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2020-11-26 来源:调研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2014黄梅县现代蔬菜产业发展

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

近年来黄梅县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巩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推进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提高蔬菜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保证蔬菜总量的供应均衡,发挥蔬菜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主导作用,增加菜农收入。在结合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上级的要求下,展开了此次调研活动。主要以参观考察典型,总结相关经验,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力求蔬菜产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争取使我县蔬菜发展更加提升一个档次。

调研宗旨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城区蔬菜稳定供应为目的,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抓好蔬菜布局区域化,蔬菜生产标准化、产品质量安全化、蔬菜产业企业化四大工作重点,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我县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二、发展目标

1、在巩固完善上一年的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按照县政府要求黄梅镇即周边乡镇,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其中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产量增加1.3万吨,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60元。

2、每个乡镇新建一个100亩连片的蔬菜基地有,大力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并支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增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提高蔬菜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3、依托小池(国际)物流港蔬菜批发大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及交通便利的优势,重点抓好黄梅镇、孔垅、小池、分路、刘佐等5个乡镇蔬菜基地建设,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探索新模式,培育一批重点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生产大户,引导大户发展订单生产和规模生产,创建自己的品牌。调研内容

主要以走访调查、下乡考察以及数据汇报的方式开展此次的调研活动,现结合调查情况和数据说明总结如下:

1、黄梅镇在程白马村新流转蔬菜基地500亩(其中50亩设施)及育良与现代经典合作社加强设施建设300亩,黄梅镇将许铺和苗咀村新增400亩蔬菜基地(程白马村,成立千禾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种植露地蔬菜,其中有40亩大棚西瓜,新增蔬菜基地已部分完成,预计今年底达到预期目标)。该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当地菜农有较大的积极性,结合我县蔬菜产业政策与方针,蔬菜产业发展前景相当不错,在全县具有典型性。

2、独山镇在高岭村新建500亩基地(其中设施100亩,水生蔬菜200亩)。将新增100亩蔬菜基地(独山高岭村流转200亩土地种植白参),发展现状非常良好,但因其地域面积、蔬菜种植农户分散、经济条件受限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以稳定现有基础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再将重点转移,进入产业化发展。

3、杉木乡流转土地500亩,已新增100蔬菜基地,完成了预期计划。下新镇流转土地500亩(其中水生蔬菜400亩)。下新镇将新增400亩水生蔬菜基地,已基本达到三至四季度的计划目标。发展情况稳定,在种植技术上有了一定的改进,在已有种植经验上不断总结和摸索,引进先进栽培方法和管理方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大河镇新流转土地500亩(戢畈村150亩,赵畈200亩),今年下半年已新增200亩蔬菜基地(赵畈村,广文冲村各流转土地100亩)。苦竹乡流转土地800亩(其中高山菜基地600亩),苦竹乡已新增200亩蔬菜基地,11月份完成预期计划。以上两个乡镇具有一定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潜力,目前正大力倡导和推广蔬菜产业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快速成长。在种植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改进,今年下半年计划已基本完成,共待下一步发展。

5、黄梅镇、孔垅、小池、分路、刘佐等几个个乡镇蔬菜基地建设(黄梅镇蔬菜基地建设情况在前面已作描述)为全县重点发展对象,相对于黄梅镇周边其它乡镇蔬菜基地建设发展情况,孔垅、小池、分路、蔡山、刘佐、新开等六个乡镇有一定的蔬菜发展基础。在乡镇面积、技术、交通等方面优势,另外设施蔬菜大棚骨架由传统的竹架大棚部分变为钢架大棚,灌溉方式普遍采用喷灌,管理模式得到一定改进。蔬菜基地面积并未有太大变化,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萝卜、胡萝卜、番茄、辣椒、红茄、苦瓜、冬瓜、豇豆、苋菜、西葫芦等为主的时令蔬菜种植,目前部分规划已在进行中,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6、濯港、五祖、停前、柳林等乡镇由于地势、交通等综合因素限制,蔬菜基地建设未有大规模发展,在已单独农户蔬菜种植为基础的模式下,建设了部分蔬菜基地。在经过详细调查以及科学考察后,进一步规划已完成,结合当地特色和实际情况发展,针对性的统筹规划将会在今后起建设性作用。 建设规划

1、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小规模农户“模式,发展”外销+内保“的市场空间,形成”时鲜+加工“产业链。提升蔬菜产业的经济比重。

2、依托小池、分路、孔垄、新开、蔡山、刘佐等乡镇面积、技术、交通等方面优势,建成县级外销蔬菜商品规划区。依托黄梅镇、下新、杉木、大河、独山、苦竹等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新建城区内供蔬菜规划区5000亩,以本地蔬菜市场为目标,大力发展辣椒、番茄、瓜果类、根茎类、水生菜、姜、葱、蒜等常规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满足本县人们需求。将濯港、五祖、停前、柳林等乡镇列为常规蔬菜规划区,在主要公路沿线建设示范基地,发展常规蔬菜品种的种植,五祖镇重点开发高山蔬菜的种植。

3、突出区域特色,调整蔬菜生产区域、品种布局,将五祖、苦竹、柳林、大河等乡镇的山区作为雨花菜、野竹笋等野生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培育重点野生菜生产专业大户,发展绿色蔬菜品牌。

4、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设施、设备,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和农产品超市、交易市场和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方案措施

1、以土地流转承包促规模效应

发展农业产业土地流转是瓶颈。各乡镇要把发展以蔬菜为主的产业农业的土地流转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采取转包、转让、置换、出租、股份等合作方式,规划好一个百亩以上钢构大棚或千亩以上连片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

2、以基础设施建设促产业发展

主要解决规划区内的通路、通电、通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发展现代节级、环保、循环型蔬菜生产能力。

3、以项目资金投入促规划实施

县政府将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新增蔬菜大户和规模蔬菜基地,发展大棚建设和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等设施(亩平1200元、且钢构大棚连片50亩以上),共安排补贴资金150万元。

4、以蔬菜产品物流促产业增效

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开辟小农户蔬菜绿色通道直销区的同时。在批发物流市场建立农残检测室和蔬菜冷藏系统、市场信息网络以及电子交易系统,实现蔬菜销售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物流化。

5、以优质技术服务促品牌建设 一是县农业局成立一支技术服务队伍,负责蔬菜生产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服务。

二是编制一套技术推广资料,结合我县气候、土壤、季节、病虫害等因素,适时编制生产技术资料,指导菜农的生产。

三是上好系列技术课程。依托农民阳光培训工程和有关农民培训项目,聘请和邀请县内外专家,学者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为蔬菜种植户传经授道、解惑答疑,提高农民蔬菜种植技术。

四是重点培育野生菜、地方菜等蔬菜体系的深加工产业链,充分发挥我县蔬菜资源优势,增强蔬菜产业后劲。

6、以目标管理考核促持续发展

建立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奖励基金3万元)。评选3个蔬菜生产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先进单位(重点考核乡镇完成目标任务面积、产量、新增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情况,以统计表数据为准,分别给予1.5万、1万、0.5万元的奖励)。

推荐第2篇:合川市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合川市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掌握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我成立了蔬菜产业调研组,从8月18日至9月12日,先后到太和、香龙、码头、小沔等14个镇街和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

合川蔬菜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蔬菜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主要副食品,其市场需求量大、周期短、见效快、比较效益高,市场前景广,是许多地方农民致富首选的短、平、快项目之一,但并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宜发展蔬菜,其生产需要有一定的资源条件:其一,因为蔬菜对水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证;其二,因为蔬菜量大且要求新鲜,需要有较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其三,不同蔬菜对土壤的适应性不同,加之其耕作要求较高,需要较好的土壤肥料条件,最好是壤土;其四,蔬菜种类多,技术性强,投入也较大,因此需要一定的蔬菜管理和技术条件,其中包括种植者对蔬菜先进技术接受的程度等方面;其五,从产业化角度来讲,还必须要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和一定的特色优势产品为基础。对照蔬菜业发展的五个必要条件,我市蔬菜产业发化展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

1.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合川市是重庆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一个县级农业大市,幅员面积235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8万公顷,总人口152万,其中农业人口120万。合川对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和广大农村腹地川及中北一带具有承上启下的强劲辐射作用,有较强的接纳能力,是城乡交换和货物周转的轴心。

2.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合川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襄渝铁路、国道212线横穿境内,渝合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合川与周边大中城市的距离,加之乡镇公路形成网络,蔬菜产地的交通也十分方便,这为蔬菜产品的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便捷的交通,开明开放的环境,使合川具有强劲的中心辐射功能和多维接纳能力。

3.自然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合川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耕地海拔主要在200-400米之间,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间,年均日照1316小时,年均气温18.1℃,≥10℃的有效积温5903℃,无霜期331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适合多种蔬菜的生长,有发展蔬菜生产的良好自然气候条件,产地生态环境较好,产地尚处于自然状态,生存环境几十年无变化,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产地无污染,能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

4.有良好的土壤和丰富的水利资源条件:土壤多以沙溪庙组母质发育而成,土质肥沃,热量丰富;加之三江汇流,76条溪河交错其间,有成片的江河冲击坝地6万多亩沙壤土,非常适合蔬菜种植。且水源丰富,灌溉方便,水利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目前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5万亩。

5.可靠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西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为我市蔬菜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选址,对发展出口蔬菜也有科学合理的建议;我市与重庆市农科所、西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6.良好的种植技术基础和较大的生产规模:合川是历史上有名的农业大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23万余亩,年产蔬菜46万吨,是重庆市的重要蔬菜基地县之一,有相当的生产技术和种植规模,其中合川丝瓜、瓠瓜、冬瓜、南瓜、糯玉米、萝卜、藠头、大头菜、胡萝卜、榨菜、莴笋等瓜菜类和根茎菜类极具特色优势。近几年来,合川市组织专门力量、加大了抓全市蔬菜产业的力度,我们在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较多的经验。

合川蔬菜产业发化展的市场基础

从总体上来看,人们的消费理念大多遵循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的发展规律,目前正行成一股“绿色消费”、“绿色需求”的热潮,以“绿色食品”为对象的蔬菜业酝酿着巨大的商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国将在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基础上以低关税或零关税进入农产品贸易,迫使各国将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引起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些工业化国家由于土地资源价格、劳动力成本等机会成本上千而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市场,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价值也相对较低,因此我国的蔬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业生产正由解决温饱、满足量的需要向在保证总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和效益上转变,蔬菜作为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多糖、有机酸和芳香类物质的特殊商品,对维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增进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可谓“一是三餐不吃饭可以,不吃菜不行”;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蔬菜的商品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蔬菜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4.无公害意识不断增强,无公害蔬菜蓬勃发展

目前,我市已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4万亩,通过重庆市验收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了9000亩,其中“太和”牌无公害蔬菜产品顺利通过了重庆市的认定并授牌,结束了我市没有无公害农产品的历史,开启了我市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应用的先河。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的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提高了我市蔬菜产品的档次,而且有力地增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5.蔬菜加工初具规模,出口创汇初显端倪

蔬菜生产要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关键要上规模、上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我们及时总结经验,努力探索蔬菜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不断加大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十分注重蔬菜的加工增值问题,为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使企业与基地之间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截止2003年,全市共引进壮大蔬菜加工企业8家,年消化鲜菜8万吨,加工产品2.6万吨,出口产品0.8万吨,出口交货值达100万美元。主要加工企业和产品有:德佳食品(集团)、永生食品公司的榨菜系列;爱洋公司的大头菜系列;全成公司的海椒系列。其中德佳、永生两家食品企业的产品远销欧盟、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6.营销体系建设加快,中介组织稳步发展

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逐步扩大,优势产区逐渐显现,知名度不断扩大,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以零售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集散点为一体的蔬菜市场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在合川市蔬菜营销协会引导下,发展分会6个,蔬菜专业合作社12个,吸纳团体和个人会员1071余个,培养营销大户120余户,年交易量达25.4万吨,年成交额近2亿元。2002年成功建立了合川市三绿无公害食品超市(配送中心),发展配送单位10余家,年配送蔬菜达2800余吨。2003年,全市从事蔬菜营销的人员达3000余人,外销蔬菜4万余吨,蔬菜营销队伍和中介组织在我市蔬菜销售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7.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蔬菜与粮食相比,有着极为可观的比较效益。从种菜户粮、菜两者的成本核算看,粮食每亩的生产成本310元,露地蔬菜800元;净收入粮食每亩250元,蔬菜2200元。露地蔬菜稻谷的近10倍。如果反季节种植,则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2004年,邓招守在钱塘镇租地100亩,投资20多万元种植辣椒,总收入达50多万元,净收入20多万元,草街镇枫木村三社叶正寿种植蔬菜30亩,年收入达3.5万元。小沔镇种植的1500亩海椒,每亩收入达3000元,比调整种植结构前每亩增收2000余元。蔬菜生产的高效益,为我市展现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广阔前景,蔬菜生产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一个新的亮点。

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1.生产大大超前,加工、营销环节滞后

近年来,我市蔬菜生产的步伐大大加快,产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但加工企业少,蔬菜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技术和产品没有突破,蔬菜出售多为“原”字号产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不高。一是加工率低,加工档次低,产品大多是粗加工品,精、深加工极少;二是龙头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技术落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加工链条不长,以重庆金州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也是从近年来才开始起步,还有待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加工领域,逐步形成领舞蔬菜产业的龙头企业。

2.集约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我市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而且,菜农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3.部分蔬菜基础配套设施差

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基地到主公路的交通条件落后,田间便道几乎属于“太阳路”,成为蔬菜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其次是排灌设施差,受天气影响变化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目标

用四至五年的时间,全市发展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达到8亿公斤,产值达到10亿元,培养加工企业达11家,加工产品10万吨,加工增值5亿元,出口交货3000万美元;培育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20个,发展营销大户和经纪人1000人,实现外销蔬菜37万吨,产值7400万元;蔬菜商品率达68%,优质率70%。

(二)主攻方向

一是开发优势蔬菜产业带。实现蔬菜种植由特色产品向优质产品、相对集中向区域化转变,着力打造三大特色基地,即:根茎菜10万亩,菌类蔬菜1万亩,多年生蔬菜2万亩;

二是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争取五年内规模基地全面实现无公害化。

三是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培育经纪人队伍,建立销售网络,拓宽出口渠道,扩大蔬菜出口。

四是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初级加工与精深并举,围绕特色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三)对策和建议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蔬菜产业化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大力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化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们在此次调研中感到,许多镇街的干部群众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善于把握市场机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建基地、抓生产、拓市场、促销售,使蔬菜生产取得了较好发展。但是,也有部分同志对发展蔬菜产业化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认为发展蔬菜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不愿过多的去包揽,以至于导致在发展蔬菜产业中无所作为,错失良机。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发展我市蔬菜产业化的思想基础。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思想意识,清除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和一切依赖政府等思想障碍,把发展蔬菜产业化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委、市政府应把重点生产基地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形成发展合力。精神状态至关重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是发展蔬菜产业化的切实推动力。要提倡和发扬争先创优、开拓进取精神,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扎实把我市蔬菜产业化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发展蔬菜产业化,关系到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形成。因此,必须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原则。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又要从局部地区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既不能在市场商机面前犹豫不决,丧失机遇;也不能在一些必要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哄而盲目行动。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发展蔬菜产业化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不因领导人变更而变更,不因遇到困难而改变。

2.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

龙头企业壮大与否,是实现蔬菜产业化的关键。当前我市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很不尽人意,有的甚至在萎缩退步。市里要抓紧组织有关部门尽快研究蔬菜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的申报,能源、交通、金融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对于国家和市里支持的政策性资金,要重点安排用于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有些项目要作为市级重点项目,统一调度实施。大力搞好招商引资,吸引外地企业来我市创办加工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尽快明确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要建立完善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公司加农户的基本方式,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要指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创国内外市场知名品牌

认真抓好种苗和良种选育,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注重培养自己的科技力量,积极与西农、重庆农科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协作,瞄准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和蔬菜发展动态,积极进行蔬菜新品种的研究和试验推广工作,引进和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名优蔬菜新品种,建设优质品种示范基地。在巩固现有大棚、拱棚、地膜覆盖等技术的同时,着力发展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等技术。大力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提升蔬菜产量、质量和档次。同时将创品牌作为蔬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品质优良、受消费者好评的名优蔬菜品种。加大蔬菜产品注册商标、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定工作力度。 同时加大我市蔬菜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名牌效应,使国内外市场对我市的产品给予高度认可。

4.完善蔬菜检测、检疫设施,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

农药残留超标是我国现行蔬菜生产的一个特点,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健康,也是制约我国蔬菜更大规模占领国际市场的要害所在。要实行蔬菜产业化,必须以商品蔬菜作为突破口,把我市的蔬菜全面推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因此生产无公害蔬菜是关键。一是必须在蔬菜生产环节堵住农药残留。积极为农民搞好服务,搞好土壤成份的检验,向农民推荐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保证蔬菜的质量。二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监测体系。蔬菜市场要建立检测检验机构,配备一定的人员和必要的检验设备,对进入市场的蔬菜要加强检测,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场,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各镇街要对农民种植的蔬菜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地进行抽查。三是继续完善无公害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各级政府强化对无公害蔬菜知识的宣传,组织一定技术人员对农民开展无公害知识培训教育,大力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生物肥料、农药等无公害控制性设施。

5.加快蔬菜批发市场建设的力度,切实优化流通环境

一是加快蔬菜批发市场建设步伐,建成集蔬菜展销、检验检疫、储存配送和信息发布中心为一体的蔬菜综合批发市场。二是加强对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的指导力度,如在香龙建成大头菜产地批发市、码头的萝卜市场、草街的藠头市场等等。三是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公安、工商等部门要进入市场进行服务,加大市场治安力度,维护经营业户权益。严厉打击偷盗、行霸、菜霸、欺生排外、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6.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加强农民销售队伍建设

市里要尽快制定发展农村中介组织的政策和相关规定。发展农村中介组织,要坚持自愿、优势互补、形式多样、有利于发展蔬菜产业化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中,可考虑发展区域型、合作社型、公司型、协会型等类型的中介组织,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运行机制。建议指导民间尽快发起设立蔬菜行业协会、蔬菜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与外地销售网络接轨的专业组织。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协调价格、调解利益纠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强村、强企、能人的作用,创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章立制,促进中介组织的规范化发展。工商部门要及时审批颁发营业执照,并在收费上给予适当的照顾;税务部门对新办的中介组织要实行一定时限的税收减免;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选拔一批头脑灵活、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担当蔬菜销售经纪人,对他们进行市场营销知识培训,指导他们制定有效的销售策略,逐步建立起由农民组成的销售网络。

7.加强信息体系建设,为蔬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巩固完善现有合川蔬菜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蔬菜营销协会,设立蔬菜信息中心,逐步实现与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反馈国内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和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国外市场的需求信息。各蔬菜基地镇街在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要建立信息发布点。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协会购置相关设备上网。通过建立比较完整的信息网络,使蔬菜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能够做到及时沟通和衔接。

8.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为发展蔬菜产业化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必要的资金支持,是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对蔬菜基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我们要抓住国家对西部加大投资的有利时机,加快蔬菜基地内的水利、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提倡蔬菜生产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并对水利等设施实行有偿使用,调动全社会投资兴建基础设施的积极性。财政应从促进蔬菜生产发展的角度,对生产大户、新品种应用、科技推广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金融部门对积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营销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放宽抵押贷款条件,鼓励蔬菜产业的发展。农业是弱势产业,蔬菜生产更具风险性。保险机构要根据国家对农业的产业保险政策,做好保险工作,解除农民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化的后顾之忧,促进蔬菜产业化发展。

推荐第3篇: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蔬菜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的地位日益突出,蔬菜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蔬菜生产已经成为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走访农户、深入企业基地、掌握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蔬菜生产发展史

我市的蔬菜生产科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1988年稳步发展阶段;1988年—1998年稳步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蔬菜生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年困难时期,全市扩大菜田种植面积,增加蔬菜产量,1960年种植面积达到27.1万亩,总产13.2万吨,人均占有量80.2公斤。*期间,由于受“菜农不吃商品粮”的极左路线干扰,使蔬菜生产一路滑坡,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由20万亩下降到15万亩。

1978年—198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以后的10年里,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全市蔬菜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积稳中有升,由1978年的14万亩增加到1988年的23万亩,总产达到26万吨,比1978年翻了一番,总产值达到780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0元,比1978年的5元增长了6倍。实现了蔬菜生产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大突破:一是建立了一批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使全市城镇居民副食品供应有了极大改善。二是地膜覆盖技术、塑料大棚得到了普及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效益和淡季供应能力。三是建立了一批蔬菜加工贮藏设施,提高了加工保鲜能力,均衡了淡季供应。

1988年—1998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蔬菜供应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对蔬菜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市蔬菜生产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蔬菜生产全面进入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新时期,蔬菜作为短平快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栽培技术进一步完善,日光温室发展开始起步,到1998年,全市发展日光温室面积0.354万亩,塑料大棚发展迅速,蔬菜基地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69万亩,总产39.22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了11.7%和50%。蔬菜总产值5883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46元,比1988年增长了53%。

1988年—2009年:进入21世纪后,我市蔬菜生产飞速发展,步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到2007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1998年增加了21.74万亩,增长84.6%,是1978年的7倍。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占到蔬菜总播面积的14.5%。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75元,比1998年增加了229元,增长率497%。突出表现在:一是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设施栽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更趋完善。三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四是标准化、无公害技术的推广为蔬菜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社会化服务的深入,为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和向产业化的推进起到了非常的积极作用。

