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教学目标

2020-04-1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展开丰富想象,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3、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语言材料,展开丰富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特点。 教学资源 兵马俑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我能读准字音:我还知道下面词语的意思:

2.从课文的阅读,我知道这篇课文的结构是: 所以,我会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3.我最喜欢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为什么?

二、小组合作:

1.“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这句话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课文通过对秦兵马俑几个方面的介绍来表现“举世无双”?课文和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2.课文第二自然段着重向我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3.“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体现在课文哪些部分? 组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4.阅读第十自然段,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用“————”划出能表现“艺术珍品”的句子;用“=======”画出作者联想的句子。 当堂检测

一、择优录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画出来) 擎着(qíng jìng) 模拟(shì nǐ) 战车千乘(chéng shèng) 军吏(shǐ lì) 战靴(xié xuē) 惟妙惟肖(xiào xiāo)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从( )和( )两个方面具体介绍兵马俑的,课文第四至第九自然段分别描绘了( )( )( )( )( )( ) 的样子。 2.用线将兵马俑和它相应的特点连起来。 将军俑 配合默契 武士俑 利箭在弦 骑兵俑 龙腾虎跃 车兵俑 骁勇善战 弓弩手 威风凛凛 马俑 训练有素 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你的收获怎样,给自己做个评定吧。 自己评价(☆☆☆)同伴评价(☆☆☆) 课后作业

一、补充下列成语,并选择填空。( )世无双 所向披( ) 南( )北( ) ( )无仅有 若有所( ) ( )妙( )肖 ( )死搏斗 神态自( ) ( )( )欲试 ( )首挺胸 养精( )锐 ( )( )有神 1.齐白石擅长画虾,他画的虾( ),充满活力。

2.飞将军李勇英勇善战,他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在战场上( ),令敌人闻风丧胆。 3.( )的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它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 4.面对突然而来的灾难,见多识广的警察( ),有条不紊地指挥大家迅速撤离了现场。

5.在决赛前,双方球员在( ),准备最后一搏。

二、我会填。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1.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作用。它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其中()、()、()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突出的特点。

2、我也会用不仅„„而且„„写一句话。

推荐第2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制作成长册,总结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激励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体验过程,启发引领学生及时交流并记录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促进活动更好地完成。

3、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合材料的能力。锻炼实践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过程,“做”中体验,“学”“做合一,共同发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激发兴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了。大家想不想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足迹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一本“我的成长册”。

二、帮助学生规划自己想做的成长册。

1、讲清要求:

成长册要对自己六年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总结性,要比较全面,能展示自己的个性,会给成长册取个个性化名字。

2、分组讨论:

制作一本怎样的成长册呢?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

3、全班交流,互相借鉴。

4、小结。

“我的成长册”可分成一些板块,如“成长记录”“我的照片”“我的爱好”“优秀作业”“作品展示”“献爱心”“我读过的好书”“老师寄语”“同学赠言”“家长留言”等。

三、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并学习对资料分类、挑选。

1、过渡:

为了让成长册丰满起来,我们需要哪些资料?

2、帮助学生设计表格,根据表格按图索骥,完成搜集程序。

我的成长册名称

所需资料 搜集渠道

处理方式

备注

3、小结,提出希望。

希望大家能按照设想,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去搜集资料,为精心制作“成长册”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揭示本节课活动内容。

经过长期的准备,同学们已经制作成了“我的成长册”。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大家的作品,推选出精美的作品,并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让自己的成长册更丰满精美!

二、评议、展示大家作品。

1、讲清评议方法:

从内容的充实、选材的恰当、图文并茂等方面评议。

2、小组评议。

3、各小组推选出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评议。

师生指出各作品的优缺点。

三、针对刚才评议的情况,自由修改、加工和充实自己的成长册。

四、总结。

1、通过这次“学和做”的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益?

指名说说。

2、师总结。

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养成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好习惯,培养自己搜集材料、整合材料的能力,不仅会“学”,还要会“做”!

推荐第3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心理、生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的机能,陶冶幼儿性情和品德,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介绍: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成长后的他们将是中华民族的建设与接班人。因此,我们应从娃娃抓起,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培养祖国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幼儿舞蹈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习幼儿舞蹈可以陶冶情操,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幼儿舞蹈可以启迪智慧,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以及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培训内容∶

腰腿软开度、协调性、基本舞步、手位、脚位、基础舞蹈动律的训练 。

培训对象∶

三岁---------12岁儿童

教学名称:儿童芭蕾、民族舞(中国舞)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少儿》 教学内容:儿童芭蕾舞素质、形体各部位训练组合、舞蹈 手、头颈、胯、胸肩、腰、腿等; 地面部分的练习:坐姿、勾绷脚、腿的外开、肩和头部的练习后背挺直的练习、吸伸腿的练习、压腿的练习、胯膝屈伸、踢腿组合。背肌和腰肌的练习腹肌的练习。

腿的练习:前压腿、旁压腿、吸腿、压胯。

身体协调训练:腰组合、头肩组合、手臂动作配合,步伐训 儿童舞蹈训练组合:

教材采用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为蓝本,在学习舞蹈同时了解各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教材注重兴趣培养,音乐优美动作编排合乎孩子生理发展条件,能很好的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和表现力!

推荐第4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与特征

(一)从哲学的角度看目的论问题

目的论通常被认为是源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以来的传统的哲学流派,也是一种有关对世界解释的理论问题。目的论往往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是上帝或神或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的创造物。(曾明生.西方法哲学中的目的论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7,02:174-181.)

在我看来,目的论哲学属于唯心主义哲学。然而唯心主义哲学按照对“是什么创造的世界”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又划分为客观唯心哲学和主观唯心哲学。如此来讲,我认为目的论也应该划分为客观目的论和主观目的论。客观目的论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是上帝或者是神有计划、有目的的创造物;主观目的论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的创造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秉承历史主义唯物论,但是唯心哲学也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对与不对只是相对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意识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对人的肯定,是有意义的,主观目的论因而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主观目的论与唯物论哲学并不是完全对立,唯物论的世界中也强调人的主观性。

目的论是理解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维度,也是理解其实践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康德认为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对目的有一种必然追求,人的目的能力为实践领域的目的理论提供了前提条件,因而在实践领域中,他持有一贯的目的论立场。(白海霞.康德实践哲学的目的论之维[J].道德与文明,2014,06:138-143.)

人是一种有理性的存在,并且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之中不断丰富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也是有选择性的,依靠自己的理性去完成。因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是有选择性的:哪些事物需要去认识,需要怎样去认识,需要认识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都需要人类做出选择,需要进行预期的规划。所以说,人类目的性是人类实践过程之中的必然追求。“人的目的能力”我理解为对于未来趋势的正确预期和未来结果的正确预设的能力,“实践领域的目的理论”我理解为在实践过程之中为了实现总体目的而生成的一系列目标,能力是正确设立目标的前提。

(二)目的与目标的关系

一般来讲,1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作为观念形态,目的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人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

由此我认为,目的是目标的上位概念。相比较而言,目的更具预设性,而目标更具生成性;目的是一元的,那么目标是多元的;目的更具方向性、指导性,目标更具对象性和针对性;目的更贴近人的主观意愿,目标更贴近人的具体实践。当然,这种关系是相比较而言的,并不能单一地说目的与目标谁是一元的谁是多元的等等。

(三)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只强调教学目的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没有运用教学目标来指导课堂教学,结果导致了课堂教学无法管理、随意性大等一系列相应的弊端。针对传统教学的这种不足,目标教学则突出强调了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措施和教学模式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制定目标是重要的教学措施,认定目标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李长春.论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协同作用[J].教学与管理,1998,Z1:12-13.)

由此可见,传统教学强调了教学目的的方向性、指导性,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对象性和针对性,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参照目的与目标的关系,我认为,教学目的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或者说,教学目的涵盖的范围大于教学目标所涵盖的范围。相比较而言,教学 1 百度百科:目的 目的是绝对的,教学目标是相对的;教学目的是一元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教学目的代表着共性,那么教学目标就代表着个性;教学目的更具预设性,教学目标更具生成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必须处理好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使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协同运作。

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 1.理论表述

2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学“应该是一个教育的—逻辑的—心理的分类体系”。据此,他确定了目标分类的四项原则:(1)结合教学大纲,充分反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行为的分类方法;(2)分类学要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3)充分考虑心理学的可靠研究成果;(4)要使分类结果适用任何条件的教学,即保证其广泛的适用性。

布卢姆根据行为分类的思想和原则,构建了教学目标分类的结构体系.把教学目标按行为范畴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细分为若干亚领域和进一步划分出若干层次.并给每一层次目标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和进行必要的解释.例如,在认知领域布卢姆提出并系统详尽地划分了六个亚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并形成了完整而明确的目标分类结构模式:目标类别—类别的定义与解释—例证目标—例证性测试 2.理论评价

3一般认为,在国外众多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中,布卢姆学派的分类体系科学性最强,表现为:(1)理论体系较完备,(2)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晰,(3)评价手段较系统,使教学过程具有反馈矫正的控制功能,(4)具有广泛的实验基础.但这种以行为结果作为目标分类的依据也有它不足之处,它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习结果或能力都是可以通过行为清楚地表现出来的。对一些主要依靠定性或包含有更多主观期望和体验的学习内容就不适用。

(二)加涅教学目标分类 1.理论表述

加涅在系统总结各派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发生的条件,于1956年将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言语连锁;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这一分类系统几乎概括了心理学家所研究过的一切学习类型。他主张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采用适当的原理,解释不同性质的学习.到七十年代,加涅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学习分类学说,在八类学习的基础上,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在加涅的学习分类中蕴含着一个重要观点,即学习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最明显地体现在智力技能的学习中.加涅把智力技能细分为四个层次: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这些层次是相互关联的,高一级学习要以低一级学习为先决条件,但不能还原为低一级学习,它是与低一级学习性质不同的学习类型。(张晓明.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与实践探微[J].教育探索,1996,03:5-8.)

2.布卢姆与加涅理论的比较

两者的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一,两个分类系统都是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第二,两个分类系统都包括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方面,体现了学生心理结构的全面发展;第三,这两个分类系统都侧重在认知领域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

三、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中的表述为: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 23 张晓明.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与实践探微[J].教育探索,1996,03:5-8. 张晓明.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与实践探微[J].教育探索,1996,03:5-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新课程对于教学目标的表述,不仅体现了认知层面知识的重要性,还强调了技能的重要性。在教学评价方面,不仅仅关注结果,并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此外,更具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相对于传统的只重认知的教学目标而言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它体现了教学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坚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更体现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四、目标表述的理解与反思

(一)关于“三维”的理解

新课程教学目标又称为三维目标,它体现了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但是,5并不是说某一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包括“三个维度”。目前广泛流行的“三维”一词, 是 《语文课程标准》 “三个维度”的缩写。

6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三维教学目标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交叉关系,而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综合看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中的表述在三个大的方面提出了对教学活动的要求,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可以进行变通,不是机械地规定并遵循三个方面的目标。此外,三维目标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三个方面,强调三者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并不是孤立、分裂他们各自达成。

(二)关于目标的反思

在我看来,新课程目标所体现的主旨意义是积极向上的是进步的,但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之中还是有困难的。一方面,缺少量化的标准。比如过程与方法维度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我们没有客观的可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该维度的达成情况,而只能凭借教学经验来推测。另一方面,答卷考试的方式不适合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答卷考试的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到认知层面,而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却难以评定。以道德教育而言,思想品德考试只能评价出学生是否在认知层面掌握了“道德的知识”,而不能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

56 韩国海.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8,07:51-54. 陈吉利,黄克斌,徐小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8:54-56.

推荐第5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形容词在表达意思中的作用及动词运用的准确。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生机勃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有序地表达,以及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来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体会燕子的特点及春天的生机勃勃。

2.体会文中的好词佳句,特别是拟人、比喻、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末那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检查预习情况)

3、图文结合,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春天的光彩夺目、生机勃勃。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3.指导“燕”字的写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师小结:我们读课文,可以从题目想开去,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有些问题不用老师讲,你自己就能读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内容。

(二)听录音,小声跟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并组词。

2.反馈在自学中你认为生字该注意的地方。

(四)学生的说和课件结合,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1.播放录音,集体跟唱《春天在哪里》。

2.反馈课前活动《找春天》:你们在课文插图的那些地方找到了春天? 3.出示课文挂图,引导观察,训练顺序表达,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1)师导,这是一幅乡村的村景图,你们仔细观察,找找看,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来了?(生述师板画)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对景物进行有序的口头表达。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说。

(3)教师小结,导入课文的学习。

春天树木茂盛,花草繁多,光彩夺目,生机勃勃。作者仅用了三句话就把春天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用\"--\"画出来。

(五)

赏析文中写春景的语句,体会春天的光彩夺目。

\"才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光彩夺目的春天。\"

1.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2.这些句子好吗?体现在哪?

(1)小组内部交流看法。

(2)集体反馈。

(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理解、体会其中颜色词语、拟人手法等多方面的妙处)

(3)教师归纳总结。

a.\"蒙蒙\"写出了春雨的独特特点。

b.\"吹拂\"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c.\"黄色\"\"青\"\"绿\"\"各色鲜艳\"写出了春天色彩斑斓的世界。

d.拟人句的使用使春天显得更加的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达标测评: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读的方式可多样,比较、个别、范读、男女比赛,以活跃课堂)

五、总结:

问:

1、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六、作业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的羽毛( )的翅膀( )的细雨

( )的柳丝( )的燕子( )的天空

2、比一比,组成词语。

俊( ) 拢( ) 粘()

峻( ) 扰( ) 沾()

3、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对小燕子外形及动作的描述内容,体会春天生命的气息。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及有序的表达,动词的恰当使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对小燕子外形及动作的描述内容,体会春天生命的气息。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自读课文,回忆主要讲了什么?(自读后,回答)

二、认定目标:

1.录音播放(小燕子),全体同学跟着哼唱。

2.师导语:春天光彩夺目,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将小燕子图贴在板画边)

三、导学达标:

(一)图文结合,体会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1.自由说对小燕子的了解。

2.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

3.全班学生齐读。

4.对比读,体会形容词的作用。(突出了燕子的特点)

(1)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

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2)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语调轻快,流露喜欢之情)

(二)学习燕子的飞行,体会动态美,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

1.师导入:众多的燕子在春光中,在湖面上飞行,为湖光春色增添了活力,使早春更加生机勃勃。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认真地体会。

2.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学生自由读文,反复吟咏体会。

(1)文中具体写了燕子的几种飞行姿势?

(2)文中用什么词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

(3)用\"--\"标出燕子飞行时的动作词语,想作者用得好吗?

(4)读中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3.逐题反馈,欣赏佳句。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

(三)学习燕子的停歇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中心。

1.教师一边板画一边说:燕子在春光中飞来飞去,累了就落在电线上休息。

2.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要求:

(1)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交流好在哪?

