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思考

2022-05-1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新加坡廉政建设观察与思考

一、新加坡反腐倡廉工作特点

新加坡共和国,经过长期卓有成效的廉政建设和依法治理贪污工作,目前已成为亚洲地区和国际上廉洁程度评价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据有关资料,亚洲城市中,按廉洁程度排名为新加坡第一。廉政建设的成效从世界范围内考察,新加坡紧随丹麦,挪威,芬兰之后名列第九位,新加坡的政治透明度,法治建设和投资环境为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反腐倡廉工作有以下特点:

1、树立了明晰的廉政和反贪理念,把廉政和反贪污提到政治制度建设的高度。新加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贪污行为相当普遍。1959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后,开始进行全面的基础建设,建立廉政制度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新政府认为,新加坡缺乏天然资源,只有从管理上获得效益,首先就是政治领导必须廉洁,

使黑金政治不存在,即“为了生存,必须廉政;为了发展,必须反贪”。因此,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国会立法把黑金政治降到最低程度,立法规定29个政党和任何人都不能搞秘密政治捐款,每个候选人在竞选中花在每个选民身上的钱不得超过3元。政府对反腐败的立场也非常坚决。任何人,不论其身份,地位和官职多高,一旦触犯贪污法令,都一样被控上法庭,定罪,罚款和入狱。人民行动党执政40年,使新加坡成为亚洲最不贪污的国家,目前没有大的腐败案件,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很高,这是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任副总理兼国防部长陈庆炎博士说:虽然吸引外商投资竞争激烈,但新加坡对外商有很大吸引力。果敢,诚实,能干并得到人民支持的政府是新加坡社会成功的三大支柱之一。当今新加坡外汇储备金达800亿美元。这对于一个曾经遭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2、建立了查处和防范贪污的强力机构,赋予广泛反贪污权力。新加坡于1962年成立了贪污调查局,直属总理公署,由总理直接负责。主要职责是接受和调查公众人士对公共部门和非官方部门的投诉,对公务人员的舞弊和失俭行为进行调查,并对公共部门的运作和程序进行检测,设法把官员贪污舞弊行为的机会减至最低。

3、制定了完善的法律规章和强有力的反腐败法令,用法治精神治理腐败。新加坡议会于1960年6月17日通过了一部强有力的反贪法律--称为《防止贪污法令》。后经六次修改补充,根据新情况不断加以完善。该法令融刑法,刑诉法和部门组织法于一体,既有对什么行为符合定罪的实体方面极其明细的规定(如在接受报酬的腐败行为上,法令对“报酬”的种类及方式作了非常详尽的解释),又有关于诉讼程序及证据规则方面的具体规定(如证据规则方面,法令规定了举证责任倒臵,贿赂推定和坦白免责原则,当公职人员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与其薪金不相符时,本人必须作出圆满解释,否则视为犯罪)。同时法令还赋予贪污调查局更大,更全面的调查权力,包括逮捕权,调查权,特别调查权,搜查权和扣押权,并加重对贪污行为的惩罚。防贪污令既适用于政府公务员,也适用于私人企业人员。新加坡近五年涉及贪污行为的500到600起案件,只有大约20%是公共机构雇员,大部分被调查者来自私人企业。1989年国会又通过了《不明财物充公法令》,许可政府冻结和没收贪污嫌犯来源不明财物和资产,阻止嫌犯转移赃物,赃款给第三人。

4、创造了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注重反腐倡廉实际效果。新加坡特别强调贪污调查局查案的行动效率。一旦决定调查的案件,须在委定查案官员后48小时内展开调查行动。除非案情复杂,需要更长时间调查,所有的贪污投诉必须在3个月完成调查。

5、鼓励了民众积极参与,扩充反贪污的社会效果。民众的投诉和检举是新加坡和获取反贪情报的重要来源。新加坡贪污舞弊资料主要来源于各类公众投诉,自1997年到2001年,新加坡贪污调查局每年接到大约800至1000起涉及贪污行为的投诉和检举。

二、新加坡反腐倡廉的成效及原因

1、发挥政府资源,形成反腐倡廉的主导力量。新加坡是世界少数几个国家中能有效监控贪污的国家,最主要因素是官方反贪污的坚决立场,政治领导层的不妥协态度及政府部门组织较完善。为了建立诚信政府,人民执政党注重把好从政第一关,公务员从全世界名牌大学中招录,重理想,领导者要有牺牲精神。政府在管理公务员廉洁守正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理念和完善的计划。一是强调培育诚信文化,包括推广诚信计划,持续推广诚信计划及把诚信计划纳入员工培训及工作系统。如在政府部门设立由高层人员担任主席的诚信推广委员会,设立多个小组委员会,在员工入职训练和重修课程中加入有关诚信理念的环节等。二是执行监管措施,提高部门工作透明度。三是强调管理人员坐言起行以身作则。总之,新加坡政府在培育诚信文化,反腐倡廉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高层带动,素质培养,民众参与,长期坚持就形成了反腐倡廉的主导力量。

2、强化法治资源,依法解决贪污难题。新加坡对防止和制裁贪污腐败最显著的成效是走上法治道路。目前,有组织的集团性贪污已很难有存在基础,政府部门贪污已受到有效控制,个人贪污发案数也是下降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制定了严格的法律,采取了强有力的手段。防止公务员贪污腐败的法律法规,纪律规章全面,细致,系统,使之无空可钻,逐步形成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的良性局面。且政府保持制度的连续性,不轻易加以改变。任何触犯这些条规的行为,都要受到严厉制裁。对领导触犯法律实行严惩,职位越高,处罚越重。如新加坡原法务部长酒后驾车违法,他虽系李光耀的朋友,对人民行动党和政府建设有功,但没有任何人阻止调查和指控,公事公办。被提控后,该部长表示交出驾照,不再开车。依法治理既形成一种很强的威慑力,又提高了民众对法律的公信力,公正的信任感和对反腐败的参与热情。

3、制约权力资源,从制度上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异化。合理分配权力是从制度上防止腐败的重要环节,新加坡政府认为对权力的关节点一定要进行控制,尽量减少公务员自行处理人,财,物等方面的权力。特别是财政权制约相当严格。部门提出预算报财政部,由国会审议,总统有财政否决权,同时还有人事否决权和贪污调查权。审计署每年对财政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计并报告国会,确保不出现大的腐败。政府在权力分配及制约上也有不少规定,谁都不能有不受制约,不受监督的权力,公务员如果在权力行使上失去公众信任,就不能继续任职。

4、开辟财力资源,为反腐倡廉提供经济支持。新加坡实行高薪养廉。新加坡总理年薪194万新币,部长127万元,新录用人员月薪2200元,两年后升为助理秘书,35岁可正常晋升为超级G级公务员,年薪37-39万元。特别是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使每个公务员都有一笔相当可观的储蓄,工作年头越久,该储蓄就越多,一般都在六位数以上,就是几十万元。但是,当公务员违法贪污后,他的全部公积金就要立即被取消。财力保障对于制止贪污,保持政府公务员的廉洁起到了相当有效的作用。

5、利用民众资源,用社会正义力量促进反腐倡廉。鼓励支持社会公众反贪污,既有利于打造反腐文化,彰显社会正义,又有利于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延伸监督渠道。因此新加坡非常注重利用民众资源。一方面,充分利用投诉资源,新加坡贪污调查局要求接到公众检举的贪污投诉后,须在一个星期内给予书面投诉者答复,而亲自上门者须当场答复。另一方面,大力向市民发送宣传肃贪倡廉的信息,保护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新加坡反腐倡廉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1、加深认识,从党建,现代化建设的高度牢固树立反腐倡廉思想。党和政府对反腐败极为重视,一再强调,反腐败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当前,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明显成效,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在逐步得到遏制,一些诱发腐败的深层次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但是,由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等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我们有些单位和部门的少数领导干部中间对反腐败仍然存在一种模糊认识,认为腐败不反不行,但是反得过激就会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招商引资或者会影响政绩。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反腐败取得更大成效。新加坡在反腐败上的成功实践充分论证了反腐败对于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从而更多地吸引外商投资的极大促进作用,表明反腐败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放在重要位臵,更加充分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2、加大力度,从我们的国情出发深入查办贪污贿赂大要案件,并有效解决贪污预防问题。新加坡反腐倡廉的成功实践表明,反腐败斗争首先要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如新加坡贪污调查局所调查的案件,有95%在3个月内完成调查,及时控上法庭。在不久前新加坡联合早报上,该局宣称“决心以迅速果敢,坚定不移但讲究公正的行动,扑灭贪污风气。”对于腐败,打击是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具威慑力,最易见成效的手段。在当前,腐败行为还较为严重的形势下,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使腐败行为充分被揭露,使腐败分子不再心存侥幸,才能更好地遏制腐败。其二,新加坡的实践表明,取得反腐败的成效必须加大预防力度。要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

3、加强制约,做好制权,管钱,用人的重头文章。新加坡的实践表明,合理配臵权力,加强监督制约是推动反腐倡廉政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措施,如专项检查,效能监察,经济审计等,也根据形势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新的作法,新的经验,如处级以上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八小时以外监督,“三个圈子”监督延伸等。一是要对这些已有的制度抓落实,实行监督关口前移,保证监督制约取得实效。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尤其是对制权,管钱,用人三个环节的监督要进一步完善,做到审批,执行,监管互相分离,分权制约,对主要领导,一把手要强化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同时,应当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充实,调整反腐倡廉的法规。三是完善考核,监督检查和执法执纪追究制度。我们有些制度在实施中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缺乏相应制裁措施。如收入申报有纪律规定,但是对于是否如实申报及未如实申报缺乏监察手段,容易使一些好的制度流于形式。四是要进一步合理配臵政府权力,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健全约束政府权力行使的制度,保证依法行政。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政府行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4、加速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加快改革创新是反腐败斗争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加坡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前推进反腐败工作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理念与机制。要在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好作风,好传统的同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新的理论概括,使反腐败的工作思路,工作对策,工作方法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在反腐败工作运行机制上创新,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推进党内权力运行的民主化;在新的形势下更有效地发挥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强化人大权威,使人大有效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同时加强司法治理,保障司法独立的查案权力。要在进一步拓宽民主渠道,增强政务透明度上积极创新,倡导广泛监督,实施“阳光作业”。

5、加入协作,形成各国共同反腐肃贪的大格局。反腐败是一个国际性课题。尤其是当前伴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贪污贿赂违法犯罪出现国内犯罪国际化,国际犯罪手法渗透国内的新趋势,跨国实施违法犯罪,赃款向境外转移,涉案人员向境外潜逃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反腐国际与地区合作更加重要与迫切。通过国际与地区合作,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更多的反腐败先进经验和先进手段,可以在引渡犯罪嫌疑人,限制赃款转移及调查取证上建立更便利,快捷的通道,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反腐败理论与实践。

【点评】要想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的回答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邓小平的态度是,“反腐败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还是制度靠得住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惩治腐败,必须要民主,法制和教育三管齐下。从教育的角度看,将防贪信息编入中小学的公民教育课程中,目的是从小开始,就给他们灌输,告知一些贪污的危害,并给他们一个概念:忠诚,廉洁是一种美德。 ( 邓日点评)

推荐第2篇:农电体制改革观察与思考

2009农电体制改革观察与思考

2010-1-25 13:03:34【来源】 冯义军

本文关键字

2009农电体制改革观察与思考 ■本报记者 冯义军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电体制改革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2009年,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的意见》(国发[1999]2号文)的第十个年头。在这一年,农村电力体制像是经历着“十年之痒”一样,悄然酝酿着一些变局。

上划悄然进行

“上划”可谓是2009年农电体制改革的热词。

在国家电网公司区域,2009年12月,随着丹东供电公司所属农电企业完成机构整合,辽宁省农电企业国有产权整体无偿划转移交接收整合管理工作第二阶段内容按计划全面完成,辽宁79家农电完成整体上划。另外,其他省份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浙江舟山电力局上划。华北网3家农电上划。河北南大港供电局上划。四川阆中农电上划。

在南方电网公司区域,2009年12月31日,广东电网与汕头市澄海区人民政府、澄海区供电局签署接管协议。至此,历时5年的广东50个县级供电企业“代管”改“直管”任务全部完成,广东50家农电完成整体上划。在其他省份,贵州都匀10家农电完成整体上划,凯里15家农电完成整体上划。另外,广西33家和云南12家农电实现上划。

其实,早在十年前,上划工作就早已摆兵布阵。国发[1999]2号文规定:对趸售县供电企业,原则上应上划由省(区、市)电力公司直接管理;暂时不能上划的,可以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省(区、市)电力公司代管,或者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逐步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之前,审计署驻济南特派办对辽宁电力进行审计调查,上报给审计署的报告提出,农电代管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股份制试点由于出资无法真正到位,没有从根本上理顺该省的农电管理体制,形成多方利益纠葛。建议在明确农网改造后的增量资产权属的基础上,对农村电网地方所属国有资产权益及农网改造中地方出资形成的资产,上划国家电网公司。这促成了辽宁农电的上划。针对上划,原国家电力公司农电发展局局长杨鸿义表示,“上划应该是解决我国农电问题的方向。从全国来看,有1000个左右

的县是趸售县,这些趸售县长期处于代管阶段,不直接承担改革发展的责任;地方政府又以为给了电网公司。因此,把农电上划给电网公司统一管理,应该是一个方向。从农电角度来讲,可以解决农电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等问题,对确保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要真正做到上划,其中有一系列问题必须解决好:首先,是农电资产的管理问题,要真正做到把农电资产和电网系统的资产一样真正管理起来。另外,还有农电系统员工的问题。上划后,农电工同工同酬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要彻底解决可能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目前,按照农电企业国有产权整体无偿划转移交接收整合管理工作要求,辽宁公司农电整体划转工作已进入到第三阶段,即专业管理完善提高阶段。届时,在全面完成接收整合工作后,辽宁电力公司将全面实现集团化运作、一体化专业管理。

上划后的农电企业基本上演变为网省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还是独立法人代表。目前,他们正在进行新一轮工作的谋篇布局。国家层面应该加强对农电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明确政策,强力推进。做到改革要有利于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改善对环境的影响,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

代管或将终结

代管———这一农电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一定历史时期和背景下的过渡形式。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7〕19号文)提出,“要在明晰县级供电企业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改变企业代管状态”。

代管对深化农电体制改革和促进县级供电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实现了对县局人、财、物的全面代管,管理模式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促进了县级电网的建设和发展。十年来,深化农电体制改革与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相结合,同网同价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电气化工作深入推进。

但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形势的变化,代管模式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已不能适应农电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县级农电企业体制改革尚没有全面展开,农电企业没有改变企业代管状态,没有形成独立的购售电主体,制约着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张占宇曾对深化农电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目前的代管模式,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代管县局与直管县局在经营管理、人员管理和农网资产的投入上没有太大差别,由于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属不同的主体,投资建设时会有所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县级供电企业的协调发展。2009年的农电工作会上,国网公司就要求,“在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对地方控股和代管农电企业的资金投入,要明确资产管理关系和收益关系”。

代管多年来出现的问题在大多网省电力公司有所体现。“农电企业的产权不明晰、资产关系不顺,造成了省公司对县公司不能进行

有效的管理,农电企业投融资渠道补偿,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河南省电力公司在给国网公司的报告中指出,现行农电代管体制,已经不适应农电发展需要。

随着管理的不断深入,代管体制存在的弊端逐步显现。自1999年以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与91个趸售县人民政府签订了《趸售县供电企业代管协议》。代管后,十年来,县供电企业发展较快,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相关资料显示,“省公司对代管县供电企业的投资渠道不畅,管理难以深入,直供、趸售市场交叉,人员难以优化配置等,这些问题均不同程度影响了企业发展”。

长期代管积聚了许多矛盾和问题,阻碍农电企业发展和农电管理方面的工作。甘肃省电力公司有关人员表示:甘肃省农电企业中,76个为代管企业,十年来,在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的情况下,农电企业的干部思想、职工收入及福利待遇、住房和子女就业、工作条件及周围环境等出现了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今后,他们将采取积极稳妥的改制办法,在3~5年内完成农电体制改革任务,计划具体采取上划和股份制两种形式。

对于代管企业,在中央电网企业结束农电企业代管状态后,农电企业可以有两种改革方向:一是农电企业通过无偿上划的方式,改组为省级电网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二是通过省级电网企业参股的方式,改组为省级电网企业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据可靠消息,多个网省公司正在酝酿改变代管状态,进一步提升农电管理水平。

谈到农电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杨鸿义表示,要紧紧依靠两大电网公司的管理优势、科技优势,向电网企业靠拢。大电网有效的管理方式向电力企业延伸,建立起标准化管理体系,县电力企业要在两大电网公司现代化建设中同步统筹进行,提高整体素质。管控纵深推进

2009年,在农电体制改革方面,还有对代管农电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以及股份制公司谋求进一步融入直管的动向。

虽然没有改变多年来的代管状态,但多数网省公司对代管企业的管控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2009年山东省电力集团公司农电工作会议上,总经理韩君提出“淡化 ‘代’字,强化‘管’字”的农电管理新理念,力求思想上有新提高、发展上有新突破、管理上有新举措,整体工作上新水平。

针对代管状态下,由于网省公司与代管企业没有资本纽带关系,资产资金不能无偿调拨使用的实际,黑龙江省电力公司代管农电企业资金管理按照“三级账户”结构设置管控体系,其中省、市公司为

一、二级,均虚设一个银行账户,专门用于在线管理控制,不发生资金收付业务,不产生相关费用。县公司为三级,设置三个实体账户。省、市公司实时在线查看县公司每笔资金的流向、用途、对方单位及账号。这一做法去年已在绥化供电区启动试点,2010年计划在代管的136个农电企业继续推广试点。

在其他方面,代管企业也逐步融入网省公司的集中管理。河北省电力公司开展趸售县供电企业基本工资制度改革,这是继规范趸售县供电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和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之后,该公司在规范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改革中,他们要求妥善处理好工资总额和成本空间的矛盾问题。甘肃省电力公司针对代管农电企业在财务资产、劳动人事、市场营销、主业与多经关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省76个代管农电企业中部署开展了以整顿资产管理关系、人员管理关系和市场营销秩序为主要内容的“三整顿”工作。

目前,农电企业体制模式除了上划、代管,还有股份制。2002年的国务院5号文规定:“在一县范围内营业区交叉的多家供电企业,应以各方现有配电网资产的比例为基础,组建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多年前已经完成农电股份制改革的江西电力公司在去年向上级建议:根据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发展潜力等因素,分期分批对股份制县公司中县(市、区)政府持有的股份进行上划或收购,使之成为省公司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由省公司直接延伸管理。

安徽省电力公司也在推广亳州县公司改制经验,积极促进控股县公司改制工作,逐步将所有控股县公司改制成省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他们优先将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大的控股县公司改制为全资子公司,促进县公司更好更快地发展。

有农电专家分析认为,对县级供电企业进行省公司独资子公司的改制,由省公司直接管理,至少有三大益处:一是直接管理县供电企业,能解决多年来存在的省电网经营企业向趸售地区农村电网投资的体制障碍,促进农村电网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直接管理县供电企业,省电网经营企业可以根据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优化电网规划,合理确定电网布局,保证了在城市电网与农村电网间、主电网与配电网间、区域内农村电网间的统一管理,避免了重复建设,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三是直接管理县供电企业,选择全资子公司经营模式,财税关系仍保留在地方,可以调动电网和地方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农电体制改革应该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围绕电力为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以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村电气化、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的,使我国农村电力建设与管理上水平、上台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推荐第3篇: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

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共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10分)

▲我选做:

15、“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而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她们的行为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1)“微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微尘”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曾经做过或打算做哪些事给人们带来感动?

15(1)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不言代价与回报;做好事不留名;热心公益等。(2)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关爱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3)和贫困山区孩子结对子;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做义工;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助差生补课等。

推荐第4篇:观察思考感悟

导入

同学们写作文总爱用“三点一线”概括自己现在的生活,认为生活很单调,很平淡,没有什么可感受可写的素材。(生小声附和)其实看似简单普通的生活下却有许多被我们忽视的精彩,要想发现这些精彩,就要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写作的人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平凡而多彩的生活吧!

二、感受生活

1.区分观察、思考、感悟

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得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思考其实就是感受,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感受往往以观察为前提,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感悟是在思考后又进一步得出的关于生活、人生、价值、处事等等方面的一些哲理性、或者启迪性的道理。我们要积极地观察生活,提取各种外界的信息,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有意识得培养感受生活的好习惯。

例如

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这是对事物温度的感知)

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让我心里舒服极了。(这就有了对事物的感受,但还是初步的)

太阳很亮,可以让我们在白天看清很多事物;太阳很温暖,可以让万物蓬勃生长;太阳很执着,每天都起起落落,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太阳很博爱,照耀着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这也是感受,感受到了事物内在的精神品质,是更深一层的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感受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观之于眼,动之于心,发之于情,感之于悟,是一种纯粹的“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思想认识微妙细腻的转变过程。一种心理活动,有心与情的参与的理性认识。

比如说;今天,我在课堂上解开了一道难题,心里很快乐;放学时,我在路上帮一位老大爷过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马路,他连声说“真好真好”时,心里很快乐;下午,在操场上看到高年级的男生们在进行蓝球比赛,他们精妙的传球,积极的配合,忘情的呐喊,让我也全身心投入到了比赛当中,这里,我的心里是快乐的……每天都有每天的快乐,我们也在感受着快乐,等到某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当我们看到美好的事物、积极的情绪、健康的表情、高尚的品质时,内心都有一种难以遏止的快乐,原来,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这时候,我们就对快乐有了一种顿悟,如果我们的快乐是建立在美好积极健康的基础上,它是一种高尚的快乐,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而只为名利而快乐的人生是庸俗而低级的快乐。

举例子:

一起来感受生活

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

我们的生活范围是极其有限的,每天两点一线,不断重复,这样有限的生活很容易造成我们感觉上的迟钝与麻木。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平常的人、事、物中观察出一点儿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

这“一点儿”,或许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许是一阵风,几滴雨,或许是花开,叶落,等等。

1偶尔我也听人埋怨:天天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单摆”,生活很平淡呀,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其实,人生天地间,哪里没有感人的生活?关键看我们平时是不是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哪个动作,哪句话,哪样东西,哪种风景曾经触动过你最柔软的心房呢?

哪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我先给大家讲讲我的感受吧。前段时间,因为生活中的不愉快,我的心里很压抑,甚至感到了悲观、失望,于是在博客中用文字发泄了一下,过了两天我看到了以前学生的留言:“老师你以前告诉我们,哪怕全世界都放弃你,你也不能放弃你自己,老师你要加油,我们都会支持你!”看到这段话,我心中的不快、失落一扫而光,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拨开云雾重见阳光”,也体会到了身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2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戴着面具,人人都很虚伪,我们常常呼唤着一个真实的世界,既然这样,为什么不从我们自己做起呢?让我们撕毁面具,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吧,说出你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3我前段时间脚受伤了,行动不方便,刚好又碰上班上调整座位,这时候是我的朋友一声不响帮我把桌椅搬到了新的位置上,我想他是值得我相交一辈子的朋友,我很感激他。 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其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觉上的迟钝与麻木。因此,同学们就要善于从平常的人,平常的事中观察出一点儿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这“一点儿”,或许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许是一阵风,几滴雨,或许是花开,叶落,等等。例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由四季交替的自然现象,引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又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由主人公生活中乘车这样一件小事,塑造了一个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感悟到了知识分子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要思想: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

2、多情才能善感。人们的内心情感虽丰富复杂,但往往潜藏在人们的心底,只有多情,外界的事物才容易触发内在的感情,从而产生某种强烈的欲望和激情。如看见水龙头流水就感受到那是它在流泪,冬天进入教室猛然变暖就感悟到一个人融入集体才会有温暖等等。

又下雨了!

“滴答、滴答……”“叮、叮……”“咚、咚……”这是老家的瓦房在雨中歌唱,我拧着眉头“享受”这场大型音乐会。别奇怪,当你听到雨水和你家盛水容器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时,你会开心吗?

