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

2022-05-16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及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注音版》,是中国水墨动画创始人特伟代表作。感受中国水墨动画的艺术魅力、接受美的熏陶。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及教案,我们来看看。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内容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教案介绍

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感受动画的意境美。

活动重、难点:

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故事录音带、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大大的脑袋,黑黝黝,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

提问: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长得不一样?

幼儿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播放故事录音,感知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

1、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它的妈妈是谁?

2、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3、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4、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

三、整体欣赏故事情节。

四、分段欣赏故事内容。

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

2、看图片1,遇到鸭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鸭妈妈说了些什么?用图表示。

3、看图片

2、

3、4,遇到鱼妈妈、螃蟹妈妈、乌龟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小蝌蚪又说了些什么?

4、用连贯的语言说一说故事情节。

五、熟悉掌握故事

幼儿跟录音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六、活动延伸:

欣赏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课件。

1、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她是长得怎么样的?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图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过几天先会长出两条后腿来,接着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等四条腿长齐了,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就变成了青蛙。

推荐第2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讲读第二段。

1、看第二幅图,提问:现在我们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图模样有什么不同?

2、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蝌蚪有什么变化。

3、再读(指名个别读)

4、看图,讲述小蝌蚪是为什么会游向鲤鱼妈妈?理解迎上去意思。

5、根据讲读内容,提问: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它的妈妈有什么特点呢?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看图,学习第

三、

四、五自然段。

1、看图,提问: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 生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回答,师板书。

3、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错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呢?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

4、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它们妈妈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划出文中语句并读一读)

5、指导朗读第三段。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这一句,要读出急于找到妈妈的迫切心情。

6、轻声朗读第

四、五两段,指导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1) 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板书) 2) 小蝌蚪到底有没有找到妈妈呢?他们的妈妈究竟是谁呢?它们是怎么认出来的?

7、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先读再说。小蝌蚪已经是青蛙了,为什么加上个已经?小蝌蚪是怎样跳到荷叶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妈妈干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等青蛙呢?(生: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好朋友青蛙)

三、巩固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看图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大脑袋、长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

二、指导有感情地分组朗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附:

板书:34 小蝌蚪找妈妈鲤鱼 迎上去乌龟 追上去青蛙 游过去

推荐第3篇:小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介绍了青蛙生长的过程。全文配以3幅连环画,旨在让学生在图文阅读中识记生字、认识青蛙的生长过程,产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

1.识写生字。

课文有14个生字要求会认读,一个多音字“教”要读准,10个生字要求会书写。其中,“宽、顶”既要求认读,也要求写。

归类识记用于指称具体事物的生字。如认读“塘、脑袋、灰、阿姨、宽、龟、肚皮”7个字词,宜借助课文插图,读一读生字,认一认事物,将识字与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可拓展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如:“肚、腿”等。

借助动作演示,识记动词。如认读“捕、迎、披、跳”4个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强化识记效果。教学“顶、鼓”2个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生字,除演一演之外,宜通过组词“头顶”“大鼓”等,与事物关联,加强识记。之后读读课文,找找其他动词,进行动词归类识记,扩大识字量,如“甩、游、蹲”等。字不离词,动词学习还应放在具体的词或短语中认读,如“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甩着长长的尾巴”等。教学时,宜重识记,短语结构等语文知识可不讲。

创设生活语境,识记语气词。如认读“哇”字,宜借助具体的句子“小蝌蚪游哇游……”认读,之后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识记:“哇,这条鱼真大!”等。学习“哇”字后,可同时识记常用的语气词,如“吗、呢、吧、呀”等。

通过熟词辨析,识记多音字。“教”是个多音字,通过组词“教师”和“教书”等,借助熟词辧析,区分两个读音。教学时,能正确组词即可,多音规律可不讲。

通过比较,认读“哪”字。借助拼音认读,在“口+那”熟字加一加方式识记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哪里”和“那里”、“哪个”和“那个”等,把握字形、字义间的关联:“哪”表示疑问,“那”表示回答、肯定。

量词关联,认读“两”字。先借助拼音认读,然后在短语“两只大眼睛”“一对大眼睛”中,把握“两”和“对”的关系,再用“两”字说说身边事物,强化识记效果,如“两只耳环”,可以说成“一对耳环”等。教学时,不区分“两”和“对”,能将两者对应即可。

“顶、跳、孩”等10个生字要求会书写。在掌握基本笔画写法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左右结构的生字。教师需要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把握这些字的共同特点,即左窄右宽。其中“跳”和“孩”两个字中“足”与“子”做偏旁时,笔画出现变形,教学时宜进行熟字比较。

“两、皮”2字是独体字,宜让学生整体把握字的结构类型:“两”属于方正结构,要注意形态的方正,“边竖内收对称美,两人摆放空间匀”;“皮”属于三角形结构。要注意上尖下平,撇捺舒展,交对中线。

2.角色朗读。

这篇课文出现了大段的角色对话。朗读时,要读出叙述语言和角色语言的不同。

叙述语言的朗读,重点在于通过声音的延长表现故事的时空跨度。如“游哇游”这一短语,前两字声音宜延长,最后一字宜急收。教学时,可先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在比较中体会其效果,如将三字都读短、都读长和恰当延长的情况作比较等。再扩展“想啊想”“跑啊跑”等,在具体语境中练习,丰厚学生的朗读经验。

角色语言的朗读,重点在于借助提示语读出角色的语气、语调。教学时,宜在定位角色的基础上,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演小蝌蚪,通过试错朗读,让学生辨析小蝌蚪三次问话的不同语气语调:第一次是疑问,第二次是急切,第三次是惊喜。再设置情境表演,将文中的动作词表演出来。

3.复述。

本文的复述应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借助句式呈现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从而全面认识青蛙。

聚散为整,认识青蛙。故事通过鲤鱼、乌龟等对青蛙的部分描述,总体勾勒出青蛙的特征。教学时,宜围绕“青蛙是什么样的”,先发现青蛙的局部特征,再连起来说整体描述。

借助句式和插图,复述生长过程。课文中用“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的句式呈现了小蝌蚪变为青蛙的变化过程。在复述变化过程时,教师可先利用图片质疑,引导学生找出关键信息,分句说出小蝌蚪的变化;再借助图片排列的方法,厘清小蝌蚪的变化顺序;最后图文结合,完整复述青蛙的生长过程。

4.练习说话。

课文以动宾结构的短语描述事物特点,迁移时可创设情境图,让学生用此结构说话。如呈现一幅人物照,让学生说说他的穿着打扮。从简单的“戴着帽子”到“戴着怎样的帽子”;从单句到鼓励学生连着说,“戴着什么,穿着什么,拿着什么”。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

2.学写“两、哪、孩”等10个汉字。

3.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把握角色说话的语气、语调和语态。

4.整体认识青蛙,并能借助图片复述课文。

5.学习用动宾短语和相关句式说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归类认读,认识事物

1.认识“蝌蚪”。

(1)借助拼音,读准词语:这个词,谁会读?

(2)比较“蝌蚪”与“小蝌蚪”:加了“小”字读起来有什么不同?要点:称呼前面加个“小”字,使事物显得更可爱。

(3)游戏:老师来说事物,你们换个说法,让事物更可爱。例如:猴子一小猴子:狐狸—小狐狸等。

2.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1)观察课文插图:小蝌蚪长什么样子?

提示: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指导学生朗读短语。

(2)“脑”是本课生字,是“月字旁”,你还知道哪些字里也带有“月字旁”?

提示:可以从课文中去寻找。比如“肚、腿”也可以交流生活中发现的字,比如“腰、脖、胳膊”等;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即很多带有“月字旁”的字都是表示身体的一个部分。

(3)本课的生字还有:塘、哇、教、捕、迎、阿、姨、宽、龟、顶。谁敢来挑战?

提示: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开火车读生字。识记多音字“教”。

3.认识“青蛙”。

(1)小蝌蚪长大了叫什么?它长得还和小蝌蚪一样吗?

要点:找出青蛙外形的短语或句子:四条腿、宽嘴巴、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2)出示“四条腿、宽嘴巴、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对大眼睛”。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青蛙长什么样子呢?

提示:仿照小蝌蚪的样子,从头到脚有序介绍。

(3)小结:青蛙真有趣,小时候叫小蝌蚪,长大了就叫青蛙。

4.识记“披、露、鼓”。

(1)出示“有着碧绿的衣裳,有着大大的眼睛、有着雪白的肚皮”。谁来读?这样一变,你还认得出青蛙的样子吗?

要点:“披、露、鼓”3个动作词表现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

(2)谁来演一演这几个动作。

(3)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课文中还有很多动词,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得多、找得准。

板块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1.朗读叙述语,声音适时延长。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游了很远很远的路。出示三句话:“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2)听老师这样读,你觉得哪一种不仅好听还能感觉到它们游的路远?