(2)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让学生读出不理解的句子,齐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1、总结文章的内容。

2、学了课文后,你在写作上有何收获?(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归纳总结。

(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3)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动词运用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达标测评:

1、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俊俏--( ) 光滑--( )

偶尔--( ) 乌黑--( )

2、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采,形成光彩夺目的春天。( )

2.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

五、作业: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2.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3.指导“燕”字的写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师小结:我们读课文,可以从题目想开去,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有些问题不用老师讲,你自己就能读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全班交流并质疑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羽毛、翅膀、尾巴)

2.讨论: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部分呢?难道他观察不仔细吗?

3.小结: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点的地方去写。

4、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5.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泼的基调)

6.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分自然段指读全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讨论交流。

(1)“蒙蒙的”是什么感觉?(体会春雨的特点)

(2)读中体会:“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引导学生读出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

(3)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先引导学生理解“赶集”的意思,再讨论春天的花草与“赶集”有什么联系?最后说说“赶集”在文中的意思?要让学生想象花儿争相开放的春天的特有景色)

3.出示课件,展示“微风、细雨、柔柳、青草、绿芽、鲜花”这些景物,与“飞

来一只只机灵的小燕子”的画面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描述?

4.你能美美地把这段文字读出来吗?配乐指名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2)板画体会“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2.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春天的美丽和燕子的可爱。

六、作业超市(自选两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3.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模仿燕子外形的写法,抓住这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优美句子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欣赏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渗透环保教育。

2、学习第

一、

三、四自然段,能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看图(春光图,画面中没有燕子)

2、这么美的春光图,谁想用大文学家郑振铎写的句子来赞美一下。

(指名)

让我们大家再一次大声地来赞美一番。

3、请大家再仔细研究一下这幅图,是否还有美中不足,缺少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为什么要增添燕子?(学生讨论)

板书:静—静中有动

二、学习第一段

1、那我们各小组再给上节课画的画增添几只燕子吧!怎么画?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读第一段,其实呀,这一段读好了,你不但能画小燕子,今后写小动物外形也不成问题。

2、学生画

3、欣赏画面

师:哪些小组愿意把这副有小燕子加入的春光图请大家欣赏?

你们能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吗?

重点引导学习:

乌黑光滑的羽毛。(乌黑说明颜色黑。“光滑”呢?仅仅只是黑吗?)

俊俏轻快的翅膀。(什么是“俊俏”?我们平时还可以说谁俊俏?作者说小燕子的翅膀俊俏,可见他非常——)

剪刀似的尾巴。(形状)

4、哦,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课文,还画了这么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看来,课文一定写得很美,谁愿意用朗读表现燕子的美?

5、请大家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美美地来读一读,并找一找你觉得哪个字用的最妙?

(凑这个字用的好,让我们觉得小燕子活泼可爱,十分伶俐,用其它词就没有这样的形象,不能刻画得这样惟妙惟肖。)

6、可见,作者十分喜爱燕子,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读出对小燕子的赞美吧!

7、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吗?

8、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第三段

1、师:燕子的外形真美,老师已经迫不及待想领略燕子的其它美,你们想吗?

2、请细细品读第三节,划出你认为表现燕子美的句子,再多读几遍,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可以与同桌交流。

3、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交流。

4、讨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

师:这是一个长句子,你读懂了吗?

主要写燕子飞到高柳下。其它词语呢?写出了什么?

“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有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恶劣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掠过”你体会到什么?

“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你又体会到什么?

比较句子:

如果把这句子改成“燕子飞到高柳下“,你们还有这种感觉吗?你们的脑海中还有这飞姿优美的小燕子吗?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是一定要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文章才有味道,大家才爱看。B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小圆晕是什么?为什么不用小圆圈?“晕”和“圈”有什么不同?

“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让我们再读这句话,领略这其中的美。

四、学习第四段

1、刚才我们欣赏了燕子飞行之美,那么停歇时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第四段,你最喜欢哪些句子?并与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交流:

估计:

A 有几队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落写出了燕子飞行是疲倦是休息的样子,比停恰当。)

B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师:为什么用痕,不用根?

(电线远,而且多,看不清楚,在蓝天中只留下一丝痕迹。)

为什么天空不用“蔚蓝”,而用“嫩蓝”?

学生

师: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天空也充满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

C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这指什么?远远看上去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五线谱。我们来看看曲谱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家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

一、

三、四段,领略了燕子外形之美,飞行之美,还有停歇在电线杆上时的音乐美。怪不得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作家写赞美春天的诗文,少不了燕子;歌唱家唱赞美春天的歌,也总少不了燕子。可以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让我们饱含神情,再次齐读这三段,把可爱的燕子,把美丽的春天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伴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使生活更有生机,更加灿烂!

六、课外延伸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燕子的外形,飞行时的美姿,停歇时的音乐之美,关于燕子你还知道写什么,可不可以把你课外找到的资料与小朋友共享?

同学们,让我们保护燕子„„

以《我是一只小燕子》写一篇短文。

板书:

春光 飞行

外形 停歇

推荐第6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情感、速度、力度和表情学会演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2、能够和同学合作完成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简单表演。

3、能积极参加以上音乐活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难点:能用不同的情感、速度、力度和表情学会演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第一课

教学过程

一、情感激发:学生在《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中进教室,像参观革命纪念馆一样,安静有序地绕教室一圈。(课件展示五星红旗、红军帽、红缨枪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呢?你们了解红缨枪吗?

二、歌曲学习:(将歌曲进行分段处理) 第一段:叙述性段落

1、听音乐故事

师:十一岁的王二小每天都和小伙伴在山上放牛,可是有一天„„ (课件播放歌曲第一乐段。)

2、说一说

师:歌曲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怎样来唱的呢?

3、学一学:A、模仿演唱 B、学唱歌谱 (用\"lu\"哼唱全曲----用唱名视唱全曲----突破难点)

4、唱一唱 : 第

二、第三段:故事起因

1、师生探究,讲故事

师:二小到哪儿去了? 在熟悉的音乐中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同伴是怎么说的。

(课件播放故事发展情况:敌人扫荡村庄,二小被抓。背景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

师:故事发展到这里,情况危不危急?如果你在场的话,会是什么心情呢?

2、唱一唱,比一比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唱呢?

(学生分成几组,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再选择合适的方式演唱。) 第四段:二小机智斗敌人

1、剧情设想

师:二小被抓,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你是王二小,被敌人抓住要你带路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2、歌曲学习:A、说情节 B、身势创作,激发情绪

3、歌曲表演:A、表演设计 B、表演故事

4、唱一唱 第五段:二小牺牲

1、激发情感

2、进一步激发感情

3、唱一唱 第六段:怀念二小

1、朗诵动情(课件播放音乐,老师朗诵旁白。

2、跟唱歌曲

3、完整地演唱全曲

三、歌曲表演

师:二小的故事讲完了。现在我的心情很激动,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也一样。歌曲有五个段落,现在我们分成五个小组,每个设计表演一个段落,看看谁能把王二小的英雄事迹表现得好。 学生:分组设计并完整地表演歌曲。

四、课堂拓展

你觉得王二小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你还知道那些影星人物?

师总结:其实在我们新中国成长的道路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有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还有誓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等,他们都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五、缅怀英烈,结束全课

师:在我们的教室里不仅有抗战时期的红缨枪、红军帽,还有和平年代的红领巾,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让我们用队礼向英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六、布置作业:《歌唱二小放牛郎》 唱给身边的人听

反思:

1、整堂课的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导入部分显得过于长,占用了过多的时间,这直接导致了新课教学的时间不够用。

2、新课教学我通过聆听歌曲内容、演唱音乐主题、感受音乐段落、用朗诵等形式表演歌曲,试图让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让学生能自觉的抒发情感。但是课堂进行中,由于引导的不够细致,提问设计的不够明确,学生未能如预期那样完成要求。比如在学生欣赏音乐让他们找出音乐主题旋律出现次数时,自己就只说“当你听到刚刚唱过的主题旋律再次出现时,请举起你们的手”,由于之前学生不知道“主题旋律”为何物,自己也没向他们解释清楚,因此学生听过音乐后不能正确的回答出问题。

3、课件制作链接得比较零散,音乐视频没有正确的插进去,直接干扰了学生的思绪,降低了本堂课教学效率。

推荐第7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了解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2.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3.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重礼守信。

4.学习一些刻画人物的手法 ,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期行》、《乘船》中包含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讲述 曾子杀猪的故事(出示古文)(学生翻译讲述)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在后面,哭哭啼啼地闹着也要去。她就哄孩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去抓猪准备杀掉它。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罢了,你怎么当成真了呢?\'

曾子说:\'和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他们没有分辩的能力,都是效仿着父母的样子做事,听父母的指教成人的。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学骗人啊!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也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办法呀!\'

说完,他就把猪杀了,真的让孩子吃上了猪肉。

2、探究事件意义

寓意: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启示:做人要讲诚信,言出必行,大人更应该给孩子们做榜样。

3、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 (2)歆辄难之(

)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

)__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

)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

)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

(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

4)太丘舍去(

) (5)既已纳其自托(

3.翻译下面语句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尊君在不?翻译:

③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 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翻译:

⑤幸尚宽,何为不可?翻译:

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 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⑧遂携拯如初。

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4.文学常识填空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时代)文学家。主要著有《

》、《

》,本文《期行》和《乘船》出自《

》,它是

时期“

”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

(朝代)至

(朝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三、作者简介:

1、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著有《世说新语》,还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东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

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

四、疏通《期行》句篇

1、学生同桌一人读一人翻译。

2、教师检查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3、教师精讲,重点点拨(文化常识:谦称与敬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有:愚、鄙、敝,卑,窃,臣,仆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谷;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

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4、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五、课文内容分析:

1.为什么陈太丘和友人都认为是对方失约?

2.怎样看待“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

4.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六、短剧:第二天,陈天丘和友人在路上相遇,他们都能说些什么呢?

七、当堂训练:阅读《期行》,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期行(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4)引之(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八、小结: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难行。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4、“\'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5、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1、个别提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舍”意思一样吗?

2、共答题:

(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

3、《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动作描写,简直像几幅漫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吗? 并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四、当堂训练:

(一)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复述情节探究展示。

第一层:(开头到“何为不可”)写二人对别人搭船一事各持己见。(故事开端, 起因)

第二层:(“后贼追至”到“遂携拯如初”)写王郎欲毁约,华歆坚守诺言。 (故事发展、高潮)

第三层(末一句)写世人以此事评定二人品行。(结局)

(4)故事内涵: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5)评价审美展示。

五、总结:《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六、布置作业

推荐第8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做到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较好的想像力。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四、五自然段。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课文录

《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本文最适宜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从朗读中感悟作者对夹竹桃的赞美。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

进入详细页

《夹竹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纪传体的喜爱之情。第

四、五自然段写纪传体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而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进入详细页

《夹竹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夹竹桃》是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

进入详细页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

二、

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2.借助画面,

推荐第9篇:教学目标

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xKb

1.Co m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难点: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难点: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八、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xKb

1.Co m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九、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难点: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推荐第10篇:教学目标

《论语》六则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文言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3、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在反复朗的前提下找准线索,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德育目标

3、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

的理想。

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积累。

2、把握孔子的思想价值观。

3、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看多姿多彩的性格特征,了解《论语》

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依据语境推断词义。

2、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 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平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把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学生之间交流)。

要点:

①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习前五则 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文本中重要的知识点,并标记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参考译文: 第一则: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第二则: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第三则: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第四则: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第五则: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二)学习第六则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六则,解决下面的相关文言知识。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率尔而对曰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 夫子哂之 如五六十 鼓瑟希 何伤乎 咏而归 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其言不让

四、文意探究

(一)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读遍 《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圣人最动肝火的一次震怒了?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

(三)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四)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五)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六)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课堂小结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教育家。本文第一段中孔子对学生的几次回答,以亲切和蔼的长者作风,给谈话带来轻松和谐的气氛,表现了他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第二段中孔子对学生言志的评论,各有其侧重之点,反映出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本文虽然是语录体,但人物的语言能鲜明表现其性格特征,少量的行动描写,也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神情。孔子的谦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谨,曾皙的雍容飘洒,都跃然纸上。 课堂检测:

1、而:三十而立 不义而富且贵 曲肱而枕之

2、乎:以吾一日长乎尔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

3、为: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下列对“夫子喟然叹曰”分析较为合理的一句是( )

A,曾皙所言暗合孔子之“志” B,曾皙所言与前三子所述之“志”每况愈下C,曾皙所言超过前三子之“志” D,曾皙所言之“志”可望而不可及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②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教后反思

第11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抓一放(第一则以教师讲为主,第二则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有的来自民间口语经长久演变而习用.有的来自古代典故,经文人引用,遂为成语.成语广为流传,为人们习用.是因为它琅琅上口好记好用成语的数目很多,一是民间口语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是书本记载,书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矛盾》。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听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

生:听过或没有

师:有人听过。那有人能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

生回答

师:那自相矛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则故事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生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矛(茅) 盾 楚 锐 戳”

请学生读生字词,读准字音。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词时有哪些注意点。最后让学生组词。

3、师:好。本课的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矛”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生思索)盾呢?(生思索)

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头有金属枪头。

盾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用来遮挡提防兵器。

师: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字“戳”,这是一个动词,同学们你们能做做戳的动作吗?

生拿出笔纸。让他们听指令做动作。第一次“矛”戳不穿“盾”,第二次“矛”戳得穿“盾”。同时讲解并板书

戳不穿→→矛 不锐利 戳得穿→→矛 很锐利

盾 很坚固 盾 不坚固 师:文中的楚国人是怎样夸奖他的矛和盾的呢?请同学们找一找,用∽∽∽画出。

生找到后请生朗读。

师:你们注意到楚国人说此话时的提示语了吗?

突出“夸口”一词,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让生再读一遍,注意读出“夸口”的语气。

师:听了楚国人的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看出了这个楚国人的破绽。其实看穿他的不止我们同学,文中的路人他是怎么问的?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由生读出路人的话。

师:那路人问完之后,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请一大组的同学来读一读。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个楚国人的神态? 生:张口结舌。

重点讲“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了。

师:这里的“张口结舌”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呢?

生:瞠目结舌 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

师:到这里,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

生: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否则吃亏的是自己;不要夸口,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

师:现在你能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在黑板上抄下寓意。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一边说保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

.上网与学习的关系,两者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如果过分沉溺网络,学习肯定好不了;但如果只是“尽信书”于埋头苦读,那么又肯定会错过网络上丰富的知识

师:最后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A同学当楚国人,B同学做路人,其他的同学读旁白。

三、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竽 腮 俸禄 奏

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

2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

小黑板上的问题是:

(1)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 他为什么要充数?

(3) 他为什么能充数?

(4) 他充数的结果如何

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1)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2) 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

(3) 齐宣王在世时总是喜欢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

重点讲“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师:这里的居然能换个词吗?

生:竟然。

师:从居然你看出了什么?

