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2022-03-2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都是经验和教训

都是经验和教训,开车的人一定看看!

1、刚拿到本时,什么都想开开,连拖拉机也没放过;现在是能不开就

不开别人车,觉得自己的车还是最好开的。

2、刚学会开车时,觉得五档没有什么用(开不快),几个月后,觉得一档没什么用,感觉用二档起步好,现在觉得一档到五档都很管用。

3、开车一年时,觉得自己车技非常了得,什么车都敢超,什么车都不让,路就是我家的;三年后,几乎天天跑长途,看多了各种事故,知道了什么巧事都有可能发生,车速也放慢了不少;现在知道了市区里公交

和出租就是爷,高速上卡车也是爷,哪里都得让着他们。

4、开熟了以后,觉得黄灯亮了就是用来抢的;后来觉得黄灯是用来停

的;现在过绿灯都要带脚刹,让一让那些抢黄灯和闯红灯的。

5、刚开到车,就觉得自行车,摩托车和行人真让人心烦;现在经常骑

骑车,走走路,发现汽车才是最不讲道理的东西。

6、从前觉得有事就得急刹车,那车胎的尖叫专门用来警告不遵守规则的人;现在知道,能让就要让,汽车不是想停哪就停哪的,后面的车也

不是你能停他也能停的住的。

7、从前给人迸道时,还要向前挤一把;现在只要有个迸进来了,就让

一把,心里琢磨着此人是不是急着去医院。

8、从前觉得在车流中窜行,能抢到不少时间;现在发现只要选的路好,

并不比那些开F1的人慢到哪里去。

9、从前觉得在人流中穿行,是车技的象征;现在知道,人的价值,是

无法用钱衡量的。

10、从前高速公路开车时觉得140比100公里快很多;现在知道到达时只比开160的慢那么半个小时,而且不用到了地头到处找厕所。

11、从前觉得偶尔违章没有多大关系;现在知道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

关系只是在于次数的不同,运气的好坏没有多少因素。

12、从前发生事故总想暴打对方一顿;现在被人追了尾都想私了算了,

吃点亏总比天天跑大队和保险公司来的实惠。

13、从前被无聊的人士骂一句,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现在最多也只是

伸出一根手指告诉他天堂的方向。

14、从前觉得别人乱开车就想教育对方一下;现在反而觉得教育自己不

能像他一样才是最管用的。

15、从前觉得车停哪里都一样;现在停车要看看边上是什么车,后面是什么车,能不能与他们保持安全的距离,保安室和摄像机能不能看到

车„,反正想的挺多的。

16、从前后面向外头向内,现在后备箱顶着墙,能有多后就多后,小偷

就没有光顾过后备箱。

17、从前停车顶着前车停;现在停好车都要向后多倒个半米,哪怕后面

再停个车顶上来,自己也能出的去。

18、从前停车总是要把后视镜给收起来;现在能不收就不收,因为它可

以帮别人远离你的车,就算坏了也比做漆来的实惠。

19、从前修车听师傅的;现在师傅叫我:师傅,您看这东西换不换?

20、从前保养,觉得常换的机油好坏都一样;现在知道,换好机油省油

省时间还省钱,而且配件都要原厂的或品牌的。

21、从前觉得10升油耗只比九升多二块钱(五年前);现在知道了,

一万公里可以省四五百元,一年可以省个养路费。

22、从前觉得保险保的越全越好;现在只买三责和车损,加上小心驾驶,

但三责买的很高,最少二十万起。

23、从前觉得装了倒车雷达,倒车的时候可以不用操心,现在知道倒车雷达也有盲区,并且车后面随时可以出现障碍物,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最保险。

24、从前去加油总是很有钱的说:“给我加满”!现在知道了加满一箱

油在市区拉着几乎等于拉着一个人,学会只加半箱油。

25、从前很羡慕哪些雪亮的疝气灯,晚上开车总喜欢开着远光,不管对方是否晃眼,现在知道了,如果对方什么也看不见,处在危险边缘的也

包括自己。所以每次会车首先变成近光。

26、以前路边停车急着下车时开门就下,现在再着急也要看看后视镜,看后面有没有跟上来的自行车和摩托车,车门碰了人家就不轻.。

推荐第2篇:20条经验和教训

从《乔布斯传》里得到的20条经验和教训

来自:大学生励志网 -92885小时前 |

阅读原文

1.不空等

乔布斯年轻时,他要是想要某样工具来造点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会直接去找源头要。 他回忆起在12岁的时候,他想要造一个计频器,于是直接在电话簿里找到了HP的创始人Bill Hewlett,找他要了那些零件。 2.打造自己的现实

乔布斯很早就懂得,要是不喜欢生活中或世界里的某样东西,就改变它们,要么通过行动,要么通过纯粹的意志力量。

Hoffman后来叹道,“现实扭曲力场有鞭策的作用,但接着现实会反击。”——Joanna Hoffman是苹果早期Macintosh团队成员之一。

“我不想当父亲,所以我就不是。”乔布斯后来说。声音里透着一丝懊悔。 3.控制能控制的一切

在某种程度上,乔布斯是个嬉皮士,但和上个世纪60、70年代谈情说爱的自由精神不同,他是个注重细节的控制狂。 他要控制他的环境,把产品看成是他自身的一种延伸。 4.承认自己的错误

乔布斯有时很严厉甚至不近人情,这点在他和他第一个女儿之间表现得最为典型。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开始面对死亡,也越来越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做了许多我并不自豪的事情,比如在23岁时让我的女朋友怀上了孩子,处理方式也十分不妥。” 5.了解自己

尽管并不总是清楚旁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外貌举止,乔布斯对自己过人的头脑却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困惑地发现:他比父母还要聪明。

6.给不可思议留一扇门

乔布斯是个探索者,一生都在追求精神上的启迪以及身体的净化。他并不特别信仰宗教,但也不否存在人类认识之外的事物。

“我想,不同的宗教就像是不同的门,通往的是同一个房子。我有时想,房子是存在的,有时又不这么想。这真是个伟大的谜。” 7.别退缩

乔布斯的暴躁情绪和时不时的过激反应都是出了名的。在产品研发上,他的评价非黑即白,不是极佳就是狗屁。

“他为人既开明又残酷,”她回忆说,“真是奇怪的组合。”——Chrisann Brennan,乔布斯的前女友

8.被出色的人包围

不管他承不承认,乔布斯不是什么都会的。没错,他可以对每个产品每个广告活动施加巨大的影响,但他也知道,世界有些人的技能是他无法企及的。乔布斯早期和Steve Wozniak的搭档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和Wozniak搭档而获得了早期的成功,给乔布斯未来和别人的通力协作提供了模板。 两个月后他准备要测试了。“我在键盘上敲了几个字母,我被惊呆了!它们在屏幕上显示了出来。”那是1975年6月29日,是个人电脑的里程碑。“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Wozniak后来说,“人人都在自己电脑的键盘上敲下一个字母,看着它在眼前的屏幕上显示出来。” 9.打造一个A级团队

通常情况下,公司和经理会满足于水平一般的员工。而乔布斯重视人才,并认定在一家全是A级员工的公司里,任何矛盾摩擦都可以被出色的成果所抵消。他可能是正确的。 “生活里的大多数东西,最好的和平庸的之间约有30%的差距。最好的航班、最好的膳食,都可能比平庸的要好上30%。在我眼里,和水平一般的工程师相比,Wozniak要好上50倍。他光用脑子想就能开会。Mac团队就是打造A级团队的一个尝试。人们说他们无法和睦相处,说他们会相互憎恨,但我发现A级员工喜欢和A级员工共事,他们压根就不想和C级的人共事。”

“这么些年来,我懂得了,要是你有非常优秀的员工,你根本不需要像照看婴儿般看着他们,”乔布斯后来解释,“期待他们有优秀的成果,你就能让他们做出优秀的成果出来。” 10.做自己

乔布斯经常忙于做自己,以致于忽略了别人是如何看待他的,特别是在他那早期当嬉皮士的日子里。

“开会时我们没法不看他那脏兮兮的脚。有时候,为了释放压力,他还会在马桶里把双脚浸湿,这一举动可没减轻他同事的压力。”——Mike Markkula,苹果首任主席

11.富有说服力 拓展阅读《如何成为一名说服大师》

早期的乔布斯要是在旁边的话,气味的确是会有点难闻,就是这样的乔布斯把自己训练得能长时间不眨眼地盯着别人看,还发现了用这招可以说服别人做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它能够救人的命,你能想办法把启动时间减少10秒吗?”他问。Kenyon说有这个可能。乔布斯走到白板前,说,“假如有500万人在使用Mac,而每天需要额外的10秒来启动,加起来每年就有近3亿个小时,这就相当于每年至少救了100条命。” 12.告诉别人怎么做 乔布斯称不上是真正的程序员或者技术工程师,更无法和微软的比尔盖茨相提并论了,但是,他对技术和设计有着一种直觉的理解,这最终改变了世人对电脑的期待,更改变了消费电子行业。

“老实说,我们原来并不知道„友好‟对电脑意味着什么,是乔布斯告诉了我们。”——Terry Oyama,早期Macintosh设计团队的成员。 13.相信你的直觉

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凭直觉不只一次抓住了机会。而乔布斯对自己的品味有着深刻而恒久的信仰,深信要是自己喜欢些什么,公众也同样会喜欢。而他几乎总是对的。 “贝尔在发明电话前有做过任何市场调研吗?” 14.敢于冒险

在他整个职业生涯里,乔布斯抓住了多次机会,首先是成立了苹果,然后出走,直到1997年再回来。在一个大多数公司都在想方设法进行多样化经营的年代,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却反其道而行之,削减业务,精简产品,专注在相对较少的领域上面。如果他认定某样东西将来会获得成功,他会改变苹果整艘船(或至少某些方面)的航向,朝一个方向进发。 乔布斯的管理哲学之一就是,要不时地抛抛骰子,把公司赌在某个新的想法或科技上面。 “我有这个疯狂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iPod的广告影响来卖出更多的Mac。此外,iPod还可以把苹果定位成创新的、年轻的公司。所以我把7500万的广告费用拨给iPod,哪怕这个产品按比例还分不到1%。这意味着我们完全统治了音乐播放器市场。我们比别人多投入了一百倍。” 15.用优秀延续优秀

无论是产品还是电影,乔布斯总是力图要创造优秀的后续产品/续集。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他做得并不成功(比如Lisa电脑),但他在皮克斯和苹果都证明了自己能够做到。 “在商业上有个经典的东西,就是„第二款产品症状‟。”乔布斯后来说。“背后的原因在于你并不了解你第一款产品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6.做艰难的决定 优秀的管理者和领导都愿意努力工作,也经常做不受欢迎的决定。乔布斯当然不怎么在乎别人喜不喜欢他,因此,做艰难的决定的时候,会更加轻松。

他做的最明显的一个决定是要彻底把Newton终止掉——它是世界上第一款个人数字助理,拥有还不错的手写识别系统。

17.演讲演示(presentation)意义重大

乔布斯痛恨PPT演示,但或许相信讲究的产品展示至关重要。

“包装可以是个剧场,它可以创造一个故事。”——Jony Ive,苹果设计师 18.想办法平衡你的火爆脾气

不知乔布斯是否真的成熟过,但他的确懂得了在他和其它苹果人之间存在缓冲有一定的用处。

在一家CEO容易暴躁大怒的公司里面,Cook用冷静的头脑、舒缓的口音、安静的凝视,掌握着局面。 19.为今天而活

就算乔布斯癌症缠身,苦苦挣扎,他也很少慢下脚步。这个疾病反而帮他集中了精力,用来追求他最宏大的一些梦想。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箴言,它帮我做出了生命中的重要决定。”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最好的办法,能帮你躲开„认为自己有什么可失去‟这个陷阱。你赤裸裸的身无一物,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追随你的心。” 20.分享智慧

乔布斯不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他对产品和成功充满激情,但直到病入膏肓后,他才开始伸出手来,和科技界的人分享智慧。

“我也会继续指导像Mark Zuckerberg那样的人,我剩下的时间里就会这样做。我可以帮助下一代记住伟大公司的传承并学会继续这个传统。硅谷一直对我支持有加,我应该尽我所能来回报它。”

推荐第3篇:工作中的教训

工作中的教训

——教导处工作的反思

合川区古楼镇中心完全小学

刘金容

回顾自己担任小学教导主任以来的工作,我心中经常在反思,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怎样的意义,我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格自律并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从中我也感受到了投入工作才能享受工作的快乐,因为我坚信一切的回报都是和投入成正比的,我愿意用最大的真诚,对教师、对学生、对学校负一份职责。可是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我全身心地投入,但值得反思与不足之处也有不少,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缺乏细致性

工作中还缺乏细致性,想问题还不够全面。缺乏工作的前瞻性和经验。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的反思-改进-再反思-再改进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完善的。

二、缺乏创新的魄力与勇气

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我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胆子。学校教导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是校长的参谋和助手。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我意识到学校教导主任的职责一是管理,二是服务。所谓管理,就是要督促广大教师贯彻落实教学常规,纠正教育教学中的违规行为。服务就是要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有效的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业务能力提高。但是,管理工作肯定不是人人满意。某些情况下,由于本人对工作要求过于严格,对有些总慢半拍的教师,或对有些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能给予满意的答复,而得不到这部分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三、深入不够

深入课堂、深入班级听课不够,不能全盘了解教师教学动态。教学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对教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做出及时的指导。对教师业务提高工作和深入创新力度不够。

四、教学质量反复

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不高,出现反复,甚至下滑,客观上是由于学生来源复杂、基础太差造成的,主观上任课教师和本人也有责任,今后要想办法,通过严抓教学常规管理,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来改变现状。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不足,我将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才能,始终坚持正确抓好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团结和带领广大教师把工作做得更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

推荐第4篇: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专题

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

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在班主任工作当中的经验与教训,我感到非常荣幸。我觉得,经验与教训不是事物的正反两面,而是孪生兄弟,其本质完全一样。教训可以成为避免失败的经验,经验也可能成为阻碍成功的教训。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交流经验与教训的机会。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既要教学生读有字之书,又要教学生读无字之书,既要教学生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做人。”

勤劳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俗话说得好,勤能补拙。要勤到班级中去,勤到学生中去,勤与科任教师交流,勤督促,勤记录。班主任经常到班里走走,也可以随便问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也许是这么不经意的走、看、问,或许就能够发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从而才能够提前将它们很好地处理,避免不和谐“音符”的随意跳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班级工作就会心中有数;这既是班主任工作的需要,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要勤鼓励、勤表扬。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尊心、上进心、表现欲,要多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要发现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表扬,这样不但可以增进师生间的友谊,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优点得以充分表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寒冬里的一缕阳光,将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责任感,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基础。作为班主任应该有更广泛的爱、无私的爱、真诚的爱。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一个没有爱心的班主任,就不会有充满爱的集体。一个没有爱的集体就是一潭死水。“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会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分歧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

在治理班级、维持班级稳定中,治理班级要严,确实是有一定作用的。一方面班主任是一班之主,平常与同学们接触最多,作为班主任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这样班主任工作才有说服力。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疑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模仿的样板,因此,班主任时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起威信,才能更好地约束学生,从而更好地管理班级。

另一方面是是针对班级和学生而言的,表现为班级要制定严明的班级纪律,因为只有严明的纪律才能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才能使班级稳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在严格的班级管理中,当然还要培养一批得力的班干部。提高班干部威信。让班干部轮流值勤管理纪律。同时让学生们监督班干部。这样管理班级的效率才会越来越高。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是在摸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摸索,班主任工作既有规律可循,但又没有固定的模式。总之,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上进心和使命感,要有宽阔的胸怀,科学的方法,要多一分尊重,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善待每一位学生,欣赏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未来的辉煌,就在我们的无私奉献与关爱之中。 以上,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以来的一些体会,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敬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推荐第5篇:热水器的经验和教训

热水器的经验和教训(转)

一个温暖的家庭是需要一个好的热水器的,在一天辛苦的奔波之后,尤其是在北京这块春暖花开之时就黄砂满天飞的土地上,一个好的热水器就更加凸显他的作用了,呵呵。

这几天一直过着“你是风儿俺是沙”的辛苦日子,那叫一个惨,据说这几天北京地面降落的浮尘需要用7000多节火车才能运到北京,我们整个在一个大沙坑里过活!

俺的热水器是和浴霸、烟机、灶具一起在家世界分钟寺店买的,赶上“买500返200,每500用100”的促销,用买热水器的钱买的烟机和灶具,浴霸是直接打折,所以还算可以了。我不止一次说:装修后期已经筋疲力尽,没时间和精力再纠缠价格了,商家多少让点儿,我也就是图个心理平衡罢了。所以再次强烈建议,收房还有一段时间的TX们,早点进入到装修的战备状态中,一来可以多比较多看,二来就可以寻找到自己满意的价位了。 闲话少说,说说咱地热水器吧。

先说品牌,之前我询问过很多过来人,主要集中在几个品牌,哦,对了,先声明一点,俺家是用燃气热水器。父母家的电热水器,一个人洗完以后就要等很长时间,而且如果洗澡的时间长,烧久了烫,烧短了凉,不舒服不爽,而我和LG用的燃气热水器,热水来的快,洗多久都行,所以俺想都没想,就铁了心要燃气热水器了。品牌嘛,过来人大多推荐万家乐、松下、林内,如果对我的抗日情结忽略不计,俺家现在用的松下是非常好用的,但是为支持国货,我去看了万家乐。但是万家乐真的让我很失望!当然或许是我赶上了一个状态低迷的万家乐XS,总之整个过程不太顺利。最后选无可选,选了林内的11升热水器。

总结起来,万家乐和林内的不同主要有:

1、我看中的万家乐10升热水器的进出水口和一般的热水器水口位置正好相反,但是我家的热水器水路早就改完,不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林内包装箱里标配的排气管86cm,不锈钢材质,超出的仍可配不锈钢的排气管,30元每米。而万家乐的标配是60cm,超出的只能配铝箔材质的排气管,12元每米,没有不锈钢材质的匹配。

3、林内标配水管2根,万家乐一根

4、林内二次上门不收费,万家乐二次上门收费15元一次。综合以上因素,我选择了林内。

大家在热水器的时候购买专业品牌的就可以了。专业作电热水器的品牌分国际和国内。国际品牌:A。O。SMITH,阿里斯顿太贵,赛德隆,比力奇价格比较合理,60升899元。国内品牌:金友,康泉,丹普都是专业老厂家。价格在700-1000之间。其中,丹普60升,竖式899元,卧式989元。帅康的价格差不多,60升双加热管999元,50升双加热管899元,同样升数的单加热管的便宜100元。不建议买HAIER,售后服务不太好。

燃气热水器万和、美的和万家乐都不错。三大品牌在国美销量前三名,质量都没问题,就看哪个便宜。还是万和的最便宜,8L,588元,国美,大中都有。没必要选超薄的和有温度显示的,功能越多越贵,也越易出问题。再有就是“混血儿”林内、松下、林内等,也是业内人士推荐品牌啊,呵呵

我在论坛里游荡的时候,总是看到TX们询问装什么牌子的热水器之类的问题。其实也是,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热水器,很容易让咱眼花缭乱。其实关键就是看“你需要什么”。特四处网罗大贴,总结如下:

一、目前热水器主要分为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

1、其中电热水器分为储水型与即热型。储水型热水器是人们所常见的,是传统型的热水器,体积较大,性能很稳定。这种热水器一般都是放在卫生间,它的优点是在装修时期水管布线量小,省钱,在卫生间使用热源近,热量损失小。缺点是体积大,储水量是有限度,家庭成员多的话,不能持续使用,而且温度逐渐变低,对于洗浴时间长或有大浴缸的人不太适合。

另一种是即热型热水器,它可以随时提供热水,很方便,从用量与使用时间不受限制。但是它的缺点过于明显,它的使用功率过高,用在洗浴时功率达到7000瓦左右,在夏季的用电高峰时使用,会有影响;还有一个是需要从配电箱单独引一根不低于4平方的线路,综合成本来看比较高的,不建议使用。 电热水器其实没什么高科技,主要是内胆。内胆分两种:钛金内胆,它是一种钢板含钛金属;搪瓷内胆,内胆表面的瓷釉为非金属材料。

2、燃气热水器分为直排型与强排型,直排热水器容易出现危险,现在已不允许使用。重点推广的是强排型热水器,这种热水器体积较小,使用起来便捷,得到大多数用户的认可。它的优点是即开即用,热量持续,使用过程不受时间限制,从便捷方面来讲是很不错的。缺点是在装修阶段管道布线费用较多,热源与终端距离较远的话会有一个热量损失。

一般的燃气热水器都要放在厨房,而且必须离室外近的地方,所以源与终端就有一个距离,形成一定的热量损失。不过现阶段还有一种平衡式热水器,可以放在卫生间,同样的问题是需要将燃气管道通向卫生间,可以一准两得,但是需要改动燃气管,而且有安全方面的隐患,所以不建议将这种燃气热水器放在卫生间。

3、太阳能热水器的供水形式分为承压式与落差式.承压式的优点,它的原理是热水出的同时冷水随时往水箱中补充冷水,随时上水,出水压力同自来水的压力相同.水压较大.它的缺点是1.较费电,因为要经常启用电加热。由于在冬天太阳能的水温一般情况达到

四、五十度,洗浴的温度也要在四十五度左右,承压的原理是用冷水顶热水然后出水(就像电热水器一样的用法,如果把电热水器的温度烧到45度左右的话,基本上是洗不了几分钟就没水了)。因为冷水和热水在水箱中要进行混合和热交换,使水箱中的水温很快下降-低于洗浴的温度,导致热水利用率降低。为了能够满足用水,只有经常启用电加热来继续加温。因此较费电。2.承压式采用热管加热,管中不走水,利用传输介质导热,采热片在水箱桶中的触头温度非常高,在北京碱性很大很容易结垢,很快会降低热效能,甚至烧毁。 落差式的优点:热水出的同时冷水不会进入水箱中,直到热水用完后冷水才会自动进入到水箱中,水满后自动停止。不会造成混合和热交换,不用经常启用电加热。在冬天只靠阳光就可以每天洗热水澡。另外真空管国标设计寿命是15年,热管国标设计寿命是为10年。 落差式的缺点:出水靠落差,如果楼顶与出水点的距离小于7米的话,出水压力不大。对上水时间有限制。落差式的热水器在解决水压问题时可以单独加一个管道增压泵,一准两得,是很方便的,所以个人认为落差式的热水器为家庭用户的首选.什么样的热水器是最适合于自己家的,在热水器的选择上,节能是一个考察的重要指标,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使用方便,因从热水器本身的角来讲,几种热水器都是利敝共存体,运行费用上来讲也是大体相当,太阳能热水节能,但是前期的费用投入也不能排除在外,还有一个是它的使用过程中,同时需要电的辅助.

二、至于如何选择、安排热水器:

1、单卫:厨房的热源与卫生间的面盆水管距离在10米以内时可以考虑燃气热水器,放在厨房,如果超过这个长度再考虑在卫生间加电热水器.厨房单加小厨宝.

2、双卫:户型结构是两个卫生间距离近,而与厨房距离较远,可以两个卫生间共用一个电热水器,厨房单加小厨宝.户型是一个卫生间与厨房近而另一个卫生间较远的话,可以在厨房加一个燃气热水器,像这种情况,离厨房近的卫生间是客卫的较多,主卫放置浴缸,提前放的冷水与后来的热水有一个好的中和,热量损失可以不计;也可以在主卫再放置一个电热水器,搭配使用.

3、复式三卫的结构(顶层):适合于太阳能热水器与燃气热水器搭配使用,因为单线距离较长,使用不便。

4、热水器,使用的费用上,燃气的便宜,但厨房和卫生间离着远的,就要用电的,燃气的一时半会过不去,或者厨房安个厨宝。如果您有浴缸,选燃气的要好些。

5、安装上,电的没有安装费,燃气的有安装的配件费,第一次安肯定贵,因为要走管线,走的管线,阀门,接头都要钱。

6、使用上,家里人要多或喜欢洗的时间长,就安燃气的方便,电的热水没了还得等加热。

再说我家的热水器,呵呵。在铺铝扣板天花之前,我先让林内给我送货及铺设热水器排烟管道。没想到请了半天假,在工地苦等工人,工人来了以后说,以为我是要改煤气管道,所以根本没带热水器,那铺设排烟管道一事也就根本无从谈起,这是我第一次被安装工人严重荒点,以后“当然”此等事件屡屡发生,说“当然”也是提醒各位TX对装修后期安装部分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安装总是不能一帆风顺地。。。。。。当然不是特指林内,呵呵。若干天后,工人上门铺设管道,顺便为在哪里钻孔一事劳烦了一下物业。一切还顺利,明天安装,情况容后再秉! 要和大家分享的经验教训是:

1、提前设计,先定一下热水器,水路改造时就应该做好设计,避免进出水口位置与所购热水器进出水口位置不符。因为什么规格对热水器都有,冷水口,热水口,燃气口的排列顺序都是不一样的,冷热水的间距也不一样.最好先定下来.