提示:教师进行三种不同的朗读。学生比较,选择。

(3)跟着老师读一读。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学生跟读,再自由练读。

2.朗读角色语言,读准语气、语调。

(1)小蝌蚪游了很远的路,它遇到了哪些人呢?说了些什么话呢?

提示:定位角色,小蝌蚪是孩子,其余是大人。

(2)师生角色对话,教师当小蝌蚪。

提示:教师用不同的语气读三组对话:第一组对话,教师朗读的语调下沉;第二组,语速较缓;第三组,语气平和。

(3)老师这样读好不好听?应该怎么读呢?看看提示语,会不会有什么发现呢?

提示:迎上去问,语调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追上去叫,读出急切的语气,语速较快;看见妈妈叫,读出惊喜,语调上扬。

(4)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后,小组分角色练读。

3.情境表演读,把握语态。

(1)哪组小朋友愿意来读一读?

点评要点:角色语言的语气、语调是否恰当。

(2)小蝌蚪跟人说话时,难道是动不动的吗?看看课文,他会有哪些动作?这些动作什么时候做呢?

提示:区分“迎”和“追”,动作要准确:边比画动作边说。

(3)加上动作,读起来就更有趣了。请你再练一练把动作也加上。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点评要点:动作是否准确;动作和话语搭配是否合乎情境。

板块三复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1.小蝌蚪是怎样慢慢长大,最后变成青蛙的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把写小蝌蚪逐渐变化的语句画下来。

提示:引导学生画完整的句子;变化的过程: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2.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图片:仔细看图,每幅图中的小蝌蚪有了什么变化?

3.打乱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图片:这些图片被弄乱了,你能根据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重新排一排顺序吗?

4.谁能对照这些图,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提示:引导学生借用句式来说话:“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

板块四迁移说话

运用动宾结构短语,说样子。

(1)青蛙的样子真有趣,谁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子?

提示,用上“披着什么,露着什么、鼓着什么”,青蛙的样子就能说清楚。

(2)出示图片,一个人的照片。你能照着上面的样子,说说这个人的打扮吗?

提示:戴着帽子、穿着大衣等;能说短句即可。

(3)教师追问,把句子说具体。

提示:戴着什么样的帽子,穿着什么颜色的大衣等;引问指向不同的描述角度。

(4)鼓励学生连着说两三句话。

板块五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1.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1)出示:顶、跳、就、肚、孩、睛;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要点: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2)指导书写“跳、就、孩”。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注意避让右边部分,使右边的撇能穿插到左边,使整个字的结构更紧凑。如“跳、孩”2字,“足”的捺“子”的“横”变成“提”,“就”字的“京”的右点写小一点、稍上一点。教学时,教师可出示儿歌“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3)指导书写“肚”。

提示:“肚”字教学中,先借助形状块直观展示左窄右宽,再边讲边演示“错位”:左右两边差不多长时,左边的略下移,右边的略上挪,字更和谐,匀称:可出示儿歌“左右等长要错位,左高右低好可爱”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4)指导书写“顶”。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顶”的右边首横宜短,保持“页”部瘦长,在短横中间出短撇,下部写“贝”时两竖左右对称,在字中心点处起笔顺势作点,与撇收笔处对称。

2.指导书写左中右结构字:“哪”。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哪”为左中右结构,三部分高低错落有致,结构紧凑。

3.指导书写“两、皮、宽”。

(1)出示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结构。

(2)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

推荐第4篇: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

(小班下)

一.幼儿现有水平:已经会唱歌曲;有一定的节奏感。 二.音乐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的节拍感,发展幼儿的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能力创编出独特的小蝌蚪游的动作,即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幼儿亲自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愉悦情绪 三.音乐教学重点:

声势、乐器感受《小蝌蚪找妈妈》语词节奏 四.音乐教具准备:

1.磁带;《小蝌蚪找妈妈》、《看看我的身体最神气》 2.乐器:木鱼 手铃

沙锤 3.小蝌蚪头饰 五.音乐教学内容: 1.带小朋友随音乐入场。

2.音乐热身律动:《看看我的身体最神气》

老师带领小朋友随音乐一起做音乐律动,做完音乐律动后,老师请小朋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热身音乐律动让小朋友愉快高兴的进入音乐氛围)

3.唱名字

老师依次用强弱不同的声音叫小朋友的名字,请小朋友作出回 应。(发展幼儿的节奏感,和轮流等待的精神以及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

4.神秘引出主题

今天有一位神秘的小客人要到咱们的音乐室里和大家一起上音乐课,会是谁呢? 教师立即出示小蝌蚪头饰戴到头上,这时教师变成小蝌蚪的声音和小朋友们问好。

(1)欣赏歌曲

师:咱们以前学过什么关于小蝌蚪的歌曲呢?

幼:小蝌蚪找妈妈

师:那我们接下来再欣赏一下这首歌曲吧。 师:播放音乐,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欣赏。

(2).音乐节奏快车

(出示节奏图,为歌曲打节奏)

A:先用拍手的方式熟悉节拍。

B:提示幼儿想出除了用拍手的方式还能用哪些方式

C:使用打击乐器

D:教师弹琴和幼儿手中的打击乐器合奏出音乐语词节拍 (3)音乐小舞曲

A.老师引导小朋友充分发挥想象,运用肢体创编出独特的小蝌蚪游的动作,教师做出指导。

B.播放音乐,老师和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小蝌蚪游的方式随歌曲自由的游。

5结束。

推荐第5篇: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及青蛙的成长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学习汇报

1.我会认:认读上节

课学习的生字。

(先在小组内汇报,然后指名汇报。)

2.我会读: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读课文,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

小组学习活动:

(1)将描写青蛙和小蝌蚪外形特点的词句混在一起,请学生认读。

(2)观察并发现这些词句与什么有关,接着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整理、排列这些句子。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小蝌蚪和青蛙外形特点的句子。

2.看动画,给动画配音,了解小蝌蚪怎样找妈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交流(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交流。)

(3)汇报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4.小组学习活动——我会摆。

让学生将3张小图按照青蛙的成长过程重新排列,然后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

5.谈一谈:你喜欢小蝌蚪和它的妈妈吗?为什么?

6.朗读全文。

三、拓展

学生将课前搜集的有关青蛙的资料进行交流。

推荐第6篇: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04日 10:5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已经”说完整的话,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等词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表演课文。

情感目标: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懂得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教学重点:

1、会用“已经”说完整的话;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等词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动物图片、动物头饰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你们认识自己的妈妈吗?(认识)可小蝌蚪不认识自己的妈妈。让我们一起去帮小蝌蚪找妈妈好不好?(好)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 整体感悟

请同学们采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小蝌蚪第几次找到妈妈?第一次碰到谁?(鲤鱼阿姨)第二次又碰到谁?(乌龟)第三次才找到谁(青蛙妈妈)

指名生回答,依次贴出图片:小蝌蚪、鲤鱼、乌龟、青蛙

让我们一起跟这些可爱的小伙伴们打声招呼,好不好?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读小蝌蚪第一次碰到鲤鱼阿姨的段落?指名生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生评一评读得怎样?你来读一读,试试看。还有谁能读得更好?请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

3、动作演示“迎上去”这个词

不知道“迎上去”这个词你读懂了没有?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与老师合作演示一下“迎上去”的意思好不好?(老师通过变换不同的方向演示,让学生明白“迎上去”就是面对面。)

小蝌蚪从鲤鱼阿姨那里知道自己的妈妈长得什么样?(四条腿 宽嘴巴)让我们跟着小蝌蚪去找四条腿、宽嘴巴的妈妈吧。

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桌合作读这一段,指名

生说,你读懂了这一段是讲什么的?(小蝌蚪喊乌龟--妈妈)

2、小组内说一说,小蝌蚪为什么认为乌龟是他的妈妈?指名一生全班交流。

3、小蝌蚪见到乌龟是“追上去”,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台合作演示“追上去”是怎样上去?

4、老师指导朗读“乌龟笑着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同桌合作练习读,要面带笑容,读出乌龟亲切、和蔼的语气来。

5、全班配上动作表演朗读第三自然段

好,让我们跟着小蝌蚪去找大眼睛、披着绿衣裳的妈妈吧。

学习

4、

5、6自然段

1、分小组读,

1、2小组的同学读第4自然段,

3、

4、5小组的同学读第5自然段,

6、7小组的同学读第6自然段。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同学读得最棒。

2、读了这三段,你读懂了青蛙妈妈到底长什么样?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指名生全班交流。

3、我们再来读一读小蝌蚪长什么样,全班一起读第1自然段。

妈妈和小蝌蚪长得完全不一样,难怪小蝌蚪找不到妈妈。现在好了,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它高兴吗?哪一自然段可以看出来?(第6自然段)全班齐读,读出高兴的语气来。

四、合作探究,绘画

1、小蝌蚪找到妈妈了,我们的课文也到此结束了。那么,你读懂了

小蝌蚪是怎样慢慢长大的吗?没有读懂没关系,小组内互相探讨一下,然后合作画一张小蝌蚪成长图。

2、各小组指名一生上台投影展示本小组完成的绘画,并说一说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五、分角色表演课文

六、拓展练习

上网搜索或者请教爸爸、妈妈,青蛙是如何消灭害虫的?

