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

2022-03-19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人文素养】《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人文素养】《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人文素养】《诗经·周南·桃夭》赏析2015-01-30甘肃教师学苑[文学品味] 出嫁: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诗经·周南·桃夭》赏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里的爱情诗很多,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数量。旧说认为《桃夭》是“后妃之所至”,但我们宁可相信这是一首寻常女子出嫁的贺诗。院子里的桃花正鲜艳,新娘子正在擦拭着桃花胭脂,红头巾盖上了,轿子准备好了,新人马上要出嫁了。读着这首诗,就好像门外已响起了鞭炮声和孩子们的欢呼声……

“夭夭”是专门形容桃花的,这二字的形象就像是几瓣桃花绽放开来,鲜艳欲滴。而年轻女子也一如鲜花,有的热情似火,如奔放的杜鹃,有的温馨安谧,如娇美的百合,有的知性温婉,如含蓄的梅花……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第一个把花比作美人的是天才”。那么,我们的先民无疑是天才,当面对一个将要出嫁的幸福的女子时,他们想到了粉红娇羞的桃花。于是,他们献上了美好的祝愿,希望她家庭和睦,早生贵子。

据《礼记·婚仪》记载,古代女子出嫁前三个月,须在宗室接受教育,“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之后选择吉日,使女子出嫁。日子通常在桃花盛开的春季,新娘似桃花,青春,妖娆,可以闭上眼睛憧憬“绿叶成荫子满枝”的美满婚姻。那时的人们葛布粗裳,却创造出最朴素最简单的美好——桃花自此便于女子纠葛在一起,走进了后世文人墨客的诗文中。

桃花盛开了,女子出嫁了,这是她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也只有枝头灼灼的桃花堪比。祝福吧,女子会带着这些美好的祝愿开始新的生活,从此以后,她将成为贤妻,成为慈母。《孟子·滕文公》中有言:“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三千年前的婚嫁场面的确是一道人们非常看重的亮丽的风景,就如图画一般美好:桃树茂盛美如画,花儿朵朵正鲜艳。这位花一样的女子要出嫁,祝福你建立一个和美的家!桃树茂盛美如画,果实累累接满枝。这位花一样的女子要出嫁,祝福你建立一个和睦的家!桃树茂盛美如画,绿叶成荫展光华。这位花一样的女子要出嫁,祝福你建立一个幸福的家![艺术视窗] 彩陶王精美绝伦的“彩陶王”

旋涡纹彩绘陶罐,在原始彩陶艺术的装饰中,是一件杰作,被誉为中国的“彩陶王”。

这件彩陶罐高46厘,口径18.4厘米,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作品,制作于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50年于甘肃省永靖县三坪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马家窑类型尖底瓶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其彩陶制作十分精美,一般用黑彩、黑红彩和黑白彩绘。陶器的种类主要有钵、瓮、豆、壶、罐等,其中以壶、罐最为常见。彩绘旋涡纹陶罐

旋涡纹彩绘陶罐用泥质粘土盘筑而成,表面磨平。小口。阔肩,缩腹,平底;口边有钩状突起物四只,成十字形安置,是为便于密封时系绑,两侧各有一环形耳,为系绳提携之用。罐的用途为储存食物。

陶罐用彩色绘以几何纹样旋涡纹,施彩鲜丽,纹饰精美,线条流畅自然,充溢动感。纹样作平行直线带状纹样排列,分为上、中、下三段。上层为花卉纹,中层为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

上段以钩状突起物为中心,圈以圆线,圈线间联以斜线;

中层的旋涡纹纹带最宽,是主体花纹。以同心圆为主题,联以斜弧线,并缀填以同心圆,其结构同上段,宽敞且复杂;通体共有4个波浪式大旋涡纹,每个大旋涡纹都围绕其中一个点旋转。马家窑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说明当时就有了等分的数学概念。

下段则为波浪纹。所有纹饰,均似用毛笔描绘,笔调极为流利而具韵律。[史林漫谈] 牧野之战

周文王死后,其子武王姬发即位。周武王继承父志,重用姜太公、周公旦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于是周武王准备向东进军,灭殷商,夺天下,同时为父亲报仇。

约公元前1046年,商纣王发动一系列战争先征西北的黎族,后平东南的夷族。虽然取得了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正如《左传》所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周武王见时机己到,便联合庸、蜀、羌、彭、濮等部族,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甲士45000人,进攻殷都。周武王与商纣率军在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北部)发动战斗。史称“牧野之战”。商朝因为士兵不足,就武装奴隶充兵,但奴隶未经过严格军训,不敌周的精锐武士,反而阵前倒戈,反攻商军,致使殷商大败,纣王自焚。据《尚书·武成》记载,牧野之战双方死人无数、“血流漂杵”。周武王以钺砍纣王遗体,代表诛杀商纣,殷商正式灭亡,史称武王克殷。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科普领略] 你知道感冒了要多喝温开水吗?

近段时间身边很多人都感冒或咳嗽了,除了吃药输液,再有就是多一句:“多喝点热水!”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1、打喷嚏:当病原菌、灰尘、花粉等进入鼻腔后,身体的防御系统启动通过打喷嚏的形式把它们打出来

2、咳嗽:如果病原菌没有被打出去就会进入上呼吸道、支气管,身体启动第二道防线咳嗽将病原菌咳出。而我们以为咳嗽是病,马上吃止咳化痰的药大量的抗生素(消炎药),将本来要排出体外的病原菌又压回身体里面去,于是身体的防御系统进入了第三步。

3、乏力没有食欲:身体告诉我们要好好休息,集中体力对抗进入身体里的病原菌,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强迫自己吃饭,吃饭需要消耗能量来消化食物,身体不想吃饭我们就不吃,增加喝水量同时多喝蔬果汁。如果这一步没做好身体将进入第四步。

4、发烧:一方面表明病原菌进入了血液,身体的就启动免疫力表现为发烧,将病原菌烧死,当温度升高到38.5度时免疫力会增加一倍,温度升到40度大部份病毒将被烧死,我们只要喝足够的水,人体永远不会烧出问题,而我们打退烧针,吃退烧药却帮了病毒的忙。于是身体将进入了第五个阶段。

5、过敏:防御系统要将血液里的毒素排出体外,因此皮肤会过敏,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用抗过敏药,涂药膏。将本来要通过皮肤排出来的毒素,再度压进身体里。

6、发炎:身体为了保全大局,将血液中的病毒和细菌集中在一个地方,因此会出现红肿热痛的反应,我们又消炎吃大量的抗生素,又帮了病毒的忙,身体没有办法只能进入第七个阶段。

7、溃疡:人体是非常智慧的为了保护身体,因此在发炎的地方烂掉也不会让病原菌到处跑。这时原材料不足的话,身体将溃疡部位纤维化进入第八步。

8、纤维化、硬化、疤痕化:身体为了保护自己将溃疡处包裹起来,疤痕硬化后病原菌也不能活动了,功能也不好了,人们为了舒服又是大量的抗生素,50%的死亡跟硬化有关,进入第九步。

9、癌变、肿瘤化:细胞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只有突变,癌细胞是在严重缺水,缺氧,缺营养的情况下形成,从一个癌细胞发展到绿豆大小需要10-15年时间,而从绿豆大小发展成鸡蛋大小只需要一年,癌症的潜伏期最少都有10-15年时间。

在从打喷嚏到癌症的这九步中,每走一步,我们只要听听身体的声音—“多喝水,注意休息,给足细胞所需的原材料”,身体会自己去修复,我们才可以优雅的老去,而不会被病痛折磨至死。

推荐第2篇:《诗经》二南辨析

在《诗经》三百篇中,《周南》、《召南》列居十五《国风》之首。关于这种编排体例以及二者的命名及区别,历来颇有争议,且其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对“南”的理解各有不同,使之成为《诗经》学史上一件公案。苏辙,作为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在疑古惑经思潮的影响下,基于“平生好读《诗》、《春秋》,病先儒多失其旨,欲更为之传”[1]的目的,作有《诗集传》一书。苏氏《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史上今存第一部《诗经》全解,也是现存众《诗经》注解中时代仅次于《毛传》、《郑笺》和孔氏《正义》的重要著作,它对于汉唐以来《诗经》学史上聚讼纷争的基本问题都作有深入地思考和辨析,特别是于《周南》、《召南》的理解,有别于前贤时儒,故笔者试作下文探讨苏氏之解。

苏氏《诗集传》以论述《周南》发端,而亦连带述及《召南》,训释《召南》诸诗时,则不再专论《召南》。苏氏曰:

文王之风谓之《周南》、《召南》,何也?文王之法周也,所以为其国者属之周公,所以交于诸侯者属之召公。诗曰“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言其治外也。故凡诗言周之内治由内而及外者,谓之周公之诗;其言诸侯被周之泽而渐于善者,谓之召公之诗。其风皆出于文王,而有内外之异。内得之深,外得之浅。故《召南》之诗不如《周南》之深。[2]

苏辙首先就《周南》和《召南》的区别作了论述。关于二者的区别,《诗序》曾以“王者之风”和“诸侯之风”,郑玄以“得圣人之化者”和“得贤人之化者”来分别“二南”[3],并且认为这都和周公、召公德行之优劣有关。苏辙却不同于《诗序》和郑玄的看法,他认为《周南》和《召南》的分别是在文王治理周朝时,以周公主内,召公主外。并据《大雅·召旻》所论为证,“由内而及外者,谓之周公之诗”,“诸侯被周之泽而渐于善者,谓之召公之诗”,因内外不同而有风化的深浅之异。且认为《周南》和《召南》都是文王之风,二南之诗均是百姓沾润文王的教化而作的,他们的区别只是周、召二公的职事不同,与其孰圣孰贤无关[4]。

首先采用王化深浅的理论来区分《周南》和《召南》的是北宋大儒欧阳修,他在其《诗本义》中曾这样论述:

圣人之治无异也,一也。统天下而言之,有异焉者,非圣人之治然也,由其民之所得有浅深焉。文王之化,出乎其心,施乎其民,岂异乎?然孔子以周、召为别者,盖上下不得兼而民之所化有浅深尔。文王之心则一也,无异也。……盖民之得者深,故其心厚。心之感者厚,故其诗切。感之薄者,亦犹其深,故其心浅。心之浅者,故其诗略。是以有异焉,非圣人私于天下而浅深厚薄殊矣。[5]

欧阳修以为“其民之所得有浅深”,以民之所化,因性情不同,智愚有异,所得自或有深浅。因此他反对郑玄因圣贤之异而有深浅之分,“而说者以为由周召圣贤之异而分之,何哉?大抵周南之民得之者深,故因周公之治而系之,岂谓周公能行圣人之化乎?召南之民得之者浅,故因召公之治而系之,岂谓召公能行贤人之化乎?殆不然矣。”[6]其后王质《诗总闻》、范处义《诗补传》也均批评以圣贤分深浅之说[7]。苏辙吸收了欧阳修的观点,也以深浅之说来区分二南。但他却不从民之智愚立论,而从内外不同的角度辨别二南的差异,这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再者,苏辙强调周、召二公治国有内外之分,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不仅苏辙所引《大雅·召旻》第七章“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表明了召公在外,职在开疆辟国的史实,而且《史记》中《周本纪》、《鲁世家》所载,亦有周公辅政、使伯禽就国的事实,故周、召分主内外之治实为不假。苏辙以治之内外分《周南》、《召南》,不仅有其历史依据,而且也有其可能。因周公所主之内,盖指关中旧周之地,其民长期在文王之风的熏染下,自然得之也深;而召公所主之外,乃周新拓之地,其民受文王之化时间短,且由外烁,故得之也浅。因此由内外之民所反映的心声——《周南》、《召南》,自然会有不同。故苏辙因周、召二公有内外之治的不同,看到民之教化是内深外浅,因而断言“凡诗言周之内治由内而及外者,谓之周公之诗;其言诸侯被周之泽而渐于善者,谓之召公之诗”,并以此来确定二南的差异,这无疑是合理的。同时,苏辙以内外之分论民化之深浅,又是对欧阳修之说的重大补充,故为后学所信从。如段昌武《段氏毛诗集解》和朱鹤龄《诗经通义》均采用了苏辙的观点[8],足见其说之可备。

其次苏辙对于周、召、南也作了自己的理解。他说:“然则谓之《周》、《召》者,盖因其职而名之也。谓之南者,文王在西,而化行于南方,以其及之者言之也。东、北则纣之所在,文王之初所不能及也。”[9]他认为《周南》、《召南》的命名,是因周公、召公的职称而来的,“南”的意思,是文王的教化“在西而化于南方”。

对于周、召的命名,苏辙之前的学者一般都认为是周公和召公的简称,或者是二人的采邑名,再或者是国名、代名,从未有认为是因二人官职名而命名的。苏辙不拘囿于传统的说《诗》权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提出周、召是周公和召公的官职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说得通的。如《周南召南谱》云:“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10]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周、召之地是文王分封给周公和召公的采地,那么,周、召之地以周公和召公所任官职来命名是极有可能的,并且这一官职为周公、召公以及后继者所担任,成为周、召之地的别有代称,以至于后来的采诗者以此命名,那又有何不可呢?王质《诗总闻》在论及“南”时,也曾说“周、召,官也。自二公为之,后世相承不改。”[11]可见苏辙认为周、召是官职名是可以成说的。

关于“南”字的理解,则是《诗经》学史上一件聚讼纷争的公案。历代《诗经》学者都以自己的《诗》学观对此作有解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四种说法,南化说、南音南乐说、南国说和乐器说,张西堂《诗经六论》曾对此做过明确的考证。此外,当代著名学者金景芳先生曾认为“南”同任,是动词,不是方位词,影响也较大[12]。金先生认为,根据《毛诗》于二南之末称“周南之国”、“召南之国”,可见二南必与周、召分治有关。南者任也,“周南之诗”即由周公所任之国所选之诗篇;“召南之诗”即从召公所任之国所选之诗篇。

然从苏氏《诗集传》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苏辙是尊奉“南化说”的。“南化说”创始于《毛诗序》,其解释《周南》时说:“南,言化自北而南也。”[13]此后,信奉《毛诗》的人大都采用此说。如郑玄《诗谱》说:“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14]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也说:“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15]乃至南宋诗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也是遵循“南化说”[16]。因此从苏辙所处的《诗》学环境而言,他未能跳出“南化说”的体系,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在苏辙之前《毛诗》在《诗经》学史上处于独尊地位,《毛诗》学派也被奉为《诗经》学的正宗,“南化说”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说“南”权威。其它几种说法,只是在“南化说”渐衰之后才逐渐引起学者注意的。作为要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代经学家苏辙,他对经书意旨阐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发挥自己创见的同时是要合乎实际要求的。因此,他虽然处在北宋疑经惑古的文化思潮中,并且作为废《序》派的主要代表,但他的主体思想是遵从《毛诗》的,采用“南化说”释“南”,也在所难免,同时这也是他释“南”有得有失的理论渊源。

但据地理位置而言,岐阳在西,南国或南土在东,《毛诗序》“言化自北而南”是不合实际的。所以苏辙抛弃《毛诗序》“自北而南”的说法,认为是“谓之南者,文王在西,而化行于南方,以其及之者言之也。”对《序》说进行了纠正。清代学者崔述承苏辙之说,在其著《读风偶识》中对“自北而南”说也有所批评:“《序》以为„化自北而南‟亦非是。江、沱、汝、汉,皆在岐周之东,当云„自西而东‟,岂得云„自北而南‟乎?”[17]但苏辙此说的毛病是,看似解决了文王之化并非自北而南的问题,但却也没有自西而南的道理,更不合乎《诗经》所述当时的方位。原因是如果将“南”作为方位词看待,它必与“北”相对才成句式,因为《诗经》中本身就是这样用的:“镐京辟廱,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18]看来“南”字不能当方位讲,而应另寻出路。夏传才先生认为:“周南、召南原是地域名称,由古南国而得名,周南在今陕县以南汝、汉、长江一带,湖北、河南之间,召南在周南之西,包括陕西南部和湖北一部分。《周南》、《召南》就是南国地区的民歌,配合南国乐器所奏出的乐调。”[19]可是,南国是否存在尚成问题。因为诗中之“南国”乃集合名词,而非具体方国;即或有其国,亦必小邦,没有太大影响,又何以分周、召?何须系以周公、召公呢?南国既不见于史载,何以其诗反而有如此之多,必分为二而置诸全诗之首?是皆不能无疑。

因此,无论是传统的“南化说”,还是新出的“南国说”,都不能让人满意。苏辙即使主“南化说”,自己也不能无疑,它说:“二《南》皆出于先王,其深浅厚薄,二公无与,而强以名之,可乎?”[20]既然二南是文王之化的结果,为何要系以周、召呢?这是他百思不得其解的。不过,苏辙既然已认识到周、召有主内、主外之别,二南之诗亦有内外深浅、厚薄之异,他完全可以得出因周公主内,内之诗受王化深,故为《周南》;召公主外,外之诗受王化浅,故为《召南》的结论。然则,所谓周、召二南之分,从内容看乃是深浅厚薄之异,从分周、召看,乃因二公所主所任之别。因此,我们认为,《周南》之南、《召南》之南皆非南化,亦非南国,而是所任、所主之意,于是我们不能不说金景芳先生“南者,任也”的解释更符合原意,也更与苏辙的结论相吻合,只是苏辙因其所处经学背景及其立场所致,未能真正地揭示《周南》、《召南》之义。

总之,苏氏《诗集传》基于周公、召公分主内外之治而有王化之深浅来区分《周南》、《召南》,相较于前贤时儒的圣贤理论更符合一定的历史依据。尤其是他认为周、召为官职名,再配以金景芳先生所释“南”为“任”的解释,更显示出苏氏这一解释的合理性,这也正是苏辙释“二南”的独创之处。

------------------

[1] 苏辙《颍滨遗老传下》,《栾城后集》,卷12,第1283-1284页,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 苏辙《诗集传》,卷1,第265页,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本,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3] 孔颖达《毛诗正义》,卷1,第19页;《毛诗正义》,目录,第12页,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苏辙释《大雅·召旻》时曾说:“文王之世,周公治内。召公治外,故周人之诗谓之《周南》,诸侯之诗谓之《召南》。所谓„日辟国百里‟云者,言文王之化自北而南,至于江汉之间,服从之国日益耳。”《诗集传》,卷17,第539页。

[5] 欧阳修《诗本义》,卷15,《周召分圣贤解》,《四库全书》本。

[6] 同上注。

[7] 王质《诗总闻》,卷1云“而后有圣贤浅深之别、后妃尊卑之差,皆强为辞也。”《四库全书》本。范处义《诗补传》,卷1,云“区区欲分《周南》、《召南》以为圣贤浅深者,未为通论也。”《四库全书》本。

[8] 段昌武《段氏毛诗集解》,卷1,朱鹤龄《诗经通义》,卷1,均引用有苏辙的观点,《四库全书》本。

[9] 苏辙《诗集传》,卷1,第265页。

[10] 孔颖达《毛诗正义》,目录,第11页。

[11] 王质《诗总闻》,卷1上。

[12] 金景芳《释“二南”、“初吉”、“三餐”、“麟止”》,《文史》1963年第3辑。

[13] 孔颖达《毛诗正义》,卷1,第19页。

[14] 孔颖达《毛诗正义》,目录,第10-12页。

[15] 陆德明《经典释文》,卷5,第5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6]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2引朱熹云“周公制礼作乐,于是取文王时诗分为二篇,其言文王之化者繋之周公,以周公主内治故也;其言诸侯之国被文王之化以成徳者繋之召公,以召公长诸侯故也。”《四部丛刊续编》本。

[17] 崔述《读风偶识》,《丛书集成初编》本。

[18] 苏辙《诗集传》,卷15。

[19]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第15页,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20] 苏辙《诗集传》,卷1,第266页。

参考:网易

推荐第3篇:《诗经》国风·周南葛覃注音释义(整理)

原文: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音

ɡětán 葛覃

ɡě zhī tán xī, 葛 之 覃 兮, yìyú zhōnɡ ɡǔ, 施 于 中 谷, wãi yâ qī qī.维 叶 萋 萋。 huánɡ niǎo yú fēi, 黄 鸟 于 飞, jí yú ɡuàn mù, 集 于 灌 木,

qí mínɡj iē jiē.其 鸣 喈 喈。 ɡě zhī tán xī, 葛 之 覃 兮, yìyú zhōnɡ ɡǔ, 施 于 中 谷, wãi yâ mî mî.维 叶 莫 莫。 shì yì shì huî, 是 刈 是 濩, wãi chī wãi xì, 为 絺 为 綌, fú zhī wú yì.服 之 无 斁。 yán ɡào shī shì, 言 告 师 氏, yán ɡào yán ɡuī.言 告 言 归。

bï wùwǒ sī, 薄 污 我 私, bï huàn wǒ yī.薄 浣 我 衣。

hài huàn hài fǒu, 害 浣 害 否? ɡuī nínɡ fù mǔ.归 宁 父 母。

译文: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声婉转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

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里话,说我心想回娘家。快把内衣洗干净,

快把外衣洗干净,无论洗还是不洗,回娘家去看父母。 注释:

1.葛:葛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以用来织布。2.覃(tán):长;延长。 3.施(yì):蔓延。

4.中谷:谷中,凡是诗言“中”字在上者,皆语词。。 5.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6.萋萋:茂盛的样子。

7.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

8.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于飞,即正在飞。 9.灌木:丛生的树木。 10.喈喈(jiē):鸟儿鸣叫的声音。 11.莫莫:茂密的样子。 12.刈(yì):斩,割;用刀割。 13.濩:煮。

14絺:细葛纤维织成的布。 15.綌:粗葛纤维织成的布。 16.服:穿着。

17.无斁(yi):心里不厌弃。斁(yì):厌。 18.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语气助词,无实义。19.师氏:一说管女奴的老妈子, 类似管家奴隶,一说专司20.教导之职的贵族女师。 21.归:指回娘家。

22.薄:语气助词,没有实义。23.污(wù):洗去污垢。 24.私:内衣。 25.浣(huàn):洗涤。

26.害(hé):曷,何;疑问词,什么。 27.否:不。 28.归宁:指回娘家。

推荐第4篇:周周练8《诗经两首》

宜八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8

班级 姓名

1、根据拼音写汉字(9分,每空1分)

关关jūjiū ( ) yǎo tiǎo淑女 ( ) 君子好qiú ( ) 参差xìng菜( ) wù mèi求之 ( ) jiānjiā萋萋 ( ) sù huí从之 ( ) 宛在水中chí ( ) 在水之si ( )

2、填空题。(50分,每空1分)

①《从军行》中表现作者投笔从戎的渴望,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句子是“ , 。”

②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描写诗人孤独的句子是“ , 。”

③《羌村三首(之三)》中,描写战争带来灾难的句子是“ , 。” ④杜甫《登楼》中借古寓今的诗句是“ , 。”

⑤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大胆运用夸张来表现边塞风大的句子是“ , 。”

⑥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是“ , 。”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⑦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 。”

⑧ “诗鬼”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 。”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

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推陈出新、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的句子是“ , 。”

⑩《别云间》表达诗人不停止战斗的决心,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 , 。”

1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 篇,包○括、、三部分。

1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1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14这两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运用叠词摹声的句子是○“ ”,运用叠词状形的句子是“ 。”(至少写出一处)

15在《关雎》中这首诗中,有一个姑娘的美好姿态给主人公难忘的印象,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她。描写这种○状态的句子是“ , 。”

16在《关雎》中这首诗中,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的句○子是“ , 。 , 。”

17《蒹葭》是《 》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 ,后六句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18“一切景语借情语”○。“蒹葭苍苍, 。 , 。”于浓浓的秋 1 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19《蒹葭》中“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构成朦胧的意境美的句子是“蒹葭萋萋, 。 ,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2分,每小题1分) ①君子好逑 ②在河之洲 ..③左右流之 ④寤寐求之 ..⑤左右芼之 ⑥钟鼓乐之 ..⑦溯洄从之 ⑧蒹葭凄凄 ...⑨白露为晞 ⑩道阻且跻 ..

11、在水之涘

12、道阻且右 ○..

4、根据《关雎》课文原文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4分) ①《关雎》中的起兴之句是那两句?

②写小伙子日思夜想的焦灼苦闷之情的是哪四句?

③写亲近并使文静美丽的女子快乐的事哪四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7、根据《蒹葭》课文回答问题(13分,第①、②小题各4分,第③小题5分)

①《蒹葭》这首诗的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②《蒹葭》这首诗最明显的修辞是什么?“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几句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一种心情?

