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2022-05-0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活化教学没有得到切实实施。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多数学校纷纷开始投入教学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没有切实实施其教学方式,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

二、完善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自身的辅导性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独立思考与探究地理问题。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国家讲解员,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海陆变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随后针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知识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探究精神。

2、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通过观察生活中关系到地理知识的信息,强化自己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轮廓,如黑龙江省像一把斧头,四川省像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

3、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提供2013年6月13日发生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的热点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四个步骤分析解决问题:第一步,提取信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二步,找到隐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题有关的隐藏信息找出来;第三步:知识反馈。思考所问问题与书本上哪些知识点有联系,这些知识点是什么;第四步,整合知识。把所给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媒介学好地理,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推荐第2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教师应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习惯,点燃其求知的火种。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必须明确是学生在学习,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帮助,以促使其形成自学能力。教师应设计高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亲自实践、和作探究,从体验认知的快乐中感受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的精神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和发明者的希望和愿望,而这种希望和愿望总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伴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把知识加以应用,使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而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它具有不可思议的凝聚力和无法比拟的说服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榜样的模范作用使学生在赞叹、敬佩中得以潜移默化并以之为榜样,同时给予他们学习活动的时间及必要的鼓励和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经过模仿、思索及运用,树立学好地理的理想和信念,点燃其求知的火种。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模拟情景训练、培养其合作与竞争意识为主线,同时抓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使其保持浓郁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地理教学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而教学贵在相机,即发现教与学的最佳时机。所谓“疾而有节,喙啄生机”。这里的啄乃恰倒好处之啄,恰倒好处便是机。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以培养学生多侧面、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通过与人合作来参与竞争,以满足学生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发展其个性;同时在满足其合理化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教师应认识到,人不犯错是不可能的,错误是使人进步的阶梯。而学生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某种期待之中(例如表扬),当这种期待一旦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向既定目标迈进的冲动感。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重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逐渐确定一种成功的自我意向,从而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力。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尤其是非学业方面的),充分利用表扬艺术来让每一位学生都抬起头走路。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具体的学法为落脚点,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学能力。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渗透着学法指导,为学生提供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学习应有计划性、易操作,应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地理知识,培养了地理应用能力,学会了与人共处和做人的道理。在这里,学生学有所得、有成就感,这是学生乐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的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知识的输入过程中学会反思、总结;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将知识加以内化;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感悟,从而促进知识的输入质量和输出质量,以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增加了,能力提高了,必然会总结规律,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推荐第3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土河中学教师 王和平

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推荐第4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三原县龙桥中学温瑞丽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 1

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

2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

3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推荐第5篇:初中地理论文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推荐第6篇:初中地理论文

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地理教学内容过于侧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的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得到体现。“湘教版”教材主编朱翔教授曾说过 :“过去的地理教材内容,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和知识,学生学过以后,在以后的一辈子当中从来就用不到。”所以地理新课标提出了最基本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初中地理 知识与生活

在地理科目的日常教学中,如果我们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照本宣读,那么课堂气氛会略显死板,学生也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况不是特例,是普遍存在的。笔者认为如果将地理科目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一、教学过程中使用真实生活实例

想要让学生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先要让学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态。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这些现象中,挖掘蕴含的地理知识。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还能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地理思想。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离不开平常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地理知识。利用生活现象提炼地理知识,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才能随心所欲,随口而出。

那么如何具体化的将生活实例引入地理课堂呢?如: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环境烙印,教师可结合教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我国南方房顶是陡斜的?为什么夏天喜欢穿白色衣服?为什么冬天农民用熏烟方法来保护农作物?为什么本地正午日影总朝北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探究心理,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建立一种需求感。让学生将所学原理扩展,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认识。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地理学习的终结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用途, 使学生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许多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建筑中房屋、街道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放角度和朝向。如何根据交通图选择出行的路线和交通工具,如何根据旅游景区图选择游览路线,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和生活等。如何利用文化扩散规律,选择适当商品推销方式。近阶段房地产很热,假若你是购房者你会选择怎么样的房子等。

二、以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奇异”事件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但是如果以科学的角度去看待,却是不合理的。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实例,让学在科学与传统的冲突中了解知识。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方法不同,中国以阴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而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那么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老师在讲解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讲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的还是过阳历的?大多数同学都回答过阴历的。然后我随便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九月初二。接着我做了一个设问:我们都知道今年闰七月,那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了多长时间?学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个月。很明显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得出结论:四季的划分还是欧美国家的更准确一些。又如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我国江浙一带盛产丝绸,新疆瓜果特别甜,徐州地区是淮海经济区中心以及我们平时以面食为主食等等,这些事实的原因都能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各种地形的形成,各地特产,聚落形成发展,环境变化等无一不与地理规律有密切关系。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使我们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迷信与盲从,使我们生活在更加理性的世界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2 中国有句古话“学以致用”。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环境,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让生活走进地理,进而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有用,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好处,受到实惠。让地理走进生活,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实际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推荐第7篇:论文_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然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个地理教师的面前。

笔者认为,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有效地理学习的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本文将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有效地理教学。

一、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

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二、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自然及分区地理,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古人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

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则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并作适当铺开,并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

当然,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是一种智慧,教师应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更要适时适度。

2.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如在学习“太阳高度”时,设计如下问题:①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猜想)②一天中什么时段最热?(验证)③冷热取决于什么因素?(结论)上述三个问题从生活现象入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学生经过猜想、验证过程,获得新知。

3.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课堂气氛,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有利条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部驱动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经度变化规律”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得到:经度越向哪个方向变大,就是该方向上的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学习效果好。

四、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1.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2.图文结合,善用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学习地图时,引导学生将启东市交通图、汇龙镇图进行比较,得出比例尺不同,内容详略不同的结论。

4.科学记忆

重要的地理知识,如名词、概念、规律和原理等,需要记忆。

教师引导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如谐音记忆、口诀记忆、歌诀记忆、首字记忆等等。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其探究问题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并且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直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012.3

推荐第8篇: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学

丹寨县第二中学:徐俊

一、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加入法制教育的元素,不是仅仅是要求学生知道几部法律的名称,记住几条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通过多咱途径与方法把教学内容与法律法规恰当地、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信息流的传递中把知识的传授与现实法律法规以适切的形式链结起来,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法制渗透,逐步提升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在思想上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高。

在地理教学渗透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确我们生活所及的任何环境都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任何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都离不开法制规范的约束。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的,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直观的价值判断体验,逐步将法律的价值判断内化为自身言行的道德诉求。

二、地理教学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

地理课程内容,不少可以与相应的法律知识联系起来。如\"人口地理\"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旗\"与《国旗法》;\"河流、水资源\"与《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法》;\"交通运输\"与《铁路法》、《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领海及海洋资源\"与《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香港地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台湾地理\"与《反分裂国家法》......

