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调研报告

2021-02-01 来源:调研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林业产业调研报告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林业体制的改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业各级部门都把产业发展纳入到重要的工作日程,只有不断的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工作,才能切实增加林场职工的收入,从而提高职工的人均生活水平,下面就我局的林业产业发展情况做如下说明:

一、森林资源现状。

延寿县林业用地面积142477.4公顷,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01403.4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71.2%,宜林地面积11.6公顷,公益林面积97824.8公顷,商品林面积23534.6公顷,林木总蓄积822921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7.6%。

二、加强领导、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社。

在年初的林业工作上,针对我局各林场的专业合作社。各林场相继成立了12个合作社,即将成立的有6个合作社。从合作社的形式上多以林下养殖、种殖为主的林下经济合作社,规模上看,规模大小不一。目前,较为成型的有桃山林场的苗木培育专业合作社,吸纳股金170万元,培育各种绿化苗木138万株,占地面积1360亩;再有是胜利林场成立的金成养殖专业合作社,2017年初,新改建猪舍,总投资700万元,预计年出栏生猪两千至参千余头,年纯利润40万元。另外,其它林场的合作社规模虽小,但现在都以相继成立,总的势头是好的,只有通过这样以点带面的形式才能使各林场合作社的规模逐步得到发展壮大。

三、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林场职工增收。

延寿县鼎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功入驻延寿工业园区,项目占地27560平方米,计划投资1.18亿元,现以投资1.16亿元,今年林业局已经同鼎鑫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沙棘种植合同,其中五七林场今年已栽植沙棘6千余亩,由于苗木缺乏原因,全局还有3万余亩待明春栽植,全局预计栽植面积4万亩,通过沙棘栽植这项工程而增加了林场和职工的收入,同时,也使林地得到恢复,增加了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谓双效共赢。个体民营企业的发展给林场职工提供了致富增收的新途径。

在我县安山乡个体民营企业张培远地产果的示范引领下,各林场职工意识得到提高转变,相继由种植农作物向栽植培育经济林方向转变,如五七林场现有进入产果期大榛子面积近百亩(87亩),种苗繁育苗圃地28亩,计划发展扩大平欧耐寒大榛子种植面积400亩,其它林场经济林栽植也有不同规模的发展。

综上所述;各林场在典型示范户的引领下职工创建合作社的积极性非常高,各林场都在积极为职工创建合作社提供创造条件,不远将来,林业会呈现一个多彩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团体,会给职工带来可观的收益。

四、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缺乏对国家发展林下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技术的了解,对国家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和申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项目的要求和条件不了解,故难以得到政策扶持,难以加快产业发展。

2、缺乏林下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打造品牌的发展思想和认识,又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故难以将项目做大做强,带动千家万户发展产业大户。

3、缺乏资金,由于启动资金的缺乏是影响林场及职工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提因素,资金的缺乏使职工对发展林下经济心存顾虑,尽而瞻前顾后,不敢大胆去做。

4、缺乏方便的交通,林区交通不便也不同程度影响各林场发展林下经济。

五、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延寿县发展林业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优势比较明显,全县蕴涵着巨大的林业产业发展潜力。为挖掘潜力,解决困难和问题使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1、建立和完善林业产业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

2、进一步强化林场职工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出路在林的意识,真正确立,“以林兴场、以林富民”的发展战略。

3、大胆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解决促进林产业大发展的“瓶颈”问题。

4、抓住机遇,顺势而谋,乘势而上,使林产业的发展融入到省、市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导向上来,争取更多的林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及投入扶持。

5、调整产业结构,整合项目资金,突出重点和优势,力创名、特、优、新品牌,提升林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6、高度重视科技兴林,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使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在提高科技含量基础上。创办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如:基地+职工+农民+院校…等)

总之,延寿县林业局发展林下经济相对比较分散,利益主体较多,积极组建大型林下经济合作社,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营者适应市场的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拓宽林下产业,结合林区实际情况,自主创新,自谋发展,逐步发展一批迎合市场需求符合职工意愿,发展有收入的林菜、林禽、林果、林菌等模式的林下产业经济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大林地综合开发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使职工致富增收,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步伐真正实现“产业兴林、产业兴场、产业富民”;尽快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迎接林业又一个美好的春天。

延寿县林业局

2017年6月20日

推荐第2篇:任城区林业产业调研报告

任城区林业产业调研报告

高敬红 ,司玉娟, 李冉冉 (济宁市任城区林业局 272100) 摘要: 关键词: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保障和支撑作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认真掌握我区当前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加快我区林业产业的进程,促进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我区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我局组织人员对全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总结已取得经验,找准产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和探索促进我区林业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及对策。

一 , 基本情况

任城区地处鲁西南平原,环绕济宁市区,处于南北气候的交接地带,发展林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区林业产业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全区初步形成了“板材加工业”“李营苗木”“长沟葡萄”三大支柱产业。

任城区木材加工业在各级部门共同努力,产业集群化发展,速度快,势头好,成效显著,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基地为依托,资源,培育加工,利用相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林业产业体系。以兴达木业,文通木业,新科木业为龙头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私营企业,利用木材三剩物生产各类中密度板,纤维板,细木工板,刨花板等系列,装饰板材,目前全区,有五家板材加工企业。其中规模最大是兴达木业,,其产品以中密度板为主,年产量达10万立方,从业人数达200多人,年上交利税200多万元。因其生产的主打产品中密度板质量好,销路达广州、浙江、上海等10几个省市区,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于2006年在河南洛口建立了年产量15万立方的分厂,该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大潮中,凭借其质量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扩大了规模。文通木器虽然规模小,但其注重开发新产品,其自主研发的新产品环保节材型f-x板材技术改造获得国家专利。经过市场调查分析发现作为装修家具等行业的主要产品之一的细木工板的游离甲醛释放量高,而且在热压过程中,由于板材芯中残留的水分在高温,高压的影响下迅速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在高压的作用下又不能迅速排出,所以导致细木工板起泡,起皮。在存放使用一段时间后,而使板材或制品扭曲变形,从而影响使用和外观,是很多企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据此,企业成立科研小组,经过多年摸索,利用自主研发的设备,研制开发市场急需的适销对路产品-环保节材型f-x板材,既在板芯的双面间隔适当的距离锯出伸缩缝。利用伸缩缝,板材内形成的水蒸气能顺着伸缩缝迅速排出,彻底解决了细木工板起泡,起皮的现象,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细木工板变形的技术难题。与此同时脲醛树脂中的游离甲醛也和水蒸气一同被大量释放出来,更迅速有效的降低了甲醛含量,从而达到了环保的要求,进一步降低了游离甲醛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伸缩缝细木工板是对装修业的一次创新正逐步发展壮大,以替代传统的加工工艺,目前市场还没优于此产品的替代品。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相应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大批剩余劳动力,为我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营苗木发展有近四十年的历史至2000年已成为山东省乃至我国北方的重要苗木基地之一,2002—2003年两届山东省苗木交易会在任城区李营镇成功举办,不仅扩大了李营的知名度,而且拓宽了市场,截至目前苗木面积已发展到6.3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95%以上。李营苗木基地树种品种达一百五十多种。全镇从事苗木生产的农户近900家,百亩以上的种苗大户110家,500亩以上的大户8家,苗木纯收入10万元以上103户,50万元以上28户。 100万元以上8户。年平均销售各类苗木6000万株,营业额达4.3亿元,苗农收入人均收入达6300多元,就业人数5万人。 长沟葡萄种植开始于1984年,现已建成面积达5000余亩的优质葡萄示范园区,年产鲜果1.25万吨,产值3750万元,亩产葡萄5000斤,纯收入达6000元,2000年长沟葡萄示范园区被市区两级财政纳为“双增工程”,成为全市高档果示范园。长沟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葡萄品种不断更新,由原来单一的巨峰发展到藤捻,玫瑰香超级无核等10多个品种,同时不断推广新的种植技术。长沟葡萄示范园先后被评为济宁首批无公害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济宁市果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了山东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

一、我区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旧体制、旧关念的束缚和影响,普遍造成对林业定位不科学、不准确,要么简单的把林业产业建设等同于木材加工,要么片面强调林业的生态属性,忽略了林业的经济功能,影响和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致使我区林业“小产业低效益”的问题十分突出。林业产业化整体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由于我区林业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优势产业还在起步阶段。区域调整后大部分板材加工企业被化走,林源资源大量减少,使得现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在原材料上出现了短缺,林业资源的减少致使原材料价格上扬,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一些企业在外地建立分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区林业产业的发展。

1、产值规模小——我区林业产业企业大多数都是家族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其管理不科学没有过硬的技术研发团体。亿元以上的企业我区根本没有,仟万元以上的也仅有兴达木业一家,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下

2、支柱产业单一——我区虽然有李营苗木、长沟葡萄等招牌产业,但目前还没有发展其他林业产业,现有板材加工业,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其产品单一,以中密度板、刨花板、细木工板为主,高档精端产品少,尚不能成为支撑林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3、竞争力不强——全区没有市级龙头企业,现有林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粗放,产品知名度低,没有出口产品,分担市场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都十分弱小,缺少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联接带动农户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龙头企业。

4、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板材企业生产经营要依靠自身积累资金,目前融资难度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加快我区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我区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不仅表现在我区现有的林业资源,可为发展林业产业提供基础性保障。同时我区林业产业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成功典型范例。

1、明确发展重点,做大做强林业产业中小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从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出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支撑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做强林业产业链。一要重点做强做大“李营苗木”、“长沟葡萄”。二要加大对中、大型板材企业的培扶力度。在坚持以量的增长力前提下,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向“高质量、高效益”的内涵转变,开发培植市场潜力大的劳动密集性名特优产品,提高优势特色产品的规模化和聚集度,形成产业化格局。

2、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健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产业集群企业经营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实践中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三种机制。一是利益分配调节机制。本着“利益均沾、风险公担”的原则,恰当处理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企业和生产基地农户双赢;二是行为规范,约束机制,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行为,采用合同、订单、契约、入股、联营等多种经济和法律手段,严格约束各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三是持续发展的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建立以原材料供应基地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带,保障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确保农户利益。

3、实施科技兴林,提高林产品的竞争力。一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开展林业科技政策,大力开发长沟葡萄、林下种植特色产品,提升改进板材的优质生产方法,重点发展中密度板、细木工板、刨面板的优势项目。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兴林。要制定科技兴林实施方案,并以组织实施、理顺、健全林业产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企业科技能力建设,提高林业总体科技。三是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林业科技产业,筛选 并组织一批技术成熟,应用面广,见效快的科技成果予以重点推广应用.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林业融资渠道。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林业产业经营要依靠自身资金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要加快制定林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增加林业投入,鼓励林农以林地、林木入股,参与林业产业建设,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将农业保险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惠及林业产业。设计一批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的林业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平台吸引本地外地企业投资开发林业产业,努力形成以财政扶持为引导,企业和林农自筹为主,金融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林业产业投资体系,加速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

总之,要搞好林业产业建设,就要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制定科学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项目。对重点特色产业项目要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大引资力度,鼓励多方融资,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开发“高、精”产品,同时,要完善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状大我区林业产业。

推荐第3篇:林业局关于林业产业统计调研报告

为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林产业发展的指导、促进作用,按照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林业产业统计调研工作的通知》(云林计财〔2010〕4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以来的林业产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产业建设及发展情况

(一)林业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渐趋合理。至全县完成林业总产值分别为1.

45、2.9

6、2.

59、3.07亿元,结构比分别为99:0:1,47:0:53,63:10:27,52:16:32。总体来看,

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产业结构变化较大。但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一产业比重大,

二、三产业比重小。今后林业发展应当在抓实一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

二、三产业,提高其产业比重。

(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龙头带动力逐渐增强。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建设,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要求,积极建设100万亩生态公益林、100万亩速生商品林、30万亩优质核桃、30万亩油茶、1000万株绿化苗木“五大基地”,着力打造木本油料、木材加工、生态旅游、苗木花卉“四大产业”。 至累计造林58万亩,全县建成公益林95.4万亩,商品林基地146.5万亩,商品林中:用材林面积114.8万亩。经济林10.5万亩,薪炭林面积20.8万亩,竹林面积0.4亩。

同时,通过龙头带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快速,形成了以华海木业为龙头的加工业基本形成(仅华海木业年销售收入就达5000余万元),以双禾生态产业有限公司、海晏科技园为代表的绿化苗木培育业逐步壮大,经营面积3375亩,年产绿化苗木和生产性苗木2500余万株。以为例,全县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企业总数37个,从业人数6240人,总资产8230万元,年实现总产值7809.9万元,年销售收入7385.2万元;特色经济林产业企业总数2个,从业人数216人,总资产170万元,培育核桃2万亩;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企业总数8个,从业人数137人,总资产460万元,总产值560万元,销售收入485万元。以菌子山自然保护区为主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年旅游人次达到35万人次 , 产值达到9859万元。

(三)林业投入增加,发展后劲提高。林业投入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即各级政府投入、企业自有资金投入、贷款投入和林农投劳折资。经统计,各级政府累计投入2178万元(不含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投入),至分别为16

5、36

5、6

24、1024万元;企业自有资金投入1.6亿元,主要是引进龙头企业,对原料林基地和林产品加工方面的投入;贷款投入375万元,主要由林业企业、造林大户及林农通过金融借款,对林业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从投入看,各级政府对林业产业建设高度重视,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林业产业建设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二、机构设置及统计制度执行情况

(一)健全和完善统计机构。林业是一项基础产业,公益事业,事关农民增收致富、事关农村经济发展,详实准确掌握林业产业发展情况、生态建设,科学分析经济效益,是谋划林业发展的基石,因此统计工作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为搞好林业统计工作,县林业局在财务室、营林股各设置了兼职统计人员,负责严格按照统计制度对全县的林业建设进行全面、准确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执行力。林业局始终把加强林业统计能力建设,规范林业统计制度,提高林业统计工作水平纳入林业工作的重要日程。认真贯彻《云南省林业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等林业统计的有关规定,积极搞好与县统计部门和有关业务单位的沟通和衔接,在提高林业统计数据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注意抓好对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用好用活统计资料,为林业发展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林业统计工作在促进林农增收的支持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工作量大、面广,难度增加。当前,随着国家高度重视林产业发展,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多样化,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城乡间收入的差异化,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调查对象不仅数量成倍增加,而且变动频繁,统计工作量逐年增加,难度加大。

建议:加强统计管理,改革统计方法,科学合理制定统计报表制度,达到既便捷,又实用,更科学。

(二)机构不健全,统计人员缺乏。近年来,林业工作繁杂,任务艰巨,而我局从事林业统计工作仅有兼职的2位同志,由于统计人员的频繁调整,水平不一,人员较少,加之培训教育跟不上,统计口径的理解差异大,不能适应统计工作需要。

建议:规范设置专门林业统计机构,划定编制数额,专业化发展统计事业。

(三)培训教育亟待加强。目前,全县林业统计工作人员对统计法律法规及林业统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不是很熟,对报表理解常有偏差,导致报表填报经常出现错误,无法做到及时、详实、全面。

建议: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的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统计人员水平。

推荐第4篇:林业调研报告

林业调研报告

林业>调研报告

(一)

近年来,我县以“国土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与兴林富民相结合,成果巩固与产业培育同步,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发展迅速。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100.65万亩,其中有林地68.43万亩、疏林地3.6万亩、灌木林地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0.02万亩、宜林地17.6万亩。按森林类别分商品林43.43万亩,公益林57.22万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10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8.49%。干杂果产业基地建设顺利,现有干杂果总面积17.5万亩,其中柿子13万亩,核桃2.6万亩,红枣1.9万亩;干杂果总产量7万吨,产值7000万元。

