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分析反思教学改进措施

2021-03-06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试卷分析改进措施

五年级英语试卷分析及改进措施

本次试卷共分听力、笔试二个部分、十一大题。据试卷抽样分析及任教教师反映,认为本次测验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对听、说、读、写综合知识掌握及实际运用能力,内容覆盖全册教材,无难题、偏题。试卷形式上仍保持灵活多样,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

本试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听力题,第二部分是笔试题。

一、试题的特点: (一)、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卷中能充分体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命题则,坚持依据于课本,但又避免教材中机械的知识,对于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考查的内容(如动词的时态的运用,重点短语等),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能更好地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础。

(二)、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

英语作为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而小学英语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确立以听说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读写跟上的原则进行。

(三)、渗透了能力考查的要求

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能力。在试卷的问题设计上,增加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活用语言能力的考查。

二、下面就试卷的总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听力部分

听力测试旨在考查学生听音、辨音及听力理解和快速反应能力。听力共有两块内容,分别为:

一、听录音标序号选出你所听到的句子中所包含的单词或词组;二听录音,根据问句选择正确答句。整体来看,听力部分得分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失分较少。学生有的不能领会录音内容中的关键信息点,有的能听懂句子但是不能根据句子的整体写出单词的恰当形式,以至造成失误。

(二)、笔试部分

笔试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语音、词、词组、语法等方面的考查。现分述如下:

一、根据图片及子母写出相应的名词,主要考查学生对字母和单词的书写和记忆情况,答得不错。得分率较高。

二、中英互译。完全都是平时所熟悉的短语,但是学生眼高手低,扣分很多,尤其是汉语短语译成英语,失分很重。这也说明在学生眼中英语并没有被足够重视起来。

三、按要求写出下列单词的正确形式以及单词缩写和分词的使用等,同时考查了学生对词汇整体认读能力,学生完成的还不错。

四、选择填空。内容都是书上平时的对话内容,部分学生做得很好,但也有很差的,原因是因为不能弄清楚句子的含义故不能准确找出答句。

五、连词成句。本题较为简单,学生多数完成的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对,得分率也很高。

六、找出对应句。本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对话理解能力,而且考查了学生正确使用和判断识别句子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答对,得分率较高,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出错。

七、找出句子中错误并改正。学生在本题扣分很多,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学生对词的形态不能正确运用;二是学生练得太少或者说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学英语。

八、阅读短文并判断正误。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由于课文比较简单,总体上答得很好,错误不多。

九、习作。要求学生只少写出6个句子。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而看,学习较好的学生写得不错,能够满分,但也有一部分较差的学生就不同了,出现很多错误,甚至还出现白卷。其原因就是学生对英语信心不足,产生厌学的感觉。

三、改进措施

1、加强词汇教学。包括单词拼写,词义记忆,语用功能的训练,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常抓不懈。词汇是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词汇量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否熟练地用英语读和写;能否顺利地用英语思考。从阅卷所反映的问题看,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加强拼读与拼写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应加强对词的用法及内在含义的理解,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解释单词的能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单词教学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这样,学生在学会了单词的同时,也学会了词的一些基本用法。

2、基本的语法教学一定要与语境相结合。进行语法操练时,要坚持“四位一体”,即话题、语境、结构、功能相结合。抓住话题,联系语境,确定语法结构,明确语法功能(交际功能)。要重视语法知识对于培养语言运用功能的基础作用,又要注重改革教法。课堂上一定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3、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又一重点。《课标》规定“学生应达到一定量的课外阅读量”。其实,试卷上每一题都要求学生阅读。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教师在平时讲解阅读理解题时,应着力帮助学生分析语言材料,而不是核对答案。

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爱,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要学的必要条件,而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关心和帮助,防止“二极分化”提早在小学出现。让所有学生能扎扎实实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让所有学生能在以后的持续英语学习中有更好的发展潜力。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首先要实践,其次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要经常地接触,反复运用。要明白实践越多,掌握英语程度越高。

推荐第2篇:高中语文试卷分析——改进措施

今后的教学措施:

针对此次考试中发现的问题,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切实贯彻新课标理念,重视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争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精讲多练,夯实双基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和基本技能不熟练会导致学生无法正确解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夯实双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要精讲多练,讲解要精而少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思考的时间,练习训练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在新授课阶段务必使学生把教材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牢固,并在习题课中使学生能灵活正确地运用。

2、培养习惯,强调规范

本次不少学生之所以没有考得好成绩,就是因为平时学习习惯不好,处理问题没头没尾,解答过程不够完善,解答不规范。所以在今后教学中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尤其是作文加强学生字面的功夫,每天坚持练字,锻炼认真答卷的能力,平时加强作文阅读训练,坚持小文章作文,锻炼学生用最少的字数表达最全面的意思。

3、加强辅导,高效课堂

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不听讲,作业难完成。对这部分学生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与个别辅导,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解决课堂上的基础问题,同时在课后对不懂问题予以解决。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加强课堂管理:从本次考试来看,成绩不好的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课,导致知识掌握不到位,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失分。所以加强课堂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推荐第3篇:生物教学分析与改进措施—反思与教学

生物教学分析与改进措施—反思与教学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中认为“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性教学被认为是 “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生物这门学科,知识点比较零散,需要系统化才容易理解记忆,因此需要反思教学,使知识系统化,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课后反思是比较常见的反思方式,“教然后而知不足”。我非常注重教学后的反思,通过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前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与思考,分析总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否适宜。这样让我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促使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现把我的做法归纳总结如下。 1 教学后的反思形式

课后反思:一节课下来就要总结思考,写好教课心得或教学日记,认真分析研究,以便找到好的办法促进自己的教学。这对新教师尤其重要;

周后反思或单元反思: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结束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月后反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

期中、期末反思:即在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进行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年或一届的教学进行反思。

反思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任选一种,也可多选。最常用的是课后反思,现在谈谈我的课后反思心得,供大家参考。 2 课后反思的内容

课后反思要注重内容,做到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及时记录。这样会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快速上升。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如手:

(1)反思教学亮点,记录教师教学灵感,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中,突发奇想,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文字组成了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收获,都可在教学后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都大有好处。

(2)反思学生见解,记录学生创新火花,为教学进行知识积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port”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另外还说了书写中枢W区,视性语言中枢V区。这样学生能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

(3) 反思失败之处,记录教学疏漏,使教学趋于成熟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寻找“办法”,使教学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种群不只包括该种生物的幼体还包括成体。即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对这些疏漏失误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4)反思教学疑难,寻求突破方法,使以后的教学化难为易。

