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英语

2022-03-16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生物学

腾讯科学讯(过客/编译)几个周以前我重新观看了《侏罗纪公园》,从故事情节到特技效果仍然非常经典。但是自从我观看这部电影以来,其中的一个情节一直都让我无法摆脱烦恼:那就是主角艾伦-格兰特对于雷克斯霸王龙能够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的论断。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格兰特博士对阿里纳说道,如果我们不动的话恐龙就看不到我们在电影中霸王龙逃了出来并且袭击了电影中的一群人,格兰特对阿里纳说道:“不要动,如果我们不动的话它看不到我们。”果然不出所料,在他说完之后恐龙从他们面前跑过而且没有留意到他们。那是什么原因,编剧迈克尔-克莱顿在《侏罗纪公园》剧本中解释称两栖动物的DNA能够帮助它们发现从视野前经过的生命。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电影编剧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带来了恐龙的视觉问题而非答案。在电影中格兰特博士表现出好像他正在叙述一件公认的恐龙事实一样。

科幻与现实

他讲的并非事实。在最近几年里,现实世界的古生物学家已经证明格兰特博士的观点非常错误。在2006年,俄勒冈大学的肯特-史蒂文斯受到这部电影的启发做了一个实验来了解霸王龙可能拥有什么样的双目视野。视野范围越广阔,动物的深度知觉和辨别物体是静止还是伪装的能力就越好。

史蒂文斯建造了霸王龙头部的一个比例模型,然后根据与霸王龙有近亲关系的短吻鳄、鸵鸟和老鹰这三种动物的眼睛放入了一些眼睛标本。正如他在网站上解释的,他借助一项名为“反转视野”的技术来判断一个给定的探测是够可见,这取决于是否存在一个清晰的自由视野。史蒂文斯的模型研究表明霸王龙的双目视野范围大约为55度,比现在的雕和鹰视野范围更广。而且它的视野只会变得更好。古生物学家从化石记录了解到,数千年以来霸王龙的眼睛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它的鼻子变得更低、更狭窄,这就使它比史蒂文斯的模型拥有更清晰的视线。

推荐第2篇:生物学

生物学定义: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学科。人是生物的一种,也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根据研究对象,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根据研究内容,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等。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发展历史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生物学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物质、能和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生命有许多为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能够以远远超出机器的生产效率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制造体内的各种物质,而不排放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能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过程中的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代生物学是一个有众多分支的庞大的知识体系,本文着重说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分科、方法和意义。关于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将分别在“生命”、“生物学史”等条目中阐述。

推荐第3篇:生物学

个人简历 基本信息 姓 名:应届毕业生 性 民 身 别:男 族:汉 高:175cm 出生日期:1985-11-10 身 份 证:**** 户口所在:山东省泰安市 毕业院校:山东农业大学 最高学历:大学本科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全职 目前所在:山东省泰安市 政治面貌:团员 所修专业:生物工程 毕业日期:2008-7 应聘职位:策划、市场、客户、助理类等相关职务。 希望地点: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等地。 希望工资: 面议 自我评价 本人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工作勤奋,责任心强,拥有扎实的专业 知识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曾加入学生会等社团并担任要职,积极组织参与了 各类活动及社会实践,组织协调能力突出;尤善策划类工作,思维灵活发 散,创新能力强;曾任文秘及网页设计相关工作,文笔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出 众,英语运用能力优秀。本人能以大局为重,秉承团结、合作、共赢的团队 理念,能从企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愿用奋斗和拼搏书写自己无悔的青 春。 教育背景 ◎ 2004 年 9 月至 2008 年 7 月 科 工学学士学位 ◎ 2005 年 10 月至 2005 年 12 月 教育公共关系资格证书 山东农业大学 公共关系学 高等 山东农业大学 生物工程专业 本 实践经历 本人于 2004 年考入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习。 入学初即竞选加入学生会,担任学生会主席秘书一职,负责会议组织、学生 管理、文档撰写及部门协调工作,组织并参与多场校级大型活动和院级活 动。 2005 年竞选加入山东农业大学农大报大学生通讯社,因电脑及网络技术 突出任网络部部长一职,并担任学生记者。 2006 年与同学组建“岳下学子” 网页设计工作室,并应邀加入生命科学学院"飞"动植物艺术协会,负责设计 承建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植物志网站(网址: http:///life/zhiwu/index.htm)。同年,曾到泰安市生力 源集团和泰安市泰山啤酒有限公司实习,学习了白酒及啤酒的生产工艺及其 流程,并完成了实习报告。 2007 年,负责设计承建山东农业大学地衣研究实 验室的地衣教学信息网等网站(网址: http:///life/sites/diyi/index.htm)。2008 年,开始在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毒理与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所获奖励 2005 年 11 月 社团活动先进个人 2006 年 10 月 暑期实践调查报告先进个人 2007 年 12 月 三等奖学金 语言能力 ◎ 英语 ◎ 普通话 熟悉 精通 级别:四级 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计算机能力 对电脑十分精通,实用经验丰富。熟练掌握 windows、DOS 等操作系 统及其维护,长期

使用 Office、WPS 等办公软件且经验丰富,熟悉 html 语言 并能利用 Frontpage、Dreamweaver 等软件设计制作网页,能够利用 Photoshop 软件编辑处理图像文件;熟悉计算机各硬件及其组装和简易维修, 长期熟练应用互联网,了解局域网络和布线等相关知识。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保密 联系地址:保密(邮编:271018) 电子信箱:admin@gdyjs.com 个人网站: http://

推荐第4篇:生物学

生物学

1.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2.相同的化学成分

3.新陈代谢

4.稳态

5.应激性

6.升值与遗传

7.进化

8.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9.细胞内最重要的能源物质:葡萄糖

10.植物细胞内的贮能物质:淀粉

11.动物细胞内的贮能物质:糖元

12.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能物质:油脂

推荐第5篇:海洋生物学

人类是自然界生物的一员而不是主人

——从食物链的角度阐述

摘要:地球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这个系统中的一员。近年来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而不是主人。本文从食物链的角度来阐述这一观点。

关键词:人类;食物链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这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是我国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中记载的,树、蝉、螳螂、黄雀、人五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人也是食物链的一员,本文将从食物链的角度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 食物链的定义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摄入某种物质后,制造出或本身就是另一种生物的营养食物而被其食入,通过这种一系列的植物、动物、捕食与被捕食等的食物营养纽带依次连锁转移关系,最终被人食入的途径。

二 人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以上的典故中树、蝉、螳螂、黄雀、人五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的食物涵盖了植物动物,在食物链中人类是位于最高阶层属于消费者。既然属于消费者,人类的生存就必须依赖其他的生物,没有了其他生物提供食物,人类将无法生存。在人类所处于的食物链中,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是一环扣一环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遭到破坏,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们人类自己。

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人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人类灭亡,对自然界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影响。毕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只是促进了物质循环。人只是起了一个促进的作用。从这点讲,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而不可能是主人。然而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人类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完善,如果人能以合理得方式干预自然界,将会促进自然界的发展。

三 食物链遭到破坏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越来越明显,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食物链中的成员必定要受到影响。

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最终要受到惩罚,在食物链方面,人类对食物链其他成分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自己。因为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比如一种毒性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成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

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鹰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目前人们比较关心的福岛核辐射问题,日本将大量的辐射水排到海里,这些污染水是比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辐射物将会在鱼、贝等生物中富集,最终会影响到人类,虽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但是核辐射的影响是漫长的,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人们都将受到影响。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它们理应是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1]。

四 建立生态文明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2]。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

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在人类处于的食物链中,人类应尊重其他层次的生物,保护其他生物就是保护自己。

五 结语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自然界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 ”[3]。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大地震给人带来巨大伤痛的同时也让人们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而不是主人。

参考文献

[1]杨多贵, 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

[2]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3] 《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

推荐第6篇:生物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关于小池塘大世界的生物学教案

试讲人:刘伟

小池塘 大世界

引入新课,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学生看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根据教材的要求,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

(1)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关系?

(3)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4)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的种子,对这些田地加网,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小结: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到,一个环境中有各种生物。各种生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制约的。除此之外,生物要生存下去,环境中还要满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种非生物因素。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将在一定地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根据地域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等。

1.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1)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在校园观察时看到的生物。教师可以将学生看到的生物根据其营养方式写在黑板上。

(2)校园中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说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3)以校园为一定的地域,在校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 各类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此称为消费者。 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叫做分解者。

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蚯蚓这种动物,蚯蚓是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理由是什么。 (4)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什么因素?

(5)分析教材P.152图V-15“湖泊生态系统”、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组成。

1 小学六年级下册关于小池塘大世界的生物学教案

试讲人:刘伟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可以用P.153图V-16表示。 小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该包括 2.“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学生将P.151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如:

植物→昆虫→食虫鸟→鹰 植物→吃草籽的鸟→鹰 植物→兔→鹰

小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如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根据我们知道的人类的生物学特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3.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 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入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读书P.154~155,讨论: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这种平衡关系会不会被破坏?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

2 小学六年级下册关于小池塘大世界的生物学教案

试讲人:刘伟

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提问: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4.本课小结: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各种非生物因素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员。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这一规律,树立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

推荐第7篇:人体生物学

人体生物学

生物学是研究人体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人是生物的一种,也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生物学就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的一门科学。

生物学主要子域

▪ 解剖学

▪ 生物力学 ▪ 天体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 生物化学 ▪ 生物地理学 ▪ 生物统计学 ▪ 植物学

▪ 流行病学

▪ 基因组学

▪ 真菌学

▪ 古生物学

▪ 生理学

▪ 毒理学 ▪ 表观遗传学 ▪ 组织学 ▪ 神经科学 ▪ 寄生虫学 ▪ 量子生物学 ▪ 动物学 ▪ 细胞生物学 ▪ 细胞微生物学 ▪ 时间生物学 ▪ 保护生物学 ▪ 发育生物学 ▪ 生态学 ▪ 进化生物学 ▪ 遗传学 ▪ 人体生物学 ▪ 免疫学 ▪ 微生物学 ▪ 营养学 ▪ 病理学 ▪ 分子生物学 ▪ 生命起源 ▪ 药理学 ▪ 海洋生物学 ▪ 生物数学 ▪ 系统生物学 ▪ 生物分类学

推荐第8篇:生物学谚语

谚语、俗语、成语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2010-12-3 10:44| 发布者: 柯珲璋| 查看: 993| 评论: 0|来自: 福建中小学生在线

摘要: 蕴含生物学知识的谚语、俗语、成语大盘点。 关闭广告 展开广告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等的分解作用,产生的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描述的也正是这一生态现象。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要认识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相反,\"橘逾淮北而为枳\"则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建立工业与民用设施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只有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蛾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一种适应性,但当遇到金小蜂时,悲剧就恰恰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完全、绝对地适应。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某些特征就会变得不适应了,这是适应的相对性。

千篇1律——细胞的有丝分裂(其特点是染色体复制和均分。正常情况下,不论细胞分裂多少次,染色体数目不变,保证了亲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 改头换面——变态发育(胚后发育中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与幼体面目全非的自己)

一分为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华而不实——植物体缺少元素硼而出现的现象(缺硼时,花粉发育不良,植物虽开花,却不能受粉,很难形成种子)

时隐时现——连续分裂的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形态的变化。

吞吞吐吐——细胞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无中生有——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绿色植物能把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糖类) 根深叶茂——根吸收水和矿质离子与光合作用(根深才能充分吸收水和矿质离子,使二者最大限度地参与生命活动,保证植物茁壮成长)

瞬息万变——新陈代谢(即生物体内数量众多、反应迅速的化学变化)

川流不息——高等动物和人的循环系统,负责运送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津津有味——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而使味蕾感觉到甜味)

移花接木——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通过扦插、嫁接等方式来繁殖花卉和果树) 不攻自破——卵生生物的个体发育(是指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幼体破壳而出,进入胚后发育)

无师自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即景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

六亲不认——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印随(刚孵化的小天鹅,会紧跟它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可以不是双亲) 惊弓之鸟——鸟类的条件反射。 画饼充饥——人的条件反射。

开花结果——开花受粉后形成种子,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 供不应求——异化大于同化(如人的甲亢) 言传身教——高等动物和人的后天性行为(使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以更好地适应 环境和社会)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含义:这里肥主要指矿质元素,说明植物在开花期间需要吸收大量的矿质元素。春华秋实,如硼元素是植物开花结果时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一旦缺乏,不利于花粉的萌发,植物只开花,不结果。

说明: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飞蛾投火——自取灭亡”

含义:“飞蛾投火”是昆虫的一种先天性行为——趋性,趋性是动物对环境因素刺激最简单的定向反应,如某些昆虫和鱼类的趋光性,趋热性,趋化性等,他们都与神经调节有关。

说明:动物的趋光性也是应激性。

“有水无肥一半收,有肥无水看着丢”

说明: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水和矿质元素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

“朵朵葵花向太阳” 这是植物的向光性,由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少,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长得快,弯向光源。

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能适应环境。

“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

说明:生物具有变异性,变异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明:生物具有遗传性,也借指:因果报应。

“树怕没有皮,人怕不要脸”

含义:树皮里有筛管,筛管是输导有机营养物质的,如果树皮被损坏了,筛管就被切断,根部就不能得到足够的有机营养,会“饿死”,直至整棵植株枯死。

说明:脸面是人最重要的,就像树皮对树的重要性。

“万物生长靠太阳”

即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太阳的光能必须要首先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被固定到合成的有机物,所有的动物和人类活动所需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大树底下好乘凉”

本意:在某种庇护下,可以很轻松地做事或得到利益。

生物学意义:在夏天的炎炎烈日下,树叶茂密的大树进行着强烈的蒸作用,水分在从叶片的气孔散失而成为水蒸气的过程中,吸收了周围空气中的大量热量,使其温度下降,从而使大树底下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去处。

“作茧自缚”

生物学含义:适应的相对性,作茧的目的是保持自身,而因此更容易被其天敌捕获。

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

生物学含义:生物有变异性,变异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含义:鱼儿用鳃呼吸,过滤水中的氧气,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氧,鱼离开水,就不能呼吸会窒息死亡。瓜是果实,瓜的生长需要秧苗的光合作用为其提供营养,没有瓜秧,瓜就不能生长。