通过精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现状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组织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地理课程内容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寻找恰当的法制教育主题,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促进地理教育德育功能的拓展和情感目标的达成。

新课程重视媒体信息的应用,地理配套光盘中的图片、视频等都可以改善地理知识的呈现方式。同样,这类媒介中也蕴涵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价值引导的法制教育资源。发掘这些材料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与地理教学整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社会的发展环境。

【课例】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展现各种环境污染的视频,或是各种环境污染的图片:工厂巨大的烟囱冒出滚滚的黑烟,发黑发臭的河水日夜流淌,被污染的土地寸草不生,干涸龟裂......

提问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在我们的校园里,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呢?危害是什么?

提问3:破坏环境程度比较轻的,可以采用教育的方法;如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则需要罚款;那么你有没有听说过有要因破坏环境而被判刑的?

提问4:有哪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且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罚款和判刑是对严重破坏环境者不得已而为之的处理方式。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必须约束人类自己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珍惜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节水、节电、节约用纸这些小事做起!

在教学中将地理知识、法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如由交通运输联系到公路法、交通法规;由气候联系到连续高温以及全球的气候异常事例,从气候异常-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人类活动地理问题中渗透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制教育资源也可以来源于调查、参观等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学习\"地图\"后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借助图例和注记标注消防设施和应急通道,渗透《消防法》;参观地震馆渗透《防震减灾法》;参观博物馆渗透《文物法》......

三、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1、着眼教学内容,关注案例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似是而非,必须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顺势而为。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可渗透点,结合热点案例,找准切入点,联系法制资源的适切点,最终达到三点和谐共振,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无缝集成,相得益彰。

2、选择合适的法制教育时机

教学过程十分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交流的活动中,蕴含着法制教育的良好时机。课堂教学中,选择好渗透的时机,在最适当的时间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法制渗透内容的理解,并考虑到课堂教学进程以及课堂可能出突发状况,有备而为,信手捻来,适时渗透。

3、选择合适的法制渗透方式

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涉及到法制渗透方式的选择问题。讲解、启发联想、案例剖析、讨论交流、游戏互动、情景再现等,各种渗透方式各有利弊。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法制渗透教育中体现在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渗透方式,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润物无声,在学生的主动参与风吹草动达到法制渗透教育的目的。

4、把握法制渗透的量与度

地理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法制渗透时要把握好渗透的量与度,即:渗透多少、渗透多深。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与法制资源的关联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法制内容的认知程度,确定合适的量与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推荐第9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来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1.1.巧引歌曲。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长江”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电脑、大屏幕播放光盘,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再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巧用古诗文。

把古诗中的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1.3.巧插趣味故事。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高涨了。又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侯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2.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例如我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时,我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利用好课本中的图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其中地图的作用更重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图尤为重要。 3.1.学会看图。

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讲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它们 中间的海洋,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的形状、位置了。 3.2.学会填图。

填图目的是复习巩固。在讲授新知识结束时,出示相对应的空格示意图,让学生把所要填写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或图例)写(或画)在小纸板上,然后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例如,讲到铁、煤、石油在世界上的分布时,让学生把相对应的符号的纸板贴到相应的位置上,以便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利用好《填充图册》,学生填完后,老师要进行评改、指导,来加深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记忆。 3.3.学会画图。

让学生学会画简图,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四个圈,标出回归线和极圈的位置、度数,然后让学生填出五带的名称,再让学生离开课本,自己画,慢慢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对学生综合地理知识起到良好效果。

3.4.学会用图。

在讲完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设计一些问题。例如,在讲完“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学生能接触到的问题:假如你要到北京去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要通过哪些铁路线?经过哪些城市?这样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目的,又训练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多媒体的教学

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声形色画并茂,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进程,集中注意力,又能使课堂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在地理教学中有的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原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具有这样的优势,可以运用简易的图片、图示和图表甚至动画,使难以直接观察的东西,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内,为理解基本概念、地理过程原理创造条件。而传统教学方法表现这些概念、过程和原理,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这一内容时,因为这是空间性极强的内容,采用二维动画可先建立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模型,再附加一些关键的线条、符号和文字,边讲解边组织教学,克服七年级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力不足的问题,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5.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追踪最新的地理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鼓励学生要特别观看每天的“新闻联播”节目,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当今的社会三大热点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税利的眼光捕捉到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和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老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推荐第10篇:论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走进学生生活

漯河市召陵区许慎中学

王春霞

联系方式:17703953261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走进学生生活

学习地理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有益的,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存环境,从而更好地生活。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其所学知识,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身边生活出发,以贴近学生的生活方式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这一点在地理教学中体现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学会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出发,让学生明白地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地理,让地理教学更加生活化。

一、地理教学目前状况

多年以来,地理课在初中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地理课不感兴趣。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正确认识,认为学习地理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教师也过于重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使中学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就需要教师构建起二者之间的桥梁,把地理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必须乘着新课改的东风,用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二、地理教学走进生活的重要性

改革后的课程标准从以前那种单方面注重与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方向,转向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很好地学以致用。地理教学走进生活,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进行相应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身周围环境,了解社会和生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相应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的真正课堂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应用,从而让学生更喜欢地理这门课程。

三、地理教学走进生活的方法

1、采用生活情景 与地理知识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生活情景,让地理知识贴近生活,让学生感悟到地理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需求。生活经验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教学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地图上的比例尺”是学会看地图的重点,但学生没有缩制地图的经验,所以它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时,就以学生熟悉的课桌、教室为例,说明要绘制这些物体、场所的平面图,就必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此引入比例尺的概念,并借用除法公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公式。并用除法公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单位必须一致和商数无单位的道理,帮助学生理解三种形式比例尺的互换和为什么用比例尺表示时不可写单位等的道理,并联系学生冬季越野长跑,让学生在地图上用比例尺量算出无锡到北京的实地直线距离大约是多少。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学生对此很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深一步的理解。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地理问题,理解地理知识,学生不再视学习为负担,他们在愉快的模拟生活实践中既内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增添了学习地理的自觉性,又激发学习兴趣.