③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 宜八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8 (参考答案)

班级 姓名

1、根据拼音写汉字(9分,每空1分)

关关jūjiū ( 雎鸠 ) yǎo tiǎo淑女( 窈窕

) 君子好qiú ( 逑 ) 参差xìng菜( 荇 ) wù mèi求之 ( 寤寐 ) jiānjiā萋萋 ( 蒹葭 ) sù huí从之 ( 溯洄 ) 宛在水中chí ( 坻 ) 在水之si ( 涘 )

2、填空题。(50分,每空1分)

①《从军行》中表现作者投笔从戎的渴望,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句子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②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描写诗人孤独的句子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③《羌村三首(之三)》中,描写战争带来灾难的句子是“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④杜甫《登楼》中借古寓今的诗句是“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⑤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大胆运用夸张来表现边塞风大的句子是“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⑥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⑦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⑧ “诗鬼”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推陈出新、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的句子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⑩《别云间》表达诗人不停止战斗的决心,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1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1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4这两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运用叠词摹声的句子是“关关雎鸠”,运用叠词状形的句子是“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至少写出一处)

15在《关雎》中这首诗中,有一个姑娘的美好姿态给主人公难忘的印象,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她。描写这种○状态的句子是“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16在《关雎》中这首诗中,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7《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18“一切景语借情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3 19《蒹葭》中“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构成朦胧的意境美的句子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2分,每小题1分)

①君子好逑 配偶 ②在河之洲 水中的陆地 ..③左右流之 捞取 ④寤寐求之 醒时 ..⑤左右芼之 挑选 ⑥钟鼓乐之 使„„快乐 ..⑦溯洄从之 上水、逆流 ⑧蒹葭凄凄 茂盛的样子 ...⑨白露为晞 干 ⑩道阻且跻 高 ..

11、在水之涘 水边 ○

12、道阻且右 弯曲 ○..

4、根据《关雎》课文原文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4分) ①《关雎》中的起兴之句是那两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②写小伙子日思夜想的焦灼苦闷之情的是哪四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③写亲近并使文静美丽的女子快乐的事哪四句?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C )(2分)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2分)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7、根据《蒹葭》课文回答问题(13分,第①、②小题各4分,第③小题5分)

①《蒹葭》这首诗的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②《蒹葭》这首诗最明显的修辞是什么?“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几句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一种心情?

反复。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咫尺之间,表现了主人公无限惆怅的心情。

③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4

备用题(传给教研组是删掉)

④《蒹葭》这首诗具有音乐美,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找出诗中几组变换的词语加以品味,体会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苍苍”-“萋萋”-“采采”,写出了芦苇的颜色由藏青到萋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得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描绘出朝霞成霜而又融为秋水得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发展得轨迹,说明诗人填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方”-“湄”-“涘”三字得变换,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长”-“跻”-“右”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⑤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的不同。

《关雎》着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线索: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

《蒹葭》没有明确的故事,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阅读问答题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阅读《君子于役》,回答问题。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 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

5 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

1、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1、这首诗着重描写妻子对丈夫长期服役不能回家的盼望思念之情,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下面对《君子于役》上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D )

A、开头两句点明全篇主旨,陈述了所咏之事。用“不知”来说明丈夫役期之长。这两句是第一层:妇人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

B、中间四句勾画出一幅典型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并且以此来反衬主人公的不平静心境:家畜出入尚且有时,而人却无归期。

C、最后两句极言思念丈夫很深,以致不能自已。

D、“曷至哉”是反问句,女主人公用反问的方式来揭露封建统治苛酷的兵役给千万个家庭带来痛苦的罪行。

1、简述诗歌中所写的乡村晚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中写了思妇视野中最能触动她心弦的几样景物:栖于埘的鸡儿,幽暝的黄昏,归圈的牛羊。这些景物突出了一个“归”字,使她产生了人不如畜的思想。于是,诗人借景物之助,把人物感情中最强烈、最集中的一点“等待”突现出来了。这样的写景是移情于景,为情造境,其效果是对表达人物感情、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主题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6

推荐第5篇:摘录 南周历史

你可以不当记者,但是如果当了记者,你必须是个好记者。《南方周末》这样教育它的记者。于是,这份报纸一度成为了中国报纸当仁不让的精神指针。这是一个神话般的报业孤本。

《南方周末》前著名记者——现任《南风窗》总编陈菊红,写了一篇后来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文章——《离开》。在文中她这样写道:“那些金子一样的日子,闪亮得让人不敢相信。”

正是在这些金子般的日子里,一群追求理想的人,带着一张报纸,走入了中国新闻发展的黄金时代……

什么时候开始看南方周末的?忘了,但我却清清楚楚地记得,在无数个午后的课堂上,我爬在桌子上,顶着老师的目光,一字一字地如小鸡啄米般沉浸在南方带来的阳光里,那些或朴实或大气或优美或感伤的文字带给我这个时代最无法忘怀的回忆,如同一个人,我总挂着周四和他的约会。

什么时候开始断断续续不买南方周末的?忘了,但我还能想起,那四个版面的神六,那两个大版的反腐倡廉、先进党员,做了两期的巴金,刊得越来越多的网友评论……我心中那个英雄般的他哪去了?美人迟暮固然另人扼腕,英雄的老去同样令人叹息。 我不喜欢他的广告越来越多 我不喜欢他大量刊载国外局势 我不喜欢钱钢只埋在旧报纸里 我不喜欢什么神六什么反腐倡廉

我不喜欢南香红开什么作品研讨会却几个月才出一篇稿子 我不喜欢只用他来铺桌子然后爬在上面睡觉醒来口水把文字淹没 我不喜欢有人说这行尸走肉般的躯壳仍在物欲的死水里随波逐流..我不喜欢我看他的时候再也不能感动

我不喜欢他如此这般还要每周骗我两块钱可我就是忍不住不买 ……

可我还是因为你曾经的誓言而泪流满面,真他妈贱!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本世纪最后的日历正在一页页减去,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

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认清了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作准备。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本报编辑部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这是一种报人的情怀,是梁启超、张季孪、黄远生他们都曾拥有并毕生坚持的情怀,我从这句话第一次感受到了身为新闻人的自豪和勇敢。那时的南方,孤独、坚强、执着且美丽,他们用诗人的笔,鹰的眼对我们吟颂:南国春雨落尽,千周已逝,几代心力,乃见文字万千,洋洋大观.文人心怀书生义气,谁不恋洛神飞袂曲水流觞,然国脉民瘼江湖庙堂,艰险跋涉只为了千年一脉的进退忧伤……

千周已逝,几代心力,在经历了标榜中国新闻独立的种种之后,他开始改变,有人说,他政治环境变了,有人说,他的内部垮了,有人说有人说,惟独沉默的,是我们的心。

“2003年的春季,珠海开了全体会议后,因对新任主编,南方集团派来的向熹独裁作风不满,《南方周末》十名左右资深记者向报社递交辞职报告。”江艺平,钱刚,向熹,陈菊红,方三文,曹西洪,李玉宵,杨海鹏,翟明磊,贾明,朱强,杜卫东,甄茜,江华,贾明,周浩,这么多熟悉的亲切的名字,就这样离开我们离开南方。这些记者是《南方周末》辉煌时代仅存的一批人马,知情者相信,随他们的出走,饱受弹压,苦难深重的南方周末,将沦为一张普通的小报。一位辞职者说:“我们是雅典的公民,但现在是斯巴达人的臣民。” 南方周末编委会:

谨辞去南方周末记者一职。近三年来,我没有利用南方周末四字赚取一分钱私利,也未将周末当做晋职升官的基石。我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

翟明磊

2003年8月17日

附:“我钟爱南方周末记者的职位,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但我无法在名誉受到如此污辱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因为究其本质,我是一个新闻骑士。”

都是向熹惹的祸。让一个在体制外毫无经验的干部,负责一个体制外的媒体,他那一套在体制内行得通,但在《南方周末》行不通。一位南方周末的大姐说,以向熹的判断力,写作采访能力,如果参加南报公开招考,十有八九不会被录用,他如何能让《南方周末》的记者心服呢?她评价向氏用了“味道不对”四个字。南报的内部冲突,实际上是体制内外两种文化的冲突。向熹与《南方周末》的记者,本就不是同类,凑在一块,便成了一长悲剧,南方日报集团是悲剧的元凶,而我们,是悲剧的受害者。

【曾经的岁月】那些金子一样的日子

“南周”记忆

1995年,这个年头是南周的第一个分水岭。此前的《南方周末》是一个以刊登文摘稿件以及娱乐八卦新闻为主的报纸。

但是《南方周末》又不同于一般的文摘报,渐渐有了一些大特写和纪实文学一类生猛的稿件。当时,它在严格意义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记者,名叫朱德付。

朱德付,现任京华时报总编。自1988年中山大学硕士毕业踏入《南方日报》后,就一直在中国报界赶路;到《南方周末》,是他进入报界最初的一段履历。其后在《南方周末》“官至”编委、新闻部主任的

朱德付日前在接受信报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当初进入“南周”纯属偶然。当时的“南周”还是一份娱乐化的文摘周报,报社当时安排几个年轻人进去,无非是想让其做得更娱乐化一些。谁知这些年轻人不安份,他们觉得在那么如火如荼的改革年代里尽编些家长里短的“八卦新闻”,很没劲。

“南周”的内容及作业方式就此转型,从过去一张靠裁裁剪剪拼凑而成的娱乐小报,迈向一份自采自编为主的综合性新闻周报。跨过1995年的门槛,从此便开始了这金子般的日子,一群自称为“雅典公民”的新闻理想者,开始在“南周”旗下聚集。

前南方周末记者,后来成为国内著名报纸发行人的谭军波以其职业经理人的思维,将2001年前的南方周末分为清晰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左方时代,北大毕业的左方是有着理想主义、自由主义与启蒙主义思想意识的领导。他奠定了《南方周末》的精神基调。

第二阶段,游雁凌时代,即转型期。从一份文化生活报转型为综合性大型新闻周报。发行突破100万,广告收入几千万。在全国形成了真正的影响力。

第三阶段,江艺平时代,即鼎盛期。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产品最成熟,广告过亿。《南方周末》成为南方报业乃至全国报业的“黄埔军校”。

谭军波说,那些年,值得珍记的事件很多,如连载《*十年史》一文差点令报纸停刊,发行过百万,90年代初扩版成功等等。

孙保罗,前南周主力记者之一,在接受本报的采访时说:“这样的日子,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应该是1995年到2001年吧。在这段不长不短的时间里,那张总令人有点那么牵挂,或爱或恨的报纸,带着一群人改变了命运,也开始走向她的宿命。”

当记者打电话要求采访的时候,南周当年著名的法制记者郭国松正在北京给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演讲,“面对那些满脸青春如我等当年的年轻人,我忍不住给他们读了一段《南方周末》1999年的新年祝辞:《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郭国松说:“今天在这里读到这样的语言,我仍然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谭庭浩,1991年夏天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分配到当时的南方日报社,历任《南方周末》“人与法”版记者和编辑、“阅读”版编辑,2001年,出任南方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

谭庭浩告诉信报记者:“上世纪90年代的„南周‟,更像一个家庭作坊,很有家的温馨。现在,每当我回想起„南周‟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感恩的心情。毕竟对一个刚大学毕业的人而言,第一份工作就能够遇到一个没有人事纷争、能够畅快淋漓做事情的媒体,确实是种幸运。加之当时的《南方周末》,在中国还是一枝独秀,一篇稿子发出去,洛阳纸贵的时候很有个人成就感。”谭庭浩说。

中国新闻的黄金时代,就在这种氛围下拉开帷幕。

人才聚集

“南周”转型期,也是“南周”人才大引进的开始。

1996年9月,“南周”扩版,报纸稿的源成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周末》就通过招聘,欲将全国各地的优秀记者收归旗下。

杨海鹏,1999年被招聘入“南周”记者队伍,在接受信报记者采访时说,“因„南周‟当时积累了一些资本,并要找全国最好的记者,所以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新闻人的大聚集。”

曾任一版编辑的方三文在“南周”成名之后,被他故乡福建武平的一个热爱《南方周末》的大学生称之为“巨大的传奇”。而方三平说,自己最初加入“南周”时,也有一个这样的“巨大的传奇”在诱惑着他,“当时我觉得,《南方周末》就是中国最好的报纸,最好的媒体,也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到现在为止,我都为当时能进《南方周末》感到幸运和自豪。”

孙保罗加入的时间与方三文差不多。临上去广州的飞机,他被父母逼着吹了个头并且穿上了件西装,这身打扮更象“一个县乡镇企业局的副局长”,大家见了,露出忍俊不禁的表情。但是就是这个“乡镇企业局的副局长”,因为“报道了贵州省的负面新闻”被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列为“不受贵州欢迎”的人。

孙保罗第一次到广州报到,沈灏用摩托车接上他,在五羊新城的小街里飞快穿过,到一家酒店聚餐。便很羡慕沈灏的摩托车,后来知道那是公家的。

孙保罗回忆说:“我还记得2000年新年的一天,开完周会,在报社的走廊上的公告栏里,我看到了一封信,信旁边贴着一个手工做成的扇面。信的大意是:我从你们的文章里知道,你们是一群为民请命,不畏强权,铁肩担道义的好记者。我知道你们经常面对各种引诱、压力、威胁,甚至是凶狠的报复,但是作为一个80高龄的老人,我尽管很想,却无法拿着武器跟在你们后面去保护你们,保护你们就是保护这个社会的良心……我无法表达我对你们的感情,只能够在这个自己做的扇面上写下你们的名字来祝愿你们健康幸福。”

“在一排熟悉的名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我站在那里,热泪横流,因为感谢上苍,我这一生终于有了可以值得自豪的最珍贵的奖励。”

比方三文幸运的是,孙保罗坐到了陈菊红的对面。“刚到广州的时候,新闻部办公室共五个人,陈菊红是唯一的女性,而我就坐在她前面。我在外面采访,有事找领导或者编辑,总是她先接电话。而这个人最后成为了我的妻子,现在成为我儿子的母亲。”

。。。。。。。。。。。。

“以前经过南方报社门口的时候,都要仰视一下楼顶上南方周末的广告牌。以前的广告语是:“深入成就深度”,现在变成了“记录时代进程”,它已经变成一本普通的杂志了。”一位读者如是说。

人民的最后的阵地的失守。在写完这句话之后,我哭了。

推荐第6篇:南周创刊词8

当我们的目光从注视了一年的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上抬起时,新年的阳光已经第十九次炫目地照在中国这份平凡的报纸上。

19年来,我们一次次、一年年,艰难而执著地贴近大地,贴近人民,记录时代的进程,在希望与梦想中汲取力量。

而新的一年,是中共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年。我们没有回避“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这么严肃的话题,哪怕是在本该轻松的新年第一天,因为我们知道,“解决问题”与“发展”是一个概念的两面,我们正视问题,因为有一个值得冀望的明天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 【一】

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着令人目眩的变化:珠三角蓬勃的加工企业,构成了全球化工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大上海重现“海上繁华梦”,离国际大都市仅一步之遥;首都北京还有5年就要举办奥运会了,正在以上千亿的投入打造一个“新北京”,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 毫无疑问,我们身处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物质的极大丰富、国力的极大增强,都表明这个国家正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但是,仍然有一些信息不能被我们忽视,那是上千万刚刚进入都市的民工惘然的脸庞,是都市里失业人员的艰难谋生,是都市边缘的不能称为学校的“民工子弟学校”;是上海、北京和广州等特大城市之外的更为广袤的土地,是那些土地上祖祖辈辈顽强生存着的人们„„ 其实,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已经对当前形势作了深刻的阐述:“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他同时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如果不能清醒地认清形势,盲目的乐观可能会干扰我们前进的方向。

所以,我们又一次选择了行动。十多名记者以沈阳、北京、上海、江苏宜兴、广州5个地域为原点,出发。方向是既定的:向西;距离是特定的:在50里左右。方向和距离并不代表什么,恰恰表明了选择的随意。我们只想为急速变化中的中国划出5个横切面,作一次社会学意义上的观察。目的只有一个:我们力图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二】

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如同有专家所说,自晚清以降,经过多少仁人志士的热血奋争,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最大命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已进入“总结期”。正因为如此,变化之剧烈、转型之迅猛、牵涉面之广,可想而知。 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剧变,便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 我们认为,只有把这些变化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之下来审视,我们才不至于在纷繁的表象面前变得迷惘而再次失去方向。那便是:一百多年来,虽然历经曲折,但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到人民共和国的民主自由,这一“历史之河”无疑是朝着正确的方向流淌,而且不可逆转。 但历史又不只是几页冰冷的纸张。只有把变化同时放在现实中、放在每个社会个体的日常悲欢中来考察,我们才能在认清方向的同时更加清醒,而不至于走向虚妄。那便是:即使在一个变动的时代,每个个体的幸福和上升通道仍应该尽可能地获得很好的制度保证。

具体而言,在健康的力量正在生长和发育、社会总体走向繁荣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正视更广大社会群体的基本诉求,对生存保障、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对社会公正的诉求。

没有人能忽视、也没有人会忽视他们的诉求。尤其在一个变动的时代,正义往往会成为变动的代价而被轻易支付,但成为悖论的另一面是:越是变动的时代,人们也越呼唤正义,呼唤公平。

自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潮发端以来,“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便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世界,成为影响全人类的最基本信仰。有历史学家甚至曾经精辟地对刚刚逝去的20世纪这样进行总结:整个世纪,人类都是在对“发展”和“平等”这两大主题的追逐和摇摆中度过的。所有关于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思潮,都力图在这两者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点。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不论是我们记者的行动,还是众多知名专家的访谈,我们都想为这一问题寻找答案:当下的中国,是否已经到了把重心逐渐倾向“公平”的时刻? 【三】

事实上,十六大报告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为21世纪头20年中国的发展规划了一个美好的蓝图,那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报记者采访的几乎所有专家,均不约而同地向记者提及了这一规划,并指出,它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把让更多的公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建设一个更为公正的社会,作为今后20年的重中之重。

其实,这一政策取向早在5年前即已经开始显现。在改革步伐迅猛向前、而旧有的保障制度已经无力保障的时刻,1998年,朱镕基总理就明确提出将建立一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本届政府的几个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旨在缩小东西部差距的西部大开发,也正在付诸实施。

就在刚刚逝去的2002年里,从年初试图采取“国有股减持”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从不惜排除重重阻力将农村税费改革推行到20个省,都显示出高层关怀困难群体、确保社会公正的良苦用心。

这也是我们认为,2002年将成为中国社会进程中一个有标志意义的年度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路径也已相当清晰地在我们面前展现开来。规则公平是最起码的公平,如果没有透明和公正的规则,权钱交易可以获取巨额利润,这对公平将是釜底抽薪。

即使在规则平等的前提下,天生禀赋的差异,加上成功者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仍然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此时,便需要政府在教育、就业、保障等公共政策上进行有效的调节,更多地倾向困难群体,以维持社会的总体和谐。这被称为“矫正的正义”。 而在公共政策的选择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保障各个群体的政治权利便成为能够实现“矫正的正义”的当务之急。也只有在政治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障的情况下,制定公正的规则这一更为重要的前提才成为可能。于是,尊重宪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道路便成为根本的选择。

按他国的经验,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往往会在这三个层面的选择中偏向一个。然而,对于剧变中的中国而言,这三个层面的选择似乎正显得同样重要而迫切。 正因为如此,这才是需要决策层和全体国民的大智慧的时候。 所以,我们寄望于2003年,寄望于今后20年。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daodoc.com/content/22209

推荐第7篇:《四库全书》74中《诗经.召南.甘棠》 相关内容

《契斋毛诗经筵讲义》 宋 袁燮撰

甘棠篇

臣闻人心未易感也而感人之深者其惟盛德之君子乎甘棠之诗是已蔽芾言其盛也茇草舍也拜谓屈而下之说犹舍也或曰说本作税言其税驾于兹也人之为政悦人心于一时者易得人心于悠久者虽衣食之分人乘与之济涉非不悦也而君子则曰小惠未*惠而不知为政浅狭如此又安能使人悠久而不释欤召伯诚心爱心爱民不自隆贵草居露宿听讼于甘棠之下未尝任智术要民誉也而当时爱慕之后人追思之见彼甘棠以为所憩之地而相与共存之不惟勿伐勿败虽屈而下之亦所不忍何其入人之深耶意者悉其聪明致其忠爱断其是非曲直无毫发之差亦犹*陶明刑迈种厥德而黎民怀之见识形于听讼皆是心也心纯乎天发而为政皆与天合以我之心感民之心民之不能忘由我之不可忘也周召分陕而治召伯之令名得与周公立传殆非偶然者三复此诗其得人心如此岂不伟哉后之号为能吏者率以强敏相尚 惨刻为贤民疾视之不暇岂复有爱之久而不已者由是观之人以感人者欤诵甘棠之诗宜知所决择矣

《毛诗讲义》 宋 林*撰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蔽芾小貌甘棠杜也翦去伐击也茇草舍也憩息也说舍也拜言拔也召伯听讼偶憩此木之下爱其人思其木而为此诗也

《诗童子问 卷首卷末》宋 辅广撰

甘棠 一章(此章止曰思其人犹爱其树辞甚简而深得其意可以玩味先生必以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为言者盖亦推其本而言之也有文王之君则有召伯之臣矣有文王之政则有召伯之教矣)

三章(始则不忍翦伐之既则不忍败折之既则双不忍抑屈之爱之愈久而愈深也思其人而爱其树则其爱之之意广矣又至于愈久而愈深则其爱之之意远矣召公之德其浃洽于人心者如此而文王之化从可知矣

《段氏毛诗集解 卷首》 宋 段昌武撰

甘棠美召(时照反)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

毛曰召伯姬姓食采于召(释文曰召康公*燕世家云与周同姓燕在周礼幽州之域今涿郡蓟县是也孔安国及郑皆云皇甫谧云文王之庶子按左传富辰言文之昭十六国无燕未知士安之言文王之言何所凭据)孔曰食采文王时为伯武王时乐记武王伐纣五成而分陕嬉公左召公右是也(段曰此诗陈文王初变商俗之事而诗之作则在武王之时

苏曰诗称召伯思之者之词也)

曹曰系之周公则自雍州以至荆扬东南之域也故武王伐纣有羌*微庐彭濮八国之人为助其服周之化久矣

段曰诸候之风言先王之所以教而周南不言教不称妇职不说制度从政之言岂非心术念虑之微乃法度政教之本原乎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蒲曷反)

曹曰因其荫翳茂盛 而舍其下

左传曰思其人犹爱其树(刘曰召伯存之时常憩息此甘棠之下今其人虽不在犹当勿伐此棠盖睹物则思其人思其人则爱其树得人心之至也说者谓召伯不重烦劳百姓止舍棠下是为墨子之道也)

李曰此岂有刑法驱之使然哉于棠且然则奉其教者何如也

姜曰大凡居人上者必其心之傲*也往往识度不弘修饰边幅俨然尊大杆格而不相接虽有善教何自而能明召伯以候伯之尊平易近民悠然田里属其民而教召之莫不曲尽其情人心浃洽自然虽*于所茇以思其简易于所憩以思其绸缪于所说以思其循循善诱之意皆由平易近民而人情浃洽也岂必有以结民哉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起例反)

朱曰败折也

毛曰憩息也

朱曰勿败则非特勿伐而已爱之愈久而愈深也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本作税)

王曰拜谓屈之而已(董曰 施士丐曰拜如人之拜小低屈也

姜曰攀屈而系折之)

毛曰说舍也

黄曰一篇大抵形容斯民思召伯之深而爱其所舍之木非爱其木也爱其人也

甘棠三章章三句

推荐第8篇:《四库全书》78中《诗经.召南.甘棠》 相关内容

《诗演义》 明 梁寅撰

明 胡广等奉敕撰

甘棠

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三章皆赋也蔽芾茂盛也甘棠杜黎也白者为棠赤者为杜草木疏云棠今棠黎也黎可食故名甘棠翦者翦其枝叶伐者伐其条干茇舍止也大臣宣君上之德布岂弟之政因树木之存有无穷之思非文王之臣孰能至于此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勿败折之则非特勿伐勿拜屈之则非特勿败爱惜之愈久而愈至也茇之为止憩这为息说之为舍其义皆同言暂止于此犹受精其树而不能忘则其德泽之在人心岂不与树俱存而俱久乎睹其树思其人怀其惠其爱慕之至乃斯民良心之自然有不容于已者也

《诗解颐》 明 朱善撰

甘棠

敬其师者视其书册而不敢越爱其亲者视其怀棬而不能举召伯之于南国有师保之尊有父母之亲民之思之固未尝一日忘也其人虽不可得而见其德犹可得而想则其迹之所寓有若甘棠者焉其人岂忍轻弃之哉始而曰勿翦谓不可翦其枝叶也曰勿伐谓不可伐其条干也继而曰勿败则非特勿伐而已虽败折之且有所不可也终而曰勿拜则非特勿败而已虽拜屈之且有所不可也所以然者以召伯尝于此乎茇于此乎憩且说也其爱之愈久而愈深如此读是诗者可以见文王之风化远矣召伯之政教深矣南国之风俗厚矣噫是岂后世所能用哉

《诗传大全》朱子诗序辨说

蔽芾(非贵反)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蒲曷反)赋也蔽芾盛貌甘棠杜黎也白者为棠赤者为杜(陆氏曰棠今棠黎也.山阴陆氏曰其子有赤白美恶白色不甘棠赤色涩而酢俗语涩如杜是也)翦翦其枝叶也伐伐其条干也伯方伯也(庐陵罗氏曰伯长也为诸候之长也)茇草舍也(庐陵罗氏曰止于其下以自蔽犹草舍耳非谓作舍也)召伯循行南国以布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长乐王氏曰召伯观风省俗或茇甘棠之下以爱民讼。元城刘氏曰憩息甘棠之下耳说者乃谓召公不重烦劳百姓止舍棠下是为墨子之道也)其后人思其人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元城刘氏曰睹其物思其人思其人则爱其树得人心之至也)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叶蒲寐反)召伯所憩(起倒反)

赋也败(庐陵罗氏曰必迈反凡物自毁则如字毁之必迈反)折憩息也勿败则非特勿伐而已爱之愈久而愈深也下章放此(庆源辅氏曰始则不忍翦伐之既则不忍败折之既则又不忍抑屈之爱之愈久而愈深也思其人而爱其树则其爱之之意广矣又至于愈久而愈深则其爱之之意远矣召公之德其*洽于人心者如此而文王之化从可知矣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 (叶变制反)召伯所说(始锐反)

赋也拜屈(董氏曰如人之拜小低屈也 )说舍也勿拜则非特勿败而已。

甘棠三章章三句(史记燕世家曰召公甚得兆民和巡行乡邑有棠树决政事其下人思召公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孔氏曰括地电云召伯庙在洛州寿安县西北人怀其德因立庙三山李氏曰乐记论武乐曰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则召公为伯在武王时而此诗称伯者亦后人追称之耳。考索曰周南天子所都周公不得专有其美召公专主诸候则南国之教得以称召伯也在易二与四同功而异位二多兴誉远也四多惧近也周公近召公远有诗无诗此其异欤。庆源辅氏曰苏氏谓周公在内近于文王虽有德而不见故其诗不作召公在外远于文王功业明著则诗作于下此理之最明

者此其说似可采而诗传不取者盖二南皆周公所集其实皆所以明文王之德化也

推荐第9篇:南周专题.01.08(材料)

南方周末28年

10部纪录片

----在这里,看懂南周,看懂中国!

