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简介

2022-05-2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片段1)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片段2)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一般略去不演)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片段3)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片段4)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片段5)

7.《保卫黄河》(轮唱,片段6)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片段7)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作品一开始,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一、《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二、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

四、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五、《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六、《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七、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八、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二)

《黄河大合唱》有五个版本。一个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因为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要组成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是不可能的。当时只有几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类的乐器,大多数人都不能识五线谱,所以就用简谱。第二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作了一些调整。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本”,就是李焕之1987年根据冼星海的“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的一个版本。第四个版本是

“中央乐团版本”是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第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这个版本是由瞿维来编订的,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 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

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推荐第2篇:《黄河大合唱》简介.docx

《黄河大合唱》简介

简介:《黄河颂》为《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那《黄河大合唱》又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创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光未然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邬祈零指导)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中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冼星海

合唱曲目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船夫曲》

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

咳哟!划哟……乌云啊,遮满天!波涛啊,高如山!冷风啊,扑上脸!浪花啊,打进船!咳哟!划哟……伙伴啊,睁开眼!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别偷懒!拼命啊,莫胆寒!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哟!划哟……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咳哟!咳哟!哈哈哈哈……我们看见了河岸,我们登上了河岸,心啊安一安,气啊喘一喘。回头来,再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咳!划哟……

《黄河颂》

朗诵词: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崇高!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着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之水天上来》

朗诵词:

黄河!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我们要在你的面前,献一首长诗,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它是中国的大动脉,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跳跃着,像一条飞龙,日行千里,注入浩浩的东海。虎口龙门,摆成天上的奇阵;人,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就是毒龙也不敢在水底存身。在十里路外,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象烧着漫天大火,使你感到热血沸腾;其实凉气逼来,你会周身感到寒冷。它呻吟着,震荡着,发出十万万匹马力,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啊,黄河!河中之王!它是一匹疯狂的猛兽,发起怒来,赛过千万条毒蟒,它要作浪兴波,冲破人间的堤防;于是黄河两岸,遭到可怕的灾殃: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使千百万同胞扶老携幼,流亡他乡,挣扎在饥饿线上,死亡线上!如今两岸的人民,又受到了空前的灾难:东方的海盗,在亚洲的原野伸张着杀人的毒焰;于是饥饿和死亡,像黑热病一样,在黄河的两岸传染!啊,黄河!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你亲眼看见,这五千年来的古国遭受过多少灾难!自古以来,在黄河边上展开了无数血战,让垒垒白骨堆满你的河身,殷殷鲜血染红你的河面!但你从没有看见敌人的残暴如同今天这般;也从来没有看见黄帝的子孙像今天这样开始了全国动员。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啊,黄河!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古往今来,在你的身边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但是,你从不曾看见四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英雄的故事,像黄河怒涛,山岳般地壮烈!啊,黄河!你可曾听见在你的身旁响彻了胜利的凯歌?你可曾看见祖国的铁军在敌人后方布成了地网天罗?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不让敌人渡过!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埋葬在滚滚的黄河!啊,黄河!你奔流着,怒吼着,替法西斯的恶魔唱着灭亡的葬歌!你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黄水谣》

朗诵词:

是的,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地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

合唱: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河边对口曲》

朗诵词: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人们难道永远逃亡?你听听吧,这是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

对唱、合唱: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粱和小米。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无消息。张老三,莫伤悲,我的命运不如你!为什么,王老七,你的家乡在何地?在东北,做生意,家乡八年无消息。这么说,我和你,都是有家不能回!仇和恨,在心里,奔腾如同黄河水!黄河边,定主意,咱们一同打回去!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后,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

《黄河怨》

朗诵词:

朋友!我们要打回老家去!老家已经太不成话了!谁没有妻子儿女,谁愿意遭受敌人的蹂躏?有良心的中国人哪!你听听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

女高音独唱:

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冤。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我和你无仇又无冤,偏让我无颜偷生在人间!狂风啊,你不要叫喊!乌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的水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要投在你的怀中,洗清我的千重愁来万重冤!丈夫啊,在天边!地下啊,再团圆!你要想想妻子儿女死得这样惨!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算!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

《保卫黄河》

朗诵词:

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多声部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怒吼吧,黄河》

朗诵词:

听啊:珠江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啊!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你战斗的警号吧!

合唱:

怒吼吧,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向着全世界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啊!

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铁蹄下的民众,苦痛受不了! 重复: 受不了……

但是,新中国已经破晓;四万万五千万民众已经团结起来,誓死同把国土保!你听,你听,你听:松花江在呼号;黑龙江在呼号;珠江发出了英勇的叫啸;扬子江上燃遍了抗日的烽火!

啊!黄河!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艺术结构

全曲由《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在艺术形式上一个创新和特色就是诗朗诵与音乐并重。其中有一个乐章用乐队来伴奏诗人怀古之情和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而整个合唱套曲各章之间,也是用诗朗诵来承上启下、贯串发展的。这是一部诗化的交响大合唱。作为朗诵诗人和演员的光未然,进行这种新的表演形式的探索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必然的,这也是当时演出实践的需要。

音乐是用音调来构成形象的。由于这个缘故,作品尤其强调具有清晰的音乐构思和材料的集中;强调从各个不同侧面来表达主题、深挖题材的内涵,即使在音乐细节中也使之能流露出人的内在心理状态。诗歌创作的整体构思和艺术思维与音乐创作是相似的。作者的笔始终围绕在黄河的整体形象上做文章,他哭诉黄河、赞美黄河、保卫黄河。层层深入,各乐章具有不同的典型的情绪,每一章都呈现出黄河形象的重要侧面,这种类似交响套曲的审美思维和结构思维,为史诗性的曲作创建了一个坚定的文学基础。

套曲的音乐构思,并没有采用格言式的单主题贯串于全曲的写法,而是采用有特色的音调语汇变化发展地渗透于各章,从不同角度来刻画和丰富艺术形象的写法。它的核心音调是一个纯四度的旋律音程(分散或集中的),它在快速、雄壮、有力的乐章上表现得更鲜明;在抒情的音乐中,除此音调因素外,三度旋律音程的进行也是重要的,在五声音阶的三音列中自然是小三度和大二度(或反之)的旋律连接了。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音调语汇在各个乐章的开头或中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并在各章中前后呼应、发展。

合唱套曲采用了多种音乐体裁:除混声合唱外,还有女声齐唱(另一版本为两部合唱)、女声独唱(另一版本有女声合唱的伴唱)、男声的诗朗诵和男声独唱;合唱套曲中采用了多样的音乐结构。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音乐材料的使用都非常集中,丰富多彩与概括精练相结合。有个别乐章甚至只采用有限的几句劳动号子的音调和它的变奏、引申成全曲,易唱、易记,感情强烈而鲜明。一曲黄河船夫曲,把怒涛滚滚的黄河,同面向激流而勇进的船夫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人定胜天的画卷。

歌曲鉴赏

综合角度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乐章简介

《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此曲吸取民间劳动歌曲尤其是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动机式的主题核心贯穿发展手法和领合呼应的演唱形式,引子和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第二部分以原有主题核心拉宽节奏,放慢速度,表现人们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尾声又以快速有力的动机进行,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表示中国人民的斗争仍在艰苦顽强地继续……。

《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音乐壮阔、热情、深切。第一段唱黄河的雄姿,第二段赞五千年文化,第三段颂民族精神的发扬。

《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的音调材料,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音乐会上往往略去此段。

《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这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第一段抒情而深切,中段是悲痛的呻吟,第三段情绪更为凄凉,诉叙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采用乐段反复的结构形式,吸取山西民歌音调,并借用锣鼓伴奏的某些手法,形象地叙述了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显示了“打回老家去”的斗争决心。

《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运用大小调和变化节拍,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污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

《保卫黄河》(轮唱)成国地运用卡农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的加入则别具风格。

《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运用主调与复调的混合写法,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胜利发出呐喊,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9]

结构分析

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音调素材,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 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人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第二乐章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博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第三乐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弦伴奏,后来改为由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了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人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它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

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

《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社会评价

《黄河大合唱》讲述了在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抗日将士和民众苦中作乐的游击战争,赞美了英勇智慧的游击队战士,讴歌了中国抗战军民百万雄师的英姿,歌唱了中华民族的雄伟气魄,憧憬了新中国的破晓,并向全世界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吹响战斗的号角。这些情景经过音乐的表现和渲染,变成一幅幅真实而流光溢彩的画面,整个乐章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黄河大合唱》堪称一部无比壮丽的史诗,它一路陪伴着中华民族经历过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战胜了帝国主义,激励着我们为建设更加繁荣强大的祖国而奋斗。

《黄河大合唱》乃是一部展现民族精神的气势恢弘的音乐巨作,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国家史诗,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争史和自强不息的民族英雄气节。它以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延唱至今。《黄河大合唱》以其鲜明独特的个性,气势恢宏的音乐规模,催人奋进的强烈号召力和凝重深刻的哲学气息征服了世界。就如埃德加·斯诺所言—《黄河大合唱》永永远远都属于明日的中国。

社会影响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黄河大合唱》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推荐第3篇: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戏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毛主席为冼星海所作的评价恰如其份,作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听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作品真是太好听了。现在的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你们何时奉献人民,有否感到愧对先贤?难道我们民族真永远逃脱不了在苦难中奋起重生,在安逸中堕落沉沦的轮回宿命吗?同胞兄弟们,真到了必须常常用黄河大合唱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斗。听《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震撼了我,歌颂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听《黄河大合唱》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黄河大合唱》。它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它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黄河大合唱》以高昂的节奏歌唱了黄河的博大雄姿,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以热情激昂的歌词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黄河大合唱》深深感染着我。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革命先辈忧国忧民,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国崛起,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青少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1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黄河就代表着气势磅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而自从在音乐课上听到了《黄河大合唱》之后,我发现它向我显示了黄河的另一面: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气节,它是我们所有华夏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它是一种真正属于龙的声音。 《黄河大合唱》就如同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振奋人心一样,《黄河大合唱》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人民的灵魂,它鼓励着人们团结起来,一同消灭日本鬼子,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其次它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让任何一个昏昏欲睡的人听了都会立刻精神提高八度。而且这种音乐还充分模拟了黄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说光看歌词能给我一副黄河奔流图的话,听歌曲,我就仿佛是站在险峻的黄河岸边,亲眼目睹黄河万马奔腾的景象和倾听那震耳欲聋的水浪声! 《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所以,朋友,倘若你现在正在每天浪费时间、碌碌无为,倘若你已忘记如何做一个龙的传人的话,那么就去听听《黄河大合唱》吧!相信从中你会重新找回龙的尊严。我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要牢记祖国惨痛的抗战历史,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从我做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报效祖国, 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黄河大合唱》,清浊之音,千古绝唱!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