2、采用生活中的教学案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要从学习者自己有的经验开始,一个人对其兴趣大小,往往与其熟悉的程度和能否在实际中应用有关。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也是奇妙无穷的,当把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与丰富的生活展示给学生时,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奋与激动。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地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对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

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挖掘和使用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兴趣材料。例如:在讲《多变的天气》时,通过让学生收听、收看当天的天气预报,了解本地昨天、今天、明天的天气情况,及不同城市同一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总结出天气的特征来,即: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天气不同;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天气也不同。由此加深了学生对天气“多变”的了解。这样通过学生他们熟知的具体事物或现象的分析,说明了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原理,使学生觉得地理事物距他们很近,所学知识很有用,从而乐于接受,同时增长了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力求从学生身边的事例着眼讲授新知,从实际生活求得实感,易于接受,且能让学生觉得地理能增长知识,亲切实用,从而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用所学为所用的方法,进行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由于地理学习对象尺度广大,距离遥远,时间久远,地理过程难以直观细查以及过于宏观抽象等原因,常常在认识地理特征,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原理时产生障碍,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更难以接受,逐渐产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说明了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当前的地理课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实际,学生一味地为了应付升学而被动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沉闷,成了接受地理知识的容器。这样就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培养出书呆子型的学生。他们只会“纸上谈兵”,不能灵活运用,教材几乎全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东西。

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例如,正确使用指南针判断方向,看云识天,推测天气变化,运用地理知识看新闻报道,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等。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根据当地的实际,开展环保调查:参观附近化工厂,造纸厂或钢铁厂,了解他们对环境污染的类型,并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也可组织环保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及环境质量检测活动。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4、提倡学生关注社会焦点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关注国际时事,了解国内新闻不仅是一种生活时尚,还带给我们丰富的地理知识。从关于美伊战争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美国的侵略是为石油而来;美军士兵经历了沙漠生活的严峻考验;伊拉克停止出口石油以后,人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都难以保证,只能依靠椰枣;大多数伊拉克人身着长袍。解析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知:伊拉克是世界上的主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伊拉克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拉克盛产椰枣;伊拉克属于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印度洋海啸灾难,可以通过了解海啸的发生地、时间、灾难性,来解析地震与海啸的关系;为什么发生在这些地区;有刚刚发生过的冰雪灾害,汶川的大地震灾难,让学生了解这些灾害会带来哪些次生灾害,怎样抗震减灾,怎样把地震灾害减小到最小程度。联系时事,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分析能力。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把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处处有生活;体验到地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主动去学习探究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善用地理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审视身边的事物,增强驾驭生活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鲜活性和它的价值。

第11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如何进行地图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如何进行地图教学》

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它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地图教学?,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学习地理课以前,学生对地图有一些的认识和了解。七年级学生对地图很好奇,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很快消失了。老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因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在讲地图时老师注意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看地图,学生发言很积极,各抒己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指出不足,讲解地图和一般图画的区别,适时提出地图上的比例尺、图例、注记三个基本要素,并逐一讲解,打好基础。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促使学生把地图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地图对我们生活的实用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图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也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应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没有成就感的兴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二.教会学生读地图的方法,会读不同类型的地图

学生面对一幅地图,到底怎样去读?首先要使学生熟悉地图的图例。地图图例是千变万化的地理事物的图形符号,它表示的是各种地理事物。学生只有掌握了图例符号,才能识别各种地理事物。图例符号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界线符号(如洲界、国界、未定国界、地区界、省界等)、自然地理要素符号(如河流、湖泊、山峰等)、人文地理要素符号(如公路、铁路、航线、水库等)、矿产符号、专题地图的符号(如工业图、农业图等图上的符号)、常见天气符号等。因此应教会学生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其次读图时要注意地图的图名,从而确定地图的类型。根据地图的类型,对地理图像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图,阅读方法和技巧是有区别的。常见地图的类型大致分为:

1. 地理图表

地理图表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直接教具,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工具。它能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和分布的规律性。阅读时,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地理信息上,更重要的是从表层的信息获取其内在的联系,找出其规律性。

2. 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是反映地理现象、数量分布情况的地图。阅读时,通过观察图上的数据幅度,看疏密情况,看等值线封闭与否,等值线的走向特点。如看等温线图→读出气温约度→各地温差大小→高(低)温中心→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看等降水量图→读出降水量约数→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干旱)中心→分析影响降水量多少的主要因素。 3. 地理分布图

地理分布图所占比重较大,运用较广。对于不同类型的地理分布图,应确定其观察和分析的重点。如看地形图,应重点看地势特点,重要地形单元及其分布以及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如对于某区域的海陆位置,应重点让学生辨认和评析该区域所濒临的海洋、距海远近、位于大陆的相对位置等。对于某区域的纬度,应着重让学生观察该区域所跨的纬度范围,辨认该区域与特殊纬线的空间关系。

4. 地理示意图

地理示意图旨在用简单形象的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的确本质属性,演变规律及产生的原因。因此看这类图时,应重点注意各地理要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三. 教学地图时应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出要求要从简单到复杂,注意运用从分解到综合的认知规律,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教学中使用的挂图不应该太复杂,内容不要太多,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观察目标,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在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的主要目标,同时,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也增加了读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教学层次不明显,讲解问题的思路也不清晰。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如通过地图分析世界耕地的分布时,可先展示耕地分布图,利用幻灯投影叠加五带分布图,得出:耕地多分布于降水多的湿润地区;投影地形图得出:耕地多分布于平原地区。逐一观察后,再总结出耕地分布的特点。对于一个复杂的地图分解为几个简单明了的地图来观察,学生要读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于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分析问题,也利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问题。这样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解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能力。

地图是平面的,展示地表平面信息较容易,也易于阅读。对于地表的立体事物展示较困难,也较复杂,如山地、高原等地形;山高、海深的程度,除了运用符号文字外还要用色彩色调来表达。给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不能不加以注意。如读地形图时可以先提问分层设色地图是如何表示地势高低起伏的,山地、高原、平原地形特点及平原、高原、山地在图中对应什么颜色。然后提出世界最长的山系是什么?世界最大的高原是什么?最大的平原地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一一找出。然后可以归纳南美洲的地形特点。从而在头脑中浮现出知识点与地图相互关联的一幅地图。

建立知识点和地图之间牢固的关系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地理课上不断提出一些地理事物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反复练习,不断得复习巩固,加深印象,知识点与地图的联系才能巩固。

四. 要注意地图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比较,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它们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在分析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才能正确认识,把握其实质。反映在地图的阅读上,要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如在学习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可以把这两个地区的地图进行比较:找出两大地区的位置,主要地形单元,濒临的海洋等,从而让学生得出南方和北方地区的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通过阅读我国的“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主要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学生不难想象出南、北方地区划分的依据。