雨停了,终于停了。阳光格外灿烂,我望着老屋狼狈不堪的模样,活像一个掉在泥巴坑里的小孩。老屋很老,那暗红色的瓦片兀自在阳光下闪着温柔的光,粉红色的光圈在空气中不断扩大,让人倍感温馨,有家的感觉。那高高翘起的屋脊撑起了前后两片不同的天地:前面是梧桐的天地,后面是竹林的世界。 竹叶翠绿翠绿的,让人感到生命的活力。风一吹,竹枝便轻轻弯下身子,用那纤细而温柔的双手抚摸着粗糙不平的瓦片,轻轻地抚着,犹如一个母亲抚摸着自己怀里的婴儿。 前面的梧桐叶是风妈妈的孩子,风妈妈轻轻一笑,她的孩子便用小脚丫去挠瓦片爷爷的痒痒。“呵呵。”瓦片爷爷咧开干瘪的嘴笑了。梧桐叶子更加肆无忌惮了,她们快乐地哼着歌,似乎想用歌声来润湿瓦片爷爷那粗糙不平的身体。

阳光透过竹叶犹如碎银洒在瓦片上,整个画面犹如一幅唯美的湖中画,被一个调皮的孩子用小脚丫荡漾开来,只剩下美丽的光圈。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调皮的孩子,无知让我打碎了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心灵被烦恼占据着,可当太阳重新升起时,我又会仰起笑脸和阳光接吻。

日升日落,那些留在记忆里的画面犹如莲花般开落,残留的香味混杂着泥土的芬芳,那香味里有我最原始的记忆,有我心中最温馨的画面——老家瓦屋在阳光下唱歌,唱那让我倍感温暖和幸福的歌!

三、感悟感悟类文章写作思路一般是现象——道理或观察—— 联想(想象)——思考——写作,但有些文章也不一定经过“联想”这一环节。

示例一:

1、①现象:爷爷的头秃了,牙齿掉了,血压升高了,眼睛老花了。

② 道理:光明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

2、①现象:从校门进入家门起,母亲的烧饭做菜,晚上一宿的唠叨,到第二天走出家门时的千叮咛万嘱咐。

②道理:母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3、①现象:学业上的互相竞争,生活上的互相帮助,思想上的互相交流。

②道理: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

示例二:

1、仔细观察油画《父亲》,描绘出印象最深或最感人的地方。

“深深的皱纹,混浊的眼光,几乎要流淌下来的汗珠„„”

2、由这些联想到了什么?

① 由这位老父亲黝黑的皮肤,满脸的汗珠,我想到了当建筑工人的舅舅和他的同行们。炎热的夏天,他们就是这样大汗淋漓地工作在工地上。

②这位老父亲混浊的眼光,满脸的皱纹,让我一下子感觉到了自己父母的衰老,我母亲的牙齿不知什么时候已掉了两颗,刚进入秋天,我父亲的眼睛便不停地淌泪水。

示例三:

1、生活:丰子恺先生当年见到地上原本有一堆沙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行人的践踏和雨水的冲泻,这堆沙子逐渐散失了。

2、联想:①丰先生想, 若有一个袋子把这堆沙子装起来,便不会散失了。(反向联想)

②丰先生又想到当时的抗日战争,如果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那么抗日的力量就强大有力了。

3、写作:散文《沙子与沙袋》问世。

示例四:

1、观察:两年前,我校一青年教师刚刚结婚,妻子就患病,他总是利用星期

六、星期日陪妻子去医疗。当妻子病情稍许稳定,他又一心扑在工作中,仍微笑着讲解课文,从没有把个人情绪带进课堂。我于是想写作“一种感动”。

2、联想(相关、相似)

① 我联想到读中学时看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感受:泪往上涌,一种曾经熟稔的情感体验刹那流遍全身。

② 我又联想到读大学时的一段经历:一天我急于从城里赶到乡下,早晨4点30分便赶往长途汽车站,在朦胧的橘红灯光下,传来刷刷的声音,啊,那是清洗工人!当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工作了。我被这种起早贪黑工作的精神深深感动。 示例五

林清玄的《光之四书》中,当他看到蓝灯的光束正打在苹果上,那苹果呈现出的蓝色正如塞尚画布上的色泽时,心里就有了某种“感动”,他感受到了苹果上那蓝色的“雅致”与“热情”,所以内心不由“微微地颤抖起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由四季闪替的自然现象,引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由主人公生活中乘车这样一件小事,塑造了一个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感悟到了知识分子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要思想:“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

示例六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作把个人怀旧伤感,忧愁悔恨的复杂感情,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表现出来,几乎成为表达同类情感的千古绝唱。

四、赏析

例文一: 生活中的道理 郭村荣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整天都没发脾气。”

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个牧场主人,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孩子。”

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有一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一个网球掉进草丛里,该如何找?”有人答:“从草丛中心线开始找。”有人答:“从草丛的最凹处开始找。”教练宣布他的答案:“按部就班地从草地的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

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从一数到十不要跳过就可以了。

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的时候,刚好看见有只乌龟经过,从此以后小鸡就背着蛋壳过一生。 原来摆脱沉重的负荷很简单,放弃成见就可以了。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里行走,大家都步履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

原来快乐很简单,不要斤斤计较就可以了。

(本文从五件日常生活琐事中分别感悟到了生活中的五个道理)

例文二: 茶味人生 吴柏胜

第一次接触茶是小时候喝过的一杯带着淡淡清香的茶。那时候并不知道那是什么茶,只知道很好喝,喝后嘴里还留着淡淡的余香,久久不曾散去,从此对茶便有了一种难舍的情愫。 后来,渐渐长大,也喝过许多茶,才知道那时喝过的那种茶叫茉莉花茶,它带着一缕清香,喝到嘴里漾起一种淡淡的香气,这种香气是绵长的,就像温柔的少女,给你一种娴静、飘逸的感觉。

第一次喝菊花茶是在一个同学的家里,虽然喝菊花茶的人很多,也有很多人说它好喝,但我总觉得,菊花茶像儿童,带着一种甜甜的软软的感觉,就像儿童,稚嫩、柔软中带有一点顽皮的味道。

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绿茶的广告,按捺不住好奇心,跑去买来一盒,坐在阳台上慢慢地品味。绿茶真的是绿的,欢快的明亮的绿,这让我想起少年的烂漫、活泼。喝到嘴里之后,还有一种清清凉凉的感觉,特别是入喉之后。这或许就是绿茶和少年之间的相似之处吧。

我不太喜欢红茶,总觉得它红得太深沉,甚至让人有点压抑。直到有一次在秋雨中等朋友,实在耐不住凉,就跑到对面茶楼买了一杯茶,小姐向我推荐红茶,我接受了。于是,我端着茶杯坐在窗边,慢慢地品着,开始觉得有点儿苦涩,后来越喝越暖和,越耐人寻味。我豁然明白了,红茶就像中年人,外表深沉含蓄,其实心是热的。

人生,就像一杯茶,有甜的,有苦的,有涩的,有耐人寻味的„„其实,人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品尝这一杯杯茶的过程。在茶中可以体味人生,在人生中也积淀着茶的味道。

(本文由喝茉莉花茶、菊花茶、绿茶、红茶的感觉自然联想到人生中的少女、儿童、少年、中年,最后思考得出“人生就象一杯茶„„人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品尝这一杯茶的过程”的结论。)

[写作练习]

一、就“圆”这一图形,展开联想和想象,说明一个人生道理。

1、从圆的形象特征展开联想

“人生就像一个圆,一个空心圆,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填满它。”—揭示了只有通过奋斗才会换来一个充实圆满的人生的道理。

2、从圆的终点和起点展开联想

“人生中最无聊的莫过于绕着同一个圆不停地跑。”——表示对机械重复、缺乏创新的生活的否定。

3、从圆的半径和面积上展开联想。

“在事业的圆中,以目标为圆心,以努力为半径,圆的大小总是与半径成正比。”——形象揭示了个人努力与成功的关系。

4、从点及其运行的轨迹展开联想

“圆的形成是因为有了点的奉献。”——人生只有不断地奋斗才能有所收获。

5、从圆心到圆周的距离展开联想

“圆代表着公正,从圆心到圆周各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先观点后解证,阐明公正的含义。

6、从圆的周长与面积展开联想。 “在所有周长相等的几何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是因为它比别的图形更和谐。”——把和谐的作用阐述得既透彻淋漓又语颇隽永。

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落后,不得志。他找到智者,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瓢水,问:“这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中。这人悦然:“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无语,又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怃然:“像花瓶。”智者摇头,提起花瓶,把水倒入盛满沙土的花盆。水融入沙土不见了。这个人陷入沉思。突然,智者发现了石阶上的“小窝”,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的结果。”此人遂大悟。

此人悟出了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写出来。

1、现象:水随着容器的变化而变化,成为容器的形状;或者融入沙中;如按照一定的目标持之以恒,则能使石阶形成凹处。

2、联想:根据事物的相似性,联系社会生活,可将社会环境喻为容器,人喻为水。材料可用来谈谈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3、思考得出结论(个别——一般)

角度一: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只要努力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并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或者:成功,必须能适应环境,不怕被埋没,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才能成功。

角度二:一个人的发展不用受外界的影响和约束,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或者,只有在逆境中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不利的环境将会使你一事无成。 赏析

感悟生命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每当听到这首令人感动的歌,我就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看到了那坚强、默默无闻的小生命,也看到了生命价值的存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坚强的生命。

暴风雨在突然间倾盆而下,黄豆般的雨点“啪啪”地落下,万物都垂下了它们高傲的脑袋,失去了以往的生机,但唯有一种小生命——草,它们倔强地仰着头,用蔑视的目光看着暴风雨,以柔弱娇小的身躯奋力抗争着。没有人为它们遮风,也没有人为它们挡雨,尽管雨很大,但它们屈服了吗?向暴风雨求情了吗?没有,它们用一种最顽强的毅力拼搏着、奋斗着。用各自的体温与热情感染着整个集体,仿佛在说:“加油啊伙伴们,风雨之后见彩虹!”终于,它们坚持到最后,它们胜利了,它们以最坚强的精神驱走风雨,迎接彩虹。你看!小草们在雨后仿佛换了一身新装,脸上得意地微笑着,欢呼着,庆祝它们的胜利。从小草身上,我第一次那么深地感悟到坚强这一伟大的生命价值。

如果说小草是坚强的,那它更是默默无闻的。

在花坛中,在苗圃里,你一眼都能看见那绿油油、散发着它独特气味的小草。小草不与花儿争鲜艳,不与树木争高大,它甘愿做陪衬,甘愿用自己的身躯装扮出花儿的艳丽,显示出树木的高大。它们是一位幕后使者,心甘情愿让自己当陪衬供人们欣赏,虽然人们很少谈论它们,但它们已经满足了,因为它们已经默默无闻地奉献了,已经没有缺憾了。我又一次被它们震憾了,不求多美丽,不求多高大,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这一生命价值又在它们身上闪光。

从小草身上,我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坚强、默默无闻。它们只是一棵棵路边的无名草,但却以它们的实际行动充分演绎了生命价值的凯歌!

生命的感悟

不时的,我就会想起一次感悟生命的经历。

我念高一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洞里经常有大老鼠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在心里产生了一种残酷的想法,悄悄躲在墙后,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洞里。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万般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的触动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烫伤后的白斑。可是,让我最痛苦不堪的事,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个大肚子,动作迟缓的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那时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心中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的卑劣与龌龊。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显得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逐渐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与分量。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时间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小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了“鸟飞鱼越,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与底蕴。因此,每当读到那些生命的故事,我的心总会深切的感受到生命的无法承受,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道足够的水而纵身跳入了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即将下坠的那一刹那以他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大头山上去;一条鱼在油锅中被煎煮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小鱼。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的神性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告诉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是怜悯之心,更是怕孩子那一点点残忍之心以后扩展开来,以至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百姓。确实,我们敬畏着地球上一切的生命。不仅仅是人类有怜悯之心,更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残害时,人类就象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到下的便是自己了。 一个初秋的中午,我从学校本部赶往分部上课。虽说已是初秋,但今日的炎热却不逊于盛夏,太阳好象要把它的热量在今天挥尽。路旁的花草树木枯巴了,公路被晒得火热,几乎看不到行人,也许大家都恐惧于这炎热的天气。用鲁迅的一句话说“这种阳光太毒了。”

由于走得匆匆,我也没有避暑工具,晒得皮肤火辣,好象被一团火包围着。我沿着树阴快步走着,恍忽一眼,一个身影刺痛了我的眼睛: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顶着烈日正拉和满满一车的蜂巢煤艰难的向前行进着,一身破烂而脏的衣服,肩膀上披着条毛巾,绳索深深的凹陷在他的膀子上,黝黑的皮肤在烈日下呈现古铜色,汗水流下面庞。

一刹间,他跨步的姿势在我眼中定格了!啊,这不是伏尔加河上纤夫的身影吗?但更胜于它。坚定的步伐中透露出不屈于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向命运发出不败的挑战。我想,无论哪一位画家都无法描绘出这样坚定的步子,无论哪一位雕塑家也无法雕刻出这样富有力量与信念的作品。

我想,他不是穷,只是没有钱。他比那些经不起中考压力而自杀的中学生要富有;他比那些经不起一丝困难压迫就永远趴在地上一蹶不起的人要富有;他更比那些面对物质生活穷困而放弃人生的光彩而步入监狱大门的人更富有。„„

入初中学习以后,通过学习语文第一单元,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蝉》讲述了蝉深埋在地下孕育了17年以后,换来了自己只有90天的生命,为了这90天,蝉在黑漆漆的地下顽强地准备着,激情高昂的、欢快的叫了90天后,带着欣慰的笑容离开了这个世界;回顾我这13年来的生命,父母养育我也是非常的辛苦,而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却未能好好地珍惜,平时没怎么认真的学习,小学入初中时分数不是很多,未能激情高昂地生活,和蝉比较起来我未能激情高昂地生活,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惭愧。

我以前一直接觉得自己的条件不好,从小到大都在山区生活和学习,学校和教师都比不上城市的,因此很自卑,特别是今年没有能到县城上初中,我甚至有了点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自从学习了《贝壳》以后,我觉得自己想错了,贝壳和我相比,环境更是不好,没有朋友,终日生活在黑暗的,密闭的空间里,但它却一心一意地孕育出了珍珠,我生活条件比贝壳好,但却没有能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珍珠,现在想起来很是遗憾。

进入初中以后,各方面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有了变化,我的想法也有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学习了《在山的那一边》后,我开始觉得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努力奋斗。面对许多困难和挫折,我没有泄气,面是不断的努力和超越自己。

我的困难很多,数学、语文都不是很好,特别是初中新开设的英语,我学习起来更是特别吃力,但我没有着急,而是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的困难化作许多小的,解决了单词、解决句型、解决语法,天天背单词,念句型,做练习题目,终于在第一次月考时我取得了全年级第13名的好成绩。

由此我想到了《紫藤萝瀑布》中的话语: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许多挫折和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的生命之路还很长,还可能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为理想而不懈的努力,我的生命也会放出闪耀的光芒。

啊,山的那边不总是山,山的那边会有海的。

眼泪的味道

很多人都以为眼泪是咸的,其实不然。在不同的心境之下,眼泪是会有不同的味道的。当你快乐的时候,眼泪是甜的;当你忧愁的时候,眼泪是苦的;当你„„

我曾经就有过这样的体验„„

有一年署假,我随父母去南京玩。中途突然生变,原因是我妈带我去复查眼睛(前几年在南京做的手术),发现需要重新做手术,于是,只好改变原计划。那段时间,我可真有种“集众宠于一身”的感觉。所有的人(我南京的亲戚)都来医院看我。堂妹不仅经常带东西给我吃,每天还在医院陪我到很晚。因为我的眼睛是被布蒙起来的,所以白天黑夜在我眼里一个样。于是,我便会觉得,孤独就像是一颗流星,稍纵即逝。过了一段时间,我出院了。望着那似曾相识的医院,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这泪,是酸酸甜甜的。

有时候,眼泪也是苦的„„

记得有一次月考,我的数学成绩出忽意料的考了有史以来的最低分。我心里很难受,就算我数学成绩不好,有偏科现象,也不至于考这么差吧。老师还在报分数,我却听不下去了。趴在桌上轻轻地哭,我感到心在隐隐作痛。不一会儿,泪水沾湿了大半片衣服。那泪,是苦涩的。

眼泪,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眼泪,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眼泪来浇灌成功之花,只有这样,你才会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鸟儿

那是一个骤雨初歇的午后,我来到窗台眺望远处,贪婪地吮吸屋外新鲜的空气。“唧唧唧”,耳旁突然响起了几声低低的凄惨的鸟叫,我四处寻觅,终于在屋檐下发现了一只雏鸟,只见它那纤细的小红嘴向我倾诉它的痛苦:“我是一只鸟,刚离开温暖的小窝挑战蓝天,就遭到风雨的凌辱。”

看着它那可怜的样子,我感到它此时的生命是那样脆弱,我不忍心把它捧到家里不再让它遭到大自然的折磨。我把它的翅膀清洗干净后,用梳子轻轻地梳理它的羽毛,最后用棉纱把这只可怜的小鸟的翅膀粘起来。虽然我把它的羽毛粘上了,但它还是再不停地挣扎,试图想飞起来,可是它飞不起来,翅膀暂时失去了功能。看着小鸟那可怜的样子,我真希望它的翅膀能够恢复正常,能和其它小鸟一起快快活活地在空中玩耍、飞翔,想着想着,我把它放进了笼子里。

又过了几天,我来到窗边,看着被关在笼子里的孤独的小鸟,望着窗外飞翔自如的白鸽、喜鹊、燕子,它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那样的轻松自如,没有半点儿忧伤,没有半点儿阴郁,它们整天就是这样漫无目的地在空中飞翔,寻觅食物。

此时,我看了看笼子里的这只雏鸟,它用凄惨的眼睛告诉我:“我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厄运呢?为什么我不能像其它小鸟一样到处寻觅食物?为什么失去了小鸟应有的自由?”看得出这只雏鸟是那样的伤心。

又是一个午后,我来到窗台吮吸新鲜空气,无意间看见这只雏鸟已经能飞起来了,但是它被关在鸟笼里,既飞不我兴奋地打开这精致的鸟笼,放飞这只可怜的雏鸟,让它重返天空,去和它自己的同伴一起嬉戏、寻觅食物。它慢慢地向这个大千世界飞去,翅膀一上一下,它愈飞愈高,愈飞愈远。

就在这时,我忽然明白了生命的坚强。这只雏鸟在翅膀受伤的情况下,还能够这样飞起来,它的生命是那样的坚强。

我感悟到了,鸟的生命是坚强的!

推荐第5篇:河南中考近几年观察与思考

河南中考近几年观察与思考 及活动探索试题举例及评分要求 一.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城市独生子女人数的比例迅速增长,农村多子女的情况正逐步向独生子女转变;二是老年人口比例增长较快,本世纪初,60岁以上人口已达1.34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0.2%,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4分) ①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成效显著; ②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评分建议:第一问每点2分,共4分

1 (2)我国已经步人了老龄化国家,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至少两个方面。6分) (①国家保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家

②弘扬孝敬老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老有所养、老有所爱的社会氛围。子女

③成年子女对父母要履行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

④老年人要加强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减轻国家、社会和子女的负担。 ⑤参加养老保险、养老储蓄。老人 评分建议: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3分,

2 最高6分。

二.时下,我省某些中小学校开展了“校园之星”评选活动。有的同学在当上“星”之前,既不是班干部,也不是“三好学生”,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和成绩比较突出,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誉。 请你探究下列问题:

(1) 学校评选“校园之星”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两方面即可。4分) ①创建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 ③教育学生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⑤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⑥形成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你追我赶的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 ⑦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学生,能够增强教育效果。

评分建议:第一问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2分,最高4分

(2)请你就评选什么样的“星”给学校提出几条建议。(至少四条。2分) 例:

评选“文艺之星”。

学习之星、节约之星、诚信之星、家

4 务之星、文明之星、礼仪之星、体育之星、卫生之星、艺术之星、科技发明之星、管理之星、读书之星、友爱之星、书法之星、正义之星、劳动之星等。

评分建议:每两条评“星”建议给1分,最高2分。

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海内外万人共祭黄帝,寻根访祖,展示了中原文化撼人心魄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普京慕名探访少林寺、殷墟申遗成功、少林武术吸引全球高手造访少林“以武会友”等等,则充分展示了河南悠久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呈现在世人面前:

5 《禅宗少林》、《程婴救孤》、《风中少林》、《木兰诗篇》„„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河南文化不仅声动华夏,更是名扬世界。

你所在班级将要开展探讨、弘扬中原文化的主题活动,请你针对下列问题认真思考,做好准备工作。 (1)中原文化为什么在海内外能产生巨大的影响?(2分) ①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源。

②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灿烂、名人辈出。 ③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独特。 ④新时期以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6 文艺作品推陈出新,精品迭出,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⑤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中有重大现实意义。

评分建议:第一问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2分

(2)宣传、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什么积极意义?(2分) ①能宣传河南、展示河南现象,使世人能够更多、更好地认识河南、了解河南,使河南更好地走向海外、走向世界;

②挖掘中原文化的巨大潜力,增强中原文化的吸引力,推动中原崛起,实

7 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评分建议: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2分。 (3)请你以“建设文化强省我有责”为主题,向广大中学生发出倡议。(写出倡议内容三条即可)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 ①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②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爱祖国、爱家乡;

③ 做文明河南人,树良好河南形象; ④ 保护文物,爱护环境; ⑤ 积极宣传博大精深的河南文化,为构建和谐河南做贡献。

⑥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推动河南

8 文化的创新、发展做贡献。 评分建议: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2分,最高6分。

四.材料一:双击鼠标启窗口,信息海洋好神奇,查资料,联友谊,赏音乐,通信息,一叶轻舟万山过,网络魅力谁能敌! 有激流,有险滩,暗礁陷阱起波澜。不良信息撒迷雾,低俗之风讨人嫌。诺大一张互联网,让我欢喜让我烦。

材料二:2009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安部、文化部等七部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截至2月10日,专项整治行动中已关闭严重违

9 法违规网站1911家、博客269个。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网络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上网有利也有弊。评分建议:第一问答出任意一条即可给2分

(2)国家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有何意义?(两个方面即可。4分)

a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b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c是依法治国的要求;

d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e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0 f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g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3)未成年人应该怎样自觉抵制? a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陶冶高雅生活情趣,

b培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登录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信息;

c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网络欺诈行为;

d遵守网络道德,做到文明上网; e遵守法律规定,不传播不良信息; f发现不良信息及违法、违规网站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评分建议。第

二、三问答出任意二个方面即可,每一问最高给4分。

11 五.从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开始评选以来,连续七年榜单上河南人的名字都熠熠生辉:张荣锁、任长霞、魏青刚、王百姓、谢延信、武文斌、李隆„„哪一个不是掷地有声,哪一个不是气贯长虹!在他们身上集中展示了河南人的优秀精神品质。中原的崛起不光是经济的崛起,更是精神的崛起!

