上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当时国民党特务组织吸收了不少从莫斯科回来的中山大学学生,和这些同学成了专门破坏共产党组织的国民党特务。此外还参加了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在张国焘主持的《创进杂志》社担任发行会计。国民党溃败大陆前夕,当张国焘等中共叛徒相继逃出大陆后,瞿云白没有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安排在中国人民大学担任俄文译员。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历史问题,在此后的政治运动中受到管制的处分。

1958年逝世,终年56岁。走完了历史色彩十分驳杂的一生。

瞿坚白烈士

瞿坚白(1912-1943.5.14),江苏省常州县人。瞿秋白(见下)之五弟。早年小学毕业,受兄瞿秋白的熏陶,多才多艺,尤其爱好京剧,擅写文章,不时有短小的剧评寄给报馆发表。

大革命时期,分别任职于浙江淳安、嘉善、镇海等县的教育局事务员。在兄瞿秋白的影响下,刚正不阿,坚决抵制了集体加入国民党的强令。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浙江省镇海县教育局任事务员。1935年当获悉大哥瞿秋白牺牲的噩耗,强行克制内心的悲痛,毅然抛弃了安逸的生活,继承哥哥的遗志,矢志投身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历尽艰辛辗转找到武汉中共办事处,经徐特立介绍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前线工作,遂在冀鲁豫边区从事教育工作。后又被分配到八路军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第六专署调查研究室工作。1944年(一说1943年)5月14日在河北省武安县柏草坪村参加反扫荡时,与扫荡日军遭遇,英勇牺牲,时年32岁。

其遗体被安葬在河北省武安县车谷村,1963年迁葬到武安市烈士陵园,建有瞿坚白烈士碑,刘伯承元帅为之题词:英名不朽。

瞿钟斗烈士

瞿钟斗(1911-1931),江苏省南通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2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报考了免费就读的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在进步青年学生组织晨光社的引导下,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南通,代师的学生义愤填膺,迅速行动起来,和同学们于31日晚集结在学校礼堂召开声援大会。又参加集体素食两周,将节约的膳费捐助上海工人。1926年代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追求进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以读书为掩护,致力于中共的宣传工作。同年冬,中共南通县委在东乡建立武装小组后,积极配合武装小组,冒着风险,继续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组织街头宣传。1930年初夏活跃在通海如泰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向国民党反动武装不断出击。为了配合农村的革命斗争,中共南通县委发动南通各校党支部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当时任中共南通县委宣传委员,亲自组织编印了大量的揭露反动当局腐败和地主豪绅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行、鼓励苦难的工农大众起来革命的传单。5月8日深夜,于东门外把传单印好后,在返校途经东门小石桥附近时,突然遭到敌警的搜查,因传单被查出被捕。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只字不供。后被转解到苏州监狱囚禁。终因敌人的残暴摧残,于1931年不幸病死于狱中,牺牲时年仅20岁。

瞿秋白烈士

瞿秋白(1899.1.29-1935.6.18),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再后才改名瞿秋白,江苏省常州县人。出生于没落士大夫家庭。1921年夏秋在莫斯科加入苏联共产党(布)。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继陈独秀之后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艺批评家、散文家、翻译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中,瞿秋白与张太雷、恽代英,被后人尊为常州三杰,均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慷慨献身。

民主革命时期,1910年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曾到武昌外国语学校学英文。1919年到北京(北洋)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读书,参加了五四运动,是北京中等以上学校联合会领导成员。同年冬创办了《新社会》旬刊和《人道》月刊,后加入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0年10月以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考察,真实地、系统地向国内报导了16万字的通讯,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在苏俄期间,出席过远东民族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

三、四次代表大会,会见过列宁,并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主讲社会学课程。1923年1月从苏联回国,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向导》编辑,是这三个刊物的主要撰稿人。同年6月,参加中共三大,主持起草党纲,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同邓中夏一起筹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大革命时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参与修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和翻译工作,并参加国民党一大,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不久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925年1月在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后参与领导上海五卅运动。创办的《热血日报》,在反帝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在中共五大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参与决定和指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其他地区的武装起义。1927年8月7日,在汉口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号召党和人民继续斗争。会后担负起中共重要领导人的重任,主持中央工作。1928年8月,在中共六大上作政治报告,并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会后留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8月回国后,召集并主持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停止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全党的推行。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受到王明等人的排挤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与鲁迅一起领导左翼作家联盟,在文化战线上进行革命斗争。1934年初到达江西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兼苏维埃大学校长。同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瑞金开始长征,被留下坚持斗争,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宣传部部长兼临时中央政府后方办事处教育人民委员(教育部部长),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附近的转移途中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先隐姓埋名,后被叛徒出卖。在狱中始终坚持革命立场,面对死的威胁,傲岸地说:为革命而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我们革命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月18日,在押往刑场途中,神态自若地唱着《红军歌》、《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1共产主义万岁1到达刑场后,盘膝而坐,点头微笑说:此地甚好在枪声中倒下,牺牲时36岁。

瞿秋白共有8个兄弟姊妹,依次分别是:

瞿轶群(1900-1981),女,晚年定居杭州。

瞿昀白(1902-1958),男,即瞿云白。

瞿红红(1904-1908),女,早夭。

瞿景白(1906-1929),男,于苏联莫斯科失踪。

瞿垚白(1909-1937),男,自幼患有癫痫病,病逝于汉口。

瞿鑫白(1912-1917),男,早殇。

瞿坚白(1914-1943),男,牺牲于河北省武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选集》。1950年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出版题词说: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危不惧的意志和他在文化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1955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其遗骨从长汀迁葬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1985年在其故乡常州瞿氏宗祠的瞿秋白的故居建成了瞿秋白纪念馆,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景白烈士

瞿景白(1906-1929.10),江苏省常州县人。瞿秋白(见上)之三弟。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16年初因家境困窘,母亲又服毒自杀,即随姐投靠杭州亲戚。1921年夏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秋进入上海大学读书,被选为上大演说练习会文书。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勇敢地走在学生示威队伍前列,带头呼喊口号,后被租界区巡捕逮捕。在租界法庭上,慷慨陈词,驳得敌人哑口无言,被迫释放。同年秋任上海曹家渡共青团团委书记,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3月随兄瞿秋白转移汉口工作,负责中共中央常委会和政治局会议记录,并试办《每日通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4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又称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被选派到中共六大会议上担任秘书,并与秋白合编了《中国职工运动材料汇编》一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概况。1929年10月,在公开反对米夫、王明等人宗派活动中屈死于莫斯科,时年23岁。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瞿佑:字宗吉(1334—1427),号存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少时即有诗名,他的诗绮艳柔靡,但终生怀才不遇,仅在洪武年间任教谕、训导、长史之类小官。永乐年间因写诗蒙祸,被贬谪十年。著有《香台集》、《咏物诗》、《存斋遗稿》等20多种,还著有小说集《剪灯新话》等著作。

瞿俊:明苏州府常熟人,字世用,号学古。成化五年进士,由御史迁广东按察副使。性廉介,人不能干以私。以病致仕归,不取岭南一物。工书画,兰竹行笔瘦劲,书法二王。善为诗。与渔民为邻,时时席地与饮,酒酣吟诗作画,分赠之,权北京时间富室以金帛请求莫能得。年六十八卒。有《留余堂集》、《学古斋集》。

瞿镛:清江苏常熟人,字子雍。瞿绍基子。岁贡生。瞿氏以藏书著名,藏书之精,与山东杨以增海源阁有南瞿北杨之称。镛秉承父志,笃志藏书,不为名利所动。传说光绪帝欲得其一珍秘本,赏以三品京官,并给银三十万两,竟不奉诏。有《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续海虞文苑诗苑稿》、《续金石萃编稿》、《集古印谱》、《铁琴铜剑楼词稿》。

瞿九思:明代理学家,字睿夫,黄梅人。父晟,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历官广平知府。凿长渠三百里,引水为四闸,得田数十万亩。卒于官。九思十岁从父宦吉安,事罗洪先。十五作《定志论》。后从同郡耿定向游,学益进。举万历元年乡试。居二年,县令张维翰违制苛派,民聚殴之,维翰坐九思倡乱。巡按御史向程劾维翰激变。吏部尚书张瀚言御史议非是,九思遂长流塞下。子甲,年十三,为书数千言,历抵公卿,讼父冤。甲弟罕,亦伏阙上书求宥。屠隆作《讼瞿生书》,遍告中外,冯梦祯亦白于楚中当事,而张居正故才九思,乃获释归。三十七年,以抚按疏荐,授翰林待诏,力辞不受。诏有司岁给米六十石,终其身。乃撰《乐章》及《万历武功录》,遣罕诣阙上之。卒年七十一。九思学极奥博,其文章不雅驯,然一时嗜古笃志之士亦鲜其俦。甲,字释之,年十九举于乡,早卒。罕,字曰有,七岁能文。白父冤时,往返徒步,不避寒馁,天下称双孝。崇祯时,辟举知州。

瞿景淳:明代官员。字师道(1507-1569),号昆湖,谥号文懿。常熟五渠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以一甲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清廉刚直,不畏权贵。曾奉敕往凤阳封郑王子朱载?为世子摄国事,拒受重礼。倭寇侵江南,返京面质大学士严嵩,揭发总督胡宗宪坐拥重兵御敌不力。历官太常寺卿、南京国子监祭酒、吏部右侍郎。隆庆元年(1567年)被召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总校《永乐大典》,修《嘉靖实录》,所著《石经大学质疑》,得后世的推崇。后以疾归,卒赠礼部尚书。

瞿汝说:瞿景淳次子,万历年间官到湖广提学佥事,以刚正而著称,著有《皇明臣略》一百卷,学术成就也很高。

瞿式郦:南明文渊阁大学士,抗清志士。字伯略(1590-1650)、起田,号稼轩。瞿景淳孙。常熟五渠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江西永丰知县,政绩卓著。崇祯初,擢户部给事中,后被诬入狱,去职家居。清兵入关,于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出任广西巡抚,立志抗清。隆武二年(1646年)拥立桂王于肇庆,建号永历,晋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自请留守桂林,多次击退清兵进攻,收复湖广大片失地。永历四年,清兵大举围攻桂林,城破后与总督张同敞被俘。坚贞不屈,数拒招降,以文天祥自比,赋《浩气吟》明志。同年十一月从容就义于桂林风洞山仙鹤岩。永历五年,被追赠粤国公,谥文忠。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追谥忠宣。著有《瞿忠宣公诗文集》等。