这里的“疑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难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某些疑问,又无法在课堂上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这些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如在讲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区别时,学生总是区分不好,因为他们对同源染色体辨认不好。因此我就想到用橡皮泥演示一下,这样做效果比较好。但是橡皮泥做这种演示不是很科学,因为当时我们买的橡皮泥颜色种类多(而我们就需两种颜色,一种颜色代表父方染色体,一种颜色代表母方染色体),其他的都用不着,这样很浪费,并且同一种颜色的又很少,不够用。而且学生用橡皮泥做的同源染色体常常形状不一致,因此会影响效果。通过反思,我想用两种颜色的彩纸更好一些,用剪刀叠着剪,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就一样了。这样做效果明显好了,在以后进行这部分教学时我常用这种方法。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有时不能理解透彻。通过课后反思,把它们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这样在以后的相同教学中难点解决就做的比较从容。

(5)反思教学评价,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推行的是教学当堂达标,一节课下来收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是通过课堂测试来评价。一种好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乐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如果评价不当就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每节课都要有适合本节内容的评价方式。在一次遗传规律的教学中,由于刚刚接触遗传规律,很多学生掌握的不好,做练习时错了很多,学生都唉声叹气,积极性大减,我把这种情况记录下来,经过思考,决定在较难的知识教学部分,给学生打分时按进步幅度,或给学习小组打分。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并且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高。现在每当到难点教学时我都这样,效果很好的。

(6)反思学生活动,提高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一堂好的生物课,需要师生合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样能把教学效果推到一个高的水平。例如:上复习课时,我们学校要求使用学案。一般学案都包含基础知识回顾这一栏目,这一栏目主要是让学生填写课本上的、或老师讲过的基础知识。不过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效果不同,同学们的完成程度也就不同。有的同学能很轻松地填完,但也有的同学填的很吃力。因此,这要花费课堂很多时间,通过课后反思,我想到了一个让同桌互对答案的方法,但是实践操作时我发现还是不行。因为两个人都有可能出错,因此反思之后,我决定由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对答案时,以六人为一组进行。这样不只答案正确,而且疑难点还可通过小组讨论zs都基本解决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较好。

(7)反思作业布置,寻求合适的布置方法,提高巩固教学效果

一节课上完了,一般需要通过做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作业的布置也很重要。但是生物教学,知识点零碎,选择题较多,而高考中简答题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因此应该多留简答题,但是简答题抄题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麻烦事,我通过反思想了这样一个办法:预先在各种材料中把有价值的简答题选择下来,经过裁剪、粘贴复印下来,如果用某题做作业时,就把它裁剪下来,发给学生去做,等老师批改完了,学生再把它们贴在作业本上。这样免了学生抄题的麻烦,也减少了老师批改时,翻作业本的麻烦,还可以把有价值的题集中保留下来,真可谓一举多得。现在我们学校很多班级都用这种方式布置作业。

(8)反思教学设计,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按大纲要求该节分为两个课时讲授,当时是先讲精子的形成,再讲卵细胞的形成。因为过程相似学生出现了厌烦的情绪。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设计了第二课时这样上:我先让一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精子形成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学课本让他们找出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与精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让另一学生在第一位学生的板书的基础上进行改动,从而使第一课时的板书变成了第二课时的板书,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把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节课也受到了听课领导的好评。

总而言之,反思,能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因此我们要不断进行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2013年6月

推荐第4篇:试卷改进措施

试卷改进措施

本卷在结构、题型、难度等方面跟以前相比保持基本一致,题型稳中有微变,难度稳中有微升。下面就试题特点、答题情况、改进措施等方面作些分析、谈点看法。

一、试题特点:本卷分为三大块,共 20 小题,综合考察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卷考查的三大块、知识点及分数见下表: 题 号 考查内容(知识点) 分数

1、文学常识 3

2、古诗文默写 10

一、积累与运

3、名著阅读 3 用 ①字音、字形 2 (25 分)

4、综合学习②课外诗句积累 2 ③仿句 2 ④发表看法

3二、阅读(40 写景句子赏析 2 分) 作者感情变化过 3 程

(一)写景状物记叙文 详写的作用 2 阅读 作者思想感情的 2 理解 发表看法 3 概述事件过程 3 内容筛选及概括 3

(二)写人记事记叙文 人物品行分析 3 阅读 关键词语理解 2 主旨句理解 2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诗词解释 4 文言句句子翻译 4 用文中句子回答 2 问题 具体内容理解选 2 择 主旨理解

3三、作文(35 半命题作文 30 分) 书写 5综观这份试卷,体现以下特点 :

1、试卷强调基础,重在运用。命题避开概念、知识的简单识记,重在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和分析语言材料的能力,不把字词和句子孤立起来考,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辨析。如背诵默写,有简单的填上下句,也有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填空,但没有在难度上为难学生,默写的内容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名句。

2、试卷重视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人

生,关注现实,关注时代。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都注重人文意识的渗透。如写景散文阅读《生命之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写人记事记叙文阅读《天使原来是这样的》与教材中第二单元的主题“爱”完全吻合,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思想性、意义性深远,贴近生活,易于把握,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确立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文言文语段的主题也较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所承载的德育功能。

3、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以“——,让生活更美好”为题作文,内容范围比较宽泛,学生有话说,有内容写,给予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能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4、试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新课程理念接轨,具体体现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增加开放性题型等方面。如综合学习第 4 小题,考查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题型虽不新,但求实,很好的考查了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文本的能力。 -wenQ8Ou 总之,希望这份语文卷,首先让那些只死记硬背者是不能考好的。其次是要让那些课堂上不爱思考,课外不爱阅读学生也不能获得高分。第三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有用的,是有趣的,是能通过努力学好的。检测学生一段时期以来语文学习的真实水平,体现时代对我们语文教学的新要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把语文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中。Y

二、答题情况分析

1、

基础知识如古诗文默写、古文阅读得分情况层次分明:认真的同学满分,反之则失分严重。大部分学生的古诗文背诵、名著阅读、古文阅读等,得分率较高,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夯得较实

2、现代文阅读虽文在课外,理在课内,特别是紧扣

一、二单元记叙文阅读总结指导,失分严重,由此可见课内训练指导还远远不够。有的阅读题干不认真,粗心大意,不按要求答题,导致所答非所问;有的未读不懂文本就落笔答题,缺乏深入的思考,答案也不够全面。有的把握不准题意、答题的切入点与着眼点

3、半命题作文“——,让生活更美好”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的较好,既有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有清晰的层次结构,而且还有文采。作文题虽未设审题障碍,但有些学生写作情况不尽人意,视角窄,内容空,无病呻吟,主题含糊,甚至瞎命题,书写潦草,难以卒读。

4、书写不规范,错别字较多。

三、下一阶段改进措施:

1、加大对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检查与训练力度;注重鼓励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力图引用名句;要更多地提醒学生注意名句中的易错点;加强对名句中同音字和易错字的训练;教育学生注意书写的规范性;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迁移拓展等;尤其强化字迹工整规范性的训练力度。

2、遵循母语学习规律,在学习中要强调多读多背,多接触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力争做到熟读成诵,切实加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大量的事实证明,语文能力的形成,其关键不在于