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

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 (合唱)

第二乐章 《黄河颂》 (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 (配乐诗朗诵) 第四乐章 《黄水谣》 (女声合唱)

第五乐章 《河边对口曲》 (对唱.合唱)

第六乐章 第七乐章 第八乐章

(女声独唱)

保卫黄河》 (齐唱 轮唱)

(合唱) 《黄河怨》《《怒吼吧,黄河》

推荐第4篇: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这个乐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弦伴奏,后来改为由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 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了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它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 (齐唱,合唱)

本乐章运用领唱及合唱相呼应的演唱形式,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以及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情绪变化很大,有两种对比鲜明的情绪.开首的紧张情形,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即歌词\"划哟,冲上前!\"音乐吸取了民歌中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与领,合呼应的演唱形式,生动地描绘了黄河船夫在暴风雨与惊涛骇浪博战的情景,表现出中国人民在艰苦中的斗争精神和誓达彼岸 的必胜信念.第二乐章 《黄河颂》 (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是用\"颂\"的方法写的,带着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这里是由男高音独唱,歌声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配乐诗朗诵) 歌词: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这是中国的大动脉,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它震动着,跳跃着,像一条飞龙,日行万里,注入浩浩的东海.虎口——龙门,摆成天上的奇阵;人,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就是毒龙也不敢在水底存身.从十里路外,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像烧着漫天大火,使你热血沸腾

第四乐章 《黄水谣》 (齐唱) 整体欣赏: 《黄水谣》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第一乐段是女声二部合唱,它描绘了黄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叙述了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开渠筑堤过着和平宁静的日子,旋律抒情婉转; 第二乐段是混声四部合唱,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叙述了黄河两岸人民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的悲惨生活.其情绪悲痛而压抑.尤其是乐段的收束处,连续两个下行的四度跳进更增强了这种情绪的感染力;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它发出了令人悲伤的感叹:黄河依然如故,黄水奔流不止,然而物在人去,天各一方,情绪十分凄凉.尽管这首歌悲痛而凄凉,但它绝无颓废失望的丝毫痕迹,相反,它在悲痛凄凉中蕴涵着希望与奋斗之情.第五乐章 《河边对口曲》 (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此曲是用民歌方式写的,用山西音调.是一首叙事性的对唱歌曲,以民间常用的对答形式,采用不同的调式对比,表现了两个流离失所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打回老家去\"的战斗道路.

全曲上,下两个乐句,一问一答,构成了完整的音乐形象. 第六乐章《黄河怨》 (女高音独唱)

这首悲歌以开头的旋律(衰婉感人,如泣如诉)为基础,其后不断引伸发展,形成一首多乐段的庞大独白.深刻地表现了一位受迫害受污辱的妇女,对敌人残暴兽行发出的强烈控诉.

第七乐章 《保卫黄河》 (轮唱) 整体欣赏: 这是一首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歌曲.快速大跳的动机与逐级扩张的音型,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他们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从四面八方掀起复仇的巨浪,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大海汪洋之中.歌曲采用了齐唱及二部,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情绪坚决而振奋.在三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曲,它把情绪进一步升华,从而形成歌曲中新的高潮.这段音乐,不仅有自己鲜明的形象及个性,而且为最后的齐唱部分做好了转调准备,使歌曲在高亢而激越的情绪中结束.第八乐章 《怒吼吧,黄河》 (合唱)

推荐第5篇:黄河大合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黄河在咆哮 周 明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甲)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这是红色经典歌曲 《黄河大合唱》的朗诵词。1997年的那个冬天,我站在壶口瀑布的山坡上,一边吟诵着《黄河大合唱》,一边眺望着蜿蜒东去的黄河。

啊,雪落黄河,黄河竟成一片冰天雪地;河床不见了,水流无声了,那平日奔腾咆哮的瀑布也无声无影了。冰雪覆盖了大河上下,黄河突然变为茫茫无际的银色世界。听说,因为在腊月黄河突然涨了一次大水,接着又下了场大雪,多年不遇的黄河冰冻就形成了,这是难得遇到的奇观呢。

为了探听黄河水流,我俯身趴在河床的冰雪上,倾听那冰下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母亲河的温暖与强大生命力。忽然间,我仿佛听到远方传来激越的《黄河大合唱》,仿佛看见了词作者、诗人光未然的身影。他笔下的“黄河”意象,让我们感到奔腾咆哮的黄河好像就在眼前,在耳边呼啸。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它是中国的大动脉,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

春节后我返回北京。带着对黄河的眷恋之情,去看望时已84岁高龄的光未然先生。我向他谈起这次壶口之行,以及看到的黄河冰雪奇景,还带了几张黄河雪景的照片给他看。老人家一张一张仔细地看,不断地询问,哪里是河床,哪里是壶口瀑布,哪里是当年船夫的渡口„„

他 深情地回忆说,1938年冬天,由他率领的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赴晋西南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开展宣传活动。壶口是黄河有 名的险峡之一,汹涌奔腾的怒涛狂澜,常常使渡客望而却步。然而他们抗敌演剧队的热血青年们,个个英姿勃勃,勇闯险滩,在经验丰富、有胆有识的船夫的嘹亮号 子声中,渡过了惊心动魄的黄河。这次渡河给他和演剧队战友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激发了他写一首讴歌黄河的诗作的念头。

恰巧第二年元 月,演剧队第三队奉命开赴革命圣地延安。不料在行军途中,他不慎坠马,左臂关节粉碎性骨折,到达延安后便被送进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治疗病伤,成了他酝酿 诗作的时机。当时由于治疗,自己不能执笔,便躺在炕上口授,由战友笔录。(乙)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酝酿已久的诗词犹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400多行《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仅5天,就 在病床边完稿。

于是,1939年4月,一部震撼人心的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说到此,老人家笑 笑说:这里还有一段插曲呢!“《黄河大合唱》完稿后,我先是在延安窑洞里一个小型晚会上,在明亮的煤油灯下朗诵:‘啊,黄河!你奔流着,怒吼着,替法西斯 的恶魔唱着灭亡的葬歌!你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当我刚刚朗诵完最后一句时,冼星海便上前一把抢过诗稿,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我有把握谱成好曲子!’”

果然,冼星海在桥儿沟鲁艺窑洞里的油灯下夜以继日地冥思苦想,一个星期后《黄河大合唱》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回响在延水河畔宝塔山下。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的第一次演出,是1939年4月13日的晚上,在陕北公学大礼堂。光未然亲自登台朗诵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只见他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 篷,正好盖住了他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民众的灾难。当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20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 击乐的音效由脸盆敲击、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合成的„„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啊,黄河!你可曾听见在你的身旁响彻了胜 利的凯歌?你可曾看见祖国的铁军在敌人后方布成了地网天罗?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不让敌人渡过!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埋葬在滚滚的黄河!” 他们的感情是那么投入,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舞台上,忘记了台下还有观众,直到全部唱完,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他们才猛醒过来。观看这场演出的毛泽东 主席在演出结束后,高兴地鼓掌,连声说:“好!好!” 晚年的光未然依然对黄河久久感念。

我的一位画家朋友,不辞辛苦,从 青海黄河源头走到山东的黄河入海处,一路观察,体验生活,一路执笔速写,辛勤创作,用了几年工夫,精心创作了黄河系列组画。他很希望光未然能为之题词。我 便将他的创作情况向光未然先生作了汇报,因为黄河,老人家他很痛快地应允了。几天后,我去他家里,真叫人高兴,字不但写了,而且意味深长: 黄河远上接天宇,诗里黄河画里多。

不久后,我的画家朋友到了北京,我们相约去看望老人家。老人见到我的朋友后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你是画黄河,我是写黄河,咱们都是在歌颂黄河啊!” 老 人家曾几次告诉我,自从1939年在延安写出《黄河大合唱》后,他再也没有去过黄河,去过壶口,到过延安。他要我找机会陪他去。我也不止一次给西安的朋友 说过了,大家都表示十分欢迎,而且我们还暗地里谋划,等到了激发他当年写出《黄河大合唱》的源头——壶口后,就请他提笔写几段《黄河大合唱》的诗句,镌刻 在壶口渡口的山石上,作为永久纪念。然而,这一切却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2002年初春,老人家不幸永远离开了我们。 光未然走了,《黄河大合唱》却一直在华夏的天空激扬回荡。(丙)“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我相信,气贯长虹的《黄河大合唱》,将像千古黄河一样永远地流传下去! 16.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与第二段画曲线的部分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3分) 17.下列诗句中黄河“意象”的特点与文章中的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B.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宋琬《渡黄河》) C.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D.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温庭筠《公无渡河》)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题目“黄河在咆哮”一语双关,既指黄河的奔腾轰鸣,也指抗日军民的愤怒吼声。

B.文章写光未然东渡黄河赴抗日根据地开展宣传活动的往事,表现了他对黄河的依恋之情。

C.《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第一次演出的场面,反映出这部作品具有震撼人心、鼓舞人心的力量。

D.作者通过对《黄河大合唱》创作过程的叙述,表达了对黄河精神由衷的赞美之情。

19.一部《黄河大合唱》贯穿全文,文中(甲)(乙)(丙)三处画横线的歌词(朗诵词)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0.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节选),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8分) ①摘出本诗的韵脚。②确定朗诵的感情基调。③写出画线诗句中需要重读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黄河之水天上来 光未然 啊,黄河

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 古往今来 在你的身边

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但是

你从不曾看见 四万万同胞 像今天这样

团结得如钢似铁 千百万民族英雄 为了保卫祖国 洒尽他们的热血 英雄的故事, 像黄河怒涛, 山岳般地壮烈

推荐第6篇: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

林力 2220113527 市场营销

摘要:黄河大合唱作为新中国最为重要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听《黄河大合唱》,用它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斗!