七、板书设计:

鲤鱼 乌龟 青蛙

小蝌蚪 迎上去 追上去 游过去

长出两条后腿 长出两条前腿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

八、教学反思:

反思一下自己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构建轻松和谐的互动课堂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主体。我觉得我的这一堂课还是真正落实了这一点。从关注学生的个体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年龄特点出发,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我与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极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互动课堂。和他们合作表演、合作朗读、合作探究。学生在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中,学习更加主

动、更加积极、更加富有创造性。

二、富有儿童个性特点的教学用具的使用

其实,课堂上准备一些富有儿童个性特点的教学用具,也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了一些漂亮的图片。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的时候,我在黑板上贴出“小蝌蚪”、“鲤鱼”、“乌龟”、“青蛙”的几张漂亮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我还让他们跟这些小伙伴打声招呼,同它们一起学习。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课堂上表现得异常主动和积极,在结束课文学习的时候,我还准备了几个漂亮的头饰,让他们戴在头上分角色表演课文,精美的头饰一下子把他们带入惟妙惟肖的创作表演中,同时也把我的教学推向高潮,更给我的教学添了精彩的一笔。

三、严谨紧凑、自然流畅的教学环节的设计。

严谨紧凑、自然流畅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对于成功的教学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教师更加自主地发挥,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我先谈话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悟课文,请出故事中的几位角色,再围绕每一个角色合作学习,重点感悟,展开对课文的学习,最后回顾整体,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分角色表演课文。整个教学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毫无斧凿之工。

推荐第7篇: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习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在字词教学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孩子们大胆的走上讲台自己讲生字,词语。效果较好。

在学习课文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 我在ppt中准备了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让孩子们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课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把自然知识蕴含文字当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

全诗共有五小节,全诗共五节,第1节激发学生思考: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第2、3、4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第5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新知识。课文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科学道理蕴含其中,孩子们很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抓住诗歌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进行朗读的指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多读且读好上下功夫,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还设计了在读中感悟的环节,课上我借用动画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各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本组的主题,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课上在对于传播种子的方法进行讨论的时候体会自主寻求答案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课前的设计;课上还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做法较为满意: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从课题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中,引领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提出课上的要求,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这样的引导,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到了文本中。

二、在质疑声中探究知识。

上课伊始,揭示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这样的设计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为下一步的读书探究打下基础。在这样的训练中也为培养孩子们的质疑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用读、悟的方法自主探究。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并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再自由说说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抓住“降落伞、纷纷”等词去感悟,通过评读、赛读、想象阅读、师生对接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体会,为第

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的读、悟结合的方法,孩子们易于接受,而且自主地交流的练习也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课后预留作业给学生拓展空间。

在课前预留的预习中,我让学生收集植物,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办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各自介绍了解的一些植物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后,我模仿课文进行了一个小节的仿写,引领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尝试进行创编,看到孩子们创编的诗歌,既有韵律又蕴含知识,还是很不错的。

这节课也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在质疑后的落实上稍有些乱,另外板书不够及时,希望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却描写的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文章用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出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中角色(云、雨、雹子、雪)读有关的句子,把自己当做那个角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融入课文。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我抓住了“落、打、飘”三个动词来感受它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表演出来。同时又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感情朗读上。我又请男生读雹子的句子,女生读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雪的轻盈。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再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理解课文。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读,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欣赏„„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当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水变成汽的过程后,我又通过课件演示,把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他们懂得了课文写的“我在池子里睡觉,在„„跳舞、唱歌、开大会。”中“睡觉”是水安静的样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动;“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滚及它发出的声音。“开大会”是指水很多,百川入海嘛。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受到了环保知识的教育,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回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最后,在课程结束之际,我又布置了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画一画水的变化,并注上说明文字。是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

当然课堂也有不足之处,个别同学还没有完全融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可能是积极性调动还不够。在教学水的不同形态是还可以渗透一些写作技巧。

总之,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场景歌》教学反思

优点:

1.采用多种形式认读,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2.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阅读、出示图片、展开想象、联系表达、趣味诵读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量词的表达效果。不足:

1.教学评价语需要改进,过多得使用“很好,真不错”等俗套的评语。

2.在教学生讲授的内容多了一些,尤其是量词的学习方面,侧重在理论上多一些,缺少实践练习。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设计教学评价,使评语更有针对性、灵活性。

2.在下一节课上课之前,或者利用课下时间对孩子进行拓展练习,以恰当地学会使用量词。

《树之歌》教学反思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拍手歌》教学反思

“拍手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游戏儿歌。我们之所以到现在还深深地记得“拍手歌”,并且一代一代传下去,是因为它念起来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边吟边唱边玩。正因为这首游戏儿歌的趣味性很强,没有多大的记忆负担,特别适合边玩边学,今天我给宝贝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拍手歌》。

在活动之前,我先在黑板上将儿歌的前半部分写了下来,引导宝贝们边看边找出自己认识的字,结果果然如我所料,对于大写的数字孩子们大都能认读出来,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规律,每一句都比上一句数字多,而且前面的数字和后面的字音也较为相似,我告诉了孩子们,这叫做“压韵”。

在孩子们初步了解什么叫做压韵之后就是我们宝贝自己的仿编环节,仿编过程中,孩子们的情绪高涨起来了,并且将刚刚学习过的押韵游戏经验自然迁移到活动中来,在仿编活动中孩子在打气”“八个娃娃过家家”,“十个娃娃买零食”等既自然又顺口的儿歌。

在孩子们差不多掌握了之后,我继续加大难度让他们自己找小伙伴,两两分组进行操作,结果发现效果还是挺不错的,而且,分组进行仿编降低了难度,也利于教师进行指导,编出顺口的儿歌又使孩子们信心大增,为继续仿编打好了基础。

《田家四季歌》教学反思

本儿歌朗读要有节奏感,对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进行了描写,以简练的笔墨画了四幅田园四季的风景画,重点是在介绍农事,带着赞美的感情歌唱了种田人的辛勤劳动。这首时序歌既可使小朋友们获得有关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和农事活动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情绪感染中受到农业劳动美的熏陶。 优点: 本课识字教学,我采用 构字规律等方法识记字形,并结合课文插图和生话经验识记生活中的常用字。 改进措施:

1、图文结合识字。如“蝴蝶、麦苗、谷粒”通过观察图画,把识记字形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2、加一加识字。“季、苗、肥、虽、辛、苦”都是合体字,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蝴、蝶、粒、苦”是形声字,可以用声旁加形旁的方法识记。

3、联系生活经验识字。

4、结合课后题识字。不足之处: “戴”是书写难点,重点用部件组成识记字形。但是还有很多孩子写错了!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 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良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 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的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达到问题

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的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FLASH动画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帮助学生弄懂大 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有效的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六、“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发散了学生的 形象思维。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一封信》教学反思

这个是拓展练习写一封信后的反思,在批改孩子们写的一封信时,我发现孩子们有太多细腻的情感藏在心里。我没有限定孩子们习作的收信人,他们有的写给爸爸妈妈,有的写给爷爷奶奶,有的写给老师、同学、朋友、弟弟妹妹„„大部分同学都能按照正确的格式书写这封信,只有个别孩子在格式上出错。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的错别字少了很多。从这里,我有了一点思考:也许孩子们乐于表达的真情实感才能让他们更加用心。习作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让我感动。这也让我有所感悟:学习生活中,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可以利用书信的方式进行沟通,因为有的孩子说不出的话却可以很好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亲近孩子。

《妈妈睡了》教学反思

《妈妈睡了》这篇课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深切的母子之情,因此,教学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情为线,感悟真情,理解为客。引导学生用心读书,体会文中的母子深情,并适时设置环节“我想说说我的妈妈”,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几张妈妈的照片,或者画几幅关于妈妈的画,说说自己的妈妈,学生边看照片或画通过亲自回忆自己的经历,感受母爱。再把文中的妈妈当成自己的妈妈读读课文,把自己对妈妈的感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学生有感而读,感情自然流露,读出来也自然充满深情。在作业布置上也以情为主,延续课文内容。一方面把自己最想说给妈妈的话,写在一条纸条上,回家后悄悄放在妈妈能看到的地方;另外,启发学生以后该怎样回报妈妈对我们的爱。

这样,通过学文,能够明理做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下面我就对我自己设计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感想:

1、在导入时,幸福做字眼,说起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人---妈妈,引入课题《妈妈睡了》,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课题,根据此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妈妈睡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妈妈的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在对妈妈的爱的情感体验下进入了文本。“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听老师读课文。”不过,在让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该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读促思。遗憾的是当时因为时间的关系删去了这一环节,导致理解课文时学生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有些欠充盈。