2、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在干杂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产柿饼500吨的加工企业1户、小型加工厂3户,建成柿子醋生产线一条,加上农户采用简易手工自发加工部分,据统计,全县每年共加工鲜柿13000吨,市场销售鲜柿45000吨,还滞销12000吨;随着柿树产量逐年增加,柿子滞销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木材加工业底子单薄,全县木材加工业仅有49户,主要有带锯解板15户,寿木加工25户,原木经营4户,农具配料加工5户;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主要是梨枣木工艺制品,如擀面杖、捣蒜窝、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叶筒、调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芦、木猴等旅游工艺品,但设备简陋,技术和工艺落后,各类产品档次低,不具备规模生产,年经济效益不足500万元。原木材年销售200余万元。全县第二产业年产值700余万元。

3、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良好。近年来我县以“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开发大市场”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激活市场、强化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历史文化、休闲养生、自然观光、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产业开发焕发出勃勃生机。五年来,我县相继>投资5.53亿元,实施了大佛寺景区改扩建和周边环境治理、紫薇山公园、泾河防洪景观带、公刘教稼苑景区、泾河龟蛇山大峡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态休闲景区、拜家河观光农业长廊等十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县林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目前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步伐虽然较快,但经济效益依然偏低,仅为8000余万元,人均272.1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

二、存在问题

1、森林改善环境能力低下。目前我县森林林木多为近十年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保存的中幼林,虽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变,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但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仍然缓慢,人居饮水严重不足。

2、干杂果产业存在“大资源,小产业”。贮藏、加工和深层次开发业发展滞后,干杂果中名优品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干杂果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主栽品种不足。如柿子面积达13万亩、核桃2.1万亩、红枣1.9万亩,分别占干杂果总面积的76.4%、12.3%、11.1%,但引进和繁育新优品种面积太少,占总面积不足15%,致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未能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林业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森林旅游业开发水平较低,正处在起步阶段,综合服务设施还不健全,难以吸纳外地游客来彬观光旅游。木制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业,没有先进、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粗糙单一,难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1、狠抓森林抚育工作。对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积极开展抚育工作,应通过对森林合理抚育,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抗逆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森林生产效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制度,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树立执法权威,提升执法效果。全面监督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核查,准确把握森林资源信息动态变化和工程进展情况,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有效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3、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重点打造、集群发展、点面结合、形成优势的原则,真正把引导、扶持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专门的柿子产业机构,采取招聘考试、竞争上岗的办法吸收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或抽调现有技术人员,组成彬县柿子办。选派专业人员出外学习有关柿子深加工的先进经验,为柿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针对我县柿子园的经营现状,积极实行流转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地处山沟里的原属一家一户所有的柿子树及集体所有的柿子园承包给善于经营、有能力作务者,走集约化的路子,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在群众生产方便、热情较高的村,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果民,进行户间联合,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模生产,进一步培育优势产品,寻找和开发市场,以经济组织形式应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

4、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和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在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并逐步提高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力争在经常性财政预算中,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业科技教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旅游等事业的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应增加后续管护资金,保证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

林业调研报告

(二)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如何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就成为我们林业工作者首要面临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林业各项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林业项目,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新内涵

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林业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当前林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林业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我县林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3、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林业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经过全县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林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当前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县林业生产依旧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科技贡献率低,林分质量较差;局部地方森林资源逐年减少,雪域上移,雨量减少。同时我县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林地流失,荒漠化面积逐年扩大问题。

2、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虽然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而言仍然十分落后,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由于林区管护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从而影响了全县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林木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等森林资源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缺乏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林业生产和林业事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4、生态文明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我县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建设也应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全县人民对林业的作用、功效了解还不够多,生态文明观念树立得还不够牢固。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工作

1、实抓好造林绿化工作,加快我县绿化进程。

第一在提高造林质量上求突破。要抓好生态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退耕还林、天保、生态公益林、“三北”等林业重点工程,确保实现我县森林覆盖率每年稳定递增的目标。不断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加强造林施工的质量监督,建立健全造林施工质量管理机制。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合理选择造林方式、植被搭配方式,提高造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第二在扩大社会造林上求突破。大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和资金参与林业建设,以政策为引导,以法律作保障,鼓励和扶持社团、企业、个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造林,不断扩大非公有制造林的数量和规模。充分运用宣传发动、表彰带动、检查促动等手段,采取植纪念树、造生态模范林等形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发展。三是在提升林地生产力上求突破。探索不同条件下的森林经营模式,解决营造林工作中的“过密、过疏、过纯”问题。

2、继续抓好重点工程,积极推动生态建设。

按照“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完善功能,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加快生态体系建设。加大我县公民义务植树的督查力度和县城东西两山荒山绿化区的绿化进程及管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县城风景林、河道及绿色通道工程,加强抚育管理,提高绿化质量,提高县城绿化水平,提升我县对外形象。对疏林地进行人工改造,促成天然下种成林;对荒山荒地,坚持封、造、管并举,集中力量开展人工造林。进一步强化措施,大力发展以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农田林网、用材林工程,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与治理模式,加大林分抚育管护工作。加快推进村屯绿化、四旁植树步伐,实施示范村镇绿化工程。

3、是进一步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健全森林防火机构,加大设施设备建设。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加大森林植物检疫网络建设,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切实保护好鸟类资源。

四、以法兴林,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县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县人民应正确认识和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林业政策法规,严格执法守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坚决制止乱排乱放、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和乱占耕地、林地、绿地的现象,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要结合国家生态公益林项目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项目实施,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搞好幼林抚育,防止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积极开展“退人还山”试点试范工作,使林业生态建设发挥出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促进林业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地产出率。大力推进林业从种苗培育、整地造林、抚育管护到采伐更新、加工利用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扎实开展送林业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建全科技生产服务网络,对农民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真正把林业建设引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以“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业务建设,努力建设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着力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和职工成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范,建设绿色家园、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模范,遵纪守法、团结和谐的模范,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模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就加快荒山绿化、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等紧要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共产党员学习教育活动长效机制,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项措施,提高廉洁从政水平,严厉查处林业行政许可中的不正当行为。重视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和个人进步,在部署任务的同时给予关怀,在赋予责任的同时给予爱护,使他们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干部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常挂念他们的冷暖,积极解决他们的困难,让干部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林业建设中来。

林业调研报告

(三)

一、我省基层林业站建设简要回顾

回顾我省林业站建设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20**年至20**年的缓慢发展阶段为适应林业建设需要,我省于20**年开始在重点林区设置区、乡(镇)林业站,但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到20**年底,林业站只有551个,职工仅20**人。二是20**年至2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年原国家林业部将林业站建设作为林业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利用3~5年时间把区、乡(镇)林业站建设好。我省即把建站设员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林业站建设步伐加快,发展迅速。截止20**年,全省已建有林业站1095个(占乡镇总数的61.9%),站员4006人,其中正式职工2627人。三是20**年以来的标准化建设阶段。20**年6月,全省林业站工作会议在东至县召开,研究和部署林业站开展标准化建设,标志着我省开始了以核定林业站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站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制度、图表及档案管理建设为中心;以强化林业社会化服务职能,加快林业站自身经济建设及廉政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站标准化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我省紧紧围绕林业站标准化建设这根主线,巩固和完善前期建站成果,发挥林业站的多项职能作用,为实现“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第二次创业和绿色长廊工程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正全力投入到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之中。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省保留单独设立的基层林业站有806个,在农林水综合站加挂林业站牌子的挂牌林业站301个,另有综合站284个。全省各类站共定林业人员编制4001人,实有林业正式职工4517人。截止目前,全省已经有76个县(市、区)获得了国家林业部(局)确认的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合格县”称号。

二、林业站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一)林业站机构不稳定

据摸底调查,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山区及重点丘陵、平原区基层林业站机构较为稳定。21个山区县基本上以乡镇设立林业站,其它重点丘陵、平原区县多以2~6个乡镇设立林业中心站或在重点林业乡镇设立林业站。而在一般平原区和丘陵区,如阜阳、亳州、合肥、蚌埠和淮北市的全部或者大部县(市、区)均为设立综合站;巢湖、安庆、六安、滁州市等的一些县(市、区)多为在综合站的基础上加挂林业站牌。全省单独设立806个林业站,较**年底全省已建的1313个林业站缩减了39%。

形成目前局面的原因在于,自**年开展撤区并乡及乡镇机构改革以来,我省林业站就一直受到“撤并”的影响。**年9月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后,各地又开始撤并林业站机构,下放林业站管理权限,大幅度裁减林业站人员。据统计,到改革后第一年,也是最严重时的**年底,全省实有基层林业站723个(较2000年缩减45%),落实核定林业站编制3035人(较2000年缩减43%,占省编委核定全省林业站编制数的52%),实有职工3221人(较2000年缩减39%),与国家加快林业发展的形势,与多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林业站机构的不健全、不完善、不稳定难以保证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人员编制少,事业经费难落实

本次调查,各地均反映林业站人员编制少,且多数山区县林业站人员事业经费不能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加重了林业部门的经费压力。如灵璧县有21个乡镇,设立6个中心站,核定编制才18人;宁国市是我省重点山区县,全市19个乡镇办均单独设置了林业站,核实编制113人,站均5.95人,而该市有林业用地面积275万亩,站人均2.5万亩。金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430多万亩,全县29个乡镇林业站,只核实编制89人,站均3.07人,人均林用地面积近5万亩。都与《安徽省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编制标准(试行)》中山区乡镇站编制基数为3人,每1.5万亩林业用地增编1人的规定要求有较大出入。又如重点山区县休宁县,全县39个林业站,定编128人,站均编制只有3.28人。而且,该县林业站事业经费得不到保证。县财政每年总体上划拨给县林业局的事业经费只有42万元。导致该县32名农民技术员(包括从社会上招收的“林政员”、“林管员”和“林业基金代征员”),1997年参加了黄山市人事、林业部门联合组织的考试、考核,被择优聘用;2001年又参加机构改革中的考试、考核竞争上岗,身份虽已解决,但其工资等待遇却一直不能兑现。近几年来,不时有上访发生。类似的情况在绩溪、岳西、潜山、霍山、金寨等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据摸底调查统计,全省各类站共核定林业人员编制4001人,其中,单独设立林业站的59个县(市、区)设立780个林业站(注:还有濉溪、肥东、无为等县少数乡镇设有林业站,多数乡镇为综合站,故未计其中),下达编制3033人,站均3.89人;有18个县(市、区)设立301个挂牌林业站,下达编制666人,站均2.21人;其它302个编制多属综合站中落实林业人员。全省各类站实有林业正式职工中还有23%的人员事业费未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三)管理体制不顺,林业站职工待遇低

目前全省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多种多样。据调查,全省有35个县(市、区)483个林业站“三权”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主要分布在山区县和设立林业中心站的县;有23个县(市、区)157个林业站和89个挂牌林业站实行双重领导;还有20个县(市、区)148个林业站和212个挂牌林业站,18个县(市、区)18个林业站和284个综合站实行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金寨、青阳、桐城、埇桥、萧县、濉溪等县(市、区)普遍反映,由于林业站现属乡镇以块为主的管理,存在下列弊端:一是林业站职工成了乡(镇)干部,要参加乡镇中心工作,成天包村下队,计生收税,无力投身林业工作;二是林业站职工待遇低,工资福利难保证;三是森林资源管理失控;四是造林质量难保证;五是林业主管部门落实任务不畅等等。同时,多年来一些地方将林业站“三权”下放与收回几经反复,动摇了基层林业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在工资兑现上,林业站“三权”下放的青阳县,庙前乡财政只拨给林业站基本工资(占70%)的80%,而浮动工资(占30%)、123元津贴工资等一概不发,林业站职工在家扎大扫把卖,每月只能勉强兑现基本工资。

与此同时,省林业厅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级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内也没有统一的专门的林业站管理机构。林业站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办公室(人秘股)、林业站(造林科)、资源科(股)、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省、市、县三级林业站主管部门的管理体系也有待理顺与加强。

推荐第5篇:林业调研报告

林业调研报告

威海工业新区成立后,汪疃镇在区党工委、管委确定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要战略的政策下,我镇形成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及其他农业全面推进的发展格局,农林副渔完成增加值达到3.2亿元,其中林业完成增加值5000万元,在林果渔业及其他上,全区造林面积达到1000亩,比上年增长30.5%,林木总面积达到3万亩。我镇现有五一林场,大旺林场,北山林场,韩家山林场四大林场,属于省级公益林,总面积达3万余亩,主要发挥生态效益,每年吸收二氧化碳730万吨,释放氧气546万吨。

根据威海工业新区十二五规划,我镇确定新五年的规划:

(一)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村庄绿化。重点抓好速生丰产林、名优经济林以及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突出抓好经济林果基地建设和管理,加速品种改良换代,有计划地对劣质果园进行更新改造,力争“十二五”期末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产量达2万吨。牢牢抓住结构调整“一条主线”,做大做强有机蔬菜、农业标准化“两大亮点”,全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带动、招商引资项目推动“三个支撑”,着力优化农业信息、市场流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

执法保障“四项服务”,努力确保农村政策“一个落实”。

(二)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一是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和水系林业工程,以农田林网、林粮间作和村庄绿化为重点,网、带、片相结合。二是实施绿色通道工程,主要交通干线及河流两侧搞好规划,合理布局,绿化美化相结合。三是搞好村庄经济林绿化,村村建设环村林。四是加快经济林、速生林、苗木花卉等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化经营。五是继续推行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林业的经营管理、采伐运输管理、林权抵押、信贷支持、证件管理等综合服务水平,逐步形成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实现林木资源总量有效增长,生态明显改善。通过建设完善以林网林带相结合的高标准平原大绿化工程,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农业防御风雹、病虫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推荐第6篇:林业调研报告

林业发展调研报告

刘富勇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如何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就成为我们林业工作者首要面临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林业各项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林业项目,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新内涵

1、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我县林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

1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2、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林业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经过全县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林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当前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县林业生产依旧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科技贡献率低,林分质量较差;局部地方森林资源逐年减少,雪域上移,雨量减少。同时我县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林地流失,荒漠化面积逐年扩大问题。

2、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虽然森

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而言仍然十分落后,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由于林区管护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从而影响了全县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林木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等森林资源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缺乏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林业生产和林业事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4、生态文明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我县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建设也应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全县人民对林业的作用、功效了解还不够多,生态文明观念树立得还不够牢固。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工作

1、实抓好造林绿化工作,加快我县绿化进程。

第一在提高造林质量上求突破。要抓好生态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退耕还林、天保、生态公益林、“三北”等林业重点工程,确保实现我县森林覆盖率每年稳定递增的目标。不断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加强造林施工的质量监督,建立健全造林施工质量管理机制。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合理选择造林方式、植被搭配方式,提高造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第二在扩大社会造林上求突破。大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和

资金参与林业建设,以政策为引导,以法律作保障,鼓励和扶持社团、企业、个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造林,不断扩大非公有制造林的数量和规模。充分运用宣传发动、表彰带动、检查促动等手段,采取植纪念树、造生态模范林等形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发展。三是在提升林地生产力上求突破。探索不同条件下的森林经营模式,解决营造林工作中的“过密、过疏、过纯”问题。

2、继续抓好重点工程,积极推动生态建设。

按照“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完善功能,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加快生态体系建设。加大我县公民义务植树的督查力度和县城东西两山荒山绿化区的绿化进程及管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县城风景林、河道及绿色通道工程,加强抚育管理,提高绿化质量,提高县城绿化水平,提升我县对外形象。对疏林地进行人工改造,促成天然下种成林;对荒山荒地,坚持封、造、管并举,集中力量开展人工造林。进一步强化措施,大力发展以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农田林网、用材林工程,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与治理模式,加大林分抚育管护工作。加快推进村屯绿化、四旁植树步伐,实施示范村镇绿化工程。

3、是进一步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健全森林防火机构,加大设施设备建设。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健全

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加大森林植物检疫网络建设,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切实保护好鸟类资源。