五.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的相关信息,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积极思维,找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中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人口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地图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重文轻图”的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建立地图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去借助地图工具,而不是首先翻阅课本,将地图的教学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

第12篇: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课堂应如何精彩导入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必须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本篇文章从本人的教学实际出发,搜集整理了一些如何将课堂导入做好的方法,以期对于导入课堂有更好的钻研。

初中阶段地理学习并不受重视,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不浓,对地理课程缺乏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把课堂学习变得有效果、讲效率和出效益,成了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向课堂要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让学生一下子转变学习态度是不可能的,我们作为地理教师,只有从每节课的变化开始,改变地理的呈现方式,吸引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逐步让地理学习变成一种既有趣又高效的事。让每节地理课都有一个精彩的开端就好比见面的第一印象,让学生对这节课“一见钟情”,后面的相处就会容易多了。所以有效的新课导入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

我们都在说教学、教学,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如何有效并且精彩的导入地理新课的学习,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我就自己一年多的地理教学经验谈谈在哪些方面尽量精彩的使地理课堂导入成为一个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亮点。

一、音乐导入法

播放一首与将要学习的章节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既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在教学过程当中,讲解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的时候,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歌唱祖国》的歌曲,并且让会唱的同学

1 跟着一起唱,并且把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播放出来,方便学生跟着唱。这样不但引入了新课,还吸引学生去学习我们伟大的祖国,良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视频导入法

视频导入法其实跟音乐导入法类似,这个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在网上下载比较清晰的视频,以便学生能够看的清楚。视频一定要跟新课相关,最好能够出现新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或者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亟不可待的翻书去预习。比如我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的《南亚》这一章节时,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学生非常喜欢看的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学生笑的非常开心,看完视频后我继而发问: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是去哪里取经,从而导入新课南亚,学生就听的津津有味,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

三、实物导入法

地理教学当中,是有很多器材可以使用的,比如说地球仪、地图、地形剖面立体模型、地理拼图等等,这些实物的使用往往会使兴趣倍增,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觉,锻炼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节时,书本上的内容其实很少,但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又很多,同时这个还是一个重难点,学生很难在几节课的过程当中就记下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以及轮廓和位置,我就让学生每人都买了一个泡沫的《爱我中华》拼图,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但记下了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轮廓等,他们还得到了非常多的乐趣,比如说计时比赛看谁拼的更快等,寓教于乐在这上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故事导入法

2 故事导入法可以分很多种,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教师自己编的跟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等等都可以用来导入,其实初中生最喜欢听的就是神话故事,加上一些他们喜欢的神话人物,他们的兴趣更为浓厚。比如我在上《海陆变迁》一节时,课文设置用沧海桑田的成语导入,学生接受起来略显干涩。我就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神话故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我再乘势提出问题:“你知道沧海桑田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吗?”自然引至课堂主题——海陆的变迁。学生接受的容易,教师讲起来也朗朗上口。

五、特产导入法

学生对于吃的东西总是很热衷,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水果或者特产的图片,很多学生就会垂涎欲滴,然后我再乘势导入新课,由吃的特产导入将要学习的地方,学生不但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了解,并且也获得了一些课堂之外的生活常识。例如我在讲新疆时,就给大家看了许多葡萄和哈密瓜的图片,再反问这些水果在哪些地方的最甜,学生答出是新疆之后再追问为什么新疆的瓜果那么甜,学生就会自己翻书找答案了。

六、猜谜导入法

一些谜语和脑筋急转弯在课堂上的运用将会非常有效的提高导入的效果,一些学生沉浸在上节课的知识中还没有反应过来,利用一些谜语,提起学生的兴趣,顺利而且自然的转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上来,能使学生过渡的很好。比如我在教《地球的运动》的时候,就给学生提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为什么地球会转?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答地球停不下来的,也有答因为是球所以在转„„各种答案出来之后,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本来比较难的一节新课也在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进行了。

七、回顾导入法

回顾上一节课已经学过的知识而导入新课是一种比较传统而且常用的导入方式,理清上节课的知识要点,重点进行复习,这样不但能够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对于导入新课也是水到渠成。回顾旧知导入法在我的教学 3 中用的是最多的,比如在学习世界的地形的时候,第一节课讲述了五种基本地形,上第二节《等高线》的时候就先回顾基本地形,再一个一个展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两节课的内容都得到了巩固。

八、疑问导入法

初中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学习知识,往往会对知识中跟生活有关的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教学《巴西》一节时,我就用这样一段话:“大家知道哪个国家的足球踢的很好吗?大家知道哪个国家罪喜欢跳桑巴舞吗?大家知道最大的平原在哪个国家吗?最大的高原又在哪里呢? 请打开书本——《巴西》”,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知识。

九、创设情境导入法

给学生创设一个温馨有趣的课堂情境,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贯穿在学习过程中,会让学生乐于学习。如《多变的天气》一节,地理课程中很多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就是其中一个。我在本节课开始提问学生:“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每个学生都有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不但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列出描述天气的词语,自然导入新课。

十、旅游导入法

地理当中需要学习很多地区以及国家,学习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旅游线路,并且用幽默的语言激励学生,由老师充当带着他们一起去旅游,或者可以挑选个别性格活泼的学生担任导游,进而对新课进行学习。如《美国》一节,我就设计导入词为:“上节课我们刚刚从法国旅行回来,这节课呢,我们要去西半球看看,到世界上最发达的地方——美国去旅游,大家有没有兴趣啊?要不要跟老师一起去看看,美国到底有哪些著名景点,美国的经济为什么那么发达呢?“这样设置以旅游为主线,用旅游的形式开展本节课,既能够强调美国的一些著名城市及特色,又让学生能真正融入地理学习。

4 其实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无所谓最好的模式,完全因教学的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同一章节的内容可设计不同的导语,以达到最好境界。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地理教学中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导入方式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在培养学生兴趣、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要想设计恰当的导入方式,需要地理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学习日积月累,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敏锐的观察,才能设计出恰当而有积极作用的导入方式,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第13篇: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沈阳市第十七中学

戴晓光

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深层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个性的突现和发展。因而,地理研究性学习中,为学生营造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个性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

研究性学习

发展

个性

新的一轮高中地理教学改革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呼唤着洋溢爱心,富有创意,“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人性化地理课堂教学。而过去的传统教学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一味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正成为世界性教育潮流。为了中华民族21世纪的振兴和发展,为了培养未来的新型建设人才,我们必须提高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和认识,因为这是一门为了学生明天的课程。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情况,谈谈以下体会:

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产生正确的教学方法。 一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深层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个性的突现和发展。因而,地理研究性学习中,为学生营造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个性获得更好的发展。 1创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 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一,给学生提问的自由。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不要嘲笑打击,更不要害怕被学生问住。教师要真心鼓励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提问个于是当的引导,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第二,给学生选题的自由。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课题,相信学生的能力,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索。

第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的自由。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成果展示可以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此外还有:通过主题班会展开辩论、研讨,搞展板,出黑板报,办手抄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

二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步入研究情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因此,立足课堂搞好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我们的重要教改目标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趣味性浓厚、环环相扣、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探究目标,甚至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去查找相关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如:伊拉克战争的原因、台风韦伯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沈阳市街道名称的特点,假如我是沈阳市长等等,均可联系时事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并以此作为教学中新的契机,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性问题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城市交通运输”一节时,我布置学生调查沈阳市的交通设施及交通状况,结果分组调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为课堂学习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活动对课堂内容也有了更好的理解。教学效果非常好。 第二,教师循序渐进地予以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

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收集相关资料,深化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并学会分析、加工、提炼并从中发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课前引导学生依据所学内容有目的的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解释课本结论或补充拓展学习内容,如:由细河整治想到的、澳大利亚的苍蝇、农民大量涌进城市是喜是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等,为完成好这些相关任务,学生必须主动查找资料,千方百计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信息化的今天,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难事,而且这样得来的例证,即能丰富课本内容,又可引起学生共鸣,容易为学生认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高涨。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还有利于学生初步学会质疑、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方法。如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素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可今年春末几天的连续阴雨,不但没有给农民带来缓解旱情的喜悦,反而使小麦、果树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给齐鲁大地的农业生产造成巨额损失。这究竟为什么?当这一问题提出时,学生议论纷纷,争相发言,但难以找到问题的症结。通过课外走访调查、搜集资料、课上质疑、讨论、答辩、交流等,终于弄清了这场连绵多日的春雨给已活跃生长的植物带来的罕见的冻害影响,加深了对北方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和倒春寒的认识 ,从而充分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初步学会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地理事物,即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又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研究性学习虽然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但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受条件限制,自己难以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是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地进行,反之,学生遇到的困难解决不了,就会是研究难以继续,久而久之则影响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未知,帮助学生分析数据,适时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和竞争,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学会与同学团结协作是我们教改实验的又一重要目标。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三至四人一个小组,组内对所选研究性学习内容分工协作,小组间常以公平竞争的形式交流、评价其协作完成目标的情况。如研究课题的选取、资料的收集、结论的验证乃至小论文或探究成果的展示,无一不是小组同学在合作中齐心协力完成的,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竞争与合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地理研究性学习确实是具有丰富而独有的许多素质教育价值。这种学习方式, 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十分宽松的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发散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训练,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得到综合的发展。但是,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还要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 广西教育出版社。 3.应俊峰:《研究性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

第14篇:地理教学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内容摘要:

培养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既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空间想象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重视丰富学生感知,扩大知识领域,奠定思维活动的基础;又要精心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使学生在掌握了思维方法后建立纵横思维线索,并通过问题的解答、辩论、促进其思维能力并开发其思维潜能。通过多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喜欢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

地理教学地理思维思维能力思维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改革也跃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最大的创造力。笔者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亘古至今的终极目标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这种目标的具体化。

一、丰富感性认识,为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向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中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解决思考地理问题时,需有相关的专门地理知识经验作基础,两者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展开地理思维活动。地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

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知识和扩大思维活动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二、以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1.精心设问、引发兴趣,促使学生想象、发展思维

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认识客观事物常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也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并积极思维,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结合具体知识内容,根据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和比较,以及形象化,具体化,系统化等方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着地理事象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主次与包括,并列与影响,以及原理与事实,要领与应用,成因与要素,运动与规律,分布与联系,变化与特征,系统与结构,图像与判读等都是可以设计问题

的思路。问题可以以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但又不重复已见过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可探究的地方。这样他们就会有兴趣,并认真思考。现举例说明:

如考查学生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问“175°E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因为前者只要求机械记忆,后者却要求学生思考:175°E虽属东经,但位于160°E以东,按习惯划分已属西半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东西半球的划分,又懂得经线、经度的具体运用。再如,在复习地球运动的意义时,可设问“同一纬线上有哪些地理现象相同?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现象?”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学习土地资源时,教师出示: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总量与人均量、在世界的位次柱状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我国地形图;我国土地类型构成扇形图;主要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表等,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出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进一步改进的政策与措施。设问:若你分管农业工作,对耕地、林业现状有何进一步打算?我国人均耕地、林地少,该怎么办?后备耕地资源不多,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由此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思维引向深入。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精心设问,可以诱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会想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结论。问题设计的新颖巧妙,首先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提出让学生思考后,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剖析问题,教会分析解题思路,使思维活动有序地进行。在剖析问题时,告诉学生从何处去想,如比较地理解事物要根据被比较内容的本质特征,列出可比项目;分析地理解成因时要从与其有因果关系的因素去考虑;综合区域特征时要从各组成的要素特征入手等。在启发学生思考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宜多;当学生产生困难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只有在得出结论、学生已明确时,方能转入另一问题。这显然对教师又是个新课题,当然也是教学发展的新高度。

2.分析综合,由因导果、由果溯因,教会思维方法

恩格斯说过:“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综合的可能;通过综合,才能将分析的结果上升为事物的整体概念,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对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举例,要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北美气候类型教学,根据课本文字和地图材料,提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分别通过北美洲什么地方?北美在五带中主要位于哪个带、以什么气候类型分布为主?热带雨林、萨瓦纳气候分布在何处?

40°N—60°N地区属于什么风带、什么洋流流经大陆西岸、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该地区属何种气候类型?为什么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没有西欧广阔?说出加拿大朱诺的纬度,与我国黑龙江省的漠河相比,冬季哪个城市更冷?为什么?

