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调查报告范文

2022-12-12 来源:调查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班级:61131P姓名:宋恒光学号: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渔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黄土高原之窑洞,东北密林之木屋,西南边陲之寨子„„千姿百态,魅力迷人。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居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我们来到了张家港金陵纺织调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雷沟大布”。

雷沟,为南北向河道,延绵数十里,东系后塍集镇,南至砂山,西傍香山,北通长江,是长江沟通东横河的一条古河道。

雷沟沙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成陆于北宋初年。该沙土质干松,适宜棉花生长。棉花能捻线织布,至元代,已形成“家家纺纱,户户机声”。此布土经土纡,布长四丈三尺,布宽八寸三,故谓“大布”。该布产于雷沟沙,以“雷沟”命名,故曰“雷沟大布”。该布柔软厚实,坚致细密,吸汗性强,又极具保暖性,堪称冬暖夏凉,深受百姓喜爱。

雷沟大布以手工纺纱,旧式木机织造,采用天然植物染色,染织技艺精湛,用途广泛,曾热销海内外,乃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今,雷沟大布织染工艺已列为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雷沟大布最初为土纺土织,俗称“杜经杜纡”。为人工剥籽,人力弹花,纺轮捻线,手摇纺纱,手工织布,初为手工穿梭,光绪年间改手穿为为拉梭。随着铁木机的诞生,工效大大提高,劳动强度相应减轻。

旧时为每家农户“一朵棉花做到头”,后来有了专业分工,促进了雷沟大布的大发展。雷沟大布的区域范围,东至闸上,南至周庄、散墩、白丰,西至岐山、仓廪桥,北到王家埭、塘坊圩、张家埭、大圩埭,约20余平方公里。以后又辐射到沿江一带。同时,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形成很多布庄及染坊。

早期,雷沟地区民间纺织分散到家家户户,民国时期,私人办厂已有萌芽,形成了纺、织、染、销一条龙,解放后,雷沟地区先后成立了后塍、南沙、闸上等棉织社,后又发展为色织厂,袁家桥漂染厂等。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办

起了村办纺织厂。随着市场形势变化,位于雷沟河边的金陵纺织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成为集体传承人。

传承代表人金陵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胜良,20多岁进纺织厂,极其熟悉雷沟大布的纺织工艺。

2010年5月,金陵纺织有限公司投入资金,成立了这个“雷沟大布”陈列馆,同时,借助上海世博会的东风,向全世界展示雷沟大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辉煌,公司还积极申报“雷沟大布”商标,借助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无形资产打响企业的品牌。

来到了张家港金陵纺织,工作人员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该公司的基本情况,我们了解到,日前,张家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沟大布”项目保护传承研讨会暨民文协会理事会议在张家港市金陵纺织有限公司举行,金陵纺织女工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和高度的责任感,光荣地接下了“雷沟大布”的传承棒。我们还了解到,原来金港镇“雷沟大布”在明末清初就有很大的名气,乾隆年间出口东南亚各国,是京城的贡品,其优点为坚韧耐用,穿着舒服,保暖性强,在纺织方面有着较高技艺,是典型的传统手工纺染织技艺项目。目前,金港镇已将“雷沟大布”成功申报为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有相应的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经过论证,现“雷沟大布”由张家港市金陵纺织有限公司集体负责传承,而金陵纺织女工成为这个项目的具体承办人和实施者。接到这样值得骄傲的任务,张家港市金陵纺织公司尽快投入资金筹建“雷沟大布”陈列馆,着手申办“雷沟大布”商标,借助“非遗”无形资产打好企业品牌,取得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双赢。金港镇下一步将深入民间挖掘研究“雷沟大布”的历史、产地和整个生产流程,为成功申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准备工作。

成立班子,考察南通纺织博物馆、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展览馆等知名展馆,注册商标“雷沟大布”,会同金港镇文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起收集和雷沟大布有关的资料及原始纺织工具„„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今年5月,金陵纺织有限公司“雷沟大布陈列馆”正式开放。 我们这次也很荣幸的参观了“雷沟大布”陈列馆,看到了一些即将消失的珍贵遗产,我们真的感慨万千,陈列馆布置得朴素典雅,从雷沟大布的由来、形成到发展分布,从工艺设备、品种用途再到传承利用,馆内以图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做了完整的阐述;如今已很难见到的纺车、戽车、织机、染纱绞棒等各种传统纺纱织布工具在陈列馆内诉说着往事蹁跹,极具文化韵味。

展示雷沟大布百年风采一边积极筹建陈列馆、周密布馆,一边金陵纺织又想方设法要尽快地让当今世人更多地知晓雷沟大布。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金陵纺织全力出击,意欲进驻世博会,向全世界人民展示雷沟大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方努力,最终金陵纺织争取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5月8日至14日,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苏州馆张家港主题周活动期间,张家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沟大布”的现场纺织,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作为雷沟大布织染工艺的传承者,金陵纺织事先还准备了500份用雷沟大布制作的小礼包,精巧的纺织工艺、精心的包装,500份礼包受到了中外游客的热烈追捧。 “借世博会展示雷沟大布的魅力,这能最快最广泛地推广雷沟大布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世博会上雷沟大布的受欢迎程度来看,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接好传承棒,将雷沟大布发扬光大。”金陵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胜良表示。

公司负责人表示“雷沟大布由我公司集体负责传承,公司的纺织女工则成为了这个项目的具体承办人和实施者。我们计划将织雷沟大布纳入公司纺织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范畴,进行普及和推广;另外,我们计划利用馆内现有的实物资源,邀请雷沟大布纺织能手在陈列馆内进行现场织布展示,让外来参观者耳濡目染这项传统技艺,也计划作为对当地青少年的一项传统教育,让他们通过观看和学习雷沟大布的生产流程,再次感受传统纺织文化的魅力。”公司负责人介绍,在金陵纺织,雷沟大布及织染技艺,将成为一种“活”的文化,在企业、在当地,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参观完雷沟大布陈列馆,有的同学不禁感慨陈列馆内的巧妙排列,使他们如同做了一次时光穿梭之旅,回到百年前感受“家家机声,户户纺纱”的盛况。也有同学表示参观完陈列馆后,更加体会到保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将来若有机会一定要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自己的心力。 通过此次参观雷沟大布的活动,每位同学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号召更多的人去关注,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代人,我们不仅要学习先进文化知识,也不应忘记对老一辈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推荐第2篇:蒲松龄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蒲松龄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校:淄博第四中学 年级:高2013级 班级:21班 姓名:王志如 学号:201321002 实践单位:蒲松龄故居

实践时间:2014年2月11日

一、实践目的:了解蒲松龄文化遗产,发现蒲松龄文化遗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解决办法。

二、实践内容:

第一部分:现状特点

蒲家村基本分为两部分,一是原围墙内的明清古村落,具有较高的民俗和文物价值,占地270亩。二是以古村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新村落,目前全村共有1470人,其中有1270人在古村落内居住。蒲松龄故居位于古村落内,面积7亩,柳泉和墓地位于村东,聊斋城包括蒲家村村落与村东的聊斋园,总占地460亩。

蒲松龄纪念馆成立于1980年,是在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松龄故居的基础上,对故居、柳泉、墓地扩建而成,还征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书画题咏展室,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增设了南大门。建馆后不久,又成立了蒲松龄研究所,1982年创办了《蒲松龄研究》刊物,该刊物于1999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蒲松龄纪念馆与研究所“一个单位、两个牌子”,为市属单位,有39名在编人员,其中有2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另有20名临时工。纪念馆目前共有六个小院、七个展室,展览面积2000多平方米。

聊斋城由蒲家村于2001年开始兴建,属于村办集体性质,现有110名工作人员,9成本村人,1成大学以上学历,资产9000万元。聊斋城以园林为表现形式,以聊斋故事为主题,有狐仙园、石隐园、宦娘琴缘、聊斋俚曲茶座、玄夜院、聊斋演艺广场等50多处景点,整个聊斋城已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蒲家村依托聊斋城成功举办了五届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先后组织了多场大型文艺晚会以及明清民俗风情展、诵读聊斋故事、满井寺庙会、杂技魔术表演、地方戏曲擂台赛、地方名吃展示、聊斋书画展等活动。

蒲松龄纪念馆功在保护,聊斋城功在开发,是传承和发扬聊斋文化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而两个单位多年来,在这两个方面也各自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聊斋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与建设聊斋名城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此,淄川区委、区政府围绕建设“文化大市”的要求,决定将继续在弘扬聊斋文化上做文章,进一步挖掘聊斋文化底蕴,深入实施聊斋旅游综合开发,以此全面加强聊斋文化载体建设,提升聊斋旅游品牌。从今年开始,他们将重点搞好蒲家庄古村保护性开发,遵循整体性、修旧如旧和尊重存在三条原则,做好“故居、故事、故里”文章,再现蒲松龄时代生活情景。力争到2008年,初步恢复北方传统古村落的基本面貌,在此基础上,着力深化“聊斋文化”、“聊斋故里”的品牌,将蒲家庄建设成为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相结合的遗产村庄。 第二部分:存在的问题

1、单位不和

纪念馆与聊斋城的不和至少有两个层面:

一是利益纠葛,纪念馆与聊斋城都以旅游为业,必然会争夺游客资源,竞争激烈时,矛盾容易激化,目前门票无法统一,对双方收益都有很大影响。二是在聊斋文化继承上的心理错位。

2、体制不顺

在聊斋景区多年的管理经营和今后的开发建设中,蒲松龄故居纪念馆和聊斋园管理体制的不统一已成为影响聊斋文化旅游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蒲松龄故居是整个聊斋文化旅游景区的精髓和核心,但目前作为单一景点,受土地、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景点开发、门票收入等方面很难实现大的突破,而且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聊斋园景区虽然规模较大,景点丰富,环境优美,但缺少了聊斋文化的铺垫和依托,仍不能吸引游客,成为聊斋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

3、保护不力,开发不一

文物保护不利主要集中在不可移动文物方面,蒲家村曾于2002年拆除了古村落的围墙,使其仅存100余米。严格来说,故居也非原貌,与蒲松龄落魄书生的身份不符。开发不一表现为故居和聊斋城的风格不统一,比如明清街的宽敞与古村落的紧凑不统一,聊斋园的疏阔与故居的整饬不统一,原因是两家单位不和,各有开发思路,与缺乏整体规划的约束和指导也有很大关系。

第三部分:几点建议

1、由淄博市政府牵头,或者指定区政府,成立聊斋文化旅游资源管委会,隶属淄川区人民政府具体领导、组织、协调,聘请聊斋文化专家为顾问团,纪念馆、聊斋城及蒲家村都是其组成部分,各有关政府部门配合。管委会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政府、社会之力,协调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督促各方整改旧有的问题,对聊斋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整合完毕后,再进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管委会可依法接管两家的全面职权,理清财权,调整人员,进行统一管理。

2、由淄川区文化旅游局全权管理。这样不但优化了全区的旅游和经济发展环境,更优化了全市的旅游和经济发展环境。首先要切实保护文物,重点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维持原状,杜绝开发性破坏及其他破坏行为,既要继续保护省级文物故居、墓地、柳泉,还要将蒲家村古村落申报成为区或市级文物,以便保护,其次在统一规划的控制下,统

一、稳妥、风格一致地开发聊斋文化旅游资源。

3、明确市场定位,细分目标客源市场,集中进行统一宣传促销,合力打响聊斋旅游品牌。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的旅游投资商前来投资,以招商引资来解决制约聊斋旅游发展的资金问题,走借力发展之路。

三、实践总结:通过这次实践调查,我了解到了关于蒲松龄文化的特点,也找到了蒲松龄文化遗产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使我对蒲松龄文化有了新的了解

推荐第3篇: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

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你猜

摘要

西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历史文化保护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主要有协调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遗产登录机制、教育机制和保护监督机制等,通过调查研究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以期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古城西安

1.概述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西安旧称长安、京兆,位于中国内陆腹地。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2.西安的历史

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水东南岸。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使西安成为与开罗、雅典、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 2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西周开始,西安成为中国的都城,当时被称作“宗周”丰镐,丰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被记载入史书的城市。秦咸阳城旧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与咸阳市东南部,秦阿房宫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郊。汉都长安城建立在秦咸阳城遗址东南,别称“凤城”,又因城墙走向颇似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被称作“斗城”。 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的“天下中心”,作为唐帝国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和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华彩的篇章。唐长安城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奠定了今天西安市区的街道布局。历史上约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先后为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历时超过1200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李自成都在这里建立过政权。 在唐代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但西安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地位依然不容忽视。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元代曾设安西府;后改为安西路、奉元路。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西安后,曾改西安为长安,建立大顺政权。

二、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历史悠久并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保存了众多历史遗迹。其中包括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可省庄遗址等人类活动遗址;周丰京、镐京遗址、秦咸阳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隋唐长安城遗址等城市遗址;阿房宫遗址、大明宫遗址、华清宫遗址、兴庆宫遗址等建筑类遗址;以及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等陵寝类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族的民间文学以及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各种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民间艺术[1]。针对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的现状,政府、民间实际上都在不断努力进行着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到目前为止已公布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69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而西安鼓乐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保护体系和措施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西安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街区、博物馆,并且在大遗址[2]保护中将建设遗址公园和民生进行有机结合,在保护的同时也使得这些遗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利用。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虽然政府近几年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了完善了保护规划并且建立了保护体系,但由于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研究都相对较晚,其保护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也并不高,对它的利用和开发更是少之又少,整体保护状况仍然堪忧。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要进步、城市要发展必然要求城市进行不断的改变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而城市的变化将会对城市的原有空间结构、用地功能、社会组成和生活环境带来冲击。这些冲击都将对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得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及问题——只孤立地保护却缺少与城市发展的衔接[3]。

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资源,但同时也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得到长期的保护,必须有完善的城市环境作为其保护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实体和历史环境的同时,还要对其周边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交通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更新,以减少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再次破坏。如西安市的北院门回民历史街区,作为西安市重要的历史街区,其古建筑、民族文化、历史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然而其周边交通状况和居民生活设施状况却没有随着城市发展而得到改善,使得环境容量达到了极限,不利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可持续保护。