四、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促进林业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地产出率。大力推进林业从种苗培育、整地造林、抚育管护到采伐更新、加工利用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扎实开展送林业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建全科技生产服务网络,对农民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真正把林业建设引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推荐第7篇:林业调研报告

学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生态林业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如何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就成为我们林业工作者首要面临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林业各项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林业项目,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新内涵

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林业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当前林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林业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我县林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

1 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3、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林业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经过全县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林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

2 果。然而,当前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县林业生产依旧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科技贡献率低,林分质量较差;局部地方森林资源逐年减少,雪域上移,雨量减少。同时我县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林地流失,荒漠化面积逐年扩大问题。

2、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虽然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而言仍然十分落后,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由于林区管护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从而影响了全县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林木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等森林资源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缺乏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林业生产和林业事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4、生态文明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我县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建设也应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全县人民对林业的作用、功效了解还不够多,生态文明观念树立得还不够牢固。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工作

1、实抓好造林绿化工作,加快我县绿化进程。

第一在提高造林质量上求突破。要抓好生态工程建设,高

3 标准高质量地实施退耕还林、天保、生态公益林、“三北”等林业重点工程,确保实现我县森林覆盖率每年稳定递增的目标。不断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加强造林施工的质量监督,建立健全造林施工质量管理机制。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合理选择造林方式、植被搭配方式,提高造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第二在扩大社会造林上求突破。大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和资金参与林业建设,以政策为引导,以法律作保障,鼓励和扶持社团、企业、个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造林,不断扩大非公有制造林的数量和规模。充分运用宣传发动、表彰带动、检查促动等手段,采取植纪念树、造生态模范林等形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发展。三是在提升林地生产力上求突破。探索不同条件下的森林经营模式,解决营造林工作中的“过密、过疏、过纯”问题。

2、继续抓好重点工程,积极推动生态建设。

按照“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完善功能,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加快生态体系建设。加大我县公民义务植树的督查力度和县城东西两山荒山绿化区的绿化进程及管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县城风景林、河道及绿色通道工程,加强抚育管理,提高绿化质量,提高县城绿化水平,提升我县对外形象。对疏林地进行人工改造,促成天然下种成林;对荒山荒地,坚持封、造、管并举,集中力量开展人工造林。进一步强化措施,大力发展以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农田林网、

4 用材林工程,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与治理模式,加大林分抚育管护工作。加快推进村屯绿化、四旁植树步伐,实施示范村镇绿化工程。

3、是进一步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健全森林防火机构,加大设施设备建设。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加大森林植物检疫网络建设,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切实保护好鸟类资源。

四、以法兴林,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县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县人民应正确认识和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林业政策法规,严格执法守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坚决制止乱排乱放、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和乱占耕地、林地、绿地的现象,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要结合国家生态公益林项目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项目实施,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搞好幼林抚育,防止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积极开展“退人还山”试点试范工作,使林业生态建设发挥出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促进林业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转

5 变。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地产出率。大力推进林业从种苗培育、整地造林、抚育管护到采伐更新、加工利用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扎实开展送林业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建全科技生产服务网络,对农民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真正把林业建设引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以“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业务建设,努力建设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着力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和职工成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范,建设绿色家园、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模范,遵纪守法、团结和谐的模范,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模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就加快荒山绿化、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等紧要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共产党员学习教育活动长效机制,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项措施,提高廉洁从政水平,严厉查处林业行政许可中的不正当行为。重视干部职工

6 的教育培训和个人进步,在部署任务的同时给予关怀,在赋予责任的同时给予爱护,使他们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干部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常挂念他们的冷暖,积极解决他们的困难,让干部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林业建设中来。

推荐第8篇:林业局关于县级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林业局关于县级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在经济上是小县,但在生态建设上却是大县,林地面积241.93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7.9%,森林覆盖率53.8%。林业作为生态保护核心、经济发展的支柱、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肩负着改善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事关农村发展,事关“绿色××、富裕××、和谐××”建设,

为了解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发展中创造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体制机制不顺等突出问题,把林业产业推向全面科学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县委办师办通〔2009〕54号文件精神,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局对全县林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特报告如下: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91.2%,是××省重点林区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多年来,林业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要求,围绕构建“绿色××,富裕××,和谐××”这一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的,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生态建设工程为支撑,从增加林业贡献率着手,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施了速生丰产林、世行贷款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资源持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加强;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态效益、产业效益、林农效益凸现;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产、加工和交易基地,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结构渐趋合理,林业产业建设迈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41.9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17.45万亩的57.9%,其中有林地面积196.99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7.76万亩,疏林地面积6.5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66万亩。森林覆盖率5从1978年的20.1%增至2008年的53.8%,活立木总蓄积量533.82万立方米,2008年林业产值突破了2亿元,2009年力争超过3亿元。

(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林木培育业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建设驱动下,全县群众造林积极性高涨,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发展迅速。目前有速生丰产林93万亩,其中杉木30万亩、华山松20万亩、桉树15万亩、川滇桤木等速生商品林28万余亩。2009年建设10万亩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实现100万亩以上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设目标;经济林树种结构渐趋合理。核桃、板栗、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从2000年的2.57万亩增至2008年的10.39万亩,产量89.18万吨,2009年继续建设核桃10万亩、油茶1000亩;绿化苗木事业发展加快。育苗面积从2000年的213亩增至2008年的3375亩,年产绿化苗木及花卉2120余万株(盆)。特别是以“滇东木莲”为品牌的绿化苗木基地初具规模。

(二)第二产业初具规模。全县共有林产品加工企业45家,2008年生产锯材12931 m3,实现产值2564万元;生产细木工板10961 m3,实现产值2849万元,2009年预计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

(三)第三产业逐步壮大。菌子山、凤凰谷具有较好的景观优势和森林旅游资源,2009年接待游客27.9万人次,涉林产值7027万元。

二、基本做法与典型经验。

(一)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林产业发展。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结构科学、质量优良的各类森林覆盖,才能发挥生态系统整体防护功能,才能构筑良好的森林生态屏障;建设林木利用率高、产品增值效益明显、产业链条长、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企业,才能较好的联结带动农户增收,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因此,建立符合县情、林情的发展思路与制定科学的产业建设规划,走有序、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现代林业发展的精髓。我县根据区位、气候等优势,确立了速生丰产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设规划,并始终不一的坚持,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明确责任,严格落实,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机制。我们实行各级领导干部任期林业产业目标责任制,签定责任状,将林产业成绩作为政绩考核重要内容,每年按制定的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并兑现奖惩。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强化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三)调整结构,靠山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焕发出群众空前的造林、营林、护林热情,投资发展商品林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热门”;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林业服务体系、经营体系、森林资源管护体系

推荐第9篇:黑龙江省林业产业成长性报告

黑龙江省林业产业成长性报告

一、产业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有林地面积20180.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45.8%,约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10.8%,活立木总蓄积量17.6亿立方米,占全国或厘米总蓄积量12%,森里覆盖率45.7%。全省湿地面积884万公顷,居全国第一,其中天然湿地面积55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8%,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7。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省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并被列入全省终点推进的十大产业之一。林下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森林得以休养生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次产业比重逐渐减小,

二、三次产业比重增大,逐步形成了森林培育、木材加工、森林绿色食品和医药、森林生态旅游、林化产业等多业并举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

2012年,全省林业总产值实现1203亿元,较2011年增长19.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0.0%。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链各环节运转,促进了生态建设,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职工和林区农民收入,为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木材加工业稳步推进。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建立各类木材加工园区39处,年加工能力960立方米,有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1950家,主要产品有实木家具、木制门窗、地板、集成材、刨花板、纤维板、以及木制工艺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木业企业如大亚集团中密度纤维板、瑞典宜家木业、广东百诺家具、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大连科冕木业、台湾信富木业、香港嘉汉集团等都相继入驻我省。省内伊春光明、齐齐哈尔华鹤、哈尔滨森鹰、七台河双叶等加工企业也相继形成规模,2012年全省木材加工实现产值560.5亿元,完成税收30多亿元,拉动相关就业60余万人。

二是林菌产业基础雄厚。2012年全省森林食用菌总产量33.3万干吨。其中黑木耳产量27万吨,约占全国的60%以上;猴头菇、松茸、榛蘑等产量约占全国的80%以上。涌现出黑森、绿源、巨龙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创出“元宝耳”、“黄金耳”等十几个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东宁绥阳、尚志苇河为龙头的两大林菌产业园区,产品远销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及俄罗斯、乌克兰、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达到140亿元,带动相关就业和半就业50余万人。

三是北药产业逐步向好,势头好。目前,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产量超过1万吨。依托北方寒地气候和林区良好生态环境,、我省种植的人参、刺五加、五味子、黄芪、板蓝根、防风、龙胆草等道地药材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长盛不衰。全国各大制药企业均在黑龙江投资,全省中药材饮片厂已发展到53家,出产的刺五加注射液、双黄连口服液、护肝片等一些中药材制品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我省畅销全国市场的拳头产品。2012年,全省北药产业实现总产值25亿元,带动相关就业10余万人。

四是林果产业空间巨大。去年全省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220万亩,苹果、梨、葡萄、李子等水果产量15.8万吨,红松籽、榛子、核桃等坚果产量9400干吨,蓝莓、沙棘等浆果产量3450吨。全省现有水果生产加工企业2000多家,坚果加工企业400多家,蓝莓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27家,年加工量1.8万吨,主要生产干果、烘培食品、蓝莓果酒、果汁饮料、罐头、果酱、生物制剂等9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年加工产值近20

亿元,带动相关就业15万人。因为农林产品多数免税,仅加工可生成一点税收,我省恰恰缺少加工环节,上交的也是微税。大兴安岭超越、百盛蓝莓、北极冰蓝莓酒业、富林山珍科技、林格贝;伊春兴安红酒业、森野实业、忠芝大山王酒业;黑河长乐山大果沙棘等加工骨干企业日趋壮大,生产的果酒、饮料产品销往国内大中城市,速冻果、花青素及部分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捷克、韩国等国家。

五是林下养殖热色突出。我省林下驯化繁殖和经营利用的动物品种主要是东北虎、丹顶鹤、白鹤、黑熊、梅花鹿、马鹿、林蛙、野猪、狍子等,全省现有重点野生动物饲养场(点)500多处,其中鹿场400多家,分布在全省各地市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驯养梅花鹿和马鹿8.5万头;驯养各类毛皮动物300万只,年产毛皮230万张;林蛙养殖户6000家,承包林地面积200万公顷;熊类驯养单位11家,驯养熊类2883头。2012年,林下养殖业年总产值实现25.5亿元,带动相关就业25万人。

六是生态旅游日渐繁荣。2012年全省森林公园总数已达106个,其中国家级58个,省级48个;各类保护区212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85个、市县级99个。有湿地类型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18个(含7处国际重要湿地),省级60个。随着人们亲近自然、珍爱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休闲旅游产品逐步受人所爱,2012年仅森工统计,各森林湿地公园和保护区接待游客947.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78亿元,带动相关就业和半就业55万人。全省旅游业总收入1300亿元,70%与林业相关。

七是对俄林业合作前景看好。近年来,我省林业企业大量“走出去”,热别是依托毗邻俄罗斯远东森林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树种齐全,材质优良的优势,建立了原材料基地和木材加工园区。从俄罗斯年进口木材(包括纸浆等折合原木)1000万立方米上下浮动,产值60亿元左右,增加省内人员境外就业约15万人。

二、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1.优势

一是资源基础。全省2080万公顷的林地,556万公顷的湿地,蕴藏了大量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且天然无污染,发展森林食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是产业基础。全省发展林业产业历史悠久,有近万家林业企业,几十万产业工人,从事生产经验丰富,能力较强。

三是科研基础。省内有东林、东农、林科院、林研所等十多家林业科研机构,每年都有新的攻关成果。

四是工作基础,全省三年产业建设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对产业发展抓得更紧,抓得更实,各地也积极响应,产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

五是政策基础。国家新近出台了林下经济发展意见,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政治保障。

2.潜力

我省林区有林下植物2200余种,分属186科、737属。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果实植物有猕猴桃、黑豆果、刺玫果、蓝靛果、笃斯、越桔、山葡萄、山楂、草莓、托盘、灯笼果、野梨、榛子、橡子、山核桃、松子,以及引进的沙棘、欧洲花楸、等30余种;有可食植物80余种,常见的山野菜有刺老芽、刺五加、小叶芹、蒲公英、黄花菜、柳蒿、老山芹、蕨菜、薇菜、木耳、菇类等30余种,蕴藏量在数亿吨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在1亿公斤以上。林下产品“原始”、“生态”特征鲜明。我省有完整的大森林、大草原、大平原、大水域、大湿地等生态系统,构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优势。光、热、水与植物生长期同季,适宜植物的生长;开发建设时间晚,污染小,生态环境好,是想、理想的绿色植物生长基地。这里的种植品和产成品是绿色的、有机的、是最受市场欢迎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野生植物、森林

景观、水面、湿地、草地、地下矿产等资源。这些资源很多均处于开发初始阶段,大有文章可做。

(1)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

截至去年底,全省有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311家,有七台河双叶、伊春光明、齐齐哈尔华鹤、哈尔滨森鹰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年加工能力960万立方米,主要产品有实木家具、木制门窗、地板、集成材、刨花板、纤维板以及木制工艺品等。但是,随着我省大、小兴安岭和森工系统国家天保二期工程的深入实施,从2011年开始,全省林区木材产量开始调减,到2013年由几年前每年800万立方米左右调减到每年295.9万立方米,年调减幅度为59.9%。其中,大兴安岭林区由2010年的214.4万立方米调减到56.6立方米,减幅73.6%;龙江森工由2010年的419万立方米调减到89.4万立方米,减幅78.7%;地方林业有2010年的180万立方米调减到150万立方米,减幅16.7%。全省木材资源产量骤降,给省内原靠资源优势寻求发展的木材加工企业带来严重冲击。加之我省木材加工企业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成本较高,品牌效应差,产品市场占有率一直不高。特别是随着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木制板材、家具等产品销量大幅下降,企业效益收到严重冲击,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就整个产业来讲,只能平稳运行,很难实现高速发展。以不变价格计算,按平均每年12%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木材加工产业主管业务收入可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以上。

(2)森林食品加工产业

一是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黑龙江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著名的黑木耳主产区,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气候、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多年黑木耳栽培技术和经验,黑龙江林下生产的黑木耳品质上乘,明显优于全国其他产区,纯天然、无污染,无任何农药添加,是真正的森林绿色有机食品。2012年黑龙江省黑木耳产量27万干吨,约占全球总销售的42%,全国60%。全省除西部平原地区外,有30多个市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现有黑木耳生产基地142个,专业村1340个,从业农民15.8万户。发展黑木耳“不与民争时、不与粮争地”,被誉为“绿色产品”中的“黑色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林业多种经营的支柱产业。全省依托牡丹江东宁县和哈尔滨尚志市两个主产区,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和新技术培训,不断完善上下游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条,行程两大食用菌产业集群。去年东宁绥阳黑木耳大市场,年干品交易量达10万吨,实现交易额突破50亿元;尚志苇河黑木耳交易市场,年食用菌干品交易量达6.5万吨,实现交易额32.5亿元。并创出了“元宝耳”、“黄金耳”等十几个知名品牌,产品远销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及俄罗斯、乌克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了买全国卖全球。

黑木耳是可循环再生资源,市场空间广阔,产业潜力巨大。黑木耳在国际商场上价格昂贵,优新木耳可买到2.5万美元/吨。德国鲜(水发)黑木耳售价达40马克/公斤,美国鲜(水发)黑木耳8-10美元/磅。目前全球黑木耳产量不足60万吨,世界人均占有黑木耳每人每年不足10克,按照美国乔治 华盛顿大学研究报告“每人每天吃5克黑木耳即能延年益寿”的提法,目前世界黑木耳总产量仅不足供应10天。黑木耳在其他国家,受技术、资源、气候、劳动力价格等多方面因素限制,难以发展。