2、铺天花板以前铺好排烟管道,便于吊铝扣板。

3、排烟管道绝不能和烟机管道共用,容易起火且殃及邻居。

4、热水器的排气孔要预先打好的,如果等贴好瓷片后再打孔,就改毁砖了。所以,在装修前一定要选好抽油烟 机,炉具和热水器等,以确定打孔的大小。

5、入水口处的管件与热水器不可直接相连,必须用大于300mm的软管过渡连接。

6、很多TX为了美观也好,节约空间也好,会考虑把热水器包在橱柜的吊柜里,当然燃气热水器外壳不是很热,起码摸上去不烫手,只有排气管会很热,但离木质结构的柜板比较远,所以不会引起火灾的。但如果是非平衡式热水器还要考虑燃烧需要的空气,所以要在柜板上开孔通气,当然平衡式的就不用了。要做百业门,或者去掉顶低板,用铝合金拉条。

7、插座的安排:

热水器:距地面1200mm左右,在热水器的下方偏左或偏右,不影响冷热水和煤气管为准。 小厨宝:距地面500mm左右,在水槽柜相邻的柜子里。避免上下水漏水后,溅到插座上。

TX们,希望你们选到自己喜欢的热水器,然后沐浴在幸福里,过着棒棒糖一般甜蜜的小日子,希望大家辛苦装修后可以在自己的安乐窝里乐得屁颠屁颠的,呵呵

推荐第6篇:无锡招商经验和教训

一、无锡招商引资取得的成果及其经验和教训

(一)无锡招商引资取得的成绩

根据县委安排,我们于2007年7月赴无锡市崇安区挂职锻炼,我被任命为通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挂职期间,我直接参与了通江街道办事处安排的相关工作,深入无锡市部分开发区、部门和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对他们的招商引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仔细研读了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资料,努力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以求获得更大的收获,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实际。在无锡挂职的二个月工作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无锡的招商引资工作特点鲜明,成绩显著,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实现GDP的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到位注册外资达到27.5亿美元,同比增长37.1%。“三谷一基地”(硅谷、液晶谷、药谷和动漫基地)项目到位外资取得重大突破:全市“三谷一基地”项目完成到位注册外资10.62亿美元,占全市比重由19.8%增长到38.6%。增资项目取得新的突破:全市新批增资扩股企业46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78个。协议注册外资28亿美元,同比增长85%。新批世界500强项目数超过全年计划:全市新批16个世界500强外资项目,比上年全年多5个,其中日本富士、法国法液空、美国康明斯、美国国际纸业是第一次在无锡投资的500强企业。其中由韩国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占2/3股份)和欧洲意法半导体(1/3股份)共同投资兴办的海力士-意法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项目,从2003年4月寻找项目源,历经招商、洽谈、报批、建设和融资五个阶段最后终于落户无锡新区,成为无锡发展史上惟一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核准的工业项目,也是江苏省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该项目的成功落户,体现了无锡科学的招商理念和全新的招商方式,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借鉴。无锡的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有目共睹,其做法和经验可圈可点。我们与无锡相比客观条件虽然不尽相同,不可能通盘移植,但理念上的启迪及适合我们的做法和经验,无疑会使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少走一些弯路。

(二)无锡招商引资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无锡能够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与其优良的发展环境、灵活的招商方式和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是分不开的。学习研究无锡招商引资的做法和经验,对于经济基础较薄弱的我县来说,有着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经验一:合理的产业功能定位是招商引资的关键。素有“小上海”之称的无锡,有它独特的发展之路。无锡在发展初期就注重了园区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合理规划。根据区内地理环境、资源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产业优势明确了园区功能和产业定位,以防止由于产业同构和产品雷同所带来的市内重复建设和自相竞争,形成了各具特色、错位发展、有机互动的整体发展格局。在产业发展上突出特色,突出先导产业大项目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形成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群和产业带。例如无锡新区凭借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先后被授予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江苏软件外包产业园等7个与软件、IC相关的国家级或省级品牌,培养了大批软件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如今,软件设计及外包、

数码动漫、IC设计已成为新区三大特色产业。在招商引资区域上,无锡避开与苏、昆的省内竞争,侧重于以日韩资本为招商主攻方向。现今进入无锡园区的外国资本30%以上为日韩资本,其中全国1/6的日资在无锡。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腾笼换鸟,在淘汰传统企业的同时,加快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例如,在今年6月开园的无锡创新创意产业园,现已聚集了清华紫光、好莱坞数码、天龙动画等二十多家企业,而这个园区的前身则是以化工、制造业为主。

经验二:抓好经济园区环境建设,增加招商引资的吸引力。经济园区是以利用外资为主线、以发展对外贸易为主旨的对外经济承载体。而要把外资引进来,并做大做亮,必须有一个适宜外资运作、硬件完备、软件优良并能取得满意效果的“大车间”。走进无锡经济园区,无处不可以感受到环境建设的耳目一新。园区有着共同的理念:那就是环境是园区发展的基础,需要不断提高层次,不断扩充内容。硬环境不仅要实现“九通一平”,还要打造“数字环境”、“生态环境”;软环境不仅要完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还要打造园区文化环境,形成对外全方位展示、优质保障体系、零障碍服务的优良的整体环境。无锡园区为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大手笔规划环境建设目标,倾力培育生态和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环境、人文和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城市综合发展环境等立体环境优势;重点强调环境的效率性,突出抓服务的配套性和延展性,即走“财政上缴,权利下放”的路子,融洽了与工商、税务、海关、技监等区外部门的关系,增强了服务的配套性。服务的延展性主要体现在为外商排忧解难,以情感人,以诚引资上;无锡在建立海关直通点、公共保税仓库等优化物流通关环境的同时,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建立了由市、区28个职能部门入驻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由国税、地税、银行组成的联合办税中心,建成了无行政收费的“零费区”,连续多年被英国《企业预测》杂志评为亚太区投资环境最佳工业园区。

无锡经验说明,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出资本,出效益,环境建设无止境。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变化不断创新环境优势,始终保持较高的环境竞争力。

经验三:无锡人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个创新工程来抓。无锡人认为招商引资是大学里没有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动态的、综合性的科学,是各种学科综合运用的极致,必须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方法。无锡的招商引资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果,与他们不断采用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是分不开的。在招商引资举措和方式上,无锡也积累了颇多经验。诸如:一是明确引资思路。构建产业招商思路,在完善环境条件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围绕主导产业进行规划和政策设臵,坚持宁缺毋滥原则,重点引导产业相关性资本进入,形成产业对外资的快速和发散式吸引,创出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构建文化招商思路,将园区文化作为园区灵魂,给予精心设计和着力培育,确立鲜明的园区形象展示和高品位的理念传达,以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行为识别,以此吸引外商视线继而取得文化打动的效果。二是优化招商举措。主要表现为多方面的开拓与创新。在管道选择上,除了保有传统招商管道外,无锡还注重另辟蹊径,重点拓通国外对口行业组织管道和国际顾问咨询委员会等社团招商管道,充分利用他们与企业资本接触密切且直接的特点,按

照国际惯例实行委托招商,增强了招商的专业化程度和成功概率;在招商技术手段上,注重个性化招商,针对日、韩、台、欧美不同资本的不同禀赋和产业、文化特点,分门别类地研究和制定引资策略,因资而异,投其所好,结合资本区域定位,有重点、有效率地进行招商。面向资本流动频繁且信息量大的大城市、面向日韩台资密集地区、面向主要竞争对手,建立起了覆盖面大、通畅性好、科学而集约的国内外招商网络;在招商方式上,积极尝试现代手段的运用,注重发挥网络招商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实行在线招商与离线招商相结合,在利用网络发布信息,宣传园区,提高网上知名度的同时,寻求与国外建立网上联系通道,蓄养网上招商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验四:不断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引资使地方经济强大起来,而创新才能使经济活起来。无锡经济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注重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好中求快,在优中求进,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注重了经济发展的转型:一是推动由GDP向GNP转型,冲破发展模式的“围城”,充分地开拓和利用外部的资源和市场,更快地“走出去”发展无锡;二是推动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在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大力承接国际服务业特别是国际服务外包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是推动由“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转型。加大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坚持走开放型、应用型、自主创新、科技创业之路。四是推动由重视经济增长向重视社会全面进步转型,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陷阱,坚决把发展的理念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把注意力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验五:失地农民的妥善安臵是招商引资稳定发展的保障。经济园区占用土地,涉及到农民的生存出路和切身利益,如何安臵失地农民,关系到园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宁稳定。无锡在对待失地农民的问题上也探索出了有益的经验。主要做法:一是将失地农民问题摆上重要日程,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的补偿政策和安臵政策。对用地各种补偿既不挪用占用,也不分光吃净,合理安排配臵资金的使用;二是按照城市小区建设标准整体规划农民新的居住区,采取统一建设和自拆自建相结合方式,使农民住房既能满足需求特点,又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促进农民生活消费习惯尽快向城市化转变;三是妥善解决缺少劳动能力农民的生活出路,采取土地换保障的方法,或养起来,或进入社保体系,给予其基本的生活保障;四是给农民留有土地余地和资金余地,鼓励农民通过兴办民营企业、自建标准厂房出租等途径增加创收,改善生存条件;五是设立多种服务岗位,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区内就业,同时,积极沟通外商投资企业,鼓励他们多吸纳劳动力,帮助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六是根据农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低的状况,组织好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帮助他们走出市门,走出省门,开拓更宽的就业门路。

无锡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教训:无锡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一些不足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对企业带来的污染重视不足,给当地的生态和居

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二是当时的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导致重复建设多;三是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土地粗放经营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今后在工作中要吸取他们的这些教训,避免造成严重的失误。

二、我县的现状及拥有的优势和不足

(一)现状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资金,谁有资金,谁有投入,谁就发展。这是一个人所共识的基本常识。一个地方要发展,就要有资金的投入,可是对我们望城大多数地方来说这一点非常困难。一般说来资金投入的渠道有五个方面,一是金融部门的投资,二是财政投资,三是企业自身的投资,四是民间资本投资,五是招商引资。我们从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我们望城的资金情况。

1、金融部门的投资。金融部门主要是以信贷的形式向企业投资,工、农、建、商四大银行的大额贷款权限基本上收到省级分行,县级银行无权向外大额贷款,必须在实物、实价抵押下,方可贷几万元,可这些小额贷款,根本无法解决我县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量。

2、财政投入。我县2006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刚刚达到10亿元,可见财政投入也有限。

3、企业自身投资。从望城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企业只是维持简单的再生产,不可能拿出几亿元、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来投资。

4、依靠民间资本投资。望城民营经济本来也不很发达,有钱的小老板不少,可是一下子能拿出几千万元、几亿元投资的人不多。民间闲散资金也不少,可是我们没有好的金融运作中介公司,无法将散在民间的资本集中投资。所以,民资目前也指望不上。这四条路对我们来说都行不通,这样就只剩下一条路第五条路了,就是利用外资,包括国内和国外的资金,这是赖以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再也没有别的路可走了。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经验表明,谁抓住了资金,就抓住了发展,对望城来说抓住了招商引资,就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就抓住了发展的生命线。只有招商引资,才是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措施;只有招商引资,才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最有效途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招商引资,才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奔小康的明智选择。

(二)优势

望城是长沙市的后花园,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是独有的自身优势。特别是长沙发展重心西移,为我县经济发展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遇,我们可以更好地借助省会的信息流、资金流、产业流,借梯上楼、借势发展。我县建立了科学的招商专案决策机制,在经济开发区投资兴办企业能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和保护支持。

(三)不足

我县的招商引资工作态势很好,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不小。一是招商引资技术层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二是企业规模小,相对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还未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四是引进来的企业还未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未能带动当地民营经济的兴起;五是我县招商的软硬环境还需进一步提升。

推荐第7篇:开车的驾驶经验和教训

开车的驾驶经验和教训

1、驾驶座上方遮阳板后不要夹任何东西,否则,拉遮阳板时,会掉下,就在这一分神的瞬间,可能会有意外情况出现。

2、高架和高速公路的匝道都有限速,一般不得超过40码,这一限速是有道理的。哪怕后面车鸣笛催促,也不要超过50码。

3、弯道行驶的时候,一定双手握好方向盘,不可一只手腾出来干别的。

4、新手开车,副驾驶座尽量不要载客,聊天容易分神,容易闯红灯。

5、如果有一个空的收费车位和一个空的免费车位,停到收费车位上。免费“车位”之所以空着,要么空间小,要么难度高,要么有被协警或城管贴罚单的危险。而收费车位,一般比较宽敞,有收费员引导,并且不用担心因违停被罚150元,最重要的是,不会因为撞到别人的车而废钱废时。

6、拿不准,就下车来看看,宁可多倒三把,不要盲目通过,新手不丢人,事故频出才丢人。

7、右拐弯时,一定要看两边后视镜,尤其是右边后视镜,也许会有白痴悄悄地开车躲在你的右边,如果撞了他的车,你至少50%的责任。

8、雨天、夜里、没有路灯、车多的地方,不要贸然停车,如果不甚陷入,下车看明情况,慢慢退出来。

9、对于新手来说,停车的时候,能头朝里开,就不要屁股朝里倒车,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停车。

10、开车前要养足精神,跑长途前夜,一定要睡足8小时,被负面情绪所笼罩的时候,不要开车,改乘其他交通工具。

11、开车要眼观六路,而听八方,按照怀尔斯生存手册之顶级驾驶,每5秒钟,要扫一眼后视镜。

12、在中国的路上开车,变道插队被视为一种严重挑衅。但有时又不得不插队,此时,降下车窗,伸出一只手示意,会降低对方敌意。

推荐第8篇:装修的经验和教训[材料]

装修的经验和教训

1、减少开放式陈设。为了减轻大扫除劳动强度,为了居室长久的美观整洁,开放式陈设能减少还是减少吧。笔者英式乡村混搭风格的居室里,书柜、餐边柜、瓷器柜、电视柜几乎都是开放式设计,还有分布于各个房间的隔板、隔架……如果重新装修,我会为那些柜子装上门板,至少是玻璃门。

2、尽可能多地开发储物空间。笔者于八年前装修时用钢架龙骨加石膏板的方式在两居室户型中隔出一个单独的空间,作为衣帽间,这一改变户型格局增加储物空间的做法在当时是大胆和有先见之明的。然而,依然不够!你永远不知道经年之后你会增加多少衣物,多少家居用品,所以,储物空间要尽可能多、再多。

3、选择箱式床。床下是不可浪费的储物空间,即便在床架床下用上规格整齐的储物箱,储物箱与储物箱之间、储物箱与床板之间仍然有空隙,藏污纳垢现象依然严重。一体设计的箱式床对于小户型家庭来说,非常实用。

4、使用壁纸。如果你还在墙漆和壁纸之间犹豫,我的建议是壁纸。不谈装饰效果,只从清洁和维护的角度,壁纸不会开裂,壁纸沾染上灰尘后用湿布一擦即可。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电视机、暖气等散热电器会熏黑墙壁,对于这种熏黑,壁纸比墙漆清洁起来方便太多

5、在细节处做更多人性化考虑。诸如窗帘挂钩这样的细节,不知道有多少装修新人会考虑到它的手感、使用寿命、方不方便挂取窗帘等。多在细节处做多一分人性化考虑,在日后使用、清洁时就多一分便利、一份好心情。

6、门窗尽量选择质量好的。大部分商品房,外围门窗都是开发商统一配置,外观和质量没得选择。笔者并不鼓励再花金钱自行更换(那实在是资源浪费),但在装修中增加的部分,比如内部房间门、隔断门等,应尽量选择隔音、隔热都上佳,且推拉顺畅手感好的。因为每天需要多次的开启、推拉,门窗几乎是房子最易耗损的部分,同时安装上后又不便更换,所以应用高质量产品保证长久的使用舒适性。

7、基础装修为先。在进行装修预算的时候,人们习惯面面俱到,从基础装修到家具到后期软装,

kfk 网站 t62vhn.COM

一应俱全去分配装修预算的结果是在总预算有限的形势下,各个方面都只能退让、压缩。笔者的建议是,房子的基础装修,那些做上不易拆解的部分,一定要保证质量上乘,比如水电路改造、墙壁、地板、卫浴洁具、橱柜灶具、推拉门等等,尽量不要以品质为代价来压缩预算,试想其中一样日后在居住中损坏不得不更换,该是一件多么麻烦和糟心的事情,而更换家具和软装则方便多了。所以,家具和软装在有限的装修预算下,应让基础装修先行。笔者在这点上有清晰的思路,家具和软装并没有着急完善,而是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添加、更新,最近一次家具,是一年前添置的衣柜。居住八年,房屋从墙、地,到厨房、卫生间,经过清扫后几乎还是新的。相反,与笔者同期装修的朋友,听说后来有墙皮剥落的、地板鼓包严重需更换的等等,甚至不得不重新装修,这就是为基础装修投入不够付出的代价。

kfk 网站 t62vhn.COM

推荐第9篇: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

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

1.要有一个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需要定位自己做什么合适,是做买卖还是做技术,一条路走到黑;当然,做了技术,后来改行也行;

2.做技术,就是要做精做深,成为这个行业的这个技术的专家;最好就是去国内的大公司,才能全面学到东西,能够给你培训的机会;如果大公司进不去,先到小公司练技术,找机会再到大公司去镀金,学高深的技术。千万不要自己做产品,要做也是对这个行业熟悉了,再去做。

3.积极争取机会。积极争取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比如,做技术,就需要多锻炼,多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一门技术,只要有机会去学习,都能学的会;要是没有机会,天才也没有办法学到这个技术。柳传志就说,杨元庆就是“哭着喊着要进步”(个人备注:其实就是积极的给自己争取机会,不要闲着,要通过做事提高自己),实际上,就是争取自己的机会;当然,这种强烈的进步欲望,也是领导看重的地方。每一步都走在前面,积累10年,你就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机会了。

4.积累个人的信誉。从你的职业生涯的第一天,就要按照诚信的原则办事。要做到,当人们提起你的名字的时候,说,这哥们还不错,做事还行。

5.注意利用资源。如果你有有钱的亲戚、成功的长辈或者朋友,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得到更加顺利的发展前景。

6.注意财富的不断积累。人生要想得到自由,财富是很关键的。否则,永远仰人鼻息,永远看人脸色。人都是势利眼。今后的家庭、职业生涯,金钱的积累很重要,没有钱,永远不能开张自己的事业,得到更多的机会;财富要做到逐年积累,你才能家庭生活幸福。没有钱是不可能有幸福的家庭的。

7.注意人脉的积累。最终,事业要靠在社会上的人脉的资源。要注意认识在你这个行业的人,结交他们,最终他们会成为你事业上的助力。

8.寻求贵人相助。要找大老板来帮助你,得到大老板的赏识。想想看,大蛋糕,切一点就够了,小蛋糕,都给你也吃不饱啊。

9.多听听成功的前辈和成功的朋友的意见。注意少听家里长辈的意见,尤其是都已经退休的长辈,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很久以前,而这个社会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长辈有时候会强求你做一些事情,但是,最终的结果他们是不负责的。只有你才能对自己负责。

推荐第10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

1、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3、《四月提纲》提出

A、把大型企业全部国有B、推翻沙皇专制政权

C、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D、立刻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4、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5、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而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① 经济制度不利于农业生产② 农业集体化中的失误③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④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④

6、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实施的经济政策最符合当时社会情况和客观经济规律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C、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7、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规定直接要达到的目的包含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借用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8、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②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③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④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9、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大型和重要的工矿企业允许资本经营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目的是 为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0、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B、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C、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其弊端越来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剩余粮食征收方式是

A、有偿征收B、无偿征收C、低价购买D、限价购买

12、1921年苏维埃俄国出现严重经济危机的原因不包括

A、七年战争的严重破坏B、1921年的严重天灾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D、苏维埃俄国政治危机的影响

13、十月革命 后,苏维埃政权的哪项决定更具有策略性

A、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B、由工人对一切企业实行生产监督

C、签定《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D、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4、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15、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制定新经济政策的最基本依据是

A、从俄国国情出发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6、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经济方针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17、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是在

A、卫国战争期间B、一五计划完成后C、二五计划完成后D、三五计划完成后

18、对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客观评价是

① 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② 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A、“八一九”事件B、宣布实行多党制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D、《阿拉木图宣言》

20、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八一九”事件B、阿拉木图宣言》的签定

C、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D、明斯克协定的签署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执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养,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

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3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

材料四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同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蜾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收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简括实施措施的原因。

(2)材料二是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3)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对吗?为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

三、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 材料二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的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现代部分》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政策?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列宁对农民的不满情绪是如何分析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有什么进步性。

三、问答题

23、简析十月革命后至“二战”前苏俄(苏联)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的背景与作用。

24、有人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体制上的保证,是苏联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是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也有人说“正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因此,这一体制毫无进步性而言”。

请结合史实和你自己的思考,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专题七 《专题检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C;

4、C;

5、B;

6、B;

7、D;

8、A;

9、C;

10、A;

11、B;

12、D;

13、C;

14、A;

15、A;

16、C;

17、C;

18、D;

19、D;20、C。

二.材料题

21.(1)余粮收集制。长期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

(2)粮食税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的包围中,新生的人民政权随时都有被扼杀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加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

(4)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国家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缩小了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但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农民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3)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了经营和贸易的自由。进步性: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三.问答题

23. (1)1918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到了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动势力的疯狂进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迫切需要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使苏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1925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1927年开始农业集体化,实行了3个五年计划。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但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主义的苏联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使苏联基本由农业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工业产值已占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工业强国;但从长远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4.提示:

(1)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该体制。绝对地肯定和

绝对地否定都是错误的。

(2)对历史现象的评价,一定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去评价。

(3)对历史现象的评价,一定要史论相结合。

第11篇:我的经验和教训读后感

我的经验和教训读后感

在写读后感之前,先写点题外话。

苏世民先生是黑石的创始人。黑石是我国国家主权基金的第一个投资项目。2007年黑石IPO的时候,中投公司尚未成立,我国政府就入股黑石9.99%股权(无表决权)。2008年金融危机,黑石的股价从30多美元跌到最低3美元多一点。有几年,中投公司对黑石的股权投资时不时会成为财经媒体的新闻——什么时候可以涨回去。书中,2008年-2010年苏世民(清华的顾问委员会顾问)到清华开会的时候,朱镕基同志都会问苏世民同样的问题。当然,最后黑石的股价确实涨回去,并且远远超过了2007年时的价格。当年,我就是从新闻中对黑石有了初步的印象。最近,读了《苏世民:我的经验和教训》后,对苏世民和黑石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读别人的传记,是提升自我的非常好的方法。看看别人走过的路,经历过的成功和失败,会对自己带来更多的启发。

苏世民出生于中产家庭,接受了很好的基础教育,上了耶鲁大学。在中学阶段,就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如果你足够渴望一件事物,即使没有条件,也总会找到方法达成所愿。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坚持,就会变不可能为可能,就会功到自然成。”

成功的人士,往往在成功之前,甚至成功之后,都经历过一般人不了解的困难。当苏世民离开雷曼兄弟,自己开始创业的时候,面临着没有业务的困境;约好了投资人却屡屡被被对方爽约;没有大机构的专车接送,打车后走路满身大汗拜访客户的尴尬……书中也详细生动地叙述了苏世民创业时的情景。但是,苏世民的信心、毅力和坚持,最终取得了创业初期的成功。

更难得的是,在初期成功后的不断发展。一般人比较容易小富即安,而苏世民在成功后,依然保持工作的激情。在书中最后,苏世民讲到,从创立黑石至今,每天只睡5个小时,还保持每天元气满满,我想,这一点很多人就难以做到,包括我自己。我们往往看到了成功人士的光鲜一面,却没有看到光鲜背后的付出。所以,我们经常说,牛人之所以是牛人,不仅是人家比我们聪明,更要命的是,人家还比我们勤奋。

从苏世民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成功,重要的不仅是思考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考别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就离成功不远了。简单说,智商和情商高的人,都是换位思考。

金融类公司,人才非常重要。在黑石,苏世民强调用10分的人才,也就是精英治理。所以,找到对的人很重要。其实吧,不仅是金融类公司,所有公司要成为卓越的公司,人才都是第一位的。

金融公司,整天跟钱打交道,比较容易出现丑闻。黑石从创立伊始,就强调了商业道德、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一个公司的衰落,往往是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开始。所以,走正道,永远是公司的基石。不要赚昧良心的钱,按照我朋友的说法,钱再多的人,心胸不正,还是下等人。

有很多人有钱后,不知道做什么,有很多富二代整天不干点正经事。苏世民告诉我们,有钱了,就做慈善、做文化教育,通俗点说,就是做讲情怀的事情。书中有很多做慈善的故事,在中国的成功项目是募集5.8亿美元的清华大学的苏世民学者项目,让全球顶尖的学生到清华大学来学习。其中讲到了教学建筑物四合院的施工过程,很有中国味道——承建方屡屡延期、屡屡找借口要用自己的材料供应商。人生成功的最高阶,就是慈善和文化,这是最高贵的奢侈品。

至于说对投资的启示,黑石还是非常善于通过对周期的分析抓住机会的。这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做到的。但是,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勇气,这一点还是值得学习的。比如,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大多数金融机构都不敢买入房地产的时候,黑石出手买了很多房子。利用周期抄底,是一种本事。

第12篇: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风雨如

文章提要: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

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

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

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

六、地主阶级的狡猾性

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纪念辛亥革命,我们应当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呢?最近,我读了几本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心有所得,写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和认识。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

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革命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展了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没有一个例外。辛亥革命亦是如此。

1903年,在日本的留学生陈天华写了两本通俗小册子,《猛回头》和《警世钟》。这两本小册子在国内散播很广,影响很大。他说:列强“把我们十八省都画在那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中国的官府好像他的奴隶一般,中国的百姓好像他的牛马一样。”“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我们倘不把这个道理想清,事事依朝廷的,恐怕口虽说不甘做洋人的百姓,多久做了,尚不知信。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抗,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抗么?”