关键字:黄河大合唱 民族 精神 奋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声乐套曲,是中国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这部作品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洗星海作曲。它是凝聚着作曲家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的交响性、写实性的大合唱,以磅礴的民族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通俗易懂的群众性,被誉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并成为中国合唱艺术的典范。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即使是在当今和平年代,也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黄河大合唱》共分为8个乐章,分别是: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这八个乐章,结构十分完整并富于变化,各个乐章又富有寓意,每首合唱的开头都以配乐诗朗诵加以贯穿。每个乐章既相互独立,又有联系。《黄河大合唱》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混声合唱。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音调和节奏,运用主题动机为核心的发展手法,以领和呼应的演唱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当的气势。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寓意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誓达彼岸的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黄河颂》 《黄河颂》是一首气势壮阔,情绪豪放的史诗性颂歌,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部分是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起伏较大的音域主题。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更加亲切、热情的音调出现。第三乐段的曲调速度稍慢,句与句的衔接很连贯。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是一首配乐诗朗诵以三弦作伴奏,曲调蕴含着《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主题。 第四乐章《黄水谣》 《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民谣体”是指一些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它描绘黄河两岸沃土千里,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它借黄水的日夜奔流,倾诉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在敌寇的铁蹄践踏下,人民群众悲愤填膺,燃烧起阶级仇、民族恨的怒火,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黄水谣》的曲调写得十分成功,它深厚宽大,把作者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地的神情都尽情地歌唱出来。主部的音乐是波浪起伏的,显示出黄河奔腾叫啸的威力,象征着中国人民处在革命战争中的严酷考验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犹如黄河波涛一样汹涌起伏、沸腾激荡。主部的第二乐段,曲调亲切、明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副人民勤劳生活的画面来,表现得深切动人。接着音乐转入由低沉而逐步推向悲愤的控诉,这是一个4/4拍子的副部乐段,表现了敌寇入侵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敌占区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乐段结束在两个连续的四度下行,感人甚深。《黄水谣》最后是主部的再现,深沉地诉说着这空前的灾难。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这个乐章音乐素材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借用了锣鼓伴奏的一些手法,民歌式的对唱形象地叙述了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最终以混声合唱 “一同打回老家去”的斗争决心而结束整个乐章。 第六乐章《黄河怨》 《黄河怨》是一首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曲调吸取了陕北民间哭腔的特点,委婉悲凉,痛切感人。乐章为联曲体,四个段落运用了中华民族传统“起、承、转、和”的结构一气呵成。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是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曲调吸取了广东民间狮子舞的某些音调和民间打击乐的节奏特点。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这是整部作品主题思想高度概括的乐章,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乐章由四个相互连贯的段落组成,采用主调与复调的写作手法,总结性地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似的英雄形象。

四、现实意义 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与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其中在这八个乐章中又尤以第二乐章《黄河颂》最为引人入胜。《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 从内容看,第一节是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呼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第二节是歌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文中用一个“望”字来统帅,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颂黄河,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歌颂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颂”的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的精神,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黄河颂》中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从整体上讲,纵观我国近代以来的音乐史,《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戏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听黄河大合唱,使人的心灵受到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作品真是太好听了。现在的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你们何时奉献人民,有否感到愧对先贤?难道中华民族真永远逃脱不了在苦难中奋起重生,在安逸中堕落沉沦的轮回宿命吗?同胞兄弟们,真到了必须常常用黄河大合唱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斗。听《黄河大合唱》,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使人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所以,朋友,倘若你现在正在每天浪费时间、碌碌无为,倘若你已忘记如何做一个龙的传人的话,那么就去听听《黄河大合唱》吧!相信从中你会重新找回龙的尊严!

参考文献: 1.2.3.4.《太仓教育》第2011-9-8期刊,中国近代套曲汇赏 ,刘旭颖 《黄河之声》第2011年02期,伟大的声音,张红霞 《凤栖梧》第2007年16期,浅析黄河大合唱,李金

《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第2010年04期,中国大学生必知的音乐知识,章桂芬

推荐第7篇: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

仁沱小学:彭明霞

一、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是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根据课标第三学段提出的要求:领悟表达方法,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种方法,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场景描写他们也并不陌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本课生字词,联系本课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作者、黄河、时代背景、朗诵词等相关资料,从而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内容理解的桥梁集中力量把时间用在突破重点与难点上本课文质兼美,我们要咬定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倾听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抓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体悟其间蕴含的情感,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语言深处,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七八段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抗战历史,搜集《黄河大合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破题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二)交流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黄河及《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对于黄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及目的,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的结构: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写了演出的情景,哪些段落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体验一段音乐

1创设情景,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那即将演奏的是一支怎样的乐曲?请在受到触动的词句或者标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体会

2.师生共同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乐曲? (1)第六段 (课件) ①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②初步了解联想和想象:这深情的声音让作者联想和想象到了哪些人物或者事物? ③生齐读 (2)第七段 (课件) ①演出仍在继续,想象也在继续,咱们继续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乐曲的气势磅礴的?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哪,演员们的哪些动作让你印象深刻,特别感动?请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生答后追问: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什么? ③(课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同学们,看到这凄惨的一幕幕,我们怎能不愤怒,怎能不激情满怀?指挥,举起了指挥棒;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马号,透过这一举一提,一捏一劈,想想,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 ④学生朗读

⑤(点击课件)出示句子: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乐声的响起,就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犹如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作者丰富的想象那这一想象有什么作用? ⑥同学们齐读

⑦语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3)学习第八段 (课件) ①咱们继续交流,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乐曲的气势磅礴? ②被劈动的仅仅是死寂的东海吗?被震醒的仅仅是沉睡的山峰吗?被劈动的,被震醒的到底是什么?结合了解到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③生读

④一个排比句,一个感叹号,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⑤生读

⑥抓学生的心里期待,听黄河大合唱之黄河船夫曲(课件) ⑦师生合作读 (二)学会一种方法

1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三段,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把黄河大合唱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富有震撼力的? 2(课件)现在,咱们把这些联想和想象部分去掉,你们再读读,你发现文章变得怎样了? 3小结: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把写实和联想、想象结合起来

(三)发现一支乐队

1如此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究竟是由一支怎样的乐队表演出来的?请大家浏览课文第

4、5自然段

2这是一支怎样的乐队?(奇特) 3你从乐队的奇特体会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四)感悟一片情怀 1运用前面总结出的方法同桌合作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读课文第

10、11段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勾画出写实和联想的部分,想想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如有疑难,可以和同桌合作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3这样的场面,这样的音乐让作者想到了什么,你都勾画了哪些内容? 4再听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这段音乐又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课件:保卫黄河) 5写话训练:同学们,听了这段音乐,联系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拿起笔,把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写下来吧(你可以自由表达,也可以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 分享交流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总结《黄河大合唱》的作用和意义,再读课题 2.深化主题,推荐红歌

板书:

15 黄 河 大 合 唱

联想 气 势 磅 礴 想象 斗 志 昂 扬

推荐第8篇:黄河大合唱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记住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三)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声乐套曲和协奏曲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感受《黄河大合唱》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一)聆听《黄河大合唱》整体感受作品情绪。

(二)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黄河大合唱

各位领导老师好,很荣幸今天能参加面试。(首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在讲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有一个问题:有关黄河的歌曲大家知道哪些呢??这位请回答,非常好,不错,请坐!这位同学说有《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大合唱》。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黄河大合唱》,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部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 提到黄河大合唱就不能不说一说黄河,有谁见过黄河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大致了解下黄河。

黄河简介: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词曲作者简介:

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少年时即以“南国萧手”而扬名。1929远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短片来了解冼星海的生平。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

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老师将冼星海的作品进行归类:

代表作品:

古诗词艺术歌曲:《七哀诗》、《忆秦娥》、《渔父词》、《蝶恋花》、《卜算子》《浪淘沙》、《如梦令》等。

电影歌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等。 歌曲集:《哈萨克歌曲集》、《古诗十首歌集》、声乐套曲《斗争就有胜利》(未完成)等。

合唱歌曲:《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

器乐作品:交响乐《民族解放》,交响诗《阿曼盖尔达》,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

(还发表了大量的音乐论文,《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

二、词作者——光未然,长江的儿子、黄河的歌者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湖北襄阳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13年11月1日生。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吟》。《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小短片来认识下《黄河大合唱》背后的创作故事。 对《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就来欣赏这部伟大的作品。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大家要思考个问题,大合唱是什么?都有哪些演唱形式?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等我们欣赏完了后大家要分组讨论的。

这部作品共有八个乐章:

一、黄河船夫曲(齐唱、合唱)

二、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三、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四、黄水谣(齐唱)

五、河边对口曲(男声独唱)

六、黄河怨(女生独唱)

七、保卫黄河(合唱、轮唱)

八、怒吼吧,黄河(合唱)

八个乐章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下面我们来一一解读。

第一层次包括第

一、

二、三乐章,表现了赞颂的情绪。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上就重点欣赏《黄河船夫曲》,第二三乐章大家课下自己欣赏。 欣赏:欣赏作品,感受速度的变化,边欣赏边思考:

(1)歌曲的体裁是什么?

(2)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采用的的男女声混合唱的方式,使人一下联想到黄河边气势磅礴的浪涛。在经过短暂的激烈后,乐曲节奏逐渐趋于平缓。我觉得之前急促的乐章在于反映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和激烈情景,同时后面的平缓乐章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情绪,他们可以在艰辛的劳作之后感受到生活的宁静。

1、歌曲的体裁是什么?

