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2022-03-2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元宵节的文化内涵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陈连山)

1.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多的是强调普天同庆,全社会的狂欢。

B.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

C.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

D.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一直延续着。

2.对文中画线的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

B.元宵节期间人们走街串巷,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

C.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与祥和的气氛。

D.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

3.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待、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

B.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

C.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

推荐第2篇:文化内涵

第一章医院简介

三原县中医医院成立于1978年,由原城关地段医院易建而成。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以中医特色见长的综合性医院,是我县职工(居民)医保、新农合、残疾人鉴定定点医院。2010年与陕中附院建立协作关系,加挂陕中附院三原医院牌匾。医院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咸阳市“优秀中医医院”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三原县“文明标兵单位”。

医院位于县丰原街中段,占地15亩,建筑面积8000㎡编制床位180张,年门诊量9万人次,医院现有职工273名,其中卫技人员198名(高级职称18名,中级职称50名),医院拥有螺旋CT、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流变、C型臂、腹腔镜、电脑牵引床、CR及电透系统等30余种100多台件先进的医疗设备。

医院设立两个门诊部,开设内科、脑病科、普外科、骨伤科、疼痛康复科等30多个临床和医技科室,以及标准化的中西药房、制剂室。疼痛康复科、脑病科为省级中医特色专科,骨伤科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医院坚持“中西并重,中医立院,特色强院”的办院方向,坚持走专病专科的发展之路,注重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针灸、推拿、按摩、火罐、刮痧、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风病、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等顽疾的治疗上,采用中医传统疗法配以中药制剂,内服外敷,疗效显著,颇受赞誉。专科、专病、专药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医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弘扬、继承、传承、创新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注重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全力为患者提供一个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医院文化

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

“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及释义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由医标和太极图案组成,意喻中医阴阳平衡衡,天地人相合的中医药人文理念。

双鱼太极图案以绿色为背景,象征着生命与健康。十字医标,体现了医务人员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样一个理念,白十字代表以病人为中心,四颗红心代表对病人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院训

爱中医, 爱医院, 爱同事, 恪守医德, 关爱病人。

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 祝健康之完美。

医院精神

视病犹亲的人文精神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

医院主题文化

弘扬祖国医学,继承、传承、创新中医

药文化,做中医人,树中医魂。

发展战略

中医名医云集、驰名中医药特色科室、渭北中医名院的“三名战略”。

发展定位

中西并重,中医特色突出,中医药优势明显,名医、名科、名药齐备,专科一流,设备先进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服务宗旨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

推荐第3篇:元宵节文化

元宵节文化

篇1:春节元宵节文化

春节、元宵节的由来及风俗

春节,据史料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较有代表性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在民间,一般指除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节日的高潮。春节历史悠久,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花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元宵节。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元宵节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并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的几项重要民间代表性习俗。

春节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

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1]

年与夕的动漫标准像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

春节壁纸2(34张) 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

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2] 编辑本段有关历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

油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3] 编辑本段相关传说

熬年守岁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

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寿星图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篇2:元宵节十大习俗

元宵节十大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

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篇3:元宵节的文化内涵阅读答案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 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陈连山)

1.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多的是强调普天同庆,全社会的狂欢。

B.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

C.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

D.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一直延续着。

2.对文中画线的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

B.元宵节期间人们走街串巷,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

C.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与祥和的气氛。

D.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

3.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待、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

B.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

C.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

参考答案

1.D

2.B 3.C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推荐第4篇:大学文化内涵

大学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 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哈佛大学的校训就一个单词:truth(真理;有人把它译为:让

真理与你为友)。追求真理,而不迷信权威。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严谨求实的文化。一位刚进哈佛的新生曾对哈佛大学校长说:“我一直在跟踪你的数据,你的数据有错误”。一个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 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耶鲁大学校训:light and truth (光明与真理)。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耶鲁大学的校训强调追求光明和真理,这符合人类进步的法则,也符合每个有志青年的心愿”。

第二, 崇尚学术自由。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使人自由”正是崇尚学术自由文化的体现。

耶鲁大学校长说:“只有自由探索、自由表达,才能真正发掘人类潜能”。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11月13日与文学艺术家谈心时,九次强调自由,并引用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讲的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第三, 提倡理论联系实际。麻省理工学院崇尚理论联系实际,他的校训是:“动脑又动手

(Mind and Hand)”;诺丁汉大学的校训是:“城市建于智慧”,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大学作为后盾,大学带给一座城市的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飞跃,还包含精神文明、文化修养上的提升。

第四, 崇尚道德、感恩社会。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宾州大学,他的校训就讲

到道德:“没有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此外,还有感恩(thanksgiving),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自然等。总之,人的生活中,感恩情怀是不可缺少的。感恩,人生的必修课。感恩,社会能更和谐。感恩,世界能更美好。

第五, 崇尚爱国主义。美国民族英雄内森·黑尔是耶鲁校友,他的名言——“我唯一的憾事,

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把童话作家安徒生说过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丹麦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家乡, 这里就是我心中世界开始的地方”。在他做出杰出成就后,英国、美国都请他去,他说:“我就要在我这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小国里建立一个世界认可的物理学研究所”。我国是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文明古国,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是当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推荐第5篇:设计文化内涵

设计直到现在,人们已渐渐地明白,设计是为人,而非产品或金钱,慢慢地明白了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而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什么?是儒学文化、五千年的封建文化,这些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民间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这就是一种文化,是现代设计在中国急需的养科。

俗语说:“根深才能叶茂”,中国目前的设计借鉴甚至抄袭西方的很多,这只是一种盲目的拿来主义,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的设计观念,而无需从形式上去照搬,这种照搬只会越来越失却本土自己的东西,跟着别人的步伐走。

我们一直鼓吹要和西方接轨甚至对话,这种接轨是要求有自己的东西,本土的文化内涵在里头,否则只是东施效颦,让别人耻笑而已。

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走向成功,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由于他在设计中加入了许多很中国化的东西,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他很聪明,很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加入一些现代的调味剂呈现出来。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跨向了世纪一流平面设计大师的行列。

另一方面,中国化的东西更能使人感到一份亲切,一份自豪,更有一种国人的设计文化。在20世纪前的欧美,没有一个艺术家会在画布上留出这么大的空白,然而,传统的中国画家们都把这片空白看作让人发挥想象的依据,中国的哲学就是强凋的万物变化不定。每当我在寻找这种契合点时,看到日本的设计作品,特别亲切,觉得自己找到了,找到有深刻理性的感性作品。古代日本是自然崇拜。一千年前文化借鉴中包括佛教、汉字书写体系和中国唐朝的艺术和建筑。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交融,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吗?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很多自称为大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其实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很多方面,但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如今的中国设计师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形式的方面,而忽略了设计作品本身应透露出来的内容和意境。

我一直深信,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更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一种深度,感觉到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用一位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的话来结束本文吧:“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

推荐第6篇:地税文化内涵

地税文化创建

一、地税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品行、一种责任、一种资源、一种动力。

二、意义: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地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主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税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实现地税部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立足于对人的管理,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培养人,统一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地税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增强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我县地税经过多年的创业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提速,构筑了科学、严密的管理平台。但同时在管理中也存在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缺陷。加强地税文化建设,能使各项管理更具人性化、科学化,使地税部门的管理工作实现由生硬化管理到情感化管理,控制式管理到支持式管理,他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转变。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提高干部素质的必要手段。高素质的地税干部队伍是做好地税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当前社会文化交融、思想碰撞、信息庞杂的现状,对地税干部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少数干部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中迷失了方向。有的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在工作中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有的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还有的一味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盲目攀比,只讲待遇不比奉献。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应通过先进地税文化的导向、约束和凝聚作用,引导广大地税干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就一支思想作风硬、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地税干部队伍。

三、目标: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引导地税干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地税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教育地税干部牢记地税工作宗旨,不断激发他们献身地税、富民兴赣的豪情壮志。

以表率引领人。在地税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发挥地税部门各级领导的组织、推动和示范作用,使他们在决策过程中,能始终贯彻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在品德修养、处世行事、个性风格、管理作风、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蕴含先进文化气息,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带动干部职工。