瞿鸿机:清湖南善化人,字子玖(1850-1918),号止庵,晚号西岩老人。同治十年进士,授编修。光绪间累迁内阁学士,典福建、广西乡试,督河南、浙江、四川学政。迁礼部侍郎,光绪二十六年,随慈禧太后避八国联军西行,晋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充政务处大臣。曾建议以西安为陪都。旋任甸务部尚书,充中日议约全权大臣。又参与新政及预备立宪筹划。授协办大学士,以忤西太后意罢归。辛亥后寓上海。

瞿中溶:清代篆刻家。字镜涛(1769-1842),号木夫。生于长至日,故又号苌生。晚号木居士。江苏嘉定县(现属上海市嘉定区)人。同里清朝知县钱大昕之婿。嘉庆十九(1814)年进士,官湖南布政司理问。博学多识。尤精金石考证之学,广搜访,富收藏,工书画。好篆刻。其篆刻宗汉人,得浙派神韵,布局尚稳,用刀生涩。因生平勤于著述。故篆刻、书画作品存世较少。但他自谓:白文不如陈鸿寿,朱文则过之。一生著作颇多。著有《湖南金石志》、《吴郡金石志》、《汉金文编》、《集古官印考》《三体古经辨证》、《弈载堂古玉图录》、《集古虎符鱼符考》、《武粱祠画像考》、《说文地名考异》、《春秋三传经异备考》、《汉石经考异辨正》、《弈载堂文集》、《古泉山馆诗集》等。

瞿应绍:字陛着(1778-1849),号子冶,又号月壶,上海人。清嘉庆年间廪贡生,诗文甚佳,擅篆刻,善绘画,师宗恽南田。生平收藏古物甚多,宅内陈设皆尊彝及古今名人墨迹。一生制壶不少,多摹陈曼生之作。他雇陶工多人,用宜兴陶土制成各式壶模,自己在壶上画竹题诗,由友人邓符生篆刻。晚年创制月壶,人称瞿壶,制壶法未能传世。瞿壶有粗、细二种:粗沙制作工致;细沙皆画竹,寥寥数笔,更显古朴。上海开埠后,日人搜求瞿壶,携至日本,一壶可售数十银元。咸丰年间,上海小刀会起义,瞿应绍所藏书画古玩在兵燹中散失,仅有所作《月壶题诗画》存世。

瞿绍基:字厚培。又字荫棠。少时。家中曾为聘邑中著名学者教读,学识渊博。授廪贡生,曾当过阳湖(今武进县)县学训导,奖掖后进,业绩显赫。但他不乐仕进,不久便回家奉母。他生活俭朴,独乐于慷慨买书,广积善本,不遗余力,经他校阅的书不下万余卷,丹黄满架,怡然自得。十年之中,藏书达十万卷之多。

瞿方书:湖南省保靖人,一作永顺人。名一作方思(1884-1947),字孙娄,亦作荪娄。早年肄业桃源漳江书院。1900年参加自立会,后入华兴会。1906年留学日本,入东京明治大学,并加入同盟会,襄理《民报》事务。1907年任吉林法政学堂教习。后又加入南社。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编纂、参事,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失败后主办天津《公民报》,宣传反袁。之后,历任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教授。著有《中国文学史》。

瞿秋白:江苏省武进县人,1919年,在北京五四运动中,被推为俄专代表,1920年10月,被聘为北京《晨报》记者,前往苏俄。此后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我国最早介绍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1922年2月,瞿秋白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归国。回国后,在上海主编《新青年》和《前锋》,同时担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在汉口主持召开八-七会议,1930年9月,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撤销政治局委员职务。此后他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1月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委员。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1935年2月,在转移途中被俘,6月18日,在福建长汀被押赴郊野刑常瞿秋白了望四周山水,驻足说:此地甚好。遂平静坐地,从容就义。著述编有《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选集》等。

瞿启甲:藏书家。字良士(1873-1940)。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第四代楼主。常熟古里人。擅文学、书法,维护先世遗书尤谨。宣统元年(1909),两江总督端方遣人令瞿氏献书,许以官职,不为所动。1924年,军阀内战,为免兵灾,将全部珍本秘运上海庋藏。主张文化流通,对求阅学人,一概乐于助成。以所藏本支持商务印书馆,辑佣四部丛刊》。又创建常熟县立图书馆,捐献乡邦文献,首任馆长。辑录出版的瞿氏藏书书目、书影、题跋、集录等著述数种。重气节,民国初曾任国会众议员,坚拒曹锟贿选而归。1950年,其子济苍、旭初、凤起遵父遗命,将全部善本书籍捐献国家。

分布地区:

松阳郡(缙云郡):旧郡名,兴于唐之世,宋初已废。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推荐第9篇:百家姓慎,慎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慎氏

历史来源:

「慎」源出:

慎(Shèn)姓源出有二:

1、出自禽滑厘之后,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的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为慎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2、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时的慎邑,在今安徽省颍上县西北。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得姓始祖:禽滑厘。慎氏是源自战国时代魏国著名思想家墨子的学生,名为禽屈厘,即禽滑厘,字慎子,其后人取其字为姓氏以纪念。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学者。赵国人他从弃知去己的观点出发,提出法治政治主张,并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认为有了权,有了法,一个平凡的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天下了。著作现存有《慎子》七篇。据《尚友录》上记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故慎氏后人尊禽滑厘为慎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关于慎氏是来源有两个说法,一说是,慎氏是传自战国时代魏国墨子的学生禽滑厘,由于禽滑厘的字为慎子,所以其子孙才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慎。《尚友录》上记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一说是,慎氏以地为氏。依《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时的慎邑,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慎姓宗祠通用对联】

〖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慎邑。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慎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

一、姓氏源流》和《

四、郡望堂号》介绍)。

辞官养母;

却试拂来。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信安人慎知礼,十八岁时被吴越王钱俶任为掌书记。入宋后,历官鸿胪卿、兴元知府,后因母亲年老而辞官,被人称为孝子。他从幼年到老年,一生好学,每读五经,一定要正襟危坐,从不懈担下联典指宋钱塘人慎东美,字伯筠,为人狂放而不愿受约束。曾到京城应试,见试院森严,便说:就这样对待天下的士子吗?于是,拂袖而去。嘉祐年间,由宰相韩琦推荐,入朝做官。有文才,能写诗,又擅和书法,笔力飘逸,不迎合时俗。

胤繁天水;

德被修江。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慎姓的望族居天水郡。下联典指宋代良吏慎钺,康定知建昌军,治尚大体,明而不苛,民咸戴之。

政施威惠;

学务刑名。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慎钺知建昌军,威惠并行,民皆德之。下联典指春秋慎到尝为韩大夫,务刑名之学。

---

〖慎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慎子传万古;

名山记千秋。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法家慎到,赵国人。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主张抱法处势,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著十二论,为四十二篇,名《慎子》。下联典指明代嘉靖进士慎蒙,字山泉,归安人。官至监察御史。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

---

〖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寄永望夫,重谐伉俪;

辞官养母,永誉缙绅。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严灌夫妻慎氏因无嗣被出,慎氏作诗曰:便是孤帆从此去,不慎重上望夫台。灌夫凄然,复为夫妇。下联典指宋慎知礼怪母老辞官,缙绅称其孝。

宋代诗人,坐介奇遇;

周时处士,稷下雅延。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慎伯筠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慎到事典。

慨待士之非,拂衣却试;

屏支离之说,撰著成书。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慎东美事典,下联典指慎到事典。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慎到:战国时期韩国大夫、法家名人,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颇负盛名。研习黄老的道德之术后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自己的学说,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著作有《慎子》四十二篇,是慎姓人的骄傲。

慎钺:宋代官吏,管理有方,严明但不苛刻,为民做主,得到人民的爱戴。

慎蒙:明朝嘉靖进士,字山泉,归安人。在朝廷任监察御史。著作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

慎温其:宋代词人。宋代人改变唐朝人做律诗的习惯,开始做词,句式比律诗自由,又合谱可歌唱,也称为长短句。慎温其对词学就很有见解。

慎知礼:宋代词人慎温其的儿子,从小受家学家教,以知书识礼,年青有为并以至孝而闻名当时,做了兴元知府。喜作诗,工医术,后官开封知府。

慎从吉:宋代词人慎温其的孙子,爱作诗词,又通医学,做过开封知府。慎姓人在宋代名人辈出,家族昌盛。

慎东美:北宋京兆人,书画家,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伯筠工书,王逢原赠之诗,极称其笔法,有曰:铁索急缠蛟龙僵。盖言其老劲也。苏东坡见其题壁,亦曰:此有何好,但似篾束枯骨耳。伯筠闻之,笑曰:此意逢原已道了。今惟丹阳有《戴叔伦碑》,是其遗迹。

分布地区:

天水郡:西汉时期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

推荐第10篇:百家姓夔,夔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夔氏

历史来源:

「夔」源出:

夔(Kuí)姓源出有二:

1、以人名命姓。相传尧帝和舜帝时,有个叫夔的乐正。《吕氏春秋》上有夔一足的记载。鲁国国君向孔子请教,问夔一足怎样理解?孔子回答说,古时舜帝为用音乐作辅助,使天下安定,于是让夔当乐官,让他主持这方面的工作。夔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创造性,制定了乐律,成绩非常突出,舜帝很高兴地说,有夔这样的能人,一个也就足以办成事了。后来人们误传这位乐官叫夔一足,只有一条腿。夔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夔姓。夔,原指龙形动物,可能是黄帝族龙图腾的分支。

2、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公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叫熊挚,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省秭归),建立夔国(秭归东有夔子城,地名夔沱,便是古夔国的故址),后又为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夔为氏,称夔姓。

