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区域性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地区人才工作汇报材料

地区人才工作汇报材料

一、我区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

1、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升。我区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截止2008年底,按照新的人才统计口径测算,硚口地区人才总量约为5.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75%。硚口地区拥有两院院士2名,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和省、市政府专项(特殊)津贴人员46名,区拔尖人才36名,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0名。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9万人,比\"十五\"期末提高18%,其中中级职务以上占52.67%。

2、人才分布格局不断调整。随着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党政人才总量保持稳定,事业单位人才总量呈持续负增长态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及民营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总量相应得到较快增长。在层次结构上,一批高层次人才聚集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硚口地区拥有国家级期刊主办单位、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学科专业,国家、省级实验室、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博士后工作流动站等。在产业分布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人才结构正在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人才新体系。

二、我区人才队伍的结构特点

从我区人才的分布和构成情况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l、人才分布结构转为合理。从产业分布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约占1.38%;从事第二产业的约占40.79%,从事第三产业的约57.83%,从工作单位的分布情况来看,机关占3.24%,事业单位占32.71%,企业占64.05%。

2、人才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较为科学。全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为2:4:4,大部分接近国内外公认的1:3:6的合理比例。

3、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较为适中。党政机关人才队伍及各级领导班子逐渐年轻化,平均年龄明显下降;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

4、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较为健全。目前,我区拥有8大类30多个专业的人才,分布在各行各业。

5、人才队伍的层次结构不断提升。自2002年以来高级人才逐年增加,现有博士生3人,拔尖人才36人,享受市政府津贴以上的高级人才46人。

三、人才主要工作

1、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打造吸引人才的宽松环境。区委、区政府相聚出台了《硚口区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几年来,我们加强调研,摸清全区人才需求的结构、层次、数量,为整合全区人力资源市场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畅通渠道,充分利用一系列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政策,建立健全借智工作体系,鼓励我区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为我区引进急需的各类人才877人;加强人才储备,落实省、市有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指令性要求,努力做好2年择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人才储备工作,根据各高校收集储备情况,实行先落户、后就业的办法,吸纳、储备应届毕业生219人。落实人才强区目标。

2、完善机制,拓宽人才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人事代理服务。目前,我区人事代理已由单一的公有制拓展到民营、外资、私营等非公企业,代理的项目由单纯的档案托管发展到委托招聘、职称评审、人才派遣、合同鉴证等内容,代理单位达54家,代理人数1003人,管理流动人员档案2214份;积极开展了职称社会化评审工作。引导企业主关心、支持员工的职称评审工作,使区辖企业职称评审工作由原来单一的事业单位职称评审拓宽到企业,截止2008年,累计为232名企业人才和社会人才提供职称评定服务,其中,中高级职称23人;在汉正街开展特殊高级经济师的评审,**工贸的董事长李丰、汉正街总商会副会长刘艳获得通过;为**力诺化学集团成功申报重大创新项目经费,为我辖区中百仓储的董事长汪爱群成功申报\"**杰出人才\"提名奖;同时加大人才培训的力度,2006-2008年共培训企业人才493人次;加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和聘用管理工作;着眼于更新知识体系,充分依靠教育、卫生等继续教育基地对区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走进WYTO》和《信息化教程》的继续教育培训,2年来对专业技术人员共培训15774人次,共有783人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强化意识,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探索和推广了\"人才租赁\"业务。把市场配置和组织调配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努力实现人才的集约化使用,构建了企业人事服务网络。为都市工业园区124家企业引进制造业人才877人,其中中高级人才达到472人;积极开展人才派遣业务。成立**硚欣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现人才派遣单位达30家,派遣员工247人。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提供了个性化人事人才服务,为力诺双虎涂料公司筹建申报了博士后基地公作站。2年来共申报市津贴以上人员7人、十白千人选2人。

三、我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当前,我区人才队伍本身及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l、人才短缺现象仍然存在。人才队伍整体规模稳步增长,但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各类人才仍然短缺,主要是缺乏一批高层次的高新技术人才,一批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和一批具有专业背景、有战略眼光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一批实用型、操作型、技能型高级蓝领人才和技术能手。

2、人才开发工作缺乏系统性。一是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企事业单位人才开发投入不足,继续教育经费比例偏低,缺少正常的增长机制。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亟待建立。二是人才培养、吸纳、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人才开发工作存在畸轻畸重现象,表现在重技术人才、轻管理人才;重使用人才,轻培养人才;重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重奖励科研人才,轻激励工作一线人才等。

3、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仍需加强。当前仍有少数部门和单位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思路不够宽,优化人才创业环境的措施不够硬,用好用活各级各类人才的办法不够多,使我区的人才工作在贴近经济工作服务,实施项目引才、行业产业聚才方面尚有一定差距。

我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问题,既有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又有城市综合环境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既有观念。意识上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又有体制、机制上的活力、引力不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综合环境的建设水平较低,对人才吸引力不强。我区的综合环境比不上**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先进区,甚至同**、**、**等区相比我们也有差距,因而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从微观角度来看,我区的高等院校较少,人才入区后的再教育条件较缺;图书馆、体育场等较少且档次不高,休闲、娱乐场所品位较低,无法满足高层次人才的精神需要;其它如人文环境、消费质量等问题,也成为一些制约因素。

2、人才管理体制待改进,人才的使用与培养工作存在不足。在用人问题上,机关事业单位\"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由于机构、编制的限制,致使一部分人才难于进入,也为此造成了激励约束机制的失灵,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不足等问题。人才再培养、再教育工作覆盖面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总量的扩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在人才引进环节缺乏综合素质测评和专业能力测评,也出现了引进人才有文凭没有水平,有职称不能发挥职能的现象。

3、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的发展不平衡。现代人才市场体系由社会化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市场化的人才中介经营体系和法制化的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构成,然而,目前我们的人才市场中介经营体系非常弱,以我区人才市场年交流量为例,今年招聘单位126家,提供岗位800多个,成功推荐人才200多人次,吞吐量明显太低;其次,法制化的人才市场体系还不成熟,我区人才争议仲裁委员会自成立以来,还处于初期阶段,还不够健全,因此,人才的利益和权力就得不到有力的保障,造成对人才的引力降低。

4、吸引高级专业人才的载体还不够。人才的进人需要载体,尤其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需要有适合其工作和科研的单位,岗位和工作条件。总的来讲,我区吸引高级专业人才的载体不足,在吸引人才的主体--企业方面,尽管我区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成立了项目区孵化器,汉正工业园等,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三资企业,但总的来看,我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对高级专业人才需求不大,由此导致对高层次人才的吸附,承载作用偏低。

5、对人才市场建设的投入和关注不够。截止目前,人才市场的总营业面积不过108平方米,而真正用来人才交流的面积只有25平方米,其次,人才市场办公条件较差,有些地方还处于作坊式操作,缺少现代化的设备及办公软件,没有良好的人才交流环境,从而导致人才智力引进和主渠道的不够畅道,通过市场吸引人才的作用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在思想。观念特别是人力资源开发、运用、配置工作上,真正重视起来,还没有将其放到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还没有充分认识招商引资的背后即是人才竞争。

二下一步的建议

1、支持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来硚口就业创业。对来我区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受限制,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在2年内,办理毕业生就业落户手续。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创业期间的人事代理服务,包括档案管理、党组织关系的接转,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出国证明、转**级、工资调整等。进一步落实大中专毕业生未就业的登记制度,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未就业的毕业生2年免费保管档案、免费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积极支持未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2、开辟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围绕我区人才\"强区战略\",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群发展,对我区紧缺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行\"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以兼职、顾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同时,为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活动申请提供专项资金资助,以增强和激发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创新和功关能力,引进一批支柱企业、大型企业所需的高技能\"蓝领\"能才(品菜师、高技能的操作能手、技改革新手等)。

3、启动特殊人才特殊评审工作。根据国家、省、市和武职改办11号文精神,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汉正街\"开展高级经济师特殊评审,现场评审,并根据各企业的需要逐步延伸到各类特殊人才、急需人才、实用人才的特殊评审。放宽评审条件、构建评价机制突出企业类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注重向我区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倾斜,采取\"先评后考\"的办法,适当放宽条件,选拔评价经营管理人才。

4、为我区的毕业生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宣传力度,在\"硚口信息网上\"发布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信息,公布小额担保贷款的范围、条件、程序等,并深入走访街道、社区、企业进行现场政策宣传。同时,在我区人才服务中心设立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受理点,凡符合我区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可到我区人才服务中心设立的受理点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相关手续由人才服务中心代为办理。

5、发挥创业创新人才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我区都市工业园和孵化器在创业中的载体功能,积极宣传在我区就业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优惠政策,采取\"一对一\"帮扶模式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政策法规、投资信息、创业项目、创业培训等综合服务,并以单位为主题、项目为依托,为大中专毕业生申请提供专项资助。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大力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为博士后工作站积极申请以添置科研仪器、设施、以及研究项目为渠道的经费资助。

6、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继续为硚口的企业申报**创新人才开发资金,为硚口人才开展申报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特殊(专项)津贴的选拔工作,重点面向我区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选拔人才。开展申报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的选拔工作,继续重点资助一批能够形成产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核心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

推荐第2篇:地区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地区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近年来,塔城地区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新阶段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作为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培育地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支柱产业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专业化加

工、市场化经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4年,全区一产产值完成31.2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1.6,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4309元。

一、塔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情况

(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塔城地区把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强化各种扶持措施,按照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原则,以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地区先后引进了乌苏麦科特棉纺、沙湾秦岭棉纺、屯河乌沙番茄、裕民悦羊肉品加工、中粮北海油脂、金牛沙湾盖瑞乳业、金牛额敏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企业改制和扶优扶强,组建了沙湾棉花产业公司、沙湾天宝绿色食品公司、塔原红花有限公司、乌苏啤酒等一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农业产业化进程。金牛沙湾盖瑞乳业120吨乳品项目、山东高密化纤有限公司3万吨棉浆粕项目、新疆天鹰有限公司6万吨棉蛋白项目等一批新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天海、瑞隆、盘龙、天宝等粮油加工企业不断强化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出了“福临门”油脂品牌,进一步做大“沁康”面粉品牌,年内油脂加工行业企业日处理原料能力可达2000吨,生产成品油、面粉10万吨以上。额敏万通活畜交易市场已成为塔城盆地四县(市)牲畜主要集散地,日交易牛120头、羊2000只,并辐射到周边地市,占有了克拉玛依市牛羊肉80的市场份额。到目前,全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4家,固定资产总值16.44亿元,年销售收入1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2个,1000万元以上的15个),辐射带动农户9.68万户,占全区总农户总数的75.1,带动基地面积264万亩,占全区播种面积的57.2;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达1525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38。

(二)地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规模化经营效应日见显现

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已初步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产品基地,棉花、番茄、粮食、奶牛等基地建设都初具规模,为吸引龙头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全区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61.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48.1万亩,增加15.06万亩(小麦95.69万亩,增加7.02万亩,玉米41.71万亩,增加3.34万亩);棉花面积121.37万亩,增加19万亩;油料作物46.35万亩;饲草料基地43.55万亩;区域特色产品基地面积102.43万亩。

畜牧业优势凸现,长足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牲畜饲养量达724.73万头(只),比去年同期增加27.13万头(只),增长3.89,其中牛62.3万头,增加4.2万头;羊590.5万只,增加15.67万只。全区已培育养殖专业乡34个,专业村161个,养殖大户2773户,15个千头牛养殖小区共完成投资6673万元,建成棚圈10.6万平方米,进入小区的养殖户700余户,存栏牛7480头。为全面提高畜牧产业水平和综合效益,地区不断加大品种改良工作力度,大力推广牛胚胎移植技术。2004年全区牛胚胎移植投入资金671万元,完成牛胚胎移植1303头。今年地区下达牛胚胎移植任务2005头,安排补助资金200万元,目前已组织受体牛6455头,移植395头。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日趋活跃

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等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服务信用好、自身效益高的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农村经纪人队伍也日趋壮大,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组织形式实体化。在开展经济活动中,以实体形式出面,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完善,经营规模逐步壮大。二是在经营范围上趋向多元化。由单一生产环节上的联合经营向全程经营转化,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各业综合经营方向发展,由主要在流通领域内从事经营活动向生产、消费等领域延伸。三是经营模式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多数组织都制定有规范的章程制度和管理体制,内部分工明确,组织运行正常有序。2004年底,全区建立各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协会)190个,会员2.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0.6,农民经纪人1400多名,其中年经销额在10万元以上的农民经纪人350名,带动、服务面积