也是在1903年,邹容出版了《革命军》。他写道:“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吾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

与此同时,章太炎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著名文章。康有为说,“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所以他断定革命一定会造成混乱,不会有好结果。为驳斥这种论点,章太炎的文章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由于《苏报》发表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抨击皇帝和清政府,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清政府便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邹容逮捕。1904年5月,他们分别被判处监禁3年和2年。1905年,邹容被折磨致死。1906年,章太炎刑满出狱。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也是清朝的最后一桩文字狱。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民报》发刊词为孙中山所撰,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报》驳斥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土地国有等主张,一时成为革命斗争的号角。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所做的多年的艰苦的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就不会有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这是一条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

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对内残酷压迫,对外屈膝投降,不仅引起了革命的人的不满,也引起了广大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强烈不满。农民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但是,这些斗争都是自发的,也是无组织、无纪律、无纲领的。这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对此,我们没有理由求全责备。但是,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正是这些农民的反抗斗争,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一书中写道:

在各地群众的自发斗争中,有两种斗争居于突出地位:一是饥饿的群众起来抢米抗漕;另一种是群众起来反抗清朝官方的所谓“新政”。这些斗争的锋芒都是针对着清朝统治者。有些地方的群众在进行这些斗争的同时,也打击洋人的势力。客观形势的发展使群众以低级的、自发的形式把反封建的斗争和反帝的斗争结合了起来。(第752页)

当时在各地办的“新政”,包括办学堂、办警察、修铁路,以至查户口、钉门牌等等。所有这些“新政”都引起了群众的怀疑和反抗,因为群众所看到的是横征暴敛的加强,他们根据经验也绝不相信这个只知卖国的政府会做出对人民有利的好事来。(第755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从这种斗争中看出群众的力量。孙中山在1907年发动钦州防城的起义时,对于当地农民反抗糖捐的自发斗争置之不顾,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事实上,这种到处蜂起的、自发的群众斗争,主要是农民群众的斗争,使清朝统治的基础发生严重的动摇,使清朝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客观上说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依靠这种力量才能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一举而推翻清朝统治。他们不能自觉地组织和动员这种力量,又是他们虽然推翻清朝统治但并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的根本原因。(第758页)

广大的贫苦农民群众和城市贫民群众在辛亥革命中是重要的角色。他们的革命力量虽然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但如果不存在这种力量,各省的“光复”不会这样迅速地实现。同时,因为这种力量并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各省在宣布共和胜利声中,革命的果实都落到善于随机应变的旧势力的手中。(第856-857页)

辛亥革命18年后,37岁的郭沫若在日本完成《反正前后》一书。书中在回忆当时成都的情形之后,对上述问题做了比较清醒的分析:

但是,朋友,你们且莫忙单作为滑稽的现象,而以一笑付之。我有意把这些滑稽的现象写出来,我是想使大家知道保路同志会乃至同志军的军事行动的本质。那自然不是蒲殿俊辈所代表的立宪论者,也不是董修武辈所代表的革命党人,而是货真价实的“人民大众”!这种人民大众的威力,我们不要把它轻视了。就是他们,在竹竿头上绑的菜刀,手里拿着的吊刀子,不已成为推倒了赵尔丰的原动力,杀死了端方的原动力,乃至送葬了清廷的原动力吗?

要记着,辛亥革命是一九一一年。这后于一九○五年的俄罗斯第一次的革命仅仅六年,先于一九一七年的俄罗斯第二次革命也仅仅六年。革命的性质大略相同,然而革命的结果却完全两样!我想,假使中国有好的领导者,把那真正的革命民众从那时起便引到真正的革命的道路上,中国不早已有充分的力量和帝国主义者对抗,而成为世界革命的前驱吗?

以上史实告诉我们:第一,任何一次社会大变革的前夜,都会出现自发性的群众斗争。虽然这种斗争是盲目的,甚至是野蛮的,但是它又是合理的、正义的。因为这种反抗压迫的斗争,归根到底是被统治阶级逼出来的,这与《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们被逼上梁山是同一个道理。第二,当统治阶级处于末路的时候,它的任何“新政”都是对付群众斗争的骗局,都是为了苟延残喘,也都瞒不过群众的眼睛。第三,资产阶级革命家,由于他们的阶级和世界观的局限,不能正确认识、对待和引导群众的自发斗争,使自己处于孤立状态,使革命归于失败,这是一个非常沉痛的历史教训。

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辛亥革命为什么在武昌爆发呢?武昌起义者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夺取了政权呢?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由失去了领导的革命士兵们打响的,仅仅经过一夜的战斗,到了10月11日早晨,武昌的政权就掌握在革命士兵们的手中了。当时,同盟会的领袖们或在国外,或在上海、香港等地。发动这次起义的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一些带头人都不在现场。孙中山曾说,他在辛亥革命前经历过“十次革命之失败”,也就是十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实际上不止十次)。他刻意组织、领导的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的起义一次也没有成功,而不是由他组织、领导的武昌起义却在一夜之间成功了。从这些现象上看,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确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任何偶然性的事物之中都包含着必然性。恩格斯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如此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所以,我们不能把武昌起义看作一种纯粹的偶然现象。

武昌起义的成功,是武昌的革命士兵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个成功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是多年间全国各地无数次的由无数革命党人和农民群众抛头颅、洒热血的自觉斗争或自发斗争失败之后结出的胜利果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说,武昌起义前的种种斗争都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到了1911年,星星之火就形成了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这是历史的必然。

当全国都布满了干柴的时候,干柴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燃烧是一种偶然;但是,只要有干柴的地方,迟早要燃烧,这是一种必然。当火山进入苏醒期的时候,火山在什么时候喷发是一种偶然;但是,只要火山矗立着,它迟早要喷发,这是一种必然。事实上,当荡涤留在旧世界上的污泥浊水的怒潮已经隆隆可闻的时候,它从哪一条洪堤上倾泻下来,已经不再重要了。

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

在辛亥革命中,发生了多起新旧军队的反戈事件。特别是新军的士兵们,纷纷倒向革命,调转枪口,指向反对阵营。

参加武昌起义的士兵,就是清王朝军事改革的产物——新军。武昌起义12天后,湖南、陕西两省省会发生新军起义。在一个月内,又有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上海,稍晚一点还有四川等地的新军起义。此外,清王朝的海军也倒戈到了革命方面。

而一向被视为可靠的旧军(巡防营),也有反叛的。湖南和陕西的旧军,几乎全数参加了起义。长沙城外的新军武装进城,守城的巡防营士兵不发一枪阻拦。贵州省城陆军小学堂的学生举行起义,巡抚衙门的卫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

这说明,当一个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当它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时候,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也不是铁板一块。具有讽刺性的是,清王朝苦心经营出来的新军,竟然成为埋葬它自己的一把铁锹。

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

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日本出版机关刊物《民报》,比较有系统地宣传革命的主张。康梁的保皇党则随着清朝朝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而起劲地鼓吹君主立宪。这样,在1906年到1907年间,一方面以《民报》为主,一方面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为主,展开了一场革命还是改良的大辩论。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这场论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耐人寻味的是,在国内,主张改良的报刊能够公开出版发行,而革命派只能秘密传布他们的出版物。由此可见,改良派的屁股是坐在哪一边的。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写道: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集中力量推翻清朝统治,也正是打击站在它背后的外国帝国主义。同盟会的成员们都对中国已陷入半殖民地的地位的事实感到愤慨,热烈地企望革命能使得中国获得独立。有些同盟会员明确指出,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称清朝为“洋人的朝廷”的陈天华是同盟会发起人之一。又例如在《民报》上撰文的汪东认为,“及今之世,而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其末由”(第710页)

为了担心会遭到清政府的禁止,梁启超在宣言书中特别声明:“政闻社所执之方法,常以秩序的行动,为正当之要求。其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其对于国家,绝无扰紊治安之举”。这种跪在专制统治者面前乞求立宪的丑态,足以说明梁启超同样是迫切企待从清朝的立宪中找寻政治出路。(第719页)

立宪派使自己站到了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革命派的猛烈的攻击。清朝政府已经极端腐朽,并且已经成为外国帝国主义的工具,已经成为中国前进中必须扫除的障碍。资产阶级革命派根据无可辩驳的事实,声讨清朝统治者的罪状,也就充分暴露了立宪派的立场的反动性。(第723页)

立宪派提出来这些说法,没有把革命派吓倒。革命派用朴素的逻辑,根据驳不倒的事实回答了这些说法。“内乱”难道是革命造成而不是清朝的统治造成的吗?难道不正是腐朽而恶劣的清政府造成了到处民不聊生,民变蜂起的情势吗?(第727页)

从孙中山、黄兴到秋瑾、徐锡麟,这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家,都把革命看做是和武装斗争不可分的。他们蔑视清朝的所谓立宪,也绝不相信那种认为“政治革命”可以用劝告、请求的方法来进行的说法。他们继承了中国农民革命的优良传统。但是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和进行武装斗争,这问题是他们所没有解决的。(第746页)

从以上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实际上还包含着这样一个问题:社会的主要矛盾究竟是民族矛盾呢,还是阶级矛盾?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水平,自然还没有达到从本质上区分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高度,他们也不明白“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但是,他们从斗争的实践中已经朴素地意识到:既然清王朝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就必须把解决清王朝的问题放在首位。

吴玉章在他所著《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一书中,在回忆革命派与改良派在1906年的一场斗争之后,写道:

但是,康梁等人并不甘心于失败。当清朝政府假意宣布预备立宪的时候,他们欣喜若狂,积极组织立宪政党,准备回国去做清朝的立宪功臣。于是,革命派与立宪派(改良派)的斗争便由以理论为主而转为以行动为主了。(第87-88页)

事实正像他所说的,当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斗争就从笔墨之争变为兵戎相见了。例如:湖北的汤化龙排挤年轻革命军人,阴谋窃取军政府的权力;贵州宪政会引进滇军唐继尧部,摧毁由自治学社掌握的军政府;山西谘议局长梁善济于附从革命后,又在清军攻太原时充当内应;张謇以章太炎倡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为口实,诱使革命党人解散同盟会;在建都问题上,改良派群起责难孙中山,迎合袁世凯建都北京的愿望,实际上对袁世凯的窃国行为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危害作用加以分析。

第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的迷惑性。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在同改良派的笔战中取得了优势,使改良派威风扫地。但是,那都是在知识分子中进行的,广大底层民众知之甚少。辛亥革命的狂飙给改良派以一种机遇,使他们处于一种很有利的地位。一方面他们没有当权,很容易把自己说成是赞成革命的;一方面他们又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很容易拉拢一般年青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取得他们的信任。他们就是利用这些条件迷惑民众,从而在革命中或先发制人,充当革命的领导者;或后发制人,从革命派的手中攫取革命果实;甚或充当杀戮革命派的刽子手。

第二,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的依附性。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时刻没有忘记争夺领导权。他们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但是,他们是凭据自己力量做的吗?不是的。改良派身后站着封建地主阶级,他们不过是封建地主阶级用来篡夺革命政权的工具。资产阶级改良派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力量,它在同资产阶级革命派决裂时,就只能依靠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这些最反动的势力,充当他们的鹰犬。

值得一提的是:在领导权问题上,从辛亥革命的开始到结束,从革命的中心到各个省份,反而是革命派颇为被动和狼狈。他们既得不到上层封建地主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支持,又不愿意到下层发动农民阶级,身旁还有改良派的掣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回味的。

第三,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的摇摆性。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的《前言》中,作者对清末谴责小说作家的政治思想做了这样的分析:

在他们看来,现实生活是充满了黑暗和丑恶的,但他们不知道,那丑恶和黑暗的根源正是他们恋恋不能舍去的东西;而唯一能够从根铲除一切黑暗和丑恶的,是来自人民的革命力量,但他们对人民力量,却比对于任何黑暗和丑恶更为害怕。

这里所说的,是清末谴责小说作家的思想局限。同时,它也是自古以来一切摇摆于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更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局限。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时而热情,时而消沉;时而激烈,时而绝望;时而首鼠两端,时而见风使舵……不就是摇摆性的体现吗?但是,所谓摇摆,只是暂时的,他们归根到底是必须选择的——或者光明,或者黑暗;或者人民,或者人民的反面。

列宁说:“一般说来,改良主义就在于,人们只限于提倡一种不必消除旧有统治阶级的主要基础的变更,即是同保存这些基础相容的变更。”(《列宁选集》第2卷,第479页。)这是改良主义的本质。正是这个本质,决定了改良主义者,包括辛亥革命中的改良主义者的历史命运。

总之,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的角色是极为不光彩的。他们的种种劣行,给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辛亥革命的失败,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改良派,但是,形象地说,他们在革命中确乎起到了一种“绊马腿儿”、“别象眼”、“防火墙”、“落井下石”的危害作用。

六、地主阶级的狡猾性

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他们把这种政治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

辛亥革命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这引起了地主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极度恐慌,因为那个制度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他们必须站出来捍卫这个制度,同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他们充分暴露了狡猾性、欺诈性、残暴性等等恶劣的阶级本性。当革命浪潮猛烈袭来的时候,他们就后退一步,保存实力,让资产阶级改良派暂时站到一线,充当他们的盾牌。当资产阶级改良派筋疲力尽地排挤了革命派,企图或已经掌握政权的时候,他们就以逸待劳地一脚把改良派踢开。当改良派也抵挡不住革命浪潮,就要失守阵地的时候,他们就拔出剑来,赤裸裸地杀向革命派……总之,在这场你死我活的阶级大搏斗中,封建地主阶级始终玩阴谋,耍手段,从而使自己占据着有利的阵地,在战斗中得心应手。

代表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同资产阶级革命派作战的领军人物是封建军阀袁世凯。袁世凯的家族是几代的大地主,他在河南就有四万亩左右的土地。他对待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了又打又拉的策略。可以收买的,他就收买,汪精卫等若干老同盟会的人不就是被他收买的吗?收买不了的,他就使用暗杀手段,宋教仁不就是死在他的手下吗?连孙中山这样身经百战的政治家,都曾一度踏入袁世凯的陷阱。

资产阶级改良派已经够老道的了,他的身后还站着老谋深算的封建地主阶级,而封建地主阶级的身后又站着张牙舞爪的帝国主义列强。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派实际上是在同三种政治势力进行斗争。加之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被篡夺以及袁世凯上台后所表演的种种丑剧,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 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帝制),在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是成功了。但是,它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统治,“皇帝”的名称变为“总统”,形式变了,内容并没有变,在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是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毛泽东指出:

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青年运动的方向》)

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辛亥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封建力量的强大,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篡夺,失败的外部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的控制,对军阀袁世凯的支持,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表现妥协和寄予幻想;它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政党,组织松散,派系复杂;它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主要是依靠少数人的孤军奋战……

鲁迅 先生在他的几篇小说中,以艺术的形式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阿Q正传》中所描写的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不准阿Q革命,不正撩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的致命伤吗?《药》是写辛亥革命之前,通过华老栓给儿子买人血馒头的故事,展示了底层群众同革命和革命烈士之间的巨大隔膜。《**》是写辛亥革命之后,通过仇视革命的赵七爷和不习惯于革命的九斤老太等人物形象,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有时,我竟这样想:研究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不读那些高头讲章,但是,不可不读先生的这些文章。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结束。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反帝反封建彻底胜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结论。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辛亥革命前后那些热血如歌的烈士们:林觉民、秋瑾、徐锡麟、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还有像陈天华、姚洪业、任鸿年那样的悲壮青年。此刻,他们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我的眼睛湿润了……烈士们的鲜血不能白流啊!烈士们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革命事业,不能付诸东流啊!

——谨以此文献给辛亥革命烈士的在天之灵!

作者附识:

我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写这篇文章前,虽然做了一些资料准备工作,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尤其在引用史料、使用术语时,常有一种战战兢兢的感觉。但是,我还是写了下去。——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了巩固对烈士们的记忆,为了回顾历史,为了今天。文章是在较短时间中写成的,加之上述原因,一定会有不正确或不准确的地方,恳切希望网友们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第13篇:407分的经验和教训(定稿)

407分的经验和教训(全本)

今天去司法局把法律职业资格证领了回来,顺便拍照留念。没有太多的兴奋,可能那劲头已经过了。最郁闷的是上面没有标明成绩,让俺的407分和别人的360分一个样子。作为律师、法官、检查官的任职资格考试,司法考试成为大多数学习法律的人必过的门槛。不管怎么样,司法考试绝对是一生中展转于各类考场之间的小往同志最为尽力并最有成就感的一个考试,在一段时间内留下了深深得烙印。所以很有总结一下的必要。希望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显示器前准备今年去考的看官们有所裨益。

一、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这应该不是个真问题,但也不必然是个伪问题。对于考试,普遍的看法是越早准备越好。但是小王同志觉得这事也得分人。有的人属于那种适合长途跋涉型,可以把一件事以一种态度坚持很长时间;而有的人是短途冲刺型,只能把激情保持不长的时间。后者准备的时间过长,可能最后在考试前处于一种胶着状态,没有办法进入冲刺的感觉,最终势得其反。小王同志自己是从7月10号真正着手准备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和一同学聊天到1点多,说起最近过得很颓废,应该开始准备司法考试了,并相约早晨7点起床——好几年没起这么早了。

于是从7月10号起,每天7点起床,7点半到图书馆开始看书。11点多回宿舍做饭吃饭睡午觉——把作饭当成了一种调剂情绪和身体的方式,因为没有任何的娱乐可言。下午2点多去图书馆,傍晚吃晚饭,看书到11点,回来看电视、睡觉。如此这般,类似于机器人一样的机械和规律,一直到9月16号。我相信,这样的强度两个多月是可以坚持的,但再长了肯定会有崩溃的可能。所以建议各位,闲散的看书可以从眼下开始,但真正的冲刺阶段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我见过很多三四月份就开始整天捧着书开始看的人,要么没过,要么涉险过关。

二、用什么参考资料

这几年司法考试市场日渐繁荣,造成的后果就是辅导材料五花八门泥沙具下。选择一种不适合的参考书,导致的后果肯定会非常严重——不仅这些书错误百出,而且根本跟司法考试是两张皮。所以建议各位要选择好的参考资料。不客气的说,选对了正确的参考书,已经成功了一半,相反,一般会玩完。

眼下市场上最流行的辅导书有三种:法律出版社的三本教材和一本发条汇编;人民法院出版社的五本专题讲座和一本配套练习;九州出版社的一套中法网的课堂笔记和配套练习。这三种历史悠久,已经被无数前辈证明过是不错的,所以准备考试的人可以从三种中选一种或两种。其他的就不要拿自己去作实验了——代价太大。

法律出版社的三本教材的前身是司法考试指定教材,〈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指定教材”的红帽子被摘下,没有了虚假的权威性。但由于其编纂者都是最一流的法学教授,并且很多都是大纲的编写者和出题人,所以起权威性还是最高的。但是缺点是内容太多太全面,没有重点。所以适合没有法律学习经验和基础的人,至于已经是法学本科毕业的,建议就无须选择了。

万国的专题讲座是万国学校根据几年来的司法考试辅导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辅导书。特点是内容精练,直击重点。作者都是多年从事司法考试辅导的一线教师,所以对于考点和重点有很好的把握。中法网的课堂笔记与之类似。这两种书适合法学本科生或者已经看过一两遍法律出版社教材的人。

还要说明的是每年司法考试大纲会在5月份公布,法律出版社的教材也是同时推出。而其他的辅导书为了抢市场,可能会在4月份或更早推出。其实每年大纲变化不大,用往年的基本就行。法律出版社在5月份会有一本新旧大纲对照及教材更新说明,可以买一本仔细研读。因为每年的大纲新增加和变更的内容常成为考点。

自己考之前,一位前辈曾指点过:法律出版社的教材的第一卷+万国民法刑法+重点法条足矣。想想还是有些道理的。

今天先到这.

原文:http://blog.sina.com.cn/u/48273b93010002g4[/url]

及时更新:http://blog.sina.com.cn/m/aben

三、做什么练习

练习很重要,因为看书会看的疲惫,作题可以是很好的调节。更为重要的是做题可以查漏补缺。单纯的看书,很容易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了,没有了继续看下去的激情和动力。小王同志自己就是这样。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看书觉得自己已经看的差不多了,一做题,立马被打击的要死,痛不欲生,因为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千疮百孔,于是回头以更大的热情去看书。如此反复。但同时要强调的是,题在精不在多。好的题可以反复的做,因为可以训练你考试时的感觉,节省时间。众所周知,3个小时,100道题,各个都是要转个弯的。平均没道题时间很少,况且近些年出现了选择题案例化,基本上都是一些小案例,光读完题就要近1分钟。导致很多人做不完,所以用一些好的练习跟真题接近的题来培养感觉就很重要。

象辅导资料一样,司法考试的练习题也是鱼龙混杂。首先排除掉“白皮书”,就是法律出版社的教材配套练习。小王同志把这8本基本上都做过,一个字形容:“滥”。这个“滥”字一是说题太多,二是说质量差。题多到不象话,至于质量基本上和真题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就不要轻易去试。然后推荐一下万国的配套练习和中法网的配套练习。这两种练习题基本上按部就班,可以跟学习很好的相配合。而且题量不大,但质量很好。再次强调,题作的不在于多。

整套的模拟题方面,也是有很多的选择。到了8月份,基本上每个辅导班都会有自己的模拟题出来。提醒一下,请记住:司法考试绝对不会泄题,所以如果哪套模拟题封面上写着:内部资料,二比一之类的,这套题质量肯定不高,就不要买了。如果他换种说法,说他历年命中多少分,也是典型骗人的,因为照着大纲的知识点命题,只要全面可以命中百分之百。模拟题小王同志自己也做过很多,万国的,中法网的,LG400的,以及好几个辅导班的。建议大家除了万国的三套模拟题(俗称红腰带)基本上就不必做其他的了。质量普遍不高。提醒一句的是做红腰带不要轻易受打击,因为题很难。其实在8月份可以试一下,如果万国的这套题都能作到90分,基本上9月份的考试就过了。

好的总要留要最后介绍:历年真题。地球人都知道,无论什么考试,历年真题都起到独一无二的作用。司法考试更是如此。因为司法考试的考试题是由出题人从题库中拼出来的,所以难免重复。事实证明,每年都会有很多重复题,有的是改头换面,有的甚至原封不动。大纲就那么多知识点,考了这么多年,几乎每个知识点都考过了。不客气的说,能把历年真题背下来,至少可以增加五十分。而且往年的真题是与06年难度形式最接近的,而且是集中全国法学教授之力而形成的,所以肯定不是普通练习所能比的。建议历年真题最少做3遍。分章看书的时候做一遍;做模拟题的时候再做一遍;考前看一遍。考完之后,就会明白历年真题是多么好的东西。建议买法律出版社的一套8本,张能宝主编的版本,现在已经上市了。

及时更新:http://blog.sina.com.cn/u/1210530707

四、要不要制订个学习计划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尤其是对于象小王同志这种即懒又惰性强还没有自觉性的人而言,更是重要。不瞒各位,就是认清了自己的嘴脸,所以小王同志才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并受益匪浅。把自己的时间计算清楚,并大体划分为几个阶段,再把每个阶段以天细分,安排好每天做什么。这样子每天早晨起来就知道自己的任务,有种紧迫感,而完不成任务就会有负罪感。其实这样子的计划非常好制订,比如一个月打算看几本书,一分解就知道每天要看几章了。建议每周留出一天的或半天的时间作为机动,把本周没完成的任务补上。

有人提出复习的“轮”这个概念,也有一定的道理。基本上可以把7月份放暑假之前作为第一轮,把手头的教材要仔细看一遍或两遍,同步做题,把真题做一遍。七月到八月中旬再看一遍教材,把《重点法条》看上三遍,八月下旬到九月做一下成套的模拟题,查漏补缺,背一下错误笔记,再看一遍真题,然后去考试。

五、传说中的《重点法条》是个什么东东

如果要小王同志建议一下两本必备的资料的话,一本是张能宝主编的历年真题,一本是李建伟等人编写的人民法院出版社的重点法条。

司法考试作为一种职业资格考试,必然面向实践,而实践唯一的依据就是法条。过去的律师资格考试几乎百分之百的考法条。现在的司法考试虽然加大了理论考核,但还是绝大多数在考法条。明确点说,如果允许把法条带进考场,那所有的人都能考到五百分以上。法条有两种类型:法律出版社或其他出版社的法条汇编,一大厚本,没人能背下来。但可以作为工具书查找使用;一种就是重点法条。重点法条的版本不少:法律出版社的,九州出版社的,法院出版社的,宇航出版社的,今年可能更多。个人推荐人民法院出版社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前身是宇航出版社的版本,历史悠久,声誉显赫。2005年李建伟等人收回版权,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这事闹的两家很不愉快,现在宇航出版社也在出。这就是两个版本的由来。

为什么重点法条这么重要?可以参阅法院版的前言,说的很清楚,小王同志就不赘言了。想说的是,这些重点法条,背后都可能蕴涵着好几层意思,而这些深层次的意思是普通考生所无法自己把握的,而重点法条都给出了很好的说明。第N次强调,历年真题和重点法条看多少遍都不多。