汉语知识学了多少,而在于语言积累是否丰富,语感的积淀是否深厚。因此,语文的教与学必须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多读多背至少有以下四方面作用:①积累语言材料;②储存语言模型;③积淀语感;④接受文化熏陶。如果我们能认真落实,学生将受益匪浅。

3、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重在研读材料,审清题意,按点答题。对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三个层次,应培养学生准确抓住问题要害,并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平时教学中要 加强阅读训练,扩大阅读面。侧重从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鉴赏评价、联系实际谈感悟等方面加以训练,引导他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注重方法的总结与归纳;要在指导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要让学生具有“尽量答出下一点、尽量答全面、答完整”的意识。

4、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报刊,做好一些摘抄,背诵有关课内外诗句、名言警句。名著方面,督促学生阅读必读文学名著,要从“情节、情感、情趣”等方面进行指导。9 EB

5、作文加强平时的练笔,如日记、周记等,一定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重视作文指导、作文评改、作后评析等几个重要环节,

要让学生参与到这几个重要环节中,可采用个人自改、小组互改、全班评改、重写一次的流程,让他们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变“别人要我写”为“我要写”。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文朝“生活作文”、“个性作文”的方向努力,引导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力争每次作文训练不跑题,注意细节,努力摒弃内容假、大、空的现象,提高写作水平。

6、文言文要注意将教材中出现的实词用法进行归类整理,并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在记准词义的基础上,再抓句子的疏通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在理解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结合练习,向课外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应对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总之,每一次考试都会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只要我们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教学中用心去导学导练,就会在将来中考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推荐第5篇:二上语文试卷分析改进措施

三四五题分析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1 28 37 30 9 18 40 45 35 18 39 202 20 29 23 8 12 34 40 29 13 31

202 1 7 88 40 136

203 12 4 24 4 20 4 74 9 10 47 173 203 6 13 92 62 173

204 34 20 29 15 37 30 64 36 23 66 210 204 7 18 118 60 203

205 14 5 26 5 22 5 76 10 11 49 181 205 8 14 94 65 181

合计 109 97 135 45 114 119 306 127 84 242 575

各题分值 20 6 8 8 9 9 8 5 12 10

阅读题各小题扣分201 数 1 2 3 4.5 2 8 95 50 155 第三题共失分135分,错误主要集中“旁”“披”“弯”这三个字上,“披”与“坡”混淆,组词“山披”“上披”,“弯”组词“直弯”“弯直”,与一年级找近义词混淆。“旁、披、弯”都是二类字,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二类字的关注不够,孩子认得不扎实,与形近字混淆。

措施:1.加强对二类字的认读与考察,每个单元的二类字都要通过连线的方式考察,使学生熟练掌握二类字。

2.加强形近字、同音字的比较,在比较中进行辨析,加强记忆。3.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巩固字形,理解字义。

第四题合在一起变新字,全年级失分45,主要是“口+元”组合不熟练,个别孩子“肥”组词错误,“群”书写不规范。

措施:1.教学生字时尽量使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既可以将合体字拆分开,认识更多的汉字,又可以训练合在一起变新字这类题型,还可以熟练掌握像第八题这样加偏旁组新字的题。

2.组词在学生个性化组词的基础上,加强双生字组词,常用词等的记忆,必要的要背熟。

第五题,填量词,全年级共失分114分,主要失分在“一()大眼睛”,很多填“个”,很多“一块橡皮”中“块”写成“地”,“一道小溪”中“道”少一道横,还有的写成“到”,“一条帆船”中“条”写错了。“道、块、条”都是二类字,不要求写,填的时候出错较多,另一个原因是平日量词积累少了。 措施:1.加强量词积累,进行专项练习和朗读,形成语感。

2.填空时养成找学过的字写的习惯,尽量避免错误字出现。3.平时积累二类字时也多引导孩子们使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记忆,提高识写的正确率。

推荐第6篇:历史试卷分析及反思(浩平)

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分析及教学反思

浩平

第一部分 试卷分析

一、试卷题型与知识分布

与去年试题相比,今年高考试卷题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试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

知识分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的内容。其中12道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4题16分、中国近代史3题12分、中国现代史1题4分、世界古代史1题4分、世界近代史1题4分、世界现代史2题8分。非选择题40题为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综合试题,25分;第41题,也就是历史小论文题继续出现,考察学生对新式论文习题的解决能力,主要对学生掌握世界近现代科技成就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认知,12分。四道选做题选做一题,其中,第45题,以考察学生对古代货币体系与唐代货币改革。第46题以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为切入,考察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民主思想与民主政治的建设历程,第47题以二战中的法国为切入点,考察学生对于二战中法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和二战中的国际合作问题的认识,第48题考察中国古代历史中道教与儒家思想和佛教三者之间的关系与认知,以丘处机为切入点,内容很有特点,但难度不大。15分

二、试题特点 2015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基本上保持了相应的稳定性,稳中有变、稳中出新,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时政热点、周年热点的整合。

1、通过教材之外的新材料设定新的情境

这一方法符合历史学从史料出发得出认识和结论的基本特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与人才选拔考试的要求。如选择题26题,通过民间崇拜和朝廷的态度考查东南地区的发展和社会影响力;选择题32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考查古罗马的核心内容;另外这次高考的41题再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题目以公式的形式出现,考查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考查范围明确,学生深刻理解材料意思后再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内容例如科技革命等进行思考。

2、针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引领教学改革

试题以考查学科基本能力为主。绝大部分试题或直接考查主干知识,或需要与主干知识相联系进行作答。如27题,通过科举考试状元的数据考查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选项需要学生直接根据书本知识进行甄别;29题通过材料再结合书本知识考查中国近代史的时局变化;34题简短的材料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

3、充分发挥历史学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课程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也是考试重要内容。今年的试题注重阐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遗产的现代意义,提倡传承文明、崇尚科学的精神。近年来高考题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如40题,题目重点考查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宋明儒学的新发展和维新变法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进行了比较考查,突出了儒学的与时俱进、趋势更新。

总之,从已经结束的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试题依旧以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要目的,同时继续表现出新课标卷的特点,以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为方式,从而达到较强的区分度和信度。试题呈现方式新颖,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顺应了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命题的创新潮流,强调了历史学科“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

第二部分 教学反思

我今年带的是高三17班的历史课,这个班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反思如下;

一、认真、细致的研读考纲,关注考纲变化,适时调整,增强备考的实效

1、通过研读2015年考纲预测今年历史科的命题趋向。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采用高考试题,同时也研读最新的考纲,了解高考试卷的分布。

2、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最后, 加强落实、检测,每天的材料题训练要做到检查,督促,评语,给分,最后修改至答案符合高考要求。

二、注重知识整合

高考受考试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后,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认识,将知识升华。同时可以将相应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小专题渗透进去,使学生在第一轮复习完成之后,就已有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