推荐第3篇:打造区域性商贸基地 促进沿边地区开放发展

一、商贸基地的内涵与外延

“商贸基地”这一概念只是近年来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由我国地方政府和一些学者提出并使用的,其目的是改变多年的“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商业”、“重制造,轻市场”等传统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突出商贸产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发挥商贸产业在区域经济里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迄今为止,在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学科范畴内,还没有关于“商贸基地”的专门界定和阐释,而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中也没有这一术语。

如果把“商贸基地”当作一个既定的概念体系加以探究,可以发现它更多地与相对新兴的区域经济学、地缘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关系密切;如果把“商贸基地”视为一个行业标准术语,它与一些物流术语或业态术语更相近。由于“商贸基地”是这样一种新事物,因此其内涵与外延比较模糊,与它近似或有交叉重叠的概念群包括商贸物流基地、商贸园区、商贸中心、流通中心、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只有物流中心,但没有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商贸基地等。商务部新近公布的《流通标准十一五规划》也没有提及与商贸基地相关的标准规划。

“商贸基地”作为当前使用较为频繁、且有较大应用价值的概念,理应引起相应的重视和更深人的研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本文对商贸基地做出如下定义:商贸基地是隶属区域经济、地缘经济范畴的一个非正式概念,系指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个或若干个城市及周边地区按照职能分工,集中形成相对优势的商贸产业和流通能力,为整个区域提供达成交易、促进第

一、第二产业发展的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

商贸基地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汇集聚,其中商流是核心,物流(物体的空间位移)是商流的实现形式,也占据重要位置,信息流则是附着和服务于物流和商流的手段(恰如电子商务:商务是“体”,是核心,电子只是“用”,是手段)。商贸基地虚实结合,物理特征与逻辑特征兼备,既包括有形的设备设施、商品交易市场,也涵盖无形的交换和服务体系;基地产业门类丰富、结构完整、功能完备。

商贸基地具有多重功能,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固依托和强有力杠杆。这是由商贸产业在现代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决定的。市场经济越发达,商贸产业在引导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促进消费、拉动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牵引、协调和统领作用就越明显。商贸基地可按辐射半径、服务对象、范围和运作机制分为不同层次:(城)市级、地区性或国际区域型等。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的“规格”相对较高,它立足一个以上城市,面向所在省区和周边国家、地区,服务特定的经济圈或经济体,强辐射、多功能、国际化特征比较明显。目前,我国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在建设区域性商贸基地以外,其他沿边地区也有建设和发展这类商贸基地的必要性和基础条件。

二、商贸基地建设是促进沿边地区开放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提高新时期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战略。相对于沿海开放和沿江开放,沿边开放启动较晚,力度和影响明显滞后。我国沿边有九个省区,拥有广阔的国内外经贸合作空间,如何将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资本、技术、人才方面的后发优势转化为切实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谋划新思路。在当前不断升温提速的多类型国际区域次区域合作框架内,在纷纷酝酿规划中的国内外各种经济圈、经济体范围内,内引外联,倾力打造区域性商贸基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相对落后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国务院2008年1月16日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目标正式确定为“建成面向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

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种“三基地、一中心”的目标与功能定位令人耳目一新,既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前瞻性和大气魄,也贯穿着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同互动发展的战略思路;既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更与国内外产业转移走向衔接和呼应;特别是综合考虑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使得经济区的开放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非常有利于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因而特别值得其他沿边城市和地区学习借鉴。从一些沿边省区的相关区域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文件中可以看出,谋划中的“吉林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将建设立足长(春)吉(林)图(门江),面向吉林全省和整个东北地区,服务和辐射东北亚的区域性商贸基地;新疆区域性商贸基地将立足新疆,面向大西北和全中国,辐射中亚和西亚,影响欧亚。

与我国沿边地区毗邻的东南亚、中亚、西亚和东北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都比较落后,绝大多数都属于欠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我国沿边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落后,但由于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典型示范作用和资本、技术、人才方面的转移支持,又背靠广阔的内陆腹地,所以要有足够的自信和超前意识领跑所属国际经济合作区内商贸产业的发展,汲取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商贸产业发展的经验,建设高水准、标杆性的区域性商贸基地。

三、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建设发展思路和目标

沿边城市和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和发展环境差别较大,但区域性商贸基地的建设发展思路基本相同,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提高对商贸产业在新时期沿边开放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努力打造“内外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区域性商贸基地,构建“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商贸基地建设布局,协调传统商贸与现代商贸、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商贸产业对外开放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拉动一二次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沿边地区产业竞争力,有计划、分步骤地在西南、东北、西北三大沿边地带打造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建设发展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打造便捷高效的国际立体交通和物流网络,实现无障碍流通。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沿边城市和地区是连接国内外的大通道,具备发展“通道经济”的天然优势。通过构建区域性商贸基地,打造便捷高效的国际立体交通和物流网络,加速通关便利化和物流一体化进程,真正实现货畅其流,满足工农业产品大批量、高频度、多向性的大流通和大循环需要。

随着全球性的粮食、能源、大宗工业原材料日趋紧缺和我国经济发展对这些商品需求的不断扩大,能源、原料资源丰富的东盟、中亚、东北亚国家对我国经济战略的意义更加突出,沿边近邻运输是此类商品最经济、最安全的流通方式。因此,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开放开发沿边地区,构建物流大通道和货物贸易走廊的重要意义。

(二)打造现代商贸城市群,构筑无缝隙产业对接平台,创造高水准商务和生活环境。强辐射、多功能、国际性的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必须依托一个有纵深的合作区或经济体,由若干城市组成城市圈和现代商贸城市群,拥有较大的人口、经济和需求规模,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并率先实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

区域性商贸基地将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中介代理、会展、研发设计、培训、信息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并与一系列国际标准、规则、协议衔接和兼容运作,成为对本区域产业经济起底盘化支撑作用的真正的“大本营、神经中枢”,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向沿边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成为我国新时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和前沿阵地。

区域性商贸基地既要满足区域内大量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也要提供高质量的消费性服务,大力发展购物中心、便利店等新型民生服务业业态,提高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方式的市场覆盖率。不少沿边地区将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的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对消费性服务的需求总量将不断增长、需求层次不断提升。此外,国内外经贸交流合作不仅为沿边地区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商机,同时也对消费性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量的商务人口对消费性服务的需求更加细化,并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国别差异。因此,沿边城市的消费性服务业也要向专业化、国际化发展。

(三)打造区域流通产业集群,夯实做强商贸基地。

流通产业集群是指以商贸产业为主体的关联性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规模聚集,区域内企业形成完整的内部分工体系,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引导。流通产业集群包括批发和零售企业的汇集,物流园区和商贸园区的拓展,住宿和餐饮、休闲旅游等消费性设施体系的规模化与产业化集中,以及会展、法律、金融、广告、信息等商务服务企业的街区性驻扎(指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等)。隶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东兴市热带水果流通产业集群、钦州港工业原材料流通产业集群、北海市商务型旅游产业集群、隶属新疆伊犁大合作区(包括伊犁河谷八县一市)的特色农畜果流通产业集群等,通过进一步做强做大,都将对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发挥关键作用。

四、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重点建设内容

能够纳入区域性商贸基地重点建设内容的首先是具有公益性、开放性、规模经济性、先进性等特征的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它们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职能范围很广,直接对沿边较大区域以至全国和周边邻国流通的环境、条件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商品流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枢纽型、中继性、大中型物流配送中心;具有交易、集散和发现价格功能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大宗能源物资、商品专用储备库;大型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易网络(如广西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数字化综合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新疆的“中亚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保税港区和现代化海陆空口岸等。

其次是集购物、旅游、娱乐、休闲、饮食于一体的商业街,以及会展、电信、金融、酒店、代理经纪、咨询策划等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密集的中心商务区,也是区域性商贸基地建设发展的重点内容。如南宁在建的面向东盟各国的中心商务区就包括领事馆区、国际商贸区、国际酒店商务区、国际生活配套社区、休闲体育运动、主题公园等设施。

第三类重点建设内容是各种边境经济合作区。如西南方面的中越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和中越凭祥——同登边境经济合作区,后者总体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中越双方各

8.5平方公里,区内实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开发政策,将成为中越边境区域性加工制造中心和区域性贸易中心。西北方面的是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总面积5.28平方公里,其中哈方区域1.85平方公里,中方区域3.43平方公里,实行全封闭管理。中心主要功能是贸易洽谈、商品展示和销售、仓储运输、宾馆饭店、商业服务设施、金融服务、举办各类区域性国际经贸洽谈会等。

最后,区域性商贸基地重点建设内容还应包括一些“走出去”项目。一是加快商业“走出去”步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东盟、中亚、东北亚一些国家开设主要销售中国商品的较大规模和较高档次的中国商贸城,为中国产品“走出去”提供通道和销售网络。二是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如中国广西——印尼沃诺吉利经贸合作区等。

五、发展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的对策措施

(一)推进各种国际商贸交流合作机制务实发展。

积极推进我国沿边省区与邻近国家、地区之间官方、半官方和民间性质的各种层次的交流合作,加强商贸流通领域的对话和沟通。充分利用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层论坛等会展平台,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在中国一东盟

自贸区、上海合作组织、图们江区域合作等框架内,编撰双边、多边流通及物流联合报告书,规划和实施各种商贸产业交流研修、人才培训项目等。

各类商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是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要推动国内外各种商协会之间建立起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源在沿边地区集聚。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基地建设为例,必须充分利用东盟华人经济圈、东盟各国中国商会和广大华商的实力、人脉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沿边不少地区处于多种国内外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体系内,重合、叠加现象突出,不同的区域合作主旨不同,进展不一,有的已经启动并有实质性合作内容,有的仍处于概念和构想阶段,因而必须在参与融入过程中分清层次和梯度,把握节奏和尺度;既要有长远目光和战略性思维,又不能仅停留在概念宣传上,要重合作的实效,重规划和项目的可操作性。

(二)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努力构建服务型和促进型政府。

探索“全流通”、“大商贸”的实施途径,以建设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为契机,努力将区域内各城市的商贸管理职能相对集中统一起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政府对区域性商贸基地建设的宏观指导,协调各城市、各层次的商贸投资建设与开发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尝试建立以现代流通为主导的工贸一体化管理体制,进行工贸一体化管理体制探索试验,最大限度发挥商贸流通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对工业制造业的先导作用。建立和健全沿边地区政府商务促进体系。强化市场信息和商贸法律政策服务;加强质量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注重对周边国家商贸流通技术和管理标准的跟踪与研究;加快商贸领域科技创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创新能力和流通效率;协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和大力支持形式多样的展览、培训、咨询活动。

(三)拓宽融资渠道,发挥企业在商贸基地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引导促进作用。在WTO规则体系内,以直补、贴息等形式加大政府对沿边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继性物流配送中心、重要商品储备库、口岸、海关等设施的建设。

进一步加快沿边地区国有商贸企业的改组和改制;扶持中小型民营商贸流通企业,充分发挥其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活跃市场,增加就业;培育大型龙头商贸流通企业,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带动当地商贸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国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并争取使其区域性总部和采购基地落户,以快速提升商贸基地的档次和水平;争取周边发达国家如东盟、日本、韩国商贸流通企业的投资,密切商贸基地与境外市场的联系。

用足用好各类优惠扶持政策和基金。主要是边境贸易和民族贸易的优惠政策;商务部等部门实施的自主品牌战略的各项促进措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千百十”工程的支持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

(四)实施“人才强商”战略。提升商贸产业人力资本水平。

充分认识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激励机制、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商贸产业大力倾斜支持,提升商贸产业的人力资本水平,优化商贸人才配置。一是大力发展商贸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资金和师资投入。建立商贸教育发展基金,扶持中高等职业院校商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鼓励大中型商贸企业重视人力资源培训。二是充实和提升基层商贸干部队伍。三是吸引高层次商务人才,特别是亟需的国际化商务人才。

推荐第4篇: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汇报

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汇报

镇人民政府:

为着力解决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突出治安问题,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我所认真学习自治区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根据区综治委、镇政府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将此次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今年2月25日,自治区召开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我所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多次召开排查整治工作会议,认真学习上级有关会议和通知精神,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迅速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问题研讨,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采取工作对策,落实排查整治措施。

二、全面排查,明确重点

我所积极组织发动全镇各村 (社区)、企事业单位,对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的集贸市场、交通要道等重点地区,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嫌疑人员落脚藏身的中小旅馆、出租房屋等重点部位,容易发生危害公共安全案件和事故的涉爆涉枪、交通运输、消防和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容易滋生 “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歌舞娱乐、洗浴按摩、美容美发等重点场所,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物流、工地等重点领域,根据 “摸准、摸实、摸全”的工作要求,进行全方位排摸调查。在全面排查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研究,确定了XX街娱乐场所比较集中,晚上常有打架 1

