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近义词

2022-04-26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沉思录

《沉思录》:生活幸福取决于思维品质

——读书笔记:感受二千年前的哲思

我3年前曾在《沉思录》:屁股决定脑袋!一文中说,众所周知,脑袋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人的认知、判断、思维全赖大脑,其实根本不关屁股的事。但这只是生理学常识,而从社会学、行为学,甚至心理学方面考量则另当别论。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正确思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来。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因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和经历的不同,导致了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迥异。说白了,屁股坐在哪里,决定脑袋思考什么,这就是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另一种文明的说法叫做“立场决定观点”)。

由此可见,如何调和个体间的矛盾,在资源有限的现实世界,是个讨论不完的话题。《沉思录》的重要性在于其中实用性和格言式的斯多葛主义的启示。书中是有关斯多葛哲学思想的松散的集合,它们不仅代表了一种生活伦理的典范,而且更是一种接近宗教而非哲学思索的教义。例如,下面这句话就是马尔库斯·奥勒留典型的风格:“你生活的幸福取决于你思维的品质—因此,相应的要警惕,并小心以确保你没有不符合美德和理性本性的观念”。

像之前的塞涅卡一样,马尔库斯·奥勒留相信,一种神圣的天意给予人们理性,并且支配着人们,使其具有宇宙的合理目的。斯多葛哲学主要关注的是,人们的生活既要符合个人的本性,又要符合宇宙的本性。也许从东方道家的哲学家们的相关论述中能获得对此观念的最佳理解。简单生活,满足于个人的命运,顺从斯多葛主义的原则,但这样有可能会导向无为主义。作为社会统治的工具,斯多葛哲学史一种理想的“宗教”,因为人们越是愿意接受这种主张,他们带给帝王的麻烦就越少。虽然马尔库斯·奥勒留不大可能会因为政治目的去宣扬斯多葛哲学--《沉思录》看上去很真诚—但这的确是他的哲学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斯多葛主义坚决主张生活要“符合本性”,这背后的基本原理是来自于某种生物学上的观点。根据斯多葛主义的观点,所有“被赋予灵魂的生物”(今天我们称之为“感性生活”)都在朝着自我保存而努力。自我保存促使一个生物去寻找适合它本性的事物。而人类,因为被赋予理性,就不仅仅是去寻求食物、取暖和栖身之处,同时还要去寻求对于人类智力好的事物。最后,理智使得我们可以更准确的选择适合我们本性的事物,这好过我们仅凭我们的动物本能进行的选择。

这种斯多葛观点的核心就是理解到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人类最善的生活。同时代很多哲学家认为是健康或财富,但是斯多葛的哲学家们宣称,终极的善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可以想象,财富在有时是对人有害的,甚至连健康也是这样。举个例子来说,我的精力可能会用在恶的行为上。于是,斯多葛的哲学家们作出如下结论:唯一绝对可靠的善是美德。美德即包括平常列出的几种希腊罗马式的德行—明智、正义、勇敢和节制。

《沉思录》:“哲学家帝王”的独白沉思

“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消失了。”这是2007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访问、会见中国驻新加坡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道出的可堪玩味的话。这句话出自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撰写的《沉思录》。读到《沉思录》,确属偶然。但与两千年前的奥勒留进行一次思想接触和交流,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公元121年,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帝王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这位帝王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于心,不在于他的赫赫战功,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用希腊文写成了著名的《沉思录》。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而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

在奥勒留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的入侵、军事的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人们只知道奇迹不会出现而一切都已无可救药。即使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去的正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因此,贯穿在《沉思录》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以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中的自己。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这不是经历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伤感的喟叹。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这种反省、喟叹、独白和沉思的意义并不低于前瞻。

从《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很难找到奥勒留对其“帝王身份”的所谓认同感。因为作为哲学家,他在这部旷世奇书里,始终是以“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个“业余的兼职”,这对一个身居皇位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思想家罗素认为,奥勒留的这部书“表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这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判断。尽管他总是摆脱不了想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愿。

其实,《沉思录》探讨和关注的核心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它主要考察了人与神的关系,理性与情欲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并剖析了作者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书中阐明的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处世智慧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难以言尽的影响。通过这部传世之作,奥勒留给经由他继承下来的斯多葛主义注入了新的精神,斯多葛派的哲学精神因而得以流传至今,并深深根植于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而奥勒留在书中所流露出的平等、博爱主张在启蒙思想家们那里得到了回应,他的德行自足之说法在康德那里引起了共鸣,关于恶的见解则为黑格尔所发挥……此外,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以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荐第2篇:高三沉思

高三沉思

高三不同于高二,很多人都知道,然而它究竟怎样,请你来听一听我这个局中人的话吧。

一个月前以589分告别高三的邻居说:“高三像监狱。”我报之以一笑,心想:时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里暗暗替自己描绘着自己的那从容而又丰富的高三生活。一个月后,我渐渐读懂了现时中的高三生活,那简直是在扼杀青春。一

个星期只有一个晚上的休息时间,平时,做不完的习题总是摆在你的前面,所说着各自的无奈,足球蓝球甚至乒乓球,在老师的眼中,永远是扼杀成绩的工具,而在毕业时它们总是充当素质教育的发言人。班主任总在你的面前,诉说着升学的压力和你形势的危机,不论你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他会在任何不须要他的时候出现,在你的面前纠正着你那不大不小的错误,哪怕因为你正在读着语文老师没有着重强调的一本课外读物。各课老师都会留下的两节课也做不完的作业,然后在第二天的课上拍着桌子问你昨天自习课上你干什么去了,孰不知老师都有这么一个好传统,同学们总是待在教室中,哪怕独自在一旁发呆,也不愿到教室外放松一下,以免留下把柄在老师手中。我恨,因为我在高三。我恨,我被压抑。我恨,青春失去光彩。可是,我无奈,因为我——是一个高三中人。

小树在发芽

圆丁站在一旁

默默的注视着

一但有旁枝

便剪去

哪怕

将来也可能成为主干

他们欣赏着自己的艺术品

自豪骄傲

无人责怪他们

只是因为

他们有经验

十分熟练

于是

来年小树长大了

很粗壮

只可惜

他们都一样

用他们只能做出相似的东西

于是

产生了可悲之处

而圆丁

仍旧重复着往日的工作

剪枝

剪枝

重复着可悲

推荐第3篇:中国教育沉思

中国教育沉思

美国女孩跟我说:“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早餐,非常谢谢您!”这个孩子这么会赞美别人,我第一次被惊到了。给我孩子 做了十几年的饭菜,也没听到啥赞誉的话。被赞美的感觉的确非常美妙,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不少。

晚餐,我做了最拿手的西红柿炒鸡蛋、糖醋排骨等三菜一汤,我们边吃边聊,非常开心。吃晚饭,两个孩子依旧在聊天,我开始收拾碗筷,美国女孩连忙起来对我说:Can I help you?”我第二次一惊,看着这个孩子真诚的样子,我连忙说:“不用了,你们聊。”我的孩子看着我忙碌了十几都习惯了,基本是熟视无睹。而美国女孩能为对方着想,瞬间做出本能的反应,看来是习惯使然。

第二天以后,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所以一般想问啥就问了,我看到美国女孩子的护照已经很破旧了,就很好奇地问:“你走了过了哪些国家?”美国女孩的回答让我第三次被惊到了:“这是我的第三本护照,大概走过了30多个国家。”看着我惊诧的表情,她解释说:“一般假期,我们学校都组织同学出去游学。这次是第一次到中国,主要去上海、南京、北京和西安。”这四个城市是家长和老师们精心挑选出去的,基本代表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时不由得发问:“你们这样周游世界,学习怎么办?”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寒暑假几乎都奔波在各培训点啊。美国女孩看着我孩子一脸的羡慕说:“我们平时的学习任务很重的,每天回家的作业量是5小时。”就这个“5小时”把我丫头给震住了。