物竟天择,优胜劣汰

含义: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种间的竞争、捕食等,谁胜谁败,谁存谁亡由自然环境来决定,来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优胜者生存,劣败者被淘汰。生物有适应一定环境的特征。

我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只怕寸水”

含义:麦初长时,任水灭顶无伤害,因为小麦幼苗期需水多,成熟时,需水少,水多影响其生长,说明植物不同发育期对水分的需求不同,要根据不同的发育时期,合理灌溉。

农谚说:锄头下面有水,锄头下面有肥

含义:是说经常松土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能的原因是锄地松土可以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为矿质离子的吸收提供更多的能量,有利于硝化细菌的活动,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有利于促进固氮微生物的活动,增加肥力,有利于抑制反硝化细菌的活动减少氮素的损失,促进植物生长。

常言说:吃胖容易,减肥难

含义:吃胖容易说明糖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只要食物中有足够的营养,就有一部分营养物质转化为脂肪贮存在皮下,使人发胖,只要还有进食,就会不断地摄取营养,就不会让贮存的脂肪氧化分解供能,只有当摄入的营养严重不足,糖代谢发生障碍,才会动用贮备的脂肪氧化分解供能,才能使脂肪层变薄而减肥。

“金蝉脱壳”

生物学含义:昆虫的变态发育。

“画饼充饥”

生物学含义:条件反射。

一山不容二虎

含义:种内斗争

狼狈为奸

含义:种间互助

鱼蚌相争,渔翁得利

含义:种间斗争

落地生根

含义:植物营养生殖,无性生殖的一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含义: 在生物学上它具有食物链的含意。这句谚语隐含的一条捕食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

二、

三、四营养级。又有如:“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常捕螟蛉为食。

红花还需绿叶抚衬

含义:红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花的生长需要叶片的光合作用为其提供营养,没有叶片的光合作用就不会有红花的生长。

推荐第9篇:中学生物学

中学生物学

期刊时间 2002年01期

1.生物教学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张志礼

2.中学生物课的研究性学习

范国军

3.过程探究式学习

张仕频

4.“藻类植物”一节的探究式学习

徐承宏

5.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讨

王苏豫

6.国家生物课程改革试验与探究

柏海英

7.基础教育生物课程改革探索

李志丹

8.生物探究实验实施的指导方案

万建强

9.浅谈讨论式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功能

俞丽萍 2002年02期

1.高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周洪亮

2.实施开放性生物教学 应对WTO教育革命

史宏

3.STS教育与生物教学

任布君

4.改变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

徐晓芸

5.“问题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何启示

徐占胜

6.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许丽群

7.改教材进度 利探索创新

卢连平魏洪英

8.讨论生物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教学策略

李其柱

9.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石进德 谢雪锦 2002年03期

1.生物学实验探究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郭光志

2.谈“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 张峰 仇召美

3.综合探索创新——创造性教学例谈 张从福

4.生物教学中开展“说题”活动探析 戚富厚

5.讨论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张晓文

6.让学生拥有一颗善于发现问题的脑袋 吴建庭

7.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无子果实的成因” 邱国强

8.新教材实验教学特点及启示 冯礼明 2002年04期

1.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成果的评定 王延福

2.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吕柏盛

3.实验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张恒泽

4.“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钱永勤

5.三维+动手+综合——从一份美式生物教学中得到的启示 浦彤

6.课改带来的生物课堂变化 赵玉琴

7.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尝试 李言高

8.探究性学习一例 张术良 2002年06期

1.STS教育与探究性学习关系 张文华 李会林

2.推进探究性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金伯明

3.培养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探究 林晓红 2003年01期

1.高中生物游戏教学法 童春水

2.注重实例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戚富厚

3.变式策略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邬林洁 4.生物实验教学中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张松

5.运用探究式学习法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郭宗花

6.转变学习方式 开展合作学习魏正惠

7.实施《课程标准》进行探究学习李成广 张玲

8.“我的课堂变了”——新课堂学习方式改变浅谈 林美娟

9.递进性学案设计和使用的研究 袁茂坤 2003年02期

1.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再认识 宋建军

2.引进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环境保护》课后思考 柯维奇

3.生物新教材开放式教学探究 金志秀

4.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沙林祥

5.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尝试 陈嬿

6.生物学探究实验的命题示例 王树云

7新课程条件下讨论式教学的功能研究 .谭兴云 万建强

8.一次探究性活动的意外收获 谷霞

2003年03期

1.加强学科渗透 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陈燕飞

2.以学生为本 活化生物教学 章红

3.出现相反的探究结果怎么办 薛桂玲

4.生物科学探究与常规生物实验的区别于联系 李志香 卢连平5.感悟新教材 金尚春

6.按照新课标 命制生物题 冉素华 2003年04期

1创新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新时空 .李荣万

2.用探究性学习的钥匙开启学生科学素质的大门 谭静

3.对研究性生物学实验的初步认识 宋昌平

4.生物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尝试 胡振红

5.浅析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意义及及教学策略 燕艳 陈继贞 2003年05期

1.生物课改中应处理好的几个辩证关系及解决策略 马德海 张红丽

2.学生命题——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 于国里

3.解决问题也能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成慧霞

4.高中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黄少旭

5.探究不等于实验 许白莲

6.生物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陈素华 2003年06期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张卓鹏

2.“问题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汪建群

3.激励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问“ 袁永文

4.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孙启茂 李爱华

5.规范实验设计方法 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陈行虎 赵秀芳

6.生物新教材新在何处 吴云

2004年01期

1.生物课堂教学”主体参与'的实施策略初探 徐彬英

2.生物教学中引发学生探究的策略 俞志斌

3.探究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黄惠涛

4.巧挖课本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思维方式 孙德 5.结合实际开发生物学新课程资源 陈培豪

6.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陈楠

7.生物学学习方式的探讨 王苏豫

8.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做法 范存连

9.探讨情感目标在生物新课程中的实施 魏丽莉

10.构建生活化、活动化、多维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朱敏燕 任小文 2004年02期

1.对中学生物实验准备课的新探索 李世伟

2.提高探究性学习效率的实践与研究 周世杰

3.培养生物学学习兴趣的四种形式 姚笃信

4.对中学生物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思考 刘向红

5.研究性学习一例 杨晓玲

6.新课标新挑战 狄贤超

7.《生物课程标准》的特色及教学方法的变革 丁钉

8.新课标生物学习评价探索 李伟 黄宏军

9.新课改背景下对生物教学评价的思考 薛广林 2004年03期

1.高中生物学科的STS教学 涂金学

2.实施素质教育之路——优化课堂教学 朱文江

3.应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生物教学 陈占明

4.如何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生物实验的能力 叶志杰

5.生物学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初探 陈洪根

6.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沈瑜

7.运用各科相关知识 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梁武酉

8.务实创新 推进课程 李杰

9.当好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实验教师 陆卫忠 2004年04期

1.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尝试 赵法茂

2.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林红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探究 何勇

4.浅议澳大利亚的生物课程教学特色 施问华 2004年05期

1.浅谈在生物学中如何创造性开展STS教育 何荣良

2.调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吕柏盛

3.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自主构建知识——从两个探究案例谈起 黄建书

4.生物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案例 温新娟

5.新课改下生物作业的改革与思考 孙叶萍

6.网络环境下新课改生物实验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 崔洪斌 2004年06期

1.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黄庆坤

2.对“差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探索 汪花菊

3.生物教学中实施快乐教育的探索 许雅芬

4.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蒋桂兰 刘中国

5.新课改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 陈善杰

6.生物教学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何荣江 顾凌云 2005年01期

1.生物教学中的CMO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索 李冰

2.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生物课堂 闫朝军

3.多元智论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刘庆国

4.关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黄卫华

5.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彭胜

6.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 何夕林 2005年02期

1.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张红星

2.“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 贾广磊 徐鸿雁

3.浅谈生物课教学中新素质的培养 钟建国

4.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 吴小峰 2005年03期

1.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楚尊芹

2让创新能力培养走进生物学课堂 .沈琼荣

3.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 朱文江

4.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观 陈福高 2005年04期

1.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学教学语言的思考 郭永峰

2.提高探究性学习时效性的策略 徐安文

3.新课改下生物学教学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殷庆明 李贵玲

4.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 张海军

5.变式教学在生物实验中的运用 胡志军

6.探究发现过程 建构光合作用概念 何红英 郭凤英

7.新课改中实验课结构模式的探讨 沈忠 2005年05期

1.反思性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黄惠涛

2.生物教学中的空白艺术和新课程改革 石初明

3.生物教学中的赏识与惩罚 陈旭微

4.如何在说课中体现新课改理念 孙叶萍

5.实验中联系实际问题的例谈 石明国 2005年06期

1.生物学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 朱延芳

2.PBL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尝试 刘春娣

3.在生物教学序号实施和谐教育初探 朱国梁 沈忠

4.例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严晓松

5.中学生物实验设计的教学研究 秦亚平

6.新课程概念下的——“自学式、讨论式”教学实践 吴海燕

7.因地制宜利用课程资源是贫困山区课改的必由之路 任新中

推荐第10篇:谈谈生物学

谈谈生物学

——给高一学生做学法指导

各位同学,大家好

作为生物教师,我想从生物专业和教师职业这两个角度谈谈生物科学的特点和学习生物学的方法;文科班的同学可能对这样的话题不感兴趣,撇开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这样的大原则不讲,单从最功利的角度出发,我必须提醒你们,我们的上一届,也就是现在高二的部分同学正在为自己的偏科付出代价,承受再次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恐怕我还不得不指出,从今往后,我们的学校也必须习惯这样的事实: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在我校已学习三年,却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所以,我的讲话是面对在场所有同学的。

我先站在教师职业的角度提些建议。

首先,我想说生物学是一门以事实为基础的科学。意思就是这门学科需要我们先识记事实,然后再研究这样的事实是如何形成的,及其存在的合理性。举个例子,“人的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这一事实我们首先应该接受并记住它,因为这不是一个推理得出来的结论,生命也并非恰好有46条染色体才能存活。再比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这也是一个不依靠逻辑推理而存在的事实,在其他类型的动物体内,承担相同功能的红细胞都是有核的,我们也只有把它先记住,需要我们记住的知识确实不少,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的结构、有丝分裂的过程等等,今后的学习中需要记住的基本事实也必定是越来越多。所以,我给大家的第一条建议是,在生物学科投入足够的时间,认真阅读教材,记住基本事实。

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自己遇到的问题不光是高中生物教材上出现过的,对了,高中教材的编排是默认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的知识,而我们的真实情况是初中生物欠账太多,比如“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来的,其性状与其内部曾经发生的受精作用无关”,再比如“运输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导管是死细胞”,这都属于初中生物学知识,这些知识的缺失成了部分同学进一步学习高中生物学的最大障碍,我们曾要求大家把初中教材带来,可是大部分同学即使带来了,也没让这些书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次,我们还需要一些生活常识,比如,“做馒头的面粉是小麦的种子磨成的”,“豆芽是大豆或绿豆萌发的”等等,这也是被默认高中生已经掌握的常识,但也确实有人不知道,缺乏这些基本常识,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曾经有一个学生拿一个不怎么复杂的遗传学问题来问我,我给他讲了一遍,他说没听懂,我换了角度再分析一遍,还是不懂,掰开了揉碎了,反反复复好几遍,我觉得已经没法讲的更明白了,但还是解决不了他的问题,我俩之间在沟通上似乎存在一种说不清楚的困难,纠结了半个小时,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四二

一综合症”造成的障碍,他的爷爷奶奶把他叫孙子,姥姥姥爷也万分疼爱的把他叫孙子,于是这孩子对自己究竟是谁的孙子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因而不能对题目中给出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我给大家的第二条建议是补上初中欠账,在生活中也要观察、思考和积累,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

然而,只记住这些基本知识和常识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既然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那么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就应该有23条染色体,既然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就不能像其他有核细胞一样继续合成新的生命物质,因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就是短命的。这些结论也是事实,但这些事实已可以通过先前掌握的知识推导得出,不必死记硬背,而更要求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想必大家在学习遗传规律的过程中更有深刻体会,学习生物学,既需要大量的识记,更需要严谨的逻辑思考,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不断的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我给大家的第三条建议。

第四,生物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当理论应用在实践中时,要善于思考实践中的细节。比如,要检验表现某显性性状的小麦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用什么方法最简便呢?很多同学首先选择测交的方法,这在理论上是没问题的,但是没有考虑在实践中是否简便。小麦是自花受粉的植物,测交需要套袋、去雄、人工授粉等繁琐的操作管理,而自交就可以省去这些劳动,并能到达同样的目的,这种理论和实践衔接的问题,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否则,你设计的实验就可能是无法操作的。

生物学还是一门实验科学,有些知识的掌握和感悟要靠动手操作来实现。比如与显微镜操作有关的题目让很多同学犯怵,不知道题目在问什么,即使看了答案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实验操作不过关,如果你经过练习,把显微镜变成了你可以熟练使用的工具了,就像你上学路上骑的自行车,你就知道题目在问什么,也知道为什么了。我校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资源,珍惜每一次实验课,带着明确的实验目的去操作实验,探索知识。这是第五条。

第六,学习生物学,要掌握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准确把握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的使用,不要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自创语言来表达。一方面,准确掌握基本概念是进一步判断推理的前提,另一方面,正确使用这些专业术语和概念也是表达和交流所必需的。有一个同学,自习课上讲台来问我一个减数分裂的问题,他在纸上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小圆圈儿,在圈儿里画了几条线,然后跟我说:“不就是一个这个,四个这个,形成两个这个,这两个分开,为什么是两种?”一连串的话,每句当中都有数词和量词,就是没有名词,对若干不同的对象都用“这个”来指代,恐怕神仙也听不懂在说什么。他为什么不用那些专业名词来表

达呢?没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既不能思考又无法交流的,怎么可能会解题呢?