由于受到规模、保护的难度、等级性质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协调各方面关系并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否则既无法对遗产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也会影响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如位于西安市南门内书院门步行街上的关中书院,其作为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位居西北四大书院之首,是为数不 4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多的关中学人的遗址之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中书院虽然已经得到了相关保护,但保护程度和影响力仍然较弱。书院遗址现在还是西安文理学院和书院门小学的办公地点,这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和光大关中学派、展示陕西文化名人风采都是一件不利的事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存在形态的限制,其保护和发展更加需要外界环的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众多现实的困境。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背景下,现代化技术和文化的出现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造成了大量年轻人的迁出和传承人的缺乏,现代生活方式的侵入造成了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传统习俗的消失。这些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其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3.解决对策

循序渐进的保护过程与灵活多样的更新模式历史文化遗产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科学艺术等信息。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也在一步步地不断加深。而相应的保护理念、技术和措施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之中。 1)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整个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不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把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城市建设等结合起来,既当做一种文化事业,也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利用多种手段、多方资源进行保护。近几年完工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就是一个典范[4]。大明宫的所在地,以前是一片一下雨就涝的棚户区,是一片脏乱差的城中村,建设涉及5个村子的拆迁。在对大明宫进行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它对遗址区和周边区域的居民拆迁安置,然后建设遗址保护公园、重现历史胜景,提升周边地价,以遗址公园外围的土地开发收益支付拆迁安置和公园建设的成本。 作为大遗址保护的先行者,大明宫见证了我国“大遗址”保护融遗址保护与文化旅游景区为一体理念的成功,深刻传达了文脉相承的重要性与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意义。

2)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人们随着科学技术、社会文明和城市发展的不断变化而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的措施,逐步进行保护。如西安秦兵马俑在发掘之初,陶俑由于不适空气等环境而造成“失色”。盲目“发掘保护”的结果只会和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只有在条件成熟或者新的理念和技术出现后, 5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要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因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应根据保护的需要合理选择城市发展的模式,以灵活多变的发展方式,科学严谨的规划理念,使得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效果。

三、文化价值的传承

3.概述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文物古迹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文化遗产价值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那种认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这是需要引发人类思考的。

2.如何传承

对于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保护,更应该做到传承。延续古都文脉,对历史建筑做好修复工作,认真研究古韵与新韵的同一,继承和发扬西安作为历史古都时期所展现的优秀传统风貌是传承西安文化的重要途径[5]。

文化传承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部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经济状况较差,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传承人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将文化传承下去[6]。

文化价值的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就能像营养品那样灌进孩子的脑袋沉淀为他们的文化素养了,这是工具理性的态度。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文化价值不是药丸子,人类也不是机器人,所以我们的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的过程。也就是说,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宣传,不是简单的观察一下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需要营造“古都气象”,更需要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只有如此,历史文化遗产才有传承的生命力。

四、结语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研究城市、人类发展历史,借古明今,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凝聚了3000多年历史文化的古城西安,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既保存了人类珍贵的历史记忆又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 屈盛瑞.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融汇[J].古城新韵,2011,4:P74 [2]马耀峰.大遗址旅游规划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规划与设计,2013(6)

[3] 张楠,张红娟.城市更新中的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4]王西京.大明宫遗址与周边地区的保护改造规划[J].建筑文化,2008(3)

[5]刘彦成,张迪妮等.建筑遗产的保护[J].时代文学,2010(10) [6]单杰,李红梅.陕西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推荐第4篇: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时间:2014年12月 地点:泉州地区 调查人:

一.概况简介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

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以“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闻名于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上,泉州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代闽越土著文化和从海上传播而来的域外文化相溶,形成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姿多彩的特点。

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调查,截至2014年11月,泉州地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34项,其中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有11项,第二批有17项,第

三、第四批各有三项;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76项,其中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0项,第二批有25项,第三批有16项,第四批有15项.....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中原古汉语与闽越语、外来语融合的闽南方言文化;以陈三五娘等民间传说及存量丰富的泉州歌诀为典型的口传文化;音乐活化石泉州南音、南戏遗存梨园戏、蜚声世界的木偶戏、艺术个性独特的高甲戏、珍稀的宗教仪式剧种打城戏和承载闽越族遗风的拍胸舞等传统表演艺术文化;南派剪纸、木偶头雕刻等传统美术文化;特色鲜明的惠安女、蟳埔女服饰;举世闻名的惠安石木雕刻、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的瓷烧制、远销国外的铁观音茶制作等传统技艺文化;闽南古厝、庙宇等传统建筑文化等等。

三、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现状

为客观分析泉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现状,特选取了个别访问和查阅网络资料结合的调查方法。但因精力有限,不能顾及全部,只能选取其中一两个例有代表性的观点来做佐证。

(一)个别访问

(1)江碧峰师傅制作木偶头已经有37年,其儿子江东林也有10个年头。在与江师傅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他对于这项艺术的钟爱,其希望能有更多的后人来学习这项技艺,将这项技艺传承于世,“我父亲在世的时候还有不少人来学习,虽然最后坚持下去的只有一名,可是到了我,来看的人不少,却没人愿意学。真怕什么时候这门手艺断了。”对于正在学习的小儿子,江碧峰赞赏有加,但并不要求他以这个为主业。“人总是要谋生,一旦市场对这个东西不再需要了,还是应该以养家糊口为主。”不过,江碧峰表示,无论如何都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废了。”

(2)“泉州南音乐团”是全国有名的南音表演专业团体,在问及政府对于南音的保护重视程度时,团长告诉我,从南音艺苑的建设就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南音这一古老文化的重视。在问及南音艺苑的经营情况时,我了解到主要以外来游客为主,而当地的观众较少。但另外一方面南音这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措施也已经启动,现在中小学生都开设了南音课,泉州师范学院在早几年就已经开设了南音专业,目的是培养一批南音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到各中小学校去授课,阻止文化断层现象的出现.泉州市政府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中小学生南音比赛,也已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文献资料搜集--龚万全《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分析》

1、当地党委政府长期以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当家的宝贵财富,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民族民间文化。市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郑道溪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设“闽南文化保护区”的建议,认为设立保护区有助于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加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闽南语系的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2、社会参与,艺术家和传承艺人的倾心投入。泉州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间文艺社团,对其加强管理指导,引导它们健康发展。全市现有民间南音社团232个,民间职业剧团168个,以及数目众多的各类十音队、北管乐队、民间舞蹈队、家庭文艺队等。它们由社会力量兴办,依靠社会各界赞助和城乡演出市场生存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民间剧团年上演场次达4万场,演出收入超亿元,从业人员达5000人之多。

3、以保护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梨园戏、提线木偶戏的精品生产,拓展了这两个剧种生存的空间,促进了对它们的保护。德化瓷工艺、惠安石雕在当地政府的精心呵护下,目前均已漂洋过海,独闯天下,真正实现了“保护—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在惠安崇武,全省最大、最具有专业性的汉白玉雕塑企业——惠安振华雕塑,融传统与现代雕塑意念于一体,颇具中外合璧之鲜明特色,备受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客商、收藏家的青睐。

4、注重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城市拆迁、村落城镇化、开发区大量上马、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大批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村落、建筑物等面临拆除的危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正不断消失。大量依附于婚丧喜庆而存在的富有特色的技艺、演艺如花灯、纸扎、大鼓吹、笼吹、高跷、拍胸舞等,随着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而市场萎缩,导致艺人生活无着,出现生存危机。针对这种情况,适时予以引导,让其在新的时空环境中生存。政府出面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元宵灯展,采取政府资助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向艺人订购花灯,基本上保证每个艺人每年有上万元的收入。

5、加强人才培养,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不断补充新生力量。1956年以来,特别是1977年以后,市政府坚持办好泉州艺校,根据泉州民族民间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需要,设立南音、戏曲、群众文化、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为各国办艺术团体和民间文艺社团输送了一批批年轻的专业人才共1000多名。1990年以来,市政府把南音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连续15年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涌现出数百名南音演唱新秀。去年,泉州师范学院开设南音专业,招收本科生,进一步提高南音人才培养的档次。

6、开展珍贵文化资源的普查抢救和初步保护,全面开展综合性试点工作。泉州市在长期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决定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采取“分类推进”的方式,大力抓好重点项目的全面普查、声像留录等工作。组织人员收集、整理了许多珍贵的文献,编辑出版了“泉州地方戏曲丛书”16卷,“泉州民俗文化丛书”4卷,《中国民间乐曲集成·泉州市分卷》、《南音指谱大全》、《明刊戏曲弦管选集》等,并建立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泉州南音戏曲陈列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抢救和初步保护工作,是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7、开展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利用各种契机,积极组织民间文化展示,市政府连续主办了8届国际南音大会唱、3届国际木偶节、5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暨闽南文化节和国际风情节、28届戏剧会演、5届旅游文化节,承办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37届年会等。泉州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深深融入群众之中,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泉州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当前,泉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虽然有各界人士的全心投入,工作进行得很不错,但不可否认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许多的非物质文化流失严重,甚至于销声匿迹,这里面有许多方面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一直以来,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忽略传统、抛弃民俗而融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因此而衍生出了所谓的快餐文化。这样的一些文化不断地在吸引年轻人,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他们把时间花在欣赏欧美电影、欧洲足球、卡拉OK等等,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关注。传统文化在青年人的心目中正越来越失去地位,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濒临灭绝,例如江加走的木偶头雕刻、李宝尧的刻纸艺术,惠安女服饰等,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二)传统艺术失去市场

随着城市拆迁、村落城镇化、开发区大量上马、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大批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村落、建筑物等面临拆除的危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正不断消失。大量依附于婚丧喜庆而存在的富有特色的技艺、演艺如花灯、纸扎、大鼓吹、笼吹、高跷、拍胸舞等,随着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而市场萎缩,导致艺人生活无着,出现生存危机。

(三)传统艺术后继乏人

以前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父传子、师传徒,传承人可以借此谋生。但现在,生活水平迅猛提高,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渠道增多,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而大部分传统工艺如十音铜锣制作、妆糕人等技艺都是手工操作,缺乏改革的余地。目前,以传统手工艺谋生已很难养家糊口,哪有人愿意去学习和继承。因此,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

五、保护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思考,以下是我为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的建议,

1.政策保护:有改革、有创新地建设“闽南文化保护区”,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闽南语系的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2.财政支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亟待保护的传统文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例如予艺人们津贴,保障其生活费用。

3.经常性开展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适时予以引导,利用各种契机和形式,积极组织民间文化的展示与宣传。不遗余力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使之深入人心,更广泛地唤起全民保护意识。

4.培训入手:文化部门可以低价甚至免费办一些培训班,让对泉州文化有兴趣的人来学习,例如可以举办木偶班、民俗班、高甲戏班、梨园戏班等。特别可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因为大学校园可以自由组织各种社团。通过培养大学生在木偶或戏剧方面的一技之长,带到校园,让更多省内外的学生了解、喜欢、学习泉州文化。

六、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报告,我了解到:历史的源远流长造就了泉州这座历史文明古城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这座古代远离中原的城市,能够在远离中原的纷飞战火,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原文化,从而形成特有的闽南文化。

但是在我的调查查阅中,却发现传统文化的光芒正在慢慢黯淡,许多传统文化有销声匿迹的危险,这其中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也许是现代文化的冲击,又或许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足,但是我们相信,有一天传统文化会再焕发光芒,作为闽南人,我们有责任来弘扬家乡文化,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我相信这也是这份调查作业的初衷及目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家乡人来关心家乡的文化,让家乡文化走出泉州,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让更多家乡青年来热爱家乡文化并以保护家乡文化为己任,加入到保护泉州非物质文化的队伍中来。

推荐第5篇: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姓名:王琼

专业:汉语言文学三班学院:文学院

学号:1009114034

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唐三彩雕塑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在文化方面的也不甘落后,更胜一筹。从古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同时,非遗文化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工作,但是究竟保护的效果如何还应当及时的关注和了解。为此,就我的家乡洛阳的非遗文化之一唐三彩雕塑,我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提起唐三彩雕塑,大家一定会联想到美丽的洛阳古都,因为唐三彩最早出土于洛阳。国内外游人来到洛阳一定会带唐三彩雕塑留念的,并且对此做工赞不绝口。洛阳是九朝古都,要说其中的非遗文化更是数不胜数。单单说唐三彩雕塑是因为最了解,第一:在洛阳分部的地区比较的密集并且离我家近,调查了解着比较的方便;第二:唐三彩雕塑起自古代,其雕刻成品及其做法挺令我好奇的,一直想要好好了解一下;第三:历史史书学习过一点这个方面的知识。所以,此次寒假中,我重点去了龙门石窟地区的唐三彩卖点和其出土地邙山地区,并且收获不小。

确定了唐三彩为本次我的非遗文化调查对象,我首先找到了高中学习过的历史书,并且在网上搜索了图片和其大概的内容。然后自己带着这些已经了解的一点知识来到了洛阳邙山地区的一个小地方,那里是唐三彩最先出土的地方,因此对于我对唐三彩的了解帮助极大,甚至可以更好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唐三彩,进而更好地保护我们洛阳地区的非遗文化。

通过网络的了解以及等地人们的介绍,我知道了早在古代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会制作瓷器,掌握了这些陶业技术,这就为唐朝时期洛阳唐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三彩的生产距今已有了13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仅融汇了中国国画的精华,并且兼有雕塑等工艺的美术特点,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就是天朝大国,尤其是在文化、雕刻等技术方面举世无双,所以造就了举世无双的洛阳唐三彩,并且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据当地人介绍,唐三彩看似美观,但是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它以经过精工细作并加工过的土作为其胚体,然后又用含有铜、铁、钴、锰、金等多种矿物质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了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了助剂,这样才是制作一个唐三彩雕塑的必备材料和步骤。接下来就是制作的过程了,先应该把素坯倒入窑中烧,这也是制作瓷器最先的步骤,陶坯烧成后,才加上釉彩,再次的放入窑中进行灼烧至800摄氏度左右,这样就制成了色彩斑斓的图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很强,所以我们在烧制的过程中要让釉面尽量的向四周扩散流淌,当各色釉相互交融浸润的时候,就形成了及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听完这些介绍后顿时就惊呆了,原来古代人技术这么的高超,原来一个唐三彩需要这么细心的工作、这么复杂的过程,唐三彩也的确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我为我们洛阳,我们国家拥有这样的非遗文化而感到自豪。