二、蔬菜生产现状

1、品种布局。目前我市棚室熟悉栽培的品种以西葫芦、黄瓜、番茄为主的果菜类和以芹菜、韭菜、油菜为主的耐寒性叶菜类占到棚室蔬菜总面积的90%以上,名优特新蔬菜品种额甚少,仅占5%左右。露地春播菜以甘蓝、越冬菠菜、韭菜、芜荽为主,夏播以黄瓜、豆角、茄子、辣椒、南瓜为主,秋播仍然是大白菜、胡萝卜、白萝卜、大葱、马铃薯等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冀村的长山药、开棚的架豆、方元的大葱、蔚屯的大蒜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2、生产设施。保护地是我市蔬菜生产的主要,尤其种类较多,有地膜覆盖、阳畦、大中小拱棚、温室。就保护地种类比例看,仍以地膜覆盖的塑料大棚为主,面积为28.6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8.5%以上。从效益上看膜覆盖一般亩收入1300元,比露地增收200—300元;阳畦仅局限于育苗;小拱棚大多用于春提早生产,目前全市约1.6万亩,占保护地面积的5.5%平均亩收入2100元;大中棚面积达1.7万亩,平均亩收入4000元,日光节能温室面积达2.59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9.25%,平均亩收入5500元左右。但日光温室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平川四县市和离市区等。目前各县市区日光节能温室仍以蔬菜生产为主,希特品种甚少,从整体设施水平来看,我市已基本形成了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

3、技术水平。我市蔬菜生产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就,科技立了头功。多年来,我市蔬菜生产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菜农的共同努力,精心研究开发,大力引进推广,总结出了一系列先进成熟适用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其中蔬菜优良品种得到全面普及,推广度达100%;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配套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栽培技术更加成熟配套;CO2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工厂化育苗、生物肥料、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技术广泛推广。正是由于这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市蔬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4、市场流通。目前全市蔬菜交易市场62个,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年交易能力68万吨。其中大型市场5个,集散贸易市场57个,全市共有贮藏鲜库50个,贮藏保鲜能力2500吨。各类蔬菜大中型加工企业4个,年消化新鲜蔬菜1.2万吨,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态势。其形式主要有:一是龙头加工企业与大型批发市场带动型,使市场、企业与农民之间通过契约或合同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系统和利益利益分配关系。二是“公司+农户”、股份制等一体化经营形式。三是各种经济人队伍、协会组织。流通的主要方式有:产的收购、大型批发市场交易、批发市场和集散地销售、农民直销、专业运销组织等。以2007年为例,全市人口356万,蔬菜总产92.69万吨,人均年消费蔬菜115公斤左右(不包括薯类),蔬菜消费总量约40.94万吨,蔬菜外销量48.52万吨,分别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44.17%、52.35%。全市主栽品种有大葱、番茄、菜豆、南瓜、黄瓜、大白菜、甘蓝、辣椒、普通白菜、西葫芦等10种,播种面积35.1万亩、产量70.84万吨、产值68105.9万元,分别占到全年蔬菜总播面积的74%、总产量的76%、总产值的70%。产品在本省销量占总产量的44%以上,外省主要销往河北、陕西、内蒙等地,占总产量的3.4%。我市的地方特色菜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大型批发市场及其销售流通体系,仍以“自足自己”本地市场为主,市场销售半径很短,没有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5、基地建设。进入21世纪,我市蔬菜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基地建设日新月异。到200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2000年的26.8万亩增加了20.63万亩,增长了77%,平均每年递增2.9万亩。总产达到92.69万吨。建成了三大特色种植基地:一是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和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这些基地的形成,有力地带动了全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6、园区建设。园区是输出产业化发展的窗口。“十五”期间,全市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全面推进蔬菜产业的优化升级。到2007年,我市结合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已建成种类蔬菜示范园区10个。即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文水武陵、开栅、上贤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汾阳义安贾家庄、离石上安农业高科技技术示范园区及孝义霍家堡蔬菜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在全市蔬菜生产上已发挥出了明显的示范辐射效益。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占地300亩,内设“四位一体”日光温室20栋,每栋年养生猪24头,年生产瓜菜3500公斤,年产值1.9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1500个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和生猪养殖,产生效益50余万元。文水武陵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占地250亩,200个日光节能温室全部实行无土栽培,种植西瓜、甜瓜和西红柿,生产出的产品品味高、质量好,基本达到了无公害要求,市场十分看好,据测算每个温室效益7000元以上,带动周边乡村370个日光温室,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摆出了样板,树立了典型。

三、我市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

发展蔬菜生产,我市具有以下五大优势。首先,在自然气候上,我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所产各类瓜菜,品质优、耐贮运、色泽鲜,特别是在

7、

8、9三个月全市蔬菜上市的高峰期,正值南方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次,在区位上,我市的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四县市到达太原仅1个小时左右,而且交通、通讯发达;第三,在技术上,我市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蔬菜生产方面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第四,在生产环境上,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没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具备了无公害生产的条件;第五,在生产成本和效益上,由于我市土地、劳动力、水、电等生产成本较低,作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我市的蔬菜产品在价格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据测算,种一亩露地蔬菜的效益是种粮的10倍,种一亩设施菜的效益是种露地菜的20倍。同时,我市在市场体系建设、蔬菜经济人队伍培育、蔬菜脱水加工、保鲜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前,农民增收困难时“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市的实践经验来看,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地途径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我市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内陆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蔬菜生产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虽然我市蔬菜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与先进地市相比,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带动作用弱。由于目前我市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缺乏较大规模的龙头加工企业,蔬菜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对结构调整的牵动力不强。企业与基地与农户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蔬菜加工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农民种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蔬菜外销没有稳定的市场,蔬菜从产出到进入市场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对外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2、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主要是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吧。从我市的农村市场发育情况看,总的来讲是发育滞后,不能适应农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的要求。近几年,各地尽管都加大力度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一些集贸市场,但还没有真正形成通畅的流通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或少有集中性、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只有初级产品商场,没有或少有中、高等级的生产要素市场;只有现贸市场,没有期贸市场。二是市场载体脆弱,设施简陋落后,有的没有设施,有市无场。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

3、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我市目前蔬菜生产信息服务滞后,主要表现在:不能为市场、流通组织、加工企业提供国内外蔬菜供求信息,不能为外来商贩提供全面的产地信息和蔬菜收购服务。

4、农民的观念淡薄,对无公害蔬菜的认识不足。我市的蔬菜生产是菜农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小农意识强,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技术落后,信息闭塞且不对称,在市场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竞争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大多数菜农的素质不高,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在生产经营中带有极大地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蔬菜产品的“卖难”和“买难”交替出现。相当多的菜农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认识不够。

四、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蔬菜产业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惹出,发挥区域优势,突出规模经营,走蔬菜生产、贮藏加工市场建设一体化的路子;立足高起点、高科技,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扩大规模,创新品牌,提高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效益,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50万亩,占用耕地面积30万亩,其中大中小拱棚5万亩,日光温室3万亩,实现总产10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元。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在中小拱棚面积7万亩,日光温室3.5万亩,总产量达到112万吨,总产值11.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达到300元。

发展规模是: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全市重点建设三大蔬菜生产基地,即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蔬菜6万亩和以临县、柳林、石楼、兴县沿黄四县自然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发展高科技示范园区10个,建立蔬菜大型批发市场3个,二级批发市场5个,各种集散市场若干个,建设蔬菜贮藏保鲜库5个,其中地下恒库2个,气调贮藏库3个;建立蔬菜加工企业4个。

五、发展蔬菜产业对策与建议

产业要发展,认识是基础,规划师关键,安全是重点,投入是保障,市场是根本。因此,要抓好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保持现有耕地面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目前已占到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比重35%。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富贵病”的出现使人们对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更是青睐有加。同时,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蔬菜产业,既是增加农民就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渠道,更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我市工业迅速崛起,厂矿、企业占地普遍,特别是占用交通便利的水地现象日趋严重,不少菜地圈成了厂区,菜地日渐减少,因此要发展蔬菜生产,政府必须出台政策,保护现有蔬菜耕地面积不再减少,以充分保证我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一是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网络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程来抓,逐步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并在财力上予以重点扶持,在全市形成从生产环节到流通领域全方位的监控。二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建立质量安全定位监测点,根据生产、加工的农产品主导品种确定监测重点,制定检测规程,加强技术培训和联络,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充分发挥行业检测资源优势,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行定点监测,并在有关媒体上定期公布监测结果。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科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完善农产品档案登记制度。

3、增加投入,提升蔬菜产业水平。蔬菜产业是一项强农富贫工程,同时也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各级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主要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生产和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需要。尤其要重视专业菜地的基础设施和设施栽培建设投入。一是市政府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蔬菜管理、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经费;二是计划、财政部门每年要编排项目单列资金,专项扶持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从农业切块资金和科技三费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和示范;四是金融部门要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小额信贷的方式扶持菜农增加对蔬菜设施建设的投入;五是加大蔬菜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内外的民资参与,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4、政府搭台完善市场和流通体制。市场和流通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中起决定作用,由于缺乏市场、流通不畅,蔬菜生产中出现的淡旺季明显,价格不稳,收入没保障,茬口调整难以实现等现象,严重制约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壮大,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只靠农民种植结构的调节和市场利益的驱动来完善,很难再短期内形成,甚至会出现崩溃,在这方面政府必须帮助建立市场体制、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建立产品集散地,吸引外埠蔬菜来此进行交易;组织人力开辟国内、国际市场;投入财力打造品牌,扩大影响;扶持经纪人队伍参与流通经营。通过帮扶和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建成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的市场格局,从这样一个平台起步,再通过市场调节和利益驱动去进一步发展壮大。

5、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航母,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和支撑的产业很难走远,我市在多年的蔬菜产业发展中重要的就是缺少具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往往是生产环节与加工销售环节不相适应,难以形成合力,发展壮大不起来,而由于农产品生产和经营龙头企业风险大,利润低,绝大部分企业老板和有经济实力的人不愿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为此各级政府要设专款去扶持蔬菜产、加、销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为龙头企业的发展组织人力、财力,帮助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和补体基金,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有钱人投资农业生产经营,建设起产、加、销,完善的产业链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组织,有计划,科学的组合体,互相完善、扶持,稳步发展壮大。

推荐第4篇:双柏县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双柏县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专题调研的通知》(楚府办明电„2011‟243号、楚机发1661号)的有关要求,组织我局有关股、站配合有关部门搞好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蔬菜产业现状

(一)品种产品结构优化,规模化生产水平提高。以优质高效和均衡供应为重点,引进推广优良品种,近年来引进新品种8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蔬菜品种也从过去的以白菜、青菜、萝卜、葱、蒜类为主,发展到目前近50多个品种,名、特、优、新蔬菜逐步发展,特别是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种发展开始起步,初步形成了叶菜类、瓜果类、葱蒜、菜用豆等四大系列品种。冬早辣椒、茄子、姜柄瓜、青蚕豆、青玉米、特优蔬菜已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效益、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二)规模化生产取得新突破。我县蔬菜产业通过多年建设,基本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和产品专业化。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格局初步成形。

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据2010年调查统计,全县年种植瓜蔬44678亩,总产量3599万公斤,其中:冬早蔬菜面积10115亩,产量3580.71万公斤,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县

1 22.6%、99.5%。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8679亩,占冬早蔬菜面积的85.8%。全县蔬菜产值达10196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农民获得5208.4万元的经济收入。蔬菜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龙头企业发展实力逐步增强。双柏诚荣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昆明好宝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双柏分公司、双柏县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双柏县恒瑞绿色食品种植厂、法裱镇红栗阿达矣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大庄镇陈万庄蔬菜专业合作社、妥甸镇羊桥蔬菜专业合作社等等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州级龙头企业3家。已申请农产品注册商标7个。在大庄镇、法裱镇、妥甸镇、大麦地镇等低热河谷地区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18个,依托双柏诚荣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组建了冬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12个,农村能人和冬早蔬菜营销经纪人、村委会领办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6个,实行合作社(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部分合作社(专业协会)实行了股份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了蔬菜产业的较快发展。公司发展实力不断增强,营利水平不断提升。在蔬菜龙头企业和协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县果蔬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部分企业(合作社)已经初步建立了蔬菜基地,开始蔬菜品牌销售。三是标准化栽培技术取得初步成效。扶持龙头企业(合 2 作社)开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开发,鼓励无公害(绿色)蔬菜认证、开展有机蔬菜生产试验示范。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抓好农产品质量认证。去年秋冬,全县组织早青蚕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共11个品种标准化生产8120亩,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民应用标准化栽培技术生产早青蚕豆、茄子、辣椒、洋芋、西红柿等取得初步成效。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地膜栽培、保护地(设施)栽培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冬早蔬菜种植。主要蔬菜作物单产:青辣椒2576公斤/亩、黄瓜3479.7 公斤/亩、冬马铃薯鲜薯2829公斤/亩;单产在全省的排位位次分别92位、86位、79位;平均亩产值达10080元以上。

(三)蔬菜科技推广取得初步成效。我县围绕现代蔬菜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成效明显:

一是良种覆盖率大大提升。全县主要蔬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9%以上,良种覆盖率在全省的排位12位;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二是高产优质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取得显著成效。近5年来,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蔬菜产业大力引进推广石头番茄、水果黄瓜、津研系列黄瓜、结球生菜、紫甘蓝、一爪香辣椒等国内外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推动了蔬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早青玉米生产上开展高产创建、测土配方 3 施肥技术、科技措施推广覆盖率达95%以上。增产增效十分明显。

(四)质量安全明显提高。通过对农业投入品监管检查,严厉打击制售高毒、剧毒禁用农药、禁用化学品及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限用低毒性农药,强化源头控制,有效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工作,有效促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冬早蔬菜基地已经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8120亩,早青蚕豆、西红柿、白菜、甘蓝、南瓜、辣椒等11个蔬菜品种已经通过产品认证检测。相关资料已报国家农业部,手续正在办理当中。无公害生产体系框架渐成雏形。双柏县农业局检测站经常在农贸市场开展抽样调查检测结果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96.5%的被检测样品达到国家安全标准。

二、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县现有的蔬菜生产基地大部分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差。虽经过多年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田间道路、沟渠不断完善,但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田间道路、沟渠主干道尚不配套,引水沟渠建设滞后,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蔬菜单位面积产量低质量不高。主要是部分菜 4 农商品意识淡薄,管理粗放,科技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低下,商品率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致使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菜农缺乏新引进的蔬菜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种子、农药、化肥的投入差距大,卖菜收入也相差很大。

(三)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少、企业少,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缓慢,销售网络不健全,商品化处理、品牌创立、营销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营销水平还处于初级贩运营销阶段。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不够完善和充分,与邻近城市衔接不紧,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生产者由于缺乏产销信息的引导,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四)品牌创立有待加强。虽然我县的蔬菜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仍然是一个区域性的品牌,不够响亮,还未成为省内品牌,更谈不上成为省内品牌。此外,绝大部分蔬菜也是借个体贩运户进行销售,缺乏龙头营销企业,阻碍了双柏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这些均要求双柏县围绕“文化建设、品牌树立、技术创新、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等方面进行跨越式的建设和发展,尽快增强蔬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加工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双柏县蔬菜的产量已具一定规模,但全县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还不具备。双 5 柏的蔬菜加工业落后,淡旺供给不能通过加工来调节,残次品不能加工利用,优质品不能加工升值,商品化程度低,极大地影响了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蔬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六)从业者素质普遍不高。从业者对新品种、新技术、新经营理念的认识和接受均滞后于市场发展速度,难以适应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要求。不能按要求和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产品难以达到质量标准,竞争力不强。

(七)种子管理不完善。由于我县蔬菜种子营销是多渠道、多部门、多种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蔬菜种类繁多,由100多个种子店营销,技术储备薄弱,人才缺乏,资金积累有限,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种子销售单位关心种子的是数量和利润,很少关注蔬菜品种的试验和示范。种子出现问题交给种子管理机构处理,执法力度不够大,难以对蔬菜生产的种子进行有效的管理。

(八)连作障碍将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水质污染、频繁发生的病虫害和化肥农药投入加大等,都在加大农民种菜增收的难度和成本。特别是化肥施用量过大,造成蔬菜土壤连作障碍的发生。

(九)蔬菜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我县蔬菜生产以农户分户经营为主,标准化栽培程度低,生产规模小,组织化 6 程度低,产业化发展缓慢,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蔬菜生产者缺乏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的积极性和紧迫性,千家万户的菜园给标准化种植带来较大的困难,导致蔬菜管理水平高低不一,蔬菜规模效益得不到提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使农户在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新品种试验、抵御蔬菜生产中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方面能力十分脆弱。

三、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成立双柏县蔬菜产业发展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农业、国土、水务、财政、物价、交通、农机、农办等有关单位及有关镇乡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进行宏观指导,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省、州、县地方配套政策等;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按照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相关配套政策,严格按照中央的文件,减免生产、流通相关环节的相关税费;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金土地”整治、农村能源、乡村道路改造、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等经费,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7 省、州关于农村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双柏蔬菜产业化。

(三)整合各类资源,提高政府行政工作效率。针对蔬菜产品“小、乱、散”的特点,引导企业和农户将资源优势整合成产业优势,分类指导,上门帮扶使之形成初步的产业链。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服务,强化自身建设和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全县蔬菜发展总体规划,为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主动、热情、周到、高效的服务;要同心协力、各尽所能,加强蔬菜产业化经营工作过程中的沟通、合作,达到共同推动产业化发展的共识。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平台。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中低产田地改造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通达工程、病险水库整治、扶贫等骨干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强以农村道路、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推进农村路网、渠网建设,解决好蔬菜生产用水难、运输难等问题,切实改善蔬菜产业发展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平台。

(五)加强农民培训,完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育新型农民。一是以学校为载体。以县农校为支撑,以乡镇成人学校、农民夜校为依托,

8 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二是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科技下乡、技术进家、科技集市等活动,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扩大农民培训面;三是以基地为载体。在农村创办示范基地,辐射周边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引领农业生产;四是以人力资源为载体。把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技推广队伍中从事农技推广。

完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体系。(1)依靠现有农技、蔬菜、植保、畜牧推广体系,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并搞好试验,示范等工作。(2)依托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调动种植大户和营销大户的积极性,搞好技物服务。(3)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力度,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

(六)强化市场调研,构建生产服务体系。尽快掌握蔬菜市场销售的翔实数据,找准双柏县目前的贮藏加工现状及市场潜力,在哪些地区加大投入见效更快,收益更大。

以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紧扣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建立健全以各涉农部门为核心、乡镇综合服务为纽带、村集体服务为基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补充的多成分、多形式、多层次的生产服务体系。壮大蔬菜经纪人队伍,培育经营上千吨的蔬菜经纪人,以双柏县蔬菜协会为基础,紧密联合营销大户和基地农户的农村专合

9 组织,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路子。

(七)引导资金投入,培植龙头企业。推出优惠政策,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实行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其他地区、其他行业、其他产业、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双柏县蔬菜产业经济开发,分享双柏县蔬菜产业经济发展成果,加快双柏县农业经济发展速度。通过税收、信贷、信息服务、项目倾斜等措施积极培植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凝聚与示范带动作用,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推进蔬菜生产的产业化经营。

(八)维护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力求在蔬菜产业发展中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减少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发展循环蔬菜产业、生态蔬菜产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搞好水污染治理。减轻生态负荷,遏制住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逐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双柏县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探索直销、配送等多种营销方式。采取直销、代理、经销制,批发与批零兼营、专卖等多渠道、全方位的营销。一是在大中城市设办事处。以此反馈信息、推介产品、开发市场。二是加大直销体系建设。通过共建卖场

10 超市、消费终端、二级分销网络等形式,与大企业、大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对终端实行直接供货,有效巩固终端市场,加快蔬菜系列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和密度,扩大省内、国内市场份额。三是优先在本县中小学校等人口密集场所食堂逐步推广“农校”对接直供蔬菜等农产品,确保消费者的消费安全。

双柏县农业局

二0一一年十月七日

推荐第5篇: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水塘镇是全省12个生态示范镇之一, 2010年,水塘镇把无公害蔬菜种植作为该镇今后三年内发展的产业来抓,以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现对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堪查,走访种植大户,了解蔬菜种植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水塘镇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水塘镇位于紫云县城南12公里,土地面积176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种植蔬菜面积200亩,亩产值4000元,收入是种植水稻的3倍,种植主要品种有朝天辣、小菜心、大蒜及各类青菜。

二、水塘镇蔬菜产业特点

(一)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水塘镇距离县城仅十二公里,209省道贯穿全镇,内有格凸河名胜风景区,交通便利,加上县城周边的乡镇白石岩因缺水不宜种植蔬菜,火花乡虽有气候优势,但距离县城有30余公里,运输不便,东面小牛场没有种植蔬菜传统经验和习性,水塘镇在种植蔬菜上就有了发展的优势条件。

(二)有良好的土壤和丰富的水利资源

水塘镇以质地深厚的含沙性土壤为主,东面有著名的格凸河,南面有猴水河,北面以丘陵为主布有纵横交错的小河流,蔬菜种植基础条件良好。

(三)有可靠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水塘镇是传统蔬菜种植区,菜农具有丰富种植经验,加之改革开放以来,水塘镇外出打工的青年都到沿海一带的大型菜场工作,有很多的蔬菜种植新技术和大型农场田间指导技能。

(四)经济效益可观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上蔬菜种植比粮食生产收益高,蔬菜业已经成为该镇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在与蔬菜种植能手黄斌的交谈中,了解他种植菜心每年每亩可种7季,每季亩产值1300元,除去人工、种子、农药、肥料,每亩可收益4000元左右,是种植水稻等作物的3倍。