南方周末做中国梦已有二十八载。自打它问世那天起,它就开始做它的中国梦。它的梦想是,为当下中国画自画像,为未来中国描设计图,为前进中国刻精神年轮,为中国人找榜样。特此,我们精选南方周末推荐过的十部现实主义纪录片,以飨各位!致敬南周!致敬纪录片!致敬中国梦!

1.《月亮熊》

南方周末:熊在中国---纪录片《月亮熊》拍摄的故事

该片由三位热心动物福利事业的志愿者自己筹集经费,冒着危险深入现场,耗时四年拍摄制作完成。拍摄地涉及中国大陆11个省份,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政府林业和公安部门以及养殖主的警觉,他们遭受到百般阻挠,不得不假扮夫妻、游客、商人,冒着生命危险来披露黑熊养殖业和活熊取胆的事实真相。

2.《归途列车》

南方周末:如果有得选,他们不会只在春节回家!---纪录片《归途列车》里的中国农民工

这样一个在传统和发展中挣扎着前进的中国,这样一个辛酸过活却为生活所困的弱势群体,在中国疯狂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他们的命运被搅得支离破碎,落后的农村和都市的诱惑,该何去何从?这部纪录片以一个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为主线,跟随他们三年来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用几个小人物的命运,呈现出中国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

3.《活着》

南方周末:孩子,你回来了吗——纪录片《活着》讲述的汶川震后再生育

汶川地震中有子女死亡或伤残的家庭有六千多个,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他们大多失去了惟一的孩子,其中有五千多个家庭准备再次生育。和普通的生育不同,这些地震丧子母亲普遍希望通过生育能让死去的那个生命"轮回"到新生命中。

4.《一寸河山一寸血》

南方周末:一寸山河一寸血 回忆抗战的纪录片

台湾卓越文化传播公司制作的42集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采访了近800名见证人,被访问的很多人年龄都在78岁以上,采访这些78岁到103 岁的老人,问他们早上吃什么可能全忘了,唯独抗日战场上的事他们忘不掉.....

5.《高三》

南方周末:纪录片《高三》之后的高三 仍是无休止的句号

本片荣获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入围2006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电影节、入选2006年台北纪录片双年展。

纪录片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6.《南京梦魇》 南方周末:《南京梦魇》真相

《南京梦魇》是一部由美国独立制片人约瑟夫所拍摄的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罪行的历史记录片,围绕该片的争论,早已超出历史和艺术的范围。彼此的指控中,涉及到金钱、侮辱、怀疑。谁在欺世盗名,谁在骗人钱财?似乎谁都无辜,似乎谁都有难以辨清之处。纪录片总要还原事实,但《南京梦魇》相关事实的还原却显得那么艰难。

7.《汉字五千年》 南方周末:《南方周末》终将要回归繁体字

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国学大师 饶宗颐先生

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圈,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迹可寻,中文就是它的半径,中文走得越远,圆就越大。——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用讲故事的方式,借助32个富有代表性的汉字,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以及历史充分展示出来,生动描绘了一幅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 《大国崛起》、《晋商》主创人员为您精彩呈现汉字的前世今生!

8.《牛铃之声》

南方周末:没有这头牛,他和他大概都早死了——两个男人和纪录片《牛铃之声》

李忠烈是韩国独立纪录片导演,六年前打算自杀。

拯救他的有两件事:

一、当年他嫌自己太胖,为了“死得好看一点”决定先减肥再死;

二、这时有朋友给他介绍了一头牛和一个老人。

《牛铃之声》的投资者计划拍摄一年,直到老牛过世,没想到牛活了三年,投资者跑了,摄影师跑了,录音师跑了„„

《牛铃之声》成了第一部登上韩国电影票房周末榜首的纪录片。

9.《颍州的孩子》

南方周末:小片的胜利 《颍州的孩子》摘得奥斯卡

纪录片《颍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耗时一年多,详实的记录了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和艾滋孤儿的生活。此片获得美国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2006),美国Silverdocs纪录电影节全球公共卫生类最佳纪录片奖(2006),芝加哥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片人文奖(2007)希腊塞沙罗奈基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公众奖(2007)全球健康协会国际论坛年度优秀媒体奖(2007)。

10.《克拉玛依》

南方周末:克拉玛依大火---一个轮回后的真相

一部长达6小时的纪录片,被遗忘或被刻意掩盖的真实,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走投无路以卵击石的悲凉,我们不能改变也无法阻止,而那些不幸的人们的愤怒,就象克拉玛依戈壁上的沙尘,风过后什么也不会留下。

推荐第10篇:周南2月作品40则

周南2018年2月作品40则

【作者简介】周南,1984.09,古诗词爱好者。

周南2018年2月作品40则

秦东闻友人杭城闭关遥赠2018-2-1天沉十里灞河风,洪庆原前白鹿空。自古扪虱数王略,而今宣武是英雄。苍茫岭色关闽路,迢递山云隔楚鸿。闻说临安少霜雪,将心深悟解玲珑。渡江云2018-2-2浓寒催雪夜,寂寥客舍,追忆到龙沙。草黄人万里,野望苍茫,绿树见人家。颓基圮堵,错杂处,潜换年华。呼老者,围炉温酒,沉醉羡归鸦。成嗟。醒来恹恹,日落昏昏,路遥穹庐下。峰顶雪,云烧如带,锦彩浮纱。辞登碛道西行去,引浩歌,驼影吹葭。停宿地,连营合唱绒花。立春2018-2-4睡起步浓寒,中庭见余雪。屏来讯示光,文满春行节。竟岁积萧疏,无时空养拙。年华去不回,未得身名灭。改隶2018-2-4天动辰光时序改,地生春色帝云高。一军威贯柳营气,千刃锋推上将刀。浪涌江河奔异脉,人来湖海就同袍。汉家存力服诸远,卫霍雄姿发虎韬。曲玉管步柳永韵2018-2-5白发凭添,红颜顿减,秦中旅寄销魂久。有忆当年初到,稀雪凌秋。落双眸。

老酒临潼,新蔬洪庆,乐登白鹿随佳偶。柳色依依,灞涘平俯沙洲。水悠悠。

逝者如斯,用无数轻抛年岁,换来器业空疏,今时永夜长愁。断诸游。坐书前灯下,检点蹉跎踪迹,一夫知耻,再拾峥嵘,待月临楼。声声慢2018-2-5天星初泛,楼雪迟消,轻寒渐涨斯庐。旧友偕来,相看鬓色萧疏。吾今不得酒力,弃杯盅,呼座团蒲。笑中泪,漫群嘲佛系,潇洒何如。停语回观壁架,属晋唐史册,李杜歌书。霸左风流,同谁扣缺银壶。汝言未遭际会,自应知,豪杰微欤。岁暮矣,父母在,真问候无。洞仙歌2018-2-6攀骊未顶,暂坐停休汗。崖壁风稠树声满。雪痕残,星布纷杂林根,泥犹湿,枯草春前凌乱。举头望碧宇,今古浮云,伸卷兴亡邈秦汉。起步再从头,曲折斜磴,生幽意,竹间左转。已仰见烽台影凄清,但灰烬犹温,笑人常换。拟归2018-2-6岁暮频登长短亭,秦山隔望楚山青。十年南北孤鸿影,一室晨昏老白丁。子幼惜无盐铁论,妻贤愧读太玄经。真修大器喧腾甚,勃海朝歌即典型。贺无尘子老师辰2018-2-6原平生朔气,女史及芳辰。天奏开元曲,文名隐世人。白衣飘素袂,青鬓绾红巾。洛下渔夫者,绸缪相比邻。好事近2018-2-7旅路入周原,树影有无寒色。行迈古田阡陌,忆毛诗三百。来思柳下雪霏霏,我今发犹碧。远目渭河东去,在蒹葭之北。自陝入西峡2018-2-7客意悠然逝,商山到楚山。天高飞槲叶,岭叠入尘寰。旅路奔波里,乡音切改间。开门迎稚子,拥举尽开颜。薄暮入宛2018-2-8穷固沉沦久,无由起不平。观山依北市,过水绕东城。萧飒帝乡暮,踟蹰桑梓情。风闻卧龙后,君子耻论兵。小年感怀2018-2-8楼头落日下霜风,腰膂神州一镇雄。隔水新居白河阔,盘堤古树暮烟空。百年生聚开文苑,历代兴亡归武功。自是壮年萧瑟里,漫漫求索本初衷。诸事2018-2-9商调不成诸事空,长安宛市尽朦胧。霾生旅路杀平野,雪满江湖过转蓬。老树苍苍春信至,幽人寂寂暮光融。神游胜境豁心曲,阅遍巫山十二峰。南阳怀古2018-2-9秦王驱虎旅,楚郡自雄名。形制荆襄道,势屯腰膂城。斜阳落今古,霸主上军兵。独立卧龙岗,思追三顾情。南阳卧龙岗武侯祠2018-2-10诸葛雄名岗上寻,宗臣祠宇列萧森。容仪未改云天色,琴扇犹挥蜀汉音。一表时情催有泪,两坛松柏老无心。永垂相业惟忠字,三顾亭前风满襟。藏头题乐游图2018-2-10万里黄云浮海渚,花繁芦荻日光微。吹台葭管醒春至,雪影银痕带腊归。一去莲华图宝相,梦来弥勒灭诸非。生涯谁会乐游处,香冷真修是所依。点检2018-2-10山河一梦助强藩,梦失强藩归故园。驿路斜穿古商国,儒冠羞入旧城门。立身颇误琴书冷,感事深知体例尊。稚子咿呀眠在膝,斯时独坐怕黄昏。夜思2018-2-11寒宵星转初春舍,久自无眠思永夜。韩楚界山犹冻云,荆襄敌国多争霸。南阳将相得天年,丰沛功臣非匹亚。先主何为起卧龙,英雄欲老茅庐下。才调2018-2-11吴越皆霸国,分明仰楚材。范蠡三户乂,伍子万人魁。世路行千驾,衷肠曲百回。天公真抖擞,寒尽起奔雷。渐暖2018-1-12佳时寒破暖生春,霜色行消雪迹珍。天末风微齐远木,丘前径曲立幽人。卜居经岁娇儿大,履职虚空长者新。漫卷寂寥湖海气,来存未改腐儒身。召杜2018-2-12治平国腰膂,世乱敌边城。浪战丘墟在,鸡雄霸主生。千秋识循吏,一睹极尊荣。召杜真遗爱,流芳非两京。(召信臣,杜诗)空赠2018-2-12君向余杭去,言师行闭关。尘随度闽水,湖映断桥山。贝叶浮空相,世尊明悦颜。木鱼声款款,悟性自回环。除日2018-2-15淅飒天风下宛城,高楼窗怒吼三更。心宽一榻无眠夜,梦尽千金买骨声。桑梓久回同客地,燕台犹远失鸡鸣。江湖浩荡流光异,脱略身前世事轻。(一夜大风,除日微雨)除夕前读高适2018-2-15藻镜因人发紫函,东君节下释青衫。神游落拓封丘尉,赋就昂藏单父岩。虎颈颔垂名大国,马蹄星隐补空衔。八公台畔酬庸酒,淝水苍芜醉可芟。岁首凌晨不眠2018-2-16高卧宛城听汽笛,鸡鸣爆竹两由之。大声缭乱非除夜,寒色轻无出梦时。陇亩未归游学客,茅庐将老卧龙师。去年此地同光景,今岁登庸一展眉。及亲2018-2-16吾兄厄村舍,吾母寄江南。吾梦随年破,吾身真觉惭。生当官健子,徒步赴戎骖。坚守真如者,无由耻二三。元日步梅绍遥庐韵2018-2-16闻说东风早,云天春色长。濒河堤泛翠,映水柳摇光。老者驯笼鸟,儿童嗅蔗香。舒然见标语,医圣古时乡。步望2018-2-17伏牛春浅冷光微,行望南都古貌非。细柳堤边楼影匝,白河波上荻花稀。居权争霸陶朱富,杖策开基汉赤衣。惆怅日中人独立,天风满鬓不知归。已拙2018-2-18道西犹汽笛,窗北薄鸡鸣。易就家山梦,难消逆旅情。杜周良可羡,非汉不重生。勿拙眼前事,自欺身后名。幽求2018-2-19世拙谋生道,酸辛味薄凉。潜过申子国,来觅卧龙冈。大略筹三顾,微几俯八荒。幽求交讲武,沉静审行藏。无题2018-2-19南行白水合丹江,古宛城非用武邦。天地刍材名五圣,云台画笔事千桩。从耕陇亩英雄独,深羡阴姬倩影双。文叔少年乡老者,长安一洗学生腔。初月2018-2-20初月当时至,泠然楼影间。灯华殊掩色,云步细窥颜。飘洒千村冷,低回一客潸。自知多白发,年少不能攀。回陕2018-2-21宛城微雨里,楚客自归时。将晓穿幽巷,浓寒溥短眉。奔波十年后,杳邈一心弥。举目阴云合,行行无定期。上元2018-2-22佳节久不怿,多伤秦人骨。树莽韩峪原,人登骊山兀。西望始皇陵,天地龙蛇窟。阴云合临潼,悲风起异物。似见虎狼骑,霜戈黄尘出。黑衣众流水,奔涌青麦没。首虏伐巨功,作俑千载越。公侯与执戟,纷纷成萧瑟。将息犹竞取,无免泯灭质。念及终恍惚,归去良郁郁。注:时逢借调,无以抉择,惑。元夕2018-2-23佳期驰不回,流光辞永决。屯营归来时,属夕良宵节。彩线缠梧桐,澹澹小园月。圆池春波皱,灯色真剪伐。鹤步将童子,红颜非隔绝。广场矗气囊,拼积如城阙。拱门偕穿行,乐游颁赠物。景形依然旧,人面异昔日。相识多分散,昨年秦关雪。歧路听北风,天声响林咽。终南栋梁材,号令一斩折。千里戎马心,磨砺愈皎洁。梦魂忆战斗,奔呼肝肠烈。出入皆白衣,静默对家室。烟花绚所思,苍茫立萧瑟。步韵有寄《崇邑拾遗》公众号开栏2018-2-24崇冈交古郭,老树一枝斜。冠合垂酥雨,春归苞嫩芽,拾遗雄号在,鼓舞大名哗。经济章回使,高声遍海涯。菩萨蛮2018-2-26锦衾颇耐胭脂雪,丹唇微合浓情说。春入古淝城,绢窗听雨声。无眠人懊恼,对见灯华悄。玉颊透朱颜,眉妆犹可怜。菩萨蛮2018-2-27丽人妆镜云鬟乱,胭脂斜抹朱颜半。蝶影舞霓裳,佩环春睡长。罗闱凉玉枕,香惹鸳鸯锦。楼外雨丝斜,伞儿油璧车。汉高祖的长乐上元2018-2-28泽国江山入战图,大风歌处赤云疏。高阳酒肆醉中徒。垓下交驰戎马际,阵前分取楚人珠。沛丰从此少村姑。一帘淡月照东篱编辑群 芄兰

云外之云

惠儿

第11篇:南周历年新年献词

1997年主编寄语

岁末,有一种特别的牵挂,缠绕着我们的心。让我们牵挂的人,就是千万个陌生的“你”。

回望一道走过的1997,我们共同经历了多少大事:“万众送小平”的啜泣犹在耳边低回;“香港回归夜”的焰火还在眼前闪耀;党的十五大响鼓重捶声震寰宇;三峡“世纪梦”牵动亿人的心„„

日子在交织着泪水和欢笑中匆匆流逝,日子也在交织着担忧和希望中匆匆走来。无论这日子曾经多么地不平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平平常常的日子,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哪怕是弱小者的生存,也和“强”字分不开。活着,就意味着“生”之顽强。

读者也许还记得,“芳草地”曾经登过一篇《深秋的北风》:在北京的大风天里,一个下岗男人坚守街头卖他的梨,妻儿来了,苦劝不回,他说,他要为这个家担负起一种责任。

我们自以为饱经沧桑,阅透了人生,心早已磨出厚茧,可是,一篇朴素的文章,一段质朴的对话,一个感人的细节,仍足以令我们鼻子发酸,心头发烫。我想起了一位女作家十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你的心并不是粗砺荒漠的一片,那光明的一隅,会永远充满了温情地留给世上无助的弱者。”

当弱者努力摆脱无助让自己站得更直时,我们的心又何止充满温情。我们把永远的尊敬留给他们。

走过1997,我们有梦圆的欢欣,也有梦碎的痛苦,而执著于梦想的追求,使我们天涯咫尺,息息相通。

就在几天前,一位读者给编辑部写来了他亲历的一件事:在湛江开往海口的轮船上,百无聊赖的他买下一份《南方周末》,尚未读完,就已经泪流满面。他把报纸递给了正在甲板上追逐嬉闹的一群素不识的少年,少年们看完报纸,也如塑像一般陷入了沉思。深深地打动了这一群人的,是老榕的文章,那篇取自网络、感动过无数人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当轮船靠岸,各自东西,少年们也许很快就淡忘了这不期然而至的邂逅,但是,在甲板上触动他们沉思的东西不会湮没。中国足球梦碎金洲的夜晚,也许是老榕儿子10岁的生命历程中最寒冷的一夜,但就在那寒冷之夜的第二天早晨,孩子幼小的心灵已经开始照耀着一种特殊的阳光,那就是理想和希望。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理想没有希望的日子,就如同我们无法想象没有阳光的日子一样。正因为有了阳光赋予生命的作用,地球才没有变成石头。

莎士比亚告诉过我们:“草木是靠着上天的雨露滋长的,但是它们也敢仰望穹苍。”而在穹苍之上,“同一个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我们的草屋。”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陌生的朋友,我们同行。

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

1998年新年献辞: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说一声:“再见,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记者”。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现场目击了朔州假酒荼毒生灵的惨祸;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奋力传递了昆明“铲除恶霸”的呼喊;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电信反垄断的艰难进程;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忠实记录了亿万军民战胜世纪洪水的巨大勇气和抗争精神„„ 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也有人说,履行一项职责时总会感到是在还债,因为它决不会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但是,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读者也许还记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个劳模吧。为了寻找他,以便寻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们的记者排除了“报喜不报忧”的地方干扰,翻山越岭,穿过一个又一个伐木点,终于找到了生病住院的主人公,这位老伐木工发自内心的忏悔,为“寻找长江的伤口”留下了最真实的言说和最切肤的痛。

我们的许多报道,就是不断发现和不断寻找的结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在东北灾区,滔滔洪水已退,漫漫严冬将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位大嫂对我们的记者悠悠地说了一句:“我们需要什么?太多了,国家哪帮得过来,今年灾情这么普遍,自己苦点都没啥„„”言者毫不经意的话语,却令闻者心头一热,久久为之发烫。

面对如此重灾巨创,柔弱之躯内蕴藏的宽厚与善良,谁说不是一种坚强?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坚强,唤起我们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

告别一九九八,回访我们报道过的新闻,作恶多端的孙小果终于被一审判处死刑,身心俱疲的改革者董阳终于在他乡找到知音,而中国电信也终于开始降低消费者们抱怨已久的不合理收费„„这就是世道人心。

是的,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希望就是我们自己

1999年新年致辞: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本世纪最后的日历正在一页页减去,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认清了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作准备。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2000年新年致辞: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这是千载一遇的时刻,百年的更迭,千年的交替,都将汇于同一个瞬间。为了欢呼新世纪的太阳照临地球,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翘首以待„„

这又是岁末平常的一天。这是我们第829次和你见面。面对着即将远去的一个世纪,面对着就要开启的新千年之门,也许,我们真的该来一次\"世纪之旅\",就像聪明的同行已经去做的那样———派记者去新西兰,去那个2000年第一缕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或者去五大洲,去感受不同肤色的人们异域狂欢的情状? \"世纪之旅\"?千年等一回呵,为什么不呢? 15名记者受命出发了。他们脚步匆匆,他们意绪绵绵。他们要去的地方其实都不陌生,每个人却又分明都有一点惴惴然。是呵,\"近乡情更怯\",处在百年之交、千年之交的故乡,你别来无恙否? 这就是我们献给读者的一次世纪末特别的旅行————“记者回家乡”。

一群难得在故乡转悠的人,有人甚至对那片土地已睽违多时。他们终年的奔波行走,总是在寻找他乡的故事;他们的爱和恨,也更多地倾注在别的地方。家乡,成了每个人心灵深处秘不示人的珍藏。

现在,就让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珍藏打开吧———

那些版图上无甚出奇的所在;那些所在处平平常常的故人;那些故人里被岁月模糊了的面容;那些面容中被风霜蚀刻下的皱纹„„这一切一切,都因为百年之交、千年之交的踏访和叩问,在我们的记者的笔下,变得异常生动、鲜明、隽永,历历在目,触手可及。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里含着泪水?读完了这一组“记者回家乡”,也许,你会找到答案。而我们必须表达的,是我们对那片土地的敬意。

我们要向乡间的母亲致敬。她用一双小脚走过春夏秋冬,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才算丈量完所有的苦难。母亲,我们祝福你,因为你知道怎样把你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我们要向天国的父亲致敬,他的在天之灵,冥冥之中依然向儿子散发出最质朴的光辉。即使刚刚承受了失去父亲的巨大创痛,在接到采访特大海难的任务时,儿子首先记起的,还是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别为了自个的事耽误了公家的活。

我们要向一位新婚的妻子致敬。就在新婚之夜,她的丈夫却匆匆登上颠簸的长途公共汽车,去采访令人撕心裂肺的海难事故现场,他这样做只有一个理由:“我是一个记者!”而她的理解和支持,正好成为他义无反顾的另外一个理由„„

2001年新年献词:愿新年的阳光照亮你的梦想

这是本报本年度最后一次和你见面。恭贺你的新年,祝福你的梦想。 时光匆匆,回望一年,是谁最长久地驻留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最深切地打动过你的心灵?从今年开始,我们将每年进行年度人物评选。每一次评选都是一次岁月的盘点,每一张选票都是一粒点燃梦想的燧石。