以教育塑造人。教育干部职工恪守“文明执法、诚信服务、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同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干部职工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在学习中立德、培智、陶情、修身。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构建多层次、大规模、规范化、高效益的教育培训格局,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以榜样激励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地税文化建设中,应当注重挖掘、培养和树立系统内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把抽象的文化理念变成生动形象的案例与事迹,把精神的感召变成共同的行动。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扬,在干部职工中形成弘扬正气、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以制度约束人。制度管理既是文化管理的必要前提,也是其重要的组成内容。地税文化建设也包括制度建设,且应当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注重对干部职工心理状况的研究,使制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干部职工,更加人性化,让干部职工感情上易于接受,在自觉遵守制度中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以机制奖惩人。文化建设的核心应当定位在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上,通过公正的目标管理、公正的绩效考核、公正的选人用人,构建“有为才有位”的竞争激励机制,让干事者海阔天空,让败事者寸步难行,使地税这个团队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四、创建主题与过程:

(一)物质文化,扎实基础。①物质文化首先体现在地税工作

3 的产品上,体现在地税收入,“两个比重”不断提高,地税总量不断做大上,通过深化征管改革,堵塞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②物质文化与基层建设相结合,建设美丽、舒适的工作环境,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③物质文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把纳税税有关信息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化运用水平,促进地税各项工作上新台阶。④物质文化与征管改革相结合,只有不断创新,形成与税收征收管理相适应的征收管理方式。⑤物质文化与职工培训相结合,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地税队伍。

(二)行为文化,体现满意。行为文化要规范三个方面的行为,地税部门自身的行为,地税部门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地税部门与外界打交道时的行为。①规范仪表,统一着装,注意自身形象。②团结协作,互帮互助,防止推诿扯皮,等、靠、拖现象,要让自已满意,领导满意,社会满意。③优化服务,改进办税服务流程,让纳税人满意。也就是说通过三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使执法行为服务化、服务行为规范化、管理行为人性化,以重塑地税新形象。

(三)制度文化、规范有序。①制度文化与规范化相结合,继续完善税收征管、办税服务、勤政廉政、人事管理、教育管理、内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程序化、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制度,建立一套运转协调、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②制度文化与科学化、精细化相结合。建立科学化、精细

4 化的管理制度,制定标准化操作性强的税收管理及监督制度,有利于改变“疏于管理,淡化责任”,加强税收征管和责任追究,强化责任意识。③建立激励制度,使人工作劳有所获,劳有所成。

(四)精神文化,不断升华。精神文化是地税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能统一思想树立地税良好形象。①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把税收事业的发展与税务干部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激发税务干部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②改造地税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美好、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纳税人服务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③诠释地税精神,唱晌“和谐聚力,诚信服务,争做第一”的主旋律,让地税精神深入人心。④树立典型的人和事,让地税文化核心理念生动化,具体化。⑤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适时举办歌咏、演讲、摄影、书法、写作比赛,精心组织文娱活动,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提高干部文化素养,丰富干部业余文化生活,陶冶地税人情操。

五、创建基本方法:

地税文化,不仅仅是地税机关的文化,更是每一位地税干职的文化。开展地税文化建设就是为了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激发广大地税干部情趣健康的精神追求和地税长足发展的原动力,逐步由文化育人、品质塑造、道德示范,走向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轨道,推动地税事业的全面

5 建设。

1、营造心灵文化

以开展一个课题调研为先导,“兼爱”、“尚贤”、“节俭”等积极思想;为人学儒,力求将儒家为人的优秀价值原则转化为时代精神为地税干部所继承。在此基础上,开展“全员通读一本国学书”活动。还可邀请国学教授以“国学经典与和谐地税”为主题,开展一次结合实际、旨在普及、深入浅出的国学知识辅导讲座,借助国学加深地税干部对构建和谐地税的文化自觉。为巩固学习成果,结合各自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就个人学习重温国学的感悟和收获,开展一次面对面现场书面交流,深化学习效果。以此来提升地税干部应对工作生活学习压力的人生智慧,形成全局共同价值理念和组织共同愿景的全员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

2、点亮内部文化

可进行运动会、地税干部书画摄影作品展,也可进行地税征文比赛、地税建设大家谈、局长授课、专家讲座、分局长、股长论坛、标兵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多方面反映地税文化发展的喜人景象。

点亮内部文化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人人参与”满足归宿感、激发凝聚力。 “人人参与”不仅可以拉近干群距离,融洽职工感情,增进相互友谊,而且可以激发内在活力,培养团队精神,展示地税文化。以“人人展示”满足荣誉感、激发向心力。

6 以各种活动为干部职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竞技中展示健壮体能;在征文中展示写作技能;在摄影中展示艺术天赋;在演讲和歌咏中展示表演才华;在“人才特长”中展示个人才能。“人人展示”在激发职工荣誉感和团队向心力的同时,以“人人实现”满足成就感、激发创造力。 “人人参与”既满足了干部职工的成就感,又激发全员自觉融入和谐地税建设。

3、融入家庭文化

突出家庭文化氛围建设,每家设有书房、书橱,有藏书,宽带网线铺进家,励志楹联贴上墙。干部家中不设酒场、麻局。注重子女教育、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和家属在其就职单位的争先创优,定期举办的家庭才艺展示,每月设创新学习“红花奖”,悬挂了学习成语典故画匾,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健康书报进家庭、知识信息进家庭、法律法规进家庭“四进”活动,把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有机的融入地税“大文化”建设中。

4、温暖征纳文化

把文化建设向纳税户延伸,向企业拓展。可举行税企篮球友谊赛,将税收宣传带进赛场,在紧张刺激的竞技氛围中,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加深税企友谊,增进征纳互信。还可以举办税收管理员知识竞赛,邀请辖区纳税人代表参加。通过各队税收管理员娴熟的业务技能 PK,让台下纳税人了解税收管理流程,熟悉纳税申报知识。竞赛还可特设纳税人观众题,通过现场抢答形式实现征纳互动,使纳税人在妙趣横生的比赛中汲

7 取税法知识。

5、延伸社会文化

通过税收宣传队巡回宣传,增进地税与社会和谐。可组织由地税干部和社会文艺工作者组成的“地税之星青年志愿者艺术团”,艺术团可不定期开展下工厂、赴村组、进社区巡回演出活动,用大合唱、舞蹈、小品、诗朗诵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税收政策,传播地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还可开展地税干部情系社会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纳税人,帮扶弱势群体。

六、征求地税文化的基本理念:

地税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公正执法、廉洁奉公

地税宣言:无私地为共和国聚财,真诚地为纳税人服务

地税誓言:忠于国家、恪守法纪、献身地税、服务人民

治税理念: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兴税、科学管理

人才理念:尊重个性、开发潜能、倡导竞争、崇尚创新

管理理念:人本、民主、科学、质量、效率

服务理念:为经济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纳税人服务

职业理念: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勤征细管、精通业务、

诚实守信、文明服务

修养理念:自省、慎独、谦和、诚信

价值理念:国家至上、事业至上、纳税人至上

推荐第7篇: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它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人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有的作家描写熟悉的江南乡下人。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拣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子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全会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或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何谓底蕴,不过就是没有学问、不识字的也自然

知道的礼数,因为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这就是文化。农妇或许不知道仲尼曾经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但是她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是“礼”。

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他的简单的家,粉墙漆得雪白,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士多德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过任何美术馆,但他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

在台湾南部乡下,我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茶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待,在乱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来。今天我们看见的巴黎雍容美丽一如以往,是因为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一个古城。梁漱溟在日本军机的炮弹在身边轰然炸开时,

静坐在院落中,继续读书,思索东西文化和教育的问题。两者对后世的影响或许不同,“抵抗”的姿态却是一致的。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待,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

推荐第8篇:安全文化内涵

安全文化内涵、结构与层次特点

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就是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模式、安全价值观念、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行为规范、安全考核机制等等。安全文化是企业长期安全工作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种提升企业品位的力量,是企业兴旺的源泉,成功的土壤,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特征

安全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模式、安全机制体系。安全文化的实施靠员工来完成,只有全体员工共同认知,共同参与,共同行动,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所以,实施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好四个作用。