(1)请你谈谈河南人身上具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至少四个方面。4分)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大度包容;开放创新;忠诚爱国;奋发进取,爱岗敬业;勇担责任。

12 (2)“中原的崛起不光是经济的崛起”,为什么“更是精神的崛起”?(两点即可。6分)) ①中原崛起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崛起。

②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⑤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

13 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评分建议:第一间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1分,最高给4分。第二问答出任意

一个方面即可给3分,最高给6分。 六.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精神,教育部发下通知,要求从4月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为配合这次活动,你班同学将共同制作一块校园展板,请你完成如下任务:

你班准备以“爱祖国就要从爱家乡做

14 起,我为家乡添光彩”为主题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请完成下列倡议内容。(三条即可。6分)

a.宣传河南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

b,与人交流要使用礼貌用语,讲普通话。

c.努力学习,将来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d积极行使监督权,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e遵守社会秩序,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 f爱护公共物,保护环境;

g珍惜资源,节约水电,节约粮食;

15 h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i保持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废弃物:

h利用节假日参加志愿者活动,服务社会;

j与他人交往要友善,以诚相待

评分建议: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最高给6分。

七.材料一:充分利用河南的旅游资源,树立“旅游立省”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材料二: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5月20日发布《旅游绿皮书》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红

16 色旅游”将成为新的热点,长假期旅游将更加火爆。

中招考试之后,你打算和同学们利用暑假开展一次红色旅游活动。请你完成如下任务:

(1)向同学们介绍几个我省的“红色旅游”景点。(写出两个景点名称及其所在地即可。4分) 兰考 焦裕禄纪念馆, 安阳 红旗渠,

南阳 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 , 信阳 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 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首府路和航空路革命旧址,

17 将军故里,商城县金刚台红军洞群等,

罗山县铁铺乡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

驻马店 确山县竹沟镇确山村竹沟革命纪念馆,

确山县 杨靖宇纪念馆, 临颍县 南街村

鲁山县 邓小平刘伯承的纪念馆 (2)在这次旅游中,你和同学们应注意哪些事项?(至少三项。6分) (要求:答案中至少有一点能体现“红色旅游”的特点)

a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高尚品格;

18 b感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爱祖国的情绪;

c缅怀先烈,激发爱国之情,立志报效祖国;

d外出旅行应与家长同行(或:与同学结伴而行;或:参与正规的旅行社组织的团队);

e不擅自离队行动,不单独在户外逗留;

f注意遵守变通法规; g注意饮食安全卫生; h到景区要排队购票; i遵守景区的相关规定;

j不在景区尤其是烈士纪念场馆大声喧哗;

19 k爱护公物,不乱写乱画; l保护环境,不乱丢废弃物; m不攀折花草树木,不在林区动明火 评分建议:第一问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2分,最高给4分。第二问6分,答出一点即可给2分;至少有一点能体现“红色旅游”的特点,否则最高给4分。

八.镜头一:五一假期,河南某市人民公园郁金香开得正艳,游人纷纷挤进花圃竞相合影留念,照相机闪烁不停。此时,一个六七岁模样的小女孩,默默地蹲在拍照的众人身后,用稚嫩的小手扶起绊倒在地的郁金香,又仔细地刨来新土,重新栽种,后被人们

20 誉为“最美河南女孩”。

镜头二:九岁的小葛在放学路上捡了200元钱,在寻找失主的过程中,却迎来了4位“失主”──阿姨A:“这是我在××路上丢的钱”,结果路名不对,阿姨低头走开;──阿姨B:“这200元是我的买鞋钱”,经核实,阿姨脸红;──叔叔A:“谢谢好孩子,拾金不昧”,一盘问,情况不符,叔叔转身离开;──叔叔B:“好孩子,这钱分你一半”,小葛无语,陷入沉思„„

结合以上镜头,思考下列问题:

(1)镜头

一、镜头二共同说明了什么?(4分)

21 (1)(4分)

a.镜头中未成年人的做法值得称颂; b.镜头中未成年人的精神风貌值得赞扬;

c.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 d.部分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有待增强; e.部分公民社会责任感有待增强; f.部分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g.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h.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等等。

(2)针对上述现象,你有哪些感悟?(三个方面即可。6分) (2)(6分)

22 a.尊重规则,规范行为; b.爱护自然,保护环境;1 c.热爱生命,善待生命;1 d.勇担重任,增强社会责任感;1 e.拾金不昧,诚实守信;2 f.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公德意识;合 g.成年人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合 h.成年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等。

九.材料一: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发展和稳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

23 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会议号召,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举全国之力,为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疆而努力奋斗。

材料二:“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在最危急的关头,各民族心连心共克时艰;在最困难的时候,各民族手拉手共建家园;在最需要的日子,各民族肩并肩团结向前。爱心在这里汇聚,信心在这里倍增,“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团结之花

24 在这里绽放!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 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疆,让新疆各族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请谈谈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信心来源。(三个方面即可。6分) ①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 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力保障。

④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政策。

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⑦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

25 ⑧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⑨ 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 ⑩ 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 ⑪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 (2)维护民族团结,人人有责。对此,你准备怎样做?(两个方面即可。4分)

①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积极宣传、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② 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③ 各民族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多

26 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④ 积极为维护民族团结献计献策。 ⑤ 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做贡献。

十.材料一: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开展了一系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材料二:2010年3月3日,在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会上,中共河南省委

27 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对在外务工的河南人给予高度评价,盛赞这些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宝贵的“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

据悉,你校学生会准备举行以“‘三平’精神放光芒,中原崛起我有责”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请你参与: (1)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开展了哪些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相关评选活动?(两种活动

28 的名称即可。2分)(1)(2分) a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b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c“中国好人榜”评选活动、d全国“双百”人物评选活动、e河南“双60”人物评选活动、f感动中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等。 作为中原儿女,你准备怎样以实际行动成为“三平”精神的践行者?(两个方面即可。4分)

① 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良好思想品质。 ③为中原崛起建言献策,勇于承担责

29 任。

④学习英模事迹,激发爱国情感。 ⑤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

⑥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展示河南良好形象。

⑦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⑧节约粮食,节约水电。 ⑨爱护环境,珍惜资源。

⑩关注河南发展,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贡献聪明才智。

十一。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强袭汶川。从那一刻

30 起,英雄的中国人民穿越灾难,跨越废墟,共同编织了中国大爱,凝聚了中国力量,见证了中国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从救援到援建,现已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走过风,走过雨,四川依然美丽!这一巨大变迁向世人昭示了什么?(三个方面即可。6分)

【参考答案】(1)(6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深入贯彻

31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无比的向心力;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华民族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全国各族人民具有团结互助、携手同心的大局意识;等等。

(2)如果要编一部国人的“5•12”词典,你认为能够启迪自身成长的关键词语有哪些?请写出两条。(4分)

(2)(4分)珍爱生命,永不言弃;热爱生命,愈挫愈奋;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知难

32 而进,迎难而上;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在挫折中奋进,在逆境中崛起;乐观向上,开拓进取;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和衷共济,共克时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培养亲社会意识;热爱集体,增强集体主义观念;顾全大局,增强社会责任感;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大爱无疆,彰显人间真情;感恩祖国,感恩人民;等等。

十二 .材料一:中原崛起正春风,河南振兴气势宏。寄托着中原儿女的梦想和希望,凝结着干部群众的实践和汗水,闪耀着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关爱,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

33 战略,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北依京津冀,具有自身特点、优势独特、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材料二:文化孕育精神,精神凝聚力量。《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推动力量,要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的优势,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形成优势彰显、充满活力、全面繁荣的文化发展新局面,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4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 中原崛起,文以化之;河南振兴,文以铸之。在历史长河中,中原儿女锻造了哪些璀璨瑰丽的“中原文化名片”?(两个方面即可。4分)

【参考答案】(1)(4分)人物类 河南豫剧(梨园春)等。科技类,如:甲骨文,青铜器,唐三彩,地动仪等。遗产遗址类,如: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故居旧址类,如: 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邓颖超祖居,刘青霞故居,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等。古籍类,如:《诗经》,《易

35 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神话传说类,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工程及纪念建筑类,如:红旗渠,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二七纪念塔,河南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如: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巾帼英雄花木兰,唐代名将张巡,爱国将领岳飞,思想家李聃、庄周,谋略家王诩(鬼谷子)、苏秦、张仪,军事家吴起,政治家子产、李斯、张良,理学家程颐、程颢、邵雍,名僧玄奘,科学家张衡,诗文大家杜甫、白居易、韩愈,商圣范蠡,医圣张仲

36 景,字圣许慎,画圣吴道子,律圣朱载堉,法圣韩非,酒圣杜康,厨圣伊尹等。标志性文化类,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洛文化,贾湖骨笛,少林武术,

(2)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打造国人精神家园。面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我们靠哪些精神动力开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新征程?(三个方面即可。6分)

(2)(6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看,包括: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

37 展观.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e社会主义荣辱观,

f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等。

从中原文化孕育出的河南精神看,包括:

a愚公移山精神, b红旗渠精神, c焦裕禄精神,

d“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

e深厚的中原传统文化积淀,“淳朴

38 善良、乐于助人、踏踏实实、诚实守信”的河南人群体美德,

f“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河南人优秀品质, g“嫉恶如仇、从善如流、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的河南人高尚情操, h“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河南人价值追求等。 十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食品安全连着亿万家庭,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一个时期以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陷入了十(食)面埋伏。对此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密集行

39 动,重拳出击,重典治乱,一场食品安全保卫战已经全面打响。

为了让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某社区(村委会)准备在近期举办“食品安全专题报告会”,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请为本次专题报告会拟定两条宣传标语。(与材料重复者不得分。4分)

【参考答案】(1)(4分) a“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b“树立诚信意识,确保食品安全”、c“拒绝问题食品,共享幸福生活”、d“举报问题食品,维护百姓权益”、e“关注食品安全,确保生命健康”、f“食品安全连万家,防范需要你我

40 他”、

g“食品安全齐监管,安全生活每一天”、

h“食品安全大于天,依法打击是关键”、

i“严把食品安全关,多措并举重防范”、

j“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让老百姓安心放心”、

k“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

(2)在专题报告会召开期间,请向大家推荐两条有关食品安全的注意事项。

(2)(4分)购买食品时需要注意的

41 事项:

a消费者尽量要到正规商场购物,确保食品质量;

b消费者一定要看清食品的生产日期,不能购买过期食品;

c消费者一定要了解食品的用途、性能和使用方法说明书,确保身心健康;

d消费者购买食品一定要索取发票,防患于未然;

e消费者遇到问题食品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f消费者因遇到问题食品发生纠纷时,要依法维权;等等。 食用食品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42 a生吃瓜果应洗净,用开水烫过或除去皮壳,严防“病从口入”; b新鲜蔬菜应浸泡多洗,清除农药残留物;

c慎食生菜凉菜,食物要煮熟煮透后再吃;

d不食用腐败变质食品和过期食品;一旦发现食物中毒,要及时到医院诊治;等等。

十三.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公布,地处中部地区的河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原儿女信心无比。这信心来自多个方面。比如:2009年,我省GDP增长10.7%(全国为8.7%)。又比如:河南

43 铁路建设已吹响“冲锋号”——未来几年,郑州到周边省会城市只需两小时,而到达中原城市群任一城市只需半小时。目前,郑(州)西(安)高铁已开始运营,石(家庄)武(汉)高铁河南段建设如火如荼,中原铁路枢纽网正在展示她的独特魅力。再比如:„„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河南领跑中部崛起,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特色与优势?(三个方面即可。6分)

(2)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你准备为中原崛起做些什么?(两个方面即可。4分)

44 参考答案:(1)(6分) ①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②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③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全国新兴的工业大省、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

④河南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在实施“旅游立省”战略。

⑤河南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经培训可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⑥河南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5 建设,英才辈出。

⑦近年来,河南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不少经济指标居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2)(4分)

①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将来投身于家乡建设做准备。

②关注河南发展,积极为中原崛起献计献策。

③积极宣传河南发展成就,树立河南良好形象。

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⑤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46 ⑥爱护环境,节约资源。

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⑧加强自身修养,遵守社会公德。 十四.材料一:2010年3月3日,在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会上,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对在外务工的河南人给予高度评价,盛赞这些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宝贵的“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

47 材料二: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实践。“三平”精神是对新时期河南精神的生动描述和最新概括。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每一个河南人都应该弘扬和践行“三平”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据悉,你校学生会准备举行“弘扬‘三平’精神,争做时代先锋”专题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谈谈弘扬“三平”精神对河南振兴的重要意义。(两个方面即可。4分)

48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都是践行“三平”精神的典范,请你写出其中的四位。(2分)

(3)作为中原儿女,弘扬“三平”精神,你会有哪些实际行动?(两个方面即可。4分) 参考答案:(1)(4分) ①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有利于展示新时期河南人的精神风貌。

③有利于树立河南人的良好形象。④有利于培养中原儿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9 ⑤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⑥有利于凝聚人心,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⑦有利于激发中原儿女干事创业的热情。

⑧有利于传承中原优秀文化。 (2)(2分)略。示例:焦裕禄、史来贺、常香玉、任长霞、吴金印、谢延信、张荣锁、魏青刚、洪战辉、王百姓、李剑英、武文斌、李隆、李灵、李学生、王一硕、赵传宇、裴春亮、周国允、吴新芬、沈战东等。 (3)(4分)

①勤奋学习,增长才干,增强责任

50

推荐第6篇: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观察与思考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法》)的正式施行,全国范围的村级民主化呈强势扩张,以村委会民主选举为基础的民主话语开始占据中心地位。在村民自治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民主制度的引入与利益关系的主导,将构成未来农村治理的双重风景线。从某种意义上讲,村民自治的未来命运如何,取决于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利益格局与已成显势的村级民主话语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相容性和能否保持在必要的张力范围之内。从当前国家已经颁布施行的《村组法》来看,其民主化的方面正通过种种途径在掌握群众,即是说农民正在逐步熟悉《村组法》的相关规定,且必然习惯于以《村组法》中的有关规定来为自己的利益说话。从当前农村既成利益格局来看,在大部分农村,农民因为整体利益受到损害,当前农村的乡村关系正经受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国家对农民的经济汲取与农民对国家经济汲取的抗拒渐趋公开。这样一来,势必出现农民借民主化的话语来抗拒国家汲取,国家在民主化的进程中可能丧失对农民控制的危险性。 1999年三─四月,湖北中部T 县组织大量人力在余村进行了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试点,笔者前后共有十天时间参与并观察了整个试点的情况。结合余村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观察,笔者试图在本文中讨论制度引入与利益主导的关系。

一、制度引入:背景、过程与效果

1998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村组法》以后,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在1999年1 月通过了《湖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以下简称《选举办法》),并规定全省在1999年底以前完成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相对于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村组法》(试行),新《村组法》和《湖北省村委会选举办法》在村委会选举的细则上有诸多明确的强制性规定,这些强制性规定使过去往往被乡镇行政操纵的村委会选举逐步规范化了。其中《村组法》尤其重要的三项规定是:

1、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小组推选产生;

2、候选人必须由村民直接提名产生;

3、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名额。《湖北省村委会选举办法》则进一步明确规定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的正式候选人数应当分别比应选人数至少多一人;被提名的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多于正式候选人名额时,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或者经村民会议授权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预选,按得票多少确定正式候选人。此种制度背景下,T 县党政主要领导在1999年初的县委常委会议上专题研究了该县第四届村委会选举可能面临的问题,并决定由县人大、民政局、司法局、政法委和组织部组织专人专班,在该县余村进行村委 峄唤煅【偈缘恪K婧螅上厝舜蟮谝桓敝魅稳巫槌ぃ孛裾址止芨本殖と胃弊槌ぃ泶尤舜蟆⒚裾帧⑺痉ň帧⒄ㄎ⒆橹扛鞒榈鳎比俗槌裳【偈缘愎ぷ髦傅甲椋渲杏擅裾指本殖ぞ咛甯涸鹎宜婀ぷ髯樽ご迨缘恪月16 日驻村工作组一行六人正式到余村开始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试点工作。

据笔者调查,T县的选举试点是严格依照《村组法》和《选举办法》的有关规定实施的。工作组的工作日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3月16日到3月20日的宣传发动阶段,此一阶段除了调查摸底,走访农户外,工作组将《村组法》和《选举办法》编印为小册子依户发放,并举办了《村组法》专题讲座;第二阶段为3月21日至3月31日的“调查走访与选民登记”阶段,此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推选产生村选举委员会和进行选民登记与公榜工作;第三阶段为4月1日至4月22日的“提名选举”阶段,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4月1日至4月10日推选产生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会议,并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对上届村委会成员进行了民主测评。二是4月12日至4月13日以小组为单位“海选”提名候选人,汇总共有182人次被提名为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候选人,其中仅主任候选人即有32人。三是4月16日以小组为单位,预选正式候选人,并依得票多少,确定了2名主任、3名副主任、3名委员正式候选人,其差额均为1人。第四是4月22日正式选举并当场宣布了1名主任、2名副主任和2名委员的正式当选;第四阶段为4月23日至5月初的“选举村民小组长与建章立制”阶段,此一阶段主要是建立健全五个组织、八项制度,并分村民小组选举产生了新的村民小组长。

从制度引入的角度看,余村本次村委会选举中的制度引入是十分成功的。工作组在选举过程中也的确是依照《村组法》和《选举办法》的有关规定和程序严格执法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当工作组及县委主要领导对于候选人如何产生的法律解释存在分歧时,他们并未冒然行事,而是专车专人到省民政厅政权处进行咨询,在得到明确答复后便依省厅的法律解释作了安排。同样能说明工作组严肃态度的是关于有人提余村一人人皆知的“半傻子”为主任候选人的争论。有人认为,将傻子列为候选人不严肃,有人则认为,只要傻子没有剥夺被选举权就不应该随意将其名字删掉。为慎重起见,工作组专门到这位村民家问他是否愿意不参加候选人预选。结果这位村民说:“我要选,这象碰彩头,我要是碰上了哩!”经讨论,工作组认为,这人虽然是个“半傻子”,但有被选举权,有人提他的名且他不同意退出,就应让他参加主任候选人的预选。 从《村组法》在群众中的影响来说,笔者共走访了近四十户农户,几乎所有农户都对村委会选举情况十分了解,亦极为热心地参与了有关的活动和私下的讨论。在候选人提名阶段,因为是“海选”提名,凡被提到的人均可列为初步候选人,故无需计得票的多少。因为解释工作不到位,一些村民产生了误解,担心本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又象过去一样成为过场。但随着村选举委员分第6号公告将所有被提名初步候选人列入预选名单,并以“海选”的形式分村民小组选举正式候选人,少数村民存在的误解一扫而光,参与选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历次举行的村民会议中,村民一次较一次到得整齐,在4月22日的正式选举中,全村1034个选民,实到850余人,正式委托投票70余票,投票率高达90%以上,未外出的几乎所有选民都参加了会议。本来通知上午七时到会、八时开会,到六时半,会场外已聚集数百村民。在选举过程中,为委托票而出现的故事不胜枚举。如余村一组一青年十分真诚地在选举前找到工作组人员,说村民小组组长将本应填其两个在外打工的妹妹的委托票填了别人,强烈要求重新发给自己委托票。因选举即将开始,加之此青年的父母亦是委托投票,故工作人员说一个人最多只能投两张委托票,你已有两张委托票,其它两票就算了。此青年说:“我妹妹的票可以委托我的妻子来投”。他还说,虽说两票并不重要,但可能最终起作用的就是这两票。因为《村组法》规定应设秘密写票处,村民无论是在预选还是在正式选举中都强烈要求将秘密写票处落在实处,以让自己自由写票。在整个村委会选举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村民都反复阅读了发下来的小册子并与实际选举情况进行比较,“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很有一番法律专家的味道。比如,在4月16 日晚上余村一组召开的预选候选人会议上,因一组有200多选民,人多口杂,会场纪律不是太好,加之要秘密投票,自6:00 会议开始,到8:30方结束投票,进入唱票阶段。少许,有人说仅一处计票速度太慢,建议再设一处计票,众人皆以为好。但有一村民说会前只通过了唱、计、监票人各一人,现在设新的计票处,由谁唱、计、监票?后以一处计票直至深夜十二时结束。

也许,从制度引入方面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原村委会成员落选后的行为。在4月22 日的选举中,原村委会主任和分管政法的副主任落选。下午三时,由镇长、镇委副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等一行四人分别到家做安抚工作。但不多久,原村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即来到工作组驻地,向工作组展示了他们于1997年3月颁发的《当选证》,并对工作组负责人说:“我们在97年当选,换届选举应在2000年举行,现在提前选举本身就是违法的。按《村组法》,要么我们应提前自动辞职,要么应由1/5的村民联名要求罢免,现在我们不明不白地被选掉了,难道不是违法么?若我们不要脸的话,村委会开会,我们带着97年的当选证来开会,又有何问题?”工作组负责人解释了两条理由:“第一,全省第三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是在96年举行的,今年底以前全省要求全部完成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你们镇在97年举行第三届选举本身就是推迟了的;第二,你们村是全县的试点村,必须提前选举,更重要的是,你们为何不在选举前提出任期未到的问题?”原村委会主任依然不服,说工作组违反了《村组法》和《选举办法》,要上告,还说过去未提出任期未到的问题,是未意识到此一问题,现在提出,是因为现在才觉悟。后我们到原村主任家访谈,他也一再提到任期未到的问 猓⒎洞遄榉ā泛汀堆【侔旆ā返挠泄毓娑ㄈ梦颐强础/p>

从我们调查的切身体会来看,只要将制度交给群众,群众很快就会掌握制度的精髓,并善于利用制度为自己谋利益。在选举开始的阶段,许多村民以为选举依然如过去一样走过场,参加不参加无所谓,一旦他们发现工作组是真正按《村组法》的办法来进行选举,他们的热情空前高涨,并真正将《村组法》作为武器来为各自的目的服务。有村民正确地指出,今年这次选举,若说还存在村民不善于表达自己意见的方面的话,那么,下一次选举村民就一定会将《村组法》中的相关规定运用得淋漓尽致。又有村民指出,之所以海选提名时有人提傻子,是他们对过去选举走过场的不满的发泄,只要不搞形式主义,每个选民都自然会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在我们调查过程中,特别是在正式候选人确定以后,村民三五成群议论纷纷,表现出对选举空前的关心和热情。在我们调查的农户中,几乎无人未翻阅《村组法》,也几乎无人未看村选举委员会发布的选举公告。至于村委会候选人之间的私人活动,更是不胜枚举。对候选人频繁的私下活动,因未达到“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的严重程度,工作组不知是否应该或能否及如何干预。

在余村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农民的民主素质、民主能力和民主热情都不存在问题,农民在过去的民主选举中之所以会表现出冷漠和消极的态度,其原因主要在于过去民主选举本身的虚假性,即民主选举事实上被强势的乡镇行政操纵,致使农民的民主权利未能落实。但是,一旦余村村民经历了此次民主训练,不仅他们的民主热情、民主能力和民主素质会大大提高,而且他们会习惯于《村组法》的规定,并随时可能以这些规定来抵制乡镇行政对民主选举的操纵。

二、利益主导:选举各方众生相

余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之所以会引起村民的如此热情,从我们的调查看,利益关系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这里,先有必要补充交待一下余村的基本情况。

余村系镇郊村,亦是经济强村,1998年村办企业实现纯利 32万元,连续两年被评为T县“十强村”。此外,余村近年土地出让较多,据说每年仅土地出让费即超过百万元,因土地出让,村干部有权决定村民到有关企业上班。余村村干部的正式年报酬在5000─7000元之间,且主职村干部不明收入甚多,村干部成为“肥缺”。用余村村民的话说,在余村,“人人都想当干部”。

此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关键是两位主任正式候选人之间的竞选,这种竞选正可以体现出利益主导的特征。以下我们以两位主任正式候选人之间的竞选来展开叙事。

尽管在“海选”提名候选人时,有32人被提名为初步主任候选人,但在4月16 日的预选中,仅有原村委会副主任李和村委会主任鲍的得票超过200票, 其它人的得票均在数票至一百票不等。李和鲍因此成为主任的正式候选人。关于李和鲍的个人情况,我们调查的几乎所有农户都一致反映,从为人来看,李为人正直,公正不贪,当村干部二十余年,至今清贫依旧。鲍则在1994年当选村委会主任后,迅速暴富,且鲍有兄弟五人,特别是其三弟曾被劳改六年,系该镇一霸,近年通过强买强卖,也已暴富;从工作能力来看,李虽然当村干部时间长,却从未当过主职干部,魄力有限,遇事忧柔寡断,不敢拍板,不愿得罪人,是典型的“老好人”。鲍则能力甚强,有“官相”,敢拍板,喜出点子,善拉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余村村民对李和鲍这样两位主任候选人都并不满意,他们希望选一个既清正廉洁又富于魄力的当家人。正因此,在预选候选人时,近八百人参加选举,李仅得282票,鲍仅得242票。调查中,村民反映因余村太大,各村民小组之间联系不多,而各个村民小组的能人虽然在本组可以得较多的票,可惜其它组的村民并不了解,如此,诸多乡村能人的得票数都不高。李和鲍都是在任村干部,在各村民小组的得票不一定最高,但各个小组的得票也都不低,故他们最终得票加起来就大大超过了非村干部的乡村能人。即是说,在较大且分散的村庄,海选的办法反而可能选不出真正合适的能人。

当李和鲍被确定为村委会主任正式候选人之后,村民即面临着如何在两个均不完全满意的候选人之间作出选择。究竟谁会当选,不仅李鲍本人,而且工作组和村民都不明朗,正因此,李鲍的竞选就激烈起来。