在聊到业余生活时,我了解到美国女孩家庭的基本情况:爸爸在积极的企业工作;妈妈基本是家庭主妇,不上班,但是美国女孩强调她的妈妈很辛苦,主要负责家里的日常生活、草地、游泳池和直升机的日常养护;哥哥负责洗碗和协助妈妈搞卫生;她则是负责家里两条狗和三只猫的衣食起居。一家人各负其责,井井有条。我们家事爸爸、妈妈要上班,妈妈还要负责全家的生活,孩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学习。在对家庭义务和责任方面明显的我们差距很大。

我第四次被惊到的是听俩孩子聊天,我孩子问美国女孩子遇到最恐惧的事情是啥?美国女孩子说是有一年的暑假,几个家庭的父母把几个10多岁的孩子送到原始森林里,没给带水和实物,没有床和帐篷,跟孩子们相约一周后来接。那一周是这个孩子最恐惧的,也是最刺激我孩子为了不挨饿,他们生吃过抓来的老鼠。这样的活动家长们的出发点是锻炼孩子们的 能力。

第五次被井道的是最后一顿晚饭。快要离开南京了,为了尽地主之谊,给美国女孩常常最美味的中国菜,我们带她到了南京最繁华的地段--狮子桥,点了获国家金奖的“鸡翅煲”,当美国女孩明白是鱼翅做的,她非常坚决的拒绝了这道菜:“这道菜我无法接受,动物需要保护。”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甚至是不近人情。我汗颜之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饭后,几个孩子相约到附近的电玩城去玩,除了我孩子和美国女孩外,我们还邀请了女儿的两个好朋友。整个玩的过程我是听孩子跟我复述的:“妈妈,太可怕了,美国人太厉害了!一进电玩城,我的两个好朋友就上去玩了,什么好玩玩什么。看得出平时繁重的学习压力在这一刻被化解了。而美国女孩子赢了很多游戏币,分给我们3个,再去找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玩。”我这一次不仅仅是惊了,简直是被震撼了:小小年纪就知道如何做到利益最大化,处处深思熟虑,确实是太可怕了。

我孩子说了一句让我思考至今的话:“妈妈,我们这样下去,以后真的只能是给我们打工的啊。。。”

短暂的一周时间,给了我六个大大的惊诧。我们的孩子未来将要面对的是这样的对手!而我们是在培养怎样的孩子?过分的溺爱、频繁的干预、过度的保护,导致了我们的孩子无情和无能。

推荐第4篇:高铁沉思

高铁沉思

随着铁路的迅猛发展,高铁时代的到来,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各种高科技、新设备、新工艺在生产实践中间的大量、普遍应用,行车设备的操作、维修模式和手段发生的新变化,旧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基层站段,由于职工的来源渠道狭窄,职工整体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有的单位教育培训重形式,轻效果,照搬照抄,应付了事,业务技术学习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单位教育培训考核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仍然存在着技术高低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福利待遇一个样,严重挫伤了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职工在学习技术业务时,往往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练功时,不肯吃苦,求成心切,没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练统一,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和现场作业时,当遇到棘手的故障或突发性的问题时,常常手忙脚乱,仿佛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没了主意,技艺不精,办法不多,能力偏低,经验不足,感到力不从力,拿不下,啃不动,攻不破,直接影响到职工自身的成长进步,直接影响到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的提升,直接影响到运输安全的确保,直接影响到铁路的改革发展,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那么,在高速铁路发展对职工业务技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职工岗位技能,适应铁路又好又快建设发展呢?

第一,利用四种形式,营造舆论氛围。一是以开展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利用座谈、研讨、征文等形式,紧密围绕单位特点、岗位实际、工种特色,广泛开展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讨论。通过广泛热烈的讨论,使每一位铁路职工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懂得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什么,价值追求是什么,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什么,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紧贴生产实际,提炼出具有时代气息、内涵丰富、具有铁路行业特色的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升华思想,激发热情,热爱祖国,忠诚铁路,爱岗敬业,遵章守纪,扎实工作,精益求精,永争一流,使之成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铁时代需要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三型”职工。二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根据铁路建设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岗位和职工技能水平不一的实际情况,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利用下发高速铁路学习资料,采取经验介绍、图片展览、制作专题片、现场教学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向职工详细讲解高铁知识、动车组技术、专业技能在生产中的作用,以及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帮助和引导职工明确学习培训目的、内容和方法,增强学习培训意识和自觉性,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高铁知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提升技术业务水平,做好充实

的知识储备,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三是利用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开发、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和创新成果评选等活动和召开现场观摩会等形式,鼓励职工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激发职工不断创新、挖掘的能力,做高铁时代劳动者和建设者。四是利用选树、宣传、表彰先进典型的形式,挖掘、培育、推广不同类型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推动工作。

第二,建立五项机制,激发内在动力。一是建立完善“能者上、庸者让”、“竞争上岗、关键岗位公开考核聘用”、“培训、考核、任用、待遇一体化”等机制,提供岗位成才的机会,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形成“上岗靠竞争、竞争靠技能”、“岗位靠竞争,上岗凭实力”的良好氛围,激发职工不断学习、拼搏进取、自我超越的热情和钻研业务、磨砺技术的积极性,让“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变为现实。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完善岗前培训制度、在岗培训制度和技术等级培训制度,完善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职业成长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关键岗位的高级技术工人。发挥技能人才的示范引导和传帮带作用,开展岗位技术带头人和名师带徒、拜师学艺活动,建立“首席技师”制,发挥掌握高超技术、绝技绝招技术带头人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在车间班组和关键岗位或技术攻关中培养和形成一批技术能手,引领广大职工钻研业务、岗位成才,创业、创新、创优。三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完善技能薪酬工资制,调整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突出以技定级、以岗定酬,实现技术工人工资与职业资格证书、岗位绩效挂钩。拉开技术工种与非技术工种之间、技术等级之间的待遇差距,充分体现重操作能力、重技术业务、重实际贡献的分配原则,特别要向技术含量高、科技含量高的重要关键岗位倾斜;建立技术工人的功劳簿、荣誉册、光荣墙,定分、定值记入档案,突出效绩在使用、晋升、深造等工作中的评价作用,最大限度地激活职工的潜能。(《工人日报》2010年08月03日 06版)四是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人才选用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在人才的育、选、用、考方面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尽一份心、添一份力。五是建立健全“学技练功”的长效机制,对在上级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中取得名次的选手,采取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重的方法,还作为评聘中高级工、工人技师、提拔班组长的重要条件,激励职工学技练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参赛”为“我要参赛”,铸造出一支善打硬仗的知识型、蓝领领型精英团队,适应高铁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三,搭建六个平台,创造成才条件。一是搭建“传、帮、带”平台。紧密结合高铁时代特点,组织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开展拜师学艺活动,搞好传、帮、带,学习一门技能,练就一手绝活,总结一条经验,解决一个问题,攻克一项安全质量难题,改进一项技术艺术,操作一种机器设备,培养和造就更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技术标兵”、“金牌工人”等,为增强铁路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支撑。二是搭

建学习实践平台。针对点多线长,人员分散,集中培训十分不便的特点,更新观念,变集中教育为分散指导,现场讲授,将职教重心下移到车间、班组,将课堂 “搬”到现场,专兼职教员们根据阶段工作特点和学练安排,深入车间班组和作业现场,进行实作示范,传授技能技巧,与职工互动学习,增强职工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实作水平。三是搭建网络课堂平台。以制作模拟演练课件、多媒体教育、案例教学为突破口,以局域网为载体,在网页上开辟“在线职工培训”专栏,将现场拍摄的电缆头制作、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预案等演练过程制作成视频文件,挂在网上供干部职工学习,推进信息化管理,提升现代化教学水平,调动职工学习业务技能的积极性。四是搭建现场演练平台。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倡导“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的互学形式,让有技能专长的职工随时把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需要学习的职工,并及时相互交流,使技术和经验在“你教我学、我学再教”中得到推广应用,促进全员整体素质的均衡提高。五是搭建技术攻关平台。针对关键工序和技术难题,成立工艺技术攻关小组,深入车间班组和作业现场,根据阶段工作特点和学练安排,工艺技术人员和富有经验的老师傅深入生产现场,进行实作示范,传授技能技巧,与职工互动学习,面对面地为职工传授技术和经验,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质量问题。把专业知识送到一线现场、送到职工手中,不断为职工“充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铁路又好又快发展。六是搭建竞赛活动平台。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组织职工开展“专题谋划”、“选题攻关”、“广征良策”竞赛活动,形成讲学习、比技术、争先进的浓厚氛围,调动职工学习业务知识、练就过硬技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职工业务技术能力,适应高铁时代发展需要。