一直以来大家都说惯了洛阳唐三彩,可是,为什么叫做唐三彩呢?为什么是洛阳唐三彩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又进行了再次的了解和询问。我们都知道洛阳是古都,在唐代时期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非常的发达,而以前的瓷器技术几乎

都在这里,这就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原来,唐三彩是唐代生产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的颜色有黄、绿、白、褐、蓝、黑等等许多,但是却以黄、绿、白为主色,所以这三种颜色在唐三彩中是所见最广的,人们因此把这种以三色为主的雕塑称为“唐三彩”;又加上唐三彩最早,也最多出土于洛阳,因而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洛阳非遗文化也非其莫属。

邙山区属于河南省洛阳市的孟津县,由于当地现在经济与现在洛阳市区的发展还相差甚远,而这里又是唐三彩的发源出土地,为了唐三彩这样一种高超的民俗技术,国家特列为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尽心的保护和发扬。而我们洛阳市为了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地鼓励当地唐三彩的发展并且给予了重大的帮助,也让各地的游客见证了美丽的唐三彩,并且拥有了接触和了解其的机会。

邙山了解到了的唐三彩制作过程着实让我叹为观止,赞不绝口。回到家中,还觉得不够,因此我又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洛阳非遗文化——唐三彩的其他内容,又更加深入的知道了一些更加详尽细小的内容。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毫无疑问,已经知道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可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品种繁多,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多为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子,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据人们对唐三彩各类雕塑的喜欢程度上来看,较多的人喜欢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扬,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撕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雕塑不仅受到了人们的喜欢,而且也足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精品。

学过了中国古代历史我们知道了古代人们去世后需要陪葬品,那么在唐代,唐三彩出土后在那个时期最主要的一个作用就是用于陪葬。因此对于唐三彩的烧制也更应该精益求精。据了解,在制作上面所介绍的人物俑

的时候,为了增强人物形象的质感,特地的采取了“开相”的工艺手法,即对人物的头部多不加施釉,仅仅涂以白粉;而对于唇和面颊上,则添加了朱红色;甚至对于眼眸、眉睫、胡须、帽巾或者花钿等,都用墨或彩色来描画,以增强写实效果。这样的话,栩栩如生的唐三彩雕塑也变成了高贵的陪葬品,不仅美观,而且贵重。

作为现在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唐三彩,其地位并不亚于龙门石窟、关林庙、河洛大鼓等等的其他非遗文化。它以自己的民俗文化著称于洛阳,著称于整个中国,著称于整个世界,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它虽然没有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那样的高大雄伟,也没有河洛大鼓那样的气势磅礴,但是它以自己精细典雅的做工以及自己那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形象而闻名,并且博得众人的喜欢和热爱。

走访了孟津邙山唐三彩的发源地,又翻阅图书、史书,甚至借助网络我了解了以上的各方面知识,接下来我又走访了几个唐三彩特卖地,并且重点来到了龙门石窟。沿着龙门石窟附近的商业街步行,不时的就会唐三彩精品卖处。进入观赏一番果然名不虚传。人物俑神态各异,衣服色彩真的不尽相同;动物俑也动作各异,又飞奔的马、橫蹲的马等等;另外也有各式各样的唐三彩物品,包括水器、酒器、文具、家具等等。色泽艳丽,各式各样,这一番景象真的令我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里的唐三彩店已经开了好长时间了,因为距离龙门石窟近,所以好多来参观龙门石窟的游客顺便回买来作为纪念品。看到那些游客拿到唐三彩那种饱满满足的神情,以及他们对洛阳唐三彩的称赞,我的心里感觉非常的自豪,我为我们洛阳有这样的非遗文化而感到自豪。

总之,我对于这次亲自对非遗文化之一唐三彩的调查还是比较的满意的,因为我自己不仅翻阅了大量的图书史书,而且上网了解了更多、更详尽的内容,而且自

己亲自进行了实践,亲自走访了孟津邙山唐三彩的出土地,以及唐三彩的重点展览卖点之一龙门石窟商业街。我想,通过我这一次的调查,不仅可以让我深入的了解我们洛阳的非遗文化,增长了我的知识和见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配合了国家及洛阳市政府对非遗文化保护和宣传的政策,顺应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将会更能增强我们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意识,扩大洛阳唐三彩雕刻艺术的影响范围。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宣传和保护我们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现实的时间和学习中,应当更加全面的关注非遗文化,为我国科学文化软实力注入新的生机!

推荐第6篇: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3)

会宁县北关小学 张富 ID 00001191

二、会宁其它比较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会宁民间音乐

会宁民间音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器乐:主要有用于丧葬、婚嫁的唢呐曲、竹笛曲。曲牌有《大开门》、《朝天子》等。

(2)、戏曲:主要是眉户戏和皮影戏。眉户戏剧目有《火焰驹》、《皇姑出家》等;皮影戏有时候唱眉户,有时候唱其它戏曲。此外秦腔在甘肃全境都有流行。

(3)、民歌:主要在耍社火的扭秧歌、载蜡花时演唱,有《割韭菜》等。

(4)、综合类:融歌、舞、乐一体的综合艺术。主要在祭山、接神等祭祀场合使用。

2、会宁罐罐茶

一个土火炉子、一只“曲曲罐”(泥土烧制而成,容量很小,所能容纳的茶水也许远远不足一只高脚杯)、一撮茶叶,一笼火,一个茶罐和一只茶蛊,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当了。

在会宁,有老年人的家庭,每天清晨都会飘出罐罐茶的清香。罐罐茶的煮法非常简单,西北老汉一般用每斤十元的廉价茶来煮。先在屋檐下生起泥胚小火炉,装半罐茶添满水置于火炉上煮,煮沸之后将茶水倒入茶杯,每次只有一小口多。茶叶仍留在罐中,继续添水再煮。如此反复多次才能煮满一杯茶。此时满屋满院已是茶香四溢了。老年人喜欢喝滚烫的浓茶,嚼几口饼子垫了空腹之后,将杯口贴在嘴边左右摇晃脑袋朝杯中吹气,然后轻轻嘬一口,仰头喝下,并不忘了长嘘一口气,砸吧砸吧嘴唇,似乎吃下了灵丹妙药,并且会笑眯眯的跟孙子说:“早起一杯茶,我是皇帝爸”。

喝罐罐茶还是会宁人迎宾接客不可缺少的礼俗,亲朋进门,全家人一同围坐在热炕上,架旺火炉,将黑瓦罐里的茶熬的浓酽至极,一边熬煮罐罐茶,一边烘烤马铃薯、麦饼。特别是逢年过节,家家都有罐罐茶具,借以聚亲会友,他们把品饮罐罐茶看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十月一日送寒衣

相传,十月一日送寒衣,是孟姜女哭长城千里寻夫留下来的习俗。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表达了活着的后辈儿女对祖先怀念和敬奉之情。

农历的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此后的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缺衣少穿,难抵严冬的寒冷。因此,这天傍晚前,家家都要烧纸衣纸钱。寒衣的一般做法是由妇女们将寒衣纸剪成衣裤状、装在包有纸钱的包裹里,在会宁如果逝去的亲人还没有烧三年纸,寒衣则用棉布、棉花制作,做得根活人穿的衣服大小差不多。晚上到了十字路口,大家各占一地,首先在地上画一个圈,圈不要画全,要在冲南的方向留一个缺口,然后把写有人名的纸钱和纸衣点燃,通常的情况下大家都会在手里拿一个棍,一方面是为了在烧纸的时候避免烧到手,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挑纸,使火烧的更旺.一边烧一边呼喊亲人,据说这样逝去的亲人才能感知得到,才能穿上自己亲人做的衣服,否则会被那些厉鬼抢去的。

现在年代不同了,十月一日,烧的不光是纸钱和寒衣了,还有人烧被子、手机、电视等。但无论烧纸的方式怎样变化,都表达了活着的人对逝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2)

会宁县北关小学 张富 ID 00001191

一、我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会宁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会宁剪纸是会宁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它萌发于乡土、活跃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远在明清时期当地的剪纸、绣荷包就很盛行,据说这里的绣荷包还被当作贡品进奉给清政府。每逢喜庆的日子,会宁百姓都喜欢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彩布剪成各种各样的图形,把自己的窗子、炕围和门面装点得琳琅满目,春意盎然。不论是巧刀剪出的狮子滚绣球,孔雀戏牡丹,蝴蝶恋红花,还是妙针绣出的龙、荷花、马,个个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今,当地妇女都能拿起剪刀、针头,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大胆地用夸张变形手法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在会宁传统的民间剪纸纹样中,题材主要有《年年有余》、《二龙戏珠》、《喜上眉梢》、《十二生肖》、《春回大地》等。

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给会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存在于会宁县城乡各地,以甘沟驿乡和翟所乡陈湾村的民间剪纸为最高成就。1985 年,甘沟驿乡河西坡妇女曹秀嬴的 11 件作品在中华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甘肃民间窗花展览》中展出,被民族文化宫民族美术馆收藏。甘沟乡田俊堂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文化司以及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奖励,他本人被评为优秀的剪纸艺术传便是其中之一。 翟所乡陈湾村剪纸,形式多样,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如“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从窗花、炕花到驱邪除病、婚嫁喜庆等一系列的剪纸,反映了会宁人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淳朴感情,也体现了民间文化的深远根基。当然,提起会宁剪纸,最值得一提的是剪纸艺术家刘伟,他的人物肖像剪纸不仅代表了会宁剪纸的最高成就,而且在国内外也是小有名气。他曾先后给法国总统希拉克、国家主席胡锦涛等世界杰出人物剪过肖像,他的剪纸“十大元帅”肖像还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1990年8月,会宁农民的剪纸《亚运会在北京》等64幅作品,被北京市亚运村艺术部列为亚运场馆的义卖品和馈赠礼品。1996年11月会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会宁的剪纸剪出了名堂,会宁的刺绣绣出了美丽。小小剪纸,体现了会宁妇女的心灵手巧,浓缩了中华文明千年脉络。剪纸是会宁文化的一扇小窗,打开这扇小窗,可以感受到会宁的文化之光。、会宁剪纸

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1)

会宁县北关小学 张富 ID 00001191

会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勤劳聪慧的会宁人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存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5类323项之多。其中,会宁皮影戏和会宁剪纸已列入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列为甘肃省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宁民间音乐——唢呐曲,民间舞蹈——河畔太平鼓,民间美术——皮影制作地毯制作,擀毡制作工艺,浆水、酱油、醋的制作工艺等民间手工技艺(共5项),消费习俗——罐罐茶,十月一日送寒衣、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等2项岁时节令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等民间信仰习俗以及曹氏正骨法、铁木山庙会、葬礼——领羊等被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我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皮影戏

1、会宁皮影戏 据史料考证,皮影戏始于汉代,成熟于宋初。会宁皮影戏远在明清时就很盛行,是一种用牛皮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

会宁皮影戏主要流传于会宁县东南部和中部的杨崖集乡,党家岘乡、侯家川乡、新添堡乡、韩家集乡、平头乡、老君坡乡、太平镇、翟家所乡、中川乡、丁沟乡、会师镇、八里湾乡、柴门乡等乡镇。

会宁传统皮影戏唱腔独特,主要为灯影腔,还有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白口等唱腔。灯影腔是会宁皮影戏最具艺术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同时秦腔、眉户兼而有之,唢呐调、打击乐和白口共同组成了会宁皮影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灯影腔的主要演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等弦乐,唢呐、笛子等管乐,还有大鼓、干鼓、梆子、大锣、小锣、钹、磬等多种乐器。会宁皮影戏灯影腔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为全省所独有,是研究会宁地方戏曲流变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皮影表演又称“捉线子”。由前台艺人(一般是皮影班班主)双手捉持表演,根据不同剧情,一边演唱,一边操控影人做行、卧、跪、整冠、提袍、甩袖等动作。悍妇泼辣、恶鬼狰狞、老生衣冠楚楚、小丑滑稽可笑,可谓灵活自如,栩栩如生,是生活性和艺术性的传神体现。

会宁皮影戏现存剧本300多册,140多个剧目。皮影演唱剧本主要由老艺人口传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艺人呕心沥血的结晶。演唱内容主要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报应类、英雄人物的传奇类、反映孝道仁义的家庭婆媳、妯娌之间关系的伦理类。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民间传统道德的最直白的表达形式,更是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是研究会宁民间文学、民俗风情、戏曲流变的重要资料。 会宁皮影的演出道具简单,主要是“油灯”和“影窗”,“影窗”俗称“亮子”,是用木条围框,上糊白纸而成,一般为高三尺、长五尺,最大不能超过高四尺、宽六尺。取材成本低,制作简易。演员一般为四到六人,挑起担子就能走乡串户,辗转演出,是农村最经济的艺术形式。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4)

会宁县北关小学 张富 ID 00001191

三、会宁县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的主要工作

近几年来,会宁县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使县内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放光彩。2000年,举办了第一届会宁皮影艺术展,展出皮影近千件;2002年,举办了会宁皮影戏交流研讨会,邀请部分专家和艺人参加研讨;从2004年起,全县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收集整理工作;2005年5月10日,举办了全县第一届皮影艺术培训班;2006年,成立了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共整理皮影剧本200多部,刻录皮影戏数据光盘20多盘。

会宁还成立了皮影艺术研究协会,准备编辑出版《会宁皮影考》、《会宁皮影艺术工艺流变》、《会宁皮影戏唱腔辑》,通过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工作,使皮影戏永远唱响在会宁乃至神州大地上

在继续开展好普查、搜集、整理和深入挖掘蕴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我县力争把具有地域特色、能充分反映当地民族民间生产生活习俗的、最具代表性的资源项目申报为国家级和省市级项目,建立起门类众多、分类科学、资料翔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进一步推动全县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会宁县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欠深,保护意识还需增强。