黑木耳产业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低、污染少,剩余物可循环利用等特点,适合北方大规模种植,产业链额无限延长,具有产业化发展的潜质。产品除直接食用外,还可发展精深加工,目前已开发出黑木耳粉,黑木耳脯,黑木耳茶,黑木耳脆片,黑木耳饮料,黑木耳滋补稠酒,黑木耳酱等五大类,几十个品种的黑木耳产品。废菌料可发展菇类生产,提高菌类生物转化率,也可转化为燃料和有机肥,实现“吃干榨尽”。以黑木耳废菌料为原料生产的木屑颗粒具有灰分小,发热量大,燃烧时间长的优点,在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市场深受欢迎。随着生物保鲜技术的不断提高,黑木耳鲜品已经走向市场,已经有企业把鲜

品木耳直接供应国内外精品超市,效益也十分明显。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黑木耳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全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和黑木耳产业规划,投入大量资金勇于技术攻关和市场建设,推动黑木耳产业纵深发展。目前,全省黑木耳产业生产基地、市场体系、服务功能不断健全完善,形成了“一县一品、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良性发展格局。一批生产加工基地得到国家挂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被授予“中国食用菌之城”;伊春市被称为“中国原生态食用菌基地”;东宁县成为“中国黑木耳第一县”;海林市成为“中国食用菌之乡”;林口县成为“全国食(药)用菌优秀基地县”。全省初步形成了十个企业+合作社+职工的黑木耳产业示范区,在政策鼓励和企业带动下,从事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多。预计2020年,全省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量可达40万吨,实现产值400亿元。

二是坚果产业。黑龙江省是著名珍贵经济树木红松的盛产地(全球只有三大产地,黑龙江、俄罗斯、北美,黑龙江质量全球最好),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红松籽产区,全省现有红松坚果林8.4万公顷,2012年,全省红松籽产量4933吨。现有红松果仁加工厂200余家,年产松子仁1000吨黑龙江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榛子主产区之一,全市那个现在野生和人工终止榛子林1万公顷,2012年,全省大榛子产量1804吨。全省现有大榛子加工企业150多家,年加工量500吨以上,主要生产榛子果仁、即食品、食用精品油等产品。目前红松籽和大榛子等坚果在欧美等国际市场价格昂贵,每市斤约为60欧元左右。而我省仅为60元人民币,黑龙江产品投入市场多年,国内外市场反馈效果较好,省内经营红松籽进出口企业50余家,平均每年红松籽仁出口创汇约3亿美元左右。据专家测算,坚果深加工综合利用后与出售初级原料产品对比,附加值可增加60倍以上,可释放更大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价值。特别是由深加工形成的坚果油、坚果酒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则因具有潮流性、资源独特、工艺领先、项目先进的特性,几经成为诸多保健品、滋补品及天然药物原料的替代品,坚果壳等生产剩余物,还可生产活性炭和车辆轮胎防滑添加剂,国际国内市场空间巨大。

黑龙江省以红松籽和大榛子为代表的坚果产业已初具规模,从业人员过万,形成了从坚果种植、采集、加工、销售、剩余物综合利用的完全产业链条,形成了多系列坚果产品,在全省诸多产地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加工企业购销平台和多元化的专业批发市场,并在东宁、绥芬河等口岸也建立了进出口基地,产业发展势头正旺。2013年,黑龙江省把坚果产业列为林业重要的主打产业之一,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大榛子种植,不断扩大坚果林种植面积,预计到2020年,全省红松籽产量将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150亿元。

三是坚果产业。我省是全球著名的黑寒地黑土带,野生蓝莓、蓝靛果等高端坚果的主要产区,多年从事野生浆果生产加工经验丰富,技术领先。去年全省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220万亩,苹果、梨、葡萄、李子等水果产量15.8万吨,蓝莓、沙棘等坚果产量3450吨。全省现有坚果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量1.8万吨,主要生产干果、烘培食品、蓝莓果酒、果汁饮料、罐头、果酱、生物药剂等9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年加工产值近20亿元,拉动相关就业15万人。大兴安岭超越、百盛蓝莓、北极冰蓝莓酒业、富林山珍科技、林格贝;伊春兴安红酒业、鑫野实业、忠芝大山王酒业;黑河长乐山大果沙棘等加工骨干企业日趋壮大,生产的果酒、饮料产品销往国内大中城市,速冻果、花青素及部分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捷克、韩国等国家。现全省野生浆果大多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黑河地区,随着人们对保健野生天然食品的认识提高,浆果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我省各地采用新技术和引进品种开展的人工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浆果产量也大幅上升,下步重点是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深度开发利用,整合全省浆果特色品牌,形成拳头产品,不断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并适度开发以李子、葡萄、梨、沙果为主的使用果品的种植力度,不断满足人们对食用水果的需求。力争到2020年,全省浆果产业产值达200亿元。

(3)造纸产业

我省现有造纸企业74户,其中规模以上50户,现已形成以齐齐哈尔大庆海达纸业、牡

丹江恒丰纸业、佳木斯龙江福纸业为核心的三大产业集群。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4.5亿元,实现税5.9亿元。

我省发簪造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省现有林地面积2080.3万公顷,森林蓄积17.61亿立方米;年采伐和抚育木材产量达500万立方米;每年进口俄罗斯木材和纸浆折合1000万立方米;全省556万公顷湿地,年产紫花苇、白花苇等优质原料50万吨,造纸产业基础原料充足。此外,黑龙江淡水资源丰富,双鸭山、鹤岗、七台河、鸡西等四大煤城,年产煤炭一亿吨,可为发展造纸产业提供充足的生产配套要素支撑。

2011年以来,全省重点推进十大产业建设,造纸产业作为林业产业之一,项目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列入2013年省重点推进林业产业项目中,就有牡丹江恒丰纸业有限公司特种纸扩建项目、龙江福浆纸有限公司硫酸盐针叶浆生产线改扩建项目、林甸海达纸业有限公司纸浆记起制品扩建项目初具规模,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佳木斯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等9个造纸产业项目,项目建设总投资95.5亿元,2012年计划投资26.5亿元。

根据纸板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国内纸张及纸板年消费量和增长量与GDP增长率基本保持一个非常相似的增长趋势。国内纸张消费从2002年开始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2012奶牛国内纸张消费突破8000万吨,预计2020年将达到或超过1一吨,全国纸张及纸板消费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造纸行业在目前工业行业中属于少数需求拉动型、市场潜力巨大的行业,进口纸和纸浆的用汇总额仅次于石油和钢材。国家已将造纸行业列入国债支持技术改造的重点行业之一。随着全球木材资源的逐年减少,造纸业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世界纸业巨头的目光也都看好了资源丰富的黑龙江,大量国际资金正在源源不断注入我省,一批大的建设项目相继获得批准开工建设,未来5-10年,我省造纸产业将面临一次大的跨越式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省造纸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4)北药产业

自2000年我省“北药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医药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北药”品牌叫响了全国。利用采集的野生药材种子种植在我省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人参、平贝、水飞蓟、板蓝根、防风、龙胆草、甘草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万亩,年生产药材产值25亿元,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富民强省做出了贡献。“关防风”、“北五昧”、“关龙胆”、“宁古塔黄民”等一些“原”字号地道药材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在各大中药材市场上长盛不衰。刺五加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护肝片等一些中药材制品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我省畅销全国市场的拳头产品。全省中药材饮片厂已有53家,在国内比较知名的生产中成药、中药制剂药厂就有哈药、哈中药二厂、哈制药三厂、葵花药业、世一堂、圣泰药业等10多家。

黑龙江的山地、林地资源和特殊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种植药材。全国42个国家级

一、

二、三类重点保护动植物中药材,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资源在我省。加之黑龙江拥有一批规模效益较好的大型亦要龙头企业,可带动林下药材种植业项目的实施。初步形成了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利民医药园和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园区为侧翼的“品”字阵容。全省已形成十多个企业+基地+农户林药生产基地,种植和加工数量逐年增加。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医药工业基地,人才优势明显。哈尔滨市医药工业企业、医药市场流通领域及医药研究机构从业人员达17万人、北药开发的人才优势突出。开发北药产品和药材种植的各项技术成熟,多数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农民从事北药药材采集、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积极性高,部分地区已形成北药药材种植、采集、加工、收购等规模产业链条。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北药综合开发,已把北药开发作为发展市县经济的重要措施,当作培植市县级财源的重要途径,这为北药药材种植开发和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目前全省已经做出规划,鼓励各地从事北药种植和开发,全省林下种植面积不

断扩大,预计到2010年北药产业产值将达到250亿元。

(5)森林湿地旅游产业

2012年全省森林公园总数已达106个,其中国家级58个,省级48个;各类保护区212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85个、市县级99个。有湿地类型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18个(含7处国际重要湿地),省级60个。随着人们亲近自然、珍爱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休闲旅游产品逐步受人所爱,2012年仅森工总局统计,各森林湿地公园和保护区接待游客947.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78亿元,带动相关就业和半就业55万人。鉴于当前发展的良好形势,我们计划请国际知名专家高端设计,突出黑龙江原始、自然、狂野、幽深的特色,积极与国际国内大的旅游公司接触,争取引入大的战略投资者,合力开发森林湿地景观,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发挥国家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的冰雪、界江、湖泊、沼泽、火山等特色优势,力争创出黑龙江生态旅游品牌。到2020年预计全省森林湿地旅游收入将达到1100亿元。

此外,我省种苗花卉产业、森林经营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产值200亿元。境外资源开发、原木进口、境外加工园区建设等,可为全省林业产业带来100亿左右的产值效益。

预计到202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将突破4000亿,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促进林农年人均增收2000元,并逐年增加税收,拉动社会就业和半就业600万人。

三、产业招商重点

一是引进有自主品牌和市场高科技型木材加工企业,改变过去大量消耗资源,经济效益的现状,提高我省加工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市场营销和利润税收。

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现有森林食品生产企业和市场,形成巨企业和垄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并在产业链延伸上,引进一批环保型企业,使整个产业从种植、采集、生产、加工、再加工到剩余物利用、还田,实现全产业循环。

三是引进药品加工大企业,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和引导当地开展北药种植,增加就业,提高原料加工利用率,提高总产值和利税收入。

四是引进国际知名旅游企业,依托全省丰富的森林湿地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自然、原始、四季分明特色,打造北方旅游名省。

推荐第10篇: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2016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一、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林业发展最快最好的三十年,全县上下以工程和西部大开发为契机,高举生态与产业两面大旗,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以发展保护为中心,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加强林业自身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均取得辉煌成绩。三十年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由78年的176.1万亩上升到现在的262万亩,净增85.9万亩;有林地面积由78年的88.3万亩上升到现在的178.4万亩,净增90.1万亩;活立木蓄积由78年的97.38万立方米上升到现在的418.8万立方米,净增321.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78年的25%上升到现在的49.6%,净增23.7个百分点;林业系统建筑总面积由78年1037平方米上升到现在104229平方米,净增10.3万平方米;国家对林业的投入由78年的不足5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1个亿;全县林果收入由78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6个亿。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全县林业实现了四大转变,即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由纯发展型向发展与保护并重型转变;由速度型向速度效益型转变;由林业部门单打独斗向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一个山清水秀、民富林强的新屈乡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工程建设成果丰硕。近二十年,全县先后启动实施了防护林、德援造林、世行贷款造林、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库区湿地等一批重点工程,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防护林从89年开始启动,十年完成重点人工造林30.9万亩,封山育林3.65万亩,低效林改造15.1万亩,幼林抚育5.3万亩;德援项目从95年开始启动,六年完成人工造林13.94万亩,封山育林9.71万亩,灌草种植0.2万亩;世行贷款造林由95年开始启动,三年完成人工造林1.58万亩,封山育林1.41万亩;退耕还林从2000年开始启动,截止2016年全县共完成坡耕地造林22.3万亩,荒山造林12.7万亩;天保工程从2000年开始启动,截止目前,全县落实森林管护面积181万亩,完成公益林人工造林4.17万亩,封山育林17.9万亩,飞播补植管理5万亩,安置森工企业富余人员333人。德援项目从建设初期到终期评估验收,一直被誉为全省的样板。退耕还林工程从04年开始连续三年被授予全省退耕还林先进单位,07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

(二)三防工作全面加强。一是森林防火工作得到加强。县乡两级防火机构进一步健全,防火设施进一步完善,防火措施进一步扎实,火警次数由70年代的每年20余起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起,实现连续31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二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得到加强。通过加强检疫与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由78年的30%上升到现在的85%以上,林木种苗及种子花卉检疫率由60%上升到95%以上,组建了市第一个县级森林病虫害检疫检验室和林业生物标本室;三是限额采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天保工程启动后,全县取消了商品材采伐计划,调减了农民自用材指标,农民自用材由2000年前的7万立方米/年下降到现在的3.6万立方米/年,调减了35%,与此同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林木采伐、运输、经营、加工、检疫“五证”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林木采伐许可证服务代理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办事效率;四是林地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县上下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从2000年起,平均每年查处非法征占用林地案件近20起,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500万元以上;五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成立了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小区5个,保护面积68610亩,对全县402株古大珍稀树木进行普查登记,并对其中45种特别珍贵的树木和18各珍稀植物进行了挂牌保护;六是林业执法工作得到加强。林业执法机构由70年代的1个增加到现在的17个,林业专业执法人员由70年代的不足10人增加到现在的近100人,林业案件的查处量由70年代的平均每年10余起上升到现在的200余起,林业执法和资源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大规模开展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封山管护和节能保林,全县森林植被迅速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资源分三个阶段实现了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1980年至1992为第一阶段,以飞播造林为主,12年间共进行飞播8次,21个播区总面积达90万亩,使65万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妆;1993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全县以消灭荒山和绿化达标为中心,93年消灭了宜林荒山,95年实现了绿化达标,被省政府授予绿化达标先进县;2000年起截止2016年为第三阶段,全县以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为依托,7年间完成坡耕地及荒山造林30多万亩,封山育林17.9万亩。30年来,全县新增林业用地86万亩、有林地9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320多万立方米。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据统计,30年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78年的2030平方公里下降到1075.86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4194.2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现在的1170吨/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量由78年的851.42万吨/年下降到时现在的125.88万吨/年,各种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各种野生动物和野生禽类明显增多。

(四)林业产业发展壮大。全县按照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思路,林业产业板块不断发展壮大,结构更加合理,门类更加齐全,林果产值由78年的20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6亿元。一是一批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主体的木材经营加工企业被关闭,从2000年开始全县共关停木材经营加工企业40多家;二是以柑桔、茶叶、板栗、核桃为主的多经基地快速发展,全县多经林面积由78年的18万亩上升到38万亩,增加了20万亩;三是以森林旅游和特种养殖为主体的新型林业产业蓬勃兴起。九畹溪漂流、链子崖探险等一批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和特种养殖业已在库区崭露头角,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五)林业科技卓有成效。一是科技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林业科技人员由78年的15人增加到现在的9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达90%以上,中级职称达80%以上;二是技术培训工作卓有成效。近十年来,全县围绕板栗、核桃等农村支柱产业,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和技术培训,每年开展技术培训不少于50场次,培训农民达1万多人;三是科技创新工作卓有成效。广大科技人员立足本职,大力开展林业科技创新,林业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林业系统在国家、省、市林业科研院所的支持和配合下,完成林业科研项目20多个,其中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县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生物篱防止水土流失、农林复合模式、板栗丰产栽培、管氏肿腿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空心李选育等技术在全省、全市均处于领先水平。