推荐第5篇:《沉思录》读后感

中国的精神记忆——2008沉思录

此书是由罗海岩编著的。看到此书的名字,脑海中呈现出另一本书,巴金的《沉思录》,只是我还没有看这本书,那就先了解一下2008年的这部沉思录吧。

此书既不是纪实之作,也不是新闻报道,而是集新闻和评论于一体的日记体随笔。主要围绕2008年的重大事件,作者进行了沉思,给读者以启迪。

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2008年虽已过去,但跟从作者回顾了2008年,让我感触很深。2008年,堪称多事之年、挑战之年、胜利之年。在这一年里,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了南方冰雪灾害和四川强烈地震的严重影响,全力迎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严重挑战,以及“台独”、“藏独”和“东突”恐怖主义势力逆流的恶行,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并使“神七”傲然腾空,航天员太空漫步„„回顾一年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动人场景,我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也见证了中国迅速发展的强大力量。

“大悲与大喜交织,激情和梦想飞扬。每一次巨大的严重灾难,都以历史的进步做出了加倍的补偿,而每一个辉煌的成就,都闪烁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进步和发展的光芒。”的确是这样,我想起在学校听的一个讲座,关于电影《天赐》的拍摄过程,七年磨一剑,剧组人员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才换得电影《天赐》的诞生。

看完此书,我加深了对2008年的认识。2008所发生的好多事情,虽已成为历史,但我这个处在历史中的人却对好多事情都很陌生。汶川地震中的一些负面的情节,或许在花环的周围看不到细小的杂草,自己再看此书之前一无所知,竟然由于记者要拍摄某一个场景,让那些正在抢救的人员不要动,而失去了挽救生命的机会等,让我了解了许多现实中已经发生而自己未曾想到过的事情。同时,看到每一件大事背后的负面影响,不禁为之心痛。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看此书才知道新的媒体运行规则和运行机制,是在2008年崛起的一束奇葩。作为中国新闻史的一段重要备忘录,2008年信息透明出现可喜转折和拐角,救灾信息实现了迅速、公开、透明,而奥运会的报道,则全无设防和禁区。特殊的地震灾难,是实现了媒体对灾难报道的重大突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令人惊喜的事情,然而,中国只有在出现重大问题时,才能有这种转变吗?和平稳定的时期难道不应该出现一种好的运行机制吗?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命在自己的哭泣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而这期间的过程就是幸福。”与大家分享,我们要珍惜现在,享受幸福。

推荐第6篇: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时刻沉思自身能力修养。奥勒留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过希腊文学、修辞、哲学、法律与绘画等。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尽管他以其坚定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从马可·奥勒留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修养的人,不是单单以地位、金钱、容貌来衡量的人,而是一个时刻自省自律的人,一个敢于挑战勇于挑战自己的人。在这个快速进步、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人心难免变得浮燥。守住自己的本性就必须不断与自身进行对话,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 1

在学习中不断剖析自身修养,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告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时刻沉思自身责任良知。我们要时刻深思自己的工作责任,马可·奥勒留在文中写道:“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

时刻沉思自身道德品质。马可·奥勒留在卷一中就如此写道:“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 感悟一: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但当读完《沉思录》后,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吗?你还在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答案。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尽管名满天下,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样死去是不幸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的人物。

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读过此书,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感悟二: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 3

活中的共鸣。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是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推荐第7篇:《沉思录》读后感

两千年前,罗马皇帝马可.奥勒在他的马背上驰骋沙场的过程中,写下了《沉思录》,这是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在一场战役之前,他的知心朋友们请求他离开前留下他自己的箴言,于是这本书才得以流传后世。《沉思录》虽然是一本两千年前的书,但是它对当今人仍有很大的启迪,它使我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颇有启发。

1.它强调所有事物都是相关联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所以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它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人应该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马可.奥勒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3.它强调要宽容的对待他人。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它强调要正确对待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死亡,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推荐第8篇:《沉思录》读后感

宁静地沉思

——读《沉思录》有感

读完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掩卷而思,书中的每一个字像那恋恋不舍的情人一样依然停留在我的脑际,只待我用心慢慢地去咀嚼那其中的美妙。此时,心灵的深处就像那没有一点杂质、没有一丝尘世的声响的清晨一样,十分清静,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是被扰乱过的一样。即使是这样,但,心中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有任何的孤独和寂寞,因为我还有那清晨太阳的陪伴,她用她那一缕缕明静的光线照亮你,并且温暖你。在这个时候,有什么东西能够和沉浸在宁静的氛围里去享受那哲学产生的美感相媲美呢?那种感觉真美!一种被哲学的美感深深迷恋的感觉!

《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在他幼年的时候,出身背景的优越性使他有机会外文学、哲学、绘画等方面广泛地涉猎,这也为他以后深刻地研究哲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因此读过《沉思录》的读者都知道,这本书是马可·奥勒留借助心灵的力量和对生活细微的观察而完成的,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仁爱、宽恕的生活原则,怎样才能按照本性在宁静中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又告诫我们应该怎么坦然地面对生死,如何把握好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因此,对于启迪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更好地生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仁爱”“宽恕”,马克·奥勒留认为,“对于那没有理性的“动物和一般的事物和对象,由于你有理性而他们没有,你要以一种大方和慷慨的精神对待他们。而对于人类说,由于他们有理性,你要以一种友爱的精神对待他们”, 这是一种多么宽广的胸怀啊!多么博大仁慈的爱啊!一种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的仁爱与宽恕!宽恕和仁爱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不懂得宽恕的人一定不会对其他事物充满仁爱。试想如果一个人对那些有些粗俗,有些欠文理,甚至那些稍微伤害过你的人充满了挑剔和苛责,他怎么可能发自内心地宽恕他们呢?又怎么可能有一颗仁爱之心呢?之所以会出现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首先他就是一个不懂得宽恕的人,如果他懂得宽恕,他又怎么会去为一些小事而不去显示他的仁爱呢?所以,想要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前提是的拥有一颗宽恕的心。关于宽恕,我们的先贤圣哲也认为:君子之道,忠恕而已。而君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是仁爱

的化身。君子在现代词典的解释是指品格高尚的人。而想想那些品格高尚的人,往往不都是拥有宽广的胸怀,往往不都是懂得宽恕之道吗?君子是古代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而仁和恕又是君子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君子应该时刻保持仁爱和宽恕之心,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正所谓“仁者,爱人也”。假如有人要将你杀掉,把你切成碎片,诅咒你,难道这些事能够阻止你拥有仁爱宽恕的本性吗?当然不能,我们不会因为受到伤害或者不公平待遇而放弃自己的仁爱宽恕的本性。从现在开始起,应当学会让自己拥有宽恕和仁爱的的本性,因为这两种品质,都在你能控制的范围之内!