还有,建议同学们要以教材为主要学习材料,不要过分依赖练习册上的归纳总结,如果没有对知识本真的理解和感悟,而是急功近利的热衷于那些所谓的解题技巧,就会把有理有序的认知过程变为机械记忆,结果是加重了记忆负担,破坏了知识体系,降低了学习效率,欲速而不达;还想建议大家要自己主动积极的思考,不要一有丁点障碍就去找老师或同学要现成的答案,甚至于对老师的启发诱导颇不耐烦、颇有微词;还想建议大家单纯的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不妨拿出纸和笔来做做演算„„

好了,建议就提这些,利用这一点宝贵的时间,我还想从生物专业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看待生物学。

就我所知,在中学里,生物学是最容易被误解的一门学科。误解一,生物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多背多记就行。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有所澄清,在此不再赘述。误解二,生物学在高考总分中比重最小,是个小学科。对此,我想做一个郑重更正

你知道吗? 你的眼睛是最精巧的照相机和摄像机,你的耳朵是恰到好处的声波接收器,你的心脏是最节能的液压传输装置,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杠杆和滑轮的运作,你的每一次思考,都是神经上的电流在工作。

所以,生物学是物理学在生命体上的实践。 你知道吗?

生物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小型化工厂,但其内部反应种类之多样,变化之复杂,管理之有序,是任何一个大型化工厂无法企及的。

生物的任何简单或复杂的生命活动都最终用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来解释。 迄今,已经有数十位生物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所以,生物学是化学在生命体上的体现。

你已经知道,孟德尔的成功离不开数学中的统计学。最愚钝的牧羊人都知道,“母羊生母羊,三年五只羊”,这其实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

数学是生物学的工具,生物学也曾推动数学的发展。 所以,生物学博大精深,是自然科学的大综合。

生物学与文学艺术也素有渊源,你知道唇齿相依,故能理解唇亡齿寒,如果你不知道肝胆相连,又怎能领悟肝胆相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多少传世佳句和千古名篇是对生物现象的描述和提炼!

我们太应该热爱生物学了,它给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以广阔的实践,是滋养文学艺术的不息源泉。

下面奉上小诗一首,做为这次讲话的结束。 睁开你的双眼 端详周围世界 四季轮转 万物井然

种瓜种豆,代代遗传 生龙生凤,时有突变

舞动你手中彩笔 临摹细胞中的代谢 核酸的承诺 由蛋白质来兑现 只有捕捉到ATP的瞬变 才能跟踪元素的循环

张开你的臂膀 去拥抱那盈盈绿野 不论是阔叶还是针杉 为你供氧源源不断 与你交换的

仅是你丢弃的二氧化碳

启迪你的智慧吧 去解读沧海桑田 生命有序 学海无边 造物神奇

都记录在DNA双螺旋

张恩亚于2011年4月

第11篇: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论文

学 号 年 级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全球气候变暖与生物多样性

摘要:地球气候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但是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类本身的各种生产活动形成的温室效应所引起。它的影响将逐渐超过气候的自然变化,成为世界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本文着重讨论下列几个问题:综述了全球变化的现状,讨论了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并从全球变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正反馈因果关系出发,指出生物多样性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提出了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JIN Weilin Abstract The earth\'s climate change is often happens, but the current global warming is caused by human itself that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formed from all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Its influence will gradually exceed the natural climate change itself and become the main trend of the world climate change.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discued the following a few questions: Review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lobal change, and discue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global warming on biodiversity, and based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of the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global warming and the biodiversity, point out the important value of biodiversity on global climate warming,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biodiversity

全球变化是目前涉及领域广泛的生态学热点之一,它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养分生物化学循环以及刚刚划入该领域的生物多样性丢失等方面内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并不属于全球变化的范畴,而是与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并列为全球生态学研究三大热点论题。生物多样性最近被划为全球变化领域是由于生物多样性已不是孤立的局部的现象,而是和全球变化的其他内容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全球气候等的变化会影响到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也必定会影响到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养分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已和全球气候变化并列为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而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由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起的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成为今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

1.全球变暖概况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已逐渐对全球变暖形成共识:地球在持续“升温”,在过去100年上升了14℃。据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组建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结果显示:20世纪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100年。有资料表明,近150年最暖的12年中有11年出现在过去12年中。 1.1.原因

气候变暖的成因起源于温室效应的假说。所谓温室效应,指随着人类排放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在地球的表面形成一个大的气层,阻止太阳光照射到地面后反射回去的热红外线向太空辐射,从而使地表与低层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效应密切相关,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了气候变暖。很多人认为,气候问题实际上是能源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实际上就是要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效率。对大部分国家来说,气候问题和能源问题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增加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1.2.引起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在全球边暖的大背景下,全球异常气候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飓风、风暴、热浪、火灾和干旱越来越普遍。气候变暖已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现实威胁,而且这种威胁仍将持续不断加剧。 1.3.缓解全球变暖的最根本措施—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它的基本特征是“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基本要求是减少碳源,增加碳汇,减少碳基能源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基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简略地说,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人类对碳的依赖。对于低碳经济的意义已经有很多的评价,低碳经济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起成为重塑世界格局的三大力量。也有人评价低碳经济会成为当前战胜金融危机,走出经济长期衰退的新的引擎和救命稻草。也有人预测,从战略层面和科技层面讲,未来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低碳竞争。一般来说,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做好三项基础工作。第一:要确定碳足迹。第二:碳预算。第三: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系统。

2.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1 温度升高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漫长进化历史的产物,无论其地带性分布还是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都反映了它们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各个自然地带都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使陆地气候带发生迁移,相对滞后的生物地带迁移容易使物种的种群大小及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导致部分种群的灭绝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消失。

地质史上气候波动的周期远比现在生物经历的气温升高时间长,所以生物有适应变化的足够时间,而短期的气温升高会使适应性差的物种由于难耐“高温”而死亡、灭绝。同时,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表面温度升高也引起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2.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大陆冰川和极冰融化,海水膨胀,致使过去100年里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5cm。到2100年若气温升高1-3.5℃,全球海平面将上升95cm。海平面升高首先要淹没沿海低平地,迫使生物向新的生境迁移,物种的灭绝是很容易发生的。另外,海平面上升引发的盐水人侵现象也使生境发生改变,引发物种迁移或灭绝现象。生境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最直接的原因。 2.3.干旱化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局部地区干早化趋势明显,干旱化伴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缺乏水分和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产量降低,能供养的动物数量锐减,许多个体由于饥俄而死亡,物种的灭绝根容易发生,而个别物种的灭绝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又极易导致连锁性的灭绝事件发生。

全球变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生物多样性早成影响,包括:(1)导致生境退化与丧失,(2)导致物种分布范围的变化,(3)导致生物物候期的变化,(4)对动物繁殖造成影响,(5) 增加物种灭绝速度,(6) 增强病虫害等。

3.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3.1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碳以CO2的形式进行全球循环。首先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将之转化为有机碳,进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进行流动,最后,通过各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又以CO2 的形式进人大气循环过程。

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人为地增大了向大气中的CO2排放。同时,砍伐森林减少了对CO2的固定使大气中CO2浓度以约每年0.5%速度提高。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能大量固定CO2,使碳以生命有机体的形式得以固定,所以生物多样性对降低CO2浓度,缓解温室效应应有积极作用。 3.2.对热量收支平衡的影响

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大气中的CO

2、水蒸气、CH

4、N2O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气温升高。在植被覆盖良好的地区,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有机能,使地面温度较没有植被时下降许多。

同时,植被覆盖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低,二者叠加,使林地上气温比裸地要低得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的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转化与固定效率越高,能改变大气热量收支状态,起到缓解温室效应的作用。总之,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是积极的。

4.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的应对策略

(1)促进生物多样性受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反应的研究。根据物种、群落及生态系统分布、组成结构等基础资料,研究生物多样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反应,尤其应加强长期、大尺度、区域性的研究,提高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能力。(2)建立完备的监测体系, 以便及时监测气候变化对物种丰度与分布、生境范围与状况、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的影响。(3)制定应对策略,减轻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建立包含气候变化因素的保护区管理规划。(5)把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考虑纳入相关国家政策、方案和计划中。(6)加强多个环境公约之间的协调与合作。(7)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意识。生物多样性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国内公众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可以利用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公众的认知与参与度,积累解决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民间资源。

5.结语

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全球变暖导致了植被分布的变化、物种局部的灭绝直至在整个地球上的灭绝,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下一世纪,这种过程将随着全球变暖速度的增高而加剧。现在全球物种的灭绝速率比人类干扰前快100-1000倍(Bardeckiet al.1990),某些物种灭绝可能导致基本的生态过程的毁灭,进而导致其它物种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毁灭,人类活动比单独的气候变化对物种灭绝的作用来得更大(林光辉,1995)。在全球变暖和物种灭绝间存在着正反馈关系,人类必须深刻地认识这种关系以减小人类自身种下的苦果的影响。

全球变暖正威胁着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持,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又以生物多样性为重要依托。因此,无论出于对生物多样性物质贡献的需要,还是环境贡献的需要,全人类要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吴榜华,孟庆繁.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吉林林学院学报

[2],王献溥.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主要对策(一).农村生态环境[3].苏宏新,马克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协同方法.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4].苏宏新,马克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进展与展望.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5].徐瑞永译William W.L.Cheung等著.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预测.中国渔业经济

[6].彭少麟,赵平,任海,等.全球变化压力下中国东部样带植被与农业生态系统格局的可能性变化.地学前缘

第12篇:幽默生物学

幽默生物学:关于笑的学问

作者:艾里克·约翰逊 译者:江天梦

1931年冬季的某个早晨,在伦敦市一个墓地里,卫理·安德森正神情肃穆、低头看着母亲的棺木被慢慢放进墓穴。突然,他竟笑出声来,令参加葬礼的人们惊骇不已。安德森一开始还能拼命掩住自己的嘴,竭力不让自己笑出声来,可是笑的冲动却越来越强烈,很快就无法控制,他只好赶紧从墓地跑开。几个小时之后,安德森还是无法控制自己,家人只好立即将他送医院急救室抢救。值班医生对他的瞳孔和其他重要生命体征做了仔细检查之后,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但还是建议他住院观察。两天后,安德森死了。尸体解剖显示,安德森大脑基部一根动脉上有一个很大的血管瘤,但已破裂,从而使下视丘及邻近的脑组织受到压迫。

就在此类悲剧的基础上,诞生了一门关于笑的科学。多少个世纪以来,从亚里斯多德到达尔文,不知有多少大思想家都希望搞清楚幽默的本质及其起源,可都仅仅停留在对各种想法的验证水平上,最终都没能留下任何精妙的结论。但是,对类似卫理·安德森(真名不明,医学文献都只提到这个假名)这样的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却因先进而复杂的活人脑组织扫描技术的应用而得到有力的支持和发展。幽默研究人员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其中有些研究在他们的同事看来还觉得有点荒唐),最后把研究重点锁定在人脑的所谓“笑回路”上。

人类可能是唯一能笑出声音来的动物,可实际上,喜欢笑(但笑不出声来)的动物并不少。查尔斯·达尔文在他1872年完成的研究专著《人类与动物的情绪表达》中指出,很多种猴子在高兴的时候都能发出一种重复而短促的叫声,和人类的笑声具有明显的可比性。此后,更有研究发现,很多动物,甚至连没有多少事情可以“一笑”的实验用老鼠都有幽默感。两年前,《脑行为研究杂志》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称,心理学家痒痒老鼠的肋骨和肚皮时,老鼠竟出现玩耍性的咬啮反应,并发出超声波级的吱吱声,而且,声波最强劲的老鼠也最渴望痒痒。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喜欢痒痒的老鼠,经过4代之后,发出吱吱声的比率竟可达到它们的曾祖父母的2倍。

不管笑或痒痒感有没有相应的基因,但真正的幽默感确实不是有几根敏感的肋骨就能够说明问题的(其背后有非常复杂的神经生理机制)。伦敦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心理学家文诺德·高尔给笑话下的定义是:可令人发笑的笑话首先是一种属于认知水平上的一连串心理机制,然后才是基于这一串心理机制基础上逗乐感。这个定义本身就显得十分滑稽,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也该谢天谢地了,因为我们毕竟有了一个定义。按照这个定义,可把笑话分成三个熟悉的子类别:第一类是语音层次上的笑话,或叫俏皮话(类似“脑筋急转弯”一类的笑话),如:“高尔夫球手为什么穿两条裤子?——因为有一条裤子破了。”第二类是超越了词汇游戏水平的语义层次上的笑话,如:“工程师会用什么手段控制生育?——用他的人格。”第三类是无言笑话,如漫画或滑稽动作。每一类笑话(从内因上看)都依赖一系列心理机制,他们在大脑中都有其相应的区域,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直至从外观上表现出笑的行为)。

二十世纪

七、八十年代期间,科学家对这类心理机制的作用地点已经越来越清楚。神经科学家早就怀疑右脑半球是情绪、人格和非字面语言的所在地。语言机能障碍是否由于大脑右半球受伤引起的?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有语言障碍的病人往往也没有多少幽默感。虽然病人有可能因滑稽动作发笑,可要让他们理解书面笑话,困难就大了;如果让他们来选择漫画的对应文字介绍,就会“牛头不对马嘴”。

心理学家普拉席巴·谢米和多纳尔多·斯特斯为进一步统一以前各有关研究文献的观点,在多伦多大学开展了一项后续性实验。他们先用一系列语言性的及非语言性的幽默去测试对照组的反应情况,然后让用他们认为“绝对好笑”的笑话来测试病人。病人总共21人,他们都是在成年后脑前叶才受伤的病人。研究结果(发表在1999年的一期脑科学杂志上)和那些笑话一样清楚明白:大脑右前叶受伤的病人幽默感最差。这两位心理学家在论文中写道:“病人对简单一点的逻辑知识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让病人为某个不是幽默一类的故事选择一个合乎逻辑的结尾,他们的选择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要求他们来完成某个幽默故事的结局,则病人往往喜欢沿着滑稽动作的思路来选择一些具有出乎意料之外特点的答案,可是那些幽默故事之所以让(正常)人发笑的结局(和他们的选择)却完全不同。在这些病人看来,似乎幽默的全部要素只是“出乎意料之外”。

有一个让病人选择具有幽默效果的答案的幽默是:邻居来到史密斯先生家门口,问:“史密斯,你下午要用割草机吗?”史密斯知道他的来意,于是用一种戒备式的口气说道:“当然要用了”。研究人员给病人提供4个选择项:

(a)邻居一不小心,一脚踩在草耙上,耙柄差点儿打在自己脸上。

(b)邻居说:“啊,那太好了,你既然要除草,那你家的高尔夫球棒就用不着了吧?我正好想借来用用。”

(c)邻居说:“啊,那你用完之后能借给我吗?”