1、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作用。安全文化是人文文化,它以企业员工关注生命价值为出发点,以企业安全发展为落脚点。通过塑造安全文化环境,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营造员工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好的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发展有直接推动与促进作用,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安全文化其形似水,虽不具强制性,但却有水滴石穿的作用。它的作用也如同水,无处不在处处在,用是不觉其重,离开却寸步难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好它企业繁荣昌盛,否者企业发就成无源之水。安全文化对员工的导向作用十分重大。先进的安全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指导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安全文化是隐性管理,是原则性导向,又有明确性标准规则,它对员工的思想行为直接产生影响,让企业安全文化与员工行为合二为一是安全文化导向作用的终点。

2、发挥安全文化的凝聚力作用。安全文化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员工共同的安全理想、安全目标、安全愿景及共同的安全使命感,它是使企业内部形成齐抓共管,人人有责,奋发向上,一致努力抓安全的合力,也就是安全凝聚力。被企业员工认同接受的安全文化,如同一面旗帜,使员工自觉簇拥其周围,吸引着员工为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如铜川矿务局提出的创建“三型六化”企业目标,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就如同地心引力,把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牢牢地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文化观、价值观、发展观、战略观。先进的安全文化会对企业安全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力,能激发员工的信心和凝聚力。

3、发挥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先进的安全文化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安全是关系到每一个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就是让员工增强自觉性,明确重要性,提高主动性,使其从主人翁的高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安全行为。思考安全工作的职责,树立强化安全管理的自觉自愿行为。员工的安全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自信心、信任感、成就感和认可度,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成效之一,必须重视发挥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

4、发挥安全文化的提升作用。安全重在落地生根,发挥作用,而不是包装炒作,扯虎皮、树幌子,挑一些时髦口号应景做文本。安全文化要渗透到制度建设、流程建设、管理模式及员工的行为规范过程中,要把制度建立在心理契约的基础上,使员工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使企业安全管理提升到最高境界―――文化管理。

二、安全文化的结构特点

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安全是政治,安全是经济,安全是效益,安全是形象,安全是煤矿工作重中之重。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从业人员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限制。如何利用人的有限认知达到和多元限制的协调、融合,这是各级煤炭企业管理者至高至上的追求。而培育安全文化,则是实现这一追求的唯一途径。煤矿安全文化,其关键在于通过积极塑造员工和团队的行为举止,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彻底扭转员工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侥幸、盲目的扭曲心理和粗放、凑合、应付的行为习惯,努力使员工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作风和行为,不断提高员工应对、预防和规避各种危害的能力。安全文

化来源于员工实践,又高于实践,这种安全文化需要人人参与和高度融合,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其特点,掌握其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强化全员教育,建立安全培训文化。煤矿安全的根基是以人为本,抓好全员安全教育,使员工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完成这一过程的唯一途径是落实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建立安全培训文化应注重四个方面:一是加大安全培训硬件投入,建立安全培训基地,在师资、设施方面投入到位。二是强化安全舆论文化的宣传教育,利用简报、标语、广播、闭路电视、板报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规程。要建立起广泛性、群众性、大众性安全宣传文化阵地,如安全文化手册、安全文化牌板、安全事故案例、安全漫画、安全文艺演出、安全演讲、安全知识竞赛等,让安全文化根植于员工心中。三是加强安全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心。四是加强新工人和特殊工种的安全培训,促使安全技能、安全素质不断提高。

2、强化过程安全管理,建立安全制度文化。安全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准绳。煤矿安全制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与之相适应配套的各种岗位责任制、精细化管理考核制等都属于安全制度文化范畴,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制度文化其一是显示科学的安全管理,其二是显示精细化的安全管理,其三是显示严格的安全管理。安全制度到位,可以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打击“三违”,执行严格考核安全内容。

3、强化现场重点,建立安全管理文化。煤矿安全管理重点在现场,各项安全生产的计划、措施、检查、考核、评比都应该以班组安全管理为“圆心”,以区队生产现场管理为“半径”,围绕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现场的安全系数展开。现场安全管理主要突出四个方面:

(1)、现场安全环境治理;(2)、现场安全检查;(3)、现场安全隐患整改;(4)、完善安全设施。安全管理还包括管理干部跟班指挥、班组安全制度考核落实、班组员工安全行为规范、安监部门和职能部门安全工作协调、安全质量标准化落实等多个方面内容,是系统精细化管理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文化的基本宗旨是全力为生产一线服务。

4、强化共保体系,建立安全机制文化。安全工作必须是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要以开展安全效能监察和党员身边无事故为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广大党员主观能动性,为安全生产出谋划策;行政以制度落实、隐患治理、责任追究为安全工作重点;工会以群众安全第二道防线为突出点,共青团以青监岗、岗位练兵、青工技术比武为活动重点,还要调动退管、家委会、女工委各方面力量,结成安全共保体系,建立安全共防机制,促进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三、安全文化的层次特点

安全文化是煤炭企业推动安全工作发展的支柱,如果没有安全文化做保障,企业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安全文化是煤炭企业“全覆盖”系统工程,渗透于企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就其层次结构特点来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企业主题安全文化。企业主题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核心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内容包括安全核心理念、安全指导思想、安全价值理念、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教育理念、安全发展理念等,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彰显企业特性的安全文化精神和安全思想。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安全文化手册、安全学习宣传、安全文化牌板、安全考核管理等各种方法来体现,营造企业浓厚安全文化氛围,奠定安全发展基础。

2、区队安全管理文化。区队安全文化建立要结合单位生产特点、其主要内容有安全管理理念、团队精神、安全愿景、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精细化考核、安全培训、安全帮教、员工安全学习制度、安全事故分析等,表现形式可通过班前安全学习讲评、安全礼仪、安全全家福、安全亲情、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安全奖罚制度激励等,使员工对安全行为养成自我约束,由应知应会向规范操作延伸,由普通性操作向程序化延伸,提高员工对安全的执行力、

服从力和战斗力,达到思想明确、目标明确、团队素质整体提升的目的。

3、班组安全文化。班组是企业安全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安全文化重点一是给班组长在安全管理上“松绑放权”,让班组长充分行驶自主管理权;二是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安全岗位责任制,发挥每个员工的安全主观能动性;三是严格贯彻好各项安全规程,突出反“三违”教育;四是班组安全理念愿景起点不要太高,要循序渐进,让员工能接受执行。

4、员工个人安全文化提升。员工个人安全文化素养主要包括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安全行为的养成、对安全制度的遵守、安全责任的落实及对安全观念的理解和认可度。对员工重在教育,重在启发,感染和触动,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认识转变是安全文化教育的凝聚点。

5、员工家庭安全文化要点。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员工家庭安全文化以亲情为主,用亲情、友情、温情为安全联结纽带,让家庭情、亲人情、生活情、幸福情与安全溶为一体,让每个员工家庭参与安全活动,用情感化员工,感染员工,警醒员工,增强安全意识。如“全家福”宣传栏、安全亲情寄语、安全亲情卡、家庭联保等都是较好的方法,体现了安全文化的渗透力。

推荐第9篇:房地产文化内涵

房地产文化内涵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文化的因子,这种文化因子不单单是指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还包括建筑内外的人文活动、建筑附属物甚至楼盘配套中所蕴含的文化品味,例如楼盘内的草坪、花木、喷泉、流水、假山亭榭、围墙以及配套如网球场、桌球场、保龄球场、高尔夫球练习场等以及学校及其品牌等等,都是楼盘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房地产文化定位还贯穿整个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并影响到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对楼盘的销售更有着直接推动作用,也为未来的物业管理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此外,房地产文化还包含着多学科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包括了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诸多方面,还涉及到规划、建筑、经济、会计、政策、习俗、技术、建材、运输等许多相关知识。因此,房地产文化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经验结合的相关度很大、综合性极强的文化,其内涵最为丰富。

关于房地产文化的概念,不妨这样来作一个界定:即是融入住宅建筑和住宅区环境设计中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其观念、文化、艺术的“语言”符号和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生活水准和科技水平。