的现象,作为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实行重点整治。

三、集中力量,强化整治

(一)5月5日晚至5月8日晚我派出所会同工商所、文化站对辖区内的网吧开展排查整治工作,没有发现有未成年人上网现象,同时我所加强对网吧内文化内容的监管,在每台电脑上安装绿色上网软件。

(二)6月10日晚至6月15日我所对辖区内的中小旅馆、出租房、娱乐场所开展排查整治工作,督促中小旅馆落实旅客身份查验、登记制度;查处黄、赌、毒现象;对出租房居住人员登记;对娱乐场所的消防设施情况,安全管理情况情进行突击检查。

(三)8月9日至8月13日对辖区内的废旧金属收购站、车站开展排查整治工作,规范废旧金属收购业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偷盗、销脏行为;落实客运重点地区及周边治安防范措施。

(四)对辖区内的重点人员、刑解教人员进行稳控、帮教工作。通过整治,辖区内治安形势得到了较大改善。

四、巩固成果,务求长效

为了使整治工作取得长效,我所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源头综合治理、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等工作机制。目前,我所在XX村设有警务室一个,安排警员值班。同时,在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开展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大力营造 “严管、严治、严打”的高压态势,着力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建设“平安XX”作出贡献。

XX派出所

二0一一年十一月

推荐第5篇:小班区域性体育活动

小班区域性体育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培养幼儿自主运动能力。

3.发展幼儿钻,爬,跳,平衡等基本活动能力。

活动准备:垫子 圈 滑板 竹梯 体操棒 沙包 玩具 轮胎若干

活动流程:

创设环境:师生共同布置-->调动身心:做准备操-->基本活动:分散活动 -->放松活动:收拾器械-->集中活动-->分散活动

活动过程:

一、设环境:

1.小动物来和我们一起锻炼身体,看那些小动物来了?(1号小狗,2号小乌龟,3号小兔,4号小猴)

2.想一想,小兔最喜欢玩什么?什么器械放在他的场地上最合适?

3.那小狗,小乌龟,小猴他们呢?什么器械最合适他们呢?动一动脑筋,让我们现在一起来帮他们布置。

4.师生布置场地。

(评析:以幼儿喜欢的动物角色导入活动,能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与孩子共同布置场地,能帮助孩子熟悉了解体育器械,引发他们活动的愿望) 二.调动身心:

让我们一起来做准备运动。

三.基本部分:

1.分散活动:小朋友,现在可以去玩了,待会儿,可别忘了拿牌子。

a.幼儿玩器械。

b.出示辅助物:看!小动物为你们准备了什么?你想一想怎么玩?

2.集中活动:讲评小猴(竹梯)和小乌龟(垫子),让幼儿示范不同的玩法。

3.分散活动:刚才玩的小朋友还可以到其他动物运动场去玩。请你们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玩法,谁想的玩法越多越好!

(评析:教师以分散—集中——分散的形式进行指导,即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感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幼儿自主运动能力又能帮助幼儿相互学习器械的玩法,促进幼儿钻,爬,跳,平衡等动作的全面发展) 四.放松活动:

1.今天你们都到哪里去锻炼过了?(看牌子) 我们帮小动物一起整理运动器械。

推荐第6篇:区域性企业集体合同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区域性企业集体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集体合同规定》,为进一步明确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各自的权利

和义务,协调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xx县经济开发区工会联合会代表各中小企业全

体员工与新兴工业园区内各中小企业法人代表签订《新兴工业园区域性企业集体合同》。

第一条 本合同对新兴工业园区已建立工会组织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均有约束力,是企业经营者、工会和全体员工

必须共同遵守的劳动关系准则。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本合同规定的标准。

第二条 企业应当尊重并支持企业工会依据《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企业工会应当支持企业行政依法

行使管理职权,组织员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平等协商等途径和形式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教育员工遵守劳动纪律,履

行《劳动法》和企业规章所规定的义务。

第三条 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职工享有《劳动法》规定的权利。

第四条 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时,企业和企业工会应当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一方和双方可提请县经济开发区劳动争议

协调组织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依法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和提出诉讼。

第五条 企业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调解委

员会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

第六条 企业按月及时以货币形式向职工支付工资(工资不得低于市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和相关福利待遇,并根据企业效

益逐步提高职工工资。

第七条 企业应按规定发给职工必备的劳保用品,改善劳动条件,做到安全生产。

第八条 工会有权监督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措施,保障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第九条 本合同经双方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第十条 本合同期限为3年,自2010年12月 日至2013年12月 日止。

第十一条 本合同有效期内遇不可抗力致使无法履行或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可以解除本合同。

第十二条 本合同经新兴工业园区域性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生效。经企业方代表和工会方签字盖章报县劳动部门、县经济开

发区工会联合会。本合同生效后,各方所属的成员单位应当向各自单位的全体员工进行公布。

第十三条 本合同壹式三份,每个企业一份、工会一份、报上级工会备案一份。

甲方: 乙方:xx县经济开发区工会联合会

企业名称(盖章): 工会主席(签字):

法定代表人: (盖章)

日期: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推荐第7篇:区域性体育活动 教案

文档仅供参考

区域性体育活动

活动目的:

1.让幼儿感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培养幼儿自主运动能力。

3.发展幼儿钻,爬,跳,平衡等基本活动能力。

活动准备:垫子 圈 滑板 竹梯 体操棒 沙包 玩具 轮胎若干

活动流程:

创设环境:师生共同布置-->调动身心:做准备操-->基本活动:分散活动

放松活动:收拾器械-->集中活动-->分散活动

活动过程:

一、设环境:

1.小动物来和我们一起锻炼身体,看那些小动物来了?(1号小狗,2号小乌龟,3号小兔,4号小猴)

2.想一想,小兔最喜欢玩什么?什么器械放在他的场地上最合适?

3.那小狗,小乌龟,小猴他们呢?什么器械最合适他们呢?动一动脑筋,让我们现在一起来帮他们布置。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4.师生布置场地。

二.调动身心:

让我们一起来做准备运动。

三.基本部分:

1.分散活动:小朋友,现在可以去玩了,待会儿,可别忘了拿牌子。

a.幼儿玩器械。

b.出示辅助物:看!小动物为你们准备了什么?你想一想怎么玩?

2.集中活动:讲评小猴(竹梯)和小乌龟(垫子),让幼儿示范不同的玩法。

3.分散活动:刚才玩的小朋友还可以到其他动物运动场去玩。请你们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玩法,谁想的玩法越多越好!

四.放松活动:

1.今天你们都到哪里去锻炼过了?(看牌子)

我们帮小动物一起整理运动器械。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编花篮(单脚跳)

活动目标:

1、学习两人用脚编花篮,练习单角跳,发展平衡、协调能力。

2、探索与同伴用身体各部分编花篮的方法,交流、迁移自己的经验。

3、努力完成游戏圈过程,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体验合作成功带来的愉悦。活动准备:

1、编制的花篮一个,红花、黄花、兰花若干。

2、音乐磁带或CD,CD机一台

活动过程:

1、队列练习。

引导幼儿练习开花走、左右分队走,在队列变化中听口令或哨声提示走、跑交替。

2、探索用身体编花篮的方法。

——出示花篮,启发幼儿与同伴结伴,鼓励幼儿用我们的小手或小脚编花篮。 ——请幼儿交流编花篮的不同的方法。

3、游戏:编花篮

——两名教师示范用脚编花篮,观察将两只脚钩在一起编成花篮的动作以及单脚跳的方法。

——幼儿尝试双人钩脚编花篮,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出示花篮念儿歌,最后将红色的花朵放在花篮里,变成一个红花篮。 ——两名教师边拍手念儿歌边表演单脚跳编花篮,然后带领幼儿一起玩编花篮,练习有节奏地单脚跳。

——两人一组编花篮比赛,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能坚持单脚跳玩游戏。 ——出示黄花,引导幼儿仿编儿歌,玩编花篮的游戏。

4、音乐舞蹈:

师生随着音乐表演快乐的圆圈舞。 活动反思:

编花篮这个游戏,我小时侯也很喜欢玩,我想幼儿也一定会喜欢的。于是在教师的示范后,大家都很感兴趣,很想学这个游戏。我先请幼儿两人为一组,自由探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索,但我发现,孩子们都没有掌握其中的“窍门”:可能是衣服穿的太多了,前一个小朋友脚放好后,后一个小朋友的脚根本不能再弯下来,游戏没有成功。我想起小时侯玩的时候,人比较多,脚就好搭一些。于是,我再次示范了玩法后,请幼儿六个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编花篮游戏。本以为这样问题就能解决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幼儿没有按次序一个接一个把脚搁在前一个小朋友的脚上,最后一个小朋友也没有把脚放下来,大家都倒在地上了,游戏再次失败了。最后,我只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一组一组教,终于大家都掌握了这个方法,但玩起来还有的小朋友单脚的平衡能力有限,还没等编好花篮就倒下来了。虽然如此,孩子们还是玩得很开心,下课后还是一直在玩,看来这个传统游戏还是很吸引孩子们的。

课后,我也及时做了反思:如果课前我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这些生理特点,更科学地安排活动,这种失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说,一线教师更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怎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文档仅供参考

推荐第8篇:区域性集体合同[优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集体合同规定》,为进一步明确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协调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工会工作委员会代表各中小企业全体员工与各中小企业法人代表签订《 中小企业集体合同》。

第一条 本合同对 已建立工会组织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均有约束力,是企业经营者、工会和全体员工必须共同遵守的劳动关系准则。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本合同规定的标准。

·集体合同的意义 ·什么是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 ·集体合同的期限

第二条 企业应当尊重并支持企业工会依据《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企业工会应当支持企业行政依法行使管理职权,组织员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平等协商等途径和形式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教育员工遵守劳动纪律,履行《劳动法》和企业规章所规定的义务。

第三条 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职工享有《劳动法》规定的权利。

第四条 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时,企业和企业工会应当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一方和双方可提请开发区劳动争议协调组织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依法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和提出诉讼。

第五条 企业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

第六条 企业按月及时以货币形式向职工支付工资(工资不得低于市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和相关福利待遇,并根据企业效益逐步提高职工工资。

第七条 企业应按规定发给职工必备的劳保用品,改善劳动条件,做到安全生产。

第八条 工会有权监督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措施,保障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第九条 本合同经双方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第十条 本合同期限为 年,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

第十一条 本合同有效期内遇不可抗力致使无法履行或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可以解除本合同。

第十二条 本合同经××区域性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生效。经企业方代表和工会方签字盖章报劳动部门、开发区工会。本合同生效后,各方所属的成员单位应当向各自单位的全体员工进行公布。

第十三条 本合同壹式三份,每个企业一份、工会一份、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报上级工会备案一份。

甲方: 乙方:联合工会

企业名称(盖章): 工会主席(签字):

法定代表人: 日期: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日期:

甲方:

企业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日期:

推荐第9篇:某地区国资委产权交易工作汇报

哈密地区国资委产权交易工作汇报

哈密地区国资委自2006年成立以来,在自治区国资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牢牢把握出资人定位,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夯实国资管理基础,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力度,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纳入监管范围,规范国有资产处置,严把国有资产出口关, 逐步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化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框架,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基本情况

哈密地区国资办成立于2006年5月,2007年3月在原地区国资办的基础上组建哈密了地区国资委,核定行政编制13名,共有工作人员13名,内设 4个科室(办公室、产权管理科、企业改革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哈密地区积极探索县(市)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方式,根据各县(市)国有资产总量分布情况,哈密市单独设立国资委,巴里坤、伊吾两县在财政局挂国资委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目前,哈密地区国有资产总量49.11亿元,其中:国有企业资产25.8亿元,占全地区国有资产总量的52.5%,行政事单位国有资产总量23.31亿元,占全地区国有资产总量的47.5%。

(二)建章立制、完善制度

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管理机制,我们本着急用先立的原则,在充分调研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哈密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了《哈密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哈密地区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暂行办法》、《哈密地

1 区企业重大国有资产评估项目专家评审暂行办法》、《哈密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制度,截至目前,我委已制定出台10个制度,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制度3个,国有企业监管制度7个。