得姓始祖:熊挚。夔,原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夔姓是以国为姓的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挚的后代,归州东二里故夔子城就是夔姓的发祥地。僖公二十六年,楚国灭夔,后代子孙就以故国号为氏。另外,《百家注》上记载,夔姓始于上古时期,传说是帝尧时的乐正夔的后代。周时楚国的后裔封于夔,即在今湖北秭归一带。望族出于京兆郡,就是现在的陕西省长安东。夔氏后人奉熊挚为夔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夔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远古时候,尧帝和舜帝的乐官,名叫夔。而古时候就有传说,这位乐官只有一条腿,叫夔一足。《吕氏春秋》这本古书中说,鲁国国君向孔子求教,夔一足的事是否真实。孔子说,古时舜帝为了用音乐作为辅助,使天下平安,于是让夔当官,主持这方面事,而夔就制定了乐律,做得非常出色,于是舜帝说,有夔这样的能人,一个也就足以办成事了。后来人就误传成这位乐官叫夔一足,只有一条腿。夔姓的起源,就在尧舜帝时代。夔原指龙形动物,推测是黄帝族龙图腾的分支。春秋时,楚国还有以夔命名的城池,叫夔城,推测因为夔象征强盛,所以作为地名。楚国君主的一位后代受封为夔城首领,他的后代也形成夔姓。

堂号

相汉堂:汉代时的夔安,才能出众,敏捷干达,十分贤明,为丞相。

==============

【夔姓宗祠通用对联】

〖夔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雩都贤令;

汉室高才。

——佚名撰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人夔信,官雩都令,考核政绩时,被列为第一。下联典指汉代人夔安,聪敏而才能卓越,为一时贤相。此联另有一版本仅易一字(见下)。

雩都贤令;

汉室相才。

——佚名撰夔姓宗祠通用联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夔安:汉代著名的丞相。聪敏而才能卓越,十分贤明。

夔信:明代有学者。官雩都令,考核政绩时,被列为第一。

分布地区: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第11篇:百家姓蒙,蒙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蒙氏

历史来源:

「蒙」源出:

蒙(M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

2、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夏朝建立以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有说法为双蒙),他的后代于是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成为蒙姓和双姓。

3、为他姓所改:

①有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

②元朝时有复姓蒙古氏,后来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氏。

③南诏国姓蒙,居于蒙舍州,其后进入中原,定居于安定(今甘肃省定西一带)。

蒙姓始祖:蒙双。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传记》是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固原县。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还有一支蒙姓起源于于周朝,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氏,是历史上蒙姓的一个发展。

堂号

献典堂: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

【蒙姓宗祠通用对联】

〖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安定;

姓启蒙山。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

一、姓氏源流》和《

四、郡望堂号》介绍)

功高秦国;

威震匈奴。

——李文郑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蒙骜,入秦国,秦昭王时为上卿。后为将领,多次攻伐韩、赵、魏各国,立有大功。下联典指蒙骜的孙子蒙恬,秦代名将。秦统一六国后,曾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贵族,收复河套一带地区,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犯。传说又曾改良过毛笔。

隆基西渭;

肇祀东蒙。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蒙毅事典。下联典指战国齐蒙鳌事典。

---

〖蒙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典五官治楚;

筑长城防胡。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楚觳楚大夫典五官有则,楚国大治。下联典指秦蒙恬筑长城,胡马不敢南下。

---

〖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金代赫赫元帅;

秦时炳炳将军。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右副元帅蒙古纲,咸平府猛安人。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其祖先为齐国人。秦统一六国之后,奉令率兵三十万大败匈奴贵族,收河南地,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攻。他是毛笔的发明者。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这种笔,又名苍毫。

---

〖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作苍毫光万世;

武将友师震群狄。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事典。

---

〖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

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上卿蒙觳事典。蒙觳,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常为内谋,诸将相莫与之抗。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事典。

------------------

【中国人民解放军蒙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蒙进喜中将

蒙进喜(1944.9-——),四川省重庆市(现直辖市)人。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师117团1营通信员、班长,1964年7月任边防1支队1营2连副排长,1965年1月任3连排长,1968年1月任1营参谋,1969年2月任3连连长,7月任1营副营长,11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1978年8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副参谋长,11月任参谋长,1979年6月任副团长,11月任团长。1980年9月-1982年9月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后任陆军第32师副参谋长,1983年2月任副师长,11月任陆军第11军副参谋长,1984年11月任参谋长。1985年3月任陆军第14军军长,1985年9月-1988年9月任陆军第14集团军军长。1989年7月任昆明陆军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1990年6月任副院长,1992年8月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96年6月任西藏军区司令员。2001年7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蒙觳: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女真进士,金代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剩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太平天国的将领。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

分布地区:

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时期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地区的一部分和宁夏西部。

第12篇:百家姓闻人,闻人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闻人氏

历史来源:

「闻人」源出:

闻人(Wénrén闻人)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起源于春秋时期少正氏。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五霸争雄,大国兼并小国,奴隶起义反抗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等激烈的阶级斗争,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揭开了我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序幕。春秋末期,鲁国的孔子和少正卯两个人都在开班讲学: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说,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奴隶主阶级礼治的奴隶社会;以少正卯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主张变法革新,建立新兴地主阶级法治的封建社会。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学生也来了大部分,孔门出现了三盈三虚,气得孔子大骂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少正卯在讲学中很快成为了文人学士公认的闻人(意思是出名的人)。后来,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给少正卯加上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并把他的尸体示众三天。但他变法革新的进步思想已经传播开了,奴隶制必定灭亡,封建制必定兴起。新兴地主阶级杰出代表秦始皇推行法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少正卯的后代子孙就以闻人命姓,称闻人氏。得姓始祖:少正卯。据《风俗通》上考证,少正卯,鲁之闻人,是闻人氏的祖宗。闻人得姓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其老家鲁国,即今山东剩传说古代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学都叫少正卯,他讲学进,孔子的学生中都有不少人去听讲,他的名声闻名远近,于是文人学士们就给了他一个雅号,叫闻人。闻人的后代将此引以为荣,就以闻人为姓,世代相传,因为只有这个姓,才能令人联想起少正卯当年指点江山,议论古今,意气风发,从学者如流的那种荣耀。而且少正卯与孔子后来矛盾极大,以闻人为姓,大约也是少正卯后代以少正卯的学术思想独树一帜为荣,望族居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一带),故闻人氏后人奉少正卯为闻人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缺)

传说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少正卯聚徒讲学,几次将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被众人称为闻人,意为赞许其知识渊博、才华出众、闻名于世,后因与孔子政见不一,被当上鲁国司寇的孔子以危言乱政的罪名处死,其子孙为继承祖先的达名即以闻人为姓。也有一说鲁国大夫左丘明是古之闻人,其后人有以闻人为姓的。

堂号中山堂:汉代时有中山中尉闻人通汉。后仓曾说《礼记》数万言,写成著作《后氏曲台记》,后教授给闻人通汉。通汉以太子舍人身份,在石渠阁(阁名,汉入关时所得秦国图籍皆藏于此,汉代是名儒讲经的地方)讲学。

======================

【闻人姓宗祠通用对联】

〖闻人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河南世泽;校经家声。——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明闻人诠校补《五经》、《三礼》、《旧唐书》行世。闻鸡起舞;人杰地灵。——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闻人复姓闻人二字的嵌字联。集句行世;治礼传家。——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史人闻人祥正,著有《集句宫词》等。下联典指汉代名人闻人通汉事典。名闻北宋;誉起东宫。——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嘉兴人闻人宏,字君度,二十岁人太学读书,大观年间进士,历官通州司法、天台兵曹、宣城知县、常州通判。著有《中兴要览》、《周官通解》、《经史旁阐》等。下联典指西汉沛人闻人通汉,字子方,曾跟从后仓学《礼》。后以太子舍人在宫中石渠阁讲论,官至中山中尉。

---

〖闻人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慈孝兼至传名远;德才两全播惠长。——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名人闻人誾,闻人诠之弟,诠尝病危,誾祈死求代,未几誾死。母王氏悲恸欲绝。王守仁曰:闻人氏慈孝兼至矣1下联典指宋代常州通判闻人宏,字君度,嘉兴人。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谊。

---

〖闻人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解周官书,文传南宋;洽后氏礼,誉起东官。——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闻人宏,著有《周官通解》。下联典指汉闻人通汉东官太子舍人,习礼于孟卿,孟卿受礼于后苍。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闻人宏:字君度,浙江省嘉兴人,二十岁人太学读书,大观年间进士,历官通州司法、天台兵曹、宣城知县、常州通判。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谊。著有《中兴要览》、《周官通解》、《经史旁阐》等。闻人诠: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学生。闻人诠和王阳明有亲族关系,是同辈,岁数小于王阳明,然在学业上是师生。闻人诠举为进士后,嘉靖年间做了御史官,巡视边疆,在山海关那一带修了近千里的长城。校补有《五经》、《三礼》、《旧唐书》行世。闻人通汉:字子方,浙江省嘉兴人,汉代学者,官太子舍人、中山中尉,习礼于孟卿,孟卿受礼于后苍。见汉书儒林孟卿传,类稿作闻人通,脱汉字。闻人梦吉:元朝人,浙江省金华人,潜心研学的著名学者。其父誢曾在王柏门下学习。梦吉受学家庭,手抄《其七经传疏》,闭户10年,洞究奥旨。泰定时在乡里中贡生,被荐为校官,累迁泉州教授。至正中授福建等处儒学提举,辞不赴。此外,闻人姓的名人还有:宋代有学者闻人宏、名人闻人祥正,明代有画家闻人益、闻人绍宗等。

分布地区:

郡望闻人复姓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东北30里)。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一带地区。

第13篇:百家姓公,公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公氏

历史来源:

「公」源出:

公(Gōng)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起源于上古,以爵号为氏。上古周朝时,鲁国郡主鲁定公,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衍,一个叫为,都封为公爵,时人称之为公衍、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代就以祖上爵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公。

得姓始祖:公衍、公为(见上)。

二、迁徙分布

(缺)公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姓源出于姬姓。春秋后期,鲁国大权落在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鲁国国君成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鲁昭公时,昭公想趁季孙氏闹内讧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不想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将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公衍和公为逃往齐国。公衍和公为的后代称为公氏。公鼐,明朝文学家,荥阴(今属山东省)人。他曾任礼部侍郎,后见魏忠贤乱政,便称病隐退。他主张写诗应有时代特征,反对复古模拟。古时曾出现过的许多公字为首的复姓,有的还在流传,有的早已无人姓了,这些复姓氏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绝大部分都简化成公姓了。含有公字的复姓有:公索、公为、公华、公慎、公孟、公之、公父、公冉、公甲、公古、公文、公德、公良、公孙、公车、公金、公都、公建、公山、公祖、公宾、公仪、公输、公敛、公思、公若、公林、公坚、公施、公荆、公仲、公朱、公上、公叔、公仇、公行、公成、公师、公族、公正、公明、公子、公土、公襄、公牛、公玉、公牵、公干、公旗、公丘、公羊、公西、公何、公冶、公巫、公宣、公夏、公析、公南等。公姓望族居括苍郡,现在浙江省丽水市。