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是很深,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清醒认识民间文化在当前生存环境下日益消亡的现实,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部门一家的事情,处于观望状态。另一方面,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近出现的名词,而且对其划分还不是很明确,加上宣传不够到位,尤其社会上,许多老百姓还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概念,更不清楚保护的范围与内容及如何去保护,全民保护意识不强,民间文化保护还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普查粗浅,保护机制尚未完善。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涵盖内容广泛,资源十分丰富。虽然此前已开展过民间文化资源普查,但受人员、经费等因素影响,普查的范围较为狭小,普查的深度较为肤浅,涉及的内容也不全面,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掘。调查获悉,由于家底尚未摸清,情况不够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在我县尚未健全和完善,影响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环境恶化,保护前景令人担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现代文明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与环境急剧恶化而基本处于守势濒危状态,前景令人担忧。调查发现,远在明清时就很盛行的会宁皮影戏,如今,因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打工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传媒工具的大量普及,传承者与受众群体均已出现断层,市场需求日渐萎缩,会宁皮影戏原有的生存环境已逐渐丧失。仅有5个皮影班在偏远山村艰难的生存,演出队伍也因微薄的收入无法吸引年青一代走上传习之路而日渐缩小。

(四)投入有限,保护经费尤为紧缺。

当前,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经费紧缺而举步维艰。一是财政投入不足。由于我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可以说捉襟见肘,所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费可以说微乎其微。二是自我造血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不以盈利为目的,基本没有造血功能,难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如会宁皮影自我演出原本就收入甚微,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已呈负增长。三是扶助政策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需要政策的引导,尤其是重点项目的挖掘、传承、保护更需社会各界的扶助与支持,然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助政策几近空白。

(五)力量薄弱,保护队伍有待强化。

一是专业素质不高。我县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都是文化员,他们大多半路出家,又缺少必要的培训与知识更新,真正懂业务的不多,有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有的对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难以独立解决,有的在普查中将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二是保护力量偏小。全县虽有文化员编制,但实际是有名无实,且专职不专用、混岗兼职现象较为普遍。据我们所知,有一文化员兼职工作内容竟达16项之多,故力不从心、精力分散,“责任田”荒芜。三是传承后继乏人。调研发现,目前我县尚能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已屈指可数,或风烛残年,或生活困难,他们掌握的技艺随时都在消失。三是组织机构不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有力的组织管理机构。然而,我县虽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但各部门职责也未明确,尚未形成合力,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

五、对我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文化艺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历史、精神的家园、民族的标识。我县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为此建议:

(一)强化领导,积极开展宣展活动。

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众凝聚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大宣展力度,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与法规内容的宣传,积极举办艺术成果的展演展示活动,以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氛围。

(二)全面普查,制定长效保护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开创性、长期性的工作,关键要在机制上下功夫。

一、普查建档。要在前期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入、扎实开展资源普查工作,进一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运用文字、录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制定规划。针对普查掌握的情况,认真分析研究,依法、科学制定保护规划或保护方案,进一步明确近期目标、长远计划、保护范围、重点项目、具体措施、职责要求,并组织实施到位。

三、建立名录。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级申报公布的有关规定,尽快对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评定,并建立县级保护名录。

四、健全机制。要健全诸如资料(实物)的征集与保管、代表名录的分级保护、项目的评审与公示、保护情况的监督检查、专家咨询等制度,逐步完善科学有效的传承保护工作机制。

(三)突出重点,抢救保护优秀项目。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及生存状况各不相同。因此,要认真分析,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尤其是对于濒危的有重要价值的项目要予以重点保护和抢救,制定周密的保护方案,落实具体责任单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当前,要将我县已列入市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项目作为重点,加大抢救保护的力度。

(四)加大投入,完善经费扶助政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抢救、保护、申报等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为此,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确保一定的基数,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源普查、资料的征集、实物的收购、濒危项目的抢救等。要用足用活国家、省、市有关建设文化事业的扶持政策,依托项目申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成果展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补助。此外,要出台相应的经费扶助政策,建立资金扶助机制,重点补助扶持濒危项目、生活困难的重要代表艺人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传承人或单位的奖励,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个人、企业及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五)力抓队伍,壮大保护传承力量。

一要抓好传承队伍的建设。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无形的,依附于人身体而存在,人的消失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损失,而传承又是非遗保护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在“民间文化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的严峻形势下,要加紧培养传承人队伍。尤其对于濒危的重要项目要制定传承计划,建立传承活动基地,设立专项传承补贴,对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带徒传艺、培训学习、资料整理、展演展示等给予扶持补助;对列入省级以上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鼓励教学机构开办兴趣班,引导更多的人走上传习之路,解决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二要抓好保护队伍的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充实缺编的基层文(保)化人员,壮大保护队伍力量,以满足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

推荐第7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安阳市文化遗产 保护的调查报告

姓名任飞 学号4052014007 专业信息安全 单位四院四营

关于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摘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无数闪亮的瑰宝,那么面临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到底怎样呢,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安阳又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古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 调查目的

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市民、学生、社会群众等。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通过对市民、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结果表明只有3%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6%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河南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名列中国八大古都之列,是其中最悠久的古都。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名单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岳飞故里等许多文化遗产都坐落于安阳。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正式开馆,这不仅体现了安阳地区作为中国文字之乡的地位,更为安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同年,魏王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同样也为安阳作为一个文明古城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

作为一个保存了整个中国历史记录的地区,安阳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安阳是

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许多的民间文化习俗,在婚丧嫁娶、饮食起居方面多有体现。同时,安阳传统手工艺,手工艺产品和风味特产独具特色。 安阳地区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现对较好,兴建了一大批旅游景点,极大出尽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例如殷墟,岳飞庙、袁林,文字博物馆等深入人心。同样在调查报告中显示26%的人对文化遗产非常关注,69%的人比较关注,只有5%的人对此表示并不关注,这表明安阳地区在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中做的还是比较完善的。政府也为安阳的文化遗产保护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例如建立保护措施年久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保护、兴建博物院宣传当地文化发扬传承等。

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所做出的贡献及相应的措施 贡献:

(一)为落实好市领导的指示精神,确保安阳文化遗产日庆祝活动成效,市文物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活动主题,并制定了活动方案,印发全市各有关单位。市文物局局长段振美亲临各活动场地,要求各有关单位认真热情、周密部署,确保各项活动安全,为全市人民献上一场有意义、有内容、有情趣的节日活动。

(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安阳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悬挂宣传标语20多条,发放宣传册页5000多份,优惠开放8家文物景区(点)。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宣传了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成功,而且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三)根据各文物景区的实际接待能力,在确保文物安全的

前提下,对市民间艺术博物馆、滑县民俗博物院、修定寺塔、小南海石窟等景区(点)进行了免费开放,对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袁林、文峰塔等景区(点)实行了半价优惠开放,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措施:

(一)立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和保障。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

(二)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政策,加大管理的力度;还要缜密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才能有步骤地进行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

(三)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三、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最珍贵的财富,我国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但是同样也存在这个种问题,调查表明有36%的人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的是缺乏有效地保护机制。

(一)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

(二)缺乏有效地传承机制

现在的非物质文化的遗传的传承之路是非常艰辛的,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需求,一心想走出以往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除了那些原本就为文化传承付出的人们,很少有人会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化发展的社会同时也,终将导致传承人的老龄化。如果政府不采取相应措施。那么文化传承将面临危机。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项目,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正像这些工艺一样,是需要祖祖辈辈来共同保护的。

(三)中西文化的冲突

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然而当人们遇见与我们传统文化迥然的文化时,自然会对自己的文化有多淡忘。例如西方节日已渐渐成为我们中过得主流,但是我们传统文化却在渐渐被遗忘。如此一来,这同样也会导致我们的民族文化失传。

四、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一)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

1、传统手工艺产品价格低廉,后继无人,造成传承困难。

2、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传统艺术失去土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存在局限性,现今阶段安阳的古城保护对象仍以文物保护为主,使很多非物质文化濒临绝迹。如何让安阳老城悠久的文化得以传承,如何展示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安阳老城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重要。

3、传承文化边缘化,在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的今天,处在落后地区的文化处于渐渐式微的状态,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逐步失去。

4、经济化的现代社会,驱使人们去追求利益,确忽略了文化追求,自然失去对文化遗产保护关注。

5、传承人老龄化等。

(二)保护文化遗产的对策

1、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

明确的法律制度既是保证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秩序的主要“标尺”,也是维护合法保护经营活动的法理依据。所以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应是以立法为核心,以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为目标,以公众参与和监督为主要环节,以资金补助为有效保障的完整体系。

2、以教育战略培育文化适应能力

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无论管理者还是社会大众,面对的问题是与自己的文化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方言、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新年、态度等的差异性。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拥有适应文化环境的多样性核查一下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建立在对文化的真诚关心,即对文化差异性的深刻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之上。就此而言,以教育战略培育文化适应能力是绝对必要的。

3、以经营战略实现价值再创造

尽管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的系统工程,但其高投入的运作需要仍是规划已实施经营战略是必须估计的主要因素。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在保护项目立项、资金安排、规划编制、政策调节上给予支持,更需要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广泛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保证经营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4、加强基层文化遗产保护教育

对全民进行历史教育,实地观察体验了解,让民众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重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可见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可以加强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以史为鉴加强人的民族紧迫感。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但是我们也有百年的屈辱史,为此我们的祖辈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记住那血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他时刻鞭策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田,让我们更努力的去奋斗,不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

五、结束语

如今我国经济正在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此过程中,我们许多城建部门忽略城市文脉的保护,片面追求眼前的利益,在文化遗产保护防护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同步发展的一部分,历经千年的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如果不加以保护,他们就会悄然逝去。安阳文化遗产是安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问题,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再认知的过程,是一个更具理性精神和民族文化整合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应该肩负起保存,传承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所起的作用。同时,政府机构和有关研究部门也应对此

更加重视,加强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传播和保护。

推荐第8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安阳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研究

班级:12届工程管理 组长:张建华 201204020087 电话:18317713728 组员:翟帅克 201204020090 陈翠萍 201204020091 陈 童 201204020092 陈晓玉 201204020093 吴海洋 201204020094 林瑞琪 201204020095 陈文超 201204020096 陈壮壮 201204020097 许 帅 201204020098

指导老师:王夏冰

实践实践:2013年4月14日——5月16日

关于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工程管理2班 张建华 吴海洋 陈童 翟帅克 等)

摘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无数闪亮的瑰宝,那么面临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到底怎样呢,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安阳又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古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安阳市 文化遗产 保护

调查目的

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工学院学生、社会群众等。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结果表明只有3%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6%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

一、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河南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名列中国八大古都之列,是其中最悠久的古都。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名单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岳飞故里等许多文化遗产都坐落于安阳。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正式开馆,这不仅体现了安阳地区作为中国文字之乡的地位,更为安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同年,魏王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同样也为安阳作为一个文明古城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

作为一个保存了整个中国历史记录的地区,安阳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许多的民间文化习俗,在婚丧嫁娶、饮食起居方面多有体现。同时,安阳传统手工艺,手工艺产品和风味特产独具特色。

安阳地区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现对较好,兴建了一大批旅游景点,极大出尽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例如殷墟,岳飞庙、袁林,文字博物馆等深入人心。同样在调查报告中显示26%的人对文化遗产非常关注,69%的人比较关注,只有5%的人对此表示并不关注,这表明安阳地区在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中做的还是比较完善的。政府也为安阳的文化遗产保护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例如建立保护措施年久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保护、兴建博物院宣传当地文化发扬传承等。

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所做出的贡献及相应的措施

贡献: 今年7月13日,是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两周年,也是第二个\"安阳文化遗产日\"。2007年5月,经安阳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把每年的7月13日定为\"安阳文化遗产日\",对以殷墟为代表的地方文化遗产进行集中保护宣传,在全市营造保护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社会氛围。 为做好今年\"安阳文化遗产日\"的庆祝活动,安阳市文物局精心组织,积极筹备,结合奥运主题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举办了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庆祝活动,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一) 为落实好市领导的指示精神,确保安阳文化遗产日庆祝活动成效,市文

物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活动主题,并制定了活动方案,印发全市各有关单位。市文物局局长段振美亲临各活动场地,要求各有关单位认真热情、周密部署,确保各项活动安全,为全市人民献上一场有意义、有内容、有情趣的节日活动。

(二) 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安阳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悬挂宣传标语20多条,发放宣传册页5000多份,优惠开放8家文物景区(点)。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宣传了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成功,而且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三) 根据各文物景区的实际接待能力,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对市民间艺术博物馆、滑县民俗博物院、修定寺塔、小南海石窟等景区(点)进行了免费开放,对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袁林、文峰塔等景区(点)实行了半价优惠开放,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措施:

(一) 立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和保障。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

(二)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政策,加大管理的力度;还要缜密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才能有步骤地进行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

(三) 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三、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最珍贵的财富,我国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但是同样也存在这个种问题,调查表明有36%的人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的是缺乏有效地保护机制。

(一)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

(二)缺乏有效地传承机制

现在的非物质文化的遗传的传承之路是非常艰辛的,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需求,一心想走出以往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除了那些原本就为文化传承付出的人们,很少有人会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化发展的社会同时也,终将导致传承人的老龄化。如果政府不采取相应措施。那么文化传承将面临危机。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项目,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正像这些工艺一样,是需要祖祖辈辈来共同保护的。

(三)中西文化的冲突

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然而当人们遇见与我们传统文化迥然的文化时,自然会对自己的文化有多淡忘。例如西方节日已渐渐成为我们中过得主流,但是我们传统文化却在渐渐被遗忘。如此一来,这同样也会导致我们的民族文化失传。

四、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一)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

1、传统手工艺产品价格低廉,后继无人,造成传承困难。

2、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传统艺术失去土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存在局

限性,现今阶段安阳的古城保护对象仍以文物保护为主,使很多非物质文化濒临绝迹。如何让安阳老城悠久的文化得以传承,如何展示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安阳老城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重要。

3、传承文化边缘化,在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的今天,处在落后地区的文化处于渐渐式微的状态,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逐步失去。

4、经济化的现代社会,驱使人们去追求利益,确忽略了文化追求,自然失去对文化遗产保护关注。

5、传承人老龄化等。

(二)保护文化遗产的对策

1、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

明确的法律制度既是保证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秩序的主要“标尺”,也是维护合法保护经营活动的法理依据。所以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应是以立法为核心,以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为目标,以公众参与和监督为主要环节,以资金补助为有效保障的完整体系。

2、以教育战略培育文化适应能力

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无论管理者还是社会大众,面对的问题是与自己的文化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方言、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新年、态度等的差异性。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拥有适应文化环境的多样性核查一下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建立在对文化的真诚关心,即对文化差异性的深刻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之上。就此而言,以教育战略培育文化适应能力是绝对必要的。

3、以经营战略实现价值再创造

尽管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的系统工程,但其高投入的运作需要仍是规划已实施经营战略是必须估计的主要因素。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在保护项目立项、资金安排、规划编制、政策调节上给予支持,更需要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广泛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保证经营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4、加强基层文化遗产保护教育

对全民进行历史教育,实地观察体验了解,让民众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重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可见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可以加强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以史为鉴加强人的民族紧迫感。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值得骄傲

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但是我们也有百年的屈辱史,为此我们的祖辈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记住那血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他时刻鞭策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田,让我们更努力的去奋斗,不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

五、结束语

如今我国经济正在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此过程中,我们许多城建部门忽略城市文脉的保护,片面追求眼前的利益,在文化遗产保护防护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同步发展的一部分,历经千年的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如果不加以保护,他们就会悄然逝去。安阳文化遗产是安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问题,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再认知的过程,是一个更具理性精神和民族文化整合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应该肩负起保存,传承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所起的作用。同时,政府机构和有关研究部门也应对此更加重视,加强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传播和保护。

谢辞:衷心感谢小组成员对本次调查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以及那些支持本次调查的同学和人员。

附: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1.您是否关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常关注 □一般 □不关注 2.您对安阳地区文化遗产了解多少?