从村民的选择看,在选举前数天,我们调查了四个村民小组共计近二十户村民,虽然村民大都对选谁不选谁有了底,但因为对李鲍均不完全满意而未最终“定板”,而影响村民如此考虑的关键因素是他们对自己未来利益的考虑。大体来说,村民愿意选李的主要原因是李的人品。有村民很有好感地说,李无论在何处做事,总是埋头苦干,所有村干部中只有他一个人真正吃得起苦。有村民说,其他村干部大都不种田,家庭建设却很好,李当了二十多年村干部,种十多亩田,家庭依然一无所有。在村民的回忆中,没有人见李对谁讲过一句“狠”话,说过一句“不是”。在当前农民对吃喝贪占最为反感的背景下,李的善良和不贪自然而然成为他赢得选票的关键。鲍则相反,几乎无人不对他当村委会主任几年的暴富存在怀疑。更重要的是他兄弟借他的名义做了许多不义之事。如前所述,他三弟成为全村村民乃至全镇人民都很痛恨的地方一霸,多少与鲍本人有些牵联。这样,鲍在品行上的得分就远不及李了。

但村民对选李也有疑虑,主要是担心他当村委会主任,没有魄力,“拿不住人”。具体来说,村民担心李当主任可能对村民未来的利益造成三方面的损害:第一,李若没有能力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压服那些不听话的人,可能把村里“搞乱”;第二,因余村在镇郊,在卖地时,李若在对外谈判上不得力,可能卖不出好地价,最终损害村民利益;第三,李若不敢得罪人,作为村委会主任,就会失去对村支部书记的制约,从而导致村支部书记一人独断专行,并造成对村民利益的损害。对李有好感的村民非常希望李能改变温和的脾气,拿出“狠”来,用一个村民的一句话来说即是:“我选李,很想他争口气,拿出杀气来,这样就完善了”。在气魄方面,鲍则占据明显优势。具体来说,第一,鲍虽欺软,但不怕硬,村里没有什么事情他不敢管,而只要他管,别人都不敢说什么,这种压服人的能力不仅可以约束某些村民的不良行为,而且对村支部书记可能的不良行为构成了强有力的制约。在村民中广泛流传着村支书试图借承包村办企业之机为个人捞好处,由于鲍的抵制而未成功之类的传言;第二,因鲍的点子多,胆子大,在为村民争取村外的利益方面,较为有效。有村民反映,鲍虽然经常花村里的钱到处拉关系,但往往是花费村里的100元,却为村里赚 亓00元。甚至对于上级政府,鲍也敢用两套帐目进行应付。 至于出让土地,鲍更是有能力谈出好的价钱;第三,鲍有时也善于对一些他认为有能力的人施以小恩小惠。据说,每天“过早”,凡与他在一起吃早餐的人,他都要代别人付钱。以一碗“肉丝面条”3元计,鲍每天在此方面的开支即达十数余元。另外,他有能力在村民困难的时候,以他个人名义找关系帮村民贷款。鲍的这些行为为他赢得了一部分人的信赖。

从感情上讲,村民几乎无人不偏向选李,但从理智上,也就是从余村全体村民的未来利益上,村民普遍担心选李后产生不良影响。村民们的这种疑犹不定很快为李鲍所觉察,并成为李鲍确立各自竞选策略的关键。

体现出李鲍竞选策略的活动主要有两个场所:一是正式选举前的私下活动,二是正式选举时的竞选演说。在私下活动中,据我们调查,鲍较李积极得多。鲍的私人活动主要是通过其兄弟、妻子和一些过去交往甚深的朋友的到处串联来实现的。据说工作组刚到余村时,鲍曾请全村九个组长及家属看电影,因此时距正式选举尚有月余,我们未去证实。较为可靠的消息是在正式村委会主任候选人确定后的活动,主要有:在正式选举前三天,鲍以私人名义作保,为四组十余农户贷款买化肥;其妻在参加三组一丧礼期间,向许多人公开许诺若鲍当选,一定要给大家以回报;鲍的一个朋友积极为鲍拉选票,在选举前几天每天深夜都在外活动,以至于其侄子和妻子也有意见,并为此打了架;鲍的一个在镇办企业上班的朋友利用上班间隙,向同在一个企业的十数人宣讲鲍的好处,并要求大家选鲍等等。据信以上活动都有鲍的指使,特别是在一些对选举结果有决定性影响的大村民小组,鲍的活动更为频繁。在我们走访农户时,有关鲍的此类活动的传言非常多,但鲍以上活动的效果并不太大,如有的村民讲,“现在是秘密划票,村民也很怪,你越是让别人选你,别人越是不愿投你的票。”鲍真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竞选策略是利用与他关系较好且在村民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公众场所着力宣讲,若选“老好人”当村委会主任,将来工作开展不下去,吃亏的还是村民,若村民要对余村负责,就应选哪些有魄力的人当村干部。此外,鲍利用各村组小组之间的不平衡,通过其朋友向一些村民小组的群众许诺,若继续当选村委会主任,就为某个村民小组办某件与该村村民小组利益关系密切的诸如“架桥”、“筑坝”、“整改照明电路”等等的实事。鲍的以上活动为他赢得了不少支持。

在私下活动方面,虽然鲍对我们说李做了许多“小动作”,但在我们走访的所有农户中,均未听到李私下活动的信息,依我们的判断,李为人老实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很难去私下拉票或指使别人为他拉票。但是,李的私下活动较少,并不说明李对当不当村委会主任无所谓,也不表明李就没有自己的竞选策略。从与李的对谈中,我们发现李也非常希望当选,且有一种不辜负村民信任的感激心理。他的竞选策略在某种意义上是“以静制动”,他将全部精力放在考虑竞选演说上了。

在4月22日正式选举前的竞选演说中,鲍、李各有20分钟向全体选民发表演说的机会,并各有20分钟时间让选民提问。鲍李演说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为村民谋利益,主要有拿出村积累减免村民的提留,举办与村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实事。不同点是,鲍的演讲详细列举了办十件实事的具体设想,这些实事涉及到全村九个村民小组中五个组的群众长期关心的诸方面,如“为一组和七组清淤”、“为九组架桥”、“为四组建水坝”、“为一组建三层楼的会议室”、“为八组回填水毁路面”、“整改七组、八组的照明电路”,每年至少拿出10万元村积累为村民减免提留。初步概算下来,以上十件实事大致要花费50万元以上。因一组有选民200余人,属全村第一大组,故十件实事对一组最为有利。而六组为全村最小组,仅50余选民,故鲍未提一件实事。李的演讲则将办实事虚化,在大致列举若当选拟办若干实事之后,针对村民普遍担心他当选村委会主任后没有工作魄力的心理,重点强调,过去之所以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主要是因为长期在村里当副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副职而不是秉性决定了他不能大胆拍板。他保证说,若他当选村委会主任,“一定要敢抓敢管,无论是谁,不论何事,都要一管到底”。李的保证赢得了全体村民热烈的长时间的掌声。显然,李的竞选演说较鲍更打动村民。

在接下来的村民提问中,均涉及与各村民小组利益关系密切的实事方面,鲍李的回答也各有千秋。但在鲍李互相向对方提一个问题时,鲍再次失策,而李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智慧。李抓住村民对鲍的品行和家庭存有疑虑的心理问鲍:“若你当选村委会主任,你将如何对待工作、家庭和亲属?”鲍在回答中,试图回避此一问题,在“积极工作”上说了许多话,而在村民最为关心的品行方面仅说了一句“要管好家属,不以权谋私”。鲍的回答显然没有解决村民的疑虑。鲍对李的提问则是:“你若当选,将如何处理与上级和村委会一班人的关系?”李再次抓住此一机会,重点向村民宣讲若当选,一定要有原则地团结村委会一班人来做好村里的工作。他具体强调在处理与村委会一班人的关系时,“一要团结,二要讲原则,在原则问题上一定要敢抓敢管,甚至不惜与其它村干部产生矛盾和冲突”。李的回答再次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

经选举,李得到556张选票,鲍仅得398票,李以相当大的优势当选。

显然,决定村民选举意向和鲍李当选的决定性因素是对利益的考虑。是村民对实际利益的考虑主导了整个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结果与过程。在余村的选举中,宗族因素并非毫无作用,但我们在调查中尚未发现一例宗族公开活动的例子。相对来说,以村民小组分片的地域性因素对选举影响较大,一般村民都愿意将选票投向同一村民小组的候选人。但决定这种地域性因素起作用的并非观念,而依然是利益。村民普遍认为,本村民小组有人当村干部,就可以为自己所在村民小组办较多的实事,可以在村班子内为本组群众多说些话,多争取一些利益。一方面,本村民小组的村干部更了解本村民小组群众的疾苦与困难,一方`面,本村民小组的村干部与本村民小组的群众有更多的接触机会。

李的当选,很容易被外界人士认为是“清廉”战胜了“好贪”,而往往忽视在李当选的背后利益关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表现在村民在权衡选择自己的当家人时所作的理智的利益考虑及围绕村民的这种考虑,村委会候选人在竞选中作出的适应性让步。谁更能为村民带来好处,而不仅是谁的品质更好、家族更大或上级更为信任,将越来越成为决定谁当选村委会成员的关键。

三、利益的结构:性质与种类

余村的情况是特殊的。因为村办企业每年数十万元的赢利和每年百余万元的土地出让费,使得余村的村干部成为“肥缺”,在余村,几乎人人都想当村干部,正因此,此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才会如此激烈,利益主导村委会选举的特征方会如此明显。在余村调查期间,该村所在镇的主要领导干部数次向我们介绍,在该镇其它村,很多人都不愿当村干部,如此激烈的竞选不大可能。那么,在余村以外的其它农村,利益主导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情况是否依然具有普遍性?的确,因为一般农村并不具有余村的特殊条件,其村委会选举也就会出现与之不同的景观,但是,若对当前一般农村农民的利益结构作些分析,就会发现,尽管一般村的情况与余村不同,其利益结构却具有相似性,利益主导村委会选举的趋向具有强大的可能性。

具体地说,在余村,表现其利益主导特征的决定性因素是村民的获利趋向,即他们希望通过理智地选择当家人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社会条件。虽说人人都想当村干部,但村民理智的获利考虑,决定了只有那些能为村民带来好处的人方可当选,村干部本身并非决定因素,因为他要当选,他就必须迎合村民的意愿。余村村民选自己当家人所表现出来的获利考虑并不是由其特殊条件决定的,或者说,所有的村,只要村干部的工作与村民的利益有联系,村民就会自然而然地在选当家人时作趋利避害的考虑。余村的特殊条件只是决定了人人都想当村干部这一被决定的方面,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当村干部不划算,就可能没有愿当村干部。但是,只要村干部与村民利益相联系,村民在选举时的利害考虑就不会因为村庄经济条件好坏而有什么不同。

就一般村的农民来讲,与他们利益密切相关的非自然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及国家的农业政策,一个是乡村向农户收取的提留。因为农民的个体性质,他们既无可能也不会有主动性去试图影响国家的农业政策,因此,在农村经济形势不太景气,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农民就会对上缴提留持消极态度。据我们对某市二十余村的调查,村干部每年花费在收取提留上的时间大都占到全部工作时间的1/3以上,提留收取一年比一年困难,98年大部分村的提留款仅收取不足70%。虽然几乎没有农民不知“种田完粮”的古训,但高额的农民负担和一家一户的提留收取方式本身,决定了高额的提留收取成本。

如何分担高额的提留收取成本?当前农村普遍实行的办法是将提留收取工作交给村干部,并列入村干部最为重要的工作考评方面,其方式往往是由乡镇与村主职干部签订责任状,依提留收取状况决定对村干部的经济奖惩。从某种意义上,联产承包分散经营所决定的一家一户的提留收取方式,使得非村这一与农户隔得更近、了解更多的层次,乡镇根本无法承担逐户收取提留的巨大工作量。有学者认为,当前农村提留收取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税少费多,费改税后,此种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观。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在于,无论税费如何改,都无法改变在分散经营条件下一家一户收取提留的方式,即无法减少一对多的收取税费的工作量。在农民税费负担较轻的情况下,农民在上缴税费时消极抵制心态可能稍弱,税费收取相对容易,但费改税只是改变提留收取的性质,并不决定提留收取的数量,如此一来,又如何减少收取提留的工作量? 简言之,农户分散经营本身决定了以一对多的方式收取税费的工作量,这一庞大的工作量不可能由乡镇直接完成,村这一层次若不能在税费收取工作上积极协助乡镇行政,农村税费收取形势就可能急剧恶化。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全国各地农村的乡镇普遍与村签订提留收取责任状并以提留收取完成情况决定经济奖惩。也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央三令五申农业特产税、牲猪屠宰税应据实征收,实际上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由乡镇将税额分摊到村,各村再按人或田亩平摊的办法来收取的原因。 在农户消极对待税费提留的情况下,若村干部不辞辛苦地一家一户上门收取提留,显然不会让村民满意。村干部对每个农户说好话、讲道理,若有的村民不听这些好话,不讲这些道理,村干部又怎么办?若村干部讲“狠”,无疑会得罪村民,让村民怀恨在心。显然,在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的农村,村干部收取提留本身就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预期,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农民如何又会在下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投票支持这些积极收取提留的村干部?又有哪一个村干部在竞选村干部时,会打出“积极协助乡镇收取提留”的牌呢? 乡镇当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诱导村干部为自己工作,但农村民主制度的成功引入必然使村干部面对来自农民利益预期的强大压力,积极响应乡镇号召的村干部也许有能力收取提留,但是,这种积极收取提留者正是下一次可能被村民选掉的对象。也就是说,在一般农村,很可能出现要么能人不愿当村干部,要么能人当不了村干部。这种情况下,一些能力较差、对上级响应不太积极的人就可能当选村干部,而这些人的当选,就会使乡镇 ピ谂┐骞ぷ鞯闹С帧nbsp;在余村,主导村民选择的利益权衡主要是当前村集体的剩余如何增值与分配,村干部本身成为“肥缺”,农村社区精英人物参与村干部竞选的积极性较高,不存在能人不愿当村干部的问题。在一般村特别是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的村,村干部报酬支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社区精英往往不愿当村干部,积极参与村委会干部竞选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力平庸甚至地痞式的人物,选举也可能不如余村激烈。但是,这并不影响在如此村庄中,由利益主导村民的选举行为和参加竞选者优先考虑选民利益的必然性,与余村的不同之处是,主导村民选择的利益权衡主要不是集体剩余的增值与分配,而是如何减少上级收取提留时形成的对自己的压力。如此一来,村干部在协助乡镇行政一对多的收取税费方面,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在我们调查中,遇到的一个村民小组长的话典型地反映出了村干部的心态,我们问他:“你组村民的提留收不上来,你怎么办?”他说:“我这个组长是村民选的,我当然要听村民的,现在村民不交提留,我有什么办法?”他的话是个大实话。

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农村工作当然不止是收取提留,过去说“收粮派款,刮宫引产”,典型地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对农村的种种要求。但是,站在农民利益的角度,你又如何将那些农民认为有损他们利益的事情在民主化的条件下通过村干部贯彻实施下去?村干部在民主化的条件下还有可能继续充当乡镇行政的下级吗?分散经营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决定了税费收取一对多的工作量,而且决定了推进现代化的政府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需要以一对多的直接面对农户的方式来推行,此种情形下,乡镇离得开村这个老下级吗?

四、老问题与新制度:沉重的结语

制度引入是容易的,但是,新制度的成功引入并不意味着老问题的自然解决。余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本身是作为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的一种布置下去的,只要上级将有利于农民的制度安排真心落实,这种制度安排就一定可以成功,更何况政府为余村的选举试点作了大量的工作和投入。但是,余村成功的选举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乡村关系这一老问题。也就是不能解决在国家与农民总体关系较为紧张背景下的中介组织问题。在面对新制度成功引入的喜悦时,千万不能忘记在当前农村的工作中实质性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千万要警惕运动式的制度引入与悄然滋生的乡村断裂所具有的风险。换言之,在制度引入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乡村关系问题,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五、题外的讨论:调查中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余村调查中,笔者发现制度引入过程本身正悄悄改变着农村长期形成的治理格局,择要叙述如下:

1、选举对村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产生的影响

长期以来,农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当然而然的“一把手”,实际上在村务决策和村级治理诸方面起着决定作用,依新颁布的《村组法》,即是“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但是,一方面村民自治本身决定了是村委会主任而非村支部书记是村的法人代表,是由村委会而不是由村党支部办理村民自治事务,因此《村组法》规定,村支部“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换句话说,在村级治理中,应由村委会掌握“事权”,而非村支部掌握“事权”,具体比如“村委会主任财务一支笔”,“村委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务”等等;另一方面,《村组法》明确规定村委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准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委会成员,即是说,村党支部事实上不再掌握“人权”即“村干部任免权”,如此一来,村党支部书记的“一把手”地位就成了疑问,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亦成问题。余村原村委会主任在落选后尚拿着《当选证》找工作组说工作组违了法,指责说过去与村支部书记不和,村支书在选举中暗地里做了手脚,若当选的村委会主任在工作中与村支书产生矛盾,村支书既无“人权”,又无“事权”,他如何保住“一把手”的位置?他说话村主任不听,村主任说话他却必须听。用我们调查中一个支书的概括即是“主任可以不求支书,支书却不能不求主任,因为支书没有‘人权’,而主任却有‘事权’。”

支书“一把手”的地位和村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形成,是村支书长期垄断村级治理权力(既包括人权也包括事权)所形成的。一旦支书的权力旁落,其一把手的位置就会自然旁落。我们在某市调查了二十余个村支书,他们一致认为,之所以当前他们仍然是村里的“一把手”,原因是他们事实上掌握着村干部任免权,且基本上控制着村级治理中的“事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笔者以为,任何一个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不应该天真地相信没有制度基础和现实基础的权力可以延续。

2、村民的分片与竞选策略的采用 现在村委会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大队,村民小组则相当于“生产小队”。人民公社时期,生产小队作为“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和共同生产单元,集体共同生产的经历不仅遗留下村民小组内相互熟识的人际交往,而且遗留下相当一致的共同利益关系,诸如共同的水利设施等。而村民小组之间,人们即使认识,也远不如同组人之间熟悉,公共事业建设上,不同村民小组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不一致。因此,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村民小组成为特殊的单元,往往不是由宗族,而是由村民小组来划定村民的选举倾向。在余村,预选正式候选人时,各村民小组所得选票最多的人一般都是本组的人,但最终全村投票汇总,最高票大都是在任村干部,即与乡村能人只有本组村民了解,且各村民小组都希望本组的村民当选村干部以为本组带来好处相关。

不同村民小组村民不同的利益预期,和村民小组选民数量的不同,往往会为村委会候选人的竞选策略所考虑。这种考虑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竞选者为拉更多选票,倾向于对大的村民小组作过多的承诺,如余村鲍的竞选中对一组办实事的考虑。而小的村民小组可能成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弱者,并造成组与组之间的分化乃至敌对;二是竞选者为讨好各村民小组的选民,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倾向于多为各村民小组办特定的实事,这有可能增加村级债务;三是如此竞选可能强化而不是削弱村民的分片意识,小组的观点增强而村的地位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村民选举倾向以小组分片的问题较宗族的影响更大,问题更多。余村的情况即是如此。

3、选民的年龄分层

在余村的调查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即选民因年龄不同而具有十分不同的选举倾向。一般来讲,四十岁以上的村民对选举十分慎重,他们的考虑大多兼顾国家、集体、个人,而三十五岁以下特别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对选举所持立场很成问题,即决定他们选举倾向的往往仅是个人利益关系,国家与集体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少有地位,“皇粮国税”意识和服从上级意识都十分淡漠。有趣的是,笔者在某市调查的二十余名村支部书记中也发现,四十岁以上的支部书记大都兼顾考虑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平衡,做事比较谨慎,对完成乡镇布置的行政任务比较积极。但三十五岁以下的村支部书记,则大都敢闯敢做,敢碰敢顶。总起来看,不排除年龄本身在人的成熟即对人的社会化所起的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四十岁以上的农民和村支书都经历了“大集体”时代的训练,“大集体”时代的观念和行为对他们的潜移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得他们可以较为理智地平衡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现在与未来。生长在(特别是出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年轻人则大都未受过集体生活的训练,他们思想活跃,行为毫无约束,个人主义相当明显,他们的选举倾向往往与上级的希望差距甚远。

余村此次选举的好处是四十岁以上选民主导了选举结果,但是,将来未受过大集体生产与生活训练的选民逐步成为主导选举的力量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就难以得知了。这里应引起重视的是,选民所经历的不同时代所造成的不同选举倾向,可能会对选举构成相当不同的影响。

推荐第7篇:乡村社会治理的观察与思考

乡村社会治理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詹鹏宇

乡村社会指乡或镇一级管辖范围内的社会。治理不仅包括政府的管理,还包括社会自我管理,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当前全面落实党的“和谐社会”执政理念,乡村社会治理是重中之重,这里生活着6.7亿人,另有2.2亿人虽然居留在城市,但决定他们福祉的根本之地还是在乡村,如农民工。因此,探讨乡村社会治理之道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市场化条件下乡村社会治理的制约因素分析

市场化是指市场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被用于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一种状态。30多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冲击、侵蚀、洗刷、重组着我国社会原有的一切秩序。乡村社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社会治理取得巨大成就。在政治上确立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在经济上初步完善了乡村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然而市场化条件下的乡村社会,因为以下因素的制约,仍然难以摆脱弱势地位。

一是农业产品价格的“蛛网震荡”导致的市场失灵。乡村社会经济以农为本。在市场化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因特殊的生产、供需条件导致周期性波动:这类产品生产周期长,其决策依据现实销售价格刺激下产生的预期,而实际市场价格却取决于前一周期的生产规模。某个较低的初始供应量导致了较高的第一周期价格,而这一高价将刺激生产,使第二周期供应量大为提高;第二周期供大于求的结果会把该周期市场价格压至均衡水平以下;这一低价又会抑制生产,使第三周期供应量也低于均衡水平,从而推高价格„„如此循环,在PQ坐标系中便形成了一个蛛网状图形,人们称之为“蛛网震荡”,或“蛛网循环”。“蛛网震荡”加上交易费用高、自然风险大、生产周期长、离散型供给等原因,在形式权利一视同仁的“公平市场”中农业、农民会处于弱势。

二是分户经营的合作难题。由国家确立的乡村社会基本经营体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一方面确定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了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力和土地被分割成零星小块,限制了乡村社会更深入的市场化和经济发展。市场失灵与合作难题双重制约下的乡村社会,生产与生活陷入高风险和低水平发展的困境。家庭经营受限于规模太小,绝大多数只能提供农业初级产品,无力(资金、技术、市场信息、销售渠道)向后拉长产业链,生产出消费品,导致乡村社会单一的经济结构及对城市经济的依附。合作的高成本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强化了乡村经济的弱势地位。同时,离散型、原子化的市场主体既无意愿,也无能力提供乡村社会公共物品,如生产所需的道路、农田水利,生活所需的环境整治、文化设施建设,而公共物品的缺失和不足,更进一步限制了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由此导致,扶贫越扶越贫,年轻一代以脚投票大量涌入城市。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构建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框架

从治理角度而言,解决农产品市场失灵问题的办法是拉长产业链,或仓储分时销售,对陷入蛛网震荡的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通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的方式避开或削弱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而这需要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解决乡村社会合作难题,同样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解决乡村社会公共物品不足问题同样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虽然说当前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积累时期的发展,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水平,具备以工哺农的财政能力。但是,国家财政能力再雄厚,也决不可能解决9亿农民的公共品需求,离开了农村社会自我组织,乡村公共品供给是难以优化的。农民组织起来,对于增加农村的公共品供给,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从治理的本义出发,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也是农民治理和治理农民的题中之义。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的过程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乡村社会治理离不开农民及其自治组织的参与。

在市场化条件下的乡村社会治理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但这次农民组织化不同于传统和人民公社时期,传统的中国农村依靠士绅和族权势力组织农民,人民公社依靠国家强制组织农民。在这两种组织形式,农民只是依附听令,很少个人利益追求。市场化条件下组织农民,依托的是市场分工引致的利益分化,农民因自身利益追求,自行组织各种机构,行使一定职能,来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本质上这种组织是介于国家政权和个人之间,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公共组织。