==============

【公姓宗祠通用对联】

〖公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公爵启姓;

松阳阀阅。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公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

一、姓氏源流》和《

四、郡望堂号》介绍)。

竭忠规主;

王爵矢公。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公仲。下联典指公俭(失考)。

---

〖公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家臣论夺情事;

孝与指陈至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隆庆进士公家臣,号东塘,蒙阴人。授编修,以论夺情事忤张居正意,被谪泽州判官。下联典指明代万历进士公鼐,字孝与,蒙阴人。由编修累官礼部侍郎。时群小植援乱政,鼐屡有论列,指陈切至。引疾归,后落职。

---

〖公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卫荆善居而享誉;

楚闾忠介以成仁。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大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1孔子称之。下联典指春秋时,楚昭王之族人公子闾的事典。白公胜作乱,欲立闾为王,劫之以刃。闾曰:吾闻辞诸侯者,洁其行也。今子见国而忘主,不仁;劫白刃而失义,不勇。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为也。白公强之不可,遂杀之。

---

〖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家宰不为,见称宣圣;

歌田未与,宁忤烈侯。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人公皙哀,字季次,孔子弟子。孔子曾称赞他说:天下无德行,我的弟子多数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属),只有季次未曾做官。宣圣,即孔子。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人公仲连。赵烈侯爱好音乐,想赐给郑国歌者枪、石每人万亩田,公仲连顶住不给办,甚至装病不上朝。后任赵相。

宣公庶子,堂堂且正;

圣门高足,郁郁乎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曹国宣公庶子公子欣时,字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辞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节乎?下联典指周代名人公子元的事典。相传公子元为孔子弟子。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公鼐:明文学家。字孝与,号周庭。蒙阴(今属山东省)人。万历进士,天启初官礼部右侍郎。魏忠贤乱政,引疾归。论诗主张一代有一代之声情,反对复古模拟。其纪行诗与晚年山居诸诗善于写景,多流露了抑郁之感。所著有《问次斋集》。他与公逸仁、公跻奎、公一尝公家臣,史称五世进士。他将公氏家族的道德文章,仕途功名发展到顶峰。公氏家族五世进士,有两名同授翰林编修,一时名重朝野。为褒扬公氏家族公德,明朝末年,在蒙阴县古城县署附近,修建了五世进士,父子翰林的石牌坊。

公仲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认魏、赵、韩三国列为诸侯。就在这年,赵相国公仲连进行了政治改革。这时赵烈侯爱好音乐,问相国公仲连说:他有爱的人可以贵之吗?公仲连答道:只能富之,不能贵之。赵烈侯因此要赏赐给郑的歌者枪、石二人田各一万亩,公仲连答应了。隔了一个月,烈侯从代回来,问有没有赏给歌者田亩,公仲连答道: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隔不多时,烈侯再问这件事,公仲连就称病不上朝。接着番吾君从代来,向公仲连推荐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公仲连把这三人推荐给烈侯。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王道,荀欣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徐越建议节财俭用,察度功德。烈侯因此宣布把赏田给歌者的决定作罢,起用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师是负责教化的官,中尉是负责指挥作战和选拔官吏的长官,内史是负责征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成绩的财务官。荀欣和徐越主张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就是按照当前的政治标准来选拔人才、处理财政和考核臣下成绩,这是法家的政策。而牛畜主张以仁义,约以王道,这是儒家的政策。这时赵国在具体的政治工作和财政工作中采用法家的政策,而在教导方面采用儒家的政策。魏文侯一方面起用李悝、吴起等法家为将相,实行法治;另一方面又尊儒家卜子夏为师,受子夏经艺,并敬重儒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宣扬儒家的仁义和王道,是同样的道理。

公皙哀:春秋末年齐国人。姓公皙,名哀,字季次,又字季沈。孔子弟子,孔子曾称赞他说:天下无德行,我的弟子多数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属),只有季次未曾做官。《史记游侠列传》说他家境贫寒,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但认真读书,独行君子之德,不肯屈节事贵族,终生不仕。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嗖?rdquo;。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北海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公子。清又改称先贤公皙子。

公勉人:号西埠。明朝时蒙阴人。弘治进士,任大仆卿,因与刘谨不和而未能得到重用,刘谨死后,才得到重用,升为大同巡抚。他选将练兵,提高将士素质,忠于职守,戒备森严,在边关工作10年,不出意外事故。并著有《山东集》。

公家臣:号东塘,明朝时蒙阴人。隆庆年间举进士,授编修,以论夺情事忤张居正意,被谪泽州判官。

分布地区:

括苍郡:隋置括苍郡,现在浙江省丽水市。括苍,起源于山名,据《括苍山恩仇记》等记:括苍山原名栝苍山,因为古时山上多栝木,郁郁苍苍,因此山名栝苍。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分丽水市松阳县东乡之地置栝苍县,唐朝时,栝苍山所属地区叫栝苍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适(Kuò括)的名字讳(晕,连同音字都不行,太霸道专制了),后改名叫处州。

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周时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属鲁齐。西汉初始建,隶属兖州泰山郡。王莽篡位后,改称蒙恩县。东汉初,地属盖、牟二城。三国魏复置蒙阴县,属徐州琅琊郡。西晋末因战乱废。南北朝时,北魏于其地置新泰县,属南青州东安郡。东魏复置蒙阴县,仍属东安郡。北齐将蒙阴县并入东泰山郡之新泰县。经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712年,都属新泰县。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阴地由新泰县划入沂水县,称新泰镇。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置蒙阴县,属益都路莒州,迁沿今址。

第14篇:百家姓庾,庾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庾氏

历史来源:

「庾」源出:

庾(Y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颛顼高阳氏,以官名为氏。据《姓纂》记载:尧时有掌庾大夫,以官命氏。望出顾川、新野。远古尧帝时代,有庾大夫安庆公(掌管露天粮仓的官名),他的子孙便以祖上官名为姓,相传姓庾。

2、亦出自以官名为氏。上古周朝时,管理粮仓的官员叫庾廪,因为世代以此官职而有功,被赐予庾姓,其后代亦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庾。庾姓在两汉时代形成了颍川和新野两大郡望,而颍川庾姓最繁盛是当今庚姓中最大支派。

二、迁徙分布

(缺)庾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庾姓是古时水路运输的中转仓库,朝中掌管这些仓库的官员叫掌庾大夫。帝尧时,有的人世袭这一官职,后来就以官名为姓,称为庾氏。庾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随时代变迁而散居在中国各省市。古籍中有曹操为免于关云长杀害,恳求关云长将军熟读《春秋》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故事。汉代庾皮父子任教宫廷;庾胜昆仲戍守广东台岭横浦关,为纪其功,改名为大庾岭。魏、晋南北朝庾乘、庾嶷、庾遁、庾亮、庾翼、庾冰、庾文君、庾道怜是河南省颖川鄢陵人,庾肩吾、庾信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人。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意思是说庾氏先祖在汉室任司空辅佐刘氏王朝,在立国治国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参与高层的经邦大政,坐朝论道。可见古代庾氏名人相继涌现,活跃在政界、文化界3000多年。庾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功绩卓著,庾信博览群书,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诗圣杜甫赞他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庾氏当时誉为忠诚、廉洁名门望族。如今河南新野有庾会太守生祠和胡书之碑碣彰其德政。庾氏族人对社会发展是有贡献,在伟大的中华文化族中有其光辉夺目的一页而永垂于世。编撰《庾氏志》的庾裕良老人在书里写到,东晋初年,庾氏名将曾奉旨出使高丽,这就是在韩国扎根的庾氏要认的亲、溯的源。据韩国2001年11月1日人口统计,全国286个姓氏中庾氏位立97位,全国庾氏人口16802人。据中国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庾姓大约五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少大学教授和广播、报纸、书刊竟然把庾字误作为庚、瘦、唐、廖。中国新华字典1972年以前版对庾字解释为大庾岭,在广东、江西省交界的地方。1977年我在山西大学上学时曾写信给北京新华字典编辑部,要求加上了注解为姓。当今,广西、湖南、江西、甘肃、山西、陕西、江苏、上海、云南等地都有庾姓的族裔。据《广东庾氏志》载,广东庾姓始祖是庚东旸,仕宋,于北宋元祐年间自南京来粤,任广南路经略安抚使,携眷导羊城。二世庚观,宋政和年间任广南东路提举,因见东莞山水秀丽,乃卜居东莞茶园(今茶山镇),并名其地为庾家坊。明洪武二十五(1392年)前后,八世孙庾德信携父由茶园庾家坊避祸迁居至谷涌(冲),后又分支到蚬涌企石村。(余略)

堂号

颍川堂:颍川庾姓最早居住在颍川的鄢陵,其可考的最早祖先为东汉末年的庚乘。《后汉书郭符许列传》载:庾乘字世游;颍川鄢陵人也。少给事县廷为门士。(郭)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宫遂为诸生佣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向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曰证君。

此外,庾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新野堂、济阳堂等。

==============

【庾姓宗祠通用对联】

〖庾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白云薜荔;

绿水芙蓉。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新野人庾易,字幼简,迁居江陵,性格恬淡,不与人交往。经历高帝、武帝、明帝三朝,屡次征召,他都不愿做官。薜荔,植物名,屈原《楚辞九歌山鬼》有句: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来借指隐者或高士的衣服,也借指隐者或高士。下联典指南朝齐新野人庾杲之,字景行,幼年时有孝行。官尚书驾部郎、尚书左丞、王俭卫军长史,生活清贫,当时人称他如绿水芙蕖、莲花幕。官至太子右卫率。

南楼逸兴;