□非常了解 □基本了解 □不了解 3.您对安阳地区文化保护现状是否满意?

□满意

□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4.您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吗?

□非常有必要 □一般 □ 没必要

5.您认为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起的作用

□主导作用 □辅助作用 □不起作用 6.如果有宣传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您是否会参加

□一定会 □会 □不一定 □不会

7.您觉得如今安阳地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效果如何

□很好 □一般 □ 有效果但是不显著 □没有效果

8.您觉得政府应该给予怎样的保护政策

□鼓励当地政府及民间团队举办相关活动,加大宣传 □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保护活动,并予以奖励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集资金

9.在宣传方面,您赞成怎样的方式去宣传文化遗产保护

□排成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 □发放各种资料,比如宣传册、海报

□举办各种活动 □加大教育力度,从小培养文化保护观念 10.您觉得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缺乏有效地保护机制 □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冲突 □缺乏资金

□缺乏有效传承机制 □传承人老龄化

谢谢您对本次调查的支持,非常感谢。

附: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张建华 201204020087 电话:18317713728 组员:翟帅克 201204020090 陈翠萍 201204020091 陈 童 201204020092 陈晓玉 201204020093 吴海洋 201204020094 林瑞琪 201204020095 陈文超 201204020096 陈壮壮 201204020097 许 帅 201204020098

指导老师:王夏冰

推荐第9篇:安阳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及调查报告

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现状调查

班级: 组长: 电话: 组员:

指导老师:

实践时间:

1 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现状调查

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瑰宝,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以其体现历史遗存的真实性、体现文化脉络的传承性和生态环境和谐性等独特的魅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安阳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安阳市

文化遗产

开发保护

调查目的

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工学院学生、社会群众等。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结果表明只有5%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5%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一)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安阳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1330年,盘庚将都城从奄迁到殷,以后273年商朝不再易都。可以说,安阳是我国有确切历史可考的第一个都城。安阳还是周易的发祥地,红旗渠的故乡,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名单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岳飞故里等许多文化遗产都坐落于安阳。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正式开馆,这不仅体现了安阳地区作为中国文字之乡的地位,更为安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同年,魏王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同样也为安阳作为一个文明古城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从小南海文化遗址到殷墟,再到红旗渠,每个时代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文明的痕迹。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呼声高涨

历史文化资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也是文化基因。我国十分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003年颁布了《文物保护法》。2006年2月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省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5年11月,河南省在郑州等6城市同时启动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活动,决定从2005年起,每年11月份的最后一个双休日为“河南文化遗产日”。 2007年5月,经安阳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把每年的7月13日定为“安阳文化遗产日”,对以殷墟为代表的地方文化遗产进行集中保护宣传,在全市营造保护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民间保护、拯救历史文化遗产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三) 安阳市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力度逐年加大

随着安阳市经济的发展,安阳市委市政府日益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明确提出了“文化兴市”的战略,依托殷墟和红旗渠两大照牌,力争将安阳市打造成文化强市,以期形成经济文化同步发展的态势。同时,重新规划市区,

3 进一步整合各区职能,将整合后的区按功能分为行政区、教科区、殷商文化区、工业区等,突出了城市的文化功能。

二、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

安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现状却不容乐观。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有: (一)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部分文化遗址消失

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这一现象在安阳表现得也很突出,比如老城区的破坏,就很令人痛心。现在安阳老城区的城墙已经所剩无几,老城区的整体面貌也因为道路的扩充而面目全非。

(二)历史文化资源存在安全隐患

全国历史文化资源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安阳的文化遗产也普遍存在安全隐:唐塔是国家级文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长期在麦田里矗立,默默地忍受着雨打风吹;小南海石窟又称万佛沟,大部分石佛头像被盗或被毁,幸存的也多风蚀雨湮,模糊不清;岳飞庙内的很多珍贵的碑刻被露天搁置,使人心生寒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

(三)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

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是非常艰辛的,除了那些原本就为文化传承付出的人们,很少有人会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化发展的社会同时也将导致传承人的老龄化,如果政府不采取相应措施,那么文化传承将面临危机。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项目,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一个城市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应该传承前代的文化。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不是城市的包袱。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四)管理部门的职能弱化

一方面,管理部门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因而没

4 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管理部门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因而不能很好的尽到职责。很多文物单位都是承包经营,经费自理,这就弱化了管理部门的职能,使历史文化资源得不到更好的维护和开发。所以,管理部门的职能弱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瓶颈。如何理顺机制,突破这个瓶颈,是今后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

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

(一)、传统手工艺产品价格低廉,后继无人,造成传承困难。

(二)、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传统艺术失去土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存在局限性,现今阶段安阳的古城保护对象仍以文物保护为主,使很多非物质文化濒临绝迹。如何让安阳老城悠久的文化得以传承,如何展示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安阳老城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重要。

(三)、传统文化边缘化,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今天,处在落后地区的文化处于渐渐式微的状态,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逐步失去。

(四)、经济化的现代社会,驱使人们去追求利益,确忽略了文化追求,自然失去对文化遗产保护关注。

(五)、传承人老龄化等。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一)整合安阳历史文化资源,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 组织专家、学者,对安阳境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开发保护方案,对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资源归类,找出最具代表性的资源作为品牌,带动其他文化资源的开发。

(二)整合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走联合开发道路,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互补 众所周知,东北四城市实现了文化资源的联合,推出了水(大连)雪(沈阳)雾(长春)冰(哈尔滨)游,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了个好头。安阳与周边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互补性,也可以携起手来,共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这样既能整合各自的历史文化资源,又能促进区域经济

5 发展。目前林州市已经与相邻的山西省平顺县就共同开发太行大峡谷进行了多次交流,两县(市)决定要积极打造大旅游发展格局,研究制定太行大峡谷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具体办法和构建旅游环线的发展规划,形成共同开发、共同促销、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

明确的法律制度既是保证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秩序的主要“标尺”,也是维护 合法保护经营活动的法理依据。所以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仍是摆在 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应是以立法为核心,以 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为目标,以公众参与和监督为主要环节,以资金补助为有效保障的完整体系。

(四)以经营战略实现价值再创造

尽管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的系统工程,但其高投入的运作仍是必须估计的主要因素。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在保护项目立项、资金安排、规划编制、政策调节上给予支持,更需要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广泛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保证经营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五)加强基层文化遗产保护教育

对全民进行历史教育,实地观察体验了解,让民众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 重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欲亡其 国先亡其史,可见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可以加强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 以史为鉴加强人的民族紧迫感。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值得骄傲 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

(六)树立大旅游的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搞综合性开发

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不仅在狭义的旅游上,更多的是它的社会教育功能,人们于参观游览中心情愉悦,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在开发的过程中,不但重视物质性文化资源,更要重视非物质性文化资源,要将能代表历史文化资源的传统戏曲、歌舞等开发出来,要尽可能恢复当初的生态原貌,使旅游不仅是实物游,更是风情游、生态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又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如今我国经济正在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 在此过程中,我们许多城建部门忽略城市文脉的保护,片面追求眼前的利益,在 文化遗产保护防护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同步发展 的一部分,历经千年的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如果不加以保护,他们就会悄然逝去。安阳文化遗产是安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问题,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 智慧及活态文化再认知的过程,是一个更具理性精神和民族文化整合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应该肩负起保存,传承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所起的作用。同时,政府机构和有关研究部门也应对此更 加重视,加强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传播和保护。

谢辞:衷心感谢小组各成员的辛勤付出,以及各网站及书籍资料的支持,以及被调查人员的大力配合。

参考文献:

7 附: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1.您是否关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常关注 □一般 □不关注 2.您对安阳地区文化遗产了解多少? □非常了解 □基本了解 □不了解 3.您对安阳地区文化保护现状是否满意? □满意 □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4.您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吗? □非常有必要 □一般 □没必要 5.您认为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起的作用 □主导作用 □辅助作用 □不起作用 6.如果有宣传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您是否会参加? □一定会 □会 □不一定 □不会 7.您觉得如今安阳地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效果如何

□很好 □一般 □有效果但是不显著 □没有效果 8.您觉得政府应该给予怎样的保护政策

□鼓励当地政府及民间团队举办相关活动,加大宣传 □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保护活动,并予以奖励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集资金

9.在宣传方面,您赞成怎样的方式去宣传文化遗产保护?

□排成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 □发放各种资料,比如宣传册、海报 □举办各种活动 □加大教育力度,从小培养文化保护观念 10.您觉得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缺乏有效地保护机制 □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冲突 □缺乏资金 □缺乏有效传承机制 □传承人老龄化

谢谢您对本次调查的支持,非常感谢。

8 附: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电话: 组员:

指导老师:

推荐第10篇: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注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多民族和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这些文化遗产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人应尽的义务。

实践主题:关注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实践地点:非遗馆(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艺博园(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南大街(常州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

实践时间:7月1号——7月3号

实践地点简介:

非遗馆、艺博园,都位于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市民广场,周边的环境清幽,景色优美。目前非遗馆和艺博园同时对外开放,这里将会成为常州市工艺美术生产和文化遗产展示传承的积聚地。非遗馆内有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展示,馆内已有多种传统手艺在展示,如常州萝卜干、素火腿、大麻糕以及芝麻糖的制作工艺等。艺博园的主体是创意企业,它的特色就是把工艺与产业相结合,展示的是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那里陈列着汪鹤鸣的烙画作品,宜兴徐悲鸿画院、常州画院、常州龙城书画院的画师的作品,画家刘伟光的作品等,又使那里成为一个原创艺术的基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南大街,是常州市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流来往,是此次实践的调查地点。

实践过程:

第一天(7月1号)

夏日清晨的风,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大家努力的工作,终于准备好了所需的资料。队员们激动着,兴奋着……经过了大约1小时,我们到达了我们的实践基地---薛家镇。刚下车,队员们就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中的旗帜,“阳光小队”的标志在阳光的沐浴下更显的夺目。

经路人的指引,我们弯入一条大路,大家不由得停住脚步,路两旁都是一排排特制的木房子,一根根木头精致的叠在一起,木头散发出阵阵古典的气息,让人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抬头仰望,这里似乎有点偏僻,因为这里的蓝天与我们是这么的接近,但是周围有着一幢幢高楼,与这些散发着古典气息的木屋相映成趣。路上的车是如此的少,偶尔一声鸣笛也只是稍微打破一下这里的宁静,随即便恢复,耳边剩下的只有鸟鸣的清脆声。

依旧朝前走着,木屋的尽头是一块石碑,这就是薛家镇市民广场的入口,我们仍然陶醉在刚才的景色之中。刚进去,迎面扑来的是一片苍翠的绿,一块块的石板台阶,映衬着岁月的沧桑,我们流连着,一步三望。过桥了,这桥可没有平时大伙们看到的宽广和宏伟,它只是一块厚实的石板桥,桥面上刻的不知是哪个年代的文字,人站在桥上,一种不知名的情感油然而生。桥下清澈的河水,水面上游动的鱼儿,不禁给人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感觉。这就是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周边的优美的环境,它非凡的气质,丰富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吸引着更多的人。

“走啦”,大家才似乎梦醒,轻快的步伐,欢快的语调,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来到了对面的岸上,“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一行铿锵有力的大字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家被这门前的气势所震撼,停下脚步,细细观摩,这些大字在周围绿色的映衬下显得更打动人。不知何时,一位中年师傅走了过来,我们激动的跑了过去,还没等我们开口,大叔就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是来参观的吧”,我们急忙自我介绍了一下,并问了大叔好多关于非遗馆的问题,大叔一一作了回答,还带我们进馆内参观。

跨过一个高的门槛,空荡荡的院子,更增添了一丝的幽静。又进入了一个门,一股木质的香味儿飘来,里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桌椅,两面墙上都写满了对常州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靠墙的地方摆放着一排整齐的玻璃柜,里面有包装精美的常州特产---萝卜干,绿色的包装盒给人清新的感觉;里面有常州著名的木梳篦,人物梳篦上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拍手叫绝,对称的双鱼梳篦让人流连忘返;里面有常州知名的酒,精美的包装里透着高贵,纯纯的液体中散着香醇;墙上酒的制作工序,让人眼花缭乱,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跟着大叔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一条小巷,靠边上的一间算是非遗馆的藏书阁了,一堆堆的书整齐的排放,里面的工作人员正辛苦的整理着,准备尽快的借阅给前来参观的人,以便更了解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了这间房,接下来的那间算是间古屋,古代的手推车,水车……真让人大饱眼福。