生: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

(4) 充数的结果是:当齐宣王在世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

师: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转变,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

生2: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

师: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

生: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在黑板上写出寓意。

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的作业是:

(1)仔细体会我们所学的两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

(2) 搜集与我们课文类似的成语故事

(3)搜集成语包括除了四个字以外的三个字,七个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

第12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4、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使学生喜欢上诗歌。教学准备:课件、动物图片、关于冬天的儿歌 学生准备:

1、观察自己周围小动物的爪子或蹄子的形状。

2、搜集几首关于冬天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

诗歌渲染,组织教学 师:会背《日月明》吗? 生:会!

师:想背的背给老师听一听? 生齐背。

师:《日月明》是一首儿歌,通过学这首儿歌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字。儿歌不但可以用来学习生字,还可以让我们懂得道理,使我们通过美妙的语句想到有趣的故事、漂亮的画面„„所以我们从懂事起就有好听的诗歌陪伴着。我们不但长高了,而且学到了本领!

我也和大家一样,从小就喜欢诗歌。现在做了老师,最喜欢和大家一起学诗歌。你们愿意和我一起上课吗? 生齐答:愿意!

师:咱们现在上课吧!

二、

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师: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齐答:冬季!

师:你喜欢不喜欢冬天呢?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喜欢冬天,因为我们可以堆雪人。 生2:我喜欢冬天,因为我们可以打雪仗。 生3:我喜欢冬天,因为我们可以滚雪球! 生4:我不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太冷了。 (师随时提醒学生要说完整的话。)

师:是啊,冬天是美丽的,也是寒冷的。它虽然给大家带来了不便,但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课件展示《冬天是位魔术师》师诵读: 冬天是位魔术师 冬天

是神奇的魔术师 它呼的一吹

飘起了洁白的雪花。

雪花

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

1

在空中翩翩起舞

变白了大地、树木、房屋„„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雪下得很大。 师:你想象力真丰富!

生2:我看到雪和我捉迷藏。

师:诗人都像你一样富有想象力!

生3:我看到了很多小蝴蝶在空中飞舞。

师:你说的太好了,短短的一句话,就让你想到了这么多,你真会学习诗歌呀! 师:下雪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很冷!

课件展示:下雪啦,下雪啦!

师:你能用你的声音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1读。

师:从你的声音里,我听出来你很冷!谁还有其他的感受? 生2:我感到很高兴。

师:请你把你的高兴劲读出来吧! 生2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非常高兴! 生3:我感到很快乐!

师:那请你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3读。

师:我听出来你很快乐。下雪了,小朋友们迫不及待的想出去做游戏了!谁能读的更高兴一些?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生4读。

师:外边下雪了,你把这一个好消息悄悄地告诉同位,你会怎么说? 生小声的告诉同位。

师:外边下雪了,小朋友们都想到外边去做游戏,请你把对面楼上的小朋友喊出来一起打雪仗吧!

指生喊。(师提醒学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生齐喊。

师:你把这个好消息大声的告诉学校里所有的人,你会怎么喊? 生齐喊。

师:你们的喊声喊来了几位小动物,它们说它们是小画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 师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师指导学生要读得干净利落,掷地有声。)

三、

整体感知、体会画趣 师:什么样的人才叫画家呢? 生:画画得特别好的人。

师:文章写得好的人叫作家,歌唱得好的人叫歌唱家,舞蹈跳得好的人叫舞蹈家,画画得好的人就叫画家。

你瞧,这些小画家都有谁呢?

师把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图片依次展示并贴在黑板上。

2

师:一只小鸡叫一位小画家,又来一只小狗叫两位小画家,又来一只小鸭叫三位小画家。三位就可以叫一群,可以说是一群小画家。

(课件展示:一群)

师:又来一匹小马,这叫„„? 生:四位小画家。 师:还可以叫„„? 生:一群小画家。

师:三位或三位以上都可以叫做一群!送大家一个词语叫“三五成群”。 (课件展示:三五成群)

师:这一群小画家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歌,大家想听吗? 生齐答:想听!

师:它就藏在我们课本的123页。既然我们是朋友,我就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那就是——我读书的时候你就用手指着,把手当小汽车开起来,我读到哪你就指到哪。 师配乐示范读儿歌。 师:想自己读一读吗? 生齐答:想! 师:请你边读边思考,小画家们都画了什么?为什么它们画的画不一样呢?读完的同学请你用眼神或动作告诉老师。

生自由的读书,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同学。 师:看到同学们读的那么投入,我由衷的高兴。

生读课文后交流,师顺势课件展示: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师:哎?为什么小动物们画的画不一样呢? 生1:它们的脚不一样。

生2:它们画的画其实就是它们的脚印。

师:噢,原来他们的脚的形状不一样,脚印就不一样,所以画得画就不一样。 (顺势指生贴小动物的画。)

师:因为小鸡的脚印像新生的竹叶,所以它就画竹叶。(师顺势板书:小鸡走一圈,新生竹叶一片片。)因为小狗的脚印像绽放的梅花,所以它就画梅花。(师顺势板书:小狗拐个弯,梅花朵朵开得艳。)因为小鸭的脚印像火红的枫叶,所以它就画枫叶。(师顺势板书:小鸭摇又摆,火红枫叶飘过来。)因为小马的脚印像初生的月牙,所以它就画月牙。(师顺势板书:小马跑得欢,月牙弯弯笑开颜。)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你可以看着书读,也可以看着画说! 指生读。

师:你读的很美,诗就应该这样读。它们的画你喜欢吗?用声音读出来! 再指生读。

师:谁能不看图也不看字,自己背下来? 生齐背。

师:雪地里这么热闹,你们想不想到雪地上画画呢? 生齐答:想!

师:你会到雪地上用什么画?画什么呢? 生1:我会用手画大树。 生2:我会用小棍儿画小马。 生3:我会用手印手印。 生4:我会用脚踩脚印。

3

„„

师:小朋友们来得晚,他们的脚印就像一串串的小问号。(引出自编诗:小朋友们来得晚,问号一直跟身边。)

师生齐读自编小诗《小画家》。

四、

引导点拨,巧记生字

师:小画家们说诗的内容了解了,生字掌握了吗?只有认识了生字,理解了它们的意思,这才叫会学习! 师:(师出示字卡:梅花

并指生读)你见过梅花吗?(师结合黑板上贴梅花)这就是梅花。大部分花在春天开放,而这种花很奇怪,它在冬天开。它有五个花瓣,颜色有白的有红的。认识这个字了吗? 生齐读。

师:(师出示字卡:几步

并指生读)谁能下位走几步? 指生表演。指生齐读。

师:(师出示字卡:参加

并指生读)你参加过什么活动? 生1:我参加过跑步。

生2:我参加过六一儿童节。 生3:老师们到咱们班参加听课。 „„

师:(师出示字卡:睡着 并指生读)“睡”字的左边有一个“目”字旁,“目”代表眼睛,右边有一个“垂”字,大家见过垂柳吗?垂柳的树枝都垂下来。眼皮垂下来就是闭着眼睛,闭着眼我们就认为是“睡着”了。记住这个字了吗? 生齐读。

五、

诵读感悟,读有发现

师:生字大家都认识了,放在课文中还认识吗?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等会儿请你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 生自由的读书后指生交流。

生:我发现小动物们画画不用颜料和笔。

师:你的发现很重要。画家们画画用到纸和笔,而小动物们呢?什么也不用,只在雪地上走几步就大功告成了!真了不起!谁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件展示: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生1读。

师:从你的声音里我听出你很喜欢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很了不起! 生2读。

师:我听出小动物们在雪地上画画很有趣。小画家们把雪地当画布,多么有趣呀! 生齐读。

师: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青蛙冬眠了。

(课件展示: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了。) 师:你的眼睛很亮,发现很不错。什么叫冬眠呢? 生:动物在洞里不吃不喝睡大觉。

师:你知道的真多,简直可以做我的老师了!还有哪些小动物冬眠呢? 生1:熊! 生2:刺猬! 生3:蝙蝠!

4

生4:蜜蜂! 生5:龟! 生6:蛇! „„ 师:你们真是小博士!大家看第一句后面是一个问号,这叫问句。是啊,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你奇怪吗?你纳闷吗?谁来试一试? 生读。

师:他们都在睡觉呢,我们读下一句时要小声点,千万不要吵醒他们! 生读。

师:你真有礼貌! 师:小画家们喜欢上了你们这一群爱诗的孩子们。它们说好的儿童诗就应该把它装进记忆的口袋保存起来,你们会背这首诗了吗?先自己背一背! 生自由的背诵。 师:我们一起背! 师生齐诵。

六、升华内化,课外延伸

师:小画家为了奖励大家出色的表现,送给大家一首诗,大家想听吗? 课件展示: 雪娃娃

你从童话里来吗 落在我小小的手心儿 忽然 不见了

仰着脸站在雪里 看漫天飞舞的雪娃娃 我觉得

自己也成了雪娃娃在飞

师配乐诵读。

师: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一节课已经过去了。相信你们已经喜欢上诗歌了吧!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冬天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自己编一首诗歌,下一节课咱们举行“赛诗会”!

板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

小画家 小鸡走一圈 新生竹叶一片片 小狗拐个弯 梅花朵朵开得艳

5

小鸭摇又摆

火红枫叶飘过来 小马跑得欢 月牙弯弯笑开颜 小朋友们来得晚 问号一直跟身边

6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培养同学对自然美的欣赏,学会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2.指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四种动物爪子(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和青蛙冬眠的特点。

3.培养同学的观察、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4.引导同学学会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5、本课生字词的掌握,会书写生字“几”“用”。认识两个偏旁“目”字旁,“蛙”虫字旁。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学会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激发同学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难点:

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同学的观察、说话和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雪景图和小动物的脚印图、多媒体ppt课件、生词卡片、一张白纸 。 课前: 师:孩子们,你的小手好看吗?请你们把小手放在老师给你发的纸上,用笔画下来,看看你的小手想什么? 生:画手。

师:画的真好看,想象一下你觉得像什么呢? 生:想象说话。 师:大家说的真好。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 引出课题

1、谈话激趣 童话导入

师:小朋友,昨天动物王国里下了一场很大的雪。你看,小雪花飘呀飘呀,飘在房子上,房子白了;飘在树枝上,树枝白了;飘在大地上,大地像铺了白色的地毯。 师:每年的这个时候呀,动物王国里都要举行一场画画比赛,评一评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动物王国,认识一下这些雪地里的小画家。) 【通过PPT演示雪景图片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雪地里认识可爱的“小画家”, 使整堂课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乐意去学习。5分钟ppt播放雪景图片,边欣赏边讲解】

2、板书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读两遍。

二、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师:小画家指谁?他画了什么?他是怎样画画的?

师: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读课文之前请看一下要求

1、【出示课件自学指导】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提问。

(2)再读课文,想一下小画家指谁?他画了什么?他是怎样画画的? (3)用

1、

2、3....标出儿歌一共有几句话。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把书124页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再读两遍。一要读准字音,同坐互相提问

生:自由读文。

2、检查自学情况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不知道生字会不会认?看看苹果树上的生字宝宝,考考大家。 生:认读。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偏旁。“睡”字睡觉要闭眼,左边是“目”字旁。“蛙”虫字旁,告诉人们青蛙爱吃小昆虫,右边是两个“土”。跟老师读一读。(PPT出示“睡” “蛙”。) 生:跟读。 师:老师想考考你们摘掉这些生字宝宝的帽子是否还认识他们呢?小火车开到谁家去做客?

生:开小火车读。

师:小火车开得真不错。现在我们来对这些生字宝宝口头组词。 生:组词。 师:同学们的口头组词真棒,我们这些可爱的生字宝宝们也交了一些好朋友,组成了新词。(PPT出示词语)请小朋友们来认识一下。开火车。 生:读词语。

【设计意图』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利用多种形式有效地对

7

生字词进行巩固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文章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书写生字“几”“用”

师:雪啊越下越大,雪花大朵大朵地飘落下来,咦,生字宝宝也坐着银色的雪花船飘下来了,我们来喊喊他们的名字吧!我们一起来大声叫叫它们吧!小朋友们记性真好,一下子就认识了这些词语宝宝。我们不仅要认识它们,更要会写。今天我们来学写两个生字。

师:仔细观察“几”字的笔顺及笔画,说说字要注意的地方。

教师范写:几:第一笔是竖撇,写在竖中线的左边,第二笔是横折弯钩,起笔与竖撇的起笔相连。(第二笔用红笔写)

师:“用”外边的同字框大小适中,最后一笔竖要压在竖中线上。 师: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吧。 生:写字。 师巡视。

四、入情入境,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

一、二句

师:我们学生字学得这么热闹,不知道动物王国里的画画比赛进行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会下雪的图片”)

师:瞧,动物王国里还在下雪呢!小动物们可开心啦,他们会怎么喊呢!(出示“下雪啦,下雪啦!”)

生:下雪了,下雪啦!

师:看到雪花飘飘的样子,你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课件:可以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 【通过演示图片创设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师:看课件,谁来了?(课件小鸡出现雪地里来了一个小画家了)

雪地里来了一个小画家了。接着又来了谁?(课件都出现小鸭、小狗、小马都来了。)

师:你看用哪个词语来表示动物很多?生:一群。生 师:哦,原来是——出示“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通过ppt演示了解“一只”和“一群”。】

(二)学习第

三、四句 师:这四个小动物都画了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小鸡 小狗 小鸭 小马 竹叶 梅花 枫叶 月牙

师:老师把他们画的四幅图画都带来了。(边演示边读句子: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地中。可以比较清晰地展现引入的内容。】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小鸡画竹叶,而不是小狗、小鸭、小马画竹叶呢? 生:回答。

师:是啊!小动物们的脚印都有不同的特点,画出来的图当然也就不同啦!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画„”,其实是指小动物脚印的形状,从而调动自己的生活及学习积累,进行有效的仿编。】 师:小动物们画画要用颜料吗?生:不用。 师:要用彩色笔、蜡笔吗?生:不用。 师:那他们用的是什么啊?生:爪子。

师:哦,原来是——(课件出示: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引导学生读出赞美、佩服的语气。】 (三)学习第

五、六句。

师:(课件过渡:)那么多的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画,咦,怎么不见我们的青蛙弟弟?他到哪去了? 生:回答。

(播放小常识,简单介绍动物冬眠的知识。这是有些动物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们以不吃不喝在洞里睡觉的形式度过整个冬天,这种现象称为冬眠) 【通过课件过渡引出冬眠小常识很直观的了解冬眠知识。】

五、朗读比赛

师:小动物们要进行画画比赛,我们也要进行朗读比赛。

师:你想和你的同桌挑战吗?就去找他比赛吧!看看谁读的最好。(生自由同桌比赛读)

8

师:同桌比完了,我要看看那一小组读的最好。先自己练一遍选出读的最好的参赛。(小组进行朗读练习,适当指导)

师:每组找一个读得最好的代表小组进行比赛。

六、课外延伸

师:请把你喜欢的作业带回家吧!