(d)邻居说:“鸟老是喜欢飞来吃花园里的草籽。”

正确答案应该是(b),对照组都对了,那些受伤部位在左前叶或后脑部的病人也选对了,可右脑前叶受损的病人则往往选择(a)。此外,后者虽然能理解某个笑话,可往往却连微笑一下都没有,更不用说大笑不已了。

斯特斯和谢米在总结他们的实验结果时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大脑右前叶是人脑最沉默的区域。可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区域反而可能是大脑的“票据交易所”,一切和人的自我意识有关的能力,如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能力、感知能力和情绪,全都汇聚在这里。斯特斯指出:“对幽默的理解其实是很严肃的问题,因为你首先需要具备理解暗示内容的能力,同时还需具有形成自我概念的能力,然后还需要把各种情绪反应正确地联结在一起。由于大脑右前叶连接着大脑的各个区域,因此右脑前叶应具有把这些能力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斯特斯和谢米所研究的那些最没有幽默感的病人,其脑前叶的受伤位置就在一个叫做“脑前叶下腹中轴皮层”的地方。最近,文诺德·高尔和雷蒙·多兰在其发表在《自然》杂志“神经科学版”上的相关论文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这个区域的功能。研究人员邀请14名没有脑损伤的试验者来听一系列语义笑话和语音笑话(即前文提到的前两类笑话——译者注)。试验者一边听着笑话,实验人员则在一边用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仪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以追踪和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情况。结果都在意料之中:语义类幽默激发的大脑区域正是语义理解功能所在地——后颞叶;而语音类幽默激活的正是右颞叶,它是大脑处理多义词的地方;但无论哪一类型的幽默,那个叫做脑前叶下腹中轴皮层的区域都始终处于激活状态。高尔说:“如果你觉得那个幽默特别好笑,脑前叶下腹中轴皮层就被激活;如果你不觉得好笑,那么这个区域就不会被激活。”而且,一个幽默越好笑,这个区域的活动强度就越大。

至此,似乎可以认为研究可以到此为止了,因为所有幽默机制在人脑中的位置都已经弄清楚了。但有时候某个很好的笑话可能会不经意地接近大脑的某个角落,然后在某个意料不到的时刻冒出来让你发笑。洛杉矶加州大学神经外科医生伊查克·弗莱德在其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中,就介绍过这么一个例子:弗莱德当时正在研究一名16岁癫痫少女的大脑,以寻找刺激其癫痫发作的发作根源,结果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要他给病人的左前叶(说到底就是一个不足1平方英寸的区域)施加电流,那个女孩就会笑出声来。弗莱德问女孩什么东西那么好笑,她竟说她眼前的一切都很好笑,不管是一张画着马的图画,还是眼前的这些医生自己,都统统让她感到好笑。女孩会说“你们这些人到处站着,真是笑死我了”。如果弗莱德加大电流强度,病人的笑声就会从一般的咯咯声发展成一阵阵的大笑和甚至狂笑。

弗莱德的结论是:笑本身就象任何好笑的幽默一样,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回路。幽默成分既有身体方面的,也有情绪方面的,还有认知水平上的,这三者的任何一方面都可能把另外两方面都激发成歇斯底里状态。弗莱德说:“若从神经元的终极功能——运动——去深入考察整个神经系统,那么具有复杂的喜剧功能的脑前叶下腹中轴皮层,除了能让人产生大笑不已的行为之外,就别无选择了。”

第13篇:生物学论

生物学论 1.复制(1)为功能区而复制(2)传承的能量是复制的高等级等级制度的具体而微(3)串联、并联(4)保分区的中心区制约下功。2.贮存3.激活4.传承

第14篇:口腔生物学

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生态系。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为生态学。 中心原则: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的适应与改建。 生态连续ecological succeion):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环境中的过程(例如牙菌斑形成和成熟的过程) 口腔主要生态系:颊黏膜上皮生态系、舌背部生态系、龈上牙菌斑生态系、龈下牙菌斑生态系

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1、物理化学因素:温度、氧张力、pH、营养物质的利用2、宿主固有因素:抗体(唾液中主要抗体为分泌型抗体SIgA,龈沟液中抗体主要为IgG)、唾液蛋白质

3、细菌因素:细菌的黏附、细菌间作用

4、宿主可控制的因素:饮食习惯与口腔卫生 按微生物生长适宜温度分类:一般细菌可在-5℃ ~55℃ 环境中生存

1、嗜冷微生物

2、嗜热微生物>45 ℃

3、嗜温微生物 25 ~ 37 ℃

4、口腔温度变化幅度可达± 60º

按细菌需氧程度分类:绝对需氧菌、绝对厌氧菌、兼性厌氧菌、耐氧厌氧菌、微嗜氧菌

口腔pH范围5.0~8.0,pH影响因素:

1、外源性物质

2、细菌发酵

3、牙菌斑和唾液缓冲能力:高流速—碳酸盐缓冲系统、低流速—磷酸盐缓冲系统,尿素转化成氨。牙菌斑:堆积在牙表面或其它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喷冲去的细菌团块。是在牙表面上天然的生物膜。 生物膜:是微生物群落与胞外基质相互连接而在介质表面形成的生态环境。 牙菌斑的作用:是存在于牙表面的微生物膜,口腔生态系不可分割的部分,与口腔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并维持着口腔正常生理功能。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1、牙面上获得性薄膜的覆盖

2、细菌附着

3、菌斑生物膜成熟(标志:呈栅栏状结构,分为三层:基底层为无细胞的均质结构,由获得性薄膜组成;细菌层位于中间地带,含球菌、杆菌、丝状菌等;表层主要含松散在菌斑表面的G+或G-球菌和短杆菌,脱落的上皮、食物残屑及衰老的细胞。) 牙菌斑生物膜的分类:龈上菌斑:光滑牙面菌斑、点隙裂沟菌斑;龈下菌斑:附着性龈下菌斑、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牙菌斑生物膜的成分:

1、细胞成分:细菌、蛋白质

2、非细胞成分:糖、脂肪、无机物

口腔正常菌丛类型:

1、固有菌丛:链球菌、放线菌、奈瑟菌

2、增补菌丛:常居菌

3、暂时菌丛:过路细菌。口腔链球菌可分为四个菌群:

1、变异链球菌群

2、唾液链球菌

3、咽峡菌群

4、轻链球菌群

变异链球菌致病性:1)粘附作用:有多种细胞表面粘附素与牙表面获得性膜结合而有利于细菌定植;2)聚集作用:变链球菌群能分泌葡糖基转移酶和果糖基转移酶等细胞外酶,前者能利用蔗糖合成细胞外多糖,可促进细菌间共聚与菌斑形成;3)产酸和耐酸能力:具有很快很强酵解各种单糖和多糖而产酸的能力,并能在低pH值下代谢、增殖,造成牙齿脱矿。 变异链球菌致病因子:1)菌体表面蛋白、多糖、脂磷壁酸2)葡糖基转移酶(GTF)酵解蔗糖—水溶性或水不溶葡聚糖,促进细菌黏附和菌斑形成,供给细菌营养3)果糖基转移酶(FTF)酵解蔗糖—水溶性或水不溶果聚糖,为细菌产酸的基质4)蔗糖酶5)葡聚糖酶 龋病相关微生物群:变异链球菌群、乳酸杆菌、放线菌的作用

生物矿化:是指生物体内的钙磷等无机离子在多种生物因子的调控下通过化学反应产生难溶性盐,并与有机基质结合,形成机体矿化组织。 再矿化:牙萌出后,在没有细胞参与和调控的情况下,通过钙、磷、氟等无机离子沉积达到修复或替代牙体硬组织的一种自然过程。

质粒: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能自我复制,其基因可借助宿主细胞的转录、翻译系统得以表达,分子大小2000-50000bp

转化:受体菌捕获和表达质粒载体DNA分子的过程。

转染:受体菌捕获和表达噬菌体DNA的过程。

转导:利用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DNA转移到受体菌内的现象,能在自然状态下发生。 细胞培养: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适当的条件下,使活体组织细胞在体外环境存活、生长增殖,并维持其结构功能。 原代培养:取自体内新鲜组织并置于体外条件下生长的细胞在传代之前称为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细胞在培养器皿中生长一定时间后,被分开接种到新的培养器皿中。

口腔黏膜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基底膜的生化特征)

胶原性蛋白质:IV型胶原是主要结构成分,位于致密层,不具纤丝状和带状外观非胶原性糖蛋白:层粘连蛋白(是主要的非胶原性糖蛋白),蛋白多糖(位于致密层的上下两侧),纤维连接蛋白,大疱性类天疱疮(BP)抗原,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抗原。

唾液蛋白按作用分类:1,润滑作用:唾液黏蛋白,按分子量高低分为MGⅠ和MGⅡ型。作用: 保护、润滑、抗微生物参与获得性膜形成;含糖量较高,疏水。借助疏水部位的疏水键覆盖于表面,维持黏膜湿润,减少咀嚼摩擦,阻止致病菌、潜在有害物质以及酸和蛋白水解酶的入侵,从而保护口腔组织。富脯蛋白:具有润滑特性的主要是糖性富脯蛋白。维持

2、黏膜的完整,修复口腔软组织:直接与外源性或内源性有害物质反应的蛋白有蛋白酶、菌蛋白、富半胱蛋白、生长因子等。修复软组织的有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等。

3、调节口腔菌群平衡: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唾液蛋白(溶菌酶(能介导细菌聚集,破坏细胞壁氨基多糖,使细胞壁黏肽链发生水解,肽链断裂,细胞内容物溢出,细胞崩解)、唾液过氧化物酶(硫氢酸盐抗菌系统)、免疫球蛋白:SIgA(局部免疫,阻止病菌微生物黏附,通过结合微生物表面分子如黏着素,阻止细菌黏附定植;与溶菌酶及补体共同作用引起细菌溶解;

中和病毒和其他毒素。)、乳铁蛋白(能与铁结合,使部分需铁细菌营养性缺陷,从而受到抑制)、富组蛋白(较强的抗真菌及抑制细菌作用,可杀灭白色念珠菌孢子,抑制其孢子产生,从而阻止白色念珠菌定植,还可抑制变异链球菌生长。)),促进微生物凝集(唾液粘蛋白MGⅡ型)。

4、参与获得性膜,维持牙齿再矿化或牙结石的形成:富组蛋白:与羟基磷灰石强亲和力,吸附于釉质表面,参与获得性膜的形成;抑制磷酸钙结晶形成;缓冲作用,中和细菌产生的酸,阻止龋病的发生。富酪蛋白:能促进放线菌在牙面的黏附,抑制磷酸钙沉积;竞争性抑制富脯蛋白在牙面上的吸附,参与获得性膜形成。

龈沟液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

1、龈沟液的抗菌防御作用:缓冲作用以清除微生物代谢产物;活性白细胞、溶菌酶、乳铁蛋白等吞噬抑制或杀灭细菌;抗体补体系统发挥抗菌作用。

2、龈沟液成分变化作为牙周病变的评判指数:牙周炎活性相关指标: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酸酶、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前列腺素(PGE2)等。

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四条途径的区别:(关键酶和生理意义)EMP途径(己糖二磷酸途径):磷酸果糖激酶,全部产生丙酮酸,可供给更多ATP,但其不能提供生物合成嘌呤、嘧啶等所需的重要前体5-磷酸核糖和4-磷酸赤藓糖。 HMP途径(己糖单磷酸途径, 己糖磷酸旁路,磷酸戊糖途径):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无法直接合成丙酮酸,能产生生物合成嘌呤、嘧啶所必需的前体,但它产生的ATP只有EMP途径的一半。此途径不能直接产生丙酮酸,需要EMP途径的酶才能由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形成丙酮酸。ED途径(恩特纳-道德洛夫途径):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醛缩酶,代谢早期产生丙酮酸,可部分直接产生丙酮酸,独立于其他两个途径。GTF和FTF:GTF和FTF存在于细菌细胞外。其特性有:①对蔗糖有高度特异性。②有广泛的pH适应度(pH5.2~7.0)。③酶是细菌自发合成的,系固有酶。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Ⅱ型):以双链DNA为底物,需镁离子辅助;特定的识别序列,4-6个碱基对;在识别序列内固定位置切割,DNA被切割后,5’ –端磷酸基团, 3’-端羟基基团;切割后形成粘性或平滑末端。

DNA连接酶:催化DNA中相邻3’羟基和5’ 磷酸基团之间形成3’ ,5’ –磷酸二酯键。T4DNA连接酶大肠杆菌连接酶

分子克隆的主要步骤:基因文库的建立,目的基因的筛选,目的基因的分析

目的基因的分析:DNA序列,启动子分析,推测蛋白质一级结构,推测蛋白质二级结构

釉质的发育分期:釉质分泌期和釉质成熟期。油脂分泌期:在牙冠特定区域从成釉细胞分泌釉基质开始至分泌釉基质结束。特征:此期主要进行釉质的形态发生,成釉细胞以分泌有机质为主,釉原蛋白是釉基质的主要成分。 釉质成熟期:从釉质分泌结束至牙萌出为止。特征:主要进行釉质的矿化,在釉质形成初期占主导地位的疏水性蛋白在釉质成熟和牙萌出后几乎已被完全降解,变为亲水性。

口腔免疫体系(组织学角度):口外淋巴结、口咽淋巴组织环、固有口腔屏障。

唾液成分:非特异性免疫成分:黏蛋白、乳铁蛋白、过氧化物酶、溶菌酶、补体 细胞因子;特异性免疫成分:SIgA、IgG、IgM、IgD。

致龋菌主要抗原物质:葡糖基转移酶、表面蛋白抗原、葡聚糖结合蛋白。

牙周病的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思坦纳菌、伴放线菌放线杆菌。

牙周病的免疫病理过程:

1、初期:菌斑积聚2~4天的边缘龈急性炎症。病损局限在龈沟及邻近的结合上皮和结缔组织。特征是上皮下血管炎,局部血管扩张,液体渗出,血管外间隙可见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G)、补体和多形核粒细胞。在结合上皮与邻近的结缔组织也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2、早期:菌斑积聚的4~7天 大量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以T细胞占多数。活化的淋巴细胞能释放一定量的淋巴因子,促进白细胞聚集和淋巴细胞增殖。