每一群人中都有英雄,每一个人都有梦想。人们总是被那些风云际会的弄潮儿激励着,总是在对他们的指点评说中倾诉着自己的梦想与希望。

今年我们推出的十位候选人,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读者在投票中指出,他们各有建树,难分高下。然而,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评选中,我们更知道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基本的,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多元,什么是尽职守责,什么是同舟共济。

李昌平,一个并不为很多人所知的新闻人物,凭着一个乡党委书记的良知与责任感打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因为他直面百姓疾苦,求索改革之路;因为他行使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官员的权利,向国务院领导坦荡陈言,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引发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人民对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人民对改革寄予焦灼的期待。这是希望。有些读者投票时称“李昌平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其实,这些投向良知与责任感的欢呼,何尝不是国家民族的希望? 同样以直面现实赢得人心的山西作家张平,多年来百折不回,秉笔直书,鞭挞司法腐败、吏治腐败和文化腐败。在这个寒冬,那个最初打动张平的身患肝癌却无钱买药,痛得将床边的墙砖抠掉三分之二的下岗工人是否还好?那些被他拜访过的付出太多而得到太少的工人是否已感到温暖?那些被他揭露的腐败官员是否已受到惩罚?人们赞扬张平不畏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而支撑张平的信念是:反腐败只能靠体制的改革与进步。

对外经济贸易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和他的同事们则正在为打开一条改革与进步的通道,也是实现大多数人的梦想的通道而努力,那就是让中国加入WTO,那就是让中国融入世界,进一步开放市场。“必须通过体制改革走向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几天前,龙永图在香港的一次演讲中说。

不仅是经济,许许多多的梦想,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效率,都将在改革、开放中去实现。

这是一条经过历史选择的正确通道,但是并非坦途。十多年的谈判让多少志士呕心沥血,“没什么精彩,很艰苦。”龙永图说,“我们必须忍辱负重,以中华民族的耐心和坚韧精神面对未来。” 改革越到深水区越艰难,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锲而不舍。孙雯是一名成功者,也是一名失败者。众多读者把选票投给孙雯,或许更因为她的挫折她的艰辛,她在逆境中的风范。站在世界足球最光彩夺目的领奖台上,孙雯说,中国女子足球队成为世界强队的秘诀就是信心。这支球队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那种紧紧握住梦想,永不言败的精神。

紧紧握住你的梦想:也许你是一位企业家,你的梦想是柳传志的梦想;也许你是一位艺术家,你的梦想是王家卫的梦想;也许你是一位科学家,你的梦想是杨焕明的梦想。甚至,也许你的手中只有一柄锄头,你的肩上只有一条纤绳,你也有追求幸福和尊严的崇高权利,你的梦想、你的勇气、你的贡献也和他们同等重要。

我们下一次和你见面时,新年的阳光已打在你的脸上,它将照亮你的梦想。

新年的阳光将照亮你的梦想,将照亮每一个和你一样善良、正直、互相关怀、默默奋斗的人的梦想,将照亮这个正在走向开放的国家、正在谋求发展的民族的梦想。

2002年新年献词: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间;雨露滴在你的胸膛,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与你在一起,我们的爱一如既往。

我们上路了,新闻在远方。你见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你见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我们是观察者,我们是记录者,我们是报道者,我们执著地寻找真相。当年,有些同行追逐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我们是农民的儿子,我们是工人的儿子,那里是我们的根,我们从我们的根部汲取力量。

在新世纪第一年的岁末,我们又兵分九路,走在中国的大地上。顺德、厚街、温州、利辛、武汉、宣汉、喀什、大同、沈阳,祖国的四面八方,各不同的内涵和外表,我们走近你,我们走进你,我们想看清你的模样,我们想叩问你的心房。

我们倾听,我们观察,我们张开浑身的每一个毛孔,我们打开自己的每一个器官,我们感受,我们思考,我们记录,我们报道。你的笑脸,你的眼泪,你的焦虑,你的方言表达的你的梦想,对于我们,这一切是多么珍贵! 福建的成功路、四川的白鹿镇、河南的小常庄,这儿与那儿,久违了,一年一度,我们是第四次涉足。音容笑貌,多么熟悉,生老病死,几多沧桑。如此累积的记录,或者就是一部特殊的编年史。 年度人物寄托人们的理想。龙永图做了一个中国官员应该做的事,冯锦华显示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血性。他们做得多么漂亮!什么可贵?做应该做的事可贵!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追逐着新闻应有的理想。我们不敢说凡有新闻发生的地方,我们就在场————我们有太多的遗漏————但我们敢说,新闻总是牵动着我们的走向。南丹矿难的兄弟,我们钻到你哭泣的家乡,让事件剥去伪装,显露真相。千里追踪沙尘暴,戈壁滩里渗进了我们的鲜血,但我们习以为常,身上留下了风的形状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捉摸着大地的脉搏,我们关注着中国的动向。莫斯科的悬念,申奥,北京;五里河的欢腾,中国足球首次入围世界杯;多哈,中国入世,15年的长征,中国从此进入新天地,中国的未来可预期! 土地流转,宪法司法化第一案,户籍改革,收容,中国当代社会阶层„„你还记得这些词句吗?还有这些词句背后的事实?我们关注效率,也关注公平;我们赞美机遇,赞美可能;我们关注世事的变迁,我们赞美新的萌芽,那是中国未来的无限生机!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与红豆杉一起流泪,我们看不见藏羚羊绝望的眼神(它总是奔逃得那么张皇),我们随着野马撒野,我们看见塔里木河重新轻波荡漾„„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为你鼓劲,为你欢喜,为你分忧。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走过乡土,走过城镇,走过大都会。我们喝过你的家酿酒,我们吃过你的糌粑,我们坐过你的三轮(在被迫离开艾滋病村时,你甚至不收车钱),我们经过金茂大厦前修剪陈枝的你的身旁„„

我们与你在一起,我们的爱一如既往。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片土地曾经悲伤,这片土地曾经辉煌;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片土地沐浴阳光,这片土地充满希望。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2003年新年致辞:“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

在剧变的时代追寻最大的正义 当我们的目光从注视了一年的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上抬起时,新年的阳光已经第十九次炫目地照在中国这份平凡的报纸上。

19年来,我们一次次、一年年,艰难而执著地贴近大地,贴近人民,记录时代的进程,在希望与梦想中汲取力量。

而新的一年,是中共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年。我们没有回避“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这么严肃的话题,哪怕是在本该轻松的新年第一天,因为我们知道,“解决问题”与“发展”是一个概念的两面,我们正视问题,因为有一个值得冀望的明天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

[一] 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着令人目眩的变化:珠三角蓬勃的加工企业,构成了全球化工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大上海重现“海上繁华梦”,离国际大都市仅一步之遥;首都北京还有5年就要举办奥运会了,正在以上千亿的投入打造一个“新北京”,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

毫无疑问,我们身处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物质的极大丰富、国力的极大增强,都表明这个国家正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但是,仍然有一些信息不能被我们忽视,那是上千万刚刚进入都市的民工惘然的脸庞,是都市里失业人员的艰难谋生,是都市边缘的不能称为学校的“民工子弟学校”;是上海、北京和广州等特大城市之外的更为广袤的土地,是那些土地上祖祖辈辈顽强生存着的人们„„

其实,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已经对当前形势作了深刻的阐述:“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他同时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如果不能清醒地认清形势,盲目的乐观可能会干扰我们前进的方向。

所以,我们又一次选择了行动。十多名记者以沈阳、北京、上海、江苏宜兴、广州5个地域为原点,出发。方向是既定的:向西;距离是特定的:在50里左右。方向和距离并不代表什么,恰恰表明了选择的随意。我们只想为急速变化中的中国划出5个横切面,作一次社会学意义上的观察。目的只有一个:我们力图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二] 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如同有专家所说,自晚清以降,经过多少仁人志士的热血奋争,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最大命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已进入“总结期”。正因为如此,变化之剧烈、转型之迅猛、牵涉面之广,可想而知。

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剧变,便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

我们认为,只有把这些变化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之下来审视,我们才不至于在纷繁的表象面前变得迷惘而再次失去方向。那便是:一百多年来,虽然历经曲折,但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到人民共和国的民主自由,这一“历史之河”无疑是朝着正确的方向流淌,而且不可逆转。

但历史又不只是几页冰冷的纸张。只有把变化同时放在现实中、放在每个社会个体的日常悲欢中来考察,我们才能在认清方向的同时更加清醒,而不至于走向虚妄。那便是:即使在一个变动的时代,每个个体的幸福和上升通道仍应该尽可能地获得很好的制度保证。

具体而言,在健康的力量正在生长和发育、社会总体走向繁荣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正视更广大社会群体的基本诉求,对生存保障、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对社会公正的诉求。

没有人能忽视、也没有人会忽视他们的诉求。尤其在一个变动的时代,正义往往会成为变动的代价而被轻易支付,但成为悖论的另一面是:越是变动的时代,人们也越呼唤正义,呼唤公平。

自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潮发端以来,“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便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世界,成为影响全人类的最基本信仰。有历史学家甚至曾经精辟地对刚刚逝去的20世纪这样进行总结:整个世纪,人类都是在对“发展”和“平等”这两大主题的追逐和摇摆中度过的。所有关于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思潮,都力图在这两者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点。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不论是我们记者的行动,还是众多知名专家的访谈,我们都想为这一问题寻找答案:当下的中国,是否已经到了把重心逐渐倾向“公平”的时刻? [三] 事实上,十六大报告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为21世纪头20年中国的发展规划了一个美好的蓝图,那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报记者采访的几乎所有专家,均不约而同地向记者提及了这一规划,并指出,它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把让更多的公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建设一个更为公正的社会,作为今后20年的重中之重。

其实,这一政策取向早在5年前即已经开始显现。在改革步伐迅猛向前、而旧有的保障制度已经无力保障的时刻,1998年,朱镕基总理就明确提出将建立一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本届政府的几个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旨在缩小东西部差距的西部大开发,也正在付诸实施。

就在刚刚逝去的2002年里,从年初试图采取“国有股减持”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从不惜排除重重阻力将农村税费改革推行到20个省,都显示出高层关怀困难群体、确保社会公正的良苦用心。

这也是我们认为,2002年将成为中国社会进程中一个有标志意义的年度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路径也已相当清晰地在我们面前展现开来。规则公平是最起码的公平,如果没有透明和公正的规则,权钱交易可以获取巨额利润,这对公平将是釜底抽薪。

即使在规则平等的前提下,天生禀赋的差异,加上成功者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仍然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此时,便需要政府在教育、就业、保障等公共政策上进行有效的调节,更多地倾向困难群体,以维持社会的总体和谐。这被称为“矫正的正义”。

而在公共政策的选择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保障各个群体的政治权利便成为能够实现“矫正的正义”的当务之急。也只有在政治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障的情况下,制定公正的规则这一更为重要的前提才成为可能。于是,尊重宪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道路便成为根本的选择。

按他国的经验,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往往会在这三个层面的选择中偏向一个。然而,对于剧变中的中国而言,这三个层面的选择似乎正显得同样重要而迫切。

正因为如此,这才是需要决策层和全体国民的大智慧的时候。

所以,我们寄望于2003年,寄望于今后20年。

2004年新年致辞:这梦想,不休不止 谁说这是平常的一天?候鸟掠出线影,年轮添了新纹;我们大声地问候亲友,也默默地思念远人。

365天,两鬓多了白发,或许连心事也疲倦了几分,但你依然,依然轻轻地叹着,却终究微微地笑了——这是一个收获祝福的日子,要赶紧抹去浮尘,擦亮梦想。

但这其实是很平常的一天:北方的飘雪,南国的暖阳,还有来来往往人海茫茫。历史并不常常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让一切发生改变,只是在我们的心里,习惯找一个开始。

一开始,就有梦想。

那么在这新年的开始,我们祝福你,朋友,愿你的梦想一路远行! 我们乐观地回首,2003是放飞梦想的一年:小康社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神舟五号”,“振兴东北”„„

有了开始,即便梦想千年,也新意盎然。

我们现实地记录,2003也背负恐惧、泪水和愤怒。当SARS疫潮席卷,渭河洪水滔滔,公民惨死收容所„„不,我们不仅仅记录,而且感同身受,所以眼里有泪,心里有痛„„

但在谎言中,有勇士挺身而出;在暴力后,有对恶行汹涌的讨伐„„这无畏的直言与血的印痕,又何尝不是一个开始? 所有这些或悲或喜的开始,在不同的层面指向同一个终点:人之尊严与福祉的增进。2003年的奋力与求索,在这路途中为中国大写了两个关键的名词:“公民”与“权利”——它们,原本就相辅相成。

这,也正是我们不休不止关注与祝福的梦想。

携着梦想与祝福,今天与你见面的这张报纸已走过20个年头。

这20年,中国持续激变;我们为变革而生,但关注持续未变:为我们国家每一个进步喝彩加油,为确立市场经济添注加解,为关注社会积弊呐喊张目„„

今天的中国,“政治文明”与“全球规则”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那我们也毫不讳言对“政治”的兴趣,因为这关乎众人之事的政治,关乎国家之进步,关乎民生之改善,关乎民族之复兴;我们关注政治的方式,一如媒体的天职,忠实地记录,公开地陈述,理性地评说。

对于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对于所处的这个民族在所处这个时代的进步,我们欣然落笔,化为墨痕;虽然前路或许多艰,但对这朝着阳光方向的生长,我们努力地鼓与呼。

但记录不是记录的理由,关注也非关注的终点。我们对于这时代变革的每一次喜和忧,最终都只有沉潜于人的层面才有价值。生活要多样化,经济要市场化,政治要民主化,这是一个古老文明要重焕青春的步伐和必然诉求。

所以20年来,当你在会场陈言,在书斋握笔,在农田挥汗,在工厂劳作,在校园诵念„„我们将你的故事告诉他,将他的故事告诉你,将中国的故事说给中国人,也说给世界听;要让书斋知晓江湖事,也求民间参知庙堂言。

这个国家不正是大家的国家吗?我们用真实架一座桥,让言说者不空谈,让主事者不麻木,让刚烈者不偏激,让脆弱者不沉沦,让大家知道大家的心事,也知道自己的方向。

在这一年的开始,我们也祝福自己的梦想,它萌自20年前的那个早春,从此便如春藤一般爬满了我们的心间眉宇。

然则这梦想其实来得更深远,甚至早在100年以前,我们的先辈们面对积弱积贫的中国,他们的梦想就是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解放。

所梦所想,何止20年,其实百年一脉。

但对于中国这个老大的后发国家来讲,每向梦想逼近一步,都要有巨大的付出。

但梦想没有流产,因为正如此,历史每数十年给出一个阶段主题的规律似乎清晰可见:开天眼(西风东渐、启蒙运动)、反帝制(推翻清政府)、求统一(北伐、结束军阀混战)、争主权(抗日、废除不平等条约、建立新中国)、平均地权(土地改革)、改善民生(经济改革),而贯穿其中的就是增强国力和复兴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

在中国,这些主题环环相扣,它们赋予今日中国以独特的魅力:每一天都能感知这变革中每一步前进的喜悦。我们愿意相信,这个时代能够成为中国最好的时代,因为它给我们未来以最新的期许。 这个国家对于未来的期许,从理想叙事的乌托邦,到国家叙事的现代化,再到传统叙事的小康社会,共性与个性、出发与归宿间,今日中国也充满着独特的张力与快速节奏。

这种状况将继续于新的时代主题破题启程后。

2003年当被铭记:政府因“乙肝歧视”遭遇行政诉讼、四川自贡3万农民“民告官”,公民依法维权的意识在这里觉醒;前河北省委书记与卫生部长被处理、收容制度被埋葬,公民对公权的监督在这里呈现;北京、深圳甚至内地小城潜江自荐竞选人活跃涌现、“违宪审查”的话题被广泛讨论,公民的政治权利在这里伸张„„

这不仅表明公民意识的成长,更说明在深化与推进经济改革的同时,党的十六大概括的“以人为本”、“政治文明”的新主题正在破题。

今天,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回看一年,回看20年,回看100年———看到我们的兄弟姐妹与前辈,在不同时间留下的眼泪和微笑。就让时间如光,串起这晶莹剔透的液滴,折射出一如灿烂微笑的七彩虹谱,照亮你的前路和梦想,中国!

2005年新年献词:站在民意的泥土上

这是你的光荣之路

我们又一次向你祝贺新年。在这个时刻,我们祝贺你新年快乐,祝福你有好的运气,也祝福你得到鼓舞,相信自己的似锦前程。

我们还有两天时间,作别2004年。我们也有时间,纪念那些在中国的建设之路上辛劳走过的人们。

站在民意的泥土上,我们向那些身居庙堂深处却不忘民瘼的人鼓掌。当他们掀起审计风暴,促进吏治清明时,人们还只是谨慎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可是当他们不为成规所囿,在改革的进程中破冰前进时,我们却要朗声说出心中激赏。我们要为我们的国家在过去的一年所取得的成就大声喝彩。同时,我们也纪念一些小人物,宝马彩票案中的不服输的刘亮,以及嘉禾拆迁事件中那些愤怒的市民。纪念这些不愿放弃自己的利益的普通人,尽管他们取得的只是或然性的成功,却促进了这个时代的文明进程。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普通人,把其个人的生涯与历史的嬗变、时代的进步融汇到一起。这是个人的幸运,更是公众的福祉。

纪念每一个援助了贫苦阶层的富人,也纪念每一个敢于维护法律尊严的平民。纪念那些在价值观多元的年代里保持了学术品格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光彩不在于提出洞见,而在于留恋真理。纪念那些为公共利益而奔忙的组织和个人,每当在夜色中默默奔走,他们的光荣之路就是中国的大街小巷。

只要你致力于参与推动中国的文明进程,这一年就是你的光荣之路。

辉煌的殿宇与低矮的茅屋,都迈着同样的匆匆脚步,在这个变化迅速的年代,我们大家都珍视最朴素的良心。

我们纪念这一年的荣耀,也纪念这一年的甘苦。纪念中国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也纪念人们为了这成功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难忘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体会广袤大地上农民增收后的喜悦,也难忘这一年里发生的各种悲剧。我们纪念密云惨剧、大平矿难、铜川矿难、包头空难等等事故,尤其是那些本可避免发生的灾难。

没有哪一年的安全事故,像今年这样引人注目。而临近岁末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海啸,更让人对自然灾害保持警惕。在这新年时候,我们祈祷逝者的灵魂永得安宁,祈祷他们的家庭走出阴影。

只有建设一个更安全的环境,才能抚慰这些家庭的伤痕。人们早已清楚独自一人不能温暖,独自一人不能欢乐,更早已明了没有人是汪洋中的孤岛。纪念那些罹难的矿工,他们的悲剧也是我们的悲剧;他们的离去,也正是我们的社会的损失。

不要让任何人无辜而死,无论是为了国家能源还是个人金钱。

我们的国家与人类的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它也在走向文明;这里人们的生命与全世界人的生命也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同样珍贵。凡在阳光照耀下的,都是蒙恩的国度,都是蒙恩的生命。我们纪念这一年的灾难,只是为了人们不再承受本可避免的戕害。

我们要再一次感谢生息在这国家里的建设者,他们在祖先居留过的土地上创造奇迹,又勇敢地品尝着祖先从未品尝过的欢喜哀愁。

这是2004年的年终时节,这是美好的一天,我们纪念每一个在这一年里承担了自己的责任的普通公民。 纪念那些不知其名的普通百姓。当他们年老力衰,只能依靠低保金生活,依然能够相互扶持;当他们遭逢灾祸,贫病交加,依旧笑对人生;他们依然辛勤抚育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寄寓着微小的希望。

我们纪念所有这些人。祝福这些人,也祝福我们自己。祝福每一个为自己奋斗的人,祝福每一个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的人,你们会让后人说:为了文明,为了公义,为了幸福,在那一年里他们曾经竭尽所能。

我们祝福你的未来,因为你也是他人的前途所系,我们祝福你平安喜悦。我们还要祝福我们的国家,因为她是你我全体中国人的命运所系,我们祝福她高歌猛进,顺利前行。

2006年新年致辞: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今天我们又一次向你祝贺新年。这一天我们洗掉过去一年的征尘,和你一起敞开心灵,重温往日的憧憬。这一天我们在广州大道中289号的高楼上,打望着南国天空,怀想着一年来我们这个国家走过的历程。这一天我们擦拭信仰,心灵安宁,如在世界开创的第一个早上。

在此之时,我们想起了一句难于忘怀的话语。它是36年前一位作家说的:“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新闻会过时,纸张会变旧,油墨会模糊,甚至信任也会偶尔消弭,只有真实、真诚才把我们的心灵与你的心灵联系到一起。

我们默诵这个宝贵的句子,因为它就是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伦理,我们理应担当之事。它温暖过你的心,也一直种植在我们的灵魂里。不是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可以闪出光亮。不是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可以热烈燃烧。但是很多人在发展着纯正的品格,让它无声地生长,直到更多的人闪出光亮,更多的人热烈燃烧。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在这岁末年初,我们要和你一起说,让我们更有力,让我们再前行。这是因为,我们愿中国更有力,正像在过去一年中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凝聚了无数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结晶——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取得各种可贵的成就;我们愿中国再前行,消除在过去一年中仍未完全消除的积弊。

过去这一年,我们的国家迈向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最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关口。这一年,经济高速发展,人权保障切实进步,政府推出各项举措,大利民生,疏通价格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城乡壁垒等等,这些都使我们为之自豪。而这一年,对改革路径的反思空前醒目,在效率与福利公平之间,如医疗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政府和公众都在审视何为合适的平衡。更加社会主义,更加市场经济,我们的改革有望更加到位。 我们愿中国更有力,再前行,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政府公共管理——完善民主法治、规范利益博弈、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消除腐败、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教育、文化、科研体制的合理化„„

我们愿中国更有力,再前行。我们梦想着这样一个国民集体的出现:他们既拥抱物质生活,又体认精神世界;他们现实,但有梦想;他们精明,但有坚持;他们富有激情,又尊重规则和秩序;他们以幸福为生活的首要目标,又不摒弃远见;他们仁爱,但不软弱;他们勇敢,但深知尊重法治、和谐宽容、和平和解的可贵。他们是尽责的公民,共同构造一个日渐和谐的社会。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其它家园,这个国家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没有其它梦想,这个民族的梦想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每一个人的幸福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我们可以永远没有新的梦想,如果这个梦想你已经达到;我们可以永远没有新的成就,如果这个成就在你的手中完成。我们祝你新年快乐,相信你的明天会更好。

2007年新年致辞: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

这是2006年12月28日,时光的渡船穿越三百多个日子,穿越大江南北,又回到岁末终点,将开始新的轮回。

这是2006年的渡轮,这一年的中国潮起潮落,令人感慨万千。

这一年,中国经济继续一骑绝尘快速向前,国家实力明显提升。东盟十国聚首广西,中日突破多年坚冰,中非论坛“所有通往非洲的路都要经过中国”,中美战略对话驱使白宫三分之一的首长齐聚北京„„世界,终于看到一个在和谐中崛起的中国。

这一年,房价续涨,股市翻身。欲望浮现,热度升腾。有人欣喜,有人踌躇,有人叹息。纸业出身的张茵成了中国女首富,自由市场的活力造就了一个个财富传奇;楼宇预售处前排起了久违的长队,不甘做房奴者,却一个个被迫做了房奴;毒多宝鱼、红心鸭蛋、欣弗事件,局部领域的失范频频示警,规则重建迫在眉睫„„

这是2006年的渡轮,坐在船上的人们,冷暖自知。她承载的是人民,穿越的是时代,经历的是中国。面对人民,我们常常觉得有千万种方式来表达,有时却沉默得无话可说。

这一年,最高层关注民生,我们看到了对百姓的珍惜。这一年,千年农业税成为历史,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全免,以公平为指向的新医改制度正在紧锣密鼓地设计。熊彼特说,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就是她的意识形态。诚哉斯言。 这一年,虽然历经波折饱受争议,物权法毕竟已进行史无前例的第七次审议,对私产的保护早已深入人心。入世初人们颇含忐忑,但在入世第五年,全面开放与融入世界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这一年,我们不停地问自己,我们拥有一个怎么样的中国? 经过百年激荡,三十年变革,这是一个越来越融入世界大潮、却又相伴着许多难题的中国。

这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又始终顽强地向上生长的中国。

这是个全社会深深地被各种欲望搅动,但同时又发自内心地渴望和谐、正义与真实幸福的中国„„

这是2006年的渡船,一条阔达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渡船,因此,我们不得不彼此珍惜,因为我们彼此相连。