三、加强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以及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学中,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当关键的一环,下面就这一问题谈几点:

1、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性,又要节省时间。因此就应找准中心词,再慎审待选答案,对不确定的可以第一感觉为主。

2、对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部分,这在高考复习中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纵观近几年高考,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出现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现象问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题者在主观题命题时,往往会先给出一段材料,依据材料设置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解析,同时,在练习或者是考试中也相应加强练习。

3、在训练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历史材料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文字材料题、有图形的、有图表等。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如:文字题材,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处,再判断对解题是否有效。第三看时间,后将之转化为事件。最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课本,将问题、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许多材料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题要规范,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论从史出”。必要时还应注意材料中出现的省略号,一个省略号前后叙述的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现表格式的材料题,要注意横向纵向,将二者联系比较,找出其反映的现象、趋势等。

四、关注课改,了解学术前沿。

命题专家大多是学术界的名流学者,他们常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成果渗入命题中。

五、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最后,高考的冲刺阶段结束也就是在强化训练结束之后,一定要跳出题海,回归课本。在这个阶段里,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内化教材知识,通过自主训练将知识能力化,最终构建备考系统。回归课本首先利用课本标题,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突破。由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必然形成与其他知识点的“互动”。

2015年高考硝烟已散去,我希望我的学生们高考发挥正常,取得理想的成绩。

2015年6月

推荐第7篇:英语试卷分析反思与措施

2015—2016第一学期期终考试反思

在本次考试中,我校九年级的英语成绩平均分63.1分,在五校联考17个班中排第四名,最高的班是鸣沙中学69.6分,差距是6.5分。八年级进行全县统测,我校平均分58.4分,全县均分是57.5分,比均分超0.9分,八(1)班平均分61.9分,比全县均分高4.4分。 九年级的试卷严格按照中考题型和难度进行设置,有些知识点还没有进行全面复习,因此难度对学生来说有些大,但是,这次考试也看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特别不扎实,主要体现在单词拼写上,就连好学生也不能得满分。高分的学生太少,而且不拔尖,低分学生占的比例太大,48个人有10个在50分以下。

八年级的试卷题目难度有些大,平均分较往年低一些,虽然试卷难,但还是反映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单词拼写不扎实,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弱等。高分学生成绩不拔尖,中间分数段的人数多,低分的同学人数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提高高分学生的人数和成绩。 以下是

一、加强复习。我校学生不是学不会,而是不会复习,根本不复习,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但是,过两三天,一两周,一个月以后,好多学生的脑袋又空空如也。因此,本学期,在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要加强巩固,利用课前五分钟对所学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进行提问,听写,测试等,坚持一天一背诵,一周一默写,一月一测试,用这种方法反复提高重点知识的复现率,从而夯实各个基础知识点。九年级更要安排好复习计划,每天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二、单词是重中之重。首先选出小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由组长检查小组成员的单词背诵,每天背诵10—20个单词,对英语学困生降低标准,每天5—10个单词。同时,组长还负责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形成“一帮一,一带一”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逐渐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九年级要在大量的练习题中对重点单词的词性,用法进行巩固,不能孤立的背单词。

三、培养学生自信心。学生现在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敢说,不敢问问题,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但是,就是不举手回答问题,这给老师讲课带来很多障碍,影响课堂进度,不利于学生高效地学习。我分析了原因,关键是学生缺乏自信心,不相信自己,害怕说错。这学期我打算先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抓起,经常进行自信心教育,引导学生敢于张口说,能说了,才愿意说,慢慢地学生才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他们会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我将会时刻提醒自己,尽我所能来达到这个目标。九年级即将面临着中考,目标明确的学生已经在奋力拼搏,但是一些没有目标的同学这学期开始有了放弃的念头,自己不学,还影响其他的同学,因此,必须要给这些学生经常给予自信心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样,才能让整个班一直保持冲刺的氛围。

四、直击中考考点,反复巩固。九年级学生时间紧迫,要对他们课堂上的有限的时间进行合理规划,逐一突破,如阅读理解,“得阅读者得天下”,每天要让学生进行两篇阅读理解训练,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堂讲解,找出易错点,同时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提高阅读效率,直击考点。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和睦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老师的友善态度,哪怕只是上课时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学生在课堂上都会踊跃发言。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管对错,都不能批评、指责,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委婉的语气让学生意识的自己的不足,进行正确的反馈,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愿意与老师互动,交流。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五、关注个体差异,保证整体水平。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问题及习题,不能一刀切,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好的学生从中有所收获,学习差的学生也能有题可做,有题能做。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计划,加强监督,发现学生有进步,要及时给于表扬和肯定。

以上是我对试卷的分析和这学期的一些打算和计划,如有不合理之处,我会尽快调整,让教学再上新台阶。

推荐第8篇:历史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卜素坤

焦安静

(一)基本情况

纵观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1、选择题部分:第

2、

6、

8、14题,是平时练习中已经做过的题,但是失分率还是比较高;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有些题是对书本知识最简单的呈现,但学生还是审题不清发生错误;不注重与现实思想观念相联系;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完善,不能灵活使用。例

7、

15、23题。有些学生看不清题意,最简单的问题也出现失分,如第

12、

17、25,学生答题出现错误,可见对问题的理解还不够完全;对于曾经做过的题不能保证较高的得分率,换个形式考查知识时学生就容易犯错误。

2、材料题失分的原因是学生对文言文理解不够,导致答非所问,出现较多的是32题对材料理解不准确,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

(三)教学反思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进行改进:

1、从教师方面:对于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并注重学生的反馈情况,分析习题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情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并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答题规范等。

2、从学生方面:从思想上重视历史,不能因为分值低和开卷考试而放松自己对历史的学习;订正作业时要做到理解,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准备一个错题集,避免出现做过的题一错再错;做到主动学习,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提出来,积极与老师互动;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规范答题;学会思考,提供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从家长方面:同样家长也要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并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平时作业时要做好监督工作等。

推荐第9篇:历史试卷分析

2015年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考点梳理

一.中国古代史(14分)

1.原始农耕文明遗址“河姆渡村落的干栏式建筑” 2.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唐朝开放的具体表现“实行科举制度”

4.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

5.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的具体措施“金奔巴瓶掣签” 6.(26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的作用”

二.中国近代史(23分)

1.清朝反抗侵略的战争中“驳斥放弃新疆,挥师收复新疆”的人是左宗棠

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重点是“军事技术”

3.红军长征经过的重大事件“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越的雪山”

4.毛泽东赴蒋介石的鸿门宴“重庆谈判”

5.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

6.(27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名称

7.(27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会后中国爆发的运动“五四运动” 8.(28题3分)根据材料写出“辛亥革命”的名称和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为什么?