“在心灵的最大宁静中免除所有压力而生活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尽其所欲地叫喊着反对你”所以说,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有助你更轻松更愉快地生活。在马克·奥勒留看来,这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宁静致远”,意思是,如果我们心中没有一丝杂念,让心灵保持在宁静的状态下,有助于我们完善我们的人格修养,追求更好的精神境界。当然,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像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陶渊明,就是在官场黑暗、小人当道的社会环境下选择了宁静的生活,在诗歌方面才有如此大的成就,在人格方面才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宁静的生活,在我们可以支配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此外,宁静的生活包括心灵和物质两个层面,在物质方面,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其实就相当于选择了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使你的生活秩序忙而不乱。在精神上,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在痛苦、在烦恼时得到休憩。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就相当于选择了幸福生活!而这也是在你能力的控制范围之内的 。

生死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了,但又是我们人类必须面临的问题,而且常谈常新。“那从地里生长的东西要回到地里,而那从神圣的种子诞生的,也将回到天国”,这在常人眼里,这只不过是最常见自然轮回现象吧了。但,如果把那株植物换做人的话了,我们可能就不那么去认为了。难道在我们人类的眼中,植物的生命就不是生命?或者就比人的生命要低贱吗?其实不然,只是我们人类把自己的生与死看的太重了,每个人总想活他个上百年或者更多,但这可能吗?!既然不可能,可我们又为何不去承认这一个现实呢?不去坦然地去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呢?在马克·奥勒留看来,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不可以避免的,不管你

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不管你是否承认,是否喜欢,你最终都会踏上这条道路的。坦然地面对生死,就像你看待那株植物一样,必然也将回到天国,因此,只要把这种自然轮回看作是宇宙间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法则就行了。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活中的共鸣。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是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拥有一颗仁爱宽恕的心灵,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坦然地面对生死。其实,这也只是《沉思录》中一小部分的思想罢了。在《沉思录》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生活哲理,比如说:学会用理智的大脑来面对生活;做对社会,对自己有

意义的事情等等。《沉思录》是一部传世的哲学经典,而作为即将踏入社会大门的大学生来讲,非常有必要一读。我终于明白了温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我也要向温总理学习,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推荐第9篇:沉思录》读后感

读《沉思录》有感

(文学院2009级英语专业英语三班程明亮)

读完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掩卷而思,书中的每一个字像那恋恋不舍的情人一样依然停留在我的脑际,只待我用心慢慢地去咀嚼那其中的美妙。此时,心灵的深处就像那没有一点杂质、没有一丝尘世的声响的清晨一样,十分清静,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是被扰乱过的一样。即使是这样,但,心中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有任何的孤独和寂寞,因为我还有那清晨太阳的陪伴,她用她那一缕缕明静的光线照亮你,并且温暖你。在这个时候,有什么东西能够和沉浸在宁静的氛围里去享受那哲学产生的美感相媲美呢?!那种感觉真美!一种被哲学的美感深深迷恋的感觉!

《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在他幼年的时候,出身背景的优越性使他有机会外文学、哲学、绘画等方面广泛地涉猎,这也为他以后深刻地研究哲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因此读过《沉思录》的读者都知道,这本书是马可·奥勒留借助心灵的力量和对生活细微的观察而完成的,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仁爱、宽恕的生活原则?怎样才能按照本性在宁静中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又告诫我们应该怎么坦然地面对生死,如何把握好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因此,对于启迪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更好地生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仁爱”“宽恕”,马克·奥勒留认为,“对于那没有理性的“动物和一般的事物和对象,由于你有理性而他们没有,你要以一种大方和慷慨的精神对待他们。而对于人类说,由于他们有理性,你要以一种友爱的精神对待他们”, 这是一种多么宽广的胸怀啊!多么博大仁慈的爱啊!一种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的仁爱与宽恕!宽恕和仁爱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不懂得宽恕的人一定不会对其他事物充满仁爱。试想如果一个人对那些有些粗俗,有些欠文理,甚至那些稍微伤害过你的人充满了挑剔和苛责,他的怎么可能发自内心地宽恕他们呢?又怎么可能有一颗仁爱之心呢?之所以会出现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首先他就是一个不懂得宽恕的人,如果他懂得宽恕,他又怎么会去为一些小事而不去显示他的仁爱呢?!所以,想要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前提是的拥有一颗宽恕的心。关于宽恕,我们的先贤圣哲也认为:君子之道,忠恕而已。而君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是仁爱的化身。君子在现代词典的解释是指品格高尚的人。而想想那些品格高尚的人,往往不都是拥有宽广的胸怀,往往不都是懂得宽恕之道吗?君子是古代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而仁和恕又是君子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君子应该时刻保持仁爱和宽恕之心,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正所谓“仁者,爱人也”。假如有人要将你杀掉,把你切成碎片,诅咒你,难道这些事能够阻止你拥有仁爱宽恕的本性吗?当然不能,我们不会因为受到伤害或者不公平待遇而放弃自己的仁爱宽恕的本性。从现在开始起,应当学会让自己拥有宽恕和仁爱的的本性,因为这两种品质,都在你能控制的范围之内!

“在心灵的最大宁静中免除所有压力而生活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尽其所欲地叫喊着反对你”所以说,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有助你更轻松更愉快地生活。在马克·奥勒留看来,这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宁静致远”,意思是,如果我们心中没有一丝杂念,让心灵保持在宁静的状态下,有助于我们完善我们的人格修养,追求更好的精神境界。当然,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像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陶渊明,就是在官场黑暗、小人当道的社会环境下选择了宁静的生活,在诗歌方面才有如此大的成就,在人格方面才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宁静的生活,在我们可以支配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此外,宁静的生活包括心灵和物质两个层面,在物质方面,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其实就相当于选择了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使你的生活秩序忙而不乱。在精神上,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在痛苦、在烦恼时得到休憩。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就相当于选择了幸福生活!而这也是在你能力的控制范围之内的 。

生死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了,但又是我们人类必须面临的问题,而且常谈常新。“那从地里生长的东西要回到地里,而那从神圣的种子诞生的,也将回到天国”,这在常人眼里,这只不过是最常见自然轮回现象吧了!但,如果把那株植物换做人的话了,我们可能就不那么去认为了。难道在我们人类的眼中,植物的生命就不是生命?或者就比人的生命要低贱吗?其实不然,只是我们人类把自己的生与死看的太重了,每个人总想活他个上百年或者更多,但这可能吗?!既然不可能,可我们又为何不去承认这一个现实呢?不去坦然地去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呢?在马克·奥勒留看来,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不可以避免的,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不管你是否承认,是否喜欢,你最终都会踏上这条道路的。坦然地面对生死,就像你看待那株植物一样,必然也将回到天国,因此,只要把这种自然轮回看作是宇宙间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法则就行了。可怜而又可爱的人类啊!生与死的距离很短,一定不要把他看作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就行了。“在无限的时间面前,活三天和活三年有什么区别呢?”不要再为生死担忧了,就如马克·奥勒留一样,把生死看作一件不在自己能力控制范围内的事情就可以了!

拥有一颗仁爱宽恕的心灵,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坦然地面对生死。其实,这也只是《沉思录》中一小部分的思想罢了。在《沉思录》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生活哲理,比如说:学会用理智的大脑来面对生活;做对社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等等。《沉思录》是一部传世的哲学经典,而作为即将踏入社会大门的大学生来讲,非常有必要一读。

推荐第10篇:《沉思录》读后感

让人生满意的退场

读《沉思录》有感

这不是一本用字数和页数堆积起来的著作,但它确实能够称之为著作,文字的背后是一个深邃的、伟大的灵魂。《沉思录》,没有小说一般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一般优美浪漫的多彩意境,但是,它足以引起每个人对自己内心的深刻反思,它能够给予每个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自己往往成为了视野所不能及的盲区,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雍容富贵不属于他,取而代之的却是战乱纷争,内忧外患。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这本书不是供出版的,而是写给自己的。在书中,奥勒留好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告诫镜子中的自己。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这不是历经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伤心的喟叹。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他认为要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衡,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即使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奥勒留的高度,但是,阅读《沉思录》 1