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是否忘记对那些无助者表示善意与怜悯。

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是否因为恐惧和冷漠,而不敢对不平事发出一声呐喊。

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是否忘记怎样去对朋友表达爱,甚至也不习惯对我们的妻子、儿女、父母去表达„„

这是2006年的渡船,载着梦想和期待,将要重新上路。这时候,请让我们祝福你,朋友。我们彼此有情,互道珍重。

让我们再次上路,愿你我、愿这个国家一路平安,路都通畅,桥都坚固,隧道都很光明。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

2007年年终寄语:常人的悲欢,常识的力量

岁暮天寒,你不得不惊讶,我们刚刚度过了多么传奇性的一年,而这一年的喧哗、幽默与彷徨都还余澜未了。在一个简单至极的问题上,因为不想被愚弄,“打虎网民”们在网络上持续地质疑着、嘲弄着。这场行动看上去似乎浩大而无聊,似乎消耗社会的精力,似乎遮蔽了真问题,却有着高度的中国式合理性,最终达成了庄重的效果,促使权力放下架子正视事实。 这也是属于正剧的一年,真正值得为之举杯庆祝的一年。年终时节,海沧PX项目宣布迁建,厦门市民的绝地反击终获成功。一场儿童节的散步,持续6个月的坚持,配合厦门市政府充满智慧的回应与利导,成就了2007年最不可思议的民主童话。

正是这些最平常的人们,在这一年,用他们的智慧证明了民意终究不可违背。正是这些最平常的人坚持说:等一下,你忽略了我们的立场。正是他们促使这个匆忙逐利的时代为民主、为常识而驻足沉思。

像以往一样,中国这艘巨轮穿行在全球化的劲风之中。这一年最可喜悦之事,在于中国民众的行为已经证明,他们在开放进程中收获的思想更多于利益,民主与民权等普世价值不仅被中央高层强调,还越来越被各阶层的人们视为理所当然。这一年,中国的任何涓滴进步都基于权力对平常人的敬畏,基于国家对常识的回归。

岁暮天寒,你不得不惊讶,在重庆,一幢因锱铢必较而产生的孤独矗立的危楼,竟然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象征、一个奇迹和一座民权的堡垒。在“最牛钉子户”得到了广泛支持的背后,正是人们在捍卫着自己对私有财产交易价格的谈判权。当强迁已成往事,姗姗来迟的常识正是文明的真义,民权的背后更是民利。

重庆市政府在事后收获的诸多好评,又证明了民众愿意慷慨地嘉许开明的执政者这一素来不变的常理。

在北京,医改八套方案的博弈,农村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国家义务,是基于现代政府的自我回归;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是基于一个文明社会必须尊重生命与慎杀的常识。在中央政府层面,官员的任命更为多元而不局限于执政党内部,亦可显变化之微,知公共管理常识之著。

同时你也不得不感到遗憾,这一年不是每个平常人都受到平常的对待,不是每个常识都受到了尊重。

岁暮天寒,你不得不回忆,在7月,豪雨袭击中的济南银座商场有市民死难,而参与灾情讨论的女网友“红钻帝国”竟然因言获罪。如果这个社会每做对一道现代文明给出的题目,就要由多次的错误作为陪伴,那么它的进步就还不够快,还不足以温暖普通民众们的心怀。

进步,一定要快些,再快些。今天,当我们说起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的时候,并不只是说它有着深邃的历史和文化,更是说这里生活着一些最平常的人,他们有着一个质朴的中国梦:不要让任何一个纳税人享受不到应得的公务服务,也不要让任何一个辛苦工作的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2007年,比照一些不幸的先辈,即便在最贫瘠的乡野,中国民众的自尊也已经不再麻木。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着纷繁复杂的问题,他们期待着社会的进步。

岁暮天寒,你不得不想起,这一年,当一位英国记者驱车中国西部遇到一位中国农民并问他最需要什么时,农民回答说:“尊重。”

对于平常人来说,这是辛苦的一年,对于赢家们来说却是金碧辉煌的一年。从来没有哪一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的财富数字获得了如此惊人的爆炸性增长,也从没有哪一年房地产商们的集体上榜如此令人目眩。对于经济社交生活来说,这也是觥筹交错的一年,与权力愈接近者愈强大,普通人的利益则在某种程度受损,这意味着资源和机会的垄断者阻断了更多人的幸福之路。

当中央财政收入预计达到惊人的5万亿元时,人们期望着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期望着服务型政府的建成。

人们期望着经济改革路径的调整,政治改革路径的延展。人们期望着效率,也期望着公平,期望着民主,也期望着法治。人们期望着常人的悲欢成为国家的悲欢,常识的力量成为国家的力量。

他们也期望着,物价飞涨之时,有公平的机会让人们去应对。“跑赢CPI”成了2007年的时代最强音,可是在城市中间阶层当中,个个跑得累,谁人跑得赢?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丧失希望——当一个双手劳动的人鼓足勇气站到售楼处前,却发现房价数月的涨幅就已经把他多年的辛苦化为泡影。

岁暮天寒,你不得不注意到,失望会造成精神的迷茫。你不得不期待,社会精神的实利主义化不再加深。

一个国家必须有价值洼地,便于人们走入获利;一个国家也必须有精神高地,便于人们登高眺望。洼地与高地的形成,都有赖于机会平等的体制建设。如果相应的机会被垄断,不曾寻求与权力对接的平常人,就只能望价值高地而兴叹,见精神洼地而沉溺,他就既不会拥有财富,也不能享有精神生活。岁暮天寒,人们在期望,这个国家的一切制度都以普惠于民为依归。

我们刚刚度过了多么传奇性的一年。常人的悲欢日益成为国家的悲欢,常识的力量日益成为国家的力量。我们要回望这一年。这漫长而又不容易的一年。

2008年新年献辞:愿自由开放的旗帜高高飘扬 帷幕徐启,灯火璀璨,在二00八年的世界舞台上,中国已然站在中央。闸门洞开,浪涛汹涌,在历史洪流的席卷之下,你在哪里?这是一个大时代的派对年,一个大中国的狂欢夜。抬眼可见,奥运倒计时牌上的数目飞速递减。耳边隐约传来那个老人的声音:“你们要冲出一条血路来!”

蓦然惊觉,改革开放三十年了。

这两件事情,看似各不相干,其间却丝缕相连。

这丝丝缕缕中的一条,曾异常清晰,最近又被大声呼唤,那就是:思想解放。

三十年前的月亮,照着一个国运彷徨、民生凋敝的中国。

一个大钟停摆了,另一个闹钟响起来。铃声急促而动听,饥肠辘辘的人民,突然都红光满面。在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两只猫杀出重围。一只是白的,另一只是黑的,它们吃掉了“两个凡是”。人民跟着两只猫,走进了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走进了个体户的摊位,走进了民营企业家的办公室,走进了股票交易所,走进了互联网空间。

这时候人民已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第一人称,我和我们。我们能感知温饱,还能开动脑筋,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自己的家园。

我们还去了一些别的地方,比如政府大楼、法院、报社、电视台、学校、电影院等等。有时被请上座,有时被赶出门,有时被赶出门以后又被请上座。

反反复复之间,我们在成长,社会在进步。

成长的方向是独立人格,进步的标志是自由宽容。

整齐划一的运动越来越少了,参差百态成为幸福的本源。

五千年的古文明,三十年的大变局。变局之中,泥沙俱下。有些目标甚至越来越远了,有些方向越来越模糊。

如果要问究根由,乃个体之还不够解放,思想之还不够自由。 三十年间,我们逐渐学会了正眼看世界,发现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更发现千奇百怪,不离其宗,那就是和平与发展,民主与自由,还有人的权利。

人类共有的精神遗产,不该由他国独享。

何况我们遇到了全球化。它把普世同一的游戏规则摆在我面前,希望我们珍惜。我们签署了人权公约,加入了WTO,出席了八国峰会,也申办了奥运会。那照亮古希腊奥林匹亚村的阳光,也将同样照亮北京紫禁城。

那些来自西方的运动规则、和平理念和欢乐精神,也将同样进驻我们的内心。

如果我们为五星红旗感到骄傲,那么也可以为五环旗感到自豪。

毫无疑问,没有三十年来的思想解放、观念嬗变,就没有二○○八年北京奥运会。

而人们又希望奥运会的火炬,能为中国传递更多的文明梦想。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中国和世界的距离如此之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如此之多。

越来越多的人将会知道,奥运会是全民的动员,集体的狂欢,更是个体的奋斗,是灵魂的舞蹈。

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将不仅是比赛成绩,还有更好的空气;将不仅是更多的商机,还有更多的欢乐和自由。

我们也该同时记得,二○○八年是戊戌变法一百一十周年、“大跃进”五十周年。

这两场历史悲剧,是思想解放的别样版本。

那场由一个开明皇帝发动的、自上而下诏书纷飞的改良运动,以上层官僚的倾轧和宫廷政变而告终。

一百一十年后,“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仿佛还在当空喷涌,它仍然是一本浓缩的政治教材,上面写的并不仅仅是权力斗争,还有关于民众思想和社会结构对于改革的影响。 而五十年前,高层领导也曾号令解放思想,大胆想象,结果浮夸风起,资源耗尽,饿殍遍地。那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思想,没有个体的解放,民众被绑架成为政治荒诞剧的道具。

三十年前,思想解放释放了个体能量,渐得温饱;十六年前,胆子再大一次,民间沸腾,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如今继续呼吁思想解放,当深察历史,反思改革,激活社会,科学发展。

二○○八年已经开始,中国闪亮登场。

你在其间,独一无二,不可或缺。

无论你是何种角色,都不要被历史的大潮淹没,或者冲刷去你的独立存在。

至少你要在大时代中做个坚强的小人物,在狂欢夜中做个自由的舞者。

2009年新年献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当经济危机带来的一丝隐忧弥漫在心头,当寒风吹动落叶而雪的消息从北方传来,在这新年的第一天,请让我们倾听一个久远的声音。十年前的今天,本报发表了1999年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今天,当南方周末致力于新闻专业主义之路时,这句标题仍是我们精神的圭臬,我们勉力继承其志,并视之为伟大的传统。中国已经度过了激流般的十年,多少繁华事,已付笑谈中,可是这句箴言仍然在每一个新年来临之时嗡然回响。

因此,在今天,让我们在这最单纯和美好的精神传统中相逢,让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中汲取力量,寻找最热诚的信念。让我们继续前行,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

这就是为什么在汶川地震发生之时,无论我们身在现场,还是在千里之外,都曾感受到举国一致的悲伤;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无论我们是中产阶层,还是贫寒之家,都曾体会过壮美场景带来的欣喜;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之时,无论我们为人父母,还是尚无子嗣,都曾拍案而起,怒不可遏。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整体,我们休戚与共,须臾不曾分离。这是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因为扪心自问之时,我们发现自己对人的爱无可置疑,对国家的爱无可置疑。

当我们扪心自问之时,我们心中对这个国家深挚的爱已经给了该如何行事的答案。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只赞美国家的进步,也批评它的不尽完美;为什么像捧着烛火一样捧着“真相”,在群论汹汹之际也坚持独立的立场;为什么若我们只能发出荧荧之光,也有崇高之意。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会在今天买下这份报纸,而它没有提供可供获利的消息甚至也不提供什么消遣。

这是因为我们是理性的爱国者。经历了地震的悲痛,经历了奥运的盛况,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已经成年。当我们在这新年的这份新闻纸上相逢,我们已是社会的中坚。

在这个时候,让我们回想,30年前,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羊肠小道上,我们的父辈荜路蓝缕,何其艰辛。他们经历了多么复杂的年代,走过了多么长的路。今天,他们结束了对国家的使命,头发斑白,回想着自己与同辈如何开创了这个世界。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比过去更好的世界,我们可曾想过他们有权利生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是否有一天当他们追问我们的故事,我们可以说,我们没有推卸责任,不负历史的托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犬儒,不能抱怨“那是不可改变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寻找最热诚的信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望向历史深处,回忆这个国家在一百多年来的兜兜转转。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

越是望向历史深处,我们就越是坚定。是的,我们要毫不游移地支持那些人类共同的价值。我们支持进步、民主、自由、人权,支持中国走向现代文明。我们可曾忆起,一百多年前,先贤们发现故步自封于本国文化已不足以救亡图存,因此埋藏了心中痛苦,远渡重洋,以寻求国家振兴之道?因此西风东渐,建兵工厂以御外侮,建学校以期未来,建报馆以开民智,因此德先生、赛先生给这个古老的国家带来了复兴之光。在这漫长历史的此端,我们可曾想过这个国家的希望从何而来?我们可曾想过,如何延续这希望,以不误国家和人民的前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坚持让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公正博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呼吁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超越集团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支持继续深化改革。这就是为什么公正、公平是我们必须达到的目标,无论发生什么;为什么国富民穷的趋势需要彻底扭转,无论要做多么繁复的工作。

一切都因为,历史的接力棒已经在我们手中。我们是社会的中坚,不是因为我们身在高位,不是因为我们资金丰足,不是因为我们聪明绝顶,不,我们甚至并不比任何一代中国人优秀,只是我们有此机会。我们有一个机会把中国变得更好,我们有一个责任把中国变得更好。我们不能彼此耳语,而要朗声合唱,这歌声要求着国家与人的共同幸福,从一百多年前而来,回荡今时今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使命,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了解真相,不能坠入一个失真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讲述自己对国家的爱时,可以平静、深邃和坚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凌空虚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现实主义者,求应然之事。

因为在这个大陆上,太平洋以西,当新年的熹微曙光笼罩大地之时,我们要对这个国家负责。当我们看到它辽阔的天空,看到天空下一条条曾被地震折断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的山岭和阡陌纵横的土地,繁华都市和出产古老谷物的土地,以及在这个国家中来来往往的沉浸在梦幻中的人们;当我们的孩子将出生,在夜色中发出柔弱却嘹亮的哭泣声;我们会知道,没有任何东西比一个信念更为珍贵,也从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有如此之多的困难,有如此之多的希望。

2010献词: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能决定的生活

新世纪已经过去十年了,我们并不想神话什么数字,我们要说的是,时间里包含着一些东西。

我们也不想神话某一个时间节点,正如十年前全世界的媒体都去追逐新千年的第一缕晨曦,仿佛不知道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日子每天都是新的一样。但是我们总是要找一个机会向你表达问候,所以因袭十年来的传统,在新年来临之际,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我们也没有必要神话阳光。阳光下有美丽的春暖花开,也有罪恶的杀人越货。我们借助阳光和鲜花来给自己打气。我们是那么脆弱,但是我们必须坚强。

我们也不要神话坚强。英雄固然令人敬仰,但是芸芸众生大多是普通人。物价降了我们就高兴,工作丢了我们就犯愁。遇到坏人我们会害怕,警察来了又怕他不守法。就像花朵依赖春天一样,我们依赖这个社会。有时候我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明真相。给点阳光我们就会灿烂,房子拆了只有极个别会去自焚。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期待最平庸的人也能得到幸福。

我们还是来说说十年吧。十年时间足可以诞生一代人。他们被称为00后,会被贴上一些标签。不要神话这些标签,他们和父辈一样会生老病死,一样面对社会的善恶美丑,一样需要勇气和担当,也一样会徘徊于软弱和坚强。他们不是拯救我们的天使,我们也没有理由扮演魔鬼。 这十年来经济腾飞,国力日盛。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不到十万亿,如今已经超过三十万亿。我们是第三贸易大国,但是我们占第三十以后的选项也还不少。十年来建了那么多房子,也拆了那么多房子。当然,有人提醒说要看到建设是社会主流,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是每一条支流都不能抛弃,每一个个体更值得关注。每一个人的快乐都不可替代,每一个人的痛苦都渴望理解。

十年前我们正在争取加入世贸组织,还不知道可以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如今我们已经在G8会上一言九鼎,在哥本哈根出演主角,在东亚地盘上一枝独秀。但是不要神话大国崛起,我们小时候就听说周总理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按照过去的思路,崛起意味着担当,我们能否引领人类文明?想想未来的变化,民族国家一定会有新的发展,我们总会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大舅二舅都是他的舅,大国小国都是我的国。

十年前互联网的泡沫还没有吹起,一些今日忙碌奔波的大人物还闲得发慌,整天往模样单薄的BBS上灌水。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手机上网,博客遍地开花,twitter一往无前,网络购物前景无量,网民反腐也所向披靡。但是不要神话互联网,没有网络的时代仍然建立了新中国,世界上的民主与自由大都要比网络出生更早。网络是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可以是黄色的,也可以是红色的,还可以是绿色的,也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我们自己。

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从SARS到汶川地震,从松花江水污染到三鹿奶粉掺毒,从拉萨和乌鲁木齐的暴力事件,到全国各地的矿难,一次又一次地,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不要神话灾难,它们就是灾难。有人说真高兴我们总算挺过来了,但是不要忘记那些没有挺过来的人,还有那些正在挺着甚至永远都只能挺着的人。

亲爱的读者朋友,下一个十年又要开始了„„没错,这个说法没有意义。我们只是想要告诉你,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是你生命中无可逃避的又一段历程,假如你愿意的话,你可以用它来做很多事情,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生活。

2011年主编寄语:让每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

这是2010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也是《南方周末》这张报纸今年最后一期与你相约的日子。再有一天,我们就将迎来新的一年。这个世界有一个和星期四绑在一起的节日叫感恩节。最接近新年元旦的这个星期四是属于我们的“感恩节”。我们仅以此文奉上新年的问候。

我们向你感恩。过去的一年,亦如曾经的二十六个春秋,我们早已习惯了从你那里积聚再次出发的动力,习惯了从每一次的倾听、观察、交流中感悟个人的命运、社会的脉动、国家的方向。所以,“感恩”不只是纸面上的一句话,更是我们的一份承诺:我们会尽责地体会你的快乐,分担你的伤悲;我们承诺,新的一年你依然能从这张纸的字里行间发现我们的热血、眼泪和汗水。

我们也感恩这个国家带给国民的荣耀。2010年,当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如履薄冰般地复苏之时,中国则继续着她史诗般的高歌猛进:GDP跃上世界第二,半世纪前那句“超英”的口号终于不再只是望梅止渴;中国在一年内举办了世博、亚运两项盛会,并将它们推上了各自的历史新高;中国政府对抗经济寒流的大气魄,还有它的大手笔让世界上众多的政府感到艳羡„„“中国模式”、“G2”这些高帽飞来了一顶又一顶。更重要的是,在发生争议、冲突的国际场合,比如钓鱼岛,这个国家越来越知道,国民的生命与安全应该排在第一位。

我们更加感恩于我们的国民。在玉树,在舟曲,在上海,他们的不屈、坚持、互助与爱心,让曾经疏离的人心贴得更近。宜黄拆迁、渭南书案、跨省追捕、度身招聘„„是一个一个的普通人迸发出最大的力量,尽可能突破一切公开的、隐性的束缚,刷新着这个国家的公共议程,改变了一个个遭受不公的小人物的命运。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向往的公平、正义、尊严、幸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国民的生命也同样金贵。

2010年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之中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里,伟大的国家与渺小的个人正在向着它们之间的一个和谐点迅速靠拢。它消减了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的魅力,那些令人目眩的统计数据,那些彰显国威的盛事,远不如带给国民最切实的福祉更能得到发自内心的认同。个人的权利意识正在加速生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跟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国是讨论;乐意对所有的社会热点发表看法,并被人关注;敢于对一切的社会不公表示不满,进行抗争„„

我们对此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成功地解决了人们的最初级的生存需要之后,我们的社会、国民已经在向着更高的需求,即对权利和尊严的需求迈进。这意味着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再次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选择关口。这一次,它需要把大写的人放到压倒一切的高度。强拆、截访、官员贪腐、官富二代的骄横对平等、对权利、对人心的践踏必须遏制,社会分配不公所累积的社会紧张必须得到有序释放,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仅靠经济领域的发展与改革是不够的,这需要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在内的整体性改革,如同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所表达的那种急迫性——“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2010年年末,“涨”四年内第二次获评年度汉字。我们真心希望国家能越来越强盛,更希望每一个中国人越来越金贵。至于物价,还是涨得尽可能慢一点吧。毕竟,免于恐惧,先要免于匮乏。 2012年新年献辞: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

我们再次赋予时间以壮丽感,这是我们和你在这个崭新年头的第一次见面。太阳照常在黎明升起,从辽阔幅员的霜雪和晨露间升起,从每一桩生老病死和柴米油盐间升起,从远方潮湿的枕木和卧室窗玻璃上的冰花上升起。无论身在何地,愿你在这个清晨,分享这份光亮。

没有哪个黎明能阻止阳光。在又一个新年,我们迎接正义与真相的光芒。你看到动车调查报告宣告出炉,看到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终被撤销,看到乌坎村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村民代表„„这是这个国家向前的步伐,这更是属于你我的荣光,因为每一个渴求进步的个体都为之贡献了力量。平凡真实的生活中,能动的个体执拗地站立于每一寸坚实的土地之上。

你看着他们愚公移山,将旧规则改变,让新价值诞生。希望从人心的地平线升起,一寸寸照亮大江南北。这平凡的生活,因为他们而不再平凡。能被他们感动,每个人的心也终能散发光芒。伸出双手,你不仅点亮自己,也温暖周围。

这是一个亟需正义的时代,而你对权利的坚守就是正义之源。从年初的乐清,到年终的乌坎,公民为土地和自治的权利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任何人都无权剥夺”——2011年,庙堂之上的诸多言说体现出为政者应有的光彩,切中斯土斯民的肯綮。我们乐见政府诚意回应,打开良性互动的空间。我们希望宪法声如洪钟一言九鼎,正义公正照耀每一个人。

大转型的中国,已然走到这里。一切都奠基于权利。权利摇晃的国度,决不可能固若磐石。哪些不容侵犯?什么不可剥夺?何处是光?哪里是影?光线被遮蔽之处,理性就难以生长。这便是为什么我们不辞辛劳追寻真相,这便是为什么我们不遗余力追问究竟。而真相的呈现、权利的稳固,有赖于每一束光,有赖于每一个人——不管体制内外,无分男女老少。

我们不再一己呢喃,也不满足于窃窃私语。我们要让声音在阳光下汇聚。越来越多的人不惮于我口说我心,才是希望之民族,才是强大之国度。

如此,才能智者蜂起,百家争鸣,让思想的光芒肆意照射。

如此,才能勇者辈出,齐头并进,让实践的理性改变现实。

思想的光芒正在重生。从曾经的枯竭僵化走向人性复苏,从新左派与自由派之争到2011年的宪政辩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应该且能够做什么?一百七十年来,中国社会从未像现在这样,认清自己的路向。 行动的理性正在重生。我们反省内心,从不可遏制的良知出发。我们埋头向下,从自己开始。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生机勃勃的公民社会,以张扬人性微光。

这光微而不弱,足以充塞天地,烛照人间。

这光不在远处,就在当下。你体认内心光芒,权利已在其中,责任已在其中。你活出尊严来,那些想为你做主的人就脚脚踩空。光明前进一寸,黑暗便后退一分,这道理简易明白。而你,至少可以点亮自己,一切只要无愧于心。

点亮自己,便不会妄自菲薄。此处点亮一束光,上天总会在某处打开一扇窗。我们只用求应然之理,做分内之事;虽千万人吾往矣,知其不可而为之。

点亮自己,权利便能着床,能动的个体由之生焉,公民由之成焉;点亮自己,权利便会团结于权利,公民社会由之生焉,制衡权力的力量由之成焉。

公民强大,社会才会强大。社会强大,公民的尊严才得以保障,每一个个体才能够主动参与国家的制度运转。人们深爱自己的国家,只因她能保障正义与安全,只因她不断由公民们亲手“重建”。国家与公民之间血脉贯通,于是公民的悲伤,成为国家的悲伤,于是国家的荣光,成为公民的荣光。

所以我们不能止步于抱怨,尽管抱怨本身无可厚非;我们也不能沉溺于低俗,尽管低俗是最起码的权利。我们理应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成就更好的中国。

我们在一起,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因为我们知道,惟有点亮自己,才有个体的美好前程;惟有簇拥在一起,才能照亮国家的未来。

2013新年献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

梦想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梦想是我们对应然之事的承诺。

这是我们第一千零五十七次和你相见,也是2013年的第一次。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你守护你的生活,我们守护这张报纸。让我们彼此祝福,愿你我都能够在新的一年离梦想更近一步。

梦想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而这期许常新。我们曾创造灿烂古国延续千年,但1840年的炮火惊醒天朝旧梦,我们始觉昨日之弊。开眼看世界,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肇始于此;变法维新肇始于此;革命共和肇始于此;五四呐喊肇始于此;而南湖游船上的畅想、**土的宣告、改革开放的号角,亦肇始于此。