9.(28题2分)从材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辛亥革命”你得到什么认识

三.中国现代史(22分)

1.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2.新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 3.农村改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产量大增

4.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5.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6.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进入现阶段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7.(27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万隆会议”名称和中国在会议上发挥的作用

8.(27题2分)根据材料“中国派遣维和部队”写出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9.(29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列举两次著名战役

四.世界古代史(6分)

1.(26题2分)看地图写出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和古印度”

2.(26题4分)列举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事例“马可波罗来华”,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陶醉于过去的辉煌而灭亡,阿拉伯文化因为交往而发扬光大”谈谈得到的启示

五.世界近代史(21分)

1.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意大利” 2.三角贸易中黑人在运输船上的悲惨情景

3.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英雄是“章西女王”

4.近代文学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5.(28题3分)根据材料写出英国用什么来限制国王的权力“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文件《权利法案》

6.(28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索社会改造方面的努力 7.(29题3分)根据材料写出化学武器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国际社会对化学武器的态度 8.(29题3分)根据材料写出建立联合国的目的,建立联合国是那一次会议确定的

六.世界现代史(14分)

1.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2.20世纪50年代,试图打破斯大林模式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

3.1947年印度独立到1959年古巴革命看出“亚非拉的独立和奋起”

4.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5.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第三次科技革命”

6.(29题4分)根据“德国意大利扩张图和日本偷袭珍珠港图”写出战争形势“吞并了西欧”,1942年反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对策

推荐第10篇: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朱管粮

一、试卷特点及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第一题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占总分的3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第二题为简答题,共15分,占总分的30%:第1题设问明确,答案唯一,重视知识的认知和能力再现;第2题题型新颖,共设置有3个小题,有一定梯度和难度,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共20分,占总分的40%:给出了三个材料,设置了四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问由浅及深,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2.坚持注重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

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选择题第10题,11题,13题等题的设置正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3.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这套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如:17题中第1小题,第3小题的设置,图示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这套试题注重课本,重视基础,更重点考查学生对该学科识记内容的掌握。虽然具有灵活,新颖的特点,但只要识记准确,学生都可以准确应答。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考的差,及格学生占不到30%,绝大多数学生成绩在20分左

1

右,部分学生得分出现个位数,甚至有的一分的学生,真让人难以想象。就整体而言:第一题得分在7-10分之间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得分在12-15分之间的学生约占15%,还有一半学生得分在7分以下;第二题(示图)材料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读懂材料,失分尤为严重。一半以上学生该题没有得分;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只有10%-20%的学生得了分,但答案不够准确完整,因此得分不高。

三、两点建议

1.加强双基教学,突出“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能力,忽略基础知识的倾向。历史知识的传播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扩展学生学科能力的条件,所以应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重点知识。可以说,八年级历史学科内容都是基础也都是重点,八年级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基础,注重课本。目前的考试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一定的识记是必要的,这也是现在考试要求的。如果课本知识不熟悉,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就根本无从作答试卷。 2.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觉得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摆正态度,明确目标。从这次考试得分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复习比较浮躁,课本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才导致如此结果。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才能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试卷设置全面实效,命题角度灵活,提问新颖,对今后命题设计和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2

第11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为了总结得失,寻找差距,找准教学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后一阶段的教学工作,现作试卷分析如下:

一、试卷题型、难度及成绩汇总介绍

这次考试从整体来看成绩基本达到预期水平,年级均分40分左右,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1、选择题情况介绍:

选择题含盖了必修2八个单元的内容,在命题时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难度系数较大。总分50分,年级均分40分左右。从整体上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错,如第

10、

10、

11、

13、14题,正确率都在90%以上,但很明显,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颇为欠缺,如第

3、

6、

8、

9、10题等,正确率50%都不到。另外,从客观题正确率统计表中可以看出,15道选择题,没有一题是正确率达到100%的,哪怕是很简单的基础题,说明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而且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之间差异较大。

2、主观题情况介绍:

31题是一道问答题,针对中国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的变化涉及到了

1、

3、4三个单元的知识。满分13分,平均得分在7分左右,学生对于考过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如“生产方式”、“经济体制”等理解不清楚,造成答题时张冠李戴,失分较多。12题:材料分析题,本题由于涉及到了必修一的知识而且材料大容量多,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满分10分,平均得分在12分左右。13题涉及到第六单元,因为平时对该知识点讲的多练的多,所以该题得分率较高,满分8分,均分6分左右12题重点考核学生对第八单元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的把握,满分7分,均分5分左右。

13、14题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9题、10题重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几题满分多,低分也多,说明学生自身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二、今后的复习计划

1、紧扣教学要求,以课本为主、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新一轮复习。指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看书。期末考试基础题

仍然会占相当比重,这是奠定总均分的关键,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打牢学生的基础,不管是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能力强的能力弱的学生,这一块都可以争取过来。

2、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历史教学的重点已经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了。开放型、探索型的问题是近几年常见的题型,重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来源于课本又远高于课本,它仅将书本上的知识作为考查学生的一个切入点或载体,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解这类题就不能是光靠死记硬背了。

学生的能力如何得到提高,我认为一是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另外要加大对学生的习题训练量,循序渐进,层层加深,让他们在训练中自己体会解题的思路,掌握典型例题中所蕴涵的解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3、培养学生形成卷面书写规范化的习惯。这是历次考试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错别字、病句、字迹潦草等现象层出不穷,屡申屡犯。这一点只能从平时抓起,督促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做起,时时刻刻当作一个教学任务严格要求学生。

第12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武威十九中学 张宏平

历史试卷在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其主要目的既为学生提供考查能力的机会,又为教师提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前进方向。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新课标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一、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18小题: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A、张仲景B、华佗C、孙思邈D、李时珍,相当部分学生错选为A,此题得分率稍低,这是由于学生对华佗的贡献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

7、

10、

11、

12、

16、20、21,部分学生之所以选错,显然是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缺乏造成的。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6小题,部分学生失分较多,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如30小题(2)问: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的都是“民族融合”之类的话!失分十分严重!还有26题:请你分别用墨、儒、道、法、兵家为代表的班集体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此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失分严重。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8小题,有学生审题不仔细,把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相关内容张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

- 12 -

第13篇:历史试卷分析

2009-20010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山湾子中学

于国友

一、试卷特点

从试卷测试的内容上看:

1、整套试卷依据课标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没有偏题、怪题,考查的内容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大事件。如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等等。

2、试题引用文字材料较为丰富,增加了试卷的可读性、灵活性,改变了单调枯燥的一问一答方式。

3、试卷考虑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一次是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把经济全球化影响与中国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4、联系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要大事。如奥巴马当选总统。

从试卷范围来看:现代史占大部分内容,分布在选择和列举题部分,重点考查的还是现代史部分。

从试卷难易程度来看:

1、难易适中,既有对基础知识记忆的再现,也有对学生迁移能力、归纳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测试。试卷44%是客观性试题,只要学生学习努力,落实到位,就容易完成,照顾了大面积的学生。比如选择题的