2、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课文只分三部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妈妈为什么睡得那么沉?”去读课文,让学生感知妈妈的“累”,这时我抓住这八段引导学生都来分析。“仔细读读课文,你从哪句话就能读到妈妈的累”,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生说:“我从妈妈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妈妈很累。这是我紧紧抓住“好多活儿”进行生活拓展,妈妈一天里都可能干哪些活?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所以我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3、在理解这部分有两个词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是“深沉”和“均匀”。对于“呼吸深沉”的理解应采用联系上下文,但是我在处理时,一带而过,从“汗珠儿”引入妈妈累了,怪不得妈妈的呼吸那么深沉那么均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强化个性体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很可惜我做得都不是很到位,没有真正走近学生,也没有给学生搭建好走进文本的桥梁。

4、有的学生可能对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感触较深,在谈论时,我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朗读中对 “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时,“慈祥”一词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一个难点。处理这个问题,我用读文分析的方法。出示这段文字:谁最会读书了,能在课文中找到写妈妈慈祥的句子。我让学生自己通过读、想,在课文中找到写妈妈慈祥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睡梦中妈妈在微笑,很温和,另外,通过“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要讲给我听。”来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在交流中感受妈妈是真的很爱自己的儿女的。

5、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感情朗读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利用一首阎维文的《母亲》让孩子们回忆起自己的妈妈是如何关心自己照顾自己的,等充分激发起他们的内心情感以后,让他们张开嘴,说出妈妈对自己的爱,继而也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激。此时是整堂课的高潮,也是情感的升华之处,孩子们都有满腹的话要说。不足之处是歌曲选取的有些沉重,如果换成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儿童歌曲,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

这节课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努力,争取让每位学生在学好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推荐第8篇:小蝌蚪找妈妈

中国邮政2013“六一”发行《小蝌蚪找妈妈》特种邮票

中国邮政定于2013年6月1日发行《小蝌蚪找妈妈》特种邮票1套5枚,小本票1本,邮票全套面值5.6元。这是中国发行的首版动画题材邮票。

据了解,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这群可爱的小蝌蚪又将“游”到邮票上。《小蝌蚪找妈妈》特种邮票采用了同名动画片元素,分别选取“巧遇虾公公”、“金鱼妈妈大眼睛”、“螃蟹妈妈白肚皮”、“乌龟妈妈四条腿”、“找到妈妈啦”五个画面。邮票在设计时突出了原作水墨中国画的艺术风格,展现出的是我国水墨的意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此套邮票采用连票形式设计,一方面表现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其源于动画片的特点,向人们强调了一种连续播放的动画特点。

此外,中国集邮总公司将同步发行5款小蝌蚪找妈妈系列产品。5款产品各具特色,有的充满童真童趣,有的浓情怀旧。

据介绍,《小蝌蚪找妈妈》这则童话故事的原作者是方惠珍、盛璐德,主要通过讲述一群小蝌蚪寻找青蛙妈妈的过程,寓教于乐地讲述了蝌蚪变态发育的科学规律,表达了独立探索的精神以及“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故事于1960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是中国动画艺术史上第一部水墨动画,多次获得国内外各项电影大奖。

《小蝌蚪找妈妈》特种邮票1套5枚

我国最早的儿童节纪念邮票

这是东北邮电管理总局于1947年4月4日发行的“四四”儿童节纪念邮票。家藏多年的这套邮票一共3枚,面值有东北币5元、10元、30元,分别为粉红、浅绿、橘黄三种颜色,图幅规格29×22毫米,胶版,水印绢丝纸质。张修平设计图案,由哈尔滨广发印刷所印制。邮票主图是一队前进的少年儿童,领队的头戴解放军帽,另一孩子手执飘展的旗帜,旗上写有“儿童拥军慰问队”字样。5名儿童均身着长袖衬衫、短裤,斜挎书包或红十字药箱,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旗帜上方自右向左印有“四四儿童节纪念”字样,呈半弧状。票图以剧场舞台边框为饰,上首留白处写“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八字,下底有“中华民国三十六年” 一行字对应,面值分别标注于邮票四角。这是我国最早发行的一套儿童节纪念邮票,距今已有62年。

“四四”儿童节是1931年确定的。20世纪30年代以前,当时中国还没有儿童节,儿童生活似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192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儿童幸福国际大会”,54个国家参加,通过了“日内瓦儿童保障宣言”,会后,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儿童,纷纷确定儿童节。1930年10月12日,天津一些有识之士倡导举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儿童运动会”,各地也相继效仿。1931年经上海中华慈幼协济会建议,经当时国民政府批准公布每年4月4日为儿童节。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对儿童的虐杀和毒害,决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的节日。1950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出通告,规定6月1日为儿童节,废除旧的“四四”儿童节。

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一直沿用“四四”儿童节。1940年4月,毛主席在延安首次为儿童节题词“天天向上”。1941年4月,毛主席再为儿童节题词“好生保育儿童”。1942年4月,毛主席三次题词“儿童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东北解放区十分重视儿童节。1947年儿童节前夕,哈尔滨召开了儿童团成立大会,提出口号是“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小主人”。为纪念节日,1947年3月31日新华社东北分社还发了专电。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时驻哈尔滨,为印制四四儿童纪念节邮票,向社会征集儿童节邮票图案,后因时间紧迫,邮票设计画版任务落到了承制这套邮票的广发印刷所张修平身上。1947年4月4日,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按时发行了四四儿童节纪念邮票。

邮票画有高举慰问队旗帜的儿童列队行进的图案,表现出解放区儿童参加拥军优抚各种活动的积极形象。东北解放区儿童团成立后,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宣传、教育、组织少年儿童劳军慰问伤员,为前线战争服务,参加土改,参加社会调查,利用假期开展各种义务劳动。在农村开展小先生运动,站岗放哨,查路条等等。1947年,人民解放军围长春打四平,战斗激烈,劳军、接送护理伤员成为儿童团的主要工作。儿童团员护理伤员,帮助倒屎倒尿,给伤员洗手洗脚,喂水喂饭,在劳军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深受伤员欢迎。儿童团的活动很多,形式多样,除护理外,还演节目,到伤员住处送慰问品,发动儿童们制作慰问袋,写慰问信。邮票上的图案是东北解放区儿童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将不断激励新一代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做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小主人。

邮票上儿童的快乐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发行有关儿童题材的邮票,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邮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儿童的精神面貌。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让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去欣赏把玩这方寸邮票,重温快乐的童年时光。

1958年6月1日,为了欢庆国际儿童节,邮电部发行了具有我国民间剪纸和木版水印艺术效果的特18《儿童》特种邮票,1套4枚,面值8分。其中第1枚为母亲与小儿在嬉闹;第2枚是两名身着红布兜的少儿在给向日葵浇水;第3枚是两名儿童玩捉迷藏;第4枚为两名儿童在水面上放小船。整套邮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新鲜、活泼,是我国为少年儿童发行的第一枚小型张,它的发行揭开了儿童节邮票的发行帷幕。

1963年6月1日,邮电部发行了特54《儿童生活》邮票,共12枚,分有齿和无齿两种,这套邮票是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撷取了玩游戏、放风筝、体育运动等12幅生动画面,彰显了新中国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1973年6月1日,我国发行《儿童歌舞》(编号邮票86-90)共5枚,邮票图案分别是:“秧歌舞(汉族)”、“拉马头琴(蒙古族)”、“哈达舞(藏族)”、“手鼓舞(维吾尔族)”和“长鼓舞(朝鲜族)”。面值均为8分。

1978年6月1日,我国发行《从小锻炼为革命》特种邮票,共5枚,邮票图案分别是:“从小锻炼”、“足球传友谊”、“不怕风浪”、“体操表演”和“勇攀高峰”。面值除“从小锻炼”是20分外,其它4枚均为8分。

1980年6月1日,邮票《童话——“咕咚”》发行,以四联张形式印制,另有一枚无面值的副票,上面印有动物图案和文字。此票既是我国第一次发行的带有副票的联票,其小本票也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种小本票。

1983年6月1日,我国发行《儿童画选》特种邮票,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给妈妈抓痒”、“我爱长城”、“小猫咪”和“太阳、小鸟、花和我”,4幅画的作者分别出自4个民族的小朋友。

1987年6月1日,《我们的节日》特种邮票发行,全套2枚,图案分别为“节日快乐”和“和平幸福”。此套邮票图案同样出自儿童之手。 1989年6月1日,恰逢国际儿童节40周年纪念日,我国发行了t137《儿童生活》特种邮票。这是一套儿童附捐邮票,全套4枚、上下连印,图案分别为“我的好朋友”、“企鹅,你好”、“我的鸟”和“拍球”。画面特别生动逼真,显示出我国儿童的幸福生活。 1996年6月1日,我国发行《儿童生活》特种邮票,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欢乐心声”、“助人为乐”、“南极考察”和“绿化家园”。