我们对自己的期许从来不能脱离时代的进程;“苟日新,日日新”,唯有融入文明进步的潮流,期许才不会退化为桎梏。

梦想是我们对应然之事的承诺,而我们必须对自己一诺千金。农民从种子里收获一个好年景是应然之事,孩子从学校平安归来也是应然之事;先贤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是应然之事。

在2012年年末,梦想的火焰又一次被点燃。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站在新年的起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是因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样的时代强音,因为宪法正是国家对万千生民的梦想所签署的契约。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是因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样的民生承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民族复兴之梦必须将广大人民个人小梦串联汇聚,把国家与人民真正连为一体的承诺正是汇聚的闸门。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是因为今天的我们已处于能够兑现梦想的时代。我们梦想权利一一落地,公义自在流淌;我们梦想国家的强大成为人民福祉的保障,让每一个人都从国家的发展中收获自己应得的成果。

兑现这一千一万个梦想,才能祭奠那无数舍身成仁的亡灵;兑现这一万一亿个梦想,才能抚平这一百多年的刻骨痛楚。令人欣慰的是,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我们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万物速朽,但梦想永在。我们倾听你的梦想,我们期待你敢于做梦: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做梦者才杰出。我们别无所倚,惟有对期许的追求;我们别无所长,惟有对承诺的执著。

第12篇:诗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篇》或《诗三 百》,到西汉被称为经典,始称《诗经》,有齐鲁毛韩四家,现在是毛诗流传至今。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应了周初到周晚期大概500年间的社会面貌,包括《国风》(分为15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小雅》中有6篇笙诗不在305篇以内,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6篇)。

1、《诗经》的收集和编定

采诗说:汉代学者,班固《汉书》中有所记载 献诗说:产生于先秦时期(考察民生)

删诗说:汉代孔子删诗,由汉代司马迁提出的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和各自的含义 (1)风是指周代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的功绩,也反映了周厉王、周幽王的暴虐昏庸及其统治危机。《小雅》最突出的作品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

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的社会内涵

婚恋诗、弃妇诗

抒发恋爱的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夫妇间真挚情爱

抒发人生感慨的诗

表达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人生哲理

政治讽喻诗

下层人民抨击争执繁重徭役带来的苦难、称颂执政者

史诗和其他

《大雅》中五篇周人的史诗,农事诗中《七月》最为出名 (1)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A、歌咏美丽的爱情,抒情或温婉含蓄或者大胆直爽

《召南 有梅》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 《邶风 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 B、写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

《郑风 女日鸡鸣》写夫妇间缠绵的情爱 《郑风 风雨》写夫妇久别重逢的喜悦

《唐风 葛生》缠绵悱恻的悼亡诗,悼亡诗之祖

C、折射深刻的社会问题:反应爱情同礼教和社会舆论的矛盾。 《郑风 将中子》女子畏人言。

《谷风》《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 (2)抒发人生感慨的诗的基本内容:抒发人生窘境

A、《小雅 巷伯》描述无端遭人陷害的人生境遇

B、《魏风 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不被理解的苦恼 C、《王风 黍离》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

D、《桧风 隰有苌楚》抒发深刻的人生哲理,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人不如物 (3)政治讽喻诗的基本内容:讽刺和赞美 A、对统治者的讽刺:揭露宫闱丑行

《邶风 新台》批判统治者荒淫无耻

《鄘风 墙有茨》

B、反应繁重的劳役带来的苦难,抒发怨恨情绪

《王风 君子于役》徭役使夫妇分离

《魏风 陟岵(制虎)》繁重徭役造成亲人分散

《豳(宾)风 东山》征夫对兵役的痛苦体验

C、周大夫对统治者的讽刺《小雅》《大雅》中一些诗作或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D、赞美勤政爱民的执政者。

《召风 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

《卫风 淇奥(玉)》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

(4)史诗及其他的基本内容:记载民族历史,歌颂祖先功勋

A、《大雅》五篇周人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叙述了周人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B、农事诗:表现周人农业生产活动

《国风》的《七月》最出名,《芣苢(福仪)》《十亩之间》艺术水平较高

《小雅》的《信南山》《甫田》《大田》

《周颂》的《载芟(山)》《良耜

(四)》

《七月》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按照春耕、蚕桑、收割等事,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

共同点:以简练浅白的语言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

C、反映周人礼俗观念的

《齐风 南山》

D、叙写贵族生活,歌颂祝福或者歌咏兄弟情谊

4、《诗经》的文学成就

第一,抒情和写实的统一(特点的应用)

第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理解含义、文学表现意义) 第三,四言诗的典范,四言为基本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第四,章法结构和语言特点

(1)抒情和写实的统一:《诗经》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以抒情诗占多数。

A、所抒发的感情是真是的。《伐檀》《硕鼠》一类分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的现象表现不满

B、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关雎》

C、叙事诗的诗作也包含这作者真挚的感情。《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烦劳的过程,却有着不平之气。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A、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七月》,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溱洧(真伪)》,还可以是直言其志直抒胸臆,政治讽喻诗、婚恋诗。

B、比,一般说是比喻。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 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 硕鼠》

C、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者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会骑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比如《关雎》,还有不相关的起到起韵的作用,比如《唐风 山有枢》讽刺守财奴的诗。

(3)四言诗的典范: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有浓厚的民歌风味。节奏鲜明,音律和谐融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章法结构和语言特点:重章复沓是基本的章法结构

A、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词虽变但意义相同,改变字词后使得诗章之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B、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来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例: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总: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诗”或“六义”,后人把赋比兴从中剥离。 分:赋是《诗经》御用最多的表现手法,比如《国风》中的《七月》《氓》

比一般就是比喻,是诗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法,比如《卫风 硕人》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庄姜的美丽。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个章节的开头位置,比如《关雎》 总:赋比兴理论上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相互交叠的情况。

第13篇:诗经

《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在《诗经》中,反映婚恋爱情生活的诗作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的篇章。

《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吐露了情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有的描写青年男女无嫌无猜、尽情享受爱情的欢乐;有的反映幽期密约的兴奋和不安;有的是一见钟情的喜悦;有的是两相未通的苦闷;有相爱过程中的波折,也有刻骨相思之后忽然见面的高兴,也有失恋痛苦与爱情受到摧残的不幸。

在《诗经》中,男性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与实用性使他们缺少成为审美艺术作品抒情性形的先天条件。男性形象往往要通过抒情女主人公细密敏锐的心理路线展现出来,或者是作为陪衬被动地展现女性形象而仅仅成为一条线索,男性形象仿佛是女性用柔密的线条精细织出,特别是征夫形象,始终是与家庭、妻子密切相连的。

《诗经》中男性形象的类型也比较多样,从婚恋的诗篇中,我们看到了多彩的人生,如要对男性形象进行分析概括,则有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追求恋人的男子形象。作为追求恋人的艺术形象,男性多作为一种抒情主体而存在,主要是为展现女性之美与追求之苦。《诗经》的头一篇《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周南.关雎》中的男性形象是可爱的幻想家。诗中主人公深深爱慕者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在清浅的河上,看到水鸟雌雄依偎,希望有佳偶,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男主人公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可谓坐卧难眠,其思慕之切可见一斑,但他却并未有非分之想,只是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怀,一个可亲可爱的理想主义者跃然纸上。

另一首《邶风.静女》也与《周南.关雎》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全篇出自男子的口吻,描写静女与情人相见并送情人以信物的爱情诗。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踟蹰”。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邶风.静女》诗虽短,但格调明朗轻快,男青年的忠厚淳朴,他对静女所持的炽热感情,在这首优美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周南.汉广》中的男性却是忧郁失望的,他的求偶没有成功,他面对佳人而少追求的勇气。诗中主人公一边砍樵,一边唱到,这首诗用了个美丽的传说,作者把他爱慕的女子比作汉水神女,来形容她的美好而又难于追求,故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水永矣,不可方思”。但即便如此,多情的樵夫还是执着于他的爱情。《秦风.兼葭》中的男子也是失望忧郁的。兼葭长,露为霜,美人隔着秋水在那一方。相思无限,想象如见。故而“逆徊从之道且长,涕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虽然情绪低落,但淳淳的真情依然让人感到。

第二,负心薄幸,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这类男子的形象主要通过弃妇诗中女子的控诉而刻画出来的。《邶风.谷风》这首诗里的女主人公诉说她辛辛苦苦帮男人经营生计,但到生活好转了,而其丈夫却变心了,另有所娶,竟将其赶走。因此她悲痛地说:“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这形象刻画出了一个忘恩负义的粗暴的男人形象。

《卫风.氓》也是一首通过妇女的诉说揭露出一个死新厌旧的男子形象,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她首先叙说那个男子如何带着笑嘻嘻的面孔来追求她:“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结婚后女的辛勤劳动,帮助他改善了生活,于是那笑嘻嘻的面孔也变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她愤怒地斥责那个没良心的“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邶风.日月》也是通过女子遭遗弃后的叙述:“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抒情女子的丈夫冷酷无情,经常虐待妻子,她受尽辛酸,心肝欲碎,只得向天地呼告,向父母讲说,哭诉哀怨,以表愁肠。以此控诉男子的无情无义。

《召南.江有汜》中,主人公是位被遗弃的姑娘,她爱过的人另有新欢,且已婚配。她怨艾悲愤难抑,便冲口而出:“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以此揭露了男子的薄情。

第三,民间普通夫妇生活的男性形象。《诗经》中也有夫唱妇随、夫妻恩爱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男子大多数是老实忠厚的。《郑风.女曰鸡鸣》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了夫妻二人起床前的对话,表现出家庭的和美生活。“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配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配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配以报之。”妻也温存夫也知心,蜜语甜言质朴真实,这如果是对恋人的取宠并不稀罕,但对夜夜同床共枕的妻子能有如此的体贴与感戴,实可为千古家训了。这是《诗经》中难得的让人感佩的男性形象,是一个懂得善待家人、品味生活的男性形象。

第四,征夫的形象。《诗经》中也有很多作品是描述服役在外的丈夫思念妻子和家人的,这些作品主要是通过丈夫思念妻子或是妻子思念丈夫,而把征夫的形象刻画出来的。《邶风.击鼓》中表达的是战士久戍在外,对妻子家人怀念不已,恐怕不能白头偕老的深厚感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这是一个足以让人为之深深感动与难过的男性形象,那如泣如诉的话语,就像是在心中流淌的泪水,在眼角滚动的鲜血,这种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与生命情怀令人流泪,令人沉思。这是一个刻画得较为丰满且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征夫形象。

《卫风.伯兮》中,丈夫出征了,妻子赞美他是个英雄,但又想念得头痛。这首诗作通过妻子对丈夫的怀念:“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瑗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悔。”这样,通过妻子的叙述,一个有情有义的征夫形象就被刻画出来了。

第五,荒淫无耻、强娶强聘的男子形象。《召南.行露》中的强横男子,采取强硬手段要聘娶有夫之妇。通过女子的控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其男子丑陋嘴脸遭到控诉与批驳,其粗暴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以上对《诗经》中的男性形象作了简要分析,他们既是历史时代的产物,生存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同时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具有古今一脉共通的思维与情感。

《诗经》中婚恋作品坦率地讴歌了男女思慕爱恋的种种情怀,展现了时人对理想男性的审美要求,即容貌俊美,英武强健,面对爱主动积极,深情痴情,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情欲,这些男性形象充满原始的生命力和阳刚之气以及野性之美,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对中国文学男性形象塑造起着一定的模式意义。

第14篇: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名句精选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国风 秦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6、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雅·抑》

8、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1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1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1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19、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20、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2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诗经.小雅.斯干》

22、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23、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2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http://www.daodoc.com

25、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26、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27、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诗经.召南.江有汜》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小雅·车辖》

29、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国风·王风·采葛》

诗经名句精选

2 0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周南 ·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0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 卫风 ·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0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 王风 ·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0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 小雅 采薇》。

3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这几句诗反映了守边战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所表现的凄凉之感,诗中的“杨柳”和“雨雪”已经完全人格化了,它们和作者一道担负着人生的重压,成了人生聚散离合的直接参与者,此中语言的清新圆润,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晋以后诗歌的风调。

0

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出《诗经 郑风 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这个时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当意中人到来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诗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十分快人心意。

0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出《诗经 秦风 蒹葭》。

译: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

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忧患.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节,天人相对,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4

0

7、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译: ①[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 ②[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

08.投①我以木桃②,报③之以琼瑶④。 出自《诗经·卫风·木瓜》。

①[投]这里指赠送。 ②[木桃]就是桃子。 ③[报]回赠。 ④[琼瑶]美玉。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09.风雨如晦①,鸡鸣不已②。出自《诗经·郑风·风雨》。

①[如晦]昏暗得好像夜晚。 ②[已]止。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0.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呜》。

①[呦呦(yōuyōu) ]鹿呜声。

5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1.兄弟阋①于墙,外御其侮。 出自《诗经·小雅·棠棣》。

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①[阋(xì)]争吵。

12.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

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 ②[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14.战战兢兢,如临①深渊,如履②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①[临]来到。 ②[履]踩,走。

15.出自幽谷①,迁于乔木。出自《诗经.小雅·伐木》。

①[幽谷]深谷。

16.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 出自《诗经·大雅·荡》。

①[靡]没有谁。 ②[鲜(xiǎn)]少。 ③[克]能。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原句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17、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1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20、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2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第15篇:诗经

《诗经》咏唱之爱情

爱情是人类流传千生万世不朽不死的情感,自然也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不可缺少的美好片段。透过其质朴直接的言语,我们穿越时间看到一幕幕不施粉黛简单而令当今承载太多物质浮华的人们所羡艳的传奇。其所描写的情感真挚自然,质朴纯真,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流露。

《诗经》所描绘内容紧贴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我们看到男女之间交往的清纯、自然以及本性,隐隐透出先民对爱情的渴望,不失为对人类本能的追求,以简单拙朴的方式初露端倪。这种表达,大方不失泼辣,含蓄不失浪漫。

然而,其中对于爱情追求过于直白的追求,却被古往儒学家称为“淫诗”。其不过是借维护纲常名教之由而曲解孔子对于《诗经》的理解。如,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证篇》),这是他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对于具体诗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说明他认为“诗三百”都是思想健康的作品。因此,孔子很重视《诗经》在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其实孔子对《诗经》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通过对其浅读,仅从字里行间梳理出《诗经》所蕴藏爱情的只字片语,下面将有所阐述。

一、爱情所存之季节生态性

一般春季为订婚的季节,秋季为成婚的季节。“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可以看出婚期选择与自然季节的关联。《诗经》中大致有山谷邂逅,枯萎树叶,秋天的唱和歌,露水,雨和虹,渔猎,会餐,采草药等文化信息,俨然一副生动的生活劳动场景。其所抽象的文化符码彰显出季节习俗已成为古代生活思想的重要地位。自然,季节,人的劳作休歇孕育了人在自然中淳朴单纯的情感,同时也反映出自然季节的变换对于婚姻嫁娶不可避免地影响。

而诗歌中爱情的生态性表现在诗歌所描绘中的自然意象,男女之间表达情感的自然淳朴,坦诚真挚。前者属于自然生态,后者属于精神生态。如《邶风.静女》在等着情人的小伙子“爱而不见”感到时间被拉长了,以至“搔首踟躇”,等到姑娘来了,“贻我彤管,赠我茅荑。”心爱之人所赠之物即使平凡无奇于你亦是至宝、至美。如此细腻真实对于爱情的写照,在当今亦属于难得佳作。

二、爱情所存之民俗性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诗经》中自然也涉及许多祭祀、巫术等民俗。爱情与季节性节庆,如庆丰收、祭祀上天以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节日密切相联。节庆与歌谣本自就是审美的仪式化。在这些丰盛的活动之中,彰显着主客体生命节律的和谐以及美感。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随迁。”(《卫风.氓》)不仅可以看出一方面其中反映出占卜的习俗,另一方面反映出延续至今的的嫁娶习俗,即是婚礼时男方用车接女方而女方带着嫁妆来到男方家中,开始另一段生活。

当然,爱情也易在乡村集会、歌舞中产生,赛歌或者其他的竞争方式也是约婚的一种。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爱情,摒弃了世俗偏见, 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其中的爱情诗,无论是写爱情之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写喜忧得失还是离合变化,都具有“正”的特点,也就是这些爱情诗感情都是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 “风”最善于描写人之性情,最能感染读者起教化作用,《诗经》中的“风”中的诗歌能像自然春风吹动万物而发出的“万籁之声”那样感染打动人心,因此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譬如《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周南〃关雎》这首诗中热情地表达了一位君子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

诗中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象之中,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但当他“求之不得”之时,虽然为想她而“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而君子追求淑女时采取的也是一种比较健康、积极的态度,他希望用自己的一片诚心来打动姑娘的那颗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当时民风之淳,人性之正,声气之和。

因此孔子评价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这小伙子对姑娘的追求行动在欢乐之时并不过分(没有违背道德准则),在“求之不得”之时也不过于悲伤(能自制而没有自卑自残或图谋不轨),因此它具有“正风俗”的良好的教化作用。“君子”那“求之不得”(失败了)却仍坚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君子风度和高尚的品格确是值得赞赏。

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青年男女美好的形象,而且表现出积极而健康的思想感情.全诗着意抒写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与追求,给人的感受是:“情深而不淫渎,热烈而不轻狂。”正如孔子中肯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也充分表现出了广大人民对于于婚姻恋爱的正确认识和严肃态度。

《诗经》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那纯正、健康的爱情观。歌咏的是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光辉的思想,是最纯朴的思想。概括来说就是纯真和美好,积极和健康,坚贞不渝,理智和道德 。

参考篇目:《诗经》

《中的爱情观》、

《浅谈中的爱情内涵》

第16篇:诗经

诗经·采薇

大意: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如今归来之日,一是漫天飞雪的冬天。

思想感情:是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忆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情况。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表达手法: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都是先写景,再抒情的结构。

景物特点:“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表示军旅生活的漫长,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

春夜喜雨

大意:这一场雨好像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思想感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表现手法:先是诗人盼雨,再听雨,看雨,最后想雨。

景物特点: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大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思想感情: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表现手法: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景物特点:作者用淳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天净沙·秋

大意:太阳渐渐西沉,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偻佝的老树上,在残霞的映照下,那一身羽毛闪闪发亮。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

思想感情:曲中虽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情主人公却时隐时现,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表现手法: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景物特点: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第17篇:诗经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诗经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怪”之一。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诗经》305篇作品,产生于漫长的时代和辽阔的地域,反映了宽广恢宏的社会生活面。就其思想内容看来,主要包括周民族的史诗、颂歌与怨刺诗、婚恋诗、农事诗及征役诗、爱国诗等等。可谓丰富多采。

(一)、一小部分小雅反映了周王朝走向崩溃、没落的社会现实。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讽刺了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一部分大雅可视为民族史诗,周民族的史诗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生民》生动地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非凡的诞生:后稷之母姜嫄踩了天帝的脚拇指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以为不祥,抛弃了他,但他得到牛羊的哺乳伐木人相救,又受到鸟儿展翅遮护,因而不死:“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厥声载路。”接着写他对农艺的天赋才能,颂扬他长于农事、勤奋创业的英雄业绩。此诗颇富神话色彩,无异于一篇糅合神话传说的《后稷传》。《大明》描述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写得绘声绘色,雄伟壮观: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既有军阵、军容的描绘,又有战车、战马的形容;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局部的特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写出了牧野之战的战斗场面和师尚父的鲜明形象。颂扬了文王、武王父子的非凡功德,着重赞颂了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

这五篇作品,合而观之,适成一组史诗。它们虽然简朴,却像是用粗线条较为完整地勾画出了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真正的史诗屈指可数,因而《诗经·大雅》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组史诗就显得特别珍贵。,《雅》中保存了不少与颂歌异调的怨刺诗。是王道衰落、礼崩乐坏、政教不行、人伦废丧的产物。所谓“刺过讥失”、“匡救其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政治、社会背景和道德、伦理因素,而且指明了怨刺诗的主旨所在。怨刺诗是乱世的产物,它们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厉、幽时期及其以后,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一些作品出自公卿列士之手,是贵族士大夫们的讽谕劝戒之作。它们或借史讽今:“赫赫宗周,褒姒威(灭)之。(《小雅·正月》)”或揭露现实:“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廉有黎,具祸以烬。於乎有哀,国步斯频。《小雅·正月》)”或针砭昏君:“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大雅·板》)或斥责佞臣:“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吴!”(《小雅·巷伯》)总之,不外乎悯时伤乱、愤世哀民,表现出诗人系心国事、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忠心诚意。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歌功颂德之作有相通之处。但诗人们对社会矛盾的大胆揭露,客观上具有不容低估的认识价值;诗中所抒发的深沉怨债,也表露了诗人们“忧心慇慇”的忧患意识。

(二)农事诗周代经济以农为主,因而反映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的农事诗在《诗经》中为数不少。《颂》里的农事诗,大多赞颂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达了祈求丰年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但其内容较为单调,文学价值不及〈国风〉不高。颂歌与怨刺诗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美刺”的传统,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可谓开其端者。在《诗经》中,歌功颂德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它们多属庙堂乐歌或官方乐歌,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宫之手,在《颂》诗中保存最多。它们或颂帝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威,或颂宴饮、赞嘉宾,其主要目的是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的支持,并借助于上帝的权威以慑服臣民,以永保周王之天下。这些谀美的颂歌虽不能说一无可取,但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其思想意义及艺术价值实在无足称道。不过,应该指出,正是这一类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作品,成了后世那些讴歌承平、粉饰现实的谀美之作的榜样和典范。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三)“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中的怨刺诗多出自贵族文

[1]

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人之手,《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债更强烈,讽刺更尖刻,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斗争性。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如《邶风·新台》把卫宣公比做丑陋不堪的癞虾蟆,讽刺他夺占儿媳的丑恶行径。《鄘风·相鼠》道:“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以鼠之有齿反衬人之无耻,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异于衣冠禽兽的实质,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蔑视和憎恶的感情。《国风》中的怨刺诗无不在辛辣的讽刺中蕴含深沉的怨愤,反映了广大下层民众不平的心声。

(三)婚恋诗的精华以《国风》最为精彩动人。所谓“婚恋诗”,包括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各言其情”。〈诗经》中的婚恋诗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艺术质量甚高。无论是表追求,抒思慕,叙幽会,寄怀念,还是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抒发内心的哀痛,都莫不情真意挚,感人至深,具有不朽的价值。其中有热烈奔放的情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真切;有“(静女)”。它们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

有深沉执著的恋歌。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刻骨相思;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空灵追寻。这些诗篇歌颂了对爱情的忠实、坚贞和专一,展现了主人公纯洁美丽的心灵。另有痛苦茫然的悲歌,有“昔盲恐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盲,比予于毒”哀伤沉痛,有“氓”的无助茫然。表现了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和对婚恋自由的执著追求,深刻地揭露了在私有制度下夫权制的不合理,倾诉了女主人公内心的袁怨和痛苦。关于思想内容,汉代何休称其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因为《诗经》中有大量的吟咏爱情的诗篇。过去研究,往往过于强调它反映社会矛盾的那一面,而对其中很多歌颂爱情的篇章重视不够,其实这是不公正的,因为既然视作上古民歌的集大成者,就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从古到今的民歌系统中,爱情从来就是吟唱不衰的主题,诗经也不例外。

(五)征役诗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戎狄交侵,征战不休。平王东迁之后,诸侯兼并,战争频仍。征役繁重,民不聊生。苛酷的兵役、徭役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如《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易其有所?”又如《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被迫服役的征夫们内心的哀苦和悲愤。《王风·君子于役》则写一个山村劳动妇女怀念她久役不归的丈夫:“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易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抒发了内心的惆怅和痛苦。又如《小雅》中的《大东》、《北山》、《渐渐之石》,《国风》中的《魏风·涉岵》、《邶风·式微》、《王风·伯兮》、《豳风·东山》等等,也都是征役诗中的出色之作。

(六)爱国诗《诗经》一方面写出了人民从事征役之苦,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他们的爱国感情和英雄气概。如《小雅·采薇》中的主人公,舍其室家,抵御外侮,“不遑启居”、“载饥载渴”;但他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猖狂的狁侵凌之故,为了保卫家园,不得不奋起战斗,作出牺牲。此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再如《秦风·无衣》,可说是一首气势磅礴的战歌,它表现了当时人民同仇敌忾、勇抗外侮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歌颂了奋起捍卫祖国、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精神。这些爱国诗或沉郁悲慨,或细腻委婉,格调不同,但都充满了爱国激情。

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对中国的文学史、政治、语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远的影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在古代,《诗经》还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