至少可以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一样消失了。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名节”被视为是做人的重要品质,一句“留取丹青照汗青”至今被人广为传颂,但是,如今的芸芸众生是这样做的吗?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走上的却是争名夺利,不惜尔虞我诈的道路。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奋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在“名利”这把双刃剑下,很多人迷失了自我,完全忽略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究竟应该是什么。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在《人为什么活着》中反复提到,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当短暂的人生结束时,身体留在了现世,灵魂还将踏上新的旅程。所有的钱,权,势都将化为浮云。这些存在于灵魂之外的东西却往往成为了人们毕生追求,有时甚至是不择手段的目标。在他自身看来取得了功成名就的同时,可知在自己内心深处却会遭到不齿和唾弃。利己则生,利他就久,让心灵深深烙上“利他”的印迹,多给自己留下一点冷静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心境便可以豁达泰然,真正的快乐人生也就变成了一种自然。

人的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聪明的人,应该既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审查自己的缺点和行为,不断

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做一个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总是需要取得那些令人难以企及的伟大事业或成就。成功可以体现在梦想成真的结果之中,也可以体现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假如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现了你真实的自我,或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战胜各种困难和不利环境的喜悦,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了你应有的贡献,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为后来人探明了道路,创造了更多的成功的机会,那么,谁还能否认你的成功呢?在我看来最成功的人生不是你为世界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你达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并将这种高尚的价值观传递给他人,去改变别人,进而在点点滴滴中影响整个世界。

《沉思录》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也一定还会有人读它。人生就是一台戏剧,一幕一幕之后终将退场,我想,读完《沉思录》,真正用心与自己对话后,我们会满意的退场的。

第11篇:读沉思录

人生哲思

——重读奥勒留的《沉思录》

科学与哲学同源于惊异。也许是上帝对人类偷吃智慧果的惩罚,人类宁愿做会思维但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做快乐却无所事事的猪。康德曾说过“有两件东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是充满了敬畏,一是头上的心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如果说科学是人们对未知的外部世界尤其是宇宙的探索的话,那么哲学更关注于人对自身的认识,更体现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重读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我看到的是二千年前的一位先哲对人生的反思,他通过探求人的本性而追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得出怎样地生活才是合乎理性的。他表明了自己的伦理价值观,首先是人的自律,然后是怎样对待他人,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性的社会与国家。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Marcus Auselius,121-190年)是一位罗马皇帝,在哲学史上属于晚期斯多亚派的代表。斯多亚派在哲学史上先后持续500多年,前后期的思想也有所变化,但贯穿始终的主题并没有变,即:如何使人类生活与宇宙一样有秩序。他们都相信人最基本的规则应是按本性或遵循自然而生活。奥勒留与爱比克泰德(Epiketetos,50-130年)的社会地位截然相反,一个是至高无尚的皇帝,一个是卑躬屈膝的奴隶,但他们的思想却十分相近,都体味到了人生的真谛。奥勒留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但在变化之中又有由神决定的内在次序。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必须服从宇宙,满足神给予的命运安排。由于不论地位高低,人都只是自然所统治的整体的一个部分,所以人们都互相关联着,都是同胞兄弟。一个人必须经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满足于周围的一切、爱人类、服从神、安分守己、清心寡欲才能身心愉悦地生活。古希腊的哲学家一开始关心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从泰勒斯的“水”到德莫克利特的“原子”无不体现质朴的唯物观。自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开始,哲学家们开始关注人类社会与人自身。奥勒留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在鞍马劳顿的征战之余完成了一部写给自己的书,一部记录自己与自己的12卷对话的著作《沉思录》来表明他对人生的一点哲思。人是沧海一粟,其生存时间极其短暂,生存空间非常狭小,功名利禄及尘世中的其它事物也和宇宙一样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过眼云烟,它们是卑污的,似昙花一现,应对之持冷漠态度。他重视人类的伦理思想并将之建立于美好、有序、完善的宇宙唯理基础之上,要求顺从自然而理性地生活。那么,有理性的存在,或者说理性的动物人是为何和怎样存在的呢?理性动物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是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行为,进而探讨了人的社会性,在《沉思录》第二卷最后一条中他曾提到唯有哲学可以指引理性的人生。 人应当用理性来统率自己,让自己的灵魂清醒,对自己严格要求。赫拉克利特吸收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原素又加入了毕达哥拉斯“数”的理性,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这里的分寸就是“逻各斯”,也就是宇宙理性。斯多亚派认为宇宙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这一思想源于赫拉克利特,奥勒留承继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也是宇宙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小宇宙,人的本性也于万物本性相同一,应按宇宙的规律性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具体到对人的要求就是按本性而生活,这种本性不是子曰的“食色性也”,不是对生理上的愉悦追求而是一种德性,是内心的安宁与

灵魂的无纷扰。那是一种摆脱了激情与欲望的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种达观如同中国古代圣贤颜渊那样,“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亦不改其乐。”但这种达观又不像后期犬儒派第欧根尼那种消极的出世,当亚力山大大帝问他“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时,他说“请走开,不要堵住我的阳光。”只是像狗一样地靠乞讨为生。奥勒留主张克己欲,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克制人懒惰的本性而积极做应该做的事。在《沉思录》第五卷开篇就说“早晨当你不情愿地起床时,让这一思想出现——我正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如果我是要去做我因此而存在,因此而被带入这一世界的工作,那么我有什么不满意呢?”“你不愿做一个人的工作,不赶快做那合乎你本性的事吗?”“休息是必要的,但自然也为这确定了界限,她主吃喝规定了界限,但你还是越过了这些限制,超出了足够的范围;而你的行动还不是这样,在还没有做你能做的之前这停止了。”做好现在应做的事,而不要受感性的干扰,不要让将来的事困扰你,因为如果那是必然要发生的话,你将带着你现在对待当前事物的同样理性走向它们。奥勒留强调人的本性要“善”,不管任何人做什或说什么,我必须是善的,正象黄金、绿宝石或紫袍总是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着我的色彩。人要正视痛苦与死亡,而不应对它们充满恐惧,《沉思录》卷七中说“关于痛苦:那不可忍受的痛苦夺去我们的生命,而那长期持续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关于死亡:它不是一种消散,就是一种化为原子的分解,或者虚无,它或者是毁灭,或者是改变”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人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因此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死亡只是组成一切生物的元素的分解,只是自然变化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它也是合乎自然本性的。

人是一种理性动物,也是一种政治动物,一种社会动物。奥勒留在关注自身,要求人们严于律己的同时告诫人们要宽以待人,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以此形成他的社会政治理想。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马克思把人定义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要生存就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必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待他人要有德性,善待他人而不求回报,为善不是为了让他人知道而仅仅是行为高贵动机纯正的内在要求。《沉思录》第二卷第一条说“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们的同类,我们仍然应善待他们。“任何人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这种道德观源自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说“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每个人都不是有意为恶的,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东西,作恶只是因为他们无知。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因而要重视整体重视义务。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对于来自整体的一切事物就都要所欣然接受。对于蜂群无害的东西,也不会对蜜蜂有害;同样不损害国家的事情,也不会损害到公民。爱甚至于那些做错事的人,是人特有的性质。如果当他们做错事时你想到他们是你的同胞就会宽恕他们。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一员,奥勒留不赞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善其身”明哲保身似的处世哲学,他不宣扬中国古代文人们的消极避世。在第四卷中他提到“人们寻求隐退自身,他们隐居于乡村茅屋,山林海滨;你也倾向于渴望这些事情。但这完全是凡夫俗子的一个标记。”这个世界是个政治社会,一个自由人,一个公民,要遵从理性。我们有共同的理智也就有共同的法,我们都是同一类公民,

都是某种政治团体的成员,整个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国家。只有达到这种兼爱,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己所欲而欲人,己所达而达人才能使整个人类社会形成柏拉图的理想国,成就人类社会的大同世界。

梁实秋先生在《影响我的几本书》里提到了影响他的第八本书,说“《沉思录》没有明显的提示一个哲学体系,作者写这本书是在做反省的功夫,流露出无比的热诚。我很向往他这样的近于宗教的哲学。他不信轮回不信往生,与佛说异,但是他对于生死这一大事因缘却同样不住地叮咛开导。”美国教授费迪曼在《一生的读书计划》中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而高贵。何怀宏老师在译完《沉思录》后也说“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一个人写下了它,两千年后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这足以说明《沉思录》的价值,它不愧为全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必定会造福于当代,并持久地影响人类的将来。