分析我国核电工业布局,可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东南沿海不建火电站?为何我国核电工业首先布局在东南沿海?建核电站有何优越性?说出东南沿海建设核电站的有利条件。通过上述问题的解析,学生思维得以联想、拓宽,体会到我国首先在东南沿海布局核电工业是明智之举

学生思考问题后,总是要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中,不能忽视对思维过程的了解,教师要经常提问一些“你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能否在用其他方法?”要求学生用准确的,关键的科学语言,条理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很重要得,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例如,“一次我提出用华北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分中国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用较简捷的语言来回答。有个学生回答的很出色,“该地冬季气温低,春季增温快;降水集中夏季,春季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有春旱。”不到40字,步骤清楚,论据充分,又运用了提供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由这个例子看出只有思路清楚,才能语言流畅,思维过程才会叙述完整,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提高。

3.鼓励学生提问,剖析思维过程,养成良好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有密切关系。我有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迅速回答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引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概念。如提到海洋,问学生马上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天空、陆地、航船、海浪、游泳、捕鱼、晒盐、海港等。又进一步问?从地球想到北极星,中间可经过几个步骤?可能有不同的答案,较简捷的如:地球、太阳、恒星、北极星。学生的急遽反映来自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线索和强烈的探索愿望。平时养成思维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教师心目中要相信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经过思考可以解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爱问问题,也很难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其次,学生从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第三,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在经常的循循善诱下,使学生豁达顿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探索知识,思考问题的兴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揭示解题线索,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了解什么?要从那一双双可求知识的眼睛中想到自己的责任。学生喜欢思考,能养成思维习惯,遇事爱动脑,愿意独立解答困惑。

三、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异想天开,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尽管在今天用台风发电还是一种奇想,但有谁能肯定,明天不会成为事实呢?为收集雷电而献身的富兰克林,用自身体温去孵化鸡蛋的爱迪生,当时不也是被人们视为疯子吗?例如学生在学习季风气候中的“台风”这一知识点和第七章风能发电之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通„„”在我看来,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这时候对学生这种“无稽之谈”进行批评甚至取笑,那么,势必会扼杀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因而必须采取肯定的方式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如,学生中有人喜欢集邮,一张精心设计的精美的邮票,可产生种种相关的联想:如从“引滦入津”的邮票引导学生联想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分布和利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提出南水北调?从“矿石”邮票引导学生联想我国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分布。只要因势利导,利用邮票中诸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题材,引导学生就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联想,自觉地思考。事实上就我国发行的邮票而言,如果不是受发行时间和学生个人藏品的局限,初中许多部分的地理知识都可以从邮品的不同角度反映出来。利用这种想象,通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个或一系列新的事物的表象观念的出现。只要引导得当,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体会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全面系统化的地理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或能力的形成,受原有基础的局限很少,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邮品的熟悉程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曾指出“过去一般人认为高智商就等于高成就,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情商的影响。”情商是人生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各个层面。通过对邮票画面的地理知识题材的想象、联想,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由此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正是一种情商的牵引,其间的努力正是要实现从20%到80%之间的转化。

【结论】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话说:“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社会第一册及参考

2、中学教师之友——地理卷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年第7-8期

第15篇:地理教学论文

创新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周瑞 胡平湖北省荆门市京山一中 内容摘要: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一直是文科学生最头疼,最难学好的一门课。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以及思维能力,所以传统的照本宣科不仅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对教法的创新,及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尝试探讨如何构建地理高效课堂,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法实际地理思维能力

引言

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感受到,对大多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这两部分。之所以大多数学生公认这两块是最不好学的,我想这应归咎于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

下面我将对学生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及如何结合实际生活来开展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几个方面,浅谈我的个人观点。

一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1.基础知识记忆不牢

地理中多数基础知识是理解记忆的知识,怎样理解?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学生往往不明确。哪些应该记?哪些可理解?哪些要理解记忆?如何分析理解?大多数学生难以把握。好像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太杂从而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2.审题不准

一般说来学生对题意理解不到位,不能把材料和图像中的有效信息正确地提取,容易出现答非所问或不知如何下手。

3.答题不全,偏于口语化

初中地理作为副科出现,学生对一些专业地理术语知之甚少,现在高中地理却作为高考文科必考科目出现,高一学生答题难以切中要点或要点不完整,虽然所使用的文字叙述多,但是得分率低。例如:东南亚饮食习惯喜食稻米,好多学生答喜欢吃大米饭,答题口语化,答题泛泛化、答题虎头蛇尾化、词不达意等等。 1

要提高得分率,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具体来讲:⑴熟记地理术语;⑵牢记要点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整答题,⑶思考问题的范围要广,调动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⑷训练归纳能力,将一段文字材料归纳成为要点,便于记忆,又可以将一个个要点用自己的话,据地理知识的联系,还原成一段文字;让学生多说,加深记忆⑸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即条理清楚、要点明确、逻辑严密,答题完整。忌讳前后矛盾,前面答正确,后面答原因时却按错误原因答,要将地理知识的联系理解清楚。

4.综合分析及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5.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二 创新地理教法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1.地理发问方式的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新教育的今天,质疑好问已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问题”何来?常用的办法有:

第一,在诱导中随机设问。创设问题情境,一气呵成。如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一开始让学生根据“风是怎样形成的”的原理,绘出大气环流图。然后再对照“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看看有什么不同。抓住学生迷惑不解,而又急于求知的时机,随即产生问题的情境,引出“地球上风的偏向”产生的原因。

第二,因果关联大胆质疑。例如:若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为80度,地球的热带、温带与寒带的分布范围会有什么变化?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我国科考队员一般选择在冬至日前后考察南极洲是什么原因?

第三,从矛盾中引发问题。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 一位产妇在过日界线前后降生的双胞胎,出现妹妹大于姐姐的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地图教学方式的创新

直观性一直是地理教学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地理图像,作为直观教学的重要形式,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直观性特点,因为几乎所有地理教学内容都需要借助图像完整表述。

怎样充分发挥图像化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呢?我认为:

第一,力求教学内容图象化。①变死图为活图。②化繁图为简图。③变文字为图像。④创设寓意图。

第二,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师生互动环节的创新

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更多的是不便按照上述活动来设计。这时,我们可以把全班学生根据认知水平与能力、性格差异等条件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预习、自学、互问、答辩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具体方法是:第一步,布置学习内容,提出若干问题。第二步,切实落实好课前预习、自学工作。并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咨询行家、拜师求教。第三步,分组讨论梳理知识,相互解答教师或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开展竞赛、评出优胜小组。第四

步,教师进行简要总结。总结的主要目的,一是点拨学生还比较模糊的内容,二是进—步突出重点,三是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 三 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生活中的某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认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含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在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二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

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结语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以及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结合这些理念,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法,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去培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对于从地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都有自己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南[地理]》 梅桃源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3]《气象学与气候学》 周淑贞高等教育出版社