11、

13、

19、20题,材料分析题25题的第二个问题,26题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这些试题学生都要通过理解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答案,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显得困难一些,容易失分。

2、测试方式多样化,试卷内容叙述较为灵活,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比如问答题26题的第一小题,本来内容是平时熟悉的,但测试方式换成了填空的形式,就蒙住了一部分学生,填不上来。

总之,整套试卷既照顾了大多数学生,又能拉开一定的距离。最亮的地方就是重基础、重能力、灵活不呆板。

二、考试情况分析

(一)学生答卷中的可取之处。

1、期末测试是大型考试,学生都较为重视,态度比平常更为端正,竭尽全力答题,所以答卷整体来看是规范的。

2、大多数在学习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

3、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如对材料题23题第5问的问题,学生能概括出来,真是难能可贵!说明新课程改革之下,一部分老师身先士卒,充当了新课改的先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答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期末阅卷过程中,各组题目阅卷的老师都发现了学生答题中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错别字严重。

答案错得是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也有的关键字词,学生用同音字代替,如《权利法案》答成《权力法案》,说明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得注意强调对学生错别字的纠正。

2、学生审题不严密,不准确。

如材料23小题第4问,经济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是什么,答得不完整,随意发挥,说明没有认真审题。又如问答题25题第1问中的“美国黑人祖先是怎样到达美洲”的内容,结果有的学生,审题极不严密,不准确。

3、学生对有的历史概念模糊。

如材料题23小题第3问,答出当今政治格局是这怎样的,学生就答出了“多极化”和“多极化趋势”的概念是模糊的,混淆的。因为学生是记得这些基础知识的,只是历史概念上的混淆罢了。

三、教学反思

好的试卷对教学是一种良性的导向。认真分析学生考试是老师丰富教学经验的绝好机会,是教师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对试卷的仔细分析,我感觉获益匪浅,下面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课改意识。

初中新课改的步伐已经迈开了,高中新课改也即将开始,做为新一代的教师,只有迎着新课改的步伐前进,才能使自己更好地立足于教师之林。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素质。这次考试命题符合新课改要求,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不是简单地把历史知识搬到试卷上来,也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把历史知识搬到答卷上来,从选择题灵活而非直接的问法,从文字题谈认识,概括特征,完成知识结构示意图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看来我们按照传统的“教教材”的办法教学是不能应付当前形势的,只有实施“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才能真正改变学生完全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考试改革的新形势。其实新课改并非我们想象的,就一句话而已,它已经真实地,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不欢迎它都不行!

2、立足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历史考试,不管难易程度如何,都是万变不离其中,都离不开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哪次考试都一样,都得考基础,这次考试大多数也是考的基础知识,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上本上的基础知识。

而初中历史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除了一周两节课堂外,其它是基本上是没有时间的,老师上课就像与时间赛跑一样,时间非常紧!但是考试与其它学科要求又是一样的,所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得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学有所获,而不是等到要考试的时候才要求他们去记忆。

当然,要帮助学生课堂上掌握书本基础知识并非易事,虽然比不上难于上青天,但老师是要费一些精力的。如果能灵活驾驭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好办一些。根据这次考试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比如上课请学生到黑板上写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或者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写写易错的字词;学生多动,代替老师多讲,请学生绘制表格梳理知识点,或者请学生设计问题训练他们思维能力,或者请学生讲讲课,或者请学生自己找找知识的相似点、不同点等等,学生动起来了,我们的课堂也就轻松了。

3、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答题技巧指导。

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在历史老师的眼中是很简单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复杂的,对好多学生来说是难以记忆的,所以我们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教学效益。比如什么对比记忆,熟读记忆,谐音记忆等等,在平时上课时有意无意的灌输,学生自然就跟着这样去记忆了。考试是老师进步的阶梯,也是学生进步的阶梯,每次考试后,都做针对性的评讲,适时给学生答题技巧上的指导。

4、教学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我们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教材,教材本身是系统完整的。每上完一个主题,要适当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强化了记忆。一本书上完了,又要对知识全面梳理,不一定很详细,大的基本线索应该让学生清晰。

第14篇:历史试卷分析

峄庄中学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本次历史试卷难易适中,紧扣课本、试题容量较大,知识覆盖面广,基本涵盖了上册所有重点内容。题型多样、新颖能与当今社会热点联系起来。但优秀人数较少,两级分化严重。

本次试卷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牢固,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

2、

8、10题

2、不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材料题27题:“向莎翁致敬”是谁?学生联系不到文艺复兴所学的具体内容。再如:28题:“烧水顶开壶盖”的是谁?等,导致失分。

3、不认真审题,走马观花地读玩就答,粗心大意以致一些非常简单的题目也出现失分现象。

如21题及材料题26题:第一问有两问,个别同学只回答了一问。

4、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如28题:第三问:“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不分。

5、分析问题、组织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如26题:第五问:

针对上述问题,我准备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

一、夯实双基,加强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突出重点,多提问,尤其多检查背诵问答题,注意知识的落实。坚持讲练结合,做到堂堂清。

二、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与训练,加强答题的规范性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

三、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审题。从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门课程。学生普遍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成为影响历史成绩的一大因素。

总之,经过期中考试我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本着提高成绩的目的,从各个角度对学生加强管理、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期中检测试卷分析

年级:七年级

科目:历史

学校:峄庄中学

本次期中检测试题满分100分,从总体上看难度不太大,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份不错的试卷。主要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两大类,各占50分,符合我们经常要求的复习比例。试卷整体结构合理,覆盖面广,能体现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题目紧扣教材,难易适中,即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能照顾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

第一题共25个小题50分,全年级的满分的不多,其中第

5、

6、11、

17、21小题错误率较高,主要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失分。第二题材料分析题共50分,第26题第3 小问对墨子和孟子对战争的态度易混淆,把他们写反。第4小问学生不理解题。第27题第一小问材料出自何人之口?学生把“商鞅”两字写错。“何时开始变法?”时间写错,有的把公元前的前漏掉。第28题第二小问写出这10年指哪10年?写错的较多。

下一步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精讲多背,提高课堂效。

3、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

4、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5、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第15篇:历史试卷分析

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4.九年级试卷分析概况:

选择题题型特点:

1、覆盖面广。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

2、

3、

6、20题。

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题、第11题、第13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如第6题

材料分析题,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读书”的习惯还未养成,积累的兴趣还不高。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1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2教师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1.本次试题紧扣教材,没有偏题、怪题和似是而非的题目,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例如选择题第9题和第12题,材料解析题第

25、26有二幅图,并能融合新课程的理念,注重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初中教师重视图文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习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比较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4.具体试卷分析概况:

选择题题型特点:(1)、覆盖面广:20道选择题涉及范围比较广。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2

5 9 12 13 15等题。

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多的是第1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4题、第5题 第9题、第16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