第12篇: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这是马克.奥勒所写的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十二卷书,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高贵,从书上无时无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种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为作者的心灵始终是安宁和静谧的;然而,它又是那么的忧郁,借助作者所身处的那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代背景,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马克奥勒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继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颓势的无奈。正是在这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里,我们往往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个人对此书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启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从别人身上所学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归纳,它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人并非是完美的,而且如作者所说“品格是需要改进和训练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弘扬高尚的美德。

我们经常抱怨光阴如梭,不经意间多少个昨天已成为过去,不禁会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诚然,地球还是会转的,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却是对它们的记忆的消失”。人经常不免担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就没有人再记起你,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张把握机会,正确对待人生,抓紧时间实现人生价值,然后乐观面对生死,最后又有何憾?又有何惧?在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深刻印在脑海“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或许可以说为外物所左右,但这样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活动,所以我们所谓的“不幸福”就是在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予别的灵魂所产生的心理落空。除了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确实关注自己的灵魂,但却往往彷徨于时间的无情,这是空虚使然吗?或许那只是一方面,我认为心理以及人生观占大部分,我们说哲学是心灵的药物,它指引我们不做无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对我们发生的事情,保护我们心中的神不受伤害。

“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两种,即身体死亡和灵魂死亡。身体的死亡,这是不可预料的,并不是我们所能干涉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体的健康。但若说到灵魂死亡,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坠落,或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头是岸这个道理,作者曾说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或许一切并非那么容易,但若有心,我们该常常返观自身,不要让任何特殊性质及其价值从我们身上逃脱,人的本性为善,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这句话。作者在这本书上建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东尼的一个信徒一样,一样的对符合理性的每一行为坚定一贯,一样的胸怀坦荡、虔诚宁静,一样的精细考察方法和行为而不仓促行事,甚至学会满足和在平凡的事物中索取快乐。这样的提倡又未尝不可,我们的确没办法做到那样绝对的理性,但这样的理性是为了让我们唤回自身即将流逝的特质。灵魂的保持是一方面,而我们更应该延续灵魂美好的一面。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世上的,而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这社会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恶,我们应该每天有准备地去面对那些人,并且要宽容以对,学会忍耐,而并非冤冤相报,如果,确实放不下,那就记住作者的这句话“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那样我们便有所顾忌,至少能顾全大局,阻止自己迈进一个将会迷失自己本性的深渊。

最有感触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个可以从缪斯和他们的领袖阿波罗那边领取的十个礼物。它具体分析了我们该如何去考虑冒犯者的行为,他们是否迫于什么压力而形成意见和行动,他们是否做得正当,你又是否也曾做过诸多不正当的事,又或者我们应该考虑到人的生命的短暂而不该沉溺于烦恼中等,那样我们会比较平衡自己的心理,当最让人称道的是第十

个礼物,即“希望坏人们不做恶事是发疯,因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许坏人堆别人行恶,却期望他们不对你做任何恶事,是没有理性和专横的”。我们不能说作恶事是天经地义的,而是这个社会本来善恶并存,我们不应该存在一种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让坏人对自己行恶,而不顾其他受害者或许会因你的一时冲动而更加无奈于这世界的不公。当然,我们必须同等地避免奉承人们又不因他们而生出烦恼,我们需要真理的引导自我,同时引导那些行为不当的冒犯者。

读完《沉思录》后,发觉自己在这样的一本充满哲理的书里重新定义了对哲学的认知,马克奥勒笔下的言语就是有这样非凡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世界原来并不难理解,只要真诚面对宇宙自然,拥有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对待生活。

第13篇: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这段时间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要将这种感觉说出来,还真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

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

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是我读完此书最深的感触。这本书,读一遍,只能了解一下大

概,必须多读几遍,用心去体会其含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上如此,生活

中亦然。一个了解对方更了解自己的人才可以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人性的

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

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

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写得并不是很深奥的,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了卡

耐基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得

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

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又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当我们办事的时候针对这些弱点下手,就会事半功倍,顺利成功。再次

读《人性的弱点》,让我领悟到:这弱点,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了解的他人

身上的弱点,就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的交往中顺利进展;了解了自身的弱点,可以使

自己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

正如卡耐基先生所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

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所以,我想:只要我们不断反复研读《人性

的弱点》,它必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成功所必备的那85%的能力。

读完卡耐基的作品后,我了解到这里一部教人如何为人处事的书,这部书正好合适即将

踏入社会的我们,学会该如何待人做事,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能力,使我们更好地融入社

会,从而获得成功,也有利于融合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关系,让他人幸福,也让自己幸福。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读后感

这本书的作者奥格-曼狄诺是当今世界撰写自我帮助方面书籍的最流行最有灵感的作家。

全书以一则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引申出哲理融入到故事中,并以十张羊皮卷的形式引导读

者阅读,每张羊皮卷都阐述了一个个成功的誓言,让你明白更重要的真理,重新审视自己,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推销自己就是让别人了解自己、喜欢自己、信任自己。然而当今社会存在很大的信任危

机,成功的推销自己也不是件易事,我认为如何让别人信任自己是营销行业的最大难题。我

总结了以下几点来谈谈我的见解:

(1)沟通能力

我想在当今的关系营销环境中,优秀的推销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成为解决客户问题的能

手和与客户拉关系的行家。优秀的推销员能够站在顾客的立场上,用客户的眼光看问题。

(2)坚持不懈

如果一个推销员不能让客户订货,其他技巧都是空谈,不能成交也就称不上推销。因此,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即一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

(3)目标得明确

所有的成功都是从有一个清晰而明确得目标开始的。为了得到你生活所追求得东西,你

要把欲望之火燃得越来越旺。

(4)干练

优秀的推销员能坚持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然后坚决执行。在推销工作中没有什么神奇

的方法,有的只有严密的组织和勤奋的工作。

(5)热情

没有热情是什么事情也做不到。热情来自于信心,信心来自于知识,知识来自于经验,经验来自于遭遇。人通过做事进行学习,获得经验、知识、信心和热情。

(6)活用知识

应用知识才有力量!有知识如果不去应用就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没有知识,应用的问题

也就无从谈起了。

(7)信念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信念,或者相信自己、或者相信你的公司、或者相信你的产品、或者相

信你的服务、或者相信你的职业、或者相信自由竞争的企业制度、或者相信你的国家、或者

相信你的将来。

(8)想象力

推销人员都是解决问题的能手,多数成功的推销人员都是创造问题的能手。他们创造一个问

题,然后再寻找解决它的办法。这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9)积极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就是你内部的一个陀螺仪。它可通过你所置身的外部环境以及你的自我认识预先树

立起来。如果你的自我形象是消极的,它还可以重新塑造。

(10)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逆境、挫折和失败是人生最好的教师,如果我们愿意从中吸取教训的话。每次逆境、不

幸或者挫折都会撤下一粒同等利益或者更大利益的种子。

以上几点我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必备的素质,如果做好以上几点应该很容易拉近与

人的距离。当然这只是我们成功路上的一点点积累,未来的路还需要我们更多的知识与经验

积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本书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启迪,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并

非只有我的生活充满坎坷,即使是成功的人也同样遭受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与失败,但是苦难

与挫折可以是衡量的天平,也是我们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途径。

第14篇: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一位古罗马时期的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缩写的哲学书。《沉思录》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对人生思考的图书,是斯多歌派哲学的里程碑。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沉思录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沉思录读后感(一)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记载了他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读后感(二)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温总理那么喜欢这本书,现在终于懂了,它不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可以选择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应该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读后感(三)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作为哲学著作,《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哲学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学,就是生活的,人生的,为人处世的。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与人民、灵魂与死亡……字数不算多,内容却繁杂。与一般译本不同,梁实秋先生的导读本,给每卷加了标题,从中可见书的概貌,比如这些:闪耀在私人生活圈的品质、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后一件事、人唯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在、灵魂不能为肉体奴役、简单朴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宁静只做必须之事、不朽之誉不过一时虚幻、不断地用思想去熏陶心灵、幸运的人给自己安排幸运、灵魂先于肉体屈服是可耻的、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遭遇的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生活、要本身正直不要被迫正直、苦痛对把舵的心灵并无伤害、灵魂乃是一个美妙的圆体、永久过最高贵的内心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四)