3、确立期:菌斑积聚的2~3周 中性粒细胞渗出及浆细胞浸润明显增多 新活化的淋巴细胞持续不断进入炎性病灶,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IgG、IgA以及少量IgM。确立期病损中的免疫应答反应虽有助于清除细菌,但也加剧了局部组织的破坏

4、晚期:慢性连续的免疫病理损伤过程 龈沟液中出现高浓度的IgG、IgA、IgE 结缔组织。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牙周胶原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明显 。

牙周病是由于牙周病原菌和宿主免疫防御系统长期相互作用所致。宿主的免疫防御反应主要包括:先天免疫反应、适应性免疫反应。

中性粒细胞在牙周病免疫学机制中的作用:

1、宿主抵御牙周菌斑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

2、直接杀菌功能—包括吞噬、溶解、凋亡、分泌抗菌物质(主要是弹性蛋白酶)

3、间接保护功能—促进龈沟微生态非致病菌的增殖 (释放自身糖原供微生物利用)

4、功能正常的中性粒细胞对于牙周组织健康及抗菌斑微生物屏障的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5、然而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合成并释放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等生物活性物质破坏牙周组织结构,并导致牙周组织损伤。巨噬细胞在牙周病免疫学机制中的作用:

1、将抗原信息提呈给含相关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的Ⅱ类抗原的淋巴细胞;

2、吞噬并杀伤致病菌;

3、通过合成IL-1促进T细胞的增殖,并促进骨吸收;

4、通过释放前列腺素调节宿主免疫反应;

5、产生的胶原酶、蛋白水解酶等引起牙周结缔组织的破坏。

牙周病免疫学机制中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1、确立期及进展期牙周病损受细菌抗原性物质刺激,出现大量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2、B细胞的激活受到T细胞的调控。

3、牙周病损的进展与T细胞免疫调节失衡有关。

4、T细胞对牙周组织破坏作用的重要机制是产生细胞因子。

5、牙周病早期,即临床牙龈炎期,以Th1型反应为主。

6、牙周病确立期及进展期则以Th2型反应为主。

7、细胞因子IL-

4、IL-10及IL-13大量合成。

8、牙周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Th1及Th2型反应的共同作用。

9、慢性牙周炎组织损伤与Th2型反应密切相关。

按照培养细胞的主要形态,可分为几大类型:上皮细胞型,成纤维细胞型,游走细胞型,多型细胞型。

细胞全部生存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原代培养(也称初代培养,即从体内取出组织接种培养到第一次传代阶段,一般持续1一4周。 初代培养细胞多呈二倍体核型;由于原代培养细胞和体内细胞性状相似性大,是检测药物很好的实验对象。)期传代期(初代培养细胞一经传代后便改称做细胞系。呈二倍体核型的细胞称二倍体细胞系。一般情况下当传代30~50次左右,细胞增殖逐渐缓慢,以至完全停止,细胞进入第三期。) 衰退期(此期细胞仍然生存,但增殖很慢或不增殖;细胞形态轮廓增强,最后衰退凋亡。转化的标志之一是细胞可能获得永生性或恶性性。)

细胞传一代后,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潜伏期(游离期,贴壁期)(细胞接种培养后,先经过一个在培养液中呈悬浮状态的悬浮期。此时细胞胞质回缩,胞体呈圆球形。接着是细胞附着或贴附于底物表面上,称贴壁,悬浮期结束。

)对数生长期(是细胞增生最活跃、活力最旺盛的阶段,培养物中细胞数量呈指数增长,细胞群体均一,是理想的实验用细胞。细胞相互接触后,如培养的是正常细胞,由于细胞的互接触能抑制细胞的运动,这种现象称接触抑制。当细胞密度进一步增大,培养液中营养成分减少,代谢产物增多时,细胞因营养的枯竭和代谢物的影响,则发生密度抑制,导致细胞分裂停止。)停止期(平台期)( 细胞数量达饱和密度后,细胞遂停止增殖,进入停滞期。此时细胞数量不再增加,故也称平台期。)

培养细胞的取材与分离: 取材部位准确、严格无菌操作、尽快培养、减小损伤、避免干燥、制备标本

骨组织由四种细胞构成: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衬里细胞和骨细胞。 皱褶缘:破骨细胞与骨表面相对部分;高度折叠,膜上有质子泵;行使骨吸收功能的破骨细胞所特有,扩大接触面积,物质交换;吸收陷窝只在正对皱褶缘形成。 清晰区:清晰区细胞膜与骨基质通过整合素紧密附着,形成封闭区;封闭区膜上存在整合素,玻连蛋白受体,是破骨细胞附着的分子基础。

破骨细胞的功能:吸收骨基质、与成骨细胞相互作用、参与造血干细胞的迁移、作为免疫细胞参与炎症反应。 成骨细胞对破骨细胞的作用:

1、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在骨表面附着的调节

2、成骨细胞合成破骨细胞骨吸收刺激因子前列腺素E,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IL-6;

3、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调节

4、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诱导破骨细胞前体分化因子,接触。

破骨细胞对成骨细胞的作用: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存在双向信号通路Eph-Ephrin,维持骨代谢平衡;破骨细胞皱褶缘上高表达质子泵的一种组成蛋白ATP6V0D2可抑制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活性;破骨细胞可分泌局部的一些因子刺激成骨细胞的分化,或者改变成骨细胞的胶原合成。 骨基质成分:胶原、非胶原蛋白(骨钙素、骨涎蛋白、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生长因子)

牙槽骨分为:固有牙槽骨、密质骨和松质骨。

骨改建的调节因子:

(1)白细胞介素-1:IL-1是骨吸收的有效的强力刺激因子,它可以刺激成骨细胞产生PGE2,介导骨吸收,还可刺激成纤维细胞与吞噬细胞产生胶原酶,活化破骨细胞而促进骨吸收

(2)肿瘤坏死因子TNF: 促进破骨细胞前体向破骨细胞转化,通过成骨细胞的介导,具有明显的促进骨吸收的作用。(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促进成骨细胞增值,通过成骨细胞介导,促进单核的破骨细胞前体分化,促进成熟破骨细胞骨吸收。

(4)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 促进成骨细胞增值、分化。抑制IL-1和维生素D3 诱导的骨吸收和破骨细胞的成熟分化。 机械力引起骨改建的机制:细胞骨架、前列腺素、第二信使、骨组织相关基因 细胞培养: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适当的条件下,使活体组织细胞在体外环境存活、生长增殖,并维持其结构功能。 细胞全部生存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原代培养期、传代期、衰退期、培养细胞一代生存期:细胞传一代后,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潜伏期(游离期,贴壁期)、对数生长期、停滞期(平台期)

细胞冻存:将细胞在加或不加冷冻保护剂的溶液中,以一定的冷冻速度将培养物降至某一温度,并在此温度下对其长期保存。

细胞复苏:以一定的复温速度将冷冻细胞恢复常温的过程。

常规细胞培养法:

1、原代培养:取自体内新鲜组织并置于体外条件下生长的细胞在传代之前称为原代培养。

2、传代培养:细胞在培养器皿中生长一定时间后,被分开接种到新的培养器皿中。

牙髓细胞的培养方法:取健康牙,冲洗,取出牙髓组织,在含青霉素、链霉素的无钙、镁离子的Hanks液浸泡下,剪成1mm3 大小的组织块,均匀铺在培养瓶底部,加入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约2ml,瓶底向上置于CO2培养箱中,2小时后再将瓶底翻转向下,3-5天将培养液加至5ml,以后每3天换液一次,1-2周后可见细胞从组织块边缘游离出。 待长至80%瓶底后,传代。

牙髓细胞细胞形态特点:呈梭形,有突起,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于细胞中央。 牙周膜细胞培养方法:取健康牙,冲洗,取出牙髓组织,用含青霉素、链霉素的无钙、镁离子的Hanks液冲洗根部污血,刮取根中部1/3的牙周膜组织,在Hanks液浸泡下,剪成1mm3 大小的组织块,均匀铺在培养瓶底部,加入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约2ml,瓶底向上置于CO2培养箱中,2小时后再将瓶底翻转向下。

第15篇:生物学优法

转] 【生物】准高三生必读——暑假生活巧安排 个人优势得提升 2

从2013年高考试卷来看,新课标背景下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即记忆、分析、判断、解读、空间想象、学科综合、知识衍生等能力。近年来新课改地区的题型更加灵活多变,需要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拓宽。所以在进入高三之前,首先要提高两项能力:

一、学习课本的能力:会读书,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会学习,纷繁复杂的知识可以简化;会思考,可以透过现象抓本质。

二、题目的分析和应对能力:会读题,可以利用题目所给信息做题;会思维,可以利用必要性客观思维逻辑推理;会考试,了解标准化考试的命题原则。

在进入总复习之前,首先解决上述问题,让自己具备知识体系,拥有考试技术,科学迎战高考。在即将开始的这个暑期,准考生全部进入备考期。这个暑期成为准高三学生打造“个人绝对优势”的黄金时期。准高三考生要在这一年时间里解决以下问题:

1.怎样合理复习高中三年的知识点?如何做好全年学习计划?如何落实每个计划?如何将全年计划落实到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如何把控自己的复习进度?

2.怎样构建各个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学生即将面临的考试不再是阶段性知识点的考查了。而且也不是简单的知识掌握程度考查了,而是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考查。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3.每个学科的学习方法?

4.如何高效听课?

5.如何高效作业?

6.如何做题?

7.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8.最关键的,是如何考试!也就是一定要具备考试技术。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进入 高三的一年里,用心准备、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做好这一年的学习工作。我们说高考是一个大项目,我们参与其中的人必须全面考虑、精心准备、有策略有技术的应对。

新高三学生,如何解决上述八个核心问题?

高三就好比马拉松,这个暑假实际上是高三的起点,下学期开学后,学生大多会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学习,很难有相互赶超的额外学习时间;而这个暑期,则为学生们提供了相互追赶、习练“弯道技术”的时间。你能否在这次马拉松中拿到名次就要看你的努力程度了。

假期补习,新高三学生应从四方面入手。

第一,补状态。学生如果不在学习状态,费再多的时间、精力都是徒劳。学生首先要分析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了冲刺高考的学习状态,是否能够自觉、主动的学习并且持之以恒。另外,好的学习状态表现为专注程度。学生投入学习的绝对时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投入学习的专注时间。高二学生沉迷于网络与交友是颇为普遍的现象,但是面对即将开始的高三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

第二,补知识。新高三学生要利用这个假期好好整理以往学过的知识,分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备,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完整性是否足够。知识分为链条式和塔基式两种,链条式知识(比如语文课程)如果缺少一环,相对好办;而塔基式知识(外语、数学等)如缺少一部分,学生的知识体系就会处于“漂浮”状态。因此,新高三学生要及时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夯实、牢靠。

第三,补能力。高考不仅考知识,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能力。学生要在这个假期思考自己的写作技能、运算技能、实验技能,特别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加强哪方面的训练等。

第四,补方法。“当状态和决心都具备了,方法也非常重要。”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理科学习和文科学习的方法大不相同,而高三正常上课的方法与总复习阶段的方法也大相径庭。学生要利用这个假期反思和整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转] 【生物】5种应试方法帮你从普通生转化为尖子生

编者按:普通生和尖子生的最大差异就是面对题目时候的“思维方向”。思维和努力没关系,和智力关系亦不大,它是大多数人潜意识中认识事物不同的体现,即看问题的角度、深度、广度。思维是可以点拨、可以训练的,俗话说就是“开窍”。对考题来说,与其研究为什么,不如研究如何做。到现在还在研究为什么这么做的,是个普通生,开始研究做题方法、解题入手点的,才是尖子生。我们要做一名会考试的尖子生!

那么如何做到会考试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大家的学习面面观:目前很多学生还停留在“被迫吸收”的方式,往往“主动出击”的人很少。只有少部分学生喜欢主动钻研学科(非知识,而是试题),这种以题为主的习惯,促使少数者们慢慢的向“尖子生”转化。因为我们即将参加选拔类考试——高考,所以我们必须化被动接受知识的“普通生”为主动参与考试的“尖子生”。

但是,会考试还不等于多做题!真正的考试,即在临场压力状态下,从无参考的前提下做题。如半期考、期末考、模考的时候,算是半个考生了,到高考的时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考生。下面列举尖子生的5种学习优势,希望普通生能从中有所收获。

一、化繁为简

从原理出发进行记忆,绕开知识点中复杂庞大的枝节部分,由知识体系的中心出发,降低记忆压力,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知识点有千千万万,全背下来是不可能的,况且有些时候我们一直所学的已经归纳好的方法不见得是最好的。如何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关键是找到真正的规律。

高考是过大关,考生们苦,学科一大堆,哪一门要记的都是一大堆,概念要记、公式要记、化学方程式要记、古文要记、单词要记、语法要记„„,所有人都认为,有些学生聪明、会学习,所以不见怎么用功,就学得好。其实人的智力差别很小,关键是老师,传统教学中有些方法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总结出很多不必要的规律、方法、技巧,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事实上万事都有髓,把握其精髓,复杂问题可以变得很简单。

因此,在复习阶段要学会简化。将必须记忆的知识点、重点最大限度的进行简化,并且用最简单、容易记忆的规则提炼出来,使必须记忆的知识点降到最低,并使一些相当晦涩的知识点变得清晰而简单。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请你在复习中补充这项能力。

例如: 在英语学习中关于动词后是跟to do还是doing的问题

传统方法:

老师往往会将动词后面可以加to do的单词汇总,再将可以加doing的单词汇总,然后要求学生强记下来。

评价:

每一类的动词都有相当大的数量,同时两类又有交叠,这就使得记忆这些单词变得既费脑力,又容易混淆。

应试方法:

总结所有动词都适用的规律,即判断动词后面接to do还是doing,如果前后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可能同时发生,这时动词后面跟to do;如果这两个动词必须同时做一件事情,就要动词后跟doing;但如果这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也行,不同时也可以,那么该动词既可以+todo,也可以+doing。

二、选择捷径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不是你不聪明,关键是你不知道知识如何才能被你接受和掌握,关键是你缺乏一种思考方式。应试方法是什么?就是要破除一直沿袭的思维方式,用最合理的方法使学生公认的难点变得很容易把握。

比如排列组合是学生公认的难点,那么如何区分什么情况用排列,什么情况用组合呢?两者应该怎么结合?