材料分析题第22题第(2)小题“上述三种宗教产生最早的是?材料三中自己指的是谁?”学生做错很多,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第24题的第(3)问“从材料二 三所体现的人权有何共同点?体现了近代史上哪一进步思潮 ”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个问题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对所学历史死记硬背,不善于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善于对比比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总体来说,其它填图题 材料题做得还可以,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还是比较熟悉的,准确率较高。另外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别字,“萨拉热窝”的“萨”好多学生写成“沙”,“耶稣”的“稣”误写成“酥”,《权利法案》的“利”误写成“力”,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5、建议及构思:

(1)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再多渗透一些能力考查题,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开卷考试尽量避免学生直接翻书抄书,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 (2)本次试卷虽然涉及范围也比较广,但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比例不太合适,古代史占的比例较大,应多侧重近代史;重点不太明显: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两次工业革命等涉及的比例太少。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4)加大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平时注意纠正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16篇: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印象

本次期末统考是苏人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全册内容,分值50分,试卷由判断题、单择题、简答题、探究题四部分构成。试卷内容覆盖全面,难易适中,结构合理,形式新颖,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立足学生实际,紧扣时代热点。试卷中很多题目都立足于初中学生生活实际,如第10题中学生报名培训班被侵权;第12题和13题子女与父母的交往;18题(2)学生在网络空间转发分享信息时,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同时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人脸识别技术、全国交通安全日、感动中国人物秦玥飞;全国首个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网络安全法的颁布等。

2.重视能力立意,兼顾基础知识。试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核理解,既紧扣教材重点,又不照搬教材。如第2题未成年人的含义;第11题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20(1)四大保护的辨别等。但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如20(2)结合情境二,分析小张走向犯罪的原因。

3.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德育功能。试题中利用文字、漫画、图片、故事等内容,创设情境,如

13、16题的漫画;19(1)的图片;20题围绕七年级学生李强“上学的一天”创设连续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发挥学科德育功能。

4.开放试题形式,弘扬传统文化。试题形式别出心裁,具有开放性,如19(2)让学生从三则故事或者名言中选择一个最让自己感动的谈理解和思考,展示人文关怀,给予学生更大的答题空间。19(1)选取传统哲理故事以及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的话,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品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

1.值得肯定之处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答题素养初步形成,这从学生的卷面上就可以窥见一斑,材料和设问上都或多或少留有痕迹,这说明学生比较注意审题和审材料,简答题的答题规范比较好,条理清晰。学生能合理安排和分配政治和历史考试的时间,来不及做的情况有所减少,答题的心理素质有所改善。

2.需要改进的地方

(1)基础知识尚不牢固。一些学生可能存在误解,以为开卷考可以查书,知识点不太熟悉没关系,致使做题时仓促应战,要么不分析题意狂抄一气,要么偏离书本知识。如第

2、

3、11等题,考查未成年人的概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知识,明明是书本上的原话,却有部分学生出错,说明对书本知识不熟悉。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如20(1),请学生判断材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哪些特殊保护,然而部分学生不会区分四大保护。第10题的错误率较高,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对于诉讼和非诉讼的区别认识不到位。

(2)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审题时,学生往往忽视题目中的关键词。如第7题,题目中强调“学生”这一主体,所以要注意排除下列选项中“非学生”的做法。第10题和第15题都是逆向选择,题目中强调选不正确或者错误的,部分学生误选成正确的。18(1)失分比较严重,题目要求“运用行为与后果关系的知识,说明网络安全法颁布的现实意义”。这题需要先论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然后说明网络安全法颁布的意义,而很多同学要么漏答原理,要么漏答意义。19(1)要求将材料编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部分同学填成文字。

(3)答题角度比较单一。答题要点随意化,更谈不上全面性,考虑问题缺乏辩证性,容易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面,以偏概全。如18题(1)中,网络安全法颁布的现实意义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如对国家、对犯罪分子、对公民等,而学生仅仅从某一个角度论述,造成失分。19(2)中,对故事和名言的理解和思考需要多角度,而有的同学草草几句,角度单一。20(2)中,小张走向犯罪的原因要从内因和外因角度分析,部分同学只写一个角度。

(4)答题规范技巧不足。主要表现为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语言表达不规范,表述混乱,没有序号,缺乏条理性。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轻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心态,可以从其作为中考科目的重要性角度来论述,也可从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的角度等等。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有必要认真领会新课改改革的精神,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以选择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者身边的典型案例,也可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2.强化知识点的落实。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的积累就必定没有能力的培养提高。对知识点的要求不能是简单机械的识记,更重要的是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要讲清知识点的本质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内容重新加工、提炼,对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同时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和探究,把知识放到实际问题情境中来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问题。

3.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手边的练习资料或者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一些练习,进行科学训练,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指导,提高训练的效益。学生做完题后,要及时讲评,讲评不是要让学生记住答案,而是要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培养良好的答题心理等目的。在练习讲评中,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每种题型的特点及解题规律,提醒学生严谨答题,语言要精炼,用词要准确,尽量使用政治术语,条理要清晰,布局要合理,提倡答简答题前心中要有提纲。

第17篇: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为闭卷试卷,共两大题,总分5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九年级历史上册和下册1---5课的内容。

2、试卷的主要特点 (1)注重基础,立足课本。

此试题紧扣课标,贯穿了“试题在书外,答案在书中”的思想,强调对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线索的识记和历史现象、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结论的理解,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考查,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占90%。从学生答题情况反映,历史试题不偏、不怪、不难,难易适中。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时代感强,凸现时政热点

试题时代感在选题难度比例7:2:1材料题问答题能激起学生思考,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实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这些题目紧扣时事,却又未脱离学生学习、知识及能力范围。 (3)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概括性大,突出表现在选择题

5、

7、

8、和材料分析题

二、三题上。其中综合题均是大跨度,高概括题,可谓高度浓缩。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4)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 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考试质量及试题评价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 462人,最高分50 分,最低分0 分,平均分

31、25分 ,优秀率40、24 %,及格率6

1、3 %。

2、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本卷试题总体偏易,能照顾大多数同学,特别是能够充分激起中下层水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且试题区分度适中,较能看出优秀与中层生的差别。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如第1题,此题首先要读懂古文,而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地获取信息,造成答题困难,从而失分。

2、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解。

3、解题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欠缺。如第19题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之处,如果学生对课本知识不熟容易出现错误,误选其他项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没能抓准关键词。

4、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如第22题失分较多,原因是不能理解。理性就是人性中的正确、合理的部分。理性在文艺复兴中就已经萌芽,在启蒙运动中得到广泛的提倡。凡是属于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主张都属于当时提倡的理性。故答案为A。

四、今后教学方法、措施

1、强化训练。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适时组织复习和检测,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检测试卷要创新,问题情境要精妙,要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比较、综合的能力。