我以前对《沉思录》这本书很陌生,只因为偶尔看到了温家宝总理曾说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怀着好奇之心我暑期拜读了它,它是由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写。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该书没有过分讲究辞藻,也没有较好地去安排结构,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它朴素无华,平淡无奇,却充满睿智和哲理,能直达心灵,更能够引导我们用冷静而达观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人生。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隔着两千年的时光仿佛看见作者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沉思录》启迪我,要干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要在三尺讲台上有所作为,首先要从自我的内心处开始修炼。

一、善于学习

书本的开篇就能够看到作者用长篇幅表达自己学习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等等。作者从不同人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宝贵的人生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生活中时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

每一个人都有如金子一般的闪光点,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有宽广的胸怀,能否如海绵一般,拼命吸收,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向别人学习,使自己能力更全面,人格更健全。正如书中所说:“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需要我更努力地学习,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耕好手中的“责任田”。

二、勤于思考

如果缺少思考,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永远只能够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其灵魂就很难提升到另一个新的高度,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十分局限与狭隘。阅读完这本书,时常会使我静下心来思考人生,也让自己培养出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事物,这样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学校、为学生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会使我们忽略掉观察我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三、学会宽容

作者认为“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优点必定就会有缺点,我们应该经常有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同样善待别人。真正的宽容,本质上就是爱护,宽容并不等于放任其自流、撒手不管,如果对学生的缺点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则是一种纵容。

宽容是一种心态、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技巧,其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代表了你心灵的充盈和思想的成熟。如果真正领悟了宽容的艺术,达到一种兼容并蓄的境界,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广。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保持宽容心态,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而且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四、坚定信念

一个人的新年和理想,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开关。信念决定我们人生的方向,只有坚守住信仰,在身处逆境时才会不泄气,不放弃,身处顺境时才可以不骄傲、不折腾。我们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克服急躁、消极和抱怨的情绪,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去做好自己的份内应做的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其实,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人生不要背着过多的包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无论生命长短,都能做到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沉思录》这本书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去读,用心地去感悟作者深刻的感受,他那内心的超脱与自我的完善,不断的反躬自责,不断的警醒鞭策,不断修炼和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加强道德和人文修养,保持宽广的胸怀,以从容豁达的心态、理性清醒的认识,饱满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努力追求自我的不断的完善,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

最后我将书中的一段优美的语句和大家共勉:“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一切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是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会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来指引?惟有哲学。”

第15篇:沉思录心得

沉思与洞察

——读《沉思录》有感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共十二卷,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书中,奥勒留思考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宇宙与人生的关系、理性与欲望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剖析了他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作者对自身和对外界的感受,体现了作者追求冷静而达观的生活态度。《沉思录》没有华丽的言辞,但恰恰是这种朴素的风格、真挚的自白启发我:质朴的思考是洞察人生真义的钥匙。读了《沉思录》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1、以包容的心对待身边的人。

《沉思录》强调在与人的相处中首要的就是友爱之心。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与自己相左的人,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包容是一种美德,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别人、尊重别人,使我们有颗感恩的心。有了包容的心,才会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态度去面对未来、面对一切。

2、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要维护整体的利益。

《沉思录》强调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是纯粹独立的。同样,人也不是孤独存在,而是彼此为了对方 1

存在的,是一个整体。我们作为社会人,要让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有益于社会,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作为一名党员,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面对风云变幻的经济形势,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

3、行为的动机要纯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马可〃奥勒留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们要按照本性生活,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在动机纯正的基础上,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 4、把握现在,让生活更加充实。

《沉思录》中有这样一段话: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

2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

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现在”是唯一可控的,我们不必总是回顾过去,也不必总是幻想未来,我们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是认真地把握现在。因为把握住了现在,我们就能弥补遗憾的过去;把握住了现在,我们就会拥有希翼的未来;把握住了现在,我们就会拥有一个饱满的人生。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把握现在。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我们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把握今天,把握现在,制定好每一步奋斗的计划,树立奋斗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坚持“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也更加真实。

第16篇:沉思录读书笔记

读《沉思录》有感

常记得老师的上课的时候一句话“读经典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似乎每一部经典书籍你都要克服心理上的惰性和以极大的耐性去攻读,无论博览群书的人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开始我对这句话没什么感觉,但是等到我看了这本书,看了好几十页直到看到结束,才知其中之难。

为什么说读《沉思录》是一种折磨?很大原因是其晦涩难懂的语言,封面上有这样的一书评:“费迪曼在《一生的读书计划》说《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它甜美,忧郁,高贵。”然后到现在实在还不能感受到其甜美之意,试举一例子:“那在我们心中的支配部分,当它合乎本性时是如此爱好那发生的事情,以致它总是容易地使自己适应于那可能发生和呈现于它的东西。因为它不要求任何确定的手段,而是在无论什么条件下都趋向于自己的目标;它甚至从它对立的东西中为自己获得手段,”在我看来,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中文翻译总想把所有的地方翻译到位,结果一大堆代词和副词混在一起,常常让我大惑不解,直望着书页发愣

但尽管这样,通过一番的头脑风暴,再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得到不少感悟,具体如下:

1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惊叹于马可·奥勒留人格之完好。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罗马皇帝,在旁人看来,他的生活该是那么美好幸福。然而当时过去如此兴盛的罗马帝国早已摇摇欲坠,国外战乱频繁,国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此他废寝忘食的工作,用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与敌人战斗上,在他书上也写道“引自安提斯坦尼:国王的命运就是行善事而遭恶誉”可见他的生命是如此的不如意。然而这些都不阻碍他拥有那些高尚的品格。他热爱生命以及周围一切,因而对自己的一切都怀着一个感恩的心,感恩所有帮助,教育他的人,为他树立榜样。“我为我有好的祖辈、好的父母、好的姐妹、好的教师、好的同伴、好的亲朋和几乎好的一切而感谢神明。我也为此而感谢神明”甚至感恩于自我的不足,感谢神明“使我并不熟谙修辞、诗歌和别的学问,假如我看到自己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的话,本来有可能完全沉醉于其中的”:对自己极有自制力,坚忍且宽容。“不要烦恼和生气地对待那些生你气的人,继续走你的路,完成摆在你前面的工作。”“要像峙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同时作为一名哲学家,马可奥勒留也具有超出他自身和时代的目光,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本应互相帮助,互爱,“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他尊重那些反对自己的人的意见,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内心原则即追求理性和真善美。“判断每一符合你本性的言行,不要受来自任何人的谴责或话语的影响,而如果做说一件事是好的,不要把它想做对你是无价值的。因为那些人有他们特殊的指导原则,遵循着他们特殊的活动,你不要重视那些事情,而是直接前进,遵从你自己的本性和共同的本性,遵循两者合而为一的道路。”这些话都给我们展现了个做事执着的,待人宽容的帝王形象。

2 《沉思录》最有名的话无非是“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惟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这是多么奇怪的想法啊——能够活上万年的生命和只能活上极短的日子的生命,最长和最短的生命成为了同一,他们所能拥有的和失去的只有现在。既然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既然人生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稍纵即逝,那么,我们惟一的选择便是认认真真地把握现在,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的过程和生命中一个又一个当下。既然时间不能增加长度,那么我们可以扩展他的广度,只有活在当下,我们才能将时间永恒化,就像歌里所唱的那样:我的未来不是梦,认真过好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跳动”