当然这样定义是否合适是否准确可以商榷。但是至少明确了最基

本的一点,即房地产文化的根本是融入房地产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或者说是蕴含在房地产产品中的文化。房地产文化不等于一般的文化娱乐活动。歌德说,建筑是凝固音乐。即是说建筑用自己特殊的语言符号表现了音乐一样的动人的美感。如果不是这样,搞建筑的人干脆去搞音乐算了。因此,我们房地产家研究房地产文化是不能脱离房地产的语言符号和表现形式的。就文化而搞文化显然是房地产文化的一个误区。要悉心研究和发掘这种符号和表现形式的文化底蕴,将文化魅力倾注于房地产的独特领域,形成房地产文化的独特“语言”,否则方向不对,难免南辕北辙。

推荐第10篇:产品文化内涵探析

产品文化内涵探析

近年来,涉及产品文化的专业著述时有出现,企业、传媒对此概念的使用日渐频繁。但有关产品文化的阐释,或蜻蜒点水,或圃于某一行业、某一企业,未见一个比较严谨、完整的论述。笔者从现代营销理论出发,认为产品文化是浓缩于核心产品、通过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具体展现的产品特质,是企业价值文化和制度文化在产品上的反映。

一、核心产品文化

任何走向市场的产品都不是凭空臆造的,是为解决消费者和用户的问题而研发生产的。核心产品的确立过程,实际上是满足消费者和用户需要的产品构思过程。产品研发思想或理念的创意之处,就是核心产品文化的体现。吉列剃须刀的发明者KingC.Gllette,自小看到父亲剃须时经常刮破脸,长大后自己也遭遇同样情况,一时间产生了创造新型剃刀的念头。他研制剃须刀的基本思想是“安全保险,使用方便,刀片随时可换”。剃须刀的基本效用是剃除胡须,之前的长型剃须刀使用起来不够安全,而吉列剃须刀做到了安全保险,同时使用方便、刀片随时可换,这就是吉列剃须刀的核心产品文化。当今国内家电知名企业中,“制热强、速度快、更省电”缔造了海信变频空调的核心产品文化;具有杀菌、消毒功能海尔洗衣机,“健康、抗菌”的概念彰显了其核心产品文化。核心产品文化的塑造,源自企业对消费者和用户生活的感受与严谨技术的综合,体现了产品的价值观创新,企业对消费者和用户的人文关怀、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形式产品文化

形式产品是产品在市场上出现时的具体物质形态,既包括内在的质量、功能,也包括外在的款式、包装、品牌等。核心产品只有通过形式产品才能体现出来,核心产品文化也主要是通过形式产品文化而具体演绎的。

1、质量文化。产品质量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得以保障的基础,是产品竞争的基本起点,是企业的生命线。因为过得硬的产品质量,不少产品成为畅销产品,其品牌成为知名品牌。产品质量是企业员工工作态度的物化体现,是企业管理者质量价值观的具体反映。质量,不只是产品的重要物质属性,其实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范畴。重视产品质量,是塑造产品文化的基础建设。

2、功能文化。产品的技术新,不如产品的功能好。市场领先者不一定是技术领先者,但肯定是产品功能领先者。缺乏功能导向的技术,是没有市场优势的。典型的事例律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它不是最先进技术的应用,但凭借产品功能的高性价比,将其它技术击败。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存在着多功能与单一功能并行的两种状态。目前,许多产品呈现出多功能定位主导市场的潮流。功能没有完美的,创新是无止境的。产品的功能创新要从消费者需要出发,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精确把握市场的需求规律,成功总是属于那些较早洞察消费者潜意识需求的企业。

3、特征文化。这里的产品特征,主要是指产品的体积、重量、色泽、造型、结构、材料、便捷性等直观印象。产品的体积与重量,关系到产品的便携性、生产使用时的资源消耗和占用。一些产品如计算机、投影机同时向微型化和巨型化两个极端方向发展,而有些产品像新型仪器仪表与元器件则朝着小型化(微型化)单一方向迈进。索尼产品以“微型化”而全球著称,这是其产品在体积重量方面的特征文化。

产品的造型与色彩传达了产品的美学信息,发出与消费者用户之间的亲和力。在感性化、个性化消费趋势凸现的今天,产品的外观造型愈来愈受到重视,在市插竞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奇瑞QQ的许多用户都说,当第一眼看到QQ时就已经决定要买下它了,它的那双“大眼睛”好像会说话似的,让人根本无法拒绝。特色鲜朋的外观造型塑造了产品的形象和个性,成为产品的重要特征文化。

产品使用不同的材质蕴涵着不同的情感联想性。石料、木料、树皮等材质,会使人产生古朴、自然、典雅的感觉,而玻璃、钢铁、新型复合材料等则散发出比较浓郁的现代气息。使用不同材质的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体验是不同的。例如TCL的一款手机,在国内率先采用了精致圆润的真皮面板。“真皮”透射出原始、自然的气息,加上宝石点缀,将科技与人文、时尚与品位、传统与现代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彰显出产品尊贵的风格。

使用方便是消费者和用户对产品的普遍期望,特别是机械电子产品、数码产品、软件等,使用操作的便捷性成为消费者和用户选择产品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产品由于操作复杂而缩小了市场空间。例如,互联网的内容比手机和电视要多得多,为什么用户反而少?陈天桥认为“瓶颈在于观念和操作方式”,由于键盘和鼠标操作的复杂性,大部分人随之产生了上网是高科技自己玩不来的观念。20世纪80年代傻瓜照相机被大众接受而风摩全球,正是因其操作简单。数码产品如何操作简便成为当今制造商面临的主要挑战。

4、包装文化。现代包装在早期的容纳、转移、保护商品的功能基础上,衍生出宣传、美化、方便等新的多种功能,是物质成果(包装材料)和精神成果(包装设计)的结晶。包装已成为现代产品不可分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品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产品包装,既要注重包装的艺术性,又要注意包装的绿色原则。在艺术性方面,讲究包装的颜色、用材、文字视图、版式规格、形状等之间的协调,以及这些元素与产品的协调。造型精巧、图案美观、色彩绚丽、文字优美、用材得体的包装,往往让人对内在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包装文化目前还停留在追求精美的工业化阶段,许多产品过度包装,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物质利益,同时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绿色包装成为今后包装文化的变革方向。

5、品牌文化。品牌是产品的一种特定名称、符号、标志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使该产品或服务同别的(包括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分开来。品牌代表了产品的品质、服务,代表了企业的精神、价值和经营理念。产品文化中的品牌文化,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以名称、符号、标志或其组合来表现的表层部分。这部分用浓缩的视觉冲击展示出核心产品文化,有时对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特别是开拓国外市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二是以与产品有关的历史典故、企业故事、传奇人物、卡通、音乐歌曲等具体文化载体表现的深层部分。这部分内容作用于人的思维,让消费者和用户或感性或理性地加深对产品的认识,比如可口可乐的诞生传奇、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的创业故事、海尔的砸冰箱故事、泸州老窖的历史典故等,使核心产品文化的内涵鲜活和生动起来。

三、附加产品文化

以产品介绍、送货、安装、维修、技术培训、产品保证等为主要内容的附加产品,其实就是企业向消费者和用户出售产品实体时所提供的服务。在买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在耐用品的选择上既有感性化、个性化的一面,也有理性和成熟的一面,主要表现在除了比较产品的性能与价格之外,对产品的服务关注愈来愈多。(哈佛商业)杂志曾经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在吸引顾客再度光顾的众多因素中,首先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其次是产品的本身,最后才是价格。”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产品竞争(性能、价格竞争)时代步人产品与服务全面竞争的“后产品竞争”时代,服务正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顾客满意、赢得顾客忠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企业成员中形成一致的服务价值认知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认识到服务导向比产品导向更重要,于是决定将通用的企业设计更改为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同时详细提供与产品功能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重大更改让通用公司一直处于领跑的位置。

核心产品与形式产品是吸引消费者和用户的原动力,但处在核心产品差异日渐缩小、形式产品各有所长的激烈竞争环境下,企业如何取得竞争优势?用附加产品即销售服务打造和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一些企业的有效选择。

强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是目前多数企业深化用户服务的主要内容;专业化、个性化、人性化、快捷化的服务,是现代消费者和用户向往得到的、也是企业深化用户服务所要达到的目标。

通过服务,企业可以监测产品质量,可以感应市场需求,可以与消费者用户交流情感,可以提升品牌形象。特色服务有利于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优质服务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服务不仅能赢得客户、维系市场,还能直接给企业创造商机、发掘新的市场。

综上所述,完整的产品文化是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面特质的综合,有着丰富的内涵。通常人们所说的产品文化或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或侧重于核心产品文化,或侧重于品牌文化,是一种狭义的理解。

第11篇: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 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9、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0、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 1 那样必不可少。

1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13、文化传播的形式? 商业贸易 ,人口迁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4、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有何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5、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6、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3)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7、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

18、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

(4)传统思想的继承

19、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0、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21、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

22、我们应该怎样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自觉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 (2)双面交流。

(3)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3、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制度的更替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 (4)教育

2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5、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6、文化工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时代精品? (1)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7、怎样进行文化创新?(途径)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8、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9、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0、在文化创新上,我们应怎样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3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汉字和史书典籍

(1)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3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3、中华文化为何源远流长?