《哈密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哈密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必须实行“阳光操作”,走公开拍卖程序,各资产占有单位不得私自处置国有资产。《哈密地区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缴纳办法,以及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如何处罚等内容;《哈密地区企业重大国有资产评估项目专家评审暂行办法》,对由地区国资委负责核准或备案的、具有较大规模或重要的资产评估项目,由地区国资委、政府相关部门、评估行业相关人员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为地区国资委对重大资产评估项目进行核准或者备案提供决策参考依据。通过建章立制,做到了有制度可依,用制度来保证,为产权交易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规范产权交易流程

1、制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申报审批表。针对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等性质不同,分别制定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申报审批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申报审批表。要求申请资产处置单位详细填写申请交易资产、评估结果、申请资产交易清单、审查意见等情况。

2、资产处置审批程序。由拟出售国有资产单位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地区国资委。单位价值(原值)在10万元以下的,由地区国资委办公会议研究审批。单位价值(原值)在10万元以上的,由地区国资委办公会研究提出意见,报地区国资委党委会2

推荐第10篇:地区驻温宿县工作队工作汇报材料

地区驻温宿县工作组近期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地委、行署的统一安排部署,地区驻温宿县工作队一行四人于3月1日准时到达温宿县,开始了为期9个月的“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工作,驻县工作第一个月已经过去了,回顾一个月来,在县委、政府和相关县直部门的支持下,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组织工作队员认真学习地、县“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实施方案、制度规定和阶段性工作安排,理清工作思路,主动加强与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文化、信访、民宗等部门的工作联系,保证工作深入有序开展。

二、积极参与动员部署。3月6日,县委召开了由县四套班子领导,乡(镇)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政法书记,县直单位主要领导和下派工作队员等230余人参加的动员大会。

三、深入调研,理清思路。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温宿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教育卫生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摸清了温宿镇的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简报、专题汇报的形式及时上报工作情况,上报地区简报5篇,情况汇报一篇,工作做到了安排有序、落实到位、汇报及时。

五、认真抓好自身建设,自觉经受锻炼和考验,谦虚好学,虚心向基层干部学习,严格自律,廉洁奉公,以突出的成绩和良好的作风,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真

正使驻县锻炼的过程,成为我们工作组磨练意志、丰富经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过程。

六、指导温宿镇召开“转变作风”动员大会,开展“学雷锋”主题志愿活动和庆“三八”文艺汇演等活动。

七、3月15日,温宿镇组织全镇党员干部、各村(社区)及工作队干部开展了“转变作风我先行,服务群众我带头”签字承诺活动,赴基层转变作风活动自觉接受社会各方监督,提高党员干部践诺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八、3月12日至14日,我工作组会同县委组织部、基层办联合县民政局、团委、妇联和县转变作风办,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作,对全县22个乡(镇)场开展各级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开展了一次联合督查,督查内容包括组织领导、动员部署、方案制定、宣传氛围、干部下派等方面,并深入到村(队、社区)了解每一名县直下派干部到位和生活工作情况,对督查中存在的问题当面指出并限期整改。

九、参与信访案件解决实际困难。3月23日,工作组与县委艾尼瓦尔常委、县法院、县信访局一行深入古勒阿瓦提乡和克孜尔乡参与了两起由于假合同和假化肥引起的越级上访事件的调解工作(正在进一步解决中)。

以上工作是近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坚信,在地委、行署、县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会继续克服各种困难,虚心学习各兄弟工作队好经验、好做法,坚持不懈地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办实事、解难事,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使转

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在温宿镇取得更加扎实的成效,并按照县委决定,做好今年4月份“民生服务月”活动。

地区驻温宿县工作组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第11篇:地区卫生监督所稽查工作汇报

***地区卫生监督所稽查工作汇报

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关于上报卫生监督稽查培训班交流材料的通知》(*卫监督函[2011]128号)的文件精神,我地区领导高度重视,积极进行自查总结,我地区现从依法行政、规范执行和卫生监督稽查等方面汇报如下:

一、规范制度建设,落实执法责任制

卫生监督稽查工作是卫生监督机构内部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素质、规范卫生行政执法行为,确保各项卫生监督工作落实的主要手段。为切实履行卫生部《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地区卫生监督所稽查工作由主要领导直管,同时还及时调整了稽查室的工作职能,由过去侧重卫生行政处罚转向内部稽查,使稽查人员得以用更多的精力投入稽查工作。通过建章立制,地区卫生监督稽查工作基本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到达了以制度约束执法,以制度保证执法的目的。

各县(市)卫生监督所根据地区所的要求均配备了两名以上政治业务素质好、作风严谨的卫生监督员担任稽查员,负责本机构的卫生监督稽查工作,制定了年度稽查工作计划和稽查工作方案,开展了卫生监督稽查工作,全地区各级卫生监督稽查工作网络建立完善,并实行了卫生监督稽查工作常规报告制度。

以内部稽查为手段,通过完善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工作目标。一是我所将各科室日常监督管理、行政许 1

可、行政处罚、监督员行为规范等纳入本所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每月由所领导为主体、稽查科及业务科室参加,对科室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卫生许可证发放和管理情况、行政处罚情况及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着装风纪、卫生行政执法行为进行定期不定期稽查。二是建立健全执法回访制度,由分管领导和稽查科组成回访小组,对监督服务对象就卫生监督员的行政执法行为、执法程序等进行回访,征求意见和建议。三是建立首问责任制,完善投诉举报、来访登记制度。设置统一台帐,建立了督查、协查机制及一次投诉查实处理制,对全地区重大案件和重要活动卫生监督保障工作进行了督查督办。一年来,我所全体卫生监督员风纪严明、廉洁自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断增强;规范行政许可,严格许可制度,杜绝超职责范围、违反程序和审查不严格而发放卫生许可的现象;对听证及罚款在3000元以上的行政处罚案件,严格实行三级审批制度(科室、所、局)和集体合议制度,对每份行政处罚案件实施质量跟踪管理,确保行政处罚质量,年内无错案、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案件。

二、加强对县(市)卫生监督所的稽查,提高卫生监督能力

为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卫生监督执法形

象,提高卫生监督能力,今年5月至6月,由所长麦麦提麦合布孜、副所长王伟等所领导带队,对全地区八县一市的卫生监督机构的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卫生行政许可、卫生行政处罚和卫生监督员执法行为进行了一次全面稽查。本

次稽查主要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检查相结合方式进行,同时为更准确了解各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情况。稽查结束后,及时以通报的形式,将稽查情况进行反馈。稽查结果显示:一是各地卫生行政执法稽查体系基本建立。各县(市)按照本年度稽查计划和方案,对机构卫生许可管理、卫生行政处罚合议等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建立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监督员着装风纪、劳动纪律、文书质量等开展了定期和不定期稽查。二是卫生行许可准入得到加强、许可程序逐步规范畅通:各县(市)在办证厅或受理处对卫生许可事项、办证流程、投诉电话等进行了公示,基本做到了一次性告知行政许可相对人办证需准备的材料及条件;基本能按法定条件发放卫生行政许可,按要求制作卫生许可文书,未发现超越法定职能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情形。

三、开展案卷评析,提升卫生执法水平

依据《地区卫生行政处罚案卷评分表》,对全地区报送的2010年度已结案的83份案卷(公共卫生类案卷30件,医疗和传染病卫生类案卷53件),从主体资格、处罚程序、违法事实的认定、法律适用、文书制作和档案管理等六个方面采取初评、复评、复核三道程序进行综合评价。为保证评估质量,评查中我们坚持一卷三评,反复比对,层层把关的原则,从各县市抽调业务骨干首先进行培训,然后采取集中评估、交叉评估的方式进行评查。通过参与案卷评估,使各县(市)监督员相互学习交流,充分认识到了规范制作执法文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5天的评查,结果显示有66件案卷所

实施的行政处罚成立,占总数的79.5%,比2009年高出7.2个百分点。从地区、各县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地区、各县市与2010年各监督所自身纵向比较情况来看,地区各县(市)执法案卷制作总体水平与往年相比有所提高。

四、加强稽查组织建设,加大稽查工作力度

卫生监督稽查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提高执法质量与执法水平的有效办法,我们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按照《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的要求,加强对稽查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健全完善稽查工作制度,规范稽查工作程序,确保稽查工作有效开展;同时针对卫生监督员在卫生执法过程中的行为是否规范,重点开展卫生监督员着装、证件、证章使用情况稽查以及卫生监督员行为规范问卷调查,继续组织开展卫生行政执法文书和卫生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考评,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促使我地区的卫生行政执法工作更上新的台阶。

***地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第12篇:地区社会福利院维稳工作汇报

地区社会福利院维稳工作汇报材料

“安全重于泰山”,我院的安全稳定工作在地市政法委和市红桥街道综治办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地区综治和维稳工作会议精神,自08年奥运安保以来,我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紧紧围绕养老服务本职工作,以创建安全、文明、平安单位为载体,尤其是“7〃5”事件发生后,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各项职责任务,深入排查调处一切不稳定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不稳定隐患,创建了和谐稳定的养老环境。

一、加强对维稳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维稳工作的长效机制。

成立了院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层层签署责任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我院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中,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日程,同党务、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使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广泛宣传、加强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有线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横幅、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综治维稳活动,全员参与。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安

1 全应急预案》,把安全工作作为日常的重点工作,寓安全教育于活动中,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三、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夯实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基础。

1、我们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转化为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强盛动力,树立大局意识,讲政治、顾大局,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2、坚持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每周

三、周五学习日时间进行思想政治和业务学习。包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学习时政新闻,学习《职业道德》和新颁布实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等。

四、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为创建一个安全稳定的老人生活环境。我院坚持将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及时制定排查整治方案、计划,使各类不稳定因素排查整治工作步入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对发现本单位的不安定因素和安全隐患,提出详细的整改措施方案,加以落实。

五、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各项措施,防备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1、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防范监控体系,对我院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2、院领导深入基层,发放意见征求表,广泛听取职工、老人及其家属的意见和建议,面对面地做好老人家属、职工和收养老人的工作。

3、实行“人防、技防、物防”并举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全院安全稳定。

首先,严格落实领导值班、带班制度和24小时门卫值班及开包检查工作制度,严格出入登记制度,完善院内安全设施,并作好定期检查维护;其次,在院内安装了大功率警报器,为安保应急分队全体成员配备了统一服装、防暴头盔、橡胶棍、大头棒等设备;另外,将全院围墙统一加高,并在围墙顶部镶嵌玻璃碎片,在院区主要部位围墙处安装了报警器。在重要部位装有红外线探头,监控职责落实到人,并作好值班记录。加强与公安部门的相互协调,加大周边环境整治力度,确保了我院安全稳定,给广大收养老人营造了一个安定、和谐、舒适的晚年生活环境。

4、安全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我院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老人宿舍、食堂、药房、活动室等场所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对各类娱乐、健身设施、全院电路进行检查,做到维修到位,不留死角,对存在的隐患清理整治,消除所有隐患,努力为全体收养老人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重点抓好严重影响老人安全的火灾预防工作,真正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

5、加强卫生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对老人生活、娱乐场

3 所的卫生管理和常见病、流行病的预防工作,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六、存在的问题

我院的维稳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职工群众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自我防范的意识淡薄;二是部分科室、部门负责人对稳定工作不会管、不愿管和不敢管,责任意识不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受资金限制,“三防”设施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四是安保应急分队人员不足,装备滞后,消弱了其维护单位稳定的作用。

七、今后工作思路

一是加大综治维稳工作的宣传工作力度,在全院范围内继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争取资金,继续加大综治维稳工作资金投入力度。三是认真落实领导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扎实推进维护稳定工作。

地区社会福利院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五日

第13篇: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区域性)

XXXXXX女职工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区域性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

第一条为切实保护女职工在生产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生产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发挥广大女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山西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及《山西省职工劳动保条例》等有关规定,依照“平等协商、共谋发展”的原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合同。

第二条本合同所称女职工包括所有与本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女职工。

第三条 根据女职工的生理特点和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特点,公司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积极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

第四条 建立健全女职工劳动安全保健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市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及特殊利益方面的政策法规,对女职工进行劳动卫生安全教育,减少职业危害。

第五条 坚持男女平等原则,男女职工同工同酬,在享受福利待遇、晋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等方面,不得歧视女职工。

第六条 由于正常工作调动,女职工到新的适合女性从事的劳动岗位时,任何车间、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

第七条 不得在女职工结婚、怀孕、生育、哺乳期间降低其基本工资、辞退或者单方解除女职工的劳动合同。

第八条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九条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

女职工妊娠期间在医疗保健机构约定的劳动时间内进行产

前检查(包括妊娠十二周内的初查),应算作劳动时间。

对怀孕反应特别严重,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女职工,经医务部门证明应照顾休息的,其休息期间享受病假待遇。