六、要不要做笔记

好脑瓜不如烂笔头。笔记这个东西为很多人推崇,小王同志历来自认为聪明,不愿做这种笨重的体力劳动。但错误笔记很有必要。把自己做题过程中的错误记下来,因为事实证明错误常常一犯再犯。应对之策就是把他们集中起来,时不时的拿出来检阅一番。还有一些自己看书过程中的陌生知识点或自己认为很重要的知识点也可以记一下。这样的工作量不大,但都是精华。而且考前一个星期或三五天,通常心浮气燥,看不进书,正好把这些精华仔细的背一下,一定受益良多。

及时更新:http://blog.sina.com.cn/m/aben

七、要不要上辅导班

小王同志本科学的是经济学,会有一个职业病,就是对于成本和效用很敏感。辅导班肯定对于考试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上过任何辅导班的人都会有的感受。但是必须要考虑到辅导班价格的不菲和时间上的占据。对于一些一直从事司法考试辅导的老师,基本上可以称为老油条。因为他们年年以次为工作,肯定会把考试研究的滚瓜烂熟,让我们这些考生难以望其项背。所以听一下他们的课,确实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这只限于好的老师。

可以推荐几位司法考试辅导的天王级人物:民法的李建伟,刑法的阮齐林,民诉的杨秀清,刑诉没接触过太好的,行政法——这个多说两句,行政法是司考中最难学最难讲的一门,因为太庞杂且没有体系,没有人能把它讲好。

对于象小王同志这种穷光蛋——如果全程报一个班没有七八千是拿不下来的,也有解决办法。每年都会有人在政法院校兜售辅导班的MP3碟,价格公道,一般100块钱就能听完一个班的所有课程。还想继续省?也有办法,到了六七月份,网上也会有很多免费的录音资料下栽,而且门类齐全。可以把各个学科的名师组合起来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黄金辅导阵容。多说一句,无论是上辅导班还是听录音都代替不了看书。

八、盗版书质量怎么样

一个字:“好”。现在的盗版书几乎比原版书质量还好,而且价格低廉。万国的一本《民法60讲》557爷的书竟然定价62!花了15块钱就买到了。当时在扉页上题了首打油诗:知识产权何茫然,司法考试买盗版。六十块钱一本书,抢劫心切胆包天。请大家跟小王同志一起高呼口号:支持正版,反对盗版!然后心安理得的去买质优价廉的盗版书。

九、有一种怎样的心态比较好

司法考试号称“天下第一考”,是否恰如其分且不论,但每个通过的人肯定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想考的对得起自己更是要脱层皮——备考期间恰是最热的七八月份。但是也应该看到这毕竟就是个考试,只要方法得当,时间精力保证了一般都能过。反正小王同志自己在整个备考过程中一直报着舍我其谁的心态,无论考前考后都坚信自己肯定能过关,而且分数不会太低——不是现在才说这种话,熟悉的人可以作证。

十、最后的篇章

一开始就说过,司法考试是小王同志奔波于各个考场这么多年来,最上心准备、最重视、最用功的一个考试。回头看自己的备考之路,要感谢很多人——虽然一直觉得这种感谢很恶俗,但是这时愿意放弃自己的原则。

要感谢我妹,谢谢你给的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感谢Y胖子,谢谢你慷慨的与我分享资料;感谢小郭,谢谢你和Y胖子在最后阶段与我并肩战斗;感谢小婷,谢谢你在备考期间对我的一以贯之的不切实际的吹捧,我把他们全部转化为了动力和自信;感谢104的其他三位成员,谢谢你们在暑假期间给我的良好的备考环境;感谢12舍10

1、10

2、10

3、105在暑假期间留守的兄弟们,有你们在我觉得不孤单;感谢12舍前那个卖盗版书的,谢谢你以那么低的价钱卖给我那么好的资料;感谢玉华姐,谢谢你在去年考完的那个晚上,招待我们一群已经虚脱的老乡到你家吃团圆饭——那天是中秋节。

第14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回顾中国经济体制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体制从最初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再到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最后定格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总是在与时俱进,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也品尝了不少教训,吸取了大量经验,这些经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永久学习的。

那么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究竟有哪些经验教训呢。

第一,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合理制定经济模式。“一五”之后,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较简单的情况下,逐步形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大统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国民经济刚刚恢复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体制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做法是不一样的,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激起了大改革、大开放的热潮,紧接着,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规划了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蓝图,旨在打破旧体制,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新体制。在符合基本国情的条件下,令经济改革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经济焕发出巨大活力。文化大革命被说成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革命”,可在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存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的方式是绝不可取的,这是我党未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深刻教训。

第二,我们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必要的思想准备。中国共产党应该对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步骤、根本任务有个清醒的认识,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1958年至1960年持续三年的“大跃进”,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推动下,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掀起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那时候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必要思想准备,产生了危害性极大的冒进思想。要使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增长,必须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大跃进”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认识到这样的客观规律,盲目的以“赶英超美”为口号,以大炼钢铁为标志,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衡,使国家和人民陷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这样的决策不能再重演。

第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这是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大跃进”时期片面强调了经济建设,忽视人们生活的改善,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最终生产建设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平均主义泛滥,“干不干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供给制,吃饭不要钱,这严重挫伤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模式,是完全排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自给自足的封闭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的又一次失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1980年至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得到大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大突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这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也为工业的发展打足了基础。

第四,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明确区分又要做到相辅相成。政治体制是社会总机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决定着其他组成部分的性质和方向,在现实生活中,政治体制的因素和经济体制的因素往往交错在一起,很难对它们作出严格区分。关于如何对待两者的关系,邓小平早有论断,他说:“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

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在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的系统工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2个基本的构成要素,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间关系,将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新中国建立六十余年,经济上改革频繁,有许多辉煌的成就,也难免有一些探索的失误。历史能够成为我们的指路明灯,关于我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还有许多,可惜在此无法详细阐述。只希望这些经验教训能够为己所用,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帮助我们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第15篇:炒股经验与教训

每天看盘技巧

一、分析预测:

1、每晚做好当日盘后分析(成交量、均线系统、资金净流入流出、热点板块、政策消息面、外围市场)和次日大盘走势预测,做到心中有数。

2、关注近期热点股市新闻和热门个股,制定好次日个股操作策略。

二、关注竞价:

1、每日开盘前观察大盘竞价和个股竞价状况,依此初判当日大盘走势。

2、开盘后15分钟内查看沪深市场涨幅大于5%的家数,至少30家以上;沪市涨停10家以上、深市涨停6家以上,大盘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3、均线上通常以大盘5日线为参考,最好是依托5日线上涨,大盘最低限度必须在10日线以上得到2次以上有效支撑。

三、即时分析:

1、根据每天大盘分时波段、成交量、买卖盘、强弱、股票活跃度、大盘指标股走向、时间窗口、日线图、MACD图、BOLL图、KDJ图、支撑点、压力位(市场太强太弱支撑压力位起不到什么作用)等综合判断大盘走势。

2、特别注重成交量,量在价先。

3、盯住当日重点个股盘口变化,主要有买卖盘挂单、委买总数、委卖总数、每笔成交量、每分钟成交量、当天量比,关注个股强弱度、活跃度。

[经验教训]炒股经验教训13条

1、股市永远是心理和资金的博弈场所,没有好的心态,没有资金保护意识,必然要在股市中惨败。

2、“忍不住买股票,舍不得卖股票”是我们散户亏钱的最大原因。我们散户在资金量方面、消息渠道方面、研究分析方面、人脉关系方面都比不上机构,那么我们只能完善自己买股票之前忍一忍,卖股票的时候果断一些,“贪”和“怕”是股市最锋利的两把尖刀。

3、股市中大部分亏损不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而是因为不遵守纪律,不定止损位和止盈位,或给自己定的止损位和止盈位多半是形同虚设而必然造成亏损。

4、股市里最可靠的是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依赖别人,自己要认真好好学习研究,完善自己。

5、股市严格来说就是一个大赌场,只不过被国家允许罢了。那么对于我们这些股民来说,既然进了股市这个赌场,愿赌就要服输,股市亏钱很正常,最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的心态给弄坏了。大部分赌徒就是因为心态变坏,从而陷入不断亏钱的恶性循环。

6、股市里面没有专家,只有输家和赢家。专家也未必是赢家,不是专家也未必是输家。

7、不要盲目学太多的分析方法,因为盲目地学习只会让我们丧失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了什么是黄金分割,什么是波浪理论,知道怎样看报表,知道了分析市场消息,却容易忘掉“止损保命”这个最基本的原则。

8、我们对于陌生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所以总是频繁换股;然而陌生的东西充满着未知的风险,很多个股我们都不知道它们是属于哪个行业,不知道是否已经是高位,不知道上涨背后的原因,就盲目买进,结果损失惨重。

9、要知道,股市是反人性的。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股市里也存在物极必反的道理,因此,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理性地在大涨后退出,在大跌后抢进。逆向思维,是股市中一个非常有用的思维。

10、少听消息,多花点时间了解自己买的公司,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了解公司的发展情况,了解公司的股东情况,了解股票的技术面,了解股票有哪些机构参与„„这些直接关乎到我们盈亏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11、频繁换股是不可取的,频繁换股增加了我们对于股市的陌生感,频繁换股的结局是“一买就跌,一卖就涨”,而且错过主升浪,频繁换股是我们亏损的最大原因之一。

12、散户的实力是无法和机构相比的,因此,我们需要灵活作战。第一,我们要用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第二,我们要用持久战,盯住一只股票后,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只股票每一年都会有一到两次主升浪,只要能抓住主升浪,赚钱不是难事。

13、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父,会空仓的是师爷。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90岁病危老股民”告诫散户切记十句话

1。一个人是否可以做一个证券投资者,其必备的基本素质不是头脑聪明、思维敏锐,也不是股龄多长、知识多渊博、学历多高深,而是“要有止损的勇气和决心”。

2。股市中赚钱很快,但亏钱也很快,而且,每次亏钱大都是在赚了钱后洋洋自得之时发生的。股市有风险,买卖须谨慎。安全第一,赚钱第二。不带刹车别上路,没“设止损”不下单。因此在交易前一定要先决定退出点。

3。股市是一个充满机会也充满陷阱的地方,一定要坚决抵御各种诱惑。“放弃一些机会”,才能抓住一些机会。如果一心追求利润最大化,最终往往是亏损最大化。

4。股市不创造价值,我们财富的增值来自于对方的失误。不同的股票或同一股票在不同阶段不能有相同的预期,“出现卖出信号就立即行动”。看对不赚钱,做对才盈利。没有成功卖出,所有利润都是纸上富贵。

5。每个人都有“恐惧”和“贪婪”心理,主力专找这两死穴攻击。散户却不承认自身有此毛病。主力有远大目标,显得大智若愚;散户有小聪明,却往往自作聪明。

6。心态比策略重要,策略比技术重要,技术比运气重要,但有一点绝不重要,那就是“消息”。四处打探消息,把道听途说的传言作为选股依据,最容易成为主力出逃时的牺牲品。“舆论关注的股票您最好先放弃”。

7。大盘的实际走势往往超乎大多数人的预期,“自作聪明预测大盘的顶和底是愚蠢的”。行情在绝望中诞生,在犹豫(分歧)中发展,在疯狂中结束。政策的调控,消息的传闻,只能延缓它的运行速度,但改变不了它的必然趋势。

8。股市有风险,但我们不要惧怕风险。而应了解风险,懂得风险,警惕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因而规避大风险。股市最大的风险是没给我们控制风险(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每次成功卖出(不论是止赢还是止损),我们都要感谢机会。

9。“人性的弱点”永远是我们的最大敌人。恐惧、怀疑、犹豫、后悔、浮躁、侥幸、冲动、贪婪、幻想、涨喜、跌悲我们必须与之战斗终生!

10。九段老手不会走错简单定式,但是棋圣也有出昏招的时候,因此,“心态修炼绝不冲动,绝不浮躁,绝不贪婪,绝不幻想”要时刻铭记在心。敢于失败,败就败了,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敢亏才会赢。

春节有感:人生四十才开始

作者 毛长青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四十而不惑,指的是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四十岁,你的人生已经经历了很多,你知道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知道哪些东西是浮云,你听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是知道自己可以放弃什么,知道自己哪些必须坚持,这对于你以后的人生至关重要。

四十岁,你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已经十多年了,你知道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你也知道社会运行的潜规则。四十岁,你知道成功背后的规律,你知道名利只是过眼烟云,你也知道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人皆有之。四十岁,你已经变得很强大,你前半辈子所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已经构成你最核心的优势了。

然而四十岁,你人生的奋斗才刚刚开始。柳传志、牛根生等一批企业家在四十岁才开始创业,褚时健70多岁还在种橙子,已故的邵逸夫更工作到103岁才退休。如果你活到八十岁,那么你还可以奋斗四十年,就算你活到七十岁,你还有三十年的奋斗时间,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功呢?

人生四十才开始。四十以后,你需要恪守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1.一定要做你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持激情到老。无论是谁,只有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才有可能忘我投入,不辞劳苦,把事情做到极致。四十岁了,你没有必要还在干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除非你还为了生计在工作。

2.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一切的前提。四十岁,你的体力可能开始衰减,你的身体就像汽车一样随时有可能需要大修,因此一定要及时保养。这个时候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自己的健康更有价值,因为每多活一年,你才有在自己的人生中攀登更高的可能。因此,多喝水,休息好,适量运动,适度养生,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度。

3.永远保持学习状态,保持自我更新。在你所从事的领域继续学习,拥抱新思想,亲吻新科技,同时还要开怀接纳新人。就像老鹰一样,在四十岁的时候,要想保持年轻人一样的锐气和力量,就需要艰难地蜕变重生、自我颠覆。其实,每一次蜕变都是新生,每一次颠覆都是进步。

4.剩下的就是坚持,不动摇,不放弃。人生能够走多远,并不取决于你能够走多快,而是取决于你能够走多久,并且坚持同一个方向,否则只能原地踏步。四十岁,人生的很多诱惑你可以不为所动了,人生的很多岔路你已经不再迷茫了,四十岁,你完全可以做到心无旁骛,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了。

四十岁,年华正当时。你人生的经验值、身体状态、财富水平三项综合值达到最优,你的人生迎来黄金发展期。永远都不要服老,永远都不要放弃。无论你从事什么,只要是你最喜欢的领域,只要你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下去,你就一定能够登上人生的巅峰。

人生四十才开始,不惑不弃终有成。(作者系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师)

互联网媒体让本来小范围的知识迅速成为共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股市博弈的方式,使得股市上涨变得更快了。本来股市的持续上涨需要靠各种参与者不断接力,接到最后一棒的人才是输家。但互联网媒体迅速消除了各种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差距,使得大家一哄而上,缩短了股市的周期。 这里有两点:

1、在多空新市场条件下,任何分析,先判别多空;

2、即使是自己认为值得长期投资的价值投资股,在市场没有认可之前,市场认为该做空的,做为小散的休闲,应该服从市场。对于散户来说,做空,就是空仓。应该空仓,但不能忘记,这是原则。

《安全边际》的作者,卡拉曼总结的关于金融危机的20个教训:

1.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一定会伴随着一些规律而发生。你必须时刻准备市场中意外的发生,包括股票市场和经济体突然的急剧下降波动。无论你预期情况如何不利,现实可能只会更糟。

2.当过度宽松的信贷环境普及和持续一段时间后,人们会被带入虚假的安全感中,这会造成一个更加危险的局面。这些过度投机将最终结束,引发至少和其成比例的危机。当杠杆迅速降下来时,资产类别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高得惊人。

3.投资者并不是应该努力使每一个美元取得潜在利润,对风险的考虑永远应在收益的前面。保持保守的仓位在遇到危机时是至关重要的:它使人们能够保持以长期为导向,思路清晰,集中发现新的投资机会,而其他人可能甚至被迫出售自身资产。投资组合风险对冲必须建立在危机发生前。人们不能在危机期间有把握地增加或者替换对冲资产。

4.风险并不是投资与生俱来的特征,它总是相对于投入支出的价格来讲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不相同。例如在2008年秋季,当巨大的不确定性驱动证券跌到很低的价格时,它们常常成为风险较小的投资。

5.不要相信金融市场风险模型。现实总是太复杂而无法准确建模。对风险的关注必须是全天候的,与人而不是电脑一起评估或重新评估实时的风险环境。尽管一些分析人士偏爱复杂的数学模式,但市场是门行为科学,而不是物理科学。

6.将短期资金投资时,不要接触到过大的风险:贪婪地去努力赢得一些额外的收益率基点,必然导致面临更大的风险,这会增加损失的可能,导致当要支付费用、兑现承诺或者作出杰出的长期投资时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困境。

7.证券的最新交易价格制造了一个危险的假象,就是人们会认为它的市场价格接近于其真正价值。这在市场繁荣时期尤其的危险。市场价值的观念作为公司业务的正常价值锚,可能在沸腾的年代被极大地扭曲了,我们应该总是对其持有一定程度的怀疑。

8.广泛而灵活的投资方式在危机期间是必不可少的。机会是广泛又短暂地分散存在于各行业和市场中。投资范围刚性在这种时候会是巨大的劣势。

9.你必须在市场下跌过程中购买。在下跌过程中比在回升上涨过程有更多的容量,而且有更少的购买者相竞争。早点总比晚些好,但是你必须对价格的继续下降做好准备。

10.金融创新可以变得十分危险,但几乎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一点。新的金融产品通常是为阳光明媚的天气准备的,几乎从来没有接受过暴风雨的压力考验。资产证券化市场几乎完全符合此描述的一个领域,如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在2008年彻底崩溃,直到现在它也没有完全康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政府现在迫切希望证券化市场恢复到其崩溃前的地位。

11.评级机构是有着自身冲突的,无趣且容易被愚弄的。他们只是傻乐着,不去注意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投资者不应该信任他们。

12.要确保你能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特别是不被控制的流动性不足,因为它会带来很高的机会成本。

13.在相等的回报下,公共投资一般优于私人投资,这不仅因为他们有更强的流动性,而且因为在处于困境中时,公共市场比私人市场更有可能提供以低于平均价格买进的有吸引力的机会。

14.提防各种形式的杠杆。借款人不管是个人、公司或政府,必须要将他们的债务和自身的资产相匹配。借款人必须永远记住,资本市场是变化无常的,而且借助贷款到期可以结转的假设,是永远不会安全的。即使你不用杠杆,别人用的杠杆也可以驱动戏剧性的价格和价值波动,对经济体来说,杠杆的突然不可用可能会引发经济衰退。

15.许多杠杆收购是人为的灾害。当付出的代价过大时,一个杠杆收购的股权比例实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蚀价看涨期权。

16.金融类股有独特的风险。尤其是银行业,这是一个极具竞争性和挑战性的业务领域。欧洲的一家大型银行最近公布其在几年内实现20%的股本回报率(ROE)的目标。不幸的是,净资产收益率高度依赖于银行的绝对收益率,利息差,保持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以及杠杆使用量。如果不能轻易达到20%的收益,银行要怎样做呢?增加杠杆吗?持有风险较高的资产?忽略损失的风险?在某些方面来看,一个主要的金融机构有净资产收益率目标是要惹祸的。

17.拥有有着长期定位的客户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个投资公司的成功,没有比保持投资的稳定更重要的了。

18.当一个政府官员说,问题已被“控制”时,不要听信。

19.政府作为最终短期导向的角色,不会忍受经济或金融市场上的痛苦。救助和救援都可能发生,虽然对此投资者没有足够的预测性,不能舒服地有机可乘。政府将采取的这种干预具有巨大的风险,特别是当开支可以很方便地推迟到未来时。有些价格标签是以承诺保障的,其费用几乎是无法确定的。

20.几乎没有人会愿意承担他或她在一场危机中的责任:不是杠杆投机者,不是金融机构的视而不见领导层,当然也不是监管机构、政府官员、评级机构或政客。

第16篇: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节 战后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教训

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我们研究、熟悉外国的东西,并不是要完全照外国的葫芦画中国的瓢,不是必须亦步亦趋走发达国家的老路,更不是进口外国的设计方案。我们学习外国的东西,了解外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经验,是要用来研究中国的问题,研究中国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快一点把我们的事情办好的。分析国外的教训,会使我们自己的村镇规划和设计思想有一个跃进。这叫前车之鉴,勿蹈覆辙。在与著名外国规划师进行交流时。这些外国规划师都给我们的留下了这样的忠告:你们应该更关注其它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尽可能避免重犯其它国家已经犯过的错误。

城市化的基本原则,各个国家都是相同的。但是基本原则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又往往是不同的。比如,在城镇化的“化”法上,就有很多的不同。英国人从1947年以来,基本上没有改变当时划定的用地功能,农田还是农田,宅地还是宅地,而美国人50年以来,就没有给城市扩展划一个界线,汽车到那,房子就盖在那。这两种形式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城市化的表现形式一定有许多样子。前几十年,美国人从城里往乡下跑,跑到九十年代,回头一看,感到很糟糕,买一块面包还要开汽车,也不知城市在哪里;这二十年,中国人从乡下往大城市跑,今天一看,那里有时走路比坐车还快,虽是楼上楼下,却老死不相往来。

一、英美小城镇发展的经验

一位英国和美国的小城镇规划师在批判性地比较英美两国小城镇发展经验时说,美国战后以来的城镇规划是不聪明的。美国没有给城镇划线,除非接近或遇到了其它的城镇,否则可以随意发展。新城镇的开发常常是冒险的。美国城镇没有在布局上和基础设施方面给后续发展留下余地。直到现在,美国城镇仍然被随意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而困扰。美国甚至没有控制开发场地的相关法规,所以,规划工作常常遇到困难。他为此编辑了一个手册,请科学家谈论怎样在没有相应法规的情况下处理开发问题,怎样在开发中不影响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如树、动物的活动途径。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他提醒我们,特别注意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Q:在《乡村设计》这本书中,您详细地深入分析了美国二十一个州的三十八个成功开发与保护案例;通过360副照片、总体规划图、鸟瞰图和图表,详细总结了美国大都市郊区的小城镇和居民点土地使用规划与设计的经验、教训、方法与法规。特别是,这本书对用城市规划方法去做郊区规划时所忽略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如在开发城市边缘地区时,如何处理排污、农田保护、绿带与开放空间规划、如何规划乡村住宅区与道路、如何在现代化的小城镇里继承传统小城镇的设计要素。请您告诉我们的读者,城市规划与小城镇、乡村居民点的规划究竟有什么不同。

R:我相信,在做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规划时,我们特别注意到了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周围的环境和资源。我们需要仔细地规划以便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等。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城镇发展是土地扩展型的,几乎没有其它的选择。在城镇发展中,人们几乎把所有的东西都分离开来,他们把建筑修在平地上,他们占用了最好的农田。

我在英格兰的小城镇做过多年规划工作。相对周围的农田而言,那里的乡村居民点,小城镇或村庄,都是很小的。它们有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张它们区域,东南西北。例如伦敦以北两小时的一个小城镇,那里是农业区,当我们给那里的小城镇或村庄做规划时,就特别考虑了它们扩张的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定我们的选择是否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哪一个小城镇或村庄有发展潜力,如水源、学校、公共交通、等等。小城镇和乡村规划师的确面对不同于城市规划师的问题:他们在小城镇和乡村扩张的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他们更多地关注小城镇和乡村发展所引起的环境灾害;他们熟悉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各个规划要素的尺度、布局和功能。这是我对小城镇和乡村规划师与城市规划师的差异所在。 Q:如果规划师为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保留更多的开放空间和农田,农民靠什么增加收入呢?

R:我理解你的问题。在英格兰的乡村也有同样的问题。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民需要越来越大的农场以实现规模经营,才能得到殷实的收入。事实上,农民现在已经不在是英格兰乡村的人口主体了,只有很少的人从事农业活动。于是,我们几十年前面临与你们今天相同的问题。有时,我们需要就地为人们安排工作,有时,我们需要把他们带到其它的地方就业。在英格兰,我工作过的地方,直到现在都在推行了一个称之为“集镇”(Market Town)的政策,它鼓励发展集镇,以便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每个集镇有2,000到20,000人不等。当我们选择一个村庄,把它规划为一个集镇时,它是不是一个“集”并不是重要,我们考虑的是这个村庄是否具有支持乡村腹地的潜力。对于规划师来讲,真正核心的考虑是,它与乡村人口的关系,它是否能够成为地方服务中心,它是否能够推进就业增长。另一方面,它是否有水源,是否有适合于发展工业的土地,是否有便捷的公路,是否是它周围村庄的公共交通枢纽,在那里的人是否可以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如商业、卫生、教育、污水处理工厂等。因此,在英格兰,这种可供开发成集镇的地方是有限的。今天的英格兰,大约有1030个这样的集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业成为集镇的重心,具有继续发展工业的潜力,不对周围环境具有潜在的威胁。

我们还在乡村地区规划了另外一种称之为“新城”(New Town)的小城镇,例如在伦敦郊区就有大约20个这样的小城镇。它们并不是完全新建的城镇,而是在经过挑选的旧城镇的基础上加以扩大的工业发展中心,公共交通枢纽和就业中心。政府鼓励人们迁入这类新城。如果人们得到工作,他们便会搬到那里去。

Q:当政府鼓励人们迁入集镇或新城时,是否给予搬迁的人们以经济支持? R:人们可以得到住宅贷款。

Q:很明显,这些集镇或新城都是建立在乡村地区。你们怎样重新训练城市规划师在乡村地区规划小城镇呢?或者说,城市规划师在乡村地区规划小城镇时,应该更多的关注什么? R:城市规划师应当加强在小城镇街坊邻里参与下做规划的训练。在城市设计中,城市规划师常常与高层建筑打交道,但是,在小城镇,人们乐于居住在单层建筑里。于是,邻里与邻里间的空间关系,住宅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就十分重要了。让我以英联邦成员之一的牙买加的一个邻里规划为例。 因为洪水冲毁了一个村庄,政府从伦敦雇佣规划师作为咨询者,以重建现存的社区。这些居民要求相同的设施,这对他们是极为重要的。但是,这些被雇佣规划师并不清楚地方居民的需求,不知道什么设施应该包括在这个规划中,他们担心做出错误的规划,于是他们邀请相关的居民参与这个新邻居的规划设计。事实上,只有当地居民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知道他们应当怎样生活。把他们的愿望与规划师的知识相结合,如怎样处理泄洪、布置下水道,安排公共交通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规划师并没有受过怎样组织邻里参与规划的训练,而居民参与邻里的规划设计又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小城镇的布局、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文化和功能变化多端,所以没有一种规划与设计原理可以保证小城镇的新发展一定就适合于小城镇原有的形体布局。 居民参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英国和美国乡村地区小城镇规划的基本模式。我们在英国和美国乡村地区规划小城镇时,总是要花大量的时间与那里的居民进行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他们的愿望和需求。 Q:您是否可以谈谈战后美国和英国的小城镇规划?