劳动号子。(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大家还能想到这种体裁的其他歌曲么?《川江船夫号子》、《打夯号子》、《摘石榴》

2、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男声独唱,也是一首深情而豪迈的民族颂歌。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一首长诗,以三弦作伴奏朗诵。

第二层次包括第

四、

五、六乐章,表现了悲愤的情绪。这里我们重点欣赏《河边对口曲》,第

四、六乐章大家下面自己欣赏。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这是一首男声对唱、重唱与混声合唱歌曲。这一乐章 比较有特色,曲调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乐器也是采用了民间常见的鼓、锤,好象还有木鱼的声音。使乐曲变得通俗,其实也符合本乐章的主题——通过两位流亡在黄河边上的老乡互抒胸臆,反映了千百万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遭遇。两位流亡的曲调速度由慢到快,乐章末尾又是结合急促的男声,使整个乐章的主题变得更加鲜明。

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对唱

2、歌曲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两个老百姓黄河边相遇,然后相互问答倾诉,最后一同走上抗日的道路。

第四乐章:《黄水谣》,依然一开始是男声朗诵,交代了本乐章的主题——河北民众痛苦的呻吟。这一乐章中,以女生二部合唱为主,在于揭露、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华北以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诉说民众生活中的苦恨。

第六乐章:《黄河怨》,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也是一首抒情歌曲,并不是一首可以独立演唱的艺术歌曲。歌曲以悲愤的音调,表现出被日寇践踏之下中国妇女的哀怨之情。

第三层次包括第

七、八乐章,表现了反抗的情绪。这里我们重点欣赏《保卫黄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这是一首齐唱、轮唱歌曲。节奏整齐,句式短小,采用变化重复的作曲手法,使音乐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成双成对的民间音乐的发展手法,与音乐主题紧密结合。快速的演唱更加上口易唱。两部轮唱、三部轮唱、四部轮唱,使旋律的民族风格更加浓厚。

学唱主旋律:同学们跟着钢琴一起唱谱子,然后加词练习。

好,还记得在欣赏《黄河大合唱》之前老师提的问题么?大合唱是什么,有哪些演唱形式?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大家可以分组讨论下。好,这位同学,不错,请坐。下面我们来分析总结:

大合唱:是大型的、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它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与合唱(有时穿插朗诵),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

1、从内容上看,各乐章间有内在联系,

但每个乐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2、从演唱形式上看,它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

3、从伴奏形式上看,多用管弦乐队或民族管弦乐队来伴奏。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大合唱的终曲,整个乐章主要通过,时而激昂,时而平和的对比反差,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运用了提琴,号,大鼓,以及男女合唱,把乐曲推向高潮通过,塑造了黄河在怒吼、人民在抗争的艺术形象,显示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巨大力量,召唤着全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战斗!

课堂延展:钢琴协奏曲《黄河》,欣赏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刚刚欣赏的《保卫黄河》,现在我们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通过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来感受人声歌唱与器乐演奏的不同魅力。在欣赏中大家注意听曲中主题不同的演奏形式。

课后作业:

认真欣赏整部《黄河大合唱》并思考其作用和意义。 练习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

推荐第9篇: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次映,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1960年代后期因江青的建议,被殷承宗等音乐家改编为《黄河协奏曲》,后来又出现了有石叔诚版的《黄河协奏曲》。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黄河大合唱》在台湾“戒严时期”被禁止演奏。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黄河大合唱》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1] 中文名称 黄河大合唱 外文名称 The Yellow River Cantata 专辑语言 中文,山西方言 曲目数量 8首 发行时间 1938年 音乐风格 激昂 制作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歌曲题材 抗日合唱作品 目录

1 创作背景 2 合唱曲目

▪ 《黄河船夫曲》 ▪ 《黄河颂》

▪ 《黄河之水天上来》 ▪ 《黄水谣》 ▪ 《河边对口曲》 ▪ 《黄河怨》 ▪ 《保卫黄河》 ▪ 《怒吼吧,黄河》 3 艺术结构 4 歌曲鉴赏 ▪ 综合角度 ▪ 乐章简介 ▪ 结构分析 5 社会评价 6 社会影响 7 相关事记 ▪ 中国大陆 ▪ 港台地区 ▪ 海外演出 8 版本信息 创作背景编辑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2]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

光未然 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2]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3] 《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4]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

冼星海

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5]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邬祈零指导)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

推荐第10篇:黄河大合唱 讲稿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第二讲 导入:上课之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提问:这首作品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吧!有谁能说出它的名字?这是《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个乐章《保卫黄河》。我们今天所要赏析的就是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 提问:我想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乐演唱有哪些形式吗?

好的。总的来说,声乐演唱主要有独唱、齐唱、对唱、轮唱、合唱等等形式。今天我们所要赏析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一部经典的大型声乐作品。那么,什么是大型的声乐作品呢?

一、了解大型声乐作品、大合唱的概念(展示)

大型声乐作品:是指作品在结构上各自独立,情节上互相有一定联系的多乐章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包括:弥撒曲、安魂曲、清唱剧、组曲、康塔塔(大合唱)、声乐协奏曲。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西方大合唱的有关知识。

(一)西方大合唱简介

大合唱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一种音乐体裁,包括独唱、领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还有朗诵,擅长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富于史诗性与戏剧性,通常用管弦乐队伴奏。

西方大合唱简介:欧洲的大合唱自十七世纪起开始形成,主要有圣乐大合唱、清唱剧(也称神剧)、康塔塔等形式。像亨德尔创作了《弥赛亚》,《桑拾》等32部清唱剧,巴赫写有200多部康塔塔。古典主义时期以来也出现了许多不朽的名作。像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等。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创造性的加入了大合唱的形式,并命名这部交响曲为“合唱交响曲”。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播放《哈利路亚》)

西方合唱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在巴洛克以前,主要是无伴奏合唱教会音乐,如弥撒、安魂曲、圣母悼歌、圣母颂歌、感恩赞、哀歌等,都是在礼拜仪式中用拉丁语演唱的。于此同时,还有世俗体裁或半宗教、半世俗题材的复调合唱曲如克拉苏拉、经文歌、牧歌等,常用母语(法语、意大利语)等或混用拉丁语和母语演唱,有时采用乐器伴奏。

(二)中国大合唱简介 自二十年代以来,立足于民族的土壤,借鉴西方的作曲技巧,我国音乐家开始了中国大合唱的创作历程,其中出现了如赵元任的《海韵》、黄自的《长恨歌》等著名作品。《黄河大合唱》无疑是中国大合唱创作的乃至中国音乐创作的一个高峰。解放后,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肖白、王强、张英民的《幸福河大合唱》,肖华作词及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的《长征组歌》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二、简介作品、作者、及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黄河大合唱》演出后,轰动了整个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校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毛泽东观看了冼星海亲自指挥的演出,连声称赞。在星海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同年7月,周恩来也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并亲笔给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郭沫若在《黄河大合唱》的序中写道:“《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黄河大合唱》的问世,对抗日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作者简介

曲作家

冼星海(1905—1945), 人民音乐家,作曲家

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的船工家庭。我们称之为“疍家人”,就是指在船上生活的渔民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 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冼星海在音乐上可谓大器晚成。1926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小提琴,同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1928年秋到上海国立音乐院主修小提琴。他在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1929年10月离沪出国,1930年到达巴黎,他刚到巴黎时,也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温饱。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后来,他遇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并由他引见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大师们钦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约合10块银元)的学费。他根据唐朝诗人杜甫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并在电台播出,从此有了名气。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印象派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成了名人。国民党想利用他写颂歌,惟利是图的商人也重金收买让他写“桃花窝里美人多”之类的商业歌曲,他都不为之所动。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1938年冬赴延安,1939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时期,冼星海不仅在组织上入了党,艺术创作也达到了崭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应该说,这也恰恰是他周围革命环境影响的结果。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1940年因工作需要去苏联。不久苏德战争爆发,未能回国,被迫在阿拉木图定居,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他坚持继承和发展聂耳的战斗传统,为人民音乐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冼星海是中华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黄河》、《生产》等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还写了许多音乐方面的论文。

词作家

光未然(1913.11.1—2002.1.28),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0世纪30年代初,在武汉读书,教书,并从事进步的戏剧文学活动。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普西抗日游击区赴延安。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皖南事变后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1942年回云南,后和李公朴、闻一多从事反帝反蒋的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1945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剧本》、《文艺报》的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第

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其作品除歌词《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等以外,还有《街头剧创作集》、诗集《五月花》、长篇叙事诗《屈原》等等。 创作背景

乐曲诞生于抗战最惨烈的那段日子,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

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或许在今日重温一下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对欣赏这部作品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际演剧第三队来延,光未然同志把黄河歌词写好后即交我去谱,写成后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其后鲁艺周年纪念晚会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举行了两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评。

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这曲是在鲁迅艺术学院一个小窑洞(鲁艺旧址)里写成的,为着第三队要离延安,我就以

五、六天的时间连总谱和合唱写成了。因为各地不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所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和各国都可采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 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

还在延安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重庆和国内各报都有说及《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期中新音乐的创举。当我一九四零年夏天在西安办事处时,萧三告诉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报报导我和《黄河大合唱》;苏联名记者和摄影师卡尔门先后在“国际文学”和一九四零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帜”写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国的一年》,其中也有关于我和《黄河大合唱》的评论。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就满足。尤其是有一天,吴玉章同志当全体鲁艺术学生教员集合时,说及我的努力和《黄河大合唱》得到国际上的嘉许,我听了之后,自问渐愧,因为我历年所想创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产,一方面又要精练,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渐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写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我不曾忘记丹第八十三岁临死前还对我们说,他想写作,仍想完成他关于理查特·瓦格纳的文章!罗曼·罗兰七十三岁的时候仍想学习俄文,因为他发现俄国文学的宝藏。贝多芬临死时说:‘我不过写了几个音符„„’我是什么东西呢?比较他们差得多了,还不更努力么?”