我们扛着旗帜进了间大房子,天呐,里面竟然整齐的摆放着几张乒乓球桌,几位老年人在练乒乓球。“他们是来锻炼身体的”,引导我们的大叔说,四面的墙上散发着古典的气息,与这现代的气息相结合,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进了最后的大院子,四面的墙上是常州特产萝卜干、素火腿的制作工序,看着那一幅幅照片,令人垂涎三尺。进了里屋,好整齐的桌子,干净的凳子,墙壁上挂着“侨台之家”,顿时给人一种温馨之感,原来这是侨胞们的家园,设计独特,又是这里的一大看点。

接着在馆领导人的热情介绍下,我们来到了近邻---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这是艺博园的首栋工美大楼,它与非遗馆毗邻,目前已有15家工美企业入驻,其中包括孙燕云乱针绣艺术创作中心、狄静乱针绣工作室、单银娣乱针绣工作室。它壮观的外形与非遗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由得想进去看看。

过了马路,艺博园的一位负责人便迎了过来,“常工院的同学们,欢迎欢迎”,刚走进大门,里面的宽敞和明亮瞬间闯进我们的双眼。“我带你们参观参观吧”,随即,负责人带领我们进了一家店,纵观四周,宽敞而不失涵养,安静而不失气质。里面艺术品如云,让人不禁赞不绝口。让人倍感惊奇的要属乱针绣,远看像幅风景油画,近看又似一排排乱针,虽然有点乱,这可是工作人员们绣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完成的艺术品。不仅是乱针绣,几幅像镀金似的画吸引了大家,队员们在不停的猜测着,“这是用麦子成熟后的秸秆做的,不仅有欣赏价值,而且废物利用,一举两得”,更让我们大家瞪大了双眼。

过了一会儿,负责人带我们上了二楼,首先映入双眼的是两个巨大的花瓶,这可不是用来插花用的哦,瓶身还不断地散发出香味,“这是用三万多个核桃做成的,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啊……”,这就是艺博园,总给人惊讶和欢乐的地方。夕阳的余晖落在窗前,洒在刻竹人的背影上,心中感叹着艺术的丰富多彩,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久,我们告别了艺博园的负责人。

第一天就在忙碌而充实中结束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我们回归到了原点,在古代人的文化中徘徊,在现代人的艺术中穿梭,为他们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第二天(7月2号)

大家似乎还沉浸在昨天的美好情境中,一大早,队员们就来到食堂集合,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调查问卷。在队长细心的指导下,每位队员积极地讨论并记录,并最终完成调查问卷的内容。之后,调查问卷发放为三个小组,协调进行抽样调查,向事先约定好的地点---南大街进发。

刚下车,南大街的人来人往,车流如龙,并没有遮住队员们的视线,大家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三个小组分头行动。即使天气异常炎热,但每个队员却以微笑征服了今天每个被调查的对象,几乎没有人拒绝,大家都是很认真的对待此次问卷调查,若是行色匆匆,行人也会说明理由,让我们的队员感到这次的辛苦没有一点白费。一句“谢谢”换来的是大家对彼此真诚、信任的微笑,一丝微笑肯定了队员们辛苦的价值。

将近傍晚,队员们互相帮忙,手中的空白问卷就变成了沉甸甸的成果,手捧着调查问卷在固定的地点集合,大家笑脸相对,轻松愉快的聊着。夕阳依旧,照在我们坚定的步伐上,望着手中的调查问卷,大家笑的那么灿烂,内心满是骄傲、满足和欣慰。

第三天(7月3号)

实践快要接近尾声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要进行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队员们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扬团队精神,积极努力的讨论,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调查问卷题目:关于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调查地点:南大街

调查时间:7月2号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问卷发放:共有100份调查问卷,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8%。

关于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问卷

1.您知道常州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艺博馆吗?

【A】知道 【B】不清楚

2.如果知道,您有没有去过?

【A】去过 【B】没有

3.您觉得您对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多吗?

【A】很多 【B】一般 【C】一点也不了解

4.您知道常州的乱针绣吗?

【A】知道 【B】不了解

5.如果知道,您了解它与苏绣有何不同吗?

【A】了解,但不多 【B】不了解

6.不久前常州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为空白,为此,您会去了解这方面的相关资料吗?

【A】会 【B】不会,没时间

7.在暑假期间,您是否会选择和您的家人去艺博园参观游玩,接受艺术的熏陶呢?

【A】会 【B】不会,没时间

8.您会去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宣传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吗?【A】会 【B】可能 【C】不会

调查结果分析:

1.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一半的人不知道常州的非遗馆和艺博园;对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很多的人几乎没有,而对于已经商品化的乱针绣似乎很了解;有很多人愿意去多了解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但是这也受到时间的限制;对于2010年的世博会,大多数人表示会去看,甚至已有一些人已经买好了票。

2.通过调查结果启示,

(一)社会因素,并不是人们不愿意去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现在的人们整天为了工作,起早忙晚,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多了解,所以更谈不上保护。

(二)环境因素,由于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艺博园离市区很远,一般人不知道还有这个地方,即使环境优美,是一个工作之余散心的好地方,远离这里的人们还是不会来到这里。

(三)人为因素,在我认为,是宣传的力度不够,非遗馆、艺博园已开放数月,却还有许多人都不知道,这的确是个令人遗憾的地方。

3.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

(一)我认为,在每个大公司中,每一个员工不仅要具备自身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应该主动的去了解每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了解才能懂得怎样去保护,怎样去传承和发扬。

(二)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的一些物品,比如,常州特产萝卜干、素火腿、大麻糕等等食品可以被呈现在市区的一些饭店内,能让所有在常州的人品尝到,这也不失为一种宣传的好办法。再者,艺博园内的部分艺术品可以拿到市中心给人们展览,让市民们都能欣赏到,多多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

(三)大力进行口头宣传,让人们都知道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艺博园,多制作一些海报,向人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色与魅力,它是个休息加旅游的好地方。

队员互相帮助,这体现的是团结;行人积极参与,这体现的是信任;领导热情接待,这体现的是关心,而这所有的一切,就在这短短三天中,像电影一样呈现了。

三天里,我们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辛苦,在一起努力,在一起兴奋,在一起满足,在一起欣慰,我们学到了团结和关爱,感受到了热情与关注,也许这个假期会因为这三天而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而我也希望我们队员的热情可以带动人们一起,一起负起这个责任---关注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第11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调查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的调查报告

项目简介:

基本简介: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当地劳动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1) 1995年,长沙沙坪镇被国务院授予“中国湘绣之乡”的称号。 2) 2006年,湘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2006年,沙坪被授予湘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地。

4) 2010年,湘绣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制定了质量技术要求。“沙坪湘绣”也取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

5) 2014年,湖南省湘绣研究所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项目发展史

1) 2) 3) 4) 5) A.B.C.D.春秋战国

源于民间刺绣

西汉初期

湖南地区的刺绣技术已高度发达 汉代以后

莫名消失

清朝嘉庆

长沙县很多妇女从事刺绣

清朝光绪湘绣高度发展-源于湖南民间刺绣平江绣女李仪徽首创掺针法,湘绣重新崛起

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创造多种针法,提高湘绣艺术水平1898年长沙“吴彩霞”绣庄的开设,标志着湘绣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

光绪末年,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湘绣”这样一个专门称谓才应运而生。

基本内容

基本简介

湘绣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主要题材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狮虎,松鼠多见

主要特点

构图严谨,色彩鲜明,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

艺术特色

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以稿为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 制作方法

临稿

选料

原则:按单面绣、双面绣选料;普通缎料和精品缎料选料。

主要品种及用途:①、素库缎:简称硬缎,是一种材质较厚的真丝底料,主要以白、米黄为主,因材质名贵,主要用于绣制极品、精品湘绣。

②、软缎:材质较软,以白色、仿古色为主,主要用于绣制普通绣品。

③、透明尼纶、透明真丝:以白色为主,主要用于绣制极品、精品双面绣。 印版 配色 饰绷

刺绣

品种分类:按针法分类:单面绣、双面绣。

按工艺分类:普通、极品、精品。

按产品形式:被面、枕套、手帕、绣衣、屏风等。 针法介绍:齐针 散套 施针 虚实针 乱针绣 打点 戳纱 接针 滚针 打子 擞和针 集套 正抢 反抢 鬅毛 拆绷 整烫 饰裱

重要价值

1) 2) 3) 4) 历史价值

2000多年来劳动人民的历史积淀

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中刺绣代表了是一种灿烂辉煌的服饰文化 收藏价值

湘绣题材广泛,品种繁多,不乏极高的艺术珍品 实用价值

各类日用品,如时装,屏风,手帕,被面和丝巾

传承人简介

刘爱云-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14岁开始学艺,师从湘绣名家余振辉,并得到杨应修、黄淬峰二位大师的指导,擅长刺绣花鸟、动物、人物,尤其是狮虎。她刻苦钻研,敢于创新,学刺绣的同时,多方面学习有关美学知识,使刺绣狮虎的技艺更为精美,先后绣制了不少优秀的绣品,并多次获奖,在湘绣界拥有极高的声誉

代表作品

《洞庭清趣》曾作为国家礼品,后复制一幅,现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 《雄狮》和《饮虎》珍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

她曾主持并参与绣制大型双面全异绣通景屏《群仙祝寿图》。

柳建新-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1.2006年被授予长沙市民间工艺十佳杰出传承人。2.2007年,湘绣最长作品《千鹤图卷》问世。 3.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4.2009年,湘女绣庄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基地。5.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6.2012年,被国家工信部、文化部授予“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获奖作品

双面绣作品《荷塘情趣》 《银虎》

项目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湖南省长沙市的刘爱云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12年,工艺美术大师柳建新、江再红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机器印刷冲击传统工艺

相辅相成,机器印刷应用于生活,传统工艺侧重于收藏。 湘绣人才青黄不接

开设湘绣兴趣课堂,教育从娃娃抓起

精品遭遇“克隆病”

政府严格把关交易平台,公益宣传湘绣知识

第12篇:对丹东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对丹东文化遗产的调查

【摘要】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并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方面提出有效的、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丹东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旅游业等因素的威胁,尚有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在我们不知不觉中逐渐从我们的世界里淡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将查阅书籍和上网找相关资料,以及亲身外出查访的方式合理的结合起来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通过自己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了解加以思考分析,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或措施。由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及意义、以及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等方面逐一展开。

三、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逐渐积淀下来的财富,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史的见证。它们的存在是历史长河中一件件重要事件的见证,也是一段段发展历史的缩影。

(一)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丹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在丹东目前拥有的13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保护项目中,丹东米叉子较为独特。虽然它拥有的市场最大,但大多为手工小作坊,做法繁琐且不够卫生,本小利微,在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生活模式中,其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生存下去,是一个共性的问题“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于抢救、挖掘、整理、研究等阶段,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挽救和保护。” 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吉武说道。例如在丹东某几处设立专门的小吃一条街、纪念品街以及特色产品等场所以让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栖身。

(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上,普查是一种很好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方法。在最近一次历时5个月的普查中,文化部门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蕴藏总量、项目类别、分布情况以及生存和发展的现状,这不仅为下一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奠定了基础,更具有有意义的是,普查工作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这些民间财富的宝贵之处。让人们意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三)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方面,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范例是宽甸八河川的“王氏皮影”。面对这个差点就“离家出走”的宝贵的民间财富,从2006年至今日,宽甸满族自治县和丹东市文化部门合作,共同资助将近3万元,为“王氏皮影”购置灯光、乐器、音响等材料设备,使之具备演出的条件。同时,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和丹东市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将“王氏皮影”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较短时间内较好的完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曾经濒临灭绝的丹东单鼓,文化部门通过集中的搜集、整理,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全省单鼓艺术研究、创作基地,并由此产生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专家和著述。丹东市站前小学将丹东单鼓纳入学习课程,200多名小学生将继续擎起单鼓的明天。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对于一个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由丹东民间艺术人员编制、取材于丹东单鼓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满乡乐》、《太平盛世》、《东陲边鼓》等,曾应邀参加过各种民间艺术赛事。由于单鼓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和表现出来的纯朴的民风,表演受到许多人的好评,并且在每场比赛中均获奖项。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通过表演的形式赚取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于是,一个无法回避、几乎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必须面临的生存问题摆在大家眼前:在通过政府扶持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输血”之后,又该如何让他们自己“造血”真正的生存下来呢?恐怕只有通过进行商业表演等方式进行。

(二)对于“造血”的问题,政府等相关部门都在努力的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嫁接旅游,是一种十分值得尝试的做法。

因此,2008年春天正值旅游旺季时,宽甸八河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皮影”正式入住某景区。因为没有与景区门票捆绑收费,而是采取自愿观看的方式进行表演。但是仅仅三四天的功夫,“王氏皮影”就因为无人问津不得不撤出景区,令谋生路。通过这次的尝试,验证了这种方法的不可行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又成为令所有人头痛的问题。

(三)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应当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难”的原因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古老的艺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鲜为人知,这一点导致了他们在进行表演展示时的观众数量较少。如果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靠每年几个月的旺季,到村民家里的演出方式很难维持他们生存下来所需的经济费用。所以必须要扩大可接受的群众范围。

从受众年龄层次上看,随着八十年代人的不断老龄化,新生的80、90后变得越来越活跃起来,外出旅游的年轻人不断增多。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接触最多的是现在最流行的东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了解甚至让他们觉得无聊、是在浪费时间。不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内在和它们一路发展和传承下来的历史,就不能很好地感受古老艺术内在的东西。这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五、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和措施

将适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风景中,既可以弥补这丹东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缺憾和不足,还可以拓展旅游资源,为旅游途中多增加一些项目,也为旅客的旅途多增加一些乐趣。这能相应的解决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问题。