(1)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4、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国家: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青年学生: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④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35、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6、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7、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样?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关系:①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

②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启示: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38、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39、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40、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0、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51、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

5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

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3、面对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课题,青年学生应肩负怎样的责任? (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年学生应发挥什么作用?)

(1)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强基固本。 (2)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4)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5)要从我做起。

54、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请你说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55、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文化市场有什么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你是如何理解的?)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56、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 国家:①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制裁取缔文化市场的混乱现象和违法行为,以保证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公民:作为公民,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既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57、当代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及原因?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 5 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58、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59、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怎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主旋律作品”?) (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60、多样化的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多样化的文化?)

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景观,拓展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6

1、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62、为什么在我们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6

3、什么是主导文化?对它的基本要求?作用?地位?

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64、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6

5、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什么?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核心的、本质的要求,“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等特点,则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

6 6

6、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第12篇:红领巾团队精神文化内涵

红领巾团队精神文化内涵 我们的校训: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

我们的目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我们的口号:兴趣与学习并重,特长与成绩同行。

我们的方法: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我们的誓言:为了孩子,我们义不容辞!为了理想,我们锲而不舍!为了事业,我们精益求精!为了团队,我们永不言败!

我们的信仰:只要活着,就要把我们热爱的教育事业进行到底!

我们的品牌:家长满意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宗旨,孩子进步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 我们的铭记:人在一起不是团队,心在一起才是团队。

我们为什么而干?为孩子而干!为喜欢的事业而干!为实现梦想而干!干!干!干!

第13篇: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文化内涵.txt等余震的心情,就像初恋的少女等情人,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听说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回想起来,我竟然七手八脚地裸奔了二十多年!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白线石

汉字的文化内涵

据目前所见有关汉字的最早资料分析,推断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汉字是世界上生存寿命最长的文字,因此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也表达了古时的生产水平、思想文化及人的精神风貌。在此列举:鼎、钟;门、户;简析汉字的文化内涵。

“鼎”(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比喻帝王。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指宰相。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指国家。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高门鼎贵。——晋?左思《吴都赋》

以上解释可以归纳出:鼎是重要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地位。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那么,为什么鼎有如此的文化内涵呢?在商周时期农作物收获并不稳定时,蒸煮食物的器具和祭祀的器具代表了人民的普遍信仰。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鼎因为多是青铜实物,存在时间长而其形象雄浑坚稳则更给人以力量感在瞬息万变的今天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类型学中一致的器型不仅表达了古时的生产要祭祀也表达了今人对中华文化的重视。

而古代的用鼎制度:举一例,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

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编~(形声。左形,右声。鐘:本义: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同。形声。从金,重声。本义: 古时盛酒的器皿。现也称“盅”)。~鼎(古铜器总称,上面铭刻文

字)。

计时的器具:~表(钟和表的总称)。座~。~鸣漏尽(晨钟已鸣,夜漏将尽。喻年届迟幕)。 杯子。

集中,专一:~情(感情专注)。~爱(特别爱)。~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古代器名,一种圆形铜壶。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以十釜为“钟”(标准不一)。

同本义钟,乐钟也。——《说文》。杨树达曰:“钟者,可捶之物。”

有上述注解我们不难看出古时的精神生活需求,从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我们至少可以推断音乐在战国时期已成体系,“钟”即属于汉字那么它所以存在一方面为了表达某种物品的存在另一方面钟的引申出来的意思也反映了古人在生活中对钟的一种心理。

中国古代有“礼乐文明”这个词,钟是乐的象征,在某些祭祀和正式的场合常常有撞钟这一礼节,到后来在寺庙等一些地方就有撞钟报时了,钟有了时间的意义。又由于钟声的声音的雄浑厚实(声如洪钟。——宋? 苏轼《石钟山记》)则钟又有了美好的意思。(细钧有乐,钟兑音也。——《国语?周语》)

那么由“钟鼎之家”这个词从“钟”和“鼎”这两个汉字上推我们就可知到:宴享时列鼎、击钟奏乐的,那么是古代贵族家庭。那时的风貌就是有一种仪式或称为习惯的富人和贵族在吃饭时也许是家族内的人在一起,列鼎之后一家人就坐后,伴着身后的钟乐之声其乐融融的进食;也许是由一家之主在饭前庄严的祭祀后,按长幼来分食进餐的。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屋内,住所

家,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

上地家七人。——《周礼?小司徒》。注:“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夙夜浚明有家。——《书?皋谟》

开国承家。——《易?师》

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诗?周南?桃夭》注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潜《桃花源记》

引申表示住宅、房屋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家堂(正屋中间的堂屋);家所(家居处所);家堂菩萨(家中供奉的佛祖神灵);家第(家宅;私邸);家间(家里;家中)。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如:连长开会去了不在家;所长在家主持工作

家庭,人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墨子?尚同下》

家半三军。——《国语?晋语》

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家绘像祀之。——《明史》

如:养家;持家;安家;家第(对对方家庭的敬称);家数(家族;武艺招数、招式);家庙(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堂);家缘(家业,家产);家私(家产);家赀(家私财产);家计(家业,家产)

以上为家的诸多解释的一部分,从家这个汉字我们可知古时生产力低下,猪是财富的象征,房子下有猪就是“家”的概念,这种思想在某中意义上否定了人的血缘关系,有一定的残酷和冷酷性。同时当时的房屋建筑结构也十分明显了,房屋分为上下两层的结构地面架起下面养猪,上面则住人这种生活方式在现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如西南的某些地区还存在着这种生活方式,一些木制的、竹制的木屋、茅屋还是这种建筑结构。就像古代的一些口音在现代在南方地区遗留下来,一些方言就可能是当时的普通话。

关于门和户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門)字的一半。汉字部首之一。从“户”的多与门户有关。本义:单扇门户,半门曰户。——《说文》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于堂室东曰户,在于宅区域曰门。——《字书》)

(2) 一扇门,门:门~。窗~。~枢不蠹。夜不闭~。

(3) 人家:~口。~主。门~之见(亦指派别上的成见)。

(4) 会计部门称账册上有业务关系的团体或个人:~头。开~。

(5) 门第:门当~头。

(6) 姓。

设于户西。——《仪礼?聘礼》

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礼记?礼器》

木兰当户织。——《乐府诗集?木兰诗》

不出户知天下。——《老子?四七》

蛰虫坏户。——《礼记?月令》

有上述汉字的解释户是当时对下层社会成员家的称谓。那么对大家族或是中上层社会成员家的称呼呢?