传统方法:按照元素在排列组合过程中是否有顺序来判断,有序即排列,无序即组合。

应试教学:按照元素在排列组合过程中是否可以区分来判断,可区分即为排列,不可区分为组合。

三、把握角度

在考场解题有时就像脑筋急转弯,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想到。关键是怎能叫他如何想得到?

传统方法:

老师告诉了学生一个完全正确的解题过程,其最大的不足是老师没有告诉学生第一步思维,即从看完题到联想到这些知识点的过程,而直接进入应用那些知识点解题的步骤,事实上对学生来说最难的是如何能想到应该运用哪些知识点来解题,而不是后续的解题过程。

应试方法: 强调思维过程。站在学生实际水平上提出一个学生自己寻找思维切入点的方法,从而使其学会了如何寻找到所需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从看完题是如何联想到运用哪个知识点的过程。同时,当一个题目涉及到多个知识点时,教授学生思维顺序,让学生自己判断按照何种顺序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问题。

四、理综三科一体,体系化的融会贯通

将各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综合学习的体系。

传统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育影响下,学习过分注重学科体系,强调知识本位,学科之间没有或较少实现整合,是彼此孤立的。化学老师讲化学、物理老师讲物理、生物老师讲生物,术业有专攻,每门老师都教授学生一种学习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可能相似也可能相悖,学生要分别看待和接受各个学科的内容、知识点、甚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角度。

应试方法:

考入清华北大的尖子生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掌握了各个专业之间的互通性。每个学科都是解读某种自然现象的语言,通则俱通,找到各个专业之间的关联,事半则功倍。

评价:

高考出题方向越来越趋向于考察考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善于将各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综合学习的体系。应试方法建议同学们根据自身学习多门学科的心得体会以及学习经验,改善各门功课的认知体系,完善各个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或成分合成一个新的统一整体,实现从学科相对孤立到学科综合的转变。这样,你才能从普通生转变成优秀生

五、突破极限

突破自身水平极限,实现考场超水平发挥。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平台,牢固的基础,是能力发挥的必要条件,只有基础知识累计到了一定程度,能力的飞跃才成为可能,特别是在高考中,一些所谓的难题往往被标榜为某个水平层次的标志。

应试方法认为考试的过程不是在对考题进行研究,而是在有时间压力下如何更快地写出正确答案,无论基础知识掌握得是多是少,都会有其在考试中所能发挥出的极限。如果基础知识只掌握了80%,那么就应该让这80%的知识在考试中完全的发挥作用,争取做出100%的题目。特别是在高考中,很多看起来需要很高能力的题目,考生无法解答并不是真的因为基础水平不够,而是思维受到传统方式的限制。如果转换思维方式,其实就可以将现有的基础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看似复杂的问题轻松解决。

以英语考试为例,背单词往往是传统教育中老师要求的基础,单词背得不好,就不要奢谈阅读能力。因为传统的英语教学,是将阅读的原文翻译成中文,做中文的阅读理解,并且告诉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再到原文找对应来完成题目。但是,这样的方法即便是对于单词烂熟于胸的学生而言,都不能保证做题的正确率。看得懂每一个词不等于读得懂句子,读得懂句子不等于在考试那么短的时间内就找得到原文中的对应。对于看不懂文章,甚至单词都背得不是很熟练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可以说就完全不适用了。

应试方法强调的却不是单词的基础,也不是句子的理解,而是从一个应试者的角度来出发,在现有的水平看待阅读的原文,看待阅读的题目,判断哪一个答案才是正确的,毕竟考生在考场上最关心的是怎么找出正确答案,而不是应该怎样理解这篇文章,这样的方法使才能在有限的理解程度和有限的单词量的基础上达到解题的最高正确率。

正可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永远重于结果。作为高考辅导的新生代,我们传授给大家的应试方法的最终目标就是教给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每一个考生考试的方法,为考生摆正高考的天平,以方法取胜,战胜高考,掌握自己的命运。好的方法让一切都变成可能!

如何利用好错题本

很多状元都有一个错题本,上面有不同颜色标注的题目、错误答案和正确答案,以及自己做错的原因,正确的思路是什么。每天一小看、每周一总结,临考前再翻一翻,就会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相反,如果犯了错误又没有纠正,那么做练习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

不同错题类型产生的原因迥然不同,其解决的策略也各异,方法也有别。如果不加以区别对待的话,是不可能做到轻松学习,更谈不上学会学习和享受学习了。要根据错误的原因运用相应的对策,对症下药才能不断收获进步的果实。以下是相关策略的初步运用。

一、不会做的题

这主要表现在智力因素培养方面,对于知识结构性错误,重做一遍二遍错题是十分必要的,这要视你自己对错题的把握程度而定。这类错误是我们通过学习,建立自身知识体系时存在的漏洞,通过重做错题,并认真分析,把这个漏洞补上,就可以健全我们的知识结构体系,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用10分钟的时间就可取得平时1-2小时的收益。也能发现自己究竟是学习行为方面存在问题,还是某些思维方式需要加以调整。

1.概念不清类:这类问题包括知识结构板块、知识点、基础知识(诸如具体的定理、公式、概念等等),容易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训练和记忆,培养自己的宏观思维方式,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有效地进行目标时间管理。 2.题型类:这类问题往往是未能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或技巧;或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死板,虽然知道该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但是却无从下手展开解题活动(牛吃南瓜无从下口)。其实无论是哪一类题型,都有其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共性),只要掌握住某一题型的答题要领,以及能够仔细区分某一特定试题的“个性”,就能顺利将题解出。加强训练,假以时日便能培养自己举一反三能力,增进解题的灵活性与变通力,并且随时都能够有所感悟,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能力应用类:这类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点(概念)的理解较为浅显,思维单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使用障眼法,把曾经解答过的题变换某些条件,移植一种情景时,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再细辨其中的异同,自然会被虚假条件搞昏头。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某些知识缺乏灵活运用,不能融会贯通,同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精神。要针对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及内容认真地加以复习巩固,多观察和了解日常生活现象,做操作题时多与理论相联系,加强典型题与日常生活应用训练,多做试题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二、考试策略类

这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比如遇到复杂一些的考题,便心生恐惧,头脑发懵以至造成失误,或缺乏答题的快慢观念。面对比较有把握的考题也自我怀疑,答题时犹豫不决,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不良的考试情绪,干扰解题的思路。通过这部分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是思路不清?还是思路受到了干扰? 1.考场时间分配不合理:平时没有从心理上把练习和考试作为正式考试来对待,没有把一般性的考试作为训练考试时间分配的练兵场,导致正式考试时虎头蛇尾,眼睁睁看着自己熟悉的题却没有时间下手。

2.舌尖现象: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这与心理紧张、心态失衡有关。在答题时要从容不迫沉着冷静,这需要平时加强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3.克拉克现象:见到生题或难题便心烦意乱,乱了方寸。这与心理应激反应有关,破坏了考试竞技场上应有的状态,平时就要克服急躁心理,化解不良情绪,提高自信心,消除烦躁不安、焦虑紧张的心态,做到心平气和情绪稳定。这也需要平时加强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4.考前失眠:表现在考场上无法集中精力,逻辑思维混乱,反应迟钝,计算失误。主要缘于压力过大、始终处于焦虑状态。这同样需要平时加强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比如,平时就要多进行心理心态的调整和引导,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稳定从容不迫。此外,当不幸处于焦虑状态时,可以问一问自己:“我焦虑的是什么?”、“这种焦虑对结果有帮助吗?”、“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我会有办法解决!”

要加强考试心理和考试策略训练,可以灵活运用《提升学习竞争力》中的案例。

三、非知识结构性错误(马虎粗心导致丢分)

这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由于马虎出错导致丢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大家往往就变得心安理得,还会唐吉珂德式原谅自己:“这些题我都会做,就是粗心没考好,否则就是满分了,我今后要注意克服。”能克服吗?未必!因为粗心不是一种行为,马虎也不是一种行为,要改还得从行为入手,平时要加强行为习惯的训练。学习中常见的粗心或马虎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看错:看错题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与人的瞬时记忆有关。有的人视觉成像反应稍慢(他的学习类型可能不属于视觉类型),而他又看得快,前面的信息在大脑中还未形成稳定的状态时,后面的信息又进来了,于是导致把题看错,解决这一行为就是放慢看题速度,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看仔细点”。有的人则可能是与自身的短时记忆容量有关,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如果一个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5,即他一次瞬间只能记住5个单词或数字之类的东西,当他想一次瞬间记住7个时,就会出现记忆错误,从而就会发生看错了的现象,解决这一看错行为可以通过平时训练来达到,最简单的办法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用瞥一眼方式去记路边的汽车牌照,也可以运用瞥一眼的方式去记一组数字或符号或英语单词,以提高自己的短时记忆容量,增强记忆力。 2.抄错:普遍把草稿纸上的正确答案抄到答卷上出错或抄漏是最冤枉的一种丢分。这一抄错行为的产生除了与瞬时记忆有关外,还与人的记忆过程有关,抄写包括记(看)和忆(写)两个过程,你可能没有看错,但你却写错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在回忆时,总是会把后面位置的字与前面位置的字颠倒,在你说话或背诵时也会出现这种前后位置颠倒的情况。解决这一行为的办法就是进行大量的快速抄写行为训练,提高大脑的纠错能力。另一个原因还与人的记忆缓存有关,举个例来说,有的人可以在别人念下一句时,继续写完上一句,有的人却比较困难,这也需要通过经常的听写行为训练来加以解决。

3.算错:计算时出错。这主要反映出平时的练习少了,没有养成自动化答题技能,没有形成稳固的肌肉记忆方式。大家知道骑自行车不倒,就是肌肉记忆反应,在急刹车时,也是肌肉记忆反应,如果要等到大脑来指挥的话,车祸就已经发生了。肌肉记忆方式可以有效地减轻我们大脑的负担,让我们的大脑去想更加复杂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我们平时在草稿纸上演算就不注意整洁,乱七八糟,缺乏规范化的训练,于是算错也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了。

4.写错(书写出错):比如,明明是大于号却偏偏写成了小于号,此外还有正负号、小数点、字、词或字母、符号等等的书写出错,这就需要首先从心理上、从思想意识上看清符号(比如:正负号)的有无,准确地记住小数点的位置;另一原因是肌肉记忆出现偏差,解决这一书写出错行为可以采用双人训练的方法,一人快速念,一人快速写,加强肌肉记忆训练。

这4类错误是最容易取得成效的,只需稍加训练即可。

5.想错(判断错误):一个原因是知识掌握得不牢,相似知识点之间发生了混淆,出现判断失误。另一个原因属于想当然失误,即没有注意到题型的条件已经发生了改变,从而落入了出题人设下的陷阱。

6.跳步:以为自己明白了,或害怕答题速度跟不上,不写出相关步骤,结果发生了错误。首先是要符合答题规范,其次是你明白了,阅卷人明白吗?所以关键信息绝对不能跳步。

7.没有完全按要求答题。这与跳步答题的错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这类题是有明确要求的,当你随意忽略时,失误就在所难免。

要找准失误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可以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通过对错题本中的错误类型进行分析,抓住主要问题,确立自己的近期的学习目标,将错误逐一消灭掉,就能有效地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境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学习和考试都是一门学问,要取得良好的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还取决于心理心态方面的非智力因素。有的同学学不进去了,有的同学考得不好均不是他们的智力出了问题,而是他们的非智力出了问题。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影响我们成绩提高的因素中,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有关心理心态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调整可以经常多看看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提升学习竞争力》一书。一是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激发动机;二是可以通过积极暗示激活思维;三是可以保持适度焦虑挖掘潜能;四是可以通过增强自信克服怯场;„„。道理大家都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功,心理素质的提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培养,从心理暗示到心理流畅就更非一日之功了。针对学习和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善于分析,制定出实用有效的解决方案,更要有效地加以执行,缺一不可。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2了解细胞的结构; 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实验材料: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

方法步骤:

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

(2)将土豆切成条状(截面约:0.5X0.5cm)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土豆条之间,用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切片数次。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

(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

2观察切片(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

(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

(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

(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

4、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

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

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

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 4如何调节焦距?