理想状态的乡村社会治理结构是国家政权、社会公共组织、个人三位一体的共治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主要是指培育和发展具有一定作用范围和职能的社会公共组织。在乡村社会,按功能划分,农民组织应在3个方面提高组织化水平:一是政治维权组织。如农会、消费者协会等。二是经济合作组织。如帮工队、生产互助小组、专业合作社等。三是文化生活组织。如红白理事会、老人协会、秧歌队、农民技术协会等。

农民组织的发展和成熟不仅有助于农民掌握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他们在日益全球化的大市场中的适应能力,而且有助于分散的农民与大市场的连接,与其他利益体建立对话。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建立政权与农民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有效联系,达到共同治理,促进乡村社会基层民主建设和促进各项公益事业发展的目的。

发挥乡镇政权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机构改革及政府的职能定位问题,中央高度重视。乡镇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考虑乡镇政府职能问题,要从农村工作的现状出发,从农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出发,重点强化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二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三是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在履行好政府职能的同时,要把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经济和社会事务交给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

从实际情况看,随着乡镇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可支配财力减少和职能转向乡村社会稳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乡村社会出现“官权退、民权进”的局面。乡镇政权迫于节约行政成本、弥补履职能力不足的压力,主观上有着发展农民自治组织的动力。传统上,强国家弱社会的治理结构,使得乡村社会组织资源相对稀缺,除了国家政权组织外,很难说有什么像样的“民间组织”,因此,乡村社会农民的再组织客观上仍不得不依靠乡镇政权的大力扶持。

乡镇政权在促进农民组织化过程中不仅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本土计划和行动策略。一是把农民自发的维权活动引导为组织化的政治参与与理性对话基础上的协商解决,积极扶持农民维权组织的形成和民主发育,规范维权组织与乡镇政权之间的联系、对话和协商。二是借助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支持,相应地支持农民成立各类经济合作和公共事务处理的组织,加深农民经济合作,创建和壮大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三是采取多种帮扶措施,培育农民文化体育方面的组织资源,引导其开展活动,为丰富群众生活创造条件。四是加强党和政府对各类农民组织的监督和联系,如登记制、定期走访或座谈。五是建设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民组织化提供成功案例、典型做法和创建范本,在引导农民组织化的同时,不断增强其组织功能、完善组织结构。 (作者单位:省地方税务局稽查局综合处)

推荐第8篇:教师沙龙活动的观察与思考

教师沙龙活动的观察与思考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高级中学

石培军 邮编 214411 电话 13646161895 内容摘要:

教师沙龙活动不仅促进教师的阅读与思考,还能够促进教师间的专业交流与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但目前教师沙龙活动在组织形式及教师的参与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调试与改进,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与引导。

关键词:教师沙龙活动 教师专业成长 问题 建议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读书、写作和交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沙龙活动正是教师读书、交流与教科研的良好平台。于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教师沙龙活动近年风生水起。笔者是教师沙龙活动的热心倡导者与积极的参与者。据笔者参加的多次教师沙龙活动,深感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师教育教学思想交流平台,对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与教师专业成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刚刚兴起,不论是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不论是沙龙活动的组织形式还是教师的参与方式都需要不断调试与改进。

一、教师沙龙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大推动器

1、教师沙龙活动促进教师阅读与思考:

例1;我校地理老师沙龙活动上的发言(节选。主题:怎样提高地理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王老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已经有两三年没怎么读了。2009年以前一直都订,后来因为网络资源比较多,200

9、20

10、2011年的杂志都没有订。为了今天的活动,上周我到学校图书馆把近两年的杂志合订本翻看了一下,重点阅读了关于课堂小组合作方面的文章,感觉有的文章写得真不错,和我们课堂教学很贴近,有很多做法是可以借鉴的,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应该有较大的启迪作用,现在我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汇报一下,不够成熟,说出来请大家指正(略)。

陈老师:其实专业阅读的作用不用说,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读书是好的,但有时会读不起来。细究起来,可能教师工作太繁琐了,好不容易空了下来还埋在学习中,觉得自己更累、更傻了,还不如做点其它事散散心呢。因此杂志订了,总是放在一边不去看,书发了,只等写读后感时才草草翻翻。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我也是经常懒得去翻、懒得去看,有急用了,才会想到去瞅瞅。

思考: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虽然这种说法不太科学)。但以“教书”为职业的人很少读书已经是当下大部分教师的常态。百度搜索可以搞定大部分问题答案,使很多老师认为不用再读那么多书。学科网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参也懒得看。网络使当下教师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候越来越少。但教师的专业成长绝对不能仅仅以网络阅读为支撑,现代世界教育教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及我国新课程改革引发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快速变革,需要教师的经常性、系统地阅读经典教育著作,需要了解当代名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介绍。而且,对经典的阅读还会逐渐完善教育者的人格,提升教育者的文化素养。

教育沙龙活动是促进教师读书的强大推进器。从例1中可以看出,为了参加沙龙活动时有话可说,说到点子上,说的条理清晰,有一定见解,参与者必然要根据沙龙主题,阅读一定量的相关书籍,甚至对某一论著要反复研读,还要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加以总结、分析,这一过程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而且,教师们经常性地互相交流读后感能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阅读兴趣。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大力倡导教育读书沙龙活动,以沙龙促读,给老师建读书家园。还可以采取多种办法吸引教师读书。如,以赠促读,让教师有书可读;以诵促读,给教师展示的机会;以评促读,让教师在研讨中提升。从而真正实现了从强制到自觉的转变,使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2、教师沙龙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

例2:我的一位学生是苏北乡镇中学教师,当和我聊及近年的专业成长话题时,他说:由于学校地处乡镇,学校财务状况常年处于紧张状态,所以普通老师外出听课、开会的机会很少。从教8年,到本县其他乡镇听课5次,县城听课4次,到县城接受新课程培训两次,每次实际学习三四天。平均每年外出听课一两次。学校每个年级6个班,初一初二各一位地理教师,有什么问题只有他们两个互相讨论。和其他学科老师的交流也就是平时在办公室随便聊聊,哪个班级有比较聪明的学生,哪个班级有比较调皮的学生,怎么应对等等,没有什么主题。老同学偶尔见次面多是聊聊天叙叙旧,讨论教学问题的时候真的很少。

思考: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的教师外出听课的机会多些,稍微偏僻地区的教师(教师的主体)机会就少得多,好不容易有一次外出开会的机会大多被当做放松心情、逛街购物的机会。毋庸违言,教师间学术交流是很少的,愈是基层学校交流愈少。而教师间的交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沙龙活动则为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不同年龄和教学水平层次的教师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这个平台更有利于普通教师表达自己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看法,真实反映出他们专业成长中的困惑与需求。特别是网络交流为同学科教师广泛的业务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一些教案、学案、课件制作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地得到反馈与解决。比如常州市五中胡星荣老师为了开好一节体现地理课堂教学科技与艺术统一的主题的公开课《新工业区》,通过网络分别向南京六合高级中学蒋小润老师(被称为Word画图专家)请教示意图的制作,向浙江鲁迅中学耿夫相老师请教思维导图的绘制,向常州一中的孙旭老师借鉴合适的ppt模板及相关视频,向朱志刚老师请教Google earth的应用方式等。所有这些交流都是通过“常州市地理教师沙龙qq群”实现的。真正实现了名师的引领作用与教学资源的共享,是打造地理优质课堂的捷径。

3、教师沙龙活动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例3:我校韩涛老师沙龙活动发言:(节选。主题: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在这样一种宽松、愉悦、不断获得激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愈发活跃。我时刻关注着学生一些新奇、独特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表扬,学生只有在获得了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后,其创造性思维才会进一步发展。有一次,在讲水土流失成因时,一位学生脱口而出“代田法”。这是我并不知道的一个概念,于是,我好奇地问,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呢?立即很多学生回应了我。原来这是历史课上讲过的一种耕作方法,同时我惊喜地发现,这是可以用地理的原理解释出来的,便问,大家对它的意思很了解,但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耕作方法呢?在探究中,学生发现真的无处无地理,无时无地理。而学生对水土流失这一知识点也理解得特别透彻。在以后的教学中,每讲到新的知识点时,学生总会主动举手,提供自己所知道的案例,不断充实着我的教学资源库。

思考:什么是教科研?深奥晦涩的科研术语往往使一般教师望而生畏。简单地理解,教科研活动存在于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教师沙龙活动中,谈谈某节课的课后反思,下次上课就会更科学、更高效,那么,这种课后反思就是教科研;总结一道题目的多角度解法或一个问题更有效的设问方法就是教科研;老师的适时引导与鼓励使一个平时哼哼唧唧不敢大声讲话的同学变得“胆子大了,脸皮厚了,声音洪亮了”,就是科研成果;上例中韩老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成功利用的总结,不仅使自己提高了驾驭课堂的能力,也给其他教师以启发,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借鉴应用,这就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就是用教科研引领教学。这样,教师们就会觉得教科研是与教学水乳交融的,而不是科研实践两张皮。教师们会感觉教科研并不神秘,并不是高不可攀。这样,就能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的信心。教科研逐渐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常态。每次沙龙活动既是老师们学习、研讨的过程,也是自我总结、自我提升的过程。

二、存在问题:

1、关注范围过于狭隘

如果我们在百度搜索栏输入“教师沙龙”可以发现,目前各地教师沙龙关注的话题大多是“青年教师读书活动”、“ 关注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内容,少有涉猎教师文化艺术素养方面的话题。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完美的人。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探求的的引领者,更应该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引导者。那么,教师的综合素养就决定他的引领高度。因此,教师沙龙活动关注的话题应该是宽泛的,不仅关注学科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自身及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等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是并行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文化。

2、缺少专家的引领

一线教师天天站在课堂上,有时候每天要上几节课,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很少有有时间对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地研读,很难站在现在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观察与分析。所以,在教师沙龙活动时,我们发现,一些老师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拿出来后,其他老师也只是把自己的较有成效的做法介绍过来,这当然有利于教师们的相互促进与成长。但由于理论水平的限制,参与者中很少有人能够高屋建瓴地加以理论分析,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进行系统归纳与指导。教师们只能在教学实践的层面交流与互动。还有些问题沙龙内根本没有人能解决,距用科研引领教学相去甚远。

3、组织与参与能力欠缺。

例4江阴市教研室组织的教师沙龙活动:“课堂教学设计”。 王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关注①公开课和平常课上的差异。②理想教学设计和现实教学设计如何平衡,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间的矛盾如何处理等③教学设计与学生形成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的教学现实中比较严重。④学习国外先进理论和实际操作中的矛盾等五个问题。”王老师一口气提出了五个问题,其实,每个问题单独作为一次教师沙龙探讨的话题都有点嫌大,更不要说一下子探讨那么多问题。所以后面的几位老师发言就没敢接着他的思路走。还有的教师发言在很短时间内抛出了令很多老师感到生疏的名词、理论,显然是抄录的某本论著,自己对这些话也没有深入解读,其他老师更是听得一头雾水。沙龙活动的主持人的组织应变能力也有很大差异,有的主持者在讨论跑题、冷场或者无序的时候不知如何处理。我个人以为,这在活动之初都是正常的。但为提高教师沙龙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沙龙小组活动召集人进行相关培训。召集人首先应该对活动话题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应该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与组织经验。对一般教师也要适当培训,提高其参与教师沙龙活动的能力。

4、组织形式过于单调

“沙龙”活动最主要的特点是营造一种比较宽松的氛围,与会者可以尽情表述自己的思想。在教育沙龙活动开展之初,教育行政手段的推进是十分必要的。沙龙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主题、活动的组织都应该有详细的指导与规划。笔者参加的教师沙龙活动大都在各单位的小会议室内举行。内置圆桌,室内可容二三十个人或更多,与会者环桌而坐。有的时候活动主持人是行政领导,有较长的开场白,事先指定的中心发言人讲得大而空而长,与会者感觉在开会或听报告,影响了部分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当教师沙龙活动开展一段时间,沙龙活动组织逐渐成熟时,应适当探索新的组织活动形式,努力营造宽松与自由的氛围,使大家畅所欲言。如,可以适当变换活动地点。名师工作室一般只有十人左右,活动地点可以是会议室,也可以是校园里的某个亭子,也可以是公园里的某个角落,也可以是校外教学活动基地。活动时可站,可坐,随意些。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闲适的气氛更容易使人们畅所欲言,深度交流。

三、建议

1、教育沙龙与教师沙龙并重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与社会密切相连,应该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理解。因此,教育沙龙活动的参与面也应该是宽泛的。不仅有教师,也应该有家长、学生,还要有多层面的社会成员。剖析教育现状,破解教育困境,不仅需要从教育者的视角看教育,还应该允许第三只眼、第四只眼、第N只眼看教育,兼容并蓄。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办学生喜欢的教育,家长满意的教育,社会需要的教育。中央电视台也举办过这样的教育沙龙活动,可惜只是偶尔为之。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应引导大家举办多种多种形式的教育沙龙活动,而不仅仅是教师沙龙活动。

2、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与支持 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与调整等重大问题的贯彻与执行光靠行政性会议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教师沙龙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有关专家拟定系统性的教育话题,对教师沙龙活动进行宏观设计,引领教育工作者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与探讨,使教师们通过这些话题拓展眼界,使教育教学改革纵深发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课堂教学模式创建系列话题;学业评价方式系列话题;学生规范养成教育系列话题;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话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话题等等。还可以引导大家对优秀沙龙活动认真总结分析,形成文本材料,甚至编辑视频资料,组织老师观摩,以提高教师沙龙活动的有效性。沙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内需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3、加强对教育沙龙活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

任何教育活动只有在理论的引领下才能健康、快速地成长。目前的教师沙龙活动作为教育发展的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到教育科研的范畴。比如,教育沙龙的话题设计、教育沙龙组织形式高效化研究、教师有效参与教育沙龙的方式方法、教育沙龙交流成果的汇集与交流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牵线搭桥,鼓励师范学校与教科研机构的学者、专家积极参与中小学、幼儿园等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沙龙活动。运用他们系统的、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解读目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科学办法,使中小学一线教师少走弯路。另一方面也促使教育理论研究者走出纯粹的理论研究,使理论与实践实现无缝对接。

4、丰富沙龙活动形式,使沙龙成为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QQ等成为教师交流的重要的形式。比如,校园内兴起了班主任群、年级教师群、教研组群,班级学生家长群、同学群等。教师们在QQ群里讨论问题、互传资料非常便捷。有的群很活跃,比如常州市地理教师团队群,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地理教师交流平台,其中既有教授级、特级教师,又有新走进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几乎囊括了全市所有的地理老师,谁有问题发帖后都有热情回应,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与全天候的学术交流。既有利于名优熟教师的经验总结与推广,又有力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推荐第9篇:公交车乘车文明的观察与思考

哥哥姐姐些帮下我把这个大学思修课题课题做了。本人十分感谢。记到快点发回我的邮箱哦2013/4/16公交车乘车文明的观察与思考

1你出门的时候经常坐公交车吗?

A 是B不是C偶尔

2.坐公交车时你是按顺序排队上车吗?

A’不是B是C偶尔D其它

3当你发现身边的有人插队乘车时你会怎么做

A上前制止B当作没有看见C很不愿生气,但是不愿意管D告诉驾驶员E其它 4在车上遇到老弱病残时你和车上的人经常会怎么办

A我主动让座B周围偶尔见有人让座C大家都不愿意让座D其它,

5发现车上有小偷时,你会怎么办?

A马上上前揭发B而不见C告诉驾驶员D悄悄告诉被偷着E其它

6当你乘坐公交车时你经常吐痰吗?

A从不B偶尔C随便,想吐就吐D其它

7你对公交车上乘客不允许抽烟有何看法?

A抽烟是各人喜好,公交车公司没有权利管理B支持C随便D反感

8你对公交车超载有何看法?

A不支持,这很危险B没有想过C 随便,只要乘客愿意D其它

9你认为对乘车文明还需要加强那些方面的努力?

A大力宣传B制定更加严格的乘车条例C其它

10你身边的人们是否文明乘车?

A 是B不是C偶尔D不知道E其它

11.对于乘车时,不同路段的车价格不一样。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A合理B 不合理C价格不是很好,应该统一价格D其它

12当你乘车时需要1.7或者1.2时候自己身上没有,只有乘车卡但是不能刷,此时你不得不支付2元或者5元,你认为公交车公司这样合理吗?

A合理B不合理C这是间接敲诈D其它

13对12题中的情况你有何意见

A应该降低为一个整数价格B应该升为一个整数价格C不变D建立刷卡设置E其它 14对于坐公交车 你觉得拥挤吗?

A是B不是C其它

15你认为司机的驾驶技术影响交通秩序和乘客的心情吗?

A是B否

16对于车上一些年龄大的人站在你面前倚老卖老时,目的就是博取你的同情心,让你把座位让给他,你会怎么办?

A主动让座B装作没有看见C其它

17对于你自己了一小时才等到的座位,还有一小时才到达的目的地,此时在你面前出现一个老头子时,你会怎么做?

A直接让座B不让座C与他一起坐D其它

18对于公交车不按照原来路线行驶你有何看法?

A没有意见B反感C其它

19你对于乘车时的时间观是怎么样的?

A漠不关心B特别关心时间效率C其它

推荐第10篇: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的观察与思考

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的观察与思考

首先,我是一名启明星教师,来到这个地方工作和生活了已有一年时间。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在与城里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比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村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同时也渐渐了解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层面。

其次,有必要对我所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做一个简介,必竟地域产生文化。本文所说的农村教师仅指我所了解的丹江口部分乡镇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我所在的地区是湖北丹江口市凉水河镇。这里地处鄂西北山区,经济还不够发达,城镇建设还很落后。但它与丹江口城区毗邻,距离丹江城区只有40分钟的车程,号称“丹江口市后花园”。

在我的观察和了解中,我们这里的教师生存状态具有以下特点:

一、工作状态

1、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时间长。我们凉水河镇小现有在校学生419人,教职工46人,是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按师生比例来看,这里比我原在的城区学校要低得多,应该是工作轻松。可偏偏是教师工作更加繁重。原因有二:一是部分教师不能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转岗后勤服务工作;就我们镇小来说,改行做食堂炊事和管理人员及门卫的教师就有6个人,占了教职工总数的近七分之一。这里面有个账,我们不得不算。国家相当于是用了一个教师的钱,请了一个临时工,资源造成浪费。二是由于是寄宿制学校,额外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学校白天和城里的学校一样要上七节课,而晚上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事故,每天还要上两节晚自习。对学生的生活管理也要耗费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农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所担负的责任比起城里教师来又多出了许多。正常状况下,还没有什么。特别是学生生病,生活中出现其他问题,会大量占用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之,现在部分农村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认识和关注程度不够,就使得农村教师工作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比如,有一次我班上的一名学生夜晚开始发烧。我把他带到医院就诊后给他家长打电话,要求他们把孩子接回家治疗。结果家长态度非常糟糕,说:“孩子交到学校就由你们教师负责,我们都没有时间管他”。无可奈何呀,我除了要给他垫付医疗费外,还得花去许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的病情。谁叫咱是人民教师哩。农村教师的工作时间不是按上下班时间来计算的。从学生起床到学生就寝,这才是农村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

2、教师结构不合理。在教师资源分配上,教育局本着是先照应城区后考虑农村的原则进行的。所以农村教师中体、音、美、科学等学科教师奇缺。另外,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老龄化问题要严重于城区。原因很明显,在教师合理流动的政策下,许多年轻有能力的教师都纷纷调入城区。而在不增加新人的原则下,农村教师又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如此以来,学校管理者,就把工作重任倾向化地加载在了那些能力相对棒的年轻教师身上。去年省里和市里共同招聘进了部分年轻教师,给学校带来一缕曙光。但,他们在短时间内又难以形成教育教学骨干。没有一个稳定成熟的教师队伍,想要形成教育合力是很难的。所以农村教师虽然又苦又累,却仍然阻挡不了部分学生流入城区的势头。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不集中,不利于短期内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提高教育质量。凉水河镇现有完全小学一所,教学点三个。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不得不兵分三路。教师的分配成为中心学校的一大难题。能长年坚守于教学点的教师,是原来民办教师转正人员。他们的家就在当地。这样的教师我不想说三道四。这里有一个典型例子。就在教学点上有一位教师,5年时间没去过丹江城里。看到早已建成的南水北调施工大桥后竟然发出这样的感慨:“哟,丹江啥时候修了这个桥哟。”更有趣的是他的工资几年都不动。倒不是他很有钱,而是他一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有一次他请一个同事,帮他取钱。同事见他工资册上有那么多钱,就未经允许取出两万还了自己在信用社的贷款。我听到这个笑话的时候,心里总是酸酸的,怎么也笑不出来。这样的教师与新时代有多大的差距,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杠秤。在教学点上,很难为教师队伍输入新鲜血液。现在中心学校采用的是轮岗交流的办法。笔者认为:轮岗交流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人是去了,心可否留得住。每到学年伊始,中心学校领导都要为轮岗交流人员绞尽脑汁,左右为难。在我市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中,我看到凉水河镇还要增加一所小学。笔者坚持认为:本来就十分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又要分流出去,实在算不上一种好的做法。教育均衡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地域上的分布均匀。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目前还是穷国,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4、教育教学研究成本高,教师业务技能提高缓慢。举个实例吧。一年来我们参加了全市大型教研活动四次。其中有一次是放在我们自己的学校举行,其余三次都在城区。城区教师“送课下乡”到了我们这里,热情招待,而我们进入城区无人问津。学校还要报销教师的差旅费。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放在城里举行,城里教师不出家门就可以享受优质教研活动。而农村教师呢?愿意出差参加教研活动的人不多,因为他们的差旅费标准本来就低,而且还迟迟得不到及时保销。在城区学校里,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大多都是从农村调入的。这个现象足以说明,并不是农村教师真的素质差,而是他们缺少参与和锻炼的机会。业务交流的平台难以搭建,客观上是地域原因造成,主观上难道就没有一定的人为原因。

5、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又是造成农村教育整体质量低下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教师把家安在了城区,而且还有很多教师的另一半本来就在城里工作。他们难以安心本镇的教育工作,只要有机会就会调入城里。天天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成为农村教师一辈子的奢望。如果能够大幅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相信也会有更多的人会舍去这点幸福安心于农村教育工作的。

6、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目前所有教室连个电扇都没有。一个办公室(其实是学生教室)里拥挤了十几个教师。(这一点城区倒也没好到哪去。)关键是冬天,办公室里根本没有什么取暖设备。办公条件,这两年虽有显著提高,但还是相对滞后。

二、生活状态

1、吃住条件简陋。正如前文所述,大多多教师都把家安在了城里,这里只是一个临时住所。一个人在这里生活只能因陋就简。况且,他们还没有时间去打理生活。住的房子70﹪人教师都是租住当地农户的,条件可想而知。我校有一位男性教师,租住的楼顶,房子里太热,晚上连觉都睡不好。想装空调又不能,一是房子是人家的,二是自己也没有那份闲钱。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住在学校周转房里,条件相对好多了。可喜的是在《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意见》中,已把农村学校周转房建设提到了日程上来了。我们学校的周转房已经开工,这将极大地改善学校教师住房问题。在吃的问题上,能否考虑建设教师食堂。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这个道理。如果这两样解决好了,将极大程度地改善农村教师基本生活状况。

2、许多教师缺乏精神追求,部分教师沉迷于酒桌或牌桌。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精神追求。业余时间没有什么爱好,沉迷于酒桌和牌桌的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除个人文化积淀的因素之外,应该还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比如,我很爱好二胡和唱歌。在这里,我几乎遇不到相同爱好的人。没有了交流也就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在城里,想要找人交流到处都是。所以兴趣爱好得以养成。在我原来的同事中,爱好比较广泛。有养花的、玩石的、弄文的、体育的„„应有尽有。这种显明对比,显然不能完全责怪于教师个人。其实在这两个教师群体中,有许多都是出自于同一个学校的同学。

3、农村教师的生活和经济压力相对较大。如前文所述,许多教师把家安在了城里。还有很多明明两口子都在农村工作,却把房子买在城里。如此以来,他们便是在农村挣钱,在城里消费。双重消费使得他们大多力不从心。在农村教师中老年人群中欠有外债的还有很多。

三、我的思考

1、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是关键目标。城乡差距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到根本上的消灭。而国家对教育质量却提出的是同一种标准。没有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发展。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最根本的还是在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在去年我省省招教师中工资水平就提高到了每人年薪3.5万,并且明确规定20年内不得调动。这比现职其他教师平均高出了1万多。我们不可能阻止农村教师去城里消费,他们也有权利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但为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就只能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2、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状况是当务之急。在改善农村教师生活待遇方面,我省已经有了很好的做法。借助现在国家农村城镇化政策的春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在均衡教育资源和改善工作状态方面,也许还有一定的路要走。但是我们都有理由相信明天会更好。

3、建立农村教师业务交流机制,创设交流平台,是现阶段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我们丹江口市的协作区成立已有几年的历史。名堂是有了,但在制度建设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真正的协作在哪里?我们的教研部门应该负起这个责任来。有计划地培养农村教师骨干,也必须形成制度化。

第11篇:《叶子的观察与思考》教学设计

《叶子的观察与思考》教学设计

濮阳市第八中学

朱丽红

教学目标:

1、观察叶子;

2、学会细致观察事物和从多个角度展开联想的方法。

3、体会只要留心观察、深入思考,自会品出生活的多彩,自会发现写作素材的丰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采一片叶子,事情很小,但体现了一个同学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这是叶子引发我的第一个思考。

今天我们来进行一节《叶子的观察与思考》的习作练习。

二、请你思考

1、请出示带来的树叶,进行观察、思考,并说一说:你是在什么时候,在哪儿,为什么采这片叶子?