R:与英国和英格兰相比,美国战后以来的城镇规划并非机智或令人难忘的。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城乡规划法》(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这个法律给每个城镇和村庄划了线。这个法律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合于当时情况的规划体制;对土地占用的补偿和争斗形成一个综合的解决办法,从而给合理的规划提供可能;为地方政府执行规划而购置土地提供财政补贴。尽管这个法律没有使土地国有化,但是,它使土地开发的价值国有化。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土地拥有者只有按现有目的使用土地的权力,而没有开发或改变它的使用目的的权力。于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线外建筑住宅、工厂、商业设施,所有的地方都关闭了,农田也被保护起来。发展规划(Development Plan)替代了战前的规划条款(Planning Scheme)。发展规划必须包括这个地区的土地使用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产生的其它要求。

美国几乎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规划政策。它没有给城镇划线,除非接近或遇到了其它的城镇,否则可以随意发展。新城镇的开发常常是冒险的和隐蔽的。美国城镇没有在布局上和基础设施方面给后续发展留下余地。直到现在,美国城镇仍然被随意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而困扰。我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但是,美国没有控制发展位置的相关法规,所以,工作常常遇到困难。 我编辑了一个手册,请科学家谈论怎样在没有相应法规的情况下处理开发问题,怎样在开发中不影响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如树、动物的活动途径。这些对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都是十分重要的。

Q:谢谢您对战后美国和英国的小城镇规划的介绍。现在,我们面临两种选择,英国模式或美国模式。正如您在前边提到的,英格兰的集镇通常有很好的公共交通。那么,您们是怎样处理公路与小城镇的关系呢?

R:在英格兰,我们通常让公路绕过集镇和村庄,车辆利用旁道进入集镇或村庄。在美国,封闭的高速公路常常是穿镇而过。封闭的高速公路是十分昂贵的,因为它必须照顾到整个公路系统。在英格兰,当设计进入集镇或村庄的旁道时,我们考虑的是怎样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对良田的占用和对植被的破坏。我们也通过设计一定数目的转盘,使得车辆减低速度,进入村镇。通常情况下,我们设计三点式:旁道、转盘、旁道、转盘、旁道,再回到公路。 在英格兰,道路两侧的商业设施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不允许随意开设商店。

Q:在《乡村设计》这本书中,您详细讨论了小城镇和村庄污水处理的规划设计问题。这是小城镇和村庄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的另一点吗?

R:是的。无论在美国、英国、加拿大还是在澳大利亚,小城镇和村庄的污水处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英格兰,小城镇和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由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负担。在美国,政府不在负担这笔费用,政府要求开发商承担这笔费用。我们离不开饮水,饮用水一定要避开污染源,以保护人的健康;我们也需要保护土壤的卫生,小城镇的人口在增长,生活用水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污水,小城镇周围的土壤就会被破坏。如何处理小城镇和村庄的污水是一个最为根本的规划问题,因为,我们必须在小城镇或村庄里选择在什么位置上安置化粪池,在什么位置上构筑湿地,把经过化粪池处理过的污水自然排放到那里,使污水得到第二次处理。这些位置决定了小城镇或居民点的布局,如开放空间的位置、住宅区的安排、绿带缓冲地带的方位。

Q:对,您是否把开放空间看成是小城镇规划特别问题?

R:是的。当我在设计小城镇或村庄时,我总是从设计开放空间入手。我们必须设计一个相互联系的开放空间网络,在确定了开放空间网络之后,才能以创造性的方式开发土地。小城镇房地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周围是否有一个相互联系的开放空间网络。

Q:谢谢您特别回答了小城镇规划的三个特殊问题:开放空间,污水处理和道路。请您谈谈在美国的规划学院里是如何开展小城镇规划教育的。

R:依我看,美国的城市规划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一个问题是城市规划教育很少注意设计,设计社区、设计街坊、设计开放空间。设计不是城市规划教育的一个部分。另一个问题是城市规划教育注意环境不够。改变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学大纲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我们以缓慢的方式逐步教育我们的青年规划师。我想,我们有两种方式去改变现状。一是从上至下的方式。学生在他们的大学课程中接受小城镇规划教育。很不幸,目前训练规划师的课程关注社会学、人口倾向分析、土地使用法、公共政策、定量分析方法、工程基础,而很少涉及小城镇规划的细节,如小城镇规划要素的尺度和布局。另一个是从下至上的方式。人们阅读我们写的有关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书,认识到它们的价值,然后把它们引进课堂,成为大学课程的教材。许多人已经这样做了。过去十四年以来,我出版了五本书、两集录像和两个光盘,在美国举办无数的讲演。看来,我的这些不知疲倦的工作已经对小城镇规划和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关于新城市主义

一位美国新城市主义规划师谈到,自二战以来,美国的经济和文化朝着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的蔓延和无结构的区域就是这种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体现。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的二十年间,美国城市蔓延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过去二十年,洛杉矶的规划就暴露出许多消极方面。它将影响今后两代人。尽管他们批判了城市蔓延,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他认为,洛杉矶的问题也可能成为北京的问题。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当更多地考虑到社区、步行、场所、多样性和人的尺度。把‘边缘城市’引回到‘区域城市’。

Q: “新城市主义” 已经在中国时髦几年了,甚至成为开发公司出售小区住宅或写字楼时的品牌。请你给“新城市主义”下个精确的定义,好吗?

P: 在美国,“新城市主义” 是指两件事。第一件是可以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在美国人的眼中,可以步行的社区是个稀罕事;而在中国人看来,可以步行的社区太平常了。第二件是“多样化”(Diverse)。多样化是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同时,多样化也意味着“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在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多样性。这样,多样化既与人口相关,也与土地使用相关。可以步行和多样化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没有多样化,我们就不会有可以步行的社区;反过来,如果一个社区大到步行不可及的程度,那么,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的人口和土地使用一定是单一的。所以,这两个原则是相互依赖的。这只是一个简单扼要的描述。当我们在中国做项目时,我们感到中国人做的规划从根本上与“新城市主义”没有矛盾。他们考虑到了步行,街区和人的尺度。但是,问题出在那的建筑,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人的尺度。

Q: 你被认为是新城市主义的核心人物。作为你的理论根源,哪些现实问题影响和启发了你? P:从提出新城市主义的概念到今天已经15年。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的二十年间,美国城市蔓延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尽管我们批判了城市蔓延,但是,我们并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正是为了解决美国城市蔓延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一套包括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在内的解决方案。新城市主义的价值就在于,它为阻止城市蔓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新城市主义提出了路网的概念,从步行距离出发去规划都市、街区和街区的各类活动。当时,我们向规划师而不是建筑师宣传我们观念。我们差不多用了十年的时间向开发商推广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起初,开发商很难接受我们的观念,我们也不可能命令他们照此办理。现在,情况发生根本变化。开发商发现,使用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可以大大提高他们产品的市场价值。例如,最近在丹佛的开发项目证明,因为使用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原则和概念,大大提高了住宅区的质量、开发的可行性和土地使用的多样性,从而使住宅价格上涨了百分之二十五。

Q:新城市主义是针对美国的郊区蔓延而导致的城郊发展失衡而产生的。而在中国,由于人口高度密集,过去几十年欠债过多,现实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旧城的疏散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内仍然会是中国大城市需要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郊区化虽然已见端倪而且来势迅猛,但是并没有取代城市化的迹象。那么,你认为,新城市主义回归旧城的一系列原则和主张有适用范围吗?还是任何城市任何发展阶段普遍可以采用的?

P:我们认为,新城市主义既适用于不同的地方,也适用于不同的人口密度。我们有解决高人口密度的新城市主义,它们一般被用于城市中心;我们也有关于小城镇的新城市主义,关于村庄的新城市主义,关于邻里的新城市主义。在低人口密度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创造出可以步行的环境,安排多样化的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让那里的居民得到一个殷实的生活环境。事实上,新城市主义已经在不同的规划层次上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新城市主义。我认为,新城市主义的原理具有普遍意义。一些人喜欢住在城里的高层建筑中,那里人烟稠密、生活方便、可以步行;另一些人乐于住在小城镇,那里人口相对稀疏。这样,新城市主义的不仅采取市中心的新城市主义的形态,也采取一般新城市主义的形态。我们也发现,在美国人的城市观中有两大特点,一是强社区中心,一是人的尺度。新城市主义致力于在社区设计中实现这两点。强社区中心意味着,让住在社区的人们可以在街上行走,在街上相会,相互了解,同时,社区的居民具有多样性。这是人们真正指望的社区。中国的城市人烟稠密。人的尺度是新城市主义关注的另一方面。当你关注人烟稠密的城市形态时,不仅要关注人口密度和混合,也必须十分小心的注意街巷,注意步行者。即使在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下,也必须注意人的尺度。如果你忽视了人的尺度,那么,你还会失去更多。 Q: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宽马路的问题,制定了减小马路宽度的政策。

P:如果你要减小马路宽度,你必须设计一个由不同等级道路组成的路网,以便道路畅通。观察传统城市的形式,你会发现每条马路承担的流量并不大,而且,更接近人的尺度。 Q:就你的经验而言,新城市主义是否可以帮助中国避免在城市化过程中走弯路? P:新城市主义的观念已经在中国有所应用。新城市主义也关注详细规划,例如,建筑怎样与道路相接,建筑的性质与尺度。你已经注意到,中国和美国的建筑一样现代,一样神奇。但是,你们真的需要开始注意人的尺度。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把新城市主义的观念应用于中国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形态是另一个挑战,同时,应该注意到,新城市主义可能是在中国规划低人口密度的城镇时的一个选择。

Q:数百万的流动人口对于城市发展的格局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我想有着十分相近的情况。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形成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也提出了技术要求,你认为,在你的城市社区理论里面,是怎样考虑流动人口的问题的?

P: 你只要注意到洛杉矶的发展,你会发现,美国人许多年以来面对与你们同样的问题。洛杉矶有一千三百万人。当我们为洛杉矶作未来二十年的区域规划时,他们同样问我,怎样在那再安排数百万人口。过去二十年,洛杉矶的规划是糟糕的。它将影响今后两代人。所以,我想,洛杉矶的问题也会成为北京的问题。当我在写《区域城市》这本书时,我注意到北京已经有了一个交通网络,它把城市中心与城镇联系起来。另外,北京还有地铁和城铁,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你在街巷层次上去观察北京的城市景观时,你会发现许多与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相悖之处。我想,新城市主义对街巷层次上的城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Q:你看到中国自行车很多,你认为中国应该提倡自行车交通吗?是否有必要为自行车研究特殊的道路系统?

P:我想,考虑到中国自行车的规模,中国城市的自行车的道路系统不应该向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那样,建立专门的自行车道路系统。我想,那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你们已经有了汽车道,人行道,火车道,它们既混合在一起,又各行其道。自行车的使用如此重要,所以,它有权力使用部分汽车道,而不一定建立专门的自行车道路系统。

Q:有人说,市场基本上决定了产品,或者说房地产决定了城市发展。到底是谁主导发展的趋势,政府还是开发商?在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如何取得一致,美国有什么现实的经验吗?

P:我想,政府和开发商都必须参与城市发展。不能简单的鼓励一边而排斥另一边。政府的规划应当建立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框架,建立标准,并在规划中留有余地,以便创造一个越来越好的城市。我认为,我们需要来自两边的压力,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你可以想想世界城市中那些美不胜收的地方,例如,丹佛的市镇中心,纽约的中央公园, 都不是私人开发公司所为。然而,最好生活的社区必然是开发商的杰出,因为他们需要以此吸引购房者。我认为,政府和开发商从不同的方向上在建设我们的城市。我们需要两种风格。 Q: 我们既面临着美国郊区化产生的功能单

一、通勤问题、能源污染问题,以及一定程度的阶层隔离,同时又似乎很难用回归旧城的方式简单避免。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前车之鉴也无法遏制这种发展趋势。对此,你有什么好的见解?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预先避免发展上的盲目性吗?

P:区域的规划设计与设计街区或设计小城镇相似,因为,我们同样面对是独特的开放空间系统。我对北京的区域研究甚少,但是,我可以推测北京已经没有足够的自然的开放空间了。我认为,区域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区域范围内保留若干关键的自然开放空间。这是规划师的责任。第二,设计区域时,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人口规模,600万甚至于6000万。但是,当你把区域分解为一系列街坊、小镇、城市,每一个社区都有人的尺度。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600万人的环境中,而是生活在我们居住的街区或小镇中。所以,区域规划设计的另一个关键方面就是,把区域分解到人的尺度,然后再设计。 Q:你认为,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可能在哪个尺度上实现?

P:我认为,街坊、小镇和城市都要设计。 新城市主义的设计不同于工程设计。工程设计,如交通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开发设计把设计对象定位于一个层次上。交通工程设计考虑的是怎么样控制交通流量,市政工程设计关心的怎么样控制上下水流量,开发商注意他们的市场收益。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则要求严密地考虑邻里、小镇和城市的方方面面。怎么样设计一个街坊,一个镇或一个区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目前美国的规划师或工程师并没有受到全方位的训练,他们难于考虑到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所要求的方方面面。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城市设计师。他们理解工程、开放空间、交通和水的问题,他们也理解经济发展,理解发展的社会后果和发展的伦理问题。城市设计师的角色是把所有的设计方面缝合在一起。很遗憾,我们并没有训练这样的人才。我们有建筑师,规划师,市政工程师,交通工程师,但是,我们没有做缝合工作的城市设计师。

三、关于未来的城镇

一位德国规划师说,在许多国家,低收入的人们常常生活在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形态里,而富裕的人们认为那些地方不值得保护,于是,他们摧毁那些历史的空间形态。例如在意大利,当地人认为,一些小镇不是人住的地方,可是,德国人到了那里,却认为那里简直是真正的中世纪城市,是世外桃源。于是,他们对那里进行修缮,把这些小镇保留了起来。欧洲传统城市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日益成为旅游胜地。为什么人们总是去那些传统小城小村,而不去那些新建的城市旅游?原因是人们仍然喜欢那些传统小城小村,而不喜欢那些“汽车城”。他声明,他们不主张简单的复制旧城市,但是,在建设新城镇时,不能拒绝传统城市的模式,必须很好地吸取前人的经验,特别是,应该重新认识那些传统城镇的公共空间,然后,把传统的空间模式与当代的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与今天的社会需求兼顾起来。他认为,这些经验对我们会是有益的。

Q:我们从您刚刚结束的演讲《怎样建造一座今天的城市?》中提到的一些论点开始。您似乎对二十世纪的城市发展持有批判的态度,为什么?

K:二十世纪是城市设计实验的世纪。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令人望而生畏地抽象的和无人情味的表达方式上,这个百年实验在建筑史是独一无二的。二十世纪过去了,这个百年实验也落下了帷幕。

尽管二十世纪产生了大量的建筑乌托邦,但是,在创造既适合于“现在的城市”又包容“未来的城市”的理论上是不成功的。

无可置疑,关于城市结构的功能方面的抽象理论支配了过去百年的城市版本。虽然城市设计理论形形色色,但是,从负面角度上考虑,它们都有背离欧洲传统城市的愿望,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事实上,欧洲传统城市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日益成为旅游胜地。 这些欧洲传统城市和小镇没有一个是二十世纪的产物。它们都不是抽象概念或玄想的产物,而是一个普遍原型即院落(开放、半开放和封闭)的展开。这种城市原型源于成排建筑中的个别单元、或一个前临商业街,后有院落的建筑。十字路口布置建筑是通行于世界的布局方法,我们可以在原始的居住方式中追溯到它。我们已经对住宅形式做了无穷无尽的解释,事实上,生活方式、气候条件和可以用于建筑的材料决定了住宅形式。同样,地质条件、土地使用规定,地理位置和功能、私人与公众的分别,影响着城市设计的观念。欧洲异彩纷呈的城市风貌正是源于这些原则。

这些城市通过它们的空间模式和布局证明,它们拥有灵活性、包容性和吸引力,它们本身就是价值连城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采用的规划标准来自于这些欧洲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不仅仅从书本上学习建筑城市的艺术,还要通过对存在于人类居住形式中的整个文化史的学习来把握建筑城市的艺术。

Q:也就是说,您对现代派的城市规划思想,如Le Coriburier的功能主义,采取了彻底否认的态度,主张按传统城市结构、比例、造型、格局、风格来重新建设城市,因为传统城市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对吗?

K:建筑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欧洲经典城市模式,它们适用于今天的城市建设。当然,人们常常认为,这些城市连同它们结构、比例、造型、格局、风格等特性都已经进化了,所以,这些城市不再能够为今天的城市设计提供什么。另有一种论点认为,这些欧洲经典城市是偶然的产物,而非有意识的艺术和政治活动的结果。的确,许多个别家庭,如工匠、上层社会、市民社会、艺术家等,造就了城市传统,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主人的意识的表达。例如,各式各样的立面可能反映主人的自我、野心、对美的追求、或合理的竞争。然而,如果没有一个超凡于这些个性之上的城市设计的理论,这些个性便不可能实现。 Q:您能详细地描绘一下您所理想中的“城市”吗? K:好。我们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做了如下考虑:

1、城市有清晰的边界,以区别周围景观。从自然景观到城市景观的过渡不是平缓的,而是由处于边界的建筑物来明确划定的。

2、建筑是城市的主体。把个别建筑组合成团,产生邻里街坊,邻里街坊构成居民点,各居民点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

3、每个居民点有一个它自己的中心广场,这个广场成为居民点公共场所的焦点。4 每个建筑连同它的立面和屋顶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美学单位。

5 对于构成公共空间的所有建筑要素来讲,设计规范决定了如何把它们连结在一起。设计规范包括了立面材料、开放的比例,以及屋顶的形式。

6 街道空间由一组建筑以及对面的另一组建筑构成。其实,街道就是公共空间。我们应尽可能让它在生动活泼。

7 街道空间应当尽可能由建筑“围合起来”。同时,街角的建筑,或组成街角的建筑在设计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8 街道用于交通穿行的部分应当尽可能地窄些。换句话说,我们应当使街道成为所有城市生活的场所,交通不再是街道的唯一功能。 9 街道的公共空间应当与私人空间有明确的界线。

10 街道公共场所的空间、美学和功能的意义在街头广场中体现出来。街头的公共空间应当尽可能提供多样性的使用:居住、购物、服务、(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白色商务”和公共设施。

11 在规划区内为居住、工作和文化设施留下空间,以便未来的发展。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是把大部分生活场所和活动场所联系起来。

12 大规模综合零售和购物设施应以成排商店或市场的方式加以布置。应该把超级市场的专门部门以商店的方式安排在公共空间里。

13 应该给予每条街道或街头广场一个有个性的和正式的标志。这些城市空间并非建筑物不好使用的边边角角,而是具有特性的独立空间。

14 作为一个规则,街道两侧种树,街头广场用石头铺设。

15 城市空间,即街道和街头广场,应该采用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为了做到这点,有必要通过渐进、交错或弯曲等等方式,在街头广场和街道间建立一个过渡空间,以便街头广场的闭包特征得以维持。

16 每个街坊不仅有主出入口,还应当有若干其它的出入口,以保证空间的连续性。这样,整个街道系统由多样性的路径构成。

17 从整体上讲,街应该是双向的通道,因为单向道路不必要的延长了旅行路径,产生了更多的车流量,也容易使驾驶员迷路。 18 中心广场应该成为步行者的天堂。

19 为了尽可能减少公共空间里的各类标志,我们应该利用空间设计来安排交通标志。道路的几何形状和路面状况影响车速。

20 街头停车场应该尽可能减少。人们并不希望在城市空间里有大型停车场。私人停车位应该布置在绿树成荫的背街里,而不要在人们的视野里。 21 停车场应该设置入口建筑或其它类型的入口式建筑。

22 应当对停车场的庭院再作设计,以便白天那里可以成为儿童游戏的地方。对于儿童来讲,作街头游戏比使用特别设计的游戏设备更具冒险性。

Q:您似乎认为, 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是因为那个地方有了“街道”和“街头广场”,人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在这些地方购物、交谈、玩耍。于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就是“街道”和“街头广场”的设计。可是,我们面临的设计对象还有城市核心区、服务中心、画廊,市场和步行商业街,等等(downtown,service center,galleria, plaza, shopping mall)。 K:请注意,不要把城市核心区、服务中心、画廊,市场和步行商业街与城市和城市特征混淆在一起。我谈到的城市特征都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尺度上和最大可能的多样性使用上得以存在的,如“街道”的尺度是一个人可以从楼上与街道上的人交谈。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小镇甚至于村庄里经验这类城市特征,而在现代城市中心则不会得到这种感觉。“大都市”(Metropolis),“钢筋混凝土的城市”(City of Stone)并非我们讨论的城市特征。我们所认为的城市特征,第一是与从人的尺度范围内可以直观接受到的空间布局相关;第二是与那些空间所能提供的人文环境相关。

我们不主张简单的复制旧城市,但是,在建设新城镇时,我们不能拒绝传统城市的模式,我们必须很好地吸取前人的经验,特别是,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那些传统城市的公共空间,然后,把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与当代的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与今天的社会需求兼顾起来。 我可以给你一个例子。当我们以类似市场经济的方式在公共空间里安排尽可能多的经济活动时,我们也必须创造建筑的多样性。为此,我们常常邀请若干建筑事务所,在统一的城市设计方案中,设计他们自己的独立建筑,也许,他们正在同时设计一个建筑组团的不同部分或街道旁的一组建筑群。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创造多姿多彩的街景的基础。由于我们的建筑学院越来越倾向于按部门而不是从建筑总体上训练学生,所以,在规划中,我们先挑建筑师,再挑设计本身。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我们再一次回到了欧洲传统城市的规划方式。结果,同一个建筑中有了多种段落,产生出各种方式的街道和街头景观,而这些段落又服从统一的规划设计的。通过这种方式,公共空间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和多样性,而不再是一个建筑或一个大型综合体的附属物。

事实上,当代城市设计正面临着一个基本挑战,即怎样摆脱这个“百年孤独”的世纪,怎样延续我们创造公共空间的千年传统。

四、欧洲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Q: 正如您知道那样,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城市化的阶段,而美国正在医治它在高速城市化时期留下的各类城市病,如郊区病,可以请您谈谈欧洲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吗? K:我不能一般地谈论欧洲城市规划,因为我的主要工作在德国和荷兰。先说德国。我们认为,现代城市正在德国消失,德国人将返回他们的传统城市。德国的城市与你们的城市相比,现在恰恰面临相反的问题: 德国的人口处于负增长。在未来25年中,德国的总人口将由8000万降至6000万。我们面临的不是城市增长问题,而是城市衰退问题,而你们处于城市增长期。以柏林为例。在1989柏林墙倒塌时,柏林的人口为380万,它相对中国的城市而言,当然是很小的。柏林下一个十年的规划是建立在500万人口的基础之上,但是,事实上,柏林现有人口仅仅为340万,有150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闲置,15万楼房单元无人居住。现在,许多人在柏林搬来搬去,以寻找便宜的住宅和办公室,而他们付出的租金仅为十年前的一半。同时,那里的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低下,许多设施因无人使用或负荷不够已经损坏。因此,德国正在寻求振兴他们城市的方法。我们在波茨坦的项目就是这种努力之一,即返回德国的传统城市形态。

再看荷兰,这也是空间非常狭小的国家。荷兰政府认识到,如果把土地全部交给市场,由开发商运行,一两年后,就没有土地了。因此,政府对土地使用、买卖和开发采取了严格控制的政策。每3-4年,荷兰政府便更新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