(門)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門,闻也。从二户相对,象形。按,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 在此不作过多引用,只为通过户和门这两个汉字,了解当时封建的门户等级观念。

由汉字的象形意义可知半扇为“户”,两扇的为“门”。现在存在于北京城内的硕果仅存的一些胡同内还常常能看到地位较为靠上层的家族,门为两扇的,为数在所剩的老房子中也不少了,可见也只有在当时的国都京城中上层阶级才占有较多的比例吧。而一般两扇门的门前都有下马石之类的使用性的身份象征。而户这种下层阶级也多数不再胡同内。门当户对这个词就是由“门”与“户”的概念来表达一种阶级之间的不允许混乱,要求统治稳定的通知要求,和社会上普遍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性。

参考书目: 《汉语字典》

《古代文化常识》

第14篇:九大服务文化内涵

九大服务文化内涵

服务文化是体现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价值观上,其基本内涵为:

1、服务(企业)宗旨:

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服务电力客户

服务发电企业

服务社会发展

2、服务理念:真诚服务、共谋发展

3、服务形象:真诚、规范

4、服务准则:客户满意、政府放心

5、

服务价值观:以客户满意为导向

6、服务诚信观:诚信为本、有诺必践

7、服务客户观:合作共赢、和谐发展

8、服务细节观:细节决定服务成败

9、服务品牌观:共塑“国家电网”品牌

泰州供电公司

穆长杉

第15篇:佛教的文化内涵

佛教的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中儒釋道如何互補的?

佛教的信仰

內部和外部

內部思想的信仰:因果報應:原因和結果 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 做善事得好報,干壞事得惡報 有要素構成:

人有三業:

身:身體的行為、行動

口:說話 說什么話 文明? 誠實?欺騙?

意:思想、意識

業有三性:善、惡、中性(無記)

人有三報:身報、現報、後報

因果報應在理論框架上是有道理的 林彪墜機身亡,陳毅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更高的理論上講,因果報應要求人做好事,棄惡從善

因果報應是人類最好的思想。川端康成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做答謝辭時說,人要懂得因果報應,如果人人都知道這些,這个國家和民族可能就會強大。

此外還包括輪回,如人死後會變成畜牲、魔鬼等等,當然不可信的,但其提供的價值觀是值得肯定的

外在信仰有三个:

佛、菩薩、羅漢等層次廟里的像都有等級的

佛是覺者,所謂成佛就是對宇宙人生有所覺悟的,從此定義上看,它排除了偶像崇拜。覺悟什么?對宇宙、人生的本質、真諦、真相有所覺悟。

佛是自己覺悟還幫助別人覺悟,覺醒很圓滿。三个目標達到了。

菩薩也是自己覺悟還幫助別人覺悟,普渡眾生。具備了兩條。

羅漢:自覺:个人覺悟。 中國人不太喜歡,好像是个人主義,追求个人覺悟

至於四大天王:和他們不能比,他們還沒有解脫,还有生死问题,是佛國世界里的武裝警察、保衛干部,看門的,不能犯錯誤,否則會掉下來的。

外在信仰的第二个:佛塔、佛牙、佛指骨、舍利,所谓神圣的信物

第三个信仰:祖庭,即佛教祖师活动过、住过的地方。广东是禅宗的首要祖庭:光孝寺是慧能出家的地方,南华寺是慧能弘法的地方。各地禅宗的信徒来朝拜。

■佛教的哲学:

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的点,世界观不同;一个是一神论,一个是多神论;哲学上讲一个上帝创造世界,一个讲缘起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缘和条件构成的。缘起论认为宇宙万物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互相依靠、互相依存而形成的。很深刻。这是佛教的根本、理论

根本。用我们的语言讲就是两个意思:一是因果关系论。

第三个概念范畴是平等。认为最平等,甚至超过了儒家。

可以和西方的平等作比较:佛教的平等不光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是众生的平等,含义非常广阔,也包括人与动物、人与佛都是平等的,因为都有佛性。不仅生命体,花草树木、山河大地都有佛性,有情感。

第四是中道。佛教让你看到两边,既看到有,又看到空;不能搞单边主义,和儒家的中用很接近。缘由、宽大、慈善

佛教的第三个内涵伦理道德:三准则(三原则):弃恶从善、平等慈悲、自觉觉他。其道德规范很多:出家人有几百条按戒,最基本的五条戒律:不杀生(首戒)、不偷盗、不妄语(和尚不打妄语)、不邪淫(前四条为基本戒律)、不饮酒。

47分钟

第16篇:龙文化精神内涵

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

庞 进

媒体近日报道,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发布了一项在海内外开展的“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大型调研工作”,结果显示:87.7%的认同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认同“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的称谓,但多达72.1%的人不知道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参与本次调研的人群对中华龙的认同度达到了较高程度,但对中华龙的精神象征、中华龙文化的内涵却知之有限,并迫切表达出系统了解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愿望。(人民网文化频道,2007年09月18日)

那么,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的解释是“团结合力”,理由有二:一是因为龙的形象是诸种动物形象的合成,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念;二是因为流传至今的龙文化民俗,如舞龙、赛龙舟等,都是一种集体合力项目,个人在比赛中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必须将个人力量完全有机融入集体力量中,在集体价值中升华个人价值,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这样的阐释当然是对的,也是精辟的,但不够全面。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除“团结合力”外,还有“造福众生”、“与天和谐”和“开拓奋进”。所以,我对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概括是八个字:容合,福生,谐天,奋进。

先看容合。

容合是我创造的一个词,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与“融合”有区别,突出了“容”字。

在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容合排在首位。

龙的形象是容合而成的。宋代学者郭若虚总结“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民间画龙有“九像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其实,龙的容合对象远远不止这十多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猴、羊、蚕、蛾、螺、虾、龟、蚯蚓、穿山甲、鸟类,以及云、雷电、虹霓、龙卷风、海潮、泥石流、古动物化石、树木花草、江河山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容合。

中华民族是容合而成的,而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就在于其容合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相一致,是中华民族大容合的参与者、伴随者、见证者和标志着。新石器时代及随后的青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考古学界以考古实证为据,将这两个时代划分为若干个区系和多种类型文化,而我们在各个区系、众多类型文化中几乎都有“原龙”问世——如东北区系的查海文化石块堆塑龙,赵宝沟文化陶纹龙,红山文化玉雕龙;西北、中原区系的仰韶文化陶纹龙、蚌塑龙,马家窑文化陶纹龙,龙山文化陶纹龙;山东区系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纹龙;东南区系河姆渡文化牙雕龙,良渚文化玉雕龙;西南区系大溪文化河石摆塑龙;等等。

中华文化也是容合而成的,而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就在于龙反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容合。比如,战国时期出现的群龙、交龙,就反映了其时的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而龙出现于佛教经典、亮相于佛庙殿堂,则是东汉以降,中华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容合的反映。不仅如此,龙还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比如儒家讲的“仁”,就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近仁”等多种阐释,显然是一个容合性概念。而道家讲的“道”,也有宇宙的本原、本体,万事万物的规律,自然变化的过程等多种解释,显然也是一个容合性概念。容合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而龙正好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特征。

中国历史上强盛时期,都是文化上的大容合时期。汉文化是对秦文化、楚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西域各国文化的容合;唐文化是对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和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容合。盛唐时的长安,简直就是一座文化容合的大熔炉。所谓恢宏开放,所谓博雅大气,无不以容合为基础、为内容。

容合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不讲兼容、包容,就不会有综合、化合,也就谈不上合力、合作,以至于和谐。大凡成功的事业,都是容合的事业,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善于容合的人士,所谓“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社会秩序,都有赖于容合;一个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的形成,容合是最核心的要素。

再看福生。

福生是造福众生的简称。

龙本来就是中国人为福生而创造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创造龙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有福于自己,而不是为了有害于、有祸于自己。事实上,古往今来,龙的身上都一直体现着福生的精神。作为水利神、农业神,龙是造福众生的;作为祖先神、人格神、民族神,龙更是造福众生的。

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远古帝王几乎都有龙之名、龙之誉。为什么人们要将他们称龙、比龙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人文先祖秉赋着、体现着龙的“福生”的精神,干出了一番番兴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业。伏羲画八卦、结网罟、造甲历;女娲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炎帝肇始农业、发明医药;黄帝的制陶造车、分土建国;大禹为了根治泛滥天下的洪水,“尽力沟洫,导川夷岳”,三过家门而不入,堪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典范。

在龙文化中,有许多造福众生的善龙祥龙,也有一些祸害人间的恶龙孽龙。善龙祥龙是人们褒赞颂扬的对象,是龙族中正面的、居主导地位的力量。恶龙孽龙一般都会受到善龙祥龙的惩处,其祸害人间的行径,反衬出了善龙祥龙造福众生的可贵。