这片叶子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吸引了你、感动了你?

2、出示课件:实物图片及例文借鉴:

(1)出示一片梧桐叶子,生观察,并出示例文:

这是一片不完整的法桐叶,它已经碎掉了一个角。在路边拾起它时,我想到了断臂的维纳斯,残缺也是一种美。

生读一读。 (2)出示一片柳树叶子,生观察,引导学生:你可能会想什么?并出示例文,生读一读。

(3)出示一片枫叶,及例文,生读一读。

这一面还很苍白,霜痕犹存,脚印斑斑。它一定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历了苦难;它也一定骄傲过,茁壮过。它老了,安然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这是一片沧桑的树叶,就像人的一生,我敬重它。

三、细心观察,品味叶子

1、说说你的叶子的形状色彩,要求:仔细看一看你的叶子的形 状、颜色等,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如(出示课件):叶子的叶脉很清晰,就像网一样密密交织着; 叶子就是通过这些叶脉、枝干、根从大地汲取营养的。它那么绿,犹如一个小小的水库,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叶子,这正是它四季长青的原因。

2、请调动你的嗅觉,好好闻一闻,说说你能闻到什么气味?要求:要鼓励展开想象,与其他的味道等进行比较,并想想它为什么会这么香。

3、侧耳倾听、讲讲声音:请听听叶的声音,放飞你们的想象。(1)叶子在不同的地方,将听到不同的声音。如在马路旁能听到汽车的喇叭声、人们的喧闹声;在校园里能听到同学们的歌声、欢笑声;在公园能听到小朋友的叫声、老年人的赞美声等。

(2)叶子能听到的不仅仅是欢快的、美妙的,还有凄惨、悲痛的声音。如在马路边的叶子因为被小朋友折了树枝而哭泣;在校园里的小草因为被小朋友们踩伤而哭泣等等。

4、细细品尝、议议味道

尝一尝它的味道,品一品叶的生活

四、范文引路

1、阅读补充文章《蚂蚁》,思考:哪些段落是作者观察的内容?

哪些是作者思考的内容?

2、总结:其实,作文源于我们生活中的一景一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深入思考,我们自会品出生活的五彩缤纷,会发现可以摄入作文的东西原来很多。

3、出示学生作品,生阅读。

秋天的树叶

在我眼里,秋天是大地和树叶聚会的节日。它们有的翩翩起舞,投向大地的怀抱,有的则漫天遨游,开始着自己惊险的航行。

一天,我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一个小公园,公园边是一个天然湖泊,园内有几盆独自开放的小花和好多棵大树。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香气,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这时,一片小巧的树叶从天而降,我连忙上前,伸出双手,接住了这可爱的小东西。我对着几棵大树的叶子做比较,想帮它找到自己的“家”。可找了半天,一无所获,我似乎失去了信心,这也许是个“孤儿”吧。我捧起这片可怜的叶子,仔细地端详着它,看上去像一把小扇子,有点儿像银杏叶,却不是。它还有一件很漂亮的大衣,你瞧,它红中透着黄,黄中透着红,仿佛穿着一件毛衣,好看极了!摸上去还滑滑的、凉丝丝的,好像连小蚂蚁都可以在上面滑冰。这是„„我闻到一股幽香,这是什么?我感到奇怪。

难道这香味是叶子散发的吗?我不敢相信我手中的叶子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可又不由自主地把它凑到鼻子跟前,天哪,真的是它!一片叶子竟也能散发出这么迷人的幽香,我感到惊讶不已。可这么香,难道„„

我一边想,一边向湖边的小树走去,太棒了!我帮它找到了“家”了!我高兴极了,可想到这可爱的小东西就要离我而去,又显得有些舍不得。可没办法,我知道它也需要“家”呀,我只好依依不舍地将它放在树杈中,虽然它已枯黄了,但至少它还能感到家的温暖。

我想:人们常常赞颂花的美丽,树的高大挺拔,小草的无私奉献,却从未看到叶子的魅力,可在我的心中,叶子也一样是最美的。

我爱树叶,更爱秋天的树叶。

五、习作

以树叶为写作内容,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学生作品一:

枫叶

濮阳市第八中学 贺颖

咦,远处那一大片红橙橙的是什么呀?我仔细一看才知是一棵棵枫树。瞧,那树里有红色的枫叶,黄色的枫叶,简直就像一个个火红的小精灵在黄色的海洋里快乐的玩耍;又像一个个红红的苹果挂在树上左右摇摆。

我走进枫树,只见满地都是红色和黄色的枫叶。我捡起一片红枫,比了比,比我的手掌要小一些,但颜色却很浓,红的像火一样。枫叶的形状像手掌一样,每一个”指头”上都有一根叶脉,直直的,有点突出。就像我们手上的纹路一样。

看着满地的枫叶,我情不自禁的躺了下去。“咔嚓”一声清脆的声音响了起来,原来是干枯的叶子发出的声音啊!不过,也挺舒服的。

我捡起一片枫叶,夹在书里。后来,这枫叶成了一片”枫书签”。 尽管秋天会离去,但我留下了秋天——枫叶;虽然我保不住秋天,但我有一个秋天的回忆——枫叶。

学生作品二:

一片梧桐树叶

濮阳市第八中学 袁亦心

远处的小树林闪着绿幽幽的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响绿叶,像是唱着一支动听的歌

一片梧桐树叶轻轻地飘到我的跟前,我爱怜地把它放在手中,仔细地观察起来。

阳光下,梧桐树叶显得格外扎眼,它是手掌形的,墨绿色的,像一只只绿色的大手在为人们指路。微风一吹,那“沙沙沙”的声音不绝于耳。梧桐树叶轻轻摇曳着它那娇小的身体,在枝头上翩翩起舞,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它有时也似一个坚强的卫士,在枝头上昂首挺立,不畏风吹雨打,让人心中受到一阵震撼。

阳光下的梧桐树叶是坚强的,而雨后的梧桐树叶则是柔美的。 在雨后,梧桐树叶显得那么青翠可爱。它就像洗了一场温水浴似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那墨绿的叶子在风雨中跳起了舞蹈,仿佛为自己这一身打扮高兴呢?有些叶子蜷缩在一起,就像小姑娘蓬松的裙儿,在雨后展现自己美丽的一面。有的叶子上还滚动着几颗水珠,远远望去,好像是绿翡翠上几颗晶莹的珍珠,真是美妙绝伦啊!

我喜欢梧桐树叶。

第12篇:对翻译公司的观察与思考

对翻译公司的观察与思考

一、首先说一段我对“好公司”这个概念的理解:我认为一般的公司给员工的是工资和基本福利,在好点的公司给员工的是工资福利和培训,再好点的公司给员工的是工资福利培训还有信任及情感。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司是员工的基础,只有公司好,员工才有战士般的信念去冲锋陷阵;同样员工好就是公司好,员工亦是公司的基础。

再说一段我对“好员工”的理解:好员工能够把危机变成良机、被老板信任,并信任老板、让老板爱上你,让老板离不开你、自我尊重与尊重公司、致力于终生学习、掌握重要的能力资本。

二、对翻译的理解: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这个过程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必须从源语言中译码含义,然后把信息重新编码成目标语言。所有的这两步都要求对语言语义学的知识以及对语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一个好的翻译,对于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来说,应该要能像是以母语使用者说或写得那般流畅,并要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三、对翻译竞争的看法:

国内翻译竞争主要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竞争者是承揽翻译业务但实际上并不具备翻译能力和经验的翻译公司或翻译机构,这类竞争者实际上并无专职译员,其承揽之翻译业务是通过兼职翻译人员来完成。其业务竞争的方式是通过低价格抢占市场,获取利润的方式是通过付给兼职译员极低的报酬来取得维持生存的毛利,此类翻译公司并无系统之品管流程,兼职译员队伍流动性也很大,由此导致此类翻译公司之译文品质极不稳定,其服务的客户也不稳定。这一类竞争者占目前翻译市场的大多数,他们是零散翻译件的承揽者。

第二类竞争者是由有教学及翻译经验的高校学者组成的带有学院性质之翻译公司或翻译社,其成员往往大多数是由退休或即将退休的教师组成,这些翻译组织凭借学术上的影响力承接很多带有学术性质的翻译项目和企业应用技术领域的翻译项目,这些翻译作业者有长期的翻译经验,他们擅长于文学、经济、社会学方面的翻译。但基于他们固守原有工作,或享受退休津贴,所以他们并不是以拓展市场作为其服务的主要目的,他们的作业方式,如手工作业、剪图作业、二次电脑输入等,较为传统,其翻译作业速度和效率比较低,这是他们不能批量承揽科技翻译的硬伤。

第三类竞争者是外资翻译公司,或合资翻译公司,他们的组成成员特别是译审和项目管理层往往具有海外留学的背景或跨国企业的工作经历,他们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也能运用一套比较适合翻译项目运作的翻译流程管理模式来保证他们的翻译服务品质,以比较西化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管理模式更容易被委托翻译业务的国际企业、客户所接受,国际企业及外事机构往往是他们翻译公司服务的主要客户。此类翻译公司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租用高档的写字楼,高薪聘请专职翻译人员,这使得他们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因此他们必须索取高于一般市场的价格来保证公司的运营,因此决定了他们只能是高层次翻译项目的承揽者,他们在翻译市场所拥有的份额因此会很有限。而当他们服务的客户一旦能找到同样翻译服务

质量且翻译服务价格又较低的专业性翻译公司时,他们的营业收入会急剧性的下降。个人认为上海奥蓝翻译有限公司属于此列。

第四类竞争者是新型的翻译公司,其组成成员常常是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外语类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等毕业生,他们有着较为扎实的翻译基本功,同时掌握着先进的翻译技术,他们具有极大的创业激情,并且努力开拓各种类型的翻译市场,同时,合理的价格和较优秀的翻译品质使得他们成为翻译市场的后起之秀。但这类公司往往没有充足的发展资金,且这类公司的组织机构往往不甚完善,管理层均是具有翻译功底的作业人员,这些人员往往不具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管理思路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作业流程控制程序。在整个翻译市场,这类公司的成长波动性极大,以北京为例,正式注册的翻译公司有近300家,这其中有50%的注册时间不超过2年的,而每年因各种原因被淘汰的数量占总数量的70%,这类公司因此很难成为大型和长期翻译项目的承接者。

四、关于奥蓝国内市场——摸着石头过河

邓小平语录

摸着石头过河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邓小平说提出的“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摸着石头过河”,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是改革开放3条经验——“猫论”、“摸论”、“不争论”中的其中一条。“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话语

摸着石头过河,是因为首先要认清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竞争者的被动地位,所以才更不能蛮干、瞎撞,而是在战略目标清楚后,实施中还需要用战术探明的一种尝试过程。首先确定了是想要过河,只是选择了一种摸着石头走的作法。当然过河的办法也许有很多种,可以走桥过,可以坐船过,也有的人干脆淌着水大步过。但是大多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离桥还有多远、船什么时候会来,如果非要硬等桥搭好、船已到时,再与千军万马抢过、抢坐,路看似好走,目的还真不一定能达到;而如果直接淌着水大步过,也不管它水深水浅,深一脚、浅一脚,过不过得了河完全取决于运气,那结果十有八九得被河水冲走。摸着石头过河首先是认识到自己市场角色后的一个策略性选择,其次是一个在实战中试探落脚点、搞实践 的方法,再次又是一种经过成本分析、大势分析后做出的一种适当手段。不是咱着急,实在是这河里随时都有水,你要是害怕就可能永远也落不下脚。但是同时也要切记“欲速则不达”,有目标、看长远都没错,但是若不看条件不看时机的一味求快、蛮干,成长、壮大、取胜的目标不成,倒真有可能被大水冲到爪哇国去。

关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要素:

1.实践——你不尝试,没人给你经验

2.原动力——毒一样的入迷

3.聚焦——早期的目标用来瞄准方向

4.士兵突击——挣扎,是自然界让你获得坚强的方式

5.细节——天使都在想象中,魔鬼都在细节里

6.心态——当不了孙子的人,这辈子没资格当爷

7.情商——说话让人喜欢,做事让人感动

8.小聪明——成不了精的狐狸

9.淡定——温顺的猫,就别说狗叫

10.心理例假——娴静如母猪照镜,行动若河马发疯

11.慢一点——走得越快,越容易摔

12.表达——傻子才用嘴说话

13.时间管理——不要混日子,小心日子把你给混了

14.靠谱——职场有目标,工作有策略

15.机会——把所有的工作都当成提拔你的机会

16.自我对话——陷入迷茫,要学会与自己交谈

17.规划——从五年后看现在的自己

18.我是谁——信念决定你是谁

19.他山之石

——《摸着石头过河》

五、翻译,一个永远成长的行业

做一个优秀的翻译,你需要不段地学习,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语言能力,也需要细心、学会各种电脑技能、学会排版、学会搜索、学会运用各种软件。哪怕从事翻译行业三十年了,你也无法说:够了,我不需要再成长了。翻译行业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会发现还有自己未知的领域。

做一个翻译,当客户对你的翻译水平表现出赞赏的时候,你会觉得心理上很满足。

翻译还是一个可以永不退休的行业,不管年纪多大,只要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你就可以一直从事这个行业。选择翻译行业,就是希望自己能一辈子工作。翻译就是一种乐趣、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对于一个拥有这么多优秀译者的上海奥蓝翻译有限公司来说,翻译业务的持续进入,直到内部超负荷需要扩大规模才能承受时,上海奥蓝翻译有限公司就已经开始慢慢在壮大了。

六、上海奥蓝翻译有限公司还需做什么?

1.如何完善奥蓝的福利体系,员工往往很容易就会得到幸福感,这取决于公司的福利行为。

2.如何留住努力培育出的上海奥蓝翻译有限公司员工。

员工就是一个企业的资本,当一个员工对自己在奥蓝的岗位知识很熟的时候,他就成为了奥蓝竞争力。但是目前翻译部和客户部人才流失略微严重。经常性的发生,员工刚成长起来就离职的事情。公司在此过程中难免受到创伤。

3.在维持现领域的前提下是否需寻求新的领域去开拓?

新领域的方向:专业提供口译、同声传译及同传设备租赁和无线导览租赁服务等业务,各大经济论坛的参与与服务也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中国翻译行业现状与发展》

【作者:奥蓝翻译;出自于:】

《陈云文选》

【作者:陈云;书号:7-01-002190-2;出版时间:1995-05;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翻译论文》

【作者:徐驰;出自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摸着石头过河》

【作者:杨石头;书号:9787301162453;出版时间:2012-10;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3篇:课堂观察之思考

课堂观察之思考[转载]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评课、磨课和议课,评课、磨课和议课的目的是什么呢?从词义上,评是什么呢?是评价、评定、评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磨是什么呢?在“如琢如磨”中,“玉不琢,不成器”,琢是成型的加工,磨是使其光滑、圆润的加工;磨课是对已经成型的课进行打磨和加工,使其更加精美。议是议论,是对话,是讨论,议课是讨论和发现课堂中各个环节、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探讨课堂教学种种可能,从而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改进课堂。从适用对象上,评课基于判定,目的在于分辨差别,判定等第,并把结论用于教学和教师奖惩。磨课主要指向课堂改进,它是参与者围绕已经上过的课进行琢磨,目的是帮助授课者再上这一课,使这一节更加完美,以用于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的展示和竞赛为多。可以说,磨课是参与者为授课老师提供一种方法,议课是参与者为自己上课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拿来交流、讨论和分享。从实际用途看,议课则更适合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评课、磨课和议课都必须在观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通过观课,营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呢?

一、观察课堂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

首先明确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学生,观察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学生是否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核心因素。教师,观察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否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性质这个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的客体,明白学科性表现在哪里?。课堂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也就是听这节课的整体感受。

二、观察课堂的演员──学生

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有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语言、思想、情感、审美等素养有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课堂所组织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是否都是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的,学生通过活动是否获得了新的感悟体验或新的收获。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观察统计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广度,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否能达到全员参与,也就是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率达到百分比是多少,个人展示的次数是否适度。如,语文课堂上最好是全体学生自由大胆地读,少个别精彩的读。整体的提高,靠的是大多数都在读。重在引领朗读一般的学生,促进提升。优等生的朗读,重在示范,要控制展示的次数。课堂写的练习,最好,课堂的安静,会引导学生都在动笔,静静的思考,容易做到全员参与,再加上老师的巡视督导。课堂上的写,最能调动学生的广泛参与。

二是观察统计学生课堂上参与的深度,要观察课堂上是否有学生思维的空间。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提出问题后3-6秒就让学生回答问题,有得甚至不到3秒,从中反映出要么教师的问题没有很大的思考价值,要么就是教师以个别学生的思考代替了其余学生的思考,大部分学生在接受者他人的答案。要观察师生、生生之间是否有思维的碰撞的火花,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例如学生读得深不深,关键是教师研读文本深不深,读得透不透。教师对文本的把握有深度,会引领学生读的有深度。方法:用矛盾促进思维。为什么写了这个内容?不写行吗?为什么不写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这样表达不那样表达?

三是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是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能否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获得收获、启迪。

四是观察学生的情感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调控学习情绪。学生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五是观察学生的反馈状态: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所以课堂上教师要使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观察统计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为观后交流提供更充分的材料和依据。

三、观察课堂的导演──教师

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是否厚实,教学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能否独立处理教材、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自身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能力。一句话:教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否了然于胸。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是调控能力:观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有效措施,能否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寻求应对策略,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3)教学策略:观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爱学、会学、善学。观察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是否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是否放手让学生去做,等等;观课时要关注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使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观察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及时给予有价值的反馈,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反思提高的作用。

三是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典型而适合学生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四、分析课堂的剧本──课程性质

教师是否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材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的?为了达成目标怎样处理教材?设计了哪些教学环节?采用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怎样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我们的语文课,课堂上就是要有“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就是要上出语文味。

五、分析课堂的感受──课堂文化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我认为的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从文化的角度上,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接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心灵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

总之,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堂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是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而运转的。

第14篇:对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观察与思考

对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观察与思考

2013年04月12日04:04人民网-人民日报

刘晓明

2008年9月,以美国雷曼兄弟倒台为标志,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近五年过去,这场危机非但没有结束,反而从金融、经济问题蔓延到政治、社会领域,“急症”转成“顽症”,使西方陷入全方位困境。

一、西方资本主义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经济发展“失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金融和债务危机所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手段,迄今效果都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几个结构性“陷阱”使然:一是金融陷阱。近年来,西方国家金融领域过度膨胀,金融业以高于实体经济增长率数倍的速度扩张,积聚了空前风险。以英国为例,工业在英经济中的比例仅约21%,以金融为主导的服务业产值则超过70%。产业空心化削弱了西方国家应对危机、实现增长的能力。无度扩张的金融产品集聚大量“泡沫”,最终破裂。二是债务陷阱。西方长期以来养成超前消费、借债度日的习惯,导致债务负担积重难返。据统计,发达国家债务占GDP平均比例截至2012年已达110%,是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为应对债务危机采取的紧缩措施,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民众不满上升,危及政府执政地位,使西方各国政府骑虎难下。三是福利陷阱。长期以来,西方把福利制度作为安抚中下层百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号称“从摇篮到坟墓”,福利只高不低、只上不下,财政不堪重负。在福利制度最发达的英国,一些中下层民众拿的救济甚至比正常工作收入还高,因而失去了工作意愿和动力。在非危机状态下,高支出、粗放型的福利模式尚可维系,一旦经济出了问题,便立刻成为难以承受之重。但过惯了舒服日子的西方民众都不愿面对突然要勒紧腰带的现实。能否跳出“福利陷阱”,是未来西方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政治体制“失灵”。一是西式选举难以选贤。西方选举制度对政治人物的成长和发展,不是能力导向,而是做秀导向,谁能提出漂亮、响亮的口号,博得选民好感,谁就能上台执政。这种选举制度选出的领导人,往往缺乏实际执政经验,“胜选”而不“胜任”,能说而不能干,政客多而政治家少。其二,政党利益凌驾国家利益。金融危机期间,不少西方国家上演“党锢之祸”。政党私利凌驾国家利益,给经济和民生造成严重损害。众所周知的美国两党“债务上限”之争,一度险些使美联邦政府关门歇业。美国网络时政杂志《调色板》的主编韦斯伯格说的一番话颇能反映西方人士的忧虑:两党再这样闹下去,美将“选择自我毁灭”,短期代价是经济持续衰退,长期代价就是超级大国加快衰落,并拖累整个西方的命运。其三,“民主陷阱”阻碍国家治理。表现为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或非理性的民意裹挟、绑架社会公益,使危机治理寸步难行。例如英国政府计划修建高速铁路,既改善基础设施、又提振经济。但由于少数铁路沿线居民极力阻挠,导致项目一拖再拖,最后推到要2017年动工、2032年建成,成为一项“可望不可即”工程。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最近就“民主制度的未来”召开研讨会,结论是今天的西式民主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民主选举“游戏化”,民主运作“资本化”,民主决策“短视化”。这就是民主形式、程序大于实质和内容,阻碍了国家治理。

(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首先是社会极端思潮抬头。西方主流社会近年在贸易、移民、宗教等问题上保守倾向上升。一些欧洲国家出现右翼政党“登堂入室”的势头。譬如英国极右翼的不列颠民族党首次获得欧洲议会议席。希腊极右翼的“金色黎明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大量议席。这些右翼势力甚至公开采取暴力手段,恐吓、打击外来移民。其次是社会流动性退化。主要是贫富分化加重,中产阶层萎缩,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健康流动“凝固化”。今天英国1%最富有的人口,人均资产是10%最贫困人口的300倍。上世纪70年代,1%最富有美国人掌握全美国民收入8%,到2007年,这1%已经掌握了全美24%的财富,越来越多中产阶级滑向贫困线。美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惊呼“美国梦已不再”。他尖锐指出,当今美国的社会流动、国民收入和社会资源分配处于建国200多年来“最差时期”。第三是社会矛盾激化。主要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增多。2011年在发达国家风起云涌的“占领运动”就是最佳例证,西方主要的一线城市均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占领运动”的实质就是西方普通民众看不到希望,要抗争求变。此外,美、英、法甚至个别北欧国家还发生多起震惊世界的严重暴力、枪击或大规模骚乱事件,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表现。在社会问题淤积难解的背景下,这类群体性和恶性事件未来在西方可能层出不穷。

(四)思想道德“失范”。一是政治精英道德水平下滑。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议会“报销门”事件。不少议员利用职务之便用公款为个人开销埋单,大到住房按揭,小到厕纸。涉案议员之多、职位之高在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史上实为罕见。二是大企业商业道德失准。最突出的就是所谓“利率门”事件。英第二大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等多家国际商业银行被查出人为操纵“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谋取暴利。这种操控行为长期得到监管方默许,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三是社会精英道德问题多发。去年曝出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主持人吉米·萨维尔40多年对300多人实施性侵犯案,可谓一颗“重磅炸弹”,对一向以“新闻道德卫士”自居的BBC和标榜“绅士风度”的英国社会造成沉重打击。上述这些丑闻涉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官德、商德、公德,它们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受到深刻侵蚀,也暴露了资本主义“权力制衡”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其后果,就是动摇了民众对资本主义政治权力、商业权力、话语权力等社会主流力量的信任。