让市民有更多的选择,城市可能发展的更健康。目前,荷兰政府正在推行鼓励买房而不鼓励租房的政策。他们的作法是拆除旧房盖新房,然后出售新房而不是出租新房。同时,在拆旧房盖新房之间使用不对称的比例,如拆10建6。在荷兰租赁市场日趋缩小,而买卖市场日趋扩大。这样,给购房者以很大的压力,不仅仅是钱,购房者必须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如位置、交通、公用设施、周围环境、建筑质量,等等。可以想象,人们并不太在意他们租赁的房子,但是,如果他们买房子,考虑的因素就大不一样了。购房者也给开发商同样的压力,迫使开发商考虑他们开发的居住区的位置、及其相关的交通、公用设施、周围环境、建筑质量,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这一政策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他们的选择,现代主义、郊区化或许新城市主义?荷兰政府在这一战略上的成功正在于它给予了人们进行选择的机会。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常常选择比较贵的,如人们要求地毯、要求使用自然的建筑材料,不要水泥的屋顶。人们花他们自己的钱,当然总是选择比较好的,特别是选择比较好的环境。我们相信,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他们的城市会越来越健康。

在低层建筑与高层建筑间建立一种过渡形态的建筑,以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城市形态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核心。我已经注意到你们城市居住区在资源占有上分化的特征。一个居住区比它附近另一个居住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如一边是别墅区,良好的开放空间和绿地,而另一边,仅仅是大楼。从城市形态上讲,在它们之间缺少一个中间形态。如果我没钱买别墅,我只好买大楼,别无选择。我不相信,高层建筑是解决中国大城市居住问题的唯一办法。我想,可能的办法是降低建筑高度,如4-5层的建筑,同时加大建筑密度,也许是可能的办法。我到上海看了一个叫“新天地”的地方,那里有很好的经验,怎样重新开发旧城区的住宅区,又不建高层建筑。总而言之,你们应该在低层建筑与高层建筑间建立一种过渡形态的建筑,以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

沿街立面是城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设计事务所总是利用建筑物沿街建立起一个边界。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使一个地方更具城市特征,给人以城市的感觉。如果全是高层建筑,就很难形成一个沿街的立面。

Q: 您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三个很有意义的设计观点: 城市形态、沿街立面和市民选择。同时,您又提到,德国人和荷兰人开始重新思考他们的选择,现代主义、郊区化或许新城市主义。那么,我想知道新城市主义在欧洲的角色和表演。

K:首先,你必须知道,新城市主义的根基本来就在欧洲。当美国人发现,他们的一些具有欧洲传统的城市里,有许多设计因素可以用来解决现代的美国城市问题,如城市的无限蔓延,汽车主导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分割等,于是,他们便在90年代创立了新城市主义的机构。然后,这些美国人告诉欧洲人,“听着!小伙子,你们有你们的城市传统,你们应当有你们自己的新城市主义机构,你们应该在一起交流你们的城市传统,拯救你们的城市。” 欧洲人太惨了,还要美国人告诉他们,保持欧洲的文化传统。当然,我们应当保持欧洲的城市形态;我们应当回顾过去,然后创造未来。

2003年4月,欧盟有了一个叫“欧盟城市主义议会”,即C.E.U.(Council for European Urbanism),同年11月,它发布了“欧盟城市主义宪章”。从基本概念上讲, 欧盟城市主义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是相同的。但是,欧盟城市主义议会的凝聚力还不大。许多规划师仍然按他们的习惯去做,不过,加了一个“新城市主义”的名字。事实上,我们应当看他们的产品是否真的遵循了新城市主义的规章,如公用设施的可接近性,步行的居住区,人的尺度,等等。到现在为止,欧盟城市主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欧盟国家的规划设计战略还不是很清楚的。

但是,许多年前,我就把“新城市主义”的标签贴到了我的汽车上,这并不是因为我是否是新城市主义大会的成员,而是我认为,新城市主义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未来。比如新城市主义主张,在居住上不形成社会阶层的隔离,把日常生活所需的设施安排在居住区里,工作、居住、娱乐大体在步行距离内,等等。上个世纪的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可以行得通。当然,要实现这些理想,要求建筑行业的配合,如建筑内部结构的弹性,它即可以居住,又可以办公。 Q:这样看来,欧盟国家的城市规划设计需要改革? K:当然,总是这样。 Q:这次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

K:回到欧洲的传统去。你只要看看,我们许多传统城市仍然运行得很好。正如我前边谈到的那样,欧洲传统城市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日益成为旅游胜地。为什么人们总是去那些传统城市,而不去那些新建的城市旅游?原因是人们仍然喜欢那些传统城市,而不喜欢那些“汽车城”。

Q:“回到传统去”也同样适合于中国人吗?

K:我知道在中国有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担心的是,你们是否真正去考察了你们的城市传统。回不回到传统是另一件事。但是,首先要去考察了你们的城市传统,不要忘记了你们城市的过去。

我们要学习外国的好东西,我们也要研究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两边都要学好。半瓶子醋是不行的,要使两个半瓶醋变成两个一瓶醋。这样,我们就不会让“工业文明”颠覆了我们的“生态文明”,通俗地讲,不会“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二十一世纪以来,那些高度城市化了的国家正在推行“生态村(Ecovillage),“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家园”(Home Village),“智慧园”(Smart Community)等等。这类实践既可能发生在大城市区域内的乡村社区,也可能发生在大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区,因此,他们的经验对我们研究村镇规划和设计是有现实意义的。在规划设计这些居民点时,后现代的规划师们把生态、社会和文化三个方向协调起来加以考虑;他们的目标是,通过生态设计、生态建筑、绿色生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公共交通导向、社区建设等等,把工业化式的城市化所带来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在生态方向上,后现代的规划师们憧憬地是:居民与天然的自然联系在一起,居民每天与土地、水、风、植物、动物打交道;居民的日常需要,如衣、食、住等,在那里基本可以得以满足;居民产出的废物基本可以被自然回收;因此,尽可能在社区生物圈内生产必需的食品;推动有机食品的生产;尽可能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建设住宅;综合使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通过适当的能源和废物管理,保护清洁的土壤、水和空气;保护自然和守卫野生区域。

在社会与社区方向上,后现代的规划师们渴望地是:生态村是一个互相合作的社区,每个居民认同他们是这个社区的一员,他们有公共场所相互认识,有共同利益把他们联系起来;那里的尺度是每个人感到安全、有权力,相互可以见到听到;那里的每个居民能够对影响他们生活的事务参与决策,社区的事务是公开透明的;分享公共资源,提供相互帮助;社区成员有机会为社区公共事务而工作;把各类群体结合到社区里来;推进终生教育;强调全面和预防性健康实践;尊重差异以凝聚社区成员;给予各类文化以表达机会。

在文化与精神方向上,后现代的规划师们追求地是:对地球和其它的物种给以尊重;提高文化和艺术修养;促进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因此,社区应为人们创造展示精神生活的场所;分享社区的文化遗产和共创社区独特的文化,开展文化活动;共度喜庆;灵活和有效地处理社区成员的困难;创造一个祥和、友爱、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事实上,发达国家正在规划上追求和实现的“生态文明因素”或“可以留给后人的”东西,目前在我们许多村镇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郊区对市中心区距离由远而近,如近郊区,可以留给后人的东西相对越来越少;而发达国家正在规划上批判和抛弃的“工业文明的垃圾”或“城市病”,却如田间杂草正在我们的郊区由近至远的蔓延。

小城镇建设可以采取外国的合理规划原则,但是在设计上总要有中国的特色和风格。说中国的古镇小村布局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把它们都拆了,这是否定中国的东西,是虚无主义。中国的古镇小村布局有它自己的规律。说它不好,无非是没有把自己的东西研究透,以为必须用科比西埃的现代主义去画我们的村镇。村镇设计不仅是工程设计,也是艺术设计,人文设计、生态设计,因为,村镇设计离不开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建筑语言,割不断历史的文脉,又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中国有38290个乡镇,72万个行政村,别说设计成一个面孔,一百个面孔都是不行的。要想发展有个可持续性,必然是顺其自然,而顺其自然就必然是多样化的。

“工业文明” 的规划设计原则并不适合于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那么,“生态文明”的规划设计是一个选择吗?也许谁也不反对这个选择,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把“生态文明”的规划设计原则变成具体的手法加以实现。

我们的目标是,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整理中国的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经验,创造出一百年后的儿孙们还交口称赞的小城镇来。

第二节 二十一世纪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价值取向

正确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的是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如果我们不用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规划来引导城镇化发展,那么,单一经济驱动的城镇化仍然会继续,但是,我们付出的社会、环境进而经济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有些失误还可能遗留给子孙后代去偿还。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究竟怎样对我们的规划设计方案做出正确的判断?怎样确认一个社区如村、镇或区域执行这个或那个规划设计方案是可持续的、健康的和不给子孙留后患的。 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而可持续发展是这个矛盾中的经济发展方面,社会发展方面与环境可持续方面的协调的结果。按(图1)的描述,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是很小的。除了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一套判断依据外,我们也可以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然后把它们综合到符合我们国情的判断依据中。

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设价值取向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城镇规划中,判断可持续发展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以生态为中心的,一个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中心论”以环境可承受和环境得以改善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如决定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限度;“人本论”以满足当前人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两个不同的立脚点的差异之一是尺度不同:“生态中心论”的尺度是区域的或全球的,而“人本论” 的尺度是地方的,一个村,一个镇和一个城市。因此,发达国家城镇规划师在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时,大都采取 “人本论” 的立场。

英国的《21世纪地方发展纲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规划设计: 1. 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当采取生态学的方式去考察社区,重新研究社区与它的背景的关系,如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水和能源,等等。

2. 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当尽可能强化地方社区的独立的和综合功能。一个地方对汽车的依赖会产生环境污染,交通设施使用的不平等,过量使用土地和能源,因此,避免地方社区在区域中的功能的衰退,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的重要内容。

3. 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采用人的尺度、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等基本准则。

4. 应当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以致每个人都能负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责任。

按照这些准则设计的社区有如下理想特征:在那里,有适当的住宅,工作机会、当地生产的农产品、稳定的能源和水源;不同年龄和收入的人们形成一个和谐的社区;人们在那里生活、工作、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大部分人在那里工作,不需要每天为了工作而长途奔波;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自己属于那里。

我们可以把这些描述解析为六大设计原则:

1、独立性:无论从技术上、社会上还是环境上讲,村镇居民的日常需要应当尽可能的在当地得到满足。例如,人们在村镇里能够得到就业或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他们必然减少出行,从而减少在交通上的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混合性:应当在设计上给村镇里不同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年龄特征的人们以选择的机会,包括出行方式、住宅、工作、服务和开放空间等,因此,居住混合,功能混合,适宜步行都是基本的设计手法。

3、地方性:村镇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顺其自然的,如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水系、生态系统、小气候的条件,不仅增加了每个社区的个性,也保护了环境。

4、综合性:充分考虑人们在地方社区内的各种各样的空间联系,如公共场所使用的多样性,道路使用的多功能性。

5、开放性:村镇规划与设计应当尽可能对未来开放,如公共建筑用途的变更,住宅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增容,多功能的开放空间。

6、自我管理:村镇规划的决策应当放到尽可能低的层次去做。

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规划师都认为小城镇规划,不同于大城市规划,因为小城镇以它周边的农村为背景,大量的自然要素要加以综合考虑。他们认为小城镇的八大形体特征如下: ? 非农业使用的土地叠加在至少10倍于它的自然开放空间上; ? 人的尺度与乡村自然尺度的巨大反差;

? 乡村空间基本保存着原有自然地理形态和多样性的相互联系; ? 土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化会对生态循环链发生影响;

? 开放空间与其它使用在土地分配上的比例和在空间布局上的存在特殊规律; ? 小城镇居民的资源供应能力和废物吸收能力是确定的; ? 农业用地的保护与对农业用地调整的生态约束; ? 小城镇居民点自然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混合。

城市规划并不涉及这八大特征,而这八大特征是我们在作小城镇规划和设计时不能不考虑的。当然,我们可以忽略它们,而按城市规划去作,那么,后果是什么呢?我们失去了农业生产空间,失去了自然的开放空间,失去了良性的生态循环链,失去了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失去了小城镇居民点的各种自然特征,失去了小城镇地方文化特征;小城镇是以巨大的和多样性的乡村自然空间为依托而存在的,最终,我们会失去小城镇本身,什么也没有给后人留下。 发达国家的规划师反对用城市规划的方式去指导小城镇规划,意味着让小城镇保留一种比高人口密度和污染的大城市更优越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这不是乌托邦,而是发达工业国家正在进行之中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仅以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这些土地面积近似于中国的发达工业国家为例,便可以看到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 发达国家的规划师反对用城市规划的方式去指导小城镇规划,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拒绝城市规划的技术和手段,相反,它仅仅意味着在规划小城镇居住区的形体时应用城市规划和设计手段,同时,还必须再加上对乡村自然开放空间、乡村自然尺度、乡村自然地理形态及其联系、乡村生态循环链、乡村生活与生产的混合等因素的考虑。事实上,设计小城镇就是在规划和设计区域:居住区本身和它的周边环境。因为,小城镇居住区位大于它的面积两位数以上的区域;小城镇居住区得以维持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它的周边区域,而它消耗掉的能源和物质几乎全部排放到它的周边区域,并依赖于大自然去消化吸收它;小城镇居民与他们区域内数以万计的物种共存;小城镇居民的生理健康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周边环境的健康,而不是药物。小城镇居民的心理健康,如邻居间的认同感、友好感、依赖感和安全感,与自然开放空间所形成的屏蔽息息相关。

二、乡村规划的价值取向

如果小城镇居住区没有集中的污水排放地和集中的垃圾填埋点,必然导致小城镇居民丧失赖以生存的卫生的水和空气;任意改变小城镇的某些土著物种,甚至于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导致其它土著物种失去生存空间,进而使这个居民点的健康状况恶化;在用材和空间上不加选择的“硬化”道路,可能阻截了生态循环链,至少改变了水源在小城镇区域内的涵养;不考虑自然环境的供应和消化能力,拆村并点,可能既使被[非法内容]村的物种“营养”不足,又使被扩大的居民点的物种 “营养” 过剩,即自然生态失衡;小城镇住宅的高层化必然导致整个小城镇在区域上永远地丧失它特有的风貌;一条穿小城镇而过的过境公路可能摧毁社区內部的社会交往空间,至少使居民丧失了某种安全感,即社会生态失衡。总而言之,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规划的一般模式,人为地营造小区,造林造园,“改天换地”,而应当发展一套兼顾到自然的乡村规划设计原则和技术。这不仅是现有小城镇经济可以承受的,也为后人在更好地认识自然下的再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发达国家的规划师把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根本价值取向概括五点:

1、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 ? 服从和不割断自然生态过程 ? 保持原始的自然地貌 ? 保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

2、保证大自然可以完全吸收我们产出的废料 ? 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 把我们的消耗变为其它物种的营养,被其它的生物物种消化 ? 使我们的消耗在物理或化学上被自然吸收

3、阻止人为的灾难

4、满足人的社会需求

5、全体居民的参与

发达国家的规划师把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特征概括为四点:

1.小城镇规划与设计是以对这个镇的详尽研究为基础,并且,设计本身直接与特定环境和居民相关,所以,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规模不会太大。

2.小城镇规划与设计要求我们能敏锐地察觉出这个镇的的细微末节,追踪考察现有或将要实施的设计对环境的影响,据此来决定在生态上最完美的设计。这样,小城镇规划与设计依赖于对镇内和对镇域里的生态系统所及区域的细致的观察。

3.因为我们是在设计若干个活生生的过程,在满足我们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尊重所有其他物种的需要,于是,小城镇规划与设计是与自然相协调的设计。

4.与其说我们在设计小城镇,不如说我们在恢复自然本身。小城镇的布 局形式已经由自然地貌决定,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通过规划设计让自然的生机是可以看得见,使我们的环境具有灵气。

第三节 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

我们有2.2万个集镇、近2万个建制镇,320.7万个自然村,63.4万个村。有10亿人口在那里居住、工作和生活。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有些村镇已经被城市蔓延所吞没,没有了特性,甚至还染上了“城市病”,不过,大部分村镇仍处在十字路口,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时髦的标签,可持续发展理论也不是一个没有具体内容的空中楼阁。在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可持续场地设计便是可持续发展一般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里的具体化。在发达国家,土地使用规划、土地开发和土地维护都离不开可持续设计,即使仅仅是修复和重建建成区,也离不开可持续设计。他们认为,必须维护和改善场所,包括那里的植物和动物、土地和水。不疲倦地维护和改善已经开发了的场用是保持健康环境的基本机制。

一、场所的选择

场所的选择是可持续设计的第一位的任务。Ian McHarg (1969) 第一次提出了场所清单和环境设计的叠加方法。一旦我们做了这种叠加,敏感区域和对环境产生影响最微弱的选择便在地理上展露出来。按照Ian McHarg的意见,在场地选择上应该考虑以下因素:承载力、密度、气候、坡度、植被、自然灾害、接近自然和文化的资源、能源与设施。

接下来,便是场所的可持续设计了。目前使用比较频繁的可持续设计“食谱”(Cooking Manual)有: Donald Watson的《可持续设计》(Sustainable Design), Andropogon Aociates 的《Valdez场所设计原则》(Valdez Principles for Site Design),Bruce Coldham的《可持续设计指南》(Sustainable Design Guidelines)。

尽管我们不能用“食谱”去取代理论的学习,但是,“食谱”至少是一份对我们设计方案的“核查清单”。事实上,英国的高等教育出版社McGraw-Hill 2003年就出版了一部关于城市设计的有960页之巨的“食谱”,《Time-Saver Standards for Urban Design》。 以下内容便是来自这本书。它们分别节选于《可持续设计》、《Valdez场所设计原则》和《可持续设计指南》。

(一)可持续设计

以下是场所可持续设计的一般思维模式: 1.保存和提高原有景观和那里的资源。

2.应该按照那里独特的背景去规划景观开发,而不应该按照标准模式去规划景观开发。3.应该把场所看成一个综合、变化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4.在尊重人类对舒适和安全的基本需求时,我们可以简化对时髦的追求。5.不仅要对短期建设费用加以评估,也要对长期的社会和环境费用进行评估。 6.开发前应当分析和模拟水和营养的循环。

7.减少对植被的干扰,对土质的破坏和对水道的改变。8.应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满足人类对舒适的需求。

9.提供处理所有废弃物的空间,以便可以使重新使用的和被回收的资源不丢失,危险的废弃物不再回到环境中。

10.在场地规划的初始阶段,便要决定,在使用自备能源生产和存贮时,怎样保证环境安全。

11.分阶段开发,以便监测开发带来的日益扩大的环境影响。12.允许生态系统在最大限度上自我维持。

(二)Valdez场所设计原则

1989年3月24 日,油轮Exxon Valdez在阿拉斯加搁浅, 溢出估计1100万加仑原油,污染1,300 英哩海岸线。现在,溢出区域似乎恢复了原状, 但是,有证据证明它对环境的损伤仍在继续。为了让人类永远记住这个教训,Andropogon Aociates(景观设计公司)使用Valdez命名它创立的建设用地设计原则。

1.认识场所背景 不在更大范围内考察场地的背景,就不可能了解和评估这个场地。 2.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地处理景观 传统的开发方式常常使景观支离破碎。新场所的结构总是包围着少量剩下地孤岛式的自然景观,而新场所的结构难以支持那里的多样性的植物和动物种群。因此,我们必须把支离破碎的景观联系起来,并把场地内外的其它自然景观与之建立起一个生态网络,从而创造比较大的环境系统。

3.统筹安排原有的和新开发的景观 其实,大部分开发的景观也不能自成一体,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它,以便维系那些与相邻植物和动物种群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观的成份。 4.鼓励生物的多样性 我们创造的环境正在使许多植物和动物种群濒临灭绝。开发本身产生了在开发用地建立生物的多样性的机会。场所的设计必须保护地方性的植物和动物种群,新的景观植物以有机的方式重新建立自然生物的多样性,而这类有机方式存在于场所的运行机制中。

5.重新使用已经在生态上被破坏了的场地 尽管在建成区里没有开发的土地已经越来越少,人们按传统方式开发废弃的场所,但是,人们遗忘了建成区,他们更乐于去开发乡村和自然的区域。我们必须把这个怪圈拧过来。我们必须去康复那些在生态上已经被破坏了的场地,特别是在城市景观方面,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

6.尽可能地复原在生态上被破坏了的场所 那里的自然景观结构被损伤了,我们就应该去恢复它。每一个开发项目都应该包括修复自然的内容。有效的恢复工作要求重新认识被破坏场地的所有因素的相互关系,必须包括对土地、水、植被和野生生物在内的整个场地的修复。

(三)可持续设计指南

建筑师Bruce Coldham提出可持续设计要考虑的方面。

1、空间分析

系统地记录下用地和区域的自然资源。 按照生产潜力和社会需要分配土地使用。

了解生物气候设计战略,以便在冬季获得热量,在夏季降低热量。 使用地方资源以增强自我维持的可能性。

探索自然机制,包括被使用材料的生成物和可回收材料和新材料的应用。 评价自然系统和机制。

2、能量生产和转换

使用有效的设备以减少能量需求。 把能源特征与最终使用相匹配。 在建筑设计中鼓励更大程度上使用日照。 考虑生物量的消耗。

使用年度循环太阳能热水器以便平衡冷热。 使用光电转换。

安装适当的能源储备设施以缓解能量生产的中断。 使用多样性能源以缓解紧张。

3、供水

安装有效的上下水设备以便减少对水的消费。 统筹兼顾水的性质与最终使用以便减少对水的消费。 为饮用和加工的需要收集雨水。 加工收集来的地表水用。

4、营养与污水的回收

回收与黑色污水分离的灰色污水。 使用植物消除营养、污染物、病菌。 混合有机物。

考虑对有机物的真空处理。

5、粮食生产

统筹兼顾粮食生产和人类营养需求。

统筹安排农业集聚生产和中密度居民点以便营养与污水的回收得以实现。 采用有机和生态农业技术。

维持水果和谷物生产所需的多年生的植被环境。 在鱼类和藻类生产中利用水产业技术。 用系统的方式开发粮食生产。 利用生物防护的方式调节气候以增产。

6、材料

评价投入材料生产的能源。 设计长寿的和容易回收的材料。 建立回收中心。

从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方面评价材料形式。

7、住宅设计 把住宅建在坡地或非基本农田上。 建设低层相接或成排的住宅。 采光决定住宅朝向。

住宅设计以耐久性和适应性为目标。 应用建筑保温技术减少吸热与散热 设计调节小气候的景观

二、独立村庄

West Harwood, Lothian是苏格兰可持续发展示范村之一。它的规划特征是低居住密度。整个村庄土地面积为90公顷,土地贫瘠。距离最近的公路5公里。为了实现尽可能减对环境的影响的目标,其中1/3种树,其余为保留的农田。在40公顷林地中,他们开发了12户住宅,每块宅基地0.25公顷(3亩),允许在每块宅基地上建一栋住宅加上一个用作经营的建筑物;所有的居民都在他们的院落里种上了花草树木,有的还种植了蔬菜水果;同时,有一些家庭包括0.6公顷以上的树林;有两个家庭养了家禽。这些城里人每年要交45000磅的管理费,用于改善环境。这样,那里的居住密度非常低,因而,对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空气的影响很小。但是,这些用于开发的宅基地为城里人拥有,因而私车主导了那里的交通;同时,因为人口规模太小,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不可能形成社会凝聚力。West Harwood的发展是市场导向的。

Little River 是新西兰可持续发展示范村之一。它的规划特征是居民的决策和参与。这个村庄有400人。1997年计划改造前,那里的最大问题是饮用水被污染,传统农业难以维持。于是,居民们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他们计划按可持续发展模式改造这个村庄,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卫生、安全、社区、地方标志、平等、致富、可负担能力、能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个人成就、环境可承受的居住方式,等等。同时,计划在他们的社区增加80户居民200人。在规划中,村庄居住区包括若干个住宅组团,每个组团有它公共开放空间,同时,每个住宅又有自己的开放空间;每个组团都有农产品生产用地;住宅是多样性的,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最大限定的扩大每个建筑物接受太阳光照的可能;从屋顶收集的雨水用于浇灌;全村的污水集中到村庄污水处理中心处理后用于种植和养殖;整个村庄布局紧凑,十分钟步行可以到达所有的公共设施,从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他们专门为儿童设计了步行或自行车路径;他们甚至把他们村庄的标志贴到当地的产品上。Little River的发展也是由市场导向的。

Seaside 地处佛罗利达的海边,占地80公顷,设计尺度仅仅是一个街坊(neighborhood)。但是,这个设计实现了让每家居民都能看到大海,都能步行到海边和市政中心;强调了从广场到人行道等公共场所规划设计;安排了从维多利亚式、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到新现代主义的建筑物,甚至于院落的围墙也是变化多样的;保证居民都可以在五分钟步行距离内到达学校、商店、邮电局;他们希望通过设计使居民能相互作用,产生社区意识。结果,Seaside包括了三百个花园式住宅,三百个其它形式的楼式住宅,人口两千。这是美国二十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典型小镇规模。在Seaside和以后的一系列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他们形成了一套规划设计规范和建筑设计规范。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建立了称之为“传统街坊开发”的城市规划设计学派,主张返回到十九世纪传统城市结构、比例、造型、格局、风格来重新建设城市,阻止城市蔓延。

“家园”是当今发达国家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村庄的最佳设计之一。它在美国加州的小镇迪维斯外,占地70英亩(283,290平方米)。1975年,Mike和Judy Corbett萌发了建立一个社会生态和环境生态相结合的园区,于是,他们花了43万美元购买了这块种西红柿的地,以实现他们的奇想。当时,Mike28岁,已经在大学念完了生态学。 他们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八十年代完成的最终结果是:

32英亩住宅用地,约占总用地的47%,住宅分为八个由绿地隔开和道路相接的组团,建造225套单层住宅和20套公寓式单元,372平方米的商业办公室空间;

12 英亩绿带和公共场所,12 英亩分享的农田,两个公园,两个葡萄园,两个果树园,两个公共园艺区,以至开放空间占总用地的40%,这里还不包括私人的庭院空间;

道路与停车场占总用地的13%;

每家住宅都是坐北朝南,没有围墙,以便最大程度的使用太阳能,节约能源和自然资源;实际太阳能利用率在家庭能耗的1/2-1/3;于是,这里家庭的能耗支出大大低于城市家庭; 所有的道路取东西向;每家住宅的背后与共有空间相通,一分钟可以到达;

街道宽度小于8米,一般不与人行道相连,并呈弯曲状,以便降低汽车在村庄内部街道上的速度;同时狭窄的街道减少了太阳的辐射热量;

与街道相关是一个步行和自行车道系统,它与农田、绿地、庭院、游乐场地等相通;大多数住宅面对农田和绿地,而不是面对街道;在住宅区内大家以步行和自行车而不是汽车为主;

在农田绿地等公共区域里建造自然排水系统和小沟网络,以便雨水自然渗透到地下,而不让雨水从下水道里排走;同时,不仅增加了那里的湿度,也提高了那里的景观效果;

不同季节的30多种水果和干果类果树成为那里的主体景观,不仅供各家食用,还到市场上出售;同时,不同季节的各类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均在附近市场上销售出去;于是,这里家庭的食品支出大大低于城市家庭;

每个家庭距社区中心不到三分钟;在这个村庄里,平均每个人可以直接与47个邻居打交道,每周花3.5个小时与邻居在一起;

村庄紧靠加州大学迪维斯分校,在那去上班的人只需步行;那里的家庭汽车拥有量为1.8辆,低于2.1辆的全美平均数;汽车不再主导这个村庄; 村庄的全部建设和发展都是按最初的设计而展开;

这个村庄的整体开发费用为230万美元,而回报利润为每年30%。

当“家园”成为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村庄的最佳设计之后,Mike和Judy Corbett回忆到,当他们第一次到市政府递交他们的规划设计方案时,他们被泼了一盆冷水。市政府告诉他们,警察局不会喜欢你们设计的“死胡同”,消防队不会喜欢设计的狭窄的街道,规划部不会喜欢你们设计的农业与住宅混合。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我们不是开发商, 我们是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

三、城镇边缘的村庄

Ithaca 是美国纽约州Tompkins County,Ithaca镇边缘的一村庄,距镇中心3公里,有土地面积70公顷,人口500人,是Ithaca镇的绿地。它的规划特征是家庭活动区域的公共化。为了节约土地和空间,在规划上,Ithaca采取五个住宅组团式布局,目前,已经完成了两个组团,今年将开始第三个组团的建设。每个组团中的若干住宅分享一个公共区域,那里有共同的厨房、洗衣房,娱乐活动室、工作间;因为许多家庭活动都在共同区域进行,个别住宅的规模大小不会影响家庭生活,价格从15万到80万美元;家庭活动区域的公共化,加强了社区居民间的交往;由于村庄内部道路主要是为步行者设计的,所以,居民不在房前屋后停车,而使用公共停车场;原来的开放空间和农田全部保留。整个Ithaca的战略规划由村里的100个成员组成的委员会决定。在他们制定的规划指导文件中,包括了11个标题:居住区、村中心、接待中心、教育中心、农业、交通、自然资源和娱乐、水与污水处理、固体垃圾、能源、建筑材料、社会;在这些标题下,他们提出了若干明确的目标,如减少固体垃圾,鼓励步行,鼓励中水使用,增加在村庄里的就业机会。

Sherwood Energy Village是英格兰老煤矿镇Oilerton边缘的一村庄,那里是关闭的矿山。1994年,国家以1镑的价格出售了这60公顷土地,并给购买者200万镑去恢复那里的环境。160位地方居民参与了规划,他们的目标是把那里建成没有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同时,在那里为失去工作的矿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他们使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和可再生的能源,如可供3000-4000人的风能电站,在村庄里使用电动车;由于那里是英国最古老的矿区之一,因此,它成为了旅游点。Sherwood Energy Village的规划特征是,从能源结构调整出发,整体考虑环境恢复、就业和社会结构。

四、小城镇

Davis市距旧金山80公里,土地面积100个平方公里,62200万人,是一个农业镇和大学城。它的特征是,若干邻里街坊由农业用地、湿地、小径和公园构成了绿色空间体系环绕;完备的邻里街坊服务设施;市中心的开放空间与市外的绿化带连在一起;尽可能在交通设施的设计上安排用步行和自行车取代汽车交通,全市有40000辆自行车,25%的居民出行是在自行车上的,号称“世界自行车之都” ;“家园”是Davis的城市村庄的典型例子。Davis市有15个委员会与城市规划相关,每个委员会有20个成员,每个成员再联系100个居民,这样,把市民参与城市规划与决策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以上都是发达国家在讨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时常提及的案例。上个世纪九十年带以来,他们逐步形成了一套判断小城镇发展健康与否的标准: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方面: 功能混合与土地使用的多样性

适合于不同教育背景的多样性的工作机会 适合于不同经济部门和经营规模进入的产业结构 独立的地方经济

2、社区公共设施与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道路系统: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适合于步行的道路设施 公共设施:人人可以分享的医疗、教育、零售和娱乐设施

建筑空间:适合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多样化的住宅;适合于不同商业和社会机构的用房 开放空间:易于接近的街头公园,公园和休闲场所

3、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内容: 社区:不同社会群体混合居住

卫生: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产农副产品,健康的精神生活 社区安全:交通安全的街道,邻里和睦和相互关照平等和选择: 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有适当的住所

4、社区环境。包括以下内容: 美观:步行尺度的景观小品 公共场所: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持地方文化特色 社区意识:每个人视那里为他的家

5、自然资源。包括以下内容:

空气:减少交通擁堵,减少私人机动车辆在居民区内的出现 水:控制对地方水资源的使用,完整的污水处理和回用 土地:比较高的容积率,以减少村镇建筑用地的使用 土壤:垃圾特别是有机垃圾在当地的回收

6、生态状态。包括以下内容:

交通能源:尽可能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同时,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方便安全的步行包括自行车的交通系统

建筑能源:节能性建材,有效节约能源的建筑布局;尽可能在社区范围内公同使用可再生能源

生物多样性:给野生动物和植物留下生存空间

生态循环:尽可能把村庄与周围环境间的循环圈封闭起来,如水、能量、食品、资源 就目前情况看,发达国家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了证明,如节能、污水处理与利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有机农产品、生物多样性,等等;地方社区居民参与决策也是可行的。这些属于第一代持续发展设计的内容。相比第二代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内容,还有很大的距离。

第一,因为对人的行为的考虑仍然不周全,许多村镇设计不能满足居民和经营者出行和接近社会设施的要求;理想的自给自足的社区几乎还没有出现。

第二,鸟语花香,绿茵环抱的村镇仍然是罕见的,尽管规划设计方案无懈可击,但是,它们常常与地方落后的法规相悖,或不为市场接受。

第三,把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从街区层次扩大到整个已有的城镇,仍然有设计上的问题,如交通的综合安排。

第四,许多新发展仍然在重复以往不健康的的模式,如为私人交通提供设施,而不考虑非私车使用者的利益;按需求安排基础设施,如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而不去控制需求,提高地方自主性;服务设施的集中。

这六类二十四条标准并非封闭的,随着人们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新的指标还会出现,这些指标的涵义还会变更。

本章小结:

本章在第一节通过访谈的方式介绍了发达国家城镇建设的教训,在第二节介绍了发达国家城镇建设的经验,在第三节通过案例的方式向学员介绍了发达国家规划师和专家如何分析一个城镇建设是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一般方法。 本章思考题:

1、美国与英国小城镇发展规划方面有何不同?

2、发达国家在建设城镇中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3、什么是新城市主义?简述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原则。

4、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设一般价值取向。

5、如何分析一个城镇建设是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 主要参考文献:

《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1-6期。 《城乡建设》2005年1-12期

第17篇: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原有的金融体制是国有金融机构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政府主导型的体制。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干预成分过重,是其主要特征。70年代以来,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放宽金融管制,减少政府干预,依靠市场机制优化资源的有效分配,是这场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滞后问题提出的金融改革理论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以此理论为指导,先后进行了金融制度的改革和深化。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改革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各国采取了较为稳妥务实的方式,金融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表现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互相促进的良好势头。本文将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亚洲发展中国家原有金融制度的特点

二战以后,亚洲发展中国家先后将发展生产、实现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亚洲国家也遇到国内资金短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当时许多国家对外国金融机构仍然持有偏见,认为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银行体系难以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另一些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则坚信市场机制的功能极其有限,不能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调配所需资金,只有依靠政府的作用,才能实现有限资金的有效分配。因此各国原有金融制度是一种以落后的生产力为基础,并且国有金融机构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政府主导型金融制度。尽管各国的具体情形不尽相同,但一般说来,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1.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无足轻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中的货币化程度低。所谓经济的货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交易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它代表了一国货币体系的发达程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这种货币化程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准。例如,在1970年,M z(现金十活期存款十准货币)对GNP的比率,马来西来是33%,菲律宾是21.2%,泰国是30.6%,印尼是9.9%。第二,金融资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高。在80年代初,金融机构资产(中央银行资产除外)对GDP的比率,印尼是o.3%(1982年),泰国是o.48%(1980年),印度是0.39%(1981年)。这种比率较发达国家要低得多。 ‘

2.金融工具种类单调,缺乏竞争机制。在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非银行性的金融机构处于附属的地位,各种证券市场则处于刚刚起步或尚未发展的阶段,外资金融机构难以进入本国市场。例如,1977年,在东盟几个国家中,最大的4家商业银行占国内全部储蓄的比例,印尼为73。1%,马来西亚为50.3%,菲律宾为39.8%,泰国为64.6%,新加坡为20.6%。在这情况下,金融机构无法在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发挥动员国内储蓄资金供经济发展之需求的功能。

3.在金融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国家干预成份过大,表现在:第一,国家直接控制着大量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所有权。70年代初,孟加拉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的部分或全部的金融资产均为国家所有。第二,利率相汇率受到严格控制。各国金融当局硬性规定最高存贷款利率,致使利率不能真正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实际利率(即名

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经常为负数。钉住世界主要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是许多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本国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第三,银行的贷款方向受到约束,银行必须将贷款的一定比例投向国家指定的部门。在印度,政府规定的贷款项目通常占到全部贷款金额的50%以上。

应该看到,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在50、60年代各国经济起步阶段,在扩大本国资本积累,筹措有限资金投入国家重点产业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国家金融机构占垄断地位的金融体制的消极作用愈来愈明显。它缺乏竞争和效率,使银行的贷款行为受到国家政策和行政命令的影响和支配,不能有效地反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造成价格扭曲现象,致使资源配置不合理、金融市场抑制等问题的出现。

二、金融抑制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体系中市场机制不完善,国家干预成份过重,是造成亚洲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重要原因,它对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

首先,造成金融市场分化,加剧发展资金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恶化。亚洲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分化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物资本或耐用消费品市场与金融资产市场的分化。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国内金融中介欠缺,国内居民,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居民无法进行各种储蓄形式的选择。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损失,或者为了保证能随时取得消费物品,他们多以现金、黄金或其他消费的形式保存剩余产品。二是正规的与非正规的金融市场并存,造成金融市场的二元化。由于以国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正规金融市场的实际利率经常为负值,导致贷款需求过盛。这样,无法从这些正规金融市场获得贷款的投资者只得从“黑市”上获取贷款,从而助长了非正规市场的出现和扩大。三是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的分化。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正规的银行多设于城市,而且商业银行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商业银行从本质上说对短期的商业投资较感兴趣,而对农村地区的贷款,尤其是周期长的生产性贷款则很少问律。70年代期间,在印尼,银行信贷主要集中在爪哇地区,马来西亚主要集中在吉隆坡,菲律宾在大马尼拉。印度也有类似的情况,孟买、加尔各答、新德里和马德拉斯这四个最大城市的 ’信贷资金占国内银行信贷总量的85%。这种信贷流向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资金短缺,造成农村与城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四是短期金融贷款和长期金融贷款的分化。由于利率受到限制,存款利率低,存款者不愿将手中的余款作为长期存款,投资者只能从短期资本市场上筹得大部分所需资金。例如,70年代期间,泰国约有1/4的商业资金是从个人手中或非正规资本市场上的信贷合作者手中筹措的。

第二,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投资效益低下。如前所述,50、60年代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在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增长、保证国家重点建设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政府干预式的信贷分配制度也是造成资金分配失调,投资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在贷款利率受到限制。贷款收益很低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更多地倾向于只考虑借款人的信誉、政治背景等非经济因素,而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则考虑得甚少。许多银行投资效益低下,一些国有金融机构更是困难重重,负债累累。80年代末,印度多数国有银行无力偿付的债务约占全部资产的4%,尼泊尔、巴基斯坦的主要几家国有银行的亏损额超过其业务总额的30%以上。

最后,汇率管制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各国相应地采取了多种严格的汇率管制措施,这同样产生了许多问题。一是高估本国货币汇率,人为地扭曲了汇率的真实价值。当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相差甚远时,将导致大量资金外逃、外汇短缺等问题的出现,最终迫使本国货币不断地贬值。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的经常项目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赤字,其中印尼1978年经常项目赤字达14.13亿美元,菲律宾1979年时达14。95亿美元,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在1980年时,经常项目赤字也分别达到1。78亿19.2亿和7.04亿美元。为了促进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许多国家只得采取本国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菲律宾1983—1985年两次大幅度货币贬值,每次贬值超过20%。印尼在1976—1986年期间,共有三次货币贬值,平均每次贬值幅度达30%以上。二是稳定本国汇率代价太大,使国内经济发展目标从属于对外经济目标。80年代以后,美国实行高利率政策,致使美元不断升值。为了维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一定比价,许多国家的货币汇率也不同程度地随之升值,使得出口竞争力大幅下降。1980年以后、东盟几个主要国家的贸易项目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赤字,其中1981新加坡外贸赤字61。23亿美元,菲律宾22.24亿美元,泰国20.29亿美元。1985年时,马来西亚、菲律宾国内经济还出现了负增长。

三、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制度的改革及其成效

受严格管理的金融体系在60、70年代曾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施工业化政策的重要工具。但到了70年代后期,这一方法日益成为阻滞金融部门成长,妨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于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东盟国家首先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实行金融体制改革。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这股改革之风也波及到南亚以及越南、蒙古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场金融改革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资金从非正规的金融市场吸纳到正规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二是依靠市场机制,实现资金的有效分配。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实行利率自由化,放宽汇率管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别于70年代中期和后期解除了对存贷利率的管制;80年代初,印尼、菲律宾、斯里兰卡也先后撤消了对利率的管制;我国台湾在整个80年代多次减少对各种存款利率的限制,并于1989年完全取消利率管制;韩国、泰国则通过调整利率、放宽利率上下波动的幅度,放松了对利率的管制。

利率自由化产生的经济效果十分明显。实际利率的提高,有利于抑制金融黑市的发展,增强居民的储蓄意愿,从而促进银行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筹措资本能力的提高,保障国内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1970一1989年,各国和地区的国内投资规模普遍扩大,平均每年的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明显提高,其中新加坡为43%,马来西亚为30.7%,韩国为30.7%,分别高于60年代的22.3%,16.1%和19.2%。

80年代起,各国汇率安排日趋灵活,至80年代下半期,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尼泊尔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新加坡、菲律宾、印尼、韩国和斯里兰卡则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管制的放松,大大增添了外汇市场的活力,不但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也有利于外资进入本国市场,促进整体经济的成长。

2.培育资本市场,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60一70年代,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体系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80年

代中期以后,各国和地区开始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种形式的金融机构不断出现,资本市场日益壮大,其中证券市场的发展尤为迅速。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了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和货币体系的现代化。到1990年,中国台湾、韩国的金融部门(包括不动产和交易业务)对GDP比重分别从1980年的6.1%和4%上升到1990年的10.8%和5%;同期印度、巴基斯坦的比重也分别从2.4%和2.1%上升到4.1%的3%。1990年,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的M:(包括非银行金融资产,尤其是公司债券和商业票据)与GDP的比率分别已从1970年的66.3%和38.7%上长到106.2%和128。6%。

3.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减少对外国经营的限制。70年代以来,银行业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亚洲发展中国家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逐步废除金融管制,准许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1992年,香港、新加坡的外资银行(不包括分支机构)分别达到162和84家,成为亚洲地区外资银行的两个重要据点。1992年台湾地区的外资银行数也扩大到33家,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等国的银行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外国金融机构可参与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离岸金融等方面的业务。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既弥补了国内投资资金的不足,又带来了西方国家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成为促进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只是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发展速度较快,有的则刚刚起步。可以肯定,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场金融改革的浪潮将会进一步加大。

四、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综观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改革过程,其间不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在强调减少政府对金融体系干预的同时。不能因此而忽视政府的调控作用,应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进一步加强政府运用包括控制货币的发行量,调整信贷价格在内的货币政策来间接调节经济运行节奏,确保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发展。在这方面,东盟几个国家做得较好。1981—1986年期间,面对膨胀的压力、除个别国家外,东盟各国运用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实行严格控制,有效地抑制了国内通货膨胀率。马来西亚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胀率从1980年的6.7%下降到1985年的1%以内。在控制贷款利率方面,泰国较为成功。1980一1981年泰国面临不断恶化的国际收支问题,金融当局及时地调高了银行利率,改变了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的趋势。1982年底、国内经济稳定有所恢复。金融当局又于1982年第四季度到1983年第一季度,连续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降幅达3%,从而使国内经济迅速恢复高速增长的势头。

第二,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可能引起的混乱。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进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并末像某些拉美国家那样、实行一步到位的做法,而是借鉴了西方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伴随金融自由化而出现金融危机的教训,为降低风险程度采取了较为稳妥的改革措施,从而保证了金融改革的顺利实施。例如,在外汇管制方面,并非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实行浮动汇率制,而是经过

不断的调整、重复,最后才逐步进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新加坡在1975年度止固定汇率,实行有管理的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1978年完全解除汇率管制,但仍采用灵活的调整汇率政策,不断调节新元伪外汇汇串。在利率方面,1979年泰国政府废除工业贷款利率上限,1983年又重新引入贷款利率限制,并设立双轨贷款利率,对不同的部门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1992年6月,取消放款利率最高限;从而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化。台湾地区的利率放松过程在整个80年代也经历了几个不断反复的阶段,最后才在1989年全面取消利率管制。

第三,在放松金融管制的同时,应相应地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在将银行体系从严格的经济管制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中,如果缺少有效的金融管理和银行监督,可能导致一些产业集团利用银行的私有化和国际化而获得对一些银行的控股权,并利用它们向集团所在的企业发放过度的贷款,从而助长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也有可能使一些金融机构因不适应金融秩序的变革而陷入困境。80年代上半期菲律宾的两家主要政府银行��菲律宾国家银行和菲律宾发展银行就因丧失清偿能力而被迫向中央银行求助,引起了金融界的一阵混乱。因此,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利用法律和法规的手段,加强对金融业管理和监管显得十分必要。

第四,金融体制的改革不是孤立地进行的一项改革,它是在整个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尤其是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进行的。尽管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并非金融改革走得越快,就一定能导致经济增长越快。相反,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才是金融改革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要保证金融改革的成功,还必须在其他领域,包括财政体制、贸易体制和对外经济政策方面作出相应的配套改革,以避免因单方面放松金融管制而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总之,金融改革与宏观经济改革关系密切,两者必须同步进行,否则金融部门发展过度,以致与贸易、生产领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必然成为经济和金融动荡的根源。这一点已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改革实践所证实。

第18篇:上海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上海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白云 汤竞

摘要:近年来, 随着上海 经济 的 发展 以及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迫切需求, 上海市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 ( 特别是地下工程建设) 的新高潮。本文着重介绍了上海近几年来地下工程建设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就, 这其中包括轨道 交通 工程、越江隧道工程、地下道路工程、地下市政工程以及地下空间规划利用等多方面的进展情况。同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地下工程建设经验, 对上海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等方面的 问题 和所得到的教训进行了 总结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上海地下工程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认为今后地下工程将向深层次化、信息化、以及节能化等方向发展, 并对今后地下工程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希望加强今后地下空间的立法管理以及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中国诺宇综合网http://

关键词: 上海; 地下工程; 地下空间; 隧道; 基坑

引 言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作为城市的 自然 资源在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肩负着重要的 历史 使命, 但是, 上海城市用地的严重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上海的进一步发展, 因而要有效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以缓解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多种矛盾, 使地上、地下协调发展, 把上海建设成为立体化的城市,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 , 上海地下空间已开发面积约 440 万平方米, 是全市总面积的 7‰。由于上海经济飞速发展以及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迫切需求, 使得上海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和速度不断增大, 上海地下工程建设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1 上海地下工程建设的现状和成就

上海地下工程建设近几年在轨道交通、公路越江隧道、地下立交和道路以及地下市政工程设施等方面都有较多的建设项目, 并在地下工程建设技术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由于文章篇幅有限, 这里将着重介绍一下上海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几个重大项目。

1.1 轨道交通

根据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 到 2010 年上海市轨道交通数目将达到 13 条, 里程数约 510 公里。目前已经建成投入运营的线路为 1 号线~5 号线, 正在建设的线路为 6 号线~11 号线, 待建线路为 12 号线~13号线。

上海市轨道交通采用了多种施工技术。

( 1) 车站和风井施工主要以明挖基坑为主, 根据车站周边建( 构) 筑物和管线情况, 选用顺做法或逆做法, 明挖法或盖挖法, 最小限度 影响 基坑周边的环境。日前, 在建的轨道交通 7 号线将在越江区间采用气压沉箱工法来施工中间风井, 这将是全自动无人化气压沉箱工法在国内的首次 应用 , 这可能为今后避免在承压水地层降水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施工 方法 。而且目前轨道交通 4 号线修复工程的基坑开挖深度将达到创纪录的 41m, 为软土地区开挖深度最大的基坑, 工程将面临许多诸如超深地连墙施工、超深承压水降水、超深基坑开挖、周边建筑物保护等一系列难题, 这将为上海市深层次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储备。

( 2) 轨道交通区间施工主要采用Ф6.34 m 土压平衡盾构 ( 图 1) , 并在轨道交通杨浦 ( M8) 线首次采用了双圆盾构法 ( DOT) 施工 (见图 2), 在施工参数控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由于双圆盾构法具有节省地下空间、避免修建旁通道的优势, 在建的轨道交通10 号线也有两段区间将采用双圆盾构法施工。估计,双圆盾构法在今后的上海轨道交通建设中将

被更广泛的接受和采用。

( 3) 上海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与泵站的施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冻结法加固+类矿山法水平暗挖、地面三轴搅拌桩加固+类矿山法水平暗挖、顶管法施工。其中以冻结法加固+类矿山法水平暗挖最为普遍。

( 4) 经过 5 条轨道交通工程的实践, 上海的隧道工程师们已经掌握了盾构穿越桩基群、穿越防汛墙,新老隧道间穿越, 隧道走向由平行转向垂直叠交以及车站枢纽工程施工等一系列完整的施工工艺, 不仅保证了隧道的按时完工, 也确保了隧道施工时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1.2 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开发

轨道交通的建设, 将带动沿线商业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 本文将简单介绍上海 3 处比较典型的地下空间开发实例: 人民广场地区、世博园区以及上海南站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 1) 人民广场地区: 人民广场是上海市的中心,也是最大的客流集散地, 轨道交通在此形成 1 号线、2 号线和 8 号线的换乘枢纽, 三线通过站厅和换乘通道实现付费区直接换乘, 并在南京路西藏路口设置了大型下沉式集散广场, 以方便客流的集散以及与地面公交的衔接。广场地下开发至四层, 分别是地下商业街、体育 馆、游泳池、音乐 厅、地下车库, 均与地铁车站连通。

( 2) 上海南站:上海铁路南站是上海西南方向进出市区的门户, 是一个多功能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汇集有 R

1、M3 和 L1 三条轨道交通线、长途汽车站、近郊汽车站和公交枢纽站、出租车停车场等交通枢纽设施。上海南站广场地下空间除满足各种交通换乘功能, 还结合地下空间进行商业开发以提高整个广场的综合效益。由于乘客在地下换乘、购物、停车及通行, 吸引了大量人流至地下活动, 使得地面人车混杂的问题得以解决, 从而改善了地面环境。同时兼具解决了火车客流、城市交通客流、商业、环境及城市防灾减灾等功能。( 3) 世博园区: 2010 年上海将举办举世瞩目的世博会。为更好地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该地区进行了统一规划, 做到功能呼应。区域外围有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 经周边道路可以快捷的进入城市高架快速路系统, 联系机场、铁路车站、港口码头、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据 分析 , 公共交通承担的客流量均超过 70%, 其中轨道交通则达到 50%。将有四条地铁联系世博会园区内、外交通, 在以轨道交通为核心, 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世博会交通 网络 中, 地下交通枢纽将成为整个交通网络的锚固点, 园区内大型展览馆将轨道交通作为其地下部分的延伸, 成为展馆的一部分, 乘客去乘座交通工具的过程, 和游客从出站口进入大型展馆的过程也是参观展览的过程

1.3 公路越江隧道[3 ̄7]