二、当前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在库区,是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的县、市之一,全县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在山区县、市中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更少,森林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土地退化和湿地污染现象比较突出。由于我县人多地少,加上耕作方式落后,全县土地退化的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地区已出现沙化现象,如杨林赵家山、郭家坝五龙等地已出现沙化迹象。工程新建后,我县人地将矛盾更加突出,干流及八大支流被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土地退化和湿地污染已成为我县生态建设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三)林业生产经营管理集约化程度不高,效益较低。一是经营手段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森林单位面积和蓄积也比较低,林地资源亩均产出水平只有200元左右,森林单位平均蓄积只有3立方米左右;二是科技含量不高,现代科技成果在林业生产经营中的普及率及成果转化率约30%左右;三是林业机构不够稳定,林业队伍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林业机构和管理体制变来变去,林业力量薄弱,干部职工教育和知识更新的步伐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是世界上森林火灾发生最频繁和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调查,全国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1万余起,受害森林面积900多万亩,现有林业有害生物8000余种,造成严重危害的达292种,其中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达32种,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达1.6亿多亩,已超过年人工造林面积,给我国带来国土生态、物种、能源、粮食、木材和气候等多方面的安全隐患。我县地处工程坝上库首,随着工程新建后所带来的人流、物流和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工程新建后所带来的人流、物流,我县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形势也将更加严竣。

(五)林业产业体系不健全,投入严重不足。林业产业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支柱。当前林业产业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比重较小,就全县而言林业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30%左右,全县山地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80%左右,林业产业的潜能和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二是林业产业门类不齐全,发展不平衡。林业产业仅局限在简单的培育用材林、发展经济林、培育花卉种苗和开发森林旅游上,而对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特种养殖和林下资源开发等新型产业重视不够;三是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相对而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投入较大,而对林业产业的投入较少。

三、采取的主要对策

在当今全社会高度重视林业的大环境下,如何抓住当前西安部大开发和林业工程众多的大好机遇,推动我县林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林业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对林业工作的认识。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生态产品供给的双重使命。2016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把林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全县上下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一是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努力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切实担负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二是要充分认识林业巨大的经济功能,努力保障木材供给和发展林业产业,切实担负起促进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光荣任务;三是要充分认识林业的巨大社会功能,努力增加就业和建设生态文明,切实担负起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职责,不断提高新时期全社会对林业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大工程推动林业大发展。一是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全县要抓住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大好机遇,重点抓好树种置换、确权发证、政策兑现、信访查处、成果巩固等工作;二是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补偿。要进一步完善天然林管护体制,强化乡镇、村管护职责,努力探索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形式和办法,提高管护成效;三是继续抓好库区湿地保护。尽早启动库区湿地保护项目,切实加强库区湿地监测与保护;四是继续抓好低效林改造。通过抚育施肥、改接换种、防虫治病等手段,加大低效林改造力度;五是继续抓好科技支撑。以国家林业局兰陵溪退耕还林科技支撑点为契机,切实加强与上级科研部门的联系与配合,针对我县在林业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六是继续抓好项目争取工作。全县要在退耕还林新一轮规划、公益林补偿、低效林改造、库区湿地、生物质能源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省、市对林业的投入,增强林业发展后劲。

(三)加强林业执法和森林资源保护,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始终是全县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加强对林业政策法规的宣传,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实行综合防治。一是切实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对森林资源危害甚大,全县上下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科学预防、积极消灭”的方针,扎扎实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全县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二是切实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病虫害被人们称之为“无烟的森林火灾”,同样对森林资源会造成毁灭性损失,当前全县重点要抓好松材线虫病的除治和以核桃为主体的经济林病虫防治工作;三是切实加强对林地、林木、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全县上下要从源头着手,认真研究各项管理措施及办法,加大工作力度,严禁乱征滥占林地和湿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四是切实加强对木材市场和流通领域的监管。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的检查和木材经营加工市场的巡查,严禁非法运输和无证经营加工木材,进一步规范木材市场;五是切实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森林公安、检查站、林政稽查队伍建设,不断充实林政执法人员,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不断壮大林业板块。按照兴林富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林业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一是大力发展以柑桔、茶叶、板栗、核桃为主体的经济林产业;二是大力发展以库区自然风光和屈原文化为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业;三是大力发展以野生动物为主体的特色驯养繁殖业;四是大力发展以维维、帝元、屈姑为载体的森林绿色食品业;五是大力发展以道路、城镇、景区绿化为中心的特色种苗花卉园艺业。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不断完善林业产业政策,积极培育和扶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各种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努力提高林业产业市场化能力和林产品质量。

(五)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不断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林业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现代林业建设中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我县作为国家退耕还林科技支撑示范县,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当前围绕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兰陵溪科技点为载体,继续加强与中国林科院、省林科院、亚研所、华农大、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联系与配合,依托上级科研院所的力量,全面完成各项科研任务;二是大力普及推广林业常规技术;三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四是大力加强示范园建设;五是切实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六)努力加大对林业工作的投入。现代林业的特殊性及长效性,决定了必须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必须从项目、技术、资金三个方面不断加大对现代林业工作的投入。要树立资源有价、生态有偿的观念,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林业投入的长效机制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一是加强林业项目储备和新项目的争取工作,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及宏观布局,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储备一批切实可行的项目,尽量多的争取国家投入;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企业积极参与林业建设;三是加强对现有林业工程项目和资金的监管,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加强与各级财政、发改、农业、水保、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最大限度地加大对林业工作的投入。

(七)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现代林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责任重大。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林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及时研究和解决林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层层明确职责,建立健全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积极参与和推进林业建设。要建立健全各级林业机构,切实加强林业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林业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和工作方式创新,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现代林业建设。

第11篇:桥头镇林业调研报告

桥头镇林业调研报告

桥头镇在经济上是小镇,但在生态建设上却是大镇,林地面积3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1%。林业作为生态保护核心、经济发展的支柱、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肩负着改善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事关农村发展,事关“绿色桥头、富裕桥头、和谐桥头”建设,是实现环境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的关键纽带,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据科学统计,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于其自身经济价值的10倍以上。林业在生产、生态、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构建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良性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桥头林业现状

桥头镇被喻为井冈山下“小桂林”,京九线上“大花园”。桥头是江西省用材林基地乡镇、全省环境乡镇,正在申报全省生态乡镇。境内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约23℃,年平均降雨量1680毫米,无霜期260天左右。林业不仅是桥头镇的重要产业,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及其重要的地位。桥头镇地处山区,依托山林资源的丰富性,坚持“发展在山、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因此,绝不能忽视桥头林业的重要性。

桥头镇全镇耕地面积15429.35亩,林地面积317509亩,其中公益林95133亩,商品林222237亩,有林地为317509亩,森林覆盖率达82.1%,其中毛竹61550亩,杉木210050亩。阔叶树45909亩,阔叶树主要以楠木、樟树为主。全镇现有楠木14500余亩,分布在小山、店前、津洞、春和、中坪、毛家等村,其中小山以楠木林为主,现有2800亩,闽楠树高30-40m,直径30-50cm。

全镇以林业经济为主,是全省主要用材林基地之一。2005年,全县林权制度改革率先在桥头镇搞试点,2006年底基本完成发证任务。据统计,至今全镇共发放林业产权证1.6万余本,勘界率与发证率都达98%以上。同时,拥有林地500亩以上的林业大户10余户,100亩以上的林业大户100余户。

目前,我镇年产杉木1万立方米,毛竹100万根,林业年产值1000多万元,占我镇社会总产值16%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大部分来自林业。依托山林资源丰富,天然牧场广阔优势,在养殖品种、技术和规模上得到较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有湛口的红菇基地、水坑的青苗基地和灵芝基地、津洞的西瓜和香菇基地、毛家的肉牛基地、东山与春和的蜂蜜基地和石蛙基地、店前和中坪的毛竹基地及造纸基地,还有桥头、南车、雪山等三个国有林场和一个镇办林场。

二、基本做法与典型经验

1、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林产业发展。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结构科学、质量优良的各类森林覆盖,才能发挥生态系统整体防护功能,才能构筑良好的森林生态屏障;建设林木利用率高、产品增值效益明显、产业链条长、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企业,才能较好的联结带动农户增收,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因此,建立符合镇情、林情的发展思路与制定科学的产业建设规划,走有序、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现代林业发展的精髓。我镇根据区位、气候等优势,确立了速生丰产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设规划,并始终如一的坚持,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作用,为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2、明确责任,严格落实,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机制。我们实行各级领导干部任期林业产业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将林产业成绩作为政绩考核重要内容,每年按制定的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并兑现奖惩。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强化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3、调整结构,靠山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焕发出群众空前的造林、营林、护林热情,投资发展商品林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热门”;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林业服务体系、经营体系、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和流转体系的建设,加速了林产业结构升级和良性循环发展,使林业收入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事实证明,林业既能显现生态、社会效益,又能很好发挥经济效益,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5年,我镇率先开展林权改革工作,通过林改,林农都基本上拿到了林权证,造林积极性大大提高。目前,桥头镇林地面积约31.7万亩,人均拥有林地面积约21.2亩,林业在发展我镇经济中占有较大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业资源整体开发利用仍处于相当低的水平。

1、产业化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

目前,我镇林业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大,

二、三产业滞后,第二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企业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粗加工为主,技术和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极低,产品增值效益不明显,缺少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联接带动农户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特别是我镇山区较多,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现代林业注重林业科技含量,尽管我镇在林业科技培训、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受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造林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林业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水平与现代林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2、林业产业化投入少,配套体系建设落后

目前虽然我镇逐年加大对林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但投资主要侧重于生态建设,用于产业建设的投资少,政策性贷款争取难度大,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的建设跟不上市场步伐,加工企业处于融资难,无法正常存储木材原料,造成企业生产效益低,挫伤发展热情,也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林业的发展需要配套的体系建设,目前,我镇林业市场建设跟不上,经营规模小,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存储能力和流通服务水平相对较差,影响着林产品的流通,同时,林业技术、信息、生产资料服务体系不完善,先进的林木培育技术、林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普及应用落后,不适应新阶段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3、林业管理机制不活,机构不健全

林业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难度大,肩负林业执法、资源管理、公益服务等管理职能,目前机构设臵不合理、体制复杂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林业发展。

随着全镇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政案件、林地纠纷增多,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镇林政执法主要依靠森林公安派出所、林业工作站协助,目前尚未建全林业执法机构,导致重大林政案件无法介入调查,不同程度影响林政资源依法管理。

三、对策及打算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林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49千克氧气,一亩树林,一个月可吸收二氧化硫4千克;一亩树林,一年可吸收灰尘22吨至60吨;一亩树林,直接经济产值可达500元/年。坚持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健康发展与繁荣,实现桥头镇由林业大镇走向林业强镇道路。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森林有多方面的功能,社会有多样化的需求,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以保护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林业企业的效益,保护林农的利益,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生态建设中不忘发挥产业功能,在产业发展中不忘兼顾生态要求,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实现共赢互补。

1、以公益林、自然景区为重点,实施生态林管护。紧紧围绕全镇生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生态林管护制度,加快生态项目实施进度,加大生态治理力度,使全镇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抓好现有国家、省级公益林的重点生态管护。认真做好林地普查和病虫害测报工作,有效防止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进一步加大植物检疫检查力度。

2、以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为关键,提高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退耕还林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补充。要进一步加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提高林农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要加强退耕还林项目的技术指导,引导林农自觉加强对退耕还林地的管理,指导农户采取合理的管护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建设成果;要针对部分地块自身条件不够、苗木不适宜生长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换树种,避免退耕还林面积的再度减少。

3、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对上争取,增强林业发展后劲。当前,要加快林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要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增强林业发展后劲。一是切实抓好现有项目的实施。对已经实施的退耕还林、公益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项目,及时总结和宣传,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争取更大的支持;对正在实施的项目,如中低产林改造(抚育间伐)项目,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实施并产生效益。二是积极争取新项目。紧密结合我镇的林业实际,及时编报项目对上争资;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项目安排,争取更多份额。

(二)、坚持好字优先,抓好林业产业化及配套措施的实施 我镇的林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因此,要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我们应坚持开发利用与资源培育保护相统一原则,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的,从增加林业贡献率着手,优化资源配臵,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2、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镇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用好用活产业发展政策,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理顺林业体制机制,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

林业发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毁林严重,管护跟不上,理顺林业管理各项机制,坚持依法治林,认真宣传《森林法》等一系列林业法律法规、政策,打击破坏林木的犯罪分子,保护林木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林业生产的政策秩序。

1、以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为切入点,激活林业发展机制。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的基础上,规范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激活林业发展机制,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加大力度,搞好政策宣传。把林权流转的意义宣传到千家万户,“让栽树人受益”的好处深入人心,把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激发起来;把政策推动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规范林权市场,依法变更林权转让手续,依法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以依法治林为保障,加强限额采伐管理,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逐年科学合理适度安排人工林的抚育间伐,提高林木的年生长量和亩效益,减轻生态建设的压力,增加林农收入。切实加强限额采伐的管理,规范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有序采伐。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和扰乱林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强化自然生态保护,坚持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积极保护,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坚持“约法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促进桥头林业逐步向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使桥头由林业大镇向林业强镇转变,从此走上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道路。

第12篇:林业现状调研报告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一)

近年来,我县以“国土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与兴林富民相结合,成果巩固与产业培育同步,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发展迅速。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100.65万亩,其中有林地68.43万亩、疏林地3.6万亩、灌木林地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0.02万亩、宜林地17.6万亩。按森林类别分商品林43.43万亩,公益林57.22万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10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8.49%。干杂果产业基地建设顺利,现有干杂果总面积17.5万亩,其中柿子13万亩,核桃2.6万亩,红枣1.9万亩;干杂果总产量7万吨,产值7000万元。

2、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在干杂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产柿饼500吨的加工企业1户、小型加工厂3户,建成柿子醋生产线一条,加上农户采用简易手工自发加工部分,据统计,全县每年共加工鲜柿13000吨,市场销售鲜柿45000吨,还滞销12000吨;随着柿树产量逐年增加,柿子滞销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木材加工业底子单薄,全县木材加工业仅有49户,主要有带锯解板15户,寿木加工25户,原木经营4户,农具配料加工5户;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主要是梨枣木工艺制品,如擀面杖、捣蒜窝、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叶筒、调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芦、木猴等旅游工艺品,但设备简陋,技术和工艺落后,各类产品档次低,不具备规模生产,年经济效益不足500万元。原木材年销售200余万元。全县第二产业年产值700余万元。

3、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良好。近年来我县以“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开发大市场”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激活市场、强化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历史文化、休闲养生、自然观光、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产业开发焕发出勃勃生机。五年来,我县相继投资5.53亿元,实施了大佛寺景区改扩建和周边环境治理、紫薇山公园、泾河防洪景观带、公刘教稼苑景区、泾河龟蛇山大峡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态休闲景区、拜家河观光农业长廊等十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县林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目前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步伐虽然较快,但经济效益依然偏低,仅为8000余万元,人均272.1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

二、存在问题

1、森林改善环境能力低下。目前我县森林林木多为近十年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保存的中幼林,虽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变,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但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仍然缓慢,人居饮水严重不足。

2、干杂果产业存在“大资源,小产业”。贮藏、加工和深层次开发业发展滞后,干杂果中名优品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干杂果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主栽品种不足。如柿子面积达13万亩、核桃2.1万亩、红枣1.9万亩,分别占干杂果总面积的76.4%、12.3%、11.1%,但引进和繁育新优品种面积太少,占总面积不足15%,致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未能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林业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森林旅游业开发水平较低,正处在起步阶段,综合服务设施还不健全,难以吸纳外地游客来彬观光旅游。木制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业,没有先进、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粗糙单一,难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1、狠抓森林抚育工作。对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积极开展抚育工作,应通过对森林合理抚育,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抗逆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森林生产效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制度,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树立执法权威,提升执法效果。全面监督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核查,准确把握森林资源信息动态变化和工程进展情况,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有效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3、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重点打造、集群发展、点面结合、形成优势的原则,真正把引导、扶持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专门的柿子产业机构,采取招聘考试、竞争上岗的办法吸收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或抽调现有技术人员,组成彬县柿子办。选派专业人员出外学习有关柿子深加工的先进经验,为柿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针对我县柿子园的经营现状,积极实行流转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地处山沟里的原属一家一户所有的柿子树及集体所有的柿子园承包给善于经营、有能力作务者,走集约化的路子,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