第十条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空、低温、冷水作业等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第十一条 女职工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时,给予产假十五天至三十天;怀孕满四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产假四十二天。满七个月分娩,按正常产假对待。

第十二条 女职工产假为90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晚育的女职工,按照《山西省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晚育假三个月。

女职工可在产前15天开始休产前假,休假天数计算在产假天数之内。

第十三条 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应给予每天工间休息一小时。如工作许可,经本人申请,公司批准,可请产前假两个半月。产前假期间工资按照原工资性收入80%计发。

第十四条女职工生育、人工流产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太原市女职工生育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十五条女职工在产假期间视为出勤,工资照发。公司增加工资时,女职工按规定享受的产前假、产假、哺乳假,应作出勤对待。

第十六条女职工产假期满后,公司应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哺乳女职工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三十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三十分钟。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的哺乳室内哺乳的往返途中时间算作劳动时间,并相应减少劳动定额。

第十七条女职工因上环、取环、带环怀孕做人工流产后,可享受计生假,享受正常出勤待遇。

第十八条 经批准生育二胎的女职工,享受产假九十天。 第十九条晚育的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其配偶享有一个月的护理假,护理假视为出勤。

第二十条 按月发给女职工卫生用品(或折发人民币元)。

第二十一条 每年对女职工进行一次妇科疾病及乳腺疾病的检查。

第二十二条 公司支持工会女职工组织参与民主管理,在工会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职工代表的比例应与女会员(或女职工)总数的比例相适应。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代表参加公司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全过程。

第二十三条为有效维护女职工的权益,公司与工会实行有效的密切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或座谈会议,就企业女职工权益保护情况相互通报和协商,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女职工权益保护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

第二十四条本合同有效期年。(自年月日至 年月日)

第二十五打本合同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双方签字后,报县劳动保障部门审查,县总工会备案。

企业:(盖章)乡镇(街道)(盖章)

企业方代表:工会主席:

年月日

第14篇: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优秀)

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财富、信息、要素的集散地,对于地区经济的持续繁荣,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是指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效率最高、交易量最大的金融资本、金融机构和金融信息的集聚地,要有自由的交易环境、良好的金融传统和符合

国际惯例的法律制度来予以保障,金融机构或企业在这里不应受到任何不正当的限制和歧视。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是对我市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清晰定位,也是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必然要求。

我市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金融业在我市经济发展布局中的位置显著提升,区域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

功能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我市拥有分行(分公司)以上金融机构71家,其中银行机构37家,保险机构23家,证券机构2家,期货机构7家,金融资产总计约5519亿元,从业人员4万余人,已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机构种类最全、密度最大、开放度最高的金融中心城市。

金融各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我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75亿元,增长15。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64.9亿元,增长13.3,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达到2.5和1148元/人。期货成交量24070万手,成交额5.22万亿元,分别增长21和10,分别占全国的53.6和24.8,成为亚洲第

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货交易市场。大连石油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证券交易额1989亿元,增长171。

国际金融合作不断加强。我市是入世后首批金融对外开放城市,目前已有外资金融机构21家,其中外资银行7家,代表处7家;外资保险公司2家,代表处5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第4个、国内唯一的培训基地在我市建成。荷兰银行入股银河期货,成为全国首家合资期货公司。我市与伦敦金融城就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等六方面达成共识。

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我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强化了金融监管;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期货业分别成立行业协会,加强了行业自律。组建了大连融达投资公司,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至34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3,不良贷款率下降到4.5,整体经营实力和形象进一步提升。市农信社基本完成了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大通证券成功重整。华信信托公司增资扩股至10.01亿元,受托管理信托财产余额52.5亿元,各项指标名列全国信托投资公司前茅。

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先后开展治理金融“三乱”、清收处置不良资产、信托业整顿、证券业整顿、反洗钱、反假币等工作,维护了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加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置,降低不良贷款率,金融资产质量有了明显好转。制定了《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金信工程”,切实加强了金融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2006年我市荣获“中国十佳金融生态城市”称号,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获选的城市。

除上述金融业本身优势外,我市还具有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有优势: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转运枢纽和连接东北腹地与国际市场的主要通道。特别是国家宏观政策和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市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必将促使我市金融业进一步活跃;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定位,将有效地带动资金流汇集,进而带动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国家批准建设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我市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建设离岸金融中心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年来,国际产业呈现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战略转移态势,我市作为东北地区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的主要城市,将会有大量跨国公司及资本陆续涌入,必然推动我市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制约我市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市金融业取得较快发展,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已初见端倪,但与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和北方金融中心的天津等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明显不足。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建立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市GDP具有一定规模,但与上海、天津等城市比差距较大。沈阳的GDP比我市略低一点,但增速却高出0.1个百分点(见表1)。

表12006年各市GDP及增速比较

金融机构集聚功能与服务功能相对滞后。我市金融机构法人数量与上海等发达地区比还有很大差距(见表2),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相对比较单一,经营种类较少,业务开拓与创新能力不强。

表22006年各市金融企业比较

金融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我市除大连商品交易所外,其他交易市场规模都较小,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而上海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

体系,沪市证券交易量占到全国的80左右。我市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独立性和层次性发育不全,金融产品还不丰富,金融电子化程度不高。

金融改革步伐不够快。资本市场发育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融资比例小(见表3),贷款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较高,资产质量较差,资产收益率低,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地方金融

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足,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法人治理结构、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表32006年各市上市公司比较

金融环境不够完善。金融人才相对较少,缺少既懂国内金融又懂国际金融规范运作的银行家与金融家,特别是缺少国际金融业务的经营与管理人才。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建设滞后,信用中介体系缺位,企业逃废债问题仍有发生。

目前,东北亚区域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对我市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日本东京作为亚太金融中心之一,大多数外资金融机构依然把东京定位为当前以及5年以后亚洲最重要的商务据点。东京依托日本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努力建设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韩国已明确表态要建设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把基金等资产管理行业培育成战略产业,提出到2012年培育出代表亚洲地区的金融机构,到2020年吸引国际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韩国设立地区总部。上海作为外资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和总部所在地,在资本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和黄金交易市场建设方面较有优势。上海已初步确立了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天津在确定北方经济中心地位后,计划五年内投入7000亿元,把天津建成北方金融中心。近在咫尺的沈阳也正在积极筹划,加快建设东北区域商贸金融中心。面对咄咄逼人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加快我市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我市应借鉴香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以金融业国际化带动国内金融业发展,通过互动效应建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壮大金融服务体系。搞好金融资源的重组合并,培养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金融企业集团。增强外资银行的集聚功能,为落户大连的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提供多样化、国际标准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积极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吸引内外资金融机构总部、地区管理总部、后台服务中心等落户大连,加快推动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渣打银行、美国国际集团等欧美金融机构的引入工作。有效发挥星海湾金融商务区的优势,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以及跨国公司的资金结算中心、管理中心、财务中心和国际性金融组织办事机构、各类中介机构、各类咨询机构入驻金融商务区。支持日本财产保险公司、首创安泰人寿保险公司开设异地分公司;支持外资银行向东北、华北及内蒙古等地拓展业务;支持中行辽宁省分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内资金融机构区域总部的经营发展;积极筹建总部设在我市的保险公司。

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做大做强大连商品交易所,继续开发大宗农产品期货,积极开发工业品期货,逐步与世界主要期货交易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使其成为世界知名的期货交易所和远东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定价中心。尽快进行金融期货品种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加大金融期货的市场规模。利用市政府恢复设立上市办的有利条件,加强拟上市企业培育,支持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可转换债等多种方式进行再融资。加快产权市场发展,建设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以丰富金融产品为突破口,通过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和固定收益类产品,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增强金融市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依托大窑湾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可考虑授权大窑湾保税港区内的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能较自由地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并在资金的流出流入、账户的管理、外汇的汇兑等方面给予更宽松的政策优惠。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建设金融城、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等方面先行一步,提升金融业整体服务功能。建立金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心,不断开发新产品、新业务,尤其是加大对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和策略,全方位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发挥高校云集的优势,培养和引进金融人才,尤其是国际金融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推进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业务,提高网上业务比重。加强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搞好金融法治环境、金融安全稳定机制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使我市金融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善。

第15篇:区域性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区域性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电子商务既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又是一次世界性的声势浩大的创新活动。是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是全新的商务模式,也是21世纪主流商业与贸易形态。

中国是典型的区域经济,350多个地级市,分布着4300多万企业,80%以上的中小企业立足于本地服务与销售,然而,这些相对低端的企业,却很少有适合本地化推广的商务平台支撑。

网络经济在理论上是跨区域的,但是,与企业商务息息相关的城市区域化业务,却不能不客观地考虑地域的相关性。

因此,市场需要一个品牌强大的全国性的电子商务门户平台,他同时包含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商务门户网站特征,支撑本地化销售与服务的中小企业展示形象,推广业务,网络交易……各城市商务平台又不能是孤立的区域性网站,否则又是一个信息孤岛,各城市商务网站在兼顾地方特色的同时,品牌共享,数据互联。 区域性的电子商务平台的核心业务就是:将所有企业、产品、服务,聚合在以城市为单位的区域性网络商圈中,形成区域性的企业集群、区域性的产品市场、区域性的服务市场。使客户更精准地找到企业及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使企业更精准地找到客户与同行。

同城购()是国内首家区域性的电子商务平台,肩负着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历史使命,立足本地化精准推广,其业务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城购—用户:同城购通过帮助主营本地业务的商家搭建企业推广平台、发布本地性较强的商业信息的服务,从而获得本地需求用户的聚合,带来规模效应。

2、同城购—商家:同城购利用区域性商务平台的优势,聚合了大量的主营本地业务的商家,帮助商家搭建推广平台、发布供求信息、进行区域性精准营销,甚至网上交易,即使没有达到交易目的,也相当于媒体广告。

3、商家—用户:用户通过对商家的全方位了解,直接去商家进行消费,成为实际用户;商家积累用户后,进一步了解需求,再次开拓用户的价值。使商家的品牌价值在区域性的潜在客户中根植。

区域性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以本地庞大的中小企业为基础,将本地所有的社会资源电子商务化。从而形成本地化企业集群门户,本地化网络商贸市场,本地化商务社区。

他的影响力将最终促使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城市生产效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第16篇:委托区域性总代理合同

甲方:

乙方:

1、甲方委托乙方为 省 市(县)的区域性的独家总代理,代理\"xx\"产品的销售、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包括今后开发的系列新产品。甲方不得在上述区域销售该产品,也不允许其他人在上述地区销售该产品。乙方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权在上述区域内设立分代理和分经销商,有权组织业务活动,并承担业务所需的旅差费、会展费、区域广告费。甲方对分代理和分经销商不承担责任,不干涉其业务。

2、甲方供货出厂价为:2型(超声波清洗) 元/个,2型(内镀钛金) 元/个;3型 元/个。甲方开具发票并承担运费,乙方若需发汽车快运、铁路快件包裹或集装箱运输则另付运费。

3、乙方保证在以上区域内的年销售总数:2型离子水瓶 个,3型离子水瓶 个;首批进2型(超声波清洗)产品 个,2型(内镀钛金)产品 个,首批进3型产品 个。乙方除向甲方汇付首批进货的货款(和运费) 元以外,并汇付年销售与首批进货数之差额的1/10货款( 元),作为取得总代理权的定金。

4、本合同生效后,如果乙方一年内能完成总代理的年销售总数,该总代理权定金充抵每年最后一批进货款计算,并优先取得次年的总代理权。次年合同另行商定,条文一般照旧。

5、甲方将上述地区的独家总代理证书颁发给乙方(需镀钛证书者另交工本费),并向乙方无偿按比例配给电视和报刊的广告策划,提供广告录相带、光碟,随货按比例配给彩印广告海报标贴广告和资料,以及产品使用说明书、零售信誉卡,同时配给已发表的文章。当乙方要求增多配给的数量时,所需工本费由乙方负担。乙方根据甲方提供的资料,可以在区域内制版印刷分发,其费用由乙方自理。

6、甲方供货时进行运输保险,途中如有配件损坏,乙方在收货后10天内寄回给甲方掉换新品。新配件寄往乙方的费用由甲方负担。乙方需要某些配件供给维修使用时,其费用由乙方承担。

7、乙方有权确定给分代理商和经销商的价格。零售价可适当优惠。 乙方应按甲方要求实行信誉销售法,认真为用户办\"零售信誉卡\",承诺使用180天内无效退货。乙方应要求分销商对初期的用户作书面记录,定期跟踪调查其饮用效果,以便掌握本地实例,为扩大区域性销售打好基础,同时为品牌建设和产品信誉作出贡献。