第18篇:诗经

《诗经》

1.基本信息:《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2.作品年代:《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3.诗经体裁:《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楚辞》

1.骚体:骚体文学包括楚歌和楚赋,它们有二个共同特点:其一是以《楚辞》中作品为模拟范式,其二是“兮”的大量运用;后者构成了骚赋有别于其他作品最明显的外在标志。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汉武《秋风辞》等帝王作品,以至整个两汉魏晋骚体都是《楚辞》的继承者。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曾指出“包括建安到魏末的抒情小赋言,可说都远袭楚辞”。2.赋体:赋体文学出于“楚辞”。这里的“楚辞”指屈原开创的文学形式,包括《楚辞》之前的就流行于世、有可能未进入《楚辞》的楚辞体作品。赋体的形成前人有多说,从大的方面,它与《诗经》传统、战国诸子文风、纵横家排比论辩的气势不无关系,然而最重要、最直接的渊源则是“楚辞”。从句型上看,赋体文有的全部或大部运用骚体句,如枚乘《七发》等;有的大量运用散句的散体赋,如之后宋代苏轼《前赤壁赋》等。从题材上和描写手法看,赋体文的主要题材是约定俗成的,构思方法有规可循,这种类型化倾向来自前代的模仿,由于《楚辞》提供最典丽优雅的榜样。3.朝搴[qiān]阰[pí]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汉乐府

简介: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2.背景:汉代从武帝开始,就频繁地发动战争,大量地征调行役戍卒,造成人民的大批死亡,也使很多家庭遭到毁坏。《战城南》的笔触不仅涉及到战场上凄惨荒凉,还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写出战争造成的社会秩序的破坏、农业生产的荒废。《十五从军征》,以“十五从军征”与“八十始得归”写出了兵役制度的黑暗,两个数字之间巨大的距离令人心惊,它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造成家庭“松柏冢累累”的惨象。3.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独徘徊。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臣朝行出攻,暮不夜归。4.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陇头歌: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域,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叙事诗:《墨梅》

王冕(元)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抒情诗: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边塞诗:从军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怀古诗: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eí)。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离骚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第19篇:诗经

《诗经》导读

一、《诗经》研究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大约于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它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了。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三百篇”,并没有尊之为“经”。到了汉代,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原来经孔子整理过的几部经书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至此才确定了《诗经》的名称。

秦汉之际,先秦典籍屡遭厄运。在秦始皇实行“焚禁”政策和楚汉战争的破坏之后,官府所藏与民间保存的秘籍散失极为严重。《诗经》由于是诗歌,便于讽诵、记忆,所以才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西汉时期,保存研究它的主要有四家,即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鲁人毛亨与赵人毛苌共传的“毛诗”。鲁、齐、韩合称“三家诗”。他们的传本经文都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同属今文诗学。毛诗的传本经文原用先秦古文写成,属古文诗学。三家诗先后亡佚,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内传》亡于宋室南渡,只有《韩诗外传》尚存。东汉以后,三家诗逐渐衰落,而《毛诗》兴起。传《毛诗》的毛亨与毛苌,史称大毛公和小毛公。毛亨作《毛诗故训传》,传授《诗经》。在他死后,弟子苌被立为博士。东汉时,著名经学家马融、郑玄等人都研究《毛诗》,郑玄并作《毛诗笺》,因此毛诗取代三家诗而独传。流传至今的《诗经》本子,因为是毛亨、毛苌所传,故《诗经》亦称《毛诗》。

《毛诗》中所收集的作品,从其创作年代来说,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长达五六百年;从其产生的地域来说,有的出于王都所在地区,有的出于诸侯各国的领地,约包括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和湖北北部一带地方;从其作者来说,有出于贵族阶层的作品,也有口头流传的民间歌谣。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在一起而编辑成为诗歌总集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便产生了“采诗”与“献诗”之说。

采诗之说,始于汉代。《礼记•王制篇》说:“天子五年一巡守(视察诸侯所守之地)。岁二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说法,他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献诗之说,见于《国语》。据说东周时期,天子为了视察民风,曾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国语•周语上》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国语•晋语六》也说:“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蒙蔽)。”

班固与何休对采诗的说法虽有不同,但都肯定有采诗的事。他们是出于想象,还是有所根椐,现在已无法证明。由于在先秦古籍中找不到有关采诗制度和采诗活动的记载,所以也有人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我们认为采诗之说虽无明证,却是很有可能的。因为统治者为了考察民情,了解施政的得失,以便于巩固政权,很需要通过采诗掌握民众的思想动态。此外,通过采诗,还可丰富宫廷乐章,以满足庆典、祭祀和宴乐等对声乐的需求。除上述主观需求的因素外,从这部诗歌总集编纂成书的客观情况来考虑,也可以说明它是经过采集整理而完成的。《诗经》中的诗歌,其创作年代长达五六百年,包括的地区十分广阔,而其形式、用韵却基本一致。这在古代交通不便,各地语言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如果不是通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完成这样一部体制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编辑是根本不可能的。至于献诗之说,除《国语》的记载外,在《诗经》中也可以找到内证。如《小雅•节南山》有“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和《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的记述,说明“献诗”的事是确实存在的。因此可以肯定采诗与献诗的确是《诗经》三百零五篇诗歌的主要来源。

通过采诗与献诗两个渠道收集诗歌创作,最后集中于管音乐的周太师。所汇集的诗歌数量一定是很多的,是谁把它加以选编整理而成为三百零五篇的诗歌总集呢?于是又产生了孔子删诗的说法。《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凡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对于这种说法,拥护者不少,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夫子返鲁在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丁巳,时年已六十有九,若云删诗,当在此时,及何以前此言诗,皆曰“三百”,不闻有三千说耶?此盖史迁误读正乐为删诗云耳。夫子曰:‘正乐’,必雅颂各有其所在,不幸岁久年淹残缺失次,夫子从而正之,俾复旧观,故曰‘各得其所’,非有增删于其际也。奈何后人不察,相沿以至今,莫不以正乐为删诗。”方玉润根据孔子言诗,只说“三百”而未说三千;只说为雅颂正乐,未说对诗有所增删的记载,否定司马迁关于孔子删诗之说。如果说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有力的话,那么《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关于季札观乐的记载,则可为否定删诗之说最有力的证明。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让乐工为他演唱《风》、《雅》、《颂》。其分类、名目、先后次第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还不满十岁,由此可以断定孔子以前《诗经》已有定型的本子,今本《诗经》根本不可能由孔子删订。孔子删诗之说虽然不能成立,但《诗经》毕竟是经过一番整理编辑工作的,否则呈现在《诗经》作品里面的形式与用韵的统一性就很难解释了。那么整理编辑的人又是谁呢?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是周王朝的乐官。周太师有教贵族子弟学诗的任务,又保存有汇集起来的大量诗

歌,所以《诗经》很可能就是由他们编辑成书的。

《诗经》有“六义”之说,这是研究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周礼•春官•宗伯》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六诗”与“六义”同实而异名,对于“六义’的解释,历来研究者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的意思是说,风、雅、颂是诗的体制,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这种说法,现在已为学者们所采用。下面对诗之分类风、雅、颂和诗之表现手法赋、比、兴,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

风

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等十五国,合称“十五国风”。国风所标的名称,有的是指当时诸侯国国家的名称,有的则是指地域名。今本《诗经》中,《周南》诗十一篇,《召南》诗十四篇,《邶风》诗二十九篇,《鄘风》诗十篇,《卫风》诗十篇,《王风》诗十篇,《郑风》诗二十一篇,《齐风》诗十一篇,《魏风》诗七篇,《唐风》诗十二篇,《秦风》诗十篇,《陈风》诗十篇,《桧风》诗四篇,《曹风》诗四篇,《豳风》诗七篇,共收诗一百六十篇。《邶风》、《鄘风》、《卫风》分列之诗,是汉代人所分,其实都是卫国的诗。对于“风”的解释,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一解释,大意是说,由于风能吹动万物,所以就用风来比喻风教、教化和讽刺、讽谏的作用。君主要对臣民进行教化,臣民要对君主进行讽谏,这两者都 是借用诗歌的形式来进行的。它的好处是委婉含蓄,而不是直言不讳的批评或指斥,所以很容易被接受,正象风能吹动万物一样,它也容易感动人心,所以把它叫做风。这虽是最早的解释,但它是从封建礼教观念的角度考虑的,并不可取。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突破汉人的解释,提出了新的说法。他说:“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这是说,国,指诸侯所管辖的区域;风,是民俗歌谣。高亨在《诗经今注》中解释风、雅、颂的分类时举了五个例证,说明风本是乐曲的通名。至于乐曲为什么叫做风,他认为“主要原因是风的声音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种种的不同,乐曲的音调也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种种的不同,乐曲有似于风,所以古人称乐为风”。因此他说:“所谓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现在一般研究者也都认为国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周南》、《召南》合称“二南”。由于它不是以国家的名义命名,所以有人认为“南”不是风的一类,不应该算是“风”诗,应该把它从“风”中划出去,而将《诗经》分为南、风、雅、颂四类。这个主张虽有一些根据,但理由并不充分,至今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一般研究者认为《周南》、《召南》所收的是南方地区的诗歌,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国自为编,故统称为“南”。其根据是:“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周公长住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召公长住西都镐京,统治西方诸侯。周公的采邑,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召公的采邑,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长江中上游一带地区。《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召南》当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也有人认为“周”、“召”都是地名,周以南的诗叫“周南”,召以南的诗叫“召南”。其说虽不同,但认为“二南”的性质属于风诗则是一致的。高亨也不赞成“二南”自为一类之说。他在《诗经今注》中解释《诗经》的分类时说:“第一,二《南》的主要部分也是民间歌谣,和其余十三国风性质相同。第二,《左传•隐公三年》:‘风有《采蘩》、《采蘋》。’《采蘩》、《采蘋》都是《召南》的一篇,可见《左传》作者认为《周南》、《召南》属于风。《周礼•大师》、《礼记•乐记》、《荀子•儒效》论《诗》,都是风、雅、颂三类并举,而不及南。可见《周礼》作者,《乐记》作者和荀卿都认为《诗经》只有风、雅、颂三类,南属于风,不是自为一类。”

十五国风中的诗歌,除少数作品外,大都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创作,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它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所以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又由于它在口头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炼和加工,所以表现集中,语言生动,描写形象,韵律和谐,充分体现了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因此,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文学价值最大。

雅 包括《小雅》、《大雅》,合称“二雅”。《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共收诗一百零五篇。编排以十篇为一组,并以这一组的第一篇诗命名,如小雅“鹿鸣之什”,大雅“文王之什”。零数的诗,包含在最后的“什”里边。这是为了检阅的方便。对于“雅”的解释,历来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大意是说:“雅”是“正”的意思。它是讲政教成败的诗。政事有大(重要的)有小(次要的),所以就有了《小雅》、《大雅》的区别。把“雅”解释为“正”,并没有错。但把“正”引申为“政”,得出“言王政废兴”的结论,并以政有小大去区分大小雅,这就有些牵强附会了。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出了新的说法:“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这个说法继承了《毛诗序》对“雅”的解释,但并未过度引申。他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他没有进一步说明“雅”为什么是“正乐”。其实“雅”就是“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这是对于地方之乐而说的。二雅所收之诗,多为西周王畿以内的诗歌。周天子建都的王城,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这是当时尊王观念的具体表现。也有人认为“雅”字古与“夏”字通,西周王畿本称夏,周初人常自称夏人。“雅”、“夏”既然通用,“夏”音也自然可以写作“雅”音。所以产生于西周王畿的诗歌,也就可以称做“雅”了。雅有“小雅”、“大雅”之分它是根椐什么来区分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没为大家所接受的解释。有人以为这与它们产生的时代有关,“小雅”中的诗,产生的时代比“大雅”晚,风格上与风诗相近,不同于旧的雅乐,所以才有了大、小雅的区分。有人以为大、小雅就象后代律有大吕,小吕一样,都是乐调的区别。也有人认为可能原来只有一种雅乐,无所谓大小,后来有新的雅乐产生,便把旧的雅乐称做“大雅”,新的雅乐称做“小雅”。以上几种说法,因无确证,只能作为参考。《诗经•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首诗,只有题目而没有词句。《诗序》以为“有其义而亡其辞。”《郑笺》以为“本有辞,经战国及秦火亡佚。”朱熹根据《仪礼•乡饮酒礼》的记载,认为这六首诗,本来就有声而无辞,它只是用笙吹奏的伴奏乐曲。这种新说,很有说服力,所以过去就把这六首诗称为“笙诗”。

“二雅”中的诗歌,除小雅中有少数民歌外,大都是周王朝贵族文人的作品。它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其中有叙述周民族发展历程的史诗,有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赞美诗,有反映种族冲突的战争诗,也有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政治讽谕诗,反映人民疾苦的怨愤诗,叙写男女爱情和婚姻问题的爱情诗等。它虽然有别于国风中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精神的民歌,但也有不少思想与艺术都较为优秀的作品。学术界在中国文学史中对“风诗”的成就肯定较多,而对“雅”诗的成就评价偏低。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对“雅”诗的看法,给它以应有的地位。

颂

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收诗四十篇。对于“颂”的解释,历来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说:“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意思是说,颂是赞美王侯功德而把它祭告于神灵之前的诗。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颂者,宗庙之乐歌”。意思是说,颂诗本身也是一种乐歌,是供祭祀宗庙时用的。清代的阮元,从训诂学角度考察“颂”的本义,证明“颂”字即“容”字,也就是“舞容”的意思。因此得出“颂”是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的结论。古时祭祀,不仅要有歌功颂德的诗,往往也配有娱神的舞。所以阮元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三颂”大都是庙堂祭祀的乐歌。《周颂》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多数作于昭王、穆王以前。《鲁颂》四篇,都是歌颂鲁僖公的。大抵为公元前七世纪的作品,产生于春秋鲁国的首都(今山东曲阜)。关于它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史克作是颂”。也有人根据《鲁颂•宫》有“奚斯所作”之句,认为是奚斯所作。关于《商颂》,《毛诗序》认为是商代的作品,但一般研究者认为它是周代宋国的作品。《史记•宋世家》说:“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由此可以证明,它也是春秋时代的作品,是宋人正考父为歌颂宋襄公而作的。宋君是商王的后代,所以称之为《商颂》。

“三颂”中的诗歌,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庙堂文学,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不过它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发展,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诗经》中把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它是以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呢?《毛诗序》认为是按诗的作用划分的,朱熹《诗集传》认为是按诗的作者的身份与内容划分的,宋代的郑樵认为是按音调区分的。他在《通志序》中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以上三说,是古人对《诗经》分类的说法,其中郑樵之说较为中肯。我们今天研究《诗经》,不能拘于旧说,而是要按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实际内容而重新加以分类。

赋

郑玄《周礼•大师》注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其说虽不同,大意却是一样的,都把“赋”解释为铺陈直叙,也就是通常说的“铺叙”。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通过客观事物的描绘与叙述,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

一种创作方法。如《诗经•豳风•七月》,全诗均用赋体。它通过对农民一年十二个月辛勤劳动而不得温饱的痛苦生活的真实描写与叙述,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剥削压迫制度的残酷本质,而且也是对当时统治者的血泪控诉。

比 郑玄《周礼•大师》注说:“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释“比”时说:“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意思是说,比是通过刻划外物来比附所要说明的意思,利用易懂的语言来确切地描绘事物的特点。根据以上三种解释,可知“比”是“比喻”的意思,也就是用打比方的

办法,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如“有女如玉”,以玉比喻女主人公的美丽温柔;“有力如虎”,以虎比喻男主人公的威猛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诗经》里有的诗整体用比,以拟物的手法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相感情。如《魏风•硕鼠》中把剥削者比作“贪而畏人”的大老鼠,以表示诗人憎恶和反抗剥削压迫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比体诗和后世的咏物诗很有相似之处。

兴

《毛诗正义》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意思是说:“兴就是起兴人之情。„„兴起其情,是根据事物曲折微妙的关系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思。”上述三种解释,说法虽有不同,意思却很相近。是说某种客观景物激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就把它的形象描写下来,作为诗的开端,以引出下面要咏唱的事物来。所以“兴”又称“起兴”。它有引起下文的发端作用,有的又兼有比喻和象征的意义。《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大多数兼有发端和比喻、象征的作用,但有的只有发端的作用,有的仅与正句有音律上的联系。所以对于兴,可根据诗的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解释。

赋、比、兴是古人对诗歌创作艺术表现手法的总结。它虽然并不是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全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关于三者的关系,齐、梁时代的文艺批评家锺嵘在其《诗品•序》中曾作了较为明确的说明。他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隐微),意深则词踬(不顺畅)。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表露),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嬉浮油滑),文无止泊(归宿),有芜漫(散杂)之累矣。”他认为只有赋、比、兴并重,才能写出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感染力强,而又富有韵味的好诗来。《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尤其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它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曾经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

上文多次提到《毛诗序》,这也是研究《诗经》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毛诗序》,也就是《毛诗》的序言,简称《诗序》。《诗序》有“大序”、“小序”之分。列在每首诗前面,说明该篇主题的序言叫做“小序”;总论《诗经》的序言叫做“大序”。因为“大序”是附在首篇《关雎》“小序”后面的,所以对如何划分大小序,也有不同的说法。为了便于理解“大序”、“小序”之分和“诗序的作者与内容”等有关问题,现将《毛诗序》原文照录如下: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老百姓)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用委婉的言词谏劝而不直言过失),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国风”与“二雅”中凡讥刺时政的诗都属于与“正风”、“正雅”相对的“变风”、“变雅”)作矣。国史(王室史官)明乎得失之迹,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王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仁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原作‘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原文中“是以„„谓之雅”六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言风雅之别,其大意如此也。一人者,作诗之人。其作诗者,道己一人之心耳。要所言一人之心,乃是一国之心。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但所言者,直是诸侯之政。行风化于一国,故谓之风,以其狭故也。言天下之事,亦谓一人言之。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对“四始”的解释,说法很多仅举二说,以供参考。陈奂《毛诗传疏》认为这里是总论全诗,风、大小雅、颂,皆以文王诗为始:“《关雎》风始,《鹿鸣》小雅始,《文王》大雅始,《清庙》颂始。”《毛诗正义》引郑玄答张逸云:“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又引《郑笺》:“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

关于大、小序的划分,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二。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以为从“《关雎》,后妃之德也”起,至“用之邦国焉”,是“小序”,它是说明《关雎》主题和意义的;从“风,风也”起,至序末是“大序”,它是毛传论诗的总纲。朱熹《诗序辨说》则认为序中从“诗者,志之所之也”起,至“诗之至也”为大序;首尾二段为《关雎》篇小序。

《诗序》的作者是谁?古今异说甚多,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有人认为《大序》、《小序》都是子夏(卜商)所作;有人认为《大序》是子夏所作,《小序》是子夏与毛公合作;有人认为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是国史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卫宏所作。《后汉书•儒林传•卫宏传》说:“卫宏,字敬仲,东海人也,„„九江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卫)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因此,宋以来研究者多以为此说可信,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卫宏所作,非今之诗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以为每篇《诗序》的头两句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以下申说之词为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对于《诗序》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尊序者多持全盘肯定的态度,攻序者则多持全盘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认为具体问题应作具体分析。《小序》是每篇诗的“题解”,它解诗的原由和方法,存在两个主要缺点:一是把“诗教”的观念具体运用于讲解诗篇,使之成为宣扬封建礼教的工具。如把祝贺新婚的《关雎》附会成是赞美后妃之德的诗歌;二是“以史证诗”,把具体的诗篇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生拉硬扯到一起。如把反抗“父母之命”要求婚姻自由的《鄘风•柏舟》,歪曲成为“共姜自誓”(守节)的诗歌。虽然存在这些错误倾向,但并不是所有《小序》都一无可取。如说:“《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这个解说基本上是符合卫人作此诗以讽刺卫宣公霸占儿媳为妻丑行之原意的。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小序》解说对了的,我们可以采纳,不一定都要自立新说;由于附会、歪曲而解说错了的,我们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原诗以本来面目。这样就诗论诗,才是正确的态度。《大序》是《毛诗》论诗的总纲,实际上也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它比较准确地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它提出了“六义”的问题,对诗歌的体制和表现手法进行了总结性的探索;它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反映现实的诗歌和音乐。这些论述,其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应该予以肯定。它提出诗歌的规范应该是“发乎情,止乎礼义。”在说明诗歌的社会功能时,强调“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还说什么“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这些观点,是对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和“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诗歌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这些当然是错误的,应该予以否定。总之,《诗序》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对诗歌的创作与批评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给它以应有的地位。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五经之一的《诗经》也因之而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毛诗故训传》属古文经学,最初并没有占据汉朝博士的宝座。但由于它按字义解经,训诂简明,又能吸收春秋末期以来儒生解经的成果,所以《毛诗》虽被汉武帝逐出官学,而在民间传习的学者却日益增多。到了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遍注群经,同时为《毛诗故训传》作《笺》。“笺”,实际上也是“注”,为什么称之为“笺”呢?孔颖达《毛诗正义》解释说:“笺者,表也,识也。郑玄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郑玄对今文经也很精通,作《笺》时,能吸取其长处,以补古文经之不足,使《毛诗》的释义,远远超过了“三家诗”,所以后来居上,取得了权威的地位。

从三国至唐代,传习《诗经》的学者,大都宗奉毛郑《诗》学。其间也有王肃、孙毓等著书

立说,对郑《笺》提出责难。唐贞观十六年(642)孔颖达等奉敕统一诗注,撰《毛诗正义》,又称《毛诗注疏》,注指《毛传》、《郑笺》,疏即“正义”。因为它采诸家之善,融汇贯通,并详备刑名制度,故题曰“正义”。由于它汇集了魏晋至隋唐时期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是诗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唐人讲《诗》,大多以它为依据。今本《十三经注疏》,经文之后的注为《毛传》,笺云之下为《郑笺》,附唐陆德明音义,“正义”则用大写“疏”字标识。这个注疏本如今已成为研究《诗经》极为重要的参考书。

到了宋代,《毛诗》的地位开始动摇。欧阳修撰《毛诗本义》,辨证《毛传》、《郑笺》穿凿附会之误,以疏解章句,断明诗义。苏辙撰《颍滨先生诗集传》,怀疑《诗序》,别为新解。此后郑樵的《诗辨妄》(原书已佚,顾颉刚有辑本)、王质的《诗总闻》等专著相继出现,各立新说,阐述己见。在诸多新说中,影响最大的是南宋朱熹的《诗集传》。他抛弃《毛序》,为《诗经》自作新序;解释词义,克服了《注疏》繁琐冗长的缺点,力求做到简明扼要。此书一出,学者宗之,直至元、明两代,朱熹的诗说仍占统治地位。《诗集传》解诗,虽亦有不当之处,并有宣扬理学之嫌,但他另辟新径解《诗》之功,仍然应该肯定。