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如:

葡萄糖 + Cu2+ + 4OH— ? 加热 ?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 即Cu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淀粉遇碘变蓝色。 2脂肪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统称为脂类。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正常成分,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中。在化学组成上,脂类属于脂肪酸的酯或与这些酯有关的物质。脂类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 脂肪主要存积于脂肪组织中,并以油滴状的微粒存在脂肪细胞浆内。

在病理检验中,脂类染色法最常用以证明脂肪变性,脂肪栓子以及肿瘤的鉴别。脂类染色使用最广泛的染料是苏丹染料,最常用的有苏丹,苏丹,苏丹黑及油红O等。脂肪被染色,实际上是苏丹染料被脂肪溶解吸附而呈现染料的颜色。经研究认为组织中脂质在液态或半液态时,对苏丹染料着色效果最好。根据这一原理,适当提高温度(37-60℃)对组织切片染色效果是有好处的。

脂类染色,用冰冻或石蜡切片,以水溶性封固剂封固,如甘油明胶和阿拉伯糖胶等。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橙红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胆脂素呈淡红色,脂肪酸不着色,细胞核呈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实验试剂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方法步骤: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注 意 问 题解 释1.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3.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 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OH生成。4.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 → 棕色 → 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 缩短实验时间。二脂肪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注 意 问 题解 释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染色时间不宜过长。?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装片不宜久放。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三、蛋白质的鉴定操 作 方 法注 意 问 题解 释制备组织样液。 (浸泡、去皮研磨、过滤。)?黄豆浸泡1至2天,容易研磨成浆,也可购新鲜豆浆以节约实验时间。鉴定。加样液约2ml于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3~4滴,摇匀,溶液变紫色。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 ?CuSO4溶液不能多加。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 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可用蛋清代替豆浆。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附: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用试管取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碘液不要滴太多以免影响颜色观察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实验原理: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的作用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② 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方法步骤:

1、取材

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刮: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涂: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烘: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 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

保: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3冲洗涂片

冲: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吸: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吸:吸去多余染色剂;

盖:盖上盖玻片。 5观察

低: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 高: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半透性

2、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膜),可以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

3、细胞破裂后,用什么方法获得较纯的细胞膜:将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第16篇:生物学研修总结

生物学研修日志

经过一个学期的网上培训学习,远程教育为我们这些教非所学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老师们可以不出家门,就能与专家及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接受老师的面对面的授课。在研修期间,我坚持按时观看视频讲座、认真学习案例、积极参与生物学在线研讨、相互交流评论、用心撰写研修日志,积极完成研修作业,学习名师们的授课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在这次长达近一个学期的适岗培训中,我认认真真的观看了全部的在线视频,每一科目都按要求学了规定

查找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同时和其他学员进行讨论交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下是我在这次研修学习中的学习感悟与培训收获:

我尽管参加工作快30年了,可却是半路出家,教非所学。而且教生物还不到10年。作为农村教师,我们所处之地较为偏僻,很少有机会去参加学习和交流,这次研修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帮助。因此,不管是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的触动,通过观摩专家导师对生物学理论的生动讲解,让我对今后的生物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生物作为一门接近生活而又很有趣的实用学科,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就必须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贴近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生物教学走进学生心理,使教学趋近生活,从而调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学习到许多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例如,通过学习《初中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探讨》,是我进一步明确了生物学科也是实验学科。本专题针对初中生物学实验,介绍了生物学中常用的方法,从实验的九个过程技能维度介绍了国外科学教材中的生物部分的实验部分的呈现形式,这是个过程技能是:观察、测量、分类、推理、预测、控制变量、假设、解释、交流。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生物综合性实践活动》课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初中生物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的内容。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四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四个方面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关系;另外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作为四大指定领域的核心、基础,与其他三个领域之间体现了对象与手段的关系。又如《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的能量与转换》中关于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以前根本自己都不清楚,现在通过学习终于明白了,线粒体由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和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组成,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膜主要是心磷脂。而且还知道了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0.3:1(内膜);1:1(外膜)。

总之,通过此次生物学研修,促进了我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在培训过程中,通过聆听专

家的讲座,领悟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全身心的投入到新一代的教学改革中。同时,远程研修也为我们农村教师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让我们这些学员能够与专家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通过网上研修平台,进行充分的学习、交流,使自己从各方面得到新的提高。总之,通过网培学习,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我将一如既往的继续努力,将后阶段的学习任务圆满的完成好,力争以比较优异的成绩结业。

第17篇:化学生物学总结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肽键形成原理:多肽的合成就是形成肽键的过程,即一个氨基酸(AA)氨基亲核进攻另一个氨基酸被活化的羧基部分,形成肽键。 化学合成多肽方法:液相多肽合成,固相多肽合成,环肽合成

固相多肽合成步骤:多肽的C端氨基酸通过linker键连到树脂上;脱除氨基上的临时保护基;与下一个氨基酸缩合;反复进行脱保护盒缩合;脱除半永久性保护基;

表达蛋白连接及其优点:利用蛋白剪接技术,通过硫醇解离适当的突变蛋白—内含肽融合体,生成重组蛋白硫酯之后用于半合成形式的自然化学连接。优点: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提供良好方法,可以引入非天然氨基酸。

DNA复性:在适当条件下,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可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

核酶: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参与RNA及其前体的加工和成熟过程。

肽核酸:一类以中性酰胺键为骨架取代糖磷酸主链的DNA类似物。 核酸适体:一类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单链核酸小分子,与特异靶分子相结合 ,对靶标分子识别有高度专一性和强亲和力,调节靶标分子的功能。

核酸适体:荧光修饰的适体用于药物分子的高通量筛选。

本身可作为药物,适体可作为肿瘤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蛋白质的直接抑制剂;用于抑制癌症的相关靶蛋白;用于肿瘤分子成像及肿瘤相关蛋白检测

核小体:用于包装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由DNA链缠绕一个组蛋白核构成的。由DNA分子和组蛋白组成

核苷酸:由戊糖,碱基,磷酸组成

Trna:二级结构:三叶草形;三级结构: “L”形

rRNA的种类:真核生物5S rRNA,28S rRNA,5.8S rRNA,18S rRNA;原核生物5S rRNA,23S rRNA,16S rRNA

常用的核酸体外合成技术:核酸的PCR合成技术;核酸的固相合成技术

RNA干扰:dsRNA被内切核酸酶Dicer切割成小片段RNA(21-23bp)siRNA和酶形成RISC沉默复合物,然后特异性识别并切割mRNA,之后断裂的mRNA被降解

天然单糖: D-型

蛋白聚糖是一条或多条糖胺聚糖以共价键与核心蛋白形成的大分子糖复合物化合物。

糖缀合物:单糖、寡糖或多糖与蛋白质和脂质连接形成糖缀合物。包

括糖蛋白和糖脂。

糖的保护基满足的条件:便宜、稳定、无毒,引入条件适合;反应过程中稳定;脱除高效且条件条件温和;脱除后,易与产物分离。 保护基的正交性:同时存在多种保护基时,脱除一种不对其他产生影响。

寡糖的合成方法:液相合成:收敛式合成,线性合成,双向合成,“一锅法”;固相合成;酶促寡糖合成

糖序列分析方法:酶法分析N-连接寡糖结构;采用凝集素分离、分析寡糖和糖缀合物;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测定结构。

糖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糖的结构,合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序列分析和糖组学。

初级代谢物:指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

脂类化合物功能:存储能量;作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信号分子 生产方法

辅酶Q10全合成法:全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醇一碱皂化制造法非核糖体合成多肽:从多种生物体内分离出的含有N-甲基化骨架和非天然氨基酸的天然多肽类化合物。不由核糖体合成,不需要mRNA模板,由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而来

小分子的优势:易实现时间上的精确控制;与大分子的作用可逆;药物学剂量容易控制;可应用于多种类型的有机体和生物体;作为探针研究细胞靶蛋白的功能。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胞吐作用机制: 离子载体、离子通道、离子泵

趋磁细菌:一类在外磁场的作用下能作定向运动并在体内形成纳米磁性颗粒-磁小体的细菌。

金属化合物药物的缺点:毒性大;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

仿生金属催化研究内容:根据生物催化剂的结构特征,设计和化学方法合成具有催化功能的模拟酶;研究这些模拟酶的催化机理、催化工艺、构效关系。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指在基因组DNA序列中由于单个核苷酸(A,T,C,G)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荧光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用已知的标记单链核酸为探针,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与样品染色体中未知的单链核酸进行异性结合,形成可被检测的杂交双链核酸。

转录组学: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的情况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从RNA水平研究基因表达的情况

蛋白质组:指的一个细胞或生物体所有蛋白质的总和。

蛋白质组学:是对蛋白质组的大规模和系统性的分析,在蛋白质水平上定量、动态、整体性地研究生物体。

肽质量指纹图谱:蛋白质被识别特异酶切位点的蛋白酶水解后得到的肽片段的质量图谱。

双向电泳步骤:第一向等电聚焦,第二向SDS-PAGE电泳 蛋白质结构解析: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技术

噬菌体展示:将外源基因的DNA分子群与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相连接,使外源DNA所编码的蛋白质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在噬菌体外壳表面的方法。

正向化学遗传学:使用化学小分子处理细胞,诱导表型变化,经过筛选,找到小分子作用的大分子靶标。

反向化学遗传学:基因或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出发,研究基因或蛋白质对表型的影响。

计算机辅助的药物设计的步骤:X射线衍射获得生物大分子与药物结合位点的结构信息;使用分子模拟软件计算和模拟结合位点的各种理化常数;通过数据库搜寻或全新药物设计寻找与该位点想匹配的分子;进行生物活性测试。

组合化学的基本原理: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的结构单元,利用这些结构单元的排列组合系统的合成大量的化合物。

多样性导向合成设计原则:利用简单的起始原料尽量多的构建出骨架多样的特异分子。

组合化学的核心技术:组合合成;平行合成;固相有机反应

DNA文库的突变方法:基因组随机突变;易错PCR;定点突变;DNA改组法

定点诱变:在体外特异性地取代、插入或缺失DNA序列中任何一个特定碱基的技术。 分类:定点突变、盒式定点突变、PCR突变。 DNA Shuffling:是运用随机突变技术,对某种感兴趣的蛋门质或核酸进行快速的改造,并定向选择所需性质的生物分子。

DNA Shuffling原理:单个基因或一组相关基因经酶切产生一系列随机大小的DNA片段;无引物PCR,具有互补3‘末端的片段互为引物,各为模板,通过不断的PCR循环在不同模板上随机互补结合并进一步延伸;最后利用基因两端序列为引物合成全长的重排产物,这些重排产物的集合被称为突变文库;对突变文库进行筛选,选择改良的突变体进行下一轮shuffling循环,重复多次重排和筛选,直到最终获得性状比较理想的突变体。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进化:DNA改组——DNA文库——转化细胞——细胞展示——体外筛选

体外挑选方法寻找核酸适配体步骤:合成寡聚核苷酸;建立适体库;

固定蛋白将与之结合的核酸适配体收集;测序得到需要的核酸适配体 GFP应用:作为报告基因检测基因表达水平;作为融合标签;细胞器标记;荧光共振能量传递;生物传感器

量子点荧光探针:量子点,又可称为纳米晶,是一种由II-VI族或III-V族元素组成的溶于水的无机纳米颗粒。直径一般介于1~10nm之间,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受激后可以发射荧光。用途:活细胞成像;肿瘤靶向治疗;疾病诊断

分子马达:又称纳米马达,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利用化学能进行机械做功的纳米系统。

生物催化:是一门利用酶或者细胞等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催化化学反应的技术,目前主要利用的生物催化剂是蛋白质酶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

比活力:酶的比活力代表酶制剂的纯度。比活力用每毫克蛋白所含的酶活力单位数表示。对于同一种酶来说,比活力愈大,表示酶的纯度愈高。

模拟酶:用合成高分子来模拟酶的结构、特性、作用原理以及酶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过程

人工酶:人工合成具有催化活性的多肽或蛋白质

抗体酶:一种新型人工酶制剂,具有催化功能的抗体分子,在其可变区赋予了酶的属性

固定化酶:水溶性酶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成为不溶于水的但仍具有酶活性的一种酶的衍生物。在催化反应中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优点:同一批固定化酶能在工艺流程中重复多次地使用;固定化后,和反应物分开,有利于控制生产过程,同时也省去了热处理使酶失活的步骤;稳定性显著提高;可长期使用 ,并可预测衰变的速度;提供了研究酶动力学的良好模型

生物催化剂的来源:从微生物的体系内筛选并提取而来;通过DNA重组技术或蛋白质工程方法获得

生物催化的应用:酶作为大宗性物质的应用(在衣用洗涤剂、纺织品、浆工艺、动物饲料);酶作为催化剂的应用(作为基础化工催化剂、精细化工催化剂、食品工业催化剂、催化农作物保护化学品的合成,制药中的应用);非传统介质中的应用;在生物质转化与能源开发中的应用;用于环境工程中的生物催化

生物催化中定向进化的步骤:从DNA文库中选择含有目标蛋白的亲本DNA序列,通过突变或者重组的方法产生或者增加蛋白质序列;产生的DNA片段连接到表达载体内,转化、培养细菌并表达蛋白质;经过筛选和选择的方法从转化子中分离出少量性质改良的突变酶序

列;将所得到的序列进行扩增,并重复诱变、筛选、扩增的循环进而得到具有特定性质的蛋白质,达到定向进化的效果

第18篇:口腔生物学1

未来口腔人才需求预测

当前,我国居民口腔卫生保健的状况仍不容乐观,口腔疾病现患率高达97.6%。平均每个成人有2.5个龋齿(虫牙),每个儿童有4.5个龋齿。65岁以上老人平均缺牙11颗。然而据调查,全国只有5.2%的人治过牙病。 这样低的就诊率,不能说与老百姓“牙痛不是病”的老观念无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口腔医学人才奇缺,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口腔医疗服务的需求。仅就龋齿一种病而言,全国就有20亿~25亿颗虫牙需要治疗,够全国现有的口腔医师忙活20年。

我国的牙医教育开始于上世纪初,1917年华西协和大学设置了国内第一个牙医系。至2000年我国已有牙科学院47所,我国1995年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口腔医师总数为33760人,与人口的比例是1:35000。而美洲、欧洲、西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的口腔医师与人口的比例分别是1:289

2、1:29

48、1:4533和1:3956。假设当我国口腔医师与人口的比例达到1:3000时,才能满足全国人口口腔疾病治疗的需求,那么到2005年和2015年为止,我国对口腔医师的需求将至少分别为44.37万和44.6万,对口腔治疗师的需求至少分别为22.3万和23.8万,对口腔护师(士)的需求量也至少分别为44.37万和44.6万。

口腔医学教育分析和展望(张震康)

一、学制(年制)问题:

我国半个世纪以来有

1、

2、

3、

4、

5、

6、

7、8(i),刚好一个音阶。其中5年半的还有高半个音的。从1950年到2001年半个世纪中,年制的改动多达14次,平均约3年半变动一次。每变动一次,从调整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计划、变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到重新写教材等,都是一次教学秩序的打乱。每变动一次年制,就有老学制和新学制的重叠,甚至三种学制的重叠。教师和学生就要乱一阵,而无暇静下心来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而精雕细刻,把精力用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把精力用在学生心、身上来提高他们的素质。现在在用03版教材,教育部正在进行教学评估。

短学制不可取。

5年制仍保留:我国出之于国情的特殊性,5年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保留并且还是主体,可以预料最终也将被长学制所替代。

7年制将被淡化:中国特色,与国际不接轨。这一项改革措施违背了世界各国公认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理念,混淆了本科教育和专科医师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者培养目标的界限。作者认为世界各国医学教育家对医学硕士一直是淡化的,因为医生应该是博学的,医师应具备博士学位资格。

8年制是未来的方向: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进行首先试点,这个具有博士学位的口腔本科教育的博士,中文称之为专业学位而不称为职业学位。这是我国发展口腔医学事业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各国大多数实行长学制,据92个国家的资料,实行6年制以上学制的国家占73.9%,其中美国加拿大等170余所医学院校实行8年制。本人认为最终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即双本科模式。

二、培养目标问题:

从以上对于高等医药院校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新的提法中,可以看出是对过去的培养目标太专业化,太技能化,并且过于狭窄的一种反思,一种发展。强调了作为医生培养目标的人文性质,社会性质和服务性质。强调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要求。用国际教育界惯用的简要提法即能力:知识、能力、素质 (Knowledge, Ability, Quality,K.A.Q),而其中素质则处于核心地位。因此现代医学教育思想,本科生培养的总目标应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美国医学院学会研究报告提出,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①医生必须是利他主义者。②医生必须是知识渊博的人。③医生必须是技术熟练的人。④医生必须是尽职的人。在这四条必须中有三条属于人文性质和社会性质。

2.1995年世界医药教育高峰会议明确规定,医生的任务是:①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②要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治病和减轻病人疾苦。③应是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才。④应是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⑤应是出色的外交家。⑥应是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⑦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开业医师。⑧努力终生学习的学者。在这8条中几乎都是人文性质和社会性质的。

3.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Dr.Boelen在“医药教育改革需采取全球行动”一文中借用宾馆星级概念,首次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即医生应是①决策者,②沟通者,③社区领导者,④管理者。在这五个星中,有四个星属于人文性质和社会性质。

4.1993年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在“明天的医生??关于本科生医药教育的建议”一文中提出,医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发展学生运用各种专业技能为社区和病人服务的意识,并为学生制定了24个具体目标。在这24个具体目标中有很大的部分是属于人文性质和社会性质,如第9条“以某种实践方式表明自己能理解精神和肉体疾病过程,以及同疾病表现和病人反应相关的社会的,文化的和个人的因素,”;第10条“已某种实践方式表明自己能理解作为致病因素的社会与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能承担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义务;

第11条“以某种实践方式表明自己能理解与病人相处时的人际关系,并能进行有效交流”;

第13条“能够熟练地对病人进行生理和心理评估”„„

5.德国的培养目标是①富有造福于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人。②关心病人更关心人类健康的社会活动家。③掌握坚实自然科学知识,又勇于探索医学实践的学者。这些提法都是和过去单纯培养XX专门人才要更高,更具有人文社会性质。

6.2001年日本“医药教育研究发展事业委员会”在“医药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一文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经过6年连续的医药教育,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稳定的心理,具备职业医师的素质和新世纪所要求的医学、医疗知识与技术,并能够养成自我培养和终生学习的习惯。

7.白求恩医科大学李玉林提出,本科生培养目标可概括为“三个一”,即①培养一个具有多方面潜能的人-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②培养一种能力-自学能力,计算机能力,实验技能,临床技能,外语能力和自学能力,③培养一种态度-能与人共事,团结协作,敬业和尽职。

三、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是作为社会人的一切言语、行动和行为的“基因”。素质反映在人的一切言语、行动和行为之中。素质是人的人文精神和科学修养的综合体现。大学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们有勇气终生无悔地追求真善美,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他人,真诚待人,对人富有同情

心,合作共事,敬业尽职,哪怕是最普通的事也做到异乎寻常的好。素质教育对各行各业都是需要的,但对医生更为重要。还是因为医生的言语、行动和行为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涉及到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影响到整个家庭和亲戚的幸福。如何对病人引导、唤醒、教会、帮助他对自己生命和健康所应持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最终让病人成为防治疾病的主体,成为自己健康的主宰,而最终让病人受益,这就不单纯是技术问题、技巧问题,是医生这一职业应有的属于人文社会范围的医生领导能力问题(leadership)。而恰恰医生有无这种领导力问题与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关键是大学生的素质。过去老师喜欢5分(即100分)+绵羊式的大学生。这种教育模式是着重培养驯服工具型的,学生是被动的,是被培养的,是被挑选的。不少有才华,有主见的优秀学生被压抑,不能自由地敢想敢说,这样的气氛不利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和培养健全的人格。而我们未来的社会,要培养的大学生既是社会的主人,他是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关于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不仅仅如此,还要培养让他们意识到他也是自己的主人,他是自主的,是自然法人,他不依附于某人,他应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会人云亦云,随风倒。他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他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也对自己的言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负责。他不成为别人的目的或手段,也不会让别人成为自己的目的或手段。他应该是自己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他与平民交流而不变谦恭之态,和高官散步而不显露谄之颜。正像马克思所说,人类获得最终解放,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虽然要到达这一点将是未来长久的事,但我们应该为未来的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去着想。

四、课程内容和结构

以往的口腔医学教育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课堂教课为主的单一结构模式,也几乎没有人文社会学科内容。在对以往高等医药教育培养目标反思取得共识后,1985年起美国逐渐把哲学、历史、宗教、法律、伦理、文学、艺术和行为科学纳入医学教育。随后,英国、德国、日本等国把人文社会学科学时的比重加大,形成许多医学人文学科群。医学、人文学、社会学三者渗透,融合成许多医学人文社会的边缘学科作为医生的核心课程。据报告,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时占整个医学总学时的比例在美国为30%,前苏联为22.3%。德国为26%,英国和日本为10%~15%,而中国占7~8%。以美国127所医学院为例,20世纪90年代后新增加的课程部分摘录如下:医学人文学、医疗管理、病人与医师、国际医疗与保健、医学

社会经济学、效益分析、医患关系、卫生保健系统、多文化背景下的医学、优化医疗保险、人类发展/生命周期、人类性学、医学信息学、降低医疗风险、死亡与临终医学、遗传咨询、医学与法律、行医管理、家庭暴力/侵犯、群体医学、医学与法学、风险管理、酗酒与吸毒、循证医学、医学伦理学、费用控制、胎儿酒精综合征、医学史、沟通技能、器官组织捐献.

从以上可见,绝大部分是医学人文社会渗透融合后的边缘学科。有的课程只有几学时称为微型学科。但是确实很重要。至于口腔医学应增加哪些医学人文学科,应很好探索。至少上述课程如医患关系、病人与医师、沟通技能、医学人文学、医学与法律、医疗管理、降低医疗风险、行医管理、医学社会经济学、人类发展/生命周期、卫生保健系统、死亡与临终等都是可以纳入的课程。

口腔基础医学

五十年代经过院系调整及全面学习苏联后口腔医学专业成为医学院一个系。它与欧美一些国家体制不同,不是独立医学院外的专业。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作为\"系\"并列而发展起来。由于过去长期以来对牙医学的歧视,因此在口腔医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取得与临床其他医师同等地位,在教学中强调了完全与临床医学系相似的教学计划,设置了几乎完全类同的课程项目。这种观点的形成是很自然的。然而总学时数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一般不超过4000学时数,这样只能大幅度删减专业课学时。而口腔医学基础课消减的更厉害,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几乎是整整20年),一直没有口腔医学基础课的独立地位,课程设置一直为0。

所以七十年代各院校又自发成立相应的教学组织,恢复了一些口腔医学基础学科的单独课程,七十年代末在武昌教材会议上确定将口腔医学专业仅存三门课程三本教材基础上增加了口腔解剖生理学和口腔组织病理学二本基础教材。这个决定保证了该两个学科的发展。

90年代初执行的教学计划中,29所院校100%设立上述两学科的课程,并保证有一定的学时数。个别院校还作了进一步学科分化。这种以统编教材来保证学科建制的建立,不失为加强口腔医学基础学科发展的良好方法。

美日两国依据各自国家的特点和背景,以不同方式发展口腔医学基础。

日本所有的大学齿学部或齿科大学都严格设有8个口腔医学基础学科,即口腔解剖(含口腔组织)、口腔病理、口腔微生物、口腔生理、口腔药物、口腔生化、口腔材料、口腔放

射。在教学上既与相应普通基础医学衔接又与口腔临床医学紧密相关。

在美国各口腔医学院也都设有口腔医学基础课程。有的是独立设置,如口腔组织、胚胎、病理、牙体形态学、牙科材料学、牙牙合学、口腔生物学„„。有的则是在普通医学基础中联系口腔专业的内容,如在生化或微生物中加强与口腔专业的联系,开设专门为口腔医学的生化和微生物课程。美国各口腔学院对于口腔基础研究重点也不一致,各有特色互不重复。如哥伦比亚大学口腔学院对唾液生化研究很出色(现为颅颌面组织工程);匹兹堡大学口腔学院则以微生物研究为重点。这样从一个院校看并不是所有基础学科都很齐全,但从总体看却是人才众多,学科齐全,基础充分,设备先进。

三、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

(一)物理化学因素:

1、温度:(PCR、穆利斯、1991年3亿美元、1993年Nobel奖——成功者都是偏执狂!)

第19篇:生物学论文2

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

传统生物概念教学过于强调知识本位,而忽视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这种概念教学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和背诵,但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仅凭大量的事实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也与新课程理念相悖。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物教学更强调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立和理解,必然要涉及到对抽象概念原理的精心组织。

一、新课程标准中“重要概念”的解析

新课标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对生命的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的理解和阐释。重要概念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内容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光合作用”这个关键语词包含的重要概念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也就是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这个重要概念不仅指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即只有绿色植物才有光合作用,还指出了光合作用的前提——光照,还有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把握住了“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的本质内涵和要点,对于后续开展光合作用的实验,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新课程理念下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策略

1.强调探究和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理解生物学概念的本质,教师应当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例如,学习“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学生动手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

时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同时结合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认识细胞的结构,分析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和分析逐步形成对细胞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在生物学教学中,研究一个立体模型、观看一段生动的动画、几张学生拍摄的照片或学生课前采集的标本,还有回答教师巧设的几个问题等都对生物学概念形成有重要作用,教师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事实记忆上,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2.组织课堂活动,丰富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接受和理解需要以一定的事实或感性认识为基础。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常常也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接受需要以具体的事实或者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作为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这些事实或者感性材料融入课堂活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重要概念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重要概念。

例如,关于学生对器官概念的形成,教师可以先给出实物菜豆的叶和果实,并指导学生按顺序去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分别找到叶和果实中相应的组织。然后教师再给出实物生活状态下完整的菜豆植株,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观察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由于成熟的菜豆植株的六大器官比较明显,并且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熟悉的常见植物。所以,学生经过对菜豆植株的观察和思考,就容易对植物器官的功能和分类产生直观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这些事

实性知识进行抽象或概括,进而建立起“多种组织构成且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即器官”这个概念。

3.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深层探究

在产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剖析现象背后的规律,帮助学生把重要概念从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逐步达成对重要概念的建立。在学生建立起重要概念之后,教师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点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深入地探究,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深层理解,实现主动探究和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

例如,在初中生物《动物的行为》这一节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动物的行为这个重要概念时,以猎豹捕食为例,提问学生:“如何描述猎豹的捕食过程?怎样分析捕食过程中的动作或活动?”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总结出动物的行为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教师接着提问:“猎豹在什么情况下捕食?猎豹的一系列捕食活动需要身体哪些结构配合完成?”由此,学生可以回答出:“动物行为由外界刺激或体内的生理变化引起,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下,由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配合完成。”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猎豹有哪些身体特点利于捕食?这与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形成重要概念:“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学生初步形成动物的行为这个重要概念后,教师再进行提问:“猎豹捕食时,发现猎物后静止不动,等猎物靠近时,再发起攻击,那么猎豹静止不动,注目凝视,凝

神谛听,这是动物的行为吗?”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辨析,对动物行为这个重要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4.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迁移运用

教师向学生传递重要概念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学生运用重要概念来解释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解决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经验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学生构建起重要概念后,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迁移运用。

例如,学生在建立起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两个重要概念之后,教师提供“印度狼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根据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的特点,分析“印度狼孩”的一系列行为。在解读狼孩行为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下来就有的,由身体里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而学习性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印度狼孩”这一现象,促进了对“动物行为”这一重要概念的迁移运用并加深了理解。

5.建立概念体系,完善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分解整合

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一个重要概念可以分解成多个层级的次位概念,教师在备课中需要理清这些次位概念与重要概念间的关系。那什么是次位概念

呢?次位概念即相对于重要概念来说,在重要程度上,地位要低一层级,从结构上看,次位概念比重要概念更加注重细节,内容更具体,由于知识的难度系数降低,从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如果说重要概念是一个整体,那次位概念就是化整为零,逻辑关系上互为补充,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课堂上,教师从传递次位概念开始,通过次位概念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以重要概念为核心的完整概念体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细致全面地把握重要概念。

例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是标准中规定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师可以根据多细胞生物体的分类,把它分解为“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人体的结构层次”两个次位概念。在“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统领下,还可以继续分解成“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形成组织”、“多种组织构成能行使一定功能的器官”、“植物体各器官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个体”等次位概念。学生学习完这些次位概念后再进行系统地整合,会很轻松地建立起以“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为核心的概念体系,使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更加充实具体。

以上关于“重要概念”教学的五种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已经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总之,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学要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引导学生将生物学概念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以达到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最终目的。

第20篇:生物学毕业生求职信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求职信范文,本站提供了一篇《生物学毕业生求职信模板》范文,供各位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从中掌握写求职信的技巧。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让这封求职信带去我诚挚的祝福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我是一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05级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即将毕业的一名学生。名叫邓浩,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自己。

在校的三年里,我觉得自己并没有虚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大学期间,曾在班上担任过生活委员,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好评。这炼了我的工作及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了我的高度的责任心。注重综合素质的我,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大二时参加过系篮球队与同学一起努力取的了全院第四名,大三时系内比赛第一。

专业方面:熟练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酶工程与发酵工艺等重要专业课的理论原理,懂得其基本实验动手操作与应用能力。

计算机方面:学习并熟悉掌握Windows Xp平台操作系统,Office2003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平面设计AutoCAD2007等

但这并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同时我也明白大专生的优势和劣势。因此,我在学校就读期间报考了湖南农大食品工程专业的自考本科,也考试并取得了化工分析证。我在提高自己文化水平的同时也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寒、暑假间我分别在长途汽车上和KTV场所担任过售票员,培养自己与不同人的交际能力,今年暑假我也学习并报考了汽车驾驶证,不过由于时间问题只考了两个科目(还欠路考一项)。

性格随和的我在生活中有着良好的习惯,我自信但并不自傲。处于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时期,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露自己的才能,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希望能够加入贵公司。我会踏实做好属于自己的这份工作,尽全力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

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与我的关注,愿贵公司屡创佳绩,祝您的事业、生活皆顺利。

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谢谢

此致

敬礼

求职者:好范文求职信网

以上求职信是由好范文提供:http://xiexiebang.com/qiuzhixin

《生物学英语.doc》
生物学英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