8、乙方在市场上发现仿造侵权的产品后,应迅速通知甲方,并协助甲方采取必要的措施。

9、本合同有效期至200 年 月 日。期满前一个月内乙方可声明总代理权定金不充抵货款,同时要求续订次年的总代理合同,并汇付次年的首批进货款,甲方才能将次年的总代理权再次授给乙方。

10、本合同经过双方签字后,乙方按合同第3条汇付的资金到位后生效。本合同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

代表:

电话:

传真:

通讯地址:

开户银行:

帐号:

乙方:

代表:

电话:

传真:

通讯地址:

开户银行:

帐号:

第17篇:广西区域性文化建设刍议

曾桂林:浅谈广西区域性文化建设

浅 谈 广 西 区 域 性 文 化 建 设*

曾桂林

(广西工学院广西 柳州545006)

摘要:建设区域性文化,不仅对广西文化发展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利于推动广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强广西区域性文化建设,现已具备资源、产业、人才三方面的优势,并对新世纪搞好广西区域性文化建设的思路、举措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区域文化; 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1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of Guangxi

ZENG Guilin

(Dept.social science,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545006,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can not only impact on Guangxi’s culture development itself, but also promote

all-round progre of Guangxi social .Now,Guangxi has superiority in the field of resources, industry and talent in

augmen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There are some thinking and acts on constructingGunagxi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century.Key words: regional culture; culture construction; cultural industry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中非常重要而又富有新意的内容。这个精辟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培育文化产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就广西而言,文化的发展对提升国民经济的素质,启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实现新世纪发展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结合广西的区情实际,谈一谈加强广西区域性文化建设的粗浅认识。

广西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广西这个古老而神奇的热土上,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先民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更引人注目,柳江白莲洞遗址就是其代表,距今约5000~6000年,出土的大量石锛、石铲等工具,十分精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漫长的历史积淀,留给了我们许多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厚重的历史底蕴。保护和利用好这笔历史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有着特别的意义。

加强广西的区域性文化建设,概而言之,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大省和文物资源大省。从旅游资源来看,广西拥有桂林漓江、桂平西山、宁明花山、北海银滩、红河水-七百弄等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有南宁青秀山、龙胜龙脊、八角寨-资江等30个自治区级风景区,自然景观旖旎多姿,遐迩闻名。广西又是一个民族风情极为浓郁的地方。全区少数民族人口达1600余万,世代聚居于桂西、桂中的壮、京、侗、瑶、苗、仫佬、毛南等10多个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朴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那里的民俗节庆活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以及风味美食、工艺品等等,无不诱发出迷人的魅力。从文物资源来看,我区先后发现文物点近万个,其中有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有战国至元明时期的古墓群,有隋唐至清的石刻、石窟造像,还有秦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城址和近代革命遗址,如麒麟山人遗址、甑皮岩洞穴遗址、尧山、虞山庙、灵渠、桂海碑林、靖江王陵、程阳风雨桥、刘永福故居、真武阁、柳侯祠、金田起义旧址、百色起义旧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以及素有“楚南第一

名刹”之雅称的湘山寺,等等。

(二)产业优势。近年来,广西的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目前,一个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群落已在广西初步形成,它包括旅游业、会议会展业、广播影视业、收藏业、博物业、体育业、印刷出版业、咨询策划业、*收稿日期:200年月日

作者简介:曾桂林(1975— ),男,汉族,湖南蓝山人,硕士,广西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学研究。

广告业、演出业、工艺品制造销售业,等等。“九五”期间,广西的出版、影视等产业均取得骄人的业绩,被同行誉称为“桂军”。出版桂军开始在全国引领风骚,桂版图书在近两年的“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图书奖评比中,荣获十余个奖项,跻身于全国前列;影视桂军也跃然屹立潮头,涌现出一批金牌栏目,如《南疆花月夜》、《趣味竞争》、《生存空间》、《百姓专利》等,以其新颖的创意在全国电视界独树一帜。同时,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大幅度增长。2000年,广西出版业的产值已达到30.41亿元,实现利润2.76

[1]亿元,均处于全国的先进行列。全区广播电视产业规模也取得较大的突破,产值逐年上升。

(三)人才优势。广西自古以来就有人杰地灵之美誉。在八桂大地上,留下了中华民族始祖虞帝、尧帝和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记录了马援、柳宗元忧国忧民的叹息,也留下了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踪迹;宋有壮民首领侬智高,明有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清有理学名臣、岭表儒宗陈宏谋;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更是将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进入近代以后,广西更是人才辈出,英杰荟萃。如太平天国杰出将领石达开、萧朝贵、杨秀清、李秀成、陈玉成,抗法民族英雄冯子材、刘永福,爱国民主人士李济深、李任元、陈铭枢、黄绍竑、李宗仁,学贯中西的鸿儒马君武、梁漱溟,无产阶级革命家韦拔群、黄日葵、周子昆、朱锡昂、李明瑞、俞作豫、韦国清、黄彰、苏曼、韦杰等等,一批批的八桂子弟闪耀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星空中,璀璨夺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西也涌现出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的科学家、艺术家、学者及著名运动员,如覃秉益、王力、韦唯、姜薇、李宁、莫慧兰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此外,广西已具备了转型期区域性文化建设的若干特征,即鲜明的地域性、广泛的大众性、深层的开放性、浓厚的市场性和传播的快捷性。在文化硬件建设上,南宁、桂林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设施均已有相当的规模,像漓江剧院、南宁红星剧场都具备接待国际大型文艺团体演出的能力。近五年来,一大批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如桂林漓江民俗风情园、乐满地休闲世界、北海海底世界、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合浦星岛湖水浒影视城,等等,破土而出。与此相适应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时尚的追逐、对高雅艺术的追求也在悄然兴起。2000年以来,南宁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国际民歌节,柳州也成功举办了三届“甲天下”国际奇石节。同早些年相比,邕、桂、柳等地的广大市民已能越来越多地品尝到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化大餐,文化消费愈来愈与民众相贴近,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正反映了我区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消费需求呈现出良性互动的态势。

如上所述表明,广西区域性文化建设的主客观条件现已成熟。只要我们统一认识、措施到位,就一定能够实现广西区域性文化建设这个重要目标。

广西所具备的文化优势启示我们,加强广西文化区域性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对广西文化发展本身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广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搞好广西的区域性文化建设呢?笔者以为可从下面几点入手。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把文化建设摆在更突出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文化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文化产品硕果累累,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先进省市相比,与区域性文化建设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比如,仅把文化看作社会事业,而忽视了它的经济属性,忽视了它是一种产业,是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或者将文化与经济截然分开,忽视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应当更新观念,消除这些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思想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文化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要突出文化建设,狠抓文化建设,使文化服务与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使文化建设本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2.精心设计,科学制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政府决策部门应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进一步突出文化建设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文化建设的组织和支持力度。另外,还应科学地制定文化建设的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要明确长远目标和宏伟战略,又要制定积极稳妥的具体措施、步骤和方案。规划中,须突出下列几个方面:(1)确立科学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明确文化建设在我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实施“文化强区”战略。(2)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有关文化事业的各项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大力扶持。

采取特别措施,加大文化扶贫力度,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最基本的文化权利和文化生活。(3)建设一批具有国内以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建筑物,创建好桂林、柳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塑造文化强区的新形象。(4)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解决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问题。

3.突出重点,做大作强文化龙头企业,着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支持。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重要的是走企业化、产业化之路。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会摆脱经费紧张的制约,才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是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具体言之,我区文化产业发展要突出如下三个重点:

(1)以旅游为龙头,实施梯度开发,带动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一旦进入“朝阳状态”,就始终不会西斜。其缘由在于旅游不单是一种经济消费,更是一种文化消费,而文化消费又是长年常青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只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长。鉴于此,应把旅游业作为我区一个重要的新兴的支柱产业。我区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雅,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并具备了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2000年,广西旅游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全区共接待海外游客124.03万人次,国内游客3951.21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超过170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1]这表明,一个发展旅游业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以战略的眼光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为依托来推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旅游产业关联度大,与其他文化产业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旅游业的升级。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将呈现出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

(2)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在文化产业中,我区在出版、影视传媒、旅游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旅游产业基本实现企业化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配套其设施,规范其运作,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之路。在影视传媒、新闻出版方面,应尽快组建广电集团和报业集团,不断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以南宁、桂林为中心的影视城、新闻出版基地、国际文化会展基地,力争经过若干年努力,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航空母舰。此外,还必须发挥广西的体育优势,把握契机,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一批中小文化企业,生产文化精品,从而形成大中小相结合、优势互补的文化企业格局。

(3)抓住特点,突出特色。如前所述,广西拥有丰富的独特的历史名人文化、历史古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自然景观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些文化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以此为出发点,搞好广西特色文化的研究、宣传和开发。正缘于广西在文化方面的特色性,只要我们精心组织,加大力度,就一定能开发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独领风骚的文化产品,使广西的文化建设跻身于全国先进行列。

总之,进行广西区域性文化建设是关系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世纪之初,党的十六大对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作了重要部署。如果我们能切实地贯彻十六大精神,抓住机遇,努力开拓,充分发挥广西的优势,那么,在新世纪就一定能把广西的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促进广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广西统计局编.广西统计年鉴:200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第18篇:概念性规划与区域性规划

一、概念规划的定义、产生和特点意义

(1)概念规划的定义

概念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规划,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属于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它淡化了设计的表象,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的文化、指导和协调发展与建设。

(2)概念规划的产生

概念规划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如新加坡和美国的概念规划、英国的结构规划、香港的发展战略以及波兰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在国内,广州于2001年1月完成了首个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各大学者对于这个问题也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其中赵燕菁认为,概念规划是一个横跨经济与空间的规划,内容涉及部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包括总体规划大纲阶段的主要工作(2001年);张兵也于2001年提到,概念规划是表达城市与区域在较长阶段内的整体发展方向,以指导当前行动的整体框架,注重的是工作方法;王蒙徽,概念规划是任何一个层次均可进行的规划,侧重发展方向和各科学的综合平衡;顾朝林则认为,概念规划是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一种类型,尤其注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空间总体结构、城市功能定位等重大问题,涉及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城市与区域规划。

(3)概念规划的特点和意义

概念规划并未列入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其自身编制内容也相当灵活。

概念规划可处于战略规划和总规规划层面之间,在内容上更接近与战略规划,但内容的深度、项目的规模、以及法律效力上比战略要低,它更注重规划意向的提出和目标的定位。

概念规划也可处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它更多的体现在详细规划方面,如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市设计导则,以总规为基本依据体现出城市发展的空间意向和形态。同时这种引导又不具备严格的指标要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较大的感性成分。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概念规划都体现出着灵活的特点,作为非法定规划更注重规划思想的融入,给整个规划体系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也丰富了规划的内容。

二、区域规划的定义、发展历程、特点和内容

(1)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英译Regional Planning)是指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2)区域规划的产生于发展历程

区域规划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是在城市规划与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是因为该区域面临着如下各种问题,亟需统一有效的规划进行协调,包括: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等等。

我国于50年代,结合新工业基地和新工业城市的规划建设,广泛开展区域规划工作。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区域规划开始受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重视。

(3)区域规划的特点

区域规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目的性2)前瞻性3)综合性4)战略性5)地域性。

区域规划的意义:通常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为编制对象,是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域规划是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不属于纯粹的指导性和预测性规划。编制区域规划,要着眼于更大的地域范围,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以达到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能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区域规划是描绘区域发展的远景蓝图,是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规划工作不可能将有关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全部问题一次性解决,由此区域规划的内容应该重点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空间开发战略两个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

2)产业布局规划

区域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科学布局生产力,是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

区域规划要对规划区域的产业结构、工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区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生产发展的条件,揭示产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和行业,以及重点的发展区域。

3)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社会生产力和人口在地域空间组合的具体反映。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生产力综合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和协调各项专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4)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公用性等特点。基础设施对生产力和城镇的发展与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或者超前发展。

5)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应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质量评价基础上,以达到区域最佳预期目标的目的,对土地利用现状加以评价,并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布局。

6)可持续发展规划

区域规划应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谋求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使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7)区域发展策略

区域策略可以看作是为实现区域战略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的总和。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企业布局区位的政策,属于微观政策范畴;另一类是影响区域人民收入与地区投资的政策,属于宏观政策范畴。

(5)区域规划的编制思路

区域规划一般程序是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程序,根据区域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规划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区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受到内外环境和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区域规划要在研究影响区域系统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探讨区域未来变化的各种可能和多种多样的方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区域规划通常也会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