三、水塘镇蔬菜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与销售不相适应

本地蔬菜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生产风险高,收入稳定性差。蔬菜产业只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菜农收入才有保证。通过调查发现,水塘镇蔬菜一没有订单二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由于没有稳定的购销关系,其生产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多数菜农最担心的就是销售问题,能否卖出?能否卖个好价钱?这是困扰菜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二)蔬菜产业品种与新时期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水塘镇蔬菜产品结构是:朝天辣、小菜心、大蒜,品种单一,优质、高档、深加工产品少,不能适应新时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就朝天辣而言,由于种植时间与所有辣椒品种生产时间一致,且供应给市场时要求鲜品供应,水塘镇生产基地无法打破季节影响提前生产,也无法保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销售时间

(三)蔬菜产业经营方式与新时期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水塘镇蔬菜生产仍以能手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蔬菜标准化生产没有全面实施,进展缓慢,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和创名创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由于蔬菜多以鲜销为主,运销风险性大,农民经济合作性组织又在起步阶段,承受能力有限,这需要政府扶持,全面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形成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才能有效地提高蔬菜产业的增值能力。

(四)科技支撑能力弱,缺乏科技推广体系

目前水塘镇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菜农多为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习惯于沿用老经验、旧做法,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差。科技支撑能力弱、缺乏科技推广体系,没有与大专院校攀亲结缘,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渠道少。水塘镇菜农种植蔬菜技术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科技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五)基础设施薄弱与新时期需求不相适应

水塘镇没有现成的菜田水利工程设施,供水方面还靠现有的简易沟渠,或使用抽水机,仍有靠天收现象,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再有水塘镇生产蔬菜设施配套不全,全镇菜田共500余亩,没有一个塑料大棚,智能化生产根本就谈不上,基础设施落后使水塘蔬菜种植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六)信息不畅导致成本增加

菜农由于缺乏供求信息的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不仅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一定程度打击了菜农种菜的积极性。

四、水塘镇蔬菜发展的建议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水塘镇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依靠新科技、新品种,以市场为导向,以设施栽培蔬菜为突破口,以名优特产蔬菜为重点,调整生产区域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和规模,完善市场与流通体系建设,提升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名优品牌产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无公害蔬菜产业。

(一)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扩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采用“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 等多种方式把分散的农户联成一体,全面动作和发挥蔬菜种植合作社作用,带动农民创品牌、搞订单生产、完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政府应积极扶持好专业合作社,以便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面向市场,发展生产,进入流通,逐步改变目前千家万户搞生产、单门独户进市场的局面。

(二)重视品种质量,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

当前市场需求变化的新形势,对我们发展无公害蔬菜是一个机遇。蔬菜公害问题是一个全国性问题,“无公害”将是最有潜力、最有前景的竞争亮点和新的市场卖点,先行一步天地宽,谁率先实现无公害生产,谁就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水塘镇必须抓住“生态示范镇”这一优势发展“无公害”产品,并迅速行动起来,我们的蔬菜产

业才能抢占市场份额,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以科技为动力,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素质

一是下大力气培育和提高产业队伍素质,使他们成为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的能人;二是加强蔬菜采后优质化处理技术研究,推广分级包装上市,大力开展蔬菜深加工转化,研究开发丰富多彩的加工制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四)政府要加强对蔬菜产业的引导和服务

一是搞好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实行种植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提高土地使用率,促进农业增效菜农增收。二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蔬菜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又是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产业。调研情况表明,菜农希望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与资金扶持。并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加大菜农培训力度,每年定期不定期进行培训。

总之,搞好蔬菜种植产业必须多管齐下,政府+公司+农户齐心协力,资金+技术+设施综合运作,实现种植规模化、产品优质化、市场运作规范化、产值利润最大化,使蔬菜种植真正成为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

推荐第6篇:某县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xx县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切实摸清全县蔬菜生产现状,找准发展中存在着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本县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加快产业化推进步伐,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农牧局的工作安排,我中心组织有关人员于2008年于4月21日至25日组成了调研组,就全县蔬菜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产业作为富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来抓,依托西华、东华、安口、策底等乡镇,以建设塑料大棚和高效日光节能温室为重点,优化品种结构,增加精细菜种植,努力提高蔬菜基地生产规模,蔬菜生产水平有很大提高,商品量不断增加。

目前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复种面积1.3万亩,蔬菜基地2000亩,建成塑料大棚818座,今年新建370座。主要分布在东华镇、西华镇、安口镇、策底镇、神峪乡5乡镇,在东华黎明川、西华镇西塬村、策底镇策底坡村、安口武村铺神峪乡吉家河村建成5个蔬菜基地示范点,主要实验、示范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以满足全县蔬菜市场的需求,基地蔬菜技术指导业务由农技

1 中心技术干部进行全程技术服务,棚内主要种植黄瓜、西葫芦、西红柿、辣椒四个主栽品种,地膜蔬菜以辣椒、西红柿、架豆为主,露地蔬菜以甘兰、西芹、萝卜、白菜为主。引进推广的新品种有大韩白春萝卜,盛春大白菜、日本南瓜、朝研牛角、美国西芹,引进试验的新品种有乳黄瓜、高丽及早西葫芦。

近年来,蔬菜种植收入在农户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马峡镇蒋庄村的石宝珠、石国栋两人各承包日光温室两个,年均收入均在2万元左右,占全年经济收入的80%;东华镇南村沟的王治国蔬菜面积3.5亩,亩产值2000余元,占经济收入的50%。在这些重点户的辐射带动下,绝大多数农户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提高了农户积极性,也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二、投入情况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蔬菜产业高度重视,对蔬菜种植户给予政策扶持。2008年初,地方政府共投资165.2万元,对蔬菜基地进行扩建、道路及水渠的修建和维修。其中东华镇投入142万元用于基地渠系配套、田间道路整修和塑料拱棚的搭建,新建塑料拱棚200座;西华镇投入4.2万元新建塑料拱棚28座;策底镇投入10万元新建塑料拱棚76座;安口镇投资3万元新建塑料拱棚 2 50座;神峪乡投入6万元新建塑料拱棚100座和农户统一育苗。这些政策性扶持加之近年来蔬菜价格的上涨,大大提高了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蔬菜产业已成为大多数蔬菜种植户的主要经济收入。

三、存在问题和制约性因素

1.基础设施滞后。原先发展的蔬菜基地,由于城市的扩建,大面积菜地变成城市用地,新建的基地,由于基础设施,主要是灌溉设施不配套,使蔬菜种植举步维艰。黎明川、西华川、策底、南川、神峪以往发展蔬菜生产都是采用临时灌溉的方式,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影响蔬菜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因。

2.部分乡村群众认识不明确。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极为严重,各方齐抓共管,大力开发蔬菜产业的工作合力较弱。部分乡村群众对开发蔬菜产业可增收认识不明确、信心不足、决心不大,他们认为由于华亭气候冷凉,种植的大棚恰好同陇县、平凉的露地菜上市期相同,大田露地菜上市集中,难以取得高价,所以说在华亭种菜不如贩菜。由于大量劳务输出,造成留守农民文化素质低,对蔬菜种植缺乏深入认识,部分群众生活比较贫困,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良种及所配套的物资,自然灾害和市场**也影响着农民蔬菜生产的积极性,一些村社干部缺乏对产业化的认识,工作不力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3.资金投入不足,影响蔬菜产业的发展。蔬菜生产受自然

条件影响大,投资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外界对农业投资缺乏热情,仅靠乡村农户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就全县范围看,政府对农业开发缺少信心,加之蔬菜设施要求投资较大,没有较好的设施作保障,蔬菜产业难见效益。农民的投入有限,不加大投入力度,规模化种植难以实现。

4.技术网络不全,力量薄弱,服务作用发挥受限制。蔬菜技术指导职能归到县农技部门,县农技中心现有职工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人,蔬菜专业的仅6人,既有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又有工作指导能力的仅有2人。乡(镇)农技部门虽有牌子、有人员,但其与乡上其他干部一样包村蹲点跑面。可以说农技网站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同时,专业人员多数是80年代后期参加工作的,受工作条件限制,从来没有参加过学习和培训,近年参加工作的,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难担以重任,对当前蔬菜生产中的技术听得多、见得少,况且目前蔬菜新技术日月翻新,根本不能适应生产需求。农技部门经费缺乏,无专项经费,严重制约着良种经验、示范、新技术引进、推广的步伐。

5.合作意识较差,自主销售和主导市场的能力极低。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农民蔬菜产销受制经销商、受制于市场,使农民被动接受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使蔬菜种植的总体效益不高且不稳定。

6市场机制不完善,蔬菜销售受到限制。目前全县仅

4 有两个蔬菜交易市场,一个已经名存实亡,蔬菜市场已演变成了水果市场,而另外一个市场几乎被菜贩子所垄断,真正属于当地菜农自己的销售市场却没有,加上城管部门禁止乱摆摊,菜农只能拉着菜满街转,这也一定程度影响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

四、工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蔬菜产业化发展,首先要明确认识,树立蔬菜产业化不仅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能致富奔小康的新思路,统一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为加快蔬菜产业的开发奠定思想基础。建议县上成立专门的蔬菜产业开发办公室,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示范指导物资供应和综合服务。各有关乡村要明确专门领导负责,配备专门技术人员主持,实行双向承包责任制,加快蔬菜产业的开发。

2.抓好典型示范,加强科学管理。坚持依靠科技,抓点示范,重点突破的原则,集中力量,狠抓经营管理和示范点建设,提高蔬菜产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要大力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发挥优势、突出主导产品、积极引进名、特、优品种,大力推广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走区域化布局优质高效规模经营的发展路子,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

3.进一步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

5 模化是产业化和集约化的基础和前提,应充分利用好扶贫资金、农业专项资金、积极扶持和鼓励农民自筹,合理开发和利用好地下水资源。在西华川、黎明川、安口、策底兴修以机井和渠系为主的水利设施,充分利用川区水资源和光热资源,做到渠系配套,为蔬菜生产提供水的保障。

4.加快土地流转,解决种植规模小的问题。鼓励能人或有志与农业生产的工商业者,采取租赁的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开发。

5.以重点村为单位,确定主导种类,努力实现“一村一品”。各乡(镇)要选择土质好、水源充足、光照周期长的地块,拟定在安口、西华、黎明川、策底、神峪建立以辣椒、西红柿、瓜菜类为主栽种类、其它蔬菜为辅的商品蔬菜基地,以重点村为单位,协会组织为依托,采取露地种植、塑料大棚、日光节能温室配套生产的方式,解决上市集中的问题,保证县域内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逐步实现“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6.依托现有设施建立育苗基地,解决品种搭配问题。依托西华示范园现有的温室和连栋温室,建成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元月开始和重点乡(镇)、村签订供给合同,2月开始育苗,5月初分别供给农户栽植。同时西华示范园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生产,使示范园的作用显现出来,带动全县蔬菜生产的发展。

7.重点村通过建立协会组织销售,解决销售难的问题。

6 要疏通蔬菜产销渠道,重视市场销售服务组织建设,努力开拓占领产地市场、解决卖菜难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快专业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好城区农贸市场。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将生产和销售环节分离开来,创办以重点村蔬菜协会为主要组织的各类形式的营销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保证蔬菜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建全服务网络,建立以城区为中心,各乡供应点为基础的化肥、农药、温室建材等生资市场网络和以农技部门为中心各乡镇农技科普部门为网络的科技服务体系,为菜农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搞好产前信息、产中技术和产后销售系列化综合服务。

8.多方筹集资金,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充分发挥农民投资积极性的基础上,广开筹资渠道,倾斜扶持有积极性、有基础的乡村农户发展蔬菜产业。一是建立开发基金,县上每年从支农资金和财政资金中拿出30-60万元作为基金,从种苗、棚膜、弓棚支架等方面给予投资,采取有偿投资、分期收回的方法,发挥资金集中的优势,支持基地发展,增强投资效益。二是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民众、社会投资的积极作用,支持一些有实力的乡镇企业、城镇经济组织投资。

xx县农技中心

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

7

推荐第7篇: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4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

一、太谷县发展蔬菜产业取得的成效

20xx年,行政推动在全县设施蔬菜连片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有力、有效的行政推动及时破解了设施蔬菜发展中有关成本、土地、观念、连片、标准等难题。同时,县财政继续拿出2000万元作为设施蔬菜发展专项资金,县政府重点支持连片面积2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园区(棚内净面积70亩以上)。200亩以上的园区,每完成新建100亩,县政府补助10万元。补贴标准:每建设1亩日光温室(棚内净面积),县政府补助2000元。按规定标准,每配套完成一个管理房,县政府补助2000元。各项补助款由乡镇设立专账,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县政府及各乡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次组织乡村干部群众到新绛、祁县西六支、山东寿光和青州参观考察,进一步拓宽思路,解放思想。20xx年,我县先后有8个乡镇、21个村、1246人外出参观学习。同时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认识,从而把设施蔬菜的发展确实转变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20xx年,该县主要规划了“孟王线万亩设施农业园区”,该园区是太谷县设施农业规划建设的一个重点园区,涉及胡村镇、任村乡、范村镇3个乡镇,孟高、布袋庄、段村、冀村、闫村、范村7个村,共规划建设设施农业11206亩,园区已建设施面积6671亩,总投资2.2亿元。

一年来,依托山西农大、省果树所、省农科院蔬菜所成立了设施蔬菜技术顾问团,为全县设施蔬菜的发展把脉。依托县蔬菜中心组建的蔬菜科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依托县蔬菜中心聘请的农民土专家组建的土专家服务队定期进行田间指导。依托县乡村现有的科技服务组织、合作社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践证明,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全县设施蔬菜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太谷县发展蔬菜产业的主要优势

1、雄厚的资源优势

太谷是全省闻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县之一,2009年,全县蔬菜瓜类面积达24.5万亩,总产量116万吨,总产值10.4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4.5万亩,产值6.4亿元,大田蔬菜播种面积20.2万亩,产量71.3万吨,产值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蔬菜一项就达到3000多元,蔬菜种植成为太谷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2、独特的发展模式

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模式,以点带面,规模效益和规模优势逐步体现。也因此,太谷县从去年开始,抓住山西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的重大契机全力实施农业“四个一”工程,仅xx年就新发展设施蔬菜1.07万亩,全县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了4.6万亩,产量50万吨,产值达到了6亿元,全县人均设施蔬菜收入达到了2850元。蔬菜生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各具特色,孟王线、南循环线、榆长线三个万亩设施农业区带雏形基本形成。

3、财政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加

为支持蔬菜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以来,太谷县财政局采取直接补贴和间接扶持的方式,支持大棚建设。先是拨付支农资金20万元对67个蔬菜大棚、5个拱棚土建工程给予补贴。再是对大棚周围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目前,太谷县蔬菜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增加。

4、技术优势

充分发挥山西农业大学、省果树所的科技优势,搞好农科教结合,聘请专家教授为太谷蔬菜种植发展建言献策,加强科技合作,使先进的科研成果及时在太谷推广应用。聘请专家对蔬菜种植大棚户进行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教大棚户如何兴建大棚、如何选择品种、如何防治病虫害。同时依托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科技入户三大培训工程,组织农业各类技术培训10万人次。开展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有150个村接通宽带。农业中介机构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业务。围绕全县五大优势产业,成立了五支科技惠农服务队,深入农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广大农民。

三、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农民增收

2、有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

3、对社会的示范带头的作用

通过针对蔬菜种植模式转变项目的实施,采取以项目带动、以点带动的方法,可以极大地促进全县蔬菜产业的提升和农民生产观念的更新,带动全县以每年新建5000亩温室、大拱棚的速度加快蔬菜产业的开发和蔬菜产品的升级,带动全县农业的整体发展,进一步促进“太谷拱棚”的生产技术在全市乃至全省的进一步推广。

4、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5、对于经济的影响

(1)将近一步增强相关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2)进一步形成农业产业一体化格局。

四、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模式过于单一

生产经营粗放,产品质量不高。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还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虽然品种多,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2、市场信息不灵,流通不畅

(1)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才能实现宏观指导。

(2)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省外大市场街接不紧,影响批量外销。

(3)季节性过剩,盲目跟风生产导致菜价的下跌。

3、产业经营化程度不高

(1)蔬菜生产基本上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

(2)菜农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3)产业化经营处于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带动能力弱。

4、蔬菜基地建设规模小,集约化生产水平低

(1)虽然建设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且初具规模,但基地较分散,生产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始终未能形成拳头产品和集约化生产,直接影响到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蔬菜的商品质量、包装及营销手段处于初级阶段,新鲜蔬菜目前尚无商品标准,无包装或包装简易,运输车辆不具备保鲜和远途运输条件。

(3)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技术和产品没有突破。

5、生产过程当中安全意识不强

在蔬菜生产上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以及工业“三废”污染而导致蔬菜中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

6、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放不足

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

7、管理体制不健全

县内尚无蔬菜行政管理或推广部门,不利于蔬菜产业市场经济的综合调控,影响管理效率、政策效率的发挥,严重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协调发展。

五、太谷蔬菜发展过程基本思路及对策

1、坚持科技兴菜,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1)利用现有的优势要充实技术队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2)要继续加大蔬菜种植技术,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继续扩大拱棚菜、日光温室、地膜菜、轮作菜面积;

(3)重视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尤其要尽快筛选出适合新田的拳头品种,形成地方特色菜。

(4)大蔬菜产品的贮藏保鲜研究,改进优化贮藏设施,延长贮藏保鲜期,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实现市场均衡供应。

(5)不断提高集约化种植水平,形成大宗骨干产品生产全面推广高产高效模式。

2、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3、增强加工转化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加工转化量小,加工产品档次低,品种少,蔬菜产业综合效益流失巨大。应积极组织有关科研、管理、生产部门联合攻关,尽快开发和推广蔬菜采后处理技术,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蔬菜加工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促进蔬菜产品增值、加工增效,提高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要根据市场需要,制定出主要蔬菜产品质量标准,研制采后处理措施及相应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开展加工、运销技术研究。通过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加工和贮运质量,以此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蔬菜加工企业,不仅对蔬菜生产带动作用大,辐射面广,而且发展潜力巨大。加强蔬菜产品加工的根本任务是把企业做大,培育龙头,提高其加工转化增值和带动生产发展的能力。

4、建立信息网络,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

(1)制定全县蔬菜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合理布点,分类建设,有效调控。

(2)要因地制宜建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便于产品集散、分级包装及转运。

(3)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市场和区域市场,建立城乡销售网点,街接周边县市市场,发挥市场中枢作用和龙头作用,扩大市场覆盖面。

(4)组建蔬菜产业联合会和菜农专业协会,对外开拓市场,建立起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内组织生产、筹措资金、协调关系、规范行为。

5、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6、加大政策扶持,确保蔬菜产业稳定发展

一是要科学选定项目,认真制订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是应结合自身实际,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

三是要广辟投资渠道,组织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有关方面的资金支持蔬菜产业建设。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强化导向调控手段。

四是完善投入机制,以财政资金作引导,以农民、企业等经营者投资为主体,以金融部门支持为依托,以社会资金及市外资金为补充。

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2

为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步伐,最近,我们专门深入到新洲、白衣等乡镇街道进行调研,并就如何推进蔬菜产业化建设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发展的优势

1.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市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明显,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一般冬季气温低于10℃,夏季高于22℃,春秋两季多在10℃—22℃之间,非常适合蔬菜的种植与生长。同时,我市原为一隅洪荒之地,西纳九澧之水,东连八百里洞庭,千古沉河堆积成洲,土壤十分肥沃,是种植蔬菜的最佳壤土。

2.有成熟的种植技术。我市阳由垸历年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早在六十年代,就是闻名全省的蔬菜种植基地,当地的农民大多是种植蔬菜的行家里手。近几年,在发展传统蔬菜的基础上,还大面积种植了反季节蔬菜。出产的蔬菜以其色美、鲜嫩、质优、产量高、品种多等特点闻名于湘鄂,产品不仅供应本市城区,还远销全国各地。白衣、保河堤等地种植藠果历史悠久,也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

3.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本市市场需求来看,我市50%以上的市场都存在蔬菜缺口,需外调40%以上的蔬菜才能满足需求,仅我市一中食堂每年就从澧县购菜7.5万公斤以上,特别是一些早春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大部分需从外地调入。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世界年人均蔬菜占有量102公斤,日消费量为0.28公斤,远未达到世界营养学会推荐的日人均0.35─0.50公斤的水平。特别是目前人们消费理念大多遵循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的发展规律,正形成一股“绿色消费”的热潮。“绿色食品”的主要对象蔬菜蕴涵着巨大商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国农产品将以低关税或零关税贸易,迫使各国将按比较利益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引起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

蔬菜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工业化国家因土地资源价格、劳动力等机会成本而不得不放弃部分市场,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价值较低,因此,我国蔬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我市水陆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离金罗火车站仅30公里,水运直通洞庭湖和长江,便于蔬菜的外运外销。

4.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种植蔬菜与稻谷比,有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从两者的成本核算来看,稻谷每亩的生产成本400元,露地蔬菜800元;每亩稻谷净收入250元,蔬菜2200元。露地蔬菜是稻谷的近9倍;如果反季节种植,则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如我市澧阳社区菜农宋进宜,一年种蔬菜3亩,年收入就有1万多元。种植蔬菜的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二、取得的成绩

1.蔬菜面积不断扩大,特色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今年,全市种植蔬菜5万多亩,占全市农作物的9%,占经济作物的16%,成为仅次于水稻、油菜的第三大农作物。今年蔬菜总产量预计可达1.5亿公斤,总产值将超过2亿元,将占农业总产值的15%左右,与20xx年相比,面积增加了一倍,总产量将扩大一倍,产值将增加1.3倍。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蔬菜上市品种日益丰富,目前我市蔬菜已有55大类,1000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一大批特色生产基地。如白衣的藠头、新洲的辣椒、**街的萝卜等已声名远扬,成为我市蔬菜产业的知名品牌。