谈《黄河大合唱》的版本

《黄河大合唱》有五个版本。一个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因为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要组成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是不可能的。当时只有几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类的乐器,大多数人都不能识五线谱,所以就用简谱。第二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作了一些调整。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本”,就是李焕之1987年根据冼星海的“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的一个版本。第四个版本是“中央乐团版本”是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第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这个版本是由瞿维来编订的,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在历史的风雨中历经磨难和坎坷。这部民族的杰作在大陆和台湾,都曾遭到禁演的厄运。1949年后,台湾禁演了。台湾在1989年的7月7日才允许上演了,但是将“太行山上打游击”一句改为“敌后齐心打游击”,将“新中国”改为了“全中国”。1991年,台湾的一个合唱团来北京与中央乐团同台演出《黄河大合唱》,在中央乐团排练厅排练时,当“黄河奔流向东方”一句一唱出,大家的心里激动极了。这是《黄河大合唱》在两岸隔绝了40多年后,首次有台湾的合唱团来大陆演唱。大家的心又连在一起了。

而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中,《黄河大合唱》在大陆也被禁演了。那时,《黄河大合唱》被认为歌词美化了“国统区”,歌颂了王明路线。但是,当年毛主席看演出时大喊了三声好,这一事实又是不可否认的,因此,《黄河大合唱》“出身不好,表现还可以”,有人就提出改词,将“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改成“指导员,我问你,今天有什么好消息?”周总理说,歌词是历史,不要改了,江清说,留曲不留词,这样《黄河大合唱》就被“腰斩”了。当时在舞台上除了几个“样板戏”外没有什么可上演的,于是就有人用《黄河》的曲调创作了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5年,在冼星海逝世周年之际,冼星海的夫人,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钱韵玲同志给中央写信,请求上演《黄河大合唱》,当时正值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的批示;“原曲原词演唱黄河”。这样就举行了“冼星海、聂耳作品音乐会”。当时“四人帮”的势力还不许用“纪念”两个字。演出任务交给了中央乐团,于是就产生了“中央乐团演出版”。

这里要谈谈为什么产生这个版本。

星海当年创作时延安的条件很简陋,配器是有什么用什么,口琴、笛子、风琴、二胡、小提琴、大提琴,还有将锅盖拿来当打击乐。这就是《黄河大合唱》的“延安版”。在1945年秋,苏联准备演出这部作品。当时苏联和解放区没有正式的外交渠道,乐谱还是李伯钊同志送到南京军调处后,用宋美龄专机运去的。星海曾因战事而滞留在了哈萨克斯坦,穷困潦倒,当时星海刚刚从哈萨克斯坦辗转来到莫斯科,准备回国。此时他的身体极度虚弱,到了莫斯科就一病不起了,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为这次演出作大乐队的管弦乐配器的,事实上他此后不久就去世了。此时,他是很力不从心的,一些配器效果、和声效果他无法作仔细的推敲,因此很不清晰。例如,弦乐的拨弦安排到第七把位,到了贴近琴码的地方了。效果是很不理想的。1949年全国解放鲁艺进城后,由李焕之对“莫斯科版”的配器做了一些修改演出了,这就有了“进城版”,以及后来的“上海版”。这两个版本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在五十年代,作曲家汪立三还因为说过“冼星海的《黄河》配器不好”的话而被打成了右派。

从维护这部伟大作品的角度出发,使其能更好地流传,1975年的演出决定对谱面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做处理,从根本上改善配器的效果问题。当时成立了一个修改的班子,由我主持。上面规定其成员一定是要从延安过来的,我提出,许多音乐学院的中青年作曲家在配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他们之中有人就是延安的后代,为什么不吸收他们来参加呢?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有施万春、田丰、盛礼洪等人参加的班子。这个版本较为成熟,参加演出的所有乐手都很高兴。此后这个版本就被广泛使用了。其后众多文艺团体,像中央歌剧院、上海乐团、上海歌剧院、中央广播乐团、新影乐团、广州乐团、天津交响乐团等,在演出中都相继采用了。中央乐团和上海乐团分别用这个版本在海外发行的两张唱片都获得了“金唱片”奖。这个版本在海内外广泛地流传开了。

这个版本也有争议之处。有人问为什么将“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段中的三弦独奏改为了琵琶独奏?对此,陈云同志就说过:“当年(冼星海创作之初)只有李鹰航一个人会弹三弦,如果有一个会弹琵琶的也就用琵琶了。”所以,琵琶的艺术效果还是好的。有人说这样里面的《满江红》曲调不清楚了,其实改编后是将《满江红》变奏了,用变奏形式应该说是更好的,符合冼星海借鉴不留痕迹的风格。

结构介绍

这部作品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歌颂了伟大的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作品气势宏伟,音调清新、朴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作品用朗诵作为主线连接起来,它的主题是:抗日救国。

全曲由《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八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作品赏析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弦伴奏,后来改为由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 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了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它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黄河大合唱》在海内外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在国外的演出,是1942年在缅甸曼德勒的云南会馆,由缅甸华侨战工队合唱团演出,连演了三天,由赵沨指挥,李凌任艺术指导,仍旧是光未然朗诵。

这里再提几次在《黄河大合唱》的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演出。

1949年,纽约联合国大会上,由美国人演出了英文版的《黄河大合唱》,“黄河颂”一段由著名的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注:他因演唱音乐剧《演出船》中的“老人河”一曲而出名)。

1956年,在莫斯科演出了《黄河大合唱》,由全苏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演出,李德伦指挥,郭淑珍演唱“黄河怨”一段,严良堃担任了艺术指导。那次郭淑珍唱中文,合唱团唱俄文。有意思的是,那次的俄文将“黄”字分成两个音节发出,“hu”-“ang”。

1964年,日本人在神户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是用日文唱的,据说在翻译“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秧”一句时,他们还问“鬼子”是什么意思。

自严良堃于1979年带中央乐团出国演《黄河大合唱》以来,已经带队出去指挥了一二百次了。解放后总共出去指挥了有四五百次了。有的是他带队出去,有的是海外请他去。有港澳台、有日本、澳大利亚,有美加等。有时在国外演出《黄河大合唱》,观众的情绪比在国内还激动。 1985年,在香港举行的“黄河音乐节”上,演出了一次香港最大规模的《黄河大合唱》,演员达千人。

1995年,是抗战胜利50周年。赴美定居的原中央歌剧院指挥姚学言带来一个规模庞大的美国合唱团来北京演出,外国人到中国唱《黄河大合唱》这是首次。同年在北京的首都体育馆,严良堃指挥了北京万名大学生唱了《黄河大合唱》,当时胡锦涛同志也来观看了。在广州,也举行了一次有一千五百人演出的《黄河大合唱》。

在过去,《黄河大合唱》的作用像号角一样,鼓舞人们去战斗,去斗争。而现在,她的作用是一种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例如有一次在旧金山,一个华人的集会上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有人向我说:“听完了《黄河》感觉腰杆子硬了,鼓起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是啊,黄种人在那里有时候还是受歧视的。中国在近代史上多次反抗外来侵略,只有抗日战争是真正打败了敌人,获得了胜利,令敌人彻底投降了。还有一次在美国,碰到一位华人对严良堃说:“我过去也看过国内的‘笑星’组团来演出,看完之后哈哈大笑一通,晚上睡了一个好觉。但看完了《黄河大合唱》后的那一晚,我睡不着了。”在国外,来听《黄河大合唱》的华人阶层不同,地位不同,但心情是相同的。使馆的同志对我严良堃说:“华人分不同的团体,过去请他们来聚会要分开请,分五六批,而这次请他们来听《黄河》只需请一次,他们可以同在一起听。”一次在马来西亚演出《黄河大合唱》,演出完下起了暴雨,人们出不了剧场的门了,在躲雨的时间里,场子里的华人开始拉歌,有人唱起了抗日战争时期贺绿丁的一首抗战歌曲《保家乡》,他说这是他的爷爷教他唱的,要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在这种爱国情绪、民族情感的感染下,有人朗诵了一首当场写的诗,其中有一句非常精彩,诗的大意是说,我们每个中国人血管中流的血液就是黄河的支流,因此是“血通黄河水,曲通黄河声。”

《黄河大合唱》在艺术上和思想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这样被每一个中国人所热爱,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性,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星海他将自己的个人出路放在了民族的出路中间。抗战期间香港的百代唱片公司曾邀请他过去创作像黎锦辉那样的流行歌曲,并开出两百大洋的月薪,当时一般的打工仔平均一个月才挣两块大洋。这相当于一百个打工仔一个月的工资。面对这样高的工资,星海不为所动,坚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搞他的抗日救亡音乐创作。他写的《黄河大合唱》到今天一分钱也没有拿。

1939年,他在延安的窑洞中埋头《黄河大合唱》的谱曲,六天六夜,终于完成了。这时光未然说:“你是广东人,我应该煲汤慰劳你。”可是那时哪有什么东西给他煲汤呀。于是光未然想办法搞到了一份 “高干特供”,二斤白糖,又买到一点肉,请他吃了一顿肉。

冼星海真正将音乐作为了争取获得民族自由解放的一种斗争手段和武器。 二是《黄河大合唱》的艺术植根于中国的土地之中。自萧有梅和黄自从西方留学回来,开创了用西洋作曲技法谱写中国曲调的道路之后,在这条道路上真正获得巨大成功的是冼星海。他对西方的东西不是照搬,对西洋作曲技法的借鉴是不留痕迹的。他对民族的东西不是拿来贴标签,而是将所有民族的东西融会贯通在作品中。这些民族的东西我们听不出是采用了哪一首曲子,但一听就是我们中国的。例如“黄水谣”,它有“四季调”的音乐原素在里面,但又不是“四季调”。还有“河边对口唱”中张老

三、李老四的旋律,明显是山西的曲调。再有,“怒吼吧,黄河!”一句,这不就是京剧的叫板吗。

第11篇: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很荣幸今天能够参加试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黄河大合唱》。下面我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课题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聆听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通过欣赏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对《黄河大合唱》中各乐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中选择三个乐章重点赏析,《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情感发展及演唱形式。

难点:学会唱《保卫黄河》主旋律

四、说学法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集体演唱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五、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掌握知识。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采用问题式引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音乐作品?