开府新诗。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颍川鄢陵人庾亮,字元规,少年时就知名,好《老子》、《庄子》,善谈论。他妹妹是明帝皇后,他得以历官中书郎、给事中、中领军等。明帝晚年,他与王导等受遗诏辅佐幼主,成帝两岁即位,他任中书令(宰相),执掌朝政。苏峻作乱时,他出奔浔阳,借荆州刺史陶侃的兵消灭苏峻。陶侃死后,他镇守武昌,任征西将军。一次,几位僚属秋夜登南楼赏月,他突然也来了,众人要回避时,他说:诸位都不要奉,我于此兴趣也很浓厚。于是和大家一起就坐在胡床上谈论、吟咏。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文学家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南朝梁文学家庾肩吾的儿子。原在梁做官,出使西魏时,正逢西魏灭梁,便留了下来,先后在西魏、北周做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善作诗赋、骈文,在梁时与徐陵同为宫廷文学的代表,当时称徐庾体;晚年所作,内容上有明显变化,风格也转为萧瑟苍凉,为杜甫所推崇。

瞿塘水退;

莲幕风清。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庾子舆奉父丧归乡,过瞿塘峡,遇水涨,子舆抚柩长号,其夜五更,江水退减,子舆渡毕,水复涨。下联典指南齐庾杲之,时称莲花幕。

开府世泽;

西昌家声。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庾信,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功赐爵西昌公。

开府之集;

扬都之文。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庾信事典。下联典指晋庾阐,字仲初,颍川人。太尉亮之族也。少孤。九岁便能属文。阐有文章才义。识者以为宜综国史。于是召为散骑侍郎。领大着作。为扬都赋邈绝当时。五十四卒。父东以勇力闻。世祖时西域遣一使胡。趫勇果。自谓无敌。晋人不敢与校。世祖募求勇敢之士。唯东应眩遂暴杀胡。勇闻殊俗。

---

〖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少负才名御赞;

自成体格清新。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庾子元(失考)事典。下联典指北周庾信,文辞艳丽,杜甫有清新庾开府之诗句,时与徐陵齐名,人称徐庾体。

犹忆南楼之月;

时钦西陆之风。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庾亮事典。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智勇闻,功封西昌公。人告其行止风采,拟仪人君,因被诛。

---

〖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开府乡关江南赋;

勋爵智勇西昌公。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庾信,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智勇闻,封西昌公。

道愍母终邀完聚;

元规妹入主中宫。

上联典指晋庾道愍生母漂流他州,访之不获,后遇一负薪妪,问之,乃其母。下联典指东晋庾亮,字元规,其妹为明穆皇后。

==============

【庾氏典故、趣事】

〖庾家粽子〗

提起唐明皇曾大加称赞的东莞庾家粽子,不能不说到花园粥城。庾家粽子大约在五六年前被花园粥城挖掘出来,现在是其一个招牌小食,一年四季都有卖。庾家粽子的历史还是相当久远的,在唐代庾家粽扬名长安。。庾是古代一种计量粮食体积的量器。帝尧时代有掌庾的大夫,周朝有管粮仓的庾廪官,庾氏以官名做姓氏。由于庾姓族人世代有人管粮仓,他们对粮食品种的优劣极为熟悉。

每当端午时节包裹粽子时,庾氏族人都选用口感最佳的优质糯米,并且对陷料的成份和制作工艺不断加以改进。到了唐代,庾氏族人制作的粽子已经十分有名,《酉阳杂俎》中说:唐代长安的庾家粽子白莹如玉,就连唐明皇都赞口不绝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大杀臣子,受胡蓝案牵连,庾氏族人四散避祸,其中有个叫庾德信的人携其家小来到东莞的万江谷涌定居。粥城老板与万江谷涌庾德信的后人有姻亲关系,庾家粽子的制作技艺便传到了花园粥城。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庾后:明穆皇后庾氏。讳文君。左将军琛第三女也。后少以珪璋特异。令仪淑美。故中宗为肃宗纳焉。初为世子妃。仁和有礼。深见敬重。太宁元年六月立为皇后。策明穆皇后曰。正位闺房。以着协德之义。赠琛为车骑将军。母邱氏封安阳县君。从母荀氏永宣县君。后生显宗成皇帝。显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群臣奏、天子幼冲。宜依汉和熹皇后故事。后辞让数四。不得已。遂临朝摄万机。苏峻作逆。王师败绩。后以忧逼崩。时年三十三。

庾亮:字元规,东晋颖川鄢陵人。历仕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功绩卓著,庾信博览群书,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诗圣杜甫赞他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亮在《哀江南赋》中说:我的祖先是掌庾大夫,承传于周朝,因为世代以此官职而有功,被赐予庾姓,到了汉代,经邦治国,以辅佐皇帝而受职当官。自己虽然不是远古帝王的后裔,但祖先也很光彩,在昌盛了八百多年的周王朝就开始当官。

庾信:字子山,北周文学家,南阳新野人。曾担任北周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擅长写诗赋、骈文。善宫体诗,早期作品绮艳轻靡,文章绮丽,与徐陵齐名,为宫廷文学的代表,时称徐庾体。晚年之作遂趋沉郁、萧瑟苍凉,并对当时社会*有所反映,以《哀江南赋》为最著。今传《庾开府集》、《庾子山集》均为后人所辑。他的父亲庾肩吾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庾抱:润州江宁人。有学术,隋元德太子学士。高祖初起,隐太子引为陇西公府记室,文檄皆出其手。转太子舍人。集十卷,今存诗五首。

庾笋悠:东晋初年名将庾翼的长子、庾亮的侄儿,奉旨出使***,为沟通中韩两国的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他热爱***的壮丽河山和勤劳的人民,并嘱咐子孙就地安居乐业。庾笋悠的子孙们和***人民一道,为***的经济、文化建设辛勤奉献。五百年之后,有他们的后代庾黔弼出现于***政界,曾任征西、征南、都统大将军,他为统一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朝野的尊敬和拥戴,又升为太师,参与朝政。其后数代庾氏传人相继成为***名臣,政绩辉煌。庾氏因而成为高丽人民赞誉有加的名门巨族。这是旅居朝鲜、韩国庾氏兄弟们的光荣,也是整个庾姓家族的光荣。

庾泽普:名恩易,别号墨江、枫渔,云南省墨江人。东渡日本留,毕业后回国。历任云南陆军炮队教练兼筹办讲武堂及陆军随营学校,后调任陆军炮队第一营管带。后赴北京补授陆军少将,并任总统府谘议。民国二年(1913年)6月,任讲武堂校长,旋辞,任教授、高等顾间,加陆军中将衔。民国5年授陆军中将。民国七(1918年)年2月18日被刺遇难,享年35岁。次年追赠为陆军上将。孙中山为其墓表题了应为雄鬼四字。

分布地区:

颍川郡: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时废。

第15篇:百家姓满,满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满氏

历史来源:

「满」源出:

满(Mǎn满)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先帝舜的后代,以祖字为氏。西周初,周文王打败商国以后,将舜的后裔胡公满封在陈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春秋时期陈国被楚国打败,陈国灭亡。陈国的子孙于是将开国元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姓作满,同时也有的以国名为姓,姓作陈的。

2、出自回族中有满姓。满姓取自经名满苏尔(又译为曼苏尔)的首音。满苏尔(意为胜利者)是伊斯兰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他原名为艾布贾法尔,曾选巴格达为新城——和平城,确立了行政、财政、邮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实际开创人,故后继者和穆斯林多取此名。早在元代,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合鲁温(突厥部落)人其名就叫满速(苏)儿。《补元史氏族表》中曾有记载。另,满拉(满刺)原本是一种宗教称号和职务,但也有人用它作为名子或复姓使用,如明代的满刺、满拉马黑麻等。这是否满姓的来源,还有待于考证。满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3、出自他姓所改。旧由瞒氏讹音变为满氏。

得姓始祖:胡公满。据《尚友录》记载,满氏是胡公满的后裔,后来变为满氏。又望出汝南、河东。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故满氏的始祖是胡公满。

二、迁徙分布

(缺)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满源出于妫姓。周朝初年,帝舜有个后代叫妫满,被封在陈国。妫满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的,称为满氏。满姓的望族居住在山阳(今天的山东金县西北40里)和河东(今天的山西省下县北)。

堂号

昌邑堂、清廉堂:说的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手下的大将满宠。他意志顽强、英勇善战,跟随着曹操征战,立了很多功。文帝的时候,在江陵打败了吴国,被封为昌邑侯。他作官时一生清廉,年老退休回家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什么财产,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

【满姓宗祠通用对联】

〖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舜裔;

望出山阳。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满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

一、姓氏源流》和《

四、郡望堂号》介绍)

侯封昌邑;

诗受匡衡。

——李文郑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昌邑人满宠,字伯字,曾跟随曹操作战,文帝即位,他又在江陵打败吴军,官伏波将军,封昌邑侯。后历官征东将军、太尉。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置产业,家无余财。下联典指西汉颍川人满昌,字君都,曾跟从匡衡学《齐诗》,官至詹事。

受诗高士;

赐谷表清。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满昌从匡衡受齐诗。下联典指三国魏满宠,景初年间任太尉,家无余财,明帝赐钱谷以表其清节。

---

〖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父子一邑侯;

祖孙两将军。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满宠、满伟父子二人都曾封为昌邑侯。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征东将军满宠及其孙大将军掾满长武。昌邑人。

---

〖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河清海宴昌国运;

东走西奔为人民。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满姓的望族居住地河东二字的嵌字联。

---

〖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立志刚方,著风猷于太尉;

清标朗映,炼冰玉之尚书。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满宠,从太祖力战有功,后迁太尉。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业,家无余财,风范长留。下联典指晋满奋,满宠之孙,体量通雅,元康中仕沿书令。

无财相臣,赐钱谷以旌清节;

畏风校尉,侍琉璃而有寒容。

——佚名撰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征东将军满宠,字伯宁,昌邑人。从太祖力战有功,文帝即位,破吴于江陵,拜伏波将军,历封昌邑侯。后拜征东将军,时孙权岁来合肥,宠屡击退之。景初中,以年老征还。迁太尉。宠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业,家无余财。卒谥景。下联典指晋代尚书令满奋的事典。满奋,昌邑人。体量通雅,官至司隶校尉。

==============

附录:【满姓典故、趣事】

〖满奋畏寒〗

晋朝初年,有个名叫满奋的人,长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体格十分健壮。其实满奋非常怕冷,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他总是穿得多多的,还缩着脖子笼着双手,恨不得整个人都缩到衣服里面去。他家里从深秋时候便生起炉子来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炉火边,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一个深秋的早晨,夜里刚下过霜,屋顶的瓦片上,树的枝干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霜。狂风呼啸,黄叶在风中旋转、飞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晋武帝派人来宣召满奋马上入宫去议事。满奋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门就赶紧一头钻进了蒙着厚厚的轿帘的轿子中去了。

到了宫中,晋武帝让满奋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后就开始和他商谈朝政。说了一会儿话,晋武帝忽然发现满奋紧皱双眉,浑身打颤,嘴唇更是筛糠般抖得厉害,脸色也很不好看,就很关切地问他说: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如果有什么病的话,就先回家去休息吧。

满奋哆哆嗦嗦地指着北窗说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风,臣觉得十分寒冷。

晋武帝回过头来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装的是玻璃屏,透过玻璃屏可以看见外面的树枝被风吹得摇晃得厉害,黄叶漫天飘飞,但是风却没有办法透进来。晋武帝不禁笑了起来,对满奋说:那里装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风再大,也根本吹不进来,你怎么会

觉得冷呢?