2000年6月1日,我国发行《世纪交替千年更始——21世纪展望》特种邮票,全套8枚,分别为“奔向新世纪”、“我造大桥通台湾”、“树上宫殿”、“保护地球”、“新世纪交通”、“遨游太空”、“地球变年轻了”和“世界和平”。 这套邮票是国家邮政局为迎接和纪念新世纪到来而发行的三套邮票中的一套,采用儿童画为邮票图案。虽然图案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是却蕴含着一个共同而深刻的主题——即少年儿童对21世纪的展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007年6月1日,我国发行了《孔融让梨》特种邮票,为配合这套邮票的发行,6月1日国际儿童节当天,中国集邮总公司还联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在北京宋庆龄故居举办《孔融让梨》集邮品首发式暨“中华美德”爱心捐助仪式。

2009年6月1日,我国发行《祝福祖国》特种邮票,1套4枚,小本票1本。这套邮票采用纪票特发的形式,用质朴可爱的儿童画表现当代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选择的四幅儿童画——《爱我中华》《快乐生活》《热爱和平》《 从小爱科学》,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展现了新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价值取向。此邮票通过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祖国美好的未来,同时也表达了对伟大祖**亲的真挚祝福。

特18《儿童》特种邮票

《祝福祖国》特种邮票

推荐第9篇: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学会生字词,会用“快活地”造句;进行“感叹句”和“疑问句”句式的训练。

二、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激发学习情绪。自学课文。结合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试读课文。理清层次、分段。范读课文。复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朗读全文。简要复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发学习情绪。

这两天,小朋友们都在观察小蝌蚪,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青蛙。)可是小蝌蚪却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它们就去找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

(揭示课题,“蝌蚪”(kē dǒu))

二、自学课文。

揭示自学要点: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的?

2.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三、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结合学生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出示下列词语。

鲤鱼 让学生看插图,认识鲤鱼的模样。

guī

乌龟

提示学生注意“龟”的下半部是“”不是“电”,“L”一笔上面不出头。

dūn

可指名一学生做“蹲”的姿势;发音强调韵母是un;教学字形时,提示学生注意“蹲”的右上部“酋”里面的一短横不能丢。

让学生联词。(例:披上大衣、大地披上绿色的新装、披星戴月。)

碧绿

让学生组词造句。(例:晚上,满天的星星像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shāng

衣裳

“裳”指导学生发轻声,后鼻音。

四、试读课文。

可采取全班轮读的方式进行。(一人读一句,或一人读一节)

五、理清层次,分段。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先启发学生找出主要段落,然后再给全篇课文分段。(学生如有困难可先默读)

提问:课文中写小蝌蚪找妈妈,写了几个小节?(

二、三两节。

中间这两节是写小蝌蚪找妈妈,那么这一段前面一节(第一节)写的什么?这一段后两节写的是什么?这样,课文分成几段?

课文可分成三段: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2.小蝌蚪找妈妈。

3.小蝌蚪找到了妈妈。

六、范读课文。

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看好后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到哪儿,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图上有关的地方。

(老师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

七、复习生字词。

用小卡片全班轮读。(一人识一个,联一个词)

快读。(要学生迅速读出字音)

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

第一段。

1.出示第一幅插图。(一张画有水草的图,然后贴上一群小蝌蚪的剪纸。)

提问:你们看,池塘里有多少蝌蚪?(帮助学生理解“一群”。)2.如果后面又来了几群(在远处贴上数群小蝌蚪的剪纸),这叫多少蝌蚪呢?

(引导学生区别“一群”与“一群群”)

3.(引导学生观察)谁说说这些小蝌蚪是什么样儿的(训练说一句话:小蝌蚪。

4.现在我们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指名读第一小节)

5.指点:课文上说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告诉我们小蝌蚪很开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快活地做什么,谁能说一句,(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一词,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6.齐读第一段。

第二段。

1、叙述: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边说边揭示长了后腿的小蝌蚪的剪纸,贴在的原来的水草图上),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引导观察进行比较)。

2、小蝌蚪游呀游呀,看见鲤鱼妈妈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揭示鲤鱼妈妈的剪纸贴在水草图上,取下未长脚的小蝌蚪)。这时候,小蝌蚪会想起谁呢?(想起自己的妈妈。)哪个小朋友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疑问号,把小蝌蚪想妈妈的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

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呢?

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

…… )

3、小蝌蚪想妈妈,就去向鲤鱼妈妈打听。小蝌蚪怎么问的?鲤鱼妈妈怎么回答的?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小朋友读鲤鱼妈妈的话,大家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4、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去找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找呀找呀,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前面的样子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长了四条腿、拖着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贴在水草图上,让学生比较。)

5、指点:小蝌蚪先长出的是后腿,后长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正游着,他们看见了乌龟(取下先贴上的鲤鱼剪纸和才长后腿的小蝌蚪的剪纸,再贴上长了四条腿的小蝌蚪和乌龟的剪纸),小蝌蚪会怎么想的?

6、小蝌蚪是怎么对着乌龟喊妈妈的?乌龟又怎么说的?现在请女同学读小蝌蚪的话,男同学读乌龟的话,老师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7、你们想,小蝌蚪怎么会把乌龟当着妈妈的?学生回答后加以指点:青蛙是四腿、阔嘴巴,但不等于四条腿阔嘴巴的就是青蛙。

8、现在,你们评一评,鲤鱼和乌龟的话谁说得全面?(引导学生做出判断)。

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贴上脱掉尾巴的小青蛙的剪纸)

2、(取下原先长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小蝌蚪这次怎么把青蛙认定是自己的妈妈的?

复习读: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4、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

分角色朗读。

5、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课文上描写的: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换一个说法:

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

这两段话意思差不多,你们说,哪一段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段话。

6、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我们看,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

鼓 )

7、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

8、这是写青蛙的动作。你们再看,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板书:碧绿的

雪白的)

9、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10、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11、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要把青蛙写得这么美呢?

12、讲述:因为青蛙是益虫。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我们小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

13、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同学们看看图,再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自学课文最后一节)

14、出示卡片:蹲

让学生认读,并区别其含义。

三、朗读全文。

四、简要复述。

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我们知道了,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谁能简单地说说?

学生默读,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青蛙长尾巴

两条后腿

披 碧绿的

两条前腿

露 雪白的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了。 鼓 蹲

推荐第10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青蛙,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通话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迎、灰”等 8 个生字,会写“有、在” 2 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我们应该保护它。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感知形象导入

(一)感知小蝌蚪形象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出示蝌蚪图)

2、你能说说小蝌蚪的样子吗?

3、(出示第一自然段)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读了这段话,小朋友们肯定会对他的样子有更清楚地认识。

4、(出示)大大的脑袋 黑灰色的身子 长长的尾巴

脑袋 ______ 身子 ______ 尾巴 _____

你还能说一说像这样子的短语吗?

5、识记“灰”字。

(二)感知青蛙形象

1、小蝌蚪的妈妈是谁?

2、(出示)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识记“披、鼓”。

4、这句话中藏着两种美丽的颜色呢,你能找出来吗?你还能说说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吗?

5 你们都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可是小蝌蚪知不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识字。

2、读词语。

3、自由读课文。

4、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吗?

(出示)首先,小蝌蚪向 ________ 打听自己的妈妈在哪里。接着小蝌蚪错把 _____ 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最后,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原来小蝌蚪的妈妈就是 _____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蝌蚪在池塘里游啊游,碰见了谁?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2、这段话中有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拿起笔,用直线画出小蝌蚪说的话,用波浪线划出鲤鱼阿姨说的话。

3、出示对话,知道有感情朗读。

4、分角色读、

5、这是一群多么有礼貌的小蝌蚪,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

( 二)学习第三段

1、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三段,大小蝌蚪和乌龟的对话找出来。

2、出示对话,指导朗读。

3、为什么小蝌蚪会错把乌龟当成自己的妈妈?

4、齐读。

(三)学习四——六段

1、虽然小蝌蚪认错了妈妈,但是他们还是不放弃,非找到妈妈不可,小蝌蚪游过去叫着……

2、小蝌蚪认错了妈妈,很不好意思,这次一定要看清楚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

3、这次找对了没?读第五段。

4、小蝌蚪花了那么长时间才找到妈妈,其过程非常的辛苦,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后的高兴表达出来。

5、小蝌蚪在找到妈妈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青蛙,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吗?

(出示)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

5、小蝌蚪找到妈妈后,一起和妈妈做什么事?