背一背:把这首诗歌背给爸爸妈妈听吧! 找一找:还有哪些动物会冬眠呢?

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会来画画?它们又会画些什么?

第13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掌握糖类代谢的主要途径

2、掌握蛋白质代谢的主要途径

3、掌握脂类代谢的主要途径

4、理解糖类、蛋白质、脂类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的特点

5、理解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分析讨论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代谢途径及其相互关系,训练分析、判断、推理等科学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引导分析肝脏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

2、通过引导分析讨论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科学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糖类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人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五部分的内容。

1、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

教材中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途径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组成的,而且这些变化又相当复杂。因此,处理这部分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尽量向学生展示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总体轮廓。

(1)糖类代谢

教材从细胞或血浆中的葡萄糖来源,葡萄糖在细胞中的利用,即去路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糖类代谢,最后教材以表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做了归纳。

主要内容有:细胞或血浆中葡萄糖的来源主要有三,即①食物中糖类物质的消化吸收②血糖浓度低于80-120mg/dL时,由肝糖元分解产生③由其它非糖物质(如甘油、氨基酸、乳酸等)在代谢中转化产生;细胞或血浆中葡萄糖的去路也有三,即①在细胞中氧化分解提供能量②血糖浓度高于 100mg/dL时,在肝脏或骨骼肌中合成糖元③在细胞中转化为其它非糖物质。

(2)脂类代谢

教材选择了脂类物质的三个组成,即脂肪、磷脂和胆固醇中学生熟悉的脂肪作为重点,简要介绍了脂肪的代谢途径及其特点,并用表解的形式做了归纳总结,最后教材提了一下血脂和胆固醇相关知识。

(3)蛋白质代谢

教材也从细胞或血浆中的氨基酸来源,以及氨基酸在细胞中的利用,即去路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蛋白质代谢,最后教材以表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做了归纳总结。

主要内容有:氨基酸的来源有三,即①从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获得②自身蛋白质分解产生③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新氨基酸;氨基酸的去路也有三,即①合成各种组织蛋白和酶②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新的蛋白质③通过脱氨基作用分解,其中含氮部分转化为尿素,不含氮部分转化糖类、脂肪等其它物质。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教材指出,细胞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三类物质的代谢在时间、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但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三类物质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还应通过实例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中,糖类代谢处于中心地位。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结合糖类代谢,教材简要地从人在饥饿初期和长期饥饿时血糖含量的变化,不良的饮食或偏食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肥胖,阐述了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给出了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结合脂类代谢,教材从脂肪肝的产生及其预防、治疗措施介绍了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的重要性。

最后教材结合蛋白质代谢,介绍了有关氮平衡的知识,如足量的蛋白质供应对于婴幼儿、儿童少年和老年人的重要意义,以及食入各种蛋白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1、引言

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预防疾病联系紧密,因此重点放在学生自身健康话题上引入本节课题。

引导学生回忆:

人类摄入的营养素都有哪些?

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营养物质除糖类、脂类、蛋白质外,还有水、无机盐类、维生素、纤维素,即七大营养物质,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膳食纤维(即纤维素)的有关问题。

2、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可以让学生听过或见过的一些生活经验入手,提出一些与糖类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3、脂类代谢

(1)脂肪代谢

脂肪代谢也应从学生自身入手,设计一些与脂肪代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归纳出脂肪代谢途径谢;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2)血脂和胆固醇代谢

血脂的高低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参照我国正常成年人空腹时主要的血脂含量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血脂水平。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及胆固醇的代谢,但胆固醇与人体的健康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有可能的话,可适当补充上胆固醇在人体中的来源与去路的问题。

4、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代谢也可采用一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一边总结细胞中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把学生讨论的结论归纳为教材中表解的形式。

5、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的内容比较多,且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这方面接触的生活实例也不是很多,因此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实例讲授为主,学生思考、讨论为辅。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让学生清楚,糖类与脂肪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但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不同,糖类可以大量形成脂肪。

②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首先使学生明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然后教师应指出糖类与蛋白质之间的转化也可以是双向的: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类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因此糖类转变蛋白质的过程是不全面的;然而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后,产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转变为糖类。

③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教师应向学说明,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转化依不同的生物而有差异,例如人和动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然而植物和微生物则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例如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能在体内存积脂肪。

教师最后应总结一下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转化是受到制约的

教师可举例说明三大营养物质转化的制约条件:

例如,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而且糖类供应充足时才有可能大量转化成脂肪;

再如教师还可举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类、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的先后顺序这个例子,或者提问下面的问题: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为什么会全身浮肿?

教师应向学生阐明三大营养在人和动物体的作用是各有侧重的,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作用于是构成生物体和调节生命活动。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氧化分解,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人体才会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就将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然而当糖和脂肪供应充足,且其代谢过程又都正常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供能就会相应减少。

6、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的示意图,分析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

人体血糖浓度一般维持在80-120mg/dL(0.1%),食物中的糖类物质被消化为葡萄糖,然后被吸收入血液,血糖增加,此时一部分葡萄糖会在肝脏和肌肉等处转化为肝糖元和肌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mg/dL(0.1%)的正常水平;反之,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中的肝糖元又可以转变为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浓度继续维持稳定状态。

人在长期饥饿状况下或肝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血糖含量降低到50-60 mg/dL,为低血糖,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症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又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因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是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来氧化供能,所以会出现惊厥和昏迷等症状,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发生功能障碍。

③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角度分析,造成人体肥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脂肪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脂肪肝的问题,可提问:你听说过脂肪肝吗?知道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吗?知道脂肪肝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吗?

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①你觉得动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还是植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为什么?

②为什么说在食物中掺食豆类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质的利用率?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教学重点】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之间的关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基础,加之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较深的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本节的知识内容适于讲授为主。但本节内容又学生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预防疾病联系紧密,因此本节的突破口可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自身健康话题上。例如,教师可从:为什么偏食会引起肥胖?如何科学地减肥?如何科学地制定自己每周的的食谱?如何预防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如何预防脂肪肝?科学饮食与长寿的关系?为什么生命在于运动?等等学生日常生活常涉及的问题入手,引入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他们想知道的,与自身健康有关的问题,供全班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节课题。

在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感到有兴趣后,引导学生回忆:

人类摄入的营养物质都有哪些?

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营养物质除糖类、脂类、蛋白质外,还有水、无机盐类、维生素、纤维素,即七大营养物质,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膳食纤维(即纤维素)属于糖类,为什么单列出来,成为营养物质的一类?

因为膳食纤维不为人和多数动物所消化,但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故仍称为营养物质。

②以前人们没有把膳食纤维列为营养物质,现在却它高度重视起来了,把它列为第七大营养素,你知道纤维素对人类健康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2、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可以学生听过或见过的一些生活经验入手,如:

①人体细胞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

②可引导学生分析低血糖为什么会引起人头晕?从这种现象你能想到葡萄糖在人类内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吗?

③糖尿病的病因、病症、预防治疗措施是什么?

④胰岛肿瘤为什么会引起的低血糖昏厥?

⑤人体血糖浓度总是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其调节机理如何?

⑥北京鸭吃的一般是淀粉类食品,为什么会很快育肥,而且体内脂肪含量很高?等等

在上述这些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就可对人和动物的糖类代谢途径,即细胞内或血浆中的葡萄糖的来源及其去路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第二课时

1、引言

从学生自身入手,设计一些与脂肪代谢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入脂肪代谢,比如教师可提问:

①你吃下的脂肪类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哪些小分子物质?

②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与葡萄糖、氨基酸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你知道人类的脂肪一般都储存在哪些部位吗?

2、脂类代谢

(1)脂肪代谢

教师可从脂肪的来源、储存、去路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如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脂肪酸和甘油在人体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②你知道为什么生物体以脂肪而不是糖元作为长期的、主要的储能物质吗?等等

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2)血脂和胆固醇代谢

血脂的高低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参照我国正常成年人空腹时主要的血脂含量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血脂水平。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及胆固醇的代谢,但胆固醇与人体的健康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有可能的话,可适当补充上胆固醇在人体中的来源与去路的问题。

教师提问:“胆固醇大部分来自动物及植物,少量在体内合成”,这句话为什么不对?”

胆固醇的来源:人和动物体内胆固醇,除少量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外,主要在体内合成,其中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器官。因此说:“胆固醇大部分来自动物性食物,少量在体内合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胆固醇的去路:其一,参与构成生物体的组织,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以及神经髓鞘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二,转化为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化合物,如某些类固醇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维生素D、胆汁酸等。

3、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代谢也可采用一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一边总结细胞中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把学生讨论的结论归纳为教材中表解的形式。

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①人体细胞中的氨基酸主要来源于哪些生理过程?

②人体细胞中的氨基酸可用于哪些生理过程?

③为什么儿童、孕妇、大病初愈的病人,在他们的食物应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④产生尿素与排出尿素的部位分别在哪里?

⑤为什么肾脏功能不全或肾衰竭的患者不宜多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

⑥排尿、出汗是排泄过程,那么你认为排便也属于排泄吗?

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而细胞是新陈代谢的场所,这是同学们易忽略的,有的同学总认为人体的物质代谢过程发生在消化道中,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排泄是生物体把新陈代谢异化过程产生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搞清楚这些问题后,学生就容易理解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排尿过程属于排泄;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就不能叫排泄?因为排尿过程、出汗过程是排出人体代谢终产物的过程,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水、尿素、尿酸是细胞内产生的;而食物残渣是消化的终产物,而消化是在消化道内,即细胞外完成的。因此出汗、排尿过程是属于排泄,而排便过程不属于排泄,而称为排遗。

⑦为什么肝炎病人要检测血液中的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GPT)含量?

人体中有两种转氨酶的活性较高,即GPT(谷丙转氨酶)和GOT(谷草转氨酶),它们分别催化下面的两个反应:

α-酮戊二酸+丙酮酸→谷氨酸+丙酮酸

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草酰乙酸

正常人血清中GPT(谷丙转氨酶)和GOT(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很低,急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GPT含量显著升高,心肌梗塞时GOT的含量明显上升,故血清GPT和GOT的测定有助于肝病和心脏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肝脏中氨基酸代谢比其他组织中的氨基酸代谢活跃,这是因为肝脏中含有丰富的催化氨基酸代谢的酶类。正常肝细胞中的GPT很少进入血液,只有肝病变时,由于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肝细胞坏死,GPT可以大量进入血液。所以,临床上常用测定血清中GPT的数值,作为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⑧想一想,如果早餐只喝牛奶,吃鸡蛋,这种早餐的食谱搭配合理吗?如何改进?

⑨若人体在糖类代谢、脂肪代谢失调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蛋白质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你认为这种情况下人体的哪些脏器的负担会加重?(肝脏、肾脏)

第三课时

1、引言

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糖类代谢、脂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途径,可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用关系图的方式,把这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画下来,教师以此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学生的理解上有错误或偏差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的内容比较多,且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这方面接触的生活实例也不是很多,因此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实例讲授为主,学生思考、讨论为辅。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让学生清楚,糖类与脂肪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但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不同,糖类可以大量形成脂肪,例如酵母菌放在含糖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内就能够生成脂类,个别种类的酵母菌合成的脂肪可以高在这酵母菌干重的40%;然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例如某些动物在冬眠的时候,脂肪可以转变成糖类。

②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首先使学生明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所谓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细胞中可能合成的氨基酸;所谓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细胞中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共有8种,它们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

然后教师应指出糖类与蛋白质之间的转化也可以是双向的: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类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因此糖类转变蛋白质的过程是不全面的;然而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后,产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转变为糖类,例如,用蛋白质饲养患人工糖尿病的狗,则有50%以上的食物蛋白质可以转变成葡萄糖。

③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教师应向学说明,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转化依不同的生物而有差异,例如人和动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然而植物和微生物则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例如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能在体内存积脂肪。

教师最后应总结一下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并可用下图表示: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转化是受到制约的

教师可举例说明三大营养物质转化的制约条件:

例如,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而且糖类供应充足时才有可能大量转化成脂肪;再如教师还可举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类、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的先后顺序这个例子;教师应向学生阐明三大营养在人和动物体的作用是各有侧重的,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作用于是构成生物体和调节生命活动。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氧化分解,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人体会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就将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然而,当糖和脂肪供应充足,且其代谢过程又都正常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供能就会相应减少。

这部分教学的最后,教师可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如: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为什么会全身浮肿?

所谓浮肿是组织细胞之间的细胞液中的水分含量多于正常状态所致。我们知道,内环境中的淋巴、血浆、组织液之间从物质流动角度看有以下关系: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双向交换物质,淋巴中的物质可单向流入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单向流入淋巴,且正常生理状态下如果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组织液多了,就意味着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造成这种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呢?组织液多于正常状态,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血浆的浓度低于正常状态;其二,组织液浓度高于正常状态。

我们先分析第一个原因是否成立,血浆浓度有没有可能低于组织液浓度呢?当人长期营养不良,这里说的营养不良主要是饥饿引起的,而不是因为偏食引起的。当人长期营养不良,结果会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使血浆浓度下降,当其浓度低于组织液浓度时,组织液含量会增多,表现出水肿的现象,因此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会全身浮肿。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个原因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这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小心被桌椅碰得较重时,并没有碰破,也没出现皮下出血,但被撞的地方会肿起来。这也是由于组织液多于正常状态所致,为什么呢。原来,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碰得较重后,皮下毛细血管并没有破裂,因此不会流血,但毛细血管还是受到了损伤,表现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比以前大,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是不允许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通过的,但受伤后,毛细血管对大分子的通透性增高,平时不能进入组织液的蛋白质现在进入组织液了,结果造成细胞液浓度高于正常状态,导致吸水增多,同样表现出水肿的现象。

至于受伤后消肿的过程是组织液被重吸收回血浆或淋巴的过程。消肿的关键是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减少,以降低组织液的浓度。在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回到血浆,但可从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因此淋巴在回收蛋白质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淋巴回流不畅,也会引起水肿。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的示意图,分析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

人体血糖浓度一般维持在80-120mg/dL(0.1%),食物中的糖类物质被消化为葡萄糖,然后吸收血液,血糖增加,此时一部分葡萄糖会在肝脏和肌肉等处转化为肝糖元和肌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mg/dL(0.1%)的正常水平;反之,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中的肝糖元又可以转变为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浓度继续维持稳定状态。

人在长期饥饿状况下或肝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血糖含量降低到50-60 mg/dL,为低血糖,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症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又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因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是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来氧化供能,所以会出现惊厥和昏迷等症状,

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发生功能障碍。

教师可适时提出下面的问题:

①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迅速缓解?

②出现低血糖昏迷症状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迅速缓解?

③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角度分析,造成人体肥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脂肪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脂肪肝的问题,可提问:你听说过脂肪肝吗?知道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吗?知道脂肪肝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吗?