而像满族荷包、满族剪纸、满族靰鞡、泥塑等艺术产品还可以纳入旅游产品开发之列来解决问题。

对于像丹东单鼓、王氏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在把它们加入旅游风景的同时,应借助导游的力量,在引导游客参观景区的过程中对这些被引入风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故事、发展过程进行逐一详细的讲解,让游客先对它们产生一定的了解,再让游客去欣赏观看这些古老的艺术,会让他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这样就扩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欣赏的观众范围,让更多的人喜欢它们,了解它们的真正价值,愿意去欣赏它们。

六、调查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和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所以那些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都应该保护。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应当是为了保护而去保护。保护它们不是为了政府的政绩,也不是为了开发旅游业,而为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发展的精华、和谐的人与自然共同相处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髓部分,我们应当好好珍惜爱护,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次调查本身是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次学习,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发现当代相当一部分中国公民对于传统文化不闻不问、不以之为荣反以为耻,希望此次调查以及调查得出的一些结论能给他们、给我们一些启示。

第13篇:绥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报告

绥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研报告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按照《黑龙江省文化厅关于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验收的通知》(黑文发[2008]2号)要求,现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

我市普查工作尽管实质性起步较晚,实施普查时间不足6个月,但由于开年以来全市上下形成共识,抓后进促平衡,抓重点促发展,攻坚克难,快速推进,卓有成效,同时发挥好了后发优势,因此普查工作总体态势和质量良好,并取得十分喜人的成果。

1、初步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手工艺、传统医药、民间曲艺、戏曲以及民间美术等7个类别,有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拉场戏、绥棱二人转、望奎皮影、绥棱黑陶制作技艺、兰西挂钱、海伦剪纸、农民画、海伦黑纸刻画、绥棱米醋制作工艺、唱菜、“乌拉草”编织工艺、拔火罐疗法、柳编工艺、木片粘贴画、源升河酿酒法、版画、手工艺笤帚、根雕、邹氏膏药、耿氏微创无痛疗法、周氏探针刀药系列疗法、工艺筷子、墨纸刻画、咔戏、玻璃画等26个项目。

2、资源分布状况。从行政区域的分布数量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海伦市6个、绥棱县6个、庆安县5个、北林区2个、肇东市1个、望奎县1个、兰西县1个,这些项目遍布在全市10个县市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曲艺等门类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

3、传承人状况。普查中发现了一大批扎根民间的艺人,全市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23人,掌握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其中对重要项目的传承人,不仅登记他们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健康状况,还进行了拍照存档。

二、各级名录申报(建立)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的指导下,各县(市、区)普遍掌握了《普查工作手册》使用方法,确立了普查工作规划,明确了开展普查工作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对辖区内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普查,获取了文字、图片、音像、历史资料、实物等各类宝贵资料,并将相关数据录入到数据表中,截止到目前,我市共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分别为东北二人转、绥棱二人转、望奎皮影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分别为绥棱黑陶制作工艺、兰西挂钱、海伦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个,分别为农民画、米醋、拔火罐疗法、柳编工艺、东北二人转——拉场戏、木片粘贴画、源升河酿酒法、版画、邹氏膏药、周氏探针刀药系列疗法、工艺筷子、墨纸刻画、二人转、咔戏、玻璃画。

三、普查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仍有以下几个制约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开展进程的问题不容忽视。

1、普查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各县(市、区)大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任务落实给当地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但是由于绥化市属于农业大市,财政无力支持文化发展,县级文化馆大多数都没有业务活动经费,每年仅靠人头费勉强支持办公开展,但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用实地采访的方式进行调查,路途遥远需要车食补助,制作普查资料需要购买或租赁先进的摄影、录象设备,普查数据库建立需要配备电脑,普查经费不足严重困扰了各县(市、区)普查工作的开展。针对上述情况,建议省文化厅协同省财政厅出台相关政策,对普查单位业务活动经费进行匹配,或出台文件要求各地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单位业务经费划拨数额,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2、普查工作开展极其不均衡。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普查工作开展极其不均衡,海伦市、绥棱县、庆安县已经基本完成普查工作,建立县级名录,名录包涵项目分别为海伦7个(剪纸、东北二人转、耿氏微创无痛技术疗法、周氏探针刀药系列疗法、邹氏膏药、黑纸刻画、工艺筷子);绥棱8个(黑陶制作工艺、二人转、农民画、草柳编、“乌拉草”编织技艺、唱菜、火罐疗法、绥棱米醋)和庆安5个(版画、源升河酿酒法、木片粘贴画、手工艺笤帚、根雕),但安达市、肇东市、北林区、明水县、青冈县、望奎县、兰西县尚停留在初步普查阶段,尚无普查结果。

3、普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数地区普查工作人员均为掌握一项或几项文化艺术技能的业务人员,可以胜任工作,但部分地区存在普查工作人员年龄偏长,工作精力有限,无法保证搜集材料的完整性,特别是个别地区普查工作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等设备的了解,无法应用普查数据库软件,即使经过培训也无法掌握软件应用,限制了普查工作的效率。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措施及建议

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目的在于摸清家底,形成有效保护和传承。其保护措施如下:

1、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所谓政府主导,即政府部门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法是成立职能部门,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给予编制,明确职责,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并认真督查落实。

2、资料式保护,对现在还在流行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调查,登记采录、录像、建档并按照全国统一的编码进行登记并分级建档,形成资料库。

3、大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如歌舞乐展演,工艺美术品展览以及讲故事,唱民歌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达到保护的目的。

4、举办各种传承人培训班,它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切实得以保护和发展传承人的存在是关键,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源。各级政府部门每年给传承人发放一些生活补贴费和举办培训班时的培训费,在提高传承人待遇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传承积极性。

5、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办法是:(1)利用节庆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2)利用各种媒体(如报刊,电视,舞台等)手段进行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参与到保护的行列中来。

6、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范围广,对于刚刚起步的此项工作来说,要在短时间的全面完成普查保护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当从濒危项目,重点项目入手,实行以重点项目保护带动其它项目的保护,最终实现全面保护的目的。

绥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二○○八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14篇:历史文化遗产与敦煌文化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遗产与敦煌文化调查报告

班级:1106姓名:叶靓靓学号:25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因此,针对历史文化所作的保护和研究成为国内外的热门议题。针对敦煌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我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与敦煌文化展开了此次社会实践。

通过统计,多数人的家乡属于历史文化古城,经济欠发展地区。虽然有旅游资源,但是并没有开发出来,不能很大程度上来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大多数人外出旅游的主要因素是价格、交通和时间。在这中间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学生群体是被价格因素所限制,其次才是交通问题。而往往上班族是被金钱和时间问题所限制到。28%的人认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不好,不满意,而72%的人则认为一般。大多数人是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和口耳相传等方式来了解历史文化遗产,并且认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了解历史,还原历史真貌,通过历史文化来激发爱国热情,弘扬中华文化,推进当地旅游产业,改善当地生活和环境。

历史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间的历史,是民族的本源。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

制品和文化空间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的共同记忆和身份象征,是维护一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今甘肃省敦煌市,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被接天山、准格尔盆地,南接青藏高原、祁连山脉,西接塔里木盆地、中亚。东接河西走廊、关中、中原、黄河长江流域。因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交通要冲。且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对中西贸易、文化交融起到了桥梁作用。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它以佛教文化精髓为主,期间经过了近千年的开凿,有近五百个洞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三大艺术特色。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传入、发展的重要的基地,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经统计,56%的人喜欢佛教文化11%的人了解佛教文化,44%的人不喜欢佛教文化而且大多数人也不了解佛教文化。有67%的人曾有意识的去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其余的人则没有。只有少数人了解过有关敦煌文化的历史知识,而多数人几乎是不了解的。人们认为莫高窟的现实意义在于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历史的缩影,能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是一把文化与精神财富留给人们思考,对于佛教文化的研究与探索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很高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

多数人并不认为有必要学习敦煌文化,态度不积极。人们赞成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保护与开发并举,在开放旅游景点的同

时,严格限制游客数量,提高游客素质,政府出资维修保护,修建博物馆。在多数人看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资金不足,政府不够重视,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宣传力度不够,公众不够重视等。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尽量维护遗产的原状,不要改的面目全非在保护的前提下,不要造成二次伤害。做好系统的规划,统筹兼顾,不造成资源浪费。保护好当地的环境,不要破坏当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敦煌文化遗址,保护我们民族的瑰宝。敦煌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文明,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爱它,更要保护它。

第15篇: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日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四鸟绕日”金饰图案。

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十二道太阳光芒与四鸟的“十二”与“四”是中国文化经常使用的数字,诸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等,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而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2013年6月8日是第8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 主场城市在陕西省咸阳市。

宣传口号是:

保护历史根脉 留住共同记忆

珍爱人类共同遗产 守护民族精神家园

一天的关注 一生的行动

文化家底有多少 普查一下就知道

相约古都咸阳 穿越周秦汉唐

第16篇: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修改

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项目类别:“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 项目名称: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荆州传统文化 项目负责人:徐菁菁

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多民族和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这些文化遗产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人应尽的义务。

实践主题: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荆州传统文化

实践地点:荆州博物馆(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荆州城门(荆州最繁华的东门)

实践时间:7月7号——7月10号

实践地点简介:

荆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占地4.8万平方米。以其优美的环境、丰富的馆藏文物和独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陈列,以及考古研究的丰硕成果而享誉海内外。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评选,该馆荣获中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的美誉。荆州博物馆配合各项工程建设,发掘出土珍贵文物12万余件。其中,有战国丝绸;吴王夫差矛;有战国秦汉漆器;有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专著《算数书》和萧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汉初简牍;有迄今为止保存年代最久远、最为完好的西汉男尸。该馆配合各种基本建设,先后发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荆州城东门,是荆州市最繁华的街道,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流来往,是此次实践的调查地点。

实践过程:

第一天(7月7号)

夏日清晨的风,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大家努力的工作,终于准备好了所需的资料。队员们激动着,兴奋着……经过了大约1小时,我们到达了我们的实践地点。经路人的指引,我们弯入一条大路,大家不由得停住脚步,路两旁都是一排排特制的木房子,一根根木头精致的叠在一起,木头散发出阵阵古典的气息,让人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抬头仰望,这里似乎有点偏僻,因为这里的蓝天与我们是这么的接近,但是周围有着一幢幢高楼,与这些散发着古典气息的木屋相映成趣。路上的车是如此的少,偶尔一声鸣笛也只是稍微打破一下这里的宁静,随即便恢复,耳边剩下的只有鸟鸣的清脆声。

依旧朝前走着,木屋的尽头是一块石碑,我们仍然陶醉在刚才的景色之中。刚进去,迎面扑来的是一片苍翠的绿,一块块的石板台阶,映衬着岁月的沧桑,我们流连着,一步三望。过桥了,这桥可没有平时大伙们看到的宽广和宏伟,它只是一块厚实的石板桥,桥面上刻的

不知是哪个年代的文字,人站在桥上,一种不知名的情感油然而生。桥下清澈的河水,水面上游动的鱼儿,不禁给人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感觉。这就是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周边的优美的环境,它非凡的气质,丰富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吸引着更多的人。

“走啦”,大家才似乎梦醒,轻快的步伐,欢快的语调,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来到了对面的岸上,“荆州市博物馆”一行铿锵有力的大字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家被这门前的气势所震撼,停下脚步,细细观摩,这些大字在周围绿色的映衬下显得更打动人。不知何时,一位中年师傅走了过来,我们激动的跑了过去,还没等我们开口,大叔就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是来参观的吧”,我们急忙自我介绍了一下,并问了大叔好多关于非遗馆的问题,大叔一一作了回答,还带我们进馆内参观。

跨过一个高的门槛,空荡荡的院子,更增添了一丝的幽静。又进入了一个门,一股木质的香味儿飘来,里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桌椅,两面墙上都写满了对荆州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靠墙的地方摆

放着一排整齐的玻璃柜,里面有包装精美的荆州特产,绿色的包装盒给人清新的感觉;里面有荆州著名的木梳篦,人物梳篦上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拍手叫绝,对称的双鱼梳篦让人流连忘返;里面有荆州知名的酒,精美的包装里透着高贵,纯纯的液体中散着香醇;墙上酒的制作工序,让人眼花缭乱,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跟着大叔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一条小巷,靠边上的一间算是非遗馆的藏书阁了,一堆堆的书整齐的排放,里面的工作人员正辛苦的整理着,准备尽快的借阅给前来参观的人,以便更了解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了这间房,接下来的那间算是间古屋,古代的手推车,水车……真让人大饱眼福。四面的墙上散发着古典的气息,与这现代的气息相结合,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夕阳的余晖落在窗前,洒在刻竹人的背影上,心中感叹着艺术的丰富多彩,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久,我们告别了艺博园的负责人。

第一天就在忙碌而充实中结束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我们回归到了原点,在古代人的文化中徘徊,在现代人的艺术中穿梭,为他们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第二天(7月8号) 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著名的楚绣大师家里,这位就是如今已71岁高龄的王孝珍老人 。当我们问起老人为什么会喜欢楚绣,她说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倚在奶奶膝边看她绣花的情景,在王孝珍的眼里,奶奶绣的肚兜、鞋底是世上最美的物件。8岁她就开始拿起绣花针,跟着奶奶学“链子扣”,也就是楚绣中的锁针针法。

王孝珍读书不多,一辈子只做过两件事,绣花和务农,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从小学习的针法竟然就是楚绣的针法。而李子初这位伯乐却慧眼识珠,他买来大量刺绣书籍给王孝珍学习,还带着她参加各种刺绣学习班,组织专人来指点王孝珍绘图、配色。待王孝珍的作品日趋成熟后,2010年她向荆州市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遗的申报过程非常顺利,有了这样一次成功的经验,2013年,李子初再次替王孝珍向湖北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后,王孝珍也成为了楚绣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时间,上门找王孝珍学艺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而王孝珍一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徒弟们。

与王孝珍一样,我们走访的另一位楚绣大师李友珍也有着与她共同的心愿,也正在为楚绣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3年10月,李友珍参加了首届湖北省大师级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大赛,荣获“楚绣工艺传承大师”称号。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两年,而李友珍至今都深深记得比赛时紧张的气氛。

李友珍的作品越来越多,技艺越来越精湛,女儿、女婿、8岁的小孙女都成了她的楚绣针法传承人,而她的楚绣班已经有100多名学生。楚绣图案、色彩千变万化,即使同一人绣制相同纹饰的作品,也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风格特点,也许这就是楚绣的魅力所在,让一代代传承人爱不释手,倾心执着于此。

第三天(7月9号)

一大早,队员们就来到食堂集合,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调查问卷。在队长细心的指导下,每位队员积极地讨论并记录,并最终完成调查问卷的内容。之后,调查问卷发放为三个小组,协调进行抽样调查,向事先约定好的地点---东大门进发。

刚下车,荆州东门大街的人来人往,车流如龙,并没有遮住队员们的视线,大家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三个小组分头行动。即使天气异常炎热,但每个队员却以微笑征服了今天每个被调查的对象,几乎没有人拒绝,大家都是很认真的对待此次问卷调查,若是行色匆匆,行人也会说明理由,让我们的队员感到这次的辛苦没有一点白费。一句“谢谢”换来的是大家对彼此真诚、信任的微笑,一丝微笑肯定了队员们辛苦的价值。

将近傍晚,队员们互相帮忙,手中的空白问卷就变成了沉甸甸的成果,手捧着调查问卷在固定的地点集合,大家笑脸相对,轻松愉快的聊着。夕阳依旧,照在我们坚定的步伐上,望着手中的调查问卷,大家笑的那么灿烂,内心满是骄傲、满足和欣慰。

第四天(7月10号)

实践快要接近尾声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要进行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队员们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扬团队精神,积极努力的讨论,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调查问卷题目:关于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调查地点:荆州城东门

调查时间:7月9号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问卷发放:共有100份调查问卷,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8%。

关于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问卷

1.您知道荆州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艺博馆吗?