在群众生产方便、热情较高的村,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果民,进行户间联合,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模生产,进一步培育优势产品,寻找和开发市场,以经济组织形式应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

4、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和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在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并逐步提高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力争在经常性财政预算中,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业科技教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旅游等事业的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应增加后续管护资金,保证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二)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及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河南省《实施意见》),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径,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林政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我省林权流转情况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林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河南省《实施意见》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我省林权流转的重要内容包括林木所有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以及林地使用权和地上林木所有权同时流转。其中,以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沟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权为多。如洛宁县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1995年以后,*、*、*、*、*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使用权的意见或决定,*县、*县、*县等许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决定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所有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使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民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开始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央《决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最高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欢迎。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1000亩,*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30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兴。

二、林权合理流转产生的积极效应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迅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来源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项社会多元化参与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18.5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参与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2452家,累计吸引投资3800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然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积为118万亩,目前,已增加146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116万立方米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是说造林不易,管护更难。过去植树造林产权收益不明确,群众积极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护困难,“年年造林不见林”。通过林权流转,明确了产权,保证了收益,“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广大林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拥有感,造林护林积极性极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资金选良种、栽壮苗,高规格高质量栽植,后期管护精心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象种粮一样育林、象管田一样管林”。在自己加强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学习林业法规政策,加强了对他人毁林的防范,乱砍滥伐等现象明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15个,良种接穗(芽)100万节,推广优良品种58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6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2000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经营“绿色企业”,风险小,效益持久,为机关富余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及城镇无业青年提供了就业、再就业门路,也为一些单位和企业兴办经济实体、走兴林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桐柏县风扇厂下岗职工杨某,在朱庄乡购买荒山200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1000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1993年起承包荒山4万亩,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6000亩,投资150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15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10万余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三、林权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体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引导林权流转行为为内容的法规政策,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条,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同时指出“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以法律的形式,对林权流转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0*年,中央《决定》中也提出:“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应该说林权流转已是于法有据了。但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滞后,缺乏规范具体操作的行政法规,致使林权流转中还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规范等问题。

第二个方面,由于在林权流转中,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刚刚起步,现行的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建立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造成林木经营者经营上的约束性,客观上对林权流转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方法,二是没有法定的评估机构,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也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没有进行资产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如某国有林场,通过不很公开的协商,将本林场3500余亩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协议中将现有林木资源无偿交给承包方经营,待承包期满,承包方也无偿将林木资源交给林场。字面上好似等资源交接,但实际操作起来远非如此,林场现有林木资源,多为中、近熟林,其价甚巨。若采伐后转租别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两得,快到期满时再造林,还场以幼林,则国有资产流失的结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在林权流转过程中,有的没有依法实行公开;有的发包时没有依法召开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备甚至是没有书面合同。不规范不仅表现在程序上,有些在实体内容上,也有不妥当甚至是违法的情况,如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实行流转、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约定双方的权利等。除了部分流转合同依法进行了公证以外,林权流转普遍缺乏监督机制。如在我省新兴的“林木认领托管”公司,在经营和宣传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实之词和误导之嫌,他们假借有关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名义,夸大宣传其经济效益,错误宣传《林权证》的性质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对托管协议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签定的合同中,有关条款不严谨、不完善,投资人一次性投资后,对公司执行合同情况缺乏约束与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应对该公司可能出现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将可能酿成经济纠纷甚至社会事件。

(四)政府干预多,服务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权流转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推动。有的地方对流转方式实行“一刀切”,强令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卖,重数量不重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对经营者种什么树种、林种作出规定、强行实施,侵犯林农经营自主权;有的地方随意撕毁原来的承包合同,强行将已经承包的林地收回,再进行“拍卖”。竞标者主要是本地农民。虽然也有跨区域投资者,但在流转规则、成交价格等方面,以县域为单位,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全省尚未建立信息丰富的交易平台从而培育流转价格具有参考意义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仅“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年9月1日成立)的经营范围中有代理林权交易的内容,尽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实施细则(暂行)》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暂行办法》、《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证明托管办法(暂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信息披露规则(试行)》,但仍处于萌芽的状态。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进一步推进林权流转工作的需要。

四、促进林权合理流转的途径

(一)在较高层次上完善相关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规的滞后已成为林权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对投资者来讲,需要一个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流转的原则、范围、方式、程序、监督、管理,进一步地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讲,需要明确其法定职责,确定其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而这些内容,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立法规定和行政管理要求来看,不是哪个部门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够规定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规也不能作出规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转范围问题、资源评估机构及人员资质问题、采伐管理问题等,必须通过修改《森林法》或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才可得以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各种形式的流转,都应当建立在科学规范的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底价,才能保证流转依法有序进行,实现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参数表和各主要临终的评估细则,规范和完善评估技术、评估方法;二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证办法,解决目前有关资质规定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问题;三是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满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市场

要真正将林权流转推向深入,就应该在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场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营的要求,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的固有特点,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市场,一是要有大量能够在价格上进行量化的待转林权;二是要有畅通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流转中介机构的建设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场监督保障机制。

(四)准确定位,合理发挥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在林权流转工作中的作用

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依照法律规定和市场经济运营规则的要求,明确其对林权流转的组织、指导、服务、管理、监督等职能,做到既积极推进,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既严格管理又不干涉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既加强监督又全面提供服务,充分、合理地发挥职能作用。尤其是林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咨询,又要积极开展实际工作的调研;既要认真进行规划设计,又要搞好技术服务;既要大力指导评估机构、队伍的建设,又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促进我省林权流转工作的依法、有序的开展。

第13篇:乡镇林业调研报告

2011乡镇林业调研报告

雨碌乡的林业工作始终坚持“绿山富民奔小康”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低产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使全乡的林业工作步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

一、林业现状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 率持续增长。

我乡现已完成长防林程9万余亩,造林更新13.9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7%。通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全乡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逐年增长。森林植被总量得到快速恢复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全乡有林业用地面积 23.6 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5.83 %。全乡生态环境、人居条件、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齐头并进,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坚持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为全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乡的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森林公安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全乡林区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恶性林政案件,大量的动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区治安秩序良好。

4、林木建设保障有力,科技兴林富有成效

在科技兴林方面,为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我乡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坚持适地适树,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断提高造林成效,促进了林业效益的有效发挥。

5、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学规范、合法有序的模式体系

在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我乡积极加大林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了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顺利实施,确保了全乡林业事业持续、健康、高效、稳步发展。近年来,我乡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均顺利地通过了上级各部门的检查验收。通过检查,各级检查组一致认为我乡在实施各项林业工程项目方面,各级领导重视、实施情况良好,资金管理有序,政策兑现落实,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全乡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我乡山区较多,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2、投入依然不足 目前虽然我乡逐年加大对林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但是工程造林扶持资金仍然难以满足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科技推广等生态建设需要,生态建设的投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全乡林业投入机制尚在起步阶段,林业投入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现代林业注重林业科技含量,尽管我乡在林业科技培训、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受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造林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林业科技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水平与现代林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4、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由于我乡多年来森林保护的方式单一,加之群众思想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管我们在封山禁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同时又存在管理不到位、基层队伍薄弱等问题,解决林牧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

5、林政执法机构还不健全。随着全乡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政案件、林地纠纷增多,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乡林政执法主要依靠县森林公安派出所协助,目前尚未建全林业执法机构,导致重大林政案件无法介入调查,不同程度影响林政资源依法管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坚持好字优先,抓好林业产业化及配套措施的实施

我乡的林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因此,要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要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2、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乡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用好用活产业发展政策,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3、优先发展好重点产业,突出重点、强势推进,创新机制。

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随着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要坚持科学发展,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以保护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林业企业的效益,保护 林农的利益,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以公益林、自然景区为重点,实施生态林管护。紧紧围绕全乡生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生态林管护制度,加快生态项目实施进度,加大生态治理力度,使全乡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抓好现有国家、省级公益林的重点生态管护。认真做好林地普查和病虫害测报工作,有效防止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进一步加大植物检疫检查力度。

2、以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为关键,提高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全乡0.64亩退耕还林面积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补充。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提高林农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二要加强退耕还林项目的技术指导,引导林农自觉加强对退耕还林地的管理,指导农户采取合理的管护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建设成果。三要针对部分地块自身条件不够、苗木不适宜生长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换树种,避免退耕还林面积的再度减少。

3、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对上争取,增强林业发展后劲。当前,要加快林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要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增强林业发展后劲。一是切实抓好现有项目的实施。对已经实施的退耕还林、公益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项目,及时总结和宣传,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争取更大的支持;正在实施的项目,如中低产林改造(抚育间伐)项目,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实施并产生效益。二是积极争取新项目。紧密结合我乡的林业实际,及时编报项目对上争资;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项目安排,争取更多份额。

4、以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为切入点,激活林业发展机制。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的基础上,规范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激活林业发展机制,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加大力度,搞好政策宣传。把林权流转的意义宣传到千家万户,“让栽树人受益”的好处深入人心,把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激发起来;把政策推动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规范林权市场,依法变更林权转让手续,依法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以依法治林为保障,加强限额采伐管理,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逐年科学合理适度安排人工林的抚育间伐,提高林木的年生长量和亩效益,减轻生态建设的压力,增加林农收入。切实加强限额采伐的管理,规范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有序采伐。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和扰乱林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大溪边乡林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11-08-02

查阅次数:106

【发表评论】【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我有幸成为2011年林业厅派驻大溪边乡指导员,因本人长期从事林业工作,来大溪边乡后,着重对本乡林业发展作了调研。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在了解本乡林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林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调查了2011年林业项目实施情况,并就林业发展的布局与措施提出了思考。

一、林业发展条件

1、自然条件

大溪边乡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全年主导风向北风,夏季主导风向北西北风,最大风速17.0米/秒,平均风速1.0米/秒。年平均气温16.4℃,绝对最高气温41.3℃,绝对最低气温-11.2℃。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81%,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79%。多年平均降雨量1900.1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808毫米,最大日降雨量205.5毫米。

全乡属中低山地貌,全县最高峰白石尖在其境内,海拔1453.7米。境内群山连绵,山峦起伏,山脉清晰,山势陡峭。本乡土壤以页岩、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等发育而成的红壤、黄壤为主。理化性质较好的黄泥土属、黄红泥土属约占30%,土层浅薄贫瘠的酸性土壤约占15%,石灰岩土约占4%。

大溪边乡自然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生物种类丰富。

2、森林资源现状

全乡现有土地总面积13.3万亩,其中,林地总面积12.5万亩,扣除县林场面积,全乡实际林地面积11.57万亩,森林覆盖率87.7 %。其中,用材林6.5万亩、防护林1.1万亩、疏林山0.4万亩,毛竹林0.2万亩、油茶1.6万亩、干鲜果0.2万亩、茶叶0.4万亩、蚕桑0.2万亩。非林地总面积0.7万亩,主要是水田0.5万亩、旱地及其他各0.1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2.37万立方米。人均林地面积8.4亩,而人均林木蓄积仅9立方米,与开化县(甚至全省平均水平)平均水平的比较,大溪边乡是一个森林资源相对匮乏的的欠发达乡镇。

二、林业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1、林业发展优势

1)气候植被资源有利

大溪边乡地处中亚热带,光、热、水资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春夏雨热同步,秋冬光温互补,非常适宜林木生长;同时该乡分布有丰富森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2)林业厅的长期支持

大溪边乡是省林业厅联系扶贫乡,近些年每年林业投入达几百万,为林业生产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3)林业建设热情高 大溪边人勤劳朴实,善于农作,有营林传统习惯,即使林业发展处在低潮期,没有造林补助,也营林不止。随着林业效益的日益突显,林农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逐渐高涨。

4)林业产业逐步形成

大溪边乡已逐步形成以杉木为主体的用材林产业,以油茶为重点的经济林产业,毛竹、杨梅、山核桃、枇杷等经济树(竹)种也正在发展中。

2、林业发展不利因素

1)立地条件不利

大溪边乡山高坡陡,25°以上山地约占60%;土壤浅薄,原生植被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且该乡公路沿线约有1/4山地基岩为石灰岩,土层极薄,部分冲刷后已成露岩,恢复森林植被极为困难。从整个开化县来说,大溪边乡的立地条件是最差的乡镇之一。

2)林业建设资金不足

随着林业从以产业为主逐渐向生态为主转变,各级部门对林业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提高,经费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林业也逐步走出低潮期。但由于本乡整体经济薄弱,自身缺乏投入,加上林业生产周期长,工商资本很少进入,大溪边乡的林业发展还是不尽人意。

3)森林资源质量不高

杉木面积虽大,但中幼林多,立地差,抚育未跟上,生长乏劲。油茶林单产高的不多,待低改面积占多数。毛竹、山核桃、香榧、山地水果等发展不足。

4)科技成果转化较难

林农缺乏林业科技知识,对森林培育的可持续性,林种树种结构、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认识;对林业新品种、新技术缺乏了解;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三、2011年林业项目实施情况

至2011年6月止,大溪边乡本年各项林业项目实施情况如下:

1、景观林建设方面

1)完成、石灰岩山地造林补植500亩,树种是马尾松、柏木。

2)完成景观林补植造林1187亩,其中:阳坑157亩、坎上258亩、墩下263亩、墩上40亩、大坞口197亩、黄谷272亩。落实其它造林1000亩,分布在全乡12个行政村内,树种以马尾松、杉木、柏木、木荷为主。 3)完成健身路径建设1680方米,村道绿化4.8公里。主要在墩南、大溪边(坎上)、上安、月岭、大桥头、下湾各村。

2、产业发展建设方面

1)完成油茶提升项目—造林345亩,其中:东山73亩、大桥头102亩、方田48亩、月岭62亩、上安60亩。油茶苗木品种有长林系列的4号、5号、24号等,按要求做了4个防旱水池。

2)完成油茶提升项目—低改738亩,基地在大溪边乡方田村方田岭,已按要求全面垦复,水池正在建设中。

3)完成新发展小水果枇杷166亩,基地在大溪边乡黄谷村外山地块,品种是白枇杷。

3、林业基础建设方面

1)完成大溪边乡黄谷村后山生物防火带建设4公里,树种以木荷为主。

2)完成油茶林区道路建设9.1公里,其中大溪边村1公里、方田村2公里、上安村0.3公里、墩南村4.8公里、黄谷村1公里,正在建设黄谷村林道3.8公里。

四、对林业发展的思考

思考之一:对林业发展布局的思考

根据大溪边乡的地理条件、资源特点,在乡域范围内应建立“一轴、一带、组团联合、多点镶嵌”、“典型辐射”的林业建设格局。

“一轴”,即公路沿线为主轴线,结合两侧防护林带、景观林带、经济林等路域和滨水景观组成的绿色生态通道,建立大溪边乡生态景观轴。“一带”,即生态景观型防火林带。“组团联合”是油茶、毛竹、干果鲜果、优质用材等适度规模的林业产业基地。“多点镶嵌” 农村休闲游憩林。“典型辐射”以建设厅长林、处长林的形式,为结对帮扶留下印记,更为因势利导提供鲜活的样板,以辐射带动整体林业建设工作。按此建设,全乡林业发展将以“一轴”做展示名片,“一带”保生态安全,“组团联合”促富民工程,“多点镶嵌”提生活品质,“典型辐射”扬森林文化,促生态文明,“唱山歌、念林经”,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明的大溪边乡。

思考之二:对林业发展保障措施的思考

1、组织领导保障

大溪边乡林业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开拓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对林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强化协调。 成立领导小组。建议由省林业厅厅长亲自担任组长,副厅长、开化县委书记、县长任副组长,成员由省林业厅各处室、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开化县林业局局长、大溪边乡党委书记担任,全面负责林业项目实施过程的领导、组织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在省林业厅计划财务处,负责协调落实。