2.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种体系逐渐优化。当前,蔬菜设施栽培、无公害病虫防治、配方施肥、食用菌液体栽培、破季蔬菜栽培等7项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瓜果蔬菜嫁接、组织无土培育、野生蔬菜立体栽培等新技术示范成功。从20xx年起,先后引进、推广了春帅丝瓜、以色列硬果蕃茄、蜜本南瓜等蔬菜品种40多个;50%以上的蔬菜品种实现了升级换代,蔬菜良种普及率达80%以上,品种体系逐渐优化。同时,我市现已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通过验收的达到了20xx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提高了蔬菜产品的档次,而且增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蔬菜加工初具规模,出口创汇初现端倪。近年来,我们通过探索蔬菜产业发展新途径,大力发展蔬菜加工项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市共引进发展了绿康食品、大沥环球食品、丰莲食品、金宏菜业、金达食品、蓝筹食品、平和食品、广源蔬菜等蔬菜加工企业,年消化鲜菜6万吨,年加工产品1.1万吨,出口产品0.4万吨,出口创汇达100万美元。

4.营销体系建设加快,中介组织稳步发展。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以零售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集散点为一体的蔬菜市场网络逐步形成。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2个,吸纳团体和个人会员1071多个,培养营销大户10多户,年交易量达2万吨,年成交额5000万元左右。今年,全市从事蔬菜营销的达120多人,外销蔬菜0.5万多吨,蔬菜营销队伍和中介组织在蔬菜销售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干部观念落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干部群众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善于把握市场机遇,着力建基地、抓生产、拓市场、促销售,使蔬菜产业逐年稳步发展。但有的同志、特别是部分干部对发展蔬菜产业缺乏足够认识,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认为发展蔬菜产业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缺乏应有的引导和服务,导致蔬菜产业发展不快,曾一度为湘西北最大的蔬菜生产、批发集散地的光环随之消失。

2.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一方面,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基地到主公路的交通条件落后,田间便道路况更差,菜农无力投入改造,“天晴一把刀,下雨乱糟糟”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另一方面,排灌设施差,受天气影响变化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直接影响到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3.企业加工环节滞后。近年来,我市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产量直线上升。但因加工企业技术落后,加工档次低,精、深加工极少;企业规模小,加工产品单一,加工链条不长;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率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导致出售的多为时鲜产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不高。

4.市场集约化程度低。一方面,我市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上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另一方面,菜农卖菜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易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1.要切实重视蔬菜产业发展。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当前,关键的是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思想意识,清除因循守旧、停滞不前等思想障碍,把发展蔬菜产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委、政府要成立发展蔬菜产业的专门工作机构,把重点生产基地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要大力宣传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发展合力,切实推动蔬菜产业化。

二是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发展蔬菜产业,关系到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又要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既不能在市场商机面前犹豫不决,丧失机遇,也不能在一些必要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哄而上。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发展蔬菜产业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真正形成蔬菜产业化。

2.要加大蔬菜基地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要抓住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时机,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加大对蔬菜基地水利、交通等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大力提倡蔬菜生产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并对水利等设施实行有偿使用,调动全社会投资兴建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帮扶力度。财政、科技等相关单位要从促进蔬菜产业发展角度,对生产大户、新品种应用、科技推广给予一定资金扶持。金融部门对积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营销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放宽抵押贷款条件,支持蔬菜产业的发展。保险机构要根据国家对农业的产业保险政策,做好保险工作,解除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的后顾之忧,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3.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的申报、融资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国家和市里支持的政策性资金,要向龙头企业倾斜。要大力搞好招商引资,创办更多蔬菜加工企业。二是建立完善利益机制。按照“公司+农户”的方式,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要指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4.要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档次。一是大力推广新品种。认真抓好种苗和良种选育,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注重培养科技骨干,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协作,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蔬菜发展动态,积极进行蔬菜新品种的研究和试验推广工作,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着力建设好1万亩根茎菜、1万亩菌类蔬菜、1万亩多年生蔬菜三大特色基地,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名优蔬菜品种,使我市的蔬菜种植由特色产品向优质产品、相对集中向区域化转变。二是大力引进新技术。在巩固现有大棚、拱棚、地膜覆盖等技术的同时,着力发展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等技术。大力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提升蔬菜产量、质量和档次。三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要在蔬菜生产环节堵住农药残留。向农民推荐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生物肥料等无公害控制性设施,从源头上保证蔬菜的质量。要建立完善监测体系。蔬菜市场要建立检测检验机构,配备一定的人员和必要的检验设备,对进入市场的蔬菜加强检测,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场,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要对农民种植的蔬菜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进行抽查。继续完善无公害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进一步强化对无公害蔬菜知识的宣传,组织技术人员对农民开展无公害知识培训教育。加大蔬菜产品注册商标、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定工作力度。

5.要完善蔬菜产业服务体系。一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要指导建立蔬菜行业协会、蔬菜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与外地销售网络接轨的专业组织,在信息咨询、规范经营、协调价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强村、强企、能人的作用,创办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工商部门要及时审批颁发营业执照,在收费上给予适当的照顾;税务部门对新办的中介组织要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要选拔一批头脑灵活、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担当蔬菜销售经纪人,对他们进行市场营销知识培训,指导他们制定有效的销售策略,逐步建立起由农民组成的销售网络。二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蔬菜营销协会,设立蔬菜信息中心,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反馈国内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和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国外市场的需求信息,逐步实现与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各蔬菜基地要在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立信息发布点。通过建立比较完整的信息网络,使蔬菜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能够做到有效衔接。三是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建设一个集蔬菜展销、检验检疫、储存配送和信息发布中心为一体的蔬菜综合批发市场。同时,进一步配套和完善各地农贸市场,逐步形成一个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交易市场为基础,以农民产销组织为补充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壮大。

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3

近年以来,合水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产业开发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一、基本现状

一是蔬菜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攀升。目前,全县年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9.56万亩,总产量达到15.8万吨,实现总产值10924.5万元。川区蔬菜面积占耕地面积由20xx年的30%增长到85%,塬面蔬菜面积占耕地面积由20xx年的15%增长到25%,全县农民人均蔬菜占有量935公斤,人均蔬菜纯收入484.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3%。经调查,20xx年设施蔬菜10060亩,其中日光温室260亩(不含新建316亩),总收入234万元,亩(棚)均收入9000元;塑料大棚5610亩,总收入3646.5万元,亩均收入6500元;塑料小拱棚4190亩,总收入628.5万元,亩均收入1500元。

二是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种体系逐步优化。引进示范了一代日光温室,示范推广了二代、三代节能日光温室、早春塑料大棚的建造及蔬菜栽培管理技术、二氧化碳施肥、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等20多项新技术;引进推广伊丽沙白甜瓜、双孢菇、嫁接西瓜、新22号尖椒等80多个名优特新瓜菜品种。通过宣传培训,物化补贴,算帐对比等形式使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主导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

三是依托独特自然优势,蔬菜基地初具规模。利用川区冬暖、春早、夏热的气候优势以及交通便利的条件,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形成了白黄瓜、西瓜、甜瓜、叶菜、马铃薯、甜椒六大特色产品蔬菜生产基地,建成蔬菜专业村10个,8亩以上蔬菜生产大户313户,5亩以上蔬菜生产大户2850户。

四是依靠科学技术,栽培模式不断更新。经过县、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和菜农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探索出了独具特色优势、符合当地实际的“菜粮型”、“菜菜型、“菜经型”三种间作套种立体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蔬菜连作与病虫害防治的矛盾、轮作倒茬与产量效益的矛盾、淡旺季节生产与销售供应的矛盾,变传统的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模式为一年两熟或三熟,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生产效益。

五是无公害意识不断增强,绿色蔬菜蓬勃发展。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4万亩,占全县蔬菜总面积的25.1%,认证无公害产品5个,绿色农产品鸾罚┤现?个,起草和正在执行生产甘肃地方标准5项(甜椒、花生、向日葵、板桥白黄瓜、草莓),申请批准地方特色产品(庆阳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1个,其中“板桥白黄瓜”通过甘肃省无公害认定授牌,已远销西安、兰州、银川等省会城市。

六是产业化经营已具雏形,市场体系得到发展。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逐步扩大,全县现有县城南北2个蔬菜批零市场,有12个乡镇集贸市场,5个蔬菜协会,2个专业合作社,有320名会员常年从事蔬菜贩运经销,已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乡村集贸市场为网点,集体和个体经销为主体的市场网络体系。20xx年全县蔬菜商品量18.5万吨,除满足县内消费外,有50%的产品销往外省区。

七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蔬菜与粮食相比,有着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以设施蔬菜为例,一座日光温室(0.5亩)嫁接黄瓜套种辣椒纯收120xx元,折合亩收入2.4万元,投产比1:7.3,一座水泥立柱式塑料大棚(1亩)西瓜套种甘蓝纯收入12500元,折合亩收入1250,投产比1:6.9。蔬菜生产的高效益,为我县展现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广阔前景,蔬菜生产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二、存在问题

1.蔬菜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差。全县适宜种菜的四个川区,沿河道没有灌溉用电专线,菜农灌溉时从家中长距离拉线,既不方便又存在安全隐患,境内的拦河蓄水坝年久失修,受水灾破坏严重,目前已不能正常使用。丑家川、九顷湾两村蔬菜基地到主公路的路况差,影响和制约着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集约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目前,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技术指导和产品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

3.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蔬菜产业效益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整体科技含量不高。一是川区长期连作瓜菜,生产管理滞后,致使病害防治难度较大。二是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欠规范,少数菜农无公害意识不强,商品观念淡薄,产品质量不高。三是龙头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档次低,没有深加工产品,辐射带动力不强。

4.生产投入困难,规模发展缓慢。目前设施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但因建造费用高,一般农户有心无力,限制了设施蔬菜规模发展,政府缺乏扶持蔬菜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对策和建议

1.深入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把发展蔬菜产业化摆到首要位置

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思想意识,清除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和一切依赖政府的思想障碍,把发展蔬菜产业化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坚持把重点生产基地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形成发展合力,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原则,将蔬菜产业培育成全县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一是要加快研究现有蔬菜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二是要大力搞好招商引资,吸引外地企业来合水创办加工龙头企业。三是建立完善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引导企业与农户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基本方式,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3.提高科技含量,创市场知名品牌

蔬菜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良种及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积极与甘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协作,引进和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名优蔬菜新品种,建设优质品种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提升蔬菜产量、质量和档次。同时,要继续做好绿色无公害蔬菜认证工作,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合作组织及个人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努力扩大认证品牌蔬菜的基地规模,形成规模效益,提升品牌效应。

4.完善蔬菜检测、检疫机构,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

一是完善检测体系。以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依托,合理布局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通过配置速测仪器,免费培训检测人员等有效的手段,全面推进检测体系建设。二是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行资料登记备案制度,田间管理记录制度,产品质量检测制度等。三是搞好蔬菜产品质量检测,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和饭店等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实行农产品质量抽样检测制度。四是积极推行蔬菜质量追溯制度,真正做到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立即追溯到生产、加工、营销者,为城乡居民健康消费提供可靠保障。

5、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加强信息建设

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村经济组织队伍,通过组建蔬菜专业经济组织,实现对外开拓市场,建立稳定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内组织生产,筹措资金,协调服务等。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体系建设。通过网络、展销会等各种途径,向外界推介我县蔬菜生产情况,吸引客商到合水投资发展。在农民、基地、市场、商贩中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代表,并构建由这些代表、主管部门、加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信息网络,建立广泛的信息源,及时向基层和市场发送产销信息。

6、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要健全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快水利、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步伐。县财政应对生产大户、新品种应用、科技推广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放宽抵押条件,加大对积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营销的企业和个人力度。根据国家对农业产业保险政策,做好蔬菜产业的保险工作,解除农民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的后顾之忧,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4

脱水蔬菜是xxx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生产规模达到西北地区脱水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销售基地,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沿海大中城市也有良好的销售势头,发展前景可观。

一、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前景

xxx县蔬菜脱水企业始建于80年代初期,以此带动xxx县脱水蔬菜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尝县有龙头、乡有产业、村有基地、户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化格局。xx年的发展与扩大,已成为xxx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创汇产业,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①、脱水蔬菜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企业数、加工能力和出口量均居西北之首,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锻炼了一批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经纪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在农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加快该产业发展的共识。全县蔬菜脱水企业已发展到79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6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2家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8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其中2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xx年,实现年产值亿元,利税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xxx县脱水蔬菜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

③、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好。据调查,xxx县有较好的脱水菜原料生产的自然条件。引黄灌区灌排方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病虫害较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适于许多优质脱水菜原料的生产,生产的脱水菜原料品质优、色泽好、污染轻,加工出的脱水菜产品质量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了客商的普遍认可。

经济效益好,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比较效益更为突出,农民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积极性高。据测算,在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平均一亩脱水蔬菜原料的产值是粮食的2-3倍。农民人均来自脱水菜产业的纯收入可达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xx年发展,xxx县脱水菜基本形成了番茄、芫荽、芹菜、韭茺四大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XX年xxx县发展原料基地3.3万亩。加之xxx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脱水菜原料生产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宁夏脱水菜生产中的煤、电,水费用低于山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使xxx的脱水蔬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

二、脱水菜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脱水蔬菜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相对集中的企业,每吨成本都在万元左右。xxx县年脱水菜生产量达8000多吨,需流动资金4000多万元。可目前企业只有不足XX万元的自有资金,这就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

2、原料基地失优,收购竟争。脱水菜的当家产品甜椒因受病虫害的影响,已有多年不能在xxx县种植,原料基地失去了优势品种,使企业只能从甘肃张掖市和内蒙临河市等地远距离调运,每吨产品仅运费一项成本增加XX多元,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出现了个别企业在银南、内蒙、新疆等地投资办厂的现象,使xxx县的农民痛失增收的好项目。加之,企业原料基地零散,订单尚不规范,供给出现竞争。原料的保鲜不易,青红椒病害和原料订单履约率低等问题造成原料供给不及时,使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出现在原料过剩时,收购压级压价;供不应求时,企业哄抬价格,你争我抢,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管理松散、销售盲目。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绝大部分脱水蔬菜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和重要关口上负责人均为亲戚关系,管理上呈现“家族型”。内销上营销水平低,机制不健全,企业间无序、盲目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各自为阵、低价倾销,相互拆台,没有完全实现脱水菜企业协会“四统一”的管理要求。外销上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脱水菜最早发源在江浙一带,随着西北脱水菜的发展,南方在原料、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逐渐失去了优势,聪明的南方人及时把优势转向销售环节上,而我们则忙于生产,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随着生产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使原来供不应求的蔬菜脱水产品市场逐渐饱和,而今天的外销市场早已被南方脱水蔬菜经销商垄断,xxx县脱水菜企业生产什么、价格高低受制于这些销售商,严重制约了脱水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4、企业规模孝起点低。xxx县投资在百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0%,且经营分散,规模太小,生产设备简陋,产品卫生质量不稳定,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对脱水蔬菜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严,安全检疫重视程度不够。加入wto后,国内外客商对脱水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县部分脱水蔬菜产品的卫生质量达不到国际认证标准;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滞后,对脱水蔬菜企业的加工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及原料生产中的卫生安全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脱水菜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的新环境,抓住机遇,充分发挥xxx县已形成的脱水蔬菜产业的比较优势,依托科技,建好基地,增强原料供给能力,提高企业达产率;加强企业技改、原料生产标准及加工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支持产业协会完善职能,创新机制,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加强政府对脱水蔬菜产业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增强xxx脱水蔬菜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脱水蔬菜成为xxx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汇型支柱产业。

(二)发展对策

1、抓原料基地建设,提高企业达产率。必须确立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使基地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积极鼓励企业与农技推广部门挂钩、联营,依托农技推广部门从品种的引进到原料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过程技术服务。指导基地农户按企业生产时序,安排原料种植品种的茬口,延长原料供应和企业生产期;按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生产,提高单产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与技术部门联手,根据市场要求,引进开发脱水蔬菜新品种,增加产品种类,扩大产品市场;积极开辟新的青红椒原料生产基地,多方面解决青红椒原料问题,面向全国相关科研机构招标,解决青红椒病害问题,恢复xxx县青红椒固有基地,防止因青红椒病害的继续蔓延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的较大冲击;研究大批量原料莱低成本保鲜技术问题,延长原料供应时间。

2、以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为核心,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对脱水蔬菜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全力推行不锈钢烘箱干燥法,实行烘干、分选和包装全过程封闭,防止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强化产品检验设施建设,健全产品检验制度,确保产品质量。组织力量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无公害脱水蔬菜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加强环保,卫生安全宣传,增强农户和企业的安全意识;逐步引导企业、基地按技术规程和质量卫生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向无公害方向发展。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支持企业申报产品品牌,做到产品有品牌、有标准、有承诺、创名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开拓创新,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遵循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产业协会完善、创新机制和功能,增强行业内部自律能力和上通下达的协调能力,以规范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推进和完善订单农业,走“企业+农户+基地”之路,促使企业和基地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在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脱水菜企业集团,有效整合产业内部资源,提高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自营出口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企业应重视高层次经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营销水平;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区内外及国际市场脱水蔬菜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时把握商机,组织生产,进行网上交易,提高经营效益率。

4、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入wto后,企业的生产,经营、贸易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水平,适应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对企业厂长(经理)、中层管理干部、营销人员的wto知识、贸易规则、金融结算、经营管理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强化素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5、加强政府对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持。政府要用活用好wto对农业“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加强对脱水蔬菜原料基地建设、科技培训、技改研发、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支持;实施积极的税收、信贷政策,加强对蔬菜脱水企业的税收和信贷支持,加快xxx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

推荐第8篇:县蔬菜产业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以来,合水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产业开发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一、基本现状

一是蔬菜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攀升。目前,全县年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9.56万亩,总产量达到15.8万

吨,实现总产值10924.5万元。川区蔬菜面积占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30%增长到85%,塬面蔬菜面积占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15%增长到25%,全县农民人均蔬菜占有量935公斤,人均蔬菜纯收入484.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3%。经调查,2009年设施蔬菜10060亩,其中日光温室260亩(不含新建316亩),总收入234万元,亩(棚)均收入9000元;塑料大棚5610亩,总收入3646.5万元,亩均收入6500元;塑料小拱棚4190亩,总收入628.5万元,亩均收入1500元。

二是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种体系逐步优化。引进示范了一代日光温室,示范推广了二代、三代节能日光温室、早春塑料大棚的建造及蔬菜栽培管理技术、二氧化碳施肥、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等20多项新技术;引进推广伊丽沙白甜瓜、双孢菇、嫁接西瓜、新22号尖椒等80多个名优特新瓜菜品种。通过宣传培训,物化补贴,算帐对比等形式使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主导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

三是依托独特自然优势,蔬菜基地初具规模。利用川区冬暖、春早、夏热的气候优势以及交通便利的条件,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形成了白黄瓜、西瓜、甜瓜、叶菜、马铃薯、甜椒六大特色产品蔬菜生产基地,建成蔬菜专业村10个,8亩以上蔬菜生产大户313户,5亩以上蔬菜生产大户2850户。

四是依靠科学技术,栽培模式不断更新。经过县、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和菜农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探索出了独具特色优势、符合当地实际的“菜粮型”、“菜菜型、“菜经型”三种间作套种立体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蔬菜连作与病虫害防治的文秘杂烩网矛盾、轮作倒茬与产量效益的矛盾、淡旺季节生产与销售供应的矛盾,变传统的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模式为一年两熟或三熟,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生产效益。

五是无公害意识不断增强,绿色蔬菜蓬勃发展。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4万亩,占全县蔬菜总面积的25.1%,认证无公害产品5个,绿色农产品ㄌ鸾罚┤现?个,起草和正在执行生产甘肃地方标准5项(甜椒、花生、向日葵、板桥白黄瓜、草莓),申请批准地方特色产品(庆阳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1个,其中“板桥白黄瓜”通过甘肃省无公害认定授牌,已远销西安、兰州、银川等省会城市。

六是产业化经营已具雏形,市场体系得到发展。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逐步扩大,全县现有县城南北2个蔬菜批零市场,有12个乡镇集贸市场, 5个蔬菜协会,2个专业合作社,有320名会员常年从事蔬菜贩运经销,已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乡村集贸市场为网点,集体和个体经销为主体的市场网络体系。2009年全县蔬菜商品量18.5万吨,除满足县内消费外,有50%的产品销往外省区。

七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蔬菜与粮食相比,有着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以设施蔬菜为例,一座日光温室(0.5亩)嫁接黄瓜套种辣椒纯收12000元,折合亩收入2.4万元,投产比1:7.3,一座水泥立柱式塑料大棚(1亩)西瓜套种甘蓝纯收入12500元,折合亩收入12500www.元,投产比1:6.9。蔬菜生产的高效益,为我县展现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广阔前景,蔬菜生产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二、存在问题

1.蔬菜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差。全县适宜种菜的四个川区,沿河道没有灌溉用电专线,菜农灌溉时从家中长距离拉线,既不方便又存在安全隐患,境内的拦河蓄水坝年久失修,受水灾破坏严重,目前已不能正常使用。丑家川、九顷湾两村蔬菜基地到主公路的路况差,影响和制约着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集约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目前,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技术指导和产品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

3.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蔬菜产业效益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整体科技含量不高。一是川区长期连作瓜菜,生产管理滞后,致使病害防治难度较大。二是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欠规范,少数菜农无公害意识不强,商品观念淡薄,产品质量不高。三是龙头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档次低,没有深加工产品,辐射带动力不强。