【A】知道【B】不清楚

2.如果知道,您有没有去过?

【A】去过【B】没有

3.您觉得您对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多吗?

【A】很多【B】一般【C】一点也不了解

4.您知道荆州的楚绣吗?

【A】知道【B】不了解

5.如果知道,您了解它与苏绣有何不同吗?

【A】了解,但不多【B】不了解

6.在暑假期间,您是否会选择和您的家人去博物馆参观游玩,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呢?

【A】会【B】不会,没时间

7.您会去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宣传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吗?【A】会【B】可能【C】不会

调查结果分析:

1.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一半的人不知道荆州的楚绣;对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很多的人几乎没有,而对于已经商品化的乱针绣似乎很了解;有很多人愿意去多了解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但是这也受到时间的限制;对于2010年的世博会,大多数人表示会去看,甚至已有一些人已经买好了票。

2.通过调查结果启示,

(一)社会因素,并不是人们不愿意去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现在的人们整天为了工作,起早忙晚,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多了解,所以更谈不上保护。

(二)环境因素,由于荆州的博物馆离市区很远,一般人不知道还有这个地方,即使环境优美,是一个工作之余散心的好地方,远离这里的人们还是不会来到这里。

(三)人为因素,在我认为,是宣传的力度不够,博物馆已开放数年,却还有许多人都不知道,这的确是个令人遗憾的地方。

3.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

(一)我认为,在每个大公司中,每一个员工不仅要具备自身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应该主动的去了解每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了解才能懂得怎样去保护,怎样去传承和发扬。

(二)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的一些物品可以被呈现在市区的一些饭店内,能让所有在荆州的人欣赏品尝到,这也不失为一种宣传的好办法。再者,博物馆内的部分艺术品可以拿到市中心给人们展览,让市民们都能欣赏到,多多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

(三)大力进行口头宣传,让人们都知道荆州楚绣很荆州博物馆,多制作一些海报,向人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色与魅力,它是个休息加旅游的好地方。

队员互相帮助,这体现的是团结;行人积极参与,这体现的是信任,而这所有的一切,就在这短短四天中,像电影一样呈现了。

四天里,我们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辛苦,在一起努力,在一起兴奋,在一起满足,在一起欣慰,我们学到了团结和关爱,感受到了热情与关注,也许这个假期会因为这四天而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而我也希望我们队员的热情可以带动人们一起,一起负起这个责任---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第17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现在发展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以广东粤剧院为例,平均每年在国内演出110场,每场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一场票房盈利在2—3万元以上。这一方面说明粤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基础,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与粤语流行地区民众深层文化心态十分契合;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粤剧同仁在粤剧发展中努力的结果。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在佛山民间如鱼得水。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全市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206个,加上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量已经超过了400个,村村有、镇镇有,佛山粤剧根系枝繁茂盛。 据悉,这些活跃在民间的“私伙局”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为宗旨,长期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娱自乐之余,为当地村民或居民提供欣赏、娱乐的好去处;二是坚持在传唱传统粤剧(曲艺)的基础上,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新曲目,不断探索伴奏及演唱的技能、技巧,以丰富粤剧(曲艺)的表演内容和程式;三是坚持活动在基层,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培养和培育新人,发挥了扶持、熏陶和感化青少年的功能,目前一批年青有为而有潜力的曲艺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自愿、无偿送粤剧(曲艺)下乡,年活动达到6180场次,是基层文化建设的“轻骑兵”;五是以自身的不懈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少团队还在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参与演出、评比并荣获了多项殊荣。

其中顺德区的均安、容桂、大良,南海区的盐步、大沥、平洲,禅城区的澜石、石湾、普君,三水区的西南,高明区的荷城等一批“私伙局”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四、保护措施

(一) 培养年轻观众对粤剧的兴趣

对于粤剧发展存在的瓶颈,与会专家有普遍的共识,那就是观众的培养问题,没有观众,粤剧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观众群越来越萎缩,如何让传统的优秀的戏剧传承下去,培养观众是关键。著名粤剧艺术家倪惠英一直关注粤剧的普及教育,她提议将粤剧教育甚至各门类的艺术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如在中小学每学期用一节课来开展一种艺术教育,如传统戏剧、舞蹈、交响乐等等,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让孩子对艺术感兴趣,未来将成为欣赏艺术的受众。专家表示,粤剧进校园这个举措非常好,但如何进才是关键,粤剧进校园要有良好的师资和优秀的教材,好的教师能让孩子学会欣赏,而好的作品才能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 开展新秀培训计划

深圳、广州、广东省粤剧学校、香港、澳门等代表作了粤剧保护、传承经验交流。2004年始,深圳宝安区全面开展“戏曲进校园”的工作,在中小学中普及戏曲艺术教育,让戏曲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让粤剧、京剧选段、脸谱、唱词走进音乐课、舞蹈课、美术课和语文课。邀请全国各地及本地区戏曲名角、专家教学,还为中小学生量身订造戏曲校本教材,搭建平台,组织各类粤剧演出和参加全国各类戏曲大赛,丰富学生的舞台演出经验。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传统戏曲的学习,戏曲中劝善抑恶、和谐为贵等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气质和修养,还培养了一大批戏曲小票友。近年来,宝安“粤剧娃”参加全国各类比赛获得多个奖项,还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成绩得到肯定,去年8月,在宝安区政协召开的会议上,还提出了将“宝安戏曲娃”打造成宝安文化品牌的建议。

多年来,香港也在一直努力推广和传承粤剧艺术,香港政府和民间都非常重视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专门成立粤剧保护发展基金,除了政府每年拨出资金扶持,还有团体和慈善机构筹款,民间也积极捐款。粤剧演出虽然有粤剧基金的资助,但资助一般只占投入的20%至30%,所以香港的许多粤剧团体演出都面向市场,自负盈亏,所以香港非常重视对优秀演员的培养。作为香港较有代表性的粤剧单位,八和粤剧会馆邀请香港当地资深粤剧艺术家给学员讲课,将传统的优秀的剧本作为教材,注重提升学员的专业性。从去年7月开始,八和会馆推出新秀培养计划,半年时间就开展了130多场商业演出,票价100多元一张,上座率有七成左右,全部都是观众购票进场。其中70场还结合旅游推广,在油麻地演出得到许多外国游客的喜爱,逐渐成为外国旅客必经之地。

五、传承粤剧

2012年8月,广东成功举办了首届青少年粤剧粤曲大汇演,参加汇演的73个粤剧粤曲节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品种齐全,既有传统粤剧,又有融合现代舞蹈,展示时代精英的现代粤剧;有在保持传统粤曲艺术的基础上,融合反映学习生活情趣的节目,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汇演的一大亮点。汇演的参赛者大部分是来自各市的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学生,个个基础功扎实,小演员在舞台上的神情、韵味、唱腔、武功都深深的让现场的专家和观众折服,且最小的参赛者年龄只有5岁。汇演期间小演员们的积极参与和精湛演出,为广大市民送上一场又一场的好戏,一连4天5场的比赛展演,南方剧院能容纳800人的坐席场场爆满。汇演反映了近几年来粤剧引进校园的优秀成果,也让各界看到了粤剧未来发展的希望。

六、总结

粤剧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传统的文化,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优秀传统时,我们应该要懂得传承和欣赏。现在粤剧正在走下坡路和越来越多年轻人忽略这优秀传统,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每一个市民,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认真地去宣传粤剧文化,从小事做起,努力去成为粤剧的传承者。

第18篇: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承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第19篇:文化遗产标语

齐心保护文化遗产 合力构建和谐社会

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 传承历史文明惠及子孙

保护文化遗产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保护文化遗产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保护文化遗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给自己多点责任给后代多些财富

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保护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工程程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文化遗产日:一天的提醒 每一天的行动.

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

全面普查 摸清家底 点面结合 讲究实效.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明确职责 形成合力 .

保护人类精神家园构建美好和谐世界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享用精神财富家家受益

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构建和谐社会全民受益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保护文化遗产办好北京奥运

保护国家之根延续民族之魂

共有的遗产共同的家园

文化遗产——城村魅力之源,社会和谐之源

祖先的我们的子孙的——请保护文化遗产我们继承的遗产子孙还能看到吗

保文物、传文明,代代相传;小家庭、大社会,人人有责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

人类失去记忆,世界将一片荒芜——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光荣破坏文化遗产可耻

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犯罪活动

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多留文化遗产少留精神遗憾

增强文化遗产意识告别急功近利开发

珍爱精神家园

第20篇:走进文化遗产

走进文化遗产,感受华夏文明

——传承经典永流传

通过老师的介绍我知道了什么是文化遗产,通过我查阅书籍和电脑,我了解了一些文化遗产,我深深的感受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我为我是一名中华儿女而骄傲,我为我是一名炎黄子孙而自豪!

在五千多年历史风雨的洗涤中,中华大地上的伟大先民们,用他们的双手创造出了不朽的文明,他们将自己的血汗、智慧凝成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我收集到的文化遗产资料,让我与大家一起走进她们! 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曲阜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身为曲阜人,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文化遗产,历代封建王朝在这里兴建孔庙、孔府、孔林,使其闻名全国。

孔庙、孔府和孔林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的祠庙,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孙墓地于一体的建筑群。

孔庙——曲阜孔庙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皇宫的规模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是祭祀孔子的本庙。

孔府——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锦绣河山,叹为观止

庐山,位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中游南岸、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滨,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庐山众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泉、岩洞等,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1996年,庐山以我国唯一“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荣获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荣誉。

诗人陶渊明在庐山开创了我国田园诗风。从公元前一世纪至今,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近1500名诗人先后登山,写诗4000余首,数以万计的诗碑遍布庐山上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我国的文化遗产中,有很多的名山,如泰山、黄山、庐山等等,这些壮美的大山,因为深深蕴涵博大的文化底蕴,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共同守候的文化遗产。

传统艺术,璀璨夺目 浙江新昌调腔,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有600多年历史的新昌调腔纳入了国家保护计划。

新昌调腔是我国元代南腔北曲相互融会所派生的一个声腔,是保留至今的最古老的声腔之一,素有“戏曲活化石”之美誉,此类剧目贯穿整部“中国戏曲发展史”,北宋的目连戏、南宋的老南戏、元代的元杂剧、明清的传奇剧,直至近现代的历史剧和现代戏,都可以在新昌调腔剧目中找到渊源。

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灵。在文化部最近公布的5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等涉及艺术性质的就占到了近8成。

这些通过口传身授而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实际上是构成了现在我们这个民族最完美的精神家园的核心。梁祝、阿诗玛、刘三姐,昆曲、川江号子、古琴艺术、皮影戏,太极拳、少林功,杨柳青年画、藏族唐卡、宜兴紫砂陶、景德镇手工制瓷,这一个个都已经是我们民族的符号。 民风民俗,文化血脉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个我国民间传承中的重要节日,历史十分悠久。在我国境内除汉族外,许多少数民族都传承这一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按照时序,端午节被认为是夏天的节日。关于这一节日的形成,在文献和民间有许多说法。不同的说法表达这一文化创造和传承者的共同心理。端午节产生之后正是由于传承者的不断参与,使其不断变异发展,才变得血肉丰满,成为一种“箭垛式”的文化景观。

吃粽子、五彩缕、香荷包、五毒兜肚、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节目,已在全国流行。

传统节日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我国一系列传统节日中比较著名的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少数民族也有许多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目前,这些传统节日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

古典名著,良师益友

中国古典名著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徜徉在古典名著的海洋里,我们会产生全新的体验:看《聊斋》,我们领略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读《史记》,我们了解了中国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感受到了那一幕幕令人亦喜亦悲的历史长剧;品《论语》,我们开启了感悟人生哲理的大门,明白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古典名著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当你内心苦闷却又无法诉说时,《离骚》便是你的知己;当你感慨科举制度的魔力、罪恶时,《儒林外史》便道出了你的心声;当你在人生旅途中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时,《道德经》为你解开疑团、指点迷津„„

古典名著给人以多元的感受。阅《红楼》,你会慨叹宝、黛二人在封建社会中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遗憾;览《封神》,你会感叹古人对历史的神话般的奇思妙构;观《三国》,你眼前会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幅幅浩荡壮阔的历史画卷„„

古典名著它不仅可以帮助你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拓展你的视野,还可以启发你的思维,陶冶你的性情。让我们走近古典,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灿烂文明吧 !

文化遗产,是千百年前祖先留给我们幸运的礼物,也是民族文化经过历史风雨的淘洗后留下来的薪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遗产,如璀璨星河。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她们,让她们永远传承下去。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范文.doc》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