满奋听了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解释道:臣听说南方一带的牛怕热,看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于是就热得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看见树枝在寒风里摇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见到月亮也会喘气一样感到寒冷无比,以至于会发起抖来,请陛下恕臣失礼。

晋武帝听了这话,想了想觉得挺有道理,就没有怪罪满奋,又和他稍稍谈了一会儿话以后就让他回去了。

南方的牛看见月亮热得喘气和满奋见树枝摇晃冷得发抖都是一个道理:见到与某些印象极深的东西相关的事物就会产生条件反射,作出与见到前者相同的反应。可见我们在看到相似的现象时,不要只考虑表面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而应该仔细地调查分析一番,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满姓

满族姓氏

E.鄂卓氏、鄂济氏、额苏理氏、鄂托氏、鄂谟拖氏、额尔图氏、额尔吉氏、额尔赫氏、鄂苏尔瑚氏、鄂尔绰络氏、鄂索络氏、额色氏、鄂罗氏、额尔格济氏、额尔格图氏、鄂通氏、鄂济理氏、鄂卓络氏、额哲氏、额宜苏氏、额诸氏、额穆特立氏、鄂卓氏、鄂尔图特氏、鄂密特氏、额哲特氏、鄂拉本氏、鄂喇坤氏、鄂谟克氏、额尔辉额哲特氏、

F.富察氏、费莫氏、富尔库鲁氏、傅佳氏、伏尔哈氏、富森氏、傅锡理氏、富色勒氏、福塔氏、费佳氏、福锡氏、范佳氏、富苏瑚氏、佛多锡墨理氏、方佳氏、富珠理氏、丰嘉氏、富思库氏、傅氏、方氏、冯氏、费氏、范氏、房氏、

G.瓜尔佳氏、郭络罗氏、葛济勒氏、噶努氏、郭尔佳氏、卦尔察氏、格格氏、郭尔本氏、果尔吉氏、郭佳氏、高佳氏、广佳喇氏、郭浑氏、郭罗氏、葛尔克氏、古尔吉氏、甘佳氏、贵岳理氏、公仪理氏、格晋氏、公鄂理氏、葛佳喇氏、格尔齐氏、恭佳氏、关佳氏、耿音氏、郭尔罗特氏、郭尔罗斯氏、公吉喇特、龚吉尔氏、功格喇普氏、龚吉特氏、高达玛氏、冈氏、郭氏、高氏、刚氏、龚氏、耿氏、顾氏、巩氏、

H.赫舍里氏、黄佳氏、辉和氏、辉图氏、瑚锡哈理氏、虎尔哈氏、赫舒理氏、辉罗氏、赫宜氏、洪鄂春氏、洪鄂氏、洪佳氏、瑚玉鲁氏、和和齐氏、海拉苏氏、瑚锡理氏、瑚雅拉氏、哈尔察氏、翰颜氏、赫叶勒氏、赫佳氏、瑚雅氏、赫济理氏、和岳络氏、瑚克锡勒氏、瑚逊氏、赫尔济氏、宏义氏、瑚锡喀氏、亨奇勒氏、韩楚哈氏、瑚琥氏、哈尔吉氏、洪达理氏、胡锡氏、何齐拉氏、桓泰氏、瑚尔哈苏氏、恒吉理氏、杭佳氏、瑚尔泰氏、洪果奇氏、哈巴氏、洪衮氏、哈尔拉氏、瑚塔氏、浑达奇氏、瑚鼎氏、瑚佳氏、瑚图理氏、瑚图氏、韩楚氏、瑚尔佳氏、瑚尔哈喇氏、黑赫穆氏、哈苏理氏、哈萨喇氏、哈思呼理氏、瑚德勒氏、瑚鲁氏、哈思琥氏、鹤尔苏氏、赫哲氏、哈尔塔喇氏、和尔氏、赫鲁克氏、海佳氏、黄古台氏、瑚岳络氏、瑚佳氏、赫锡特氏、赦尔诺络雅苏氏、韩佳氏、黄佳氏、哈尔图特氏、赫尔氏、哈纳克氏、哈苏特氏、哈理特氏、杭津氏、瑚尔汉氏、瑚尔浑氏、鸿果络氏、瑚鲁克氏、瑚尔库尔氏、赫勒氏、侯佳氏、赫舍理氏、韩氏、洪氏、黄氏、何氏、胡氏、侯氏、衡氏、郝氏、

J.精奇理氏、觉禅氏、济礼氏、吉鲁氏、觉佳氏、吉普褚氏、金佳氏、精吉氏、嘉普塔喇氏、贾佳氏、姜佳氏、嘉哈玛氏、蒋佳氏、嘉穆瑚氏、嘉瞻氏、济拉喇氏、吉礼图氏、佳吉理氏、济喇敏鄂玛特氏、济鲁特氏、江吉氏、精吉集氏、金氏、江氏、姜氏、纪氏、蒋氏、贾氏、靳氏、假氏、井氏、焦氏、姬氏、晋氏、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满宠:三国时魏国太尉,跟随曹操东征下班地,立有军功。后曹丕篡汉即帝位,他又大破东吴于江陵,因而拜将封侯,名生当朝。魏明帝时,他老当益壮,再度以前将军的身份代曹休都督扬州诸军,屡次在合肥击入侵之师。他曾为魏国立下显赫战功,为官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三国志》对满宠十分推崇,说他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生,家无余财,满宠之子满伟、孙满长亦有名。

满奋:晋朝时期尚书令,昌邑人,清高雅致,任职司隶校尉。

满朝荐:字震东。明朝时期麻阳人。万历年间进士,担任咸宁令。他的手下梁永纵搜刮人民,并且还鞭打平民,满朝荐知道以后将他逮捕并且惩罚了他。梁永纵不认罪,反而诬告满朝荐掠夺税物,满朝荐于是被逮捕,下面的官吏和人民都要求释放满朝荐,但是朝廷一直不批准,直到七年以后大学士在叶以高的请求下,他才被放了回来。光宗的时候他又开始做官,担任尚宝卿,后来因为上书的时候,用语激烈,引起了当政者的愤怒,被遣送回原籍。崇宗的时候又被任用为太仆卿。还没有正式上任就逝世了。

分布地区:

山阳郡:此郡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建元年间设置的山阳郡,地点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治所昌邑,相当于今天的山东金县西北。还有一处是东晋年间从广陵郡分置出来的山阳郡,治所在山阳,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西夏县一带。

汝南郡:汉朝设置,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第16篇:百家姓浦,浦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浦氏

历史来源:

「浦」源出:

浦姓出自姜姓,是西周时期姜太公的后代。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人有奔于晋国的,做了晋国大夫。因为被封于浦,于是以浦作为姓氏,称为浦氏。

迁徙分布

浦姓的望族居住在京兆(今天的陕西长安东)。

浦为氏族,古为僻姓,史传罕闻。它的始见时间,据考证,可能在汉朝之际,因为到了三国以后的魏晋时期,史书上出现浦氏名人:三国时魏有著《广平章记》十五卷的浦仁裕。在民国十年(1921)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上,入录的赵氏有734人(不计同名,下同),钱氏310人、孙氏466人、李氏有1710之多,而浦氏仅9人。

无锡却是浦氏南迁始祖繁衍发祥之地,今之浦姓,在江南较多一些。如在原无锡县就有一万多人。

浦姓起源由山东,祖宗姜尚。据《姓氏考略》记载:太公之后有浦氏,见芦若虚刻石记。又按浦氏家谱中《浦氏由来》考中云:浦姓羽音,望京兆,出周甫侯后。今安甫之先为吕,故穆王命度作刑号,其篇曰吕刑,亦曰甫刑。宣王时诗曰,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甫。又与申为兄弟国。故平王为其舅申侯遣戍而非及于甫。国亡,子孙如水遂为浦姓。浦氏到江南无锡在宋,迁锡之祖名鹏飞讳冲。原籍山西省太原府太谷县人,桓桓将军之后,骁勇有将略。宋太祖擢为将。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初年,还存在着荆南、南汉、南唐、吴越和北汉等割据政权,至974年,还存下北汉、吴越、南唐。

宋开宝七年(974)北宋决定攻取江南。宋太祖派曹武惠王彬伐江南,冲为副将,统帅大军十万南下,由潘美任都监、曹翰为先锋。

南唐后主李煜朝歌暮舞,不问政事,结果国枯民穷,将士无心抵抗。北宋南下的大军禁止杀掠,深得民心,他们很快渡过长江,这时,北宋逼使吴越王钱弘出兵攻下常州、宜兴、无锡、江阴等地后,和北宋大军会合。开宝八年(975),大军屡败唐师,唐后主李煜于金陵(今南京)出降,南唐宣告灭亡。

在攻灭南唐的战斗中,浦鹏飞屡建战功,宋太祖赵匡胤即敕封浦鹏飞为平南大将军,命留守吴中锡邑。

留守无锡的浦鹏飞勤政爱民,邑境大治。因他喜爱无锡湖山之胜景,就把家眷带来,定居于无锡华庄之曹泽,在那里辟田开河,兴建庭院。年老时卒于镇署,寿五十五岁。墓葬扬名乡曹王泾。此墓四面环水,曲柳高台,十分壮观。有其后裔浦映南撰写《宋始祖平南大将军墓碑记》。冲子二:晋、皙。