4.生产投入困难,规模发展缓慢。目前设施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但因建造费用高,一般农户有心无力,限制了设施蔬菜规模发展

推荐第9篇:对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蔬菜产业大有可为

为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步伐,最近,我们专门深入到**街、新洲、白衣等乡镇街道进行调研,并就如何推进蔬菜产业化建设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发展的优势

1.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市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明显,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一般冬季气温低于10℃,夏季高

于22℃,春秋两季多在10℃—22℃之间,非常适合蔬菜的种植与生长。同时,我市原为一隅洪荒之地,西纳九澧之水,东连八百里洞庭,千古沉河堆积成洲,土壤十分肥沃,是种植蔬菜的最佳壤土。

2.有成熟的种植技术。我市阳由垸历年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早在六十年代,就是闻名全省的蔬菜种植基地,当地的农民大多是种植蔬菜的行家里手。近几年,在发展传统蔬菜的基础上,还大面积种植了反季节蔬菜。出产的蔬菜以其色美、鲜嫩、质优、产量高、品种多等特点闻名于湘鄂,产品不仅供应本市城区,还远销全国各地。白衣、保河堤等地种植藠果历史悠久,也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

3.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本市市场需求来看,我市50%以上的市场都存在蔬菜缺口,需外调40%以上的蔬菜才能满足需求,仅我市一中食堂每年就从澧县购菜7.5万公斤以上,特别是一些早春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大部分需从外地调入。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世界年人均蔬菜占有量102公斤,日消费量为0.28公斤,远未达到世界营养学会推荐的日人均0.35─0.50公斤的水平。特别是目前人们消费理念大多遵循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的发展规律,正形成一股“绿色消费”的热潮。 “绿色食品”的主要对象蔬菜蕴涵着巨大商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国农产品将以低关税或零关税贸易,迫使各国将按比较利益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引起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蔬菜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工业化国家因土地资源价格、劳动力等机会成本而不得不放弃部分市场,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价值较低,因此,我国蔬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我市水陆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离金罗火车站仅30公里,水运直通洞庭湖和长江,便于蔬菜的外运外销。

4.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种植蔬菜与稻谷比,有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从两者的成本核算来看,稻谷每亩的生产成本400元,露地蔬菜800元;每亩稻谷净收入250元,蔬菜2200元。露地蔬菜是稻谷的近9倍;如果反季节种植,则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如我市澧阳社区菜农宋进宜,一年种蔬菜3亩,年收入就有1万多元。种植蔬菜的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二、取得的成绩

1.蔬菜面积不断扩大,特色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今年,全市种植蔬菜5万多亩,占全市农作物的9%,占经济作物的16%,成为仅次于水稻、油菜的第三大农作物。今年蔬菜总产量预计可达1.5亿公斤,总产值将超过2亿元, 将占农业总产值的15%左右,与2005年相比,面积增加了一倍,总产量将扩大一倍,产值将增加1.3倍。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蔬菜上市品种日益丰富,目前我市蔬菜已有55大类,1000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一大批特色生产基地。如白衣的藠头、新洲的辣椒、**街的萝卜等已声名远扬,成为我市蔬菜产业的知名品牌。

2.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种体系逐渐优化。当前,蔬菜设施栽培、无公害病虫防治、配方施肥、食用菌液体栽培、破季蔬菜栽培等7项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瓜果蔬菜嫁接、组织无土培育、野生蔬菜立体栽培等新技术示范成功。从2006年起,先后引进、推广了春帅丝瓜、以色列硬果蕃茄、蜜本南瓜等蔬菜品种40多个;50%以上的蔬菜品种实现了升级换代,蔬菜良种普及率达80%以上,品种体系逐渐优化。同时,我市现已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通过验收的达到了2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提高了蔬菜产品的档次,而且增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蔬菜加工初具规模,出口创汇初现端倪。近年来,我们通过探索蔬菜产业发展新途径,大力发展蔬菜加工项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市共引进发展了绿康食品、大沥环球食品、丰莲食品、金宏菜业、金达食品、蓝筹食品、平和食品、广源蔬菜等蔬菜加工企业,年消化鲜菜6万吨,年加工产品1.1万吨,出口产品0.4万吨,出口创汇达100万美元。

4.营销体系建设加快,中介组织稳步发展。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以零售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集散点为一体的蔬菜市场网络逐步形成。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2个,吸纳团体和个人会员1071多个,培养营销大户10多户,年交易量达2万吨,年成交额5000万元左右。今年,全市从事蔬菜营销的达120多人,外销蔬菜0.5万多吨,蔬菜营销队伍和中介组织在蔬菜销售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

推荐第10篇:寿光蔬菜产业调研报告(初步整理)

寿光蔬菜产业调研报告(初步整理)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以及蔬菜集散中心。本次调研围绕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产业品牌发展、蔬菜物流现状、蔬菜种业等问题展开。通过实地考察蔬菜种子研发实验中心、育苗基地、种植基地、物流园区、加工企业等单位,结合走访菜农、蔬菜协会,并采访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获得信息和数据。

总的来看,寿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蔬菜种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寿光蔬菜产业以形成包含人工育种、苗种培育、蔬菜种植、蔬菜包装、蔬菜物流、市场交易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创出了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模式,并充分带动了第

二、三产业的发展。

一、寿光市蔬菜产业现状调查

1、人工育种环节

(1)现状:由于种植历史较早,寿光本地苗种在全国来说,品质较好,亩产最高,外形、口感各方面均居于国内领先。黄瓜等品种国内种子品质较好,但其他种类蔬菜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优质种子大部分从国外引进,例如西红柿,青椒等。育种是蔬菜生产的一项核心技术,制约了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也是寿光蔬菜主要销售国内的原因,国际竞争能力弱。

(2)问题:由于累代种植会导致种质退化,且随着市场对于蔬菜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口感好、外形规则、大小均匀等,而依赖国外进口优质种子导致种植成本大大增加,核心技术的缺失限制了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3)原因:我国人工育种技术较荷兰、德国等农业发达国家起步晚,育种研究的实验周期长,技术较为落后,科研成果转化率也较低。

2、苗种培育

(1)现状:寿光蔬菜产业已不再是菜农自行育苗并进行种植以及销售的粗放式种植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细化为专门的苗种培育公司(数量?),苗种培育公司提供种子让菜农(或者协会组织)选择,然后菜农(或协会)与公司,以合同的形式,预交30%-50%的定金,委托苗种培育公司予以培育,菜农将适宜大小的幼苗(易成活、易移栽的阶段)植入大棚进行种植。每株幼苗因品种价格不同,均价在0.4~1元/株。苗种培育细化分工出来,产业链得到细化,有利于菜农节省总体成本投入,育苗成活率提高,种子浪费减少,整体上降低了种植成本。 目前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已于2012年下半年建立起育种研究实验室,有科研人员博士4名,硕士?名,拥有分子育种研究设备、组织培养育种设备等,辅有气相测谱仪等设备检测农药残留等。

(2)问题:由于大部分优质种子依赖进口,造成苗种培育公司培育成本较高,且幼苗培育依赖人工较多,特别是需要嫁接的品种,如嫁接黄瓜,造成苗种培育公司利润较低,进而高价格的幼苗也削减了菜农的利润。

3、蔬菜种植

(1)寿光现有蔬菜大棚80万个,栽培品种超过400种,从近几年年鉴数据看,种植规模没有显著增多,这也是寿光蔬菜产业转型的结果,将种植发展重点放在协调蔬菜品种之间比例以及发展优质蔬菜上,而非一味的扩大种植规模。寿光蔬菜种植体现在区域性、标准化 (2)协会问题,好处与弊端。

4、蔬菜物流

(1)现状:以蔬菜批发为主,涵盖粮食、果品、农资、种子等多种农副产品。一期工程于去年11月份建成投用,目前蔬菜日交易量1200多万公斤,交易额近2000万元,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整个工程计划今年底全部竣工,建成后的物流园,将是集现场交易、网上交易、电子拍卖、冷链加工、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

寿光早些年建立了蔬菜批发市场,后建立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包括蔬菜果品交易区、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区、农资交易区、农产品加工区、物流配送区及配套服务区六大功能区,将交易、存储、配送、商业、居住、办公、休闲等功能集合一体,实现多业态积聚效应,提供了服务功能强、范围广的交易和服务平台。该物流园区是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权威的蔬菜标准形成中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全面一体化的信息管理,满足了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和物流市场的需求。另外,园区检验检测中心,可实现产品园区检验后直接运往国际市场,可实现与国际市场的直接接轨。寿光处在中国南菜北运、北菜南调的中心地带,交通十分便利。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的蔬菜也经由物流园区分售到北方各地。因此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可作为全国各地蔬菜的快速销售渠道,对于解决滞销蔬菜具有重要意义。物流园对买房卖方形成交易的才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没有其他费用,不参与交易,仅提供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完善市场体系。

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由香港投资商投资建设,总投资15亿元。园区占地总面积3000亩,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园。项目位于寿光市北环路以北、菜都路以西,处在中国南菜北运、北菜南运的中心地带,交通十分便利。物流园规划科学合理,其中合理建置的蔬菜交易区、理货区、仓储区、降温区(冷库)、结算中心、种子农资供应区、汽修区、住宅区等区域,实现了交易、理货、仓储、保鲜、配送、结算一条龙,为广大客商提供一个服务范围广,服务功能强的交易平台。

(2)问题:物流园区利润较低,与投入不成正比;蔬菜物流运输以个体车主为主,未能形成规模化的运输公司或者物流公司,中大型运输公司亏损。 (3)原因:物流园区对于来园区交易的双方只收取卖方少量佣金,主要是服务功能,信息服务平台。规模化的运输公司管理运营成本较高,不如个体车主利润高,且油价、路桥费等降低了运输公司利润,因此至今运输公司不成气候,多以个体车主为主。

5、蔬菜销售

寿光蔬菜价格较高,但是质量品质领先,主要体现在口感好,外形规则,大小均匀,色泽鲜艳等,以冬季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蔬菜为主,产品销往北京、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地区,夏季8月份到10月份由于棚内高温不适宜种植。而冬季时候出了寿光本地大棚蔬菜,海南、云南、福建等地的反季节蔬菜也运输到寿光销售,丰富了寿光蔬菜品种。目前,河北、河南、天津等地也有大范围大棚种植蔬菜,因其地理位置优势,对寿光在东三省和内蒙古等地区的市场有一定影响,但是寿光蔬菜的质量领先于其他地区,且产量是其他省份的两倍以上,因此,寿光蔬菜总体来说在全国的市场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6、蔬菜加工

蔬菜加工主要是指蔬菜的深加工。由于新鲜蔬菜的易腐性,决定了初级产品新鲜蔬菜的市场辐射半径,而深加工的蔬菜产品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寿光蔬菜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延长产业链的重要手段。寿光蔬菜深加工主要是对蔬菜通过冻干脱水等加工工艺制成蔬菜食品。目前寿光以小型加工作坊或者公司为主,仅有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因而形成的优质品牌也较少,例如赛维绿色科技公司开创的“品维”果蔬脆系列产品,寿光市信义果蔬有限公司的“乐义”冻干果蔬产品。其他小型果蔬加工作坊规模小数量多,竞争激烈,存在加工作坊为降低陈本、低价竞争而减少加工程序或者侵权使用其他品牌包装等不正当竞争现象,不利于当地蔬菜深加工产业品牌的发展。

此外,也有对蔬菜进行初加工的企业,是指对蔬菜进行甄选、清洗、冷藏、包装,例如保鲜膜包装,礼品包装等,从而打造品牌蔬菜,推出包装精美的套菜和特菜,例如洛城农发公司开创了“洛城特菜”品牌,畅销国内。

7、次生产业链条

以设施蔬菜作为主产业链,衍生出次生产业链,例如温室建材生产、冷链物流、蔬菜加工包装、无土基质生产等。

8、龙头企业

(1)山东(寿光)洛城农发有限公司

山东(寿光)洛城农发有限公司创立于1997年,注册资金600万元,是一家集科研开发、规模种植、温室工程、基地建设、蔬菜加工配送优质林果开发、菜果病虫害防治和农业观光考察接待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公司下设寿光洛城特菜生产基地、蔬菜质量检测中心、蔬菜配送中心、温室工程公司、林果开发公司、园林绿化开发公司、休闲农业基地、菜果病虫害防治中心和农业观光考察接待站等。公司辖属的寿光洛城特菜基地中心区占地2000余亩,拥有温室大棚1000个,可辐射带动周边20000亩的蔬菜种植面积,同时在国内外承建并联办了40多处分基地。公司采用标准化生产,实行生资供应、技术指导、质量检测、包装销售“四统一”的服务模式,“洛城特菜”已远销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河北、辽宁、安徽、山西、陕西、广东、新疆及省内济南、青岛、济宁、日照、东营、滨州、聊城等地。 (2) 山东赛维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赛维绿色科技有限公司做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位于中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寿光市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内,企业注册资本3000万元,员工队伍 450余人。公司自2003年建成投产以来,已自主研发生产“品维”牌果蔬制品四大系列近100个品种,400多项指标通过美国FDA检测,是国内第一家果蔬脆片行业QS认证获得者,产品畅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公司总资产达3亿元,公司拥有标准化生产车间20000多平方米及自主开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数条,年产果蔬脆片3000多吨,果蔬汁饮料2000多吨,自营联营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超过5万亩,是一家集原料种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外贸出口为一体的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HACCP质量控制系统,引进国际先进的真空低温脱水(VF)技术和HACCP质量控制系统,运用国际先进的双透双渗脱水工艺,从原料投放到产品产出,采取全封闭生产工艺,严禁使用添加剂、防腐剂,在2006年通过了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和市场准入标准QS认证;2007年通过了美国FDA认证;2008年通过了英国零售商协BRC认证,取得了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

9、对外合作

(1)寿光通过为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与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联合。

(2)通过组织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科研人员以及企业到国外设施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考察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种质资源。

(3)通过控股合资的形式对外合作,充分利用国外优秀的种植资源。例如,2013年寿光蔬菜产业集团与荷兰阿克西亚种业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合资成立“寿光中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我国蔬菜行业的龙头企业借助荷兰的农业高新技术优势,针对我国市场实际,围绕大番茄和小番茄等茄果类蔬菜开展研究工作。国外著名种子公司,如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瑞克斯旺、海泽拉、泽文、德瑞特、纽内姆等也在寿光市设立了分支机构。

(4)中国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通过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蔬菜博览会,促进招商引资,提高寿光蔬菜品牌知名度,搭建蔬菜产业发展经验技术交流平台。

10、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方向

(1) 育种工作作为重点突破口 (2) 标准化生产

(3) 安全、高效、省工的现代农业

二、年鉴数据和照片信息

待整理,1989-2011,包括蔬菜种植面积、大棚数量、蔬菜产量和产值、果蔬加工机械数量、人均消费蔬菜量等。

三、设施农业与设施渔业共性(以温室大棚和工厂化养殖为例) (1) 集约化、高效化

设施蔬菜与设施渔业的产生根源皆因自然资源与人口矛盾,而设施化的生产方式可以集约化、高效化的利用有限资源,是农业上解决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的必然出路。 (2) 封闭性、稳定性

为保证蔬菜作物或者水产动物能够在相对稳定、安全的环境下生长,用来生产的设施一般都具有封闭性,避免外界不利条件干扰,认为营造稳定的环境,例如温室大棚种植蔬菜与工厂化的室内水产养殖。 (3) 环境可控性

设施农业通过特定的设施来控制生物的生存环境,使之维持在利于生物生长的范围内。例如温室大棚可通过卷帘来控制光强度,通过认为通风调节温度和湿度等;工厂化养殖水产动物则可通过换水调节水温、溶氧等条件,也可通过室内人工光照控制光强度等。 (4) 节能节水

设施蔬菜与设施渔业都以节能节水为目标,有效利用资源。温室大棚多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如滴灌、微灌、喷灌等,甚至是水和营养液合一的灌溉方式,无土栽培避免了营养液和水分在土壤中流失;设施渔业以工厂化养殖为代表发展循环水养殖模式,通过水处理技术重复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染。 (5) 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管理

设施农业都朝着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温室大棚与工厂化养殖都朝着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即将种植和养殖的传统经验数据化作为一定标准,成为生产参考的标准技术。通过数字监测设备精确监控关键因子变化,利用计算机处理使其可视化,再通过移动信息系统反馈到管理者手机终端或者电脑终端,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操控。在设施农业中,都逐渐自动化、信息化管理,人力操作越来越少,例如温室大棚中的自动喷灌装置以及工厂化养殖中的自动投饵设备等。 (6) 高投入高收益

设施农业的建造、维护、折旧,并且需要一些现代化的设备,甚至是计算机系统,初期的投入就较高;高密度集约化的种植(养殖)在种苗、肥料(饵料)、药物等方面的投入也较密集;设备维护和管理成本也较高。同时由于产量高、质量好,设施农业的收益也较高。例如普通温室大棚(规格100m×10m)的建造成本就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正常情况下一个大棚的年收入在3万到6万不等。 (7) 依赖基本的自然条件

设施农业实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普通温室大棚(非无土栽培)依赖适宜蔬生长的土壤资源,而工厂化养殖则依赖水质较好且丰富的海(淡)水资源。

(8) 依赖传统种植和养殖技术经验

设施农业属于现代农业范畴,但仍离不开传统农业种养殖技术。基于国情现实,我国设施农业依然是基于传统菜农和养殖户的经验,结合现代化种养殖管理技术。

(9) 优质苗种是关键

对于设施农业来说,设施投入较大,因此要求高效益,苗种是高产量、高质量的基本保证。设施蔬菜需要产量高、生长快、品质好的品种,而工厂化养殖则需要生长快、抗病能力强、肉质好的品种。因此苗种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施农业的效益。 (10) 风险性

设施蔬菜与工厂化养殖都具有类似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①由于传染性病害、自然灾害等原因可能造成种养殖生物大范围死亡的现象,“颗粒无收”的后果 ②产品的市场价格相对不稳定性,不单单受产品本身品质影响,与上市季节等关系较大。

(11) 产品都具有易腐性,辐射半径具有局限性

蔬菜和水产品都具有易腐性,不能够长期储存,运输过程中依赖冷链运输,随着产品运出,品质随着运输时间而下降其天然属性以及仓储运输成本决定了蔬菜和水产品的辐射半径有限。

第11篇:蔬菜调研报告

×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在“十二五”末,将我县建成x亩蔬菜基地。为进一步掌握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促进我县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近期,我们通过座谈交流、现场走访等形式,到全县各镇蔬菜种植户、蔬菜生产基地、农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我县蔬菜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x县蔬菜(含魔芋)产业的种植现状以及蔬菜销售情况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梳理出近年来导致我县蔬菜种植中存在的问题,种植户效益不高的因素,提出切实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以期达到提蔬菜种植户栽培效益和产业规模,再次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调查对象

县域x个镇部分种植蔬菜、魔芋的大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

(三)调查数据收集方法

x年x月x日-x日,县农业局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

- 1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设施蔬菜。主要种植区域为………………………………。由政府投资钢管镀锌设施大棚x座,面积x亩,由x户蔬菜种植户无偿使用,主要是这x个村蔬菜种植水平相对较高,海报高度在850米—900米之间,品种主要是……………………..。

2.露地蔬菜。全县露地蔬菜面积共x万亩,其中规模种植约x亩,农户房前屋后菜园约x亩。规模种植主要种植区域为…………………………………….,面积约x亩,海报高度在x米—x米之间,品种主要是………………………………。蔬菜主要推广技术是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蔬菜绿色控害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技术。

3.销售环节。目前,我县的蔬菜生产销售还是以农户和合作社外出联系销路为主,尚无蔬菜加工企业。

4.品牌建设,产地、质量认证。全县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村组织专业合作社共x个,有…………………村认证了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品种…………………..面积x公顷。

(二)魔芋产业发展现状

1.种植面积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攀升。在我县x个镇、x个行政村(除x村、x村、x村外)均有种植,面积x万亩,重点集中在xxxxxx镇,海拔高度在x米之间,x魔芋和x魔芋为主栽品种,两种品种种植对海拔区域无明显要求。因魔芋具有种植区域性和特殊性、以及产业链条长、加工升值高、应用前景广的

- 3

(一)发展优势

1.自然环境优越。x县地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温凉湿润,光照充足,耕地土壤以黄棕壤、棕壤为主,土层深厚肥沃,农田水利设施齐全,无工业污染,是高山无公害蔬菜的最佳适生区域之一。近年来,省、市内不少专家曾多次到x县,就蔬菜产业进行实地考察和论证,一致认为,x县魔芋、蔬菜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群众种植积极性高。蔬菜产业是x县传统主导产业。x县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从认真解决人民群众“菜篮子”工程的基础抓起,不但有力地促进了民生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x县从2004年开始借鉴利用x县高山反季节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和品牌优势,将蔬菜产业列为全县x大主导产业之一,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利用毗邻x县的优势,在xxxxxx等镇大力建设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成立蔬菜合作社x个,创建蔬菜示范园,扶持科技大户,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指导菜农操作生产,产品质量优良,效益良好,产销两旺,农民发展蔬菜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3.蔬菜生产潜力。一是国内外蔬菜市场消费发生重大转折。反季节蔬菜的需求量持续增长,转向多样化和特需化、多元化、高档化,质量要求转向优质化、营养化、无害化。随着城乡人