建立项目实施小组。建议由开化县林业局局长和大溪边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由县林业局分管营林副局长和大溪边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县林业局相关科室人员、乡政府及林业站相关人员担任,具体负责林业建设工作的实施、技术指导和项目监督等。各村都要成立相应机构,由主要领导挂帅,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职人员。形成上下配合的行之有效的大溪边乡林业建设组织领导体系。

2、资金投入保障

加大各类建设资金向大溪边乡林业建设聚集的力度。在省林业建设资金中优先安排到大溪边乡实施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对大溪边乡林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林业建设项目的资金补助、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等。同时,拓宽融资渠道,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林业建设。运用市场机制,进行体制创新,项目开发创新,利用多渠道筹集和吸纳社会资金参加项目建设。

3、政策保障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为大溪边乡林业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乡镇林业建设的方向发展;把林业建设的重点工程优先列入重点项目,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政策对资源受益者征收资源开发资源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形式,探索实行森林生态受益地区、受益者向森林生态保护区和森林生态项目建设者提供经济补偿等。

健全监督机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及时报道和表彰林业建设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加大执法监督,鼓励广大群众检举各种违反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指导、服务作用,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市场资源配置中流向大溪边乡林业建设项目中去。

4、技术舆论保障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对各级林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进一步培养人才,不断提高林业建设与管理水平。积极引进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强技术骨干队伍培养,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扩大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开展林业建设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引导形成全社会参与建设的氛围。 总之,基于对大溪边乡乡情、林情的把握。紧密结合大溪边乡实际,从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两个主要方面,既通过集聚各方面有利资源,加大供血、提高活力,又通过顺势引导林业产业发展,培育产业、提高造血功能,以此提升大溪边乡“以林为主”的新农村发展格局,推进建设全面小康,合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森林浙江”在贫困山乡中落实创造样板。

(省林业厅派驻开化大溪边乡墩南村指导员张履勤)

我市林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重视支持下,全市林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44.71万亩,建设绿色长廊1000余公里,[找文章到☆第1文秘 wenmi1.com(http://www.daodoc.com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实施生态公益林87万余亩。林业的发展为全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前,和谐社会目标已经确立,新农村建设已逐步展开,林业如何按照“生态产业、绿色富民”的定位,为全市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带着这一问题,最近先后到五县区开展了一些调研。

一、明实情:全市林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现状。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7.3。林业用地面积219万亩,按地类划分:有林地167万亩,疏林地1.8万亩,灌木林地4.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7.7万亩,苗圃地0.5万亩,无林地27.8万亩(其中宜林地16.6万亩)。另外林网、四旁树木折算面积70万亩。按林种划分:用材林87.4万亩,防护林60.3万亩,经济林10.8万亩,薪炭林2.4万亩,特用林0.5万亩,竹林5.6万亩。

2、国有场圃与森林公园情况。全市现有国有林场10个,总经营面积16.3万亩,在职职工人数633人,离退休职工人数334人。全市现有国有苗圃4家,职工总数227人,总经营面积2400亩。全市现有森林公园5家,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家,省级森林公园1家,总经营面积10.3万亩,2005年森林旅游收入537万元。

3、林业产值。全市200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7.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2亿元,第二产业2.3亿元,第三产业0.1亿元。 从目前来看,我市林业存在的问题矛盾与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小。我市森林资源总量在全省属于中等位次,但总体上偏小,人均森林面积仅0.36亩。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近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9个多百分点。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需求不断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森林资源面临着保护与治理、开源与节流的双重矛盾。 二是林业经济效益差。我市的森林以中、幼林为主,缺乏集约化经营,经济效益低下,林业总产值占GDP不足3。有些经营者采取自然放任的粗放经营方式,“靠天长树,自然成材”的做法较为普遍,林地的直接经济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国有场圃经济效益大都较低,有的非常困难。

三是林火管理难度大。全市林区人口众多,密度大,成分复杂,群众森林防火意识普遍较弱,野外用火点多且分散,火源管理难度非常大。森林防火交通车辆、扑火工具老化,故障率高,装备水平难以适应森林防火的实际需要。

四是林木流转不规范。林木流转过程存在着随意性,流转程序还不够成熟。林业经营机制不活,市场潜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吸引社会资源能力弱,林业投融资渠道狭窄。此外,少数经营商在林木采伐与林地占用上未履行报批手续。 五是林业产业化进程较慢。林业内部的一二三产业不能协调发展,一产林木生产比重大,

二、三产业林产品加工服务比重较小。产业基础薄弱,由于林产品加工企业多而散,小而全,没能形成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少,牵动力小。林业科技含量低,我市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以销售原材料为主,精深加工很少,产品转化能力弱,资源消耗量大,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六是林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四难”:森林资产评估难。在林地、林权流转方面缺乏权威的森林资产评估和转让中介机构,使流转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相关信息传递难。实际工作中缺少为投资者了解和掌握林业政策、市场信息的平台。林业实用技术与投资者衔接难。林业开发者多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经营理念,传统的粗放式、经验式的技术服务已很难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合法权益维护难。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山绿了,眼红了”的现象,承包造林合同得不到充分落实,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求对策:加快我市林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统筹三大效益,主攻两大体系建设。林业既是承担生产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三大产品,又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大效益的重要部门。林业的两大属性、三大效益,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协调好,关键要建设好林业两大体系。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是林业建设的一鸟两翼,缺了哪一个,林业都飞不高、飞不远,都是残缺不全的林业,都是“小林业”。当前,一是从我市林业发展自然经济条件和现状出发,按照生态规律进行林业生产,建立一个多功能、高效益、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点线面相结合的林业生态体系。二是加强引导和宏观调控,优化森林资源配置和林业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类型多样、资源节约、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2、把握三大抓手,拓展林业发展空间。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深化林业发展内涵。我市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5.8,相当于耕地面积的一半,充分利用好山地和森林资源,对于新农

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林业,必须加速村庄、“四旁”、丘陵岗地、隙地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必须加快林业迹地的更新造林步伐,建立造林、采伐、更新造林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按照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到2010年,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5以上,集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实现“村庄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岗坡林果化、庭院花园化”的目标,林业部门任重而道远。二是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提高林业建设成效。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一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项目编报制度和项目库的储备工作。二是加大跑省跑部的力度,争取更多的林业项目落户我市。三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吸引社会和企业投资林业项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重点实施长江__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公益林工程,绿色长廊工程及农田林网建设项目,速生丰产林建设项目等十个方面重点项目。三是以新型产业为抓手,延伸林业产业链条。一是要加强林工企业的发展。按照“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重点建设以杨树、松类、栎类、竹类等为主的、周期短、高密度的工业原料林和速生丰产林。二是积极发展苗木花卉业。按照“东向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国有和私营苗圃为龙头,加大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争取5年内苗木花卉业产值翻一番。三是加快森林旅游观光业发展。呼应我市滨湖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组建森林旅游协会,加强宣传,优化服务,发展观光林业、休憩林业,构建森林旅游业发展平台。在全市现有5个森林公园的基础上,争取使一批林场成为新的森林公园。四是建立能源林基地。适应我国能源紧张的新形势,依托国风集团等企业,结合我市自然地理条件,逐步建立黄连木等树木的能源林基地。

3、推进三项改革,激发林业发展活力。一是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主要用途的不同,将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深化国有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二是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林地、林木“三权”政策,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调动民营资本投入非公有制林业的积极性。加快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林业产权制度,确保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三是推行林木采伐制度改革。对公益林、商品林分别实行不同的采伐政策,管住一块,放活一块。放宽对商品林采伐的限制,实行采伐限额单列,打破制约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瓶颈。

4、建立三项机制,完善林业市场体系。一是森林资产评估机制。以县级以上林业部门为依托,建立专门的森林资产评估机构。在此基础上,规定今后所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流转必须经森林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后方可进行。二是林权流转机制。鼓励和引导林木、林地所有权、使用权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规范、有序地流转。三是融投资机制。协调银行、财政等部门对非公有制林业融投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办法,允许以山林权证抵押贷款,解决非公有制林业融资贷款难的问题。

5、构建三大网络,夯实林业发展基础。一是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林业科技工作,充实林业技术力量,加强林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市、县、乡三级林业科技队伍建设。二是建立森林防火网络。始终绷紧森林防火这根弦不放松,逐步建立起反应迅速、处置果断、报告及时、信息畅通的森林防火网络。三是建立森林资源监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网络。推进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一支文明、严格、公正、高效的林业执法队伍,提高森林资源监测和保护水平。

第14篇:乡镇林业调研报告

乡镇林业调研报告

乡镇林业调研报告

雨碌乡的林业工作始终坚持“绿山富民奔小康”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低产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使全乡的林业工作步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

一、林业现状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

我乡现已完成长防林程9万余亩,造林更新万亩,封山育林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通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全

乡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逐年增长。森林植被总量得到快速恢复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全乡有林业用地面积

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 %。全乡生态环境、人居条件、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齐头并进,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坚持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为全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乡的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森林公安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

罪活动。近年来,全乡林区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恶性林政案件,大量的动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区治安秩序良好。

4、林木建设保障有力,科技兴林富有成效

在科技兴林方面,为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我乡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坚持适地适树,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断提高造林成效,促进了林业效益的有效发挥。

5、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学规范、合法有序的模式体系

在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我乡积极加大林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了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顺利实施,确保了全乡林业事业持续、健康、高效、稳步发展。近年来,我乡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均顺利地通过了上级各部门的检查验收。通过检查,各级检查组一致认为我乡在实施各项林业工程项

目方面,各级领导重视、实施情况良好,资金管理有序,政策兑现落实,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全乡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我乡山区较多,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2、投入依然不足

目前虽然我乡逐年加大对林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但是工程造林扶持资金仍然难以满足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科技推广等生态建设需要,生态建设的投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全乡林业投入机制尚在起步阶段,林业投入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现代林业注重林业科技含量,尽管我乡在林业科技培训、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受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造林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林业科技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水平与现代林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4、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由于我乡多年来森林保护的方式单一,加之群众思想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管我们在封山禁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同时又存在管理不到位、基层队伍薄弱等问题,解决林牧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

5、林政执法机构还不健全。

随着全乡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政案件、林地纠纷增多,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乡林政执法主要依靠县森林公安派出所协助,目前尚未建全林业执法机构,导致重大林政案件无法介入调查,不同程度影响林政资源依

法管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坚持好字优先,抓好林业产业化及配套措施的实施

我乡的林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因此,要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要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2、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乡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用好用活产业发展政策,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3、优先发展好重点产业,突出重点、强势推进,创新机制。

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随着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要坚持科学发展,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以保护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林业企业的效益,保护林农的利益,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以公益林、自然景区为重点,实施生态林管护。紧紧围绕全乡生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生态林管护制度,加快生态项目实施进度,加大生态治理力度,使全乡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抓好现有国家、省级公益林的重点生态管护。认真做好林地普查和病虫害测报工作,有效防止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进一步加大植物检疫检查力度。

2、以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为关键,提高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全乡亩退耕还

林面积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补充。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提高林农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二要加强退耕还林项目的技术指导,引导林农自觉加强对退耕还林地的管理,指导农户采取合理的管护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建设成果。三要针对部分地块自身条件不够、苗木不适宜生长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换树种,避免退耕还林面积的再度减少。

3、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对上争取,增强林业发展后劲。当前,要加快林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要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增强林业发展后劲。一是切实抓好现有项目的实施。对已经实施的退耕还林、公益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项目,及时总结和宣传,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争取更大的支持;正在实施的项目,如中低产林改造项目,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实施并产生效益。二是积极争取新项目。紧密结合

我乡的林业实际,及时编报项目对上争资;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项目安排,争取更多份额。

4、以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为切入点,激活林业发展机制。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的基础上,规范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激活林业发展机制,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加大力度,搞好政策宣传。把林权流转的意义宣传到千家万户,“让栽树人受益”的好处深入人心,把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激发起来;把政策推动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规范林权市场,依法变更林权转让手续,依法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以依法治林为保障,加强限额采伐管理,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逐年科学合理适度安排人工林的抚育间伐,提高林木的年生长量和亩效益,减轻生态建设的压力,增加林

农收入。切实加强限额采伐的管理,规范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有序采伐。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和扰乱林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15篇:林业技术调研报告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21世纪是生态世纪,树立新的生态意识,寻求新的发展战略,走生态化之路已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世纪之交,世界因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无不使全球视点聚焦于生态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实施的两大战略之一,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文秘114网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健康发展与繁荣。根据市委、市政府确立建设“生态--”,--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的奋斗目标。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础资源,处在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森林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重要战略意义。主要以经营森林的林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更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事业,肩负优化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为此,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家园,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绿化现状

我县林业工作始终坚持“绿山富民奔小康”和“把--建成--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指导思想,依托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项目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全县林业工作步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出台,为新时期我县林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面,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持续增长。

继--年全县基本绿化达标后,十年完成造林更新--万亩,封山育林--万亩。--年全县实现初步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自--年我县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工程以来,

全县共实施各类重点工程人工造林-- 万亩(其中天保公益林人工造林--万亩,退耕还林--万亩,退一还二荒山造林--万亩),封山育林-万亩(其中天保公益林--万亩,德援项目--万亩),飞播及人工点撒播造林--万亩,种苗工程--亩,实施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积--万亩。通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每年以--的速度递增,达到---,森林蓄积每年以-----万立方米的增量持续增长,全县活立木蓄积达到--万立方米。森林植被总量得到快速恢复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林业用地面积已达--公顷,占全县幅员面积的--%。

2、完备的生态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通过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飞播造林工程等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全县林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林业生态效益逐步发挥。各类森林经营类型面积比例和林种、树种结构科学合理,为我县林业三大效益的有效发挥奠定了基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量减少--万吨,森林年蓄水量保水量达--万立方米,全县生态环境、人居条件、工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3、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齐头并进,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以--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战略,先后发展---多万株,发展--万亩,茶叶--万亩,油橄榄--亩。全县先后建立了一批以--、--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以--、--为主的干果基地;以--、--、--、--、--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以--、--为主的养殖基地;以香菌、木耳、蘑蓣为主的森林蔬菜基地;以--、--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以--、--为主的生态旅游基地。全县2004年林业总产值达--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全县 --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森林公安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全县林区已连续--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恶性林政案件,大量的动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区治安秩序良好。

5、种苗建设保障有力,科技兴林富有成效

各项重点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县林木种苗工程建设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全县育苗基地面积达---余亩,每年可生产各类合格苗木---万株,确保了全县各类工程造林用苗之需。

在科技兴林方面,为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我县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县关于建设生态区的调研报告(林业)

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先后成功进行了--营养袋育苗、--人工采种育苗及日本落叶松、三倍体毛白杨、油橄榄、元宝枫、滇柏引种栽培。广泛推广混交林营造、ABT生根粉、扦插育苗、两段育苗、高效复合剂等林业生产技术。坚持适地适树,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断提高造林成效,促进了林业三大效益的发挥

6、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学规范、合法有序的模式体系

在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实行了项目法人制、项目监理制、招投标制、工程报帐制、审计监管制、质量事故追究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和林政执法监察制,推进林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了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顺利实施,确保了全县林业事业持续、健康、高效、稳步发展。

我县自--年以来所实施的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均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及省、市相关部门的检查验收。通过检查,各级检查组一致认为我县在实施各项国家林业工程项目方面,各级领导重视、实施情况良好,资金管理有序,政策兑现落实,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森林分布不均,林分质量不高

全县森林资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在--山区分布较多,人工林在--和--低山分布较多,从总体情况看,北部--、南部--区森林较多,走廊地带森林较少,北部--区的森林集中分布在 --界岭和--边界线附近以及分布于江河分水岭上。林分生态效能低,生态公益林功能布局不甚合理,分布不均,江河源头、水库集水区、城市饮用水源头、城镇居民生活环境、交通干线两侧等许多急需建公益林的地方,生态公益林建设尚不到位。