6、我们知道青蛙能捉害虫,所以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他们。

7、齐读课文。

四、分角色表演

五、指导写字

1、观察“有、在”。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先描后写。

第11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及青蛙的成长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汇报

1.我会认:认读上节课学习的生字。

(先在小组内汇报,然后指名汇报。)

2.我会读: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读课文,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

小组学习活动:

(1)将描写青蛙和小蝌蚪外形特点的词句混在一起,请学生认读。

(2)观察并发现这些词句与什么有关,接着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整理、排列这些句子。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小蝌蚪和青蛙外形特点的句子。

2.看动画,给动画配音,了解小蝌蚪怎样找妈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交流(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交流。)

(3)汇报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4.小组学习活动——我会摆。

让学生将3张小图按照青蛙的成长过程重新排列,然后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

5.谈一谈:你喜欢小蝌蚪和它的妈妈吗?为什么?

6.朗读全文。

三、拓展

学生将课前搜集的有关青蛙的资料进行交流。

第12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童话,蕴含了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图文结合。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我注意了下面几点:

1、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中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在学完每幅画之后,让学生表演有关内容,这样激发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大胆运用心灵换位新教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创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教学内容:

新课标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17课,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图和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2、引导学生理解“迎”、“追”、“跟”的动作。

教具准备:多煤体课件、自制头饰

教学过程:

一、引用谜语,激趣导入。

1、师:圆圆的脑袋黑黝黝,长长的尾巴水中游,长大后是庄稼的好朋友。(小蝌蚪)

2、引出课题:今天啊,小蝌蚪的妈妈不见了,我们一起来帮它们找妈妈,好吗?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放第一自然段录音。(出示第一幅图)

(1)、师:咦,小蝌蚪在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的游来游去)(提问法)

(2)、师:小蝌蚪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引导观察)

(3)、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

2、操作出现第二幅图

(1)、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小蝌蚪和原来的小蝌蚪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长出两条后腿)。

(2)、小蝌蚪遇到了谁?问了什么?鲤鱼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己读,分角色读)

(3)、指名上台表演。(理解迎上去,指导朗读小蝌蚪问的话。)

(4)、提问:从鲤鱼妈妈的口中,小蝌蚪了解到妈妈有什么特点?(反馈:四条腿,宽嘴巴)

(5)、师: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找妈妈。

3、点击第三幅图。

(1)、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长出了两条前腿)。放课文第三段录音。

(2)、这次,它们又遇到了谁?(乌龟)。它们是怎么样做的?(追上去喊妈妈)

(3)、区别“迎”和“追”的动作。

(4)、小蝌蚪为什么会叫乌龟妈妈?(联系前面的内容,学生反馈)。乌龟是小蝌蚪的妈妈吗?(不是)那乌龟是怎么对小蝌蚪说的?(指名读一读)。引导学生想象:听了乌龟的话,小蝌蚪心里会怎样想?

(5)、分角色朗读。指名上台表演。

(6)、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妈妈,它们又照着乌龟的话去找妈妈了(激趣法)

4、操作出现第四幅图。

(1)、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变成什么样了?(根据投影回答)(小蝌蚪的尾巴变短了。)它们又遇到了谁?(根据投影回答)(青蛙)那它是什么样子的?(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提问法)

(2)、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妈妈说了什么?(听课文第四段录音)

(3)、那小蝌蚪现在高兴吗?为什么高兴?

(4)、分角色朗读。指名上台表演。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1)、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2)、通过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小蝌蚪的形体裁变化,(尾巴不见了)(也就是终于长成了青蛙)。

三、图片演示,巩固提高。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的过程。

四、总结全文,评价体验。

1、师: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还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2、我们在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总结(自由发挥)。

五、拓展延伸,灵活运用。

下课后,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是庄稼的好朋友,再跟老师、同学、爸爸、妈妈说一说,好吗?

六、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长出两条→长出两条→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后腿 前腿

(迎) (追) (游) 跟

鲤鱼 乌龟 青蛙 捉害虫

第13篇:大班小蝌蚪找妈妈

大班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执教者:李春燕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二、活动准备:

故事录音带、课件、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1.师: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我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猜、看看那谜底到底是什么? 大大的脑袋,黑黝黝,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幼:小蝌蚪。

2.(出示小蝌蚪的图片)

师:这就是小蝌蚪、它有着大大的脑袋,黑黑的身体,还有一条小尾巴。

师:小蝌蚪一出生,还没睁眼睛时,它的妈妈就出去了,所以啊,它们并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有一天,岸上来了两只小鸡。它们说说话就变成了好朋友,母鸡妈妈来找小鸡了。小蝌蚪们看见了就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但是小蝌蚪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张什么样?所以啊?他们想了个办法,发出了一张寻人启事,让我们来看看寻人启事上写着什么,上卖弄写着:我是小蝌蚪,我非常想念我的妈妈,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儿?我听说大四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一起找找妈妈吧,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幼:愿意!

师:恩,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呀!那让我们一起来帮小蝌蚪找妈妈吧!

(二)、教师分段说故事,师幼互动,幼幼互动。1.教师朗读虾公公那段故事,师幼表演

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路上碰到了谁呢?

师:小蝌蚪们是怎么问虾公公的?虾公公又是怎么回答的?(两个问题连在一起问) 幼:请问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到前面去吧! 师:恩、xxx小朋友说的真棒!那么下面我想请位小朋友们来扮演一下小蝌蚪的角色,我来扮演虾公公。

师: 经过虾公公的提示后,小蝌蚪又继续往前游。在下面的过程中它们找到妈妈了吗?让我们一起陪小蝌蚪们找找!

2.出示大鱼的图片 ,讲述第二段故事,幼幼表演

师:这是谁啊?

师:哦!这是一条大鱼!大鱼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小蝌蚪们看见把它当成了妈妈,就迎上去叫:‘‘妈妈.......

师:大鱼是小蝌蚪的妈妈吗? 幼:不是。

师:恩,那它们为什么会把大鱼当成妈妈?为什么会认错?

幼:因为虾公公说它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大鱼正好也是这样的。所以认错了妈妈。 师:恩,因为大鱼也有这样的特征。小蝌蚪们叫了大鱼妈妈以后,大鱼妈妈对小蝌蚪说了什么?小蝌蚪又是怎么说的?

幼: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只有四条腿… 小蝌蚪很有礼貌的说了声谢谢! 师:恩,你说的真棒!下面我想请小朋友们来扮演小蝌蚪们,一位小朋友扮演大鱼妈妈。

师:恩,小朋友们表演的真棒!可是啊!小蝌蚪们还是没有找到妈妈,让我们在一起帮它们找找!游啊游,游啊游,这次小蝌蚪们看到了谁呢?

3.出示螃蟹的图片,幼儿猜故事情节,教师讲述故事,全体表演。

师:这是谁啊?

幼:螃蟹。

师:那你们来猜一猜小蝌蚪看到螃蟹后,会对螃蟹说些什么?螃蟹又会怎么回答小蝌蚪?

幼:叫螃蟹妈妈;螃蟹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师:恩,让我们来听一听故事里是不是这样讲的。

师:果然,蝌蚪看到螃蟹就叫螃蟹“妈妈、妈妈”。你们真聪明!然后螃蟹是怎么回答小蝌蚪的啊? 幼: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只有四条腿。好孩子,到前面去找吧! 师:哦!小蝌蚪又认错妈妈了,谁能来说一说小蝌蚪为什么会认错妈妈的? 幼:因为鱼妈妈说过它们的妈妈肚皮是白色的,而螃蟹妈妈的肚皮就是白的。 师:对于螃蟹妈妈的回答,小蝌蚪又是怎么有礼貌的说的? 幼:谢谢您,螃蟹妈妈!

师:恩,我想请几位小朋友上来表演一下小蝌蚪,其余小朋友和我一起表演螃蟹妈妈。(全体表演)

师:看来这一次小蝌蚪还是没有找到妈妈,我们再帮小蝌蚪们找找吧!游啊游,游啊游,这次又看到谁了呢?

4.出示乌龟的图片,幼儿猜想,教师讲述,全体表演。

师:这又是谁啊?

幼:乌龟。

师:这一次小蝌蚪又会对乌龟说什么呢?乌龟又会怎么回答小蝌蚪呢?

幼:会叫乌龟妈妈,妈妈……

师:恩,它们是这样对话的吗?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教师讲述故事) 师:小蝌蚪们叫完乌龟妈妈后,乌龟妈妈是怎么回答小蝌蚪的?

幼: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块找她吧!

师:这次小蝌蚪为什么会认错妈妈?

幼:因为螃蟹妈妈说过它们的妈妈有四条腿,而乌龟妈妈就有四条腿。

师:对于乌龟妈妈的回答,小蝌蚪又是怎么有礼貌的说的? 幼:谢谢您,乌龟妈妈!

师:恩,我想请小朋友们扮演乌龟妈妈,我来扮演小蝌蚪。(幼儿表演)

师:看来这一次小蝌蚪还是没有找到妈妈,但是小蝌蚪们,并没有放弃,让我们再帮它们找找吧!游啊游,游啊游,这一次小蝌蚪们见到妈妈了吗? 5.出示青蛙妈妈的图片,教师讲述故事 师:这是谁呀!

幼:青蛙妈妈!