- 5我县夏秋冷凉蔬菜正好弥补了上述城市的蔬菜供应。

四、发展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近几年蔬菜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与其他发展蔬菜的周边县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县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生产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县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蔬菜贮藏、营销、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链条短,发展滞后,蔬菜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对结构调整的牵动力不强。农民种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蔬菜外销没有稳定的市场,蔬菜从产出到进入市场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2.蔬菜生产基地分散。我县的蔬菜种植面积虽然规模不小,但从总体分布上看,真正形成集中连片规模的主要分布在x镇小x村;x镇xxx村;x镇x村一些蔬菜种植重点村,这些蔬菜重点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对蔬菜进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其余蔬菜种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种植规模小,产业化组织程度低,产品安全质量没有保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影响了全县蔬菜产业的整体水平。

3.设施蔬菜规模比重偏小。我县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近x万亩,但设施蔬菜仅仅x亩左右,大部分蔬菜种植还是露地菜。

- 7市场。尚无吸纳蔬菜产品进行加工企业,生产的大部分蔬菜直接流向市场,缺乏加工转化增值环节,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收入不稳定。

6.品牌意识淡薄。我县在发挥品牌效益,实施品牌战略建设上,只有xxxx专业合作社对产地xxxxxxx村认证了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品种为xxxxxx个品种,面积x公顷。绿色蔬菜认证也只是x镇x村、x村的xxxx。力求在今后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为进一步提升和县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7.体制机制不活。政府部门虽对发展蔬菜,但蔬菜产业占县域经济总量比重不高,群众受“靠山吃山”传统观念影响,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订单公司、协会、农户之间结合程度低,履约率低,种植规模不稳;协会组织程度低,信息不畅,难以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各镇、村组没有充分进行资源调查、市场调查和区域优势分析,缺乏长远规划,发展目标不明确。

8.财政投入严重不足。x县属省级贫困县,地方财力有限,没有足够的专项资金投入扶持蔬菜产业发展,项目争取难度大,省市财政对我县蔬菜产业支持力度较小,相关项目资金、优惠政策远不能满足此项产业发展的需要。

9.蔬菜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出台的蔬菜标准化生产规程有待于进一步细化、量化,对农药的使用需进一步限制。农

- 93.农户重视不够。政府重视、部门重视,老百姓淡漠,受大鲵产业、猪苓产业高利润低劳力投入影响,对魔芋产业不够热心,管理不精细。技术员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农户嫌麻烦致使疏于防治。在魔芋生产和种芋储存环节,科学技术学而不用会而不用,造成产量降低,致使收入减少近一半。

4.与县情衔接不到位 。没有加工企业,坐等商家上门收购商品魔芋,商品价值低。没有粗加工、精深加工项目。我县具有旅游资源品牌和市场,没有挖掘相关的特色产品或特色观光。

五、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二)蔬菜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加强宏观指导,科学规划布局,实施蔬菜产业发展战略。要把蔬菜产业放在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更加突出位臵来抓,制定蔬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落实措施,扎实推进,将蔬菜产业培育成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要通过政府引导、典型带动,政策支持等形式,重点在x镇扶持更多村发展蔬菜产业,逐步实现蔬菜主产区的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在推进优势蔬菜产业带建设的过程中,要开拓思路,加强宏观指导,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争取发改、财政、金融、林业等部门大力支持,发挥部门职能,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2.加大蔬菜产业建设扶持力度。要把设施蔬菜作为蔬菜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来抓,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跑项

- 11工程”培训,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发展蔬菜产业认识,提高农民种菜技术水平。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管理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等,为蔬菜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抓住重建机遇,健全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建立村级专业服务站点,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品质提升和产品转化增值,要强化基层技术服务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提高服务基地的能力;四是要继续做好绿色无公害蔬菜认证工作,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合作组织及个人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努力扩大认证品牌蔬菜的基地规模,形成规模效益,提升品牌效应。

5.营造环境,完善市场和流通体制。市场和流通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中起决定作用,由于缺乏市场、流通不畅,蔬菜生产中出现的淡旺季明显,价格不稳,收入没保障,严重制约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壮大,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只靠农民种植结构的调节和市场利益的驱动来完善,很难再短期内形成。在这方面必须帮助建立市场体制、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建立产品集散地,吸引外埠蔬菜来此进行交易;组织人力开辟国内、国际市场;投入财力打造品牌,扩大影响;扶持农民专业作社和经纪人队伍参与流通经营,通过帮扶和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建成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的格局。

6.努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航母,

- 13成为我县大鲵养殖、猪苓栽植高投入高风险产业的保障和补充。

2.基地建设。优化种源,选择种植面积小的高海拔镇村,生产无病种芋,安排品种选择比较试验,选出1-2个优良品种。全县范围种植商品魔芋,每户种植面积控制在1-3亩以内,便于轮作保留良好生产环境和保证科学高产栽培技术运用。观光旅游、旅游产品、自用、外销产品及半成品联动,精细规划,以镇为单位建基地,基地、企业、项目结合,与加工销售整体推进。

3.完善体系。形成良好技术推广氛围,配备镇村技术人员,与县农技中心一同进行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组建机防队对全县魔芋进行统防统治,确保防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问题。县农业、科技部门与省市科研部门联合开展魔芋产品加工研发。

4.加工营销。引进龙头企业,结合县域经济及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市场,为市县市场提供初加工产品,如魔芋精粉、魔芋干,魔芋豆腐,乃至鲜魔芋。摸准行情,联合省市企业,加工提取葡甘聚合物等创汇。

5.共同重视。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政府出台魔芋生产补助政策,营造引导魔芋产业发展环境。改变上面急下面农户不急的局面,在技术指导、政策保障到位的情况下,促进农户将技术、政策落到实处。从产值稳定、效益高的角度出发,与我县大鲵、猪苓产业并驾齐驱,作为两大高利润高风险产业

- 15

第12篇:蔬菜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2014年度大宗蔬菜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

一、国内蔬菜生产及贸易概况

(一)国内蔬菜生产

根据农业部蔬菜生产信息监测网对各省市上报的数据统计分析,2014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约3.19亿亩,比2013年约增加1.9%;总产量约7.58亿吨,比2013年约增加3.1%,蔬菜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蔬菜市场价格全年保持低位运行,根据农业部580个县定点监测的数据分析,2014年4月到12月产地蔬菜价格比2013年平均低8.2%,仅年初和12月份出现同比略高,全年鲜菜市场价格有九个月较2013年同期有明显下降。

(二)国内蔬菜贸易

1.贸易总额。2014年我国蔬菜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其中,蔬菜出口额达到125.0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进口额为5.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贸易顺差119.9亿美元,同比增长7.3%。

2.贸易结构及流向。2014年我国鲜冷冻蔬菜出口额达到52.6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42%;加工保藏蔬菜出口额达到45.1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36%;干蔬菜出口额达到27.1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22%。主要出口的蔬菜品种是大蒜、干香菇、番茄酱罐头、生姜、洋葱等,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市场、东盟市场、欧盟市场、北美市场和俄罗斯市场。

二、国际蔬菜生产及贸易概况

(一)国际蔬菜生产

据FAO数据估算,2013年世界蔬菜收获面积约为5823万公顷,较2012年增长约2.3%;总产量约为11.35亿吨,较2012年增长约2.3%。蔬菜产量排名前五的国家仍为中国、印度、美国、土耳其和伊朗,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约51.13%、10.65%、3.01%、2.49%和2.08%;蔬菜收获面积排名前五的国家为中国、印度、尼日利亚、土耳其和美国,分别占全球收获总面积的约41.69%、14.85%、3.25%、1.91%和1.80%。

(二)国际蔬菜贸易

1.贸易总量。据联合国统计署数据,2013年世界蔬菜进出口贸易总量约为1.7亿

- 1

欧美国家开始重视嫁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近年由于禁止使用溴甲烷土壤消毒方法,对嫁接砧木品种选择、砧穗亲和性、嫁接方法等研究逐渐增多。Mohamed等以西瓜品种为接穗,南瓜品种为砧木,分别通过舌接、插接、侧接方法进行嫁接,发现与插接法和侧接法相比,舌接法显著提高了株高、侧茎数、雄花数、单株果实重。Miceli等用野生茄子为砧木,进行砧木断根、顶端45°斜切方法与接穗贴接,有效解决了砧木发芽不齐、生长缓慢导致嫁接时间不匹配问题,同时断根嫁接苗定植后缓苗时间缩短。

栽培营养液自动灌溉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通过构建实时监测的植物生理模型和远程介导的传感装置实现营养液供给自动化,进而完成植物终端的实时监控。

重视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土壤理化性质、施肥、连作等都会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对有机番茄农场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指示脂肪酸甲酯的冗余分析(RDA)可解释29.3%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高强度蔬菜种植条件下施用高量堆肥比低量堆肥和不施肥,0—10 cm土壤革兰氏阳性菌、放线菌、真菌18:1ω9和丛枝菌根真菌的标记磷脂脂肪酸单体(PLFAS)数量显著增加。耶鲁农场田间试验表明,施用牛粪较施用化肥土壤含有更多的β-内酰胺耐受细菌。连作黄瓜根际土壤的活跃细菌群落丰度受种植茬数显著影响。

菜田氮素损失阻控研究仍为重点。结合开放通路红外光谱逆分散技术和反向拉格朗日随机扩散模型开展的菜地氮排放研究认为OP-FTIR/WindTrax可以量化菜田土壤气体氮损失;露地黄瓜-白菜轮作体系中使用DCD(双氰胺硝化抑制剂)可减少N2O的排放量,露地花椰菜种植中使用DMPP(3,4 -二甲基吡唑磷酸盐硝化抑制剂)可减少N2O的排放量;蔬菜作物使用硝化抑制剂(DCD、DMPP)平均提高氮肥利用率;露地菜田(卷心菜、菠菜)上使用DCD可以抑制土壤NH4+-N转化为NO3--N;种植10年的温室中采用还原土壤消毒法(淹水条件),可提高土壤对NH4+-N的生物固定,NO3--N的累积量减少,NO和N2O的排放量降低;露地叶菜类蔬菜土壤N2O的排放量比果菜类土壤高,湿润的夏季土壤N2O的挥发量减少。

有机肥高效施用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提高温室番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脱氢酶活性,实现增产目的。露地花椰菜种植中发现,与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相比,单施有机肥或化肥处理均减产;全部施用有机肥会导致蔬菜减产,但可增加果实干物质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塑料大棚蔬菜土壤施用堆肥和木屑显著增加土壤脱氢酶、磷酸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碳固定;露地莴苣种植中施用蔬菜废弃物堆制

- 3

防控研究,计划2015年进行大田释放试验。已在构思将该技术用于对斜纹夜蛾等其它重要蔬菜害虫遗传防治的研究。

(五)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

脉冲强光(激光)杀菌技术被广泛应用。该技术是最新一代冷杀菌技术,无污染、杀菌快(纳秒级)、能效高,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包材杀菌,并开始在蔬菜表面减菌进行应用研究。

可降解塑料技术的研发标志果蔬加工业废弃物利用进入新阶段。欧盟利用果菜汁加工业排放的大量废水,研发出廉价、符合欧盟绿色标准的可降解塑料技术及生产工艺。

四、国内蔬菜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一)遗传改良与品种选育

种业创新受到国家的重视。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比例试点工作”的通知》(农种发(2014)4号)。要求建立和完善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激发科研人员育种创新活力,保护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合法权益,规范种业科研成果交易,提高成果转化率,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袁隆平、傅廷栋、谢华安等十余名院士专家向政府建议,将包括蔬菜在内的八大农作物杂种优势育种列为国家重点科技专项,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农业部正组织相关专家撰写项目建议书。科技部已将包括蔬菜等七大主要农作物育种列为“十三五”的重点科技专项,组织专家撰写项目实施方案并征求意见。

育种目标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的优质、丰产、多抗目标之外,增加了多样化、小型化、耐贮运、适于机械化生产等育种目标。近年来,开展正规育种研究的蔬菜已达30余种,且同一种蔬菜出现不同的类型。如大白菜,就有适于不同季节栽培、熟性、栽培方式、包球方式等几十种类型。小型化趋势明显,小型白菜-娃娃菜、迷你黄瓜、樱桃番茄、小型园球甘蓝广受市场欢迎。为适应农村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立,育成推广一批耐裂、耐贮运的番茄、辣椒、甘蓝等品种。适于机械化收获的干椒、加工番茄品种已育成并推广。

分子育种继续取得重要进展。国内科研教学单位分子标记研究愈来愈向实用化发展,开发出许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分子标记,如番茄中开发出抗TY病毒、叶霉病等20余种常用标记,黄瓜开发出苦味、抗黑星病、枯萎病等十余个常用标记,大白菜开发出抗根肿病、紫色分子等标记,甘蓝开发出抗枯萎病、显性雄性不育、无蜡粉亮绿性状等

- 5

润栽培对作物吸收量较大的养分离子具有较好的保留作用;把干燥的绿薄荷和鼠尾草等芳香植物按不同比例添加到土壤中,可改善土壤性状量。通过开发基于 Zigbee 无线传输的温室作物信息采集系统与灌溉执行终端,构建了温室智能灌溉远程控制平台。多地高山蔬菜生产中开始尝试大众菜和精细菜合理搭配生产模式,形成多套栽培茬口及模式、生态栽培技术;开展高山野生阳荷笋软化栽培和营养成分研究。

克服连作障碍技术不断发展。筛选出多种蔬菜作物病害的拮抗菌株;发现大蒜、积肥和含微生物菌剂的生物有机肥、生物炭及部分作物残茬等植物源活性物质可抑制病原菌。深化研究轮作、间套作、伴生、填闲等作物多样性种植体系技术在克服连作障碍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土壤肥料研究主要集中在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动态变化、土壤氮/磷损失阻控等方面。土壤重金属修复生物原位钝化技术(BISIPC)取得突破;改良剂与能源植物联合、土壤生物与植物联合、乳酸菌将成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门发展方向之一;采用各种堆肥技术和手段对粪肥中抗生素残留的去除的应用前景广阔;重金属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累积、迁移规律的研究获突破;菜田土壤Cd污染控制研究引起重视;沸石与羟基磷灰石组配改良剂能有效降低土壤中交换态重金属的含量及蔬菜可食部分吸收量。发现包括大棚菜地微生物群落整体代谢活性、多样性和均匀度,设施菜地细菌和nirK型反硝化细菌、氨氧化细菌丰度,连作黄瓜或番茄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碳/氮比例和细菌优势菌群、真菌优势菌群数量等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规律,以及秸秆还田、沼渣基施、硝态氮肥比例的、铵态氮肥比例对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菜田土壤氮、磷损失阻控研究方面,发现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地区的N2O排放、土壤水分、温度、降雨量与硝态氮淋失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对产量、果实品质等的影响。

(三)设施蔬菜技术

设施及设备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进展。将日光温室北墙处设置黑色集热幕墙、水蓄热的主动蓄放热系统与地源热泵相结合的“组装式太阳能双效温室”,可滑动的日光温室岩棉彩钢板保温系统,低成本的水循环蓄热系统“日光温室水帘系统”、“日光温室水墙系统”,利用北墙弧形集热幕、水循环蓄热系统代替后墙集热和蓄热作用的、高保温性的三折式新型日光温室,低成本、可高效利用太阳能的“屋架组合管网太阳能集热日光温室”等增温效果明显,部分还具有防雨、防雪、防风、防火能力。室外多曲面槽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集热、带竖向空气通道的太阳能相变墙体蓄热的日光温室试验取得进

- 7

唾管分布的细胞,首次证明这些细胞对病毒的特异性传播非常关键,这为定位烟粉虱体内与传毒相关的蛋白、研发干扰烟粉虱传毒的技术奠定了基础,成果发表在病毒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上。浙江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发现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CNV的卫星编码的致病蛋白βC1直接与烟草、拟南芥体内茉莉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MYC2互作,从而阻碍了茉莉酸代谢途径对下游萜类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启动,压抑了植物的抗虫性,同时证明MYC2是植物中病毒侵染的一个保守位点。论文发表在植物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Plant Cell》上。

重要病原菌效应因子研究进展显著。基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解析了辣椒疫霉、大豆疫霉、致病疫霉等多个卵菌种菌基因组中含若干效应蛋白,它们隶属胞质效应蛋白或质外体效应蛋白。目前已克隆了卵菌的多个效应基因,探索了其侵染机制,并开展了效应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找到了宿主体内多个与效应蛋白互作的靶标分子(如PI3P、MAPKKKε等),解析了几个效应蛋白三维结构(如AVR3a

4、PexRD2等),尝试基于三维结构,深入研究其转运宿主细胞机制及致病机制。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控制与综合解决方案示范效果显著。据农业部统计,2014年在全国31个省区组织开展蔬菜等10种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工作,建立示范区538个,示范面积920万亩,辐射带动7160万亩。从试点效果看,一是集成一批技术模式,二是农药减量控害显著,三是节本增效显著,四是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农业部力争到2020年全国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覆盖率达30%以上。

(五)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

应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以及综合控制的方法,对蔬菜进行采前及采后处理,在延缓蔬菜采后衰老,维持品质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利用热处理、间歇变温处理提高番茄、青椒的品质及采后耐冷性;高压电场能够有效抑制黄瓜、番茄采后的衰老;微波处理可以提高蒲菜、慈姑贮藏期生理及品质;外源一氧化氮熏蒸处理提高芥兰、番茄的采后品质;茶树精油、薰衣草精油、玫瑰果精油控制果蔬采后病害;利用绿光、红光、蓝光LED灯照射能够抑制青花菜采后黄化;乙醇新型固体缓释剂处理番茄可以提高番茄品质;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利用反射和半透射高光谱图像、核磁共振技术等,应用于番茄的早期冷害无损检测。

国产化、高效节能加工装备得到推广。国产化鲜切蔬菜自动计量包装装备开始推广,应用效果良好;随着多省市限制20吨以下锅炉的使用,中小型热泵干燥装备在宁夏等地开始应用,标志高效节能方式开始在脱水蔬菜产业中应用。

- 9 -

第13篇:蔬菜产业

旧城镇关于发展蔬菜产业工作的汇报

(2010年9月17日)

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动员会后,镇党委政府立即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特别是认真学习了巴市长的重要讲话,制定了《关于加强蔬菜产业发展三年规划》,成立了由李胜法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确定今年后4个月要把加快蔬菜产业化、规模化、设施化发展当作农业生产的第一要务来抓,到年底完成新建蔬菜大中小塑料拱棚300座目标。为此,近一段时间以来,在闫市长、农业局刘局长和农业局科技人员等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重点抓了以下3项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认真调研,明确发展目标

为了增强镇村干部抓好蔬菜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制定适合我镇情况的蔬菜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首先镇政府组织召开了由各村支书、主任、包村干部参加的专项动员大会,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大会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征求意见。其次分三次组织田庄、等报、军齐、果园、宫庄等重点村的支书、蔬菜市场经纪人、种植大户等不同类型人员参加的座谈会。8月26日闫市长、刘彦涛局长等到我镇进行了调研督导,为我们提出了指导性很强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设施、沿线、集中、配套”的蔬菜产业发展思路和“扩规模、提品质、畅销路、增效益”的具体措施。即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年内新增大中小棚300个以上,沿天王线、307国道交通便利条件,成方连片建设田庄、等报、军齐、果园蔬菜大棚基地和小李、大李黄韭特色种植基地。每个基地至少计划新增50座大棚。在南张村、宫庄、北张村等村新增200亩以上露地甘蓝的种植。年底前投资50万元建成旧城农业技术推广站,投资40多万元改造提升田庄蔬菜批发市场及等报韭菜和果园小杂菜批发交易市场,经过2-3年的努力,将我镇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配送中心。

二、精心谋划,着力抓好实施

根据各村传统种植经验和优势,在市农业局专家指导下,确定了四个蔬菜生产基地和一个特色种植基地。并分别成立了由农业局专家、村干部和镇包片包村干部组成的5个责任小组。一是在田庄村南沿天王线两侧建设150座黄瓜一西红柿规模生产塑料大棚基地。责任人镇党委组织委员王占存、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任景占辉、包村干部冯占存、村党支部书记王亮墩。二是在等报村沿307国道南侧建设50座大中小型拱棚韭菜规模生产基地。责任人副镇长刘旭辉、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任景占辉、村党支部书记位铁贞。三是在军齐、果园沿军马路两侧建设50座大中小型规模韭菜、小杂菜生产基地。责任人副镇长刘旭辉、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副主任张二朝、包村干部李占彬、村支书王敬表。四是在宫庄、南张村等村建设露地甘蓝规模生产基地。今年确保预留地200亩以上,达到种植3500亩的规模。责任人副书记赵占存、市农业局技术专家王玉新主任、包村干部王杏余、村支书李建波、王四福;五是在小李、大李、赵李等村建设50座黄韭窖。责任人武装部长裴朝勇、包村干部袁占莽、村支书徐小玉、王辉、赵大栓。常年聘请深州市黄韭技术人员任技术顾问。

为了确保成方连片、集中建设、规模发展,在四大规划区内集中开展了土地流转工作,每亩补贴原承包户400一600斤小麦,各种政策性补贴归原承包户的办法。截止9月15日,田庄基地流转土地70余亩,等报基地流转土地60余亩,军齐果园基地流转30余亩,共签订转包协议30余份,正在谈的还有50户100余亩,待秋收后,量地签协议。

三、给予补贴,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计划拿出10万元,作为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规模建设蔬菜大棚的农户给予300元左右的补贴。二是田庄村计划为连片种植户提供部分棚柱、塑料及其它质优价廉的建筑材料。三是在农业局、市科协等部门的帮助下,近期计划聘请省农科院等单位的农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3次以上,组织种植户有重点的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4次以上,通过帮扶,不断提高蔬菜质量,更新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模式,增加亩棚产量和收益,进而带动更多的户种植蔬菜。