脂肪的来源太多时,肝脏就会将多余的脂肪合成脂蛋白,从肝脏中运输出去,如果肝脏功能不好,或合成脂蛋白原料磷脂不足时,会使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不能顺利的从肝脏中运输出去,积累在肝脏中的脂肪会导致脂肪肝的形成,长期下去学会使肝细胞坏死,造成肝硬化。

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提问:

①你觉得动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还是植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为什么?

动物性食物(如乳、蛋、肉)中氨基酸的种类较全,有些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缺少人体的某些必需氨基酸,如玉米中蛋白质缺少色氨酸,赖氨酸和半胱氨酸,大米等谷类蛋白质一般都缺少赖氨酸。因此,植物性食物如果不好,就容易出现氨基酸缺乏,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出现营养不良。如只吃玉米和大米,由于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蛋白质合成不能进行,结果出现营养不良。

②为什么说在食物中掺食豆类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质的利用率?

豆类蛋白质中赖氨酸的含量比较丰富,可以补充其他蛋白质的不足,所以掺食豆类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质的利用率。

第14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你喜欢海鸥吗?您见过海鸥吗?谁能说说自己喜欢的海鸥是什么

样的?

2.请大家用一句话赞美一下海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老人和海鸥”的故事。(板书课题,读

一读)

二、提出目标,指导自学

1.说说你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教师相机引导) 2.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认为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先自己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三、展示学习成果(基础知识展示)

1.学生读书,小组合作解决生字新词。(小组内展示)

2、自主选择文中最受感动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个性展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的新字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2.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得真实、写得具体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感受老人与海鸥浓浓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回顾课文大意、说说课文的写作顺序和重点。

2、提出学习目标:

(1)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2)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

写得真实、写得具体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展示学习成果(创造性展示)

(一)感悟人鸟情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当我们把老人的遗像放在湖边时,发生了一件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感悟老人和海鸥的情谊。

4、学生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镜头”,写出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感悟海鸥情

1.过渡:海鸥善解人意,是人类的好朋友。海鸥把老人当朋友,老人把海鸥当亲人,海鸥已经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还可以从哪

里看出来?

2、学生仔细读文后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飞、叫、站”研读课文,感悟海鸥情。

(三)感悟写法

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得真实、写得具体的。

三、激发知识冲突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一群海鸥中的“独脚”、或是“灰头”、“老沙”、“红嘴”、“公主”……,你会怎样向老人说?(写一句自己心理最

想说的话,然后大家交流。)

2.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

四、拓展,体验升华

你的周围有小动物吗?你愿意与小动物交朋友吗?说一说你打算怎

样与小动物交朋友。

板书设计:

21、老人与海鸥 老人

海鸥 海鸥

老人

情深意重

22*《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2.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我们全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2、师生合作,归纳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

和句子多读几遍。

(2)想想: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抓住重点词、句、段领会作者全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在书中留下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 2.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生字新词(2)用词语说一句话(3)流利读课文

3、学文悟情展示。(班级展示)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找出你最感动的语句,你体会到什么? (3)感受写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全家对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的?

(4)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三、拓展延伸,激发想像 如果小松鼠跑进你家,你会怎样做?

板书设计

具体事例

感情

储备冬粮

跑进家来的松鼠 晾晒蘑菇

喜爱

垫窝过冬

2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继续学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

厚谊。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

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

深厚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我们在学习《老人与海鸥》时,曾被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打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

和句子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么?

(3)找出你最感动的词、句、段,仔细品读。(在书中留下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 2.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生字新词(2)用词语说一句话(3)流利读课文

3、学文悟情展示。(班级展示)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

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找出你最感动的语句,你体会到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准备汇报。

三、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仔细品读,感悟战象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仔细品读课文,感悟战象的情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

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吧。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

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哪些相同的

地方?

3、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得真实写得具体的方

法。

四、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对爸爸妈妈或亲戚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善良忠诚英勇坚强

24*《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行真实实写具体的。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

物?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平反了。板书:11金色的脚

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

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想想: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3)找出你最感动的词、句、段,仔细品读。(在书中留下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根据学习目标,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生字新词 (2)用词语说一句话 (3)流利读课文

集体讨论交流:

3、学文悟情展示。(班级展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朗读)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

讨。

4.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

人感动和珍惜。

三、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

吗? 板书:

24、金色的脚印

老狐狸 喂奶 做窝 咬木桩 ——骨肉亲情

正太郎 喂 要 放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3.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我们以前学习过许多描写动物的课文,同学们还记得课文的内容

吗?(学生简单交流)

2.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动物的文章,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3.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

同和不同的地方?

(1)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 (2)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4.班内交流汇报

(1)名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2)一名小组长汇报完毕,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发表看法。(教

师适时点拨引导。)

5.教师总结: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今天咱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背诵得最快。

(1)学生自己试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2)指名读全诗,正音。

(3)你认为这首诗该怎么读?(指导朗读)

(4)这首诗中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

(5)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6)学生自主背诵,小组内交流背诵的技巧,互相背诵。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学生交流听后谈感受。

3.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

的读书兴趣。 4.要求利用课外时间阅读。 口语交际七

教学目标:

1.说说自己知道的动物故事,让同学从你描述的故事中体会动物的情感,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2.谈自己遇到的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练习运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充分的理由劝阻别人不要伤害动物,激发学

生关心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对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谈论与动物有关

的话题。

二、明确话题要求,自主选择话题。

1、指名读口语交际的内容,明确每一个话题的具体要求。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说,做好交流准备。

三、指导口语交际:

话题一

1、老师讲一个动物故事。学生听后说说自己印象深的部分,或者说

说对故事角色的认识。

2、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动物故事。

3、在进行话题一的交际时注意把故事介绍清楚,小组内的成员可围

绕这个故事进行评议和讨论。

话题二:

1、如果你是小明,你将怎样劝说爸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理由进行劝说:一是自己知道的动物是我们人类朋友的故事;二是伤害动物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危害;三是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四是动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五是动物也是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2、你还知道那些伤害动物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做?(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事件:一是自己身边看到的听到的事;二是从书籍报刊中看到的事;三是从电视网络新闻广播中看到听到的

事。)

3、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口语交际呢?(启发学生采用情景模拟对话练习,话语要清楚明白,要有说服力,表演时要注意体态、表

情等。)

四、小组内讨论交流:

选择话题一的小组,从小组中选择一个最好的故事准备在全班交流。 选择话题二的小组,分好角色进行模拟对话,从小组内选择两位同学

准备在班内交流。

五、召开动物故事会

1.选择五个小组推荐的五名同学讲故事。

2.讲完后,学生评价,谈感受。(引导学生会倾听,能针对别人的

发言有重点地表达。)

五、模拟场景,分角色进行对话

选择两组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注意表情、动作、神态。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又知道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故事,我们还知道目前还存在许多伤害动物的事件。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继续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还要带头宣传保护野生动物,让动物

永远和我们人类友好相处。习作七

教学目标:

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编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

情真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编故事。

一、观察图片,畅所欲言

1.从图片中你看到些什么?

2.从图片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二、图文对照,明确要求

1.读读文字报道,简要说一说图片内容。

2.明确习作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展开想象,补充情节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故事情

节。

(1)什么时间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2)为什么小鸭子在鸭**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3)几只小鸭子是怎样失足跌入路旁下水道的?

(4)鸭妈妈看到小鸭子跌入下水道,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5)鸭妈妈是怎样向巡警求助的?

(6)鸭妈妈是怎样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

(7)巡警奋力搭救小鸭子的场面?其他司机怎么表现的?(神态、

动作等)

(8)小鸭子被救出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

( 9)在救助小鸭子的过程中,路人会怎么样?

(10)从这个故事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产生怎样的感受?

4、想一想:这张图片要表达的是什么?根据要表达的中心确定详

写的情节。

四、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写具体

自己选择一个需要补充的情节,想一想:如何写具体?

五、组织讨论,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六、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参与习作,随时指导、点评。

习作讲评

一、回顾习作内容及习作要求

总体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

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具体要求:1.想象是否合理。2.在体现鸭子之间、人与鸭子之间感情的部分是否写具体、生动了。

二、朗读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习作,说说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使你深

受感动?

2.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具体,表达真情实

感的?

3.再看看文章,说说你觉得什么地方不够好,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小结:本次习作,是看图作文。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小作者之所以写的这么好,是缘于合理的想象,将故事情节补充的特别完整,许多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在展开合理想象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发表了自己对这件事

的看法。

三、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1.对照别人的习作,看看自己的习作那些地方写的比较好。

2.检查一下自己的习作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3.按照以上要求,看看文章还有没有其它不满意的地方,进行

修改。

四、自己修改后,小组内互相交换,再次进行修改,并给修改后

的习作写评语。

第15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学习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二、悉心阅读,整体感知

课题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短语,。如果将其扩充,成为“ 香菱 学

诗 ”,你能在横线上填写什么?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完成填空。(参考:大观园中香菱向黛玉苦学作诗,精血诚聚成佳作。)

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

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

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2.宝、探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概括。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

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

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

由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宝玉等人对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对其学诗是赞赏的,鼓励的,认为她学诗是夙愿得偿,是本性的回归。

3.宝钗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提问:宝钗是薛蟠的亲妹妹,平日里是家中对香菱最好的人。连“香菱”这个名字都是宝钗取的,况且宝钗的才华并不逊于黛玉,香菱要学诗,为什么不向宝钗学呢?我们且把文中宝钗对香菱的评价连缀起来看:

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 可真是诗魔了 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里有四个评价语:“呆”“疯”“魔”“仙”。从这些词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宝钗并不赞成香菱学诗。宝钗带香菱入园,本就是让她过几天清闲日子,当然不希望她苦学;宝钗所受的封建传统教育,也让她不赞同女子用功读书;内心深处,宝钗深知知书而达“理”,她更不希望憨厚的香菱明理后,便如林妹妹般陷入悲时伤势,多愁善感。宝钗对香菱是怜爱的,这一方面出于她对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怀着为其兄赎罪的心理。加上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对香菱学诗也不便强硬的反对,尤其是看见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

4.黛玉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孤高自许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别说一个侍妾,就是园中的姐妹,她也不甚亲近,为什么单单极其热情、周到地教香菱学诗呢?先看她如何教香菱学诗的——

立意要紧:‚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多读经典:‚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鼓励练笔:‚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严格要求:‚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黛玉为什么愿意这样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呢?真如她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

5.香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呢?作为侍妾,大观园中的平儿等人都不学诗,她为什么要学诗呢?就是因为其出身诗书人家的天性使然?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显然不是。且看香菱如何学诗:

寻常生活常自修——‚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 但有机会即苦读——‚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遇见良师多请教——‚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全心投入废寝食——‚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不惧挫败苦用心——‚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香菱学诗的经历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苦志学诗,精血诚聚”。香菱为什么会如此苦学诗呢?我们不妨再回到她的经历中,先看与她相关的回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可见其命运多舛。再看她名字的变化:英莲(谐音“应怜”)——香菱(落于泥沼,不再是“莲”了,但“香菱”依然年轻,正值芳龄)——秋菱(夏金桂入门后,第一便改香菱的名字,且看这段对话:

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的香可比。‛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的,忙指着香菱的脸说道:‚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说:‚一时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只是我想这个‘香’字到底不妥,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香菱笑道:‚奶奶说那里话?此刻连我一身一体俱是奶奶的,何得换一个名字反问我服不服,叫我如何当得起。奶奶说那一个字好,就用那一个。‛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香菱笑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

“菱”到了秋天,自然只能渐渐枯落了),可见她的悲苦结局。

这样的香菱为什么学诗呢?学诗对其生活有什么用呢?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但是,蕙质兰心的香菱是不会甘于沉落的,对诗的向往恰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为香菱善良贤淑,所以即使在生活的最底层,也没有失去希望。

6.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香菱是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除了从整部作品来看,这个章节有着间接塑造林黛玉形象的作用外,作者究竟对香菱有怎样的感情呢?显然,他对香菱有着特别的钟爱,尤其是学诗这一段,给香菱的美好涂抹了最亮丽的一笔。香菱不同于袭人、晴雯和平儿、鸳鸯等人,她憨厚隐忍之间,还有一份读书人的慧根,且有好学勤奋的精神。可以说她是作者较为理想的女性形象之一。

然而,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 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还是老天不公啊,这样的一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香菱的一生呢?

先说曹雪芹的生平:

曹雪芹(1715-1763,一说为1724-1764),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

从作者的生平可以看出,曹雪芹的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便是“由盛转衰”,于是,他辛苦经营的《红楼梦》便在揭示着这样一个无法逆转的命题——“盛极而衰”。香菱不过是“众芳”中的一枝,一切个别的局部的美好在巨大的厄运面前都难逃劫数,只是迟早而已。

那么,“香菱学诗”只是为了反衬她最后的悲惨结局?只是作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里的一声啜泣?这未免让人太压抑了。苦难中的人易生幻梦,像所有大师一样,曹雪芹也有自己独特的理想社会的描画,大观园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这里有美丽的景,有真性的人,有风雅的事。这是曹雪芹文思自由纵横的地方,这也是读者最流连的地方。所不同的是理想遭遇到现实总是很无奈,曹雪芹没有让大观园止于理想的状态,最后她还是随同整个四大家族走向了没落。

所以“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色。

四、自我体会,获得启迪

至此,我们对“香菱学诗”的多角度观照,已然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只剩下一个人没有谈自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了,这就是我们这群当代的中学生。给大家一个题目:“香菱学诗——”请大家在破折号后填上自己的认识。老师借用清代袁枚的四句诗谈谈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也算为同学们带个头:

香菱学诗——白日不到处,青春却自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香菱是一个侍妾,她的实际地位有时比丫鬟还低。作者为什么要 写她苦心学诗呢?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生:作者要表现香菱不向命运屈服。 师:表现人物不向命运屈服的方式有很多种,作者为什么要写其学诗呢? 生:因为作者笔下的香菱是慕雅女,她羡慕众姐妹会作诗。

生:因为作者同情香菱这个人物,希望她能有一段和众姐妹一样的诗意经历,

希望她也加入海棠诗社。

生:因为作者偏爱香菱,认为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受压迫的苦命女子。他想塑造

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

生:我认为这一章节还借林黛玉之口表达了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了他对诗歌

的看法。比如陆游的浅近而造作的诗句,作者就认为不及王、杜、李,而作

者更看重的则是魏晋时代的诗歌。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作者为什么选择学诗作为香菱慕雅的方式呢? 生:诗可以“兴、观、群、怨”,《论语》里说的。

生:也许作者认为诗是良药,是可以给予香菱的最好的安慰。

生:我觉得在香菱、晴雯等人的身上,作者都隐约透着黛玉的影子。因为黛玉

是大观园中诗界魁首,让香菱学诗,既能提供黛玉表现的可能,又更接近黛

玉洁身自好的个性特点。

师:“性相近,习相远。” 香菱与黛玉的接近,确实能更好地反映香菱的精

神。联系香菱一生的发展,作者在开篇“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展示了这

样一幅画:“却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

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结

合这画与诗,再看看作者讲述香菱学诗的用意。

生:塑造香菱的美好,是为了突出这样美好的人结局却很悲凉,引起读者的同

情。

生:构成鲜明的对比,香菱的“好”与香菱的“苦”反差很大。

生:香菱的一生命运变化无常,生在乡绅人家,本来是“好”的,年幼却被拐

卖,这就很“糟”;遇到多情公子冯渊,本来是“好”的,却遇薛蟠,冯渊

被打死,自己被强抢,这又很“糟”;在薛家委曲求全的生活,风平浪静,

本来是“好”的,却又遇到不讲理的夏金桂,这又很“糟”;差点被夏金桂

毒死,却死里逃生,得以扶正,本来是“好”的,却又难产,并得干血症而

亡,这又多么不幸啊!所以作者让香菱学诗,是为了给她惨淡的人生增加点

亮色。

师:这位同学读《红楼梦》读得很深啊。 生:作者想借香菱表达与其他姐妹相同的命运,生如夏花灿烂,死却凄凉惨

淡,

师:(笑)能说成“死如什么惨淡”吗? 生:(迟疑)死如?冷月惨淡吧。

师:好,“冷月葬花魂”。作者就是想借香菱告诉我们人生无常,命运惨淡

吗?联系整部《红楼梦》,你认为呢?