清代学者对《诗经》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和探索,著述就有五百余种。其中较有影响的亦有数十种。如陈启源的《毛诗稽古编》,戴震的《毛郑诗考证》,陈奂的《毛诗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顾栋高的《毛诗类释》,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崔述的《读风偶识》,方玉润的《诗经原始》,皮锡瑞的《诗经通论》,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王筠的《毛诗双声叠韵说》,俞樾的《诗名物证古》,江有诰的《诗经韵读》,洪亮吉的《毛诗天文考》等。在众多研究《诗经》的清代学者中,除崔述、姚际恒、方玉润等少数人,敢于突破旧说,提出自己新的见解,颇有参考价值外,大多则注重于考据与训诂。他们虽然在这两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据《毛序》以说诗,这种复古倾向,则是不可取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学者们的思想解放了,观点改变了,研究的方法科学了,涉及的层面扩大了,探索的程度深化了,它不仅为《诗经》研究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而且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设立专章评介《诗经》的中国文学史就有了五十余种,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中国文学史纲要》,游国恩等人的《中国文学史》,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史新编》,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简论》,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等。总论《诗经》的有张西堂的《诗经六论》,余冠英的《诗经略论》,高亨的《诗经引论》,林义光的《诗经通解》,闻一多的《诗经通义》,谢无量的《诗经研究》,金公亮的《诗经学ABC》,周满江的《诗经》等。全注全译《诗经》的有唐笑我的《诗经白话注解》,洪子良的《新注诗经白话解》,高亨的《诗经今注》,江阴香的《诗经译注》,陈子展的《诗经直解》,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等。选注选译《诗经》的有蓝菊荪的《诗经国风今译》,余冠英的《诗经选》、《诗经选译》,李长之的《诗经试译》等。对《诗经》进行专项研究的有姜亮夫的《诗骚联绵字考》,王力的《诗经韵读》,陆文郁的《诗草木今释》,赵沨的《诗经音乐及其他》,徐英的《论毛传郑笺》,徐家齐的《三百篇用韵之研究》,陈钟凡的《诗经制作时代考》,唐圭璋的《三百篇修辞之研究》,胡念贻的《诗经中的赋比兴》,詹安泰的《诗经里所表现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等。此外,还有向熹的《诗经词典》。以上所举虽然只是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著述,而并非全部,但新时期的研究盛况,不难由此想见。这些著述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扫清了经学家笼罩在三百篇上的层层迷雾,不再把它看作“经”,而是把它作为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来进行研究;二是对这部诗歌总集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论证;三是对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古代诗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给予了应有的肯定与评价;四是为这部古籍的通俗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些成就为今后对《诗经》的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成绩是巨大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经学家把《诗经》当做“经”、当做“史”来传习,目的是在宣扬王道的政治理想,进行“温柔敦厚”的诗教,以感化人心,规范德行,而巩固封建统治制度。他们重视“雅”、“颂”,以美刺解诗。通过对圣君贤相文治武功的赞颂,树立正面典型,进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通过对昏君佞臣,荒淫无道的讽刺,勾画反面形象,为封建统治提供历史鉴戒。对于“风”诗中揭露阶级剥削压迫罪恶和反抗封建礼教迫害的作品,则不惜用曲解主题思想的方法,消灭或淡化其反抗意识,以达到缓和阶级矛盾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双重目的。如把全面反映农民悲惨生活,对剥削压迫制度罪恶进进行血泪控诉的《豳风•七月》,说成是“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把揭露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本质的《魏风•伐檀》说成是“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这样诠释两诗的主题思想,它们就成为周公以创业之艰难教导成王和人民对贪官的讽刺和鞭挞了。又如把描写三月上巳节青年情侣在溱洧河边春游戏谑的恋情诗《郑风•溱洧》,说成是“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把揭露男女不平等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与控诉礼教吃人罪恶的《卫风•氓》,说成是“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弃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叙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这样诠释,它们的主题思想就变成为维护封建礼教的“刺乱”、“刺时”的诗歌了。经学家如此说诗的观点和方法,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取的,它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我们把《诗经》看作诗歌来研究,目的是在了解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分析这部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成就,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因此,在目的与任务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将“风骚”并称,用以指代《诗经》和《楚辞》。《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奠定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方法的基础,它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与评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浪漫主义重在表现理想,现实主义则重在反映现实。所以我们研究《诗经》的思想性,要把“国风”和“二雅”中真正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作为重点。《诗经》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下面仅就其主要成就作一些概括的评说。

“十五国风”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创作。劳动者由于处在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对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有切身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歌谣,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同时也突出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原望和要求。它是一种自我教育的工具,也是一种对敌斗争的武器。“二雅”中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讽刺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诗歌,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反抗剥削与压迫

在漫长的阶级社会里,由于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与压榨,劳动人民虽然终年辛勤,但过的却是牛马不如的痛苦生活;统治阶级不劳而获,但过的却是骄奢淫佚的享乐生活。这便构成了劳动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这种剥削与压迫的不合理的现实,劳动人民当然要在自己的歌谣中表现他们强烈的仇恨和愤怒的反抗情绪。《豳风•七月》和《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就是当时劳动人民表达其反抗剥削与压迫情绪的代表作品。 《七月》,是一篇全面反映农民悲惨生活的叙事诗。全诗八章,按照农事生产的特点逐月写来,生动、具体而又细致,准确地勾画出一幅农民痛苦生活的真实画图。它以农民的“苦”为中心,通过衣、食、住三方面的对比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生活中的不平。农民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采桑、养蚕、纺织、染帛,为公子缝制漂亮的衣裳;还要打猎、造酒、凿冰、修房,去服各种劳役。终年辛苦,无时休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尽被统治者榨取而去,供其享用;而农民自己却无衣无褐,吃苦菜,住破房,在死亡线上苦熬岁月。诗中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敢于大胆揭露这种社会现实中最大的不平,让事实说话,实际上就是对剥削与压迫制度罪恶的血泪控诉。

《伐檀》以伐木的场景“起兴”,写伐木者用力砍伐檀木,并把它辛苦地运送到岸边。这些砍伐来的檀木,是为统治者造车用的。农民们出力流汗,受尽辛劳,所造的车却没有他们坐的份儿,这是加重在自己身上的劳役,由此很自然地联想到其他的种种剥削与压迫,他们的愤怒与不平便一起涌上心头。看到眼前流淌的河水是那样的清澈欢快,而世道却是如此的污浊黑暗,他们再也遏制不住心头的怒火,要把这人间的不平加以无情的揭露和讽刺。诗中紧紧抓住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本质,从衣与食两方面用典型事例作对比,提出了有力的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真是理直气壮,意正词严。这个揭露,触及了阶级社会的本质特征,即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所以意义十分重大。在提出有力的质问之后,还感到未能表达尽内心的愤怒与不平,于是又以辛辣的讽刺口吻作结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意思是说:“那些贵族老爷们,可不白吃饭啊!”揭露的事实是不劳而获,偏说是不白吃饭,这是反话,正因为有了这机智幽默的反话,就更增强了辛辣讽刺的意味。全诗三章,反复咏唱,不仅点明制车的艰辛劳动过程,深化了诗的主题,而且由于句式的灵活多样,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硕鼠》,是一篇拟物诗,它通过巧妙的比喻,不仅揭露了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本性,而且表达了劳动人民摆脱剥削压迫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诗中把统治者比做肥大的老鼠,巧妙而恰当,形象地点出其贪而畏人的本质特点:“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说明劳动人民长期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把剥削者养得又肥又大,而他们对农民的死活却一点也不肯顾念。劳动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残酷的剥削与压榨了,所以下定决心要离开这吃人的地方,去找寻那幸福生活的乐土。“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就是这种强烈愿望的直接表达。他们幻想,如果找到理想中的乐土,就可以过上没有剥削压迫的幸福生活。逃亡,不是积极的反抗,乐土,也只是幻想中的乌托邦,但由此却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决心和他们渴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全诗三章,虽然句式整齐,中间每章只调换一两个用词,但却集中突出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意识和美好理想,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倾诉征戍徭役之苦

自从有了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有了战争。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或扩大疆域,往往不惜用发动战争的办法来解决矛盾。战争不仅死伤人口,损耗资财,破坏生产,造成灾荒,还会给人们带来种种精神方面的痛苦与不幸。所以劳动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对于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人民不但不反对,而且是竭诚拥护,积极参加的。如反映宣王反抗犭严允入侵的《小雅•采薇》和秦襄公抵御西戎犯境的《秦风•无衣》,就充分表现了人民不怕牺牲,团结御侮的爱国思想。这也正是他们保卫和平精神的具体体现。与此相反,《诗经》中许多倾诉征戍徭役之苦的诗篇,则表达了人民反对非正义战争,渴望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唐风•鸨羽》,全诗三章,沉痛地控诉没完没了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诗以“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起兴,用鸨鸟没有稳定的栖息之处,比喻人民服役在外不得休息的苦况。吃苦受累倒也罢了,而长期不能回家种田,年迈体弱的父母依靠谁人养活?这才是最放心不下的大事。“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概括而又集中地道出了服役者心中最大的痛苦与不安。对此无法摆脱的痛苦与不安的折磨,迫使他发出了“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的哀叹!这情急呼天的血泪控诉,读之真是催人泪下。

《卫风•伯兮》,是一篇写妻子怀念远方征人的诗。首章: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写心爱的英雄丈夫,手执长殳,为着国王去打先锋;二章: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写自从丈夫东征之后,便愁思萦绕,无心梳洗打扮;三章: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写一心思念丈夫,即使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四章: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写忧思郁结,病到心头无法化解。全诗用层进的手法,逐步深入地刻划了女主人公的心态,写得细致入微而深切感人。

《豳风•东山》,是一篇写征人还乡时在途中思念家乡的诗歌。全诗共四章。第一章写决定返乡时悲喜交集的心情和途中跋涉的辛苦。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虽然是叙事写景,但点明征人离家已久,首途返里时偏又下起蒙蒙细雨,为下面的抒怀描绘了特有的气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写征人悲喜交集的心情。将要踏上归途,很自然地想到久别的家,想到久别未归的家不知成了什么样子时,不由得引起了心中的焦虑、不安和悲哀;当转念想到穿着便衣回家,重过和平团聚生活的愿望就要实现,心中又为之一喜,感到如释重负的轻松。这样就把征人当时那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深刻而又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以征人与野蚕作对比,衬托途中跋涉的辛苦。写思乡,已初步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二章写征人在焦虑不安时想象家庭的破败情景: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从大自然中捕捉了五种最能表现荒凉景象的典型事物,把它们集中在一起,具体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想象中家庭破败荒凉的画图。想象使征人感到不安,不安使他更急于想看到久别的家,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便突出地表达了越是荒凉越牵挂的那种强烈的思想感情。这是想象的继续开展。第三章写妻子对征人的怀念,反衬征人思乡的情感。想到家,自然会想到妻子。“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是从对面着笔。征人想,久盼自己回归的妻子,已得到鹳鸟传报的喜讯,于是打扫屋子,准备迎接亲人。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想象使征人感到家庭的温暖,温暖仿佛使自己回到了家中。收获回来的瓠瓜,依样放在栗薪之上,但这种情景,不见它已经三年了,这是想象的进一步扩大。第四章写想象新婚的美满和久别重逢的欢乐。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叙述在春光明媚,黄莺歌唱的季节,排场的迎送,繁多的礼节,使他们结成美满的姻缘。新婚是快乐幸福的,那久别重逢呢?这种心理,很不容易直写,所以诗的结尾用“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作了含蓄的表达,留下了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回味。全诗紧紧抓住征人情感变化的主线,充分运用想象,展开集中突出的描写,逐步深入地表现了征人倾诉战争苦难与热爱和平团聚生活的强烈要求和美好愿望。

(三)揭露统治阶级暴政与丑行

统治阶级由于掌握生杀予夺的最高特权,又拥有剥削榨取而来的巨大财富,因此便专断独行,毫无忌惮。他们有的重用小人,残害忠良;有的颠倒是非,任意刑罚;有的役使臣民,无休无止;有的荒淫无道,寡廉鲜耻。他们的准则是一切都以自己专权与享乐的私欲为转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无所不用其极。对于这种暴政与丑行,“二雅”与“国风”中有不少诗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

《邶风•新台》,是揭露和讽刺卫宣公丑行的诗篇。卫宣公为他的儿子伋娶齐国的女子宣姜为妻,在迎娶新娘要经过的黄河边上建了一座华丽的新台。卫宣公见新娘很美,就把她中途拦截,做了自己的妻子。卫国人民很不满意这桩丑事,便编了这首诗歌加以讽刺。全诗三章。首章: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诗意是说:“新台辉煌耀眼明,河水漫漫浪翻腾。本想配个如意郎,偏嫁鸡胸丑老公。”二章:“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诗意是说:“新台高耸入云端,黄河波涌水连天。本想配个如意郎,偏嫁丑汉实在冤。”三章: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诗意是说:“撒网打鱼落了空,癞虾蟆儿钻当中。本想配个如意郎,偏嫁驼背丑老公。”全诗假借齐女的口吻,运用巧妙而形象的比喻,剥掉了统治者的面皮,让国君的丑恶嘴脸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秦风•黄鸟》,是秦国人民挽“三良”的诗篇。据《左传•文公六年》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此事《史记•秦本纪》也有记载,说秦穆公任好死后,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也在其中。所以这首诗实际上是对统治阶级惨无人道殉葬制度的揭露与控诉。全诗三章,首章说:“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它以“黄鸟鸣声凄凉,栖息在酸枣树上”起兴,很自然地引出“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殉葬”的本事。以黄鸟的止非其地,暗喻奄息的死非其所,巧妙而得体。接着写“子息德才皆高强,一人能把百人当,在他临近墓穴时,浑身颤栗心暗伤”。人民对敬爱的英杰进行热情的赞颂,并对其悲惨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惋惜与同情。最后说“满怀悲愤问上苍,谁害好人短命亡,如可以身赎他命,纵死百回愿抵偿”,以反问苍天与愿为其赎身作结,把控诉的矛头直接指向野蛮、凶残的统治阶级,因为他们是造成这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

二、三两章中间只换了“桑”、“防”、“楚”、“御”四个关键词,并巧妙地嵌进“仲行”与“鍼虎”两人的名字,反复咏叹,感人至深。

此外,如“小雅”的《正月》与《北山》和“大雅”的《民劳》与《桑柔》等,也都是揭露统治阶级昏庸无道和社会黑暗与不平的较有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四)反映爱情与婚姻问题

自由幸福的生活,除了没有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外,还必须有一个由志愿结合所组成的美满家庭。但是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包办婚姻制度的迫害和礼教规范的束缚,不仅使许多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相反的却给众多青年男女造成了痛苦和不幸,其中受迫害最深重的则是妇女。《诗经》中大量有关爱情与婚姻问题的诗篇,从各个不同角度,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有的写约会欢聚的快乐,有的写热恋相思的痛苦,有的写遭受迫害的悲愤,有的写无端被弃的怨恨。这悲、乐、苦、怨,是青年男女们追求幸福生活愿望的不同形式的具体表达。

《邶风•静女》,是写情人相约密会的诗篇。首章: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意是说:“姑娘温柔又漂亮,等我城门角楼上。暗地隐藏不露面,令我搔首又彷徨。”二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意是说:“姑娘温柔又漂亮,赠我红管透清香。此管闪闪放红光,由她送我非寻常。”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意是说:“红草送我情意长,美丽别致味芬芳。不是草儿多珍贵,为它来自好姑娘。”这诗首章先写男子以愉快的心情去赴约,但到了约会的地点,却不见心上人的踪影,急得他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接着两章具体写出会面的情景。姑娘要逗他玩,故意藏了起来。当看到他焦急不安的情景后,才出来会面,并把亲自采摘的管状红草作为礼物送给他。他高兴地赞美小草,并深情地讨好说,“不是这草儿有多美,因为它是美人送我的。”它虽是一首小诗,但却把情人密会的欢乐,写得十分生动而富有情趣。

《鄘风•柏舟》,是一首写要求婚姻自由,反抗礼教压迫的诗。诗中写道:“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意是说:“柏木小船漂荡,漂向河水中央。额前垂发分两旁,他是我的如意郎,死也不变此心肠。呼声天啊,叫声娘!不谅人家为那桩?”此诗以柏舟“起兴”,有暗喻心如柏舟之坚的意思。中间申说自己已有选好的如意郎君,至死也不会改变心意另嫁他人。最后埋怨母亲与苍天,为何不体谅自己的心愿。全诗两章,反复咏唱,把青年女子热烈追求婚姻自由与坚决反抗礼教压迫的反抗精神表现得如此集中而突出,它实际上是对不合理的父母包办婚姻制度的大胆揭露与控诉。封建卫道士们,歪曲此诗主题,把它说成是共姜自誓,守节不肯再嫁,其维护礼教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

《卫风•氓》,是女主人公自叙其被欺骗、被虐待、被遗弃的经过与内心悔恨与不平的诗篇。全诗六章,章各十句。是写弃妇不幸遭遇的名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第一章写求婚与订约。诗中说那个男子带着憨厚的笑脸,假借买丝向她来求

婚。他连媒人都未请好,就急于要结婚。她不肯立即答应,可是他的甜言蜜语,最后还是骗得了信任。于是在恋恋不舍地送他渡过淇水,直到顿丘时,她才委婉地说明不能立即答应的原因是“子无良媒”。希望他不要生气,最后并毅然地向他定下了“秋以为期”的承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第二章写秋天结婚。秋天到了,她天天盼望他的到来,不见他时,伤心落泪;见到他来,便有说有笑。问他占卜的结果如何?他说卦体没有凶咎的言词。于是她才放心地让他赶了车子来,带着自己的嫁妆和财物到男家结了婚。

这两章通过具体细致的叙写,突出表现了女子的善良和天真,为与以后男子的背信弃义作对照设下了伏线。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三章写失爱后的悔恨心情。以桑叶的嫩绿泽润比喻青春貌美;以斑鸠的贪食桑葚醉而伤性,比喻自陷情网的悔恨。她沉痛地告诫说:“年轻姑娘们啊,千万不要轻信男人和他缠。男人嘴甜心不专,说甩就甩把脸翻:女人如果找错人,想要摆脱难上难。”这由痛苦经历中得到的教训,揭示了在恋爱婚姻中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社会本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四章写无端被弃是由于男子的忘恩负义。仍以桑葚作比起兴,暗喻无端被弃。她满怀委屈地说,自从嫁到男家,几年来都过着穷苦生活,使自已失去了青春美貌,她对丈夫仍然忠贞不二,但丈夫却忘恩负义,将自己遗弃。当她乘着车再次渡淇水要返回娘家时,不堪回首的悲悔之情一起涌上心头。“我无差错赶出门,只为男人少德行。见异思迁没定准,背信弃义枉为人”,这表白与倾诉,道出了心中无限的悲愤。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第五章写在家时的辛劳与被弃后的困难处境。打从来到男家后,自己早起晚睡,日夜操劳,但换来的却是丈夫横暴的欺凌和冷酷的虐待。回到娘家后,兄弟们不但不谅解,反而嘲笑她私自许婚,以致上当受骗。她有苦无处诉,只能把泪水往自己肚子里咽。此情此景,真是令人心酸。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第六章总写被弃后的悲愤心情与斩断情结的决绝态度。“白头偕老”的理想破灭了,它现在带给自己的却只有满腔的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沼泽再阔也有个边。而男人的心肠变化无常,实在令人无法判断。回忆少年时在一起戏耍,两小无猜多么欢乐。初恋时山盟海誓言犹在耳,没想到竟然会全抛脑后。往事回忆涌起的悲愤与怨恨,使她变得坚强起来,于是下定决心,从此一刀两断,由自己去承担一切不幸与苦痛。“既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斩断情结一笔勾”。这痛定思痛的决绝成度,充分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全诗通过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具体描写与叙述,不仅深刻地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且也有力地控诉了礼教吃人的罪恶。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包括许多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不可能一一加以论述。下面仅就几个突出的成就作些简要的介绍和说明。

(一)现实主义精神

诗歌的创作,要抒情、言志。这情与志,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大胆地揭露社会现实中的主要矛盾,突出地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这也就是说,优秀的诗歌,要能抒人民之情,言人民之志,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国风》中的诗歌,作者大都是劳动人民。他们对生活有深切的感受,所创作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勇敢而大胆地揭露了被剥削者被压迫者与统治阶级之间各方面的主要矛盾,突出地表达了他们的反抗争精神。这些出自心底的诗歌,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本质,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的基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文学遗产中的优良传统。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这是古人对《诗经》基本艺术表现手法的总结。赋,即“铺叙”,是通过客观事物的直接描绘与叙述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比,即“比喻”,是借客观景物作比况,使要说明的事理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具体形象。兴,即“起兴”或“发端”,是用眼前景物为比喻和象征,把它作为诗的开头,然后引出要歌咏的本事。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写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氓》就是一篇综合运用它的成功之作。诗的结构是依照这一婚姻悲剧发展的过程安排的。它用铺叙的方法,具体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合到被弃的经过和结果。内容决定形式,这是“赋”的具体运用。诗中运用比的地方就更多。“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表现两人德行的根本区别。用的都是对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男子的变化无常,用的是隐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竭力写女子的可敬可爱,反衬男子的可耻可憎,也是一种对比。“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以男子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作对照,揭示其丑恶嘴脸,也是一种对比。诗中也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用人们熟悉的景物“起兴”,引出下文,又兼有比喻女子颜色盛衰的意义。这首写婚姻悲剧的名篇,就是这样综合运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表现其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思想的。

(三)精炼生动的语言

一切文学作品都要求语言精炼,它对诗歌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不能像小说、戏剧那样可以藉助生活的逻辑的发展去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而是需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精炼而生动的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反映丰富的生活内容。诗歌的语言,第一要精炼,就是要用最经济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第二要生动,就是要用准确生动的词汇,形象地叙事抒情;第三要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记忆和吟咏。劳动人民的语言最为丰富、生动,他们的歌谣在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地经过加工和提炼,所以表现在诗歌中的语言也极为精炼而又丰富多彩。据有人统计,《诗经》中仅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动词,就有采、掇、拔、折等五十多个。各种动词、形容词,也异常丰富。此外,双声叠韵连绵词的巧妙运用,对形声、状物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发挥了枳极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这是对《诗经》语言精炼、生动而又丰富特点的较为中肯的概括与说明。

(四)重章迭唱与和谐的音韵

重章迭唱的形式,也有人称它为复沓体。它是指由若干章(节)组成的一首诗,每章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更换少数关键性的词语,反复咏唱。运用这种回环咏唱的方法,可以加强抒情的效果,可以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序,也可以逐步深化主题思想,同时也便于传诵和记忆。《诗经》民歌中这一篇章结构上的特点,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诗歌特有的结构形式,不仅后世的民歌和文人诗歌多有采用,就是今天,也有一些歌曲是用这种形式创作而成的。《诗经》中大部分诗歌,就具有显明的韵脚和有规律节奏组成和谐音韵这一特点。因为有了这个特点,不仅便于吟咏朗诵和记忆,而且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都有很大的帮助。《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四言诗,但也有突破这种定式的句法。如《伐檀》

五、

六、

七、八言句式都有,《缁衣》中有一言句,《祈父》中有二言句,《君子于役》中有三言句即是。至于它的押韵方式,也有不同的变化。最常见的是隔句押韵,就是偶句用韵,奇句不用韵。此外还有句句押韵与奇句偶句交叉押韵等的变化,关于这个问题,王力所著《诗经韵读》已有专门介绍,可作参考。 总而言之,《诗经》的思想与艺术不仅为我国诗歌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后代诗歌的发展和创新,都与这个光辉起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代的乐府民歌以及汉代以后的民间歌谣,直接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艺术表现手法,写出许多优秀的诗歌。历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如屈原、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人,他们批判现实的精神,抨击黑暗政治与关心人民疾苦的优秀诗篇,从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到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等方面,都与学习《诗经》继承其优良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一些进步作家还把这个优良传统作为批判形式主义诗风的有力武器。由此可知,《诗经》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这些积极的影响,主要来自“国风”和“二雅”中的部分优秀诗歌。在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诗经》的消极影响。它虽不占主要地位,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三颂”和“二雅”中一些贵族的祝颂诗,内容都是歌功颂德的。这些诗歌或宣扬天命思想,或美化文治武功,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御用文学。后世粉饰现实、歌功颂德的庙堂文学和形式主义文学,如汉代堆砌词藻的大赋与后世一些专门歌功颂德的颂、赞、箴、铭,无不受其影响。我们对它也应当有清醒的认识。《诗经》也流传到了国外。它在中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十八世纪以后,英、法、德、俄等国也有《诗经》的译本或选译本相继出现。所以它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国家的学者和诗人,不仅喜爱其诗歌,而且有的还有研究的专著出版。据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附录三《诗经》参考书目中的统计,国外研究《诗经》的有关著作就有日本龟井昱太郎的《毛诗考》,山本章夫的《诗经新注》,岡元凤的《毛诗品物图考》和朝鲜申绰的《诗次诂》等二十余种。

由于《诗经》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它进行认真的研究,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使 其能为我国新诗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20篇:诗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形象思维、想象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5.结合当前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重难点:

1.运用朗读手段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体会“赋、比、兴”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走进诗经 1.走进诗经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诗经》中的“六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菜(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2)指导整体朗读:

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

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3)提示内容朗读: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4.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学生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学生讨论: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一条清清的河水,河中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水鸟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四、品读全诗,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学生讨论: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教师小结:是兴中有比,兴比自然。比兴的手法,不仅表现诗人的感情,而且有助于对事物的刻画,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大大的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极为动人的形象和境界。这一手法,在中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和发展着。

五、拓展延伸,欣赏比较

1.我国诗词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很多,欣赏构思、风格各异的名篇,与本文做比较。

2.结合当前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 合作 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㈡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3齐读;4指名朗读;5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提出共同解决;

6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

7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目的: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㈢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雾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感悟品味中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大屏幕配乐显示以下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配乐屏显):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师准备:㈠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⑤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目的: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将诗歌内容和思想意义加以延长伸展,让学生进一步畅思遐想,给学生留下回味、思索的余地,深化课文内涵,并使学生加深印象。)

㈤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㈠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㈡练读㈢展示㈣齐读

2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目的:在对诗歌有了较深的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朗读。)

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六作业: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异同。(目的:比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板书:

蒹葭

《诗经》

亲情友情

追求——伊人:爱情事业

理想自由

《诗经周南.doc》
诗经周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