福生也为容合提供了目的和规定。也就是说,容合是以福生为目的的,也是有原则和限定的,这个原则和限定的根本点,便是看这个对象是否符合福生的精神。如果这个对象的所言所行不是福生,而是祸生的,那么在容合之前、之时,就要做教育、规劝、等待、惩处等工作,总之要使其改邪归正,弃祸生为福生,然后容而合之。

再看谐天。

谐天就是与天和谐。

龙是多元容合的神物。龙的取材对象,几乎将与古人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天象一网打尽。这些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换句话说,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是天给人的生动直观、意味深长的符号。

人与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使龙成为通天神兽;它体现着中国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着先民对天道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敬重。

在国人心目中,山有山龙王,海有海龙王,江河湖泊、潭渊溪涧、泓池井泉,大凡有水的地方,都有龙神驻守,龙王庙也就到处可见了。而且,每遇久旱不雨的年月,老百姓都要到有水地方,举行隆重的祈祷龙神的活动。为了救命的雨水,虔诚的农民兄弟们就是把头磕破,把嗓子喊哑,把腿跑肿,也在所不惜。

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通过这种祖先发明的,一辈一辈传下来,且不断地有所发展的形式,人们在和“龙”沟通,在和“天”对话,在表示自己对神秘莫测的、难以抗衡的自然力、自然界的理解、畏惧、诚敬和企盼。

于是,谐天便成为龙的基本精神之一。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大力倡扬生态文明的当今,强调龙的谐天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看奋进。

奋进就是奋发进取,开拓创新。

在龙的诸多民俗活动中,龙舟竞渡最普及也最引人注目。但见彩旗如云,鼓呼雷动,人人奋力,龙龙争先,如弹出膛,如箭离弦,桨影纷然,浪花激溅,那热闹的景象,那宏大的场面,那激昂的情绪,那蓬勃的力量,实实在在地今人振奋!

龙舟竞渡典型地昭示着龙的奋进的精神。

排在中国六经之首的《易经》,其第一卦《乾卦》就是一个以龙为题材的,意义特别、影响深远的“龙卦”。其卦以龙的发展变化——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跃龙在渊”,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为喻,既形象又抽象地阐发了一种道理。什么道理呢?《易大传·象传》将其解释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自然界行的是一种健康的大道,而人呢,应该像可以在水中游,也可以在地上行,但终要腾飞于云天的神龙那样,努力上进,毫不懈怠。

从姿态上看,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龙给我们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

自古以来,龙都多被用来象征、比称人间的杰出人物。人们之所以将人杰俊才比龙称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身上具备着奋发进取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做出了创造性、开拓性的贡献。

炎帝神农氏是崇龙族团的领袖,被誉为“龙子”或龙的化身。炎帝的身上,就充盈和洋溢着奋进的精神。他带领部族,多次、多处迁徙,翻山越岭,穿林涉水,开辟新的生活基地,拓展新的生命空间。他“作树五谷”,是农业的发明者;他“尝味草木”,是医药业的发明者;他“耕而作陶”,“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是工具制造业的推进者或发明者。他还是畜牧业、纺织业、原始贸易、原始音乐和劳动分工制度的创立者。为了开拓和创造,炎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鞠躬尽瘁,无私无畏。

作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轩辕氏有“龙祖”之称。黄帝的事业,是开拓创造、奋发进取的事业。黄帝的奋进,为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成型奠定了基础。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提供的证据,黄帝族的发祥地在西北黄土高原,即黄河流域的上、中游,之后,沿着黄河流域,甚至越过黄河流域多处迁徙,“抚万民,度四方”。——迁徙就是开拓,就是进取。而归于黄帝名下的发明创造,也有许多项,如文字、算数、律历、音乐、阵法、货币、养蚕、衣裳、舟车、宫室、典章制度,等等。

龙的奋进的精神反映在了龙的形象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龙的形象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龙。新石器时代有早期的简单质朴的“原龙”,夏商周时期有神秘抽象的“夔龙”,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有粗犷雄健的“飞龙”、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有刚柔并存的“行龙”,元明清三代有复杂华丽的“黄龙”。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看到了许多吉庆嘉瑞的“祥龙”,如穿福字褂、钱字衫、骑摩托、打手机、用E卡的“时尚龙”,以绿叶为发、为眉的“生态龙”,活跃在影视屏幕上的“卡通龙”等。从龙形象的演变,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轨迹。

当然,我们所崇尚的奋进,是以容合为手段,以谐天为条件,以福生为目的的奋进,悖离这些要求,任何奋进产生的都是负价值,都要受到正义力量的谴责和制裁。

(本文发表于2007年10月22日西安晚报)

相关链接——

庞 进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1988年起从事龙凤文化研究,其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有专著《龙的习俗》(大陆版、台湾版)《创造论》《八千年中国龙文化》《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中国的图章——说龙谈凤话麒麟》《龙起东方——庞进世纪龙文新作》《博大精新龙文化——以浙江龙游为例》《凤图腾——中国凤凰文化的权威解读》《龙子龙孙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及散文随笔集《兵马俑狂想》《慧雨潇然》《灵树婆娑》(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大悟骊山》《卓立苍茫》等20余种。主持或出席相关论坛、研讨会30余次。在互联网上创建并主编有“中华龙凤文化”(www.daodoc.com)网站。

地址:710002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箱:pangjin@xawb.com

loongfeng@163.com

第17篇:品牌文化的内涵

品牌文化的内涵

中国耐材之窗网 2010年5月18日

美国兰德公司曾花20年时间跟踪了500家世界大公司,发现其中百年不衰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始终坚持四种价值观:

一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二是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三是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

四是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

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是没有支撑力的,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也是缺失了凝聚力。文化说起来太虚,而是从历史上我们能看到,凭借武力和强大的军事取得天下的秦、元,却是朝代最短的朝代,文弱的宋代因为文化的繁荣却也延续了很长时间,恰是那些文功武治的汉唐却长久和强盛。一个品牌亦然。

一个企业打造了一个品牌,并很快建立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文化,一些不离不弃的守望者深谙其品牌知名的过程来之不易,也能较为精准的理解它诠释它。但是,品牌文化,毕竟要以世界的、历史的、文化的、行业的以及四周相关的人与事为形成基础,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品牌的文化内涵应该具有下面三点:引人入胜的故事、品牌理念的号召力,文化内涵的凝聚力。实质上也是品牌的文化价值和心理价值。有了完美视觉系统和形象系统的真功夫新生了,有了文化内涵的真功夫将会有走的更远和更好。

在品牌建立和管理过程中,品牌建设靠的就是5份素质、3份文化和2份长相。这个规律简单的说就是,品牌要用5份的气力提升自己的素质,3份的气力构筑自己的文化,2份的气力完善自己的形象”。

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品牌文化和素质呢?品牌故事营销——芬奇的绘画,在画面的光环之下,还隐藏着别样的神奇,堪称品牌塑造的达芬奇密码。很多企业想对外“说”自己的品牌,往往无从说起,只能用钱砸!从本土品牌中找到几家,它们用故事作载体,收获了不俗的传播效果。

1、凤凰古城

相信很多人认识凤凰是从作家沈从文那篇《边城》开始的,小说中灵秀的山水、淳朴的民风,善良的翠翠和爷爷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引发了游客前去旅游的潜在欲望,当游客在欲望推动下实际前往后,就形成了某种意义上一次完美的营销。而湘西也适时推出“为了你的到来,凤凰等了千年”的宣传标语,每个到达凤凰的游客在看到标语的瞬间,内心都会涌起一股浪漫的感动。

在凤凰品牌的形成过程中,在景区和游客之间搭起桥梁的是沈从文先生和他的那篇名作,而凤凰的发展脉络中也几乎每处都闪现着沈从文先生的影子,这就是景区品牌故事营销的一个好例子。

2、爱斐堡酒庄的故事

爱斐堡酒庄定位为“全球酒庄新领袖”,她的登场也吸引了众多领袖级人物的关注:开业典礼由著名主持人水均益主持;国内外专业协会的众多领导和权威专家与会:OIV副主席雷纳,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任刘长友;王中军、江南春等知名企业家和葛优、冯巩、唐国强等著名影视明星也一同见证了爱斐堡的诞生。

