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丹东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2020-03-02 18:20:5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对丹东文化遗产的调查

【摘要】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并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方面提出有效的、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丹东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旅游业等因素的威胁,尚有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在我们不知不觉中逐渐从我们的世界里淡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将查阅书籍和上网找相关资料,以及亲身外出查访的方式合理的结合起来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通过自己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了解加以思考分析,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或措施。由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及意义、以及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等方面逐一展开。

三、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逐渐积淀下来的财富,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史的见证。它们的存在是历史长河中一件件重要事件的见证,也是一段段发展历史的缩影。

(一)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丹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在丹东目前拥有的13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保护项目中,丹东米叉子较为独特。虽然它拥有的市场最大,但大多为手工小作坊,做法繁琐且不够卫生,本小利微,在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生活模式中,其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生存下去,是一个共性的问题“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于抢救、挖掘、整理、研究等阶段,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挽救和保护。” 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吉武说道。例如在丹东某几处设立专门的小吃一条街、纪念品街以及特色产品等场所以让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栖身。

(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上,普查是一种很好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方法。在最近一次历时5个月的普查中,文化部门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蕴藏总量、项目类别、分布情况以及生存和发展的现状,这不仅为下一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奠定了基础,更具有有意义的是,普查工作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这些民间财富的宝贵之处。让人们意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三)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方面,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范例是宽甸八河川的“王氏皮影”。面对这个差点就“离家出走”的宝贵的民间财富,从2006年至今日,宽甸满族自治县和丹东市文化部门合作,共同资助将近3万元,为“王氏皮影”购置灯光、乐器、音响等材料设备,使之具备演出的条件。同时,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和丹东市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将“王氏皮影”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较短时间内较好的完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曾经濒临灭绝的丹东单鼓,文化部门通过集中的搜集、整理,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全省单鼓艺术研究、创作基地,并由此产生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专家和著述。丹东市站前小学将丹东单鼓纳入学习课程,200多名小学生将继续擎起单鼓的明天。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对于一个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由丹东民间艺术人员编制、取材于丹东单鼓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满乡乐》、《太平盛世》、《东陲边鼓》等,曾应邀参加过各种民间艺术赛事。由于单鼓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和表现出来的纯朴的民风,表演受到许多人的好评,并且在每场比赛中均获奖项。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通过表演的形式赚取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于是,一个无法回避、几乎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必须面临的生存问题摆在大家眼前:在通过政府扶持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输血”之后,又该如何让他们自己“造血”真正的生存下来呢?恐怕只有通过进行商业表演等方式进行。

(二)对于“造血”的问题,政府等相关部门都在努力的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嫁接旅游,是一种十分值得尝试的做法。

因此,2008年春天正值旅游旺季时,宽甸八河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皮影”正式入住某景区。因为没有与景区门票捆绑收费,而是采取自愿观看的方式进行表演。但是仅仅三四天的功夫,“王氏皮影”就因为无人问津不得不撤出景区,令谋生路。通过这次的尝试,验证了这种方法的不可行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又成为令所有人头痛的问题。

(三)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应当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难”的原因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古老的艺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鲜为人知,这一点导致了他们在进行表演展示时的观众数量较少。如果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靠每年几个月的旺季,到村民家里的演出方式很难维持他们生存下来所需的经济费用。所以必须要扩大可接受的群众范围。

从受众年龄层次上看,随着八十年代人的不断老龄化,新生的80、90后变得越来越活跃起来,外出旅游的年轻人不断增多。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接触最多的是现在最流行的东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了解甚至让他们觉得无聊、是在浪费时间。不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内在和它们一路发展和传承下来的历史,就不能很好地感受古老艺术内在的东西。这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五、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和措施

将适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风景中,既可以弥补这丹东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缺憾和不足,还可以拓展旅游资源,为旅游途中多增加一些项目,也为旅客的旅途多增加一些乐趣。这能相应的解决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问题。

而像满族荷包、满族剪纸、满族靰鞡、泥塑等艺术产品还可以纳入旅游产品开发之列来解决问题。

对于像丹东单鼓、王氏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在把它们加入旅游风景的同时,应借助导游的力量,在引导游客参观景区的过程中对这些被引入风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故事、发展过程进行逐一详细的讲解,让游客先对它们产生一定的了解,再让游客去欣赏观看这些古老的艺术,会让他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这样就扩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欣赏的观众范围,让更多的人喜欢它们,了解它们的真正价值,愿意去欣赏它们。

六、调查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和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所以那些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都应该保护。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应当是为了保护而去保护。保护它们不是为了政府的政绩,也不是为了开发旅游业,而为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发展的精华、和谐的人与自然共同相处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髓部分,我们应当好好珍惜爱护,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次调查本身是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次学习,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发现当代相当一部分中国公民对于传统文化不闻不问、不以之为荣反以为耻,希望此次调查以及调查得出的一些结论能给他们、给我们一些启示。

安阳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及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遗产与敦煌文化调查报告

丹东饮食文化调查报告

丹东饮食文化调查报告

丹东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丹东导游员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蒲松龄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对丹东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doc》
对丹东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