无锡浦氏,实际上也是江南浦氏,是由浦鹏飞为始。旧谱云,浦氏传自宋初。至元末兵乱,兄弟居,散居一州四邑,即为太仓州和无锡、常熟、昆山、嘉善等四邑。

在无锡,则又有曹泽、石塘、水南、娄巷和厚桥前涧。其后裔绵绵蕃衍。江浙一带的浦氏都以浦鹏飞为江南始祖。《锡山浦氏大统宗谱》亦云,浦姓,浙西江右皆宗之。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1浦源:明代画家,无锡人。在福建游历,与林鸿辈号为十才子。

2浦镛:明代监察御史,字廷用,上元人。成化年间擢升建宁知府,以清廉节俭为治,人们很景仰它。

3浦仁裕:三国时期魏国学者,著有《平章记》十余卷。

4浦南金:明代唐府教授,字伯兼,嘉定人。嘉靖举人。博学多才,喜好古文,擢升国子助教。死后没有留下一点值钱的遗产。著作有《诗学正宗》。

分布地区:

京兆郡:《郡望百家姓》记载:浦氏望出京兆郡。即是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

广平堂:三国时期浦仁裕著有《广平记章》15郡。

第17篇:百家姓双,双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双氏

历史来源:

「双」源出:

双(Shuāng双)源出有二:

1、出自以地名为姓,与蒙姓同出一宗。远古夏朝时期,颛顼帝的裔孙受封与双蒙城,其后代有的以双姓为姓,形成双姓;有的以蒙姓为姓,形成蒙姓。

2、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氏。

①据《新唐书》所载,夷姓有双氏,双舍是也。

②据《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载,双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

二、迁徙分布

(缺)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双姓的起源。唐代时候,少数民族中有姓双的。唐代时候有很多少数民族迁居中原,他们和汉人通婚,一方面他们带来自己民族的文化,一方面他们又接受汉族文化,形成了中华大地各民族的大交融,那时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兴盛的时期。双姓少数民族也是其中一支,他们也成为双姓历史上的一个发展。

堂号

和易堂:源出宋朝时,双渐为汉阳知事,为官和气,易于接近,有古时循吏的风度。

==============

【双姓宗祠通用对联】

〖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蒙域。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双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

一、姓氏源流》和《

四、郡望堂号》介绍)

守争瀛吕;

德被河梁。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双子符,任刺史,瀛州、吕州百姓跪伏在宫殿前争着请他去做官。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人双士洛,任梁州刺史,与河州刺史双弥周,都有德政,深得民心。

---

〖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宋代庆历进士;

清朝乾隆提督。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庆历进士双渐,无为人,博学能文,历知本军和汉阳,吏民见思,有古循吏风。下联典指清代乾隆提督双林,满面州正红旗人。

---

〖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天长地久恩爱厚;

水秀山明脉源长。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双姓望族居住地天水二字的嵌字联。

---

〖双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德被群黎,瀛台互相争请;

惠施兆姓,河梁各荷帲幪。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人双子符事典。下联典指魏代名人双士洛事典。

拒潢池之弄兵,足觇干力;

师紫阳而受业,雅著循声。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随郡人双泰贞,有干力(堪任其事的能力)。大将沈攸之镇守荆州时,召集四方才俊,双泰贞不肯去。后来他到江陵经商,被强留下来任队副,不几天又逃走。沈攸之派二十骑兵甲追赶,他杀了几个人,其余的不敢近前。追者把他母亲接到军营,他这才归队。沈攸之也不怪罪他,还称他是孝子,又赐他一万钱,任为队主。潢池弄兵,指造反。潢池,借指皇室。下联典指宋代为人人双渐,曾跟从朱熹(紫阳先生)学习,庆历年间进士,官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吏民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双渐:曾跟从朱熹(紫阳先生)学习,庆历年间举进士而仕官,官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对百姓很宽松和气,深受吏民爱戴,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双林:清朝满州正红旗人。乾隆年间,平定贵州、湖南苗民叛乱,连战连捷。

双清:字止澄,江西省临川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毕业于贵州师范学堂。曾任广州大元帅府参事。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参事。次年二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十二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秘书。

双泰贞:南北朝时宋随郡(今湖北随州市)任,有能力,武功好。当时南北分治对立,天下不安,辅国公沈攸之坐镇荆州,召集才浚泰贞为了侍奉母亲,受召不去。有一天,泰贞前往江陵经商,被攸之拘留,要他当队副。第二天,泰贞逃走,攸之派二十余人追捕,被泰贞杀死几个,其余人不敢接近,就绑架了他的母亲。他知道后,便去见攸之。攸之知道他是个孝子,非但没有定罪,而且赏他万贯钱,授以队主之职。后来他在战场上果然表现得智勇双全。

双士洛:三国时魏国名吏,官梁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

双弥周:三国时魏国人,任河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

双子符:唐代名吏,曾官州刺史,德高望重,瀛、吕二州民争伏阙请之。

分布地区:

郡望

天水郡:西汉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第18篇:百家姓弘,弘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弘氏 历史来源:

「弘」源出:

弘(Hóng)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上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弘演,是个被国君器重的能人。弘演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弘字为姓,成为弘姓。弘姓家族本来很昌盛,但到了唐代,唐朝皇族中李弘被立为太子,天下要避讳用弘字作为姓名。于是弘姓就大部分改为李姓;另一部分改为洪姓。隔了好几代人后,弘姓才被恢复,有些则沿用改姓后的李、洪姓。故后来弘姓就成了历史上的罕见姓。

得姓始祖:弘演。据《风俗通》上认为,弘姓是卫大夫弘演之后,汉朝时出了个叫弘恭的官。又据《吕氏春秋忠廉篇》上记载,狄人攻卫,追杀懿公于蒙泽,尽食其肉,独舍其肝。等弘演赶到时,请求代替懿公,纳肝而死。齐桓公这件事之后,很受感动,于是在楚丘重建卫国。好一个忠心为国的赤诚臣子,勇者无惧得到了的最好阐释。弘姓入唐后就比较少见了。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县)。故弘演是弘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弘姓起源于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他为卫国懿公的臣子,颇受君主的赏识,常委以重任,其后代称为弘氏。在唐朝,曾因避讳于皇室亲子李弘而改姓为李,但弘姓并没因此而灭绝,后来过了几代之后,弘氏子孙有复为弘。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堂号

纳肝堂:春秋时狄人攻卫,杀卫懿公。大夫弘演正在出使他国。听到消息后回国,寻找懿公尸体,已被狄人吃掉,只剩了一只肝。弘演将出使请况向那只肝毕恭毕敬的作了汇报,然后拿刀破开自己的肚子,将懿公的肝纳入自己腹中,说:我来做懿公的躯体。说完而死。

==============

【弘姓宗祠通用对联】

〖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弘演;

秀毓太原。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弘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

一、姓氏源流》和《

四、郡望堂号》介绍)

权臣通法;

义士纳肝。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沛县人弘恭,青年时因犯罪被处以腐刑,后入宫为中黄门(太监),宣帝时官中书令。精通法令,善写奏章。无帝时与石显同时得皇帝信任,被委以政事,权倾一时。下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卫懿公之臣。卫懿公爱鹤成癖,无心于国家大事。北方狄人攻打卫国,把卫懿公追杀于荥泽,吃了他的肉,丢下他的肝。奉命出使他国的弘演回国后,见此情景,呼天抢地而哭,又剖开自己的肚子,把懿公的肝纳入腹中而死。

贤吏传颂;

义士纳肝。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弘启为官清廉,民颂其德。下联典指春秋卫懿公为狄人所杀,食其肉而舍其肝,卫臣弘演觅尸得肝,乃剖腹纳懿公肝而死。

---

〖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一如居士文名重;

二宗禅师法术精。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画家弘斛,字恕斋,一字醉迂,号一如居士。善画山水花木,擅篆隶,工诗词,有《恕斋集》。下联典指唐代高僧弘忍,佛教禅宗五祖,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创南、北二宗,为禅门南北宗之始。

画入三昧传名远;

位列四公享誉高。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弘仁(僧人),歙县人,字渐江,人称梅花古衲。善山水,初学一峰,晚法云林,尸主清又三昧。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弘智(僧人),字无可,桐城人。号鹿起,又号密之,明季四公子之一也。

弘毅宽厚人称道;

演绎精深世赞扬。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弘姓始祖弘演二字的嵌字联。

---

〖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剖腹纳肝,卫臣忠气不绝;

遇亿吞石,通儒文思日新。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名人弘演(见题头《

一、姓氏源流》)事典。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弘成子(见题头《

三、历史名人》)事典。

大节著春秋,谁返乘轩之鹤;

奇纵炎其面,遂为命世之儒。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名人弘演事典。下联典指西汉弘恭事典。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弘 演: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很被国君器重。他奉命远使未归时,狄人突然攻卫,杀懿公,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归,见而号曰:臣请为表。因自剖其腹,先出己之五脏,然后纳懿公肝入己腹而死。后来,他成为封建社会忠君的典范。

弘 恭:汉朝沛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在宦官,西汉宣帝、文帝时任中书令。他对朝廷规章制度很熟悉,并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能称其职。元帝立,与石显并得信任,委以政事,继续重用,权倾一时,公卿皆畏之。

弘 智:字无可,号墨历,别号药地和尚。自受戒后,谢绝一切尘俗,沉浸书画之中。清世祖顺治9年(1652年)作意在笔外图。著有《通雅》、《炮庄》、《古今性说》、《浮山集》等。清康熙十年(1671年)卒。俗名方以智,字昌公,号鹿起,又号密之。安徽桐城人。明万历39年(1611年)生,崇祯13年(1640年)进士,授捡讨。早年参加复社,与陈员慧、吴应箕、侯方域号称明季四公子,明亡后出家改弘智名至卒。

弘 仁:清画家,僧人。俗姓江,名韬,字六奇(1610- 1664年),安徽省歙县人。明末生员,明亡后出家为僧,名弘仁,字渐江,卒後,人称梅花古衲。擅画山水,师法倪瓒,简约疏旷,清幽冷峻。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合称海阳四家,为新安画派的代表。与朱耷,髡残,石涛合称清初四画僧。擅作黄山图,深得写生之妙,新安派黄山画派的代表人之一。

弘一:原籍浙江省平湖,寄籍天津。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侯(1880-1942)。幼年丧父,从兄受启蒙教育。曾赴日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参加同盟会。又和曾孝谷等人创立春柳社,参加话剧《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的演出。后加入南社。任教音乐和绘画。1918年于杭州虎跑寺出家。往各地讲律宗。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有《弘一诗文选.词逊、《华严集联三百》等。弘一已被定为我国历史上十八高僧之一。