根据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要求,区域规划工作的七个基本步骤: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调查区域发展现状和收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各种条件、要素的基础资料。通过分析研究,认识区域的本质特征、发展演变过程、明确区域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找出发制约因素和发展优势,为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及制订区域发展目标、规划方案构思提供依据。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是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部分。

在区域规划方案之前,必须确定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且明确区域发展方向。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实质是对规划区域提出发展的畅想状态,可以采用“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原则”,也可以采用“地方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的可能性为原则”,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实际是对区域各经济部门和重大建设项目或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开发的保护区域的深化研究。区域发展的研究课题一般是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背景、未来的发展目标、重大建设项目而提出来的,通常包括:资源(水、土、矿产、林业)的开发利用,经济结构,主导产业,人口规模,就业解决,综合交通,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开发区域等。

4)规划方案设计

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课题研究的对策,拟定区域发展的总体方案,这是规划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阶段。要使各个部门、区域的各个部分尽可能和谐、协调、有效地发展,通常包含方案比选阶段。

5)规划方案评估

第一阶段是在规划方案决定之前,对若干个方案进行评估,以判断规划设想或规划方案构想的合理性和优劣性,选定出较为适当的方案。

第二阶段是在规划方案初步拟定后,请当地政府及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或评审。

6)规划定案

根据规划评估、论证或评审意见,作必要的修改,最后形成规划文件。

7)实施阶段

实施规划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规划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对原规划方案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修改。

第19篇:区域性食品整治方案

**县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年区域性食品整治实施方案

为完成好市局、县政府下达的2011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质监部门在食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提升我县区域性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人身健康,促进我县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我局决定,对我县区域性食品进行全面整治,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市局、县政府有关食品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监管,针对当前我县区域特色食品安全状况,创新监管思路,着力解决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业的整顿规范力度,有效规范区域性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有力遏止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我县区域性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打造地方名牌食品,全面提升我县食品企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我县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整治重点

胡麻油、小杂粮面粉

三、整治目标

通过整治,到2011年年底,使我县区域性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得到有效规范,区域性食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区域性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明显降低,培育一批区域特色食品龙头企业,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切实保障群众利益。

(一)对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区域性食品生产企业100%落实食品添加剂备案、巡查回访、年度报告、监督抽查等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措施,确保不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二)区域性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得到有效整治。按照《食品加工小作坊审查细则》要求,基本达到食品加工小作坊卫生生产条件,彻底杜绝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及回收料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对无证无照或达不验收要求的区域性食品加工小作坊,按照《大同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安全监管规定与规则》要求,报请县政府取缔。

(三)扶优扶强,培育一批区域特色食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地产老字号老品牌的优势,扶持一批优质产品和传统老字号名优企业,促进我县食品经济健康发展。

四、主要措施

(一)加大对区域特色食品胡麻油和小杂粮面粉生产企业监管力度,落实监管措施,严把准入关;加强获证企业证后监管,加大区域特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帮扶工作力度,使企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有效改善我县区域特色食品质量安全状况。

(二)对区域性食品生产企业和区域性食品加工小作坊基本状况再调查,再摸底,进一步健全质量档案。

(三)加强对区域性食品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整治与帮扶并重,努力实现四个“一批”。严厉打击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用原料的黑窝点,坚决关闭一批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积极帮扶一批具备一定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整合做大一批具有区域性集中加工特点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1、严格落实《**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安全监管规定与规则》的要求,结合胡麻油和小杂粮加工小作坊的产品种类和产品特性,组织我县胡麻油和小杂粮加工小作坊的审查和验收。

2、落实好胡麻油、小杂粮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各项制度措施。一是严格落实小作坊条件审查制度,严格基本质量安全条件审查,确认其符合要求后方可生产;二是严格落实小作坊监管措施,落实限区域销售,规范产品包装等小作坊监管制度,督促小作坊进行条件改造,尽快达到市场准入条件,转化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3、建立完善区域性食品加工小作坊台帐制度。督促食品加工小作坊建立并实施原、辅料使用台帐、食品添加剂使用台帐、供销台帐制度。

(四)加大对区域性食品监督抽查力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对重点区域性食品的监督抽查工作,发现问题,立即查处。

五、时间安排

本次区域性食品整治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自查自纠。(2011年3月3日至3月20日)。动员我县胡麻油和小杂粮生产企业及小作坊进行全面自查自纠。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2011年3月21日至7月31日)。在第一阶段的工作基础上,对胡麻油和小杂粮生产企业及小作坊开展集中整治。

第三阶段:整改提高(2011年8月1日至10月31日)。针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强化帮扶工作力度,提高企业生产和质量管理水平,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区域性食品加工企业规范发展。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2011年11月1日至11月15日)。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区域性食品整治工作是今年食品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举措。将区域性食品整治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的核心内容,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谋划实施,下大力把此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好,抓出成效,确保整治工作有效开展。

(二)必须坚持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按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人的原则,确保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工作主力军作用,坚持食品安全报告制度,定期向政府部门报告本辖区食品安全状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主动参加食品安全协调领导机构的活动,积极主动与其他食品安全监管关部门的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三)精心组织,强化落实。结合本县实际,精心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性食品整治实施方案,按照求真务实和抓专抓实抓细的要求,把整治任务层层分解到人,完善落实“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两报告”巡查、回访、质量承诺、预警等食品监管工作制度,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四)加强监管,严格执法。要进一步加大区域性食品整治力度,坚决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或回收原料加工食品、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对不能严格履行企业主体责任,产品质量生产环境不能持续保持稳定、久拖不绝、屡打屡犯的区域性食品企业和食品行业,决不姑息迁就,依法采取果断措施,给予严肃处理。

(五)认真总结,不断提高。在区域性食品整治工作中,做到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分析,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措施,确保区域性食品整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我县区域特色食品安全不出问题。

**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年3月1日

第20篇: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考察

一、“饮食文化圈”的概念

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文化区又称做文化地理区,每一个饮食文化区可以理解为具有同饮食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共同生息储存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地理单元。具有一定文化差异的地理区域也常被一些学者称做“文化圈”。东周时代大约存在“七个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

二、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

第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是一个以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为基本地域空间,以城内民众——中华民族大众为创造与承载主体的人类饮食文化区位性历史存在。

第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由1 2个子属文化圈,即相对独立、彼此依存的次文化区位结构而成;无论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这个母圈,还是各次文化区位的子圈,其饮食文化形态及其内涵,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都是有条件的历史存在。

第三,每个子圈显然不应当被简单理解为其所代表的次文化区位的实际地理闽值同样也是3609的绝对圆形态;事实上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我们也没有作为一个圆形的轨迹来图示;各次文化区位圆周轨迹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以外的部分采取虚线表述,既表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的现实地域分野,同时也表明中华饮食文化作为一种传播能力很强的文化不受政区地理界限限铷的历史存在与现实影响。

第四,各个子暖的相交,表明各相邻次文化区位的文化传播与相互影响、渗透的地域空间交叉关系;邻近子圈的直接交叉和这种交叉的连环链锁,体现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竹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生命整体。

第五,以不同于其他虚线的特别虚点线标志的素食圈,已不作为一种区位性文化地域空间存在。

第六,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竹作为同心圆同时存在的“中华饮食文化圈”,是一个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较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联结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这种历史存在,以历史上的中国为文化传播中心,中心区的文化也不断积极地大量吸收周边文化。整个“中华饮食文化圈”的内部结构,历史上始终处于双向和多边的传播、交流状态中,不断增殖和整合,当然也少不了文化冲突。

三、中国饮食文化区位形成的历史原因

(一)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

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村。越是历史早期,越是文化封闭程度高的地区越是如此。

(二)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

政治、经济及饮食科技也是饮食文化圈形成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以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饮食文化圈处于不停止的动态过去之中,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历史的变迁,而不断的发生生变化。

(三)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

在中国西部游牧文化区历史地形成了中北、西北、青藏高原彼此风格差异较大的三个饮食文化区位。既有自然地理、气候物产、政治经济的原因,也有民族、信仰与包含习俗的因素。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概况

一、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嗣,是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二盟在内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

东北饮食文化圈是一个全开放的系统。主要表现在:

1、早在原始文化发轫之初便与中原文化渊源密切。

2、自有文字记载以业,东北地区与中原文化就有着紧密频繁的交流关系。

3、伴随着势力推进进程,本地区饮食文化向中原地区楔入渗透,缔造北魏政权的鲜卑族,建立金政权的女真族,开创大元帝国的蒙古族,创建清帝国的满族,都是以东北地区的营养发达了肌体,开拓了心智。

4、清中叶时,东北地区就已经是“内地十三省(之人)无省无之”。

二、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

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是今北京、天津两大中心城市为重心,包括其日常食生活赖以依存并同时受其经济、文化直接辐射影响的周围地区。

二、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中北地区饮食文化豳是一个在历史上地域文化较频繁H较大变化的饮食文化区位,是以游牧和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草原文化类型。在16-17世纪以前,这一文化圈大致包括了当时中国长城以北,从东北直到大西北的一十条非常广阔的牧业文化带。而在今天,则主要是指以内蒙古为中心,包括毗连的东北三省、宁、陇、青、新等省区局部在内的畜牧业地区,并且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有深入的文化交叉。

四、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以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主,并兼及陇、青、藏等省区邻近地带构成了历史上的西北饮食文化圈。这一地区同样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但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这一地区同内地的直接文化往来比较薄弱,历史文录也较少。西北饮食文化圈如同东北、中北、西南等饮食文化区一样,由于历史上某种政治因素的巨大作用,给区域饮食文化的许多方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对比之下,这一区域所受到的影响似乎更为深刻,更具特殊性。

地广人稀是这一饮食文化区域的一大历史特点。

少数民族分布广是这一区域的又一大特点。

陆路丝绸之路文化在中西交流史上的作用、地们及中亚和西方文化在这里的积淀,是该区域饮食文化的第三大特点。

宗教影响是这一饮食文化的第四大特点。

五、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黄洒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在地域上大致包括陕、晋大部以及豫、陇、青、宁诸省区的饮食文化风格接近的地带。

黄河中游地区居民以揎制和喜食面点小吃著称,并以陕Vg、山西两省最自^代表性。陕西的面点小吃以面粉为原料的居多,同时涉及米、豆、莽麦、蛋、禽、奶、果蔬各类。有的小吃所用主、配料系陕西独有的物产。如临潼用火晶柿子制的黄桂柿子饼,陕南洋{}用黑米熬制的长生粥,商洛山区用核桃做的王家核桃饼等,均具有鲜明的乡土风味,陕西人素以朴实厚道、直爽旷达著称,这也多少在小吃品种中有所反映。陕西关中群众酷爱食用的油泼扯面,有“宽如腰带”之说。并有“面条像皮带,烙饼像锅盖”的民谚。“面条像皮带”,形容陕西面条既宽且厚;“烙饼像锅盖”,形容烙饼之大。咸阳一带的“锅盔饼”,一张足有五千克重。而牛羊肉泡馍所用海碗,大如小盆,盛满泡馍后足令外乡人却步,显示了粗犷豪放的风格。

山西历来以面食为主,品种繁多,可谓全国驰名,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山西面食包括山西面饭、面类小吃和晋式面点三大类,不下五百种。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山囱_面饭,面饭属面条类,但制法别具一格,食法五花八门,用料肄常广泛,具有浓嗥的乡土习尚D山西面饭有三大特点,两大讲究.,三大特点是:一是花样繁多。普通的面粉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拨鱼儿、刀拨面、擦蝌蚪、搓鱼等一百多种,二是用料广泛。除使用小麦面粉外,还使用高梁、莜面、芥面、黄豆面、豌豆面。绿豆面、玉米面、小米面等。三是制法多样。山西人吃面,不单煮着吃,而且采用炒、炸、焖、蒸、煎、烩、煨、凉拌、蘸作料等多种制法。硝关铒究:一讲浇头。山西面饭的浇头大致有盖浇类、汤类、凉面类、蘸面、煎炒类、焖炸类、风味面饭等类。二讲菜码。菜码是吃面时配备的各式佐餐菜料,菜码制作讲究四季新鲜,晶种以季节鲜菜为主^晋式面点制作注重口感,做工比较精细。面类小吃有荞麦灌肠、养麦凉粉、莜面搓龟、硬面帽盒、石头巴饼、豌豆澄沙糕、红枣黍米切糕、羊肉蒸饼、鸡蛋旋、猪肉旋饼等:

陔区域的菜品也颇有特色。陕西菜总的特点是擅烹猪、牛、羊肉及其内脏,烹调技法以蒸、烩、炖、煨、氽、炝见长。讲究料实量足,经济实惠,成鲜、酸辣、鲜香等风味比较突出。山西菜具有油大色重、火强昧厚、选料讲究、调味灵活多变、朴实无华的特点,擅长爆、炒、溜、炸、烧、扒、蒸等技法。民间则以“十大碗”为代表,流行终济实惠的蒸菜.