全县森林面积--公顷,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而森林蓄积--万m3,平均每公顷---m3。森林覆盖率虽高,但森林生态功能还不理想,林相较好且生态功能较稳定的森林还不多。

2、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全县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山区农村,农村经济还较落后,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3、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突出。

政府行为和农民合法利益的矛盾如何协调,生态建设的资金来源如何解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体现,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如何分配,一直制约着全县林业事业的发展。

4、林业事业经费缺口大,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我县林业局机关共有在职人员--人,因地方财政困难,每年财政事业费拨款仅--人,每年事业经费仅--万元左右,致使林业事业经费缺口大、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5、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不顺,无收入来源

全县-个中心林业站、--个乡镇林业站均为自收自支的全民事业单位,共有职工--人,县财政没有任何经费预算。特别是天然林禁伐后,各乡镇林业站没有收入来源。天保工程实施后仅以天保资金勉强发放基本工资,各种津贴、补贴无力发放,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各种保险金无力支付,正常工作、生产经费难以保障。

第16篇:乡镇林业调研报告

雨碌乡的林业工作始终坚持“绿山富民奔小康”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低产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使全乡的林业工作步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

一、林业现状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

率持续增长。

我乡现已完成长防林程9万余亩,造林更新13.9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7%。通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全乡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逐年增长。森林植被总量得到快速恢复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全乡有林业用地面积 23.6 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5.83 %。全乡生态环境、人居条件、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齐头并进,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坚持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为全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乡的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森林公安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全乡林区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恶性林政案件,大量的动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区治安秩序良好。

4、林木建设保障有力,科技兴林富有成效

在科技兴林方面,为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我乡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坚持适地适树,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断提高造林成效,促进了林业效益的有效发挥。

5、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学规范、合法有序的模式体系

在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我乡积极加大林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了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顺利实施,确保了全乡林业事业持续、健康、高效、稳步发展。近年来,我乡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均顺利地通过了上级各部门的检查验收。通过检查,各级检查组一致认为我乡在实施各项林业工程项目方面,各级领导重视、实施情况良好,资金管理有序,政策兑现落实,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全乡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我乡山区较多,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2、投入依然不足

目前虽然我乡逐年加大对林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但是工程造林扶持资金仍然难以满足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科技推广等生态建设需要,生态建设的投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全乡林业投入机制尚在起步阶段,林业投入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现代林业注重林业科技含量,尽管我乡在林业科技培训、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受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造林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林业科技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水平与现代林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4、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由于我乡多年来森林保护的方式单一,加之群众思想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管我们在封山禁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同时又存在管理不到位、基层队伍薄弱等问题,解决林牧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

5、林政执法机构还不健全。

随着全乡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政案件、林地纠纷增多,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乡林政执法主要依靠县森林公安派出所协助,目前尚未建全林业执法机构,导致重大林政案件无法介入调查,不同程度影响林政资源依法管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坚持好字优先,抓好林业产业化及配套措施的实施

我乡的林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因此,要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要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2、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乡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用好用活产业发展政策,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17篇:乡镇林业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雨碌乡的林业工作始终坚持“绿山富民奔小康”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低产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使全乡的林业工作步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

一、林业现状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

我乡现已完成长防林程9万余亩,造林更新13.9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7%。通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全乡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逐年增长。森林植被总量得到快速恢复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全乡有林业用地面积 23.6 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5.83 %。全乡生态环境、人居条件、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齐头并进,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坚持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为全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乡的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森林公安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全乡林区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恶性林政案件,大量的动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区治安秩序良好。

4、林木建设保障有力,科技兴林富有成效

在科技兴林方面,为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我乡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坚持适地适树,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断提高造林成效,促进了林业效益的有效发挥。

5、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学规范、合法有序的模式体系

在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我乡积极加大林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了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顺利实施,确保了全乡林业事业持续、健康、高效、稳步发展。近年来,我乡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均顺利地通过了上级各部门的检查验收。通过检查,各级检查组一致认为我乡在实施各项林业工程项目方面,各级领导重视、实施情况良好,资金管理有序,政策兑现落实,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全乡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我乡山区较多,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2、投入依然不足

目前虽然我乡逐年加大对林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但是工程造林扶持资金仍然难以满足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科技推广等生态建设需要,生态建设的投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全乡林业投入机制尚在起步阶段,林业投入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现代林业注重林业科技含量,尽管我乡在林业科技培训、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受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造林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林业科技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水平与现代林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4、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由于我乡多年来森林保护的方式单一,加之群众思想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管我们在封山禁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同时又存在管理不到位、基层队伍薄弱等问题,解决林牧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

5、林政执法机构还不健全。

随着全乡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政案件、林地纠纷增多,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乡林政执法主要依靠县森林公安派出所协助,目前尚未建全林业执法机构,导致重大林政案件无法介入调查,不同程度影响林政资源依法管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坚持好字优先,抓好林业产业化及配套措施的实施

我乡的林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因此,要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要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2、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乡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用好用活产业发展政策,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3、优先发展好重点产业,突出重点、强势推进,创新机制。

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随着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要坚持科学发展,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以保护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林业企业的效益,保护林农的利益,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以公益林、自然景区为重点,实施生态林管护。紧紧围绕全乡生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生态林管护制度,加快生态项目实施进度,加大生态治理力度,使全乡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抓好现有国家、省级公益林的重点生态管护。认真做好林地普查和病虫害测报工作,有效防止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进一步加大植物检疫检查力度。

2、以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为关键,提高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全乡0.64亩退耕还林面积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补充。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提高林农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二要加强退耕还林项目的技术指导,引导林农自觉加强对退耕还林地的管理,指导农户采取合理的管护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建设成果。三要针对部分地块自身条件不够、苗木不适宜生长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换树种,避免退耕还林面积的再度减少。

3、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对上争取,增强林业发展后劲。当前,要加快林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要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增强林业发展后劲。一是切实抓好现有项目的实施。对已经实施的退耕还林、公益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项目,及时总结和宣传,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争取更大的支持;正在实施的项目,如中低产林改造(抚育间伐)项目,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实施并产生效益。二是积极争取新项目。紧密结合我乡的林业实际,及时编报项目对上争资;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项目安排,争取更多份额。

4、以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为切入点,激活林业发展机制。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的基础上,规范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激活林业发展机制,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加大力度,搞好政策宣传。把林权流转的意义宣传到千家万户,“让栽树人受益”的好处深入人心,把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激发起来;把政策推动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规范林权市场,依法变更林权转让手续,依法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以依法治林为保障,加强限额采伐管理,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逐年科学合理适度安排人工林的抚育间伐,提高林木的年生长量和亩效益,减轻生态建设的压力,增加林农收入。切实加强限额采伐的管理,规范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有序采伐。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和扰乱林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18篇:乡镇林业调研报告

一、我省基层林业站建设简要回顾

回顾我省林业站建设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1956年至1987年的缓慢发展阶段。为适应林业建设需要,我省于1956年开始在重点林区设置区、乡(镇)林业站,但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到1987年底,林业站只有551个,职工仅1995人。二是1988年至199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1988年原国家林业部将林业站建设作为林业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利用3~5年时间把区、乡(镇)林业站建设好。我省即把建站设员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林业站建设步伐加快,发展迅速。截止1992年,全省已建有林业站1095个(占乡镇总数的61.9%),站员4006人,其中正式职工2627人。三是1993年以来的标准化建设阶段。1993年6月,全省林业站工作会议在东至县召开,研究和部署林业站开展标准化建设,标志着我省开始了以核定林业站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站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制度、图表及档案管理建设为中心;以强化林业社会化服务职能,加快林业站自身经济建设及廉政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站标准化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我省紧紧围绕林业站标准化建设这根主线,巩固和完善前期建站成果,发挥林业站的多项职能作用,为实现“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第二次创业和绿色长廊工程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正全力投入到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之中。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省保留单独设立的基层林业站有806个,在农林水综合站加挂林业站牌子的挂牌林业站301个,另有综合站284个。全省各类站共定林业人员编制4001人,实有林业正式职工4517人。截止目前,全省已经有76个县(市、区)获得了国家林业部(局)确认的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合格县”称号。

二、林业站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一)林业站机构不稳定

据摸底调查,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山区及重点丘陵、平原区基层林业站机构较为稳定。21个山区县基本上以乡镇设立林业站,其它重点丘陵、平原区县多以2~6个乡镇设立林业中心站或在重点林业乡镇设立林业站。而在一般平原区和丘陵区,如阜阳、亳

州、合肥、蚌埠和淮北市的全部或者大部县(市、区)均为设立综合站;巢湖、安庆、六安、滁州市等的一些县(市、区)多为在综合站的基础上加挂林业站牌。全省单独设立806个林业站,较XX年底全省已建的1313个林业站缩减了39%。

形成目前局面的原因在于,自1992年开展撤区并乡及乡镇机构改革以来,我省林业站就一直受到“撤并”的影响。XX年9月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后,各地又开始撤并林业站机构,下放林业站管理权限,大幅度裁减林业站人员。据统计,到改革后第一年,也是最严重时的XX年底,全省实有基层林业站72 3个(较XX年缩减45%),落实核定林业站编制3035人(较XX年缩减43%,占省编委核定全省林业站编制数的52%),实有职工3221人(较XX年缩减39%)。与国家加快林业发展的形势,与多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林业站机构的不健全、不完善、不稳定难以保证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人员编制少,事业经费难落实

本次调查,各地均反映林业站人员编制少,且多数山区县林业站人员事业经费不能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加重了林业部门的经费压力。如灵璧县有21个乡镇,设立6个中心站,核定编制才18人;宁国市是我省重点山区县,全市19个乡镇办均单独设置了林业站,核实编制113人,站均5.95人,而该市有林业用地面积275万亩,站人均2.5万亩。金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430多万亩,全县29个乡镇林业站,只核实编制89人,站均3.07人,人均林用地面积近5万亩。都与《安徽省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编制标准(试行)》中山区乡镇站编制基数为3人,每1.5万亩林业用地增编1人的规定要求有较大出入。又如重点山区县休宁县,全县39个林业站,定编128人,站均编制只有3.28人。而且,该县林业站事业经费得不到保证。县财政每年总体上划拨给县林业局的事业经费只有42万元。导致该县32名农民技术员(包括从社会上招收的“林政员”、“林管员”和“林业基金代征员”),1997年参加了黄山市人事、林业部门联合组织的考试、考核,被择优聘用;XX年又参加机构改革中的考试、考核竞争上岗,身份虽已解决,但其工资等待遇却一直不能兑现。近几年来,不时有上访发生。类似的情况在绩溪、岳西、潜山、霍山、金寨等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19篇:林业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全会强调,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去。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安定和谐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广大林业基层党员干部辛勤工作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承担着艰巨繁重的任务,为林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通过在林业党员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员素质得到提高。林业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党和人民是信赖的。但也要看到,当前有些地方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还比较严重,一些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作风粗暴、办事不公、以权谋私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加强林业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现状

今年以来,我圃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区纪检监察、林业局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标本兼治,注重治本,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圃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坚持教育管理和落实制度相结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进一步落实。二是坚持从严执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落实措施,有力地维护了党纪的严肃性。三是坚持标本兼治,认真落实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各项措施。切实加强了对资金的管理力度,进一步落实了党务公开、圃务公开制度,建立档案,保证了公开工作的真实性。四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较好落实。全圃把落实责任追究作为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关键来抓,并且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有关党纪条规纳入干部职工学习、干部年终考核及评优树模当中,在林业局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制定下发安排意见的基础上,与党员干部层层签定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细化、量化了工作任务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制,规定年内受到责任追究的党员不能评为先进。

总之,在区纪委和区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全圃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成效是明显的,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重点

深入推进林业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继续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人手,着力抓好维护群众利益的工作。要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极少数基层干部不严格按法律和政策办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对形象不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要及时采取组织处理措施。

三、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当前,苗圃党支部在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方面,各项工作卓有成效,苗圃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做得比较好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道德水准和工作作风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少数党员干部的问题已经成为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稳定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组织制度不够健全、落实不到位;二是少数干部以权谋私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少数干部官僚主义严重,群众观念淡薄,工作独断专行,作风简单粗暴,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不民主决策,凭关系、凭感情,个人说了算,致使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改进,群众有意见。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安定。

四、不断创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方式方法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年,基层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对此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如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推行干部勤廉双述和民主评议制度,引入社会中介机构为财务管理服务,等等。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同时要进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基层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比较复杂,对群众提出的各种诉求,既要真心实意地听取,依照法律和政策及时处理,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他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和解决问题。要注重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五、加强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苗圃要切实负起领导的责任,把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住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提出具体措施,加强工作指导。抓好自身和村级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工作落实。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第20篇:对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须的基础性资源,处在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林业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推进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对林业工作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林业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为此,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建设生态家园,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历史使命。

为认真掌握我县当前林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全县掀起新一轮以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山区综合开发提供决策参考,结合林业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部署,县林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局班子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业局学习实践活动专题调研组,确定调研专题、精心谋划调研提纲,于4月20日至24日,分别深入三个国有林场、部分乡镇和挂钩联系村就我县林业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一、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自然气候条件:我县地处滇中湖泊高原区与哀牢山地的接触带,全县最高海拔为北部乡镇哨冲尼白木克山2551米,最低海拔处在县城东南部元江江边259米,县城海拔为1420米。全县土壤以红壤土为主,占83.8%,其次为紫色土、水稻土等。县内主要河流属红河水系和南盘江水系。全县四季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8.8摄氏度,多年平均降雨量923.1毫米,北回归线从县境西北部穿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无霜期达307-310天,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林业资源优势:我县现有林地面积349.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6.7%。其中,国有林面积133.5万亩,集体林面积216万亩。截止2008年,全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确权面积245.1万亩,确权率达100%;全县目前种植杨梅5万亩,柑桔2.25万亩,竹子5.57万亩,核桃11.13万亩;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162.27万亩,纳入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70.27万亩;全县已建农村户用“三结合”沼气池2.05万口,占全县农户数的28.8%,沼气示范村237个;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1.52%。我县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环境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全县杨梅、柑桔、竹子、核桃等林果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群众基础,群众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已成为种植户主要的经济来源。在近350万亩林地中,除已划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条件不适林地,可规划用于发展林产业面积超过90万亩,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林地开发潜力巨大。

林业产业规模布局及效益:1997年,我县制定出台《**县山区综合开发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县山区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了六大林业产业项目建设,使山区林业产业得到了较好培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龙朋、新城为主的竹产业,以异龙为主的膏桐产业,以异龙、宝秀、坝心为主的杨梅产业,以牛街、龙朋为主的核桃产业,以采伐林场、牛达林场、龙朋林场为主的**松用材林产业,以采伐林场为主的优质梨产业。规模接近和超过5万亩的有竹子、杨梅、膏桐、柑桔等;接近和超过10万亩的有核桃、桉树等;超过100万亩的有**松。2008年,全县林业总产值实现2.1亿元。

二、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普遍造成对林业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不准确,要么简单地把林业建设等同于木材生产,要么片面地强调林业的生态属性,忽视了林业的经济功能,影响和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致使我县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问题十分突出,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

产值规模小:我县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0%以上,全县2008年林业总产值为2.1亿元,亩均林地产值仅为60元,按法定统计口径计算,林业总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9.77%,所占比例与林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不相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低下,亩均产值仅为农业产业的5%左右。

支柱产业单一:我县虽然确定杨梅、核桃、竹子等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还未形成有效规模,结构还显单一,产业效益作用不明显,尚不能成为支撑林业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林果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不合理。林果中以核桃、杨梅、柑桔等大路品种较多,错季果品、时令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第二,品质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大路品种多,名特新优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

《林业产业调研报告.doc》
林业产业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