3、“先前熟悉的词现在被废弃了,同样,那些过去名声赫赫的人的名字现在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忘却了,克米勒斯、凯撒、沃勒塞斯、利奥拉图斯以及稍后的西皮奥、加图,然后是奥古斯都,还有赫德里安和安东尼。因为所有的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变成仅仅一种传说,完全的忘记亦不久就要覆盖它们。我说的这些也适用于那些以各种奇异的方式引人注目的人,至于其余的人,一旦他们呼出最后一口气,他们就死去了,没有人说起他们。总而言之,甚至一种永恒的纪念又是

什么呢?只是一个虚无。那么,我们真正应该做出认真努力的是什么呢?”这不禁令我想起以前三国电视剧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对普通人来说,追求光明正大的名声是一个值得追求的行为,但它绝对不是我们每个人最大最后的追求。然而人生苦短,对于浩瀚的宇宙只是匆匆一瞬,你所努力的所获得的名声在很多年后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都只留下只言片语在子孙那里,也许早已被人遗忘,如沙粒沉入荒原,水滴进入大海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消散。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也很多,但大多数对我们的一生,对整个宇宙都只是微不足道的,那我们又何必常常痛苦,纠结于此呢?人的一生,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为自己以及你爱的和爱你的人努力的活着并享受生命的每一刻,热爱生命并且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一切。

撇去其晦涩的语言不管,说实话,《沉思录》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著作,它收录马可奥勒留一生的总结与反思,即使过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对我们还有着强烈的警示作用。温总理曾说过:“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的确,以上所写也只占了作者众多的感悟很少的一部分。

《沉思录》是我这个只读了一遍的人还不能彻底了解的,不过我在以后还会细细品味它,品味马可奥勒留那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17篇:《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读书笔记

有一个故事大家应该知道:一位国王得了重病,太医告诉他要找到一件快乐的人的衬衫穿到身上才好。国王立马派了一个官员出去寻找,找了半天,才看到一个破旧的房子,房子里的人在说笑,官员还发现,那些人的衣服破烂不堪,像穷人,官员问,他们是否有件衬衫,他们回答:我们连一件衬衫也没有啊!

从这里知道,物质上的富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满足、知足——对一切满足,之所以这样,因为即使自己拥有再大的财富,还是对自己不满意的话,就永远得不到快乐和幸福。我们再回想一下刚才的故事,几位十分平穷的人虽然没有物质上的富有,但是他们知足、快乐。从某种观念上说,一个知足、快乐的穷人比一个不知足、不快乐的富人更富有,因为他们懂得满足,满足于现状,只有这样才会快乐,因而得到人们的尊重。

古人云:“知足常足,终身不辱”,意思就是,只要我们对自己知足,那么事实上就已经足够完美了,但是我们不知足,反而事情就会越来越差。

第18篇:《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深思录》是古罗马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书中作者以录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同,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自已遵从一种自制的生活,追求理想幸福,他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启发。

爱比克泰德出生于罗马佛里吉亚的一个奴隶家庭,他的童年是十分艰难的,他的童年时被卖到罗马为奴,后师从斯多葛派哲学家鲁伟斯,并获得自由。此后,他在罗马教学,建立起了自己的斯多葛学园,后来又被罗马皇帝驱逐至希腊尼科波里斯,最后以讲学终其一生。爱比克泰德其实能获得如此之高的成就的原因是因为他拥有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拉斯帝克斯,拉斯帝克斯是他的一位导师,他之后还继续把马可.奥勒留引向深入的老师。

爱比克泰德与马可.奥勒两个人在许多哲学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提示着尽管社会环境影响至一个时代的哲学,但是其实个人的环境之影响于一个人的哲学却往往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古罗马斯多蒙派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写的《沉思录》,给我们的人生许多的启示,让我们了解到做人的道理,让我们知道人的一生

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这是一种道德,从《沉思录》我可以知道,我们每个人需要自由却不是束缚,如果只是单纯的束缚,那么就是一种乏味的人生,古罗马斯派的思想养出了这两位不折不扣的束缚,这种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其实每个人都向往着安定与自由向往着自己有美好的未来与美好的生活,不是吗?每个人的思想深处有着跟沉思录中一样的经历。

沉思录是一部很值得看的一部经典名著,当你看完后,请记住,赏识一你自己的人生,然后再把它轻轻地放入小书柜里。

第19篇:沉思录读后感

把 握 现 在

—读《沉思录》后感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自己和所处混乱世界之身的感受,他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不仅要思考善,还要付诸行动。

作为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过希腊文学、哲学、法律与绘画的他。在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尽管他以其坚定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一个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帝国的皇帝,深刻的阐述了把握现在重要性。给我的启示颇深。

把握现在,就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在这个快速进步、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人心难免变得浮燥。把握现在显得尤为重要,要守住自己的本性就必须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反思中不断加强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剖析自身修养,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告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尤其是现在区委、区组织部出于对大家关心的角度,组织了这个读书班,我们更要珍惜这

一次难得机会,用只挣朝夕的精神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把握现在,就是要做好现在真在做的每一件事。作为一名来自安监条线的工作人员,每一次的执法检查,都代表着安监队伍的形象,同时执法的细致与否,都关系到企业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安监执法过程中要做到严格执法,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努力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确保了辖区的安全稳定。

把握现在,就是要正确处理名利得失。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立足本职岗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做一名爱岗敬业党员;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把对上承担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解决问题。对自身的工作失误,要勇于承认主动挑起责任,为成就事业凝聚力量。

第20篇: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读书笔记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而会迷茫,时而会因为失败而变得暴躁,或者由于冲动无法冷静,这时我们需要沉思。在读完《沉思录》,我觉得我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指航的路标,为以后的人生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在读完沉思录后,我意识到:无论命运将什么事情加诸于你,你都要怀着崇敬接受;不玷污内心的神明,不让各种妄想搅扰它,而是使它保持宁静,规规矩矩地侍奉它,不说违背真理的话,不做违背正义的事,即使别人都不相信你的生活简朴,谦虚和满足,他也绝不动怒,终其一生不偏离这条道路,顺着这条路,你将获得纯碎,宁静,随时准备告别人世,没有任何勉强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从书中我亦了解到人最大的幸福就是遵从理性,合乎自然: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一心一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心在别的事情上,保持心内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生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无所畏惧,如果你现在的行为合乎自然,你从小到大所说的话没有任何虚假,那么你就能过得幸福;谁也不能阻止你获得这样的幸福。

每当我们的人生处于迷茫或者堕落的时候,你就要牢牢记住:人生是何等短促,何等卑微:昨天像是一滩黏液,明天也不过是一具木乃伊,一堆灰尘。所以,在这短暂的有生之年,让自己过得合乎自然吧,怡然地走向人生的终点,就像一枚熟透之后即将坠地的橄榄,感激承托它的大地,感激生养它的枝干。

从马克西莫斯,我学会了自制,不因他人而动摇自己的意志;无论是疾病还是其他的困境中都始终积极乐观;他的性格既亲切和蔼又端庄,两者结合的这么完美,足以成为我的表率;他做事勤恳,毫无怨言。他表里如一,从不口是心非,在任何行为中都不抱恶意;他从未表现出大惊小怪的样子,也没人听过他出语抱怨;他做事不冲忙,也不拖拉,也没有涨然若失或意志消沉的时候,他不去讨好他人,也不会表现的暴躁或者多疑。他心地仁厚,宽宏大量,而且为人正直;与其说他不曾背离正道,不如说他一直在正道上前行。

无论何时何地,这都是你能够做到的:要满足于命运现在分配给你的一切,要公正地对待你现在的邻人,要谨慎地保持你现在的想法,以免那些你还没有完成把握的念头混进你的思想。

无论外界发生什么,都要处之泰然;服从内心的原则,行事公正‘也就是说,一切的想法和行为都要尽到社会的义务,因为你的本性要求这样。不要空谈一个好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只管去做一个好人吧!要不断地告诉自己,时间乃是一个整体,所有事物的实体也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事物,于物质的整体而言都像是一粒无花果的种子,于时间的整体而言就像是砖头的一下转动。

《沉思近义词.doc》
沉思近义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