(二)出示课题:《黄河大合唱》

1 让学生交谈自己所了解的词曲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等。 2 教师小节之后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作品创作故事》来详细了解作品产生过程。

(三)新课讲授

1、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教师将八个乐章分为三个层次并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分别欣赏《河边对口曲》、《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

2 “大合唱”的概念

欣赏结束后,以这部作品为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什么是大合唱。

3、拓展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体会人声与乐队不同的演绎方式。

七、总结

在进行《黄河大合唱》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查找了许多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历史及文化精神方面的资料,在课前交流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与学双向交流互动,针对学生的实际,我加以因势利导,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交往”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

最后布置作业:

1、认真欣赏整部《黄河大合唱》及钢琴协奏曲《黄河》,感受人声歌唱与器乐演奏的不同魅力。

2、练习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第12篇: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它诞生于抗战时期,在当时起了非常大的反映,就如同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振奋人心一样,《黄河大合唱》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灵魂,它鼓励着人们团结起来,一同消灭日本鬼子,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章。其中我最喜欢《河边对唱曲》和《保卫黄河》。

小学的时候,就学唱过《河边对唱曲》,至今还能哼唱出几句。如今又完整地听了一遍,仿佛感触更加深了。这首歌采取了对唱、齐唱等多种方法形象地表现出了两位普通老乡坚决的抗战决心。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什么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保卫黄河》首先它的词写得就很好,特别是后面的“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把一种要紧急抗战的迫切状态完全表现出来了。其次它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让任何一个昏昏欲睡的人听了都会立刻精神提高八度。而且这种音乐还充分模拟了黄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说光看歌词能给我一副黄河奔流图的话,那么听了歌曲之后,我就仿佛是站在险峻的黄河岸边,亲眼目睹黄河万马奔腾的景象和倾听那震耳欲聋的水浪声!当时,我心中就有一种冲动,真希望我早点出生,帮着一同打小日本,一种爱国情绪油然而生。我想当时饱受苦难的人民听到这首曲子后感受一定更加深刻吧!!

《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所以,朋友,倘若你现在正在每天浪费时间、碌碌无为,倘若你已忘记如何做一个龙的传人的话,那么就去听听《黄河大合唱》吧!相信从中你会重新找回龙的尊严!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

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

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我没有到过黄河。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黄河就代表着气势磅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而自从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我发现音乐向我显示了黄河的另一面――――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气节,它是我们所有华夏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它是一种真正属于龙的声音。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它诞生于抗战时期,在当时起了非常大的反映,就如同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振奋人心一样,《黄河大合唱》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灵魂,它鼓励着人们团结起来,一同消灭日本鬼子,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保卫黄河》首先它的词写得就很好,特别是后面的“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把一种要紧急抗战的迫切状态完全表现出来了。其次它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让任何一个昏昏欲睡的人听了都会立刻精神提高八度。而且这种音乐还充分模拟了黄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说光看歌词能给我一副黄河奔流图的话,那么听了歌曲之后,我就仿佛是站在险峻的黄河岸边,亲眼目睹黄河万马奔腾的景象和倾听那震耳欲聋的水浪声!当时,我心中就有一种冲动,真希望我早点出生,帮着一同打小日本,一种爱国情绪油然而生。我想当时饱受苦难的人民听到这首曲子后感受一定更加深刻吧!!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创作背景: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礡,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

很多人纪念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激情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雄伟乐章,同样是值得让人崇敬的。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的结合,就像是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坚强的,是无畏的,是伟大的,是不可战胜的!

世界本身就是一首美妙的旋律,科学家发现,根据光谱的长短分出音阶,演奏起来很美妙。人为万物之录,可以将自然之声化为旋律并借助乐器演奏出来,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乐器演奏是件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熟练运用,为了更加方便的表情达意,人们将语言加进旋律里,这样就可随时浅唱低吟。人类早起的音乐的功能比较简单,就是表达人们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离愁别绪,到了后来,统治者们发现音乐有鼓舞人心教化民风歌功颂德之功效,于是借助于歌词,开始对音乐进行控制的历程。 孔子听说周朝大夫苌弘精通音乐,就去拜访他,孔子说:“韶乐与武乐都很高雅,二者的区别在哪儿?”,苌弘说:“韶乐乃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宏盛优雅,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合,礼仪教化,武乐乃武王伐纣时的音乐,音韵壮阔豪放,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正是二者的区别”,孔子听后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从孔子与苌弘的对话来看,音乐在虞舜时期,人们有感于安泰祥和的社会风气有感而作韶,礼仪教化在其次,到了商朝未年,音乐被统治者赋予了新的功能,开始为政治服务起来,武乐就是武王伐纣时的乐曲,目的是激励士气。到了周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了,它是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的诗歌集,既有民间自发传唱的风、也有朝廷官吏为献谀所作的雅以及王候祭祀或重大的典礼时所演奏的颂。那时民间与庙堂之间界限分明,雅、颂之类的的作品基本上为统治者所有,加上传播手段的落后,统治者并未将雅颂之类的赞歌让民间传唱,这就形成了官唱官的,民唱民的局面,只要不太离谱,谁也不管谁,因此诗经中民间传唱的风有一百六十多篇,雅和颂加起来不过一百四五十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与政治正式联姻,齐桓公在归国途中,管仲为了让桓公尽快脱离险境,编了一首振奋人心的曲子,让士兵传唱,士兵唱后精神大振,撒脚如飞,效果明显。到了楚汉相争时期,汉军采用张良的计策,让汉兵在夜里大唱楚歌,项羽率领的楚兵一听,以为楚地已被汉军占领,歌曲又勾起楚兵的思乡之情,因此军心涣散不战而溃,项羽被逼自杀。法国皇帝拿破仑善于利用音乐鼓舞士气,士兵们唱着歌曲投入战斗,效果很好,希特勒也是利用音乐的高手,在他主政德国时期,令人创作了许多歌曲鼓舞士气,士兵们甚至唱着歌曲来屠杀犹太人,列宁斯大林主政时的苏联在利用歌曲为其服务更是登峰造极,不少歌曲传入我国,上点年纪的人对于那些歌曲并不陌生。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为政治服务,从此革命歌曲开始大规模传唱,在与国民党政府对决中显出强大的威力。建国后更是大唱特唱革命歌曲,就是所谓的红歌,红歌一起,民歌渐亡。这些红歌原创的不多,大多是利用民歌的曲子,用新歌词一填就成,比如《东方红太阳升》就来晋西北民歌《芝麻油》填词改编而成。又比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就取自陕北民歌《信天游》与陇东民歌《十八姐担水》等。正因为这些歌曲的调子来自民间,因此传唱很广,相反,那些真正原创的革命歌曲真正为人所熟知的并不多,最近重庆选定人人必唱的36首红歌,笔者绝大部分没听过没见过。

自从音乐为政治服务后,民间音乐就绝了迹,艺术工作者为了为政治服务,创作了许多颂歌,也有一些艺术家深入乡村发崛民歌,只要发现好听一点的歌,立刻填词,重新为政治服务去了。建国后前三十年,不允许群众唱其它歌曲,因此民间的创作力日渐枯竭,真正的民歌也绝了迹。将民间流传的曲子变为红歌后效果怎样,从前三十年大唱红歌时的颠狂看,简直是一出戏剧,唱的是喜剧,结果却以悲剧而告终。

国以民为本,歌为民所创,当服务于民,民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在人世界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豪情去歌东颂西,相反,生活的磨难为他们平添许多爱恨情仇离愁别恨,他们需要用轻松优美的歌曲去舒发自己的感情,有时喜,有时悲,有时豪迈,有时消沉,很自然很情趣,将音乐与教化结合到一块的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强行抹杀百姓们情感的自然流露,用音乐将百姓的心思集中在他们设定的目标上,本身就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这在古代弱肉强食时代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民主民权民生自由成为世界主流的今天,用歌曲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就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谁有权决定某歌为红为白为黄为绿?如果你自己决定了歌曲的颜色,那是你的自由,但强迫别人认同并与你作同样的选择,那就侵犯了别人的权利。说白了,就是有些人看不得百姓的幸福,希望将百姓的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专制心理在作怪。科学家指出,颜色对人的心情也有很大的影响,红色让人兴奋,蓝色让人平静,灰色让人气丧等,按照某些人的想法,是不是连百姓穿什么样的衣服爱什么样的颜色也要控制起来?

世界是多样的,人的追求也是多样的,味分五味,色分五色,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人家不犯法,你管人家唱什么歌喜什么色,何况什么歌曲什么颜色对自己有利,人家心知肚明,都是成年人了,用不着别人指挥。用诸多手段将别人统一起来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从来灾多福少,几千年来我们老祖宗们千方百计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取得了什么效果?修了长城,开了运河,征了异邦,建了陵墓,改了无数次朝,建了无数次代,亡了无数次国,杀了无数些人,究竟取得了什么辉煌成果,为什么一直念念不忘集中而不让人们自己作自己的主呢?

放眼世界,我们的观念已经落后了许多,如果我们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瞎折腾,晚清时的闭关锁国观念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已经不远了!