2006年份爱斐堡期酒仅发售100桶,定价为每桶18万元,而成品酒上市时的定价将是每桶28.8万元。这批葡萄酒“期货”受到各界的追捧:作为欧洲最大的葡萄酒经销商之一,德国TXB公司现场订购了20桶期酒,计划未来销往欧洲市场。此外,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以及冯巩、葛优等知名人士也都欣然订购,结果100桶期酒在不到1个小时之间抢购一空,创下中国葡萄酒期酒销售首次也是最大一次的记录。

爱斐堡还推出了中国第一款葡萄酒不动产——“储酒领地”。这款产品包括一桶爱斐堡最高品质的葡萄酒产品,以及爱斐堡独立储酒位的长期使用权。在开业当天,王中军、江南春和唐国强等知名人士接过了象征“储酒领地”所有权的钥匙,成为“储酒领地”的第一批“领主”。

2、玛丽女王号的故事

玛丽女王号喜欢与人分享这样一则故事:美国新泽西州89岁老太比阿特丽丝.穆勒被人们称作“住在船上的太太”,因为从2000年起,她已经在豪华游轮上住了近9年,成了这艘船上惟一的“永久居民”。当然,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中西方的文化差距,她们可以将邮轮旅游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

其实,这样的案例很多了——天下湖泊数不清,惟有英国尼斯湖和新疆喀纳斯湖轰动一时,这主要得益于湖怪的故事。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喀纳斯又把图瓦人的神秘信仰编进故事中。

这说明景区有无文化内涵始终是牵引市场的焦点,并越来越引起景区经营者兴趣。例如,北京温都水城把“平西王府”和自己捆绑在一起;珠海圆明新园以清宫故事作为主要卖点,梅溪牌坊则依靠华侨传奇故事打开了市场。

品牌故事的发展大约经历过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并不是严格递进式的,它们交错存在,只是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一、关注钱袋的品牌故事。企业主要以像沃尔玛一样吆喝着“天天平价”的平价品牌,或比如河南洛阳栾川的几家景区以“10元门票、10元住宿、10元农家饭”获取消费者的注意,并形成不同口碑。

二、关注脑袋的品牌故事。这个过程中,品牌故事更加精细化和量化,而且经得起考量。品牌故事往往会清晰地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故事向消费者说明来我们品牌性价比的优势。

三、关注心的品牌故事。蒂芙尼(Tiffany)和迪斯尼乐园都是直接关注消费者的心的品牌。这个过程中,品牌故事解决的是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并且负责向客户提供不同层面的情绪体验。

当然,品牌编故事不能胡编乱造,而是应梳理企业文化,达到转化文化资源,提高产品品位,增加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低成本传播品牌的目的。

第18篇: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

论汪曾祺散文中的文化内涵

摘要:汪曾祺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的旧学功底很好而且历经了痛苦的磨难,饱受沧桑。这无形中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在这个物质世界急速进步而精神世界遭商品侵蚀日趋苍白和贫乏的时代中,它的出现别有一种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汪曾祺散文中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汪曾祺 散文 文化

引言:汪曾祺不是那种以气势宏阔、史诗般的作品来构筑文学地位的作家。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奇幻的文学世界。美国美学家布·洛克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①对汪曾祺而言,这种独特的人类观就表现在他对艺术审美意识的把握上。进入新时期以来,汪曾祺不仅以他那一篇篇风格独异空灵的小说掀起阵阵波澜,他的散文创作亦同样以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获得了世人的认同。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散文成就在其小说之上。正确与否姑且不论,这起码证明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正文:

汪曾祺因为小说《受戒》一举成名。几十年来,人们对他的小说多有溢美之辞。殊不知,汪曾祺小说文体美与性灵的特质其实得益于他的散文。小说的“虚”与散文的“实”完整着汪曾祺的精神世界。自20世纪末以来,余秋雨等人领起的“文化研究”已经热了很久;对文化话题的阐释也分出了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这时,我们想起了汪曾棋。他无论何时都没有“赶时髦”的想法,然而被时代印证了是先进的。1989年3月出版的散文集《蒲桥集》是对汪曾祺散文创作成就的一次检阅。编者在前言中说“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稚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妆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此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指向和美学特征。汪曾祺的目光轻轻掠过人世间的纷扰与繁乱,一往情深地行走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走廊之中,把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在散文中挥洒得淋漓尽致。深刻映衬了他那东方知识分子复杂文化心理。

汪曾祺的精神命脉中融入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长期浸染和熏陶。他曾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希望寄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能把它们揉在一起。”这种审美方式正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因而在汪曾祺的笔下我们很难看到那种雷霆万钧,气吞山河的雄壮景观。这里有的只是静穆幽远、秀色可餐的江南风景。在一种或平淡或超脱的境界中寻求人生与大自然的和谐、完美。且看汪曾棋饱含深情地描写昆明翠湖的一段文字: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象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象要滴下来。

——《翠湖心影》

这“不大”、“不小”正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心中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和标尺,他们希望在这安静的自然中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永恒。特别是步入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在到处摧毁、吞没着浪漫主义诗人心中那种鸟声欢唱,溪水渠渠的自然景色,人们的心灵世界也正日渐疲惫和焦灼。如何守住人类这最后的精神家园确实是摆在敏感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沉重课题。汪曾祺就致力于在山水游记中表现这种温和的人文理想。他最感兴趣的,也是具有中和之美的自然风光,因为在那里面孕育着他生命的情感和信念。他的审美理想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态太接近了,他用一种非常平缓的语调来诗意地描述生命中的那份恬淡和舒卷自如。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从容,淹没了生活的大悲大喜。汪曾祺就这样很有兴致地生活在似传统又非传统的精神王国里。他对现代社会高度的工业文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认真思索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之相协调。在《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一文中,他特别欣羡地提到现代人所需求的心灵慰藉“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居住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的人需要度假。他们需要暂时离开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安静,需要清闲。”惟有在富有人文气息的大自然中,人们才能找到最属干自己的东西。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昆明的雨》、《初识楠溪江》、《天山行色》、《湘乡二记》等无不写得轻巧倩丽。这实在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东方古老文化的依恋和痴迷。汪曾祺还有一些回忆性的散文也在平淡的记叙中弹奏出一种人文理想。例如《跑警报》一文,描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为躲避日机轰炸而跑到郊外情况虽然十分紧张但大家并不因此慌乱而是举重若轻非常坦然。作者因而在文章中感叹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碎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还有《泡茶馆》一文亦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人文理想对知识分子心理的巨大制约和影响。正是骨子里认同了这种价值观,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风雨如晦漫漫黑夜的环境中保持一种傲岸、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守住自己精神的家园。汪曾祺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生活的自强不息精神,他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散文中表现出这一点,体现了他对完美人生境界的寻求。

汪曾祺的散文在某些方面酷似二十年代后的周作人。当年的周作人在经过“五四”运动的狂热呐喊后,便退守到自己的苦雨斋中为隐士。政治上的周作人或许为人们所不屑,然而他在那种相对淡泊,宁静的心态下却接二连三地写出了个性极为鲜明,文化意蕴极为丰厚的散文来,构成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一道奇观,留下的是让人们倍感亲切,留连忘返的审美空间。虽然我们尚不能断言汪曾祺散文已达到周作人的这种境界,但他们的文化心态是相近的,所追求的美学风度是相近的。假如我们把审美的时间和空间拉得更长些、更远些,那么我们将发现汪曾祺的散文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第19篇:做事文化的内涵

做事文化:“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扫除阻碍做事文化的各种壁垒,所有壁垒都是人造成的,所有壁垒都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打破的。要让做事者大有可为,混事者没有市场,碍事者人人斥之。

第20篇:快乐文化的内涵

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快乐成长——快乐文化的

源动力:美好的企业愿景,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与朴素和谐的同事关系氛围; 驱动力:实施了有效的绩效,员工获得了强大的工作成就感;

永动力:拥有完善的制度,和谐的文化和给予员工满意的回报。

做事文化:“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扫除阻碍做事文化的各种壁垒,所有壁垒都是人造成的,所有壁垒都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打破的。要让做事者大有可为,混事者没有市场,碍事者人人斥之。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doc》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