六、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固大致包括山东以及晋、豫、冀、皖、苏部分地区,主要依托现今的山东省.古以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春秋时代这里曾为齐国、鲁困所在地,故又称齐鲁。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这一地区光辉的史前文化。

普通百姓以五谷杂粮,寻常菜蔬为主副食,味喜五辛,习尚海产,俗沿俭朴之食。

七、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在区域上大致包括今之湖北、湖南、江西大部。地形以丘陵、低山、平原为主,境内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地处亚热带,有着雨热同季、光照协调的气候资源,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热最、雨茸充沛,物产丰富。

夏、商、周三代时期,长江中游饮食文化迅速发展,并随着楚国的强盛、楚文化的繁盛而光彩夺目。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1、稻米、水产品以及蔬果、畜等物原料丰富。

2、拥有发达的青铜饮食器具和先进的烹调技术。

3、精美的漆制饮食器楚味浓郁。

4、菜品制作与筵宴的时代水平。

5、饮食文化鲜明的地域风格。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游饮食文化经过约八臼一年的积累,j三要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饭稻羹鱼”特色突出

2.旋转磨广泛使用与炉灶改进引起饮食变革

3、食物品种繁多,一批荆楚名肴脱颖而出。

4、荆楚饮食风格初步形成。

随唐宋元时期约八百年,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有了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

1、饮茶之风流行与茶文化的形成。

2、士大夫饮食文化的兴起。

3、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与饮食市场的形成。

明清时期的五百多年间,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1、粮食生产在全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甘薯、玉米等作物的引进对本区食物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3、传统饮食风俗成形。

八、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大致范围包括今长江下游两岸的苏、浙、皖大部,沪,赣局部等地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青莲岗文化、印纹陶文化等是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辉煌成就。

江苏菜用料上长于水产原料的制作.注重鲜活;讲究刀工,注重火T.擅长炖、焖、煨、焐;注重本味,清鲜平和,成甜适中。江苏小吃是荤东兼备,U昧清淡平和,成甜适中,造型典雅清新,美观大方,乡土风味浓。维扬点心、苏州小吃颇负盛名。

浙江菜品具有醇正、鲜嫩、细腻、典稚的特色,讲究时鲜,取料广泛,多用地方特产,烹调精巧,善治河鲜海错。浙江小吃以米、面为主料,选料配料广泛而精细,造型美观,形成风味各异的糕团点心、面食、豆品等小吃系列。 上海菜具有清新秀美、温文尔雅、风味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追求的是口味清淡、讲究其昧,款式新颖秀丽,刀工精细.配色和谐,滋味丰富、口感平和,形式高雅脱俗。上海小吃品种繁多,兼具南北风味,选择严谨,制作精致,应节适令,因时更变,供应方法灵活,充分体现了现代大 都市的文化特征。

安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河鲜与讲究食补见长。欺菜之重火功足历来的传统,其独到之处集中体现在擅长烧、炖、熏、蒸等功夫菜上,基本昧型是成鲜微甜,注重原汁原昧,适应面广。

九、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东南饮食文化圈大致包括闽、粤、台、琼以及浙、赣、湘、桂局部,以闽粤为中心地区。

该地区以稻米为主食,以丰饶的蔬果,海产,禽为副食。

开放的文化观念反映在饮食方面,则明显地表现出该区人民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有人曾开玩笑说,广州人什么都敢吃,天上除了飞机、地上除.厂四脚的家具之外,蛇、猴、猫、鼠、禾虫等都成了席上佳肴。台湾学者张起钧先生曾在《烹调原理:》一书中讲:广东菜与江苏菜比,虽都具商业气,但粤菜沾了些“洋气”。此等商人不同于两淮盐商之“灵气”,而是透着一股买办与外贸商人的气息,具有少年革命精神。粤、闲、港、澳等菜肴在中国独树一帜。这里的厨师善于汲取中、西烹饪技术的精要,根据本地百姓的口味、嗜好、习惯,大胆改良,锐意创新,选料广泛而精细,刀工精致,调味有方,呈现出勃勃生机。故索有“广州人好吃,上海人好穿”“食在广州”等谚语流传。

十、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历史上的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主要包括今滇及桂、黔、川大部。 西南地区的四川菜,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而名扬海内外。如果说京菜具有官府气,苏菜、粤菜具有商贾气,那么川菜则具有明显的乡土气、家常味,犹如淳朴的山民,适合普通市民和劳动人民食用。川菜以味道丰富著称,尤以麻辣突出。有人形容吃了川菜后,打一个嗝,半天都是香的、辣的,有“味在四川”之誉。

十一、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

青藏高原区饮食文化圈.以青藏高原为基本文化区域范围,即今西藏自治区全部及青、川、陇、滇等毗连省份或文化接近的部分地区构成了青藏高原区的饮食文化圈范畴。

稽粑、牛羊肉、各种面食品是藏民的主食料,但不同地区间各种主食料的比重又因农牧业发展的程度不同而有所侧重.,“茶桶一响,酥油三两”,这句俗谚说明了酥油茶(藏语“查-西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一般一个藏族人每天要喝30碗酥油茶。奶油、奶饼、奶糖、酸奶子(藏语“肖”)是藏族人的重要食品。青稞酒(藏语“哈恩”)是人们(尤其是妇女们)喜饮的微醇饮料,蒸馏酒“阿拉”和小米酒“帕尤”也是人们嗜饮的酒精饮料D茶是很早就进入高原的饮料,可能早于茶饮在北方普及的中唐以前。糖、蛋、盐等是高原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的食料。生冷食物比重较高,每人都有自己专用的碗,吃菜时每人一份。“敬将此食的精华,供献佛法僧三宝”,是藏旗人在餐前必先颂念的经语,它表明佛教思想和意识已深深地渗人到高原人们的食生活和食文化之中。 十

二、素食文化圈

(一)素食的含义

1、素与荤

素原指白色的生绢,也指色白,空。后引申为平常、质朴、不华丽。与素字相对的”荤”字原指葱、姜、韭、蒜一类有辛臭刺激性气味的菜蔬,后引申为经辛臭类菜烹制成的鱼肉之类的菜肴。因肉类多含腥臊膻等动物所独有的气味,在去除异昧时常用葱、姜、韭、蒜当作料,所以“荤”从“艹(草)”而不从“犭”、“鱼”、“豸”、“虫”、“鸟”之类。

2.素食

素食原有三层含义:其一,指不劳而食,如尸位崇餐;其二,指与熟食相对的生食;其三,平常之食。后又有一些引申义,如由植物原料制成的食品;斋食;吃素制食品的饮食行为;平日的饮食。可见,素食的含义相当广泛,在小同的情形下具有小同的意义。现代意义的素食一般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以植物性原料制成的少油腻且较清淡的食物;二是指只食用由植物构成的严格的素食,又称为“全素”;三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兼及蛋、奶,甚至鱼类,仅拒绝牲畜类红肉的一种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可见,素食的内涵在不同宗教、不同人群及地域间是存在着一些差异的。如在佛道两教里便将一些植物列为荤。佛教以大蒜、小蒜、兴蕖、慈葱、茗葱“五辛”为荤,道教以韭、薤、蒜、芸苔、胡荽为荤。 3.斋食

一是指古人于祭祀之前,不饮酒、小吃荤的素食行为及所食用的食物;二是指佛门弟子中午以前所进用的食物,午后禁食,否则就不足清净的身心了;三是指伊斯兰教的斋戒之食,该教规定教徒每年在教历太阴年莱麦丹月斋戒一月,每日从黎明到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目前,一般人将素食作为斋食的代名词,那已经不是我国素食的原来意义了。

(二)素食文化圈的区域范围及素食食者群

素食文化圈是中国历史上形成较晚又于近代基本淡逝了的一种特别的食文化类利。关于这个文化圈,多年前我们曾这样指出过:我们把它理解为一个特殊的饮食文化罔,它和其他ll个饮食文化的区域性类刈一道,构成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大区域特征和民族食文化的总体风格。作为一个特殊的食文化圈,它不像其他I1个圈那样比较长久地(甚至自始至终地)附着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之上。相反,它既没有上述那些食文化圈那种严格固定的地域,也没有它们那种比较清晰的区域界限。它以穿插渗人的方式重合于上述若干食文化地域之中,是中国饮食史上的一种“侨郡”现象。与其他食文化区域性类型比较,它似乎更像一种饮食习惯和风格,但习惯和风格则过于流动、过于漂浮了,它从根本上说来还是一个有着相对稳定附着地域和明确文化主体,并长久地存在了14~15个世纪之久的一种特别的区域性食文化类型。

(三)素食文化圈的形成原因

素食文化圈的形成并长久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东汉以后直至南北朝的数百年间,激烈的政治*和大规模的战乱非常频繁;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政治矛盾、社会矛盾十分复杂、尖锐、深刻、激烈;货币废止,流通阻断,社会经济经常处于崩溃状态;统治者视百姓如草芥,征敛无度更兼肆意杀戳,民不聊生。庶民大众不仅常处于饥寒之中,而且毫无生命保障;上层社会也充满危机,权谋、倾轧、杀戮与偷安、苛且、逃避诸心态并存,整个社会都处于没有安全感的混乱,复杂和沉落状态之中D酋‘先是广大民众食难果腹,他们事实上长久地处于“疏食饮水”的准素食状态。其次是佛教的大兴盛、大酱及使人们安于这种现世的清贫困苦,安于并进而“乐于”素食以赎前世罪、积“阴骘(zhi志)”、图来世福;追随佛教的必盛而创立并普及的道教也以相近的教规教义相号召,更助长和强化了这一时代风气。第三是包括至尊皇帝、王公贵戚,直至方伯大吏、文学名士等上层人士的身体力行、极力倡导,于是在广建伽(qie茄)蓝、大度比丘的同时,使积善观念深入人心,素食之风渐浸成习。

第三节 中国大陆当代流行的“菜品”文化表述法

一、“帮”的传统表述法

“菜帮”之说随着清末及民国都市(主要尾沪、穗、宁、京、津、汉等开埠的大商业城市)饮食业的繁荣而流行开来,它鲜明地标志了某个店馆的地区性特征及其特有的区域性风味。因为各地区饮食文化发展的越来越鲜明的特异性,已经不能再用诸如宋代的“南食店”、“北食店”或“川食店”一类的称谓来确切地表达了。明清时期区域性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使该区域内的饮食文化得到相应发展。这种饮食文化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和风格,无疑需要有一个更好地反映它们自身的概念来表述。如上所述,历史的选择之一就是“帮”。

二、“以地名菜”法的广泛流行

三、“系”说种种

四、关于“菜系”的种种歧义释说

①菜肴体系说“菜系就是菜肴的体系。”“菜系就是在原料选择上、烹饪技艺上、花色品种上具有各自的特殊风格。”

②地方特色最浓郁的风味菜肴体系 “菜系的含义是什么?谓众多地方菜中地方特色最浓郁的风味菜肴体系也。” ③烹饪技艺与地方菜说“所谓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因物产、气候、历史条件、饮食习俗的不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

④中国烹饪的风味流派说”菜系,中国烹饪的风味流派,系指品类齐全、特色鲜明、在全国有较高声望的系列化菜种,如鲁菜、苏菜、川菜、粤菜、中国清真菜、素菜等。”

⑤地方风味说 “所谓中国有几大菜系,主要指地方风味而肖的。”“菜系分野主要在于地方风味特色的区别。所谓地方风味特色,即选本地烹饪优质原料,用本地习用的优良的烹饪方法,制作出本地风味的肴馔,其中特别是口味上的差异,尤为重要。”

⑥系统说有研究者分析了“菜系’’各种释说的弊端之后认为:”完全可以称其为一个系统。

这一系统是由菜肴、面点、烹饪技艺、饮食习俗、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等要素组成。”

五、“菜系”问题论争的实质

显然,“菜系”说多种歧义的存在与实践上的混乱,主要不是认识能力与操作水平问题,全部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菜品文化的食用、多变属性不适宜用高度抽象的纯理论思维和严格的逻辑方法来规范表述。如同海洋鱼类不适应淡水生存一样,问题出现在原点。

《地区区域性工作汇报.doc》
地区区域性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