第13篇: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声乐艺术欣赏

《黄河大合唱》乐评

推荐《黄河大合唱》这首乐曲,这是一首我百听不厌的乐曲,虽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老革命歌曲,但每每听到它都能让我为之振奋,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那种雄壮那种激昂那种气势磅礴都让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那种在困境中怒吼的中华民族的力量,让我为它折服,激励我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它是永远的不会过时的,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一代人更应该具备,它是一曲值得中华儿女永久传唱的精神之歌。

《黄河大合唱》,完全称得上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它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者冼星海用音乐表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他用音乐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斗,只要作为中华儿女一员听后便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1939年创作的,它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中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

- 1

声乐艺术欣赏

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首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的精湛技巧,都可称为我国音乐作品中当之无愧的楷模,是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引为自豪的艺术明珠。它就如同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振奋人心一样,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人民的灵魂,它鼓励着人们团结起来,一同消灭日本鬼子,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其次它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让任何一个昏昏欲睡的人听了都会立刻精神提高八度。而且这种音乐还充分模拟了黄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说光看歌词能给我一副黄河奔流图的话,听歌曲,我就仿佛是站在险峻的黄河岸边,亲眼目睹黄河万马奔腾的景象和倾听那震耳欲聋的水浪声,融入那汹涌澎湃的名族激昂情绪之中。

《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所以,朋友,倘若你现在正在每天浪费时间、碌碌无为,倘若你已忘记如何做一个龙的传人的话,那么我建议你去听听《黄河大合唱》吧,相信你会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的斗志与勇于拼搏的忘我精神,更会重新找回龙的尊严。我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要牢记祖国惨痛的抗战历史,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建设国防,报效祖国。

- 3 -

第14篇: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冠清

一、教学内容:《黄河大合唱》(人音版)

二、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音乐套曲,共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用音乐叙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的发展过程。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发生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磅礴、音调清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分析歌曲不同的音乐风格,感受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了解作品思想内容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理解作品的审美音乐价值和社会价值。

2、能力目标:用听、唱、议等方法欣赏作品,能比较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特点。

3、情感目标:能够对历史题材的民族音乐感兴趣,在欣赏和演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研讨、交流《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音乐欣赏、感受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四、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提高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黄河大合唱教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王冠清,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和同学们一起走近音乐从而感受音乐,也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大家欢迎我这个朋友么?(掌声过后) 为了答谢大家对我的这份热情,我愿意演奏一首钢琴曲献给大家,请欣赏。

1、大家知道我刚才弹的是什么乐曲么?(黄河协奏曲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2、很好,那么同学们对保卫黄河了解多少呢?请大家发言

A.黄河协奏曲共分四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殷承宗改编

B.乐曲材料源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二)欣赏

1、首先大家先看看这几幅图片,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幻灯)

壶口瀑布(山西

省),河套平原( 内蒙古

省)

黄河的全长多少,流经几个省份。(幻灯)

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2、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对黄河有过文学绘画艺术的写真,例如李白的一句千古绝叹(幻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我们近代现代的艺术家则用音符的形式来抒发对黄河的敬畏之情。

A(幻灯出示作者冼星海照片)大家认识这是谁么?

B那么大家谁知道冼星海的生平和一些作品?

(讨论后出示幻灯)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冼星海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冼星海(1905——1945),伟大的人民作曲家,广东番禺人。1905年出生于澳门。他在小学,中学时代就立志于音乐的学习。192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1930年到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35年回国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并写出了不朽的作品《救国军歌》,1938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代表作有《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以及具有中华民族音乐气质的代表性作品《黄河大合唱》。

3、好的,我们今天要了解欣赏的内容就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幻灯)

这首歌曲一共有八个乐章,同学们知道都有哪8个乐章么?(幻灯)

a黄河船夫曲

b黄河颂

c黄河之水天上来

d黄水谣

e河边对口曲

f黄河怨

g保卫黄河

h怒吼吧,黄河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只欣赏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4、接下来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播放)

听过之后什么感受呢?乐理知识。(2/4特点)

速度快,节奏性突出,众志成城抗日的决心。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乐器,这种乐器叫萨克斯,是由阿道夫·萨克斯发明的,下面我用萨克斯演奏保卫黄河的主旋律,大家用2/4的节奏型给我打节奏 。

萨克斯是木管乐器的一种,其最为常见的演奏形式为爵士乐演奏,下面老师将给大家演奏《音乐会练习曲》,请欣赏。

好的同学们我们回到保卫黄河,请再听一遍,想一想这首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幻灯)齐唱、轮唱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

这种轮唱形式类似于一种复调的手法——卡农手法,什么是卡农手法?(幻灯)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 组织同学练习卡农手法。

5、唱唱主题旋律的曲谱:a师生一起唱曲谱 b老师用次中音号演奏

6、再次听一遍,跟着录音唱。

同学们:记忆音乐的主题旋律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内容,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加练习。

6、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我把一首同样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歌曲《跟你走》献给大家。

结语:

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滋润了华夏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伟大的党开辟了祖国的崭新的一页,让我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保卫黄河,振兴华夏,保卫全中国!

第15篇: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欣赏教案

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

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的

一、了解大型声乐作品的含义,懂得大合唱的基本概念。

二、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培养学生欣赏大型声乐作品的情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大型声乐作品的含义,大合唱的基本概念 教学模式

作品分析——欣赏感知——赏析感化——赏后评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音乐欣赏课。大家都知道,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是,翻开近现代史,这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却饱受了世界列强的分割和凌辱,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学子们,决不能忘掉那段惨痛的历史。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到我们的母亲河边去目睹一部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伟大巨作《黄河大合唱》。

三、新课讲授

(一)了解大型声乐作品、大合唱的概念(展示)

大型声乐作品:是指作品在结构上各自独立,情节上互相有一定联系的多乐章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包括:弥撒曲、安魂曲、清唱剧、组曲、康塔塔(大合唱)、声乐协奏曲。

唱:大型声乐作品的一种。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常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多用乐队伴奏。

(二)简介作品、作者、及创作背景

1、简介创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当光未然在把这部作品交给冼星海时,作曲家无比激动,在抱病期间仅用了6天就使这部光辉的巨作诞生在一个不起眼的简陋的土窑里。4月在延安初演,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快传遍全中国,对当时的抗日战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作品分析。

这部作品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歌颂了伟大的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作品气势宏伟,音调清新、朴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作品用朗诵作为主线连接起来,它的主题是:抗日救国。 《黄河大合唱》共分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

《序曲》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音)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混声合唱,原稿为齐唱)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3、简介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冼星海:(1905—1945)原籍广东番禺,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13岁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后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和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群众歌曲。如,《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做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三)作品赏析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演唱形式:混声合唱 歌曲结构:一段体 情感表达及歌曲风格:

◎船工号子的音调素材以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勾画出船夫们惊涛骇浪的情景。 ◎它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它不是一首单纯的船夫号子,它有更深刻的内涵,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战歌。 第四乐章《黄水谣》

演唱形式:女声二部合唱、混声合唱 歌曲结构:三段体

第一段:曲调亲切自然,描绘了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人民富裕 的景象。

第二段:转入低沉的诉说,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苦难。

第三段:再现 情感表达及歌曲风格:

◎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民谣体”是指一些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

◎曲调写得十分成功,它深厚宽广,把作者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地的深情都尽情地歌唱出来。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演唱形式:混声合唱 歌曲结构:序和四段 情感表达及音乐风格: ◎是整个大合唱的终曲 ◎它发出了强大无比的战斗号角 ◎这段音乐有着宽广的幅度

◎层次递进,最后推向高潮,呈现坚忍不拔的乐段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 ◎分析:音乐语言上的特点:反复、加快,再加快、再加强,达到了一个战鼓轰鸣、号声震天、急流澎湃、不可阻挡的最高潮。

四、说一说谈一谈

1、谈谈你对“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你的理想是什么?

2、我们中国现在处在非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钓鱼岛争端、台湾问题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炎黄子孙,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五、总结课堂

同学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母亲河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要时刻不忘国耻,刻苦学习,为祖国的早日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六、兴趣提示

写一篇简短的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感受。

案例提供者:沈阳市第九十中学 朱晓鹤

第16篇:《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听了《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我的心情特别激动。这首歌就好像给我壮了胆一样。

风在吼,马在叫,声音是多么雄伟,就像中国人坚强不屈,勇往直前,不怕任何困难。

听完了这首歌,我想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是多么了不起,他们为我们中国人民光荣牺牲,用他们自己珍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和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饶永远压不垮打不倒的象征。人们为了击倒敌人,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今天我们中国终于太平了,人们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件今人高兴的事。

这首歌是多么雄伟,多么高昂,多么沉厚,多么悲壮。 再次听这首歌,我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许多人都知道洗星海,却忽略了光未然,这是光未然在受伤时候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给人壮胆,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陶佳敏

2011-12-18

第17篇: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教案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语: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音乐欣赏课。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两条母亲河,一条叫长江,一条叫黄河,现在我就带领大家欣赏一组关于黄河的视频,感受黄河的艺术魅力。欣赏完之后,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你们感受到的黄河石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听到的背景音乐出自何处?

引导学生回答:听到了保卫黄河的曲调,气势磅礴、奔腾不息。

黄河不仅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母亲河,它也记载我国几千年的光衰历史,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部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来走近黄河,了解黄河。大家知道《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是谁吗?

1、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

你了解的冼星海他的作品还有那些?请大家分组讨论。师总结导入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其实黄河大合唱的产生还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曲词作者之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938年11月,青年诗人光未然在东渡黄河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长诗《黄河吟》,并在当年的延安除夕晚会上朗诵,正好当时我们的曲作者也在现场,他听完后激动的抓住诗稿并连声说“我能写好他”冼星海先生连续抱病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公演,很快传遍了整个中国”《黄河大合唱》被成为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他共分为八个乐章:

1、《黄河船夫曲》

2、《黄河颂》

3、《黄河之水天上来》

4、《黄水谣》

5、《河边对口曲》

6、《黄河怨》

7、《保卫黄河》

8、《怒吼吧!黄河》 这八个乐章老师把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有

1、《黄河船夫曲》

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组成刻画了黄河两岸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画面以及黄河的汹涌澎湃。第二层次由

4、《黄水谣》

5、《河边对口曲》

6、《黄河怨》组成,描述的是黄河两岸的人民正遭受着深重的苦难 第三个层次由

7、《保卫黄河》

8、《怒吼吧!黄河》组成表现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勇敢通过黄河的怒吼表现出来

二 分析《黄河大合唱》 师:今天我们重点欣赏:

1、《黄河船夫曲》

4、《黄水谣》

7、《保卫黄河》音乐片段

1、播放《黄河船夫曲》,学生欣赏。A、《黄河船夫曲》描绘了一种什么画面?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勾画了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情景。它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正是这种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坚强 师引导学生:师肯定回答的非常好

连接语;欣赏完船夫的战歌,请听听黄河两岸民众的声音:

2、播放《黄水谣》,学生欣赏。A、展开想象,刻画了几种音乐画面? (我们从音调,歌词,旋律,画面,语速上分析)

师引导学生边唱,边感受,边启发?