生:作者借香菱也暗示着四大家族覆灭的结局。这样好的一个人竟然在薛家被

迫害致死,可见其不善。

生:我觉得虽然世道险恶,命运多艰,但美好的终究是美好的,香菱和其他姐

妹一样,是文学史上最美丽的花。

师:说得真好。这也许恰是作者以香菱学诗传递给我们的独特的感受吧。 教学反思:

“观照”是佛家用语,是五大般若(智慧)之一,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之意。而文学批评中常用变换角度审视的方法,帮助读者对作品进行深入领悟,将其引入语文课堂,是否可以改变小说阅读中一成不变的“背景交代—情节梳理—形象分析—语言揣摩”套路呢?课文三千六百多字,是日常阅读量(千字文)的两三倍,必须一个课时完成;初三学生的小说阅读知识早已具备,小说阅读经验已然不少,我便由此作了一个尝试,感觉此课教学还是颇为成功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结构清楚,主线分明。围绕如何看待“香菱学诗”的圆心,展开丰富的多维观照,深入的文本对话。一个“主问题”串起方方面面,绝不旁逸斜出。

二、资料翔实,运用到位。深入理解文学名著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是很困难的,教师必须在事先研读的基础上,掌握最管用的资料,或者将资料转换成中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以供其在阅读阻塞处当钥匙用,方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三、尊重个性,鼓励体验。文学作品阅读最是见仁见智的,读者往往在变换角度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这也需要教师给予极大的尊重与包容。只要合情合理,都应该被肯定。

阅读教学究竟有何意义?我想,主要是让学生在其间获得人生与表达的借鉴,倘能激发起学生课余阅读的热情,那就是意外收获了。而千篇1律的文体教学显然不能还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因为作品千差万别的个性,怎么能用统一的阅读方式解读呢? 这节课也留给我一个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何引导男同学用心欣赏《香菱学诗》,由此派生如何引导女生愿意欣赏《智取生辰纲》呢?

第16篇:教学目标

二年级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一)班会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一些简单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掌握一些在家遇到火灾、触电、食物中毒、遇到坏人的处理方法。

(二)活动地点:

教室

(三)教育重点:学习防火、防触电、防中毒、防坏人破坏的生活常识,培养有关防范力。

(四)班会流程:

1、第一组代表表演防火:(一人读情节过程,三人表演)

2、大家认真观察表演后讨论: (1)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发生火情应该怎样与消防队取得联系?(打火警1

19、讲清出事地点详细地址、火势情况) (2)总结:情景表演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还有什么情况可能发生火灾?发生火灾怎么办?怎样防火?打什么电话求救?

3、学习防触电知识的情景表演: (1)第二组代表表演: (2)大家认真讨论观察表演后讨论: a.提问: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是怎么做的? b.总结:情景表演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还有什么情况可能发生触电危险?发生触电应怎么办?怎么防止触电事情发生?出了事打什么电话求救?

4、学习防中毒知识的情景表演: (1)第三组代表表演: (2)大家认真观察表演后讨论: a.发生什么事了?他们怎么做的?小英的说法对吗?生吃瓜果不洗干净,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应该怎么做? b.总结:情景表演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还有什么情况可能发生食物中毒?发生了食物中毒怎么办?怎么防止中毒?出了事自己处理不了打什么电话求救?

5、学习防坏人破坏知识的情景表演: (1)、第四组代表: (2)、大家认真观察表演后讨论: a.刚才发生一件什么事?小红这样做好不好?会发生什么危险?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办?应该怎么做? b.总结:情景表演告诉了我们什么问题?怎么防止此类事情发生?出了事自己处理不了应打什么点火求救?

(五)巩固总结

1、匪警、火警、急救中心电话各是什么?遇坏人打110,着火打119,急救中心120。2 遇到火情,危险情况时,要保持镇静,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注意事项:

防火:不要在易燃物品(棉织物、柴草堆、木板堆、柴油汽油库等)附近玩火、放鞭炮。注意(液化气)灶的合理使用,用完电熨斗、电炉后应立即拔出插头。

防触电:自己不随便摆弄电器,用久的电器设施要注意检查、维修。

防中毒: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如杀虫剂、鼠药等)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防坏人: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能随陌生人离家出走,夜晚不独自外出、遇到坏人要记住他的外貌特征、不把贵重、稀有物品暴露外边、平时不带过多的钱

(六)学生发表本节班会课的感想 (七)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生命像是一根丝线,一端系着昨天,一端系着明天。站在两端之间,我们才知道:因为生命,我们才会拥有今天,因为今天,我们的生命才得以延续。 生活中总有一些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我们的目的便是培养大家的这种意识和能力,在紧急时刻我们能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一次小小的意外就可能吹破生命那张薄弱的纸,一点点烛光可能很微弱,寒风、冷雨会将它随时浇熄,但如若我们将它捧在手心,细心呵护,那一点微弱的烛光就可能照亮整个世界。 让我们把心中的温暖献给这美丽的生命吧!

第2课时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将进酒 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咏苎萝山 塞下曲六首 静夜思

望天门山 夜宿山寺 登金陵凤凰台 长相思二首

把酒问月 独坐敬亭山 客中行 菩萨蛮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行路难 其一 送友人入蜀 渡荆门送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长干行 赠孟浩然 春思

军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

游......

蜀道难 长门怨 送友人 白头吟

草书歌行 关山月 白马篇 侠客行

秋浦歌十七首 行路难 春夜洛城闻笛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行路难 其二 子夜四时歌:夏歌 古朗月行 古风其二十四

月下独酌其一 古风 其十九 江上吟 登高丘而望远

秋风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连理枝 金陵酒肆留别

北风行 忆秦娥 峨眉山月歌 清平乐

塞上曲 白鸠辞 怨情 日出入行

独漉篇 山中问答 江南春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望鹦鹉洲怀祢衡 劳劳亭 子夜四时歌:春歌 夜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t/10.sht

ml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巩固识字17个。积累词语。

3、指导学生书写“诵、思”等7个生字。

4、继续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写字7个。

难点:

1、书写习惯的培养。

2、积累词语。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书、本、词典。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不懂就问”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全班一起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谁愿意读这篇课文?(请7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

的怎么样?一会儿来评一评。

2、读完之后评议。

先说一说谁读的好,什么地方读的好?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3、出示:“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

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谁来说说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孙中山养成了什么好习惯?你在学习时遇

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样做的?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4、你对这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比较喜欢或者有感想就读这几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读课文。

5、课文中有一个词“一字不错”照这个样子也写几个“一( )不( )”的词。

允许学生查词典。

(三)巩固生字、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字组词。

2、这节课要求同学们会写的生字有……,老师一边摆生字卡片大家一边读。

3、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怎样写好看。

认真观察田字格,每个字的部件应从哪起笔,到哪收笔。

4、练习写字。

5、反馈写的情况,再写一个。

6、小结。

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认字表,组词。

3、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略

1、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区别和联系,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自我评价

1.师:

清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了起来,有什么喜事呢?原来是小熊的商店开业了。 板书:小熊开店

师:听说小熊开店了,小猴、小猫、小狗等许多小动物都去买东西,我们也去看看吧。 (电脑展示“小熊开店”情境图。)看,商品还不少呢?而且还反映出一些数学信息,谁能说出你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小猴一眼就看中了那辆坦克,它想买4辆坦克送给好朋友,可它抓耳挠腮也想不出4辆坦克需要多少钱。(电脑显示小猴的问题)同学们能帮帮它吗?请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出来。

师:

谁来帮它解答?

生答,师板书: 5×4=20(元)(3人)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生(3人):因为一辆坦克5元钱,求4辆坦克多少钱就是求4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电脑展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师: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呢? 生:用口诀计算出来的。(3人) 师板书:四五二十(电脑显示口诀)

师:这时小猫从衣兜摸出20元钱,问“20元钱能买几辆坦克”呢?这个问题把小熊都难住了,你能帮他们解答吗?(电脑显示小熊的话和小猫的问话。)。现在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生汇报算式:20÷5=4(辆) 板书算式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生:因为4辆坦克20元钱;20元钱就买4辆坦克。”生:“我想20元里有4个5元,20元就能买4辆坦克。(电脑显示算式20÷5=4 师: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师板书:四五二十 ”

生:“我用乘法口诀计算。(电脑展示口诀)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20÷5=4哪种方法计算除法最简便。 师:从5×4=20(元),20÷5=4(辆)这两个算式中你们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说。

汇报:先说有什么相同点。........再说说有什么和不同点。........ 师小结:从上面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知道,(边说边电脑显示?)在计算乘法的积的时候可以用乘法口诀,在求除法算式的商的过程中也可以用乘法口诀呢,而且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2、小猫的问题解决了,小狗却又遇到了问题。小狗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电脑显示小狗的问话:(1)12元钱可以买几个铅笔盒?

(2)12元钱可以买几个皮球?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并说一说用了哪句口诀。并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汇报,12÷3=4(个)

板书算式

你是怎么想的?电脑显示算式。 怎么计算出商的师板书:三四十二电脑显示口诀

汇报:12÷4=3(个) 板书算式。你是怎么想的?电脑显示算式,怎样算出得数

师板书:三四十二 生说师电脑出示

师:从上面两个算式中你又发现了什么?(商和除数交换了位置。)

3.看来,用乘法口诀求商还真是简便呢。这时小熊说:你们学到了计算除法的好方法,现在我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电脑显示小熊的问话。)

出示:有24元钱,买哪一种东西,正好用完呢”?生读题 如何解答,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买洋娃娃、皮球、铅笔盒、风筝)。

3、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各能买几个?能不能用除法解答?

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想的很周到,用24元能买不少东西呢。(电脑出示几个算式)

过渡:刚才我们帮助小猴、小猫、小狗都买好了东西,他们高高兴兴回家去了。帮助他们的同时我们也知道了除法算式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师生共评

1.现在老师遇到了难题,大家能帮帮我吗?电脑展示试一试两组习题。要求同学们不仅说出计算结果,还要说出运用哪句乘法口诀比较简便。

(1)24÷3=28÷4=20÷5= 14÷7=32÷8=45÷9=同学们真棒,帮老师度过了难关,小熊都竖起了大拇指。

2.师:小鸟们听说小熊开店了,也要飞回来看看。可他们却找不到家了。看把他们急的,大家快想想办法吧。

谁能说说怎样才能帮他们找到家呢? 同学们理解的很好,每个算式计算时用到哪句口诀,就是这只小鸟家的门牌号,刚才同学们的表现不错,学了这么长时间一定累了,我们轻松一下好吗?画树贴房子我们来做个游戏,谁表现的最好,老师就让谁参与游戏。

一会老师找几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扮演小鸟,把卡片贴在对应的门牌号下面的小房子里这样就找到了自己的家。师叫14名学生到前面来,佩带小鸟头饰,把算式卡片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把卡片贴在对应的家中。其他同学 :

在书上连线帮小鸟找家。

师:森林里建好了四间屋子,鸟儿们都将有自己的家,它们带着卡片来找自己的新家,现在我们和小鸟一起找。师巡视组织教学,

师:找到家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鸟儿们都回到自己家里了吗?

4、师:这两只小鸟为什么不回到自己家里?(向学生展示这两位同学手中的算式。) 生说

师:它们家的门牌号应该是多少?(四八三十二。)

师:看来它们的家确实不在这里。没关系,我们可以帮它们盖一间新家。(在黑板上贴出事先准备好的第五间屋子,将32÷8和32÷4贴在小鸟的房间里。)

师:我们现在来检查它们是否都找对了自己的家。(看贴的对不对)

师:你是根据什么找到家的?生答

3.蚂蚁听说小熊开店了,也要把家搬到商店附近。看哪,他们需要搬哪些东西呢?(电脑显示第43页第2题的情境图。)

图中显示了哪些数学信息?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生说算式和怎样想的。

4.森林里的动物们听说小熊开店了,都要过来庆贺,小马,长颈鹿,羚羊还比赛谁先到呢。(点)如果同学们听讲态度好老师就让同学们代替这三个动物来比赛。下面我来公布比赛规则,老师选出三组同学,一组扮演一个小动物,听到老师说开始的口令,组员们就来答题,每组中的每个成员只能做一道题,做完后马上往前传,做的又快又对的一组为优胜者,其他同学作为评审团,在书上写得数,并负责评选出优胜者。

(三)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何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很简便。)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体验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填一填。

(1)常用的时间单位有( )、( )、( )。

(2)钟面上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是( )时整。

(3)时针从针面的6走到9,经过了( )。

(4)爸爸上午7:30上班,11:30下班,工作了( )。

(5)从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甲车是6:50开,乙车是7:30开,( )车开的早。

2.读出下面钟面上所指的时刻,再写出来。

3.判断对错(正确的在( )里打“√”,错的打“×”)。

(1)2小时=20分。 ( )

(2)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 )

(3)时针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9,是6:45。 ( )

(4)时针和分钟都指着12时是12时整。 ( )

(5)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 )

4.玩具厂的王师傅一小时可以做8个玩具,他从8时到11时一共可以做多少个玩具?

5.少先队去王奶奶家搞卫生,下午3∶30开始,4∶10结束,共用了多少时间?