二、如何看待困境中的西方资本主义

应从“两点论”出发,辩证科学地观察西方资本主义。

一方面,危机和困境确实对西方造成较大打击。据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克鲁格估算,仅在2007年底金融危机小规模出现、到2009年初危机全面展开的时间内,美经济损失即高达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美财富总量的1/4。英国则在讨论是否将经历“失去的十年”。总的看,由于危机导致的问题和困境很难迅速、彻底解决,西方可能会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继续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对发达经济体和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还会持续显现。

另一方面,西方仍具备较强实力,生产力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从核心生产力、核心硬实力、核心软实力等角度看,尽管受到严重冲击,但西方的整体优势仍然比较明显。美欧日三方的GDP仍占全球经济总产出的60%以上。西方仍主导现代科学前沿,在军事安全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并总体把持着国际规则和话语权。“西方衰落”恐怕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然,面对危机,西方国家也在进行反思,并抓紧调整和改革。主要是几方面:一是推进制度改革。如欧洲把货币联盟进一步推向财政联盟,试图通过建立统一财政纪律化解债务危机的根源,同时向建立政治联盟迈出重要一步。美欧均着力改造金融业,改革税收和福利制度。欧洲通过法律

对银行高管的奖金实行“封顶”。英国为整顿丑闻缠身的新闻业,破天荒地设立新闻监管机构,结束了其长期自诩的“新闻自由”历史。二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台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政策,在人工智能、医疗科技、信息通信、3D打印、清洁能源等领域加大投入。美、加等国在页岩气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美欧准备启动“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提振经济发展。三是从战略上调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内顾倾向明显上升,关注重点逐渐转向国内。特别是由于实力受损,西方被迫重算“经济账”,把投入进一步向经济和民生领域转移。未来10年,美军事开支将削减8000亿美元,英五年内军事投入将减少8%,欧洲其他国家防务投入也一再下降。

三、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启示

启示之一:看到我们的道路优势,坚持道路自信。不论是推进改革开放,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了自身的有效性、科学性,得到包括越来越多西方有识之士在内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去年以来,西方理论界围绕中国道路展开了一场争鸣。两名美国著名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的阿西莫戈鲁和哈佛大学的罗宾逊出版的《为什么国家会失败》一书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争议。该书认为,不采取西式民主制度的国家最终将走向治理失败,因此中国道路不可持续,最终会被证明是一次“短命”的发展实践。西方其他学者对这种观点表达了强烈质疑。英国《金融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拉赫曼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在30多年间使全球数亿人脱贫、实现了长达一两代人的高速增长,对中国道路如此草率地“判决”已不可能再说服西方民众。如果继续这样罔顾事实,西方将陷入一场自欺欺人的思想危机。最近,又有两位美国学者出版的《21世纪的优秀治理:走一条东西融合的中间道路》一书也受到广泛关注,该书明确提出,未来的国家和国际治理应当兼收东西方文明成果。西方有识之士对中国道路都日益看好,我们对自己的道路更应坚定自信。

启示之二:看到我们的理论优势,坚持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坚持并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相形之下,西方执政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陷入理论迷茫,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建设,每个政党上台后另搞一套,解决经济社会问题顾东望西,左右摇摆。英国《卫报》作了一个统计,称英国联合政府上台3年来先后进行了35次“U—turn”(政策大调头)。这说明西方国家执政党缺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思考,也谈不上把执政经验有意识地总结为理论方针、进行理论建设。西方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好、少折腾,必须坚持一套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否则就要走弯路。而立足中国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建设和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启示之三:看到我国制度优势,坚持制度自信。纵观西方资本主义的困境,再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战略自信。我们坚持和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被事实一再证明能够最大限度适应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特别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并有效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极化时代的复杂挑战。英国人经常感叹中国效率。他们常用北京首都机场建T3航站楼和伦敦希思罗机场建T5航站楼作比较,一个用了4年,一个用了整整20年。用英国《独立报》的话来说:“和中国速度相比,英国体制实在是太过僵硬”。连像《泰晤士报》这样老牌的西方主流大报,在今年年初的一篇社论中,也罕见地呼吁西方领导人学习中国的治理效率,克服西方制度弊端。

科学认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深入研究并准确地把握好这个问题,对服务我国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对内对外两方面工作做好,努力占领新的发展高地,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作者系中国驻英国大使)

(原标题:对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观察与思考)

第15篇:对农村盖楼房的观察与思考

对农村楼房建造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产业愈演愈烈。但不仅仅在城市中有大规模楼房重建的现象,农村里的楼房建造亦愈发广泛。农村楼房建造,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经济条件、社会风气的改变。同时通过分析农村楼房的建造,又可以反映出建造楼房的原因以及影响及产生的矛盾。

关键词:农村楼房建造经济条件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普遍提高。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上,表现出了十分强烈的愿望。但与此同时,农村建房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与矛盾,有些甚至成了上访等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主要诱因。就我来说,这两年每次回家都可以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以前的旧房被新盖的楼房取代。但在这貌似繁荣的景象下,反映的却不仅是新楼房建设应有的喜悦,而更多的是财力的挥霍,农民的怨声载道,农民与农民、农民与政府间矛盾的激化,以及土地分配与浪费问题。因此,农村楼房建设问题急需因其重视并予以研究。

一、农村建楼房的主要原因

农村楼房的大规模建设,存在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多方面原因。

1.当地政府的推动。近年来,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口号越喊越响亮,但也仅仅存在为数不多的试点。但不少县乡政府处于盲目跟从该政策或其他目的,私自对农村社区化建设进行鼓吹,并对农村住房用地进行规划建设,从而导致农村楼房建设的大规模出现。

2.农民收入的相对增加。农村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他们在挣取劳务收入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改善居住条件,这也是农村地区随处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楼房建设场面的原因之一。以前,农民对于楼房的建设是不敢想像的,因为他们的财力完全不能支持楼房的建设。而现在,虽然楼房的建设虽然依旧可以花掉农民多年的积蓄甚至需要借一部分外债,但农民大体可以支持楼房的建设了。并且在农村,农民一向把住房看的非常重视,认为有一栋稳定的楼房就等于有了根基,而其方面可以在有了楼房之后慢慢再来。

3.农村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严重。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生活质量普遍不高,没有人会想要建造楼房。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普遍相对富裕了起来,但农民间的差距也逐渐加大。比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进行楼房的建造,便引起了其他农民的攀比与盲从。在农村,有儿子的家庭都把儿子结婚看作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尤其实在结婚彩礼越来越重的今天。而房子作为彩礼的一部分,势必会受到农民的格外关注。我曾经问过问什么要盖楼房,他们的回答却令人吃惊, 他们说:“怎么能不盖楼房呢?不盖楼房去不了媳妇,现在娶媳妇第一条就是要有楼,没有楼没人会来的”。

二、楼房建设引发的问题及原因

楼房的建设引发的问题,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一方面,农村楼房建设确实改善了一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拉动了建材、装饰材料等市场消费,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另一方面,农村盲目大规模建造楼房所带来的负面的社会、环境影响要更加显著。

(一)主要问题

1.楼房并不适合农村的生产方式。农民主要从事的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就会有很多工具。现在很多农民都拥有来自己的农机。以前的庭院式住房,对于农民的外出劳作,在家休息,农具的存放以及谷物晾晒等都非常方便。而新盖的楼房普遍都是高楼层小庭院式,并不方便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

2.楼房用地浪费。农村的楼房并不是城市里单元式住房,而是一家一座,二到三层。这样的建筑方式以及每家的人口限制导致楼房的上层基本处于搁置状态,造成了楼房用地的浪费,也直接导致了农民经济的浪费。一些农民在建房方面进行攀比,不仅追求房屋的建筑高度,还盲目贪求房屋和院落的占地面积。不少农户建成新楼后没有拆除旧房,将其闲置或堆放杂物,有的则让老人\"坚守阵地\";还有一些人直接在村庄外围占用耕地建设新房,造成很大的土地资源浪费。

3.间接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楼房建设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其实是部分农民根本承担不起的。大部分楼房建成后都是直接入住,外表看着虽好,但其实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4.造成耕地的占用和浪费。新的楼房在建设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调节与老宅基地之间的用地关系,势必会占用一部分耕地,造成耕地的占用。老宅基地在拆掉旧宅后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耕种,且在建楼的过程中,产生的建材废料与污染,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

5.楼房质量问题。农村建楼房缺乏施工技术,当前农村建房施工基本上都是传统的“土砖瓦匠”,因此施工技术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许多新房建好不久就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隐患,建房过程中因施工技术不行或是劣质建材等原因,垮塌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建材质量问题,农民购买力相对薄弱,低价格是其首选,加上监管难度大,低价的劣质水泥、钢筋,特别是劣质装潢材料大多流入农村建材市场。刚出生的婴幼儿莫名其妙地吵夜哭闹,中老年人整天晕晕乎乎,这与劣质装潢材料散发的有毒物质不无关系,新楼建成非但无乔迁之喜,反而有人住之忧。

6.新房屋杂乱无章。由于新楼房建设并不是同批次完成,而是有一定指标数额,并且也不是所有农户都想建楼房,这便导致了好多旧房仍赖在新房建设用地上不走,新楼房难以建设等问题。还有一些农民不按规划建房,有的新建房屋横竖不齐,朝向不一,杂乱无章。有的农民在未纳入中心村和居民点规划的旧村庄进行建房。还有的在村内\"见缝插针\"随意建设,造成村内交通不便,排水不畅。

7.新楼房寿命普遍不长。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刚建好的新房子没住多久因新的规划调整就可能面临拆迁重建。许多拆迁房房龄不足十年,有的农户才搬进新房入住不久,有的楼房还未来得及装修,有的农户甚至是二次、三次拆迁,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8.导致农民之间的矛盾。在楼房建设的问题上,同意建设的农民与不同意建设的农民、抢到建楼指标与未抢到建楼指标的农民往往达不成一致,由此产生的矛盾非常激烈,甚至经常产生一些肢体上的冲突。

9.导致对政府的不满。随着国家对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农村建房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一方面农村建房需求强烈,而另一方面受用地指标限制,建房审批困难,造成不少地方违法违章建房层出不穷,“偷”建“抢”建,矛盾频发,不少农民对土地、规划、建设、城管等执法部门及基层干部产生抵触情绪,不和谐因素增多。

(二)存在原因

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群众法制观念十分淡薄。许多村民认为,建房用审批手续繁琐,时限较长,非法占地建房补交罚款、补办手续就可了事,大量的非法占用土地和非法买卖土地现象就随之发生。

2.农村土地政策与新村建设规划实施产生矛盾。现阶段农村实行的是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把承包地统筹安排用于新村建设,有的村民不愿意调整和置换,还有的村民则漫天要价,新村建设规划的启动实施困难。

3.新村建设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道路、供水、供电、沼气、通讯等配套设施不够健全,中心村、居民点对建房群众的吸引力不够强。

4.审批监管不。国土部门及乡镇监管职责没有严格划分和落实,加之监管力量较为薄弱,建房审批较为繁琐,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违法用地现象发生。基层干部责任意识不强,甚至有

的村组干部认为都是乡里乡亲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了,任其乱占乱建,放松了对农民建房的监督管理。

三、意见与建议

首先,要解决农民本身的问题。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让人们知道知识的力量,不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外表,通过创建文明生态村,引导农民树立新风。政府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民的需求,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同时,还要从政府政策方面解决。要科学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落实在规划编制上,既要科学,又要严肃。规划制定后,要严格按照规划指导和引导农民依法依规科学建房,合理布局。乡镇、村要对农村建房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结合土地整治,拆旧建新,保护耕地。

总结:农村楼房建设问题是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民生的重要问题之一。规范农村建房问题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疏堵结合,综合治理,进而推进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16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观察与思考(推荐)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物质前提,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集体和农民群众两个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村与村之间差异越来越明显。因此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Q市村级经济调查分析,对如何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一、管中窥豹:Q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障碍解读

2010年,Q市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有107个,占全市建制村的31.8%,其中有49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新增长到5万元以上,有38个“空壳村”集体经济无收入,发展形势比较严峻,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思想障碍:争先发展意识缺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逐渐地被大部分农村居民淡忘,不少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足:一是“过时”论。认为现在大气候是鼓励发展个私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二是“畏难”论。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发展集体经济办法不多,路子不宽,想搞也搞不好,连国有企业都通过改制卖光、破完,何况村级集体经济;三是“无用”论。认为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例较小,无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集体经济作用。此外,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以上这些思想认识使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抓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严重挫伤,再也不愿去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二)基础薄弱:发展底气先天不足

有不少集体经济薄弱村所处地理位臵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有的村对集体资产搞“一刀切”,强行拍卖、折抵,造成原有集体资产流失、积累减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已成为“无米之炊”。此外,部分农户长期拖欠以往的乡村统筹提留款,村里为了完成任务,拿现有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垫付,造成集体资产日渐减少,当村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时,有的村甚至办贷款交账,导致村集体背上债务包袱,繁重的债务使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政策环境:外围举措缺乏关怀

调查发现,一方面上级机关部门挂村、包户帮扶的力度不够,不少只是在逢年过节礼仪性慰问,没有实质举措,相关帮扶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导致多年过去了,被帮扶的村面貌如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基本上把精力集中到抓农村个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上,扶贫工作也着重在扶持农户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则缺乏扶持。另外,现阶段正处于机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过渡时期,一些部门应履行的职能没有及时到位,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考核监管形成了真空地带,一时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四)支出负担:投资建设难以兼容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公益性支出逐年增加,尽管上级在不断提高相关补助额度,但是需要村集体负担的费用明显逐年增多,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村级道路维护、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水利防汛基础建设、新农村配套设施建设等等都要需要村集体承担一部分费用,甚至是绝大部分费用,大量本该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的项目资金被占用。另外,一些非生产性支出如报刊费、招待费、贫困户补助费用等也是居高不下,造成村级集体经济负担过重。

二、基本思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原则设计

在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立足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进一步解放思想,敢破难题,理清思路,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发展路子,具体应做到“三个结合”:

(一)因地制宜:把发展集体经济与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

全市各村在交通区位、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以及农民素质等方面情况不一,因此,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时,不能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而必须充分立足当地实际,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充分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二)建管并重:把发展集体经济与加强财源管理相结合

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时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积极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开展资本经营,发展社会化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和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完善积累机制,落实各项财务公开制度和监督机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积极清理化解历史债务,确保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双赢目标:把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个人增收相结合 农村经济发展,既要立足于富农户,又要立足于壮集体,两者不可偏废。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要致力于促进、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在服务村民中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凝聚村民的力量,调动村民积极参与和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村民在增加个人收入的同时也要自觉地参与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因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能够为村民个人发家致富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该市龙湾镇龙新村以每亩500元的补偿标准从农户手中集并土地1000亩,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龙新社区股份合作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创年产值500万元。

三、对策与措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举措的系统思考

(一)强化认识:树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就是延续血脉的新导向

当前,在国家财力有限和乡村客观困境的总体局面下,村级集体经济依旧是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主体,离开了集体经济的支撑,新农村建设便成空中楼阁。要在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只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才能解决办事难的问题,才能为群众兴办各种福利事业,提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一方面,要改变人们对集体经济所持的怀疑态度,就必须纠正“过时论”、“无需论”、“无用论”、“无路论”等错误认识,对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作出科学客观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由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一项见效慢的长期性、基础性任务,就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和短期行为,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谋划长远。

(二)路径探索:发挥区域优势、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新道路

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立足当地实际,找准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的发展路子,进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总结Q市集体经济发展得较好村的做法,并积极参考外地先进经验,笔者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借鉴:

1、土地开发型。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村级集体资产的重要部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走依法利用经营土地资源之路,对于地处城镇及郊区的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

二、三产业设施,或通过开展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增加集体收入;对农户无能力开发的承包地、林地等,村集体经济组织可采用反租承包或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所得收益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按一定比例分成,实现双赢。

2、资产盘活型。对村集体闲臵的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的学校等设施和村集体货币资产,采取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使村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

3、资源挖掘型。充分挖掘村域内的山、林、水、矿产、风景等自然资源潜力,由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它资金参股进行开发,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以增加村集体收入。

4、项目兴业型。积极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兴办企业,由企业独资或与其它企业合作搞项目开发,进行市场化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制度约束:健全增值保值的监管网络体系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对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

1、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特别是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要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承包到户的大田,也要按统一标准收取承包金。

2、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突破传统的实物形态为主的管理模式,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如新农村规划后的旧房用地及宅基地,是村集体一笔较大资产,要根据有关政策处理好,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此外,还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规定和完善非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在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适合适当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以增加集体收益。

3、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制度,完善财务公开与民主监督;同时,要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工作,把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使其健康发展。

(四)组织保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要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农村工作的关键在于班子问题,要增强班子战斗力,重点选好致富路上的领头雁,选好一个人带好一个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纪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还须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

2、加强对骨干成员的教育和培养。加强思想教育,更新观念,明确村级班子新时期工作职责,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通过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等形式,提高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质,并在生产中运用。

3、进一步完善激励调度机制。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乡镇、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形成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氛围。要制定能充分发挥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激励制度,完善对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充分调动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17篇:行政不作为案件的实证观察与理性思考

行政不作为案件的实证观察与理性思考 ——以T县法院行政审判实践为主要分析背

作者: 丁国兴 贾莉 发布时间: 2011-04-21 09:46:04

我认为——法官最好是将他们的工作理解为:在每一案件中努力获得特定境况中最合乎情理的结果,这些特定的境况包括了,但又不限于案件事实、法律学说、先例以及诸如遵循先例这样的法治美德。——波斯纳[1]

一、引言

从信访部门了解的情况来看,每年信访部门接访件呈递增态势,来信来访主要是反映一些政府部门对有关问题不处理或久拖不决。因行政机关不作为而引发的“官民矛盾”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有人研究现实社会存在的行政不作为现象后称之为“官场腐败的另类形态”[2]。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途径获得确认违法、限期履行、责令赔偿的救济方式是一种制度设计,但制度设计的目的却远未达到。从调查来看,信访、行政复议和司法这三种救济途径,以司法救济最为明确,也最为不采用。信访则被认为是最直接,最有效,被公民采用最多的救济途径。这显然与法治国原则不符。行政不作为司法救济途径的弱化,影响着公民对司法权威的判断,深刻而复杂地影响着法治建设的进展。

二、观察与思考:对样本的系统观察与感性认知

(一)表象:行政不作为诉讼的三重困境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不作为案件呈现司法资源富余与案件数量少、案件数极少与“官民矛盾”量多、行政不作为主因纠纷民事途径救济等困境。

1.一重困境:行政司法资源富余与案件数量少。T县法院对行政审判庭的设置是三名审判员,一名书记员。这在T县所属的市基层法院人力资源配置中是常规配置。与民事审判庭一名法官年均办案50余件相比,这样的配置是富余的。 [3] 2.二重困境:案件数极少与“官民矛盾”量多。人民法院存在行政不作为案件数量极少,类型单一的特点,这与当前“官民矛盾”量多的现状并不协调。T县2000年至2009年的司法统计表明,T县10年共受理行政案件49件,其中行政不作为案件4件,且均为课以义务之诉,其中怠为处分之诉1 件,拒绝申请之诉3件。 3.三重困境:行政不作为主因纠纷民事途径救济。人民法院存在一类数量不少的特殊民事案件,即当事人以民事纠纷起诉,但原本通过行政不作为诉讼能解决核心矛盾并最终化解当事人之间纠纷的民事案件。调查表明,因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行政不作为引发的民事纠纷主要表现为相邻纠纷、不动产买卖纠纷等[4]。这些民事案件较行政不作为案件,呈现数量多,类型多样,难以调解,判决难以案结事了等特点。

(二)个案:积极履行法定职责的推进剂

个案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但总能反映出一些问题,提供分析和思考的细节。导入个案。

【案例一】李某诉T县公安局不履行法定职责一案。(怠为处分之诉)2001年7月8日晚,城镇分局警察黄某在值班时接到李某良报警电话,得知郑某要用炸药炸死女学生李某珍。黄某向值班副局长洪某作了汇报,洪某指示黄某找一下郑某。第二天清晨,李某珍被郑某抱住,并引爆炸药,二人一同身亡。

【案例二】王某诉T县交通局拒不办理车辆过户手续一案。(拒绝申请之诉)王某将自用小车卖给刘某,在交通局办理车辆过户手续时,因王某与办事人员发生争吵,办事人员拒绝受理。

【案例三】贺某起诉黄某财产损害赔偿,黄某起诉贺某相邻纠纷两案。[5]在黄某住宅(四层楼房)一侧,贺某新建四层砖混结构楼房。两橦楼房虽均为四层,但贺某楼顶屋檐高出黄某顶楼一米,挑出屋檐有部分正好压于黄某楼房上空。[6]贺某入住新房后,贺黄因屋檐滴水、采光等多次发生争执。黄某趁贺某家无人之际,走上顶楼敲掉贺某部分屋檐。

案例一的焦点问题是,公安机关提出“公民未请求履行保护人身安全”的理由是否可构成“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抗辩。《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第二条、第六条、第二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对公民的报警案件有及时进行查处,履行制止和侦查犯罪活动的职责。李某及T县公安局对2001年7月8日晚城镇分局警察黄某在值班时接到李某良报警电话的报警登记表均无异议。法院认为,“造成李某珍死亡的结果,直接原因是郑某的犯罪行为,但是T县公安局的不作为行为,与该结果的产生也具有因果关系。”[7]最后,法院判决支持了李某要求T县公安局负赔偿责任的请求。

案例二的焦点问题是,王某是否向T县交通局申请办理车辆过户手续。王某没法向法庭举证。法官进行庭外协调,王某到T县交通局重新申请,经该局审核合格,在当天办理了车辆过户。王某撤诉。

案例三中的两个民事案件均久调不成。[8]贺黄两家诉讼期间一直不和,常常吵架,托人找法官说情,到人大、政府、政协等信访。承办法官召集双方多次调解,均因贺某认为自己办理了合法的建房手续,不愿进行房屋屋檐改造及自行承担费用,无法达成调解协议。法官注意到两楼间距与国家标准相差巨大[9],意识到行政主管部门接受贺某建房申请没有尽到审核义务,就找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了解情况,发现贺某曾通过私人关系要求行政部门简化程序、快速办理。法官要求该行政主管门派人协助调解。最后,黄、贺达成由贺某在一个月内改造房屋屋檐为船沿式的调解协议。

结合两个行政案例和因一个行政不作为主因引起的两个民事纠纷案件,法律关系明确,法律适用不存在困难,案件结果表明:行政不作为案件的审理对于依法行政、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有促进作用。

(三)分析:困境的形成

比较案例

一、二,虽同为课以义务之诉,但存在以下不同:1.原告证明被告“不作为”的难度不一样。案例一的原告证明被告“不作为”的难度降低为只要证明报警事实,被告接警后的处置,则由被告举证;而案例二中的原告无法证明自己的“申请”行为。2.案件处理对法官司法能力的要求不一样。案例一中法官从事的法的续造是“单纯的法律解释”[10],而案例二中法官的主动协调体现了对司法为民原则的具体落实(减轻当事人诉累),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积极态度。前者是司法职业能力,后者是法官的司法理念。3.案件审结后的社会影响不一样。案例一因为有了人命而被社会公众重点关注,公安机关在结案后全面开展整顿活动,一段时间后群众评价其工作作风有很大改进,公安警察工作面貌转好。案例二中交通局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内部口头批评教育。以上不同,反映出合法性审查标准在行政不作为案件中的迟疑。从行政法的要求看,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标准具有形式主义倾向。行政不作为是“行为”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对行政不作为的审查与行政行为直接审查合法性不同,先审查——被告是否适格?原告申请是否符合实体法定条件。对于原告而言,要证明行政不作为有较大难度,因畏惧举证难而放弃司法救济,转而信访、省访、京访、缠访的现象普遍存在。