—1—

依托蔬菜合作社 多种方式促流转 旧城镇田庄村支部书记王亮墩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们田庄村是一个蔬菜种植专业村,全村耕地1600亩,332户,1397口人,现有蔬菜种植面积800多亩,蔬菜是我村的主导产业。但由于是一家一户经营,品种不统一,土地零散形不成规模,行情时好时坏。为此,在村委会的建议下,由村委范延闯牵头于2007年10月29日注册成立了“辛集市兴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3年多的运营,合作社的效益良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收入明显增加。

看到这一可喜现象,我们多次召开支村两委班子会以及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召开菜农座谈会十余次。最后决定依托兴田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蔬菜产业,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为达到蔬菜种植成方连片,搞好土地的合理流转是首要条件。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先易后难,首先对零散地块进行流转。我们首先对全村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排,详细的掌握了那些在外地打工不愿种地的、创办企业的、地多无劳力的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的情况。从这些农户入手,以每亩每年400斤小麦的价格流转其土地,共收回土地100亩,虽然零散,这一块,那一块,但为流转成方连片的土地打下了基础。

2、规模种植,流转成方连片的土地。根据镇党委的规划,结合我村实际情况,我们在天王线两侧成方连片发展设施蔬菜基地。本着群众自愿的原则,合作社以每亩每年600斤小麦的价格流转其土地。对个别仍然愿意种地的农户,允许其从零散地块中自行选择,进行臵换,力争达到群众满意。对土地上有附着物的,由合作社与农户协商,本着不让农户吃亏的原则,合作社多出一点进行补偿。通过这些措施,现已经流转成方连片土地100亩(50亩方2个)。

3、组织协调,攻坚克难。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变化,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流转土地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我们充分发挥村班子的作用,多次召开各种会议,由两委班子成员和合作社入股股

—2—

东分片入户走访,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大力宣传规模经营的好处,宣讲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意义,让广大群众确确实实的明白,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没有产量就没有经济效益,没有品牌就没有销路。进行土地合理流转的目的就是要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劳动成本,最终促进农民增收。道理讲透了,思想做通了,工作就好做了。我们充分抓住秋收换茬的有利时机,突击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让老百姓能够切实得到实惠,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目前,我们村的蔬菜种植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了1200户,蔬菜种植面积辐射周边六七个村,面积达到3000多亩。蔬菜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了积极地促进作用。我村先后被石家庄市农工委定为科普示范基地,被辛集市农牧局确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1、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在现有800亩的基础上,再扩种800亩,全村蔬菜面积达到1600亩。新扩种的800亩形成8个百亩方。日光温室大棚4方400亩,冷棚4方400亩,到2012年全部完成。今冬完成扩种100亩,总投资150万元,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5个,占地60亩;冷棚20个,占地40亩。元旦前后进行黄瓜定植,正月十五黄瓜上市。明春再建冷棚200亩,后年全部完成。

2、投资120万元,扩建蔬菜批发市场。远期规划占地70亩,包括交易大棚、市场办公设施、保鲜库、分装库、货台、网络中心及显示屏设施、蔬菜检测中心、银行、市场结算中心、住宿餐饮、停车、配送设施等。一期工程占地20亩,东西向建4个交易棚,在宋庄线南北两侧各建2个。单棚东西长60米,南北宽16米,面积960平方米,均为钢管顶柱、蓝色彩钢顶结构建筑。市场管理办公室为6间,建筑面积139平方米,主要包括市场管理人员办公室、小会议室、职工宿舍等。

旧城镇田庄村汇报材料

旧城镇田庄村共326户,1250口人,耕地1393亩。现有党员50名,村民代表36名,两委班子成员

5—3—

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会3人,交叉任职1人。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该村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多种形式确保党员教育全覆盖,紧紧围绕“转观念、夯基础、解难题、办实事”这一活动主题,立足本村实际,抓关键明思路,抓载体创平台,抓典型树新风。边学边干,加快了科学发展的步伐。

一、挖潜增效共谋经济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该村“两委”班子深刻认识到,没有项目和投资作支撑,就无法推动村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他们在深入学习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招商引资上项目上,立足发挥本村人力资源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跑招商,先后5次去石家庄找原来的下乡知青、去天津联系本村在外人员,恳请他们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帮助引项目、引技术、引资金、拉关系,对引进项目资金的除落实市、镇优惠政策外,本村还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奖励条件,并在水、电、路方面全力支持协调。目前,投资50万元的木粉厂已建成,投资100万元的预制板厂和投资120万元的有机肥厂项目正在洽谈中。最近,本村在外人员,天津永正裁缝店的老板也准备投资田庄建设服装加工项目。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引路”。为了进一步调整结构,促民增收,该村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以建立党员干部带富机制为载体,以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立足本村蔬菜产业优势,在“提质增效,规范管理,抵御风险,壮大搞活”上下功夫。通过带领菜农去河南郑州、安阳等地参观,干部党员带头建成了“兴田”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供、销一体化,蔬菜面积已达800亩,其中大棚425个,入社社员达到40户,户均增收5000元;7月份,在市科协的帮助下,村“两委”班子和部分党员、代表再次到晋州、无极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开阔了视野,思想进一步转变,计划今冬明春由鸿安养殖场牵头投资100万元,率先建设高档冷棚8个,以点带面发展冷棚种植,将原来的三季菜变成四季菜,真正实现常年供应。下一步建立蔬菜产品推广站、扩建蔬菜市场。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开创城乡统筹新局面。

二、惠民利民创建幸福新村

“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最终落脚点,我村加大了公益设施投入的力度,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为改善街内排水,通过一事一议筹资6万余元进行了排水改造;投资5万元更换了节能路灯实现了常年照明,并安装监控摄像头5个;成立了专门的卫生保洁队,定期清扫,运送垃圾;新栽了花草、树木,对环境进一步美化;投资26万元硬化田间道1000米。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该村积极推进新民居建设,在全村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在村东南划出5亩地准备建设新民居试点8户,现在报名的已达20多户,建成后,将以此为示范,带动新盖房户逐步按规划实行平改坡和室内布局改造。

三、提升素质树立文明风尚

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村内婚丧事大操大办、迷信、赌博等不文明现象有所抬头。该村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征求意见,意识到必须大力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及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引导村民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为此,该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把“虚活儿”做实。一是利用好本村“九室一广场”的村民中心,开展了读书竞赛、种菜评比,成立了军乐队、战鼓队、篮球队,定期开展文体活动,陶冶村民情操。二是重新修订规范《村民自治章程》,对干部和群众的行为进行约束。村民田银涛的儿子结婚,本打算风风光光的操办一番,在村干部和红白理事会的

—4—

说服下,主动按村规民约降低了标准。三是以村民道德建设为载体,开展好“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好人好事栏,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李明凯致富不忘乡亲、焦玉庚义务调解纠纷、王晓霞孝敬公婆二十年如一日、田英行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先进典型,通过大力表彰宣传,引导村民树立新风尚,群众精神面貌大大改观。

—5—

第14篇:某镇蔬菜加工产业情况调研报告

一、**镇及蔬菜加工产业基本情况

**镇位于**市东北部19公里处,面积112.62平方公里,辖56个行政村,1.4万户,人口4.34万。耕地面积9.6万亩。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立足本镇产业优势,不断培强农业龙头,大力推进农业三化进程,全镇瓜、菜、果面积达到5万多亩。

我镇共有蔬菜加工企业2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主导产业为蔬菜冷藏加工,年产量20万吨,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业年产量3.5万吨。企业年销售收入21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12000万元。企业安置就业人员4500人,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700人。年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规模以上企业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产品主要出口国家为日本、韩国、德国。

二、近年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状况、特点及措施

1、近几年来,随着**镇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也势如破竹,2001年出现了三家农业龙头企业同日开工奠基的大好局面,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使我镇的农业龙头企业由2000年的2家合资企业发展到今天的22[xiexiebang.com-http://www.daodoc.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家,这些可喜的变化,都是由我镇的产业特点带来的。我们**镇现有10万亩耕地,其中瓜菜面积就达4.5万亩,如此之大的产业规模,为龙头企业的加工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货源,我们**镇的蔬菜不仅是货源丰富,而且品质优良,其中不少品种已经获得了绿色认证。可以说,我们**镇的蔬菜生产带起了龙头企业的加速发展,同时龙头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我镇的蔬菜生产。从我镇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看具有以下几年特点:

1、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益,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招来相应的客商,办起相关的企业。

2、我镇的龙头企业都是冲着我镇的蔬菜产业而来的。

3、随着蔬菜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龙头企业的发展与产业化规模的发展息息相关。

2、龙头、基地、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完善情况

从全镇的龙头企业看,基本上都是龙头+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路子,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是共同的,可以说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因为在我们镇企业与农户搞的是订单生产,就是说无论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生产原料,在生产之前都是先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销售一条龙服务。如:盛源食品公司、富连京食品公司、泰华食品公司等在我镇都是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生产所用的种子都是从国外原装进口的,为了使当地农民掌握其种植技术,他们在向农户放种之前后,再跟踪农户到田间指导,直至农户彻底掌握其生产技术为止。其中泰华食品有限公司为了达到推广示范的目的,建起了120亩土地的泰华绿色农场,从国外进口的品种在农场试种成功之后再向农户推广,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龙头+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共带起我镇27个蔬菜生产专业村,2000多农户加入到企业的生产中来。不仅如此,这些龙头企业的兴起,也吸收了我镇剩余劳动力就业,安康农产品有限公司,常年从事蒜米生产,加工蒜米是一种比较费工的活,老少皆宜,单是为该企业从事蒜米加工的人员就有近千人,为他们增收开辟了新的门路,单是从事加工生产,全镇平均每年就要从龙头企业挣得加工费500多万元。

3、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为吸引更多的外资,建起更多的龙头企业,我们**镇以党委、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招商引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落户我镇的所有龙头企业的有关手续都是由镇里派专车专人帮助办理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只要企业落户我镇一切手续我们办的承诺。对于税收、土地等方面除了国家政策规定必须缴纳的,其余的镇里一概不收,严禁以各种形式到企业揩油。在金融方面,有的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资金不足的困难,我们知道后,镇党委、政府及时出面帮助协商贷款,以解燃眉之急,为了切实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们率先实行了向企业派驻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如韩国独资企业韩昌(**)食品有限公司,由于韩国老板初来水土不服,又不能语言交流,我们及时为他配备了空调、饮水机等设施,使他深受感动,企业追加投资150万美元。

三、龙头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目前龙头企业的发展遇到的最大困难和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由于资金不足,许多龙头企业吃不饱,往往是出口合同已经签订,也有充足的货源,但就是资金不足不能立即组织好货源,往往要耽误出口时间,受到外方的惩罚。资金不足还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由于资金不足,许多龙头企业该上的项目不敢上,资金不足也限制了企业的创汇能力。

2、社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氛围不浓,合力不强。主要是产业部门对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目标定位,办法不灵,路子不多,服务不够,传统农业的惯性仍然在起作用。社会各方大部分也是认为农业投入大、产出小、效益低,在农业领域研究的少、涉足的少。

3、部分龙头企业机制僵化,步履维艰。大部分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的管理机制、营销机制比较松散。部分龙头企业资源配置匮乏,缺乏生产资金,缺乏生产基地,缺乏生产技术人员,生产要素的配置极端不平衡,导致对产业的拉动力极其低下,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后劲不足。

4、部分龙头企业市场狭窄,链条脆弱。龙头企业是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载体,但多数龙头企业注重基地建设,发展生产的手段多,开拓市场的方法少。可以说,各企业的销售市场都不宽泛,与市场对接的手段滞后,渠道单一,效益不高。

四、对蔬菜加工产业的建议

一是要创新龙头企业的发展机制。要引进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龙头企业中成功的经营机制,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适合自身的利益分配机制、管理机制、营销机制,完善企业各项制度革新,带动产业迅速发展。要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用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解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中深层次问题,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调动各个层次积极性,扬起龙头企业巨首,真正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从产权利益上形成共同体,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对个别政企合一的公司要进行清理整顿,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组建相应的龙头公司。

二是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要把拓展农产品市场,盘活农产品流通作为增加企业效益,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拓展产品销售市场。着重发挥民间力量,建立乡、村农产品流通协会,鼓励发展各产业专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做到乡镇有营销公司,村有营销专班,组有营销大户,户有营销能人,形成全方位的营销网络。

第15篇:某镇蔬菜加工产业情况调研报告

一、**镇及蔬菜加工产业基本情况

**镇位于**市东北部19公里处,面积112.62平方公里,辖56个行政村,1.4万户,人口4.34万。耕地面积9.6万亩。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立足本镇产业优势,不断培强农业龙头,大力推进农业三化进程,全镇瓜、菜、果面积达到5万多亩。我镇共有蔬菜加工企业22家,其中规模

以上企业3家。主导产业为蔬菜冷藏加工,年产量20万吨,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业年产量3.5万吨。企业年销售收入21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12000万元。企业安置就业人员4500人,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700人。年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规模以上企业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产品主要出口国家为日本、韩国、德国。

二、近年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状况、特点及措施

1、近几年来,随着**镇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也势如破竹,2001年出现了三家农业龙头企业同日开工奠基的大好局面,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使我镇的农业龙头企业由2000年的2家合资企业发展到今天的22家,这些可喜的变化,都是由我镇的产业特点带来的。我们**镇现有10万亩耕地,其中瓜菜面积就达4.5万亩,如此之大的产业规模,为龙头企业的加工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货源,我们**镇的蔬菜不仅是货源丰富,而且品质优良,其中不少品种已经获得了绿色认证。可以说,我们**镇的蔬菜生产带起了龙头企业的加速发展,同时龙头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我镇的蔬菜生产。从我镇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看具有以下几年特点:

1、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益,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招来相应的客商,办起相关的企业。

2、我镇的龙头企业都是冲着我镇的蔬菜产业而来的。

3、随着蔬菜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龙头企业的发展与产业化规模的发展息息相关。

2、龙头、基地、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完善情况

从全镇的龙头企业看,基本上都是龙头 基地 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路子,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是共同的,可以说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因为在我们镇企业与农户搞的是订单生产,就是说无论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生产原料,在生产之前都是先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销售一条龙服务。如:盛源食品公司、富连京食品公司、泰华食品公司等在我镇都是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生产所用的种子都是从国外原装进口的,为了使当地农民掌握其种植技术,他们在向农户放种之前后,再跟踪农户到田间指导,直至农户彻底掌握其生产技术为止。其中泰华食品有限公司为了达到推广示范的目的,建起了120亩土地的泰华绿色农场,从国外进口的品种在农场试种成功之后再向农户推广,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龙头 基地 农户的生产模式,共带起我镇27个蔬菜生产专业村,2000多农户加入到企业的生产中来。不仅如此,这些龙头企业的兴起,也吸收了我镇剩余劳动力就业,安康农产品有限公司,常年从事蒜米生产,加工蒜米是一种比较费工的活,老少皆宜,单是为该企业从事蒜米加工的人员就有近千人,为他们增收开辟了新的门路,单是从事加工生产,全镇平均每年就要从龙头企业挣得加工费500多万元。

3、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为吸引更多的外资,建起更多的龙头企业,我们**镇以党委、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招商引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落户我镇的所有龙头企业的有关手续都是由镇里派专车专人帮助办理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只要企业落户我镇一切手续我们办的承诺。对于税收、土地等方面除了国家政策规定必须缴纳的,其余的镇里一概不收,严禁以各种形式到企业揩油。在金融方面,有的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资金不足的困难,我们知道后,镇党委、政府及时出面帮助协商贷款,以解燃眉之急,为了切实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们率先实行了向企业派驻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如韩国独资企业韩昌(**)食品有限公司,由于韩国老板初来水土不服,又不能语言交流,我们及时为他配备了空调、饮水机等设施,使他深受感动,企业追加投资150万美元。

三、龙头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目前龙头企业的发展遇到的最大困难和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由于资金不足,许多龙头企业吃不饱,往往是出口合同已经签订,也有充足的货源,但就是资金不足不能立即组织好货源,往往要耽误出口时间,受到外方的惩罚。资金不足还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由于资金不足,许多龙头企业该上的项目不敢上,资金不足也限制了企业的创汇能力。

2、社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氛围不浓,合力不强。主要是产业部门对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目标定位,办法不灵,路子不多

第16篇: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政协七届二十二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 “川区园田化、基地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特色精细菜和高原夏菜为重点,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积极调整结构,建龙头、扩基地、增效益,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效益不断提升,成为推动汭河川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是政府投入加大,助推规模扩张。全县蔬菜拱棚、日光温室分别达到了10000座和1000座,建成于家湾、平头沟和冉李等8个蔬菜专业村,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2万亩,马铃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今年上半年全县种植蔬菜2.9万亩,生产蔬菜2.4万吨。

二是建办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先后招商引资建办了方盛果蔬保鲜和阳光生态苗木繁育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了蔬菜产业链条。于家湾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协会十基地十农户”模式,与农民群众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充分调动了菜农的积极性,在调整发展模式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三是积极流转土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引进韩国、榆中、定西等外地客商落户经营,在冉李、枣林和东庄等村流转土地5100亩,新建蔬菜基地5处,蔬菜生产基地累计达到10处,蔬菜产业发展由传统粗放型经营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

四是健全市场体系,拓宽销售渠道。招商建办的方盛蔬菜公司,配套建成4000平方米的盖棚式交易市场,年蔬菜吞吐量达8万吨。扶持发展了于家湾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等9个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纳会员1200多人,带动农户4500多户,签订蔬菜订单5100多亩。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县内家悦超市、农贸购物中心签订了购销订单,实现了农超对接,蔬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是加强技术培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举办各类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51期,编发宣传资料7000多份,培训技术骨干850人、农民7300多人(次),推广测土配方、滴水灌溉等新技术,引进航天辣椒、西甜瓜等新品种8类24个。通过开展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坐诊”技术帮扶活动,有效解决了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等技术难题,确保了蔬菜生产质量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差距和问题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近年来,我县蔬菜产业通过建龙头、抓基地、增效益,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效益不断提升,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市场建设滞后,蔬菜流通不畅。目前,全县没有建办一处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蔬菜交易仍然以零售为主,市场信息封闭,外销渠道不畅,旺季蔬菜销售难问题时常发生,菜农利益难以保障。二是土地流转缓慢,产业化程度不高。受农民认识和观念影响,农民对土地流转参与程度低,积极性不高,土地不能集中连片,增加了管理务作难度,制约了蔬菜产业化经营的效益。三是产业管理粗放,经营方式相对落后。目前,我县蔬菜种植基地,由农民共同投资,合伙经营管理,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管理体制,产业化程度较低,土地利用效益不高,影响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大部分蔬菜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部分菜农观念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受传统粗放农业生产观念的影响,加之文化素质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影响了蔬菜产量、品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五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目前我县蔬菜生产商品理念不强,全县至今未建成蔬菜分级、包装机构,也没有注册蔬菜商标,--------------------------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约了蔬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蔬菜产业开发。

三、意见和建议

要实现蔬菜产业“川区园田化,基地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的发展目标,就要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化发展水平,针对当前我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持续加大产业投入,不断完善以奖代补政策,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争资列项为重点,修订完善以奖代补激励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农户投入为主体,财政、企业、社会资金注入参与为辅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建议县上每年单列一定比例的扶持资金,重点加大对发展蔬菜产业园、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做大做强,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外,积极争取全省蔬菜大县建设项目,以汭河川区为重点,兼顾黑河川区,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灌溉渠系、机井、田间道路、电力设施等配套建设,推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2、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拓展产业营销空间。逐步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搭建信息化平台,拓展市场空间,营造高效、优质、有序的现代营销体系。在抓好--------------------------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政府抓展销、企业搞联销、市场促营销、农民经纪人跑贩销”等途径的基础上,引导方盛等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参与蔬菜营销活动。发展壮大产销合作社和协会等经济组织,不断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形成全新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手段,开辟直销、产销直挂、净菜配送、蔬菜产品销售专柜等营销服务方式,扩大营销渠道。县上建设一处大型蔬菜交易批发市场,配套蔬菜检验、包装、对外推销中介机构,乡镇组建蔬菜生产专业班子,建立对外蔬菜展销网络平台,采取“内销+网联联销+客商主动上门购销”的办法,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方便群众与客商,增强蔬菜产品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树立特色品牌意识,持之以恒抓好蔬菜产业标准化、精细化生产。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更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和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县农业窗口的蔬菜产业也应把发展品牌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要为马铃薯、芹菜、西甜瓜等蔬菜优势终端农产品注册商标,并利用各种途径展销推介,打出地区,占领市场,提升产业效益。二要大力推广反季节、无公害等蔬菜生产技术,实行全方位、长效化、梯次性生产,逐步形成月月有主打品种,天天有蔬菜出售,在管理上逐步形成“环境有检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蔬菜安全--------------------------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质量监测体系,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三要加强外宣力度。通过宣传推介,使蔬菜产业走进高端市场,拓宽农超对接,实现产品直销,不断提升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流通率。

4、进一步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加快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大力发展大户经营,积极引导和鼓励方盛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规模化、标准化菜田建设,吸引省内外著名蔬菜加工企业到我县投资建厂;大力发展定单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实现蔬菜产供销一体化,形成蔬菜冷藏保鲜、物流配送、深加工一条龙体系,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二是以科学种养、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断完善汭河川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集蔬菜种植、良种繁育、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高规格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不断提升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水平。