⒍小明从家到学校要15分钟,他每天要在7∶40到校,他应该什么时候出发才能准时到达学校? 政治学习内容 时间:11月7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于2012年11月1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200人,候补中央委员165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和有关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会议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全会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一致认为,这5年是不平凡的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全面推进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深入讨论了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若干重大问题,为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充分准备。

政治学习

2012年9月19日

在全市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工作

现场会上的讲话 鞍山教育局

李季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学校安全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1、充分认识推进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工作是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硬性要求。

2、充分认识推进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的发展任务

3、充分认识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工作是打造平安和谐校园,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二、突出重点,明确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工作主要任务

1、确保安全教育教学师资、课时、教材三落实。

2、加强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

3、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完善安全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管理制度

三、加强领导,切实推进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

2、加大试点推广力度。政治学习内容 时间:10月10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精髓和基本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

1、理论体系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和精髓。

2、理论体系的主题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必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3、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入手,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认识和把握,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想脉络和逻辑线索。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第17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如何通过任务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能力目标要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需用准确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童真童趣的美好。

4、德育目标珍惜亲人之爱。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结构的巧妙之处(设置悬念、安排线索、巧做铺垫)

学习方式 研讨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整理字词、归纳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字:积攒z ǎn 俨然y ǎn 凛然l ǐn 咄咄d u ō龇z ī 戳c h u ō 镶嵌x i ān g 依靠y ǐ偃y ān 哧溜c h ī l i ū 水渍z ì 霎时s h à 掖y ē

(二)多音字s āi 塞到y à 轧制l ūn 抡起塞s â 堵塞轧z h á 轧钢抡s à i 边塞g á 轧帐l ú n 抡动

(三)词积攒:一点一点地积存。俨然:形容很像。凛然:严厉、严肃。咄咄逼人:形容说话伤害人,令人难受。艳羡:羡慕。横刀立马:形容非常英武。张牙舞爪:形容野兽的凶相,多用比喻人的凶恶样子。霎时:形容短时间。克制:克服。

二、学生读课文(教师指导正音)

三、初步感知

(一)课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回忆性的文章大体结构一般是“总----分----总”,据此文章分为三部分。

1、(1)童年过年的魅力,引起下文(设置悬念)

2、(3—17)写我买花脸,演花脸及因演花脸惹祸和遭惩罚(设置铺垫)

3、(18)总结对于孩子来说过年的魅力更深一层的缘故,照应开头。(一线贯穿)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总结)作者叙述了自己在一年过年时候得到花脸并因此闯祸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三)、总结全文收获

四、作业:

1、整理笔记

2、作训练题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研读探讨、总结收获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围绕“花脸”共写了几件事?(学生总结归纳)

(一)绘花脸(2)——为下文作铺垫(最喜欢)

1、写花脸抓住了特征描写(形、色、眉、眼、头、胡须、对比)

2、语言描写:①“我”:喜欢、渴望又胆怯的心理

(二)买花脸(3--4)(体现童真童趣)

②小伙计:可看出小伙计的精明强干(维妙维肖,符合人物身份)

③舅舅:慈爱,理解一颗童心神气的表演

(三)演花脸(5-17)表演惹祸惹祸后惩罚

二、学生讨论、总结收获

1、思想上

2、写作上

三、学习了本文后联想自己的童年生活,回想一下在你的思想海洋中有没有几朵晶莹美丽的小浪花,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一想、说一说,并提炼出其中的积极意义。

四、把以上的叙述用精彩的笔墨写成一篇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经历的文章。注意用上今天的写作收获。

五、作业:

1、整理笔记

2、做练习巩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3、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在成长中去全身心地追求自己的“所爱”。

4、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并照样子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我爱篮球。齐读课题。

2、如果想告诉别人是“我”爱篮球,那应该怎样读课题?

如果想告诉别人我“爱”篮球,那应该怎样读?

如果想告诉别人我爱“篮球”那应该怎样读?

二、检查生字词的学习:

1、指名读生字。

2、本课的生字从构字方式来看,有哪几种?

筐 辨 铰 瞒 漓——形声字

酣——会意字

理解“大汗淋漓”:汗流滴的样子

酣畅淋漓:舒畅痛苦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我爱篮球”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师生交流:

三件事:在酷夏独自一人打篮球、为篮球剪去心爱的辫子、见别人打球忍不住冲上场。

四、品读感悟:

仔细地读描写这三件事的段落,将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勾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悟。

一)酷夏独自一人打篮球

周日的校园里,没人。酷暑的操场上,没人。有人没人与我无关,有篮球就行。

1、倘若是别人,有人会怎么样?无人又怎么样?

2、如果是球技很好的有人看可能会打得更带劲,想赢得别人的喝彩。无人看则可能会无精打采。

3、谈感受:(心无旁骛,她的眼里只有篮球。只对篮球的情有独钟。)

哦,篮球架,篮球筐,天上一只火球,地上一只篮球。我跃起、投篮,跃起、投篮,一个人打得满头大汗。

1、感情朗读,注意读出“跃起、投篮,跃起、投篮“那不知疲倦,朝气蓬勃的精神。

2、谈感受:全然不顾天气的炎热,打得那么忘我,那么投入。

五、练笔:

运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写一片段《酷暑练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跃起投篮圆滚滚鼓蹦蹦变幻无穷

2、将这几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品读感悟:

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件事情,勾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二)铰辫子

我的头发最浓最密,两根长辫又粗又黑又亮。我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地就剪自己的辫子。我那时是怎么了?就是给洋娃娃剪辫子我也下不了手的!然而,我剪自己的辫子连一点感觉都没有,仿佛我已经变成鼓蹦蹦的没有知觉的篮球了。

1、自由读,指名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2、谈感受:剪辫子时的毫不犹豫,毫不可惜。——对篮球爱的那份义无反顾,奋不顾身。

3、我那时是怎么了?心里只有篮球。为了篮球,其他的什么都可以抛弃。

4、品读。

三)见别人打球忍不住冲上场。

天知道怎么回事,我冲上场,抢过表演系的球,一路运球到对方的篮板下,一跃而起,“刷”,一个漂亮的投篮,然后扭头就跑。

1、自由读,指名读,读出当时的场景。

2、这里只写出了“我”当时的动作,那么想象一下,当时场上运动员和场外的观众会是一副怎样的表情?会怎么想?

3、难道我会不知道我的冲动带来的影响吗?“天知道怎么回事”“扭头就跑”这些词语说明我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可理喻,觉得自己闯祸。

4、可我为什么还是冲上场了呢?我不容许他们这么打篮球,不允许他们把篮球打成这样。是我对篮球深深的爱,使我无法阻拦自己。——无可阻挡的奔突。

5、品读句子。

三、整体升华:

1、酷暑下独自地练球、咔嚓铰去自己美丽的辫子、全然不顾上场投篮。这是一些多么生动的场景,多么纯真的追求,我对篮球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

2、指名读句子:

3、读着这句子,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你还可以接着说吗?爱是什么?是„„

5、我如此挚爱篮球,可我到底没能成为篮球运动员。课文表达的仅仅只是对“篮球”的喜爱之情吗?

6、“能够这样去爱的人,永远青春年少,追求美好,渴望创造,不管他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

也就是说不管自己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只要全心的投入,只要奋不顾身的追求,只要勇敢的付出,只要忘我的倾注,去追求美好,去渴望创造,就能永葆青春,就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就能使自己的生命焕发青春的光彩!

7、品读美文:

四、练笔:

仿照课文,用两三件事情写“我爱”,并能表达自己经历后的感悟。

第18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让我对教学目标有了深刻认识是源于一次磨课经历---《一个小山村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目标

(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山村曾经的美好和现在的无影无踪的对比。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导致小山村变化的根本原因,并明白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基于前辈指导的教学目标

(二)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基于实践的教学目标(三)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通过对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词语和段落,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文中得到警示,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告诉他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细细对比这三次教学目标,不难看出第一次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目标是过于关注课文内容理解的教学,比如“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这应是第一课时的目标,而“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山村曾经的美好和现在的无影无踪的对比。”只是对课文的理解,目标的设定只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在经过前辈指导后,教学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注重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有深层的情感上的升华。一次次的磨课,最终确定了基于实践的教学目标,以体验教育为背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最终的教研课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在我的课堂上基本达成了我的教学目标,落实最彻底的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基本可以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并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是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略有欠缺,比如在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读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具体、不丰富,学生的听、读在一定层面得到了锻炼,但是读的不够,写的太少。在情感上的升华还有待提升。看来教学目标的确有助于教师顺利的进行课堂教学,每一步教学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这样学生学起来也很有针对性。

通过我的课堂达成,发现了问题,一节课、一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目标也不止一个,一项项目标罗列出来,往往平分秋色,没有重点,没有主次,目标与目标之间也缺乏联系,想要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勇于放下”。根据课程标准分析,结合学情去制定出一节课就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如果老师能做到目标精确、重点明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我在以后的教学目标制定中,首先,一定要领悟课文的本真,正确把握单元目标、每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深钻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重点。还有,我要做到心中始终有学生,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已经会的不再浪费时间,学生难懂的多多花费时间,对于三年级学生阅读的教学目标而言,集中在词语的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及思想感情的体会。总而言之,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第19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具准备:三用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现在大家仿照小黑板的句式进行表述。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句式:仿句: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我爱

,爱她的

,爱她的

(要求: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季进行表述。)(生思并且作答同时统计爱这季节的人数)好,大家对季节的喜爱各有缘由。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他爱的夏天,看看他到底爱她的什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夏感》,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全班齐读)

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三.研读课文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从修辞和感观两个方面赏析第二自然段

配乐朗读优美段落(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句式的特点:短小体现节奏快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先看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

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由古诗《山亭夏日》 [唐 ]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导入。

2. 这首诗描绘了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夏》一文,表达的却是一种紧张、急促的旋律,表现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2. 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 (第

2、3段)

① 第二节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节中的“热烈”一词? “沸腾”一词。

②通过写春天与夏天景物(比较),突出夏天的特点:“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夏天到了。”

③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

“……——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春天的色彩与夏天的色彩相比较(对比)

④怎样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

(2)哪些语段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⑤侧面描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⑥两方面来写夏:白天到夜里/整个夏天里

(3)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四)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五)品味语言:

1.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教学后记:

教学《夏》这两个教案,试图从两种不同的风格去传授知识给学生,目的归一:让学生从把握夏的特点出发,牢牢把握住作者寓于文中的感情。用这种感情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切地去体味这份感情。

两个教案,都从重难点出发,在教学中,都结合了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既有课内知识的解剖,又向课外作了延伸。 《夏感》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过了秋天、冬天和春天,我们该来经历火热的夏季了。大家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呢?

(学生七嘴八舌)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他们笔下的夏是“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夏》确实能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板书夏梁衡)

二、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②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2.细读课文,深入思考:

①比较:

A.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的景物特征。

B.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比较写夏之热烈。

C.“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得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②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A.(例如第二段)描写夏景——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

B.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

C.用“五月人倍忙”体现夏于紧张、急促的旋律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

D.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抽象)

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三、作业:

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语言特色。

2.通过比较阅读,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学习,你有哪一些收获?

1.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特征。

2.学习到抓住特征写景。

二、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生动、准确、表现力强。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2.动词的运用。(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

3.短句的运用。

4.叙述、议论、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5.照应。

三、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四、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夏感》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过了秋天、冬天和春天,我们该来经历火热的夏季了。大家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呢?

(学生七嘴八舌)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他们笔下的夏是“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夏》确实能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板书夏梁衡)

二、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②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2.细读课文,深入思考:

①比较:

A.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的景物特征。

B.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比较写夏之热烈。

C.“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得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②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A.(例如第二段)描写夏景——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

B.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

C.用“五月人倍忙”体现夏于紧张、急促的旋律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

D.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抽象)

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三、作业:

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语言特色。

2.通过比较阅读,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学习,你有哪一些收获?

1.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特征。

2.学习到抓住特征写景。

二、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生动、准确、表现力强。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2.动词的运用。(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

3.短句的运用。

4.叙述、议论、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5.照应。

三、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四、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情感。

2、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夏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设计: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哪位同学愿意说说,在一年四季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并简述理由)然而,夏季是热情奔放,激情飞扬的季节,火辣辣的太阳赋予了它火一般的激情,蓬勃生长的万物赋予了它生命的活力。夏天到处是诱人的风景,到处是蓬勃的生命,到处是忙碌的人们。让我们踏着夏的旋律与作者梁蘅来一次夏天的旅行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掌握新字,生词

芊芊细草: 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黛色: dài 青黑色

磅礴: páng bó 气势盛大

贮满: zhù 储存满,积蓄满

匍匐: pú fú爬行

秋波澹澹: dàn 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紧张,热烈,急促﹚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景物?

﹙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C、文中突出表现聊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喜爱夏天,赞美夏天﹚

三、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第二自然段选了那些富有代表性季节的自然景物?

﹙草,树,蝉,麦浪,﹚

2、文章为什么把夏天的色彩与春天,秋天的色彩进行比较?

﹙夏之色处于春,秋间的一种过渡色,它标志着收获已有,而希望为未尽。突出夏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夏天紧张,急促的旋律的?

﹙白天到夜里,人们的神经不能松懈,不但要忙夏收,还要忙秋播﹚

四、质疑探究:

1、作者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难道夏天的颜色只是金黄的吗?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作者认为“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3、你也喜爱夏天吗?能描绘自己家乡的夏天吗?

五、作业:

《我眼中的夏》或者《家乡的夏天》为题,写一段100字的片段 《夏》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3.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

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古诗《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导入。

2.这首诗描绘了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夏》一文,表达的却是一种紧张、急促的旋律,表现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2.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第

2、3段)

①第二节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节中的“热烈”一词?“沸腾”一词。

②通过写春天与夏天景物(比较),突出夏天的特点:“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夏天到了。”

③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

“„„——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春天的色彩与夏天的色彩相比较(对比)

④怎样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

(2)哪些语段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⑤侧面描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⑥两方面来写夏:白天到夜里/整个夏天里

(3)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四)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五)品味语言:

1.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教学后记:

教学《夏》这两个教案,试图从两种不同的风格去传授知识给学生,目的归一:让学生从把握夏的特点出发,牢牢把握住作者寓于文中的感情。用这种感情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切地去体味这份感情。

两个教案,都从重难点出发,在教学中,都结合了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既有课内知识的解剖,又向课外作了延伸。

《夏感》学案导引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夏天的特点。

2、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3、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重难点提示:

1、重点: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学法指导:

《夏感》为一篇语言精美、清新短小而富有丰富内涵的散文。作者用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学习本文,最好的方法是诵读,通过诵读,理清思路,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新知初探(走进来,一起体验求知的快乐)

1、检查本课的几个比较容易读错的字词。

黛色( ) 匍匐( ) 澹澹( ) 磅礴( )

主宰( ) 苦涩( ) 春华秋实( )

2、解释下列词语。

芊芊 黛色 灵秀

磅礴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作者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5、质疑(预习时,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记录下来,我们共同探讨。)

二、课堂助学?美文赏读(学会思考,一起体验知识海洋中搏击的乐趣!)