弘成子:汉代名儒,据《西京杂记》:驻成子少时,好学,尝有人过门授一文石,大如燕卵。吞之遂明悟,而更聪敏,为天下通儒。又五鹿充宗受学成子,成子一日病,乃吐此石。充宗受而吞之,又为名儒。

分布地区: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初置,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第19篇:百家姓茹,茹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茹氏

历史来源:

「茹」源出:

茹(R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时郁久闾氏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也称做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一部分入中原后,以茹为氏,称茹氏。

2、出自如姓。汉代有如淳,其后代子孙在如字上加草字头为茹姓。

3、出自鲜卑族。南北朝时,后魏时代北有三字姓普六茹氏(一作普陆茹氏或普陋茹氏),入中原后改为茹姓。

得姓始祖:蠕蠕。据考证,茹氏一姓传自古代北狄蠕蠕族。《通志氏族略》记载,北狄蠕蠕族人迁入中国,自称为为茹氏,望出河南。我国的茹氏家族除了源自蠕蠕的一支之外,同时期另有一支外来的种族即普陋茹氏改姓茹,《河南官氏志》也有普陋茹氏必变茹。的记载。这支茹氏也是以河南为他们的开基之地。望族居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茹氏后人尊蠕蠕为茹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北魏前身的游牧鲜卑族中有普陋茹氏,其后人简为茹氏,此为茹氏的最早起源。另外当时有部落为柔然族,也被称为蠕蠕,芮芮,及茹茹族,北魏时,进入中原并建立柔然国。而族人就以前族名为姓,或为柔,或为茹,或为芮,茹氏也就随之产生了。对于汉人,茹姓也有相对独立的起源和发展,在汉朝,河内郡县境内,出了一位姓名为如淳的人,他的后代就将他的姓氏上加了草字头,变为茹字,源此汉族也产生了茹姓。

堂号

终养堂:唐朝时有茹荣,自幼死了父亲,事母至孝。他开始在县里当小官德时候,县官送给他一支瓜。他拿回家给母亲吃,一会儿又回到衙门。县官问他干什么去了?他如实回答了县官。县官到他家看了看,果然如此,就叫他回家侍奉母亲,每月工资照发。

=============

【茹姓宗祠通用对联】

〖茹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河内;

源自柔然。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茹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

四、郡望堂号》和《

一、姓氏源流》介绍)。

符分魏虎;

位珥齐貂。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茹皓事典。下联典指南齐茹法亮事典。

---

〖茹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代炳炳忠诚伯;

清朝彪彪状元公。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兵部尚书茹千,衡山人。建文时奉诏至龙潭见燕王议和。成祖即位,封忠诚伯。下联典指清代乾隆状元茹棻,字古香,会稽人。官至兵部尚书,有诗集。

---

〖茹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古之遗直壮元门第;

香其幽远忠诚人家。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乾隆状元茹棻。下联典指明代兵部尚书茹千。

寿越期颐,朝端与宴;

少负气节,吏治有声。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无锡人茹文中,永乐年间随父亲迁居燕地。天顺年间一百零四岁时,英宗在便殿召见他,赐予冠带,又命顺天府设宴招待,还命吏部尚书姚夔到他家去致贺。下联典指北宋舒城人茹孝标,少年时负节气,好学不倦。天圣年间进士,以都官员外郎出任江州知州,有政声。

少负气节,有声吏治;

幼学亲情,无忝家规。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天圣进士茹孝标,舒城人。负气节,好学不倦,以都官员外郎出知江州,有治声。下联典指唐代名人茹宋的事典。

------------------

【中国人民解放军茹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茹夫一少将

茹夫一(1916-——),山西省猗氏(今临猗)县人。1931年15岁时投身杨虎城的17路军,是西安事变的亲历者,因为他当时是杨虎城卫队的士兵。西安事变后,西北军分裂,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1支队队长,第1分校胶东第3支队作战参谋、参谋主任、营长,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营长,第6师18团代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通化支队参谋处处长,通化保安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杨靖宇支队参谋长,辽宁军区独立第2师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14师参谋长,第4野战军42军125师参谋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兵团42军125师副师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任中朝联军敌后游击第1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在朝鲜敌后打游击战,虽游击支队在敌后仅活动40多天,钻到敌人后方大闹天宫,打击了敌人,取得成就,并在朝鲜人民军前线指挥部担任联络代表。1953年4月参加援越抗美,去越南当顾问,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游击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独立团团长,开国将军大都打过游击,茹夫一则是在外国打过游击的将军。回国后,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成都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家族名人:

三、历史名人

茹皓:后魏文帝的著名冠军将军,他不但武艺高强,还知书识礼,聪敏而待人谦和,十分受朝廷的器重,既参与国家大政,又能折节下人,受当时人称赞。

茹瞻:字孝博,北齐时东安人。南州举秀才,历官侍郎。清朗刚直而见称。据说,当他举秀才之时,皇帝就亲口说过:今日之选,不可无茹生的话,可见茹瞻的才华,卒于侍御史。

茹洪:明朝大画家和大书法家。他因为楷书写得好,名气传到京城,王公贵族都收藏他的墨宝,他于是进京,写字作画。他善于画山石竹木,并且因为受古车的薰陶,作画气韵高古,名重一时。

茹千:明代兵部尚书。建文帝时奉诏至龙潭见燕王朱棣议和。后明成祖即位,封为忠诚侯。

茹棻:清代乾隆状元。官至兵部尚书,有诗集。

茹孝标:宋代天圣进士。负气节,好学不倦,以都员外郎出知江州,有治声。南齐有大司农茹法亮,明代有刑部员外郎茹连。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1925-1998)、初旭。浙江绍兴人。从小家境贫困,3岁丧母,父弃家出走,随祖母辗转于上海、杭州两地。祖母去世后,曾进上海基督教办的以马内利孤儿院,半年后由其兄领出,进上海妇女补习学校就读。民国32年(1943年)在浙江省武康县武康中学初中毕业。后随兄参加新四军,历任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组长等。民国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茹志鹃写的歌词《跑得凶就打得好》获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1950年,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何栋梁与金凤》问世。1952年创作话剧《不拿枪的战士》,获军区颁发的文艺创作二等奖。1955年,茹志鹃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作家协会,任《文艺月报》编辑,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被选为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58年在《延河》上发表了代表作《百合花》,《人民文学》曾转载,后被改编成电影。1960年起从事专业创作。先后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上海作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1977年后,又陆续发表了《剪辑错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草原上的小路》等。

分布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徙县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今河南省洛阳地区。

第20篇:百家姓双,双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双氏

历史来源:

「双」源出:

双(Shuāng双)源出有二:

1、出自以地名为姓,与蒙姓同出一宗。远古夏朝时期,颛顼帝的裔孙受封与双蒙城,其后代有的以双姓为姓,形成双姓;有的以蒙姓为姓,形成蒙姓。

2、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氏。

①据《新唐书》所载,夷姓有双氏,双舍是也。

②据《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载,双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

二、迁徙分布

(缺)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双姓的起源。唐代时候,少数民族中有姓双的。唐代时候有很多少数民族迁居中原,他们和汉人通婚,一方面他们带来自己民族的文化,一方面他们又接受汉族文化,形成了中华大地各民族的大交融,那时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兴盛的时期。双姓少数民族也是其中一支,他们也成为双姓历史上的一个发展。

堂号

和易堂:源出宋朝时,双渐为汉阳知事,为官和气,易于接近,有古时循吏的风度。

==============

【双姓宗祠通用对联】

〖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蒙域。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双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

一、姓氏源流》和《

四、郡望堂号》介绍)

守争瀛吕;

德被河梁。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双子符,任刺史,瀛州、吕州百姓跪伏在宫殿前争着请他去做官。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人双士洛,任梁州刺史,与河州刺史双弥周,都有德政,深得民心。

---

〖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宋代庆历进士;

清朝乾隆提督。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庆历进士双渐,无为人,博学能文,历知本军和汉阳,吏民见思,有古循吏风。下联典指清代乾隆提督双林,满面州正红旗人。

---

〖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天长地久恩爱厚;

水秀山明脉源长。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双姓望族居住地天水二字的嵌字联。

---

〖双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德被群黎,瀛台互相争请;

惠施兆姓,河梁各荷帲幪。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人双子符事典。下联典指魏代名人双士洛事典。

拒潢池之弄兵,足觇干力;

师紫阳而受业,雅著循声。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随郡人双泰贞,有干力(堪任其事的能力)。大将沈攸之镇守荆州时,召集四方才俊,双泰贞不肯去。后来他到江陵经商,被强留下来任队副,不几天又逃走。沈攸之派二十骑兵甲追赶,他杀了几个人,其余的不敢近前。追者把他母亲接到军营,他这才归队。沈攸之也不怪罪他,还称他是孝子,又赐他一万钱,任为队主。潢池弄兵,指造反。潢池,借指皇室。下联典指宋代为人人双渐,曾跟从朱熹(紫阳先生)学习,庆历年间进士,官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吏民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双渐:曾跟从朱熹(紫阳先生)学习,庆历年间举进士而仕官,官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对百姓很宽松和气,深受吏民爱戴,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双林:清朝满州正红旗人。乾隆年间,平定贵州、湖南苗民叛乱,连战连捷。

双清:字止澄,江西省临川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毕业于贵州师范学堂。曾任广州大元帅府参事。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参事。次年二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十二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秘书。

双泰贞:南北朝时宋随郡(今湖北随州市)任,有能力,武功好。当时南北分治对立,天下不安,辅国公沈攸之坐镇荆州,召集才浚泰贞为了侍奉母亲,受召不去。有一天,泰贞前往江陵经商,被攸之拘留,要他当队副。第二天,泰贞逃走,攸之派二十余人追捕,被泰贞杀死几个,其余人不敢接近,就绑架了他的母亲。他知道后,便去见攸之。攸之知道他是个孝子,非但没有定罪,而且赏他万贯钱,授以队主之职。后来他在战场上果然表现得智勇双全。

双士洛:三国时魏国名吏,官梁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

双弥周:三国时魏国人,任河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

双子符:唐代名吏,曾官州刺史,德高望重,瀛、吕二州民争伏阙请之。

分布地区:

郡望

天水郡:西汉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姓氏来源研究心得范文.doc》
姓氏来源研究心得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