第一段旋律抒情、明朗,是苦难人民对过去黄河两岸美好、和平、宁静生活的遐想。

第二段悲愤的音调,缓慢的速度,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黄河依然如故,然而物在人去, B、运用了哪几种演唱形式?

师引导学生,我们知道演唱的形式包括那几种:生回答:包括合唱、对唱、重唱、轮唱、独唱等等。而合唱又分为女生合唱、男生合唱、混声合唱,答案:女生合唱、混声合唱。 C、学生片段表演 分组讨论: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词曲者的音乐内涵„„师: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3、巧妙过渡、感性导入《保卫黄河》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时,我们看到了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要去保卫黄河!

A 歌曲运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齐唱 轮唱 师:《保卫黄河》在 情绪上与前几个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以生气勃勃的战争精神构成了它的音调特征。无论在万山丛中,还是在青纱帐里,到处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B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

抗日高潮此起彼伏,有如后浪推前浪,以排山倒海之势,表现出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如黄河滚滚洪流把敌人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

C、学唱《保卫黄河》选用分句教学法,模唱法教学。并在齐唱的基础上转入轮唱的技法训练。待学生熟悉后,建议大家用我们的歌声、语言、舞蹈、奉献我们满腔的爱国热情。 D、综合展演

教师引导建议大家用歌声、语言、舞蹈、奉献我们满腔的爱国热情。 三 小结

音乐就这样描述着生活传载着历史,记载着一段段难以忘怀的流经岁月,这部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用朗诵作为主线,以抗日救国为主题,表现了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几千年历史告诉我们,母亲河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要时刻不忘国耻,刻苦学习,为祖国的早日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 作业

请文娱文员带领大家来练习《保卫黄河》轮唱部分 写一篇简短的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感受。

第18篇:黄河大合唱教案

《保卫黄河》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选曲

陵县糜镇中学:王秀丽

学科:音乐

年级:七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教学构想】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视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心中彭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① 介绍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

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2、能力: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朗诵及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3、情感: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材分析】

一、《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仅用一周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

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

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

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

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

7、《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

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忔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

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列。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榻上的亲年诗人张光年,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情景,听其朗诵歌颂黄河的诗句,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是年3月26日始半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谱曲,写就了这一划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教学重点】《保卫黄河》作品赏析

【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方法】听一段、唱几句、议一阵,启发

【课前准备】

1、教师:电脑(或DVD)、大屏幕(电视)、光盘、挂图等

2、学生:了解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

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借助DVD)

二、自主学习:

1、请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冼星海。

2、冼星海介绍(一张幻灯片)

3、播放视频(创作的故事)

三、分析《黄河大合唱》

(1)介绍作品。了解作品全貌及本课知识点。

《黄河大合唱》共分为八个乐章。从它的曲名我们就能体会到整部作品是极具情绪变化的。

(2)播放《黄水谣》,学生欣赏。

(3)提问:《黄水谣》演唱形式?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情绪如何?

(4)自由诵读,酝酿感情,朗诵歌曲前的朗诵词,请学生自告奋勇上台朗诵。

(5)教师小结:《黄水谣》

《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民谣体”是指一些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它描绘黄河两岸沃土千里,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它借黄水的日夜奔流,倾诉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在敌寇的铁蹄践踏下,人民群众悲愤填膺,燃烧起阶级仇、民族恨的怒火,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黄水谣》的曲调写得十分成功,它深厚宽大,把作者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地的神情都尽情地歌唱出来。主部的音乐是波浪起伏的,显示出黄河奔腾叫啸的威力,象征着中国人民处在革命战争中的严酷考验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犹如黄河波涛一样汹涌起伏、沸腾激荡。主部的第二乐段,曲调亲切、明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副人民勤劳生活的画面来,表现得深切动人。接着音乐转入由低沉而逐步推向悲愤的控诉,这是一个4/4拍子的副部乐段,表现了敌寇入侵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敌占区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乐段结束在两个连续的四度下行,感人甚深。《黄水谣》最后是主部的再现,深沉地诉说着这空前的灾难。(主部、副部具体到每一句歌词,让学生有个直观的了解)。

(6)巧妙过渡、感性导入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时,我们看到了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要去保卫黄河!

(7)欣赏《保卫黄河》

a、欣赏视频

b、提问:演唱形式?合唱曲的情绪?

c、练唱《保卫黄河》

d、请学生谈谈欣赏完了《黄河大合唱》有何震撼!

三、《黄河大合唱》的总结

主题:抗日和爱国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赞美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痛诉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勾画了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四、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

五、课堂小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与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19篇:《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毛主席为冼星海所作的评价恰如其份,作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听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震撼了我,歌颂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听《黄河大合唱》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黄河大合唱》。它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它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黄河大合唱》以高昂的节奏歌唱了黄河的博大雄姿,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以热情激昂的歌词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黄河大合唱》深深感染着我。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革命先辈忧国忧民,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国崛起,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青少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所以,朋友,倘若你现在正在每天浪费时间、碌碌无为,倘若你已忘记如何做一个龙的传人的话,那么就去听听《黄河大合唱》吧!相信从中你会重新找回龙的尊严。我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要牢记祖国惨痛的抗战历史,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从我做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报效祖国, 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黄河大合唱》,清浊之音,千古绝唱!

第20篇:黄河大合唱定稿

《黄河大合唱》案例

——引入新的切入点和讲授内容的尝试

江苏省徐州市高级中学

谢丹

【案例背景】

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喜欢通俗音乐,说起通俗的歌手与乐队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但一提起主旋律的歌曲就摇头,甚至个别学生有抵触情绪。这种现象让我一直在思考,在音乐课上讲主旋律歌曲时,通过寻找新的切入点和讲授内容,提起学生对具有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音乐作品的兴趣,进而真正用心去聆听和感受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使爱国主义教育在音乐课堂上的实践不流于形式。

【主题】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我在这一节课中利用学生已知的对历史、地理及时事政治的了解结合音乐,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鉴赏的讨论中来,慢慢让学生自己走进民族音乐,用心灵来感受这部大合唱的魅力,我想这或许就是润物细无声吧。

【教学回放】

一、用视频音乐导入:

1、播放黄河协奏曲第四乐章

2、提问:演奏形式?曲名?词曲作者?(引出课题)

二、声乐体裁中的大型作品

1、大合唱定义: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与合唱。通常用管弦乐队伴奏。

2、创作背景:请同学们说出他们所了解的历史背景。师:“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八年抗战期间,民族遭受屈辱,国家遭受侵略,生灵遭受涂炭。这一段历史是每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我们不能忘,但有人却想忘,谁?——历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等日本政府官员都在不同场合利用一切机会否认侵华,历史教科书从记录这一段历史到减少篇幅,然后淡化最后甚至要从书中删除,想抹去这一段历史!更激起民愤的是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也是曾轰动一时的联名抵制日货的起因!同学们,你们都将走向高等学府,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栋梁,应该了解记住与这一段历史相关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就要从尊重历史、莫忘国难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审美角度去鉴赏这部音乐作品。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学生本身经历和了解的时事政治,引起学生的共鸣,用设问的方式激起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地参与到课题内容中,不知不觉地从被动变为主动。

三、赏析《黄河大合唱》

1、赏析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1)提问:作品体裁与演唱形式,音乐情绪和音乐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2)放CD,欣赏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3)讨论并回答问题

4)简介合唱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光未然、冼星海。

师:1938年,光未然在抗战途中亲眼目睹黄河上的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聆听船夫们高亢有力的号子声,激起了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写下长诗《黄河吟》1939年,除夕之夜,冼星海听光未然朗诵此诗,仅用了6天的时间写成《黄河大合唱》,谱曲与配器一气呵成。 5)拓展延伸:音乐不仅与历史有关,还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有关。 提问:①黄河的发源地及流经的省?

生回答: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流入渤海。

②师范唱不同地区的民歌,生回答是哪些地区流传的民歌并说出歌名。

【设计意图】从与音乐相关的地理知识作为此环节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集体参与互动,同时抛出音乐的主题——音乐的地域性特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2、赏析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1)提问:演唱形式及风格 2)欣赏《河边对口曲》 3)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总结:引申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信念

四、对比《保卫黄河》的两种表现形式——大合唱与协奏曲 1)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和合唱《保卫黄河》,请学生说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重点讲述两者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五、小结全课

【教后反思】

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能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艺术,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时代背景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作品,如果音乐鉴赏用纯音乐的方式去教学生,必然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晦涩,而将音乐本身的音乐要素自然地与其相关的知识相联系,特别是与讲授的具体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相联系,加上适度的引导和启发,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升而在课堂上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用新颖独特的切入点和讲授视角,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了让学生介绍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这样也避免了为照顾学生的兴趣被学生的喜好牵着鼻子走的现象。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音乐课能真正开拓学生视野和陶冶情操,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也是我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工作18年来,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单学科教学融合多学科知识、重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

作者:谢丹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高级中学南校区(原六中) 邮编:221000 电话:13952113676

作者简介:

谢丹——徐州市音乐中心组成员,江苏省音乐教育协会会员,高级职称,市中级职称评委库成员。

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工作18年来,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单学科教学融合多学科知识、重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

曾获市评优课一等奖,江苏省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所授课程被收入国家级优质课的录像汇编制作,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2003年参加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2009年参加江苏省第一届音乐骨干教师赴英培训。现正进行市级个人立项课题《音乐与相关学科综合的研究》。

《黄河大合唱简介.doc》
黄河大合唱简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