(一)、导入(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中美感。

用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热情洋溢的语调朗读,想象夏天的热烈与繁忙。

探究性问题:

1、作者对夏天的感觉是什么?在文章中,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默读课文,完成文章结构图解。

第一部分(1)

夏感 第二部分(2—4)

第三部分(5)

(四)、精读文段,感受夏天之美。

精读课文2至4自然段,探究性问题:

1、文中第二段选择了哪些富有季节性特征的自然景观?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研读第三段思考:A、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找出本段中心句) 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

B、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3、第

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忙的?忙到什么程度?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4、在描写夏景的文段中我们发现了大量优美的句子,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理由。示例分析:如“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句话中“挑”,似乎让人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似乎看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生动地表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这三句都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同时三句又构成了排比,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类似的句子还有没有,找出来,细细品味。

5、归纳总结,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五)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六)推荐书目:《夏天的瓶供》《夏天的旋律》《海滨仲夏夜》

三、拓展延伸?温故知新(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练习反馈:

阅读课文3—5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2、简要回答选文第2节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

3、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4、品味下面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发挥想象,写一写“冬之色”和“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磅礴、贮、黛色、匍匐、芊芊、轻飞曼舞、闲情逸趣”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过程与方法:

联想想像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品味赏析语文,感受热烈、紧张、急促的夏天的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对夏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欣赏春、夏、秋、冬四幅图片)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人钟爱百花争艳的春天,有人喜爱瓜果飘香的秋天,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但是夏天,好像总是寂寞的时候多,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夏的诗文。

的确,历代的文人墨客书写春、秋、冬的比比皆是,但是写夏的却很少,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夏季,令人由衷的叹服。今天,让我们踏着夏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与作家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

2、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主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觅渡》《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作品大都收入9卷本《梁衡文集》中。

3、检查预习: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贮满(zhù)澹澹(dàn)芊芊(qiān)磅礴(pángbo) 黛色(dài)匍匐(búfú)春华秋实闲情逸致 (2)解释下列词语。 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黛色:青黑色 磅礴:气势盛大 匍匐:爬行。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

2.作者对夏天的整体印象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概括每段段意。夏天的自然景物 夏天的色彩 夏天的旋律 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①乡野的景物②农民的劳动生活③夏天的旋律④夏天的色彩⑤古人对季节的描写

2.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 (紧张、热烈、急促)

3、作者为什么把视角对准农村的夏天而不是城市的夏天?

夏季,暑气炎热无所不在。繁华都市何曾不有炎炎夏季?但作者写作的视野只在乡野,一看乡野外景,二看乡野农人。或许是作者以为乡野景象更有季节特征,以为农人的夏季劳作更为紧张、繁忙。

4、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四、品味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语句表达其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细细地品味文章的语言。

1、请同学们默读

2、3段,圈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是写得美打动你的心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①方法提示:从用词之美或修辞之美上去体会 ②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示例、

A、“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

B、“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C、“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

D、“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也显出梁氏散文语言的男性化风格。

2、一篇精美的散文真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作者用他那充满激情的妙笔描绘出了气势磅礴、充满生机的夏天,热情地赞美了一群勤劳朴实的农民、读罢全文,令人由衷的叹服。梁衡的文章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巨大的魁力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写景的技巧!

景物描写的方法:

按照顺序,写景要有条理; 运用修辞,写景要形象; 斟词炼字,写景要准确传神; 动静结合,写景要有神韵;

点面结合,写景要全面且突出重点; 融入感情,写景要言情。

五、拓展延伸

历代文人写夏季,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就是描写农民夏天劳作情景的。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宋代苏轼《鹧鸪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六、布置作业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你试着用敏感而虔诚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情趣之光时,你会发现眼前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竟是如此的卓然不群、令人感动!年轻的我们既需要激情的喧嚣,也需要沉静的思考,让我们在春日融融、夏日炎炎、秋波澹澹、冬雪皑皑中,去领略欣赏美吧!

秋天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用美的眼睛去观赏秋天,用美的心灵去感悟秋天,用你的妙笔去抒写秋天的赞歌。今天,让我们写一篇《秋感》,老师相信同样精美的文章会在我们之中产生!

第20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体会五彩池的神奇及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体会五彩池的神奇,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五彩池的神奇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思路】:

《五彩池》这篇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五彩池神奇的景象”具体描写了五彩池的数量多、形状多、颜色多,同时又揭示出池水鲜艳多彩的成因,让人不由得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其是一篇略读课文,与课本第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因此在设计上我从第二单元入手,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复习旧知,感受美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导入新课。

在教学课文时,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去教学。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出自己的感受,找出文章的题眼——神奇,而后引导学生品读能体现五彩池神奇的句子,通过读一读、品一品、换一换、想一想等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质疑法、比较阅读法、想象教学法、情境朗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准备:

1、五彩池图片

2、大自然美景风景片

3、课文的有关句子。【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师生问好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有你喜欢的地方吗?看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师:有你们喜欢的地方吗?你喜欢哪?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播放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既回顾了旧知,又延伸到课外。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开课做铺垫。】

一、导入新课,解题质疑。

1、师:同学们,欣赏完图片,我们惊叹于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桂林山水的秀美。大自然就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和震撼。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也是个人间仙境,(点课件)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五彩池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杨其力叔叔笔下的五彩池,一起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风光吧!(贴卡片)

【设计意图:根据课前准备时学生观看图片的感受导题,衔接紧密。色彩不同、形状各异的标题既美观,又为后文学习“形状”做准备。】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题。

师:你是怎样理解“五彩”这个词的? 预设:

生甲:“五彩”指的是五种颜色。

师:“五彩”仅仅是指五种颜色吗?相信同学们学完了课文就能知道了。 生已:“五彩”指的是多种颜色。

师:你回答得非常正确。相信同学们学了课文对“五彩”这个词会有更深的感受。 师:读了课题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生甲:为什么叫五彩池?

师:你能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不错。 生乙:五彩池是怎样的?

师:你想知道五彩池是怎样的,很好! 生丙:五彩池是怎样形成的? 师:看来你对成因感兴趣。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设计意图:由解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

2、师:读了课文,你们觉得五彩池是怎样的?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预设:

生能准确找出关键词 生甲:神奇、美丽

师:你真会读书,竟然和作者的感受一样!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板书:神奇) 生找不出关键词

师:文中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概括了作者的感受,你们能找到吗?

师:找得真准!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板书:神奇) 【设计意图:一读课文,引导学生概括自己的感受,找出课文的关键词“神奇”。】

三、品读体味,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紧扣“神奇”,二读课文。

师: (指着板书说)那五彩池到底神奇在哪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2、3自然段,用“—— ”划出能体现五彩池神奇的句子。

【设计意图:紧扣关键词“神奇”,引导学生二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 ◆抓重点句子,感悟“五彩池”的神奇。 师:你从哪句话体会到五彩池的神奇?

(1)“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预设:

若学生不能概括出神奇在数量很多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五彩池神奇在哪? 生:神奇在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师: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请你们读读这个词。 生读:漫山遍野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生:水池到处都是。

师:是啊,“漫山遍野”这个词就是指水池到处都是。从这个词我们可以体会到水池的数量很多。 板书:数量 多 若学生能概括出数量多: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五彩池神奇在哪? 生:五彩池的数量很多。 板书:数量 多

师:你们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漫山遍野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词读一读。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师:“漫”这个字在字典中有这几种解释,“漫山遍野”的“漫”在这里应该选哪种解释? 漫:①到处都是 ② 水过满而外流 ③随意,无拘无束 ④时间长 师:是啊,“漫山遍野”这个词就是指水池到处都是。 师:谁能再来读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 师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感觉水池只占山的一角。 师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水池遍布整个山野。 师:把这个词放回句子当中,我们再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三读“漫山遍野”,一读读准字音,二读理解字义、词义,三读读出感受。】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水池很多? 生:大大小小 师:请你读读这个词。

师:老师想把“大大小小”一词换成“大小”,你们读读这两句话,看看这样改行不行? 比较句子: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小的水池。 生:不好,大大小小一词能让我们感受到水池很多,而大小则不能。

师:你们知道吗,藏龙山上共有大大小小的水池4000多个,(停顿一下,让学生感叹)怎样?真多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我们通过抓住“漫山遍野”“大大小小”这两个关键词,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神奇。出示学法:抓关键词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品读句一,传授学生学习方法。通过读一读,解一解,比一比等方法理解关键词,从而体会五彩池的神奇——数量多。】 师:你还从哪体会到五彩池的神奇?

(2)“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师:还有谁想读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中你们最喜欢哪个词?透过这个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学法二:想象画面) 预设:

生:我最喜欢“无数”这个词,透过这个词我看到了水池遍布整个藏龙山。 师:是呀,我也看到了到处都是水池。

生:我喜欢“灿烂”这个词,透过这个词我看到藏龙山上阳光普照。

生:我喜欢“闪耀”这个词,透过这个词我看到了无数的水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我喜欢“巨幅”这个词,透过这个词我看到了辽阔的藏龙山。(这一个个水池在哪?藏龙山。)

生:我喜欢“宝石”这个词,透过这个词我看到了光彩夺目的水池。 师:聪明的你能告诉我,这个“宝石”指的是什么吗? 生:宝石指的是水池。

师:对了,作者在这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让学生接着说) 师:恰当的比喻不仅能使语句更生动,还能让我们感受到水池的美丽。

师小结:藏龙山上阳光普照,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宛若颗颗宝石。多美的画面啊!(出示熠熠生辉的水池图片)(教师配乐感情朗读这句话。) 师:你们也能读出这美丽的画面吗?生配乐朗读

师评价:真美!你们不仅能体会到美,想象出美,还能有感情地读出美,真不错!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理解句二。“这句话中你们最喜欢哪个词?透过这个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适时的图片展示及配乐朗读把情感推向高潮。】 师:还有哪句话能让我们感受到五彩池的神奇? (3)“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师:五彩池神奇在哪?(这就是五彩池不同的形状) 生:五彩池的形状很多。 板书:形状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句尾有一个省略号。

师: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标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到水池的美丽,那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水池还会有像什么的? 生:有像花朵的。 师:你想象得真美!

生:有像树叶的。 师:真奇啊!

生:有像圆月的。

师:还有像圆月的,真是太美了!

师:有这么多形状,此时省略号能改成句号吗? 生:不能,因为水池的形状还有很多很多。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配合读一读这幅美丽的画面。(补充的句子结合课题的形状齐读) 师:真是形状各异啊!

【设计意图:抓标点符号理解句三,感受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多,夯实学生基础。】 (4)“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

师:从这句话中,你们感受到五彩池神奇在哪? 生:五彩池的颜色很多。 板书:颜色 师:有哪些颜色?

生:咖啡色、柠檬黄、天蓝色、橄榄绿。

师:这些表示颜色的词有什么特点?(像柠檬一样的黄我们叫柠檬黄) 师:你们还能说出这样的词吗?

【设计意图:感悟特点,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师: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引读: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 ,下层却成了 ,左半边是 ,右半边却成了 。(三读句子)

师:这么多颜色真是——(色彩斑斓、五彩斑斓、五光十色、五彩缤纷„„无比神奇) 【设计意图:三读句子,在读中充分感受池水的五彩斑斓。】 ◆欣赏美景

师:这么美丽,这么神奇的景象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

生:想!

师:大家请看这儿。

师:从同学们的惊叹声中我发现你们都被神奇的五彩池折服了。 【设计意图:欣赏美图,加深感受,把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 ◆品读“更”字

师:课文学到这,你们能完整地告诉我五彩池神奇在哪吗?(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回答) 师: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作者惊奇于五彩池的数量多、形状多,从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我们又知道了作者惊奇于池水的颜色多。那么作者最惊奇的是什么呢?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 生:“更”字。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个字。(三读)透过这个“更”字你们感受到—— 生:从这个“更”字,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看到池水时非常惊奇。

师:作者在看到水池时就已经惊奇了,看到池水就更加惊奇了。仅仅一个“更”字就很巧妙地把

2、3自然段衔接起来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指着

2、3段说) 师:我们再一齐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惊奇。

【设计意图:通过“更”字的教学引导学生感悟过渡句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品读池水美丽神奇的原因

师:引读:可是把水舀起来看,——读: 师:读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了呢? 师:作者心中也有这个疑问。一起来读一读。你们能找到原因吗?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原因。 生反馈原因,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成因: 生1:池底有许多石笋 生2:石笋表面有一层石粉 生3:阳光的折射 生4:花草树木的倒影 师生配合朗读地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池水美丽神奇的原因,学生感兴趣,理解也无难度。放手让学生自学,符合教材、学生的特点,也很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四、层层引读,升华情感

师:正是因为这些才使得五彩池的水五彩斑斓,美丽极了,看到这神奇美丽的水池,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音乐起) 师:小时候我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神仙住的地方,那里的水好看极了!奶奶的故事让我憧憬着瑶池,向往着瑶池,没想到在四川松潘,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读句子) 师:(指着板书总结)这漫山遍野的水池,这形状各异的水池,这五彩斑斓的水池让作者惊叹不已,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读句子)

【设计意图:层层引读,升华情感。一读是对成因的总结,二读照应文章开头,三读总结全文。在层层引读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惊奇及对五彩池的喜爱之情。】

五、板书设计:

2、五彩池

数量 神奇 形状 多

颜色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简洁明快,既突出了理解的重难点,又体现了本课情感的目标。五彩图形的课题与神奇的五彩池相呼应】

六、作业设计

1、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推荐书《中国风景名胜》,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反思】

《五彩池》这篇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五彩池神奇的景象”具体描写了五彩池的数量多、形状多、颜色多,同时又揭示出池水鲜艳多彩的成因,让人不由得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其是一篇选读课文,与课文第一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因此在设计上我从第一单元入手,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复习旧知,感受美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导入新课。

在教学课文时,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去教学。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出自己的感受,找出文章的题眼——神奇,而后引导学生品读能体现五彩池神奇的句子,通过读一读、品一品、换一换、想一想等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读一读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导入新课的通读,紧扣关键词的品读,结尾的层层引读,“漫山遍野”的三读,体会水池形状各异、五彩斑斓时的配合读,老师的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五彩池的神奇,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

2、品一品

在教学本文时,我主要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重点符号引导学生品读、体味。如:体会数量多时的“漫山遍野、大大小小”,体会形状多时的省略号,体会颜色多时的表示颜色的词,并在学习课文时授之以渔,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3、换一换

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妙用时,换一换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在体会水池的数量多时,我把“大大小小”换成“大小”;在体会水池形状多时,把省略号换成句号,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标点背后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想一想 本文文字优美,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学出了五彩池的神奇。阅读时,如能把文章所描写的画面再现在脑海里,就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提高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在教学文中重点句子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使画面更丰富,仿佛身临其境,真的来到了山上,看到了那美丽、神奇的五彩池,从而欣赏到了形状多样、大小不

一、颜色美丽的五彩池,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这样,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总是有缺憾的。在学习成因这一环节,若我能再叫一两个同学用关联词“因为„„所以„„”完整地复述成因,相信同学会对原因有更深、更完整的了解。

《试卷教学目标.doc》
试卷教学目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