师:哦!它们总算找到了它们的妈妈,让我们来听一下它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教师讲述故事) 小结:恩,小蝌蚪们总算是找到了妈妈,并且非常地感激小朋友们能陪它一起找! 师:可是为什么小蝌蚪跟他们的妈妈不像呢?

幼:…...

6.教师出示小蝌蚪成长过程

师小结:原来小蝌蚪过几天先会长出两条后腿来,接着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等四条腿长齐了,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就变成了青蛙。

(三)、回忆故事内容

师: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说说看,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先看到了谁,后看到了谁?他们为什么会认错妈妈?

(四)、熟悉掌握故事

幼儿跟录音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大班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童话故事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配有图文形式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以及最后变成青蛙的有趣过程。从教材编排看,童话中动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幼儿进行表演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童话中对话较多、重复式结构较多,幼儿很感兴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范例,同时活动目标也明确指出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三、说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活动难点: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四、说活动准备准备:

故事录音带、课件、图片

五、说教法方法:

本次活动教学,以幼儿指导纲要为指导,根据故事内容的特点,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表演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观察的三种教学方法。

六、说活动过程

1、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提问: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长得不一样?幼儿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幼儿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另外还给幼儿提供了一次自由表达的机会。整整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2、分段欣赏故事,幼儿感知故事内容

我让幼儿看课件欣赏故事,幼儿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故事,以及自身的表演,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故事的整体内容。教师并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性提问让幼儿深入了解故事中的运用,感受诗歌中的重复式结构的语句特点,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分段欣赏法更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能力,使幼儿头脑中更为清晰,为下面的角色表演奠定基础。

4、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还有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中,我通过质疑: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对其进行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回顾故事,自己来解决问题,变幼儿被动求知为主动求知,培养了幼儿的综合判断能力。在次看课件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并让幼儿通过肢体来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本节课的难点就轻易解决了。

第14篇:1.小蝌蚪找妈妈

1.小蝌蚪找妈妈

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 教学重难点: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启发谈话,说说对青蛙的了解,引入课题。2.出示小蝌蚪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其形状、颜色。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标出课文自然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小蝌蚪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而它自己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最后小蝌蚪们在哪里找到了它们的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指导学生归纳每段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

(2)第一段是讲小蝌蚪找妈妈之前的事,那么课文的第二段与第三段讲的是什么呢?

(3)最后三段写的什么?

四、总结,拓展。

1.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继续描红、临写、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课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我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本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使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学生需要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这些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达到了读中感悟、悟中激情的目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懂得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时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2.学习第二部分。(第

2、3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思考: ①小蝌蚪的样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小蝌蚪在看见鲤鱼妈妈时用了个什么动词?说明了什么? ③我们从鲤鱼妈妈那里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 (2)学习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

①告别鲤鱼妈妈后,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把谁错认成他们的妈妈?

②小蝌蚪看见乌龟后“追上去”说明了什么?

③为什么乌龟不是小蝌蚪的妈妈?从乌龟的回答中,我们又知道了蝌蚪妈妈的什么特点?

3.学习第三部分,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并请同学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青蛙的样子以及小蝌蚪长成青蛙后发生的变化。

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

1.总结全文。

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体会: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

2.想一想:小青蛙可以帮助人类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青蛙?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得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积极讨论,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青蛙的措施。这既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又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作用。

第15篇:《小蝌蚪找妈妈》剧本

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

进池塘里,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

春风轻轻地吹过,太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

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

有一天,鸭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到池塘中来游水。小蝌蚪看见小鸭子跟着妈妈在水里划来划去,就想起自己的妈妈来了。小蝌蚪你问我,我问你,可是谁也不知道。

“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

他们一起游到鸭妈妈身边,问鸭妈妈:“鸭妈妈,鸭妈妈,您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请您告诉我们,我们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呀?”

鸭妈妈回答说:“看见过。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你们自己去找吧。”

“谢谢您,鸭妈妈!”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游去。

一条大鱼游过来了。小蝌蚪看见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他们想一定是妈妈来了,追上去喊妈妈:“妈妈!妈妈!”大鱼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鱼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鱼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乌龟游过来了。小蝌蚪看见大乌龟有四条腿:心里想,这回真的是妈妈来了,就追上去喊:“妈妈!妈妈!”大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乌龟的妈妈。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乌龟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白鹅“吭吭”地叫着,游了过来。小蝌蝌看见大白鹅的白肚皮,高兴地想:这回可真的找到妈妈了。追了上去,连声大喊:“妈妈!妈妈!”大白鹅笑着说:“小蝌蝌,你们认错了。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鹅的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唱起哥来‘各各各’的,你们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鹅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小蝌蚪游呀、游呀,游到池塘边,看见一只青蛙坐在圆荷叶上“各各各”地唱歌,他们赶快游过去,小声地问:“请问您:您看见了我们的妈妈吗?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有四条腿,白白的肚皮,穿着绿衣服,唱起来‘各各各’的………”

青蛙听了“各各”地笑起来,她说“唉!傻孩子,我就是你们的妈吗呀”

小蝌蚪听了,一齐摇摇尾巴说:“奇怪!奇怪!我们的样子为什么跟您不一样呢?”

青蛙妈妈笑着说:“你们还小呢。过几天你们会长出两条后腿来;再过几天,你们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四条腿长齐了,脱掉了绿衣服,就跟妈妈一样了,就可以跟妈妈跳到岸上去捉虫吃了。”

小蝌蚪听了,高兴得在水里翻起跟头来:“啊!我们找到妈妈了!我们找到妈妈了!好妈妈,好妈妈,您快到我们这儿来吧!您快到我们这儿来吧!”

青蛙妈妈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和她的孩子蝌蚪一块儿游玩去了。

第16篇:小蝌蚪找妈妈787921

蝌 蚪 找 妈

——教学案例

望远镇政权小学:陈兰芳

小 蝌 蚪 找 妈 妈

——教学案例

教学思路:充分备学生,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采用多种教法与学法,直观动画,动手创造,朗读感悟,创设情境。让学生时刻参与其中,突现其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从旁指导,引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其善长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散创新,培养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观察,想象、口语表达、表演等多种能力,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由游戏“找妈妈”入手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学生质疑探问,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引发学全文的兴趣。进一步看动画听课文,看听导思。使学生整体感知,初步找寻前边质疑的答案。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直接突破。经过钻研教材,悟出文章的两条线索,即蝌蚪成长线和找妈妈经过的情感线。文中每一段的首句就是蝌蚪成长变化过程,直接让学生找到标示出并连起来读一读,一举突破重难点。通过自读导读,让学生自主读书,标画重点。利用直观图示法让学生在圆上动脑想象创新,画蝌蚪、青蛙,并表示出生长步骤,通过游戏“成长链接”的方法探究合作,检验自学效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课文的感情线索,采用学文导情,深思细品的方式。创设找妈妈的情境,学生们自己扮小蝌蚪,分别找人扮鲤鱼、乌龟、青蛙妈妈,分角色表演读,知道青蛙的样子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激发情感,感悟体会。针对课文的德育目标:保护青蛙和蝌蚪,设计了搜集导趣,交流体会,拓展导练,提高素质的环节,搜集青蛙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尾以导入学生生活为

1 手段由保护青蛙引到保护环境,给青蛙一个温暖的家。并把这份作业交给青蛙、蝌蚪,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把课上的语言变为生活中自觉行动。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题34:小蝌蚪找妈妈 (六年制小语第二册).

教案说明:本课分三个学时,本设计为第一学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

2、能力目标:认真观察图画,了解动物不同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才能,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等。

3、情感目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自觉爱护青蛙、蝌蚪,有爱心,学会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情境体会,有感情朗读。自学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难点:指导自学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用具:图片、习题卡、课文朗读磁带等。

教学策略:探寻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学习,采用游戏激趣,情境激情,合作自学,探究体验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激趣导入——听读导思——自读导学——学文导情——搜集导趣——拓展导练——结束导入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导生情,由导入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学会学习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找妈妈”游戏,

(用纸卡布置一座动物幼儿园,园内有小鸡、小猫、小鱼、毛毛虫、蝌蚪;园外有母鸡、猫妈妈、大鱼、蝴蝶等可活动的纸卡。)导语:同学们,动物幼儿园里有许多动物宝宝,天快黑了,动物宝宝们该回家了,妈妈们来接他们了,可小动物们太小了,不认识自己的妈妈,你们谁来帮忙,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妈妈。哎呀!小蝌蚪的妈妈干什么去了,没来接他。此时小蝌蚪是什么心情,请你安慰安慰他。板书课题: 6:小蝌蚪找妈妈

由课题,你都想知道什么?找几名同学帮助小动物找妈妈,找到的把他们送回家,最后图上只剩小蝌蚪了。训练说话,学生会说帮他找妈妈,从而引出课题。齐读质疑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关心,帮助他人好品质。训练说话能力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