Email:huping19871109@yahoo.cn

704946532@qq.com

第16篇:初中地理学生小论文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洛龙区第二初级中学 辅导教师李彦峰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洛龙区第二初级中学八五班 朱怡然 辅导教师李彦峰 我们人类的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环境。 可长期以来人类把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地球爷爷生病了严重的发烧感冒出现了诸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现象席卷全球的干旱、洪涝、寒潮、热浪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自然界以这样的方式在警告人类要善待环境尊重自然。所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工作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作为一名中学生更应该带头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主人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我根据自己身边的事情做了下简单的总结。很希望同学们跟我讨论一起践行低碳生活为自己生存的环境去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

一、短途能步行骑车不坐车能坐公交不打的长途能做火车不做大巴。

二、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它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

三、在人要离开的时候随手关上电脑电脑大概每三个小时候会耗电一度。没事也不要老泡在网上打游戏。 第

四、随手关闭水龙头洗脸之后的水可以用来洗脚、洗衣服。洗菜的废水可以收集起来冲马桶和浇花。 第

五、吃饭点菜尽量少去铺张浪费吃不完的饭菜可以打包回去。

六、在家尽量穿拖鞋。

七、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做一个帕客。

八、尽量少开空调夏天空调温度调得很低不但浪费能源 还削弱了人体自动调节体温的能力。 第

九、平时种点植物栽盆花。

十、垃圾分类回收。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地球爷爷能够早日回复健康让我们重返绿色家园

第17篇:浅谈初中地理论文发表

浅谈初中地理《地势和地形》的整合性教学

华小维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突现出学科内部知识之间的综合性,也体现出与学科之间教学整合性,在地理教学中,提倡跨领域、跨学科之间的教学,在学习初中地理学科当中,培养学生以联系、全面、辩证的观念看待事物,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热爱家乡故土,为振兴家乡经济贡献力量,在振兴家乡经济的同时,应注重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学生在学习地理当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整合性教学;提倡;渗透

导言:整合性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托,将与教材相关的各类知识有根据、有筛选、不同程度地融进教学中。课程的组织不再局限于学科的界限,更要面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因此,在课程中应该注重整合性教学。本节《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该节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以下我以两大方面体现出本节的整合性教学。

一、本节《地势和地形》与学科内部知识之间的整合性教学

(一)、《地势和地形》对我国气候和植被,河流与自然地理知识之间的整合性。

1、对气候和植被知识点之间的整合性,通过本节地图的判读,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这样的地势特征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伸入,远离海洋深居内陆的西北地区,湿润气流难以伸入,气候干旱,而靠近海洋的东南地区,加之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伸入,降水丰富,所以,我国降水分布规律是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可回顾相应的知识点有“海拔升高100m,气温下降0.6℃”;古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山地地形中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等。那么,地势和地形对植被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又是怎样呢?地势和地形有差异性,也会影响植被的变化,例如,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变化会呈现出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甸。 2.对河流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我国众多河流发源于西部高原和山地,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又是如何影响河流流向呢?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三国演义》歌曲中“滚滚长江东逝水”;古诗云:“大江东去浪涛尽”又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使得我国的大多江河自西向东流,最后注入海洋的一大特征。

(二)、《地势和地形》对农业和人口的分布,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规模、选址,交通、经济以及旅游业与人文地理知识之间的整合性教学。1.对农业和人口的分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农业当中的种植来大多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地带,该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而山地地形,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宜发展林业。地势和地形的差异性,还可对农业可进行多种经营;对人口的分布上,例如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分布稀疏,而地形平坦,则有利于人口的分布。

2.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规模、选址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地形平坦,利于城市和乡村的形成和规模的扩建。而高山、荒漠地区给人们生活带来困难,不利于城市和乡村的形成。

3.对交通、经济、旅游业知识之间的对接,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地势和地形对于交通发展起到很大程度的制约作用。就拿我们西南地区来说,主要是山地地形为主,在交通的修建和完善方面工程量大、耗资多、技术要求高,基础设施落后,所以,西南地区交通业的落后,这给该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而东部地区,则相反。地势和地形的差异性,也刺激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动机,例如,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广泛分布,奇特的地形地貌,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

(三)、《地势和地形》对学生价值情感的整合性,我乡位于龙里县城南郊,距县城26km,离贵阳市中心52km,全乡总面积486.2km2 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500m,地形以高山台地为主的高寒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占51%,全乡2003年总人口14633人,农业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8%,农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年平均气温12℃—13℃,夏季凉爽,有“天气空调”、“天气氧吧”、“避暑胜地”之称。我乡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名的旅游景点龙里大草原、省级风景名胜区猴子沟。针对地势和地形与我乡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价值情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树立学生因地制宜,热爱家乡故土,激发学生振兴家乡经济贡献力量。 1.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观念,针对我乡实际情况,平均海拔高,气候冷湿的特征,例如讲解我乡种植玉米为什么要盖地膜的原因,这样的气候有哪些方面的好处?对牧草的生长如何?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对蔬菜生长怎样?引领学生思考发展反季节蔬菜;针对我乡农作物仍然以水稻、玉米为主,在农业结构能否做出调整?为我乡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在发展本乡经济的同时,注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故土、振兴家乡经济的价值观取向,我乡从事农业人员比重大,经济落后,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乡,从而激发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赶超的精神。振兴家乡经济,充分利用我乡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气候资源为振兴家乡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二、《地势和地形》与法制教育渗透的整合性教学 本节第三个小标题是“山区面积广大”,这与我乡实际相符合,所以,在鼓舞学生振兴家乡经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及相关法律知识。

1.针对发展山区经济的同时,应注重 生态环境建设可渗透法制内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五十七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九条:形式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四条: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等。

2.针对本节最后提到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渗透的法制内家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八条: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第三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等。

在整合性教学中将教材引发的知识素质以及以外的各类素质有根据、有筛选、不同程度地融进教学中,通过学生掌握教材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学习初中地理当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2]伍光和、田连恕、胡双熙、王乃昂 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7 [3]陈慧琳.人文地理学 科学出版社 2001.6 [4]刘振怀、副主编、那瑞琴、周广强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8 [5]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组编著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2011.5 [6]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第18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石恩鸿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几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

第19篇: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中地理教学的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1

本学期在学校安排下,担任初中二年级1、2班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兼学校图书阅览室管理和新教材作业本发放等工作。学期临近结束,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心得如下:

一、思想品行:

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也极大的开阔了视野和文化境界角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和业务学习,自己一直坚持经典诵读和叙事教育写作,不断完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师德水平。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让学生养成良好品行,教师的身体力行和表率作用非常关键。