2、激发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牵引着他们探究历史的奥秘,靠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去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3、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讲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堂课的小结部分都出几道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4、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语文以及政治的相互渗透。这不仅在于拓展知识面,还有助于历史教学本身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增强。在教学中要渗透教育意识,真正把历史课堂变成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18篇:历史试卷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初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试卷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每题2分,20个题共40分;第二部分历史诊断题四问共10分,侧重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三部分读图回答问题四问共11分,;通过四幅图说明四个历史事件,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侧重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第四部分材料分析题通过相关文字材料反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10分,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第五部分探究题讲求活学活用,有两个主题共19分,第一个主题9分考察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二个主题10分侧重考察辛亥革命相关内容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分析能力的考察。总体来说难易程度适中。 二.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参与考试的班级共有三个,总体而言三个班级的答题情况都差不多。具体而言,80班参加考试的37人,达到及格的人数为23人,优秀的人数为10人,特优人数为1人81班的参加考试的人数为38人,及格的人数为22人,优秀人数为,特优人数为3人,及格率为,特优率为;82班参加考试的人数为36人,及格的人数为21人,达到优秀的人数为15人,特优的人数为6人,及格率为优秀率为,特优率为、三个班中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为

三、学情分析

在平常的学习表现来看,三个班中82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欲望较强,能够比较主动和教师交流,而且能较及时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相比82班,其他两个班学生的主动性较差,不能有效利用课上45分钟时间,课下又不能进行有效复习,所以成绩稍差一些。但是这两个班级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点可取,比如81班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但81班的学生整体性格比较开朗,上课氛围较好,而且有很多学习较差的学生都对历史表现出了比较浓厚的兴趣,所以只要教师正确引导,两个班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学习成绩会有所提高。

四、收获和进步

通过期中考试可以看到,尽管学生的成绩还有些差强人意,但我们的学生还是有潜力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挥,在授课的同时,不仅要教知识还要维持好课堂纪律,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他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在授课之余还加强了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检查,这一点82班落实的比较好。今后应在其他两个班级加强落实。

五、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有些同学存在一种心理,认为副科学好学坏无所谓,要提醒学生这种心理要不得,每门课程都要认真对待;

2.还有些学生认为副科关键在于考试前的突击背诵,上课听不听都行。提醒学生要向45分钟要质量,功夫下在平时;

3、在授课过程中有的班级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甚至不知道去学;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兴趣的引导;

4、在课下检查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有些同学是为了应付差事去背,半天背不出一个字,有的背出来也是断断续续的不流利,不注重课后复习;

5、期中考试过后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课下紧抓学生的背诵,做到四勤:勤走动、勤督促、勤检查、勤反思。

6、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对学困生以鼓励为主,对优秀生引导他们进一步拓展视野,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让他们稳中求提高。

7、继续把教学工作落实

①认真备课,注意重难点的分析,侧重单元备课,精心设计教案; ②继续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③认真上课,针对不懂学生群体机动灵活的落实教学; ④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⑤以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并让学生能灵活运用;

⑥提高综合能力的培养。如阅读历史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的表述能力。

第19篇:历史试卷分析

唐山三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历史学科卷面分析

班级:九年级

1、

2、5班

教师:刘振印

2010年1月15日

一试卷情况: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题型特点:

1、覆盖面广:20道选择题涉及16课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

2、

3、

6、20题。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题、第11题、第13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如第6题。 材料分析题,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读书”的习惯还未养成,积累的兴趣还不高。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问答题得分情况也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不会归纳总结,例如问毛泽东为什么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回答的不是很全面。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理解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由浅入深的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是有缺陷的。

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别字,“玻利瓦尔”的“利”好多学生写错,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三、改进措施

1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2教师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4加大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平时注意纠正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当前教师亟应克服的问题: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只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严重忽视能力的培养或缺乏培养能力的方法和手段;思想教育空洞落后,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讲课枯燥没有激发(或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忽视地图、插图等的运用。

第20篇:历史试卷分析

一、命题依据及试卷特点

七年级的历史期中试题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指导,遵循《历史课程标准》有关教学评价的相关理念,在充分考虑一线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既注重了教学质量的检测,又突出了教学方向的引导。从历史新课程评价改革的角度看,本套试题主要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1.强化基础:试题紧密围绕《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检测要求,依据现行的历史教材,注重考查教材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最基本的历史发展线索,力争达到覆盖面广,突出重点,不出偏怪题。

2.突出能力:试题在强化基础知识考查力度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生运用正确观点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以及表述历史的能力也都通过不同试题的设置进行了相应的检测。

3.注重创新:为增强试题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和热情,每一道试题尤其是主观性试题都力求在经典成题的基础上有新的改变和创新,注重了内容的丰富、素材的鲜活、设问的灵活以及图文的并茂。

4.侧重感悟:改变了以往单纯考查学生记忆死知识的弊端,注重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感悟,并着重考查学生依据所学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自主地分析、评价及得出结论。

二、成绩情况与答卷分析

(一)学生成绩总体情况

这次历史七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的学生成绩较为理想,平均分在72.35左右,及格率在86.1%左右;优秀率达到了45.1%,如此看来平均分及“两率”都很高,多数学生的分数集中在了70分以上。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答题能力都比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老师平时的教学也很扎实、到位。

(二)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第一大题是选择,共计45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题的得分率在80%左右,命题中我们针对期中测试的检测进度,涉及了原始社会、春秋战国及秦朝和两汉4个时期的相关内容,囊括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重要的历史知识,在12课的检测内容中几乎每一课都至少有一个考查点,试题覆盖达到了100%。由于这类题型考查的是基础,所以相对于其它主观性试题来说,难度系数较小,学生自然答的也比其它题好,这说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但个别同学依旧存在着基础知识掌握不准和跨学科知识联系弄不明白的现象,例如

6、

14、15题的错误率就较高。

第二大题是非选择,共计55分,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等,由于学生水平的不一,结果得分及丢分现象也各有不同。但总体看,出错率较高的是材料分析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考生历史学习以及历史考试的各项技能和综合能力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其主要表现有:

① 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有部分学生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多,字迹模糊,语言表达不顺畅。

② 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欠佳。学生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上缺乏辩证的逻辑思维,只片面地抓住一个方面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也与部分教师平时教学缺乏唯物史观思想的渗透有着一定的关系。

③ 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普遍。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丢分。

④ 学生答题缺乏灵活性。从部分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不强,老师给出答案的能一字不差的作答,否则就答非所问,不切题意。这就表明学生如何抓住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应试能力亟待加以提高。

三、改进教学的几点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读史料,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其自主读书、自主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强化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以捕捉有效信息进行答题。

4.加强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

5.深化学科教学思想的渗透。历史教师一定要以学科教学思想为核心有效地进行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学科思想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目的。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

试 卷 分 析

王 正

2013 .11 .8.

《历史试卷分析反思教学改进措施.doc》
历史试卷分析反思教学改进措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