二、看听导思整体感知带着以上问题,听课文录音,看能否找到答案。提问:你发现什么了?听读课文有所体会、思考初步回答所找到的问题答案。

让学生的眼、耳、脑一起活动起来,多感官刺激引发兴趣,加深印象。

三、自读导学探究合作

1、布置认真读书,找答案,画句子。把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句子标示出来,连起来读一读。自主读书,画句子指名读句子,连起来读,齐读。合作解决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培养读书能力,自主、合作的习方式。

2、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究。用游戏“成长链接”的方式检验自学效果。游戏要求:5个人一组,每组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箭头标示的5个圆圈。请你想办法在每个圆上填上几笔画成蝌蚪或青蛙,按生长顺序每人画一个,完成链接,要表现出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小组合作

3 学习,边读边画,进行交流做游戏“成长链接”分工合作想象画,找画得好5个人到黑板画并说出成长过程。有针对性布置任务,学生自学有方向培养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重难点,学会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学会抓重点句的读书方法。

四、学文导情深思细品

过渡:小蝌蚪们从一出生就独自在池塘里玩,妈妈不在身边,他们也不知道有妈妈,整天快活地游来游去,可是有一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再读课文看蝌蚪们干什么去了?创设情境学习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指导朗读练习

⑴学生扮演蝌蚪,读好问鲤鱼的话,再找人扮鲤鱼,读好答话。初步解决青蛙妈妈的特点。 ⑵再喊乌龟。读好乌龟答话。再次解决青蛙妈妈的特点。⑶齐读青蛙样子的语句。动作表演,跳上来,用蹬、跳、蹦说—句话,形容这个动作。⑷整体把握读文,指导激发感情朗读,进而体会小蝌蚪急切的心情。了解不同事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五、搜集导趣交流体会

过渡:青蛙妈妈忙什么去了,都忘了到幼儿园接蝌蚪宝宝回家了。课前布置搜集青蛙消灭害虫的资料,使学生会说忙着捉害血去了。读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拓展导练提高素质

想一想,说一说,今后怎样保护青蛙、蝌蚪。自由说练。自觉保护青蛙和蝌蚪,有爱心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七、结束导入生活。

结语:青蛙生活能离开水吗?保护水的清洁不污染,保护环境不受破坏,水才能不枯竭,给青蛙一个温暖的家。想一想,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保护

4 青蛙的作法外,还要怎样做? 作业:保护青蛙和蝌蚪。把这份作业交给青蛙和蝌蚪们。留下尽考空间,号召同学们保护有益动物,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学生填画圆圈成蝌蚪、青蛙,完成成长过程。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课堂突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从头至尾学生一直在动,动脑想,动笔画,动眼看,动嘴说,动手做……充分解放儿童的眼、耳、脑、手、口。我觉得这个教学设计,达到了终极目标,直接突破重难点,学生通过看、读、想、画、合作、说等多种方式,弄明白了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情境表演朗读体会了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把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原设计中分角色朗读后还有一整体把握读,在实际教学中时间分配还不够恰到好处,前边重难点处所占时间比预想的多,就取消了这一环节。在第二课时中复习课文,整体读文予以弥补,做了适当调整,我觉得不影响教学效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两个游戏激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环节较满意。尤其是“成长链接”的合作学习,由椭圆填画几笔成为蝌蚪或青蛙,还要表现其成长变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进行创新,学生画得五花八门,但都是按要求去做的,到黑板绘画后说出成长过程,让本节重点更突出。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我觉得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17篇:小蝌蚪找妈妈 作业

小蝌蚪找妈妈 作业

★基础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éi yóu

xiàn zài

shén me

biàn huà

miàn tiáo

)(

) (

) (

) (

二、组词。

有(

在(

) 跳(

) 友(

再(

) 桃(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小蝌蚪长着(

)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

)的尾巴,(

)地游来游去。

2、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没过多久,(

)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

3、小蝌蚪向_______(谁)问他们的妈妈在哪里,把_______(谁)错误地认为是他们的妈妈,_______(谁)才是他们真正的妈妈。

4、小蝌蚪的妈妈唱歌的声音是(

)。

A.呱呱呱 B.哈哈哈 C.嘻嘻嘻

★★提高题

一、填空题

1.一只青蛙(

)条腿,(

)只眼睛(

)张嘴。

2.一只蝌蚪(

)条腿,(

)只眼睛(

)张嘴。

3.一只鸭子(

)条腿,(

)只眼睛(

)张嘴。 ★★★选做题

假如你一个人走迷路了,你该怎么办?

作业提示:

1、“没”的右半部分第二笔没有勾。

2、按课文内容填空必须和原文一致。

3、“在”和“再”的区别,“再”是再一次的意思。

第18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

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3、板书题。

二、整体感知

1、孩子们,小蝌蚪找着妈妈了吗?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文,要求读准字音,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自学。

(1)指名领读新词,开火车读。

(2)新词到了文中,你还认识他们吗?指名分段读文。

三、再读文,了解蝌蚪和青蛙的不同特点。

小蝌蚪找着妈妈了吗?他的妈妈是——(青蛙)。原来他们真的长得很不同。

(一)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看,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描写蝌蚪外形的句子。

(出示: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2、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灰”

3、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可以带上动作读。

4、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

(二)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

、看,提问:青蛙妈妈是什么样的?

2、请找出文中完整地描写青蛙妈妈样子的句子。

出示: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学:“披”“鼓”(做动作)

师:谁来当青蛙妈妈,介绍一下自己吧?(生带头饰上台汇报)

(三)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1、师: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

请小朋友轻轻读读文2~6自然段。读完后,找出写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用“~~~~”勾划出来,并标上序号。

2、交流,师相机贴出图片

出示:①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②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

③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④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3、看图,演一演小蝌蚪,讲讲自己是怎么样长大的(带头饰上台汇报)

四、学习文第2段

过渡:小蝌蚪历尽艰辛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助?(鲤鱼和乌龟)

1、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

(现场采访小蝌蚪,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2、于是,就——迎上去,(着急、高兴)地问……

为什么要“迎上去”?看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3、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

4、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自己的妈妈长相有什么特点?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己的妈妈。

后来,他们又遇到了乌龟,乌龟是怎么帮助它们的呢?我们下节继续学习吧!

五、复习巩固,生字书写

、再次出示新词。

2、学“什、么”

第19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

小蝌蚪找妈妈——连环画

驻马店特殊教育学校

付素丽

教学目标:培养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思。

教学重点;运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听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根据故事情节想像连环画面,并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图画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想过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画下来吗?今天我们学习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

2,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下面我们一起听一听看一看这个故事。小蝌蚪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播放动画视频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同学们我们听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回忆视频过程,小蝌蚪是什么样子?小蝌蚪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请说一说。

小蝌蚪的样子: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的游来游去。(板书画出小蝌蚪的样子,为学生提供资料)

小蝌蚪碰到了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扑食,小蝌蚪问鲤鱼阿姨自己的妈妈在哪里?鲤鱼阿姨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我们想一想鲤鱼阿姨是什么样子?(板书画出鲤鱼的图画,给学生提供资料)

小蝌蚪继续找妈妈碰到了谁?碰到了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小蝌蚪误认为乌龟是自己的妈妈,就追上去喊:“妈妈”,乌龟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头顶两只大眼睛,身披绿色的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板书画出乌龟的图画)。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到了一只大青蛙蹲在荷叶上,就游过去喊:“妈妈”。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板书图画画出荷花,青蛙和荷叶。)

老师画出了这些资料,希望你们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参考画出它们的形象。也可以自己想象他们的样子,并画出来。

4,练习:根据故事情节中的描述想象画一画小蝌蚪,小蝌蚪长出腿,和尾巴的形象,鲤鱼,乌龟,青蛙妈妈的形象。

5,游戏启发:分别找学生扮演小蝌蚪,鲤鱼,小鲤鱼,乌龟,青蛙表演故事内容。想象连环画面。

6,同学们的表演精彩极了,下面我们欣赏一下其他小朋友根据故事内容画出的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画。播放课件图片,启发想象连环画面,认识到贯穿故事内容,几幅画面连接在一起,就是连环画。

7,人文情感:同学们青蛙捉害虫,保护庄稼的健康成长,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青蛙,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中的生物。

8,通过表演小蝌蚪找妈妈,欣赏小朋友的画笔下的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你想象的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是怎样的画面呢?下面我们做作业。

9,作业;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小蝌蚪找妈妈。 10,展示作业。

11,下课。

小蝌蚪找妈妈——连环画教学设计

聋校全日制教材第六册

驻马店特殊教育学校

丽 2013 年

4 月

26

第20篇: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目标

(一)、基础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学习兴趣。

(二)、发展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从小就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2、体验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3、树立环保意识,教育学生要保护有益的动物。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区别“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同,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应围绕读书、识字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悟小蝌蚪的变化及找妈妈的艰辛。

1、读课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2、再读课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3、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认读“条、变”。

2、指导写字。

3、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贴图)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doc》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