初二下学期,也是与学生做真朋友关键的一个时间段。这个时候,学生生理心理变化较大的原因,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变化,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状态进行调整。为了整合师生正能量和自身教育资源,开展了“我的目标,我来实现”交流实践活动,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更多促进相互了解,坦言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前行中更好扬长避短。

二、业务素质

坚持追随叙事者,每月共读一本教育名著,不断关注自己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细节,针对每节课或部分重要细节,撰写教育叙事文章。从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做教师,学习做最好的优质教育。

主动学习与部分学生及其家长交朋友,促进相互了解支持。教与学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每次遇到问题都是从学生学习成长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而且引导学生学做教师的助手。学做教师的助手,学做家长的帮手,是一种重要的行为习惯和感念,这样做可以更好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而且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多便利。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抓两头:对优生,不断引导激励其保持优势,做到戒骄戒躁,主要通过提问题,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促进主动积极学习的愿望;对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找到优点,通过个别谈心和课堂教学活动激励等方法,引导他们拥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灵,始终保持一种最好状态,每天进步一点点。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年龄较大的教师,在精力思维力和接受新鲜事物方面,显得比较落后,在备课和上课与学生交流谈心中,也有时觉得力不从心。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坚持每天读一点教育名著,每天思考一个自身和学生教育中的细节和问题,通过点滴积累,努力让自己做思想教育管理和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专家和优秀工匠。

坚持在读写研究中学习工作生活,成了我最近几年来的特色,虽然占用了很大的时间精力,但是我从中收获了一种接地气的成长方法方式途径。

今后,我还要在创造机会,努力在英语和信息技术方面做蜗牛一般的努力。蜗牛精神,既是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精神信仰,也是自身主动成长的一种必要的毅力和动力。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在我前行的路上给予的极大帮助支持,有精神上的,有物质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心存感念,更好的前行,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动力和智慧。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2

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心得: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节课的可件和课外知识,保存在电脑中。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七年级下册地理,理解的内容多,知识的空间概念强,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我经常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在每两周定期参加集体备课,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3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8个班的地理课教学。由于中途接手这些班级,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心得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四、学科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1、综合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重点学习分层教学,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

2、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学效果的反馈,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

3、继续强化“思路—线索学习法”;继续强化过程性评价和整体优化。

第20篇:初中地理教学成功经验

初中地理教学成功经验

过去一年的地理教学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教研;二是抓课堂教学;三是针对新教材,实施新的教学改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以便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教研方面:

过去的一年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第一年,是关键年。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通过教研会取得了以下共识,力求作到几个转变。

共识一: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共识二: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要具有创造性,要能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力求作到以下主要变化: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更要看“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明显的教学弊端。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发展能力的过程。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对知识的概念、原理、定理、规律的掌握不是通过自己思维获得的,那只能是死记硬背或生搬硬套。

4、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传统教学中,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课堂教学方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刻铭记“十条警戒线”:①教学语言平淡,无启发性和激励性;②有排斥、歧视、挖苦、羞辱或体罚学生行为的;③出现知识性错误;④有严重的“满堂灌”倾向;⑤有严重的“满堂问”倾向;⑥有严重的“满堂练”倾向;⑦学生自主学习、研讨、训练时间累计不足30分钟;⑧教师课堂提问面不足班级学生的一半;⑨教学结构、密度、节奏设计或调控不当,长时间“空堂”或拖堂;⑩课后作业布置无目的、无要求、无提示、无创意。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铭记“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① 课堂气氛不仅活跃,而且宽松和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和蔼可亲,尊重学生,能与学生平等沟通,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有平等参与教学活动和回答问题的机会;③ 教师能赏识学生,经常恰当地给学生肯定与鼓励;④ 教师能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有吸引力和启发性;⑤ 教师授课能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循序渐进,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⑥ 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有幽默感,深入浅出;⑦ 教师的板书不仅有条理,而且美观,教具操作规范熟练;⑧ 教师的课堂容量适度,难度适当,语速适中;⑨ 教师能及时注意信息反馈,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照顾学生的反映。⑩ 教师在课堂上,不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不发牢骚、不讽刺、不歧视、不体罚学生,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针对新教材,实施新的教学改革:

(1)重视活动课文

地理新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体现了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反映了地理学和社会的新发展。教材以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重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新教材始终贯穿着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在教材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教材按照“章——节——目”设计,每“目”中的内容都被分解为“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两部分。教材中的“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形式,不仅能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而且还能增强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千万不能忽视“活动式课文”的教学。更不能把“活动”拿来做做简单的“练习”或“作业”。

(2)活用新教材,让学生活动起来

地理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以活动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让学生活动起来。运用不同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发挥教师教学主体作用的根本所在。

①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学习“天气与气候”一章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并自觉养成每天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学生在收看天气预报的过程中,熟悉了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这样学生在家里就能接触到课本上的知识,为学习新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白河乡的学生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我们的教师教同学们可以抓住白河乡雨水比嵩北多这一特点,一上课就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白河乡同处在嵩县境内,为何白河的降雨比嵩北丰富?”。从而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同学们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天气的知识呢?”学生肯定会说:“想”。这样,巧妙地联系实际,借景导入课题,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朗读课本插图中的有关“天气与生活”的描述,自然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②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在学习“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可以制作一个多媒体软件:一个运动的云朵,遇到山地的阻挡,顺着山坡逐渐上升,到达一定的高度,形成降水,而到了背风坡,云朵逐渐下降,却没有形成降水。学生在观察中自己就可以得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地理新教材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各种地图中贮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地图并从图像上获取信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图像的出发点。

运用地图,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动手绘制一些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在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某地的月平均气温的资料,指导学生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首先让学生明确此类图的结构,知道绘图的步骤,然后再去绘图。

总之,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很广泛,运用恰当适时,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活动中学习,学习中活动

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扩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等各方面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相互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

⑤让学生走上讲台——给学生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以活动教学为中心,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则由台前退到幕后,成为导演、策划者、组织者;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着选择部分课题让学生讲解。事实证明,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成效。开始时,可以先安排班里学生进行分组备课,然后,教师再给以点拨,使他们能考虑到各个环节的过渡。讲课时,小组成员先在组内试讲,然后各组展开竞赛,选一名代表上台讲。尽管有的小组讲得不很生动,但学生讲课的语言、思维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口味,更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学习效果令人满意。学生初次讲课的成功,更加增强了台下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了那些没上台讲的学生的表现欲望,大家都想体验一下当教师的感觉。课堂上讲课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是学生,评课的还是学生,人人参与,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总之,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走上讲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勇于探讨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doc》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