--------------------------精品

文档-------

第17篇: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政协七届二十二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 “川区园田化、基地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特色精细菜和高原夏菜为重点,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积极调整结构,建龙头、扩基地、增效益,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效益不断提升,成为推动汭河川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是政府投入加大,助推规模扩张。全县蔬菜拱棚、日光温室分别达到了10000座和1000座,建成于家湾、平头沟和冉李等8个蔬菜专业村,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2万亩,马铃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今年上半年全县种植蔬菜2.9万亩,生产蔬菜2.4万吨。

二是建办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先后招商引资建办了方盛果蔬保鲜和阳光生态苗木繁育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了蔬菜产业链条。于家湾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协会十基地十农户”模式,与农民群众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充分调动了菜农的积极性,在调整发展模式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三是积极流转土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引进韩国、榆中、定西等外地客商落户经营,在冉李、枣林和东庄等村流转土地5100亩,新建蔬菜基地5处,蔬菜生产基地累计达到10处,蔬菜产业发展由传统粗放型经营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

四是健全市场体系,拓宽销售渠道。招商建办的方盛蔬菜公司,配套建成4000平方米的盖棚式交易市场,年蔬菜吞吐量达8万吨。扶持发展了于家湾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等9个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纳会员1200多人,带动农户4500多户,签订蔬菜订单5100多亩。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县内家悦超市、农贸购物中心签订了购销订单,实现了农超对接,蔬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是加强技术培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举办各类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51期,编发宣传资料7000多份,培训技术骨干850人、农民7300多人(次),推广测土配方、滴水灌溉等新技术,引进航天辣椒、西甜瓜等新品种8类24个。通过开展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坐诊”技术帮扶活动,有效解决了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等技术难题,确保了蔬菜生产质量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差距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蔬菜产业通过建龙头、抓基地、增效益,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效益不断提升,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

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市场建设滞后,蔬菜流通不畅。目前,全县没有建办一处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蔬菜交易仍然以零售为主,市场信息封闭,外销渠道不畅,旺季蔬菜销售难问题时常发生,菜农利益难以保障。二是土地流转缓慢,产业化程度不高。受农民认识和观念影响,农民对土地流转参与程度低,积极性不高,土地不能集中连片,增加了管理务作难度,制约了蔬菜产业化经营的效益。三是产业管理粗放,经营方式相对落后。目前,我县蔬菜种植基地,由农民共同投资,合伙经营管理,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管理体制,产业化程度较低,土地利用效益不高,影响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大部分蔬菜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部分菜农观念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受传统粗放农业生产观念的影响,加之文化素质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影响了蔬菜产量、品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五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目前我县蔬菜生产商品理念不强,全县至今未建成蔬菜分级、包装机构,也没有注册蔬菜商标,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约了蔬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蔬菜产业开发。

三、意见和建议

要实现蔬菜产业“川区园田化,基地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的发展目标,就要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化发展水平,针对当前我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持续加大产业投入,不断完善以奖代补政策,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争资列项为重点,修订完善以奖代补激励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农户投入为主体,财政、企业、社会资金注入参与为辅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建议县上每年单列一定比例的扶持资金,重点加大对发展蔬菜产业园、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做大做强,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外,积极争取全省蔬菜大县建设项目,以汭河川区为重点,兼顾黑河川区,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灌溉渠系、机井、田间道路、电力设施等配套建设,推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2、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拓展产业营销空间。逐步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搭建信息化平台,拓展市场空间,营造高效、优质、有序的现代营销体系。在抓好“政府抓展销、企业搞联销、市场促营销、农民经纪人跑贩销”等途径的基础上,引导方盛等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参与蔬菜营销活动。发展壮大产销合作社和协会等经济组织,不断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形成全新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手段,开辟直销、产销直挂、净菜配送、蔬菜产品销售专柜等营销服务方式,扩大营销渠道。县上建设一处大型蔬菜交易批发市场,配套蔬菜检验、包装、对外推销中介机构,乡镇组建蔬菜生产专业班子,建立对外蔬菜展销网络平台,采取“内销+网联联销+客商主动上门购销”的办法,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方便群众与客商,增强蔬菜产品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树立特色品牌意识,持之以恒抓好蔬菜产业标准化、精细化生产。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更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和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县农业窗口的蔬菜产业也应把发展品牌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要为马铃薯、芹菜、西甜瓜等蔬菜优势终端农产品注册商标,并利用各种途径展销推介,打出地区,占领市场,提升产业效益。二要大力推广反季节、无公害等蔬菜生产技术,实行全方位、长效化、梯次性生产,逐步形成月月有主打品种,天天有蔬菜出售,在管理上逐步形成“环境有检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蔬菜安全质量监测体系,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三要加强外宣力度。通过宣传推介,使蔬菜产业走进高端市场,拓宽农超对接,实现产品直销,不断提升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流通率。

4、进一步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加快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大力发展大户经营,积极引导和鼓励方盛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规模化、标准化菜田建设,吸引省内外著名蔬菜加工企业到我县投资建厂;大力发展定单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实现蔬菜产供销一体化,形成蔬菜冷藏保鲜、物流配送、深加工一条龙体系,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二是以科学种养、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断完善汭河川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集蔬菜种植、良种繁育、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高规格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不断提升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水平。

第18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报州政协)1

关于永靖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永靖县政协

2012年8月

根据省、州政协要求,5月份,县政协抽调经科委、农业局、扶贫办等单位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到三塬、西河、太极、刘镇等蔬菜主产地,通过实地查看、进棚入户、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全县蔬菜种植、销售、加工及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做法

1、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产业收入十分明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已成为川塬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9万亩,其中温室蔬菜1.45万亩(含复种菜1.1万亩),大棚蔬菜1.5万亩,露地蔬菜0.95万亩;全县蔬菜总产量达14.45万吨,其中温室蔬菜总产量达到6.5万吨,大棚蔬菜产量达7.65万吨,露地蔬菜产量达0.3万吨;全县蔬菜总收入达3.59亿元,其中温室总收入1.63亿元,大棚收入1.53亿元,露地0.43亿元。蔬菜收入占川塬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8.8%,尤其是太极镇蔬菜收入达70%以上。

2、特色蔬菜迅速发展,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经过多年来的规划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太极、刘家峡镇西红柿;三塬、岘塬镇西甜瓜、辣椒;盐锅峡、西河镇茄子、草莓为主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刘镇的西红柿、盐镇的茄子、西河镇的娃娃菜倍受兰州、西

1宁等周边城市居民的青睐。在注重蔬菜基地发展的同时,多方筹措资金,配套建设了刘家峡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完善蔬菜销售体系和发挥高效便捷的服务功能奠定了基础。

3、示范基地初具规模,园区建设前景诱人。为进一步提高全县蔬菜产业水准,推动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县上按照“县域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园区化”的整体思路,投资建设了集科技推广、示范引导、休闲观光、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刘家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罗川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太极镇上、下古千亩点)和太极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园区内共有高效日光温棚7000多座,其中二代温棚5000多座,品种集中齐全,年产蔬菜4.8万吨,占全县温室蔬菜的73%。园区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现已成为全县蔬菜产业的排头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4、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品种改良不断优化。近年来,先后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引进和推广了配方施肥、生态肥、嫁接、膜下暗灌等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改造温棚结构,积极推广

二、三代节能日光温室种植技术,大大提高了科技使用率。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引进了水果型西红柿、水果型黄瓜等名、优、特、新品种,丰富了蔬菜上市品种,填补了市场空白,蔬菜的质量、档次明显提升,经济效益十分客观。如太极镇中庄村村主任杨培文通过甘农大农发项目,从山东引进栽植密度小,多花多果,采摘期长的“玫瑰香草莓”,上市后以不低于20元/斤,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今年净示范种植0.4亩玫瑰香草莓收入达1万多元。

5、无公害意识逐渐增强,蔬菜内在品质有了提高。通过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大力宣传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广大菜农的无公害意识逐渐增强,在蔬菜生产中注重无公害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为全面实现无公害生产、规范化管理奠定了

良好基础。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达2.5万亩,番茄、番瓜、黄瓜、茄子、西(甜)瓜、大白菜、辣椒、草莓等14个农产品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刘家峡西红柿”被注册为地理证明商标,生产的无公害蔬菜和时令瓜果在兰州、西宁已成为畅销品牌。

二、制约因素

尽管永靖县的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成为群众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着蔬菜产业发展。调研中了解到,蔬菜主产区的“三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同程度的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二是科技应用意识淡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绝大部分种植户文化素质偏低,温棚改造换代意识不强,满足现状的多,创新发展的少,特别是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在种植、栽培、施肥等生产过程中基本上凭经验、靠摸索。三是市场销售体系不健全,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目前全县蔬菜种植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加工、贮藏、运销等环节滞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市场体系不配套,生产效益不高,群众增收较低。四是农合组织作用微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虽然各蔬菜主产地都成立了农合组织,但由于缺乏引导扶持,大部分农合组织形同虚设,没有架起种植户与市场的桥梁,仍然以户为单位分散种植,没有形成生产、销售、经营的规模化。五是市场管理相对混乱,蔬菜品牌保护不力。由于缺乏对品牌价值的重视,忽视了蔬菜的检测、包装等工作,销往外地的蔬菜没有经过检测和包装,即使包装,由于管理不规范,没有严格的准入和准出制度,现有的包装箱随处可见,滥用品牌、乱打旗号的现象严重,有些外地劣质蔬菜冒充刘家峡蔬菜,损害了刘家峡蔬菜在周边城市的声誉。

三、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做大做强刘家峡蔬菜品牌。一是按照城乡一体、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要求,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整体实力强、带动作用大、机制灵活、盈利能力强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生产基地的发展。二是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法流转,优化蔬菜土地资源配置,加快温棚的改造换代步伐,小温室向大温室发展,提高蔬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三是坚持“商标兴菜”、“品牌兴菜”的理念,建议农业部门在相关乡镇和市场设立蔬菜速测点,加大检测力度,确保上市蔬菜无公害化。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要形成上市检测、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销售的市场机制,杜绝不合格蔬菜和乱打旗号的蔬菜混入刘家峡蔬菜品牌市场,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志品牌为纽带、无公害蔬菜为主体的刘家峡蔬菜品牌化新格局,实现数量型、优质型、品牌型的转变。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蔬菜区基础设施建设。县上及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要把蔬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蔬菜产业的关键来抓,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千方百计跑项目、争资金,加快蔬菜种植区的提灌改造、道路硬化等工作。尽快硬化和拓宽改造西河、三塬两镇的蔬菜种植区道路,方便车辆随时进出。加大力度改造西河、太极等乡镇的提灌等供水设施,特别是环保、水利等部门要整治太极镇灌区沿途洗沙的现象,想办法解决三塬蔬菜种植区的用水矛盾,确保群众能够及时、充足的实施农田灌溉。二是加快蔬菜种苗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蔬菜良种繁育体系,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县蔬菜种质资源的潜力和优势,整合蔬菜科技创新力量,在刘家峡现代农业示范园

区建立蔬菜瓜果类新品种选育和繁育基地,加速蔬菜苗种产业化生产,增强供苗供种能力,丰富刘家峡蔬菜品种,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3、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促使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是严格实施国家蔬菜产业标准,按照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生产过程与生产环境并重,尽快完善与蔬菜质量安全有关的各项标准,重点制定和落实生产技术规范,大力推行产供销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形成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地方蔬菜标准化体系。二是农业部门要寻找菜农与实用技术的结合点,加大技术和经费的投入,蔬菜重点生产区各设立一个蔬菜技术推广站,配备1-2名专职技术员,搞1-2个示范点,政府给予资金补助,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试种名、优、新、特产品,最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加强科技交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到先进地区观摩考察,大力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不断提高生产、流通、加工各环节及各产品的科技含量。

4、加大政府扶持引导,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工作放在提高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来抓,不断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发展措施,加强部门联动,增强服务,营造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抢抓《意见》机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抢抓机遇,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导向,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有关促进和发展特色农业的项目和资金,使我县的蔬菜产业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迈进。三是建立保险机制。逐步探索将政策性商业保险引入蔬菜生产和销售领域,逐步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和农户广泛参与的蔬菜保险

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同时不断创新蔬菜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衔接,共同研究相关担保和贷款办法,解决蔬菜大户和菜农融资难的问题。

第19篇:我市蔬菜产业现状调研对策

**市是**第二大城市,位于湘中东南部、湘江中下游,属 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温、光、热资源丰 富,历年平均气温为17.9度,年总降雨量为1337.5毫米,年总日照 时数为1663.5小时,以山岗丘陵为主,地貌多样,平原、丘陵、山区小气候条件多样,适宜发展多种栽培模式的蔬菜生产。**市交通 便利,地理位置非常

优越,有上通两广(广东、广西〉的铁路和四通 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京珠、衡昆\"一纵一横飞两条国道干线10

7、322及8条省道穿境交汇而过, 81条县道为主要骨架的纵横交错的 达田字交通运输网络,可以迅速通过各种渠道把蔬菜产品向周边大中 城市供货。**市现有耕地面积450万亩,总人口723万,其中农业 人口560万,农业户数149.16万户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历来 就有勤劳致富和对土地精耕细作的传统,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科技种植水平较高,发展蔬菜生产既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又有广阔 的市场前景。

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96.7千公顷,名列种植业第二位,生产蔬菜185万吨,产值约30亿元,占种植业产业的30%以上,是我市 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市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 心,以提高蔬菜品质为重点,狠抓科技兴菜,依法治菜,丰富蔬菜市 场,保障了城市蔬菜供应,蔬菜生产逐步走向规范化、集约化、无公 害化,已经成为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收, 实现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 识很嘎要你管是蔬菜产业优势,根据**市蔬菜生产现状找出蔬菜生产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蔬菜发展对策。

1蔬菜产业现状

1、1科技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

市城区及个县、市、区都成立了蔬菜办(局),有科技人员及管 理人员近200人,实行了蔬菜目标管理考核,促进了全市蔬菜产业化 的快速发展,科技人员经常深入蔬菜生产第一线,进行科技培训,现 场指导、生产示范、技术交流、发放技术资料等。特别是市蔬菜研究 所是专门从事蔬菜新品种(含食用菌)选育、繁殖和高产、优质无公 害蔬菜栽培技术的科研机构,市蔬菜研究所已有28年的科研历史, 技术力量雄厚,硕果累累,已获得了科技进步成果奖58项,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特别是近几年来先后培育处蔬菜新 品种42个,已经推广应用得有20多个,如杂交南瓜系列品种有11 个,包括一串铃

1、

2、

3、4号,还有自玉霜、绿宝、红宝石、棒槌、金魏京、丽、晶珠、蜜本南瓜等,这些南瓜品种,既可以食用,又可以供 观赏,杂交丝瓜系列品种有6个,包括早冠丝瓜40

6、早冠丝瓜40

8、早冠丝瓜409和早冠丝瓜40

1、早杂丝瓜、早挂丝瓜等,杂交苦瓜系 列有2个,即衡杂1号、衡杂2号:茄子系列品种有4个,包括** 早红茄、早丰茄、黑美人茄子和**油罐茄,其它还有杂交早青冬瓜、伏地尖早辣椒、抗枯番茄、早杂黄瓜、早杂香芹、晚熟花椰菜和** 调羹白菜品种。这些蔬菜新品种都以早熟、丰产、优质、高效著称, 现已在省外得当长江流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全国各地近30个 省市达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 益。还引进筛选了以色列、荷兰、日本、泰国、韩国、中国台北等国 家和地区的番茄、南瓜、黄瓜、苦瓜、辣椒、茄子、西葫芦、花椰菜、脆芹等优良品种。

1.2蔬菜种类品种

我市栽培的蔬菜种类品种比较丰富,据统计,蔬菜有根、茎、瓜、果和调味菜等14大类, 80个种类, 400多个品种,其中地方品 种50余个,主要蔬菜种类种植面积有·辣椒3.3千公顷,南瓜2.3千 公顷,苦瓜167千公顷,黄花菜13.3千公顷,调羹白菜1千公顷, 马铃薯12千公顷,冬瓜1.67千公顷,食用菌25万吨,菜藕0.67千 公顷,黄瓜2.千公顷,大白菜3.33千公顷,窝笋2.3千公顷,甘蓝 2.0千公顷,生姜10千公顷,豆角4.0千公顷,菜苔3.0千公顷雪里 至10千公顷等蔬菜品种不断增加,商品质量不断提高。

1.3蔬菜生产基地

目前我市已建成十多个有一定规模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祁 东县黄花菜基地10.7千公顷、槟挪芋基地4.0千公顷,三塘镇前进、龙唤村的丝瓜基地0.3千公顷,湘江乡、郁湖乡的辣椒基地0.2千 公顷,金甲岭大白菜、辣椒、土豆、豆角、面薯、萝卡基地0.53千 公顷等,以上基地均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和部分产品认证,同时, 基地都在逐步向周边乡镇扩展,规模不断扩大。采用传统农业与现代 农业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栽培制度,精耕细作, 合理间套轮作,土地利用率较高,一年可达3, 4茬以上。

1.4蔬菜生产时期

当前我市蔬菜生产以早春和秋冬栽培为主,产品上市集中在4 -7月和10月一翌年3月份,品种

第20篇:蔬菜生产技术调研报告

《蔬菜生产技术》2011年暑期课程调研报告

园林科技学院

吴玉鹏

一、课程背景

《蔬菜生产技术》课程是分院依托“一中心,三基地”可以进一步统筹和整合新疆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形成“领导推动,行业、部门指导,企业、种植户广泛参与,学院承担实施”的培训体系,为全区设施农业的大发展,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提高教学平台。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课程内容的组织,结合新疆蔬菜生产春提早、夏露地和秋延迟三大茬次生产实现教学,具有地方特色,课程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现了农业职业教育鲜明的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把课程的建设发展融入到了新疆设施农业大发展的趋势中。

二、调研目标

1、了解相关企事业单位用人规划,以及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2、掌握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具体素质和能力要求。

3、获取用人单位对本课程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4、反思本课程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提出课改的对策和举措。

三、调研方式及对象

利用在塔城基地指导生产的机会,通过走访农业部门和生产一线,了解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调研主要在塔城162团、163团、二宫镇和塔城地区农科所。

四、调研情况分析

用人单位及生产一线对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有全方位的要求,归纳如下: 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能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制定当地主栽蔬菜周年生产计划,完成成本预算;会蔬菜育苗,并能制定蔬菜育苗技术规范;掌握绿色蔬菜生产的专项操作技术,会制定田间管理方案,并能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组织与实施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的能力。

五、问题及对策

问题:近几年,该课程实践教学虽有所加强,但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比较远,实践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与理论教学结合还不够紧密,实践教学整体效果不佳,岗位操作知识比较贫乏。第二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当地蔬菜育苗存在较大的难题。

对策:

1、为创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通过调研大中型设施农业生产企业与毕业生,我们了解到,过去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而使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因此我们依据对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在课程设计时融入了企业的技术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的经验,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为载体,以真实工作环境开展蔬菜课程的教育教学。

2、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本课程要以教育创新为目标,在课程模式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以岗位群中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讲授与实训相融合,课堂与基地相融合,教学与考证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但具备良好的蔬菜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安全环保意识,在专业能力上达到会制定设施蔬菜生产计划,并能组织实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学习和敬业等方法和社会能力,从而培养出懂技术、懂管理、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

3、根据新疆蔬菜生产主要规律,完善园艺技术专业设施方向的“二阶制,创业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 “一中心,三基地”为教学平台,重点进行组织生产能力学习,把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融合、教学进度与生产计划融合、技能考核与生产指标融合落到实处。

4、在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上,以生产季节为主线,根据生产需要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将理论课内容变为解决蔬菜生产实际问题的参考和指导。将蔬菜生产的关键技能融入到每一个生产项目当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氛围中完成技能培训,以管理效果(如成活率、产量等)来评价技能等级。蔬菜生产受季节限制,完成一个生产项目需要一个生长季的精心管理,让学生全程参与生产管理,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5、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改变单调的“说教式”,采用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教学法;教学手段上,借助于多媒体、生产性实训及真实的职业环境,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论学习和生产性技能培养的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现场答辩等),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同时,将技能证书课程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模块,结合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进行技能岗位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专业技能证。围绕核心培养目标,创设情境教学环境,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及学习小组通过自主式学习、角色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进行具体生产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6、在基地蔬菜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四阶段教学法

(1)确定任务要求。聚焦于学习者现有的主要学习障碍,学习小组确定学习任务,寻找相应的工具。

(2)小组生产。激发并连接原有经验;小组自行组织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行动和经历中进行学习。

(3)展示学习成果。以具体的工作产品来表现学习成果;深入讨论工作产品以及完成工作/学习的过程。

(4)反思学习过程,借助产品评价学习结果;检查并评价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原有经验和新的经验的重新组合,形成行动能力。在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教学方法,同学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公司间展开了比赛,都不敢落后,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在大家面前展示,公司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学习氛围很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繁重的知识讲授压力转变成为学生直接面对新的知识、新结构的学习认知动力。教师重点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学生提交成果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7、在塔城地区,蔬菜冬季育苗是为当地设施蔬菜春提早栽培准备的,该茬蔬菜是当地主要的茬口,经济效益明显,所以冬季育苗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冬季育苗困难较多,成本较大,冬季蔬菜标准化育苗技术的成熟,有利于把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蔬菜壮苗提供给广大菜农,同时利于降低育苗成本,增加菜农收入,确保蔬菜规模生产、规模上市。针对当地育苗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应结合科研,开展冬季蔬菜标准化育苗关键技术的研究,着重在棚膜选用技术的研究、基质混配技术的研究、基质与穴盘消毒技术的研究、温度调控技术的研究、营养液肥简化配置技术的研究、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研究、冬季蔬菜标准化育苗技术体系的研究、嫁接育苗技术的研究等方面入手。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doc》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