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到 2020 年黄浦江上越江设施的总体规模将达到 99 个车道。其中外环线以内的越江设施中, 隧道车道数将占到 70%左右。上海是 中国 拥有盾构法越江隧道最多的城市, 也是中国最大沉管法隧道所在的城市。上海已经建成的越江隧道共有 6 条, 分别是打浦路隧道、延安东路隧道北线和南线隧道、外环隧道、大连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翔殷路隧道; 已经启动的越江隧道有 3 条: 上中路隧道、崇明越江通道南港隧道、西藏南路越江隧道;规划待建的越江隧道共有 5 条: 军工路隧道、长江西路隧道、新建路隧道、人民路隧道、龙耀路隧道。

( 1) 盾构法隧道 ( 见表 1, 表 2)

( 2) 外环沉管隧道[8]

这条大型沉管隧道—上海外环越江隧道是上海市外环线节点工程, 1999 年 12 月 28 日开工, 工程总投资近17.48 亿元人民币。上海外环越江隧道是上海外环线两个过江段之一, 是亚洲目前最大的沉管隧道, 全长 2880 米, 隧道设 8 条机动车道, 共有 3 个孔, 中孔

2车道, 车道宽 7.5 m, 两边孔各宽 11 m,设 3 车道, 设计车速为 80 km/h。外环隧道的建设是上海首次采用沉管法施工的越江隧道, 沉管段长736 m, 最大埋深 33 m, 共设 7 节管段。

( 3) 磁悬浮隧道工程

磁悬浮越江隧道工程东起浦东耀华支路上钢三厂附近、穿越黄浦江、到浦西新日铁路支线、龙吴路箱涵以东, 总长为 3.344 km, 其中隧道段为 2.58 km。线路设计为单洞双向, 列车运行速度为 200 km/h、列车运行试验速度为 300 km/h, 隧道一般仅 48s 就能够通过, 最快只要 31 s。高速磁浮列车系统是一个安全系数相当高的系统, 列车有 1000 个蓄电池, 当只有一半电池工作的时候列车还能维持 10 mm 的浮距。另外, 每一节列车的耐火时间能够维持 30 min。磁悬浮越江隧道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 a) 磁浮铁路隧道是世界首创;

( b) 磁浮隧道工程对绝对沉降和相对沉降都有特别高的要求;

( c) 高速运营的磁浮列车给隧道带来的振动和通风设计与一般公路隧道的设计是不一样的;

( d) 防灾救灾条件特别。

转贴于中国诺宇综合网

第19篇:日本“倍增计划”的经验和教训

下村主持的“倍增计划”独到之处在于,尽管是政府主导的经济计划,但计划落实重点放在促进民间企业的活力上。日本政府通过减税、降息等方式,以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激发了民间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日本“倍增计划”的经验和教训

《环球》杂志记者/冯武勇(发自东京)

《环球》杂志记者/郭朝飞(发自北京)

1959年3月9日,时任日本财务大臣的池田勇人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我的月薪两倍论”一文。池田在文中提出,只要中央政府政策得力,在日本国民共同努力下,今后5到10年,日本人月薪翻倍甚至增至三倍绝非梦想。

翌年年底,已经成为日本首相的池田勇人内阁公布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到1970年度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翻倍的目标,从此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的黄金十年。

实际上,日本经济增速远远超过池田当初的预期。到1970年度,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为40.58万亿日元,是原定目标值26万亿日元的近两倍。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超额完成,不仅使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跻身发达经济体之列,也对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回过头看,池田及其智囊团制定的“倍增计划”超越了狭义的“经济规划”范畴,而是一份改变日本社会形态的蓝图。

战后经济的转折

与任何一份社会发展大蓝图的诞生类似,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产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

在“倍增计划”诞生的前夜,日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正在经历战败以来最激烈的转型。

当时,岸信介内阁因强行通过新日美安保条约,日本各界反安保运动如火如荼,岸信介内阁风雨飘摇,于1960年7月黯然下台。时任通商产业大臣的池田勇人在随后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胜出,接替岸信介成为日本第59代总理大臣。

“正是由于之前岸信介内阁强行通过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池田勇人内阁上台时,日本国内政治矛盾比较尖锐,各派政治势力斗争比较厉害。因此,池田勇人上台之后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收拢人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巡视员、研究员林家彬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池田勇人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他想用这种办法把各方的注意力转移到经济上来。

日本历史学家中村隆英在新版《昭和史II》中也指出,利用“倍增计划”这一经济政策,池田成功实现了国民融合,也是日本战后政治氛围的重要转折。

经济方面,日本在经历和享受朝鲜战争等“特需景气”、“神武景气”后,到50年代末,高速增长势头已开始放缓。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冯昭奎向《环球》杂志记者表示,“1955年,日本经济基本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之后,日本经济学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日本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而另一部分人认为日本经济将减速。”

当时日本经济学界的主流看法是:“特需”时代结束了,日本需要收缩投资和银根,以免库存过剩。1956年,日本政府在《经济白皮书》中有一句著名论断:“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这既意味着日本经济已经从战后废墟中走了出来,也暗示战后重建拉动的高速增长期临近尾声。因此,岸信介内阁晚期制定的“新长期经济计划”中,把今后几年的年均增长率调低到6.5%左右。

与这一主流看法针锋相对的是经济学家木村治。早在池田执掌大藏省时期,木村治就是池田经济智囊团“木曜会”的核心成员。木村治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设备投资的乘数理论”提出,日本正处于经济腾飞初期,民间投资意愿强烈,如果加以正面引导,今后年均增幅不会低于10%。木村1959年2月把自己的这一看法发表在专业经济刊物上,引来了包括“新长期经济计划”拟定者大来佐武郎、当时日本经济学泰斗一桥大学教授都留重人、日本央行调查局次长吉野俊彦等主流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围攻。

池田1959年3月发表在《日本经济新闻》的“我的月薪两倍论”,其实正是对木村的一种声援。研究日本战后历史的不少著作指出,池田本人是“经济通”,他与木村的“完美组合”是催生“倍增计划”的关键因素之一。

冯昭奎认为,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日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但是,当时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上世纪50年代日本人均GNP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因此,当时日本老百姓对生活水平也有了新的要求,这也是“倍增计划”的一个基础。

“有管理的凯恩斯政策”

1960年12月27日,在经过长期酝酿后,池田内阁正式出台“国民所得倍增计划”,提出到1970年,“国民所得”,即国民生产总值从13万亿日元倍增至26万亿日元。(注:日语中的“国民所得”并非指国民收入,而是国民生产总值。)

“倍增计划”开宗明义指出,制定这一计划的目的包括:经济规模倍增,扩大就业达成完全就业,国民生活水平大幅上扬,国民经济和民众生活取得均衡发展。

林家彬告诉记者,当时日本经济主要面临地区差距扩大、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双重结构矛盾、劳资关系紧张等问题。

因此,“倍增计划”特别强调,将通过农业现代化、中小企业升级、加大落后地区开发力度等缩小城乡差异、工农差异以及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发展落差。

下村主持的“倍增计划”独到之处在于,尽管是政府主导的经济计划,但计划落实重点放在促进民间企业的活力上。日本政府通过减税、降息等方式,以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激发了民间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饶有趣味的是,当时日本民众对“倍增计划”反响颇为冷淡。

《读卖新闻》当年的一份民调结果显示,只有15%的日本民众认为十年收入倍增有望实现,多达40%认为不可能实现,另有45%回答说不好,其实也就是持怀疑态度。《读卖新闻》解读说,在众多民众看来,“倍增计划”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然而,最终事实证明,池田和下村不仅押对了赌注,而且成果惊人。当时的日本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到1970年度,日本“国民所得”实际达到了40.58万亿日元,是10年前的4倍,“倍增目标”的两倍,年均增幅达到了11.6%,远超计划设定的“7.2%”年均增长目标。同期,日本人均消费支出10年内增加了2.3倍,显然经济腾飞惠及到庶民生活。

“倍增计划”的超额实现,后来被称为“东洋奇迹”。产生“东洋奇迹”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日本经济史学家编著的《日本经济》《战后日本经济》等指出,“倍增计划”实质是“有管理的凯恩斯政策”,其成功因素包括四个方面。

财政金融层面,有作为投资来源的民间高储蓄率,有日本政府为确保企业融资采取的“护送舰船”方式,有利于出口的低估价日元固定汇率,有减少企业成本的低法人税。

劳动力层面,包括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以及通过工会确保劳资关系稳定的“企业社会”形成。

冷战“红利”,包括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持续“特需”,以及美国当时在亚太地区扶植反共基地的战略需要。

另外,轻武装、重经济的国家大政方针,使得社会财富能大量用于经济建设。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则在有关“东洋奇迹”的教程中强调,除了日本政府产业政策的强大引导作用外,重视教育和技术提高也是“东洋奇迹”的根源之一。

深刻改变百姓生活

“战后日本经济增长被西方称为奇迹,日本确实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也不能忽视日本人民的辛勤劳动的作用。虽然西方说他们已经到了工作中毒的地步,但日本人民的勤奋和艰苦奋斗精神在世界公认的。”冯昭奎说。

“倍增计划”期间,日本老百姓生活的变化也反映出了人民对于“倍增计划”的贡献。

首先,60年代,日本国民的家庭形态和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日本年轻人的自由恋爱结婚超越了相亲结婚,家庭也转变为趋于三人的小家庭。但同时出现了住房难问题,大和建筑开始试制预置板装配式房屋。同时,赶造房屋又带来了很多宅地使用问题。到60年代末,高层住宅开始流行。

由于住房难问题,日本家庭形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很多女性从专职主妇摇身一变成为职场白领,在职场上开始发挥作用。

这样,当时日本城市就出现了由于父母双双上班,不得不自己带钥匙回家的“身挂钥匙儿童”现象。在农村,出现了由于青壮年男性外出工作,家里只剩下爷爷、奶奶、妈妈来承担农活的“三老农业”现象。

同样是在60年代,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日本工业快速发展,日本国民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因为大家工作很忙,所以想吃得简单一些,“速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方便面、方便咖喱等都大受欢迎。而且,这个时期,受到电视广告的影响,一些新商品也大举进军电视广告。

直到现在,一些企业、商品都还留在记忆里,这些也都称得上是60年的象征了。譬如有著名食品制造商日清食品生产的“鸡汤拉面”、“方便炒面”、“日清汤面”,SANYO食品生产的“长崎拉面”、“札幌1号酱油拉面”,东洋水产生产的“小丸子味噌拉面”、“小丸子叉烧面”等。

除此之外,“自动售货机食堂”、“车站盒饭热”、“立食食堂盛况”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光影和痛楚

“收入倍增计划”给日本带来深刻的变化。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高速增长得以延续,期间,日本先后迎来持续42个月的“岩户景气”(1958年7月~1961年12月)、延续24个月的“奥运景气”(1962年11月~1964年10月)、延续57个月的“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到1970年7月)。

1963年,名古屋到神户的名神高速公路部分通车,这是日本第一条都市间高速公路。

1964年10月1日,东海道新干线东京-新大阪区段通车,富士山下行驶的新干线从那个时候起成为日本经济腾飞的标志性影像。

同年,东京奥运会举办,日本加入了经合组织(OECD),跻身西方发达经济体行列。

1968年,日本经济规模超过西德,跃居世界第二。

1970年,大阪成功承办了世博会„„

企业为确保劳动力充足,“终身雇佣制度”随之诞生,工薪阶层等劳动者的收入快速增加,同时促进了国民“中产意识”的扩大。技术、管理、销售部门等企业白领层的扩大和薪水增加,为大量消费社会的出现准备了需求群体。

到1970年,十年前普及率约在20%的“三种神器”——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在日本家庭的普及率已经超过了80%,“新三种神器”——彩电、空调、汽车开始越来越多进入中产阶级家庭,宣告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时代的到来,并催生了日本的流通革命。

与此同时,根据“倍增计划”下的财政金融政策,日本政府在此期间建立起“全民医保制度”,奠定了打造福利国家的制度基石。

林家彬表示,日本“倍增计划”有其借鉴意义,日本通过社会政策调整缩小地区差距、调整收入分配值得学习。

但是,日本“倍增计划”的十年,并非只有光辉。1964年,因病卸任首相的池田勇人在东京银座附近的国立癌症中心住院。有一次,他与心腹、政策团体“宏池会”事务局长木村恭在医院屋顶观景,池田指着建成不久的首都高速公路、充满活力的银座感慨,“今后,会怎样呢,还是挺担心的。”

此时,经济高速增长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如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后的荒废、大城市人口过密、层出不穷的环境公害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由于产业政策上对重化工的引导,日本出现了后来所谓的“四大公害病”,即三重县四日市的哮喘病(亚硫酸气体),熊本县水俣和新潟县的水俣病(汞),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疼痛病(镉)。

1969年,自小生活在水俣的一名主妇石牟礼道子出版了《苦海净土——我的水俣病》一书,震撼了日本列岛。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已于1967年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1年日本政府成立环境厅,承认环境问题已经是日本社会主要问题之一。

1972年田中角荣上台,提出“列岛改造论”,日本列岛大兴土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翌年,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高速增长时代宣布结束。

“所得倍增计划”的最后一年,即1970年,在众人迷醉的高速增长中,计划的发起者之一下村治清醒地预测,低增长时代即将到来,对开始抬头的金钱游戏导致的资产泡沫提出了警告。但是,如同当年一样,木村的声音再次成为另类。

1989年,下村去世。不久,日本泡沫经济崩溃。

日本“三大景气”

岩户景气是借用日本皇室的祖神天照大神的传说中有关“天之岩户”的“岩户”二字,形容1958年7月至1961年12月共42个月的长期经济繁荣。这个称呼来源于日本的神话故事,说的是远古时代成千上万的神仙在太空聚会,当祭典结束时,诸神终于将天门(由岩石

砌成,称“岩户”)推开,里面的天照大神下降人间,从此开创了日本国。

奥运景气是指日本1962年11月至1964年10月由于夏季东京奥运会的举办而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奥运会使日本大大加快了交通运输网络和体育设施的建设,交通网将东京首都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东海道新干线和首都高速道路都在这一时期建成。体育设施方面,国立竞技场和日本武道馆等作为比赛场馆建起。许多民众也为了收看奥运比赛而购买了电视机。房地产市场因为奥运蓬勃发展。日本为了东京奥运的直接场馆投资为295亿日元;而间接投资(公路、地下铁等交通建设、上下水道铺建等)则达9600亿日元。

伊奘诺景气是指日本经济史上自1965年到1970年期间连续57个月的经济景气扩张。被认为是二战之后日本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张周期之一。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一度陷入经济不景气。于是日本政府决定发行战后的第一次建设国债,自1966年后经济景气持续畅旺。在这期间,有不少大企业合并。同时私家车和彩色电视快速普及。日本国民的所得水平快速提高,当时有所谓的3C(新三种神器)之称,即汽车(car)、空调(cooler)、彩色电视机(color television)。同时,日本在此期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来源:2012年12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第20篇:我国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浅谈我国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二十世纪末,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对世界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不失时机地实施信息化强国战略,是国家新时期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新技术企业到传统工业企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展开。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主任陈禹教授指出:“面对WTO,首当其冲应对挑战的就是企业。如果企业信息化搞不好,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就是一个空白。城市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固然重要,但我觉得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其信息化应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

以下我们将主要围绕企业信息化来谈谈我国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企业信息化的涵义基本可以概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办公自动化、信息化(OA系统):实现信息传递、信息类资源的共享、电子邮件、公文流转、工作日程安排、小组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自动化;②业务处理自动化、信息化(即企业的MIS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实现企业业务管理下的计划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管理业务处理活动自动化和信息化;③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侧重于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制造资源规划(MRP)、企业资源规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建设;④客户服务自动化:利用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客户信息,并以最快的速度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

到目前为止企业信息化模式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接口式的商务模式,第二阶段集成商务模式,第三阶段是Internet时代。

那么,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策略具体是什么呢?陈禹教授指出:“电子商务应该是企业信息管理基础工作的自然延伸和扩展,不应该离开它而另搞一套。从MIS到MRP、ERP,到今天的电子商务,其实都是一件事,即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现代信息技术用到企业中,把企业中原来该干的事情干好。”

我国早在50年代就已把计算机引入了重点发展领域,但可惜长期只是把IT技术当作一种军用技术或科学研究的工具,没有把它当作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手段。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有了很大改变,IT技术逐步在企业获得应用。从业务流程到管理流程,从单项应用到集成综合,从日常工作到管理决策,从企业内部到企业之间,从工业到整个社会,IT技术正广泛地获得应用。

20年来,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会计电算化阶段(80年代中期-1997年)。二是财务业务一体化阶段(1995年-1999年)。三是从财务管理软件或制造资源计划(MRPII)转向企业资源计划(ERP)阶段(1997年至今)。

共 5 页第 1 页

近年来我国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的途径主要有四种方式:①通过国家科委组织推广的863/CIMS示范工程来带动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②企业自主开发管理软件实施管理信息化;③购买国产软件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④引进国外管理软件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总的来看,近几年采用了管理软件的企业,大都规范了管理,加强了监督,堵塞了漏洞,取得了良好的投入产出效果,将过去传统的人盯人的管理方式转化为程序式的、规范的科学管理,使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了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大大地转变了企业的思想观念,转换了企业的运动机制,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缩小了与国外先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差距,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力。

大量实践证明,企业信息化是新时期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WTO的挑战,企业信息化已成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必须率先抢占的制高点,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水平还不高,程度参差不齐,相当—批企业还处于探索之中,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也走过了不少弯路。

近几年,面对信息化浪潮,很多企业开始构建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不少企业因此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也有不少企业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尤其是系统规模大、与管理关系密切、集成度高的系统,风险也比较大,失败概率往往很高,最明显的就是ERP。这两年来ERP(企业资源计划)概念被炒得很火,ERP作为规模最大,与管理捆绑最紧密的信息系统,实施风险最大,其失败之多已让不少企业视之为“鸡肋”,甚至拒之门外。但是随着WTO的临近和市场的日益全球化,中国企业面临的将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现实。因此企业要生存就必须面对新形势下的企业信息化,尽快适应,而不是置之不理,缄耳自盗。

目前,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企业内部环境看:

1、观念落后。相当多的企业决策者对企业管理信息化这项“一把手工程”的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支

持不力。当企业管理信息化进行到一定程度,需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的深层次变革时,企业主要领导常常又缺乏对实施中涉及到的诸多利益格局调整等重大问题进行有力的组织协调。

2、企业对信息系统认识不足,信息系统在企业“定位”不准确、不明确。不少企业将之视为可有可无

或仅仅是显示自己实力的东西,这给开发系统埋上了定时炸弹;另外,有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带来高效率,或认为企业信息化是计算机技术与现有的企业运作模式的简单相加,甚至只是把它仅仅看成是纯技术性问题,因此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只是生搬硬套把业务搬上计算机系统,这种“手工业务翻版”的系统虽然能带来一定效率,但它将原来的弱点和缺陷放大、暴露出来。“业务流程重组”便提到日程上来,伴随着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管理水平要有相应的提高,高水平的管理需要有相应水平的系统来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这方面,有不少企业取得了成功经验,并达成共识,但很多企业由于从根本上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系

统的规划,结果效益没有提高反而使得企业内部矛盾重重。因此如果企业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现状并正确对待信息化建设,就必然失败,结果使之走向恶性循环。

3、企业对实施管理信息化工作缺乏总体规划。企业前期的系统咨询论证不充分,导致后期软件系统繁

多、体系混乱、难以兼容,造成“信息孤岛”,既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也成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升级换代的严重障碍。

4、在开发系统存在着两个极端,是导致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一个极端是完全由自己的队伍来开发。

这在大中型国有企业较为普遍,如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而许多企业仍遵循过去大企业、小社会的思维定式去做,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开发人员没有相应的权利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责、权、利不统一挫伤开发人员的积极性;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验做参考,有限的实力和经验难以承担大规模系统的开发;企业处于转型期,需求和结构不断变化,开发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于是,开发系统的另一种极端也就应运而生:全部交由开发商承担,而自己人处于“监工”的角色。这些企业对信息系统缺乏到位的认识,认为它是商品,是可以花钱买来的,做不好责任是开发商的。因此企业与开发商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合作,从而为系统开发埋下祸根。

5、正确定位信息系统并选择合适的开发商合作是成功的根本保障,但高水平的管理才能保障信息系统

的运行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信息管理从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局部信息管理到信息全面集成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高水平管理,对信息转化的各个环节(即业务处理环节)进行有效监控。一旦错误数据堆积并得不到即时处理,就会爆发“多米诺骨牌”效映,致使整个系统信息出错。信息系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业务处理带来高效率,又可将管理中的种种缺陷暴露无疑。信息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高质量的信息依靠高水平的管理,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正确定位系统应用水平,才能使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系统的应用走向良性循环。

二、从企业外部环境看:

1、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企业管理落后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

了解不够,观念普遍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和引导。

2、政策支持不够。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投入大,收益大,风险也大,需要各方面全力支持,政府应

制定鼓励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和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3、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专业从事企业管理信息

化工程实施或监理的机构太少,尚无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或监理的机构。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评价认证标准和实施监理制度,项目质量无法衡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实施过程中的纠纷较多,工作效率低下。

4、国内软件公司规模偏小,经验积累不够,提供的软件功能尚不够完备,系统集成能力稍差,产品开

发工程化较弱。在实施管理软件过程中,有的软件公司为抢市场过于迁就企业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固化了企业原有的落后流程。管理信息化是不可能做成“交钥匙工程”的,必须与企业一道进行一定量的二次开发,但有的软件公司却一味强调标准软件的通用性,不顾企业的实际,推销软件求一卖了之,疏于系统咨询,服务不能到位。国外管理软件则存在本地化不够问题,

其软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实施难度大,刚性强,变通性差,费用高昂,同时服务人手少且流动性大,使售后服务不够及时,一般企业很难承受。

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应用为标志,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开始起步,八

十年代有个高潮,九十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了20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我国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思想创新、管理创新、制

度创新。在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之前或在建设中对现有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行模式进行适时、适当调整,将使信息化建设事半功倍。

2、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总体规划可以保证各分系统的集成与协调

发展;在总体规划下,从分系统实施入手,逐步扩大系统集成,边建设边见效,使工程实施形成良性循环。

3、效益驱动,重点突破。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因此一定要注重实

效。选择企业急需解决又能较快见效的环节做突破口易于成功。

4、从企业实际出发。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信息化内容和模式也多种多样。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从承

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要干什么,先干什么。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也不是投资越多越好,关键看它是否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

5、利用成熟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不盲目求新、求高。现有成熟技术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使用成

熟技术,既可以减少风险,又能做到实施快见效快,维护更新有保障。许多技术国产化水平已很高,适合国情,价格又相对便宜,效果更好。

6、一把手挂帅,上下齐动员。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企业主要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

功的首要条件。企业第一把手的决心、在工程关键点上的决策与亲自领导、组织、协调是重大信息化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多年来各典型企业的实践从正反两方面都证实了这一点。

7、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首先,要有一支过硬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才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不

断进行完善、改进和运行维护,保证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其次,要加强对所有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者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培养一支过硬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现代化管理队伍。

8、企业为主,多方支持。对于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是现实问

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设计、开发、实施,对信息资源尤其是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不可能完全依赖自己。寻求外部支持不仅必要,而且往往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9、加强基础工作。首先要做好调研,弄清楚企业的真正需求,寻求到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制定

好整体规划;其次,要研究制定企业信息规范,做好标准化工作,以科学态度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信息正常交流共享打下良好基础。

10、注重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组织力量,

采取多种手段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企业自身和客户、市场变化等各方面信息资源,实现生产、经

营、管理各环节的资源共享,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这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也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

在取得诸多成功经验的同时,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教训,主要的问题是: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对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作

用认识不足;二是对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难度估计不足;三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模式、手段的认识存在偏差。其结果可能是或不予重视,或期望过高,或虎头蛇尾,或误入歧途。出现此类问题,一是信息化管理机构层次低,无力进行部门间的协调与组织;二是实施过程中决心不大,措施不得力,遇有阻力便半途而废;三是不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稳定,管理层、操作层、实施层对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四是缺乏必要的后续资金保障,使信息化建设善始不能善终。

2、企业改制跟不上,管理基础薄弱。重大信息化工程MRPⅡ和CIMS等实质上都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与

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所代表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升级,更重要的则是管理思想的创新。如果企业原来的管理一团糟,也没有改变的愿望,硬是用行政命令强制推行MRPⅡ和CIMS,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用工业化办法来搞信息化注定要失败。

3、忽视基础性工作,前期工作没做好。一是数据的规范化工作欠缺,大量历史和现实数据的搜集整理

工作没人去做,各部门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不能顺畅流通、交换;二是需求不明确,企业对信息化工程到底要解决哪些问题不清楚,也提不出具体要求,抓不住要害,盲目上马后才发现根本解决不了企业的问题;三是总体规划没做好,导致后期软件系统繁多、体系混乱、难以兼容,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或造成大量的重复修改,或被迫从头再来。既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也成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升级换代的严重障碍。

4、服务跟不上,一些为企业服务的公司、机构水平低,不能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很好地完成本土化工

作,对企业真正的内在需求研究不够,短期行为严重,后续服务跟不上等等,不仅直接导致了企业信息化效果的不理想,也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保证。

目前,在我国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外部条件已基本具备,全面推广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现在正是各级政府积极组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大好时机。

《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doc》
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