案例三的两件民事纠纷无论如何判决,均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因为矛盾的根源在于建房审批时没有对两楼楼距作出要求,贺某屋檐压黄某屋顶上空“一头”是主要矛盾,财物损害赔偿、(采光)相邻纠纷只是次要矛盾。处于纠纷中的当事人,只是习惯于“谁侵害我的权利,我找谁”的思维,于是双方对掐。这两个案件在T县法院还好处理,分配案件时可由同一审判组织承办,这样有利于化解矛盾。小城镇基本是熟人社会,法官找城建局、土地局等行政管理部门了解情况也不难。但是即便如此,这两个民事纠纷使得本已很紧张的民事司法资源被浪费,案件调解期间当事人四处信访等行为更是对法院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公众不相信司法救济,就会加重对信访等其他途径的依赖。

三重困境的形成与辖区公众的诉讼能力、救济习惯、法院内部管理相关,究其根本原因:行政不作为审查标准较难把握,举证责任不明晰。因之,当事人“民告官”取证难,起诉难,胜诉难,转而寻求非司法救济途径。

三、实践与探索:行政不作为审判实务与理论的相互检验

(一)当前行政不作为及诉讼救济基础理论 在我国行政法学研究中,大致有六种关于行政不作为的定义:1.沉默说。“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维持现有的法律状态,或者不改变现有法律状态的行政行为,如不予答复和拒绝颁发许可证等。”[11]2.抑制说。“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对一定行为的抑制,即拒绝作出一定的行为。”[12]3.履行说。“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负有积极实施法定行政作为的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未履行的行政行为状态。”[13]4.逾期说。“行政不作为就是指行政主体负有作为的法定义务,并有作为的可能性而在程序上逾期作为的行为。”[14]5.消极说。指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申请,有法定履行职责和履行能力但没有履行的消极行为状态。6.实质说。指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申请,有法定履行职责和履行能力,启动了工作程序,但实质处理并未发生任何变更。

上述行政不作为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数学者这样定义,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负有具体法定作为义务,并且具有作为的可能性而在程序上逾期没有作为的行政作为。

行政不作为诉讼救济理论是与社会法治国原则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的进步,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给付行政和福利国家的理论发展起来。一个认识得到发展,负有法定职责的行政主体应当为公民提供行政给付,保障社会权的实现,切实增进社会福利,否则,公民有权利诉诸于法律,请求司法救济,督促行政主体积极作为。在英国和美国,行政法被理解为“控权法”,即控制、约束政府权力,规定为受到行政侵害的公民和组织提供救济的法。因此两国都有着相对成熟的行政救济理论,并在行政救济理论的体系中关注行政不作为。英国目前用于行政不作为的救济手段,主要有执行令、阻止令、宣告令和损害赔偿。美国也有类似的制度。日、法、德等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不作为诉讼制度,主要包括四类形式:确认诉讼,撤销诉讼,给付诉讼和形成诉讼。[15]可见,行政不作为诉讼救济制度的发展是社会管理法治化要求的必然。我国可以对其他国家的行政不作为诉讼救济制度进行学习和借鉴。

(二)当前行政不作为的司法审查

按较多学者意见,把行政不作为界定为“指行政主体负有具体法定作为义务,并且具有作为的可能性而在程序上逾期没有作为的行政作为”。[16]因之,理论上司法审查应是:行政不作为必须以法定的积极作为义务存在为前提要件,以行政主体具有作为的可能性为主观要件,以行政主体在程序上逾期不作为为客观要件。以案例二为例。理论上司法审查:前提条件是法定的作为义务,即交通局有法定的办理过户的义务;主观要件是交通局有办理过户的可能性;客观要件是交通局在程序上逾期不作为。此时,认定交通局在程序上逾期不作为有困难,因为逾期是相对期间而言,期间则有时间起点和终点,没有时间起点,司法审查将无法继续。

显然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司法审查似乎不是一回事。实务界对行政不作为的认知,表现在对行政不作为的司法审判遵循这样的逻辑:(1)行政主体是否有法定职责?有则继续,无则驳回。(2)是主动作为还是被动作为的法定职责?主动作为,则审查主动作为的触发条件是否满足,并继续(3)。被动作为,则审查行政相对人是否申请,并继续(4)。(3)解发条件满足,则审查行政不作为“不”合法性。不满足,驳回。(4)行政相对人已申请,审查行政不作为“不”合法性。未申请,驳回。(5)无论是否构成行政不作为,均综合全案考虑迳行裁决是否化解矛盾?是,裁决。不是,先协调后裁决。当然,这一审理逻辑并不是司法审查。实践的司法审查区别法定职责是否主动作为义务,属于被动作为义务则需要审查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如案例一李某良报警电话(公安局接警登记)是触发公安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事实条件,而无须当事人另行申请保护人身安全。相反,案例二中王某与他人的车辆买卖成交这一事实并不能触发交通局为其办理过户手续。王某只需证明自己曾申请办理过户手续,这一申请触发车辆过户程序的启动。没有这一申请,则法院可以裁决驳回。

综上,司法审查的相关理论应当予以完善。主动作为义务的法定职责将由一定事实条件触发,被动作为义务的法定职责将由一定客观条件触发。法定职责在被触发后才存在因其“不作为”而要求司法救济的可能。

(三)行政不作为案件的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法关于举证责任的一般规定是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但,法律对行政不作为案件举证责任没有单独作出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七条列举了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情形,“(一)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二)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三)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四)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根据这一规定,是否能判断行政不作为案件中原告的举证责任为:原告对“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及“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从李某诉T县公安局不履行法定职责一案来看,审判实践认为报警是向公安机关报告公民遇到危险,公安机关有保护公民人身安全的法定职责,无须另行提出“向公安机关请求保护人身安全的申请”;认为被诉行为包括“不作为”这一特殊的行为状态,即包括被诉的行政不作为行为。从王某诉T县交通局拒不办理车辆过户手续一案来看,由于王某无法举证证明其“申请的事实”,法院不能作出支持王某诉求的裁决。王某有办理车辆过户手续这一事实需要,与李某珍有保护人身安全这一事实需要,这两者对行政机关而言是相同的吗?显然不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相关规定,可以这样理解,警察在公民遇到人身危险时有主动保护的法定职责,并不以公民申请为要件,只要公民遇到人身危险这一事实为警察知晓,警察就要履行保护公民人身安全的法定职责。而交通局虽然有为公民办理车辆过户的法定职责,但即使明知公民有需要办理车辆过户的事实,在公民未申请的情况下,交通局并不能主动启动办理车辆过户的工作程序。案例二中,公民申请是行政主体作为的要件,即如果公民未申请,交通局“不作为”是合法的。

那么,被告在不作为案件中不负举证责任了吗?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是一般举证责任原则,对此应扩大解释。在不作为案件中,被告有证明自己不作为是合法的或者自己已作为的举证责任。案例一中,公安机关需要证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相关规定,已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及时进行查处,履行制止和侦查犯罪活动的职责。案例二中,交通局需要证明自己“不作为”是合法的。

综上,文中的行政不作为案例当事人的举证始终围绕两个问题:1.行政不作为行为是否存在?在依职权行政行为的案例一中,原告应提供证据证明被告知晓应主动作为的条件(情况)发生,被告应提供证据证明自己已作为的事实;在依申请行政行为的案例二中,原告应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曾向被告提出申请的事实。2.行政不作为行为是否合法?在依职权行政行为的案例一中,被告应提供证据证明当时的条件或情况不足以触发被告主动作出行政行为,不作为没有违反法律规定。在依申请行政行为的案例二中,被告应提供证据证明不作为行为是合法的。当事人无法完成上述举证时,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这种个案实践与有的学者的观点相近,如对行政不作为行为是否合法举证时,“如果被告举证不能则推定被告不作为违法”。[17] 当然,正如对行政不作为的定义有不同观点一样,对行政不作为的类型也有很多种观点。调查局限于现有案例,无法作出更多分析,也还不能在依职权行政行为及依申请行政行为外,找到其他行政行为。

四、问题与建议

行政不作为诉讼救济制度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救济范围、时效起算、举证责任、救济手段、损害赔偿。

1.救济范围。[18]大量行政管理中的不作为行为没有受到法律拘束,现行法律对行政不作为救济的范围规定过于狭窄,无法对所有的行政不作为给予应有的补救。[19]行政不作为的诉讼标的限于人身权、财产权的侵害,受保护的权益少。行政不作为诉讼的诉讼主体资格受到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法院只受理与行政不作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相关司法解释对当事人的起诉资格扩张到了相邻权人、竞争权人。如案例三,行政机关未真正审核就批准贺某建楼房,黄某作为相邻权人有权起诉。但这种扩张还很有限,有待于实践的更多发现。

2.时效起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1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诉权或者起诉期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超过2年。”法律及司法解释均没有单独对行政不作为的时效起算作出规定。对于依职权行政行为,行使职权的条件成就之日起至满30个工作日,可以作为时效起算点。对于依申请行政行为,当事人申请之日起至满30个工作日,可以作为时效起算点。行政不作为与当事人人身权、财产权损害有因果关系的,人身、财产损害确定之日,作为时效起算点。

3.举证责任。行政不作为的举证责任,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七条列举了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情形,“ (二)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这一规定与依申请行政行为的行政不作为案件相适应。法律对行政不作为举证责任的分配有缺陷。因为没有一致标准,审判实践的作法较为混乱。行政不作为可以有多种分类,从现有的调查看,如果将行政不作为分为依申请行政行为的不作为和依职权行政行为的不作为,其举证责任在不同阶段分配情况不同。在证明行政不作为行为是否存在的阶段,依职权行政行为的不作为案件,原告负提供证据证明被告知晓应主动作为的条件(情况)发生的责任,被告负提供证据证明自己已作为事实的责任;依申请行政行为的不作为案件,原告负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曾向被告提出申请的事实的责任。在证明行政不作为行为是否合法的阶段,依职权行政行为的不作为案件,被告负提供证据证明当时的条件或情况不足以触发被告主动作出行政行为,不作为没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责任。依申请行政行为的不作为案件,被告负提供证据证明不作为行为合法的责任。当事人无法完成上述举证时,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4.救济手段。我国当前对行政不作为案件的救济手段有:履行判决、确认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判决、赔偿判决。如案例一,法院将裁决确认公安局未履行法定职责,并赔偿行政相对人损失。但总体而言,行政机关如果尽力避免被当事人取得法律规定的证据,那么其怠于作为的行为难以被追究。对于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行为,有的国家发布“执行令”督促行政作为。对于应当停止作为而怠于停止的行为,也有“阻止令”。执行令与履行判决类似,但更为简单、高效。当事人向法庭申请“执行令”可以对救济此类情形。如案例二中的王某向法庭申请执行令,交通局收到法庭执行令后,仍不启动工作程序对王某办理车辆过户申请进行审核,则法庭可迳行裁决。现行法律规定中,法院的“合法性”审查标准,没有区分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作为。在审理行政不作为诉讼案件时,法院一般会避免对化解案件具体纠纷作出明确的裁决意见,通常是确认行政不作为及督促行政机关积极作出行政行为。

5.损害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明确规定,因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而导致相对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赔偿责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行政不作为导致相对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行政主体是否要承担赔偿责任,但对于公安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是否承担行政赔偿责任问题,最高院有一个批复。所以,案例一的赔偿不但适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

(一)、

(三)项,还适用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鉴于社会转型的社会矛盾复杂而多发的特性,对于行政不作为导致相对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更多个案,则只能依赖法官在个案审理中从事“法律内的法的续造”,甚至“超越法律的法的续造”[20]。

总之,人民法院审理行政不作为案件呈现司法资源富余与案件数量少、案件数极少与“官民矛盾”量多、行政不作为主因纠纷民事途径救济等困境,其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行政不作为司法救济效能。提高行政不作为司法救济效能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行政不作为诉讼救济制度和相关法律规定的完善。行政不作为诉讼救济制度和相关法律在救济范围、时效起算、举证责任、救济手段、损害赔偿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要靠立法来解决。二是行政不作为诉讼工作机制。人民法院在工作机制层面能够做到:(1)加强审理案件的力度,提高审判结果的社会影响。(2)引导部分因行政不作为引发的民事纠纷走行政救济途径,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为减少公民对信访救济的依赖和减少诉累,提高公民司法救济意识,建议:设置行政不作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先行政,后民事”救济程序,并建议形成司法解释意见。

五、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国家行政管理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会更多地表现为“官民矛盾”,对行政法学的研究将进一步升温,行政不作为问题的研究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期待着法学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乐于见到实践问题能够得到充分讨论和论证,但是我们也必须更客观地面对现状:一是法官行政审判素质的不足。并不是在高等学府读了几年行政法学专业,就能办好行政案件的。二是行政法学理论研究的“空中楼阁”之感。很多理论研究给人以面目相似,没有实际用途的印象。三是提高司法救济效应要在审判管理上着力。我们不能坐等“依法行政”,对于依法应当予以受理的行政案件及时处理,才能真正促进行政机关认请自己的职责。解决当事人“民告官,取证难,起诉难,胜诉难”和改变当事人“信访不信法”的观念,关键还在提高司法救济途径的效能。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中级人民法院) ---- [1] 波斯纳,《法理学》,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2] 蔡恩泽,《官场腐败的另类形态——行政不作为现象透视》,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第7期,第31-32页。 [3] 据行政庭法官介绍,非诉执行案件还处于要法院自己开发的状态,T县法院不主张开发此类案件,而主动要求法院非诉执行的案件很少,有计划生育罚款、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等。 [4] 这被称为行政案件民事化。

[5]因两案是真实的民事案件,本文设计为一个案例。

[6] 调解当中,黄某提到贺某楼房“压自己一头”,这也是黄某计较屋檐滴水的真实原因。

[7] T县法院(2001)某行初字第2号判决主文部分。

[8]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按普通程序进行审理并判决,但两个案件很可能都要强制执行,且案结事不了。

[9]《住宅建筑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68—2005,自2006年3月1日起实施。规范全部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180-1993,自1994年2月1日起实施。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更为具体。按上述标准,黄贺两栋楼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楼房高度乘以0.70的系数。

[10] 【德】卡尔·拉伦茨著:《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2005年重印),第246页。 [11]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46页。

[12] 皮纯协、胡建淼主编:《中外行政诉讼法词典》,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72页。

[13] 胡建淼主编:《行政违法问题探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243页。

[14] 黄志强:《行政不作为相关法律问题探析》,《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第30页。

[15] 陈晓阳,《论行政不作为的诉讼救济》,中国知网,2011年2月10日访问。 [16] 同注14.[17] 张树义,《最高人民法院释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和第54条的规定,我国对行政不作为的诉讼救济,仅限于:申请许可证或执照类,申请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申请发放抚恤类,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不作为,行政复议机关不作为。没有明确列举的行政不作为,一般认为侵犯行政相对人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不作为,除涉及国家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和法律规定的终局裁决行政行为的有关事项外,都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不作为。 [19] 周佑勇,《论行政不作为》,行政法论丛,1999年,中国知网,2011年2月10日访问。 [20] 同注10.

来源: 中国法院网

第18篇:有关基层干部政绩观偏差的观察与思考

有关基层干部政绩观偏差的观察与思考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绩观决定了平时的工作取向,对整个农村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在与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交流过程中,发现少数同志在为谁创造政绩、如何树立政绩等观念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一是树立政绩的意识存在偏差,体现在过于求稳,造成发展滞缓。一些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保稳定,只要不出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有许多基层干部基于前些年的工作教训,认为开拓性地抓发展、抓调整,难免会冒一定的风险,既然如此,不如得过且过,稳中求“升”,有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没有任何起色。二是创造政绩的方式存在偏差,体现在脱离实际,违背发展规律。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到一个新的地方以后,为了突出本人的工作,喜欢将前任的发展思路丢在一边,另起炉灶,人为地破坏了经济发展的连贯性;有的忽视群众的创造性,仅凭个人好恶和意愿,从主观上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事与愿违。三是追求政绩的目的存在偏差,体现在急功近利,忽视长远发展。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多,更热衷于向领导邀功请赏,喜欢超越现实条件,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口号和指标,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为在短期内出效果、出政绩,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一任的政绩,几任的包袱。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在政绩观念上出现的一些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思想观念方面存在问题。个别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工作的目的更多地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围绕个人升迁做打算,而不是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以这种思想为基础产生的政绩观,势必偏离正确的轨道。二是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缺陷。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过多偏重经济建设内容,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占的份额偏少;考核标准比较随意,缺乏科学依据,许多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就是围绕着上级领导转;考核项目过于繁杂、笼统,考核方法简单死板,效率低下; 有的地方看政绩仅仅凭数字说话,将政绩绝对化,造成频频出现数字政绩、虚假政绩。三是选拔任用环节需要改进。干部政绩考核与选拔任用衔接不够紧密,有时选任干部让年龄、资格、学历等硬框框成为了更重要的因素; 有的地方调整乡镇干部没有严格按届期来,不利于干部政绩的科学评估; 三年一届的乡镇班子任期偏短,不利于干部在基层领导岗位上作长远打算,扎根一个地方工作。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广大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加以解决。一是要加强宗旨教育,解决好“为谁创政绩”的问题。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落实到创造工作成绩的实践中去。促进基层干部深入体察民意,凝聚民心,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研究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放在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在亲民、为民、富民中树立政绩。二是改进考核机制,解决好“如何评价政绩”的问题。考核干部政绩时,既要了解当前工作,又要注重了解前些年的工作,通过回访考察、离任后民意测评等办法,看任期工作的后续效果; 要全面分析和了解干部在创造政绩过程中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创新精神,区别好在不同工作基础上创造政绩的大小以及个人在创造政绩中所起的作用; 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有真正的发言权,将群众对干部政绩的满意度作为重要依据。三是强化作风建设,解决好“如何创造政绩”的问题。要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坚持从发展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工作做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要善于与群众打交道,做到懂农村、交贫友、办实事,自觉地把自己与农村、农民融为一体,用好的作风创造出让农民群众拥护和满意的政绩。四是转变工作思路,解决好“创造何种政绩”的问题。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普及教育,使基层干部正确处理开拓进取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近期成绩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个人进步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认真探索经济发展规律,努力创造经济发展、群众舒畅、环境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绩。

有关基层干部政绩观偏差的观察与思考一文由www.daodoc.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9篇:有关基层干部政绩观偏差的观察与思考

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绩观决定了平时的工作取向,对整个农村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在与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交流过程中,发现少数同志在为谁创造政绩、如何树立政绩等观念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

一是树立政绩的意识存在偏差,体现在过于求稳,造成发展滞缓。一些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保稳定,只要不出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有许多基层干部基于前些年的工作教训,认为开拓性地抓发展、抓调整,难免会冒一定的风险,既然如此,不如得过且过,稳中求“升”,有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没有任何起色。二是创造政绩的方式存在偏差,体现在脱离实际,违背发展规律。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到一个新的地方以后,为了突出本人的工作,喜欢将前任的发展思路丢在一边,另起炉灶,人为地破坏了经济发展的连贯性;有的忽视群众的创造性,仅凭个人好恶和意愿,从主观上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事与愿违。三是追求政绩的目的存在偏差,体现在急功近利,忽视长远发展。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多,更热衷于向领导邀功请赏,喜欢超越现实条件,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口号和指标,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为在短期内出效果、出政绩,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一任的政绩,几任的包袱。

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在政绩观念上出现的一些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思想观念方面存在问题。个别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工作的目的更多地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围绕个人升迁做打算,而不是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以这种思想为基础产生的政绩观,势必偏离正确的轨道。二是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缺陷。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过多偏重经济建设内容,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占的份额偏少;考核标准比较随意,缺乏科学依据,许多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就是围绕着上级领导转;考核项目过于繁杂、笼统,考核方法简单死板,效率低下;有的地方看政绩仅仅凭数字说话,将政绩绝对化,造成频频出现数字政绩、虚假政绩。三是选拔任用环节需要改进。干部政绩考核与选拔任用衔接不够紧密,有时选任干部让年龄、资格、学历等硬框框成为了更重要的因素;有的地方调整乡镇干部没有严格按届期来,不利于干部政绩的科学评估;三年一届的乡镇班子任期偏短,不利于干部在基层领导岗位上作长远打算,扎根一个地方工作。

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广大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加以解决。一是要加强宗旨教育,解决好“为谁创政绩”的问题。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落实到创造工作成绩的实践中去。促进基层干部深入体察~,凝聚民心,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研究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放在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在亲民、为民、富民中树立政绩。二是改进考核机制,解决好“如何评价政绩”的问题。考核干部政绩时,既要了解当前工作,又要注重了解前些年的工作,通过回访考察、离任后~测评等办法,看任期工作的后续效果;要全面分析和了解干部在创造政绩过程中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创新精神,区别好在不同工作基础上创造政绩的大小以及个人在创造政绩中所起的作用;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有真正的发言权,将群众对干部政绩的满意度作为重要依据。三是强化作风建设,解决好“如何创造政绩”的问题。要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坚持从发展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工作做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要善于与群众打交道,做到懂农村、交贫友、办实事,自觉地把自己与农村、农民融为一体,用好的作风创造出让农民群众拥护和满意的政绩。四是转变工作思路,解决好“创造何种政绩”的问题。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普及教育,使基层干部正确处理开拓进取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近期成绩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个人进步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认真探索经济发展规律,努力创造经济发展、群众舒畅、环境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绩。

第20篇:有关基层干部政绩观偏差的观察与思考

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绩观决定了平时的工作取向,对整个农村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在与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交流过程中,发现少数同志在为谁创造政绩、如何树立政绩等观念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

一是树立政绩的意识存在偏差,体现在过于求稳,造成发展滞缓。一些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保稳定,只要不出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有许多基层干部基于前些年的工作教训,认为开拓性地抓发展、抓调整,难免会冒一定的风险,既然如此,不如得过且过,稳中求“升”,有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没有任何起色。二是创造政绩的方式存在偏差,体现在脱离实际,违背发展规律。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到一个新的地方以后,为了突出本人的工作,喜欢将前任的发展思路丢在一边,另起炉灶,人为地破坏了经济发展的连贯性;有的忽视群众的创造性,仅凭个人好恶和意愿,从主观上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事与愿违。三是追求政绩的目的存在偏差,体现在急功近利,忽视长远发展。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多,更热衷于向领导邀功请赏,喜欢超越现实条件,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口号和指标,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为在短期内出效果、出政绩,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一任的政绩,几任的包袱。

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在政绩观念上出现的一些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思想观念方面存在问题。个别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工作的目的更多地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围绕个人升迁做打算,而不是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以这种思想为基础产生的政绩观,势必偏离正确的轨道。二是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缺陷。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过多偏重经济建设内容,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占的份额偏少;考核标准比较随意,缺乏科学依据,许多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就是围绕着上级领导转;考核项目过于繁杂、笼统,考核方法简单死板,效率低下;有的地方看政绩仅仅凭数字说话,将政绩绝对化,造成频频出现数字政绩、虚假政绩。三是选拔任用环节需要改进。干部政绩考核与选拔任用衔接不够紧密,有时选任干部让年龄、资格、学历等硬框框成为了更重要的因素;有的地方调整乡镇干部没有严格按届期来,不利于干部政绩的科学评估;三年一届的乡镇班子任期偏短,不利于干部在基层领导岗位上作长远打算,扎根一个地方工作。

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广大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加以解决。一是要加强宗旨教育,解决好“为谁创政绩”的问题。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落实到创造工作成绩的实践中去。二是改进考核机制,解决好“如何评价政绩”的问题。考核干部政绩时,既要了解当前工作,又要注重了解前些年的工作,通过回访考察、离任后测评等办法,看任期工作的后续效果;要全面分析和了解干部在创造政绩过程中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创新精神,区别好在不同工作基础上创造政绩的大小以及个人在创造政绩中所起的作用;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有真正的发言权,将群众对干部政绩的满意度作为重要依据。三是强化作风建设,解决好“如何创造政绩”的问题。要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坚持从发展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工作做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要善于与群众打交道,做到懂农村、交贫友、办实事,自觉地把自己与农村、农民融为一体,用好的作风创造出让农民群众拥护和满意的政绩。四是转变工作思路,解决好“创造何种政绩”的问题。通过普及教育,使基层干部正确处理开拓进取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近期成绩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个人进步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认真探索经济发展规律,努力创造经济发展、群众舒畅、环境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绩。

《观察与思考.doc》
观察与思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